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六月十四日绿家园江河信息汇总

六月十四日绿家园江河信息汇总

2006-06-14

今日江河信息导读:1、怒江水电开发悬而待决

                  2、组图:三峡濒危植物物种有了资源库

                  3、新华网:三峡蓄水156米在即 库区千余座航标搬家

                  4、内蒙古通过中国首个省级行政区战略环评评审

                  5、哈尔滨五大措施治理城市污染

                  6、86亿元铺设天津干线——南水北调大动脉(图)

                  7、南水北调重要水源汉江遇环境隐患

                  8、小浪底水库“严阵以待”迎接调水调沙新考验(组图)

                  9、中国就《能源法》广泛征求民意 两年内将完成起草

                  10、新华调查:让青藏铁路成为生态保护之路

                  11、延安遭水源短缺和水源石油污染双重威胁

                  12、组图:污染企业“躲进”乡间 祸害乡民

                  13、江苏连云港湿地保护区遭工业排污侵蚀

                  14、中国最大内陆淡水湖新疆博斯腾湖遭污染正变咸

                  15、沙尘今年19次做客内蒙古(组图)

                  16、创新让广州污水变清流 用细菌"吃掉"污水臭气

 

1、怒江水电开发悬而待决

来源:西部时报2006-6-13

针对国际社会的一些反映,以及国内一些专家学者的担忧,国家发改委、环保总局和相关部门对怒江水资源开发项目可能产生的生态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和多方面的论证。目前,怒江水资源开发项目的论证和评价工作还在继续进行中,原来的方案可能要作大的调整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祝光耀6月4日公开向新闻界表示,对颇受争议的怒江水资源开发项目,现在的论证和评价工作还在继续进行中,原来的方案可能要作大的调整。

  祝光耀所指的原来方案要追溯到3年以前。2003年,国家发改委主持召开的《怒江中下游水电规划报告》审查会,通过了在怒江中下游建两个水库进行13级水电梯级开发的方案,总装机容量2132万千瓦。根据这一方案,怒江上要建13座大坝。

  这一方案的出台是基于解决“怒江问题”的迫切性以及怒江水电开发的诱人前景。近1.5万平方公里的云南省怒江州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是云南乃至全国最贫困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全州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云南省平均水平的1/2,长期以来形成了涉及边疆、民族、宗教、生态等方面的非常特殊的“怒江问题”。另外,怒江干流2020公里,其中流经云南境内619公里,水力资源蕴藏量为3640万千瓦,其技术开发量居全国第6位,待开发的可开发容量居全国第2位。

  但是,拟开发怒江水电的消息一经公布,旋即引来了社会上赞成和反对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并且争论声一直没有停息。

  支持开发者认为:开发水电,有利于促进怒江流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当地民族文化的传承,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库区居民迁移,可以进一步减少对当地植被的人为破坏。通过发展水电增加地方财力,可以逐步建立环保资金和环保补偿机制,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反对建坝者认为:建大坝将导致怒江流域生态恶化、鱼类和生物物种减少、当地民族的生存环境会因此而不断恶化、少数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会因建坝移民而消逝。另外,建坝对泥沙和河道都会产生影响。

  虽然两种观点针锋相对,但云南省和怒江州对这一项目的实施可谓翘首以盼。就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云南代表团就“怒江问题”向人代会提交了《请求国家采取特殊措施,解决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困难》的议案。

  在争论声中,国家相关部门不断组织对怒江水电开发的调研和论证。云南代表团在今年“两会”上的议案得到国务院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今年5月,由国家发改委、国务院西部开发办牵头,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民委、国务院扶贫办、国务院研究室等8个部门,云南省和怒江州政府联合成立的“怒江州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课题研究组着手开展工作。生态环境保护成为课题研究的一个重点。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副主任王金祥在深入调研后指出,必须设立专门课题,综合规划、重点突破,用特殊的办法解决特殊的问题。

  而在此前的2005年4月,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中国工程院院士、原水电部副部长、卸任不久的三峡公司总经理陆佑楣,著名学者司马南、方舟子,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等考察团一行12人,也前往云南考察怒江的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和水电开发。两位院士在考察后认为:怒江的当务之急是发展。怒江的贫困只会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大力发展水电是怒江脱贫的唯一选择。

  由于一直存在悬念,这一项目的命运愈发受到舆论的关注。在国务院新闻办6月4日为发表《中国的环境保护(1996~2005)》白皮书而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就这一项目的进展情况向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祝光耀发问。

祝光耀表示:水力发电是我国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方面,不仅过去、现在是这样,今后我国还要继续推进这方面的工作。怒江在大湄公河流域地区,对怒江的水资源开发在国际社会也有很大的反响。针对国际社会的一些反映,以及国内一些专家学者的担忧,国家发改委、环保总局和相关部门对这一流域的资源开发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可能产生的生态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和多方面的论证。他最后表示,怒江水资源开发现在的论证和评价工作还在继续进行中,原来的方案可能要作大的调整。

2、组图:三峡濒危植物物种有了资源库

来源:新华社  2006年06月14日

 

 

6月13日,三峡濒危植物研究人员在宜昌对珍稀植物进行入库处理。为保护三峡濒危植物物种资源,三峡地区建立了濒危植物物种资源库。资源库包括植物活体库、植物种子库和植物基因库。此外还设置了植物资料库,制作保存珍稀濒危特有植物资料。 新华社发(文振效 摄)

3、新华网:三峡蓄水156米在即 库区千余座航标搬家

来源:新华网2006年6月14日 

新华网宜昌6月14日电 (记者马梦莉、江时强) 为满足今年10月三峡工程蓄水至156米的要求,确保三峡库区航道安全畅通,长江航道局从14日开始对三峡库区1000多座航标进行全面搬迁,重新配备设置。

2006年10月,三峡水库将首次实施156米蓄水,水库调度运行将从围堰发电期转入初期运行期。水位提升后,库区目前按照135米到139米水位设置的航标将被淹没。如长江宜昌航道局设置航标198座、综合指路牌8处,其中的岸标、综合指路牌设置高度均在142米到145米之间,需在水位抬升过程中全部搬迁。

为确保蓄水过渡期和156米蓄水后助航设施能够正常发挥功能,长江航道局从去年10月就启动了相关研究工作,今年2月,正式开始航标迁移前的踏勘定位工作。据长江航道局统计,在三峡156米蓄水期间,将撤除全部600座杆形岸标,迁建458座杆形岸标,256座浮标起锚重新抛设。

据悉,航标位置有的会根据水位变化就地后靠,有的则需异地搬迁。由于水位抬升后,库区岸线等航道边界条件会发生较大变化,部分山嘴淹没在水下形成新的碍航体,所以还将出现岸标改浮标,浮标改岸标的情况。

除此之外,航道有关部门还将对库区360余处新岸标标位和指路牌位置实施灌木或成林清除。

鉴于2006年三峡水库可能动用防洪库容,汛期三峡坝前水位最高可达150米,本次库区陆地助航设施原则上要求在7月底前完成迁建施工。(完)

4、内蒙古通过中国首个省级行政区战略环评评审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6年06月14日

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通报内蒙古规划环评试点的重要进展

  人民网北京6月14日讯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今日通报,内蒙古自治区规划环评核心部分——自治区"十一五"规划纲要战略环评已经通过高端评审。这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首次进入省级行政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纲要。作为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战略环评,这一实践为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开辟了道路。

  战略环评(规划环评)是环境影响评价的最高阶段,是指对政策法规和规划中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分析预测和科学评价,并采取预防措施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被普遍认为是遏制我国当前环境破坏态势的根本手段。为推动战略环评的深入开展,环保总局从2005年起选择有关典型行政区、重点行业、重要专项规划开展了规划环评试点工作。在第一批共11个试点中,内蒙古自治区的试点工作具有重要地位:其国土面积约占全国的 1/8,能源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接续地,同时又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和水源涵养区,是华北乃至全国的生态防线。在这样的背景下,环保总局和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于2005年8月共同启动了自治区的规划环评试点。日前,规划环评的核心部分——自治区"十一五"规划纲要战略环评的研究报告通过了专家评审,得到了包括5位院士在内的生态、经济地理、产业发展等领域10名权威专家的高度肯定。

  潘岳强调,战略环评深入分析内蒙古"十一五"期间区域和产业发展的定位、布局、结构、规模与环境资源承载能力之间关系,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

  一是在总体战略上,提出要树立"生态立区"的发展战略,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建设北方生态屏障。这是一个重大的创新性战略,为内蒙古自治区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明确了总的指导方针,对全国其他省区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是在区域发展上,提出要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从经济区划、环境区划的角度增强生产力布局的合理性,在内蒙古自治区全区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特别是4大跨区域的能源化工基地更要坚持统筹周边不同行政区域和上下游地区的发展,摒弃封闭的内向式发展模式:呼包鄂地区应实施 "调整、优化、整合、提高 "的发展战略,严格控制高耗水、高耗能行业的外延发展;呼伦贝尔地区应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突破口,走产业集中布局、规模发展的道路,严格控制土地利用的无序扩张;霍白胜地区应坚持适度发展,在研究解决调水问题后,再考虑能源化工基地的扩展;蒙西地区应走边治理、边发展的循环型、内涵式发展道路,大力整治散小企业,全面提升环境质量。

  三是在总体布局上,提出要建立大兴安岭、呼伦贝尔、锡林浩特、鄂尔多斯、阿拉善5大生态区和呼和浩特、包头、海拉尔、满洲里、赤峰5大宜居城市,逐步形成产业基地、宜居城市与生态屏障区相结合的格局。

  四是在发展结构上,提出农牧业结构要由种植业主导型向养殖业主导型转变,草原功能定位由牧业主导型向生态主导型转变,牧业由牧区向农区转移。同时要坚持优化工业结构,逐步发展低耗水行业,建立节水型工业体系。大力调整用水结构,通过水权置换解决工农业之间以及不同区域之间的用水矛盾,提高用水效率。

  五是在发展规模上,明确提出水资源严重不足的蒙西和霍白胜地区等要坚持"以水定产",严格控制发展规模,避免引发新的重大环境问题。同时综合考虑全区的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对自治区拟重点发展的能源资源产业提出了具体的调整建议:煤炭产能由5亿吨调整为4亿吨,发电装机容量由 6600万千瓦调整为5500万千瓦,煤制油、聚氯乙烯产能由各1000万吨调整为各500万吨。

  潘岳说,由于战略环评与内蒙古自治区"十一五"规划纲要的编制同步开展,这些建议在纲要的编制中得到了充分采纳,使得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在纲要中得到了极大彰显,为自治区今后发展的合理布局、调整结构和优化规模提供了科学依据,使环境保护成为了自治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 这一实践开创了多个"第一":第一次实现了环境影响评价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编制的全过程互动, 开创了我国规划纲要编制历史上的先例;第一次在环评工作中实现了环境、经济、人文等多学科团队的全方位高层次合作,突破了过去环评主要局限于微观技术层面的工作思路;第一个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战略环评,为其他省区树立了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典范。

潘岳最后说,开展规划环评、探索战略环评,是环境综合管理的重要体现。 实践证明,规划环评确实是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的主渠道,可以成为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有力武器。但由于认识不足、机制不顺、基础薄弱等方面的原因,规划环评的全面推进还存在较大阻力。在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温家宝总理明确要求加强规划环评,从决策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环保总局将严格落实总理的指示,以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精神为指导,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手段,积极推进有关重点城市、区域、流域和行业的规划环评工作,使规划环评尽快取得实质性突破,真正成为环境保护参与宏观决策的主渠道,实现"环境决定发展的方式和模式,环境决定发展的速度和强度",全力推动环境保护的历史性转变。

5、哈尔滨五大措施治理城市污染

来源:黑龙江日报 2006年06月14日

  ■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确保饮用水安全

  ■加强工业污染防治,控制流域排污总量

  ■加强沙化治理,改善生态环境

  ■加快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改善流域环境质量

  ■增强应对突发性环境事件的能力,保障流域环境安全

  本报13日讯记者从13日召开的哈尔滨市建设会议上获悉,今后一段时期,哈市将通过5大措施加快城市污染治理。

  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确保饮用水安全。重点落实四方台、朱顺屯、磨盘山水库等饮用水源保护项目,6月底要全面完成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划界工作,坚决取缔一级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对二级保护区内的超标排污单位下达限期关停或改造任务。关闭程家岗垃圾处理厂,取缔朱顺屯水源地牧场。

  加强工业污染防治,控制流域排污总量。严格实施工业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和建设项目环保准入制度,对哈药总厂、东轻等15个重污染企业实施限期治理。

  加强沙化治理,改善生态环境。要进一步加大对湿地植被破坏、草原沙化区域封禁治理和抢救性保护工作力度,制定以阿什河、蚂蚁河等江河源头为重点的14个生态恢复与保护工程生态建设规划,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力争完成以松花江哈尔滨市区段为重点的生态廊道、林地、草原湿地生态恢复建设工程。

  加快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改善流域环境质量。今年要全面启动集乐、平房、群力等9个污水处理厂项目,完成文昌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土建施工及部分设备安装,达到二级日处理32.5万立方米的设计规模,进一步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

增强应对突发性环境事件的能力,保障流域环境安全。要继续开展环境安全大检查,加强污染事故防范和应急工作,切实消除环境隐患,特别是对前阶段排查出的100家存在环境安全隐患的企业,要加强跟踪检查和整改督办。

6、86亿元铺设天津干线——南水北调大动脉(图)

来源:今晚报2006年6月13日   

图为天津干线效果图

今晚报讯(记者李贤)从昨天市政府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的一部分———天津干线采用全箱涵型式输水,全长约155公里,设计流量50立方米/秒(加大流量60立方米/秒)。按初步设计估算,天津干线投资约86亿元。

据悉,南水北调工程共规划了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分别从长江的下游、中游和上游向胶东、华北和西北地区调水,沟通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水系,形成四横三纵的供水格局。规划工程到2050年完成,年总调水规模448亿立方米,其中东线148亿立方米,中线130亿立方米,西线170亿立方米。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2010年通水,调水规模为95亿立方米,我市分水量为10.15亿立方米,收水8.63亿立方米。

天津干线始于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县西黑山村西北(总干渠1120公里处),总体走向由西向东,沿线经过河北省保定市的徐水、容城、高碑店、雄县,廊坊市的固安、霸州、永清、安次等8个县市,在武清区王庆坨镇进入本市,终点位于西青区曹庄泵站。

天津干线采用全箱涵型式输水,沿线主要建筑物包括:155公里箱涵,进口闸、调节池、连接井(向王庆坨水库输水)、分流井(一部分水量由此直接通过配套工程送至西河泵站)、出口闸等。天津干线穿越4条铁路(京广、京九、津霸、津浦),4条高速公路(京深、津保、京沪、张石),7条国省干道(107、106、112等),49条河渠(中瀑河、大清河、牤牛河、子牙河等)。

7、南水北调重要水源汉江遇环境隐患

来源;新华社  2006-6-13

在中国中部河南、湖北两省交界的丹江口水库,工人们正在忙着加高水库大坝。5年后,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启动,这个水库的水将北上千里,走进北京的千家万户。

  而在数百公里外的陕西省,丹江口水库最重要的水源、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从这里发源,由西向东源源不断地充盈着这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涵养地。2010年4月,水库竣工时,总库容将达到339.1亿立方米。

  作为水库70%的水量来源,汉江水量、水质的任何细微变化都将影响着这个未来的“北京水库”。为保证“一江清水向北流”,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来到陕西,对汉江两岸执行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的情况进行检查。

  执法检查组在检查中发现,在汉江陕西段流域,只有汉中市和安康市分别建有一个污水处理厂,目前日均处理污水分别为5万吨和3万吨,远远不及两市年均6000多万吨的排放量。

  在汉江城区两岸,常常可见沿江排污口一线拖着一条长长的污水带。据陕西省环保局估算,汉江流域的27个县区中,平均每个县城日均排放污水1万吨,一年近1亿吨。

  为了保护丹江口水库的水质,中国政府颁布了《丹江口水库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要求丹江口水库及上游主要城市搞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依靠汉江干流上的水库形成保护丹江口水库的生态屏障。

执法检查小组组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徐永清表示,汉江的水污染治理重在预防,尽管目前污染不是太严重,但应防微杜渐,须认真研究治污对策,确保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

8、小浪底水库“严阵以待”迎接调水调沙新考验(组图)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2006年6月14日

6月13日,清水喷涌而出的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本站6月14日讯 6月13日上午8时,小浪底水库预泄流量达到3050立方米每秒。距6月15日上午9时正式启动的黄河第五次调水调沙不到两天时间,水库正以崭新的姿态“严阵以待”迎接新的考验。

 

 

9、中国就《能源法》广泛征求民意 两年内将完成起草

来源:新华网 2006年06月14日 

    就制订《能源法》广泛征求民意

    新华网北京6月13日电(记者安蓓 海明威)中国正在就制订首部能源基本法征求民意,这是中国首度在重大能源立法前通过互联网、地方媒体等多种形式广泛向社会征求意见。

    从5月1日起,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开始以调查问卷的形式通过新闻媒体和互联网向社会征集《能源法》草案的制订意见和建议,这一过程将持续到12月1日。

    在这套包括选择和问答两种形式共25题的调查问卷中,分别对公众对能源、能源行业及能源法的关注度以及具体建议进行调查。其中不乏一些社会关注度高、敏感性强的问题,比如“我国能源现存的重大问题和矛盾有哪些”、“能源相关税费和价格政策应在《能源法》中怎样规定”、“《能源法》对能源环境应怎样考虑”等。>>[详细]

    将用两年时间起草完成《能源法》草案

    新华网北京6月13日电(记者 安蓓 海明威)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说,中国计划用两年左右时间,起草完成首部《能源法》草案并提交最高立法机关审议。

    这是国家能源办首度较全面介绍制订《能源法》的设想、规划和有关细节。

    这位负责人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已经提上立法日程的《能源法》将弥补中国能源法规体系中基本法缺位的问题,使能源战略的实施和国家能源经济安全在国家强制力的基础上得到保障。

中国在“十一五”规划中首次提出了单位GDP能耗五年降低20%的“硬指标”,以推动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国家能源办负责人说,这一战略思想将作为《能源法》的重要内容加以反映。

10、新华调查:让青藏铁路成为生态保护之路

来源:新华网2006年06月14日

  7月1日,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将全线开通试运行。这条“天路”从修建伊始,就有不少人质疑它的修建和开通是否会对脆弱的高原生态造成影响。记者经过多方走访后了解到

,青藏铁路从设计施工到全线开通,各个环节均采取了先进的环保措施,确保青藏高原依然“圣洁”。

  环保列车实现“污物零排放”

  青藏铁路(青海西宁至西藏拉萨)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高原铁路,穿越神奇洁净的青藏高原。人们担心,在它以优美的身姿驰骋的同时,会给“高原净土”脆弱的环境带来隐忧。

  与普通列车不同的是,进藏列车采取了一系列环保措施,保证了车体内生活污水污物零排放。

  列车上的厕所是特制的。青藏铁路不允许向车外沿途排便,列车上的厕所采用真空集便装置,废物废水都有专门的回收设备。

  铁道部运输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排泄物通过真空集便装置和连通管系集中收集到车下吊装的污物箱内,污物箱的容积可以满足连续运行42小时无须排放的要求。废水通过排水管系收集到污水箱,污水箱可以满足连续运行18小时无须排放的要求。厕所集便装置采用真空式,新型的真空喷射器解决了高原低气压对集便系统真空度、抽取真空时间和冲洗循环的影响。

  此外,在格尔木车站还要集中进行吸污作业和垃圾回收作业,污物箱、污水箱和垃圾箱清空后,再进入格拉段运行,完全可以保证污水污物零排放。

  车上采用列车专用垃圾压缩机处理其他废弃物,能保证沿途环境不受垃圾污染。

  环保设计施工破解生态难题

  青藏高原是不少河川的发源地,生态环境原始、独特而脆弱。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青藏铁路建设要珍爱高原一草一木。青藏铁路建设部门与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政府签订了中国铁路建设史上首份环保责任书。

  据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指挥长黄弟福介绍,青藏铁路仅环保投入就超过11亿元,接近工程总投入的5%,是目前我国环保投入最多的铁路工程项目之一,并在全国重点工程建设中首次引进了环保监理。

  青藏铁路总体设计师李金城说,在自然保护区内,铁路线路遵循“能避绕就避绕”的原则,施工场地、便道、砂石料场的选址都经反复踏勘确定,尽量避免破坏植被。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委副书记巴羊欠见证了青藏铁路的两次施工,他深有感触地说:“以前铁路修到哪里,植被就破坏到哪里。此次青藏铁路修建过程中实行了定点取沙,沿线生态环境保持地相当完好!”

  为了恢复铁路用地上的植被,科研人员开展了高原冻土区植被恢复与再造研究,采用先进技术,使植物试种成活率达70%以上,比自然成活率高一倍多。这些举措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

  为保障野生动物的正常生活、迁徙和繁衍,青藏铁路全线建立了33个野生动物通道。2002年夏季,国家珍稀野生动物藏羚羊产仔迁徙时,相关施工单位主动停工为它们让道。野生动物通道的建设,充分考虑了沿线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迁徙规律等,以保障野生动物的正常生活、迁徙和繁殖。

  李金城介绍说,青藏铁路唐北段和唐南段分别设置野生动物通道25处和8处,对于高山山地动物群,主要采取隧道上方通过的通道形式;对于高寒草原草甸动物群,主要采取从桥梁下方和路基缓坡通过的通道形式。

  建设野生动物通道,在我国铁路建设史上还是首次。青藏铁路总指挥部的监测表明,藏羚羊已经适应了人工营造的迁徙环境,大批藏羚羊通过野生动物通道自由迁徙。

  游客纷至多管齐下留住碧水蓝天

  据西藏自治区旅游局办公室预测,青藏铁路正式通车后西藏每天将新增游客3000人到4000人,途经青海进藏的游客数量每年将增加约40万人次。

  随着进藏人员的增加,西藏城镇环保压力开始凸现。为此,西藏自治区旅游部门采取措施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厂。

  拉萨市环卫局办公室主任张宣红介绍,去年以来,国家和拉萨市政府投入上千万元用于公共卫生设施建设,仅去年全市就修建公厕79座。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拉萨市免费厕所和收费厕所近200座。这些厕所不仅覆盖了拉萨市各主要街区和旅游景点,同时覆盖到了八廓街等老城区周围。今年刚刚修建的布达拉宫广场就有3座移动环保厕所向市民和游人开放,而昔日的拉萨老城区大院和街道也出现了许多功能齐全、干净卫生的水冲式公厕。张宣红说,这些城市公共卫生设施的建立,将有效地满足进藏旅游的需求。

  西藏自治区环保局办公室主任廖礼生介绍,在西藏旅游期间,所有旅游车辆都将配备垃圾袋、垃圾箱等设备,导游专门负责监督游客,并将垃圾放入指定的垃圾袋,等旅游结束后,导游必须将随车垃圾运送到指定垃圾存放点,再由自治区环保局负责安排车辆进行处理。

  廖礼生说:“其实,我们早就想到铁路开通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各部门联合采取了严格的措施。通过这些努力,相信一定会保护好青藏高原的碧水蓝天。”(完)

11、延安遭水源短缺和水源石油污染双重威胁

来源:新华网2006年06月13日

  新华网北京6月13日电(记者樊曦)中国革命圣地延安正面临水源短缺和水资源石油污染的双重威胁。

  “水是延安最大的问题”,延安市环保局局长韩长安说。延安水资源十分匮乏,曾经被许多电影和书籍描绘为“滚滚延河水”的延安“母亲河”,如今正越变越窄,枯水期甚至出现断流。

  不过,对当地人而言,比水资源短缺更严重的威胁是水资源的石油污染。延安不仅是中国的革命老区,也是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延一井”的所在地。90年代以来,石油开发热使延安一改贫瘠的面貌,但同时也给延安的水源安全埋下隐患。

  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小组近日来到延安。执法检查小组组长、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徐永清说:“延河流域的石油污染相当严重,饮用水源保护方面任务还非常艰巨。”

  距离延安城区65公里的王瑶水库是延安唯一的饮用水源地。检查组发现在王瑶水库流域共有8家采油厂,1133个油井和近300公里的油管线。延河流域也存在着同样问题,还曾一度出现过大面积的劣五类水质。

  在当地利税大户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公司的采油井场,检查组发现许多含油废水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回灌或排放,对地下水和地表水均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延长每年排放640多万吨污水,其中47%的含油废水回灌或直接排放。

  “这都是非法排污。去年一年,全市对违法排污行为的罚款是120多万元,大部分是针对延长的。”韩长安说。

  然而,这位环保官员表示,目前市级最高15万的罚款对于像延长这样大的企业来说并不会起到太大的作用,关键是要引导企业主动设置污水处理设施,提高环保意识,杜绝“先污染,后治理”。

根据规划,延安市将继续在石油企业全面推进污水回注、原油管输和生态保护等污染防治工程,力争用三年时间使全市石油污染得到基本治理,五年内实现油区环境质量根本好转。

12、组图:污染企业“躲进”乡间 祸害乡民

来源:新华社2006年06月14日

6月12日,住在达日盖嘎查工业园区附近的牧民图亚说,“这些炉子都在夜间生产,浓烟和恶臭让我们没法过日子”。

 

6月12日白天,达日盖嘎查工业园区的一家硅铁厂高炉停止作业,几名工人在精选硅铁打包。

6月12日夜间,一家电石厂的高炉在“加班加点”作业。

自2001年起,内蒙古乌拉特前旗白音花镇在达日盖嘎查境内建起了工业园区,陆续引进一些电石、硅铁企业。这些电石、硅铁企业生产工艺落后,大多没有相应的环保除尘设施。为了避开周边群众和过往行人的注意,这些企业大多在晚间作业,浓烈的烟尘和恶臭的气味随风飘到几里外的村庄,严重影响了周边农牧民的生活生产。 新华社记者任军川摄

13、江苏连云港湿地保护区遭工业排污侵蚀

来源:江南时报2006年06月14日

  重点·新闻提示

  “人穷得只剩下一条命的时候,他已无所畏惧”,这是连云港市连云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戚盼德,在6月8日上午,就“连云港市第一个区级湿地保护区遭到污染”事件接受记者采访时,发表的感慨。他进一步明确意思,“我没有好的资源,我只能搞污染企业了。”

  一方面是政府斥重资下大力气保护难以再生的湿地资源,另一方面却是部分“招商引资”项目对湿地的肆意破坏,在湿地保护和地方GDP之间,除却地方官员的认知态度,一场抢夺湿地资源的“战争”正在苏北地区打响。

  新闻背景

  湿地:地球之肾

  “北至大板跳,西至烧香河,南至与灌云县交界的埒子河,东到海水深度6米以上的海域。”这是连云港市第一个区级湿地保护区域。去年8月,该市连云区政府正式批复辖区林业局报送的“关于建议成立滨海湿地保护区的报告”。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的大量存在和修复,还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多种资源,是生命支持系统之一。但在我国,长期以来由于人们缺乏对湿地的认识,导致湿地面积减少和功能下降。尤其是自然或半自然湿地,仅占国土面积的3.77%,远低于6%的世界平均水平。

  现场目击

  酒精厂排污暗管

  直插埒子河底

  连日来,埒子河附近的多位紫菜养殖户反映,连云区徐圩镇一家酒精厂由于向大海直排未经处理的污水,导致紫菜大面积烂死。

  6月7日上午,记者找到了这家位于徐圩镇东山脚下的酒精厂。据了解,这家酒精厂隶属于江苏鸿瑞热电有限公司,去年底改变原先发电项目后,专业从事酒精生产。

  厂区背靠东山,门前即是村庄。一条混浊且散发腐烂味的小河,从厂门前流过。据一位在河岸晒麦子的老汉介绍,这条河是该厂的“内河”,废水不流向其他地方,是循环使用的,当记者疑惑他何来“循环使用”一说时,老汉却一脸自豪地说,“我当然知道,我儿子就在厂里。”

  沿着这条河向前,转了几个弯,眼前就是埒子河了,可并没有见到那些紫菜养殖户反映的污水情况。随后,记者又沿着埒子河前行,转到东山的背面。一家农户女主人在得知记者在调查“山那边那家酒精厂”时,咧嘴笑了,“你几个外地人哪里找得到?”这位农妇带记者出门,指着从山上“横空出世”而后埋入地下的一根粗壮的水管说:“这个才是嘞。”农妇告诉记者,东山有个防空洞,酒精厂的排污管穿过防空洞,一直延伸到埒子河,“管子埋在河里,你看不见放水的”。

  农妇所在的村庄离埒子河约200米,她带着记者穿过一片芦苇荡,顺着一股酒糟的味道,来到离河岸约3米处,一截露出地面的水管出现在眼前,还有丝丝热气从地上的洞孔中冒出来,伸手摸一下水管,很烫。

  记者曾采访徐州一家大型酒精生产企业的负责人时得知,酒精厂排放的污水如果处理,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排放的水早已冷却。显然,东山这家酒精厂排污时,污水未经过任何处理。

  视线范围内,管子周边的河岸,四处可见沉积的酒糟、烂死的小蟹。农妇告诉记者,从今年上半年开始,河里的鱼虾就大面积死亡。村里人都怀疑这些鱼虾是让酒精厂排放的污水给毒死的。

  镇领导称

  埒子河功能将

  改变成排污通道

  当地的农民告诉记者,因为徐圩这一带历史上就是生产盐的滩涂,用于农作物种植的土地特别少,多数人靠在近海养殖紫菜,或是在滩涂上捕捉一些海产品维生。当天下午,几位表示“亏了二三十万”的紫菜养殖户则一肚子火的告诉记者,“我们找过政府,找过环保局,都没用,现在只好打官司。”那么,当地政府真的对发生在眼前的污染事故不闻不问?

  下午5时,记者走进徐圩镇镇政府。该镇党委一位姓赵的副书记告诉记者,酒精厂因为排放不符合环保要求,曾于今年3月被环保部门勒令停产。5月份,该厂按照环保要求上马了厌氧处理装置后,打报告要求调试生产。但前段日子环保局去验收,没同意他们运行性调试。

  当记者告知,酒精厂仍在生产,而且还在直排污水时,赵副书记先是说不可能,后来又表示:“环保局上星期给酒精厂下了立即停止生产通知书。”不过,赵副书记认为,当地没有什么产业,海洋产品也没有取得很好的效益,当地还是应当以发展工业为主,“这个酒精厂虽然不大,但在我们区里规模还是可以的”,为了能够让这家酒精厂在排污时“达标”,赵副书记的想法是,降低环保“门槛”。“镇里已经向区里的海洋渔业局打了报告,让他们向市里申请,改变东山这一带的功能定位,并已经通过区里向市里打报告申请。”

  据了解,在《连云港城市总体规划》中,徐圩镇被列为“以原盐生产、水产品养殖和海洋捕捞加工为主的工业城镇”,赵副书记关于“改变功能”的含义是,“把这一带作为徐圩化工园区的排污通道。”按照赵副书记的意思,作为“排污通道”之后,按照“有关规定”,酒精厂的排污即使达不到环保部门的要求,也能实现“达标排放”了。

  主管部门

  企业申请调整

  功能区规划遭拒

  次日上午,记者走进连云区海洋渔业局。办公室的朱主任告诉记者,徐圩镇的确打过两份报告,要求改变东山地域的功能规划。朱主任坦言,“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规划是件很严肃的事,不可能随意更改。”由于这一块的具体工作由区政府主抓,朱主任建议记者找政府办公室了解一下情况。

  连云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戚盼德告诉记者,徐圩这个地方,历史上是个盐场,长期以来的原始生产工艺,使得该产业的收益很差,因此从长远看,徐圩应当发展工业。至于酒精厂的排污行为,戚盼德认为,“人穷的只剩一条命的时候,他已无所畏惧”,他解释说,国际上先污染后治理的事情很多,首先是要把经济发展起来。同时,他又感叹,连云港没有好的资源,先天不足“我只能搞污染企业了。”

  至于附近紫菜养殖户受酒精厂排放的“毒水”影响,蒙受经济损失一事,戚盼德认为,紫菜养殖户可以通过打官司等途径获取赔偿。

  但是,并非每个部门都有戚盼德这样“超前”的思想。连云区海洋渔业局就给那家酒精厂的污染行为,以及该厂期望通过改变所在地区域功能,达到“降低环保门槛”实现“达标排放”的美梦泼了一盆凉水。该局在给酒精厂主管单位——江苏鸿瑞热电有限公司的一份文件中要求,“你公司要按照‘合法化经营、规范化管理’要求,继续加大环保设施的投入,按照功能区的水质标准,达标排放”;“为防止排入海洋的污水对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你公司应当编制渔业污染事故处理和赔偿应急预案,并报我局审核备案”。

  林业部门

  预言连云港2万亩

  湿地将被侵蚀

  在连云区的有关网站及相关报道中,“湿地”这个词被高频率地提及,“湿地”也成为了被当地政府领导津津乐道的“宝贝”。在第二届苏北地区投资贸易洽谈会上,“徐圩湿地旅游观光区”曾被徐圩镇政府当作招商引资的“重头戏”。

  连云港湿地类型主要有河流、水库和海岸3种,面积在30公顷以上的水库、海岸湿地及宽大于10米、长5公里以上的水系湿地计88个,面积约235991.61公顷。其中最大的海岸湿地是连云区滩涂,面积22630公顷。该市拥有340余种湿地动物资源,150余种野生植物。

  为了这块宝贝,去年8月中旬,连云区政府正式批复该区林业局报送的“关于建议成立滨海湿地保护区的报告”,由此诞生了连云港市第一个区级湿地保护区。对于保护区的功能及规划,连云区又出台措施,“确保其核心区内5.3万亩、缓冲区16万亩,实验区31.35万亩的湿地不受任何开发建设的影响。主要开展湿地植被生态建设,包括水土保持景观林、护岸林带、沿海生态景观、鸟类栖息越冬地林带等建设;湿地生态保护与管理建设,包括生态保护工程、鸟类保护工程等;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等”。

  然而,一个令人不得不正视和警惕的话题是,连云港市林业局去年组织的系统调查显示,从2000年国家实施《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以来,该市沿海湿地面积一直呈锐减势头,湿地总面积累计减少近2万亩。湿地锐减的原因包括腾地给沿海工业项目或是无规划的乱圈湿地。

  林业部门人士指出,如果不加以控制的话,“十一五”期间,连云港市还将有2万亩湿地被占用或破坏。

  江苏省府

  早有通知要求

  加强湿地保护

  今年江苏“两会”期间,江苏省政协委员提交了一份题为《“十一五”规划应把苏北湿地保护放在重要位置》的提案。政协委员列举苏北地区湿地遭遇破坏的几大“罪状”,包括“河流湿地遭到破坏由于在城市建设中采取填埋河道、占用河滩地;通过硬底化、封闭渠箱式改造,将河道当作排污通道;河岸护堤基本都采取垂直型护壁堤围等做法,严重破坏了河流的生态功能。大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出,使河流遭到严重污染。一些河流因得不到经常性水源的补充而干涸”。

  还提到,“浅海滩涂湿地功能退化。江苏每年围垦的沿海滩涂高达3万到4万亩,‘九五’期间,年均围垦滩涂更是高达10万多亩。连云港碱厂在滩涂上围建了350公顷的渣场,海域污染十分严重”。

  湿地保护早已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2月1日国家林业局宣布,国务院已于近期批准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计划在2006至2010年期间投资90亿元以保护中国日趋减少的湿地资源。

  而早在2005年初,江苏省政府办公厅也已经向该省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单位下发了《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要求加强对现有自然湿地资源的普遍保护,坚决制止随意侵占和破坏湿地的行为,并将抢救保护自然湿地,努力扩大湿地保护面积作为当前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

  截至记者发稿时了解到,连云港市第一个区级湿地保护区遭污染事件,正得到有关部门重视,一些治理措施正在制定中。不过,记者昨天再次折回连云区徐圩镇看到,酒精厂的建设仍在进行之中。

连云港的这个“地球之肾”能否健康“生存”下去?本报将密切关注。

14、中国最大内陆淡水湖新疆博斯腾湖遭污染正变咸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6年06月14日

  中新网6月14日电据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报道,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新疆博斯腾湖,目前正遭受严重盐污染,湖水已由淡转咸。

  报道说,据测算,环湖各县每年向湖区排放的水中携带盐分约70万吨。

  目前,当地已采取措施解决污水不达标问题

15、沙尘今年19次做客内蒙古(组图)

来源:内蒙古晨报2006年06月14日

    

沙尘天气给行人带来不便 内蒙古晨报记者 苏晓东摄影

市民在沙尘中艰难前行 内蒙古晨报记者 苏晓东摄影

  内蒙古晨报报道(记者 武艺 段国栋 刘欣荣)6月12日,在经历了18次沙尘天气的频繁袭击后,内蒙古再次遭遇“强流”压境。受高空冷涡和西伯利亚冷空气的共同影响,6月12日至14日,我区中东部地区将出现阵雨或雷阵雨天气,同时伴有五六级偏西风或西北风,包头市北部、乌兰察布市北部、锡林郭勒盟西部局部地区出现沙尘天气,连续不断的沙尘天气给我区农牧业生产和野外作业带来诸多危害。缘何今年以来沙尘天气频频光临内蒙古?这位不请自到的“贵客”是临时过境还是安营扎寨?带着许多热心读者的疑问,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现状

  ☆沙尘19次光顾内蒙古

  阳光明媚的六月份本应和风细雨,热气逼人。但一个不容置疑的现实令市民颇为心烦,要么是凉风侵骨,要么是沙尘蔽日。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市民“难于见青天”?沙尘暴的诱因是什么?来自权威机构内蒙古气象局的一组统计数字令人触目惊心:今年以来(2006年1月1日至5月31日),特别是入春以来,我区沙尘天气频繁,截至6月12日,今年共出现19次沙尘天气过程(其中12次沙尘暴、7次扬沙天气),仅春季前两个月就出现9次,造成一定的灾情。上半年沙尘光临19次,这在近几年来也是不同寻常的。居住在呼市玉泉区杨家巷的李女士告诉记者:“这样的天气太烦人了,什么也干不成,晾在阳台上的衣服上落满了一层沙,晚上睡觉时都能闻到一股土腥味,烦死人了。”

  ★详情

  ☆沙尘天气面广 惊心

  据记者了解,19次沙尘暴遍布我区大部分地区,2月出现1次,3月出现3次,4月出现6次,5月出现2次。出现时间为1.2月20日至21日,全区大部地区(范围大);2.3月9日至12日,全区大部地区(强);3.3月15日至17日,全区大部地区(范围大);4.3月24日至27日,全区大部地区(范围大,较强);5.4月6日至8日,中西部地区(范围较大);6.4月10日至11日,我区通辽市以东地区(范围大,强);7.4月16日至19日,中西部地区(范围较大);8.4月21日至22日,中部及西部偏南地区;9.4月25日,乌兰察布市以西地区;10.4月30日,锡林郭勒盟及以西地区(范围较大);11.5月16日至17日,全区大部地区(范围大、较强,除阿拉善盟、呼伦贝尔市外);12、5月30日,中部偏北及东北部偏西地区。另外,还有7次局域性沙尘天气。发生时间为:1月14日,2月2日、2月28日,3月21日、3月31日,5月6日,6月8日。

  ★比较

  ☆历年气象比较

  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3-5月平均沙尘(暴)次数是11次(3月3次,4月5次,5月3次)。2000年春季,内蒙古出现12次沙尘(暴)天气过程(3月3次,4月6次,5月3次)。其特点是:次数略多,范围较广,出现地区偏东。2001年春季,我区出现15次沙尘(暴)天气过程(3月7次,4月6次,5月2次)。其特点为:出现时间特早,次数特多,远远多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春季平均数(11次)。2002年春季,我区出现10次沙尘(暴)天气过程(3月5次,4月5次)。其特点是:次数略少,出现时间集中,沙尘天气结束日比往年提前。2003年是我区春季沙尘天气发生最少的年份,仅在4月出现3次,且影响范围有限。2004年,我区出现8次(其中春季5次)区域性沙尘(暴)天气过程(2月3次,3月3次,4月1次,5月1次)。其特点是:出现时间早,集中在2、3月,总的次数偏少。2005年春季,我区出现10次区域性沙尘天气过程(3月1次,4月5次,5月4次)。其特点是:出现时间晚,时间集中在4、5月,次数略少,结束时间晚。与上述各年情况比较可见,到目前为止(3、4月),今年春季我区沙尘(暴)天气有如下特点:(1)出现次数与90年代以来春季同期平均数(三四月共9次)持平;(2)出现次数比2000年、2001年春季同期偏少;(3)出现次数比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春季同期偏多;(4)出现时间偏早并且集中。2月就出现沙尘天气,主要集中在4月;(5)影响范围较大,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仅东北地区较少;(6)强度适中,尚未出现特强沙尘(暴)天气过程;(7)沙尘天气过程首先起尘于我国境外蒙古国的有8次,起尘于境内的有2次,境外、境内同时起尘的有2次;(8)产生沙尘天气过程的冷空气大多数是西北路经冷空气和地面蒙古气旋东移发展造成的;仅有一次是西路冷空气、一次是北路冷空气南下造成的。而往年不仅有西北路径,同时西路冷空气造成的要比今年多一些。

  ★诱因

  ☆今春沙尘多发原因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三大原因吹起我区境内沙尘。一、入春以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偏高,我区中西部地区偏高1至2摄氏度,土壤解冻比以往提前,加速了土壤水分蒸发。二、去冬今春以来我区降水量偏少,一般较常年减少3至5成,多的减少8成,地表干燥,土壤墒情差。三、西伯利亚冷空气频繁入侵,势力较强且在该冷空气入侵的路径上分布着大范围的沙漠、戈壁,加上其多与蒙古气旋的共同作用,导致了沙尘(暴)频繁发生。蒙古国及我国北方地区沙漠广布,一些局部地区的土地沙化呈扩展之势,提供了大量沙尘源。另外,我国属于中亚沙尘暴多发地区。对沙尘源的分析也表明,发生在我国的沙尘(暴),既有境内沙尘源的影响,也有境外沙尘源的影响,特别是今年,境外沙尘影响更为严重。由于在我国北方地区分布有大面积的沙化土地,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其中的沙漠、戈壁是不可能治理的,不可能被消灭。由于境内、境外沙尘源的存在,沙尘(暴)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

  ★灾情

  ☆我区部分盟市受损

  据了解,在今年4月10日发生的沙尘(暴)天气过程中,锡林郭勒盟西苏旗赛汉镇都呼木嘎查牧民的216平方米砖木结构畜牧棚圈全部倒塌,压死大羊113只、羔羊91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8.2万余元。锡林浩特市大型落地户外广告牌刮倒损坏34块、小型户外广告牌刮烂70-80块,牌匾刮烂200块。同日,巴彦淖尔市全境出现了大风沙尘(暴)天气。

  4月10日发生的沙尘(暴)天气是阿左旗遭遇的今年以来的第六次沙尘(暴),也是最为强烈的一次,风速达13米/秒,风力达7级。据统计,此次沙尘(暴)使该旗牲畜死亡4500多头只,丢失2000多头只;受灾草场面积为502.4万公顷。据初步估算,经济损失为1549万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达到309万元。其中,阿左旗吉兰太地区沙尘天气结束后出现降雪,由于能见度低、温度低,造成了3起交通事故,2人死亡。大面积的果树开花受冻,损失严重;10余只牲畜死亡。阿左旗孪井滩地区有5座温室大棚的塑料膜被大风彻底损毁,损失约1万元。510张保温草帘被大风损毁,损失约2.55万元,66.67公顷小麦受害,损失约20万元,灌区大部分已经清理过的支渠、丰渠等再次被风沙填埋,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清理渠内积沙;400余只羊失踪,250只死亡,直接损失约6.5万元。50家农牧民的住房被大风刮坏,损失约1万元。初步统计此次大风沙尘(暴)对孪井滩地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31.1万元。

16、创新让广州污水变清流 用细菌"吃掉"污水臭气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华南新闻》2006年06月14日

  本报广州6月13日讯 想象中污水处理厂应该是恶臭难闻的,但记者来到广州猎德污水处理厂、大坦沙污水处理厂却闻不到一点的臭味。记者今天从广州市市政园林局获悉,广州市通过加大清洁生产的力度,对城市污水处理厂生产设施进行新技术密闭除臭,同时,积极采用中水再生回用、脱氮除磷优化、超声波处理污泥技术,全面减少了污水处理废弃物对环境的二次污染,使广州市在开展污水处理新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生物除臭杜绝二次污染

  据污水处理厂技术人员介绍,污水处理厂的泵站在污水收集、处理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氨气、硫化氢、甲烷等臭气,这不仅使员工健康受到影响,还影响了周边居民。为有效减少污水处理过程中的臭气二次污染,广州市污水治理公司近年逐步对污水处理厂的泵站、沉砂池、反应池及污泥浓缩池等部分会产生较浓气味的生产设施进行加盖密闭,并采用离子法、催化活性炭法、复合生物法等多种新技术进行除臭。现已完成了大坦沙厂二期15万吨/日、三期22万吨/日的厂区大部分反应池面、44万吨/日的猎德厂污泥浓缩池和全市10个污水泵站的防臭加盖。

  记者在大坦沙污水处理厂看到,反应池、沉砂池、浓缩池等池面上安装了一排排整齐的玻璃罩,把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臭气与外界完全隔绝,并通过一条吸气风管将玻璃罩内的臭气完全吸掉,人走近池边一点臭味也闻不到。臭气最后集中吸附到一块长50米、体积900m3的梯形特殊土堆进行处理。土堆中内含有沙、石和微生物,通过沙、石对臭气的阻隔和微生物的吸附,减少臭气的浓度。据污水处理厂技术人员介绍,所培养出来能“吃掉”臭气的菌种还是从森林中采集的。

  除了生物土壤法处理臭气,污水处理厂还采用生物滴滤塔法处理,把盖起来的臭气吸收到一个装满微生物的密封塔里,由微生物破坏各种异味分子,最后排出达标气体。经过加盖后,除臭效果非常明显,氨气指标从1.69mg/m3降低到1.30mg/m3,臭气浓度也从168降到了小于10,甲烷指标从0.930%降低到0.210%。污水厂周边空气质量得到了较大改善,附近居民也不再投诉污水厂有异味,房地产逐级升值凸显经济效应。

  广州市政部门表示,下一阶段还将分阶段对现有污水厂剩余会产生臭气的池体、泵站进行全面加盖,现猎德厂一期、二期厂区池面加盖正在进行设计招标工作;沥滘厂的设计效果图将于近日完成;而扩建的猎德三期厂区池面和新建的大沙地、北部四大污水处理厂则在一开始设计即已考虑加盖除臭问题。

  创新清污节省资源金钱

  创新技术运用到污水处理中,不但改善了环境,还起到节约作用。据了解,广州市已建成的四大污水治理厂,通过密布在广州大街小巷的市政管网收集市民的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过去污水经过处理达标后,就直接排走了。但近年来主要污水厂厂区内都铺设了中水管道,使中水广泛应用于厂区绿化、清洁、景观以及生产用水等。目前广州市中水回用能力比2004年底提高了近四成,已超过1万平方米/日,每年可节约自来水费近500万元。下一步,广州市还计划将中水用于马路清洁、绿地浇灌、厕所冲洗以及消防用水等,扩大中水再生利用范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另外,污水处理后产生的大量污泥,是污水处理行业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近年来,广州市污水治理公司研发掌握了一套污泥处理新技术――超声波污泥处理技术,该技术正式投入使用后,将使污水处理后剩余污泥量减少约30%。据统计,目前广州市大坦沙、猎德、沥滘以及西朗等四大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量为139万吨/日,产生含水率大概80%的湿污泥为600吨/天,相当于每年21.9万吨的湿污泥量,使用超声波处理技术后,剩余污泥量减少约30%,除去必要的设备成本、运行、维护费用后,每年可节省污泥处理费约1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