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六月八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六月八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11-06-08

 

六月八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专题报道:

1、南方日报:    院士承认三峡工程影响生态 称工程完工地震增加

http://env.people.com.cn/GB/14846067.html

2、南方都市报:  三峡库区下一站

http://money.163.com/11/0608/08/760VSA6800253DC8.html

 

特别关注:

3、人民日报:    长江中下游未来10天将连续降水 南方汛情紧迫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1/06/891307495718_1.shtml

4、法治周末:   “鄱阳湖筑坝”被指饮鸩止渴 酝酿9年仍未获批

http://env.people.com.cn/GB/14846099.html

5、南方都市报:  洞庭湖干涸之辩

http://money.163.com/11/0608/08/76104VS900253DC8.html

 

环境资讯:

6、经济观察网:  十二五将对300多城市进行大气联防联控

http://www.eeo.com.cn/2011/0608/203176.shtml

7、上海证券报:  我国环保“第一大重点”锁定污水处理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1/06/891307495344_1.shtml

8、中外对话:    自然灾害移民数量已超战争和冲突移民

http://www.chinadialogue.net/weblogs/4/weblog_posts/329

9、中外对话:    中国民间评出“绿色英雄”

http://www.chinadialogue.net/weblogs/4/weblog_posts/330

 

地方信息:

10、中国环境报:  大连专项整治铅污染 企业环境信息将在媒体公布

http://env.people.com.cn/GB/14842743.html

 

环境曝光:

11、第一财经日报: 哈药广告投入是环保投入27 烧钱式营销却称无力治污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6/844062.html

12、大众日报:     山东莱州采石场随意弃置废料致河水断流变色

http://news.qq.com/a/20110608/000669.htm

 

环保观点:

13、新京报:       行者·杨欣 长江源“清道夫”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1-06/08/content_240389.htm?div=-1

 

环保科技:

14、中国网:       高污染河水如何“排毒”专家建议用废弃粉煤灰

http://news.china.com.cn/env/2011-06/08/content_22739732.htm

 

深度报道:

1521世纪经济报道:杭州水危机:污染不仅是苯酚泄露

http://www.21cbh.com/HTML/2011-6-8/3NMDAwMDI0MzA3NA.html?source=hp&position=focus

16、经济导报:     环保部“顶牛”铁道部:较劲背后的权力博弈

http://env.people.com.cn/GB/14843143.html

 

环境评论:

17、经济观察网:   建立公益诉讼,使中石油为自身污染负责

http://www.eeo.com.cn/2011/0607/203152.shtml

18、观点中国:     松花江被污赔偿这回应与国际接轨了

http://opinion.china.com.cn/opinion_18_17218.html

19、天山网:       面对环境,企业应流淌着道德的血液

http://www.tianshannet.com/pn/content/2011-06/08/content_5871843.htm

20、广州日报:     为水污染埋单的不该是市民

http://env.people.com.cn/GB/14847404.html

21、新闻晚报:     水污染事件,信息公开便不慌

http://star.news.sohu.com/20110608/n309614664.shtml

 

一言堂:

22、中外对话:     书评:刺耳的呐喊

http://www.chinadialogue.net/article/show/single/ch/4337-Books-a-piercing-cry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http://www.nujiang.ngo.cn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ljy/html/gyljyzyz/ljyzyzzy01.html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

 

 

 

1、院士承认三峡工程影响生态 称工程完工地震增加

来源:《南方日报》 2011年06月08日 杨春

http://env.people.com.cn/GB/14846067.html

  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罕见大旱,虽然三峡水库持续“放水”支持抗旱,但指责“三峡工程本身就是导致干旱的原因”的议论四起,再次把三峡工程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在6月3日中科院举行的“科学看待气候与水电发展媒体座谈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光谦告诉南方日报记者,三峡工程与干旱没有关系,干旱就是因为不下雨。

  当不少言论把矛头指向三峡工程改变长江流域气候大环境,致使“旱季蓄水涝季泄洪”时,王光谦院士表示,三峡工程虽有利有弊,但其利远远大于弊。

  “就是河道里筑的一个大坝”

  这个大坝大概有2公里长,185米高。原来没有大坝时水位大约60

  当提到“三峡工程”的时候人们想到的是什么?王光谦院士指出,要了解三峡工程这个综合性水利工程,就得明白“它究竟是什么?带来了什么?”他表示,三峡工程至少带来了防洪、航运、发电、调水四大好处。

  对于三峡工程的定义,王光谦有个很简单的描述“它就是在河道里筑的一个大坝。”

  这个大坝大概有2公里长,185米高。原来没有三峡大坝时水位大概是60米,抬高后正常水位为175米。夏天的时候,水位是145米,形成1公里宽、600公里长的河道,库容393亿立方米。

  由于长江洪水灾害严重,三峡工程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防洪。

  “1840年推算出来长江洪水流量是每秒11.6万立方米,若这样的洪水泛滥会把长江以南的平原扫光,而1998年洪水也达到每秒6万立方米,所以当时要严防死守。”王光谦分析,有了三峡工程,抵抗百年一遇的洪水没有太大问题。

  “如果1998年三峡工程能用,就不会死那么多人。去年洪水是7万吨的流量,比1998年还要大,由于把洪水存到三峡水库里,所以并没有问题。”王光谦说。

  三峡工程带来的第二好处就是航运“原来长江上行船,过不去的地方有人光着背拉船。我记得有一年要从武汉运送30吨的设备经宜昌去重庆,花了极大的代价,一个月才运过去,现在一个晚上就可以到。”王光谦表示,随着物流成本高,三峡带来的好处比人们能想象的还大。

  “第三个好处是发电,支撑国民经济的发展。此外在水资源利用方面,能从丹江口把水调出来。”王光谦说。

  三峡四弊首害影响生态

  生活环境没有改善,指望脱贫没有希望,影响不是两三天的事

  说到三峡工程带来的负面影响,王光谦首先想到的就是130万移民。

  “为了保证三峡工程的建设,工程移民是必须的。然而就工程移民和拆迁移民关系来说,我们国家大部分没有处理好,如果让我打分,应该是不及格。”王光谦告诉记者,三峡移民一部分移走了,但很多人不愿意背井离乡,人太多没法安置,只能往山顶上放,本来山就陡,地质灾害也是一个问题。生活环境没有改善,指望脱贫没有希望,影响不是两三天的事。

  “第二就是生态环境问题,最直接影响的是珍稀鱼类。我看的一份资料上说,有一种鱼在水温18℃时准备产卵,产的卵会在流水中冲走,如果这时水库进水,卵就会落到库底死掉。”王光谦说,原来三峡工程设计规划的时候,并没有把生态功能考虑进去。20年前,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概念几乎是零,十几年前才慢慢认识到生态功能的重要性。

  此外,三峡大坝建成后,大的洪峰经过带来泥沙冲刷,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一定影响。

  “第四个问题就是地质灾害,由于三峡水库水位攀升,快速升降,加上这个地方本来就是地质灾害多发区,滑坡很多,水坝再一泡,就容易坍塌。”王光谦告诉记者,三峡工程会引发低震级地震。工程建成后,地震增加了很多,最大震级是6.4级。

  其实早在2007年4月,中科院长江水利委就发布了《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报告显示,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以来,三峡地区微震活动频率明显增加,塌岸和局部滑移会危及部分居民点的安全。报告统计,库区共有各类崩塌、滑坡体4719处,其中627处受水库蓄水影响,863处在移民迁建区。

  三峡工程只影响局部气候

  三峡与干旱没有关系,干旱就是因为不下雨。这次干旱肯定是天灾

  “我可以很明确地说,三峡工程利远远大于弊。三峡与干旱没有关系,干旱就是因为不下雨。这次干旱肯定是天灾。”虽然王光谦的话掷地有声,然而外界关于“往年要防汛抗洪,今年却要抗旱”的质疑仍然不止。

  日前,环保部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针对三峡大坝的质疑进行回应,称持续少雨是致使干旱的主要原因。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性天气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王东海表示,干旱涉及一个水系平衡的问题,也是一个能量问题,降水偏少不等于干旱。

“干旱是自然常态,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之下,天气和气候有可能被改变。就像美国春季龙卷风很多,1000多场龙卷风是不是因为美国人汽油烧多了所致呢?人家不会这么想。人为原因不能说没影响,但是影响很小很小。”王东海告诉记者。

2、三峡库区下一站

来源: 南方都市报2011-06-08王銮锋

http://money.163.com/11/0608/08/760VSA6800253DC8.html

三峡工程动工已过去一代人的时间,“后三峡时代”大幕开启,而目前更大的挑战在于,一个长效、综合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该如何建立。

这是最后一次关于搬迁的“赌博”,铤而走险,但非绝望。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峡水位步步逼高,库区居民寸寸后靠。张明高竭尽全力想要守住自己的钱财,却是徒劳一场。这个曾被称为“老板”的男人,从“棒棒”变成商人,如今又陷入窘困。但他从来不是一个轻易放弃的人,尤其是现在,他急需一个机会来拯救自己。

2011年5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

张明高决定再次搬迁,寻觅事关他下半生的运气。他只是三峡库区近2000万人的一个缩影。他们从一开始就跳上了三峡工程的过山车,而且一发不可收地径直驶入了三峡库区脆弱生态的最深处。

三峡工程动工已过去一代人的时间,“后三峡时代”大幕开启,而目前更大的挑战在于,一个长效、综合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该如何建立。

生活蹉跎

张明高41岁,结婚16年,有个15岁的女儿,在奉节县三马山步云街开了一家旅馆。

步云街是一条坡度超过45度、由800级台阶铺成的街道,正对奉节港口码头及车站,来往人流密集,街道两侧共有100余户商铺。这些商户大都与张明高一般,是从奉节老县城搬迁而来,筹钱置办下物业。在一段时期内,生意颇为红火。

对于张明高而言,一切的改变、焦虑都在2002年8月那个“抓阄”的早晨碰到一起。

在此之前,他的人生一直为自己掌控。出生于奉节县临江山村,被“文革”耽误了学业,他十几岁开始做“棒棒”,因为年轻体壮,攒下了一笔钱。20世纪90年代初,娶妻成家后,他在奉节老县城码头边开了一家茶馆。老县城不大,码头是最热闹的地段,能说会道的张明高又攒下一笔钱,人们都称他为“老板”。

三峡工程动工后,一场波及百余万人的大迁移开始了。奉节老县城被永远地沉在了江底。这座偏安在西南群山之中的古城多次搬迁避让,持续上升的水位并没有留给这里的人们太多时间。

13年来,奉节县城中心选址便在自西到东的朱义、刘家包、三马山、莲花池、宝塔坪之间摇摆,最终形成了一条大路贯穿几座山坡的局面。奉节人形容自己是“一座挂在山坡上的城市”。

最初,老城东面几公里处的宝塔坪是首选,但长江委勘察局地质环境调查结论是宝塔坪一带地质风险太大,不适宜作为城镇中心,建议重新选址。经过多方角力,四川省人民政府作出批复,确定三马山作为奉节县新城区。

太多的人需要安置。谁去宝塔坪?谁去三马山?2002年8月,奉节县一时难有标准,最后大家通过抓阄来决定。

很遗憾,张明高手气不好,抓到了宝塔坪,一座不可逆转地走向凋敝的弃城。20公里外的三马山日趋繁华。他辗转在那里买下一所房子,搭进了所有的积蓄,张罗起旅馆。

原以为安顿下来的生活并未消停。从2008年以来,张明高就发现旅馆的门窗边框开始变形,无法关拢,墙壁上出现裂缝。整条街情形都差不多。

2009年,步云街居民联名投诉。奉节县国土局委托重庆建设工程质量检验中心检测,鉴定步云街为限制居住级别,亟须第二次紧急加固。

因为地面沉降,步云街的800级阶梯依旧凹凸不平。旅馆墙壁上的旧裂缝刚被灰浆刷白,新裂缝又很快长出。旅客们看到这种情景,头也不回地走了。

生意越来越差。每个人都在思索这个问题:这一切是怎么回事?

疲于逃生

难道是那只“猴子”在作祟?

长江流经奉节县43公里,猴子石只是其中的几百米。但这片面积12万平方米,体积450万立方米的山体曾被视为宝地,它呈扇形扩张,陡峭而庞大,集中了奉节县几乎全部对外交通枢纽、商业广场、批发市场、居民社区,人口稠密。

不幸的是,在彻底开发后,这里竟被证明是一个大型滑坡体,而后只得转入地质灾害治理。“一旦滑进长江,后果不堪设想。”奉节县地质灾害防治中心总工程师程思忾说,猴子石滑坡上建有20万平方米房屋,常住人口有5000多,流动人口高达3万。

猴子石滑坡体治理是三峡蓄水位至175米的关键性工程,也是三峡库区迄今投资最大的滑坡体治理工程,总投资大约2.4亿元。

程思忾说:“我们在250米高的山体上打进了38排130多根钢桩,把它钉在那了。”

步云街正是猴子石的一部分,奉节县地灾办主任郭兵说,猴子石滑坡体治理工程已于2008年通过验收,目前猴子石已基本稳定,没有滑落风险。

这个解释,不能令张明高和他的邻居信服。他们清楚记得,正是那一年,三峡水库实验性蓄水后,步云街才开始下沉。他们也都清楚得很,真正的验收合格单得由那175米高的江水来开具。

女儿张媛从学校带回了一则消息,更是平添张明高的忧愁。她说学校里那个“怪人”在去年底搬走了。张媛是幸福中学初二学生,“怪人”是学校里年轻人私下对退休老师龚正大的称呼。

这个老人随时都在准备逃命。住在学校时,他把自己的身份证、银行卡、大额现金时时刻刻都带在身边,装进外套内侧的口袋夹层,以防不测。

幸福中学位于长江岸边,自三峡实验性蓄水以来,周围已经发生多起滑坡和多次有感地震。

据新华社报道,2010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首次达到175米正常蓄水位,在接受采访时,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董事长曹广晶表示,“2011年度库区诱发地震活动发生重大变化的可能性不太大。”

2008年至今快3年了,幸福中学从楼顶到地面还布满地质形变监测仪器。女生楼成了危房,她们全部搬进办公楼,校长书记们在空地搭起板房办公,江边的操场封闭至今。

张媛说,每年春秋两季,学校都要演练地震应急疏散方案,大家拼命往公路对面的山上的小学跑。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3、长江中下游未来10天将连续降水 南方汛情紧迫

来源:人民日报2011-06-08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1/06/891307495718_1.shtml

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统计,截至6月7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9239万亩,小于多年同期平均水平(1.63亿亩),其中作物受旱6462万亩,缺水缺墒2777万亩,572万人、398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目前湖南、江西两省已分别解除Ⅲ级、Ⅳ级抗旱应急响应。

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10天,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多,呈现时间连续、区域集中等特点。其中,9日至12日,降雨量有20—60毫米,江南北部的部分地区达90—150毫米。14日前后,长江中下游等地还将出现一次中到大雨、局部暴雨过程。

暴雨蓝色预警解除

6月3日开始的南方强降雨过程明显减弱,中央气象台7日6时解除暴雨蓝色预警。本次降雨过程中,湖南、江西两省雨量较大,最大降雨量达到230—300毫米。

国家防总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几天气象干旱将缓和,但南方部分地区的汛情迅速发展,防汛抗洪形势十分严峻,今后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尤其是西南地区和前期严重干旱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要高度警惕、高度防范,加强雨情、水情监测预报和预警,完善防洪抢险预案,保障大江大河、大中型水库、重点防洪地区以及中小河流、小水库等防洪薄弱环节的度汛安全,防止旱涝急转。

旱情尚未根本解除

据气象专家介绍,此次降雨影响有效改善了长江中下游旱区生产生活用水不足的局面,江西全省旱情已基本解除。湖南、江西、贵州等省部分江河湖库水位有所上涨,鄱阳湖、洞庭湖水体面积明显增加。但是安徽中北部、江苏中北部、湖北中北部由于降雨较少,旱情仍未得到有效缓和。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张旭说,此次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的较强降雨,基本与重旱区重合,对改善土壤墒情、缓解农田旱情具有积极作用,应该说“及时雨”明显缓解了当前旱情。由于干旱持续时间长,一两场降雨还不能从根本上解除旱情。特别是前期江河湖库水位偏低,水位回升还需要一个过程。同时,湖北西部北部和甘肃、内蒙古、华北北部、东北西部南部等地降雨偏少,旱情仍在持续。另外,目前长江中下游5省仍有197万人因旱饮水困难,抗旱保人饮的任务更加突出。

中稻栽插完成近四成

当前,正值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稻分蘖孕穗、中稻育秧栽插的重要时期。张旭介绍,旱情发生在早稻、中稻生产的“节骨眼”上,造成一些地区早稻无水栽插、中稻育秧和栽插困难。

国家防总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据统计,长江中下游五省计划栽插早稻面积5800多万亩,目前已基本完成。受此降雨过程影响,加上旱区各地全力抗旱救灾,各地正抓住有利时机,加快稻田翻耕、抢栽抢插。五省计划栽插中稻面积9900多万亩,目前已栽插3800多万亩,占计划栽插的38%。

三峡向下游补水效果明显

张旭介绍,为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严重旱情,国家防总加大三峡水库下泄流量,5月25日—6月10日,三峡水库日均下泄流量加大至每秒1.1万—1.2万立方米,进一步抬升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今年以来,三峡水库累计向下游补水208亿立方米。目前三峡抗旱补水达到每天2亿立方米左右,补水效果十分明显,长江中下游干流各站水位较近期最低水位回升1.39—3.04米。

另外,丹江口水库5月底以来一直维持800立方米每秒的下泄流量为下游补水,为湖北省中稻栽插提供了抗旱水源。

4、“鄱阳湖筑坝”被指饮鸩止渴 酝酿9年仍未获批

来源:《法治周末》2011年06月08日孙政华

http://env.people.com.cn/GB/14846099.html

  鄱阳湖筑坝隔断长江

  江西省拟投资规模最大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仍未在国家层面获得批准。

  因为鄱阳湖持续干旱,让一度沉寂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宛如干涸的鄱阳湖湖底,突兀地暴露在干燥的空气中,再次受到社会关注。

  有专家甚至尖锐地指出,这是在利用三峡大坝模式求解三峡“后遗症”,同样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人为干预生态,无异于饮鸩止渴

  端午节前的一场“及时雨”,暂时缓解了鄱阳湖的旱情。但对旱得几乎见底的鄱阳湖来说,这只不过是杯水车薪。

  一场罕见的冬春夏连旱,使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凭空“消失”了近三分之二。

  然而,正是这场旱情,却让因备受争议而一度搁浅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得到故事重提的机会,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以全省“核心工程、关键工程和头号工程”之名,江西省计划在九江市都昌县境内的鄱阳湖入(长)江口建起一座长2.8公里的水闸,以控制鄱阳湖水量。

  媒体注意到,5月31日,江西省级领导变动。

  甘肃省原省委副书记鹿心社在任仅9个月之后,就调任江西省委常委、副书记,提名省长候选人。

  分析人士认为,鹿心社有农田水利的专业学习背景,且有国土和水利方面的工作经验,应当能对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利弊作出合理和专业的判断。

  但专家对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将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担忧始终未曾平息。

  即使是在鄱阳湖遭遇严重干旱的当下,仍有观点认为该工程不仅将引发诸多生态环境问题,且不利于长江下游省市的用水安全和生态环境。

  专家指出,在鄱阳湖上筑坝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人为干预生态,无异于饮鸩止渴。

  筑坝与修闸之变

  虽然几次受挫,但江西省积极推动鄱阳湖水坝建设的决心未曾改变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这个目前尚未获批的项目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江西方面就曾提出鄱阳湖建坝的设想。

  作为长江自古以来的洪泛型湖泊,“洪水一片,枯水一线”是鄱阳湖的一大特色。

  雨水丰沛季节和干旱季节,其湖区最大面积和最小面积相差达31倍,水的容积相差达80多倍,巨大的水位变幅给湖区人民生产生活造成极大不便。

  在江西方面看来,这种季节水位变化极大地影响了沿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洪水来时,长江水倒灌,给沿湖平原的防洪带来极大压力;而一待水位涨落,留下的大片滩地则成为钉螺繁殖的最佳场所。

  如果没有这项工程,鄱阳湖每年流入长江的水量约占长江流域年均径流量的16.3%,超过黄河、淮河、海河三河水量的总和。

  然而,江西后续经济发展的动力,如发电、航运、旅游等,必然需要大幅增加用水量。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对江西的中部崛起之路意义重大。

  在鄱阳湖入江口处建坝的设想由此而生。但直到2002年,这一建议才提上官方日程。

  在2002年全国“两会”上,江西省40位全国人大代表提交了《关于要求开展鄱阳湖控制工程项目建议书加快立项进程的建议》的“一号议案”。

  这一议案随即遭到质疑。

  部分专家学者认为工程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消极影响,长江下游省份也担心这一方案可能影响长江下游流域的取水安全。

  江西方面为此走访了上海、江苏、安徽水利系统,进行沟通,试图消除下游省市对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的疑虑。

  虽然几次受挫,但江西省积极推动鄱阳湖水坝建设的决心未曾改变。

  在2009年底由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中,鄱阳湖水坝被列为“一号工程”。

  针对环境方面的担忧,在今年4月份,江西邀请了《湿地公约》国际组织、国际鹤类基金会等代表实地考察鄱阳湖,旨在平息各方面舆论。

  但外界的质疑并未因此平息。有观点更是认为,这是利用三峡大坝模式求解三峡“后遗症”。

  在各种质疑声中,江西方面还将鄱阳湖水利枢纽设计思路由此前的“调枯控洪”改为“调枯畅洪”,将建“坝”改为建“闸”。

  江西省水利厅厅长孙晓山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称:“没有大坝这一说,我们从来都叫闸。”

  坝,强调发电功能,筑坝的目的更多是经济利益的驱动。而闸,强调对水的控制,可以理解为鄱阳湖遭遇严重干旱的当下缓解灾情的手段。

  虽然江西方面极力淡化这一工程,但鄱阳湖可能由此产生的变化却无法掩盖。

  媒体报道称,此前“湖控”设计的思路主要是将洪水拒于鄱阳湖之外。但倘若鄱阳湖闸门一关,显然包括安徽、江苏在内的下游省市将面对更为巨大的防洪压力。

  2011年2月14日,水利部副部长矫勇在北京主持召开《鄱阳湖区综合规划》有关事项专题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官方指出,长江上游水库群调蓄已带来枯水期中下游水资源形势的重大变化等诸多连锁反应。

  因此,通过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来调整变化了的江湖关系,修复和改善鄱阳湖的生态承载力、经济承载力,是非常必要的。

  但到目前为止,包含大坝建设的《鄱阳湖区综合规划》尚未获批。

  “后三峡时代”的尴尬

  长江下游各个地区是一个互为牵连的利益链条,所以充分的论证至关重要,不能做“拍脑门工程”、仓促上马

  多名接受采访的专家认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不仅将引发诸多生态环境问题,且不利于长江下游省市的用水安全和生态环境,更是利用三峡大坝模式求解三峡“后遗症”。

  专家担忧,这样持续下去会有更多“后遗症”,并带来长江“下半身瘫痪”的连锁效应。

  公开数据显示,长江两岸在近50年内修建了近46000座水坝、7000多座涵闸,隔断了江湖联系,目前仅剩鄱阳湖、洞庭湖还与长江自然连通。

  江西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局原总工程师刘信中表示,导致鄱阳湖流域及环湖区水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的原因正是三峡大坝与湖泊争水。

  鄱阳湖求水只是一些地方江湖博弈的一个样本。

  2010年9月15日,三峡工程第一次175米试验性蓄水启动。上游蓄水的同时,包括鄱阳湖在内的中下游江湖水位一路下跌,比往年提前40天进入枯水期。

  2010年10月25日,与鄱阳湖邻近的长江安徽省安庆段水位为6.80米,比历史同期低4.25米,这是该江段近30年来的最低值。

  为保障本地用水,沿江、沿湖、沿河各地方政府想尽办法,上下游之间的用水矛盾开始显现。

  中国地震局研究员高建国告诉《法治周末》记者,三峡水库的建成与运行,打破了鄱阳湖原有的吞吐规律:

  每年10月三峡大坝蓄水期,泄流量剧减,而此时正值江西省枯水季节,鄱阳湖急需江水补充,但结果是,非但得不到补充,反被长江低水位拉空。

  每年5月末至6月初,三峡水库为腾空库容应对即将到来的主汛期,加大泄流量,但此时却又是江西省主汛期,赣江等五河来水与长江来水在鄱阳湖狭路相逢,互相叠加抬升湖区水位,加重了鄱阳湖防洪负担。

  事实上,早在2006年,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郑守仁就曾在内部提出书面建议,称须就三峡工程对中下游的影响进行专项研究。

  “现在我们不可能把三峡炸掉。”高建国说,鄱阳湖筑坝应该充分论证、充分吸收各方意见,包括一些利益部门的意见,吸取建三峡的经验教训。

  三峡工程饱受诟病,究其根源,就是因为不协调,没控制,“反其道而行之”,导致鄱阳湖灾情的加剧,旱上加旱、涝上加涝,负担更重。

  长江下游各个地区是一个互为牵连的利益链条,所以充分的论证至关重要,不能做“拍脑门工程”、仓促上马。

  高建国强调:“有专家说,建三峡对人来说利大于弊,对鱼来说弊大于利。所以要建水坝,对人对鱼都要考虑。”

  “尽管反对声不断,但我赞成建水坝。”高建国认为,水涨水枯牵连着地方经济的神经。他曾在一个报告中提到,鄱阳湖经济可持续发展程度已经落到全国最后,难以为继,江西省的经济发展已经受到严重干扰。

  高建国认为,在三峡工程运行的大背景下,要恢复鄱阳湖的吞吐功能,唯有通过湖控工程调节水位,使其与三峡工程互相补充,才能真正实现江湖两利,维系长江中下游水资源的平衡。

  对此,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指出,就目前情况来看,江西筑坝的理由不够充分,干旱是受三峡工程所累的说法更是站不住脚。说三峡工程破坏了“江湖关系”更是无稽之谈。

  张博庭认为,之所以出现问题,主要原因是水库太少,三峡的调度能力亟待加强。“但建水库不见得一定要在江西建。”现在各地方建工程积极性都很高,但是否真正必要需要认真考量、慎重论证。

  他觉得解决问题的关键,应在现有工程上下工夫,该建的建、该拆的拆,加强三峡总工程的统一调度能力。

  他强调,鄱阳湖在现有情况下,应该适当缩小湖区范围。一味强调“自然的”不能改变也是不现实的。一定范围的退湖还田是可行的。

  鄱阳湖大坝或水闸建还是不建?怎么建?怎么用?争论依然在继续。

这其实也只是全球范围内兴建水坝或者水闸、人的效益与生态效益如何权衡的一个标本。这个标本能否权衡精当,至关重要。

5、洞庭湖干涸之辩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11-06-08 左志英

http://money.163.com/11/0608/08/76104VS900253DC8.html

   

 6月2日,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因水域萎缩湿地出现许多洼地和裸露的草地。 新华社发

    今年5月,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床见底、土地干裂的照片铺天盖地时,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认为,三峡工程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不禁令人再度发问,大旱与三峡工程之间到底有没有密切关系?

    异乎寻常的干旱,还使长江流域的争水行动凸显出来。挂在长江腰间的两个“水葫芦”———洞庭湖和鄱阳湖,可能会被湖南、江西摘下来,或捂住半边口。

    不寻常:百年大旱出现在主汛期

    6月份的一天,与东洞庭湖管理局一坝之隔的湖区内,大大小小的绿色洲滩绵延一片,有几头牛在悠悠刨食。洲滩之间,点缀着两根与堤坝平行的白线,如果不是坝体沿线铺着几十米宽的水面,令人有置身葱茏草原之感。

    这幅图景美得残酷。往年五六月份,唐代诗人孟浩然所言的“涵虚混太清”在这里已露容颜,许多政府官员不在防洪抗涝的会上,就在防洪抗涝的路上。

    洞庭湖分为西、南、东3个湖,以东洞庭湖面积最广、湖盆保存最完整,其核心区域290平方公里。东洞庭湖管理局负责人称,5月底水域面积仅43.5平方公里,其余85%干旱得变成陆地。放眼整个洞庭湖,水量13亿m 3,水域面积780平方公里,均不及正常年份的1/3。

    洞庭湖北纳长江,南接湘、资、沅、澧“四水”,东面兼收汨罗江、新墙河等。水在湖区漫游十几天后,经岳阳城陵矶这个唯一出口汇入长江,城陵矶水位由此成为洞庭湖水情的重要风向标。负责城陵矶水文监测的长江水利委员会工程师陈建湘说,城陵矶水位低得离谱,以本月初的一天为例,水位不足24米,比正常年份低5米左右。

    站在城陵矶水文站旁,朝长江一侧望去,远处有一大片绿洲。陈建湘说,如果不是干旱,那片绿洲早已钻到水下。

    干旱在洞庭湖区并不少见。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李景保说,新中国成立50年里,洞庭湖区有过40次不同程度的旱灾,大多出现在冬春时节的枯水期,旱情偏轻,危害不甚剧烈。进入21世纪的12年来,除2004年和去年外,其余年份均发生全湖区性旱灾,灾情呈恶化趋势,2006年是30年一遇,今年是百年一遇,在洞庭湖区旱灾史上极为罕见。

    最不同寻常的是,2006年和今年的旱灾均出现于主汛期,前者发生在七八月份,使洞庭湖区提前进入枯水期,后者发生在四五月份,将春旱带入夏天,本该“涨水为湖”时,却呈现出“退水为洲”的景象。

    说原因:环保部称主要是持续少雨

    洞庭湖怎么了?许多人试图从三峡水库那里找到原因,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给出的答案是否定式。6月3日,他在国务院新闻办的例行记者会上说,湖南、湖北、江西等地遭遇大旱,鄱阳湖、洞庭湖、洪湖水位降到最近几十年罕见的低位,这些主要是因持续少雨所致。

    三峡水库对洞庭湖区有何影响,这个课题早年有许多学者钻研过,几乎都认为枯水期会抬高湖区水位。三峡水库启用前夕,湖南省政协曾组织117名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历时1年多进行系统研究,结论之一是:如遇洪水,三峡水库可降低洞庭湖区水位,其作用程度因调度方式和洪水大小而异;枯水季节,可不同程度提高城陵矶水位,少则几厘米,多则超过1米。

    三峡水库启用后,洞庭湖区枯水期水位未像预期那样增高。李景保分析认为,重要原因之一是,江水在三峡水库停顿一段时间再下泄,所裹挟的泥沙锐减,冲刷河床后不能给予相应的泥沙补给,使河床不断下切,水位变低,影响“三口”(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的入湖流量。

    湖南地质研究所教授童潜明说,洞庭湖区水位没有如期上涨,还与泥沙减少有关。洞庭湖的泥沙多数来自长江,新中国成立时,每年入湖两亿多吨,之后随着入湖水量的减少而减少,2003年2000万吨,2004年900万吨,到2010年更少。泥沙锐减,以至于湖区淤积速度不及沉降速度,湖区变深,水位从而降低。

    根据李景保的研究,三峡水库运行至今,长江在枯水期流入洞庭湖的水量,多数年份较三峡水库运行前有所增加,这与水位下降的现实似有矛盾。他说,洞庭湖干枯还是水润,主要取决于湘、资、沅、澧“四水”。

    长江与“四水”对洞庭湖的贡献一度旗鼓相当,如上世纪50年代的入湖水量,长江约为1500亿m 3/年,“四水”约为1700亿m 3/年。一次人造工程之后,它们之间拉开距离。

    长江中游百转千回,特别是荆州藕池口到湖南岳阳城陵矶一带,河湾密布。这里俗称下荆江,像条打了几道结的袋子,每逢洪水,频频憋爆。1967-1972年间,其中3处河湾被“裁”掉,河道拉直,从原来的240多公里缩短至160多公里,水流加速。长江水进入洞庭湖途经“三口”,由西而东分别是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三口”虽在上游,下荆江裁湾之后,长江入湖水量仍减少约1/3。1973-1980年间,洞庭湖水约三成来自长江,其余绝大部分来自湘、资、沅、澧。

    随着“三口”泥沙淤积,以及三峡水库启用,长江入湖水量不断减少。到2008年,洞庭湖水只有24%来自长江,67%源于“四水”。

    湖南省水利厅公布数据称,今年1-5月,“四水”入湖水量约375亿m 3,较历年同期均值偏少近一半。而“四水”的丰枯,直接受制于降雨的多少。这一时期,全省累计降雨300多毫米,比历年同期均值偏少51.5%,为最近百年之最。

    到达洞庭湖前,“四水”一路被搜刮。学界广为引用的说法是,“四水”沿岸至少盘踞着1.3万座水库,其中大中型水库有200多座。

    纵观新世纪以来的旱灾,李景保认为降雨少是一贯的主要原因。而降雨多少,取决于全球气候变化。

    做规划:“恢复浩浩荡荡洞庭湖”

    “不要把大旱和三峡水库直接联系起来”。复旦大学教授、生态专家陈家宽反复告诉南都记者,大旱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原因之一是全球变暖,冷暖气流的交锋面北移,以致南方干旱、北方雨水偏多。

    7年前,国外媒体披露,美国方面预言,今后20年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构成的威胁超过恐怖主义,2010年以后,中国北方水患不断,南方一片干旱。

    预言部分变成现实。陈家宽说,美国科学水平高,能率先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产生的影响。

    干旱以凶猛姿态突现洞庭湖区,与湖区自身变化不无关系。洞庭湖曾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号称“八百里洞庭”,由于围湖造田等原因,湖面面积不断萎缩,到1949年还有4350平方公里。新中国成立后,围湖造田又如飓风般席卷洞庭湖,湖区被切割得支离破碎,复杂的地下生命通道被斩断,现在只剩2600多平方公里。正致力于鄱阳湖流域生态研究的陈家宽认为,湖区不断瘦身,连通性变差,雨多则涝,雨少则旱,生态很不稳定。今年同样大旱的湖北,号称“千湖之省”,目前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仅有200多个。

    1998年特大洪水后,国家提出“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湖”的32字方针,斥资百亿元用于长江及洞庭湖、鄱阳湖的退田还湖。一篇有关退田还湖的论文披露,朱镕基曾总结说,那次洪水的流量并非历史最多,水位却是历史最高,重要原因之一是泥沙淤积太多,“水灾教训了我们,必须退田还湖。”湖南官方数据称,那次行动中,洞庭湖区约800平方公里土地重回水下。

    据媒体报道,2002年6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赴湘考察时,指示要“恢复浩浩荡荡洞庭湖”,第一步先将湖区恢复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350平方公里,第二步是在沿湖以外的地方规划几个城市,把基础设施逐步建好后,一年一年让人往里搬,围着湖的几个大城市,将来以旅游为主业。百天后,湖南省政府高调公布《洞庭湖4350还湖工程规划》,计划移民百万以实现宏大愿景。不过,该规划后来没了下文。

    找思路:“变湖为库”或“引江济湖”

    洞庭湖半数以上水域在岳阳市境内,洞庭缺水,岳阳最急。去年年初,岳阳市政协主席白尊贤领衔在湖南省政协会议上发言,建议积极应对洞庭湖低水位危机,否则“洞庭湖湿地会因缺水而大面积消亡,甚至可能演变为长江罗布泊”。

    为抬高洞庭湖水位,白尊贤提议在松滋、太平、藕池“三口”清淤降低口门,新建涵闸、泵站等,引入更多长江水。另外,在城陵矶修建湖口控制工程,与正在兴建的长沙湘江枢纽工程对接,拦枯不拦洪,将湖区水位控制在25米左右的多年平均水位,使水域面积保持在1000平方公里。

    “我赞成白尊贤做提案,但不赞成真的在城陵矶修大坝。”曾任东洞庭湖管理局副局长、现在世界自然基金会工作的蒋勇说,洞庭湖的生态环境不尽如人意,的确需要好好整治一下,有人提议才会引起重视,但如果真的建坝,那又会引起一场生态灾难。

    洞庭湖治理是长盛不衰的课题,当地从官员到学者,长期将焦点瞄准洪涝,对旱灾关注不多。进入21世纪,连年旱灾让人不得不意识到,洞庭湖除“水多”、“水脏”外,还有“水少”这个新疾患。最近几年,解决缺水的方案不断更新:比如湖南省水利厅高级工程师聂芳容等提出,可在洞庭湖区挖10个五六米深的蓄水区;曾上书朱镕基建言恢复“八百里洞庭”的民间环保人士张承建认为,可模仿都江堰工程,开凿运河从海拔高于洞庭湖几十米的长江上游引水……

    方案不一而足,思路不外乎有两种,“变湖为库”或“引江济湖”,白尊贤的方案二者兼有。

    在城陵矶修建控制工程这一想法,并非白尊贤独有。早在2006年10月,有人向湖南省委献策,建议在城陵矶修坝,将洞庭湖变成巨大的蓄水站。一年后,岳阳市发改委传出消息,名为“城陵矶洞庭湖综合枢纽工程”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初步研究报告”和“工程利弊分析”已完成。根据设想,汛期打开全部闸门,泄洪排涝,汛末下闸拦蓄尾洪,抬高水位发电,使洞庭湖区常年碧波荡漾。不过,该项目一直没有拿到正式批文。

    白尊贤说,他的建议随即被湖南省政协主席胡彪带到全国“两会”,胡彪与20多名在湘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希望国家早调研早动手,解决洞庭湖水位严重下降等问题。该提案被打上重点号,当年4月份,全国政协提案委负责人赴湘调查,沉寂数年的“城陵矶洞庭湖综合枢纽工程”又见曙光。

    今年1月,岳阳市市长黄兰香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重新提及城陵矶洞庭湖综合枢纽工程,称要推进前期工作。随后,岳阳市水务局向市政府建议,应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以市政府的名义向省政府、国务院建议兴修洞庭湖水利枢纽工程。同时特别提及,江西已成立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办公室。

    争长江水:水利部统筹初始水权分配

    岳阳市水务局所羡慕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并不顺畅。早在2008年,江西省即公布“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方案”,公开的说法是,意在“提高鄱阳湖枯水季节水环境容量,达到供水、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湿地、消灭钉螺、航运、旅游、发电以及水产等方面的综合效益”。第二年,该工程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圈》的一部分获得国务院批准,但至今没有进入实操阶段。

    大旱之际,鄱阳湖建坝这个旧闻被翻出来炒成新闻,江西官方低调避谈此事。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说,尚未接到鄱阳湖建坝的环评申请。

    鄱阳湖建坝争议颇多,与三峡大坝上马时情形类似。生态专家是主要的反对力量之一,他们认为,在鄱阳湖通向长江的河道建坝,将会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如冬季水位太深,淹没候鸟们的栖息地,也使它们无处觅食;大坝当道,濒临灭绝的江豚无法洄游至产卵地,消亡的步伐会加速……

    身兼环保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之职的陈家宽,参加过“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论证会,明确表示反对。他说,江河湖海应有机交融,不能拦腰斩断。

    向长江争水的不止湖南、江西。早在2002年,因水位低水质差,全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开始“引江济太”,2007年蓝藻暴发时,即用长江水进行稀释。污染严重的第五大淡水湖巢湖同样欲饮长江水,安徽政府誓言尽快启动该工程。

    水量因南水北调而迅速减少的汉江也要从长江分一杯羹,引水工程于2009年底开始,预计在2013年,奔腾而下的长江水将从荆州分出一股,沿着宽100米的人工河道北行67公里,从潜江市注入汉江。该工程设计流量为350m 3/秒,建成后每天从长江吸水3000多万m 3。

    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2009年参加长江论坛时称,长江流域虽然水资源丰富,但随着流域内水资源需求日益增加,加之南水北调、引江济巢、引江济太等工程的实施,各用水部门及地区间的矛盾已显现,特枯水年时尤为突出,部里将抓紧制定流域初始水权分配制度。

    初始水权分配的下一步,很可能是水权交易。陈家宽说,鄱阳湖每年为长江送水约1400亿吨,以1吨1毛计算,江西可获利140亿元,这比关起门来搞生产、旅游划算。江西要做的是保护好山林、水源,这样既能留住自己的青山绿水,又能惠及长江下游的江苏、上海。

    长江中下游湖泊众多,因人为阻隔等原因,现在只剩洞庭湖、鄱阳湖还与长江息息相通。如果湘赣两省把这两个水葫芦摘下来或捂住半边口,滚滚长江东逝水的画面更难得一见。

拦湖建坝:城陵矶枢纽工程有争议

“变湖为库”还是“引江济湖”,或者二者并用,官方目前还没有定论,但城陵矶洞庭湖枢纽工程上马的可能性在增加。

    隶属于湖南省水利厅的洞庭湖工程管理局去年公开表示,省里经初步研究,拟在城陵矶兴建水利枢纽工程,该工程已被列入《长江流域综合规划简要报告》。“工程有利于维持洞庭湖水面面积,可在缺水季节为长江干流和环湖地区增加淡水资源,减少血吸虫危害,改善航运条件。”“通过合理设计与调度,洪水期可敞开泄洪,不会割断江湖之间的水流连续性,不会对湖区生态系统造成大的影响。”

    对于政府极力推动的城陵矶洞庭湖枢纽工程,童潜明连连摇头,“先抛开生态影响等不说,仅从地质条件而言,这个工程非常复杂,很难解决。”

    童潜明以鄱阳湖枢纽工程作参照:鄱阳湖至长江的水道有30多公里,两岸都是基岩,且两岸距离较近,根据初步选定的坝址,拦湖大坝只有2.8公里,洞庭湖则不同,城陵矶东岸是基岩,西岸是泥土层,向西30多公里才有基岩,基岩之间有厚达100多米的松散沉积物;洞庭湖虽不及鄱阳湖大,但其每年注入长江的水量是鄱阳湖的两倍,对坝体强度的要求更高。另外,城陵矶正位于活动断裂带上,且地质构造尚在沉降中,按现在的技术条件,施工难度极大。

    童潜明钟情于张承建的方案,即从上游的洋溪口开挖,向东修一条运河,利用落差使长江水自流到洞庭湖区。张承建梦怀“八百里洞庭”,希望运河像彩虹一般挂在洞庭湖区北部,童潜明则现实得多,建议拉一条20公里长的直线。

    童潜明说,从洋溪口“引江济湖”有诸多优点:比如两侧都是岩石,地质问题,引水口在汛期不会溃决,引发洪灾;在枯水期按300m 3/秒的速度从长江引水,可带来100亿-200亿m 3的过境水,足以自上而下解决整个洞庭湖区的旱情;从长江截流而来的水,除少部分被消耗外,大多数会经过城陵矶汇入长江,对下游用水影响不大。

    湖南省对水要得迫切。今年3月份,在长江边松滋口建闸引水的设想正式被提上官方日程,工程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开始。

    李景保等专家认为,从长远看,洪水是洞庭湖区更大的敌人。

6、十二五将对300多城市进行大气联防联控

来源:经济观察网2011-06-08

http://www.eeo.com.cn/2011/0608/203176.shtml

经济观察网 记者 于华鹏  在6月7日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举办的“2011中国环保产业发展与投融资交流会”上,国家环保部规划财务司副司长刘宏武表示,十二五将在十一五的基础上对300多个城市进行大气联防联控,争取优良天气达到80%以上。

去年6月份,环境保护部、能源局等9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作为国内首个专门针对大气污染防治的综合性政策文件,要求全面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切实改善区域和城市环境空气质量。

联防联控主要是针对当前一些地区酸雨、灰霾和光化学烟雾等大气污染问题进行区域间的联合防范和控制。

 “环保部将制定实施十二五重点区域的大气联防联控规划,大力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的大气联防联控工作。”刘宏武称,十二五环保部将建立和完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新机制。

根据上述“意见”的规划目标,2015 年,将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形成区域大气环境管理的法规、标准和政策体系,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下降,重点企业全面达标排放,重点区域内所有城市空气质量达到或好于国家二级标准,酸雨、灰霾和光化学烟雾污染明显减少,区域空气质量大幅改善。

刘宏武同时表示,在金融危机的四万亿投资中,2100亿用于节能减排,十二五将从饮用水安全、空气污染、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农村生态整治和环保基层能力建设上进行投资和战略布局。

 “比如农村环境生态综合整治,十二五将是农村环境保护的攻坚期,中央财政从2008年以来,三年总共投资了40亿元,带动地方资金超过80亿元,今年投资将达40亿,明年会增加到55亿。”

据了解,农村的污染排放占到全国的一半左右,其中COD排放占43%,总氮占到57%,总磷占到67%。

而据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初步估算,十二五期间环保投资需求约为3.1万亿元左右,约占同期GDP的1.35%,年均环保投资6200亿元左右,期间环保产业的年均增长率继续保持15%以上,到十二五末,我国环保产业产值将达2.2万亿元,其中环境污染治理产值8000亿~10000亿元。

7、我国环保“第一大重点”锁定污水处理

来源:上海证券报2011-06-08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1/06/891307495344_1.shtml

  污水处理成为“十二五”期间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7日,“2011中国环保产业发展与投融资交流会”在京举行,国家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副司长胥树凡在会上明确表示:“‘十二五’我国环保发展第一大重点领域就是污水处理。”具体包括脱氮除磷、现有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中小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以及工业废水处理等。

  环保部规划财务司副司长刘宏武也在会上透露,“十二五”期间国家将从六个方面进行环保产业布局和投资,“其中一大方面就是污染物总量减排,包括污水主要污染物氨氮的减排”。

  记者获悉,为加大污水处理力度,未来五年,我国还将适度提高城镇污水处理收费和排污收费标准,并推进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

  这意味着在经历了“十一五”黄金周期之后,我国污水处理行业有望继续阔步迈进。

  数据显示,2009年底我国的污水处理率为73%,今年的目标是达到80%,但与发达国家90%的污水处理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据业内人士估算,“十二五”期间,污水处理产能需要增长67%才能满足污水处理需要。

  巨大的产能缺口促使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据刘宏武介绍,“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全面启动县建污水处理厂工程,力求加大污水处理厂覆盖面。

  值得注意的是,眼下受宏观调控影响,很多企业面临资金困局,污水处理行业却颇受资金青睐。中银集团投资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李皓天昨日表示,污水处理领域已成为该公司重要的潜在投资领域之一。

  市场人士分析,加大污水处理力度利好碧水源(300070)、万邦达(300055)、兴蓉投资(000598)等相关上市公司。

  此外,据胥树凡介绍,污泥处理、重金属污染防治,大型城市垃圾焚烧处理、电子废物拆解处理等,也是“十二五”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8、自然灾害移民数量已超战争和冲突移民

来源:中外对话 2011-06- 07孟斯

http://www.chinadialogue.net/weblogs/4/weblog_posts/329

在各国减排行动迟缓的现状下,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未来全球由气候灾害所迫的大规模人口迁移将不可避免。

2010年,全球共有超过4200万人因自然灾害而被迫迁移,这些人中90%受到的灾害与气候变化有关,如风暴和洪水。6月6日,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举办的为期两天的南森会议上,挪威难民委员会(Norwegian Refugee Coucil)发布报告,公布了上述数字。这份题为《变化的气候,迁移的人》(Climate changed: people displaced)的报告称,该数字已超过因战争和冲突而被迫迁移的人口总和。

该报告援引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最新报告称,估计到2050年,全球将有一亿五千万人口因气候变化而被迫迁移。

气候变化加大了风暴、洪水和干旱等突发性自然灾害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同时,引起许多地区海平面上升和土壤贫瘠,后者则属于缓慢的变化。无论是突发灾害,还是缓慢变化,都可能带来暂时或永久性的人口被迫迁移。

报告的案例分析中,非洲国家布隆迪大量毁林影响了当地降水和湿度,加剧了干旱和洪水的破坏力,农业和畜牧业相继减产,粮食不足,疾病横行,最终导致人口被迫迁移。

该报告称,未来一段时间内,人口迁移将主要在一国内流动,但国家间的人口迁移也将发生,这将引起更为复杂的问题。如因海平面上升而面临淹没的小岛国家,如何保留相关国民权利?谁愿意接收外来移民?目前国际人口迁移仍存在法律和实践上的缺口。

气候变化将给不同的地区带来不同程度的挑战。但孟加拉高等研究中心执行主任Atiq Rahmen博士说:“最贫穷的国家将受到最早和最严重的打击。”他说,比如中国遇到干旱时,并不一定影响本国食物消费,中国可能到国际市场上向穷国购买粮食,后者将因此受到冲击。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克里斯蒂娜•菲格雷斯最近接受《卫报》采访称:“没有更强有力的国际行动,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将会持续。”

在低迷的国际谈判形势下,可持续发展和国际关系研究所Francois Gemenne博士提出了更悲观的假设:如果世界平均气温升高4摄氏度,将会怎样?他的研究表明,那样的情景下,地球上将有一部分地区不再适宜人类居住,一些局部地区的气温可能上升10摄氏度,降水分布也将发生巨大变化。

9、中国民间评出“绿色英雄”

来源:中外对话  Jun 08周维

http://www.chinadialogue.net/weblogs/4/weblog_posts/330

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中国民间最大规模的环境奖“SEE-TNC生态奖”评出新的绿色英雄。这次奖项更加注重环保领域的公众参与。评委之一、北京大学教授吕植说,此次评奖共有200多个申报,质量远高于往届,说明“民间环保运动正在形成”。

此次“评委会特别奖”授予“南京人”群体,以赞扬南京市民自发、集体阻止砍伐大树的行为。今年3月,南京因为修建地铁,要将约两百棵法国梧桐树移植,不少市民通过微博等方式表达反对。南京市政府部门做出让步,召开咨询评估会,讨论如何减少梧桐树迁移,并重新做规划方案。

评委之一、环保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别涛说,南京人的行动说明,公众可以强有力地、有组织地参与环保事务,并且改变政府决策。

 “SEE-TNC生态奖” 由SEE基金会(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与TNC(大自然保护协会)设立,每两年颁发一次,目前是第四届,奖金总额100万元。与前三届“SEE•TNC生态奖”不同,本届奖励的不再是环保项目,而是个人和组织。

今年最大的特色是增加了面向公共知识分子的“绿色知行者奖”,奖励利用专业知识和话语空间保护环境的公共知识分子。“中外对话”北京总编辑刘鉴强是“绿色知行者奖”的两名获奖者之一。评委会认为,“他顶着压力所做的报道给公众和政府以事实真相,影响了国家决策;他所致力的‘中外对话’网站,成为中国和国际社会交流环境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渠道。”他去年出版的有关藏区环境与文化保护的《天珠-藏人传奇》一书,也是此次得奖的重要因素。

 “绿色知行者奖”的另一位获奖者赵章元是退休的科技工作者,他顶住压力,与主张进行垃圾焚烧的专家进行持久辩论,使公众和政府官员听到不同的声音。

这十几位绿色英雄中,有数位的工作是针对环境污染。来自福建的医生张长建从十多年来持续反对污染企业。他家乡福建屏南的一个化工公司对环境污染严重,令周边大片良田荒芜,树木枯死,居民疾病癌症发病率增多。张长建与村民发起了环境维权公益诉讼行动,参与者达1721人。

案件历时数年,几经周折,村民终于胜诉,但张长建受到当地报复,不但诊所遭强权关闭,生活来源被切断,还遭人雇凶毒打。但他创办屏南绿色之家,继续对抗污染行为。屏南县南生活垃圾场,未经环保部门验收,于2007年投入使用。其后造成的污染,不但影响了周边村民正常生活,对土壤、地下水也造成严重破坏。张长建长期与周边村民一同上访投诉,多次阻拦垃圾进场。促使该垃圾场配套工程于2010年底开工建设。

绿色和平中国办公室的钟峪是另一位绿色英雄。她连续4年担纲绿色和平“亚洲水塔”冰川消融考察领队,多次在喜马拉雅及长江源、黄河源、珠峰地区考察。她拍摄的珠峰绒布冰川消融对比图,成为应用最广泛的见证气候变化的图片之一,目前这组图片挂在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办公室。

钟峪建立和推动绿色和平“环境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建立了一支专业的快速反应团队。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钟峪带领12人的快速反应小组在两周内排查了68个乡镇的99家化工厂,避免震后次生环境灾害的发生。2010年的大连“7.16漏油事件”中,钟峪的快速反应小组是第一批到达现场的非大连本土环境NGO , 调查石油对海岸线、养殖业和旅游业的污染情况,经过独立调查,绿色和平向媒体发布来自污染现场的最新情况,被国际媒体评为“大连漏油事件中唯一可信的声音”。

附:获奖名单

    杨勇   攀枝花横断山研究会会长

  钟峪   绿色和平资深行动统筹

  张长建 福建屏南绿色之家会长

  张兢兢 北京环助律师事务所创始人兼主任律师

  于晓刚 云南省大众流域管理研究及推广中心(绿色流域)

  林英   福建省绿家园环境友好中心负责人

  卢思骋 自然之友执行理事长

  孙姗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执行主任

  常成   自然之友公众参与议题负责人

  扎西桑俄 年保玉则生态环境保护中心

  巴索风云   广州市民

  柴尔红 甘肃省民勤县第六中学地理教师

  刘鉴强 中外对话副总编辑、中国办公室首席代表

  赵章元 原中国环境科学院研究员

  卢为薇、范涛 蓝天日记作者

  南京人

10、大连专项整治铅污染 企业环境信息将在媒体公布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1年06月0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4842743.html

  辽宁省大连市环保局、发改委、监察局等9部门日前联合召开大连市环保专项行动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决定9部门联动,以“铁面无私、铁石心肠、铁腕执法”的“三铁”精神,严格落实“六个一律”的查处要求,在全市范围内重点开展铅酸蓄电池企业专项整治。

  据介绍,针对存在突出环境问题的铅酸蓄电池违法企业,大连市环保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将按要求对未经环境影响评价或达不到环境影响评价要求的企业,一律停止建设;对环境保护、安全设施、职业健康“三同时”执行不到位的,一律停止生产;对无污染治理设施、污染治理设施不正常运行或超标排放的,一律停产整治;对无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从事废铅酸蓄电池回收的,一律停止非法经营活动;对不能依法达到防护距离要求的,一律停产整治;对发生重大铅污染事件的,一律追究责任。同时,还要建立铅酸蓄电池生产、加工(含电极板)、组装、回收企业的监督检查台账,定期开展现场监督检查和监测,对所有废气、污水、雨水排放口及厂界无组织排放情况至少进行一次监督性监测。各地将在媒体上公布辖区内所有铅酸蓄电池企业的环境信息,接受公众监督。

此外,重金属污染企业、污染减排重点企业、饮用水水源地周边企业、沿海沿河石化企业以及废水直排地表的企业也被列为今年大连市环保专项行动的重点整治对象。杨安丽 赵冬梅

11、哈药广告投入是环保投入27 烧钱式营销却称无力治污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11-06-08 王蔚佳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6/844062.html

一家年销售额上百亿的制药业巨头,为何宁愿一年花5亿巨资做广告,也迟迟不根除困扰周边居民多年的环保问题?

6月5日“世界环境日”,哈药集团制药总厂(下称“哈药总厂”)废水、废气和废渣违规排放再次被曝光,相关报道中甚至指出,哈药总厂产生的“废渣直排河流,硫化氢废气超标千倍”。

昨天,哈药股份(600664.SH)发布公告,对上述报道进行回应。公告称,哈尔滨市环保局环境监测中心站多年来多次组织对哈药总厂的专项监测,检测结果表明该厂硫化氢排放量多数达标。环保部门已于6月7日重新进行检测,目前尚未有检测结果。

2005年、2007年、2009年和2010年,均爆出哈药总厂刺鼻气味影响周边居民的消息。哈药方面虽屡次称即将解决问题,但居民投诉却一直不断。

多年来居民的心头之患

“这两年还好一些了,前些年根本不能开窗户,闻着这个味儿,头晕眼花的。”昨天,《第一财经日报》在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三街鸿朗花园采访时,小区居民指着门前的一条污水沟告诉记者。这里是受刺鼻气味污染的“重灾区”。

当地居民告诉本报,因为哈药总厂制药车间的污水排放,这条五米宽的水沟常年气味刺鼻,即便夏天,鸿朗花园的住户们,大多也都是门窗紧闭。

而这条臭水沟在哈尔滨也很有名,出租车司机告诉记者:“一般都不会上那边去拉活,送个人都得赶紧走,味儿太大。”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哈药因为环保问题第一次遭到“投诉”。

早在2005年5月《黑龙江日报》的报道中,就称“哈药集团制药总厂的气味污染一直是其周边群众关注的热点,环保部门每年接到的投诉很多,也是人大、政协提案重点问题”。可见此问题长期以来就已存在。

上述报道称,2004年,哈药总厂针对上述问题投资400万元在全国征集筛选治理方案,并对群众反映大的一厂污水处理厂硫化氢气体进行了综合治理。哈药总厂有关人士还表示:“经过长时间的治理,目前制药总厂排放的气味浓度完全符合国家标准,现在排放的气味对人体没有危害。”

但到了2007年,居民的投诉仍在继续。当时哈尔滨市环保部门一项公开的调查结果就显示,哈药总厂向大气散发的异味主要来自于青霉素车间产生的发酵气味,以及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硫化氢等挥发性气体。尽管环保部门多次要求哈药总厂限期进行异味治理,但由于哈药总厂处于哈尔滨城市的上风向,加之其治污系统始终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周边居民的投诉始终没有中断过。但当时环保部门也称,哈药总厂对异味污染进行了深度治理,目前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然而此后的2009年、2010年仍然不断有居民投诉,当地媒体也有大规模的报道。

原料药生产高污染高耗能

据了解,黑龙江省政协委员、哈医大二院超声科主任、博士生导师田家玮教授曾连续两年分别联合51名、47名政协委员进行联名提案,分析了药厂怪味的危害性,提出了整改、搬迁、核心部分搬迁等一系列建议。

哈医大二院和哈药总厂一街之隔,委员们在提案中表示,在对哈医大校园内空气质量进行调查后显示,空气中硫化氢气体、氨、COD(有机物)均超过国家标准很多,硫化氢气体超标达1550倍,氨气体超标达20倍左右,对药厂排放的废水进行检测,氨氮、硫化氢、甲醛、酚、COD、二硫化碳等均超过国家标准很多倍。

央视的报道则称,哈药总厂排污口色度为892,高出国家规定极限值60近15倍。排污口氨氮为85.075,高出国家规定极限值35两倍多,排污口COD为1180,高出国家规定极限值120近10倍。

哈药股份昨天对此的解释是,环保车间目前正处于检修的特殊时期,总厂虽已采取了相关措施控制污染物排放,但因部分设施、设备暂停运行,造成污水排放指标未达标。

作为哈药集团旗下的子公司,哈药总厂是全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年销售额近50亿元。

“他们的主要产品还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还有一些原料药中间体等,这些都是属于比较高污染高耗能的产品类型。”昨日,一位业内环保专家告诉记者。

他表示,由于哈药总厂目前主要产品仍以原料药为主,加之环保投入不能完全跟上,“污染问题爆发根本不出意料,这是一个行业的普遍问题,不只是哈药一家。”

作为成品药物(制剂)的前提部分,原料药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医药产业最重要的一块产业。由于环保和成本压缩的考虑,不少发达国家逐步将其原料药生产向印度和中国转移。

“近两年,就连印度也开始将他们的原料药业务转包给中国来做。”前述专家告诉记者,“但我们的企业环保意识还是太差,在环保上投入得太少了。”

投巨资营销为何不彻底治污?

“最直接的原因是环保投入太大了。”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副会长潘广成昨天向记者表示,“由于各个厂家生产品种庞杂,不同产品相关的环保标准各异,相关的成本投入都不是个小数目。”

他估计,这次哈药总厂仅污水排放一项改造,就至少需要4000多万元人民币,“全部改造完成,怎么也在1个亿以上。”他说。

而此前,《制药行业水污染排放标准》于2008年1月1日起全面执行。按规定,新建(改/扩建)制药企业或制药设备于2008年7月开始强制执行新标准,而现有企业或设备也必须于2010年7月1日起向新标准看齐。根据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的预计,制药工业为达到这一标准投入数百亿元的环保资金。

哈药股份在公告中称,近年来,公司已累计投入4亿元用于清洁生产和环保治理,主要建设了废水预处理及污水处理、气味、锅炉烟气、噪声等各项污染处理设施。每年各项环保设施的运行费用在5000余万元。

在2010年的年报中,哈药股份称,报告期内公司为推动减排及清洁生产,新增投入约1960万元用于废水、气味、烟尘、二氧化硫减排等方面的治理。而关于“制药总厂气味综合治理项目”的预算则是356.68万元,当期投入157万元。

相对于2010年1960万元的环保投入,哈药股份当年的广告费用可谓惊人,到达5.4亿元。去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则是达到124亿元。2008、2009年哈药股份的广告费用均在4亿元以上。

在业内,以黄金时段广告投放为显著特色的“哈药模式”至今仍是医药营销的典型范例。一时间,哈药六厂的广告轰炸模式使其他产品竞相模仿,医疗保健品领域迅速刮起“哈药模式”。时至今日,尽管哈药对广告的倚重有所降低,但哈药在广告投放上的大手笔一直都令市场印象深刻。

然而哈药总厂仍在“哭穷”。到去年11月,有居民在黑龙江省环保厅网站上询问,“‘哈药怪味’何时了”。黑龙江省环保厅引用了哈药总厂自撰的材料进行回答,结论是“搬迁是解决气味问题的根本办法”。哈药总厂称,由于异地建厂的投资巨大,原料药产品的附加值低、利润空间微薄,预计投产后2~3年内将不具备竞争优势,因此“极易造成企业处于亏损境地,造成企业无法生存的后果。”该公司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在新厂址选择问题上给予各方面政策支持。

事实上,哈药总厂青霉素车间选搬新址已经被纳入2011年哈尔滨市产业结构规划中。哈尔滨市环保局方面的消息显示,确保年内哈药总厂的污染车间搬迁。

12、山东莱州采石场随意弃置废料致河水断流变色

来源:大众日报2011年06月08日 鲍青

http://news.qq.com/a/20110608/000669.htm

近日,本报接到多位读者的电话,反映(山东)莱州市柞村镇的多家石材厂和采石场,在未对废料和废水进行任何处理的情况下,就将污染物直接倾倒入河中,造成河水变色断流,污染严重。为此,记者于5月26日来到柞村镇,实地调查后发现,这里环境污染已到了不得不治理的地步。

过度开采的山丘遍体鳞伤

柞村镇在业内的名气可谓大名鼎鼎,被称为“中国石材第一镇”、“石都”。进入该镇,就会发现周边的每个角落无不烙刻着“石材”的影子。“采石”“石材”“石材雕刻”等字样在当地随处可见。是石材让柞村镇插上了一双经济腾飞的翅膀,成为远近闻名的石材重镇;同样是石材让柞村镇背负了沉重的发展之痛,当地环境正忍受着不可承受之重。

柞村镇多数石材厂虽名为厂,但称之为“作坊”似乎更为恰当:几间小屋、几台机器、几个工人,便是石材厂的全部家当。像这样的作坊,在柞村镇的一条道路上就密密麻麻分布着三四十家。据资料显示,目前柞村镇有2200多家石材企业,50000多名石材工人。在一家石材厂工作的郑先生告诉记者:“从前石料挖出来简单切割打磨就卖到外地加工,赚不了多少钱。这几年加工能力有了大提升,石材在镇上加工雕刻,利润可以翻几番。加工能力上来了,采石业也就更加兴旺了,每天都有很多大卡车把原料运进来把产品运出去,附近的路这么多坑洼全都是来来往往的大卡车超载倾轧造成的。”

得益于市场需求和深加工能力提升的推动,当地石材生产每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多的采石项目上马建设,无序的恶性竞争环境,更使得大大小小的采石场疯狂扩充自身的采石能力。“多采石料就能多赚钱。很多厂子都忙着买机器雇人去挖山采石。”郑先生带着记者站在远处瞧着正在作业的采石场,山之周围,每个采石场上都有数台挖掘机在轰鸣作业。“大泽山已经变小了很多,这么挖下去迟早要挖完。”郑先生无奈地说道。记者看到,在大泽山周围,已经有许多山丘被夷为平地,碎石之下隐藏着一股让人心慌的空旷。在炸药和挖掘机的合力下,一座山丘成了断壁残垣,好似地震后未完全倒塌的丑陋建筑物一般(上图);个别采石场为了获取优质石料,不惜在地面上挖了深达数十米的大洞,乍一看上去甚是骇人。

山丘遭破坏的恶果已经得到初步显现,依赖山丘生存的动植物必须面临死亡灭绝的命运。“从前我们这里虽然比不上江南,但也算得上是好地方。这几年山被挖光,环境全变了样。小河不下雨就干旱,一下雨又到处淹。虽然富了,但生活环境没原来好了。”当地一位采石工不无忧虑地说。

 “从前倡导‘靠山吃山,石材变石财’,石材资源丰富的地区就不计环境承受能力搞石材项目。这样掠夺式地开采下去,不仅把环境污染了,而且作为非再生资源的石材一旦枯竭,我们的子孙还拿什么来养活自己?这是掠夺式发展,这就叫‘断子绝孙’开采!”同行的蔡师傅也是极为担忧。

废料污染令河水窒息染色

地质地貌遭人为改变,连累镇里小河也罹受无妄之灾。为了发挥产业集聚优势和节约成本,石材厂就地建在毗邻采石场的小河边。石料来到这里经过简单的加工处理后,石材半成品再运到雕刻厂或卖到外地的加工基地。但这条具有竞争力的石材产出路线图在产出价值不菲石材的同时,也生产了数量巨多的石材废料。小作坊特色的生产对石料的提取率本就很低,加上当地石料资源丰富,浪费就更是失去了经济负担。大块的石料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处理就被当成废料丢弃在河里,当地人解释说这是在缺乏废料处理技术的条件下,最廉价的处理选择。

废料侵占河床,阻止河水自然流淌,许多河段因此变成了涓涓细流。当地村民说,此小河虽一直没有固定的名称,但在当地是如“母亲河”般的存在。柞村镇的大藏家、东姜家、西姜家、迟家、消水、北寺口、西朱宋和孙家等村庄的用水都依赖于它的庇护,女人们在河里洗衣服说笑,男人们在河边挑水浇庄稼,从前的一幕幕美丽清新仍如画般保留着。如今伴随着上游来水日渐稀少,小河逐步走向窒息死亡。从卫星航拍图上可以看到,河床两侧呈现出诡异的乳白色,和周边的色彩很不协调。这种乳白色便是石材废料的显影。“总有一天河床会被填满,到那个时候小河也就消失了。”村民指着已侵入河床许多的废料说道。

河水不仅变小了,还变成了乳白色。“从前的河水量不仅大,而且清澈。石材厂生产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大量用水供应;及时排除泥浆。石材厂把河水抽上来做加工冷却水,用过后又把石材锯末、冷却液和水混在一起的泥浆直接排到了河里,河水就这样变成了乳白色(下图)。从此,河两岸的村民再不敢挑水喝了,也不再有人洗衣服浇庄稼了。一条好河变成害河。”村民说,前些年他们也曾到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但环保局来看看转转,只是简单地罚个款就了事了。还有的厂,干脆每年直接交钱给环保局,逃避检查。”

据了解,冷却水的温度接近沸点,直接排入河里对水中生物危害很大。国内冷却液的主要成分是乙二醇,乙二醇是无色无臭有甜味的有毒液体,吸入、食入和皮肤接触均会中毒。记者在河里还看到了许多由方便袋、废料、塑料瓶等组成的生活垃圾,凑近就能闻到一股刺鼻的异味。“这水现在有毒了。村里人开始不知道,用它来喂牲口浇庄稼。喝了这水,牲口得病;浇了这水,庄稼不收。”村民认为,石材厂加工石材产生的石材锯末、冷却液和水混在一起的泥浆直接排到河里,是让小河彻底变成毒河死河的罪魁祸首。

石材占耕地粉尘飞漫天

对于初来乍到的外人,对当地污染最直观的感受是满目的石材堆积和满天的细砂粉尘。记者看到柞村镇一些石材厂就是在耕地上建成的,而且这类石材厂均是面积较大、设备较齐全的后期新建厂。厂区外面的一些耕地亦是变成石材的储备库区。村民指着远处的一处厂房说:“以前那里都是耕地,建了厂房后,生产中产生的石粉颗粒混入土壤造成良田板结,再也不长庄稼了。而且河中的水浇地也不行了,种地赚不到钱,附近的村民只能把耕地租给石材厂。”

记者想起刚进莱州时天空仍是蔚蓝色,令人心旷神怡。但到柞村镇时,天空已变成了灰蒙蒙的暗色。采挖和加工石材中造成的粉尘,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弥漫到柞村镇的每一个角落。即使坐在车里,也不敢轻易打开车窗,否则就要遭遇粉尘的大肆入侵。记者就因实在忍受不了车内的闷热才打开车窗,没想到甫一开窗,便有一大股粉尘进入口中,肺部也是感到一阵难受,赶紧将车窗关闭。柞村镇的花草树木,也全都被灰尘覆盖,显出毫无生机的暗绿色。行驶中的卡车车尾后往往都有一股粉尘小漩涡……

记者采访回来赶紧洗漱,头发和衣服上都沾上了大量的粉尘,镜中的自己也灰暗了许多。

13、行者·杨欣 长江源“清道夫”

来源:新京报 2011-06-08 范烨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1-06/08/content_240389.htm?div=-1

5月19日首个中国旅游日,杨欣获得第四届中国当代徐霞客的奖项,第二天他飞到北京见一个建筑工程师,商量将在8月运转的长江源水生态自然保护站设计施工的问题。从旅游者、探险者到保护者,二十多年来,杨欣的关注点一直没有离开长江源地区。

行者档案

杨欣 成都人,从事长江流域摄影探险二十余年,参加过1986年的长江漂流。上世纪90年代从探险转向长江中上游的环境保护,1997年通过义卖自己所著的《长江魂》一书筹款建立中国民间第一个自然保护站———索南达杰保护站。出版中国第一套展示长江全流域的自然、人文、环境的图册———《中国长江》。现为绿色江河环保促进会会长,目前正准备建立中国民间的第二个自然保护站———长江源水生态自然保护站。曾获得WWF颁发的“盖蒂环保奖”、首届“中国野生资源保护奖”金牌奖、“中国十大民间环保杰出人物”、“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等奖项。

自下而上的民间环保推动者

说起长江源的各种问题,杨欣门清,他会带领志愿者团队每年进入两处冰川观察测量,经过推算,长江源地区最大的岗加曲巴冰川的最大退缩距离是四十年退缩四十公里,如果继续这样退缩下去,冰川脚下的居民可能会成为生态难民。而冰川考察只是杨欣带领的绿色江河所做的一个项目,与此同步的是长江源的生态人类学,关注整个三江源尤其是长江源的生态移民,以及从2003年开始对青藏线垃圾项目的调查等,在这些项目的积累之上,杨欣决定在长江源的沱沱河建立中国民间第二个自然保护站———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想通过这个保护站的建设再延伸出来一些项目,比如解决整个长江源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垃圾污染,长江源总共有三万多平方公里,但是这个站目前只能管一万多,大的长江源区有14万平方公里,希望作出示范,借助政府的力量把这个模式推广到整个长江源区14万平方公里,解决垃圾问题。

这种自下而上的推动是杨欣一直努力的方向,就像索南达杰保护站的成功一样,如今的索南达杰保护站已交给国家管理。这其实是杨欣建站的目的,他希望在长江源地区也要达到这样一种效果,最终把民间的行为转化为政府的决策,把政府放到一个主角的位置。”

让游客深度参加垃圾处理

对话行者

记:这次即将建设的长江源水生态自然保护站,其中有一部分工作提出让游客深度参与,如何参与?

杨:通过和当地牧民进行垃圾置换,把生活垃圾换到保护站,再把垃圾分类消毒打包后,装进一个袋子,上面印着“长江水生态环境拯救行动”,或者是“带走一袋垃圾呵护长江水源”,因为保护站就建在青藏公路边上,会让路过的自驾车主将垃圾带走,他只要带到400公里以外的一个城市,有大的垃圾处理场,这样就解决了400公里的长途运输的问题,这种模式8月份就开始运转。考虑到健康安全,尽量要让越野车带,可以放在顶棚上,不要放在车里面。还要把这个保护站建得特别漂亮,成为长江源的旅游地标。

记:大部分的垃圾运输如何解决?

杨:政府的问题是可以一次性投入,如建设垃圾填埋场、垃圾收运站等,但持续性的管理费用就没有了,最后那些填埋场都成了摆设,运转不了,我通过这种方式就是要促进政府改变政策,不仅要建好垃圾填埋场,也一定要让它运转,让镇级政府、市级政府感到一种荣誉,最终让他们出钱解决运输问题。

记:是否认为过多游客进入环境脆弱的地方会造成环境的破坏。

杨:我的指导思想是每个人都是一个潜在的污染源,但是要让这些潜在的污染源把污染降到最低。8月份建成的长江源水生态自然保护站我们也欢迎游客参观,有免费的宣传材料,冰川的问题要在这个新建的保护站里展示出来,可能会做三维动漫,展示冰川的退缩过程,给游客看,给当地人看。

记:长江源水生态自然保护站如何发动当地牧民的积极性?

杨:第一就是垃圾换商品,有可能召集周边的牧民来培训,用很简单的几句话让他们明白垃圾的危害,告诉他们把垃圾捡起来,有的可以埋掉,有的如塑料、铝、电池等,拿来跟我们进行交换,比如瓶子和电池的以旧换新等,把垃圾变成资源。第二是帮助当地人开发旅游产品,比如玛尼石,手工编制的用品,我们希望组织的志愿者都有一技之长,哪怕是学财务的,也可以教大家怎么记账。还有一些志愿者如学者、政府官员,会写项目建议书的,来了之后可以指导当地政府如何写报告,如何申请一些中央的援助资金。

记:绿色江河的志愿者机制是怎样的?

杨:有个三四十人的核心志愿者团队,包括冰川、植物、人类学,动物的专家都有,他们都不是专职的。另外还有对外招募的志愿者,由核心志愿者进行面试,通过后需要体检,最后必须有家属签字,告知工作带有一定危险性。

记:建站之后,普通游客能否作为志愿者来参与?

杨:不行,可以参观,但是不能留宿,因为保护站是严格管理的,对其他志愿者不公平,他们申请的过程很难,不能随便就来。

14、高污染河水如何“排毒”专家建议用废弃粉煤灰

来源:新闻中心-中国网2011-06-08 

http://news.china.com.cn/env/2011-06/08/content_22739732.htm

近年来,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大量排放,让城市水体变成了流动的“污染线”。城市高污染水体含有的有机物、氮磷等营养盐浓度较高,一般直接在水体中修复会对水体流动和泄水功能造成影响,而且水生动植物及部分人工载体还会被洪水冲刷带走,造成净化功能丧失和部分经济损失。那么,如何为污染的河水“排毒”?

记者了解到,江苏省南京林业大学教授黄新等专家用废弃的粉煤灰做原料治理污染河水。同时,借用美人蕉、旱伞竹、水葱、菖蒲等植物为污染河水进一步“排毒”。这项用微生物与植物联合治污的科研项目——城市高污染水体生物生态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近日顺利通过江苏省环保厅组织的评审验收,并申请了国家专利。

这个项目采取生物生态组合处理的方法,专门设计了生物滤池和植物滤床,滤池内滤料为废弃物粉煤灰球形颗粒,滤床内放置部分粉煤灰球形颗粒并种上美人蕉、旱伞竹、水葱、菖蒲等水生植物。黄新说,用粉煤灰球形颗粒做成的滤料和滤床给微生物安了个温暖的“家”,微生物能大量聚集,“吃掉”水体中有机物以及氨氮等污染物。

黄新介绍说,植物为污水“排毒”的独到之处在于植物生长有周期,一个周期下来,植物根系吸收的毒素随着植物死亡可以彻底带出水体。经过植物和微生物联合治理后的污水,其氮、磷、营养盐去除量显著。污染河水从进入装置到出水口,要经历4道关,每一关都针对不同的污染物具有不同功效,出水达到回用水的标准,可用来绿化、喷洒和作为景观水体的补充水。

据了解,这种工艺技术并不复杂,且运行方便,成本也不高。目前试验装置处理每吨污染河水达到回用水和排放水要求的运行成本分别低于0.35元和0.25元,规模运行的费用将更低。见习记者范圣楠 李莉 记者 闫艳 高杰

15、杭州水危机:污染不仅是苯酚泄露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11-06-08刘华

http://www.21cbh.com/HTML/2011-6-8/3NMDAwMDI0MzA3NA.html?source=hp&position=focus

核心提示:苯酚泄露事故外,余杭区自来水65日也遭受工业园区化学品污染。此外,杭州癌症发病率高企,也与当地环境污染有直接关系。

6月5日,黄坤明在凌晨迎接第40个世界环境日。

6月4日晚上22时55分,一辆装载有化学品苯酚的槽罐车在杭州建德洋溪大桥路段发生泄漏,20吨苯酚随暴雨流入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富春江水库。一小时内,杭州市委书记黄坤明就启动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受苯酚泄漏影响,5日桐庐、富阳5家自来水厂一度停止取水,5家水厂总计供水能力约为30.9万吨/日,共涉及55.22万居民用水,杭州地区商场超市出现了“抢水”热潮。

环保部应急办现场督察指导组公布的最新监测结果称,事发点新安江段、富春江、钱塘江苯酚浓度均呈下降趋势,杭州市主城区自来水厂取水口水质达标,供水安全。

而多位浙江省人大代表则联名呼吁,应从流域管理上着手解决钱塘江污染,彻底清偿“环境债”。

苯酚泄露

据介绍,苯酚(C6H6O,PhOH)是一种弱酸,有毒,有腐蚀性,常温下微溶于水。误服苯酚可引起消化道灼伤,呕吐物或大便可带血,导致休克、肺水肿、肝或肾损害。

5日上午,环保部华东督查中心、浙江省环保厅专家抵达事故现场,参与清理残留的部分苯酚。

杭州副市长张建庭召集该市应急办、环保等14个部门及沿线各区县和开发区管委会负责人会议,成立苯酚泄漏事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

由于污染隐患严峻,张建庭要求加大新安江水库下泄水量,新安江大坝满负荷运行,下泄流量从每秒268立方米增至1230立方米;加快制定供水应急方案,做好饮用水源和居民用水储备工作,全力保障居民生活用水。

祸不单行。5日下午,毗邻杭州西北郊的余杭区瓶窑、良渚镇发生自来水污染事件。余杭水务公司董事长李冰石向本报证实,其水源地苕溪原水中出现了约10种苯烯类有机物质,而污染源来自上游的临安青山湖工业园区。

“我们已决定瓶窑、良渚镇暂停供应三天自来水。”李冰石说,余杭区临平、塘栖等乡镇已采用备用水源,但企业生产用水将采取限制措施。

“我市各自来水厂正抢储原水,开足马力生产;请广大市民抢抓时机,利用各种容器尽可能多储水。”5日晚22时,杭州市政府网站刊登的事故通报如是说。

杭州“水慌”

6日中午11时,杭州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该市环保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劳新祥呼吁市民做好应急防备,利用各种容器尽可能多储水。

6日晚上,环保部督察组公布监测结果称,事发点新安江段、富春江、钱塘江苯酚浓度均呈下降趋势。杭州市主城区、滨江区及萧山区的自来水厂取水口水质达标,供水安全。

杭州市应急办群发短信:“请广大市民保持正常生活状态,不要恐慌。”

浙江省环保厅稽查总队总队长徐履中向本报记者表示,污染水部分已被稀释,也基本流入入海口。除事发地外,杭州市饮用水水质暂未受影响,市民可以放心,不必抢水。

“一会儿说自来水安全,一会儿又让多储水。让我相信谁的?”71岁的退休干部徐土根指出,苯酚泄漏点位于富春江水库上游,苯酚有可能积淀,对该水库造成持续污染。

值得关注的是,浙江省委组织部长蔡奇、副省长郑继伟、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胡坚等人,均通过实名微博对“水慌”现象作出回应,呼吁民众不要盲目跟风。

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鲍学军的话则更加发人深省。他在新浪微博实名发言称:“富春江平时也不怎么干净,只要溯江上行看到那么多造纸厂、化工厂、冶炼厂就明白了。但愿这次事件再次让我们关注浙江母亲河的安全。”

制度化管理

苯酚泄漏事件并非孤案。

6月3日,杭州市环保局公布一年来十大典型环境违法案,曝光多家污染企业。其中,浙江争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未做好“三防”措施,致使含铜、锌

等重金属的废水渗漏,废水排放至富春江水库,溪流至水库约4公里被污染,水底及周边岩石呈蓝绿色。

凡此种种污染行为,日益威胁钱塘江两岸人民的生命健康。

统计显示,在钱塘江南岸的萧山区,2009年新诊断报告癌症病人超过4000人,因癌症死亡2000多例,占总死亡人数的30%强。

 “包括癌症在内的恶性病例大幅度上升,真实地反映了环境恶化的局面。”杭州市人大代表傅立群在今年两会上称,地方政府应尽快编制发布《杭州市“十二五”癌症防治规划》,建立癌症暴发率考评与地方化工项目审批等联系制度,停止审批和关停致癌性化工项目。

多位浙江省人大代表还联名呼吁,应从流域管理上着手解决钱塘江污染,彻底清偿“环境债”。具体内容包括:建立钱塘江流域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保护、控制这个流域的水质,对全流域产业结构进行控制和调整,建立上下游的补偿机制,进行适当的经济支持和合理的产业扶持等。

16、环保部“顶牛”铁道部:较劲背后的权力博弈

来源:经济导报2011年06月08日杜海

http://env.people.com.cn/GB/14843143.html

  3日下午,济南市经一路85号,济南铁路局的大院人来车往,一如往日般秩序井然。

  有媒体称,环保部将于当日在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对胶济铁路客运专线具体处罚等事宜进行通报。“事实上,3日的发布会对此只字未提。而且,我们并未接到任何胶济铁路专线停运的通知。”济南铁路局宣传科科长吕传来对经济导报记者说。

  据悉,在当日国新办举行的发布会上,环保部副部长李干杰介绍了中国环境状况等方面的情况,并提到“全国地表水污染较重”等几大问题,但对于胶济铁路的环保问题并未言及。

  早在4月25日,环保部向胶济铁路客运专线有限责任公司(下称“胶济铁路公司”)下发督促履行通知书,督促其于5月31日前停止使用胶济铁路客运专线。如今,“大限”已过,胶济铁路仍然繁忙如常。对此,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赵坚7日亦对导报记者分析,“(胶济线)这么大的运力,很难说停运就停运,因为停运后对各方面影响太大了。”

  铁路部门和环保部门之间,似乎尚缺乏深度和有效的沟通。而“协调”上的难度和复杂性,则显示了两大部门间的权力博弈。

  破坏环境的事实仍未明了

  尽管已经过了环保部“最后通牒”的期限好几天,但导报记者在济南火车站及部分售票点了解到,胶济铁路客运专线运行列车未来几日的车票,依然可以正常购买。也就是说,从济南到青岛等地的动车组车票并未受到影响。

  根据环保部的公告,胶济铁路存在的问题主要出在环保设施未申请环保部验收等方面。

  3日晚,导报记者在环保部网站检索到了两份文件,一份是《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发布于2010年11月17日)。该文件称,“你公司(胶济铁路公司)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防止环境污染,如果超过2011年3月31日该项目配套建设的环保设施仍未验收合格,我部将依法立即执行‘责令停止使用’。”

  另一份文件发布于今年4月25日。文件称,“目前,缓期期限已过,你公司仍未履行我部决定,该工程依然处于违法状态。经综合考虑法律的严肃性和该工程对铁路运输的重要性,我部督促你公司于2011年5月31日前履行我部《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环法〔2010〕82号),停止使用改建铁路胶济线增建四线工程。”在这份《督促履行通知书》的最后,环保部的措辞非常严厉:“你公司逾期不履行,我部将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并作为典型违法案件向社会公开。”

  “这个事件我最近正密切关注。”赵坚对导报记者表示。在他看来,如果该客运专线存在环保不达标或未验收合格的情况,环保部也应该早点着手,比如在通车前实施叫停或整改等处罚措施。“所以,很多人肯定会疑惑:环保部早干什么去了?而在此时叫停,局外人也很难理解其究竟出于何种考量。”

  导报记者注意到,在上述公文中,没有列出任何该线路污染或破坏环境的事实或证据,环保部对此也无相关说明。所有通告仅围绕着“手续”问题,即环保部指责胶济铁路公司在配套的环保设施通过验收之前就开始运行,违反了“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规定。

  而胶济铁路公司的辩解是,其没有耽误环保设施的修建,只是环保部没有及时验收而已;而其之所以未主动申请验收,是因为建设工程尚未彻底完成。不过,环保部门在上述《决定书》和《通知书》中对这一解释并无回应。

  有铁路系统的人士对导报记者分析,“如果需要整改,很可能是噪音隔离措施的完善等方面。”

  导报记者从济南铁路局获悉,按照该局要求,胶济客运专线是行经居民区的线路,须安装高度超过2米、带有吸音设施的隔音屏,以最大可能地减少施工和行车对环境产生的噪声污染。2008年7月6日起,该专线开始安装吸隔声式声屏障。据了解,胶济客运专线全线共安装了近42.6公里长的声屏障,声屏障距离路基3米左右,面积总计12.8万平方米,其中淄博以东至高密段的声屏障长27.1公里。

  目前,环保部是否已对该专线的噪音数据进行测定尚未可知。

  重在“立威”?

  吕传来告诉导报记者,目前他们未接到该专线停运的通知。“胶济铁路承担着重要运输作用,一旦被停运,显然会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

  据介绍,胶济铁路由铁道部和山东省共同出资建设,并成立了专门的胶济铁路公司。该公司于2006年9月30日经山东省工商局核准正式注册成立,承担胶济铁路客运专线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工作。

  胶济客运专线东起青岛,向西经潍坊、淄博至济南,设计客运正线长度362.5公里。其中新建客线173公里,利用胶济铁路电气化工程改造后的线路149公里,利用既有老线42公里。该专线已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建成投产运营。投产运营后,胶济铁路货物年发送能力达到1.3亿吨以上,年发送旅客能力达到6000万人次以上,是原来胶济铁路旅客发送能力的6倍。

  此外,导报记者获悉,5月31日,京沪高速铁路已初步验收通过,这标志着京沪高铁已具备开通条件,即将投入运营。按照铁道部规划,京沪高铁仅山东境内就设立了济南西站等6个站。由于胶济客运专线与京沪高铁在济南“牵手”,因此未来从青岛发出的至上海、北京的部分动车组列车,将在胶济客运专线上运行后,通过济南火车站转至京沪高铁行驶。由此,胶济客运专线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一旦停运,不仅会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后果也将难以预料。

  7日,导报记者致电环保部相关部门,欲了解其下一步动作和打算,但始终未果。

  导报记者得到的信息显示,胶济铁路公司已在积极进行相关环评的上报事宜。而在赵坚看来,从迹象分析,两大部门之间的“顶牛”,很可能不了了之。

  目前来看,叫停胶济铁路项目动作的是是非非,无疑展示了环保部门和铁路部门之间的权力博弈。同时,这间接说明当时高铁在设计和立项阶段没有对环保部“买账”。而从环保部门的角度而言,其定位渐显尴尬,时而特别强势,时而又无所作为。

在采访最后,有不愿透露姓名的观察人士对导报记者分析,“此次环保部在上述《通知书》中称要把胶济铁路当成典型案例处理,未免有‘杀鸡给猴看’,提高自己威信的考虑。”

17、建立公益诉讼,使中石油为自身污染负责

来源:经济观察网2011-06-07杨涛

http://www.eeo.com.cn/2011/0607/203152.shtml

6月1日,国家环境保护部在其官方网站上透露,2005年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发生5年来,国家已为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累计投入治污资金78.4亿元。5年前,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爆炸事故发生后,监测发现苯类污染物流入第二松花江,造成水质污染。此消息一出,公众质疑声一片:由亚洲最赚钱的公司中石油造成的污染事故,防治数目如此之大,却为何让国家和纳税人来买单?(《证券日报》6月7日)

虽然中石油是国有控股公司,但是,国有控股公司的钱并不等国家的钱,并不等于纳税人的钱。事实上,中石油上交国家的利润只占其总利润的10%,即使是今年提高上交标准,也才15%,大量的钱用于企业内部自用。近些年,中石油曝光出“天价吊灯”、“天价酒”和私建别墅等事件,充分说明在国有垄断企业,利润大量用于权力自肥。利用资源垄断赚到的钱,归于内部人自己享用,而在生产中造成的污染,却由国家财政和纳税人埋单,将成本转嫁给社会,世上那有这样的美事?

然而,这等美事却不停地上演,国家为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累计投入治污资金78.4亿元,但是,中石油总共就向环保总局缴纳100万元罚款,另外向吉林省政府支付500万,不过,这个美其名曰“捐助”---这相当于说,我伤害你了,再给你“捐助”医药费。这等怪事频频上演,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中石油这头怪兽无人敢惹,而国家相关部门则欺软怕硬,宁愿动用纳税人的钱,也不愿让中石油拔一根毛。

这事要是发生在法治国家,该会怎么样,我们略举几例便可知晓,2007年,发生在美国备受世人关注的 “特富龙”案中,杜邦公司在美国的西弗吉尼亚和俄亥俄州生产特富龙5年期间,对土地、空气和饮用水造成污染,美国执法部门要求这家跨国公司向当地民众提供高达3.43亿美元的经济赔偿。在日本,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水俣病事件中,受害者通过提起环境公益诉讼,不仅获取巨额赔偿,更使日本环境污染得到高度关注,环境污染事件不断地减少。但是,在松花江污染事件后,以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汪劲为代表的6名师生把自然物(鲟鳇鱼、松花江、太阳岛)作为共同原告状告中石油污染环境,结果由于原告不合适并未立案。

这充分反映了公民的权利贫困。事实上,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后,看似与具体的个体公民无关,但实际上却是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每个公民都应当有权为公益而诉讼,督促执法部门有所作为和敦促企业赔偿。例如说,在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后,公民有权督促执法机关让污染企业赔偿,如果执法机关不作为,则可以向法院提起环境公益行政诉讼,状告行政机关;或者直接起诉污染企业,要求他们直接作为赔偿,而不是由纳税人来埋单。然而,实际的情形是,我们法律规定,“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这导致许多公民和民间团体没有诉权,无法提起诉讼。即使是个别案件中,公民具有原先的资格,但当地法院以种种理由,拒不立案,环境公益诉讼举步维艰。

中石油污染松花江却让纳税人埋单事件,需要从两步脚走路,一方面必须从财政预算公开和监督着手,从控制财政上防范纳税人为中石油过错埋单,这需要加大财政公开和财政预算审查力度,让财政不能为中石油埋单;另一方面则是必须改变公民权利贫困的问题,要建立环境公益行政诉讼和环境公益民事诉讼,让公民有权作为原告起诉执法机关和污染企业,督促执法机关严格执法和敦促污染企业及时赔偿,法院必须及时受理和公正地作出判决。

18、松花江被污赔偿这回应与国际接轨了

来源:观点中国 2011-06-08 周明华

http://opinion.china.com.cn/opinion_18_17218.html

【相关事件】摘 要:我认为我们当前除了在法律与行政体系上理顺环保“一票不否决”障碍之外,需尽快与国际接轨,让当地居民有权对污染户说“不”,不管他们的背膀子有多厚,也不管他们是不是垄断央企。中石油不赔的底气之所以这么足,不外乎还是当地居民说不的能力不够、途径不畅。所以,我们需要启动相关法律问责程序,尽快让这笔由纳税人最终埋单的治污款由中石油来全额担负,并追加中石油对当地公民的环境被污的经济赔偿,给大家上一堂鲜活的普及环保法的大课。

6月1日,环保部称,2005年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发生5年来,国家已为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累计投入治污资金78.4亿元。消息一出,众皆哗然:由亚洲最赚钱的公司中石油造成的污染事故,防治数目如此之大,却为何让国家和纳税人来买单?据悉,事故发生后,中石油向吉林省政府捐助500万元,支援松花江污染防控工作,并向当时的环保总局缴纳100万元罚款。(6月7日《证券日报》)

中石油自己因管理不善出了事故,引发双苯厂爆炸,致美丽的松花江流域严重污染,国家投入多达78.4亿元的治污费,而中石油竟像一个“局外人”一样,只是象征性地向当地政府捐助500万元,和向当时的环保总局缴纳100万元罚款,便像啥事都未曾发生过一样,淡看公众持续不断的“自己做错事、纳税人买单”的广泛质疑。而在涨油价时,却从未含糊过一次,与国际接轨,也总是扭着一根硬脖子去接油价上涨的那根单轨,从不去接油价跌下来时的那根轨道。

因管理问题发生安全事故,并导致水系和环境被污染的国际通行作法是,那张处罚大单毫无疑问地该肇事者自己全额承担,这几乎是处罚问责领域的常识问题。2007年,发生在美国备受世人关注的“特富龙”案中,杜邦公司在美国的西弗吉尼亚和俄亥俄州生产特富龙5年期间,对土地、空气和饮用水造成污染。为此,美国执法部门要求这家跨国公司向当地民众提供高达3.43亿美元的经济赔偿;2010年,BP公司租赁的钻井平台在美国墨西哥湾发生爆炸后,美国政府亦要求BP出资200亿美元建立赔偿基金。

中石油是不是出不起这笔78.4亿元的治污资金呢?我看未必,中石油2010年年报显示,2010年实现净利润1399亿元,相当于每日盈利3.83亿元。过去的几年,中石油还获得过高额国家补贴。而且,之前媒体还曝光中石油总部在北京为上了一定行政级别的领导干部团购豪宅,加上像无底洞一样的“三公”经费,使得他们的人工成本一直不低。而油价一直在往上妖气十足的蹿动着,有关部门对此的解释不外乎是“××费还有很大上涨空间”、“与国际接轨”云云。

与国际接轨没错,但这“轨”如此接法,就有点不仁义了。要和国际接轨,就得动态地接。比如石油从140美元跌至40多美元时,你就该迅速接上;而且得和百姓的承受力接轨。百姓拿着不到人家10%的薪水,却愣要跟人家的基本消费物价水平去强力去接,这不成了存心要让百姓的钱口袋更加干瘪吗;人家由于人祸造成环境污染,肇事企业理当全额投入“消污”,并赔偿当地公民的损失。不管出多少钱,企业都得担当。即便赔偿被污居民的金额过大,而致破产,肇事者也没理由吭半声。况且中石油压根儿是赔得起这笔款项的。

走笔至此,我认为我们当前除了在法律与行政体系上理顺环保“一票不否决”障碍之外,需尽快与国际接轨,让当地居民有权对污染户说“不”,不管他们的背膀子有多厚,也不管他们是不是垄断央企。中石油不赔的底气之所以这么足,不外乎还是当地居民说不的能力不够、途径不畅。所以,我们需要启动相关法律问责程序,尽快让这笔由纳税人最终埋单的治污款由中石油来全额担负,并追加中石油对当地公民的环境被污的经济赔偿,给大家上一堂鲜活的普及环保法的大课。

19、面对环境,企业应流淌着道德的血液

来源:天山网2011年06月08日 钱桂林

http://www.tianshannet.com/pn/content/2011-06/08/content_5871843.htm

     一家年销售额上百亿的制药业巨头,为何宁愿一年花5亿巨资做广告,也迟迟不根除困扰周边居民多年的环保问题?6月5日“世界环境日”,哈药集团制药总厂废水、废气和废渣违规排放再次被曝光,相关报道中甚至指出,哈药总厂产生的“废渣直排河流,硫化氢废气超标千倍”。在业内,以黄金时段广告投放为显著特色的“哈药模式”至今仍是医药营销的典型范例。一时间,哈药六厂的广告轰炸模式使其他产品竞相模仿,医疗保健品领域迅速刮起“哈药模式”。哈药烧钱营销却称无力治污,其广告投入是环保27倍。(6月8日第一财经日报)

    企业是市场经济参与的主体,也是影响环境的主体。我国环保企业虽然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需要。

    环保意识淡薄可能是中国企业的通病,即使在上市公司中,能够真正承担社会责任、自觉保护环境的可能不是很多。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中国过去30多年的工业化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大量消耗资源和环境来完成的,同时由于监管上的缺位,使得那些破坏环境的人能够逃脱其应付的责任。正因如此,为了追逐更高的企业利润,部分企业不仅不主动做好环保措施,还通过各种歪门邪道减少自己的治污支出,而部分地方政府官员为了追求所谓的GDP增长,对于企业这样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还主动为企业隐瞒相关事实。

    任何一个企业在经营中,不能因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必须从尊重自然、关爱民生的道德责任感出发,以可持续发展为企业经营的指导原则,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企业发展的基本宗旨,承担对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通过技术革新可以减少生产活动各个环节对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同时也可以降低能耗、节约资源、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从而使产品价格更具竞争力。

    有财富没有责任,有资本没有道德,有地位没有良知,不可能成为一种全面而健康的社会力量。只有把财富与责任相结合,才能为企业带来真正的力量和尊重,才能塑造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精神。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认为,“我们的先人都已经认识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现代人的话讲,就是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不能让社会去承担利润背后的污染成本,而必须通过自觉地努力,把利润目标和社会责任统一起来,既对当代人负责,更要对后来人负责,力求对社会有更多的贡献——这应是现代企业自觉追求的道德责任。”

    一百多年前,是一个文化发展的时代,却把科技给忽略了;一百年后,是一个科技发展的时代,可又把文化给忽略了。作为企业来讲,认识不能如此“跑偏”,应该把企业公民环境责任纳入企业文化建设当中去,只有在文化上得到了员工的认同、社会群体的认可,企业才能真正做大做强。

    2000年,联合国启动“全球协议”,号召企业遵守九项原则,其中环境方面的原则有三条:企业应对环境挑战未雨绸缪;主动增加对环保所承担的责任;鼓励无害环境科技的发展与推广。

    制药企业是一个健康产业,它生产的药品是用来治病救人的。同时,制药企业也是一个医药化工行业,对环境也会带来污染。作为制药企业来讲,既要保证患者能够有安全可靠有效的用药需要,同时对企业的周边环境要减少污染,保证社会效益。哈药烧钱营销却称无力治污,这是社会责任感缺失的体现。但愿此次污染曝光后,哈药管理者能重新审视自己的生产行为,让企业的身体里早日流淌着道德的血液。

20、为水污染埋单的不该是市民

来源:《广州日报》 2011年06月08日毛建国

http://env.people.com.cn/GB/14847404.html

  近日,一辆槽罐车发生追尾事故,导致苯酚泄漏,随雨水流入新安江,给杭州市民用水造成影响。又有消息称,杭州另一水源也遭污染,目前余杭水厂已停止供水,预计消除污染需3天(6月7日《钱江晚报》)。

  从相关方面的应对来看,无论是启动应急水源,进行现场检测,还是提醒市民做好生活用水储备,应该说都属于中规中矩之举。但从民生角度来看,还有欠缺之处。

  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一旦水源地发生污染,最畅销的不是汽油而是瓶装水,大小超市里瓶装水有可能涨价几倍。现在有关部门提醒市民做好生活用水储备,及时且有必要,从新闻中可以看到,杭州市民也是抢购瓶装水用来储备。那么,这部分成本该不该由市民支付?

  如果完全是天灾造成的,比如说地震、山洪爆发,一时水质污染,由民众来承担倒也未尝不可,但现在发生的这两起水源污染都来自人祸,如果仍然由民众来承担就不合适了。第一起污染源自于槽罐车的追尾泄漏,槽罐车的车主和所在单位,应该承担责任;对第二起污染,余杭水务公司已经初步查明,污染有机物来自临安青山湖工业园区,工业园区应该承担责任。这两起污染事件中,民众完全没有责任,反而生活受到影响,他们不应该再在经济上承担损失。

在环保上,有一种补偿机制概念,即让环保违法者为环境破坏行为埋单。水源污染,属于重大环保事件,更应该实行经济补偿,如果任由民众埋单,不对民众作出补偿,就是在变相纵容污染。

21、水污染事件,信息公开便不慌

来源:解放网-新闻晚报2011年06月08日谢飞君

http://star.news.sohu.com/20110608/n309614664.shtml

  6月4日22点55分左右,一辆装载有化学品苯酚的槽罐车,因发生车辆追尾事故,导致部分苯酚泄漏,并随雨水流入新安江,给杭州市民用水造成影响。祸不单行,另有消息称,杭州另一水源遭有机物污染,目前余杭水厂已经停止供水,预计消除污染需3天时间。

  两处水源相继污染,杭州市民饮水问题陷入困境。对此,杭州市环境监测中心都在第一时间给出监测结果,市环保部门也在迅速针对大家的疑问给予答复,并提醒市民做好生活用水储备。此后,市环保局发布消息称,根据苯酚特性和跟踪监测数据,该区域苯酚浓度总体上将呈下降趋势。应该说,这一系列信息的及时发布,缓和了当地民众的恐慌情绪,表现出这些年突发事件应急预警机制的逐步完善。

  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并于2007年11月施行。落实到操作层面,主要是由相关工作人员根据不同的目标,确立每个预警监测指标和监测指标标准,并用这些标准对突发事件实施控制。

  值得肯定的是,近年来,各地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应急预警机制。但需要强调的是,在快速反应的前提下,相关部门必须对事件本身的信息要有足够的了解,并通过权威的分析告知人们可能出现的事件或事件的恶化状态,引导人们提前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从而把突发事件的影响降到最低。

  以本次污染事件为例。在事件发生后,杭州市政府发出了“请广大市民抢抓时机,利用各种容器尽可能多储水”的信息。毫无疑问,此信息对当地民众而言有一定指导性,但这种提醒在明晰度上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政府不但需要引导民众正确地储存水源,还必须将了解到的事件本身的信息 (事情目前的严重程度以及污染问题可能持续多久等),积极主动地传递到普通民众,从而真正避免给他们带来不必要的恐慌。

  无论是在常态生活中,还是在突发事件导致的非常状态下,政府大大方方发布公共信息,及时将事态进展和事实真相如实公之于众,既是政府权威性和自信力的直接体现,也是消除公众恐慌情绪的最好办法。做到了这一步,政府自信力就能建设成为政府公信力,这对增进政府与公众的互信、推动政府改革、完善社会治理都大有益处。

22、书评:刺耳的呐喊

来源:中外对话 2011年6月7日王胜男

http://www.chinadialogue.net/article/show/single/ch/4337-Books-a-piercing-cry

中国环境记者冯永锋在其《为民间环保力量呐喊》一书中既对政府进行严厉批评,又反思民间环保组织的不足。本书评评论的作者王胜男认为,冯永锋愤怒、急切、尖锐的呐喊声背后,是他滚烫的思想和热爱自然的赤子之心。

深夜,翻看冯永锋的新书《为民间环保力量呐喊》,没想到,这呐喊声声刺耳,令我睡意全无。

这本书中既有为环保事业的鼓与呼,也有对环保组织自身不足的反思;既有对政府的尖刻批评,也有针对如何解决问题的建设性提议。在或愤怒或急切或尖锐的呐喊声背后,可以感受到作者滚烫的思想和热爱自然的赤子之心。

国内讲环保的书不多,按照作者的类别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政府组织编著的。这类作品大多秉持“高屋建瓴”、“宏大叙事”的风格,态度是乐观的,语气是赞美的,偶尔会提及几句“尚有可以改进之处”,读来如隔靴搔痒;第二类是由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所著。多是“阳春白雪”派,其中大部分更像是科研项目的成果展示,专业严谨有余,但与公众距离较远,普通读者难以进入象牙塔内;第三类是民间环保组织编写的科普读物或是对所做项目的全程记录与感悟。这类作品可读性比较强,通俗易懂。有的通过娓娓叙述,向公众展示某一地域面临的环境问题;有的提出各种口号或生活小贴士,号召群众“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等等。但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发生在南方的环境危机和居住在北方的人们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推进环境保护的事业会这么难?要想为诸多“为什么”寻找答案,就需要读读第四类环保作品,由热爱自然的“环境独立观察员”们所著的书。他们超越行政、组织、地域、项目等各种疆界,观察自然更思考自然,进一步引起读者的反思。冯永锋的这本书无疑属于这第四类。

其实,从《拯救云南》到《不要指责环保局长》,从《环保——向极端发展主义宣战》到《没有大树的国家》和《边做环保边撒谎》,冯永锋一直在呐喊,为受伤的森林、草原,为受污的河流、湿地,为所有自然中“最虚弱的点位”。这一次,他又站出来,为柔弱的却无处不在的民间环保力量呐喊。

冯永锋不是一名仅仅挥挥拳头的呐喊者,更是一名行动者,这位北京环境记者发起的NGO“自然大学”如今已颇具影响。因此,在本书的第一部分——“民间·NGO·行动”中,冯永锋的思考与批评都有着实践的根基。当有专家提出“极端的环保不可取”,冯永锋站出来反问:“我们的世界,到底是极端发展主义者多,还是极端环保主义者多?我们的世界,如果是为了求达善治的乐和,到底需要多少极端环保主义者?”另一方面,他对一些环保组织的理念和做法的批评也毫不留情:“善于承诺而不善于兑现”,环保组织办社会企业“不是造血,而是变性”,“小手拉大手”是可耻的逃避……

他对政府部门的批评同样不懂得婉转或避讳,在“政府·立场·作为”部分,他就是《皇帝的新衣》中那个说真话的讨厌小鬼。当有关部门宣布环保考核与政绩挂钩时,他说“光靠官员保护不了环境”;当某地政府瞒报污染事件,他又站出来指着政府的鼻子说“别把公众当成环保傻瓜”……其实,冯永锋在处处“挑刺儿”的背后,是想让政府意识到“当今的时代是公众主导环境保护的时代”,是想把政府和公众拉到利益共同体的一片苦心。

重视民间环保力量,倡导公众参与,是冯永锋不断重复也是一直践行的环保理念。在本书“公益·公众·参与”部分,当人们在为“公众参与”感到兴奋的时候,冯永锋又成了忧天的杞人——如果环境信息没有完全公开,公众的意见得不到正用,环境公众参与就是流于形式;他“恐吓”道:“过去我们把交流的太多出口给堵死了,今天,也只是打开了几条小缝,稍不细心维护、抠得更宽敞,就有可能重新被塌方所塞实,被泥石流所裹胁。”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众参与,书中认为就是“当地人的事当地人解决”,途径在于发展区域公益型环保组织,第一步在于引导公众回归自然,提高对自然的认知能力,激发热爱自然的本性,这也是“自然大学”和众多环保组织正在为之奋斗的目标。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观察·阅读·思考”可以看作是作者的私藏分享。怎样阅读自然,读哪些文学能让我们环保?冯永锋推荐的每一部都相当经典,当然,“最好的原著经典是大自然”。

在这个喧嚣的年代,我们的耳边并不乏高调呐喊或振臂高呼,但此书刺耳的呐喊会直接穿透眼前的迷雾击中你的靶心。初读冯永锋,你可能会认为他是尖刻刁钻的,但他所有的不满与批判就像每一拳都打在自己的胸膛,“头脑清醒,内心疼痛”,只因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http://www.nujiang.ngo.cn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ljy/html/gyljyzyz/ljyzyzzy01.html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