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2-10
1、评论:环保总局“治污先治官”值得期待
来源: 浙江在线 2006-2-10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即将出台的《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明确规定,对不依法责令污染企业限期治理或者对污染企业不按规定责令取缔、关闭、停产的政府官员,将予以查处。(2月8日新京报)
新年伊始,10个投资约290亿元的违法建设项目被查处,11家环境布设在江河水边的问题严重企业被挂牌督办。舆论称国家环保总局正在刮起新一轮的“环保风暴”。无论是违
建项目的查处,还是污染企业的被挂牌督办,其数量密度与时间频度都透出了新一轮“环保风暴”强度之大的先声。然而依我看来,比之于对违建项目、污染企业的查处和督办,这一轮“环保风暴”更值得期待的,或许正是潘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的,将依法对充当污染企业“保护伞”的地方政府官员予以警告、记过、降级乃至撤职处分。
我国单位GDP污染排放量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十几倍,污染已到了令环境不堪其负的地步。之所以走到这一步,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企业缺乏社会公民意识和地方政府官员畸形的政绩观,而两者之中,后者的影响尤甚。在急功近利的政绩观支配下,地方政府官员嘴上也在喊“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但为了把经济指标快速“做大”,就不惜毁掉绿水青山。更有一些地方的领导甚至提出“宁可呛死,不能饿死”的口号。既然地方官员选择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那么一个地方的环境污染自然在劫难逃。有官员充当“保护伞”,本来就将环保视为累赘的企业又还会有什么顾忌呢?
地方政府官员不要环保而只对GDP这个“ 蛋糕”情有独钟,乃是要借这个“蛋糕”作晋升资本。因此现在对充当污染企业“保护伞”,对自己治下的一方地面上的污染实现“地方保护主义”的官员依法查处,直至摘去其头上的乌纱,恰恰是击中其“命门”。当污染与官帽摆在官员面前,你再问他选哪一个,恐怕就另是一番景象了——从这个角度考量,这个“治污先治官”才是“环保风暴”的“风暴眼”。
2、环保欲破“地方保护”需先破“保护地方
来源:《新京报》 2006年02月09日
继前天公布近期发生的6起重大环境事件后,昨天,国家环保总局再次公布了11家挂牌督办的污染严重的企业名单。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还表示,将对全国127个分布在江河湖海沿岸、人口稠密区、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附近的重点化工、石化项目进行环境风险评价和应急预案排查,并将排查信息全部向社会公开。
潘岳在去年接受《新京报》的一次专访中曾经表示,“对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行为,今后点名批评将越来越多”。的确,在过去一段时期里,像环保总局这样高密度地公开点名地方污染项目和企业,还并不多见。
当前,“环保重要”应该说正在成为各级政府官员的共识,至少没有人会公开对此表示异议。但是,在不少地方,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环保却成了“口头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有些人谈起环保来头头是道,但落实到行动上却裹足不前,这样的状态导致了环境治理进展缓慢,污染事件屡有发生。
在去年6月的一次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环保总局副局长汪纪戎称,“地方保护主义是环保总局非常头疼的一件事”,在基层,环保部门的检查权往往被各类“土政策”阻挡,责令企业停产治理或者限产治理等建议,常常不被地方政府采纳和批准。
甚至,在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整治违法排污企业行动中,竟然清理出了208件基层政府制定的地方保护的“土政策”。
对“地方保护主义”这个词,恐怕大多数人耳熟能详。大凡国家的方针政策到了地方出现“肠梗阻”,板子总要打在“地方保护主义”的屁股上,久而久之,“地方保护主义”演变成了某些上级部门推脱监督责任的常用词。可是,公众想知道的是,“地方保护主义”究竟是什么“地方”,又是怎样“保护”的?
要使良好的政策得到真正的贯彻执行,必须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对环保而言,比如落实地方政府环保政绩考核体系,制定和落实关于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行政处分办法,使地方官员不敢违反环保法律法规;中央往各地调派专职环境督察员,直接掌握第一手资料,消除瞒报、谎报现象;查处典型案件,建立案件移送、移办、联合办案制度,摆脱与当地的利益纠缠,等等。但在诸多措施之中,不能忽视“公开点名”的巨大作用。
习惯用一言以蔽之的“地方保护主义”来代替对具体问题的揭示,表现出了对时下现代执政理念的格格不入。在现代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施政过程有知情权、监督权,要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让公众了解实情是第一步。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更看重环保总局所建立的环保信息披露制度,把问题披露于公众面前,哪些“地方”在保护污染企业,相关政府官员是否受到了处分,公布这些细节,可以更好地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有利于发动公众对环境事务进行监督,有利于达成环境领域的社会共识,实现社会共赢。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这是现代政府运作的核心理念之一。听任甚至掩饰“地方保护”的存在,实际上是对“地方保护”的“保护”,或可称之为“保护地方”。要打破“地方保护”,有必要打破“保护地方”。点名批评需要“对内不怕丑,对外不畏难”的精神,具有这种精神才是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精神。环保总局对污染行为所进行的经常化的“点名批评”,值得更多的部门效仿。
3、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重视环保 明确环境科技发展思路及优先主题
来源: 中国环境报 2006-02-10
在能源农业制造交通及城市发展等领域融入环保内容
本报2月9日讯 今日正式发布的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对环境保护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给予高度重视。
“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我国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的发展思路是引导和支撑循环经济发展。大力开发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集成技术,强化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利用与安全处置,加强发展循环经济的共性技术研究;实施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开展流域水环境和区域大气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典型生态功能退化区综合整治的技术集成与示范,开发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以及生态和环境监测与预警技术,大幅度提高改善环境质量的科技支撑能力;促进环保产业发展。重点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重大环保装备及仪器设备,加大国产环保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环保装备技术水平;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合作。加强全球环境公约履约对策与气候变化科学不确定性及其影响研究,开发全球环境变化监测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提升应对环境变化及履约能力。
“规划纲要”在到2020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中,将能源开发、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取得突破,促进能源结构优化,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指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在重点行业和重点城市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发展模式,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持,作为我国科学技术中重要方面需要实现的目标。提出把发展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把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作为重大专项之一。
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方面,综合治污与废弃物循环利用、生态脆弱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重建、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和全球环境变化监测与对策被列为优先主题。要求重点开发区域环境质量监测预警技术,突破城市群大气污染控制等关键技术,开发非常规污染物控制技术,废弃物等资源化利用技术,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集成技术,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示范模式;重点开发岩溶地区、青藏高原、长江黄河中上游、黄土高原、荒漠及荒漠化地区、农牧交错带和矿产开采区等典型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的动态监测技术,草原退化与鼠害防治技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技术,三峡工程、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沿线和复杂矿区生态保护及恢复技术,建立不同类型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和持续改善的技术支持模式,构建生态系统功能综合评估及技术评价体系;重点开发海洋生态与环境监测技术和设备,加强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技术研究,发展近海海域生态与环境保护、修复及海上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技术,开发高精度海洋动态环境数值预报技术;重点研究开发大尺度环境变化准确监测技术,主要行业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与处置利用技术,生物固碳技术及固碳工程技术,以及开展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臭氧层保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等对策研究。
同时,“规划纲要”在其他方面的科研领域中也充分体现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思想和要求。如在能源领域坚持节能降耗、降低环境污染的发展思路;在农业方面将保障农林生态安全,重点开发环保型肥料、农业环境综合整治技术作为发展思路之一;在制造业领域将形成高效、节能、环保和可循环的新型制造工艺,制造业资源消耗、环境负荷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作为发展思路之一;在交通运输业中,将促进交通运输向节能、环保和更加安全的方向发展,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并得到广泛应用作为发展思路之一。
对于关系广大人民切身利益的城镇化与城市发展,“规划纲要”给予了高度重视,将实现城镇发展规划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相互协调;发展城市生态人居环境和绿色建筑;发展城市污水、垃圾等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开发城市居住区和室内环境改善技术,显著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等作为发展思路,把重点研究开发室内污染物监测与净化技术,发展城市环境生态调控技术,城市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城市水循环利用技术与设备,城市与城镇群污染防控技术,居住区最小排放集成技术,生态居住区智能化管理技术等作为优先主题。
4、环评频亮“红灯”暴露我国部分行业发展危机
来源:新华网 2006年02月09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5年在项目环评审批过程中,向部分行业频频亮起“红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包括电力、石化、钢铁、煤炭等在内的这些行业,在市场推动和心理预期影响下,投资势头强劲,新上项目发展迅猛,甚至在一些地区进入失控无序状态,使资源、环境压力不堪重负,潜伏着巨大的产业发展和社会生态危机。
有关人士呼吁,国家应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因素,尽快制定相关行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并依法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四大行业遭遇环评“红灯”
据国家环保总局环评司副司长赵维钧介绍,2005年以来,国家环保总局不仅在环境执法中叫停了一批未经环评审批擅自开工建设的违规在建项目,还在环评审批受理过程中,发现了大量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拟建项目。这些项目主要集中在电力、石化、钢铁、煤炭等国民经济支柱性行业。
遭遇环评“红灯”最典型的是电力行业。2005年初国家环保总局掀起“环评风暴”,在勒令停建的30个大型违法开工项目中,就有26个是电力项目。环评司二处处长梁鹏介绍,2004年以来,我国各大电力公司及电力企业以电力短缺为由,申报了大量电力项目。去年1月至10月,环保总局受理火电项目申请189个,而2004年同期才160个。这种爆炸式发展带有相当盲目性和投机性,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2005年审批通过的223个火电项目,有一半项目都是在遭遇环评“红灯”,经过重新调整后才予通过。
石化行业也在环评中屡触“红灯”。环保总局2005年受理了48个石化、化工项目,在其中11个大型炼油、乙烯项目中,就有两项被要求暂缓,其他9个都是反复做出重大调整后才予以通过。据介绍,这些项目投资少则几十亿元,多则几百亿元,占地以平方公里计。尽管一些项目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能够达到相关的排放要求,但却与项目所在地的区域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不相适应。如广西南部沿海的两个大型炼油项目相距不到100公里,严重影响区域内的红树林保护区、风景旅游区和水产养殖区等。
2004年底我国一大批钢铁项目纷纷启动,形成了一股新的钢铁建设浪潮。环保总局预计2005年受理钢铁项目将超过30家,新增生产能力超过1亿吨,投资总额超过2000亿元。梁鹏说,目前已审批钢铁项目22个,其中18个项目在工艺设施、选址位置、遗留问题等方面暴露出以下问题:部分扩建项目位于大中城市边缘,对城市环境影响较大;部分位于干旱地区,对当地水源带来冲击;一些沿海新建项目大面积填海造地,改变了近岸海域使用功能。
环保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分析,我国煤矿建设也出现过热倾向。2001年至2004年,环保总局共评估煤矿项目报告书28份,而2005年1月到10月中旬已受理60份。内蒙古自治区由于规划不合理,煤炭开发过度,环保总局目前已暂停了全区除煤矸石综合利用及热电联产之外的所有项目审批。
无序发展潜伏经济社会风险
有关人士分析,我国目前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也是一个资源、环境制约日趋明显的阶段。当前电力、石化、钢铁、煤炭等行业的无序发展,不仅会增加企业和行业的市场风险,更凸显了我国部分行业目前发展模式遭遇的生态危机和社会问题。
环保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副研究员陈帆举例说,如果2004年上报的200个火电项目在3年内建成投产,如此高强度的开发建设将会给我国的煤炭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环境状况带来巨大压力,势必会引发火电厂大型设备集中订货风以及将来的煤炭资源抢购风和小煤矿复活风。
该中心梁学功、刘伟生等专家认为,许多项目环评单个看来基本可行,但如果放在一定区域内将许多项目综合起来分析,对环境的整体影响和累计效应就已远远超过了当地资源、环境、运输以及金融市场的承载能力。
他们说,这些没有统筹考虑科学规划的项目过量上马,无疑会加剧我国环境保护的严峻形势。目前火电厂是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大户,占到了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一半以上,而我国每年因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千亿元;全国1500多座煤矸石山,累计堆存30多亿吨,占地超过15万亩;全国74家重点钢铁企业,有18家建在直辖市或省会城市,34家建在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这些现象如果不加控制,听任各类项目无序发展,对生态环境和民众健康都将是一场严重灾难。
一些地区重化工业迅猛发展,致使资源环境承载力达到极限,潜伏着新的不稳定因素,在一些沿海发达省份,环境信访量高居前列。
统筹考虑科学规划迫在眉睫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电力、石化、煤炭、钢铁等诸多产业国家没有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有的虽然有发展规划却没有依法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许多专家呼吁,国家应尽快制定各类产业的发展规划并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这样才能有效避免由于项目盲目建设、经济无序发展而超出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保证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
环保专家、环保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主任吴波建议,当前最紧迫的就是制定一些重要产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确定产业发展方向、整体规模、布局定点等宏观性的重大决策。
他说,目前像乙烯这类重要的产业产品,国家都没有统一发展规划,各地想怎么发展就怎么发展,对环境影响太大。国家在制定行业规划的专项规划时,应该站在行业总体发展以及项目所在地区域环境、资源承载力的角度,从生产力布局、产品结构、环境承载能力、资源分布以及供水、供电、供气、污水处理、排污管线等公用工程优化配置等方面,综合考虑环境和资源的可行性。
他建议,国家应对电力、石化、钢铁、煤炭等重要行业规划以及有关专项规划开展规划环评,从环境资源承载力角度调整这些工业的产业整体布局。在规划环评开展之前,应严格限制新建大型项目、基地的审批。
5、被环保总局批评的广东昊天公司拟后年迁南沙
来源:南方日报 2006年02月09日
昊天公司搬迁日程表
今年2月前拿出选址方案
今年上半年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
2007年初完成征地开始工程建设
2008年6-7月完成基本建设
2008年底完成搬迁工作
广州市昊天化学(集团)公司(以下简称“昊天公司”)由于液氯罐装区无浓度超标报警装置,也没有事故应急池以及相关的应急设备不完善,而成为了前日国家环保总局挂牌督办的11家企业之一,国家环保总局日前发出了要求该公司整体搬迁的处理意见(详见本报昨日04版报道)。
昨日,记者获悉,昊天公司搬迁选址初定南沙化工区,与公司选址有关的环保报告评估会将在明天上午进行。
初定2008年底完成整体搬迁
据了解,对于昊天公司的整体搬迁,广州市政府在去年已专门为此成立了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具体的搬迁计划,公司搬迁选址还要经过相关专家的论证。
根据日程表,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必须在今年2月前拿出选址方案,并于今年上半年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在2007年初要完成征地工作,并开始工程建设,到了2008年6—7月完成基本建设,2008年底完成搬迁工作。
“目前,按照市政府的初步搬迁方案,拟定公司在后年整体搬迁到南沙的化工业区,而且有关环保搬迁选址报告评估会也将会在本月10日上午举行。”昊天公司董事长邝超纯昨日向记者表示。
广州7月前全面整治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
记者了解到,从今年1月起,广州市政府已在全市开展了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专项整治,重点检查对构成重大危险源,生产、储存剧毒化学品,生产、储存火灾危险性为甲类的危险化学品,生产过程伴有高温、高压或剧烈化学反应,容易发生泄漏、中毒事故的五类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具体内容包括:企业申领安全生产许可须具备的各种证照和相关资料;现场作业管理特别是有限空间以及重点岗位的作业管理;企业周边安全防护距离以及企业内部重要设施、重点装置的安全防护距离;消防设施经公安消防部门验收合格的有关证明文件;防爆区域内的防爆电气设备配置情况;防雷装置设计审核、竣工验收、定期检测情况等。整治工作将在今年7月前全面完成。
另外,广州市已经下决心整治和淘汰一批能耗大、产出低、污染严重、生产能力落后的企业,采取“退二进三”的政策,规划将外环路以内的老城区污染严重的工业用地置换成第三产业用地,现有的工业企业则通过逐步易地搬迁实施技术改造。有关部门表示,目前第一批搬迁企业已划定,具体方案正在安排中。
声音
厂方:
2002年已着手搬迁
据昊天公司董事长邝超纯介绍,随着广州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区范围的不断扩大,1956年建立的广州市昊天化学(集团)公司现在面对的环境已经不是昔日的人烟缥缈的荒山野地,“由于公司目前所在位置已经是一个居民区,所以早在2002年公司就开始着手拟订整体搬迁的方案。去年市政府也对公司搬迁工作给予的高度重视,并对公司的搬迁制订了具体的方案。”
邝超纯坦言,公司一直十分重视安全生产,还设立了一个环保部门,专门负责公司生产对环境影响的评价测定,“公司内的液氯罐装区的报警装置以及相关的应急设备设施都按照国家的标准设立,对于环境安全的隐患并没有国家环保总局所讲的情况那么严重,针对国家环保总局所提出的情况,公司已经通过市环保局向国家环保总局作出了回复。”
环保部门:
近两年未接到投诉
记者昨天从市环保局和天河区环保局了解到,昊天公司是属于广州市的国有企业。在以往市、区两级的环保检查中,并没有发现该公司有影响环境的生产行为,各项生产的环境保护工作都符合标准,近2年来也未接到对该企业污染扰民的环境投诉。
市民:
对其产品完全不了解
昨日,记者在昊天公司附近采访了部分的居民,一位刘先生表示,知道昊天公司生产化工原料,但是具体生产什么并不清楚。一位黄小姐则表示,在这里生活居住并没有闻到一些异味的气体,不知道昊天公司是化工企业,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感觉到该公司对附近的居民造成影响。
6、黑龙江:“数字松花江”把母亲河搬上虚拟世界
来源:黑龙江经济报 2006年2月10日
参加九届四次会议的省政协委员对去年发生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非常关注,并针对这个问题提交了提案。省政协委员、黑龙江省工程学院测绘研究所所长王延亮提出建设“数字松花江”的概念,把我们的母亲河搬上了虚拟世界。
王延亮委员介绍说,通俗地讲,“数字松花江”就是把松花江装进计算机,从而可方便地模拟、分析、研究松花江的自然现象和各种灾害,探索其内在规律,为松花江治理、开发和管理的各种方案决策提供科学技术支持。比如当松花江流域的降水量持续增大,为确保哈尔滨,必须划定泄洪区进行分洪。这时可将几种方案输入“数字松花江”系统,系统能立即算出这几种方案实施后,被淹没地先后顺序、被淹没的面积和道路、村落、厂房、需要迁移的人口以及经济代价,都可以非常直观地反映在计算机的显示器上。决策者对此加以比较,就能迅速做出科学的决策。再比如,这次松花江的水污染,“数字松花江”也能进行准确的模拟。如污水团的面积、水量、扩散的趋势、丰水期和枯水期的不同情况。
概括来讲,“数字松花江”可以在防汛减灾、水量调度、水质监控、水利工程运行与管理中发挥作用。
“应该说,建设‘数字松花江’是极其必要的。”王延亮委员解释,和长江、黄河相比,松花江是一条温顺的河流。但1998年的洪水和2005年的水污染事件已向人们敲响了警钟。进入新世纪,自然环境的变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压力对松花江的开发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处理好上述问题,王延亮委员建议,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学习我国“数字黄河”、“数字长江”的建设经验,在“十一五”期间启动“数字松花江”工程。
王延亮委员还就建设“数字松花江”可行性的问题向记者作了分析。他说,我省有技术力量雄厚、在国内位居第二的测绘局,省航道局测量部门也积累了大量数据和河道测绘经验,加上经历了1998年的洪水和2005年的水污染事件后,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对松花江的管理十分重视,因此不论从技术上还是人们的认识上,建设“数字松花江”是极具可行性的。
珠江前航道已全面截污
来源:南方新闻网 2006年02月09日
“今年夏天组织千人畅游珠江,绝对没问题!”昨天,一个“考察团”参观了广州市猎德污水处理厂和南洲饮用净水厂,团里50多人全部是历届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广州市市政园林局局长冉申德在向他们介绍广州的供水、排水情况时作出上述表示。
珠江前航道已全面截污
据了解,广州全市每天约排放污水190万吨。根据广州城市污水治理总体规划,2007年前将形成猎德、大坦沙、沥滘、西朗、大沙地、石井、龙归、竹料、九佛等9个污水处理系统,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02.5万吨/日。
目前,猎德(一、二期)、大坦沙(前三期)、沥滘(首期)、西朗(首期)已建成投产。猎德三期厂区主体工程已完成,整个系统将于今年6月建成。大沙地系统工程正在顺利推进,计划也是今年6月建成。另外四大污水处理系统均在广州北部地区,计划明年底前全面完成,可有效改善北部水源地的水质状况。
珠江水质颇受人大主任们关注。冉申德介绍,目前珠江前航道已全面截污,并做到24小时巡查,“今年夏天组织千人畅游珠江,绝对没问题!”
除珠江河段外,广州还有231条河涌,总长913公里。市政部门已根据这些河涌的分布地点、污染程度等,制订了分类分批整治计划,一类景观河流30条、二类截污河流86条、三类保洁河流115条。目前已完成新河浦涌等27条河涌的截污工程,沙基涌等重点综合整治项目正在进行中,明年年中前,其他受污染河涌也将全面启动。
治理珠江有赖区域合作
在视察南洲水厂时,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赖竹岩提出,该水厂原水取于佛山,产水供于广州,如何确保供水通畅安全?其他同志也提出,整个珠江流域覆盖面广泛,广州不能只关心自己这一段,应该加强区域间供排水的合作。
据了解,广州污水治理资金来源很大一部分是世界银行贷款,这是珠江三角洲水环境治理工程之一,它还包括佛山等城市的污水处理厂建设等。目前,佛山也在加大力度进行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将来可与广州的西朗污水处理厂等协同合作,形成区域间污水综合处理的新局面。
7、限“污”并非“限小”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华南新闻》2006年02月10日
近日有媒体披露,广州市将争取在今年实施机动车国家第三阶段排放标准,实施的时间比全国提前一年。具体的方案已提交至国务院进行审核,广州市政府也已展开了各方面的准备工作。此前有评论说,小排量汽车在广州才迎“解限”就遇上新的门槛,虽然限制的内容不一样,但结果一样———小排量汽车依然难以自由上路。
“评论家”忽略了一点,其实六部委的“解限”并不是没有条件的,《关于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的意见》本身就对小排量汽车作了限定———节能环保型,也就是指低油耗、高动力性、低排放、小型化、小排量的车。
一个地方的环境容量是有限的,但随着人们生活的日渐富裕,想买车、有能力买车的市民越来越多,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如何既满足市民消费需求,又保证环境质量,是政府有关部门必须考虑并加以解决的问题。不少大城市的机动车数量庞大,并正以两位数字的速度增长,如果不采取措施,不顾尾气处理质量的高低,不设门槛地“用小”,用不了多久就会产生更大的问题,到时市民一开门就是灰霾天气,“难见天日”。
说“限污”不是为了“限小”,也可以从另外一方面来解读。有资料说,广州市目前机动车超过180万辆,这其中大部分是摩托车,而汽车中尚有超过20万辆是处于化油器时代的产品,连国Ⅰ标准都达不到。一辆高排放车辆的污染物排放量相当于国Ⅰ、国Ⅱ标准车的5倍至7倍,国Ⅲ标准车的14倍。
应该说提前实行国Ⅲ标准,也是为了加速改进原有的高污染物排放车辆。要让这些车辆改进尾气处理、提前报废,必须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既要能适用于解决遗留问题,又适用于新上牌车辆。小排量汽车生存的“政策阻碍”即将被取消,但倘其质量没有提升,那遏制其发育的就不是政策而是市场,在自由消费的市场环境下,汽车消费是理性而平等的。
进一步讲,部分地区提前实行国Ⅲ排放标准,其实也是对中国汽车产业升级提出了新的要求。实行新的标准,其实是推着国产的小排量车在研发、制造上更上一层楼,是压力也是好事。
8、走近"人造太阳" 1升海水可转300升汽油热能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6年02月10日
2月7日,EAST总装办主任吴维越(左)和EAST真空系统负责人正在交谈调试情况。
春节刚过,中科院等离子体所宣布,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核聚变实验装置,由于其模拟太阳产生能量的方式而被形容为“人造太阳”。2月7日,记者来到这个“人造太阳”的诞生地―――合肥科学岛,作了一番近距离探访
盛夏才会见“太阳”
―――“人造太阳”
进入紧张倒计时
“人造太阳”的实验装置,专业名字为“托卡马克”。此次中科院等离子体所研制安装的,正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EAST超导托卡马克。而研制者们口中,常常称的是“我们的EAST(意为“东方”)”。“人造太阳”将从东方冉冉升起。
绕行上插国旗的EAST超导托卡马克一周,只见一个巨大的密封罐状的装置连接着许多的仪器和管线,EAST装置最外层的结构部件称为外杜瓦,它刚刚于今年1月10日安装成功,主要为真空室等内部部件提供真空工作环境,隔绝内部部件与环境的自由热交换,实现对运行温度的控制。
EAST装置的确巨大,圆柱体的内墙直径7.62米,高11米,总重量410吨。从内到外一共有五层部件构成,每层都起到隔热保温作用,最内层的环形磁容器像一个巨大的游泳圈。一旦进入实验状态,“游泳圈”内部将达到上亿摄氏度的高温,这也正是模拟太阳核聚变反应的关键部位。
在高压高温下,自然界的太阳从里面到表面都在发生聚变反应,释放出大量能量。但是太阳上的聚变反应是不可控的。为了让这种能量释放过程变成一个稳定、持续并且可控制的过程,EAST通过磁力线的作用,将氢的同位素等离子体约束在“游泳圈”中发生高密度的碰撞,从而产生聚变反应。制造这样一个装置,实现受控热核聚变反应,可以得到无穷尽的清洁能源,就相当于人类为自己制造一个或数个小太阳,源源不断从核聚变中得到能量。
“人造太阳”正在进入倒计时:
1月26日,完成了部件组装的EAST超导托卡马克,开始了工程联调。在现场,记者看到,随着抽气机组开始工作,装置内的真空度迅速提高。
目前,EAST仍处于抽真空状态,预计本月中旬开始降温试验,大约将用20天时间把温度从室温降到零下269摄氏度,实现低温超导,展开第一次工程实验。当EAST建成后,即可开展高参数长脉冲和稳态运行,进行先进运行模式、热流平衡和粒子流平衡控制的实验研究,深入探索先进聚变堆的工程技术和物理问题。
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将发生在今年七八月份。届时,EAST装置将投入运行,进行正式放电实验。如成功,意味着合肥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成此类全超导非圆截面核聚变实验装置并能实际运行的地方。那时,完整意义上的“人造太阳”将率先从我国升起。
1升海水能量可转为300升汽油热能
―――EAST背后的梦幻成真
“人造太阳”承载着科学家们的一个梦想!
能源危机侵袭世界,无数人在未雨绸缪:地球上石油、煤等能源耗尽后,人类靠什么生活?
“我们的使命就是赶在石油、煤等化石能源枯竭之前,找到可以替代的新能源。”中科院等离子体研究所所长李建刚雄心勃勃。
科学家们是最有诗意的幻想家,并且能把幻想变成现实。
利用太阳发光发热的原理,开发利用核聚变能,已经为人类所追求。
核聚变是两个较轻的原子核聚合为一个较重的原子核,并释放出能量。人类已经成功实现氚核聚变―――氢弹爆炸,但那种不可控的瞬间能量一旦用于军事目的而释放,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人类需要的是可以控制的核聚变,像太阳一样能够持续发光发热的核聚变,以解决能源危机。自然界最容易实现的聚变反应是氢的同位素氘(dāo,音同刀)和氚(chuān,音同川)的聚变,这种反应已经在太阳上持续了50亿年。氘在海水中蕴藏量丰富,多达40万亿吨。从海水中提取氘,使其在上亿摄氏度的高温下与氚产生聚变反应。这样,一公升海水里提取的氘,在完全的聚变反应中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燃烧300公升汽油释放的热能,而海水用之不尽,释放出的能量足够人类使用几百亿年,而且反应物是无放射性污染的氦。
“如果发明一种能够承受上亿摄氏度并且能够控制氘和氚聚变稳定持续输出能量的装置,那就相当于发明一个‘人造太阳’,能够像太阳一样给人类提供无限清洁的能源。”李建刚解释。
而EAST建设的终极目标,正是开发核能家族中的受控聚变能。
16年与16分钟
―――成功的背后,包含了多少科学探索的艰辛
对于很多人来说,“人造太阳”的研制是个爆炸性新闻,但是,对于李建刚们而言,这项工作很早就已经开始。
从2000年开始,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在的合肥科学岛上的专家们,就积极投入了建一个大型代号为EAST的新一代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装置。
准确地说,这还不是开始。时间还可倒推数十年。
“人造太阳”的“学名”―――托卡马克,本身就是一个科学故事。托卡马克在俄语中是环流磁真空室的缩写。托卡马克装置为一种环形磁约束装置,它可有助于获得等离子体加热与绝热的最佳效果。
上世纪60年代,托卡马克由前苏联科学家发明。数十年来,科学家们在一代又一代常规托卡马克上不断探索等离子体运行机制。自1992年11月以来,在最大的常规托卡马克―――欧洲托卡马克联合环JET和美国TFTR上成功进行了放电,所得到的聚变功率分别达到了16.1兆瓦和10.7兆瓦;等离子体温度最高达4.4亿摄氏度;Q值(表征输出功率与输入功率之比)接近1,基本实现了得失相当。所有这些成就都表明:在托卡马克上产生核聚变能的科学可行性已被证实。
目前,世界上托卡马克类型的聚变研究重心已发生变化,从常规托卡马克转变为在超导托卡马克上进行未来稳态先进托卡马克聚变堆的工程技术和物理基础的实验研究。目前全世界仅有俄、日、法、中四国拥有超导托卡马克。
我国第一台超导托卡马克装置HT-7是从1990年开始,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所历时3年多才建成,它使中国成为继俄、法、日之后第4个拥有同类实验装置的国家,实验中最高电子温度已超过5000万摄氏度,并获得可重复的大于300秒的等离子体放电。
在世界上已有的“人造太阳”实验装置上,短的只有几秒钟,最长的也仅4分多钟,HT-7已经达到1分钟。
6年前开始的“EAST”,显然是一个“升级加强版”。EAST的规模、性能都将远超它的前辈,能使等离子稳定运行的时间达到16分钟以上,获得1亿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将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能让等离子体运行时间最长的“人造太阳”实验装置。
为了这16分钟,科学岛上的科学家们已呕心沥血16个春秋。
3亿与1/15―――
“光照寻常百姓家”,至少要等半个世纪
有可能升起世界上首个“人造太阳”,当惊世界殊。而令该项目总负责人万元熙研究员更自豪的,还有另一个事实:EAST总投资近3亿元人民币,花费只是世界同类装置的1 15或1/20。
“这个装置的研究成果,对即将建设的国际热核聚变试验堆的工程技术和物理基础研究方面将有重大意义。”万元熙还介绍,俄、日、美、欧从1985年开始实施“ITER计划”,中国从2003年开始参加。ITER计划要建设一个更大型的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验证聚变反应堆的工程可行性,总工程造价46亿美元,工程建设即将开始,预计8到10年完成,“由于ITER的核心装置也是一个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我们的EAST被国外同行称为‘小ITER’。”
不过,即使“人造太阳”奇观在今年盛夏时节如期出现,恐怕对于大多数百姓来说,进入实际使用依然是距离遥远。科学家预计“人造太阳”光照寻常百姓家的梦想,最快要在50年后实现。
据专家们介绍,尽管“人造太阳”使1升海水能量转为商品使用还有相当长的距离,但这一成果一旦投入商业运行,将彻底变革世界能源供应格局。
9、云电进入供电转折年 首次从水电为主转到火电为主
来源:昆明日报 2006.02.09
实习记者杨兆昆报道 2月7日记者从云南电网公司获悉,电力部门去年成功应对了近几年来电力供应最为紧张的严峻局面,今年进入"前紧后松"态势,下半年供电形势趋向缓和。
省内 5月后有缓解
据云南电网公司市场开发处李处长介绍,2月以来云南电力供应形势依然严峻。有关方面正采取积极措施,确保全省生产和居民生活用电。目前,云南电网电力缺口已超过220万千瓦,省内日供电量缺口高达4000多万千瓦时。
1-5月,由于我省全面进入枯水季节,全省发电来水急剧减少,水电出力越来越少;另外,就是电煤供应不足,煤质差,影响火电机组出力,加之气候突变温度降低,居民取暖负荷增加,形成全省电力供应严重短缺。
6-10月,汛期来临,水电机组发电量增加,加上气候变暖,日供电量缺口将趋于缓和。预计白天依然缺电,夜间用电低谷时,电量会出现富余。
省外 云电送粤116亿度
据李处长介绍,去年云电送粤的规模预计有60多亿度,今年有望突破116亿度。
随着"十一五"期间云南省主力火电及大型水电的投产,云电送粤能力逐年稳步提升。其中2006年外送能力可达到280万千瓦;2007年外送电力可达到330万千瓦;2008-2009年外送电力可提高到480万千瓦,全年尚有较大富余电力;至2010年外送电力可达到780万千瓦以上,全年尚有一定盈余电力。
通过广东、云南省政府及南方电网公司的共同努力,2004年云南送电广东70.13亿千瓦时,最大外送负荷达201.8万千瓦,顺利实现了"十五"期间云电送粤规模达到160万千瓦的努力目标。"十五"期间云南累计向广东送电240亿千瓦时,云电送粤电量年均增幅达109.7%。
国外 云电送越11-13亿度
今年10月份后,随着相关项目的建成,云电送越的能力将有较大提高,预计全年将突破6亿度以上。
在2006年至2007年间,南方电网将以220千伏大屯变为起点,建设220千伏大屯变-蔓耗开关站-新桥变-越南的双回线路链式供电网络,打通由云南向越南送电的220千伏电压等级大通道,增强对越送电能力。
220千伏中越联网送电项目工程,预计2007年1月1日正式建成送电,年送电负荷25万-30万千瓦,年送电量11-13亿千瓦时。
同时,500千伏输电大通道建设项目也正在研究过程中,预计于2010年建成,届时"云电送越"的送电规模可达到100万千瓦。
2013年以前,我国将实现500千伏输电线路向泰国送电。
送电 是为了开发市场
在"云电送越"、"云电送粤"大干快上的同时,云南电网满足电力供应的缺口还比较大,电量外送是否加剧了缺电局面?
有关方面认为,电力工业是云南的优势产业,需要巨大的市场支撑,"云电送越"、"云电送粤"为云南电力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云南与越南的电力合作有着很强的互补性,云南拥有丰富的水电资源,通畅的电力输出、输入通道;越方主要以天然气发电、火电为主,由于电力技术设备落后等原因,经济飞速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就越来越大。
电力通道,是水路、陆路和空中通道外的"第四经济通道"。从2004年9月开始,云南电网通过两条110千伏通道,从河口和文山分别向越南各省送电,累计送电3.77亿千瓦时,完成电力出口创汇1831.9万美元。
业内人士提供了这样的看法,产业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不积极培育市场,不用超前眼光去寻找市场,就不可能获得持续发展。
云南近几年大中小型电站都先后上了一大批,需要提前培育市场;在别人用电缺口大的时侯,不去开发市场,等自己电多了卖不出时,再找市场,就为时晚矣;随着滇越、滇粤经济合作步伐的加快,云南不可能只做"家乡宝"。
发展 明年彻底结束"缺电"
据了解,今年是云南电力供应转折年,全省新增装机容量593万千瓦,相当于全省现有装机容量的48%,是云南有史以来电源投产最多的一年。其中,统调电网新增装机441.3万千瓦,火电360万千瓦,中小水电81.3万千瓦。火电装机总容量将超过水电,云南将首次从水电为主转到火电为主。2005年12月25日,昆明二电厂首台30万千瓦机组试运行并网发电;大唐、宣威电厂在今年三四月份相继投产,云南电力就基本可以满足用电需求,到2007年,云南将结束缺电局面。
2005年是"十五"最后一年,据统计,全省在建的电站装机容量超过2000万千瓦。到"十一五"末全省装机预计达到3100万千瓦,而同期云南省内用电负荷最高到1600万千瓦。
2005年电网固定资产投资超过50亿元,比2004年翻了近一番,电网建设投资达到3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77%,占近三年来累计投资总和的近50%;全年投产110千伏以上输变电工程37项,平均不到10天就有一项重点工程投产;2006年投资接近70亿元,"十一五"期间,云南电网投资规模将达到361.8亿元,在南方五省区中仅次于广东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