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三月九日绿家园江河信息汇总

三月九日绿家园江河信息汇总

2006-03-09

1、南水北调工程有可能取水三峡水库

来源:重庆晚报  2006年3月9日  

全国人大代表、市发改委主任于学信,副主任吴刚昨日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均表示,如果南水北调中线延伸取水方案通过,三峡水库将成为半个中国的水源地,给半个中国解渴。

南水北调中线由湖北的丹江口水库取水至北京,远期内丹江口水源不够。专家初步确定方案,从三峡水库取水补充,取水点设在大宁河。这一方案从大宁河取水后,穿越大巴山到汉江支流,流入丹江口水库,以补充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量不足。

据悉,近年来丹江口水库上游降水比往年平均减少15%。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中,丹江口水库平均入库量388亿立方米,现在却减少了92亿立方米。随着汉江上、中游工农业用水的继续增加,南水北调中线的可调水量必将减少,取水三峡水库势在必行。

于学信代表说,除南水北调中线可取水大宁河外,重庆还准备了一套“济渭入黄”方案——南水北调西线可从开县小江取水,经过陕西进入渭河,再从渭河流入黄河。每年几十亿的流量,不仅使三门峡水库河床淤积问题得到解决,还可以解决黄河流经的北方下游地区水源大幅增加。

相关新闻

立法保障三峡库区水质

本报北京专电 一旦南水北调工程取水三峡水库,安全和清洁问题就是三峡水库面临的两大挑战。昨日,全国人大代表、市发改委副主任吴刚领衔向大会递交议案,希望全国人大尽快制定三峡水库管理办法。

吴刚说,制定出台三峡水库管理办法,是保障三峡工程安全运行、保护库区生态环境、维护库区长治久安、促进库区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举措。更重要的是,制定法律有利于保护三峡水库水质。

吴刚认为,三峡成库后,393亿立方米的库容、入库年均4510亿立方米的径流量,将提供充裕的淡水战略储备,有条件成为南水北调的后备水源。

吴刚同时表示,三峡成库后,江水流速减缓,水库自净能力降低,需要从法律角度规范水库管理,保障水质不被破坏。考虑到水库涉及渝、鄂、川多个省市,利益关系复杂,从国家层面推进水库管理立法,将更具有权威性、严肃性和有效性。

本地联动

三峡工程能够确保南水北调

本报讯 昨日,三峡问题专家、重庆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雷亨顺教授称,三峡工程能确保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补水。

雷亨顺教授称,关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到底需不需要从长江补水,目前还有争议。一种观点认为,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13米,这使得水库总水量增加,因此无需再从长江补水。另一观点认为,丹江口水库除调水供北京用外,还要解决汉江流域供水问题,因此必须要从长江补水。

雷亨顺认为,从长远看,要想南水北调工程达到预期效果,从三峡库区的巫山大宁河向丹江口水库补水是一个较好方案。

他介绍,由于黄河水量严重不足,渭河又处于生态死亡边缘,为“救渭救黄”,有关方面正在深度分析论证从三峡库区的重庆小江引水,通过秦岭隧道引入渭河,最终引进黄河,即“引江济渭济黄”工程。

两个工程调水,是否会影响三峡工程?雷亨顺认为,三峡工程能确保向两工程调水,但由于三峡水库是反季节蓄水,如果冬季枯水期调水量不变,就会对三峡工程发电产生影响,为弥补这一点,可在秦岭上修水库,以确保枯水期“引江济渭济黄”工程得以实现。

2、兰州市区黄河湿地遭严重破坏

来源:新华网  2006年03月09日

  新华网兰州3月9日电(韩红新)黄河流经兰州市城区时,分布着总面积达数百万平方米的湿地,然而兰州市园林科学研究所今年3月初的调查表明:由于缺少有效的管理与保护,兰州市区黄河湿地的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严重破坏。

  今年3月初,兰州市园林科学研究所对兰州市黄河河道湿地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兰州市西起西固区西柳沟,东至城关区与榆中县交接的桑园子峡的范围内,

黄河兰州(市区)段河道湿地总面积552.9万平方米,共28块湿地。按照湿地植被状况和利用现状,它们被划分为人工湿地、近裸露湿地、在建或拟建公园的湿地和近自然湿地四个类型。

  据了解,兰州市有人工湿地总面积13.4万平方米,包括3块湿地,虽然人为因素干预较多,但总体上未改变河道湿地的基本功能;近裸露湿地总面积113.5万平方米,包括6块湿地,人为破坏非常严重,湿地现场植被很少,近乎裸露,几乎没有任何湿地特征;在建或拟建公园的湿地总面积188.8万平方米;近自然湿地总面积237.2万平方米,包括17块湿地,这类湿地受人为破坏较少,植被状况较好,湿地的特征比较明显,特别是其中6块湿地都属于黄河河心岛,人迹罕至,基本反映了黄河河道湿地的自然原貌,是黄河兰州段现有湿地中保存最完整、最珍贵的湿地。调查认为,这17块湿地目前亟需保护和修复。

  调查发现,兰州市湿地被盲目开发和非法占有现象日趋严重,普遍存在采石挖沙、大建违章建筑、将河道湿地占用为企业仓储场地,以及围堵湿地进行经济作物种植等现象。由于存在不同程度的围垦、改造、淤积、污染、不合理开发等现象,破坏了湿地植被的自然生存条件,导致湿地植被日益减少。同时,湿地污染严重,此次调查中所涉及到的湿地附近都有污水排放口。另外,由于过度和不合理利用黄河水源,黄河水量正在逐步减少,导致湿地水文也受到严重威胁,部分湿地因缺水而长期处于裸露状态,湿地功能退化。(完)

3、评论:污染企业的违法成本太低了

来源:云网 2006年03月09日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王锡武算了一笔账让人震惊。他在最近国家环保总局挂牌督办的黄河沿岸一家重点污染企业做调研时发现,去年这家企业应当缴纳排污费116万元(实际上只交了36万元),加上环保部门对其的罚款4万元,这家企业一年违法排污总成本为120万元,违法100年也不过1.2亿元。但是这家企业的环保要达标至少需要投入1亿多元。为此王锡武说,“违法成本与守法成本真是天壤之别。”(新华社3月6日电)其实,对于污染企业来说“宁愿认罚不治污”是目前的普遍现象。有许多企业的排污设备搁置在那儿,只有应付检查时才启动。一位企业老板就对我说过,这些设备的运转成本比排污费和罚款要高不少。这就是常说的,违法成本低于守法成本。

  前些年到美国访问,在麦当劳喝咖啡总觉得不够烫。陪我的美国朋友说,曾经有位顾客说咖啡太热烫了舌头为此告了老板。结果那位可怜的老板被罚了巨款。从此以后,快餐店热饮的温度就都降了下来。这件小事,说明的却是违法成本和守法成本的比例。

  去年7月全国许多媒体都报道,海南一个号称“环保项目”的酒精厂,自“试产”以来,周围的空气和水就变得奇臭无比。酒精厂排放的污水沾上手脚就溃烂,畜禽喝了就死掉。更可怕的是,这里突然成了癌症高发区。有一个2000人口的村庄,3年多就有28人患癌症和其他重病,死亡17人。(据新华社报道)在粤西遂溪县,一家非法私营酒精厂每天将发红发黑的污水排向厂外,附近的乾塘村700多人,患恶性疾病、皮肤病的竟达数十人。虽然其间有关部门也责令该厂停产整改,但它依然我行我素。(《中国环境报》2000年9月19日)虽然我们不能说这些对百姓的伤害和喝咖啡烫了舌头,路滑摔了跤相比孰轻孰重,但让我们来看看对海南那家被揭露的酒精厂惩罚到目前为止是什么,停产。而粤西的那家,直到多次被媒体关注后才勒令停产,仅被行政处罚1万元。老百姓直接间接的损害都没有得到任何赔偿。

  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法律不得使违法者通过违法行为而获利”。国外很多污染环境的案件,单是其中的惩罚性赔偿就达到了一个天文数字,据报道,法院接到的起诉称,2004年8月,英国一家公司位于山农地区的工厂排放出的气体超标35倍,而且含有疑似致癌物质。仅仅是疑似,爱尔兰环保局就处以这家公司4.2万欧元的罚款,而法院又判决了11万欧元的罚金。这个数字实际上不是赔偿受害人的实际损失,而是要使违法者交出通过污染环境而获得的利益。

  我国处罚环境污染事件当事人的有关法律法规,最高处理就是罚款,严重者追究其刑事责任。这些规定对那些惟利是图的人来说不足以起到警诫作用。要整治须用重典。首先要整治污染事件的直接责任人。现在是市场经济,凡事都要讲究“成本—收益”,如果污染者所必须付出的成本很低,获得的收益却很高,那么他就会选择放任污染而不愿意在杜绝污染上加大投入;反过来,如果污染之后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大大超出他此前获得的收益,那么他就有可能更加注意环保问题。

  “环境权益不仅仅属于私人利益,更属于社会公益。”在欧美各国的环境法中,都普遍采用了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而且由于环境诉讼涉及许多十分专业的技术问题,为减轻公众在环境诉讼中的成本,弥补其专业知识,各国都为公众环境诉讼创造了便利的司法条件。

  王锡武代表在两会期间算的这笔账,100年,1.2亿,实在是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了。

4、环境法应确立风险预防原则

来源:法制日报   2006年03月09日

  本报北京3月8日讯 记者陈丽平 河南省环境保护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周皓韵代表今天向大会建议,对环境保护法进行修改,确立环境保护的风险预防原则。

  周皓韵认为,环境保护法颁布至今已有十余年的历史。这十几年来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保护法的修订完善也势在必行。

  周皓韵提出,环境保护法的修订首先要修改立法目的。现行环境保护法主要是一部污染防治法,对资源的保护重视不够。因此在修改该法时,确立资源保护的立法目的既是完善环境法理论的要求,也是解决由生态破坏引起的环境问题的要求。

  周皓韵提出,修改环境法时要确立风险预防原则。对那些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危及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行为进行约束,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如果等到污染事故发生才由法律去规范某些行为,可能已经对环境造成了十分巨大的破坏。所以,风险预防原则是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它在环境法中应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原则。

5、环保部门将试行公众听证制度

来源:燕赵都市报   2006年03月09日

  本报讯(记者李淑丽通讯员高冰)昨日记者获悉,秦市环境保护局近日出台了《秦皇岛市环境保护公众听证制度暂行办法》,规定对居民生活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建设项目,将实行环保公众听证,在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前征求项目所在地有关单位和居民的意见。

  此外,市政府在审批对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并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举行听证会,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

6、萨尔温江水电项目『可能会使电价提高』

来源:曼谷邮报(英文)   2006年3月7日

夜丰颂--专家警告,萨尔温江的泰缅水电建设合作项目一旦运作,可能会提高整体电价,冲击泰国用电户。国家经济与社会谘询委员会的一名前委员Witoon  Permpongsacharoen在夜丰颂最近举行的一个研讨会上指出,来自萨尔温江水电站的电力很可能导致电力供应过剩,迫使消费者承受水电项目不必要的投资成本。

Witoon先生说,泰国产电局(Egat)的电力需求预测是基于泰国的每年增长率为6.5%,但去年增长率减少至5.2%,产电局却没有调整预测数据。他说,产电局并没有重新计算电力需求预测,反而推动了在邻国寻求新电源的计划,包括萨尔温江水电项目。

他说,『产电局高估了电力需求。例如,在2003年,当时估计的电力需求为19,600兆瓦,而实际为19,326兆瓦,比预计低了近300兆瓦。』他补充说,一个电力投资政策基于扭曲的电力需求预测,只会为纳税人带来负面影响。Witoon先生还说,『而且,一旦泰国与缅甸签订购电协议,泰国很可能要付钱给缅甸,即使泰国没有用缅甸的电。』

他说,协议附带条件的投资成本与财务损失可能会反映在电价上,最后转嫁给泰国消费者。泰国能源部代表泰国政府,于五月与缅甸电力部签订了谅解备忘录,在萨尔温江开发水电项目。总装机容量为12,000兆瓦的五个水电站将会在湄公河区域内最后一条自由流动的江河上修建。

产电局指出,装机容量为1,000兆瓦的哈希电站将会是第一个修建的水电站。电站预定地是在深入缅甸领土约50公里的地方,与泰国的达府(Tak)只是一水之隔。

世界自然基金会泰国办公室海洋与淡水项目部主管Chavalit  Vidthayanon表达了对水电站环境影响的关注。他说,萨尔温江流域拥有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供应粮食给区内数以百万计群众。根据Chavalit先生的调查,最少有170种鱼类在萨尔温江栖息,其中60种更是本地特有品种。他说,修建五个水电站可能会破坏鱼类栖息地,大幅减少鱼类数目,影响萨尔温江群众的粮食供应与生计。

地质学家Prinya Nutalaya警告水电建设可能引发的地震破坏,因为萨尔温江流域最少有三条活跃地震带。他说,『产电局应该在推进项目建设前,考虑地震的风险。』

来自夜丰颂的Ban Tha Ta Fang的42岁克伦族村民Somsri  Kruenae呼吁政府取消水电项目,因为水电建设会淹没大片土地。他说他的农村位于河边,很可能会被淹没,迫使数以百计村民逃亡。

7、北京改善河湖水质 颐和园和"六海"要换密云水

密云水库今年开闸放水5000万立方米

来源:《北京日报》   2006年03月09日

  本报讯(记者闫雪静 通讯员俞亚平)本市城市河湖水更加清澈。近日,密云水库将开闸放水,1500万立方米清水源源流入颐和园、昆玉河及北海、什刹海等城市中心河湖。市水务局发布,这是本市近年来首次利用密云水库水源为城市河湖补水,全年补水量将达到5000万立方米。

  市水务局负责人说,本市今年加大力度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在水资源紧张的情况下,以优先保证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居民生活用水为前提,通过统筹计划、科学配置,将尽量增加城市环境用水。使水资源更好地服务城市环境、更多地贴近市民生活。

  据了解,本市今年补充城市河湖水环境的水量将由2005年的1.1亿立方米增加到1.6亿立方米。增加的水量主要用于城市中心河湖,使补充中心河湖的水量由2005年的0.8亿立方米增加到1.3亿立方米。往年城市环境用水主要使用官厅水库的水,今年将切换为密云水库水源,水质为二类,重点保障颐和园、昆玉河以及城市中心“六海”(即北海、中海、南海和前海、后海、西海),确保城市水环境水质改善。

  据水务局有关部门介绍,扩大供水量的同时,还要通过水下推流器、水泵提升水位等办法,使故宫筒子河和“六海”等城市河湖流动起来,增加水中曝气,使城市中心区的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此外,“五一”前将向城市河湖投放螺蛳、鲫鱼、花白鲢鱼等水生动物5万公斤,种植芦苇、菖蒲、水葱等水生植物近百种,以改善城市河湖的生态水环境。今年,城市河湖管理处继续加大日常监管力度,监管人员由300人增加到560人,保洁船只由30条增加到40条,落实工作责任制。

  为根本改善城市河湖水质,今年,城市河湖要重点治理47个排污口,市区将完成北小河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污水处理率提高到80%,郊区建成六座中心城镇污水处理厂。完成清河下段13公里河道以及仰山大沟、清河导流渠、二道沟的治理,使这些河道彻底截污、还清水质。

8、污染使中国部分地区夜间温度上升 

来源:新华网    2006年03月08日

  新华网洛杉矶3月7日电(记者陈勇)中国旅美研究人员和美国科学家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空气中的工业污染物会影响中国部分地区的大气循环模式,使工业化地区的夜间温度明显上升。

  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新一期美国《全国科学院学报》上,论文的第一作者是目前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工作的中国学者黄燕博士。

  研究人员称,由汽车尾气、煤烟微粒等构成的气溶胶污染物,对中国工业化地区的冬季气温影响明显,表现为全天最大温差每年减少0.7摄氏度,而每年夜间平均气温上升0.7摄氏度。

  黄燕7日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解释说,气溶胶污染物主要影响云层的形成。在夜间,地球以长波形式向外界散发白天所吸收的太阳辐射热,而气溶胶污染物增多,会使低空云层吸收更多的长波辐射,使气温升高,这一效应在冬季更加明显。

  她说,早先一些研究认为气溶胶污染物可能会减缓温室效应,但他们的成果表明,这种大气污染物的主要作用还是促使气候变暖。尽管这一研究基于局部区域的气候模型,云层的形成和运行机理还受到其他因素影响,但他们的成果得到了实证支持。

  研究人员在论文中说,近年来中国工业化地区不断有冬季变暖、昼夜温差减少的证据,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他们的推测。黄燕说:“中国东部的长江三角洲、广东省等高度工业化地区,受到的影响最为明显。”

  她认为,随着中国人口增长、工业化的推进和汽车的增加,气溶胶污染物的排放量会更大,这一趋势可能难以逆转。

9、垃圾处理:中国城市环境保护的攻坚战

来源:北京周报     2006-03-09

  环境保护是中国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随着中国政府对科学发展认识的深入,在治理水污染、工业污染的同时,城市垃圾处理也越来越重要,今年中国政府首次将垃圾处理列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无害化是中国政府对垃圾处理的要求。

  但是,由于中国垃圾处理起步晚,技术还处于初始阶段,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还很低。在中国百姓对居住环境要求越来越高的同时,城市垃圾处理也就成了中国城市环境保护的一大重点。

  城市垃圾的处理,正成为中国各级政府一件重要而紧迫的任务。2月中国国务院发布的一个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将垃圾处理列为环境保护工作8大重点之一。

  城市的环境保护是中国各地政府的一大职责,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创建卫生城市的活动,20多年来中国城市环境保护的力度有增无减。一个城市环境的好坏,会影响到当地官员的政绩。

  但是,每天产生的大量的垃圾如何能尽快地处理掉,令各地政府,特别是那些负责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的官员们感到头疼。在各地政府为贴近老百姓而设的政府热线电话中,每年都能接到不少老百姓关注生活环境的投诉,其中有很大比例是有关城市垃圾的。

  中国政府每年都要投入很大的资金来处理垃圾,各个城市也建有很多垃圾处理场,可以说,中国政府在尽最大的努力来保护城市环境卫生。但是,政府的努力似乎赶不上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人口激增,城市建筑不断扩大,工业、服务业快速发展,由此也带来了垃圾的大量增加。

  据资料显示,全世界垃圾年均增长速度为8.42%,而中国垃圾增长率达到10%以上。全世界每年产生4.9亿吨垃圾,而仅中国每年就产生近1.5亿吨城市垃圾。目前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已达70亿吨。

  垃圾处理方式

  北京市市政管理处官员梁广生告诉记者,目前中国正在研究一种新的垃圾处理方式--资源化利用。对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生产为复合肥、砖、复合板等建筑材料、以及电等产品。

  梁广生介绍,中国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已不成问题,一些技术已经取得了突破。目前垃圾分类是个主要难点。

  为了配合资源化利用,中国将把城市垃圾细分为四组,分别为材料垃圾组(包括玻璃、磁性或非磁性金属、废纸、橡胶、塑料)、有机垃圾组(厨房垃圾、生物垃圾)、无机垃圾组(炉灰渣、砖瓦、陶瓷等)、有毒有害垃圾组(废旧电池、废荧光灯管、杀虫剂容器、过期药物、医疗废物以及废电视机、电话、电脑等废旧电器的电子垃圾)。

  中国城市垃圾处理起步很晚,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进行垃圾处理。之前,垃圾都是露天堆放的。

  据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委员会资料介绍,在1990年前,中国城市垃圾处理率还不足2%。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城市垃圾处理才有了不断提高。1999年,中国设市城市为668座,共有垃圾处理厂(场)696个,其中包括不到200个的无害化处理厂,垃圾处理率63.4%,无害化处理率仅为20.3%。

  目前,中国城市仅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有700多个,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52%。

  中国城市的垃圾处理首先要经过收集。目前,中国城市生活垃圾收集方式基本为混合收集,虽然2002年中国政府提倡分类收集,但垃圾分类收集目前只占16%。

  混合收集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将收集容器放置于固定的地点,如居民小区、街道两侧,以及其他公共场所。每天有专门的环卫人员负责收集这些容器里的垃圾。二是在居民小区建有固定的垃圾收集站,居民每天可以把生活垃圾扔到垃圾站。三是垃圾道,在中国高层住宅楼中,垃圾道在建楼时就已经设计好了,从一层一直直通到顶层,居民可以把垃圾扔进垃圾道,环卫人员从底层拿走。通过垃圾道收集居民生活垃圾曾经是居民生活区垃圾最常见的收集方式。但是在2003年发生非典之后,因垃圾道利于细菌传播,被许多城市禁用了。北京、广州和上海等城市相继规定新建住宅楼不设垃圾道,一些城市还将已建住宅楼的垃圾道封闭停用。

  收集到的垃圾由专门的垃圾车运到垃圾转运站。垃圾运输车是完全密封的。垃圾被运到转运站后要进行第一步处理。首先由分类机进行分类,被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以及可利用的和不可利用的。对于大体积的垃圾还要进行压缩处理。之后,这些垃圾被分类运走。

  从转运站运出的垃圾,有的被运到卫生填埋场,将垃圾填入已预备好的坑中加盖盖好并压实,使其发生生物、物理、化学变化,分解有机物,达到减量化和无害化的目的。在这些坑中铺有专门的管道和防渗层,用来收集垃圾发酵产生的气体和渗滤液。气体经过燃烧处理,渗滤液一部分经过净化处理成中水,用于清洁垃圾车辆以及地面扬尘,还有部分渗滤液经过过滤后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再排放出去,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还有的被运到了堆肥厂,经过堆肥处理后,生活垃圾变成卫生的、无味的腐殖质,用作了植物的肥料。

  还有一部分被送到了焚烧炉中进行焚烧,使垃圾中可燃成分充分氧化,产生的热量用于发电和供暖。目前中国建成、在建和正在报批的垃圾发电厂已有140座。一吨垃圾可发电300度,余热还能用来供热。天津市双港垃圾发电厂,日处理垃圾1200吨,年发电量1.2亿度,可供5万户居民一年的生活用电,相当于节约标准煤4.8万吨。

  对于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将被回收再利用。

  在处理垃圾过程中,中国制定了不少相关标准,如城镇垃圾农用控制标准、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焚烧废气排放标准等。

  在目前的垃圾处理方法中,焚烧法处理垃圾在中国发展较慢,主要是因为资金短缺。焚烧处理的前期投入较大,建设一个日处理垃圾1000吨的焚烧炉及附属热能回收设备,大约需要7-8亿元人民币。而且由于焚烧法处理垃圾时会产生二恶英气体,因此许多城市除因处理医疗垃圾需要外,对焚烧法处理垃圾不大使用。许多城市更多的是使用卫生填埋法,这种方法被环保官员认为比较适合中国国情。

  据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委员会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城市垃圾处理中填埋法处理的垃圾占70%,堆肥占20%,焚烧占5%,其他(包括露天堆放、回收利用)占5%。

  垃圾处理瞄准市场化

  2月10日,世界500强之一的法国苏伊士集团在上海表示,中国包括水务和垃圾处理在内的环境产业投资容量十分巨大,苏伊士决定把其亚太区总部设在上海,今后两年内其在华投资可望翻一倍。

  苏伊士集团与上海国际化工区建立了一个长达50年的合作关系,负责投资、设计和管理其水务、污水处理和废物处理设施。双方还签约共同建设和经营一家垃圾焚烧工厂,处理上海化工区内工业企业产生的垃圾,有效期限长达30年。

  除了上海,苏伊士还将北京、青岛和南方的珠江流域、中部的重庆列为重点投资区域。

  不久前中国建设部发布的《中国城乡环境卫生体系建设》,公布到2010年中国城乡环境卫生体系建设目标,其中之一就是让从事环境卫生作业和生活垃圾处理的主体由政府包管向现代企业转变。

  让民间资本以及外资投资包括垃圾处理在内的市政公用设施,是中国政府早已经允许的。日前,各城市已建立了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的专业企业,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也在逐步推行,城市垃圾处理市场化步伐正在加快。

  据悉,广州市在近5年中投资24亿元建设的4个垃圾处理大型设施项目中,社会企业投资就占了13亿元。

  但是由于中国城市垃圾处理的企业是由政府管理的,政府是城市垃圾处理惟一的管理主体、也是主要的投资主体、运营主体,这阻碍了市场化的发展。

  “从全国来看,社会资本只占到了垃圾处理的2%。”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研究员杜林说。

  许多城市正积极改变现行的政企合一的垃圾管理体制,实行环保部门监督、环卫部门管理、专业公司提供社会化服务的管理模式。

  中国还建立和完善了与城市垃圾处理产业化配套的市场化、标准化、国际化的政策及法规。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以及国际资本用于垃圾处理。

  杜林介绍,中国政府每年需要拿出300多亿元人民币来为垃圾买单。中国城市垃圾处理有着很大的市场空间。

  垃圾处理难点

  中国垃圾处理还没有全部做到产业化,城市垃圾处理存在很多难点。中国环保产业协会介绍,目前中国的垃圾处理有三大难题需要先解决。

  一是垃圾分类回收不够。分类收集的目的在于提高垃圾回收率和便于分类处理,中国在2002年就大力宣传垃圾的分类回收,在主要的街道,居民小区都设立了分类收集的垃圾筒,但目前来看分类收集的效果还不是很大。垃圾的混合收集仍是大城市普遍采用的垃圾收运方式。

  “公众的环境意识不强,分类收集和运输的设施不足,在设计上缺乏分类引导。这些都是造成垃圾分类难的原因。”杜林说。

  二是中国城市垃圾收集、运输、处理技术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除北京、上海、深圳等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外,中国许多城市的垃圾处理不是密封的,在处理过程中垃圾处理人员没有任何防护设施,有的人简单的戴个口罩,更多的垃圾处理作业人员连口罩都不戴,垃圾产生的有害气体会损害工人的身体健康。

  三是垃圾收费难。2002年,中国政府出台政策,对垃圾处理进行收费,具体是,居民生活垃圾费按家庭年收入的0.3%计算,医疗垃圾每吨3000元人民币,工业垃圾每吨1000元人民币。

  但是垃圾收费却一直不能很好的落实,一些企业拖欠甚至拒绝交纳垃圾处理费。据北京市市政管理处介绍,2005年,北京市垃圾处理费只收到了应收费的40%多。

  中国城市垃圾处理还有个难点,就是电子垃圾的处理,由于垃圾处理技术落后,中国还不能很好的处理诸如电池、电脑主板等垃圾,垃圾处理人员在收集到这些垃圾后也只能进行堆放或者填埋、焚烧处理,能做的只是在填埋时加厚防渗层而已。

  “中国政府早就已经注意到了这些困难,我们也在积极地想办法,在政策支持的同时,鼓励科研机构加大研究,提高垃圾处理的技术。”北京市政管理处官员梁广生说。(兰辛珍)

10、海内外媒体关注中国开始致力“绿色GDP”增长

来源:新华网     2006年03月09日

  新华网专稿:温家宝总理在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新的经济增长指标,即中国今年要在保持8%经济增长率的同时努力把单位GDP的能源消耗减 少4%。由于这是中国首次把能源消耗作为从宏观经济层面衡量经济增长的一个准绳,标志着中国开始将环境要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因而引起了海内外媒体的极大关注。有媒体称,提高能源效率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重要 目标,这是中国朝着“绿色GDP”增长迈出的第一步。

  从上世纪中叶起,随着环境保护运动在全球的兴起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产生,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们开始将环境要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发展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这就是人们所称的绿色GDP。

  一位采访“两会”的英国《金融时报》记者日前在一篇题为《中国放弃僵化的增长目标》文章中说,中国将放弃数十年计划体制留下来的大部分量化经济目标,改变该国以社会事业和环境为代价对增长的执迷追求。

  文章还援引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供的数据报道,中国的“十一五”规划删减了一些经济目标,以便让社会力量发挥更大作用。规划中只保留了两个经济目标,一个是承诺在2000年到2010年这10年间使人均GDP翻一番,另一个是保证在今后5年内降低单位GDP能耗。新规划中的所有其它“约束性”指标都着眼于教育和医疗等社会支出以及废弃物和污染物的处理等环境问题。

  该报还援引中国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一位官员的话报道,改革的目的是区分“哪个领域应由政府负 责,哪个领域应该留给市场”。他说:“通过确定非约束性指标,政府将不再需要公布诸如钢铁和汽车等行业的具体增长数字。”

  这家英国报纸称,像过去那样制定量化指标在中国复杂的经济现实中已经失去了重大意义,中国发改委 因此被迫调整自己的角色。计划体制角色受到削弱的另一个目的是,政府希望向人们强调,它不再为了GDP增长本身而不顾环境后果地追求GDP的增长。

  按“十一五”规划的 目标,到该规划的最后时期,单位GDP的能源消耗将比去年降低20%。因此,在今后5年里,能源消耗将平均每年减少4%。根据官方的统计数字,2004年每1万元GDP所使用的能源相当于燃烧2.6吨煤。香港的一家媒体指出,这个数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0倍,是日本的20倍。

  《香港虎报》在评述中国能源利用率低下的一篇文章中称,尽管官方现在还没有公布去年单位GDP能源消耗的数字,但是估计与2004年差不多, 如果说没有增加的话。要想实现温家宝总理提出的目标,每1万元GDP的能源消耗今年 必须降到2.5吨煤,到2010年这个数字必须降至2.1吨。但是,现在看起来,中国的能源效率越来越低。2003年,能源消耗的增长是其经济增长率的1.3倍,但是2004年却升至1.6倍。

  文章指出,能源消耗的增长超过了GDP的增长,这意味着宝贵资源的浪费、污染日益严重和频 繁发生矿难。 能源效率日益降低的问题是盲目追求GDP迅速增长的结果。在过去20年里,实现经济迅速增长是中国至高无上的目标,GDP被当作是衡量经济和评估官员政绩的唯一标准。

  这家报纸说,为了改变这种情况,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正在提倡“科学发展”的观念,呼吁有效利用能源并进行不破坏环境的增长。从这一点来看,温总理把能源利用效率作为经济指标非常重要,它标志着中国朝着实现“绿色GDP”增长迈出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