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2008年1月2日绿家园江河信息

2008年1月2日绿家园江河信息

2008-01-02

今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 丽英)

 

环境资讯:

1、人民网—《人民日报》: 我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获历史性突破

2、中国证券报:  我国单位能耗有望首次达到年度目标

 

地方信息:

3、西藏日报: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旅游区第一期工程开工

4、北京日报:   北京市最大垃圾处理厂将年发电3800万度

5、新华网:     福建省能源消耗造成污染 21个城市出现酸雨

6、南方日报:   广东明日咸潮来袭 珠海水库仅能维持17

7、新华社:     辽宁2007年关闭大气污染企业699

8、新华网:     合肥投入2.5亿元治理巢湖防洪及生态环境

 

重大水事:

9、新华网:     三峡工程2007年发电逾600亿千瓦时

10、新华网:    三峡重庆库区去年对口支援引进资金136亿元

11、中新网:    环保总局:三峡库区将率先展开生态安全评估

 

污染信息:

12、中国网:    "化工厂"被指排污 7年来25名村民患癌症(组图)

 

深度报道:

13、中国环境资源网:  云冈石窟遭遇风化危机:不保护很快将消失

 

环境时评:

14、人民网环保频道:  建议不采意见不理 公众参与环境是形式?

15、光明网—光明观察: “虎照”风波为何唤不起对野生动物的真正关注

16、东方网:   一城GDP是一省几倍有什么可吹的

 

 

 

1、我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获历史性突破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08年01月0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721814.html

2007年向各类天然水域投放经济鱼类苗种194.6亿尾

  人民网北京1月1日电 (记者张毅)记者从农业部获悉,2007年我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取得历史性突破,渔业资源和珍稀濒危物种增殖放流均创历年之最。

  农业部渔业局局长李建华介绍,农业部落实中央财政“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示范项目”,不断推进全国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作,放流规模和资金投入均创历史新高。据统计,2007年全国向各类天然水域投放各种鱼、虾、贝类等经济鱼类苗种194.6亿尾(粒),投入资金2.64亿元。增殖放流投入产出效果极为显著。与此同时,在各类天然水域放流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中华鲟、胭脂鱼等440万尾(头),拯救濒危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取得了显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我国还发布了第一批40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这是近十年来农业部第一次大规模对外公布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名单,基本覆盖了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海湾、河口等生态类型,以及珠江、长江、黄河、黑龙江等水系的河流、湖泊、湿地等生态系统,有效保护大黄鱼、海参、鲍鱼、对虾等30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和地方珍稀特有水生物种。

2、我国单位能耗有望首次达到年度目标

来源:中国证券报2008年01月0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724003.html

  2007年前三季度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已取得了明显成效,2008年节能减排的政策环境将有一定好转。预计2008年单位GDP能耗下降速度有望首次达到4.4%以上的年度目标,二氧化硫排放量也有望下降2%以上,但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尚难达标。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2007年前三季度在经济增长11.5%的同时,节能减排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单位GDP能耗下降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的拐点已经出现,为在经济快速增长中实现节能减排目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然而,无论是从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艰巨型还是从付出的努力与取得的成效上看,节能减排形势都不容乐观。做好2008年节能减排工作,任务仍相当艰巨。

   2007年我国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明显

  近年来,我国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2007年前三季度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左右,情况继续趋好。其中,前三季度,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主要产品能耗继续下降,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首次实现双双下降。

  第一,积极淘汰落后产能,通过结构调整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2007年以来,按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严格淘汰落后技术、工艺和装备。对不按期淘汰的企业依法责令其停产或予以关闭,依法吊销生产许可证和排污许可证,依法停止供电。提高节能环保市场准入门槛,严格执行项目开工建设的相关政策规定,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二,燃煤机组的脱硫率和城市污水处理能力明显提高。2007年前三季度,新增燃煤脱硫机组227台,装机容量7412万千瓦,全国脱硫装机容量累计达到2.23亿千瓦,占火力发电装机容量的42%;我国已新增2000余万吨的城市污染处理能力,1700多家重点企业采取了污水深度治理措施,占全国化学需要量排放量三分之一的造纸行业有1000多家被停产整治或限期治理。洞庭湖流域在关闭200多家造纸企业后水质明显好转。

  第三,实行区域和流域限批政策,督促违规项目进行整改,从源头控制污染。2007年是环保部门近30年来首次启用“区域限批”行政惩罚手段,对4个行政区域、4个电力集团所有建设项目实行停批、限批,并建议追究有关人员行政责任。7月份环保总局对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水污染严重、环境违法问题突出的6市2县5个工业园区实行“流域限批”,对流域内32家重污染企业及6家污水处理厂实行“挂牌督办”。

  第四,加强对节能减排的统计监测与考核工作,贯彻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2007年11月份,国务院批转了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关于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能耗降低和污染减排完成情况开始纳入到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进一步明确了地方政府在节能减排中的责任主体作用。这样,节能减排目标作为对各地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当前我国节能减排工作中面临五大困难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第一,在通货膨胀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增加了理顺要素价格的难度。当前,一些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还不能充分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和供求关系,“污染者付费”的原则没有很好落实。理顺以资源性产品为代表的要素价格,无疑对形成节能减排的市场机制起着重要作用,但这也将进一步加大整体物价水平上涨的压力。

  第二,在就业压力和税收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做好中小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存在难度。当前,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尤其是处于规模经济要求较高的资源型产业中的中小企业)的工艺和装备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重。一些地方和部门还没有真正树立起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把GDP增长当作硬任务、把节能减排当成软指标。

  第三,从行政手段向市场化的方式过渡,建立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尚需时日。当前,我国节能减排工作仍然主要是由中央政府主导和以行政手段为主,依靠节能减排指标的层层分解来约束地方政府和企业实施,缺少长效机制,没有转化为企业的自觉行动。由此,出现了类似资源性产品价格仍然偏低、违法成本低和守法成本高等问题,要较好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较长时期的努力。

  第四,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科技支撑作用发挥不够。我国大部分企业作为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的主体,但缺乏加大投入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另外,各级政府的投入又普遍偏低,支持节能减排的稳定投入机制还未形成。与此同时,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重大技术的研发还比较薄弱,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不够广泛。

  第五,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节能减排面临较大的难度。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第二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在增加,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很突出,低耗能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能耗高、污染重的落后生产能力的淘汰难度还很大。

  2008年节能减排政策环境将进一步好转

  2008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三年,也是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关键一年。与前几年相比,2008年节能减排的政策环境将有一定好转。预计2008年单位GDP能耗下降速度有望首次达到4.4%以上的年度目标,二氧化硫排放量也有望下降2%以上,但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尚难达标。

  第一,节能减排的法律、政策环境和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2007年,国务院成立了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工作部署和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发布了《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制定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并对落实方案进行了部门分工。各地也相继研究制定了本地区加强节能工作的意见或决定,建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协调机制。在法律建设方面,修订后的《节约能源法》已颁布实施,《能源法》正在广泛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可望在2008年年中正式实施。做好《循环经济法》的立法准备工作,以及发布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等。这表明,2008年节能减排的政策环境在进一步好转。

  第二,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税收体系,服务于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2008年,预计我国将扩大资源税征收对象、上调资源税税率,并由目前的“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将税收与资源市场价格直接挂钩,以体现对国有资源有偿使用而付出的代价。充分考虑环境保护要求,探索建立环境税收制度,运用税收杠杆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建立能够反映污染治理成本的排污价格和收费机制。

  第三,节能减排投入将有较大幅度增加,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预计2008年国家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投入将继续有较大幅度增加,以政府投入带动社会投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1月28日在中欧工商峰会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预计未来五年,中国在节能环保领域的投资将达到3000亿美元,占世界市场的30%。

  第四,加强做好重点企业、重点工程的节能减排工作,继续把实施节能工程作为重点。继续全面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重点环境治理工程。2008年将继续切实抓好钢铁、有色等重点耗能工业以及建筑和交通行业的节能工作,加强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重点企业的节能管理,开展重点企业能效水平对标活动,以保证“十一五”期间的一些节能目标,如形成2.4亿吨标准煤节能能力等。另外,支持节能重点工程、高效节能产品和节能新机制推广、节能管理能力建设等。

  第五,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依法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坚持把“压小”作为“上大”的前提条件,切实落实关停责任,妥善安排好企业职工。促进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稳步发展替代能源,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占全部能源消费的比重由2005年的7.5%提高到10%。(伞锋)

3、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旅游区第一期工程开工

来源:【西藏日报】2008年01月0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723398.html

  2007年12月27日上午,林芝地区米林县派镇彩旗飞扬,喜气四溢,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旅游区第一期工程在派镇开工建设。这是西藏唯一一家以旅游为主业的上市公司——西藏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积极贯彻落实自治区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精神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位于林芝地区米林县和墨脱县境内,以生物的多样性和季风型海洋性温性冰川、高山湖泊的无穷魅力和神奇壮美,以及变化无穷、独特壮丽的万千气象闻名于世,是“世界第一大峡谷”。西藏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3.5亿元人民币,对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旅游区进行第一期工程建设,带头做好以“世界屋脊、神奇西藏”为主题的旅游形象大文章,为促进西藏由旅游资源大区向旅游经济强区转变作出贡献。在工程开工典礼上,西藏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欧阳旭表示:“将以打造世界级景区为目标,坚持统一规划、科学开发、有效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达到旅游富民的最终目标,把派镇旅游集镇建设成为自治区旅游创新模式的一个样板。”

据介绍,西藏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旅游区建设工程共分两期。第一期工程建设占地面积8万亩,工程包括岗(嘎)派(镇)公路硬化、民俗博物馆、雅鲁藏布江林芝机场码头、娘欧码头、派集镇码头、游客接待中心、准四星级酒店、环保停车场、南迦巴瓦观景台等46个子项目,预计今年5月1日前部分项目竣工使用,初步具备一天能接待游客5000多人(次)的接待功能;2009年5月前工程全部竣工使用;2009年5月后再投资12至13亿元人民币进行包括直升机场在内的第二期工程建设。

4、北京市最大垃圾处理厂将年发电3800万度

来源:《北京日报》2008年01月0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724910.html

  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与北京市一清百玛士绿色能源有限公司日前签约,特许其经营董村分类垃圾综合处理厂。该处理厂是本市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的垃圾综合处理厂,投产后,每年将并网发电3800万度,并带动全市垃圾资源化率提高6%。

  董村分类垃圾综合处理厂是2006年本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位于通州区台湖镇,规划占地面积34.43亩,距小武基垃圾转运站12公里,距北神树垃圾填埋场1.5公里。今年建成投产后,可日处理生活垃圾450吨,日处理餐厨垃圾200吨。

  此次特许给北京市一清百玛士公司经营的业务包括:餐厨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小区垃圾和分选垃圾的综合处理,沼气发电上网,相关营养土的生产、销售以及电力销售。(记者 王东亮)

5、新华网:福建省能源消耗造成污染 21个城市出现酸雨

来源:新华网2007年12月31日

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6496

新华网福州12月31日专电(记者康淼)“福建省能源消耗造成的污染比较严重,目前有21个城市出现酸雨。”福建省政府节能办主任胡渡南说。

胡渡南日前参加福建省经贸工作会议时说,福建省建材、钢铁、化工、造纸等高耗能行业造成的大气污染、水域污染问题日益凸显,三明、龙岩的空气质量仅为Ⅲ级,大部分城市出现酸雨,已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提高工业能源利用率,减少工业能源消耗,改善环境质量,已显得十分迫切。”胡渡南说,福建省正在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三钢集团、福建凤竹纺织、厦门钨业、泉港石化工业园区已被列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此外,福建省还认真开展水泥、钢铁、小火电等行业的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制定和实施了《“十一五”期间分年度分行业淘汰落后产能计划表》。

6、广东明日咸潮来袭 珠海水库仅能维持17

来源:南方日报 2008年01月02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8-01-02/135414650500.shtml

  新一轮咸潮明日来袭:珠海水库仅能维持珠澳17天用水量

  据广东省水文局前天预报,去冬今春第五轮咸潮将于1月3日开始影响西江流域下游磨刀门水道珠海等地。

  据了解,2007年广东省平均降雨总量明显减少,粤境内西江、北江两大江河来水偏枯,咸潮持续呈现强势,地处西江流域下游磨刀门水道的珠海长时间淡水供应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10月汛期结束以来,珠海境内联石湾、平岗两大淡水主要供应泵站的超标时数和连续不可取水时间均比前年同期多,珠江河口的咸潮上溯范围也比前年同期大。平岗泵站去年的超标时数是2006年同期的4.1倍,11月3日-12日曾连续177小时无法取到合格的淡水,是平岗建站以来咸潮来得最早、同期最严重的一次。进入12月下旬后珠海的咸潮及供水形势更趋严峻,在第四轮咸潮中,珠海平岗泵站长时间受咸潮影响,从12月19日(农历十一月初十)至12月27日(农历十一月十八),共147小时取水口咸度超标而无法取水,其中12月19日至24日连续135小时超标,12月22日出现该轮半月周潮的最大咸潮,出现了含氯度最大值达到3226mg/L。12月25日开始咸潮活动逐步减弱之后,平岗泵站抓紧时机抽淡、抢淡、蓄淡。

新一轮咸潮将于1月3日起卷土重来,西江流域下游磨刀门水道珠海等地供水将面对去冬今春第五轮咸潮的影响,压咸、避咸、抗咸形势不容乐观,抢淡、蓄淡、偷淡时机不可错过。据广东省水文局最新统计,目前珠海市南库群的蓄水量为776万立方米,为总库容的77.6%;北库群的蓄水量为1509万立方米,为总库容的47.5%。据悉,珠海市应有水库总库容为3175万立方米,总有效库容为2447万立方米,其中南部库群的总库容为1000万立方米,维持正常供水的有效库容为750万立方米。但目前水库淡水缺口还比较大,按照南库群每天最少消耗42万立方米/日计算,主城区水库仅能维持珠、澳两地17天的正常用水量,目前,珠海有关方面正在抓紧补充库容量。

7、辽宁2007年关闭大气污染企业699

来源:新华社2008年01月0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724441.html

  新华社沈阳1月2日电(记者 任鹏飞)记者从辽宁省环保局了解到,2007年辽宁省关闭大气污染企业699家,可减排二氧化硫4.9万吨。到2007年12月22日,辽宁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平均达到320天,同比增加8天。

  辽宁省作为老工业基地,重化工比重大,污染负荷比较重。按照辽宁省的计划,到2010年,辽宁省二氧化硫排放量要比“十五”末削减12%,化学需氧量削减12.9%,考虑到经济增长因素,两项污染指标的削减比例都将突破50%,减排形势十分严峻。

  为此,辽宁省自2007年起加大了重点污染源治理力度。在沈阳、大连、抚顺等城市,开展了优化城市产业布局行动计划,实施了重点工业企业整体搬迁改造等重大工程。目前,全省已对700多家企业实施了清洁生产审核,已建成冶金、电力、选矿等行业废水零排放企业50多家。

辽宁省环保局局长王秉杰表示,2008年辽宁将继续从控制增量入手推动污染减排,对没有采用国内先进清洁生产工艺的项目,不予审批。

8、新华网:合肥投入2.5亿元治理巢湖防洪及生态环境

来源:新华网2008年1月2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6581

新华网合肥1月2日电(记者蔡敏)总投资2.55亿元的合肥市巢湖沿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近日开工建设,计划于2010年5月完成主体工程。届时,合肥市滨湖新区的防洪标准将由现在不足2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巢湖水质污染及崩岸现象也将大为改观。

合肥市沿巢湖岸线总长54公里,堤防保护范围215平方公里。因受条件制约,巢湖周边防洪基础设施体系不完备,防洪标准偏低,防洪能力脆弱,崩岸和水土流失现象严重,水污染问题突出。这成为合肥市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面临的一大难题。

该工程集防浪防崩、治污控污、休闲景观等功能于一体,具体建设内容有:沿湖崩岸治理、加高培厚堤防、增建堤顶防浪墙、防浪林平台建设、新建加固交叉建筑物、新建及维修堤顶防汛公路、新建污水处理设施等。

合肥市水务局有关专家介绍,该工程的实施将治理环巢湖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对构建以亲水型防洪减灾、生态型水系修复、景观型岸线利用、清泉型健康饮水为框架的四大生态水利工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合肥市巢湖沿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是安徽省重点防洪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之一,于2004年列入亚洲开发银行贷款项目计划。

巢湖位于安徽省合肥、巢湖两市之间,流域面积13000平方公里,因湖呈鸟巢状而得名。由于湖岸崩塌、湿地破坏,加上湖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巢湖水质污染严重,一直是中国江河治理的重点。

9、三峡工程2007年发电逾600亿千瓦时

来源:新华网2008-01-02

http://www.waterinfo.com.cn/ywkd-1/guonei/200801020005.htm

    记者1日从中国三峡总公司获悉,在2007年长江上游来水偏枯的情况下,拥有全球最大水电站的三峡工程创造了年度发电616亿千瓦时的新纪录,比2006年增发约123.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约25%。

  据长期水文资料,三峡坝址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500亿立方米。截至2007年底,三峡水库共来水4064亿立方米,比2006年同期偏丰36.4%,但比多年平均值偏枯9.8%,来水平均每天入库流量为12900立方米/秒。

  三峡梯级调度通信中心副主任陈健国说,在长江来水偏枯的形势下,三峡电站2007年发电量大增的重要原因,是三峡右岸先后有7台新安装的70万千瓦机组投产,加上电源电站投产的10万千瓦装机,三峡电站一年新增投产装机容量为500万千瓦,创下了单个水利枢纽工程年度投产机组容量的世界纪录。

  另外,三峡水利枢纽长期安全运行,实现“零安全事故”和“零质量事故”目标,创下投产发电以来的最好安全水平。截至12月31日,三峡电站实现连续安全生产505天。

  2006年10月三峡工程进入初期运行期后,中国三峡总公司在保证防洪、航运需要的前提下,优化调度,合理控制三峡大坝和葛洲坝之间水位,保持合理偏高发电水头,以充分利用宝贵的长江水资源。

  三峡电以0.25元/千瓦时的平均上网电价,销往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自2003年投产发电以来,三峡电站已向华东、华南、华中11个省市区输送清洁水电超过2070亿千瓦时。

  “十一五”期间,三峡电站发电量将达3700多亿千瓦时,这些电能的消纳方案已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

三峡左岸电站14台机组已于2005年9月全部并网发电。右岸电站12台机组预计2008年底全部投产。地下电站安装6台机组,计划2010年开始发电,2012年全部投产完毕。

10、三峡重庆库区去年对口支援引进资金136亿元

来源:新华网 2008年1月2日

http://www.hwcc.gov.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86558

新华网重庆1月2日电(记者张桂林)记者从重庆市政府获悉,2007年三峡重庆库区对口支援招商引资136亿元,劳务输出2万人,培训干部及专业技术人员300人。

据了解,三峡重庆库区在对口支援工作中,坚持抓好以政策支持为重点的国家部委对口支援,以招商引资为重点的省市对口支援,以解决移民就业为重点的主城区对口支援,不断加大库区对口支援及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去年重庆主城区7个对口支援集团为库区引进经济合作项目10个,到位资金2.2亿元,其中无偿援助资金3906万元,吸纳库区劳动力11081人。

此外,三峡重庆库区的涪陵、万州、忠县分别与对口支援省市合作建立了涪陵浙江工业园、万州上海工业园、忠县山东工业园。重庆主城区的北碚区、九龙坡区、江北区、沙坪坝区正分别与巫山县、云阳县、开县、奉节县探索创建对口支援工业基地,有效带动库区经济发展、促进了移民就业。

11、环保总局:三峡库区将率先展开生态安全评估

来源:中新网2008年01月0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725689.html

  据国家环保总局网站消息,三峡库区将在全国率先开展生态安全评估。

  根据2007年6月10日温家宝总理关于“对我国几大湖泊的生态安全问题,要逐一进行评价,并提出综合治理措施。此项工作要会同地方政府、发改委、水利部一起进行。工作部署要区分轻重缓急,有步骤有计划进行”的批示要求,国家环保总局于12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重点湖泊水库生态安全调查及评估项目第二次工作会议,会议确定将三峡库区、太湖、巢湖、滇池、黄河小浪底水库、丹江口水库、洞庭湖、鄱阳湖、洪泽湖等9个湖库列为全国重点湖库生态安全评估的范围,三峡库区、太湖、巢湖作为全国重点湖库生态安全评估的首批项目,国家将给予专项资金支持。

  消息称,按照国家环保总局的要求,三峡库区将在2008年率先全面开展并完成生态安全调查和评估工作,为国家进一步加强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决策参考,也为其它重点湖库生态安全的评估提供借鉴。

12"化工厂"被指排污 7年来25名村民患癌症(组图)

来源:中国网2008-01-02 

http://www.china.com.cn/environment/2008-01/02/content_9463992.htm

2007年12月25日,患癌去世村民的家人将死者遗像摆放在村前。

孔凡国指着排污管道说,“化工厂”的污水就是经此被排放到河沟。

王宝来,男,55岁,死于肺癌

刘亚杰,女,57岁,死于肺癌

石葵兰,女,45岁,死于血癌

孔祥臣,男,23岁,死于血癌……

2007年12月25日,顺义区木林镇后王各庄村。村民孔凡国手中的“癌症病因调查表”上,死亡村民的名单越来越长,年龄越来越年轻。

“六七年间,25人患癌,死了19个。”这个35岁的庄稼人说,他从2006年开始的调查并不完全,但这个数字对于常住人口只有1029人的村子来说,“已经很不正常”。

多名村民称,村里这些年“癌症一个接一个得,又一个挨一个死”。现在,他们有病不敢去医院,“怕一查又是癌症。”

村民死亡多因癌症

近几年,孔凡国参加的葬礼越来越多,“很多都是得癌症死的。”

在后王各庄村,孔是大姓,三亲六故家里死了人,孔凡国都会参加。近几年,他参加的葬礼越来越多,“很多都是得癌症死的。”他说。

2006年,57岁的刘亚杰被查出肺癌,治疗不到3个月就去世了。这令孔凡国很惊讶。在他印象中,刘亚杰是个身体棒、特能干活的妇女。

刘亚杰的女儿刘海燕说,母亲身体一向很好,从不吸烟喝酒,平时打针吃药也很少。2006年,一直打理小卖部的母亲突然咳嗽不止,后来浑身都没劲儿,到医院一查,被确诊为肺癌晚期。

孔祥臣因血癌去世时才23岁。2005年春节前,刚参加工作的他回家准备过年,“连感冒都很少”的他感觉腿没劲,随后牙出血不止,“把一盆水都染红了。”家人带他到顺义区医院检查说是白血病,到通州医院复查结果还是一样。当年3月31日,他在家中的新房死亡。

45岁的石葵兰,患病前养着180多头猪,村里都说她是个“能干的好媳妇”。2003年冬天,她出现拉血尿血等症状,到医院确诊为血癌,2004年治疗无效去世。

7年来25村民患癌

孔凡国说,他不愿厄运降临在自家人头上,也不想早上推开大门,又听说谁家又有人得癌症死了。

村民相继死于癌症令孔凡国感到奇怪,在2000年以前,很少听说谁患癌症,“1987年至1997年间,大约是4个。”

2006年,孔凡国开始对村里癌症频发的情况进行调查。他想知道村子究竟怎么了?

至于调查动机,孔凡国说得很简单,全家老少10口生活在村里,他不愿厄运降临在自家人头上,他也不想早上推开大门,又听说谁家又有人得癌症死了。

孔凡国家的一个衣柜内,放着他这一两年来的调查材料,堆起来有七八公斤重。其中有一份不断加长的《后王各庄村癌症病因调查表》,那是他挨家挨户调查登记得出的。

调查表显示,2001年至2007年,患癌症的村民共有25人,其中肺癌8人,食道癌4人,血癌3人,此外还有膀胱癌、淋巴癌、胰腺癌、肝癌、胃癌、咽癌等。

孔凡国注意到,患癌的村民中,老人占很小比例,五六十岁占的比例最大,并有年轻化的趋势。具体来看,70岁以上的为5人,20岁至40岁有3人。此外,19个死亡村民中,从确诊到死亡大多都是一两年间的事,最短的才1个多月。

孔凡国坦言,这个调查并不完全,因为村里不少人并不配合,“登记有什么用,大伙都知道癌症多,你非要搞个准数,到时候村里男的找不到媳妇,女的嫁不出去,那就麻烦了。”

事实上,后王各庄村癌症多,附近村庄都知道。其他村甚至直呼后王各庄村为“癌症村”。

臭气和污水维持数年

收回的一二百份“后王各庄村癌症社情民意调查表”中,村民们认为“臭气、污水和饮用水”是致癌的“祸首”。

为调查村里癌症频发的原因,孔凡国向村民发放了“后王各庄村癌症社情民意调查表”。收回的一二百份调查表中,村民们认为“臭气、污水和饮用水”是致癌的“祸首”。

2007年12月20日下午5时许,孔凡国站在自家院中,一股酸糊糊的味道飘来,时间一长他就得做一个深呼吸,才能保障呼吸顺畅。

孔凡国说,村里“空气发臭,水质变糟”的情况已维持数年。

据村民们回忆,从2002年开始,村里整天被一股臭味包围,“酸臭酸臭的”,“塑料泡沫烧焦的味”、“闻着喘不过气来”……

从村南到村北,数百米的距离,每户村民都能证实臭气的存在。他们夏天不敢开窗,臭味能把人熏醒。而这种气味在下雨、下雪前,以及阴天时最为明显。

“关着窗户,有时都有味。”村民付怀武说,他家的窗户都用胶带粘上了,不为挡风避寒,“就是嫌有味。”

70岁的老付是村里的老党员,被村民认为是最“讲党性,说实话”的人,今年其被确诊为膀胱癌。

后王各庄村东侧,一道河沟,将前王各庄村和后王各庄村分开。

两村村民表示,2002年以前,这个河沟里的水是清的,夏天都是小鱼。如今,两米多宽的河沟内,只剩下一层黑乎乎的黏稠胶状物,一根直径30厘米的管子向沟内缓缓流着一股带有酸味的水。

前王各庄村张青山等多名村民说,2006年收秋,他们用打火机试着点了一下河沟里像“粉坨一样的黏东西”,一下子就着了。

后王各庄村村民孟庆峰称,前年夏天,有村民将河沟里的水引到自家废弃的鱼塘里,没过几天,鱼塘的水面上漂起一层死鱼苗,“连蛤蟆都死了。”去年夏天,河沟边多棵大树也枯死了。

村里现在没人再去河沟边放羊。有村民说,去年开春,他在水沟边放羊,几只母羊喝了河沟的水,结果生下的小羊羔“不是死了,就是没毛”。

前王各庄村和后王各庄村都贴着这条河沟,前王各庄村去年患癌两人,前年患癌两人,数字要比后王各庄村少得多,后王各庄村村民因此怀疑该村的饮用水出了问题。

后王各庄村村民现在喝的水,是从村南一口机井抽上来的。村委会表示,此前,村北头有一口近80米深的井,因部分村民吃水困难,于是在1998年打了现在这口118米深的机井。

村民们均说,之前村北的那口井水甜,好喝。而现在的井水常有村民喝了后发生腹泻。

村民还证实,用“热得快”烧水,两三次管壁内肯定长一层水垢。有时井水还会有一股“说不上来的臭味”、“烧开了还有一层油”。

村里的水不好喝,加上得癌症的人增多,条件好一点的村民都在家中买了饮水机,特别是家里有小孩的,都不敢让孩子喝井水。

70岁的孔凡哲家中的饮水机是全村最好的,去年2月,老两口为此花了2680元。孔凡哲的老伴说,他们曾将村里的井水放入纯水机中,过滤1壶好水,要分离出3壶次水。两者相比,次水可看到明显的杂质,口感也发涩、发硬。

买饮水机只是暂时的解决办法,村民们说,纯净水5元钱一桶,“舍不得做饭用”,再说子孙后代也不能靠饮水机过活。

孔凡国等村民曾多次要求村委会和镇政府调查臭气和饮用水。

一份2007年7月的《北京市顺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报告》称,后王各庄村生活饮用水26项检测结果都合格,并未受到污染。“花了村委会1955.5元检测的。”该村村委会一负责人说。

对于村里臭气与污水的检测,一直没有相关部门的检测。村委会人员称“的确有味,但咱不能确定有毒。”

“化工厂”被指排污

曾在希涛公司工作的村民认为,村里的臭气与河沟水被污染,与该公司生产过程中污水、粉尘和废气的排放有关。

孔凡国说,村里出现“空气发臭,水质变糟”的情况绝不会事出无因。

他和很多村民记得,村子在2002年前曾是风景如画,空气清新,河沟里的水也很清澈。直到北京希涛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希涛公司)的开工。村民们还自发到希涛公司门口声讨,一度将该公司大门堵住讨说法,并惊动警方到现场维持秩序。

大多村民认为,村里的臭味是从希涛公司出来的,向河沟排水的管子也是该公司的,“前两年排的多,都是黑水。”住在河沟附近多名前王各庄村村民说。

希涛公司位于后王各庄村南,距最近的村民家不足50米。该公司1997年成立,是木林镇招商引资项目,2002年开工投产。用该公司一位负责人的话说“也是为拉动当地经济增长。”

据顺义区工商局提供的信息显示,希涛公司注册的经营范围包括技术转让;销售水处理、选矿、造纸等设备;制造丙烯酰胺、聚丙烯酰胺、催化剂、水处理剂、偶氮化合物等。

2007年12月25日,希涛公司一郝姓负责人称,该公司主要生产聚丙烯酰胺,这是一种絮凝剂,是用于污水处理的环保产品,整个生产过程没有污染和毒害。

王振宇和刘春玉都是后王各庄村的村民,2001年至2006年期间,两人都在希涛公司工作。在他们看来,这个厂子并非所说的“环保无毒”。

王、刘二人证实,当初进厂时,“人家招人不要没结婚、没生育的”。生产过程中需要戴胶皮手套、口罩甚至是防毒面具。作为粗切工的王振宇,因没戴手套,作业时手背多次被烧得脱皮。

二人的工资表显示,工人每个月都有防毒费。

村民王宝良2005年被确诊为癌症后,常去该公司附近溜达,他说亲眼看到画着“骷髅头”的塑料桶被卡车运到厂里。他不知道桶里装着什么,“但有剧毒的才用标着骷髅头。”

王振宇和刘春玉也看到过画着“骷髅头”的袋装粉末和桶装液体,他们只听技术人员说这是单体,并不知道准确的名字,“厂里试验室的人说过这东西致癌,让我们平时多吃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

希涛公司郝姓负责人称,所谓单体就是丙烯酰胺,但并不像工人所说的那样可怕,“是不挥发,不污染的”。让工人戴防毒面具是怕工人操作不规范,药液溅到脸上、眼睛里造成不必要的危险,防毒费则是每个化工企业都必须有的,“并不代表有毒害。”

在王振宇和刘春玉看来,村里的臭气与河沟水被污染,与希涛公司生产过程中污水、粉尘和废气的排放有关。

刘春玉一度干到代班组长,对各个工序很熟。他曾多次看到,试验室不成功的调试液,不能聚合的配液及每天冲洗整个流水线和容器的废水,都通过下水道排入厂外的河沟内。此外在生产的烘干环节,水蒸气的排放管道就露天冲着厂外,一些“比玉米粒还小的颗粒”会随蒸汽一起飞出厂外,“酸味这时最大”。工人们也常将一些聚合不太成功的胶体扔到锅炉燃烧,而大烟囱正冲着后王各庄村。

希涛公司郝姓负责人说,2004年初公司新建了一个污水沉淀池,上层的清水通过水循环系统重复使用,下层的杂质会定期由环卫部门清理,“现在基本上没有污水排放”,烘干用的锅炉烟囱也经过专门的改进。

该负责人提供的一份2007年6月的检测报告显示,顺义区环境保护局环境监测站对该公司的废水和炉窑进行检测,结果各项指标都达标。

1   2   下一页 

13、云冈石窟遭遇风化危机:不保护很快将消失

来源:中国环境资源网  2008-1-1

http://www.cfej.net/Environment/ShowArticle.asp?ArticleID=11905

大佛的胸部已经风化,触手可掉。

游客们参观云冈古窟。

核心提示

作为1600多年前北魏政权为数不多的历史标本,50000余尊云冈石佛,现在面临彻底消失的危险。专家预言,如果不对砂砾岩质的云冈石窟进行有效保护,这些石佛将会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2007年的第一场雪,让地处晋蒙交界处的山西大同市早早地感受到了冬天的气息。

通往云冈石窟的公共汽车上,少有人坐。有着1500余年岁月经历的50000余尊云冈石佛,终于在寒冷的冬天到来之后,有机会安静地打个盹了。

2007年12月15日,照例对外开放的云冈石窟只迎来了几十个零散的游客。对于门票年收入超过1000万元的云冈石窟来说,这只相当于旺季游客人数的几百分之一。

云冈石窟代表了1600多年前北魏王朝的历史,那些或坐或立的佛,有不少就是以北魏皇帝为主神的塑像。

只要天气好,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总会将云冈石窟的大门挤得满满的,人们或探究历史,或欣赏石刻艺术,抑或求神拜佛,大家怀着不同的目的,涌入这里。

但多年以后,盛景是否还会继续,这已经成为一个问题。

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保护中心主任苑静虎的日常工作,便是不断地为这个问题寻找答案,他手下的一干研究人员,包括研究化学的,研究物理的,研究文物的青年学者,也都在做着相同的工作。

“石佛就像一张张‘酥饼’,如果不加干预,要不了多少年,有些石佛就会不再存在了。”保护中心学化学出身的温晓龙说。

石佛的“酥饼”命运

云冈石窟开凿于1500年以前,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整个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左右,洞窟内塑有佛像5.1万余尊,最高的17米,最小的仅有几厘米高。

2001年12月,云冈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保护中心化学门类的研究工作者,温晓龙的主要工作是对影响石窟的化学原因进行探析,并提出自己的保护建议。

2007年12月15日上午,在温晓龙的逐一指点下,《法制周报》记者得以近距离观察到1500多岁的大小石佛们的容颜。有的脸部破裂,有的腿脚残疾,还有的全身“瘦”得不成佛形,四肢脱落,面目全非。

温晓龙告诉记者,很多石窟在建造初期,为了支撑山体的重力,都留下了粗壮的石柱。然而,随着风雨的侵蚀,很多立柱已经“消瘦”,呈现出下粗上细的形状。五华洞洞窟之外的几根支撑石柱,现在已经被风化得不一般齐整,有的柱顶已经和窟顶分离。第9窟、10窟和12窟前列柱正越来越细,外壁雕刻已荡然无存。

温晓龙介绍,云冈石窟绝大多数石窟都是受风化影响形成的,风化的结果往往呈现出四种状态,一种是表面粉末状,一种是叶片状,还有一种是洞穴状,最后一种是带状。

作为云冈石窟最有特色的石窟之一的五华洞,曾令许多文物研究者们兴奋不已。这里的泥塑和壁画艺术,在整个云冈石窟艺术宝库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不容乐观的是,五华洞的泥塑和壁画艺术同样受到了严重的病害侵扰。

五华洞内十八罗汉的泥塑发生崩塌,清代顺治年间绘制的壁画上出现起甲(小泡)、剥离、空鼓等现象,而且日益严重。

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保护中心主任苑静虎对云冈石窟的现状同样充满担忧,他在接受《法制周报》记者采访时说,风化损坏最严重的东部、西部洞窟,石窟外壁的雕像与题记几乎风化殆尽,其中16窟至19窟外壁上原来密布千佛造像,现已无从辨认。石窟内各壁面近窟底2米的雕刻几乎全部风化损坏。许多石窟内的窟顶雕刻已呈板状剥落,局部窟顶岩石还有崩塌掉块的危险。用手指触摸雕刻着石像的砂岩,砂岩已经被风化,如同一张酥饼,手指轻轻一触,岩石的表面就像酥饼皮一样脱落。

鲜卑王朝印记

“可以这么说,云冈石窟是我们迄今还能看到的鲜卑民族为数不多的见证物之一了,”对云冈石窟历史如数家珍的苑静虎说,作为曾经建立一代王朝的少数民族,鲜卑族并没有完全从人文历史中消失,被称为五帝塑像的昙耀五窟,至今仍熠熠生辉。

历史资料显示,西晋灭亡后,整个北中国陷入了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争霸”的混战之中,在这场历时经年的混战中,来自遥远北方的鲜卑民族逐渐成为蒙古高原的主人。公元398年,拓跋部落建立国家,定都现在的大同,史称北魏。

古称平城的大同,在历史上有97年的建都历史,直到公元494年,北魏迁都洛阳。辽金二代,鉴于平城的地理优势,大同复兴,被立为西京。

关于云冈石窟兴建的缘由,另一位云冈石窟的研究学者张焯作了这样的描述,“太武帝太延五年(439年),徙凉州(今甘甘肃武威)吏民三万户于京师,平城佛教随之兴盛”,“特别是凉州民中有三千僧侣作这战俘到达京城,从此成为平城佛教和武州山石窟建设的主力。”

由昙耀倡议刻建的昙耀五窟,分别塑造的是北魏王朝的5个皇帝,它开凿于改称云冈石窟近千年之前的武州山石窟时代,一般被认为是现称云冈石窟的起始之作。也正是昙耀五窟的刻建,开启了至今蔚为大观的武州山窟寺建设的高潮。

“云冈石窟是后来的称谓,在此之前,一直被称为武州山石窟,”苑静虎说,作为重要的军事要塞,武州山所在地在明代曾修建城堡,由于当时该地被称为云中郡,其城堡便称为云中堡,武州山石窟亦被改称为云冈石窟。

谁弄痛了千年古佛?

“挖了一堆煤,冒了一股烟,黑了一条河,留了一堆渣”,这句顺口溜,曾一度被用来形容大同市多年来挖煤发电的结果。

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完成的《工业粉尘对云冈石窟的影响》报告曾指出,工业粉尘是对云冈石窟进行侵害的主要因素,而当地燃烧煤炭所产生的二氧化硫,更是破坏古佛的元凶之一。

有报道称,大同市区周边有多家电厂,燃煤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约占全市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60%。

早在2005年,山西省政府就下发了《关于下达全省燃煤电厂烟气脱硫限期治理任务的通知》,要求相关电厂于2005年底前完成烟气脱硫设施建设,并安装烟气连续在线监测仪器。

但这一通知没有得到完全落实,电厂的4台机组只有两台安装了脱硫设施,市区周边3家电厂同样未彻底完成脱硫任务。

大同市环保局长张颖川曾算过一笔账,大同市目前有170万千瓦的机组没有安装脱硫设施,该市二氧化硫的环境容量仅有1.58万吨,但现在全市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16.28万吨,高出环境容量十几倍,其中各家电厂就“贡献”了10万吨二氧化硫,占到了60%。

对于工业粉尘和二氧化硫对石窟的破坏作用,云冈石窟文物研究院副院长黄继忠认为,工业粉尘沉降在石雕表面,一是深入石雕表面,难于去除并产生视觉污染;二是易于吸附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污染气体和水蒸气,在一些金属离子的催化下,形成酸性环境,对石雕表面产生腐蚀;三是粉尘中的盐和腐蚀生成的盐进入石雕表面孔隙,产生结晶压力,导致石雕表面劣化。

苑静虎也认为,有害气体与石雕一起形成飘尘,凝结在石雕表面形成偏酸性环境,从而造成对石雕的风化。

“在人为破坏和煤尘威胁后,风化已成为目前困扰云冈石窟的主要病害”,苑静虎说,“通常情况下,洞窟北壁风化较重,其次是顶部。风化程度也各不相同,深度从2毫米到2厘米不等。”

渗水是造成石窟风化严重的主要原因。由于水与岩石长期而缓慢的相互作用,造成云冈石窟逐步被自然风化,对于风化作用的形成及其主要种类,苑静虎列举了四类。

第一种是降雨渗透进石窟。云冈石窟尽管地处半干旱地区,全年降水集中在7、8、9三个月内,水分透进侏罗纪云冈组长石、石英砂岩(即主要雕像群)后,对洞窟形成风化。

第二种是雨水的直接冲刷,由于部分石窟前立壁没有遮拦,大气中的降水直接冲刷到石雕身上形成自然风化作用。

第三种是地下水作用。石雕本身的毛细管孔吸收地下水,造成地面以上2米左右的基座风化。

第四种是凝结水作用,降水集中的季节,雨过天晴后,蒸发出来的水进入洞窟遇到温度较低的石雕表面凝结成水。

苑静虎说,由于种种原因,近10年来洞窟顶部渗水加剧,渗漏最为严重的33窟北壁龛内两尊佛像,由于顶部渗水而全部浸湿,雨季时,龛顶部出现连续滴水现象,而进入冬季后,沿窟及龛顶部裂隙可见悬挂的冰柱。

期待中的保护话题

1500多年来,对云冈石窟的人为破坏与风雨侵蚀一直在持续,人们的保护也一直没有停歇过。

1983年,苑静虎从大同师专毕业后就分配到云冈石窟参与保护工作,他回忆道,上世纪80年代初期,云冈石窟处在极为恶劣的环境当中,保护区内有很多民房,地面沟沟坎坎,109国道上的运煤车川流不息,大量的煤尘沉降在石窟表面,整个石窟呈现一片灰黑色。

1998年到1999年间,国家投入一亿多元,将109国道云冈段改道,笼罩在云冈石窟身上的层层黑纱开始慢慢减少。与此同时,当地政府也加大了云冈石窟保护工程的投入,每年都有几十万元的投入。

目前,保护中心一项最为重要的工作,便是对所有石窟进行防水处理。)苑静虎说,2002年启动的防水工程,已完成前期的地质调查等工作,防水设计方案也已出台,现在正在等待国家文物局审批。

对于石窟防水工程的效果到底如何,是否能做到一劳永逸,国家文物局科技专家组专家、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黄克忠表示怀疑,“先不要高兴得太早,今天不渗水了,不能保证以后不渗水。治理石窟渗水是一个国际难题”,“保护石窟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是一代人能够解决的问题。我们还没有找到治理石窟渗水的‘灵丹妙药’”。

12月26日晚上,黄克忠在接受《法制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愿意就此谈得更多,“他们谈得差不多了(指云冈研究所有关专家),没有更多重复的东西了”。显然,云冈石窟的保护问题,还将在更长一段时间内引发人们的关注和探索,如何让1500余岁的50000余尊石佛保持鲜活的容颜,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与80年代每年仅几万元的门票收入相比,云冈石窟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已今非昔比。2006年,云冈石窟实现门票收入超千万元,2007年预计达到1700万元。

随着游客人数的剧增,文物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

苑静虎认为,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对石佛本身也将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提到接待人数的限量问题,苑静虎透露,保护中心正在做相关调查,不排除在未来推出限时段限人数的游客管理措施。

“石窟也是有生命的,保护与不保护的区别,就在于是现在让它消失,还是让我们更多的子孙后代有机会看到它们”,苑静虎说,“如果不保护,要不了多久,它们就会从我们的眼皮底下消失”。除了西部石窟,其他石窟也存在类似现象,苑静虎说:“个别地方,如果不保护,可能就是几十年甚至几年的寿命,保护起来,它们也许还能存活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本报记者 朱春先 发自山西)

14、建议不采意见不理 公众参与环境是形式?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07年12月31日 冯永锋

http://env.people.com.cn/GB/6720132.html

这几天,厦门的市民非常兴奋,因为12月13日,关于“厦门市重点区域(海沧南部地区)功能定位与空间布局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座谈在厦门宾馆召开了。市民中有几名代表,被允许参加会议。因此,他们事先凑在一起,正儿八经地讨论在会上如何让发言“专业化”、“有效化”。

  这几天,成都的一些市民也很兴奋,因为前不久被媒体报道得颇多的柏条河开发事件,也因为中央某个重要领导的批示,而召开了“座谈会”,一些似乎能够代表民意和自然公益的声音,有可能被允许在会上表达。

  这几天,中国著名环保人士汪永晨、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等人也颇为兴奋,因为他们提交的“对云南阿海电站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公众参与意见”得到了项目建设方和环评单位的正式答复,这大概是中国有史以来一批与项目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公众”,得到的最合乎规则的反馈。因此,有人说,2005年的圆明园听证会虽然无疾而终,无果而花,但毕竟让听证会成了一个“通用名词”;这次对阿海电站的“公众参与”,有可能掀开环境公众参与的正式局面。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痴迷于环境保护的人更是兴奋,除了从党的十七大的文件中读到了数量颇多的“生态文明”之样的直指环境保护的关键词汇之外,他们也在期待明年五月一日就要正式开始推行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他们天真地以为,明年“五一”之后,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得老老实实地把自身领地里发生的所有与公共利益、环境利益攸关的伤害信息给全盘裸露出来。

  然而,真实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真实的情况是几乎所有的正在兑现的“公众参与”都有走形式的嫌疑。厦门市民的意见,在热烈的会场气氛中似乎得到了充分表达,然而,他们仍旧有不被采纳的危险;而成都柏条河就更明显了,水利部组织的专家组,几乎就是带着成见来的,他们把公众发表意见的机会拖到了深夜,让有机会听到意见的专家们在事先洗脑之后疲惫不堪、满怀倦意地“浏览”和泛听。阿海电站的建设者和环评者虽然发来了表面上极度客气的“公函”,但是其行文中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承诺,仍旧是用“你们的意见会转交给专家”、“你们的建议非常有道理,我们会研究”之类的中国最惯用的推脱术来对待。至于“环境信息公开”如果真的能够那么容易就好了,我相信到了明年五一之后,公众得到的如果不是经过缩水的、简略化的信息,得到的就是经过扭曲的信息、经过变性的知识。

  中国的环境恶化,说到底是因为漠视和纵容造成的。如今,我们不再有时间、空间和机会来漠视和纵容。而要想不再纵容环境迫害者,就得正视环境恶化的症结和病灶所在,找到了症结才可能对症化解,找到了病灶才可能据病开方。我们过去开出了许多假装治病的药方,我们过去吃了太多的没有疗效却副作用剧烈的“偏方”;我们过去经常乘坐的是表面上开得飞快实际上却往反方向行驶的政策车辆。

  环保部门老在那哀叹能量不足,老想“全社会都得参与”,这表明其实许多人是知道解决中国环保问题的正确道路的,只是一直迟迟不肯着手下药而已。要想“让全社会成为环境保护的力量”,唯一的办法,就是把环保责任更多地摊给公众,让公众正当参与,让公众有效参与,这就需要无条件地把政府信息、企业环境信息公开,让公众在得到最充分的知识和信息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辨识和分析鉴别,得出正确的结论。想让公众能够有效参与,就必须珍视公众提交的“意见和建议”。中国过去不重视环境影响评价,2003年,《环境影响评价法》正式施行之后,现实中又有两种最常见的“消除公众影响”的暗招,一是编织虚假的公众签名,收买许多与建设项目完全不相关的人在公众参与意见书签署“同意”二字;二是把公众的看法当成荒谬的、不合理的,因此环保部门在审核“环评报告”时,不予以采信。

环保能够促进社会的民主普及,民主普及也能够推动社会的环境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能够带来人与人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也能够带来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如果成都柏条河的公众参与不是安排得那么的别有用心,如果厦门的公众参与意见有可能得到些许的重视,如果云南阿海电站能够因此而停建或者缓建;如果政府和企业能够愉快地遵从“环境信息公开办法”的要求,把环境的正确信息和正确知识摊开晾晒在公众面前;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放心,公众一定有能力给出有效的参与意见。因为任何人都有足够的聪明和智慧,任何人都有足够的积极性,任何人都有足够的关注公益的愿望,任何人都时刻准备着与自然和谐相处,任何人都愿意生活在人与人和谐的气氛中。只是,过去我们把交流的太多出口给堵死了,今天,也只是打开了几条小缝,稍不细心维护、抠得更宽敞,就有可能重新被塌方所塞实,被泥石流所裹胁。

15、“虎照”风波为何唤不起对野生动物的真正关注

来源:光明网-光明观察2008-01-02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8-01/02/content_718095.htm

据报道,周正龙照片属自然成像,而且国家林业局的专家们在镇坪再次发现虎讯、虎踪数起,其中28日发现一百多个疑似华南虎脚印,搜集到了一副完整的疑似华南虎幼崽骨架。(《北京晨报》12月31日)

  2007年是很令人匪夷所思的一年,众多离奇的事情接连发生。其中,“虎照”真假之争便是其中典型代表。

  为了一张照片的真假,网友、专家、媒体、政府机关齐上阵,纷纷扰扰、吵吵嚷嚷了近三个月,而且可以肯定的是,“虎照”事件必将走向2008,或许会走得更远。“赌脑袋”、“还原现场”、“模拟造假”、“鉴定”、“派调查组”、“起诉行政机关”等也成了2007年岁末的热门词汇。期间,“打虎派”一直“胸有成竹”,“年画虎是周老虎的终结者”,“虎照真相大白之时就是启动问责程序的开始”,“虎照事件走入2008是一种耻辱”。似乎真理只掌握在他们手里,万能的上帝早已于“冥冥之中”告知他们“虎照”必假无疑。为证明自己的主张,他们挖空心思,大有发起全民公决之势或恨不能干脆捋胳膊、挽袖子将周正龙及相关部门官员拉出来群殴。

  显然,“打虎派憋得那是相当的难受”,至今虎照依然未如其愿被权威机构宣布为假,看来他们的“年是过不好了”。可是,如果虎照为真,“打虎派”要怎么办?唯物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在真相出来之前,任何武断都是不可取的。虽然并不能由“照片为自然成象,发现多起虎讯、虎踪”得出“虎照”必然为真的结论,但至少也加大了“虎照”为真可能的权重,对“打虎派”掌握的“真理”提出了质疑。

  应该说,虎照真假之辩的初衷是好的,即均出于对野生动物的关爱。然而,随着争论的升级,逐渐脱离了这一初衷,“打虎派”将矛头直指周正龙及当地相关部门,原本充满关怀的争辩却演化为意气之争,甚至沦为人身攻击,非要对方身败名裂而后快。

  不管怎么说,虎照真假之辩都是一个进步。无关个人痛痒的虎照却能够引起国人的极大兴趣,“生态公共利益”却能够得到国人如此关注,政府部门的“权威”受到怀疑甚至被依法“叫板”,相当一批公民不惜消耗精力、花费财力参与其中,充分表明“公民意识”在觉醒,“草民、顺民”意识在消退。然而,健康的“公民意识”是为公共利益而进行公共参与,绝不是意气用事。虎照真假之辩激烈进行的同时,却有东北虎被饿死而并没有引起过多的关注。显然,“公民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异化了,为争论而争论成了这场旷日持久、规模空前的虎照真假之辩的几乎全部要义。

公共参与而不偏激、探寻真相而不武断、参与初衷良好而不意气用事,是民主法制社会对公民公共参与的要求。唯其如此,个人才不至于因公共参与而可能陷于尴尬处境,公共参与也才能更加和谐有效。

16、一城GDP是一省几倍有什么可吹的

来源:东方网2008年01月0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6725957.html

一个城市(非直辖市,下同)地区年生产总值(GDP)超过3000亿元是个什么概念?直观来说,就是“富可敌省”,今年将有佛山、宁波、南京、成都、东莞、武汉、大连等7个城市进入这一行列。按照2006年的数字,现在我国还有甘肃、贵州、海南、青海、西藏等5个省、自治区的GDP尚未超过3000亿元。以2006 3000亿俱乐部”最后一名的青岛计,一个青岛市的经济总量相当于5个青海省,排在第一名的广州市几乎相当于10个青海省。(11日《第一财经日报》)

    这么多城市加入到了GDP超过3000亿元这一行列,让我们感到鼓舞,但同时笔者很反感拿一些贫穷的省份作为参照物,来炫耀富裕的城市有多富,笔者也反对片面地强调GDP总量,而不谈别的数据。

    贫穷并不是一种罪过,而是受限于客观条件的,发达城市的GDP固然高,但这些GDP的获得,依靠了多少能源?多少劳动力资源?如果仅按能源消耗的总量从少到多排一个表,恐怕青海这样的省份会名列前茅。简单地用GDP总量来比较,就像是飞机和牛车比速度,并不值得炫耀,你飞机的成本是多少?牛车又是多少?

    GDP总量实际上是一种粗放型的统计数据,网上的笑话说两人各吃了一堆污物,获得了对方给的1亿元钱,实际上是这两人经济上都没得到好处,但恭喜:GDP增加了2亿。确实,如果精确地算,在GDP之外,我们还应该算算这些城市消耗的能源总量、劳动力总量、人均GDP、万元GDP能源消耗量等,如果把这些数据都进行统计,恐怕某些城市都不好意思说自己的GDP是青海的多少多少倍了,这种对比也不会堂而皇之出现于媒体了。

    这些细化的指标更能提醒我们注意追求GDP总量中存在的问题,提醒我们杜绝“污染换GDP”的怪现象,不能一味搞“GDP崇拜”,而要多追求“绿色GDP”,从这个意义上说,GDP和环保是两个联系紧密的指标,只谈GDP不谈环保,只为GDP总量而欢呼,却不谈城市的污染,都是片面的,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报喜不报忧。

    媒体作为社会之公器,尽量不要为“GDP总量崇拜”推波助澜,而要多用污染指数、能源消耗量等相关数据来解读GDP总量,这实际上对各城市也有一种引导作用,一些城市的领导者为什么会只注重GDP总量,而不注重其它,原因之一就在于现在的媒体报道得最多的就是GDP总量。媒体多关注GDP和环保的关系,也就能影响一个城市的追求目标,GDP总量之外,我们更希望城市的决策者们能在GDP理念上来一次涅槃。(欧木华 原题:别孤立看待GDP“富可敌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