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十二月十九日绿家园江河信息汇总

十二月十九日绿家园江河信息汇总

2005-12-19

1、松花江污染最新情况通报  污染带尾部移出富锦断面

来源:国家环保总局         2005-12-18 

  国家环保总局今日上午通报,在距三江口上游11公里的同江断面,12月17日6时硝基苯浓度达到最高值0.1650mg/L,随后持续下降。18日4时硝基苯浓度为0.1018mg/L。

  在距三江口上游76公里的富锦断面,硝基苯浓度持续下降,12月17日22时为0.0140mg/L,18日4时为0.0107mg/L,污染带尾部已移出该断面。

  根据《中俄关于松花江水污染事故水质应急联合监测方案》,中俄双方对距三江口下游37公里的黑龙江同江东港断面进行了联合采样。

2、松花江污染通报:同江东港断面硝基苯浓度上升

来源:国家环保总局网站     2005年12月17日21:59

  国家环保总局今日上午通报,最新监测表明,三江口下游37公里的同江东港断面12月16日15时硝基苯开始检出,随后浓度逐渐上升。12月17日1时硝基苯浓度为0.0053mg/L。

  在三江口上游11公里的同江断面,硝基苯浓度持续上升,12月17日2时硝基苯浓度为0.1580mg/L。

  在三江口上游76公里的富锦断面,硝基苯浓度继续下降,12月16日18时硝基苯浓度为0.0340mg/L。

3、黄河三角洲淡水湿地面积四年约增加7.5万亩

来源:水利部网站           2005-12-18

    新华网济南12月17日电(记者董振国)黄河连续4年调水调沙成效显著:与4年前相比,黄河三角洲淡水湿地面积约增加7.5万亩。

    据山东省黄河河务部门介绍,黄河经过4年的调水调沙试验和生产运行,不仅使下游主河槽过流能力有所恢复、漫滩几率有所降低,而且使得黄河入海口新淤地面积大幅增长,有效地

缓解了近年来由于海水侵蚀入海口造成湿地减少的现象。黄河三角洲国家自然保护区大汶流管理站的观测数据证明:仅今年一年,黄河调水调沙生产运行所携带泥沙形成的新淤地已向海内推进1.6公里之多,至少新增加黄河三角洲湿地2万余亩。

    据了解,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与调度,给黄河三角洲源源不断地提供了充足的淡水资源,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上世纪80年代消失的黄河铜鱼又重新成群显现,多年未见的黄河刀鱼也在黄河口恢复繁衍。国家级保护区的鸟类由上世纪90年代初的187种增加至目前的283种;湿地系统自然保护区目前已发现野生珍稀生物4599种,比统一调度前增加了将近一倍。此外,还增加了非汛期入海营养盐,对黄河口近海水域的水生植物、鱼类生长产生有利影响。(完)

4、“末端治理”和“清洁生产”在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的角色

来源:给排水在线      2005年12月19日  

摘要: 人类为"末端治理"付出了巨大代价,但环境问题依然日趋严重。因此必须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关键词: 末端治理 清洁生产 预防优于治理

二战以后,尤其是二十世纪60至70年代,世界经济迅猛发展,由于人类对工业化大生产的负面作用(环境污染)缺乏足够认识,许多工业污染物任其自流,让自然界稀释、降解。工业界长期滥用稀释排放政策,污染物排放量超过了自然界的容量和自净能力,从而导致地区性公害乃至全球性环境污染,生态环境亦遭到严重破坏。在舆论和法规的压力下,工业界不得不从“稀释排放”转向“治理污染”,即针对生产末端产生的污染物开发行之有效的治理技术。这种做法被称为“末端治理”,也是所谓“先污染后治理”模式的由来。

与稀释排放相比,末端治理是一大进步,不仅有助于消除污染事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生产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程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末端治理的局限性日益增大。实践发现:这种仅着眼于控制排污口(末端),使排放的污染物通过治理达标排放的办法,虽在一定时期内或在局部地区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污染问题。

首先,随着生产的发展,工业生产所排污染物的种类越来越多,规定控制的污染物(特别是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排放标准也越来越严格,从而对污染治理与控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达到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企业不得不大大提高治理费用,即使如此,一些要求还难以达到。另一方面,“三废”处理与处置往往只有环境效益而无明显经济效益,因而给企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使企业难以承受,进一步影响了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据美国EPA统计,美国用于空气、水和土壤等环境介质污染控制总费用(包括投资和运行费),1972年为260亿美元(占GNP的1%),1987年猛增至850亿美元,80年代末达到1200亿美元(占GNP的2.8%)。如杜邦公司每磅废物的处理费用以每年20%~30%的速率增加,焚烧一桶危险废物可能要花费300~1500美元。即使如此之高的经济代价仍未能达到预期的污染控制目标,末端治理在经济上已不堪重负。

我国是以传统的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生产方式来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实际工程中,一般处理1吨水/时需要基建投资2~6万元;运行后,处理1吨化工废水约需要1~4元,而去除1公斤COD则往往需要2~6元。目前许多企业物料流失严重,本来就已经造成经济损失,而流失到环境中的物料还需要很高的费用去处理、处置,使企业承受双重的经济负担,并且使有限的资源加速耗竭,环境日趋恶化。

其次,由于污染治理技术有限,治理污染很难达到彻底消除污染的目的。排放的“三废”在处理、处置过程中对环境还有一定的风险性,而且有些污染物不能生物降解,治理不当还会造成二次污染;有的治理只是将污染物转移,如湿式除尘将废气变成废水排入水体,大量废水经处理变成含重金属的污泥及活性污泥等;废物的焚烧及废渣的填埋又污染了大气和水体,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再次,末端治理不仅需要投资,而且使一些可以回收的资源(包含未反应的原料)得不到有效的回收利用而流失,致使企业原材料消耗增高,产品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下降,从而影响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污染控制与生产过程控制往往没有密切结合起来,资源和能源不能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充分利用。任一生产过程中排出的污染物实际上都是物料,如农药、染料生产收率都比较低,这不仅对环境产生极大的威胁,同时也严重浪费了资源。国外农药生产的收率一般为70%,而我国只有50%~60%,也就是一吨产品比国外多排放100~200公斤的物料。如果改进生产工艺及控制,提高产品的收率,可以大大削减污染物的产生,不但增加了经济效益,也会减轻末端治理的负担。因此污染控制应该密切地与生产过程控制相结合。

尽管人类为末端治理方法付出了巨大代价,但全球性环境问题依然日趋严重。这种得不偿失的局面使人类醒悟到,与其被动地等待污染物产生后进行末端治理,不如主动行动,在工业生产中进行控制,力求把污染物消灭在产生之前。通过采用各种预防技术,把生产过程中的不同废物削减下来是可能的,在多数情况下,企业常常无需任何费用调整就能得到实施,同时还能取得可观的效益。

根据日本环境厅1991年的报告,“从经济上计算,在污染前采取防治对策比在污染后采取措施治理更为节省。”例如就整个日本的硫氧化物造成的大气污染而言,排放后不采取对策所产生的受害金额是现在预防这种危害所需费用的10倍。以水俣病而言,其推算结果则为100倍。可见两者之差极其悬殊。近年来,荷兰在防止污染和回收废物方面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例如:95%的煤灰料已被利用作为原料;85%的废油回收作为燃料;65%的污泥用作肥料;家庭的废纸和废玻璃已有一半以上被收集分类和再生利用。

以上种种理论与实践证明:预防优于治理。面对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资源日趋短缺的局面,工业发达国家在对其经济发展过程进行反思的基础上,认识到不改变长期沿用的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来推动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单靠一些补救的环境保护措施,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美国国会1990年10月通过了“污染预防法”,把污染预防作为美国的国家政策,取代了长期采用的末端处理的污染控制政策。要求工业企业通过源头削减,包括:设备与技术改造、工艺流程改进、产品重新设计、原材料替代以及促进生产各环节的内部管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并在组织、技术、宏观政策和资金方面做了具体的安排。这就是“清洁生产”。

欧洲许多国家把清洁生产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例如欧共体委员会1977年4月制订了关于“清洁工艺”的政策;1984年、1987年又制订了欧共体促进开发“清洁生产”的两个法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极为重视发达国家这一工业污染防治战略的转移,决定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清洁生产。我国也开始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并开始着手进行清洁生产的立法。

由清洁生产的含义可以知道,清洁生产是关于产品和产品生产过程的一种新的、持续的、创造性的思维,它是指对产品和生产过程持续运用整体预防的环境保护战略。清洁生产是要引起研究开发者、生产者、消费者,也就是全社会对于工业产品生产及使用全过程对环境影响的关注,使污染物产生量、流失量和治理量达到最小,资源充分利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而末端治理把环境责任只放在环保研究、管理等人员身上,仅仅把注意力集中在对生产过程中已经产生的污染物的处理上。具体对企业来说,只有环保部门来处理这一问题,所以总是处于一种被动的、消极的地位。

综上所述,清洁生产的思想是将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中,实行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控制,从而减少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使企业全方位受益。“末端治理”要向“清洁生产”转化。

需要指出的是,末端治理与清洁生产两者并非不能相容。推行清洁生产还需要末端治理,因为工业生产不可能完全避免污染的产生,最先进的生产工艺也会产生污染物。比如,绝大多数企业生产总要用水,用水就意味着废水排放的可能;用过的产品还必须进行最终处理、处置,比如汽车、家用电器总会因耗损而被废弃。“零排放”在目前还是一种难以达到的理想状态,我们必须先在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然后再对不得不产生的污染物进行末端治理。也就是说,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将紧密结合,长期并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护好我们的环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5、淮委启动淮河水污染联防工作

来源:水利部网站          2005-12-19 

  自11月份进入枯水期以来,淮河水质达标率明显下降。11月份淮河省界断面水质达标率为67.4%,与上月相比下降了8.7个百分点。为防止枯水期沙颍河、涡河和洪汝河等支流对淮河干流的水污染危害,保障沿淮城乡供水安全,淮委近日正式启动2005~2006年度淮河水污染联防工作。

  2005~2006年度淮河水污染联防范围主要是沙颍河、涡河、洪汝河和淮河干流。淮委将通过对沿河11个重要控制断面水情和14个主要控制断面水质的动态监测,及时掌握淮河水情水质变化,并向有关部门通报,做好预警预报,加强流域水污染联防。同时按照水情水质的变化,在保证防汛抗旱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兼顾河流生态用水和对下游水质影响,优化水闸防污调度方案,充分发挥水利工程在防污减灾方面的作用。

  淮委要求有关地区和部门加强污染源限排工作,从2005年12月初至2006年5月底,重点抓好向沙颍河、洪汝河、涡河和淮河干流所有排污城镇污染源限排。在保证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的前提下,确保沙颍河、洪汝河、涡河主要污染物质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入河排放量削减30%;淮河干流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入河排放量削减20%年度污染源限排指标的实现。

  与往年污染联防工作相比,今年联防范围进一步扩大,增加了江苏省洪泽湖周边地区。同时加强水闸等水利工程措施的运用,各水闸要求严格控制非汛期蓄水位,在保证必要用水的情况下,避免造成污染水体在河道过量积蓄。

6、专家监控松花江污染 哈巴罗夫斯克或停水3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05-12-19

     318名俄专家监控松花江污染团

    中国已组织捐赠监测污染仪器及150吨活性炭给哈巴罗夫斯克;该市或将停水3天

    经过一个月的漂移,吉化爆炸事件松花江污染团即将抵达俄罗斯境内,当地在中方帮助下采取积极应对措施。

    污染团前方俄远东城市哈巴罗夫斯克,不排除停水3天的可能。

    记者从俄联邦国家紧急状况部获悉,当地时间15日21时,污染团距松花江入阿穆尔河(我国称黑龙江)口已不足30公里。按目前流速1.5公里/小时计,预计明天白天抵达俄境内。目前污染团已绵延达200多公里。

    该部已经开始从彼尔姆往哈巴罗夫斯克运送活性炭,中国也已组织捐赠监测污染仪器及150吨活性炭给哈巴罗夫斯克。松花江水污染问题中方联合工作组则在7日已抵达俄罗斯。

    受俄罗斯总统普京委托,俄联邦国家紧急状况部部长绍伊古将飞抵哈巴罗夫斯克视察,并将于今日召开阿穆尔河污染后果评估大会。“不排除在哈巴罗夫斯克实行紧急状况制度、全市停水3天的可能,为此各企业和机构必须做好储水工作。阿穆尔河岸附近居民已经疏散。”绍伊古昨日在莫斯科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俄媒体有报道称,为躲避污染团,哈巴罗夫斯克不少居民正纷纷前往其他城市。

    “为使危害降到最低,我们把318位专家分成59个技术单位对河水进行监测。

    专家们每天都会在松花江和阿穆尔河交汇处取27次水样做毒性分析,我们还在阿穆尔河的几个观察点一昼夜取6次水样化验。目前在阿穆尔河中苯的浓度还没有超过正常标准的1.5倍。”俄联邦国家紧急状况部发言人在14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中、俄两国政府对共同排污问题非常重视。国家主席胡锦涛8日在会见俄政府第一副总理梅德韦杰夫时说,中国政府一定会本着对两国和两国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一切必要和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程度,减少这一事件给俄方造成的损害。

    13日,哈巴区副区长В.波波夫在紧急状况委员会大会上介绍:“根据中、俄双方代表12日签署的协议,中国专家将同俄罗斯生态学家一起跟踪监测阿穆尔河水的质量。在犹太自治州列宁镇已经设立固定实验室,采用了最现代化的检测设备,能卓有成效地监测污染团的毒性动态。”

    据了解,目前污染团已从14日的160公里扩展到200公里。预计污染团浓度高峰于21日到达哈巴罗夫斯克,比原预计时间提前了5天。污染团完全通过哈巴罗夫斯克地区约需4~5昼夜,全部流出阿穆尔河则约需15个昼夜。

    俄远东水利气象局А.加夫里罗夫局长说:“中国从水库向松花江放水致使水流速加快,污染团的行进速度已增至一昼夜32公里。”

    据俄专家预测,污染团在离开哈巴罗夫斯克后将会绕过库页岛南端,最后流入公海。俄专家认为,随着污染物浓度的持续降低,污染团不会对库页岛产生生态影响。俄专家已经对该地水源进行检测,尚未发现异常。

7、河北“十一五”将投资近百亿防治水污染

来源:河北日报         2005年12月19日

“十一五”期间,河北省将投资近100亿元建设城镇污水处理站,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据了解,在河北省7大水系中,除大清河、滦河水系水质较好外,其余5大水系污染均较为严重。为此,“十一五”期间,河北省将集中力量对污水防治进行攻坚,使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强度明显下降,确保水质有明显改善。

  ——进一步加快老污染源治理步伐。严格执行强制淘汰制度,对“十五小”、“新五小”及属于国家确定的需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设备和产品,坚决关停,防止反弹。全面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核定企业排污总量。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做好农村生活垃圾的清运和处理工作。

  ——强化对新污染源的控制。严格环境准入政策,坚持“以大代小”、“以新代老”、“扶优限劣”,强力推进重污染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不增加。对超过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继续执行凡没有建设城镇集中污水处理厂的,暂停审批污水排放量大的新扩改建项目政策。

  ——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加大污水处理费征缴力度。加大再生水的回用力度,实现由单一的污水处理达标向污水综合利用转变,到2010年底,全省城市再生水的利用率要达到20%。

  ——加大环境执法监管力度。加强对重污染行业和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检查,对违法建设污染项目、擅自停运治污设施偷排偷放的企业,坚决依法严肃处理,直至关停,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加强对河流跨市界断面水质的监控,以饮水安全为目标,划定饮水源保护区,严格控制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严禁直接排放未经处理的工业污水,加快全省环境信息网络和主要河流跨市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2006年底前,省、市控重点污染源和流域污水处理厂的污染物排放情况都要纳入自动监控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