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07
今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 丽英)
环境资讯:
1、中国环境报: 全国首次污染源普查将全面启动
2、新华社: 我国加大对西北地区生态治理与保护力度
3、《财经》杂志: 三部门正在研究制订征收环境税
4、新华网: 国家投资2600多万元 精心保护高原之“肾”
5、新华网: 白洋淀"水荒""引黄济淀"工程再次启动
6、法制日报: 生态恶化处于历史上最为严重时期
地方信息:
7、新华网: 陕西启动污染源普查工作 涉及11个重污染行业
8、新华网: 兰州出现今冬最严重的污染天气
9、西海都市报: 青海湟水流域水质环境不容乐观
10、新华社: 贵州对环保不利地区实行“区域限批”政策
污染信息:
11、东方IC: 组图:黄河兰州段再遭污染 油污水冒起气泡
民间环保:
12、12月15日乐水行-----二道沟
环境曝光:
13、国际在线: 湖南人大曝光安化县钒厂污染 当地政府当保护伞
深度报道:
14、民营经济报: 地球焦渴:人类有可能无地自容
环境时评:
15、人民网环保频道: 污染源普查“三不挂钩”彰显公正性
16、南方报业网: 开征环境税 GDP恶性增长必须付出代价
强力推荐:
17、绿家园强力推荐的两个网址
1、全国首次污染源普查将全面启动
来源:中国环境报 2008年01月07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8-01-07/094513211066s.shtml
1月4日,国家环保总局召开新闻通气会,向媒体通报全国污染源普查的准备工作和整体情况。全国污染源普查办公室副主任朱建平表示,经过一年多的精心准备,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即将全面启动,为了扎实做好这项技术含量高、难度大的重大国情调查,有关部门将严把数据质量关,确保普查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扎实准备全面推进
“此次普查的任务十分繁重。”朱建平介绍说,“工业源是这次普查的重点,主要包括除建筑业外的39个大行业,共计约180万家企业;农业源包括畜禽和水产养殖业、种植业;生活源包括住宿、餐饮等6个第三产业以及城镇居民生活污染、机动车尾气排放。居民生活污染不是针对每户居民进行调查,而是针对一个地区、一个县城的人口、生活习惯和生活原料消耗等,通过产排污系数来推算。”
朱建平说,此次普查涉及全国33个省级(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全军环办)、333个地级、2859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截至目前,均已成立了普查领导办事机构,根据各地情况启动了污染源普查工作。但有几个节点,即普查工作的总体时间安排必须得到各级普查办的重视。一是去年7~10月的试点工作,现已顺利完成。二是今年2月起全面普查必须启动,之前的准备工作务必就绪。第三个节点就是从今年2月中旬开始,在两个月内,集中人力、物力打攻坚战,力争4月底前全部完成普查表的填报与初审工作;7月底之前地方各省要上报普查主要数据。目前来看,整个普查的安排比原计划提前了半年,时间紧,任务重。各地都要制定周密详细的工作计划,将普查任务按范围、按对象,逐一分解落实到各部门、每个人,严格建立责任制。
朱建平透露,8~12月,国家普查办将对地方污染源普查数据进行抽查和汇总,基本完成全国污染源普查主要数据的审核和汇总;2009年上半年总结发布数据。普查数据将作为我国“十二五”期间污染减排目标制定的依据。以后,我国还将每10年开展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
层层把关确保质量
谈到污染源普查经费的落实,朱建平很有底气,他说:“目前,财政部已审核下达了2007年普查经费7.37亿元,其中中央部门4.51亿元,补助中西部困难地区2.86亿元。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也已核拨了本省2007年普查经费或安排了启动经费。其他地区的经费也正在抓紧申报或核定之中。”
朱建平介绍说,经费主要用于完善机构设置、制定技术规范、开展重点污染源实地监测、组织进行产排污系数测算、人员培训宣传等工作,确保普查工作的科学规范和普查数据的真实有效。按照《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方案》的要求,已建立了一个较为完备的数据质量控制系统。
首先是严格技术规定。目前已制定了关于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及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普查和普查质量管理、数据审核、数据录入与传输等9项普查技术规定,以及数据处理、清查、普查员管理等多项工作细则。针对工业、农业、生活及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4类普查对象,设计编制了整套66张普查表式及指标解释,组织开发了与之配套的计算机软件,今年1月可全部发送到基层普查办。在这一环节,由于涉及了一定的技术要求和逻辑规范,一些明显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数据将不会被表格软件接受。
二是采取多种方法审核数据。物料衡算法要求高、难度大,准确度也较高,作为仲裁数据真实之用;排污系数代表一个行业的平均排放水平,可快速衡量、审核污染源普查的实测数据,一旦两者误差超过20%,就需再审核。朱建平解释说,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是根据行业的规模、原料和工艺等来核算该行业产生和排放污染物的系数。为了保证普查数据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国家环保总局组织了上百家全国工业行业管理协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地方环境监测站、农业环保站开展大规模的工业、农业、生活污染源及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的产排污系数测算工作。目前,工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已经完成,可马上投入使用。
三是强化数据审核,确保数据质量。从今年2月现场调查环节开始,基层普查办对获取的每张普查表、每项关键指标,都要经过4道关口审查确认后才能进行数据录入。同时,上级普查办还要对下一级汇集的数据进行逐级随机抽样复核。对达不到规定要求的,责成其重新填报。另外,每一阶段都要进行一次从国家到地方的逐级抽核查,及时发现问题和漏洞。
四是开展广泛培训,确保队伍专业素质。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将调动的非普查对象内部人员就超过百万,他们在普查工作中的表现是否专业、科学、规范,将直接影响数据质量。为此,对普查人员的培训一直是准备工作的重点。国家普查办已组织了全国近5000人次的普查师资和业务骨干培训,为目前正在进行的全国大规模培训积累了经验。朱建平指出,在普查中,建议将普查人员分类,较为简单的生活源普查多发动社会群众力量;较为复杂的工业园普查则要以环保系统工作人员为主;至于对重点企业,则需要发动企业内部人员的积极性,对其进行普查业务培训,共同完成工作。
五是消除地方、企业顾虑,严格虚报瞒报处罚。据了解,《方案》严格限定普查数据不与“十一五”总量削减任务、目标责任制考核及排污收费等工作挂钩,不作为对普查对象实施处罚性收费的依据。“它只是为国家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及相关法律政策提供决策数据依据。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地方、企业真实上报数据的‘勇气’”。朱建平希望,所有被调查的单位要依法如实提供数据。对普查表填报、数据审核阶段和普查数据录入、抽查阶段工作质量进行核查。对虚报、瞒报、伪造、篡改普查资料的,要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根据《统计法》,若发生上述行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可以给予警告或处以5万元以下的罚款。
2、我国加大对西北地区生态治理与保护力度
来源:新华社2008年01月0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740407.html
新华社兰州1月6日电(记者朱国亮 连振祥)在最近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国政府连续批准和启动了对中国西北地区三个生态恶化流域进行综合治理与保护的工程项目,总投资过百亿元人民币。
中国政府的举动显示,中国正在加大对西北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力度。
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日前透露,《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获得国家有关部门批复,中国政府将投资15.67亿元对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与综合治理。
2007年12月中旬,甘肃省《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获得国家相关部门批复,总投资达47.49亿元。数天后又正式启动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总投资也高达44.51亿元。
此前中国政府还对地处西北的两条国内最大的内陆河——塔里木河和黑河进行了流域生态治理和保护。目前治理项目还在进行中,总投资近120亿元人民币。
中国西北地区是中国生态最为脆弱的地区,同时又是生态区位十分重要的地区,这里是黄河、长江等主要河流的发源地和水源补给地,也是沙尘暴的策源地。在过去几十年里,由于气候变化,经济发展,人为活动增加,生态出现恶化趋势。
中国治沙权威机构甘肃沙漠治理研究所负责人王继和说:“中国东西部差距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是西部生态恶化造成的,所以对西部生态的治理可以减少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态。”
中国对西北生态的治理,也得到了当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在甘肃长期从事生态管护工作的张勇告诉记者,草地的退化已影响到牧民的生活,牧民都迫切盼望国家加强对他们赖以生存的草原的保护和治理。在平日里,一些牧民还义务保护当地珍稀野生动物,开展一些草原治理项目。
目前,中国已进行的生态治理项目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记者日前从黄河水利委员会黑河流域管理局了解到,黑河下游曾一度干涸的东居延海水域面积继续扩大,最大水域面积达到39平方公里,连续3年没干涸。
接受记者采访的中国西北地区的官员、学者、群众多认为,随着中国政府对西北生态保护力度的加强,中国西北地区一些恶化的生态环境将会逐渐好转。
3、三部门正在研究制订征收环境税
来源:《财经》杂志2008-01-07
http://news.h2o-china.com/policy/policies_laws/663971199689357_1.shtml
开征环境税将成2008年政府重点推进的税收改革之一。记者近日获知,开征环境税的具体研究制订工作由财政部税政司、国税总局地方税司和国家环保总局政策法规司三部门联合进行。
对于环境税的开征,目前部门间存在不同意见。国家环保总局、国税总局认为,可以开征独立的环境税;财政部则倾向于对现有税种“绿化”,即通过对现有部分税种的改革和完善,体现环境保护的要求,如提高资源税、消费税税负,同时扩大征税范围,改变计征办法等,以达到与开征独立环境税类似的作用。
而2008年中国环境税制改革的推进,可以确定的是,污染环境的税收负担大幅提高已成必然。
4、国家投资2600多万元 精心保护高原之“肾”
来源:新华网2008年01月0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741676.html
近日,国家再次向青海省下达湿地保护专项资金1457万元,用于保护和恢复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和可鲁克湖-托素湖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至此,国家用于这两项保护工程的总投资额为2652万元。
青海省地处长江、黄河和澜沧江之源,河流纵横,湖泊沼泽广布,湿地资源丰富,有各类型的湿地约557万公顷,其中100公顷以上的湿地面积为413万公顷,位居全国第四;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海拔湿地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31.49%,面积仅次于西藏,居全国第二。青海也是我国最主要的水源地和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青海高原湿地面积不断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输出水量减少,湿地及周边地区荒漠化趋势加剧,生态系统面临退化危机。
青海省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郑桂云介绍,丰富的湿地资源不仅能够调节气候、净化水质、防风固沙,而且在保存生物多样性和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保护以及恢复青海境内的湿地资源,有如呵护高原的“肾”,更深远的意义在于稳定和改善三江源中下游的生态环境。
据了解,此次国家下达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科研监测中心鸟类环志站、生态和水文监测站、管护点的建设;以及防风固沙育灌草、植被恢复、栖息地生态环境改善等项目。
5、白洋淀"水荒""引黄济淀"工程再次启动
来源: 新华网 2008-01-07
http://www.waterinfo.com.cn/ywkd-1/guonei/200801070006.htm
记者从黄河水利委员会了解到,为了缓解河北白洋淀“水荒”,1月下旬,黄委会将再次向白洋淀应急调水。
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总面积366平方公里,有“华北明珠”之誉。去年下半年以来,河北省大旱,降雨量较常年偏少21%。自6月16日起,白洋淀水位降至设计干淀水位以下,到去年底,水面缩小至60平方公里以下,淀区天然湿地生态系统遭受不同程度破坏,严重影响淀区23万人的生产生活。
为缓解白洋淀“水荒”,有关方面决定再次实施“引黄济淀”工程,以缓解白洋淀缺水危机。
2006年,为了缓解白洋淀缺水危机,国家首次实施“引黄济淀”应急生态调水工程,共从黄河取水4.79亿立方米,为白洋淀补水1亿立方米。
据黄委会负责人介绍,本次“引黄济淀”输水线路与2006年首次“引黄济淀”线路相同,全长399公里。届时,将从山东聊城位山闸引黄河水7亿立方米,为白洋淀补水1.5亿立方米。目前,黄河河务部门正在进行“引黄济淀”工程渠首的应急施工。(完)
6、生态恶化处于历史上最为严重时期
来源:法制日报2008-01-07
http://news.h2o-china.com/policy/industry_manage/663691199682515_1.shtml
“生态恶化处于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时期。”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毛如柏今日在此间结束的“中华环保世纪行15周年座谈会”上这样表示。对此,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热地提出的对策是,必须在加强人大法律监督的基础上,强化媒体舆论监督,充分发挥舆论的威力。
毛如柏给我国目前的环境状况再敲警钟。他认为,当前,我国环境状况虽然局部有所改善,但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总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资源型、污染型缺水并存,水环境污染触目惊心;能源的高消耗、低效利用以及结构性污染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生态恶化处于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时期。
“我们走的是一条边污染边治理的路子。问题表现在基层,但根本上是个法制、体制、机制的问题,包括法律的约束力、政策的导向力、行政的管制力等等。”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叶如棠也这样认为。
以毛如柏为主任委员、叶如棠等为副主任委员的此届全国人大环资委通过五年的环境执法检查,对我国的环境状况掌握得更加真实。叶如棠认为,我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形势还相当严峻。
目前我国经济运行尚未有效摆脱粗放发展的模式,单位GDP能耗仍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高能耗重污染行业仍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随着加工工业特别是重化工工业的快速发展,一些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状况令人担忧,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
面对我国严峻的环境资源形势以及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窘迫局面,热地提出,必须在强化人大法律监督的基础上,强化媒体舆论监督,充分发挥舆论的威力,达到深入宣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促进相关法律切实贯彻执行,监督和支持地方政府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提高社会环境资源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等多重目的,在全社会形成以舆论提高监督实效,以监督推动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的良好局面。
叶如棠希望,要认真贯彻监督法,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宣传守法执法先进典型,揭露违法案件、鞭挞恶劣行为,维护宪法和环境资源法律法规的严肃和权威。
据介绍,中华环保世纪行从1993年开展以来,15年里,有8万多人次参加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活动,共播发稿件20多万篇。
7、陕西启动污染源普查工作 涉及11个重污染行业
来源:新华网2008年01月0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741316.html
记者从陕西省环保部门了解到,目前,陕西省污染源普查前期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并印发了全省污染源普查方案。根据方案,这次污染源普查对象为陕西省所有排放污染物的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据介绍,本次污染源普查的污染物种类都是对环境影响较大、对污染防治具有普遍意义的污染物。包括废水、废气、工业固体废物、脱硫设施产生的石膏、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和危险废物焚烧的残渣、伴生放射性矿物开发利用和民用核技术利用企业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物、放射源。
根据《第一次全省污染源普查方案》规定,这次污染源普查对象为陕西行政区域内所有排放污染物的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工业重点污染源包括重金属、危险废物、放射性物质排放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其中涉及11个重污染行业,包括造纸及纸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中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
8、兰州出现今冬最严重的污染天气
来源:新华网 2008年01月06日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1/06/content_7374535.htm
图片说明:兰州市区空气质量连续两天为中度污染 新华社照片,兰州,2008年1月6日 兰州市区空气质量连续两天为中度污染 1月6日,几位兰州市民在黄河岸边游玩。截至当日,兰州市区空气质量连续两天为中度污染,并出现严重烟霾天气。 新华社记者 张锰 摄
新华网兰州1月6日电(记者 朱国亮)从5日下午到6日中午,兰州的污染指数高达419,为今年第一个重污染天气,也是入冬以来污染最严重的一天。
前一段时间,由于有冷空气来临,兰州大气污染有所减轻,出现难得的阳光明媚的好天气。但近日又逐渐加重。5日下午到6日上午尤其严重,整座城市被烟雾笼罩,从附近的山上俯瞰,兰州城完全消失在烟海中,只有一些高楼的顶部,如同船只,浮在烟雾之上。而站在大街上,平日清晰可见的南北大山,如今也不见踪影。街上许多行人都戴着口罩,空气中明显有煤烟味道。
兰州中心气象台介绍,5日下午至6日中午,兰州空气污染指数高达419,为重污染天气,重污染区域覆盖了兰州市区及西固区,污染物主要为可吸入颗粒物。这是兰州入冬以来第二个重污染天气,上一次发生在12月8日,污染指数为302。
兰州中心气象台介绍,从气象角度而言,污染加重主要是因为在西北气流控制下,兰州天气处于静风稳定状态,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空气中的污染物累积在兰州市区上空挥之不去。预计近期内兰州空气质量不会有大的改观,兰州市民还将被恼人的烟霾缠绕几天。
9、青海湟水流域水质环境不容乐观
来源:西海都市报2008-01-07
http://news.h2o-china.com/society/wastewater/663501199673381_1.shtml
西宁1月6日电 2007年底,青海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和青海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发布2006年度水资源质量年报。年报表明,由于人口增加、工业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加大,湟水流域水质环境不容乐观。
本次监测中,对湟水干流总评价河长224.3公里,水质达到和优于Ⅲ类水标准的河长为95.1公里,占总评价河长的42.4%,较上年有所下降。劣于Ⅲ类水标准的河长为129.2公里,占总评价河长的57.6%,较上年有所上升。湟水干流水质达到和优于Ⅲ类水标准的主要为上游河流,进入西宁后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湟水污染严重的河段是支流上的南川河口和六一桥,南川河口依然是湟水全流域污染最严重的河段,氨氮超标8.5倍,极值为每升27.7毫克,五日生化需氧量超标2.3倍,极值为每升19毫克。
研究人员分析认为,湟水河谷作为全省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近年来城市化、工业化程度不断加快,排污量不断增加,使湟水污染严重。造成这些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河流所在地区人口、社会经济活动高度集中,工业污染、城市生活污水、固体废物产生量大,而处置设施落后、处置率低,污水大部分直接排入河流,导致沿岸水质恶化。此外,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面源污染,如水土流失、农药化肥的使用、村镇村落地表径流的污染等。湟水流域水质环境不容乐观,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申维祖)
10、贵州对环保不利地区实行“区域限批”政策
来源:新华社2008年01月0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742993.html
新华社贵阳1月7日电(记者 李忠将)为加强环保工作力度,从2008年起,贵州省对环境保护不利地区将采取“区域限批”政策,以促进地方政府的环保工作。
贵州省环保局局长李康民说,今年,贵州省将对没有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地区,对环境违法现象突出的地区,对超过总量指标、重点项目未达到目标责任要求的地区采取有区别的“区域限批”政策。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不落实收费政策、污水处理厂建成后一年内实际处理水量达不到设计能力60%的,以及已建成污水处理设施但无故不运行的地区,也将实行这一政策。
同时,对地处长江、珠江上游地区的清水江流域、乌江流域停止审批外排废水含磷、氟化物、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项目,以保障“两江”流域的生态安全。
此外,2008年起,贵州省环保局对跨市(州、地)界河流及重点河流县界水体断面水质按年度目标进行考核和评定,对不能按期完成工作任务和污染反弹严重的市(州、地)和县(市、区),暂停审批该市(州、地)和县(市、区)的所有建设项目。
11、组图:黄河兰州段再遭污染 油污水冒起气泡
来源:东方IC2008年01月0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743349.html
甘肃省兰州市安宁黄河大桥下,大量的油污水排向黄河。
2008年1月3日,甘肃省兰州市安宁黄河大桥下,大量的油污水排向黄河。当日下午,兰州市环保部门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及时赶到现场进行调查。
甘肃省兰州市安宁黄河大桥下,大量的油污水排 向黄河。
12、12月15日乐水行-----二道沟
王小娜文图
12月15日,今天乐水行考察的河流是二道沟。早上八点半,40多名关注北京水环境的环保志愿者就在人民日报社门口集合了,铁杆小志愿者朱子熹、全逸周等也都不畏严寒,早早到达。
二道沟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外,属通惠河水系,是亮马河与通惠河之间主要的排水沟,肩负着一热电厂冷却循环水及汛期排洪泄洪的重要任务。二道沟现在的状态是干枯无水,垃圾成堆,臭气熏鼻,称得上是我们九月份以来所走过的河流当中最脏、最臭的一条河,今天参加乐水行的很多人都只能掩鼻而过。
二道沟不同河段的水质有明显的区别。在人民日报社附近的河段,二道沟只是没有生气,尚且没有到臭气熏天、垃圾成堆的地步。但是,当我们前行了200多米之后,二道沟的水质明显恶化,河道里垃圾成堆,远远地就能闻到一股令人作呕的臭气。说水质恶化,其实有一点不准确,因为二道沟里基本没有水,大部分河床都裸露在外,只有小的坑坑洼洼里有一点积水。
干枯的河道
垃圾堆积的河道
二道沟沿线是居民区,绝大部分是平房住户。他们沿河而居,终日与这条散发着臭气的河流相伴,并且不停歇地向河道里倾倒垃圾、排放生活污水。是河流的现状成就了他们的生活习惯还是他们的习惯成就了这条河流的现状。无论如何,人类与大自然是相互作用的。人类破坏了自然,最终也会受到来自自然界的惩罚。这些沿河而居的普通市民,他们是二道沟环境破坏的受害者。
二道沟两岸的平房居住带,环境也只能用脏乱差来形容
河流在一个城市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往往被城市的建设者们所忽视。近年来,北京城的人口急速扩张,但是市政建设却没有配套跟进,造成了污水、垃圾排放无序等诸多问题。二道沟两岸的垃圾倾倒就处于失控状态。
河边的“垃圾站”
河道成了生活废水的排放处
二道沟河道的现状
二道沟两岸的居民,大部分都是原来就居住在此地的村庄的村民,在城市改造的过程中,他们保住了自己的原有住地。但是由于这一地区的基础设施不健全,居民的生活垃圾全部被直接倾倒在河道里,生活污水也未经过任何处理就被排入了河道。在我们走访二道沟的过程中,我们亲眼见证了这种人类对河流的残酷伤害。
正在进行的河道改造
在走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河道里有工人正在施工。我们上前去询问这是什么工程,工人们都很警觉,并且极不情愿地告诉我们,这是为了迎接奥运会的召开对河道进行的改造。据了解,二道沟工程的下一步工作重点是沿河两岸的拆迁问题,绿化工程也会逐步进行.我们看到,河道又是采用了水泥浇筑的方式进行的。如果政府能够在若干年之前就对河道进行清淤改造,那是不是二道沟还是一幅田园风光呢?如果我们在四十年前就能够爱护河流,是不是就不用花费巨资进行这样的改造工程呢?
在中国房地产业高速发展的今天,河流被房地产开发商当作了提升楼盘价值的法宝。于是就出现了众多的河岸景观豪宅。二道沟,这样一条又脏又臭的河竟然也被房地产开发商看上了!在我们穿过了简陋的平房居住带后不到一百米的区域,河的两岸耸立着很多景观豪宅。我们发现,这一段的河道已经被改造过,这可能与开发商的努力有很大关系。我们不仅唏嘘,难道只有在利益的驱动下,人们才会关心环境、保护环境吗?
二道沟正在改造的一段河道(河水已经不臭了,并且两岸有了植被,从这样的景象看来还是初期工程)
我们很希望在下次的拜访中看到二道沟的环境有所改善。
13、湖南人大曝光安化县钒厂污染 当地政府当保护伞
来源:国际在线2008年01月07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8-01-07/005114679497.shtml
2007年11月中旬,《市场报》记者在湖南益阳安化县东坪镇远远就能看见华林钒业厂区的烟囱冒出滚滚浓烟,烟囱周围的几个山头光秃秃的。村民告诉《市场报》记者,这里以前林木茂盛,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导致现在惨状的元凶是钒厂排放的浓烟。
在离钒厂较近的东坪镇下烟村,村民廖宏良告诉《市场报》记者,钒厂排出的浓烟不仅让山头草木不生,就连周边村民们种的水稻和经济作物都深受其害。“今年的水稻每亩至少减产200斤”,他指着门前的稻田说。玉米、花生、油菜等作物同样减产,栗子树、山楂树、桔子树不结果实,楠竹枯黄不长。他还告诉记者,由于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容易形成酸雨酸雾,“外面的电线极易受到腐蚀,家里的门锁、电视机、电冰箱、锄头等金属物品也极易生锈。”同样受废气威胁的还有村民的身体,气味难闻、刺激眼睛不说,还让人头晕、恶心。“有些村民得癌症死了,不知道是不是与这个有关”,廖宏良不无担心地说。除了废气污染外,钒厂生产形成的废渣直接排放到资江河里,水源遭到破坏,严重影响下游河道的水质。
据介绍,遭受钒厂污染威胁的不止是下烟村的村民,附近的中烟村、上烟村、酉州村等几个村都在污染范围之内,近万名村民的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招商引资没有治住污染
华林钒业的前身是东坪钒厂是一个因环境污染问题而颇受关注的企业。
2002年、2003年,益阳市人大常委会连续两次组织省市人大代表及有关部门负责人视察资水河道,在安化时重点察看了东坪钒厂的排污情况,对钒厂提出了停产整治的意见。
随后,益阳市针对东坪钒冶炼厂排放废气污染周围的大气环境,废渣污染资江水质并堵塞资江河道的问题,作出整体搬迁的决定,但东坪钒厂是一个镇办企业,没有资金择址新建。
于是,当时的益阳市环保局和安化县委、县政府、东坪镇政府及东坪钒厂等通过招商引资于2004年9月与温州某投资方达成协议,引进资金2000万元,关停原钒厂,并新建年产500吨五氧化二钒和综合利用全部固体废渣,并签订了合同。
益阳市环保局办公室王姓负责人在接受《市场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华林钒业建立后非常注重对冶炼钒矿所产生的各类污染物的处理,为此“投入了上千万资金”。
而相关信息显示,2005年8月即合同签订的第二年,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召开新闻发布会,曝光了该省三大水违法典型案件,安化东坪钒厂榜上有名,原因是该厂每年将大量废渣弃置于资江河道,严重影响防洪安全,同时排放的废水废气严重污染了资水水质和周边环境。
在村民廖宏良的眼里,“上千万资金”只是烟囱的大小、高度发生了一点变化。他告诉《市场报》记者,东坪钒厂变为华林钒业后,对三废的处理丝毫没有进展,“除了烟囱变粗和加高了一些外,其他的和以前相比没有变化。”而仅有的这一点变化也是直到2007年6月才出现。
当地政府充当保护伞
安化县东坪镇拥有丰富的钒矿资源,上世纪60年代就进行开采,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东坪钒厂一度是安化县的重点企业、利税大户。因此,东坪钒厂屡屡遭遇环境污染危机,当地政府部门却仍不愿意将其关闭。
经过招商引资后的变身,东坪钒厂曾经承担的经济支柱作用落到了华林钒业肩上。但从这几年上缴利税情况来看,它并没有为当地财政做出多大贡献。
2007年10月上任的东坪镇镇长李太源告诉《市场报》记者,该厂“前年、去年没有上缴利税,2007年也才10万元。”究其原因,是受到矿源和市场行情影响,“2007年钒矿的市场行情不好,价格从以前的30万元/吨跌到了9万元/吨,再加上原材料供应不上,目前华林钒业生产不是很正常。”
而据记者了解,建立钒厂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拥有稳定的矿源;必须是低钠、无钠工艺,规模每年要超过500吨;五氧化二钒提取率必须要高于60%;保证生产区域内环境好,大气扩散能力强等。
尽管华林钒业不符合建立钒厂的标准,尽管村民们不停地反映污染问题,但当地政府始终不愿放弃钒厂,甚至还加以保护。
《市场报》记者在东坪镇镇政府大门左侧悬挂的工作公示牌上看到,东坪镇2007年着重抓好的重点项目中,华林钒业排在了第一位:“强力推进华林钒业正常生产,组建专门班子,着重解决华林钒业的周边环境、矿石基地,力争年内实现五氧化二钒400吨。”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李太源也一直为华林钒业污染问题进行开脱,甚至将其归咎为内部利益之争。“村民之所以反对华林钒业生产,其实并非环境污染问题,而是他们与华林钒业之间的利益没有达成一致。”(来源:市场报)本报记者 冯志伟 实习生 唐明波
14、地球焦渴:人类有可能无地自容
来源:民营经济报2008-01-07邱登科
http://news.h2o-china.com/information/world/663581199675395_1.shtml
和中国不同的是,美国人越来越多的聚集到原本就缺水的西南部地区(如南加州和亚利桑那州),导致当地用水出现大量新的问题。而中国人则越来越多的聚集到原本水源丰沛的东南部地区。但不妙的是,原来的鱼米之乡由于人类活动的干预导致的水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最新消息显示,广东已经出现大面积干旱,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从数千平方公里缩减到仅50余平方公里,而地球的其它区域用水形势也不乐观,全球十大水系均面临着“严重危险(世界自然基金会评语)”。人类与水的关系从来都伴随和谐与冲突、依存与防范、利用与践踏,但在目前,和谐、依存、利用似乎越来越被冲突、防范、践踏所压倒。本专题通过事实与分析,试图辩明人类与水目前的关系处境,唤醒更多公民和企业的节水、惜水意识。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故几于道。”
———老子·《道德经》
“地球上最后一滴水一定是人类自己的眼泪。”
———某博客
美国环保总署(EPA)水资源办公室地下水与饮用水办公室主任特别助理维罗尼卡·布莱特接受记者专访
“要让公民摆脱对水问题的无知”
前来中国进行水资源问题学术交流的维罗尼卡·布莱特从事了近20年与水相关的科研和管理工作,她在处理水问题紧急事务方面成就卓越,曾经参与过环保署(EPA)应对2005年墨西哥湾飓风的工作组并获得嘉奖。
在超过一小时的访谈中,本报记者曾试图请她更加广泛地对中国水问题提出她的看法,但她思维精准地紧紧扣住“人类与水”这一泛性话题。例如在谈到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时,她就非常清晰地将由此带来的水质参数的变化进行了详细列举,并对有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了专业预测。
在她看来,最重要的是公民的节水意识。作为政府水资源管理部门,首要的职责是充分了解本土水资源分布状况,合理控制水资源的分配与使用,严格管理下水排放标准,详细评估水的不同用途。
尽管美国人和中国人与水的关系没有本质区别,但美国和中国面临的水危机所涉及的问题却不尽相同,在维罗尼卡·布莱特看来,中国应该充分吸取美国在处理水危机问题上的教训,让企业和民众有更加良好的用水意识。
80亿美元重金改善水资源
记者:近期EPA在提高水资源监管门槛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维罗尼卡·布莱特:最新的好消息是联邦政府拨款80亿美元致力于长期改善水资源管理体系,包括从水资源评估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等每一个环节。最新的坏消息是初步评估结果显示,美国全国有40%的水资源达不到使用标准。一方面显示出监管门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表明水资源管理还面临着重重困难。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的工业用水和排放管理已经显示出良好的效果,但随着管理的细化和深入,新的问题开始暴露出来。例如我们将水的用途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分类,哪些水适宜人类饮用、哪些水适宜野生动物饮用、哪些水适宜农业灌溉,按照新的更加严格的要求,水资源监管问题也就随之变得更加困难。
气候变化带来一系列新问题
记者: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共识。随之而来的是对水资源的影响。在您看来,气候变化会引起哪些水资源问题?应该如何应对?
维罗尼卡·布莱特: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极端气候现象(如高温、干旱、涝灾、严寒等)对水资源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会带来水中化学成分的变化,例如当干旱成为常态,有害物质的量相应必然会增加,其中最常见的例子是河流的咸潮导致河水成分的变化;其次是水资源中生物、微生物种类也会发生变化,导致水的用途要根据这些变化来进行调整;最后一点容易被忽略的是水温的变化,这一点要引起重视,因为水温的变化同样会引起一系列问题,如水的用途可能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因此联邦政府在增加80亿美元水资源管理预算时,在国会曾经引起争议,但最终能够获得通过的主要原因就在于随着时间的推移,水资源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化。
气候变化给水管理和水应用带来极大的困难,EPA非常关注,也要求全国范围做好准备,同时还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应对挑战,考虑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变化条件,不同的水系标准。
美国水问题的两大挑战
维罗尼卡·布莱特:美国所面临的还不仅仅是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水资源问题。实际上,美国目前在水问题上还面临着两大挑战。首先是美国目前使用的水处理设施主要是30年到50年前的装备,这些装备已经不能够适应目前的水环境,急需大量更换;其次是美国人越来越多的聚集到原本就缺水的西南部地区(如南加州和亚利桑那州),导致当地用水出现大量新的问题。
“节约出来的水是最优质的水”
记者:人类与水的关系从来都伴随和谐与冲突、依存与防范、利用与践踏,但在目前,和谐、依存、利用似乎越来越被冲突、防范、践踏所压倒。对此您有何看法和建议?
维罗尼卡·布莱特:这是一个富有哲理的问题,我认为根本的解决途径是改变公民的用水观念。要通过教育让公民具备节水意识,任何处理后的水都没有节约出来的水干净,节约出来的水才是最优质的水。另外,政府在鼓励节水方面也应该有所作为,尽快形成一套用水量和价格挂钩的机制。
世界十大河流面临严重危险
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报告称,受气候变化、污染等因素的影响,世界上的一些主要河流正面临日益严重的干涸危险。
题为《世界面临最严重危险的10条河流》的报告列出了受威胁最深的大河:亚洲的湄公河、怒江、长江、恒河和印度河,欧洲的多瑙河,南美洲的拉普拉塔河,北美洲的格兰德河,非洲的尼罗河,大洋洲的墨累-达令河。
世界自然基金会称,这10条“人类的血脉”正遭受人为破坏:河水被抽干,水坝破坏生态系统,污染严重,而生活在流域中的人类和野生动物也面临威胁。
据悉,全球大约41%的人口居住在这些流域,1万种淡水动物和植物中至少20%已经灭绝。
世界自然基金会通过历史报告和专家的建议起草了这份名单。被选中的都是已经遭遇多重破坏,在未来10年可能发生显著变化的淡水流域。
1.格兰德河主要威胁:抽水过度,盐化,外来物种入侵
2.长江主要威胁:污染,捕捞过度
3.湄公河主要威胁:捕捞过度,149座规划中的大坝,森林采伐,污染
4.怒江主要威胁:16座申请中的大坝
5.墨累-达令河流域主要威胁:外来入侵物种,盐化,气候变暖
6.恒河主要威胁:抽水过度,14座申请中的大坝,气候变暖
7.印度河主要威胁:气候变暖,抽水过度,污染和6座申请中的大坝
8.拉普拉塔河流域(包括巴拉圭河、巴拉那河和乌拉圭河)主要威胁:27座申请中的大坝,河道疏浚,捕捞过度,气候变暖和污染
9.尼罗河主要威胁:气候变暖,抽水,外来入侵物种
10.多瑙河主要威胁:8个申请中的大坝,航运设施,防洪设施,污染和外来入侵物种
15、污染源普查“三不挂钩”彰显公正性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8年01月07日 梁江涛
http://env.people.com.cn/GB/6739321.html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朱建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此次污染源普查数据严格限定用于污染源普查目的,不与“十一五”总量削减任务、目标责任制考核及排污收费等工作挂钩,不作为对普查对象实施处罚性收费的依据。(1月4日人民网)
笔者认为,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三不挂钩”彰显公正性,将使普查数据更加客观准确,真实有效。因此,确定这样的原则乃超前之举,理性之举,科学之举,务实之举。
一是不与“十一五”总量削减任务和目标责任制考核挂钩,这一原则规定有效的防止某些地方政府为政绩计而影响污染源普查的客观性与真实性。众所周知,“十一五”总量削减任务就是节能减排的“一揽子指标”,直接涉及到各级地方政府领导的任期目标,而目标责任制考核涵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方方面面,同样也与领导们牵着骨头连着筋。如果污染源普查与这两个“大盖帽”目标挂上钩,那么,很难说普查工作不受地方保护主义的行政干预,甚至有的地方上报数据要交由领导最后敲定,这样一来,其真实可靠可想而知。
二不与排污收费等工作挂钩,这一原则使环保部门作为直接从事普查的主体更加超脱,不受任何自身利益的左右。大家都知道,征收排污费既是对环境的欠量补偿,为污染源治理积聚必不可少的资金,同时也是环保部门依法监管的重要手段和措施。毋须讳言,环保部门与征收排污费还有一定利益上的“暧昧之情”,甚至有的地方环保部门正常运行费用都与征收排污费挂钩,一荣俱荣,一毁俱毁,收不到排污费的基层环保局连人头经费都难以保障,别说砌大楼,坐小车了。因此,让此次污染源普查与排污费工作“桥归桥,路归路”,有利于环保部门公正客观、目不斜视、心无偏倚、善始善终地搞好此次普查。
三不与对普查对象实施处罚性收费挂钩。这一原则有助于普查对象消除种种顾虑和抵触心理,积极主动地配合环保部门搞好此次普查。所谓处罚性收费,说白了就是罚款。也就是说,不能以普查数据作为任何行政处罚的依据,让普查对象因为提供了真实数据而利益受损。但这一原则,并不意味着普查对象在普查期间可以肆意排污,环保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是环保部门为了普查的公正性和准确性,坚守“一数专用”原则,宁愿增加行政成本,对非法排污企业重新检查监测,掌握证据,依法处罚,不搞“一数两用”或“一数多用”。从一个侧面,也折射出环保部门为追求数据真实而次优选择的一种“雅量”。
笔者期待着各级环保部门坚持全面调查,科学普查,依法普查,将第一次普查污染源工作纳入规范化、科学化和程序化轨道,力求真实客观,公正公平,准确有效,为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科学、翔实、全面的环境信息。
16、开征环境税 GDP恶性增长必须付出代价
来源:南方报业网2008年01月07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8-01-07/103114684608.shtml
开征环境税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一个出路,这是用税收激励制度向企业与个人发出保护环境的正确信号。
据《财经》杂志报道,开征环境税将成为2008年政府重点推进的税收政策之一。具体研究制定工作则由财政部税政司、国税总局地方税司和国家环保总局政策法规司三部门联合进行。开征环境税与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目标及发展公共交通等经济增长模式一起,成为扭转中国GDP增长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
环境危机无法忽视。中国的环境增长GDP增长是面子,环境污染与资源损耗是里子,内里千疮百孔而外表光鲜的经济增长迟早会付出惨重代价。
中国GDP近五年来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增长,但扣除环境损失,有些省份的实际GDP可能是零增长甚至是负增长。这是我国绿色GDP核算小组成员、北京光华管理学院教授雷明的结论。
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曾于2006年9月联合公布了2004年绿色GDP核算报告——所谓绿色GDP,分别用的是各省公布的GDP总量,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显示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但此后在一些地方政府的强烈反对下,已经核算完成的2005年绿色GDP数据难见天日。某些地方政府不愿意把经济活动高昂的资源与环境代价公之于众,希望这代表的是地方政府的羞耻之心,而不是文过饰非的官场态度。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朱之鑫在十七大记者招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在GDP核算中,将来一定要把必要的环境成本、资源消耗成本计算在内,关键在于,所谓“将来”必须有明确的时间界定,否则很可能成为遥遥无期的同义语。
藏住了绿色GDP数据,却藏不住环境污染的客观现实。环境代价正在显性化,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水质污染,内河湖泊的断流,以及水土流失与癌症村的增加,表明经济发展的成本已无可隐藏。不计后果的GDP增长,必然以日后更为高昂的代价为本轮经济增长周期画上刺耳的休止符。
从国际形势来看环保箭在弦上。除美国之外所有发达国家均已签署的《京都议定书》,其核心是确定一个二氧化碳排放的基准值,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虽然发展中国家的责任暂时被豁免,但迟早得加入这个团体之中,为过多排放的温室气体向其他国家购买排放权,付出不菲的代价。这意味着,高污染高发展之路的大门已经被封堵。
中国别无选择,低污染高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开征环境税,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势在必行。
为避免环境税异变为产业行政整合的手段,税收的公平尤为重要。在开征时对所有的企业一视同仁,中小企业与大型国企在统一的税率下进行,对大型国企征税不能以隐性补贴的方法进行财政返还,如政府对于中石化等公司的补贴等,这样做的结果是使税收激励无法通过价格传导体制发挥作用,使调控意图落空。部分地方政府滥用税收优惠政策是个屡治不绝的顽症,由于GDP仍是政绩考核的主要标准,在地方政府的默许下,长江口等地的造纸厂排污管直通入海口,各地赤潮、蓝藻泛滥。
改变目前头绪纷杂的排污收费制,改为统一的税收制度。目前我国的环保激励措施以收费为主征税为辅,税收散见于资源税、消费税、增值税等各项措施中,同时,资源税、消费税等税率低,对于资源产出地的环境破坏与资源损耗并未形成有效的补偿,造成企业巨富与资源产出地极贫的现象,由此形成错误的激励,企业滥采将富矿采为贫矿、资源浪费等现象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无法承受之痛。将环境税与资源税专款专用,设立专项环保基金,根据资源产出地的环保评级分别进行奖优罚劣式的拨付,才能改变当地产业生态。
减少收费、简化税目、增加税率,将排污税、产品税、能源税、二氧化碳税和二氧化硫税等列入现有的消费税等项目之下,提高征税效率降低征税成本。不能重蹈燃油税的覆辙,因为交通部等部门的反对,不能为了养活庞大的公路收费大军,致使燃油税十几年不能出台,影响中国税收激励机制全面改革的大局。
17、绿家园强力推荐的两个网址
下面这个网址记录了“江河十年行”第二年的全部历程。只有一年的时间,中国西部的江河有变化吗?生活在江边人的命运随着江河的变化也发生了变化吗?从这个网上你可以看到的不仅有这些江河的照片,也有行走中我们对这些变化的记录。http://www.jiangheshinian.blog.sohu.com/
2007年暑假,绿家园生态游去了位于我国西部的三江源。我们在那里看到了白色的长江,绿色的黄河和红色的澜沧江。这个网址上的游记,是参与这次江源行的一位志愿者花了四个月的时间写完的。里面有上百张有关我们祖国三大江源的风土人情的照片,也有作为一名志愿者在江源的亲身感受,对大自然的,对民族、文化、宗教,也有年轻人对大自然的理解。在这里我们推荐大家一读。照片可以收藏、心得可以分享、教训需要我们一起吸取。下面是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