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一月四日绿家园江河信息汇总

一月四日绿家园江河信息汇总

2006-01-04

1、新华网:广东北江韶关段全面恢复原水质

来源:新华网        2006年1月4日 

新华网广州1月3日电(徐清扬 符信)据广东环保、水利部门最新水质监测显示,北江韶关段镉浓度稳定达标,全面恢复原水质,清远段水质保持稳定,飞来峡出口断面水质达标。

据了解,位于北江连江口上断面的镉浓度高值为0.020毫克/升,飞来峡出口断面水质达标。广东三防办总指挥部已经发布年第10号调度令,增加南水、长湖等水库下泄流量,每天约为污染河段补充1550万立方米新鲜水量,保持北江干流各梯级的较高水位,增强稀释能力。

目前,广东环保、水利等多个部门数百人分布在北江沿线,随时观测水质,协调调度水源。现场人员根据水质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监测点位和监测密度。据了解,已开始供水的英德南华水厂供水正常,水质达标。(完)

2、环保新力量登场的台前幕后

 来源:南方周末   2005-12-31

  1月18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京宣布停建30个违规建设项目。这些项目包括装机容量仅次于三峡工程的国家发展战略性项目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包括赶着电力紧缺投资上马的地方电力项目,包括为三峡工程配套的延伸性投资项目,牵涉到8个省、三大电力公司以及与国家环保总局同属部级单位的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堪称史无前例。

  引人关注的是,是次叫停的30个项目中有26个是电力项目。仅仅是一个月前,国务院刚刚出台了32号紧急文件,这个文件披露去年全国违规上马的电站项目投资总额高达6000亿元,并且特别指出其中有4200亿元来自银行贷款,文件要求坚决制止电站项目无序建设。这种背景下,环保总局出手叫停违规项目,人们相信不仅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法定职能的正常回归,而且隐含着未来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市场化和法制化转型。

  为此,本报特别组织了专题报道,以飨读者。

  向来被视为“弱势”的国家环保总局此番拍案而起,虽然出人意料,但实际上,环保总局已在执法思路、法制建设以及建立公众同盟军等多方面酝酿良久

    1月24日早上9点,当人们在这个周一陆续赶到办公室的时候,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网页上刚刚发布了一条消息: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称,在1月18日叫停了没有经过环境影响评价就违法开工的30个项目后,已有22个项目停止了工程建设。

  其中叫停项目最多的江苏省态度积极。江苏省省委书记李源潮和省长梁保华对曝光的7个违法开工项目迅速作出批示,要求停建整改。

  该消息还称,已有20个项目提交了检查报告。

  和6天前环保总局高调宣布叫停30个违规项目,掀起一场“环保风暴”相比,这条后续消息的出台显得克制和低调。

  至今,许多接近环保总局的人士都用诸如“猛”、“勇敢”、“有点出乎意料”等词汇来形容是次环保总局史无前例地行使法律赋予的“一票否决权”和执法权,即对没有通过环评审批的项目,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责令停止建设”。

  而且,环保总局这次摸的都是老虎屁股。1月18日环保总局单方面叫停的30个项目,个个来头不小,投资规模几乎都达数亿乃至上百亿元,其中有26个是电力项目。排名榜首的是国务院已经批准立项、静态总投资达到446亿元的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

  在当日环保总局的新闻发布会上,45岁的副局长潘岳坚定地说:“环境影响评价不是橡皮图章,对违反环评法的行为必须坚决制止。”

  “作为分管环评的副局长,我可以告诉大家,国家环保总局将分期对违法建设项目进行清查,发现一个处理一个,发现一批处理一批,决不手软。”潘岳说。

  如此强硬动作似乎从来不是国家环保总局的专利。一位接近该局的专家说:“环保总局长期以来受制于各个部门。很长时间以来,环保总局只是批评批评而已。”

  据说,两位中央领导此后对环保总局的举措作出了肯定的批示。不过尽管如此,迄今仍有8个项目没有停工迹象。有三个项目上榜的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总经理李永安对媒体坚称,“公司承建的三个电站不存在环保违法。”这三个电站就是排名前三的溪洛渡水电站、三峡地下电站和三峡工程电源电站。

  如果说,环保总局是靠敢于在那些违法大项目上重申环境影响评价法赋予自己的权力而博得社会一片喝彩的话,那么,对那些可能不服的项目的应对和处理则考验着该局的执法能力和权威。

  中国能源网CEO韩晓平担心:环保总局的执法手段有限。他介绍说,欧洲环保部门的执法机制更有效。因为他们通常是把能源和环境放在一起组成“能源环境部”,因为大部分环保问题都跟能源有关系。这样,如果有破坏环境的事情发生,能源环境部可以切断其能源供应。

  暂搁怒江建坝催生“同盟军”

  如果把1月18日的“环保风暴”放在一个稍长的时间背景下———比如说一个月———考察的话,不难发现,这只是环保总局在一个月内连烧的有关环评的第三把火。

  第一把火是2004年12月9日,环保总局发布了《严格电站环评项目坚决制止电站无序建设》,强调环境影响评价要有法必依。

  接着,12月27日,该局又向公众通报了68家不合格环评单位的处理情况,要求全面整顿环评行业秩序,坚决查处违法违规单位和行为。

  经过前两把火的铺垫后,第三把火才达到高潮。

  值得一提的是,这三把火都跟一个人关系密切。那就是一个多月前刚刚分管环评的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

  但是,如果我们把这次的“环保风暴”放在一个更长的时间背景下———比如说一年———考察的话,其实是可以清晰地找出环保总局雄起的路线图的。

  标志性事件就是:2004年2月,怒江建坝方岸在环保NGO(非政府组织)和环保总局的强烈反对中被暂时搁置。

  2003年8月,国家发改委在北京主持召开《怒江中下游水电规划报告》审查会。会议通过了怒江中下游两库十三级梯级开发方案。该工程比三峡工程(总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规模还要大,达到2132万千瓦,年发电量为1029.6亿千瓦时,是三峡的1.215倍,但投资比三峡小,静态总投资为896.46亿元,而三峡工程的静态总投资根据1993年5月的价格为900.9亿元,动态总投资控制在1800亿元以内。

  怒江大坝最积极的推动者是当地政府。2003年10月,云南省曾委托国电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提交了一份名为《怒江中下游流域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情况简介》的报告,其中在“怒江开发的评价”项下算了一笔账:“怒江全部梯级开发后每年可创造产值340多亿元,直接财政贡献可以达到80亿元,其中地税年收入可以增加27亿元。”

  目前怒江州财政收入仅为1亿元左右,财政自给率为14.7%。2002年末,怒江州还有22万人处于贫困线下,占农业人口的50%以上,存在大量贫困人口,其贫穷落后程度超乎许多人的想象。

  当时,环保总局有官员以怒江是中国仅存的两条原生生态河之一为由坚决反对,无奈,他的声音太微弱了,他需要更多的支持。于是他拨通了环保组织“绿家园志愿者”负责人汪永晨的电话。

  汪永晨后来回忆说:“我的朋友说,他在国家发改委开会,孤军奋战,‘环保总局一定要守住’,并且非常急需我帮忙找一些熟悉怒江的专家学者,他要反击!”

  在“绿家园志愿者”、云南大众流域等多个民间环保组织的积极奔走之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媒体参与到反对怒江建坝的呼吁中来,国家林业局高级工程师沈孝辉还在2003年“两会”期间成功地将反对提案提交给了全国政协委员和全国人大代表。这个渠道来自于全国政协委员、同时也是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的负责人梁从诫。

  而2003年9月3日、10月20-21日,国家环保总局分别在北京和昆明就怒江水电开发问题召开了两次专家座谈会。两次会议的场面都异常激烈,以云南本地专家为主的支持建设派和以北京专家为主的反对建设派针锋相对。

  支持者认为,建水电站可以发展当地经济,提高当地人的生活水平,而反对者提出,国内外很多事实已经证明,“水电扶贫”很可能是一厢情愿。

  《中国水危机》一书的作者马军等人在考察了川西北多个将建或在建的大型水电工程后得出结论:50年来,中国大型水电工程共有1600多万移民,其中有1000万人处于贫困之中。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转折点出现。2004年2月中旬,主张建坝的国家发改委上报国务院的《怒江中下游水电规划报告》未获通过,温家宝总理对规划的批示是“对这类引起社会高度关注,且有环保方面不同意见的大型水电工程,应慎重研究,科学决策”。

  社会组织的活动和声音影响了中央政府的决策,这在中国还是第一次。通过这次标志性的,甚至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环保总局进一步认识到,并多次强调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同盟军”的概念由此催生。

  “环保总局太小了,才200多人,执法力量太弱了。”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王明远说。他介绍说,美国有联邦环保局和地方环保局,而联邦环保局又有华盛顿总部和地区办公室,光华盛顿总部的雇员就有近1万人。

  潘岳在“环保风暴”当日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再次强调同盟军的作用。“建设项目数量庞大,仅靠政府去监管显然力不从心。”所以,“要通过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建立一个平台,作为联系和团结媒体、学者、人大、政协、NGO、民众等同盟军的手段,发挥同盟军的作用。”

  能源危机凸显环保需要

  不可否认的是,环保总局作用的凸显跟中国这两年面临的能源危机密切相关。

  2003年,新一届政府在SARS之后推行新的执政理念“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包括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内的“五个统筹”。2004年在经历了包括煤电油等资源全面短缺之后又提出要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不失时机地推出了两个环保新理念,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2004年4月,潘岳在媒体上撰文,提出“绿色GDP”概念,希望将环境要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我们从GDP中,只能看出经济产出总量或经济总收入的情况,却看不出这背后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潘岳写道。

  由于没有将环境和生态因素纳入其中,现行的GDP核算法并不能全面反映国家的真实经济情况,核算出来的一些数据有时会很荒谬,因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能增加GDP。例如,发生了洪灾,就要修堤坝,这就造成投资的增加和堤坝修建人员收入的增加,GDP数据也随之增加。再例如,环境污染使病人增多,这明摆着是痛苦和损失,但同时医疗产业大发展,GDP也跟着提高。

  “中国在20多年来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但这‘增长’是通过多少自然资本损失和生态赤字换来的呢?”潘岳质问。

  绿色GDP引发了媒体和公众的广泛讨论,但潘并没有止步。2004年10月,他再次抛出了一个全新观点,指出环境不公加剧了社会不公,“某些人的先富牺牲了多数人的环境,某些地区的先富牺牲了其他地区的环境”。

  潘岳甚至还把该观点上升到“文明转型”的高度上。他说,环保不仅是一门专业,更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即人与自然、人与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文化,而这需要形成新的是非判断标准和行为导向的准则,那就是过一种环保的、关爱他人的、更加注重精神超越的新生活方式。

  很多人注意到,在中国内地的官员里,潘岳的直言不讳确实与众不同。且不论他此前担任《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和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副主任时的激情澎湃和直言不讳,即使2003年3月转任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之后,他也总能跳出固定的思维定势。

  2004年5月,潘岳在某个场合大声疾呼:“如果我们继续走传统工业文明之路,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为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容量已到支撑的极限,可持续发展与新能源使用成为我们惟一的可行之路。”

  英国《金融时报》随即撰文说:“昨天发表的这个主张,并非某家环保团体理性思考的结果,而是中国共产党政府下属机关国家环保总局的结论,该机构从不以一语惊人闻名。”

  法律护航

  更新发展观和生活方式离不开法律手段的支持。让国家环保总局雄起的法律保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2003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这个环评法,赋予了环评在项目审批上的“一票否决权”,即没有通过环评审批的项目“审批机关不予审批”。

  2004年7月,备受社会瞩目的《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该决定更多地被专家解读为“审批体制改革”。国家发改委对于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一律不再实行审批制,区别不同情况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

  在放松审批管制的同时,对土地使用和规划,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批不仅没有减弱,反而得到了加强。

  环评成为所有建设项目都需要先过的一道门槛。

  但是,一方面是政府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法律也赋予环保部门更大的权力,另一方面,项目单位和地方政府由于惯性和内在的发展经济的冲动而漠视环保部门权力的现象却普遍存在。

  “在2003年9月1日环评法正式生效之后,还出现了这次查处的30个违法开工项目,是发人深省的,它说明环评法的实施还任重道远。”1月21日,包括自然之友、北京地球村、“绿家园志愿者”、国际河网等56个民间环保组织在“环保风暴”后发表的支持宣言中说。

  “这次举措至少让公众知道了还有一个环评法。”环保总局正司级巡视员牟广生对记者说。

  潘岳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也清楚地表明这个观点。“这一次,我们坚决叫停30家未经环保审批的违法开工项目,就是要坚决捍卫环评法的严肃性。”

  下一个突破口:听证会

  但是捍卫环评法严肃性的努力决非易事。就像前文中国能源网的韩晓平所说的,国家环保总局在执法上的手段有限。

  而且权威的建立也并非一朝一夕。三峡总公司的总经理在得知其管辖的3个电站被公布违法之后,首先想到的是马上找国家发改委的官员询问。另有知情人士对记者说,有电力公司老总在被点名后马上就去发改委问理去了。

  记者希望从国家发改委的新闻发言人处询问发改委的态度,但至截稿时仍未果。

  事实上,知情人告诉记者,国家发改委有一个环境司,该司和环保总局在环评上的审批权界定上并不十分明确。原来发改委在项审批权上的话语权远远超过环保总局,现在,环保总局依法要从发改委那儿分权,很自然两部门的关系如何协调也令人关注。

  在怒江建水电站一事上,两者看法也不一致。而且,怒江一役,环保总局明白了NGO和公众参与的重要性,而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也认识到了这点。

  “怒江?离成功还远着呢。现在他们都悄悄地干。”“绿家园志愿者”的汪永晨对记者说。

  据记者了解,尽管去年年初该项目暂时搁置,但是国家发改委以及当地政府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特别是去年普遍的“电荒”现象,让分析家们认为,政策的决策天平有摆向“放行”那一边的可能。

  去年11月13日,由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牵头组织的“怒江流域规划评价专家审查会”在北京召开,最新的《怒江水电项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已经在此次会议上出炉。

  汪永晨质疑那次怒江水电项目专家审查会开得“非常奇怪”,参会的多是支持怒江水电的专家,而且是在开会的前两天才收到通知。

  与会代表云南大学生态与动植物研究所所长党承林教授也说,他是在会议召开前突然得到通知赶来北京的,在会上发放了由国电公司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和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负责作出的环评报告和其他一些相关资料,会议结束之后都被收走,因此他甚至不能回忆起这次会议的全称。

  汪永晨反复强调,我们民间环保组织不是认为发展水电不可以,但一定要符合游戏规则,必须规范。

  本来,有理由相信,环保总局是要谋求一次对怒江项目的听证会的。

  去年11月,潘岳副局长曾对媒体表示,希望2004年年底或2005年年初,我国有争议的大型建设工程都将举行环保听证会,让公众来参与决策。

  虽然此番表态并没有列出具体项目,但据推测,很可能指的就是怒江项目。

  2004年7月1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开始实施根据行政许可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制定的《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听证暂行办法》。该办法确定了两类建设项目和十类专项规划将实行环保公众听证。两类建设项目为: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大中型建设项目;可能产生油烟、恶臭、噪声或者其他污染,严重影响项目所在地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的小型建设项目。十类专项规划为:对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并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

  但是本周记者从可靠渠道获得的消息称,有关方面已经宣布,怒江项目将不会举行听证会。

  但是,有没有对其他项目进行环保听证会的可能呢?

  在这次“环保风暴”后,记者接触到的环保人士和环保总局的官员,都更看重环评制度的长效机制,而不是运动式的“风暴”。而这里的突破口也许就在于公众知情权和听证会。

  有人建议,希望环保总局对所有进行环评审批的项目上网,公布其环评内容,并随时公布其审批进程。另外,在适合的时间针对合适的项目召开一个听证会,以确立利益相关人的表达协商机制。

  尽管大部分人对环保总局行使权力的举动感到鼓舞,但也有人说,环保总局有可能是藉此来树立本部门的权威,并获得环评审批权带来的部门利益。“只要香烧到了环保总局,就没事了。”有网民发帖说。

  “环保部门恰恰最没有部门利益,因为环境是子孙后代的,是长远的。”环保总局的牟广生对记者说。

清华大学的王明远教授也同意政府应该加强在环境保护上的执法力度。“全能政府变成有限政府,就是要从竞争性市场领域退出,而把精力投入到诸如环境保护等这些市场失灵的领域中去。”

3、首例黄河水污染赔偿案调解成功 3企业赔偿230万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06年01月04日 

  据新华社呼和浩特1月3日电 我国首起黄河水污染索赔案件,经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3个月的审理,终审调解成功。水源污染责任企业内蒙古塞外星华章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美丽北辰浆纸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河套灌区总排干沟管理局自愿赔偿包头市供水总公司污染损失230万元。

  据介绍,2004年6月25日,内蒙古河套灌区总排干沟管理局因水位超过警戒线要退水,将积存于乌梁素海下游总排干沟内约100万立方米的造纸等污水随乌梁素海退水集中下泄排入黄河,造成“6·26”黄河水污染事件。此次水污染事件对黄河400多公里的河段造成14天的严重污染,水体完全丧失使用功能。包头市供水总公司被迫关闭了黄河水源总厂的取水口,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280多万元。

  2005年7月29日,包头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我国黄河流域首起水污染赔偿案作出一审判决,判处被告内蒙古塞外星华章纸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与污染事件有关的企业,向原告包头市供水总公司赔偿污染损失288.75万元。

  内蒙古塞外星华章纸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不服一审判决,向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本案在审理过程中,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调解,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了《调解协议》,内蒙古塞外星华章纸业股份有限公司等3企业自愿赔偿污染损失230万元。

4、就怒江建坝争议答《纽约时报》记者问

2005年12月31日

                        ·方舟子·

    2005年12月4日我接到《纽约时报》记者Jim Yardley电话,希望能就怒江建坝

争议当面采访我。我当时预料该报的报道将会倾向中国伪环保人士,拒绝了当面采

访的要求,要求用电子邮件采访,以便我能更细致地回答这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并

自己留下问答记录。12月7日该记者用电子邮件给我发来问题,我当天做了回答。

该记者答复收到了我的回答,并说如果有进一步的问题再和我联系。12月26日,

《纽约时报》登出该记者写的报道《对中国的“愤怒之河”寻找公共声音》(Seeking

a Public Voice on China's 'Angry River')。该报道单方面地报道于晓刚、汪

永晨、马军等人反对怒江建坝的看法,把这些人的一些不实之词当成事实陈述(例

如声称“怒江是中国仅剩的两条自由流淌的河流之一”),对反对反坝人士的报道

只有一句“两位著名的学者访问怒江——行程由大坝开发者赞助——并通过攻击环

保人士而吸引了公众广泛的关注。”(Two prominent scholars toured the Nu - on

a trip sponsored by dam developers - and attracted wide public attention

by attacking the environmentalists.)文中没有报道我的看法,也没有报道何祚

庥院士的观点(据我所知该记者也采访了何院士)。现在把我与该记者的问答译成

中文公布如下,并将英文原文附后,供参考。

一、问:你是什么时候首次听说怒江争议的?为什么你会卷入进去?

答:在去年圣诞节海啸之后,中国知识分子之间发生了一场有关如何恰当地处理

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的争论。一些“环保人士”(包括汪永晨女士,我猜你已采

访了她)声称这次海啸是来自上苍的警告,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人类应该崇

拜和畏惧大自然,并停止利用大自然。我觉得这种观点非常荒唐,写了几篇文章

加以批评。在争论中,“环保人士”反复提及怒江建坝项目。他们说怒江是中国

最后一条“原生态河流”(意指在其干流没有建坝,其生态状况保存良好),我

们应该为子孙后代保护并保存它。这是我首次听说有关怒江的争议。在3月份,

汪女士和我碰巧在同一个下午给某个记者训练班做讲座。我的题目是关于如何在

互联网上发现和揭露假新闻,她的题目是关于怒江的。她在讲座中出示了许多漂

亮照片描绘怒江的原始状态和当地居民幸福和谐的生活。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并很想知道那是不是真的。几天后,何祚庥院士通知我有个访问怒江的机会,并

邀请我参加。我们在四月初访问了怒江,行程持续一周。因为我的教育背景(我

学的是生物学专业),我主要关注怒江的生态情况。我非常震惊地看到怒江一带

的生态和环境实际上已被毁灭,是由于已在那里生活了数百年的居民的过度利用

造成的(砍伐森林、耕地、建路等等)。此外,在1990年代已在怒江上游(西藏

境内)建了两座坝。因此所谓“原生态河流”不过是个谎言。我也非常震惊地了

解并看到当地居民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人均年收入不到1000元人民币)。访问

怒江之后,我在云南大学发表演讲,批评“环保人士”用谎言和虚假信息误导公

众。我的演讲记录稿在网上广为传播。这就是为何我卷入了这场争端,并成为

“环保人士”人身攻击的主要目标。

二、问:为什么你认为该大坝项目应该上马?

答:正如我在我的演讲和文章中已几次提到的,我并不是在促使该大坝项目上马。

我并不是在支持该项目,而是反对用谎言和虚假信息反对该项目。我不是水坝专

家,因此我对它没有什么见解。另外,我并不是说既然怒江的环境已遭到破坏,

我们就不应该管它,就建个大坝得了。我只是说,如果我们决定要在那一带建水

坝,环境损失并不像“环保人士”所声称的那么大。相反地,建坝很可能在某些

方面保护那里的环境,例如,通过改变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而停止砍伐森林和耕

地,并为保护当地的生态提供足够的资金。(我获悉,怒江当地政府穷到目前他

们用于环保的预算每年只有2万元人民币!)

三、你对那些反坝环保人士和非政府组织的看法如何?

答:我怀疑他们是真的在关心中国的环境问题。他们的动机更多的是出于政治

方面的考虑而不是环境。如果他们真正关心中国的环境,他们应该将精力集中放

在最严重的环保问题上,即污染问题,而他们对此却很少关注。我也不能同意他

们的极端环保观念。我相信环保运动应该建立在事实、科学和人本的基础上,而

不是谎言、虚假信息、迷信和恐惧。我相信保护大自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护人

类,而不是保护大自然本身(像汪女士声称的那样)。我自己就是个环保人士。

我写过许多篇文章呼吁保护中国的生态和生物多样性。

四、问:你对一些环保人士和学者在8月31日签署的公开信有何看法?在那封信中,

他们要求政府允许举行听证会,并公布最近环评报告的结果。

答:我将很乐于见到环评报告被公布,因为我相信这将会澄清关于该建坝项目的

许多虚假信息和误解。不幸的是根据现有法律那是不可能的。中国现有法律规定

有关国际河流的科研数据属于机密,而怒江是一条国际河流。据我所知,在该环

评报告中,并没有什么秘密不敢让公众知道。该环评报告无法公示纯属法律原因。

那些公开信签名者应该知道这个法律问题,因为他们中的有些人(例如蒋高明研

究员)参与了环评,手中应该有该环评报告。如果他们真的想要环评报告被公示,

他们应该首先要求政府修改法律才对。因为我相信他们的呼吁不过是一种伎俩,

试图使局势复杂化,迷惑公众。事实上,曾经有过关于怒江项目的环评结果的

听证会。该听证会于10月22日举行,由一个中立的机构《中国投资》杂志社(该

杂志最近发表了几篇关于怒江项目的文章,其中有些是支持“环保人士”的)举

办。一些参与环评的专家和10名“环保人士”被邀请参加这次会议。会议通过互

联网直播。专家们答应回答有关环评的任何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公众了

解环评的内容。但是“环保人士”抵制这次会议,他们一个都没去。他们不敢面

对专家和公众。

五、问:既然中国在提倡法治,你是否认为应该允许公众对绝对是否建这些大坝

发挥更大的作用?

答:是的。但是这不应该成为反对一个大坝项目的理由,否则,在中国成为民主

国家之前,我们应该停止中国的任何建坝项目或其他任何项目。

六、问:你对建坝项目将会帮助怒江当地居民一事有何看法?有批评者争辩说该

项目不会减轻他们的贫困状态,你对此有何回应?

答:多数当地居民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我无法想像他们的生活会变得更贫困。

如果他们能够如愿得到补偿(根据现在的法规,每人数万元人民币,与他们现在

的年收入相比是个天文数字),以及建坝带来的工作机会,他们的生活肯定会

变得更好。如果“环保人士”真正关心当地居民的福利,他们应该帮助确保当地

居民将会得到政府所许诺的建坝带来的益处,而不是用当地居民的福利为借口反

对建坝项目。据我所知,根据环评机构和“环保人士”做的民意调查,大多数当

地居民都支持建坝,并相信他们的生活会因此得到改善。“环保人士”并不否认

这一事实。他们声称当地居民被政府误导,现在他们正试图对当地居民进行“启

蒙”。

七、问:根据法治观念,什么是政府和公民的正当关系。

答:这更像是个政治问题,我不认为它和话题有关。我相信中国应该变得更民主,

但是我不认为我们应该为了这个目标而去牺牲一个建坝项目。

八、问:最近凤凰卫视播放了一个采访你的节目,你对它的印象如何?

答:这个节目没有准确地表达我的观点。事实上,它有几次故意对我的话断章取

义。例如,它播出我说我不知道谁资助了我对怒江的考察,误导观众相信我在撒

谎。我其实说的是,我在访问行程中并不知道也不关心谁资助了考察活动,但是

回到北京后,因为有些“环保人士”和记者对此提出质疑,我就打听了一下,知

道它是负责该项目的国家水电水利勘察设计总院资助的,我认为这很正常,因为

该机构在以前也资助了某些“环保人士”考察怒江。此外,该节目将我刻画成一

名科学主义者,虽然在访谈时,我明确表示我不相信科学主义。我相信的是,环

保运动应该同时建立在科学和人本的基础之上。

5、国家将制定政策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

来源:新华网            2006年01月04日

  新华网北京1月4日电(记者刘铮 南辰)“积极鼓励低油耗、低排放、小排量、小型化、高动力性汽车的生产和投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六部门联合发文要求,制定鼓励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发展的产业政策。

  记者4日从发展改革委了解到,国家将加大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及其先进发动机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鼓励开发、生产柴油轿车和微型车,以及使用醇醚燃料、天然气、混合燃料、氢燃料等新型燃料的汽车。

  发展改革委、建设部、公安部、财政部、监察部、环保总局联合发出的《关于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的意见》指出,积极推动《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国家标准的实施,从源头上控制高耗油汽车的发展。进一步完善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的技术标准,不断提高其安全、节能、环保等性能。

  六部门要求,严格执行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加强汽车的定期检验,确保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的安全使用。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在安全性、动力性和外观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改善,同时其燃油消耗少、尾气排放低、外形尺寸小、道路和车位占用面积少等优点也日益突出。但在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方面,我国目前缺乏应有的鼓励支持政策,一部分地区还制定出台了一些限制性规定。

6南水北调的山东难题 水资源短缺成发展最大瓶颈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1月4日   

“现在这个工程不接受我的意见,将来鲁西一发大水,矛盾就会暴露出来。”2005年12月22日,山东省人大代表李殿魁在他的办公室里说这番话时,沉稳而又坚定。

他所说的工程,是国家重点工程南水北调东线在山东境内的一段——南四湖-东平湖段工程。工程原计划2004年开工,可是由于各种原因,至今可研报告还没有得到国家发改委的正式批复。按照水利部淮委(淮河委员会)和海委(海河委员会)编制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东线一期工程要求2007年建成,主要给江苏、山东两省供水。

“前期工作有些滞后,工程已经没法按进度要求完成了。”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副局长王安德对记者说。但随着工程的延期,山东省内对南水北调工程存在的不同看法浮出了水面。

两种方案:调水与航运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附近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逐级提水北送,沿途经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等调蓄,到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穿过黄河,自流到天津;一路向东输水到烟台、威海,在山东境内形成南北贯通、东西互济的“T”字形输水大动脉。

由于天津、河北暂时不向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要水,原先作为山东地方工程的西水东调计划,得以纳入国家工程,山东也成为东线最主要的输水地区。一期工程山东段共有11个单项工程,李殿魁与水利部门的分歧,就集中在其中的南四湖-东平湖段调水工程上。

李殿魁在退休前是山东省政协的副主席,曾在东营市担任过十年的领导工作,长期坚持水利决策研究,对黄河口的治理颇有见地。

南四湖和东平湖是山东境内京杭大运河沿线南北呼应的两大湖泊,连通这两大湖的河道又名济(济宁)梁(梁山)运河。现调水方案为三级提水:第一级长沟泵站从南四湖提水入济梁运河,输水到邓楼泵站后提水入柳长河,再输水到八里湾泵站提入东平湖。

“南四湖-东平湖段调水工程的可研报告和初步设计,今年上半年水利部已经报到国家发改委了,发改委已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作了评估,很快就能批下来。”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副院长、省水利厅副总工程师刘长余估计,国家批复以后,这段工程2006年可以开工。

但是李殿魁建议对三级提水方案进行优化调整。他认为,东线调水应由单一的调水功能向恢复京杭大运河、改善黄淮海平原生态的综合功能转变。“我主张下挖河道,降河调水,由三级提水改为一级提水。既满足了调水的需要,也满足了航运的需要,还满足了排洪的需要,三大功能非常和谐地统一到工程中。工作量减少,投资也减少,工程进度加快,效益大大提高。”李殿魁说。

“他这个方案我们已经论证过了,结论是既不科学也不经济,在现实条件下根本不可能实施。”刘长余说。身为南水北调山东段技术总负责人,他认为,现设计方案经多年、多方案论证和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并经各级专家审查,在国家批复以后,如无科学合理的依据和论证不可能再作大的改动。

南水北调的山东水市场之虞

是否恢复京杭大运河的通航,仅仅是争端的一个方面,而分歧背后是对山东水情和东线功能的不同认识。

2004年11月,李殿魁写了一篇《关于调整南水北调东线设计方案的建议》,上书国务院。《建议》认为,淮委提出的现行调水方案是在七十年代形成的,适应当时京津、胶东严重缺水的需要,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再按原方案执行,必然出现“工程完工,搁置无用”且“即须改造”的被动局面。

李认为,中央决定南水北调东中西三线相继上马,应该对三线的具体功能重新作出明确规定。他主张:东线以恢复京杭大运河通航和改善黄淮海平原生态为主;中线以保证京津及沿线城市供水为主;西线以为黄河增水为主。

建议得到了国务院的重视。

2005年1月25日,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总工程师汪易森、水利部南水北调局总工高安泽、调水局副局长祝瑞祥和淮河水利委员会总工张少华等赴济南当面听取李的意见。

在汇报时指出,现东线调水方案只有向城市供水的单一功能,由于河北、天津相继退出,山东水资源又比较丰富,如不调整为向航运、生态和排洪功能转化,将使东线成为供水无市场、投资无效益、工作人员生活无保障的三无工程。

汪易森当即表示,山东是否缺水,牵扯到南水北调东线的功能定位,省政府要有一个明确的表态。

山东大部分地区位于750mm等雨线内,地下水总储存能力约5000亿立方米,年地表径流量276亿立方米,“山东不存在资源性缺水问题,而仅是工程性缺水。”包括李殿魁在内的许多人认为。

但是迄今为止,山东省政府仍然没有明确表态。这说明,省政府仍然坚持原来支持上东线时的观点:山东是资源性缺水地区,工程性缺水与水质性缺水同时并存,水资源短缺是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

水利部门内部也有分歧。“山东人均水资源占有量400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南水北调局办公室负责对外宣传的高德刚坚持政府的定论。

但是水文水资源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研究员主张改用地均概念。他对记者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经不起推敲的,按这个标准来评估,结论是山东不如新疆,上海不如宁夏。“说山东缺水,这个结论不好下。山东水资源完全可以自给,关键在于合理调度。”他说,东线工程建完后将没有用户或者用户很少。

东线真会因此陷入经营困局吗?山东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战略研究所所长李福林认为大可不必担心。据他透露,山东省政府和供水沿线城市都已经签了用水承诺,通水以后当地大企业都会换用江淮水,因为根据承诺,即使你不用,这笔钱还得照交。

刘长余的解释是,南水北调是带有公益性质的基础工程,社会环境效益巨大,完全靠市场来解决投资效益问题、靠用水户来承担经营费用和投资回收、保值增值是不现实的。据他透露,国家将成立调水基金,可以部分解决工程建成以后的还贷和运行费用问题,保证工程正常运行。

山东难题的最后机会

李殿魁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看法和建议,在山东学术界和政策圈子里引起了轩然大波。水文水资源局前述那位研究员和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许云飞等都对李表示支持。

许的另一个身份是省政协常委,他正在准备2006年1月山东省政协会议的大会发言和提案。“我准备以提案的形式支持他。”

许云飞介绍,交通部一直把京杭大运河定位为全国水运主通道,提出要结合南水北调逐步打通,2020年实现全线通航。1997年由山东省交通厅编制的《山东省内河航道及港口布局规划》,要求山东段黄河以南达到二级航道标准,现行的三级提水方案让航运部门很被动。据悉,鉴于这一方案已在实际运作中,山东交通系统也已对三个相应的船闸续建工程立项,准备建设。

山东水利部门则有不同的说法。王安德认为更应考虑如何保障水质。淮委总工张少华也持同样观点。他说,江苏段的船漏油对水质污染很大,山东境内的很多煤码头对水也有很大污染。

“我们也希望调水工程结合航运功能,问题主要出在航运的前期工作滞后。”刘长余说,三级调水方案与航运没有矛盾,泵站与船闸已经衔接好了,通水以后随时都可以建船闸通航。

而国家水利部的意见很明确:一期以调水为主,航运能考虑则考虑,不能考虑则创造有利条件,根据调水情况在二期工程再予考虑,发挥综合效益。

山东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战略研究所所长李福林则建议最好由省政府出面组织专家论证,大家坐下来平等讨论,形成共识。

其实,2004年7月,山东省发改委就组织过专家讨论会。根据讨论结果,山东省发改委提出两条建议: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地下水普查工作,摸清底数;组织专家对不同输水方案的工程投资、治污成本、水质保证、运行管理体制及费用等进行充分的综合论证和比较分析,提出最优方案,尽快报省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决策。

山东大学土木建筑与水利学院院长曹升乐对记者说,任何建议都得建立在完善的丰富的资料基础上,建立在尊重科学、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他最担心的是水质问题。

南四湖—东平湖现有9处水质监测站,监测结果表明,其中7个为五类水水质标准;11条汇入河流中有2个断面为五类标准,9个超过五类水标准。

2005年12月31日,南水北调首个建成项目——济平干渠——率先建成通水。刘长余解释说,东平湖水质目前还达不到城市供水水质标准,这次通水是检查工程质量,属试运行,主要作用是给小清河冲污,改善水质和市区生态。据刘长余介绍,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工程投入约170亿,同时治污投入约130亿。

2005年11月20日,《南水北调一期工程总体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在北京通过最后审查,总报告否定了“单纯调水”方案,肯定调水要与航运结合。许云飞说:“这表明国家已经转向了。”

当月底,李再次致信省委书记张高丽,认为搞好优化方案关键在山东自己。2005年12月3日,张转批给山东省政府有关领导,请他们研究斟酌,好好把握。

2005年12月22日,记者在办公室见到李殿魁时,他正在给山东省南水北调局局长耿福明写信,希望他们更新观念,走出单纯调水的设计思想。“这是千年大运河复航的最后一次机会。”这位白发老人确实有点着急了。

7、中国能源政策基本目标:高效能与环保

来源:中国工业设备网  2006年1月4日

中国在本世纪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是:在保障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的同时,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虽然目前中国人均能源消费水平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甚至只是经合组织(OECD)国家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但是在总量上已经是一个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大国,能源开采和利用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特别是大气污染问题相当严重。鉴于此,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对能源的需求,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减少能源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是中国能源可持续利用的双重目标。

措施与成绩

为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中国方面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一,重视能源的节约利用。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提出了开发与节约并重的能源政策,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还把节能置于能源政策的优先地位,相应制定了一系列有关节能的经济政策和技术政策,建立了中央、地方和行业、企业三级节能体系。1998年颁布了《节约能源法》,进一步从法律上确立了节能的管理制度和措施。据粗略估计,自1990年以来,我国共节约和少用能源9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硫1800万吨、二氧化碳3.9亿吨。特别是在“九五”计划时期,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了30%,节约和少用能源约4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排放二氧化硫800万吨、二氧化碳1.8亿吨、粉尘600万吨、灰渣1亿吨。节能工作的成效,缓解了能源供需矛盾,减少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可以说,节能也是环保和减排温室气体的有效措施。

第二,鼓励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中国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科技开发、工程示范和推广应用,给予了财政补贴和支持;对小水电和风力发电的开发和利用等,还提供贴息贷款,实行税收优惠和保护性价格政策等。在这些措施的推动下,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能源供应质量有所提高。煤炭消费量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已由1990年的76.2%降为2000年的66.0%;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能、太阳能等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23.8%上升到2000年的34.0%。洁净能源的迅速发展,优质能源比重的提高,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改善大气环境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推动农村能源建设。中国政府一直重视农村能源建设,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开展了以小水电为主的初级电气化县、薪炭林重点县、沼气重点县、省柴灶试点县等多种大面积示范工程,并大为推广。在此基础上,从“八五”开始,中国又开始组织实施“百县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已有300多个县开展了这项工作。目前,中国已有70%以上的农户使用了省柴节能灶,小水电、沼气和太阳能也得到了较大规模的推广利用。

存在的问题

尽管取得了上述进展,但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能源利用效率仍然相对较低、能源消费的总体结构仍然处在相当不合理的状态。目前中国单位产值能耗是发达国家的3~4倍,主要工业产品能量单耗比国外平均高40%,能源平均利用率只有30%左右,而工业发达国家均在40%以上。此外,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迄今为止,煤炭在中国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中的比重还很大,即使近年来大力压缩了煤炭产量,煤炭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重仍然超过65%以上,煤炭用于发电的比重只占30%左右,近70%的原煤没有经过洗选直接燃烧,燃煤造成的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约占排放总量的70%~80%,二氧化硫排放形成的酸雨面积已占中国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化石燃料二氧化碳排放是中国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

从中国中近期能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景来看,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仍将占有较大的比重,在未来20~30年中把煤炭所占比重降至50%以下还是一个相当乐观的估计。

解决途径

在这种趋势下,要想解决中国的能源消费所造成的环境问题,起码存在以下三种选择:

第一,立足资源优势,开发和推广清洁煤技术,特别是煤炭气化技术。从近期看,利用现有煤炭气化技术使煤炭转变为合成气,可以为电力提供清洁的燃料,并促进煤化工的发展。从长期看,可以利用煤炭大量生产氢气,这样不仅会大幅度减轻煤炭燃烧产生的各种常见污染物的排放,也会有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与此同时,争取改变终端能源消费中煤炭所占比重过大的现实,增大煤炭就地转化的比例,采用先进的燃烧发电技术,大力发展坑口电站,在终端能源消费中以电代煤,大幅度提高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这样就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使大气污染重的情况有一个大的改变。

第二,较大幅度地增加天然气的消费量。加快陕北、新疆等中西部天然气的开发及输气管网的建设,积极筹划从中亚等国家进口天然气。从可预期的结果来看,开发和进口天然气将有可能保证重点地区和城市对清洁能源的需求,大大改善这些地区和城市的能源结构,改善其大气环境质量。

第三,大幅提高核能消费比重。由于洁净煤技术只能减少而不能消除粉尘和二氧化硫的排放,况且煤炭超度开采也会影响到产地的地理生态。因此,根据发达国家能源发展经验,发展核能是今后中国应当考虑的重点选择之一。核电是一种不排放任何温室气体的高效和耐久能源。有几种核电堆型,如压水堆、沸水堆、重水堆都是比较安全可靠的。世界核电发展的经验证明,核电具有洁净、安全、高效的特点,因此,发展核电可以成为一个国家能源供应的首要选择。当前,全球核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17.1%,发达国家核电比重更大。法国核电已占全国电力生产总量的80%,日本、瑞典、瑞士占32%,德国、英国占30%,美国、加拿大占20%等等。而中国仅占1%以上。中国有丰富的核能资源,天然铀及其加工能力已初具规模,核燃料循环工业的各个环节相互配套。中国已能够自主设计制造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的成套设备。目前秦山、大亚湾三套核电机组正在运行;正在建设中的4个核电项目、8台机组,总装机容量约660万千瓦,将在“十五”期间建成,届时,核电在中国电力总量中的比重,可达2%,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这就说明中国核电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

可以相信,只要选择好能源开发利用的战略方向,坚定不移地实施下去,中国就能够有效解决新世纪所面临的各种能源环境问题的挑战。

毫无疑问,实现经济、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预防可能出现的环境风险,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中国与世界各国在发展中所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一问题不是一个国家所能解决的,它需要各国进行合作、协调行动,共同为实现全球温室气体减排、保护全球生态环境作出贡献。

8辽宁绥中县地下水疑遭上游企业污染变红

来源:金豹网-辽西商报     2006年01月04日

  金豹网_辽西商报讯 特约记者苏秀娟报道:“哎呀!,这地下水怎么这么红?这水还能吃吗?”7天前,家住葫芦岛市绥中县万家镇孟家村的40多户村民饮用的地下泉眼水突然莫名变红。个别村民还出现了身体不适等症状,村民们怀疑他们的水源之所以“变色”,是上游河北省企业污染导致。截至1月2日晚记者发稿时,国家环保总局已经派人来到葫芦岛介入协调此事,辽宁省和河北省环保部门已经对此事展开调查。 

  甜水泉眼冒出苦水

  绥中县万家镇位于辽宁和河北省的交界处,具有“关外第一镇”之称。万家镇孟家屯村附近有一个天然泉眼,水清冽甘甜,多年以来,附近大部分村民都到这里来挑水吃。

  “我们的地下水污染了。“1月1日,记者接到孟家村村民的电话后,立即赶到现场采访,在该村记者走访了几十户村民,一些村民看到记者到来,纷纷向记者介绍有关情况。

  该村一位姓赵的妇女告诉记者:“我们村分河东、河西两大块。水污染严重的是河西。因为我们村的一个泉眼水特别甜,我们几辈子人饮用,可以说,这泉眼是我们的‘母亲井’。一年前,我们就发现‘母亲井’的水不如以前甜了,可大家也没有在意。2005年12月27日下午3时,我从这个泉眼打水回家,发现有点异味。我就纳闷,这水怎么搞的,之后,我就把水倒掉了。一个小时过后,我再次去这个泉眼挑水,就发现水变成红色的了。有的村民喝了这个泉眼的水后,有的恶心,拉肚子。现在我们就到河东打压水井的水。我们村的一共有两口井被污染了。”

  孟家村一名姓张的村民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第二天,附近的村屯乡亲们都发现了水有异味,有人还出现了身体不适的症状。有关部门告知我们村民,此井水暂时不要吃,距离此井200米远的井水也不要食用,最好到稍远一点的人家挑水吃”。

  一位姓周的村民说:“我们怀疑是上游的河北省境内的一些工厂给污染了。在距离我们村3华里的地方有几家企业。”

  国家环保总局已经介入此事

  那么,孟家村的40多户村民饮用的地下水是否遭遇污染?为此,记者连线了葫芦岛市环保部门,相关人员告诉记者:“我们接到群众举报后,十分重视,立即组织人员赶到该村调查,孟家村的水我们抽样进行了化验。”

  据了解,由于此次是涉嫌跨省环境污染,目前国家环保总局已经介入此事,协调河北和辽宁两省环保部门处理此事,力争将此事早日查清,让群众喝上放心水。

9、CCTV关注大坝与移民及文化的关-

来源:CCTV  类别:关于怒江的消息   2005.12.30 

  CCTV.com消息(共同关注):在今天节目的开始,我先给您看一段小片子,您猜猜这是什么地方。我们将从今天开始,连续三天用的三期节目为您展示和这个地方有关系的故事。

   怎么样,这个地方是不是太美丽、太神奇了。这就是我国的大西南,就是被世人称为"香格里拉"的地方,不论是英语还是藏语,它的意思都是一个,那就是"天堂"。在这个天堂般的地方,拥有着我国最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最优美的自然环境、最集中的少数民族和悠久的文化传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这三条大江在这里并流穿越横断山脉,成为世界奇观和自然遗产。岷江、大渡河、雅砻江也在这一地区蜿蜒流过,孕育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富饶的土地。但是现在我告诉您,国内的一些电力企业正酝酿着在这些江河上建立100多座水电站,而这些水电站的建立是否会改变这里的状况,子孙万代的生活是否会受影响呢?从今天起,我们将带您和香格里拉的人们一起见证正在发生的变化。系列报道《寻找香格里拉》今天为您播出第一集《即将消失的大江及文明》。

  四月上旬的滇西北地区本应进入枯水期,但今年却遭遇了百年不遇的雪灾,随后又迎来了漫长的雨季。这里的崇山峻岭中,很多地方都在发生滑坡和泥石流。但即使在这样的地形和地质条件下,勘测人员也已经在这里的山体和水面上进行勘测,寻找建坝的有利位置。

  勘探人员:这个是搞钻探。

   记者:钻探干吗用的?

  勘探人员:主要取崖芯么,把石头钻个眼,把石头提上来,打平洞的目的就是进去看一下有没有崖缝。目的就是看一下石头的硬度,有没有崖缝。

  记者:是准备在这儿建坝?

  勘探人员:对,准备建坝。

  记者:坝址就在这儿吗?

  勘探人员:就在这儿。

  记者:它这个坝高将有多高啊?

  勘探人员:150米。

  记者:是从江面往上算150米?

  勘探人员:对。

  记者:那你在这儿建坝会不会对这儿整个生态环境有影响?

  勘探人员:当然有了。

  这样的景象如今在香格里拉几乎所有的江河、支流上都在进行。虽然国家高层已经明确对香格里拉的水电开发要"慎重研究,科学决策",但这并没有使水电开发者们放慢步伐。一方面水电工程正在加紧上马,而另一方面,香格里拉的百姓们也正在为保卫他们的家园奔走呼号。

  金沙江上的世界著名景观虎跳峡也要建大坝了。这意味着在大坝的拦截下,虎跳峡将高霞出平湖,现在的雄伟壮观永远成为历史。这让位于虎跳峡上游香格里拉县的群众关注起自己未来的命运来。

  四月的香格里拉之夜,在金沙江第一湾的香格里拉县金江镇车轴村,居民们掌灯夜话,一场村民自发的关于水电开发与未来生活研讨会正在进行。

  香格里拉县车轴村村民:要毁掉我们20多万亩良田,要毁掉我们两岸十多万人民,我们在这儿生存的人基本会做农田的人,半年不做活都有吃,如果给我们移掉,要找活路,会做这些的人也找不到吃。

  香格里拉县车轴村村民:水都淹到脚跟前,我搬到山跟前咋给我安排,还要说发展第二、三产业,那个第二、三产业我粮食也没有。我喂猪拿什么喂,我养鸡我拿什么养,我一寸土地都没有,背后开不成山、开不成土地,现在都在保护生态。你再把背后山上(的树)再砍,再耕种土地,违反中央(政策)。

  葛全孝(香格里拉县吾竹石乡村村民):我有一个观点,现在我们国家,在没有移民法的情况下,在没有一个正规的、合理的开发模式下,老百姓找不到一个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官员找不到一个法律,来支持他的活动。

  说这话的人叫葛全孝。他是香格里拉县金江镇吾竹石乡村的村民。最近,来他家的外地客人特别多,有许多是专家学者和新闻记者。大家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来的,那就是了解这位装了满脑子大坝经济学和法律知识的特殊农民,了解这位以一个中国农民的深刻思考震动联合国官员的农民。

  2004年10月27日,联合国水电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开幕。原本应该坐在家里,看看电视,喝茶聊天的葛全孝,却自费跑到几千公里外的北京,跑到了大会上,并且向大会提交了一篇论文《水坝建设与原住民的参与权》,被收到大会论文集中。

  葛全孝(香格里拉县吾竹石乡村村民):我们这里的土地,实际上它能承载多少水电利润,这是可以核算出来的,那么如果场操作条件值多少钱,所以这样一讲就很清楚了,就是说我们这里的土地,如果由政府计划来搬迁,他肯定不会搞个一亩七、八十万,六、七十万的,实际上应该高于这个价格,我们的这个土地,如果按照这样来算,他这个水电商根本不敢来开发。

  葛全孝在联合国北京论坛上活跃的表现,招来水电开发商们的不满。会场外,一位水电企业老总反问,他就能代表所有农民的意见吗?更有人暗示,作为"潜在移民",葛全孝宣传"反坝"是为了"扩大影响,好在移民时获得更多补偿"。葛全孝听后哈哈大笑:"欢迎你们到金沙江边去,你们可以进任何一户农家去问,看他们愿不愿意搬迁?"

  走进四月的香格里拉县吾竹石乡村,油菜花开满了田野,迎春花、梨花挂满枝头。沟渠里流水淙淙,水草依依。田间地头,村民们正忙着春耕,播种下今年的秧苗。

  记者:日子过得好吗?

  吾竹石乡村村民:过得好。

  记者:怎么个好法?

  吾竹石乡村村民:水好、山好、什么都好。

  记者:像你耕地以后准备种什么?

  吾竹石乡村村民:耕地撒小秧。

  记者:今年能产几季呀?

  吾竹石乡村村民:产两季。

  记者:一亩地能打多少斤粮?

  吾竹石乡村村民:1000斤。麦子打1000斤,包谷打1000斤。

  记者:你们知道将来蓄水以后要淹没到什么地方吗?

  吾竹石乡村村民:淹没到中兴沟,就是那个看上去白白的那边,上面那个大沟,有横线的地方。

  记者:那这里整个都没有了

  吾竹石乡村村民:没有了。

  葛全孝的家就在这个村里的公路边。虽然院子很大,但葛全孝说,与其他村民相比,他家的生活条件只能算是中等。现在,他和妻子除了种好自家的水稻田,还开了一个馒头铺,每天早晨起来忙个不停,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葛全孝(香格里拉县吾竹石乡村村民):我们这里吃的都是绿色食品,猪肉、鸡蛋、都是传统的饲养方法放养的,它既可以吃虫,又可以吃泥巴、吃石子、吃包谷籽,不搞什么配合的东西,味道挺香,很多来过我这里的人都说,你们这里的鸡肉特香。

  让葛全孝感到骄傲的还不止这些,在他看来,虽然这里收入不高,但80%到90%以上的人家都有电话、都有卫星电视,几乎家家都是花园。香格里拉的生活让他和所有的村民们都很满意。

  葛全孝(香格里拉县吾竹石乡村村民):你看我们这里除了食品是绿色的,有那么高的生活质量,而且还有新鲜的空气、水,我们这里的水今天我带你去看,沟,伏下去就可以喝的水,没有问题。

  尽管虎跳峡电站还没有得到国家正式批准,但葛全孝及村民们已感到水电商们迫不及待的脚步了。今年2月,吾竹村、虎跳峡镇等村镇来了一批人,到村民家中测量房屋、地基。葛全孝根据经验判断,这是在为确定大坝选址做勘探。这让居住在香格里拉的居民们意识到,如果工程有一天实施的话,他们面临的就是搬迁,离开他们世代耕种的土地,远赴他乡或者移民上山。这样一来,他们的生活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葛全孝带着一些村民前往几百公里外的漫湾电站进行了考察。

  这是白族村民姚树贤的家。姚树贤是当时与葛全孝一起到漫湾考察的吾竹石乡村村民之一。

  在他花园般的家里,姚树贤过得悠闲自得。

  姚树贤:玫瑰花没有开,再过几天就开了,花开了就是一个花园,还有栀子,栀子很快要开花了,开花以后整个香得。

  姚树贤对金沙江上要修水电站,他们有可能要移民搬迁的消息很想不通,这么好的家园,这么幸福的生活,为什么非要在这里修水坝,为什么非要搬迁。

  姚树贤:这是我们千千万万百姓最担心、也最可怕的事情,这些年来,搬迁的风声一传来,对我们的压力最大。像这样的环境不可能再有,在我们全中国也可能再也找不到,国家再大的能力也不可能满足我们这么好的条件,这么好的水土,这么好的土地,这么好的自然环境,不可能找到了。

  姚树贤认为,移民搬迁会给迁入地造成巨大的压力,对那里的居民产生影响。那就只能搬到没有人烟的地方,一切都要重新开发,这样的话,现在历经几千年建立起来的和谐家园将不复存在,子子孙孙又要花几千年去重新开发,也可能达不到现在的生活水平。

  姚树贤:国家会优惠,会照顾,我相信。现在党的政策好,但是不管怎么说,他最多给你十年或是八年,三年或是五年,或者一代或者两代,说长远一点,能够保证你基本生活,但是你世世代代,几十年或者几百年是不可能给的

  由于关注自身的命运,姚树贤和吾竹石乡村的村民们更加关注自己生活的生态环境。姚树贤说,在我们国家生态环境如此脆弱的时候,在金沙江上修建大坝,无疑是给本已经很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

  姚树贤:可以说是对我们这里的生态环境是毁灭性的破坏,为什么这么说呢,(香格里拉)现有的海拔在他们建坝下面的全部破坏没有了,把移民再向高海拔升高了,现在的生态,农民为了生存他必然要砍树,要开垦,要开荒,他想方设法要改善自己的生活;再一个,他必须重新盖房,最起码要住得下去嘛,他要生活他就要砍木头卖,为生活可能要烧炭卖,所以他只能向现有的原始森林继续破坏,这个是必然。

  此前几年,国内反对虎跳峡建坝的声音已不绝于耳。参与辩论的有政府、社会人士、还有媒体,但从来没有农民。"他们讲要保护动物、植物,人不需要保护吗?"葛全孝发出质问。他建议:"解决移民问题,要么用计划经济手段,移民的生产、工作、生活全部由地方政府包干到底,而且生活水平不能低于原有水平;要么用市场经济手段,保障移民的合法权益。让移民用自己的生存条件与水电商谈判,分享水电带来的利益。"

  这个老葛还真较上劲了。一位研究社会学的博士,曾经在葛全孝家住了三天,他得出的结论很说明问题。他说,在老葛身上,你可以看到一种希望。一个普通农民,用合法、有效的办法,积极地和政府沟通,希望能够影响决策,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等到问题发生才找政府解决。那么现在中央已经高度关注香格里拉的水电开发问题,在规划没有得到批准的时候,坚决不能开发。但记者在香格里拉地区调查时却发现,一些明令叫停的水电项目仍在施工当中。

  在虎跳峡下游的丽江市金安河,作为未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金安桥水电工程仍在悄悄施工。成箱的石料已经准备随时投入金沙江,将江水彻底阻断。两岸山体上,发电洞等主体工程已经成型。公路上不时有身背行李的民工前往电站施工现场。

  据了解,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香格里拉地区的水电资源开发问题,并要求相关部门"科学研究 慎重决策"。有关专家指出,作为可持续利用的水能资源开发,是在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煤炭资源状况日趋紧张下的必然选择。但开发一定要本着适度和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则。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指出:目前香格里拉地区仍存在大量规划未经批准和没有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的水电开发工程,这些工程的违法上马必然导致群众生活水平的下降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郑晓云(云南省社科院水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从人的本性来说,对更高的生活品质,更美好的生活都是有追求的,包括了我们要开发区的每一个人,所以说你让这些人不去享受现代的文明,我觉得是不可能的,也是不人道的。现代文明对当地人的幸福感的增加,我觉得也会有积极的作用, 但是在开发的过程中,使当地老百姓的社会结构改变了,他的很多文化丧失了,那么肯定也会使他的幸福感受到影响甚至是挫折。在开发中我觉得必须要考虑,这个才符合科学发展观,以及现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