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3-21
今日江河信息导读:1、大部分河流不能入海的警告
2、大西线调水工程争议 耗资2250亿年引四条黄河
3、“大西线调水”首倡者郭开:拯救黄河迫在眉睫
4、重庆市拟在长江上再建两大坝 装机总量超葛洲坝
5、云南省电力供应再度紧缺 峰顶电量缺口三成以上
6、滇中调水工程总投资超过489亿元
7、新华网:世界水理事会主席呼吁各国加速水立法
8、报告显示松花江水质各项指标符合国家标准
9、组图:大西北发展之痛,污染正一步步侵蚀着大西北,如此发展的代价是否太大!
1、大部分河流不能入海的警告
来源:《新京报》 汪永晨(北京学者)2006-3-21
在3月22日世界水日到来之际,水安全再次走进舆论的视野。3月16日,第四次世界水论坛在墨西哥城举行,这次会议上,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水源发展报告》发出警告:地球河流、湖泊和其他淡水水源情况正“惊人地恶化”。世界第一长河流尼罗河下游的水量,以前每年有320亿立方米,现在已“缩水”到20亿立方米,缩减了94%;有“亚洲尼罗河”之称的巴基斯坦印度河,在过去60年里,水量减少达90%;由于冰河退缩,黄河源头正在干涸,过去35年黄河大部分时间河水流不到大海……
报告指出,“我们极大地改变了世界范围内河流的自然秩序”。全球最长的20条河流上都筑了大大小小的堤坝,全世界大约有45000余个大型堤坝,将至少15%的水流限制在堤坝内而非流入大海,堤坝覆盖的总面积已接近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
河流不能入海会造成什么影响?以黄河为例,中国科学院《海洋科学集刊》对黄河断流和入海量锐减所引起的海洋环境变化有如下解释:河流每年向海洋输入巨量的淡水、泥沙和各种营养盐类,并在河口和近海区形成了适宜于海洋生物生长、发育的良好生态环境。海洋中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繁殖的大部分营养物质是从陆上河流输入海中的。
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专家分析,黄河断流所引起的影响包括这样三个方面:一是,断流引起三角洲海岸严重侵蚀,加上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势必加重风暴潮的危害,威胁该地区的土地、湿地自然保护区、滩涂和其他资源;二是,近海海岸生态环境的变化导致渔业资源的大量减少,由于淡水注入量减少导致近海海域盐度发生变化,进而使中国对虾等重要经济鱼类的产卵、栖息地发生变化,已经形成不了资源。研究结果还表明,黄河的入海物质不仅影响河口前近海区,而且可以通过环系统搬运到深水区,影响整个渤海和南黄海北部。三是,黄河断流导致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退化。而我们都知道,湿地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是地球之肾。专家说,随着入海口径流量大幅度减少,水、沙补给量锐减,预计原有湿地将逐渐向荒漠方向发展。
河口是流域和海洋的枢纽,既是流域物质的归宿,又是海洋的开始,海岸陆地与海洋的纽带。河口海岸是地球四大圈层交汇、能量流和物质流的重要聚散地带。传统的观点认为,河水流入大海是一种浪费,现在看来,海洋环境与资源所需要的生态用水绝不容忽视。
联合国报告建议,各国政府应该禁止在尚保存完好的流域开建新的堤坝和水库项目,让“自由奔腾”的大河继续奔流。这样的建议无疑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值得各国认真对待。
2、大西线调水工程争议 耗资2250亿年引四条黄河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06年03月21日
"大西线调水工程"16年论争:耗资2250亿年引水量相当"四条黄河"
"大西线调水工程",从雅鲁藏布江到黄河,实际流程1239公里,隧洞总长240公里。这段线路两岸皆是人烟稀少的山区,移民仅25000人但反对意见认为,这个工程方案还仅仅是人类力图征服自然的一个假想。不仅工程方案本身不具有可操作性,工程更可能造成复杂而深远的生态环境影响
"完成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一期工程,合理规划建设其他水资源调配工程。"这句话出现在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刚刚批准的"十一五"规划中。
上述表述意味着"十一五"期间,包括"大西线调水工程"在内的"其他水资源调配工程"也将逐渐进入决策视野。
"大西线调水工程"是一个从西藏雅鲁藏布江引水入黄河,缓解大西北用水危机的方案,其已经引起各方关注。但迟迟未予正式规划实施,全因支持和反对的声音都很强烈。
支持方认为,方案若得以实现,不仅可以从根本上缓解我国北方的缺水问题,还会在改造沙漠、扩大耕地、增加电力、创造就业岗位等诸多方面带来好处,大半个中国将不再困于水旱灾害。反对者认为,方案是一个企图征服自然的假想,缺乏科学常识,不仅可操作性差,还有可能引起国际纠纷。
"大西线调水工程"
在两会期间,来自甘肃民勤县的沙尘就再次袭击京城,让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为北方地区的沙漠化情况再次揪心。
事实上,遏制我国北方沙漠化趋势的努力一直在进行,"大西线调水工程"就是若干假想之一。
早在去年6月30日,40多位国内研究干旱和蓄调水方面的专家走进北京香山饭店,参加中国科学院组织的第257次香山学术讨论会。会上,"大西线调水工程"方案首倡者郭开研究员就这一方案作了长时间报告。
讨论会持续了3天,专家们达成的共识是:调往北方的总水量应在目前《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的448亿立方米基础上,至少再扩大两倍,才有可能保障我国北方地区的持续、全面、健康的发展。
一个多月后的8月2日,郭开和"大西线调水工程"方案的另一位倡导者于招英被请进了中南海,坐在他们面前的是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和另外3个局长。6个人谈了3个多小时,主题正是"大西线调水工程"方案。
今年初,题为《西藏之水救中国》的书与公众见面,该书详细介绍"大西线调水工程"。2月6日,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南水北调办公室都对该书加以研究。
关于南水北调中,引水量多少合适的问题,早在1998年,原国家第一工业机械部部长周子健当时在给中央领导的一封信中曾提及:"要解决北方干旱、黄河断流的问题,每年须引水2000亿立方米以上。"
周子健在这封信后,附上了郭开撰写的《关于大西线南水北调工程》报告。
"大西线调水工程",从雅鲁藏布江到黄河,实际流程1239公里,其中隧洞工程8处,最长的隧洞60公里,短的6公里,隧洞总长240公里。这段线路两岸皆是人烟稀少的山区,河水全部自流,可实行定向爆破,施工容易,不怕地震。且淹没极少,移民仅25000人。
按照郭开的预算,工程主干项目投资按1997年不变价为2250亿元,工期5年,年均450亿元。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等江河每年出境量6366至8109亿立方米,可取水量3800亿立方米,足可保证2006亿立方米的取水量,相当于4条黄河的总流量。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汤奇成3月14日对《第一财经日报》说,大西线把大量的优质水调到严重缺水的西北、华北地区。同时设计了四通八达的副线和众多支流,形成使全国八大江河水系沟通联网的中华运河大水系。
十多年推动历程
早在1990年,郭开就提出了"大西线调水工程"方案的设想。
据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设计院原副院长、著名爆破专家何广沂回忆,当年的3月15日,全国政协常委孙越崎、赵子立、郭维城等56人首次联合提案:"修建大西线南水北调刻不容缓"。从1990年初到1999年底的10年中,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历次大会上,共有人大代表6次208人和政协委员10次118人提交了关于建议修建大西线的提案与议案。今年的两会上,内蒙古军区原副司令员李国安又作了"建议在'十一五'期间增加一条南水北调西线调水线路"的大会发言。
1999年5月15日,一支由水利部、国家计委、中科院、国土部、铁道部、林业部及西藏、四川、云南的一批水资源、气候、环境、地理、地质、土木工程方面的专家组成的"大西线南水北调考察队"成立,何广沂任队长。
考察队沿着郭开设计的线路从雅鲁藏布江一直考察到黄河边。何广沂在随后写出的考察报告《"南水北调"构想有望变成现实》一文中称,郭开的"大西线引水计划"不仅水量充足、水质有保障,同时施工难度、周期及资金消耗在现有项目中都是比较理想的选择方案。
2000年10月7日,考察队在向中央有关领导同志汇报时,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领导表示:"就大西线南水北调工程,我们有能力、有实力胜任这项工程。中央一声令下,我们这支从铁道兵集体转业的队伍,定能发扬当年铁道兵的雄风,保质保量,如期完成这一伟大工程。
仍存争议
然而,"大西线调水工程"的方案至今停留在案头阶段。据《西藏之水救中国》一书作者李伶3月13日介绍,"大西线调水工程"之所以搁置至今,原因就在于"不同的声音"太多。
全国政协
原副主席赵南起表示:"对于郭开大西线调水方案,在专家队伍里存在不同反响,在职能部门也没有引起重视。"
反对意见主要是:"西藏没那么多水可引","自流入黄河不可能","施工难度大"等。国家水利部方面即认为"'大西线'其中错误的概念太多","缺乏科学常识"。
"使西北、内蒙低海拔荒漠、草原成为适于人类居住的湿润平原的想法,仅仅是一个美好的愿望。生态环境的形成是多种自然条件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仅仅增加一些地表水资源量,并不能改变受水区的气候类型。"水利部一位高级工程师对记者说,"水加上沙漠,并不等于塞北江南。"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博士郭乔羽也对"大西线调水工程"方案持质疑态度。"大西线工程方案所描绘的美景的确十分诱人,但是这个工程方案还仅仅是人类力图征服自然的一个假想。不仅工程方案本身不具有可操作性,工程更可能造成复杂而深远的生态环境影响。
郭乔羽说,如果调2006亿立方米水入黄河,黄河河道形态、水文情势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可能会给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带来灭顶之灾,还可能导致黄河上现有电站和堤坝报废。方案所提出的输水线路将穿越多个流域,如此之宽的输水渠道,会直接切割所穿越的陆地生态系统,可能阻隔重要的生态廊道,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生态环境的破碎化和岛屿化。
全国政协委员、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高级工程师卜漱和也认为,1997年第51届联合国大会表决通过了"国际水道非航行使用法公约",规定上游的任何开发利用不能对下游国家造成重大损害。这对处于上游而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很低的我国十分不利。
中国重点企业投资基金调研组副研究员段向群认为,由于中国和印度、孟加拉、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之间没有签订任何国际协议来共同管理国际河流水资源,如果"大西线"工程变成事实,每年出境水量将减少65%。
大西线与小西线差别
据李伶称,水利部已经着手南水北调三线工程的建设,其中包括"西线工程",因此对郭开另提"大西线调水工程"存在疑虑。
但郭开分析,南水北调的东线方案是利用京杭大运河河道,逐级提调长江下游的水,解决京津地区用水,但可调水148亿立方米,需投资1300亿元,工期10年。京杭运河污染严重,所调之水必须经过严格处理。加之它是全线提水,耗电量大,这样势必增加投资和水的运营管理成本。
中线方案是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调汉江水130亿立方米,挖一条1276公里的疏水干渠到北京,经过365条大小河流,总投资约1700亿元,工期15年。可是汉江的水正在减少,几乎无水可调。要保证输水量必须从三峡水库调水。由于输水干渠须经湖北、河南、河北人口稠密的地区,无论是移民工作,还是水的管理和运营成本都很大;水到京津地区实际只剩8亿立方米。而且,干渠沿太行山东麓修筑,这一区域是暴雨区,山洪频繁,极不安全。
西线方案是在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筑高坝,调水入黄河,能调水170亿立方米;开凿隧洞175公里。主体工程即需3900亿元,工期40年。花钱多,调水少。
郭开说,更为关键的问题在于,"这三个方案都是在长江上做文章,而到2020年长江也可能是缺水户。"
"大西线调水工程总计引水量可达2006亿立方米,总计花费在2250亿元,工期5~10年。而南水北调三线工程对应的数据分别为448亿立方米,6900亿元,10~40年。"郭开认为,"大西线调水工程"方案更为合理。
对"大西线调水工程"持反对意见的段向群也认为,"尽管该方案中有许多不易解决的实际难题,有一处却是值得人们重视的,这就是在该方案中提到的两条通往新疆的支流。"
段向群称,一条是东出青海湖,经西宁接湟水河到兰州西拐,沿河西走廊,向西北经武威,过嘉峪关,入新疆,再通过乌鲁木齐,出伊犁,进入中亚的哈萨克斯坦,与国际运河相接,可直达荷兰鹿特丹港。此支流的湟水河处有1600米落差,可建造巨型水电站;另一条是西出青海湖,沿祁连山、阿尔金山南坡海拔3200米等高线处,开凿一条通往新疆罗布泊和塔里木盆地的运河。由于存在巨大落差,沿线可以修建规模宏大的水电站群,其发电能力相当于四个三峡。
有了水和电,就能改造和灌溉广袤的沙漠荒原,使农、牧、林业得到大发展。新疆毗邻中亚各国,是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更可发挥欧亚水路和陆路的大陆桥作用。
"我对大西线调水工程'还是充满信心的。"郭开3月13日告诉记者。
3、“大西线调水”首倡者郭开:拯救黄河迫在眉睫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06年03月21日
郭开是元代著名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郭守敬之后,上世纪90年代初,他提出了南水北调“大西线调水工程”方案。大致设想是:引雅鲁藏布江水入黄河,彻底解决我国北方的缺水问题。该方案计划年引水2006亿立方米,相当于4条黄河水量。
3月中旬的一天,这位遥想“黄河之水天上来”的专家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的独家专访。
大西线的由来和发展
《第一财经日报》:是在什么样的机缘下,使您产生了引雅鲁藏布江水入黄河的想法?
郭开:“文革”期间我被关在牛棚里,从一堆书里偶然看到了翁文灏的《地图》,其中“三大拐弯”的理论对我启发很大(记者注:翁文灏在他的“三弯理论”中提出应该利用我国西南高、西北和华北低的地形特点,把每年白白流出境外的西南诸河水源调到严重缺水的西北地区。这一提议后来被写入孙中山的《建国大纲》),让我联想到可否引雅鲁藏布江水,穿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过阿坝分水岭入黄河,来改变我国北方的缺水问题。当然这一思路的最终确定还有赖于左大康、崔宗培、钱宁先生的贡献。这个过程曲折复杂,确实是一言难尽。
《第一财经日报》:人们普遍认为青藏高原是“干燥地区”。如果实施“大西线调水工程”,西藏地区的水资源蕴藏量是否足以引入黄河,解决北方地区的干旱状况?
郭开:西藏的干燥荒凉地带主要是指藏北一带,事实上青藏高原是一座“湿岛”,特别是东南部念青唐古拉山平均降水高达2800至3600毫米,是全国大面积降水最多的地方。西藏地区以积雪冰川和地下水形态保有的水资源总量达680万亿立方米。总之水源和水量是不成问题的,每年引2006亿立方米的水入黄河是有保障的。
拯救黄河迫在眉睫
《第一财经日报》:为了防治沙化,我国这几年实施“三北”防护林等工程,希望通过“以林治沙,以林防风”来改变沙漠化的状态。但是现在出现了“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状况,是“以林治沙”的思路出现问题了吗?
郭开:这里面存在一个思维上的误区,很多人认为,有了林子自然就会有水。事实上,我国90%的沙漠化地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除局部地区外都达不到“植树造林”所需的条件。因此必须有充足的水源供应,才能控制沙化趋势,根本改善国家的整体生态环境。
《第一财经日报》:有专家认为,引水入黄,对于黄河河床以及周边的防洪设施都是严峻考验,您怎么看?
郭开:大西线调水工程可以保证黄河每年入海量达到680亿到900亿立方米,该入海量可以保证黄河每立方米水的含沙量降到5千克至10千克,河道不再淤积,河水反而起冲刷作用,16年可使河床下降15至20米,黄河将从地上悬河成为低于地平线7~8米槽形河。那时,郑州到河口是一条宽600米到1000米、深10到15米的平流河。由于出现了大量的河滩地和河口淤地,估计新生良田2000万亩,大西线来水将滋润整个黄土高原,可使黄土高原绿化,水土不再流失,无沙入黄河,黄河变清流。
2250亿元投资不是“戏言”
《第一财经日报》:一些专家对“大西线调水”方案有异议,认为它无法实现,在工程量和技术难度上也是难以想象的。也有专家认为“大西线调水”可能会需要淹没西藏最富饶的地区。
郭开:实际上,大西线技术难度要比小西线(南水北调西线方案)小。大西线在3588米以下,小西线则在4000米以上,虽只差400~500米,但困难大多了。而且大西线每一个工程点都通公路,而小西线交通不便,没有一个工程点通公路。大西线走的是水库―隧洞―水库,不存在跨越河流;所需要开凿的隧洞最大直径25米,最小直径14米,7条隧洞总长231公里。在工程技术难度上我们是做过可行性分析的。
至于所说的“淹没西藏最富饶的地区”更是子虚乌有,大西线是不会淹没一座县城的。他们指的“最富饶的地区”是泽当到曲水的雅鲁藏布江河川。第一期工程,朔玛滩水库按3568米运行,没有影响。第二期工程朔玛滩水库,水位达到3588米,但渠化雅鲁藏布江从泽当到曲水桥修建百公里防洪堤,高程3599米,确保贡嗄、扎囊、泽当不淹,堤顶宽10米,建高速公路。
《第一财经日报》:对于“大西线调水工程”的预算,一些专家也提出质疑:小西线引水170亿立方米,要投资4000亿元,大西线引2006亿立方米,投资才580亿元,因此有人认为大西线的工程预算是痴人说梦。
郭开:我首先解释一下,580亿元是在1990年请香港会计师事务所评估的,估算的是280亿美元,按当时的汇率折算成人民币是580亿元。但在2000年,周子健请计委专家计算,2000年与1990年比价3.88:1,这样就推算成2250亿元。2250亿元到位,保证5年内完成第一期工程,引藏水1000亿立方米入黄河;再5年完成第二期工程引水增加到2006亿立方米。2250亿元投资,工期5~10年就这样定下来了,这绝对不是戏言。
4、重庆市拟在长江上再建两大坝 装机总量超葛洲坝
来源:重庆晨报 2006-03-21
装机总量400万千瓦远远超过葛洲坝电站,工程建成后,将从根本上解决我市用电紧张局面
本报讯(记者宋岩实习生卢维)我市拟在长江江津段新建朱杨溪和小南海两座水利枢纽。昨日,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及专家组一行对两座枢纽的坝址进行了考察。目前,长江水利委员会设计院正在进行方案设计。
装机总量400万千瓦
据介绍,朱杨溪水库枢纽工程位于江津朱杨溪处的长江干流河道上,下游距离江津城区66公里,距离主城区139公里。该工程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有发电、净化三峡水环境、航运、引水的综合利用水库枢纽工程。朱杨溪水库枢纽工程总投资300多亿元,配套建设的水电站装机容量为300万千瓦,从今年开始到2008年完成前期工作并上报立项,2009年到2016年实施建设。
小南海水库枢纽工程大坝位于江津珞璜镇的猫儿峡,地处长江上游,距离主城区40公里,距离江津城区39公里。其配套建设的电站装机容量为100万千瓦。
"这两个电站建成后,总装机容量达到了400万千瓦。"市水利部门有关负责人称,这相当于在我市建设了一个葛洲坝电站,而发电量也将远远超过葛洲坝。葛洲坝装机容量只有280万千瓦左右。
解决我市用电紧张局面
对此,市电力公司有关负责人称,目前我市电网拥有的发电装机总容量水电比例很小,难以满足电网调峰需要。随着西部开发步伐加快,以重庆为首的长江上游经济圈面临巨大的机遇,大力发展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同时,用电缺口必将更大,这两个枢纽工程建成后,将从根本上解决我市用电紧张的局面。
5、云南省电力供应再度紧缺 峰顶电量缺口三成以上
来源:云南日报 2006年03月20日
日前,由于受电煤供应不足、煤质差和水电厂来水情况不好等因素的影响,我省已进入开年以来电力供应最困难的时期。为缓解省内严重的缺电局面,云南电网充分调动各方力量,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降低缺电带来的负面影响。
最新数据显示,云南电网每天少发火电2000万千瓦时。漫湾、大朝山、鲁布革等主要水电厂水位下降较快,以礼河已低至仅能维持正常的灌溉用水水位。2月中下旬以来,由于受煤情、水情形势不好的影响,火电机组出力不足,水电机组严重透支。受此影响,云南电网日均限电力226万千瓦,最大错峰负荷243万千瓦,电力电量缺口高达1/3以上,全网拉闸限电162条次,其中非计划拉闸135条次,全省电力供应形势不容乐观。
针对目前情况,云南电网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加大电煤生产供应力度,要求各发电企业加强生产运行和检修计划管理,严格做好计划用电工作,做到该限必限、有保有限,保证居民生活用电,确保重点单位和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供电。另外,积极争取南方电网公司进一步调减西电东送电力电量,并争取向周边省份购电。
6、滇中调水工程总投资超过489亿元
来源:中国工业报 2006年3月20日
被列为国家重大水利项目的滇中调水工程规划工作目前全面完成,规划报告已通过国家级专家审查。滇中调水工程地处高原,地形地质条件复杂,输水距离远,建设有相当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一次建成投资将达489.57亿元。一期工程以解决水资源十分紧缺的昆明周围核心经济区缺水问题为主,总干渠由推荐水源地石鼓至昆明新庄,全长479km,工程总投资372.74亿元;二期向红河州及沿线4个农业缺水区供水,总干渠延长至红河个旧,工程总投资270亿元。
7、新华网:世界水理事会主席呼吁各国加速水立法
来源:新华网 2006年3月21日
新华网墨西哥城3月20日电(记者喻广生 刘健)世界水理事会主席卢瓦克·福雄在此间召开的第一届世界议员水事会议上指出,世界缺水已成当务之急,各国议会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加速水立法工作。
福雄说,当前水形势非常危急,世界淡水分配存在严重不均问题,今后几十年国际社会应投入大量资金来解决这些问题,各国议员在解决水危机方面可以发挥重大作用。
福雄强调,私有化不能解决缺水问题,各国政府必须保持对水管理的控制权,改变当前用水不当的模式。他呼吁各国政府加强合作,找出更有效的水管理模式,以使所有居民都能得到价格合理的清洁用水。
为期两天的第一届世界议员水事会议19日开幕,是正在墨西哥城举行的第四届世界水资源论坛的重要活动。世界水资源论坛由世界水理事会主办,每3年举行一次。(完)
8、报告显示松花江水质各项指标符合国家标准
来源:哈尔滨日报 2006年03月21日
哈报网讯(记者 叶滨)近日,天气转暖,松花江面封冻的冰层开始逐渐消融,“松花江水中苯和硝基苯含量是否超标”成了市民再度关注的话题。来自市环境监测中心的报告显示,目前松花江水各项指标完全符合国家标准,市民可以放心饮用。
近日记者了解到,松花江冰冻层开化后,有些市民对江水水质表示担心,开始大量购买纯净水。有关部门介绍,今春对松花江水每天的监测结果表明,前段时期国内数百位专家对开江后松花江水质情况的分析是非常准确的,现阶段江水中未检出苯和硝基苯。
9、组图:大西北发展之痛,污染正一步步侵蚀着大西北,如此发展的代价是否太大!
[山水幽] 于 2006-03-20上贴
温总理说:“中国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给子孙后代留一片青山绿水。”
那是相---当---有道理!!!
可看到这组图又是不是多了几许无奈!!!(转自国际在线)
黄河两岸的各类污染企业尽管屡经查处,但依旧处处点火,处处冒烟。
烟尘滚滚
开发区高耗能企业
开发区工业园引进投资项目,大多数都是高耗能企业,工厂一但投入生产,环境就遭到污染。浓黄色的毒烟从炼焦炉里滚滚冒出,随着西风向东飘散。
工业园区附近羊群生活在污浊的空气中,白色羊毛变成了黑色。
石嘴山河滨工业园区西部聚氯乙烯有限公司生产离子膜、烧碱等化工产品。工厂没有对污水处理就直接排放到黄河。
拉僧庙工业园区每天大量的工业污水流向河滩
满脸灰尘的孩子,他每天要干十几个小时
石灰粉尘大,西部风也大,民工们把头、脸裹得严严实实。
一个白灰窑都有几十个民工,他们每天把石灰块敲成7-8公分大小,石灰块主要供应给炼钢厂、电石厂作原料,生意非常兴隆
满脸煤灰的妇女,每天能赚30元钱,她已经非常满意了
大批高耗能企业进入工业园区,使该地区电力非常紧张,污染严重的热电厂也重新起用发电。每天浓烟滚滚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
高污染企业
在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民工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照样卖命的干活,每天大量粉尘吸进肺部。在这里干一、二年,他们就感到身体不适,甚至发病,这些民工大多是贫困地区来的。
从万家寨至保德的黄河沿岸,冒着浓烟的化工厂随处可见。
污染严重的工业园区刺鼻的气味、烟雾、粉尘扑面而来,放学的孩子只能捂住嘴通过。
巨大的黑龙腾空而起,遮住了西部的蓝天
石嘴山河滨工业园区,西或龙化工公司在围墙上写着持续发展之路,工厂里却是乌烟瘴气,严重影响地方生态环境。
尘土满身的白灰窑民工
村民纷纷起来抗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