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2008年1月10日绿家园江河信息汇总

2008年1月10日绿家园江河信息汇总

2008-01-10

今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 丽英)

 

环境资讯:

1、中国青年报:  环保总局通报批评今麦郎等跨国公司污染行为

2、新华网:  7个亿100万人摸清中国污染源 调查涵盖39行业 

3、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关于永定河干流水量分配方案的批复

4、新华社:  每天用掉20亿个 中国塑料袋消耗巨大污染惊人

 

地方信息:

5、新华网:  西藏全面开展禁止“白色污染”行动 

6、新华网:  青海:“中华水塔”三江源区封山育林近10万公顷

7、中新河北网:  河北省展开污染源普查 囊括各类排放污染物单位

 

环保人物:

8、人物:   马军:致力于水污染防治和环境研究

 

人物专访:

9、第一财经日报:  汪永晨:我们不是反坝人士

 

深度报道:

10、第一财经日报:怒江:依然蜿蜒在环保争议与发展压力之间 

11、南方报业网—21世纪经济: 130家跨国企业双重环保标准 污染中国被曝光

12、新华网:  公示公车油耗,是动真格还是一场做秀?

 

环境时评:

13、北京青年报:  塑料袋从“死缓”到“死刑”需要多久?

14、第一财经日报:塑料袋限令急出 节能、环保为最大理由 

15、大河网—天下声音:  花钱买的塑料袋就不污染?

 

 

 

1、环保总局通报批评今麦郎等跨国公司污染行为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08年01月10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8-01-10/024414706228.shtml

  本报北京1月9日电 (记者刘世昕)三家跨国公司因为屡次被环保部门查出有污染行为今天被环保总局通报批评。事实上,跨国公司的污染问题近年来逐渐浮出水面。

  环保总局新闻发言人陶德田说,近期环保部门对130家曾经上过环保黑名单的跨国企业进行后督察,发现大部分企业已经整改,但欧诺法装饰材料(上海)有限公司,上海中远川崎重工钢结构有限公司及今麦郎食品(成都)有限公司等三家公司仍然对中国的环境法律置若罔闻,数次被发现有环境违法行为。

  这位发言人批评说,近年来,屡屡有一些拥有较好环保口碑,甚至是“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在中国发生环境违法行为,这是严重的企业社会责任缺失。

  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负责人马军证实说,在他们汇集的中国水污染地图和空气污染地图上,被环保部门点名批评过的跨国公司的数量,已经从一年前的八九十家增加到目前的近三百家。从2006年起,马军所服务的NGO组织每年都收集环保部门公开批评的污染企业的资料,绘制成中国污染地图。

  马军认为,跨国企业在中国污染状况呈上升势头,部分原因是相当一部分跨国企业执行双重标准,在中国缺乏环境责任感。

  马军举例说,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今天被点名的今麦郎食品(成都)有限公司,这家企业不仅在成都的企业有环境违法的案例,在不少地区的分公司也都存在环境问题。该企业在中国的代理机构辩称,那些被环保部门抓出违法事实的企业的环境问题不归总公司管,因为总公司不对各地市分支企业的环境问题负责。

  在马军看来这就是在推卸责任,既然用了你的名,你不能说只靠这些企业挣钱,而不对他们的环境行为负责。

  数百家跨国污染企业中曾经有50多家找到马军,解释他们在中国的环境违法行为。马军说,从企业态度来看,真正有改正意图的不多,相当一部分都在强调自己很“冤枉”,说“正好治理设备坏的时候碰上环保部门来检查。”

  除了忽视管理的企业,还有相当一部分跨国企业来到中国甚至就是为了逃避环境责任。马军说,还有的企业来找他理论时,甚至说,来中国发展最初就是看重这里对环境治理的要求不高,如果严格要求的话,就没有利润空间了。

除了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外,马军认为,中国公众不关注企业环境表现也助长了企业环境违法的气焰,公众应该用自己的选择权给跨国企业发一张社会执照。2007年,一些NGO组织曾经列出了政府查处的环境违法企业的名单,希望公众不要选择那些“黑色”企业的产品。

27个亿100万人摸清中国污染源 调查涵盖39行业 

来源:新华网2008年01月10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8-01/10/content_7397635.htm

    新华网北京1月10日电 中国环保、统计等部门今年将投入上百万的人力摸清全国以及各地区污染物排放的底数,并建立国家污染源信息数据库。此前中央财政已经下达普查经费7.37亿元。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对于普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干扰和弄虚作假行为,将依法严肃查处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污染源调查办公室负责人朱建平说,查处的依据包括《统计法》和国务院专门为此次普查出台的《污染源普查条例》。迟报、虚报、瞒报或者拒报污染源普查数据的,可由相关部门处5万元以下罚款。

    环保总局负责人介绍说,中国污染源一直存在底数不清的问题,过去只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做过一次工业污染源的调查和两次乡镇工业污染源的调查,那些简单的数据有很多遗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环境保护形势的需要,必须通过调查及时加以完善。

据悉,工业污染源是这次普查的重点,工业污染源调查对象包括冶金、化工、建材、火电、造纸、医药、采矿等39个行业。据测算,工业领域的重点污染源全国约有72万处。生活污染源普查并不是对每户居民进行调查,而是针对一个区域、某个部门、单位、个体户等进行的,如住宿业、餐饮业等行业。

3、国务院关于永定河干流水量分配方案的批复

来源:中国政府网2008-01-10

http://news.h2o-china.com/policy/policies_laws/668081199943315_1.shtml

   1月8日公布了《国务院关于永定河干流水量分配方案的批复》。国务院原则同意《永定河干流水量分配方案》,要求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委、水利部认真组织实施。

  永定河干流水量分配方案的制订,遵循了下列原则:充分考虑历史和现状用水;坚持公平、公正;兼顾上下游地区的利益;坚持节约用水;统筹考虑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

  这个方案出台了水量的分配意见:正常年份,山西省出境水量达到1.2亿立方米,河北省出境水量达到3.0亿立方米;一般枯水年份,山西省出境水量达到0.65亿立方米,河北省出境水量达到1.5亿立方米;特殊枯水年份,山西省出境水量达到0.3亿立方米,河北省出境水量达到0.6亿立方米;正常年份与特殊枯水年份之间,山西省、河北省的出境水量按照丰增枯减原则,采用直线内插法核定;天津市的用水问题在编制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时统筹研究解决。

4、每天用掉20亿个 中国塑料袋消耗巨大污染惊人

来源:新华社2008年01月1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756139.html

  新华社北京1月9日电(记者江国成)中国国务院办公厅日前下发《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自2008年6月1日起,中国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规定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据中国塑协塑料再生利用专业委员会介绍,中国每天买菜要用掉10亿个塑料袋,其他各种塑料袋的用量每天在20亿个以上。

  北京目前每年废弃23亿个塑料袋,产生废旧塑料包装垃圾14万吨,占整个生活垃圾的3%;上海每年产生废旧塑料包装垃圾19万吨,占生活垃圾总量的7%;天津每年的废旧塑料包装垃圾也超过10万吨。

  据介绍,目前商场赠送的塑料袋主要都是不可降解的,如果用作垃圾袋,将严重危害环境。塑料袋埋在地下要过大约200年才能腐烂,并且严重污染土壤;如果采取焚烧处理方式,则会产生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长期污染环境。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禁止或限用塑料袋。

  去年3月27日,美国旧金山市议会通过禁止超市、药店等零售商使用塑料袋法案。在洛杉矶等城市,政府开始发起塑料袋回收活动,动员人们少用或不用塑料袋。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等国的一些地方也已出台禁用塑料购物袋或有偿使用的规定。

  非洲的坦桑尼亚、卢旺达、肯尼亚、乌干达也陆续禁止、限用塑料袋。

  新加坡从去年4月开始举办“自备购物袋日”活动。每周三,新加坡206家超市开展鼓励消费者少用塑料袋的活动。韩国和日本鼓励商家与消费者多使用可回收的纸袋等,尽量少用塑料袋。

台湾地区也已禁止塑料袋。有“香格里拉”之称的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从2001年起禁用塑料购物袋,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禁用塑料购物袋的地区。

5、西藏全面开展禁止“白色污染”行动 

来源:新华网2008年01月10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8-01/10/content_7397685.htm

    新华网拉萨1月9日电(记者边巴次仁)继2004年在拉萨全市范围内开展禁止“白色污染”工作后,今年,西藏自治区环保局将在全区范围内全面开展禁止“白色污染”的行动。

    这是记者从9日在拉萨召开的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了解到的消息。

    西藏自治区环保局局长张永泽说,2004年7月拉萨市开展的禁止“白色污染”,以布袋和纸袋替代一次性塑料袋等难降解塑料制品的行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年,这项行动将推广到全自治区范围内。

近年来,随着西藏旅游业的发展,进藏游客人数增多,很多景点也受到了塑料制品的污染;同时,随着西藏各城市居住人口的增加,塑料袋使用频率明显增加,“白色污染”已经成为西藏一些地方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为了解决“白色污染”对环境的影响,西藏昌都地区已经开始实施禁止“白色污染”行动,强化执法检查力度,用布袋和纸袋替代塑料制品。

6、青海:“中华水塔”三江源区封山育林近10万公顷

来源:新华网2008年1月10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7067

新华网西宁1月10日电(顾玲、侯晋)记者从青海省林业局了解到,经过两年的封山育林,有着“中华水塔”之称的青海省三江源地区已有近10万公顷的森林灌丛、宜林荒山和疏林地披上绿装。

据青海省林业局副局长郑杰介绍,青海三江源区封山育林项目是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个项目自2005年6月开始,在青海三江源区的玉树、果洛、黄南、海南4个藏族自治州的14个县和2个国有林场实施,项目旨在通过补植、围栏、管护等措施,对三江源区的森林灌丛、宜林荒山和疏林地实施保护与培育,以保护和恢复源区的林草植被,提高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能力,促进重点地区的生态恢复,发挥其应有的生态功能。据了解,项目实施两年间,累计投资1.156亿元,完成封山育林9.908万公顷,人工补植4.66万公顷,围栏建设189.6万米。

郑杰说,三江源区封山育林项目的实施,不仅使植被的生长得到保护、质量有所提高,加快了森林植被的恢复,而且提高了项目区群众的生态意识,生产结构得到调整,群众得到了实惠。此外,封育补植也为提高区域森林覆盖率、增加涵养水源能力和发挥应有的生态功能奠定了良好基础。

位于中国西部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地区,是中华民族两大母亲河长江、黄河以及澜沧江的源头,总面积达36.31万平方公里。这里有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湿地,还蕴藏着2000亿立方米的冰川资源。

长期以来,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这一地区出现了草原沙化、湿地萎缩、冰川崩塌、湖泊干涸等问题。为了保护中下游的生态环境,2005年我国启动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计划用7年时间使这一区域的生态恶化现状得到遏制、治理和恢复。

7、河北省展开污染源普查 囊括各类排放污染物单位

来源:中新河北网2008-01-10

http://news.h2o-china.com/society/wastewater/668031199942415_1.shtml

1月9日电 记者从河北省环保局了解到,被视为河北省重大省情调查的污染源普查将从本月起全面展开。此次污染源普查对象囊括了该省境内各类排放污染物单位。通过普查,该省将获得污染源数量、行业和地区分布、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等数据。这些数据将为河北省制定“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提供依据,也是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整个普查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2007年12月前为准备试点阶段,2008年1月至12月为全面普查阶段,2009年1月至9月为普查验收、数据汇总和结果发布阶段。

此次普查所选定的污染物种类均是对环境影响较大、对污染防治具有普遍意义的污染物。如废水的化学需氧量(COD)、氨氮等,废气的烟尘、工业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和危险废物焚烧的残渣等。

据介绍,工业源普查对象分为重点污染源和一般污染源。重点污染源主要有重金属、危险废物、放射性物质排放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11个重污染行业中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16个重点行业中规模以上企业。一般污染源是指工业源中除重点污染源以外的工业企业。河北省将对重点污染源进行详细调查,而对一般污染源将进行简要调查。

生活源普查具有一定规模的住宿、餐饮、洗染、理发及美容保健、洗浴、摄影扩印、汽车与摩托车维修与保养、医院等。另外,为使普查数据更准确可靠,此次普查得到的普查对象资料严格限定于污染源普查目的,不与其完成“十一五”总量削减计划挂钩,不做为收取排污费的依据,不对企业产生影响。所有污染源普查对象都必须按时、如实填报普查数据,确保基础数据真实可靠,虚报、瞒报、拒报、迟报,或者伪造、篡改普查资料的,将依据相关规定予以查处。

8、马军:致力于水污染防治和环境研究

来源:《人物》2008-01-10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china/667301199926037_1.shtml

马军 1968年出生,现为北京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 。

1993年大学毕业后,马军进入香港《南华早报》任记者,其间目睹西北地区水资源的紧缺和华北地区河流尤其是黄河的污染,从此开始致力于水污染防治和环境信息公开。1999年,他编著的《中国水危机》出版,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2006年5月,入选美国《时代周刊》“2006年全球最具影响的100人”。2006年6月,组建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领导编写了我国首个水污染公益数据库——“中国水污染地图”。2007年马军持续推动环境保护与公众参与的研究与实践,3月22日,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再次发力,联合其他20家环保组织,发出“绿色选择”的倡议,希望广大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考虑企业的环境表现,用自己的购买权利促使企业改进其环境行为。实践证明这种更加主动的公众参与行为,确实给予企业“实实在在的压力”,为市场力量的激发提供了原动力。

9、汪永晨:我们不是反坝人士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08年01月08日章轲

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26870244&pageno=1

  尽管2007年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北京绿家园负责人汪永晨很不喜欢有人将“反坝斗士”的帽子扣在她头上,但说起水电开发和建水坝,没有谁不会将汪永晨拉扯进来的。

  2007年12月28日,在云南大理至昆明的高速公路旁,借参加“江河十年行”之际,《第一财经日报》与汪永晨有了以下的对话:

  《第一财经日报》:你觉得目前我国在水电开发上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

  汪永晨:首先是公众知情与参与的问题。水电开发项目首先要公示其环评报告。现在的水电开发经常是专家和工程部门的人说了算。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在江河开发的过程中,生物多样性、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等问题不是一个开发部门能了解和把握的。所以我们主张公众参与,目前很多大江大河的开发,公众参与程度还差得很多。

  造大坝还会对生物多样性形成破坏。比如,水坝会淹掉很多土地,抬高水位,原来激流中的鱼,变成水库中的鱼,其习性就会改变,形成的削落带也容易造成滑坡和暗涌。如果因为水电不烧煤,不排放二氧化碳,就认为是清洁能源,这是一个误区。

  第三是对移民的不公平。像怒江这样的开发,很多老百姓并不知情。比如,这次去小沙坝,包括我们2006年做100个村民的调查,没有正式渠道告诉他们,水电站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像小沙坝,村民们被从原来很富庶的地方搬到一个新村,没有院子,不能养猪、羊和牛,果树也不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一棵芒果树一年收入400~500元,现在200元赔偿就算完了。所以这种对移民的不公正是目前水电开发的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第一财经日报》:那么你觉得,在西南地区,哪些水电站是值得建的?建的道理又在哪里?

  汪永晨:怒江里有一些支流,这些支流上可以开发小水电。此外,如果像二滩水电站,水的流量合理、工程方式合理、移民又不多,对干旱河谷起到一定作用,起码不像一些大的水利工程那样产生巨大的生态影响。

  但目前小水电站的开发是无序的。不是说哪个电站好,哪个电站不好,其实所有的水电都是应该在环境影响评价、公示,在公众参与的情况下,才去开发。

  《第一财经日报》:但是给外界的感觉是,只要建水电站,你们都一概反对?

  汪永晨:其实,说我们反对建坝的人,并没有认真听我们的意见。你可以看任何一篇我们的文章,都没有说反对在怒江上建水电站,而我们提到的是要公众参与,要公示环评报告。

  我觉得是他们心里有问题,谁只要有不同的意见,就给你扣上“反坝”的帽子。我觉得,现在媒体可以有多种声音,我们的NGO可以起到监督作用,这是社会的进步。不能当有不同意见的时候,就被封为反对什么,这是不尊重别人的权利。

  《第一财经日报》:一些NGO与国际组织包括各种各样的基金会联系密切,包括做的每个项目,都要按照基金会提出的要求来做的?

  汪永晨:我们在有关水利项目上,没有得到任何国际组织的资助,我们所有的活动都是AA制,“江河十年行”倒是得到了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的支持。

  《第一财经日报》:从目前来看,一些地方政府开发水电一个最常用的理由就是,当地经济发展落后,发展水电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可以增加收入,改善老百姓的生活状况。撇开这一点的话,从你们的角度,他们应该有怎样的发展思路?

  汪永晨:我觉得应该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因为像这样的水电开发,所发的电与水电站存在的价值是不成比例的。产生的电力在全国资源比例中所占的份额是非常小的。可是我国目前只有最后的两条生态江,怒江这里有22个民族,有6个宗教,他们都和谐相处。怒江有历史与文化的长廊,有生物多样性的长廊,可以通过发展旅游业等产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相关链接

  三江并流

  20世纪80年代,一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在一张卫星遥感地图上惊异地发现在地球位于东经98°~100°30′,北纬25°30′~29°的地区并行着三条永不干涸奔腾的大江,这就是位于青藏高原南延至滇西北横断山脉纵谷之中的“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地区。

  三江并行而流在云南境内约170余公里,位于云南省西部的丽江地区,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整个区域4万平方公里。怒江与澜沧江空中最短直线距离仅18.6公里,而澜沧江与金沙江最短直线距离仅66.3公里。

由于三江并流地区特殊的地质构造,欧亚大陆最集中的生物多样性、丰富的人文资源、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观使该地区成为唯一的、独特的世界奇观。

10、怒江:依然蜿蜒在环保争议与发展压力之间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08年01月08日 章轲

http://www.china-cbn.com/s/n/000002/20080108/000000086891.shtml

  让怒江人感到更为困惑的是,尽管这里是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但又是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

  怒江干流水量丰沛而稳定、河道落差大,进行水电开发具有地形地质条件好、移民少等优势

  但怒江河谷正是沿着怒江大断裂带发育的,高坝大库建成蓄水以后,在这种断裂活动本来就很强烈的地区,更易诱发地震

  2008年国家公务员的试卷上,“怒江建水电站的争议”成了申论的重要试题。自2003年起,怒江水电开发已经争论了4年有余,成了环保与发展争议的标志。

  不过,怒江地方政府不愿意继续停留在无果的争论上,贫困给他们的压力已经超过了环保的压力。

  2007年12月27日,云南怒江畔。《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参加的“江河十年行”采访团巧遇怒江州州长侯新华。侯新华表示,怒江州将坚定不移地建设“国家级水电基地”,实施“矿电经济强州”战略。

  今年年初,针对外界对怒江水电开发的质疑,侯新华公开表示:“怒江人民有着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已经初步具备了改变家乡面貌的能力,我们拥有建设新农村的权利。”

  《第一财经日报》在怒江沿岸采访时注意到,在脱贫与环保间摇摆多年的怒江水电开发,正试图冲破种种困扰,强势前行。

  欠开发的贫困

  西南边陲的怒江大峡谷,冒着随时有滚石下坠的危险,沿着狭窄的山路一直往北走,就到了一个小山村。村头是一所小学,一所只有6名学生和1名老师的学校。

  孩子们都很穷,身上衣衫单薄;4个孩子穿着破旧的拖鞋,2个孩子甚至连拖鞋都没有,赤着脚。

  他们喜欢站在教室的墙根处晒太阳,接受一点太阳的温暖。

  怒江州州委书记解毅称,全州1170所学校中,一个老师一个学校的就占了一半。“‘九五’期间,全州贫困人口有22万,到了‘十五’末期贫困人口有27.53万,而且还在增加。”解毅称。

  按照国家最新的贫困线标准,怒江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882元的贫困人口还有27.53万人,低于637元的未解决温饱的人口还有13.38万人,分别占全州农业人口的60%和33%。全州有12.7万人需要易地安置,有4.5万特困户居住在茅草房内,占全州农户总数的47%。全州4县(泸水、兰坪、福贡、贡山)无一例外地戴着“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帽子。

  说到贫困的原因,怒江州政府给记者提供的材料将其归纳为两点:

  首先是自然原因。沿着怒江前行,记者发现,由于两岸山势陡峭,当地百姓不得不在悬崖绝壁上生产和生活。“家在这边住,田地在江那边,过溜索去种地,然后又背回来。”解毅介绍说,全州粮食平均亩产才101公斤。

  更可怕的是,陡坡耕作造成了大量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据怒江州统计,目前全州1500米海拔以下的森林已荡然无存,1500米到2000米之间的植被也破坏严重。全州水土流失面积达3933平方公里,占全州国土面积的26.75%。地质灾害隐患处达600多处,滑坡、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灾害年年发生且愈演愈烈。

  据说,一位领导到怒江了解情况时,曾感叹道:“怒江人民不是在种粮食,而是在种灾难!”如果不改变发展模式,不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仍然靠农耕和生态掠夺,怒江的人和自然都会越来越贫困。

  其次是政策原因。保护区面积占全州总面积的近60%。“有树不能砍、有山不能动、有水不能用”,怒江人民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依靠。而投入方面也严重不足。据统计,建州50年间,国家对怒江的投资累积9.7亿元,仅够发工资,造成缺路、缺电、缺水、缺医少药,老百姓缺少最基本的公共服务。

  “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如果要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至少需要500亿元的投资。”侯新华说。

  守着“金饭碗”的痛楚

  让怒江人感到更为困惑的是,尽管这里是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但又是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

  这里有世界级的水资源。水资源占云南省总量的47%,水能资源可开发装机容量达4200万千瓦,为全国六大水电基地之一。仅在怒江中下游水电开发装机容量就可达成2132万千瓦。

  除此之外,怒江还拥有世界级的矿产资源,目前已探明的有锌、铅、锡、金、钨等28种矿产,294个矿床(点),仅兰坪金顶凤凰山3.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蕴藏着铅锌矿1432万金属吨,占云南省铅锌矿总储量的68.5%,潜在经济价值高达1000亿元以上,是我国目前已探明储量最大的铅锌矿床,也是世界特大铅锌矿床之一。

  怒江人“金饭碗”上的另一颗明珠则是丰富的旅游资源。怒江州地处“三江并流”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腹地,并戴着“三江并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中国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两顶桂冠,自然景观奇特壮丽,生物资源多样。

  张何仁是云南怒江电网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他认为,怒江最具比较优势的资源就是水电和矿产。“怒江需要发展,最根本的出路就是要充分开发利用这两大优势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不过,由于怒江开发迟迟不能展开,云南怒江电网有限公司成立几年来的主要工作是建电网。据称,目前怒江全州已经拥有110千伏线路665.7公里,110千伏变电站6座。

  张何仁还小试了牛刀:2006年上半年,以小水电为切入点,发展矿电经济,转移农村劳动力2万多人,实现就业1万多人。投资增长161%,GDP增长17%,地方财政收入增长49%。

  怒江州政府提供的一份材料上这样表述:

  “为了怒江早日摆脱贫困,怒江州有过‘以粮为纲’的沉痛教训,也有过‘以林为主’的有益尝试,也曾经试图通过畜牧业、旅游业求发展的探索。但都因多种原因未能取得积极成效。”

  这份材料还认为,怒江现在的问题,不仅仅是保护和恢复生态的问题,还有拯救生态的问题。“开发怒江水能资源,对治理怒江流域的生态恶化,具有关键的意义。”

  2007年初,怒江州提出了自己的发展思路。据侯新华介绍,怒江州提出了“三大目标”:构建国家级水电基地、国家级有色金属基地、打造“三江并流”怒江大峡谷知名旅游品牌。以水电、矿业和旅游开发为主线,扎实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怒江水电开发再次提上日程。按照云南省有关部门提出的规划,怒江中下游干流实行大规模梯级开发,规划2015年至2020年开发马吉、亚碧罗、赛格、碧江等7座水电站,2030年前将其余6座开发完毕。届时,年发电总量可达1029.6亿千瓦时,每年可创造价值342.3亿元,每年至少可增创国民生产总值5158亿元。

  怒江水电开发之争

  怒江急于开发水电资源其中存在着巨大的经济利益。

  怒江州算了这样一笔账:13个梯级电站的开发,总投资896.5亿元,如果2030年前全部建成,平均每年投入30多亿元,国税年收入增加51.99亿元,地税年收入增加27.18亿元。巨额投资将扩大就业。据统计,电站建设每投入20万元,就带来一个长期就业机会,896.5亿元的总投资,可带来448250个就业机会。巨额投资还将带动地方建材、交通等二、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地方GDP的增长,促进财政增收。

  不过,尽管怒江州“十一五”规划提出了“矿电经济强州”的战略,决心开发水电,尽管云南省“十一五”规划也提出了“加快建设澜沧江、金沙江、怒江三大水电基地,把云南建成以水电为主的全国优质能源基地”的目标,但在国家层面上,“开发怒江”并没有找到纲领性的依据。

  国家“十一五”规划只是要求,“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统筹做好移民安置、环境治理、防洪和船运。建设金沙江、雅砻江、澜沧江、黄河上游等水电基地和溪洛渡、向家坝等大型水电站。”

  2004年,国家发改委曾向国务院报送了《怒江中下游水电规划报告》。不过,国务院批示,“对这类引起社会高度关注,且有环保方面不同意见的大型水电工程,应慎重研究、科学决策。”怒江水电开发被搁置。

  但几年来,有关怒江水电开发的争论一直不断。

  中国工程院院士陆佑楣此前表示,怒江干流水量丰沛而稳定、河道落差大,进行水电开发具有地形地质条件好、移民少等优势。只要在开发中重视环保问题,坚持科学的开发模式,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是可以实现双赢的。

  “建水电站,受益最大的确实是企业。”华电云南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郭世明称,怒江项目拖到现在,受损失的也是企业。据悉,近年来,华电已向怒江项目投入2000多万元。如果项目不能开工,所有的投资都打水漂了。

  在反对怒江建水电站的阵营中,站在最前排的是一个女人——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北京绿家园负责人汪永晨,她也是被“江河十年行”项目组组长萧远称为“对水电开发商最具杀伤力”,也是“最需要保护”的人。

  四川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调查评价中心总工程师范晓从专业的角度,认为怒江上不应该开发水电。他举例称,怒江河谷正是沿着怒江大断裂带发育的,而且成了我国最重要的地震区之一。怒江由中游向下游地震活动逐渐趋强,包括红河与怒江之间的区域,在1458年至1978年的518年间,有记载的6级以上的地震16次。另一方面,众多水库尤其是高坝大库建成蓄水以后,在这种断裂活动本来就很强烈的地区,更易诱发地震。

  据了解,我国目前缺乏怒江河谷重要活动断层的基本观测数据。关于断层活动对梯级大坝的影响,以及水库蓄水后诱发地震的潜在危险,也均未在怒江水电开发规划中作出应有的评估。

“无法回避的是,不少水电大坝的库区移民,不但没有脱贫致富,有些反而还更加贫困。”范晓称,水电开发商如果视公共资源为私产,通过损害公共利益来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那就应该受到法律和社会公义的约束。

11130家跨国企业双重环保标准 污染中国被曝光

来源:南方报业网—21世纪经济2008-01-10  王世玲

http://news.h2o-china.com/society/wastewater/667851199934997_1.shtml

   环境污染已成中国经济运行中一个突出的问题,而遍布全国各地的跨国公司一定程度上扮演了不太光彩的角色。

  1月9日,国家环保总局对外公布了130家曾经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跨国企业名单,其中三家由于整改不力再次违反环境法规,被国家环保总局重点曝光。

  据国家环保总局介绍,进入污染"黑名单"的这130家企业,是环保部门对2004年至2007年间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跨国公司进行专项督察后得出的结果。

  环保人士分析,中国环境标准、法律法规与监管漏洞等原因,使得跨国公司找到了"投机"空间,导致其在环保问题上采取有别于本国的双重标准。

  对此,国家环保总局表示,跨国公司应努力提升自主环保守法能力与水平,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环境管理体制与机制,积极承担企业社会环境责任。今后,国家环保总局将通过持续加大政府环境执法力度,以严格执法促进企业守法。

  130家跨国企业曾进入"黑名单"

  "我们相关负责人今天不在,没法回答相关问题。"1月9日下午,面对本报记者采访,上海中远川崎重工钢结构有限公司行政科有关人士答复。

  该企业和其他两家企业——欧诺法装饰材料(上海)有限公司、今麦郎食品(成都)有限公司一起,上了国家环保总局"黑名单"。

  据公开资料显示,上海中远川崎重工钢结构有限公司,是由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COSCO)与日本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KAWASAKI)共同合资组建的集专业钢结构设计、制作、安装、销售于一体的企业。国家环保总局通报该企业的主要原因是"噪声超标"。

  据本报记者调查发现,上海市宝山区政府网早在2007年9月,就公布了该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

  上海宝山区2007年环保专项行动挂牌督办环境问题基本情况明细表显示,该企业与"四高小区"和厂区紧靠,噪声、粉尘严重影响周边居民,已成为环境投诉难点、热点。

  为此,当地环保部门曾要求该企业限期治理,确保厂界噪声达标排放,并要求上海市住宅发展中心按环评审批要求完成相关工作,彻底解决噪声、粉尘严重扰民问题。时间是2007年12月31日前完成达标治理。

  而其他两家"上黑榜"企业中,欧诺法装饰材料(上海)有限公司是由于重油炉烟尘超标排放、二氧化硫超标;、今麦郎食品(成都)有限公司是因为污水超标排放,环保设施未经验收。

  这三家"上榜"企业,均是之前就有环境违法行为,已列入地方环保部门要求整改并进行督察的范围内。此番,国家环保总局开展的"后督察"("环保后督察"是促使对环境违法的处罚措施落实到位的一项新制度,包含四内容:公开环境处罚决定、加强督办、强制执行、追究责任)后,又重新发现新问题的企业。

  而从环保总局公布的信息看,2004年至2007年间有130家跨国公司存在环境违法行为,地域涉及河北、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上海、山东等19个省区,包括食品、发酵、化工、机械制造、电子、造纸等行业。

  国家环保总局称,这130家跨国公司多数来自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既有世界知名品牌,也有"世界500强",拥有较好的环保口碑。

  "之前媒体报道出现的有名气的跨国公司,都在我们的名单中。"1月9日,国家环保总局环境监察局有关人士对记者表示。

  该人士介绍,目前跨国企业主要环境违法行为集中在:排放超标、建设项目违反环保规定、违反排污申报登记管理制度等方面。

  当日,国家环保总局同时公布,这130家跨国公司目前已全部查处到位,即之前的环境违法行为如超标排放等已全面整改到位。

  据本报从国家环保总局了解,130家曾被列入"黑名单"的跨国公司只是局部统计数据,并不意味着目前只有130家跨国企业有过"环保问题"。

  跨国企业环保双标准

  环保违规的跨国企业很多在国际上都是以注重环保自称或著称的,为何进入中国后会放弃其环境承诺,降低环保标准?

  "外部环境和公众舆论不一样。"1月9日,公众与环境中心主任马军对记者分析。日前,他所在的民间组织因为发布了一份"水污染地图",而引起了舆论和公众关注。其中,一长串位列其名单中的跨国企业,更使跨国公司的污染问题纳入了公众热议的焦点。

  马军认为有两点原因促使跨国企业在环保上执行双重标准。

  其一,目前中国整体环境监管弱,处罚力度小,导致企业违法成本降低,而守法成本比较高。

  其二,公众对企业环境行为不关注。也就是说,在国外,企业因为环保问题会导致品牌受损,遭到民众"抛弃"。而在中国,公众只关注企业产品质量和价格,环境问题并不影响其对企业产品的选择。

  除此,上述国家环保总局有关人士判断,还可能存在另一个因素,即很多跨国公司在华企业是合资公司。合资公司可能会存在一个问题:"合资"的中方企业是一家本地老企业,历史负债比较多,如果完成环境达标,需要付出更多成本,或还来不及建设环保设施。

  而马军跟一些合资企业"沟通"时发现,外方经常表示:我们和中方只有商业、经济上的关系,至于环境问题我们具体不参与。

  "分利润有关系,而环保却没关系了。"马军指出,一些跨国公司在华企业已经到了"没有一家不出问题"的地步。

  如此次国家环保总局点名的企业——今麦郎食品(成都)有限公司(前身为"华龙日清(成都)食品有限公司"),外方为日本企业"日清"公司。

  以"日清"冠名的企业,在马军的"水污染地图"中搜索,该公司在华的其他企业(广东顺德日清食品有限公司、华龙日清食品(哈尔滨)有限公司、上海日清食品有限公司、华龙日清食品有限公司(邢台))全部在列。

  "没有一家不出问题,说明该企业环境意识已非常淡漠了。"马军称。

  相对于日清这样的食品企业,马军认为,一些公众并不"熟知"的跨国企业,可能存在着更大的污染问题,如化工、钢铁、有色金属等跨国企业。

  如在他最近刚"绘制"完成的"空气污染地图"中,约有40家跨国企业名列其中。包括壳牌、米琪林、卡博特、杜邦、汽巴(瑞士)、凯诺斯(澳大利亚最大乙烯生产商)等等。

  对于跨国公司执行"双重环保标准",国家环保总局有关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按我国环保法规,跨国公司要履行"从严标准",即如果该公司所在国的环保标准与要求比我国严格、高,那么该企业按其所在国环保标准履行环保义务。如果我国环保标准高于其所在国,按我国标准执行。

  "原则上是,但还是惩罚力度不够,导致企业宁肯违法。"该人士称。

  对此,环保总局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推动企业承担社会环境责任工作。今后,环保总局将通过持续加大政府环境执法力度,以严格执法促进企业守法。

  "今后,在'后督察'中要继续开展对跨国公司污染情况的检查和整改督办工作。"上述环保总局人士表示。

12、公示公车油耗,是动真格还是一场做秀?

来源:新华网2008年01月1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757478.html

  近日,浙江省舟山市市级机关(单位)节能降耗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将全市所有市级机关、事业单位公车的单位名称、车牌号码、耗油量、里程、修理费用等,按季度汇总的方式向全社会“张榜”公布。

  此举一出马上受到市民的广泛关注。许多市民拍手称好,认为政府这次是动真格的,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节省政府财政支出,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可以带动全市人民来共同关心节能问题;也有的市民对此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政府只是在做秀,因为政府既没有出台相关标准和奖惩制度,又没说明是不是一项长期举措。

  向社会公示公车花销,意在节能减排?

  日前,浙江省舟山市市级机关(单位)节能降耗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把全市81家市级机关、事业单位共480辆公车的单位名称、车牌号码、耗油量、里程、修理费用等,按季度汇总的方式向全社会“张榜”公布。

  该办公室负责人表示:把公车花费向社会进行公示,目的是为了接受公众监督,促进机关单位在全社会节能减排工作中起到带头作用,同时也是党政机关廉政建设的一项内容。该办公室还公布了监督受理电话,接受群众监督举报。

  这些公布的车辆当中,去年第三季度耗油量最低的不到0.5升,高的4000升以上;维修费用最低的不到100元,最高的达30000元。

  驾驶员王宏波看完公示后说:公示后各单位车辆相互都在比较,对我们驾驶员压力很大;不过这确实促使我树立了节约意识,心里时刻盘算着怎么做才能把油耗和维修费降下来。

  舟山市机关车队队长马玉葵表示: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切实做好车辆节能降耗工作。

【1】 【2】 【3】

13、塑料袋从“死缓”到“死刑”需要多久?

来源:北京青年报2008年01月10日 高点

http://env.people.com.cn/GB/6757594.html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下发《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且自今年6月1日起,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将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1月8日新华社)

  只要你是一名消费者,就难以摆脱与塑料袋形影不离的“白色生活”。因此,面对白色污染的挑战,每个社会成员都无法置身事外,需要对自己的生活习惯来一场“自我革命”,在唤起自己公民意识的同时,也必将催生一种全新的“绿色生活”理念。

  值得思考的是,消灭白色污染注定不会是一场速决战。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由于质量差,最容易被人随手丢弃,一向被视为白色污染中的“重中之重”,也在这次的《通知》中被明确宣布了“死刑”。但不可否认的是,不管是厚度超过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还是以“降解塑料”制成的塑料购物袋,本质上仍是污染源,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依然存在。塑料袋有偿使用制度实际上没有改变塑料袋继续被“合法”使用的事实。可以说,塑料袋目前享受的是近似“死刑缓期执行”的待遇。

  有偿使用对消费者的阻遏作用到底有多大,既取决于消费者对政策的理解程度有多深,又取决于塑料袋的替代品的商品化率有多大,还取决于有偿使用的代价有多沉重———价格越高当然对使用者的阻遏越明显。但是环保的考虑显然不能成为代价考量的唯一制定依据,还需要对各部门成本利益进行统筹考虑。

细读《通知》,可以发现从塑料袋的源头———产业调整的角度下手的制度安排,这有助于缓解政策利空下的具体行业生活压力,防止只堵不疏带来的越堵越多的乱象发生。由此不难看出,国家在消灭白色污染方面有更深层的思考和更为长远的计划,采取稳扎稳打的做法可以逐步减少地方和相关利益群体基于利益的消极对抗强度。同时,也为中国的“后白色污染时代”找到一条科学有序兼顾各方的发展之路,尽量少走弯路,避免使中央的政策在小小的塑料袋面前折戟沉沙。从统一全民思想的角度,从统一各政府部门认识的角度,国家都有必要制定一个塑料袋的“死刑”时间表,从消费终端和生产环节共同下手,实现最终取代塑料袋的绿色目标,不给塑料袋借“死缓”继续大行白色污染之祸的机会。

14、塑料袋限令急出 节能、环保为最大理由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01月10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8-01/10/content_7398938.htm

    目前日本国内每年使用大号购物袋约为300亿个,生产这些购物袋需要原油5.6亿升——

    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措施,已经由地方试点探索正式上升到国家层面,并成为强制性规定。

    本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

    《通知》称,由于过量使用以及回收处理不到位等原因,塑料购物袋造成了严重的能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塑料购物袋限令 

    尽管还没有全国范围内消耗塑料购物袋的数量统计,但有数据显示,北京市区居民一年消费的购物袋数量就达23亿个,而一些大中城市也均在15亿至20亿个。

    这些塑料袋大多只能使用一次就成为垃圾。尤其是那些超薄塑料购物袋常常飘扬在空中。为此,《通知》要求,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并要求国家发改委抓紧修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将超薄塑料购物袋列入淘汰类产品目录。

    《通知》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要求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商品零售场所必须对塑料购物袋明码标价,并在商品价外收取塑料购物袋价款,不得无偿提供或将塑料购物袋价款隐含在商品总价内合并收取。

    据了解,该制度曾先行在上海、沈阳等多个城市试点,多数消费者对此并不反对。北京宜家家居几年前就实行塑料购物袋收费,平均每个0.5至1元不等。

    细心的人注意到,《通知》并没有将塑料购物袋的产销大门关死。《通知》要求,“从源头上采取有力措施,督促企业生产耐用、易于回收的塑料购物袋”,“商务部要会同发展改革委制订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的具体管理办法,并切实抓好贯彻落实,逐步形成有偿使用塑料购物袋的市场环境”,“利用税收杠杆调控塑料购物袋的生产、销售和使用”。

    昨日,据环保界人士称,塑料购物袋限令出台,与近段时间以来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和能源紧张有关。

    一个可供参考的数字是:据日本聚烯烃薄膜工业协会统计,目前日本国内每年使用约30万吨塑料购物袋,全部折合成大号购物袋约为300亿个,生产这些购物袋需要原油5.6亿升。

    废塑料回收需加强

    大量使用塑料袋等塑料包装引发的污染是严重的污染源之一,正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已经限制塑料购物袋的生产、销售、使用。

    我国云南迪庆州从2001年起就开始禁用污染环境的塑料购物袋,成为我国第一个禁用塑料购物袋的地区,其经验得到了外界的好评。

    不过,也有专家在此间表示,塑料购物袋并不是“天然”污染环境的“罪魁祸首”,而是缺乏良好的回收渠道和有效的垃圾处理方式,也就是说,管理方式和手段的落后,亦是造成“白色污染”的重要原因。

    对此,《通知》也提出,环卫部门要加快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分类处理,切实减少被混入垃圾焚烧或填埋的废塑料数量。废旧物资回收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废塑料的回收利用管理工作,指导、支持物资回收企业建立健全回收网点,充分利用价格杠杆和提供优质服务等措施促进废塑料的回收,大力推进规模化分拣和分级利用,充分发挥塑料资源的效用。

同时,环保部门要加大对废塑料回收利用过程的环境监管,制订环境准入条件、污染控制标准和技术规范并监督实施,建立废塑料从回收、运输、贮存到再生利用的全过程环境管理体系。科技部门要加大对废塑料处理处置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开发推广提高废塑料利用附加值的技术和产品,提高废塑料资源利用水平。(章轲)

15、花钱买的塑料袋就不污染?

来源:大河网-天下声音2008年01月10日李振忠

http://www.dahe.cn/xwzx/txsy/jrtj/t20080110_1239786.htm

1月9日《青岛早报》报道:从今年6月1日开始,市民再到商场、超市购物将不能免费使用塑料购物袋了。据中国政府网昨日报道称,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下发《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通知指出,鉴于购物袋已成为“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今后各地人民政府、部委等应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并将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

  中国人购物,原先用篮子,也就是所谓的“菜篮子工程”的篮子,九十年代有一段时间用尼龙绸包,再后来基本被完全的塑料袋所代替,而这种出门不提包就可以买菜的方便,造成的污染又是不可估量的。

  城市的街区、公园、街道到处散乱着塑料袋,乡村的塑料袋现象则更其猖狂,不仅地里烂不了,河床下堆积的塑料袋则更成其为另一道风景,象游鱼,更象怪物,据说那是用于盖大棚的塑料薄膜,塑料制品铺天盖地而来,把一个本来没有“白色污染”的国土到处飘荡着如此招摇的塑料袋。

  那么,对于这种禁止塑料袋的政策,有利还是不利?可以预见,如果禁止塑料袋购物,最多是百姓重新拿起菜篮子,但接下来的问题不是百姓的问题而是商家的问题了,一部分蔬菜可以用篮子,但如鱼虾类、肉类、副食品类的物品,则需要商家找到塑料袋的替代品,过去买肉用草绳一扎,或用包装纸一包,买鱼用荷叶,用南瓜叶,但这些似乎又不符合现代人的习惯,那么,塑料袋必须有其替代品,才可以解决居民的购物问题。

  问题的重点不在这里,而是这项通知的自相矛盾,通知指出,鉴于购物袋已成为“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今后各地人民政府、部委等应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并将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既然已经禁止生产了,怎么还会有“并将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前言是禁止,后言是有偿使用,这不是自相矛盾又是什么?

  百姓欢迎不使用塑料袋而减少“白色污染”的政策,但为什么要给商家一个新的赚塑料袋钱的机会?如果真的是消灭“白色污染”,宁可全面禁止,为什么还要允许商品零售场所对塑料购物袋明码标价出售?难道花钱买的塑料袋就没有污染了吗?

  自古以来购物也需要必要的包装,草绳不要钱,荷叶南瓜叶当然也不要钱,包装纸当然也没有哪个商家说再给五角或者一元包装费,明码标价的包装塑料袋钱不是一种消费者额外的负担吗?

  出售环保型大购物袋是一回事,这就好比是原先人们用过的尼龙绸包,花钱花在明处,必要的商品包装又是另一回事,重拾菜篮子可以,但不能让居民全买散装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