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2008年1月15日绿家园江河信息汇总

2008年1月15日绿家园江河信息汇总

2008-01-15

今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环境资讯:

1、中新社:  贾治邦:生态问题成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瓶颈

2、中国环境报: 2007国内十大环境新闻

3、新京报:  环保总局首任局长:"20年环保指标从未完成"将远去

 

地方信息:

4、新华社:  河北保定成为中国可再生能源设备重要生产基地

5、大众日报: 山东省两亿元重奖地方治污减排

6、法制日报: 青海首提生态立省战略 突出生态建设和环保

7、新华网云南频道: 怒江鱼类资源调查项目通过专家验收

8、燕赵都市报: 河北:十项工程保护青龙河水资源

 

重大水事:

9、中国水文信息网: 鄱阳湖再创最低水位

 

人与自然:

10、南海网:  海南发现世界级濒危鸟类--紫水鸡(图)

11、金羊网-羊城晚报: 广东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

 

污染信息:

12、新安晚报: 安徽太极洞景区被排污企业包围 遭毁灭性破坏

 

深度报道:

13、人民网环保频道: 谁在为被叫停的河北三阳焦化撑腰?

 

环境时评:

14、广州日报:  跨国公司拿走了利润,留下了污染? 

15、南方网:   不要让“环保”成为另一种污染

 

 

 

1、贾治邦:生态问题成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瓶颈

来源:中新社2008年01月1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774953.html

  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今天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指出,生态问题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

  他说,由于历史原因、人口众多和资源依赖型的经济高增长,造成中国森林稀少、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湿地破坏、干旱缺水、物种濒危等生态问题十分严峻,特别是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生态负荷日益加重,国际社会要求中国承担减排义务的呼声日益强烈。

  他说,只有加强生态建设,才能有效维护国土生态安全、木材安全、物种安全、能源安全、淡水安全、粮食安全,改善当代人的生存发展条件;只有加强生态建设,才能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后代留下生存发展的空间;也只有加强生态建设,才能不断增加森林碳汇,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更大贡献。

  据悉,二00八年,中国将完成造林面积八千万亩,义务植树二十五亿株,实现林业总产值一点四万亿元。贾治邦说,力争到二0一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百分之二十,森林蓄积量达到一百三十二亿立方米以上,森林的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社会生态文明观念逐步树立。 (记者 赵胜玉)

2、2007国内十大环境新闻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8-01-15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china/672061200362207_1.shtml

 一、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作十七大报告时,提出了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二、中国节能减排环境治理出现“拐点”

中国经济保持着快速发展势头的同时,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首次双双下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11月19日访问新加坡时指出,这是中国发展和环境治理中的一个“拐点”。

三、节能减排实行一票否决制

5月23日,国务院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11月17日,国务院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对省级人民政府和重点企业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四、“让江河湖海休养生息”战略思想提出

在全国湖泊、河流污染防治工作会议上,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提出,“让江河湖海休养生息”,就是要给水环境以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恢复和发展生态生产力,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就此出台了加强重点湖泊水库、河流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

五、国务院首次以国发形式发布《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11月22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这是国务院第一次以国发形式印发专项规划,这在我国环保工作中还是第一次。

六、国家环保总局首次实施区域和流域限批

1月,国家环保总局出台“区域限批”措施。7月,国家环保总局对长黄淮海四大流域污染严重地区实行“流域限批”。

七、“环境经济政策”路线图绘就

7月,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出台“绿色信贷”政策,随后贸易、电价、出口退税等一系列环境经济政策出台。9月9日,国家环保总局首次系统提出“环境经济政策”路线图。

八、太湖蓝藻暴发敲响粗放型发展模式的警钟

5月29日,江苏无锡太湖暴发蓝藻,引发区域饮用水危机,随后安徽巢湖、云南滇池相继暴发蓝藻。2007年是中国水污染事件较为密集的一年,为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敲响了警钟。

九、首部环境信息公开办法出台

4月11日,国家环保总局颁布《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这是政府部门发布的第一部信息公开规章,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福建厦门PX项目和北京六里屯垃圾焚烧项目引发公众环境争议。

十、国家首次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做出全面部署

为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1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就加强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做出全面部署。

3、环保总局首任局长:"20年环保指标从未完成"将远去

来源:新京报 2008-1-15

http://www.cfej.net/Environment/ShowArticle.asp?ArticleID=12290

   中国首任环保局局长曲格平曾直言不讳地说,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里,环保计划中定下的指标从未完全完成过。

    但是,最新数据表明,“指标从未完成”将渐渐远去。2007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首次出现下降,因此,2008年的减排能否持续这一态势,显得尤为关键。

    2007年11月,环保总局公布,该年前三季度 ,全国两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首次双双下降,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下降1.81%,化学需氧量同比下降0.28%。在进入“十一五”的第二年里,中国的污染减排出现了拐点。

    2006年的全国两会,中国提出的“十一五”规划中确定了两项约束性减排指标,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要削减10%。当年,两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目标确定为2%。然而最终的统计却显示,主要污染物排放不降反升。但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GDP指标却全部都超额完成。

    不过相关专家曾测算,经过“十一五”头两年的努力,中国可以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稳定在2005年的水平,“十一五”后三年将会逐步下降。在2007年首次出现下降后,2008年也就成了减排的关键之年。

    减排与政绩挂钩

    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认为,环境指标一天没有真正纳入官员考核制度,就一天不能杜绝一些地方官员为了追求短平快的政绩,和一些追求暴利的企业结合起来,不顾当地的资源环境条件,乱上煤电、化工、钢铁等重化工项目,用人民的健康换取极少数人的特殊利益。

    去年11月,国务院下发了《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等三个减排方面的文件,减排目标完成情况要与地方政府的政绩挂钩。

    环保总局主管污染控制的副局长张立军认为,这是中国减排工作的里程碑。

    环保纳入政绩考核在中国已经议论了很多年,而在2008年,对于环保能不能真正在领导干部的考核中“一票否决”,中国环境规划院总工程师王金南认为依然有难度。

    绿色GDP迟迟未能公布

    目前中国的一些地区的考核确实也有环保的指标,但环保指标在考核中是占比例的,也就是所谓的权重,而且很多地区的权重比例并不高,考核权重中占比较大的比例的还是经济发展。王金南认为,这意味着环保并不能完全的起到“一票否决”的作用。而这种状况并不是环保总局可以解决的,这不但需要各地提高认识,也需要中组部等部门出台具体的考核措施。

    提到官员的考核,就自然联想到绿色GDP,这一曾经风火一时的绿色国民经济统计,由于地方和部门的利益博弈,在2007年遭遇了搁浅的境遇。2008年年初,王金南告诉记者,绿色GDP仍然在计算,“2006年的统计已经算出来了”,但何时公布,他表示依旧没有消息。

    有可能设立环保部

    一直以来,将环保总局升格为环境部的呼声就始终存在,由国务院的直属单位变为国务院的组成部门。从“局”到“部”,看起来是一字之差,但在参与高层决策、制定相关环保战略规划、提高执法效力等方面,其空间无疑可以得到更大的拓展。

    2006年9月,王金南向全国人大环境资源委员会做汇报时,就提出了“建立环境保护部”的建议。而在今年“大部制”正式提上议程的背景下,环保总局能否升级,王金南个人认为,还是“有戏”的,“因为环保在当前的中国越来越重要。” (记者 马力)

4、河北保定成为中国可再生能源设备重要生产基地

来源:新华社2008年01月1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775369.html

  新华社石家庄1月15日电(记者杨守勇)河北省保定市目前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设备的开发利用上,已经形成了强大的科研、人才、技术、产业和资金优势。“保定·中国电谷”已成为中国著名的可再生能源设备重要生产基地。

  在科研领域,保定拥有6个国家级、9个省级、25家市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140多家科研院所,已取得新能源及相关国家行业标准80项、科研成果300多项、专利450项。

  在人才领域,保定内有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12所高等院校,全国首家可再生能源学院,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职业教育集团;外有15位院士为首的研发群体、中国兵装集团、中国科学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北京科技协作中心、中科院中自孵化园签订的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新能源基地。

  在技术领域,保定在光伏发电技术、LED应用技术、锂电池储能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方面已走在了全国前列。

  在产业领域,保定已形成风电、光电、储能、输变电与电力自动化、节能等五大产业完整的产业链。

  在资金上,保定市政府建立了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还与河北省开发银行达成了60亿元的贷款协议,全力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

  保定市已具备了发展新能源与能源设备制造的产业基础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保定将打造可再生能源设备国产化平台,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特色型、国际化的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领军城市。

  保定在新能源产业化基地建设目标是:力争通过10年的努力,把“保定·中国电谷”建成占地25平方公里、年产值1000亿元、利税200亿元、财政收入100亿元、出口60亿元的区域综合创新基地。

5、山东省两亿元重奖地方治污减排

来源:大众日报2008年1月15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7331

设总量减排奖、有效监管奖、水质明显改善奖、空气质量改善奖

济南1月14日讯 记者今天从省环保局获悉,从今年开始,我省将对污染物减排任务完成较好、重点污染源监管成效显著、重点河流(河段)水质和城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的市予以奖励,奖金共计2.01亿元。

省财政厅、省环保局日前联合下发了污染物减排和环境改善考核奖励办法。污染物减排和环境改善考核奖励对象为全省17个设区市,奖项设置为4项,即污染物总量减排奖、重点企业和城镇污水处理厂有效监管奖、重点河流(河段)水质明显改善奖、设区城市建成区空气质量改善奖。辖区内本年度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市,取消获奖资格。这些奖金必须全部用于污染防治、环境监测和执法能力建设。

省环保局有关人士介绍说,我省设立的污染物总量减排奖,即污染物总量减排按“十一五”期间各市COD与二氧化硫累计完成“十一五”末计划情况的各50%之和计算。重点企业和城镇污水处理厂有效监管奖,即对各市的省控重点企业和城镇污水处理厂分别计算达标排放率。县(市、区)没有城镇污水处理厂,或建成但处理率低于60%、正式运行时间不足半年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均视为未实现达标排放。

重点河流(河段)水质明显改善奖,即对全省60条重点河流分别制定“十一五”期间每年要达到的水质目标,凡是达到上年水质改善目标和当年水质改善目标平均值的,视为达到了当年的水质改善目标。市内所有重点河流(河段)COD剔除上游因素水质平均值,或氨氮剔除上游因素水质平均值高于上年的,一律不得获奖(此规定从2009年开始执行)。设区城市建成区空气质量改善奖,即各市建成区年底空气质量达到2010年二级以上目标比率的70%与达到一级目标比率的30%之和,以此计算空气质量达标率,作为奖励依据。

6、青海首提生态立省战略 突出生态建设和环保

来源:法制日报2008年01月1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775391.html

    正在召开的青海省第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青海省省长宋秀岩在作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施生态立省战略。

    宋秀岩在报告中说,过去五年,青海生态保护成效显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和建设工程成效明显。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全面实施,禁牧草场437万公顷,围栏草场173万公顷,搬迁安置牧民6800户、3.2万人,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开始好转。青海湖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编制完成。累计人工造林80万公顷,封山育林103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634平方公里,建立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11处,森林覆盖率提高0.8个百分点。

    宋秀岩在报告中提出了今年要科学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要全面实施生态保护项目。继续精心组织实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继续实施好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要积极争取国家率先在三江源地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综合试验区,形成面向全省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的生态补偿机制。

    要综合采取经济、法律、行政和技术措施,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全面落实污染减排政策,健全环境安全监管体系,确保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到85%以上。(记者韩萍)

    相关链接

    长江、黄河、澜沧江均发源于青海省,固有“江河源头”之称和“中华水塔”的美誉。境内河流纵横,湖泊众多,雪山林立,冰川广布,水资源丰富。仅集水面积在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就达278条,全省年径流总量为631.4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是全国水平的6.1倍;地下水资源量为258.4亿立方米;拥有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262个,面积1.29万平方公里;冰川覆盖面积4600平方公里,总储量约3980亿立方米。

7、怒江鱼类资源调查项目通过专家验收

来源:新华网云南频道  2008-01-14

http://www.yn.xinhuanet.com/jjsn/2008-01/14/content_12215620.htm

    近日,云南省农业厅邀请有关专家在昆明召开了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鱼类资源调查项目验收会。与会专家在审阅材料、听取项目组汇报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讨论,一致认为:本项目野外调查工作扎实,室内鉴定分析认真,调查研究结果可靠,超额完成调研任务,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怒江州地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核心区,州内的怒江、澜沧江、独龙江三大水系尚未开展过系统的渔类资源调查。为了摸清怒江州鱼类资源状况,保护鱼类资源,省农业厅于2005年批准怒江州立项,下达了该项目。

    为全面完成鱼类调查任务,怒江州特邀请云南省渔业科学研究院参加,共同开展鱼类资源调查。在省、州、县渔业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下,项目组科技人员克服道路艰险、交通不便等困难,跋山涉水深入到怒江州28个乡镇(除兰坪啦井镇外)所属江段河流以及相邻地州的怒江、澜沧江部分江段,开展采集鱼类标本和调查访问。通过调查访问,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并依据有关资料进行认真细致的标本鉴定分析工作,基本摸清了怒江州鱼类资源状况、鱼类区系组成特点。经深入分析研究,提出了鱼类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建议措施,总结形成了《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鱼类资源调查报告》。该项调查结果为怒江州渔业发展规划和对当地土著鱼类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8、河北:十项工程保护青龙河水资源

来源:燕赵都市报2008-01-15

http://news.h2o-china.com/waterresource/traditional/673021200385248_1.shtml

 日前,记者从青龙满族自治县青龙河流域开发管理局获悉,2008年青龙将继续全面推动青龙河

流域水资源保护工程,把整治流域内的非法行为、继续推进人工造林工程与引导周边农户改善种植结构、积极吸引保护资金结合,确定了十项重点保护工程。

今年青龙将重点实施“整治青龙河,保护水源地”专项整治工程,打击私挖滥采行为,禁止河道采砂,同时对青龙河支流和次支流进行确界,起草河道整治清淤实施办法。

双山子、平方子、鞍子岭等3个乡镇将作为重点区域,沿双牛线公路在河道两侧可视范围内人工造林4000亩,而桃林口水库库区也将全面禁止粮食作物的种植,对库区内1.2万亩荒山、荒滩进行绿化。并确定封山育林工程、人工造林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矿山复绿工程、青龙河双山子段综合治理工程、青龙河主河道废弃物清理工程、起河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农业循环经济工程、矿业循环经济发展区工程和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十项青龙河流域水资源保护重点工程。

9、鄱阳湖再创最低水位

来源:中国水文信息网 2008年1月15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7320

鄱阳湖都昌水文站曾在2007年12月19日创造8.18米的历史最低水位,2008年1月12日该站出现8.15米水位,再次创下新的最低水位记录。与此水位相对应的鄱阳湖湖面面积仅为54平方公里,湖盆蓄水量1.53亿立方米,是1998年8月2日出现历史最高水位22.42米时湖面面积的73分之一,对应蓄水量的215分之一。

自2007年10月中旬起,鄱阳湖水位就一直处于偏枯状态(较同期多年平均水位偏低1米以上),11月中旬起进入极枯状态(较同期多年平均水位偏低3.5米以上,且低于历史同期最低水位),以鄱阳湖中部都昌附近湖区枯水最为严重。极度枯水造成都昌县县城自来水厂取水口外露,取水发生较严重困难,如果水位继续下退到8米以下,都昌县县城自来水厂供水能力将下降40%,县城部分居民生活用水将无着落。

造成鄱阳湖当前水位极度偏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型。自然因素是造成鄱阳湖2007年11月-2008年1月水位严重偏低的主因,包括鄱阳湖流域2007年10-12月降水大幅偏少、长江上中游2007年10-12月来水大幅偏少两个方面。人为因素是造成鄱阳湖2007年11月-2008年1月水位严重偏低的次因,包括三峡水库2007年9-10月蓄水、人类活动引起江河湖底床下切及大量水库加大水面蒸发量三个方面。

2007年9月15日-12月31日江西省(即鄱阳湖流域)平均降水量仅60毫米,较正常年份(多年平均情况)偏少70%,造成江西赣、抚、信、饶、修五大江河入湖水量大幅减少。加上长江汉口水文站2007年10-12月来水量分别偏少38%、41%和23%,九江水文站2007年10-12月来水量分别偏少22%、36%和21%,致使鄱阳湖泄入长江的水量加大,出水速度加快,湖水入不敷出,造成湖水位持续下降,是鄱阳湖水位长时间走低、一个月内两次创造最低水位新记录的最主要原因。

三峡水库2007年9月25日-10月31日共蓄水23.3亿立方米,造成鄱阳湖都昌水文站10-11月水位下降0.05-0.30米(最大下降值出现在10月下旬),11月下旬以后三峡水库蓄水对鄱阳湖水位的下降影响基本消失,即2007年11月下旬以后鄱阳湖水位偏低与三峡水库运行无关。人类活动造成江河湖底床下切现象,在近年来较为普遍,据统计,江西五大河流控制水文站测流断面底部高程2007年较1998年下降了0.5米以上,个别站河底下切幅度达2米以上,致使水流加快,同等流量下水位显著下降。鄱阳湖湖口水道底床近10年来也下切了1-1.5米,对加快鄱阳湖湖水下泄、降低湖水位起了明显作用。鄱阳湖流域大量水库的修建,加大了水面面积,导致2007年9-11月蒸发损失水量大幅增加,减少了江河湖补给水量,对于加剧鄱阳湖枯水水情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鄱阳湖具有"洪水汪洋一大片,枯水漫长一条线"的自然地理景观,"高水是湖,低水似河"是鄱阳湖最显著的周期性变化特点,千百年来一直如此。总体上说,目前鄱阳湖的面积仅54平方公里、蓄水量仅1.53亿立方米,属于正常的湖泊水文变化现象,只是变化幅度较过去更大而已,与湖泊的生命过程基本无关。现在的大面积鄱阳湖形成于1600年前,目前正处于扩展时期,今年遭遇的极度枯水仍不及1901年冬季枯水的严重程度,只要汛期江西五河与长江上中游来水丰沛,鄱阳湖水位大幅度上涨、湖面积大幅度扩张是必然趋势,绝不会由于秋冬季极度枯水的出现而造成正值壮年期的鄱阳湖消亡。(江西省鄱阳湖水文局)

10、海南发现世界级濒危鸟类--紫水鸡(图)

来源:南海网 2008年01月15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8-01-15/071913260887s.shtml

紫水鸡

 

  南海网1月14日消息: 1月10日至13日,省林业局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中心组织开展了2008年冬季湿地水鸟调查,调查记录到一个海南水鸟新记录——紫水鸡。

  据了解,从2001年开始,每年冬季,省林业局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中心都要组织开展越冬湿地水鸟调查和黑脸琵鹭全球同步调查,以期通过调查了解我省越冬候鸟种群的动态变化,以及我省湿地环境的改变情况等。

  今年调查范围主要包括我省东寨港、清澜港、洋浦湾、松涛水库、莺歌海、北门湾等重要湿地,调查工作由海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香港嘉道理农场曁植物园、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观鸟爱好者共同来完成。

  4天调查结果表明,我省湿地水鸟越冬状况令人担忧。参与调查的香港嘉道理农场曁植物园观鸟专家李国诚介绍,在自然保护区内,越冬的湿地水鸟种群数很稳定,甚至保持自然增长的态势,比如位于东方面前海的黑脸琵鹭省级自然保护区,此次调查就记录到80只黑脸琵鹭,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只;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水鸟种群数也在增加,并不断有灰雁等海南鸟类新记录加入进来。但是,生活在非保护区的水鸟,由于湿地环境改变、人为干扰严重或者食物锐减等原因,明显感觉数量一年比一年减少,去年底曾在三亚市区一废弃盐场发现的3只黑脸琵鹭,则由于盐场水质下降和人为破坏等原因,在此次调查中已不见踪迹。

  此次调查发现的海南水鸟新记录——紫水鸡,是洋浦一农民捕获的。据了解,调查组在洋浦调查时,去一家饭店吃饭,看到一农民拎来一只塑料袋,问店老板要不要收购野鸟。调查组成员打开塑料袋一看,赫然发现是海南从未记录过的紫水鸡。李国诚说:“那只紫水鸡状态非常好,紫色的羽毛很漂亮,约有一斤多重。”

  据了解,紫水鸡是一种美丽的大型水鸡,主要分布于非洲、亚洲南部和大洋洲,在我国仅罕见于西南部地区,属世界级濒危鸟类,19世纪后世界各地都非常罕见。

11、广东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

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 2008年01月15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8-01-15/144414748582.shtml

中华秋沙鸭在游弋 李海滨 摄

  本报惠州讯 记者黄礼琪、通讯员陈伟年报道: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全球现存不够1000只的中华秋沙鸭,近日出现在惠东莲花山白盆珠省级自然保护区。这群中华秋沙鸭有30多只。

  据白盆珠自然保护区有关负责人介绍,上月底,保护区工作人员在保护区一水域监测时,突然发现平静的水面上有一群黑头灰身的水禽,仔细一数,足足有31只。工作人员发觉此水禽罕见,拿起照相机把它们拍了下来。次日,经省科学院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鉴定,这些水禽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秋沙鸭!此后,李东洋和赖子钦等人继续监测,并多次发现这群秋沙鸭。

  据有关资料显示,英国人于1864年在中国采到一只雄性幼鸭标本,并将其命名为“中华秋沙鸭”。

  由于这种鸭子以天然树洞为巢,有人将它称作“会上树的鸭子”。中华秋沙鸭对生存环境的要求非常苛刻,自身繁殖能力又低,数量逐年下降,属濒危品种。

12、安徽太极洞景区被排污企业包围 遭毁灭性破坏

来源:新安晚报 2008年01月15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8-01-15/111514747380.shtml

 

太极洞风景区遭大面积毁灭性破坏

数十家排污企业先后搬迁到太极洞附近

开山炮炸碎的石头堆积如山

 

山体被开采得面目全非

  位于广德县境内的太极洞是华东地区最大的喀斯特溶洞,是国家首批4A级旅游区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被誉为“天下四绝”之一,人在洞中宛如置身迷宫。然而,由于太极洞所在山体属于三省交界地,近几年来,在江苏和浙江两省被限制和禁止的数十家排污企业,先后搬迁到太极洞附近,将太极洞团团围住,致使太极洞风景区遭大面积毁灭性破坏。太极洞风景区和广德县政府部门多次与江浙有关方面协商解决,但污染和破坏却愈演愈烈。

  洞内怪味刺鼻

  1月9日上午,记者随太极洞风景区工作人员进入洞中。

  在旱洞之外,记者闻到一股刺鼻的化工异味,进洞之后,异味更浓。工作人员说:“这种怪味在2007年11月20日特别严重。”据了解,2007年11月20日早上,太极洞风景区工作人员走到洞口附近时,闻到了刺鼻的化工异味。风景区紧急采取措施,找来水泵进行冲洗,想尽办法将异味降低至最低程度。“幸亏现在是旅游淡季,否则就麻烦了。”

  过去太极洞壁上不时有流水叮咚作响,体现洞中世界的神秘。然而,这一景观现在基本没有了。工作人员称,由于洞内壁上流下的多是受污染的水,因此,景区将许多流水的孔都堵上了。

  旱洞之中有条细长的洞内河,记者走近时只见河水呈铁锈色,并且闻到较浓的化工异味。而据工作人员称,河里的水过去十分干净。

  随后,记者又来到水洞坐船游览,这里虽然异味不大,但水面有油脂状漂浮物和泡沫状漂浮物,水底淤泥堆积很多。据了解,以前水洞的河床很低,但如今洞外的污染物通过地下水进洞之后,垫高了河床。工作人员说:“由于河床抬高,去年下雨后水洞不能撑船游览,给景区造成了经济损失。”

  对于太极洞出现的一系列怪现象,太极洞风景区负责人金百平指出,最主要的原因是江浙两省数十家排污企业紧贴太极洞施工,殃及洞内景观。

  ■记者探访

  太极洞内受污染的河

  地处三省

  “插花”地带

  广德县政府很早就出台规定,关闭景区规划范围内的所有排污企业,并在2002年组织环保、工商、公安、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将景区周围的当地排污企业全部关闭,但太极洞所在山体为皖、江、浙三省共有,位于江浙土地上的数十家排污企业根本不理睬安徽的相关规定,反而加紧施工。

  为保护太极洞风景区的山体,广德县政府只得向排污企业妥协,花费500余万元买下太极洞后山的几家排污企业,将其关闭。然而,不久以后,更多的江浙排污企业纷纷在这里建厂房。更有甚者,2003年,江苏宜兴市太华镇在太极洞旁开办了化工园区,众多在苏锡常一带被禁止的化工企业蜂拥而至。

  由于江苏地势高,而安徽地势低,化工园区企业排放的废水流向安徽境内,污染太极洞。广德县环保局执法人员检测太华镇化工园区化工污水发现,污染物排放明显超标,其中一项指标竟超标17倍。

  无奈之下,太极洞风景区负责人金百平与江浙污染企业进行交涉,结果屡被拒之门外。景区将此事反映给广德县环保局,环保局工作人员带着执法证去污染企业协调此事,依然吃了“闭门羹”。后来,广德县政府不断介入此事,与浙江长兴县和江苏宜兴市协商,对方每次都表态说逐步关停排污企业,却一直未见实际行动。

  江浙政府有关部门为何态度不积极?广德县环保局副局长林新平告诉记者,太极洞景区所在山体属于三省“插花”地带,但居住的基本是安徽居民。另外,由于江浙地势高,污水均流向安徽境内,而江浙毫发无损,因此江浙方面对于这些排污企业采取消极和放任态度。

  ■原因分析

  太极洞附近的小工厂

  洞外炮声隆隆

  在太极洞景区李姓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记者沿着太极洞所在山体的一条小径往北边的后洞口走时,看到了令人震惊的景象:植被遭毁、污水横流,山体满目疮痍。

  记者看到远处的企业扬起冲天的灰土和粉尘,山上如同罩在浓浓大雾之中。山上的绿色植被很少,仅有的树和草也都被厚厚的灰所覆盖。附近长青卡村民组的村民说,这里过去山清水秀,如今却光秃秃一片。李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山体植被遭到破坏,整个山体的含水量急剧减少,导致太极洞内的许多钟乳石因为没有滴水而“死亡”。

  在山顶放眼望去,太极洞后洞口采石场、石灰窑林立,对太极洞主景区形成包围。太极洞所在山体已被开采去一半,面目全非,太极洞后洞口甚至被炸开一个大口子,成为无法恢复的创伤。李姓工作人员说,这些企业快速吞噬了太极洞赖以生存的山体。“如果不加制止,不用几年,太极洞将随着这一山体的消失而不复存在。”

  这时,记者听到隆隆的炮声,李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开采石材的企业在炸山,炸山所用的开山炮威力很大,一炮下去能炸开几万吨石头,数公里之外都有震感,附近一些民房都被震裂了。“太极洞洞体也因炸山而不断震动,常有钟乳石受震动而脱落。”

  太极洞后洞口还有多家江浙的化工企业,由于地势较高,排出的废水源源不断流入下游的太极洞景区。记者来到一家化工企业的排污口,被熏得睁不开眼。李姓工作人员说,带着化工异味的工业废水不断向太极洞内渗透,造成洞内气味刺鼻。污染逼得附近许多居民被迫到远处花钱买水吃。本报记者 何雪峰 刘高威/摄影报道

13、谁在为被叫停的河北三阳焦化撑腰?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8年01月1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774008.html

  2007年1月10日,国家环保总局通报了一批违法违规的高耗能企业,其中就有河北省临城县三阳焦化。该企业因未经过环评审批,擅自开工建设,被叫停,要求限期补办环评审批手续,并依法处以罚款。 对于国家环保总局的处理决定,现在时间已过去整整10个月了,地方相关部门落实的怎么样呢?11月11日,笔者在河北临城县进行了实地访问。

  在三阳焦化企业现场,笔者看到该厂厂区内的两个焦炉都在生产。现场的工作人员说,这台大炉生产的都是冶金焦,全部供应给辛集市的一个钢铁厂,另一个小型焦炉生产的是化工焦。该企业现场到处都是粉尘,污染非常严重,尤其是厂区西侧的小型机焦炉,不时冒出浓浓的黑色、深褐色的团团烟雾,蔗天蔽日,给人的直观感觉是,粉尘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大气中;在通往厂区的大路上,笔者看到一辆辆往该厂运煤以及装满焦碳外运的车辆,往来穿梭;在场区的东侧,有面积约几十亩大的新场区正在施工,所有这一切都表明,河北临城县三阳焦化企业,一方面是两台焦炉忙碌生产,一方面又加紧建设新厂区。哪里有落实上级“叫停”的行动呢?

  “三阳焦化”为什么敢在国家大力推行节能减排、加大治理污染企业力度的背景下,顶风上马、未批先建,未经环评审批,就长期违法违规生产、并且在国家明令叫停以后,仍然无视上级决定,继续违法生产呢?

  临城县环保局相关负责同志对笔者作了详细介绍:三阳焦化原是县属企业,后来改为股份制。2004年经邢台市发改委批准立项,建设年产70万吨焦碳,粗苯7300吨,焦油2.8万吨,按照设计共建设年产35万吨的4.3米高炉两个,由于资金不足,到2006年6月,第一个年产35万吨高炉才开始建设并投产。企业07年1月份,被国家环保总局通报叫停后,2月10日组织了专家进行环评论证, 3月22日省建管处出了可行意见,可以按照环评文件要求,进行项目建设。

  其实,早在2006年6月,三阳焦化的第一台年产35万吨的高炉就违规投入生产。目前正在建设的是第二个焦化炉。从三阳焦化整体项目来看,“未批先占”、“未通过环评验收”,是不争的事实,按国家规定的准入标准条件来看,企业生产粗苯及焦油的年产量比规定的还相差甚远。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评价法》、国家环保总局《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方面的规定,新建、扩建、改建等焦化企业,必须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规定,在项目完工后,对照环评文件提出的相关要求予以验收,合格后才能正式投入生产。2005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焦化行业准入条件》明确规定,对年产能力达不到60万吨以及落后工艺设备的企业要求一律关停。2007年4月,全国节能减排工作会议又着重提出,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并指出淘汰焦炭、化工、煤炭、造纸等行业的落后产能。

  而三阳焦化完全无视这些法律法规,第一台年产35万吨焦炉在2006年开始违规建设投产,2007年1月被国家环保总局叫停后,仍在未通过验收的情况下继续生产。据环保局负责人介绍,企业原有三套机焦炉,拆除了两套,还剩一套。目前,保留的这套机焦炉还在违规生产,炉高为2.8米,车载除尘方式,属于国家规定淘汰关停之列。但是为什么没有被关停?当地环保局解释说,等新炉建完后,落后的再停产拆除,是县里决定的。(李季平  兰云)

14、跨国公司拿走了利润,留下了污染? 

来源:广州日报 2008年01月14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8-01/14/content_7421842.htm

    国家环保总局近日通报了对130家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跨国公司进行环保后督察的情况,其中三家公司存在其他环境违法行为。另据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透露,目前该中心掌握的在华造成水污染的跨国公司数量已达260多家,造成空气污染的跨国公司数量有50多家。

    地方政府吸引外资心切而忽略环保标准以及环境违法成本低是污染企业进入中国的重要原因。很多跨国企业在国际上都以注重环保著称,但在中国,却以环保违规著称。跨国企业在中国消耗了大量能源、资源,赚回大量利润,却把严重的污染留给了中国。

    同时,我国经济过热、流动性过剩的根本原因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跨国企业瞄准了中国廉价劳动力和过于宽松的环境政策,造成贸易顺差过大,外汇储备过多,央行被动发行基础货币,导致流动性过剩。其实,外贸顺差60%是由跨国公司形成的,顺差表现在中国,利润却在欧美。可以说,环境政策过于宽松,也是流动性过剩的元凶之一。

    因此,无论从保护环境生态、保护人们身心健康上说,还是从经济形势上来讲,都必须下决心遏制跨国企业的严重污染问题,不能让跨国企业拿走了利润,却留下了严重的污染。(余丰慧)

15、不要让“环保”成为另一种污染

来源:南方网2008-01-14 王龙 

http://opinion.southcn.com/southcn/content/2008-01/14/content_4307509.htm

  中国宣布将从今年6月1日在全国范围内全面禁止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一度成了国内舆论的热点话题,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与此同时,有一些人认为中国的这一行动是“大胆的”,但对这一政策能否在这样的大国中得到切实、全面地推行仍存有疑虑。据《生命时报》1月10日报道,多伦多市长苗大卫(David Miller)表示,“中国式”的禁令不会发生在多伦多,因为“我们还没有能力那样做。但是有趣的是,中国在环境保护上居然走到了我们的前面。……”

  省略号是我加的,因为这句话的后面还跟着一堆好话,甜得发腻。大概是外国的政要比较羡慕吧,这种以政府法令的形式“一刀切”,在全球范围内基本是独一无二的。抛开其中有多少隐喻不说,外媒的“疑虑”也并非无中生有。近几天来,针对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限制使用塑料袋通知,国内各方反应花样百出。比如,有人解释称,塑料袋有偿使用不会影响老百姓的正常生活;中消协副秘书长武高汉也表示,支持对塑料袋推行有偿使用,“甚至可以推行惩罚性收费制度,来抑制消费者过多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袋”,如果只是收几分钱,几毛钱,不足以起到警示作用。

  毫不怀疑有关人士的环保积极性,然而,会不会影响到老百姓的生活得由老百姓说了算,代替老百姓表态显然是喧宾夺主。同时,把《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定义在有偿使用的层面去诠释,肯定是一种曲解。且不说把矛头对准底层消费者是方向性错误,单说片面用“有偿”和“罚款”的方式来解决塑料袋问题就滑腔走板了,因为任何人都可以反问:难道有偿使用的塑料袋就不污染环境了吗?

  这样“抬杠”肯定会有人说我心理阴暗,人家提倡“有偿”,无非是加大消费者的生活成本,进而让人望而却步。在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社会形态中,未必不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手段。但是,持这样想法的人忘记了一个根本性的前提,任何社会属性的法令都应该具有善意的引导功能,收费或惩罚只能作为补充手段来保证机制的良性运行,绝不是解决意识问题的第一要素。遗憾的是,多少年来中国社会上下都流行一种观点,认为钱是解决一切矛盾的调节器。不管针对什么问题,几乎所有的政策到了执行层面,都演绎成了以奖罚为基准的治理手段。在这样的理念下,一些地方把计划生育变成了“计罚生育”,只要交罚款,孩子可以照生不误;各地排污企业心更是领神会地把交罚款当成维持正常生产的法宝,短短几年导致了全国范围内工业污染全面告急……如同不计其数的矿难,每遇到死人事故都会被“责令整改”,有的黑煤矿一年被强令罚款几十回,不但没有停工停产,甚至连事故也没有停止发生。不要以为这是中国人聪明能钻政策的空子,关键是某些政令从迈出第一步开始就为“对策”打下了伏笔。

  众所周知,环境问题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存状态,因此出台任何一种环保措施都会受到人们的广泛赞同。但既然环保以社会形态出现,首先应该是一个国家(政府)的义务。可惜,这样的“义务”在某些官员头脑里并没有得到普遍认同。不然,怎么去解释“环境保护法”颁布近20年,各地污染日益严重?又怎么解释相关污染法规颁行若干年,连禁止使用塑料袋都变着法子挤兑民生呢?特别令人愤慨的是,从资源产品涨价,到城市供气、供水、供暖等公用事业品价格飞涨,背后都不乏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之类的堂皇口号。而在这样的论调遮盖下,所有的“有偿”和“收费”基本都是风险转移和成本转嫁。

  有论者认为,向消费者分摊环保成本,一方面是希望起到警示作用,让污染者付出代价;另一方面是国家还不富裕,没有多余的钱支付如此庞大的开支。这话没错,任何一个公民都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义务,但仔细品味却近乎强词夺理。非洲的坦桑尼亚、肯尼亚、乌干达也禁用塑料袋,难道他们的国家很富裕吗?滥用塑料袋的习惯之所以在中国根深蒂固,主要是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利益链,商家为了吸引客流而奉送,供不应求又使生产商获利颇丰,流通领域的繁荣直接推动了地方的GDP扶摇直上。在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下,牺牲的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据统计,目前中国每天使用的塑料袋就超过30亿个以上,全国每年的塑料袋使用量超过1万亿个。而鉴于塑料袋需要大约200年才能降解,所以无论江河湖泊,也不论高山平原,只要有人迹的地方,便是触目惊心的“白色污染”。

  其实,说中国老百姓普遍没有环保意识并不准确,真正不计污染后果的恰恰不是普通民众。在这个问题上,也许外国人比中国人看得更清楚。法新社分析说:“中国的地方政府一直以来对中央政府的指令都充耳不闻”,所以,许多外国人对这种自上而下的命令式的措施能否解决问题表示怀疑。就算他们是出于嫉妒心理说风凉话,人们也应该明白,在一个崇尚公平的社会,治理环境污染同样也不能凌驾于民生之上。把治污的成本变相转嫁到大多数普通民众身上,势必造成人们的心理反弹,那将是更可怕的公权污染。

  帕斯卡说,人是会思想的芦苇。不管老百姓有思想还是没思想,芦苇终究是芦苇,都会随风而偃或者临风而折。人性的脆弱常常表现在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上。基于这一点,制订和执行任何一种社会性质的法令都应该将心比心,在没有找到替代品之前,最好的办法是以悲悯众生的心肠让更多的人知道污染环境的害处,而不是让处于弱势的群体付出更多的代价。诚如《泰晤士报》针对中国的“禁白令”说的那样:问题不在于非得禁用塑料袋,而在于找到办法劝人们关心他们身边的环境。(编辑:东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