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26
七月二十六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特别关注:
1、瞭望东方周刊: 长江的两难:南水北调惑三峡(葛江涛)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1_07/26/7942675_0.shtml
2、瞭望东方周刊: 中国跨流域调水之惑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1/07/1141311646226_1.shtml
专题报道:
3、财经国家周刊: 渤海溢油调查(王康鹏)
http://news.sina.com.cn/c/sd/2011-07-26/092222877882_2.shtml
4、公益时报: 渤海湾漏油面积扩大 11家民间环保组织拟提公益诉讼
http://env.people.com.cn/GB/15248872.html
环境曝光:
5、新华网: 江西拦河排污获政府许可 企业董事长家产达103亿元(李兴文)
http://finance.ifeng.com/news/industry/20110726/4312450.shtml
6、西安晚报: 陕西安康村民水污染 城管副局长称“管不着”
http://www.chinanews.com/ny/2011/07-26/3210588.shtml
环保小常识:
7、中国环境报: 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防什么?
http://www.cenews.com.cn/xwzx/yz/yzqt/201107/t20110725_704513.html
民间环保:
8、绿色和平: 彪马率先承诺2020年前淘汰有害有毒物质
http://green.news.qq.com/a/20110726/000873.htm
环保观点:
9、中国水网: 中国水危机逼水价上涨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1/07/1151311642260_1.shtml
10、中国建设报: 王洪臣:须把水环境规划当作长期目标
http://info.water.hc360.com/2011/07/260832298840.shtml
深度报道:
11、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水困境:水价偏低导致浪费 多地水质遭污染(郭芳)
http://www.ceweekly.cn/html/Article/2011072553690218275.html
12、财经国家周刊: 我国石化事故频发 行业超速扩张现隐忧(张谚伟)
http://news.sina.com.cn/c/sd/2011-07-26/092222877882.shtml
13、财经国家周刊: 惠炼“烤”验(王康鹏 郭璐)
http://news.sina.com.cn/c/sd/2011-07-26/092222877882_3.shtml
环境评论:
14、新民晚报: “头号纳税大户”就能拦河排污?(杨国栋)
http://views.ce.cn/view/ent/201107/26/t20110726_22563707.shtml
15、千龙网: 违规排污的上市公司是盲目发展之镜(刘鹏)
http://review.qianlong.com/20060/2011/07/26/2540@7200686.htm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ljy/html/gyljyzyz/ljyzyzzy01.html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
1、长江的两难:南水北调惑三峡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2011年07月26日 葛江涛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1_07/26/7942675_0.shtml
100亿立方米水量到底是存于三峡水库,还是随南水北调北上京津。
南水北调、三峡水库,两个举国工程一旦开始争夺水源,会有什么后果?
由于汉江水北调,湖北省一再希望自长江取水入汉江进行补充。特别是经历2011年春季大旱后,一些专家怀疑,南水北调中线建成之日,若无长江救济,很可能无水自鄂入京。
然而,如果湖北最新的100亿立方米调水方案被批准,又可能对上游三峡工程造成影响。在长江上游径流量呈减少趋势的情况下,如此规模的调水将影响航运和发电需求这两个三峡工程的基本功能。
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三峡工程总指挥的陆佑楣对《望东方周刊》说,如果真从长江取水补充汉江,必须慎重并加以充分的科学论证。
南水北调、三峡工程争夺长江的背景是,在水源总体紧张的背景下,跨流域调水已经成为解决中国水资源问题的常规动作。
对于这种花费百亿人民币、影响成千上万人生活、建设周期长达十数年的巨大工程而言,决策计划时的远见及谨慎是其成功的根本因素。
如稍有不周,只有通过更大的投入进行弥补,就像推倒了多米诺骨牌,引发一连串难以预料的后果。
100亿立方米调水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分为东中西三线。其中,东线从长江下游江苏省抽引长江水经山东、河北至天津,主要为江苏北部、山东供水。中线工程自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出发,一路向北至天津、北京。西线工程尚处于前期探索阶段,未提上开工日程。
南水北调被称为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根据2008年底南水北调第三次建委会确定的工程建设目标:东线一期工程应于2013年通水;中线一期工程应于2013年主体工程完工,2014年汛后通水。中线一期计划每年调水95亿立方米。
丹江口水库是中线工程的起点。汉江在丹江口大坝以上的地表水资源总量为388亿立方米,扣除每年23亿立方米左右的耗水量,中线首期调水量已超过丹江口入库水量的25%。
2006年,湖北省向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报送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汉江中下游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其中认为:调水后将对汉江及汉江平原产生巨大负面影响。
首先,调水后汉江流量减少,水位降低,水资源利用成本增加。其次是环境容量减少,水体稀释自净能力降低,控制污染的难度增加。第三是航运保证率降低,航运成本增加。第四是不适合鱼类生存的因素增加。
湖北省据此向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提出四项补偿措施建议,即“引江济汉”、兴隆梯度开发、部分闸站改造和局部航道整治。其中,“引江济汉”即由长江每年调水37亿立方米,其中补汉江31亿立方米,补东荆河6亿立方米。
这些要求很快得到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批复,但南水北调工程已于2003年底开工。其实,正是由于湖北的坚决态度,中线第一期调水规模才由最初的145亿立方米减为95亿立方米。
而这些,并非湖北省的全部计划。
2008年起,一项新的调水计划“引江补汉”见诸报端。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湖北媒体广泛报道了《鄂籍委员联名盼中央启动“引江补汉”工程》。
这项工程将从三峡水库蓄水区神农溪引水,至汉江上游支流,最后注入汉江。
地方媒体引用当地多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话说:尽快启动“引江补汉”才可促使汉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正在实施的‘引江济汉’工程只能解决汉江兴隆河段以下的缺水问题,而丹江口库区开始调水后,汉江中下游来水量锐减,将对沿江大多数区域的生态、生活、工业、农业等用水需求产生重大影响。”
湖北省十堰市《十堰晚报》引述该市南水北调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的话说,该工程论证实施方案已上报国家水利部,只待批复。
2011年5月17到18日,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在北京召开专家咨询会,讨论《引江补汉神农溪引水工程项目建议书咨询报告(第一阶段)》。湖北省水利厅官方网站发布的该次会议信息显示,会上论证的主要还是工程规划研究的必要性。
地方媒体还报道说,“引江补汉”曾预计引水量60亿立方米。但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多位高官实地考察后,该工程的预计引水量也提至100亿立方米。
如果该工程一旦实施,每年自长江调入汉江的水量就接近140亿立方米。
院士的担心
对于这一计划,陆佑楣认为:“取多少水和什么时候取水,需要科学的论证”。
三峡工程总库容为393亿立方米,可调节库容为165亿立方米左右。陆佑楣以2011年春季的大旱为例:长江上游来水流量约为每秒3700至8000立方米,三峡工程为缓解下游旱情不断增大下泄流量,达到每秒12000立方米,提前降低了水库水位。
在这一旱季,三峡工程给下游补水超200亿立方米,水库水位也随之降至150米以下,导致减少发电量约5亿度。
他认为,如果在类似旱季,再从三峡工程所在的长江上游调水至汉江,就要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用水和三峡工程的发电。
当然,所谓年调水量是个平均值。但这也正是陆佑楣担心的:在枯水期,从三峡水库调水则将严重影响三峡工程的综合效益,包括向长江中下游抗旱补水和发电、航运等。
至于丰水期,长江水多,汉江也不会少,自然谈不上调水。而所谓南水北调工程对汉江的影响,也主要针对枯水期。
“每年10月份到次年5月份长江的枯水期往外调水的可能性并不大。”陆佑楣认为,虽然汉江跟长江流域丰水期和枯水期有一点儿时间差,但相差不多。因此两条河流很难利用这个时差互补。
在他看来,虽然最近几年降水连续偏少,但长江流域宜昌站多年平均径流量达到4450亿立方米,就总量上看可以将一部分“他用”。但枯水期的问题很难解决,“如果在长江与汉江分水岭的汉江一侧有个足够库容的水库,利用汛期调水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丹江口的库容显然不够,其他地方也很难找到建立这样水库的地方。”同时,建设新的水库也将需要巨大的投入。
其实,根据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于2002年9月批复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中要求,“从三峡库区引长江水的各个方案需提水,⋯⋯宜结合未来北方受水区需水要求的变化,作为中线工程的后续水源选比方案加以研究。”
而此时三峡工程早已经开工近十年时间,并在2003年实现了水库初期蓄水。显然,三峡工程在设计建设时也并未考虑到,需要分水应对南水北调。
长江水利委员会安排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的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处副处长文丹说,并不排除未来从三峡库区调水的可能,但那也应是在不影响三峡工程本身功能的前提下进行。她也认为,三峡工程和丹江口水库存在“同丰同枯”的问题。
1 2
2、中国跨流域调水之惑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2011-07-26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1/07/1141311646226_1.shtml
对于中国的水资源问题,毛泽东有过两个设想。
第一个是“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如今,已因三峡工程而实现。它是建国以来水库建设的登峰造极之作。
第二个则是毛泽东在1952年10月提出的:“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这就是以南水北调为代表的跨流域调水。而随着北方以及长江中下游水资源的日益紧缺,中国适合建设大型水库的区域正在日益萎缩。在这种背景下,多年来跨流域调水一直被认为是解决中国水资源问题的核心举措。
然而,以南水北调为代表的这些宏大工程,不断引发公众关于其科学性、生态环境等问题的激烈讨论。
它是我们的唯一选择吗?我们需要怎样的跨流域调水?
“西线调水”要上马了吗?
6月,中国科学院院士、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专家王光谦有关雅鲁藏布江调水入新疆的说法让许多人大吃一惊。
他在中科院科学媒介中心组织的座谈会上表示,这个调水方案计划从西藏的雅鲁藏布江调水,顺着青藏铁路到青海省格尔木,再到河西走廊,最终到达新疆。
在本刊记者希望证实有关此次座谈会的报道时,中科院相关人士回应说:王光谦院士在这一座谈会上的发言代表他的全部态度,不再接受相关采访。
所谓“西线调水”主要是指从长江上游乃至源头引水到西北地区,解决当地的用水问题。王光谦的发言之所以引起关注,在于“西线调水”乃是目前中国跨流域调水最大的悬念。一旦启动,它就将继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中、东线之后,中国下一个“水利世纪工程”。是否需要西线调水、如何从西线调水,其影响及关注度不亚于当年的三峡和南水北调。
目前“西线调水”主要有两类规划:一是“大西线”,即将雅鲁藏布江等青藏高原水系引入大西北。
王光谦的雅鲁藏布江北上计划与以往不同的,就在于它似乎得到了国家一些部门层面的认可。他当时表示,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开始考虑西线调水思路。
另一种则是“小调水”:从长江上游引水至黄河上游。在此前国务院批准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中,即规定西线工程是“从长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引水入黄河上游”。
然而,由于巨大的投入以及未可知的后果,原规划在2010年开工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至今仍处在前期工作阶段。据《望东方周刊》此前了解,中央在2009年就没有下达每年5000万元的前期经费。
中国工程院院士、水科院水资源研究所所长王浩告诉本刊记者,目前有关雅鲁藏布江北上的说法并未得到权威部门的认可。他主持多项国家级水资源规划,并担任“全国水中长期供求计划”项目技术总负责人等重要职务。
王浩说,虽然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具体方案仍未定稿,但其基本原则“由近及远、由易到难”并未改变。按照这一原则,需要将大渡河、雅砻江、通天河三个水系先后调到黄河。该过程就需要实行几十年。
王浩解释说,按照经济性来讲这是最佳选择,而且可以覆盖黄河全流域。“这些全都完成后,再有需要,才是调雅鲁藏布江的水。现在看来,大西线调水既没可能,又没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一直以“藏水北调”方案闻名的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陈传友在接受《望东方周刊》采访时也表示,“眼下,从新疆的发展水平来看,跨流域调水还可以缓一缓。”
陈传友在上世纪90年代就提出“藏水北调”,即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引水,经过隧道进入青海。对于王光谦计划得到国家一些部门层面认可的说法,他强调说:“学者们把自己想做的或正在研究中的想法,提前说出来,作为科学研究,是没问题的。”
最后的无奈办法
此外,有媒体报道,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正在采用“高性能计算机与数据模拟”方式对“大西线”方案进行仿真模拟,以检验这一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经该院先进计算与数字工程研究所副所长、高性能计算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冯圣中向《瞭望东方周刊》证实,虽然确有相关课题,但并无国家层面的经费支持。
他说,“跨流域跨水系的在线调度方案评价系统”是该院在2007年底完全自主研发的系统,主要是工程、经济方面预测,取代以往人工图上作业的方式。
此前,已有多位专家及单位将自己制作的西线调水方案送到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进行测试,其中包括最早呼吁大西线工程的民间水利专家郭开。
不过,目前在这些西线调水方案中,还没有出现比较完美的测试结果。西线调水早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已有比较完整的方案,至今已有数十套大小调水计划。
从这个角度似乎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西线调水”数十年来一直处于争论之中。
“一个具体的跨流域调水工程进行与否,存在一系列的判断准则,包括经济准则、效率准则、工程准则等。”王浩表示,对于一个地区来说,通常是先考虑节水,然后是其他方法,比如当地水的利用。这两种方法的边际成本都上升到很高的情况以后,才考虑最后一个手段:跨流域调水。
“也就是说,只有当新疆节水的边际成本很高了,才能考虑跨流域调水。”王浩认为,目前新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水资源利用率低:几乎是全国最差的,它一边调水,就会一边浪费。
只有新疆的用水效率已达到同类地区的中上水平,才可以考虑调水。“新疆的农业,五六块钱弄来一方水,产出效益是3块钱,基本靠吃国家补贴来发展。”王浩说,从雅鲁藏布江调水,一立方米要50至60元。
除了经济成本的核算,跨流域调水也要看工程技术的可行性。比如现在从西藏向黄河调水计划的几条路线都需要建立800米高坝,而目前全球的技术极限是300米。“眼下的工作基础还不够深入,如果将来勘测到更好的线路,比如修300米高的坝就行,而且黄河用水效率也很高了,这时才能谈藏水北调。”王浩说。
“要从全盘的水安全考虑,跨流域调水是最后一个杀手锏。要像防止战争那样,防止跨流域调水。”王浩指出,中国不少地区在缺水的同时,还存在大量浪费。跨流域调水则是最为无奈的方法:拆东墙补西墙又耗资巨大,易引发巨大的地方利益博弈,以及生态、移民等难题。
事实上,王浩曾参与南水北调工程论证项目,并主持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专项“黄淮海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该项研究系统提出了南水北调工程的供水目标、合理调水范围和调水规模等一系列重大基础参数。
司局长如何调动省委书记
跨流域调水的准则虽然清晰,但并不能确保跨流域调水工程充分发挥效益。
在已经建成的跨流域调水工程中,如向香港供水的东深供水工程,用水增长比预期有所降低,难以达到原定的用水负荷。“引黄济青”建成后,青岛则出现了一般年份不缺水,甚至调水工程达不到设计规模的情况。
“当时建设正是高速发展的时候,中国需水增长很快,于是把这个规律简单外延了,没想到工程建成以后,需水缓慢增长。早期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比如引黄入青、引黄入晋,往往在论证时,对受水区的需求预测偏大。”王浩认为,这个偏差目前是可以避免的,因为现在中国对于用水需求的预测,在技术方面已不存在障碍。
对于跨流域调水而言,如何在工程推进中及完成后协调、权衡各方利益,才是最大的挑战。有业内专家曾指出,“引黄济青”达不到设计规模只是假象:在青岛这样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受水区内,宁肯超采地下水、牺牲环境用水也尽量少用外调水。
“实际上,青岛引黄河的水相当便宜,才1块多钱,比南水北调的水要便宜多了,它都舍不得用。因为引来的水还是没有青岛市内的当地水便宜。”在王浩看来,这是地方利益造成的,而且南水北调未来也可能会陷入“外调水与本地水资源无法统一调配”的困境。
“从国家的角度看,把长江丰水地区的水调过来,是要替代华北地区受水区严重超采地下水及生态大破坏的趋势。”他说,“国家是这个目的,但是地方并不那样想,南水北调的水贵,地下水便宜,只管地方上一时的需要和利益,意图拼命超采地下水,把南水北调的水作为备用水源。而实际上,应该把南水北调的水作为主力水源,把地下水作为战略备用。”
王浩认为,要保证南水北调工程发挥效益,首先是强令地下水封井,还得要求外调水的百分之几应优先用完,“现在没有这种比例的规定,也就没有压力。但很快会出台相关政令,比如南水北调2014年通水以后,要求受水区用掉60%以上的外调水。”
陈传友认为,目前的状况是水价结构不合理造成的。南水北调通水以后,也要提高地下水的水价。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现在还没开始,未来都要做。”王浩认为,越来越多巨型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对现有水资源管理体系发出挑战。
比如南水北调中线涉及到121个县、44个城市,原有的管理体系并不能解决统一调度问题。这其中既涉及到外调水和本地水的利用排序的问题,也包括几百座闸门统一调度保持稳定水面线等。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中国人推进了三峡水库和南水北调两个世纪工程。而如今,如何用其他方法解决中国的水资源问题已经提上议事日程。
经《瞭望东方周刊》了解,名为“江河湖库水系连通”的项目已经进入决策者的视野。它希望通过建立“水网”、统一调剂水资源。不过,它仍然面临着种种博弈。
“中国的水资源管理实行的是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流域管理最大的领导是司局级干部,区域管理最大的领导是省委书记,等于是司局长和省委书记圈到一个屋里谈话,经常谈不到一块去。而且一个司局级干部如何去调动省委书记?”王浩说,在流域管理的基础上,将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才是出路。
3、渤海溢油调查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2011年07月26日王康鹏
http://news.sina.com.cn/c/sd/2011-07-26/092222877882_2.shtml
渤海溢油事故,天灾还是人祸?生态残局如何收场?疑问尚未得到回答
一场真相与瞒报交织、公众与肇事者博弈的海洋溢油事故,仍在发酵。 7月13日,国家海洋局发出指令,要求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下称“康菲中国”)立即停止渤海蓬莱19-3油田B、C平台的油气生产作业活动。在溢油源未切断、溢油风险未消除前不得恢复作业。
蓬莱19-3油田是迄今中国最大的海上油田。由康菲中国与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下称“中海油”,0883.HK)合作开发,并由前者负责油田的开发生产和作业管理。
“康菲中国到目前为止采取的溢油处置措施大多是临时性的、补救性的,并不能彻底有效地消除溢油风险。”国家海洋局官网发布的警示信息称:再次发生溢油的可能性随时存在。
国家海洋局做出这一决定的直接原因,是在监测中发现蓬莱19-3油田B、C平台“连续多日仍有油花冒出”,并非此前康菲中国所声称的漏油已得到控制。
溢油事故发生一个多月来,渤海部分海域遭受严重生态破坏,但真相依然未明。
被隐瞒的事故
6月4日,星期六,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内的宁静被一串电话铃声打破。康菲中国报告:在其开发作业的蓬莱19-3油田B平台东北海面,发现了不明来源的少量油膜。
接报后,北海分局要求康菲中国进行处置,并进行自查。
4天后,康菲中国再次报告,在B平台东北方向附近发现了溢油点,海底有一个1平方米左右的大坑。此时,海洋局才发觉事态严重,立即派员登检平台。经检测确认,溢油样品与蓬莱19-3油田所生产的原油样品油指纹一致。
6月17日,坏消息再次传来:北海分局派出的海监22船报告称,蓬莱19-3油田C平台附近也发现有大量溢油。随后,康菲公司报告称:C平台C20井在钻井作业中发生了小型井涌事故。
此时,一场污染海洋生态的溢油事故已经酿成。“6月13日,油膜覆盖区域达到了158平方公里,是我们监测的单日最大油污分布面积。”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司长李晓明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这一切,并未立即向外界公开。敏感的媒体嗅到蛛丝马迹后,开始四处打探消息,但无论是康菲中国还是中海油均守口如瓶,外界无法获得有效信息。 7月3日,有媒体引述中海油内部人士的话报道说:“油污面积只有200平方米”,“原油渗漏点现在也已经得到有效控制,而且油膜回收工作也是基本完成了”。这是事发一月之后,中海油首度对外做出的回应。
7月5日,国家海洋局召开媒体记者会,渤海溢油事件开始由官方口径对外公开。一时间,舆论哗然:一起严重污染生态的溢油事故,为什么被隐瞒了一个月之久?
压力之下,中海油与康菲中国在7月6日上午和下午,连续举行了两场新闻发布会,对外通报了漏油进展。
发布会上,面对媒体的追问,康菲中国并不承认其存在瞒报。康菲中国安全健康环保部经理许先宏强调称:在事故发生当天,康菲就向政府部门做了报告并通知了合作方中海油,这一做法是按照相关法律执行的。
中海油同样表示没有瞒报。中海油执行副总裁陈壁对媒体解释说:“事情发生得很少见,当时并不知道油从哪里来。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来确认油从哪里来,希望公布和披露是负责任的”。
“发现油膜后,公司的主要工作和精力都放在了清理油污上,第一紧要的是要把事故控制住,把对社会、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陈壁表示。
在发布会记者提问结束后,陈壁再次主动发言:“中海油从没有瞒报过溢油事故,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他同时向媒体强调:此前媒体报道污染仅200平方米的说法,“中海油从来没有说过”。
7月13日,康菲石油对外公布溢油量信息时,英文信息中写明溢油量为“1500~2000桶”,中文信息中,康菲则称“溢出的石油和油基钻井液总量约1500 桶(240 立方米)”。在外界提出质疑后,康菲石油才在15日将英文公告修正为与中文公告一致。
谁之过?
康菲中国是美国康菲国际石油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作为一家综合性的跨国能源公司,康菲在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广泛的业务往来。“公司以雄厚的资本和超前的技术储备享誉世界。”康菲中国官网称。
这样一家国际性石油公司,如何造就了这次严重的污染事故?
“调查还在进行,我们需要确认最后的原因。目前初步的调查结果是,注水作业导致地层压力增大,油藏流体联通到了钻井附近的一个自然断层,然后上升到海水中。”康菲中国油藏部经理马克在发布会上告诉媒体。
对康菲的这一说法,外界存在疑问。问题的关键是:康菲的注水作业是否存在违规操作?注水强度是否严重超标?
所谓注水,是石油开采中常见的一项基本工艺。在油田开采的中后期,由于油层能量衰减、地层压力减小,油田产量随之下降。为了保持采油量,就需要向地层中注水以增大压力,实现油田的高产、稳产。
注水作业无论是在陆上还是海洋油气开采中,都比较常见。但是,因注水导致溢油事故的发生却相对罕见。据业内专家表示,有案可查的是2008年在挪威的北海发生过一起,而本次蓬莱19-3油田溢油则是渤海开发40余年来的第一次。
“一般来说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不清楚康菲的工程师们都干了些什么。在注水前,需要进行平衡物计算,注水压力有一个界限。如果是注水压力过大,突破了地层压力点,就会发生事故。”一名不愿具名的外资石油公司地学经理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国内某大型石油公司一位勘探开发专家,同样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达了对康菲的质疑:“注水导致溢油?不相信这个说法。由于康菲没有对外公布更多的资料,我还找不到疑点在哪里。但从专业的角度,我不相信这个解释。”
从目前已有信息看,除了注水超标外,还有一种可能是:由于康菲对海底情况掌握不够,或者是已经掌握但为了保持产量而有意无意忽略了相关的关键信息,强行采油而最终引发事故。
7月6日,康菲中国的技术人员在媒体发布会上放映了一组幻灯片,展示了B平台附近的地质情况。一条非常明显的断层带,斜斜的从地层深处通向海床。正是这条断层带,成为引发溢油的重要地质原因。康菲中国的技术人员证实:这条断层带是自然存在的,在油田开发前已经存在。
前述地质学专家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渤海湾的地质非常复杂,断层大量存在。一般而言,19-3油田这里应该是个封闭断层;如果是开放断层,油就不可能存住。现在封闭断层出现了溢油,肯定是外在的力量所诱发,康菲的责任逃不掉。
如果联系C平台的情况,似乎更证明了康菲中国在注水中存在违规、超标情况的可能性。C平台的事故是因为压力比较高而井涌,由于B、C平台相距仅2英里,不排除C平台的压力增高是因为B平台超标注水所致的可能性。
面对外界的质疑,康菲中国坚称B、C平台的事故并不相关,事故具体原因还在调查核实中。
“对康菲中国是否存在违规操作的问题,我们暂时不做评论。地下结构不清,原因复杂,相关调查正在进行中。”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副局长郭明克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环境赔偿难题
蓬莱19-3油田于1999年5月为康菲石油发现,可采储量约5亿桶。2002年,该油田一期项目投产,日产原油1.8万桶;2008年9月二期项目投产,油田峰值产量为15万桶每天。
蓬莱19-3采用合作开发的模式进行开采,其中,中海油代表资源国拥有油田51%的权益,康菲中国拥有49%权益,并担任作业者,负责油田的开发生产作业管理。
渤海溢油事故发生至今,无论是中海油还是康菲中国,均未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提出任何赔偿意见。
7月4日,国家海洋局初步完成了溢油影响范围、溢油对海水水质、沉淀物影响的评价工作。报告称:溢油造成了840平方公里的海水从一类变成了劣四类,19-3油田附近水域海水石油类平均浓度超过历史值40.5倍,最高浓度是历史背景值的86.4倍。
“溢油对渤海海洋环境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威胁。由于渤海是内海,呈半封闭状态,水交换比较差,溢油的影响程度会比一般海域重一些。目前只是做了初步的环境评估,到底影响会是多大,需要长期、持续地关注。”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崔文林说。
“溢油已经回收了一部分,没有回收的就会残存在环境中造成长期影响。我们监测到的是840平方公里的海水变成了劣四类,但是,并不等于说溢油污染的影响范围就是840平方公里。”崔文林进一步指出。
按照相关法律和国际惯例,在合作分成开发中,一般是由作业者承担一切的法律风险。国家海洋局官员表示,康菲中国是在中国境内注册、独立运营的公司,按照中国法律它是事故的责任人,相关部门会追责责任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八十五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进行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活动,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由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予以警告,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这意味着,康菲中国与中海油将会受到的处罚可能最高只是20万元。
对此,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副司长王斌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按照法律,20万元的罚款已经是最高限。但是,法律还规定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可以代表国家对责任者提出损害赔偿要求,索赔额度肯定远高于20万元。
从目前情况看,康菲中国将承担主要的事故责任并进行赔偿。
中海油执行副总裁陈壁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康菲中国是油田作业者,对事故的处理由作业者来布置;经济赔偿的责任,要根据事故性质来判断,根据中海油与康菲中国的石油合同规定来分担。
对于这一说法,接受记者采访的一些专家表示了不同意见。前述国内某大型石油公司的勘探开发专家说:法律上可以不追诉中海油,但不代表中海油在这起事故中就没有责任,“受污染的是我们自己的蓝色国土,对方是中海油请来的,也只有他们拥有海上油气开发合作的专营权”。
4、渤海湾漏油面积扩大 11家民间环保组织拟提公益诉讼
来源:《公益时报》 2011年07月2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5248872.html
渤海湾溢油还在继续
海洋水体污染严重
养殖水产品大面积死亡
渤海湾溢油还在继续。溢油面积已从最初中海油通报的200平米到国家海洋局预估的840平方公里到现在已扩散至渤海湾北部。
一时间,中国媒体和公众将矛头指向了事件的责任企业,作业方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和合作方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11家环保NGO:拟提起公益诉讼
7月4日,11家民间环保组织在媒体上发表的《就渤海湾漏油事故致中海油和康菲公司的公开信》(下称《公开信》)分别发给了中海油和康菲公司美国总部。公开信要求,中海油应尽快说明此次事故详情,并就污染环境和瞒报事故的行为向公众道歉。7月6日,自然之友的相关负责人常程也将这封公开信发给了港交所和纽约交易所,希望能对两家公司的漏油事故未及时向公众披露有所惩罚。
这11家环保机构包括: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达尔问自然求知社、自然之友、中国政法大学污染受害者法律帮助中心、南京绿石、绿色汉江、陕西省红凤工程志愿者协会、绿色流域、上海健康消费采购团、天津绿色之友、安徽绿满江淮环境发展中心。
这些看似与渤海湾和漏油均无任何关联的组织,却在事件爆发的第一时间提出了道歉要求并准备代表公众提起公益诉讼。而随后,11家环保组织不间断地接受采访,发表其观点。作为11家环保组织拟提起的公益诉讼代理律师事务所-北京德和恒律师事务所的王海军律师也成为近期"出镜率"最高的公益律师。
王海军表示,"律师事务所也要承担社会责任,我们这次不是代表某一个受害方打官司,而是代表本次溢油事件非直接影响的民众发起索赔。"但同时,王海军也表示,北京德和恒律师事务所只是11家环保组织的委托代理方,并非是公益诉讼提出方。
义派律师事务所王振宇律师则对诉讼表示了担忧。在接受《公益时报》采访时王振宇表示,"从道德角度上来说,我很赞成11家NGO对两家责任单位开展公益诉讼。但从法律上来讲,目前制度不完善、诉讼条件还不够。"
王振宇认为,就算是由国家海洋局向责任企业提起了公益诉讼,最后建立了赔偿基金,公众还需要通过非常繁琐的程序去领取自己的赔偿。这样势必造成了繁琐而又冗长的权利诉求过程。王振宇更希望的是公众拿起法律武器去维护自己的权益。只要相关部门不去阻碍和制止公众行使自己的权利,公众会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
康菲:从未收到公开信
《公开信》发出10天以后,.除了香港证券交易所,11家环保机构没有接到来自两家责任公司的任何回复。
11家环保组织再次致函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美国康菲石油有限公司,要求两家企业配合他们组队的"公众考察团"的监督与核查。
7月21日,《公益时报》采访了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的企业传播及企业社会责任代表严欧女士。严欧女士表示,从媒体报道渤海湾溢油事件以来,从未收到过11家组织中任何一家或11家联名发过来的任何函件。
对此,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在接受《公益时报》采访时说,"7月4日,我的助手是用英文书写的《公开信》,在下午6点半左右时,通过电邮的方式邮寄给康菲美国总部在官方网站提供的对外联络电邮地址。同时,为了能保证对方收到邮件,助手同时还抄送了很多邮件地址,而其他地址均已收到这封邮件。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接受《公益时报》采访时表示,"从整个事件来看,康菲中国存在严重的瞒报情况。从其他媒体报道的内容中不难发现,从6月4日第一次漏油到6月17日第二次漏油这期间,康菲中国完全有充分的时间和有理由向中国公众发布漏油信息及查找出漏油原因。但是,在这方面,康菲公司没有任何动作。"
信息披漏:应同时面向公众
近日,《公益时报》在康菲中国官方网站(www.conocophillips.com.cn上发现,该公司最早在7月1日发布了第一条关于漏油的消息。消息中表示,"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及时向国家海洋局以及合作方中海油有限公司做出了汇报,所采取的措施得到了他们的积极支持。原油渗漏点早已得到有效控制,油膜回收工作也已基本完成。相关监管部门对事件的处理进行了严格监督和直接指导。"
在7月6日的第二次跟踪披露中,康菲石油表示,"经潜水员勘查,发现渗油是来自海底一天然形成的断层。"
作为康菲石油在蓬莱19-3油田的中国合作伙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也表示,康菲公司6月4日发现溢油,当天就对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进行了报告,同时开始采取措施进行堵漏和清理。
仅向其监管机关汇报信息并不够。国家海洋局新闻办公室李谋盛主任在接受《公益时报》采访时表示,"根据2006年颁布的《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康菲中国不仅需要向监管机关报告相关情况及开展了哪些措施,同时也要向公众披露信息。"
社科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钟宏武接受《公益时报》采访时说,"一家企业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要对其所在社区有信息披露的义务。比如在渤海湾这个个案中,康菲公司有义务向所在社区的养殖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披露溢油发生后的相关信息。"
国家海洋局:康菲未做到两个彻底
7月13日,国家海洋局指示康菲公司暂停B平台和C平台的生产作业,该指令已得到立即执行。康菲表示,这一停产将导致康菲公司暂时减产每天约17,000 桶原油(基于扣除权利金份额后的净产量)。根据国家海洋局的指令,这次停产将持续至渗油的风险完全排除后。
针对目前康菲公司处理油污的进展情况,李谋盛主任表示,"从目前各方披露的信息来看,这个进展并不积极。国家海洋局提出的两个彻底,康菲公司到现在还没有做到。一是彻底查清溢油发生的原因,二是彻底将溢油点堵住。"
康菲公司表示,在两次事件中他们均作出了迅速反应,并动员了大量清理设备、设施和人员,包括中海油所提供的大量资源。放置了近3,000米吸油栏和围油栏以控制油花,并动用了33艘船只(工作船、渔船和拖轮)支持清理工作。
7月19日,来自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的消息称,"在辽宁绥中东戴河浴场沿岸长约4公里岸段发现少量零星油污颗粒,另在河北京唐港浅水湾浴场西侧长约300米岸段发现零星、已风化油污颗粒。经中国海监北海区检验鉴定中心分析鉴定,两处油污均来自蓬莱19-3油田。"
李谋盛主任对此也表示,渤海湾溢油事件已导致周边约3400平方公里海域由第一类水质下降为第三、四类水质。渤海湾受影响海域已达4240平方公里。
康菲表示,将进一步调查这两起事件的具体原因,同时将继续全力以赴地、安全地来完成清理工作,并将加强油藏管理及现场作业程序,以杜绝再次渗油风险。
5、江西拦河排污获政府许可 企业董事长家产达103亿元
来源:新华网2011年07月26日 李兴文
http://finance.ifeng.com/news/industry/20110726/4312450.shtml
章源钨业[0.00 0.00% 股吧]石雷钨矿区选矿场临河而建,河道上废渣堆积如山,堵塞严重
编者按:赣州享有“世界钨都”的美誉。作为赣南钨业的第一家上市公司,章源钨业是崇义县“头号纳税大户”,纳税额接近全县财政收入四分之一。7月15日,章源钨业发布2011年半年度公告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比上年同期增长100%至130%。同时,2011年3000中国家族财富榜出炉,章源钨业董事长黄泽兰家族财富103亿。作为一家上市公司,一边发布亮丽的业绩报告,董事长也荣登财富榜,另一边却拦河排污饱受质疑。
江西章源钨业为排污截断三条河流筑坝
江西上市公司章源钨业,拦腰截断章江水系的三条河流,开凿山体改变河流走向,利用河道筑坝排放尾砂废水,对当地防汛抗洪、农田灌溉和生态安全构成直接威胁,引发部分群众质疑和不满。
据了解,章源钨业公司旗下有淘锡坑钨矿、新安子钨锡矿、石雷钨矿和天井窝钨矿等四家矿山。记者调查发现,前三家矿山都存在截取河道排放尾砂废水的现象。
记者在崇义县淘锡坑钨矿区看到,穿过矿区的密溪河被拦腰截断,在原有300多米的天然河道上,章源钨业建起了两座尾砂坝库,库内废渣堆积,乳白色的废水浑浊不堪,坝面不时有废水溢出。河岸上竖立的“保护章江源,建设新崇义”的环保标牌,与岸下坝库中的尾砂废水形成鲜明反差。
当地政府“让道”
江西水利厅有关人士说,利用河道建坝库,排放尾砂废水会造成污染。按规定,有关部门应先开展环评,经论证后水利部门才能审批。
对此,崇义县环保局局长杜书福说,淘锡坑钨矿尾砂坝库上马,审批符合规定,章源钨业当时有环评报告。但记者从赖昌洪那里得到了不同的回答。他说,这座尾砂坝库2004年上马,当时环保要求没那么严格,就没做环评,但企业将方案向环保部门打了报告,得到批复同意上马。“后来环保越来越严,2008年后我们补做了环评。”
对于为何审批企业截取河道筑坝排尾,崇义县水利部门有关负责人胡绍林称,在淘锡坑钨矿区,只有河道做坝库比较宽阔,周边找不到这样的地方。因为章源钨业委托第三方编制了废水处理方案,资料齐全,我们没有办法不批复。
董事长登财富榜 家族财富103亿
据《理财周报》报道,2011年3000中国家族财富榜出炉,其中章源钨业董事长黄泽兰荣登财富榜51位,以下为黄泽兰家族情况。
黄泽兰家族
103.77亿元 / 章源钨业
年龄:56岁 / 公司所在地江西 / 职务:董事长 / 所属行业:轻有色金属冶炼业 / 持股比例77.42% / 股东地位:实际控制人
章源钨业是集采矿、选矿、冶炼、制粉、硬质合金与钨材生产和深加工、贸易为一体的集团型民营企业。作为其第一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黄泽兰一度被称为“江西首富”。
相关新闻 江西上市公司截断三条河流筑坝排污
江西上市公司章源钨业,拦腰截断章江水系的三条河流,开凿山体改变河流走向,利用河道筑坝排放尾砂废水,对当地防汛抗洪、农田灌溉和生态安全构成直接威胁。据当地部分干部群众反映,章源钨业之所以能够截河排污,与地方政府部门的许可支持密切相关。
6、陕西安康村民水污染 城管副局长称“管不着”
来源:西安晚报2011年07月26日
http://www.chinanews.com/ny/2011/07-26/3210588.shtml
7年了,安康羊皮沟简易垃圾处理场产生的污染影响着附近千余名村民的正常生活。一位村民家中的水缸漂浮着一层绿色絮状物,他说有关部门也派人来调查了,但是——“他们不敢喝我家水缸里的水”
位于安康城郊羊皮沟的城市垃圾处理厂2013年方可建成投用,城区每天产生的大量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却被运到这里的一处露天垃圾场倾倒,长达7年之久。不仅直接污染了当地一千多名群众的水源,就连2公里外的安康火车站也能闻到垃圾恶臭。
现场调查
垃圾场有大量医疗垃圾
附近村民因污染无水可饮
盛夏时节,位于安康市区江北的车站小区居民被阵阵恶臭熏得不敢开窗透气。记者接到群众反映后,驱车赶到安康火车站时,果然能闻到一股异味。在知情群众的引领下,记者从火车站驱车赶到约2公里外的羊皮沟山梁上,一打开车门就闻到阵阵恶臭。
山梁下100多亩土地已被层层堆起的垃圾山填平,下半部分垃圾体上有大型机械轧过的痕迹,地面上散落着针管和各种各样的生活垃圾。上半部分堆积成一座高约三四十米的垃圾山,至少有数千立方米生活垃圾露天堆放。十多名拾荒者正在垃圾山上扒拉着,一位拾荒村民告诉记者,他每天可以在新运来的垃圾中分拣出2公斤针管、塑料输液瓶等医疗垃圾。
居住在露天垃圾场下游的汉滨区关庙镇新增村一组村民王某告诉记者说,环卫部门向羊皮沟倾倒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医疗垃圾已经七八年了。他家的水缸里漂浮着一层绿色絮状物。王某说,我们以前曾反映过垃圾污染问题,也有上面的干部到村里来,他们谁都不敢喝我家水缸里的水。但是时至今日,污染依旧。据了解,该村的两眼机井都因垃圾场的污染被迫废弃,自己深挖的机井抽上来的水也只能洗衣服,饮用的水只能靠到城里熟人家中去讨要或买矿泉水喝。
相关部门
新水源地是村民选的
再有污染我们就管不上了
7月22日,安康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长余洪东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羊皮沟垃圾场是2004年经汉滨区政府办公会议决定、按过渡性垃圾场建设的,其垃圾处理工艺是简易填埋,垃圾堆下连最起码的防渗膜都没有,达不到无害化处理的环保要求。后来曾在安康高新区新建了一个无害化垃圾厂,但因运行费用太高,仅仅调试运行了几十天便停用废弃了。
余洪东副局长坦言,羊皮沟垃圾场只是一个简易垃圾处理场,气味污染及对水源的污染是客观存在的。垃圾处理场2004年启用后,新增村和捍卫村先后反映人畜饮水受到污染,当时环卫局(城市管理局的前身)曾出资,让村民另行选址新建了水源井,村民自己选址的新水源地,再有污染我们就管不上了。 文/图 记者 胡毅
延伸阅读
安康属于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污染防治区域,2008年开始,当地规划申报在羊皮沟垃圾场旁新建一个无害化垃圾处理厂,新垃圾厂投资1.439亿元,占地435亩,库容量达500万立方米,日处理生活垃圾700吨。无害化垃圾处理厂从去年开始建设,预计至2013年建成投用,新垃圾处理厂将采用无害化处理,建成后准备将原垃圾场的垃圾倒至新库,方可彻底杜绝垃圾污染。
7、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防什么?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1-07-26
http://www.cenews.com.cn/xwzx/yz/yzqt/201107/t20110725_704513.html
新闻眼
近年来,有关重金属污染事件的报道不断见诸报端,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已经由国务院正式批复,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重金属污染防治指明了方向。同时,重金属污染防治也成为今年九部门环保专项行动的重点。今天的应知版为读者进一步解读关于重金属污染防治的相关知识。
重金属为何难降解?
重金属污染,指的是由重金属或其化合物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由采矿、废气排放、污水灌溉以及使用重金属制品等人为因素所致;因人类活动导致环境中的重金属含量增加,超出正常范围,并导致环境质量恶化。
不同于其他污染物的可降解特性,重金属污染物有着在环境里循环、无法降解的特点,这也就加重了其对人体的危害。自2009年至2010年间,全国共发生重大重金属污染事件达30起之多。目前,我国在重金属的开采、冶炼、加工过程中,很多重金属如铅、汞、镉、钴、砷等进入大气、水、土壤,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重金属污染物极难降解,尤其是存在于水和土壤中的重金属兼具富集性,是不可逆转的。
污染治理如何突破?
对于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成因,多数观点认为,由于以前有关矿区开采的政策体系不完善、缺乏全局统筹、开采工艺落后以及监管不力等因素,很多矿区多采用粗放开采、随意排污的方式,日积月累,方形成如今的污染境地。
针对当前的污染现状,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才能予以改善。土壤污染必须防治结合,一方面要严把入口,完善监管,杜绝污染源;另一方面就是治理,我国目前已有包括对土壤施加改良剂、控制土壤氧化——还原状况、改变耕作制度、客土深翻等防治土壤污染的具体措施。
哪些政策措施已经落实?
在国家《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正式出台之前,有些省份的重金属防治“十二五”规划也已经着手编制或通过评审。
去年10月,广东省举行重金属污染防治联席会议,讨论修改正在编制的《广东省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2010~2015年)》。该规划确定了广东省5种主要污染物、10个重点防控区、8个重点防控行业和527家重点防控企业;12月30日,《江苏省“十二五”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顺利通过评审。
一些地方已经着手整治重金属污染。山东省明确提出,严禁在敏感区域新建重金属排放项目,严把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关,建立重金属排放企业清单。安徽省也要求有关部门对涉铅等重金属企业全面开展排查和整治,典型案件要挂牌督办,依法从严从重处罚,并向社会公开曝光。
今年我国将针对儿童血铅超标事件高发态势开展专项行动,着力打击铅蓄电池行业的违法企业和违法行为。环境保护部要求各级环保部门对本辖区全部铅蓄电池生产企业进行地毯式排查,对于没有履行环评手续、没有完成“三同时”验收、污染治理能力不匹配、长期超标排放的企业一律坚决依法停产治理,绝不姑息任何环境违法行为,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防治规划的目标及任务
2011年2月,《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成为首个获批的“十二五”规划。
总量控制5种重金属:汞、铬、镉、铅和类金属砷
总体目标:即到2015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重金属污染防治体系、事故应急体系和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体系,解决一批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进一步优化重金属相关产业结构,基本遏制住突发性重金属污染事件高发态势;重点区域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比2007年减少15%,非重点区域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不超过2007年水平,重金属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重点区域:内蒙古、江苏、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陕西、甘肃、青海等14个重点省份和138个重点防护区。
涉及行业:采矿、冶炼、铅蓄电池、皮革及其制品、化学原料及其制品五大行业成为重金属污染防治的重点行业。
关注重点:
◆未来5年,中央财政将以百亿元为单位增加对重金属污染防治的投资。由于重金属污染物第一次纳入总量控制目标,其治理耗资巨大,因此监管和资金投入将成为总量控制目标实现的关键所在。
◆《规划》对于重点监控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属于“硬性指标”,要求极其严格,“重点区域”原则上不再建立涉重金属企业。重点防控汞污染的区域,原则上不再新建涉汞企业,禁止新增汞排放的同时还要削减排放量。
◆环境保护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制定重金属污染防治的考核办法,明确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责任。要求各地要把重金属污染防治成效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并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相关链接] 我国斥资595亿元治理湘江重金属污染
2011年3月,国务院批准了《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这个方案共规划项目927个,总投资595亿元,规划期限2011~2015年,展望至2020年,力求通过5~10年的时间基本解决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重大问题,成为全国重金属污染治理的典范。
《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编制工作于2009年7月正式启动,方案涉及湘江流域长沙、株洲、湘潭、衡阳、郴州、娄底、岳阳、永州8个市,明确了株洲清水塘、湘潭竹埠港、衡阳水口山、郴州三十六湾、娄底锡矿山、长沙七宝山、岳阳原桃林铅锌矿等7大重点区域,提出了民生应急保障、工业污染源控制、历史遗留污染治理3大重点任务。经过治理铅、汞、镉、铬、砷等重金属,排放总量在2008年基础上削减70%左右。
湘江是华中大省湖南的“母亲河”,全省超过4千万的人口择湘江流域而居,流域GDP占湖南全省七成。近年来,一系列“血铅”超标事件和颇受关注的“镉米”风波,都使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的话题变得格外沉重。
“十二五”湘江流域综合治理将从规划入手,进一步做好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和流域内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顶层设计”。在重金属污染治理上,坚决控制重金属污染增量,消化湘江重金属污染存量,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恢复湘江生态功能。
[健康常识] 数说重金属
0.1毫克/升 人体血中铅含量超过此值为超标。如果含量超标,就会出现头晕、肌肉关节疼、失眠、贫血、腹痛、月经不调等症状,损害神经系统。幼儿大脑受铅的损害要比成人敏感得多。一旦血铅含量超标,应该采取积极的排铅毒措施。儿童可服用排铅口服液或借助其他产品进行排铅。
100微克/升 24小时内成人尿液中砷含量警戒线。如果24小时内尿液中的砷含量大于100微克/升就能致使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紊乱,并有致癌的可能性。如果孕妇体内砷超标则可能诱发畸胎。
200毫克/千克 我国果蔬类罐头食品卫生标准中所规定锡的最高含量。超过此含量的果蔬罐装食品不宜食用,长期食用后可能出现头晕、腹泻、恶心、胸闷、呼吸急促、口干等不良症状,并且导致血清中钙含量降低,严重时还有可能引发肠胃炎。
10微克/升 人体尿液中的汞浓度正常参考值。金属汞进入脑组织达到一定的量时,就会对脑组织造成损害。进入水体的无机汞离子可转变为毒性更大的有机汞,由食物链进入人体,引起全身中毒。易受害的人群有女性,尤其是准妈妈、嗜好海鲜人士。如果急性汞中毒,会诱发肝炎和血尿。
0.007毫克/升 农业灌溉用水中镉含量如果达到0.007毫克/升,即可造成污染。镉能够干扰骨中钙,使骨骼严重软化,骨头寸断,会引起胃脏功能失调,干扰人体和生物体内锌的酶系统,导致高血压症上升。
8、彪马率先承诺2020年前淘汰有害有毒物质
来源:绿色和平2011年07月26日
http://green.news.qq.com/a/20110726/000873.htm
北京,2011年7月26日:国际运动品牌彪马做出公开承诺,会在2020年前淘汰其供应链中的所有有毒有害物质,率先响应绿色和平“无毒未来”的号召,用实际行动带动纺织业做出“无毒”改变。这是继绿色和平发布《时尚之毒-全球服装品牌的中国水污染调查》的报告之后,第一家向公众做出“去毒”承诺的品牌。
“对于彪马做出的这份有明确时间表的积极承诺,我们表示欢迎,这也是我们‘为中国江河去毒’行动到目前为止最大的一个成果,”绿色和平污染防治项目李一方说,“彪马已经成为了为‘中国江河去毒’项目的领跑者,如果耐克、阿迪达斯和李宁这三大运动品牌再不做出承诺、迎头赶上,那他们将在这场‘去毒’赛跑中,被彪马远远地甩在身后。”
绿色和平于两周前公布了调查报告《时尚之毒—全球服装品牌的中国水污染调查》。该报告指出,耐克、阿迪达斯、李宁、彪马等多家国际国内知名服装品牌在中国的两家供应商排放的工业废水中,含有能够干扰内分泌并影响生殖系统的环境激素类物质。绿色和平要求这些品牌立即承诺淘汰其在供应链中使用的有毒有害物质。
彪马的承诺结合了绿色和平此次要求对整个纺织行业进行系统性的改变的核心内容, 包括在化学品管理的预防性措施,一份明确的淘汰供应链和产品生命周期中所有有毒有害物质的时间表,淘汰所有有毒有害物质这一承诺同样适用于产生污染的生产过程,如湿法处理。彪马同时承诺,在接下来的八周内制订一份行动计划,计划中将详细阐述彪马如何履行他做出的承诺。绿色和平也会持续地关注彪马履行计划的情况。
“我们仍然在跟包括阿迪达斯、耐克和李宁在内的多个品牌进行接触,希望他们像彪马一样尽快公布一个淘汰有毒有害物质的确切时间表。如果他们尽快像彪马一样做出承诺,我相信他们仍有机会赢得这场‘去毒’竞赛,” 李一方表示。
报告发布之后,许多消费者和志愿者都加入到绿色和平的“去毒”行动中,呼吁品牌做出积极承诺和行动。上周六,全世界600多名志愿者和消费者在全世界10个国家29个城市的阿迪达斯和耐克专卖店外进行了一场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名为“无毒才够酷”的快闪行动,表达他们拒绝有毒有害物质的决心。在北京,30多名志愿者在赛特奥莱中心广场参加了这场活动。
李一方介绍说,“我们的网络接力活动也正在火热地进行中,已经有三千多个微博用户加入到行动中了。同时,来自世界各地的消费者也已经把签名递到阿迪达斯和耐克的决策者手中,呼吁他们尽快做出在供应链中淘汰所有有毒有害物质的承诺。”
附:彪马的声明全文
彪马承诺消除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
“按照彪马品牌的可持续发展政策,时尚运动品牌彪马现已认识到在工业生产中减少并最终消除有毒有害物质[1]的紧迫性。根据预防性原则[2],彪马承诺在2020年前淘汰其供应链[3]中的所有有毒有害物质,不仅包括最终产品,也包括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
彪马认识到,这一承诺代表了一个长期的愿景,它需要伴随着短期内的清晰明确的行动。为了达到执行的透明度,彪马将会把实施的进程通过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进行公布。
在做出承诺的八周内,我们将会制订出一个详细的行动计划。"
[1] 所有的有毒有害物质包含:具有持久性、生物蓄积性和毒性的物质(PBT),非常持久、非常生物蓄积的物质(vPvB),具有致癌性、致畸性和生殖毒性的物质(CMR)和内分泌干扰物(ED)。这需要建立起相应的有毒有害物质清单,理想状态下这份清单应与其他行业共同制订,并定期回顾更新。
[2] 这意味着提前采用预防性行动,而不是等待科学结论证明物质和危害间的关系再采取措施。这是考虑到某些有毒有害物质无法被我们的环境所消解。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采用预防性原则,以免该物质造成严重的和不可逆的危害,即便在缺少确凿的科学证据的情况下。
[3] 这意味着这一承诺适用于整个公司,包括彪马旗下的所有自有品牌和授权品牌的供应商或者工厂,也包含这些工厂的下级供应商。作为第一步,在18个月内,这一承诺将落实在彪马所有的一级供应商,通过这一步,彪马计划通过一级供应商来将这一承诺落实到包含湿法处理过程的二级供应商。
9、中国水危机逼水价上涨
来源:中国水网2011-07-26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1/07/1151311642260_1.shtml
7月6日,半月谈发表文章《水危机逼近红线,转型逼近底线》;8日,新中国有史以来规格最高的中央水利会议召开,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要求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10日,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水资源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中心在京成立。22日上午,北京市政协第十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25次会议通过“关于加强首都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建议案”,限制市内瓶装水、饮料、啤酒等水制品产业的发展。我国的水资源危机正引发更多的关注及应对措施。
中国水危机,日益严峻。关注与解决水危机,刻不容缓。据报道,我国人口占全球23%,水资源总量却仅占全球的6%,人均水资源量只有世界平均值的1/4,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统计的153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在第121位,并且还被列为了世界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每个公民平均只能消费世界平均用水量的1/4。中国水利部部长陈雷在中国水利杂志专家委员会会议暨加快水利改革发展高层研讨会上介绍,目前,正常年份全国年缺水量500多亿立方米,近2/3城市不同程度存在缺水。
而近年以及近期来中国的旱灾再一次将这个问题突出暴露在公众面前。
2009年全国有15个省(区、市)的89座城市出现不同程度供水短缺,影响人口1670万人;2010年,全国大部分地区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干旱灾害,特别是西南部分地区发生了史上最严重春旱,华北和西北东部等地发生了比较严重的夏伏旱;2011年,湘、鄂、皖、鲁、豫等省出现特大旱情旱灾。长江中下游旱情尤其严重。
相比以色列缺水,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但农业每年为其国民经济带来十多亿美元的纯利润,中国华北大部分地区年降水400毫米以上,比以色列条件优越得多,却经常发生旱灾。专家分析,在天灾之外,中国发生旱灾的另一关键原因在于灾祸,包括农业用水和个人生活用水等,浪费水情况异常严重,与旱灾灾情同样惊人。如农民种水稻,大水漫灌,生产1斤米要用掉1吨水。而一个节水研究者周知的数据是:一个关不紧的水龙头一个月流掉1至6立方米水,一个漏水的马桶一个月流掉3至25立方米的水。而据媒体报道,仅北京一年洗车的用水量就相当于一个多昆明湖或6个北海。浪费种种,让人心痛!
专家认为,旱情的严重性应引起我们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水资源使用模式的反思。面对频频告急的全国用水形势,节水行动对建设节约型社会来说,绝对是不可或缺的。
《财经》杂志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认为,水价是推动节水的杠杆。
世界银行曾发布了一份《解决中国水稀缺:关于水资源管理若干问题的建议》研究报告,建议采取适当步骤推行水交易,提高水价,使之完全反映水的稀缺价值。世界银行建议一国居民用水开支应占其可支配收入的3%至4%,而中国目前的水平不足2%。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水利水电专家钱正英女士认为,长期以来的水价构成不合理和水价偏低,导致水资源稀缺程度和水环境治理成本没有得到充分显现。“水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决定了水价必须适度上调。要把节水的成本在水价中表现出来。”
《华夏时报》总编辑水皮认为,水价的上调肯定有助于培养大家的节水意识的,尤其在夏天,夏天大家用水量比较大,用量大的过程当中,这种节约用水的意识就相对淡薄。如果通过经济的手段,能够提醒大家有一种约束。
沈高明认为,价格是一个最关键的因素。提高水价不仅对节约用水有很大的作用。从资源的角度来讲,代表它的稀缺性是价格水平,当这个资源的价格高到一定水平时,其他替代的资源可能会产生,一些新的技术可能会使用。如果说,水价高到一定的水平,人们首先在一些不是很必要用水的地方找到一些替代资源,比如浇草的话可以用重水,洗车可以重水,这样将不仅仅是简单的节水,而且必将促进循环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10、王洪臣:须把水环境规划当作长期目标
来源:中国建设报2011/7/26/ 成杨
http://info.water.hc360.com/2011/07/260832298840.shtml
近日,在北京召开的某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王洪臣对于城市水环境的相关问题发表了主题演讲,勾画出我国城市水环境建设的技术路线图。
王洪臣表示,城市水环境是受人类影响最大、对人类最重要的水环境,但纵观我国水环境现状不难发现,太湖、滇池、巢湖、东湖、玄武湖、大明湖等诸多知名水体目前的水质都是徘徊在四类、劣五类等低级别上,北京、上海、武汉、广州等各大城市的水环境都不容乐观。
城市水环境规划的四大疑问在当下城市水环境整体不容乐观的情况下,王洪臣提出了城市水环境规划方面的一些问题。
目前大部分城市的水功能区划为:上游水环境为Ⅲ类水质,中心区水环境为Ⅳ类水质,下游水环境为Ⅴ类水质,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Ⅳ类是轻度污染,Ⅴ类为中度污染。在高密度人群的居住区,难道水环境质量就定位为轻度污染或中度污染吗?
景观娱乐用水是城市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体接触的景观娱乐用水区要求为Ⅱ类,不与人体接触的景观娱乐用水区要求Ⅳ类,一般景观用水区要求Ⅴ类。那么依此来看,以Ⅳ类或Ⅴ类为目标规划就意味着在高密度人群的居住区,人水无法随意接触,“人水和谐”更无从谈起。
按照《水功能区管理办法》(2003),经批准的水功能区划是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依据,水功能区划经批准后不得擅自变更。而面对一系列水环境功能区的水质达标率考核,各城市纷纷降低了区划水质目标以便提高可达性,使城市水环境治理变成了本届政府的短期行为。这就不免产生疑问,城市水环境的功能区划是长期目标还是短期目标?
基于上述,王洪臣认为,城市水环境离高密度人群最近,是最重要的水环境,规划功能应满足人的“亲水需求”,实现“人水和谐”。美国将长期的水质目标定位为“满足鱼、贝壳类和野生生物的保护与繁殖,水上水内的娱乐活动”,即“可渔猎、可游泳”。阶段指定用途有:公共供水;鱼、贝壳类和野生生物的保护与繁殖;水上水内的娱乐活动;农业;工业;航运。“我国如何制定长期水质目标值得深入探讨,是不是要考虑把Ⅲ类水作为长期的奋斗目标?”王洪臣说。
构建健康城市水环境的三大要素
针对上述疑问,王洪臣指出了构建健康的城市水环境路线图的三个关键性要素:
在流域水资源平衡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城市水环境的尺度。在缺水地区,可利用再生水、雨水、海水等非传统水资源增大尺度。
在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城市水环境的水质目标。具体设定城市污染物的去除率,总量控制要进一步向深度发展,核算总的污染物,这也是构建健康城市水环境的根本要素。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强化水生态系统的建设,如水景观、生物多样性、河滨带湖滨带、水动力与复氧设施等。
11、中国水困境:水价偏低导致浪费 多地水质遭污染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2011年07月25日 郭芳
http://www.ceweekly.cn/html/Article/2011072553690218275.html
原题:水困
刘根生是甘肃省会宁县的一位农民,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了首都北京,住在一个宾馆里边。
然而,来到京城的当天晚上,他几乎一夜未眠。因为隔壁房间的客人洗浴、上厕所时,水龙头、淋浴喷头、抽水马桶的水哗哗地流。躺在床上的刘根生,听见哗哗的水流声,心疼得整夜睡不着觉。
“声音一响,心就咯噔一下,揪心得慌,躺不住,坐起来,也坐不住,一整夜来回走。太浪费了!怎么可以这样浪费呢?”刘根生从未想象过可以这样用水,在他的家乡,人们每天早上从水窖里打出半桶水,先洗菜,菜洗完后,把水澄清倒出来洗脸,洗完脸后再用它擦桌子,擦完桌子后,再拿来拌饲料喂猪。
刘根生不敢拧开宾馆的水龙头,怕那水就这样哗哗地往外流。他问宾馆服务生要脸盆,想接水洗漱,服务生很诧异地告诉他,没有脸盆。
刘根生的家乡甘肃省会宁县,是中国最干旱贫困的县之一,年均降水量340毫米,年蒸发量却有1800毫米,有“会宁水似金”之说。
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甘肃属于中国缺水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在过去的20多年里,王浩几乎跑遍了中国所有的河流湖泊和干旱地区,寻求中国水资源困局的解决方案。
短缺
院士推广“转圈洗澡”可省一半水
王浩,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所长。他的主攻方向是水资源管理和配置。7月中旬,他身着一身西装,配了一双凉鞋,出现在了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的现场接受采访。
因为严重的腰疾,做过手术,不能弯腰系鞋带,因此,他大多数场合都是穿着凉鞋。接受采访的前两天,也是穿着这双凉鞋,他刚从4824米海拔的三江源头下来,那里的温度低至1℃~5℃,同行的人中没有穿凉鞋的。
他穿着凉鞋走过了很多的河流湖泊和干旱地区。
1996年,在西部大开发前夕,王浩因为要做西北地区面向生态水资源合理配置的项目,去了另一个严重缺水的省份宁夏做调研。在宁夏的中部高原上,有一个十分缺水的地方,叫“喊叫水乡”。“十年九旱”是人们对这片贫瘠土地的描述。
“这个地方缺水到什么程度呢?老百姓靠着下雨天,将雨储存到水窖里,平时就吃水窖里的水,但水窖的水不够用,政府就派水车来送水。麻雀是最怕人的,结果麻雀和人争着去喝水车上的水。”王浩说,因为方圆一二百里都没有水源,麻雀找不到喝水的地方,渴得连人也顾不上怕了。
这是一个相当困难的地方。
上世纪末,这个地方的人均收入大约每年1000块钱,可是一车水拉到地头,要值80块钱,占去了年收入的12.5%。
“一年的收入才1000块钱,这80块钱的一车水,多珍贵。老百姓根本舍不得用,只用来喝和做饭。”
在这些地方,洗澡自然是一件极其奢侈的事情。最极端的情形是:一辈子只洗三次澡,出生的时候、结婚的时候,还有去世的时候。
作为一个对中国水资源困境有着深刻了解的学者,在王浩看来,畅快淋漓地淋浴也是一件“有点太奢侈”的事情。
他“发明”了一种转着圈洗澡的办法。“站在淋浴喷头下转着圈洗,利用地球重力,不要让水老冲一个地方,而是均匀地,一边转圈,一边洗,这样洗能节约一半的水。”
其实城市里也很缺水。中国有600多个城市,其中400多个城市缺水,110个城市严重缺水。
北京也是缺水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人均水资源量已降至120立方米,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水资源短缺警戒线——1700立方米。
“北京的水资源紧缺程度已经超乎想象。目前的北京用水主要靠过度开采地下水勉强维持,同时迫切地等待着南水北调2014年中线通水到北京。”王浩说,北京已经做了非常的大努力,用水效率超过了美国的全国水平,这在中国是不多见的。
南方的另一个城市,深圳也非常缺水。
深圳的用水源自东江流域,整个东江流域担负着6个城市的供水和发电任务,从上游河源市开始,下边是惠州市,紧接着是深圳,再下边是香港,然后是东莞,最后是广州。这6个城市为了高效用水,减少纠纷,对东江流域进行了分水,把东江流域的水资源总量拿出一部分来给生态用,剩下的部分为6个城市的国民经济用水。分水方案最终获广东省政府批准。
但该方案中,深圳由于人口增加较快,人均水资源量相对较少,用水很紧张。王浩估算,深圳人均用水量也在200立方米以下。
中国属于世界上的贫水国家之一,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而且分布很不平衡:长江、珠江、东南和西南诸河流域,GDP和人口约占全国的一半,但是水资源占了84%;北方的海河、黄河、淮河、辽河、松花江及西北诸河流域,耕地面积占了全国65%,同时又是粮食的主产区,是农业的主要灌溉区,水资源却只占全国的16%。 尤其是黄河、淮河和海河3个流域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15%,耕地、人口和 GDP分别占全国的1/3,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7%,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由于高强度的人类活动,用水量激增,黄河、淮河、海河、辽河都曾有不同程度的断流。“最严重的断流发生在1997年,黄河干流断流了226天,整个河口断流里程接近800公里。”如今,黄河的平均径流量已经从过去的580亿立方米降到了535亿立方米,并且有持续下降的趋势。
海河的状况更为堪忧。
“海河流域无河不干,有水皆污。从丹江口水库到北京这1260公里,要横跨220多条河,当你走到别的流域,河里都还有水,一进入海河流域,河都是干的,缺水缺得很厉害。”这是王浩感到最痛心的一个流域,先天水资源分布就不足,流域人口多,工业发展快,城市化又快,经济社会用水最终挤占了生态用水。
王浩认为,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强化水资源需求管理,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提高水的利用效益和效率;其次,辅助多水源的利用,“作为辅助手段,跨流域调水也是可以考虑的”。
浪费
中国工业用水成本仅占0.6%
于是,王浩所到之处便呼吁提高水价。“老喊水价要调整,于是就变成了‘不受欢迎的人’了。”在他看来,把水管理好,最核心的即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水价不高,节水就没有动力。
他认为,中国的水价格严重偏低。这使得中国面临的水资源最大挑战是,无序用水、低效用水。
“一瓶矿泉水的价格能买几百方的黄河水,农民自然没有节水的动力。”中国的农业灌溉方式多采取大水漫灌而且是超量重复灌溉,这种方式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产量也并不因此而增长。
在发达国家,水费支出一般占到家庭支出的2.5%~3%,工业中,水的成本占制成品总成本的3%左右。但在中国,这个比例分别为0.5%和0.6%。
2006年,王浩曾为北京做了一个提高水价的价格模型,“以北京2006年的人均收入水平,现在的5.07元每立方米涨到11.42元每立方米,对物价的影响仅有0.6%。”当然,政府也要充分照顾到弱势群体。
但事实上,地方在取水许可、水资源论证方面,很多时候仍然是失之宽松,“禁不住一些用水大户企业的反复劝说,最后的结果是搞水资源论证的人,手一宽,便会造成国民经济用水对生态用水的挤占”。
目前全国的用水总量是5960亿立方米。“但真正一手监测的数据也就20%,大部分是统计填表,不太准确。”王浩说。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国监测体系的主要监测对象是自然水循环如防洪、航运、发电、洪水干旱等方面,而对社会水循环如供水、用水、耗水、排水的监测相当薄弱。
根据王浩透露,“现在水利部和财政部也都达成了一致,今后三年水资源费将大力加强水资源监测管理体系。”在未来的三年时间里,要迅速地把20%监测量提高到80%以上,“把大的用水户和排水户全部监测起来,以后逐步完善,增到95%以上。要对80%以上的用水情况、耗水情况、排水情况进行监测,这样管理才有抓手。”
污染
企业接到超标排放罚单像过年
导致水贫困的另一个杀手:污染。
根据王浩给出的数据:全国几千个水功能区水质的达标率是56%,还有44%不达标。“在广大的东部地区,水质基本都没有达标,特别严重的一个是太湖流域,一个是海河流域。”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国家的排放标准订立得并不科学。
如今适用的排污标准源自上世纪70年代西欧、北美和日本的排放标准,“但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中国国情,国外地广人稀,100公里长的河道,也就三五家工厂,但中国100公里的河边上,上千家工厂。”王浩说,在珠三角、长三角,100公里的河道,甚至不止上千家工厂,非常密集。“欧美三五家工厂依照这个标准排放,这条河水是清的,但到中国来,这条河的水就不堪重负了。”
他认为,污水排放的标准必须与江湖水体纳污能力挂钩。大体的程序是:河流先确定水功能,根据服务功能定水质等级,根据水质等级定入河排污量,根据入河排污量,定允许陆上进入河里的污染负荷量,然后把应削减的污染负荷量分解到各个生产单位,把指标分解下去,这样从水域反推到陆域的标准才是和谐的。
导致污染恶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守法的成本太高,而违法成本又太低。
在发达的东部沿海城市,王浩发现,“一些企业,一接到环保局的超标排污收费罚单后,企业上下一片欢腾,跟过年似的。为什么?因为企业若要达标排放,要多花十倍的钱,不达标排放,交一点罚款就够了。”
制度的不合理,变相地鼓励了企业的污染行为。最后的污水处理环节,问题同样突出。
“污水处理厂应该要完成两级处理工艺,但一些地方的污水处理厂为了节省运行费,进来的污水,只经一级处理(物理处理)就出去了,生化处理就不搞了。”更严重的情况是,污水处理厂干脆停工不运行,到检查的时候才开启。
这是中国水贫困的全部现实。
“过去,水是农业的命脉。现在看来,水不仅是农业的命脉,而且是国民经济的命脉。”
在此背景下,7月8日,中国召开了历史以来最高规格的治水会议。而今年年初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了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定下了三条红线:总量控制的红线、效率控制的红线以及污染控制的红线。
无论如何,“水资源一定要进行全流域管理,因为水是按流域来流动的,要管理它,就得按照大自然的规律。但在中国的体制下,很多事权都属于区域管理。区域管理要服从流域管理。”
而王浩最大的担忧仍然是区域的管理不服从流域的管理。
12、我国石化事故频发 行业超速扩张现隐忧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2011年07月25日张谚伟
http://news.sina.com.cn/c/sd/2011-07-26/092222877882.shtml
7月12日,继渤海溢油、惠州炼厂起火后,中海油再度传来坏消息:当日凌晨1:30,公司旗下绥中36-1油田中心平台中控系统发生设备故障,全油田生产关断,原油泄漏形成1平方公里左右的油污带。
中石油亦未幸免。2010年大连“7•16”爆炸漏油的调查报告尚未披露,周年之际的中石油大连石化再发火灾。
石油石化领域的安全事故接踵而来,像魔咒一般,警示了行业的高危性:石油化工产业近年来的迅速扩张,安全和管理上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中国已大踏步跨入了重化工时代。2008年金融危机后,随着进一步的投资拉动,重化工项目布局再次提速。这种超常规增长,必然对安全环保等管理工作造成极大挑战。如何防范和治理灾难,是当下必须面对的课题。
重化工行业的安全生产,有四大基石不可或缺:一是细密的内控制度;二是严格的政府监管;三是高昂的犯错成本;四是透明的披露制度。
四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来自国资委的资料显示,“十一五”期间,央企安全投入年均超过400亿元,诸多企业的安全投入远高于国家或行业标准。但从事故频发的结果来看,安全投入大多是添置新的硬件措施,在内部流程、管理上还有较大的改观空间。在监管方面,央企及博弈能力强大,地方监管乏力,于是行政监管存在失效现象。
公众担心,当内控、监管、惩罚和披露四大基石如果都处于失效状态时,石油化工灾难能否遏制?
2010年大连“7•16”爆炸漏油的调查报告尚未披露,周年之际的中石油大连石化再发火灾。看似“巧合”的两次事故背后,有着怎样的运行逻辑
“7•16”重来
太过巧合。时隔整一年,中石油大连石化公司再发火灾。
7月16日14时25分,中石油大连石化公司常减压蒸馏装置因换热器泄漏引发火灾,大火燃烧了近6小时,火灾导致约15米高的常减压蒸馏装置大部分报废。
一年前的同一天,中石油大连石化管辖的大连新港油罐区发生爆炸,部分原油泄漏流入附近海域,至少50平方公里的海域受到污染,直接损失达5亿元以上。
2010年的“7.16”火灾官方尚未追责,中石油已经将其定性为“承包商事故”;2011年的“7.16”火灾原因尚在调查之中,责任将会是谁?
火灾起因
火灾发生在刚刚检修了半个月的中石油大连石化生产新区1000万吨/年常减压蒸馏装置上。
该常减压蒸馏装置是一座4层、高约15米的建筑,一层是泵房,四层是空气冷却器,二、三层是换热器。
参与调查的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引发火灾的是其三层的换热器。“散热器的法兰可能漏油了,在两次不大的闪爆后就着了。”
在场的工人听到了这两声沉闷的闪爆。闪爆威力虽然不大,但一方面撕裂了散热器中密封的油管,另一方面提供了引燃油品的火星。
7月16日14时25分,油管中的油源源不断沿着三层向下倾泻,火势迅速从三层向下蔓延,搭建整体建筑的钢筋和钢板在高温下没挺多久,“就像面条和面片一样软塌了”。
庆幸的是,虽然换热器的直径粗达1.7米,但内中的油管大都比较纤细,在关闭了输油阀门后,油管中残留的油品并不多,火势对厂区内其他装置和油品未造成太大威胁。
7月16日19时57分,明火基本被扑灭。当晚23时,中石油副总经理沈殿成赶赴事发现场,事故领导小组由此成立,其中当即的两项重点工作是:当晚组织清洗清扫厂区内的油污和消防泡沫;严防对海洋和空气造成污染。
7月17日,中石油官网宣布,“截至16日21时,中石油大连石化公司常减压蒸馏装置换热器泄漏着火事故已进入现场清理阶段”。
和此前的同类事故处理一直保持着沉默相比,此次大火扑灭后,中石油在第一时间对外表态,“监测表明,未对周边海域和大气环境造成污染,未发生次生事故”。
“闻闻这个气味,谁敢说一定就没污染?”7月17日凌晨4:30,正在中石油大连石化宾馆附近监测空气污染的大连市环保局人士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具体的污染数值,需要利用仪器设备进一步精确。
而次生事故也接踵而至。火灾发生的次日,大连石化员工张峥在清理火灾现场时从高处跌落身亡。
谁之责?
这是一次始料未及的火灾:半个月前,整个生产新区刚刚完成全面检修,常减压蒸馏装置也在停工检修之列。
“5月份,大连石化召开2011年生产新区装置停检动员大会,整个生产新区都停工检修。”前述大连石化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大连石化生产新区自2008年至今已经运行3年。按照相关技术标准,1000万吨/年常减压蒸馏加工年开工时数8400小时,运行周期为3年一修。
2011年5月20日,大连石化生产新区全面停工,检修范围包括8套联合装置、16个单体装置、1007个检修项目和43个技术改进项目。按照大连石化的说法,此次检修“在大连石化尚述首次,在国内也尚无先例”。
7月5日,历时一个多月的检修宣告结束,大连石化生产新区重新开工,10多天后,火灾发生了。
“导致火灾的不外乎三方面,检修问题、操作问题和设备问题。”参与事故调查的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前两者很可能被排除。首先,检修之后要有验收环节,既然已经恢复生产了,说明检修没有问题;其次,操作方面未发现违规,而且操作部门此前已经按照流程操作了三年,上岗的也都是老员工。
按照这一逻辑,设备问题可能将被列为主要原因。《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获得的材料显示,除了换热器与中石油无直接关系外,其余责任方均系中石油“直系亲属”。
其中,本次蒸馏装置的检修工程由中石油大庆石化建设公司承担,具体工作由该公司旗下安装二、五、六三家分公司承担;工程的监理验收工作由中石油大连石化旗下七星监理公司承担;检修后具体生产操作仍由中石油大连石化生产新区负责。
多位参与调查的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事故现场已经很难拿到确凿的证据——高温之下,换热器等设备基本上已经烧化了。
按照中石油的官方表态,自7月17日起,中石油“正全力配合地方政府做好事故分析调查工作”。
具体调查工作由中石油大连石化展开。据悉,此次调查最初责成大连市安监局进行,“这么专业的问题安监局怎么能调查出来?安监局已经委托大连石化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报安监局。”
“火灾责任也是一次内部博弈、权衡利益的过程,谁也不愿意将责任揽到自己身上。”前述人士认为,在今后更大利益的驱使下,换热器供应商也许愿意担负起事故的责任。
按照中石油大庆石化建设公司的施工组织设计,本次检修涉及换热器131台,其中检修换热器108台,安装更换换热器23台。
2010年的“7•16”爆炸,虽然官方调查一直没有出炉,但中石油已将其定性为“承包商事故”;2010年初,中石油位于陕西省华县的地下输油管道发生泄漏,导致黄河沿岸多地暂停饮用黄河水,中石油的调查结果是“事故原因为第三方施工破坏所致”,中石油负次要责任。
调查冲击波
接近中石油高层的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虽然火灾本身并未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污染,但中石油高层对此次火灾极为恼火,“因为它发生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上”。
首先,连续两年在同一时间、同一城市发生火灾,中石油这艘最大央企的安全运营能力被质疑;
其次,2010年的火灾调查至今悬而未决。时值去年“7•16”大连火灾一周年,再次发生火灾,外界的目光和舆论无疑会再度升温。
正是基于此,中石油高层格外重视。
7月16日23点,中石油副总经理沈殿成赶赴事故现场,宣布成立由中石油总经理蒋洁敏任组长、沈殿成任副组长的事故领导小组,亲自领导指挥大连的后续处理工作。
7月16日当晚,除了总经理蒋凡,大连石化高层几乎全部住进临近火灾厂区的石化宾馆现场办公。虽然明火已经扑灭,并且发出“无污染”的通报,但包括生产处、安环处、经理办等部门仍旧坚守石化宾馆。当天的石化宾馆谢绝对外,实际上已没有对外的床位,大连石化高管团队将整个石化宾馆住得满满当当,匆忙赶来的大庆石化人员只能住进市区的宾馆。
7月17日上午10时30分,沈殿成在事故现场召开办公会,宣布了查清事故原因、清理现场油污、避免环境污染、尽快恢复生产、杜绝次生事故等6点要求。
“一波还未平息、一波又来侵袭。”一位国家安监总局的官员如此评价中石油连续两年发生的“7•16”事故。尽管今年的“7•16”火灾并不特别重大,但其对去年“7•16”调查报告的面世将起到助推作用。
此前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国家安监总局的内部人士透露该局已将2010年“7•16”事故的调查报告上报。
在这位官员看来,今年“7•16”的调查一旦出炉,招致的将是连锁反应:“且不说谁是责任方,你想今年刚发生的事故报告都出来了,去年已经发生一年的报告为什么不公布?”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在采访时获悉,中石油准备处理一批与事故存在关联的官员,这一说法已经在大连石化内部酝酿。
“接二连三的出事,起码暴露出你的管理存在问题,再不给民众交代似乎说不过去了。”前述官员表示。
2010年“7•16”事故回顾
2010年7月16日,中石油大连石化管辖范围内的新港油罐区发生爆炸和原油泄漏事故。
当日下午3点30分,利比亚籍油轮“宇宙宝石”号开始向由大连石化管理的国际储运公司罐区卸油。由于“宇宙宝石”号油轮运送的是来自委内瑞拉的30万吨超重油,属高含硫原油,含硫量达4%。因该品种原油硫、酸含量及粘度相对较高,卸载原油时需要大量添加脱硫剂。
现场配合卸油注入脱硫剂的是上海祥诚公司,指导上海祥诚工作的则是天津辉盛达公司。
7月16日13时,油轮暂停卸油并告知“有关部门”,但因“管理混乱,信息不畅”,注入含有强氧化剂的脱硫剂的作业仍在继续;当日18时8分,靠近注入脱硫剂注入部位的输油管道爆炸。
事后官方数据显示,至少1500吨原油流入海洋,超过50平方公里的海域受到污染,直接损失在5亿元以上。
2010年7月23日,国家安监总局发布通报,通报确认的事故责任包括:事故单位对加入的原油脱硫剂的安全可靠性没有进行科学论证;原油脱硫剂的加入方法没有正规设计,没有制定安全作业规程;原油接卸过程中安全管理存在漏洞,事故单位对承包商现场作业疏于管理,现场监护不力。
在2010年8月的中石油安全环保工作会议上,中石油副总经理廖永远表示,“7•16”爆炸事故“属于承包商事故”。
2010年10月24日,中石油辽河油田的工作人员在拆除“7•16”火灾中受损的103号罐时,再次引发火灾。
“7•16”爆炸发生后,国务院组成事故调查小组。最终,负责现场作业的上海祥诚公司现5名员工被警方拘留,后两人被取保候审,另3人至今仍然在押。
13、惠炼“烤”验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2011年07月26日 王康鹏 郭璐
http://news.sina.com.cn/c/sd/2011-07-26/092222877882_3.shtml
惠州炼化为中海油第一个大型炼化项目,一年内两发火灾,对中海油实现了“上岸”梦想后的抱负,无疑是一次较大打击
7 月11日凌晨4点半,家住惠州岩背村的小饭馆老板李亮被一阵阵“轰隆隆”的巨响震醒。
两三公里外的方向,红彤彤一片。摸索着起床出门的李亮目瞪口呆:“那火苗很高,天都给烧着了一样。我一猜就是中海油的厂子着火了。”
瞬间,“炼油厂要爆炸”的传言四起。村民们几乎都爬了起来,许多人只还穿着裤头背心,就拎着值钱的家当,开始四散而逃。平素夜间几乎没有汽车的石化大道,一时间车满为患、拥挤不堪。
6个小时后,7月11日上午10时30分,惠州市人民政府、大亚湾区管委会召开新闻发布,正式对外通报: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下称“中海油”)惠州炼油分公司(下称“惠炼”)发生爆炸起火事故,暂无人员伤亡。
这是渤海溢油事故后,中海油一个多月内发生的第二起严重安全事故,同时也是惠炼在一年内发生的第二起火灾事故。
惠炼为中海油第一个大型炼化项目,由此中海油实现了其“上岸”的梦想。但接连出现安全事故,对实现了“上岸”梦想后的抱负,无疑是一次较大打击。
大火惊魂
“现场操作记录显示,事故发生得非常突然。留给我们的反应时间很短,火一下子就起来了,非常难应对。”惠炼党委书记刁国涛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记录显示,比较准确的起火时间是在7月11日凌晨4点10分左右,起火点为惠炼芳烃联合装置的重整生成油塔底泵机械密封件。起火几分钟后,浓烟四起,火苗腾空而起100多米高。
“火势非常吓人,噼噼啪啪直响,偶尔还有非常大的爆炸声。” 李亮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他的一位老乡在惠炼做保安,那天当班刚好在场。据该保安讲述,中海油自己的消防车10多分钟就来到现场,但火势太大压不住,惠州、深圳、东莞、广州的消防车后续驰援,加起来有60余辆。
起火的芳烃联合装置内,储藏有大量易燃易爆物质。该装置连接有7个1000吨的二甲苯来料罐,在其附近是储量3万立方米的储罐区和80万立方米的原料罐区。如果火势蔓延扩大,后果不堪设想。由于害怕强行灭火引发不良后果,消防人员一直在喷水降温。
“起火之后,惠炼立即启动了应急响应,同时启动溢油应急响应,应急指挥领导小组赶赴现场指挥。现场操作人员及时切断了进料,启动工艺联锁,与其他区域进行有效隔离,全厂外排系统全部关闭,其他生产单元降量生产。”中海油在情况通报中称。
当日10时20分左右,火灾现场发生了第一次剧烈爆炸,所幸无人员伤亡发生。
7月11日中午,起火现场的烟雾基本消失,消防人员继续降温监护。一直到当天下午17时30分,消防冷却水才停用,应急响应结束。除现场保留监护用消防车外,其他消防车辆开始有序撤离,灭火行动宣告结束。
事故原因不明
惠炼所在的大亚湾石油化学工业区,位于广东省惠州市南部,南临南海大亚湾,规划总面积27.8平方公里。与炼厂一墙之隔,是中海油与壳牌合资的乙烯加工厂,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
同处于大亚湾地区,还有另外一个重大项目——大亚湾核电站。这是中国建成的第二座核电站,也是首座使用国外技术和资金建设的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与大亚湾石化区,两者直线距离约20公里。如果惠炼爆炸引起连锁反应,后果无法预计。
惠炼起火爆炸事故原因何在?
根据中海油目前已经公布的信息,起火是因为惠炼芳烃联合装置的重整生成油塔底泵机械密封发生泄漏所致。但为什么会泄漏,中海油没有公布更进一步的信息。
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中海油总公司7月14日已经派出了事故调查组进驻惠炼展开调查。
“调查还在进行中,还没有最终的结果出来。事故原因比较复杂,需要一段时间出结果。事故损失情况也在统计中,目前起火的这套装置已经关闭抢修,其他装置也降低了生产负荷,总的损失比较大。”中海油总公司内部人士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透露。
“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没有造成环境污染。”7月11日中午,惠炼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但有消息说,救火时产生了大量的消防污水,在初期转入了炼厂内部修建的溢油应急池,同时部分污水也重复利用给起火点降温。
炼化短板
惠炼是中海油独资兴建的首个大型炼厂,以集中加工渤海油田所产的高含酸重质原油为主,加工规模达1200万吨/年,是目前中国单系列最大的炼油厂。2009年6月19日,项目全面建成投产。
作为中海油步入下游产业的第一个大型炼化项目,惠炼寄托着其多年来由海洋走向陆地的梦想。据惠炼总工程师吴青介绍,惠炼已经规划了二期、三期的扩产计划,到2015年炼油能力将达到2200万吨,2020年将进一步增长至4000万吨规模。
以建设工艺和生产技术看,惠炼各项指标均居于行业前列。据惠炼人士介绍,该炼厂的有8套装置达到世界级规模,11套装置采用了国内外先进的专利技术。
2010年11月,惠炼还一举夺得了第24届IPMA国际项目管理大会颁布的国际卓越项目管理最高奖——特大型项目类金奖。
这个奖被称作国际项目管理的“奥斯卡奖”,中海油是全世界首次由炼油项目得奖。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到,除了本次事故外,2010年7月24日惠炼也曾发生过火灾,大火燃烧了一个多小时,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0万元左右。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院长刘铁民认为:“安全事故是离散随机小概率事件,如果在一个稍长时间段内发生频率很高,就说明安全管理的水平出现问题。事故频发背后,暴露的是管理风险过大,事前的风险控制不到位。”
有分析人士指出,长于海上油气开发的中海油,炼油领域一直是其短板。由于此前并没有炼油项目的建设、管理历史,上马惠炼所需的人才,从经理到骨干员工,基本都是从中石油、中石化挖过来的。
“炼油是中海油进入的新领域、新行业,驾驭能力确实有些跟不上,很多东西都需要摸索。事故发生后,我们在认真查找原因,是设计不科学,建设质量不行,还是管理中有缺陷?事故教训我们,我们必须学得更聪明一些。”惠炼高层人士告诉记者说。
14、“头号纳税大户”就能拦河排污?
来源:新民晚报2011年07月26日 杨国栋
http://views.ce.cn/view/ent/201107/26/t20110726_22563707.shtml
据新华社报道,江西上市公司章源钨业,拦腰截断章江水系的三条河流,开凿山体改变河流走向,利用河道筑坝排放尾砂废水,对当地防汛抗洪、农田灌溉和生态安全构成直接威胁。当地部分干部群众反映,章源钨业之所以能够截河排污,与地方政府部门的许可支持密切相关。
章源钨业是江西省崇义县的“头号纳税大户”,纳税额接近全县财政收入四分之一,在排污时也“出手不凡”。别的企业排污多是偷偷摸摸,生怕被人发现,可章源钨业居然能截取三条河道筑坝排放尾砂废水,不仅明目张胆,而且毫无顾忌。
企业敢这么做,还不是因为有当地政府部门的默许与纵容。淘锡坑钨矿尾砂坝库2004年上马,环保部门并没有做环评,接到企业提交的废水处理方案后即批复同意上马。虽然2008年补做了环评,但尾砂坝库已建好是既成事实,4年后才补的环评会否决截河排污方案吗?恐怕只会千方百计掩盖企业违规排污的事实,给其排污行为披上一层合法的外衣。江西省水利厅有关人士明确表示,根据国家河道管理条例,企业截河筑坝,改变流向,是不允许的,地方政府不能审批。但面对“头号纳税大户”,崇义县环保局会说不吗?县市环保部门不管,省环保部门为什么也没有干预?
章源钨业的排污行为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理应查处。失职渎职的相关政府部门,同样要追究责任。国内的环境污染之所以严重,执法不力是重要原因。一些污染企业是纳税大户,地方政府为了保GDP和财政收入,往往会对这些企业网开一面。而在上级的压力下,环保部门也无法实行有效监管。政府部门执行环保法规不力,违法成本过低,使污染企业不愿也无需在环保设施上加大投入,导致污染越发严重。
要让环保法规真正落到实处,不仅要加强对环保部门的问责力度,严肃奖惩机制,更需要改变落后的GDP政绩观,将环保问题纳入政绩考核范围。让地方政府领导真正重视环境保护,不再把环保当成经济发展的绊脚石,重GDP而轻环保,重经济而轻民生,为了短期的GDP和财政收入增长,以环境、资源为代价,干出“有增长无发展、要钱不要命”的傻事。
15、违规排污的上市公司是盲目发展之镜
来源:千龙网2011-07-26刘鹏
http://review.qianlong.com/20060/2011/07/26/2540@7200686.htm
江西上市公司章源钨业,拦腰截断章江水系的三条河流,开凿山体改变河流走向,利用河道筑坝排放尾砂废水,对当地防汛抗洪、农田灌溉和生态安全构成直接威胁,引发部分群众质疑和不满。(据7月25日《北京晨报》)
章源钨业违规排污,造成环境污染与河流安全隐患,与以往的一些重大污染事件如出一辙:企业违规排放,政府违规让道,百姓利益受损,反映上访无人重视,媒体关注后发现重大问题……
这种先污染、先破坏,再处置与治理的发展观念,已经让我们吃了很多亏。比如以紫金矿业为代表的“血铅超标”事件等,比如越来越恶化的环境生态。
发展与逐利冲动之下,企业势必会不愿意为排污多掏成本。这种企业文化与担当本质的缺失,自身发展与周边环境、个体利润追求与共同体长远利益的无法统一,无疑成为企业污染的最主要原因。说到底,这依然是一个观念问题,是一个对环境与人类生存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是利益驱动之下,短视主义的典型表现。
公众利益无人代言与代表而被长期漠视,无疑助长了企业违规排污的气焰。以紫金矿业“血铅超标”事件为例,多年的民众健康不正常状态,没有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甚至老百姓已经怀疑排污对健康的损害,矿方和一些政府部门依然死不认账。而在章源钨业违规排污中,“这几年村里7个人患了癌症、尿毒症,几个人年纪轻轻的就走了,这不正常”也仅仅只是村民的怀疑,没有哪一个部门主动站出来为此给一个说法。事情不败露不管,不闹大不管,不死人不管,公共与公众利益被无视至此,企业岂能自持责任之心与坚守道德防线?
而做为民众最后保障和防线的政府相关部门,往往又在政绩与经济发展观念的驱使之下,失去其应有的操守和为老百姓说话的本质职能。政府行政职能与目标的错位,使得政府成了企业的利益同盟,而民众则成为政府与企业的对立面。于是,舍弃公共利益、民众利益这些看不见的利益,而驱逐企业利益、政府税利就成为必然的选择。至于违规排污与严重污染,到底是环保官员嘴里的“有环评”,还是企业老总口中的“当时环保要求没那么严格”?这显然已经不重要了。
“废渣堆积”,“乳白色的废水浑浊不堪”,“坝面不时有废水溢出”,“废水与人工渠道上引流的河水汇合,最终流入章江水系”……如此触目惊心的事实,连普通老百姓都知道“防洪隐患大,污染影响大,危及生产、生活和生命安全”,何以我们企业和政府部门却不知不觉?不知不觉的背后,其实是利益驱动、公共利益维护机制缺失和冲动的发展与政绩观念作祟!(刘鹏)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ljy/html/gyljyzyz/ljyzyzzy01.html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