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二月十七日绿家园江河信息汇总

二月十七日绿家园江河信息汇总

2006-02-17

1、"环保风暴"查处进展:辽宁一造纸公司停产整治

三家污染企业整改迟缓

来源:《新京报》   2006年02月16日14:37

国家保护总局2月7日掀起新一轮“环保风暴”,对10个投资约290亿元的违法建设项目进行查处。昨天环保总局公布了查处行动的进展,三家企业整改动作迟缓,其中辽宁新巨浪造纸有限公司被责令停产整治。

  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说,该局环境监察局已派员对邢台钢铁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进行了直接查处。这位负责人还对这些企业或当地政府部门的说法作出回应。

  河北邢钢公司

  承认企业排污影响群众

  对于邢台市环保局污控科科长徐怀亮接受采访时的表述———“根据我们的监测,从2000年开始邢钢的环保一直是达标的”。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认为此话有误。该企业烟气污染严重,没有做到达标排放。

  上周五,邢台钢铁公司负责人专门到环保总局汇报了该企业的整治情况,承认企业排污给贾村群众造成的影响,以及企业由于管理不善,违法排污导致的污染问题。

  湖南株化集团

  被叫停超标排污生产线

  对于株化集团环保部部长钟细斌的“超标是偶然现象,自己监测一直是正常的,那次超标是总矿石含砷过量引起的,矿石用完了废水指标就正常”说法,环保总局这位负责人也予以否定。“据株洲市环保部门日常监测,株化集团排放的废水长期不能稳定达标。而且株化集团总砷超标非常严重。”因此他表示,株化集团必须不折不扣整改,超标排污生产线必须停产,封存含砷量高的原料。

  辽宁新巨浪公司

  责令企业立即实施停产

  该企业负责人表示:“考虑到企业刚刚转制,资金非常紧张,请省市环保局同意企业边生产边治理,利用二至三年时间维持生产,待美国纸业来丹投资建设新厂,将丹纸迁出市区,可以全面实现环保达标。”。对此环保总局这位负责人说,鉴于该企业的实际困难,在2000年时,环保部门就已将该企业达标排放的期限延长至2002年年底。但到2005年,企业也没有实现达标排放。环保总局已责成辽宁省环保局,对该企业立即实施停产。

  兰州新西部维尼纶公司

  稳定达标排放方能生产

  对于兰州市环保局污控处人士“企业1980年代建立的污水处理设施,一直没有进行改造。但是国家的环保标准多次提高,这些设备不能满足目前的环保要求”的说法,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认为,国家的环境保护的各项标准是在合适的时间对部分行业的排放标准进行调整,并不是“多次提高”。

他表示,该企业只有在稳定达标排放的前提下,才能合法生产,否则将被责令停产治理。

2、环保扩权:执法硬武器和考核硬约束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06-2-17 

   “在环境保护方面,这是近些年国家发布的最系统和最完备的政策性文件。”国家环保总局环境规划院副院长邹首民说。 

  邹所指是,2月14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决定》对未来5-15年的中国环保提出具体目标:到2010年,重点地区和城市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到2020年,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同时,《决定》也给以往缺乏执法“武器”的环保部门多项过硬的权力。

  突破性的转变

  “这是第一次系统地阐述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国家环保总局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任勇评价道。

  以往的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在实践层面往往被片面理解为环境应该适应经济发展。

  而这次表述突出了环保的战略地位。“这个提法标志着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将主动调整,去适应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任勇说,“这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政策的制定。”

  《决定》规定依据环境禀赋决定发展规划。在环境容量有限、自然资源供给不足而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坚持环境优先;在环境仍有一定容量、资源较为丰富、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实行重点开发,但同时严格控制污染;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实行限制开发;在自然保护区和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区实行禁止开发。

  “这是突破性的思想转变。”邹首民说,“中国环境污染最严重的时刻已经到来,未来15年形势依然严峻,观念调整事关重大。”

  环保扩权

  “一直以来,体制、法律赋予环保部门的实际可操作能力非常有限。”2月15日,国家环保总局环评司巡视员牟广丰在总结松花江事件时说。

  国家环保局局长周生贤也认为,此前法规较软是环保部门执法的首要难题。

  而这一次,《决定》“第一次赋予环境保护部门关停企业的权力”,国家环保总局环境规划院咨询部主任吴舜泽说。

  他分析,以前环保部门无权关停违法企业。而现在《决定》中明确规定:各级环保部门要严格执行各项环境监管制度,责令严重污染单位限期治理和停产整治。同时,《决定》还规定,对生态破坏严重或尚未完成生态恢复的地区,暂停审批新增对生态有较大影响的建设项目。

  而对于环保执法一直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的顽疾,《决定》也明确提出:健全区域环境督查派出机构,协调跨省域环境保护,督促检查突出的环境问题。

  “建立区域环境督查派出机构是将来的重点工作之一。”吴舜泽称其是另外一个引人注意的体制构建,“即建立大区域的环保总局的派出机构。”

  他向本报记者解释了这个框架的具体思路。比如在成都设立西南环境管理分中心(或督察中心),西安设立西北环境管理中心,在广州设华南中心等等。这些中心是国家环保总局的派出机构。

  环保总局将直接管理这些区域环境管理中心,目的在于解决省和省之间的环境协调问题,加强环境执法力度,同时可以解决环保执法中地方保护主义的问题。

  地方保护遭遇环保考核制

  “《决定》第一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确立了干部环保考核制。”任勇说。

  《决定》明确要求,要把环境保护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将考核情况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的依据之一,地方政府主要领导和部门负责人作为本地环保第一责任人。

  周生贤对此解释说,要将责任落实到部长、省长、市长。各级政府要层层签订责任书,实行年终“一小考”,三年“一中考”,五年到期“一大考”。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奖惩、问责的重要依据;要将考核结果向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报告,向社会公布,真正将环保责任落到实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周宏春认为,更有力的措施是对因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环境事故、严重干扰正常环境执法的人员追究责任。

  如何考核?吴舜泽认为可以考虑三个方面:一是环境质量是否达标;二是考核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率;第三,要建立绿色GDP的核算体系。

3、评论:环保风暴需要完善司法保障

来源: 浙江在线 2006-2-17 

    周生贤走马上任不久,国家环保总局就刮起了新的一轮环保风暴:对环境敏感区附近的127个化工类企业进行大规模排查,对11家环保问题严重的企业实施挂牌督办,同时对10个大型违规项目进行严肃查处。而在这些具体的行政措施出台不久,新华社又受权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这个纲领性的文件对我国未来5年至15年环保事业的发展进行了规划和部署,有媒体称,国务院的这一“决定”让环保风暴刮得更有底气了。 

  环境污染在我国到底处于什么状况呢?如果说公众对此还只有一个模糊的感性认识,那么,新上任的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则有更为明确的判断,他通过媒体告诉公众: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时期已经到来,未来15年将持续存在。这个大胆而直白的结论把中国环境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完全“抖搂”了出来,从中不难看出,中国政府对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确是“痛下决心”了。

  国务院的“决定”赋予环保部门三道“杀手锏”,即环境影响评价、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如果这些制度能够落到实处,如果环保部门的理想设计能够成为各级政府的共识,环境污染的势头应该能够得到遏制。乐观地看,从这个春天开始,中国的环境保护很可能进入一个良性的“拐点”。

  但是,我们仍应保持清醒的头脑。从媒体关于环保风暴的种种说法中,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到,在规章制度和行政措施日益强化的正面形势下,司法制度对环境的保护却是一块“短板”。

  为什么这样说呢?原因在于司法对环境保护的保障存在两大缺失。首先是刑法的有关条款在现实中没有得到良好的执行,甚至形同虚设。1997年修订的《刑法》特别设立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这一条款把对土地、大气、水体、森林及其他自然资源的严重破坏行为都确立为刑事犯罪,并明确了刑罚的尺度,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缺乏相应的司法解释,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的阻碍,良好的立法却没有收到实效。有关报道称,在8年时间里,涉嫌破坏环境资源的案例多达数万起,但以刑法相关条款治罪的不过区区数例。违法者众而受罚者寡,这充分说明,破坏环境行为的机会成本非常低而收益却很高,这无疑会让那些肆意掠夺环境以牟取私利的人有机可乘。

  其次,针对环境污染的公益诉讼很少发生,污染受害者的民事诉讼更是举步维艰。环境资源是属于整个社会的,但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却是特定的个人或一群人,他们往往处于社会底层,缺乏伸张利益的渠道,就像河南省黄孟营村那些因为水体污染而罹患癌症死去的村民。由于得不到司法救济,环境污染的无辜受害者只能独吞苦果,而那些恶意排污的企业却无须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这无疑损害了社会的公正和正义。如果不能改变污染受害者在司法领域的窘境,很难想象环境保护会有实质性的进步。

  来自行政体系的环保风暴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但是,司法体系在环保方面的“羸弱”却也令人担忧。我们不怀疑行政制度和行政措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巨大作用,但是也必须看到,行政措施存在着自己的效用边界,在污染已经发生、损害已经形成的情形下,只有司法与行政措施相结合,才能施行惩罚和给予救济,才能完成冲突各方的利益调整,实现社会正义。

  行政体系的“单腿跳”很难书写环境保护的宏大主题,司法的加入理应成为环保风暴的重要维度。只有行政与司法双翼齐飞,我们才可能越过环境问题的“三个高峰”,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评论:封堵“污染源”的必然路径

来源:  光明网 2006-2-17 

    与去年查处30家违反环评法的建设项目旨在打击“程序违法”不同,针对这一次“环保风暴”,国家环保总局的意图很明确:通过对环境敏感区域污染行为的治理,促进建立高风险行业的规划环评制度。

  “规划环评”似乎还是一个新概念,它是指在对某个区域的发展进行整体规划时,就把环保的各项工作贯穿其中,而不是等到规划落实了,其中的项目开工甚至完成了,才对 

其进行环境影响的评价。规划环评实现“从微观到宏观、从尾部到源头、从枝节到主干、从操作到决策”的飞跃,是环境影响制度的一项根本性改革。

  松花江污染事件以及国家环保总局刚刚公布的其他几起环境事件,究其根源,这些项目都是建立在江河湖海沿岸、人口稠密区、自然保护区等。建设生产项目总是要用水的,所以当年把工厂建设在临近水源的地方也是可以理解的,说不定还为节省了大量资金而兴奋;但是,节省的这一部分资金,可能恰恰包括环保所应该投入的资金,以现代环保的理念来看,这一部分资金原本是不能“节省”的。现在造成了对江河的污染,治理起来,付出的成本或许更大。

  如何避免因“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结构不平衡”而造成的污染后果,惟一的路径是“规划环评”。通过规划环评程序,先评估、分析和判断该区域的环境承载能力,从而对该区域的建设项目进行预先甄别和筛选,淘汰不适合当地情况的项目,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纵观世界环保理念的发展,经历了从“末端治理”、“生产过程技术控制”到“源头防范”三个阶段。长期以来,我们艰难树立的环保理念,也多注意到了“末端治理”和“生产过程技术控制”这两个阶段。事实证明,“末端治理”、“生产过程技术控制”仅能用于对既成污染项目的治理,而如果想从源头上制止污染,就必须从规划入手,把环保的理念贯穿到宏观决策的层面。

  规划环评的落实,取决于人们对环保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在当前,环保还常常被视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后续工作”,在制定重大决策时,很少考虑环境承载能力和可能出现的环境后果;环保部门也被仅仅视为调查处理工业废弃物的“善后”部门,他们的意见还没有成为决策时的法定参照内容。

  理念的不到位,为推行规划环评增加了难度。同样,尽管环境影响评价法对规划环评做了原则性的规定,但是还缺乏可操作的实施细则。比如,如果能明确“凡未列入规划或该规划未经环评的项目,不受理项目环评报告”,把规划环评前置于项目环评,确立规划环评的法定地位,规划环评就能真正被重视起来。

  推行规划环评,各级政府责无旁贷。如果说,项目环评主要由环保部门审批的话,规划的审批则是政府的事,政府要对审批的规划负责。现在的问题是,规划环评的结论应该由环保部门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专家论证、公众参与等)

  做出,但这个过程怎样才能不受行政权力的影响,规划环评结论怎样才能在最终决策时予以落实。这些,也是需要在制定细则时加以明确的。

5、何处污水污染深圳香蜜湖(图)

来源:新华网   2006年02月16日18:03

香蜜湖变成又黑又臭的湖了!

  新华网深圳2月16日电(李博 马晓婧)香蜜湖变成又黑又臭的湖了!2月15日,本报新闻热线接到市民韩先生的投诉:由于进入香蜜湖的水管排入污水,香蜜湖的湖水眼看着越来越脏。

  据《深圳商报》报道,韩先生家住香蜜湖附近,多年来一直喜欢到香蜜湖钓鱼。自去年年底以来,香蜜湖北侧的一个大水管开始向湖里排污水,把湖水都污染了。此前这个大

水管里的水是清澈的。韩先生说:“我们钓鱼的地方就在这个水管旁边,以前水管里的水是清的,就像泉水一样,我们经常坐在水管旁休息,现在的水变成又黑又臭了。”

  15日中午,记者找到了这个位于香蜜湖西北角,靠近侨香路一侧的排水管。果然水管里正向湖里排着污水,排水口附近的湖面上漂浮着污油油花和各色垃圾,湖水浑浊。看到记者拿相机拍照,在湖边钓鱼的人纷纷向记者反映:“今天还不算最严重的,有时排的是浓黑的黑水。”什么时候这里开始排污水呢?大家都说,从去年年底。

  随后记者电话联系了香蜜湖度假村有限公司物业部的负责人马先生。马先生说,他们已经了解到这个情况了,目前有两条水管在向香蜜湖里排污水,一个位于侨香路一侧,就是韩先生投诉的排水管;另一个在靠近水榭花都住宅区一侧。但这两个水管所排污水来自何方,现在还没有查清楚。去年水榭花都管理处曾与香蜜湖管理处的工作人员联合查找过污水来源,也没有找到。香蜜湖方面也曾向有关部门反映过,但污水来源一直未能找到。

  马先生说,如果以目前的速度排进污水,那整个湖水用不了多久都会发黑变臭,这对周边的环境影响是很大的。污染源到底在哪里?记者将继续追踪查访。(

6、陕西榆林水污染事故原因查明 违规生产酿祸端

来源:新华网   2006年02月17日

  新华网陕西频道2月17日电(记者谢方芳 陈钢)陕西省环保部门16日就榆林水污染事故发出通报,对造成事故的化工公司做出停产整治等处理决定。同时,初步认定该公司在有重大环境安全隐患的情况下,无视环保部门的整改要求进行生产,最终酿成约2000吨碱性废水泄漏的事故。

  陕西省环保局的通报指出,发生事故的陕西金泰氯碱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称“金泰公司”)一直存在重大环境安全隐患,陕西省以及榆林市环保部门曾多次深入企业进行检查,指出企业存在的环境污染隐患问题并要求整改。金泰公司对环保部门的三令五申置若罔闻,最终导致污染事故发生。据初步调查,金泰公司在事故发生的前10天,沉淀池就出现了渗水情况,但没有采取有效措施。事故发生后,该厂又不向环保部门报告,致使污染扩散蔓延事态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约2000吨碱性废水全部泄漏至无定河,水质遭到严重污染。

  陕西省环保局日前作出决定,对金泰公司实行停产整治。至2月14日20时,整个生产线已经全部关停,陕西省环保局工作组已于2月15日下午进驻该厂,开始事故责任调查并督促落实整改措施。另外,环保部门将通过核算损失和调查事故责任后,对金泰公司依法处以相应的罚款并对相关责任人做出处理。

 2月4日22时至2月5日14时许,位于榆林市米脂县城附近的陕西金泰公司的3个沉淀池发生垮塌,约2000吨碱性废水泄漏流入无定河,造成水污染事故,所幸当地饮用水源水质基本正常。

7、人民日报:三峡工程今年冲刺三大目标

实现发电量620亿千瓦时;大坝全线到达185米高程;汛后水库蓄水至156米高程 

来源:人民日报  2006年2月17日  

本报武汉2月16日电 记者顾兆农报道:今年,三峡工程将实现三大目标:实现发电量620亿千瓦时;5月份大坝全线到达设计坝顶高程185米;6月份拆除碾压混凝土围堰,汛后水库蓄水至高程156米。

为了确保今年5月大坝全线达到设计高程185米并具备挡水条件,三峡总公司将认真组织实施好蓄水前的安全鉴定和验收工作,协调处理好土建施工和金属结构安装、机组安装的关系,抓好右岸金属结构、机组的供货质量和进度,做好升船机设计和实施准备。加强枢纽的运行管理,确保安全度汛,汛后按照156米调度规程,优化梯级调度,充分发挥枢纽的综合效益。三峡电厂将优质高效地完成机组进入新运行工况前的检修任务,消除机组运行的安全隐患,并抓紧156米水位条件下,三峡机组的运行优化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和准备工作。

8、三峡三期蓄水库库底清理加速度

来源:  中国环境报 2006-2-17 

    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日前在重庆市召开三期蓄水库底清理工作会议,对相关任务进行了分解和部署,要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按照清库标准,在蓄水前保证完成任务,确保库底清理和三峡库区水环境安全。

  三峡蓄水库底清理具有点多、面广、要求高、难度大等特点,库底清理的建(构)筑物和林木涉及到重庆市、湖北省的13个县(区)、126个乡镇、8个县城、两座城市、1816个单位、432家工矿企业。

  会议强调,各部门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任务按期完成;要坚持标准,严格程序,确保搬迁清库质量合格;要加强安全监督,确保库底清理安全。会议要求,区县库底清理自验必须6月底完成,省、市初验必须7月底完成,8月底前完成由国务院验收委员会组织终验报批工作。

  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明确要求,各级环保部门要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要求保质保量完成清理工作,要加快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建设,加强对固体废物清理的监督检查。

9、我国十一五期间将减排2.4亿吨二氧化碳气体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6年02月17日  

中新网2月17日电 到2010年,中国将把单位GDP的能耗降低20%,昨天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分会气候变化项目负责人陈冬梅透露,这相当于减少2.4亿吨CO 2的排放。

  据新京报报道,昨天是《京都议定书》生效一周年的日子,陈冬梅指出,尽管目前中国尚未负有CO 2的减排义务,但一年来,无论在立法、制定“十一五”规划以及在全球的二氧化碳的排放贸易方面,都作出了相当大的努力。

  陈冬梅表示,中国在减排方面任重道远。在即将交付全国人大会议讨论的“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中,会提到到2010年,中国将把单位GDP的能耗降低20%.

  陈冬梅说,这个目标的提出,中国将在减排CO 2方面做出巨大的贡献。

  在减排贸易(CDM项目)方面,陈冬梅表示,目前中国已批准20多个减排贸易项目,即由外国政府或者企业来投资,来购买CO 2的排放指标。

  不过,陈冬梅指出,目前中国的CDM项目咨询机构尚不成熟,项目基本上都是由外国公司在操作,今年,国家发改委和气候办将加大对国内咨询公司的培训。(郭晓军)

10、全球能源危机与安全透析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6-2-17 

嘉宾:

  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沈骥如

  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 查道炯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 彭 龙

  外交学院国际经济系教授 江瑞平

  近段时期以来,国际油价的跌宕起伏牵动着世界各国的神经。据国际权威机构估计,世界已探明的可采石油,大约只可供应人类41年的需要(天然气为60年-70年,煤炭约200年),人类正直面能源危机对能源安全的威胁。

  问:进入21世纪以来,能源价格一路攀升,屡创历史新高,而能源的生产成本比较过去并没有太多增加。您认为这种价格的背离是什么原因?

  彭龙(以下简称“彭”):综观近几年国际原油市场的波动起伏,我们可以看到尽管经济方面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是左右世界油价的一个主要因素,但是国际关系等政治原因以及诸如恐怖袭击、恶劣气候、基金炒作等不可控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国际油价的走势造成影响。重要产油国伊拉克局势的持续动荡、伊朗核问题的复杂化、石油工人罢工、飓风肆虐、美元贬值等一系列相关事件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石油价格的波动。此外,基金炒作对油价的影响愈来愈大,加之恐怖活动的频繁,这一切都更加放大了这种价格的背离。

  沈骥如(以下简称“沈”):一方面石油的供应不可能大幅度增加,另一方面,对石油的需求正在稳步上升,油价就必然要向上攀升了。一些突发事件,如地震、飓风、火灾、事故、罢工,也会造成石油供应困难和油价的短期蹿升。地区热点冲突和恐怖袭击往往造成石油开采、提炼、运输的减少或中断,造成油价大幅上涨,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都发生了这种情况。石油还被某些国家作为制裁、禁运的武器,其结果,也造成油价的上升。

  查道炯(以下简称“查”):物以稀为贵。虽然一般认为能源的生产成本比较过去并没有太多增加,开发和加工成本较低,地理条件制约较少,油田所在地的政治和社会稳定的轻质石油蕴藏量在降低。这是能源产业内外的共识。能源公司投资高风险的新油田的意愿不高。这样一来,随着需求的上升,供需比例缩小了,自然地出现了价格上升的现象。

  问:近期能源危机事件频发,加上旧有生产能源地区的问题,能源安全对世界经济影响越来越大。您认为能源问题的新特点是什么?各国究竟应该采取何种政策来应对这一共同的课题?

  江瑞平(以下简称“江”):当前国际能源市场对能源危机的心理预期已十分脆弱,每有突发性事件出现,都会被成倍放大,导致能源价格的剧烈动荡。近年与能源危机相关的突发性事件大致包括:(1)主要产油国国内政局动荡。目前最应关注的事件是尼日利亚发生的针对油田的武装袭击。(2)国际政治、军事冲突升级。近前如伊拉克战争对国际石油市场造成的巨大冲击等,而目前最应予以关注的是伊朗核危机。(3)重大自然灾害。2005年内发生的一系列自然灾害,都程度不同地引发了国际能源市场动荡。

  查:新世纪开始,能源安全问题的新特点很多。较为突出的包括:全球性跨国能源公司的宗主国大多走完了工业化的过程,其能源需求增长速度有限。因此,具有经济和政治影响力的大国保障能源的足量并低价供应的动力不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强烈。能源需求增长快的国家,特别是中国和印度,与能源供应国之间存在一种不可轻易改变的依赖关系。

  沈:能源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彻底解决能源问题涉及到资源、技术、环保、金融、法律、地区安全、反恐等多方面的领域,任何国家都无法单独应对。因此,为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利益,需要在全球所有国家间开展密切的合作,特别是需要在主要能源生产国和主要能源消费国之间开展密切的合作。

  问:今年1月以来,国际能源市场持续激烈震荡,一度下跌的油价曾再度走高,有人分析油价近期已经接近峰顶。您认为未来可预见的一段时期内油价走势将如何?

  沈:今年才过了一个半月,国际石油期货市场上的石油价格上下波动,波幅相当大,现在就说油价已经接近峰顶恐怕过于乐观。但也有一些能源专家认为,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石油需求将会下降。油价达到每桶75美元后不会飙升太高。欧佩克和俄罗斯还有增产石油的潜力,而美国和国际能源署其他成员国(欧盟、日本等)的应急库存总量为14.8亿桶,可以对油价飙升起缓冲作用。但无论如何,我们要对今后油价攀升和大幅波动做好充分准备。

  彭:在可预见的未来,全球石油需求的增幅会随着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减缓稍稍回落,2005年全球石油的需求已经显示出这样的趋势;而在全球供给方面,尽管欧佩克的产量不大会有显著提高,但是高油价刺激带来的新投资可以增加一部分的产能,加之美国受飓风影响的产能已恢复,全球石油供给会有平稳增长。油价适度调整恢复合理价位应该不成问题。但从长期来看,石油价格大幅下降的空间也是很小的。

  江:我们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国际油价仍将在高位运行,但不大可能出现“危机性暴涨”,大致维持在每桶50美元-80美元之间。依据主要是:在石油价格持续攀升的刺激下,主要产油国生产、加工和出口能力有望逐步增加。但另一方面,中东局势仍将是威胁全球石油供给稳定的主要因素,尤其是伊朗核危机的走势,可能成为未来近期国际油价走势的风向标。

  问:中国为能有效应对世界能源危机,在环境保护和能源安全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您认为中国能源战略和能源外交的着重点应该放在哪里?

  查:那种把能源外交简单地看作是获取自身充足能源供应的看法恰恰缺乏战略眼光。虽然过去几年国际间对中国获得海外能源供应来源的努力多有批评和警觉,但是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也是世界经济稳定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所以,中国的能源外交政策一方面不能是局限在应对批评和压力,另一方面,中国有必要把获取稳定的海外能源供应来源的过程作为促进与所有利益相关国家和利益体之间增信释疑的过程。

  江:未来中国能源战略和能源外交的重点,似应放在如下几方面:完善国内能源储备体制,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系统;积极参与和推进国际双边、区域和多边能源合作,鼓励和支持国内企业参与国际能源勘探、开发、生产和储运,努力扩大国外能源投资,推行能源进口多元化,确保能源运输安全。

彭:作为全球重要的石油进口国,中国却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直游离于国际石油市场和供应体系之外,因此加强与石油出口国尤其是富油国之间的合作对于中国的能源安全是不可或缺的。而且能源战略和能源外交并不仅仅局限于能源领域,中国政府可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与这些国家开展交流,实现和谐的能源合作,以参与到国际能源再分配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