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22
六月二十二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11“江河十年行”大旱中的寻访系列报道:
1、绿家园志愿者: 2011“江河十年行”大旱中的寻访之三——贡嘎山脚下木格措被承包
http://www.greensos.cn/ljy/html/jhxx/view/94694.html
特别关注:
2、新京报: 南方旱涝连灾不怪三峡工程怪极端气候
http://news.bjnews.com.cn/2011/0622/122411.shtml
3、东方网: 鄱阳湖156天干旱中的水利与自然之争
http://news.qq.com/a/20110622/000273.htm
4、中国环境报: 鄱阳湖怎消远虑近忧?
http://www.cenews.com.cn/xwzx/st/qt/201106/t20110621_703533.html
5、半月谈网: 旱涝急转带来哪些考验?
http://politics.banyuetan.org/gsxs/ssgc/110622/45049.shtml
特别推荐:
6、环境记者沙龙网:范晓:蓄不满水的水库与断流的江河
http://www.greensos.cn/ljy/html/jhxx/view/94705.html
水电开发:
7、经济观察网: 金沙江推进水电站建设 或引发严重地质灾害
http://www.eeo.com.cn/2011/0622/204374.shtml
环境资讯:
8、人民日报: 国家环保标准已达1300余项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11-06/22/c_121567555.htm
9、中国新闻网: 报告称海洋污染和气候暖化可能灭绝大量海洋生物
http://www.chinanews.com/gj/2011/06-22/3128020.shtml
垃圾处理:
10、中国经济时报: 垃圾处理:前端分类是1 后期处理是0
http://www.cet.com.cn/20110622/f1.htm
民间环保:
11、第一财经日报: 5家NGO呼吁取消北京垃圾焚烧项目环评方资质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6/879468.html
12、中国环境报: 环保民间组织发出公开信 督促上市公司及时公布污染信息
http://www.cenews.com.cn/xwzx/gz/qt/201106/t20110621_703531.html
环保观点:
13、中国环境报: 把生命交给河流和沙滩
http://www.cenews.com.cn/xwzx/st/qt/201106/t20110621_703532.html
环保人物:
14、北京青年报: 任增颖:黄河入海口的“神仙姐姐”
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79421879
气候变化:
15、羊城晚报: 干旱、洪灾、频繁来袭 “极端天气时代”来临
http://env.people.com.cn/GB/14965914.html
地球故事:
16、潇湘晨报: 智利最大水电站工程涉嫌威胁生态遭叫停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p/2011-06-22/092622684928.shtml
深度报道:
17、21世纪经济报道:长江源危情报告:生态区将成荒漠?
http://www.21cbh.com/HTML/2011-6-22/3MMDAwMDI0NTk3MQ.html
环境评论:
18、中国新闻网: 暴雨暴露中国城市规划弊端
http://env.people.com.cn/GB/14971395.html
19、上海金融报: “城市成泽国”呼唤慢城理念
http://env.people.com.cn/GB/14971462.html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ljy/html/gyljyzyz/ljyzyzzy01.html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
1、2011“江河十年行”大旱中的寻访之三——贡嘎山脚下木格措被承包
来源:绿家园志愿者 2011-06-22 汪永晨
http://www.greensos.cn/ljy/html/jhxx/view/94694.html
中国民间组织和媒体关注江河的水电开发并直接影响了决策的,可以说是从木格措开始的。那是2003年,华能集团要在四川甘孜贡嘎山脚下的木格措,当地称为神湖的高源湖泊上建大坝。
2003年当地的老乡们上书国家领导人后,我和中青报的张可佳到那里采访,回来在我们绿家园的记者沙龙上把这一信息告诉了记者们。很快,包括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等媒体就开始了大量的报道。两年后,甘孜藏族自然州领导叫停这个项目,并宣布开发绿色经济。
“江河十年行”2006年第一次去木格措时,我们在国家风景名胜区木格措大门旁不远处找到荣东江措家,把他家定为“江河十年行”要用十年跟踪访问的人家。
2006年荣东江措的孙子罗绒在学电脑打字
2010年的罗绒手里的照片就是上面五年前拍的
60岁出头的荣东江措说的一句话如今成了我走到哪儿,都要问到哪儿的问题。我小时候这里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当时听了这话后,我问了在场的十二位老家分布在各地的记者:现在你家乡的河,和你小时候家乡的河一样清澈并自然流淌的举手,结果没有一个人举手。当时参加我们“江河十年行”的记者家乡的河和小时比,都是脏了,干了。
2006年“江河十年行”在木格措
2007年“江河十年行”在木格措
2008年“江河十年行”在木格措
2006年荣东江措
2006年“江河十年行”去木格措时,荣东江措家正盘算着不修电站了,可以把家里的农家乐好好做起来。2007年“江河十年行”去木格措时,老人显得年轻了。家门口的路以前很烂,终于修好了,以后来就方便了,老人和我们说。那次,他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2007年荣东江措
2008年“江河十年行”去木格措时,老人一下子又老了许多。而2010年“江河十年行”到木格措荣东江措家时,老人住进了医院。这两年因为我们走得匆忙,只是知道木格措被张家界的老板承包了,老人在着急。可他们家以及村里其他人家也因木格措开展了旅游,生活有了大改变的人家这些年的生活状况我们并没有深入采访。这也正是我们专门这次要为“江河十年行”跟踪的人家做专访的原因之一。
2008年荣东江措
2010年12月“江河十年行”到荣东江措家时,老人的老伴和儿媳妇告诉我们,他们家虽然没有被圈在新改名的“康定情歌(木格措)风景区”里。但土地被冻结了,连在自家院子里盖房子都不行。老人的儿子在珠海工作了16年,本来听说家乡修了路,不建电站了,一家人回到老家,准备和父亲一起开农家乐。可是回来后才知道,自家的庄稼地成了风景区大口的停车场。家里房前屋后的空地统统不许盖房。回家两年的二儿子和儿媳到处找呀,告呀,可是没人理他们。
2010“江河十年行”贡嘎山
2004年木格措七色海
2008年“江河十年行”在七色海
2010年“江河十年行”在七色海
2011年6月9日晚上,从泸定到康定我们走了三个多小时。以前一个小时都用不了的路,因为修电站,坑坑洼洼地走不动。因为天黑了我们没有拍到今年大渡河在泸定已经成了什么样,但2009年“江河十年行“拍以的泸定大渡河是这样的。
2009年“江河十年行”拍到的泸定大渡河
2009年大渡河已经成了这样
晚上快十点,我们终于到了甘孜州亚拉乡木格措荣东江措家。一家子人除了老爷子荣东江措身体不好睡了,都在等着我们。
一进门,晚饭还没吃的我们,就听老人的儿子、儿媳和我们说开了:
我们从珠海辞工回来搞农家乐 就是因为听说当地政府许下诺言 给我们优惠政策。还鼓动说:搞旅游最来钱。 结果回来了,哪是那么回事呢。
以前家里有50亩开荒开出来的地,现在被景区征用为停车场却只给算了20亩。给的价格也是一压再压,一亩只有一万四,那么好的地,他们拿去旅游挣钱去了,和我们就没有关系了。开始开发商还承诺给我们解决家人的生计,解决就业,可以在景区内摆摊卖东西什么的,但现在什么都没有。现在景区的门票125一张, 大巴车的票是100块。
我们去找的不是承包的老板,因为管我们这些事的都是政府官员。可一次一次地去找,他们就是不给解决。去年我爸爸气得和他们打架,结果把自己气得脑血栓住进子医院。现在我们真是有一种被骗的感觉。 补偿补偿不到位, 危房危房不让翻修。 县里就会说再等一个月,再等等。甘孜政府院子里停满名牌SUV。老百姓想开农家乐,就是不许,这本来是我们的家,现在我们在自家做事,这么难。
不过也很有意思的是在我们的访问中得知,荣东江措的二儿子,不知是通过什么关系把建房证办下来了,虽然县里管他们的部门还让他们等。但其他部门又把证给他们办下来了。
在外面工作了多年的荣东江措的儿子这点很清楚,建房证上那四个大公章就是他们的上方宝剑。不管谁同意还是不同意。一个月后他们就要动工,盖自家的新房。
荣东江措家门口
荣东家门口的清晨
荣东家所在的王母村
此行到木格措的第二天早上,我们决定到村里去看看,去听听,木格措被承包了以后,村里其他人的生活有什么变化没有。变好了,还是不如过去?前几天在都江堰,在映秀,我们都看到了经济发展中,利益集团和当地农民的冲突。政府职能在这种情形下的缺失。木格措也是一个被有钱人给承包了的好地方,对当地大多数人来说,被承包后生活的变化,就是“江河十年行”要跟踪十年记录的。前些年我们关注的是“点”,这次来是要看看“面”。
村里的书记、村长在帮着修小学校门口的路
荣东江措老人今天身体感觉不错,他带着我们走进王母村。我们要去找村里的头头聊聊去。
刚一进村,正在给小学校门口修路的村长杨群富和书记孙志云就让我们撞了正着。两个村里最大的官正在干活。和我们搭话中他们说,学校的大门太破了,孩子们天天走不安全,得给修修。
小学校的大门
大些的学生在拉着小点的学生一起走出校门
我问村长:你们亲自修呀?他们笑着说,那谁修呀?
又碰上了好村官,这次采访的几户人家,让我们看到了太多的社会不公,太多的利益集团不顾百姓死活的开发。但碰到的几位村领导,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一些我们以住对村官的看法。
6月的木格措
激流木格措
杜鹃花开时的木格措
聊了一会儿我发现,村长、书记说起木格措景区被承包,比荣东江措老人一家更有气。
书记说:我们的草场,我们的地,我们的山被占了后他们就不理我们了。承包前县领导可是向我们许的愿,前两年每年给我们村里两万块,后三年每年给我们村里三万。结果这样的许愿只是画饼充饥。
村长说:木格措这边的大山也是我们村民放牧的草场。现在不让我们进去了。这几年因为吃不饱,家家都有牦牛一头接一头就死了。我们拥护国家政策,我们这么漂亮的地方也希望更多的人来旅游。可是为什么我们的家,被别人承包了我们就丧失了那么多生活来源,这个我们不明白。
书记说:我们王母村这个大山中的小村庄和木格措同在一片大山,一片海子。改革开放后,旅游热了门,这里的老乡靠牵马,卖草药慢慢富了起来。后来当他要在神湖建大坝,乡亲们还没有从总算不建了的恐慌中缓过劲来,木格措景区又被地方政府承包给了张家界的老板。被承包了是怎么回事,开始我们真的是不知道呀?
现在,我们保护了多少年的大树,因为要开发景区,就给推平了。明明是我们自己村里的林子,可我们去找他们问为什么就给砍了,给推平了时,他们说因为是国有林。
有一法制意识的村长和书记,在县档案找了好几天,没有任何文件可以证明他们大山上的树是国有林。为了用我们的地,就非说是国有林,太不讲理!村长和书记十分气愤地说到。
书记还说:占我们地的,当地人都说是张家界老板,而出面做我们工作的都是县领导。承诺给我们补偿的也是县领导。我和村长找他们去了多少趟了,我们就是要问问:景区占了我们的草场,我们的地,到现在应赔偿为什么不赔,他们的答复是:在规划。今年仅端午节景区的收入是50多万块。而我们当地村民的牦牛因没地方去吃草,却正在死亡。
大山里的花
大山里的树
大山里的草甸子
我们“江河十年行”要跟踪十年的荣东江措家原来的五十多亩良田成了景区的停车场;村里原有的机动林,被算成了国有林;原有的三万多亩草山,签约时就成了几千亩。承包后的木格措的大自然也被改变了。
景区停车场所
木格措的山山水水
2004年木格措边的杜鹃花
2011年被承包后的木格措边
听书记和村长向我们说着这些时,更让我们不可思的还有,村里小学的二层教学楼才修了两年多,就成了危房。书记说:听说当年县里的领导为我们找到了40万修建这所小学。当时他们真是感动极了,还有什么比孩子们上学更重要的事呢。可是,建房时,施工队拿到的却只有15万。虽然这是听说的,但是从楼房的质量看,用偷工减料这个词来形容村里的这所小学,应该不过分。
小学的教学楼
村里的小学生
在木格措采访的那两天,我早上四点钟就起来。现在很多时候采访中让人气愤的事,我就发到微博上。木格措那么美的照片,让朋友们赞不绝口。可是,木格措被承包后的现实,也让很多朋友不但给予了关注,更是有人在说,在我们今天的经济大发展中,这样的违法与不公,需要信息公开、需要舆论监督、需要公众参与、需要大家都努力做自己能做的事。
王峰和她的儿子江子康在绿家园生态游中
做自己能做的事,我们这次出来之前,北京的志愿者王峰以四岁儿子江子康的名誉捐了三箱书寄到了成都。都是江子康小朋友和他的小伙伴看过的书。我们已经带了一路。在王母村小学捐书时,孩子们的高兴,也感染着我们中的每一个人。
昨天看到这个小学放学时,大孩子拉着小孩子的场面,觉得这个学校的风气真好。今天看到坐在教室里孩子们那高兴的样子,也让我们暂时忘记了村里人所受到的不公。
雨中送书去
清华大学博士后杨丽在给孩子们讲捐来的书
清华大学NGO研究所博士后杨丽从捐来的书中找了一本儿童版的《论语》,她问孩子们:你们想不想成立一个读《论语》的小组呀?孩子们说愿意。杨丽接着问,你们谁愿意每天带着大家一起读,当个小组长呢?话音刚落好多小手举了起来,最小的是学前班只有四岁的小姑娘。
我愿意
拿到书的孩子们
现在怒江小学的孩子们每个月能收到我们绿家园志愿者们为他们订的报刊。在这么美丽的木格措旁的小学里,我们问所有的36名小学生:谁看过为你们出版的报纸和杂志,看过的请举手时,没有一个孩子把手举起来。
吴思远和孩子们在一起
此次与我们同行的,在美国长大的17岁的吴思远看到此景,同意了我们的建议拿出500块钱为王母小学捐了一所小学阅览室。以后这里的孩子每个月也能看到为孩子们出的报纸和刊物了。
看
看
看
木格措很美,真的是美。木格措的今天有了问题。本来“江河十年行”只是调查,只是记录,只是想为中国西部江河写一段历史。可是现在我们走进的人家,我们面对的这些家所遭遇的不公,他们生活的艰难,却让我们不能不想为他们做些什么。因为在我们走近他们后我们发现,在他们眼中,我们甚至是唯一能听他们诉苦的人,能帮助他们的人。可是,我们能吗?
木格措
阴天时的木格措
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的民间环保组织也是弱势群体中的一群。当然,我们愿意努力。采访时,每天晚上不管多晚,我们都会把当天分头采访,记录下的问题汇集在一起。我们要与朋友们一起分享美。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和我们一起,为解决问题出主意,想出办法,帮助这些住在那么美的大山里的山民。让木格措的美继续。
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只要去做,就是希望。写这篇文章时,我还在与荣东江措老人一家保持着联系。他们告诉我们,盖新房子时一定告诉我们。我在微博上写下木格措碰到的山林被砍的事,北大的一位教授问我:他们和开发商签合同了吗?在我看来,这些都是希望!需要的是,我们还要去争取。
木格措的杜鹃花
木格措的水与花
2011年大旱之时我们对这些大山及山里一户一户人家的追访,访问的不仅是人,还要大自然在人的影响下……我们要的或许不是结论,但一定是特定时间里的现实。
2011“江河十年行”跟踪人家访问集体讨论笔记(高和然记录)
木格措三大污染:
水泥 垃圾(垃圾坑就在景区大门口) 火葬场
木格措外围采访
当地食品价格:
香菇 8元/斤
青菜 1.5-2.0元/斤
苦瓜 4元/斤
……
九人个吃三顿买菜共花242.8元,价格和北京相差不大
9号外围采访 王母村:
土地被征用三个阶段:
1.1982年 青苗费50块一亩,一共 13亩
2.1999年100-500亩,一共 7亩地
3. 2006年一亩24700一亩,共13亩
机动荒地被征 长着杂树 无补贴
村里生计:
1. 土地耕种
2. 退耕还林款 240元/年+20补贴 政策很好
3. 打工 在附近 没能力去远方打工
4. 采虫草
5. 开展副业农家乐
全村只有一个大学生
学校情况:有36个小学生 三个老师 三个年级分别为:学前班 二年级 五年级 大部分毕业后直升初中 少有中途辍学情况 学生不爱学习
这里山区学校学生的应试能力普遍低于城市学生
村里土地分配原则:生了不添 死了不减 每人3亩
书记家较简陋 土石木房 但家里两个人在景区工作 本地人基本打扫卫生 收票 服务性行业用本地人。大部分景区工作人员来自张家界
承包后,景区修建时破坏太厉害 植被破坏 景观破坏 环湖栈道木头被改为石头 有自然滑坡。
2、南方旱涝连灾不怪三峡工程怪极端气候
来源:新京报2011-06-22
http://news.bjnews.com.cn/2011/0622/122411.shtml
官员否认工程改变流域高空天气形势
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持续干旱以及近期部分地区发生剧烈的旱涝急转等极端气候事件,再度引发了各界对三峡工程的利弊之争。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表示,三峡工程并未改变流域高空天气形势。
灾害原因
极端天气因全球变暖
Q长江中下游持续严重干旱与当前的局部洪涝是三峡水库“诱发”的吗?
蔡其华:降雨持续严重偏少的原因是受赤道东中部太平洋拉尼娜现象影响,今年以来大气环流系统异常显著,南方热带系统偏弱,北方冷空气活动势力强大,流域水汽输送通道未能有效建立,造成长江流域降雨偏少四成。
近期局部洪涝的原因是进入6月份后,长江流域处于主汛期,多个地方发生局地强降雨,致使流域内多个省市发生局地洪涝灾害,但长江干流及主要大支流汛情平稳。造成6月3日以来四轮强降水的原因是冷暖气流交汇造成。
Q长江流域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多是否意味着三峡工程正在改变流域高空天气形势?
蔡其华: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是不争的事实,导致了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从天气成因来看,造成极端天气事件的主因是从地面到约5500米之间高空天气形势的变化。三峡坝高仅185米,相对于5500米来说是一个微量,不至于对长江流域高空天气形势产生影响。部分地区大旱属降雨特枯年份发生的自然现象,与三峡水库无关。大型蓄水工程由于水面蒸发可能使得水库周边地区湿度有所增加,这对干旱而言属正面效应。
利弊之争
工程利弊经充分认证
Q该如何评价三峡工程建设的利与弊?
蔡其华:三峡工程的建设利大于弊。防洪方面,可有效控制上游洪水,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可由目前1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去年汛期,面对近十年来最大的洪水,三峡工程累计拦蓄洪水260多亿立方米。
三峡水库在枯水期下泄流量较天然情况增大,有利于改善下游水环境状况和供水条件。
Q三峡工程论证之时对弊端是否进行过评估,是否制定过相应的解决方案?
蔡其华:对三峡工程有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包括对环境与生态的影响,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水环境保护等,在三峡论证阶段都已经进行了充分论证,在设计阶段提出了解决方案,在工程建设期间,按设计完成了相应的工程建设。
建成投运后,根据工程运行情况进行了优化调度。同时,对上下游带来的问题也一直在认真研究,并进行了相应的治理,使工程多利少弊,长治久安。据新华社
3、鄱阳湖156天干旱中的水利与自然之争
来源:东方网2011年06月22日贺莉丹
http://news.qq.com/a/20110622/000273.htm
[导读]今年5月的鄱阳湖,无惊涛,无骇浪。我们能看到的是:鄱阳湖来水的五河流域上,大小水坝,已各占山头;从湖口到星子段,频繁进出湖区的采沙船舶;还有农村基层村落中,脆弱的水利设施……
鄱阳湖“病变”
倘若长江绿肺生态恶化,则牵之一发而动全身。有学者甚至直言——“鄱阳湖一旦病变,长江中下游就会‘半身不遂’。”
从6月4日开始,“端午水”倾洒在鄱阳湖区,鄱阳湖的水位,从有史以来的最低点,逐渐回升。而随着连日来的暴雨,鄱阳湖及沿湖地区旱涝急转,防汛工作紧锣密鼓。
历史上第一次抗旱
干旱,本是今年鄱阳湖的热词。干涸的湖底,废弃的渔船,神情茫然的渔民……在本应该是汛期的5月份,鄱阳湖却遭遇突然而至的深度干渴。
有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之称的鄱阳湖,在这个春夏之交,体验了60年以来最为严重的春夏连旱。
这个中国的腰带长江上系的宝葫芦,甚至一度创造了它历史上最为“消瘦”的纪录。江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通过卫星对鄱阳湖水面遥感监测后发现:今年5月18日,鄱阳湖主体及附近水域面积为1326平方公里,仅为历史同期多年平均面积的一半——这也是有卫星遥感监测记录以来鄱阳湖在历史上的最小水面。
南矶乡便是鄱阳湖这场旱涝交替的典型坐标系。从南昌出发,驱车一小时,便到了南矶大桥,过桥之后,车行约20分钟,路两侧都是都是浩浩荡荡的漫天湖草,在往年丰水期,这里原是湖水漫过的鄱阳湖中心腹地。人烟极少,偶有一两只飞鸟掠过。
两边草场裹夹的一条单车道水泥路,望不到头。这段路程,画面异常清冷寂寥。
这里是新建县南矶乡。这个距离南昌约六七十公里的乡镇,由鄱阳湖正中心的两个小岛组成,以往常年被湖水包围,乡民进出只能依靠摇船摆渡。在如今的旱年,湖底裸露,车辆完全可以长驱直入。
往年五六月之交,湖水浩浩荡荡拍击堤岸,正是鄱阳湖防汛的关键时期,南矶乡乡长陈红桥往年此时都在张罗防汛事宜,连他自己也没想到,今年的主题却变成了抗旱,“这是我们历史上第一次抗旱”。
6月2日,这位年轻的乡长站在绿草茵茵的鄱阳湖底,向《新民周刊》记者介绍该乡旱情:整个南矶乡水田受灾1000多亩,几百亩旱地目前都没法耕种;而养殖户更是遭受重创,全乡超过12万余亩的养殖面积,初步估算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600万元。
“春季禁渔是保障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的醒目标语,至今还写在南矶乡政府附近的砖墙上,但是,对于南矶乡的渔民而言,即便过了6月20日的春季禁渔期,也可能出现无鱼可捕的僵局。
“渔网到现在都没开过,没有水,哪里开得了网?!”那个闲散的下午,南矶乡朝阳村村民万绍祝和妻子把渔网修补好,在家门口摊晒开来。长期没用的渔网,早已经被老鼠啃咬破洞。
朝阳村约1530多人,村民基本都以养鱼、打渔、养殖为生。南矶乡朝阳村村支书谢维朋告诉记者,全村约有450亩水稻、100多亩旱地,今年均遭遇到严峻旱情,村民也开启了史上首次抗旱。
“今年元月份以后,就没下过大雨了。人工降雨,也落不到我们这里。”60岁的朝阳村村民万绍福记得很清楚。万绍福当了40年的渔民,今年算是过上了人生中一段相当闲散的日子,每天除了拎着村里从赣江引来的水,走上半里路去浇灌他的菜地以外,其他时间,就是在家里干坐着,逗逗小孙子。而万绍福的儿子,32岁的万明焕本来准备今年留在家里,因为连渔船都无水可下,后来他还是去深圳打工了。
一条长700多米、深约5米的人工挖好的引水沟渠,划开了平坦的湖底草洲,这是朝阳村花费十多万元修的一条引水通道,它联通了赣江与朝阳村的防洪坝底,粗壮的抽水机水管,将水从沟渠中抽灌到防洪坝另一端的几百亩稻田和鱼塘中。“鄱阳湖没水了,我们只能从赣江引水。我们村算是乡里距离赣江最近的一个村了。”对不远处这个赶工修建的基础水利工程,谢维朋神情自得。
目前南矶乡已经投入31万元用于抗旱,包括紧急购买提灌设备等,所有抗旱工作都是从零开始做起,“因为这些用于抗旱的提灌设备,我们以前从来没有使用过。”陈红桥说。
他指着不远处的漫天草滩说,南矶乡在今年4月已经开通了一条长达四五公里的“引水之路”,对大片农田进行四级提灌。
而万绍福和村中一些渔民新近做的事情是,将他们的船泊在了刚挖好的那道引水沟渠中,这总归比泊在干成焦土的草洲上强一点,“船离开水太久,也会坏掉的”。
往年这个时候,万绍福和南矶乡朝阳村村支书谢维朋都要上到村里防洪坝巡视,看看洪水来势。今年,这个工作不用做了。
“如果有雨下来,落半个月都不要紧。”这个穿着白色汗衫的老汉,坐在堂屋里,这么说。
“大家都有一种茫然之感”
万绍福和他的乡亲殷殷期盼的甘霖,在两天后下来了,鄱阳湖持续150多天的旱情,得到缓解。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鄱阳湖区长江九江段不可能发生去年那样的大洪水。因为我们预测今年6月份的降水跟历史同期平均降水相比,还是偏少的”,相对于目前对于鄱阳湖洪灾的担忧,江西省气候中心主任、省气候变化监测评估中心主任殷剑敏在接受《新民周刊》记者采访时显得较为乐观。
往年五六月,鄱阳湖正处于烟波浩瀚的丰水期。值得一提的是,不久前这场发生在万物生长的黄金季节的旱情,突破了许多相关部门的“预测”。不止渔民无措。在面对这场60年旱见的春夏连旱,这种毫无准备与预设的心情,几乎是普遍蔓延在鄱阳湖流域人群中的。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今年3月底,江西防汛工作会议还透露,从江西历史洪水规律来看,2011年江西“姊妹水”发生的几率较高。那时,江西水文部门也极有信心地预测,今年鄱阳湖区、长江九江段有可能发生类似于2010年的大洪水。因此,“确保安全度汛”,成为当时部署的工作重点。
“鄱阳湖流域以前发生过严重的干旱,但是,都是秋冬季枯水期的干旱。这次春旱,应该说是我们有记载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殷剑敏评价。他提供的数据显示,从今年从1月1日至5月底,江西省的降雨量相较历史同期少了一半,“这也是历史上有观测数据以来江西出现的最少的降雨量。”
江西省气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从今年1月1日至5月18日,江西省平均降水量仅有391毫米,降水量之少位居历史同期最低值,全省有54个县(市、区)突破历史最低值。其间整个江西全省无降水天数为70至90天,其中36个县(市、区)无降水天数创历史新高。
截至今年5月底,鄱阳湖流域的旱情更为严峻,也不断在刷新历史纪录。来自鄱阳湖的水文数据显示,鄱阳湖水位为10.79米,比去年同期低了将近7米;目前鄱阳湖的水域面积是705.9平方公里,而去年同期是3640平方公里,正常年份的水域面积是2570平方公里,相较正常年份,鄱阳湖的水域面积缩水三分之二多。
殷剑敏表示,根据鄱阳湖区1950年至1999年的平均降雨量(7月至10月)的计算结果,鄱阳湖特旱年的出现频率为10%,也就是说,平均每10年就会出现1个特旱年。
“从我们建国以来的资料来看,鄱阳湖降水情况基本上有一个十年的周期,从60年代的少雨,70年代的多雨……再到2000年以来的少雨,差不多都有一个十年的周期。本来按照这个十年周期,2011年应该是多雨的,但是今年又没有降水。”这位气候专家分析,“这当然很奇怪。”
今年这场春夏连旱,显然跳出了这个自然的周期。也正因如此,这次干旱的发生得非常突然。
“我们对于春旱的数据记录很少,当时也感觉,今年不可能春旱这么严重,就觉得,汛期来了,应该有降雨。所以,从一开始,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殷剑敏总结。
按照往年经验,江西是不会在这种春夏之交、万物生长的时分发生干旱的。“因为江西的雨季是在4月份到6月份,7月中旬之后通常就没有降水了,那时我们只有等到台风来,才会有降水。”殷剑敏解释。
而江西省山江湖区域发展中心研究员谭晦如在接受《新民周刊》记者面访时则将此番发生在鄱阳湖流域的春夏连旱,同在2008年早春出现的冰冻灾害天气作比。在67岁的谭晦如看来,这场已经跳脱出多年气候规律的干旱,“让大家都有一种茫然的感觉,心理上有一种恐慌。农民都没有任何思想准备,都到准备插春秧的时候了,可发现,没有水了!”
而追溯至今年1月份,从那时开始,鄱阳湖水位就持续走低。以鄱阳湖星子站水位为例,这里的水位一度一直在9米左右徘徊,与往年正常的水平,相差5米左右。
所以,最近几个月,游客们在鄱阳湖湖底逛逛,发现跟在草原上走一遭,实际上没什么区别了。
在江西省知名水文专家、鄱阳湖水文局水沙室主任闵骞看来,今年鄱阳湖春季枯水是近60年来最严重的,“且比之前春季枯水最严重的1963年、2007年和2008年严重得多。”
而此前,鄱阳湖区最不缺的就是抗洪记忆,现在,这个部分依然有复苏的可能性。
闵骞就表示,20世纪90年代,鄱阳湖平均水位超过近50年来的任何10年,年最高水位出现近100年来的最大值,灾害性洪水年年都有,大洪水接二连三;洪水位明显偏高,大洪水显著偏多,是有水文资料记载以来典型的丰水时期。
53岁的闵骞至今对1998年的洪水印象深刻,当时他位于都昌县蒸发实验站内的家,已经被深埋在洪水下面2米深处了,他在忙着抢救家中藏书之际,吃惊地发现,水蛇随洪水肆意游动。
“如果长江的汛期和鄱阳湖的汛期合一,甚至有可能会出现比较大的洪水,到时候会出现‘前旱后涝’,所以我们必须做好资金和物质上的准备。”谭晦如说,窗外的南昌已经暴雨倾洒。鉴于鄱阳湖的汛期一般为每年4月到6月份,也就是说,截至目前鄱阳湖的汛期尚未结束,因此,谭晦如依然提醒,历史上也出现过鄱阳湖汛期往后推至7月上旬的情形,而长江的汛期是在每年7月至9月份,二者合一,不无可能。
如果是这样,这个农业大省的许多基层村落中,那些脆弱的水利设施,对于情况的突变,又做好准备了么?
鄱阳湖,提前与拉长的枯水期
鄱阳湖汇纳江西省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河以及博阳河、漳田河、清丰山溪、潼津河等河流来水,各河来水经鄱阳湖调蓄后,于湖口注入长江,构成以鄱阳湖为汇聚中心的完整辐聚水系。
在历史上,鄱阳湖一直有它鲜明的“个性”。它将“洪水一片”和“枯水一线”两个对立词,集于一身。
作为一个过水性、吞吐型的湖泊,鄱阳湖在洪水季节,烟波浩渺,水天一色,其水域面积最大可达4000平方公里以上;在枯水季节,湖面萎缩,水束如带,湖滩出露,黄茅白苇,旷如平原,只余出鹰泊小湖,能奇迹般地“瘦身”至500平方公里。其最大容积和最小容积,足以相差8倍之多。
正是这种时令性的水陆交替的特殊景观,为鄱阳湖的湖滩草洲湿地生态系统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温床。
但是在最近十年以来,这种看似有序的湖水涨落变更,却已经显现出部分异动。
江西省科学院鄱阳湖研究中心副主任戴年华就指出,江湖关系已经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从2000年以来尤其是2003年以来,鄱阳湖的冬季枯水期已经在不断提前。“这个变化,就像一个人的身体,本来就虚弱,现在又得了一个春夏季旱的病,那身体不就是更不行了吗?”这位言语生动的鄱阳湖研究学者打了一个比方。
20世纪50年代以来,鄱阳湖已经取代洞庭湖,成为中国最大淡水湖。那么,现在的鄱阳湖还是“一湖清水”吗?
在戴年华看来,鄱阳湖的水质总体也呈下降趋势。据《1999-2009年江西省环境状况公报》等资料,鄱阳湖水系和湖体水质总体都呈下降趋势。上世纪80年代鄱阳湖水质以I、Ⅱ类为主,平均占85%;90年代仍以I、Ⅱ类为主,平均占70%。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3年以后,I、Ⅱ类水只占50%。目前其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平均已属于中度富营养化,且枯水期富营养化程度比丰水期更为严重。
而谭晦如掌握的数据是,从2003年到2007年,鄱阳湖进入枯水期的月份由以往的12月提前至11月甚至10月,在个别枯水年份,最低水位来临日期提前了至少100天。在今年历史罕见的春夏连旱中,进入丰水期的月份也由往常的4月延后,鄱阳湖的枯水期显然被拉长。
如下一些数据,或许更能说明问题。“从1990年到2000年的十年间,鄱阳湖水系年均径流量为1525亿立方米,而在新世纪的头十年间,这个数字却降为了1200亿至1300亿立方米。”有着30多年鄱阳湖研究经历的谭晦如指出。
更令人忧虑的是,严重干旱等极端天气,正在往增多并向常态化的方向发展。殷剑敏曾经统计过鄱阳湖流域百年来发生的7次严重干旱,它们分别发生在1934年、1963年、1978年、1988年、2003年、2007年与2009年,这组数据显示,在鄱阳湖流域,“严重干旱发生的年份之间的间隔,有不断缩短的趋势。”但他亦指出,上述7次严重干旱也均是秋冬干旱,并非今年发生的春旱。”
这位气象专家亦提醒,在全球气候变暖大趋势下,近年来鄱阳湖的水位有下降且维持时间延长的趋势。
而现在,惊叹是不断的——那个渔舟唱晚,雁阵惊寒,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鄱阳湖,哪儿去了呢?
1 2 3 4 5 6 上一页 下一页
4、鄱阳湖怎消远虑近忧?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1-06-22童克难
http://www.cenews.com.cn/xwzx/st/qt/201106/t20110621_703533.html
科学保护湖泊湿地,正确引导渔民转产转业
由于缺水,“鄱阳湖大草原”5月频频出现在媒体和公众的视线里;随后,倾盆大雨让江西省的旱情得到缓解,甚至导致部分地区出现洪涝灾害。频发的极端天气考验着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的生态系统。江西省科学院鄱阳湖研究中心副主任戴年华说,浅水性的鄱阳湖的水位与水量将影响其水环境,进而影响其水生态。而鄱阳湖的水生态变化,将影响湖泊和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
近日,记者跟随《21世纪经济报道》与上海大众汽车共同发起的志蓝行动——气候变化观察团赴鄱阳湖地区,深入了解环境变化对其生态环境的影响。
自然与人类活动有何影响?
鄱阳湖流域生态健康水平逐年下降
受近期降雨影响,鄱阳湖水位得以快速回升。鄱阳湖水文局水沙办主任闵骞在接受《江西日报》采访时表示,鄱阳湖都昌水文站6月13日水位为12.92米,超过枯水水位标准(12.80米)0.12米,标志着都昌水文站终于脱离枯水状态。目前,鄱阳湖流域北部降水仍在继续,鄱阳湖水位上涨速度可能加快,鄱阳湖水位有望在近期恢复历年同期正常水位。虽然持续降雨对鄱阳湖的干旱有所缓解,但是戴年华说,鄱阳湖的生态环境总体情况并不乐观。
据戴年华介绍,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资助,2003年有学者对鄱阳湖直接提供的水资源、生物资源、草洲滩涂土地、航运效益和矿产资源等进行了价值汇总,其次对鄱阳湖湿地具有的涵养水源、调蓄洪水、降解污染等生态功能进行了价值测算,结果表明鄱阳湖湿地每年产生的经济价值高达1564亿元。然而随着极端气候不断增加以及人为因素影响,鄱阳湖流域的生态健康水平逐年下降,2008年的生态健康水平仅相当于1980年的61.8%。
“虽然目前生态环境各项指标尚好,但在自然与人类活动影响下,鄱阳湖湖泊和湿地生态环境逐渐发生变化,存在植被退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水体污染等问题。在资源利用中,过渡捕捞、乱捕滥猎、土地利用扩张等掠夺式经营导致渔业资源退化、生物栖息地破碎化、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湖泊生态环境受到威胁,公共卫生健康和生态安全不容忽视。”戴年华说。
水质为何总体呈下降趋势?
超量、超深采砂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导致
戴年华介绍说,2003年以来,鄱阳湖连续出现历史罕见低水位,且水位持续下降,枯水期不断延长,比正常年份提前约40天,水资源管理面临严峻挑战。
《1999~2009年江西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鄱阳湖水系水质总体呈下降趋势。上世纪80年代,鄱阳湖水质以Ⅰ类、Ⅱ类为主,平均占85%,90年代占70%,2003年以后只占50%。目前水体平均属于中度富营养化状态,且枯水期比丰水期更为严重。
1998年以后,鄱阳湖区与河道采砂呈超范围、超量、超深开采,违规弃料,采后不修复等现象加剧,这对河道行洪、通航和沿岸涉水工程安全造成威胁,对水生生物资源、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在湖口,记者看到,浑浊的鄱阳湖水和清澈的江水汇集到一起,形成了“泾渭分明”的景观。当地渔民告诉记者,这是由于长江禁止采砂,而鄱阳湖没有禁止采砂造成的。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导致鄱阳湖生态环境退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公共洲滩盲目种植杨树造成“绿色荒漠”。戴年华说,2000年以来,鄱阳湖周边11个县(市、区)在湿地洲滩大规模种植杨树,不仅影响行洪,而且导致湿地洲滩旱化,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2007年虽开展了整治行动,但遇到多方阻力,收效不大。
同时,围堰造湖也导致湿地生态环境破碎化和岛屿化。非法围堰不但屡禁不止,且呈蔓延之势。这种圈地从事水产养殖“堑秋湖”的“竭泽而渔”行为,不仅导致生态和渔业生产秩序遭到破坏,也常引发围湖区权属矛盾纠纷。
生物多样性现状如何?
四大家鱼产量逐年减少
戴年华说,由于水情变化、盲目围垦和放牧、公司化割草等利用方式,湖滩草洲植被结构发生变化、面积逐年缩小,外围湿生植物向沙生植物演替,湿生、挺水植物向湖心取代浮叶、沉水植物。植株矮化,生物量下降,原盛产的红、白花子莲等已基本灭绝,湖中现存的野生菱角也很少了。螺、蚌是鄱阳湖生物中的重要关键类群,既是鱼类、水鸟的食料,又是降解水质污染的功臣。近年来,受利益驱动出现掠夺性捕捞螺、蚌行为,导致资源衰竭,刻裂丽蚌、中国尖嵴蚌等已甚为稀少。
渔业资源占鄱阳湖经济收入的很大比重,渔业资源减少问题在鄱阳湖地区却是越来越严重。当地渔民向记者介绍说,人们熟知的四大家鱼现在的产量逐年减少,以前一网下去能打到上百斤鱼,现在有时连几十斤鱼都打不上来,他们只能到更远的地方捕鱼。
戴年华说,“鱼类明显减少,渔获物呈低龄化、低质化和个体小型化趋势明显,一些重要的洄游性鱼类,如凤尾鱼、鲥鱼已属罕见甚至濒临灭绝,特产银鱼逐年减产。受保护的鲤、鲫鱼产卵场所和面积日趋缩减。”
鄱阳湖生态价值有多高?
是保障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不可缺少的屏障
谈及保护鄱阳湖生态对长江中下游的意义和价值,戴年华反复用“不可估量”4个字来形容。他说,“保护鄱阳湖对长江中下游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水资源安全、水环境安全、水生态安全等方面。”
鄱阳湖由湖口多年平均注入长江的水量为1436亿立方米,约占长江干流多年平均径流量的15.6%。其水量超过黄、淮、海3河水量的总和。鄱阳湖每年向长江注入丰富优质的水资源不仅对长江洪水与长江中下游的水资源调节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改善长江中下游区域的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为这一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撑和保障。
鄱阳湖湿地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大的天然调蓄洪区,其巨大的湖容量可以调蓄汛期长江干流及鄱阳湖5河等区间的大量洪水,有效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压力。江湖联系对洄游性鱼类和珍稀水生动物的繁殖及长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保护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其自然特性和生态功能,是保障长江中下游水量平衡、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之高是不可估量的。
戴年华说,鄱阳湖是江西省及全国乃至世界重要的生态资本,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较高生产力的湖泊湿地生态系统。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为此,戴年华建议,今后应从加强法制建设、发展绿色经济、科学保护鄱阳湖湿地和正确引导渔民转产转业等方面保护鄱阳湖的生态系统。
5、旱涝急转带来哪些考验?
来源:半月谈网综合2011-6-22
http://politics.banyuetan.org/gsxs/ssgc/110622/45049.shtml
旱涝急转,它无疑是最近一段时间在媒体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在国内很多地区经历冬、春、夏三季连旱的严峻形势之下,我国南方地区再次遭遇了几轮强降雨袭击,在抗旱工作尚未结束之时很多地方又要抖擞精神应对洪涝灾害的挑战。这是一次全方位多层次的考验……
水利设施:地方在中央身后气喘吁吁
旱涝急转,汛情不断,强降雨持续袭击南方诸省,令今年“一号文件”所关注的水利投资问题再成焦点。尽管中央水利建设投资今年预计有较大增长,水利部也正从多方面扩充水利投资的资金来源,但其整体进程仍受资金来源难以落实、地方配套政策“一刀切”、管护资金主体缺位等老大难问题困扰。
记者从水利部了解到,自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后,各水利部门都把扩大2011年水利投资规模作为规划计划工作的着力点。“确定规划目标和指标时,要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步子更大一些;确定任务和规模时,既要考虑中央和地方财力的快速增长,也要考虑金融支持政策和水利项目的市场融资能力,投资规模可以定得更积极一些。”在2011年全国水利规划计划工作会议上,水利部副部长矫勇这样表示。
2011年中央水利建设投资预计有较大增长:继续安排200亿元以上中央水利投资;继续实施《全国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将剩余80多亿元中央投资全部安排完毕;拟安排中央投资100亿元,加快实施《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
对于2011年水利投资规划,水利部总规划师兼规划计划司司长周学文指出,2010年中央水利建设投资占预 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约18%,水利部将与国家发改委沟通,争取提高中央水利建设投资在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力争有较大增长,同时力争大幅度增加财政专项水利资金规模,在2010年268亿元的基础上有较大幅度增长。
此外,记者获悉,截至4月底,2011年需推进的拟由中央报送的水利项目达192项。
但雨一直在下,困扰水利投资的“老大难”问题让人感到尴尬。
“半年过去了,我日前前往山东、黑龙江、湖北、四川等省份调研时却发现,这项‘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根本没落实。”中国社科院农业发展所研究员于法稳接受专访时直言不讳地说。
对此,周学文表示,未来水利部将抓紧落实上述政策,并由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抓紧出台新的水利建设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办法。同时,水利部继续加强对投资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但周学文也承认,“十二五”期间全国水利建设总投资规模约2万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万亿元左右,现有投资来源渠道和规模远远不能满足大规模水利建设的需求。
于法稳还告诉记者,自己在调研中发现,“尽管国家今年增加水利投资的幅度非常大,对改善农村水利设施状况也起到很大作用,但却暴露出在要求地方配套资金方面‘一刀切’的问题”。目前,国家要求地方资金必须与中央一比一匹配,而相关文件明确要求,在今年年度投资计划安排中,水利部将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的要求,对去年配套资金落实情况不好的地区,适度减少中央水利投资规模。
对那些财力无法进行如此匹配、又为了拿到更多中央投资的地方政府来说,就不得不采用造假这一下策。于法稳建议,国家应根据不同区域、地域的经济特点,将此政策做一个调整,如贫困地区的资金来源全部来自中央拨款。
“另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农田水利管护资金因主体和监管缺失,一直在基层无法落实,这使得水利投资建设之后的维护管理成了监管的‘无人地带’。”于法稳告诉记者,虽然各地要求成立农民用水协会对国家投资建设的农田水利设施进行维护,但因监管主体缺位、没有资金支持等各方面原因,这个协会组织形同虚设。“国家投资建设了那么水利设施,如果管护跟不上,则是对国家资源的浪费。”(经济参考报,记者 文婧)
[1][2][3][4] 下一页 尾页
6、范晓:蓄不满水的水库与断流的江河
来源:环境记者沙龙网 2011-06- 20范晓
http://www.greensos.cn/ljy/html/jhxx/view/94705.html
令人遗憾的是,黄河的这种断流危机继续在长江以及其它大江大河上重演。
——以大渡河为例看水电过度开发带来的水资源危机兼谈“引大济岷”
1 三峡水库蓄不满水是正常的
三峡水库设计的正常蓄水位是175米,在2003年、2006年分两阶段分别蓄水到135米、156米,在2008年、2009年两次试图蓄水到175 米。但自2006年以来,在每年的蓄水过程中,都使下游出现罕见低水位,或致严重干旱,并且给下游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多种负面影响。例如:2006年底至 2007年初,因三峡水库首次蓄水到156米,导致洞庭湖出现历史低水位,湖区大面积裸露,田鼠过量繁殖,2007年6月至7月,因汛期水位上涨,约20 亿只田鼠又向湖区周围迁移,使洞庭湖区爆发罕见鼠灾(李虎军,洞庭湖鼠害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南方周末,2007年7月27日);2006年9月至11 月,受三峡水库首次蓄水到156米的影响,长江下游水位下降,海水倒灌,上海遭受来时早、频度大的多次咸潮袭击,导致供水发生困难,咸潮入侵时间较往常提前三至四个月;2006年年底至2007年初、2009年底至2010年初,受三峡水库蓄水以及赣江上游水库群蓄水影响,鄱阳湖出现严重干旱,因水位不断下降形成大面积裸露的滩涂;2007年12月、2009年10月,因三峡水库蓄水导致长江中下游水位特枯,造成大批船只搁浅;葛洲坝“腰斩”长江以后,中华鲟被迫在葛洲坝坝下的江段形成新的天然产卵场,虽然它的环境条件远不能和传统的金 沙江产卵场相比,虽然它的恶劣环境严重影响了中华鲟产卵与发育的质量,但它毕竟维系了中华鲟生存繁衍的最后希望,而由于三峡水库每年10月的蓄水期恰好也是中华鲟的产卵期,下泄流量减少,使下游的产卵场水位降低,水温也较自然状态偏低,使中华鲟开始产卵的时间由10月中旬被迫延迟到11旬中旬,造成其天然繁殖条件进一步恶化。
水文观测表明,三峡水库蓄水,导致长江水位降低使下游湖区及长江支流水位下拉,加上湖南的湘江、沅江、资水、醴水等流域、江西的赣江流域的众多电站水库蓄水,是近年来洞庭湖、鄱阳湖冬春季水荒的重要原因(湘江近年枯季低水位的原因及解决对策,http://blog.sina.com.cn /chenjin12342003)。以2009年为例,据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10月份三峡库区的平均入库流量为12500立方米/秒,而因蓄水,下泄流量可低至6500立方米/秒,后为了缓解下游旱情,长江防汛抗旱指挥部责令入库流量大于9500立方米/秒即按9500立方米/秒下泄,小于9500立方米/秒则来多少放多少,最终使三峡水库继2008年之后,蓄水到175米的目标再一次落空。另据水文历史监测资料表明,2006年9月20日至10月 31日,三峡水库首次蓄水到156米期间,洞庭湖总入湖水量仅为15.3亿立方米,比同期多年平均情况减少93%。,历史上干旱严重的1972年10月,长江平均入湖流量为2114立方米/秒,而2006年10月入湖平均流量只有当时的1/4。(洞庭湖濒临后三峡枯水危机千年水源近殆尽,经济参考报,2009年11月16日)
2010年,三峡水库为了确保实现蓄水到175米,不得不冒着遭遇上游洪峰的风险,将开始蓄水的时间由往年的9月下旬提前到9月10日。从实际情况看,2010年9月10日至9月15日,三峡水库入库流量在20000立方米/秒以上,最高可达38000立方米/秒左右,出库流量一般低于入库流量,其差值在1000立方米/秒至15000立方米/秒之间;9月16日至9月25日,入库流量多在20000立方米/秒左右,出库流量与入库流量差别不大;9 月26日至9月30日,入库流量在15000立方米/秒左右,出库流量一般在10000立方米/秒至15000立方米/秒之间;10月1日至10月18 日,入库流量一般在13000立方米/秒至16000立方米/秒之间,为保证蓄水到175米,按长江防总的调度令,日均出库流量减少到7000立方米 /秒,约为入库流量的50%左右,低于2009年9500立方米/秒的控制水平;10月19日至10月25日,入库流量在13000立方米/秒至 15000立方米之间,出库流量在10000立方米/秒至13000立方米/秒之间,终于在10月25日达到175米的蓄水目标,但付出了洞庭湖、湘江等地水位猛降,沿岸用水困难的代价。
三峡水库难以蓄满水有两个原因,一是长江上游众多的梯级电站在蓄水期都要蓄水,下泄流量自然不足;二是要满足电站水库的蓄水目标,必然以牺牲下游的用水为代价。在各个梯级电站争水以及要保证下游基本用水的双重压力之下,三峡水库难以实现蓄水到175米的目标是必然的。这反映出因为水电的过度开发,已出现了水资源的供求矛盾与严重危机,而这还是在长江上游大量在建的大型、巨型电站尚未开始蓄水的情况下就已经出现的问题。难怪原长江水利委员会水资源保护局局长翁立达说,“三峡水库蓄不满水是正常的,能蓄满水才是不正常的。”
2 黄河断流的先例
水电过度开发带来的水资源危机其实在黄河早已有先例,自三门峡工程以来,目前仅在黄河干流上就已建起了龙羊峡、青铜峡、万家寨、小浪底等十余座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加上黄河支流上3300多座大大小小的水库,其总库容已达到660亿立方米以上,而根据花园口站1950年至1997年统计的黄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只有577.7亿立方米!其中1990年至1997的年平均径流量已减少到455.3亿立方米!(吴凯、唐登银、谢贤群,黄河下游河川径流的变化趋势与对策,地理研究,2000,19(4):377-382)黄河自1972年开始出现断流,而且断流的情况日益严重:在20世纪70年代六次断流,断流最长时间21天;80年代七次断流,断流最长时间36天;90年代前8年有七次断流,断流最长天数226天,在1997年有330天无黄河水入海。黄河断流不仅给下游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损害,也使黄河水中下游水质日趋恶化,同时也给黄河流域及河口三角洲湿地的生态系统及生物物种造成严重威胁。而按照目前正在实施的黄河干流约30个梯级的开发方案,黄河干、支流水库的总库容将达到980多亿立方米,约相当于1990年至1997年花园口断面实测年平均径流量的2.15倍!进入21世纪以来,为确保黄河不断流,满足下游用水、冲 倨胶狻⑺?蚀锉辍⑽?趾恿魉???锷??低车榷嘞罟δ艿男枰??±说椎人?猓?坏貌痪?F?绶潘??沟缯旧杓频姆⒌缧б娲蟠蛘劭邸
3 长江也有可能断流
令人遗憾的是,黄河的这种危机继续在长江以及其它大江大河上重演。
据长江水环境保护局原局长翁立达的研究(见《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长江出版社,2007),宜昌以上长江的多年年均径流量为4510亿m3(据宜昌站1950~2000年统计资料),但其中68%集中在丰水期5-9月,为2980亿m3,而只有32%(1530亿m3)分布在10月至次年4月,其中10-11月(电站水库的主要蓄水期)仅为746亿m3。根据原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如果规划的水电工程全部实施,宜昌以上水电站水库的总库容将达到2125.8亿m3(虎跳峡高坝方案)或1930.4亿m3(虎跳峡低坝方案),调节库容(大致相当电站水库在主要蓄水期的蓄水量)为1143亿m3或1038亿m3。由于要考虑防洪的需求,水库蓄水一般都在汛期后(主要是10月至12月)进行。如果按原有规划方案实施梯级开发后,宜昌以上水库的调节库容(1143亿m3或1083亿m3)与宜昌以上10月至11月的径流量(746亿m3)之比,将达到1.53倍或1.45倍,因此,在汛期后的蓄水期,如果这些水库都要蓄水到正常高水位,那么长江下游将有可能出现断流的情况,而如果要保证长江下游的基本流量,大量水库的蓄水要求又难以得到保证,将无法蓄满水。在长江上游还有大量在建水库尚未蓄水的情况下,三峡水库在2008年、2009年两次都无法蓄水到预定 ?75米,已反映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翁立达指出,由于蓄水直接关系到水电站发电的经济效益,按照目前格局,上游干、支流水电站分属各大电力公司,因此水库汛后争水的现象将不可避免。而上游水库的集中蓄水,又势必将加剧长江中、下游生产、生活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的矛盾,影响中下游以及长江口的航运、生态与环境需水,加重河口的咸潮入侵危害。
实际上长江上游的一些支流河段,由于水电及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水资源危机或河流断流的现象。案例一,岷江上游干流及其支流,基本被梯级电站群所覆盖,由于其中大都属于引流式电站,一到枯季,河床便一段段地几近断流或干涸见底。岷江进入成都平原以后的主干河道金马河,也因岷江上游水资源的过度开发,一年中有8个月的时间断流;案例二,嘉陵江干流仅重庆至广元昭化段就有17个梯级电站,目前已建成9个,而昭化以上的嘉陵江、白龙江干流及其支流,梯级电站更是星罗棋布。受梯级电站群蓄水以及降水减少的影响,2007年冬,嘉陵江多个梯级电站的坝下都出现历史低水位、局部河段甚至人可涉水而过,重庆主城区因取水困难出现供水危机,后通过四川省政府协调,责令上游水库放水才得以缓解。
大渡河是四川省境内的一条重要河流,是目前梯级水电开发强度极高的河流,也是拟建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取水河流,还是拟议中的“引大济岷”工程的取水河流。
4 大渡河断流的危机
大渡河是四川省境内的一条重要河流,是目前梯级水电开发强度极高的河流,也是拟建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取水河流,还是拟议中的“引大济岷”工程的取水河流。
笔者根据相关资料,对大渡河干流的电站库容与河流流量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因为水电过度开发出现的水资源危机,不仅是指整个长江上游的总体情况,在长江上游的主要支流也表现得十分严重,而且整个长江上游的水资源危机正是各支流水资源危机累积叠加的结果。
根据乐山乌尤寺水文站实测数据(44年平均),大渡河的多年平均流量(不包括青衣江)为1470立方米/秒,年径流量463.58亿m3。在未计算大渡河各支流的电站库容(主要支流的梯级电站包括:梭磨河8级,小金川17级,瓦斯沟1库7 级,田湾河2库4级,南桠河7级,官料河7级等)、未考虑南水北调西线规划在大渡河上游调水40亿m3的情况下,目前大渡河仅干流上规划的24座梯级电站的总库容已达186.5亿m3,占大渡河年径流量的40.2%。
大渡河在汛后的电站主要蓄水期(10月至12月)平均流量为1187方/秒,径流量94.35亿m3,大渡河干流上建成、在建、规划的电站共24座,其中有数据的16座电站水库的调节库容(大致相当水库汛后蓄水到正常高水位需要吃掉的径流量)总计为 101.1亿m3。据此,大渡河干流电站水库总的调节库容至少为10月至12月径流量的1.07倍)。即使考虑10月份开始蓄水时的初始库容已包含了一部分调节库容(即汛后开始蓄水的起始水位高于调节库容的下限水位),干流上的水库在 10月至12月的蓄水量也与此阶段的全部径流量很接近,而且这还没有加上大渡河各支流水库群调节库容的蓄水量。因此,一旦大渡河流域规划的电站水库全部建成并蓄水,汛后蓄水期大渡河也极可能出现断流的局面。
如果把南水北调西线在大渡河上游规划的调水量加进去,情况将更加严重,据有关专家研究,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一旦实施,引水枢纽以下仅大渡河钭尔尕至石棉的 300km河段,在11月至翌年5月的7个月中,径流量至少将减少32%。按此估算,大渡河在汛后电站主要蓄水期(10月至12月)的径流量可能不足65 亿m3,这和大渡河干流上100亿m3左右的汛后水库蓄水量相比,意味着什么,是不言而喻的。
5 “引大济岷”的构想
就在大渡河面临严重水资源危机的背景下,“引大济岷”方案又提出来了。它源于四川省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提出的西水东调工程的设想,即把川西的水调到川东去,那时的想法很笼统,没有完整方案。正式提出“引大济岷”是在21世纪初,据称它主要是为了2030年以后的水资源分配进行的准备。
提出引大济岷的理由是:岷江水资源不足,成都人均水资源量低。四川全年水资源量达2615亿立方米,人均3040立方米,高于全国人均2200立方米的水资源拥有量。甘孜、阿坝等地区人均水资源量高达4万至7万立方米,盆周山区人均水资源量也达2600至11000立方米,但四川盆地腹地仅有825立方米,成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684立方米,低于全国的2100立方米和全省的2680立方米。在国际上,人均水资源量小于1700立方米即属于水资源缺水区。岷江上游及供水区每年径流量约147亿立方米,通过宝瓶口及六大干渠的引水量达到每年约110亿立方米,已占岷江常年总来水量的70%,远超河流引水量不得超过径流量30%的国际通行标准。与此同时,岷江上游年平均径流量逐渐减少,已由上世纪30年代的174亿立方米,减少至上世纪90年代的 132.6亿立方米。
按照设计者的构想,引大济岷工程有三个方案:①在马尔康以上的大渡河支流梭磨河引水进入岷江支流黑水河或者杂古脑河。梭磨河与黑水河和杂古脑河都只有一山之隔,施工方便,最长隧洞仅15公里,投入小,周期短。但梭磨河年流量仅7.3亿立方米,最多只能引水3亿立方米;②在金川以上的双江口水库取水引入杂古脑河,取水点的位置海拔2410米,出水口位置2310米,可自流引水。双江口水库引水需要建引水直线渠洞97公里;③在金川县城上游附近的水库取水引入杂古脑河,引水高程2200米,出水口2120米,自流引水,隧道长度为93公里。有关专家倾向于在②、③方案中选择,计划由大渡河调水33.2亿立方米,设想工程在2020年开工,并在2030年先期向岷江补水11亿立方米,2050年大致实现调水33.2亿立方米。
6 挖肉补疮何时休——工程调水解决不了水资源短缺的根本问题
由于岷江上游水资源的过度开发,让“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成为缺水之地,这本身就是一个笑话。而以为总量有限的水资源,可以按人的需求无限提供、可以根据人的需要随意调配,也许就不仅仅是一个笑话了。
引大济岷是企图用工程调水来解决水资源的问题的又一典型案例。它同样面对以下问题:缺水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工程调水是解决缺水的最佳方案吗?工程调水能不能解决水资源短缺?有没有水可调?调水工程所要付出的综合代价究竟有多大?
有专家认为现在的缺水是“工程性缺水”,只要兴建足够的工程对水资源进行调配,就可以解决水资源在空间、时间上的分布不均,从而解决缺水。这实际上是 1949年以来中国治水的一个主要思路,从而也使中国成为兴修大小水库及各类水利设施最多的国家之一,但结果是旱涝仍频,水资源日益短缺。
从岷江可以看出,水危机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水资源的利用模式出了问题:①岷江上游的水资源绝大部分用于灌溉,但目前仍然是大水漫灌,用水粗放。亩均用水量高达650立方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据水利部数据,全国平均每亩实际灌水量达到450至500立方米,这已超过了实际需水量的1倍左右,有的地区高达2 倍以上)。灌渠的支渠及以下渠道标准低,灌溉水利用系数仅0.463,浪费严重(据水利部数据,全国渠道输水损失占整个灌溉用水损失的80%以上);②不顾水资源总量限制,盲目扩大丘陵灌区。都江堰灌区由成都平原不断向涪江、沱江流域的丘陵区、低山区扩展,目前在灌区总面积中,成都平原灌区仅占23.4% (0.67万km2),丘陵区和山区已占到76.6%(2.19万km2)。1949年,都江堰灌溉面积只有283万亩。现在都江堰灌溉面积已达1010万亩,而还规划要把灌溉面积扩大到1500万亩;③不顾水资源总量、水环境容量限制,大上高耗水、高污染的工业项目,如化工、水泥等。例如彭州石化项目的需水量相当于其水源地都江堰人民渠、湔江年径流量之和的约20%,而其污水排放量又约相当于沱江枯期径流量的14%;④大量兴建的梯级电站水库,按照排浑蓄清的运行模式,汛期泻洪,枯期蓄水,无法起到 调丰补欠的作用,加大水资源供求矛盾。
仅以岷江上游水资源消耗的大头——农业灌溉来看,其节水的潜力也是十分巨大的。可以对照的是,以色列的人均水资源只有260立方米,但却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农业生产国之一。它在人口持续增长,用水需求不断增加,农业生产不断扩大的情况下,用水总量却在长达50年间一直维持不变。其关键即在于它的节水技术,例如以色列是世界上水资源回收利用率最高的国家,其废水利用率高达75%,农业用水效率也达到70%至80%(都江堰灌区不到50%)。而作为引大济岷前提的水资源规划,基本还是按现有水资源利用模式估算未来用水量(没考虑重复用水因素、对可节约水量的计算也十分粗略同时缺乏充足的依据),因此得出的未来几十年用水量将呈直线上升趋势的结论(2015年,101.35亿立方米;2020年,119.46亿立方米;2030年,141.28亿立方米;2050 年,158.65亿立方米)。按现有水资源利用模式,即使引大济岷,也无法解决水资源需求的持续增长(按引大济岷的设想,调水后也只能给成都平原的岷江各河流保留10%至30%的环境用水,根本改变不了目前河流过度开发的状况)。而将巨大的调水工程投资用于节水工程,甚至不需要同等的投资,也有可能达到同样的实际增水效果。
而大渡河有没有水可调,还是一个问题。由上可知,引大济岷工程计划由大渡河调水33.2亿立方米,与南水北调规划的由大渡河调水40亿立方米相差不远,参照南水北调西线方案将使大渡河在枯期7个月中减少径流量32%的估算,引大济岷则将使大渡河在枯期减少径流量约26.6%,两者叠加将达58.6%,如果再加上电站水库蓄水的影响,那么大渡河断流将不可避免。而且互相掣肘的是,水电按河流的现有水资源量进行规划与建设,而调水规划又要让这些水电工程达不到设计能力,造成投资浪费。
至于象引大济岷这样的大型工程,对被调水河流流域的生态环境、河流环境、社会环境等等方面会带来多大的负面影响,还远没有进行真正科学的研究与评估。
缺水和大区域调水在逻辑上和经济有效性上并无必然联系,但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沿袭而来大工程狂热症、依赖症,以及在利益驱使下,大工程带来的大投资会成为主要的追求目标;在征服自然、改造山河的“大跃进式”非理性观念支配下,用大工程来显示自我中心意识或权力意志也成为一种传统的喜好。因此缺水就必然要大区域工程调水,成为了一种基本的或习惯性的思路或导向。“能以综合代价最小、综合效益最大的原则解决缺水问题的最佳方案是什么”,这样一个真正的科学决策命题,变成了“大区域调水作为既定的工程目标如何解决缺水问题”,这样一个非科学决策命题。
7 以需定供、杀鸡取卵、单一片面的水资源利用模式应当彻底放弃
河流水资源是一项综合性资源,兼具灌溉、航运、发电、供水、维系水生生态系统、保持河流自然景观、消纳或净化污染物等综合功能。但由于水电开发可以让各级政府以及开发商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巨大的项目投资、GDP增长、财税收入、工程发包利润等效益,在利益驱动下,目前在水电开发中已形成了“跑马圈水”,寸河不留,全江全流域梯级开发和人工渠化的疯狂态势,这已成为近年来河流开发的主导模式,这种把河流水资源功能单一化、利益局部化的趋势,除了使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社会矛盾不断加剧以外,也使水资源危机更加严重。
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视河流水资源是总量有限的天然资源,不是按照“以供定需”、综合协调、节约限量的方式去利用它,而是着重于眼前利益局部利益,“以需定供”,用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方式去开发河流水资源,规划设计的工程需水量远远超过河流的实际水资源量,一方面造成水资源分配严重失衡,另一方面也造成这些工程的投资浪费、功能达不到设计要求。
目前长江流域综合规划正在进行修编,鉴于在单一、片面的观念指导下过度的、不适当的水电开发带来的严重负面影响和危机,应当利用长江流域综合规划修编这一契机,按照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综合协调的原则,对现有水电规划进行调整,彻底放弃全江全流域梯级开发的旧有模式,在科学论证、兼顾各种利益的基础上合理布局,压缩减少现有水电开发规模特别是大型电站数量,尤其应取消与相关法律法规冲突的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遗产地区域内的大型项目(例如长江干流上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小南海、朱杨溪、石硼项目,位于三江并流世界遗产地范围内的虎跳峡等项目等等),以及取消对地质环境(如诱发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社会稳定(造成大规模淹没损失和移民)有重大影响的大型项目,使河流水资源、水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与合理、可持续地利用。
7、金沙江推进水电站建设 或引发严重地质灾害
来源:经济观察网2011-06-22
http://www.eeo.com.cn/2011/0622/204374.shtml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陈勇 日前,中国长江三峡集团称,将推进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坝、乌东德、白鹤滩4座巨型水电站的建设。据悉,四个电站规划装机规模近4300万千瓦,相当于两个三峡工程,年发电量约1900亿千瓦时。
接近水电六局一名负责人对本网记者表示,即将投产的溪洛渡水电站日后将引发严重的地质灾害。他指出,金沙江的生态系统非常脆弱。而电站的建设不仅会让很多珍稀鱼种面临灭顶之灾,也将导致更多山体滑坡的危险。
“这都是在透支子孙后代的幸福。”上述人士透露,这一点在2002年进行项目评估的时候已经有结果,但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执意上马。
资料显示,溪洛渡水电站工程已经于2007年11月实现大江截留,设计装机容量为1260万千瓦。目前,场内外交通、施工营地、导流等工程已基本完工,地下厂房、大坝正在开挖施工。截至2008年8月,三峡总公司累计筹集建设资金158.68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52.95亿元。
2009年,国家审计署在对溪洛渡工程进行审计后就发现,工程项目大幅压缩了工期,使得项目勘察设计时间短,地质勘察不到位,发生了F标大路梁子隧道突发瓦斯溢出并燃烧的重大安全事故,工程进口段停工34天。
此外,审计抽查参与溪洛渡工程建设的部分三峡总公司下属企业,发现一些关联企业收费偏高,履行职责不到位;在实际监理过程中,三峡发展公司现场人员投入严重不足,资质偏低,审核把关不严;监理人员跨岗位、跨项目、跨专业上岗现象严重。审计抽查2007年8月份人员名单发现,无监理员资格证上岗49人,占该公司溪洛渡工程监理部人员的23%。
更为严重的是溪洛渡工程建设中部分项目合同管理及结算管理不够严格,工程建设、生产、管理用房面积和投资超标,增大了工程建设成本;个别项目工程质量、安全管理还存在疏漏;概算多计列勘察设计费;部分环保项目未能达到规划要求等。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环保人士称,金沙江沿线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密集区,沿线开发的水电站已经阻隔了圆口铜鱼、长薄鳅等产漂流性卵鱼类的繁殖,大量的土石方工程也存在水土流失隐患,这些影响如果处理不当,会对安置区自然环境造成很大冲击。
他表示,目前西南水电开发的“大跃进”,势必会对生态产生严重破坏,而大量的移民还将带来连带的社会环境问题,从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民族团结以及社会稳定、人民就业等问题。
8、国家环保标准已达1300余项
来源: 人民日报2011年06月22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11-06/22/c_121567555.htm
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今天揭牌,这是环保系统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依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筹建,将为我国环境质量标准的制订和修订、保护生态环境与人体健康的重大决策及环境风险管理提供科技支撑。
“十一五”时期,国家环保标准的数量以每年100项的速度递增,目前已达1300余项。但我国环境标准制订和修订的基础研究工作非常薄弱。 (记者武卫政)
9、报告称海洋污染和气候暖化可能灭绝大量海洋生物
来源:中国新闻网2011年06月22日
http://www.chinanews.com/gj/2011/06-22/3128020.shtml
中新网6月22日电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海洋污染和气候暖化极有可能灭绝全球大量海洋生物,形成千万年来最大的一次破坏。
海洋生态恶化的程度,比几年前的预测还要严重,引起专家的深切关注与担忧。
一群世界顶尖海洋专家在一份综合报告中发出警告,他们指出,珊瑚礁濒临死亡、物种侵略危及生物多样化、有毒海藻滋生及大鱼种大量减少等情况正在加速。
27名顶尖专家今年4月在牛津开会,综合各方对全球海洋生态问题的评估,集结成报告。报告指出,导致海洋环境恶化的三个因素,都是人类活动直接产生的后果,分别是全球暖化、酸化和缺氧现象。
过去,科学家只是对影响气候与环境的因素做单独研究,他们是直到最近才开始把这些因素联系起来,研究其连锁反应。
领导全球海洋状况研究会(IPSO)并参与撰写报告的牛津教授罗杰斯说:“情况令人感到吃惊。我们正在探讨这些由人类所导致的、会对我们的生命产生影响的后果。”
他也说:“我们低估了整体的风险,整个海洋生态受破坏的程度远超预期,速度也快得多。”
当前的海洋问题,比起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2007年报告中所列的最坏情况预测还要糟。
由于大量的碳进入地球的气候系统,连锁反应导致海洋的酸化加速。
海洋有如一个巨大的海绵,吸收超过四分一由人类排放入大气层的二氧化碳。但当海绵过于饱和,就会扰乱生态系统的平衡,影响海洋生物的生存,进而对人类产生影响。
报告说,现在碳被吸收的速度,已比5500万年前上一次全球海洋生物大灭绝的时期快很多。在这个被称为“古新世-始新世全球增温”(PETM)的时期,地球的气温突然暖化,温度飙升了4至10摄氏度,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也增加了两倍,导致一半的深海生物被灭绝。有些科学家担心,下一次的气候变化,破坏性会更大。
10、垃圾处理:前端分类是1 后期处理是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11-06-22■童彤 李海楠
http://www.cet.com.cn/20110622/f1.htm
“无论后期垃圾处理路线中,焚烧、生化处理、填埋的技术如何纯熟过硬,实施如何严密合规,没有前端的有效分类,就都无法有序进行。”
这是自6月5日展开北京求解“垃圾围城”调查以来,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相关专家及主管部门那里得到的同一声音。即垃圾前端分类是有着基础意义的“1”,而后期涵盖收集运输处理的方方面面都是基于“1”后的多个“0”。因此,分类的意义尤为重要。
高安屯:未来垃圾处理的趋势
6月12日,当记者来到位于朝阳区朝阳北路附近的高安屯垃圾处理场时,路边正在建设的地铁六号线和已然成型的密集建筑群都透视在不久的将来,这座垃圾处理场周边将会成为人流繁华的大社区,带着对未来环境安全的疑问,记者来到了这座“垃圾场”,然而映入记者眼帘的景象与之前记者所想的反差极大。
曾经散发恶臭的高安屯垃圾填埋场已经蜕变成如今的“朝阳区高安屯循环经济产业园”,这里没有垃圾山,只有经过覆膜防臭压埋堆放后的绿茵填埋堆体,还有一座尽显现代工业技术的大型综合焚烧设施,四座居于院中的炉体与一座烟囱排放的只是水蒸气及经过净化处理后的排放气,没有浓黑的烟雾和刺鼻的气味。
早在此前阿苏卫、六里屯周边居民反对上马焚烧设施的2010年,北京市市政管委就组织周边居民对这里进行了参观,当时的居民提出的对二恶英等污染物质的监督及技术实施的担心,在这里可以得到很好的化解。
“我们从卸料、堆放、焚烧、排放全部采取机械化封闭处理,烟气监测数据实时显示在厂外的LED显示屏上。”高安屯垃圾焚烧厂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高安屯垃圾焚烧厂烟气监测去年就增加了定期公示二恶英的监测数据,当前实施的焚烧技术完全可以避免相关污染。
“我们所做的就是尽量通过实际的工作让公众了解到焚烧等垃圾处理技术的可靠性。”该负责人说,每周四的对外开放日也着实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了解参观,大家会在这里看到垃圾处理的未来。
这一点在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那里也得到了同样的肯定,记者了解到,高安屯的现状正是未来六里屯、阿苏卫乃至更多垃圾处理设施的大趋势和大方向,也是解决首都大体量垃圾处理的有效出路,
6月13日,清华大学环境与工程系教授、清华大学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所所长聂永丰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时也表示,他支持建设“减量处理设施”。他认为,垃圾减量处理最好的手段就是焚烧,这也是解决北京这样人口密集、土地资源紧缺地区大体量垃圾问题的有效手段。
干湿分类:垃圾“排水”最关键
近年来,随着垃圾焚烧可能导致二恶英、重金属、大气污染的讨论一直存在,且围绕焚烧技术的讨论也不绝于耳。然而,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焚烧技术只是针对垃圾处理的一项有效手段而已,在其前期的垃圾分类才是关键所在。
“北京的生活垃圾含水率在60%-70%,厨余垃圾单项的含水率我个人测算是在85%-90%。”聂永丰对记者展示了这样一组数据。在他看来,在进行垃圾焚烧之前,降低含水率才是我们应该重视的,这个难度和厨余垃圾的干湿分类一样大,关键是如何降低含水率。
聂永丰认为,采取诸如倾倒垃圾前将厨余垃圾多余水分单独排除能够将厨余垃圾的含水率降低十个百分点,进而可以带动所有垃圾的含水率,无疑会大大增加后期运输、处理的效率。
“总量减少的同时垃圾热值也能有所提高,进而填埋时产生的臭气也会减少。”聂永丰对记者强调,降低含水率要通过各种途径来做,难度不会比垃圾干湿分开要大,但关键要得到重视。
然而,事实上减少垃圾含水率的工作依然任重道远,让民众了解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分类就经历了数年的宣传引导,细致到厨余垃圾的干湿分类工作势必更难推行。
6月18日,在位于天通苑社区的某居民楼前,记者发现,楼前摆放的分类垃圾桶被居民随意丢放的混合垃圾填满,而其中大部分都是各色小垃圾袋分装的厨余垃圾,烂叶、剩饭、菜汤甚可从袋口外渗,清晰可见。
“我平时都是将吃剩的饭菜和做饭时的厨余垃圾一并装在一个袋子里,肯定都是汤汤水水的。”家住天通苑的市民佟小姐告诉记者,平日基本上都将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混装在小袋中一起扔掉,也没有什么分类不分类的,基本上厨余垃圾比较多。
聂永丰的观点与长期从事固体垃圾处理处置技术研究的中国环科院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李丽的观点不谋而合,6月12日,听闻记者前期了解的相关情况后,李丽直言,围绕垃圾焚烧的讨论不该仅限于技术本身,我们引进的国外焚烧设施因我国垃圾构成以厨余垃圾占比较大、含水率太高,无法进行直接焚烧,所以需要添加助燃剂,由此带来的焚烧成本增高值得关注。
“要降低成本就要提高所烧垃圾的热值,直接关联的就是垃圾的含水率。”李丽告诉记者,我国餐厨垃圾占比较大的特点决定了含水率高的客观事实,所以从源头做好干湿分类对于提高垃圾热值是有利的。
自行就地处理厨余垃圾
6月19日,记者来到位于海淀区的万科西山庭院,作为北京市较早进行厨余垃圾自行就地处理的小区,自2006年起,名为“厨余垃圾生物处理机”的设备就在此运行,当前该设备日处理能力在120吨,且所产肥料可供园区绿化使用。
“实际上就是培养一些菌群将厨余垃圾‘吃’掉,然后形成有机肥料。”该小区物业工作人员对记者介绍设备的同时也坦言,当前设备运行的主要问题是,设备需要长期运行,由此产生每年数万元的管理、升级改造及耗电费用大多要自行承担。
记者了解到,当前北京市类似这样采取自行就地处理厨余垃圾的小区不下数百处,可大多因为自行投入设备及后期运行费用而无法长期坚持,就此,北京市各区也都采取补贴措施进行弥补,以平衡这类小区无需垃圾运输费用的缺口。
“但厨余垃圾在进入设备进行处理前还是需要一些分拣工作。”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尽管已经进行了多年大量宣传,但毕竟没有强制措施,还是会有些不按分类要求的做法出现,如果进行处理的厨余垃圾没有达标,那对设备运行及后期肥料的生产都将带来不利影响。
11、5家NGO呼吁取消北京垃圾焚烧项目环评方资质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11-06-22 章轲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6/879468.html
北京垃圾焚烧项目再交锋5家环保组织呼吁取消环评方资质
连日来,让众多北京市民感到紧张的北京市海淀区苏家坨垃圾焚烧项目继续“发酵”。
6月21日,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等5家环保组织联合致信国家环境保护部,提请取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下称“中国气科院”)的“甲级环评资质”,并按照国家规定,对其处以相应的罚款。
他们所针对的矛头——中国气科院,正是苏家坨垃圾焚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制作单位。
“典型的虚假环评报告”
“这是一份最典型的被授意盲目站在企业一边的虚假环评报告!”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赵章元说。
赵章元所说的环评报告是今年5月出炉的《北京市海淀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再生能源发电厂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下称《环评报告》)。5月26日,赵章元率先报料称,该《环评报告》不仅“编制得相当粗糙,存在着大量原则性错误”,而且“多为应付、造假、走过场,不负责任。评价单位丧失客观、公正、科学立场”。
联合发出公开信的环保组织还包括达尔问环境研究所、环友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和绿家园志愿者。
公开信称,中国气科院在为秦皇岛西部垃圾焚烧项目编制环评报告的过程中,存在公众参与弄虚作假的行为,目前秦皇岛西部生活垃圾焚烧项目的环评批复已经被河北省环保厅撤销;该单位为北京市海淀区苏家坨垃圾焚烧项目所做的环评报告,也遭到了环保组织和拟建焚烧厂厂址周边公众的强烈质疑。
达尔问环境研究所有关负责人称,针对苏家坨垃圾焚烧项目,环保组织实地调研的结果和中国气科院所编制的《环评报告》上提供的信息存在多项出入,《环评报告》上有多处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中国气科院的环评工作有众多失误,公众参与部分更是难逃造假嫌疑。
苏家坨垃圾焚烧项目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苏家坨镇大工村地区。项目建设单位和评价单位分别是北京绿海能环保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气科院。
公开信同时指出,在进行建设项目环评之前,应该先进行规划环评。在规划之内的项目才能进行项目环评。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所包含的建设项目,不应受理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公开信说,2011年已进入“十二五”规划实施阶段,在北京市生活垃圾处理旧规划调整改变、新规划未出台也未环评的情况下,海淀区自行制定生活垃圾处理规划,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规章不符,明显缺乏法律依据。中国气科院在环境影响报告书中认定苏家坨焚烧项目符合规划,显然超越其资质能力,违背环保部规范性文件,是违法无效的。
上述环保组织认为,综合中国气科院几年来出现的环评失当,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应降低其环评机构资质等级,并处相应罚款。环保组织同时建议环保部对中国气科院环评过程中的违规行为进行调查。并在调查期间,暂停其所有参与的环评项目。
综合近年来出现的环评问题,上述环保组织建议环保部出台新的环评办法,避免环评单位与业主直接联络,而由政府来付费,业主单位把钱交给政府,再由政府组织公开竞标,环评公司从政府获得项目并获得相应收益,而不是从业主那直接承接项目和获取收益。
公开信同时呼吁所有项目环评都鼓励公众广泛参与,尤其鼓励民间环保组织深度参与。涉及重大影响的项目,应当召开公众听证会。通过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环评过程,避免发生类似的环评单位造假的行为。
多处存在技术问题
2007年,已运作多年的六里屯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浮出水面,但很快遭到周边居民和众多媒体的质疑和反对。同年6月7日,原国家环保总局建议六里屯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应予缓建。
之后,海淀区政府另行选址,将这一垃圾焚烧项目选定在海淀区苏家坨镇大工村地区。
《环评报告》得出的结论认为:“拟建项目符合国家和北京市产业政策及相关规划,项目选址可行,选用的炉排炉焚烧工艺和厨余垃圾厌氧发酵工艺资源综合利用效率高、土地利用率高、整体工艺系统完善,污染防治措施成熟可靠,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安全有效,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和北京市相关标准要求。项目建成后不会降低所在区域现有环境功能,且环境风险可控,从环境保护角度该项目建设可行。”
根据这份报告,该垃圾焚烧发电厂计划2011年下半年开工,2012年底试运行,2013年内正式投产,运行年限不少于25年。项目设计日处理海淀区生活垃圾2500吨。
包括赵章元和北京中咨律师事务所律师夏军、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潘小川、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史专业博士毛达等人参加自然之友专家咨询会,专家们就《环评报告》提出四个方面的意见:
选址仍不慎。苏家坨与六里屯比较,并无实质性变化,均属于首都的上风上水地带。所不同的仅仅是,这次终于追踪到了北京风水的源头,不仅为闻名的鹫峰风景区增加了一条“风景线”,而且为永定河水系和北运河水系又增加一大毒性污染源。
专家们认为,这一项目不仅将严重影响周边的环境质量,还将加快恶化下游地带的宜居环境,波及项目西南侧的门头沟繁华区、门头沟-石景山边界地带、丰台区卢沟桥-世界公园地区,东北侧的北安河、西北旺、颐和园、京密引水渠沿岸。
“该地区属于大气封闭地区,污染物难以扩散出去。常年累积在封闭气团之下,预计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蓄积速度会比一般地区快。”赵章元说。
项目占地过大。专家们指出,苏家坨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占地32公顷,面积相当于一个大型垃圾填埋场,并未体现出焚烧的最大优越性。运营后,不好烧的或固化膨胀部分一并填埋,危险废物和二?f英常年累积在下风下水广大地带,如果参考东京地区出现的问题分析,这些地带会逐渐增加土壤中的二?f英含量。
苏家坨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总投资12.6亿元。“将来大笔的运行费、飞灰处理费从何而来?”专家们认为,这一项目动用昂贵的投资并不值得。
专家们还特别指出,《环评报告》中并没有体现公众的不同意见,包括公众对环境质量现状的看法;对项目建设目前区域环境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的认识;对项目拟建地环境质量改善的建议;对项目建设的态度;对项目环境保护工作的建议和要求等。
二恶英问题仍未解
记者了解到,苏家坨垃圾焚烧厂项目已列入《北京市政府2011年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折子工程》,进入北京市绿色审批通道项目名录,同时已列入海淀区“十二五”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和环卫规划。
但就这一项目的程序而言,夏军认为,“程序不合法”。他解释说,根据住建部2007年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规定第九条,“建设城市生活垃圾收集、处置设施建设,应当符合城市生活垃圾治理规划”,该办法的第七条规定,“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城市规划等有关部门,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等,制定城市生活垃圾治理规划”。
夏军指出,苏家坨垃圾焚烧厂项目所依据的海淀区“十二五”《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和《环卫规划》,仅是区一级的规划,并不是《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中所称的直辖市一级制定的生活垃圾治理规划,属于规划依据欠缺。即便有了相应的“十二五”规划,也应该先进行规划环评。
对于公众关心的二恶英问题,专家们指出,由于焚烧产生的重金属和一些有机污染物(尤其是POPs)在环境和人体中具有累积性,即使该项目排放达标,仍然可能带来环境健康风险。环境风险评价中对二?f英日均暴露量计算没有考虑暴露年限,公众无从知道计算结果是否合理。
“报告的结果是预评价,实际运行后能否根据设计要求做到位是个问题。”赵章元等人建议,环境监测部门应该提高在烟气、飞灰等排放物以及大气、土壤、水体等环境介质中这些污染物的监测频率(如二恶英提高到每季度一次)。卫生部门应该监测周边居民和焚烧厂工作人员血液中此类污染物的浓度,尤其是二恶英浓度,并在项目运营后(如果项目最终能够运营)每年评估环境健康影响。如果发现工作人员有血液污染物浓度上升的情况,运营单位应该进行补偿。
北京市委、市政府日前出台的《关于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意见》提出,加快生活垃圾焚烧厂建设,调整处理结构,到2015年焚烧、生化、填埋比例为4:3:3,基本满足不同成分垃圾处理需要,实现全市原生垃圾零填埋。
专家们认为,根据《环评报告》,该项目距离大工村仅460米,距离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大觉寺仅780米。有关单位应在两地分别举行说明会,邀请当地居民、单位代表参加,让公众充分了解信息、表达意见。
专家们表示,由于苏家坨垃圾焚烧厂项目计划焚烧量达到1800吨/日,并且将对整个海淀区的垃圾处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建议延长公示时间。
12、环保民间组织发出公开信 督促上市公司及时公布污染信息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1-06-22陈媛媛
http://www.cenews.com.cn/xwzx/gz/qt/201106/t20110621_703531.html
针对媒体曝光哈药集团总厂污染违规的情况,自然之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绿家园志愿者、绿色龙江等4家环保民间组织近日发出公开信,建议有关部门依法对上市公司哈药股份不按规定公开环境信息的行为进行惩处,同时暂缓批准其正在进行的重大资产重组。
建议一:
环保部门应追加处罚并代为披露相关环境信息
哈药集团总厂的污染问题并非第一次浮出水面,2009年11月18日,黑龙江省环保厅就发文《关于公布2009年实施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名单的通知》(黑环办〔2009〕160号),要求哈药集团总厂强制进行清洁生产审核。同时要求这家企业在1个月内向社会公布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并在1年内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直到近日被媒体曝光,环保民间组织一直未能见到哈药集团总厂在任何媒体上公开披露其主要污染物排放信息和清洁生产的审核情况。
环保民间组织认为,倘若哈药集团总厂的污染情况在当时得以及时披露,并在2010年底顺利完成清洁生产审核,不致于造成如今环境表现仍如此恶劣,持续给附近公众和上市公司投资人造成健康和财产损失。
因此,环保民间组织建议,有关部门应对哈药集团总厂未公开环境信息处以罚款,并代为公开主要污染物排放信息,同时向社会公开哈药集团总厂清洁生产审核完成情况。
建议二:
上证所应对哈药股份未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行为进行惩戒
上海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上证所)于2008年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指引》要求上市公司在公司被国家环保部门列入“污染严重企业名单”的事件发生之日起两日内及时披露事件情况,以及对公司经营和利益相关者可能产生的影响。
2009年11月18日,哈药集团总厂就在黑环办〔2009〕160号文件中被列入污染严重企业名单,而自始至终其母公司哈药股份未将这一信息向社会披露。
对于哈药股份刻意隐瞒企业环境信息的行为,环保民间组织认为其违反了《指引》的要求,建议上证所对哈药股份和相关责任人员采取必要的惩戒措施。
建议三:
暂缓批准其正在进行的重大资产重组
据了解,哈药集团正拟通过重大资产重组。根据《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的规定,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审查均是通过环保部门的上市环保核查来进行的。环保民间组织建议,证监部门在受理核准哈药股份重大资产重组的过程中,要求哈药股份进行彻底的环保核查,并依据环境保护部的有关规定,将环保核查技术报告向社会披露,接受公众的监督。
上证所有关负责人近日称,哈药股份的问题已转交上证所相关部门调查处理。
自然之友公众参与议题负责人常成说,“我们希望,上证所的惩戒应该至少包括公开谴责和通报批评。”
建议四:
充分发挥公众参与的作用
针对哈药集团总厂附近居民关心的臭味和水污染问题,环保民间组织提出建议,哈药股份除了尽快完成整改,还应实时向居民其公布排污情况。参考北京市各垃圾处理厂和上市公司莲花味精的先进实践,在其总厂门口设置LED显示屏,向公众实时公开主要污染物排放及达标情况;并将相关信息同时在公司网站上进行公开,接受公众监督。
“环保部门的单次执法可以促使污染企业在一个时间段内制定并完善环境治理措施,但要实现企业长期稳定的达标排污,一定要有公众参与。”常成说。
相关链接:
为什么上市公司不愿披露环境信息?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1-06-22 陈媛媛
http://www.cenews.com.cn/xwzx/gz/qt/201106/t20110621_703530.html
如果不是媒体曝光,上市公司哈药集团下属子公司随意排放的污染物严重超标的事实,不会公布于众。同样是因为媒体曝光,去年7月,上市公司紫金矿业承认存在铜酸水渗漏事故……
这些事件给人们留下了太多的警示和深入的反思。在这些事件中,肇事方都是上市公司,都是媒体曝光后引起政府重视,给企业施压,企业迫不得已出来应招接招。
是不是只有媒体曝光,才能让上市企业固守环境信息披露准则,答案肯定不是的。
从证券市场上来看,监管部门在推动中国证券市场的社会责任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文件。早在2006年,深交所就颁布实施了《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2008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则发布了《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明确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和环境信息披露责任,其中规定,上市公司在企业被国家环保部门列入“污染严重企业名单”的事件发生之日起两日内及时披露事件情况,以及对公司经营和利益相关者可能产生的影响。
在现实中,上市公司却更愿意选择瞒而不报,原因何在?
一方面,与上市公司环境意识普遍淡薄有关。上市公司能够真正承担社会责任、自觉履行环境保护责任的并不是很多。很多企业在其年度报告中,热衷于提及内部节能环保措施、社会捐助等内容,而对其被环保部门处罚、污染排放情况、环境风险等不提及,或者很少提及。
另一方面,与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公开监管制度的不完善有关。被国家环保部门列入“污染严重企业名单”的事件发生之日起两日内及时披露事件情况的规定,在具体执行中,经常遭遇程度难以界定的问题。面对央视曝光,哈药股份对污染问题做出了说明,称今年3月,哈药总厂因为污水处理不正常向当地环保部门申请停产整顿。因为污染问题停产到底是否需要公告,要看这一事件是不是属于应当公告的事项,在多大范围内停产,对哈药的生产经营是否造成重大影响,如果范围并不大,不属于重大事项,哈药股份可以不予披露,就不构成违反环境信息披露义务。而对于这些,监管部门都没有做出具体说明。
此外,上市公司的这种选择也与部分地方政府态度有关,为了追求所谓的GDP增长,部分地方政府对于企业这样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还主动为企业隐瞒相关事实,让那些破坏环境的人能够逃脱其应负的责任。在这种环境下,部分企业为了追逐更高的企业利润,不仅不主动做好环保措施,还通过各种歪门邪道减少自己的治污支出。
如果没有有力的监督,任何规定最后都只会沦为“一纸空文”。
首先,证监部门和地方行政部门要在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上切实负起监督职责,同时明晰信息披露范围,落实信息披露责任,制定鼓励措施。目前,一些地方已经认识到环境信息披露的重要性,湖州率先建立较为完善的上市企业信息披露制度,促进上市企业加强内部环境管理。
其次,普通投资者也应对上市公司环境违规行为保持警觉,善用自己手中的权利,对暴露出环保问题的上市公司至少应该坚决地用脚投票,用市场压力给企业改变的动力。
相信有了多管齐下的监管措施,上市公司肆意掩盖环境污染信息的现象将会逐渐变少。
13、把生命交给河流和沙滩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1-06-22 ◆汪永晨
http://www.cenews.com.cn/xwzx/st/qt/201106/t20110621_703532.html
今年华东大旱时笔者去四川大山里采访,采访还在继续,大涝又来了。转变之快让人猝不及防。这或许是大自然对我们人类的考验。
江河的管理需要问责
一段时间以来,每当有大的自然灾害发生时,我们的一些官员或科学家总会站出来说与什么无关,是全球气候变化,是极端天气。可当一个个水库的水位在上涨、在漫坝,泥石流一处接着一处发生时,我们仅用全球气候变化来解释,把责任往老天爷那儿一推了事行吗?
2010年5月,笔者参加了绿色长征腊子口生态游。我们的车过了土门关,进入藏区后,导游告诉我们,藏族人是不吃河里的鱼的,因为他们的民俗是,鱼是一条生命,不应该伤害。他们对江河充满了敬畏。可是,现在水电开发却把他们家乡的一条条河都截断了。
中国江河的问题不仅出在水电使得一条条大江成了一段段欲哭无泪的河床,还出在湿地成了开发区,成了高速路,成了粮田。洪涝时,如同“大缸”的湿地,一个个成了“盘子”。
这些不是全球气候变化所为,又是谁的责任呢?问责制,在西方社会意味着,当政策出现失误时,犯错的官员是要受到责任追究的。法律术语的问责制是根据宪法和法律,政府及其公务员必须承担应由其承担的责任,包括道义责任、政治责任和法律责任。同时,政府还必须接受来自内部和外部的监督,以保证责任的落实。这是为增强官员的责任感而设置的一道“紧箍咒”,从而使这些人民公仆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其实在我们国家,过去对环境违法行为只有政府可以管。而现在,老百姓也可以用提起公益诉讼的方式保护环境,这对地方政府和企业都是一种压力。另外,老百姓的公众举报也能起到一定作用。
这些年在国外采访、开会,了解一些国家如何关爱河流后很受启发,也希望自己的祖国能有所学习与借鉴。
在美国,如果一个企业在申报项目时没有提及保护环境,老百姓就可以提意见,这个项目就有可能不被批准。同时,老百姓也可以向政府提供证据。民间组织可以监督企业操作时的每一个步骤。
近年来,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以及包括英国、捷克在内的一些欧洲国家和美国,纷纷拥有了自己的河流保护者。印度的护河者说,印度的冰川受全球气候影响变化很大。气候变化也对一些河流产生季节性影响,2009年是印度历史上最热的一年,气温不断升高,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也逐渐发现一些新情况。护河者能做的是请科学家向公众推荐、选择如何适应气候变化的办法。
俄罗斯的护河者说,在他们国家,几十平方公里的土地被石油所侵蚀,还有一些其他的企业也正在威胁着生态环境。这些企业排出的化学物品正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石油公司获取了巨大的利益,俄罗斯却正在被污染。他们民间组织的做法是,通过媒体曝光让公众站出来与那些破坏者较量。
如今,墨西哥有200名护河者,其中有学生、科学家、律师等。每一个人都在关心孩子将来能否享受美丽的大自然。墨西哥现在有10个护河项目,水监测把当地12个NGO联系在一起,保护海湾、监测水的质量,特别是网上监测水里重金属的含量。他们说,“保护湿地,不只是政府的责任,更重要的是靠老百姓。他们正试图把一个受到辐射影响的小城居民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洗澡是在洗欧元
目前,在中国667个城市中,有420多个城市缺水。世界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是8000立方米,而我们中国人均拥有量还不到2000立方米。北京水务局刚刚公布北京人均水资源量已从多年前的每年不足300立方米,降至近几年的100立方米左右,大大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线,成为世界最缺水的大城市之一。可是这样的信息,有多少北京人知道呢?
我在德国听到一位母亲教育儿子洗澡用多了水就是在洗欧元。在我们中国的家庭中,特别是城市家庭中常听到却是,不是就多花几个钱吗,我们花得起。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变化大会时,一位瑞典官员在接受笔者的采访时说,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分配,经济杠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去年的西南大旱和今年的华东大旱,各大媒体都在做节水的文章。世界各国人怎么节水,我们身边关爱自然的人怎么节水。可是这些别人的经验怎么才能让我们接受和借鉴?节约怎么才能真正变成所有人的行动?这真的是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候了。
“如果你是把自己的生命给了河流和海滩,那么留住它们的美丽就有可能。”这是笔者听到的很能打动人的一句话,希望与朋友们共勉。
14、任增颖:黄河入海口的“神仙姐姐”
来源:北京青年报2011/06/22 ◎/冯永锋
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79421879
■人物简介
任增颖:1977年10月30日出生于山东青岛胶南县,1986年随父亲迁移户口到胜利油田龙口浅海公司基地。1993年9月考入胜利油田学校地质勘探专业。1997年7月分配到海洋石油开发公司工作至今。致力于黄河三角洲湿地的生态保护。
因为爱观鸟,任增颖被人起了个外号——神仙姐姐。又因为总做些他人想像不到的事,她的这个外号被传播得更广。一个人被称为“神仙”,多半有两个原因,一是其所作所为,在他人看来是奇特的事;二是其所作所为,对他人是不易之事。
一些致力于保护中国环境的人,要么想他人不敢想,要么做他人无法做。年轻的任增颖,如果顺着这样的道路走下去,一定有希望成为青年一代的杰出环保志愿者。
任增颖一直梦想能够在东营成立环境保护志愿者协会。在任何一个渴望保护家乡环境的人看来,这个梦想一点都不过分。任增颖很清楚,她面前出现了一条歧路,她是继续当志愿者?还是成为一个民间环保组织的专业工作人员?其实她并未犹豫,只是静待时机的到来。
■如果没有“为环保所累”, 她一度是石化系统颇为理想的“后备干部”
2011年6月1日上午,任增颖坐上从山东烟台开往东营的大巴车,她要回胜利油田去请假,因为她想到北京参加“第四届SEE·TNC生态奖”的评选。但她不知道,单位会不会给她假,也不知道,她如果顺利到北京,会给今后的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她一直是胜利油田的职工,父母原来都在中石化,她从小在油田长大,亲邻都和油田有关,后来上学,也上的是地质学校。少年时代脑子里的梦想,是当一名地质勘探员,为中国找更多更好的油。
任增颖个子偏高,从中学起就被选入女子篮球队,担任中锋;在地质学校时,担任团委书记;分配到采油厂工作后,也一度担任妇女主任、团委书记之类的职务,是颇为理想的后备干部人选。采油这样的工作,男性多,女性很少,因此,她如果心无旁骛,完全可以走上另外一条也同样很有意义的道路。
山东的东营有两个身份很有名。第一大身份是胜利油田的所在地,胜利油田是我国的第二大油田,每年都能够稳定地给国家上交3000万吨左右的原油。因为有了胜利油田的蓬勃发展,才慢慢有了依靠石油而形成的东营市。很长一段时间,东营市的党政一把手,也就是胜利油田的党政一把手。
东营的第二个身份其实“历史更悠久”——黄河入海口的所在地。至少在黄河夺小清河入海之后,几百年来,黄河尾闾一直在今天东营市的范围内小幅摇摆,而不像过去那样大幅度地在淮河和海河之间泛滥、随机入海。黄河身体里的泥沙漫不经心地淤积,在渤海上慢慢地淤积出一寸一寸的湿地,缓缓地向前延伸,黄海三角洲湿地逐步变得坚实、可靠,耐心地吸引、忍受着人们一步一步地开发。
河流入海所形成的湿地,一般都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因为这样的地区,有咸淡水的交汇,河水从陆地携带来的大量有机物——也就是水生生命的营养源——在这里养育了无数的生命,而生命之间总是互相关爱的,水生藻类多,鱼类、贝类、沙虫就多,鱼虾、软体动物多了,鸟类就多;鸟类多了,爱鸟的人、保护鸟的人就多。
1992年,我国成立了国家级的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按照当时的预算,保护区总面积为15.3万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7.9万公顷,缓冲面积1.1万公顷,实验区面积6.3公顷。它是中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越冬栖息和繁殖地”,是全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分布各种野生动物达1524种。其中,海洋性水生动物418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江豚、宽喙海豚、斑海豹、小须鲸、伪虎鲸5种;淡水鱼类108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达氏鲟、白鲟、松江鲈3种。生活着鸟类265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丹顶鹤、白头鹤、白鹳、金雕、大鸨、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雕等7种。世界上总数预计只有6000只左右的黑嘴鸥,也有一批在湿地里栖息、做巢、繁衍生息……
就是这样的地方,让任增颖欲罢不能。
■很多人睁着眼睛,其实并未打开与自然来往的通道,自然界中哪怕有成百上千的鸟,也没有一只飞得进眼帘
黑翅鸢是一种猛禽,在中国还算常见。从《中国鸟类野外手册》上看它的分布图,和黄河三角洲没有关系。这要么是过去鸟类普查时疏漏了,要么就是随着环境的变化,黑翅鸢不得不被迫改变栖息地。
2010年7月初,正是黑翅鸢繁殖季节,任增颖带着我和几个鸟友,慢慢靠近一片槐树林。槐树刚刚开过花不久,空气中还残留着槐花醇厚的香味。
她带着我们顺着小路慢慢地走,然后突然回过头来羞涩地说:“我以前最喜欢骑自行车,在这条小路慢慢骑,我最喜欢黑翅鸢了,我在中国鸟网上,给自己取的网名就叫‘黑翅鸢’。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黑翅鸢每年在这里都有好多巢繁殖。我准备好好地观察它们的习性,了解它们的变化,记录它们的生命历程。”
1996的,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在梁从诫先生的组织下,在首都师范大学鸟类教授高武先生的指导下,开始了公众鸟类观察。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有“预谋”的民间自然观察之始。鸟类观察是公众欣赏自然、认知自然,进而保护自然的理想途径。鸟类那灵动、美好、自由的状态,总是很容易牢牢地吸引人的目光,跃入人的心灵。作为一片鸟类异常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黄河三角洲成为自然之友、绿家园等环保组织每年秋天的观鸟圣地。任增颖因为是“自然之友”的会员,很自然地就成了当地的向导,也很自然地就慢慢成了擅长观鸟的民间专家。
东方白鹳是一种迁徙的鸟,过去很少在东营筑巢繁殖,如今却充满信任地把自家子女交由这里养育。根据任增颖的观察,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的三个保护站中,一个名叫“一千二”的保护站区域里,电线杆顶上修建着一些东方白鹳的繁殖巢。不过,它们的存在很不稳定,有时候有十来巢,有时候只有两三巢。任增颖每年都盼望着东方白鹳能够安稳地度过一年又一年。每每谈起湿地,谈起鸟类、芦苇荡,她就无法抑制想要全身心投入环境保护的冲动心情。
渐渐地,任增颖很想在当地推广观鸟活动。她尝试了几次,也到多个中小学去做过观鸟普及课。后来发现,虽然生活在湿地周边,但人们对湿地的了解并不深,感情也不深。大人们以工作忙、路途远、周末要休息为由,委婉地拒绝参与她的倡议,孩子们倒是想参加,但学校总是以出行安全为由,不愿意组织孩子们“野外冒险”。
任增颖感慨地说,其实观鸟是一个非常容易进行的项目,有没有望远镜都可以进行,有大块时间可以进行,在自家的院子里也行。只需要你把眼睛打开,让鸟类自由出入——有很多人睁着眼睛,其实并未打开与自然来往的通道,因此,自然界中哪怕有成百上千的鸟,也没有一只“飞”得进你的眼帘,更不用说飞进你的灵魂了。
不过她也在检讨,东营市观鸟活动做得不够好,一是她坚持得不够,二是方法可能不对头。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最近在大力开展生态旅游,而观鸟,就是生态旅游项目中要力推的一个子项目。2010年10月,黄河三角洲就举办了首届国际观鸟大赛。而现在,喜欢观赏“黄河入海流”这河海交汇壮观景象的人越来越多,让游人到了湿地之后,学会观鸟,也应当是很有价值的工作。问题是,谁来引导?如何引导?任增颖觉得自己应当在公众自然教育方面,多多学习。
■她在李四光的头像面前痛快地哭了一场,自幼的地质学家梦想破灭了,但新的环保梦想已经诞生
黄河入海口的湿地,由于含有太多的盐,种农作物不太理想;种树需要对土地进行洗盐或者选择极耐盐碱的树种。因此,东营市的区域内,整体上种植业不算特别兴旺。在工业化浪潮席卷所有人头脑的时候,东营市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要做“石化产业园区”。
1998年,任增颖在当时的海洋开发公司的大会议厅演讲《燃烧的玫瑰,永恒的爱》。当时她这样说:
“亲爱的朋友们,每当看到胜利采油人身穿鲜红的工服奋战在黄河三角洲、奋战在蔚蓝的渤海湾畔时,难道您不觉得每一个人都是一面鲜艳的旗帜吗?难道您不觉得每一个人都是一朵怒放的玫瑰吗?难道您不觉得他们都有一颗火一样的赤子之心吗?是的,眼前一切的一切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弦。
“面对海洋采油这一新生事物,胜利海洋采油人没有退缩,而是戮力同心,勇往直前,为了祖国母亲,为了祖国的石油事业,再大的风浪能顶住,再苦的生活能度过……就是凭着这种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他们在渤海海面上建造了我国第一个200万吨级浅海大油田。滚滚油流,为共和国巨轮送去熊熊的能量。那是他们的热血在燃烧,那是他们玫瑰色的青春在燃烧,那是他们对祖国火热的爱心在升华!”
不过,这样激情的演讲是过去时了,任增颖后来没有继续当她的团委书记、妇女干部,也没有从事石油地质勘探,她的业务一转再转,最后转到了单位的档案室里,负责档案和图书的整理工作。这个工作是她自愿选择的,相对比较清闲,给了她足够多的时间读书和观察自然。这个在石油本行上日益丧失机会的人,却在环境保护方面越来越上心。
1997年夏天,任增颖以地质勘探专业第一、省级优秀毕业生的成绩毕业。虽然她失去了直接保送石油大学本科的机会,但她下决心,通过自学考试,考中国地质大学的研究生。她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自学。回想过去的经历,回想自己远离了地质学家的梦想,她这样说:
“在迷茫中,2000年冬天我住院的时候,遇到了三本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环境损害赔偿案例》、《逆风飞扬》。可以说,这三本书,改变了我的视野。通过网络,我认识了至今都是良师益友的民间环保界的朋友们。2001年,我内心树立了新的目标:环境与经济法学。完全的跨专业和学科,并没有让我觉得困难,在学校连续‘校十佳学习标兵’的经历,让我自信我的学习能力可以胜任。
“为了更好地学习,2002年春天,我通过北京的朋友,以北大本科的教学要求,从高等教育出版社购买了《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两个专业的基础教材。陆续从北京西单图书大厦购买了系列环保伦理等等的专著。到2004年基本上自学完毕。2004年3月,我在北京大学老地学楼李四光先生的头像面前痛快地哭了一场。我知道,我的地质学家梦想已经破灭了。这曾是9岁小女孩子的梦想。
“与此同时,我在进行着青岛大学《经济法》专业的本科自学考试。2007年,又开始加考山东大学《法学》专业的本科自考,整个法律体系构架算全面起来。内心还希望自己以后可以成为公益环保律师,帮助更多的农民维权。”
■她相信有效而平和的对话,才是更理想的道路,才可能既保护环境,又引导经济流向环境友好、公众和谐
任增颖自费购买了好几千本环保书籍,在油田员工相对集中的居住小区里,租了一套房子,把这些书摆在书架上,对所有的人开放,允许大家随时来借阅。为此,她甚至想成立一家环保志愿者组织,取名叫“临澜环保公社”。临澜,是她的笔名。临澜环保公社曾经举办一些“与孩子共享自然”的活动,2008年的儿童节,她就倡议搞一次环保文艺汇演,她在倡导词中说:“随着油田和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和关注,黄河口湿地自然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丹顶鹤由最初的70多只,增加到200余只,每年10月至3月下旬可见。天鹅是国家二级保护鸟种,分为大天鹅、小天鹅、疣鼻天鹅三种,在我们黄河入海口都可以看到。这些年,这里的天鹅数量在增加,大天鹅由800只增加到了3000多只,每年10月下旬到3月份可以见到。东方白鹳,是国家一级保护鸟种类,一年四季皆可见,春秋迁徙季节多,冬季较少,已经连续五年在入海口实现了野外繁殖,它被选为东营市的市鸟。”
在东营,有一些人很喜欢摄影,有一些人拍摄了很好的鸟类照片和湿地生态照片,还成立了“东营观鸟协会”,其中有著名的丁洪安先生,他被称为“东营拍鸟第一人”。开始的时候,任增颖在里面颇为活跃,她心里清楚,越是没有人来借阅环保书籍,越是没有人参与户外观鸟活动,越需要坚持做下去,越需要努力想出更多的办法,让不可行的活动成为可行。
东营良好的生态让很多人觉得很幸福。有人说:“人生最幸运的事情,就是在兜兜转转之后邂逅这个美丽安静的地方,有自己的家,有能养活自己的一份事情做。对于我这个自由散漫的人来说,住在这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世外桃源的小城镇,生存的压力指数小到用放大镜去看,谁还喜欢那空气污浊的大城市!”但幸福安宁的生活经常会遭受经济发展的挑战。2008年之后,东营全力开发湿地,建设工业园区的浪潮推进得很快。一些化工厂开始试生产,一些化工厂排放出了让居民无法忍受的有毒有害气味,一些化工厂把污水通过长长的管道偷排到渤海里,一些化工厂甚至想把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的土地据为己有。网上出现了帖子,强烈呼吁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生态保护和公众健康。2010年5月之后,由于不少化工厂排放的气味让居民不堪其扰,当地的气氛甚至有些紧张。
任增颖对湿地遭受破坏和污染的前景虽然非常担忧,但她对采用激进行为的做法也不太赞同。为此,有人开始在网上骂她是伪环保,甚至有人开始编造一些下流故事去侮辱她的人格。任增颖感到委屈,但她更相信,增加自身的对话能力,有效而平和的对话,可能是更理想的道路,她相信对话才可能既保护环境,又引导经济流向环境友好、公众和谐。“我还是相信,得有更多的人认识这片土地,热爱这片土地,我们才可能把它保护得更好。因此,我觉得,公众观鸟活动、湿地自然美的认知、环保书籍的普及、环保讲座的大量举办,非常必要。”
2010年7月之后,东营市环保部门采取了一些行动,关闭了一批无证上马的企业,对所有企业的排污行为进行了严格的监管。东营梦寐以求的“高效经济生态区”、“蓝色经济区”,能否在公众警觉的目光下,逐步实现呢?
■“我喜欢主动做事情,不喜欢被动挨打。良禽择木而栖,走出去,前面是片天”
2010年8月,任增颖被胜利油田调往烟台疗养院工作。任增颖愿意去,是因为觉得可以到烟台一些大学去进修,去读硕士和博士,让自己的头脑更加丰富和深刻。
关注环保的人总是长着一双善于发现环境问题的眼睛。在烟台工作的日子,她发现当地大量建设酒庄,酒庄都要挖掘地下空间,挖多了会不会给烟台这样的海滨城市带来隐患呢?大海上有一些小岛,近年来被快速开发;一座水库是当地饮用水源,可在这水源周边的河床里,有很多人在挖沙采石……这一切都让她焦虑不安。当然,烟台也同样让她欣喜,烟台的志愿者协会表示愿意与她合作,设立环保支队,一起关注当地的生态变化和自然细节。烟台一些大学生环保社团,也很乐意在推动公众环境认知方面共同做些宣教工作。烟台也有不少地方是上好的自然教育基地。
但任增颖更放不下的是东营。2011年4月之后,一个念头在她心间翻涌,她想干脆辞去胜利油田、烟台疗养院的职务,专心投入到环保志愿者协会的运营和发展中。一个人总是对自己生长的地方最容易动感情。
因此,她和东营环保局刘局长频繁沟通,想回到东营,在环保局下面,正式成立一家主要做公众环保认知的志愿者协会。她感慨说:“像东营这样的自然生态丰富之地,应当成为人们认识自然之美的最好课堂。而要把课堂建设起来,就需要当地人去搭建框架。外地人想要到东营观鸟,东营必须有人接应和引导,这样,里外互动,东营湿地之美,才可能日益为国际国内所知。当大家都学会欣赏生态之美的时候,环境保护就会成为很自然的事。”
她何时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如果成立环保志愿者协会比较难,她也有注册一家环境文化公司的想法。“做盈利性质的企业,然后把部分资金用于‘绿色环保基金’储备支出。经过这些年,我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民间公益最大的瓶颈是资金和政策支持。我向来喜欢主动做事情,不喜欢被动挨打。‘良禽择木而栖’,走出去,前面是片天。”
15、干旱、洪灾、频繁来袭 “极端天气时代”来临
来源:《羊城晚报》2011年06月22日钱克锦
http://env.people.com.cn/GB/14965914.html
在持续几个月的干旱之后,中国的东南部最近又遭遇洪涝灾害;而在太平洋彼岸,美国的中西部在本月初则有200多个地方创造了高温纪录;一个多月前,美国南部连遭龙卷风袭击;与此同时,英国在经历了三百年来最冷的冬天之后,又迎来百年来最暖和的春天,斯诺顿市更是有了一场六月雪……凡此种种似乎都在告诉人们,“极端天气时代”来临了!
日益频繁的灾害
实际上,近几年来人们一直在关注和讨论极端天气。在2009年的冬季,欧洲、亚洲和北美洲被极端寒冷大范围笼罩着,美国多个地方不断出现最低气温纪录;欧洲的暴雪中断了空中和陆路交通。而到了2010年6月,则是莫斯科有气象纪录以来的最炎热的夏天,从7月开始一直到8月中旬的高温,导致俄罗斯欧洲国土部分爆发大规模的山林大火,有害气体影响了数以千万计的人。时年8月,巴基斯坦遭受了历史上最糟糕的洪灾,2000多万人受灾。中国当时也有多个地方高温打破了历史极端纪录,因此中国有了史上最热的夏季。
今年年初,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天气研究计划负责人卡西姆·阿斯拉尔接受记者采访,在归纳极端气候时说,不可能预测到2011年会有什么极端气候出现。
但这一年的一半还没过去,人们就发现,极端天气已经多次出现在全球各地。今年以来,包括法国、瑞士、德国和英国在内的16个欧洲国家经历了极端干燥的天气,大部分欧洲国家今年3、4、5月三个月的降水量不及正常情况下的一半。多条河流的航运几乎陷于停顿,不少核电站因为没有足够的水用来冷却,不得不暂时关闭。进入6月份,欧洲又迎来强烈暴风雨,法国和德国多个城市的街道又简直变成了河流。
当然在过去的几个月里,真正的极端天气还是出现在澳大利亚、美国南部和中国。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州,去年12月和今年1月因为连遭暴雨,遭遇了“史上最惨的自然灾害”,经济损失达300亿澳元,居民生活遭到破坏,清理工作至今还没结束。
在北美大陆,致命的龙卷风今年一再光顾美国南部,单4月份就遭遇600多起,其中在密苏里州的乔普林,一起龙卷风还夺走了138人的生命;亚利桑那州的人前几天则不得不奋力与“史上最大的山火”搏斗;密苏里河又出现“史上最大洪水”;而这一切发生的时候,德克萨斯和其他的南方一些州的干旱正不断恶化———过去12年里,这些地方有八年经历了“不同寻常”的干旱。在德州种植花生和棉花的农场主约翰·布彻无奈地说:“我真不知道我们还要忍受什么。以前从来没见过这么干,不记得有类似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们可能失去一切。”
而在中国,目前南方多省正仓促地从抗旱转入防洪。山洪暴发、泥石流和河流决堤,不仅造成巨大财产损失,也夺去了不少人的生命。
此外,世界上其他地区也都不同程度地出现反常天气。有新的研究显示,过去几年在140多个国家发生了自然灾害,说明现在的气候正变得越来越极端。乐施会上个月的一份报告说,在1980年代,洪水和暴雨引发的灾害,全球平均每年有133起,而现在,这一数字已经上升为350起了。面对这些数据,一些人在惊呼“极端天气时代来啦”!也有人说,由于极端天气变得如此频繁,所以现在应该把“极端天气”称为新的正常天气,不极端反而不正常。
极端天气的影响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极端天气变得如此频繁?到目前为止,科学界大多数人的看法是,全球变暖是导致极端天气的主要原因,而人类活动大量的碳排放则是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当然,也有不少人质疑这一说法,认为这是地球自身的变化,人类活动对其影响甚微。这一争论,对目前各个国家关于限制碳排放谈判中采取的立场也有很大影响。
虽然极端天气的原因有争议,但其严重后果已是人所共见。除了极端天气能给人类带来直接的财产和生命损失,还有其他一些恶劣影响。
其中最严重的要算是对粮食市场的影响。例如,由于受前一段时期全球极端天气影响,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克兰、加拿大、阿根廷和澳大利亚等主要产粮国粮食大面积减产,影响了主要农作物的供应,从而使全球粮食供求关系失衡进一步加剧,国际粮食价格出现了新一轮的持续上涨行情。国际市场的小麦价格上涨至近年来最高值,玉米价格上涨超过了50%,大豆价格上涨了34%。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食品价格指数在2010年12月达到了215,为近20年来的最高点,预计2011年全球食品价格可能进一步上涨。
目前,在全球经济复苏仍十分脆弱和不确定的情况下,全球食品价格的过度上涨将有可能对需要大量进口粮食的新兴市场国家形成打击,导致这些国家通胀压力进一步加重,从而影响全球经济的复苏进程。
当然,不管是什么时候,面对灾害时穷国受到的影响总是大于富裕国家。比如,墨西哥在4月份遭到热浪袭击,有些地方还出现48.8摄氏度的高温,目前全国还有一半以上的地区受到干旱影响,全国出现9000多起山火。墨西哥最大的农业工会说,因为牧场缺乏饲料,该国有大约350万农场主濒临破产。而国际粮食价格的不断上涨,更可能令一些贫穷国家陷入饥荒,并由此引发政局动荡或其他人道主义灾难。此外,因自然灾害导致家园被毁,很多人不得不背井离乡,甚至出现国际“气候移民”的问题。
因此极端天气的出现,不仅给这个世界提出了科学问题,提出防灾减灾的任务,而且也给国际社会带来安全管理和国际政治方面的挑战。
新闻链接
极端气候古已有 人类可以克服之
极端气候频繁来袭,人类是否面临末日?致力保护地球和促进人类发展的加拿大戴维·铃木基金会的专家瑞安·科达瓦基表示,人类可以克服极端天气和气候变化,不过前提是大家要精诚合作。
瑞安认为,从地球上出现人类文明开始,就不断有极端气候出现。极端天气有时会改变我们熟悉的环境,让人类显得非常无助。一份新的研究报告显示,因为极端天气带来的自然灾害,导致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人流离失所,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而这些灾难背后,往往都有气候变化的影子。
据统计,2009年,全球有1520万人因为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而背井离乡成为移民,2010年,由于极端天气更加频繁,这一数字增加到3830万人。
瑞安说,考虑到201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创了纪录这一事实,作为人类,我们应该问:“当气候难民和气候移民成为常态时,我们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尤其是,这些移民极可能给世界带来安全问题以及潜在的争夺资源的冲突,我们更应该重视这些问题。
看着眼前不断出现的灾难,人们很容易对未来产生绝望情绪。不过,也有很多有希望的事正在发生。比如,最近加利福尼亚州就排除了一些人的干扰,州议会否决了一个方案,使得该州的绿色能源产业免遭威胁,继续发展绿色经济;而在英国,政府已经定下了最具雄心的减少碳排放的目标。其他地方也有很多政府和民间组织,在为减排做出不少承诺和具体贡献。
瑞安乐观地估计,如果我们在减排上做得更多,能够精诚合作,再从过去对环境不断适应的经验中学习,那么人类克服极端气候带来的灾难,应该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干旱
美国佛罗里达州西棕榈滩湿地保护区的工作人员6月9日手持2007年旱灾时的照片,显示目前该地的旱情远胜当时
洪水
洪水袭击菲律宾南部50多万人受灾,6月18日一名少年涉水而行
火山
智利普耶韦火山喷发,6月19日阿根廷一辆小汽车仍被火山灰覆盖
地震
新西兰地震频发,百年基督城大教堂受损严重
16、智利最大水电站工程涉嫌威胁生态遭叫停
来源:红网-潇湘晨报2011年06月22日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p/2011-06-22/092622684928.shtml
智利南部的巴塔哥尼亚高原自然资源富足,以壮观的冰川和秀美的湖泊闻名遐迩。由于偏僻且荒无人烟,这里是众多冒险家向往的天堂。然而,这个天然宝藏如今却只能面临一个被水淹没的未来,只因一项被称之为“伟大工程”的水坝项目。
四年前,智利政府提出在南部的巴塔哥尼亚高原贝克河和帕斯夸河流域上建造5座新的水电站坝,建成之后将是该国最大的水电站。该工程被称为“阿亚森水电站”项目。1000天的环保论证结束之后,今年5月,水电站项目得以批准。不过,一个月全国大规模反对游行之后,法院裁定暂停水电站计划。
但是政府官员透露,虽然反对水电站建设的呼声很强烈,但第一座电站仍然将在2019年运行,最后一座在2025年运行。编译/王勇 梁美兰
总统:工程为“不让国家陷入黑灯瞎火”
应环保组织和议员申诉请求,智利一家法院周一裁定暂停政府上月批准的“巴塔哥尼亚水电站”项目。环保组织和一些议员称,政府批准的此项32亿美元的筑坝计划,没有进行相关技术评估。
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在拉美的支持者阿曼达·麦克斯维尔称,这项裁定意义重大,“这是第一个当局的权力机构顶住同意筑坝的强大政治压力,站出来反对。”她认为,这项裁定表明,该法院“重视法治制度,也认定不必这么急着建造大坝。”
而筑坝计划的辩护律师马里奥·加说,裁定只是个形式,根本没有涉及建造大坝是否合法。
“巴塔哥尼亚水电站”项目于2007年被提出。
智利政府和能源公司方面表示,这是至关重要的“伟大工程”。“智利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很少。由于处于地震多发地带,智利建核电站的希望不大,”智利矿产和能源部长劳伦斯·戈尔本说。
智利总统塞巴斯蒂安·皮涅拉在最近的一次讲话上表示,“如果我们不做这个决定,十年之后,国家将会陷入黑灯瞎火的年代。”
由于大量民众和环保组织极力反对该项目,智利政府被迫进行了长达1000天的环保论证。此间,支持项目的政府官员和各大能源公司和反对的民众和环保支持者不断爆发“口水仗”。
今年5月9日,水电站项目还是通过了环保评估,眼看就要开工。
5天之后,多达3万的抗议者齐聚首都圣地亚哥,展开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抗议者朝总统府投掷木块和石块,而警方动用高压水枪和催泪弹企图逼退抗议民众。
抗议者:“巴塔哥尼亚绝对容不下水坝!”
“政府说我们将要面临能源匮乏,这是个大谎言。”走在游行队伍中19岁的保罗·巴尼亚多斯和众人高喊抗议口号,“巴塔哥尼亚绝对容不下水坝!”人们紧握的拳头在空中挥舞。
对于大坝工程,反对者最担心的是会造成大片的国家公园和自然资源被淹没。对于反对者的指控,水电站的执行总裁丹尼尔·费尔南迪斯反驳,“阿根廷已建成的一座大坝淹没的巴塔哥尼亚高原畜牧地是我们这个新工程的四倍,没有遭到民众抗议。”
智利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助教罗伯托·罗曼说:“在未来的5到10年,太阳能发电将比待建的阿亚森水电站便宜得多。”
此外,反对者认为,政府的行为暗示了以往智利的“集团-政府”相勾结的经济垄断态势又开始浮现。该项目由一个意大利-西班牙-智利三国集团共同经营。其中的头号股东,智利恩德萨公司拥有水电站所在的两条河流的水域的控制权。
费尔南迪斯表示,反对阿亚森水电站的运动之路将会很漫长。“水电站电网设置的提议不会在今年12月之前出炉,预计2013年前也不会得到最终批准。不过,乐观打算,第一座电站将在2019年运行,最后一座在2025年。”
大坝导致村民无法以收集木材为生
五座阿亚森水电站所在的贝克河和帕斯夸河流域是世界上最荒野的两条河流,严重威胁到了巴塔哥尼亚和艾森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计划修建的五座水电站坝中,有三座拟建在帕斯夸河,另外两座将建在贝克河。
贝克河的两座大坝建成以后,将导致43平方公里的区域被淹没,这些淹没的土地包括一些肥沃的良田和牧场。
贝克河的河口三角洲,有一处小镇称为托托尔。托托尔约有500名居民,他们平时会从日渐稀少的柏木森林中砍树作为薪柴,也会从附近的众多海滩上收集大量的漂流木。收集木材是该地区居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大多数人每周至少会花上一天时间划船去收获漂流木。很多居民担心经济发展和外来人口的大规模涌入会彻底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
17、长江源危情报告:生态区将成荒漠?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11-06-22孙春芳
http://www.21cbh.com/HTML/2011-6-22/3MMDAwMDI0NTk3MQ.html
核心提示:这些沙漠分布在中国古时的丝绸之路,目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翻越昆仑山脉,越过青海草原向长江源区,向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推进。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古诗描绘了古人沿江而居、共饮江水的和谐图景。
然而,世易时移,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沿江各省用水需求急剧上升,而长江水的年径流量也因为极端气候的日益频发而有所减少。
江水还是共饮,但现在已出现上中游建坝蓄水,导致下游“少饮”甚至在极端情况下无水可饮的状况。
更令人忧心的是,江头、江尾都面临着共同源头——长江源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可用水量不断缩减的问题。
日益缩减的冰川
青海省水文地质工程勘察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辛元红去年10月随长江水利委员会参加了对长江源头的考察,该考察的最终报告还没有出来,但辛元红表示,直观的感受还是让人触目惊心:冰川在往后退缩,雪线不断往上攀升,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公路两边原先薄薄的一层草皮因为施工被铲得稀稀拉拉,至今没有恢复。
与长江委几乎同时期,民间地质学者杨勇去年6—12月(中途因故返回1个月休整)期间对发源于青藏高原的亚洲六大河流源头的冰川进行了详尽周密的考察。
杨勇1986年、1993年、1996年、2001年、2006年、2007年和2009年多次来到江源冰川考察,目睹了江源冰川的变化。他发现,三江源地区大多数冰川呈退缩状态,即使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东雪峰一带的大型山谷冰川群亦如此。
沱沱河源姜古迪如和尕恰迪如两大冰川群的大型山谷冰川呈放射状伸向各谷地,冰川面积超过30平方公里的有6条,均呈退缩状态。沱沱河源头的姜古迪如南支冰川和北支冰川,冰舌在1976年长江水利委员会考察时还基本完整,但是1986年时已解体为分离的冰塔林。
杨勇表示,长江源的冰川发育在平缓的高原面和宽谷地之中,深居内陆,几乎接受不到暖湿气流的滋润。因此,它与青藏高原东部、东南部的一系列海洋性冰川有很大区别,冰川消融形成的流量比较小,并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尤其是在冬季大部分停止消融,水系断流。
他担心,长江源冰川的加剧退缩可能会导致“亚洲水塔”地位的坍塌,改变江源水系的分布格局,甚至失去源区河流水源的补给条件,使源区自然环境向时令河—内流河—荒漠化—沙漠化过程发展,最终形成与可可西里荒漠区、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罗布泊荒漠戈壁相连的干旱荒漠区。
辛元红表示,长江委考察队观测结果和当地驻守的水文站多年来的数据表明,随着江源地区气候变暖变干,水文站测到的径流量在冰雪消融期会达到瞬间峰值,但持续时间很短,而年径流量则日益减小。
杨勇表示,江河径流量出现上述现象是冰川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加速消融的结果,江源牧区城乡缺水现象日趋严重。
脆弱的生态环境
四川省环保厅副厅长谢天曾经和四川省人大副主任刘天顺等人一起做过黄河上游若尔盖-玛曲草原湿地的调研,至今,他还一直关注着江河源头的湿地变化情况。
谢天表示,江河源区分布着大面积的沼泽湿地,这些高原沼泽都有普遍退化现象,主要表现为沼泽边缘带不同程度地退化为高原草甸,脱水严重,完整的草沼体退化为块状斑秃草皮。
杨勇的考察验证了谢天的论断,他们考察发现,各拉丹冬东坡河北坡山前地带已有大片沼泽因失水而枯竭,草甸退化而露出底部的沙石,沼泽中的水网已停止流动而成为死水潭,草甸中出现斑秃块状沙地。以沼泽湿地为源流特征的南源当曲大面积沼泽脱水干旱,泉眼断流,不少支河流已经干涸断流。
杨勇表示,三江源湖泊变化表现为湖泊缩小、内流化和盐碱化三种形式,其中较大湖泊的演变一般都要经历这三种过程,而较小湖泊伴随湖水干涸盐化往往很快消失。较大湖泊有多级湖滨阶地发育,是其缩小的证据。如赤布张湖(面积达600km2)已分割成4个串珠状湖泊,在卫片上看出,湖滨有三道平行的沙堤。长江源头的雀莫错湖原有的湖岸线已远离现在的水岸,湖面已缩小近1/2,湖的东岸见有2道平行的弧状古湖堤。
三江源地区湖泊的盐碱化也很普遍,很多湖盆已成为采盐场。
江河源区每年都有不少的支流水系断流干涸成为石河,有大量的湖泊因失去径流补给联系而萎缩成为内陆咸水湖泊甚至盐湖,杨勇考察发现,楚马尔、沱沱河、通天河等河段已出现季节性断流。
中科院院士刘宝珺1960年代分配到四川,长期从事四川地区的水文、地质等科考工作。他表示,长江源区自然环境的演变过程是地球在间冰期环境气候变化的综合反映,是来自于自然的不可抗拒的因素,并且起着主导作用。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类活动进入该地区后,人为因素的比重在逐渐加大。
1 2下一页
18、暴雨暴露中国城市规划弊端
来源:中国新闻网2011年06月2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4971395.html
中新网5月19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19日刊文《“重地上 轻地下” 城市规划弊端暴露》。文章说,中国中南地区暴雨连天,今年洪涝灾害中的人命伤亡减少了,但经济损失加剧。不少城市暴露出“重地上、轻地下”的规划思路弊端。
文章摘编如下:
中国中南地区的暴雨连天,今年的洪涝灾害中人命伤亡减少了但经济损失加剧。不少城市暴露出“重地上、轻地下”的规划思路弊端。其中,广州这座亚运城市的城市规划与排水系统之严重不足,更是曝露在镁光灯下。
继5月7日暴雨导致市区21条主干道瘫痪以后,本月14日,“水漫广州”二度上演。再降的大暴雨导致全城交通又陷瘫痪。而到今天,在5月7日特大暴雨中承受爱车被水淹没的373名车主,依然在灾难的阴影中茫然无助。
5月7日,中海康城小区的地下车库被暴雨淹没,车库成了“水库”。在60小时后排水工作后,300多部泥泞不堪的车子才如出土文物般被拖出。这些汽车都严重浸水,即使不报废,继续使用也存在明显安全隐患。
在大雨中化为“泽国”的不只广州市,广东清远至连州高速公路也曾出现多处大面积塌方。14日凌晨,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普降暴雨,部分居民被洪水围困被迫转移到安全地带。
一些研究人员认为,今年的洪涝灾害凸显了中国城市建设过度追求“水泥硬化”,“重地上轻地下、重建设轻规划”的问题。
中科院城市环境所副研究员崔胜辉最近接受《福建日报》采访指,中国近年城市化进程加快,但一栋栋漂亮的现代高楼大厦下面,排涝系统几乎是一片空白。在城市排涝系统的建设规划上,有关部门对极端降水情况又估计不足,一旦出现今年近期的极端天气,城市排涝系统脆弱的一面就暴露出来。
此外,“水泥化”、“硬质化”又给排涝“添堵”,使城市排涝系统不堪重负,雪上加霜。绿地日益减少,水渗透不到地下,而只能汇集到相对低洼的市区,最终导致城区出现积涝。
在面对未来可能继续出现的暴雨洪涝灾害时,城市应该采取什么防灾之道?不同学者给出的答案包括:加强城市排涝系统的管理和维护,以及提高绿化水平,不能因为城市开发而牺牲公园、绿地、水体。可见绿化不止有利于环保,还有助城市防涝。
19、“城市成泽国”呼唤慢城理念
来源:上海金融报2011年06月22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4971462.html
近日媒体报道,十天三轮强降雨袭鄂,武汉城区积水交通几近瘫痪,武汉市长诚恳道歉。6月18日下午16时,儋州市区突降暴雨,多条街道被淹,中兴大道市地税局门前一片汪洋,汽车被浸泡。暴雨过后,湛江市区处处水浸街,连接市区及往雷州、徐闻和海南的重要通道之一湖光路及其周边顿成泽国。
一座座“现代化城市”竟被一场场暴雨打趴下了,城市公共设施、排水系统如此脆弱而不堪一击。每年这个季节,这样的新闻都会准时发生,这让人对“慢城”的理念更加艳羡。
前段时间,国际慢城会议开展了评选“慢城”的活动。“慢城”就是“深切地致力于保护与维持纯净的自然环境、大力倡导与推行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技术、热情接待外来客人、鼓励积极参与公共活动”,构建人与自然、人与城市的和谐格调,敬仰自然规律,注重返璞归真,注重精神内涵,以及温情脉脉的城市文化。联系到城市发展,就是城市发展除了注重外在形象、大广场、摩天楼,更应该充分考虑到宜居氛围、人情味、城市主体的生活和谐和方便需要,住得舒心,活得愉快。这样的城市,就算是没有华美的外在,因为城市和人之间的情感默契,人们的幸福指数就高,就很快乐。
“慢”的理念很受人称道,可落实得却不好。当今,很多城市发展为了打造耀眼的形象名片,更注重“快城”观念,大干快上,大力营造现代化的形象工程,最典型就是我国200多个地级市中有183个正在规划建设“国际大都市”,中国首份《摩天城市竞争力统计报告》显示,当前中国正在建设的摩天大楼总数超过200座,相当于美国同类摩天大楼的总数。未来3年,平均每5天就有一座摩天大楼在中国封顶。而5年后,中国的摩天大楼数量将超过800座,达到现今美国总数的4倍。
“快城”的确能在短时期内改善城市形象,可因为过分功利、过分追求城市政绩,城市基础性设施投入和重视意识不够强,却呈现严重的先天不足。很多地方的小水道和排水系统不够科学、通畅,用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袁晓勐博士的话说就是,“目前,部分城市的规划体制、城市规划队伍、城市规划理念等还带有严重的计划经济色彩,普遍表现为重生产、轻生活,重收益、轻环境,重短期、轻长期,重地面、轻地下,遇到城市灾害就束手无策”,给群众和公共生活带来严重损伤。
这种所谓“快”其实是一种巨大的“现代化漏洞”,会加剧城市的精神拥挤化程度和精神粗糙化。人的价值、人的权益受到忽略,人和人之间正变得越来越冷漠和缺乏亲情,根本无法尽情享受生活的美好。这种精神损伤远比城市成为“水上威尼斯”更让人担心。
因此,“城市成泽国”再次提醒我们,与其追求“快”,倒不如多落实朴素的“慢城”观念:少一些急功近利的“政绩冲动”,多一些放眼未来、科学和谐的规划意识;城市注重涂脂抹粉,更需打牢基础设施等根基;城市管理者考虑政绩需要,更要多考虑市民和群众的生活需要、精神幸福。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ljy/html/gyljyzyz/ljyzyzzy01.html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