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七月三十一日绿家园江河信息汇总

七月三十一日绿家园江河信息汇总

2006-07-31

今日江河信息导读:1、环保总局组建11个派出执法监督机构

                  2、饮用水源地保护形势严峻 环保总局将大力整治

                  3、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有关环境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

                  4、新华网:中国制定条例统一调度黄河水量

                  5、世行在杭试点"环境圆桌会"  居民对话污染企业

                  6、2006年西部开发新开工3项水电站建设重点工程

                  7、甘肃6500万元治黄河污染 力保黄河三类水质

                  8、河北五县出现八公里地裂 祸起地下水超采

                  9、重庆北碚长期汞污染严重 从地里挖出水银来

                  10、贵州100多种珍稀濒危植物受到石漠化威胁

                  11、天山雪莲遭疯狂盗采 20年后可能灭绝(图)

                  12、污染让武汉38个城中湖水体生态功能退化

                  13、对垃圾分类的三点建议

                  14、宜居城市评价何来“科学”

                  15、GDP能耗标杆考验中国经济发展

                  16、用法律规范民间组织认证 

 

1、环保总局组建11个派出执法监督机构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6年07月3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72/4651006.html

  人民网北京7月31日讯 为进一步加大环境执法监督力度,根据中央编办批复精神,国家环保总局全面启动组建11个地方派出执法监督机构,并公开选拔15名副司级领导干部。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认真贯彻落实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精神,不断加强环保监管能力建设,努力建设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促进环境保护的历史性转变。

  这位负责人说,11个地方派出执法监督机构包括华东、华南、西北、西南、东北等5大环境保护督查中心(以下简称督查中心)和上海、广东、四川、北方、东北、西北等6个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以下简称监督站), 均为保总局派出的司局级建制的执法监督机构。5大督查中心分别设置在南京、广州、西安、成都、沈阳。其中,华东督查中心的监管区域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华南督查中心监管区域包括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西北督查中心监管区域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南督查中心监管区域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东北督查中心监管区域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6个督察站中,上海、广东、四川、北方监督站仍维持原设置地点不变,进一步强化其职能;新增的东北监督站和西北监督站分别设置在大连和兰州。上海监督站的监管范围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广东监督站的监管范围包括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监督站的监管范围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北方监督站的监管范围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河南,东北监督站的监管范围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西北监督站的监管范围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这位负责人说,受环保总局委托,督查中心在所辖区域内承担以下职责:监督地方对国家环境政策、法规、标准执行情况;承办重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案件的查办工作;承办跨省区域和流域重大环境纠纷的协调处理工作;参与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与处理的督查工作;承办或参与环境执法稽查工作;督查重点污染源和国家审批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情况;督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国家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环境执法情况;负责跨省区域和流域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案件的来访投诉受理和协调工作。监督站在所辖区域内承担以下职责:负责民用核设施的核安全与辐射环境管理日常监督;负责军用核设施的辐射环境管理日常监督;负责由总局直接监管的核技术利用项目的辐射安全与辐射环境管理日常监督;负责由总局直接监管的核设施营运单位和核技术利用单位的核与辐射事故(含核与辐射恐怖袭击事件)应急工作的日常监督,以及事故现场应急响应;北方监督站还新增了负责全国民用核安全设备设计、制造和安装活动日常监督的职能。

  他说,督查中心和监督站受环保总局领导,对环保总局负责,不指导地方环保部门业务工作,每年制定工作计划,报经总局同意后执行,临时重大活动需事先报经总局同意后方可执行。督查中心纳入总局环境应急响应体系,设立24小时值班电话,随时保持与总局环境应急办公室的通畅联系。监督站承担核设施和核技术利用项目的现场监督,纳入总局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响应体系,设立24小时值班电话,随时保持与总局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办公室的通畅联系。

  他说,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党组决定,面向全国公开选拔15名副司局级领导干部,分别是:总局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副主任1名;华东督查中心、华南督查中心、西北督查中心、西南督查中心、东北督查中心副主任各2名;上海监督站、广东监督站、四川监督站、北方监督站副主任各1名。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副主任和区域督查中心副主任,面向全国环保系统行政机关、事业单位进行公开选拔。监督站副主任公开选拔的范围,扩大到全国核工业系统。

  他最后表示,在今年4月召开的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温家宝总理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关键是实行“三个转变”,明确提出要“不断加强环保监管能力建设”,曾培炎副总理进一步强调“要健全有利于加强执法的工作体系”。国务院领导同志的讲话充分说明了对环境监管能力的重视,充分体现了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是,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目前的环境监管能力现状与环境管理的需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法规制度不全,体制机制不畅,职责能力不强,组建督查中心和监督站就是为了落实六次环保大会的精神,努力建设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做到“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力,高效运转”,全面执行国家有关环保法律法规,顺利完成环境执法监督管理任务。

2、饮用水源地保护形势严峻 环保总局将大力整治

来源:《光明日报》2006年07月3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46856/50510/4648956.html

  目前,全国有3亿多农民饮用不合格的水,近20.1%的重点城市饮用水源地不达标。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张力军在昨天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饮用水源保护专项整治现场会议上指出,我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形势严峻,国家环保总局等七部门决定联合开展饮用水源保护专项执法检查,以保证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

  目前我国共有水源地超过3100个,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5716个。造成我国部分饮用水源地水质不达标的原因主要有:一是部分饮用水源保护区内仍有违法排污企业存在,个别一级保护区内尚有排污口,二级保护区内有违法建设项目存在,污水排放量未能有效消减;二是工业布局不尽合理,很多工业园区和化工企业沿江河湖海建设,大量排放的污染物对饮用水源构成严重威胁和影响;三是农村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染影响饮用水源地水质,饮用水源地周边种植、养殖活动造成大量的化肥、农药流失到河流湖泊,造成部分饮用水源地水质呈富营养化趋势;四是饮用水源地保护管理不规范。

张力军指出,这次饮用水源保护专项执法检查工作,重点检查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违法排污和违法建设企业,以及城镇饮用水源地上游影响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的大中型排污企业。(罗金花)

3、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有关环境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6年07月3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4649632.html

  为进一步依法惩治有关环境犯罪行为,最高人民法院日前公布了《关于审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规定的环境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进行了细化。根据这一司法解释,致使公私财产损失100万元以上的将被视为“后果特别严重”。这一司法解释自今年7月28日起施行。

  同时被列为《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第三百三十九条规定的“后果特别严重”的情形还包括致使水源污染、人员疏散转移达到《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中突发环境事件分级Ⅱ级以上情形的;致使基本农田、防护林地、特种用途林地15亩以上,其他农用地30亩以上,其他土地60亩以上基本功能丧失或者遭受永久性破坏的;致使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死亡150立方米以上,或者幼树死亡7500株以上的;致使3人以上死亡、10人以上重伤、30人以上轻伤或者3人以上重伤并且10人以上轻伤的;致使传染病发生、流行达到《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Ⅱ级以上情形的等。

  根据这一司法解释,出现致使1人以上死亡、3人以上重伤、10人以上轻伤,或者1人以上重伤并且5人以上轻伤的;致使传染病发生、流行或者人员中毒达到《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Ⅲ级情形,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等情形的将被视为《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第三百三十九条和第四百零八条规定的“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或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此次出台的司法解释还明确,致使公私财产损失30万元以上的;致使基本农田、防护林地、特种用途林地5亩以上,其他农用地10亩以上,其他土地20亩以上基本功能丧失或者遭受永久性破坏的;致使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死亡50立方米以上,或者幼树死亡2500株以上的情形属于《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第三百三十九条和第四百零八条规定的“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

据悉,今后环境污染刑事案件中认定的“公私财产损失”中,除了污染环境行为直接造成的财产损毁、减少的实际价值外,还包括为防止污染扩大以及消除污染采取必要的、合理的措施发生的费用。单位环境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也将依照这一解释的有关规定执行。(黄冀军)

4、新华网:中国制定条例统一调度黄河水量

来源:新华网  2006年7月29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54334

新华网北京7月29日电 中国国务院日前通过《黄河水量调度条例》,加强黄河水量的统一调度,强调应当首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合理安排农业、工业、生态环境用水,防止黄河断流,实现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流,是西北、华北地区最大的供水水源,承担着流域内及相关供水区约1.4亿人口(占全国12%)、2.4亿亩耕地(占全国15%)、50多座大中城市、晋陕宁蒙接壤的能源基地以及中原油田、胜利油田的供水任务,是黄河流域乃至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保障。但由于黄河的径流量只位居中国七大江河的第四位,目前,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量已处于临界状态,随时有断流的危险。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1999年后,在黄河来水严重偏枯的情况下,国家开始对黄河水量实施统一调度,至今已连续近七年实现了黄河不断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条例》的制定将进一步缓解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 负责人介绍说,《条例》确立了黄河水量调度的管理体制。水利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黄河水量调度的组织、协调、监督、指导;黄河水利委员会负责黄河水量调度的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黄河水利委员会所属管理机构,负责所辖范围内黄河水量调度的实施和监督检查。

根据黄河水量调度实践经验,《条例》将黄河水量调度分为正常情况下水量调度和应急水量调度。

《条例》从黄河水量调度实际经验出发,专门设置“应急调度”一章,规定当出现严重干旱、重大水污染事故等情况,可能造成供水危机、黄河断流时,由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实施应急水量调度。在应急调度中,允许有关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针对突发事件的不同类型,可对排污企业实行限产或者停产等应急处置措施。

《黄河水量调度条例》共七章四十三条,自2006年8月1日起施行。

5、世行在杭试点"环境圆桌会"  居民对话污染企业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华东新闻》2006年07月3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4647876.html

  7月26日,杭州市红石板社区开了一次“圆桌会议”。该社区居民和杭州新华纸业有限公司、杭州市环保部门三方就企业的环境污染和搬迁问题进行了心平气和的对话。促成此次对话的是世界银行发展研究部和国家环保总局宣教中心。

  目前,居民解决损害自身利益的事情的途径一般只有举报、起诉等。为此,今年初,世界银行发展研究部专门设立了一个“公众参与――社区环境对话”项目,以圆桌对话会议的形式,力图让厂群之间达到充分沟通。杭州市是全国5个试点城市之一。

  红石板社区南面的新华纸业有限公司创建于1952年,目前已被沈塘铭苑、叶青苑等住宅小区包围,周边居民数万人,属典型的“老厂新居”。多年来,附近居民被该企业噪声、废气所困扰,投诉不断。在对话现场,一位居民代表发言说,她家和新华纸业公司只有一墙之隔,平时不敢开窗户,因为噪声很大,而且窗户打开后,外面的废气就会夹带着灰尘进入房间里来。社区居民都想知道新华纸业究竟什么时候搬迁,搬迁前会有哪些措施。

  通过这次圆桌会议,新华纸业方的代表第一次向居民倒出一肚子苦水:近年来,企业光对付噪声治理就投入了143万元,环境治理费用达2000多万元。企业也非常希望尽早搬出城区,这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现在他们和某县开发区已签订搬迁协议,不出意外,企业在两年到两年半时间里就可搬迁。厂方承诺,搬离前一定保证生产环保达标,尽量把对周围居民的影响降到最低。

  两个半小时对话,居民多了一些理解,企业多了一份压力和责任,环保部门也多了些解决问题的途径。

据悉,8月中旬,世界银行发展研究部就外来人口环境卫生管理等问题还将在杭州进行圆桌对话。各种对话的经验,也将为日后国家环保总局出台公众参与规范性文件提供依据。(钟兆盈)

6、2006年西部开发新开工3项水电站建设重点工程

来源:中国三峡工程报  2006年7月31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54415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报道 西部开发以来,国家每年在西部地区新开工一批重点工程,从2000年至2005年底,西部开发累计开工重点工程70项,投资总规模近1万亿元。这些重点工程的实施,对于改变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薄弱,加快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006年国家将继续在西部地区新开工12项重点工程,投资总规模1654亿元。其中西部水电站建设有向家坝,糯扎渡,景洪水电站建设等。

今年西部地区新开工12项重点工程,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方针的具体体现,也是国家在新形势下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决心不动摇、支持力度不减弱的具体体现。

7、甘肃6500万元治黄河污染 力保黄河三类水质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6年07月3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4647790.html

甘肃省黄河沿线企业已经成为黄河重要的污染源。今年以来,甘肃省共安排专项资金6513万元,用于黄河甘肃段环境污染治理,其重中之重就是整治黄河沿线污染企业。通过治理,力争使黄河甘肃段保持三类水质。(曾华锋)

8、河北五县出现八公里地裂 祸起地下水超采

来源:《新京报》 2006年07月3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72/4648600.html

官方证实与地震无关;省国土厅要求严令限采地下水

  近日,河北五县市出现多条地裂缝,最长达8公里。在更广范围内的海河流域平原,40多年来,已出现200多条地裂缝,多数因超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而成,地裂造成农田和住宅不同程度的破坏。

  针对这一自然灾害,除回填、夯实地裂缝之外,根本之策在于限制地下水开采量和采煤活动,并做好建设项目审批前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长8公里,宽几十厘米,最深可达10米,这是最近出现在河北柏乡县的一条地裂缝。

  地裂缝由农田蔓延到村庄。柏乡县西汪乡寨里村李琴等5户农家,居住的房屋被地裂缝包围了几圈,墙体、屋顶和地面多处开裂,有拇指粗细。

  从6月底开始,这样的地裂缝先后出现在河北邢台、廊坊、衡水三市五县,共5处,论规模柏乡县为最,目前尚无人员伤亡,但已造成农田和民宅不同程度的破坏。

  据河北省国土资源厅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地裂和地震无关,多处地裂缝与超采地下水等人为因素有关。

  据新华社报道,来自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的消息,由于地下水超采严重,自1960年代开始,海河流域平原已发现200多条地裂缝。

  河北省国土厅地质环境处有关负责人介绍,地裂已引起河北省高层关注,省委省政府高层已于7月20日前后作出批示,严密监视地裂动向。

  因地裂同样无法准确预测,作为我国地裂严重的河北省,以要求限采地下水,并启动建筑审批时进行地裂风险评估的防范之策。

  五县出现地裂

  新华社报道,海河流域平原已发现200多条地裂缝,最长达8公里。

  “天高自古悬日月,地厚至今载江河”,77岁的老人李琴家正屋窗前,神龛两侧的对联已褪为白色。在她居住的这块厚重的土地上,地裂已有10年历史。

  1996年夏,一场大雨后,一条地裂缝出现在李家厨房的西南角,地缝穿过院子留下一个直径约80多厘米、深约1米的大坑,随后变成细小的裂缝,跃上了正房墙壁和屋顶。

  10年来,这些裂缝逐渐朝东北方向延伸,且渐增渐宽。

  今夏6月27日和7月14日的两场暴雨后,李琴家的后墙上,裂缝增多,拇指粗细,并爬到了别人家的墙上。

  寨里村像李家这样,今年房屋开裂的共5户。

  村民们认为,5家的裂墙,和斜穿入村的“大沟”有关。

  7月21日,在村南的田地里,记者看到,这条一米多深的“大沟”时隐时现,穿过玉米地、棉花地和乡间公路后,向西南和东北延展。

  “10年前就有了。”寨里村村主任高玉柱介绍,以前大沟主要出现在村西南的庄稼地里,今年,大沟终于穿村而过,并在村北王永利家的花生地里,制造了一个深1米,长5米的大坑,几年间,村内几户人家房子的裂缝也不同程度加重。

  “我们习惯了,也不觉得有啥。”51岁的村民王胜恩说,他家的花生秧,每年总有一部分要涝进地缝中。

  村民史银菊描述地裂的“深度”时说,一人过高的锄头不够长,有人索性把两根5、6米长的绳子拴在一起,系了个砖头,投入缝隙中,依然不能见底。

  “长8公里,最深处10米。”邢台市地震局原预报科科长、高级工程师袁小沼介绍说,这条地裂缝在今年暴雨后加剧,横跨两乡,源头位于王家庄乡小里村,止于西汪乡寨里村北。

  事实上,地裂自然灾害,正困扰着海河流域平原多个地区。

  河北省国土资源厅统计显示,从6月底至7月初,河北邢台等三市内共五县出现大地裂缝,分别是廊坊香河县、文安县,衡水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平县,邢台的柏乡县。

  新华社报道,海河水利委介绍,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区在内海河流域平原,目前已发现200多条地裂缝,最长达8公里。

  与地震无关

  有关部门调查认为,文安大留镇地裂并非新发现,已有6年历史;邢台柏乡县地裂发生地也从未有地震造访。

  “与地震无关。”地裂发生后,邢台市地震局现场勘查得出上述结论。

  裂缝被发现后,多有群众议论,甚至怀疑是地震前兆。此前,邢台隆尧县刚发生里氏2.9级地震。

  更为巧合的是,7月4日中午,河北文安一带也发生5.1级地震,而该县大留镇北李村亦出现了地裂,但规模相对较小。

  之后,廊坊市国土资源局、河北省地球物理勘察院专家组前往调查,初步认为文安大留镇地裂并非新发现,已有6年历史。

  邢台柏乡寨里村多位村民说,在地裂盘踞的10年间,地震从未造访。

  事实上,地裂古已有之,河北永年县志载,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春夏无雨,县属刘营村地裂五丈,深无底。”

  河北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副处长魏风华介绍说,地裂的专业名称是“地裂缝”,一般而言,分为“构造地裂缝”和“非构造地裂缝”。

  其中,构造地裂缝主要发生在地质断裂附近,地质断裂及其活动导致地表产生地裂缝;非构造地裂缝主要与人类活动有关,采矿形成的采空区周围,或过量开采地下水引发地面沉降,均容易产生地裂缝。

  针对近期地裂,河北省国土厅得出的结论认为,“邢台市柏乡县地裂缝和香河县地裂缝,均处于地质断裂构造附近,是典型的断裂构造地裂缝。”

“地下很深的地方断裂,地上跟着断,这不难理解。”河北省国土资源厅高级工程师肖桂珍在电话中说。

  地下水超采是诱因

  海河水利委证实,流域平原地裂缝多与超采地下水有关。

  但邢台市地震局对柏乡县地裂原因有着不同的看法,该局高级工程师袁小沼经仔细研究后提出,“柏乡8公里地裂更多与地下水开采有关,而不是地质运动。”

  7月24日下午,袁小沼在电话中对记者说,更为专业的解释是,地震部门掌握的地壳受力状况为东西向,而柏乡地裂为东北-西南向,现场也不存在水平扭动,且地裂是张开的,并没有地壳运动造成的压扭面。

  另一方面,柏乡附近多年农业灌溉和工业生产超量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连年下降,形成了河北有名的“宁柏漏斗”。

  河北省国土资源厅出具的材料显示,文安县、衡水市开发区、安平县三地,也是由于人为超采地下水引发的“非构造性地裂缝”。

  专家解释,地下水超采导致的一个重要地质灾害是地面沉降,不均匀的沉降会带来地裂。

  “地表土层失水以后,就像面包失水、池塘枯竭一样,都会开裂。”河北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副处长魏风华解释,之所以在今年暴雨后几乎同时出现地裂缝,原因在于,今年干旱的华北平原6月至7月突降大雨,大量雨水渗入地下,沿着裂隙流动,对“干面包”形成冲刷,就会使裂隙加宽上延,很多小地裂会合,形成大缝隙后坦露于表面,形成地裂缝。

  一项针对河北278条构造地裂的研究显示,降雨诱发的比例占总数的34.5%.

  河北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高级工程师刘刻岩称,沧州是严重的地面沉降区,同时也是地裂高发区,在今年该省的地质灾害统计中,沧州有5处地裂。

  资料显示,河北已有4万平方公里的地面沉降区,其中沧州市区已沉降2米以上。

  刘刻岩参与的一项研究表明,作为京津主要供水区的京津以南平原区,从1976年至今,30年共超采1200多亿立方米,相当于200个白洋淀蓄水量,持续超采,带来了包括地裂在内的一系列地质灾害。如不外调水,至2030年,沉降面积将扩大到28836平方公里。

  海河水利委也证实,海河流域平原地裂缝多与超采地下水有关。

  有专家预测,缓慢下降着的城市,发生地裂的可能因时间推移而增加。

  被破坏的生活

  河北平原区已发现地裂482条,影响到7个城市的近70个县(市),给工厂、学校、民房、道路等交通设施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房子不会塌下来吧?”在柏乡寨里村,李琴老人夜里躺在开裂的屋子中经常失眠。

  尽管此次地裂事件未造成人员伤亡,所经之处多为农田,财产损失也未统计,但这种来自地下的威胁,还是让受害者倍感不安。

  “村民们一个人不怎么敢浇地,得结伴。”70多岁的刘桂珠说,大人也反复叮嘱村里的孩子,离那些深沟远些,以防不测。

  而刘桂珠老人自己,前年浇地时,脚下的水形成旋涡涌向地下之际,仓促中奔跑时右脚鞋子被卷走。

  与地裂相关的两个问题是,地裂能无限吞噬水流,被隔开的地块灌溉困难。

  专家们则担心,灌溉同样容易导致地裂加重,有统计显示,河北因灌溉显现出来的地裂已超过10条。

  更为严重的威胁来自对建筑的破坏。以河北为例,目前已完成的《全省山区和平原区地质灾害调查于规划汇总成果统计》显示,河北平原区已发现地裂482条,影响到7个城市的近70个县(市),给工厂、学校、民房、道路等交通设施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有的甚至“引起群众恐慌,影响社会安定。”

  历史上,在河北邯郸,其一条长约10公里的地裂缝,在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间发作过8次,穿越了28幢楼宇和多幢厂房,据估算造成经济损失近亿元。

  2001年完成的《河北平原地裂缝调查与区划成果》显示,国内已造成严重地裂破坏者至少4处。

  历史上,在天津宝坻和北京昌平,70年代前后亦发生过地裂,损失均以千万计。另在西安,地裂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逾亿。

  限采地下水

  河北省国土厅下令限制地下水开采量和采煤活动,并要求建设项目进行地质灾害评估。

  7月21日,李琴家房顶的裂缝用水泥抹过了,并且盖上了塑料布。也有村民用小推车,躲闪着未被损害的玉米,在烈日下填埋自家田中的地裂。

  魏风华说,此次河北五地地裂并不严重,有关部门已经要求对地裂回填、夯实,防止人跌入发生意外,也避免灌溉加剧地裂变宽变深。被破坏的建筑则需检查,如有危房,需要搬迁。

  作为我国地裂多发省份,河北目前已经建立了应急防治系统。针对此五地地裂事件,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层也做出批示,要求对地裂密切注视,进行监测。

  “媒体炒得热热闹闹,事实上没那么恐怖。”河北省国土厅高级工程师肖桂珍说,此次河北地裂均在国土部门的资料范围里。

  2006年,河北国土资源局通过省委省政府,向各省直机关和各级政府办下发冀国土资矿字[2006]18号文件,指出易受地裂威胁的地区是邯郸和沧州两市,合计约15处。

  并列举全省易发地裂地区,列表逐一记载,诱发因素、分布规模、威胁对象,并部署了避陷信号、转移路线责任人和治理措施等尽在其中。

  “避让”则成为河北防治地裂的另一项措施,河北省要求地方政府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

  依据这一制度,即建筑审批程序中,前置地裂缝易发区的建设项目灾险评估,分为高中低三级易发区,如有隐患,则不予审批。

除此之外,河北省国土厅要求,限制地下水开采量和采煤活动。

9、重庆北碚长期汞污染严重 从地里挖出水银来

来源:《重庆晚报》 2006年07月3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73/4648351.html

  本报讯 一锄头挖下去,北碚东阳镇一些地方以前能从地里挖出水银。永川濑溪河旁因为长期用污水浇菜,300多亩土地可能荒芜。”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昨天透露,我市已启动土壤污染调查,北碚汞污染和永川污水浇菜是调查和治理重点。

  据介绍,这两个地方由于污染严重,蔬菜种植受到了较大影响。市环保局将再次进行深入调查,上报国家有关部门,国家将补助一定资金进行专项治理。

  北碚受到汞污染的土地,分布在重庆体温计厂周围。记者昨天看见,该厂四周都是农田,零星种了些蔬菜,玉米、丝瓜等已被烈日晒黄,夹杂在荒草当中。村民老张说:该厂有个车间主要生产水银,形成大量含有汞的气溶胶,周围500米范围内的农田都受到影响。以前治理得不好,厂区的坝坝里有许多水银凝结成的小珠子,一眼望去,白花花一大片,用手都能捧起来。水银在四周土壤里也沉积了不少,一锄头挖下去,也能看到许多“白色珍珠”。当时含汞的废水也处理得不好,直接排往嘉陵江里,有一次将附近几个鱼塘的鱼全部毒死。

  据介绍,环保部门和原西南农业大学的专家曾多次前来检测,证实空气中确有大量含汞气溶胶,土壤和蔬菜也检验出汞超标。但到底超标多少?村民不清楚。他们说:“那些菜根本看不出异样,也吃不出特殊的味道。”这些蔬菜大部分被村民自己吃掉,吃不完的,拿到菜市场上出售,所幸村民身体没受到什么影响。但是他们对记者说:“体温计厂好几个工人得了白血病,这可能是因为经常接触汞。”

记者了解到,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政府就在考虑搬迁该厂,遗憾的是一直没有下文。目前,体温计厂已经申请破产,昨天没有生产,厂区非常安静。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厂可能不会给当地增加新的污染,但形成的老污染影响仍然严重,所以需要治理。(首席记者 刘邦云 见习记者 青南 记者 史宗伟 摄)

10、贵州100多种珍稀濒危植物受到石漠化威胁

来源:新华社2006年07月3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4647524.html

  新华社贵阳7月30日电(记者秦亚洲)生态环境恶化和不断扩大的石漠化,使贵州省100多种珍稀濒危植物受到日益严重的威胁。

  贵州特有的喀斯特生态系统和复杂多样的山地生态环境,使生物多样性的特征十分明显。但是,在近几十年中,人为的破坏活动导致植物资源和自然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生物多样性严重受损,受到威胁的珍稀濒危植物已经超过100种。

  这些珍稀濒危植物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喀斯特地区的特有植物,如辐花苣苔、黔苣苔、壶花黔苣苔、长瓣马蹄荷、喙核桃、贵州山核桃、册亨柯和无鳞柯等。这些特有的植物绝大部分分布范围十分狭窄,只能适应特殊的山地气候。

  喀斯特天然森林的减少,湖泊的人为过度开发利用和灌木丛林被砍伐,使喀斯特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正趋向简单化,水土流失严重,生态功能失衡。这些珍稀濒危植物正面临灭顶之灾。

目前,贵州省石漠化国土面积近3.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20.4%,而且石漠化正以每年9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贵州省每年因石漠化减少耕地约30万亩。

11、天山雪莲遭疯狂盗采 20年后可能灭绝(图)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6年07月30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6-07-30/100610576536.shtml

    

天山雪莲

天山雪莲

  中新网7月30日电 天山雪莲——这种在自古到今的武侠小说里被描述为包治百病、可以解除百毒、生活在海拔2400至4000米人烟全无的雪山地带的神秘珍稀植物,现在因盗采严重,将濒临灭绝。据香港《大公报》报道,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专家在对天山雪莲的生存现状进行科学考察后称,如果不加大保护力度,二十年后它就可能灭绝。

  珍稀植物难寻踪影

  这支由中国科学院专家带队,志愿者随行的科考队于7月20日至22日对新疆的雪莲生存状况进行调查后吃惊地发现,由于采挖严重,这种分布在海拔2400米至4000米的高山地带,具有抗炎、镇痛、抑制肿瘤及调节免疫等药效的珍稀植物,在3500米以下的高山地带已经难寻踪影。

  科考队于20日开始徒步穿越乌鲁木齐南部的博格达峰,这是天山雪莲最集中的雪峰。在两天的行程里,科考队所见所闻触目惊心:出发首日,科考队到达了博格达峰海拔2700米的高山,但在那里,科考队几经搜索,竟然没有发现一株雪莲。同行的牧民告诉科考队专家,他两年前上博格达峰时,在这里还随处可以看到雪莲。

  第二日,科考队到达了博格达峰海拔3370米的高山雪峰,在这里,科考队决定全面查找雪莲踪迹,但是,令科考队失望的是,所有人员经过一个上午的查找,只在一处人迹罕至的岩石缝里发现了一朵含苞待放的雪莲花,在风中孤独地摇曳。

  牧民盗采贱价出售

  “就在十年前,在海拔3000米以下的地带都能看见许多野生雪莲。”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雪莲项目科研处工程师努尔波拉提说。

  21日下午,科考队抵达海拔3520米高度,经过两个小时查找,也只发现了11朵正在盛开的雪莲。在这里,科考队还发现,许多雪莲被盗采后留下的根茎。

  随行的牧民告诉科考队的专家,经常可以看见当地的牧民骑马上山采摘雪莲,然后驮下山,以每支三元的价格卖给贩卖雪莲的人,这些雪莲被带到城市里,以一支数十元,甚至逾百元的价格卖给旅游者。

  中国科学院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教授刘国钧告诉记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般在海拔1800米左右的砾石质坡地上就可以采到雪莲。当时,我们在野外考察,这里雪莲遍地都是,雪莲花大片大片地盛开,到处是花海,骑在马上弯腰就可以采一朵。”刘国钧称,经普查表明,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疆雪莲面积大约为五千万亩,但现在已经不足一千万亩了,雪莲已经被列为国家二级濒危植物。

  连根拔起破坏繁衍

  努尔波拉提告诉记者,近几年,随著人们对雪莲药用价值的不断认识,掀起了采挖天山雪莲的浪潮。“本地和外地的农牧民受利益驱使,专门在雪莲花开的季节上山采挖雪莲,直接贩卖或制成低档次的雪莲产品出售;此外,一些游客在到这里旅游时,也会上山盗采雪莲。”努尔波拉提说,“这些盗采者由于缺乏对雪莲采挖的基本知识,野生雪莲被连根拔起,失去了继续生长开花,以及播撒花粉繁衍的可能。”他忧虑地表示:“现在,如果不加大保护力度,不出二十年,天山雪莲就会绝迹。”

新疆博格达峰环境检测站雪莲项目组组长苏明辉告诉记者,面对天山雪莲濒临灭绝的状况,每年6月到8月底雪莲开花的季节,博格达峰环境检测站都会联合有关部门对博格达峰进行巡查,对雪莲的采摘和运输进行封锁,禁止采摘雪莲。目前,新疆还出台规定,限定每年雪莲流通量为50万盒。(杨清林)

12、污染让武汉38个城中湖水体生态功能退化

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2006年07月31日

http://news.sina.com.cn/s/2006-07-31/05489612812s.shtml

  荆楚网消息(湖北日报)(记者陈勇、实习生刘杰)最新调查结果表明:武汉市主要城区38个湖泊污染负荷远远超过其水环境容量,水质全部超标,其中32个湖泊水质为劣五类。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何庆慈研究员认为,这些湖泊富营养化加剧,水体生态功能全面退化,已步入奄奄一息的“老年”阶段。

  据统计,目前武汉市主要城区湖泊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超过水环

境的总容量,分别出现78%、69%、19%的负容量。这些污染物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地表径流等面源,约占污染物总量的30%。近年来,湖岸房地产过度开发,沙湖、东湖、南湖、三角湖、墨水湖等城区湖畔人口剧增,生活污水大量排放,致使湖泊不堪重负。

  武汉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历时两年,完成了“武汉市主城区湖泊水环境容量研究”项目,为湖泊水环境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经过调查研究,明确了该市50家重点污染源以及7大受纳水体、主城区湖泊的关键污染物以及湖泊的纳污总量,首次计算出主城区38个湖泊的水环境容量和自净系数,提出了主要污染物的削减量及削减方案。

武汉市水务局表示,按照《武汉市水环境治理与保护规划》开展一系列治理措施,预计到2020年武汉主城区湖泊水质达标率上升到90%,城市水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改善,实现湖泊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13、对垃圾分类的三点建议

来源:《新京报》2006年07月3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073/4648770.html

  7月27日《新京报》评论文章指出,在北京大量垃圾污水得不到及时的处理的同时,另一方面却是分类垃圾桶成为摆设。笔者想就如何提高垃圾分类率提几点建议。

  导致分类垃圾桶闲置的原因有三。首先是垃圾分类的概念很模糊。我常常见到的分类垃圾桶上只写着“可回收类,不可回收类”等字样,可我并不清楚哪些是可回收,哪些是不可回收的,拿在手里的垃圾,犹豫了一下扔进去,但还是不确认自己到底扔对地方没有。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扔垃圾只是生活中很细小的问题,手中的垃圾到底应该怎么扔,不可能花费人们很多思考的时间。在分类概念模糊的情况下,往往就随便扔,这样分类垃圾桶设置的意义也就不大了。

  所以建议之一就是,在分类垃圾桶上标上醒目的图案或者文字说明,让大家在扔垃圾的时候能将垃圾轻松准确的分类。

  其次是分类垃圾桶设置不合理。据我观察,分类垃圾桶在北京只在一部分较繁华的中心区域有,而在很多普通住宅区和胡同里面没有设置。所以即使有人想把垃圾分类之后再扔,可是却发现附近没有这样可供分类扔的地方,力气白费了。久而久之也就很难养成分类扔垃圾的习惯了。

  所以建议之二就是设置分类垃圾桶要有一个整体规划,系统配置,而不是面子工程,因为让分类扔垃圾,这是关系每一个人生活习惯和生活质量的问题。

  再次是垃圾分类扔,普通居民没有直接受惠。既然垃圾分类后是可再利用资源,就能产生应有的价值。而且把这部分价值部分返补给与之做出贡献的市民,于情于理也是应该的。

  所以建议之三就是要有与之配套的政策措施,让每个人体验到分类扔垃圾带来的实际利益。比如垃圾分类情况较好的小区,给每户免费赠送几吨水,这不仅是节省了几吨水费的问题,更是一种荣耀,一种被社会认可的公益行为。

14、宜居城市评价何来“科学”

来源:《中国青年报》2006年07月3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35525/4647756.html

  宜居城市评价毋须“科学”?我这样说,也许会被人认为是故作惊人之论。其实我之所以这样说,是有针对性的,针对的是——新华社7月29日报道,由建设部批准立项、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组织编写的《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有望年内出台。该《标准》“将为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实践提供科学指导”。

  恰如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罗亚蒙所说,目前国内外并没有一套公认成熟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这一点,似乎可以说明建设部出台《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的必要性与突破性意义,但换一个角度看,既然“国内外并没有一套公认成熟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更没见其他国家打算出台这样的官方“指标体系”,不也说明了这样一个《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有些画蛇添足吗?

  报道中,罗亚蒙秘书长特别强调了这一标准出台的特殊背景:“近年来个别商业机构利用一些城市建设‘宜居城市’的迫切愿望,进行所谓的‘宜居城市’排行评选,严重扰乱了公众对‘宜居城市’的价值判断。”

  但我认为,目前众多“宜居城市”排行榜,其中固然不乏商业操作的成分因而问题多多,但若说这些排行榜“严重扰乱了公众对‘宜居城市’的价值判断”,则未免低估了公众的判断能力。

  一是有多少人真正把这样的排行榜当回事呢?二是宜居不宜居,都来自于亲身感受,而且因人而异,原本就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评价标准”。再者说,即使“严重扰乱了公众对‘宜居城市’的价值判断”又如何?没有几个人会凭着“宜居城市排行榜”选择定居。年年都有“宜居城市排行榜”发布,也没见它对那些上榜城市以及上不了榜的城市,在房价、消费、人员流向上产生多少影响。

  一个城市是否“宜居”,本没有一定的标准,而是见仁见智的事情。见仁见智,总有人认为不科学、不准确,所以才会有争论、才会引起广泛的关注,而争论与关注无疑有助于推动城市经营者的改进与创新。试想若人人无异议,或者虽有异议却因已被官方“钦定”为“科学”而无法提出异议,后果将会怎样?“千城一面”,将是我们的宜居城市建设必然逃不脱的宿命。

  如何定位“宜居城市”,属于学术的范畴。社会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科学”,特殊在没有标准或者说没有绝对的标准,一旦被“标准”控制,社会科学就可能陷入误区。姑且相信建设部出台那样一部标准“初衷是好的”,但对它将产生的负面效应显然估计不足。

建设部指责个别商业机构利用一些城市建设‘宜居城市’的迫切愿望,进行排行评选时,公众很容易将这样的指责反弹到建设部或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身上——“宜居城市排行榜”,一旦由官方掌控,固然不再“商业”、不再混乱,却又可能成为权力寻租的载体。

15、GDP能耗标杆考验中国经济发展

来源:新华网2006年07月2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35525/4646180.html

  新华网北京7月28电(记者陈芳 郭奔胜 梁鹏)近日,全国各省区市陆续公布上半年经济发展“成绩单”,各地GDP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全国经济增长达到10.9%。然而,上半年能源消耗不降反升的走势,让人们感受到今年节能降耗4%的目标任务艰巨。

  从严控制新开工高耗能项目,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再次昭示GDP“变轻变绿”的紧迫性。节能降耗约束性指标能否兑现,即将掀起的一场节能风暴,将是对地方政府“执行力”的一次重大考验。

  经济发展和降低能耗:天生矛盾?

  在不少人看来,经济发展和降低能源消耗似乎是一对天生的矛盾体,GDP的高速增长,似乎总避免不了能源消耗的剧增。高速增长的GDP,与单位GDP能耗的指标“落空”形成了反差。

  GDP半年内达10206.4亿元的山东省,近两年规模以上工业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高耗能工业是其中的主力军。2004年,山东能源消费总量首次超过生产总量,成为全国耗能大省,能源消耗中煤炭占到近80%。

  GDP排名位居第三的江苏省,上半年实现生产总值9871.2亿元,同比增长15.4%。这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2005年苏州、无锡、常州、南京四市单位GDP能耗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今年苏南的工业投资增速依然强劲,工业重型化导致节能降耗难度增大。

  记者调查发现,很多经济大省在亮出上半年经济发展“成绩单”的同时,对降低能耗的“成绩单”多进行了含糊表述:能耗物耗有所减少,国家重点调控的钢铁、水泥等行业持续降温。

  当然,也有例外。GDP排名第一的经济大省广东,也曾依靠大量能源消费推动经济高速增长,近两年狠抓“节能降耗”,实施强制性的能耗限额标准,打造“绿色政府”,如今每万元GDP仅消耗0.79吨标准煤,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5%,成为全国“能效冠军”。

  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坦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涉及多重因素。用大项目推动高速度增长,是许多地方的习惯性选择,而速度过高难以转变增长方式。经济发展一旦锁定某种模式,就面临路径依赖的极大风险。

  东部沿海省份,经济总量大,工业规模大,能耗的绝对量也大,但相对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单位GDP能耗是1.22(吨标准煤/万元),江苏是0.92,广东是0.79,上海、浙江也比较低,这是个好动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专家分析,由于目前一些省份正处在重化工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阶段,客观上难以一下子刹住车。

  “地方发展阶段不同、资源条件不同,但有一个做法是相同的,就是上工业项目,因为有了项目就有了财税、有了就业岗位,也有了政绩。在这一前提下,控制能耗的硬指标往往会变成软指标、高门槛会变成低门槛、重要性会变成次要性。”江苏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葛守昆认为,在宏观调控的背景下,中央政策取向与地方利益取向的一致性显得十分重要,现在显然二者之间存在偏差。

  记者在东部沿海地区采访时,一位基层干部说,一年当中县长召开的项目推进会多达10次以上,而环保会议也就一年开一次。在招商引资会议上,谈得最多的是引资规模而不是能耗问题,只要财税贡献大,再难批的项目也要弄到手。 结构调整:还未“伤筋动骨”

  在很多地方,工业项目被看成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成为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地方党政领导换届比较集中的一年,行政主导的投资趋热骤然增多。显然,项目不是不能上,关键是上什么项目。

  记者调查发现,这轮投资热中普遍存在新项目结构偏重、老项目耗能偏多、小项目门槛过低。个别地区为片面追求增长甚至违规出台了推动高耗能企业加快发展的种种优惠政策。结构调整没有到“伤筋动骨”的程度,这必然加大降低能耗的难度。

  根据国家统计局等近期发布的我国第一份能耗公报,单位GDP能耗、电耗,以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整体呈现出从东往西逐步递增并拉大的趋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区域经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覃成林指出,这与具体的产业结构有关,西部省份大量消耗能源、原材料的重工业较多,而东部的轻工业占比重较大,中部和东北省份的单位GDP能耗则处于中间水平。

  今年以来,中部地区投资增速平均在40%以上,是全国投资增长最快的地区,“十一五”开局良好,西部一些地方的发展也进入了一轮黄金发展期。然而,在科学发展观还没有真正树立的情况下,新一轮投资建设泥沙俱下,在各地感觉都不是很明显的问题和苗头,从宏观分析却是过快过热,隐忧重重。

  最突出的问题是,当前中西部省份局限于其所处的工业发展阶段,增长主要表现在量的扩张上,经济“成绩单”上还可以清楚地看到“粗放”二字。有的省份,当南部产业结构正在逐步变轻,大能耗项目开始受到限制,北部地区却迎来了重工业发展时机,带来的结果是全省的能耗指标仍然处在高位运行。事实上,这种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容易打乱能耗指标全国一盘棋。

  GDP看得见、摸得着,而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等,则需要较长时期才会显露出来。如果能耗高的地方不能限制高能耗产业的发展,不能以高科技改造某些传统的高能耗产业,这些地区官员的政绩就要打折扣。

  降能、减污:项目市场准入门槛的刚性指标

  面对今年的严峻的节能形势,发展改革委主任马凯明确表示:“将把能耗标准作为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的强制性门槛,遏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日前,发展改革委与30个省级人民政府签订了节能目标责任书。

  国务院26日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温家宝总理强调下半年将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制,抓好重点企业节能和重大节能工程,健全能耗公报制度。尽快将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控制的目标责任分解落实到市(地)、县和重点排污单位。

  据了解,一些地方已经开始严把能耗增长源头关,从严控制新开工高耗能项目。山东就已确定1000户重点企业的主要节能指标。江苏等沿海地区开始率先在省内公布各个地区的发展能耗指标,并与干部政绩考核挂钩,迫使各级干部在发展决策上把经济成绩与能耗成绩同步考虑。这对地方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将起到“倒逼”作用。

  专家分析,我国在新一轮增长周期内,沿海等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方式正在从粗放型向准集约型转变,作为衡量经济增长方式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在部分省份已经超过了45%,标志着这些省份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发生了较大转向,但仍有距离。

  全国人大环资委有关人士建议,各省能耗指标的公布,给各地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这也正是公布能耗指标的真正意义所在。不过,配套公布的还要有禁止性的措施,比如,局部地区如果能耗增长过快,甚至失控,可考虑用阶段性停止审批工业项目等做法来进行调整,保证压力能够传导到位。

  “要把能耗的‘成绩单’做成像发展‘成绩单’一样好看,的确不容易。不过,再难也要做,因为让GDP变绿、让产业变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葛守昆说,经过几轮宏观调控,我们不能简单停留在调控措施上,而要建立起保证经济长期平稳发展的内生机制。

16、用法律规范民间组织认证 

来源: 新京报  2006-7-30

http://comment.thebeijingnews.com/0728/2006/07-30/018@012343.htm

  日前,中国消费者协会相关负责人证实,已经诞生6年的“3·15”认证全部叫停。据了解,在今年“欧典地板”事件后消协就已经开始研究是否叫停,最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体研究作出叫停决定。(昨日《法制晚报》)

  因为出现错误而积极纠正乃至叫停认证,体现了消费者协会在规范自身职能建设方面所保持的谨慎态度,这理应得到肯定。不过,与此同时,人们也在思考,缺少了“3·15”认证,企业是否会失去一个创建品牌的动力源?消费者是否会更加陷入“借我一双慧眼”的迷茫和期待之中?

  应当说,消费者协会最初决定设立“3·15标志”时,是怀有充分的善意和美好的愿望的:为了加强对商品和服务的社会监督力度,有效解决小额消费者权益争议。并且规定了详细的许可使用“3·15标志”企业的条件、审批程序、使用范围及有效期等。所以此次叫停,对不少人来讲,甚至不亚于一个著名品牌的“倒掉”。究其原因,虽有相关产品质量事件作为诱因,但从根源上讲,恐怕还是因为目前的这种认证方式游离于法定认证体制之外。

  毋庸质疑,产品质量认证是加强质量监管,规范市场建设的重要举措。我国《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都明确了产品质量认证的地位和重要性。随着《认证认可条例》于2003年11月1日起施行,有关产品质量认证认可活动更是进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其中对认证和认可规定了明确的概念。这不仅体现了认证机构由原有的纯官方性质逐步转变为社会性认证,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以及认证活动的特点。

  但遗憾的是,目前一些认证机构的建设以及认证活动的开展还未能完全适应这一变化,尤其是一些行业性组织的认证权限、责任问题似乎还未厘清。包括曾经受到质疑的“牙防组”认证、消费者协会认证等,便存在这样的疑虑。比如人们会问,这到底是分内之事,还是“越俎代庖”?事实上,虽然行业协会的认证工作也有一定的工作程序和要求,但离《认证认可条例》所要求的“刚性”条件,似乎相差甚远,如有固定的场所和必要的设施,有符合认证认可要求的管理制度,注册资本不得少于人民币300万元,有10名以上相应领域的专职认证人员等等。

  而且,根据《认证认可条例》的规定,从事产品认证活动的认证机构,还应当具备与从事相关产品认证活动相适应的检测、检查等技术能力,经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等等。那么,这里就存在一些问题,对于一些民间机构、行业组织自发实行的某些授予优秀标志、荣誉称号之类的行为,其似乎并不是完全按照技术标准来进行的相关认证,那么其认证行为是否也需要完全符合相关认证认可条例的规定?其出现了问题是否只能靠自身喊停?这似乎还有待法律进一步明确。

  消协叫停“3·15”标志认证,应当说是消费者协会走向成熟之举。但成熟并不意味着不作为。毕竟,消费者协会担负着义不容辞的法定维权职能,消费者也期盼着消费者协会能有所作为,有更大作为,包括批评霸王条款等,而不会因规避某种风险而裹足不前。那么,消费者协会如何实现自己的嬗变,使服务质量更上一层楼呢?这就需要下一步认真解决一些问题:进一步提升相关标志的认证能力,真正发挥消协的信誉证明、消费引导、社会监督、消费维权等功能。

  当然,我们更期待通过法律的途径,理顺民间协会的认证资格问题,切实加强外部监管工作,使其更好地行使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