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五月十六日绿家园江河信息汇总

五月十六日绿家园江河信息汇总

2006-05-16

今日江河信息导读:1、公众参与环保将立法保护 民间环保组织有望发力

                  2、三峡大坝封顶进入倒计时

                  3、三峡库区严防船舶污染 

                  4、三峡工程历史回顾

                  5、南京市长签“军令状” 抓环保制定30个目标

                  6、《人民日报·华南新闻》:北江大堤今年安全否?

                  7、水污染后吉林首次在松花江中大规模投放鱼苗 

                  8、到北极点树环保公益牌 粤环保卫士出征环保探险

                  9、为何一次办公会就能征草场砍几万棵树?

                  10、北京:20万车友倡议每月少开一天车 全年减排污染物3600吨 

                  11、兰州市建筑工地发现可致癌的化工废料

                  12、珠江口海域污染95% 警惕工业污染异地转移

 

1、公众参与环保将立法保护 民间环保组织有望发力

来源:人民网-《京华时报》2006年05月16日

  相关法规拟定框架草案  

  本报讯 环保总局将制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办法》,对公众参与环保进行立法保护。这项立法近日在中国政法大学启动。立法小组负责人、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和服务中心副主任许可祝昨天向记者透露,这部称作《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办法》的框架草案目前已经完成。

  据介绍,《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办法》分为六大部分,除第一章总则和第六章附则之外,其他内容分别围绕环境信息的公开与获知、公众意见的征求与表达、公众监督与补救和法律责任四大方面展开。

  据悉,公众参与公共行政事务被以专门法规的形式予以明确,这在中国立法史上还是首次。

  立法焦点一

  无直接利益也可参与听证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办法》草案规定,凡是影响到公众权益的环境项目,在环境主管部门作出决策和行政规定之前,都要吸收公众参与。立法框架中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内容是关于环境保护听证,此规定与此前有关规定相比,听证申请人和听证的适用范围,均予以扩大,不再限于以前的“直接利益关系者”。

  ■专家说法

  “办法消除了听证盲区”

  关于对环保听证的规定,许可祝说,我国此前颁布的《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听证暂行办法》已有相应内容。但是该办法中听证的申请主体范围和涉及听证的程序适用范围均过窄,只有“环境保护行政许可直接涉及申请人与他人之间重大利益关系”时,才适用于听证程序。

  许可祝指出,其中的“直接”二字,将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主体,比如关注相关环保事件的环保组织,排除在听证申请范围之外,这非常不利于环保。此外,对于何为“重大利益关系”,现有规定也未予明确。《办法》扩大听证适用范围后,就消除了听证“盲区”。

  立法焦点二

  公众可依此起诉环保部门

  框架草案中专门有一章是有关公众监督与补救的规定。根据该规定,公众有参与的权利,政府有信息公开的义务,如果企业和环保部门不作为或者失察,公众可以通过监督或者诉讼或其他的救济程序,对行政决定和行为提出异议。

  ■专家说法

  “环保部门也套上了箍”

  许可祝说,在现实操作中,公众对不满意的事情习惯使用一个“告”字,他们能否去告,通过什么渠道去告,这些内容都会以具体条款的形式纳入《办法》起草中。

  许可祝说,实际上,我国现有的《环境影响评价法》等相关法规,在“法律责任”部分大都缺少公众参与的补救条款。比如,对于建设单位应当组织听证而不组织、公众依法申请听证而被拒绝等情形,均无明确的应对规定。

  许可祝认为,“救济”本身也包含另外一层概念。在环保事件中,地方环保部门如果未能做好公众参与,那么公众可以求助国家环保总局出面解决,“如果环保部门最终的解决方式也未能让人满意,那么这部《办法》也可以作为公众起诉环保部门的法律依据之一。”

  由此,许可祝认为,立法本身更多地是对环保部门的全新挑战。“这项法规无疑将为公众参与环保打开一扇门,但同时也是给环保部门加上了一道自我约束和修正的箍。”

  立法焦点三

  新闻背后

  借宋丹丹春晚小品

  说公众参与重要性

  据透露,环保总局决定对公众参与环保进行立法,与圆明园铺膜工程等重大环保事件所引发的民意不无关联。

  “我想借宋丹丹小品里的话,现在国家对环保领域公众参与的要求,不是十分明确,而是相当明确。”在此前举行的立法启动专家研讨会上,环保总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别涛说,“有100个理由说明中国需要公众参与环保。”

  别涛以松花江污染事件为例说,就环境而言,“公众参与不足让我们付出了代价。”

  公众权益确定为三个方面

  据悉,《办法》注重了公众参与的程序,凡是拒绝公众参与或者有违程序规定的情况,将属于违法。

  目前,立法小组已将公众的环保权益设定为三个方面:环境信息的知情权、环保决策的参与权、公众参与的监督和救济。这三个环节从程序上互相关联,并将具有非常强的可操作性。比如信息公开的具体范围、时限及方式等,都将作出详细规定。这些规定,都是现行法规层面上所欠缺的。

  ■专家说法

  “要吃好果需有人搭桥”

  同为立法小组负责人的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和服务中心主任王灿发指出,现有的环保立法,最大缺点就是重实体、轻程序,其实没有程序就等于没有规定。“你只告诉我有个果子好吃,但我够不着,你不搭桥我就吃不上。这时候程序就是那座桥。”

  立法焦点四

  民间环保组织有望发力

  这项法规,从一开始就体现了公众参与的特性――立法的草案起草由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和服务中心这一非官方机构来承担。而环保,也被认为是普通人接近和参与公共行政事务较为近捷的入口。据了解,“自然之友”等多家民间环保组织参与了立法研讨和论证。另据透露,《办法》草案也考虑增加涉及有关促进民间环保机构参与环保的条款。

  ■专家说法

  “民间组织可减政府压力”

  许可祝对民间组织的作用十分看好,她说:“我们的设想是,环保部门可以把一部分工作,比如社会调查等,委托给民间组织去做,这样既可缓解环保部门的工作压力,又可以促进民间组织的发展。”

2、三峡大坝封顶进入倒计时

来源:《新京报》2006年05月16日

央视20日将直播最后浇筑过程,国务院专家组称工程将超额发挥效益

  本报综合新华社、《重庆商报》报道宜昌青云水利水电联营公司负责人贾习武昨日宣布:全面建成三峡大坝已进入倒计时,大坝混凝土浇筑至185米高程还需最后5天。目前,最后一仓混凝土浇筑的备仓任务基本完成,预计验收后于18日上午开始浇筑,至20日完成。随后右岸围堰将于6月6日爆破拆除,至此三峡工程防洪、通航、发电三大效益均提前发挥。

  国务院专家组称工程将超额发挥效益

  前日,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派出的验收组开始对三峡工程三期枢纽工程进行验收,专家组组长潘家铮对记者说,三峡工程有望在2008年全部提前竣工,满额发挥它应有的三大效益,而且,由于长江上游的继续滚动开发,三峡工程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会远远超过设计时的考虑。

  据介绍,三峡大坝原计划明年年初完工,明年汛后才蓄水至156米高程。随着大坝提前到顶,国务院三建委十五次会议已审议批准提前蓄水至156米(本报5月13日曾做报道),今后即使再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亦可控制安全泄洪了。蓄水至175米后,三峡水库的防洪库容将达到221.5亿立方米,相当于4个荆江分洪区的可蓄洪水量。遇特大洪水,调节三峡库容能有效调控洪水,保护长江中下游至少1500万人口和150万公顷耕地。

  央视将直播大坝封顶6月爆破围堰方案获通过

  关于20日的最后一仓混凝土浇注,青云公司目前已拟订两套运送方案。昨天,该公司工程技术部负责人王爱斌介绍,目前三峡总公司已在筹备央视全程直播该过程事宜了。

昨天下午,三峡工程大酒店会议室还演示了“爆破”围堰的情景,共“用”了炸药190.93吨,“打”了1000多个炮眼。该爆破方案昨天已获通过。

3、三峡库区严防船舶污染 

来源:新华网2006年05月15日  

    新华网三峡工地5月15日电(记者江时强 黄豁)近年来,有关方面加强了防治三峡库区船舶污染的工作,将防污设备、垃圾收集、污水排放达标等作为船舶进入三峡库区的强制性要求,以保护三峡库区水质。

    蓝白相间的“江山9号”是重庆一艘从事三峡旅游的游船,作为一艘载客量近600人的客船,它每天产生生活污水、油污水2万升,旅游旺季时达到约4万升,由于没有污水处理装置,过去这些污水都直接排入长江。

    事情在2003年出现了转机,重庆长江轮船公司投资80多万元,在“江山9号”上安装了从日本引进的船舶污水处理装置,日污水处理能力60吨左右。船上厕所粪便水、医疗废水等全部进入污水处理装置进行净化处理,完全达到国家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对长江不再造成污染。

    “江山9号”是三峡库区第一艘安装船舶污水处理设备的游船。从2003年5月开始,有关部门逐步对航行在三峡的滚装船、拖船、普通客船和豪华旅游船进行环保改造,安装生活污水治理装置,并对100艘豪华客轮强制安装了化粪器。

    重庆市在主城区、涪陵和万州等地开展了船舶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工作,目前,共有船舶垃圾收集船10多艘。他们采用登记防污文书的方式,基本上防止了城区江段大型船舶垃圾直接入江的现象。

    专家指出,三峡工程蓄水后,长江水流速度大大减缓,水体稀释自净能力减弱,如果不注意防治船舶污染,极易给三峡库区水质带来严重影响。

    三峡库区海事部门从2006年1月起,提高了在三峡库区航行、停泊、作业的各类船舶的污染防治标准,要求来往三峡库区的船舶必须配备防污设备、器材并保持良好技术状态,船员必须具有防污专业知识并持有效岗位适任证书上岗;严禁船舶直排污染物,总吨位400吨、核定载客15人及以上船舶必须备有《船舶垃圾管理计划》和《船舶垃圾记录簿》,配备垃圾储存容器,将垃圾收集交由有资质的单位接收处理等。(完)

4、三峡工程历史回顾

来源:人民网2006年05月16日

  三峡工程从最初的设想、勘察、规划、论证到正式开工,经历了75年。在这漫长的梦想、企盼、争论、等待相互交织的岁月里,三峡工程载浮载沉,几起几落。在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20世纪90年代,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庄严表决,三峡工程建设正式付诸实施。

  1 孙中山首倡三峡建坝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孙中山便希望利用西方战时的工业设备和科学技术发展中国实业。这一年,他在上海用英文撰写了《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计划——补助世界战后整顿实业之方法》,意在引起国际实业界的响应。1919年,他又在上海创办了《建设》杂志,遂将上文编译为《实业计划》发表。在《实业计划》之“改良现存水路及运河”一节中,孙中山对改良长江上游水路作如下论述:

  “自宜昌而上,入峡行,约一百英里而达四川之低地,即地学家所谓红盆地也。此宜昌以上迄于江源一部分河流,两岸岩石束江,使窄且深,平均深有六寻(三十六英尺),最深有至三十寻者。急流与滩石,沿流皆是。”

  “改良此上游一段,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其滩石应行爆开除去,于是水深十尺之航路下起汉口,上达重庆,可得而致。”

  1924年8月17日,孙中山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演讲《民生主义》时,再次提及:

  “象扬子江上游夔峡的水力,更是很大。有人考察由宜昌到万县一带的水力,可以发生三千余万匹马力的电力,比现在各所发生的电力都要大得多,不但是可以供给全国火车、电车和各种工厂之用,并且可以用来制造大宗的肥料。”

  在这里,孙中山进一步阐述了长江三峡水力资源的丰富,强调开发三峡水电的重要性。这是目前所见关于开发三峡水力资源的最早计划,充分显示出孙中山在国家经济建设上的高瞻远瞩。

  2 中美合做三峡工程梦

  孙中山开发三峡水电资源的论著发表后,国民政府工商部曾于1930年初,拟在长江上游筹设水电厂,并着手收集有关资料和图表,但对坝区的勘察工作始终未能进行。两年后,即1932年,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主持组成长江上游水力发电勘测队。该队查勘后提出《扬子江上游水力发电测勘报告》,计划在西陵峡内黄陵庙和葛洲坝修建两座总装机容量分别为32万千瓦、50万千瓦的低水头电站,总预算1.665亿美元。但这一计划也仅仅是纸上谈兵。

  抗战后期,美国政府推行“金元外交”政策,企图独占中国的经济利益。美国派战时生产局局长纳尔逊担任中国政府的高级经济顾问。纳尔逊到重庆后便与蒋介石密商设立中国战时生产局。1944年4月,任中国战时生产局顾问的美国专家潘绥向国民党政府提交了一份题为《利用美贷筹建中国水力发电厂与清偿贷款方法》的报告,建议由美国贷款9亿美元并提供设备,在三峡修建一座装机容量为1000万千瓦的水电厂和年产500万吨化肥的化肥厂,用向美国出口化肥的办法还债。潘绥报告一发表,就引起中美朝野的高度重视。

  同年5月,世界著名水坝专家、美国垦务局总工程师萨凡奇(John Lucian Sovage)博士应中国政府之邀抵达重庆。他到任后便立即投入工作,先考察了大渡河和岷江,接着便冒险查勘西陵峡。查勘后,他提出了《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在该“报告”中,他建议在南津关至石牌之间选定坝址、修建电站。该电站设计坝高225米,总装机容量1056万千瓦,兼有防洪、航运、灌溉之利。这个以发电为主的综合利用方案,当时被视为水利工程的一大创举。

  1945年,中国政府原则同意萨凡奇的三峡计划。随后,资源委员会邀集全国水利委员会、扬子江水利委员会和国家交通、农业、地质、科研等部门组成三峡水利发电计划技术研究委员会,同时在四川长寿设立全国水力发电工程总处,在宜昌设立三峡勘测处,负责坝区的测量钻探工作。

  1946年,扬子江水利委员会组队入峡进行地形测量和经济调查。资源委员会分别与美国马力森公司、垦务局就坝区地质钻探、工程设计等事项签约。根据合约,46名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赴美参与设计。钻探、航空测量等各项工作也逐渐展开。

1947年5月,在国内经济形势日趋恶劣的情况下,三峡工程设计工作奉命结束;8月,设计工作全部停止,除极少数人员留美外,大部分人员分批返回中国。三峡工程在当时的中国只能是一个梦幻。

   3 新中国领导关怀三峡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三峡工程开始了更大规模的勘测、规划、设计与科研工作。

  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到江泽民、李鹏、朱镕基等现任中央领导人,无一不专程深入三峡视察。

  自1953年2月乘“长江舰”视察到1958年1月的南宁会议,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毛泽东主席先后6次召见“长办”主任林一山,都是为了三峡工程和长江水利建设问题。他对三峡工程兴趣浓厚,垂询甚多。比如,三峡工程在技术上有无可能性?坝区地质基础如何?水库会不会变成泥库?能不能长期使用?要多少投资?等等。

  1956年2月,三峡工程规划设计和长江流域规划工作正在全面开展时,毛泽东在武汉畅游长江并乘兴写成《水调歌头·游泳》,使“更立西江石壁,高峡出平湖”成为人们对三峡工程的美好向往。

  1958年1月、3月,党中央在南宁、成都召开的会议上又专门讨论了三峡工程和长江流域规划两大治江问题。

  周恩来总理与三峡工程的关系更为密切。凡与三峡工程有关的重大问题周总理无不过问。林一山在其《周总理关怀水利建设》一文中说:从1950年初长江委成立开始,周总理就很关注长江的治理开发。在1958年南宁会议上,三峡工程和长江流域规划工作明确由周总理主管之后,周总理过问更多。林一山说,他每次到北京,总理都要他去汇报工作。没有周恩来总理这种长期而有效的支持,三峡工程早期研究工作不但不可能奠定如此良好的基础,恐尚有中止之虞。

  1970年12月,中共中央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环境下,根据武汉军区和湖北省的报告批准兴建葛洲坝工程。由于工程仓促上马,采取“边设计,边准备,边施工”的办法,开工后暴露不少问题。但实践证明,建葛洲坝工程,从各方面积累经验,可以说是三峡工程最全面的实战准备。葛洲坝工程规模巨大,技术问题复杂。它的建成,说明我国技术人员已有能力修建世界第一流的水利工程。这对于三峡工程的获准兴建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没有葛洲坝工程,三峡工程的上马可能更困难一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央从国家的四个现代化建设需要兴建一批骨干工程的角度着眼,又将三峡工程提上议事日程。

  1980年7月中旬,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自渝乘船东下,途中视察了三斗坪坝址、葛洲坝工地和荆江大堤,听取了“长办”关于三峡工程的汇报;抵汉后,又召集国务院其他领导人研究三峡工程问题。

  1982年11月24日,邓小平同志在听取国家计委关于修建三峡工程以缓解电力紧张局面的汇报时表示:赞成低坝方案,希望看准了就下决心,不要动摇。当时的中央主要领导人陈云、李先念、胡耀邦、赵紫阳、万里等都赞同低坝方案。

  1984年2月,国务院财经领导小组在京召开会议,对国家计委报送的《三峡水利枢纽150米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审查。

  1989年7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上任不久,就过问三峡工程问题。他在视察了三斗坪坝址、葛洲坝工程和荆江大堤后,到长江委了解三峡工程和长江中下游防汛情况。

  4 民主决策兴建三峡工程

  在150米方案的设计与施工准备工作正在进行时,重庆市政府于同年11月间向中央提出不同意见。重庆市认为,150米方案,大坝抬高水位有限,水库回水末端仅在忠县至长寿之间,长寿至重庆间的航道不能改善,万吨级船队不能直达重庆。重庆市希望将正常蓄水位提高至180米。

  在1985年3月召开的全国政协七届三次会议上,三峡工程问题成为会议的重要议题。一些政协委员从关心国家建设的角度提出了不同意见,并引起争论。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鉴于重庆市和社会各界人士对三峡工程的兴建还有不同意见,认为应当充分体现决策的民主和科学性,乃于1986年6月联合发出《关于长江三峡工程论证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要求:1、由水利电力部广泛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对“150米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深入论证和修改,根据论证意见重编报告;2、成立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负责审查新编报告,再经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最后交全国人大代表会议审议。水利电力部随即成立了长江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

  1989年3月,长江委根据各专题论证报告重新编制的三峡工程175米方案可行性报告经论证领导小组研究通过。

  1990年7月6至14日,国务院在京召开三峡工程论证汇报会,听取论证领导小组关于论证工作和新编可行性报告的汇报。出席会议的有中央领导、民主党派负责人、一些学会的理事长、国务院有关部委与湘、鄂、渝等中上游沿江省市及地区的负责人以及特邀代表、专家共178人。会上,绝大部分人同意论证的结论“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更为有利”,少数人有不同意见。会议认为:新编可行性报告已无原则问题,可报请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审查。

  1990年12月,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组织力量审查新编报告,并于次年6月审毕。

  1991年7月中旬,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决定将新编报告上报国务院批准,再转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

  1992年4月3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七届五次会议,根据对议案审查和出席会议代表投票的结果,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要求国务院适时组织实施。

  其时,出席会议的代表2633人。是日下午3时许,大会宣布投票结果:

  赞成票

  1767票

  反对票

  177票

  弃权票

  664票

  未投票

  25票

当大会宣布三峡工程议案被通过时,会场上响起一片掌声。

   5 三峡工程十年建设历程

  自1992年4月3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七届五次会议庄严通过关于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后,三峡工程经过了近十年的建设历程,高峡出平湖的理想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在十年建设中,江泽民、李鹏、朱镕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亲临工地视察,对工程建设作了许多重要指示。江泽民题词:“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建好宏伟三峡工程”、“向参加三峡工程的广大建设者致敬”。李鹏题词:“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用现代方式建设好三峡工程”、“功在当代,利及千秋”。朱镕基指出:质量是三峡工程的生命,质量责任重于泰山;强调三峡工程是“千年大计,国运所系”。

  5.1 前期准备阶段(1992年—1994年)

  重大决策与建立组织机构。全国人大通过决议后,为了保证三峡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国务院于1993年1月3日成立了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该机构是实施三峡工程建设的最高层次决策机构,直接领导三峡工程建设,由国务院总理李鹏担任委员会主任。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三峡建委的有关日常工作;同时下设三峡工程移民开发局,负责三峡工程移民工作规划、计划的制定和监督落实;还设有监察局负责监察工作。1993年9月27日,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简称中国三峡总公司)。中国三峡总公司作为三峡工程项目业主,全面负责三峡工程的建设和建成后的运行管理,负责建设资金的筹措(含移民安置费)与偿还。1994年7月24日,国家计委批准中国三峡总公司实行计划单列;1994年8月27日,国家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同意中国三峡总公司开展对外经济贸易业务。

  资金筹措。国务院决定在1992年对全国电网用电征收每千瓦时3厘钱三峡工程建设基金的基础上,从1994年开始,三峡基金调整为每千瓦时征收4厘钱;1994年3月18日,葛洲坝电厂的产权划归中国三峡总公司,其部分发电利润可用于三峡工程建设。三峡工程建设资金来源还通过利用三峡电站发电收入、贷款、发行债券等途径解决。

  工程建设。1993年5月25日,长江水利委员会提出的三峡工程初步设计获得通过,并着手进行技术设计。三峡工程右岸一期工程混凝土纵向围堰的基坑开挖,于1994年7月1日在中堡岛破土动工,从此,中堡岛从地图上消失。右岸一期工程随之全面展开。1994年1月15日,三峡一期工程的主体工程三大建筑物,即永久船闸、临时船闸和升船机、左岸大坝和电站的一期开挖工程正式开标。随后,中标的施工单位开始左岸一期工程紧张施工,形成轰轰烈烈的左右开弓的大好局面。与此同时,坝区内的的征地移民、场地整平、施工用水用电设施、对外专用公路以及西陵长江大桥和坝区内道路施工等各项准备工作全面展开,坝区航运交通指挥部也宣布成立。

  征地移民。1993年8月17日,江泽民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重点研究了三峡库区移民和资金筹措工作,决定“中央统一领导,分省负责,县为基础”。同年8月19日,国务院总理李鹏签发《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1994年4月7 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国发[1994]58号文《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移民开发局关于深入开展对口支援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工作意见报告的通知》。同年6月18日,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主持会议,研究三峡工程建设和移民问题,确定三峡工程移民从现在起,就要实行分省负责、经费包干使用。同年8月25 日,国务院发出国函[1994]92号文《国务院关于三峡工程库区进一步对外开放问题的批复》,同意将三峡工程库区各市县列为长江三峡经济开发区,实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优惠政策。

  1993年5月,三峡工程坝区移民第一村——中堡岛新居民点动工建设。在此期间,共完成坝区移民1.2万人。1993年11月底,三峡工程坝址——中堡岛文物挖掘抢救工作结束。经国务院批准,三峡库区最大的重点移民工程——川东天然氯碱工程于1994年12月28日开工。

  工程开工。经过近两年的努力,至1994年年底,三峡坝区各项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左右两岸的土石方开挖工程已全面展开。三峡一期工程土石围堰已经完成,一期导流工程具备了浇筑混凝土的条件。三峡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取得了圆满成果,为三峡工程正式开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4年12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在三峡坝区庄严向全世界宣布:伟大的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5.2 一期工程任务圆满完成(1995年—1997年)

  重大决策。为了保证三峡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党中央、国务院继续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国务院办公厅于1995年1月发文,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认真清理整顿以三峡工程名义进行的各种非法经营活动;1996年,国务院决定对直接受益地区的用电征收每千瓦时7厘钱的三峡建设基金。国家批准发行三峡债券,96三峡债券承销仪式在北京举行,本次发行债券总额为10亿元人民币。

  工程建设。以土石方开挖为重点,以大江截流为中心,三峡工程施工如火如荼地在左右两岸展开,进入第一个施工高峰。至1997年年底,共完成土石方开挖1.4亿立方米。右岸导流明渠于1997年6月30日按期通航。左岸临时船闸初具规模,永久船闸土石方开挖完成设计总量的70%,基本完成左岸1至6号机组的大坝和厂房基础开挖,二期导流截流工程按照设计和施工计划顺利推进,上下游围堰四个堤头向江心进占,平抛垫底工程顺利进行。1997年9月底,大江截流前的枢纽工程、库区移民工程全面验收完毕。经国务院三峡建委批准,1997年11月8日,实施大江截流合龙。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亲临三峡工地截流施工现场视察。李鹏发布截流合龙令,并最后宣布合龙成功。江泽民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高度评价大江截流的伟大胜利。

  大江截流的成功,标志着三峡工程第一阶段的预期建设目标圆满实现,开始转入第二阶段的工程建设。

  在此期间,与二、三期工程紧密相关的各项准备工作也相继大力展开:1997年6月24日,中国三峡总公司宣布对三峡工程首批14台水轮发电机组进行国际采购招标,并于1997年8月15日决标,加拿大、德国、法国、瑞士等国的国际知名企业中标建造。与此同时,“九五”国家重大技术设备研制及国产化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成套设备项目正式启动。

  与枢纽工程建设同步的移民工作逐渐展开。1995年4月10日,三峡库区首批移民大搬迁启动,湖北秭归向家店村35户移民外迁到湖北宜昌市伍家岗区。

  1996年6月,三峡输变电系统设计阶段的工作基本结束,按照三峡建委批准的输变电工程总概算(即依据1993年5月价格计算的275.32亿投资),开始转入工程施工阶段。1997年3月26 日,三峡输变电第一个单项工程——长寿至万县的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破土动工。

  5.3 二期工程建设阶段(1998年—2002年6月)

  重大决策。1999年,根据中国三峡总公司建议和确保三峡工程质量的需要,国务院三峡建委决定组建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由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任组长、两院院士张光斗任副组长,每年两次到工地检查工程质量。同年,还成立了三峡工程稽查组,对三峡工程资金运作及安全生产进行稽查。1998年5月上旬,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清理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移民收费项目问题的通知》。2001年1月15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主持国务院第35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修正草案)》。该条例自2001年3月1日起执行。1998年9月,三峡建委办公室组织召开《长江三峡工程淹没及迁建文物古迹保护规划报告》论证会。2001年7月,国务院决定:二期蓄水前(2003年6月),在三峡基金中安排40亿元专项费用用于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防治。同年,还批准三峡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2001-2010年)总投资为392.2亿元。

  工程建设。从1998年至2002年6月的四年半期间,三峡工程主体工程施工经历了由土石方开挖向混凝土浇筑转移、然后由混凝土浇筑向金结机电安装大转移的两个阶段。1998年5月21日,三峡工程临时船闸通航;8月27日,二期围堰防渗工程全部告捷;9月12日,二期基坑积水抽干,万古江底首见天日;坝段河床基坑土石方开挖当年基本结束。1998年7至9月,三峡坝区连续出现8次流量大于5000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二期围堰工程经受严重考验。1999年,施工进入混凝土浇筑高峰期,连续三年混凝土年浇筑量突破四百万立方米,屡创世界记录。从国外引进的大型塔(顶)带机及其供料线、胎带机、缆机、拌和楼等现代化设备在混凝土浇筑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为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中国三峡总公司成立了质量总监办和安全总监办,聘请中外权威专家担任专业质量总监和安全总监。为加快三峡发电厂的筹备,中国三峡总公司成立电力生产部;三峡电厂筹建处于2001年6月18日进入三峡坝区办公。为保证三峡机组制造质量,三峡左岸电站14台机组设备监造合同签订,法国EDF/BV联营体获得三峡机组监造资格和监造任务。从2000年开始,金属结构和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伴随混凝土浇筑和灌浆工程相继展开,2001年进入安装高峰。2001年11月22日,三峡工程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本体开始安装;2001年11月18日,三峡工程二期围堰完成历史使命开始被拆除。2002年5月1日,三峡大坝开始永久挡水。2002年1月,三峡二期工程的枢纽工程、输变电工程、移民工程三个验收大纲通过审查。2002年3月22日,三峡二期工程蓄水前库底清理工作全面启动。

  资金筹措。98三峡债(20亿元)、99三峡债(30亿元)、01三峡债(50亿元)相继发行,在上海证劵交易所和深圳证劵交易所上市。至2001年底,三峡总公司已向社会发行三峡企业债券110亿元。截至2001年底,共筹措三峡工程建设资金762.30亿元。

移民、环保与文物保护。从2000年开始,农村移民外迁安置试点工作启动,当年外迁7451人;2001年,进入大规模搬迁和外迁安置移民实施阶段,共安置14.5万人。截至2001年底,三峡库区已累计完成移民搬迁安置41.8万人。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取得较好成效。截至2001年底,各地通过对口支援累计为三峡库区投入资金110亿元。1999年6月8 日,三峡工程第一个生态保护项目,宜昌大老岭国家森林公园植物多样性保护工程通过专家评审验收,52种珍稀植物得到保护。第二个生态保护项目,即宜昌兴山县龙门河常绿阔叶林自然保护区,设计大纲通过专家评审。截至2001年4月,全国70多支文物考古队伍在三峡库区会战,进行文物挖掘、抢救、保护、搬迁工作。2001年12月12 日,三峡库区最大的地面文物整体搬迁项目—张飞庙搬迁工程正式开工。2002年年初,瞿塘峡的夔门题刻保护工程正式开工,整块题刻被切割下来移到175米以上的崖壁上。为使白鹤梁题刻不受江水泥沙的侵蚀,2002年春,文物工作者对石梁本体及表面进行化学处理、工程处理,从而达到永久加固和抗冲蚀的目的

5、南京市长签“军令状” 抓环保制定30个目标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05月16日

  日前,南京市市长签下了环保“军令状”,制定了30个环保目标,除了空气优良以上天数超300天、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以外,还增加了更多、更具体的要求,例如东西干道要建13个隔音障,市长要亲自监督无公害农产品等。

  这一举措给南京百姓吃了定心丸。作为领导干部,要乐于为民服务,敢于管“百姓小事”。南京市市长签下环保“军令状”,让百姓吃好睡香,充分体现了南京市政府执政为民的工作态度。这是一个好典型,值得广大领导干部学习。

  也许有人会说堂堂一市之长,还来亲自监督无公害农产品,抓水污染问题,岂不是大材小用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才使我党在百姓中树立了良好形象。这些事对百姓而言都是大事,直接关乎到他们能否正常安心地生活工作。作为公仆的领导们怎能够不管不问呢?领导办事不能只浮于表面,搞面子工程,而要踏踏实实深入到百姓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中,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领导从百姓中来,也要回到百姓中去,需要时刻牢记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如何做一个人民爱戴的好干部,关键是要作到查实情、讲实话、出实招,深入到百姓中,为百姓办实事。百姓的菜篮子、饮用水都应该是领导关心的重点。光喊口号的领导不是好领导,光搞面子工程的领导也不是好领导。近几年,媒体报道过不少面子工程,它们不仅没有促进当地社会的发展,反而阻碍了发展。口号、面子工程都比不上实实在在地为百姓干事,帮他们解决关心的问题。南京市环保工作目标更加具体,更加细化了,而且都是市民盼望已久的,领导干部的工作也得到了百姓的认可。领导的工作点除了抓住宏观外,决不能忽视对微观的把握,管理力度、工作范围要渗透到方方面面和每个角落。关心百姓身边的小事,其实是在解决社会大事。只有这样,社会才能稳步发展,官民关系才能更加和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建立起百姓与领导干部之间的桥梁,才能真正做到官民一条心。

关注民生是今年“两会”关注的重点。建设和谐社会要坚持以人为本,领导要把更多的目光投向百姓身边的小事,把维护人民利益真正落到实处。愿我们身边有更多关心“百姓小事”的市长。

6、《人民日报·华南新闻》:北江大堤今年安全否?

来源:《人民日报·华南新闻》2006年5月16日

汛期到来,暴雨频降,北江大堤加固达标工程建设备受关注。5月15日上午,广东省省长黄华华亲临北江大堤,检查防汛工作。2005年10月开始进行的北江大堤加固达标工程(干堤)建设,到目前为止已完成加固达标堤段42公里,处理穿堤建筑物15座,工程质量合格率100%,优良率90%以上。

但是北江大堤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不容忽视,全堤63公里仍有21公里未达标,30座穿堤建筑物仅处理了15座,部分险情险段尚未治理;防汛设施落后,不适应现代化防汛、管理的需要;滥采乱挖造成河床不断下切。此外,整个北江流域防洪体系的建立有待完善。

在随后召开的2006年北江大堤防汛工作会议上,黄华华指出,北江大堤作为国家必保的七大堤防之一,其安全关乎广东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一定要严防死守,万无一失,宁可把形势估计得严峻一些,从而把防汛工作抓紧、抓实、抓细。

7、水污染后吉林首次在松花江中大规模投放鱼苗 

来源:新华网2006年05月16日

  新华网长春5月16日电(记者齐海山)吉林省日前投资10万元,在第二松花江松原段将近15万尾鲤鱼、鲢鱼、鳙鱼等鱼苗投放在松花江中。这是自去年底松花江污染以来吉林省第一次大规模投放鱼苗活动。

  吉林省渔政站副主任周志佳说:“经过吉林省渔业监测站测定,松花江水质早已恢复正常,今年还要在松花江的上游进行大规模鱼苗投放活动。”

吉林省水利厅副厅长王敦春介绍说,吉林省每年直接用于放流的资金达到近百万元,在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等重要渔业水域均定期开展了大规模的放流活动,一些多年不见的名贵鱼类如花羔红点鲑、狗鱼、滩头鱼等又出现在自然水域,一些重要的经济鱼类也在国内外市场畅销。

8、到北极点树环保公益牌 粤环保卫士出征环保探险

来源:中国新闻社2006年05月16日

 

图为此次北极点环保探险行路线图及交通工具。

  中新网广州五月十五日电 (记者 莫非) 中国人历程最远的一次全球性环保行动15日在广东拉开帷幕。7月中旬,“中国人首次北极点环保探险行”将从广州正式出发,此次环保探险行主角黎宇宇准备在北极点上树起全世界第一块环保公益广告牌,在冰海里放下全世界第一个环保飘流瓶。

  同时,此行高达40万元人民币的天价费用,也让今天参加“中国人首次北极点环保探险行暨广东省科学探险运动俱乐部成立”新闻发布会的来宾惊呼不已。

  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主席高登义专程从北京赶来广州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发表讲话;广东省旅游局负责人张植林也到会致辞,他们预祝黎宇宇首次北极点环保探险行取得圆满成功。

  此次由广东省科学探险运动俱乐部策划主办的“中国人首次北极点环保探险行”,是中国人历程最远一次的全球性环保行动,也是中国人首次在地球顶点开展的环保活动。据此次活动的领衔出征者黎宇宇介绍,三年前,当他首次到达北极地区时,竟听闻北极海豹的胃里残留有农药;如今,“北极霸主”北极熊,更被列入濒危动物名单;更可怕的是,在过去50年里,北极冰层已经消失了40%,以致科学界预测,若北极冰层继续加剧融化,那么,再过20年甚至更短时间,不少岛国将因海平面上升而淹没……毋容置疑,北极环境恶化,已经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保护北极刻不容缓!

  黎宇宇表示,三年来他总是在寻找机会重返北极,以实际行动,尽个人的微薄之力,宣传环保,以向全世界昭告中国人重视环保、热爱和平的信念。

  据悉,黎宇宇此次将作为中国内地的唯一代表,与来自美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和中国港、澳、台地区的100多名环保科学家与探险人士以及100多名船员,共同乘坐世界上马力最大的民用核子动力破冰船(高达7.5万匹马力),出征北极点。这次活动以“北极虽遥远,仍是我家园”为口号,目的就在于唤起人们关注北极环保,关注中国人生存环境的环保意识。在此次活动中,黎宇宇将在北极点开展一系列环保活动。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本次黎宇宇出征北极点,其总费用高达40万元人民币,是目前国内价格最昂贵的探险游。这样的天价,相当于市场上同样天数的欧洲游、美洲游价格的10倍有余。

  针对这样的天价费用,黎宇宇告诉记者,由于北极点的特殊地理、地貌,因此对于交通工具的要求非常高,此次搭乘的俄罗斯核动力破冰船,是目前世界上马力最大、速度最快、性能最强的破冰船,能够在北极点长时间停留,因此其船票价格也相当不菲,折合人民币高达20万元,再加上从广州到乘船地点俄罗斯莫曼斯克之间的一些交通、食宿等费用,以及出征装备等等,其总费用达40万元。

  虽然目前探险旅游在中国的发展势头相当迅猛,但目前全中国真正到过北极点的人为数并不多,国人想到北极点探险,目前还面临三大难题的制约。

  一是北极点危险性大。据参加会议的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主席高登义介绍,北极点地形地貌相当特殊,它是一块浮于海上的大冰层,没有陆地。在这些千万年的冰层上,冰裂、冰崩、剪切带……再加上北极霸主北极熊,是陆地上最凶猛的动物,探险队员每一步都是危机四伏,随时都有丧命的危险。自人类探险北极点以来,就已经有无数的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二是北极点探险的费用相当昂贵。由于北极点距离遥远,对交通工具的要求非常高,一般只能租用直升飞机或者是乘坐破冰船前往。其间,又要求配备相当完善的探险设备。因此,一般北极点探险费用都高达数万美金。一般说来,当人均GDP达800美元时,民众开始有国内游的需求,人均GDP在1500美元以上才有出国的可能,而中国人均GDP刚过1000美元,从宏观上说,能够承担北极点探险游费用的人并不在多数。

其三,目前科学家已经在北极地区发现了臭氧洞,这就意味着,人们到北极点探险,将会面临更强烈的紫外线伤害,同时会增加患皮肤癌、白内障的比率,其身体的免疫系统也将受到抑制,更为严重的是,没有臭氧阻碍的紫外线将轻而易举地改变细胞的DNA,造成持续的影响。

9、为何一次办公会就能征草场砍几万棵树?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6年05月16日

  来信

  我们有市政府颁发的为期50年的草原使用证,可是,为了搞项目开发,市政府通过市长办公会把本应我们合法使用的草原违法划拨征用。我们和承包我们草原的投资者没有得到一分钱补偿,收入下降,生活困难,请贵报给予呼吁,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青海德令哈市尕海镇、宗务隆乡农牧民

  塔弯克里地处青海省德令哈市尕海镇(原郭里木乡),离市区10公里左右。16年来,先后有两个农牧业项目的千万元投资用于此处,本意在于改善生态环境,把荒芜的戈壁滩变成人工草场,让牧民得到实惠过上好日子。然而,如今的塔弯克里草场依然树木凋零,沟渠破损,牧民的草场少了,收入低了,他们对此表示强烈的不满。

  市长办公会议划拨征用1万亩土地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农业部畜牧畜医司、青海省畜牧厅于1990年投资300万元,在德令哈市实施一个现代草地牧业综合发展示范项目,其中100多万元投资到了塔弯克里地区。这个示范项目验收后,市草地开发中心将其移交给郭里木乡努尔村、陶哈村的乌力干等14户牧民使用。1996年12月,这14户牧民领到了市政府颁发的《草原使用证》。

  2000年初,德令哈市政府实施由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批准的生态农业项目,总投资1144.1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564万元,市政府仍然把项目实施区域选在塔弯克里。同年,德兴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德兴公司)成立,为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简称市开发办)的下属单位,承担该项目的实施。

  2000年4月8日,德令哈市召开市长办公会议,形成会议纪要:“会议同意市农牧综合开发办《关于塔弯克里生态农业项目实施方案》”,“会议研究了该项目征用土地问题,决定项目征用土地1万亩,由土地局一次性划拨,并明确划拨权限、范围,项目可以分期实施。”

  就这样,牧民失去了塔弯克里草原的使用权。《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规定:“依法登记的草原所有权和使用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犯。”市法制办孟繁勇说,他去有关部门查过,发现牧民的草原使用证是假的,上面的数字是牧民随意填上去的,有的复印时更是把有关数字胡乱进行了伪造。然而,记者在离市区30公里左右的玛莲滩采访时,尕力等牧民拿出《草原使用证》的原件,其上盖有德令哈市人民政府的公章,并明确了“本证所列草原归承包者使用,承包经营期50年”。

  戈壁滩上四五万棵杨树被砍

  塔弯克里是夏秋草场,离牧户的冬春草场很远,管理起来很不方便,牧民在经营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1997年11月22日,在领到《草原使用证》的14户牧民中,有8户把他们的4000亩草场承包给德令哈市宗务隆乡红光村农民靳军经营。

  从1998年春天开始,靳军在塔弯克里草场种树种草,草场的绿化经营、防风固沙初见成效。1999年8月,青海电视台对此进行过报道。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2001年10月11日在一份《行政复议决定书》上称,靳军“植树近6万株”。青海大正司法会计鉴定事务所出具的鉴定报告书也显示,至2001年4月,靳军在塔弯克里共植树66515株。可是,2003年8月8日,市政府在一份关于此事的详情说明中说,市政府对靳军所栽的树木进行了清点,只有14829株树。

  那么,相差的四五万株树哪里去了?当时在塔弯克里草场做工、来自湟源县的赵忠虎在塔弯克里草场心痛地对记者说,2002年春天,德兴公司派了很多人来砍树,砍了近一个月。砍下的树有些被插到别的地方,有些被拿走当柴烧。市开发办的赵志勇说,因为靳军种的树发生病虫害,成活率不高,德兴公司砍的是死树,数量也没有四五万棵。当地俗话说,在戈壁滩上栽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娃娃还难。德兴公司为什么要砍这些树呢?当地牧民说,砍树的原因很简单,留下的树越少,公司的赔偿就越少。

  在辽阔荒芜的塔弯克里地区,主干道两旁的七八千棵杨树特别显眼,树径在10厘米以上,树高6米左右,远远地就能看见。而德兴公司和洋嘉公司栽的树由于年头少,树径小,一眼就能分辨出来。记者在草场的一些区域发现,有些树径很粗的树桩上长出小枝,显然被砍过,而且可以肯定的是,砍的时候不可能是死树。

  两个农牧业项目选在同一个地方

  2003年4月1日,德兴公司由于经营不善,由青海省洋嘉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整体收购,成立青海洋嘉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简称洋嘉公司)。

  有关材料显示,在实施1990年项目的过程中,先后兴建了10多公里支渠、50多公里毛渠、16座畜棚和7019米围栏,种了7000亩苜蓿,使这块寸草不生之地变成了人工草场。既然1990年项目成绩如此斐然,塔弯克里在此项目区域外至少还有一二十万亩未开发的荒漠地带,为什么2000年项目非要选在同一个地方呢?据市开发办主任景超介绍,这是为了把草场做强做大,带动农牧民致富。

  首先,塔弯克里草场是否真正做强做大了呢?记者问上任一年的市开发办副主任姚国录时,他连连摇头,说刚从水务局调过来,不清楚。记者在现场看到,德兴公司与洋嘉公司栽的树由于年头少,树径只有四五厘米,参差不齐地零星分布在各地。牧民指着树干上的伤疤对记者说,那是因为草场草料不足,羊吃不饱才啃破树皮,而且在戈壁滩上的杨树一旦皮破了,就很难活下来。记者发现,有些水渠两边的水泥板与泥土形成巨大的裂缝,以至于不得不用木头在中间支住,以免水泥板继续倾斜,歪入水中。

  其次,农牧民是否真正比先前更加富裕了呢?2000年8月4日的《德令哈市人民政府关于塔弯克里生态农业项目有关事宜的专题会议纪要》称,“从项目资金中一次性支付给郭里木乡补偿费11万元。该款项直接拨至郭里木乡人民政府,由乡政府负责补偿原个人投资部分和有关牧户的一次性补助”。但是,14户牧民至今没有得到一分钱补偿。无端失去塔弯克里草场的使用权后,因为草场减少,牧民查汗夫的羊群从600头减为500头,蒙克的羊群从800头减为600头,收入明显减少了。更令牧民不解的是,一方面,他们不能在本属于自己的草场放牧,另一方面,他们直到2005年还在交纳这片草场的草原费和水费。

10、北京:20万车友倡议每月少开一天车 全年减排污染物3600吨 

来源:新华网2006年05月15日  

    新华网北京5月15日电(记者张淼淼 张晓松)“汽车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在为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使我们的城市不堪重负,比如拥堵、噪声、有害气体。”

    15日,2006年的“为首都多一个蓝天,我们每月少开一天车”环保公益活动正式启动。北京112家车友会、汽车俱乐部、民间环保组织、高校环保社团代表他们身后的20余万车友向北京市的有车族共同发出倡议:“让我们为汽车时尚注入环保理念,每月少开一天车,为自己也为北京多争取一个蓝天。”

    “我们对首都蓝天的渴望,实际上是我们对自身生存质量的期待。我是一个开车、也爱车的人,但比起蓝天,我愿意付出自己的努力。”第二届中国环境大使、曾因执导电影《可可西里》而获得第十一届电影华表奖的导演陆川表示,他打算去改良他的车让其更环保,并承诺在以后的生活中尽可能地多骑自行车、多走路。

    据北京环保部门的研究表明,如果每辆汽车每月停驶一天,一年下来,北京现有260多万辆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总量将减少3600多吨,其中可吸入颗粒物26吨、氮氧化物309吨、一氧化碳2917吨、挥发性有机化合物413吨。从今年开始,在活动进行过程中主办方还将定期对参与者进行抽奖。(完)

11、兰州市建筑工地发现可致癌的化工废料

来源:西部商报2006年05月16日

  昨日,兰州市新九洲花园对面一建筑工地发现“石油”的事件经本报报道后,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昨日中国石油地质勘探设计院西北分院(下称西北分院)和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下称兰州地质所)的4位专家先后为九洲“石油”鉴定身份,最终得出一个令人吃惊的结果:九洲“石油”不是原油,而是含有92.289%巨毒致癌物的化工废料。

  时间:昨日上午10

  地点:中国石油地质勘探设计院西北分院

  望闻问切

  对“石油”身份提出五六种可能

  昨日上午10时,记者带着从九洲一施工工地采集的“石油”样品,来到西北分院科技处。对石油及其衍生产品有着专业认知的马龙处长端着装“石油”的瓶子端详了半天,他一边轻轻摇晃液体,一边仔细闻“石油”发出的气味,最后他肯定地告诉记者“石油”是烃类液体,不属于原油。为了进一步弄清不明液体的身份,马处长找来了油藏描述研究所的王天琦所长,王所长在肯定马处长分析结果的同时,提出不明液体一定经过人工加工,有可能是柴油或汽油产品。由于意见不统一,第三位石油地质专家孔祥明在中午12时赶到了马处长的办公室。三位专家经过讨论,认为不明液体极有可能是遗弃的化工原料或废料。对不明液体的身份,三位专家提出了柴油、油漆、油水混合物、农药等五六种可能,为了弄清真相,三位专家决定到现场去勘察。

  时间:昨日下午1

  地点:九洲开发区

  实地勘测

  三专家排除原油可能性

  下午1时,三位专家来到九洲开发区发现“石油”的工地,小心翼翼打开封了口的地基坑洞,向坑内张望。记者看到,在近7米深的坑洞底部,一摊直径半米的液体上面印出了记者的头部轮廓,一股浓烈的橡胶水气味扑鼻而来。三位专家在坑口看了一阵,确定坑底没有气泡产生后,开始观察坑中挖出的泥土,并向施工的工人打听情况。当三位专家了解到,在工地数十个地基坑洞中只有一个坑洞有不明液体,而且其他坑洞中挖出的变质岩与这个坑洞中的泥土有着本质的不同后,一致认为不明液体绝对不可能是石油。马处长告诉记者,石油矿的矿苗有可能在7米左右出现,甚至溢出地表,但一般均伴随气泡冒出,这个坑洞中的液面平静,没有气泡,可以判定不明液体不是石油,最重要的一点,黄土层绝对不可能有石油产生。

  时间:昨日下午3

  地点:兰州地质所

  原形毕露

  实验测定含92%致癌物

  既然不是石油,那有着刺鼻气味、一点即燃的不明液体究竟是什么呢?带着疑问,下午3时,记者赶到兰州地质所向有关专家求助。在地质所,与石油等化工产品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光/质谱实验室研究员孟仟祥立即着手对不明液体进行分析。孟老先将一些乙醚倒进了装着不明液体的试管,用力摇动使其充分融合后等了两三分钟,液体一如往常。孟老告诉记者,这说明不明液体是纯粹的有机化合物。随后,孟老对不明液体进行了过滤提纯,并将提纯后的液体放进了光/质谱检测仪。一个小时后,孟老拿着检测结果又仔细地计算了一番后,说出了一个令记者震惊的结果:不明液体是化工废料,有39种有机物质,主要成分为甲苯、二甲苯、三甲苯和四甲苯,均为巨毒致癌物质,其含量高达92.289%。孟老告诉记者,二甲苯等甲苯类物质均不融于水,但其成分可以被水滴包裹,自然界无法自我消化,对水资源的危害相当大,如果人畜不慎饮用,后果不堪设想。

  紧急行动

  为防意外连夜填“毒”坑

  化工废料有巨毒,这个消息引起了兰州市环境保护局有关领导的重视。昨夜10时许,兰州市环境监理所魏主任带领工作人员连夜赶到现场,肯定了专家的鉴定分析结果。在现场,监理所的工作人员发现,原本有化工废料的地基坑洞由一个增加到了4个,其余多处坑洞发出了与化工废料同样刺鼻的气味。更加糟糕的是,在距离冒出化工废料的坑洞3米左右,有一坑洞中冒出了泥浆。现场勘察的监理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说明坑洞下有水源,化工废料极有可能进入水源。意识到问题严重的监理所魏主任立即向监理所张所长进行了汇报。消息很快传到了兰州市安监局的万局长那里,为了避免发生意外,安监局和监理所的领导决定对有化工废料和水源的坑洞立即进行回埋作业。昨夜11时许,回填作业开始。

  化工专家 该事件不会影响市民生活

坑洞下有水源,使得这起化工废料事件变得更加复杂。化工废料会不会通过地下水流进市民饮用水源,会不会出现重大污染事故?记者再次采访了化工专家孟仟祥,孟老告诉记者,化工废料会渗进地下水,但进入市民饮用水源的可能性极小,如果进入,自来水净化工艺完全可以消除不明液体对水质的影响,另外,在黄土层打7米深的井桩,很难打出地下水,因此,市民可以放心饮用自来水。(本报记者马国顺 实习记者杨智勇 为您摄影报道)

12、珠江口海域污染95% 警惕工业污染异地转移

来源:中国网2006年05月16日

  随着珠三角经济的高速增长,各种工业污染对环境的破坏已经到了难以容忍的程度。去年结束的“珠江三角洲近岸海洋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结果表明,珠江口海域如今95%的海水被重度污染。有议论说,珠三角等地一些高排污的港资企业,到今年6月期满后,由于得不到政府的续约,可能将被迫关停或搬迁。

  从当年政府出台多种优惠政策,到如今顾虑重重甚至可能不再续约,珠三角地区政府的态度发生了几乎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意味着政府将出台硬性措施扭转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美国有一个秉持极端观点的经济学家曾说:“别跟我提国内生产总值,那就是国内生产总污染。”他之所以被归类为“极端”,是因为他为了强调防止污染,连“生产”这个概念都捆绑抛弃。事实上,只有经历了“生产”才会有产出,产出被销售后变成收入,才存在对收入按照要素所有权进行分配的结果。我们一方面不可能搞环保极端主义,放弃生产;一方面也不可能搞生产至上主义,任由环境被破坏。在经济的马达已经启动并且到达相当一个层次之后,我们已经回不去了。

  回不去的结果是只能往前走。唯一的道路就是在扩大生产和遏止污染当中找到一个好的平衡点。生产和环保之间当然存在一些矛盾:有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污染的产生,比如电镀、漂染、造纸、制革、洗水、印花等行业。这些企业在珠三角生存空间的压缩必然导致企业的转移。问题是,如果转移到内地如江西、湖南,那么当地是不是也要走一条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呢?

  目前,遏止污染的技术水平已经逐渐成熟,但是购买防污技术的成本太高,大多数企业不愿意支付。这就有一个利益计算的问题,因为一些企业可以利用地方政府的执法漏洞或者进行权力赎买,来达到不用付钱治污的目的。咄咄怪事就是,一些环保执法部门反而和重污染企业关系甚好,因为有污染才可以坐收排污费。

  “遏止污染”应当成为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省一地的事情,否则,今天在珠三角污染了,明天又到湖南、江西去污染,污染企业就会不断寻找空间来继续规避排污成本而罔顾环境。(邹啸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