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六月十五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六月十五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11-06-15

 

六月十五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特别关注:

1、人民日报:     专家称大气环流改变是旱涝急转主要原因

http://nc.people.com.cn/GB/14901372.html

2、第一财经日报: “旱涝急转”真凶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6/861605.html

3、第一财经日报: “旱涝急转”有其客观的必然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6/861610.html

4、新华网:        南水北调水源地十堰遭受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旱情

http://env.people.com.cn/GB/14900805.html

 

专题报道:

5、财经国家周刊:  专访三峡集团董事长曹广晶:三峡对与错

http://news.sina.com.cn/c/sd/2011-06-15/100222644311_2.shtml

6、北京日报:      专家称三峡工程对气候影响有限 致旱理由不足

http://ditan360.com/News/Info-86871.html

7、中国青年报:    长江水利委员会:旱涝急转不是三峡工程惹的祸

http://www.chinanews.com/ny/2011/06-15/3111371.shtml

8、长江水利网:    三峡工程的“三个身份”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1/06/1141308041389_1.shtml

 

环境资讯:

9、法制网:        国务院公布长江保护区面积 保护区或不会缩小

http://ditan360.com/News/Info-86846.html

10、环球网:       印度外长对外称未受中国在雅鲁藏布江建坝影响

http://env.people.com.cn/GB/14899905.html

11、人民网:       哈药总厂启动搬迁计划 承诺不出现污染转移

http://news.qq.com/a/20110615/000004.htm

 

人与自然:

12、南方都市报:   追踪雪豹:生存空间受人类活动挤压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p/2011-06-15/123022645091.shtml

13、大河网:       河南澧河再现水中大熊猫 为罕见极危生物

http://news.sohu.com/20110615/n310193696.shtml

 

环境曝光:

1421世纪经济报道:上市环评疑似“突击” 九洲药业被否

http://www.21cbh.com/HTML/2011-6-15/2MMDAwMDI0NDU2Mg.html?source=hp&position=feature

15、中国经济时报:   东风日产被指“排毒气” 工厂周边居民被迫搬家

http://env.people.com.cn/GB/14900113.html

 

人物访谈:

16、科技日报:       胡勘平和张伯驹:北京“奢侈性水消费”之重何以承受?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1/06/1141308097923_1.shtml

 

深度报道:

17、中国经济时报:  哈药“污染门”继续发酵年底完成重组计划或推迟

http://www.cet.com.cn/20110615/g2.htm

18、中国新闻网:    浙江杨汛桥百年锡箔行业缘何演变为污染重镇?

http://env.people.com.cn/GB/14904359.html

 

环境评论:

19、新京报:        谁来打捞环保部门“沉没的声音”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1-06/15/content_243247.htm?div=-1

 

绿色活动:

20、绿家园志愿者:  欢迎参加20116月绿家园环境记者沙龙

http://www.greensos.cn:8080/ejsalon/salonnote201106.aspx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http://www.nujiang.ngo.cn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ljy/html/gyljyzyz/ljyzyzzy01.html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

 

 

 

1、专家称大气环流改变是旱涝急转主要原因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1年06月15日刘  毅

http://nc.people.com.cn/GB/14901372.html

  核心提示

  14日,长江中下游地区迎来本月第三轮强降雨高峰。14日18时,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暴雨黄色预警,预计这场降雨将持续至16日。

  3月入春至5月底,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异常偏少,出现严重旱情。但进入6月,强降水持续,一些地区遭遇严重洪涝灾害。

  暴雨预警不断

  贵州预警、湖南预警、江西预警、安徽预警、江苏预警、浙江预警……14日,中央气象台内的大屏幕上,滚动显示着各地最新发布的暴雨预警信号。一台台电脑前,几十名预报员在紧张地分析各种气象资料,研判天气变化趋势。

  此刻,长江中下游地区正经历6月以来第三轮强降雨。

  今年3—5月,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5省持续少雨,部分地区出现严重旱情。6月3日晚间起,长江中下游地区喜降甘露。此后,三轮强降雨过程接踵而至。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介绍,3日—7日,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第一轮降雨,干旱得到明显缓解;9日—11日,第二轮强降雨给湖北咸宁等地造成严重洪涝灾害;12日—13日,降雨有所减弱,强降雨分布比较零散;第三轮强降雨从13日夜间开始,14日是这轮降雨过程中雨势最强的一天。

  孙军表示,长江中下游地区三轮强降雨的落区不少是重复的。前两轮降雨使土壤水分饱和,中小河流、水库、湖泊水位较高,有一些接近或超过警戒水位。第三轮降雨过程导致部分中小河流、水库面临较大的漫堤、垮坝危险,容易出现地质灾害,城市可能出现内涝。

  自3日18时发布今年第一个暴雨预警以来,中央气象台13日18时将暴雨蓝色预警升级为黄色,14日继续发布暴雨黄色预警;12日10时,中国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Ⅲ级应急响应。

  6月上旬5省降水量比历史同期偏多三至五成

  国家气候中心副总工程师张培群说,今年长江中下游降水的明显特征是,5月下旬以前严重干旱,6月以后降水明显增多,集中出现3次降雨过程。6月1日至13日,长江流域平均降水量比历史同期略偏多,长江中下游5省降水量比历史同期偏多三成至五成。

  张培群表示,据多年统计,长江中下游一般于6月16日—19日进入降水集中的梅雨期;上世纪50年代有气象记录以来,长江中下游入梅的最早时间是6月2日,出现在1991年和1996年。今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集中降水的时间比常年略早,但是否已经入梅,需要根据多个指标综合判断,还要过一段时间才能确认。

  长江流域会发生1998年那样的大洪水吗?张培群回答,目前还没有看到出现这样异常气候的信号。2000年以来,长江中下游进入夏季降水总体偏少时期。但也会出现阶段性强降水,例如去年从5月开始,长江中下游出现了14轮降水。

  在张培群等气象专家看来,截至目前,虽然6月以来长江中下游局部地区降雨非常强,但总体看没有太大异常;而长江中下游地区6月之前的持续严重旱情以及近期旱涝转换之快,确实比较罕见。

  大气环流改变,是旱涝急转的主要原因

  据统计,今年3月1日至5月30日,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异常偏少,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52.8%。鄂湘赣苏皖浙沪等地气象干旱一直持续,5月27日,长江中下游地区气象干旱达到黄色预警级别。

  孙军说,进入6月以来的旱涝急转,主要原因是大气环流改变了。6月随着季风爆发,从孟加拉湾输送来的西南暖湿气流加强,水汽条件改善;与此同时,经常有弱冷空气从青藏高原向偏东地区移动。丰沛的暖湿气流和冷空气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交汇,带来了降雨。

  导致最近大气环流改变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国家气候中心专家介绍,导致大气环流改变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暴雨的因素比较复杂,气候专家正在抓紧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目前尚未得出正式结论。

  气象专家指出,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强降雨的地方出现了“旱涝急转”,但安徽中北部、江苏中北部、湖北北部等地降水偏少,仍然处于气象干旱状态,因此总体上是“旱涝并存”。

2、“旱涝急转”真凶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2011-06-15 章轲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6/861605.html

在不到两周的时间里,老天爷几乎让所有的人认识了一个新名词:旱涝急转。

今年4月份以来,长江中下游94.5%地区先后遭受干旱。到5月底,长江部分航道水位跌破15米枯水线,上千万亩禾苗枯萎;湖北1300座水库低于“死水位”……

然而,正当人们为严重的旱情忧心如焚时,暴雨肆虐,洪灾突袭。

气象部门的预测显示,未来几天,长江中下游地区仍将有较强降雨过程,长江流域防汛形势严峻。

旱涝急转是一种自然现象,主因是全球气候变暖。但专家们指出,水利设施在关键时候“掉链子”也是问题所在。

气候变化是主因

“一天前还在为秧田缺水发愁,但一天后,就发现田里的水太多,排不出去了。”在湖南省华容县,当地农民对记者说。当地媒体称,6月2日出现了持续的强降水,湖南从“火热”直接进入“水深”之中。

6月3日以来,暴雨已导致湖北省17个县市、100多万人受灾。湖北省政府办公厅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对水毁水利设施关键部位,迅速组织修复。要求各地将中小河流防汛、中小水库防洪、中小在建水电站安全管理、小区域滑坡避险,作为加强防汛应急管理的重中之重。

据中央气象台最新预报,13日至15日长江中下游地区将再次迎来强降雨过程,江南北部局部地区的累计雨量可达200~300毫米。第三轮降雨的主要落区与前两次过程的主要降水区基本叠加。

气象专家说,目前如果降雨持续,旱涝急转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受前期干旱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土质较松,极易发生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旱涝急转”创造了近年来中国自然灾害的新纪录。

新华社的评论称:“这次旱涝急转,转得快、转得急、转得重,让人措手不及,个别基层工作人员甚至还没有从抗旱工作中回过神来。”

根源还在“老天爷”。

湖南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叶成志说,是“拉尼娜”现象在作怪。他分析,前期的干旱主要是影响我国东部的大气环流系统显著异常,加上水汽输送条件不足,水汽通道未能有效建立,造成无降水天气出现、长时间降水偏少,从而形成旱情。

“拉尼娜”现象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极端天气变化。“旱涝急转”就是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极端天气现象之一。

“造成这种现象的‘罪魁祸首’是季风。”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林建分析说,季风是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尽管今年季风爆发时间偏早,但中期出现中断。现在季风加强,急流加强,副高北面有弱冷空气南下,冷暖空气对峙,出现了对流性降水。

不过,大旱之后有大涝,这也是常理。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统计显示,长江中下游地区曾在1978年、1981年、1986年、1994年、2000年发生过较为严重的春旱,之后也曾发生过大面积的降雨。但今年发生的旱情强度强、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影响程度重。大旱急转大涝更是史上罕见。

“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是造成旱灾的主要原因。”WWF(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生物多样性及项目实施副总监王利民说,同时,长江流域生态系统自身的脆弱性等原因,导致旱涝灾情迅速扩大。

 “我们需要通过推动江湖连通等方法,帮助长江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问题。”王利民说,“这也是为什么WWF要从2007年开始,联合长江流域100多个湿地保护区建立保护区网络体系共同开展保护工作的原因。”

王利民说,此外,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上游地区无序的水利设施建设等各种人为因素的叠加,也是造成旱灾的原因之一。

6月3日,在科学媒介中心举办的“科学看待气候与水电发展媒体座谈会”上,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性天气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王东海对记者说,“干旱肯定是天灾”。他当时就预测,长江中下游旱完后很有可能还得涝,“大家都在提旱,不敢提涝。但短时强降雨,几个小时就可以下一两百毫米。”

他认为,旱涝是自然灾害,人为因素会有影响,但不会影响很大,主要还是自然因素,“事件发生了,人们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去应对它。”

水利设施“掉链子”

那么,到底是哪些人为因素在促成旱涝急转呢?

地质专家杨勇告诉记者,长江流域旱涝灾害交替发生,是一种常态,即使没有三峡大坝,长江中下游遭遇今年这样高温少雨的极端天气,旱情也一样会出现。

“但是,从近几年的情况分析,频繁发生的长江中下游枯水甚至湖泊干涸现象是有多种人为因素的。”

事实上,旱涝急转发生后,许多专家都在指责不少地方水利设施老化,抗旱防汛能力严重不足;一些水电项目方仅考虑各自经济利益,蓄泄矛盾日益尖锐。

武汉大学水资源论证评价中心常务副主任胡铁松对媒体表示,造成此次长江中下游大旱的根本原因是降雨量太少。但同时,农田水利设施“毛细血管”不通的现状也是原因之一。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近日也直言不讳地说,国家热衷大型水库的建设,却忽略了中小水利的建设。旱涝急转的根子在于中小水利在关键的时候“掉链子”。

“旱涝急转,根本的原因还是那些地区本身对雨水的储存能力不足,可以说这种能力多年来一直在减弱,如果平时能多储存一些水,旱季就不会那么干,雨季也能容纳更多的水,不至于轻易就淹没农田和街道。”郑风田说。

“中小河流沿线省份大多在吃老本!”在绿家园日前举行的“环境记者沙龙”上,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程晓陶也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我国中小河流整治严重滞后,中西部省份大多数中小河流,实际上是在吃上世纪50至80年代群众义务投工投劳进行河流整治的老本。”

程晓陶说,“九八抗洪”之后,国家通过“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加固堤防、疏浚河湖、以工代赈、移民建镇”等措施,全国防洪体系建设再次形成了新的高潮。

据统计,1998年至2002年,中央水利基建投资1786亿元,是1949年至1997年累计投资的2.36倍。

“但绝大部分资金用在了大江大河的治理上,中小河流的整治几乎没有投入多少资金。”程晓陶说。

由于缺乏投入和监管,近年来,全国中小河流人为加重灾害风险的问题突出。

“人类的治水活动如果违背了自然规律,必将招致大自然的报复。”程晓陶说。

中小水利设施没能发挥作用,大的水利设施也不尽如人意。杨勇对记者说,在应对极端气候方面水电工程肯定是要承担起重任的,也就是说在这种时候会暂时牺牲部分发电的利益,这就要通过水电建设规划时和后期运行中科学有效的机制来实现。

“可以说密集的水库蓄水和无序的调配机制使当前的应急措施显得无力。”杨勇分析说,长期以来,我国江河开发的主要功能就是为发电服务,在水量调配、水资源合理利用方面并没有一个科学规划,而现在到了警醒的时候了。

提高抵御灾害能力

“水旱灾害是自然与人为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程晓陶分析说,水旱灾害的风险特性不仅取决于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与极端天气形势的出现,而且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程晓陶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在洪水与干旱风险区中,人口与资产密度不断提高及其脆弱性日益显现,会导致灾害损失的增长,而无节制与盲目的开发行为也会危及生态环境,人为加剧水旱灾害的风险。

洪水与干旱是全球影响范围最广、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危害最为显著的自然灾害。世纪之交,全球自然灾害发生更趋频繁,尤以水旱灾害为甚。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进入了一个水旱灾害频发并重的阶段。

尽管20世纪以来,人类修建了规模空前的防洪抗旱工程体系,但是,即使在发达国家,水旱灾害损失的绝对值依然呈现上升的趋势。水旱灾损失的增长不仅与气候变化及其伴随的极端事件频发密切相关,而更重要的原因是社会面对水旱灾害的脆弱性日趋显现。

程晓陶分析说,从社会面对水旱灾害的脆弱性来看,在人口激增、快速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老龄化等背景下,社会正常生产、生活对生命线系统(供水、供气、供电、交通、通讯、网络等)的依赖性日益增强,一旦遭遇水旱灾害,易引发次生灾害,构成灾害链,影响范围远远超出受灾范围,间接损失甚至超过直接损失。

社会的脆弱性还表现为人们面临灾难时的应急能力。随着防洪工程体系的发展,一般中小洪水可能不再泛滥成灾,人们的水灾风险意识随之淡漠。然而,一旦发生超标准洪水,人们由于缺乏水灾经验与必要的准备,往往难以采取适当的自保互救措施,从而在灾害面前显得更为脆弱。

“不要以为过去没有发生的,今天也不会发生;不要以为大洪水发生后,近期就不会再发生;不要以为修了防洪工程,大洪水就不会发生;不要以为大城市防洪标准高,就可以确保安全。”程晓陶说。

 “WWF也相信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提高长江流域抵御类似灾害的能力,极大地降低灾害产生的影响。”王利民告诉记者,WWF目前正开展气候变化适应性研究,并通过保护湿地、江湖连通、增殖放流和水源地保护等方法来提高自然生态系统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恢复的能力。

《中国环境流研究与实践》报告也建议,除了要注意开展水库大坝的生态调度外,对于堤防闸坝也要根据河流水系和生物的自然特性,开展生态调度,保持江湖的连通性。

“气候变化的诱因虽是全球性的,但谈到适应却得要由各个地方担起责任、因地制宜。”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官员李雁对记者表示,眼下,决策部门必须开始将气候的“异常”当作常态来考虑,在防灾抗灾、扶贫、农田水利、城市基建等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将气候变化不可避免的危害纳入日常情景,提前做好更加频、烈的各种极端气候事件的预案,避免侥幸心理。

3、“旱涝急转”有其客观的必然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11-06-15 章轲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6/861610.html

 “ 极端气候异常是严重干旱灾害的主导原因,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尤其是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则加重了干旱灾害程度。”14日,中国水科院防洪抗旱减灾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吴玉成对《第一财经日报》说。

吴玉成说,长江中下游出现的“旱涝急转”态势,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客观解读这一现象,不论是对于做好防洪抗旱减灾工作本身,还是使全社会理性认识这一现象都十分必要。”

两种因素叠加

第一财经日报:最近长江中下游5省遭遇的严重干旱灾害和“旱涝急转”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吴玉成:今年1~5月期间,长江中下游大多数省份的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三成至八成。这一期间多数省份的平均降水量为近50年来同期最少,致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5省遭受了严重的干旱灾害。干旱灾害历时之长、范围之广、程度之重是近50年来少见的。

就本次严重干旱灾害的成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人认为,极端气候异常是本次严重干旱灾害的主导原因,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尤其是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则加重了干旱灾害程度。

日报:能否具体分析一下极端气候异常是如何导致严重干旱的?

吴玉成:1~5月长江中下游范围广、历时长、程度重的降水偏少是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极端气候异常的结果,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是,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最直接的后果之一是降水极端事件多发,这种极端主要体现为降水异常偏多或偏少、降水覆盖范围及降水异常偏多或偏少等方面,不排除本次长江中下游的极端干旱事件是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一个随机事件。二是,长江流域中下游是我国季风气候区的中心地带,其降水主要受季风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演进影响,这一区域降水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年际变化的不确定。今年1~5期间,虽然冷空气频繁,但由于暖湿气流始终不强盛,不利于形成降雨。此外,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往年相比也偏东偏弱,太平洋水汽难以向长江中下游地区输送,从而造成了该地区降水普遍异常偏少。

日报:人为的因素又是怎样加重干旱灾害程度呢?

吴玉成:干旱灾害是自然气候变异与人类活动相互矛盾作用的结果。可以说,假如长江流域不是人类社会经济的活跃地带,干旱灾害及影响显然不会这么严重。然而,事实上,长江流域中下游不仅是我国三大粮食主产区之一,还是我国社会经济的精华区域,干旱敏感性或者说干旱灾害脆弱性更强。

适度的干旱灾害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必然要付出的代价,而人类某些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将会加重干旱灾害,使这种代价增大。诸如植被破坏、过度围湖造田以及污水处理不当等都会加重干旱灾害的严重程度,同时,许多地区水利基础设施特别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滞后也会加重干旱灾害的严重程度。

客观的必然

日报:你怎么看待长江中下游地区目前的“旱涝急转”现象?

吴玉成:其实,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旱涝急转”并未超出预期范围。长江中下游地区在经历了历时数个月的干旱之后,自6月上旬以来,先后有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份正在遭受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

应该说,这并未超出预期,早在5月下旬,国家防总及气象部门就已作出警示,谨防长江中下游旱区的“旱涝急转”。

我认为,对长江中下游的“旱涝急转”需要给予客观的认识。长江流域中下游遭受长达数个月的干旱实属极端事件,而“旱涝急转”却有其客观的必然。首先,进入6月,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增多包括降水次数增多和降水量增大基本属于正常。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是6月中旬入梅,在梅雨期里会表现出多次暴雨过程,并带来大量的雨水;其次,尽管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已基本构建成形,但要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还有大量需要完善和加强的工作亟待完成。

日报:下一步如何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吴玉成:做好防洪抗旱减灾是复杂的系统工作,需要全面、系统、客观并统筹考虑建设完善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而且需要依据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和完善。

我认为长江中下游地区需从三个方面做好防洪抗旱减灾工作:

首先需要社会全体成员客观认识水旱灾害。通常讲,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我国水资源丰富地区,但并不意味着不会发生干旱,尤其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和人类社会水资源短缺的现在与未来,对水旱灾害的发生及其不确定性必须给予足够的认识,才能使防洪抗旱减灾工作更加主动和科学。

其次,人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适当约束自己有助于减轻水旱灾害。长江中下游地区诸如植被的人为破坏以及过度围湖造田等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具有加重干旱灾害的作用,对此人们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最后,在完善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尚未建立之前,应有的放矢地尽早解决好防汛抗旱减灾中的突出问题,如解决农业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及抗旱备用水源建设缺失等突出问题,这样洪水和干旱灾害的损失及影响将会明显得到减轻。

4、南水北调水源地十堰遭受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旱情

来源:新华网2011年06月15日 吴植

http://env.people.com.cn/GB/14900805.html

  记者14日从湖北省十堰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获悉,尽管近日湖北南部等地经历数轮强降雨,已形成“旱涝急转”局面,但鄂西北晴热少雨天气可能将持续到7月中旬,十堰市所遭受的旱情已发展成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受旱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灾害损失之重十分罕见。

  同时,气象部门预测分析认为,今夏鄂西北也可能发生“前旱后涝”,甚至在一夜之间由旱转涝。因此,十堰在做好抗大旱工作的同时,正开始着手防汛准备,对重点堤防、水库、电站、地质灾害点进行排查。

  受秋冬春夏四季连旱的影响,目前十堰市350万人口中,因旱受灾人口达173万人。其中,因干旱造成夏荒生活困难的有7.4万户25.2万人。近期全市饮水困难的人畜数量急剧增加,饮水困难的农村人口由半月前的54万人发展到77.6万人,饮水困难的大牲畜由8万头增加到22万头。

  通过一系列应急措施,全市已基本解决了40.2万人、12万头大牲畜饮水问题,初步缓解了21.5万人、8万头大牲畜饮水问题。如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郧县通过20辆特制送水车为灾区送水;竹山溢水镇经10多天昼夜施工,挖掘蓄水池一座和渠道1500米。

  农业经济方面,十堰市农业受灾持续加重,夏收减产已成定局。据统计,全市夏粮播种面积149.4万亩,总产5.6亿斤,减幅15%。其中,小麦减产17%,油菜减产34%,蚕豌豆减产12%,马铃薯减产11%。

  据介绍,十堰市各地工作重心已全面转移到抗旱救灾上来,省市县均加大了抗旱救灾投入。截至目前,湖北省财政三批次下达十堰市抗旱救灾资金1580万元,市县共投入抗旱资金7000多万元,动用设备2.3万台套,出动送水车辆1050辆(次)。全市3万多名干部和技术人员以及百万群众正奋战在抗旱一线。(记者吴植)

5、专访三峡集团董事长曹广晶:三峡对与错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2011年06月15日  张超 李其谚 张瑞丹

http://news.sina.com.cn/c/sd/2011-06-15/100222644311_2.shtml

整个5月,三峡集团都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

5月18日,国务院通过的《后续规划》,首次指出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产生了一定影响;

今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干旱,也引发了外界对三峡工程“导致流域干旱”的热议;

半个月后,南方多省旱涝急转,三峡的汛期防洪又成为焦点。

在5月28日由《财经国家周刊》组织的一次行业内部研讨会上,本刊记者专访了三峡集团董事长曹广晶。持续在“暴风眼”中的曹显得有些疲惫,称“是有很大压力”。

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专访时,曹广晶对三峡工程的“旱涝之惑”与遗留问题治理,做出了回应;对长江流域省份生态补偿等问题亦未回避。

逆向工程?

《财经国家周刊》:在刚刚结束的长江流域干旱期,有人说三峡工程是旱季蓄水发电、汛期泄洪的逆向工程。你的看法是什么?

曹广晶:三峡的蓄水是在每年汛期末。因为中国是季风气候,每年的东南季风把水气往中国输送,在输送过程中,暖湿气流遇到北方来的冷气流,会产生降雨。

中国的降雨期集中在6月份到9月份,三峡蓄水是从9月末开始的,一个半月左右的时间蓄满。

在汛期,也就是6月份到9月份,三峡是来多少水放多少水。可以防洪,冲沙,到汛期末的时候蓄水,其他时间都是增加下泄流量的。所以现在的干旱,三峡其实是在帮忙。说是因为三峡蓄水造成下流干旱是没有任何道理的。

《财经国家周刊》:现在长江流域的汛期即将来临,我们看到湖南、江西等省份已经旱涝急转,三峡的防洪又提上了日程。三峡的防洪能力到底如何?

曹广晶:三峡第一位的功能是防洪。防洪调度,三峡是服从国家统一安排的。去年的泄洪,主要是由于嘉陵江流域发生大的洪水,是那个地方泄洪不畅造成的,三峡本身的蓄水并没有对重庆构成影响。

我觉得对三峡工程要全面客观地看。三峡工程主要解决什么问题?是防洪、发电、航运这三大问题。我们的预期目标是不是达到了?在达到这些预期的同时,有一些负面效应,是不可避免的。

关键是对待这些负面效应的态度,你是不是去关注到了,你是不是去认真对待它。

三峡工程从2003年蓄水以来,可以说基本上没有发生大的灾害,不管是地震也好,滑坡也好,没有因为三峡水库的蓄水造成生命的伤亡,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绩。

与所有的水电工程、所有的水库对比一下,三峡的情况是怎样的水平?当然我们并不满足于此,但我们避免了大的事情发生,在已知的可能的情况下,已经做到了最好。

《财经国家周刊》:我们在采访中也看到三峡周边的一些城市中,有些房屋出现了裂痕,这和三峡库区蓄水有关吗?

曹广晶:如果是水位到了那个地方了,会对那个地方有影响。但是我想在搬迁的过程当中,作为正常的设计来讲,要考虑最不利的荷载组合:所有可能的荷载组合在一起,你这个地方建筑物能不能承受,这是设计的一个基本原则。大坝是这样,其他建筑物也是一样,房屋设计也好,学校设计也好,都应该考虑到这些因素。

《财经国家周刊》:你在三峡已经工作很久了,综合比较,这几年周边库区的地质灾害是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

曹广晶:地质灾害越来越少了,这是肯定的。第一,全世界没有一个工程像三峡这样,对整个水库淹没区所涉及到的自然边坡做了这么大规模的调查治理,花了这么多费用。三峡前后花了120多亿元,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

第二,水库蓄水以后,改变了两岸的受力条件,有一个扩岸再造的过程,有那么个三五年的水库位涨落,基本上就可以稳定下来。

此外,有一些地方是有滑坡,有一些地方的房屋有裂缝,但事前有关部门都做了调查,应该说这个问题并不可怕,我们有安全监测预警去对待它。这么大的工程,没有一点滑坡,是不现实的。但认真对待了,影响会降到最低。

千亿资金分配

《财经国家周刊》:今年长江流域的旱情,一些周边省份提出有些因素是三峡工程所致。《后续规划》中也提出给中下游的省份赔偿生态补偿款,这是否开了一个生态补偿的先河?

曹广晶:生态补偿的事情是存在的。看国务院的报告,整个三峡工程的后续规划包括六部分:第一部分是移民的安稳;第二部分是地质灾害;第三部分是生态保护;第四部分是消除下游不利影响;第五部分是更好地运行三峡工程;最后是拓展三峡的效益。

这六个部分是一个整体,其实可以说是用于移民的稳定支出,还有三峡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经济振兴规划等,不是只用于生态补偿。

《财经国家周刊》:补偿款具体数额是多少?将怎样筹措?是否会由三峡集团支付,或通过涨电价来筹措?

曹广晶:根据《后续规划》,从今年开始到2020年,这笔资金的盘子是1238亿元,包含刚才提到的部分。生态补偿的占比大概是十分之一。

据我了解,大部分的资金是从全国大中型水利部门基金中筹措,实际上就是原来的三峡基金。这部分钱,一部分用于南水北调,一部分给予三峡工程后续规划所需要的资金。

《财经国家周刊》:湖北等省份也提出在电量分配上给予倾斜,将来三峡会不会给周边省份用电方面的倾斜?

曹广晶:三峡的电量分配是国家发改委统一安排的,三峡最早制定电量分配方案的时候在2000年,国家还不缺电。湖北和重庆那时候对电量分配并不是特别的积极。

我们现在供电是8省2市,格局不会打破,可能会做些调整。但将来在金沙江梯级电站的电量分配上,我们可能会向周边的省份做些倾斜。

《财经国家周刊》:业界有一个呼吁,希望能够实行“水火同价”,将水电提高的电价来进行生态补偿和移民补偿。

曹广晶:这个属于国家大的政策,三峡工程主要是三大效益:防洪,发电,航运。三峡工程能够直接取得收益的就是防汛。

去年长江水利委员会发布的防汛直接效益是266.3亿元。也就是说,发生去年那样的大洪水,有三峡和没有三峡,是有明显比较的。航运往年平均下来是1000万吨还不到。有了三峡后,去年的航运能力是8000万吨,那么多船只能过三峡,航道改善了。

生态补偿,有受益者和受损者。更多应该是受益、受损地区之间的互相补偿。过度加重企业负担不利于企业发展。

长江流域统筹提速

《财经国家周刊》:三峡未来还将面临一个严峻问题:上游还有很多正在开发或待开发的蓄水站,如果大家同时蓄水,三峡有没有可能成为一个摆设?原本的发电功能是不是可能就不具备了?

曹广晶:流域要统筹规划,即使上游这些电站的建成,并不影响三峡电站的蓄水。但有个问题就是要统筹,你上游这些电站什么时候蓄,三峡什么时候蓄,三峡一定不会成为一个摆设。

现在是由水利部的长江水利委员会对整个长江流域的水资源调度,代表国家行使行政职能。在未来建立了更多的电站之后,蓄水和放水时间的协调是一个题目,但是现在看来这个问题并不突出。三峡的调度是根据国家批准的调度规程,没有例外发生按规程调度;有例外的话,比如今年下游发生的这种情况,国务院召开会议要加大三峡流量。三峡的调度规程是按照例行的规程调度。出现特殊的干旱、大水,都是国家来调配。

作为三峡来讲,它的蓄水一个要考虑防洪,一个考虑泥沙。三峡的原则是蓄清排混,上下游之间一定得有个统筹。三峡蓄水的时间,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上游的电站跟三峡的蓄水,在保证防洪的前提下错开就可以了。问题的解决并不难,只要有人统筹。

《财经国家周刊》:现在西部小水电很多,如何从遍地开花做到有序开发?

曹广晶:遍地开花和有序并不矛盾,关键是规划的时候,要考虑得全面一点,既要考虑到发电(小水电不存在防洪问题),又要考虑到生态,把这个协调起来。

在水电开发的时候,不要单纯追求把所有水头、落差都利用尽,把生态和其他方面结合一下。水电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但不能过度用。只要能结合,应该是可以做到各方面共赢的。我们自己也在反思,做水电开发的时候,不要太商业化,不要把每一寸水都榨干用尽,要照顾到生态要求,照顾到当地的经济发展要求。

  (实习记者程明、林楠对此文亦有贡献)

三峡后规划与水电困境

  我们关注三峡,但不应就三峡论三峡。“后三峡”规划面临的资金瓶颈是个挑战,也是解决整个行业问题的突破口

  王骏

  三峡目前所遇到的问题,与大多数水电工程是类似的。对于如何解决三峡的后续规划的资金问题,除了既有的水利基金外,现在业界听到最多的是:“只要把水电电价提高一两分钱,就能解决许多困难。”

  类似建议的出发点是希望加快水电发展,其效果却是在市场竞争领域内继续对商品实施成本定价的模式。

  中国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于2000年前后起步。然而,厂网分开后,电力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电价市场化形成机制改革却止步不前。

  当今世界上已没有几个国家在发电和用电环节这样典型的市场竞争领域,仍由行政审批来规定全部发电电价和用电电价。

  电力改革推行十年以后,电价改革依旧“千呼万唤不出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整个行业也在趋于畸形发展。

  首先,因规定的上网电价过低,导致老的水电站水库移民群体事件反复发生,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无资金投入。

  其次,对水电项目按成本定价,高成本批给高电价,低成本只给低电价,促使新建水电项目走入需要动脑筋抬高成本、人为提高造价的歧途,这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造价攀升的老路。由此出现的效率滑坡、经济性降低问题,使水电项目的可持续发展遇到了障碍。

  再次,水电建设项目统一执行过去规定的水库移民安置补偿的计划指标体系,而这些指标并没有、也不可能周全地考虑到各项目所在地千差万别的具体情况。项目业主按图索骥,照本宣科,不可能满足移民群众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新开工的水电项目往往在工程建设期间就出现移民不稳定事件,而将混乱的局面都归咎于“国家的水电低电价政策”,因而最后都要由中央政府出面收拾。尤其重要的是,在解决水利项目移民遗留问题与生态问题的时候,会与水电项目绑在一起,依赖提涨全社会销售电价筹资。

  目前水电行业的常态是,企业要想解决上述人为制造的困境,要么坐等“恩赐”,要么去以个别项目的个别理由,想方设法做大成本,向价格主管部门一分钱一厘钱地讨要电价。生态、移民问题,是水电行业普遍遇到的难题,假如这些项目在工程移民和生态环保方面出了漏洞,都从提高全社会销售电价上开口子拿钱,“羊毛出在牛身上”,那么中国的电价将很快攀升。

  上述中国水电发展所面临的瓶颈已经越来越凸显。我们关注三峡,但不应就三峡论三峡。“后三峡”规划面临的资金瓶颈是个挑战,也是解决整个行业问题的突破口。我们需要抓住机遇调整这个行业的国家政策,或者研究这个行业、这个领域内的体制改革问题。

  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

  2009年9月22日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承诺,到2020年,中国的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要占到15%左右。要实现这个目标,任务十分艰巨,而中国的水电首当其冲,承担着最大的份额。

  2009年全国水电发电量为5717亿千瓦时,目前在建水电站约为5000万千瓦,建成后可增加年发电量约2000亿千瓦时。考虑水电建设周期长,2016年开工的大型水电站对2020年发电量已无贡献。也就是说,“十二五”水电新开工总规模需1.5亿千瓦,平均每年新开工水电站3000万千瓦。

  要完成这个硬任务,中国作为水电第一大国,在技术、资金、专业人员、设备制造等方面,条件均已具备,不存在太大困难。

  然而,仅仅由于落后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不能适应新的经济社会环境,近些年水电开发与建设矛盾重重,步履艰难。

  实践证明,在这样的管制下,商品价格不能反映市场供需关系,建设项目经济可行性的边界条件难以确定。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缺乏主观能动性,不但水电无法再发展,整个电力工业运行也每每陷入危机。

  2008年的“煤电联动”,用行政规定将高度市场化的煤炭价格和全面管制下的电力价格绑在一起,结果引发两者脱离市场需求轮番上涨,险些将能源系统推到崩溃的边缘。

鉴往知来,只有推行改革方可解决体制的沉疴,决策者应当引以为鉴。

6、专家称三峡工程对气候影响有限 致旱理由不足

来源:北京日报2011-6-15

http://ditan360.com/News/Info-86871.html

  为6月10日,江西省修水县特大暴雨导致山洪暴发。

  中国低碳网讯 6月6日,安徽省长丰县杨庙镇大陈村村民史宏海走在干枯的河塘里。从去年10月份开始当地无有效降雨。而此后数日里,长江中下游许多地区出现暴雨灾害。左上题图为6月10日,江西省修水县特大暴雨导致山洪暴发。

  前一段时间,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严重旱情,河溪断流、湖泊变身大草原、水库水位超低、养殖户绝收、人畜饮水困难;最近几日,南方部分地区出现旱涝急转,一些中小型水库、湖泊和河流水位急剧上涨。

  无论是旱还是涝,“三峡”似乎总逃不了干系。这几年,凡是长江流域或者更远地区出现极端自然灾害,甚至是日常的刮风下雨,总有人拿三峡工程说事儿。

  “木桶效应”致旱理由不充足

  今年以来,“十年九涝”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却出现严重旱情,引起诸多质疑。有学者提出的“木桶理论”再一次被人提起。早在2006年川渝地区出现持久高温大旱时,北京地理环境学者王红旗就提出,川渝干旱主要是三峡大坝建成后的“木桶效应”造成的。所谓“木桶效应”,就是将四川盆地比喻为一个巨大的木桶,环绕盆地的山脉就是这个大木桶的一根根木条,三峡原本是一个缺口,三峡大坝的修建阻断了原本自然形成的水汽循环。

  王红旗还进一步提出,应寻找适当的地方开辟水汽通道,让大自然自己实现“空中的南水北调”,否则就像人的“血管阻塞”,全身血脉不能正常循环。

  但是,这种说法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重点实验室王国庆教授看来根据不足。他表示,要影响大气环境,工程垂直方向距离地面需至少几公里以上,高度只有100多米的三峡大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广东省气候中心研究员杜尧东也认为,“木桶理论”站不住脚,“长江三峡是一条长达几百公里的七曲八拐的狭长通道,就算没有三峡大坝,江风也不可能从下吹到上,因为沿途的曲折与岸壁会造成风力损失,多大的强风也不会沿着三峡吹进四川盆地。”

  长江中下游旱情以往时有发生

  长江中下游5省(湘鄂赣苏皖)今年1月至5月平均降水量260.9毫米,较常年同期(533.3毫米)偏少51.1%,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

  国家气候中心副总工程师张培群表示,造成今年长江中下游干旱的原因:一是拉尼娜及其衰减对热带与副热带地区天气气候产生了强烈影响。二是今年春季欧洲和俄罗斯中部出现持续的高气压异常活动,而亚洲东部为低气压环流。简言之,是由于大气环流的异常所致。

  不过,旱象一而再再而三地侵扰长江中下游地区,绝非是有了三峡工程之后才出现的事。历史上的1981、1986、1988、1991、2000和2001这几年,长江中下游地区也曾发生春旱,对百姓的生产生活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由此可见,未建三峡工程时旱情也是常有的事。

  来自国家气候中心的监测显示,今年以来,不只是在我国的长江中下游,欧洲和美国中部一些地区也出现了严重的气象干旱。张培群表示,“这些都是在同一气候背景下发生的。”

  有些网友这样开玩笑:如果长江中下游的旱情是三峡工程造成的,那美国的旱灾又是什么工程造成的?

  王国庆则表示,三峡是个大话题,也的确吸引眼球,但提出命题必须要有科学证据。当前的旱情与前几年的川渝大旱,都是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产物,不能将其完全归罪于三峡这样一个单一的水利工程。

  安徽省长丰县杨庙镇大陈村村民史宏海走在干枯的河塘里

  三峡工程对气候影响有限

  三峡水库自2003年6月蓄水以来,国内外很多学者采用不同研究方法进行过各种分析,结果都表明,三峡水库的建设不会对周边区域气候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解释称,在自然界中,水分有外循环和内循环两种。内循环是局地区域内水汽输送的循环。局地地表状况或气候条件改变后,主要会引起水分内循环的变化。三峡工程建成后水位抬高、水面扩大,增加了内循环,但这种水分的内循环相对于外循环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由中国科学院与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共同完成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对三峡水库形成后的气候问题进行了科学分析,其基本结论是:“三峡水库建库后对库区及邻近区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影响范围不大,对温度、湿度、风和雾的水平影响范围一般不超过10公里,水库附近表现最明显。各气候要素建库前后均有一定变化,但增减幅度不大。”

  气象系统原本是个复杂系统,轻微的扰动也可能给最终结果带来巨大改变。因此很多气象事件难以做出定量分析。但一条最有说服力的理由是:三峡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但水库库容大小仅排在世界第24位,不少比它大几倍、十几倍的水库运行多年也没有听说对大范围气候产生什么重大影响,何以三峡工程就那么特殊?

  科学利用三峡还要做大量工作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正斌认为,正是由于三峡大坝的建立,才能够储存大量的水资源,改变长江流域水资源的调控格局,减少洪涝灾害的同时,可以在旱季细水长流,来应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干旱和水资源短缺。

  不过,客观公允地说,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总会不可避免地改变原有的生态平衡,都是各有利弊的,在产生效益的同时,往往也会伴随着次生灾害。比如上世纪70年代建成的埃及阿斯旺大坝,在发电、控制旱涝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也带来土地盐碱化、血吸虫病流行等一系列问题。王国庆认为,三峡工程在起到防洪、发电作用的同时,库区也会存在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同时由于水流速度减慢,水体富营养化严重,这些都是三峡工程带来的不利影响。此外,如何利用三峡工程更加合理地调配水资源,也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工作。

  我们要做的不是去彻底否定三峡工程,而是着手去解决各种新矛盾,将危害降到最低点。

  干旱和暴雨

  缘何交替频发

  近年来,干旱和暴雨交替频发的现象越来越常见,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在《全球水循环变化与中国的干旱》的报告中,认为这与全球水循环变化相关。

  丁一汇说,观测和理论表明,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全球水循环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方面,由于在暖气候下,海洋蒸发增加,大气本身的含水量也增加,一般而言,当温度每升高1℃,大气含水量可提高约7%;另一方面,由于大气温度上升,大气的持水能力也在增强,这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水汽,大气才能达到饱和,达到降水条件,并且一旦发生降水,强度就会加强。

  “这种变化导致更强的降水和更多的干旱发生,主要表现为小到中雨频率普遍减少,而大雨与暴雨强度和频率增加。”丁一汇说,“与此同时,全球大部分地区的干旱也在增加,干旱化呈上升趋势,特别是近30年干旱明显加剧。”

  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北方干旱面积扩大迅速,尤其在黄河和海河流域,淡水资源紧缺,丁一汇认为这与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夏季降水分布格局的改变密切相关,即从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主要雨带由华北地区逐渐南移到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使北方出现长达30多年的长期干旱,而南方暴雨与洪水频繁发生。

“中国降水格局的变化是亚非大范围地区干旱变化的一部分,而这与全球水循环密切相关,归根到底是全球气候变化的结果。”丁一汇说,“如何减缓和适应水循环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将是中国解决水资源问题的一个重大挑战。”

7、长江水利委员会:旱涝急转不是三峡工程惹的祸

来源:中国青年报2011年06月15日

http://www.chinanews.com/ny/2011/06-15/3111371.shtml

6月14日,长江水利委员会防汛办副巡视员王井泉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就三峡工程和长江中下游出现的“旱涝急转”等问题进行了解答。

  中国青年报:近期,长江中下游出现“旱涝急转”,一些地区泥石流频发,这是否与三峡工程改变生态有关?

  王井泉:和三峡工程没有关系。目前泥石流发生的地区并不在三峡工程影响范围内。

  中国青年报:湖南岳阳不在地质灾害区,为何发生泥石流?是否与人的活动有关?

  王井泉:和人的活动有一定关系,但不是太大。这次泥石流发生的主要原因还是暴雨强度太大,山体不稳。

  中国青年报:有部分人提出三峡工程“防洪能力缩水”问题,你对此如何看待?

  王井泉:三峡工程的防洪能力主要是防荆江地区的洪水灾害,防洪标准从百年一遇到千年一遇,同时配合荆江分洪区的使用。目前看来,这种防洪能力并没有“缩水”。

  中国青年报:目前,长江水利委员会对长江中下游出现的洪涝情况的基本判断是什么?

  王井泉:目前,防汛的形势并不严重,主要是部分地区出现的山洪和泥石流灾害。

  中国青年报:对于长江中下游出现的“旱涝急转”,长江水利委员会将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王井泉:目前长江水利委员会已经派出一些工作组,沿线进行调查。

  本报记者 甘丽华

8、三峡工程的“三个身份”

来源:长江水利网2011-06-14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1/06/1141308041389_1.shtml

  最近,长江委主任蔡其华的一篇《关于三峡水库几个热点问题的思考》的文章,通过媒体宣传,将社会部分人士对三峡工程的疑惑、误解和责难,从十个方面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回答,特别是通过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凤凰卫视、中国水利报、中国水利网等权威媒体的传播,众多媒体转载,从宣传效果来看,打了一场时机恰当、科学论据较为充分权威的宣传主动仗,也尽了一个流域水行政主管部门向社会及时透明公布重要资讯的义务,产生了广泛的正面影响,效果甚好。

  当然,由前段时间长江中下游干旱而引发的关于三峡工程的种种“是非”,随着汛期的到来虽已告一段落,但今后还有可能发生。何以有如此判断?笔者窃以为从客观上讲,这是因为三峡工程具有永久性的“三个身份”所至。

  第一:“大丰碑”身份。三峡工程是新中国建设成功的一个标志性大工程。不说它的最重要的防洪等功能,单就能源功能角度看,该工程对我国的经济意义、民生意义、稳定意义、崛起意义、发展意义等方面都是了不起的。

  去年夏天,有人统计三峡工程每天发电有一个亿的收入,想一想这是多么大的能源贡献。记得过去我们上班时经常遇到停电的困扰,现在需要电的程度是多少倍于“过去”?可是我们却极少遇到停电的状况,这其中如果没有三峡工程的电力加入国家供电系统,能够做到这一点吗?

  大家也还记得前不久,我国中石油公司与俄罗斯因为一条管道的路费问题闹起很大矛盾,矛盾分歧在于,中方认为,从中国铺到俄罗斯国界的路费可以由中国担负,而在俄罗斯境内的那部分路段费用则应由俄方承担,但是俄罗斯方面坚决不同意,这样的僵局有可能影响到两个战略伴关系的严重地步,这也是西方某些国家乐见和幸灾乐祸的。结果中方去了一个副总理谈判,最终我们只好以大局为重而让步,那段在俄境内的巨额路费仍由我方承担,人家用能源卡你的脖子,你被动的接受,天大的窝囊却又无可奈何。说明能源在当今时代对一个国家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今年日本的核电站泄漏带来的麻烦,给全世界上了生动的一课,德国已决定以后全部放弃核电建设,再次说明清洁的水资源发电的优越性。这些年来我国建了三个在世界上颇具影响和震撼的大工程:分别是三峡、鸟巢和世博。真正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永久性巨大实际利益的,则应首推三峡工程。

  从一些外宾的言谈中,我们也知道有许多国家十分羡慕我国有三峡工程这么一个“超级能源发动器”和“超级经济推进器。三峡工程也是中国共产党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一个样板工程,更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典范性工程。

  因此,三峡工程在我国的“大丰碑身份”是会被较大范围公认的。退一步讲,三峡工程利大于弊是专家也认可的,就是因建三峡工程后产生一定的可以理解的负面因素,也不会削弱它的不可估量的正面意义和巨大光辉。

  第二:“替罪羊“身份。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目前这样的时代,风调雨顺的年头是很少很少的。不同时间不同地区,非旱即洪,也总会有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

  过去长江的上游或者中下游也有这样那样的自然灾害,那时发生怎么解释已无可考察。但是,现在如果这个区域再发生“某些”自然灾害,总有人会很容易把三峡工程用以当“替罪羊”。比方说,三峡以下的旱灾发生后水库水少了,水塘水干了,有人看到三峡水库蓄了满满一库水,就认为是下游的水被三峡“打劫”了,实际上三峡没有修大坝这个长江的水也是日夜向东流,但是,现在怪罪起来就是有了一点理由。三峡水库未形成前,库区也有滑坡,可是现在有滑坡了“帐”就得全记在三峡工程的“帐本”上,三峡工程就得“埋单”。另外,“会哭的孩子有奶吃”,部分地方“灾害叫穷”与 “灾害渲染”等方式会给地方工作带来一定的“推脱”和利益,所以,部分带有倾向性的媒体的报道及夸大灾情、无科学根据的解释灾情原因的情况今后还会发生。我们对此要非常冷静、客观地辨别灾情年头的是非和舆情,国家有关部门要多做实际调查,掌握真实情况。

  当有人对三峡工程“说三道四”时,我们要进行具体分析。中国特色的地方行政、灾情份额及成绩评估体系的存在,注定了有人拿“天灾”及三峡工程来说事或“背过”,甚至“背罪”的情况也在所难免。当然,绝大多数的地方政府是能够正确光明磊落的对待和解释灾情的,把三峡当无意或恶意替罪羊的毕竟是微不足道的极少数。

  第三:“项目链”身份。所谓“项目链身份”是指,三峡工程客观上会成为国家新的项目投资的直接或间接的载体和环节。

  在中国,长江和长江流域的事情永远是大事情。绝不能将三峡工程看成是一个孤立的工程,在中国最富裕流域存在的特大工程,以它为延升背景形成的战略需求、民生需求、问题需求、经济需求、环境需求等等,都会成为国家新的项目投资的“引线”,换回更大的回报,以推进这个流域地区的整体经济水平本来就是大课题和应有之议。我国政府总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时段寻找和选择新的重点建设项目。比如最早的沿海开放,带动了特区建设,然后是浦东开发,然后是西部大开发,然后是重振老工业地区,然后是抓中部崛起,然后是投资铁路大发展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后三峡规划”的出现也是打了一个很好的投资“时间差”,在国家大的投资已四面八方“撒”了不少地方后,三峡地区积累的负面因素与矛盾又可以让国家投入新的项目的理由更充分了,时机也更成熟了。

  可以这么说,《后续三峡工作规划》的投资不是否定三峡工程,而是在国家经济相对宽松的条件下进一步完善三峡工程,给三峡工程一个更完美的“结尾”,是一届政府对人民高度负责任的表现。

  在以三峡工程为依托的流域“大棋盘”和“项目链”中,以问题为理由立项当然成为关键。也相对容易。所以,三峡工程,就某种角度讲,也是一块十分诱人的“唐僧肉”,有关各方都会想方设法地找到与“吃”到它的理由。或者移民方面的、或者河道方面的、或者泥沙方面的、或者地质灾害的、或者水资源方面、或者环境方面的等等,流域内各地都会有意无意地进行准备,包括问题发现的准备、舆论宣传的准备、下情上达的准备等等,从这个角度来看,三峡工程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还会以负面的因素被提及。这不见得全是坏事情,也不要完全看成是对三峡工程的“不敬”或“诽谤”。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我们要辨证地看待对三峡工程的议论与是非。比如:今年长江中下游灾旱以及由此形成的舆论对三峡水库的责难,就让长江防总借舆论之压力调蓄下泄三峡库容变得容易多了。

  今后,我们要习惯于各方面实事求是地提问题,包括中肯的批评与建议,我们要以宽阔的胸怀来对待别人指诋由我们设计完成的工程及工程完成后的局面,欢迎别人提问题找缺点,使我们经常内审自己的不足。正是有问题有民怨有地方政府呼吁,才会引起国家的重视与关怀,从而为一个流域带来新的投资和生机,这无论对地方、对流域机构还是对国家都是好事情。三峡工程有它的关键担当与主流贡献,但三峡工程不可能“包打天下”,更不可能“包医百病”,哪种喜欢掩盖矛盾,以为流域内有了一个三峡工程然后长江水利中的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什么都完美了,所有一切都万事大吉了的思维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也是缺乏与时俱进地对事物与问题的深层探索研究眼光的,更是对长江流域的经济继续发展和水利事业的继续向前推进很不利的。

  总之,三峡工程的“三个身份” 中,第一个身份,是主流和根本。我们由此应该感到欣慰。当因为种种因素被提及或贬意另外“两个身份”时,我们也应在舆情十分发达、民主气氛日益活跃进步的今天,给予最大程度的辫析、理解和宽容,不急不燥,不慌不乱,扎实、勤奋而又安静自如地做好治江工作中自己份内的事情,努力承担和完成国家赋予流域机构的神圣职责。

9、国务院公布长江保护区面积 保护区或不会缩小

来源:法制网2011-6-15

http://ditan360.com/News/Info-86846.html

  中国低碳网讯 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今天致信媒体,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中的附件2传递出了积极信息。自然之友认为,附件2中所公开的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为331.74平方公里(合33174.2公顷),和环境保护部公示的保护区调整之前的面积一致。

  自然之友称:“虽然《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最后的落款是2010年12月21日,但文件确实是6月8日才在网上公布的。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个积极信号,表明国务院将不会通过‘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调整申请?至少我们希望是这样。”

  针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自然之友曾5次向环境保护部和农业部提出政府信息申请,但均遭到拒绝。万般无奈,6月7日,自然之友向国务院法制办申请最终裁决,请求国务院撤销农业部作出的《行政复议决定书》。

10、印度外长对外称未受中国在雅鲁藏布江建坝影响

来源:环球网2011年06月15日朱盈库

http://env.people.com.cn/GB/14899905.html

  环球网记者朱盈库报道,印度当局6月14日表示,中国目前在雅鲁藏布江的西藏段开建一座大坝和水电站,并已经对这条大河实施了截流,但这没有影响下游的印度东北部地区的河流补给。而法新社称,印度没有觉察到其中的“危险”。

  报道称,印度外长克里希纳确信中国正在雅鲁藏布江建大坝一事。他当天在新德里称:“通过我们自己的资料,我们已经确定,中国正在建造的水电站项目没有蓄水,不会对下游的印度地区带来不利影响。”

  他补充说:“我想当下还没有理由警觉。阿鲁纳恰尔邦(即中国藏南地区)和阿萨姆邦正利用着布拉马普特拉河的水资源,这才是真正非常重要的事。”雅鲁藏布江流经印度的河段被当地称为布拉马普特拉河。

  报道称,然而,印度一些专家曾警告称,中国在这条河上建大坝“会用完河水”,“危及”数百万印度人的生活用水。

就在雅鲁藏布江上游修建大坝一事,我外交部发言人曾多次表态,强调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不会做任何有损于别国利益的事情;在开发跨境水资源时实行开发与保护并举的政策,会充分考虑对下游的影响。

11、哈药总厂启动搬迁计划 承诺不出现污染转移

来源:人民网2011年06月15日

http://news.qq.com/a/20110615/000004.htm

  人民网哈尔滨6月14日电 (记者 袁泉)今天上午,哈药集团制药总厂与阿城区政府合作建设哈药总厂新厂区项目协议正式签订,按照“局部搬迁,分步实施,产业转型,根治污染”的原则,哈药总厂将对原料药车间实施异地搬迁改造。

  据介绍,哈药总厂建成投产于1958年,50多年来,随着哈尔滨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哈药总厂渐渐被城市包围,环保治理压力越来越大。近一段时间,哈药总厂“超标排污”事件引起社会各界关注,作为环境治理的措施的一部分,新厂区建设被提上日程。

  就哈药总厂设备检修期间出现的环保问题,哈药股份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张利君再度作出了回应。他表示,尽管哈药总厂近年来不断加大环保治理工作力度,但是仍然由于管理方面存在漏洞等原因,在环保车间检修期间发生了排放超标的事故,给广大市民的生活带来了不便。哈药总厂感谢并虚心接受全国各地媒体和社会公众的舆论监督和批评,并将吸取教训,增强环保意识和危机感。

  据张利君介绍,针对哈药总厂超标排放问题,哈药集团制定了三项整改措施:

  一是坚决落实哈尔滨市委、市政府部署,对哈药总厂污染严重的产品生产线停产整顿,确保不再发生环保安全事故;

  二是进一步加大环保治理投资,近几日内,全面完成正在实施的环保项目,提升以环保安全为重点的环保设施建设和设备管理水平,确保原料药车间搬迁前的各项环保指标达标;

  三是实施现有厂区优化调整及外延式扩张建设新厂区项目,局部车间搬迁后,哈药总厂现有厂区将作为制剂及头孢类品种生产基地和企业科研中心,重点开发环保型药物,将彻底解决长期困扰企业的环保难题。

针对哈药总厂新厂区建设是否会打来新的污染这一问题,哈药股份公司表示,搬迁绝不会是污染转移。哈药总厂将按照“局部搬迁,分步实施,产业转型,根治污染”的原则,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一期工程预计投资20亿元,引进国外先进的高效低污染原料药生产技术,采用新装备、新工艺、清洁型、可循环型方式建设哈药新厂区,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确保达标排放,确保阿城区生态环境不受影响。据介绍,目前,该厂原料药车间迁建工作方案正在进一步完善中。

12、追踪雪豹:生存空间受人类活动挤压

来源:南方都市报2011年06月15日12:30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p/2011-06-15/123022645091.shtml

  按国际组织预估,雪豹目前全球共约3500-7200只,中国作为雪豹核心分布区,种群数量大概占了全球总数的1/3-1/2。

  生活在平均海拔5000多米雪线之上的喜马拉雅雪人,或许只是一个神秘传说,但同样生活在高山冰雪世界、号称“隐士”的山地生物多样性旗舰物种——— 雪豹,在珠峰保护区内却是一个真实存在。

  作为全球性濒临灭绝物种,中国青藏高原是雪豹一个极其重要的栖息地。然而,由于高山严寒多变,雪豹行踪飘忽,青藏高原地区雪豹的分布范围、种群大小、活动路径等,至今仍处于迷雾中。

  猛兽屡袭羊圈

  距聂拉木县地界还有着一段距离,广袤开阔的高原上,随处可见一座座高大绵延的砾石荒山。海拔4200多米的定日县岗嘎镇拉孜村,同其他藏族村落一样,位于大山之下、曲辖湿地旁边。

  已是四月底五月初,湿地里开始隐隐露出些许绿色。44岁的拉孜村民次仁米玛正在村外的萨日查山坡放牧,看到科考队越野车停在山脚下,便走过来打听:“你们是哪里来的干部吗?”

  原来这个腼腆的牧民,一看到干部模样的人,就会过去投诉:前两天,他家圈在山上过夜的羊群受到了雪豹袭击,10多只羊被咬死,他希望能得到政府补偿。

  “那个大清早是我女儿赶羊回家的,我没见着每天走在最后的那只老母羊,就上山去找,结果看到羊圈里死了一堆羊,吃了两只,另8只全部喝了血,杀羊的雪豹还卧在死羊中间不肯挪窝。”次仁米玛读过初中,知道雪豹是国家保护动物,“用石头砸它,最后它摇摇晃晃翻过山头走了”。

  珠峰保护区副局长普琼盘腿坐在沙地上,很详细地询问那头野兽的特征。次仁米玛很肯定:“漂亮得很,全身颜色偏黄,身上有大块大块的黑斑点,猫脸”。“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搞人民公社时,村里老人们就讲过有雪豹到山下或湿地袭击牲畜,这次我是第一次亲眼看到”。尽管拉孜村在当地还算富裕,次仁米玛家总共170头羊,一次被咬死了17头,损失惨重。

  野外经验丰富的普局已经基本认定雪豹就是肇事者,但让他为难的是,不可能有照相机的次仁米玛没有证据。“按规定,保护区内被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造成的经济损失,要获得赔偿,必须得提供损失情况证据才行”。他建议次仁米玛到村里开个证明,然后再去逐级申请。

  事实上,自珠峰保护区成立以来,在33810平方公里的保护区范围内,雪豹袭击牲畜的事件屡有发生。1995-2003年期间,仅因偷袭羊圈而被当地牧民活捉的雪豹就有3只。2009年春节期间,连日大雪封山,一只雪豹跳进定日县亚乃乡的一个牧民羊圈,咬死了十几只羊,次日一早被愤怒的村民用锄头当场打死。

  “如果只是咬死两三只羊这样的小事件,保护区管理局根本不会去管,也管不过来,因为几乎年年都有类似事情发生”,珠峰保护区一工作人员说,“只有一次杀死10-20多头羊,才会上报至管理局”。村民抓获雪豹,距今最近的一次是去年夏天,在定日县吉隆沟附近,闯祸的野兽被关进铁笼,一路抬送到了定日县林业局。

  生存空间受挤压

  珠峰保护区对雪豹多年来的“案底”进行分析,发现它经常出没的地点,主要集中在海拔4000--5300米雪线附近地区,如定结县的郭嘉乡、定日的绒辖沟一带、吉隆的贡当乡、以及仁布县的羊卓雍措周边。

  “雪豹袭击牲畜有鲜明的特点,如果是白天,通常是跑到高海拔地区觅食的绵羊碰巧经过它的藏身之所,它就发动突袭,然后将咬死的绵羊拖进岩洞;如果是晚上偷袭羊圈,则会在夜色中大快朵颐,杀死成片绵羊”,在普局眼里,雪豹实在太聪明机敏:它会准确地判断地形,如果羊圈围墙垒得不高,就直接从山坡往下跳;如果羊圈周边地势平坦,无势可借,而围墙又高的话,它就会挖地洞钻进去。

  一旦进入羊圈,雪豹通常大开杀戒,直接扑咬绵羊脖子,对比羊肉,它对热乎乎的羊血更感兴趣,经常自顾自狂喝猛饮,直到肚子撑得圆滚滚的。“它杀得性起,经常不是羊的尸体堵住了原先的洞口,就是吃得太饱,再也钻不出去,又或者跳不出羊圈围墙”。天生机警的雪豹,“吃得太饱之后会出现类似人醉酒的反应,有些神志不清,有的干脆就在羊圈呼呼大睡”,第二天早上,牧羊人往往在累累羊尸边轻而易举就逮到凶手。

  尽管有当地保护区的访问指引,可在方圆800多平方公里的辽阔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坡,科考队在近1个月的实地调查中,与雪豹缘悭一面。仅在定结县见到了两年前在绒辖沟羊圈被活捉的雪豹照片,以及在聂拉木县林业局,亲自鉴定了林业部门缴获的一张雪豹皮。“收上来时,雪豹四个虎爪部位的虎骨都已经被人掏走了”,聂拉木林业工作人员介绍。

  “雪豹生活在高海拔雪线附近,身体的隐蔽色又相当好,加上现存种群数量少,活动范围广,昼伏夜出,科考队能在野外遇到的概率微乎其微”。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胡慧建博士说。

  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雪豹专家迈克尔、杰斐逊也是在当年五、六月份时来到西藏,在当地向导的帮助下,进入珠峰保护区长期蹲点调查雪豹。这个大胡子专家前后共在珠峰保护区住了两个多月,使用了包括红外相机、热敏仪等各种先进设备,却一无所获。“经常看到他骑着毛驴、马匹,跟着向导在保护区内到处转,最终也没见着雪豹。”普局对迈克尔印象较深。

  对从珠峰保护区范围内、外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科考队发现,除了因袭击羊圈被牧羊人或活捕或打伤事件外,雪豹在野外被发现多属偶然。聂拉木县林业局一干部说,不久前,在海拔5200多米的通拉山口一带,他们一群三五人,无意中遇到了雪豹。“当地人叫它草豹子,当时只有3-5米远,它是突然从岩壁间出现的,每个人都很紧张,捡了石头拿在手里,但它掉头慢慢走掉了”。

  至于雪豹为何屡袭羊圈,北京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研究所所长、雪豹专家时坤认为,人类活动范围扩大,或已对雪豹生存空间造成了挤压。比如冬季,尤其是早春,雪豹由于可猎食动物减少,通常要下到低海拔地区捕食,而牧民因为养殖量增大,储存的过冬牧草紧张,又早早将羊群赶往山上。“健康的猫科动物,一般没有胜算都不会主动出击,袭击牲畜只可能有两种情况,要么是老弱病残,要么是栖息地环境变坏,为饥馑所迫。”

  科考队了解到,珠峰保护区所在的定日、定结、聂拉木和吉隆四县,虽然年均增长速度较慢,但总体畜牧业发展增长明显。如在聂拉木县,10年前全县共养牲畜10万多只(头),目前已翻了一番,达到20多万只(头)。

  种群分布尚是谜

  虽然除了来自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中国林科院、湖南师范大学的这支科考队以外,中国科学家至今还未正式对青藏高原的雪豹种群分布状况、生态习性等进行专项调查研究,但青藏高原作为雪豹的重要栖息地,已是不争之实。

  据全球雪豹网络提供的信息,雪豹目前主要分布在中国、蒙古、俄罗斯、巴基斯坦、印度、不丹、尼泊尔、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12个国家,全球潜在雪豹生境面积约302万平方公里,其中60%在中国,而中国又主要分布在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四川和云南等六省(自治区)。

  “按国际组织预估,雪豹目前全球共约3500-7200只,中国作为雪豹核心分布区,种群数量大概占了全球总数的1/3-1/2,而中国雪豹从目前已知信息来看,又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雪线附近、新疆天山山脉、帕米尔高原、祁连山区等一带”,时坤认为,虽然雪豹全球总种群数量的数字,是来自世界各国不同科学家、不同调查方式基础上得出的综合预判,但目前仍没有更好的数据可以替代它。

  这种生活在世界最高海拔的大型猫科动物,原本仅在永久冰雪地带的高山裸岩及寒漠带环境中生存,平素独来独往,与人类生活相隔甚远,有“冰雪隐士”之誉。然而,跟其它野生动物一样,由于栖息地破碎化、偷猎、食物短缺等原因,近数十年来,处境岌岌可危。目前,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已将雪豹列为濒危物种,国际濒危野生动植物贸易公约也将之收录进附录I,严格禁止国际间贸易。

  雪豹的极度濒危状态,首先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2002年,在美国西雅图召开的雪豹峰会上,全球雪豹网络机构成立。截至2006年,该机构已有20多个国家中的160多名团体与个人成员参与。作为雪豹最重要的栖息地,中国近年也相继建立了珠峰保护区、甘肃东大山保护区、新疆塔什库尔干保护区等,着手保护雪豹以及其栖息环境。1992和2008年,中国还分别承办了两次国际雪豹保护研讨会,与全球雪豹保护者一道推动雪豹生存战略的施行。

  从2010年起,西藏全自治区开始实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制度。起初,老百姓往往拿不出证据,赔付兑现率较低,后来自治区又向基层发放相机,“眼下已经发到村这一级,一旦发生肇事行为,可叫村长去拍照,然后兑现。”珠峰保护区介绍。

  据聂拉木县粗略统计,就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肇事赔偿一项,目前一年最多要赔200多只羊,其中雪豹与狼的肇事比例约各一半。“通常狼单次杀死的家畜少,但作案次数多;而雪豹恰恰相反,作案次数少,一年最多发生二三起,但后果往往十分严重。”这位负责人说,因雪豹造成损失的赔偿量,几乎占到全年赔付损失的2/3,但作案次数只有1/3。

  2007年起,时坤所在的科研团队,与牛津大学野生动物保护研究所合作,长期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四川甘孜、甘肃祁连山等地区对雪豹进行深入调查研究。“雪豹基金对这个项目有过小额赞助,但我们主要承担的是国家林业局项目,研究内容包括雪豹的分布及数量、栖息地结构、雪豹领域行为、食性、遗传多样性等诸多方面。”

  时坤强调,导致雪豹濒危的诸多因素中,有一项需要特别关注,即人类在保护区范围内进行的各种开发行为,如采矿、修路、高密度放牧、城镇化建设等。这些都会直接破坏雪豹的栖息地环境,或间接影响雪豹下游食物链上生物量的增长,如岩羊、盘羊、北山羊、喜马拉雅塔尔羊、林麝、旱獭、鼠兔、高原兔、雉鹑等,“一旦下游食物供应不上,作为顶级猎食者的雪豹同样难免灭绝危险”。

时坤希望除直接减少雪豹栖息地的人为干扰之外,相关部门还应该对雪豹生存范围内的放牧密度有所限制,寻求有效措施缓解和消除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食物链顶端生物以及高山生态环境健康的标志性物种,雪豹种群恢复无疑是一个相当缓慢的过程。”

13、河南澧河再现水中大熊猫 为罕见极危生物

来源:大河网 2011年06月15日

http://news.sohu.com/20110615/n310193696.shtml

  近日,漯河市摄影爱好者夏志刚在市区澧河橡皮坝上游摄影时,无意中发现了上百只无脊椎软体透明水生动物。经过源汇区水产渔政站专业人士鉴定,该生物就是具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桃花水母”。据记者了解,这是近几年来在漯河市第三次发现这种罕见的极危生物。

  无意:水边找灵感时 拍到“桃花水母”

  夏志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6月5日,他在市区澧河橡皮坝上游的浅水区寻找创作灵感。突然,他发现水中有上百只无脊椎软体透明水生动物,这些棉絮状的生物一张一弛,随意漂游。凭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夏志刚认为这很像以前听说过的“桃花水母”。他迅速用相机拍了下来,并返回家搜索与“桃花水母”相关的资料。

  有意:找潜水员帮忙 深夜下河拍摄

  6月6日晚,为了掌握更多“桃花水母”的群居资料,且为了避免白天的阳光照射影响拍摄效果,他先后5次和潜水员朋友一起“全副武装”跳入水中拍摄。

  昨日上午,记者在夏志刚的办公室见到了他用塑料瓶采集的几只生物样本。这些生物大的直径约2厘米左右,小的则有一厘米左右。它们在水中形态多变,晶莹透亮,全身呈乳白色,身体柔软如绸,长着无数个触角,悠然自得地漂游着。

  愿景:呼吁漯河建保护区

  在漯河市源汇区水产渔政站,当仔细观察了记者带来的样本后,水产研究专家胡军娜肯定地说:“这就是‘桃花水母’,这是近几年内第三次在漯河发现‘桃花水母’。”

  夏志刚告诉记者,目前关于“桃花水母”的视频资料他已经拍了很多,他希望相关部门能积极申报漯河“桃花水母”保护区。

  [链接]

  桃花水母——

  “水中大熊猫”

  桃花水母,生长于温带淡水中,其形状如桃花,并多在桃花盛开季节出现,故得名。它们是一种濒临绝迹、古老而珍稀的腔肠动物,已有15亿年以上的生存历史,是地球上最低等级生物之一。由于其对生存环境有极高的要求,活体又极难制成标本,固有“水中大熊猫”之称,被国家列为世界最高级别的极危生物。

14、上市环评疑似“突击” 九洲药业被否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11-06-15夏寅

http://www.21cbh.com/HTML/2011-6-15/2MMDAwMDI0NDU2Mg.html?source=hp&position=feature

6月13日,浙江九洲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九洲药业”)首发上会被否。

虽然被否原因目前尚未明确,但记者调查发现,九洲药业的上市前夜存在颇为蹊跷的环保问题,其上市环评在公示之后三个月后才获得通过。而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九洲药业主要从事化学原料药及医药中间体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产品治疗领域涉及中枢神经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物、抗感染类药物和降糖类药物等。

据其招股书说明,2002年九洲药业首次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10年8月,通过了上市环保核查。

2010年4月,九洲药业筹备上市各项环评工作。

浙江省环保厅官方网站信息显示, 2010年4月14日,浙江省环保厅受理并公示了九洲药业募投项目(年产200吨奥卡西平、250吨酮洛芬、20吨盐酸度洛西汀、10吨N0701、25吨氟内酯、5吨美罗培南、5吨亚胺培南和100吨环己甲腈技改项目)的环评。(公示时间为4月14日至4月28日)

募投环评结果接踵而至。2010年5月10日,浙江省环保厅对募投项目出具了浙环建[2010]42的批准函。

2010年4月30日,九洲药业的上市环保核查情况也在浙江环保厅网站上公示,公示时间为4月30日至5月9日。

然而蹊跷的是,上市环保核查未能如期而至。

直至2010年8月,浙江省环保厅浙环函[2008]302号《关于浙江九洲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环保核查情况的函》才姗姗来迟。

一位浙江省环保厅的工作人员介绍,“拟上市公司最后拿到上市环保核查通过函的时间不一,短则公示结束后两星期,长则不好说了。公示期间遭人举报或者其他复杂的事件发生,可能耗上几个月,需要解决掉这些问题后,我们才出具上市批复函文。”

让人疑惑的是,在长达三个月的时间内,是什么绊住了九洲药业的上市环评进度?

经记者深入调查发现,建设地点为台州市椒江区外沙路99号的九洲药业产品结构调整技改项目“三同时”竣工验收事项,于2010年5月17日经浙江省环保厅审核未同意。

另一位环保厅工作人员对记者介绍,“‘三同时’验收就是所谓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只是不同称呼而已。”

据《环境保护法》第二十六条,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题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即为“三同时”。

6月13日,记者找到了建设项目管理处负责九洲药业“三同时”竣工验收的经办人电话,其以因时隔较长,且一时未能得到相关档案资料为由,未能对记者透露九洲药业产品结构调整技改项目第一次未通过批准的详细信息。

但值得关注的是,仅1个月之后,也即是2010年6月17日,上述九洲药业环保竣工验收事项却得到了浙江省环保厅批准。

对此,上述经办人肯定地表示,“第二次能通过说明经过了相关的整改,否则第二次、第三次也不会通过。”

耐人回味的是,2010年10月,浙江省环境保护厅出具了《关于浙江九洲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上市环保核查情况的补充意见》:自2010 年1 月至2010 年9 月,公司及子公司均能遵守国家环保法律法规,没有发生污染事故和环境违法行为,生产过程中主要污染物排放基本达到国家的排放要求。

对于上市环评,上海一投行人士发表了个人看法,“中小板、创业板上市的企业普遍存在辅导期环保问题补救的现象,这些企业基本上都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在初期因资金受限、环保意识不强等诸多因素导致环保意识薄弱。”

而江苏无锡一拟上市公司证券事务代表对记者坦言,“我们正在做上市环评,整套上市环评估计全部做完需要20万之上;2002年公司一项目没有及时搞环保审批,一直拖着,现在上市没办法只能突击补救,请环保局的研究所来出具文件。”

15、东风日产被指“排毒气” 工厂周边居民被迫搬家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11年06月15日陈喆

http://env.people.com.cn/GB/14900113.html

  东风日产被指“排毒气” 遭保利城业主集体投诉

  工厂周边居民被迫搬家;东风日产回避记者采访

  白天不敢在小区散步,在家不敢开窗,晚上甚至会被间歇性的刺激性气味熏醒,广州市花都区保利城小区的业主们一年多来一直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煎熬。

  6月13日,广州市花都区保利城业主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发来投诉材料,多名业主称该小区自2010年1月入住以来,每逢刮北风的时候都会闻到一种类似切割金属或者橡胶燃烧的刺鼻味道,甚至有部分业主担心家里孩子健康受到影响而另搬他处居住。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了解到,位于保利城南侧400米左右的东风日产花都发动机工厂铸造车间正是业主口中所称“毒气”的排放源头。保利城业主在屡次与东风日产花都发动机工厂、花都区环保局、广州市环保局、广东省环保厅协调之后,曾经两次得到了环保部门责令东风日产限期整改的承诺但收效甚微。

  6月14日,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致电广州市花都区环保局试图了解东风日产花都发动机工厂污染气体排放的监管和整改情况,该局一位杜姓副局长称保利城小区的异味来源的确是东风日产发动机工厂,而且经检测该厂排放的“臭气”超标40%,目前已经责令东风日产发动机工厂在6月底之前完成整改。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通过对当事业主、环保主管部门和当事企业的多方调查采访之后,东风日产“毒气门”事件的相关细节一一浮出水面。

  业主:我们只想自由呼吸

  “我们不要求任何经济赔偿,只是想争取自由呼吸的权利。”保利城业主黄先生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

  黄先生是保利城一期业主,也是一直深受“臭气”困扰的“资深受害者”之一,他一年多来一直在联手其他业主不断地进行相关维权。

  黄先生介绍说,来自东风日产花都发动机工厂的类似金属切割或橡胶的味道间歇性“入侵”保利城小区,尤其刮北风的时候最为明显,很多人闻到会出现头晕头痛的症状。

  “以前住在保利城几乎天天能闻到刺鼻的气体,有时候晚上甚至会被异味呛醒,后来担心小孩的健康只能搬出去住了,”不堪“臭气”困扰而搬家的原保利城业主黄小姐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花都区环保局的确到东风日产发动机工厂做过相关的检测,但详细结果一直未公布,业主到东风日产发动机工厂参观的要求也被强行阻拦,有业主给东风日产高层领导写信也没有得到任何回复。”

  保利城业主魏先生也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介绍说,开始是东风日产发动机工厂内部员工透露“臭气”的源头在发动机铸造车间,而花都区环保局经过检测后也确认这一事实的存在。“今年4月广东省环保厅出了一份检测报告,确认东风日产发动机工厂出现了臭气浓度40%的超标,并责令6月底之前整改,”魏先生介绍说,“区环保局负责人甚至承诺业主不用看任何指标,用鼻子就可以来感受整改是否收到成效,但对照此前两次整改失败的经验,我们对这次整改也没抱有太大的希望。”

  “我们一直在申请环保局政务公开,但对方始终以专业数据涉及国家安全为由拒绝提供详细检测报告。”魏先生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失望地表示。

  环保局:已责令东风日产整改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昨日致电广州市花都区环保局了解东风日产废气排放事件的处理结果,该局一位杜姓副局长介绍说,广东省环保厅已经针对此事公布了相关的检测结果,东风日产发动机工厂的确在部分时间段出现了某些气体的轻微超标,总体来说各项指标不太稳定。

  “省厅已经开过协调会,我们也与保利城业主和东风日产发动机分公司进行相应的协调工作,要求东风日产发动机分公司在6月底之前彻底完成整治,该工厂是国家认定的环境友好型企业,受到国家环保部相关制度约束,对于这次超标情况采取哪些惩戒措施我们还不了解。”杜副局长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介绍说。

  “经检测东风日产发动机分公司排放的异味气体主要是工业废气,比如说汽车尾气含有有毒物质,但这次东风日产排放的废气能否界定为“毒气”要看具体指标是否超限。”杜局长强调说。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广东省网络问政平台上查询到,在接到保利城业主反映东风日产发动机分公司废气扰民问题后,广东省环保厅的确曾于2011年1月17日和19日组织环境执法和监测人员对东风日产发动机分公司进行现场调查和监测。

  其中17日监测结果显示,该公司厂界无组织废气污染物非甲烷总烃、苯、甲苯、二甲苯、丙烯醛、苯乙烯排放浓度均达标,臭气浓度略微超标(0.4倍)。

  据了解,所谓臭气浓度在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的《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有所提及,指的是用无臭的清洁空气对臭气样品连续稀释至嗅辨员的嗅觉阈值,即气味正好消失时的稀释倍数,但并未向其他污染气体一样有具体的衡量标准。

  一位不愿具名的环保专家表示,根据国家标准GB14554-93的定义,恶臭气体为“一切刺激嗅觉器官引起人们不愉快及损坏生活环境的气体物质”。“长期在臭气环境下生存肯定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将‘臭气’定义为‘毒气’也并不为过。”该专家介绍说。

  企业:从主动协调到回避采访

  在整个事件过程中,东风日产发动机公司经历了从主动协调到拒绝承认的转变。

  “东风日产发动机工厂在2010年7月2日和9月5日曾经派员跟我们业主开过两次会议,第一次态度非常好并承诺整改,但第二次就拒绝承认‘臭气’是他们厂里排放的,现在已经关闭了与业主之间的沟通渠道。”黄先生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

  黄先生提供的一张照片显示,保利城小区物业曾转发了一份东风日产发动机分公司的通知,该通知表示东风日产将配合花都区监测站对保利城有害气体指标进行持续监测,通知上写着东风日产联系人的名字和电话。

  黄先生介绍说,通知上提到的联系人系东风日产发动机分公司派出参与业主协调会的环保科工作人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随即致电该工作人员要求采访了解东风日产发动机分公司对于保利城业主投诉的应对措施及整改情况,但两次遭到拒绝。

  “我只是车间的一个普通员工,找我是没有用的,我不是环保专员,你打错了。”上述东风日产发动机分公司工作人员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做出如是答复。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了解到,当地环保部门还曾经在2010年9月12日至19日邀请当地的第三方检测公司深圳谱尼参与东风日产发动机分公司废气排放指标的检测工作,但相关报告不知何故一直未能公布。

  据保利城业主提供的一份录音显示,深圳谱尼有关人员曾经承认东风日产发动机分公司废气排放存在部分指标超标的问题,但拒绝提供相关报告。“关于这件事情区政府有相关的公告,很抱歉不能答复您。”深圳谱尼一位黄姓经理拒绝了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的采访请求。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随后致电东风日产公关部,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答复,截至记者发稿,东风日产公关部相关负责人依然处于电话不接,短信不回的状态。

  专家:彰显企业社会责任缺失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不断壮大和竞争的不断激烈,汽车企业在追求产品销量增长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品牌形象的塑造,因为品牌美誉度是靠多年的积累形成的,但品牌形象却会在极端的时间内或者由于某一件负面事件的出现而出现严重损伤。

  此外,对于汽车企业而言,对于污染气体的排放和控制并非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关键要看相关企业对环境污染的重视程度。

  曾在国内某日系合资汽车企业工厂环保部门工作多年的环保资深人士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日本企业对于工厂的环保措施一般都是高度重视的,对于废气排放也有严格的检测措施,从技术上来讲,避免或治理有害气体超标应该不是很困难的事情。

  “如果东风日产发动机分公司的有害气体排放迟迟不能解决,我觉得不会是技术层面上的问题,应该还是该公司对这一事件的态度和重视程度的问题。”该人士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

  资深品牌专家顾环宇则认为,目前很多企业都暴露出关系到环境污染的废气排放超标问题,这对于企业品牌形象无疑是巨大的损害。“比如哈药集团花很多钱做了大量的广告,却不肯花钱控制污染而暴露出让公众哗然的‘污染门’,包括东风日产发动机工厂排放‘臭气’事件在内,对于企业的品牌社会责任形象影响是很大的。”顾环宇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这样的做法会让人感觉到无法控制污染的企业是不负责任的企业,这样的负面形象会传导到品牌的其他层面,至于企业回避采访甚至拖延问题不肯解决则体现了该企业在品牌危机公关处理方面还不够成熟,”顾环宇补充说。

16、胡勘平和张伯驹:北京“奢侈性水消费”之重何以承受?

来源:科技日报2011-06-15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1/06/1141308097923_1.shtml

  北京市水务局日前透露,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已降至100立方米,大大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线,北京缺水形势异常严峻。而据今年4月发布的《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1)》调查显示,2010年北京奢侈性水消费高潮再起,众多人工造雪游乐项目异常火爆,造成严重的水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加剧了北京水资源危机。

  《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1)》撰稿人胡勘平和自然之友调研部主管张伯驹对本报记者表示,在北京建设节水型城市的过程中,加强对洗浴、滑雪、高尔夫等特种行业奢侈性用水的监督和管理,正在引起政府和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北京水资源无法支撑的消费时尚

  主持人:哪些用水方式属于奢侈性水消费,它们的耗水情况如何?

  胡勘平:“奢侈性水消费”是我们在做调查时提出的一个概念,指那些用水量多、方式浪费的水消费,具体对应的是洗浴、滑雪、高尔夫几个特种用水行业。

  按照北京市节水办公室公布的数字,北京拥有洗浴场所约3000家,初步测算年用水500万吨。可由于很多提供洗浴服务的地方由宾馆、会所兼营,实际的数字应该不止这些。在去年发布的报告中,我们假设每人每月到洗浴中心洗澡一次,每次消耗水量400升,那么北京每年仅此一项要消耗的水资源将达到8160万吨。和以前教育孩子们每人每天浪费一粒米我们就可能会浪费多少粮食一样,我们的用意就是告诫大家,奢侈浪费绝对不应该成为一种时尚,特别是对于北京这样一个世界上水资源最紧缺的特大型都市。

  由于需要养护大片高规格的草坪,高尔夫球场的耗水量同样是十分惊人的。

  张伯驹:根据《北京青年报》2005年报道,当时的13个滑雪场一年需用水超过380万立方米,相当于消耗了北京4.2 万人全年的生活用水。后来中国滑雪协会辩称,当年北京实际投入经营的滑雪场为10家,经水务部门核定实际的全年用水量为41.63万立方米,其中地下水为29.73万立方米。

  我们比较倾向于采用这样一个数字:《北京市滑雪场用水管理要求》规定滑雪道年用新水量每平方米不得大于0.48立方米,拿这个数字乘以北京滑雪场雪道面积,那么每年人工造雪的用水量至少100万吨,所消耗的水量相当于北京市8300个家庭一年的用水量总和。

  另外,我们城市中还有相当数量的洗车行没有使用中水,而是直接使用普通的自来水,也属于了奢侈性水消费。

  主持人:这些奢侈性水消费为什么特别值得我们关注?

  胡勘平:在世界特大城市中,北京是最缺水的。我常常打这样的比方,如果世界人均有一暖壶水,那么中国人均只有一小茶杯,北京人均则只有一口水。现在生活在北京的人似乎对缺水没有强烈的感受,但实际上我们一方面是在向邻居河北、山西借水,一方面是在向子孙后代借水——过度开采地下水。河北、山西这样的地方本身也是贫水区,这不是穷人夺穷人的粮食么?为了开采地下水,现在北京最深的井已经打到三千多米,放平了相当于从天安门到军博的距离。而且很多地下水是战略性水资源,一旦挖了就没有了。80年代,北京的人均水资源是现在的4倍,这样下去,我们的后代所拥有的水资源会越来越“贫穷”。

  可以说,为了保障北京的用水,已经造成了地区、代际间的不公平。在这种前提下,在去年12月、今年1月都没有自然降雪的情况下,出现了很多人工造雪的游乐项目,维持了滑雪黄金时期的繁荣。这些消费活动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这种时尚是北京的水资源无法支撑的。

  节水意识、经济约束与科技进步共同推进“节流”

  主持人:有哪些方法可以限制奢侈性水消费?

  张伯驹:我建议从节水改造、限制准入、制定专项管理条例几个方面入手。比如长春,2001年就出台了针对洗浴业的管理办法。

  和制定更多的法律法规相比,它们的执行更应该受到重视。拿洗浴来说,本身行业就不够规范,提供洗浴的地方具体有多少?公安局和水务局提供的数字都是对不上的。如果连数字都搞不清,何谈管理?滑雪场的重要主管部门还有体育局,这样的多头管理和建设审批也会带来很多执行上的问题。我认为首先应该清晰地收集信息,引入公众监督。

  限制奢侈性水消费决心非常重要,而决心是体现在细节里的,基于北京的现状,应该拿出以往整治污染的决心来监控用水。

  胡勘平:限制这些高耗水行业,应该说大家的认识是高度一致的。今年中央的一号文件就是关于水利改革发展的,其中要求建立起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正在征求意见的《北京市节水管理办法》明确要求,今后不再批建大型洗浴中心。这样严厉的措施比我预想的要好。

  限制过度的水消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些工作:首先还是老百姓的节水意识,这个是基础。其次,我建议推广阶梯水价,可以设定一个标准,比如每人每月3—4吨,少用奖励,多用惩罚。其他国家实行阶梯水价的经验表明,只要惩罚性水价高到一定程度,经济杠杆的作用还是相当明显的。另外还要充分依靠科技进步,比如在洗浴中心可以采用感应式喷头,或者实行定额刷卡洗浴,这既是一种提醒,又是一种强制。

  未来水资源形势不乐观,但尚有“开源”空间

  主持人:如果节水措施得当,南水北调也顺利进京,北京严重缺水的局面能够缓解吗?

  胡勘平:北京每年的用水缺口很大,即使南水北调计划引入的10亿立方米顺利进京,仍然远远不能解决北京的缺水问题。老百姓都知道,过日子要做到收支平衡。目前北京水资源“账户”上的情况是,“收入”少、“支出”多,借了近邻借远邻,日子过得非常紧巴。

  我的看法是,在可预见的将来,北京人口的增长仍然是不可逆转的,而随着人们经济收入水平、消费支付能力的提高,每个人都将有能力消耗更多的资源。同时,随着追求奢侈成为一种时尚,奢侈性消费活动也越来越多……总的来说北京的水资源形势是不容乐观的。

  我们已经经历了连续十几年的干旱,并没有迹象表明将来会有所缓解。南水北调进京后,人均水资源量可能会出现一个小的反弹,但很快就会被增长的人口抵消而再度下降。

  张伯驹:北京存在一个刚性的缺水量,我认为短期内质的改变是不可能的,但是在现有的条件下,仍存在很多的改善空间。比如截流——奢侈性水消费的遏制,以及开源——中水的利用,以及环境教育——减少日常水资源浪费——的开展。要让大家了解自己的消费行为对于水资源有着怎样的影响,这和简单地说怎样可以更节水不是一个层次的教育。

  虽然北京市在治理机动车堵塞问题上出台了一些非常规的措施,但我希望在治水时,还是先按常理和现有法规做好精细化管理,不要太出位。在常规措施的空间内,可以做的还很多——尤其是在北京市即将出台的《北京市节约用水办法》修订版中,明确规定了禁止开办高档洗浴业、以水为原料的生产企业、滑雪场、高尔夫球场以及月用水量超过5000立方米的戏水、游艺经营场所等高用水企业,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规定,需要抓紧落实。

  现有上述高用水企业应当采取节水措施,分类计量,严格控制用水量,安装数据远传设备,按月向节水管理部门报送取用水量。

  胡勘平:从根本上改变北京缺水的被动局面,要期待关键技术的突破,比如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得以实施。东线工程主要经过平原地区,调水综合成本低,而且从长江入海口引水,可调水量也非常大。但是长江入海口的水已经严重污染,而且调水沿途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如何使水质达到可以使用的标准,是目前面临的难题。

  另外,海水淡化技术目前已经比较成熟,但是成本仍然在5—6元一吨,这还不算运输的费用。因此指望利用海水也还需要时间。

  在难关没有攻克之前怎么办?就是要想方设法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在满足正常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坚决杜绝浪费。这也是我们呼吁减少奢侈性水消费的初衷,希望把它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切入点。

  胡勘平:

  在世界特大城市中,北京是最缺水的。为了保障北京的用水,已经造成了地区、代际间的不公平。在这种前提下,在去年12月、今年1月都没有自然降雪的情况下,出现了很多人工造雪的游乐项目,维持了滑雪黄金时期的繁荣。这些消费活动本身无可厚非,但这种时尚是北京的水资源无法支撑的。

  张伯驹:

  北京存在一个刚性的缺水量,我认为短期内质的改变是不可能的,但是在现有的条件下,仍存在很多的改善空间。比如截流——奢侈性水消费的遏制,以及开源——中水的利用,以及环境教育——减少日常水资源浪费——的开展。要让大家了解自己的消费行为对于水资源有着怎样的影响,这和简单地说怎样可以更节水不是一个层次的教育。

17、哈药“污染门”继续发酵年底完成重组计划或推迟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11-06-15 ■ 张焱

http://www.cet.com.cn/20110615/g2.htm

多家环保组织联名发出公开信,要求哈药集团公开排放数据,哈药集团若要表达解决问题的诚意,应进一步对其违规问题及整改情况进行说明并向公众公开。

道歉被疑“危机公关”

身陷“污染门”后,哈药集团近日就污染事件向公众的道歉又遭质疑。

针对媒体对哈药广告费是环保投入27倍的质疑,哈药总厂吴志军11日表示,“哈药总厂主要生产的是处方药产品,处方药产品在大众媒体上是不允许做广告的。实际上哈药总厂在广告投入上每年也就几百万,像2010年投入的是175万元,今年到现在为止投资也就是十几万。而哈药总厂近几年来在环保上的投入大概是4亿多元。”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哈药的起家就是靠广告,哈药是每年央视黄金时段的常客。据悉,哈药股份旗下包括哈药总厂、哈药六厂等众多企业,像严迪、盖中盖等产品都是通过大量的广告被人所知的,“每年几百万”绝对是带有误导性的说法。

另外,13日由自然之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绿家园志愿者、绿色龙江等内地多家环保组织联名发出公开信,要求哈药集团公开排放数据,哈药集团若要表达解决问题的诚意,应进一步对其违规问题及整改情况进行说明并向公众公开。

而本报记者接触到的分析人士则表示? 哈药此次道歉对赔偿只字不提,而如果不能够直面赔偿等问题,并给居民等利益关系人进行相关赔偿,那么哈药来京道歉只能被疑为“危机公关”,公司形象难以短期修复。

13日当晚,哈药股份发布公告称,分公司哈药集团制药总厂规划在哈尔滨市阿城区建设新厂区,但是此举也被上述分析人士视为“污染转移”, 因为“根治污染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大环保投入,从制造到后期处理等环节真正实现减少污染或是零污染,如果这些问题不能解决,新建厂区的意义不大,只是起到新瓶装旧酒的作用”。

重大资产重组进程待观察

2011年2月17日,环保部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监督管理严格开展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对上市环保核查前一年内发生过严重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各级环保部门应不予受理其核查申请。

但哈药股份在身陷“污染门”的同时却“暗度陈仓”,其重大资产重组方案悄然获批。

12日晚,哈药股份发出的公告称,公司重大资产重组方案获得国务院国资委与黑龙江国资委同意。哈药集团拟将持有的1.73亿股三精制药股份转让给哈药股份,对价方式为哈药股份向哈药集团定向增发股份。

投资界人士表示,公司的重组方案获批表明重组进程加速,但是可能后续过程波折,因为本次资产重组欲注入的生物制药类和化学制剂及OTC品种将面对强大的环保压力。

上述环保组织“公开信”指出,早在2009年底,哈药集团总厂就已被列入污染严重企业名单,但自始至终其母公司哈药股份都未将该信息向社会披露。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14日告诉本报记者,“刻意隐瞒企业环境信息的行为,违反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关于信息披露的相关要求。”

针对哈药股份未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行为,四家环保组织建议上交所根据相关法规对哈药股份和相关责任人员采取必要的惩戒措施。

上述投资界人士表示,现阶段哈药要做的事情太多,虽然哈药重大资产重组方案12日获批,但是哈药预计2011年底可正式完成重组的计划或将因为“污染门”事件被迫推迟。

18、浙江杨汛桥百年锡箔行业缘何演变为污染重镇?

来源:中国新闻网2011年06月15日江耘 夏毅

http://env.people.com.cn/GB/14904359.html

  中新网绍兴6月14日电(记者 江耘 夏毅)今年浙江继台州路桥、德清两地因工业污染而出现较大规模的血铅超标之后,浙江绍兴县杨汛桥镇近日又有五个村的成人和儿童集体血铅超标。

  截至10日的官方数据显示,成人血铅含量在400微克每升的就有520人,14周岁以下的血铅含量在250微克每升以上的就有103人。然而,据当地工人的不完全统计,成人血铅含量超过200微克每升,儿童超过100微克每升的人数已有数千人之多。

  据当地政府部门调查,此次大规模血铅超标的罪魁祸首是在当地已有几百年历史的锡箔行业。这个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行业缘何演变为污染重镇?记者就此事展开调查。

  工人恐慌

  绍兴的杨汛桥镇距离杭州的萧山区很近,这个地方也和萧山一样富有。2010年该镇工业总产值达170亿元,是绍兴著名的工业强镇。这个仅有几万人的小镇上还诞生出4家上市公司,一度令杨汛桥镇声名鹊起。

  当地官方信息显示,锡箔加工行业是杨汛桥镇家庭作坊式传统行业,已有百年历史。该镇涉及锡箔生产加工的主要有江桃、展望等5个村290多户作坊,直接从业人员达2500余人。

  然而,拥有“全国绿化百佳镇”、“全国环境优美镇”等美誉的杨汛桥镇却有上千人血铅含量超标。当记者赶到该镇展望村口时,马上就有从事锡箔加工的工人围了过来。

  “我有469.2(血铅含量469.2微克每升),我们这里很多人都超标了,五六百的很多,最高的有800多了。”来自江西的工人张运桥向记者出示了他在萧山区一家医院的检查单。

  张运桥表示,他已经在杨汛桥镇从事锡箔行业五六年了,之前一直不知道这个行业会中毒,因此也从来没去查过。后来其他村子有工人过来说有人血铅超标并中毒,老乡传老乡,于是大家便去医院检查了,结果所有人都超标了。

  “我们江西在这边从事锡箔加工的就有几百人,大家检查都超标了。”张运桥告诉记者,他不知道其他地方过来打工的到底有多少人超标,但是仅自己所知的都超标了。

  不仅直接进行锡箔加工的工人血铅超标,工人的家属也纷纷检查出血铅超标,特别是小孩。据绍兴县卫生局局长王秋珍介绍,截至13日,共有74人因血铅超标住入医院,其中儿童就达72人。

  在采访中,一名母亲将她的孩子抱到记者面前,段晓兰(化名),2岁,血铅含量达382.88微克每升。段晓兰的父亲告诉记者,他血铅含量达到455,“小孩是去年2月搬到展望村的,以前身体一直比较健康,但是搬过来后,宝宝的抵抗力就很差,老是感冒发烧,一查血铅超标了。”

  “我们平时工作时没有做什么防护措施,口罩、手套什么的也都没有发过。”段晓兰父亲表示,他们之前也不知道做这个会中毒,现在特别担心女儿的身体是否会受影响。

  问题曝光后,当地政府对25家作坊进行了关停,然而其它两百余家作坊也基本处于停产状态。“大家都超标了,我们不知道这对健康到底有什么影响,所以没人敢去上班。”来自安徽的王文龙说,他们已经停工11天了,也没有生活来源,向当地政府反映过,大家都等着政府能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直至12日,当地政府在村里贴出了一份公告。成人血铅复查大于或等于600微克每升者,及时进行驱铅治疗,并负责落实治疗费用约2000元;对成人血铅筛查400-599微克每升者,给予发放6个月计900元的营养干预费;对14周岁及以下血铅复查大于或等于250毫克每升者,及时进行驱铅治疗,并负责落实治疗费用1500元;对14周岁及以下血铅筛查200-249微克每升者,给予发放6个月计900元的营养干预费。

  “不满意,我们停工这么多天等待政府解决,现在就给出这个答复。”张运桥说,“600以上的给治疗,600以下的身体难道就没有影响了?政府就给900块,不管我们死活了。”

  记者被告知当地还有一个人的血铅高达800多。几经周折,记者找到了这个名为万喜六的安徽人。37岁的万喜六是目前当地所知血铅超标最为严重的。他说自己从事锡箔加工行业已有3年,近日测得的血铅含量为825微克每毫升。“因为我的工种是最高层的,是把半成品加工成成品,所以增加了吸收铅的几率。”万喜六说。

  记者在展望村里采访时,从事锡箔行业的工人是越聚越多,大家最大的担心便是血铅超标对身体到底有什么样的危害,很是迷茫。而当地政府部门表示,一直在对工人进行血铅知识宣传,消除工人们的恐慌,但显然,政府的宣传似乎没有做到位,对健康的恐慌和对未来的迷茫从每一个工人身上散发出来。

【1】 【2】 【3】

19、谁来打捞环保部门“沉没的声音”

来源:新京报 2011-06-15 徐立凡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1-06/15/content_243247.htm?div=-1

地方政府与铁路部门共建铁路而形成了利益同体。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支撑,胶济客专才敢于置环保部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行叫停于不顾。

《人民日报》昨日报道,环保部于4月25日就向胶济铁路客运专线公司下达《督促履行通知书》,要求将处于“违法状态”的胶济铁路客运专线在5月31日前停止使用。然而,在“停运大限”过去多日之后,这条客运专线一直在正常运营。事实上,环保部对胶济铁路的通牒从2009年8月起已经发出了3次。但三道通牒都没有管住胶济铁路。

在《督促履行通知书》里,环保部要求“停止使用改建铁路胶济线增建四线工程。你公司逾期不履行的,我部将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并作为典型违法案件向社会公开。”这“最后通牒”的口气异常强硬,但面对依旧照常运营的胶济铁路客运专线,环保部如今却变得沉默了。

环保部原本义正词严的监管,在我行我素的胶济铁路客运专线面前,竟变成了“沉没的声音”,这折射出的是环境执法面临的普遍困境:

一方面,违法事实一旦形成,纠正成本过于昂贵。胶济客专设计时速250公里,运营繁忙,经济效益显著,如果停运,既意味着地方经济的巨大损失,也意味着社会风险可能加大。

另一方面,即使可以将预想中的损失降至最低,执法的操作层面也困难多多。如果只是罚款了事,那就等于变相鼓励环境违法,执法效果将走向其初衷的反面。如果申请法院强制执行,首先需要明确哪个法院适合受理。就目前情况看,原来的铁路法院适合受理,但自家人能否管好自家人,尚是疑问。即使法院判决不打折扣地强制执行,如何说服地方政府配合放弃已得利益,显然也是问题。

耐人寻味的是,淄博市部分铁路沿线居民的多次上访,都是由地方政府出面解决的,“铁老大”根本无需为此劳心费神。铁路专线伤害了沿线居民的权益,地方政府非但不居中裁判,维护民众利益,还充当铁路部门“代言人”,甚至出动拆迁队、城管将反对者“摆平”,“为谁说话”的立场昭然若揭。

由此可见,环保部门的最大困境在于,不仅是在对一条客运专线进行干预,在专线的背后,是半封闭状态的铁路运营模式,是因地方政府与铁路部门共建铁路而形成的利益共同体。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支撑,胶济客专才敢于置环保部一而再、再而三的叫停而不顾。

有专家统计,随着中国铁路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时期,铁路噪声引发的投诉已占所有环境投诉的40%。胶济客专的环境违法问题只是其中一例。环保执法无力的局面不能得到改观,也就意味着会有更多的民众权益将遭侵犯。

而要遏制环境违法趋势,必须进行利益重置。这既包括提升环评在经济建设中的权重,也包括对政府部门的政绩评估切实加入环保内容。如此,环保的声音才能真正浮升上来,环境守法才能成为政府部门和其他利益群体的共守底线。

20、欢迎参加20116月绿家园环境记者沙龙

来源:绿家园志愿者 2011-06-15

http://www.greensos.cn:8080/ejsalon/salonnote201106.aspx

时间:2011年6月16日(星期四)下午2点—5点

地点:中青报记者之家10层会议室 

去年底至今年初,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持续偏少,导致江河、湖泊及水库水位异常偏低,南方部分地区旱情严重;5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和《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中国政府首次正面承认并积极应对三峡带来的不利影响。一时间,“三峡诱发干旱论”在民间广泛传播。而当年三峡论证的各方较量,又成为讨论的热点。争论不休之时,干渴的南方喜迎降雨,忽而又拉开了抗涝大战。本期沙龙,绿家园邀请拒签三峡论证者之一郭来喜,翔实解读长江三峡工程论证始末。同时邀请北大大气学教授陶祖钰解答媒体和公众对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的疑惑。

主题1:珍惜历史,善待未来——

     长江三峡工程论证始末暨三峡后续规划(展望)(2:00-4:00

主讲人:郭来喜

1934年生。曾在莫斯科大学研究生部和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中加高级管理研讨班进修。长期在中国科学院工作,组建了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旅游地理研究科学组织,担任多届研究所所长、副所长。主持过多项国家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旅游研究成果先后有两位总理、三位副总理给予批示和特别支持。另一项研究成果两次被中共中央副主席和8位副总理、人大副委员长批示。被北京大学、南京大学、西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九所大学聘为兼职教授,四个研究所聘为名誉所长、所长顾问、特邀研究员等。发表论著12本。

内容提示: 

1.孙中山首创三峡工程

2.民国时期关于三峡开发的谋划

3.毛主席挥笔“高峡出平湖”

4.1958年周恩来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报告及《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

5.长江流域综合规划要点报告(出台)

6.长江三峡工程的最后论证

7.全国人大会议通过兴建三峡工程

8.我不签字论证报告的原因

9.三峡工程建设及其进展

10.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展望)

主题2:气象专家解读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4:00-5:00)

主讲人:陶祖钰

1962年北大毕业,2003退休,一直在北大工作。主要从事天气学、气候学、大气科学引论、天气诊断分析等课程。曾是中科院研究生院兼职教授。现在是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兼职教授,近两年主要参加全国预报员轮训工作。七五以来历次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灾害天气研究参加者。

内容提示: 

从5月中旬至今,大量媒体报道集中关注长江中下游的旱涝情况,继1998年洪灾以来,长江水情再一次牵动着亿万公众的情绪。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有专家认为这种剧烈变化属历史罕见,有专家认为虽然属于小概率事件,但仍在自然规律范围之内。且听北大大气物理系教授答疑解惑。

友情提示:

1、请大家共同践行环保理念,自带饮水杯,不建议使用一次性纸杯。

2、为方便收到每期沙龙通知,请在沙龙现场留下您的联系方式,或邮件至g84039930@126.com ;已经留过联系方式的朋友,在沙龙现场只需登记您的姓名。

3、需要发新闻稿的记者,在发稿之前请与专家确认相关内容。

具体地址:中青报记者之家10层会议室

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海运仓胡同2号(地图请见附件)

地铁:东四十条地铁站A口上来向北第一个路口向西行

公交:44、800、113、117、118、24等多路,东四十条下车

联系人:王丽娜15010367505 王小娜 13581646587

绿家园办公室电话:010-84039930 邮箱:g84039930@126.com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http://www.nujiang.ngo.cn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ljy/html/gyljyzyz/ljyzyzzy01.html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