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三月七日绿家园江河信息汇总

三月七日绿家园江河信息汇总

2006-03-07

1、降低能耗,我们别无选择

来源:《新京报》   2006年03月07日  

新华社3月5日报道,提交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审查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均把单位GDP能耗指标列入在内,要求将我国单位GDP能耗今年降低4%左右,未来5年内降低20%左右,这是我国首次将能耗指标列入国家发展目标。

  对我国政府降低能源消耗、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我们都已经耳熟能详。不过此次提出的能耗指标,仍然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因为,无论中国的经济发展向何处去,能耗指标都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而这一具体目标能否变成最后的现实,关键在于各级政府决心和我们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所有人都能感觉到中国能源供应的紧张。中国企业一次次在国际市场上奋力购买各种原材料,石油、煤炭、矿石进口得越来越多,人们也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地大物博”的日子对中国的经济来说只是美好的回忆,今天的中国只能走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中国未来的能源供应更是不容乐观。因此,即使降低能耗会加大部分行业的生存压力,也会减缓某些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可是为了让中国有一个轻松的未来,我们别无选择。

  我国降低能耗具有相当大的潜力。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都在走高消耗的粗放型道路。

  这种道路在给中国经济带来高增长的同时,也使得各种消耗居高不下。2003年,中国创造的GDP不足全球的4%,但消耗的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分别约为世界消费量的7.4%、31%、30%、27%、25%和40%。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降低能耗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大有可为。

  将能耗指标列入各地的经济社会考核体系,体现了中央政府的决心,保证了降低能耗的动力。不过,仅仅列入考核并不一定能保证降低能耗目标的落实。当经济增长速度在考核中占重要位置时,中央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挤出经济数据中的水分。

  而将能耗指标列入考核之后,如果没有相应的监督措施,很可能会有同样的遭遇。

  所以,应当建立中央与地方共同监控的能耗统计机制,以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在发展经济的压力之下,降低能耗能否落到实处,也体现了各地方政府的社会责任感,是维护政府信用、取信于民的重要方面。因此,对提供虚假数据的官员应当进行严厉处罚。此外,能耗指标体现了中国政府以人为本的行政理念和历史责任感,也是对全体公民社会责任感的召唤。为了整个国家、也为了自己的子孙后代,从所有的细微之处做起,节约每一份能源,我们需要从此时此刻做起。

2、治污要先治“大企业病”

来源:新华网    2006年03月06日

  一边是数不清的企业荣誉,一边是大肆排污。两会期间许多人大代表建言,要清除大江大河边的“地雷”,避免重大污染事故再次发生,首先要清除多年来沉积的“大企业病”。

  与小污染企业相比,那些规模庞大、职工众多、效益较好的特大型企业,排起污来往往胆子更大、危害更烈。从国家环保总局近年公布的重大环境污染案件看,大企业环境违法现象明显呈上升趋势。松花江、沱江、汉江水污染等重大污染事件,直接责任人都是当地首屈一指的大企业。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段维义说:“这些大企业往往垄断或支撑着一个地方的财政税收命脉,敢于凌驾于地方政府之上,不把环保部门放在眼里,扛着‘省管’、‘中央直属’等招牌我行我素。”

  那些看似偶然的污染事件,背后早已蕴积了必然因素。这些盛气凌人的大企业自恃“贡献大”“名头响”“关系硬”,对基层环保部门不屑一顾,不配合基层环保部门的工作,甚至不让环保人员进企业检查,长期脱离地方监管,内部规章制度也渐成形式。一些地方基层环保部门面对“利税大户”也觉得犯难,既想履行职责,又怕当地领导怪罪,常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可悲的是,部分地方政府对大企业网开一面,特意为他们设立“安静日”、“封闭式管理企业”,让大企业成为不受环保部门监督的特殊“公民”。

企业与社会是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环保法律面前大小企业一律平等。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法制意识的企业,不能与社会形成和谐关系,不可能真正办成一流企业。各地政府领导要有长远眼光,越是对大企业,越应该支持环保部门严格依法监管,再不能走“抓小放大”的老路了。

3、长沙1工厂发生硫酸泄露 附近水域未受明显影响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6年03月06日

  中新网长沙三月六日电 湖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公布的最新监测结果显示,近日发生的浏阳市永安镇冶锌厂硫酸泄漏事故,对其附近长沙捞刀河水域影响并不明显。

  三月三日上午九时许,浏阳市永安镇冶锌厂的硫酸罐发生严重破损,导致两吨左右的硫酸全部流向捞刀河。当地媒体称,硫酸泄漏后,永安镇冶锌厂立即抛撒石灰中和硫酸,并在距离泄漏口五米的地方用大量清水不断冲洗,在捞刀河排水口撒下石灰。浏阳市永安镇镇政府官员也立即赶到现场,并召集水文部门在捞刀河下游采样化验。

  水环境监测部门三月四日分别对冶锌厂出水口、下游四百米处以及距离冶锌厂五公里处的永安水厂取水口水质进行取样,监测其PH值、硫酸根含量、重金属镉含量和锌含量等四项指标。结果表明,永安水厂取水口水质前三项监测指标达标,锌含量超出地表水环境质量三类标准零点二三倍。据悉,该报告将向湖南省水利厅等部门提交,以确认水质安全。

  捞刀河全长一百四十一公里,流域内有二十三个乡镇约八十六万人。该河担负着流域范围农田灌溉、城镇居民生活饮用和工矿企业用水,是长沙经济开发区、浏阳生物医药园等七大园区与沿途集镇的惟一饮用水源。

4、环境保护国际合作提升大国形象 双边合作态势良好

来源:中国环境报 2006年03月07日 

    多年来,我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通过艰苦谈判,在《维也纳公约》和《蒙特利尔议定书》框架下,建立了有效的资金机制,发达国家出资帮助发展中国家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中国在这个领域获得的赠款就超过8亿美元,对国内家电行业的更新换代、家电产品的出口、农业相关领域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这是我国环境保护国际合作所取得成就的一个缩影。

    环境保护国际合作是我国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领域之一。中国在采取一系列措施解决本国环境问题的同时,也积极务实地参与环境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

    国际合作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十五”期间,在坚决贯彻国家外交政策方针和国家环保总局党组的各项工作部署的基础上,立足于环保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需求,我国环境保护国际合作取得丰硕成果,全面提升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为推动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实践证明,大力开展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不仅有利于从国外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而且对维护我国的合法权益,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环境领域的国际合作极大地促进了国内环保工作,如我国通过国际合作引进了先进理念、管理思想、先进技术和大量资金;借鉴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和法律法规;环保领域获得的外国赠款、引进的贷款占我国所有行业获得的外国赠款和引进的贷款比例是很高的。

    高层环保交流频繁,国际公约谈判和履约工作加强

    “十五”期间,我国环境保护国际合作在开展环保高层活动与交往特别是纳入国家高层政务活动的外交活动、参与多边环境合作与国际公约谈判和履约、开展区域环境合作、发展双边环境合作、加强核安全国际合作、完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简称国合会)机制以及积极引进国际环保资金等方面均取得重要进展:

    ——随着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并更多地进入国家宏观综合决策,“十五”期间,环保国际合作活动纳入国家高层政务和外交活动逐年增多,极大地提升了环保工作的地位。据统计,2005年,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曾培炎副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出席国家环保总局主办的环保外事活动达12次,而这一数字在2002年是4次,2003年是6次,2004年是8次。与此同时,环保高层活动日益频繁,据不完全统计,2002~2005年,国家环保总局领导出访与出席国际会议53次,安排和接待国外部级以上代表团103次,每年组织和安排的重大国际环境合作活动近百次,有力推进了对话和沟通,加强了合作与交流。

    ——“十五”期间,多边环境合作与国际公约谈判和履约工作不断加强,切实维护了国家利益和环境权益。我国参与了《生物多样性公约》、《生物安全议定书》、《维也纳公约》及其《蒙特利尔议定书》、《斯德哥尔摩公约》、《鹿特丹公约》、《核安全公约》、《巴塞尔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等环境公约的缔约方大会等重要谈判,积极参与WTO贸易与环境谈判,为维护国家利益和环保事业做出重要贡献。“十五”期间,我国保持了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开发署、全球环境基金、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的良好合作关系,并开展卓有成效的合作;此外,同一些国际环保NGO的联系也有所加强;在国际环境奖项申请方面,经多方努力,国家环保总局原局长解振华荣获2002年全球环境基金全球环境领导人奖、2003年度联合国笹川环境奖和世界银行绿色环境奖,2005年全国青年联合会主席周强荣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地球卫士奖。这些国际环境领域的大奖和荣誉充分显示了国际社会对我国环境保护所取得的成就的赞誉和认可。

    区域合作框架初步形成,双边合作态势良好

    ——积极参与和推动区域环境合作。经过多年努力,以周边国家为重点的区域合作框架初步形成。中日韩三国环境部长会议、中欧环境政策部长级对话会议、东盟-中日韩环境部长会议、大湄公河次区域环境部长会议、中亚环境合作、亚欧环境部长会议、地区性环境合作计划以及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开展环境合作等区域性国际环境合作机制在“十五”期间均取得积极进展。

    ——双边环境合作保持良好态势。“十五”期间,我国同世界十几个国家新签署或续签了十余项双边环境合作文件,至2005年底国家环保总局累计签署了56个双边环境合作文件,加大了双边交流力度,双向部长级互访、双边环境合作联合委员会、人员出境培训等活动十分活跃,双边环境合作发展态势良好。

    ——“十五”期间,核安全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核安全是一个敏感领域,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在多年工作积累的基础上,2004年,国家环保总局在国际司内成立了核安全国际合作处,全面加强了核安全领域的国际合作工作。在多边核安全合作方面,2005年,我国积极参与《核安全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并提交国家报告,书面答复了各国提出的154个问题,系统阐述了我国核安全方面的最新进展;积极进行《乏燃料管理安全和放射性废物管理安全联合公约》入约工作。在双边核安全合作方面,我国目前已同11个国家的核安全部门签署了双边核安全合作协议或备忘录。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简称国合会)机制日益完善。中国政府1992年4月21日批准成立国合会。作为中国政府的高级咨询机构,“十五”期间,国合会完成了第三届委员会的工作,推动第四届国合会的筹备工作并与加拿大政府就成立第四届国合会达成了初步共识,国合会机制日益完善,继续发挥高层政策咨询作用。

    ——环境保护对外经济合作取得新进展。加强环境保护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利用外资加快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是国际环境合作十分重要的领域。通过与全球环境基金、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的密切而卓有成效的合作,以及与欧美发达国家开展双边项目合作,中国环境外交在积极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加速中国环境保护整体能力和水平提高方面做出了应有贡献。整个“十五”期间,我国引进外资赠款超过5亿美元,有力促进了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记者 黄勇)

    <<<背景链接<<<

    认真履行我国已参加的国际环境公约、核安全公约下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实施有关履约的国家方案和计划,制订有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和控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质污染等的政策措施。积极争取国际和国内资金支持,加大履约投资力度。

    广泛开展国际环境和核安全方面的合作,重视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环境合作。围绕重点地区、流域和城市特别是西部的生态环境问题,积极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摘自《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

5、即使违法排污100成本最多不过1亿多 代表委员呼吁加大环境处罚力度

来源: 中国环境报    2006-03-07

  本报3月6日讯 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分析污染企业“宁愿认罚不治污”的现象时普遍认为,企业违法成本低于守法成本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王锡武代表近日到被国家环保总局挂牌督办的黄河沿岸一家重点污染企业调研时发现,去年这家企业应当缴纳排污费116万元(实际上只交了36万元),环保部门还对其罚款4万元,是历年来处罚数额最多的一次,照此计算,这家企业一年违法排污总成本为120万元,违法100年成本也不过1.2亿元。

  “但是这家企业的环保要达标至少需要投入1亿多元”,王锡武说,“违法成本与守法成本真是天壤之别,违法排污100年的成本才抵得上一套环保设施的投入。”

  来自云南迪庆的齐扎拉代表认为,我国排污收费的征收标准远远低于治污成本,同时,行政处罚力度不够,缺乏刺激企业自觉控制污染的动力。因此,一些企业宁愿认罚也不积极采取措施防治污染。

代表委员们一致认为,国家应该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重点解决环保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

6《中国环境报》:“中国制造”背后的危机(孙雪涛)

来源:中国环境报  2006年3月7日   

 “中国制造”的标签遍布全球各地,是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体现,也意味着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加工厂”,但资源短缺和环境破坏的代价,让“中国制造”的光环蒙上阴影。

如果我们在为“中国制造”欣喜之时能够正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冷静地思考“世界加工厂”带来的资源与环境的问题,理清思路,埋头苦干,掌握核心技术,从单一的“加工厂”向综合的“研发基地”过渡,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经济强国。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100多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涉及到家电、通讯、纺织、医药、机械、化工等十多个行业。2004年我国彩电产量占世界份额55%;洗衣机为30%;电冰箱为20%;空调为70%;摩托车、电风扇和照相机的世界份额也都超过了50%。拖拉机和集装箱生产量的世界份额保持在80%以上。有消息报道,2004年,中国人为美国、加拿大生产了近70%的圣诞节礼物。

中国制造的产品遍及全球,同时,国内经济形势如火如荼,突出表现在:进出口贸易持续增加,外汇储备节节升高,GDP的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中国人正在努力向小康目标迈进,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已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世界正在重新正视中国。

■资源短缺和环境破坏的代价,让“中国制造”的光环蒙上阴影

世界工厂的显著特点是拥有大规模的出口制造业。制造业需要丰富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作为基础条件,需要大量的煤炭、电力、石油和便利的交通作为基本保障,特别是产品的原材料,“中国制造”中的许多产品的原料都是国内缺乏或必须依赖进口,如石油、特种钢铁、有色金属等。长期以来国际石油市场被西方发达国家所垄断,中国在已经被瓜分的石油市场中正在艰难地寻找立足之地。目前,国际市场对中国经济的趋向非常敏感,曾有国外学者撰文夸张地比喻中国经济为“中国打个喷嚏,世界就会感冒”。国际上还有一股势力认为,中国浪费了世界的资源,带来了全球的环境问题。我们也应反思自己,高价购入原材料、低价推销产品,赚取只是蝇头的加工费,给自己留下的是沉重的环境负担。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沿海城市工厂林立,在这里全世界许多大公司都设立了生产和加工基地,这些地方被公认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但这里恰恰又是水污染最严重的地区,水环境的恶化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民的生活和健康。

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一直没有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重污染、低产出的模式。从工业的产出看,大部分是资源高消耗和高污染型,如焦炭、铝业等,这些产品大多用来出口,所以有人说,中国经济增长是在为外国节约资源,污染自己的生存空间。从生产成本及效益上看,我国单位产值的资源和能源消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污染排放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几十倍。在经济高速增长下,我国正潜藏着资源枯竭的危机和无法修复的环境灾难。照此发展下去,“中国制造”将受到中国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的制约。

■树立忧患意识,提高经济质量,迎接世界贸易的新挑战

科技和生产力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现在是发达国家领跑。我们清楚地看到,一些耗资源、重污染、低效益的技术和工艺,一些科技含量低、劳动密集生产型企业,陆续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一些富裕地区转移到穷困的地区,这是痛楚和难以摆脱的选择。正如日本驻华前官员曾撰文分析中国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障碍时说,中国与日本的差距在于机制不活,科研和生产脱节,有潜力的产品研发费用不到日本企业的1/10,重复引进生产线并且关键技术不能消化吸收。在资源利用方面,偏重于开发利用,不注意节约保护,公民的环境意识整体比日本差。

改革开放使我国与世界科技的联系日益紧密,我们有追赶世界领先水平的潜力。当前,中国应当改革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改变增长方式,提高科技含量。改变贸易结构,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应该重视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增加科技投入,全力创造属于自己的知识产权。我们要提倡创造自己的名牌,鼓励同类企业的联合,组织联合舰队参与国际竞争,增强抗拒风险的能力。

如果我们在为“中国制造”欣喜之时能够正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冷静地思考“世界加工厂”带来的资源与环境的危机,理清思路,埋头苦干,掌握核心技术,从单一的“加工厂”向综合的“研发基地”过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我们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经济强国。

(作者单位: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

7、中新社:全国政协委员呼吁立法保护三峡库区水质

来源:中新社   2006年3月6日 

 “一旦一百多米深的库区水质被整体污染,其不良影响和治理代价将是巨大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交通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党委书记金义华今天接受本社记者采访时呼吁,国家应尽快立法,使三峡库区成为特殊水域而得到有效保护。

据了解,三峡大坝二00九年最终蓄水至一百七十五米后,三峡水库干、支流库岸总长将达五千三百多公里。三峡库区面积有两万多平方公里,在库区周围,分布着县级以上城市二十多个,居住着三千多万城乡居民。

金义华说,二00三年长江三峡成为河道型水库以来,沿岸工业不达标排放,农业面污染增加,使库区水质营养化程度提高。仅重庆、四川每年输入库区泥沙高达八点六五亿吨。向库区排放的工业废水中,近三分之一未达标。长江流域土壤侵蚀总量达二十四亿吨,其中十八亿吨发生在上游地区。此外,受山洪、暴雨以及沿江工程建设、船舶油污及生活污水、垃圾等影响,大量生态、生活垃圾涌入三峡水库,形成大面积漂浮带。三峡水库首次蓄水后,估计有三十万至五十万立方米漂浮物流到三峡大坝前。

金义华委员建议,国家应尽快制定库区环保法律、法规,成立三峡库区环境保护机构,加大对环保的监督和惩治力度,防止出现新的污染。从源头上采取防控措施,在库区和长江上游建设垃圾处理厂;加大库区船舶防污染设施投入,实行污水治理优惠政策,出台库区清漂法规;做好漂浮物上岸后的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变废为宝。

他还建议,在深入论证基础上,制定长远的环保总体规划。同时,加大库区环保宣传,形成保护库区人人有责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