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六月十二日绿家园江河信息汇总

六月十二日绿家园江河信息汇总

2006-06-12

今日江河信息导读:1、三峡电会卖不掉吗?

                  2、三峡工程效益难以正常发挥

                  3、《瞭望东方周刊》:争议和质疑助推三峡奇迹(孙春龙 于津涛)

                  4、甘肃斥资14亿元治黄河污水 实现按功能区达标

                  5、新华网:淮河治理骨干工程进入攻坚阶段

                  6、青藏铁路环保投资超过15亿元

                  7、青藏铁路全扫描:为环保否决火电厂

                  8、中国环境问题的国际压力正在加大

——专访国家环保总局政策法规司司长杨朝飞

                  9、周生贤强调:违反环评项目 要用重典治理

                  10、环卫部门不听劝 强行在国家森林公园建垃圾场

                  11、河北钢铁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要达到100%

                  12、治污“死刑”变“死缓” 令人忧心

                  13、环保利器束之高阁 先行者三惑急盼去病良方

                  14、新华网:十年堆高两米多黄河中上游也“悬”了

                  15、福建南平10吨苯酚泄漏威胁饮用水源(组图)

                  16、单车带不带电 都将淡出广州

                  17、北京的符号:树的命运

 

1、三峡电会卖不掉吗?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6年06月12日

“十一五”期间,三峡电站预计累计发电量将超过3000亿千瓦时,比原计划多发电458亿千瓦时。与此同时,各地也在大量兴建电厂,部分地区电力已不再短缺—— 

  为三峡水电枢纽工程。图中圆圈为三峡电的输电范围,标志三峡电以湖北为中心电能销售市场横跨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3有利于全国联网形成东西互联、南北互供的局面,促进我国电网建设。

  我国电力供需状况面临转折点

  5月20日,全世界的目光再次注视三峡,因为这一天右岸大坝最后一仓混凝土浇筑完毕,三峡大坝全线建成!

  时间回溯两天,5月18日这天三峡输变电工程累计输送三峡电量超过1100亿千瓦时,输送到华中、华东、华南等八省二市(上海、浙江、江苏、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江西、安徽、重庆)。其中70%的电量输往华东、广东电网,30%送到华中电网。

  三峡的电在过去几年有力地缓解了这些地方的“电荒”。从2003年7月第一台机组发电至今,三峡工程左岸电站14台机组已全部投产,在枯水期每天的发电量约为1亿千瓦时,相当于北京市每天的总耗电量,在丰水期日均发电可高达2.3亿千瓦时。

  不过,为解“电荒”,很多地区也在建设电厂。过去几年,各地在电力方面的投资迅速走强,大量资金投入到电力系统,电力装机容量不断增加。资料显示,1990年以前,我国每年装机容量以1000—1500万千瓦的速度增加,现在平均年增长超过2500万千瓦。截至2004年底,全国装机达4.42亿千瓦,2005年这一数字突破5亿。

  最近,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在连续40多个月发电量增速超过两位数后,今年我国电力供需矛盾可基本缓解,明年除少数地区高峰时段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可实现电力供需平衡,并略有盈余。发改委预计,今年将是我国电力供需状况的转折点,明年全国电力装机不足的局面将得到根本扭转。

  投资—过剩—控制—短缺,过去,电力市场总是在这样的循环中前进着。为了调控电力投资过热,国家出台政策,使电力投资在2006年一季度较去年同期的46.0%回落到15.8%。同时在电价上调和控制高耗能产业措施实施后,高耗能产业盲目发展势头也受到遏制,高耗能产业集中地区的用电负荷增速趋缓。为此有能源专家提出,再过两年,很有可能出现电力供过于求的现象。而届时三峡供电也进入高峰期,三峡的电将会面临一个竞争更加激烈的电力市场。

  无污染、成本低,三峡电优势多

  假如过几年,电不再紧缺了,三峡的电如何与其他地方的电来竞争?就这个问题,采访了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定明。

  张定明说,三峡水电的受电区域包括华东、华中和广东电网。其中华东和广东电网处于我国经济发展较快、一次能源缺乏的地区,华中电网是西电东送、南北互供、全国联网的中枢。“‘十一五’时期,我们对三峡电能的消纳是放心的。在国家发改委组织下,目前3600亿度电量已经‘预订’了。”

  张定明认为,这是各地在综合考虑经济发展需求、能源状况、环保要求、价格等诸多因素后作出的选择。

  首先,三峡电作为水电,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张定明介绍,水电是对水能的充分利用,不消耗任何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在污染排放上,火电排放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会造成环境污染,而水电是清洁、无污染的。当三峡水库蓄水至175米,机组全部运转起来时,其年平均发电量相当于10个装机容量200万千瓦的大型火电厂。有资料显示,三峡工程每年所提供的清洁能源,可因此减少煤耗4000万—5000万吨,减少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排放分别达到200万吨和1万吨,并减少火电所产生的大量工业废水。

  三峡电还有很大的价格优势。目前三峡电站平均上网电价约为0.25元/千瓦时。张定明说,就定价机制而言,在实行“竞价上网”前,三峡电送到哪里就按当地的平均上网电价来定价,并随当地平均电价水平的变化而浮动。实行“竞价上网”后,三峡电力按国家分配的方向和数量,参与各地电力市场的竞争,实行由市场供需关系形成电价。“这几年煤炭涨价,煤电联动后,与受电省市平均上网电价差距越来越大,在电价上我们还是有空间的。”

  张定明认为,“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力体制改革会进一步深化,市场化程度会越来越高,在公平的交易规则下,三峡电力质量好、价格低,有着相当大的竞争优势。

  三峡电季差与市场需求互补

  据了解,早在2001年,国家就根据三峡电站的发电能力、资源情况以及受电地区的负荷特性等,出台了三峡电力的消纳方案,规定了26台机组全部投产后每年847亿千瓦时发电量的分配计划。根据这一方案,向华东电网的输电通道由三条50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组成,最终年送电量可达330—360亿千瓦时;向广东电网的输电通道由一条50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组成,年送电量可达150亿千瓦时左右;送华中电网的输电通道全部由500千伏交流输电线路组成,年送电量可超过350亿千瓦时。

  张定明解释说,消纳方案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三峡电力季节性差异和地方替代容量的关系。具体说来,水电受季节影响较大。在丰水季,三峡电力充足,华中水电也多,而此时正是广东、华东等受电地区用电负荷的高峰时期,三峡电会把线路送满,这既有利于满足这两个区域的高峰需求,又不增加华中消纳压力。但在枯水季,广东、华东等地的用电负荷下来了,三峡电就会尽量留在华中,因为华中电网在枯水季电力会相对紧张。

  采访中,三峡公司特别说明了两点。其一是关于“三峡电力照亮半个中国”的说法。这里指的不是发电量,而是指三峡工程的输电半径所能覆盖的范围。就目前我国电力市场发展情况看,三峡电力无论是1820万千瓦(26台机组)的装机,还是847亿千瓦时的发电量,都不是想象中那么巨大,市场是可以消化的。其二是关于三峡工程的效益。三峡工程首先是一项水利工程,起到防洪等方面的作用,然后才是发电。

2、三峡工程效益难以正常发挥

来源:人民网-《市场报》2006年06月12日

  三峡大坝围堰刚刚全面爆破。然而,近日笔者在三峡调研时就了解到,由于一些利益集团的反对,我国以直供电为主要内容的电力体制改革进展缓慢,这一问题正阻碍着三峡工程综合效益的正常发挥。

  专家指出,以直供电为主要内容的电力体制改革,就是要打破目前电力领域的供电垄断格局,让市场在配置电力资源中发挥基础作用。这项改革,不仅是对既有利益格局的调整,也是对传统思维方式的突破,因此很值得人们关注。

  三峡库区移民的生活和库区经济发展问题,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话题。然而,笔者近日在调研中发现,我国不少库区存在着一些令人费解的“怪”现象。

  怪现象一:守着清洁水电枢纽,却修建火电厂。笔者在三峡大坝所在地湖北省宜昌市调研时了解到,为了解决本地用电问题,宜昌市不得不准备修建大型的火电厂,由此不但要加剧宜昌的环境压力,而且还要千里迢迢把煤炭运进来,增加了铁路运输压力。

  怪现象二:守着世界最大的电厂,却从其他地方调用电力资源。为三峡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宜昌及其附近地区,一度三峡电也用不上。

  申请直供试点路途坎坷

  为了实现能用上三峡电的梦想,使三峡工程能直接以电力资源支持坝区经济发展,宜昌政府和企业进行了5年的不懈努力。然而,这一梦想至今仍然扑朔迷离。

  宜昌市政府主要负责人表示宜昌是三峡大坝所在地,通过电力直购的办法,宜昌直接从三峡购电,可以大大降低三峡坝区发展的能源成本,是解决坝区群众生活和地方经济发展问题的最佳途径。

  这一设想也得到了电力企业的支持。早在2001年,宜昌市就与葛洲坝电厂(现已划归三峡总公司控股的长江电力公司)签署了含有直接从葛洲坝直接购电内容的协议。然而,我国《电力法》规定:“一个供电区内只设一个供电机构。”《供电营业规则》规定:“各类电厂未经许可,不得从事电力供应与电能销售业务”。当时,地方供电局就提出,葛洲坝电厂未经批准,向用户供电是违法的。因此,这一构想很快就“流产”了。

  2003年,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专题课题组在调研后认为,“宜昌市水电资源丰富,电力需求巨大,各项准备充分,是全国进行电力直供改革试点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由此,宜昌市再次启动了向国家相关部门报批进行直购电试点的程序。

  据了解,该市首先上报的项目是电解铝项目直购电申请,不幸中途夭折。目前,宜昌市已经完成了将该市宜化集团氯碱项目扩建纳入“国家大用户向发达企业直接购电试点”的所有报批程序。然而,该项目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得到审批。

  就此,湖北宜化集团总工程师杨晓勤说,宜化集团完全具备国家电力直供试点的条件,且已经为直接使用三峡电力做好了所有准备。由于用电成本占总成本中比例较高,如果不能得到直供的优惠电价,该集团氯碱项目要么搁置,要么被迫转移到其他地方。

  电网公司:直供电条件现在还不具备

  知情人士透露,国家发改委迟迟不批准该项目的主要原因是国家电网公司表达了反对意见。他们认为三峡电力不应该直接供给用户,而是仍然由国家电网公司包销。

  消息人士还透露,为了表示对宜昌用电的支持,电网公司提出了“从其他地方给宜昌解决部分优惠电价,不使用三峡电”的折中思路。但是,宜昌市政府负责人对这个折中方案显然没有太大兴趣。这位负责人说:“这个折中的办法的实质是协议供电而不是电力直供,如果不能直接用上三峡电,我们这几年反复报批直购电试点有什么意义呢?”

  国家电网公司动力经济中心总经济师胡兆光博士在接受采访时则坦言,实际上三峡是全国人民的三峡,国家到底要给地方上多少政策,“这是个问题”。

  胡兆光说,其实从经济的角度讲,我国目前并不具备实行电力直供改革的条件。这主要是由于目前的电力体制是国家通过国家电网公司,照顾了城市居民用电和农业用电以及偏远地区用电的需求,而且国家通过电价附加了三峡基金等各种税费。如果把电力看作是一种商品,那么偏远地方的群众和城市居民,就可能用不上电,这是不行的。

  国家电网是通过工业用电的收益,补贴了农业和居民用电,这实际上是“交叉补贴”。如果各地都搞了所谓电力直供,大用户用上了便宜的电,那么谁来保障居民和偏远地区用户的用电利益呢。完全用市场的办法,解决不了电力行业存在的问题。他认为,我国真正推行直供电制度,条件还不成熟。

  电监会官员:交叉补贴问题可以解决

  虽然电网公司反映了直供电改革目前存在的问题,但实际上根据国家的政策,直供电改革在“十五”期间就是我国整个电力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002年,国务院印发了我国《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其中明确提出“十五”期间电力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开展发电企业向大用户直接供电的试点工作,改变电网企业独家购买电力的格局”。并且指出,“直供电量价格由发电企业与用户直接商定,并执行国家规定的输配电价格。”

  那么监管部门如何看待当前的电力体制改革呢?笔者走访了国家电监会信息中心副主任孙耀唯。孙耀唯说,直供电体制改革是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方向,目前国家电监会正在着力推广的方式,并不只是单个电厂与单个用户之间的直供电试点,而是在一个区域内的很多电力用户与很多电力企业之间的直供电试点。也就是说,多个用户与多个电厂多方博弈,形成一个供需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

对于在直供过程中电网公司谈到的交叉补贴等问题,孙耀唯表示这些问题虽然存在,但是是可以解决的。基本的办法是把本来应该由国家承担的社会职能,剥离出来由国家财政解决,电网企业不承担这个责任。同时,电网企业收取规定的过网费用。

3、《瞭望东方周刊》:争议和质疑助推三峡奇迹(孙春龙 于津涛)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2006年6月10日

 “今天我们可以宣布:三峡三期工程中所施工的右岸大坝是一座没有裂缝的大坝。三峡建设者们谱写了坝工史上的纪录,创造了建筑史上的奇迹。”5月20日14时,国务院三峡三期枢纽工程验收组副组长兼专家组组长、“两院”院士潘家铮在三峡大坝全线到顶庆祝仪式上自豪地说。对于右岸大坝没有裂缝的奇迹,虚龄80岁的潘家铮在接受《望东方周刊》专访时感慨万千,“三峡工程建设到今天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最应该感谢的就是那些质疑和反对的人。”

从当初参与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可行性论证、并担任论证领导组副组长和技术总负责人,到现在担任国务院三峡枢纽工程验收专家组组长,潘家铮可谓是三峡工程设计、研究、论证及开工建设的重要见证人。

反对者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

在三峡工程论证初期,“先支流后干流”的观点是一个比较强大的反对声音,主要是当时国力有限,修这么大的工程使国家负担太重。还有一个原因是对于在长江上修这么大的大坝没有经验,可以先尝试性地对支流进行开发。时任长江航道局总工程师的荣天富是此种观点的支持者之一,荣的看法是修建三峡大坝,可能由于泥沙淤积,会造成航道淤阻。三峡工程会不会成为另一个三门峡?泥沙问题如何解决?

这是论证阶段三峡工程的反对者提出的一个很重要的意见,也是三峡工程面对的一个难题。

对于这个问题,三峡工程总工程师张超然告诉《望东方周刊》记者:“这些反对意见对于三峡工程的建设是十分有益的,使我们的施工更注重科学论证、更加完善。特别是关于泥沙问题,三峡工程在建设中充分考虑了许多反对者的意见。”“正是因为泥沙是个大问题,反对意见也比较多,我们就在泥沙问题的研究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前后有几百名最权威的泥沙专家参与了论证。”中国三峡总公司科技与环保部主任孙志禹告诉《望东方周刊》记者,“我们坚信,三峡工程能为破解泥沙这道世界性难题提供成功范例。”据介绍,对泥沙问题,三峡工程在吸取三门峡水库教训和经验的基础上,采取了“蓄清排浑”的方式。就是利用三峡水库巨大的入库水量,通过大坝设有的23个泄洪深孔,在汛期将大量泥沙由深孔泄洪排出库外,汛末水中含沙量降低时,蓄水至175米的正常蓄水位。“虽然这一设计可基本解决三峡水库的泥沙问题,但我们仍保持科学审慎的态度。为了验证这个设计,相关部门加强了原型观测、模型实验。三峡总公司也投资近两亿元委托长江水文局进行三峡水库至2009年的泥沙冲淤监测项目。”孙志禹介绍说。全程参与三峡工程论证和建设质量监督的潘家铮对《望东方周刊》记者说,除泥沙问题外,在规划论证过程中,也有好多人提出三峡水库很有可能变成污水池,“我们听取了这个意见,在实际操作中增加了大量投入,对沿岸的企业进行改造,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以前这些企业已经习惯了把长江当作‘下水道’。”今年5月,长江三峡水环境监测中心的最新评价报告显示:三峡库区的水质达到国家III类水质标准,即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的地表水源。

为了保证未来的三峡库区是一库清水,多项三峡水环境保护项目正在推进当中。按照统一规划,2001年到2010年政府将投入近400亿元巨资治理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届时,分阶段建设成的150多座污水处理厂、170多座城市垃圾处理厂,将使三峡库区的污水及垃圾处理率达到85%以上。“反对者为我们提了好多很好的意见。”潘家铮说,“另一个反映比较大的是三峡库区的移民问题,开始的时候考虑得的确少了一些,经过大家的质疑,改变了原定的方法,有十几万移民迁到外地,这也是非常好的一个建议。”在三峡大坝全线到顶媒体见面会上,国务院三峡办副主任、三峡总公司总经理李永安介绍说,三峡工程累计搬迁安置移民112.78万人,其中外迁16万人。面对媒体记者不停的质疑,李永安介绍说,三峡工程争议最大的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国力能不能承受——现在看这已经不是问题。二是移民问题。100多万移民,总体上是很稳定的,但是这么多的人,难免会有一些人还不满意。三是生态环境问题,例如会不会造成水质污染、诱发地震以及库区的树木保护等,到目前看,这些生态问题比预期的要好。“一个工程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如果都是同意赞美的声音,那是很不好的一件事,你就不知道还有什么方面没想到,三峡工程反对的声音这么多,这也是能胜利执行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些反对者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潘家铮对《望东方周刊》记者说。

“让质量监理人员上一个台阶”

“当时三峡工程二期大坝出现裂缝的时候,你不知道我的心理压力有多大。”三峡总公司科技与环保部主任孙志禹说。孙当时是工程部的负责人。

按照设计要求,三峡大坝必须抵挡万年一遇的长江洪水。巨大的落差和库容压力,要求三峡大坝必须具备钢铁般的质量。大坝不仅关系到三峡防洪、发电、通航等效益的发挥,而且直接关系到下游千百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工程质量在三峡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但2002年初,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人员在已建成的三峡左岸大坝共发现浅表层裂缝79条。专家鉴定,这些裂缝均在设计允许范围之内,不会对大坝安全构成影响。尽管如此,此消息还是引起舆论哗然。质疑者的声音再次高涨。“虽然裂缝是很正常的,但考虑到三峡工程不是一般意义的工程,三峡总公司在大坝建设过程中从科技投入和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今天的三峡右岸大坝就是一座没有裂缝的大坝。”孙志禹说,“三峡工程正是在这些质疑声中建设得越来越好。”事实上,三峡左岸大坝出现裂缝,媒体报道数日后,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就来到了三峡工地现场。

当时在现场的一位新华社记者告诉本刊记者:“朱总理反复强调三峡工程质量的重要性。他甚至用了很严厉的话来批评施工单位:你们是想流芳千古,还是遗臭万年?”

当时在工地现场的一位工程监理人员向记者描述了这样一个细节:视察结束合影时,朱镕基总理让工程监理人员和他并排站在一起。朱总理说,得给监理人员提高地位,让他们上一个台阶。

也正是在此次朱镕基总理考察三峡工程和库区之后,国务院决定成立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不定期深入工地进行质量检查。由国务院直接派出质量检查专家组,这在重点工程中是绝无仅有的。

三峡工程见证执政理念变化

“三峡工程对中国来说,不仅是中华国力的体现,更充分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政治文明的进程;体现了中国民主政治的进步。三峡工程的本源,事实上是民主与科学的结合。”新华社江苏分社副社长、总编辑施勇峰对《望东方周刊》记者表示。施勇峰曾任新华社三峡支社社长,在三峡库区工作了13年。作为记者,他见证了三峡工程人大审议通过、开工建设、百万移民搬迁、永久船闸建成、以及大江截流成功等关键时刻。

“事实上,三峡工程论证、建设的过程也是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更加开放,更注重民主和科学,三峡工程实质上体现了时代的进步。”施勇峰说。

中国没有哪一个工程像三峡工程一样遭遇到如此之多的疑虑,即使在三峡大坝全线到顶的前一天,在由中国三峡总公司组织召开的媒体见面会上,记者提问的大多数问题依然围绕着质疑和争议而展开。

辗转宜昌市的多家书店,记者终于从一家很小的书店里购买到了《众志绘宏图——李鹏三峡日记》一书。此前,中国三峡总公司新闻中心主任金长江一直向记者推荐这本书,“独家披露了三峡工程论证和建设时期的好多争论。”在此书的前言里,李鹏写道,1958年1月,中共中央在南宁召开工作会议,毛主席听取了三峡建设问题的汇报,当时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主张“先修三峡,后开发支流”,另一种观点主张“先支流、后干流”,理由是三峡工程规模过大,不是当时的国力所能承受的。关于后一种观点,李鹏在1982年12月17日的日记中写道,“下午4时半,万里在人民大会堂118厅找我谈话,胡启立也在场。他在谈到三峡工程时说,三峡是个好项目,但目前看来,工程投资太大,尚不具备建设条件。”关于三峡工程所遇到的争论,李鹏也感受到了,他在1985年9月24日就三峡省和三峡工程事向国务院提出的报告中指出,“当前气氛不顺,硬把三峡问题提出来,造成顶牛局面,对工作也没有好处。不如把工作做透,使之水到渠成。”据介绍,李鹏报告中所说的“当前气氛不顺”,指的是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修三峡工程有不同意见。在这份报告里,李鹏也提出,“要抓紧向人大和政协汇报三峡情况,争取他们的支持,争取做到大家认识基本一致。”1987年11月,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论三峡工程的宏观决策》一书,该书将全国政协委员在水电部三峡论证领导小组第三次和第四次(扩大)会议上的发言以及李锐、陆钦侃等人在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汇集成书,被认为是反对三峡工程上马者的一个权威性文集。为此书作序的是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科学家周培源。周在题为《从总体战略上论证三峡工程》的序言中写道:我们坚决拥护党中央与国务院对三峡工程要重新进行论证的英明决定。但论证的主题不应是就三峡论三峡,单独论证三峡工程蓄水位150米或坝高185米的问题,而应是论证先开发支流或其它优选方案,还是先建三峡工程,以及这一超大型工程是否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等宏观决策问题……”该书的出版被认为是三峡工程论争由高层和专家圈向社会扩散并产生更广泛影响的一个标志。

三峡工程争论的又一次高潮是在1989年初。据报道,关于三峡工程的表决,本来是应该在1989年初的“两会”上。

李鹏在《三峡日记》中写道:当年1月26日,香港报刊说,姚依林在政协讲五年内不可能建三峡工程时有不少人鼓掌。我认为,国务院并没有改变对三峡工程的意见。现在国家经济正处于治理整顿时期,五年内国家没有足够的钱,所以三峡工程在五年之内不可能建设,也是在理的。据公开资料显示,在4月3日下午的记者招待会上,一位荷兰记者问时任总理的李鹏:在人大刚开始开会时,一些人大代表对三峡水利工程提出一些批评意见,您是否不管有什么情况,还继续搞这个工程?李鹏让兼任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主任的副总理姚依林回答这个问题,姚依林回答说:三峡工程现在有争论,主张建三峡工程的人是有道理的,反对上三峡工程的人也是有道理的,因此这个问题还需要经过详细的论证。

工程开工后各种意见也没有停止

对于三峡工程来说,1992年是非常关键的一年。李鹏在当年2月20日的日记里写道:晚7时半,去万里同志处。他对上三峡工程态度积极,认为关于三峡工程的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程度都足够了。

1992年4月3日,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决议》,其中赞成1767票,反对177票,弃权664票,未按表决器的25票。李鹏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令人十分欣慰的是,争论近40年之久的兴建三峡工程,在今天人大举行的全体大会上,终于获得通过。三峡工程从论证转入实施阶段。事实上,即使在三峡工程开工之后,各种意见也没有停止。

1993年11月22日,国务院在中南海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民主党派人士考察三峡工程的意见。

1996年8月1日,新华社的一份题为《三峡移民成败关键在管理》的报告被报至中央领导案头(《李鹏三峡日记》)。报告里写道,记者在库区调查发现,贪污挪用移民资金的问题非常突出,涉及移民的经济犯罪迅速蔓延的主要原因是管理上漏洞百出。此事引起中央领导的关注。李鹏在日记里写道,江泽民同志就此事问他,“不知道情况是否属实,十分令人担忧。”李鹏在了解情况后给江泽民写信说“确实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诸如管理松懈,发生贪污挪用移民经费问题等等”,李鹏在信中提出了措施:加快重庆市的组建,建立一个高效廉洁的移民局;经中纪委批准,在三峡建设委员会设立“监察局”,专门从事对三峡工程和移民的经费的监督;加强移民搬迁企业和城镇建设的全面规划和组织实施……三峡工程不仅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移民人数最多,同时也是资金投入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如何管理好2000多亿的大额资金,不仅考验着三峡工程管理者的智慧,更是各级审计部门的重点审查对象。1999年,重庆市审计局查出丰都县原建委主任、国土局局长黄发祥贪污移民资金1600万元的重大案件。2000年,黄发祥因此而被法院判处死刑。“过去反对三峡有相当一部分人就讲,说我们建一个工程就倒下一批干部,三峡花两千多亿不知道要倒下多少干部。这些人士的质疑对我们也是一个善意的提醒,尤其是在黄发祥事件发生后,我们采取了很多具体的措施,从目前的情况看进展形势比较好。”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蒲海清说。“我们非常欢迎媒体监督,媒体的监督对我们的工作促进很大。我们自己也有一份专供总公司领导参阅的内部参考,专门收集社会上不同的声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三峡总公司新闻中心主任金长江说。

施勇峰在新华社三峡支社工作的13年中,就三峡工程写了1500多份稿件。“其中舆论监督报道不到百分之五,但几乎每次舆论监督报道都引起了高层领导的重视,并给与了批示。三峡总公司的整改也非常迅速,其中就包括质量、移民、管理等重大问题。”三峡总公司新闻中心主任金长江认为,三峡工程从另一个方面也体现了决策过程的民主化和政府的开放、开明的态度,“谁有意见都可以提。”让金长江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情是,去年,一位反对三峡工程的政治上非常敏感的人物从美国回到中国,专门在北京一家茶馆组织了一次题为《三峡工程与环境》的演讲,“她事先给政府有关部门也做了通报,但并没人去阻止她。”“今天,再回忆三峡工程的论证和建设过程,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第一个由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特大型水利工程的每一步,都伴随着监督意见,而在这个过程中,正是中国走向开放和富强的过程。三峡工程正是因为吸纳了这些建设性的意见,才建得更好。”“对于对三峡工程的质疑和批评,要区别来看待。”潘家铮说,“有的是技术上的讨论,有的是出于政治上的目的,也有的是炒作。”潘家铮介绍说,在境外,有些怀有政治目的人把反三峡作为一个工作来做,你即使不建他可能还会骂;还有一些环保主义者,所有改变自然的开发他们都反对,人们的发展有相当长的时期的确是对大自然破坏较大,但否定一切的做法不一定合适,尤其是针对发展中国家。“三峡工程一直是在许多人的怀疑、担忧、反对甚至咒骂中走过来的。”潘家铮说。针对多年以来反对者质疑的一些问题,潘家铮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好多已不是问题,比如大家担心的国力、科技水平以及移民等问题。

三峡工程绝非一个完美无缺的工程

5月20日,三峡大坝全线到顶仪式上,除了三峡建设者和蜂拥而至的记者外,没有中央和地方的领导人出席,总共只有八分钟的仪式,国务院三峡办副主任、三峡总公司总经理李永安只讲了两分钟的话460个字。这让前来采访的记者都有些不适应。此前,官方已对外公布了高层领导不参与这个仪式的消息,并称三峡总公司本来准备花百万元举行盛大庆典的,但后来也从节俭的角度考虑将其取消了。三峡大坝全线到顶这个里程碑式的时刻,却显得有些不同以往。三峡总公司总经理李永安据此接受《望东方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仪式虽然简朴,但无碍三峡工程的伟大;这也是上级的要求。”

众多人士均猜测,这和近年来中央政府提倡的建设节约型社会有关。被用来佐证的另一个事实是三峡总公司对外宣称三峡工程可比原来预计少花约200亿元。

施勇峰认为,三峡工程开工建设的12年,见证了执政党执政理念的微妙变化: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关注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一个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程。

中组部下派三峡总公司挂职干部杨恩芳说,三峡总公司十几年来坚持会议、接待一律吃工作餐;在接待重要来宾来访时,赠送的礼物都是一块三峡大坝岩芯和一份三峡工程照片;文件纸张坚持正反两面打印;在确保工程投资不流失的同时,参建各方还千方百计通过技术革新和优化设计等手段,来节约每个项目中的工程投资。一位媒体人士在其博客上写道:三峡工程十几年前被表决的时候,科学发展观一类的概念还不曾提出。三峡工程最受争议的是社会和环境问题,而这正是这两三年来,政治话语体系里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两个词。

在三峡大坝全线到顶媒体见面会上,三峡总公司总经理李永安也多次谈到环境问题,“在创造一流工程的同时,也要保护好环境。”

2005年初的“环评风暴”让三峡总公司的领导们印象颇深。2005年1月17日,国家环保总局叫停30个违法建设项目,三峡总公司组织开发建设的溪洛渡水电站、三峡地下电站和电源电站位列前三。这使三峡总公司迅即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继左岸大坝裂缝事件之后,三峡工程再次站在了各界关注的风口浪尖上。三峡总公司认为这一事件的本质是因国家执政理念变化而引发的。为此,三峡总公司也在调整思路,除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投巨资外,还在争议较大的移民方面也出台了一些新的措施。

据介绍,三峡总公司在长江上游与三峡库区防护林建设、治理上游水土流失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在谈到移民工作时,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蒲海清曾对记者说“难度很大”,“十六大提出来以人为本,我们就要考虑生存、发展,还要致富,所以这个难度就大了。过去我们对生态的认识,对环境的认识不够,现在提出科学发展观,因此我们就要规划,怎么去绿化,怎么考虑改善环境,怎么保证水质。”另一个引起媒体注目的消息是,在三峡大坝全线到顶媒体见面会上,三峡总公司总经理李永安透露说,中央政府将出台新政策,加大移民搬迁后期的扶持力度,初步计划是移民搬迁后的20年内继续进行经济扶持。搬迁后移民扶持资金将主要从水库发电的盈利资金中每年抽取。扶持资金主要是补助移民的生活费。这样做,就是让为修建电站而搬迁的移民能分享建电站所带来的实惠。在5月26日进行的三峡三期工程上游基坑进水前验收会议闭幕式上,身为国务院三峡三期枢纽工程验收组副组长、专家组组长的潘家铮在讲话中多少显得有些低调,“今天,还不是庆功的时候。”

“我现在最担心的就是三峡库区的水环境保护和生态修护问题。”5月28日,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郑守仁教授告诉《望东方周刊》记者,“作为全球最大工程,三峡工程绝非一个完美无缺的工程,建设过程中是这样;建设完工后对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必须给予重要关注。”

4、甘肃斥资14亿元治黄河污水 实现按功能区达标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6年06月12日

  本报兰州6月11日电 记者曾华锋从甘肃省环保局获悉:针对黄河甘肃段工业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强度较大的情况,甘肃省近年来狠抓污染防治,投入14亿元用于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目前,基本实现了全河段按功能区达标的目标。

  为使黄河甘肃段的刘家峡库区、兰州市和白银市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达到Ⅱ类水质,其余河段达到III类水质的目标,甘肃省制定实施了《黄河干流(甘肃段)水污染综合整治方案》和《关于加强黄河甘肃段水污染防治工作意见》,严格控制工业废水排放;关停了黄河兰州段污染大户兰州煤制气厂,消除了含酚废水对黄河甘肃段的污染隐患;建成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含硫及催化剂污水治理工程、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西区污水处理厂改造工程、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陈官营污水缓冲池综合治理工程等一批工业废水治理项目;严禁使用国家禁止的高残留农药,鼓励使用农家肥,发展生态农业。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黄河甘肃段水质保持稳定并逐年改善,黄河甘肃段8个监测断面中,刘家峡、扶河桥、新城桥、靖远桥、五佛寺断面连续5年水质达标,包兰桥、什川桥断面水质逐年好转,由“十五”初期的IV类提高到2005年的III类,基本实现了全河段按功能区达标的目标。

5、新华网:淮河治理骨干工程进入攻坚阶段

来源:新华网2006年6月12日   

新华网合肥6月12日电(记者 蔡敏)记者从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了解到,2006年和2007年中央财政对治淮骨干工程的投资约在100亿元左右,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的地方配套资金也将达到34亿元,治淮骨干工程建设由此进入攻坚阶段,水利部门日前专门召开治淮基建财务管理会议强化巨额工程资金管理。

水利部副部长翟浩辉指出,加强治淮资金管理直接关系着治淮工程安全、投资效益好坏和干部安全。为此水利部门要大胆探索确保资金安全的有效途径,形成对治淮资金安全运行的统一制约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水利资金管理责任追究制,明确资金使用责任;全面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定期开展对资金到位、工程价款结算、投资完成以及财经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等。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流经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四省,全长1000公里。从12世纪起,黄河南侵夺淮,淮河失去入海口,洪涝灾害极为频繁,据水文资料统计,20世纪以来淮河流域发生大洪水的年份有17次之多。它因此被称为“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

2003年特大水灾过后,中国加快了以19项骨干工程为重点的治淮建设,2003年估算总投资为447亿元。到2005年底,治淮19项骨干工程完成9项,尚有10项在建。从完成投资的角度看,截至2005年底,已累计安排投资288亿元,总体建设进度仅仅过半。对照国务院2007年基本完成19项骨干工程的要求,工程建设任务相当艰巨。(完)

6、青藏铁路环保投资超过15亿元

来源:新京报    2006年6月12日

  据新华社拉萨6月11日电 (记者 拉巴次仁 文贻炜 王圣志) 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修建在珍稀物种丰富、生态环境脆弱的青藏高原之上,一旦破坏沿线的环境,短期内很难恢复。据审计署今年3月发布的最新公告显示,青藏铁路环保措施相关投资15.4亿元。

  “投入这么大的巨资从事铁路建设环保工作,这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还是首次。”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指挥长黄弟福介绍说,为了使环保工作贯彻到建设中的每一环节,青藏

铁路在中国大型工程建设中首次引进了环保监理,委托第三方对青藏铁路全线进行全程环保监控。一位青藏铁路施工单位负责人坦言:“我们没法不认真搞好沿线环保工作,因为有‘第三只眼’在密切地注视着你。”

  青藏铁路还填补了我国大型工程环保建设领域的多项空白。首次与铁路所经省区签订环保责任书;首次为野生动物修建迁徙通道;首次成功在高海拔地区移植草皮……

  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副指挥长拉有玉说:“青藏铁路是一条‘工程未动,环保先行’的铁路,在铁路的规划、设计、施工中始终贯彻环保原则。”在青藏铁路开工之前,国家有关部门对青藏高原的气候、环境、物种和生态进行了专题研究。青藏铁路确定的环保目标包括:江河水质不受污染、水土流失防护得力、高原植被有效保护、野生动物迁徙自由、铁路沿线景观不受破坏等。

  根据青海、西藏两省区环保部门检测表明,截至目前,青藏铁路建设对河流水质无明显影响,沿线野生动物迁徙条件和铁路两侧自然景观未受破坏,沼泽湿地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

  环保亮点

  增加2000万保护沼泽湿地

  建设者“怨言”印证苛刻环保制度

  6月的藏北草原,绿意盎然,生机勃勃。记者来到青藏铁路当雄车站采访时看到,铁路路基上移植的草皮与周围的高原绿草已自然融为一体。

  为保护藏北草原,青藏铁路在海拔4300米至4500米高度地段种植和移植草皮获得成功。据铁道部副部长孙永福介绍,青藏铁路唐古拉山以南段大面积种植和移植草皮,对帮助铁路沿线恢复生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移植草皮的同时,建设者还有效地保护了被称为“高原肾脏”的高原湿地。记者看到青藏铁路建设者先在原湿地旁边的植被稀疏处挖出与湿地等高的洼地,将湿地原水引入,营造出人工湿地的环境,然后,再将车站用地上的牧草连根挖出半米深,一块块植入人工湿地内。“为了保护4000多平方米的沼泽湿地,首次采用加筋挡土墙技术,但增加投资达2000多万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青藏铁路工程指挥部指挥长任辉民说。

  “藏羚羊是老大,环保监理是老二,这两样我们都不敢‘惹’!”这是记者在青藏铁路建设工地上常听到的“怨言”,但却印证了青藏铁路近乎苛刻的环保制度。

  据新华社电

  现状

  藏羚羊已适应动物通道

  已有上千只临产藏羚羊借助动物通道穿越青藏铁路

  据新华社西宁6月11日电 (记者 侯德强 拉巴次仁 王圣志) 栖息于青藏高原的藏羚羊,每年春夏季节都会大规模由南向北长距离迁徙,为了保证它们自由迁徙,青藏铁路沿线共设置了33处野生动物通道。记者从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获悉,从今年5月中旬开始的藏羚羊迁徙情况来看,“高原精灵”已完全适应青藏铁路专设的野生动物通道。

  可可西里管理局五道梁自然保护站站长格来介绍说,5月16日,保护区东部的首批67只怀孕藏羚羊悠然自得地通过了青藏铁路五北大桥,进入保护区腹地迁徙产仔。到目前,已有上千只临产藏羚羊借助动物通道安全顺利地穿越了青藏铁路。

  “今年藏羚羊大规模迁徙产仔明显早于往年。它们穿越青藏铁路时一改过去的犹豫徘徊,开始大大方方地结队通过动物通道。”可可西里管理局局长才嘎告诉记者。

  青藏铁路开工建设以来,对高原生态环境的保护给予高度重视。为了保障可可西里等地的藏羚羊自由迁徙,青藏铁路建设者在沿线专门设置了33处野生动物通道。建设动物通道,这在我国铁路工程建设史上尚属首次。从2004年以来,可可西里藏羚羊开始逐步适应青藏铁路动物通道。

  据了解,可可西里管理局每年在藏羚羊迁徙期间都要组织清障、护航行动,保护队员和环保志愿者在有关部门配合下到公路沿线拦车,为藏羚羊迁徙让道,使来往于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的临产藏羚羊有了一定的安全感,逐步适应了青藏铁路留给它们的通道,从而减少了在铁路附近徘徊犹豫的时间。

“如今,成群结队的藏羚羊在青藏铁路沿线附近自由自在地迁徙、觅食、追逐嬉戏,它们与钢铁巨龙都已成为雪域高原上的靓丽风景。”才嘎如是说。

7、青藏铁路全扫描:为环保否决火电厂

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 2006年06月11日

  注重塑造和谐可可西里、和谐青藏高原,专家称:铁路线环保做得最好

  在昆仑山口和可可西里管理局大院,我们看到了同一座雕塑,可可西里环保碑,和广州的城标五羊雕像十分相像。管理局书记才达说,一只成年公羊,一只未成年公羊,一只成年母羊,一只未成年母羊,还有一只刚产下的小羔羊。有公有母,有大有小,是一个完整的健康的家庭组合,象征着和谐可可西里!

  雕像是一个标志,浓缩了国人对青藏高原生态的牵挂和努力。无论是老百姓、政府官员还是建设者,他们的环保意识令人赞叹。

  那曲发改委副主任王鸿鑫告诉我们,那曲刚刚否定了一个急需上马的火电厂。王鸿鑫解释说,那曲属于环保极为脆弱的地方,环保工作绝对不能松懈。沿着青藏铁路建设而出笼的那曲发展火电厂的规划,就是要解决电力不足这个经济发展的瓶颈。但最后被否决了。和别的地方一样,“铁路经济带”也成为当地发改委重点思考的问题,“但前提是环保”。

  草皮冻土受特别保护

  “青藏铁路是铁路线环保做得最好的!因为这里的生态最脆弱!”

  中铁西北院书记王应先告诉我们有关环保的“非常措施”。第一,所有的工程进行,都先把草皮保护好,完工后能够恢复的全部要恢复。我们一路上也看到了,铁路两边的草皮都恢复得特别好,彷佛时间已经过了很长一段。第二,主动保护冻土,“保护冻土本身就是保护高原环境的重要方面!”另外,所有的施工便道都受到严格控制,把数量减少到最少。此外,取土坑严格控制,绝对不能近于铁路200米,一般要在500米以上。王应先告诉我们,清水河大桥的很多片石,都是从五道梁运过来的,而不能在当地随便挖取,要在指定的地方操作。同时,对生活用水、生活垃圾也是严格控制、集中处理,有的甚至运到格尔木。沱沱河是三江之源,哪能污染!沿线还可以看到,留有很多动物通道,清水河特大桥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动物通道。

  王应先说,“我们专门配有环保监理工程师!”“环保监理工程师”这个崭新的名词,折射出青藏铁路非同一般的环保思维。“我们首次在一条铁路建设中实行全线环保监理!”

  人工湿地百分百成活

  “对于那些破坏环保的人、不注意环境清洁的人,将会有惩罚措施!”王应先肯定地回答我们。他说,假如大家还像在内地一样,到了某个地方就刻个字什么的,后果就严重得多了,肯定对环保造成影响。

  在那曲古露镇,对中铁十三局第一项目部总工周晓军来说,可以安心地走了,因为眼前因铁路经过而重建的古露湿地草场,长势越来越好。人工湿地百分百成活!“是的,我可以没有遗憾地走了”。

8、中国环境问题的国际压力正在加大

——专访国家环保总局政策法规司司长杨朝飞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06年06月12日 

    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后,我国环境资源问题所面临的国际压力骤然增加,国际舆论对我国过去20~25年所走的“污染-繁荣”的发展道路表示质疑,并认为我国的环境污染已经超越国内经济问题的范畴。日前,国家环保总局政策法规司司长杨朝飞就相关问题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的专访。

    《第一财经日报》:我们注意到,近来国际上要求我国加强环境保护的呼声很高。你能否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杨朝飞:我国环境资源问题所面临的国际压力持续多年,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环境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污染物总量大,影响全球环境;与周边国家环境摩擦上升;资源需求增长,影响世界资源供给;环境问题已成为对外贸易制约因素。

    美国中央军区司令辛尼曾经列举了影响国际关系稳定的一系列环境因素:包括对水资源的使用权、跨国界的资源争夺、跨国界的工业污染,特别是荒漠化、因环境问题引发的难民迁徙和土地之争、生态恐怖主义等。2001年3月,英国外交部长巴特尔也说过:“虽然环境因素一般不直接导致暴力冲突,但是环境退化一旦同民族等其他社会问题结合在一起,就可能成为政治紧张的重要因素。”

    联合国环境署2001年2月通过的《关于环境法的十年规划》表示:“鼓励将环境问题纳入传统的安全概念。”去年,欧盟提出希望中国政府将环保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政策。

    的确,我国污染物总量居高不下,对全球及周边国家环境正在产生着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而经济快速增长带动的资源需求,对国际资源市场也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和冲击。

    《第一财经日报》:从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中,我们汲取了哪些经验和教训?

    杨朝飞:目前在国际水域内,有两条普遍原则规定:一是公平合理利用的原则,维护当事国利益,当事国有权参与;二是不造成重大损害的原则,包括预防、消除、补偿的原则。

    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告诉人们,中国已进入环境事故的高发期。突出表现在:老企业年久失修,新建一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污染种类日趋复杂,环境隐患位于环境敏感区;法制薄弱,环保监管不到位;应对能力滞后,信息报告不及时,监测能力低下。

    从环保总局的角度来看,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给我们的教训是,应当保持高度应急警觉,更加突出污染防控,严格新建项目审批,加强部门的协同应对危机。

    而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应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的环境治理成本,作好沿江、沿湖开发的生产力布局,建立流域上下游治污机制和环境损害的民事赔偿机制,同时建立环境损害社会保险。

    《第一财经日报》:要减轻环境问题的国际压力,关键是把国内的环境保护工作做好。“十一五”期间,在环保的政策法规建设方面会有哪些举措?

    杨朝飞:首先要搞清的一点是,环保是不是为经济发展服务?我个人认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已经明确提出,要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

    在环保政策法规方面,关键是落实好三项制度:环境5月5日,挖掘机在松花江治污工程施工现场工作。影响评价制度、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环境目标责任制。将环评制度作为防止新增污染的重要关口和市场准入的一项重要制度,从决策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将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总量、重点环保工程等各项任务落实到省、部长,对主要污染物的削减目标完成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问责和奖惩制。 (记者章轲发自北京)

9、周生贤强调:违反环评项目 要用重典治理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6年06月12日

  本报北京6月11日讯 记者孙秀艳报道:“当前,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还存在不少问题,有的项目一上马就变成了污染源。如果这种状况不尽快改变,不欠新账的要求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10日在北京举行的“国家环境友好工程”颁奖仪式上这样表示。他强调,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各级地方政府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能以牺牲群众环境利益为代价招商引资。对于那些违反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的建设项目,要立即叫停、抓紧整顿,施以重典,坚决树立法律权威。

  目前,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问题有诸多表现:有的项目逃避环境管理,未审批先建设;有的项目不履行“三同时”制度,未验收就投产;有的项目以试运行为借口,长期违法排污;有的地方政府干预环境管理,盲目引进项目;有的工业园区污染集中治理设施不落实,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污染重灾区”;有的环评单位弄虚作假,帮助建设单位蒙混过关;有的地方的环保部门疏于管理,项目一上马就变成了污染源。

周生贤指出,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所有建设项目、工业园区都要先评价后建设,先验收再投产。对于那些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的典范工程,也要大力表彰,积极宣传,树立典型。严格执法并辅之于必要的激励措施,动员全社会关心环保、重视环保、支持环保,将环保工作不断推向新水平。

10、环卫部门不听劝 强行在国家森林公园建垃圾场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6年06月12日

  近日,生活在海南蓝洋温泉国家森林公园附近的居民反映,森林公园内飘出的刺激性恶臭实在难以忍受;每天都有大量载重卡车向公园内倾倒垃圾。记者为此走访了位于海南岛西部的蓝洋温泉国家森林公园。

  在进入森林的一条小路上,各种颜色的垃圾袋挂在树枝和灌木丛中,载着几吨重生活垃圾的卡车不时从小路穿过,扬起漫天沙尘。记者跟随这些卡车,顺着小路进入森林公园北部的著名风景区莲花山脚下。

  现场一位负责垃圾场管理的儋州市环境卫生管理局职工说,1999年起就在这里堆放城区生活垃圾,每天约有几十车垃圾运往这里。目前,这里的垃圾没有进行卫生填埋,堆高后就用推土机推平。

  蓝洋温泉国家森林公园管委会办公室干部王坚说,儋州市环卫部门在国家森林公园内建垃圾场,并未征得公园管委会同意,当时公园管委会还派人对这种严重违反《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的行为进行制止。但环卫部门不听劝阻,硬是强行将垃圾场建在了国家森林公园里。

  在占地5000多公顷的国家森林公园里,竟然隐藏着一个生活垃圾场。在倡导科学发展、创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今天,这样的咄咄怪事岂不令人焦虑。

  2006年06月12日

  近日,生活在海南蓝洋温泉国家森林公园附近的居民反映,森林公园内飘出的刺激性恶臭实在难以忍受;每天都有大量载重卡车向公园内倾倒垃圾。记者为此走访了位于海南岛西部的蓝洋温泉国家森林公园。

  在进入森林的一条小路上,各种颜色的垃圾袋挂在树枝和灌木丛中,载着几吨重生活垃圾的卡车不时从小路穿过,扬起漫天沙尘。记者跟随这些卡车,顺着小路进入森林公园北部的著名风景区莲花山脚下。

  现场一位负责垃圾场管理的儋州市环境卫生管理局职工说,1999年起就在这里堆放城区生活垃圾,每天约有几十车垃圾运往这里。目前,这里的垃圾没有进行卫生填埋,堆高后就用推土机推平。

  蓝洋温泉国家森林公园管委会办公室干部王坚说,儋州市环卫部门在国家森林公园内建垃圾场,并未征得公园管委会同意,当时公园管委会还派人对这种严重违反《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的行为进行制止。但环卫部门不听劝阻,硬是强行将垃圾场建在了国家森林公园里。

在占地5000多公顷的国家森林公园里,竟然隐藏着一个生活垃圾场。在倡导科学发展、创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今天,这样的咄咄怪事岂不令人焦虑。

11、河北钢铁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要达到100%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6年06月12日

  本报讯 全国第一钢铁大省——河北省日前出台《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10年,河北生产规模达100万吨以上的钢铁企业要在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及污染物排放指标等方面,达到国内同类企业先进水平。

  “方案”提出,要在全省钢铁行业初步建立起物质循环、能源循环及废弃物资源化的生产体系,全面推进节能、节水、降耗及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技术进步。到2007年和20

10年,吨钢综合能耗分别降到700公斤标准煤以下和680公斤标准煤以下;水循环利用率分别达到95%和98%,吨钢耗新水分别降到8立方米以下和6立方米以下。到2010年,全省焦化、烧结、炼铁、炼钢、轧钢等排尘工序,全部配建除尘设施;高炉全部配建煤气回收设施;450立方米以上高炉全部安装压差发电设施;30吨以上转炉全部配建煤气回收装置;钢铁冶炼渣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到100%。

  “方案”要求,抓好钢铁生产中各类资源的小、中、大循环,全省钢铁工业主要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能源循环利用率、水循环利用率、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和环境保护等5个方面采取技术措施,发展循环经济。

  据了解,河北省将加快建立地方性法规、规章,发挥规划的指导、引导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钢铁循环经济的政策保障和技术支撑体系,抓好重大钢铁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建设。(记者 刘力敏)

12、治污“死刑”变“死缓” 令人忧心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6年06月12日

  在社会各方的压力下,不少曾经向黄河直接排污的企业目前已经停止其非法排污行为,但治污问题是否已经彻底解决?近日在内蒙古某化工企业采访时发现,有的企业虽然停止向黄河直排污染物,但污水和工业废渣只是被暂时储存起来。

  有关专家指出,企业用这种方式将污染物治理的矛盾积累延后,从而将治污由“死刑”变“死缓”,仅仅是一时的权宜之计。治污问题不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而且埋下了重大的环境污染隐患。

  在一家化工企业,绕过厂区外无序堆放的大大小小的电石渣堆,来到企业的污水处理池边。只见该企业共有8个相互贯通的污水池,总容积约9万立方米。而那些电石渣废料堆,风一吹过,像一片片腾起的蘑菇云。企业负责人介绍,企业与黄河直线距离为1公里左右。去年以来,企业每小时平均排污量达150立方米,原本打算让污水经过沉淀清液后循环使用,然后把剩下的电石渣(主要成分是氧化镁和氧化钙)出售给水泥厂用于修公路。但由于原料与周围水泥厂的生产工艺不太匹配,所以只能存起来。目前电石渣的储存量已近10万吨,堆放起来几乎占了厂区面积的1/5。

  电石渣长时间无序堆放,究竟对环境构成怎样的影响?就此采访了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秦树辉教授。

  秦树辉认为,电石渣长期无序堆放,会造成土壤碱性增强,不利于作物生长。此外,扬尘会对周边地区的植被造成破坏,形成“化学尘暴”,进而对整片地区的生态造成影响。更危险的是储存起来的污水。“这些污水处理池没有加固措施,对黄河水体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一旦溃坝,将造成黄河水的重大污染。”秦树辉忧心忡忡地说。他又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每小时排放污水量150吨、8个污水处理池总容积9万立方米计算,大约两个月的时间,污水就可以将池子注满。在两个月的时间内,企业要把这些污水完全处理有一定难度。

秦树辉说,前不久内蒙古自治区已经发生过造纸和城镇生活污水暂存池的溃坝事件。现在还有化工企业对治理污染采用这种权宜之计,应引起各方的注意。

13、环保利器束之高阁 先行者三惑急盼去病良方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06年06月12日  

    上海市发改委编制《岸线利用规划》过程时,崇明岛南岸被规划成修造船基地,该基地一直延伸到鸟类自然保护区——崇明岛东滩。

    上海市环科院对《岸线利用规划》进行环评后,否定了在崇明岛南岸修建造船基地的规划。上海市环保局监督管理处处长朱丹说:“岸线利用和环境关系非常密切,哪些岸线可规划成港口,哪些可发展旅游生态,必须经过环境影响评价,如果当时没对《岸线利用规划》进行环评,崇明岛现在可能已经一塌糊涂了。”

    2003年9月1日,我国颁布实施《环评法》明确了规划环评的法律地位,规划环评作为环保利器,正在逐步奏效。

    环评单位尝试行使“一票否决权”

    浙江省环科院在对《浙江省内河航运发展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最终要求暂缓实施瓯江流域青田境内的航道规划,因为该航道要经过丽水市青田县的鼋省级自然保护区,鼋是一种比大熊猫还要珍贵的动物,航道的拓宽、疏浚作业产生的噪声、废渣、油污水将对鼋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浙江省环科院环境影响评价中心主任周安国告诉记者:“因为做了规划环评,才没有重蹈高速公路建设的覆辙。”据记者了解,因为浙江省高速公路发展规划没有做规划环评,后来在进行项目环评时,环评单位才发现高速公路要经过鼋自然保护区,最后高速公路丽水段和鼋自然保护区都被调整,浪费巨大。

    记者近期在中、西、东部调研发现,上海、浙江、江苏、辽宁等部分省市在实践中已率先对规划环评的工作机制、操作程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环保利器正在各地规划中逐渐奏效,甚至行使了“一票否决”权。

    然而,除少数省市外,绝大多数省市区的规划环评工作尚接近空白,至今为止,全国也没有一项国家级规划进行了规划环评。

    规划环评启动:八仙过海 神通各显

    规划环评是指对政府部门制定的重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进行环境影响检查、分析、评估及提出相关对策。2003年9月1日,我国颁布实施《环评法》明确了规划环评的法律地位,被各界广泛视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载体。

    记者近期在上海、辽宁、浙江、江苏这些规划环评工作先行地区调研时发现,目前规划环评工作推动模式各异,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立法推动式和行政推动式。上海市是立法推动式的代表者,而辽宁省则是行政推动的代表。

    2004年5月,上海正式颁布《实施环境影响评价法办法》,这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个关于规划环评的地方性法律。《实施办法》依据国家《环评法》确立的原则条件,首次明确了规划环评的编制单位、审查程序、形式要件以及法律责任。

    记者从《实施环境影响评价法办法》中看到,规划环评编制单位是从国家环保总局推荐的环评单位目录中,通过招投标的方式产生。在审查方式上,《实施办法》规定,上海市政府批准的规划,由市环保局负责审查;上海市政府各部门批准的规划,由市环保局负责审批,并出具批复意见;区政府批准的规划,由各区环保局组织审查。

    上海市环保局监督管理处处长朱丹说:“《环评法》关于规划环评编制单位、规划环评审查程序的规定,非常模糊,所以我们着手考虑制定地方法律,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力求在这些问题上有所突破。”

    浙江大学环评法教授钱水淼认为,上海通过立法的形式,颁布实施细则,为规划环评实施提供刚性法律保证,这种做法值得其他地区借鉴。

    与上海通过立法推进规划环评工作不同,国内其他一些地区通过行政力量,强力推进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比如辽宁省利用文件会签的环节规定:凡是省政府审批的规划,在审批前都要先经过省环保局的会签,没有省环保局的会签,省政府不予审批。

    记者在调研时了解到,浙江、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如今也在尝试探索规划环评工作。浙江省已完成《瓯江流域水电开发规划环评》、《台州港、嘉兴港、杭州港总体规划环评》等3个规划环评;江苏省通过举办培训班等行政方式宣传贯彻规划环评工作,目前也已完成《苏州太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规划环评》等规划环评。

    先行者三惑呼唤良方

    国内部分地区在率先探索规划环评工作过程中也感受着困惑,这些困惑的解决将是完善提高规划环评工作的关键所在。上海、江苏、浙江、辽宁等省市从事规划环评工作的有关负责人总结归纳了三大困惑。

    一是规划环评还是滞后,跟不上规划编制速度。上海市环保局监督管理处处长朱丹说:“我们一般是规划出来后,再进行环评,这时某些领导对规划已经拍板,规划改变的难度就很大,一些地方规划环评推不动,就是这个原因,在这种情况下,规划环评往往流于形式,变成为环评而环评,国外的经验是,环评和规划编制同步进行,规划编好了,环评也已差不多,规划和环评冲突的可能性也就不大。”

    二是技术储备欠缺,编制规划环评的人员素质亟待提高,规划环评的《技术导则》应尽快出台。辽宁省环保部门认为,在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时,关于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系、替代方案的分析与选择等技术细节的研究也不够深入。另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面广、项目多、部门多、完成的时间长,需要进行跟踪评价来检验评价结果正确与否,但是目前受制于各种因素,地方上并没有开展全过程的跟踪评价。

    三是环保部门与规划编制的职能部门缺乏互动,无法全面了解规划编制情况。江苏省环保部门反映,由于规划编制没有综合管理部门,许多政府职能部门都有编制规划的权限,环保部门无法知道江苏省一年总共编制多少规划,这其中又有多少规划应该进行环评,所以现今,规划环评工作开展都依赖职能部门的自觉申请,而有些部门因为怕添麻烦,或出于部门利益考虑,一般不会主动申请规划环评。(记者:傅丕毅 储国强 郭嘉轩)

14、新华网:十年堆高两米多黄河中上游也“悬”了

来源:新华网2006年6月12日

黄委会一些专家指出,由于黄河内蒙古段河槽不断淤积抬高,一些河段有发展成“二级悬河”的趋势 。“河高出民屋”是《史记》中对2000多年前黄河下游河道状况的记载。如今,这种状况却出现在黄河中上游。

记者近日在绵延千里的黄河内蒙古河段采访了解到,这里的河段在过去十多年中“蹿”高了两米多,形成继下游河段后又一“地上悬河”,当地群众称之为“屋顶河”。

造床流量消失,河道“瘦身”

地处黄河中上游的黄河内蒙古段,全长890多公里,占黄河中上游总长度的五分之一。数千年来,黄河用母亲乳汁般的河水,孕育了草原煤城乌海、草原钢城包头、河套平原及土默川平原,流传下“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口碑。

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天然来水量减少,加之上游龙羊峡和刘家峡水库联合调度运用,致使黄河洪峰被削平,造床流量消失,河道“瘦身”。

据黄河水利委员会的统计,黄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80亿立方米,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年平均天然径流量已降至450亿立方米,减少了130亿立方米。

另外,黄河上游还修建了大量的水库和拦水坝塘,对黄河径流规律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同等降水的前提下,径流量有所减少。特别是龙羊峡和刘家峡水库建成拦蓄后,使上游大的来水明显减少。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防汛办主任张三宏介绍说,目前,内蒙古段河槽宽度已从十多年前的平均1500米萎缩到500米左右。过去,黄河河槽能通过每秒3000立方米至4000立方米流量的洪水,现在洪水达到每秒700立方米就出槽上滩了。

泥沙淤积加重,河水变“稠”

黄河是来沙量很大的河流,过去这些泥沙主要靠汛期大流量洪水来实现冲淤平衡。黄委会防汛办副主任王震宇说,黄河内蒙古段在1986年以前是冲淤平衡的,一来大水沙子就冲掉了。而现在,上游的基流在汛期减少,大洪水变成了小洪水,中常洪水就没有了,调平了洪峰,河水没有那么大的携沙能力,致使泥沙淤积加重。

记者在黄河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段舀了一杯水,一小时后,沉积的泥沙足有半杯。当地防汛办的人告诉记者,十几年前,一杯黄河水的泥沙只有三分之一左右。内蒙古水文总局站的张武忠说:“内蒙古每年有12814万吨以上泥沙进入黄河,这些泥沙主要来自南岸的十大孔兑。据监测,十大孔兑的泥沙全都淤积在内蒙古中游河段。”

十大孔兑是指分布在黄河内蒙古段鄂尔多斯高原的十条季节性山洪沟。据资料记载,近30年间,仅十大孔兑中西柳沟形成的沙坝,就堵塞黄河干流7次。由于黄河内蒙古段泥沙淤积加重,致使河道阻塞,水利枢纽库容减少,失去调水调沙能力。内蒙古黄河水利工程局局长王继军告诉记者:“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库区原设计库容为4亿立方米左右,现已被淤死一多半,仅余1.4亿立方米左右的库容。”

黄河上游有出现“二级悬河”的趋势

随着泥沙淤积加重,黄河内蒙古段的河床抬高速度迅猛,短短十几年便形成“地上悬河”。据沿黄水文站监测,近十年来,内蒙古河段平均抬升3厘米左右,局部河段达到2米多。

提起今天的黄河,家住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的市防汛办副主任王墨田忧心忡忡:“现在的黄河河床,已‘悬’在我家的房顶上了。说‘黄河之水天上来’有点玄,但说‘黄河之水房上流’一点也不过分。如果这一段大堤决口,站在房顶上都躲不过去。”

黄委会一些专家指出,由于黄河内蒙古段河槽不断淤积抬高,一些河段有发展成“二级悬河”的趋势。所谓“二级悬河”,就是“槽高于滩、滩高于背河地面”的河道形态,即使发生中小洪水,主槽也难以容纳,必然造成重大河势变化,易出现横河、斜河,增大了决口的危险。

专家认为,黄河内蒙古段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而治理“地上悬河”的最好办法是调水调沙。但若想实现黄河全线调水调沙,还面临不少问题。除了水资源问题和发电矛盾问题外,宁夏、内蒙古农业用水需求量大,如果将黄河水用来冲刷河道,就可能减少农业用水。此外,黄河全线调水调沙至少需要在干流上建7座用于调水调沙的水利枢纽,但黄河现在只有4座,尚需再建3座。

15、福建南平10吨苯酚泄漏威胁饮用水源(组图)

来源:海峡都市报2006年06月12日

25吨大吊车稳稳吊起槽罐

用木屑吸附苯酚然后燃烧

  本报讯 10日凌晨4时45分,南平浦城县蒋溪口205国道1979+500米处,因弯道车速过快,一辆从宁波开往沙县的浙B17122槽罐车上,载有近30吨苯酚的槽罐从车上翻落,约有10吨的苯酚泄漏,事发地点距建瓯市水西水厂饮用水源地100公里。

  事故发生后,省环保局立即启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及时向省政府报告。省长黄小晶、副省长苏增添分别做出批示,要求保证环境安全。省环保局专家组成调查组赶赴现场。浦城县各方面通力合作,围堤进行堵塞,挖坑用塑料布收拢,用容器收集,用木屑吸附集中焚烧……

  截至昨晚发稿时,建瓯、南平市饮用水源地未发现苯酚超标,饮用水符合标准。我省有关环保部门正继续密切监视水质状况,并制定了确保饮用水安全的预案。

  10日凌晨4点45

  咕嘟、咕嘟……苯酚倾泻而出

  浦城县消防大队值班室接到报警:一辆满载近30吨苯酚的槽罐车翻车后车体与罐体分离,大量苯酚液体正剧烈泄漏,情况万分危急。环保、交警、医院等部门都相继接到了报警,赶到了现场。

  据浦城消防大队官兵介绍,10日凌晨5时30分,他们接警后赶到现场,只见槽罐成180度翻在路边,罐体严重变形,隐约还可以听见“咕嘟、咕嘟……”的声音,大量液体正不断地从罐体加料口处往外泄漏,罐体旁边已经形成了面积约5平方米的苯酚池,并开始扩散,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酸臭气味。现场10米之外就是南浦溪,下游就是建瓯市和南平市延平区的饮用水源地,情况危急。

  10日凌晨5点40

  连挖四道沟渠截住苯酚横流

  浦城县委书记黄建生带领县经贸局、环保局、安监局等有关部门赶赴现场,启动危化品防治预案,成立现场指挥部。

  用水源进行稀释,势必增加液体量,导致苯酚流入南浦溪中。佩戴空气呼吸器和着防化服的消防官兵,迅速在离河流2米处挖掘出长50米、深1米的隔离沟,并在沟内铺上薄膜;同时,罐体上空电线断电,并严禁现场人员使用火源。

  上午6点10分,一道长10米、高约40厘米的防护堤筑成。但由于泄漏面积太大,2分钟后,苯酚液体渗透防护堤继续向外下坡扩散,消防官兵迅速筑起第二道防护堤,6点30分,第二道长6米、高约60厘米的防护堤筑成。苯酚液体继续向外扩散,大队长桂斌结合实际,再次下令,立即筑起第三道防护堤,6点50分,第三道长5米、深50厘米的防护堤筑成,并在防护堤表面加固了薄膜,在薄膜外面加固了木板。当三道防护堤筑成时,在现场的救援人员把一条长50米、深约1米的第四道隔离沟也修筑成功。

  10日上午9时35

  十多个泄漏孔全部被堵上

  随后,一辆12吨和一辆25吨大吊车赶到现场,准备扶正苯酚罐体。为防止罐体与地面接触产生火花,引发爆炸,现场指挥部调来了20多个废旧轮胎,同时预备两支水枪在罐体两侧进行掩护,防止发生意外。很快,大吊车稳稳将槽罐吊起,轻轻地放在了轮胎堆里,9时5分罐体被成功扶正。

  接着堵漏,消防战士李春香徒手攀到罐顶。由于罐体翻转时的巨大冲力和压力,罐顶的阀门已被冲开,大量液体正是从此处泄漏;同时,罐体上10多个小孔也不断向外泄漏苯酚,李春香立即关闭了阀门,并利用现场薄膜和木屑,把10多个小孔一一堵上。30分钟后,罐体所有的泄漏点被成功堵住。

  当泄漏得到有效控制后,肇事厂方的工作人员也赶到了现场,并立即参与处置工作。现场指挥部立即组织力量,配合厂方对残余苯酚液体进行处理。首先,利用15个事先预备好的100公斤铁桶对残留的大量液体进行转移,然后利用事故现场旁的木屑和方料作为燃料,浇上煤油,对苯酚残液进行焚烧,同时两支水枪进行防护。

  【水体监测】

  10日19点30

  事发地水体挥发酚超9

  10日晚上7点半取样监测的结果表明,事故发生地水中挥发酚含量为0.051毫克/升,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9倍;泄漏点表层土壤中苯酚含量太高,超出检测范围。

  省环保局建议当地环保部门每小时对事发地土壤和水体中的苯酚进行多点位(下游300米、5公里、15公里)、多层面的连续监测;对现场进行24小时监视;对受污染的土壤使用机械挖掘清除并在安全区采取焚烧或其他物理、化学方法进行安全处置。下游各级环保部门,对饮用水源地每小时监测一次,同时要通知群众严禁取用河水。

  事发的蒋溪口距建瓯市水西水厂饮水源地100公里,水流速度为0.8米/秒,预计污染带要35个小时后到达建瓯市水源地。

  昨日凌晨2点30

  事故点下游水体安全

  建阳市环境监测站昨日凌晨2点30分对事故点下游河流进行取样监测,事故点下游300米0.005毫克/升,事故点下游5千米0.004毫克/升,事故点下游12千米0.0025毫克/升。监测结果表明,所有点挥发酚都没有超标现象。

  昨日,浦城县全面安排交警、环保及乡、村等干部24小时轮流值班、警戒,环保部门也在加强多点监测。

[小知识]苯酚属高毒类物质,对皮肤、黏膜有强烈的腐蚀作用,可抑制中枢神经或损害肾功能。误服可引起消化道灼伤,甚至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可死于呼吸衰竭。

市公安局再开电动自行车管理座谈会,代表普遍表示

16、单车带不带电 都将淡出广州

来源:《新快报》2006年06月12日

  因为公交和地铁的日益完善,非机动车将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广州市公安局在6月5日第一次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于昨日下午再次召开电动自行车管理征求意见座谈会。会上代表普遍表示,非机动车已不再适应广州目前的交通需要。

  本次座谈会共邀请了30名来自各行各业的市民,有企业职工、教师和社区群众等。记者从座谈会上了解到,据统计,目前广州市拥有机动车约180万辆,截至今年1月,全市拥有公交车8356辆、397条线路,出租车16024辆。与此同时,广州还大力发展地铁等轨道交通,目前已开通了地铁一、二号线和三、四、八号线的部分路段共59公里,预计至2010年将建成9条轨道线,线路长度达250公里左右,年客运量将达12亿-14亿人次,基本满足市民的日常出行。与此同时,广州市的自行车数量从最高峰时期的约400万-500万辆,减少到现在的约50万-60万辆。

据介绍,6月12日下午,市公安局还将召开第三次征求意见座谈会,将邀请部分人大、政协代表以及政府各部门代表参加,广泛收集各方意见。同时也将委托广州市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开展专项民意调查工作,为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广州市政府最终将提出方案上报省政府批准,待省政府批复后在广州市正式实施。  (记者 牟晓翼 通讯员 交宣 蒋忆军)

17、北京的符号:树的命运

来源: 新京报     2006-6-10 2:46:45

       说来我自己都不信,我这个走南闯北的人这辈子离开北京最长的一次是两个月。所以看到今年高考的作文题“北京的符号”时,我的心里难免不掀起小小的涟漪。  

什么是北京的符号?当然有人要说建筑有四合院、有城墙、有前门楼子;就说吃的有豆汁、有烤鸭、有卤煮火烧;听得看的呢,少不了要说京剧和相声。这些固然是京城特色,也可以说“符号”。可对我来说,当“北京符号”这个题目摆在面前时,我想的是北京的树。那些老树、大树和那一条条的林阴道,以及以它们为家的鸟。  

我4岁的时候,家的窗外有一棵大树,每到傍晚时分,一定会有很多很多的鸟站在树枝上大声地叫。妈妈说那鸟叫乌鸦。那时候周末从幼儿园回家,我会站在那儿一直看到大大的、红红的、圆圆的太阳从树枝上一点一点地滑下去。我觉得树真美,鸟真可爱,太阳真红。我日后对自然的崇尚,自然少不了那棵大树的影响。  

6岁时我们家从国会街搬到军博。走过礼士路时,那厚厚的、灰灰的城墙让我第一次看到还有那么大的砖。接下来从礼士路到军博那段路,两排高大的杨树让我着了迷。那时盛夏刚过,秋天已至。我想,以后再出门就可以踩着黄黄的树叶在由两大排杨树遮阴的大道上走了。那时,这条路往西走到公主坟,可以看到一大片长有参天大树的树林。当时觉得树真大,林子真深。那时的我认为,那条路是走不到头的。  

搬家后的一个周末,院里组织大家在家门口种树。那是我有生以来种下的第一棵树。大人们说,树可以挡风沙。可种下那棵树后我发现,每年都是它在向我通报着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后来我在北大读书时,每次骑车走过白颐路,路两旁大树形成的林阴,让我骑过时怎么就觉得那么踏实。  

不过,在我的记忆中,这些老树、大树和砍树又是连为一体的。先是家门口军博前那条林阴道,因为修地铁给砍了;然后是我自己种的那棵树,因大院里绿化把已快到而立之年的它砍了换之于草坪;然后是白颐路,那条林阴道因道路扩建也被夷为平地。记得砍树的那几天,我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半小时节目天天接到住在友谊宾馆的外国专家打来的电话,一片可惜之声。  

现在都讲究非物质遗产,那我觉得北京人种树的情结虽算不上是遗产,但说它是北京的符号应该不算过分。我有很多外地的记者朋友,他们报道老百姓种树的频率比北京记者报道的频率低得不是一点半点。我们绿家园组织过一次在北京莽山种树,本来预约了两辆大轿车,结果来了6轿车的人。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在内蒙古多伦种树,北京市民捐的钱数儿,让组织者说出来自己都不信。  

我在美国采访时,知道在旧金山,800公里行道树,有600公里是由社区居民自己种的。政府种一棵树要500块,而自己种也就100块多一点,在美国人工费高得吓人。一位女生物学家告诉我,居民在自己的社区里种了树后,让他们没想到的是,房地产的地价升值了,环境好了,社区的治安也好了。有关这一点,她的解释可用我们中国的一句老话来形容:以前老死不相往来,种树联络了感情,再有贼来自然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北京人的种树情结,和对四合院的思念,对城墙的怀旧,依我看相辅相成。城墙拆了,北京人的心思更要走向原野,走向辽阔。树砍了还得种,走出去融入辽阔,这是今天的北京人。  

我看过一位农民写的散文中有这样三句: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任何一粒虫的鸣叫也是人的鸣叫———一个农民能在黄沙滚滚的旷野里,同时获得对生命深刻的体验,那北京人住的四合院和长在院里院外的大树,则让我们得益于与天地万物间的深情独处。而它们共同形成的北京人情结,我想也就是我心中北京的符号。  □汪永晨(北京环保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