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六月二十一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六月二十一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11-06-21

 

六月二十一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水电开发:

1、复兴评论网:    不为人知的金沙江“新三峡”

http://news.cntv.cn/special/uncommon/11/0621/index.shtml

2、中国低碳网:    金沙江水电版图早被瓜分 最终将“大卸八块”

http://www.ditan360.com/NengYuan/Info-87240.html

3、第一财经日报:  三峡集团欲再建两个三峡 水电行业十年后或面临饱和

http://www.china5e.com/show.php?contentid=182048

 

2011“江河十年行”大旱中的寻访系列报道:

4、绿家园志愿者:  2011“江河十年行”大旱中的寻访之二——5.12震源新村人家

http://www.greensos.cn/ljy/html/jhxx/view/94638.html

 

特别关注:

5、新民周刊:      鄱阳湖水利工程之争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1/06/1141308618609_1.shtml

6、中国经营网:    汛情凶猛:自然的惩罚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10620/227501.html

7、中国经营网:    旱涝急转是大自然对粗放增长的惩戒

http://opinion.cb.com.cn/12714523/20110621/228058.html

 

环境资讯:

8、法制网:        60分以下项目被定为环境风险严重项目

http://www.legaldaily.com.cn/index/content/2011-06/20/content_2753161.htm?node=20908

 

污染信息:

9、南海网:        三亚海岸线排污口众多 小渔村被垃圾包围()

http://news.qq.com/a/20110621/000792.htm

 

环境曝光:

10、新华网:       陕西铅锌企业废水泄漏 “染白”四川诺水河

http://news.qq.com/a/20110621/000736.htm

 

食品安全:

11、腾讯绿色:    《今日话题》:中国牛奶为何全世界最差

http://view.news.qq.com/zt2011/MilkCrisis/index.htm?pgv_ref=aio

 

民间环保:

12、法制日报:     环评被指做假 五环保组织申请取消气科院资质

http://green.news.qq.com/a/20110621/000639.htm

 

深度报道:

13、每经网:      千年珠江首次禁渔:拷问渔业保护之困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110621/20110621113454941.html

 

环境评论:

14、人民日报:    徐立凡:违规高尔夫击中多少“漏洞”

http://news.sina.com.cn/pl/2011-06-21/073222677204.shtml

15、新华网:      400多家违规高尔夫球场为谁而建 

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1-06/21/c_121561171.htm

16、武汉晚报:    高尔夫球场越禁越多的双重警示

http://views.ce.cn/view/economy/201106/21/t20110621_22491115.shtml

 

一言堂:

17、京华时报:    逢雨必瘫让城市狼狈不堪

http://opinion.china.com.cn/opinion_41_17941.html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http://www.nujiang.ngo.cn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ljy/html/gyljyzyz/ljyzyzzy01.html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

 

 

1、不为人知的金沙江“新三峡”

来源:复兴评论网 2011-06-21

http://news.cntv.cn/special/uncommon/11/0621/index.shtml

近日,在长江三峡总公司公布的2010三峡社会责任报告中,有这样一条消息引起了公众的关注: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坝、乌东德、白鹤滩4座巨型水电站的建设正在加快推进。规划装机规模近4300万千瓦,相当于两个三峡工程,年发电量约1900亿千瓦时。这四个巨型水电站从2002年开始筹建,已经历经10年,其中的溪洛渡水电站已于2007年截流,2013年首批机组就要开始发电,而再次之前,公众甚至媒体对这样浩大的工程却全然不知……

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

http://news.cntv.cn/special/uncommon/11/0621/index.shtml

2、金沙江水电版图早被瓜分 最终将“大卸八块”

来源:中国低碳网2011-6-21章轲 文/图

http://www.ditan360.com/NengYuan/Info-87240.html

三座电站密集地排在一起,在西南地区,这种场景并不罕见。

长江流域水电站分布图。资料来源:中国三峡总公司

  中国低碳网专稿 19日,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简称三峡集团)首次发布2010年社会责任报告。报告称,正在加快推进金沙江上的溪洛渡、向家坝、乌东德、白鹤滩4座巨型水电站建设。

  这4座电站规划装机规模近4300万千瓦,相当于两个三峡工程,年发电量约1900亿千瓦时。

  消息一出,社会各界为之哗然。

  而事实上,早在三峡大坝建设之际,金沙江上的这4座电站就已经悄然开工建设了。更令人称奇的是,作为世界上少有的水能资源最富集的河流,金沙江早已被中央和地方水电开发商们瓜分殆尽,仅中游地段最终就将被“大卸八块”。

  三峡集团要背水一战

金沙江沿江的水电开发工程

  记者此前从三峡集团拿到的《环境保护年报2009》显示,三峡集团负责建设的金沙江上的4座水电站干得正欢。

  溪洛渡水电站工程于2005年12月正式开工,2007年11月8日大江截流,2009年进入施工高峰阶段。该电站设计装机容量1260万千瓦;

  向家坝水电站工程于2006年11月正式开工,2008年12月28日大江截流成功。2009年工程全面进入施工阶段。该电站设计装机容量600万千瓦;

  白鹤滩水电站规划装机容量1305万千瓦,正在开展可行性研究工作;乌东德水电站规划装机容量870万千瓦,已完成预可行性研究报告。

  19日下午,三峡集团新闻宣传中心主任朱光明在出席首届中国低碳能源创业大赛颁奖典礼时曾透露,向家坝水电站和溪洛渡水电站将于“十二五”期间全面建成,白鹤滩水电站和乌东德水电站也将于“十三五”期间全面建成。

  记者昨日从三峡集团了解到,截至今年5月,向家坝电站左岸厂坝长已高至300米,这是目前向家坝电站厂坝施工的最高部位。向家坝二期工程也已并缝混凝土浇筑全部完成。今年2月,向家坝水电站水库调度规程就已经进入正式编制阶段。6月中旬,溪洛渡电站也已进入机组本体安装阶段。

  按照三峡集团的部署,“2011年”将是“志在必夺”的一年。用三峡集团的话说:2011年,是确保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按期蓄水发电目标的攻坚年,是水库移民迁复建项目建设的决战年,是白鹤滩、乌东德水电站筹建工作和实行“先移民,后建设”试点方案的启动之年。

  “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对金沙江项目建设征地和移民安置工作来说,无异于背水一战。”三峡集团一份内部资料称。

  向家坝水电站今年要分批启动县城移民搬迁和集镇移民搬迁,基本建成约110万平方米集镇移民安置房,完成工矿企业补偿工作;溪洛渡水电站今年要启动1万人农村移民搬迁;白鹤滩水电站和乌东德水电站今年也将启动试点区移民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和施工区首批移民搬迁。

  有分析显示,三峡集团选在目前十分敏感的时机公布社会责任报告,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为正在加紧建设的4个电站赢得宽松的社会环境,为巨大的建设压力卸压。

  事实上,在金沙江上,正在加紧建设的远不止这4座水电站。鲁地拉水电站和龙开口水电站分别由云南华电鲁地拉水电有限公司、华能龙开口水电有限公司负责建设,装机容量分别为216万千瓦、170万千瓦。在云南两大风景点香格里拉和丽江市之间,正在建设最大坝高138米的阿海水电站。

而按照《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规划报告》,在金沙江中游共规划开发上虎跳峡、两家人、梨园、阿海、金安桥、龙开口、鲁地拉、观音岩8个水电站。而在金沙江下游,也规划开发了12座水电站。

   跑马圈水几近疯狂

  为什么是金沙江?

  水利水电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金沙江是长江干流的上游河段,水能蕴藏量达1.12亿千瓦,约占全国水能蕴藏总量的16%。仅金沙江干流河段就可开发装机7500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3500亿度。8个梯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为2115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883亿千瓦时。

  “金沙江是我国亟待开发的最大水电基地,也是世界上少有的水能资源最富集的河流。”云南民族大学马列部主任那金华教授说。

  原因还在于,金沙江流域是中国相对贫困的地区。《中国环境报》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金沙江龙开口水电站所在地鹤庆县朵美乡,是一个边远贫困乡。这个有着270平方公里、3万人口的乡镇一年财政收入仅有6万元。2007年,华能集团在这里投资建设龙开口水电站,这成了朵美乡甚至鹤庆县“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据称,华能集团不但投资3亿元为乡里修通了通往县城的48公里三级公路,在两年的建设期间,已经为鹤庆县贡献了超过7000万元的地方税收。而在水电站建成后,保守估计每年至少为地方财政贡献5亿元税收,而鹤庆县原来每年税收仅过亿元。

  而水电企业一旦掌握了巨大的水电资源,则意味着长期利益有了保证。

  正是看到了金沙江水电开发的巨大甜头,近年来,大小水电开发商纷纷开进金沙江,“跑马圈水”、“遍地开花”、干支流“齐头并进”、“未批先建”,几近疯狂。

  2005年,中央政府不得不出手干预。当年11月26日,在国家发改委召集下,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华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云南省开发投资有限公司等单位的负责人坐在一起。

  主持座谈会的原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语重心长地表示,“希望各方能够遵守已经达成的协议,加强合作。”

  此前,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云南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组建方案,上述公司按照33%:23%:23%:11%:10%的比例参股,新成立的公司负责全资建设龙盘、两家人、梨园和阿海水电站,参股建设金安桥、龙开口、鲁地拉和观音岩水电站。

  当年12月1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这五家发起单位负责人。曾培炎同样语重心长地说,“五家集团参与开发一个流域,这是第一次;中央、地方、国有、民营组成,也是第一次”,“希望五家发起单位精诚合作、科学论证,统筹规划、合理开发,把金沙江中游能源资源和移民、生态、环境工作做得更好。”

  环评难阻密集水电开发

  2005年1月18日,溪洛渡水电站因违反《环境影响评价法》,被原国家环保总局宣布停建。同年12月26日正式开工。2009年6月11日,国家环境保护部叫停了未经环评审批、擅自开工的华电鲁地拉水电站和华能龙开口水电站的建设。

  但这种叫停仅仅是环保部门与水电利益集团之间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的对抗。因为,通常大型水电项目的投资都以数十亿、上百亿元来计,环保部门发出处罚禁令时,项目大多都已经截流,生米煮成了熟饭。叫停只是给以短期停工的威慑,不可能再否决项目本身。

  “殷鉴不远,当‘先上车后买票’称为习惯的时候,人们也不能不担忧,此番处罚是否也会重蹈‘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覆辙?”绿家园志愿者、自然之友、地球村等21家环保组织在日前发出的《金沙江开发决策须对历史负责的呼吁书》中表达了这样的担心。

  多年来,这些环保组织一直在与水电开发商们抗争。绿家园招集人汪永晨告诉记者,每一次到金沙江一带走访,都会被跟踪,有时甚至半夜被陌生人敲开门检查证件。

  《中国环境报》曾刊文说,环保与水电利益之争,“凸显了当前环保面临的窘境,这就是制度缺失导致环保部门成为最后的把关者。如果不进一步完善审批制度,单靠环保部的环境影响评价这道最后的门槛,很难阻挡密集开发水电的步伐。”

  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沈可挺博士的一项研究发现,“急剧膨胀的水电投资,不完全是为了缓解短期用电的需求压力,也不完全是为满足长期用电需求增长。”他认为,在一些地方提升能源需求量预期的诸因素中,已现出了非理性的、超经济的、投机性的,甚至是“讹诈”的成份。

  “正在进行的西南水电开发的‘大跃进’,其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不亚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对森林的毁灭性砍伐。”地质学家杨勇对记者说。

  据介绍,金沙江沿线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密集区。仅在阿海水电站项目波及区,陆生动物就有117种,植物共有854种。建库后,水体的水面积、水深、流速、透明度、底质、水温等水文情势发生一定的变化,大坝形成阻隔,加之上、下游梯级电站的相继建成,不同程度地改变鱼类的栖息环境,进而对鱼类资源造成影响。

  事实上,由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出具的《金沙江中游河段阿海水电站环境影响报告书》已承认,“由于下游金安桥电站已在建设,已阻隔了圆口铜鱼、长薄鳅等产漂流性卵鱼类的繁殖”,“大量的土石方工程也存在水土流失隐患,这些影响如果处理不当,会对安置区自然环境造成很大冲击。”

这份报告书还称,大量移民也会带来一些社会环境问题,包括区域经济、少数民族、社会稳定、就业和居民生活质量问题等。

3、三峡集团欲再建两个三峡 水电行业十年后或面临饱和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11-06-21李毅

http://www.china5e.com/show.php?contentid=182048

“现在是丰水期,水电进入了每年的黄金时间,从整个行业发展看,也是黄金时代,火电需要水电分担压力,所以水电应当加快发展。”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下称“三峡集团”)一位内部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这样形容水电目前的发展状况。

6月19日,三峡集团刚刚发布了《2010年社会责任报告》,宣布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坝、乌东德、白鹤滩4座巨型水电站的建设正在加快推进,规划装机规模近4300万千瓦,相当于两个三峡工程,年发电量约1900亿千瓦时。但对于目前水电行业的快速增长,有专家表示,这对于缓解华中、华东地区的电荒作用有限;且未来发展空间将受资源瓶颈制约,十年后或面临饱和。

成本大周期长

6月份以来,全国各地逐渐进入主汛期,水电也迎来发电高峰期,水电机组利用小时出现回升。

五大发电集团之一位于四川的某水电厂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来水情况较好,目前四川省的水电厂基本都可做到满负荷发电,如果不考虑建设成本而只看运营成本的话,省内及周边大部分水电厂都可达到盈利。同时,由于水电出力大增,使当地的缺电情况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然而,有效运营时间过短以及成本回收困难等因素也在困扰水电发展。“每年6月到10月是水电出力的黄金时间,但到了9月底基本就要靠火电了。”该负责人说,“另外,水电厂的建设周期比火电长,建设投入比火电厂大,如果算上建设成本的话,水电很难收回投资。”

与此同时,对于正在华中和华东地区肆虐的电荒而言,快速增长的水电也没能起到明显的缓解作用。

上述三峡集团人士表示,在建的4座巨型水电站中,除了向家坝和溪洛渡两座水电站的电量直接支援长三角外,其他两座电站还没有具体规划传达下来。

2010年7月,四川向家坝至上海±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竣工投产。而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下称“国家电网”)此前的规划,溪洛渡到浙西也将建设特高压输电线路以及同步配套电源。

10年后面临饱和

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副总经济师白建华此前曾表示,整个迎峰度夏期间,华东地区和华中地区缺电将达600万千瓦和1700万千瓦;2012年将达到2500万千瓦和1400万千瓦。而尽管上述三峡集团的4座巨型水电站总装机达4300万千瓦,但向家坝电站和溪洛渡电站需2012年和2013年才可投产发电,乌东德、白鹤滩水电站则尚未开工。而电站的工期大都需要5~8年。

“所以需要加快发展水电,”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秘书长张博庭表示,“今年由于来水原因,二滩水电站等主力电站的出力都不如去年。”

但张博庭同时指出,尽管目前电力企业都在力推水电加速发展,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出“优先发展水电”,但中国水力资源瓶颈已经出现,水电未来的发展空间也有限。如再按目前每年1500万千瓦装机的增速发展,十年之后就将面临饱和。

根据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的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底,我国已规划了十三大水电基地。黄河与长江等主要河流从源头到支流均已布满水电站。

“国外很多国家的水电都已开发殆尽,处于停滞状态,”他说,“中国目前按装机容量和发电量计算,基本开发了总量的40%左右,但还有一大批在建的未算在内,且增速很快。”

张博庭表示,在水电开发方面,水电运营企业和政府的态度一致,都希望能加快开发速度;而水电建设企业则并不希望开发速度过快。“道理很简单,资源就这么多,十年后很可能就没了,企业当然想留着慢慢开发。”他说,“但政府迫切需要清洁能源来替代煤炭,所以尽管目前全国水电装机已突破2亿千瓦,但整个‘十二五’期间还要有6000万千瓦水电站建成投产。”

据介绍,目前国内水电开发企业主要包括葛洲坝集团以及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等企业,水电运营商中则以五大发电集团规模最大。而三峡集团则兼具水电开发和运营的业务。

另据了解,目前我国已投产的5万千瓦以上的大中型水电站430余座(含抽水蓄能21座),30万千瓦以上的大型水电站100座(含抽水蓄能15座),百万千瓦以上的水电站39座(含抽水蓄能7座)。

42011“江河十年行”大旱中的寻访之二——5.12震源新村人家

来源:绿家园志愿者 2011-06-21 汪永晨

http://www.greensos.cn/ljy/html/jhxx/view/94638.html

映秀牛圈沟唐小平家本不是“江河十年行”要跟踪的人家。不过5.12后,“江河十年行”首席科学家杨勇在地震爆发点牛圈沟考察时发现了这户人家。家里的儿子肖宏,是同村在映秀小学上学的孩子中,唯一逃过一劫的小学生。肖洪当时正在学校操场上体育课,亲眼看着小伙伴们被压在学校的楼下,求救的声音越来越小。地震前开朗的肖洪,地震后沉默寡言,学习也集中不了精力。

从2009年的“江河十年行“开始,我们已经第三次到这户人家了。接触中,唐晓平的开朗和对生活充满着的希望,也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

2008年还住在帐篷里的肖洪

2009年的唐晓平

2009年,绿家园“十一”生态游时,我们一进村就得知,村里不少人一大早就去附近的铝厂打工去了。虽然工厂的粉尘吸入肺部会严重影响健康,山上的猕猴桃和蜜蜂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那有什么办法,建房子还欠着施工队的钱哟!”这是村民们的回答。

“本以为重建工程是政府牵头的,我就火急火燎赶来了,谁知道自己倒垫进去十万块!”这是2009“江河十年行”时,来自成都的项目经理小张对我们记者们抱怨道。因为资金到不了位,就在普天同庆的十月份,为村民建房的工程一度搁浅,这种搁浅前后发生了四次。

2009年“十一”,牛圈沟的建房中

2009年度12月“江河十年行”时的牛圈沟

2010年11月“江河十年行”时的牛圈沟

2010年“江河十年行”到唐晓平家时

2010年“江河十年行”向肖洪捐书,晓平送我们她学着绣的羌绣

唐晓平,这位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面对着心灵受了重创的儿子,面对着本来有20间祖传老屋,重修好了要开农家乐的,却遭到了地震的彻底摧毁。

2009年12月“江河十年行”时,再次面对着地里仅存的猕猴挑树、核桃树和40箱蜜蜂全被山下铝厂生产时排出的烟气毒死,面对着盖新房子凑不齐钱,什么时候能搬出帐篷还遥遥无期时,晓平依然几乎一句怨言也没有,而是向我们描绘着自己的向往:再借钱,还买40箱蜜蜂,到离家远些的地方去放。争取早日挣够钱盖新房。

2009年3月牛圈沟的老房子

2009年3月牛圈沟老房子里的床

2009年3月晓平家的老房子里的蜂箱

2009年3月在牛圈沟5.12地震爆发点

晓平和她的乡亲们可以说是受了大灾的人。2010年“江河十年行”来这里时,杨勇告诉我们:2010年8月14日凌晨的一夜暴雨,造成汶川映秀镇、漩口镇、银杏乡、三江乡等发生多处泥石流灾害,倾泻而下的山石造成岷江改道,洪水涌入重建的映秀新城,连接映秀和外界的烧火坪大桥也被洪水淹没。突发的高达70万立方米的泥石流,淹埋了国道213线, 5处泥石流阻断“震中生命线”。牛圈沟再次面临巨大挑战。

12月5日我们到了晓平家,她也没问我们是不是在她家吃饭,提前就煮了一大锅米饭,等着我们。见到她后我急着问她,有记者采访了你们这铝厂污染的情况,有改进吗?晓平很平静地告诉我:更严重了。全村人家的果树一点果子也没结。2008年地震时还结了些果子。2009年铝厂投入生产后,全村的果树都遭殃了,而且山上松树、柏树也开始黄了。

岷江边映秀铝厂

改成了震源新村的牛圈沟

因为这次的“江河十年行”是想除了采访要跟踪十年的人家以外,也要采访一下这些人家生活的环境及周围的邻居们。所以一进村,同行的人就分成了几个小组深入到了各家。晚饭后,大家一起凑凑采访到的情况时,听到的又是全村的众口一词:污染。不过这个村和陈明他们村不同的是,村长真的是村民们投票选出来的。

在晓平家吃晚饭

采访老村长

晓平告诉我们牛圈沟选举的规定,让我们一行人都有点不知是哪家的规定:乡村选举中,残疾人不能参选。晓平说,他们的村长,是因开着自家的车,带着村民们一起修路时,被砸伤了腿,从此落下的残疾。村里人说,上哪找开着自己的车为我们老百姓修路的领导,受了伤,我们就不选人家了,没有这个道理。所以今年改选时,大家还是把他们信任的人选成了村长。

我们在村里时,村长出去了我们没有见到那位深受村民们爱戴的村长。倒是老村长一直带着我们在村里转。他把我们带到了村头,让我们看远处的一片山。

老村长在给我们指受到污染的大山

水泥柱是种猕猴桃的,但如今空剩了柱子没有了猕猴桃

这位妇女说:我家山上的树全死了

在这个5.12地震震源爆发点的大山里,现在有8个村4000人受到这阿坝铝厂的严重影响。庄稼人不能种地,果农不能种果树,牲畜羊、牛、都不能养。当地的羊品种好,一头能卖到上千元。地震前是当地人重要的经济收入,现在羊吃了山上被污染的草也活不成了。

当地还是三种药材的重要产地:黄柏、杜仲、厚朴,现在也完全不能种。山上上万亩的生态林,正在一片一片地“被黄”。家门口种的菜,拿到集市上卖,人家一听说是震源新村的,没人敢买。

地震前阿坝铝厂是60个电解槽,地震后扩大到120个。村领导为此找了多少趟龙池镇政府,可是没用。铝厂漂出来的白粉,天天还是落在了山上,落在了农民家的房前屋后。村民现在咳嗽的越来越多,有病了是先咳嗽,而且一咳起来就没完没了。

我们的记录

铝厂

铝厂

铝厂

画着熊猫的铝厂

村里的老乡都说,上面的政府是好的,在修新村时,一条条路取的名都是党恩巷。可是今天,受铝厂污染的影响,没有了任何生活来源,让农民怎么生活,两年了没人管。尽管这样,村里人也不敢告铝厂,因为还有100多人在铝厂上班,要是铝厂真关门了,他们就更没有活路了。

铝厂对面

铝厂对面的山上

铝厂旁

除了污染以外,让震源新村人担心的如今还有新房子的质量。老村长带我们去看山上的污染时,村民们跟着我们让我们去他们家看看。结果是什么呢?才住了一年多的房子,要么是房顶上的隔板掉了下来,要不是屋边的柱子离了墙,有的离的缝之大,连手都能伸进去。住在这样的房子里,村民们能不担心吗?

才住了一年多的房子,房子上就掉了木板

柱子错了位

错位错得手都能伸进去

今天的震源新村,虽然就修在地震爆发点的旁边,我每次去都要问晓平,新家就修在这里,安全吗?晓平总是说:没事。

5.12震源地

震源地盖起的新居

震源地起新居

我也不知是不是他们觉得不住这儿还能住那去呢?所幸说没事。还是真没事。反正现在虽然农民家的房子质量不怎么样,但村子里修的比普通农民可是漂亮多了。有这些钱修这样的街面,为什么不把房子修得结实些呢?

震源新村活动中心

震源新村的雕塑

震源新村介绍

除了上面这个疑问,离开牛圈沟今天的震源新村时,我还有两点疑问。一是,全村的人不许自己找地方建房,都要统一建,村书记却例外,他一家建在了新村的山坡上。可是在离书记新家十米的地方,就是一个高压线的大铁架子。我们路过那时,问书记家的女人,你们怎么把房子盖在了高压线下面。她一脸的茫然没有回答。老村长问我,修在高压线下不好吗?这里的人看来不知道高压线对人体会有影响。

高压线下的书记家

第二个疑问是,原来山坡上的村庄,现在盖得家家挨在了一起。原来的文化传统,农家乐还能传承,还能开展吗?晓平的开朗在这点上的表现是,现在出门就能见到邻居,以前去邻居家还要走不少路呢。

震源新村

住在这样的新村里,文化会不会受影响,对于一个正在饱受污染之害的村子里的村民来说,我都觉得这个问题问得太奢侈。生存毕竟是第一位的。地震后不久,国家主席胡锦涛来这里慰问过。当时村里的人个个都感受着党的关怀。

胡主席的探望

可是今天,当他们遇到这样大的困难时,他们并没有去麻烦国家,而是一方面自己承受着,一方面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唐晓平说,以后不污染了,我要回到山上的老家,把老房子修好,争取再把农家乐开起来。不污染了,我们老公会养蜂,日子很快就会好起来。

这是村里人的达观,还是无奈?

不污染了,怎么才能不污染?农民在等待,当然我们也是他们的希望。我们去一次那里,就给那里的农民一次希望。可是,我们能帮助他们什么呢?除了把这些写出来,我们还能做什么。

同行的年轻人们采了水样,也从地上刮了些白粉,拿回去化验。

2011年的旱涝急转被认为一定是天灾。“江河十年行”,是要在承认天灾的情况下,也要找出人祸对老百姓生活的影响。

5、鄱阳湖水利工程之争

来源:新民周刊2011-06-21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1/06/1141308618609_1.shtml

  “任何对于大江大河的治理,都是会有各种不同程度的影响的。我也建议有关方面,暂时如果得不出结论的话,那就让历史来做出回答。”宫正对《新民周刊》记者如是说。

  在未来,鄱阳湖中可能会建起一道绵延约2.8公里的拦湖大闸。

  赞成者称这道大闸能改变枯水现状,反对者则称鄱阳湖将变为“死水一湖”。对于这个长江“绿肺”走向的博弈,从未因多年来的种种争鸣而停止。

  在江西,这次旱涝急转的现实,也让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愿景,变得急切起来。

  建闸声起

  作为目前长江流域仅剩的两个通江湖泊之一,鄱阳湖汇聚了江西版图97%以上区域的水系,其入江水量,约为长江年径流量的15.5%。

  但是,记者获悉,从江西当地渔民到学界,一个普遍的共识是,从2003年开始,鄱阳湖的枯水期来得更早,持续的时间也更长。而每逢干旱之年,“控水”,立即成为江西最为关注的议题,包含发生严重旱情的今年与2007年。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对保护鄱阳湖来说,十分迫切与需要。”在今年年初,江西省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办公室一位负责人就曾对省内媒体如此表示。

  在这位负责人看来,进入20世纪,长江流域洪灾频繁,鄱阳湖受洪水冲击严重,而进入21世纪以来,旱情又一年重似一年,不管是洪灾还是旱灾,受害者不仅仅是人类,还包括鄱阳湖的鱼、草、鸟等各个生态子系统,“比如,最近几年,江西遭受了严重的秋旱,鄱阳湖水位连创新低,给湖区生态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长期以来,由于长江上游水量不足,长江中下游供水主要依靠鄱阳湖。鄱阳湖水向长江注水,形成了一个很奇特的景象:在鄱阳湖入长江口处,长江的水与鄱阳湖的水有一个很清晰的分界线,江里的水很浊而湖里的水很清。

  而根据江西省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的研究表明,在三峡运行以后,这种情况和以前截然相反了,鄱阳湖的水变得很浊,而长江的水很清澈。这个景象,今天如果站在湖口县石钟山附近的鄱阳湖与长江交界处,依然可以看得非常清晰。

  而一份来自江西省水利厅官方网站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规划方案》更是将该工程推到了风口浪尖。根据这份方案介绍,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是一座以灌溉、供水、生态保护、血吸虫病防治、航运等为主要功能的水利枢纽工程。其坝址位于鄱阳湖入江水道,上距星子县城约12公里,下至长江汇合口约27公里。坝址左岸为长岭山,右岸为屏峰山,两山之间湖面宽约2.8公里。工程总投资约为96亿元,加上配套工程,总投资超过100亿元。

  该工程如建成运行,无疑对江西将有极大裨益。这份方案中间也提及:“按生态保护和综合利用要求控制相对稳定的鄱阳湖水位,提高鄱阳湖枯水季节水环境容量,达到供水(灌溉)、保护水生态环境、保护湿地、消灭钉螺、航运、旅游、发电以及水产等方面的综合效益。”

  记者注意到,该方案发表的时间为2008年9月24日。近期,江西省水利厅方面告诉《新民周刊》记者,实际上,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规划方案已经有所调整,“是闸,而不是坝”,且去除了上述原方案中的发电等功能。

  40年论证

  上世纪初期,孙中山的《建国方略》就提出在鄱阳湖建造“范堤”和“闸船坞”,以便船只通航。

  纵观最近的几十年间,也不乏有相关人士从避免长江洪水倒灌、蓄水灭钉螺等角度,提出要在湖口建坝或建闸的建议。

  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世界自然基金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鄱阳湖承担着调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种极为重要的生态功能。

  最后一次也是最全面的一次鄱阳湖综合科学考察还是在上世纪80年代进行的。1983年至1987年,江西省政府在国家计委、国家科委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组织了全省17个委、办、厅、局和地市,39所科学研究单位和高等院校的600多位科技人员,经过4年的艰苦工作,进行科技攻关。而今很多引用的数据,便出自1983年的那次鄱阳湖综合科学考察。

  这项科考跨度5年,一共分为70个科研项目,其中,“鄱阳湖控制工程”位居第32位。《鄱阳湖区综合考察和治理研究》课题第一完成人、现任海南大学海洋学院名誉院长张本认为,控湖工程是这项科考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时也提出了鄱阳湖人工控制的三种模式,即局部控制模式,全控制模式(湖口建闸方案)与分控制模式。张本告诉本刊记者,他倾向的是全控制模式(湖口建闸方案),“按照1987年那个时候的规划,这一工程需投入30亿元。”

  此外,课题组提出的关于鄱阳湖人工控制工程在生态方面的对策包括,“在鄱阳湖内围出部分洲滩,兴建控湖调洪区。划出其中一部分用于种芦苇和冬季放牧,一部分水面用于水产养殖。候鸟保护区四周用圩堤保护,并建造节制闸与电排站,调节区内水位,以适应候鸟栖息。”

  事实上,在张本的印象中,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初,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院高级工程师、水利专家胡广熙就曾提出过一个鄱阳湖的控湖方案。

  在他看来,控湖梦的起点一是为了防洪,“调枯不调洪”;二是为了蓄水灭螺、消灭鄱阳湖区肆虐的血吸虫病,血吸虫病是鄱阳湖区的心头大患。在第一次鄱阳湖科考期间,湖区随处可见大腹便便的血吸虫病晚期感染者,甚至不少参加科考的科研人员都不慎感染了血吸虫病。江西省山江湖区域发展中心研究员谭晦如就曾于1974年不幸感染了血吸虫病,当年,他刚从康乐堤农场调到进贤县农技部门工作。而张本常见的是在湖区用五氯酚纳灭螺,钉螺为血吸虫的中间寄主。

  在曾做过血吸虫病调查的江西省知名水文专家、鄱阳湖水文局水沙室主任闵骞的印象中,血吸虫病是“大水效应”,一般在鄱阳湖流域出现洪水后的第二年到第三年的夏季最为猖獗,以他所在的鄱阳湖水文局为例,“我们的职工里,80%的人得过血吸虫病”,并且,“目前都昌县东面一带,钉螺还是非常厉害的,感染率还是蛮高的,到现在,都昌二三十岁的人,因染病死亡的人还都有,但比过去少了。”

  1988年,国家科委组织了一次专家委员会的评审鉴定会议。张本告诉本刊记者,参加那次鉴定会议的,“都是当时最有名的、顶尖的专家”,其中包括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权威生态学家侯学煜和生态学家马世骏,评审鉴定会的专家组组长、时任国务院研究中心副主任的马宾代表专家组给予的评价是,“《鄱阳湖区科学考察与综合治理研究》,这项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当时会议的主持者是时任江西省政府副秘书长的舒惠国,舒惠国也对这个控湖工程表示同意。“之所以后来没有动作,是因为江西省那个时候财力不够,开展这项控制工程,谈何容易!而且那个时候,国家集中精力在建设三峡工程。”

  此后,该工程一度沉寂数年。

  在2001年,江西省水利厅就最早提出了鄱阳湖建高坝方案,即计划建造一个可供发电的、蓄水高程为16米以上的大坝,将湖水彻底阻截。因被指责为阻断了鄱阳湖与长江的这一江湖关系、御洪水于江西之外,该方案因故未得到来自国家层面的支持。

  到了2002年全国人大会议期间,40位江西代表联名提交江西省的“一号议案”,呼吁加快鄱阳湖控制工程项目立项进程,当时提出的工程预算为80亿元。

  水利部为此后来作出的书面答复称:根据长江水利委员会专题研究,鄱阳湖控制工程规模巨大,运行调度复杂,虽有明显的综合效益,但也存在负面影响,需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尚不具备开展项目建议书阶段工作的基础条件。

  曾担任过江西省政府6年参事、现任江西省生态摄影研究会名誉会长宫正印象深刻的是,大约在10年前,时任江西省水利厅负责人就在全国“两会”上提出,要尽快在鄱阳湖建坝,“那个时候,当时的总理朱镕基说:可以再拨给你们一些经费,要充分地论证。我觉得,当时这个态度是对的,这种重大的决策一定要建立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

  在2008年“两会”期间,是一个拐点。江西省委书记苏荣提交了一份新方案,新方案不再提“控湖工程”,而改为“鄱阳湖水利枢纽”。“控枯不控洪,动态调控”,成为对该工程最形象的描述,也就是说,在洪水期让江湖(鄱阳湖与长江)联通,枯水期则适当下闸留水。

  但是,在接下来的2009年,情况急转。当时很多科学家已经在忧虑,江湖关系一旦被隔断,可能带来种种不利影响。

  这一年的9月,在获悉鄱阳湖水利工程枢纽可能上马的消息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陈宜瑜与李文华、曹文宣、刘兴土等15位院士和专家联名致信国务院,认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还有六个问题尚未解决,即水量调度、候鸟栖息地与食物链、水生生物和“四大家鱼”迁徙、富营养化与水环境质量、江湖关系、血吸虫病控制等,不宜决策。

  此前,江西省就提出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战略决策,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也被同时提出,前者日后上升为国家战略。但是,按照江西一位熟知内情的专家的说法是,“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没有赶上打包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规划中去。”

  更让人猜不中结局的,还在后头。一年之后的2010年1月19日,江西省委、省政府邀请6位院士领衔承担鄱阳湖水利枢纽“六大研究课题”,这是一串显赫的名单:中国科学院院士、水生生物研究专家曹文宣领衔研究《鄱阳湖水生动物资源现状及其水利枢纽对水生动物影响与对策》课题;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学和森林研究专家李文华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湿地生态与环境研究专家刘兴土领衔研究《鄱阳湖水利枢纽对湿地、候鸟影响及对策研究》课题;中国工程院院士、泥沙运动与河床演变研究专家韩其为领衔研究《鄱阳湖水利枢纽泥沙冲淤影响及对策研究》课题;中国工程院院士、水文水资源研究专家王浩领衔研究《鄱阳湖水利枢纽防洪影响及对策研究》课题;中国环境科学院水环境研究所所长、水环境和生态保护研究专家郑丙辉领衔研究《鄱阳湖水利枢纽对水质影响及对策研究》课题。

  而一个最近的消息是,2011年1月6日,江西省政府在北京举行鄱阳湖水利枢纽“六大课题”研究成果评审会,鄱阳湖水利枢纽“六大研究课题”成果,“通过了专家组的验收”。

  有点尴尬的是,承接项目的就有包括当年持反对意见的院士。

  争鸣未息

  争鸣,从未停止过。

  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教授芮孝芳就直指,修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是人为干涉鄱阳湖的生态系统,对其生态环境的破坏巨大,“需要慎之又慎”。

  美国《科学》杂志此前也表达过担忧:很多科学家反对这一观点,“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将会对鹤鸟和其他候鸟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鄱阳湖的水位保持稳定将会导致湿地植被发生根本改变,破坏食物链。冬季水位太深,将使候鸟们无法觅食。”

  《科学》杂志还曾有过报道,国际湿地公约秘书处曾致函中国外交部部长杨洁篪,担心建坝降低鄱阳湖水质并导致蓝藻暴发、湿地生态功能和价值受损等。

  而江西省水利系统一些人士则反驳称,鄱阳湖水利枢纽的建设,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三峡蓄水对鄱阳湖的影响,这样一来,就可通过鄱阳湖自身的调控,调节水位。

  在长期的交锋过程中,也不乏有专家建议,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设计,“需要从流域整体上考虑江湖联系”。

  “要把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摆在长江中下游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大背景下来考量,要在基本把握江湖关系变化的前提下,深入分析论证这一工程的作用和影响。”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曾表态称。

  即便在江西省内,关于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至今依然有不同看法。2011年3月30日,江西省发改委、江西省水利厅在南昌联合召开新版《鄱阳湖水利枢纽项目建议书》预审会。这份白色封皮的项目建议书,经过一年多时间修编完成,如今已经静静摆在一些相关专家的案头。

  “现在方案还没有最终确定,还只是个概念。一个工程有争议,是个好事情。希望能够经过认真论证。”一位参与了该项目部分调研的专家告诉本刊记者,期盼该项目审慎部署。而此前,江西为了“避嫌”,也曾多次表示,“要让省外的专家来说话”。

  宫正旗帜鲜明地表达他的担忧:如若鄱阳湖建该水利工程,湖水将成为一湖死水,不仅会严重影响长江下游的生态,还会破坏鄱阳湖原有的生态环境。他担心的是,届时鄱阳湖会变成第二个滇池,第二个太湖(蓝藻暴发),“如果那样,鄱阳湖的湿地肯定会受很大的影响,很多依赖它的动植物也肯定会受到影响。我们国家这方面的教训是有很多了”。宫正坚持的是,科学决策至关重要,“我们觉得,这个工程不仅仅是江西的问题,还是国家的问题,甚至跟国际上都有很重要的关联,因为鄱阳湖是国际重要的湿地,我们跟国际上签订了很多保护候鸟的协议。所以,对鄱阳湖的任何改造或建设的设想或决策,都要从全国甚至世界的大局来考虑。鄱阳湖是在中游,中游的任何举措对于上游、下游有什么影响,这都要考虑进去。我坚信,我们国家在做出重大决策的时候,一定会很慎重、很认真地论证”。

  “任何对于大江大河的治理,都是会有各种不同程度的影响的。我也建议有关方面,暂时如果得不出结论的话,那就让历史来做出回答。”宫正对《新民周刊》记者如是说。

  张本也表示,现在有争议的就是两个问题,“其一,担心鄱阳湖的生态会发生变化,生态学家最担心的就是候鸟保护的问题,这个工程对候鸟不会有什么影响,湿地生态系统是随着水位高低发生变化的,比如,现在鄱阳湖枯水了,它的湿地不存在了,还能有什么候鸟?这几年的候鸟已经减少很多了,这是很不利的。另一个就是担心安徽、江苏等鄱阳湖口下游的省份枯水季节的供水问题,这个事情可以全国统筹规划,统一调度,不一定把这个湖口闸的控制权由江西省来掌握,可以由长江委员会统一调度,下游需要水的时候,可以放水下去,这就将控湖工程置于最有利的条件之下。”

  如今,当各个江河湖泊的水利工程相继动工时,鄱阳湖水利工程枢纽依然在论证阶段。张本认为,这跟鄱阳湖的特殊地位有关,“鄱阳湖的调洪量很大,有1400多亿立方米,它相当于黄河、淮河、辽河几大河流水的总量”。

  他也表示,鄱阳湖湖口建闸方案汇集了江西几代人的梦想,当年赞成湖口建闸方案的许多课题组专家,现在都已等到了白发苍苍,而正反两种观点,从一开始就有分歧,这个过程中,需要的是科学论证,“正反方能够充分论证,这也是好事”。

6、汛情凶猛:自然的惩罚

来源:中国经营网  2011-06-20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10620/227501.html

暴雨浇透了南方!尽管前些日子降雨量偏少导致部分地区旱情严重,但近期多省份普降暴雨,使得大旱一下子变成了大涝。 

  暴雨浇透了南方!尽管前些日子降雨量偏少导致部分地区旱情严重,但近期多省份普降暴雨,使得大旱一下子变成了大涝。国家防总日前强调,全国即将进入主汛期,防汛抗洪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和紧要阶段。

  灾情速览

  多地变“泽国”

  【湖北】在17日至18日最新一轮降雨中,湖北31个县市区301万人受灾,因灾死亡2人,失踪2人。

  【江西】14日开始的强降雨导致江西364.5万亩农作物受灾,受灾人口312万人,死亡3人,转移人口25.7万人,倒塌房屋4390间,直接经济总损失58亿元人民币。

  【浙江】截至19日7时,浙江省有9个市50个县(市、区)545个乡镇受灾,受灾人口265.8万人,989家企业停产,406条次公路中断,堤防决口1394处。

  【湖南】受强降水影响,常德市的石门、澧县、临澧等3县56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有44座水库溢洪,倒塌房屋394间,1人因房屋倒塌死亡,转移人口上万人。

  【安徽】黄山市黄山区、黄山风景区、歙县和黟县等地12小时降雨量均超过50毫米,目前全市有70多座水库超过汛限水位,其中20多座水库溢洪。另外全省有2座大型、7座中型、345座小型水库超汛限水位,正按规定泄洪。【详细】

  涝灾背后

  人类活动干预之罪

  谁也没料到这个旱涝转变发生得如此迅速:5月底还在遭受大旱折磨的长江,自6月3日以来出现了较强降水过程,江西中北部、湖南中部、贵州东部、安徽南部、浙江西部、湖北东南部等地部分地区降了大到暴雨,局部地区降了大暴雨。

  按照常理,久旱逢甘露,这场雨对于持续遭受干旱的长江而言应该是一件好事。但事实却并非如此。雨水在缓解旱情的同时,又导致江西、湖南、贵州等地出现涝灾。

  有专家指出,此轮旱涝急转并不是“老天爷”存心作对,而是人类活动强烈干预、破坏自然水系和生态系统的必然结果。【详细】

  破坏升级?

  水坝电站越修越多

  的确,人类干预越强,各个水系的自我调节就越弱,降水不足就干旱,降水增加就洪涝。而为了发电,长江上下游的水坝、水库、电站越修越多;为了GDP,沿江的四川、重庆、湖北、江西、江苏等地围湖造田、大量上马工业项目。大规模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不断的改变长江的天然水文情势和生态环境。

  6月19日,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简称三峡集团)首次发布2010年社会责任报告。报告显示,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坝、乌东德、白鹤滩4座巨型水电站的建设正在加快推进。规划装机规模近4300万千瓦,相当于两个三峡工程,年发电量约1900亿千瓦时。

  人们担心,两个三峡,会造成两倍于三峡的破坏吗?【详细】

  回顾

  大旱:长江治理“断流”

  历史上“十年九涝”的长江流域迎来了罕见的大旱之年。长江告急,洪湖、洞庭湖干涸见底,长江持续放水无法有效改善下游干渴症状,流域内居民无能力抗旱,质疑和指责一起指向长江流域的最大水利工程——三峡大坝。【详细】

7、旱涝急转是大自然对粗放增长的惩戒

来源:中国经营网  2011-06-21

http://opinion.cb.com.cn/12714523/20110621/228058.html

人类利用自然谋取生存的能力再强,也必须在一定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承载能力之下才能发展。 

  2011年4月份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94.5%地区先后遭受干旱。长江部分航道水位跌破15米,千万亩禾苗枯萎;湖北1300座水库低于死水位。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329万人饮水困难。

  但6月份入汛以来,全国累计有12个省份发生洪涝灾害。在17-18日最新一轮降雨中,湖北31个县市区301万人受灾,因灾死亡2人,失踪2人。在江西,14日开始的强降雨导致江西364.5万亩农作物受灾,受灾人口312万人,死亡3人,倒塌房屋4390间,直接经济总损失58亿元人民币。截至19日,浙江省有9个市50个县(市、区)545个乡镇受灾,受灾人口265.8万人,989家企业停产,406条次公路中断,堤防决口1394处。

  在极短的时间内,长江中下游不少地区从旱灾转向了洪灾。我们检索2000年以来国内的气候灾害资料发现,近十年来国内灾害性天气显著增多,尤其是干旱天气增多。自2000年以来,以中国南方地区为主,一共发生了10次规模不等的旱灾,几乎每年都有一次大旱灾。此外,还有5次较大范围的洪涝灾害,旱涝灾害交替的迹象已经十分明显。而今年的旱涝交替已经发展到极端情况,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旱涝急转几乎发生在完全相同的省份!

  为什么近年中国的旱涝灾害发生频繁?为什么今年多个地区出现旱涝急转?最容易找的理由就是气候原因,如遇到多年未遇的极端天气等等。真实的情况到底如何?我们通过研究气象资料发现,除了少数年份和局部地区之外,大部分旱涝灾害时的气候条件,并不比多年平均气候指标“极端”多少。我们认为,旱涝频繁和旱涝急转至少反映出一个问题:中国许多地区抵抗旱涝灾害的能力已变得极为脆弱,少下一些雨就旱,多下一些雨就涝。这正好应了一种说法:现在中国是旱不起,也涝不起。

  在研究大量资料之后可以发现,中国旱涝灾害频繁除了气候变化之外,人为因素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水利设施和生态环境方面来看,人为破坏抗灾能力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是支流和干流湖泊的调节能力减小。如今河道一处处截断建设许多水电站,长江中小游干流水位下降,各大湖泊成为无源之泊迅速干涸,千万个湖泊、水库、水塘、湿地已经由大盆成为小碟。二是水库的调节功能丧失。从1949年到1979年,中国共建成大、中、小型水库8.6万座。此后的30年水库建设大大减少。由于8万多座水库有1/3以上的大坝质量有问题,每年5月中国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总会下达命令,把全国水库的水都放掉,以便洪水期蓄水。如果不下雨,立刻就会形成干旱。三是水塘、山塘被大量填埋。大江大河有湖泊,小河溪流有水塘、水塘聚积有沼泽,起到旱时取水灌溉、水灾蓄洪的功能。但现在的农村许多水塘被填平盖厂房、道路、种地或无人管理,失去了原有调节水的功能。四是生态环境恶化,森林植被大量被毁,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此次旱涝急转,很多地区都发生了泥石流灾害,就是很好的证明。五是粗放的城镇化缺乏好的设计规划,造成大雨时城市涝灾。

  中国的经济增长已位居世界第二,政府财政收入也在年年增长,但与此同时,中国大地遭受的旱涝灾害也越来越频繁。从2010年西南五省百年不遇的干旱,到去年南方水灾造成1.24亿人受灾,死亡人口700多人,再到今年春夏之交的大旱,再到6月旱涝急转,我们的确应该深刻反思:中国的经济增长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旱涝灾害加剧受到经济发展方式多大的影响?所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在旱涝灾害的肆虐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人类利用自然谋取生存的能力再强,也必须在一定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承载能力之下才能发展。中国近年来的频繁增多的自然灾害已经向我们发出警告,中国式的粗放增长方式已经开始遭到大自然的惩戒了。

860分以下项目被定为环境风险严重项目

来源: 法制网2011-06-20

http://www.legaldaily.com.cn/index/content/2011-06/20/content_2753161.htm?node=20908

钢铁行业信贷指南建议此类项目不予贷款

  法制网北京6月20日讯 记者郄建荣 60分以下的项目,就说明这个项目环境风险非常严重,甚至到了让人不能忍受的程度。对这样的企业和项目,由环境保护部政策研究中心发布6月20日在京发布的《中国钢铁行业绿色信贷指南》(指南)建议各银行,不予贷款。

  环境保护部政策研究中心中心副主任原庆丹表示,希望环境保护部向央行、银监会转发指南,再由央行、银监会向各商业银行转发,以加强指南的实际应用。他透露,指南是钢铁行业第一个国家层面的绿色信贷指南。

  据今天出席指南发布的环境保护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别涛介绍,长期以来,我国以绝对优势稳居世界第一产钢大国地位。2010年钢产量近6.3亿吨,连续15年居世界第一。他说,但我国钢铁行业一直面临产能过剩、产业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导致行业出现资源利用率低、污染物总量大、排放强度高的问题。

  2010年7月,工信部发布的《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明确提出,对不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有关部门不予提供信贷支持。2008年推出的绿色信贷政策也要求,对环境污染严重、高耗能等项目不予贷款。

  “银行信贷员在接到一个钢铁项目时,他们怎么来判断哪个项目可以发放贷款,哪个项目不能放贷。”原庆丹说,指南实际上是提供给银行一个判断的工具,告诉银行哪些项目可以放贷,哪些项目不能放贷。

  “他们首先要对这个钢铁项目或者是这个企业有一个初步的判断,来判断他们的风险等级是什么样的?”据指南课题组有关负责人介绍,指南共分了两个等级,一个是风险较大的等级,一个是较小的等级。而风险较大的等级,按照指南的打分标准是属于60分以下的,对于这些项目或企业,指南建议银行不予贷款。

  2008年,绿色信贷政策出台时,因缺少必要的操作指南,使得一些银行在具体发放贷款时常常感到尺度不好拿捏。而指南的发布,恰好解决了这一难题。原庆丹说,下一步关键是要各商业银行能够在实际放贷时能够运用指南,以使那些污染严重、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拿不到国家贷款。

9、三亚海岸线排污口众多 小渔村被垃圾包围()

来源:南海网2011年06月21日

http://news.qq.com/a/20110621/000792.htm

乐东岭头湾海滨村的海堤被厚厚的垃圾覆盖(南海网记者 邓松摄)

编前语:

有人说,海南的海岸线越来越不美了。如果不信,南海网阳光岛网友今年5月从海南乐东、临高、儋州、文昌等地发来的海岸线现场图片,似乎可以佐证。点击看过图片的网友在回帖发言中都表达了同一种震撼——不是因为她有多美,而是因为她有多脏:五颜六色的饮料瓶,垃圾袋,破衣服、破鞋子、一次性饭盒……肆无忌惮地充斥海岸线,令人感到窒息,被网友声讨。

今年7月中旬,海南将迎来环境整治大行动两周年。两年来,海南在建设国际旅游岛,开展环境整治大风暴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侵蚀海岸线的垃圾和污水似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进入6月,南海网记者顶着烈日行走“哭泣的海岸线”,推出海岸线环境保护系列报道,呼吁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还岛民和游客干净的海岸线。

当大家沉醉于海南洁白的沙滩、清澈的海水、清新的空气时,南海网网友却忍不住将镜头聚焦在了海南1800多公里的美丽海岸线上不和谐的一幕——各式各样的垃圾和污水正肆无忌惮地侵蚀海岸线。6月中旬,南海网记者根据网友反映,首先走访了乐东、三亚等海南南部的部分海岸线,环境污染令人震撼。

海南乐东小渔村被垃圾包围

5月18日,网友“尹恩彪”在南海网阳光岛社区发布了一组“一边是美丽的大海,一连是垃圾成山”的乐东海岸线污染图片。画面中的沙滩满目疮痍,堆弃着各式各样的垃圾,塑料袋、一次性餐具、废弃的竹筏、破烂的衣服等等。南海网网友在看帖后纷纷留言,为沙滩所遭受的污染感到惋惜。那么照片中被垃圾覆盖的沙滩位于何地,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

6月18日,几经寻找,在乐东黎族自治县尖峰镇的岭头海滨村,南海网记者找到了网友镜头中被污染的海岸线。

1 2 3 上一页 下一页

10、陕西铅锌企业废水泄漏 “染白”四川诺水河

来源:新华网2011年06月21日

http://news.qq.com/a/20110621/000736.htm

●18日凌晨,陕西省南郑县一家大型的铅锌矿尾矿的废水泄漏,直接排进了通江诺水河

●经过18日的紧张作业,再加上降雨,19日上午,诺水河基本恢复了本来面目

18日凌晨,通江县诺水河流域发生大面积污染,数十公里河段的河水呈乳白色。沿河村民担心饮水安全,纷纷外出寻找洁净的山泉水。昨日,据通江县有关部门介绍,陕西省南郑县一家大型铅锌矿发生污水泄漏,是造成本次污染的根源。

事发之后,陕西省环保厅对此高度重视,责令该矿立即停产,并采取一系列紧急措施,防止泄漏事故再次发生。日前,河水基本恢复正常,经环保部门检测,河水中重金属含量低于检测线,不会对饮水安全构成威胁。

现场:河水变“米汤”水

诺水河镇距离通江县城70余公里,境内有著名的旅游景点诺水河国家级地质公园,碧蓝清澈的诺水河,在境内蜿蜒流淌,一直流向下游的通江县城。

18日凌晨,河水出现了异样。诺水河镇楼子街道的村民发现,上游流下来的水变成了乳白色,就像淘米水一样。

18日一早,眼前的景象令人吃惊:河水满目皆白,河道中,白色的乳浆翻腾。河水流过,岸边裸露的石头和水草根部,都附着一层薄薄的沉淀物。从楼子街道一直向上,数十公里河段都是同样的情景。

一位姓朱的村民说,诺水河清澈见底,十分干净,当地人畜饮用水一般都直接从河道内提取,方法十分简单,将一根塑料管放进河道就行。污染事件发生后,大家都十分担心,害怕河水有毒,每天翻山越岭肩挑背磨,到一两公里外寻找山泉水。

这位村民还表示,自己在此生活了几十年,这样的情况还是第一次遇到。

处置:

污染企业已经停产

接到群众反映的情况后,通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18日上午,县长赵万先立即率领环保、水务等部分负责人赶赴现场,同时启动应急预案,调集消防车为当地村民供水。

“本次污染的原因已经查明。”昨日,通江县环保局负责人介绍,诺水河镇上游10余公里,有一家大型的铅锌矿,该矿属陕西省南郑县管辖,18日凌晨,该矿一处尾矿的废水泄漏,废水出口位于尾矿下游2公里处,直接排进了诺水河。

事故发生后,通江县和南郑县有关方面进行了两次专题会商。

陕西省环保厅接到报告后,也迅即介入调查,并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先是责令该矿立即停产,全力查找地下水的渗漏点,然后动用大型机械设施,用黄泥浆堵塞裂缝,在废水出口处建一道临时围堰,用以沉淀过滤。通过一系列得措施,污水泄漏情况得到遏制。

进展:

河水已基本变清

“由于发现及时,处置得当,本次污染事故,总体来说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通江县环保局负责人表示,为防止泄漏事故再次发生,通江县要求南郑县方面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拿出永久性的解决方案,所采取的方案,必须要经通江方面的考核同意后方可实施。

据了解,本次受污染河段位于通江县涪阳镇上游,大约30公里长。经过18日的紧张作业,再加上降雨,19日上午,诺水河基本恢复了本来面目。

本次污染到底有多严重,是否影响饮水安全?这位负责人表示,虽然该矿含有重金属,但尾矿废水的PH值呈弱碱性,重金属粒子会自动沉降,再加上渗漏点距离尾矿较远,发生渗漏之前,重金属粒子已经沉淀下来。因此这次污染主要表现为悬浮物多,河水变浑浊,透明度降低。

对于大家担心的重金属是否超标问题,县环保局对河水样本进行了检测,同时送样给市环保局,两个检测结果均表明,河水中的重金属含量低于检测线,市民饮水安全不受影响。

11、《今日话题》:中国牛奶为何全世界最差

来源:腾讯绿色 2011-06-21

http://view.news.qq.com/zt2011/MilkCrisis/index.htm?pgv_ref=aio

中国牛奶标准为何全世界最差没错,中国的生乳质量,可以说是全世界最低的了。

这本不算一个“新”闻,但当“乳业大炮”王丁棉在某会议上喊出“这是全球最差的牛奶标准,是世界乳业之耻!”的时候,人们还是被震住了…[详细]

导致王大炮再度发射的,仍然是卫生部去年敲定的“乳业新国标”。

在新的国家标准中,生乳蛋白含量从1986年的每100克不低于2.95%降到了2.8%,细菌含量(菌落总数)从2003年的不超过50万提高到200万。

这一质量标准被媒体称为“历史新低”,“一夜倒退25年”。

为什么,中国人制定了全世界最差的牛奶标准?

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

http://view.news.qq.com/zt2011/MilkCrisis/index.htm?pgv_ref=aio

12、环评被指做假 五环保组织申请取消气科院资质

来源:法制日报2011年06月21日 郄建荣

http://green.news.qq.com/a/20110621/000639.htm

法制网北京6月20日讯 记者郄建荣 苏家坨垃圾焚烧项目环评报告有关公众参与度被指做假。6月20日,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达尔问环境研究所、环友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和绿家园志愿者等5家环保组织联合致信环境保护部,申请取消为苏家坨垃圾焚烧项目做环评报告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甲级环评资质”,并按照国家规定,对其处以相应的罚款。

5家环保组织在致环保部的信中提到,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为秦皇岛西部垃圾焚烧项目编制环评报告的过程中,存在公众参与弄虚作假的行为,目前秦皇岛西部生活垃圾焚烧项目的环评批复已经被河北省环保厅撤销;该单位为北京市海淀区苏家坨垃圾焚烧项目所做的环评报告,也遭到了环保组织和拟建焚烧厂厂址周边公众的强烈质疑。

达尔问环境研究所相关负责人称,针对苏家坨垃圾焚烧项目,环保组织实地调研的结果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所编制的环评报告简本上提供的信息存在多项出入,环评简本上有多处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环评工作有众多失误,公众参与部分更是难逃造假嫌疑。

5家环保组织同时指出,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环境影响报告书中认定苏家坨焚烧项目符合规划,显然超越其资质能力,违背环保部规范性文件,是违法无效的。“综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几年来出现的环评失当,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有关规定。”5家环保组织要求,降低其环评机构资质等级,并处相应罚款。同时,他们还呼吁改善我国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杜绝像“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这样的环评影响评价单位的继续出现。

5家环保组织同时建议环保部对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环评过程中的违规行为进行调查。并在调查期间,暂停其所有参与的环评项目。

13、千年珠江首次禁渔:拷问渔业保护之困

来源: 每经网2011-06-21 李亚蝉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110621/20110621113454941.html

核心提示:人类得益于技术和工程,又不得不费大力气填补技术改进、工程建设等现代活动所撕开的裂口。电鱼炸鱼横行重伤河鱼,水坝林立影响鱼类繁衍,工厂生活排放污染水质……珠江发出呼救声。为养护珠江生物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经国务院同意,农业部自2011年起实行珠江禁渔期制度。禁渔实施时间为每年的4月1日~6月1日。这是千年珠江首次实行全流域禁渔,也是2002年长江流域实施春禁后,中国第二个流域性禁渔制度,被视作医治珠江流域渔业生态日益恶化的一剂“重药”。近日,珠江流域禁渔结束,然而珠江的苦恼并未结束。  

   每天4点过,是广东三水北江渔民老谭出渔的时间。但这几天老谭都在村口北江边上的临时木棚修缮渔网,等待傍晚“扒龙舟”。

   “打不到鱼啊。”老谭认为禁渔措施根本没有效果,鱼还是很少,“钱很难找”。

   鱼确实越来越少了。

   资料显示,珠江是我国境内第三长河,横贯滇、黔、桂、湘、赣、粤六省份,流域面积44万平方公里,珠江流域的人口超过1亿。这一流域的水生生物超过400多种,鱼类总数占全国淡水鱼类总数的一半以上。

   老谭在北江上捕鱼超过30年了。他回忆,十几年前,他在北江上常常可以捕到芦鱼、白鳝等鱼种。在老谭所在的渔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看到,很多都是两三层的小楼。但这些房屋大多为十几年前所建。

   后来的日子变得不容易了。

   由于水质污染、拦河截坝、过度捕捞等原因,珠江流域鱼类剧减,青、草、鲢、鳙四大鱼种消退,外来品种入侵,珠江的生态面临困境。渔民能捕到的鱼也越来越少。作为珠江一大水系的北江也遭受了同样的困扰,白鳝、芦鱼等鱼种据称已基本绝迹。一位北江渔民说,以前有时候一天打鱼挣的钱相当于现在一个月的。

   在老谭所在的渔村,年轻人已经抛弃了父辈的打渔祖业,纷纷外出务工。“我们年纪大了,不想出去了。”老谭说。

   然而,今年4月1日起,渔村的老人们还是不得不考虑打打短工以谋生。

   作为珠江流域两大水系的北江和西江汇流之地,广东佛山三水的6000多名渔民今年4月起失去两个月的“生计”。 据了解,每年11月到次年3月,由于天气寒冷,鱼苗、虾苗几乎停止生长;而到4月、5月,天气转暖,鱼虾大量产籽,鱼苗、虾苗也迎来快速生长期。珠江全流域首次禁渔选择在这两个月,渔民们失去了挣钱的好时光。

   据了解,今年的禁渔涉及渔船27693艘、渔民116711人,禁渔期间要求“江中无渔船、水中无渔具、市场无江鱼”。

   不久后,珠江流域各地区均承诺对渔民进行禁渔补贴,补贴额为2000多元。三水地方官员称,这些补贴将在禁渔结束后安排发放。

   尽管对补贴额度,渔民较为满意,但老谭表示,额度仍然少于打鱼收入,因此,禁渔期间,他和妻子只能打短工赚些“外快”。

   禁不住的“电鱼” 

   6月1日,珠江全流域禁渔正式结束,10多万渔民全面开渔。禁渔期间,由于涉及地区均进行了鱼苗放养,人们期待着禁渔之后能获得好收成。但现实并不美好。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走访三水北江附件市场的水产档口,看到开渔以后,已经有河鲜陆续上市,但多数档主表示,河鲜供应并没有变多,而且大鱼很少。

   对于渔民的疑问,三水区农林渔业局副局长罗浩强解释,选择4~6月期间禁渔,主要是保护鱼类产卵环境,不能寄望短期内鱼类大量增加。长期坚持禁渔的同时,加上环境配合,才能恢复渔业生态。

   渔民们却认为这不是主要原因。

   “政府监管不力,禁渔就不会有效果。”一位渔民说,电鱼才是导致渔业生态破坏的罪魁祸首,即使在禁渔期间,电鱼行为仍然大量存在。他说,电鱼的船只通常较大,电鱼的渔具放入江中,大大小小的鱼被电死或电晕,而一些没被捞走的鱼就死在江面上,造成浪费。

   罗浩强承认在禁渔期间仍然有电鱼现象,并已按照相关规定处理。不过,罗浩强坦承,由于河岸线比较长,监管比较困难。

   禁渔后6省(区)的初步统计显示,各地开展检查行动5355次,出动执法人员29148人次,执法车4814辆次,执法船艇5490艘次,市场及餐馆检查782次,查获违规捕捞船178艘次,电炸毒案件88起,查获“迷魂阵”及其他违规渔具近200起,没收电鱼机204台(套),收缴鱼获物2200多公斤。

    监管之困

   被查处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北江上,几艘小小的渔船停靠江边。老谭所在的村子里,全村登记在册的渔船70余条。而有渔民估计,除此之外,还有约30条渔船没有注册。渔民称,北江常常有江苏来的大船,这种船一次就能电死近100斤鱼。

   要做到禁渔期间“江中无渔船、水中无渔具”很难,据渔民说,电鱼船只一般夜晚出动,而且这些船很多停泊在广东新会、中山、顺德等交界点,逃避各个地方的监管。

   珠江的苦恼还不只是电鱼。

   一名地方渔业局人士告诉记者,除了电鱼监管之外,流域水质的改善是另一个难题。据了解,除了流域工业生活污染外,珠江水域上林立的水坝也影响了流域内部分鱼种的繁殖。据悉,目前珠江流域已经没有全自然化的河段了,而水利枢纽设计往往难以较好地保证鱼类的生存条件。

   由于江河关系到多种行业,涉及多个管理部门,各行业之间又彼此影响,也加大了渔业保护管理协调的难度。

   “江河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受其他行业影响最大的,比如说污染、拦河截坝、挖沙工程、航运等对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最突出。”农业部南海区渔政局的官员说,“渔业部门只是管理部门的分支,要我们理顺那么多部门的工作是不可能的。”

14、徐立凡:违规高尔夫击中多少“漏洞”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11年06月21日

http://news.sina.com.cn/pl/2011-06-21/073222677204.shtml

  无论从保障法治严肃的立场讲,还是从维护公共利益的角度看,高尔夫球场都不能“野蛮生长”

  北京西南部永定河畔,有条“高尔夫走廊”,多家球场连片分布,最大占地约5000亩。北京只是一个缩影,截至2010年底,全国已有近600家高尔夫球场,但正规审批通过的仅有10家左右——而这,是在国家自2004年起不断对高尔夫球场建设下禁令的情况下发生的。

  这么多高尔夫球场为何能如此野蛮生长?是谁给其颁发了“准生证”?

  据记者调查,大量的高尔夫球场要么借体育公园、生态园和绿地项目建设之名通过了立项审批,要么采取“以租代征”的方式规避土地监管政策,获得土地使用权开工建设。换言之,高尔夫球场建设的无序,既是绕过审批程序的结果,也是相关土地项目界定不明晰的产物。如果对高尔夫球场建设有明确的界定,对其报批建设工程有清楚的范式要求,对土地租用有严格的监管,那么多高尔夫球场还能“另辟蹊径”、还敢“暗度陈仓”吗?从这个角度说,高尔夫球场的“准生证”,未必来自某一方,而是由于政策的针对性和效率性还不够高,造成“借生证”泛滥。这也提醒相关部门:只有政策制定的细节愈加完善,政策落实被绕道而行的空间才会越小。

  当然,无论巧立什么名目,偷换什么概念,高尔夫球场作为占地面积大、外观明显的大型建设项目,建成之后是藏不住的。即使绕得过事先审批,也绕不过事后监管。可为什么就能如此明目张胆大建快上?无非两个原因:其一,违规成本太低,即使事后有监管、有处罚,也足可用收益对冲。其二,一些地方监管部门,对高尔夫球场青睐有加,认为对抬高土地价格、吸引外来投资、提升品位形象、繁荣地方经济等益处多多,因此对违规建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给叫停球场建设和土地管理的一系列法规政策打了折扣。

  其实,各国之所以对建设高尔夫球场设定许多限制、颁布一些禁令,原因在于:高尔夫球场不仅占地过大,建在农村远郊有可能侵吞基本农田,建在城中有可能瓜分公共绿地,而且作为高耗水项目,会消耗大量水资源,甚至改变区域内的生态水文状况。由于球场里植被结构单一,养护草坪需要大量使用各类化学用品,渗漏到土壤中还可能带来生态污染——这笔公共利益的账,长久利益的账,远比眼前看得见的那些利益,要大得多、重要得多。

  以市场角度看,高尔夫球场的“繁荣”是需求推动的结果。但这种需求绝不能通过无序的、与公共利益的争夺而获得满足。无论从保障法治严肃的立场讲,还是从维护公共利益的角度说,高尔夫球场都不能只见“繁荣”不闻监管,让无序建设继续下去。以各种名义准备立项开工的球场,需要紧急叫停;已建成的,应予以盘点整治。既要通过政策追罚压住高尔夫球场的建设冲动,也要让产权不明确的球场,向公众开放。

需要看到,禁令之下仍在野蛮生长的高尔夫球场,挥杆击中的,绝不仅是生态与环境,更有政策的严肃与政府的公信。

15400多家违规高尔夫球场为谁而建 

来源: 新华网2011年06月21日邓海建

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1-06/21/c_121561171.htm

    国务院自2004年开始,陆续叫停新高尔夫球场建设。然而从2004年至今,全国高尔夫球场从170家增至600家,意味着在禁令发布后全国又建了400多家。目前全国正规审批通过的高尔夫球场只有10家左右。据悉,违规球场大多打着体育公园、绿化项目等旗号建设。(6月20日《人民日报》)

    600多球场,10余家合法,令人大跌眼镜。换言之,那些张贴公路两边的“高尔夫度假村”广告、那些毗邻在高档居住社区旁边的“高尔夫乐园”,原来多是违法违规之身。高尔夫球场之热,随处可以窥斑见豹。比如海南陵水是全国唯一一个位于沿海地区的国家级贫困县,而按照《陵水海滨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用地规划图(2005-2020)》标注,该县规划建设的高尔夫球场就有9个之多。与高尔夫球场建设之狂热相匹配的,是相关领域的诸多乱象。

    6月13日《中国青年报》消息说,两年前,海南省某自治县的新星农场20户农户的土地使用权被收回,在未达成补偿协议的情况下,承包地上的果树及别墅被强行拆除,在这块地上建设的项目披着的是“体育休闲中心”的外衣,其实质却是一个占地达2500亩的高尔夫球场,此般现状,很难令人想象:近10个针对高尔夫球场建设的禁令是如何被架空的。

    关于高尔夫球场祸福之争早已有之,其负面效应不言而喻:比如一般而言,建设高尔夫球场要将原先土地上的植被置换成专用草坪,还要持续不断地施肥及喷洒农药。高尔夫球场占地广,占用粮田,破坏耕地,而且高尔夫球场耗水量大,再加上每年喷洒在高尔夫球场草坪上的农药高达50多种,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更重要的是,单一的大量的草坪和草种不仅不会产生人类所需要的氧气和水分,在长时间的累加后还会放大负面效益。

    即便抛开这些负面隐忧不谈,令不行禁不止的高尔夫球场,就像消解政策公信力的蝼蚁,数年如一日地溃坏着公共利益之堤。违法不究比无法可依更为恶劣,因为前者不仅昭示着“法”之脆弱,更显露着秩序上的硬伤。据说违规球场大多是打着体育公园、生态园、休闲园、绿化项目等旗号建设的,那么,这些李代桃僵的项目究竟是如何被批准立项的?高尔夫球场建设尚且如此,其他规划建设上难道就一应干净透明?“欺上瞒下”的高尔夫球场究竟为何畅通无阻?

400多违规高尔夫球场为谁而建?其实,这个问题指向的并不是这项“贵族运动”的需求者,而是商业暴利与土地财政的暧昧下、地方政府与开发商珠胎暗结的一场权力交易。禁令之后、问责乏力,失职渎职稳如常态,“高尔夫球场”之殇,又何止一场利益的游戏?

16、高尔夫球场越禁越多的双重警示

来源:武汉晚报  2011年06月21日 陈一舟

http://views.ce.cn/view/economy/201106/21/t20110621_22491115.shtml

    国务院自2004年开始,陆续叫停新高尔夫球场建设。但从2004年至今,全国高尔夫球场从170家增至600家,意味着在禁令发布后全国又建了400多家。目前全国正规审批通过的高尔夫球场只有10家左右。(《人民日报》6月20日)

    一个高尔夫球场占地少则近千亩、多则几千亩,在北京这样土地资源极其紧缺的城市,就有约70家高尔夫球场,全国到底有多少家?高尔夫球场越禁越多,不仅公共利益被挤占,公共资源和生态环境也被毁坏。专业人士测算,建一座36洞国际标准高尔夫球场,每年耗水量达数百万吨以上,相当一个巨型“抽水机”;同时,建设高尔夫球场需要完全清除原有植被,对水土资源的冲击和负面影响极大。实事求是地讲,高尔夫项目违规上马的“掠夺性开发”,纵然马上叫停,资源原貌也难以恢复,公共资源已有不可逆的损失。

    据业内人士分析,很多开发商以高尔夫球场为由大量圈地,然后在周边开发房地产项目,用高尔夫球场带动房价地价上涨,创造多重利益。由此可见,当利益驱动的资本遇到某些急功近利的公权力,双方便会一拍即合,在“发展经济”大旗下,高尔夫球场顶风上马、越禁越多。以至于今天清理起来也是进退两难。

    美国学者哈丁设置了这样一个场景:牧民从自己私利出发选择多养羊获取收益,而草场退化的代价由大家负担。由此,草场持续退化直至无法养羊,最后所有牧民破产。全国高尔夫球场越禁越多的诸多恶例,同样也是一场令人揪心的“公地悲剧”。

    事实上,纵然没有国务院的禁令,涉及公共土地资源的大量占用和公共利益的保障,高尔夫球场的立项和建设,也应该经过人大审议和公共讨论,不能说上马就上马。可现实却是相反。这再一次警示:其一,资本也好,公权力也罢,指望其以公益公利之自觉来维系道德感和责任感,并不可靠;其二,公权力之所以能在公共的草地上过度“放牧”,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缺乏实质性的公共监督。 (责任编辑:王雅洁)

 饭否微博腾讯微博新浪微博搜狐微博和讯微博

17、逢雨必瘫让城市狼狈不堪

来源:京华时报 2011-06-20俞俭

http://opinion.china.com.cn/opinion_41_17941.html

要:如果城市建设管理者不能从教训中获得认识,更新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加强城市公共管理和应急机制,就很难真正实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事件背景:6月18日,入梅以来第三场暴雨袭击湖北。武汉出现13年来最强降雨,暴雨导致全市76处严重渍水,江城变成一片泽国,交通几近瘫痪。

江城一日变“水城”,此处“水漫金山”,那里“行车如船”……18日一场强降雨致使武汉三镇渍涝严重的场景,实则是当前诸多城市“逢雨必涝、逢雨必瘫”境况的一个缩影。问题不断凸显,引起诸多疑问,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者需要认真反思和警醒。

雨水本是自然天降,可怕的是城市开发建设的“急功近利”和“盲目扩张”阻挡了雨水的去路。近年来,城市大拆大建,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留有的自然空地少,对雨水吞吐不及,消化不良。像武汉湖泊众多,原来暴雨时路面渍水很快进入湖汊,但现在湖边高楼林立,湖汊变成工地,甚至填湖建小区。

很多城市建设规划中“重地表,轻地下”的弊病在暴雨中暴露无遗。高楼林立、光鲜亮丽的城市地上建设无疑让“繁荣”和“政绩”一览无余,能引起更多关注。而排水管网等看不见、摸不着的地下隐蔽工程却很难让有关部门用心。相当多城市的地下排水管道口径小,管道老化,形成严重的“肠梗阻”。武汉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标准为“一年一遇”,即排水能力为24小时内累计降雨100毫米,但每年都有七八次降雨大大超出这一标准。建设管理过程中顾此失彼,暴雨来时必然会让城市窘态百出,狼狈不堪。

暴雨应急机制、组织能力还存在“软肋”。尽管暴雨预报、预警机制都已建立,应急预案也都已制定,但往往停留在城市管理者手中,广大市民还知之不详,遇到紧急情只能被动应对。

150多年前,雨果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这句名言至今仍对我们有现实的意义。巴黎、伦敦等城市地下排水系统是高效的“地下公共廊道”,赣州建于宋代的城市排水系统能使城市千年不涝,都值得借鉴。如果城市建设管理者不能从教训中获得认识,更新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加强城市公共管理和应急机制,就很难真正实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http://www.nujiang.ngo.cn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ljy/html/gyljyzyz/ljyzyzzy01.html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