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05
今日江河信息导读: 1、环保总局公布各大水域环境风险排查中期结果
2、泛珠三角:水污染逼出区域环保合作
3、谁来补偿因保护生态牺牲的发展机会
4、2006年乌江流域开发将全面启动
5、挽救“蓝天”本市紧急出预案
6、河南强化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 水质三次超标定为未完成目标
7、南昌出台全国首部保护城市湖泊地方法
8、广东首次召开全省会议提出治污莫忘固体废物
9、《人民日报》:筑起三峡的精神丰碑
10、历时15年投资逾百亿 太湖治理1期骨干工程完成
11、长江干堤湖南段由于天气恶劣崩岸险情仍未排除
12、郑州花园口黄河湿地遭到破坏
13、国人热衷汽车是否过头
14、北京斥资亿元治交通污染 长安街将装尾气电子眼
1、环保总局公布各大水域环境风险排查中期结果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6年04月05日
人民网北京4月5日讯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今日向新闻界通报,环保总局对各大水域价值4500亿的化工石化项目进行的环境风险排查已经取得中期结果。结果显示,我国各大水域的化工石化行业均存在较大的布局性环境风险,相应的防范机制却存在明显缺陷。只有实施规划环评,才能从源头上防范环境风险,真正维护公众的环境安全。
为吸取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教训,消除化工石化行业环境风险隐患突出的问题,环保总局从2月7日组织全国环保部门对2003年9月1日《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以后批准的、位于环境敏感区附近总投资4500亿元的127个化工石化类建设项目进行了风险排查。127个项目中有20个由环保总局直接排查,并且于今日公布结果;另外107个委托地方环保部门排查,结果将于5月20日前公布。
潘岳说,环保总局之所以选出20个大项目直接排查,主要是由于它们所处位置非常敏感,存在重大环境隐患。其中涉及长江水系的有11个(包括三峡库区的1个和滇池下游、长江支流螳螂川的2个),涉及黄河水系的1个,位于大连湾的2个,位于大窑湾、胶州湾、杭州湾的各1个,位于南海岸边的1个。这些项目既有新建项目,又有扩建项目,既有炼油、乙烯等重大石化项目,又有甲醇、聚碳酸酯等热门化工项目,在建设类型、产品结构、生产工艺上相当程度地代表了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特征。
潘岳表示,环保总局已对环境风险排查所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立即整改、限期整改、研究整改三种不同要求:对措施不力而又具有重大环境风险隐患的,要立即采取措施整改;对环境风险评价内容、应急预案、应急监测体系和风险防范措施不完善的,要在限定期限内补充完善;对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布局不合理的园区、企业,要研究提出一套新的风险防范体系。环保总局将负责督办直接排查的20个项目的环境风险隐患的整改,其余107个建设项目的整改由各省级环保部门负责督办。据统计,国家环保总局排查的20个项目总投资605.7亿元,排查后新增加了环境安全投资16.18亿元,截止今天,已落实新增环境安全投资5.89亿元。
潘岳指出,中期结果显示,我国各大水域石化化工行业的环境安全问题突出:一是布局不合理的“先天性”环境风险隐患突出。一些化工石化区和大型企业布设在城市水源上游或紧邻居民集中区,对社会生产和群众生活安全构成威胁;二是布局不合理的“后天性”环境风险问题还在发展。一些地方不顾资源环境条件,争相加速新建、扩建化工石化区,个别地方重要江河沿岸密布着大大小小的石化化工区和危险化学品码头、港区;三是规划间不衔接而造成环境责任不清晰。由于各类规划未能统筹衔接,使得部分化工石化园区、企业与居民区交错布置,普遍缺乏统一的区域性环境风险应急预案、监测体系和风险防范措施;四是环境风险意识淡薄与防范制度不健全。大部分项目环境风险的评价深度不够、内容不全,应急预案和风险防范措施缺乏规范。这些都充分说明化工石化行业在开始布局时考虑经济发展多,考虑环境保护少,尤其是在规划决策阶段未能从区域、流域整体考虑产业布局的环境风险。
潘岳说,这种布局性的环境风险一旦形成,短期内无法解决,因为搬迁的各种成本太大,只能采取一些被动的补救措施。防范布局性环境风险的首要之举就是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力度对今后新上的各类大项目推行规划环评,使环境保护提前介入宏观决策,从消极被动变为积极主动,从事后补救走向事前预防,按《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的要求,对区域和化工石化行业的有关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而对过去数十年中因产业布局不合理而造成的环境风险隐患,只能尽最大努力加强安全防范措施,通过调整产业结构逐步予以解决。
潘岳强调,必须清醒地看到,《环评法》中虽然提出了规划环评的原则,但并未说明实施方法与操作细则。因此推行规划环评就必须克服体制性障碍。目前,规划与项目的审批机制错位,一些重大规划由地方政府审批,而规划中的项目却由国家部门审批、核准,宏观规划和微观项目在审批机制上倒挂,使得规划环评具有的优化生产力布局、指导项目环评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潘岳介绍说,自去年松花江事件后,全国已发生与水相关的环境污染事故76起,超过2005年的总和。为坚决贯彻中央的科学发展观,保障公众安全,环保总局在今年一季度就因选址敏感等原因,决定停止审批与暂缓审批各类建设项目44个,投资金额1494.71亿元。其中,仅因不符合3月18日开始实施的《环评公众参与办法》中相关要求而被退回的项目就有16个,主要以化工、火电、煤炭为主,投资金额达399.91亿元。
潘岳最后强调,政府部门的强势排查只能是“一时之功”,要想维持江河湖海水域环境的长期安全,就必须依靠长期有效的法律机制与广泛有序的公众监督。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进展,信息披露与政务公开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政府部门的共识,也成为环保总局在新时期维护公众环境安全的根本思路之一。此次排查过程和结果的全部信息将对公众公开,希望公众对企业、对地方政府、对环保总局与地方环保部门的整改工作进行全过程监督。
2、泛珠三角:水污染逼出区域环保合作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04月05日
目前发展经济与保护水源已成了许多江河上下游共同面临的矛盾。对此,有人提出实行生态补偿,但由谁补偿、如何补偿?本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踏访了珠江部分河段,了解各地为保护这条跨省河流所付出的努力和面临的难题。
发展与环保难以平衡
西江是珠江最大的干流,发源于云南曲靖马雄山麓。据曲靖环保部门介绍,目前珠江源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但从源头流出的净水经过工业、农业和生活废水的污染,在曲靖境内就已大变质。当地对9个主要河流断面进行监测,检出了镉等多种污染物,其中44%的水质竟为劣质的V类水!
“面对污染,百姓意见很大。发展与环保实在很难平衡,而我们的财政只够吃饭。治污需要大笔投入,我们无能为力。”据曲靖环保局副局长温绍达介绍,当地人均GDP800美元,比全国人均还低200多美元。“如果下游发达地区能给些补偿……”温绍达欲言又止。
在云南马雄山麓的珠江源头,桂、粤、黔、滇四省区党政负责人曾题下16个字:“西水源头”、“饮水思源”、“同源共济”、“源远流长”,表达出“同饮一江水”及共同保障珠江流域生态安全的责任和义务。贵州省环保部门一负责人认为:“如果需要上游为保护水质做出牺牲,下游也应给予相应的补偿。”
探索上下游环境补偿新机制
生态补偿,这个上下游都绕不开的话题,在东江源头逐渐有了清晰的解读。发源于江西安远、寻乌、定南三县的东江是珠江的另一大支流,流经江西、广东,注入香江,成为流域3000多万居民生活的主要水源,占香港淡水供应量近八成,被香港人誉为“生命之水”。去年,在国家协调下,江西和广东率先在全国探索起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由广东每年安排1.5亿元资金用于东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在这里,广东人实践了在西江源头许下的“饮水思源”的承诺。
江西安远、寻乌、定南三县是东江的源区,稀土、钨矿相当丰富,上世纪90年代,这里一度矿山林立。当地政府意识到稀土开采会造成水土流失,果断关闭了330多个矿点和一批木材厂、焦油厂、活性炭厂。但对于这三个贫困县来说,虽然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可带来一些收入,但与保护生态所需的巨额费用相比,只是杯水车薪。去年6月,《东江源区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实施方案》的出台让源区百姓吃了颗“定心丸”。按方案的规定,从2005年到2025年,由国家协调建立流域上下游区际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由广东省每年从东深供水工程水费中安排1.5亿元资金用于源区生态环境保护。源区计划在“十一五”期间,投入14.2亿元实施退耕还林、矿山生态恢复、生态旅游、生态移民等九大工程。
区域环保合作已成泛珠重点
目前,珠三角不少城市的水厂取水点一再上迁,因为流经的河段早被污染。广州的例子就相当典型。广州市地处三江下游,水资源总量丰富,但因水质污染严重,市区河段水质已劣于V类(重度污染)标准。这几年,广州市区内的水厂有的限制供水,有的停产,被迫花巨资改向顺德水道、东江北干流取水。而深圳、香港等地区的取水点也都上移到东江上游的东升水库。“守着大江没水喝”凸显了珠江下游水质性缺水的尴尬,更暴露出这一地区水污染的严重性。
“过去20年,珠江上游省区经济发展晚了一步,珠江三角洲80%的上游来水是珠江三角洲污水的稀释剂,然而这样的局面正在改变。”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主任岳中明说。有专家指出:过去一说珠江流域水资源环境统一管理规划,下游就担心要掏钱。而从科学发展观看,完全是一本万利的账。因为冲污、压咸,都要靠上游来水。“珠江儿女都受制于环境。”
近年来,区域环保合作已成泛珠合作的重点,珠江的保护更是重中之重。目前广东、江西、广西、湖南、贵州、云南等省区正在联合编制《珠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珠江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将统一规划、协调实施,有望实现珠江污染防治“一盘棋”。
3、谁来补偿因保护生态牺牲的发展机会
来源:《中国青年报》2006年04月04日
本报北京4月3日电 “我粗粗算了一笔账,‘十一五’规划纲要里划定的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加起来大约有200多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国土面积的1/5。”国家环保总局原副局长汪纪戎说,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对这些区域的功能划分,这1/5的国土面积将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她思考的问题是:谁来补偿这些地区因为保护生态而牺牲的发展机会?
同时身为全国政协常委的汪纪戎,已经连续多年把生态补偿的问题提交给每年一次的全国两会。她说,此次“十一五”规划提出不同区域要有不同发展模式的思路,更是把生态补偿问题推到了前台。
与汪纪戎一样,许多专家也就此表示担忧。比如,既然要补偿,那么上游地区为下游而保护的水源涵养林怎样用货币化衡量?反过来,如果下游给了补偿,上游却不能保障水质,是不是应该给下游赔偿?此外,计划经济时期,国家从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以极低的价格拿走了资源,留下了污染,这样的账又怎样算?
生态补偿的地方试点
从学者研究的角度来看,我国的一些地区已经有了符合生态补偿定义的尝试。比如,北京地区近年来曾对它的水源地上游的一些地区给予了经济补偿,虽然还没有被官方明确为生态补偿,但专家认为这就是一种生态补偿。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沈大军博士说,他看过一个最简单的补偿案例:2004年9月8日,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傅村镇和源东乡签订了一个只有10万元金额的生态补偿协议———傅村镇每年向位于自己两条溪水上游的源东乡提供5万元,作为对源东乡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保护下游用水安全以及为此而造成的财政收入减少的补偿费用,协议期限是两年。“别小看这个只有10万元的补偿协议。”长期研究水资源价格的沈大军说,正是浙江省内零零星星的这些试点,促成了2005年9月浙江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对补偿对象、区域、补偿办法,都有了说法,除了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还开发了水权交易、异地开发等市场化补偿机制。
汪纪戎说,从她多年来的调研情况看,实际上,山西、广东、浙江等省和广州、杭州、泉州等市都在矿产资源开发、生态公益林建设、水资源调配和水环境保护等方面,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政策,调整受益方和受损方利益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国家环保总局政研中心的任勇和一批中外专家正承担着一个课题:以往那些被称为“对口支援”的萌芽状态的生态补偿形式,对国家今后大规模推行生态补偿制度有什么样的借鉴意义。
在汪纪戎看来,这项研究的背景是“十一五”规划纲要已明确的:要增加对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用于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逐步使当地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从我们调研的情况来看,地方对政策的需求非常强烈。”任勇说,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现在的确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进行整体考虑的时候了。
现有补偿制度效果不佳
为什么要在国家层面考虑生态补偿机制?汪纪戎的理解是,我国西部江河源头,是重要却又十分脆弱的生态功能区,这里的环境变化必然拨动整个生态系统的神经,保护好了,全国受益,被破坏了,殃及全国。这里居住着相当比例的贫困人口和少数民族,他们急于改善生存条件,但种种努力往往直接构成对脆弱生态环境的破坏,长期处于“人口膨胀—环境恶化—贫困”的恶性循环中。
汪纪戎说,在西部地区,当人们没有更好的可持续的生产方式选择时,要求他们安于贫困并接受诸多限制是不公平的。“西部是整个国家的西部,对他们的补偿自然要从国家层面考虑。”汪纪戎说,现在对不同功能区划定了不同的发展思路,只有在经济建设和市场交换中体现生态价值,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国家才能在优化开发、重点开发区与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区之间进行平衡和调整,才能通过公益补偿机制寻求东部经济资本和西部生态资本的平衡。
按照汪纪戎的理解,近年来,中央财政用于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等方面,支付金额巨大的财政转移,其实也应该算是一种国家层面的生态补偿。只是,这些补偿分散在各个部门,不构成一个相互支撑的补偿体系。“现在的补偿机制按专家的说法是利益部门化,水土保持有水土保持的,矿产资源有矿产资源的。”正在对生态补偿进行专题研究的任勇说。
如何构建国家层面的生态补偿体系
尽管实施生态补偿的概念已写入“十一五”规划纲要,但专家们的态度并不乐观。正如沈大军所说,现有的来自地方生态补偿的尝试,大部分都在一个流域内,或者在一个省内,涉及的范围比较小,协商起来比较容易,而一旦补偿要在国家层面形成,还有许多问题必须理清。
在沈大军看来,首先需要搞清楚的问题是:钱怎么算?比如上游保护的水源涵养林到底值多少钱,套用不同的公式、不同的参数就会有大相径庭的结果;其次,补偿和被补偿的主体怎样确定?像黄河、长江这样的河流流经好几个省,处于流域中间的省,是一些省的上游,同时也是另外省的下游,这样的情况又该怎样算;另外,原先已经有一些财政转移支付的渠道和资金,国家层面构建的生态补偿体系该怎样处理和原来体系的关系;还有一些在老百姓看来很简单的问题,在国家层面来处理就会变得复杂,比如,下游给上游的补偿,该通过怎样的支付手段给予?
任勇和他的同事则考虑另外的问题,如果要在国家层面构建生态补偿体系,哪些领域该优先关照?他们认为:首先是那些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世界自然遗产地;其次是长江、黄河等7大流域的上下游补偿;661个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区的补偿;自然资源开发过程中的补偿;计划经济时期,国家从资源丰富的地区以极低的价格拿走了资源,留下了污染,这样的账怎样算,应该尽快有说法。
汪纪戎的态度是,可以在一些有特色的地方做生态补偿试点,比如选择广东、浙江两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探索全面建立生态补偿政策的试点;选择山西省作为煤炭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政策试点;选择相对独立的流域生态系统开展流域生态补偿试点,通过建立水质水量协议、交界断面水质管理、排污权交易等手段,建立跨区域的生态共享机制,可选择东江源、新安江等受益方和受损方相对容易界定的流域开展跨省生态补偿试点。(刘世昕)
4、2006年乌江流域开发将全面启动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4月5日
日前,记者从贵州乌江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了解到,2006年乌江流域开发将全面启动。
据贵州乌江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戴绍良介绍,自2000年洪家渡电站、乌江渡电站、引子渡电站率先开工拉开“西电东送”工程帷幕后,索风营工程、构皮滩工程相继开工,随后,乌江思林、沙沱水电站启动前期工程,由此形成了乌江水电开发公司一家企业同时建设多个大型水电项目的局面。其中6座大型电站全面建成后,将新增装机容量607万千瓦。
据戴绍良介绍,乌江水电公司开发乌江流域后,2006年预计将实现乌江流域水电开发与其他流域开发并举,不仅建设乌江水电基地,还开发乌江的支流金沙江,同时培养出一批水电人才。戴绍良称,要注重水电、火电开发与新能源同时开发。贵州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乌江又是水能集中的水电富矿,密集的资源成为水电、火电业发展的基础。乌江水电公司还将投入开发新能源,如乌江抽水蓄能发电、风能等。以电力开发带动综合开发项目也是乌江水电公司的想法。目前乌江水电公司的综合开发已经起步,并准备在遵义地区借助其原有的铝工业基地开发煤炭和电力资源。
5、挽救“蓝天”本市紧急出预案
来源:法制晚报2006年04月05日
第一季度完成51天后9个月须平均每月21个“好天”才行去年同期月均19天市政府今天开会
首次建立《大风沙尘天气扬尘污染控制预案》同时打响“三大战役”工地整改限期
两天否则停工
本报讯(记者陶颖曹坤)北京今年蓝天形势“吃紧”。今天上午,北京市市政府召开紧急会议,首次建立《大风沙尘天气扬尘污染控制预案》。
据市环保局介绍,到3月底,蓝天(市区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气)数达51天,比去年同期减少11天,四、五级中重度污染天气11天,超过去年全年9天的总数,是近5年一季度出现中重度污染天气最多的一年。
为完成今年的蓝天目标,今后9个月至少要保证有187天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气,平均每月21天。而去年后9个月平均每月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只有19天。
为此,市环保局建立《大风沙尘天气扬尘污染控制预案》制度,并在今天分别发放给了各有关部门。北京市将在大风沙尘天气及时启动预案,将采取报告情况、提醒市民作好防护、要求企业和施工工地减少污染排放和加强城市道路清扫、降尘等措施,同时将与各有关部门按照预案的要求和责任分工,控制大风沙尘天气的不利影响。
“蓝天”·会诊
★气象条件和沙尘天气影响今年1月气温偏高,降水少风力小,持续逆温大雾天气,1月份连续14天污染超标,并出现4天4级以上重污染天气,是近5年来空气质量最差的月份。
3月份,受干旱的气候和大风的影响,本市一连受到5次沙尘天气的影响,空气质量均达到中重度污染程度,导致可吸入颗粒物月日均浓度比去年同期增加54.8%。
★采暖季燃煤污染物量增加由于2005年气源紧张,原计划改造的2000台燃煤锅炉只完成了249台,加上近年采暖燃煤总量的增加,燃煤污染物排放量也有所增加。
★施工和道路扬尘污染严重
今年入春以来,全市开复工面积超过1.3亿平方米,创历史最高纪录。一半以上的施工工地环保不达标。
“蓝天”·药方
在建立预案的同时,市环保局将从本月起打响“三大战役”。
年内改造1400台锅炉
有关部门将采取一切办法,确保今年锅炉改造任务的按期完成。
据了解,今年城八区要完成1400台燃煤锅炉的任务,其中有700台没有落实,目前只有崇文、宣武完成了锅炉改造任务。
工地整改限期两天
针对今年春季施工工地多的特点,市环保局将在4、5月份开展施工工地扬尘污染控制专项整治行动。
有关部门首次提出对限期两天内仍达不到环保要求的施工工地,将停工整顿。
同时,开展大规模道路遗撒专项检查,重点查处施工渣土运车车辆的遗撒,对违法车辆要加大处罚力度。
市政管委对扬尘控制设施不完善的车辆,要停止核发渣土运输证。
尾气超标将严查
对尾气排放严重超标的车辆,依法处罚并限期治理,限期治理后仍不能达标的,将被停止使用或强制报废。
6、河南强化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 水质三次超标定为未完成目标
来源: 中国环境报2006-04-05
重新调查一些例行公事处理的案件,追加有关领导的行政责任
本报讯 “如果出境目标断面水质第三次超标,则确定这一省辖市未完成当年水环境质量责任目标,暂停所有排放水污染物建设项目审批”。近日,河南省副省长刘新民在沙颍河、黑河、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现场会上强调,河南省将通过环境综合整治,使流域内的企业稳定达标排放,河流水质稳定达到国家和省出境断面水质要求。
今年,河南省政府确定的沙颍河、黑河、白河3条河流域环境综合整治的任务是,彻底关闭流域内所有“十五小”、“新五小”企业和21家污染严重的企业,对11家企业实行停产治理,对36家企业实行深度治理;开工16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20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截至目前,在3月底前应关闭的21家污染严重企业已全部关闭到位。
刘新民指出,河南省将对各省辖市实行严格的水质断面目标考核,水质浓度超过目标值0.5倍以上,按两次不达标计算扣分;目标断面水质连续两次超标,将向省辖市政府出示黄牌警告,并向全省通报;第三次超标,则确定这一省辖市未完成当年水环境质量责任目标,暂停所有排放水污染物建设项目审批,直至水质好转。
据介绍,河南省不断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和环保责任追究收到良好效果,打消了一些地方和部门领导的侥幸心理。去年以来,因环保“不作为”和污染问题,全省已有近百人受到了行政责任追究,包括一些县处级干部及其他政府工作人员等。
一些地方“例行公事”处理过的案件,也被重新调查,追加了有关领导的行政责任。在商丘市水池铺乡违法建设爆破制浆厂案件中,根据群众反映和上级的要求,省监察厅、省环保局对已做出的处理又进行了复查,进一步追究了包括乡主要领导在内的5名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7、南昌出台全国首部保护城市湖泊地方法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06年04月05日
南昌市《城市湖泊保护条例》日前通过江西省人大批准,将于今年5月1日开始实施。这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城市规划区内的湖泊保护进行的立法。
该条例规定,在城市湖泊保护区内,禁止填湖造地;建设和开发利用城市湖泊应当与周边景观相协调,不得影响城市湖泊的行水、蓄水和其他工程设施的安全,不得破坏城市湖泊的生态环境;在城市湖泊保护区内开发游览、休闲项目,应当符合环境保护要求。与此同时,向城市湖泊水域排放废水、倾倒垃圾等做法也被明令禁止。
南昌市湖泊众多,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湖泊水域面积约4.92万亩,占城市总面积的28%,素有江南水乡城市之称。但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一些部门缺乏科学规划,盲目开发湖泊资源,忽略了对湖泊资源的有效保护,非法填湖时有发生,湖泊面积逐年减少,生态受到严重破坏。南昌市《城市湖泊保护条例》的出台将使保护城市内湖泊有法可依。(涂超华)
8、广东首次召开全省会议提出治污莫忘固体废物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华南新闻》2006年04月05日
本报讯 记者翁淑贤报道:广东省环保局近日首次召开全省性的固体废物管理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固废管理提到与水、气管理同样重要的地位,真正形成水、气、固三位一体的环境管理体系。据广东环保局局长李清介绍,“十一五”期间,广东将突出重点,从保障环境安全的角度充分认识到固废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固废管理工作。
据悉,2005年广东固体废物产生总量已逾5500万吨。其中,生活垃圾约3300万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近2000万吨,危险废物130万吨,医疗废物5.1万吨,废旧电子电器48万吨。目前,广东已制定了《广东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广东省城市垃圾管理条例》等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法规、规定和标准,固体废物管理和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生活垃圾达标处置率59.3%,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74.4%,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率69.2%,医疗废物达标处置率90.3%,废旧电子电器综合利用率45.3%。
不过,有关专家指出,相对于水污染、大气污染来说,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违反固体废物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没有得到根本的遏止,执法的手段和执法的力度明显不足;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投入不够,现有的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尚不能满足废物处置需求,相当部分在用的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设施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污染控制的标准,二次污染情况比较严重;固体废物管理机构很不完善,管理力量严重不足,固体废物管理基础相当薄弱;固体废物管理、监测、科技和服务手段欠缺,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处置能力不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全省固体废物管理水平的提高,与建设绿色广东的要求不相适应。
今年,广东省环保局还将根据《广东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条例》制定全省的高危废物名录,明确具有高度危险性的废物。位于惠州的广东省危险废物处置中心的一期工程预计今年完成建设并投入运行,韶关也将在今年完成粤北危险废物处置中心的前期工作,粤西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将得到进一步完善,备受瞩目的汕头贵屿镇将按照集中控制污染和循环经济观念,建设成为废旧机电产品集中拆解示范园区。
9、《人民日报》:筑起三峡的精神丰碑
来源:《人民日报》2006年4月5日
有一条江,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一代代中华儿女在这片神圣家园里繁衍生息,这条江叫长江;有一群人,世世代代与江为邻、与江为伴,看惯了江上的白帆,听惯了船公的号子。
曾经,浩浩长江水是那样地桀骜不驯,生活在江边的人们有乐也有苦;如今,高峡出平湖的盛景已现,三峡工程横空出世,东方巨人翻开了治理和利用长江的新篇章,生活在江边的人们笑了,但那笑中含泪。
那泪是幸福的泪,也是思乡的泪。
为了根治长江水患,为了三峡工程顺利进行,100多万库区儿女背起行囊,离乡别土,走出这片熟悉的家园。从1993年到2005年底,已经有110万多人搬离故土,异地安置。
三峡工程关键是移民,难点也是移民。百万移民这道“世界级难题”,正在中国的大地上破解。
伟大的实践创造伟大的精神。透过这由思乡泪水浸透的百万移民图,一种与三峡工程相生相伴的伟大精神正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厚重。
巍巍大坝,凝结着三峡建设者们的心血和汗水,更凝结着三峡库区百万移民及支援移民工作的全国人民的奉献和支持。三峡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始终有一种精神在涌动着;所有的三峡建设者们,始终被一种精神鼓舞着,那就是由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汇成的可歌可泣、生生不息的三峡移民精神。
“舍小家、为国家”
——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
故土难离,家业难舍,乡情难分。在中华文化中,家乡故园是无数人的情感寄托和归宿;背井离乡,曾经只是为生计所迫的无奈选择。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当三峡工程建设在即,虽然峡江的一草一木,都饱含着难以割舍的浓浓乡情。但为了国家利益、民族大义,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出生数日的婴儿,百万三峡移民毅然舍小家、为国家,或就地后靠、或投亲靠友、或自谋出路、或远徙异乡,纷纷作别故土,走出峡江。
他们说:“果树砍了还可以栽,房屋拆了还可以盖,移民任务不能耽误”;他们说:“哪方水土不养人,再创家业不就是苦点累点吗!为三峡工程建设作贡献,值!”
他们忍住眼中的热泪,放下了世间最难割舍的亲情、乡情。他们在行囊里放进了故乡的泥土、石头和树苗,心里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一步一回头。
一切的选择,都是因为他们心中装着一个更大的“家”,他们的坚忍和无畏让我们看到了库区儿女的国家情、民族情。
“宁可苦自己,绝不误移民”
——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
心底无私,乐于奉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百万移民、广大移民干部、安置地的乡亲们共同唱响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奉献之歌。
三峡工程移民采取“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方式,移民必须与三峡工程建设的进度相衔接,按期完成各阶段的任务,否则就会出现“水撵人”的局面。要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百万移民的安置任务,而且要做到“迁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对于迁出地、安置地的广大干部群众和百万移民来说,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淹没的是良田熟土,待垦的是陡坡荒地;留在身后的是熟悉的家园,摆在眼前的是未知的生活。百万三峡移民并未因为补偿标准较低就拒绝搬迁,而是体谅政府的难处,积极响应政府的移民搬迁号召;百万三峡移民不因条件差而退却,不因困难而抱怨,不因陌生而拒绝,而是迎难而上,毅然走向搬迁之路,迈向新的生活。
“以移民为先,以移民为重”,广大移民干部“宁可苦自己,绝不误移民”。为了不误移民,他们跋山涉水、走村串户,不知道走了多少路,烂了多少鞋;为了不误移民,他们吃住在移民迁建工程工地,不知道流了多少汗、掉了多少肉;为了不误移民,他们常年奔忙在外、数过家门而不入,不知道欠家人多少关爱、欠子女多少温情;为了不误移民,他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知道有多少人积劳成疾,有的甚至牺牲了宝贵的生命!
三峡移民为建设三峡工程作出奉献,安置地的群众也为三峡移民作出了奉献。他们用真挚的感情,来接纳可亲可敬的三峡移民;他们献出了自己的果园、房屋,为三峡移民安置新家。江西老表们说:“人家大老远来的,背井离乡,什么都舍弃了,都是为了国家建设,我们也奉献一次吧。”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正是从这些平凡的百姓身上演绎出的伟大。
“四海同心,中华同心”
——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
辽宁路、宁波路、广东大道、上海大道……因各兄弟省(区)市出资援建而得名的道路、桥梁,成了三峡库区一道独特的风景。各对口支援省(区)市无一例外地在对援区县援建了希望学校、医院、图书馆、社会福利院等一大批公益性项目。一条条大道,一幢幢高楼,不仅成为全国人民支援三峡移民工程的有力见证,也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协作精神的最好象征。
从三峡移民工作启动之初,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中央和国家各部委、20个省市和10个大城市就开始了对口支援三峡库区,他们从四面八方伸出援助之手,帮扶三峡移民,支援库区建设,谱写了一曲社会主义大协作的时代颂歌。
据统计,到2005年底,对口支援共为三峡库区引入资金245亿多元。其中社会公益项目资金23亿多元,经济建设类项目资金221亿多元。实施经济合作项目近2900个,对口支援项目安置移民5000人次,安排移民劳务近2万人次,培训各类人才8000人次,干部交流近500人次。
万涓化作河,便有了一泻千里的豪放;江河汇成海,就有着冲破云天的磅礴。国逢大事,四海同心!中华同心!
“家住三峡瞿塘下,惯经风浪不知愁”
——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
库区群众长期在艰苦险恶的环境中生活,养成了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品格。“家住三峡瞿塘下,惯经风浪不知愁”,正是这种品格的写照。百万移民把这种敢于闯激流跨险滩、面对困难波澜不惊的品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每一个三峡移民,都有一部独特的创业史。千千万万就地后靠的移民,开山筑路、改造梯田、打造果园……一步步地改善着生存环境和生产条件,初步实现了“逐步能致富”的移民目标。16万多外迁移民的拼搏精神深深地打动了迁入地的干部群众。在江西,当地干部说:“只要看到连田埂也种上玉米的地,那一定是三峡移民的土地!”
为了建设美好的三峡、实现生活的富裕,凭着艰苦奋斗精神,三峡移民们在短短10余年间,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变了库区的面貌。一座座移民新城拔地而起,一个个移民新村整齐有序,库区产业渐次发展,三峡移民那不屈不挠、迎难而上的脊梁在拼搏中挺立。
如今,三峡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三峡移民工作尚未结束,三峡移民精神仍在丰富和发展。
峡江风光,诉说着沧海桑田的岁月变迁;百万移民,高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音。三峡的巨变向世人证明:中国人不仅建起了一座水利水电丰碑,更筑起了一道伟岸的精神丰碑。三峡大移民,一部雄浑的史诗;三峡移民精神,书写中华民族精神的壮丽诗篇。
10、历时15年投资逾百亿 太湖治理1期骨干工程完成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6年04月05日
太湖流域初步形成洪水北排长江、东出黄浦江、南排杭州湾的防洪和水资源调控工程体系框架
本报苏州4月4日电 记者邓建胜报道:今天下午,太湖流域综合治理一期最重要的骨干工程――望虞河、太浦河工程在江苏苏州通过了水利部主持的竣工验收。此举标志着历时15年、投资逾百亿元、太湖流域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综合治理工程全面完成。
流域面积3.69万平方公里的太湖,地跨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由于地势低平、河湖密布、水系紊乱,2000多年来,洪涝灾害一直是这里的心腹之患。
经过十多年的建设,11项治太工程取得显著成就,目前太湖流域已初步形成洪水北排长江、东出黄浦江、南排杭州湾的防洪和水资源调控工程体系框架。治太工程的建设为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最大限度的防洪安全保障,在抗御1995、1996、1998年三次常遇洪水及1999年流域特大洪水中,已建治太工程发挥了显著的防洪减灾效益,直接减灾效益达158亿元。
太浦河、望虞河工程是一期治太11项骨干工程中最重要的两项,其他9项也将接受验收。“两河”工程顺利通过竣工验收,也预示着太湖综合治理二期工程将全面启动。
11、长江干堤湖南段由于天气恶劣崩岸险情仍未排除
来源:新华网 2006年04月05日
新华网湖南岳阳4月4日电(记者黄兴华、明星)4日下午,记者在长江干堤湖南段采访时了解到,长江干堤湖南段接连发生崩岸险情后,湖南省及时组织力量迅速对崩岸险情进行应急抢护,使险段得到有效控制。但由于抢险资金缺口较大,加之恶劣的天气条件,河段崩岸险情仍未排除,每天都有几米左右的崩岸发生,崩岸抢险进度受到很大影响。水利工程专家称,如不抢在梅雨季节到来之前修复险工险段,长江干堤湖南段很难安全度汛。
长江湖南段全长163公里,沿江有一线长江干堤142公里,历年来崩岸严重。1998年开始综合治理以来,江岸大规模崩退险情得到有效控制。然而,近几年由于长江河势发生较大的调整变化,对长江干堤湖南段防汛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湖南省水利厅有关人士向新华社记者介绍,此次崩岸险情集中在华容县“天字一号”河段、新沙洲河段、洪水港河段、荆江门河段等七处河段。险情最严重的“天字一号”河段崩岸长达600米,崩岸离长江干堤最近处仅60米。
险情出现后,国家防总、长江防总、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多次派出工作组和专家组深入现场查勘险情,研究处险方案。从4月1日起,各险段采取水下抛石护脚、水上块石平铺护坡加固堤防。
4日下午5时,记者顶着狂风暴雨来到长江“天字一号”河段,只见停靠在江边的11条抛石船在风雨中摇摆不定,江面上狂风挟着巨浪不断冲刷堤岸,在雨水的侵蚀下,岸边的泥土不断坠入江中。正在现场指挥处险的湖南华容县长江护岸指挥所所长陈年平告诉记者,这几天,虽然他们组织力量夜以继日抛石护险,但因为恶劣天气的影响,“天字一号”河段仍然存在险情。“恶劣的天气可能使险情继续扩大,对处险造成一定的困难,”陈年平说。(完)
12、郑州花园口黄河湿地遭到破坏
来源:新华网2006年04月05日
3月28日,两名农民在郑州花园口黄河湿地内为小麦浇水。位于郑州黄河花园口段的黄河滩区内约10万亩临河滩地1998年被当地政府确定为湿地自然保护区。自2005年起,湿地保护区管理部门和当地政府在湿地流域的管辖权问题上产生分歧,使湿地管理失控,周边群众非法圈占湿地进行开垦种植、建设鱼塘、非法采沙,黄河湿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数千亩植被被烧毁,令人触目惊心。
一些群众在郑州花园口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内清理湿地植被,准备挖建鱼塘(2月24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祥 摄
一些人在郑州花园口黄河湿地内被圈占的湿地上开垦(2月24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祥 摄
在郑州花园口黄河湿地内大面积的湿地植被被烧毁、土地被烧焦(2月24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祥 摄
13、国人热衷汽车是否过头
来源:中青在线-《青年参考》2006年04月05日
中国油耗和二氧化碳排量居世界第二
和所有现代国家的发展历程一样,当家庭年均收入达到5万元以后,人们就开始想着买车。一旦有了这个想法,就像有了难解之“痒”。
九成国人认为买车是“烧包”
如此的消费冲动再乘以数以亿计的人口基数,难怪中国成为全球各大汽车厂商眼中的一块“肥肉”,奔驰来了,宝马来了,其他各种各样的、带着牛气光环的国际品牌都趾高气扬地来了。国产品牌也加入到这场既像狂欢又像混战的运动当中,都市春天、自由沸点、超越者、福美来尊贵尊荣精英新贵、陆尊、君威、尊驰、领御,不一而足。
据统计,90%的中国人都认为买车还是比较“烧包”的奢侈行为,不信的话就看看年年高增长的居民储蓄额。
那又为什么有人在车上舍得一掷万金呢?那是因为很多中国人认为买车买的是面子。而面子这个东西,是我们国人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据说瑞士富翁多,但都很低调。如果家中有两辆以上的车,就都一模一样,让人误以为只有一辆。这种低调和“财不外露防贼偷”的心理不同,纯粹是为了避免被当成“暴发户”而被人看不起。
人类汽车史面临终结
除了心理问题,更重要的还是现实。据预测,地球上的石油资源将于2050年枯竭。虽然石油生产国近年来不断发布报告,告诉人们又发现更多储量。但这些“油数字”有掺水之嫌,很难让人相信。
我国石油消耗位居世界第二,运输用油更是快速上升。随着石油资源的日渐稀少,人类史中的汽车史这一段看来就要结束,而中国人还在汽车狂热之起始阶段,是不是有点不合时宜?
汽车污染是另一个大问题。自2000年以来,在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10大城市排名当中,中国城市牢牢占据至少5个席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也已位居世界第二。
瑞典宣布14年后停用石油
100年前美国人发明汽车时,正是工业石油化的兴起时期。汽车伴随着石油而生,也将因石油的枯竭而进入博物馆。我们中国人对这个长着4个轱辘、喝汽油、冒臭气、嗓门大、震耳欲聋的铁盒子,是不是有点热衷过头了?
目前瑞典逐渐摆脱了对石油的依赖,发电靠水力和风能,取暖靠地热和废热回收,用到石油的方面主要就是汽车。今年初瑞典政府宣布,到2020年,全国停用石油能源,届时跑在大街上的交通工具完全不用汽油。
2020年离现在只有14年之遥。相比之下,中国的政府、企业和消费者是不是也应该把眼光放长远些?一旦石油短缺造成油价令人无法承受,我们今天一窝蜂生产和购买的汽车将一钱不值,成为难以处理的钢铁垃圾,那会给我们的社会乃至整个地球造成很大麻烦。
14、北京斥资亿元治交通污染 长安街将装尾气电子眼
来源:人民网-《京华时报》2006年04月05日
本报讯 (记者夏命群)北京市环保局昨天透露,本市今年将投入近亿元治理交通环境污染。作为项目之一,长安街、南中轴路、环线等重点路段年内将装上“尾气电子眼”,以控制严峻的大气污染形势。
据市环保局机动车尾气管理处处长冯玉桥介绍,截至4月4日,本市今年只有51个蓝天,与去年同期相比少11个,大气污染形势逼人。为此,市环保局拟对本市重大污染源之一——机动车尾气污染(本市机动车保有量为262万辆,尾气污染占大气污染的20%强)进行准确评价和治理。拟在本市长安街、南中轴路、二环、三环、四环等重点路段安装22个雷达在线监测器(即电子眼),抓拍尾气超标车辆牌号;安装12套遥感尾气监测系统,“嗅”出车辆的尾气排放浓度;安装8套道路环境质量交通子站,准确测出各条道路的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污染物浓度,以有效评价交通尾气对环境污染的贡献率。
冯玉桥说,雷达在线监测器将和遥感尾气监测系统联合使用,“从而在拍下车牌号的同时,还能测出车辆瞬间的尾气排放量”。
目前,北京市政府已投入1400万元人民币治理,加上意大利政府600万欧元的经济援助,本市今年对交通环境治理的总投入近亿元。冯玉桥透露,市环保局目前正在与交管、市政等部门进行协调,力争年内全部安装完毕,并投入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