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一月六日绿家园江河信息汇总

一月六日绿家园江河信息汇总

2006-01-06

今日信息导读:1、珠江的主干流:西江流动的美丽与忧伤

              2、无可奈何地看着几百亿立方米淡水流入大海,却不能储备起来应急备用

              3、规划环评:面对中国环境危机为何难"亮剑"

              4、江水治污上游不利下游打折扣 生态补偿路在何方

              5、调查显示:中国公众普遍认为环境问题非常紧迫

              6、日媒体关注中国灯泡:节能灯生产大国不用节能灯

              7 《中国水利报》:解析“十一五”水利关键词——专访水利部总工程师刘宁

1、珠江的主干流:西江流动的美丽与忧伤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华南新闻》       2006年01月06日

  珠江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也是我国水质最好的江河之一。西江是珠江的主干流,水量占了珠江的50%。广东是珠江流域经济最发达的省份。西江进入广东境内基本达到了Ⅲ类以上的水质,但进入珠江三角洲后,部分河流水质劣于Ⅴ类。随着时间的推移,下游发达地区对环境的高度关注和上游欠发达地区对经济发展的强烈需求,形成一种需要协调的矛盾,成为跨省区环保的重要议题。日前,本报记者沿着流经云南、贵州、广西和广东的西江考察,看到了各地为保护这条“母亲河”所付出的努力、所面临的难题。

  云南 工业污染威胁珠江源头

  云南曲靖,蓝天白云,马雄山郁郁葱葱。山麓,一条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从鲜花掩映的岩洞中欢快前行,汇成碧水一池,然后形成一条小河蜿蜒在葱茏的林木间———这,就是美丽的珠江源(见图②)。

  小河流向远方,形成珠江的主干流———西江上游的南盘江。马雄山下,青山环抱中的花山水库水质达到直接饮用的I类标准,清澈可鉴。但美景不长———车行不一会儿,光秃秃的石山闯入眼帘(见图①),黑色的大烟囱旋即突兀于眼前,滚滚浓烟直入云霄。当地人说,那是焦炭厂的焚化炉,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将煤炭等物放进去烧,烧出一车车焦炭。南边几十米开外,火电厂的浓烟赫然在目———从“世外桃源”到滚滚浓烟之间几乎没有铺垫的过渡,一下子把马雄山麓珠江源头令人陶醉的那片碧水蓝天的美好印象扫了个精光。

  说句公道话,自从1983年马雄山被定为珠江正源之后,当地为保护源头水质也做出了很大的牺牲。源头所在的沾益县把大量村庄退耕还林,并规定不能搞永久性的生活设施。植被覆盖率已从当初的55%增加到95%。往年到枯水期,源头洞口水量细若游丝,现在即使是枯水期也流水潺潺。

  从源头流出的净水经过工业、农业和生活废水的污染,在曲靖境内就已大变质。“我们的财政还只够管饭吃,治污投入实在无能为力。”曲靖市环保局副局长温绍达介绍,当地人均GDP800美元,比全国人均还低200多美元。去年,曲靖市狠下决心取缔“两土”(土法炼锌和炼焦),光宣威一个县就有三四万人失业,收入减少了10多亿元。

  “发展与环保之间的关系实在很难平衡,如果下游地区能给些补偿……”温绍达欲言又止。

  贵州 “石漠化”逼近西江上游

  “山清水秀”是人们形容美景的习惯用语,也形象地道出了水土保持的关系:山绿了,土有所系,水自然也就清了、秀了。从贵州关岭一座高高的吊桥往下望,记者看到的是一条窄窄的“灰带子”(见图③)———这就是西江的另一条重要支流北盘江。混浊的江水阴郁地流过石漠化的山岸,与马雄山源头欢快的奔流形成了鲜明的比照。

  水土流失和山岸石漠化,是困扰珠江流域西江上游的大问题。贵州有73%的面积是喀斯特地貌,由于植被破坏,石漠化趋势日益严重,集中分布区就在北盘江流域。2003年,贵州全省的石漠化面积达到了3.5万平方公里。而这个荒漠化的速度,还在以每年3.5%的速度增长。关岭等地的村民为战胜“石魔”,开始在荒山上尝试“坡改梯”工程,引导农民种植经济效益好的花椒、金银花等作物,保护西江两岸的水土。

  从关岭下来,沿山路行车,路边的采煤点一个连着一个。贵州的煤炭总储量已达到2400亿吨。资源开采和加工业的蓬勃发展,对珠江水系环境造成很大影响。因为资源的开发对植被的破坏尤为严重,煤矿废水和洗煤废水的排放,对珠江水系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在金矿主产区的晴隆、普安、兴义等市县因生产工艺落后和渗漏,导致含氰废水进入水体而直接“毒化”。

 广西 “鸳鸯江”畔两重天

  入冬的漓江已进入枯水期,很多地方无法行船。漓江水分外清澈,水草游鱼清晰可见,两岸一片诗意。但游船码头的杨堤却是另外一番光景。由于路窄车多,即便是淡季,这里依然混杂如旧:浅水滩边游船如鲫,人头攒动,留下一堆堆垃圾,在清澈的江水中尤为刺眼。

  中午,当上百艘船先后涌到“九马画山”江段前,排着队等上半个多钟头才能调头时,船上的游客都没了游兴。就在这时,船家端上了午餐,从盒饭到小炒,一船少说也有百几十号人,到底要产生多少垃圾和废水?记者跑到后舱,发现简陋的厨房垃圾尚还有序堆放,而洗涤的废水就无遮无拦地直排入江。以每船平均100名游客计算,漓江日接待游客大概2万人次。到了第二天,江水还是能恢复洁净的。如果在丰水期,由于水体交换更充足,情况会更乐观些。

  顺着漓江往下就是桂江,桂江在梧州与浔江交汇成西江。站在梧州的“鸳江大桥”上,可以清晰看到桂江和浔江交汇形成西江的景象———桂江水清而绿,浔江水浑而黄,当地人于是将西江交汇处戏称为“鸳鸯江”。藤县境内的北流河口附近,清清的河水开始变黄,西江左岸每当河水干涸时就会露出大量的黄泥巴。藤县有丰富的钛矿,最近几年不少矿山被承包后,矿主用最原始的采矿方法在北流河两岸洗钛。“鸳鸯江”中夹杂着黄泥浆的河水就有不少是从北流河过来的。

  梧州市的饮用取水点几乎都在桂江。由于市区人口45万的梧州还没有建生活污水处理厂,在梧州和肇庆的交接面,偶尔会监测到大肠杆菌等超过Ⅲ类水标准。总体而言,梧州是一座称职的“水城”,交给广东的水质大部分保持在Ⅱ类。

珠三角 守着大江没水喝

  西江水从梧州缓缓流入广东肇庆。进入广东的河流基本达到了Ⅲ类以上的水质,但进入珠江三角洲后,部分河流水质劣于Ⅴ类。

  在佛山三水区的思贤窖,西江与北江相汇,水面平静清澈。由于径流量大,两江水体交换频繁,江水达到了Ⅱ类标准。再往下游,情况就不容乐观了———在珠三角不少城区,臭气冲天的河涌并不少见。珠三角不少城市的水厂取水点一再上迁,因为流经的河段早被污染。这几年,广州市区内的水厂有的限制供水,有的停产,被迫花巨资改向离市区几十公里外的顺德水道、东江北干流取水。而深圳、香港等地区的取水点也都上移到东江上游的东升水库。

  生活在每年有28%的西江水流经的珠海磨刀口门的人们,每到冬春供水经常受困于上溯的咸潮。去年底到今年1月3日,特大的天文大潮使海水沿着磨刀门水道上溯。由于缺乏降水和上游的淡水稀释,有些河段江水咸度竟高达1900度(目前当地出厂水的咸度上限值为800度)。不少珠海市民近日被迫上山取泉水(见图④、⑤,杜琛摄)。

  “守着大江没水喝”,凸现珠江下游水质性缺水,更暴露出水污染的严重性。据初步统计,广东工业污染企业约1.8万多个。每年经8大出海口进入珠江河口的污染物,已大大超过珠江河口的自净能力,以致水体无机磷、氨碳含量增加,重金属和有机污染加重,溶解氧持续下降,导致赤潮频繁出现。

  近年来,珠江三角洲投入大量资金治理水环境,但距离治理标准仍然有很大距离。据广东省环境质量公报,珠三角佛山水道、珠江广州河段、深圳河和东莞运河等段水质全省最差,很多是劣于Ⅴ类水标准。珠江下游所排放的废污水已经占到整个珠江水系的58.6%。

2、无可奈何地看着几百亿立方米淡水流入大海,却不能储备起来应急备用

《人民日报·华南新闻》:特大咸潮考验珠江调控能力

来源:《人民日报·华南新闻》2006年1月6日   

去年底,广东珠江三角洲出现了秋季以来最大的咸潮。磨刀门水道的大涌口水闸,2005年12月30日,观测到每升水含氯度高达7520毫克,为本世纪以来之冠。究其原因:一是去年9月以来,珠江流域雨量稀少。二是雨量稀少引起西江、北江和东江的径流量锐减。三是强天文潮汐引发海水上溯珠江。

虽说珠江三角洲在去年底出现特大咸潮,但从统计分析,2005年,广州乃至珠江三角洲属于丰水年,如广州共录得2034毫米的雨量,比常年的年雨量增加了两成多。为何丰水年的珠江三角洲还会出现特大咸潮呢?这主要是雨水时空不均,雨量严重失调。

从2005年10月至12月,广州仅录得6.7毫米的雨量,只有常年同期的5%,而且比上3年的同期偏少,这才引发了最近的特大咸潮。

2005年3月至6月,广州连续4个月的雨量都超过了常年的雨量,累计达1327毫米,与2003年广州全年的雨量相仿。由于雨量多,珠江上游洪峰下泄,珠江下游潮峰顶托,从而在6月24日出现了1915年7月14日以来广州珠江的最高水位。6月下旬,西江的梧州和高要,最大径流量达到每秒5万多立方米,但我们无可奈何地看着这宝贵的几百亿立方米的淡水流入大海。如果能在珠江两岸多建水库,把这些淡水资源截流或储备起来,调剂余缺,趋利避害,应急备用,我们就不会闹水荒。

从全国大城市来看,珠江三角洲以及广州的雨量是充沛的,应该得到充分的利用。广州年降雨量的平均值可达1694毫米左右,内地省会的大城市,降雨量没有一个超过广州。如全年降雨量,哈尔滨为523毫米,北京为644毫米,上海为1124毫米,福州为1344毫米,南宁为1301毫米,昆明为1007毫米,拉萨为445毫米,乌鲁木齐为278毫米,呼和浩特为418毫米。相互对比,我们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我们却面临“守着珠江无水饮”的尴尬局面,让人叹息。

3、规划环评:面对中国环境危机为何难"亮剑"

 来源:新华社-《半月谈》               2006年01月06日

  高污染行业发展失控加剧中国环境危机

  有关人士分析,我国目前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也是一个资源、环境制约日趋明显的阶段。当前电力、石化、钢铁、煤炭等行业的无序发展,不仅会增加企业和行业的市场风险,更凸显了我国部分行业目前发展模式遭遇的生态危机和社会问题。

  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梁学功、刘伟生等专家指出,这些没有统筹考虑科学规划的项目过量上马,无疑会加剧我国环境保护的严峻形势。目前火电厂是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大户,占到了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一半以上,而我国每年因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千亿元;全国采煤沉陷区面积已达40万公顷,造成大量土地破坏和移民搬迁;全国1500多座煤矸石山,累计堆存30多亿吨,占地超过15万亩;全国74家重点钢铁企业,有18家建在直辖市或省会城市,34家建在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这些现象如果不加控制,听任各类项目无序发展,对生态环境和民众健康都将是一场严重灾难。

  记者在各地采访中看到,一些地区重化工业迅猛发展,致使资源环境承载力达到极限,潜伏着新的不稳定因素,在江苏、浙江等沿海发达省份,与环境污染有关的信访量高居前列,一些地方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

  严峻的现实和国内外教训反复证明,在制订发展决策规划的同时,必须同步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据了解,由于没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制约,内蒙古在短短半年内连续申报、未批先建数十个大型电厂,远远超过其脆弱的生态系统所能承载的极限;广西北部湾多个地市相互竞争,大量石化能源项目竞相立项,毫不顾及所处的红树林、珊瑚礁等环境敏感区域。如果这些项目集中上马,全国近岸海域污染最小的北部湾又将出现"以环境换发展"的局面。

  众多国家级规划中仅有一项进行了规划环评

  我国于2003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被视为10年来我国在环境立法领域最大的突破。该法确立了规划环评制度的法律地位,是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重大完善。

  按法律规定,无论是国务院有关部门,还是地方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在组织编制规划时要进行规划环评,否则就是违法行为,必须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但在实际操作时,这项重要法律却处于形同虚设的尴尬境地。记者从国家环保总局了解到,在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两年期间,全国各地区、行业制订了大量发展规划,但即使像《北京市总体规划》、《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全国港口布局规划》这类需报国务院审批的规划,都没有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国家环保总局仅在2004年受理了《全国林纸一体化建设"十五"及2010年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国家级规划的环评受理仅此一项。

 

  据了解,目前全国每年审批数千项各类发展规划,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报同级主管部门审批的屈指可数。目前全国仅有上海、河北、内蒙古等10省市区出台过规划环评相应文件,且大多停留在转发文件层面,并未制订相关配套措施。(储国强 郭嘉轩 傅丕毅)

4、、江水治污上游不利下游打折扣 生态补偿路在何方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华南新闻》            2006年01月06日

  连日来,特大咸潮侵袭珠江口,中山、珠海等地用水吃紧。咸潮肆虐,与连月的干旱和天文大潮有关,更与珠江径流量减少、污水增多有关。

  发展经济与保护水源,是珠江上、下游地区都面临的矛盾。上游地区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石漠化”现象、水污染也日益加剧。地面缺少植被覆盖,地表水无法涵养,一遇降雨即泥沙俱下,一泻千里,严重威胁着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下游经济迅速发展与水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不协调,出现了“身在水乡无水喝”的尴尬局面。地处珠江下游的广东计划未来5年动用400亿元治理珠江污水问题。但是,如果上游保护不好,下游治污效果肯定要打折扣。有人提出,应该给予上游地区适当的生态补偿,帮助他们调整产业结构,防治水源污染。但是,生态补偿由谁补偿、如何补偿、补偿什么,都需要认真研究,从长计议。

  也许,发达国家保护资源环境、调整资源枯竭型城市结构及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值得借鉴。它们的做法是,以政府为主导,制定法律规范和制度、宏观调控、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建立有效的资金筹集机制。通过权利金调节不同资源使用者之间的关系,通过矿产权出让金、矿业权有偿使用费调节国家与矿业权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具有生态税特征的消费税等调节资源消费者与社会的关系。这些税费收入主要用于生态环境治理。资金不足时,政府会筹集资金加以补充。

  目前,广东省人大正在讨论修订《广东省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保护条例》,对交接断面水质保护的责任人、交接断面的设置与监测、对水质影响较大的政府行为的控制、跨行政区域河流污染纠纷的处理机制、交接断面水质超标的处理措施以及相关的法律责任等作出明确规定。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也正进行《珠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编制工作,探索建立跨省级行政区河流跨界污染联防联治机制、河流交界的水质控制断面和标准、水环境安全保障和预警机制等。

  保护好珠江水环境,对珠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多年前,在云南省马雄山麓珠江源头,桂、粤、黔、滇四省区党政负责人曾经分别题字“西水源头”、“饮水思源”、“同源共济”、“源远流长”。这16个字表达出“同饮一江水”及共同保障珠江流域生态安全的责任和义务。这让我们对珠江未来生态保护有了信心。

5、调查显示:中国公众普遍认为环境问题非常紧迫

来源:新华网      2006年01月06日

  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5日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公众普遍认为中国的环境问题非常紧迫,即使影响经济发展也要给予环境保护优先权。

  这份名为“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5年度报告”显示,78.8%的公众认为,目前国家投入环保的经费不足,应该增加环保投入;60%的公众认为目前环保宣传力度不够;公众最推崇的改善环境的有效方式是:一手抓法律制裁,一手抓公共教育。

  据了解,环保民生指数是一项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旨在综合度量公众对于环保问题的关注度、认知度、参与能力及评价能力的量化指数。环保民生指数由国家环保总局指导,是中国首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公众环保抽样调查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

  为保证调查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本次抽样调查还采用了国际先进的盖洛普抽样调查法,抽样调查对象为来自全国8个有代表性的城市,5个小城镇及7个农村,总人数3777人,调查对象设定为年龄在18-65周岁、在本地居住两年以上的居民。

  这份报告认为,中国公众对环保的认知和关注度越来越高,关注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多,层面也越来越广。其中,公众对环境污染、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宏观环境问题,认知程度均达到了80%以上。调查显示,公众认为工业污染导致的空气污染是目前公共空间中最严重的环境问题。

  然而调查也表明,目前中国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知识水平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环保参与能力差,“光说不练”的占了大多数。数据显示,80%以上的公众最近三个月没有参加过环保活动,而参与的公众仅占6.3%。公众参与环保的行为以个人空间浅层次参与为主,如日常生活中的节约用水、用电等。

  此间专家认为,公众关注领域和行为的差异说明公众并没有将公共空间的环境保护和个人责任紧密联系起来,而更多的是当环境问题影响到个人生活的时候才会去采取一定的行动。同时,目前公众参与环境监督的权利在参与的具体条件、方式、程序上还缺少明确细致的法律规定,公众一旦遇到具体的环境问题,根本不知道应该用何种方式参与。因此,环保相关部门应建立完善的公众参与体制,将环保纳入社会公共事务全民参与的范畴,进行环保社会动员教育是当务之急。(王敬中)

6、日媒体关注中国灯泡:节能灯生产大国不用节能灯

来自  人民网-《环球时报》 2006-1-6 

    节能灯如何普及在中国已成为热门话题。中国电灯的数量只有美国的1/3,可相应的电能消耗却远远超出这一比例,电能消耗的12%用在照明上,因此加剧了能源浪费。节能灯可比普通白炽灯节省80%的电能,专家测算,如果全国12亿个同类型节能灯都使用起来,节省的电量相当于三峡电站的发电量。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节能灯的主要生产国都在本国大力普及使用,而中国产的节能灯却主要用于满足出口,本国的普及明显滞后。2003年中国节能灯的产量为10亿个,占世界市场的70%,而国内只销售了3.5亿个。

  节能是个重大课题,但消费者似乎并不关心。节能灯价格也不被认可,与售价一两元的白炽灯相比,买个节能灯要六七元,老百姓更倾向于便宜的灯泡。而且,一些乡镇企业生产的节能灯,节电性能差、寿命短,让消费者失去了信心。同时,企业间的技术壁垒等原因也阻碍了节能灯在中国的推广普及。

  普及节能灯离不开产业政策的贯彻和国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单凭市场机制驱动,能源浪费现象很难杜绝。▲

7 《中国水利报》:解析“十一五”水利关键词——专访水利部总工程师刘宁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6年1月6日 

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在“十一五”水利的工作重点中,我们看到了饮水安全和防治水污染的突出地位,看到了节水型社会建设大踏步前进的决心,看到了水利工作如何更好地为生态与环境保护服务的思考,更看到了用科技创新为水利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的眼光。如何理解这些新阶段的新要求?我们该在哪些方面着力?针对2005年水利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水利政策措施要作哪些调整?……针对读者们关心的一些问题,我们采访了水利部总工程师刘宁,请他谈谈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饮水安全与水污染防治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用水量的不断增加,我国水污染的形势十分严峻,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做好水污染防治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现代水利周刊:做好防洪和饮水安全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您认为水利工作者应该如何理解饮水安全的意义?

刘宁: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防洪工作和饮水安全保障工作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是对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检验,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最直接体现。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其供水水质、水量、保证率、用水方便程度和水价都会对群众生活、工作、生产、社会发展产生直接影响,获得足量、卫生、负担得起的安全饮用水是人民群众获得生存权的象征之一,是保证人体健康和人类发展的重要条件。

现代水利周刊:“十一五”规划建议中要求“加大‘三河三湖’、三峡库区、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和南水北调水源及沿线等水污染防治力度”。请您谈谈今后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是什么?

刘宁:根据“十一五”水利工作总体思路,今后水污染防治要以恢复和改善水体功能为目标,以水源地保护为重点,建立排污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排污缴费、水质监测、超标预警、过量惩罚等水资源保护制度,特别要建立健全水功能区管理制度以及入河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在应对突发水污染事件方面,要充分吸取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的教训,借鉴国外处理多瑙河、莱茵河水污染事件的经验,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供水预案,探索建立重大水质污染事件应急管理制度。

现代水利周刊:对待水污染,我们的思路、策略有何变化?

刘宁:在防治策略上,水污染防治应该与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实现水污染防治工作的五个转变:从污染源末端治理为主向源头治理和末端治理相结合转变;从工业点源污染控制为主向工业点源污染与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相结合转变;从城市污染控制为主向城镇与农村污染控制相结合转变;从陆上污染控制为主向陆上与水上污染控制相结合转变;从治理污染为主向防治污染与生态与环境保护并重转变。通过这些治污思路和策略的转变,结合经济结构调整,推行清洁生产。

深圳河湾的治理实践为区域水污染防治提供了新思路。深圳河湾严重水资源水环境问题是有限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无法支撑现有经济社会增长模式造成的,从这一角度出发采取的措施有:确定纳污能力和排污总量控制指标;控制用水总量,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治污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高污水回用水平;建立有效的市场机制,用价格杠杆调控用水和排污等。这些措施对面上水污染防治思路、策略的调整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节水型社会建设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是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根本出路。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中央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干旱缺水问题、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现代水利周刊:现在,全国各大城市都在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的建设进程,您认为落实“十一五”水利规划要求,要从哪些方面努力?

刘宁:建设节水型社会主要通过调整生产关系和产业结构进行制度建设,达到节水增效的目的。要建设节水型社会,必须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明晰初始用水权,确定水资源的“宏观控制指标”和“微观定额指标”,明确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乃至各单位的水资源使用权指标,确定产品生产或服务的科学用水定额。

为此,要尽快完成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抓紧修编流域综合规划,编制各专项规划;抓紧制定节水产品和设备的节水标准,加强市场监管,建立有利于促进节约保护的水资源费征收制度;拓宽资金渠道,加大节水改造的投入。同时,还应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理论、水权分配与水市场理论、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节水防污技术、经济运作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坚实基础。

水利科技创新

创新是“十一五”规划建议中的一个主题,也是水利科技的生命,要向创新要效益,向创新要发展。增强科技创新与应用能力是支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现代水利周刊:科技创新对水利工作有何重大意义?

刘宁:水利学科是一门传统学科,既有丰富经验和长期知识积累的有利一面,又面临着知识创新及技术手段现代化问题。增强水利科技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水利技术水平、实现科学治水的关键所在。因此,要大力开展水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应用,借以提高水利行业的管理、设计、施工、监测和试验等方面的科技水平,特别是我国水资源问题复杂,更要鼓励创新,尤其是提倡原始性的科技创新。

水利科技的进步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提供了强劲支撑,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界已经掌握了在各种复杂环境下建设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完整的先进技术,在防洪减灾、水文与水资源、水生态与环境、农村水利、水工结构与材料、岩土力学、工程施工、信息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现代水利周刊:怎样在水利工作中实现科技创新?

刘宁:创新是要紧紧围绕可持续发展水利,在提高传统工程技术水平的同时,更加注重宏观问题的探索,在更大的时空尺度上研究水、生态系统、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高度重视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以及社会、人文科学的交叉、融合和渗透。

在今后一个时期,应加强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水利课题研究,重点研究探索水资源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防灾减灾、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等基础理论,争取在流域水资源演变规律与科学调控、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灾害风险管理、重大水利水电工程运行后的环境影响、大江大河治理战略、流域水生态系统状况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水污染控制及生态修复的技术与管理等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突破。通过这些技术创新和开发工作,使科技对水利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为可持续发展水利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

“十一五”规划建议中对水电开发的表述由上一个五年计划的表述“积极发展水电”转变为“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这意味着对和谐的深层次领悟和风险意识的渗入。

现代水利周刊:水利水电工程争议最大的就是其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您认为如何协调这个矛盾?

刘宁:水利水电工程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产生影响,弄不好就可能影响到河流水域的基本功能和永续利用。因此,必须统筹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已有2260多年历史的都江堰工程可以说是人水和谐发展的典范,既充分开发利用了岷江的水资源,发挥了巨大的灌溉效益,又没有影响岷江的自然功能和当地的自然环境。为了维系人水和谐的友好生态与环境,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增强生态保护意识,肩负起水利建设和生态保护两副重担,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生态功能。

投融资渠道、水管体制改革与自律式发展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水利发展模式,是水利部门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现代水利周刊:“十五”期间水利投资规模是历次五年计划之最,那么,“十一五”期间,在水利投融资方面会有哪些新动向?

刘宁:如何拓展水利投资来源渠道,多渠道筹集水利建设和管理资金,是“十一五”期间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应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基础作用,保持适当的财政投资规模。积极从社会筹集资金,对城市供水、排污、水电等经营性项目和综合性水利工程中具有经济效益的部分,应面向市场,通过企业投资经营、股份制等方式,推进市场化、产业化运作。还要善于运用各种政策措施,如征收水资源费、建立水利发展基金等方式筹集水利建设和管理资金。

积极采取各项改革措施,建立与国家公共财政框架相适应的水利财政投入机制,积极拓展水利投融资渠道,将是今后水利规划计划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

现代水利周刊:水资源管理体制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您对管理体制改革有哪些建议?

刘宁:要科学合理配置水资源,必须对其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进行统筹考虑,实行区域范围内地表水与地下水、水量与水质、城市与农村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应继续深化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转变,努力实现城乡水资源、地表水与地下水、主水与客水的统一配置,取水、供水、用水,节水、排水、再生水回用的统筹安排,水量、水质、水能和水域的统一管理。在流域管理方面,应通过试点,逐步探索建立政府宏观调控、流域民主协商、准市场运作、用水户参与管理的流域管理委员会体制。

现代水利周刊:自律式发展要求人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一种自律意识、自律行为,通过自律,自己约束自己,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您认为要实现这个目的,我们要做些什么?

刘宁:在水利工作中,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探讨,从某种意义上说,实施适宜的还林、还湖、圈养、轮牧、休牧、休渔等生态保护措施,以及节水型社会建设等都是人们认清了客观规律后,用自律式发展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特别是在节水型社会建设方面,通过水权的分配,可以增强全社会用水的自律意识,不断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坚持走自律式发展道路,努力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水利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水利发展也有模式调整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水利发展模式,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将是水利部门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