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2008年1月29日绿家园江河信息汇总

2008年1月29日绿家园江河信息汇总

2008-01-29

今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环境资讯:

1、中国新闻网:  长江流域治江事业面临三大新的形势和任务

2、新华网:    丹江口水源地呼吁尽快实行生态补偿机制

3、新华网:    2010年滇池流域全部污水按一级A标处理

4、新华网:    冰封洞庭湖数万只候鸟艰难越冬

5、中国新闻网:  2007年长江流域治江事业取得诸多进展

 

地方信息:

6、中国网:   河北省2008年第一场“环保风暴”

7、新华网:   西湖将再现300年前“一湖二塔三岛三堤”全景 

8、阳光报:   西安敲定今年水污染防治目标 十措施确保水质

 

气候变化:

9、海峡都市报: 外来物种侵入南极 气候变暖利于其生存

 

人物专访:

10、赢周刊:  马军:经济发展在污染中国水源

 

深度报道:

11、中央电视台: 中国节水报告:第1数字解读中国水资源

12、法制日报:  沙漠每年逼近敦煌1至4专家呼吁保护莫高窟

13、北京科技报: 中国镉污染灾害初露苗头

 

环境时评:

14、新京报:   三问横店“圆明新园” 

15、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 谈藻色变,不如退而治污

 

 

 

1、长江流域治江事业面临三大新的形势和任务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8-01-29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china/682651201568573_1.shtml

记者从今日召开的长江水利委员会工作会议获悉,长江流域的治江事业当前正面临着三大新的形势和任务。

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女士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江治理开发和保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三峡工程即将全面建成,长江干堤全面加固达标,干支流水库群初具规模,初步建成了由堤防、水库、蓄滞洪区、河道整治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组成的长江综合防洪体系。兴建了一大批综合利用水利枢纽工程和供水、灌溉工程,南水北调中东线工程全面开工建设,水资源管理不断加强,为流域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水资源支撑。水资源保护力度不断加大,长江水质总体良好;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有力推进,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取得历史性突破,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实现由增到减的重大转变。昔日桀骜不驯的长江正在成为一条洪行其道、惠泽人民的安澜河、福祉河。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治江事业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要求。随着流域经济快速发展,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对流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保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二是长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新挑战。长期以来粗放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带来了流域水资源状况的深刻变化,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的矛盾日益明显。同时,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水文情势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加大。三是科学治江、和谐发展提出了新课题。长江流域一系列重大水利工程正在相继建成,这些工程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工程的累进影响也日渐显露。治江工作面临着新老问题交织、供需矛盾突出、保护压力加大、工程影响与气候变化影响并存的复杂局面。

蔡其华表示,根据治江形势与任务的深刻变化,长江水利部门将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围绕“保障防洪安全、合理开发利用、维系优良生态、稳定河势河床”四大战略目标,按照“在开发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开发”的原则,把“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的理念切实贯穿到治江事业的各项工作中去,努力在解决突出矛盾和关键问题上取得扎实效果。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治江工作的核心,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切实保障防洪安全、饮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坚持充分发挥技术和管理两个手段的重要作用,既着力加强各类规划编制、治江重大问题专题研究,为推动治江事业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又依法履行水行政管理职责,切实维护流域整体利益和河流健康。坚持统筹兼顾、内外兼修,为治江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新华网:丹江口水源地呼吁尽快实行生态补偿机制

来源:新华网2008年1月28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8186

新华网武汉1月28日电(记者 廖君)“为了保证清水送北京,丹江口水库沿岸县市主动限制了发展,经济发展速度与其他地区的差距不断拉大;企业加大环保投入和污染治理,发展成本在增大。”湖北省人大代表、十堰市委副书记王铁军表示,为了确保南水北调水源区生态功能的恢复与保育,呼吁尽快对中线水源区实行生态补偿机制。

为缓解包括北京在内的我国北方严重缺水危机,2002年底,我国正式批准并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为保证水源质量,库区沿岸县市关停了一批工业企业,全面实施封山禁牧,水产养殖也被严格限制。与此同时,为提高库容,增强供水能力,丹江口水库的水位将从162米上升到176.6米,届时有一部分土地将被淹没。为减少损失,库区下达停建令,各项建设投入减少,每年减少投入在1.8亿元-2.6亿元之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经济增长减慢,2006年库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629元,远低于全国、全省收入水平。

据相关资料显示,库区及上游的陕西、湖北、河南3省40个县水土流失面积达4.74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53.8%,年均土壤侵蚀量达到1.69亿吨。目前汉江、丹江流域废污水排放量约为1.2亿吨,其中城镇居民生活和工业废水占91%,由于地方政府水环境治理经费严重不足,水源地的污染程度正日益严重,丹江口水库水体目前处于中度营养状态,保护库区水源的任务十分紧迫。

湖北省人大代表、十堰市委书记赵斌说,以十堰市为例,其所属5县市2区都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同时又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水质保护要求不相适应,面临着生存发展与保护水质的多重压力。他说,水源区经济发展是水质保护的重要前提,不解决生存与发展问题,水质保护难以持久。

王铁军代表告诉记者,近几年来,不断有学者建议实行生态补偿机制,国家相关部门也发出了类似的号召,但尚缺少实际的研究和措施。南水北调丹江口水源区的现状迫切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态补偿机制,出台优惠政策,从用水区经济效益中抽取一部分对水源区进行补助,加大对丹江口沿岸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经济发展支持力度,扶持地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保证“一江清水”的可持续供应。

3、2010年滇池流域全部污水按一级A标处理

来源:新华网  2008年1月28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8182

新华网昆明1月28日电(记者王江)28日记者从昆明市委九届四次全会了解到,昆明市将把滇池治理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实行最严格的管理措施,到2010年滇池流域全部污水将按一级A标处理,届时入湖污染将得到有效控制。

昆明市委书记仇和表示,目前昆明将全力实施主城区和滇池环湖及29条入湖河道的截污收集处理三年达标工程,确保2009年环湖公路、环湖截污、环湖生态全部建成,2010年实现滇池流域城市、乡镇政府所在地污水收集处置率达90%以上,滇池一级保护区范围内散居居民污水收集处置率达到70%以上。

据了解,昆明还将开始建立入湖河道水质监测系统,污染源监控系统,做到全面覆盖无盲区,连续监控不间断,实行入湖河道“河长负责制”,分段监控、分段管理、分段考核、分段问责,同时对滇池流域的小餐馆、小浴室、小作坊等行业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全力推进滇池治理。

4、冰封洞庭湖数万只候鸟艰难越冬

来源:新华网2008年1月29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8214

新华网长沙1月28日电(记者黄兴华) 记者28日从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连日的严寒使往日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变成一片冰天雪地,因为气候严寒、食物缺乏等因素,数万只候鸟面临生存危机。

总面积19万公顷的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境内的21个国际重要湿地之一,是数以万计的鸟类的理想越冬地和停歇地。

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赵起鸿介绍,往年,洞庭湖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来此越冬的鸟类提供充足的食物。但连日来的降雪和冰冻,不仅使鸟类出现死亡,而且,因为苔草枯萎,大量的雁类缺乏食物而转移到附近农民的田地里啄食冬小麦。

赵起鸿介绍,针对这一情况,他们组织工作人员对保护区内的大、小西湖、采桑湖等重点区域,进行以巡护、救助和科研监测为主的大型巡湖活动。他们在鸟类集中出没的地方堆上稻草和芦苇,帮助候鸟抵御严冬,并在不同的投食点投食,使鸟类食物基本得到保证。

记者了解到,目前在洞庭湖越冬的候鸟约16万只,光靠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救助难以为继。赵起鸿表示,他们将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确保候鸟安全过寒冬。

5、2007年长江流域治江事业取得诸多进展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8年01月28日

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08/01-28/1148484.shtml

  中新网武汉1月28日电 (徐金波 乔桥)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女士今日在此间表示,2007年,该单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和新时期治江思路,着力解决治江工作中的重点热点问题,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治江事业和各项工作取得诸多进展。

  蔡其华说,2007年,长江流域防汛抗旱工作取得新胜利。针对主汛期部分支流出现超历史和保证洪水,局部发生山洪、渍涝灾害,长江水利部门加强预测预报和专项检查,精心组织会商,依法科学调控,先后对三峡水库、丹江口水库下达21次调度(令),最大程度减轻了水旱灾害损失,确保了长江干堤和两湖重要堤垸及较大支流堤防、重要城市防洪工程和大中型水库安全度汛。2月末3月初,配合国家防办首次在嘉陵江实施四川、重庆跨省调水,有效缓解了重庆市干旱缺水造成的饮水困难。

  在编制完成《长江流域综合规划修编任务书》、《长江流域综合规划工作大纲》的基础上,完成了嘉陵江流域综合规划、金沙江干流综合规划、长江流域(片)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长江上游干流宜宾~宜昌河段采砂规划等一批重要规划。同时,《怒江流域综合规划报告》、《长江流域和西南诸河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长江中下游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规划报告》等规划的编制取得重要进展,雅鲁藏布江、澜沧江等综合规划的编制正在展开。

  流域内重点工程建设进入新阶段。三峡三期枢纽工程北线船闸一、二闸首完建单项工程通过国务院验收,右岸首批机组通过启动验收。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老坝体裂缝处理进展顺利,贴坡混凝土浇筑全部完成,基本实现了预定目标;穿黄隧洞盾构掘进工程正式开工,陶岔渠首枢纽、穿漳工程初步设计完成。水布垭水利枢纽实现并网发电,银盘、构皮滩等工程建设稳步进行。荆江河段崩岸治理应急工程于汛前竣工,陆水水库等一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积极推进,重点区域流域治理、水土保持和水利血防等工程顺利实施。

  水资源保护与水土保持取得新成绩。大力推行了水功能区管理和入河排污口管理,启动了长江干流五大城市(攀枝花、重庆、武汉、南京、上海)、三个重点区(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长江口区)、省界缓冲区内的入河排污口核查工作,完善长江流域水环境监测网络,加强对饮用水源区、缓冲区等重点水功能区水质监测。开展以三峡库区等重点水域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体系研究和突发水污染事件数学模拟智能化研究。编制完成了《长江口综合整治开发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此外,水行政管理,科研、国际合作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新的成效和成果。

6、河北省2008年第一场“环保风暴”

来源:中国网2008-01-29

http://news.h2o-china.com/society/environment/682771201570263_1.shtml

在河北省十一届人大会议上,30个重点县(市、区)和30家重点企业(简称“双三十”)的60位一把手,用签订“军令状”的方式承诺:三年期间“必须完成”高标准的“节能减排目标”。它,被人们称为河北省2008年第一场“环保风暴”。

据了解,2006年,经过艰苦努力,河北省11个设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但全省平均仍有66天为“不合格”天气;综合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三项主要污染指标,有9个城市未达到国家二类区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我省的COD(水污染指标)及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居全国第8位和第4位。环境破坏的累积,使百姓要想能呼吸到新鲜空气,喝到干净水,有一个清洁的生活环境,几乎成为一种奢望。与此同时,日渐稀缺的能源却依然遭到“挥霍”。2006年,河北省能源消耗总量居全国第二位,而一次能源消费中,原煤比重高达89%。万元GDP能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是河北省经济增长较突出的特征。过去,各级政府每年都要一级对一级地签订环保目标责任书,但仍有一些非法排污企业不断‘出生’,地方保护势力时而为了一时的眼前利益而制造公害。这次“军令状”的签订则不同于以往,它将节能减排目标与一把手的乌纱帽挂上钩,任务完成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当地一把手的政治前途。

省人大代表、省环保局局长姬振海说:县(市、区)政府负责人以及企业法人向人大代表做出承诺,接受人大代表的监督,等于是向全省、全社会做出承诺,全省人民都看着呢。环保部门督促好减排工作,概括三句话就是,严厉查处各种违法行为;严格审批新改扩项目,不欠新账;严肃追究失职渎职行为。我们要将严格执法和热情服务结合起来,推进目标落实。

这次列入的三十个县(市、区),多是我省县域经济较发达、节能减排任务重、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地方,通过努力有能力、有条件实现高标准的节能减排目标。沙河市是靠矿山及产业层次很低的小玻璃等产业富起来的经济“强市”,从2007年起,市长曲斌就向黑烟囱下了狠手,年内关停、拆除生产线109条,拆除烟囱21根。2008又一次拆除黑烟囱38根,成为我省规模最大的一次集中拆除行动。他告诉记者,沙河市一定能完成节能减排任务。不超过两年,沙河的玻璃等传统产业就可以脱胎换骨,沙河的经济也能走上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水污染是藁城市众多环境问题中最突出的问题。近年来,该市新建污水处理厂两个,仅污水处理及相关技术改造投入就达3亿多元。目前,藁城市的生活及工业污水经进厂处理,出水COD均在100mg/l,为达标排放。再过半年,滹沱河及汪洋沟藁城段的出水水质将得到到明显改观。市长王普增说:“承诺更坚定了我们的信心,我们要此为契机,促进产业发展、升级和提高运行质量。三年后,藁城会是一个生态良好、经济规模更大、百姓生活更加殷实的省会‘生态精品卫星城’”。

省人大城建环保工委副主任白刚说,各级人大常委会将继续加强对“双三十”工作的统筹安排。今后三年,省人大将把对“双三十”的监督纳入工作要点。在法制建设上,将加快节能减排法规体系建设。省人大五年立法规划,将重点向节能、环保方面倾斜,采取有力措施加速有关法规出台。

三年的承诺期,弹指一挥间。三年的期限,人们期待着好水、好空气、好环境的再现。过程无论怎样艰辛,最重要的是让人们见到践行承诺的结果。

7、西湖将再现300年前“一湖二塔三岛三堤”全景 

来源:新华网  2008年01月29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8-01/29/content_7516730.htm

   

新华网杭州1月28日电(记者李亚彪)近日,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有关人员表示,随着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的推进,西湖从文化内涵到游览内容不断实现大扩容。2008年到杭州游览的外地客人,可以欣赏到西湖历史上的“一湖二塔三岛三堤”的全景了。

    “一湖”即西湖,“二塔”即雷峰塔、保俶塔,“三岛”即小瀛洲、阮公墩、湖心亭,“三堤”即苏堤、白堤、杨公堤。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负责人刘颖表示,现在的西湖正再现300年前“一湖映双塔”“湖中镶三岛”“三堤凌碧波”的历史风貌。

    由于种种原因,在过去的300年间,西湖水域面积逐渐缩小,雷峰塔倒塌,杨公堤与陆地联在一起,风采尽失,西湖全景难觅。环湖周边的部分公共资源成为单位甚至个人资源,工业企业比较多,违法建筑比比皆是,外地游客无法找寻历史上的西湖全景,留下诸多遗憾。

    从2002年起,杭州市开始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在6年间共拆除各类建筑45万平方米,搬迁住户2500多户、单位200余家,景区人口减少7000多人,西湖水域面积扩大90公顷。同时,恢复整治了杨公堤、梅家坞茶文化村、“龙井八景”、八卦田遗址等多个项目,使西湖每年都有新变化。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协调员尤嘎·尤基莱特在西湖考察时提出,西湖符合“申遗”的条件,无疑是潜在的世界文化遗产。杭州市也正在按照“申遗”的整治规划,坚持生态优先,努力恢复西湖的自然和历史原貌,改善景区环境,力争早日实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目标。

8、西安敲定今年水污染防治目标 十措施确保水质

来源:阳光报2008-01-29

http://news.h2o-china.com/society/wastewater/682761201570119_1.shtml

西安2008年水环境治理目标敲定,稳步推进水环境的改善。通过采取措施,希望保障西安市民饮水安全,实现全市水环境质量的好转。

关闭造纸厂改善水质

据监测资料表明,2007年西安市河流水质整体有所好转,12条河流24个监测断面中,有1个断面达到Ⅲ类水质,10个断面达到IV类水质,河流水质污染状况由重至轻依次为:清河、 河、临河、涝峪河、渭河、浐河、黑河、灞河、潏河、沣河。

2007年,西安全年削减化学需氧量1.5万吨,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8%。

记者获悉,2008年西安水环境综合治理序幕已经拉开,在巩固2007年治理成果的基础上,稳步推进水环境的改善。

敲定今年水污染防治目标

近日,西安市环保局敲定了今年水污染防治工作四大目标,力保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今年将力保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保障市民饮水安全;加快第四污水处理厂和6座区县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力争年内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30万吨/日;实现水体化学需氧量(COD)消减2.8%以上,完成化学需氧量消减1.5万吨/年以上;继续巩固黑河、沣河、浐河、灞河水环境整治成果。水质主要指标年均值基本稳定在Ⅲ类水体,保证三条河水质量在去年治理的基础上,主要污染物监测指标有大幅度下降。

十措施确保水质

为保障西安饮水安全,西安今年将采取坚决取缔直接排污口今年将严格依法执行排污口关停、垃圾清理、畜禽养殖控制等各项环境管理措施,坚决取缔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源保护区,每月对水源地进行监测化验,确保我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加快建设7座污水处理厂、关闭5家以上造纸厂,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措施,关闭5家以上高耗水、高耗能的小规模造纸企业和其它重污染企业,实现水体化学需氧量的结构减排;整治餐饮业污水排放、鼓励小电镀入驻户县发展、24小时监控造纸、化工企业排污、不再审批新的涉水项目等十大措施力保水环境的污染综合整治工作顺利实现。

9、外来物种侵入南极 气候变暖利于其生存

来源:海峡都市报 2008年01月29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8-01-29/050614849186.shtml

  南极洲是世界上仅剩的广袤荒野之一。然而,这片最后的处女地正承受外来物种侵入威胁。科学家担心,鼠类和猫类今后可能会占据海鸟的领地,野兔和驯鹿将在冰川安营扎寨。

  研究人员认为,这些不速之客将不可逆转地破坏当地的生态系统。

  入侵

  南极洲是企鹅、海豹和鲸的故乡,而科学家近些年发现了不少非本土物种,包括跳虫和苔藓。

  路透社28日报道,日本在南极的科学考察站附近已经长出草来。澳大利亚科考站发现了多种真菌,俄罗斯科考站附近也发现了外来植物。在研究人员发现的外来植物中,有一种来自欧洲的草,名为匍匐翦股颖。“南极洲外来物种”研究项目负责人达娜·伯格斯特龙说:“这种草能到处生长,散布在南极洲大部分地区,都快成了草坪。”

  挪威极地研究所所长金·霍尔门说,一名瑞典科学家在从一个池塘中提取的采样中发现了8种不明生物。即使是在距离海洋250公里的挪威特罗尔站,研究人员依然发现了4种螨类动物,一些岩石上长有苔藓。

  南极洲南佐治亚岛甚至已出现老鼠。

  加剧

  科学家担心,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南极气温上升,使包括老鼠在内的非本土动植物越来越容易在南极生存。相关联合国机构认为,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气候变暖会使南极洲更适于外来物种居住,对当地物种构成重大威胁。

  此外,到访南极的研究人员和游客数量近些年不断增加。2001至2002年间,到访南极的游客大约为1.5万人;2005至2006年间,这个数字攀升至3万多人。现在,平均每年4万人到访南极,大部分是游客。夏季,南极洲各地共有大约4000名研究人员。

  这大大增加了外来物种进入南极大陆的机会。

  “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南极洲是原始生态环境的最后堡垒,”澳大利亚科学家伯格斯特龙说,“它被南部海域隔开,而人类已经开始越过这一界线。”

  措施

  在南极生态遭受重大逆转前,各种措施和努力正在不断加强。

  2006年在英国爱丁堡举行的《南极条约》协商会议把外来物种入侵南极列为优先研究课题。来自四十多个国家的代表同意采取措施阻止非本土物种入侵南极。

  环境保护组织也呼吁各国政府采取更多行动控制南极旅游业发展。此外,旅游者被要求,登上南极大陆前必须先擦洗脚上的靴子,绝对不能携带植物。挪威特罗尔站的科学家只能靠外界输送新鲜水果和蔬菜。甚至在南极考察站上的鲜花摆饰都只能用假花,因为任何活物的带入说不定都会引发灾难。

10、马军:经济发展在污染中国水源

来源:《赢周刊》2008-01-29  韦常春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china/682891201572673_1.shtml

   英国著名媒体《卫报》上周刚评选出“可以拯救地球的50人”,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中国新首富”施正荣、环保人士马军和导演贾樟柯等四名中国的“绿色英雄”入选。评审团成员包括世界银行前首席科学家沃特森、获得2004年诺贝尔和平奖的马萨伊、国际绿色和平总干事葛德等科学家、学者、官员。《卫报》赞许马军“采取与中央政府配合的态度,勇敢揭发地方干部和企业污染水源的行径”。

  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是中国著名环保人士,当选2006年绿色中国年度人物。他创立的中国首个水污染公益数据库“中国水污染地图”——曝光数千家污染中国水源的企业。他承认自己有点像孤军奋战的“唐吉轲德”,但他没有停止任何对环境有利的行动,他很乐观地说:“相信我们能够有一个绿色的未来”。

  马军简介:

  马军,39岁。1999年出版《中国水危机》一书。2002年加入环境咨询公司。2006年5月建立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2006年9月发布中国水污染地图, 2006年底被评为“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同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06年全球最具影响的100人”。

  未来二十年是中国环保的关键时刻

  赢周刊:中国的环境保护问题几乎已经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中国的环境问题究竟严重到什么程度了?

  马军:(环保)问题是非常严峻的,我们要探讨的就是根源在什么地方,要找到原因,采取一些办法解决它。我们在做环保组织,考虑的就是未来二十年,其实对中国环保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我们有两个重大的使命,一是保证当代人享有一个起码的环境健康的标准,就是污染控制的问题;另外就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自然资本和自然遗产。可能在十几二十年时间里,自然遗产要丧失殆尽,像地下水也是同样很难处理的自然资源,也正在遭受严重的破坏。

  我们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不适合我国国情的,在经济翻两番的过程中,不断强调要大搞重化工业,要提升重化工业占有的比例,第三产业发展的速度远远赶不上重化工业发展的速度,造成我们的能源效率在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时,效率在下降,这样整个压力就非常大了。同时我们的自然资源匮乏,不是真正的地大物博,特别是人均资源。

  现在,中国日益成为一个“世界工厂”,珠三角、长三角正在比着谁最后成为一个“世界工厂”,但我们是不是要成为世界的垃圾场、世界的烟囱、世界的垃圾场?不客气地说,有些地方已经成为世界的垃圾场。

  400个城市被垃圾“围城”

  赢周刊:你长期从事环保工作,常常到各地调研,能否用具体数据和事例来证明我们身处的环境是怎样的现实状况?

  马军:每年排放537亿吨的水,大部分没有很好的处理,现在新公布的数据,60%的断面在四级以上,非接触水了,主要的城市90%的浅层地下水受到污染,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有600个城市大概有400个属于真正的垃圾围城,北京六里屯的垃圾处理场要建设一个垃圾焚烧场也引起很大争议,争议的背后,是很多城市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一亿多吨的垃圾,包括每年还在以10%的速度增长。我们自身的城市化、消费主义实际上也带来很大的环境压力,7%的耕地养活了22%的人口,我们还用了35%的化肥和大量的农药,这些都是世界第一位的。肉类的消费成为世界第一,这是我们进入小康生活的一种标志,但我们没做好后面的那部分,供给方面做了,但最后是怎么排放的,这19亿吨养殖场出来的东西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就把我们的湖泊变成了化粪池的状态。

  汽车的数量在急剧增长,北京第一个百万辆用了40多年的时间,第二个一百万用了6年的时间,第三个一百万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城市在高峰时期几乎成为了一个大停车场,来回八车道的路成为大的停车场,怠速的排放不可想象。珠三角比北方好一些,因为自然的条件、降水、植被等好一些,但同样也有很大的问题。酸雨的问题更多集中在南部,有些地方到了无雨不酸的地步,有一些地区酸的程度达到了4以下,快变成强酸了。

  水污染的形势更严峻,“三河(海河、辽河、淮河)三湖”最污染。接近30%是劣五类,一类水只有3%了。太湖的水质为什么不能搞好?我们看到入湖的很多河流很多都是劣五类的。

  我们有1/3的人口暴露在比较严重的空气污染中,3.2亿的农村人口饮水是不安全的。1/5的重点城市饮用水的水源地水源不能得到保护。以往我们缺乏技术工程能力来把水很好的处理成饮用水,现在更多是水源地遭到了污染,一些城市已很难找到合格的水源地。当你的水源地严重污染,投入再多的药也很难把水整治到适合人饮用。

  珠三角土壤污染也相当严重

  赢周刊:刚才您提到的是空气污染、水污染这些比较瞩目的问题,能否介绍比较隐蔽但危害性同样大的问题?

  马军:大家比较少注意的是土壤污染、重金属等等。现在的数据是1.5亿亩(地)受到污染了,很多原因是因为水资源很缺乏,有些地区的工业废水、城市污水直接拿来灌田了。据估算,全国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到了1200万吨。走到一些地方,农民不吃自己种的粮食,他自己知情啊,卖到外地,自己再买其他水好一些的地方种出来的粮食,或者自己开辟一小块田。实际上中国人在毒害自己,我觉得再这样下去,可以说是民族自残性的行为。

  据环保总局近期的调查,珠三角城市周边的地区,土壤污染是相当严重的;长三角正在迎头赶上,因为他们在把很多工业接过去。现在,污染转移的趋势是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地表向地上蔓延、从陆地向海洋蔓延、从支流向干流蔓延;向西部边远地区转移,直接向海洋转移。大家都认为海洋的容量很大,淡水资源没受到直接损害,但我们这么多的排污口,我们喜欢吃的海鲜是否安全?如果大家仔细看一下国家、各省,包括广东省的海洋公报,还是可以看到一些风险的。这些重金属会沿着食物链,再回到人体,所以我们必须控制污染。

  水污染同样在影响社会安定,加剧社会不公平,影响社会和谐。最近,环保总局进行了流域限批,(环保总局的官员)下到安徽蚌埠,当地百姓齐刷刷地跪在他们面前说你们要来救我们,我们的生活无法再这样继续下去。像环保总局局长潘岳所说的,可能这个污染已经把中国逼向可以承受的底线。

  除了西藏,全国各地都有供水不足的情况,但有限的清水又被滚滚排放的污染物污染。北方许多河流在干涸,50年我们失去了1000个湖泊,地下水超采造成世界最大降水漏斗区。在草场方面,90%的草场退化。出路在什么地方?50年来我们的出路是不断开源,我们还可不可以继续这样开源下去?开源的最后一博已经开始了,南水北调工程两条1200公里的渠道正在加紧建设中。一条从长江的下游,将水引到山东、天津,一条从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从水引向北京,引向河南、河北。在这样的情况下,北京将由一个地下管道来运输,那个管道直径4米,人站进去可以感觉到是非常渺小的,堆积如山的管道正准备埋到地下。但在北京高楼大厦一片繁华,寄望1200公里的一条脐带,是不是安全的?当地的代价到底有多大?

  为了弥补这些损失,我们要从三峡调水接济汉江的下游,避免蓝藻在长江下游破坏,三峡怎么办?我们一层一层不断将取水口向远处推,有人说我们可以看到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运西藏水救中国。民间谈各种各样方案,有各种各样的畅想都是可以的,因为有自由表达的权利,但我希望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第一时间考虑这个脆弱的环境、这些社会的代价,不能一开始只考虑工程和技术的可行性。

  中国现在有世界上最大的水电装机容量,中国建有世界一半以上的大坝,但现在的目标是十五六年内提高到现有水平的2.9倍,这意味着什么?现在还在流淌的西南江河上,就定了非常多的梯级,在干流上甚至是雅砻江上,有330座坝。

  污水处理厂选择“受罚”390万年

  赢周刊:在您看来,解决环保问题的阻力源自哪里?

  马军:几个了解事情真相的专家参与决策的过程,他们说真的是压力太大,不签字也不行。没有公众的介入,靠几个专家平衡是非常困难的。现在中国的问题,实际机制的问题是根本的。环保总局局长也提出来,所谓企业“三不怕(不怕环境监察、不怕行政处罚、不怕给老百姓造成损害)、三不查(地方政府老百姓不上访不查、媒体不揭露不查、高层领导不批示不查)”。一个企业如此污染的情况下,本来应该是重点审核的企业,但它的门口常常挂着重点保护企业的牌子,上面写着未经允许任何单位不许检查收费。潘岳也说,本来应该是挂牌督办,但现在是挂牌保护,环保局讲起来也很心酸,人家不允许我们进去啊。我们看到渭河,站在旁边眼睛都很刺激,上游就有这样一家嘉士伯的合资企业,成为渭河唯一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的企业。当地环保部门一再要求他们要上环保设施,最后面对央视的镜头,当地环保局的局长说,他们要建一个污水处理厂(得花)390万,(不建的话)一年只能罚两次,一次5000元钱,所以他们可以罚390万年。

我们支持环保总局“作茧自缚”

  赢周刊:环保局无力独自拯救环境,你认为我们还有什么解决良方?

  马军: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不能只有专家、官员、少数开发商参与,因为他们常常有动力达到妥协,但公众利益会受到损害。当地受到影响的社区一定要参与进去。我们要控制水污染,必须加强执法,要执法必须突破利益关系。从个人的经济利益来说,大的权力和资本正日益结合起来,他们联起手来,里面的利益关系比以前还要复杂。我们要突破利益关系,必须要有公众的参与。专家一个人顶不住啊,历史上也就那么几个人顶住了,最近有一个就是黄万里,结果一辈子被人边缘化,再也没有机会参与决策。

  要鼓励公众的参与,首先要有环境信息的公开。2003年我们有了一部环境影响评价法,这是中国第一部在公共决策时要有公众参与的法规,当然它还是太脆弱了,全面参与的条件还不具备。在中国,法院常常解决不了问题,按北大一个环境法的知名教授所说的,能不受理就不受理、能不判就不判、能不审就不审、能不处罚就不处罚、能不执行就不执行。

  环境信息公开办法在2008年5月1日就要执行了,首次提出当公众认为这些不是保密范围的,就可以请求公开,如果不公开的,必须在一定时间给出解释。环保总局作这样的规定,实际上是作茧自缚,但我们支持这样的作茧自缚。我们希望在现实中促使它完善。

  污染企业像蚂蟥吸附着黄河

  赢周刊:监督好企业就等于控制好污染源,你们怎么去监督污染企业?

  马军:我们2006年开始做全国水污染数据库。大家可以看看自己所在的地区在污染排放方面是怎样的排名。广西的排放量是非常大,跟制糖工业有关系。但我们发现,有些企业是从广东转移过去的,然后水从上游又排放下来。我想应该有一个全流域的概念,不能让这些人在那些地方找到排污的天堂,这样的排放,珠三角想清自己的水也是很难的。

  我们在东莞看到一家纺织印染公司,他们暗排、偷排一天就是排放2万多吨。东莞的河就跟墨一样,味道非常难闻,每年是6亿吨的工业废水,几乎以工业废水为主。这个地区是“世界工厂”,高速公路的一场车祸可能引起全世界IT产业的震动,这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但水是这样的颜色,完全不适合任何生物的生长,最后排到珠江,给我们造成的损害是多大?别人还说我们倾销,要压人民币升值,但我们付出的代价,包括工人的职业健康、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等,多大的代价能还清?现在我们投入了百亿资金治理,但治理的效果远远不如现在就把这些污染源制止住,要求必须要做到达标的排放。

  黄河甘肃段的污染企业就在黄河的两岸,因为取水方便,排水也方便,清水拿过来,脏水就这样排出去。当地的环保组织帮助我们对它进行了定位,使得社区和公众对它有所了解。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企业紧紧沿着黄河,有时就像蚂蟥引在血管上,紧紧吸附在河流的周边。

  消费者可用购买权利来投票

  赢周刊:被监督企业有没有施加阻力?你们的措施有多大成效?

  马军:我们制订了环境信息公开的指数,根据水质状况、排污状况、污染源状态,经过一套计算,每一个地区环境信息公开的指数,全国有上百个城市得分为零。信息公开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管理手段。

  全国水污染企业已有6000家进入我们的名录。在媒体的报道下,有企业感觉到压力跟我们做交流,但先期来的企业大部分派公关人员。我们要求他们一定要做到达标排放,但企业说,我买一家老企业,把它弄到达标需要花多少钱啊,我要等一等看一看,这个事是不是这样就过去了。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必须要持续做这件事,我们和其他20家环保组织进行了绿色选择的倡议,就是基于这6000家的名单,让消费者用自己的购买权利影响企业的环境表现。购买权利完全在你的手里,没有任何人可以剥夺你的权利,在这样的情况下,公众需要表达出对这些企业的环境表现,一念之间的选择对企业会产生非常现实巨大的压力。

  在这样的压力下,差不多30多家企业已经主动跟环保组织沟通。有企业承诺进行第三方的审核来证明,找一家技术咨询公司将你的环境管理体系、污染情况看一遍,最后证明你改好了,当然也要有环保组织参与,最后能证明确实改好了,才能从这个名单拿掉。

  当然,不是所有产品都是消费品,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是最终消费品的生产厂家。我们也在跟一些大企业谈,必须管理自己的供应链。管理的工具是我们开发的不达标企业查询的搜索引擎,将这家企业的名字打进去,点击就可以查看这些企业的情况,根据政府的什么文件在哪一年违反了什么法规。企业都有自己供货商的名单,将自己的供货商打入搜索引擎,就可以筛选出被中国政府宣布为超标排放的企业,找到后下去审核,也对这些企业提出要求,解释自己是怎么做的。现在只有三家企业做完了这样的审核,也只有三家对他们的供货商做了这样的筛选,只有一家真正向供货商接触,要求他们整改。但是,有三家企业重新修建了自己污水处理设施,能做到达标排放,这对环境也是一个现实的改进,可能会促成一个链式反应。公众如果不关注,不能依赖企业良心发现。

  国际大企业在讲排放时说我的心就是绿的,就是要环保的,但回看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公众提出要求时,这些企业抵制过,觉得这是额外负担。后来他们认识到公众、环境的要求是不能抵制的,因为公众是他们的衣食父母,所以领先的企业意识到需要主动跟社区、公众沟通、持续改进,这样的状态下,公众也有足够的耐心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双赢。现在大企业来沟通,大部分都是跨国公司,做了改进的大部分都是跨国公司。因为他们面对本国的环保组织现实的压力,你这么一搞,新闻一报,订单就减少了,当地的法规做不到,没办法在你这里采购了,你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了。但我们不能等到压力从他们本国传回来,这样解决不了环境问题,我们要形成自身对他们的压力。

  “我们只有五个人”

  赢周刊:在现实中,跨国公司毕竟还是有非常庞大的经济实力和社会资源的。你作为一个ENGO(民间环保组织)与之抗衡,是否很吃力?

  马军:他们有6000个企业,我们只有五个人,这是不够的,真的需要全社会更多的支持,不是任何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机构,哪怕一个政府部门,解决不了中国的环境问题,需要中国的公众以一个公民的意识,介入到管理中,我们才有可能形成压力,才有可能解决一些问题。我们这么小的机构,没有钱,能力也是有限的。这些企业为什么要漂洋过海来解释他们出现的问题?我想还是在于公众有某种程度的关注。

  中国正在崛起为一个大国,作为一个合格的世界公民,要开始关注自己发展带来的全球影响。我们现在碳的排放开始接近全球平均水平,甚至有人说已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说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再给我们二十年时间,恐怕难了,我们这一代人必须承担起责任。

  赢周刊:你会不会觉得个人的力量还是太渺小了?

  马军:我们还是要保持乐观,还是要相信未来,相信我们能够有一个绿色的未来。每个人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通过绿色生活的方式,减少对环境的损害。你可以积极参与到环境管理中,比如积极参与环境影响评价这样的制度过程,积极关注政府公布的环境数据。一些国家已开始急速向绿色生产、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向转。我们不可能再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污染肆虐的情况已到底线了,不可能等我们发展起来、人均GDP八千了,再来治理。

  中国迫切需要“马军”式英雄

  “如果在北京的户外广告板上,把马军的头像与篮球明星姚明和银幕美人章子怡放在一起,一般的路人恐怕都弄不清楚这个人是谁。但那些知道他的人会坚持说,比起一个体育巨星或电影明星来,中国更迫切需要的是像他这样的英雄。”2006年5月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这样写道。

  “北京也在经历一个灰霾的天气,这个词原来多数时间是在珠三角听到,现在也转到我那里去了,湿度不是很大的情况下也是照样一片的灰暗,这对要举办奥运会的城市确实是非常大的一个问题。”马军谈起环保问题总是忧心忡忡。

  和马军聊天,能感觉到他有一种理想主义者的严肃和焦灼,说话一板一眼。虽然他的外表看起来像是一个很斯文的青年教师,但他的语气总是很有穿透力。他频频到各地去演讲、考察、测评,通过尽可能的措施去为治理环境作一点点贡献。即便是成为公众人物,当有普通民众向他咨询任何问题时,他也没有任何的架子,态度依然非常诚恳。

  长年关注中国环保问题,让马军多次感觉到心痛和难受,面对难以彻底治理环境污染的现实,他有时也有一些力不足逮之意,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也没有止步。他甚至为了更自由地开展环保活动,辞去其他工作,筹建了ENGO(民间环保组织)“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他花了外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收集整理多个政府部门的相关数据,向公众提供各个省市的水质、排放和污染源信息,并努力推动企业承担其环境责任。2007年底,他完成了“中国空气污染地图”,4000多家企业榜上有名,民众可了解自己所在城市空气品质在全国的排名。

  为中国的环境污染把脉,马军的认真和执著确实让人很感动。更关键的是,中国需要更多的像马军这么“狂热”的环保斗士。

11、中国节水报告:第1数字解读中国水资源

来源:中央电视台2008年1月28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8140

CCTV.com消息(中国财经报道):众所周知,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文明的基础,更是一个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联合国把2005年到2015年,定义为生命之水国际行动10年,2007年中国发布了第一部“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我们很想知道,到目前为止,中国有多少水?每年用掉了多少水?今后中国准备每年节约多少水?为此,中国财经报道栏目特别策划制作了4期特别节目“2007中国节水报告”,来打开这一系列问号。今天的节目里,我们首先通过走访一群为水奔波的人,用数字解读的方式,探寻中国水资源的家底。

记者见到国家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司长高而坤时,他刚从以色列考察回来,这个以水资源短缺闻名于世的中东国家,是高而坤回国后津津乐道的话题。

国家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司长高而坤:“(以色列)他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370立方米,那么以色列缺水的程度是怎样的呢,如果说它没有海水淡化,没有污水处理后的再利用,那么它的淡水资源是不能满足他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的。

和中国相比,以色列也属于严重缺水的国家,在那里买一瓶矿泉水的钱可以买到4瓶牛奶。以色列全年只有4个多月有降雨,雨量平均不足180毫米。伴随干旱的自然条件,以色列诞生了世界上最严格的水管理制度,全国的水源全部要进入国家的管网,再由国家实行统一的分配。凭借严格的制度和开源节流,极度缺水的以色列保障了700多立方米的人均年用水需求。这一点,很值得中国借鉴。

国家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司长高而坤:“中国的海河流域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跟以色列是几乎相同的,不到400立方米,但在海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和节水的意识,以及对节水的管理,都远远没有达到以色列的水平。应该说差距很远。”

有这样一组数字可以表示中国目前的水资源状况-----2007年,包括海河流域在内,全国干旱缺水的省份已经达到23个;在699个建制市中,400多个城市缺水;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上千亿元;

国家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司长高而坤:“如果节水型社会建设推动了,全民节水的意识增强了,节水的目标达到了,那么不计经济增长,就是减少损失,就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的贡献了。”

2007年,节水,在人们的生活中无疑成了一个热门词汇;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中国的水资源到底有怎样的家底,过去的2007年,中国老百姓用掉了多少水?有哪些节水措施,是下一步水资源管理的重点呢?多年从事水资源研究的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用数字解答了这一连串问题。

国家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第一个数字是水资源的总量,根据水资源调查评价的最新结果,我国多年平均的水资源总量28000多亿立方米,总量上排在世界第六位,应该是不少的,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量非常低。”

记者:“人均水资源量排名是什么样的状况?”

目前我们的人均水资源量是2200立方米,不足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3。总量排名世界第6,人均下来却是全球最缺水的20个国家之一,这是中国水资源最基本的状况。值得注意的是,水资源有丰枯变化,最近几年可用水资源总量的波动不容忽视。

2006年总量减少8.6%

国家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2006年水资源总量就减少了8.6%左右,属于相对比较偏枯的年份。那么今年的情况,目前数据还没有整理出来,但是根据目前来水的情况来判断的话,除淮河还有黄河上游来水较丰育外,大部分的河流都呈一个偏枯的态势,来水减少了大概2到3成。估计今年可能比去年还要更于偏枯。

事实上,2007年,在中国的北方地区,水资源量继续减少,其中海河和辽河流域,水资源总量减少了12%。而07年十月份以来,我国南方部分地区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旱,江西,湖南,湖北,广西等省区,降雨比多年同期偏少80%以上。

国家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对节水过去有一个误区,总是认为节水是北方缺水地区的事情,实际上在南方,也同样存在着节水的问题,今年像洞庭湖啊,鄱阳湖地区,由于长江处于枯水状况,水资源也相当紧缺,在南方也出现了这种枯季水资源紧缺的情况。”

面对近年来显现出的水资源总量减少、区域性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状况, 2007年年初,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建设部联合发布了《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这是我国第一部“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规划”。这个规划不仅提出了农业,工业,城市生活的节水重点,也有一系列预定的目标等待一个个落实。

国家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十一五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标的完成,就可以节约水资源量690亿立方米,相当于一条多黄河的多年平均来水量。”

5年时间节约的水,要超过1条黄河,这个目标一旦实现,中国水资源供给紧张的局面将得以较大的缓解。但是5年时间完成这个任务,分解到每一年,都不是一个小的数字,那么近年的执行情况到底怎样呢?

国家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目前从2006年的情况来看,确实是取得了这个显著的进展,万元GDP的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的用水量,它的下降幅度都已经达到了7.6%到8.9%,超过了预定的4%或者6%的这样一个预定目标。农业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系数也由0.45提高到了0.46,每年平稳的增加一个百分点,达到了预期的节水目标。”

比较2006年农业节水、工业节水这一系列成效数字,胡四一坦言,自己更看重农业的节水工作,因为农业的用水量约占我国总用水量的70%,而且农业用水的利用效率只有先进国家的1/2。所以说节水重点在农业,难点也在农业。

在2007年的农业节水中,不少做法给胡四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年,吉林、山东等农业大省分别投入资金进行灌溉节水工程改造,有的农民还自发地组织了用水协会,自主调剂各家各户的用水时间,一些乡村还通过IC卡的方式管理灌溉用水。这些举措都成为缓解农村水资源供需状况的希望所在。

盘点2007年,农业,工业和城镇生活节水全部完成了预定的目标。胡四一预测,照这个趋势,中国水资源的紧缺状况得到根本缓解有望提前实现。

国家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要使中国水资源的紧缺状况得到根性的缓解,也就是我们一个具体的指标,就是要实现用水的零增长,初步的考虑是要到2030年以后,才能够实现这个零增长。但是根据目前节水型社会建设推进的这个力度,和它的成效来看,可望一定程度的提前。”

2007年对于中国的水资源保护来说,是关键的一年,中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的提出具有特殊的意义;中国财经报道栏目制作的系列报道《2007中国节水报告》,将在接下来的节目中分三期,继续追踪中国农业,工业和城市生活节水的2007年,相信其中的一些节水的方法和思路也许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实现中国用水的零增长或许也就在这点滴之间。

12、沙漠每年逼近敦煌1至4专家呼吁保护莫高窟

来源:法制日报 2008年01月29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8-01-29/083414851335.shtml

  沙漠每年逼近1到4现有条例难避“唇亡齿寒”

  近30年来,位于甘肃敦煌市沙漠腹地的月牙泉水位持续下降,水域面积不断缩小。

  我国第六大沙漠库姆塔格沙漠,正快速向东扩展,逼近古城敦煌。千年莫高窟危在旦夕。

  本报记者 周文馨

  当您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国第六大沙漠库姆塔格沙漠正在以每年1到4米的速度逼近敦煌。倘若现在还不加大生态环境治理的力度,半个世纪以后,您将再也无法看到举世闻名的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

  因为,届时敦煌将成为第二个楼兰。楼兰古城是丝绸之路上的另一个站点,比敦煌更靠西,约在1600年前被沙漠吞噬。

   月牙泉萎缩敲响敦煌生态警钟

  从敦煌市区出发,驱车向南5公里,“沙水共生、山泉共处”的“沙漠奇观”月牙泉便映入眼帘。

  2000多年的沧桑巨变,漫漫黄沙淹没了多少个像楼兰一样的古城,却从未侵袭过这潭清泉。然而,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这潭清泉的水位逐年下降,最大水深已由1960年的7.5米下降到目前的1.1米。

  传说中,美丽的月牙泉中曾生长着铁背鱼和七星草,服用七星草能催生治病,吃了铁背鱼能长生不老。它们与鸣沙山上的五色沙合称为“月牙泉三宝”,可如今再也寻不见铁背鱼和七星草的踪影了。

  严冬时节,美丽的月牙泉已经上冻,月牙泉水位下降应急治理工程仍在紧张施工当中。“总投资4100万元修建的4个渗水场将在今年5月完工。”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管理处主任马生凯说,届时月牙泉水位有望得到稳定并逐步提升。

  “这只是一个应急工程,月牙泉的水位下降,是整个敦煌盆地地下水下降的一个缩影,只有敦煌地下水位回升了,月牙泉才不会干涸。”马生凯说。

  近几年来,敦煌市每年向月牙泉人工注入地表水1000万立方米,才保住了月牙泉。

  事实上,正是月牙泉水面日趋萎缩、水位持续下降,人们才认识到库姆塔格沙漠已逼近敦煌。如今,库姆塔格沙漠流动沙丘前沿离敦煌市区已不到5公里!

   库姆塔格沙漠日益侵蚀敦煌绿洲

  高耸的沙丘像巨浪一般围绕着古城敦煌,曾经遥远的沙丘现在已经开始侵蚀周边的农田。

  一位村民手指着一排半埋在沙里的树说,这些树是几年前种的,现在已经死了。20年来,他一直都想阻止沙漠的蔓延。“沙丘移动得很快,无论我做什么都阻止不了它。”

  位于甘肃境内的敦煌是古老的丝绸之路沿途的一片绿洲。据史料记载,汉唐时期,敦煌还森林茂密,胡杨、红柳和芦苇绵延数百公里,大小河流纵横,湖泊遍布。

  如今,这个古城面临被库姆塔格沙漠吹来的沙尘吞没的危险。处于库姆塔格沙漠东侧前沿的敦煌生态持续恶化,而邻近的库姆塔格沙漠还在以每年1到4米的速度整体向东扩展,逼近敦煌。

  西出敦煌180公里,有一处西湖自然保护区。“这片湿地紧挨罗布泊,紧连古楼兰,与即将合二为一体的塔克拉玛干和库姆塔格沙漠相接,是维系敦煌生态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西湖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吴三雄说。

 [1] [2] [下一页]

13、中国镉污染灾害初露苗头

来源:北京科技报2008-01-29

http://news.h2o-china.com/society/wastewater/682871201572372_1.shtml

    经常吃“镉米”及被镉严重污染的蔬菜、水果、饮用含镉量超标的水,长期积累,都可以出现镉的慢性中毒。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金泰廙领衔的金属毒理课题组的一项成果表明:在我国,镉污染长期存在,一些地方近年还出现了加剧的趋势

  我国镉污染耕地面积为1.33万公顷,涉及11个省的25个地区,并有11处污灌区土壤镉含量达到了生产“镉米”的程度

  不久前,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马家河乡新马村的罗少坤在未查出病因的情况下去世。“他就是经常觉得腿脚乏力,腹胀腹痛,到长沙的大医院检查,医生除了说肝肾功能不好外,也查不出究竟得了什么病。”罗少坤的妻子殷杏桃描述说。

  就在罗少坤去世的当天,其大儿媳彭映群也开始腹痛难忍,当地医院也查不出病因。因此,罗家人猜测:全家人喝的地下水被污染了,因为隔壁就是一家生产摩托车大货架、前保险杠等系列镀镉产品的公司。

  根据殷杏桃的描述,1998年,隔壁这家企业排放的废水污染了罗家的饮水井,致使井水颜色变成橙蓝色,经株洲市环保局检测发现后井水不能饮用。于是,这家企业在离罗家几百米处打了一个井,作为自来水分别给罗家及附近几家人饮用。

  但是去年,罗家两个儿子罗习光、罗习纯两兄弟发现,自来水又一次变成了蓝色,当时兄弟俩的妻子和父亲罗少坤均有腹痛症状,便立即送到株洲市人民医院,诊断结果是食物中毒。

  过后不久,罗家老少十几个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呕吐、关节疼痛,母亲殷杏桃及儿媳出现乳房胀痛,镇政府将他们送到湖南省劳卫所医院化验,结果为镉中毒。

  与此同时,村里又有数十名村民出现呕吐、晕厥等症状,由于怀疑这些异常缘于水污染,村民被安排集体体检,检查结果令人震惊:1100多名村民被诊断为尿液中镉含量超标,其中200多人被认定为严重超标。尿液中镉的含量标准参考值为小于5.0微摩尔/摩尔肌酐,大多数村民的检测结果则达到了15—30微摩尔/摩尔肌酐。

  其实,在2006年初,湘江的株州段也刚发生过一场镉的严重污染:株洲市霞湾港清淤治理工程施工不当且未采取适当防范措施,造成湘江株洲霞湾港至长沙段发生严重水污染事故,导致湘潭、长沙两市水厂取水水源的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有人认为新马村的镉污染可能也是这次事故所致,而新马村及周边的一些村子因土壤水体等受到污染,生产的稻米及蔬菜、甚至家禽家畜,都没法再卖出去了。

  此外,在江西省贵溪市滨江乡铜都村苏门村小组的村民在向媒体发去的函件中写道“我们地处贵溪冶炼厂以北。冶炼厂未建之前,我组水稻亩产700公斤,蔬菜是无公害、无污染产品。但是自从冶炼厂建厂以来,我组的农田、菜园逐年受到贵冶‘三废’的严重污染。监测结果表明,我们这里土壤含镉超标30倍,稻谷、蔬菜不能食用。”

  苏门村的村民说,他们的农田本是红壤性水稻土,往年耕种只要管理得当,就能获得较好的产量。但由于农田已经被污染,种出来的稻米不仅人不能吃,就连牲畜都不能喂,所以现在没人敢再种田了。而村民对这种重金属中毒,一般前期只觉得身体不舒服,也查不出什么病,他们都“硬扛”,等到后来感觉严重了,再去医院看病治疗已经晚了。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金泰廙领衔的金属毒理课题组的一项成果表明:在我国,镉污染长期存在,一些地方近年还出现了加剧的趋势。人群中存在经常与镉污染接触的人,因此他们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对镉接触人员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筛查,以保护人们免受镉中毒。

  “纯金属镉其实毒性并不大,但当它一旦在冶炼或工业生产中与其他物质产生化学反应,变成有机的镉化物,就会有很大的毒性。”谈起镉对人的危害,解放军307医院全军中毒救治中心副主任王汉斌教授这样告诉记者。

1[2][3]

14、三问横店“圆明新园” 

来源: 新京报  2008-1-29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comment/zonghe/1044/2008/01-29/014@075046.htm

  在“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浙江,横店征用的果然是几千亩良田:如此破坏国家耕地,如何才可保住耕地红线?国土资源部决不能对此坐视不管。

  占地逾6000亩、未经报批即展开征地的横店圆明新园工程,最近“被指借公益谋利”。这一项目是以民间机构的名义进行的,被视为投资者的“绿色银行”。(据《新京报》昨日报道)和之前圆明园遗址重建一样,笔者对其正当性多有质疑。

  一问“赝品”圆明新园是否具有公益性?所谓“帮助国家追讨被抢的文物”的名义,无非是在拍卖市场高价购买文物的商业行为,与根据国际条约的文物索还无关。而易地新建的圆明园也不具有任何文物价值,再逼真也不过是赝品。更何况,正如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所说:“圆明园当年到底什么样?根本没有确凿可考的记录”,“复建后的建筑是不是圆明园,我也表示怀疑。”文物界泰斗谢辰生先生也对重建圆明园表示强烈质疑:“真的不去保护,造些假的干吗?”

  既然作为“赝品”的横店圆明新园与文物不沾边,自然也不具有保护文化遗产所赋予的“公共利益”的属性,那么,商业运作圈占6000多亩土地的正当性又何在呢?

  二问圈占的到底是荒地还是良田?横店集团董事长徐文荣称圆明新园所用的都是早已废弃的“四荒地,即荒山、荒地、荒坡、荒水和少量的三类土地”。而此前另一则报道中,徐文荣曾请中国圆明园学会等单位的专家,论证“横店是天生的圆明园地貌”。

  荒地如何能符合“圆明园地貌”?真圆明园所在的北京海淀,原为一片湿地,明清时期被广辟为水田,乾隆帝曾以“垂柳依依村舍隐,新苗漠漠水田稠”的诗句描绘当时的风景。圆明园里“映水兰香”、“多稼入云”、“北远山村”的三处景观展现的也是“稻香徐引”的水田风光。换句话说,所谓“圆明园地貌”几乎就是那种最宜耕种的江南水乡。

  不出所料,在“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浙江,横店征用的果然是几千亩良田:据东阳市国土资源局一份有关报表显示,征用农田超过200公顷,即超过了三千亩。在土地生财已经难以控制的今天,特别是耕地稀缺的浙江省,将可能造成极坏的示范效应。如此破坏国家耕地,如何才可保住耕地红线?国土资源部决不能对此坐视不管,各级国土部门有必要及时介入。

 三问征用耕地是商业行为,还是政府行为?商人怎么计划是一回事情,但是,一旦为商业项目政府动用公权力,征用了几千亩农民土地,则是关乎民生的一项重大公共问题。从执掌统筹立项的当地发改委、负责“城乡统筹规划”的规划局、到守土有责的国土局,当地政府必须审慎行事,严格遵照物权法充分保障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切实守护民生。

  南北重建圆明园,已是全国公众高度关注的一个公共事件。去年12月《人民日报》的调查显示,72.1%的民众对重建或修复圆明园持明确反对态度。在强大的民意面前,最近北京市文物局和海淀区发改委负责人分别承诺:“圆明园里面的建筑暂时不会恢复”,圆明园重建还“没有摆上正式议程”,而国家文物局则表示将根据“不改变原状原则”抓紧制定《圆明园遗址专项保护规则》。同时,北京市投入了巨资,展开了兼顾文化与民生的四合院“旧房改造”,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

  不到一年前,金华市(辖东阳)刚刚跻身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近年,国务院发出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要求,“坚决禁止借保护文物之名行造假古董之实”,“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切实用到对重要文物、特别是重大濒危文物的保护项目上。”金华要在文化遗产上有所建树,是否也该学学北京尊重民意、关注民生的做法呢?□姚远(北京 学者)

15、谈藻色变,不如退而治污

来源: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2008-01-29

http://news.h2o-china.com/society/wastewater/682601201567361_1.shtml

2007年,可称为“蓝藻年”,由于当年夏季太湖蓝藻暴发,随后,各地一些湖泊、水库相继遭受蓝藻影响,令人谈“藻”色变。其实,蓝藻种类繁多,且分布十分广泛,遍及世界各地,早就与人类和平共处,长期以来相安无事。

水中的藻类是水生生物分类学的一个大种群,是在水中能够适应悬浮生活,易于在风和水流作用下作被动运动的植物群落,也可称之为浮游植物或浮游藻类。藻类植物具有共同的特性,但在植物体的体型、构造、色素组成等方面有显著的不同,可根据这些特征进行植物分类,藻类可分成几类,每类在分类学上为一个“门”,藻类分门的主要依据是它们所含的色素和植物体的形态、构造,一般将淡水藻类分成11门,有蓝藻门、红藻门、隐藻门、甲藻门、褐藻门、黄藻门、金藻门、硅藻门、裸藻门、绿藻门、轮藻门等,每一门再分纲、目、科,蓝藻只是其中的一个“门”。蓝藻种类有几千种(或说已知约1500多种),可形成水华的有近百种,其中能产生毒素的有几十种。

藻类植物是生物食物链中最重要的初始环节之一,水中的浮游藻类可直接或间接的作为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的饵料,以往认为家鱼不能消化蓝藻,但近来也有蓝藻被鱼体吸收利用的报道,有不少蓝藻还可以直接固定大气中的氮,以提高土壤肥力,使作物增产。有的蓝藻可作为人们的食品,如著名的发菜和普通念珠藻(地木耳)等,还有螺旋藻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居各食物之冠。还可从蓝藻中提取胰蛋白酶抑制剂,用于治疗急性胰腺炎等胰腺或胰周感染性疾病,或用于治疗脑气肿及脑缺血等疾病。

在洁净的天然水体中,生存着一定数量的藻类,在生态良好的环境之中,呈现出生物多样性,各种藻类和谐共存,互相制约。由于蓝藻有很强的生存能力,当湖水遭到严重有机污染,氮、磷等物质的含量超标时,水中的营养状态失去了平衡,再遇上适宜的温度(气温在18摄氏度左右)等条件,蓝藻容易成为优势种,水中的其他藻种受到抑制,相对数量减少,水体中的蓝藻大量繁殖,个体数巨增,造成蓝藻暴发疯长。

藻类的个体大小一般在2~200微米,肉眼难以看到,需用显微镜才可以分辨,在自然水体中,当其大量繁殖时,才使水色和浑浊度有所改变,此时人们还不以为然,直到蓝藻疯长,形成大片蓝绿色的藻块或藻的薄层,才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支持藻类疯长的氮、磷等物质,在水中无色无形,数量再多也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水中氮、磷主要来源于人类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排水、家畜排水、.水产养殖和底泥之中:

人类的生活污水中常含有一定数量的氮、磷等营养物,主要是来自人类的排泄物和洗涤剂,生活污水中的氮主要来自人体食物中蛋白质代谢的废弃产物,人体代谢废物中也含有磷,含磷合成洗涤剂的大量使用,使生活污水中的磷含量急剧上升。

工业废水也是水中氮、磷的重要来源,不少工厂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含氮、磷的废水,如焦化厂、化肥厂、石油化工厂、纺织印染厂、制药厂等废水中均含有大量氮,而食品加工、发酵、鱼品加工、化肥、洗涤剂生产、金属抛光等工厂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磷,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经生化处理后,剩余的大部分氮、磷随出水排入河道,也是城市附近水体中氮、磷的主要来源。

农田中施用的氮、磷肥料,除一部分真正被农作物吸收利用外,其余的被土壤吸附,残留和溶于水中,相当部分通过雨水冲淋带入江河湖泊。在农田中施用氮肥的30%,磷肥的5%未能被利用,近年来,由于化肥的大量使用,以及可耕地土壤质量的降低,导致肥料成分容易流失,氮和磷大量进入水体。

饲养家畜家禽的废弃物和排泄物中含有大量氮和磷,如以单位个体计,牛排泄物的污染量约为人体排泄物污染量的4倍,随着雨水的冲刷,大量地进入水体。

水产养殖业的残饵,悬浮物以及鱼类的排泄物,粪便的污染,引起了养殖场和其周围水域的水质,底泥的环境恶化及水中氮、磷含量的增加。

在底泥表层或其上面的新生沉积物中所含的氮、磷,直接或通过底泥粒子间的间隙水等溶入水中,形成二次污染。

由此看来,蓝藻并不可怕,作为一个物种也有其存在和生长的理由,可怕的是,人类毫无限制地向水中排放污废水,直到造成蓝藻危害,还在指望老天帮忙。

没有意识到应该限制人类自身的排污行为,只是被动地清除蓝藻和稀释水体,头痛医头,治标不治本,来年很可能暴发更可怕的蓝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