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5-22
今日江河信息导读:1、世界一流是这样铸就的--写在三峡大坝建成之际
2、《光明日报》:三峡:人水和谐新境界——三峡工程七大焦点生态问题解读
3、《人民日报海外版》:三峡三期枢纽开始验收
4、陇中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成黄河泥沙"罪魁祸首"
5、内蒙乌海一夜暴富后艰难抉择:关高污企业还是留官帽
6、聚焦首钢搬迁:运用循环经济防止污染新址(图)
7、污水处理厂竟也超标排放 安徽丰原集团非法排污
8、延安炼油厂囤积6千吨污染废物将被罚30万
9、湖南怀化屋背山林地生态遭严重破坏
10、广东增城被责令关闭的6家水泥厂仍在开工(图)
11、大量煤矸石倾倒北盘江 六枝一煤矿污染环境被处罚
12、苏鲁3火电厂环保设施如虚设 偷排毒物反享补贴
13、欧盟欲3亿美元"买"我二氧化碳 减排项目潜力大
14、国家保护总局举行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纪念活动
15、白蚁泛滥威胁小浪底水库
1、世界一流是这样铸就的--写在三峡大坝建成之际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6年05月22日
5月20日,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从北到南全线贯通。一个世纪的梦想,几代伟人的勾勒终于变成现实。作为三峡工程建设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国务院三峡工程验收专家组组长潘家铮院士站在这座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混凝土重力坝顶,自豪地宣布:三峡三期工程质量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准,三峡建设者们谱写了坝工史上的纪录,创造了建筑史上的奇迹。
作为三峡工程的主体工程,三峡大坝自1997年浇筑第一仓混凝土以来,历经3080个日夜,创造了百余项“世界第一”,尤其是三期工程右岸大坝400多万立方米的混凝土中没有发现一条裂缝。这样的奇迹是如何创造出来的?
从求量到重质的“三峡标准”
三峡大坝不仅混凝土使用总量达1600万立方米,而且施工强度极高,曾连续3年超过了由原苏联古比雪夫电站创造的364万立方米的世界纪录。如此巨大的工程,怎样才能保证大坝坚如磐石?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是一般工程的奋斗目标,“千年大计,国运所系”是三峡建设者的座右铭。在三峡工地,除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外,还有一个“三峡标准”,那就是高于国家甚至国际标准的质量规范。目前,三峡总公司已对开挖及支护工程、混凝土工程、灌浆工程、金属结构制作及安装工程、机电设备安装调试工程等制定了111个标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三峡工程的标准,是我国水电建设最高标准的集中体现。
三峡工程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4+1”质量监督机制。施工单位自检、监理单位监督、三峡总公司项目部监督、质量总监把关,最后由国务院专家组验收,层层把关,使工程质量完全处于受控状态。在大坝上采访,记者听到一个故事。父亲老董管生产,儿子小董是检验员。今年4月20日,因搅拌混凝土出口温度高出标准1摄氏度,不符合规定,小董要求父亲停产。而老董因抢产量要边生产边处理,两人在工地大吵起来,争吵中老董动手打了儿子。但倔强的小董还是说:“在家我可以听你的,但这是在工地上,我是负责质量的检验员,你的产品不合格,你必须听我的,现在返工重做!”
从三期到二期工程的“回头看”
国外坝工界有一句名言叫“无坝不裂”。2002年初,三峡左岸大坝发现裂缝79条,专家鉴定为浅表层裂缝。尽管裂缝并不影响大坝的整体质量,但还是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三峡总公司认为,社会各界对三峡工程的关注既是监督,也是动力。2003年,在工程进入三期建设之初,三峡公司就要求参建单位针对二期工程中容易出现质量问题和工程缺陷的环节,一个一个分析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避免三期工程中再次出现。
这种叫做“回头看”的改进施工的办法,贯穿三期工程始终。
影响混凝土外观质量的错台、挂帘、气泡等顽疾,工艺粗糙是原因之一,各施工单位不断改进施工工艺,进行技术攻关。葛洲坝集团在钢筋机械连接方面,采用滚轧直螺纹连接技术和镦粗直螺纹连接新技术;三七八联营总公司从模板、振捣棒大小、复振间隔等方面攻关;青云公司加强对模板的维修、对混凝土振捣工艺进行持续改进……
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一个个顽疾被根治,整个三峡工地形成一种以质量创一流的浓厚氛围。目前,三峡工程质量管理已进入以“零质量缺陷”保证“零质量事故”,安全管理进入以“零安全违章”保证“零安全事故”新阶段。三期主体工程混凝土单元工程质量评定优良率再次逐年提高:2003年为91.31%,2005年为92.2%。三期工程中所施工的右岸大坝经过专家组几次检查,在400多万立方米的混凝土中没有发现一条裂缝。不仅上游面没有,下游面、几千个浇筑仓面也没有;不仅结构性断裂没有,表面、浅层裂缝也没有;不仅宽的裂缝没有,细的、发丝般的裂缝也没有。
从上而下的“精细化管理”
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曹广晶说,三峡工程创一流,关键是在细节管理上下功夫。在三峡工程建设特别是三期工程建设中,建设者针对影响工程质量的各工序的关键环节,细化施工方案、技术要求、质量标准、管理措施及应急处置预案,系统建立统一规范的检查表格,详细规定各个工序的检查项目和检测频次,层层建立质量责任制,将各种质量保证措施落到实处,从而确保工程质量严格受控。
这种细节的管理从原材料生产开始。早在1998年混凝土高强度浇筑之前,三峡总公司就聘请国家水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的专家任驻厂监理,对定点生产厂家的生产过程进行监督,对产品的敏感性指标进行检测。4年里,共检测了15000多个样品。
细节的落实必须依靠每名职工。三期开始之后,三峡工程加大了对参建员工的培训。其中葛洲坝集团三峡工程指挥部、青云公司等施工单位,从提高在一线施工的民工的技术素质入手,兴办民工夜校,效果明显。在施工现场,记者见到每个工人都带有一张被称为“明白卡”的小卡片,内容涉及模板、钢筋和预埋件,混凝土生产、浇筑和顶带机供料线布料方法,混凝土“顽疾”预防和处理等,一目了然。
三峡的大部分混凝土是通过塔带机等先进设备运送到浇筑仓位的,但有些部位必须用汽车运。为确保温度,从拌和楼到目的地有多远、用多长时间,都要计算准确。三峡地区夏季炎热,温度控制难度尤其大,特别是每年为了防止随着天气变化大坝出现裂缝,有时要给大坝盖上保温被以防“感冒”,有时又要给它喝水放冰块降温,始终让大坝保持在一个恒定的温度。
“行百里者半九十”。大坝建成是三期工程的标志性进展,但不代表着三峡工程行将结束。中国三峡总公司总经理李永安表示,目前工程还只是完成了总量的80%,三峡三期工程建设还要实现围堰爆破、右岸厂房施工、导流底孔封堵、地下厂房建设、船闸完建、升船机建设等一系列重要建设目标,三峡建设者只有坚持质量第一、安全第一,才能确保把三峡工程建成国际一流工程。
2、《光明日报》:三峡:人水和谐新境界——三峡工程七大焦点生态问题解读
来源:光明日报2006年5月22日
一条江,一座坝,一条鱼,一株草。三峡工程如此牵动一个国家的神经。
百年梦想,40年论证,13年建成。三峡大坝如此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复兴。
今天,三峡大坝如期全线到顶,巍然屹立。三峡工程对环境影响再次成为特别关注。
水坝直接改变的是河流,河流是生命的摇篮,于是人与水坝的关系,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三峡工程七大生态焦点问题的解读,让我们看到一种人水和谐的治江新境界。
一、放流幼体中华鲟455万尾
滔滔长江是中华鲟生命的摇篮。每年春夏,幼年中华鲟从长江上游游出长江口,进入东海。在大海里遨游十几年后,等到生育能力成熟,就沿着自己记忆中的长江口,游回长江上游的金沙江生儿育女。
从长江口到金沙江,要上溯3000多公里,中华鲟一路上要克服重重艰难,才能回到自己的出生地。坚韧不拔,追求美好爱情,世世不忘长江,亿万年来,中华鲟向世人讲述着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这个故事到1981年1月嘎然而止。葛洲坝枢纽工程实现大江截流后,就阻断了中华鲟的洄游通道。为了保护中华鲟,国家明令禁止商业性捕捞,并在宜昌建立了中华鲟人工繁殖研究所。自1984年至2005年,共向长江放流幼体中华鲟已近455万尾。
虽然三峡大坝与中华鲟洄游通道并无关系,但是20年来,三峡总公司和所属的原葛洲坝水力发电厂,对中华鲟保护历年的专项基础建设、科研设施和科研经费的总投入达3700多万元。
二、珍稀植物保育成功
三峡库区蓄水后,直接受淹没影响的陆生植物物种有120科,358属,560种,其中绝大部分在未受淹没影响的地区广为分布,不会造成物种的灭绝。
外界广泛关注的珍稀植物荷叶铁线蕨、疏花水柏枝,已经采取了妥当的保护措施。有关部门已经在重庆市万州区建立了荷叶铁线蕨物种保护点,禁止采挖,并采用分枝或孢子繁殖技术,对荷叶铁线蕨进行人工栽培。疏花水柏枝保护点选在秭归县,保护点内禁止采挖,并研究采用多种繁殖手段扩大种源数量。
令人欣喜的是,经过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等单位的研究,疏花水柏枝和荷叶铁线蕨的人工繁殖栽培和植物园内迁地保育均已获得成功。
三、上游水质没有明显变化
三峡库区蓄水后,如何保证一库清水?三峡总公司总经理李永安介绍说,2001年11月,国务院要求,到2010年,库区将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151座,建成沿江城镇污水处理设施113座,使库区、影响区和上游区的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5%、85%和70%。到2010年,库区要建成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171座,沿江集镇要建成日处理规模为1230吨的垃圾处理厂,使库区、影响区和上游区的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8%、90%和80%。库区和影响区内25度以上的坡耕地要全部还林还草,建立岸边生态保护带。
最新的监测报告显示:三峡工程蓄水两年多来,三峡水库水质总体良好,以三类水质为主。这说明三峡工程蓄水以来,长江上游水质没有明显变化。
四、8级标准防地震
三峡坝区属于地壳相对稳定的地区,远离地震活跃的板块边缘。在历史上,三峡工程所在地的最大地震震级为6级多一点。这不能不说是上天对中华民族的恩赐。
5月16日晚,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曹广晶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肯定地说,三峡工程是按照7度地震标准设计,8度地震标准设防,即使发生地震也不会影响到大坝的安全,不会影响三峡水利枢纽的正常运行。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已建立了三峡地震监测系统,还制订了三峡库区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三峡工程地震监测网可以完整地监测水库诱发地震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具有子台数量多、密集程度高、监测能力强、布设区域广、动态范围大和技术先进等特点。
去年4月中旬,库区195个紧急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全面启动。水库建成后,由于江水变深,崩塌体和滑坡体入江碍航的危害将大为减轻,也不会影响到大坝的安全。
“我国对泥沙的研究可能要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费时长、研究透、功夫深。”潘家铮院士对记者说:泥沙问题一直是三峡工程论证过程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专家就开始了针对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的研究。
专家们总结出用“蓄清排浑”的科学方法来解决水库的泥沙问题。就是通过对水库的合理调度,尽可能地把大量的沙排放出去,等到每年11月份枯水期后,泥沙量也减少了,再把清水蓄在水库里。但三峡工程的主要目的是防洪,一旦碰上大洪水,就要拦截洪峰,这样就会把一些泥沙留在水库内。科学试验证明,三峡水库运行100年后,水库防洪库容还会保留86%,水库达到新的平衡。
最近10年多的监测成果表明,长江泥沙含量已呈逐年下降之势,三峡库区的水土流失近年也有减少趋势。三峡坝址的输沙量,近年也有减少的趋势。
六、“水库清漂”效果好
三峡库区分布着县级以上城市20多个,居住着城乡人口3000多万。按照国家总体规划,三峡库区将建设近200个垃圾处理场,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未来的“清漂”工作压力。
按照《三峡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三峡库区库岸绿化带规划》,国家决定在三峡库区生态建设项目投入资金数百亿元。
曹广晶介绍说:近两年来,三峡总公司在大坝前投入的清漂投资已经达到1300万元。2005年,三峡总公司投巨资建设一条可称得上当前世界上最大的清漂船(300m3)。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干流清漂由总公司负责,支流由各省市负责。干流清漂三峡总公司已分别委托重庆和湖北的有关单位进行沿途打捞。
七、三峡风光依旧在
长江三峡上起白帝城,下至南津关,全长192公里,是我国十大自然风景区之一。
三峡水库到底淹没多少呢?三峡工程坝址位于西陵峡的中上段,水库淹没影响实际上只影响三峡中的两个半峡,即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上半段。由于三峡两岸的山峰海拔高程都在1000~1500米,山势陡峭,河谷狭窄,即使水位升高30~80米,峡谷感丝毫不会减弱,自然风光依然存在,总体格局不会改变,长江三峡仍将以其美丽的风光吸引众多的游人。
与此同时,三峡江段及三峡库区两岸幽谷深涧中的一批新景观相继出现。秭归的四溪风景区、九碗溪长距离漂流、奉节的世界最大的天坑地缝、格子河石林等,这些景点已经开发接待游客。如今,三峡坝区巨大的大坝、气势磅礴的大坝泄洪,已成为游客必看的宏伟景观。
3、《人民日报海外版》:三峡三期枢纽开始验收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5月22日
据新华社宜昌5月21日电 (记者江时强)国务院三峡枢纽工程验收组21日起正式对三峡三期枢纽工程进行验收。验收项目涉及三峡右岸大坝160米高程以下土建工程、金属结构、机电设备等内容。
记者从中国三峡总公司获悉,国务院三峡枢纽工程验收组43位专家今天实地察看了三峡右岸大坝、右岸上游围堰基坑,以及左岸泄洪坝段导流底孔封堵情况。
预计5月23日,国务院三峡枢纽工程验收组将对右岸上游围堰是否能破堰进水,三峡大坝是否具备全线挡水条件作出评估。如果验收通过,三峡右岸上游围堰将实施爆破拆除,三峡右岸大坝开始挡水。
4、陇中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成黄河泥沙"罪魁祸首"
来源:人民日报 2006年05月22日
甘肃省内黄河流域近年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量达5.18亿吨,基本上来自陇中黄土高原区,约占整个黄河年均输沙量的近1/3。这是记者今天从甘肃省气象局了解到的情况。
甘肃陇中地区黄土广泛发育,其分布面积约占其总面积的95%以上,厚度最大可达200余米,地表层被径流水侵蚀切割,地貌形态以黄土梁峁沟壑为主,黄土残源次之。统观全区,其地形破碎,沟谷纵横,沟深坡陡,这均为水土流失所致。
甘肃省气象局经研究发现,由于气候变化、过度开垦以及农林牧用地结构不合理,导致陇中黄土高原成为我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占甘肃省内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96%以上。(曾华锋)
5、内蒙乌海一夜暴富后艰难抉择:关高污企业还是留官帽
来源:《中国青年报》2006年05月22日
5月20日是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对电石、铁合金、焦炭三个行业清理整顿的又一个大限之日。这天起,这三个行业所有环保不达标的企业都将面临彻底关停。2003年起走马上任的乌海市环保局局长胡雪峰已经记不清,这是他当环保局长以来对这三个行业的第几次整顿。
用胡雪峰的话来说,他碰上了当地GDP和环保博弈最激烈的时期。
有人比喻说,乌海就是靠电石、铁合金、焦炭三个行业“一夜暴富”的。“十五”期间,乌海市的GDP年均增长21.8%,2004年的GDP增速更是高达30%;另一方面,正是从2003年起,国家开始对耗能高、污染重的电石、铁合金、焦炭清理整顿,整治的重点在晋、陕、蒙、宁四省区交界处,乌海就在其中。
面临同样矛盾的自然还有乌海的父母官们,乌海市市长白向群在接受中华环保世纪行记者采访时说,这几年他始终都绕不开这样的选择:是守着资源“穷死”,还是被污染企业“呛死”?
高耗能、高污染产业造就了一夜暴富的城市
2000年带着发财梦到乌海来的银川籍老板陈涛原本以为,他投资的铁合金企业至少也得三五年才能收回成本,可没想到的是,投资第一年就收回了成本,往后的几年更是赚得钵满盆盈。
“那几年,铁合金的价格,连我们自己都觉得吓人。”陈涛说,企业投资门槛低,产品价格又在高位运行,而且当地政府又给了若干优惠政策。四五年前和他一起在“乌金之海”淘金的人,没有哪个不是一夜暴富的。
对企业来说,铁合金、电石、焦炭等行业投资回报快。而对政府来说,这些项目可以有效拉动地方的GDP增长。因此,当地在招商引资中一直对高耗能项目情有独钟。
在过去的四五年里,乌海这个只有40万人口的小城市,也享受着高耗能产业带来的“自豪”——“十五”末期当地的财政收入是“九五”末期的3倍多,GDP也增长了两倍多,人均GDP达到两万多元。作为一个西部欠发达地区,这些数字对市长白向群来说,无疑是值得骄傲的政绩。
白向群说,乌海市虽然只有30年的历史,但发展高耗能产业实际上已经是这个城市的第三次产业升级。
1976年正式建市的乌海市,当时实际上就是为包钢提供煤炭的基地,煤炭采掘业曾占整个地区经济总量的80%。“九五”初期,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国家不再对煤炭的销售大包大揽,从来没有过煤炭销售人员的乌海,陷入了有煤卖不出去的困境。
乌海不得不开始了第二次产业发展——建一批电厂,把煤变成电,送到外地去。然而,若干个电厂建成后,却正赶上当时全国电力的普遍过剩,“煤从空中走”的路子受到了电力输送的限制。当地人的说法是,电“窝”在乌海出不去。
而此时,东南沿海的高耗能工厂受到当地环保等因素的限制,开始产业转移,与电力过剩的乌海一拍即合,“吃电大户”的焦炭、铁合金、电石等高耗能产业在当地成了香饽饽。1998年,乌海被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定为全区首家高载能工业区域,高载能产业在当地能享受到若干优惠政策。从而,发展高载能产业成了乌海的第三次产业升级。
在白向群看来,这个40万人口的小城市的发展历程,或许正是我国中西部相当一部分资源城市近年来发展的一个缩影。
而实际上,从2004年起,国家有关部门已经不断发出电石、铁合金、焦炭等行业可能存在产能过剩的警告。就在今年四五月间,国家发改委陆续发出了对电石、铁合金、焦炭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
虽然是不同的行业,但国家发改委对这几个行业的说法却大概相同——普遍存在产能过剩、技术装备水平低、结构不合理、污染严重等问题,国家将依靠一系列产业政策对市场重新洗牌,淘汰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
72小时内不达标的企业必须关停,否则就把“帽子”留下
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大干快上,给当地带来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这样的景象:“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在铁合金、电石、焦炭等高耗能集中的晋、陕、蒙、宁四省区交界处,形成了一个“黑三角”。
过去,“黑三角”的意思是说,四省区交界的区域煤炭等资源丰富,而今天的“黑三角”却有了另一层意思,即这里聚集了一批高污染的企业。这些企业相当一部分没有任何的环保设施,排出的污染物气体遮天蔽日。
国家环保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从2003年起,先后有4位国务院领导对“黑三角”的污染治理作出了十余次批示。而在近3年的时间里,国家环保总局曾会同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在“黑三角”地区召开了6次有地方政府领导参加的现场会。
正如媒体所说,“中国正努力清除其卫星云图上的一个‘黑三角’。”
从有关部门下发的若干次环保专项行动整治通知书来看,涉及“黑三角”地区的各级政府实际上是签过好几次责任状的,每次都承诺要在某一个期限内解决辖区内高耗能产业的污染问题。
而据知情人介绍说,在过去几年电石、铁合金、焦炭价格连年走高的情况下,要靠污染这个理由让地方政府下决心来刹住高耗能企业发展的快车,显然有些力不从心。所以,每次环保专项行动都有一批企业被关停,但治理行动之后,停了的企业又能偷偷干起来。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05年下半年,监察部和环保总局联合对“黑三角”污染进行整治,按当地一些干部的说法,监察部的参与使得环境整治的任务和领导干部的“帽子”挂上了钩。
乌海市当地的几位领导干部从来没想到过,没有任何经济问题的自己居然也被监察部门找去诫勉谈话。据知情人介绍,2005年下半年,监察部门介入后,曾对当地相关责任人谈话,要求其在72小时内必须关停32家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且污染严重的焦化企业,如果做不到,那么就请相关的领导干部把“帽子”留下。
对这样的高压态势,当地一位干部的说法是,虽然有委屈,但也想明白了,这就好比考试,前几轮都没考及格,但也不能无限期考下去,总有最后一次吧。
白向群市长说,那次大限后,乌海市关停了全市32家20万吨以下的焦化企业,并对60万吨以下的焦化企业通过加倍征收排污费的方式促其淘汰。
今年4月16日,国家环保总局、监察部等四部门在北京召开了“晋陕蒙宁电石铁合金焦炭行业环境污染整治工作会议”。有关负责人透露说,去年下半年以来,四省区先后关闭了213家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污染严重的企业。目前“黑三角”地区还有308家企业因不能达标排放处于停产治理状态,有409家企业通过达标验收恢复了生产。
而实际上,环保部门正在联合监察部门加大对领导干部环保问责的力度。在今年4月份的那次会议上,监察部和环保总局还透露说,在这一轮整治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些不作为的干部,目前正在责成有关政府部门加强对责任人的责任追究,并将尽快把对责任人的处理结果向社会公布。
实际上,政府的收入和GDP也跟着治理整顿悄悄地向下溜了一些。乌海市市长白向群说,今年一季度,乌海市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全面下滑,GDP增速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好几个百分点。
白向群说,由于环境保护的高压态势,乌海的资源型经济不得不再次面临转型。不过,他说,关闭污染严重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一批小企业后,实际上也为当地上大项目提供了环境容量,目前已经有好几家大企业看中了乌海当地的资源优势并准备投资一批大项目。
在这位市长看来,高耗能企业并不是洪水猛兽,关键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6、聚焦首钢搬迁:运用循环经济防止污染新址(图)
来源:CCTV-经济半小时2006年05月21日
吹沙填海”工程浩大,需要完成310平方公里的造地
曹妃甸工业区循环经济框架示意图
位于河北省唐山市的南部沿海的曹妃甸
据环保部门分析,首钢搬迁能让北京每年减少1.8万吨可吸入颗粒物,1.8个什么概念呢?我们来看环保部门的另一个数字:据统计,目前北京空气的首要污染物96%是可吸入颗粒物,2002年,北京市区的可吸入颗粒物排放量达到8万吨。首钢的这1.8万吨,占了北京市区的23%。
为了迎接北京奥运,减少对北京环境的污染,国务院决定首钢迁出北京,落户河北的
曹妃甸,曹妃甸位于河北省唐山市的南部沿海,是渤海湾当中的一座带状小沙岛,那里究竟什么样?记者在前不久刚刚到那里。在曹妃甸浅海区,可以看出,这里的生态非常优美,成片的芦苇随风起伏,不时有海鸥从芦苇荡中飞起。晴天的时候,这里的水非常蓝,天空也是碧蓝碧蓝的。
首钢迁出北京,这对北京的环境当然是件好事,但落户曹妃甸,会不会破坏那里的生态,带来严重的污染呢?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首钢不会污染曹妃甸
记者脚下的这片土地,将来就是首钢在曹妃甸的新家。面对这片空地,也许大家都想象不出未来的首钢究竟是什么样子。记者看到,在首钢规划图上,一片约二十平方公里的地方,就是首钢和唐钢联合建设的曹妃甸钢厂,建成后将成为年产1500万吨的,国内最大的新型精品钢材生产基地。
按照规划,明年年底,曹妃甸将出现一个400万吨大型钢厂,4年后,这座钢厂的生产规模扩大到800万吨。那么这个庞然大物,将会怎么改变曹妃甸的面貌呢?
“这一块是11平方公里,从这个地方到这个地方是3.6公里长的岸线。这边是成品码头,这边是煤炭码头,甚至还有一些搞原材料的码头。”
薛渤珣,曹妃甸工业区管委会副主任,是首钢迁入曹妃甸这一巨大工程的积极推动者。1992年,首钢因为污染问题打算迁出北京,于是在全国挑选新的生产基地。得知这一消息后,薛渤珣就一直在国家相关部委和首钢之间奔走呼吁,希望首钢选择曹妃甸。十四年后,首钢的规划图终于矗立在曹妃甸这片的荒芜的土地上。
这边是炼铁,铁矿石,铁矿石的储存,烧结、炼焦,然后炼铁,然后到这炼钢。到这轧材,轧材以后从这就出来了,成品码头装了船来船去就走了。”
在首钢京唐联合钢铁有限公司展览馆,负责曹妃甸钢铁厂总体设计的张福明副总工程师告诉我们,首钢搬迁到曹妃甸,并不是简单的“大搬家”,也不是对旧钢厂的“复制”,而是在首钢现有的技术基础之上,在曹妃甸建设一个国内最先进的钢铁生产基地。
曹妃甸钢铁基地总设计师张福明:“未来的产品是精品钢材,今后一块钢板就可以满足汽车需求,就可以替代进口的产品。”
在首钢工作了20多年的首钢技术研究院的党委书记梁宗平,用“梦开始的地方”来形容曹妃甸在首钢人心中的地位和意义。对首钢来说,搬迁曹妃甸对它自身未来的发展也是一个新的契机。
梁宗平:“这次是一个新的机遇。也是我们一个新的起点。所以站在那片土地上的时候,就会心潮澎湃。”通过我们的智慧和双手,建设起来一个21世纪的新的首钢。那确实是值得很自豪也很骄傲的事。”
2005年2月18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了首钢实施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的方案,这标志着首钢将正式迁至新家“曹妃甸”。
首钢落户,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机遇,但是对于曹妃甸的碧海蓝天和芦苇荡中的海鸥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梁宗平:“它完全是按照国际上最先进的污染物控制的指标。所以大家所担心的污染的问题,在这个地方不会存在。”
曹妃甸钢铁基地总设计师张福明用“三个循环”归纳了未来曹妃甸钢铁厂的循环经济框架。他表示,按照循环经济的设计模式,首钢搬迁到曹妃甸,是不会让“污染下乡”的。
张福明:“我们都采用了国际一流的技术。进行综合的治理,来实行清洁化的生产。”
而对于薛渤珣来说,除了要考虑首钢的内部循环问题,他还要对曹妃甸工业区的整体循环做出规划。
薛渤珣:“我们现在曹妃甸的规划我们叫污染零排放。”
在曹妃甸工业区的整体规划中我们看到,“大港口、大钢铁、大化工、大电能”是四大主导产业。以钢铁工业为核心,其它产业的布局,都是为了实现减量化,再循环和再利用。
薛渤珣:“在曹妃甸循环经济工业区的整体产业框架中,我们不放掉一缕烟气,不丢弃一块废渣,不丢弃一滴废水。”
看来,循环经济是首钢搬迁曹妃甸的一张王牌,有了它,相信很多关注曹妃甸生态环境的朋友可以松一口气了。那么,首钢为什么会选择搬迁到曹妃甸这座曾经默默无闻的小岛上呢?
曹妃甸的艰辛开发之路
曹妃甸这个渤海湾中的小岛在很长一段时间都默默无闻,直到首钢决定搬迁到它那里后才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那么当初首钢为什么会选择这里作为未来的新家呢?一起跟随记者去看看曹妃甸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地方。
当记者爬上这座距离海平面有40多米的塔吊之后,很难相信,身后的这个地方,就是地图上的那个曹妃甸。因为在唐山人的语言中,曹妃甸的这个“甸”,意思就是海中的小沙岛。但现在我们看到,原本只有4平方公里曹妃甸,通过填海造地已经扩大到了15平方公里。而在曹妃甸的蓝图中,这里填海造地的面积将达到310平方公里,相当于她的母城唐山市城区面积的3倍还要多。
从40多米高的塔吊往远处看,一条笔直的公路通向远方,这是目前曹妃甸岛与海岸的唯一一条陆路通道,也是开发建设曹妃甸的第一个工程。
薛渤珣:“这个通岛路它是从2003年的3月份开始建设,到2004年才全线贯通了。这个路当时很重要,是曹妃甸的第一个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假如说要没有这条路,那现在曹妃甸的开发建设就没有依托。”
今年55岁的薛渤珣从84年开始就和曹妃甸打起了交道,可谓是曹妃甸发展历史的见证者。
薛渤珣:“曹妃甸这个地方,自然条件非常好,应该说也比较稳定,这个地方迟早会有一天要开发。
在曹妃甸这样一个小岛上要建设一个工业区,所需的厂房及辅助设施的建设用地远远超过了这个小岛的面积。因此,要开发曹妃甸,首先面临的就是造地问题。但是,造地所需要的块石和干土在这里却非常缺乏。面对这样的难题,薛渤珣是怎么解决的呢?我们在当地听到了这样一种说法,说曹妃甸是被“吹”出来的。是曹妃甸人在吹牛吗?
经过记者这几天的实地采访,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曹妃甸真的是被“吹”出来的。那么曹妃甸究竟是被谁吹出来的呢?
薛渤珣:“曹妃甸确实是吹出来的,你看我们这个喷嘴。曹妃甸最早是滦河口,因此在曹妃甸形成的过程中,有几百个平方公里的浅滩。”
“前有深海,后有浅滩”是曹妃甸开发建设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经过周密的考察论证,薛渤珣最终采用了“吹沙填海”的方案。
薛渤珣:“这个浅滩有大量的泥沙,曹妃甸造地应该在原来的海平面上把它抬高四点五米。那么这样大量的泥沙就靠那种搅吸船,它把海水和泥沙同时搅起来,然后用一种泵顺着这个管道,吹到你需要造地的地方。到造地的地方我们看到沙子迅速的沉淀。然后海水就顺着原来的渠道,就又回到海里边去了。”
用围海吹沙的方式新填出来的陆地,平均填海深度达4.6米。按照规划,曹妃甸需填海建设的总面积达310平方公里,这也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填海造地工程。
记者:“吹沙造地的面积大概有多少?”
现场施工负责人张国辉:“现在这里是曹妃甸综合服务区的一期工程。整个一期工程的吹填面积在4.86平方公里。我们的围地总长,这里面的这一块,15.428公里。整个的吹填工程量在2043万方,立方米的工程量。”
310平方公里的造地,将会建成怎样的一个工业区呢?在沙盘室,薛渤珣向我们描绘了曹妃甸未来的模样。
“第一个工程就是这样一个码头,这20平方公里是首钢。这边有一个16平方公里的华北原油储备基地。这有一个电厂,电厂就是利用海水发电。”
造地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薛渤珣接下来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将岛与岸相连接。因为曹妃甸是渤海湾中的一座沙岛,当时只有水路通道,运送能力有限。而首钢等大型企业落户曹妃甸,需要将大量的人力的和物资运送到岛上,陆路交通必不可少。因此,开发建设曹妃甸的第一个工程,就是通岛公路的修建。
提到曹妃甸的吹沙填海,我们很容易就会想起“精卫填海”的故事。就包括记者脚下这条全长18公里的通岛公路,也曾经是海水淹没过的地方。
薛渤珣告诉记者,考虑到未来发展的需要,目前这条长18公里的通岛公路正在拓宽为双向四车道,新公路将在年底之前竣工通车。
薛渤珣:“两边还都是海水,将来会填起来,而且比这个还远,横向还有18公里。这个横向的18公里,就等于把它的那个310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将来整个就是城市造地了。”
薛渤珣表示,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唐山市就在考虑曹妃甸的开发建设问题。而先后在唐山市计委和发改委工作近30年的薛渤珣,一直是这项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薛渤珣至今仍记忆犹新。
“14位院士,做了40多项科研课题,我们这十几年组织了100多次工程,3600多专家学者参与过我们这项工作,耗资6000多万。”
让记者感到意外的是,采访中,薛渤珣居然一口气背出了所有院士的姓名和职务,对他们的研究成果也如数家珍。
“这些院士令人难忘,很让人感动。上个星期,南京大学的王影院士还到我们现场来做工作。70多岁了,20多岁的时候就在曹妃甸进行研究,一直到现在。上个星期还到我们这儿来,亲自下海去做测量,做勘探工作。”
尽管遇到了造地、修路、勘探等种种的困难,薛渤珣并没有感到气馁,而是想方设法地去创造条件,克服困难。
记者:“没有想过要放弃吗?”
薛渤珣:“没有。一直在做。这么多年,应该说,我们总的说困难是有,但是越做越有希望。”
薛渤珣的希望来源于他对曹妃甸自然条件的充足信心。曹妃甸“前有深海,后有浅滩”,这是发展港口建设非常优越的自然条件,因此,在造地和通岛的问题得到解决后,薛渤珣开始了曹妃甸港口的建设。
薛渤珣:“这个港口的建设可以有两个最重要的功能。第一个它沟通了国内外的市场。第二个,它可以通过这些码头沟通南北联系。曹妃甸这个地方是一个最好的地方。这是通过专家们和国家有关部门充分论证的。”
薛渤珣告诉记者,曹妃甸港口的修建是曹妃甸工业区发展建设的依托,只有建设好了大港口,曹妃甸的大钢铁、大化工和大电能才有发展的空间和可能。
薛渤珣:“我们一直满怀信心地来做这个事情。而且我们越做,随着工作的深入,越觉得这个事情是做得对的。”
2005年12月,曹妃甸25万吨矿石码头正式通航。历经磨难的薛渤珣,终于看到了曹妃甸开发建设的曙光。
薛渤珣和他的同事们,通过十几年的努力,把曹妃甸这个默默无闻的海中小岛,打造成一个初具开发条件的热土。目前,曹妃甸建设的各项工程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当中。前面我们提到,首钢搬迁到曹妃甸可能带来的污染问题可以在循环经济的模式下得到解决。其实,作为我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工业区,曹妃甸所实行的循环经济,决不仅仅是防治污染这么一个简单的概念。那么,循环经济还包括着怎样丰富的内涵呢?
循环经济内涵
尽管曹妃甸和首钢运用了循环经济这一模式来防止首钢对曹妃甸可能带来的污染,但循环经济的作用绝不仅仅是防止污染这么简单。那么,它还有哪些内涵?我们的记者做了进一步的探索。
曹妃甸钢铁基地总设计师张福明:“循环经济是作为我们钢铁厂建设重中之重的一个核心。实现钢铁生产过程中的减量化,再循环和再利用。”
张福明告诉记者,循环经济除了防止污染外,节约能源也是它的一个很大的作用。在首钢搬迁到曹妃甸的新钢厂中,将实行大中小三个循环来让循环经济的模式充分发挥作用。
张福明:“第一个就是小循环。就是在以铁塑为核心的转化过程中的这种循环。”
在这个小循环中,钢铁生产中产生的边角料可以进行回收,再重新加工利用。
张福明:“中循环就是钢铁厂内部不同的工序之间所进行的能源和物质的循环。”
张福明介绍到,像炼钢高炉所产生的副产品高炉煤气,在经过处理以后,煤气的化学能可以转化成电能,从而实现钢铁厂内部一种能源和物质的转化。
张福明:“第三个循环就是大循环。钢铁厂作为一个整体和社会之间进行了大循环。社会产生的一些废钢铁、废塑料,可以作为钢铁生产的原料和基础能源。进行加工和利用。钢铁厂生产出的产品可以服务于社会。”
通过这样大中小三个循环,无论是钢铁厂内部,还是钢铁厂与社会之间,副产品和废弃物都能得到有效的再生产和再利用,从而让循环经济的模式发挥最大的作用。而循环经济的内涵还不止这些,受邀为曹妃甸编制循环经济规划书的北京大学教授沈体雁,对循环经济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
沈体雁:“我们希望能够建成一个中国的循环岛。整个岛内部,以及岛和周边的地区,甚至全球的经济系统,都形成一个循环系统。具体说我们是希望它能够成为引领中国进入循环经济社会的这样一个先导的示范区。”
在沈体雁的设想中,除了产业上的循环,曹妃甸的循环经济体系还应该有所升华,成为一种“循环经济文化”。
沈体雁:“我们想在这个岛上不应该是一个纯粹的大工厂,而应该是一个人性化的循环岛。我们也特别希望在京津冀这个都市圈里面,把它打造成一个中国的循环经济文化的一个中心。”
按照沈体雁的规划设计,未来的曹妃甸将成为我国独具特色的工业区。谈到以后的发展,薛渤珣也对曹妃甸的明天充满了信心。
薛渤珣:“曹妃甸的这个工业区,首先在我们国家应该是唯一的。应该技术最先进产业架构最完备,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体现得最充分的。这样一个崭新的工业区。这个里边的每一个企业,同时我们都要把它罗列打造成国内同类行业的一些标竿。所以说,它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它必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地性质的一个工业区。”
看来,循环经济不仅是一种防止污染的手段,还能让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同时,它还包含着一种文化内涵。发展循环经济,创建节约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体现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符合当今世界发展潮流。我们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看到,曹妃甸在循环经济的模式下,建设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国循环岛。记者:高杨 摄像:樊建恩 主编:张凯华
7、污水处理厂竟也超标排放 安徽丰原集团非法排污
来源:人民网-《市场报》2006年05月22日
罚多罚少且由你 查来查去又是它
作为城市污水治理的最后防线,污水处理厂既承担着对工业点源污染的再次清理,也承担着城市生活污水的最终治理。如果它也超标排放,危害之大不言而喻。
日前,安徽省环境保护局根据国家环保局的监察通知,对沿淮流域安徽段18家涉嫌非法排污的企业进行了核查。结果出乎意料,安徽丰原集团又有2家企业存在非法排污行为。随后,安徽省环保局和蚌埠市环保局依据有关法规分别对丰原集团给予了相应的处罚。
非法排污依旧
今年3月,国家环保局派出检查组,对安徽沿淮流域的污染情况进行了暗查,并对部分违法排污企业进行了检查。4月份,国家环保局依据查明的有关数据,对安徽省环保局发出“监察通知”,要求对18家涉嫌非法排污的企业进行核查和处理。在国家环保局提供的18家涉嫌违法排污的企业名单里,丰原集团有4家企业“入围”,并依次位列前4名,具体为:丰原生物化学股份公司有超标排污嫌疑;丰原燃料酒精有限公司违反“三同时”、违法生产、超标排污;丰原集团复合肥厂超标排污;蚌埠第一污水处理厂(隶属丰原集团)有超标排污嫌疑。
根据通知要求,安徽省环保局对包括丰原集团在内的18家涉嫌违法排污的企业进行了核查。结果排除了丰原生物化学股份公司和丰原集团复合肥厂超标排污的嫌疑,但对丰原燃料酒精有限公司和第一污水处理厂的超标排污事实予以确认,并给予了相应处罚。据安徽省环保局监察一室的张处长介绍,对丰原燃料酒精有限公司的违法排污行为,蚌埠市环保局给予10万元的罚款,安徽省环保局直接征收1月9日至3月31日的排污费90万元,并将其每天600吨的生产量限产为300吨;对第一污水处理厂“有时超标、有时达标”的行为,责令其加强管理,并在围墙外边修建检测口,便于取样监察,同时征收3月、4月份的超标排污费。
污水处理厂也超标排污,着实让人吃惊!5月10日记者来到蚌埠市,实地查看了第一污水处理厂。它紧邻丰原集团,与丰原集团的相关企业有的是“肩靠肩”,有的是“隔路相望”。而它的排水口外人是难以找到的,在知情人的“点拨”下,记者才搞清它的“流程图”:它首先通过地下涵洞把水排到蚌埠席家沟排涝站,再从排涝站排往淮河。而排涝站是个独立的院落,看不出它和第一污水处理厂的关联。在排涝站的排水池边,工作人员指着距地面5米左右的涵洞说,这就是污水处理厂的排水口。记者看到,从涵洞排出的水呈黄褐色,水流湍急。一位从事多年水利工作的同志看着排水口摇头叹息。他告诉记者,作为城市污水治理的最后防线,污水处理厂既承担着对工业点源污染的再次清理,也承担着城市生活污水的最终治理。如果它也超标排放,危害之大不言而喻,如此下去,淮河水要等到哪一年才能变清!
淮河水还能变清吗?这是当地老百姓共同的忧虑。国家环保局的暗查结果也证实,他们的忧虑不是杞人忧天,淮河治污依然不容乐观。涡河和沙颖河流域企业违法排污情况严重,超标排污情况较为普遍,部分排污企业存在偷排偷放问题,一些小造纸企业排污反弹。
缘何“屡查屡犯”
安徽丰原集团近几年发展迅猛,经济效益突出,年产值在70亿元左右,是安徽省重点企业集团。但伴随丰原集团快速成长,污染问题一直饱受诟病:2004年被中华环保世纪行的电视记者拍到“偷排暗排、超标排污”;2005年,国家环保局通报批评沿淮4省52家违法排污企业的名单中,丰原集团赫然在列;今年,丰原集团又有2家企业非法排污。明年又会如何?谁又知道呢!
在丰原集团外围采访期间,深受其害的当地居民把记者当成了“环保官员”,牢骚满腹地问记者:“年年都有检查,为什么就不能彻底解决呢?”对此,记者无言以对。但有关环保方面的人士给出了答案,“利益驱动,地方保护,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是污染难以根治的三大原因。他分析说,各级环保部门的人、财、物都由同级人民政府负责,看当地“领导眼色”成为必然,而大企业、知名企业便是当地政府的“掌上明珠”,特别关照又在“情理之中”。安徽省环保局的有关同志抱怨说,基层环保部门的工作确实辛苦,压力也大,完全依法治污还面临着许多难题。这也许是一些污染大户屡屡能“逢凶化吉”的深层原因吧。
8、延安炼油厂囤积6千吨污染废物将被罚30万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2006年05月21日
本报延安讯5月19日,本报刊发了《排污16年延炼造出4亩“油湖”》后,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赵正永当日批示,“请环保局派人实地察看,采取坚决措施整改,如无果,宁可关停整顿,不能污染环境”。昨日,经省、延安市、洛川县三级联合调查组调查,延安炼油厂的主要环境违法事实已初步调查清楚。
坝内囤积6000余吨“三泥”
从1990年前后至今,由于延安炼油厂缺乏污泥干化设施,导致该厂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泥”(即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原油罐底油泥和生产装置产生的废渣),未经环保部门批准,擅自倾倒在该厂附近的“垃圾坝”内,由两座坝拦截囤积,存放量约6000余吨。
省、延安市、洛川县三级联合调查组初步调查认为,这是一起严重的违法排污行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现有的“垃圾坝”储存地未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未能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环境;二是违反《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规定,未履行排污申报登记,属违法排污行为;三是现存“垃圾坝”排污场地未按国家危险废物储存地的建设规范进行建设,造成环境污染。
整改20个月仍在非法排污
在延安炼油厂建厂及多次扩建改造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中,环保部门均要求对“三泥”进行干化和综合利用,坚决杜绝随意乱排。延安市环保局早在2004年9月检查该厂生活垃圾场时,就发现该厂违法排放“三泥”,当即责令整改。
今年3月28日,洛川县环保局在执法检查中发现该厂将“三泥”排入“垃圾坝”内,随即向延安市环保局报告。4月6日,延安市环保局局长韩长安带队对此暗访后,要求延安市环境监察支队及洛川、黄陵(延炼厂区位于洛川县交口河镇,但其厂区后方的污泥坝属黄陵县辖区)两县环保局调查、处理。洛川县环保局根据该厂的违法事实,于4月20日下达了环境违法行为限期整改通知书,要求企业于4月30日前停止向“垃圾坝”倾倒“三泥”。
延炼将被处罚30万
据悉,洛川县环保局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法》和《陕西省煤炭石油天然气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已经向延安炼油厂下发了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该厂将被处罚30万元。
限期三个月完成污泥治理
根据初步调查结果,三级环保联合调查组责令延安炼油厂立即进行整改,并提出七条要求。
1.立即停止违法排放“三泥”行为。
2.延安炼油厂迅速组织专家及相关技术人员,在15日内完成“垃圾坝”储存的“三泥”污染治理方案,并报延安市环保局批准后,在3个月内完成治理任务。
3.要制定完善污泥干化项目方案,尽快报环保部门审查批准,并确保在今年10月底前投入运行,污泥干化设施投入运行后,要将原储存的污泥处理完毕。
4.尽快对停止排放后(5—10月)企业新产生的“三泥”进行妥善处理,防止外排污染环境。
5.延长集团炼化公司要对所属三家炼油企业(延安炼油厂、永坪炼油厂、榆林炼油厂)进行环保检查,制定投资计划,建设和完善各类污染治理设施,确保污染物的综合利用和达标排放。
6.市、县环保部门要进一步开展深入调查,并依据相关环保法律法规实施行政处罚,确保依法处罚到位。洛川县环保局要根据已经排放的“三泥”量,依法补征危险废物排污费。
7.对延安炼油厂涉及违反监察部、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的相关责任人员,依法追究行政责任。
为落实上述事项,延安市环保局和洛川县环保局将组成执法督察组,进驻延安炼油厂进一步落实查处工作,监督落实整改措施和责任追究。其他情况等调查清楚后,由延安市环保局报告省环保局,省环保局再正式向省政府报告。
三次会议严责延炼治污
■5月19日下午,延安市环保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郝明建,延安市环保监察支队支队长杜善良,洛川县环保局局长杜俊发等人率领联合执法小组,赶到延炼调查、处理非法排污事件,并召开第一次座谈会。杜善良说,倾倒含油污泥的土坝没防渗漏设备,也缺乏国家环评标准的要求,属于违法工程。
■5月19日晚9时,省环境监察局副局长弋红卫赶赴延炼。在第二次座谈会上,郝明建提出,延炼必须迅速、尽快地聘请专家,对污油坝的安全性和污染危害做出评估,由专家提出治理方案,除了控制污物不外泄外,更要论证污油坝在汛期出现问题的可能性。
■5月19日晚11时30分至5月20日零点30分,延安市环保局局长韩长安主持召开了第三次座谈会,同时传达了延安市政府对该厂非法排污的四条处理意见:责成延安市环保局严格按照赵正永副省长的批示精神,全权调查处理;责令延炼立即停止向坝内倾倒“三泥”的行为。如果新生产的“三泥”还未找到科学有效的处理办法,必须停产整顿;延安炼油厂要迅速组织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论证,提出对坝内“三泥”的无害化处理方案,经省、市环保部门审批后,在3个月内完成治理;在“三泥”排放过程中,如有人为责任或工作人员失职行为,必须进行责任追究。
■5月20日凌晨2点30分,省环保局巡视员亢文选赶到延炼,听取情况汇报,进一步掌握情况,并于上午7点多赶赴污油坝现场调查。
延安炼油厂厂长马永乐说,主管单位领导召开现场紧急会后,就污泥管理问题达成一致意见。他们将请环保专家和水利专家对污泥坝的安全性进行评估,并根据结果进行整改。同时将投资989万元从德国引进治污设备解决“三泥”处理问题,力争在10月份前完成一期建设并投入使用。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周清采写
9、湖南怀化屋背山林地生态遭严重破坏
来源:民主与法制时报2006年05月21日
一年前,湖南靖州县境内的屋背山,翠竹成林,环境清幽;一年后,非法矿井如“老鼠打洞”,青山千疮百孔,一片萧瑟。据记者调查,非法锰矿的滥挖乱采、乱洗,严重破坏了这一带的生态。令人心忧的是,这种状况仍在继续。
非法锰矿毁坏“世外桃源”
“世外桃源”被无情摧毁
屋背山,是湖南雪峰山山脉中的一座风景秀丽的山峰,位于湖南怀化市靖州县新厂镇,曾经翠竹成林,环境清幽,自然风景十分秀丽。当地人称这里为“世外桃源”。
然而,仅仅不到一年的时间,这个“世外桃源”就变得千疮百孔,失去了往昔的生机。罪魁祸首是数十个非法矿井。
日前,湖南怀化市靖州县新厂镇部分村民联名向本报反映,称该镇覃团村大量山林遭遇非法锰矿的肆意破坏,当地群众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但其行为还是未得到制止,目前被推毁的林地面积已近百亩。
据了解,去年7月,自从有人发现覃团村屋背山下面蕴藏丰富的锰矿资源后,数十个非法矿井如“老鼠打洞”一般,将这里的青山“蛀”得千疮百孔。
据记者调查,非法锰矿的滥挖乱采、乱洗,严重破坏了这一带的生态。自去年8月份开始,覃团村部分村民的饮水被严重污染,小溪里面流淌的不再是清澈的山泉,表面浮着一层污油的极浑浊的污水。浑浊的溪水里浮满了生活垃圾及废弃机油、柴油、硫酸等有毒有害物,水源被严重污染,当地村民苦不堪言。曾经有着“世外桃源”美称的覃团村就这样被彻底摧毁。
生态环境惨遭破坏
4月2日上午,记者从靖州县出发来到新厂镇覃团村,爬上了海拔800米的屋背山一带,看到一辆大型挖掘机正在山上忙碌着,举起铁爪伸向大山,将挖出的泥土堆放在下面。“这是矿老板为运输矿石而修的路。”覃团村一村民用手指着对面山说道:那边非法锰矿毁林更为严重,损害面积估计有40多亩。在被推毁的林地,记者发现大量的林木遭到了砍伐,山上留下的树蔸一片连一片,山下的大树被砍小树被泥土覆盖。
在非法锰矿一工棚里,记者看到一片狼藉,镐、锹、盆、桶、斗车堆满一地,洗锰砂的机器还在滴着污水。“他们得知记者的到来,早已安排洗锰砂的离开了。”一村民悄悄地说道。
“我们已经在省林业厅办好了有关手续,只是面积超过了一些。”金隆矿业有限公司一负责人说,这个矿已经办好了营业执照和探矿权手续,其他各项手续正在办理。当记者问到锰矿污染情况时,他振振有词地说道,人家大型水厂还要把锰矿放在水里面以便净化质量。
非法锰矿缘何禁而不止?
靖州县新厂镇主管安全的企业办主任姜雨林告诉记者,金隆矿业有限公司目前只获得营业执照和勘察许可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该矿还没有采矿的权利,目前属非法开采。由于他们采矿技术落后,矿主们缺乏环保意识,洗完矿后的尾砂水直接流入小溪。在乱采滥挖的同时还存在安全隐患,镇里曾多次到现场检查,责令停止作业。但一直不见效。
随后,记者向靖州县林业局进行了通报,一姓谭的副局长告诉记者,金隆矿业有限公司已经办好了手续,规定他们征占林地0.0866公顷。我们局里择日将派员上山丈量,如果超过面积就要按每平方米10-30元进行罚款并补办相关手续,毁林超过10亩,金隆矿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就要负刑事责任。“4月8日,我与靖州菲菲公司5个技术人员上山做林木评估,结果被对方请了一帮地痞流氓,在炮团路口将我们6人打伤,还抢走技术图纸。”发稿前一天,承包山林的向先生在电话里气愤地说道。
据了解,带头打人抢图纸的是一个外号叫“张老三”的人。3年前,此人在贵州铜仁贩枪被刑拘,今年3月份才释放回家。
“他扬言,你再跳老子搞死你,自报案至今这件事情没得到解决。”向先生气愤地告诉记者,“通过这段时间的了解,我已经收集好一切资料。但4月26日,我准备到省有关部门投诉金隆矿业非法毁林地近百亩,正要上车验票时,被当地公安民警在汽车站将我截了回来。”
当地百姓强烈呼吁,请有关部门采取得力措施,关闭这些非法开采的锰矿,还新厂镇以青山绿水,让百姓安居乐业。
10、广东增城被责令关闭的6家水泥厂仍在开工(图)
来源:国际在线2006年05月21日
被责令关闭6家水泥厂仍开工
国际在线消息:因限期治理后仍达不到环保要求,本月16日,增城市政府下达了行政处罚决定书,要求增城新塘仙村7家水泥厂在接到决定书之日起自行关闭。然而昨日记者发
现这7家水泥厂中仍有6家水泥厂在开工。增城市环保部门人士表示,逾期不履行处罚决定,将申请人民法院进行强制执行。
6家水泥厂仍在开工或半开工
昨日上午8时许记者来到新塘仙村,远远就能看到大大小小的水泥工厂遍布村子的各个角落,村子的上空一片灰霾。据村民介绍,村子最早兴建的水泥厂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随后一家家水泥厂也先后兴建起来。“到现在已经有30多家了。”一名村民说,水泥厂的兴建在最初解决了大量村民的就业。“但后来我们发现,水泥厂太多了并不是好事。”该村民表示,水泥厂排放出的粉尘和气味渐渐成了村民们最头疼的问题,“出门一会儿就满脸都是灰,衣服晒出去,拿回来时也沾满了灰尘”。
记者在村民的带领下来到被责令关闭的增力水泥有限公司。工厂内一片安静,除了几名文职人员仍在厂内,工厂内已没有其他工人。一名工作人员表示,16日接到市政府的处罚决定书后工厂就停产了,随后与全部工人解除了劳动合同。
记者随后走访了增城市蓝山永盛水泥厂、东方水泥厂、华联水泥厂、永兴隆水泥厂、仙村冠城水泥厂、仙村韶洲水泥厂等被责令关闭的水泥厂,发现这几家工厂仍处于开工或者半开工状态。“关闭工厂我举双手赞同。”东方水泥厂一名负责人说,多年的水泥生产对当地的环境造成了破坏,作为本地人他确实希望家乡的环境能够好起来,但工厂内尚有大量的原材料未加工,而解散工人还需要一大笔钱,一旦立即关闭损失将很大,但政府却一点补偿都没有,“我们关不起”。
不关闭将提请法院强制执行
据了解,由于仙村水泥厂众多,污染严重,去年10月广东省环保局曾挂牌督办该村的环保问题。去年11月初,增城市对该村7家水泥厂下达了限期治理的决定,而在随后的抽样结果显示,7家水泥厂未达到治理要求。今年4月完成听证程序后,增城市人民政府于本月16日下达了关闭7家水泥厂的行政处罚决定书。
“说我们不达标,我们不认同。”东方水泥厂一负责人向记者提供了当时的检测结果,该结果由广州市建材监测站和广州铁路环境保护监测站受增城市环保局委托测量。记者看到,在二氧化硫和粉尘两项上分别为102和91.8。该负责人表示,两项数字只有分别达到300和100才算超标。
记者随后就此事致电增城市环保局,一负责人表示,7家被责令关闭的工厂中除增城蓝山永盛水泥厂是因二氧化硫排放超标外,其它6家都是粉尘超标,二氧化硫排放超过300才算超标,但至于粉尘的超标指数他则不清楚。同时他表示,增城市政府已下达了行政处罚决定书,下达之日起7家工厂自行关闭,如不服从可在接到本处罚决定书之日起60天内向广州市人民政府申请复议,或90日内向增城市人民法院起诉,但拒绝履行处罚决定将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记者 刘正旭)
11、大量煤矸石倾倒北盘江 六枝一煤矿污染环境被处罚
来源:贵州都市报2006年05月21日
金黔在线讯 六枝特区一煤矿胆大妄为,停产整改期间,不但把污水向河道内排泄,而且铺设轨道,用矿车将煤井所产生的固体工业废料(煤矸石)直接倾倒在河床上。5月19日,记者接到当地村民的报料后,立即赶往现场采访。
据介绍,将煤矸石直接倾倒于河床的煤矿是六枝特区中寨乡盛源煤矿,厂址位于中寨乡捞河村境内。
村民说,北盘江流经此地,他们把这一河段称为捞河,它是六枝境内唯一没有受工业污染的河流,河水清澈,河内鱼虾成群,是当地人的“母亲河”。今年3月以来,盛源煤矿开始向河道排污,先是废水,后是废料,最后,矿方把轨道铺到河边,用矿车把煤井里的煤矸石直接倾倒在河床上,以致河水受到污染,河道堵塞。对此,附近村民颇有微词。
记者现场看到,离盛源煤矿矿井不远的地方,矿方架设了排污管道,从管道里流出来的污水,没有经过任何净化处理,直接排到河水中。
记者了解到,该煤矿由于产权存在争议,一直被主管部门责令停产整改,至今没有恢复生产。
上午10点左右,记者来到该矿厂办公室,一位自称负责爆破的工作人员回绝了记者的采访要求,称矿方负责人无法联系。下午,记者赶到六枝,将现场所拍摄的图片向六枝环保局工作人员展示,局长万兴全了解情况后,指示该局执法队员陪同记者返回煤矿,就村民反映的问题进行查处。
下午4点左右,记者来到盛源煤矿时,矿方负责人付华早已接到环保执法人员的电话,在现场等候。经查,六枝环保局工作人员认定盛源煤矿倾倒煤矸石于河道的行为已经违法,当场对该矿做出处罚,责成该矿于规定时间内将所倾倒的煤矸石清理完毕,同时,要求矿方安装污水处理设施,停止排污行为。
据交代,矿方之所以架设轨道,将煤矸石直接倾倒在河道内,目的是为了节约人工费。
12、苏鲁3火电厂环保设施如虚设 偷排毒物反享补贴
来源:新华网2006年05月22日
近年来新建的火电厂,国家规定必须配套保护环境的烟气脱硫设备。然而,记者日前在江苏、山东三家火电厂暗访时发现,这些企业耗费巨资安装脱硫设备之后,并没有与发电机组同时投入使用,而是躺在那儿任凭日晒雨淋。与此同时,这些火电厂还偷偷排放二氧化硫。
三家火电厂脱硫设备无一正常运转
总投资65亿元的常熟港火电厂于2005年下半年建成投产,其中脱硫项目投资约占总投资的7%,高达4.5亿元。记者在这家电厂看到,三台发电机组共配备三套脱硫装置,脱硫装备总占地达到4万平方米左右。每套脱硫装置都有二三十米高,十分整齐气派;其中许多脱硫设备从国外进口,上边挂有英文标牌说明。
记者在这里看到,三套脱硫设备共有九个浆液循环泵,但每台浆液循环泵中的金属叶片都静止不动。这家电厂环保负责人解释说,浆液循环泵没有运转就不可能进行脱硫反应,也就表明脱硫设备处于闲置状态。
记者采访山东烟台、江苏扬州的两家火电厂时,遇到的情况与常熟港火电厂几乎相同。烟台发电厂有三台15.5万千瓦机组,是2002年新上马的项目,2005年底投产。烟台发电厂一位工程师告诉记者,电厂采用的是干法脱硫,在国内比较少见。脱硫装置中的关键设备是从意大利进口的,总造价大约1亿元。但这里的脱硫设备也没有正式运行。
记者在扬州市一家装机总容量超过100万千瓦的火电厂看到,这家电厂的新老发电机组均安装了脱硫设备,耗资数亿元;然而二氧化硫回收系统、清洗系统和石膏回收系统都处于静止状态,浆液循环泵也没有运转。
火电厂不脱硫却享受脱硫补贴
我国2003年就出台了《火电厂排污收费标准》,大幅度提高二氧化硫排放的收费标准。但令人惊讶的是,这些脱硫设备闲置而大肆排污的电厂,不但没有被加征排污费,反而享受着政府发放的脱硫补贴。
常熟港火电厂环保处负责人告诉记者,环保局会不定期地来检查一下,但每次来都会提前给企业打个招呼,电厂一个小时之内可以让脱硫设备运转起来。由于环保局没有在电厂安装在线监测仪,无法实时收集到脱硫处理的相关数据,也就无法了解企业的二氧化硫排放浓度。因此,电厂不仅不需要交纳二氧化硫排污费;相反,按照国家关于脱硫补贴的规定,电厂每发一度电,还能享受1.5分钱的“清洁”补贴。
记者采访中发现,常熟港火电厂与扬州发电厂,每发一度电均可获得1.5分钱的脱硫补贴。而烟台发电厂每发一度电可以获得2分钱的脱硫补贴。
江苏省环保厅污控处一位副处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一些电厂确实存在脱硫设备运转不正常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当地环保部门对电厂缺乏有效的监督。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只图省钱而不愿运行脱硫设备。”
据说环保部门正在给这些电厂安装在线监测仪,以后可以通过电视实时监测电厂二氧化硫排放浓度。然而,厂方对在线监测却不以为然。一名技术人员告诉记者:“即使装了在线监测仪也不怕,只要把模拟正常运行情况下的数据给环保局看就可以了。”
谈及一些电厂为何放着脱硫装置而不脱硫,这名技术人员解释说:“环境是大家的,而利益是企业的。企业怎么会为了大家的环境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呢?”
二氧化硫排放成为酸雨污染祸首之一
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资料显示,“十五”期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和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两项指标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反弹;2005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相比2000年增加了27%,未能完成“十五”目标,其中华中、华东、华南多个城市酸雨污染加剧。
江西省统计局的测算显示,2003年,这个省90%以上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酸雨污染,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80亿元。酸雨不但腐蚀建筑和工业设备,而且会导致森林死亡、植被退化、生态破坏等。
记者在扬州发电厂暗访发现,这家电厂的新厂有3台20万千瓦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60万千瓦。其中一台机组正常发电一小时产生二氧化硫1.62吨,一天产生二氧化硫38.76吨,一年产生二氧化硫8880吨。以此推算,3台机组一年产生二氧化硫高达2.5万吨。也就是说,如果这家电厂满负荷发电而不启动脱硫装置,一年偷排二氧化硫将达到2.5万吨。
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发改委和环保总局自2002年以来出台了一系列规定,要求新建、改建、扩建火电厂必须上脱硫项目,并做到“三同时”:脱硫项目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但从记者了解的情况看,有关部委“三同时”的要求已大打折扣。
全国人大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已将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减少10%作为约束性指标。如果这些脱硫装置耗费巨额投资却放在那里晒太阳,那么环保这一约束性指标将难以落到实处。
13、欧盟欲3亿美元"买"我二氧化碳 减排项目潜力大
来源:人民网-《市场报》2006年05月22日
欧洲碳基金与中国签署首份购买54万吨碳减排量协议
交易碳减排项目可向国家发改委提出申请。企业面对机遇反应较慢。交易量印度居第一,我国列第五
5月18日,欧洲碳基金与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在北京签署吉林长岭风电项目二氧化碳减排量购买协议,这是该组织成立以来与中国签署的第一份减排量购买协议。
2005年2月正式生效的《京都议定书》明确规定:从2008年到2012年,所有工业发达国家要将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降低5.2%。发达国家每帮助发展中国家减少一吨二氧化碳排放,就可获得等量排放权。上述合作机制即清洁发展机制(CDM)。
中国在《京都协议书》中属于发展中国家,由于2012年以前不需要承担具体减排义务,因此在中国境内所有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都可以按照《京都协议书》中的CDM机制转变成有价商品向发达国家出售。
2005年,欧盟首先启动欧盟排放交易方案,方案包括每年约22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交易市场,包含25个国家和11500个工业和电力设施。根据计划,负责该方案实施的欧洲碳基金将从中国购买10-20个项目,未来一年,拟投资1.2至3亿美元购买中国碳资产。
根据协议,欧洲碳基金向中国水电建设集团购买长岭风电一期项目从2007年建成起至2012年底的全部二氧化碳减排量,预计总量为54万吨。同时,中国水电建设集团还授予欧洲碳基金购买长岭二期减排量的选择权。
截至5月12日,国家发改委已批准CDM项目46个,获得资金已逾20亿美元。按照规定,想要申请CDM项目,有关企业和地方政府可向国家发改委提出申请,提交CDM项目设计文件、企业资质状况证明文件及工程项目概况和筹资情况相关说明。详情可登陆“中国清洁发展机制网”。
据专家介绍,目前国内企业对CDM带来的机遇反应较慢。在某国际排行榜上,印度的碳交易量居第一,我国仅列第五。目前国内开展CDM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企业缺乏对CDM基本知识的了解,缺乏编写CDM项目设计文件的专家及单位。由于重视不够,对相关情况所知甚少。2005年欧盟启动排放交易方案之初,每吨二氧化碳交易价为5欧元。此后国际市场价格看涨,目前现货价已达每吨20多欧元,而国内有企业减排一吨二氧化碳的报价仅为4欧元。
14、国家保护总局举行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纪念活动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6年05月22日
人民网北京5月22日讯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欧盟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人民大会堂联合举行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纪念活动及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和中国生物多样性伙伴关系框架B档准备金项目的启动仪式。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吴晓青、欧洲委员会驻华副代表弗兰斯·叶森(Franz Jessen)先生出席了本次会议。世界银行、联合粮农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联合国系统代表,部分欧盟成员国,英国、法国、芬兰、挪威等驻华使馆和合作机构的代表、非政府组织的代表、私营部门的代表,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工作协调组的成员部门和单位及国土资源部、水利部,部分省(市、自治区)的代表、科研机构的代表等参加了本次活动。
今年的5月22日是第13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其主题“保护干旱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积极响应了联合国将2006年确定为“国际沙漠和荒漠化年”的决定。全球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占到陆地表面的47%,这些地区不仅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而且还生活着大约2亿人口。干旱地区生态系统降雨类型变化无常,生态系统非常脆弱。人类活动,特别是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生境变化,造成干旱地区多达20%的生态系统的退化和荒漠化的加剧,2311个物种濒危,每年农业产品损失40多亿美元,社会、经济和政治压力增大。在中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占到了国土面积的52.5%,同样,这一广大地区独特的生物多样性也面临着严峻的威胁,许多物种处于濒危状态。
中国政府一直重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1993年,中国政府正式批准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十几年来开展了一系列履行国际公约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工作,成立了由国家环保总局牵头、国务院22个部门和单位参加的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工作协调组,2003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以国家环保总局牵头、国务院17个部委组成的生物物种资源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以加强对生物物种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的协调。2005年初,国家环保总局牵头组织八个相关部门的专家编制《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2006-2030)》,其重点是加强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并在保护的基础上持续利用生物物种资源。农业部于2003年完成《农业七大体系建设规划》,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体系”,该体系明确提出了对草原的保护。国家林业局实施的六大工程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密切相关,是直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大型工程。2005年,国家林业局还会同九个相关部门共同编制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年)》,该项规划将使50%的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这些工作有力地促进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为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与联合国相关机构开展了紧密的合作,引进国外成功的经验和先进技术,争取国际资金,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基金等都对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能力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生物多样性伙伴关系框架项目”是由国家环保总局和财政部牵头,国内相关部委参加,利用全球环境基金赠款在生物多样性领域开展的第一个规划性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建立全面、综合、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机制和合作框架,协调国内外合作伙伴在中国的活动,指导我国今后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的国际合作。这一伙伴关系的建立,将对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
“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是中国政府、欧盟和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在生物多样性领域最大的合作项目,是国家环保总局牵头,国家相关部委、各级地方政府和国内外相关机构或组织广泛参与的协作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加强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能力建设,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信息监测体系,扩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推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政策和法律体系的建设。
15、白蚁泛滥威胁小浪底水库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06/05/20
灾区距水库不足50公里———
白蚁泛滥使小浪底水库大坝受到了威胁。昨日,在山西省林业厅组织的防治白蚁垣曲现场观摩会上,有代表提出的这一问题,与会者表示担忧。
据了解,垣曲县现有林地8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了33.9%,受到白蚁危害的森林面积高达28万亩,成灾严重的森林在4.5万亩左右。
在现场会上,令与会者担忧的是:白蚁已由对木质物品的破坏逐渐向混凝土、钢筋等非木质类建材方面转移。而垣曲县白蚁成灾区距离小浪底水库不足50公里。如果白蚁一旦蔓延到小浪底水库大坝,后果则不堪设想。据了解,在省林业厅的支持下,垣曲目前已加快了治理白蚁步伐,以期尽快使白蚁蔓延的现象得到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