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2008年1月9日绿家园江河信息汇总

2008年1月9日绿家园江河信息汇总

2008-01-09

今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 丽英)

 

环境资讯:

1、国家环保总局网站:  环保总局公布对130家跨国公司环保后督察结果

2、东亚日报:  中国开始推进环境税制度

3、《经济参考报》:  专家:我国应加紧构建防控外来生物入侵体系

 

地方信息:

4、河南日报:  2007年河南省投巨资20亿元治理淮河

5、长沙晚报:  长株潭联合执法保护母亲河

 

民间环保:

612.22日乐水行—萧太后河

7、自然大学乐水行——为了让河流更满意

 

环保人物:

8、中国环境报:  王丽娜的绿色追求:我只想让环境好起来 

 

深度报道:

9、中国经济时报: 中日节能环保合作的共通点何在?

 

环境时评:

10、新京报:     环保满意度北京倒数:爱之深,责之切 

11、新华网:     中国治理“白色污染”路在何方

12、水信息网:   人与自然和谐促进经济发展(姜文来)

13、西部商报:   警惕污染企业换“马甲”

14、人民网环保频道:  治理白色污染也需吹响“集结号”

15、中国环境报:   摸清环境污染底数是当务之急

 

 

 

1、环保总局公布对130家跨国公司环保后督察结果

来源:国家环保总局网站 2008年01月09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8-01-09/104614702591.shtml

  国家环保总局新闻发言人陶德田今日向媒体通报了对130家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跨国公司进行环保后督察的情况。他说,跨国公司应努力提升自主环保守法能力与水平,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环境管理体制与机制,积极承担企业社会环境责任。

  陶德田说,去年11月以来,环保总局对2004—2007年间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跨国公司进行专项后督察。此次环保后督察涉及到河北、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上海、山东、福建、安徽、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重庆、云南、甘肃、内蒙古、贵州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30家跨国公司,包括食品、发酵、化工、机械制造、电子、造纸等行业。这些跨国公司多数来自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既有世界知名品牌,也有“世界500强”,拥有较好的环保口碑,近年来在中国却发生了一系列环境违法行为,这是严重的企业社会责任缺失。

  陶德田指出,此次后督察的130家跨国公司已全部查处到位,未发现查处时出现的环境违法行为。但有三家公司存在其他环境违法行为,分别是:欧诺法装饰材料(上海)有限公司,该企业重油炉烟尘、二氧化硫超标,清洗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上海市闵行区环保局正在立案查处;上海中远川崎重工钢结构有限公司,该企业噪声超标,上海市宝山区政府去年8月27日已对其做出限期治理决定;今麦郎食品(成都)有限公司,该公司“三同时”设施未完全到位,污水超标排放,环保设施未经验收,也未提出延期试生产申请,主体工程已投入生产,四川省环保局已责令其停止生产并处罚款。

陶德田最后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推动企业承担社会环境责任工作。国务院明确要求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节能减排工作格局。环境责任,既需要中国本土企业努力,也同样需要跨国公司共担。跨国公司应努力提升自主环保守法能力与水平,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环境管理体制与机制,积极承担企业社会环境责任。今后,环保总局将通过持续加大政府环境执法力度,以严格执法促进企业守法;同时通过创建环境友好企业、实行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等途径,积极引导企业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环境管理体制与机制,提高环保自律能力与水平。

2、中国开始推进环境税制度

来源:东亚日报2008-01-09

http://news.h2o-china.com/policy/policies_laws/667031199864200_1.shtml

 中国政府为了改善极度恶化的环境污染,开始推进了环境税制度。尤其今年将要举办奥运会的北京市内部的制度实施强度将会更加严格。

环境税首次设立

根据6日的中国言论报导,财政部去年11月计划的环境税征收方法有以下的3种。根据受益者负担原则,如同所得税一样缴纳;根据污染者负担的原则,由造成污染的企业支付;根据使用者负担的原则,征收农药、电池等商品的税金。

中国今年开始实施的环境税将会对进入中国的企业带更多的负担。

首钢减产50%

中国政府决定,把一些在奥运北京市派出污染物质的100个企业挪到郊外或其它地区。政府会给这些企业支持最低100万人民币(1亿290万韩元)。尤其在北京市排出最多污染物质的首钢,今年将会把生产量减到420万吨。首钢工厂到2010年为止会移到河北省的曹妃甸。

北京市还计划实施“不准使用煤炭、换成天然煤气”政策,而且汽车的排气基准将会与欧洲同步走。还为了防止沙尘暴天气强烈实施了绿化事业。

1998年开始到奥运会开幕为止投入的环境污染改善费将是1200亿人民币(约154800亿韩元)。

看不出效果的环境问题

尽管实施如此严密的环境政策,环境问题却是更加恶劣。

中国政府计划要从2006年到2010年减少10%的污染排出量,但2006年COD排出量却增加了1.2%。虽然去年的排出量减少了,但COD只是减少了0.28%。

2004年长江和黄河中鱼类生存的5级水域是9.6%,、29.5%,但到了2006年极度恶化到了20.6%、42.9%。

3、专家:我国应加紧构建防控外来生物入侵体系

来源:《经济参考报》2008年01月0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753019.html

  外来生物入侵引起高度重视

  外来生物入侵已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中国科学院院士谢联辉说,生物入侵关系到人类的人口、食物、健康、资源、能源和环境六大问题。历史教训已有不少,目前又面临着新形势、新情况,特别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新变化、新行为,给生物入侵赋予了新的特征,生物入侵的态势、频率和数量更加深化。

  农业部外来入侵生物预防与控制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万方浩研究员说,外来生物入侵的生态代价是造成本地物种多样性不可弥补的消失以及种类的灭绝,构成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及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威胁因素,其经济代价是农林牧渔业产量与质量的惨重损失与高额的防治费用。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入侵外来生物造成的巨大危害。据万方浩介绍,国家科技部组织开展的研究课题包括973计划“农林危险生物入侵机理与控制基础研究”课题研究、“十一五”支撑计划“农林外来入侵物种的预防与控制技术”、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及其安全性考察”等,全国组建了近20个全国性的生物入侵工作组,受外来生物入侵危害严重的省份也开展了重大课题研究。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郭予元表示,关于外来生物入侵防控策略的科研和管理机制的研究已成为我国科研的重大国家需求。尽管我国对外来生物入侵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外来生物入侵问题已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目前在外来生物的入侵机制和防控策略方面已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生物入侵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政府和科学家的努力下,我国生物入侵防控研究已经形成了与国际平等对话交流的能力,步入了国际生物入侵研究的前列。”万方浩说。

  我国生物入侵研究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技术上,都取得了一批突破性的成果。据介绍,我国科学家在生物入侵机制理论研究方面的成果包括:阐明了B型烟粉虱的非对称型交配互作理论,揭示了粉虱共存系统中的生殖干涉行为和互利共生机制等,其中,科学家们在对烟粉虱、紫茎泽兰、松材线虫等的入侵机制与特征方面的研究尤其值得一提。据万方浩介绍,加强外来危险生物的入侵机理、灾变机理及控制技术的基础研究,开展早期预警与预防、检测与控制的理论与技术,是解决外来生物入侵问题的根本途径。

  万方浩牵头的项目组科学家发现,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全球最危险入侵生物的B型烟粉虱与土著烟粉虱之间存在“非对称交配互作”,这一机制在促进B型烟粉虱数量增长的同时,压抑土著烟粉虱种群增长,从而促进B型烟粉虱迅速入侵和扩张,取代危害性不大的土著烟粉虱。这一研究成果的论文刊登在权威刊物《科学》杂志上。

  我国科学家在风险评估与早期预警技术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防控技术上,我国科学家组建了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的四大技术体系:早期预警与狙击体系、应急控制技术体系、阻断与扑灭技术体系、可持续综合防御与控制体系。

  五大措施构建防控外来生物体系

  在福州举行的第一届全国生物入侵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针对我国外来入侵生物的预防预警、检测监测、控制管理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的热点与前沿问题展开广泛的研讨。专家认为,面临日益严峻的外来生物入侵形势,需要开展系统的工作,加强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防控体系的构建。

  一是建立外来入侵物种防御体系。为尽可能降低外来物种入侵危害的风险,需要制定严格的法律和措施,建立国家防御体系。我国目前还没有针对外来入侵物种的专项法规或条例,检疫部门的相关法律和条例主要集中在与病虫害和杂草检疫有关的方面,跨生态系统的物种转移还没有引起充分重视,地区性的物种入侵问题尚无规章条例可循。另外,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整套的外来入侵物种控制体系,对于外来入侵物种的早期预测、监测和早期控制及迅速反应,都没有予以重视。

  二是外来物种入侵风险评估。首先需要根据预防为主的原则,建立“物种引入许可证体系”。这一体系要求任何引入外来物种的个人或单位,从国外引入或者从国内跨不同的生态系统引入都需要办理申请,经过评估后才能确定是否引入。在确定该引入计划不会对我国或地区的生态、环境、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造成威胁后,才可颁发引入许可证。

  三是建立外来入侵物种早期预警体系。加强检疫和控制引入并不能完全阻止外来物种入侵,总是会有外来物种有意或无意地被引入到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并可能形成入侵。如果不能及时探测到新的入侵并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一方面控制成本极高,不可能采取人工清除;另一方面入侵已经不可逆,根本无法清除。

  四是建立物种引入后的监测和快速反应体系。对于已经确认的或者已经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外来入侵物种,或者被评估为具有较高入侵性危险指数但仍然被引入的物种,需要严密监测,一旦有扩展或再次入侵的现象,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为了能够及时控制入侵物种的大爆发,需要建立良好的快速反应体系,制定针对入侵的快速反应计划。

五是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控制外来入侵物种牵涉的范围十分广泛,涉及到国际贸易、海关检疫等,而控制技术措施也涉及国际合作与研究。有些物种(如紫茎泽兰)是从东南亚国家通过交通运输渠道甚至是自然扩散进入我国的,而分布于我国南方的入侵物种也有相当一部分在东南亚国家泛滥,因此需要加强国际合作。(记者:沈汝发)

4、2007年河南省投巨资20亿元治理淮河

来源:河南日报 2008年1月9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6972

新华网河南频道1月9日讯 大河网-河南日报报道:(记者董学彦)记者昨日从省水利厅获悉,2007年河南省淮河治理工程投资达201659万元,涉及河南省的12项国家治淮骨干工程有9项工程已完成治理任务,河南省治淮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据介绍,2007年河南省治淮重点建设工程共有12个,其中淮干息县关店防洪工程、临淮岗淹没影响处理工程、洪汝河下游河道近期治理工程已竣工验收。燕山水库2007年度完成投资100740万元,是年度计划完成投资目标7.5亿元的134.3%,超额完成年度投资目标。涡河、沙颍河近期治理工程完成投资93419万元,占工程总投资的90%以上。

在2007年汛期的淮河流域特大洪水中,整个淮河流域防洪工程共减少洪涝灾害损失96亿元,其中正在建设中的燕山水库拦蓄洪水0.81亿立方米,直接防洪效益达2.8亿元。(记者董学彦)

5、长株潭联合执法保护母亲河

来源:长沙晚报2008-01-09

http://news.h2o-china.com/policy/policies_laws/666151199843321_1.shtml

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湘江由南而北穿越三市市区。湘江是三市的生命之水,如何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改善湘江水质,保障三市群众的生命健康?三市如何在建设“两型社会”过程中加大环保领域的合作?昨日,记者分别采访了长株潭三市环保局局长,他们表达了一个共同心声:联合成立环保执法队伍治理水污染。

对湘江水质加强监测

长沙市环保局局长黎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长株潭三市相依,同饮一江水。继2006年三市签订《长株潭环保合作协议》后,三地环保部门又联合开展了湘江排污执法检查的‘零点行动’,对湘江长株潭段的33家重点水污染企业进行了现场检查。”

对于成立三市水污染统一执法队伍的构想,黎建表示将全力支持。他说,不仅要建立执法队伍,还要建立健全饮用水源地安全预警制度,定期发布饮用水源地水质检测信息,加强饮用水水源和供水水质监控,特别是枯水期饮水安全应急预案。湘江株洲、湘潭、长沙段断面的水质实行周监测、周分析;实施中心城区污水处理一体化管理,逐步将污水处理厂及配套设施纳入统一管理。

携手治理湘江水污染

湘潭市环保局局长黄常见说:“对于长株潭城市群来说,饮水安全是环境友好的第一位。目前,长沙是主要的服务业和装备制造业的聚集中心,重化工业则主要分布在湘潭、株洲两市。上游的污染对下游影响很大。工业发达的长株潭,是湖南污染物排放最为密集的地区。因而,长株潭城市群必须面对中国工业化进程中最典型的挑战:不同的城市携手治理流域污染,同时在治理污染的过程中实现重化工业的升级。”

黄常见表示,湘潭制定的《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环境整治规划》中,规定了三个城市的水流交界处的水质标准。因此,他建议三市联合成立一支环保执法队伍,共同治理湘江水污染。

重大项目可搞联合审批

株洲市环保局局长文铁军说:“为综合整治长株潭三市的环境污染,省环保局成立过长株潭环保执法支队,在3市内稽查企业环保设施运行、排污状况,查处环境违法事件,处理环境突发事件、污染纠纷等,现在需要做的是如何进一步完善和协调好这一工作。新一届株洲市政府已经提出,要积极推进生态株洲建设,一定要让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生产生活在优美的环境中。”

文铁军表示,“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过程中,株洲要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做到还旧账,不欠新账。他认为,长株潭三市在环境保护上的合作是必须也是必要的。一些新问题,需要三方共同协商处理,统筹解决。比如区域项目布局上,重大项目准入上,可以实行三市联合审批。这样既可以更好地利用资源,又可以防止新的污染问题出现。

相关新闻

湘潭开展饮水安全问题调查

经过4个多月的实地调查走访,湘潭市环保协会日前完成了对湘潭饮水安全问题的调查,并对加强水污染的防治提出意见和建议。调查结果显示:湘潭目前出厂水样合格率较高,但生活污水处理率较低。

从去年8月以来,湘潭市环保协会组织会员50多人200多人次,对该市30多个单位、20多个现场进行了调查和走访。调查发现,在湘江源水水质上,湘潭不容乐观,主要为氨氮、粪大肠菌、石油类等项超标。由于有关部门的重视,采取多种应对措施,湘潭自来水厂的出厂水样合格率还是比较高。在污水处理方面,湘潭市目前生活污水日排放量20多万吨,城区已建成投入使用的生活污水处理厂只有河西污水处理厂一家,日处理量为7万吨,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只有约25%。在商品水方面,目前湘潭全市共有22家制水厂,正式审批合格的有17家,未审批的有5家。不合格的商品水主要是细菌总数超标,产业原因主要是一些生产厂家硬件设施缺乏。

612.22日乐水行—萧太后河

王小娜  文图

 

12月22日,我们考察的河流是萧太后河。萧太后河的地理位置比较偏僻难找,在正式开始考察之前,大家花了很长一段时间,走了六七里地寻找萧太后河.最后,我们是在一位当地居民的引领下找到了我们当天考察的目的地.

在考察之前,我们一行人对萧太后河充满了期待,因为听名字就可以感受到这条河流应该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我们在出发之前也对萧太后河的背景进行了一些了解:萧太后河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在辽代开挖的一条人工河,位于北京市东南郊,也是北京市唯一一条以人的称号来命名的河流。萧太后河主流源于东南护城河,上游支流源于朝阳区老虎洞。自西北向东南流,在通县汇入凉水河。这是一条与北京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河流。在元朝,萧太后河担负着向金中都(即现在的北京城,但是范围比现在的北京城小很多)运送粮草的重担。后来因为人口的增长,对粮草的需求增加,萧太后河的运力和运量逐渐不能满足需求,被弃用了,成为一条排污河.

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萧太后河可以用脏、乱、差来形容,河水泛着黑色,上面漂浮着很多黑色的固体,散发着刺鼻的臭气。其被污染的程度和我们之前走过的二道沟相差无几,唯一的一点优势就在于萧太后河尚且没有完全干涸。

在考察的过程中,我们多次看到正在向河中排放污水的排污口。河的两岸遍布着临时搭建的简易房,拾荒者的垃圾中转站、小作坊、小工厂比比皆是……。这些小工厂排出的废水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到河里,家庭生活污水也源源地汇入到河中。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人类带给大自然的伤害。

这条河被当地人称为臭水沟

据了解,萧太后河水质、环境的破坏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在最开始成为一条排污河的时候,萧太后河的水质恶化的速度还是很慢的,因为当时的人口比较少,对萧太后河的压力没有现在这样集中,河流本身的自净能力和人为破坏基本可以持平。但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萧太后河的水质恶化急速加剧,并最终成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样子。

我们出发前查到的资料显示, 1958年修建通县通惠引水干渠时,萧太后河被拦腰截断,上段主河道长11.85公里,宽8—13米,流域面积21.83平方公里,在朝阳区马家湾村南入通惠排水干渠。但是今天,当我们沿着这段河道行走时,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河道感觉并没有这么宽。我们并没有具体丈量河道是否真的变窄了,但是,有一个原因确是肯定的,那就是视觉落差,因为河里的水减少了,河水变浅了,所以看起来比实际宽度要窄。

臭水沟边成长的孩子

 

生活污水排放

大批量的水排放

工业污水

     

这是河道的一个支流,在支流两岸是这样一个垃圾集散地,是拾荒者的聚居地

不过,在行走的过程中,也有一件事让大家稍感欣慰。我们看到,在萧太后河的中游正在进行着萧太后河河堤改造工程。.萧太后河的河堤是建造成垂直状的,同我们一起参加乐水行的北京水问题专家王建老师解释说,之所以将河堤建成垂直的,是因为这样的河堤利于泄洪.在洪水来的时候垂直的河堤能够让水很快地排走。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这样的设计没有考虑到水资源的续存。河水迅速的流走,没有时间进行渗透和保存,也使得水资源大量的流失。从环境的角度看,这样修建河道是反生态的,河流需要与周围的环境进行互换和交流。我们期望看到的是一条自然流淌的萧太后河.

我们保护河流的责任很大,进行河流原生态的恢复 ,更是一条长远的路,就像我们乐水行的脚步,不会停下。

7、自然大学乐水行——为了让河流更满意

文/冯永锋

 

2007年3月份,连续几个星期六,我都是隐隐不安的。我那颗怀疑的心一直不肯停顿下来。我倒不是担心没有人来参加活动,我担心的是,“课程”无法让参加的人满意,“教学成绩”无法让河流们满意。

2006年底,想到“自然大学”这个概念的时候,“原始冲动”非常简单:中国的大学有许多地方需要纠偏,中国的成年人过得最寂寞,中国很需要一所引导公众进入自然的“自然大学”。自然界就在人类身边,而我们居然视而不见。自然界的美好我们很少看见,自然界的苦难我们也很少看见,哪怕自然界的苦难已经转化为了周边人的苦难,我们也仍旧视而不见。

因此,我想,应当有一种力量把沉睡者撬起来,撕掉人与人、人与自然中的那层“阻隔”,关注野花和青草,给每座山,给每条河,“都取一个名字”(海子诗)。我相信每个人都是优秀的,我们的“沉睡”和漠然只是由于“习惯性的失望”。只需要有个有活力的组织体,把大家的失望给慢慢地赶走,把热情慢慢地激发出来,当地人就能够关注当地环境,当地人就能够改善当地环境,当地各种类型的决策就会朝环境友好方向发展。

我相信自然大学的平台是宽广的,我相信每一个学员个个身怀热情、富有诸多潜藏的技能,我也相信中国的每一个人都希望参与到环境保护的事业中;我更相信环保组织必须与当地公众亲密来往,把根扎在当地。

然而一年之后,开始回望,我清楚,虽然我在五、六月份之后,摁捺住了那颗持续怀疑的心,并且多次希望让活动开展的“产出”更诱人,但我不得不承认,由于个人能力太差,每一次活动确实布满缺陷,我们没有让河流满意,也没有让学员、教授和观望者们满意——或者说,人和自然本来就是相通的,人与河流本来就是相通的,河流满意,人也会满意;反之亦然。

2008年1月5日,自然大学水学院借绿家园志愿者办公室举行了一次“大绘”,聘请了教授,聘请了几位专业委员,表扬了一些优秀学员;在北京地图上,绘制出了一份北京水系图;同时也踌躇满志地涌起了要开办鸟学院、老子学院、空气学院、植物学院、昆虫学院等“新年新梦想”。

此时,还有让人同样高兴的消息传来,自然大学研究中心第一个项目“老鼠药等城市毒物对城市生命的影响”也获得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的小额资助。自然大学“教学与科研相长”的大骨架算是搭起来了。

但我仍旧有些不安。当两天后,我坐在开发出了“中国水污染地图”,正在开发“中国空气污染地图”的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办公室里时,这种不安更加的明显。

与中心主任马军的交谈只有几十分钟。他清晰地指出了乐水行一年来的缺陷:产出太少。

对河流水质的检测是断断续续的,对排放口的记录是随意的,对课表的制订是零乱的,早该产出的“北京水系现状图”至今也没有真正拿出来。我们虽然在北京地图上用带颜色的笔画了几十条河道,但这些积累仍旧没有办法上到网上让更多的人分享,甚至没法让一起乐水行的人分享。

显然,我们忽略了环保活动最诱人的元素。这些,恰恰是“乐水行”最基本的工作,也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马军说:“想像一下,如果你们现在拿出一份上面标着密密麻麻的数据点的北京水系图,鼠标一指过去,对河流现状的记录不仅有照片,有文字描述,还有当时在场者的签名。这样的数据就是可信的,这样的成果是可以拿去与专家对话、对社会公布的。可惜,2007年没有做到,2008年如果再做不到,那么我就担心大家的热情会不会衰减。”

我说,我很清楚,对产出的盼望,其实不仅来自于社会,更多的来自内生;多少次,“学员们”希望每次的行走、检测、交流能够有一篇小小的产出;多少次,大家盼望这些小产出能够最后汇总成一份足以服人的“共同成绩单”。然而,没有,一切都是零乱的,一切都是稀拉的,一切都是“有待成形”的。

有些荒唐的是,这一年来,我的“理论成果”倒是有很多,比如“全世界的大学其实就只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以公益之心去发现知识,二是以公益之心去传播知识”;比如“中国阻隔文化的四种表现形态”,比如“向大自然学习,在大自然中学习,以自然的方式学习”。但所有的理论成果都需要实证的成就来支撑,一年快过去了,我们的实证成就是什么?

所有环保组织都在意“志愿者的流失率”,当一项活动无法满足参加者内心期望的时候,流失是不可避免的。一项活动最有效的“广告方式”当然是口碑,当传诵者的积极性、热情心下降的时候,这项活动就必须想办法升级得更诱人。自然大学志在培养社会的坦荡正气,培养“激发型的社会生态”,培养真正意义上的“人与自然相和谐”,而这一切的根底,就是至少每次都得有一个可持续的公共产出。

马军认为,这份产出其实很简单,就是“巡河记录”,每一次的记录累积起来,持续一年两年十年二十年,北京的河流变迁就会被自然大学牢牢地记在数据库里,记在每个学员的心中。

我给你一块钱,你给我一块钱,我们每人仍旧只有一块钱;我给你一点知识,你给我一点知识,我们两个人都有了“两点知识”。知识之所以是公益的,就在于他传播得越广,价值越大;知识分子之所以必须是公共的,就在于他掌握的知识不能只为自己谋利,而且要为公众利益、自然利益服务。而环保活动之所以让社会期望,就是因为环保活动的产品有其强大的公共性。可惜的是,我们的这份产品至今没有拿出。

几十亿人类个体生命的游标,一直在“自私—人类公益—自然公益”这三个标段间徘徊,谁的牵扯力大一点,游标就可能往谁的身边靠近一些,谁的召唤力弱一些,游标就可能远离它而去。自私是可能让人沉迷和执迷的,人类公益也经常受到人的照顾,但自然公益,对人的吸引力一向时有时无,若有若无。因此,如果没有一些持续给力的渠道,没有一条条便捷的道路,自然公益被忽略是很轻易的事。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刚刚给一本名叫《生而自由——野生母狮爱尔莎传奇》的自然环保书籍写了篇评论,我给这篇评论起的题目叫“与自然‘无缝对接’需要付出代价”,因为做一个革命者,需要勇于付出代价,做一个诗人,需要勇于付出代价,做一个环保人士,也需要勇于付出代价。

因此,我心里很清楚,不管自然大学未来如何,我现在都需要为它付出代价。至少,把该做的基础性工作,做得精细些。要激发别人,首先得激发自己。

但愿明年这个时候,北京的河流会对我们表示满意,北京的鸟类也会对我们表示满意,北京的植物也会对我们表示满意。

8、王丽娜的绿色追求:我只想让环境好起来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8年01月09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8-01/09/content_7393611.htm

王丽娜其人:

王丽娜,江苏省南京市人。从1998年起,开始从事民间环保事业。2001年组建了江苏"绿色之友",担任该环保NGO组织的秘书长至今。曾获江苏省"环保形象大使"、江苏省"公众人物"、南京市"十佳青年"、南京市"十佳志愿者"、南京市"青年突击手"、南京市"好市民"等称号。

一晃,9年过去了,王丽娜,你依然为"唤起更多人参与环保"而忙碌着。

9年来,正是因为你执著不变的环保追求,使我们以及周围认识你的人,对你的看法有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从最初对你的"动机"的怀疑,逐步转为对你的信任与敬佩!

我只想让环境好起来

你曾是一位令许多人羡慕的白领女性:刚步入工作岗位时,就分配在市级机关工作。后来,你"下海"经商。再后来,当众多同龄人在为温饱苦苦寻觅"捷径"时,你已经成为"圈子里"令人推崇的白领人:车子、房子早已到手,穿戴开始讲究名牌,打扮开始追求时尚。

正当你"吃穿不用愁"之际,谁能想到,你却扯起了"江苏绿色之友"的大旗,发誓"要将环保NGO的事业进行到底"。

当我们9年前认识你的时候,曾对你的这种行为大为不解。当我们询问你:"是什么‘动机’,促使你要致力于环保NGO的活动"?你却平静地说:"没啥‘动机’,我只想让环境好起来,使大家都有一个好的生存环境。"

从1998年开始,你开始涉足环保领域。刚刚开始起步时,你热情很高,社会上的各类环保活动,你都想组织,都要联络,都要参加。跑机关、进大学、到乡村、去街道。然而,你高涨的热情,却引来许多异样的目光,几乎没人相信一个白领的"热情"举动。于是,当你要组织开展一些环保活动时,找到有关部门,几乎是处处碰壁。

面对进退两难的尬尴处境,你也曾灰心与苦恼过,然而,你最终还是没有退却,继续前行。终于,因你全身心投入环保活动,那曾经红红火火的生意,逐渐变得惨淡经营。开始,家里曾多次劝过你,希望你"早日回头,埋头经商",你不听。后来,家里又动员所有亲戚,一起帮助你"脑袋开窍"。看到这种阵式,你从据理力争,到大吵大闹。后来,大家不欢而散。想起社会上一些人的种种怀疑,家人和亲戚们的不理解,你感到了莫大委屈,一进家门就禁不住大哭起来。

作为一个民间职业环保工作者的你,为使广大环保志愿者有一个经常开展环保活动的"家",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和到处奔波,终于在2001年成立了拥有100多名环保志愿者参加的"江

苏绿色之友"民间团体组织,你担任了秘书长。

有了"绿色之友"这个平台,你就可以动员和吸收更多的志愿者开展一系列活动。此时,你实在没时间去顾及生意场上的事情,干脆把生意转交给了朋友来操持。至此,你也断了经济来源,仅靠自已的积蓄来维持。然而,你却感到生活过得格外充实,"这样也好,我可以全身心投入我喜欢干的事业。"

在随后的几年间,你先后策划、组织和参与了600多场各类环保活动,吸引和感染了越来越多的人参加环保公益事业,在社会上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我清晰记得你"自找苦吃"策划的第一次环保活动,就是组织环保志愿者去野外考察珍稀野生鸟类。

那是一个数九严寒的季节,你带领10多名环保志愿者前往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实地考察越冬丹顶鹤栖息情况。夜宿镇上一个十分简陋的招待所时,发现这里既没有暖气,也没有供暖空调。几乎是一整夜,你被冻得睡不着觉。第二天一早,你又顶着黄海边刺骨的东北风,向着沿海滩涂深处进发,悄悄观察刚刚从北方迁徙过来的丹顶鹤栖息与觅食的情况。尽管你冻得浑身直打哆嗦,但当你看到三五成群的野生丹顶鹤在自由飞翔时,你忘记了痛苦,不断记录下了丹顶鹤迁徙过来的数量与栖息状况。

听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珍禽保护的情况,你顿时感到多了一份保护野生珍禽的责任。回到南京,你将考察情况向更多的环保志愿者进行传播,并在新闻媒体上大声疾呼:"请你口下留情,不要食用野生珍禽"。有一次,你得知有几名不法分子擒获了一批天鹅、白鹭、野鸦等,准备从南京碌口机场贩运到广州。你闻讯后,火速联系到了几名环保志愿者,分乘三辆出租车赶到机场。在公安干警的配合下,成功截获了这批珍禽。

我们还清晰地记得,你与当地环保部门策划、组织的第一个大型环保宣传活动是"徒步秦淮河,保护南京母亲河"的行动。

那是2003年8月,正是烈日炎炎、骄阳似火的时节。南京的秦淮河,是一条记录南京人文历史的母亲河。但一度因污染严重,而成为南京人民心中的"痛"。看到秦淮河日夜流淌着发臭的黑水,你坐不住了,便找到了环保部门一起策划了"徒步秦淮河,保护南京母亲河"的行动,旨在通过这项活动,在政府、企业、公众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探讨治理秦淮河污染的做法和存在的问题,为保护母亲河做出一点贡献。

你们首先在新闻媒体上发出了"徒步考察秦淮河"的倡议,很快引起了社会的关注。短短几天,先后有300多名志愿者报名参加"徒步考察秦淮河"的活动,上至70多岁的老者,下至13岁的小学生。经过挑选,选拔了20多人参加了这一活动。

那是2003年8月18日,你率领20多名志愿者从秦淮河源头的溧水县东庐山出发,向着100公里外的秦淮河入江口开始徒步前行。这天上午,你们在秦淮河源头立下了"秦淮之源"的石碑,并取下第一瓶清澈的水样,然后,由中山水库取道溧水护城河,一直步行了18公里,来到溧水县城区。在秦淮源广场前开展了宣传活动,签名、演讲,发放传单、布置展览。夜宿溧水县,你却辗转难眠,平生你是第一次步行18公里,双腿又酸又疼,加上天气异常炎热,让你初尝了野外考察的"厉害"。

在接下来的7天徒步行进中,分别取了10多瓶各段水样,开展了寻找造纸、化工、畜禽养殖和"五小工业"等污染源活动,沿途还开展了5场宣传活动。活动结束后,你又配合环保部门召

开了有环保、专家、新闻媒体和环保志愿者参加的各类座谈会。随后,将秦淮河"水质逐渐变坏"的考察报告呈交给了有关部门,为加快秦淮河治理提供了第一手参考资料。接着,又将秦淮河沿途拍摄的照片、"水质逐渐变坏"的考察报告和沿途收集的各种资料等,制作成一块块"冲击视觉"的展板,开始在各个街道巡回展出,在社会上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

[1] [2] [3] [4]

9、中日节能环保合作的共通点何在?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08-01-09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china/666001199841231_1.shtml

 在《联合公报》和《联合声明》的导引下,中日关系有望进入以节能、环保为新的合作领域的历史新阶段。

中日节能环保合作的共通点在于环境共同利益和环境经贸合作。节能环保既是全球性、地区性问题,又是地区合作的契机。

而通过环境方面的经贸合作,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及运营、维护、管理等将逐渐深入,实现从贸易到投资的跨越。

2007年12月28日,日本首相福田康夫访华期间,中日两国政府《关于推动环境能源领域合作的联合公报》在北京发表。这是对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日期间,两国政府发表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合作的联合声明》的细化和深化。

12月28日《联合公报》的主体内容,在12月2日的首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上已经基本敲定。在规格高、内容广泛、交流深入的首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上,“节能环保合作”是仅次于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二大议题,而优先于知识产权、经贸、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等议题。

在“福田来了,福到了”的民间热情烘托下,中日关系处于回暖、升温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从“破冰”到“融冰”再到“迎春”。在上述《联合公报》和《联合声明》的导引下,中日关系有望进入以节能、环保为新的合作领域的历史新阶段。那么,中日节能环保合作的共通点何在?

环境共同利益

某种意义上,中日关系发展的新阶段应该起始于2006年。这年10月8日—9日,时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华。在这一被称作中日关系“破冰”之旅的访问期间,中日双方确立了“战略性的互惠关系”。

2006年5月,在时任日本经济产业大臣二阶俊博的积极推动下,第一届中日节能环保综合论坛在东京举办。中国国家发改委与日本经济产业省签署了《关于推进中日两国在节能领域合作的意向书》,同意加强双方在节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重点是建立节能政策对话机制,开展节能人才培训。2006年12月16日,中印日韩美五国能源部长会议期间,中国国家发改委与日本经济产业省又协商同意开展中日节能环保商务示范项目合作。

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日期间,中日双方签署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合作的联合声明》,阐明了双方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并就具体的合作领域表示了加强对话与合作的意愿。

2007年9月,双方在北京举办了第二届中日节能环保综合论坛,中日两国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协会等近1000名代表参加了论坛。中日节能环保综合论坛为中日官民一体化合作体制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论坛对节能与环保商务示范项目加以推动,并就节能环保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交流信息,加强合作。据不完全统计,中日节能环保论坛考察团已经完成十余次考察活动,签订了多份合作意向书。

“节能对能源安全和防止气候变暖是最经济的手段。推进节能是同时解决能源问题、环保问题和经济增长这三大课题的关键。”第二届中日节能环保综合论坛上,日本经济产业大臣甘利明如是表示。

节能更符合中国利益。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中国同样面临着资源约束加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2006年年初,中国政府制定了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即用5年时间,使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使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10%。2007年6月,中国政府公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其中不但阐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以及相关政策和措施,还提出了中国对若干问题的基本立场及国际合作需求。

“日本是资源小国,在石油危机之后,把节能对策列为国家战略。其成效是,在过去30年中,能源效率提高了37%,而GDP提高了2倍,石油消费量减少了8%。日本作为资源小国,为了可持续发展,可谓绞尽了脑汁。这点与资源大国中国的情况有所不同。但是,近年来,中国变成了能源进口国。我想,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的经验对于中国会有充分的借鉴价值。”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珊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这样分析。

凡到过日本的人,无不对其碧水蓝天留下深刻的记忆。日本作为全球第二的产业大国,拥有过剩的制造能力,在中国制造业崛起之前,曾长期承担中国今天所担任的“世界工厂”的角色。同时,给人印象更深的是日本环境整治的严苛。究其原因,除了日本国家环境立法严格与社会公众环保意识强烈的因素之外,日本环境现状与国民经济的实力和环保技术的发达直接相关。今天的日本,拥有一流的汽车制造技术,同时也是“脱石油”最彻底的国家。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高速增长的经济消费了大量的能源,中日都成为世界能源消费大国。两国在能源领域拥有很多共同的利益,且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在节能环保合作领域,中日具有资源、市场、技术和管理等多方面的互补性,合作潜力较大,尤其是在垃圾焚烧、污水处理、可再生能源、建筑节能、城市环境管理等领域。

在环境方面,中日两国政府和企业近年来在植树造林、污染治理和控制排放等领域开展了不少合作,大批日本志愿者前往中国进行沙漠绿化活动,双方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也已开始起步。在12月28日的《联合公报》中,中日双方认为,应该“进一步加强两国包括造林和可持续森林管理在内的林业领域合作。促进朱 野化放飞和生物多样性国家战略实施,为亚太地区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做出贡献。”

“环保产业的合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国早期的环保工作只是在污染末端进行治理,现在是大环保的概念,环保与节能已经密不可分。”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段宁这样对记者说。

同时,中日两国正在或已经处于高速增长时期,这一过程中都出现了有待解决的课题。“日本过去曾为之苦恼并克服了的能源环保问题,正是中国眼下面对的问题,而其也是构建日中战略性互惠关系的最重要领域。”日本产业经济大臣甘利明的态度可谓坦诚。

事实上,中日两国的节能环保合作起步很早。日本政府通过无偿援助、日元贷款等方式,支持了一批中国节能环保项目。在对华日元贷款中,环保项目占有很大比重。2001年至2005年期间,中日双方就签署了30个环保项目,协议金额2914亿日元,约占同期日元贷款总额的44%。这些贷款使用于处理跨境大气污染、中国西部大开发环境保护等具体项目中,成为合作的典范。目前,具体有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日本贸易振兴机构、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日中经济协会等承担着具体的平台职能。

技术合作将是当前中日两国节能环保合作的主要内容。经过多次沟通之后,12月28日的《联合公报》确定了“关于污染减排及其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协同效应的合作研究与示范项目”、“促进对沙尘暴、二氧化硫等有关问题的共同研究,为本地区的大气环境管理做出贡献”等具体的合作领域。

福田康夫此次访华,计划向中国提议建立一项总金额达18亿美元的联合环保基金,以加强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这被认为是两国节能环保合作的最大阶段性成果。

据本报记者了解,此项联合环保基金,计划以低息贷款形式提供给中国中小企业,帮助设立废水处理等污染防治设施。两国将分别出资9亿美元。对日本而言,这将取代即将于2008年结束的ODA(政府开发援助)日元贷款,以“后政府开发援助”的形式,形成日本在中国下一轮经济发展中的参与力量,并以此为契机,吸引、酿造更大的商机。而对中国而言,要承担18亿美元中一半(9亿美元)的投资,将是一个新课题。

环境经贸合作

2007年11月间,本报记者赴太湖流域城市——常州调查采访。在常州,记者见到了一艘超声波蓝藻消杀船。这艘作业船自日本引进,在5月末化解太湖蓝藻危机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该作业船通过专门的收槽口将水体中的蓝藻收集,再利用超声波破碎方法杀死蓝藻,同时还能使蓝藻沉降到水中,以改善河川、湖沼的水域环境。

当时,恰逢日本环境厅顾问、日本NS—30研究所所长岛田俊雄赴常州调研。他介绍说,江苏目前已经引入一项日本先进环保技术,通过采集长江健康水域的微生物,用它自身的力量培养太湖水域里的微生物活力,以净化水体。该项目是江苏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这项专利技术还将在常州市企业中实现产业化。

在同属江苏省的宜兴市(无锡市辖下县级市),中日合作的中日环保3R(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产业村已经在宜兴市环保科技工业园完成建设,并取得阶段性成果。这一项目直接来自于中日节能环保合作的大战略。宜兴市与川崎市、日本产业机械会环境装置部等联合推动了这一项目的实施。

宜兴市环保科技园办公室主任赵洪强在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园区内日立宜兴公司生产的自吸式螺旋曝气机已经被国内众多污水处理厂采用。他介绍说,“川崎市是日本高新技术工业城市,设立在该市的IT、电子、机械、生物工程等各个领域的研究开发机构多达200多所,在环保科技研究方面尤为突出,是日本著名的环保城市。”

环保行业的产品有特殊性,早期进入市场非常困难,需要两三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销售才能步入正轨。因为节能环保企业的设备制造门槛不高,所以最主要的技术就集中在运营维护和管理上,而这是日本企业的强项。

2007年4月12日,第一次日中双边部长能源政策对话在东京举办,双方签订了《日中节能环保商务示范项目的备忘录》。为促使商务示范项目的顺利实施,双方决定在“日中双边部长能源政策对话”框架下,设立由日本国经济产业省与中国国家发改委共同组成的“日中节能环保商务示范项目推进委员会”。据有关人士透露,该推进委员会的首要目标将是,“在中国千家企业中开展节能诊断(能源审计),对中方企业引进日方先进设备开展可行性调查,推动中日企业间基于商务前提的设备引进,开展示范工程项目。”

据本报记者了解,在日方分三批共提出17个候选项目建议后,目前,上述推进委员会已经指定了15个项目作为第一批中日节能环保商务示范项目,并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节能诊断、项目可行性调查、引进设备、示范工程项目等四个方面继续寻求商务合作项目。这是近几年来中日双方最大的非ODA(对华政府开发援助)合作。

中国节能环保市场究竟有多大?中国商务部原部长薄熙来曾向日本环保产业界介绍说:“目前,中国累积垃圾堆存量已达70亿吨,而且每年还将产生近1.5亿吨。截至2005年底,中国还有约290个城市没有建成污水处理厂,投资容量巨大。”

日本丸红株式会社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累计到2006年,丸红株式会社在中国13个城市中的项目运作规模就达到了9749亿日元,相当于649亿人民币。中国浙江巨化公司的CDM项目即由丸红牵头,组织日本财团进行运作。

2007年9月间,本报记者曾应邀参观了中国首钢与日本新日铁的合资公司。该公司采用日本先进的焦炉干法熄焦技术,并已取得了一系列成功经验。据公司工作人员介绍,干法熄焦技术是应用在冶金行业的一项节能技术,它利用惰性气体代替水来熄灭焦炭,并将余热回收发电。首钢焦化厂从日本引进了这项技术后,每吨生铁的成本减少20元,余热发电每年达1.5亿度,效益达7500万元。同时,干熄焦技术能节省50万吨水和减少1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目前,除了首钢之外,武钢、济钢等多家钢铁企业都全面推广了干熄焦技术。这些项目多是日本政府委托相关企业,进行项目调查、技术设计、主要设备的设计和制造。

目前,最受各界好评的中日节能环保合作项目是“产业公害防止对策与构建循环型经济社会”,其具体措施是循环型城市的地区交流。青岛市已经成为中日合作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城市。其与日本北九州市在生态工业园和环保产业等多方面进行合作,具体领域涵盖了“国家环境保护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工程技术中心”建设、“雨水综合利用”、“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与综合利用项目”,以及“废旧汽车拆解与综合利用项目”等。

2006年至今,中日之间的环境经贸合作已经呈现出多层次、深入化的发展态势。行业间合作方面,已经建立行业间节能环保信息交流机制,举办了多次技术、设备展览推介,联合开展了节能环保领域的课题研究,现正在制定行业标准。企业间的合作已经具体化为一个个合作项目,例如钢铁行业的焦炉干熄焦、烧结烟气净化,石化行业的炼化改造,煤炭行业的煤层气抽放和综合利用、燃煤电站烟气净化,建材行业的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生态水泥等。投资与贸易齐头并进。目前,两国企业还计划联手建立节能环保研发中心或示范工程,并吸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开展联合研究、共同设计、合作生产等活动,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10、环保满意度北京倒数:爱之深,责之切 

来源: 新京报 2008-1-9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comment/guanchajia/2008/01-09/021@080923.htm

  北京倒数第三,应该说这和老北京人对家乡的爱,新北京人对北京的期望,有着直接的关系。加上2008年的奥运会要在北京举办,北京人要把自己家乡的美展示给世界的心就更迫切了。如何把消极的抱怨,变成积极的行动,是“倒数第三”给我们的提醒。

  我是在北京住了半个多世纪的老北京人。上世纪50年代的记忆是,住在国会街的家,窗外每天晚上都会飞来一大树的乌鸦。60年代的印象是,新搬到军博附近的家,要求每人在院子里种一棵树,院里的孩子是和小树一块长大的。到离家不远的玉渊潭看着小蝌蚪变成青蛙,是一年的期待。70年代,我骑车去香山,沿着今天称为昆玉河的河边走,杨柳依依,春天吐绿,秋天泛金,冬天白雪铺满一地。

  可是到了上世纪80年代,我做记者时,听众打来电话,香山黄栌的根被人踩得全都露出来了;昆明湖一天要捞100多船的垃圾;永定河没水了……再问问现在的孩子,在北京的河里湖里看到过蝌蚪变成青蛙吗?每每得到的都是孩子们满脸的狐疑。我们曾和一群北京的孩子到内蒙古沙漠,晚上看到满天星斗时,不止一个孩子看着密密麻麻的星星问:这是真的吗?

  去年,我们开始每个周六走北京城里城外的河,我们叫它“乐水行”。参加的人越来越多,有没上学的孩子,也有七八十岁的老人。可是我们走得并不轻松,北京的河,有的干了,有的脏了,有的没有了。

  老北京人,对北京的理解不仅仅是皇城,是政治文化的大都市,也是有山、有水、有古树的家乡。如今北京有了很多新市民。在这些新北京人选择在北京安家时,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居住环境不能不是每个人要想到的事。这和爹妈把你生在哪儿没有选择的余地不一样。有选择,就会有挑剔。有挑剔,就会有期望。

  前天由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发布的2007年度“环保民生指数”,公众环保满意度北京在全国31个省会城市中倒数第三。应该说这和老北京人对家乡的爱,新北京人对北京的期望,有着直接的关系。加上2008年的奥运会要在北京举办,北京人要把自己家乡的美展示给世界的心就更迫切了。

  不满,饱含着期望。如何把消极的抱怨,变成积极的行动,倒是这次公众环保满意度北京排名倒数第三给我们的提醒。

  其实,北京人还应该有一个骄傲,就是现在如果统计全国有多少个民间环保组织,北京的数量绝对遥遥领先其他城市。民间环保组织的作用是宣传环保理念,监督职能部门,影响公共决策。如今北京的民间环保组织发起的夏天把空调定在26℃,已经被国务院定为夏天公共场所设定温度的标准;北京高校发起的大学生绿色书架,也已经推广到了全国各地的大学中。这是北京人宣传环保理念取得的成果。

  事实上,民间环保组织是改变现状的积极力量。在这点上,北京的优势不言而喻。在这次调查中,73.1%的公众认为我国应当推行“绿色GDP”。什么是绿色GDP?它是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源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在这次调查中,对造成环境染污的主要原因,44%的公众把责任归咎于“片面强调经济发展”,更有58.3%的公众认为是“企业只注重自身发展”。

  监督企业行为,民间环保组织是中国的新生力量。把北京人对自己居住地的环境不满意,作为推动全民环境意识的提高和环保领域的公众参与的因素之一,以此推动政府部门制定环境政策,为环境立法提供决策依据,就是北京民间环保组织今天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打是疼,骂是爱,老北京人、新北京人有了不满以后,该做些什么呢?今年可是全世界的人都在眼瞅着我们的时候。□汪永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11、中国治理“白色污染”路在何方

来源:新华网2008年01月0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751670.html

  “禁止商家免费向消费者提供塑料购物袋”。深圳刚刚公示结束的一部法规引发的争议仍未停息。支持者认为,这项立法将促使人们养成环保消费习惯,缓解日益严重的“白色污染”。而反对者说,不能把治污压力都推到老百姓头上,政府应该担负起更大的责任。

  治理“白色污染”的话题在中国已经讨论了20多年,至今没有找到一条被社会广泛接受的途径,其间的症结何在?

  “立法也是无奈的选择”

  上世纪80年代,广东零售业最先开始向顾客附赠塑料购物袋,此后迅速普及到大江南北。当年的媒体曾热情讴歌这一“便民举措”,认为这开启了消费史上的新篇章。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小方便却越来越让人头疼。研究表明,不可降解的塑料袋自然腐烂需要200年以上。

  去年末,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和商务部联合发布的国内首部《超市节能问题报告》显示,中国快速消费品零售全行业每年消耗的塑料袋数量约为500亿个。仅广州一地,每天产生的塑料袋垃圾就近2000万个。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令人忧虑。

  “根本出路在于找到传统塑料的替代品”

  废弃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农用薄膜对环境造成的侵害统称“白色污染”。来自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的数据表明,目前中国每年塑料使用量约为3000万吨,其中10%不可回收,而3%左右成为白色垃圾。人们并非不知道白色污染的危害,但是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却绝非易事。

  那么,像深圳那样的立法能否打破这一格局?接受记者采访的各方人士认为,由于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社会需求巨大,法规的操作难度很大。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季君晖认为,抑制消费只是可供选择的途径之一,根本出路还在于尽快找到传统塑料的替代品。

  “公共政策应该利益共享、成本共担”

  事实上,中国一直在多方面采取措施,防治白色污染。从1994年起,铁路、环保部门就通过加强管理,禁止旅客向列车窗外抛弃废物,铁路两侧的白色污染问题已有显著改观。

  有不少城市禁止使用一次性难降解的塑料包装物。1995年,杭州成为中国第一个禁止使用一次性泡沫快餐具的城市。此后,几十个城市也制定了类似政策。由于替代品在价格和品质上均无法与普通塑料制品竞争,“禁白”令常因应者寥寥而不了了之。

  支持此次深圳立法的曾穗生认为,治理白色污染绝不是单靠立法就能一蹴而就,需要调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力量,共同来推动。

“公共政策应该是利益共享、成本共担。消费者、商家、厂家,甚至负有环保职责的政府,都应当担负起治理白色污染的责任。”这是一位网友的留言。(李柯勇 吴俊 彭勇)

12、人与自然和谐促进经济发展(姜文来)

来源:水信息网2008年1月9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6978

武汉是因江而兴的水上明珠,汉江和长江将武汉三镇锤炼成水的世界,由于拥有“黄金水道”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繁忙的码头就是“摇钱树”,黄金白银源源不断流入囊中,浩浩荡荡的江水,孕育和发展了丰富的水文化,武汉成为富甲一方的天堂。武汉的富有不仅仅是物质的富饶,而且也是精神的富矿,“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景象和意境,凸现了武汉历史文化底蕴。

近年来,武汉在水上做起了新的文章,投资上十亿元,对两江四岸江滩进行综合整治,创建了汉口、武昌、汉阳和汉江江滩城市建设新品牌,汉口江滩简洁、宁静、大气、开敞;武昌江滩自然、朴实;汉阳江滩“绿化加文化”;汉江江滩彰显了塞纳河般迷人的夜景,26公里的武汉三镇江滩各具特色,交相辉映,呈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妙乐章。江滩文化成为武汉新名片,展现了武汉新的风姿。

江滩文化建设本质是人与自然和谐,终极目标是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人水和谐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内在要求。

江滩文化建设是政府推动的振兴武汉的民心工程,它是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之上,令人钦佩!从1982年长江水利委员会及武汉市政府有关部门对汉口江滩的整治工作展开酝酿和研究,到2001年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以长江务[2001]第194号文《关于汉口边滩防洪及综合治理工程有关河道整治及管理方面的批复》,接近20年的光阴,期间多次调整、反复论证,多方征求意见,这项关乎武汉前途的“跨世纪”工程最终得以明确和实施,体现了武汉人认真、务实的科学精神。随着江滩文化建设逐步深入,以“江滩文化”为平台的武汉经济必将插上新的翅膀,飞向理想的目标。

目前,武汉江滩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对武汉经济整体提升必将持续发挥推动作用。为了更加丰富江滩文化建设内涵,作者对武汉江滩文化进行了思考,与同行分享。

将“生态水利文明”进一步纳入江滩文化建设之中。江滩文化建设将江滩变成人的乐园,是以人为中心建设的产物,符合以人为本的建设基本原则。希望江滩文化建设在此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将“生态水利文明”纳入到江滩文化建设之中。国外水利发展的新动向就是与自然和谐的发展,通过自然的恢复和自我修复回归达到更高层次的人水和谐,“尽可能地减少人为的干扰”也是水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满足欣赏“纯自然景观”市民的要求,将其吸引到武汉江滩之中,对进一步促进武汉经济的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江滩文化建设给“物”一定的空间。物就是动植物。江滩就是湿地,江滩文化建设要符合湿地生态基本功能。湿地具有防洪、清洁水质、提供水资源、生物多样性、调解气候、景观、科学研究等多种功能,特别是由于江滩处于“陆水”的交汇处,更富有生物多样性功能。因此,江滩文化建设不仅给人的空间,更应该给“物”一定的空间,物的存在与生存符合生态原则,避免过多的人工干预。维护生物多样性功能更能突出江滩文化的生态内涵,促进江滩文化由人的文化向人与生态文明的融合,为促进经济的发展增添活力。

防止污染维护江滩文化建设成果。武汉成为经济重镇,工业文明担当了重要的角色。应该注意的是,沿江一定距离分布了众多的工厂,他们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隐患,如果污染问题没有处理好,对江滩文化建设成果具有潜在的威胁。如果某工厂发生严重的污染事故,不仅污染长江造成严重后果,同时会短时间内吞噬江滩文化建设成果。“千里江堤,毁誉蚁穴”,不能不将防“蚁穴”提高到议程。控制沿江污染源达标排放,降低突发污染事故风险,维护长江水质稳定也是“大江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将沿江污染管理与江滩文化建设同步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目睹了武汉江滩文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也希望以江滩文化为平台武汉经济新的腾飞。

13、警惕污染企业换“马甲”

来源:西部商报 2008-01-09 09:17

http://news.h2o-china.com/society/environment/666021199841457_1.shtml

    污染企业的烟囱冒出滚滚浓烟,周边山岭光秃秃,这是湖南益阳安化县东坪镇的华林钒业厂区破坏生态环境的现实写照。这家工厂常年累月排放出的废气、废水让这里的水稻、玉米等作物减产,栗子树、山楂树不结果实,更可忧心的,是这种污染对当地村民身体健康有潜在危害。(据《市场报》)

  有关方面对此不是没有作出相应的作为。早在2002年、2003年,益阳市人大常委会连续两次组织省市人大代表及有关部门负责人视察资水河道,对这家钒厂提出了停产整治的意见,随后作出了整体搬迁的决定。在这家镇办企业没有资金择址新建的情况下,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通过招商引资新建了华林钒业,又新建年产500吨五氧化二钒和综合利用全部固体废渣的企业。只是,尽管华林钒业新建后为环保“投入了上千万资金”,依然在2005年入选该省三大水违法典型案件。个中缘由,用一村民的观感就是,这“上千万资金”的所谓环保投入只不过是让工厂的烟囱变粗和加高了一些。

  从起先的东坪钒厂到新建后的华林钒业,这家污染企业经过招商引资,生产规模显著扩大了,为当地财政作出的贡献也并不显著,其他诸如环保方面和以前相比没有变化,直叫人生出一种换了一套鲜亮“马甲”的感觉。耐人寻味之处就在于,这样一个明显弊多利少的危害环境企业,当地政府为什么就执意不愿舍弃呢?如果说华林钒业的前身东坪钒厂一度作为安化县的重点企业、利税大户,尚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有所贡献的话,而今的华林钒业上缴利税情况并不理想,当地政府为什么还要将它百般庇护呢?是谋发展乏术,还是对这家污染企业心存某种企图而执迷不悟?

  华林钒业被东坪镇政府列为2007年着重抓好的重点项目中的第一位,这种举措将当地政府只要财政收入不要绿水青山的“决心”彰显无遗。当地政府始终不愿放弃钒厂,甚至还加以保护,根源就在于让钒厂早日成为对当地经济有所推动的“发动机”的痴迷。

抱守着这样偏执的发展理念,宁愿在环保执法上“受罚”而不愿在环保原则上“守法”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环境保护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甚至不要,”的环保窘境一再凸显,无疑是对环保法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流弊的推波助澜。这种情形的积重难返既削弱了国家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也是对人民群众利益的践踏。环境污染保护伞不除,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美好前景就难以保障和企及。无论是各项环保法律的一以贯之实施,还是诸如势在必行地开征环境税这样的完善体制性举措,都以令行禁止的坚决执行力为基本前提,都必须毫不客气地扫清有损环保大计的各色障碍。对那些我行我素甘心为破坏环保撑起保护伞的个别地方政府,必须予以严厉追究与查处;对那些玩掩盖环境污染的换“马甲”游戏,就不要低估公众的鉴别力了吧。 

14、治理白色污染也需吹响“集结号”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8年01月09日郭绍俊

http://env.people.com.cn/GB/6753239.html

  从今年6月1日起,超市一律不再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在向各省直属机构下发的《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中规定,今后各地人民政府、部委等应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并将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中国政府网9日消息)

  “一律不得”应理解为是对塑料购物袋的全面禁止,其实早在去年7月乃至更早一段时间,沈阳、北京和杭州就都曾极力推行过全面禁用塑料垃圾和筷子、餐巾纸等一次性用品的法规,这说明我们在加强城市规划、治理环境污染方面已达成共识,但纵观各地的治理效果,我们发现,便宜的发泡餐饮具及超薄塑料袋在市场上还是无所不在,可降解的环保替代品依然是“曲高和寡”,可见,对白色污染的治理如仅靠政府一方出台禁产、禁用法令尚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市民塑料袋的使用率很高,一时或小范围的治理效果难显。去年末,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和商务部联合发布的《超市节能问题报告》显示,中国快速消费品零售全行业每年消耗的塑料袋数量约为500亿个。仅广州一地,每天产生的塑料袋垃圾就近2000万个。以20万个为1吨计算,一年下来塑料袋带来的垃圾就有1390吨,其占垃圾成分已从3%上升到22%,是15年前的136倍,面对如此惊人的使用率和使用量现实,面对我们在卫生环保管理制度上尚不具备统一宏观的管理协调体制现实,仅仅寄望于法规的制定推行,寄望于几年内小范围的禁产禁用,就给人有只“堵”不“输”,靠法规简单强制的疑问,实际上,去年年初,广州市有关部门提出的对使用塑料袋收费从高端顾客、高端市场和高端社区逐步推广实施的办法没能被大面积推开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借鉴。

  绿色环保塑料袋还难以让市民普遍接受。这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我们的政府部门在加强认证监管等手段之外,还没推出能让市民易于辨别的既符合规范又品质优良的绿色包装产品和专用标志,这也是为什么虽然早在1990年卫生部就发布了《关于食品用塑料制品及原材料卫生管理办法》,但十多年来大量再生塑料袋还在与食品“肌肤相亲”的原因。二是其价格昂贵让人忘而却步,据介绍,超薄塑料袋在批发市场上一般是三到四分钱一个,而可降解塑料袋每个则在一毛五分左右, 对于一个一天只用500个塑料袋的商场来说,一天的成本就要多出60多元,这种利润成本差异,难说能不让人们有所顾忌。

塑料垃圾治理是一个长期工程,需要我们从“减、管、用、教”等多方面加强治理。既需要通过实施减免税等政策来促进和鼓励环保产业的形成,也需要运用“谁污染谁治理”和“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征收塑料垃圾产生费,更需要抓住市民的生活实际,加强对环保塑料袋的认证和推广,让市民无需专业测定也可以轻易鉴别塑料袋的品类和级别,这样,我们就能在政策导向、产业结构调整、城市规划、科技开发等诸多方面形成对“白色污染”的综合治理,达到循环利用、造福人类的目的。

15、摸清环境污染底数是当务之急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8年01月09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8-01-09/143013227143s.shtml

  我国将于2008年初启动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准确了解全国污染物的排放情况。湖南省从去年3月就开始从战略层面加强环境保护政策研究,制定了《第一次全省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全省各市州按照统一部署和要求,开展污染源普查工作。据介绍,湖南省近两万普查员和指导员的培训已在12月全面铺开,培训结束后,湖南省污染源普查的关键阶段即入户调查阶段即将开始。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环保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2005年,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2006年,国务院召开了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做出了节能减排的重大决策,要求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将环境保护提到更高的战略位置,在5个方面、共15处强调了环境保护的内容。这次会议还决定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写入党的章程,充分表明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真正进入了党和国家工作的主干线、主战场和大舞台。

  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得工业污染、生活污染迅速增长,农业污染比重也逐步上升,环境形势日趋复杂,而当前掌握的污染源信息已远远跟不上形势的变化,无法为制订新的宏观调控和污染减排政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适时开展污染源普查,摸清环境污染底数,准确掌握基础环境数据,就可以掌握主动,一可以正确判断环境形势,科学制订环境保护的政策和规划,二可以有效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切实改善环境质量状况,三可以提高环境监管和执法水平,保障环境安全,四可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治病先治本,治污先治源。对湖南省来说,当前的环境保护工作已经步入历史性转变阶段。湖南省政府发布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召开了第六次全省环境保护大会,“十一五”规划确定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5年减少10%、镉、砷排放量减少25%的约束性指标。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抓紧建立科学统一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以使节能降耗、污染减排这两个约束性指标的评价具有可比性、科学性,已成为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摸清环境污染底数,准确掌握基础环境数据无疑是当务之急。

  显而易见,真实和准确是衡量污染源普查成功与否的标准。由于污染源普查涉及范围广、参与部门多、普查任务重、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等原因,获取真实准确的数据,需要克服各种各样客观存在的困难。因此,做好这项工作,需要社会各界和全体公民热情关注和积极支持。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把污染源普查这一建设生态文明的前期性、先导性工作抓实抓好,为从源头上治理污染、保护环境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观点要览>>>

  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本质上是对社会总资源的最佳管理,当前需要的是更为科学、更为人本、更为公平公正的精细化 管理。随着形势的发展,我国污染源的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现行的环境统计制度对许多污染源的掌握存在遗漏,不能满足加强环境保护、减少污染排放的现实需要,必须通过调查及时加以完善。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节能减排形 势依然十分严峻,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迫切需要摸清污染状况、健全环境统计制度。当前开展的污染源普查,对于摸清自然资源家底,把握基本生态状况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