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三月十七日绿家园江河信息汇总

三月十七日绿家园江河信息汇总

2006-03-17

今日江河信息导读:1、专家认为:怒江大坝秘密在建

                  2、从“付费即可排污”到“排污权有偿使用”

                  3、未雨绸缪 新能源战略凸显中国智慧

                  4、新华网:甘肃红崖山水库将向黄河“借”水6100万立方米

                  5、太湖流域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课题通过国家验收

                  6、联合国警告:全球河流干枯现象正在加剧

                  7、不利气象条件加重北京大气污染治理难度

                  8、三峡工程三期蓄水库底清理掀起高潮(图)

 

 

1、专家认为:怒江大坝秘密在建

来源:德国之声中文网 2006.03.16

3月16日,世界水论坛在墨西哥城举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对水资源的需求也明显增加,由于煤炭发电站和水力发电站早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中国政府大力支持兴建水力发电站。温家宝两年前下令停建怒江大坝工程。生活在德国的一位中国环保专家认为,这个大坝实际上秘密在建。德国之声在此发表有关采访报导。

两年前,中国国家总理温家宝亲自下达书面文件,停止了中国南部耗资数十亿元的怒江大坝工程,此举令为中国建造大型水力发电站颇感担忧的环保人士以及邻国难以置信。因为在这之前,中国还从未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一项规模庞大的计划获得各级部门的批准,但却在最后一关因环保因素遭到否决。

环保人士一再对中国怒江水力发电站项目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严重破坏提出警告:因为中国云南怒江河谷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均居世界之首。为此,怒江河谷于2002年被列入了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名单。此外,数百年来那里就生活着22个少数民族,如果这些小数民族也要被迫搬迁的话,他们的生存基础将受到毁灭性的破坏。

中国与邻国泰国和缅甸的纠纷也时有发生,泰国和缅甸都为中国建造水力发电站对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后果表示担忧。

怒江六库水电站的停建曾使人们一度认为中国新一代领导人改变了其施政纲领。经济增长似乎已不再是审批建造大型项目的唯一标准。由上一届总理李鹏领导的前政府曾不顾国际国内的强烈抗议,在上一世纪90年代初执意通过了三峡大坝项目,并将其付诸实施,造成三峡沿岸1百多万居民被迫迁徙。诸多事实显示,这一人工湖会很快出现淤积,开发落后的大西北也不过是梦想而已。

怒江项目使人们产生诸多顾虑,总理温家宝勒令停建该项目使人们如释重负。但事实证明,环保人士和中国邻国高兴得早了点:因为怒江大坝工程仍在秘密进行。生活在德国的中国环保人士王维洛认为,环保人士的努力彻底失败了。

他说:"这个大坝已经在建了。前期投资已经进去了。当地政府就不管。它可以说,这不在我直接管的范围内,因为这个坝太小了。"

显而易见,中国政府执意建造水力发电站。近年来的经济发展使中国的能源需求急剧增加,仅靠煤炭发电站和核电站已无力满足市场需求。在过去数年中,中国1/3省份供电不足。在东部沿海地区,工厂往往因供电不足被迫暂时停产。

所以中国政府大力支持兴建水力发电站,尽管存在着诸多风险,但北京政府依旧将水力发电视为清洁能源。现在,中国的大坝数量已高于世界任何一个国家。

王维洛认为,中央政府已秘密批准了怒江大坝工程,"你如果看最近的十一五规划和中国发改委解决中国能源问题的计划,里面说,到2020年中国的水电发电能力要达到2.6亿千瓦。中国现在是1亿千瓦。到2.6亿要增加160%。按照我的计算,那么包括怒江的13座水电站都要开发。"

中国力争在2010年成为水力发电的最大厂家。仅怒江沿岸的13座大坝就能供电2万1千兆瓦,相当于21座核电站的供电量。在此背景下,新的5年规划如同空洞的言辞。因为中国政府再次强调将缩短贫富差距,加强了环保作为未来5年的工作重点。(A. Freund)

2、从“付费即可排污”到“排污权有偿使用”

来源:《南方周末》  2006年03月17日

  中国现行的排污收费政策,实际执行中演变成“付费即可排污”的后果,无法对污染物排放总量实施有效控制;环境保护的责任过多倾向于政府一方,促使企业、政府间玩起“猫捉老鼠”的游戏,环境质量难以改善。惟有探索市场对环境资源的配置、保护机制,方是治本之道,排污权交易即是这种探索的开始

  目前,全力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中央政府以及全社会的共识。“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和财税政策”已经正式写入中国的“十一五”规划之中。

  环境是一种重要资源,同时环境又是公共产品。如何创新机制,发挥市场对环境资源的配置作用,非常值得讨论和探索。

  排污权交易是许多国家通过市场手段配置、保护环境资源的重要经济政策之一。排污权交易的主要思想是:在满足环境要求的前提下,设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即排污权(通常以排污许可证的形式表现),并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那样被买卖,以此进行污染物的排放控制。企业节约下来的污染排放指标,将成为一种可以用于交易的“有价资源”,既可在企业与企业间进行商业交易,也可“储存”起来以备自身扩大发展之需。而那些无力或忽视使用减少排污手段、导致手中缺乏排放指标的企业,将不得不按照市场价格,向市场或其他企业购买污染指标。

  排污权交易市场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一级市场是政府与排污者之间的交易。政府机构评估出一定区域内满足环境容量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并将最大允许排放量分成若干规定的排放份额,每份排放份额为一份排污权。政府就某种污染物排放权每年定期与排污者进行交易,交易形式主要有招标、拍卖、以固定价值出售等。一般来说,对社会公用事业、排污量小且不超过一定排放标准的排污者,可以采取灵活的办法;而对于经营性单位、排污量大的排污者,多采取拍卖或其他市场方式出售。

  二级市场是排污者之间的交易场所,是实现排污权优化配置的关键环节。排污者在一级市场上购买排污权后,如果排污需求大,购买的排污权不够用,就必须在二级市场上花钱买入;相反,如果企业减少排污,购买的排污权得到节省,则可以在二级市场上售出获利。

  排污权交易制度不仅体现的是“总量控制”的污染物控制策略,而且是依靠市场手段使企业主动来实现“总量控制”目标的。政府核定区域内污染物总量后,排污权进入市场进行交易,减少排污节约的排污权可以在二级市场上买卖获利。这样,排污者就有减少排污的积极性。可以设想,如果区域内排污总量一旦确定,排污权就获得了类似垄断资源的身份,有限的排污权必然带来价格不菲的交易,企业在利益驱动下,自然会珍惜有限的排污权,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相反,中国目前的“付费即排污”的污染控制策略,更多是依靠政府行为来推动环境保护。排污费由政府来强制征收,排污许可证由政府授予,超标排污由政府来处罚,大部分污水处理设施也是由政府投资兴建,企业是否执行环保政策过多地依靠行政手段的被动监督。这样,一方面企业缺乏珍惜环境的内在压力和动力,在环境保护上和政府玩起“猫捉老鼠”的游戏。

  更有甚者,一些地方环保部门和排污企业之间相互博弈,最后形成“协议”收费,完全丧失了排污费应有的政策功能。这种政府主导型的污染控制,还存在诸多“寻租”或风险,比如,一些地方环保部门借机干预企业的正常生产,随意减免排污费,违规使用排污费等。这些现象反过来又增加了政府监管的难度。

  就排污收费而言,尽管2003年出台的《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规定,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或个体户,应当按规定缴纳排污费。但是,现行排污费标准仍然偏低,与污染治理成本相比是杯水车薪。

  就超标排污处罚而言,中国仅在大气污染防治法中规定,超过国家和地方标准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环保部门处最高10万元的处罚。而根据有关规定,还不能对其进行二次处罚。按照这种环保政策,只要缴纳排污费或超标排污罚款,就获得事实上的排污权。排污许可证制度在实践中已几乎转变成注册制度,对企业来说是零成本或低成本。这样,企业超标排污成为必然,污染物总量实际上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中国排污权交易几年前已经启动,目前尚处于试点阶段,虽然基层环保部门以及企业都希望能及时出台有关排污权交易的具体规章制度,部分省市如山西、江苏等都相继出台了一些地方性的排污权交易法规,但总体来说,进步不快。

  进步缓慢的原因有很多。在中国目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中,除了个别针对特种污染物的规定中体现有“总量控制”思想外,主要的法律法规均没有明确“总量控制”的规定。在“排污付费”的污染控制策略下,只要付费就可以排污,这样,企业显然不会再去市场上购买排污权,也就不会有企业卖出排污权。也就是说,没有对排放量的总量限制,就没有市场。

  从一级市场来看,相对于土地、矿产等有形资源而言,排污权有偿使用缺乏政策和法律依据。据调查了解,现在要办个经营排污权出让和交易公司,办理工商执照和税务登记都碰到难题。另外,目前存在着新建污染企业和已建污染企业之间,在排污权初始分配方面有偿和无偿取得“双轨并存”的不公平局面,挫伤了企业有偿取得排污权的积极性。

  因此,我们建议,通过法律来进一步明确排污权有偿取得。首先要确立有关“总量控制”污染控制策略具体实施的统一法规,在现行环境法律中对排污总量控制的目标、总量设计、调查和检测、总量分布、适用程序等做出更加明确的规定;然后通过立法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规范初始排污权的分配,确定初始分配方法,加强监管,杜绝企业寻租行为。对排污权二级市场的交易范围和交易方式做出明确规定,建立排污权交易的法律体系。在一级市场上,除了通过立法明确排污权有偿取得外,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排污权一级市场交易形式,改变无偿分配或行政授予的做法,采用招标、拍卖或其他市场化方式将排污权卖给企业。

  排污权初始化分配如何进行?如何保证公开公正公平?如何防止排污权分配引起的腐败?这是大家非常关心,也是我们正在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排污权初始化分配的关键在于用统一的分配方法。以往二氧化硫的分配是以国家下达的总量控制指标逐级等比例下达,造成了原来排放量大、污染严重的地区或者企业“占便宜”,形成了总量分配的不公平。

  在排污权市场的建立方面,我想应该基于三个方面,一是公正的分配方法,确保每一个污染企业都取得合理的总量配额。二是严格的环境执法,应该使得企业严格按照核定的总量排放污染,对于超过总量排污的企业,必须实施严格的处罚手段,让其不得不按照总量进行排污,否则企业成本将大大增加。三是有“量”可以交易。目前我们设计的绩效分配是公开公正公平的,企业在治理污染后(对于电厂而言就是脱硫),应该会有富余的指标进行交易。

  与此同时,要通过立法等手段,有效制止滥用和非法转让排污权,杜绝蓄意囤积居奇等扰乱市场的买卖行为,对超标排污企业进行严厉处罚,通过这些措施确保排污权在二级市场上能够正常交易。

  最后,政府还应建立和完善排污权交易的政策调控体系,利用税收、信贷等手段对排污权市场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对排污权交易要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以鼓励企业参与排污权交易,为排污权交易创造必要的宏观环境。  (作者为财政部副部长)

3、未雨绸缪 新能源战略凸显中国智慧

来源: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2006年03月17日

  编辑絮语:

  就“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油气并举”战略,科技人员和石油企业已经在积极落实之中。加大天然气勘探开发,发展石油替代产品,对能源开发自主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必将创造出更多的投资机会。

  坚持“立足国内、煤为基础”,不仅是对国际上中国能源威胁论的回应,也是我国确保能源安全的务实选择。关键是,要节约好、用好我国的天然储备优势。同时,我们也要用好面向国内外市场的多元化选项。

  建设成一个“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需要众多科研人员精心研究设计,也需要能源企业参照国际经验,改变经营模式,更需要全民能源意识的迅速提高

  回顾2005年,有关能源贸易和能源战略的话题可谓不断:国务院成立能源办公室,中俄石油管道建设,建成四大石油储备基地,中印加强能源领域合作等等。这些举措不仅吸引着国人的目光,也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

  针对我国能源需求的新形势,“十一五”规划明确了我国能源战略的构想,指出能源产业“要强化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

  油气并举

  由于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我国的能源需求将会长期处于上升趋势。目前,我国是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同时是第三大石油进口国。2004年我国原油进口量首次超过1亿吨,原油对外依赖度将接近40%。

  原油进口量的增长,相应地,原油的对外依存度也将会进一步提高。国际油价的波动将会进一步影响到国内油品供需体系,并且,可能对经济增长造成影响。

  一般而言,国际油价受地缘政治、经济活动、局部战争以及恐怖主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经济角度考虑,可以通过期货市场来规避油价波动造成的风险;但从政治军事战略安全方面考虑,则要通过石油储备战略来加以克服。

  同时,在我国的能源消费中,煤炭消费量的比重仍很大。2003年,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比重高达67.9%,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了41.5个百分点,比经合组织(OECD)成员高了46.5个百分点。因此,煤炭价格波动也会对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

  我国煤炭资源分布不均,运输能力对煤炭供应构成制约。近年来,原煤需求涨幅高于供给涨幅,用煤企业煤炭库存也处在下降趋势,煤炭价格逐级提升。这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可能会进一步推动企业成品价格上升,或者导致企业利润的锐减,进而增加风险。

  目前为止,我们对天然气的关注似乎比对石油、煤炭的关注少许多。其实,相对而言,我国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天然气作为一种能源,具有热效率高,排污量小等特性。如果能给予天然气多一点关注,求解能源困境的办法会多一些,效果会更好一些。

  据统计,2003年全国天然气资源储量达53万亿立方米,探明程度还不到10%,剩余可采储量在2.2万亿立方米左右。2002年天然气消费量为291.84亿立方米,按剩余可采储量计算,可用75年左右。另一方面,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天然气产业基础设施条件已经初步具备,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技术经验和市场运作经验,为该产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对以西南油气田分公司为中心的天然气产业链的研究分析,专家发现,推进天然气产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国家发改委能源所所长周大地说,这两年天然气的发展速度可以说已经大大超过“十五”初期的设想,天然气储量的增加也超过了原来的设想。随着用户支付能力的逐渐提高,天然气作为优质能源,需求量还会快速增长。

  记者通过采访获悉,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以四川、鄂尔多斯、塔里木、柴达木、莺琼、东海六大盆地为主的气层气资源区和渤海湾、松辽、准噶尔三大盆地气层与溶解气共存资源区的格局。另外,我国已与周边国家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等,进行了多年的有关向我国输送天然气的可行性研究工作。

  但目前天然气开发还面临一些不利因素。天然气价格主要受制于上游成本和中游管输费,而我国绝大多数天然气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产区地质条件复杂。

  从天然气消费结构上看,目前我国天然气主要用于化工、油气田开采和发电等工业部门,它们在天然气消费中所占比例在87%以上。但建设城市配气管网、新建用气项目、改扩建用气工程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这些都加大了天然气市场的开拓难度。

  能源外交

  能源外交近年来明显升温。如何利用能源外交解决好我国的能源问题,是众人关注的焦点。

  对此,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姜鑫民表示,由于能源对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能源外交向来是大国外交工作的重点。通过能源外交谋取全球能源资源配置中的经济和政治利益,为本国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是各国能源外交的核心内容。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我国面临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和复杂的国际环境,开创能源外交新局面成为一项极具挑战性的艰巨任务。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周大地则表示,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是今后解决能源供应的重要途径。进口能源,不能光靠买,也要参与开发,这样才能保证在国际油价波动的时候,占据更主动的位置。国内能源的勘探、开发、建设,无论什么时候都很重要。目前我国在石油、天然气的开采方面还有潜力,应加大开发力度。同时,也要注意算经济账。要防止不顾经济成本,片面强调自力更生的倾向。

  面对经济发展和新的能源需求趋势,我国立足国内能源资源开发,坚决实施“走出去”战略,姜鑫民认为,这表明我国创造性地开辟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能源外交之路。

  2005年3月,中国、菲律宾和越南签署了《在南中国海协议区联合海洋地震工作协议》,开启了在这一长期有争议地区实践“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设想的新篇章。这是中国政府展开一系列外交努力,积极促成南海地区合作开发的成果。根据协议,未来3年内,3国的国有石油公司将联合勘探,探明该海域的地质结构和油气储量。

  我国领导人十分重视能源外交。2004年,胡锦涛主席出访非洲3个重要的产油国──埃及、加蓬和阿尔及利亚。随后,阿尔及利亚和埃及与中石油签署了石油合同,而中石化将首次从中非国家加蓬进口石油。胡锦涛出访哈萨克斯坦期间,两国政府签署《哈中关于建立和发展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两国关系进一步提高到新水平,极大推动了以能源合作为龙头的两国经贸合作。中哈石油管线的开工堪称中国能源外交的典范。该输油管线西起哈萨克斯坦里海沿岸的阿特劳,经肯基亚克和阿塔苏,最终到达我国新疆的独山子石化公司。管道全长3000多公里,由中哈双方投资30亿美元建设,输油能力达到2000万吨。一期工程“阿塔苏—阿拉山口”段2004年9月正式破土动工。按照规划,中哈石油管道将于2005年12月全线贯通。这条暗含“泛亚能源大陆桥”战略构想的石油管线,可以将中亚里海地区和俄罗斯的石油输送中国。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4年访俄期间,也将能源合作作为推动两国经贸关系的重点,被喻为“能源外交”之旅。中俄就油气领域的合作达成了共识:俄远东石油管道不管采取何种规划方案,都将考虑通往中国;双方一致同意增加陆路石油贸易,使俄罗斯通过铁路向中国输出石油的总量在2005年达到1000万吨,并争取2006年达到1500万吨。

  俄罗斯总统普京2005年9月初宣布,泰舍特至纳霍德卡石油管道(泰纳线)将先通向中国。将于2008年完工的泰纳线一期管线年输油能力为3000万吨,其中2000万吨将通过支线运往中国大庆。

  而中国三大国有石油公司积极落实能源外交成果,都不同程度地参与进行了能源国际合作。

  “走出去”并购

  跨国并购也是我国能源企业“走出去”的主要手段之一。去年以来,中国石油企业的几次跨国并购都引起了世界的瞩目。中海油竞购尤尼科的大手笔至今令人难忘,虽然最终由于政治原因抱憾而归,但其在收购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勇气与智慧,令世人对中国企业有了崭新的认识。

  而在有关机构评出的2005年中国十大成功并购案中,能源并购占了两项。一是中石油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PK石油)。2005年10月26日,中石油获得加拿大当地法院的最终裁决,100%收购PK石油公司,这标志着迄今为止中国企业最大的海外收购案圆满落幕。

  根据中石油提出的收购条件,中油国际以每股55美元现金要约购买PK公司所有上市股份,这一报价总价值约为41.8亿美元。收购成功不仅有利于促进中石油在哈业务的发展,另外,中石油将因此增长1.5%的储量,产能也将增3%。

  二是中石油中石化联手将南美石油资源收入囊中。2005年9月,经过历时一年多的谈判,中石油和中石化共同组成的中国石油投资集团———安第斯石油公司,以现金形式收购加拿大石油公司在厄瓜多尔的石油资产和管道资产,总代价为14.2亿美元。

  此次,中石油与中石化联手攻下南美石油资源,将进一步加强中国与南美洲的能源联系。目前,双方在国内市场上又转为争夺客户的竞争对手。两家石油大户在策略上亦敌亦友,合作与竞争并举,可谓成功的双赢战略。

  中石化在海外收购方面一直显得缩手缩脚,而中石油、中海油则大胆许多。有分析人士认为,中石化这次与中石油联手,很可能就是想借助其海外竞购的成功经验试一把。成功给中石化带来了参与海外并购的信心。

  重视新能源

  “十一五”规划对于新能源提出了比过去更积极的发展政策。但总的看,有关部门对新能源仍然认识不足,规划目标仍然过低,政策力度仍然不够。

  据专家介绍,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风电年均增长近30%,光伏组件增长超过40%,速度之快超出想象。西欧风电成本已降至4欧分/度左右,接近煤电水平;2010年可降至3欧分/度以下,与煤电成本相当。目前风电约占世界电量的0.5%,在德国已接近10%,超过水电比重,丹麦已达18%。

  欧盟提出2010年可再生能源比重要达到22%。欧洲风能协会的《风力12》可行性研究报告预计,世界风电装机2010年和2020年将超过2亿千瓦和12亿千瓦,届时风电将占世界电量的2.26%和12%;其中中国2020年也可达1.7亿千瓦,风电可占供电量的12%。

  而在2006年“两会”期间,记者从有关渠道了解到,全国工商联提出了专门针对新能源的提案,呼吁应确立新能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大战略地位,近期以常规能源为主,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中期并重发展常规能源与新能源,远期逐步以新能源为主。

  提案建议从五方面入手推进我国新能源行业的大发展。第一,对于产业前端(主要是新能源技术开发与设备制造),实施税收优惠和财政支持政策,鼓励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造业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体系,立足设备制造本土化,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第二,对于产业中端(新能源发电企业),政府以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原则确定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发电的上网价格,为投资者提供稳定的、可预见的、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回报,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资新能源发电。

  第三,对于产业后端(新能源使用和市场消费),以政府采购、消费补贴政策为主,采取强制性和引导性消费政策相结合的方式,建立消费激励机制,培育和扩大消费市场。第四,建立新能源发展基金,支持新能源重点领域和环节。第五,改革能源管理体制,完善能源产业宏观管理。

  “两会”上,代表委员们也对节约能源提出建议,“从能源转化效率来看,节约1度电能相当于节约3倍左右数量的一次能源。节电对节能降耗的意义重大。政府、人大、政协机关应率先垂范,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节能节电。”陆延昌委员说。

  来自山西的全国政协委员边鸣涛委员指出,利益面前,很难保证企业是真心实意落实节能政策的,有的企业可能还是依靠公关手段实现达标。他呼吁,国家要出台减少能源消耗的鼓励性政策,将政府意愿变成企业的自觉行为。

  建设成一个“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需要众多科研人员精心研究设计,也需要能源企业参照国际经验、改变经营模式,更需要全民能源意识的迅速提高。中国人并不缺少智慧,缺的是忧患意识。“十一五”的5年,不仅是人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5年,也应当是中国人能源意识升级和能源战略见实效的5年!

  (“追梦十一五”系列报道至今告一段落,本报将继续关注“十一五”开局第一年,对其中的重大话题予以报道,欢迎读者对此提出建议和意见。)

4、新华网:甘肃红崖山水库将向黄河“借”水6100万立方米

来源:新华网甘肃频道   2006年3月16日

新华网兰州3月14日电(记者王衡)为防止干涸危机,亚洲最大沙漠水库——甘肃省民勤县红崖山水库今年将向黄河“借”水6100万立方米,首批2000万立方米的“借”水行动正在进行。

红崖山水库管理处处长刘明介绍,目前民勤县北部地区已经进入春灌季节,水库计划放水6000万立方米,而目前水库水量不到4000万立方米,必须向160公里外的黄河调水才能满足需求。

红崖山水库位于石羊河下游、民勤县城南3 0公里处,处于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的包围之中。水库始建于1958年,总库容9930万立方米。

为了缓解民勤水危机,从2001年起,甘肃省开始从水库东面的黄河调水,去年调水水量达4900万立方米。

“黄河水经13级提灌才能到达水库,没有黄河水,水库将不能正常运行。尽管调水力度逐年加大,但从根本上解决民勤缺水问题,石羊河流域地区必须大力节水,并建立起合理的调水机制。”刘明说。

从2002年起,甘肃省开始编制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规划。近期,甘肃省启动了综合治理的应急项目,计划包括建设一条从石羊河中游直接通往红崖山的专用输水渠。日前,甘肃省又从石羊河中游调水600万立方米输往红崖山水库。

红崖山水库所在的民勤县位于石羊河最下游,东、北、西三面被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环绕,是阻断两大沙漠“拥抱”的重要屏障。目前,全县绿洲面积已不足1000平方公里。

5、太湖流域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课题通过国家验收

来源:新华网   2006年03月17日

  新华网上海3月16日电(周海晏)上海市水务局16日宣布,国家“863”重大专项“太湖流域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课题通过国家验收。专家一致表示,以企业为主,产学研结合的课题组加快了科研成果转化的力度,形成区域性饮水安全保障技术创新平台,对提高饮用水安全保障能力有重要意义。

  参加课题评审的“863”总体专家组、建设部城建司、上海市科委、市建委、市水务局城投总公司的专家和领导参观了杨树浦水厂的科学管理、36万吨/日微污染水源高效净化及小区优质水供应示范工程,并视察了课题中间试验的试验基地。

  结合上海原水水质特征,课题建立了水源地生态护坡、输水渠道沿程生物预处理、水厂净化和安全输配等示范工程,达到了考核目标和技术经济指标要求。针对太湖流域饮用水水源的水质特点,以解决氨氮和有机污染等问题为重点,以水源保护示范工程研究和水质特征调查研究、饮用水微污染净化示范工程及相关技术开发研究、饮用水深度处理小型工程示范研究、管网二次污染控制和供水安全输配技术研究、饮用水及其净化技术的安全评价方法及示范工程关键技术与饮用水水质安全保障技术系统集成等为主要研究内容,从原水水质改善、水厂高效处理和安全输配等环节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技术开发,在输水渠道沿程生物预处理技术、新型复合混凝剂、管网水质监控等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

  这项课题研究的技术成果已经在太湖流域水厂得到规模化应用,对我国太湖流域地区饮水安全保障具有重要的技术指导作用和良好的应用前景,形成了适合太湖流域饮用水安全保障的技术体系。

6、联合国警告:全球河流干枯现象正在加剧

来源:人民网 2006年03月16日

  联合国即将发表的3年一度《世界水源发展报告》警告,目前一些重要水系都出现河水流不入海、或半途干枯的情况,全球淡水鱼类中有五分一正濒临绝种或已经绝种。世界自然基金会也警告说,世界大部分河流由于筑坝或灌溉正导致干枯速度加快,世界大河流中,目前只有三分之一的河流仍有水在流淌,这个数字将来还会减少。

  联合国的报告说,埃及尼罗河和巴基斯坦的印度河在流到大海时,水量都大为减少。而中东约旦河和美墨边境的格兰德河,则有大截河段完全干枯。位列全球第5长河的黄河,在过去35年里大部分时间河水流不到大海。

  在中东地区,"既深又宽"的约旦河已名不副实。在《圣经》的时代,约旦河的支流耶尔穆克河每年蓄水量为10亿立方米,现在不及1/10,而且被污水严重污染。孕育埃及文明的尼罗河问题同样严重,下游过去的蓄水量每年为320亿立方米,现在已"缩水"至20亿立方米。有"亚洲尼罗河"之称的巴基斯坦印度河在过去60年蓄水量更减少了90%。澳大利亚的墨瑞河也隔年出现流不到大海的惨况。即使在欧洲,德国的易北河水位,有时也下降到不能进行航运的地步,而英国的160条河流中,已有40条敲响了警号。

  联合国每3年公布1次的《世界水源发展报告》向各国政府发出警告:地球河流、湖泊和其他淡水水源情况正"惊人地恶化",人类兴建巨型水坝和全球气候变暖已大大地改变了地球河流的自然规律。雪上加霜的是20条较大型的河流被水坝堵截,120%的淡水鱼面临绝种或已经绝种。

  从亚马逊到恒河,从尼罗河到黄河,这些世界大河都处在变成涓涓细流的危险中。世界自然基金会说,上游筑坝和灌溉,导致下游水量不足。在一些地区,河流提供的生活用水也在减少。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报告研究了177条大河。这些大河中,只有64条仍处在天然状态,或是从源头一直流到大海或并入另一条大河或内陆湖泊。

  虽然筑坝发电能带来经济效益,灌溉能提高农业产量,但是世界自然基金会认为,有的政府没有兼顾能平衡发展和保护河流这两个方面。河流资源需要保护,但是由于许多河流都流经数个国家,如何解决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利用河流资源产生的矛盾也是相当紧迫的。联合国警告说,世界上的河流正以惊人速度干枯,在500条最大的河流中,超过半数出现严重干枯和污染,长此发展下去,势必会演变成生态灾难。

科学家们说,地球的大型河流危在旦夕,大型水坝始于70年前美国科罗拉多州兴建的胡佛水坝,如今各类水坝堵截了全球超过1/3的淡水河,使河流流入大海时的水量至少减少15%。

目前有45,000座水坝坐落世界各地,全球最大的 20条河流无一幸免。水坝、水库已霸占了地球近1%土地,而且对此的需求还在日渐增加。

  联合国的《世界水源发展报告》批评说,人类展开大型生态工程计划时,很少或没有考虑后果,我们对地球上的大自然系统重新设计或强加新秩序。兴建水坝浪费大量水源,在乾旱酷热的地区,水库每年蒸发10%淡水,用于灌溉的浪费更多得多。另一方面,地球暖化使问题更加严重,由于冰河后退,黄河的源头正在干枯。美国西南部闹大旱灾,使科罗拉多河和格兰德河干枯问题更严重,甚至出现仙人掌也枯萎的惊人情况。亚马逊河去年秋季出现破纪录的严重旱灾,水位下降10米,小型船舶都不能航行。此外,阿拉斯加的育空河因为河水温度升高,导致三文鱼面临绝种。

另外,河流资源引发的矛盾很可能会演变成冲突。以埃及的尼罗河为例,埃及全国经济都依赖这条河,尼罗河上游的埃塞俄比亚也从尼罗河取水。目前,埃塞俄比亚从尼罗河取水量不多,但是如果要在上游建坝,那么很可能在该地区引发战争。尽管目前在世界其它地方,还没有发生水资源引发的战争,但是将来也许很快就会出现。由于没有任何有关管理大河的国际条约,国际法中存在着巨大漏洞,使得人类现在面临的压力非常之大。(人民网驻联合国记者 邹德浩)

7、不利气象条件加重北京大气污染治理难度

来源:新华网   2006年03月17日

  新华网北京3月16日电(记者张淼淼)“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截至16日,北京市今年仅有44个蓝天,比去年同期减少11天,为完成全年65%的蓝天任务增加了很大困难。”

  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裴成虎16日表示,北京地区受不利气象条件、“簸箕”状地形和城市“热岛”效应等方面的共同影响,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和清除,特别是在出现静稳天气的气象条件下,容易形成高浓度的污染天气。

  北京市环保局也于16日同时公布了2006年第十二阶段北京控制大气污染的具体措施。

  据裴成虎介绍,今年北京将开展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各区县政府将依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区县功能定位,通过分析区域环境质量、环境承载力及大气污染物排放状况,提出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实现区域环境质量达标的对策和措施。

  2006年年底前,通州区、顺义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三个新城以及延庆县要完成区域环评。另外,五大电厂也是主要的排污企业,华能、高井、京丰、京能和首钢电厂,其脱硫设施在年底前都要全部完成建设并投入运行。4月1日起,北京四环路内的建筑工程全部都要使用预先搅拌的砂浆,减少现场搅拌产生的扬尘。7月1日起,北京炼焦化学厂要进入停产程序。

  此外,北京今年还将更新淘汰8000辆老旧出租车和2000辆老旧公交车。在一些车流比较大的重点路段,还将安装尾气自动遥测系统。裴成虎说,监测点主要在道路两侧,车辆经过后,它就能马上测出其尾气是否超标。

  据悉,北京从1998年起开始分阶段实施控制大气污染措施,虽然蓝天数量逐渐增加,市区大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普遍下降,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年日均浓度已达到国家标准。但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下降幅度缓慢,距国家标准和绿色奥运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去年市区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均浓度为每立方米142微克,超过国家标准42%。

裴成虎表示,第十二阶段控制大气污染措施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加强对可吸入颗粒物的治理。

8、三峡工程三期蓄水库底清理掀起高潮(图)

来源:新华社  2006年3月17日 

           

日前,三峡工程三期蓄水库底清理工作掀起高潮。湖北省和重庆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按照清库标准,正全力以赴展开清库的各项工作,确保三峡库区水环境安全。 2006年9月底10月初,三峡工程将实现三期156米蓄水目标,比原来的规划提前1年。因此,湖北省和重庆市相关地区必须在2006年8月底之前,完成156米水位线以下的建筑物、林木、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的清理和卫生消毒工作,并通过省、市初验和国务院验收委员会的最终验收。据了解,三峡工程三期蓄水库底清理工作涉及到湖北省和重庆市共13个县(区)、126个乡镇、8个县城、两座城市、1816个单位、432家工矿企业。 新华社记者摄

3月15日,施工队伍在清理湖北省兴山县境内的香溪河航道,以保证三峡工程三期蓄水后河道船只行驶安全。 新华社记者摄

3月15日,湖北省兴山县高阳镇移民干部在与居民商讨房屋拆除方案。新华社记者摄

3月15日,湖北省兴山县高阳镇居民在拆除楼房旧址上清理建筑垃圾。新华社记者摄

3月15日,一户湖北省兴山县高阳镇居民正在搬家。新华社记者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