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三月六日绿家园江河信息汇总

三月六日绿家园江河信息汇总

2006-03-06

1、“十一五”期间环保治污呼唤预警体系

“十一五”期间将注重“综合治理”,饮用水安全是环保重中之重

来源:《新京报》    2006年03月06日  

●关键词8环境保护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以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为重点,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尽快改善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和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

  环境保护是“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报记者就未来几年我国环境将采取的治理措施等内容,采访了国家环保总局的有关负责人。

  “综合治理”摆上重要位置

  新京报:和以往多年的治理相比,“十一五”期间的环保治理思路会不会有改变?

  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在原本“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中,增加了“综合治理”。

  “十一五”期间,我国的经济规模将会越来越大,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但环境形势会日益严峻。在进一步强化“预防”、“保护”的同时,“综合治理”将摆上重要位置。

  “综合治理”意思是,一方面要以一些大的环保工程措施带动环境治理,另一方面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环境问题。

  将全面排查各类污染源

  新京报:水环境被提上了“十一五”期间的重点,我国将如何治理水污染问题?

  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在水环境里,饮用水安全是重中之重,今年我们就要采取一个专项行动,在全国普查,取缔水源保护区内所有的直接排污口,并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新京报:松花江事件暴露出我国环境应急,尤其是应对水污染事件能力的不足,未来几年里会有怎样改善?

  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吸取松花江事件的教训,我们将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和国家应急监测能力的建设,建立应急监控和预警体系。今年将开展各类污染源的全面排查,重点排查大江、大河沿岸、饮用水源地和人口密集区的石油化工企业隐患,努力消除隐患。

  燃煤电厂须装脱硫设施

  新京报:我国的大气环境也不容乐观,未来几年有什么针对性的措施?

  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大气污染的防治主要以降低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重点。在大中城市严格控制新(扩)建除热电联产外的燃煤电厂,禁止新(扩)建钢铁、冶炼等高耗能企业。2004年年底前投运的二氧化硫排放超标的燃煤电厂,应在2010年底前安装脱硫设施。

  新京报:环评方面会如何加强呢?

  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今年要对重大环境敏感项目执行环评并开展专项执法检查,重点检查钢铁、石油化工和水电项目的违法行为。(马力)

  ■难点水污染治理首当其冲专家认为应建立分析系统,分阶段解决不同问题

  对于“十一五”期间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环境问题,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沈珍瑶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治理环境问题不能头疼医疼、脚疼医脚。我国应建立一个系统,分析各种污染源,分阶段优先解决。

  沈珍瑶认为,环保要理一下总体思路,比如“十一五”重点解决什么问题,“十二五”解决什么问题,虽然这做起来很难。按照我国的国力,把所有问题都去治理也不现实,可能找几个关键的点去做,会更好。

  据沈珍瑶了解,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也出现和我们一样的问题,他们搞了一套应急系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调查,通过这个系统来分析,哪些环境问题需要优先治理。

  沈珍瑶还认为,“十一五”期间要首先解决水污染的大问题,因为它和人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但不能指望“十一五”期间全部解决了,比如如果经过治理,城市的河段可以达到景观用水(四类水)。(马力)

  ■话事

  夜空数星星河中能钓鱼

  保洁员董学法(北京十大杰出青年):老听说有河流被污染,大家不敢喝水的消息,真该引起注意了。每个人都应该注意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塑料袋,从自身做起。再比如汽车尾气和工厂废气、废水,应该再少排放些,那样天会更蓝,水会更清,人们就可以晚上数星星,还能去河里钓鱼了。(刘英才)

  ■数说十一五

  13.6亿

  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6000万人。耕地保有量保持1.2亿公顷。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率达到20%.

  60%

  加强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大城市垃圾处理费征收力度,到2010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低于60%,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

  90%

  环境治理上,增加现有燃煤电厂脱硫能力,使90%的现有电厂达标排放。

2、两会代表谈节约:不能“吃祖宗饭,砸子孙碗”

---代表委员谈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来源:《人民日报》    2006年03月06日  

“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首次把节能降耗与经济增长目标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求到2010年全国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在驻地,在会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成了代表委员们讨论的一个焦点话题。

  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关键

  “经济发展就像奔跑的汽车,既要有速度,又要省油。开得像马车那么慢不行,但光有速度油耗太高也跑不了多久。”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孙兆学说,经济社会要发展,更要实现在资源承受力内的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关键。

  “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索丽生说。

  “用最少资源谋发展,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益。”不少代表、委员这样认为。他们呼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要制定和完善节能、节水、节地和废弃物排放等标准规范,建立落后产品、工艺、设备淘汰制度,建立重要耗能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

  转变政绩观,不能“吃祖宗饭,砸子孙碗”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地方政府怎么干?“要转变政绩观,不能片面追求GDP,更不能‘吃祖宗饭,砸子孙碗’。”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三门峡市委书记连子恒坦言,三门峡因资源发家,但由于资源开采利用率低,已经有一些地方过早耗尽了“本钱”。三门峡人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才是科学发展之路。

  节能降耗,高能耗企业要带头

  孙兆学认为,实现“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中央企业尤其是高能耗的工业企业是关键。孙兆学说,我国70%的能源最终是工业消耗的,其中1000家耗能大户又占到了工业耗能的60%。这样算下来,我国能源消费的40%—50%都来自于这1000家企业。如果能把这些企业的能耗水平降下来,对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20%目标将起到根本性作用。

  企业的能耗怎么降低?孙兆学说,政府部门要根据中央企业特点,对这些企业耗能情况实施监督管理,同时出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给走在前列的节约型企业以奖励;从企业自身来讲,也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真正对接国际水平,依托科技进步,着眼内部挖潜,在生产经营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强化环保意识,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创建节约型企业,使公司走上经济、环境、人全面和谐发展的道路。

  量水而行,以水定发展

  “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但工农业浪费水现象却非常严重。不少农村浇地还是大水漫灌,全国农业用水利用率只有45%,这意味着每立方米水有一半以上白白耗掉。”索丽生说,“我国当前节约的潜力还很大,农业用水效率提高一个百分点,每年就可节水36亿立方米。”

  索丽生认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关键是建立有效的用水管理机制,量水而行,以水定发展。要建立水权、水市场,形成合理的水价机制,然后对各地区、各行业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超额用水加价,节约用水转让。这样通过价格杠杆作用,让水资源用到高效率、高效益的地方。

3、新华网:谢克昌:黄河水资源面临六大挑战 亟待保护治理

来源:新华网   2006年3月6日 

新华网北京3月6日电(记者顾瑞珍、卫敏丽)“煤炭的深度开采、采石过程中的碎石及粉尘、城市废水污水、水土流失严重……所有这些都威胁着我们的母亲河,如不及时进行综合治理,势必会影响沿黄河地区乃至全国的工业经济发展和人民健康。”中国工程院院士、太原理工大学校长谢克昌委员在谈到这个问题时一脸的忧虑。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近20多年来,受工业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影响,黄河正饱受前所未有的侵害。”谢克昌委员告诉记者,通过对黄河沿山西段四市十几个县700多公里的实地考察,发现黄河水资源保护目前正面临几大挑战:

煤炭的深度开采对黄河水资源污染严重。据测算,开采1吨煤要损失地下水2至4立方米。黄河山西流域年产煤炭1.4亿吨,每年至少向黄河排入矿坑水2.8亿立方米,而这些矿坑水中含有许多复杂的物质成分,其中包括重金属和放射性离子等,严重地污染了黄河的水源。

各类责权不明的尾矿对黄河水资源造成威胁。“谁污染谁治理”是企业对其污染应承担的责任,然而这些企业一旦破产或关闭,其后续的环境污染治理问题由谁承担就成为难以解决的问题。

黄河干流沿岸采石点密布,采石过程中的碎石及粉尘直接污染黄河水资源。黄河沿岸及支流的城市废水、污水直接污染黄河水资源。

水土流失造成黄河水资源物理性的污染,同时农业生产上使用的化肥和农药残留物随水而流,导致黄河水资源污染进一步加剧。

针对上述情况,谢克昌委员建议,通过对黄河沿线煤炭资源的合理规划、整合,提高回采率,控制开采总量,并对矿坑水实现治理达标排放;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有效实行“谁污染谁治理”的治理措施;尽快划定合理的采石和烧灰区域,改变采石与烧灰散乱管理的现状;尽快分期分批对黄河流域城市污水处理进行统一安排;加大对水土流失治理的力度,在有条件的地方实施以坝系建设为主的综合治理工程;加快建设“数字黄河”,为黄河水资源污染检测、防治提供一个信息共享平台。

4、研究表明未来百年黄河源区水资源量将不断降低

来源:新华网  2006年03月06日 

新华网兰州3月6日电 (李伯阳 王进东) 兰州黄河水文水资源科学研究所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未来100年,黄河源区的水资源量将不断降低,水量的年际分布也将越来越不均匀,旱涝威胁日趋严峻。

  研究发现,中国近100年的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气温上升了0.4℃-0.5℃,略低于全球平均的0.6℃;到2020年-2030年,全国平均气温将上升1.7℃;到2050年,全国平均气温将上升2.2℃。

  高寒地区的气温增幅一般较大。黄河源区气温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相对偏冷,80年代至90年代偏暖,气温上升明显,相对60年代气温约上升1.0℃。尽管该地区降水量变化不太明显,但由于人类活动影响加剧和气温明显上升,引起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

  研究还表明,黄河源的径流量在各种情景下都呈下降趋势:2020年以前径流量基本上变化不大,2050年后,随着气温的快速攀升,径流量平均每10年减少5%以上。

  资料显示,黄河源区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00亿立方米,若要在未来50年内维持这一流量,需要每年有10亿立方米的供水能力。研究同时表明,水资源总体趋势不断降低,未来100年黄河源区蒸发能力对气温的增加非常敏感,不仅能够抵消降水的可能增加,还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水资源量的减少。

5、新华网:大河上下,何日解隐忧——代表委员聚焦水安全

来源:新华网    2006年3月6日

“一定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清洁、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绿地、碧水青山。”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掷地有声的话语,引起代表委员的强烈共鸣。

松花江水污染、广东北江镉污染……盘点着近期发生的这一起起工业水污染事件,代表委员们表示出深深的担忧——还有多少像“吉化”这样的“地雷”,潜伏在大江大河沿岸?

大江大河身陷化工企业包围圈

国家环保总局近期拉网式排查表明:我国有2万多家石化企业,其中布设在七大流域的重点排污企业就有5379家,年排废水26亿吨。

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对此忧心忡忡:“这种布局一旦发生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今年春节后国家环保总局采取了一系列整治环境隐患的行动:排查127个隐患项目,挂牌督办11家企业,严肃查处10个违规项目。

来自黄河上游的全国人大代表王锡武介绍:“我在调研时发现一家企业向黄河每年排放污水500万吨以上,平均每天约1.5万吨。目前,这家企业共有两套污水处理设施,每小时可处理320吨,每天有一半的污水不能处理,只能排入黄河。”

“环境恶化问题犹如一颗颗‘地雷’,一不小心就会被引爆”。全国政协委员陈英旭的话一针见血。

王锡武代表说,黄河兰州段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黄河,造成水体严重污染。仅兰州市年排放生活污水就达1.22亿吨,污水处理率仅为25%。她说:“更为可怕的是还有一家铜冶炼厂每年排向黄河的污水达到2540万吨,其中的重金属排放量高达1100万吨,危害性最大的是砷、镉、铅。”

来自国家环保总局的资料显示:我国现有化工企业2.1万多家,其中沿长江、黄河分布的就占50%以上。此外,珠江流域沿岸和松花江流域都分布有大型石化企业,辽河流域的辽阳、锦州也是石化集中区。

污染隐患源于产业布局

“布局性的环境隐患和结构性的环境风险,将取代个体的污染,成为环境安全的头号威胁。” 周生贤认为,我国目前正处于环境压力最大的时期。

“各地方竞相上马重化工业项目,跟重化工业本身的特点有关:重化工业产业关联度高,延伸的产业链条长,能够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对GDP和税收的贡献最大。”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河池市市长杨才寿说。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重庵代表分析说,近几年来,由于城市化建设和居民消费需求提升等因素,市场对重化工产业形成巨大需求,我国进入了以重化工业大发展为主要特点的新的历史阶段。

李重庵代表认为,长期以来由于流域、区域和城市发展规划没有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许多沿江河湖海建设的工业园区和化工企业,忽视生态功能要求和环境承受能力,导致石化企业产业布局不合理,环境安全隐患问题突出。

“今天的老污染,就是昨天的新项目;如果我们把不好这道关,今天的新项目,又将是明天的老污染。”周生贤说,环保部门将依法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关,尽快掌握、驾驭规划环评和决策环评的能力,使环境影响评价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调节器”,成为宏观经济的“晴雨表”,成为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控制闸”。

项目建设当以环保优先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吴晓青说,“饮水安全问题是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某个地方能否建工厂,最简单的标准就是看是否会破坏群众生活用水质量。”

刚刚通过的《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提出要解决的七大突出环境问题中,饮水安全和重点流域治理排在首位。

“我国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结构不平衡是造成污染事件频发的根本原因。” 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陈邦柱说,要想尽可能消除环境安全威胁,必须从调整产业布局和结构入手。他举例说,重化工区沿江布局,甚至在环境敏感区分布,引起环境专家的担忧,即使每个项目都是达标排放,但由于整个区域环境承载能力的限制,许多大型化工园区或项目聚集在一起,还是会产生污染叠加效应,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

陈万志委员建议,当务之急,应根据我国的环境容量制定出国家的产业规划和产业布局,这样即便项目能为GDP作再大贡献,如果没有环境容量的指标,也不能上马。

“应尽快建立大江大河流域联网的环境预警系统。”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凌云县县委书记韦瑞灵说,有了这个系统,江河上游城市一旦发生水污染事件后,可以及时与下游城市间互通信息,并尽早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减轻因此造成的损失。(完)

两会新华视点:违法排污100成本只是1亿多

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分析污染企业“宁愿认罚不治污”的现象时普遍认为,企业违法成本低于守法成本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代表委员们一致认为,国家应该加重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重点解决环保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

6、《中国新闻周刊》:西部治水渭河先行 中央财政229亿治理水污染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2006年3月6日

水污染已经成为我国环境安全的头号威胁,水治理也成为今年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重点,国务院在春节前批复了涉及229亿资金的渭河治理规划,足见中央政府的决心。但对于捉襟见肘的地方财政来说,资金预算与财政配套的尴尬依然存在。

“先期的155亿项目投资目前一分钱还没有拨下来。”2月21日,陕西省发改委相关人士对《中国经济周刊》说。

春节前夕,陕西省环境监察局局长公开表示,《渭河流域近期重点治理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正式得到国务院批复,该《规划》包括水资源配置与保护、防洪、水土保持等多项内容,涉及陕甘宁三个省区,规划项目总投资共计229亿元,陕西省将获得155亿元的项目投资,其中涉及水利方面的投资133亿元。国务院要求陕西省通过重点治理,用十年左右时间初步建成渭河流域防洪减淤体系,确保重点河段和地区的防洪安全,缓解水资源短缺状况,遏制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春节刚过,陕西省发改委和陕西省水利厅一同派人到北京,与国家相关部委请示关于《规划》的项目进展情况,但结果仍需要国家有关部委进行反复论证。

与此同时,记者从陕西省政府获悉,2月14日,陕西省召开全省规划前期工作会议,对渭河流域重点治理项目前期工作做出具体安排,出台《渭河流域重点治理项目前期工作安排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重点治理项目前期工作完成情况制定出时间进度表。

陕西省依据《规划》编制了水利项目实施方案,对治理项目进行细化分解,共划分为6大类395个子项目,估算总投资约为205亿元。在中央财政承诺的155亿尚未兑现之前,50亿的资金缺口对于地方财政来说,将是一个莫大的考量。

据记者从陕西省发改委了解,中央用于渭河综合治理的229亿资金,其中相当大部分是以国债形式发行。“重大基本项目建设资金一般都是财政部已国债方式对外发行,地方政府不必负担还款责任。”陕西省发改委该人士表示。

呻吟的渭河

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被誉为“陕西的母亲河”,流经甘肃、宁夏、陕西3省(区),流域总面积13.5万平方公里。在陕西境内,灌溉了八百里秦川。

渭河近几年来防洪形势日趋严峻,给陕西人带来不堪回首的悲痛。

每一次水患洪灾,都会造成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人流离失所。根据陕西省水利厅统计,2003年8月的渭河洪灾,造成3条渭河南山支流的5道河堤决口,受灾人口56.25万人,淹没面积30.2万亩,35万人无家可归,直接经济损失达23.21亿元。

不仅如此,陕西省是全国水资源严重紧缺省份之一和全国最严重的地方性介水氟中毒病区之一,目前陕西省仍有1306万人低于国家饮水安全标准,其中水质不达标、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的人口有686万,水源保证率不达标有199万人,用水方便程度不达标的有298万人,用水水量不达标的有123万人。

治理渭河已经成为陕西省上上下下共同的心愿。

为了根本解决渭河流域治理问题,水利部专门安排了黄委会黄河水科院、中国水科院、清华大学、陕西省水利厅、西安理工大学等科研机构展开多次论证。在论证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雷表示,渭河流域涉及陕西、甘肃、宁夏三省区,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区域,在黄河治理开发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渭河流域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土流失、下游河道淤积导致防洪压力增大等问题日益突出,造成了“上游水少,中游水黑,下游淤积”的不利局面。当前,几乎可以说,渭河流域是以超地下水、减少冲沙水、牺牲生态水为代价来换取发展的。

“去年汛期,渭河发生6次洪水过程,造成堤防多处溃口,直接经济损失近28亿元,”陈雷认为,以上充分暴露了渭河流域防洪体系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期治理重点:

水资源不足和水污染问题

经国家有关部委和陕甘宁三省区的共同努力,历经3年编制完成了《规划》,在上报国务院后,今年初终于获得审批。

《规划》明确提出了今后10年间解决流域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防洪和水土流失等问题的思路及工程布设和实施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记者从陕西省发改委获悉,该规划方案的主要内容是水资源配置与保护建设项目,主要包括灌区节水改造、污水回用、外流域调水、雨水利用与城乡供水水源和水资源保护以及垃圾处理项目等工程。

在国务院给在陕甘宁三省区的批复中,要求地方三省区和国家有关部门加强协作,确保项目顺利实施。近期要把渭河下游防洪减淤作为治理重点,重点解决渭河流域水资源不足和水污染问题,国务院强调必须尽快制定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

资金预算与配套尴尬

“渭河流域治理仅陕西就有几十个项目,每个项目都需要层层报批。”陕西省发改委相关人士介绍。

针对国务院对渭河流域的指示,2月14日,陕西省政府专门出台的《意见》中,对渭河前期重点项目的前期进度作出了明确要求:东庄水库工程要于年内上报项目建议并开展可研,力争2008年前完成审批立项开工建设;引汉济渭调水一期工程于年内完成项目建议书审查报批,并进行可行性研究。

陕西省政府要求,必须在2010年前开工建设,引红济石调水工程在年内完成可研的批复和初设;南沟门、亭口、李家河水库工程的项目建议书批复及可研报告在年内完成。此外,陕西省政府还对渭洛河下游近期防洪、三门峡库区移民防洪保安工程上半年完成初设。

由于《规划》涉及地方省级发改委、水利厅、环保局等多个部门,并非国家将229亿资金直接下拨地方,而是需要地方省级发改委会同相关具体部门,以具体项目向国家相关部门报批。

“比如陕西渭河的东庄水库建设,需要资金10亿元,就需要省发改委和省水利厅共同立项,然后向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报批。” 陕西省发改委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即使项目通过,也要根据国家财政对基本项目建设的总预算来具体下拨资金,10亿元并非足额到位。

此外,即使10亿元全部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也要上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具体由国家财政部根据项目每年进度划拨资金,10亿元也并非全部下拨。

“也许每年仅仅下拨1亿元。”该人士表示。“渭河流域治理规划是国家建立一种长效补偿机制。” 陕西省水利厅办公室某人士告诉记者。

据知情人士透露,陕西155亿资金虽然获得国务院的批复,但具体能否最终兑现,仍然取决于国家对全国基本项目的总决算,如果超过国家的总预算,155亿资金也不能全部到位。此外,根据历来国家对地方基本项目建设的投资经验,在155亿中央财政投资外,项目建设经费仍然不足,仍需要地方财政予以配套。

而陕西省财政也捉襟见肘,根据陕西省财政厅提供的数据显示,2004年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415亿元,2005年全省财政支出安排405亿元,“去年光减免农业税财政收入就少收6.3亿元。”陕西省财政厅预算处某人士说,目前陕西省财政基本还处于“吃饭财政”。

另外两个省财政也不乐观,2005年甘肃省地方财政收入预算为111亿元,扣除农业税收政策性减收因素后,比去年执行数增加7.1亿元,增长10.5%。全省财政支出预算相应安排为264.5亿元。甘肃省级收入加上预计中央税收返还、转移支付和市县体制上解等,减去上解中央和补助市县支出后,当年甘肃省级财力为700542万元,比去年年初增加71345万元。主要项目的安排情况是:基本建设支出39200万元,农业、林业、水利和气象支出63090万元。

此外,宁夏回族自治区2004年全区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完成6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7.4亿元,全区区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9.4亿元。

据悉,陕西省政府今年已经将渭河治理资金配套预算列入财政预算中,在资金仍未到位的情况下,陕西省有关部门仍然紧张有序地进行前期项目论证和报审工作。据陕西省财政厅有关人士表示,即使地方财政配套紧张,但涉及渭河综合治理的大事,也要全力以赴保证项目如期施工。

“毕竟它涉及千百万老百姓的生命安全。”该人士表示。

7、主要水源遭到重度污染 洱海水环境不容乐观

来源:云网      2006年03月06日

  虽然洱海水质总体评价为良性,但是其主要入湖河流面临重度污染,其水环境不容乐观,其治理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2月,洱海中部和全湖的水质状况总体评价为优,北部和南部的水质总体评价为良好。但是,洱海主要入湖河流的监测结果显示,其入湖河流的水质均未达到水功能要求。以GB3838-2002《地表水质量标准》来评价,洱海及其入湖河流的水功能类别均为Ⅱ类标准,大理州环保部门的监测报表显示,7条主要入湖河溪中,除万花溪、白石溪因枯水季节断流外,其余5条河溪的8个监测点显示:6处重度污染、1处中度污染、1处轻度污染。

  “十五”期间,洱海水污染综合防治的20个计划项目,完成和基本完成了19项,2005年底开展前期工作1项。计划总投资6.9310亿元,5年中已完成投资6.6064亿元(含计划外项目0.8814亿元)。截止去年底,洱海的透明度为1.89米,全湖水质保持Ⅲ类,水污染综合防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提前一年实现了省政府相关会议提出的“洱海水质要恢复到Ⅲ类”的目标。

  其中流域水土保持工程治理面积达84.09平方公里,完成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30.2万亩,每年实施森林管护328.4万亩;退耕还林20.6万亩,种植柳树5387.7亩,891839株。洱海西区48公里湖滨带生态恢复建设工程主体工程基本完工,生态效益初步显现。东区80公里湖滨带生态恢复建设项目可研,及机场路段10公里湖滨带生态恢复建设项目初设,已通过评审并得到了省发改委的批复。

其中2005年完成的重点工程有:大理市污水处理厂工程;洱源县城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湿地实验示范工程;洱源东湖、西湖湿地生态恢复建设试点工程;大理市环海截污干渠一期工程;海东、挖色村落污水处理示范工程;测土配方施肥54.2亩和沼气池建设10960口;洱海季节性休渔,投放鱼种93吨,实施洱海保洁工程;建成卫生公厕50座和卫生旱厕500座等。

8、倒逼"虎跳峡水库上马可能造成巨大损失

有全国政协委员建议提早进行公开论证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06年03月06日

本报北京3月5日电(记者张可佳)"要接受岷江上游紫坪铺水电站的教训,不能用'倒逼'的办法去建虎跳峡水库。如果不经过公开论证就上马,可能造成巨大损失。"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任玉岭对记者说,本次政协会议上,他交了9个提案,《关于提早对虎跳峡水库进行公开论证的建议》就是其一。

任玉岭在这份提案中说,虎跳峡是世界上最险的峡谷之一,也是金沙江、怒江、澜沧江"三江并流"世界遗产的主导景观,举世闻名。"2004年,媒体报道虎跳峡即将建坝修筑水库的消息后,立刻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一批环保和水利专家的广泛关注。时至今日,对此工程质疑的人越来越多,不少人发出了"建议论证"的呼声。

文中还说,虽然这个水库的建设已经改名,而且离正式开工尚有时日,但在虎跳峡附近建坝引水和发电已箭在弦上,评估和论证工作看来已不可避免。

据悉,云南省正在积极筹备滇中调水工程,计划从虎跳峡水库引金沙江水25亿立方米,补水给昆明、楚雄、大理等地。2005年12月16日,云南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宣布正式起动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另外,中游的7个梯级电站也都立足于依托虎跳峡水库的调节,现在多数已进入勘察设计,有的设计已完成,有的甚至开工了。

基于上述情况,任玉岭说,"我们认为,有必要接受岷江上游紫坪铺水电站的教训,以防止出现用'木已成舟'的办法'倒逼'虎跳峡水库上马,如果不成,将造成巨大损失"。

任玉岭解释,紫坪铺水电站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程,按规划设计,这个大型水电工程需在下游建一个反调节水库,才能保证应有的效益。但因下游这个反调节水库(杨柳湖水库)离都江堰很近,"有关方面出于企业利益考虑,用加大投入,加大装机容量的办法,'反逼'杨柳湖工程上马"。后因该工程将直接破坏世界遗产都江堰而被否决。这造成了几十亿元的国家损失。

他在提案中说,"考虑到金沙江丽江段筑坝蓄水和发电对云南经济发展和调水济昆的重要意义,我们并不反对在金沙江丽江段建设水库,也不认为这样做就一定会破坏生态。但是为了对整个金沙江的开发设计和决策更加科学,又能兼顾丽江及云南全省乃至金沙江下游其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利益,还是应该进行一次公开论证。"

任玉岭强调,"根据我们了解的社会反映,这件事迟早要进行公开论证,而且是早论证会胜于晚论证。这样做有利于工程的顺利开展,也可避免万一出现通不过的情况时'骑虎难下'和损失国家财产"。

任玉岭曾任广西北海市科技副市长,后来在国家科委和国务院工作期间,多次考察过云南。他说,希望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公开论证这一决策过程,广泛听取各利益相关方的意见,让社会充分了解这个工程,因为这是遵循科学发展观进行西部大开发的基本要求。

9、水利部长谈怒江 重生态 再规划

来源:文汇报(香港)   2006-03-06

 【本报两会报道组北京5日电】中国水利部部长汪恕诚今日在列席温总政府工作报告后接受本报记者询问时表示,怒江水电规划原先对发电效益考虑较多,生态效益考虑的比较少,这是原先规划的一个弱点。他认为,大家意见比较一致的级段的可以先开发,意见不一致的级段,可深入作工作并认真规划。这样既不会影响发展,同时怒江的生态也会得到保护。

 另据水利部有关人士透露,从规划和保护生态的角度出发,怒江中下游两库十三级开发方案将先开发4级,即马吉、六库、亚碧罗及赛格。环保人士分析,先开发的四级,有一定的试点性质,且避开了移民及生态问题争议比较激烈的地区。即使该规划获批,也不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