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四月十九日绿家园江河信息汇总

四月十九日绿家园江河信息汇总

2006-04-19

今日江河信息导读:1、温家宝: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2、关键是加快实现“三个转变”

                  3、环保总局:摒弃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做法

                  4、新华时评:漫天黄尘是大自然的警示和抗议

                  5、矫勇:以科学的态度和扎实的工作努力做好三峡三期枢纽工程验收工作

                  6、济南黄河堤防工程防护林连遭不测(图)

                  7、周生贤:中国平均两天发生一起突发环境事件

                  8、河南省环境保护纪事:治污须用铁腕

                  9、广州河涌污染受关注 35条河涌今年将实施截污

                  10、广东环保局:广州、深圳饮用水源水质未完全达标

                  11、三门峡水库存废之争:陕豫的利益博弈   

 

1、温家宝: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6年04月19日

  温家宝在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曾培炎主持会议并作总结讲话

  本报北京4月18日讯 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4月17日―18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保护环境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长远发展,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事业。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我国环境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充分认识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以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主持会议。

  温家宝在讲话中指出,“十五”期间,我国环境保护取得了积极进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减缓,部分流域区域污染治理取得初步成效,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工业产品的污染排放强度有所下降。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十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大多超额完成,但环境保护的主要指标没有完成。一些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在不断产生,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必须引起我们高度警醒。

  温家宝指出,环境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是: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环保欠账过多,环境治理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资源消耗比较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环境保护执法不严、监管不力、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现象还比较普遍。环境保护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温家宝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保障中华民族的生存和长远发展,必须加强环境保护。一定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温家宝指出,“十一五”时期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在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使重点地区和城市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率由18.2%提高到20%。环保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着力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创新体制机制,依靠科技进步,强化环境法治,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经过长期不懈地努力,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温家宝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 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努力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温家宝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着力做好四个方面工作。第一,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切实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重点是加强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防治。第二,加强自然生态保护,努力扭转生态恶化趋势。一方面,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另一方面,坚持不懈地开展生态工程建设。第三,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一个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第四,加快发展环境科技和环保产业,提高环境保护的能力。

  温家宝强调,加强环境保护工作,要加强领导,落实任务,从八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一是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地方政府要对环境质量负总责,将环保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范围和干部政绩考核。从今年开始,每半年公布一次各地区和主要行业的能源消耗、污染排放情况。要建立环保工作问责制。二是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各地都要制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并层层分解,落实到基层和重点排污单位,不得突破。三是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今后凡是不符合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建设项目,不得审批或核准立项,不得批准用地,不得给予贷款。四是制定区域开发和保护政策。根据不同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规范国土空间开发秩序。五是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建立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和案件。六是用改革的办法解决环境问题。注重运用市场机制促进环境保护,建立能够反映污染治理成本的排污价格和收费机制,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七是进一步增加环保投入。要把环境保护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保证环保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八是不断加强环保监管能力建设。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切实提高突发环境事件的处置能力,加强环保队伍建设。要大力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作了总结讲话。他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关注环境保护工作。这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是在“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这次会议精神,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上来,进一步提高对环境保护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把“十一五”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把环境保护的责任落实到位。抓紧制定环境保护专项规划,进一步落实加强环境保护的工作措施,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提高环保工作水平,努力开创我国环保事业新局面。

  会上表彰了全国环保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以及部分中央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负责人,全国环保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在北京参加了会议。各省(区、市)、市(地)、县(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在当地分会场参加了会议。

2、关键是加快实现“三个转变”

来源: 中国环境报2006-04-19

  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肩负重大使命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十一五”期间的环保工作,统一了思想,明确了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对于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环保任务,开创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新局面,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十五”时期,经过各地各部门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环境保护取得积极进展。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资源消耗和污染物产生量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有所减缓,部分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长期积累的问题尚未解决,新的问题又在产生,环境污染还在加剧,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问题仍然较多。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环境状况的关键时期。今后五年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在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使重点地区和城市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率由18.2%提高到20%。

  实现这个目标,要求我们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感,以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力气,切实做好环保工作,真正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关键在于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推进,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三个转变”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措施,是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要求,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环保工作重要的指导方针,也是环保工作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战略性、方向性、历史性转变。我们一定要摒弃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做法,坚持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全力推进转变进程。

  加快推进“三个转变”,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通过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根本上缓解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减少污染物排放。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严格控制新增污染。同时,以大工程带动快治理,实行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建设相结合。

  加快推进“三个转变”,必须坚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切实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要把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作为重中之重,力争在今后五年内取得明显成效。饮水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必须作为环保工作的首要任务,下大力气抓紧抓好。

  加快推进“三个转变”,必须坚持机制体制创新,充分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保护环境。要完善价格、财税、金融等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用经济杠杆调控社会环境行为。切实把环境保护纳入法治化轨道,坚决改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状况,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绝不允许违法排污行为长期进行下去。

  加快推进“三个转变”,必须坚持实行环境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对辖区环境质量负责是法律赋予地方人民政府的神圣职责。各级政府要把环境保护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确保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要将环保考核情况与干部实绩分析评价直接挂钩,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让那些不重视污染防治工作、没有完成环保任务的领导干部,得不到提拔重用;让那些漠视环境法律法规的领导干部付出代价。

  加快推进“三个转变”,必须坚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动员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每个公民、每个家庭、每个单位、每个社区都应从我做起,自觉参与环保活动。要在全社会普及环保意识,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事危则志远,情迫则思深。”未来15年,我国仍将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将面临人口不断增加、资源约束突出、环境压力加大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抓住环境保护工作难得的历史机遇,更新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实现“三个转变”,坚决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突破资源、环境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努力奋斗!

3、环保总局:摒弃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做法

来源:新华网2006年04月19日

  新华网北京4月19日电 (记者崔清新) 面对中国北方的漫天风沙和各地频频出现的重大污染事件,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在18日举行的全国环保厅局长会议上指出,要摒弃那些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做法。

  他指出,要把各地完成指标情况向社会公布,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对没完成任务的要给予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整改。要切实贯彻《环境保护违法违纪处分暂行规定》,坚决查

处一批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环境违法违纪行为。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17日召开的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坦言,过去五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大多超额完成,但环境保护的指标没有完成,主要是两个指标:一个是二氧化硫排放量,一个是化学需氧量。

  2005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了27%,化学需氧量仅减少了2%,均未完成削减10%的控制目标。

  周生贤说:“十五”环境保护指标没有完成,是由于一些地方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在发展的过程中付出了比较大的环境代价。

  在部署2006年工作任务时,周生贤说,“十一五”期间(2006-2010),这两个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减少10%“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作为开局之年,要力争在2006年实现削减2%的任务。

监察部和国家环保总局在今年2月20日公布实施了《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这是中国首部为追究环保领域违法违纪行为的责任而制定的专门规章。规定详细列举了当前比较突出或者比较普遍、需要严厉惩处的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其中涉及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规定有30余项,涉及企业中由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人员规定有8项。(完)

4、新华时评:漫天黄尘是大自然的警示和抗议

来源:新华网 2006年04月19日 

    新华网北京4月18日电(记者赵鹏) 一场漫卷北方广袤大地的滚滚黄尘渐已落定,但这场近年影响范围最大的强沙尘带给人们的震撼却难以平静。黄沙呼啸漫天,是来自大自然的悲歌和警示,是对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再次抗议。

    我们当然不能指责大自然的狂暴和无礼,相反,我们要感谢来自遥远北方的劲风。是它在亿万年里裹挟着蒙古高原富有养分的尘土,年复一年千里南来飘落累积,才有了华北平原这一典型的吹积平原。没有亘古以来的漫天黄尘,就没有这片沃野上的人类文明。

    我们当然也不能违抗大自然的阴晴旱涝。关于沙尘天气的成因,学术界已有基本一致的认识,即沙尘天气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气候干燥。今年入春以来,我国北方地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冷空气频繁南下,这些都是造成北方地区沙尘天气较前几年偏多、偏强的天气原因。但是,学术界也一致认为,人类活动对地表结构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沙尘天气的严重性。

    尽管经过多年来的治理,我国土地沙化防治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局部地区沙漠化仍在扩展则是不争的事实。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境内的东、西居延海,历史上曾经水草丰美,绿树红花,商旅弦歌不绝,诗人唱和留连。但由于为之提供水源的黑河流域过度开垦,生态恶化,而使东、西居延海入水量大减,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相继干涸,并成为我国北方有名的“沙尘走廊”。而甘肃省著名的沙漠绿洲民勤县,也因祁连山生态恶化,造成每年进入全县的地表水由上个世纪50年代的5.9亿立方米,降至现在的1亿立方米,全县94%的土地已经荒漠化,过去的“沙漠明珠”如今成为我国四大沙尘暴发源地之一。

    我们多年以来致力于土地沙化防治是有成就的,这是在艰难条件下的成就,因而尤为可贵;我们代代相续的全民义务植树绿化事业,也使相当于一个河北省的面积遍植绿树。但是,与我们向大自然无尽的索取相比,我们给予大自然的回报是不是太单薄、太寒酸了呢?国家林业局的统计数字说,我国现在的森林资源总量达到124.56亿立方米,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10亿立方米相比,增长13%。而自那以来,我国的经济总量增加了何止百倍?我们财富中的多少,又用于偿还了对大自然的欠账呢?

    我们对大自然的欠账太多了,甚至欠下了子孙账。那呜咽哀号的漫天黄沙,就是对人类向大自然无情掠夺的抗议,那断流的塔里木河边枯死的胡杨林,就是对我们不计后果发展之路的无言责问。

    当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时,迎接与会代表的是漫天黄尘。就是这次大会明确提出,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忽视环境保护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转变为加强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推进,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

    这将是我国环保事业的历史性转变。愿风沙肆虐的悲剧从此谢幕,祖国天更蓝、水更绿、山更青、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早日实现。(完)

5、矫勇:以科学的态度和扎实的工作努力做好三峡三期枢纽工程验收工作

来源:水利部 2006年4月19日

各位专家、同志们:

根据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的工作部署,三峡工程三期验收工作正式启动了。三峡工程三期验收分三个组成部分,枢纽验收、移民验收和输变电系统验收。受国务院委托,由水利部牵头组建枢纽工程验收组,负责三峡工程的枢纽验收,这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为做好三峡枢纽工程验收工作,枢纽验收组专门成立枢纽工程验收专家组,今天是专家组第一次全体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长江三峡三期工程枢纽工程验收工作大纲》,研究和明确有关职责和分工,部署三期上游基坑进水前技术预验收工作,并进行验收前现场考察。受汪恕诚部长委托,我讲4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充分认识三峡枢纽工程三期验收工作的重大意义

长江三峡工程,举世瞩目,国运所系。三峡工程拥有世界上最重要的防洪功能,直接保护着下游富饶的江汉平原和大武汉等重要城市;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发电功能,水电装机达1820万千瓦,直接为我国华中、华东、华南和重庆市广大地区提供巨大电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船闸,年货运量达5000万吨,改善了长江黄金水道。三峡工程还是世界水利水电史上移民搬迁最多的工程,需要安置移民达120万人之多;也是受世界上关注最多的水库生态工程,涉及到上游的泥沙、库区的水环境保护和地质稳定、下游的河势变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三峡工程集世界上最大的防洪功能、发电功能和船闸航运功能为一体,并顺利搬迁安置了百万移民,积极探索处理各种复杂的生态问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水利水电之最,堪称世界奇迹。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体工程建设者13年的艰苦努力,三峡工程进展顺利,主体工程即将完成,几代人的百年梦想即将成真,高峡出平湖的蓝图即将实现。这样一个巨大、复杂并事关国计民生的工程在投入运行之前,必须要进行科学的、严谨的、全面的、系统的验收。这不仅关系到工程是否按国家审批的设计文件进行建设,质量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概算是否控制合理,运行是否具备条件;更关系到长江中下游人民生命财产是否能得到有效保护,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是否能得到有力保障,三峡工程是否能够如期发挥其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三峡枢纽工程三期验收是三峡工程验收重要的、关键的组成部分,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验收工作的重大意义,以对党、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做好三期验收工作。

二、关于三峡枢纽工程三期验收工作的组织安排

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峡三期工程验收工作非常重视,专门成立了以曾培炎副总理为主任的验收委员会。水利部对三峡三期枢纽工程验收工作也高度重视,汪恕诚部长亲自担任枢纽工程验收组组长,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认真做好各项验收工作,全面完成国务院交给的验收任务,向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按照三峡建委的安排,水利部多次和国家发改委等19个部门联系协商,成立了由55名专家和部门负责同志组成的三期枢纽工程验收组,其中包括10多名院士。参照二期工程验收的经验,三期枢纽工程验收组专门成立了验收专家组,作为枢纽工程验收组的咨询机构,负责研究分析验收中的主要工程技术和质量问题,提出验收的意见和建议,为枢纽工程验收组提供决策依据。专家组组长由潘家铮院士担任,索丽生、刘宁、曹右安、高安泽、曹征齐同志任副组长,有关坝工厂房、航建、金属结构、机电、施工等专业的专家共47人任委员。枢纽工程验收组还设立了办公室,作为验收组和专家组的办事机构,负责各项验收活动的组织、安排及日常工作。刘宁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张汝石、高安泽、曹征齐同志任副主任。到目前为止,三峡枢纽工程验收的组织机构已经建立,验收组和专家组成员全部到位,为系统、全面地开展验收工作做好了各项准备。

三、以严谨的科学精神认真做好三期枢纽验收工作

三峡工程建设,无论是工程决策时期还是建设阶段,始终保持着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精神。工程决策时期,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了长达几十年的反复论证,工程方案最后由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建设时期,遵循国际上先进的建设管理模式,工程建设严格实行业主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保证了工程的进度、质量和概算控制。为了确保三峡工程质量,三峡建设委员会专门成立质量专家组,充分发挥政府质量监督作用。工程建设期间还运用先进技术,解决了一系列工程重大问题。比如高边坡和大断面地下洞室开挖、超大型机组的制造与安装、世界领先的高强度混凝土浇筑、以及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管理等。三峡工程今天取得的伟大成就,首先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体建设者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科学精神在三峡工程中得到发扬光大的结果!所以,当三峡工程进入验收阶段,我们仍然要发扬工程决策和建设阶段严谨、科学的优良传统,认认真真地做好枢纽工程三期验收工作。

为了保证三峡工程在建设期间能够发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在建设期间,我们先后开展了一期和二期验收工作,积累了许多经验。但是和二期枢纽验收工作相比,三期枢纽工程验收具有很大的特殊性,验收工作更复杂、更艰巨。主要表现在:一是验收涉及项目多、范围大、历时长。二是不确定的因素相对比较多,工程运行方式和初步设计相比发生较大变化。比如,大坝将按156m水位提前蓄水运行,两条船闸的一、二闸首完建工程将提前进行,大坝按175m水位正常运行的时间也将大大提前,等等。这些变化有些尚未按程序审批,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增加了验收的难度。三是对二期工程验收时遗留的问题,在三期验收时要给出结论。四是三期工程验收是竣工验收的重要组成部分,需和竣工验收有机结合。因此,三峡三期枢纽验收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社会关注程度更大。我们要充分认识三期枢纽验收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宁可把困难想得多一些,把问题想得复杂一些,准备得更充分一些。当然,三期枢纽工程验收工作也有很多有利条件。一是三期枢纽工程验收的专家集我国水利水电界的专家精英,大家都有深厚的专业功底和丰富经验;二是许多专家参加了二期枢纽的验收工作,对三峡工程已有比较全面和实际的了解,有一个良好的基础;三是有国务院三建委强有力的领导;四是有三峡总公司的大力支持。只要我们以负责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务实的作风、扎实的工作,就一定能够做好三期验收工作。

下面,我对三期工程枢纽工程验收工作提几点具体要求:

1、切实履行职责,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做好工作。所有参加枢纽验收工作的同志,都要充分认识枢纽验收工作的重要性,保证时间,集中精力,真正做到不辱使命,不负重托。

2、严格按照枢纽工程验收大纲明确的任务开展工作。验收大纲对验收组织、验收依据、验收程序、验收内容和重点、验收成果等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它是验收工作的法规,我们要严格依法办事。

3、制定周密的验收工作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在每次验收活动前,都要根据验收对象,弄清验收的范围、重点和验收条件,制定周密、详尽的工作计划,落实责任,认真实施。

4、枢纽工程验收办公室和三峡总公司验收办公室要密切联系、团结协作。两个验收办具有密切配合的良好传统,应进一步发扬光大,常沟通,多联系,形成合力,切实组织好验收工作。

5、枢纽工程验收办应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无论验收组成员还是专家组成员,均是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学者。有些专家年事已高,验收办要尽可能做好服务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防止发生意外事件。要建立验收活动中的应急预案,避免出现被动局面。

四、努力做好今年的验收工作

根据验收大纲确定的任务,今年5月要进行三期上游基坑进水前验收,9月进行156m水位蓄水验收。按照工程进展和验收准备工作情况,计划5月25日完成三期上游基坑进水前验收,9月15日完成156米水位蓄水验收。这两项验收工作都十分重要,涉及今年汛期全面启用大坝安全挡水和按156米水位的蓄水运行,请各位专家务必高度重视。两个办公室已经就验收的组织和安排进行了协商,形成了操作意见。潘总还将对历次验收提出明确要求。目前到上游基坑进水前验收只有20多天时间,时间紧,任务重。要安排好计划,工作到位,保证今年验收任务的顺利完成。

各位专家,三峡三期枢纽工程验收工作是国家和人民交给我们的一项光荣使命,责任重大,任务艰巨。这次会议的召开,是对长江三峡三期工程枢纽工程验收工作的总动员、总部署。三峡三期枢纽工程验收工作已经启动,让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兢兢业业,扎实工作,高度负责,精细把握,全面完成枢纽验收工作。

谢谢大家!

6、济南黄河堤防工程防护林连遭不测(图)

来源:中国水利网2006年4月17日 

自植树节以来,黄河济南段天桥泺口堤段下首2公里大堤防护林木,多次遭损毁、被盗,累计树株4200余株,损失5万余元。

黄河大堤背河10米护堤地,是国家正式征用后用来栽植防护林带的。国家每年投入大量资金来栽植、管理这些林木。尤其是黄河标准化堤防工程建成后,大堤上的树株覆盖率逐年增加,树株品种也开始多样化。在靠近市区的堤段,种植了部分观赏苗木,既可护堤,又能美化环境。由于靠近市区,管理起来非常困难,自植树节以来,屡遭破坏和偷盗。黄河河务部门组织了树株看护人员进行巡逻,并及时进行了补栽。平静了一段时间之后,4月15日凌晨,泺口下首堤段再次遭到大面积损毁和盗窃,此次被盗和损毁树株近2000株,其中香花槐600株,柳树1300余株。加之以前毁坏和被盗的部分树株,目前,自植树节以来,累计遭破坏树株4200余株,其中,香花槐近1300株,柳树2900余株,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5万余元。

据了解,目前,黄河河务部门已将此事向当地政府做了汇报,并与派出所取得联系,同时组织水政监察人员与公安部门协同调查该案。并积极采取补救措施,尽快恢复黄河堤防防护林带建设。但目前已过植树最佳时期,补栽树株的成活率难以保障。(朱兴国 杨鹏)

 

7、周生贤:中国平均两天发生一起突发环境事件

来源:新华网2006年04月19日

  新华网北京4月19日电(记者崔清新)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在18日举行的全国环保厅局长会议上说,自去年11月13日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发生以来,中国共发生各类突发环境事件76起,平均每两天就发生一起。

  “如果环境保护继续被动适应经济增长,这种状况将难以遏制,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周生贤说。

  据了解,在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后的突发环境事件中,有8起案情比较重大。其中包括2005年12月中旬发生的广东省北江镉污染事件,今年1月5日发生的河南巩义二电厂柴油泄漏污染黄河事件等。

  2005年发生的环境事故中,有97.1%属于污染事故,其中水污染事故占50.6%,大气污染事故占39.8%,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5亿元。

  近年来,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以年均29%的速度递增。2005年,全国发生环境污染纠纷5.1万起。

  4月17日至18日,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迎接与会代表的是漫天黄尘。就是这次大会明确提出,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忽视环境保护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转变为加强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推进,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

周生贤称之为“历史性转变”。他说:“环保工作必须加快推动历史性转变,下大力气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突出环境问题,有效化解各类环境矛盾和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8、河南省环境保护纪事:治污须用铁腕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6年04月19日

  今年以来,河南省副省长刘新民已经主持召开了5次环保工作会议,3次赴污染治理一线检查工作。这位主管多个部门的副省长告诉记者,他把60%的精力投入到了环保工作中。

  河南省最近几年铁腕治污,力度空前。中原大地在经济总量超过1万亿元、跃居全国第五的同时,环境质量不断好转。

  “硬起手腕,采取硬措施,打一场硬仗”

  近几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把环境保护当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以污染防治为重点,以改善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环境质量为主线,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环境保护工作要硬起手腕,采取硬措施,打一场硬仗!”

  打赢这场硬仗,首要的是使环境状况成为各级政府的“硬指标”。河南省实行了严格的环保目标责任制,每年省政府都同各市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各市政府则和区县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环保目标的完成情况纳入政府的综合考评体系,实行“一票否决”。

  环保目标责任制对破解以往比较普遍的地方保护难题起到重要作用。河南省漯河市污染一度比较严重,1993年10月,首届“中华环保世纪行”新闻采访活动正是在这里打响了曝光淮河污染问题的“第一枪”。为确保环保目标任务的完成,漯河市2003年5月专门成立了环境保护目标管理工作办公室,负责环境保护目标的制定、目标任务的交办、督办和考核等。漯河市环保局局长王银岭告诉记者,“我当环保局长4年了,在打击违法排污企业时,市委、市政府领导没有一个打招呼的。”

  针对一些突出的环境问题,河南省从去年开始开展专项环境综合整治。2005年,河南省对洪汝河等3个重点流域和安阳市安林公路两侧小企业群等5个重污染区域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关闭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263家,停产治理111家重污染企业。目前正在重点整治沙颍河等6个污染较重的流域、辉县水泥群等5个局部环境问题突出的区域。

  河南属发展中省份,财力有限,但省政府明确要求,2007年年底前,在18个省辖市和全省108个县(市),都要建成管网配套的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

  频亮“撒手锏”,平均每天查处环境违法案件近10起

  新乡市2005年被亮了“红牌”――因出境河流水质连续三次超标,从当年4月份直到年底,河南省环保局暂停审批新乡市所有排放水污染物的建设项目。“暂停审批项目是一个撒手锏,对地方经济发展影响很大。”河南省环保局污控处处长马新春说。

  河南位于淮河、海河、黄河、汉水四个流域的上中游,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也主要在河南境内。河南省把水污染防治作为重中之重,加强对市县政府的督促检查,对出境河流水质连续两次超标的省辖市政府出示黄牌警告,并向全省通报;对第三次超标的地方,暂停所有排放水污染物建设项目审批,直至水质好转。2005年,南阳市和开封市受到了黄牌警告。

  通过暗访发现问题,环保问责直接到人,重罚违法排污企业……记者了解到,河南环保方面的“撒手锏”还有不少:

  ――河南省环保系统执法人员现场检查采取暗访方式,不打招呼。省政府领导也经常带队到各地暗访,发现问题,再开现场办公会解决。副省长刘新民去年带队到全省各地暗访环保近10次。河南省制定了《关于违反环境保护规定行政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对违反环境保护规定的有关人员进行严肃查处,加大责任追究力度。这一办法实施以来,共有223名国家工作人员因环保问题受到政纪处分,其中县级干部就有7人。

  ――为遏制违法超标排污屡禁难止的现象,河南省规定,对一次严重违法超标排污的企业实施停产治理或停产整顿,并给予经济处罚,加倍征收排污费;连续两次违法超标排污的,予以关闭、取缔。

  据统计,去年河南省各级环保部门共纠正各类环境违法行为7200多起,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3532起,平均每天近10起。河南省环保局直接查处了30起典型违法排污案件,并联合省监察厅对13起环保违法案件实施了挂牌督办。

  “真干了,真犯难了,真见效了”

  河南省地处千里淮河上游,淮河治污,备受关注。河南省环保局局长王国平告诉记者,2005年河南省淮河流域水污染物COD、氨氮入河量分别比2000年削减了30%和29.7%,低于国务院与河南省签订的目标责任书规定的入河量目标,10个出省境断面水质目标综合达标率为90%。

  王国平说:“这几年我们是真干了,真犯难了,真见效了!”出现喜人变化的不仅仅是淮河流域。5年间,河南全省COD排放总量削减12%,地表水、地下水水质普遍好转,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优良的比例大幅提高,环境状况达到了十余年来最高水平。

  环境监测数据显示,2005年与2000年相比,河南省主要河流水质达到一类到三类标准的河段长度增加了1212公里,劣五类水质河段长度减少228公里;地下水水质为优良的城市由9个增至15个,水质较差的城市由8个降至3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提高了14.7%,饮用水源地水质为优良的城市由9个增加为18个,饮用水源地水质受到污染的城市由9个减少为零;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优良的比例提高了19.8%,2005年全省主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的平均比例达83.7%。

  狠抓环保,对河南经济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十五”期间,河南全省共取缔关闭3860家污染严重的小造纸、小水泥等企业,通过“关小上大,关旧上新”,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河南省造纸企业由“十五”初期的1360家减少到目前的350家,在污染负荷大幅度降低的同时,全省造纸总产量由290万吨提高到2005年的500万吨以上。

  “河南省的环境形势仍然比较严峻。”刘新民副省长强调,“我们将采取更加严格、更加过硬的措施,把《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落到实处,完成好环境保护的各项目标。”

9、广州河涌污染受关注 35条河涌今年将实施截污

来源:《信息时报》2006年04月19日

  昨日,时报A4版刊登康乐涌、棠溪社区一河涌污染严重、卫生状况甚忧的报道,市政部门高度重视并作出回应:两条河涌都已制定相关的整治计划,其中康乐涌计划8月完成整治工作。此外,今年全市将再推进35条河涌截污,并首次公布了全部名单。

  康乐涌8月将完成整治

  对于时报昨日报道的两条河涌,市政部门做出回应:根据整治计划,如果拆迁顺利,康乐涌计划今年8月份完工。至于工业废水排放及沿线居民乱丢垃圾问题,必须与相关职能部门采取联合行动,通过强有力的措施进行监管。

  而流经棠溪社区的河涌是新市涌,该涌是石井河流域的一条主要支涌,已纳入今年石井河流域的整治工程,目前市政园林局正进行该涌的污染源摸查,继而开展截污设计工作。

  排水管理法规有望出台

  据介绍,截至去年,广州市政园林局已在沙基涌、马涌等31条河涌两岸铺设了污水管,收集两岸居民的生活污水,对改善河涌水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全市共231条河涌中需进行截污的河涌共101条,广州市市政园林局将根据这些河涌的地理位置、受污染程度分步分批推进河涌截污工程建设。

  今年,市政园林局将加大河涌整治力度,除了对沙河涌、猎德涌等31条河涌进行进一步的整治,确保没有生活污水排入河涌外,还要开展石溪涌、车陂涌等35条河涌的截污工程;同时还将加快出台排水管理法规,并联合环保、城管、环卫等职能部门,加大执法力度,加强监管,维护截污成果。

  相关新闻 沙河涌新市涌清拆两岸违建

  整个整治工作将于7月中旬完成

  时报讯(记者 朱小勇 通讯员 冯永江) 白云区沙河涌和新市涌沿线环境的全面整治工作昨天拉开序幕。两条河涌两岸20米范围内的违建、无证照停车场、餐饮店等将一律清拆,整个整治工作将于7月中旬完成。

据悉,沙河涌在白云区辖内各长1100米的左、右两条支流,从白云机场流入石井河全长7775米的新市涌两岸沿线都列入整治范围,内容包括:清拆违法建设,包括乱搭建、吊脚楼和窝棚;清理无证照的停车场、汽车维修和餐饮等店铺;清理河涌水面及两岸的垃圾和废弃物;清拆违法设置的招牌、户外广告;清理河涌两岸的禽畜养殖场;清理整顿污染河涌的企业。(记者 刘谷华 通讯员 关杨 高润霞 王奎山 刘锴)

10、广东环保局:广州、深圳饮用水源水质未完全达标

来源:新华网 2006年04月19日 

    新华网广州4月18日电(记者郭莹玉)广东省环保局副局长陈光荣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广东全省21个地级以上城市66个饮用水源地水质总达标率为87.5%,广州和深圳2市未完全达标。

    陈光荣说,目前广东省水质完全达标的城市有19个,广州和深圳2市未完全达标,分别为71.1%和87.1%,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粪大肠菌群、生化需氧量和总氮。

据介绍,与2004年相比,经过一年来的整治,广东省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上升19.7个百分点,全省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状况明显好转。(完)

11、三门峡水库存废之争:陕豫的利益博弈   

来源:民主与法制时报   18-04-2006

豫陕两省关于三门峡水库之争,超出了单纯的技术层面,上升到了政治层面──两个省的人大代表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相反的议案,争端的层级越出了水利部以及黄河管理委员会行政调解的范围。真理究竟在哪一方手上,已非核心命题,背后的省际利益考量进入法律调整的范畴,处理不好必将是利益相害的结局。

天鹅湖静悄悄的,轻柔的泥滩从水边漫延开,有天鹅飞走后留下的脚印。3月30日,河南三门峡市。河柳新绿,一派春来景象。天鹅湖就在城北的黄河岸边。20天后,黄河旅游节将在这个城市举行。而就在此前半个月,全国两会上,三门峡水库存废之争再次被提起,32名河南省全国人大代表向大会提交了《关于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三门峡水库有关问题做出决议或决定的议案》,三门峡市委书记连子恒是议案发起者之一。

三门峡市因三门峡水库而设市,也因三门峡水库而兴盛。因三门峡水库而形成的黄河湿地,成了天鹅越冬的乐园,三门峡水库因而得了“天鹅湖”的美誉,三门峡市也被人们称为“天鹅之城”。

自三门峡市往西100多公里,就到了出秦的第一关“潼关”。4月2日,记者抵达潼关古城,那里看不到一点城市的迹象,这个素有“三秦门户”之称的要塞,在三门峡水库建成后,沦为了废墟。当地人言语中对天上飞的天鹅没多大兴趣,他们更多是怀念那曾经辉煌的潼关古城。“城墙同西安和北京的城墙一样厚,抗战时日本人炮轰了八年都没有轰垮。”在黄河岸边开鱼庄的张建国对此津津乐道。

三门峡市、潼关古城,一座新城的兴起与一座三千年古城的废弃,皆因三门峡水库。而这两座城池的兴废,也成了观察三门峡水利枢纽建成后河南与陕西两省不同境遇的一面镜子。“他的一生都让黄河给毁了。”张建国指着72岁的李天一老人说。李天一住在张建国的鱼庄,每天下河为张建国打鱼。从14岁起,他就靠在黄河里打鱼为生,年轻时每天打了鱼就挑进潼关古城里卖。

上世纪50年代,三门峡水库建设移民,潼关古城拆毁另建新城,他没有迁往新城,而是移民到了宁夏。那时他有个三岁的儿子,妻子也还年轻,在宁夏的黄河边种庄稼。60年代,儿子和妻子都饿死在宁夏,他孤单一人跑回了潼关。此后在潼关与宁夏那块安置地之间,他又来来回回跑了三次,一直到80年代,才最终留在了潼关。此时老人已年近半百。

“我一生都在黄河边上搬家,从黄河这头搬到那头,又从那头搬到这头。”李天一说。此后的年代,他未能再娶,而是重操旧业,漂在黄河上靠打鱼为生。张建国称李天一为大哥。但据附近居民称,张建国与李天一情同叔侄,因为李天一打鱼勤快,张建国的鱼庄也开得兴盛。“李天一总算有了个归宿。”这些居民也都是回迁的移民,在陕西这样回迁的三门峡库区移民共有43万。

自潼关以上,关中平原当时的移民多达30多万,这些移民60年代中期起开始回迁,到80年代,大部分都已经迁回原居地。但命运并没有多大改变,此后的年代里,关中平原渭河两岸十年九灾,回迁移民大多居住在水库原计划的淹没区,地势低洼,洪水一次次洗劫他们的家园。

2003年8月,由于持续降雨,渭河渭南区域遭遇历史罕见特大洪灾,华阴、华县、潼关县等沿渭5县(市、区)56万人受灾,12.9万人一时无家可归,直接经济损失23亿元。“当年号召我们支援国家建设,我们义无反顾地响应号召。但我们很多人万万没有想到,竟是一生的代价。”李天一说,他知道他命里离不开黄河,也没想要离开黄河。

三门峡市的黄水清,对黄河以及三门峡水库,有着与李天一完全不一样的记忆和态度。黄水清1964年出生在三门峡市,父母都是三门峡水库的水利干部,她说她的名字寄托了老一代人的愿望。她如今开的士,带着记者沿黄河大堤跑了十多公里。望着黄河岸边一排排疯长的杨树或柳树幼林,她神往地说,再过几年三门峡市就可以评上国家级旅游城市了。

她的记忆里没有洪水,只有黄河水浩浩荡荡的壮观景象。“我们那时候谈恋爱,都喜欢到黄河边上来,看着河水心情就好。”她说,现在的年轻人可去的地方多了,不时兴到河边谈恋爱了。在她陪同记者的两个多小时里,8次提到“黄河是母亲河”。

据三门峡市提供的资料,以三门峡水库为依托的“黄河游”每年带来近1800万元的旅游业直接收入,相关产业近3亿元,创造了6万多个就业岗位。三门峡市地处河南西部、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地带,是“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所在地。三门峡大坝就建在三门峡市黄河段下游5公里处。

在地理上,三门峡大坝处在黄河河南省段最上端,库区的函谷关、潼关为进出八百里秦川的咽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传说上古时期,为了治理咆哮的洪水,大禹用神斧把高山劈出三道峡谷,分别叫做“人门”、“神门”、“鬼门”,于是这里便得名三门峡。1960年,三门峡水库建成后,三道峡谷永远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巍然耸立在黄河上的现代化大坝。

传说并非信史。然而不难发现,大禹开三门而通黄河,这个传说与三门峡大坝的修筑,正好是一个轮回。大坝成,三门锁,黄河之水再次被锁在潼关以内,千里秦川,复又处在咆哮的黄河威胁之下。

而据史载,自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河南花园口扒口的2500年历史中,有关黄河下游决口泛滥的记载多达543年,决堤1590次,经历过5次大改道,洪灾波及纵横25万平方公里。其间关中平原的洪水记录却很少。战国中后期以后,因郑国渠等古代水利工程的修筑,关中平原成为千里沃野,富甲天下,秦汉隋唐一千多年中长期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从一定意义上说,三门峡水库的修筑,使关中平原自禹治水以来形成的相对发达的水利系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陕西省水利厅一官员说。潼关是出秦的第一关,也正是黄河、渭河、洛河三河汇流后的第一个出水口。潼关高程的形成,无疑使大禹治水之功毁于一旦。潼关高程是指黄河潼关水文站断面流量在每秒1000立方米的相应水位。

可以说,治理黄河,对于河南人和陕西人,虽然说是同一个命题,但却是完全不同的解法。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劈开山峦,疏通河道,使万里黄河水奔涌而出秦川,在今天,这可能仍然是陕西人的治水方式。但对于一马平川的河南来说,天上 来的黄河之水,不受控制地奔涌而出秦川,可能意味着灾难。

河南人对于黄河泛滥的记忆,比起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人对于洪水的记忆可能都要深刻。千里黄泛区,曾使这个省一次又一次地受到灭顶之灾,以至于千里沃野的中原,在经历了商周汉唐宋几千年的辉煌后,终至一步步衰落。堵截黄河,驯 服黄河,理所当然成了河南人的治水方式。

“黄河水面比开封的宋代铁塔还要高。”作为世界着名悬河,黄河平滩水位比两岸地区平均高出4至6米,多的达10米以上,没有人敢想象大堤决口的情景。2003年秋,陕西渭河下游5年一遇的小洪水,导致50年不遇的大洪灾。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双院士张光斗与水利部前部长、全国政协前副主席钱正英对此发言:三门峡水电站是个错误,理当废弃。这不过是一场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的争议的又一次高潮。三门峡立项之初就遭到陕西方面的坚决反对,当时陕西不少政府官员通过多种渠道力陈此项目对陕西的影响。

1958年,在三门峡工程开工一年后,陕西仍在极力反对三门峡工程。理由是:沿黄流域水土保持好就能解决黄河水患问题,无须修建三门峡工程。但三门峡工程并没有因此停止。早在1955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苏联专家提出的“高坝大库”的三门峡水利工程方案被全票通过,在“一家救万家”大义之下,陕西省表示“困难,但中央决定了就服从”。

清华大学水利专家黄万里当时持反对意见。他提出:大坝建成后,潼关以上流域会被淤积,并不断向上游发展,届时不但不能发电,而且还要淹掉大片土地,“今日下游的洪水他年必将在上游出现”。1961年下半年,陕西的担忧变成现实:15亿吨泥沙全部铺在了从潼关到三门峡的河道里,潼关的河道抬高,渭河成为悬河。关中平原的地下水无法排泄,田地出现盐硷化甚至沼泽化,粮食因此年年减产。

1962年,在4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二届三次会议上,陕西省代表提交提案,拟请国务院从速制定黄河三门峡水库近期运用原则和管理的具体方案,以减少库区淤积。1969年召开了晋、陕、豫、鲁“四省会议”,会议决定对三门峡水利枢纽进行改建。

在随后的许多年里,三门峡工程的运用方式虽几经调整,但三门峡工程对上游(主要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造成的危害仍在继续。2003年秋季,陕西渭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后,陕西许多干部和一些知名水利专家认为,渭河“小水大灾”祸起三门峡水库,建议废弃三门峡水库以解渭河“地上悬河”之危。

2004年,陕西省15位省人大代表向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提交了《关于停止三门峡水库蓄水发电、尽快降低陕西潼关高程、彻底消除渭河下游水灾隐患的议案》。同年的全国两会期间,陕西省的多名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提出议案,要求停止三门峡水库蓄水发电,尽快降低潼关高程“废”掉三门峡水库。对此,河南的32名全国人大代表也联合提交了一份议案,要求“合理利用三门峡水库”。

议案说,三门峡水利枢纽是治黄工程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担负着黄河下游防洪、防凌的重任,保护着冀、豫、鲁、皖、苏5省25万平方公里范围内1.7亿人口的生命财产安全。随后,2004年9月17日,三门峡市也打破常规向水利部直接发去了长达5000多字的紧急请示,请示的中心内容是:“三门峡市离不开三门峡水库!三门峡人民离不开三门峡水库!”

今年的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河南32名全国人大代表提交一份《关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三门峡水库有关问题做出决议或决定的议案》,《议案》中称,三门峡水库降低水位和汛期敞泄运行试验的3年中,河南、山西部分地区深受影响,仅三门峡市的地方财政收入就损失6亿多元,6万亩灌溉农田遭受旱灾,63万农村人口和30万市区人口饮水困难。如果水库继续降低水位和汛期敞泄,“不仅会严重制约河南、山西两省部分地区经济发展,而且大批库区移民返迁难以避免,将产 生新的矛盾……”

2003年8月的陕西渭河流域洪灾,是新一轮三门峡水库存废之争的诱因。陕西方面及部分专家认为,是因为三门峡水库引起潼关高程,从而导致洪灾。而早在该次洪灾之前,水利部及其下属的黄河水利委员会就开始对三门峡水库进行原型试验,以验证三门峡水库运行水位与潼关高程升高的关系。2002年11月,水利部、黄委会在郑州召开协调会,决定三门峡水库进行非汛期318米、汛期敞泄的原型运行试验,非汛期水位比以前降低了两米,试验期限为一年。一年后得出试验结果表明,三门峡水库对潼关高程没有影响。此后原型试验没有停止,三门峡水库2004年仍实行了汛期敞泄的运行方式。

三门峡争端一直以来技术专家处于重要地位。黄万里与温善章是最初的反对者。在最新一轮争议中,水利界泰斗张光斗和水利专家、前水利部长钱正英,扮演着议题挑起者角色。水利专家分成了维持派和废止派两个阵营,争论陷入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困境。争论焦点始终围绕着泥沙、潼关高程、三门峡大坝这些关键词。

陕西省泥沙专家夏迈定说,渭河小水酿大灾的症结在于泥沙的淤积,不应忽视对泾河泥沙的控制;此外,三门峡水库除了降低潼关高程外,还应扩大泄洪能力,三门峡水库第三次改建势在必行。而在2003年10月,国家水利部召集陕、晋、豫三省相关部门及部分专家学者在郑州召开的“潼关高程控制及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专题调研会”上,水利部副部长索丽生指出,有必要对三门峡水库的运用方式进行调整,三门峡水库的防洪、防凌、供水等功能可由小浪底水库承担。

黄委会防汛办有关负责人说:“废掉三门峡水库绝非明智之举。”三门峡水库防汛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按照小浪底水库设计要求,只有当位于河南境内的小浪底、三门峡、故县、陆浑水库“四库联调”时,黄河下游才能达到千年一 遇的防洪标准;二是当黄河下游发生严重凌情时,需要三门峡与小浪底水库联合控制,三门峡水库需要滞蓄20亿立方米的水量。

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副局长刘红宾曾撰文说,部分专家学者提出了三门峡水库的去留问题,废除、炸坝、敞泄、停运等不一而足的观点再一次叫响。随着小浪底水库的建成,提高了对黄河下游洪水的控制能力,原来由三门峡、故县和陆浑水库承担的任务将有比较大的调整,需要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但无论怎样调整与整合,都不应是迎新弃旧,用新库替代老库。

在新的情况下,对三门峡水库的历史地位和在今后黄河治理与开发中的作用,也需要重新审视和定位。三门峡市水利局一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对技术官员和专家主导的三门峡水库存废之争表示不满,他对记者说,纯技术性争论,永远不可能有唯一的答案。他说从哲学上讲,真理只能无限接近,永远不可能有绝对真理,实践无止境,真理也无止境。“这样争下去,地方的利益还会受损下去。”

三门峡市委宣传部拒绝安排其市委书记连子恒接受采访,一位宣传干部说,该市市委已定决定不再扩大宣传。但该市一位官员解释,他们期望国家有关决策部门作出裁决,作出定论,以免影响地方政策的制定。记者注意到,河南省全国人大代表与陕西省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两会上提交的议案,措辞有所不同,河南的议案为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出面裁决,陕西省提交的议案则为提请解决渭河水患的诉求,前者侧重程序,后者侧重实体。

记者在黄河水利委员会查看了三门峡水库历史争议的资料,发现历次争论中,法学家、社会学家等人文科学家都缺席。如一份资料显示,1957年6月10日至24日,水利部召开了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建委、水利、电力等有关部门,陕西、河南等有关地方,北京、天津、武汉等高等学校的专家共70人。而2003年会诊三门峡的郑州会议上,仍然为“30多名水利专家会聚郑州,对三门峡水库的利弊问题展开讨论”。

陕西省华县是2003年渭河洪灾的最大受害者之一,该县县委宣传部一位干部私下对记者说,陕西省关于三门峡水库的争议,不是是非之争,不是真理之争,而是生命之争、利益之争,是为关中上千万父老乡亲争生存权与发展权。该县县长薛东江2003年洪水过后曾喊出“‘炸’掉三门峡”的呼声,他也是陕西省有关三门峡水库那份议案的动议者之一。

2003年水利部主持召开的郑州会议上,陕西省水利厅副厅长在汇报中尖锐地提出:“三门峡库区问题已经绵延了40年,积淀的各种矛盾已非我省所能解决,矛盾的发展完全是由三门峡顾及自身利益和下游利益造成的。”陕西省的一份报告也指出:“同在一个黄河流域,唯有陕西是历史因素的无辜受害者,而别的省份都是纯粹的受益者,他们在几十年安澜的同时,继续向黄河索取更大的利益。”

利益的考量,显然是三门峡争端的核心。陕西省前省委书记、政协主席安启元,今年3月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说,每次渭河发大水,他都要去灾区,“我发现,关中最穷的地方是在三门峡库区”。陕西省发改委一位官员表示,三门峡水库严重制约了关中地区的发展。

今年1月19日,在陕西省政协九届四次会议召开期间,安启元专门约见新闻媒体,宣布《渭河流域近期重点治理规划》已经通过国务院审查及批复,将正式开始实施,由此中央财政投入229亿治理渭河,这是渭河史上也是陕西省历史上获得的最大一笔中央拨款。三门峡市当局所提及的三门峡市离不开三门峡,也反复提到如果没有三门峡水库,该市将损失6亿多元,6万亩灌溉农田遭受旱灾,63万农村人口和30万市区人口饮水困难。

有宪法学者指出,处理三门峡这样的省际争端,中国目前缺乏完善的机制。当前主导的思维,仍然是三门峡水库的去留问题,应依据科学来决策。然而豫陕两省日益激烈的争端,显然已经上升到了权益问题。如果存在利益相害,就必然存在利  益补偿的问题。不能单纯以牺牲一些人的权益,来保障另一些人的权益,这需要司法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