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01
九月一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黄河十年行2011连续报道:
1、绿家园志愿者: 黄河十年行2011之十四——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汪永晨 周晨)
http://www.greensos.cn/ljy/html/dysj/view/96289.html
2、时代周报: 夹击中的黄河源(严友良)
http://time-weekly.com/story/2011-09-01/118499.html
专题报道:
3、科技日报: 康菲溢油:渤海生态环境遭受“重击”(李禾)
http://www.eedu.org.cn/news/envir/epc/201109/64334.html
4、腾讯财经: 康菲提交漏油报告 环评与赔偿未被写入
http://www.china5e.com/show.php?contentid=191857
5、第一财经日报:康菲称已查明并封堵溢油源 国家海洋局陷两难(徐沛宇)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9/1055522.html
6、人民日报: 专家详解溢油污染索赔问题 索赔应搜集哪些证据?(姚雪青)
http://env.people.com.cn/GB/15558117.html
7、经济观察网: 鉴定机构不接手 渤海溢油民间索赔陷尴尬(严凯)
http://www.eeo.com.cn/2011/0901/210181.shtml
8、齐鲁晚报: 面对傲慢康菲,政府当强势作为
http://news.sina.com.cn/pl/2011-09-01/081723086767.shtml
9、新京报: 康菲的“彻底”表态能让人放心吗
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1-09/01/c_121943227.htm
10、新华每日电讯:堵住康菲留下的管理“溢油点”( 丁永勋)
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1-09/01/c_131087312.htm
特别关注:
11、中外对话: 中国NGO再次披露苹果公司污染问题(孟斯)
http://www.chinadialogue.net/article/show/single/ch/4495
12、新京报: 环保组织:“毒苹果”造就“牛奶河”( 金煜 林其玲)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1-09/01/content_270384.htm?div=-1
13、人民网: 环保组织称“苹果”公司疑似供应链存在重污染(刘茸)
http://society.people.com.cn/GB/15560976.html
14、中国网: 屡改屡犯 苹果供应商广州名幸电子违法排污3年
http://www.china.com.cn/economic/txt/2011-09/01/content_23327498.htm
15、每日经济新闻:苹果疑似供应商凯达拒回应搬迁问题(蒋佩芳)
http://money.163.com/11/0901/01/7CR3VT9800253B0H.html
16、每日经济新闻:联建中毒员工多数离职 苹果仍未提赔偿 (郑佩佩)
http://tech.hexun.com/2011-09-01/132999424.html
17、每日经济新闻:苹果沉默五个月后终回应:将调查供应商环保情况(谢晓萍)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10901/021510414618.shtml
18、中外对话: 少爱苹果一点点 (孟斯)
http://www.chinadialogue.net/weblogs/4/weblog_posts/372
19、中外对话: 马军:“苹果的行为没有任何改善”(刘鉴强)
http://www.chinadialogue.net/article/show/single/ch/4500--Apple-has-made-no-progress-at-all-
特别策划:
20、搜狐绿色: 绿色榜样Vol.17:康菲漏油索赔难 服装残留环境激素
http://green.sohu.com/20110829/n317687784.shtml
环境资讯:
21、新华网: 环保部:云南曲靖铬渣倾倒事件暴露监管问题(顾瑞珍)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9-01/3300615.shtml
22、新晚报: 九成城市地下水遭污染 14家国际品牌有污点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1/09/1141314840625_1.shtml
地方信息:
23、钱江晚报: 杭州每6年垃圾可填满西湖 破解需要先进经验(陈学东)
http://www.chinanews.com/ny/2011/09-01/3299555.shtml
环境曝光:
24、中国新闻网: 河北柳河大量鱼类死亡 系附近企业倾倒废料所致(张帆 陈国辉)
http://news.163.com/11/0901/10/7CRVRKR700014JB6.html
生态保护:
25、中国环境报: 谁来拯救若尔盖?(曹小佳 王小玲)
http://www.cenews.com.cn/xwzx/zhxw/ybyw/201108/t20110831_705733.html
深度报道:
26、半月谈网: 种“垃圾”的村庄 (许家祥)
http://im.banyuetan.org/rtdj/hot/110901/52228.shtml
27、中国新闻周刊:PX产业的真相与假象:毒性几何?
http://biz.cb.com.cn/12716612/20110831/265915.html
28、南方周末: 大孤山的阴霾——中石油大连石化火灾事故(上官兰雪)
http://www.infzm.com/content/62739
环境评论:
29、中国工商时报: 评论:遏制环境违法需建长效机制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11-09/01/c_121942615.htm
一言堂:
30、中外对话: IT产业能否实现清洁?(埃里卡•吉斯)
http://www.chinadialogue.net/article/show/single/ch/4496-Can-IT-clean-up-its-act-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ljy/html/gyljyzyz/ljyzyzzy01.html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
1、黄河十年行2011之十四——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
来源:绿家园志愿者 2011-09-01 汪永晨 周晨
http://www.greensos.cn/ljy/html/dysj/view/96289.html
2011年8月25日,黄河十年行2011从绥德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出发。绥德,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矿产资源。
一行人还没有到绥德就开始念叨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有点遗憾的是,不论是经过米脂,还是住在绥德,我们看到的都是这两个地方的现代化发展——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绥德
从绥德走出来
绥德自古为“天下名州”, 地处陕北腹地,是大理河和无定河交汇之处,也是太(原)银(川)公路和西(安)包(头)公路交汇之处,为陕北交通枢纽。
今天早上起来,我们看到很多拉煤的大卡车在此处中转住宿。可是在古代,这里沟壑纵横,道路崎岖,交通运输很不方便。由于自然环境的制约,平民百姓只有结婚嫁娶才能骑马坐轿,平日出行,普遍步行。物资运输,完全依赖担挑、肩扛、畜驮、人背。
陕北有民谚,“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 绥德与米脂相邻,绥德县志称吕布是绥德人,米脂县志称貂蝉是米脂人。陕北沟壑纵横,植被不多,满眼皆是黄土,望之苍茫而悠远,但是在米脂与绥德之间,不论男女,个个高挑匀称,男的健壮,女的窈窕。
陕北今天的大山里
路上所见
同行的周晨说,绥德古来即是汉胡厮杀的边疆前线,绕绥德而过的无定河,即是当年的战场。唐人陈陶《陇西行》中的传世名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讲诉就是此处的惨烈。因为地处边疆,这里五胡杂处,各民族的通婚十分寻常,使得这儿的人看起来要比别处的人健壮而优美。
今日无定河
今日无定河从这里流过
男人健壮,女人优美,那这儿该是人间天堂了,但情况却不是这样,原因是这儿太贫瘠。黄土高原干旱少雨,植被稀疏,一亩谷子只产百十斤小米,连野草也长得稀稀拉拉,远没有其它地方的茂盛。因为贫穷,这儿的男人为了求生,就要走西口,所谓走西口,是指沿黄河到银川平原或内蒙的河套一带去,那儿相对陕北要富庶的多。不过走西口的男人发财回来的不多,将命丢在外面的不少,但因在家乡实在难以为生,走西口总还能给人一丝希望,于是穷人家的男孩子往往从小就立下志向,去西口发大财,发达回来将心上人迎娶回家。
这些都是之前的事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陕北的油田煤田的大面积开采,绥德交通运输迅猛发展,绥德人大部分腰包鼓了起来。
看着窗外长长的煤车队伍,思考着陕北乃至黄河的历史与今天,黄河十年行2011的大巴课堂又开始了。
自然与文化
领队赵连石说,看黄河不单是从生态角度看,从经济角度看,还应该从文化和历史角度来看,这样看黄河才能丰厚起来。在上游青藏高原看到的少数民族,有撒拉族,东乡族,藏族,蒙古族,他们都是在黄河流域里发展壮大起来的部落民族,创造起自己辉煌的文化。过了宁夏、甘肃、内蒙古,到了黄土高原,黄土高原的一部分是黄河造田运动创造的,河流不断遇到堵塞以后,经常改道,淤积,然后形成了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特质。黄河把上游大量的森林、腐殖质掩盖在黄土下面,形成大量的天然气、石油、煤炭,这是黄河的恩赐。蒙古草原的丘陵带也是由黄河创造的。今天,我们看到黄河以东广袤的土地上,曾经的大片草原,今天已经变成工业群了,也许这是现代工业发展的一个必然的路。现在问题是,黄河还能承载这样的重负?
黄河边的大山
天、山、楼、河
黄河十年行2011看到,通往黄河的各个支流,大多被拦蓄起来,利用它进行工业开发,以提高它的经济效益。黄河从一个自然的河流,到游牧的河流,从农耕的河流再转变为工业的河流,黄河的负担,愈加深重。利用自然没有错,但是在利用自然的时候,要避免不停地破坏生态,不停地产生新的污染流到下游。
天下黄河富宁夏
赵连石在大巴课堂上
赵连石继续说,在宁夏的时候,我们看到历代的灌溉渠都建在这个地区,大面积利用黄河湿地,改造成优质的农田。这个地区大部分产品都是国内最优的,很多农产品甚至是出口的。这是我们最以为骄傲的地方,是黄河给我们的。但是,我们在宁夏白银看到的污染也触目惊心,我们这代人给这一地区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可以说,今天污染对黄河水量的减少,水质变差,以及我们下游河套地区的农灌,都有重要的影响。今后,宁夏的大米,还能不能那么好吃?黄河河套的农产品,可能会因为工业的发展而明显改变吗?陕北黄河高坡,大风从这里经过的生态还能继续与否?都是我们今天要面对,要迎接的挑战。
赵连石担忧地说,现在黄河河套流域里的很多微生物、底栖生物也在发生改变,比邻黄河的鄂尔多斯,一个聚集了世界上强旱生植物的生物多样性中心,因为煤炭占了辖区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以上,为了拿出矿产来,不仅仅是被开膛破肚,还要翻个底朝天!为什么呢?这是我们现代工业文明要带给它的吗?我们是否应该在这块天地上稍微肩负起一点环境责任?
黄河十年行2011在鄂尔多斯的记录
原本的高原与今天的发展
同行的孙钰说,我自己感觉在中国的西部开发中,有一种倾向就是把污染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在世界范围内,污染从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转移,这是个值得大家关注的问题。我们现在不能仅是批评政府,批评污染,而对于消费模式讲得非常少。我认为,整个国家、个人对消费方式应该有一种倡导。中国目前为了提升经济倡导消费,使人们不知不觉中买了很多不需要的东西,这本身是一种浪费资源,对我们的生态环境有恶劣影响。很多演员说爱收藏衣服,一件衣服一辈子只穿一次,没有人批评说,你不该这样,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现在的消费模式是出了问题的。
鄂尔多斯独有的半日花
《环境保护》记者在鄂尔多斯眺望
同行的区家麟说,我发现一种很奇怪的讲话方式,是从内地朋友那里过来的。比如说我问他,你平时喜欢什么?我喜欢消费。你星期天干什么?我去消费。你来香港干什么?我来消费。甚至消费这个词已经变成了一种兴趣,好像消费是一种很正面和很时髦的东西。消费主义的危害在国外是环保界和知识界的基本共识,消费主义是一种罪恶的经济发展模式。
消费成了一种时髦
我们在网上点消费主义,得到了这样的解释:所谓消费主义,就是不以商品的使用价值为消费目的,而是主张追求消费的炫耀性、奢侈性和新奇性,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与消遣,以此求得个人的满足,最终将此作为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终极价值。
在今天的生活中,消费主义让我们看到的,比如某个时刻都在推陈出新的大企业,通过广告宣传等手段,把新产品作为身份的象征,弃旧换新被认为理所当然,天经地义,使人们买了许多不需要的商品,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整个世界都被大企业集团以时尚和品牌的名义拖入了浪费资源的泥潭,并为此消耗了全球三分之一的不可再生资源。
消费主义让我们形容的还有,如果中国人也过上美国人过的生活,那需要再有十个地球才行。
黄河十年行在这里小憩
广告牌旁边拍到的绣岩河
顺着蜿蜒曲折的无定河,黄河十年行2011来到清涧县城,进入晋陕大峡谷西岸。清涧是无定河和黄河的交汇处,是当代著名作家路遥和传说中北宋名将穆桂英的故乡。
河边的生活
河边的博弈
赵连石说,为什么叫清涧呢?是因为两岸河谷底下的河床是石质的,所以它的水土流失就较少。这里的河原来是清的。可是,绣岩河穿清涧县城而过,几近干涸的绣岩河河道中间只有薄薄的一层水面,浑浊不堪。我们就绣岩河水量问题询问了几户在绣岩河旁居住的人家,一位40多岁的人说,十年前的绣岩河就是这样干涸;一位56岁的人说:二十年前的水比现在大一些;一位64岁的老人说,三十年前的秀延河河水比现在大很多。
三十年,正好契合改革开放到今天的时间。
今日宜川
今日宜川
今日宜川
从清涧过延川再到宜川,黄河十年行2011沿晋陕大峡谷前行。路上,不管是大河,还是小河,要么干涸,要么污脏。
想起小时候大院里的发小去陕北插队,每年回来探亲,就听他们讲延川、宜川的穷,没有菜吃,顿顿吃咸菜甚至大盐粒。黄河十年行2011路过延川和宜川县城,看到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我多希望我那些去宜川插队的发小也能看到这些照片。可是我也怕他们看到,看到了河流的干涸和污染。
记录宜川
这也是宜川
宜川在山里
不过,在走出宜川县城后,我们也拍到了这样非常绿的大山。继续的大巴课堂上赵连石告诉我们,这片绿色的代价是,这里的老百姓不能养羊了。
这片绿是不是因为没有了羊,以及我们国家正在采取的一系列保护大山的措施产生了效果?十年的记录希望能告诉我们更多。
望河台上望黄河
黄河两岸
黄河边的小摊上
走过宜川,黄河十年行2011来到了黄河最壮观的一段,晋陕大峡谷中段的壶口瀑布。
黄河走出青藏高原进入黄土高原后,穿山过岭,九曲十八弯,跌宕下行,构成了黄河干流上最长的连续峡谷——晋陕大峡谷。由于黄土丘壑泥沙俱下,晋陕大峡谷河段的来砂量竟占全黄河的56%,尽管它的流域面积仅及黄河的15%。可以说真正的“黄”河是在这里成就的,深涧腾蛟,浊浪排空。
在河套地区呈东西走向的黄河,此段急转为南北走向,由鄂尔多斯高原挟势南下,左带吕梁,右襟陕北,深切于黄土高原之中,谷深皆在100米以上,谷底高程由1000米逐渐降至400以下,河床最窄处如壶口,仅30至50米。这多样的自然,也孕育了黄河边丰富的文化。
在壶口旅游
黄河十年行2011在壶口
远看黄河在壶口
昔日的黄河壶口瀑布声如雷鸣,气势壮观,它以排山倒海的独特雄姿著称于世,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脍炙人口的佳句,勾画出了大河奔流的壮观景象。
本来准备参加黄河十年行2011却未成行的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苏京平说,壶口瀑布是黄河上的璀璨明珠,不观壶口大瀑布,难识黄河真面目。
可是,今天壶口的来水完全由上游的水库控制。不管她是大,是小,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壶口,是人为造就的壶口了。
壶口瀑布边的挖沙
壶口景区内的另一道“风景”线
壶口边的黄河两岸
就在黄河十年行2011看到黄河在壶口瀑布的同时,景区内的另一景色也进入了我们的视线——挖沙。记得前两年在青藏高原的三江源看到挖沙时,当地人说,你们城里人要盖高楼大厦,我们也要盖住房,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挖沙。我觉得人家说得话没错。
可是,河沙本是江河的骨肉,对河流的稳定及河流的营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我们人类的需求,就这样把河流的骨肉一铲一车的挖走,能行吗?不让挖,又能行吗?
领队赵连石说,黄河从源头流到这里,我们一路走来已经感受了黄河的博大,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对中华民族的养育。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一个伟大的自然象征。有人说,中华民族有两个象征,一个是文化象征——长城,一个自然象征就是黄河。因为黄河太像中华民族了,历尽苦难,忍辱负重,自强不息,仍然坚忍地向前奔腾流淌。世界范围内,没有一个国家,没有一个民族能对母亲河进行这么长期的、持续地开发和利用,很多农耕大国的文化都已经断灭了,唯中华民族还在延续着,唯有黄河仍然流淌在中国大地上。
高速路正在崛起
黄河十年行在这里要走十年
黄河十年行要记录黄河两岸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也要记录黄河在这种发展中的变化。我们要记录的变化,有黄河的物产、黄河的自然资源、黄河养育了的民族包括游牧与农耕;和黄河孕育的多元化的文化。
当然,在这一记录中,我们自己也将要经受这条大河对我们这代智慧的考验与我们这代人要经历的现实与理想的碰撞。
带着对黄河的敬畏与思考,带着没有见到我们想象中的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未来还能见到吗的疑问,我们向运城出发。明天我们将走近潼关,走进三门峡,走进小浪底,走进黄河在那里正在经历着的开发。
2、夹击中的黄河源
来源:时代周报2011-09-01严友良
http://time-weekly.com/story/2011-09-01/118499.html
尽管今年是个丰水年,但是沙漠化依然可见。——本报记者 严友良 摄
编者按:8月12日-8月29日,记者全程参与了由著名环保组织“绿家园志愿者”发起的“黄河十年行2011”活动,从黄河源头青海省玉树一直走到山东省东营黄河入海口。18天的行程里让我们领略了母亲河的美,也看到了母亲河的伤;见证了她的欢歌,也听到了她的哭泣。作为母亲河的儿女,除了记录下这段行程的见闻,或许我们还应该做得更多……
“揽雪山,越高原,辟峡谷,造平川,九曲注海,绵五千四百六十公里之长流,润七十九万平方公里之寥廓,博大精深,乃华夏文明之母;浩瀚渊泓,本炎黄子孙之根。张国魂以宏邈,砥民气而长扬,浩浩汤。”
《黄河源碑铭》中的词句,将母亲河磅礴的气势和文明的攸关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这之前的寥寥数语则道出了它的发端之地—约古宗列曲。
“今年的黄河源和去年没有太大的区别,地面再出水的地方,离标识还是两米。”8月14日下午,刚赶到位于青海省玉树州曲麻莱县黄河源头的约古宗列曲,汪永晨就拿出尺子量了一下第一湾地面水距离国家地理黄河源标识之间的距离。作为民间环保组织“绿家园志愿者”召集人,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记者汪永晨,2010年起就开始组织媒体记者、专家以及环保志愿者考察黄河,记录母亲河的变化。
源头和去年差别不大,这正好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蓝永超的研究吻合。蓝永超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他们掌握的数据显示:2002年前,黄河源区连续二十年少雨,降水量仅为多年平均水平的一半多;2002年后,降水量回升,2005年开始,草原下垫面明显改善。“黄河源区经历了一个从气温高、降水少的暖干时期,开始进入一个气温高、降水比较多的暖湿时期。”蓝永超说。
尽管如此,但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黄河源区提供了黄河1/3以上的水量,黄河源区的生态涵养功能非常重要。尽管近年来降水量没有明显的变化,甚至略有增加,但随着气候变化,黄河蒸发量在上升,2000-2011年十余年间,黄河径流量在逐年下降。”蓝永超指出。
更令人忧心的是,近年来黄河源区出现冰川退缩、河溪断流、湖泊湿地萎缩、星宿海消失、沙化扩大、牧草退化等现象。“2010年我在源头见到的湿地,现在差不多干了。”汪永晨说,仅仅一年的变化就令她感伤。
黄河之水这里来
8月14日,黄河源头,约古宗列曲。广袤的河源地区天高云淡,丘陵起伏,地广人稀。一群群藏原羚和藏野驴不时地闯入视线。扎陵湖和鄂陵湖,波光粼粼、清澈无比,无数的斑头雁和野鸭嬉戏其间……
自古至今关于黄河源头还有一些争论。史料显示,真正以探查黄河河源为目的的实地考察,始于1280年。这年11月,元世祖忽必烈派专使都实等人查勘河源,后者至星宿海,即认为其是河源:“有泉百余泓,或泉或潦,水沮如散涣。”
对黄河源的全面勘察到清朝康熙末年才实现,康熙为编制《皇舆全览图》,于1717年派喇嘛楚尔沁藏布等前往青海、西藏测绘我国西部山川地图;次年《皇舆全览图》制成,图上显示,楚尔沁藏布认定黄河河源是玛曲(藏语:孔雀河之意)。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年后,组成黄河河源综合考察队,进入源区。王化云等人经过勘定,认为黄河源头的准确位置位于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玛曲曲果,海拔4698米。
几十年来,又有人提出了不同看法,其中,有不少专家就认定,卡日曲为黄河正源。
原来,星宿海上源的三条支流分别是扎曲、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其中,扎曲居于最北部,发源于查哈西拉山,河道窄,支流少,水量有限,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断流;约古宗列曲则位于星宿海西,在三条上源中居中,发源于约古列宗盆地西南隅,水量甚小(为宽1.5米左右,深约0.15米的小溪);而南部支流卡日曲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支脉各姿各雅山的北麓,海拔4800米,有5处泉水从谷中涌出,汇成宽约3米、深0.3-0.5米、流速约3米/秒的一条小河,终年有水。
还有专家据航测地图测量指出,卡日曲比约古宗列曲长25公里。卡日曲流域面积为3126平方公里,约古宗列曲流域面积为2372平方公里。在卡日曲和约古宗列曲汇合处附近,测得卡日曲流量为6.3立方米/秒,测得约古宗列曲流量为2.5立方米/秒。据此,他们认为卡日曲才是黄河正源。
相较于黄河源头的争论,关于黄河河源区的界定,专家看法则比较一致。人们常说的黄河河源区,是指龙羊峡水库以上的黄河流域范围;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涉及青海、四川、甘肃三省的6个州、18个县,总面积约13.2万平方公里;可分为三段,即黄河源头区(黄河沿以上)、黄河沿至甘肃玛曲县区间和玛曲至龙羊峡区间。
从地图上看,黄河从雅拉达泽山东坡流出后,南受巴颜喀拉山阻隔,北被布青山和阿尼玛卿山约束—先后形成扎陵湖和鄂陵湖,后沿巴颜喀拉山朝着东南咆哮而去,直抵岷山。后又折向西北,与鄂拉山相抵,环阿尼玛卿山北坡回流,在青藏高原北部的崇山峻岭中画出一个大大的“U”字,再折向东北,进入龙羊峡。
“与横贯中国的黄河流域(70多万平方公里)比起来,黄河河源区的面积也许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但它的影响却不容小觑,其一举一动都足以牵动整个黄河流域的生态。不仅因为那是黄河的根本,也因为黄河源区不同于长江和澜沧江江源区,前者直接提供了整个黄河每年径流量的40%以上,后两条河流则不足10%。”8月15日,当我们从黄河源头约古宗列曲下来时,长期关注黄河问题、曾在原林业部保护司自然保护处工作的野生物学者王海滨博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如果长江源降雨不够,中下游还有不少补给。可是黄河源就不行了,尤其是从甘肃的玛曲县到龙羊峡这里,一旦这些地方草场被破坏,后果十分严重。”蓝永超特别指出,“近四成的水量来自占一成多面积的河源区,‘黄河水塔’之美誉,名副其实。”
抱病的“黄河水塔”
“今年扎陵湖和鄂陵湖降水量不错,相比去年水位有一定的上涨,两边的草场恢复得也很好。”汪永晨说。她告诉时代周报记者,2011年算是黄河的“丰沛年”,尤其是比较于2003、2004年间黄河源头鄂陵湖出水口出现的断流现象来说。
2003年12月至2004年4月,因为干旱,黄河源头正在逐年下移,源头之一卡日曲则经常断流,水量减少,已经无水或很少有水流入扎陵湖和鄂陵湖,这直接导致黄河源头鄂陵湖出水口出现历史上首次断流,出水口处30多米宽的河道除河底低洼处结着冰外,其余河床全部裸露在外。
“当时站在河道中央向鄂陵湖望去,随处可见大片裸露的湖底。”我们的司机玛多县黄河乡的华德回忆当年的情形。
此前,据玛多黄河沿水文站观测记录,黄河玛多以上河段分别于1960年12月10日至1961年2月底、1979年12月20日至1980年3月10日、1996年2月、1998年1月1日至2月底、2000年12月全月发生连底冻。整个这一段黄河因气温太低而成为冰体,“顿失滔滔”。正因为如此,1998年有记者到此采风,惊呼“黄河源头断流了”!
此外,有段时间黄河下游水是越流越少,几乎流不进渤海,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黄河水塔”出了问题。
“黄河源区的水系发育程度较高,水资源较丰富。流域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多达20多条。多年来,平均降水量为480多毫米,平均蒸发量在1000毫米左右,黄河源区天然来水量与降水量关系密切,正应了唐代大诗人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名句。”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横断山研究会首席科学家杨勇说。
杨勇介绍,半个多世纪来,黄河源区平均降水量总体减少微弱,不足5%,而来水量却明显减少,减少量高达30%。“黄河之水确确实实是从‘天上’来了,但是相当一部分没有‘东流到海’,这还是因为我们的‘黄河水塔’出问题了。”
与此同时,“黑滩头”和草场沙漠化现象也经常发生。来自玛曲草原站的报告称:20世纪四五十年代,玛曲县草原草场到处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20世纪六七十年代,草场出现了零星沙化;80年代,草场沙化加剧;进入90年代,沙漠化面积以平均每年6%的速度急剧递增。另一份资料则显示,1987-2000年13年间,黄河源头土地沙漠化迅速发展,沙漠化面积扩大、程度加剧,直接导致水土流失面积达4万多平方公里,占黄河源区总面积40%,且侵蚀程度均在中度以上。
“草场变成‘癍秃’,雪山冰川化了,湖泊干了,湿地消失了。”人们很清楚,这一切表明“水塔”真的是“生病”了。
有鉴于此,2005年1月,国务院审议通过《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批准实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国家计划投入70个亿实施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与修复、沙化草原综合治理等工程。“加上2002年后,降水开始升高,2005年开始,草原下垫面明显改善,整个黄河再没有出现断流现象了。”蓝永超指出,两方面的合力暂时遏制了继续恶化的趋势。
“即便今年这样的丰水年,整个‘黄河水塔’的形势仍不能乐观,警报仍不能撤除。”杨勇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整个黄河河源区的情况还是“摇摇欲坠”。“气候变暖,雪线上升,多年冻土下降,降水量下渗,含水层加大,鼠洞遍地,天上来水不能很快转换成径流,这些仍可能导致黄河源区来水减少。”
杨勇特别指出,这些年降水量有所增加保证了黄河径流量,但黄河源头水位线的下降和阿尼玛卿山以及湿地的持续萎缩绝对是警钟,“黄河河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旧严峻,‘水塔’仍在病中。”
时代周报记者从“九曲黄河之首”—玛曲县环境保护局了解到的情况,证实杨勇所言不虚。8月17日,该县环保局副局长才让道吉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截至2011年6月,全县90%以上的天然草场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黄河27条主要支流中,11条常年干涸,另有不少则成为季节河,数百个湖泊水位明显下降。”
断流之因:自然和人类的夹击
“前一阶段,黄河断流的现象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全球气候变暖,一是人为因素,特别是过度放牧。”蓝永超指出。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不断地砍伐森林、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将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当植物与海洋来不及消化这些气体,或是不能完全消化这些气体时,多余气体滞留在大气中,仿佛给地球盖了床被子。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IPCC)在2001年发表的一篇报告表明,几乎可确定20世纪的全球暖化大部分都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
青海气象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近40年来黄河源年平均气温增幅为0.7℃,属于高原异常变暖区。而相应的河源区冰川末端的最大退缩率为每年57.4米,其中1969-2000年间黄河源因冰川退化而损失掉的水资源就有0.7亿立方米。以阿尼玛卿山为例,这一区58条冰川在1969-2000年间,除三条前进、两条没有明显变化外,其余冰川普遍退缩。退幅最大的要算耶和龙冰川,34年退缩1950米。“最近这几年,这种冰川退化的现象有加剧的趋势。”蓝永超说。
如果说冰川退化对黄河水源的影响还不是很突出,那么多年冻土消逝的影响则是显而易见的。所谓多年冻土,是指地表下一定深度内地温持续两年以上处于0℃以下的土层(土壤、土和岩石)。它拥有独特的自身演变规律,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多年冻土明显退化,活动层中原有的水热平衡被打破,热量失衡引起地温升高,季节融化深度加深,致使多年冻土上限逐渐下降,而多年冻土上限的下降,使得冻土活动层中水分向下迁移,近地表层土壤水分含量明显降低,地表变干。
更严重的是,“多年冻土退化,使河源本身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引起系列连锁反应。多年冻土层的存在能有效阻止地表水和土壤水分下渗迁移,使植被根系层维持较高水分、养分和有机质。黄河源冻土发育的低洼盆地和山间谷地是高寒草甸、高寒沼泽草甸植被最为发育的地区。但气候变暖,蒸发量剧增,干旱加重,必然导致黄河源区荒漠化加剧。”蓝永超指出。
另外,人为的破坏也加速草场的退化,影响到整个黄河河源区的生态和降水情况。其中,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畜牧业的大发展,无疑是罪魁祸首。
1975年3月27日的《青海日报》报道:“近十二年来,黄河公社的牲畜从2.98多万头(只)发展到14.7万多头(只),加上历年来向外出售的生产畜6.8万多头(只),比1965年翻了四番……”这个过程中,畜牧业对环境的破坏不难想见。
“冬虫夏草,黄河源区的宝贝,被人们称为‘软黄金’,50克售价一度高达几千元。在利益的驱动下,未禁挖前,每年春季有大批采挖虫草的民工拥向草原,这也加剧草原生态的恶化。”8月16日,甘肃省绿驼铃环境发展中心主任赵中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西部开发,同样增加了黄河河源区的环保压力。因为西部大开发,不仅给黄河源带来新的生机,也让一些投机分子瞄上了这块世外桃源。
玛多县民族宗教局原局长诺尔贡指出,黄河断流与矿产资源的过度开发密切相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淘金热,近十万淘金者涌入玛多县,吃住都在草场。滥采滥伐难以控制,再加上本地牧民的超载放牧,最终导致本世纪初黄河源区的生态危机。”
离开牧场,牧民路在何方
或许正是因为本世纪初黄河断流带来的教训太沉重,从中央到青海各个州县,均要求采取诸如生态移民、网围栏等严格措施。
效果不可谓不明显。2003年,鄂陵湖和扎陵湖的水域面积达到历史最低点,分别是578和493平方公里;2011年,两湖的水域面积则增加到677和560平方公里。由于降水持续增加,一路走下来,时代周报记者发现,玛多县这个“千湖之县”过去萎缩和干涸的湖泊多数已经恢复,达日、久治、玛曲一带的草场也恢复良好。
然而,不少措施在实施当中还是遇到了一些困局。为了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改善黄河源头地区草地生态系统,实施“退牧还草”的生态移民工程颇受牧民诟病。
曲麻莱县麻多乡的嘎里,就是这些牧民中的一员。今年32岁的嘎里有两个孩子,养了70多头牦牛、30多只羊。为响应政府号召,不得不搬到麻多乡所在地的定居点。
“离自己的牧场有100多公里,再也不能放牧了。虽说房子是政府部门提供的,却失去了生活来源,政府部门每年提供3000元的生活补助。”无所事事的嘎里,每天骑着摩托车在乡政府附近转圈圈。
同样失去生活来源的,还有刚刚花五万块钱在甘肃玛曲县定居点买了个一百多平方米的房子的牧民仁增。仁增来自本县欧拉乡,以放牧为主要收入来源,有时也做些小生意。作为三个孩子的父亲,为了下一代的教育,也为响应政府号召,两个月前,他举家迁往县城。仁增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他搬到这里没有享受任何补贴,目前自己最重要的事是能在县城找到工作,不然生活会遇到问题。
“牧民搬离原来的牧场到定居点,好处很明显,不仅交通方便,孩子的教育问题也能得到很好解决。”麻多乡乡长成林昂江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最大的弊端是,很多人搬到定居点之后生计问题难以得到解决。政府部门能够提供一些帮助,譬如鼓励他们到西宁等城市打工,但目前这些服务在资金方面仍有不少困难。”
“政府部门不能将牧民搬到定居点就完事了,还必须为他们今后的出路做些工作,还需要为他们的未来做出科学的指导,否则,可能造成不好的影响。”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公共管理系教授徐家良指出。
事实上,同样需要科学规划的,还有保护生态的措施,譬如为了保护牧场而修建的网围栏。8月14日和15日,记者就亲眼见到一些野生的藏原羚和藏野驴被网围栏阻隔,左冲右突、无所适从,甚至撞在水泥柱上。
“目前的网围栏没有给野生动物留下活动通道,这非常不利于它们的行动和整个草场生态链的发展。保护大自然,同样要关爱这些野生动物。”绿家园志愿者的召集人汪永晨说。
汪永晨认为,如今的黄河河源区规划不仅要处理好政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与人为破坏带来的影响,还要处理好自然和野生动物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从这两条缝隙找到一条好的出路。
3、康菲溢油:渤海生态环境遭受“重击”
来源:科技日报2011-9-1 李禾
http://www.eedu.org.cn/news/envir/epc/201109/64334.html
8月31日是国家海洋局要求康菲石油公司“两个彻底”——彻底封堵溢油点、彻底查明溢油的最后时限。但是,直至记者发稿,溢油点是否真的被封堵,溢油污染造成多大的环境损害?真相依然扑朔迷离……
——— 污染情况 ———
本次溢油污染面积至少5500平方公里
6月21日,一条“渤海油田有两个油井发生漏油事故已经两天”的微博进入公众视野。随后多家媒体向相关单位求证,均未获回复。7月1日,中海油回应称渗漏点得到控制。8月29日,康菲表示溢油源被永久封堵。
但自相矛盾的是,康菲官网宣称,目前仍有残余油气混合物渗出。在C平台还有4个可见的渗油点。
与康菲公司说法不同的是,国家海洋局宣布,截至目前,其北海分局已完成4次大规模的生态调查工作。从6月4日至今,卫星、飞机、船舶现场监视监测及油指纹检验鉴定结果显示,本次溢油污染面积至少5500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蓬莱19-3油田周边海域和西北部海域,其中劣四类海水海域面积累计约870平方公里。
——— 专家观点 ———
估计有几千吨甚至上万吨的原油进入渤海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赵章元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本次溢油事故的黄金处理时间已经错过。他说,造成如此大面积的污染,估计有几千吨甚至上万吨的原油进入渤海,这必然对渤海海洋生态系统产生长期的不良影响,如果想恢复,至少需要几年之久。
山东大学海洋学院副教授王亚民说,溢油事件首先是对水质的影响。“被影响的海域要从劣四类水质恢复到一类水质,时间长短要看事发海域的自净能力。”
对海洋生物影响范围相当广泛
的消油剂也会影响浮游生物的生存和生长。在这个链条的下一个环节,摄食浮游生物的动物会受到牵连,部分栖息在海底的动物也会受到污染。
王亚民说,本次溢油影响的海域辐射到了渤海生态敏感区。这里是渤海水团和黄海水团交汇处,具有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分布着长岛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庙岛群岛海豹省级自然保护区。“溢油对小海豹和海鸟的影响比较大。海鸟要钻到水里吃鱼,油会破坏海鸟羽毛上的防水层,使它入水后飞不起来。”
分融入海水或沉降至海底,存在于海洋环境中的溢油会影响浮游生物的生存和生长;此外,处理溢油中使用
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研究员崔文林说,在事故处理过程中,仅有一部分溢油被回收,还有一部
——— 相关建议 ———
尽量不吃溢油海域的海产品
赵章元说,石油是各种烃类化合物的混合物,而烃类化合物是公认的有毒致癌物质。溢出油污可通过鱼类、藻类等海产品进入食物链,然后进入环渤海的三省一市人们的餐桌上,也将通过运输,进入内地,最终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起码一年之内不要吃溢油海域的海产品。”赵章元建议说。
加大处罚和赔偿力度,引入第三方参与监督
“对责任公司的处罚必须加大,还应包括对当地民众长时期受到的健康影响的赔偿。”赵章元说,直至今日康菲公司都未能彻底封堵住溢油点,说明这样一家公司缺乏相关的责任心和能力。他建议,应停止康菲公司在我国的海洋石油开采权。
环保组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指出,康菲的多次表态只是在为自己做辩护,特别是康菲提到经过数千人努力终于堵住了漏油点,其实国家海洋局一直在强调的是,溢油仍在发生。马军认为,应引入第三方参与监督。
4、康菲提交漏油报告 环评与赔偿未被写入
来源:腾讯财经2011-09-01
http://www.china5e.com/show.php?contentid=191857
渤海漏油事故开始朝着新的方向演变,随着国家海洋局责令康菲石油完成“两个彻底”要求的大限已至,康菲石油在漏油事件中一直回避的诸多疑云也或将公布于众。
本报记者从国家海洋局获悉,8月31日下午3时左右,康菲石油相关负责人已前往国家海洋局提交了针对渤海漏油事故的调查报告,国家海洋局新闻办官员于瀛表示,虽然康菲石油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报告,但国家海洋局的态度需审核通过后才能对外公布。
“现在只能说康菲石油按时完成了作业,但成绩如何还需老师查阅后才知道。”于瀛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最终结果我们也会在国家海洋局的官方网站上及时发布。”
在向国家海洋局提交报告约两个小时后,康菲石油也在其官方网站就报告作出了相关说明,但本报记者查阅获悉,康菲石油在简单陈述了漏油事故的最新进展,以及处理措施外,对海洋生态破坏、周边水产损失等问题还是没有作出评估结论。
康菲石油企业传播及企业社会责任部工作人员严欧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提交国家海洋局的报告与其官方网站发布的声明内容相近,具体的赔偿、生态环境评估细节目前还需进一步确认。
“这份公告是对提交国家海洋局报告的概述,此外,我们还在做深入的环境评估,评估结果什么时候出来现在还不得而知。”严欧说。
本报记者随后致电国家海洋局相关负责人,对方表示目前还无法对康菲石油提交的报告作出表态。
“康菲交的报告内容很多,也很厚,我们需要详细看完后才能回应,具体需要多久还不知道,但我们会第一时间公布结果。”上述国家海洋局人士说。
康菲“交作业”
“通读一遍会让你产生康菲积极配合,毫无责任的错觉。”
此前,在屡次堵漏不力的情况下,国家海洋局曾责令康菲石油必须在8月前完成“彻底排查溢油风险点,彻底封堵溢油源”的要求并对事故原因及影响做出全面报告,但在履行对国家海洋局的承诺时,康菲石油的报告则难逃“交作业”完成任务之嫌。
在其发布的官方说明中,康菲石油再次对排查力度进行了表述,称已经查明并且封堵溢油源、对B平台周边区域降低油藏压力,以及在C-20井实施打水泥塞程序,切断了该溢油源与C平台附近环境的任何连接等措施。同时,“清理工作也有显著进展”,截至2011年8月30日已经步行巡查了5000多公里海岸线。
“到目前为止,我们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国家海洋局规定的‘两个彻底’,接下来我们还将采取额外措施,确保溢油不再发生。”严欧说。
而除了完成当局责令的硬性指标外,康菲石油在事故原因、海洋生态损失,以及取样鉴定等方面的披露信息依旧尚存疑问。
本报记者注意到,在其发布的综合报告中,康菲石油重新将事故原因归咎为自然因素,称“可能是由于油藏压力导致油藏液体沿断层向上运移至海底。”这一结论也再次与国家海洋局公布的调查结果发生矛盾。此前,国家海洋局曾表示,漏油事故缘于康菲石油在作业过程中的人为失误。
此外,针对周边海域污染的取样,康菲石油公布的数据也再次发生变动,一天前,康菲石油曾表示在附近几千公里海岸上收集了86份样品,而在最新公布的声明中,这一数据则更新为75份,并称全部送至独立实验室作检测分析,其中只有两份能与本次海床渗油直接相关,另外三份样品与C平台溢油事件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但所收集的75份样品中的绝大多数与燃料油相似。
关于记者对样品数量前后出入原因的询问,康菲石油方面表示,此前公布的取样数据存在误差,最终确认后为75份。而对于康菲石油委托的第三方鉴定机构的身份之谜,以及国家海洋局是否参与鉴定等问题,康菲石油方面则拒绝透露更多细节。
一名接近青岛海事法院的维权人士在获悉康菲石油的最新公告后对本报记者表示,康菲石油呈交的报告依旧缺乏善后诚意,对决定事故后续走向的诸多关键问题依旧没有作出具体回应。
“通读一遍会让你产生康菲积极配合,毫无责任的错觉。”上述人士说。
“大战”前夜
有律师函请国家海洋局责令康菲石油、中海油设立百亿赔偿基金
无论康菲石油时至今日的态度如何,这场围绕漏油事故引发的“渤海大战”都将全面打响。
8月30日,北京华城律师事务所贾方义律师助理郭乘希告知本报记者,贾方义已于四天前致函康菲石油,要求对方设立100亿赔偿基金,并函请国家海洋局责令康菲石油、中海油设立该基金。据郭乘希透露,目前,三大机构都已经签收了信函。
此外,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赵京慰也向本报记者透露,目前向其律师团发出起诉委托的渔民已接近400户。在此之前,河北昌黎、唐山乐亭约有200户水产养殖户与其签订了委托书。
“现在沈阳地区又增加了100多户,眼下我们正在找第三方鉴定机构。”赵京慰说。
与此同时,多家环保组织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目前正在积极推动各参与主体的沟通,并参与取证,“有些已经直接和青岛海事法院的法官取得联系。”
虽然针对康菲石油的索赔起诉阵营日益强大,但“大战”前夜的博弈也同样暗流涌动。一名法律界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在其以“行政不作为”向司法系统提交对国家海洋局的诉状后,审判长却私下与其沟通,希望能暂缓对国家海洋局的起诉。
“审判长说海洋局正在做有关工作,但这并不能代替海洋局在事故发生一个月后才披露信息的违法责任。”上述法律界人士说。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司法系统对渤海漏油案件存有回避之意,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鉴定机构也不愿参与对漏油事故的取证鉴定。
赵京慰向记者透露,在和数百位受害渔民达成委托协议后与业内多数鉴定机构进行了沟通,但对方都拒绝了这一业务。
“我们准备面向社会发布公告,招募具有资质的鉴定结构参与取证,希望能有勇气的机构站出来。”赵京慰说。
5、康菲称已查明并封堵溢油源 国家海洋局陷两难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2011-09-01徐沛宇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9/1055522.html
在国家海洋局对康菲公司提出完成“两个彻底”要求的最后期限里,康菲公司终于宣告确认完成上述要求,但国家海洋局对康菲的报告尚未做出论断。
康菲公司8月31日发布公告称,已于当天就蓬莱19-3溢油事件向国家海洋局递交了一份综合报告,确认已经完成“两个彻底”的要求,即:彻底排查溢油风险点,彻底封堵溢油源。该报告汇报了封堵溢油源的措施,并包括第三方的确认,此外,还包括康菲公司对溢油原因所做的内部调查结果。
国家海洋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已收到康菲公司所提交的报告,将充分利用日常监测数据,立即组织现场核查和专家评估审查,核查结论及下一步监管措施会尽快向康菲公司下达、向社会公布。
虽然国家海洋局对康菲的报告尚未做出核查结论,但专业人士表示,在此情况下,国家海洋局已处于两难境地。
康菲公司8月31日的公告指出,通过对B平台周边区域降低油藏压力,作为溢油通道的断层已经被封闭;另一方面,通过在C-20井实施打水泥塞程序,已经切断了该溢油源与C平台附近环境的任何连接。康菲公司表示,通过上述措施,完成了国家海洋局“两个彻底”的要求。
“从严格技术上来说,康菲公司目前所采取的措施还是治标不治本,并没有完全彻底封堵溢油源。”山东大学海洋学院副教授王亚民说,由于渤海地质结构太复杂,在现有的技术和物质条件下,也很难在规定时间内真正彻底排查溢油风险并封堵溢油源。
王亚民表示,目前,国家海洋局面临两难的境地,如果不承认康菲的报告,显示又很难真正达成目标;而如果承认康菲公司的报告,从严格的标准上来说并不符合条件。
7月13日,国家海洋局曾表示,根据溢油状况及海上作业技术条件等因素,并经专家论证后,国家海洋局要求康菲公司在保证安全前提下,于8月底前彻底查找溢油风险点、彻底封堵溢油源。
对于公众关注的赔偿问题,康菲公司在其8月31日的公告中表示,对渤海湾发生的溢油事件表示歉意,并将承担其责任,但康菲公司仍未提及环境影响评估和赔偿的事宜。
北京华城律师事务所律师贾方义表示,已经致函康菲公司要求立即设立100亿环境污染赔偿基金,该函件已于8月29日被康菲公司签收,但目前仍未收到康菲公司的任何回复。记者就此咨询康菲公司公共关系部相关负责人,对方表示向公司其他部门作进一步了解后再做回复。截至记者发稿时,康菲公司仍未作出回复。
根据国家海洋局发布的信息,截至8月30日,此次渤海溢油污染面积至少5500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蓬莱19-3油田周边海域和西北部海域,其中劣四类海水海域面积累计约870平方公里。蓬莱19-3油田附近海域海水石油类平均浓度超过历史背景值40.5倍,最高浓度是历史背景值的86.4倍;溢油点附近海洋沉积物样品有油污附着,个别站点石油类含量是历史背景值的37.6倍。
6、专家详解溢油污染索赔问题 索赔应搜集哪些证据?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11年09月01日姚雪青
http://env.people.com.cn/GB/15558117.html
8月31日,是国家海洋局要求康菲公司完成“两个彻底”的截止之日。除了康菲公司能否按要求完成“两个彻底”引人关注之外,有关溢油污染引发的索赔问题也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本报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有关专家。
海洋生态损害评估应委托中立机构进行
“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索赔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经济损失的索赔,一类是生态损害的索赔。”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灿发介绍说。
对于具体索赔而言,依据《海洋环境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国家海洋局作为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代表国家进行生态索赔;依据《侵权责任法》、《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受到污染损害的养殖户也可以向排污者进行索赔。
对于海洋生态损害的索赔,需要根据污染的范围和程度,进行相应的海洋生态损害评估。
专家介绍说,早在2007年,国家海洋局就发布了行业标准《海洋溢油生态损害评估技术导则》(HY/T 095—2007),规定了海洋溢油对海洋生态损害的评估程序、评估内容、评估方法和要求。
应当注意的是,国家海洋局在委托评估机构进行评估时,应当尽量委托与自己没有所属关系的中立机构进行评估。否则,一旦诉诸法庭审判,由其所属机构作出的评估报告在证据效力上将会大打折扣。
养殖户索赔应注意收集污染存在证据
近日,有媒体报道:河北乐亭县、昌黎县的扇贝养殖户称,因扇贝死亡,国外不断有客户来电质疑扇贝质量以及养殖环境,询问死亡原因是否与渤海溢油有关。养殖户担心事态发展会造成扇贝出口受限,损失难以估计。
如果鉴定结果表明扇贝死亡确与溢油污染有关,养殖户进行经济损失索赔应注意什么?
王灿发说,对于经济损失的索赔,特别是渔民、海产品的养殖者,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规定,注意保留和收集相关的证据。
这些证据包括:受石油勘探开发污染损害的时间、地点、范围、对象;受污染损害的损失清单,包括品名、数量、单价、计算方法,以及养殖或自然等情况;有关科研部门鉴定或公证机关对损害情况的鉴证;尽可能提供受污染损害的原始单证,有关情况的照片,其他有关索赔的证明单据、材料。
另外,还应当注意收集污染存在的证据,比如采集的油污、有关检测机构对油污的检测报告等。
因清除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污染物需要索取清除污染物费用的单位和个人,需要向主管部门提交索取清除费用报告书。该报告书应包括以下内容:(1)清除污染物的时间、地点、对象;(2)投入的人力、机具、船只、清除材料的数量、单价、计算方法;(3)组织清除的管理费、交通费及其他有关费用;(4)清除效果及情况;(5)其他有关的证据和证明材料。
受污染损害者可通过五种途径索赔
对于溢油污染受损害者而言,专家认为可以通过这样一些途径进行索赔:
——直接与污染者进行协商。如果能够达成赔偿协议,就可以避免诉讼所需的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浪费。
——由第三方居间调解。调解人既可以是专门的调解组织,也可以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者个人。
——申请行政机关行政处理。根据《环境保护法》和《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规定,发生了环境污染纠纷,可以请求有管辖权的行政机关进行处理。
——申请仲裁。根据仲裁法的规定,如果只是涉及的经济赔偿,就可以通过仲裁解决纠纷。
——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诉讼的途径证据要求比较严格,而且用时可能也比较长,但它是一条特别正式的途径。如果其它途径不能解决问题,最后不得不采取诉讼途径。当然,不经过上述一些途径,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7、鉴定机构不接手 渤海溢油民间索赔陷尴尬
来源:经济观察网 2011-09-01严凯
http://www.eeo.com.cn/2011/0901/210181.shtml
一个星期前,河北乐亭县和昌黎县200多户海产品养殖户集体委托盈科律师事务所进行维权,为此,他们还在8月24日召开了“渤海溢油污染维权专题研讨会”。但研讨会仅过去7天,维权便面临尴尬。记者独家获悉,由于第三方鉴定机构都不愿意接手养殖户的鉴定委托,致使维权行动如今陷入了被动。
消息人士透露,盈科律师事务所专门从律所内部抽调了37名律师组成了“环渤海水产养殖维权律师团”,以希望打赢这场维权战。他们联系了近30家第三方鉴定机构,但这些机构听说涉及渤海湾溢油事件,以及涉及向康菲和中海油索赔,纷纷委婉拒绝提供鉴定服务。
“据我所知,它们已经准备好了钱。鉴定费方面并不成问题,问题是它们这些机构都不愿意蹚浑水。”该人士说。
在8月24日的研讨会上,盈科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环境与资源法律事务部主任赵京慰曾告诉本网,他们所代理的200户养殖户的索赔金额,将超过1亿元。也有未经证实的消息称,受溢油事故影响,渤海湾周边养殖户的损失将超过10亿元。
“在环境污染赔偿案件中,受害养殖户如果想要得到赔偿,其中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要证明所受损失与漏油污染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赵京慰说。
而这个关键环节便是第三方鉴定机构提供的鉴定结果。在当天的研讨会上,相关法律和海洋专家曾提议,建议委托独立第三方展开评估。
按照我国法律规定,在环境污染侵权案件中,适用举证责任倒置,由康菲公司来举证这种因果关系。如果康菲公司无法证明渔民损失与漏油污染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那么法院可以推定康菲公司存在侵权责任。
但一方面康菲公司掌握着技术上、信息上的巨大优势,另一方面渔民证据保全意识相对很弱、举证能力也很有限,因此一旦康菲公司举出证据证实渔民损失与漏油污染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渔民将陷入十分被动的地位。
目前,康菲已经派遣60名人员沿渤海湾海岸巡查,采集到的相关样品会被送到第三方检测机构,以确定是否与蓬莱19-3油田B、C平台附近的溢油成分一致。在24日召开的康菲新闻发布会上,康菲中国高层也称已经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
而如今的状况是,康菲已经委托了对自己有利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而维权律师团则在全国遍寻鉴定机构不果,可能面临无法索赔的尴尬场面。
“若康菲委托的第三方鉴定机构的鉴定结果证明渤海湾周边养殖户损失与溢油污染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而维权方又无法提供有利的第三方鉴定结果,维权行动将十分被动。”一位参加过8月24日研讨会的法律专家称。
8、齐鲁晚报:面对傲慢康菲,政府当强势作为
来源:齐鲁晚报2011年09月01日
http://news.sina.com.cn/pl/2011-09-01/081723086767.shtml
如果能在国家层面聚集各方资源,对康菲公司进行成功的赔偿诉讼,使之成为环境保护、生态赔偿法律制度得以完善的契机,并为今后处理类似事件树立标本,那么,今天渤海所承受的污染之痛才不至于成为我们心中永久的痛。
8月31日是国家海洋局责令康菲石油公司彻底封堵溢油点的最后期限,无论康菲通报的处理结果是否属实,数千平方公里的海域污染,已经给沿岸居民带来沉重的经济损失和难以预料的环境危机。
油花翻滚而出,随之而来的是强势资本的傲慢,国家海洋局的迟滞反应,以及农业、环保部门近乎失语的窘境。这场延宕了80余天的生态灾害,至今未得到彻底遏制。眼下,民间组织发起的一些索赔诉讼,面对着背后隐现央企巨头身影的跨国公司而显得微不足道。
毋庸讳言,作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中国经济第三极”的环渤海经济带,遍布周边的石油化工产业成为区域发展的强劲动力,上百万人的就业,数千亿计的税收,让环渤海的一些地方无法视而不见,从而可能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环境问题。
渤海不是康菲的,也不是某个化工企业的,而是环渤海乃至全国人民共有的自然资源。作为环渤海亿万市民仰赖的“母亲海”,渤海对维系周边的气候、环境和渔业至关重要。面对屡屡而来的污染,渤海的生态已经不堪重负,沿岸居民也是心怀忧虑。
康菲溢油事件的严重后果警醒我们,在面对强势资本的“绑架”与丰厚财政、投资回报的“诱惑”时,一些地方应当认真权衡各方利益,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切不可忽视环境危机对民众利益的影响。对于已经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无论对方有多么傲慢和强势,都应以行之有效的行政或法律手段进行惩处。
就在康菲石油的总部所在地,美国已经形成了《石油污染法》、《清洁水法》以及《濒危物种法》等约束措施完备的法律体系。这些也得益于美国当初在处理海洋污染事件时积累的经验。2010年,英国BP石油公司墨西哥湾溢油事件发生后,美国矿产管理局、环保部立即依法启动事故调查,美国司法部随后展开的刑事和民事诉讼,使得BP公司最终接受了支付200亿美元赔偿金和清理费用的“天价罚单”。处理涉及强势企业的环境责任事件,是一项内容繁杂的浩大工程,法律、行政、舆论手段缺一不可。眼下的康菲溢油事件,在民间诉讼艰难、相关法律体系薄弱的不利情况下,有关政府部门应该以强有力的手段尽快化解危机,不能在复杂的利益取舍之中纠结不休。
渤海被污染,为之焦虑的不能只是国家海洋局,其他政府职能部门也应当为事故调查助一臂之力,尽可能地为渔民的取证、索赔提供帮助。如果能在国家层面聚集各方资源,对康菲公司进行成功的赔偿诉讼,使之成为环境保护、生态赔偿法律制度得以完善的契机,并为今后处理类似事件树立标本,那么,今天渤海所承受的污染之痛才不至于成为我们心中永久的痛。
康菲溢油事故对中国近海造成的严重污染,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这次事故的最终处理结果能在多大程度上维护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和民众的环境权益,将作为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载入史册。为中国的国家利益计,为渤海湾周边民众的现实利益计,希望国家海洋局及其他政府部门能够强势作为,把维护国家和民众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使命,不辜负全国人民的期待。
9、康菲的“彻底”表态能让人放心吗
来源: 新京报2011年09月01日
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1-09/01/c_121943227.htm
8月31日,是国家海洋局要求康菲公司实现“两个彻底”(彻底排查溢油风险点、彻底封堵溢油源)的最后一天。当日,康菲公司发表书面回答,称已彻底封堵渤海湾溢油源,已排查干净所有溢油风险点。
但对康菲公司提交的报告,国家海洋局并未确认,并表示将立即组织现场核查和专家评估审查,核查结论及下一步监管措施会尽快向康菲公司下达、向社会公布。
其实,就在同一天,中新网等媒体还有报道提到,多位油气勘探专家、海洋环境学者、安监系统官员指出,康菲公司在8月31日之前实现“两个彻底”的要求“几乎没有可能”。原因主要是康菲公司“态度不积极”。
看来,到底是否完成了“两个彻底”,现在仅凭康菲一面之词还很难判断。其实,7月6日,康菲就曾宣布渗漏点已被全部堵住,回收清洁工作基本完成。事实证明,康菲撒了一个弥天大谎。
值得反思的是,在整个事故处理中,不能说有关部门政令“缺席”,相反,从种种期限要求,到指责康菲采取临时性措施和态度不积极,再到责令康菲停止B、C两个平台的油气生产作业活动,政令一道接着一道。事实却是,道道政令似乎都没有发挥十足的效力,甚至屡次被康菲突破。
就此,疑问一个接着一个,但最大的疑问是:一边是监管部门政令一道接一道,一边是溢油事故愈演愈烈,这到底是技术原因还是其他原因?
资料显示,康菲石油是全美最大的能源公司之一,曾占据《财富》500强第7位,以拥有深水勘探与生产技术等闻名于世。如果追溯到康菲石油的前身,这个世界能源领域中的巨头,已有200多年的丰富经验。这样的背景,很难让人相信渤海湾溢油事故延续至今,是快速反应能力或封堵技术欠缺所导致的。
如果抛开对康菲技术和能力的怀疑,那么只能说康菲在此次溢油事故中,所受到的外部压力太弱。
被视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环境灾难的墨西哥湾漏油事故发生后,美国政府部门很快介入到了清污等事故处理中,美国政府宣布暂停近海石油开采;成立总统委员会负责调查漏油事件;事后,政府部门先后展开了刑事和民事调查,启动了民事诉讼,索赔要求上不封顶。一系列措施表明,政府部门介入事故的深度、调查等级、追责力度,都远高于我们。
这或许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墨西哥湾漏油事故的严重程度远远超过这次事故,却也只花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彻底封堵漏油点。而康菲公司竟拖延近三个月,才给出了一个并不能令人彻底放心的结果。
即使康菲公司确实已经彻底封堵了溢油源,排查干净所有溢油风险点,过去三个月不断拖延撒谎也要给个说法。种种政令为何难以奏效,是否有必要成立更高级别的调查组介入?只有解答了这些问题,才能避免类似事件重演。康菲公司实现“两个彻底”的表态,也才能让公众真正放心。(社论)
10、堵住康菲留下的管理“溢油点”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09月01日丁永勋
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1-09/01/c_131087312.htm
以此为契机,推动公益诉讼、损害赔偿、信息公开等方面的进步,也不失是一种收获
8月31日,是国家海洋局对发生溢油事故的康菲公司发出通牒的最后期限。多位接受采访的权威人士均指出,康菲公司在期限内实现“彻底排查溢油风险点、彻底封堵溢油源”的要求几乎没有可能。上周四,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曾表示,如果康菲公司不能在8月31日的期限内完成“两个彻底”,将依法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权威人士称,这个严厉措施,很可能是责令康菲公司的蓬莱19-3油田7个钻井平台停产,并在随后全面接管清污工作。(8月31日《经济参考报》)
持续两个多月的渤海湾溢油事故,目前已累计造成污染面积5500平方公里,对油田及周边海域海洋环境造成严重损害。在事故处置过程中,人们一步步见识了康菲公司的敷衍和傲慢:公布信息能拖就拖,损害赔偿能躲就躲;对于溢油源有没有彻底封存,还有多少溢油点,说法也前后矛盾,自说自话。这种态度,激起了公众的义愤,也促使有关部门采取罕见的强硬态度,敦促康菲公封堵源头、清理溢油,并代表中国政府启动对康菲的生态索赔公益诉讼。
最后时限已到,渤海湾海面上仍飘着油花,康菲公司称已经彻底排查溢油风险点、彻底封堵溢油源,但国家海洋局尚未确认。不管下一步对康菲采取怎样的措施,当务之急,还是封堵溢油点,清理污染源,把溢油对环境的损害降到最低。不管是督促康菲公司履行责任,还是海洋部门接管清污,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封堵、清理仍在继续,回顾此前的处置过程,可发现当前社会治理中仍存有诸多“溢油点”,需要及时弥补和封堵。
随着企业经营的全球化和专业化,社会管理的风险也日益增加。像海上石油开采这样对技术要求很高的项目,对安全生产和环境的监管,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后,这类的风险可能越来越多,事故很难完全避免。仅在近期,国内外就发生多起海上漏油事故。相比之下,渤海湾溢油事故不是最严重的,但康菲公司的态度却是最傲慢的,处理也相对最不透明。人们一直在问,是什么助长了康菲的傲慢?
对比美国处理墨西哥湾漏油事故、英国处理北海漏油事故的经验,就可以发现短板何在。在事件发生之初,当事石油公司几乎都本能地选择淡化处理、隐瞒信息,但是,政府的强力监管,媒体和社会机构的监督压力,让他们不得不及时公布最新进展,并设立专门的赔偿基金,应对来自政府部门和个人的索赔要求。在英美两起漏油事件中,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派出专人坐镇现场监督,出动直升机实时监控油污扩散情况;媒体的监督更是上天下海,无孔不入,有媒体动用水下摄像机随时播报溢油情况;环保组织搜集各种损害事实,要求公布各方面信息,为索赔打下基础。目前,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中的受害者,已经获赔50多亿美元,相当于赔偿基金总额的四分之一。
相比之下,我国处理康菲溢油事故的态度虽然积极,但手里有威慑力的牌却不多,经验也有所欠缺。在行政监管上,根据1999年颁布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海洋环境污染事故,可以处以最高20万元的行政罚款。这对一个世界500强公司来说,威慑作用几乎可以忽略。
在诉讼索赔上,原则上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以及利益可能受损的个人,都可以提出要求。但是,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刚刚起步,提起诉讼的法律依据不完善、诉讼主体不明确,举证更是困难重重,此前几乎没有成功的先例。在环境污染和安全事故频发的情况下,我国一些地方设立的环保法庭却无庭可开。目前,渤海周边不少养殖户利益直接受损,对市场未来更是担心不已,却没有人主动提出赔偿要求,导致康菲公司“得了便宜还卖乖”。
此次,海洋部门代表中国政府对康菲索赔,起了示范带动作用。各环保组织、社会团体和利益受到损害的个人,都应该勇于担当,让康菲做出合理的赔偿,低下傲慢的头。有关部门和法律界人士,也应该积极响应,为索赔提供必要的法律支持。与此同时,新闻媒体在追问真相、信息公开上,还应发挥更大作用。这是媒体的职责所在,也是为荣誉而战。
康菲溢油,污我渤海,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但如果以此为契机,弥补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方面的制度漏洞,推动公益诉讼、损害赔偿、信息公开等方面的工作,也不失是一种收获。
11、中国NGO再次披露苹果公司污染问题
来源:中外对话 2011年8月31日孟斯
http://www.chinadialogue.net/article/show/single/ch/4495
在调查报告中,中国环境NGO声称,这家消费类电子产品巨头没有解决其供应链中存在的问题,忽视在中国不断蔓延的、造成严重危害的环境足迹。孟斯报道。
苹果公司因拒绝回应其在中国代工工厂环境污染问题,自去年持续被中国环保组织关注,最近中国多家环保组织发布了他们7个月的调研结果,指出苹果公司的污染排放,正随其供应链的膨胀而在中国蔓延,给当地环境和公众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8月31日,自然之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达尔问、环友科技和南京绿石5家中国环保组织共同发布了一份题为《苹果的另一面2——污染在黑幕下蔓延》[pdf] 的报告。承继半年前一份同类报告对苹果在华供应链污染和毒害的调查,此次报告显示,多达27家苹果疑似供应商出现过环境问题。
报告中称,调研发现,部分苹果供应商的污染已经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多家苹果的疑似供应商成为当地社区集中投诉的对象,一批苹果公司的疑似供应商危险废物产生量特别巨大,其中部分企业危险废物未能妥善处置。
该报告主体部分介绍了环保组织对10个案例的现场调查,涉及苹果供应商和疑似供应商包括广州名幸电子、武汉名幸电子、凯达电子和鼎鑫电子、太原富士康、揖斐电电子北京公司和深圳市危险废物处理站有限公司等多家工厂。
在对武汉名幸的考察中,在南太子湖养鱼的万正友说:“我们这一代人喝的是污水,下一代人就只有喝毒水了。”
名幸电子(武汉)有限公司(武汉名幸)是日本公司名幸电子株式会社在中国的PCB(印刷电路板)生产基地之一,主要客户是苹果、摩托罗拉、西门子等企业。2011年4月,自然之友武汉小组和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前往武汉考察其排污情况。调查者发现,该工厂东侧通向南太子湖的150米左右的水渠,“整条河流都流淌着乳白色的液体”。几十米外的南太子湖呈现灰白色,白色的泡沫伴着一团团黑色的漂浮物缓缓涌动。污水直接流入长江。
6月,自然之友武汉小组的曾祥斌律师和谱尼公司对通向南太子湖的渠道中的乳白色水体采样检测,结果CODcr浓度为192 mg/L,是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V类水(40 mg/L)4.8倍。
凯达电子(昆山)有限公司(凯达电子)和昆山鼎鑫电子有限公司(鼎鑫电子)位于江苏昆山,媒体报道显示前者为苹果的供应商,后者为疑似供应商。2011年4月,南京绿石的李春华和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到当地调研。据居民们讲,企业排放毒气有时令他们不敢打开窗户,半夜会被呛醒。
现场调研中,8岁男孩童海乙在企业和自己的幼儿园旁边,拉着妈妈的手对她说:“有些时候我回来写字的时候都会心很痛,你来接我的时候我头也很晕,有时候上学感觉到很怪怪的味道。”他的妈妈告诉调查者们,孩子经常反应头痛、头晕,还常常流鼻血。
与凯达电子一墙之隔的同心村8组居民提供了当地居民癌症患病统计表:自2007年以来,仅同心村8组患癌症或因癌症死亡的人数达9人之多,而该组的总人口不过50余人。
据村民们讲,10年间,村边曾经清澈的小河变成了墨汁一般的黑水。多年来这些电子企业排放废水、废气,还加上噪声污染。村民们想和工厂交涉,但不得其门而入;将问题反应到当地政府,但企业似乎消息很灵,来检测前味道往往就消失了。
调查中,罹患胃癌、胃已经切除的朱桂芬手持装满污水的饮料瓶,带着十几位中老年村民向调查者下跪求助:“求求你们,帮帮我们,帮帮我们老百姓”。
去年因发生14起跳楼事件而引起全球的关注的苹果代工企业富士康,在本次报告中被发现有三家工厂出现环境违规问题。今年5月20日,富士康集团鸿富锦成都公司iPad2生产线抛光车间在生产中发生爆炸事故,造成3名工人死亡,15人受伤。此后曝光该工厂占地250亩的8栋厂房,竟然仅用时76天的时间就得以建成。
报告分析认为,在这样超常规的速度下,污染控制和安全生产必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报告质疑,这样的企业何以能通过苹果公司副总裁带队的审核。
报告还指出,两次调查中环保组织发现了多达27家苹果疑似供应商出现过环境问题,但苹果公司发布的2011供应商责任报告中列出的36个审核中发现的核心违反事件中,没有一例环境污染问题。
此前,面对环保组织质疑,苹果公司仅在其2011供应商责任报告中承认了此前发生正己烷中毒事件的联建科技是其供货商。
报告谴责苹果迟迟未能公开回应质疑并公开供应商信息:之前,国际品牌多以其“不知道谁污染谁不污染”为理由,在采购中只看价格,而不关注企业的环境表现。今天,中国环境信息公开的扩展,意味着大量企业环境违法信息可以公开获取。很多品牌已经开始利用这些信息,着手克服全球生产和采购造成的污染蔓延。
但报告指出,苹果公司即使面对关于其供应商的具体指控,也会以‘我们长期的政策就是不披露供应商’为由进行推脱。大量IT供应商超标违规记录已经公开,但苹果选择不去面对,而是继续使用污染企业做供应商,这就应该看作是苹果公司蓄意所为。
在2011年1月发布的《苹果的另一面》报告中,环保组织揭示了苹果在华供应链存在的污染和毒害。然而,时至今日,苹果公司仍未回应对其供应链的一系列环境违规问题的质疑。
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环保组织推动29家中外IT品牌对其供应商监管,绝大多数认识到IT产业污染的严重性。该报告提到手机品牌诺基亚利用公开监管信息,着手克服全球生产和采购造成的污染蔓延。
此前有观点认为跨国企业没有能力监管其外包企业环境行为。但该报告认为,苹果等品牌的外包生产不同于一般的采购行为。多方信息显示,苹果在供应链管理中介入很深,从材料的使用到生产过程中无尘标准的控制,都有相当的介入,而这些介入在多大程度上对污染和毒害产生了影响,苹果公司有责任做出披露和说明。
据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的资料显示,世界上一半左右的电脑、手机和数码相机产于中国。电子产品制造业是重金属污染源头之一,而经济全球化已经在急速推进其向中国转移。由于经济利益驱动和政府监管不力,由此带来的污染问题也十分严峻。中国五分之一的耕地已经受到重金属污染。工业污染也被认为是大部分“癌症村”发生的主要原因。这份最新的中国NGO报告,没有为未来描绘出一幅乐观的场景。孟斯,中外对话北京办公室副主编
12、环保组织:“毒苹果”造就“牛奶河”
来源:新京报 2011-09-01 金煜 林其玲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1-09/01/content_270384.htm?div=-1
称苹果公司27家疑似供应商严重污染环境;苹果称名单中部分企业并非供应商,下一步将进行相关审计
本报讯 (记者金煜 林其玲)继年初多家环保组织批评苹果公司供应商污染问题后,昨日,5家环保组织联合发布调查报告,再次集体指责“毒苹果”现象,报告名称为《苹果的另一面2:污染在黑幕下蔓延》。
5家环保组织根据长达7个月的调查,称苹果公司在华27家疑似供应商存在严重环境问题,产生“牛奶河”,重金属超标近200倍,附近居民疾病高发。苹果公司回应称,名单中部分企业不是其供应商,公司下一步将对相关冶炼厂进行审计。
疑似供应商排出“牛奶河”
今年初,环保组织曾在《苹果的另一面》报告中揭示了苹果在华供应链存在的污染和毒害。此后,达尔问自然求知社、自然之友、环友科技、公共环境研究中心、南京绿石5家环保组织经过7个月的调查,又发现多达27家苹果疑似供应商出现环境问题。
公共环境研究中心马军介绍,根据调查,多家苹果供应商的污染严重,部分已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在武汉名幸电子厂区东侧,有一条白白的水渠连通南太子湖,被当地人称为“牛奶河”。
经过第三方环保监测站检测,排水渠水体中含有重金属铜和镍,均为该厂的指标性污染物。排水渠附近南太子湖比长江中游主要湖泊底泥中铜的含量高出56-193倍。该厂曾被列入“违法企业整治重点”,要求限期治理。
此外,环保组织称,位于江苏昆山的凯达电子和鼎鑫电子因废气排放被当地居民反复投诉,紧邻企业的村庄出现疾病高发现象,村民手持污水水样,向环保组织跪求制止企业污染。
在山西太原,富士康工厂也受到环保组织指责,称当地居民反复投诉富士康排放刺激性气体,当地政府多次要求该企业控制污染物排放,但问题未得到解决。
马军表示,环保组织掌握有这些企业为苹果供应商的证据,之所以称“疑似”供应商,是因为苹果公司从来没有公开过自己的供应商具体名单。
苹果称部分企业并非供应商
环保组织此次对苹果的披露是一个对IT行业环境污染庞大调查的一部分,其表示,苹果公司的反应缺失。其他29家中外品牌绝大多数认识到了IT产业污染的严重性。
据马军介绍,西门子公司甚至专门设计了一款软件,用以监测所有供应商在环保方面的作为,其他如沃达丰、飞利浦、诺基亚、阿尔卡特、惠普等一批品牌开始利用公开监管信息,正在积极着手克服全球生产和采购带来的污染蔓延。
苹果公司对于环保组织的指控,一直以“我们长期的政策就是不披露供应商”来回复。不过,环游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李力昨日表示,昨天上午,苹果公司发来邮件称,苹果对于任何问题都严肃对待,并提出愿和环保组织进行私下的电话会议。
另外,苹果在邮件中说,其评估了所有环保组织提交的供应商名单,称有好几家企业并不在苹果供应商名单中。
■ 回应
苹果:很难彻底追踪原材料
昨日在对媒体的回复中,苹果公司称“Apple承诺致力于通过我们的供应链管理推动最高标准的社会责任。我们要求供应商在制造Apple产品的时候提供安全的工作条件,尊重和关注他们的员工,并采用环保的制造流程。”
据苹果昨天提供的《苹果公司2011年供应商责任报告》显示,过去3年,苹果共审计288个供应商,去年审计了127个供应商。自2008年起,苹果已对30万名工人进行了培训。
苹果在报告中称,苹果要求供应商采用对环境没有破坏性的金属原料,企业家庭式经营的矿山、冶炼厂等都不符合苹果要求,但由于供应链冗长,制作工艺复杂,苹果很难彻底追踪这些材料,“下一步我们将审计这些矿石冶炼厂是否对环境有破坏。”
13、环保组织称“苹果”公司疑似供应链存在重污染
来源:人民网2011年09月01日
http://society.people.com.cn/GB/15560976.html
人民网北京9月1日电 (记者 刘茸) 昨日(8月31日),自然之友、达尔问环境研究所等五家民间环保组织就一场历时七个月的调查发布结果,认为苹果公司在中国国内的“疑似”上游供货商制造了大量污染排放,且情况正在不断加剧,已对武汉、太原等地的环境和公众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同日早晨,苹果公司向上述环保组织回复邮件,表示已经内部自查,认为上述调查结果公布的一部分污染公司并非自己的供货商,并有意就调查中细节进一步了解情况。
苹果公司采用完全外包制,其供应链遍布世界各地,其中相当一部分处于中国境内。但由于苹果一向对自己的供货商严格保密,除富士康等少数因其他原因被媒体披露的供货商外,其国内的供应链大部分处于“黑匣”之中。
主导此次调查的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表示,此次调查到的排废厂家都是苹果的“疑似”供货商。调查所掌握的线索表明这些厂家与苹果有很大关联,而实地探访中发现,这些电子厂家排放污染的严重程度触目惊心。
电子厂排污“牛奶河”
调查公布的企业名单包括名幸电子、揖斐电、富士康等知名外资、台资企业。其中名幸电子和揖斐电均为大型日资企业,在中国所设工厂多为印刷线路板生产基地。富士康曾长时间担任苹果整机的国内独家制造商。
在名幸电子武汉工厂毗邻的南太子湖中,环保组织调查人士取了水样和土样,送往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鉴定。鉴定结果表明,在名幸电子武汉工厂通往南太子湖的排水渠水体中含有重金属铜和镍,而排水渠旁的湖泥中含4270毫克/公斤的铜,比长江中游湖泊底泥的铜含量高56—193倍。
“铜和镍这两种污染物是印刷电路板生产企业的指标性污染物。只有这种印刷电路板的企业,才会有这样大量的铜排出。”马军说。
调查机构提供的视频资料显示,不下雨时,排水渠中的水呈乳白色,表面泛着大量浑浊的泡沫。环保调查人士将其称为“牛奶河”。
山西太原的富士康工厂接近居民区,当地居民曾多次向环保部门投诉工厂有刺激性气味,但未获彻底解决。根据环保组织公布的一段音频和记者在网上查证的结果,太原市环保局7月11日曾向开发区管委会紧急下发“关于妥善处理富士康公司刺激性气味投诉案件的函”,要求立即控制公司刺激气味的排放行为,加强对该公司的监督管理。
其余如揖斐电、凯达电子、鼎鑫电子等出现在名单中的企业,报告称均有证据、处罚记录或居民投诉表明存在超标排放、环境受损等情形。
供货商的“疑似”推定
苹果从未公布自己的供货商名单,对环保组织指认的几家电子厂家,苹果也表示质疑,认为并非自己的供货商。
“我确实拿不到最终证据,就是他们与苹果签订的供货合同,所以把他们都标注为疑似。但这并不是说我们没有证据。”马军说,“ipad2生意特别好的时候,苹果急剧扩展其TCB供应商名单,台湾媒体就有所报道,提到了名幸电子。但是武汉这家厂到底是不是它的供应商,我们一直有点拿不准。但武汉当地官方媒体曾报道,日本发生地震和海啸后,名幸在日本的厂被震坏,包括苹果在内的许多订单就转到了武汉名幸去生产。”
另一桩例子,通过苹果在美国一桩诉讼的公开资料,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了解到,凯达电子的母公司位列苹果供应商名单,又进一步通过凯达电子一名经理的发言,间接锁定凯达电子为苹果供货商。
“总之就是通过这样的蛛丝马迹把它们联系起来。苹果对供应商管理非常秘密,要想了解它,比其他企业还要难。”马军说。
苹果的法律责任?
一旦有证据表明,苹果与以上厂家的确存在供货关系,苹果是否需要对污染排放问题承担责任呢?
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竺效认为,环保组织出示的检测报告、照片、当事人证言等证据,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证据链,依据它们可以向环保主管部门提出正式投诉,要求处置违法行为。对于切身利益受损的个人,可以依具体情节提起环境侵权诉讼,要求损害赔偿。
“目前并没有可参照的法律依据,支持相关人士就上述事实对苹果提起侵权诉讼。”竺效建议,可以在立法层面上努力,尝试推动类似美国“超级基金法”式法律的出台,将环境侵权责任扩大到“其行为对这个违法行为的发生或其损害后果的扩大都做出了贡献”的主体身上,使其承担连带责任,从而约束相关公司的行为。
盈科律师事务所的曾祥斌律师则认为,根据最高法院2002年7月的一份司法解释,产品侵权案件的受害人以产品商标所有人为被告提起民事诉讼是受到支持的。从法理上“可以把苹果公司列为共同被告”,但由于此类案件并无先例,“还需要我们下一步去摸索”。
“打”苹果的理由
整治企业对地方造成的污染,政府责无旁贷。环保人士认为部分政府确实存在管理不力、处罚力度有限的问题,但“比以前管得更多,也更积极一些了”。
“我们也会争取推动政府加强监管,但与此同时,我们不能认同苹果公司说,‘他们没管好不是我的责任’。”马军说,“我们不认同所有机制上的问题都解决了,苹果最后才承担该承担的责任,我们认为谁有责任都必须要承担。”
苹果并非唯一一家可能遭遇电子污染和公众责任问题的企业。环保组织人士也承认,在至今调研的31家IT企业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类似问题,整个IT行业都面临着严重污染。苹果之所以被单独挑出来,是因为它在披露信息方面“最不合作”。
“苹果在产品的价格控制方面有非常优异的能力,所以造成富士康、凯达电子等供应商的利润其实很薄。这些供应商有时候到我们这儿来,说‘我也没有办法,如果把重金属治了,邻居不治,我的成本就比它高,马上我的订单就没了,企业就垮了’。”
“要找到规则的制定者,现在使用的是一个坏的规则,即迫使供应商降低环境标准去赢得订单,这对中国的环境保护是非常负面的。希望规则够颠倒过来,像美国和欧洲一些企业,用采购施加正向影响,达不到这样的标准你就出局。”
“但现在,苹果一再不披露其供应商,这条路还是会一直走下去,这一点我们不能认同。”马军说。
14、屡改屡犯 苹果供应商广州名幸电子违法排污3年
来源:中国网 2011-09-01
http://www.china.com.cn/economic/txt/2011-09/01/content_23327498.htm
《每日经济新闻》昨日(8月31日)报道了多家环保机构对苹果供应链环境问题提出质疑,并对昆山附近的两家苹果疑似供应商进行了调查。这还只是冰山一角。
名幸电子(广州南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名幸电子)是一家日本知名上市公司在中国的独资企业,主要生产高精度多层印刷线路板(PCB)等电子产品。广州名幸电子从2008起连续3年被当地环保部门红牌或者黄牌警告,它还曾在一年半的时间里“29次检查15次超标”。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名幸电子相关负责人处证实,这个连续吃到环保红牌、黄牌,多次因排污问题遭到居民投诉的企业,正是苹果在中国的供应商之一。
29次检查15次超标
广州名幸电子成立于1998年,由日本上市公司MEIKO株式会社投资24亿元人民币兴建。广州名幸电子环境保全课一位负责人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确认,该公司是苹果等企业的供应商,供应线路板等电子零部件。
8月29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来到广州名幸电子所在地,看到污水处理设施正发出嗡嗡的响声,裸露在地面上的排污管道依然有水泥的新色。广东省环保厅的文件显示,公司2008年拿红牌(环保严管企业)后已经整改符合环保要求,但是到了2009年和2010年,该公司再次拿到了一张红牌和一张黄牌(环保警示企业)。
2009年5月,广州市环保局环境监察支队接到实名举报信,投诉广州名幸电子存在多项环境违法问题。广州市环保局随即对公司进行了检测取证,然而在检测工厂的污水排放池时,却发现每项指标都已达标。广州市环保局多次检查,最后发现工厂另有一个暗道专门进行排污,之前的污水处理池不过是用来欺骗检查人员的。
2009年6月5日,广东省环保厅下发《关于发布2008年度广东省重点污染源环境保护信用评价结果的通知》,广州名幸电子获得红牌,成为环保严管企业。
2009年7月,该公司所在的广州市南沙区有群众向当地环保部门反映,有工厂排放气味刺嗓的废气,南沙区环境监察大队的排查结果表明,广州名幸电子“一期工厂3个排放口的有机废气尚未经活性炭吸附处理直接排放”。
据了解,广州名幸电子最大的污染来自电镀,其工艺流程极有可能产生有毒性废气,且其废气处理工艺一直存在不足。
当时,广州市环境保护局局长丁红表示,环保部门一年半的时间对该公司进行了29次检查,结果15次都超标排放。在2009年广东省重点污染源环境保护信用评价结果中,该公司继续被红牌“示众”。
为此,南沙区政府领导要求广州名幸电子做好污水管网接驳、生产废水重金属治理以及扩大废水处理等一系列工作。广州名幸电子随后承诺,加大治污设备的投入,进行整改。然而整改后,名幸电子仍未达标。
2010年,广东省环保厅将名幸电子纳入当年挂牌督办的污染企业,认为其存在包括“未依法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擅自建设部分生产线、60万平方米线路板生产线未经环保验收,擅自投入正式生产、擅自停运部分污染治理设施、废水超标排放”等问题。
2011年5月10日,广东省环保厅《关于发布2010年度广东省重点污染源环境保护信用评价结果的通知》显示,公司被列入黄牌行列。
菜园旁的臭水沟
上述广州名幸电子环境保全课负责人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对于(2008年)整改后依然拿红牌,“都不知道怎么说好,我们确实是改了,都是小小的问题”。
而经过2009年一系列整改之后,该公司在2010年仍然没有拿到梦寐以求的绿牌。上述环境保全课负责人分析原因时说,只是一个小问题:“水的pH值超标”。
今年5月,广东省发布2010年挂牌督办企业整治结果,认可名幸电子对污水处理设施改造的成效,决定对其“摘牌”。上述环境保全课负责人表示,经过一系列整改,公司现在确实“已经改好了”。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家环保部公布的2011年国控重点污染企业名单中,名幸电子仍然 “榜上有名”。这意味着,即使目前已经达标,但这家公司依然是环保部门监测的重点对象。
8月30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广州名幸电子工厂围墙后面依旧能够看到一条水沟,这条水沟紧邻一片菜园。水沟里的水看起来很肮脏,枯枝败叶夹杂在绿色和红色混合的污水中,水沟两旁的杂草一片片枯死。当地一位菜农告诉记者,他们种菜根本不敢用这些水浇地。
这条水沟里的污水是哪里来的?记者沿水沟往东北方向欲寻求源头,不过,刚走了差不多50米,在杂草掩盖的地方,水沟就已经到了尽头。不过水沟的尽头并没有水流出,也没有其他类似排污口的管道。据分析,这种情况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这就是一条不长的死水沟,由于没有活水补充,整个水沟里的水又快干涸,所以看起来特别脏;另一种可能,根据上述菜农推测,有可能是周围工厂排污管道里的水渗漏出来了。而根据记者观察,在这条水沟的附近,只有广州名幸电子一家企业。
不过,上述环境保全课人士否认了此水沟同企业排水系统存在任何关系。他表示,公司的废水全部经过排水管道进入污水处理厂,不可能渗漏到这条水沟中来。顺着公司的排水管道,记者沿途确实没有发现任何废水渗漏的痕迹。记者试图沿该管道找到废水的排放口,但是经过几百米后,裸露在外的水泥管道潜入地下,搜寻无果。
上述环境保全课人士称,现在环保部门每个月都要进行一次检测,公司每次都已经达标。
污染物排放已达标
事实上,广州名幸电子屡屡出现环保问题,同公司的产能扩大有非常大的关系。公司设备更新、规模扩大、员工增多后,相对应的环保处理设施却没有及时更新和扩大,导致污水等处理能力无法跟上。
资料显示,在当初建厂时,广州名幸电子的污水处理能力是按照每个月3万平方米的产量设计的,但是随着企业产能的增加,这个数字早就被突破了。目前广州名幸电子在南沙的二、三期工程相继建成,如果产能继续扩张,而公司的环保设施建设再次拖后腿的话,依然会面临环境污染问题。
广州环保局一位官员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确认,广州名幸电子目前已经投入资金进行了环保改造。广东省环保厅昨日在回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时表示,根据环境监测部门的监测报告,2011年1月~6月,广州名幸电子排放的污染物已经达标。
但是,连续三四年被各级政府部门三令五申要求整改的这家苹果供应商,依然名列环保部公布的2011年国控重点污染企业名单之中。下一步,名幸电子如何彻底甩掉环境污染的帽子呢?苹果公司的供应商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社会各界都期待苹果在中国能真真切切地践行一个外资企业的社会责任。
经本报调查的苹果供应商污染情况
联建科技:
该公司是苹果重要供应商之一。2008年以来公司陆续出现137名员工正己烷中毒事件,中毒员工的伤残等级从10级到8级不等。
凯达电子、鼎鑫电子:
这两家公司疑似苹果的供应商。两家公司毗邻幼儿园、居民区和老村同心村。同心社区有20名村民患癌症或因癌死亡。
广州名幸电子:
该公司承认是苹果公司的供应商。公司近年来连续遭到省市环保部门的红牌、黄牌警告,但仍连续3年违规排放。(每日经济新闻)
15、苹果疑似供应商凯达拒回应搬迁问题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2011-09-01蒋佩芳
http://money.163.com/11/0901/01/7CR3VT9800253B0H.html
《每日经济新闻》昨日(8月31日)报道了《苹果昆山两疑似供应商“排毒”调查》后,居住在凯达电子(昆山)有限公司和昆山鼎鑫电子有限公司附近的居民反响强烈,尽管昆山市人民政府今年已经明确要求玉山镇人民政府将凯达电子列入搬迁计划,但居民们仍十分忧心。有居民表示,只要凯达电子搬迁的时间一天没有确定,心里就没法踏实,毕竟企业排放的废气对自己生活环境的影响很大。
昨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联系凯达电子和鼎鑫电子,公司工作人员均拒绝回应。
绿色和平污染防治项目主任马天杰对此表示,因电镀企业排放物的特殊性,企业搬迁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对公司生产工艺进行优化,当地环保部门的控制也要加强,否则治标不治本。
凯达搬迁时间成居民心病
“对于企业搬迁的消息,附近的居民早有耳闻,有消息说3年内搬迁,也有消息说5年内搬迁的。尽管政府要求企业搬迁,但一天没有明确的说法,谁都不能保证企业会在短时间内搬离。”两家工厂附近小区万方水岸的居民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也有居民表示,凯达电子若是真的可以搬离,那希望政府也加紧把鼎鑫电子也迁走,这样的环境污染已经不是一天两天,大人还可以熬一下,自己的孩子还有周边居民的孩子都就读于童心幼儿园,那么小的孩子在生长发育期一直处在这样糟糕的环境里,他们担心孩子今后的健康状况。
查阅相关资料后,记者了解到,电镀生产基本要用到的硫酸、盐酸、硝酸多以酸雾腐蚀环境、伤害人体。
马天杰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电镀企业所排放的废气和废水会含有一系列的有害物质,包括云南铬污染事件里面的“铬”。很多电镀企业都会用到铬,如果企业的生产工艺处理不好,一旦排放就会对人体产生危害,特别是居民暴露于污染之下,情况最为严重。
专家:搬迁不是最好办法
马天杰表示,有的重金属排放会对人的肝脏、肾脏造成损害。因此当地的环保局在监管企业的时候,首先就是要确定企业确实没有超标排放污染物。一旦电镀企业排放废气超标,居民健康会比正常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差。
马天杰说,当地环保局应有一个区域的概念,如果区域内的空气质量达不到保护公众健康的标准,是不是应该考虑对这个区域的工业布局作调整?长期来说即使达到了排放的工业标准,但如果附近居民的身体健康受到了影响,就说明还没有达到环境保护的指标。企业迁移不是最好的解决手段,企业迁移到别的地方去还是会有污染,最好的方式就是执行清洁生产、采用更清洁的工艺,采用更先进的污染控制措施,而不是一般了之。
他表示,搬迁本身并不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企业要提高自身环保的标准和水平,使企业本身就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16、联建中毒员工多数离职 苹果仍未提赔偿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2011年09月01日郑佩珊
http://tech.hexun.com/2011-09-01/132999424.html
苹果供应商苏州联建科技自2008年以来陆续出现137名员工正己烷中毒事件。苹果公布的2010年供应商责任进展报告中指出,“苹果公司中国区供应商(即联建科技)有137名工人因暴露于正己烷环境,健康遭受不利影响……”并且表示多数员工已经返回工厂继续工作。
然而记者发现,与苹果的报告相反,苏州联建科技在给予这批员工相关赔偿之后,目前137名员工多数员工已经从苏州联建陆续离职,而苹果公司对于联建中毒员工赔偿问题却始终保持沉默。
中毒员工6月起陆续离职
已经43岁的崔广双在今年8月向苏州联建科技提出离职,作为137名中毒员工之一,崔广双因为中毒以及与公司解约得到的赔偿为8万元。在137名员工中,与崔广双一样,大部分的中毒员工从今年6月起已经陆续离职,其中还有部分合约到期、但没有续约的员工。据记者了解,目前137名中毒员工中仍旧在江苏联建工作的员工仅有三四人。
崔光双告诉记者,在今年6月份合同到期之后,公司拒绝了与其续约。在多次协商之后,仅以新工人的身份进行入职。
“各种奖金和福利都没有了,”崔光双为苏州联建工作了6年,在新签了合同之后,崔广双的工资骤减,崔广双不得不重新找工资更高一点的工作来维持生计,于是在今年8月选择了离职。此前,崔广双被北京的医生诊断出仍旧需要继续住院治疗,但无论苹果还是苏州联建都没有表示会继续支付医药费。
苹果未提赔偿
苹果对于供应商员工的中毒并未有明确的表态。记者从中毒员工处获悉,此前苹果曾委派公司的负责人与这些中毒员工进行过一次接触。这次接触让多数中毒员工看到了希望。
“希望苹果公司跟它的供应商一起站出来,再给我们一次入院检查、治疗的机会。”贾景川告诉记者,在与苹果公司接触的过程中,员工们把自己的诉求一一提出。其中对于员工而言最在意的有两点。首先就是正己烷中毒之后,对于身体造成的伤害,希望能通过治疗予以缓解;另外就是希望苹果也能对中毒员工进行一些相应的赔偿。在了解到中毒员工的想法之后,上述苹果负责人表示会向公司反馈。然后随着这批员工在焦虑中等待到离职,仍未获得来自苹果方面的任何表态以及相应赔偿。
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劳动人事部主任何力律师指出,如今大部分中毒员工从苏州联建离职,员工在离职时获得单位的一次性补偿金之后,基本就意味着双方已经解除了劳动关系,员工很难再维权。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告诉记者,虽然从法律上看,代工工厂员工与上游品牌之间并无关联,但巨额利润的源头来自于这些代工工厂员工的劳作。“苹果骄人的销售业绩背后,是沿着其供应链蔓延的污染和毒害。”
马军对记者指出,一旦外包生产过程出现问题,苹果就把责任全部推给供应商,苹果曾说过“苹果没有推卸原本就属于供应商的责任”。苹果在中毒员工的事情上也应该负有相应责任。”马军指出。
17、苹果沉默五个月后终回应:将调查供应商环保情况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2011年09月01日 谢晓萍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10901/021510414618.shtml
在多家环保组织的连续声讨下,苹果终于打破沉默。
就在《每日经济新闻》昨日独家报道《环保机构声讨:苹果推卸供应链污染责任》系列调查之后,大洋彼岸的苹果公司向发布 《苹果的另一面2》的环保组织之一——“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发来了第一封邮件。
在邮件中,一名自称是苹果公司负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副总裁表示:苹果公司会根据环保组织的报告内容,去了解相关供应商的环保情况,苹果公司也愿意与环保组织建立对话机制,并提议是否可以通过电话会议的方式来进行第一次沟通。
苦等5个月苹果终于回应
虽然上述邮件并没有提到与上述环保组织第一次沟通的具体时间,但在“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看来,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就在此前,“自然之友(微博)”、“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达尔问”、“环友科技”、“南京绿石”等多家环保组织,曾针对苹果供应商的污染问题,多次以联名信的方式联系苹果公司,希望建立对话机制,一起讨论苹果供应链的环保问题,但在5个月的等待中,迟迟没有得到苹果的任何回复。
“我们甚至想过通过相关渠道推进,要求苹果供应商尊重相关法律以及追溯苹果的排污责任等。”此次报告的发起人之一、“自然之友”总干事李波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环保组织:苹果应作解释
谈到维权行动下一步的具体想法,马军表示,现在迫在眉睫的问题是阻止污染。下一步,环保组织将借鉴美国的消费者维权运动,在现有的政策和法律框架下联系一些人,比如一些大学等,呼吁公众消费者重视苹果供应链的环保问题。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还了解到,作为一家非营利性的国际环境保护组织,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以下简称NRDC)也即将加入到“声讨”苹果的队伍中。马军透露,NRDC近期将在美国同样组织揭露苹果环保问题的活动。
相关资料显示,NRDC由律师、科学家、专家组成,致力于保护公众健康、自然资源和全球环境的环保组织。该组织目前有370多名工作人员,另在美国还拥有超过120万会员支持者。
马军认为,消费者应该享有知情权,苹果公司必须要解释它的承诺到底有没有落实,如果不能给出合理解释,它的绿色承诺就涉嫌对消费者的误导。
18、少爱苹果一点点
来源:中外对话 2011-08-31 孟斯
http://www.chinadialogue.net/weblogs/4/weblog_posts/372
苹果的粉丝,堪称是一种现象。新产品上市后排几天队等货的也有,收集癖也有,因传奇的乔布斯的缘故,爱屋及乌的也有。大概也是为此,当中国环境NGO指出苹果的污点,说苹果不对的也有,说它无辜的也是不少。
从去年4月,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等几家中国本土NGO就开始揪着苹果供应链重金属污染的事追问,别的著名企业都出来回应其供应商问题,就苹果老人家总也不回。中国NGO难,本是政府该管的工业重金属污染,它不给力,NGO想,那就通过消费者力量,要求IT企业从供应链上担当社会责任:你光产品好不行,你的产品生产过程中污染了当地环境和人的健康,不能假装看不见。
本周几家中国环保NGO发布了报告《苹果的另一面2——污染在黑幕下蔓延》,揭露出多达27家苹果疑似供应商的环境问题。但今年2月苹果公司发布的2011供应商责任报告中列出的36个审核中发现的核心违反事件中,却没有一例环境污染问题。年初《IT行业重金属污染调研报告(第四期)苹果特刊》爆出正己烷的事:苹果的代工工厂苏州联建科技公司和运恒五金公司137名员工因清洁某些配件而暴露在正己烷中致残。苹果在上述报告中就承认过这么一件事。
这么一来,苹果的粉丝表示很尴尬。他们原本天真无邪的捧着比别人都光亮的iphone和ipad耍酷,忽而被告知这光亮是工人用有毒化学物质擦出来的,这ipad来自炸死了工人的代工厂,这先进的造物背后有无助下跪的癌症患者,还有牛奶色污浊的河流。
但另一边,无数粉丝同那些纯粹“为了公道而打抱不平”者抗议:对苹果的要求实在过分。这是政府对代工工厂监管不力,苹果没有理由为别人的错负责。
其实粉丝们想说的是:苹果跟代工工厂的污染没关系,我们跟代工工厂的污染也没关系。
苹果的确特别。正如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说的,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苹果公司不再保留自己的工厂,小到一颗螺丝钉,也完全依赖代工厂进行生产。然而,苹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和伤害问题,却并没有因为苹果外包生产就消失。
他说:“按照这样的逻辑,苹果可以宣称自己是无限绿色的,因为它没有生产,自然也就与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和职业伤害没有关系。如此一来,苹果公司实际上通过外包生产,将其环境和社会责任一并转嫁出去,从此不必为苹果产品生产过程的任何污染和毒害承担责任。”
苹果暴露出的问题确实不是个案,它代表了一类企业在中国的行为方式。粉丝们抱怨NGO枪打出头鸟,也可以理解。但追问环境责任,难道“枪”不应该打向“出头鸟”么?何况还是一把火力不怎么大的“枪”,更别提苹果的回应情况与其他30家企业相比,排在末位,实在冒出了头。
曾有环保组织告诉我,他们宣传半天没什么效果。我想他们指的不是排查完垃圾桶后发现没有丢掉的iphone手机,而是苹果专卖店门口的长龙和黄牛仍然傲然不倒。消费者仍然乐颠颠的捧着iphone4而对污染问题采取“理性的无知”。
那么NGO对苹果这招,到底有用没用?
从边际理论看,在经济学的供求曲线上,当价格升高时,永远是对这个提价最敏感的那部分消费者先流失掉,形成新的供求平衡。我们也可以套用边际理论来解释苹果:对企业环境责任最敏感的那部分消费者站在边际上,苹果事发,他们最有可能“良心”一摇摆,就摇摆到别的品牌上去了。当然,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因素很多,目前消费者对企业环境责任的敏感度很小,完全比不上手机的外观和性能,所以这部分人目前大概仍少的可怜。但如果因此说消费者全体必将全然不顾企业环境责任,也未免太没信心。
另一方面,对于苹果的竞争者,此事正是前车之鉴。消费者和环保组织对企业环境责任有要求,对有道德没道德的企业来说,都是一个明确的信号,企业至少能判断是非,多少会有所顾忌,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力求上进。当然,这也跟消费者群体的要求强烈度有关,现在看来是要求还不高。
但NGO不能因此而不号召,他们当然要讲究方法和策略,比如“枪打出头鸟”本身就是一种。——万人膜拜的品牌先得对得起社会良心。但要知道在全社会疯狂追逐财富的当前时期,“敌我”势力还相差悬殊,持久的“斗争”更显必要。只要你相信事物是变化、运动、发展的,你就不会因为当下的“没什么效果”而轻易判断了未来。
评论者把消费者看成苹果用户和非苹果用户分别分析也没必要,我想不出一个拿着iphone的人就能多做什么。他当然不能把手机扔了,那太作孽。他用iphone,不代表不会买第二个,比如他的iphone可以被偷,或者坏掉,或者他常年保持着对手机更新换代的习惯。除了某些评论者说的内心里“知道自己所欠缺的担当的道义和力量”,他们只要不丧失消费的行为,就有可能在未来以消费者特有的方式行动:即,选择有道德的商品(ethic consumption)。在此之前,他们还可以关注和分享关于企业责任的信息,想方设法将消费者群体的意见传达给企业。
对于不顾一切爱着的品牌,他们还可以少爱一点点,多一点点批评和监督。
所有这些归根到底都在于当前消费者或者说公众个体对环境的责任感的缺失。有时是因为当我们试图划分责任时,我们太习惯于推卸而不是担当,有时则是因为我们不相信个体行为能带来改变而选择犬儒主义。
当然,在责任感缺失这方面政府做的最好:在环保组织与苹果对峙的漫长岁月里,他们做到了一言不发,尽管污染和工人权益正是政府监管的对象。
19、马军:“苹果的行为没有任何改善”
来源:中外对话 2011年8月31日刘鉴强
http://www.chinadialogue.net/article/show/single/ch/4500--Apple-has-made-no-progress-at-all-
对苹果中国供应商违法问题的曝光在今天已经不是什么晴天霹雳了。在刘鉴强的采访中,马军透露了对这一世界最有价值品牌进行的长期调查。
8月31日,中国五家环境组织发布报告,披露苹果公司的污染排放正随其供应链的膨胀而蔓延,给中国环境和公众健康带来严重威胁。中外对话北京总编辑刘鉴强访问了报告的主要撰写人、北京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
刘鉴强:你们在今年一月份发布过报告,指出在环境保护、职业健康和劳工权益三方面,苹果都违反了自己的承诺。这次发布的报告,与上次有什么不同?
马军: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报告我们集中于苹果的环境污染问题。在上次报告中,我们提到了环境、职业安全和劳工权益问题。在一个月后,苹果出了一个报告,承认自己的供应链中有137个工人中毒,但对环境污染问题只字不提,所以我们决定在苹果的环境污染方面做更多工作。
刘鉴强:你们关于苹果公司供应商的信息是如何获得的?
马军:一方面,我们原来就有污染地图数据库,我们梳理数据库,调查这些污染企业是谁,生产什么,是谁的供应商。另一方面,我们调查苹果的供应商是谁,然后在我们的数据库中检索,进行比对。比如这次报告中提到的凯达电子,对当地社区有严重的污染,对儿童健康造成危害。我们是怎样发现它是苹果供应商的?很有意思的是,苹果公司曾经起诉自己一位经理收受供应商贿赂,他接受谁的贿赂?其中就包括凯达电子。这是难得的证据。我们检索这家企业,发现在我们的污染数据库中确实有记录,也有很多公众举报它在污染社区。我们就去与当地居民取得联系,了解情况,再到现场进行实地调查。我自己去了两次,南京绿石也去了两次。
另一个例子是武汉名幸电子。名幸电子是世界上最大的PCB(印刷电路板)生产企业之一。台湾的媒体特别关注电子产子,消息灵通,我们就关注台湾媒体的报道。台湾媒体报道,iPad2热销时,苹果急于扩大产能,扩大了供应商,其中就包括名幸电子。我们也不能完全确定,于是一直关注。后来日本地震,我们看到武汉的媒体报道说,名幸电子日本总部受到严重影响,就把很多生产订单转到了武汉名幸,其中包括苹果订单。当地媒体这样报道,是想说明这个企业重要,是值得高兴的事。但我们由此可确定这就是苹果的供应商。
而“名幸电子”一直在我们数据库中,它有很多污染记录。广州的名幸电子年复一年地被当地政府列为污染大户,我看到“名幸”两个字就比较敏感,所以当看到苹果的供应商有“名幸”时,很自然就把它们的关系找到了。
刘鉴强:对这些苹果供应商的污染情况,你们怎样开展调查?
马军:我到武汉去,联络了自然之友武汉小组的曾祥斌律师,他又找到当地渔民。如果不找到渔民划船带我们过去,我们对湖泊的调查就没有那么有效。我之前也通过案头的研究,了解这个企业周围有哪些敏感的水系,也找到了原本在企业受到毒害的工人。我们也通过多个政府部门了解对这个企业的监管情况。当地的排水管线相当复杂,要找到它很麻烦。水利部门在网上文件中,标明了这个排水口的经纬度,我们就拿着GPS,好不容易找到了它。名幸电子与晨鸣纸业共用这个排水口,每天排出几万吨污水。这种电子企业的废水,在感官上不易识别,我们就找到了第三方对水质进行检测。电子工厂有指标性的污染物,如铜、镍,可确定这些污染物与这个企业的关系。后来我们测出,南太子湖底泥铜的含量异常高,高于其他湖泊几十倍到一百多倍,远远超过标准。
刘鉴强:在调查过程中,是否得到了政府公开信息的帮助?
马军:对,得到了。因为我们数据库的基础就是政府公布的信息,政府公布的信息有权威性。我们要阅读政府公布的环评信息,批复文件,里面有对企业规定的排放量。我们如果不放心,也可向环保局索要信息。比如这次我们就要到了武汉市环保局的有关信息。
刘鉴强:你们一月份出了关于苹果的第一份报告后,苹果在二月承认在其供应链中,有工人受到职业伤害。在此之后,苹果有没有做出什么改善的行为?
马军:苹果的行为没有任何改善。苹果承认自己供应链上有问题,但没有对政策做出任何调整,坚持“长期以来的政策就是不披露供应商”,对环保组织提出的问题不理睬。受伤害的工人发给苹果的三封信,如泥牛入海,没有得到任何回应。我们仔细阅读了苹果的那份报告,他说36家供应商有“重大违规”行为,但这“重大违规”,有的是收较高的中介费,有的是在审核时告诉工人如何应付。但我们发现的污染问题对社区造成严重危害,居然没有一个列入。我个人觉得,他暗箱式的审核是不起作用的。苹果在这个审核的掩盖之下,得以继续使用严重污染的企业作供应商,以中国环境与公众的健康作代价,攫取超额利润。在这一点上,苹果没有任何变化,如果说有变化,那就是他的规模更大了,他在中国的规模,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台湾关注电子业的媒体报道说,凯达电子的母公司仅iPhone5的订单就达1500万台,其主要生产基地在中国。富士康在成都的公司,要生产全球三分之二的iPad2。今年5月20日,这家公司iPad2生产线抛光车间在生产中发生爆炸,造成3名工人死亡,15人受伤。此后曝光该工厂占地250亩的8栋厂房,竟然仅用时76天就建成。在这样超常规的速度下,污染控制和安全生产必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样的供应商,是怎么通过苹果公司副总裁审核的?我们有理由对苹果公司审核的暗箱操作表达疑问。
刘鉴强:这期间,你们有没有与苹果联络过?
马军:我们上周给苹果发了信,想确认我们所提到的这些企业是不是他的供应商?苹果对其违规记录是不是了解?是不是知道他们受到反复投诉?但没收到回复。去年工人中毒,我们8月份向苹果发信询问,苹果11月才回复,不是回复中国NGO,而是回复美国一家NGO说,不能确认这家企业是它的供应商,苹果需要环保组织提供更多的证据来证明。那家NGO说有很多公开材料,证明这家企业是它的供应商,苹果于是回复说:“我们长期的政策就是不披露供应商。”这就关上了接触的大门。
刘鉴强:你希望苹果产品的消费者做出什么行动?
马军:上一次报告出来后,消费者做出了一定表达,比如批评苹果,但声音太小了,苹果的订单还是源源不断,令苹果把这些问题抛在脑后。苹果已经做出了选择,利用中国管理的漏洞,与污染企业为伍,毒害中国环境和公众,攫取超额利润。我们能做的就是为消费者提供信息。这是一个很难的过程,但只要掌握了充分的信息,消费者做出选择的那天是会到来的。我相信消费者最终还是不会接受他使用的时尚电子产品是由毒害环境的公司生产出来。
刘鉴强:在对苹果的污染进行调查期间,让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马军:我很吃惊地发现,苹果供应商危险废物的排放量是惊人的,其中一家一年排放11万吨。现在引起公众关注的云南铬渣,多年堆在那里无法处理,有14万吨。但这个企业一年就11万吨,而这只是其中一家。那些危险废物不知去向,这给中国留下多大的隐患!苹果的方式令这种危险废物得到管理的机会更少。因为他不愿公开供应链,也不愿让其供应商面对公众的监督。
刘鉴强:其他IT品牌的表现怎样?
马军:大多数采取了与苹果不同的方式。比如西门子,它在中国有一万家供应商,管理起来非常困难,结果它自己开发了一个软件,可以自动比对他们的供应商名单和我们的污染企业名单,出现问题以后,以CEO的名义写信给供应商,要求他们对环保组织做出说明。Nokia,沃达丰,Philip等品牌都有了进展。
刘鉴强:如果让你猜测的话,苹果公司乔布斯辞职后,苹果的政策会不会有所变化?
马军:我当然希望苹果有变化。但一个公司的文化是长期形成的,如果没有压力和各方的影响,它很难改变。刘鉴强为中外对话北京总编辑。
20、绿色榜样Vol.17:康菲漏油索赔难 服装残留环境激素
来源:搜狐绿色 2011年08月29日
http://green.sohu.com/20110829/n317687784.shtml
本期《绿色榜样》评选内容参考了8月22日至8月28日一周时间里,51家平面及网络媒体的100余篇新闻报道。
近日来一直处在舆论风口浪尖的康菲中国终于在上周正式开口致歉,而媒体记者发现这份近3000字的声明不仅“避重就轻”前后矛盾。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近日康菲公司在其官网上的一则业务招聘通知称,“近期随着渤海湾康菲钻井平台漏油事件的不断演变,使美国康菲石油公司的知名度得到了很大幅度的传播……业务成交量同比大幅度提升”;另一方面继一个月前发布报告称耐克、阿迪达斯、李宁等知名家服装品牌的供应商向中国江河排放环境激素类物质后,8月23日,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发布了其最新调查报告,称耐克、阿迪、李宁等国际国内知名品牌的产品中含有“环境激素”,对生物的性发育产生影响;而多美滋奶粉品牌也收到消费者的投诉,更有在医院保健机构违规宣传或利用医护人员推销代售产品之嫌……
另一方面在过去的两周时间里,优秀的绿色企业也以实际行动作出榜样。近日由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携手海尔白电集团共同主办的“中国家电零时代战略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本次战略研讨会对全世界一致追求与关心的绿色低碳趋势进行了新的诠释;而8月23日,作为"星巴克大学生环保践行项目"的一项重要活动,今天来自全国20所高校的60名师生在京城,与60名北京星巴克的伙伴(员工)共同走进北京海淀区承泽园社区,参与绿色社区服务活动……
绿色榜样,有榜有真相,一起来看:
>>黑榜榜单<<
黑榜:第一名 康菲石油
事件背景:
近日来一直处在舆论风口浪尖的康菲中国终于开口致歉,承认在蓬莱19-3油田C平台北侧15米范围内发现9处海底油污渗漏点,称对溢油事故表示歉意并将承担责任。这也是国家海洋局明确表示将对其展开公益诉讼后,康菲中国首度做出的表态,然而事件进展并非如此简单……
辐射面:★★★★★★★★★(9/10)
溢油事件最早在6月初就发生,直到7月初才被媒体曝光,可是康菲公司并没有停止B、C平台的生产作业。这使得已持续两月之久的溢油事件仍在恶化。8月20日,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透露,在其监督督促下,康菲公司于20日承认在C平台西北侧发现9处海底油污渗漏点。一天后,康菲石油也发布公告,表示在蓬莱19—3油田C平台以北约15米的海底一个直径15米范围的区域出现了几个小的渗油点,并否认发生新溢油事故,而对渗漏点的数目并未做出准确说明。至此,蓬莱漏油事故已经污染了超过5500平方公里的海域。
此项给出,9分。
杀伤力:★★★★★★★★★(9/10)
8月19日,国家海洋局联合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农业部、安监总局、国家能源局六大部委组成康菲溢油事故联合调查组。国家海洋局目前按照有关规定正聘请律师,同时准备海洋生态损害评估报告,开展进一步的证据收集工作。在此基础上,根据《海洋溢油生态损害评估技术导则》等标准进行科学评估,估算此次溢油造成损害的生态赔偿金额,并代表国家向康菲公司提出生态损害索赔要求。
此项给出,9分。
可控性:★★★★★★★★★(9/10)
康菲中国以一份“关于环境保护措施、事件概述、现状及未来计划概述”的声明形式发出道歉。然而有媒体记者发现,这份近3000字的声明不仅“避重就轻”(内容中未提及该公司清污不力等事实),而且对于溢油是否抵达海岸等的表述也前后矛盾。从某种角度而言,这份“致歉信”更像是一份“自辩书”。
然而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近日康菲公司在其官网上的一则润滑油业务招聘通知。称“近期,随着中国渤海湾康菲钻井平台漏油事件的不断演变,使美国康菲石油公司的知名度得到了很大幅度的传播,也使得美国康菲润滑油被越来越多的行业内人士所关注,业务成交量同比大幅度提升,业务人员工作量大幅度增加”。
此项给出9分。
上榜总分: 27 分。
黑榜:第二名 阿迪达斯、李宁
事件背景: 继一个月前发布报告称耐克、阿迪达斯、李宁等知名家服装品牌的供应商向中国江河排放环境激素类物质后,8月23日,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发布了其最新调查报告,称耐克、阿迪、李宁等国际国内知名品牌的产品中含有“环境激素”,对生物的性发育产生影响。
辐射面:★★★★★★★★(8/10)
绿色和平污染与防治项目主任张凯介绍,2011年4月至5月间,绿色和平在中国、英国、阿根廷等国家采购了15个服装品牌的78件样品。绿色和平将这些样品送至具有资质的第三方实验室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包括阿迪达斯、李宁等在内的2/3的样品被检测出含有NPE。
此项给出,8分。
杀伤力:★★★★★★★★(8/10)
据介绍,NPE在纺织生产中常被用作表面活性剂,被排放到环境中会迅速分解成壬基酚(NP)。NP是一种公认的环境激素,它能模拟雌激素,对生物的性发育产生影响,并且干扰生物的内分泌,对生殖系统具有毒性。
此项给出,8分。
可控性:★★★★★★(6/10)
“这次的检测结果,也是对之前的一个印证。” 绿色和平污染与防治项目主任张凯说,这些国内外的知名服装品牌,不仅其供应商在生产过程中向河流排放有害物质,其产品本身也含有此类物质,虽然衣物上的物质不会直接对人体造成危害,但洗涤时也会随水排入河流中进一步蓄积,威胁环境和人类健康。
此项给出6分。
上榜总分: 22分。
黑榜:第三名 多美滋
事件背景:8月23日,《江淮晨报》报道称,有消费者在多美滋奶粉中发现不明小虫,而多美滋客服则解释称,是因为顾客贮藏不当才导致生虫,“我们的奶粉是有营养的,就像大米,放久了储存不好也会生米虫。”此事一出,引发了大量消费者的担心。
辐射面:★★★★★★★(7/10)
事实上,多美滋奶粉的安全问题之所以引起消费者关注,主要是很多宝宝从小受医护人员影响,一直在食用多美滋奶粉。据《中国产经新闻》引用的一项调查显示,41%的网友认为多美滋等在医院保健机构违规宣传或利用医护人员推销代售产品,严重干扰母乳喂养环境。
此项给出,7分。
杀伤力:★★★★★★★★(8/10)
8月22日,消费者陈太太给宝宝冲奶喝的时候发现奶粉里面有小虫子,“其实之前晚上也发现过一次虫子,没当回事,没想到第二天又发现了。”陈先生表示,目前这罐多美滋奶粉已经被封存起来留作证据。随后,《江淮晨报》记者拨通了多美滋奶粉的官方投诉电话。
一位黄姓客服人员称,不排除奶粉会生虫的可能性,由于奶粉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如果贮藏方式不得当,就有可能会滋生虫子,“比如我们身边的大米和面粉,也可能会因为贮藏方式不当而生些米虫面虫。”
此项给出,8分。
可控性:★★★★★★(6/10)
黄姓客服人员表示,他们一直很重视顾客关于奶粉安全相关方面的投诉,她将立即向上反映这个情况,并尽快与顾客取得联系并解决此事。“奶粉的生产流水线洁净度很高,生产的奶粉都是符合国家标准的,否则是不允许上市销售的。”
此项给出,6分。
上榜总分: 21分。
>>绿榜榜单<<
绿榜:第一名 海尔。
事件背景:近日,由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携手海尔白电集团共同主办的“中国家电零时代战略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本次战略研讨会对全世界一致追求与关心的绿色低碳趋势进行了新的诠释。
创新性及阶段成果:★★★★★★★★(8/10)
会上,来自相关部门的领导和家电专家对“零时代”的意义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作为承办方之一,海尔白电集团也在会上展出了自己的系列“零时代”白电产品,其冰箱、洗衣机、热水器、冰吧、厨电等六大类“零时代”产品,从实现用户“零烦恼”出发诠释了世界白电巨头对绿色的追求。
此项给出,8分。
影响力:★★★★★★★★(8/10)
在世界绿色经济大潮与“零时代”战略背景下,海尔作为全球白电第一品牌率先发布了全球第一批“零时代”产品。
海尔“零时代”产品包括:“零结霜”的海尔无霜三门冰箱;颠覆传统水平旋涡式洗涤模式、创新上下翻滚匀动力洗涤、实现“零缠绕”的海尔匀动力洗衣机;避免饮品串味问题的海尔绅度冰吧;具备主动防护功能实现“零隐患”的海尔燃气热水器;开机即洗、追求“零等待”的海尔3D电热水器,以及将厨房油烟烦恼降到最低点的“零油烟”厨电海尔天际系列厨电。
海尔发布“零时代”的产品不仅有利于推动我国对世界做出的绿色承诺,同时更有利于家电行业的有序竞争,引领世界家电行业良性发展。
此项给出,8分。
上榜总分: 16分。
相关新闻:海尔“家电零时代”战略发布会在北京召开
绿榜:第二名 星巴克
事件背景:8月23日,作为"星巴克大学生环保践行项目"的一项重要活动,今天来自全国20所高校的60名师生在京城,与60名北京星巴克的伙伴(员工)共同走进北京海淀区承泽园社区,参与绿色社区服务活动。
创新性及阶段成果:★★★★★★★★(8/10)
作为融入和回馈本地社区的一个重要环节,师生们与60名北京星巴克的伙伴(员工)走进北大承泽园社区,参与绿色社区服务活动,通过包括垃圾分类、社区清理等一系列工作来参与建设洁净绿色的社区,为社区居民创建良好的居住环境。该活动是继今年4月星巴克发起全球服务月后,对融入和回馈本地社区的又一持续承诺。
此次星巴克志愿者们在北大承泽园社区的服务小时数将计入星巴克"共爱地球"的2015年之前每年1百万社区服务小时目标内。早在今年4月,星巴克通过举办全球服务月,邀请全国2341名伙伴和顾客参与了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成都等20个城市的绿色社区服务,累计贡献了6317小时的服务时间。
此项给出,8分。
影响力:★★★★★★★(7/10)
"星巴克大学生环保践行者夏令营"活动为期三天,由星巴克咖啡公司与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共同举办。来自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全国20所高校的60名师生将分享各自在环境保护领域具有新颖创意和效果显著的项目。环保专家亲临现场,评估与指导大学生的环保项目,并为他们开设专题讲座,以帮助大学生完善与提升各自的环保项目。
"星巴克大学生环保践行者项目" 是由星巴克咖啡公司和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于2010年底共同发起,总共历时三年,由星巴克设立的"星巴克中国教育基金"出资600万元人民币,每年在全国20所高校中资助300个在环境保护领域具有新颖的创意或预期效果显著的大学生项目。该项目旨在鼓励中国大学生积极开展环保创新,并通过行动积极回馈所在的社区。
此项给出,7分。
上榜总分: 15分。
相关新闻:星巴克大学生环保践行者夏令营走进北大社区
【“绿色榜样”栏目介绍】
2011年,搜狐绿色频道再上路!我们继续“负责的媒体”的路线,引领并推动中国绿色产业发展。
2010年“首届中国绿金奖”从11个行业的106家企业中评选出了15个绿色榜样企业。4个月过去了,哪些企业继续践行着他们的绿色承诺?又有哪些企业不顾社会责任,破坏生态环境,置消费者的健康和权益于不顾?搜狐绿色频道推出全新周刊类栏目——绿色榜样。
我们将回顾各企业一周相关新闻,打造一个具有参考价值的绿色环保榜单。我们坚信:有榜有真相!
21、环保部:云南曲靖铬渣倾倒事件暴露监管问题
来源:新华网2011年09月01日顾瑞珍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9-01/3300615.shtml
云南曲靖发生的铬渣非法转移倾倒事件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1日说,这一事件不是偶然事件,暴露出我国危险废物监管方面存在突出问题,要坚决遏制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多发势头,全面加强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工作。
张力军今日在全国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工作视频会议上宣布:从即日起,停止受理、审批云南省曲靖市的所有工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直至该市全部完成非法倾倒铬渣和被污染土壤的处置工作等整改要求。
张力军指出,云南曲靖铬渣非法转移倾倒事件暴露出我国危险废物监管方面存在四大突出问题:一是危险废物严重污染环境。当前,危险废物不规范堆存、填埋、随意倾倒已成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重要来源。二是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远远不能满足要求。三是无经营资质企业大量存在,非法经营活动猖獗。四是不少企业唯利是图,无视国家法律法规,不规范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现象非常普遍,非法转移倾倒事件也屡禁不止。
他分析说,究其原因,一是地方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对危险废物污染和危害的认识普遍不足,思想上麻痹大意,行动上疏于防范。二是环境监管和执法不到位,对危险废物违法行为处罚和打击不坚决。三是危险废物管理法规制度不落实。四是全国固体废物管理机构不健全、技术支撑能力薄弱。
张力军要求,到今年年底前要集中力量,以铬盐行业、多晶硅行业、危险废物处置设施运营行业为重点,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次危险废物专项检查工作,同时,对污水处理厂污泥和电子废物要一并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隐患,要督促企业及时整改到位;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妥善处置;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不但要采取应急处理措施,还要及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环保部门。对未经环境影响评价或达不到环境影响评价要求的,一律停止建设;对环境保护、安全设施、职业健康“三同时”执行不到位的,一律停止生产;对无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从事危险废物经营的,一律停止非法经营活动;对不能依法达到防护距离要求的,一律停产整治;对发生重大重金属污染事件的,一律追究责任;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重污染企业,一律依法关闭;对现有铬盐生产企业,2011年年底前未完成2006年后新产生铬渣治理任务的,以及2012年年底前历史遗留铬渣治理任务未完成的,一律停产整顿,处置完毕方可恢复生产;铬渣堆存场所存在环境污染隐患的,要求采取切实措施进行整改,防止污染扩散。(记者顾瑞珍)
22、九成城市地下水遭污染 14家国际品牌有污点
来源:新晚报2011-09-01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1/09/1141314840625_1.shtml
九成城市地下水遭污染14家国际服装品牌有污点
据《中华工商时报》报道 由于地表水的污染加剧,地下水的水质也在日益恶化。环保部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90%城市地下水不同程度遭受有机和无机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污染。并且这种形势还在恶化,国土资源部近几年的调查显示,有40%的城市地下水水质在不断恶化。
地下水污染的加剧,与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不高有关。数据显示,2009年底我国的污水处理率仅为73%,今年的目标是达到80%,即使今年达到目标,仍然与发达国家90%的污水处理率存在较大差距。据业内人士估算,“十二五”期间,污水处理产能需要增长67%才能满足污水处理需要。
除此之外,据记者了解,为加大污水处理力度,未来5年,我国还将适度提高城镇污水处理收费和排污收费标准,并推进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
说到污水处理行业不得不提到环保组织绿色和平近期发布调查报告。该调查报告称,14家全球服装品牌目前都未能有效解决其供应商排放有毒有害物质而造成了中国水污染。
23、杭州每6年垃圾可填满西湖 破解需要先进经验
来源:钱江晚报2011年09月01日 陈学东
http://www.chinanews.com/ny/2011/09-01/3299555.shtml
垃圾围城、垃圾污染正逐渐成为“城市病”。拿杭州来说,每6年的垃圾量就能填满一个西湖。如何破解垃圾处置难这个难题?
近日,由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垃圾与文化研究中心、杭州市环境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主办的“第二届垃圾与文化论坛”在北京举行,许多的专家学者提出了“垃圾围城、文化解围”的观点,激起了绿色的头脑风暴。
杭州市城投集团总经理顾晓奋女士肩负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在2011北京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展览上寻找可以破包分类垃圾的机械设备。她告诉记者,虽然杭州推广垃圾分类处理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市民的垃圾分类放置意识还是比较薄弱,餐厨垃圾和其他的生活垃圾放在一起,这给二次处理增加了难度。
如何来破解市民分类垃圾难点?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城市社区项目负责人李军玲在论坛上带来了让人们眼睛一亮的好经验。她介绍说,地球村在1996年开始推动社区居民的家庭源头垃圾分类,一直走到现在,总结出来一条经验:垃圾分类不是一个目标,循环再利用、末端处理才是垃圾处理根本的方向。
李军玲说:“我们开始在社区里推动一户一卡,用计算机终端来控制,要求居民:从家里的填埋垃圾里,把各种各样的食品塑料外包装,干净地收拾出来,把无菌软包装,打理干净收拾出来,我们把这些东西集中起来,找到企业,有的企业用它来造纸,有的企业用它来做建筑材料。当居民的卡达到一定积分的时候,向他反馈他这些填埋垃圾里提取出来的东西去了哪里,卖给企业做原料了,企业给的钱打到卡里面去。这种方法既可以推动企业把循环再利用的这些低价的东西做原料,又可以推动社区居民长时间、可持续地在家里参与环境保护工作。”
“我们还搞了一个家庭蚯蚓养殖活动,把蚯蚓放到家里,吃厨余垃圾,非常成功。我们给居民带入了蚯蚓养殖,居民最后给我们发展出了一个什么项目呢?家庭一平方米小菜园,就是用蚯蚓粪在家里种小菜园。我们实际上也给政府打了一个基础,每一户居民每个月减了多少垃圾量都一目了然。”
据统计,从去年12月到今年6月30日,地球村启动了一户一卡垃圾减量卡以后,一共有1020户居民陆续参与。回收干净的食品外包装塑料袋1899.247公斤,60户居民引入了70条蚯蚓,这几个月当中70条蚯蚓吃掉了860公斤的厨余垃圾。
听了李军玲的介绍,杭州环境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芦俊连声称好,她提出垃圾可回收、可利用、可循环,是垃圾三化处理的最终目的。本报记者 陈学东
24、河北柳河大量鱼类死亡 系附近企业倾倒废料所致
来源: 中国新闻网2011-09-01张帆 陈国辉
http://news.163.com/11/0901/10/7CRVRKR700014JB6.html
平安矿业向水中倾倒的废泥浆 作 者:陈国辉
河内大量的死鱼 作者:张帆
中新网承德9月1日电 近日,河北承德市鹰手营子区境内的柳河水浑浊不堪,散发出难闻的异味,河内大量的鱼虾不断死亡。据兴隆县平安矿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称,该公司8月29日曾向柳河倾倒大量钢渣提炼后的泥浆,死鱼与此有关。8月31日,当地环保部门检测结果显示:死鱼事件是由于河水中悬浮物超标,水中溶解氧下降。
河内发现大量死鱼
8月31日下午,中新网记者来到事发河段,在营子镇河边,一股股难闻的臭味直刺鼻孔。浑浊的水面上漂浮着大量死鱼,在河边的杂草旁、石块堆旁聚集着成堆的死鱼,多数都是二三寸长的小鱼苗,大的有半斤多重。该事故主要发生在柳河平安堡桥河段至李家营河道14公里处,河道沿路显眼处都有一张告示,写着“请勿在河道内捞鱼取水”。
当地居民称,水里的死鱼是8月29日发现的。当时发现水面漂浮着大量的死鱼后,便向鹰手营子区环保部门作了汇报。
营子镇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告诉记者,29日曾看见柳河上游的兴隆县平安矿业有很多车辆在平安堡桥头向河水倾倒大量水泥状泥浆还有部分黄土,河道里还有铲车负责把成吨的泥浆搅匀铲平。“不知什么原因,大概是废料没处放了吧”。这位村民说。
当地居民对记者说,原来柳河水质非常好,鱼虾多,沿岸环境优雅安静,风景秀丽,市内休闲的人们常到柳河沿岸钓鱼、看风景。柳河沿岸产的鸭蛋及野生鱼的口味在承德也是远近闻名。但近年来兴隆到营子区这段的柳河边上建起了钢厂、铁矿、石料厂等,水质逐渐变的浑浊了。部分居民因担心水被污染,近两年一直买水喝,据称,4元可以买25公斤。
企业承认与其有关
记者随后来到兴隆县平安矿业有限公司。工会主席李振刚说,该公司确于8月29日向柳河内倾倒了十几车钢渣提炼后的泥浆及部分黄土,因炼钢需要大量白灰,河里的鱼可能是钢渣废料中所含的白灰呛死的,应该是无毒的。
对于为何向水里倾倒钢渣废料,李振刚解释说,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柳河东岸曾经有多个小煤窑无序开采,一些巷道与柳河河底高差只有五六十米,多条巷道与该公司的采空区相通在柳河底形成多处裂隙。
两年前柳河平安堡段进行人工挖沙,沉积层遭到破坏,致使河道水渗过裂隙进入该公司矿井采空区,加之今年雨水多,矿井排水量增大,给矿井带来巨大安全隐患。
李振刚称,为消除隐患,该公司启用四个水泵24小时抽水,并研究决定在柳河流经的平安堡采空区上方,水域流经处注入一定比例的泥浆形成沉积层,以堵柳河裂隙,缓解河水向采空区涌入的流量。为了不改变柳河现有的流经状态,在填补过程中装载机在河水里进行了搅匀处理。
李振刚说,倒入柳河的泥浆来源于当地“平安堡村钢渣厂”。此厂从事废钢渣提炼,其原料废钢渣全部来自附近承德建龙特殊钢有限公司。
李振刚向记者透露,8月31日上午,承德市环保局的水样检测报告已经出来了,据说化验结果是无毒无害,只是水中含有重金属。
8月31日晚,环保部门发来通稿称,兴隆县平安矿业有限公司未经任何相关部门批准,倾倒黄土和废渣估算约200吨左右,用铲车在河内搅拌的方法进行弥堵,造成河水水体污染。
监测数据显示,河水中悬浮物超标,水中溶解氧下降,导致死鱼事件。
25、谁来拯救若尔盖?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1-09-01曹小佳 王小玲
http://www.cenews.com.cn/xwzx/zhxw/ybyw/201108/t20110831_705733.html
“黄河蓄水池”面临威胁“中国碳库”后劲不足
盛夏时节,本该水草丰茂。
记者一行来到若尔盖高原,在若尔盖湿地核心区花湖、红原日干乔等已经保护起来的草原湿地,记者看到了“中国最美高寒湿地草原”美丽的一面。
但这些治理示范点带给记者的欣喜仍然难掩整个若尔盖草地退化、湿地沙化带来的沉重。
斑斑驳驳的沙丘,严重退化干涸的草场,提示着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保护治理的进度至今还赶不上生态恶化的速度。
四川省若尔盖县环保局局长徐勇说,实践证明,越早治理成本越低、效果越好。“现在,我们已没有时间蹉跎。”
现状如何?
季节性断流威胁黄河,九寨沟可能不复存在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固体高原水库”和长江黄河上游最重要的生态屏障,若尔盖每年为黄河补充30%左右的水量,素有黄河“蓄水池”之称。
同时,若尔盖是长江支流白龙江的发源地和嘉陵江上游水源的重要涵养地,对长江、黄河上游及其支流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发挥着重要作用。
若尔盖还是我国特有的、最大的高寒泥炭沼泽湿地,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被誉为“中国最重要的碳库”、“中国西部高原之肾”。
地理区位和生态地位如此重要,若尔盖生态环境恶化引起广泛关注。
拯救若尔盖,国家和地方投入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情况不容乐观。
来自若尔盖县环保局的最新资料显示,作为全国六大草原之一,若尔盖大草原草场退化明显,鼠虫害加剧。
若尔盖县境内430万亩天然草原退化,草原生产力较上世纪70年代下降50%,毒杂草比例上升30%,植被覆盖度下降20%。
伴随着草原退化,若尔盖县境内鼠虫害分布面积高达800万亩,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81.9%。害鼠拱土成丘,导致地表裸露,水土流失加快,本已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湿地严重萎缩。与上世纪70年代比,仅若尔盖县境内沼泽湖泊面积萎缩就达42%。
沙化加剧蔓延。2009年最新一次沙漠化土地监测显示,若尔盖县境内有各类沙化土地图斑970个,面积高达73727公顷。与2004年相比,沙化状况每年以10.88%的速度递增。其中,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已占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的14.2%。
针对若尔盖生态环境恶化、湿地沙化的趋势,部分全国人大代表、专家、媒体很早就呼吁拯救若尔盖。
2006年,一份由9名全国人大代表共同提出的建议送达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陈放指出,“若尔盖湿地沙化问题将对全国、乃至全球产生影响。”
更有专家预言,若尔盖沙化问题如不治理,20年后将成为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沙漠之一,引发的沙尘暴将威胁成都,黄河将面临季节性断流,长江水系也会受到巨大影响,距离若尔盖仅92公里的九寨沟将不复存在,而成为一条黄沙沟。
恶化何因?
自然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人为因素影响更加明显
“若尔盖的今天,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双重作用的结果。”徐勇说。
近几十年来,生态环境变化特别是降水量和气温变化,对若尔盖生态环境影响极大。从5年平均值的总体水平来看,若尔盖地区的降水量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减少。
与降水相比,温度的变化更加显著。平均温度从上世纪50年代末的0.44度逐步上升到70年代的0.68度、80年代的0.9度、本世纪初的1.8度,增幅翻了几番。气温升高、降水减少直接导致了湖泊萎缩、湿地干涸。
“较之于自然因素,人为活动的影响更加深重。”徐勇认为。
据统计,上世纪50年代末,若尔盖县共有草食牲畜33.7万头,到2010年则发展到118万头。换算成羊单位,每亩载畜量32.5个羊单位,而同期全国草场平均载畜量才5.3个羊单位。
全县理论载畜量186.5万个羊单位,实际载畜量319.03万个羊单位,超载率高达71%。“牧区群众的绝大部分收入来源于畜牧业,畜多为福的观念根深蒂固。”徐勇说,“超载过牧”成为草地裸露沙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了解,造成若尔盖生态恶化,还有一个历史性的人为破坏。上世纪60年代,“农业学大寨,向沼泽湿地要草场”,人工开沟排水380公里,导致120万亩的水沼泽变成半湿或干沼泽,湿地面积减少60%。
“若尔盖生态环境问题虽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双重作用的结果,但是‘人祸’大于‘天灾’。”有关专家分析。
拯救若尔盖,关键在人。专家认为,拯救的关键是治人治穷,只有将群众生活的改善与生态效益有机结合,才能使生态治理和生态建设获得长久的生命力。“拯救若尔盖,并非人与自然的赛跑,而是人与人的赛跑。”
为此,部分在蓉全国人大代表曾联名建议,加快若尔盖核心区生态移民,彻底减轻湿地压力;促进保护区就地就业,安排部分牧民由“牧”转“工”,填沟护水,治理沙化。
如何治理?
开展沙化治理示范,高度重视综合施策
为解决若尔盖生态问题,从国家到地方,已进行了多年努力。
基于若尔盖的重要性,国家将若尔盖地区的治沙工作纳入“十五”重大攻关课题,划拨专项经费组织专家开展沙化治理示范。
当地与保护区内牧民及周边社区签订资源保护协议书,与牧户签订保护区内3~6月禁牧协议,禁止采沙挖药取草皮、破坏鸟巢拾鸟蛋,生态重点区域禁止放牧、控制放牧强度,有效保护生态资源和泥炭地资源,初步形成群防群治的生态资源保护格局。
湿地保护方面,若尔盖县提出“填沟还湿、限牧还湿、治沙还湿、灭鼠还湿”的湿地恢复工作思路,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筹集保护资金,加大投入,采取扎栏填沟、围栏封育、沙化治理等方式开展湿地生态环保工作。
在防沙治沙方面,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若尔盖县先后实施了辖曼乡沙地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基地、若尔盖县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省级防沙治沙试点项目等防沙治沙工程建设,采取封沙育草、填沟堵渠、退牧还草等综合治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沙漠化进程。
通过试验示范,若尔盖县总结和探索出了一套适宜于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治沙模式和方法,选择出一批适生的治沙乡土树种、草种,为大规模治理积累了宝贵经验。
实践证明,若尔盖的沙漠化土地完全能够治理、能够治好,越早治理效果越好。
一方面,多年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另一方面,湿地却在继续萎缩、沙化形势仍然严峻,治理速度赶不上恶化速度。
怎样才能改变这样的局面呢?
出路何在?
治本之道是生态补偿,当务之急是资金投入
拯救若尔盖的关键在人,而解决人的问题相当复杂,是一个系统工程。”四川省环科院有关专家分析。
如超载过牧问题,涉及牧民生产方式的转变、生存生活出路的安排、替代产业的发展,没有资金支持、没有项目支撑几乎寸步难行。
多年来,为了保护和治理若尔盖生态环境,当地牺牲了很多发展机遇;大量牧民被迫改变了世世代代的生产生活方式,另寻出路。
若尔盖县又属于老、少、边、穷、病于一体的特殊连片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地方财政十分困难。除了向国家和省争取资金和项目,地方几乎无能为力。
“事实上,资金和项目相当有限,和保护治理的现实需求相比远远不够。”徐勇说,尽管近年来国家给予了若尔盖藏区极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但始终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项目支撑不够和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使生态保护与治理工程赶不上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徐勇呼吁,采取国家补偿、群众参与、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建立生态环境长效综合治理机制和《若尔盖大湿地优先保护与建设机制》,完善稳定增长的治理保障机制,加大项目资金支持力度。
“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四川省环科院专家指出,鉴于若尔盖生态地位特殊重要,当地为确保生态安全做出了极大贡献,牺牲了发展机遇,应通过机制给予生态补偿,以更好地用于生态保护建设,帮助牧民发展替代产业,从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并激发和提高牧民参与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积极性。
“在生态补偿方面,国家也作了努力,但目前的生态保护奖励机制还有待完善。”专家认为,国家从2010年起全面建立起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但目前实施的奖励补助水平较低。“建议国家在此基础上,提高补助标准,通过经济补偿减少牧民对土地的过度依赖和索取,这才是治本之道。”
26、种“垃圾”的村庄
来源:半月谈网2011-9-1许家祥
http://im.banyuetan.org/rtdj/hot/110901/52228.shtml
看到这个题目,读者可能疑惑:有种垃圾的么?有。试举一例:
在北方“废塑料之都”——河北廊坊市文安县,废塑料回收加工小作坊遍地开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生产的塑料制品有上千种。一些村庄的杨树林边,五颜六色的垃圾堆满了干涸的河沟,深沟边沿的垃圾呈瀑布状倾泻而下。“瀑布”里有医疗针管、电视机壳、塑料袋等垃圾。村民说:“我们不种粮食,改种垃圾了。”
垃圾的货源从附近京津唐地区扩大到了山东、东北、西北等方圆1000公里范围内的大城市;国外货源从韩国、日本、俄罗斯等邻国,扩大至西欧、美国、加拿大等国。这些货源很便宜,加工成本低,最简单时只要一台粉碎机就行,加工后利润丰厚,有的村庄人均年收入4万—5万元。
种垃圾让文安人富起来了,但垃圾中崛起的幢幢新楼背后,付出的是沉重的环境代价。许多垃圾含有毒物质,有人卸货时被当场熏倒;好多村庄天天冒黑烟,臭气熏天;过去水井打到100米就出好水,现在最深的打到500米。“近些年,文安当地没有一个青年验兵合格,都肝肿大(摘自2011年7月19日 《每周文摘》)。
文安的环境状况并非个别,“种垃圾”的村庄还有很多。以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垃圾回收加工产业,近些年不仅在河北文安、望都、霸州等地快速扩张,而且蔓延至浙江、江苏、湖北、山东、河南等地。换言之,好多地方都在“种垃圾”。
除了种塑料垃圾,还有种食品垃圾的,有的种出了农药青菜,有的种出了毒大米,有的种出了膨胀水果,有的“种”出了吃避孕药的黄鳝,有的“种”出了含瘦肉精的猪……这些垃圾食品比塑料垃圾更多,危害更烈。
另有一种生活垃圾,每个村都在生产。家家户户的垃圾随意倾倒,像播撒稻谷种子,有的种在房前屋后,有的种在河里,有的种在路边。刮风时,各色塑料袋迎风飞舞,好似“万国旗”。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城里人帮助乡里人“种垃圾”。据报道,全国城市年产垃圾1.5亿吨,都送到了乡里,累积堆存量达70亿吨,占地80多万亩。三分之二的城市被垃圾包围,北京出现了“垃圾七环”。一些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城内干干净净,城外是“蚊蝇的乐园”。村庄里大风起兮尘飞扬,臭飘千里。下雨时污水遍地,“苍海”横流。
综上所述,种垃圾的村庄比比皆是,有种塑料垃圾的,有种食品垃圾的,有种生活垃圾的,长此以往,“垃圾村”有可能成为农村的新特色,“垃圾时代”已经来临,“垃圾危机”日趋严重。在“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后面,还应加上一句:“农村的垃圾真可怕!”
世界上有一样东西只增不减,那就是令人窒息的垃圾。农村里一座又一座不断长高的“喜玛垃圾山”,让人“高山仰止”,也让人绝望。若无“愚公”再世,社会主义新农村将变为“垃圾村”。
有人质问:不知道农业学院、农业干部、环境专家们整天都在干什么?难道不能给农村想出一套解决垃圾问题的方案吗?不知道县长、乡长们天天开大会小会研究什么?难道看不见村村垃圾、满河污秽吗?是呀,“到处种垃圾,遍地无牛羊”,除了瞎子,能看不见么;除了白痴,能解决不了么?”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垃圾是废物,也是资源,而且是地球上唯一一种不断增长、永不枯竭的资源。它可以分类回收,可以制造沼气作燃料和能源。发达国家和地区将垃圾变废为宝,日本很多地方“一尘不染、一纸不扬、一物不弃”;台北“垃圾不落地”、“垃圾零掩埋”。这些地方不种垃圾的根本动因是,生态环境是官员政绩的重要考核指标,而不仅仅是GDP。
韩国有部《汉江怪物》的电影,讲驻韩美军投入汉江的有毒化学垃圾引起生物变异,成为怪物危害民众的故事。影片中的垃圾是外人扔的,不是自己“种”的。我们呢,自力更生种垃圾,自作自受。总有一天,垃圾也会变成怪物。(文:许家祥)
27、PX产业的真相与假象:毒性几何?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2011-08-31
http://biz.cb.com.cn/12716612/20110831/265915.html
在世界许多地方,都有一些旗帜鲜明地反对PX化工的人,可是这些人也许并不知道,那些写满他们诉求的“旗帜”,就是用PX的下游产品——涤纶制作的。这不是一个笑话,而是一个现实,一个让化工行业和公众都感到尴尬的现实。
PX的学名为“1,4—二甲苯”,又叫“对二甲苯”,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属芳烃类化合物。作为一种大宗化学基础原料,PX用途广泛得令你难以想象:它除了可直接用作颜料、油漆稀释剂和工业溶剂外,用PX制成的聚酯材料可用来生产饮料瓶和各种绝缘包装;聚酯纤维(即涤纶)除用作纺织面料外,还可用作轮胎帘子线、运输带、消防水管等;用涤纶制成的无纺布还可用于室内装饰、地毯底布、医药工业用布等。
产业格局
正是由于PX的下游产业如此繁荣,它才成为化工领域的一个重要角色。从上世纪90年代起,全球对PX的需求量便一直呈增长趋势。从1990年到2004年,PX的年均需求增长率为8.4%。目前,世界PX需求的年增长率为5.8%。预计到2014年,世界PX需求量将增加到3480万吨。
在中国纺织工业设计院长期从事化工化纤工程设计的徐坡撰文指出,目前,世界的PX产能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早在2008年,亚洲的PX产能就已达到2460.5万吨/年,占世界总额的74.15%。而亚洲的主要PX生产国为中国、韩国、日本、印度和泰国,未来几年新建PX装置也主要集中在亚洲。除亚洲外,美国也是PX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大国;而中东地区由于富含石油资源,也是未来PX及其相关产业的新兴增长区。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石化轻纺发展部处长郭琛在一篇分析文章中指出,截至2010年,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PX生产和消费国,产能占全球20%左右,消费量占全球30%左右。由于下游PTA(精对苯二甲酸)产能发展迅速,国内PX生产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
资料显示,截至目前,中国已投产的PX项目,总产能为876.5万吨/年。“十二五”期间,还将有四个项目上马,其规模都在60万~80万吨之间。
为促进PX产业的发展,2006年,国家发改委曾分别制定了对PX和PTA的“十一五”建设项目布局规划,专门对二者的生产作出部署。
业内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表示,目前,国内PX项目的核心生产工艺都需从国外进口,由于PX的主要工艺被UOP等国外大公司垄断,由此带来的专利费高得惊人,占到总投资的10%~15%。为解决这个问题,“十二五”期间,国家对PX产业的支持将侧重于工艺研发层面,以提高PX生产装置的国产化率。
选址之惑
在工业上,PX的产业链简单清晰:它来源于石油,主要用途就是生产PTA,而绝大多数的PTA,又都用来生产聚酯,包括聚酯纤维、薄膜和瓶片。
一位长期从事PX贸易的业内人士解释说,在生产过程中,PX与石油是密不可分的。PX的生产步骤一环扣一环,都发生在一个名叫“芳烃联合装置”的整套设备里。由于这一系列工艺需要用水,再加上为了便于运输,因此,PX项目多依水而建,而这些地方往往都是资源丰富、人口稠密的经济发达地区。
对此,中国聚酯网站长王舒宏指出,相比生产过程,PX的储存与运输环节可能蕴含更大风险。这是因为,PX既是易燃液体,同时也容易凝固,凝固点只有13.26°。因此,贮运时既要远离火种、热源,避免阳光直晒,又要有保温设施,并防止泄漏。
一位业内专家也举例说,国内某PX项目虽然距离上游产业较近,但由于附近没有PTA产能,产品只能外运,于是在运输过程中频频出现凝固问题,并导致工厂时时停工。由于PX易燃,因此凝固后再融化就存在一定危险,并且也增加了成本。
1 2 >>
28、大孤山的阴霾——中石油大连石化火灾事故
来源:南方周末 2011-08-31上官兰雪
http://www.infzm.com/content/62739
8月29日上午10点06分,大连又“火”了。位于大连市甘井子区的中国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875号柴油罐突然着火,该罐储存柴油约800吨,事故区另有三台油罐存有柴油。当日下午1点20分,875号油罐现场明火被扑灭,有关部门表示周围罐体安全,海面未发生污染,无人员伤亡。8月31日,中石油集团官网发布公告,免去蒋凡大连石化公司总经理职务,调大庆炼化公司总经理冷胜军任大连石化公司总经理。
无视的隐患?
就在短短的20天前(8月9日),大连福佳大化防坡堤溃坝事件刚刚引发了一场论战,在舆论的强压之下,大连市政府终于把搬迁福佳大化PX项目提到解决大连环境风险的重要议程上。就在人们的担忧稍稍有所平息时,中石油的一把火将危险的引线又烧短了一截儿。
即使是普通的民众,在一年五次的滚滚浓烟中也隐约感到了阵阵不安。
在大连,仅石化工业园区就有双岛湾石化工业区、大孤山半岛石化区、松木岛化工园区、长兴岛精细化工区等,其中的大孤山半岛三面环海,同时又隶属大连保税区,故而受到众多企业的青睐。
据国家环境保护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大孤山半岛化工园区已建、在建和拟建的大型化工石化项目达20余个。其中包括具备1000万吨/年炼油能力的西太平洋、大化的45万吨芳烃、50万吨QTA、30万吨甲醇、齐化的6万吨聚碳酸酯及凯飞化学、凯飞化工、住化凯飞等生产加工企业,300万吨国家石油储备大连基地、东港区180万方成品油罐区、新港240万方原油罐区及北良24万方成品油、15万方植物油等储存基地,大连港两个30万吨原油码头、东港区12个油品泊位、新港15万吨成品油码头和10万吨LNG项目天然气码头等大型转运项目。
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双苯厂发生爆炸,事故区域的污水流入松花江,哈尔滨市被迫下发停水通知。松花江水质污染事件让环保总局猛然意识到化工石化行业背后的环境风险隐患。2006年,环保总局对全国各大水域价值4500亿的化工石化项目进行环境风险排查。
此次排查中期结果显示,我国各大水域石化化工行业布局不合理的“先天性”和“后天性”环境风险隐患突出。在我国,部分化工石化区和大型企业布设在城市水源上游或紧邻居民集中区,对社会生产和群众生活安全构成威胁;不仅如此,部分化工石化园区、企业与居民区交错布置,缺乏统一的区域性环境风险应急预案、监测体系和风险防范措施。
在初期排查的20个建设项目中,逸盛大化、大连福佳·大化、大连齐化三个项目被指区域环境风险问题十分突出。
《经济观察报》2010年报道,在原国家环保总局的排查之后,大孤山被责令进行区域环评。2007年1月,由大连理工大学完成的《大连大孤山半岛区域环境风险评价报告书》,通过原国家环保总局评估中心组织的专家评审。这是中国第一个区域性的环境风险评价报告。但这一区域规划环评的内容并未公开,外界也无从知晓这个区域还有哪些环境隐患。
2010年11月,大连福佳•大化石油化工有限公司70万吨/年芳烃工程项目通过了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和调查(《关于2010年11月份受理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和调查结果公示的通告》)。
集中爆发
在经济效益面前,环境风险隐患再次被地方政府所遗忘。而它静静地等在那里,用自有的方式提醒人们它的存在......
2010年7月16日,中石油大连保税区输油管爆炸起火,储量为10万立方米的103油罐爆裂起火,致1500吨原油入海;同年的10月24日,103油罐再次发生爆炸;2010年12月15日,中石油大连新港储油罐区附近区域失火,3人在火灾中遇难;2011年7月16日,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厂区发生火灾;8月9日,大连福佳大化(PX项目)防波堤溃坝;8月29日,中石油大连石化公司再次发生着火事故。
每一次事故的处理结果又是那样地相似:事故原因系工作人员分操作失误,周围厂区安全,海面未发生污染,无人员伤亡。
据《财经国家周刊》报道的数据,2010年7·16大火,中石油直接损失达5亿元以上,可是政府却从来没有计算过当地居民的损失,没有企业受到惩罚,没有民众得到补偿。政府与群众的信息系统似乎始终没有跑在同一条轨道上。
与此同时,2011年初,《2011年大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继续加大全域投资强度,以重点项目建设带动和促进社会投资,全年初步安排13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1.03万亿元。重点建设以普湾新区为核心,连接主城 区、黄渤海区域的重大基础设施。到“十二五”期末,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翻一番,分别达到1万亿元,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00亿元。
29、评论:遏制环境违法需建长效机制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2011年09月01日 阮修星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11-09/01/c_121942615.htm
环境保护部新闻发言人陶德田日前表示,环保部等部门在对2010年度及“十一五”全国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情况进行考核时发现,仍有个别企业在污染减排工作中存在突出问题,决定对天津创业环保集团咸阳路污水处理厂等15家单位实行挂牌督办和进行处罚。
据环保部公布的情况,上述企业或存在污水处理设施无故不运行、或出水超标排放、或对烟气在线监测数据作假,其行为可谓非常之恶劣。倘若不对这些企业进行重拳整治,必将影响我国“十二五”减排目标的实现,拖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后腿,严重的话则会危害子孙后代的生存空间。
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发达国家二、三百年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集中显现,当前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据了解,“十二五”时期,我国环境保护至少面临四个方面的挑战:污染治理的难度在增加,环境监管的任务在加重;重金属污染问题十分突出;治污减排的压力有增无减;环境质量改善的压力继续加大。而最近发生的渤海溢油事件、云南铬渣污染事件等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近年来,环保部、发改委等多个部门联手加大了遏制“两高”企业违法排污行为的力度,并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据了解,仅在2010年的环保专项行动中,全国共查处环境违法问题10278件,挂牌督办1980件,其中取缔关闭企业931家,停产治理企业815家,限期治理企业678家,69名责任人被依法追究责任。在各方的努力之下,“十一五”污染减排任务获得超额完成。
尽管如此,但相关部门在执法过程中仍然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和阻碍。首先,企业的环境违法成本过小,部分污染企业不惧环保部门的监察和行政处罚。其次,部分领域和行业的环评标准等需要进一步完善。而即使是有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但由于一些地方政府一味追求GDP,默许一些“两高”项目违规上马,地方环保部门对此也无能为力。此外,在环境执法的过程中,环保部门、监察部门、公安部门等部门之间的配合与衔接尚待进一步加强。
对此,我们认为,各地各有关部门应落实责任,加强协作,拧成一股绳,从项目立项与生产许可、环境影响评价、安全评价、工商注册登记等多个环节严格把关,共同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合力整治突出的环境问题。要加大督察督办力度,让环境违法者付出沉重的代价。与此同时,要严查相关部门的失职渎职行为和有关人员的权力寻租行为。更为重要的是,要逐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优化管理体制,建立打击环境违法的长效、可靠机制,不给环境违法行为留有任何死角和喘息之机。本报评论员阮修星
30、IT产业能否实现清洁?
来源:中外对话2011年8月31日埃里卡•吉斯
http://www.chinadialogue.net/article/show/single/ch/4496-Can-IT-clean-up-its-act-
艾瑞卡•吉耶斯认为,从苹果公司因污染问题再次遭到揭露,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环保组织的活动会有助于IT产业提升其供应链企业的社会责任。
诸如企业社会责任和“三重底线”(即人、地球、利润,简称TBL)已经兴起很长一段时间了。随着它们从边缘步入主流,大多数企业都明白至少要在口头上顺应潮流。但在全球化的时代,一些企业的成千上万家工厂遍布全球,它们如何能够保证这样一个巨大的供应链符合劳工和环境标准呢?换句话说,如何将CSR和TBL这些原则付诸实施呢?
NGO开始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来对IT产业在中国供应链的环境和劳工违法行为进行曝光,这一行动随着今天关于美国消费类电子产品巨头苹果公司报告的出炉而达到顶峰。(请参阅:中国NGO再次披露苹果公司污染问题)这说明,IT产业也不得不开始面对上面提到的原则问题。
说到过去企业违反CSR原则的例子,最著名的可能就要数美国的运动装巨头耐克了。上世纪90年代,耐克由于在生产中残酷的剥削行为而臭名昭著,这些行为包括血汗工厂和使用童工。工厂当地(特别是在亚洲的)的监察团体,在耐克行为的媒体曝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并且激起美国反血汗工厂学生联盟等组织对耐克的杯葛。
但这条消息很快就从报纸头条上消失了。一部份原因在于耐克公司努力加强对供应链的“控制”,比如向公众隐瞒工厂的名称和地址等等。剩下来则要感谢公众注意力的短暂:耐克仍然强撑着拍胸脯说它的工厂肯定遵守自订的执行标准,只是有时不符合罢了,但这似乎完全无损于耐克不断升高的销售额和不断刷新的盈利纪录。
但无论如何,CSR专家们说如今服装业已经赶在IT产业前面,开始进行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同时中国的环境活动者们也已经开始找到了作为一个游说团体的发声方式,希望能够集中推动对IT产业的问责。
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是IT产品的生产地,但中国是一个全球性的生产中心。“IT造成的破坏实在触目惊心”,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IPE)主任马军说。这家位于北京的著名非营利组织是当年曝光苹果生产问题的中坚力量。马军指的破坏就是他在IT工厂周边亲眼目睹的大量废水、危险废料和固体废物。他说,一些破坏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和巨大的资源才能够修复。IT并不像人们经常认为的那样是一个“虚拟”产业,而是像马军说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产业,会产生数量惊人的污染排放,包括毒物和重金属。”
生产链与CSR
如今,大多数全球性的IT企业都认识到了劳动和环境等问题给它们的声誉带来的潜在威胁,于是都加入了电子产业公民联盟(EICC)。这是一个致力于帮助全球电子供应链改善工作和环境状况的行业组织。“我们有一个行为准则,所有成员都必须遵守,”该组织的联络部主管温迪·蒂特默说。这项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们希望了解的电子产品生产者的所有信息,除了劳动、健康和安全以及环境以外,还有商业道德及如何确保对准则的遵守等。
但在这样一个全球化贸易的时代里,要确保企业对CSR的服从,实际上是很复杂的。“当总部和生产地远隔重洋的时候,肯定就会出问题。”美国非营利组织环境保护协会的企业伙伴关系项目经理安德鲁·赫特森说。“很多经理人会直言不讳地对你说:‘没错,我们完全是在一个毫不了解的环境里进行生产运作的,我们也必须信任那些完全不知道是否能够信任的人。但这就是全球化商业现实的一部分。’”赫特森本人与IT企业并没有直接的工作联系。
问题的部分原因在于多层化的供应链很难管理。许多企业都试图通过在供应商所在的国家设立办事处的形式来对合作伙伴进行更好的掌控,但胡斯顿说这并不一定就能起到监督作用。“即使你在深圳或者香港设置了一个办事处,但要对可能遍布中国各地的数千家工厂进行全天候监控还是非常困难的,”他说。的确,严密的监控有时候会让承包商把工厂迁移到更偏僻的地区,更远地避开监控者。
赫特森说,企业通常和它们的组装工厂联系最密切,而最容易发生问题的则是那些对原料进行初步或二步加工的环节。“有很多电子原件是完全的商品,比如电路板、电阻、芯片、晶体管、电线等,它们可能来自任何地方,来自供应链的好几个层次以下,因此企业想要知道它们的来源实在是不可能的。”
然而,对企业来说这同时也是业务外包的部分吸引力所在:为了追求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把生产放在远离总部的地方,可以有效地减少企业自身的责任。发展中国家在污染和劳动方面的法律和执行通常都不会有多严格。意味深长的是,大多数行业行为准则都规定工厂的运营要遵守当地法律。比如EICC的准则就说:“一个企业在其所有活动中都必须完全遵守经营所在国家当地的法律、法规和规定。”请注意,它绝对没有说“本准则鼓励参与者不仅遵守法律,还要遵守国际认可的标准,以便促进社会和环境责任的落实”。这样的行业准则给了企业很好的掩护,在遭到投诉时,它们就宣称自己完全遵守了当地的法律。
在中国,现有法律的执行通常也很困难,正是这个现实激发了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IPE)的工作,他们运用政府信息和执行数据来对全中国的污染进行追踪,并且联络37家当地NGO组成了绿色选择联盟。这一组织倡导减少能源、水和自然资源的消费,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废物和污染,改善废弃副产品的处理状况等。马军说:“我们决不是要毁掉哪个产业,我们感谢它们对我们社会的贡献,但绝对不能接受它们以牺牲别人的利益为代价获取利润的做法。”
IPE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如何确定全球性大企业在中国的代工厂,因为它们签的很多都是秘密协议。十年前它们就是这么干的,那时候透明度措施还远未普及。IPE利用从技术媒体中搜集到的信息来把全球性大企业和它们的中国供应商对上号,并且依靠它们本身的意愿来回应。自从2010年4月的第一次报告发表之前与29家全球性IT企业取得联系,迄今IPE已经与其中的大多数进行了对话。一些企业很快就做出回应,另一些则要求更多的研究。西门子公司最开始的回应很慢,但如今已经利用IPE的数据库追溯到了它在中国的10000多家供应商。
“(西门子)开发了软件,可以将其供应商名单和我们的污染者和违法者名单进行自动比较,”马军说。一旦西门子确认了问题的存在,就要求违法者采取纠正行动,并公开披露问题所在和打算如何处理。马军还说,沃达丰、BT、惠普、三星、索尼、松下和联想等企业的反应都很积极,就连通用电气、耐克、沃尔玛、可口可乐和联合利华等非IT企业都在利用他们的数据库。
美国零售业巨头沃尔玛似乎也和耐克一样在声誉上打了翻身仗,马军说它也成了IPE数据库的忠实用户,“每个月沃尔玛都要把它的名单和我们的名单进行比较”。只要确认问题供应商,沃尔玛会给它一个特定的时间框架来处理问题。如果到时候还没有解决,沃尔玛就会让它在NGO的监督下,接受第三方核查。这个过程将确认问题并要求其采取纠正行动。
苹果的“另一面”
但是,苹果似乎并没有从这些经验中吸取教训,拒绝与IPE合作,因此在NGO对全球29家IT企业的透明度排名中,苹果排在倒数第一。
苹果通过发言人之口,力辩自己已经通过2月份发表的《2011年度苹果供应商进展报告》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回应。这份报告特别突出了富士康员工自杀的问题(2010年以来至少有17位工人在富士康的工厂自杀),以及2009年的工人正己烷中毒事故,并在后面的一个附录里列举了其它的违法情况。马军说:“这份报告实际上是苹果第一次承认这些问题工厂是它的供应商。”
这样苹果应该开始重视IPE的数据了吧?但许多环境活动者并不这么认为。“如果苹果只是打算发布一份单方报告,如果我们不能独立地证明问题的存在,它会真的去解决吗?”太平洋环境组织(与IPE有合作关系的美国非盈利组织)前中国项目经理李秀敏说。“苹果的态度和策略就是:‘我们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不会回答任何问题,但我们在自己这行里是最牛的。请相信我们。’”
关键问题在于独立的第三方核查,这也是绿色组织推荐的解决利益冲突的方式之一。但产业界仍然常常声称它们才是对自身运营了解最透彻的。此外,IT产业很少会对其供应链进行从头到脚的彻底核查,大部分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组装工厂身上。“苹果每年都对所有组装产商进行核查,”苹果的上述报告里如是说,“我们还选择供应商对其有风险的要素进行核查,比如工厂所在国家的情况和工厂过去的核查成绩等。”
至少从短期来看,日益严密的监督不会对苹果造成任何影响。7月份苹果发布了其2011财年第三季度的报告,季度净利润创造了73.1亿美元的历史新高,这主要归功于人气极高的iPad,完全已经供不应求了。这些最新数据说明消费者或者对苹果供应链的问题或者毫不知情,或者想要拥有一台iPad的欲望让他们完全忽视了这些问题。
这说明苹果完全有富余拿出更多的钱,帮助供应商遵守CSR原则。但马军说目前这在供应链中是行不通的。中国的工厂经理人们不进行污染控制投入,是因为他们担心与苹果的生意会被竞争者抢走。“他们关心的只有价格,”马军说,“苹果三个月挣了70多亿美元,但一些污染严重的代工厂尽管生产了成百上千万产品,实际上却在负债经营,这实在太讽刺了。”
这也就解释了苹果违和如此受关注的原因。“作为规则的制定者,苹果必须首先改变,并且利用其购买力来帮助中国控制污染。”马军如是说。
艾瑞卡·吉耶斯,This Week in Earth(地球一周)组织联合创办人,独立撰稿人,其作品经常发表在《纽约时报》、福布斯网站、《连线》和其它媒体上。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ljy/html/gyljyzyz/ljyzyzzy01.html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