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1-12
1、污染水体不会危及黄河三角洲湿地
来源:新华网 2006年01月12日
新华网济南1月11日电(记者王汝堂)黄河污染水体的前锋11日夜间将进入河口地区。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有关负责人称,由于冬季黄河水位较低,污染水体不会进入三角洲湿地危及湿地生态。
由河南省巩义市柴油泄漏造成的黄河污染水体11日正在逼近黄河三角洲地区,如果污染水体进入湿地,必将对湿地生态产生不利影响。
黄河口湿地是中国目前最年轻、保存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总面积达5200余平方公里。在河口湿地生存的野生植物已达390余种。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的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三角洲湿地位于黄河入海口两岸,是黄河汛期水流漫溢形成,深冬季节黄河水量较小,不会漫过河岸进入湿地。
小浪底水库为缓解柴油泄漏造成的污染加大了下泄流量,6日凌晨黄河流量由300立方米/秒左右迅速增加到600立方米/秒,增加的300立方米/秒流量一直持续到7日上午10时左右。11日下午,这股增大的流量已进入河口地区。
据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介绍,增大的300立方米/秒流量也不会漫过入海口河岸危及三角洲湿地。
在黄河污染水体进入山东省境内之前,山东省及时关闭了黄河所有取水口。黄河是胜利油田唯一的客水资源,17万名职工的生产生活用水均依赖于黄河。胜利油田的有关负责人说,胜利油田建有多处大型水库,冬季来临之前已蓄足了水,黄河污染水体到来的几天不会影响到胜利油田的用水。
2、长江扬中段沉船所载硫酸已安全处理 未造成污染
来源:《人民日报》 2006年01月12日
据新华社江苏扬中1月11日电 (记者王骏勇、刘兆权)记者从长江扬中段沉船现场事故处理方面获悉,11日下午6时左右,失事船只中的硫酸通过管道抽出来,直接输进早已准备好的两条化学品运输船,然后运往化学品厂进行处理。失事船也将被送往修理厂。此次事故未造成水体污染事故,对周围及下游居民的生产生活没有造成明显影响。但失踪的父女二人至今尚未找到。
8日凌晨,一艘江苏宿迁籍硫酸罐装船在长江扬中水域扬中市第二自来水厂取水口附近沉没。该货船装载465吨硫酸,船上3人落水,1人获救,另外两人下落不明。
8日,搜救人员将失事船只拖至出事地点下游1500米处,以消除对扬中市第二自来水厂取水口的污染威胁。9日,事故处理方面决定在沉船新的位置附近的江滩上开挖一个土坑,利用特殊管道将失事船只中储存的硫酸抽出,然后在岸上用强碱进行中和处理。
由于考虑到可能对土地产生污染,事故处理方面于10日改变方案,决定采用驳载的方式,将失事船只中的硫酸抽至另外的运输船,再运至下游的扬中市垃圾填埋场,进行中和处理。
为保障运输安全,在驳载之前,技术人员对硫酸进行搅拌。为防止在驳载过程中发生意外,现场事故处理方面又于10日晚8时左右紧急决定改变方案,拟将沉船平移,拖运至下游1500米左右的扬中市垃圾填埋场附近水域,再直接将硫酸抽至岸上的蓄水池,然后用强碱进行中和处理。
11日中午,失事船只已被拖至距打捞现场下游约500米处。这时,事故处理部门再次改变处理方案。沉船中的硫酸最终采取了驳载回收的方式。
3、“敬畏自然”与“装神弄鬼”
作者:陈季冰 来源:东方早报 2006年01月12日8
大约两个月前,我读到一篇报道:2005年美国《时代》周刊的“年度人物”很可能不是一个人,而是“自然”———2005年是一个天灾横行的年份,不少评委提议飓风“卡特里娜”为《时代》“2005年度人物”。
若放到国内视野里,情况也异常相似。去年是1998年之后我国遭遇自然灾害最严重的一个年份,而几乎每一件“天灾”背后,又总能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地找到“人祸”的影子。这些“天灾人祸”一次次地提醒我们,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的任务是极其艰巨的。
不过,看起来这只是一个有趣的花絮:2005年12月18日,最终评选结果揭晓,比尔·盖茨夫妇以及U2乐队主唱Bono三人分享了这一荣誉。
这件事情,连同为中医“正名”的运动让我很自然地联想到2004年下半年到2005年春之间国内知识界的另一场大讨论,话题焦点是“敬畏自然”。
其实争论本身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意义的,在当前这种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危机之下,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早已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识。争论的焦点是:人应当怎样看待自然?“文化保守主义者”之所以要使用“敬畏”这个词,是因为在他们看来,“自然”不仅养育了我们,而且它本身还拥有我们人类永远都无法理解的神秘意义和启示,即使人类的科技再发达,我们在它面前也不应该有丝毫的骄狂,我们永远只有顶礼膜拜的份儿。说穿了,他们是想借“自然”这个东西来为一个世纪之前已经“死了”的“上帝”还魂。
必须指出,不管科学技术发展到何种程度,人类始终应当在内心深处对某些东西保持敬畏之心。然而,所谓“敬畏”,是指向神圣之物的态度和情感,我丝毫不认为自然是神圣的。我们需要“敬畏”的不是“自然”。自然是我们人类能够凭借自身的理性逐步了解的,虽然至今我们对自然奥秘的了解还只是沧海一粟,但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我们终将揭开宇宙万物存在之谜。
不过,虽然自然是可以了解的,并不值得顶礼膜拜,但这决不意味着我们人类就有理由狂妄地去“征服”自然,或者宣称要做自然的“主人”。因为人与自然并不是敌对的或从属的关系,相反,人脱胎于自然,自然颇似人类的“母亲”。我们虽然没有必要“敬畏”我们的母亲,但每一个成年人都应该热爱、尊敬和善待曾经无私地养育我们的母亲。我认为,这种情感和态度也应当是人类对待自然最正确的选择。
我猜那些主张必须以“敬畏”态度对待自然的人士心目中的自然大概是壮阔的长江三峡,或者阿尔卑斯山脚下宁静的湖光山色,实际上这些优美的景致早已经不能被称为真正的“自然”了。在真正的“自然”中,除了上述这些美景之外,更多的恐怕是山洪爆发、河流改道、森林大火和生物之间残酷的弱肉强食……经过工业革命和现代化洗礼后的当今世界,几乎已经不可能找到哪怕是一个角落里还保存着一片真正的“自然”净土。今天的自然几乎全部都是“人为”的自然,或者说得更直接一些:在现代之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进入现代之后,自然反过来变成“人为”的一部分。
这样一个自然“人化”的过程注定是毫无美感并令人伤感的,对那些充满浪漫情怀的人文知识分子来说尤其如此。不过,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它的有益的一面,我们人类失去了一个原始的、真实的“自然”,换来的是安全、体面的文明生活,我们不再像我们的祖先那样时刻为饥饿、寒冷和凶猛野兽担惊受怕。所以,就连一向不遗余力地推崇并试图恢复上古“王道”社会的儒家先师孔子都会在不经意间感慨:“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我猜,如果一定要在“礼崩乐坏”的文明社会与淳朴无瑕的原始自然两者之间作一个选择的话,他肯定不会选择后者。我还觉得,如果人类有机会退回到纯正的“自然”里,拥抱我们的决不是人文知识分子想象中的田园牧歌和尘世天堂,而是霍布斯的那套野蛮凶残的“丛林法则”。
在我看来,造成当前自然破坏、生态恶化的罪魁祸首并不是科学技术本身,而是对科学技术的不恰当运用,而任何工具运用得不恰当都会带来灾难。伟大的哲学家康德第一次把人类知识清晰地分为“纯粹理性”、“实践理性”和“判断力”三个部分,分别对应于真、善、美三个不同领域,并且分别服从于不同的规则。我想,近代以来的诸多自然和社会问题,大多是由于我们人类的“实践理性”和“判断力”的提高跟不上“纯粹理性”的发展脚步而形成的人类知识状况整体不协调所致。我们最需要做的是尽快提高自己的道德和审美水准,而不是去延缓甚至阻止科学技术的进步。
近10年来我们民间传统风水迷信思想大有回潮之势,而与此相对应,一部分知识分子中也盛兴起一股反科学、反理性的神秘主义思潮。我不想轻易地对这种现象扣以“封建糟粕”之类的帽子,我还坚决认为,社会应当严格保护公民信仰自由的权利。作为坚定的人文主义者,我们要警惕和反对的,是那些打着拯救人类日益败坏的精神世界的旗号,复辟前现代社会神权统治的企图,不管他们要招的那个神名字叫“上帝”还是叫“自然”。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经指出,欧洲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是一个逐渐“理性化”的过程,现代化的本质就是世界“祛魅”的过程。当然,即便在这样一个理性化的时代,我们人类也仍然应该对某些东西始终保持一颗敬畏之心,但那不应该是任何客体化的神祗。真正值得我们敬畏的,是那些我们永远无法通过理性、道德和审美能力来分析和评判的事物,比如生命的终极意义,比如那个存在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超越尘世的彼岸……
4、中央电视台[央视论坛]:大运河“申遗”堵在哪里?
来源:中央电视台 2006年1月11日
嘉 宾:高级工艺美术师 朱炳仁研究员
北京大学景观学设计研究院的 俞孔坚教授
主持人:观众朋友您好,欢迎您光临今晚的《央视论坛》。那么最近有三位著名的遗产保护专家联名给京杭大运河沿岸的18个城市的市长写了一份公开信,呼吁用创新的思路来加快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的这样一个工作进程。那么京杭大运河举世闻名,它的申遗工作一直被国人所关注,那么现在这个申遗工作进行到什么程度了,为什么三位专家要给18位市长写一封公开信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聊的内容。
首先介绍一下演播室的嘉宾,一位是高级工艺美术师朱炳仁研究员,欢迎您。一位是北京大学景观学设计研究院的俞孔坚教授,欢迎您。那这样,我们在讨论这个话题之前,我们首先还是让观众朋友先了解一下京杭大运河的背景。
[短 片]
京杭大运河,北起通州,南至杭州,全长1794千米,是中国惟一一条南北走向的长河,也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它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它和长城一样,被人们视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两大工程奇迹。
京杭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代,繁荣于唐宋,截弯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大运河北连海河,南接钱塘江,经过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连成了统一的水运网,成为我国重要的一条南北水上干线。大运河纵贯华北平原、淮海平原和杭嘉湖平原,在其沿线形成了我国最富庶的农业区,并在沿线与支线网附近,崛起一大批繁华城镇。
作为历史上最重要的南北漕运通道,在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京杭大运河两岸留下了无数令后人感慨不已的文化遗迹。有学者这样形容:运河沿岸的古墩、古庙、古塔、古桥、老街、老店、老厂、老窑以及街市的繁华景象、市民的生活习俗,犹如《清明上河图》的长幅画卷展示在人们面前。
目前,京杭运河的通航里程为1442千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为877千米,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南的山东、江苏和浙江三省。
主持人:朱教授,我知道这三位学者,您就是写信的三位学者之一,从大运河这个背景短片介绍来看的话,国人会天然的认为像这样一条运河早应该是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了,那为什么您在写信的时候说要用“创新”的思路来推进申遗?
朱:大运河和其它遗产是不同的,主要不同的地方是它是活的,比如长城已经凝固了,长城我们现在要保护它的是原生态的。
主持人:没错。
朱:要保护它的历史原貌,但是运河呢,我们并不是保护它的历史原貌,运河它本身是,现在人类还在使用的,还在为中华民族出力的这么一个珍贵遗迹,那么对这种历史遗存的人类重大工程,我们怎么来对待它?所以它和其它这些的遗产是非常不同的,就在这一点。
主持人:您用创新的思路来推进申遗,这个创新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朱:运河的遗存不光是我们看到些遗迹,很重要的是运河沿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这些东西,就是我们怎么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遗产、自然文化遗产结合起来,一起来申遗,共同来申遗,把两者之间互相融合,互相穿插,而且互相提升。
俞:我们以前认为的遗产都是一个文物的概念。
主持人:对,没错。
俞:故宫、长城都是文物概念,这是死的,都没用的,刚才讲了大运河是活的,它还在用,活的遗产意味着它是能长期以来跟大地跟自然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关系。
主持人:其实你们说运河它申遗跟其它的遗产不一样的地方,一个重要点,就是它现在还是一个活的,还在为现在的生产生活做着服务,那么这是跟其它遗产的区别。但是从这一点来讲,可能百姓也不太容易理解,因为你说长城和故宫这是文化遗产,大家都非常理解。你说运河它已经融入到今天的生活状态了,它怎么是遗产呢?
俞:我简单举几个例子,像菲律宾的梯田稻作,稻田,稻田它可以是遗产。
主持人:就是现在还在种植,也是遗产?
俞:还在种的,也是遗产。文化景观的概念,实际上就是活的,人跟土地的一种关系,而大运河恰恰就是中国人跟土地的一种关系,最综合,最精华的一个反映。前不久我们北大组织了一个30人的自行车队,从北到南,从北京一直骑车到杭州。
主持人:考察京杭大运河。
俞:大家觉得,如果一生中,任何一个中国大学生,一生中如果没有骑车走大运河的话,他这一生是不完整的。
主持人:那你这样一说,将来大运河成了旅游热线了。朱教授您刚才强调申遗要创新,其中很重要的一点讲到,我们不光要申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同时还要把一些相关的,现在还留存的非物质、或者口述的,来申报非物质或者口述文化遗产。那我不知道这些内容主要是指哪些呢?
朱:我们大家知道这个运河,我们看到的很多历史遗迹,历史遗迹其实是作为文化的关节点,是一个一个的,比如说我们这个隋炀帝,隋炀帝那个时候要游江南,他建了很多的行宫,比如十几个行宫,建了很多驿站,有很多码头,如果这些东西还存在的话,它就是个关节点,这个遗存的关节点,这里一个点,那里一个点。但很多地方还是空白的,我们这条线怎么连起来?这个连起来有两种连法:一种连法就是我们创造,我们为后代创造一些新的东西,这些就是发展,否则的话,我们看到孤立的一个个连接点。第二个连接点是什么呢?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这两个连接点之间的,广大的这块土地上面有很多人在这里面劳作,在这里面创造,在发挥他自己的智慧,这些东西包括口传的,包括手工技艺,包括文化的,民间的传说,这些东西在这个连接点上,所体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连起来,我们就看到我们运河上面真的是奇异珍宝了,
主持人:也就是说实际在申遗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保护运河,就是现在可以看到的物质的现状,同时要把它旁边衍生或者承载的这些文化信息也保护下来。
朱:非常能够动人心魄的东西。
主持人:俞教授,刚才您讲了说带领学生从北京到杭州,沿着京杭大运河进行了一次考察,那么现状怎么样?保护的怎么样?
俞:应该是现在是处境很差,生存状态,我们有一个题目叫“大运河的生存状态”,这个生存状态应该是很差,不容乐观。
主持人:虽然活着,但活得不太好。
俞:对,第一个局部,就是作为一个遗产来说,好多都已经死了,比如说第一它断流了,就是济宁、山东以北,济宁以北这一段基本上断流了,没有水了,好多河道已经变成垃圾坑了,都是填满了垃圾,排污,有的已经种地了,平掉了,河好多地方已经没有了,断了。那么以南这一段,江南这一段,或者是济宁以南这一段,还有这一段,中运河,还有南运河这部分还有水,还很繁忙,但是也面临着(断流)。
朱:有些污染,水也很臭了。
俞:污染,污染很严重,另外它的真实性,它的面貌已经不断地在城市过程中被改掉了。比如说有的是出于好心给大运河治理,结果两边都筑成高高的水泥墙了;有的大运河,很有价值,两边马上就搞起房地产来了;有的要恢复大运河,像我们江南好多城市比较富有,像杭州、苏州都开始进行了。但是都造了一些假古董出来,好多都是造假,也就是说运河作为遗产它的真实性、完整性已经在消失,天天在消失,运河两岸非物质遗产也在消失,我们做过统计,做过调查,就问当地住在运河边上的人,关于运河你知道多少?我们非常惊奇,吃惊地发现,一大部分人已经对运河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
主持人:刚才两位都讲了它运河是活着的遗产,那么它这是跟其它遗产重要的区别。但是我觉得正因为它活着,它可能会生长,也可能会变异,它会跟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生长,而变异。那么现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可能自然就会把它一些功能消除了,这是不是保护的一个很重要的矛盾。比如说原来这个运河是有航运的功能,但现在我不需要航运了,这块地我可以做房地产了,那么当地经济要发展,本身的保护确实是一个矛盾的过程。
朱:其实这个矛盾应该说还是可以解决的。这个运河的发展,我们也知道,运河比如从春秋战国时期夫差的时候运河开始,以至于后来到隋炀帝,后来又到元代,几次大的修整。那么我们说我们保护的是什么呢?我们保护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运河?还是保护隋炀帝时侯的运河?还是保护元代的运河呢?我们并不是保护那个时代的运河,我们是保护着历史遗留下来的东西,这个东西其实是要发展的,是两千年来不断地发展,包括我们现在还是要发展,我们不是保存某一时期的运河,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俞:这个补充一句,近代工业也是沿大运河发展的,比如说最早的面粉厂,最早的纺织厂实际上都在运河两岸发展起来的。这个讲了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个遗产是不断地沉淀,不断地积淀的。所以说一个活的遗产意味着,就是说你应该把它不是说哪个阶段作为它的古迹固定下来,应该让运河刚才讲航运功能照样还有,那继续可以发挥航运功能,没关系。现在不能做的就是把它,不按照它的功能去做,然后把它毁掉。
主持人:把它填了,盖房。
俞:填了盖房,这就跟运河的功能,运河的存在就没关系了,这时候是一种破坏。还有刚才讲了造假,美化造假跟运河本身的真实性相背离了,那这也是破坏。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那么如何来避免?就是要科学的,合理的,系统的做规划。
朱:运河永远是一条线。
主持人:没错。
朱:这条线我们不能够每一个行政区它们自己单独来设想这个运河的发展,这个发展其实要有整体的考虑,这个整体的考虑,为什么我们这次向18位市长写信。
主持人:同时写信。
朱:就是希望我们运河以后不是什么支离破碎的,一个行政区的面貌,所以我们信写了,市里面好多市长已经都有反馈过来,还比较那个,他们很支持,包括我们这次杭州市的市委书记专门对这个信上做了批示,他就是认为我们专家的意见和他们政府领导的意见完全是吻合的,所以大运河的保护现在刻不容缓,就是希望能够组织一些班子,有些专家,就是把我们运河的专家和全部的专家集中起来,大家整体来考虑这个运河的申遗。
主持人:其实我想对于大运河沿岸的这些市,他们也希望大运河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这对他们保护文物,包括将来的发展都是有好处的。但是我想可能各市的经济水平发展不一样,或者对大运河的具体功能需求不一样,也会产生他们在保护思路上的不同。比如说富裕地区可能就是盖景观房,可以卖地,贫困地区可能就是征地了,或者填沟了,就有可能是这样的。
俞:没错。
主持人:这个怎么来协调,怎么办呢?
朱:我们现在第一步就是考虑到想不想把它做好,这是很重要的,想把什么东西留给后代,这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希望通过我们这个呼吁,通过我们给市长的信,通过我们这些专家,大家共同来做,就是把整个运河的申遗,也包括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两个结合,怎么梳理的比较顺,这条思路理顺它。
俞:就是刚才讲了,实际上要有新思路,就是说要打破以前,因为以前申报遗产,地方上非常积极大家竞争的,不是说,因为我参与好多遗产的申报评审,类似这样的工作,知道地方非常积极。
主持人:您先讲讲,如果申遗成了的话,会给地方带来什么好处?
俞:如果直接的好处,那当然比如说带动旅游,但是我是说,它的好处在于它是持续的给我们后代留下一个遗产。我刚才讲了你的儿子将来到北京上学,你如果骑车回家,从北京一直骑到杭州,他所看到的沿途,经历了沿途的文化,看到沿途的风光,看到沿途不同的农田,不同的作物,不同的植被,会有一个人生重要的体验。
主持人:您刚才讲到,其实在申遗的时候,各个地都是非常积极,而且产生了竞争了。
俞:产生竞争,但是唯独大运河,因为它过的省太多了,跨的省太多了,跨的市太多了,没有人来牵头,所以它变成了一个公地,一个公地悲剧,一个公共的,成了一个公地草原,大家都在这儿放羊,就把这个草原踩破了,没人管。有人去管了,大家都可以受益,所谓大家的概念,必须有人来牵头。
主持人:而且现在还没有一个部门牵头来对大运河进行整体的申遗?
俞:主要是没人来牵头,因为牵这个头很难。实际上给18位市长写信只是一步,但是它的作用是有限的。我们以前明代和清代,像清代都是由漕运,是一个部级的、一个就是直接皇帝管的部门,这是最重要的部门。这样大运河的申遗工作、保护工作、立法工作、管理工作必须由国务院专门成立一个班子,因为它涉及建设部,涉及水利部,涉及交通部,涉及国土部,这些部门,还有环保,还有文物,刚才讲了,如果是非物质,还要涉及文化部,这么多部门必须国务院来协调才行。
主持人:所以不光是在申遗,使大运河整体申遗过程当中需要有一个部门牵头协调,那包括在申遗过程当中,你的保护,你的规划,你的恢复,也必须是一个系统的协调工程,也不是当地一地政府可以做到的。
俞:没错,这个必须统一的规定、统一的规范。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防止什么,一说要申报大运河了,申报遗产了,就大动干戈了,就要一定要下多少亿的投资了,不是这个意思,一定不要把它好像申报大运河遗产就要投资很大的财力去建这个,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关键是要把它搞清楚这个系统,然后立法,然后告诉你在这个系统,在这个保护边界范围之内应该怎么去对待它,比如说你要搞城市建设,如何建设?你要开运河,比如说要修水库,如何修?如果绿化,要制定一条规范,不是说把已经填掉,不是把它挖出来。没有必要这样去做。
00:34:25:00
朱:其实运河申遗它还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可能是五年,可能是十年才能成功。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说申遗的手段,最终我们是保护发展,这个是目的,哪怕我们现在申遗暂时不能成功,但是我们保护的目的,发展的目的逐步逐步在达到了,这就是我们的成就。
俞:就是说申遗只是一个工具,刚才讲了是一个手段。实际上大运河可以实现三个战略性的目标,对中国国土,对中国的民族。第一个目标就是它是条遗产廊道,这个遗产就代表了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它是一个遗产的坡面,历史文化。第二个,它是条生态廊道,它是中国东部唯一一条从南到北横跨五个水系的一条水系廊道,串联了大量的湿地,在一个东部最发达的地区,一条开放空间。所以它是一个生态廊道,它具有重要的生态,它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基础设施。这个调节,这个区域的水分,调节这个区域的地上水、地下水,保护生物等等,所以它是条生态廊道。第三个价值,它是一条休闲的,战略性的休闲廊道,因为休闲将来也成为战略性资源,为什么?我们东部没有一块完整的土地,东部发展大量的土地都已经变得城市化了,那么大运河是一个战略性的,沟通中国东部城市密集地带的一条休息空间,人民的休息空间,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有三个,加起来应该是三个叠加的意义。
主持人:就是说申遗未必抑制着运河两岸的发展。
朱:对。
主持人:它同样还可以继续承载新的信息去发展。
朱:对对对。
俞:有一个机会。
朱:所以它对于今后,你是一个现代化城市,你也可以有一条现代化的运河,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但是现代化的运河是有历史文化的信息在里面,传承的东西在里面。不去变它不行,还是要变,还是要和这个整个城市的发展非常和谐的结合起来,这才是我们运河保护发展的目的。
俞:就是很重要的,我们现在很重要的就是我们的后代已经跟我们的土地失去联系了,住到城里了;已经跟我们历史失去联系了,因为它遗迹没有了。那么这个大运河恰恰是这条关键性一个串联,刚才讲了一个基础设施,是我们城里人跟土地建立起联系,是我们城里人、现代人跟历史建立起联系,这个很关键。这样我们生活就不会很,精神是丰满的,所以它是个遗产廊道,它是个休闲的廊道,它是个教育的廊道,它是条生态的廊道。所以这么重要的东西,都为通过这个申遗可以实现,把它跨越中国东部大地景观上的未来一个真正的,像美国有一个叫阿帕拉奇廊道,它是从美国的北部一直走到南边,要花一个月时间,背包客要花一个月时间,美国人以走这条廊道为自豪,一生中都要走一次。那中国,你看中国大地上唯一这么一条连续的廊道,我们还把它毁掉,是非常遗憾的。
朱:我们现在这个遗产保护的怎么样,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如果没有保护好,你拿什么申遗去。所以还是有很多地方,现在运河还都在那里,还是农田,上面还有房子盖在那里,还种庄稼,你说怎么去申遗呢。
俞:世界遗产只是说我们拿了一个桂冠就是世界遗产,但遗产是我们国家自己的,给不给世界遗产这个头号都应该是遗产,所以说这是我们自己的思维模式问题。即使它永远不给我们“世界遗产”的这个称号,那我们也应该把它当做世界遗产来对待。
朱:这次我们写给市长的信上面有,(郑孝燮)郑老91岁了,他说我们要做个大运河的纤夫,那每一个人都要做为大运河的纤夫,把这个大运河活起来,这个船不纤它不会活的,大运河纤起来就会活起来,活起来我们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它就有希望了。是不是?
主持人:没错,刚才两位讲到大运河是活着的文化遗产,那么其实我们申遗不是一个最终的目的,我们只不过是通过申遗这个手段,来保护和发展大运河。那么在这个申遗过程当中,沿岸民众,包括我们这些新闻工作者,包括我们国人都应该做保护大运河的一个纤夫。好,谢谢两位参与我们的节目,也感谢观众朋友的收看,我们明天同一时间再见!
5、辽宁出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必要时先斩后奏
来源:华商网-华商晨报 2006年01月11日
背景:此前我省及省内各市都有关于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预案,但这些预案的可操作性很差
反应:现场人员在不能与领导取得联系的紧急情况下,可先行采取强制措施后报告领导
预警:以红、橙、黄、蓝四色分别代表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个级别的突发环境事
问责:应急救援过程中,出现六类行为之一的有关责任人将被给予行政处分,甚至追究刑事责任
晨报讯 (记者杨海峰) 突发环境事件时,现场人员在不能与领导取得联系的紧急情况下,可“先斩后奏”,先行采取强制措施后报告领导。
这是我省近日发布的《辽宁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以下简称《预案》)中作出的规定。
“此前我省及省内各市都有关于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预案,但这些预案的可操作性很差。”省环保局局长杜秋根在2005年12月23日召开的全省环境应急工作会议上强调,“我省出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将把可能发生的事故消灭在萌芽中,把事故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事发后要设立紧急避难场所
我省将突发环境事件分为三类: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生物物种安全环境事件和辐射环境污染事件,并按照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根据上述分类、分级,我省突发环境事件的预警分为四级,预警颜色由低到高依次为蓝色(Ⅳ级)、黄色(Ⅲ级)、橙色(Ⅱ级)、红色(Ⅰ级)。
《预案》强调,进入预警状态后,当地有关政府单位将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发布预警公告,立即转移、撤离或者疏散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员,关闭、隔离或者限制使用有关场所,中止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各种行为。
根据《预案》,有关部门要在事发地安全边界以外设立紧急避难场所,现场人员在不能与领导取得联系的紧急情况下,可“先斩后奏”,先行采取强制措施后报告领导。
突发环境事件须1小时内上告
《预案》规定,各级管理单位在发现突发环境事件后,须在1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以上政府报告,同时向上一级相关专业主管部门报告,并立即组织进行现场调查。
在现场勘查后,确认为特别重大和重大环境事件的,须在1小时内报告省级专业主管部门,省级专业主管部门和市政府则必须在接到报告1小时内上报省政府。
临阵脱逃不听指挥者给处分
在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救援过程中,出现下列行为之一的,我省将对有关负责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将追究刑事责任:
不认真履行环保法律、法规,而引起突发环境事件;拒绝承担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准备义务;不按规定报告、通报突发环境事件真实情况;拒不执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不服从命令和指挥,或在事件应急响应时临阵脱逃;盗窃、贪污、挪用环境事件应急工作资金、装备和物资;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等等。
与上述规定相应的,对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中出色完成应急处置任务、成绩显著,对防止或挽救突发环境事件有功人员,我省将予以奖励。
相关新闻:重点污染源将实行动态监管
晨报讯 (记者杨海峰) 我省将建立省级危险重点污染源、放射源数据库,对重大危险源实行数据动态管理。
对环境事件发生时的紧急应对,只是我省加强环境安全的举措之一,我省更注重环境安全的日常防控。
《预案》透露,我省省、市有关政府部门将开展省内环境信息、常规环境监测数据、辐射环境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风险评估,并对省外有可能对我省造成环境影响事件进行信息的收集与传报。
同时,省环保局还将组织危险重点污染源、放射源和生物物种资源调查,危险重点污染源周围环境信息调查,建立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支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