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六月一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六月一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11-06-01

 

六月一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专题报道:

1、南方都市报:   江湖告急——“后三峡时代”的旱情与争议

http://gcontent.oeeee.com/6/d1/6d19c113404cee55/Blog/841/3121e0.html

2、中国环境报:   三峡后续工作规划:保障三峡水质控污是关键 

http://www.cenews.com.cn/xwzx/zhxw/ybyw/201106/t20110601_702867.html

3、第一财经日报: 三峡是否引起干旱无定论 水污染问题排在首位

http://news.qq.com/a/20110531/000210.htm

4、长春晚报:     南方大旱是三峡的错吗?

http://www.china5e.com/show.php?contentid=178789

5、新民晚报:     专家称三峡前期设计欠完善 将优化水库调度

http://china.huanqiu.com/roll/2011-06/1730149.html

6、经济观察网:   气象局陈振林:三峡大坝修建对降水无影响

http://www.eeo.com.cn/2011/0601/202604.shtml

7、中国经济时报: 解旱:三峡“扛大旗”

http://www.cet.com.cn/20110601/e1.htm

 

特别关注:

8、中国新闻网:   中科院专家:长江中下游大面积干旱是百年一遇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6-01/3082624.shtml

9、南方日报:     关注长江中下游旱灾 人为拦截水资源后的湖泊生死劫

http://epaper.nfdaily.cn/html/2011-06/01/content_6967690.htm

10、中国广播网:  洪湖1/4湖区干裂 湿地生态遭受严重破坏

http://www.cnr.cn/china/yaowen/201106/t20110601_508053392.html

11、新华网:      长江大旱使白鳍豚等水生野生生物面临生存危机

http://env.people.com.cn/GB/14791799.html

12、中国经济时报:湖泊调蓄功能下降是大旱重要原因

http://www.cet.com.cn/20110601/e2.htm

13、第一财经日报: 长江上下游争水:筑坝截流或酿生态新问题

http://www.21cbh.com/HTML/2011-6-1/zNMDAwMDI0MTgzNg.html?source=hp&position=focus_xg

 

特别推荐:

14、中国经济时报: 大坝之博弈

http://www.cet.com.cn/20110601/e3.htm

 

特别策划:

15、一财网:       三峡工程功过几何?

http://www.yicai.com/showtopic/811812

16、复兴评论:     干旱论,三峡不能承受之重

http://news.cntv.cn/special/uncommon/11/0527/index.shtml

 

地方信息:

17、东方今报:     郑州出污染治理办法 企业超标排污扣政府1千万

http://finance.qq.com/a/20110601/001364.htm

18、北京青年报:   北京:潮白河堤内村庄将搬迁

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78647331

 

环境曝光:

19、中国广播网:   北京八家村遭石灰石矿严重污染 村民割掉肺叶

http://env.people.com.cn/GB/14798891.html

 

人物访谈:

2021世纪经济报道:对话工程院士李佩成:反思重大水利工程的利弊

http://www.21cbh.com/HTML/2011-6-1/2NMDAwMDI0MTc2Ng.html

 

环保观点:

21、中国经营网:   今年的生态灾难被严重低估

http://opinion.cb.com.cn/12714523/20110601/217421.html

 

地球故事:

22、中外对话:     深陷恐惧的尼泊尔

http://www.chinadialogue.net/article/show/single/ch/4321-The-dead-rivers-of-Kathmandu

 

深度报道:

23、每日经济新闻: 环保部通牒大限已过 胶济客专照开不误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10601/02289928445.shtml

 

环境评论:

24、四川在线:     “江湖”之争只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http://comment.scol.com.cn/html/2011/06/011009_866951.shtml

 

广播实录:

25、北京广播电台:  北京台《老年之友》“六一”特别节目——怒江阅览室

http://audio.rbc.cn/play.form?programId=3&start=20110601140000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http://www.nujiang.ngo.cn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ljy/html/gyljyzyz/ljyzyzzy01.html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

 

 

 

1、江湖告急——“后三峡时代”的旱情与争议

来源:南方都市报2011-06-01  占才强

http://gcontent.oeeee.com/6/d1/6d19c113404cee55/Blog/841/3121e0.html

    去年3月,南都以《三峡库区险境》和《三峡移民“后”》两期重磅调查,初揭“后三峡时代”报道序幕。

    今年5月18日,国务院通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首次指出,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产生了一定影响,要求妥善处理三峡工程蓄水后对长江中下游带来的不利影响。

    这是一次大旱中的行走。

    我们选择了长江中下游旱情最严重的灾区——湖北。

    旱情仍在持续。长江中下游江湖频频告急。

    三峡工程究竟是“济旱功臣”还是“诱旱帮凶”?争论也依然在持续……

    三季连旱,引江济湖

    钻井机重重地扎进地里。5米,10米,20米……几天后,当一股沉甸甸的浑浊液体流出地表时,53岁的农民李天官几欲飙泪。

    时间已迫近6月。“中稻不栽六月秧”———按照当地的农谚,这是一口救命的水,否则等待李天官和妻子王长兰的,将是秋天的绝收。

    从地下压出的井水通过一条直径5厘米的皮管引向干渴的稻田,“地下水也快干了,以前打到地下十七八米就能出水,现在得打到二三十米。”王长兰说,由于地下水位深,压出的井水时断时续,她家七亩水稻田,至今还有两亩没灌上水。

    “今年就靠它!不是它,我们都要饿死了。”王长兰指着田头的压水井。打这口井,连带皮管和一台小型抽水泵,花费两千多元。在500多户的湖北省荆州市观音垱镇北河村,目前打井自救的,也只有属村里富裕户的李天官一家。

    “我活了60多岁,还从没见过像今年这样的大旱。”已退休的北河村老支书范后清告诉南都记者,从去年11月起,位处长江中游的湖北荆州就一直干旱少雨,北河村共900多亩农田,目前受灾达700多亩,包括400多亩水稻田和300多亩棉花地。

    往年四五月份,长江中游都会来一次春汛,降水也很有规律,村民通常四月中下旬撒种育秧,五月中旬栽插中稻。但从去年到今年,这里已是三季连旱。

    “长湖的水都快干了。”据范后清介绍,北河村往北一公里,就是湖北省第三大自然湖泊长湖,连通着长江和汉江,湖面157平方公里,也是沿湖几十个村庄的灌溉和饮用水源。而去年至今,湖水下降约两三米,加上沿湖上万亩农田抽水止渴,如今长湖已然岌岌可危。

    而早在5月初,干涸见底的长湖被媒体报道则是因于一则“趣闻”:随着长湖水位慢慢退去,原隐于湖中的一处大型古窑址露出真容。在暴露岸滩的褚红色土中,人们发现大量的壶、盆、碗、碟等陶瓷器具及碎片,遗址面积达10万平方米。闻讯而来的考古专家认定,此为距今200多年的清中期大型古窑址,具有较高研究价值。

    5月27日,南都记者来到长湖南岸的观音垱镇新阳村。站在坝堤向湖中望去,仅有的一片湖水已退至远方湖心,大面积裸露的湖底或者干裂,或者长出一人多高的蒿草。从长湖向周边农田抽水的新阳渠闸,也闸门紧闭,因长久无水而爬上大块红迹斑驳的铁锈。

    “长湖再干下去,鱼就会灭绝,水草枯死,对整个生态将是毁灭性破坏。将来即便有水了,要恢复也得好多年。”依湖而居的新阳村村民卢文新,为仍在萎缩的长湖揪心。

    5月25日晚,为挽救命在旦夕的长湖,湖北省防办向长湖周边荆州、荆门、潜江三市发出紧急调度令,引汉江向长湖补水。寄望于每日为长湖增水40万立方米,保住大部分湖体。

    渔家成了“旱家”

    然而“引江济湖”的汉江也并不乐观。5月28日,南都记者抵达汉江潜江段看到,长久的干旱已造成汉江水位大幅下降,部分裸露的河床成为草地,几个光臂少年在裸露的河心沙滩上嬉戏玩耍。

    而受汉江上游来水减少的影响,汉江下游最重要的分支——— 东荆河几近断流。在东荆河龙头拐段记者看到,百余米宽的河道已悉数露出水面,沿着淤泥和乱石堆积的河床,可以步行至河道中心,水深只没过脚踝,河道最窄处一步可跨两岸。

    东荆河位于江汉平原腹部,上从潜江市境内接入汉江,下至武汉市汉南区联通长江,曲长170余公里,是汉江下游唯一的天然分流河道,也是下游潜江、监利、洪湖、武汉数百万亩农田的灌溉引水河道。

    为疏通这一要道,5月26日,按湖北省防指紧急通知,汉江与东荆河交汇处紧急扩流,开挖6000多米河道,以使汉江水流入东荆河,为沿线近20万群众、上百万亩耕地“解渴”。同时加大丹江口水库下泄流量,连续为汉江补水。

    “大旱之年。”5月27日,荆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人邓克道这样向南都记者介绍今年旱情,“什么是大旱?在我们荆州主要看‘两湖一江’,看长江有没有水,看洪湖有没有水,看长湖有没有水,如果这三个地方都没水,那绝对是大旱之年。”

    相较于长湖,位于长江荆州段下游的洪湖则是荆州第一大湖,“目前1/4的湖面干涸见底,水产养殖遭到灭顶之灾。”在邓看来,洪湖今年的旱情比长湖更为严重。

    5月25日,南都记者从连通长江和洪湖的岸边城闸口处出发,乘船向东北4公里后进入湖区,所看情形令人扼腕。记者在手机上搜索定位,地图显示所处位置为一片蓝色的湖区,但是眼前所见只有干涸的湖底。

    船舷两侧,大片褐色裸露着石块的湖底暴露在腥味的空气中,不时可见零星的死鱼,和成片的螃蟹尸体。干涩的水草裸露着根部,在风中摇曳。

    “湖底的泥巴都晒热了。”开船的徐宝贵是本地土著居民,26岁的他也是第一次“有幸”窥得湖底面目。船下一条宽约1米、深约10厘米的泥水沟,目前已成为通往湖心的唯一“水道”。

    在洪湖养殖区,有以船为“家”的渔民3000来户,他们大多住在离岸3公里以内的湖中。持续的干旱让湖岸向湖心推移了三四公里,绝大多数渔家成了“旱家”。干旱严重时,曾有1.6万人一度被困在见底的湖面,无法进出。

    万成刚是位于湖区“船村”———洪湖市螺山镇新捕捞村的大承包户,有40亩渔塘,养殖螃蟹、鱼等。这次大旱损失惨重,40亩鱼塘全部干掉,其中螃蟹七八千斤全部旱死,经济损失超过20万。

    而据螺山镇镇长王新喜向南都记者介绍,全镇从事养殖的渔民有550户,1800人,全部住在渔船上,靠养殖为生,养殖面积达四万多亩。在这次旱灾中,平均每户经济损失四万多到五万块钱。

    气候反常,江湖调节失常

    对洪湖的养殖户来说,今年并非他们第一次“蒙难”。去年六七月份,洪湖下过一场连番暴雨,“七天下了半年的雨”,万成刚养的螃蟹和鱼大批死去,“去年是大涝,今年是大旱,今年(鱼蟹)全部旱死,损失更大。”

    “很反常。”万成刚说起最近两年的气候变化,“比如今年,按照洪湖往年惯例,到4月份就应该有一个小汛期,正常水位会达一到两米,但今年汛期没有来。”

    50岁的徐成义是新捕捞村老村民,自小在洪湖里长大的他,没遇见过今年这样的大旱。而在他眼里,去年的暴雨洪涝也是“百年不遇”。

    洪湖市政府一工作人员也将旱灾归咎为“气候极端反常”,他告诉南都记者,去年六七月份“百年一遇”的大暴雨,比历史同期多了50厘米。而今年大旱期间,5月中旬洪湖还遭遇过预报为35℃,但实际已接近40℃的反常高温。但5月23日前后,气温又陡降了20℃左右,“短袖又换上了棉衣”。

    万成刚回忆,今年旱情始于年初,从正月起就一直少雨,到2月份鱼塘逐渐变干,3月份就全部干掉了。他分析,雨水少是今年干旱主因,再就是经历去年大涝之后,因担心今年春汛涨水,去年洪灾卷土重来,按防汛办的部署将湖水提前排掉了。储水量少,却哪知今年偏偏撞上干旱。

    另外万还认为,长江三峡的截留,也是造成今年洪湖无水可补的原因之一。

    “三峡截留后,上面把水拦住了,下面的水肯定就少了。而每年这个季节,通常都是长江干流向洪湖补水的。”他说。

    位于长江边的洪湖,通过一条4公里长的水渠与长江连通。而通过这条水道纽带,洪湖则相当于长江的一个自然调节水库。而5月25日,南都记者在这条水渠长江入口处的岸边城闸看到,该处闸门紧闭。

    “往年这个时候,长江水位比洪湖水位要高一米左右,洪湖缺水的话就会将闸门打开,长江向洪湖补水,但今年长江水位却比洪湖还要低一米多,如果打开闸门,就洪湖现在这点水也要流干了。”26岁的徐宝贵向记者解释。

    徐的这一说法,在洪湖市政府及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都得到印证。“在三峡还没建成的时候,洪湖跟长江对灌。湖里水干了可以从长江补给水,长江的水干了可以从洪湖补给水,有调节功能。今年长江水位相当低,倒灌不进来。这是今年旱情的原因之一。”前述洪湖市政府工作人员说。

    据他介绍,长江三峡蓄水至高位后,洪湖段的长江水位“历史下降大约有两到三米”。

    在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宣教中心负责人高强也向南都记者证实了这个说法。“按往年这个时候长江水位应该起来了,向洪湖补水,但今年长江水位却低于洪湖水位。”但他认为,并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三峡截留的影响。造成干旱的原因他认为主要还是气候,“整个长江流域今年降水都是偏少,长江上游也没有下雨。这个旱情包括整个长江流域,清江流域、汉江流域也是超低水位。”

    他认为,即使没有三峡截留,也不排除长江水位今年低于洪湖水位的可能。这需要专家对数据进行分析,并需要时间来检验。不能仅凭“感觉”、“一年两年”就认为跟三峡有关。

    “三峡蓄水”坊间争议

    “我倒认为,三峡蓄水对缓解中下游旱情是有好处的。假如没有三峡,来自上游的水它早就流走了。不是三峡蓄水,你现在想放还没得放。”鲁礼炳是荆州市气象台台长,他对来自于民间的质疑表达了自己不同的看法。

    为缓解长江中下游旱情,从5月25日起,三峡水库已启动第二轮加大放水,每秒最高达1.3万立方米,此次加量放水将持续到6月10日。南都记者从荆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得到的最新数据,长江荆州段5月27日水位达34.54米,较之放水前5月4日的最低水位31.84米,上涨了2.7米。

    鲁礼炳向南都记者提供一份今年以来荆州各市县降水总量与历史同期相比较的统计数据。数据显示,从今年1月1日到5月24日,荆州市及下辖松滋、公安、石首、监利、洪湖等县市,降水总量各只有“多年平均值”的40.9%到52.4%,其中除荆州、公安历史排位倒数第二,其余四县市则全部是有史以来最低值。

    鲁据此认为,极端少雨的天气还是此次大旱的主因。“今年是全流域大旱,即使没有三峡蓄水,长江中下游也许还是低水位,它还是会比洪湖低。而现在遇上大旱,它还能给你补一下,不然的话更旱。”

    鲁另外认为,三峡蓄水并非今年才开始,它是逐年逐渐蓄到一定量,“当达到饱和的情况下,上游再来多少水,下游就会流走多少,并没有减少下游的流量。”

    而在荆州长江段,一位曾参与“九八抗洪”的抢险队员对鲁的说法却并不认同。“这几天三峡放水,中下游水位跟着涨,这就很能证明,三峡跟下游水位是‘唇齿相依’的关系。上面放水下面涨水,相反,上面拦水下面肯定水量减少。这是很浅显的道理。”

    “往年这个时候,长江水位比现在要高五六米。”他认为遇全流域大旱后,三峡蓄水则加剧了下游旱情,属“雪上加霜”。

    这位参加过“九八抗洪”的队员还认为,三峡之前每秒8000立方米的下泄流量,并不能有效解决中下游的缺水旱情,“很多人不知道每秒8000立方米是什么概念?我们‘九八防汛’时,每秒流量是7万个立方,(现在)对长江来说肯定少了。打个比方,你那么大个个子,我每天只给你喝一点粥,肯定还是饿。我认为至少2万立方米的流量,才能对目前缺水有所缓解。”

    争议还在持续,旱情也仍在继续。

    5月27日,荆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向南都记者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5月26日,荆州旱灾直接经济损失已达38.9亿,全市700多万亩农田有535万亩受灾,其中重旱335万亩。60多座水库目前33座已经干枯,多已见底。而松滋、石首等地有13.87万人出现饮水困难。

    “可以这么说,现在荆州全市湖泊、渠道、水库等蓄水基本就快用完了。现在只能靠从加大放水量的长江里抽水,保中稻和农业灌溉。”防汛办负责人邓克道说。

    而据荆州市委宣传部外宣办主任熊高新称,三峡加大放水后,虽然长江荆江段水位有所上升,但“水位还是太低,不好提”。他的另外担忧是,三峡上游入库量每秒8000多立方米,放水加大到每秒1万多立方米后,“三峡的水量也不多了。”

    河湖吞吐规律被破坏致旱?

    大旱以来,湖区和湿地的生态变化被广为关注:水体和湿地的面积大幅萎缩,沉水植物和底憩动物大量死亡,修复遭受破坏的生态链条则需要漫长时间。

    来自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统计,洪湖有水面积原约53万亩,由于持续干旱,目前已不足40万亩,1/4的湖区干裂。以往5月湖中最深处两三米,现在只有30多厘米。而湖水萎缩还将导致一系列连锁生态危机,许多水生物死了,鱼类也急剧减少,大部分夏候鸟将会迁徙。洪湖的生态破坏要想基本恢复至少需要10年。

    而在被大旱笼罩的长江中下游,遭遇劫难的并不止于洪湖。与之毗邻的洞庭湖水体也锐减,比历年同期平均面积偏小六成,湿地生态受到严重影响。而在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000多亩水面只剩下1000多亩,鄱阳湖湿地9个子湖中已有8个干涸。

    而洪湖所在素有“千湖之省”美誉的湖北,来自该省民政厅的通报称,全省有千余座水库水位跌至“死水位”以下,水库有效蓄水基本用完。“水危机”成燃眉之势。

    5月28日,一位署名“阿光”的网友在博客发文质疑称,长江中下游湿地面积的锐减,并非只是今年干旱的“果”,其也是今年干旱的“因”,而这与三峡蓄水有关。该博文内容被网友在多个论坛张贴,成为拥趸颇多的一家之言。

    博文反驳“专家动不动就拿宏观的大气环境来说辞”,并以“沙漠地带为何少雨”举例分析:为啥沙漠地带一年四季难得下几滴雨呢?反正大气环流有水的云不也能到那吗?事实上不是这样。为啥沙漠地带少雨?是因为沙漠地带蒸发的水分很少,没雨可下。

    长江中下游的干旱是怎么来的?博文分析主要原因是三峡不科学蓄水。去年10月蓄水到175米,也就是去年8-10月一直在蓄水,这使上游到下游的水量大幅减少,从而导致下游长江水位下降1米以上,而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很多湖泊面积减小,如洞庭湖、洪湖、鄱阳湖等。

    上万个湖泊水减少,就等于减少蒸发量,蒸发量减少自然降水减少。而8-10月本身降水少,导致湖泊无法得到补充。到今年虽说上游放水量已经平衡,但湖泊已然减少,蒸发量减少30%-40%,反过来引起降水减少,正好又赶上大气环流影响,因此形成极度干旱。而并不像专家说的完全是气候原因。

    如果说网友“阿光”只是表达了民间人士的一己之见,那么关于三峡蓄水和鄱阳湖大旱有无关系,专家已开始了一场激辩。

    据媒体报道,对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今年遭遇的60年来最严重干旱,已出现两种不同解释。一种是长江中下游降雨较常年同期严重偏少从而造成干旱。另一种声音则是,在长江水域体系中,鄱阳湖是重要的调节器(水丰则江水入湖,水枯则湖水外泄,通过吞吐为生态提供保障),但三峡工程打破了鄱阳湖原有的吞吐规律。正是吞吐的紊乱让鄱阳湖及长江中下游流域出现汛时更涝、旱时更干的局面。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高建国是后一种观点的支持者,他表示,三峡水库的建成运行,客观上已对鄱阳湖生态与环境造成多方面的影响。原因是打破了湖水原有吞吐规律:每年10月是三峡大坝蓄水期,泄流量大幅减少,而此时正值江西省枯水季节,鄱阳湖急需江水补充,但结果是,非但得不到补充,反而被长江低水位拉空;每年5月末至6月初,三峡水库要腾空库容应对即将到来的主汛期,便加大泄流量,但此时却又是江西省主汛期,赣江等五河来水与长江来水相逢在鄱阳湖,互相叠加抬升湖区水位加重防洪负担。

    但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程晓陶认为,三峡每年汛后从145米蓄水至175米高程,现在已到了汛前,是该从175米降回至145米的时候了。所以鄱阳湖干旱与三峡蓄水关系不大。

    专业论文:三峡蓄水改变中下游水文

    三峡蓄水是否与其下游河湖发生关联?有多大关联?南都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其实早在2010年,由水利部主管主办的《中国水利》半月刊第19期,就刊发过长江委水文局王俊和程海云联名发表的《三峡水库蓄水期长江中下游水文情势变化及对策》一文,详述了三峡蓄水对中下游干流及湖泊等的影响。

    该文“摘要”中说:三峡水库正常蓄水运行后,将改变长江中下游水文情势,水文情势的变化也将带来一定的次生影响。

    2010年发表的这篇文章介绍了之前的三峡蓄水情况:2003年三峡工程进入围堰发电期,汛期按135米水位运行,枯季按139米水位运行。2006年汛后进入初期运行期,汛后水位抬升至156米。2008年汛后开始实施试验性蓄水,水位最高蓄至172.80米。2009年汛后继续试验性蓄水,水位最高蓄至171.41米。由于2009年蓄水期间遭遇洞庭湖、鄱阳湖水系(以下简称“两湖”水系)严重枯水,为缓解长江中下游枯水态势,实施应急蓄水调度逐步加大三峡下泄流量。

    论文分别以翔实的实验及数据,分析了2009年三峡蓄水期长江中下游干流、湘江下游干流、洞庭湖湖区的低水位成因。

    论文称,2009年9月以后,受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洞庭湖、鄱阳湖出现较历史同期平均水位偏低4~5米的枯水水情,湘江、赣江等江河中下游出现了历史最低水位,对部分群众生活、生产用水和湖区渔业、航运、生态环境等造成一定影响。

    当年的水情概况为:2009年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期间,长江流域降雨和来水量较多年同期均偏少。其中,洞庭湖、鄱阳湖水系明显偏少。

    论文称,为分析2009年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偏低的原因,对干流水位进行了还原分析。假设三峡水库不蓄水,采用现行作业预报中使用的数学模型,将三峡水库入库流量过程直接演算至中下游,推求不受蓄水影响的天然状况水位过程。结果表明,上游及“两湖”水系来水严重偏少,是导致中下游干流水位偏低的主要原因。

    分析还表明,2009年三峡水库蓄水期间,三峡水库拦蓄水量导致干流水位的降低幅度为2米左右。因此,三峡水库蓄水也是中下游干流水位偏低的重要原因。

    从对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中下游水沙关系明显变化的分析也显示,长江中下游河道冲刷下切,也是近年干流枯季水位降低的因素之一。

    论文在分析2009年三峡蓄水期洞庭湖湖区水位下降原因后认为,三峡蓄水对洞庭湖湖区水位有较大影响。

    论文在综合分析后认为,三峡水库正常蓄水运用后,长江中下游水文情势将发生较大变化。具体表现为:中下游干流低水位出现时间提前,持续时间延长,年最低水位平均值略有抬高。蓄水期间,长江中下游干流、“两湖”湖区及汉江等支流下游水位不同程度地受到三峡水库蓄水影响。由于三峡水库蓄水集中在9月中下旬和10月,蓄水量达220亿立方米,蓄水对中下游干流10月平均水位的影响量为2米左右,即较天然情况偏低2米左右(以城陵矶为例)。在来水偏少的年份,因来水偏少导致的水位偏低与三峡水库蓄水影响相叠加,中下游干流低水位情势将会更为突出。随着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冲刷进程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螺山以下河道下切影响的逐步显现,三峡水库蓄水期对干流及湖区水位的综合影响将进一步加大。

    论文最后认为,三峡水库正常蓄水运用后,长江中下游水文情势将发生较大变化,干流低水位出现时间提前、持续时间延长等情况将成为常态,并可能产生一定的次生影响。因此,要深入研究这些次生影响及相应对策。

    气象专家:今年大旱不能怪三峡

    那么,长江中下游河湖等湿地面积减少,是否会导致蒸发量减少,从而引发或者加剧干旱气候呢?作为研究地方气象多年的专家,荆州市气象台台长鲁礼炳认为:网友质疑仅是主观臆测,想象多于实据。

    对今年长江中下游干旱的主因,鲁礼炳认为,主要还是大气环流异常造成。按照有关专家解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整体偏弱,导致西南暖湿气流无法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缺少水汽配合,因而长江中下游降雨偏少。

    而湖泊、地表水等湿地面积减少,是否会因水汽蒸发的变化而导致干旱气候的出现,鲁说:“从我掌握情况看,我认为关联性不是很大。因为在整个大气环流中,这毕竟是小气候,即使它有影响,相对整个长江中下游,对中国,对整个东南亚地区它算不了什么。一个地方的小气候,他认为,“今年大旱不能怪三峡,(三峡)它那个小气候,怎么可能引发这么大范围的旱情?”但鲁同时表示,一个地区的湿润地貌,会影响自身抗旱能力。如果湿地多的话,遇到大旱,包括土壤、植被等的抗旱能力就会强一些。反之,如果地表本就干燥缺水,遇上大旱就会加剧旱情影响。

鲁认为,局部地貌虽不能构成大的气候变化的主因,但并不是否认会影响局地的小气候,像长江中下游河湖湿地面积减少,到底对局部小气候会否产生影响,以及产生多大影响,这也不是气象部门能回答的,需要多部门、跨学科合作,才能作出定性以及定量的分析。至少现在还没有这方面的研究。

鲁的观点和不少气象专家的观点相似,湖北省气象局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主任刘敏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现在的手段和观测数据还没有依据显示三峡工程引发了长江中下游的旱情。“本次旱情是一种周期性的气候现象,主要是受到大气环流影响。从监测数据看,大坝建设前建设后对区域气温、湿度的影响也非常微弱。”刘敏说。

而国家环保总局审查通过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对三峡水库与气候问题基本结论是:三峡建库后,对库区及邻近区域温度、湿度、风和雾的影响范围一般不超过10公里。

2、三峡后续工作规划:保障三峡水质控污是关键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1-06-01  文雯

http://www.cenews.com.cn/xwzx/zhxw/ybyw/201106/t20110601_702867.html

  国务院常务会近日讨论通过了《三峡后续工作规划》(以下简称《后续规划》)。会议指出,三峡工程在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后续规划》的目标是到2020年,库区及相关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水质保持Ⅱ类标准,支流“水华”全面控制

  三峡工程于2009年如期完成了初步设计建设任务,2010年10月试验性蓄水成功达到了正常蓄水位175米,开始全面发挥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等综合效益。但与此同时,三峡工程给库区水质、生态环境等造成的一些负面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国务院在此时出台《后续规划》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

  三峡成库以来,库区次级河流受干流水位顶托的影响,回水段水流缓慢,每秒流速多不超过0.01米。“流水不腐”效应失去后,面源污染中的氮磷大量聚集到回水区,遇到合适的光照和温度,自养型的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快速生长繁殖,水生态平衡被破坏。在三峡库区重庆段23条支流中,至少半数以上在每年的5月到10月,都会不同程度地暴发“水华”现象。

  环境保护部发布的《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公报2010》显示,2009年,回水区水体处于富营养状态的断面比例月平均值为35.16%,高出非回水区约22.1个百分点。而2008年,月平均值只有27.4%,高出非回水区约17.1个百分点。巫山县境内3条主要一级支流在蓄水后都发生过“水华”;大宁河自2003年9月以来累计发生“水华”30多次。

  针对目前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现状,《后续规划》要求,到2020年,库区及相关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三峡水库入库断面和库区干流控制断面主要水质指标稳定保持国家地表水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水库支流“水华”得到全面控制。

  把好环保关,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环境承载力

  单纯的技术手段并不能解决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国务院三峡办规划司的相关负责人在解读《后续规划》时指出,要加强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就要围绕保护三峡水库水质、维护库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目标,根据建立库区生态文明新模式,以及保障三峡工程长期安全运行和综合效益持续发挥、移民安稳致富的要求,将水库水域、消落区、生态屏障区和库区重要支流作为整体,综合采取控制污染、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削减库区入库污染负荷等措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根据环境保护部等部委2009年度对全国重点流域22个省、区、市水污染防治实施情况的考核,三峡库区及其上游规划治污项目完成率低于50%。此项《后续规划》提出了“控污、提载、抓重点”的思路,要求到2020年,库区城镇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达到90%以上,乡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55%。要实现这个目标,还要付出艰巨的努力。

  国务院三峡办副主任卢纯指出,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要统筹兼顾,首先要妥善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三峡上游地区是我国一个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天然气、煤炭、矿产储量丰富,依托这种资源禀赋,“十一五”期间,天然气化工、石油化工、各类盐碱化工、有色金属及矿产冶炼等重工业有了较大发展。同时,医药、化工和食品等高污染行业仍是库区的主导产业,其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量高出全国1倍左右。因此,控污就要把好产业转移的环保关。

  其次,要妥善处理好移民安稳致富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三峡水库上游的成渝经济大都市圈高速发展,库区有2000多万常住人口,区域工业化、城镇化处在加速发展期,对水库水质的保护压力日益增加。2009年,三峡库区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为6.23亿吨,不降反升,比上年增加了0.3亿吨,其中化学需氧量增加了0.11万吨,氨氮排放量增加了0.37万吨。

  采取综合手段治污,建设库岸带生态屏障

  《后续规划》提出,要以保护和改善水环境为核心,着力抓好农村和城镇截污。大力建设沼气池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推广高效生态农业模式,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加强工业污染源治理,以及城集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工业和生活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要以保障饮用水安全为出发点,着力抓好水库支流“水华”治理。

  卢纯表示,还要处理好库区与上游、中下游的关系。上游地区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以减轻对三峡库区的污染风险;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使中下游地区参与到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建设中来。要推动以三峡水库为骨干的长江上游水库群联合调度,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

《后续规划》还要求,要以防治水土流失为主攻方向,着力抓好库岸带生态屏障建设,重点建设水库周边100米范围内的生态保护带。同时,还要以珍稀特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为载体,着力抓好生物多样性保护;以提升监测能力和服务功能为着眼点,着力抓好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与运行。

3、三峡是否引起干旱无定论 水污染问题排在首位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11年05月31日章轲

http://news.qq.com/a/20110531/000210.htm

  长江中下游今年以来遭遇50年来最严重干旱,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纷纷因缺水告急。谁是这次大旱的“罪魁祸首”?舆论聚焦到了三峡水库。

  前不久,《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赴湖北宜昌、监利和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采访,就三峡环境影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进行调研。

  事实上,对长江中下游灌溉、供水的影响仅仅是三峡工程所带来的争论之一。除此之外,三峡工程背后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珍稀物种保护、水质保护、泥沙淤积、地质灾害和自然景观改变等等,也一直广为关注。

  珍稀鱼类之忧

  “我们这里已经没有靠捕鱼为生的渔民了。”4月22日,在湖北省长江中游监利县城的鄢铺码头,一名父辈曾是渔民的年轻人说。

  这名年轻人正在观看在江边举办的盛大的增殖放流活动。他告诉记者,当地人早都弃渔而靠其他手段谋生了。

  4月22日是第42个世界地球日。正午12点,鄢铺码头边,三道放鱼水箱的闸门轮番拉开,近千条正值繁育盛期、每条20多斤的青鱼、草鱼、鲢、鳙大鱼欢腾跃入长江。

  这是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湖北省水产局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下称“长江水产所”)等多家机构共同实施的“四大家鱼原种亲本增殖放流”项目的重要部分。

  长江水产所副所长陈大庆对本报记者说,在此后的两个月里,他们将追踪这些身上装有标志的亲鱼,监测它们产卵的行为及其后代的生存状况,并联合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在今年6月初模拟自然生态流下泄洪水人为制造一次洪峰,为这些繁殖期的鱼群传达产卵信号。

  陈大庆相信,通过3到5年的努力,有望逐渐恢复长江四大家鱼的卵苗数量,使之达到三峡建坝前的水平。

  陈大庆介绍,在三峡水库蓄水前,长江监利断面四大家鱼产卵规模平均值为25.24亿尾。三峡蓄水后,坝上坝下的水文情势发生巨大变化,监利断面卵苗径流量逐年快速减少,到2009年达历史最低水平,只有0.24亿尾了。长江中上游一座连一座的大坝加剧了这一悲剧。

  上世纪60年代,长江有36处四大家鱼产卵场,其中坝下有11处,仍占长江中游产卵场总数的42.7%。三峡截流后库区的产卵场基本消失,鱼类组成也发生很大变化,其中青鱼受影响最大,从1997年占四大家鱼比重21.4%降到2002年的0.07%。

  针对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流域珍稀鱼类洄游通道受影响的问题,前不久,自然之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等8家民间环保组织已上书环保部,要求就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调整召开听证会,加强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及其生存环境的保护。

  3月下旬,本报记者随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组织的“绿色之旅采访团”在宜昌参观中华鲟保护基地时,工作人员也向记者承认,三峡大坝阻断了中华鲟洄游通道,而中上游的水生态环境对中华鲟的生长繁殖更加有利。

  中科院等研究机构的研究显示,在长江上游干支流水电大开发的背景下,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极有可能成为长江多种珍稀鱼类最后的庇护所,对长江鱼类物种资源和渔业资源保护具有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水污染问题排在首位

  “三峡诱发干旱”目前尚无定论,但在诸多问题中,水污染是确切的,并且排在首位。2010年12月,国家环境保护部等六部委发布的消息称,目前三峡沿江重污染行业水环境风险防范问题突出,资源开发性污染已经直接威胁到饮用水安全。

  为指导《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环保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及农业部联合编制了淮河、海河、辽河、松花江、黄河中上游、三峡库区及其上游、巢湖和滇池等8个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编制大纲。

  《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编制大纲》明确指出,三峡沿江重污染行业的水环境风险防范问题仍然突出,由于区域型资源开发类产业的发展,流域内局部地区存在特征型污染的问题,包括磷矿开发及磷污染问题、煤矿开发及重金属污染问题、局部地区砷污染等问题,部分特征性污染已经直接威胁到饮用水安全。

  编制大纲还指出,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流域饮用水源地、珍稀鱼类洄游通道等敏感水域水质保障问题突出。区内水系发达,集中式和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沿江沿河广泛分布,长江上游珍稀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亦位于规划区,涉及四川、云南、贵州、重庆1162公里江段。上述敏感水域生态服务功能关键、水质保障需求突出。

  “污染支流成为影响流域水环境安全的重要因素,重庆市、四川省等地尤为明显。”编制大纲称,2010年库区56条次级河流超Ⅲ类水体断面比例达28.8%,且成库后库区支流回水区中段高锰酸盐指数浓度显著上升,有机污染加重。支流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63.3%库区支流呈富营养状态。支流回水区水华频发且日趋严重,影响库区集镇人口饮水安全。

  环保部门的统计显示,2004年至2009年,三峡库区发生“水华”84次,覆盖库区21条一级支流。局地特征性污染问题突出,成为水质保障的重要风险。

  “十二五”期间,随着国家、区域相关重大发展战略(成渝经济区、城乡统筹实验区、两江新区)的实施,三峡地区各省(市)发展的切实需求(重庆一圈两翼、湖北长江经济带、四川“7+3”规划、云南滇中城市群和西部桥头堡发展战略),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流域内经济发展压力显著。

  与此同时,环境风险也在加剧。权威部门的分析表明,“十二五”期间,三峡及上游流域重金属污染、农药残留、垃圾填埋场等重污染场地等历史遗留水污染隐患依然存在,化工产业、矿山开采业等水污染高风险行业布局仍在调整,潜在的新污染不断出现,环境风险防范的压力增大。

  上述风险来源主要包括产能落后及高耗重污染企业;对流域环境与生态具有影响的特征污染源;水源地和珍稀生物栖息地等敏感水域内的风险源。

  原国家环保总局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制定的《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修订本)》(下称《规划》)曾披露,三峡库区部分支流局部水域富营养化加剧并发生水华,影响区水质有所恶化;到目前,库区及其上游三分之二的生态保护项目未能启动,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项目尚未实施。

  《规划》还承认,由于“基础数据薄弱,以及对三峡工程建设和运行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和水污染治理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估计不足,库区支流富营养化和水华问题、库区消落带问题尚未统筹考虑”。

1 2 上一页 下一页

4、南方大旱是三峡的错吗?

来源:长春晚报2011-06-01

http://www.china5e.com/show.php?contentid=178789

长江流域不管是大旱还是大涝,只要有异常气候,三峡工程总会成为“众矢之的”。

早在2004年,四川、重庆发生洪涝灾害,就有人怀疑这与三峡蓄水造成水汽蒸发量加大有关;仅仅两年后,还是在这一地区,又发生罕见大旱,再次有人怀疑与三峡蓄水有关。

这一次也不例外。2011年5月,长江中下游大旱,人们又一次将原因指向了三峡工程。

此时,民间议论与官方说法的沟壑越争越大。面对民间的疑问和质疑,有官方背景的众多水利水电专家纷纷走向前台,认为将极端天气全部归罪于三峡大坝“纯属无稽之谈”。

和水利水电专家不同,大多数气候专家却选择沉默,尤其不愿正面谈及三峡大坝是否影响长江流域气候的问题,他们更加忧虑未来三峡库区的极端气候事件将显著增加。

国家气候中心一位权威专家近日表示,目前还没有数据支持三峡工程与这一次的长江中下游大旱存在因果关系,三峡工程对气候的影响还是在局地范围之内,不可能是造成这两次极端气候的原因。

这位专家称,这一轮争论源于国务院《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的出台恰逢长江罕见大旱,这给了很多人丰富的联想。

三峡大坝真的有这么大的能量吗?它真的能忽而制造大旱,忽而又制造大涝吗?

这些尚无令人信服的数据,但在长江,江湖博弈已经开始,鄱阳湖就要在湖口建起大坝,让湖水不再流入长江。

上一页1234下一页

5、专家称三峡前期设计欠完善 将优化水库调度

来源:新民晚报2011-06-01 姜燕

http://china.huanqiu.com/roll/2011-06/1730149.html

  本报武汉今日电(特派记者姜燕) 昨天,长江水利委员会防汛抗旱办公室副巡视员王井泉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针对近期长江中下游旱情引发的公众疑问首次明确回应: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抗旱及生态环境确实存在影响。

  王井泉说,三峡大坝这样一个特大工程,前期设计难免有不尽完善之处。需要研究者和管理者不断调整使用方案,将效用发挥到最大,而不利影响减到最小。前期设计中针对大坝蓄水放水对下游湖泊大河的影响估计不足,设计时和建成后的生态监测及相应对策有所欠缺。

  针对出现的问题,王井泉指出,完全可以通过优化库容调度缓解洞庭湖、鄱阳湖和湘江、赣江可能的旱情。三峡工程也拟在目前的抗洪、发电、航运三大功能之外,增加“生态修复”和“抗旱”两大功能,目前正在等待国务院的批复。

  长江水利委员会专家接受本报专访时,首次全面阐述三峡工程产生的不利影响——

  前期设计欠完善 优化调度补瑕疵

  长江中下游遭遇几十年不遇的旱情,不少人追问原因时,对三峡工程颇有微词——认为三峡工程阻断了暖湿气流下泄通道、蓄水导致下游湖泊水面缩小、破坏长江流域生态环境……

  5月18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其中“三峡后续工作主要任务目标”有一条:“对长江中下游河势重点影响区的处理,提出‘工程整治、生态修复、观测研究和水库优化调度相结合’的综合措施。”

  记者昨在武汉专访了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防汛抗旱办公室副巡视员王井泉。他表示,三峡工程在设计时确实没有充分考虑大坝建成后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三峡工程对洞庭湖、鄱阳湖蓄水也有影响;同时明确表示长江中下游今年的大旱并非三峡工程之过,分析指出三峡工程利大于弊,将通过优化水库调度减轻三峡工程造成的不利影响。

  本报记者(以下简称记者):今年长江中下游的大旱是三峡水库造成的吗?

  王井泉: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只要略懂水文气象知识的人,就应该很清楚,三峡工程坝高只有185米,这个高度不可能对气候造成这么大的影响,周围的山体都是两三千米高。到了三峡库区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与周围雄伟的山体相比,三峡大坝显得相当渺小。如果说对气候有影响,也只是对局部的小范围的,表现在库区降雨量增加,水库蓄水后,不是水面的地方变成了水面,水面的蒸发要比陆地大得多,蒸发上去的水如果遇到特定的条件,就形成降雨。

  记者:三峡大坝对下游湖泊水体是否造成影响?

  王井泉:事实上确实有影响。三峡水库的放水期是5月25日至6月10日,这期间,三峡库区水位要从155米降到145米。10天之内,库区水位要降10米,这意味着将有50亿立方米的水量泄到下游,除排泄上游正常来水外,一天要增加3000多立方米/秒的流量,增加了下游的防洪压力,这时鄱阳湖正好进入主汛期(鄱阳湖4-8月是汛期,5-6月是主汛期),三峡水库增加这么多流量下去,鄱阳湖泄洪压力大大加重。

  三峡水库蓄水期对洞庭湖影响更大些,因为它离三峡水库更近。三峡水库原来设计的蓄水期是10月1日至11月底,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水位降低,离上游较近的洞庭湖水位就会给长江“补水”,即用洞庭湖的水补了三峡水库拦蓄的水。等到洞庭湖补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轮到鄱阳湖补水。

  记者:对此有何补救措施?

  王井泉:可通过三峡水库优化调度解决这个问题,提前蓄洪和推迟下泄,就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如在设计泄洪期到来时,鄱阳湖进入汛期了,就可推迟下泄,减轻下游压力。

  蓄水期提前,增加抗旱功能,对缓解两湖和湘江、赣江的旱情也有积极作用。

12下一页

6、气象局陈振林:三峡大坝修建对降水无影响

来源:经济观察网   2011-06-01

http://www.eeo.com.cn/2011/0601/202604.shtml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张然 实习记者 宋平 昨日(5月31日),中国气象局召开2011年6月新闻发布会。对于外界关注的三峡与长江中下游干旱的关系,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陈振林表示,国家气象局在三峡蓄水前后进行了局地观测,三峡大坝的修建对降水没有产生影响。此外,据中国气象局预测,本周末旱区将迎来及时雨,但陈振林表示,凭借此次降雨过程解除旱情的可能性不大。

根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办公室统计显示,截至5月29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044亿亩。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5省旱情较为严重。

根据中国气象局的观测,今年春季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降水量为193.9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52.8%。5月27日,长江中下游地区气象干旱达到黄色预警级别。5月28日卫星遥感监测到的鄱阳湖水域面积约为2010年同期的34%,洞庭湖水体面积约为同期的31%。

据陈振林介绍,6月上旬,长江中下游气象干旱区雨水呈增多趋势。3日—7日,该地区将出现一次中到大雨天气过程,局部地区有暴雨。据陈振林介绍,3日—7日的这次降水过程对缓解长江中下游的旱情有所帮助,但凭借此次降雨过程解除旱情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前面缺水太多了”。根据观测,长江中下游旱情处于有气象观测以来的前几位,干旱比较严重,有些气象因素已经达到极端事件的条件。陈振林表示,为缓解旱情,在必要的时候“会跨区域实行人工增雨”。

此外,我国进入夏收阶段,对于干旱是否会对今年粮食产量产生影响,陈振林分析,由于“夏收工作主要是冬小麦产区,其占到夏粮的85%,而长江中下游不是夏粮的主产区”,所以不会对今年的粮食产量产生太大影响。

陈振林强调,要“防止旱涝急转的情形出现”,关注干旱的同时,也要关注降水过程,防止涝灾的出现。

6月是华南前汛期、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季节和台风多发期,东南沿海台风开始活跃,因此在关注近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象干旱、抓住降雨过程的有利条件、开展水库蓄水等抗旱工作的同时,还需防范暴雨、台风及强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及城市内涝等次生灾害。

7、解旱:三峡“扛大旗”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11-06-01■本报记者  李海楠 

http://www.cet.com.cn/20110601/e1.htm

近期,随着长江中下游旱情的持续严峻,围绕“旱情与三峡大坝的讨论”不绝于耳。

所谓“讨论”,一面是“将旱情告急、江湖河水位呈现历史新低归咎于三峡工程建成蓄水”的苛责;一面是众多水利专家、学者纷纷辟谣“目前尚无证据直接证明旱情与三峡工程有关”云云。

历经17年建设历程,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自2009年建成蓄水以来,以诸如“文物古迹保护、生态保护以及大规模移民”等不利影响为由对工程实施报以“微词”的声音一直存在;而近年西南大旱、汶川地震、乃至当前长江中下游特大旱情等“极端灾害”都让“微词”持续发酵。

5月18日,国务院通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明确“妥善处理三峡工程蓄水后对长江中下游带来的不利影响”,被外界解读为“首次承认不利影响存在”,这无疑为持续发酵中的“微词”注入了“催化剂”;在三峡工程带来防洪、水电、航运等诸多效益的同时,怎奈发生任何“天灾”都将其牵连,不禁启问:该拿什么拯救你,我们的三峡大坝?

解旱:三峡“扛大旗”

根据国家防总最新统计,当前全国耕地受旱面积已达9251万亩,已有507万人、344万头牲畜因旱饮水困难,截至5月28日,长江中下游5省(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自旱情发生以来,共投入抗旱劳力649万人,累计提供抗旱水源238亿立方米,完成抗旱浇地4790万亩。

自5月初国家防总决定加大三峡库区下泄量抬升干流湖泊水位以来,先后于5月20至24日将下泄量升至10000立方米每秒,并已于25日开始升至11000—12000立方米每秒直至6月10日。

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减灾研究所副所长吕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三峡库区对中下游持续加大下泄量无疑对缓解当前旱情有着“显而易见”和“十分重要”的作用,且当前看也是“唯一”能对缓解旱情发挥作用的。

 “解旱的根本还是在于水本身。”吕娟认为,三峡库区设计的调节库容原本就是发挥枯水期增水作用的,但是当前旱情绝大部分源自气候气象原因,根本缓解还需“降水”的到来。

尽管伴随下泄量的持续增加,中下游江湖水位普遍有所抬升,但形势并不乐观。据三峡水库枢纽梯级调度通信中心副总工程师赵云发介绍,当前三峡抗旱补水持续维持在每天2亿立方米左右。

三峡枢纽建设运行管理局运行处处长王海表示,照此下去,三峡库区221亿立方米的调节库容将于6月10日前“消耗殆尽”。

 “未来如果还未形成有效降水缓解旱情,加上库区‘无水’下泄解旱,那将非常棘手。”吕娟强调,相较于争论是否是“三峡致旱”,缓解当前旱情更为重要。

然而,三峡在扛起解旱大旗,发挥绝对积极作用的同时,难免“看天色”的尴尬,据记者从中国气象局了解到,当前“气象干旱”困扰全球,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的持续影响,欧洲北美同样遇旱;由于西南水汽受制于环流影响,无法输送至旱区上空形成有效降水,致使旱情持续严重,未来走势还需密集监测。

因此气象部门也就此做出“未来一周旱情还将持续”的判断。

整治:“不利影响”待消除

据国务院近期通过的《三峡后续工作规划》明确“要妥善处理三峡工程蓄水后对长江中下游带来的不利影响”,其中针对河势、堤防、河道及取水设施明确采取工程整治;另对生态修复、生物栖息地环境、生物多样性也提出改善和保护要求。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资源与环境安全研究部研究员贾绍凤对本报记者表示,工程整治有一系列庞杂、系统的具体工作要做,不单限于三峡工程本身,对中下游江河湖都有各自要求;而有关生态、环境等方面又涉及除水利部门之外的环境保护部门的工作内容。

 “长江沿岸各地都会有不同的问题亟待解决。”贾绍凤举例,比如三峡大坝建成后致使泥沙阻滞上游,下泄水含沙量减少,引起河道冲刷甚至塌岸;下游航道水位下降;河势变更导致取水口不适等问题都需要具体的技术工程实施。

但在其看来,一系列整治工作通过技术措施还是相对好解决的,比此更关键的还是优化调度的问题。贾绍凤强调,三峡工程兼具的发电与防洪抗旱功能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部门利益问题。单纯考虑发电抬高蓄水位,致使下游无水可用;或者单纯加大下泄影响水电发电都是不利的,平衡是关键。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大坝安全与管理研究所法规与管理研究室主任杨正华也对本报记者强调,当前有关三峡水库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技术标准体系十分健全,且覆盖面也是完整的,具体到不同的工程,如果存在相关问题及不利影响,都是源于工程差异等技术上细节的问题,这些还待“技术部门”的投入予以消除。

8、中科院专家:长江中下游大面积干旱是百年一遇

来源:中国新闻网2011年06月01日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6-01/3082624.shtml

    连日来,江西省强降水较少,干旱现象仍在持续。5月29日,在毗邻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的江西省新建县南矶乡,往年每到汛期,这里就成了“孤岛”,出行只能靠船,如今湖水大面积干涸,在南矶乡向阳村里的一口河塘也已经干涸,裸露的河床已经干裂,不少死鱼滞留在河床上。当地向阳村村民万美玉表示,她从未见过这么干旱的天气,很多村里的老人都未曾见过,“今年特别干旱,河塘因灌溉农田都干涸了”。图为河床土块已经开裂。

  中新社南京6月1日电 (记者 朱晓颖)1日,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陈宇炜再次启程前往鄱阳湖。他临行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今年长江中下游大面积干旱,可以说是百年一遇”。

  陈宇炜长期研究鄱阳湖湿地系统,是鄱阳湖湖泊湿地综合研究站站长。今年旱情发生后,每隔一周,他就会去湖里调研。陈宇炜表示,长江中下游一带有气候记录,也就是辛亥革命前后,距今百年时间,在春夏之交的这个季节发生大面积干旱,这是记录中没有过的。

  “今年发现旱情苗头是在4月”,陈宇炜说。但按照惯例,每年4月谷雨节气时降雨补充江河水源,4月到5月长江里会有“桃花水”。“到今年4月,长江‘桃花水’也没来,5月到6月洪水期会不会如期而至,现在也不知道”。

  陈宇炜说:“上一周,鄱阳湖水位就出现上涨,最枯时水位不足7米,现在应该达到10米以上,或许是三峡放水使水位抬高,也可能是前几日雨水汇集到湖中,总之是个好事。”

  旱情对长江中下游水生生态有何影响?他表示:“根据调查结果,今年作物生长状况比往年要差很多,大概差50%左右。动物生存环境也受到影响。举例来说,往年鄱阳湖整个冬天都有江豚活动,到5月一般就看不到江豚了,但上周我去湖里,居然还看到江豚。这可能是旱情使鄱阳湖活动范围减小、长江水位下降,江豚还一时无法回到长江中去。”

  “我个人认为,今年长江中下游发生的旱情,是全球极端天气气候所致,我更倾向于(其原因)是自然过程,过去人类活动是否对其有影响,这不能妄下定论,一切都需要科学数据和分析作支撑”,陈宇炜说。

  按惯例,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旬,长江流域将逐步进入梅雨季节。梅雨是否会“浇灭”长江中下游之“渴”,陈宇炜认为:“往年也曾出现过‘枯梅’、‘空梅’的情况,所以很难预测”。(完)

9、关注长江中下游旱灾 人为拦截水资源后的湖泊生死劫

来源:南方日报2011-06-01

http://epaper.nfdaily.cn/html/2011-06/01/content_6967690.htm

原题:湖泊生死劫

    关注长江中下游旱灾

    □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徐滔 高国辉 实习生 姜燕 发自湖北、湖南  统筹 姜玉龙

    老余是湖北省洪湖市瞿家湾的普通庄稼人。因为干旱,家中数亩中稻秧苗到现在也没插下去。

    上世纪70年代,老余家现在的农田还是烟波浩渺的洪湖。当时的一道命令,逼洪湖让出了20万亩良田。很快,粮食高产带来的喜悦,掩盖了人们对湖泊缩小的担忧。

    人类挺进,湖泊消退;村庄扩张,水系萎缩——— 洪湖边一位78岁老人不无恐慌地感叹“居然看见了洪湖水干”时,我们无法否认,进与退之间,谁赢得了这场博弈,远没有答案。

    对于罕见的大旱,专家和普通百姓在接受采访时异口同声说,“老天爷的因素是首位的”,但也不否认人类的活动也在深刻影响“老天爷”。

    围湖造田江汉平原四湖只剩俩

    一曲洪湖水,天下扬美名。“以前那可真是浪打浪。”洪湖老渔民李功旭感叹,其实波浪滚翻的美景,早已消失多年。

    江汉平原曾被称为四湖流域,从上游到下游有长湖、白露湖、三湖和洪湖四大湖,还有上百个小湖。

    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办公室主任曾晓东介绍,以这四个湖泊为主的水系,承担着长江中游地区涵养水分的作用。在水系缺水时,它们承担着释放水源的作用,可直接缓解旱情。每年夏季,湖水蒸发加剧,但4个湖互为作用,产生很多链式效应。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情况发生变化。当地政府立下“插到湖心、收到湖底”的誓言,围湖造田不仅为了生存,更是一种政治任务。没几年,“四大湖”中的三湖、白露湖消失,成为稻田。之后,江汉平原的一众小湖泊也先后消失。

    洪湖造田面积近20万亩,但它承担的调蓄重担却并没有减轻。

    “就像家里有个老父亲,原来4个兄弟一起赡养,现在只剩两个了,压力剧增。”曾晓东说,4个湖泊的调蓄功能由其他两个来承担,但“任务”却没有减轻,问题层出不穷。他不无遗憾地说,如果这些“消失的湖”今年还在,旱情肯定会有所缓解。

    目前洪湖的现状,“要它装水的时候它装不了水,要它泄洪时又力有不逮。”监利县“三防”办公室的雷运学说。

    实际上,今年的干旱已是洪湖地区短期内出现的第二次极端天气现象:

    去年夏天,洪湖周边下了一场“有史以来最大的暴雨”。当地气象部门数据显示,连续降水量平均566毫米,超历史同期最大值,导致当地出现大面积洪涝灾害,连洪湖市街头的水都有1米多深,城乡百姓和洪湖渔民损失惨重。

    人为拦水小水电站让桃花汛没了

    这次旱情还发生了史上首次出现的现象,让长江中下游不少从事水文工作的专家吃了一惊——— 桃花汛没了!

    桃花汛是长江中下游的一个自然规律:每年4月底桃花盛开时,长江出现一个丰水过程,沿江湖泊借机开闸补水,对植被和鱼类补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洪湖市水利局总工程师程刚表示,降雨量少是桃花汛消失的重要原因,但另一“推手”则是长江支流汇流能力差,一些地方快速发展的小水电站,如拦路虎般,不仅妨碍了抗旱,也阻滞了本可成为救命水的桃花汛。

    南方日报记者了解到,在江西、湖北、湖南,许多长江支流均建有电站,对上游来水进行人为干预控制。干旱季节中下游地区大量用水时,也正是用电高峰期,抗旱让位于发电的现象屡见不鲜。

    人为的拦截,水资源被层层截留。

    雷运学告诉记者,2000年监利同样遭遇大旱,但当时长江可以提水,也不用看“上游的脸色”是否泄流放水。“如果这次长江有水可提,旱情会轻得多。”雷运学说。

    程刚说,这个自然规律被打破,是过去从未出现过的。但按照目前的形势发展,桃花汛有可能成为一种记忆。果真如此,包括洪湖在内的许多水系防旱防汛设施、调度方案都需要重新制定,或许会改写长江中下游的水利状况。

    其实,不光是洪湖,长江中下游数个大型淡水湖,近期水位均告异常。

    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近年来面积同样逐年缩减。旱情笼罩下,它的颓势越发明显:大片洲滩裸露干枯,置身其中,如同走进大草原。当地渔民李进说,看到现在洞庭湖的样子,不少女人吓得嚎啕大哭。

    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湖面大规模枯萎,仅为2010年同期的1/10,也几成草原;

    洪泽湖水位下降至死水位,淮河江苏段水位降至同期历史上记载水位的最低值……

    今年夏天,这些长江流域重要的湖泊,集体遭遇生死浩劫。

    填塘抗洪为今年大旱埋下伏笔?

    人类的影响,并没有止步于湖泊,长江沿线水系调蓄能力其实一直在走下坡路。

    监利县水利局局长吴爱清说,洪湖边的人从来只知防洪、不知抗旱———这似乎已成了一种指导思想,而恰恰是“一切围着防洪来”,也为今年的大旱埋下了伏笔。

    1998年的特大洪灾,仍是荆州人挥之不去的噩梦。吴爱清介绍,1998年后,为了减少管涌等险情保护长江大堤,应对以后的洪涝,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将长江沿江的小塘、小坑一个个“搞平”。

    吴爱清说,这些自然形成小塘、小坑每一个调蓄能力都不大,但加起来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力量。它们被人为破坏后,在洪涝灾年防汛效果显著。但谁也没料到,旱灾却不期而至。

    监利县赵家月塘周边的村民,今年夏天只能眼巴巴等着天上降雨。曾经的“塘”,很多年轻人连位置都找不到。村民回忆,正是在1998年后,这口可解决3个小组灌溉的水塘被填平。从那以后,附近的农民失去了千百年来的水源,只能从内湖提水。

    这种情况多得数不过来。吴爱清举例,监利尺八镇下辖两村交界处的何埠塘子,可解决两个村3000多人的灌溉与用水,但在1998年后的“建设”中同样被填平。

    “填平这些塘、坑初衷肯定是好的,但造成的影响到底如何,现在看来真不好说。”吴爱清说。

    有意思的是,当年填平这些水塘时,相关部门租用停泊在长江江面中心的大型挖砂船,从长江抽砂填塘。没想到,10多年后,当初填塘的工具再次派上用场。不过,这次需要滤掉的是河砂,宝贵的长江被抽上来,通过当年运砂的管道,送到田地进行灌溉。

    吴爱清心里清楚,再过一段时间,如果仍无有效降水,上游三峡也将无水再放,到时将无水可抽。

    生态受损洪湖或需10年才能恢复

    当洪湖边百姓抱怨被大自然害惨时,他们没意识到,同样被“害惨”的其实还有大自然本身。

    以洪湖为例,2005年整治后,被视为重要生态指标之一的荷花,从零星分布一跃到连片生长,面积达到8万-10万亩,并由此获得世界湖泊保护实践奖。但去年一场水灾,荷花淹死了,今年旱灾后原来生长荷花的地方变成滩涂,“刚刚开始好转的环境,连续遭遇灭顶之灾。”洪湖管理局曾晓东说。

    5月9日,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调查报告显示,旱灾导致洪湖洲滩增加面积达108平方公里,约占整个洪湖湿地保护区面积的1/4。此外,大量水生植物死亡,生态系统受损严重。

    如果说湿地是地球的肾脏,那湖岸线则是“肾脏的肾脏”,曾晓东说,大部分的水生植物、鱼类和鸟类都集中在湖岸线一代,湖边湿地是它们繁衍生息的天堂。但旱情持续,湖水见底后,很多水生生物都会死亡,直接严重破坏了生态复杂性和生物多样性。

    “按照国际经验,唯一的补救措施就是通过灌水抢救小范围的水生生物,让它们作为种子,在水位恢复后进行繁殖,但是对于一个这么大的湖泊来说,作用不大。”曾晓东说,根据多年湿地保护的经验,这次春旱导致的洪湖湿地生态破坏是空前的,至少需要10年才能恢复。

    而一江之隔的洞庭湖,今后的情况也许更糟。

    时下,正是洞庭湖芦苇生长的最佳时期,往年到这个时候,芦苇长得有一个成人高,但目前洞庭湖大面积洲滩裸露在外,芦苇没有了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生长情况岌岌可危。连锁反应由此出现:芦苇变旱田,鱼虾蟹难以存活,渔业经济受损在所难免,迁徙洞庭湖的越冬候鸟同样成为“受害者”。

    专家预测,如果6月汛期来临较慢,将会给洞庭湖区的田鼠提供充足的由洲滩向内垸迁移的时间,那么6月底到7月极有可能爆发致命的鼠害。

    人的一举一动,深刻影响着大自然,也为自己埋下祸根。程刚说:“很多自然现象,尽管目前无法证明是人为所致,但也许有一天大自然就会更严厉地报复,让人类刻骨铭心。”

10、洪湖1/4湖区干裂 湿地生态遭受严重破坏

来源:中国广播网2011-06-01

http://www.cnr.cn/china/yaowen/201106/t20110601_508053392.html

  中广网北京6月1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从今天(1日)起,长江流域进入主汛期。然而连日来困扰长江流域各省的不是防洪,而是抗旱。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统计显示,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五省正面临着严重的旱情,截至5月29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达1.044亿亩,而这五省就占了四成以上。

  当“洪湖水 浪打浪”的歌声还在耳边婉转,一直以来灌溉江汉平原万亩良田的洪湖,如今也在湖北的大旱中发出口渴的求救。眼下,洪湖大面积干涸,为何从来没想到会干旱缺水的地方,今年也如此干旱?

  从螺山码头到洪湖湖区新捕捞村往常仅需30分钟,因河道太浅,记者足足走了近两个半小时。一路上随处可见死鱼死虾,洪湖水浪打浪的美景消失殆尽,只剩一望无际的淤泥和枯死的水草。新捕捞村渔民徐保景告诉记者,船到这里就走不了。

  据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统计,洪湖有水面积约有53万亩,由于持续干旱,目前有水面积已不足40万亩,1/4的湖区干裂。以往5月份,湖中最深处有两三米深,现在最深处只有30多厘米。

  洪湖干涸后,渔民再也无法在湖上养殖、生活。新捕捞村72户、200多名以船为家的渔民陆续转移上岸,有的投亲靠友,有的被作为灾民安置到洪湖市界牌福利院临时居住。今年湖里的收入没指望了,年轻力壮的渔民计划着另谋出路。

  渔民:准备出去打工谋出路,只有到外面干苦力像我们什么都不会,文化也没有。

  洪湖大面积干涸,直接影响当前鱼苗繁殖。

  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办公室主任曾晓东:现在是鱼类的繁殖期,它们在潜水区域,那么以前的潜水区域现在全部裸露,原来的产卵场已经全部消失,这对繁殖是有很大的影响。

  洪湖市农业局5月30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市90万亩水稻田受旱面积达82.4万亩,其中9.09万亩绝收。

  更让人忧心的是,作为地球之肺的湿地生态正遭受严重破坏。

  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专家温峰:洪湖作为一个调蓄湖泊,还有灌溉功能,滋润了下游上百万人,靠它生活发展,从来没有想过干成这样。

  目睹洪湖的病痛,洪湖市四湖管理局办公室主任王斌无比痛心.

  王斌:这个问题相当严重了。如果洪湖不加强治理的话,洪湖也将没有。

11、长江大旱使白鳍豚等水生野生生物面临生存危机

来源:新华网2011年06月01日于文静

http://env.people.com.cn/GB/14791799.html

  长江干旱,洞庭湖、鄱阳湖、洪湖喊渴,长江三峡紧急放水……近期,降临在长江流域沿线的干旱使湖泊水量减少、水位偏低,白鳍豚、江豚等水生野生生物面临生存危机。

  这是记者从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31日在北京召开的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和救护发布会上了解到的。

  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副会长胡维勇介绍,长江作为中国第一大河,是生物多样性最典型的生态河流。长江流域共有淡水鱼类378种,包括特有鱼类142种,拥有白鳍豚、中华鲟、白鲟、江豚、大鲵、胭脂鱼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14种,其中白鳍豚、白鲟、达氏鲟、胭脂鱼等为长江特有。长江流域是我国众多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繁衍场所,其中生活的国家一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占全国淡水水生野生保护动物物种总量的二分之一。

  胡维勇说,3月以来的连续干旱,使长江流域水生生物的栖息地再次萎缩,引发了本来就脆弱的水域生态危机,水域生物链遭到破坏,部分物种面临生存威胁。尤其是水生哺乳动物所面临的威胁更加严重,抓紧拯救江豚、白鳍豚的任务迫在眉睫。

  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方面专家认为,春末夏初是多种鱼类繁殖季节,长江流域大旱无论对江河产卵的四大家鱼或是对湖泊繁殖的鲤、鲫等鱼类,都有严重影响。江河湖泊水量减少,水位下降,对长江江豚等珍稀动物的不利影响尤其严重。要呼吁全社会来关心长江水生生物的命运,不要伤害受困的水生动物,对于一些违法的电捕鱼和密眼网具,要坚决取缔,对挖沙船作业要严格控制。

  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是我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领域的唯一社会团体机构,在旱情到来的非常时期,呼吁水生动物救助网络单位立即行动起来,配合渔政部门开展现场救助、异地保护等;当地群众如果遇到受威胁的水生动物,应保护现场并拨打电话通知渔政部门和水族馆等单位,配合采取合理措施。

此外,为使公众积极参与水生动物保护,分会现主办“长江流域大旱 水生生物危机——我们在行动”征稿活动,向社会征集图片、录像和文章,在今年9月举办的第二届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月期间,将把优秀作品在全国各水族馆进行专题巡回展出。(于文静)

12、湖泊调蓄功能下降是大旱重要原因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11-06-01张旌

http://www.cet.com.cn/20110601/e2.htm

从3月末开始的湖南省环洞庭湖区的旱情,近日来愈演愈烈更有向全省蔓延之势。据湖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5月29日的统计,湘北地区的干旱,目前已蔓延至湘中,湘南旱象也已露头。全省除郴州外13个市州不同程度出现旱情,旱情致全省87个县(市、区)1064万亩农田受旱,111万人、42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157个集镇不能正常供水。其中,湘北、湘中的岳阳、益阳、常德、湘西州、张家界、娄底、邵阳等市州旱情尤为严重。

32万亩早稻干枯死苗

湖南省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历史上湖南省干旱以夏秋旱为主,但今年春旱连夏旱,特别是在主汛期前遭遇全省性干旱是建国以来没有过的。

据统计,目前全省32万亩早稻干枯死苗,全部改种中稻、一季稻或旱粮,目前还有500万亩中稻、一季稻未移栽。洞庭湖水面仅780平方公里,比常年少1/3,水量不到13亿立方米,不及常年的1/3。东洞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大、小西湖共2.2万亩湿地干涸,苔草生长期延长,对鱼类产卵繁衍影响很大。

洞庭湖畔的岳阳市华容县,遭受半个多世纪以来罕见的冬春夏连旱,12万亩早稻因无水翻耕而改种,3.8万亩秧田枯萎,已抢插的30万亩早稻面临严重缺水。

地处洞庭湖腹地的益阳市南县,是湖南省传统的双季稻种植区,也是全国产粮大县。今年1月至今,全县降雨仅为160.2毫米,比历年同期偏少六成。南县境内除淞澧洪道尚未断流外,其余5条河流自去年10月份陆续断流以来,至今没有过流。

由于降雨偏少,今年湘西州、张家界等山丘地区也发生持续干旱。湘西州的泸溪县兴隆场镇,今年总降雨量只有26毫米,全镇1.2万亩口粮稻田仅翻耕了2000余亩育秧田,而且大部分已脱水开坼,1.3万亩辣椒只移栽了4000亩,而且几乎全部枯萎,36道溪沟断流,8座水库干枯了6座,95座山塘干枯了90座。全镇几乎所有人畜饮水工程因缺水而停止运转,2.1万百姓饮水困难。

湖泊调蓄能力下降

 “此次罕见春旱,降雨偏少是一个方面,垸内渠道、湖泊调蓄功能下降也是重要原因。”旱情较严重的益阳市南县水利局副局长姚年华说。

据介绍,南县大部分渠道都淤塞严重,杂草丛生。目前,有252条550公里渠道急需疏洗。南县华阁河口水利水电管理站的河口机埠,长达4000米的新安运河里长满了杂草,有些杂草深约1米。

无独有偶,岳阳市的塘坝、内湖也淤积严重,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汨罗江、新墙河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河道平均淤高3至4米,大大降低了抗旱能力。上世纪80年代,岳阳市有塘坝近13万处,因淤积严重,目前已有1万多处无法发挥作用。

此外,内湖面积锐减,也直接导致了抗旱水源缺乏。据统计,1964年以前,岳阳市有内湖96个,面积129万亩,占湖区总面积的17.9%,现在全市骨干内湖仅剩35个,水面面积45万亩,只占湖区总面积的5%,且现有内湖还在不断淤积,有效调蓄水深锐减,湘阴县白泥湖的有效蓄水深度仅为0.4米,屈原区的荞麦湖和古湖已基本丧失调蓄能力。

 “原来湖泊多,下了雨可以留住水资源,再出现旱情还有水可用。现在的情况是,如果出现连续的强降雨,湖区很容易出现内涝,必须启动电排排渍,可一旦降雨减少,又没有水抗旱了。”姚年华说。

专家建议“引江济湖”

湖南省境内水系发达,有“三湘四水”之称。特别是湘北的洞庭湖,为全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西北面有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等数条水道接纳长江来水,又从东北面的城陵矶附近把湖水泄入长江,成为长江的一座天然水库,起着调节长江水量的重要作用。湘江、资江、沅江和澧水分别从西南向东北流入洞庭湖,连接长江。

不过,近年来有“水乡泽国”之称的洞庭湖区却旱情频发。据相关资料显示,自2001年以来,岳阳市受旱面积低于100万亩的年份仅2002年和2010年两年,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亿元的年份有5个。由此对三峡工程的质疑声也就喧嚣尘上。不过,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不能将近年出现的干旱问题全部归咎于三峡工程。

 “三峡水库每年10月蓄水后,长江水位会下降,这直接导致枯水期城陵矶的水位比水库运行前还要低,进而引发洞庭湖水急速流入长江并出现水量‘亏损’。在次年汛期前,下泄流量会有所增加。但由于长江入洞庭湖的四个河口都出现长时间的断流,因此,增加的下泄流量尚不足以进入洞庭湖。”湖南省地质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童潜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将洞庭湖缺水完全归咎于三峡工程是不公平的。”童潜明表示,由长江以及湘资沅澧四水流入洞庭湖的水量近年来都在减少。据介绍,1936年由长江流入洞庭湖水量有1937亿立方米,三峡工程建设前年均约900亿立方米,近年减少到仅500亿至600亿立方米。其次,由于近年来“湘、资、沅、澧”四水建坝拦水,大修水电站,四水进入洞庭湖的水量也在减少,如2002年有2334亿立方米,到2003年—2007年期间年均只有1562亿立方米。此外,气候变化也是导致近年干旱频发的原因之一。

针对洞庭湖季节性缺水问题,童潜明在2005年曾提出了“引江济湖”观点,即引长江水接济洞庭湖。他认为,长江荆江段高悬于洞庭湖湖区平原之上,是典型的“悬河”,可以在合适的位置打开一个口子,将长江的水直接引入洞庭湖平原。“这比让三峡水库放水效果更加明显。”

但是,当时大多数专家并不认可该建议,认为三峡工程运行后,水量将比过去增加,洞庭湖的水位应该会相应增高,担心的是枯水期的洞庭湖可能会发生洪涝而不是干旱。

不过,记者了解到,针对近年来缺水较严重的华容县城,湖南省水利厅于2009年提交报告,请求批准建设“华容县城长江引水工程”,用管道从长江引水直接输送到县城。去年6月,国家水利部正式批复该方案:近期引水规模为8.64万立方米/天,远期引水规模为10万立方米/天。并将其列入《洞庭湖区治理近期实施方案》中华容河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13、长江上下游争水:筑坝截流或酿生态新问题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11-06-01周芳 王培霖 孟斯硕

http://www.21cbh.com/HTML/2011-6-1/zNMDAwMDI0MTgzNg.html?source=hp&position=focus_xg

核心提示:为保障本地用水,沿江、沿湖、沿河各地方政府想尽办法。上下游之间的用水矛盾开始显现。

5月20日起,国家防总决定加大三峡水库日均下泄流量,以抬升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国家防总有关负责人昨日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目前三峡水库累计下泄水量170亿立方米。

 “三峡水库放水对一部分湖泊水位的抬升不会很明显,主要还是补充长江水源。”湖北省荆州市四湖水文站一位值班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洪湖、长湖等都是在长江的上游,地势比长江高,所以即使长江水位提升,也不能有效地补充到湖泊。”

为保障本地用水,沿江、沿湖、沿河各地方政府想尽办法。上下游之间的用水矛盾开始显现。

沿江湖泊补水困难

在谈及三峡大坝泄水对中下游航道的利好时,长江航道局方面昨日表示,“(三峡泄水)只能确保长江水位保持现有水平,稳定不下降”,但要恢复到去年水平,还要靠大小支流和各大湖泊向长江送水才能实现。

记者在湖北省洪湖市采访时了解到,长江沿河堤修建了许多涵闸,每到秋冬季,洪湖水位升高,同时为迎接来年丰沛的降雨,闸门便会打开,以将过量的洪湖水排进长江。但是今年春节过后,洪湖地区只下了两场毛毛雨,直到5月21日,当地才通过人工降雨的方式催出一场中雨来。降水少,升温快,导致洪湖湿地蒸发量大,加上4月出现旱情后,周边地区抗旱水源均来自湖水,进一步加速了洪湖水位的下降。在此情况下,再向长江放水,这让洪湖有关部门倍感为难。

无独有偶,记者在监利县采访时,当地官员同样向本报记者倒苦水。

据透露,水往下处走,虽然三峡放水了,但由于上游各大小支流、湖泊、水库纷纷开闸“收水”,以至于越往下游走,能争得的水便越少,“像监利县基本上抢不到什么水了”。

在江苏省溧水县,石臼湖上月也经历了一轮“生死劫”。“石臼湖湖面原来有20多公里宽,5月初变成了20多米,只有航道里有水了,到了5月中旬,航道里的水也干了。”溧水县委一位工作人员向本报记者介绍道,石臼湖全湖见底,这是百年来第一回。

江苏方面在上周已经启动引长江水入石臼湖的方案。补水线路是由长江取水入秦淮新河,然后经秦淮河、一干河、天生桥河,最后到达石臼湖。引水线路全长74.5公里。目前石臼湖已经补充450万立方米江水,接近一个玄武湖水量。南京市水利局计划持续调引半个月,水量2000万立方米,基本可解决下一步农业用水及眼前的养殖用水。

此外,江苏省防办已经启动江水北调,江水东引和引江济太三大跨流域调水工程,全力补湖补库,为用水高峰储备水源,确保城乡居民,工农业生产重点用水。

筑坝截流保水量

除了引流补水,在一些水系的流域,地方政府采用筑坝截水的方式保障本地用水。其中位于江西省的鄱阳湖显得尤为迫切。

由于鄱阳湖的湖底高出长江水面,一般都是鄱阳湖补给长江,此次三峡水库向下游补水,仍然无法扭转鄱阳湖向长江泄水的局面。

《东方早报》的报道称,随着流域旱情和三峡蓄水的影响,江西省多年的鄱阳湖“筑坝之梦”被重新激发。该枢纽的原方案是:在距长江27公里处的鄱阳湖北端,修筑一座长约2.8公里的混凝土大坝,提高鄱阳湖枯水季节水环境容量。江西省将此工程作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工程”。

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高级工程师谢新民告诉本报记者,鄱阳湖的综合治理,一直是江西省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在鄱阳湖建立水利工程有积极的一面,但是负面影响不可避免,即生态环境可能会受到一定的破坏。

同济大学环境工程与科学学院教授李建华也认为,江西省的方案是人为干预水系生态的做法,是在用“三峡的手段”试图抵消三峡对鄱阳湖造成的负面影响。

长江在湖北的重要支流汉江也面临被层层截流的危险。为了减小未来南水北调对汉江沿岸地区用水的影响,汉江上规划了诸多水利枢纽工程。沿下游往上,建成、在建和规划的水库将达到9级。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4月下旬以来,汉江下游最重要的分支河流东荆河流量不断降低,流量逐渐降至2~3立方米/秒,多处河道干涸,整个东荆河几近断流。

14、大坝之博弈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11-06-01■  刘慧

http://www.cet.com.cn/20110601/e3.htm

今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大旱,令三峡大坝成为众矢之的。虽然气候专家表示,没有数据支持三峡工程与此次大旱存在因果关系,但围绕江湖的争论和博弈却由此展开。有媒体报道,鄱阳湖将在湖口建起2800米长的大坝,让湖水不再流入长江。而“违背自然规律而人为干预生态,无异于饮鸩止渴”。

围绕大坝的争论在国外也此起彼伏。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日前称,将在境内所有干流上修建大坝和水利项目,到2023年计划建造4000座大坝和水力发电站。200万人将被迁移。令环保人士担忧的是:盲目修建大坝和水力发电站可能对土耳其脆弱的生态平衡造成更大破坏,令土壤沙漠化更严重,并影响当地游牧民的生存状况。

 “不可能百利无一弊”

当年建三峡大坝的初衷,是为了防洪和为农业提供灌溉用水。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流,历史上易发生水患。在20世纪的100年里,据中国官方统计,约有30万人死于长江水患。

中国科学院院士、三峡工程建设总指挥陆佑楣说:“往年长江流域、江汉平原洪灾不断,三峡工程蓄水之前几乎每一年湖南、湖北的军民都要加固大堤,每年都担心决堤。今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降雨量极度偏少造成干旱,要靠三峡水库来全部解决下游缺水问题,是不现实的。三峡在论证的时候首要考虑防洪功能,没要求参与抗旱。”

 “大坝作为修建于河道上的战略性控制工程,不可能有百利而无一弊。总结建国60年来的水利水电建设经验教训,水库诱发地震和地质灾害、泥沙淤积、水库对河道,特别是支流水质的影响、对水生生物种群和数量的影响、大坝安全、工程移民等因素使得水库和大坝建设饱受争议。”国际大坝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副院长贾金生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贾金生称,大坝提供了农业灌溉用水和水力发电。2009年华中地区出现特大旱情,从小浪底水库紧急调度2亿立方米的水,使河南、山东的春粮获得创纪录的高产。三峡工程每年的发电量是800亿千瓦,相当于北京市全年的用电量。建设三峡的水电队伍已抵达金沙江,修建溪洛渡、向家坝两座水电站,它们的装机容量加起来,又是一座三峡。

 “水库大坝建设对国家发展有重要意义,但必须重视其建设带来的环境和社会问题。”贾金生说,无论是“反坝主义者”,还是“建坝主义者”,只要遵循科学的发展观,实事求是开展调查和研究,可以找到共同语言。但那种罗织、放大、编造大坝的缺点,再予以夸大的做法不可取。

对河流生态的破坏

河流维系着生命,也带来死亡。因地震、火山、泥石流等形成的堰塞体和湖泊,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大坝和水库”,而人类筑坝,是为了抵御洪水侵袭和灌溉取水。后来,水库和大坝还产生改善航运、养鱼、发电等多种效益。

据国际大坝委员会估计,世界上的河流被4万多座大坝截断,中国是建坝最多的国家,目前约有1.9万座。美国居第二,约有5500座大坝。

大坝对生态和气候有哪些影响?美国P·麦卡利编著的《大坝经济学》一书认为:有的大坝为人类造福,有的却彻底破坏周边环境,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造成极大的威胁。

大坝对环境的影响有两类,一种是大坝施工所固有的,另一类是每个大坝的特殊运作模式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是可能破坏河流生态系统,隔离生活在大坝上游与下游的物种,阻止它们迁移和运动。至今,还没有人想出办法来准确评估大坝以及河流转向对河流生态系统的破坏性影响在全球的程度。

影响下游的人们

1992年,塞内加尔河谷的农民协会宣言这样写道:“留在村里的人,尽管终日劳作,收成却很少,鱼虾不见了,土壤变得枯竭了,对河流的开发使我们生活变得无望。”居住在下游的人们承受着大坝的长期影响,在非洲,每年的洪水没有了,使得冲积平原上传统的耕作、捕鱼、牧业受到严重的影响。

尼日利亚的卡因吉水坝导致4.4万人失去土地,但影响更多的是冲积平原上放牧和耕作的人们。1968年大坝建成后,冲积平原上山芋的产量下降10万吨,下游的渔产捕捞量下降了60%—70%。卡因吉大坝的初衷之一是控制尼日尔河的洪水,减轻季节性泛滥,以便为农业发展创造条件。巴西的图库鲁伊大坝,居住在大坝下的几百个岛屿约4万人只能忍受被水库污染的水源。

在过去的60年中,修建大坝逼迫数千万人离开家乡、失去土地,被迫迁出的人们仅能获得微不足道的补偿,很多曾经是自给自足的农民家庭沦落到只能依靠劳动力来维持生计。据保守估计,全世界水库移民数量应当在3000万人左右。

第一份有关地震活动增加与库容变化关系的详细研究,是20世纪40年代研究胡佛大坝的报告。时至今日,超过70个水坝证实了地震与水库运作的关系。   

15、三峡工程功过几何?

来源:一财网 2011-06-01

http://www.yicai.com/showtopic/811812

中国政府在三峡大坝的管理上正面临着层出不穷的问题和困难。三峡大坝本应成为全中国引以为豪的建筑奇迹,但它却带来了一系列始料未及的后果。 对地质灾害、水质污染的控制,也已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三峡水库建成后,支流回水影响区水流减缓,扩散能力减弱,营养物质易于富集,为藻类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在2004年后,香溪河、大宁河、小江等支流回水库湾水域连续数年爆发蓝藻等优势藻类孽生的"水华"现象。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李振宇指出,三峡工程蓄水后,库区水陆生态系统发生重大变化,如果不加强保护,分布在175米淹没线以下和移民区域的3000多种植物中,一部分可能面临逐渐消亡的威胁,其中包括不少中国特有珍稀植物。

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http://www.yicai.com/showtopic/811812

16、干旱论,三峡不能承受之重

来源:复兴评论 2011-05-27

http://news.cntv.cn/special/uncommon/11/0527/index.shtml

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50年来罕见干旱,达到1961年以来同期降水最低点。网友指责称,干旱是修建三峡所致,这不是公众第一次因极端气候而关注和质疑三峡工程。近年来西南大旱、重庆酷热、两湖流域暴雨等气候异常,三峡时常成为矛头所指。那么三峡到底对气候影响几何?和干旱到底有没有关系呢?

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

http://news.cntv.cn/special/uncommon/11/0527/index.shtml

17、郑州出污染治理办法 企业超标排污扣政府1千万

来源:东方今报2011年06月01日

http://finance.qq.com/a/20110601/001364.htm

东方今报郑州讯 从即日起,企业向郑州生态水系排污超标,其所在地县级政府或管委会每次将被扣除1000万元的财政款项。昨天,郑州市政府出台生态水系流域污染有偿治理办法,对生态水系流域和西流湖区域水污染防治实施有偿治理。

在生态水系未整治到位的河段,郑州市环境保护局将按照省定标准按周核算相关各县(市)、区应缴生态补偿标准和生态补偿金,并以此为基数,对相应责任县级政府或管委会按月扣缴生态补偿金。首次按基数的15倍进行征收,三个月内水质仍未得到明显好转的,每三个月再加罚5倍,以此类推。

已经整治到位的河段,相关单位按照各自管辖区域查处企业擅自设置排污口等违法行为,一旦发现,每处每次将扣除当地政府或管委会100万元财政款项。

凡是向郑州市生态水系和西流湖区域排放污水的工业企业,经郑州市环境保护局监测超标的,除依法对相关企业处罚外,郑州市环境保护局将会同郑州市财政局按照每例每次1000万元的标准,扣除当地政府或管委会的财政款项。

郑州市财政局将根据核算结果直接通过划拨方式进行扣款,每月结算一次,并向郑州市政府报结算报告。所扣资金设立专用账户,作为污水治理专项费用,用于改善生态水系水环境质量。

18、北京:潮白河堤内村庄将搬迁

来源:北京青年报2011/06/01   

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78647331

  《潮白河绿色生态发展带综合规划》今天发布 将形成“西南有永定,东北有潮白” 生态建设格局———

  上游污染企业关闭、贯穿12个产业区,建20公里长的滨水走廊……到2020年以前,潮白河及两岸辐射区域,都将被重新描绘,北京城“西南有永定,东北有潮白”的生态建设格局将形成。今天,市规划委公布《潮白河绿色生态发展综合规划》。

  市规划委副主任王飞说,这条与永定河遥遥相望的河不仅是城市主要水源地,并提供防洪保安屏障,同时也将成为城市东部发展带的生态发展新区,市民喜爱的休闲、娱乐、旅游、度假地区和城市重要滨水形象的展示区,文人墨客游河赋诗,儿童沿河嬉戏,这些曾经被尘封于卷轴中的美景,将再度如画卷般展开。

  污染企业加快关闭速度

  “三段分为两期开发,其中近期规划截止到2015年,远期规划是从2016年到2020年。”市规划院相关负责人说。其中,山区段将承担着提升生态涵养的功能,污染企业关闭的速度将加快,生态修复与水源保护的工作力度将进一步加大。规划将保护和利用自然历史资源,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低碳高端产业。

  城市段的发展“将城市重点地区的规划建设与潮白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紧密结合,在加强生态保护的前提下,促进沿线产业优化升级、提高城市建设品质,完善公共空间体系,形成生态化、高品质、有特色的滨水城市风貌。”

  郊野段的生态修复被提上了规划议程。“这段在规划中要实现有水则清,无水则绿。”市规划院相关负责人说,这段同时还将加强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并且与各区域之间加强协调,统筹联动。

  密云水库将继续移民

  潮白河被定位成规划防洪标准达到50年至100年一遇,同时具有水源、防洪和景观功能的干流水系,现在的水体情况是,上游有密云水库,是北京重要的水源地,平原区河道断流,部分城市段河道通过橡胶坝蓄水。为了保护水源,密云水库将继续采取生态移民、产业移民和生活移民的手段,引导库区居民逐步迁出一级保护区。

  针对水库和地下水源地的保护区,《规划》中要求垃圾、污水全部收集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初期雨水也将先进入污水处理厂或者进行湿地处理后再排入河道。规划人员说,建议各区县尽快对现有堤内村庄进行搬迁,在满足搬迁资金平衡及对农民生产生活进行合理安排的前提下,结合村庄城镇化相关政策的研究落实进行规划安排。记者了解到,目前潮白河河堤内村庄主要包括顺义区的史家口村和沮沟村,以及通州区的白庙村和师姑庄村等。

  潮白河南段的河床越露越多,“通州区宋庄附近区域存在着大量的干涸河道,这里将改造成经济环保的人工湿地。”设计人员说,由于这段河道现在还在枯水状态,因此建成湿地就成了目前主要的生态措施。

  建20公里“滨水走廊”

  “伴随着城市段的水体改造,我们把滨水空间与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相联系,使城市公共活动功能向滨河靠拢,滨水生态水绿向城市渗透。”据介绍,水资源保护区往南,沿着潮白河,将有一条20公里长的“公共滨水走廊”,全段不小于50米宽的开敞公共空间,如同一条景观休闲的绿带。

  “规划在潮白河沿线形成一条‘一带四区’的绿色交通空间结构。”设计师指着顺义区流域的规划图说,“一带”就是潮白河岸连续的慢行通道,而“四区”分别为休闲慢行区、运动休闲慢行区、都市休闲慢行区和生态休闲慢行区。

  按照规划,滨水空间中将安排足量的自行车停车设施,设置连续、安全的慢行交通空间。而在滨水旅游、休闲点成规模的河段,设计师引入了电瓶车等低碳环保的交通工具,方便游客在各地点间的换乘。“此外,我们还将适度设置一些机动车停车位,合理引导自驾车出行。”设计师说。

  贯穿东北部12个产业区

  潮白河沿线将建设具有“水岸经济特点”的产业链。工作人员解读说,这意味着将以低碳经济发展为目标,对原有工业区的产业进行升级改造,同时着力打造休闲度假、创意研发、现代服务等第三产业集群。

  城市段沿线已经规划布局了12个产业区,从北至南,密云国际绿色休闲旅游产业综合示范区、雁栖湖生态发展示范区、怀北创新研发基地、云西市级工业区、怀柔中心区、牛栏山高教园区、奥运滨水体育休闲区、马坡行政商务区、河东滨水休闲度假区、林河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宋庄文化创意区。

  “这些重点产业区中包括了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生态友好型产业和创意产业。”市规划委相关业务负责人解读说,沿潮白河流域将形成一条贯穿东北部的经济产业带。

  ■文/本报记者 梁琦

  新规划“三分”潮白河

  按照新版的规划发展,北京将形成“西南有永定,东北有潮白”的生态建设格局,推动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市规划委副主任王飞说:“我们做这个规划,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人文北京、绿色北京、科技北京战略,充分发挥潮白河流域对于保障城乡供水安全、完善城乡生态格局、建设宜居城市,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

在规划中,整条潮白河在北京段有覆盖面积“5603平方公里”,而这约等于北京整个市域三分之一的面积,将有计划地被分成三个区段。其中,流域上游的区段“山区段”最长,所占面积超过了整个流域区域的80%,长72公里,囊括了延庆、密云和怀柔山区所在的流域上游区段。潮白河进入“城市段”后,将流经密云、怀柔、顺义、通州,总长度约为64公里,覆盖的面积达到947平方公里。而从通州新城至市域界为“郊野段”,总长度约10公里,总面积约为44平方公里。

19、北京八家村遭石灰石矿严重污染 村民割掉肺叶

来源:中国广播网2011年06月01日 陈振玺

http://env.people.com.cn/GB/14798891.html

  中广网北京6月1日消息(记者陈振玺)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近日,北京市昌平区的一些村民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400-800-0088新闻热线反映,昌平区崔村镇八家村旁边的凤山石灰石矿给当地造成严重的污染。村民们无法阻止污染,也没法获得应有的污染补偿。这些石灰石矿就位于北京市著名的“蟒山森林公园”脚下。中国之声记者接到线索后,立刻前往现场进行调查采访。

  河道被沙石填平 粉尘污染无人管

  凤山石灰石矿座落在北京蟒山森林公园脚下,离昌平区崔村镇八家村不到三公里。在八家村村民的陪伴下,记者向凤山石灰石矿走去。从村口到矿区的路上,到处都可以看到石灰石留下的白色粉末,小山一般高的石子儿堆在小路的两边。在两个矿企的交叉路口,鞋子瞬间就被细小的石灰粉淹没。村民李大爷告诉记者,山沟中的部分河道已经被矿石企业的石料占据。

  李大爷:原先这都是河道,现在都给填平了。被这些石料堵得严严实实,这将来一下雨、一放水,这都得给冲下去了。把防洪渠道都给占了!

  记者在矿山附近实地探访发现,原本十几二十米宽的河道,已经被石料堵上,最宽处只有两三米,甚至还有一大段河道直接被沙石填平,成为车辆进出的道路。

  据村民介绍,凤山石灰石矿隶属于北京水泥厂,营业已经多年。早先矿厂主要生产大块的石灰石,石料也大都被从隧道运走,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影响并不大。但最近几年来,矿山脚下突然间多出好几家小型的石料厂。这些石料厂专门将大石块碾碎成小石子甚至石粉进行买卖,它们所生产的石料不仅占据了泄洪河道,还带来了严重的粉尘污染。

  村民董先生:污染很严重。它的粉尘都堆成山了。仍然没有解决,有七八年了。粉尘污染很严重,没人管理。就是说洗得多干净的衣服,上面一层粉尘,就跟咱们家吃的白面似的。它污染的粉尘造成一些人的肺叶都去割掉了。

  污染切断村民经济来源 补偿费用寥寥

  记者在矿区内很容易就找到了村民们所憎恶的石料厂。一辆刻石机、一辆铲车和几辆卡车,组成了石料厂的全部设备。据矿上工人介绍,仅仅几公里长的道路两侧,就密布着四到五家这样的石料厂。村民们介绍说,八家村有大约1000口人,村民主要靠山上的果树收成来维持生计。这些厂子虽然规模不大,带来的污染却几乎断绝了村民们的经济来源。

  村民1:周围这山上都是咱们的果树,老百姓就是靠山吃山啊,你看这个果树结的果子没有。就这个别上里头走去,迈两脚就全是土。

  村民2就我这小桃核啊,我们去年卖还三块多钱一斤,高的四块多一斤,现在都没法打下来。

  村民3:摘了柿子,一摘好几万斤,没人要。就是因为这个尘土太多,整个给污染了。这柿子已经不是柿子原本的颜色了,咱那本来是摘下来倍儿黄,但这个摘下来一层土,你洗又没法洗。

  八家村中的中轴路是矿车的必经之路,每天几十辆甚至上百辆的重型卡车,就从村民家门口飞驰而过。由此造成的噪音和粉尘污染,让村民们更加难以忍受。于是,村民们开始向石料厂索要污染补偿。

  从2003年开始,八家村村委会与矿上的多家石料厂签订协议,每有一辆拉着石料的矿车从村子经过,矿企就向村委会上缴30块钱的污染费,粗略算下来,矿厂每生产一吨石料就要向八家村交一块钱的污染费。

  村民们原本以为,污染费能适当弥补收入上的巨大损失,但结果又一次让他们失望。

  村民:反正一个季度几十块钱。三个月几十块钱,一个季度一发。它这一年一个人就几百块钱,七百多吧。

  村支部:该发的钱都已发了

  令八家村村民不解的是,矿上的几家石料厂年产量至少有几百万吨,它们需要交给八家村的污染费也得要几百万元才够数,但村民们每年收到的污染费加起来才不到一百万元。这是为什么?

  带着这个疑问,记者找到了负责与石料厂签订污染补偿协议的八家村村支部书记王大伟。王大伟介绍说,前任村委会在2009年与矿山就污染费签订协议。这届村委会收费也要按协议收,应该发给村民的都已经发了。

  王大伟:反正我们该发的都发了。可是这钱本身就是在按产量在收钱啊,产量增加,收入才增加啊。对方就说,如果这合同的严肃性都不能保证的话,那还怎么往下去涨这钱?

  石料厂的产量逐年增加,污染越来越重,不到1千元的污染费已经无法满足村民需求。八家村村民和石料厂的矛盾越来越激烈,最终在今年三月爆发。今年3月1日,数十位村民开始在村中道路设卡拦截矿车,不让通行。村民们想借此要求石料厂增加污染费。

  村民杨女士:我们没有太大的要求,做什么?就是解决这事儿。一是赔偿问题,二是解决污染问题。

  令村民们无奈的是,设卡拦车没有换来更高的污染补偿,石料厂只是暂时不把石料往外运,还是照样生产。村民们只能希望,他们这种略显莽撞的方式能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来解决污染和补偿的问题。

  村支书王大伟:都是村民在找环保等这些部门。

  记者:那这些部门有到村里解决这些事情吗?有找你们村委会吗?

  村支书王大伟:没有。

  昌平区各部门踢皮球 均称此事与其无关

  这样的污染补偿究竟谁来负责?记者陈振玺先后致电北京市昌平区环保局、国土资源局和昌平区崔村镇政府,寻找答案。各部门都说,这事儿和他们没有关系。其中,昌平区环保局给记者留下了这样一番话。

  昌平区环保局工作人员:关于钱方面的我们不进行协调。它有污染,然后我们可以去查现场具体什么情况,需要采取什么措施,这我们可以进行执法。但它里面涉及到污染费需要提高什么的,我们不插手这个事儿。当时由哪个部门协商现在还是由哪个部门协商呗。

  皮球被各个部门踢来踢去,最后又踢回了八家村村委会。村支书王大伟说,如今只能按合同履行。要想提高补偿标准,只能等合同结束再商量。

  责任部门踢皮球,一纸合同,签的是不合理的约,伤的是村里人的心。三个月过去了,八家村村民与石灰石矿之间一直僵持不下,没有政府部门都出面来解决问题。事态将如何发展,中国之声将继续关注。  作者:陈振玺

20、对话工程院士李佩成:反思重大水利工程的利弊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11-06-01  叶一剑;李博

http://www.21cbh.com/HTML/2011-6-1/2NMDAwMDI0MTc2Ng.html

核心提示:“人们应以史为鉴,对于过去的水利建设,特别是重大的工程建设,要根据认识的提高和技术进步,重新研究评价。这种基于反思的决策,在国外已有先例,美国对500多座有害库坝的拆除就是证明。”

在采访中,李佩成先生说,“科学家不等于科学,科学也不等于真理”。

对于前半句,他的解释是,很多所谓的“科学家”在就某一问题或决策进行发言的时候,是代表了一定的利益集团,所以,并非以“科学”为依据而发言,这或许可以称之为“屁股决定脑袋”的另一种表述。后半句是说,“真理是需要不断求索的”,今天看起来符合科学规律,但未必真就是真理。

这让记者有些震撼。

不过,对于这位1935年出生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水利专家而言,他可能觉得只是在表达常识,而现在很多人连面对常识的勇气都没有了。

比如,他说,“说水利工程具有两面性,从哲学上讲没问题,因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但在水利工作者面前提出水利工程也是一把双刃剑,听起来很不顺耳”。

但事实确实如此。所以,在近年来的多个公开和不公开的场合,他都在表达的一个观点就是,“人们应以史为鉴,对于过去的水利建设,特别是重大的工程建设,要根据认识的提高和技术进步,重新研究评价”。

该拆的拆、该修的修、该建的建

要全面总结,不能用“工程老化”概括全部问题

21世纪》:最近长江中下游的大旱,使得社会上对于包括三峡在内的一些水利工程的环境影响,再次展开反思性讨论,你怎么看?

李佩成:水利建设是中华民族的强项,我国的都江堰、郑国渠都是举世闻名的工程,解放后的60年间成就更大,但也有偏差乃至错误。在新的形势下,特别是在落实今年一号文件的背景下,更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战略高度总结过去,审视和规划未来,认真地对过去进行总结和反思。因为战略上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

人们应以史为鉴,对于过去的水利建设,特别是重大的工程建设,要根据认识的提高和技术进步,重新研究评价。这种基于反思的决策,在国外已有先例,美国对500多座有害库坝的拆除就是证明。

21世纪》:美国拆除的大坝数量相对于美国现有的大坝总数,占比非常少。而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尤其今年一号文件的规划之下,包括水坝在内的水利工程规划建设或将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期。现在需要面对的是,不仅需要反思存量的水利工程,而且涉及如何对增量的水利工程进行建设。

李佩成:深刻反思过去,是为了正确把握现在和对待未来,像你提到的,可以预见,在中央如此重视之下,我们迎来的必然是一个更大规模的水利高潮,为了少花钱,办好事,我们应当总结过去,这种总结应当是不同层面的,从乡、镇、县、市直到国家层面都应当总结,包括对具体工程,要具体问题具体解决,该拆的拆、该修的修、该建的建,要全面总结,不能用“工程老化”概括全部问题。

21世纪》:近来关于长江中下游的大旱和包括三峡在内的长江水利工程的建设之间是不是有关系,好像还没有科学上的定论。

李佩成:水文系统与生态系统具有相互对应的关系,当人们在塑造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时,就会引起水文系统的变化,形成新的水文系统。比如我们修梯田,改变了地貌,水文系统也因此而改变。在人们改变水文系统时——如建设灌溉系统,也必然引发生态系统的改变,产生了灌区生态系统,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必须研究和关注利用的。

水利工程是把双刃剑

人饮工程落后,这在近年南方的灾害中表现尤为突出

21世纪》:我们注意到,这两年的干旱报道中,除了农田干旱以外,更重要的是,旱区的人和牲畜的饮水动辄就面临困难,这与历史上开仓放粮以赈灾的印象很不一样。这是为什么?

李佩成:现在和古代不一样,古代旱灾主要是旱粮灾,现在主要不是旱粮灾,而是人的饮水成了问题。

我一直强调,水文生态与水安全是一个具有很大意义的新课题。今天我们需要认真解决灌区人民饮水安全的问题。我国农田水利事业解放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我们可能片面的理解和执行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方针,重视庄稼用水而轻视了人饮工程建设,没有充分体现以人为本,造成“大水门前过,群众没水喝”的不协调局面,灌区不少群众喝不到干净可靠的水。

人饮工程落后,这在近年南方的灾害中表现尤为突出,灾情的严酷表现不是群众没粮吃,而是没水喝。其实地下水当地就有,地面水也并不遥远,为什么群众“逃水荒”呢?因为缺失可靠的人饮工程,临喝掘井来不及,家有存粮闹水荒。

1 23下一页

21、今年的生态灾难被严重低估

来源:中国经营网   2011-06-01

http://opinion.cb.com.cn/12714523/20110601/217421.html

今年的灾害被严重低估了,这不是旱灾,而是大规模的生态灾难!    

一场世纪大旱灾正在考验着中国。监测显示,今年前5个多月,长江中下游大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三成至八成。安徽、江苏、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平均降水量为1954年以来同期最少。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评估,已达到极端气候事件标准。不过,仍有不少观点认为,干旱的影响尚在可控范围内。农业银行发布报告认为,南方旱灾既不会对粮价,也不会对下半年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走势产生明显影响。

  这些乐观明显脱离实际。如果将旱灾地区的种种事实进行详细的梳理,就会发现情况已经严重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湖北省的洪湖地处长江中游,是长江流域最具代表性的内陆淡水湖,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确定的全球最重要的238个生态区之一,被誉为“中南之肾”。洪湖湿地还是长江天然的水库,在过去的洪水年份发挥了重要的调蓄作用。而这次旱情对洪湖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湖泊基本干涸,53万亩洪湖水面减少了1/4,湖水最深处只有30多厘米。鱼类产卵受到毁灭性打击,渔业资源受到严重破坏。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研究员刘贵华表示,“干旱对湿地生态影响很严重,尤其是水生植物影响非常大;如果干旱再持续一段时间,洪湖水生植物的种质资源可能出现灭绝性消失。”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徐炎宏更指出,“这场大旱过后,洪湖的生态要想基本恢复,至少需要10年。”

  同样与长江相连的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曾经烟波浩渺、万鸟翱翔的景象也不复存在,湿地锐减、生态受到威胁、生产生活用水紧张等严峻形势已经成为事实。此次大旱灾不仅影响到整个鄱阳湖流域的上万只渔船、数万渔民的生计,还可能对鄱阳湖区的122种鱼类、310种鸟类造成灭顶之灾。据了解,此次大旱灾更加推动了江西省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决心,试图在鄱阳湖北端与长江之间湖口建起2800米长的大坝,把水围在湖区。但有专家表示,江西的做法同样是违背自然规律,人为干预水系生态,是在用“三峡的手段”抵消三峡对鄱阳湖造成的负面影响。

  此外,一组数据更描述了旱灾触目惊心的损失。湖北省有60余个县市的雨量创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最少。特别是4月下旬至5月中旬,境内降雨一般只有30毫米左右,比历史同期少一半以上。安徽省269条小型河流断流,10座中型水库接近死水位,266座小型水库干涸。800多万亩水稻需要抗旱保苗,2300多万亩麦茬田需抗旱泡田。湖南省14个市州除郴州外所有市州不同程度出现旱情,1064万亩农田受旱,111万人因旱饮水困难。江西全省平均降雨量仅为431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近五成,降雨量之少排1959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同期第一位,其中赣北赣中有59个县市降雨量突破历史最低值。

  如果说上述触目惊心的景象只是短期灾害,那就大错特错了。有研究结果表明,目前的状况其实是一个大变局的表象。以粮食为例,按照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此前公开的一份研究,近10年来,江南地区已经是大米的主销区,原来的“南粮北调”事实上逆转为“北粮南调”。从粮食产量减少的绝对量来看,排在前6位的浙江、广东、湖北、四川、江苏和福建全部是南方省份。自1997年以来,6省粮食产量合计减少量达604亿斤。但是,同期全国粮食总产量增加近150亿斤,增产的省份基本全在北方。与粮食产量分布北移同时发生的是,作为最重要主粮之一的水稻种植也明显北移。黑龙江省的水稻种植面积占全省粮食种植面积的比例,从1980年代末的28.6%提高到现在的56.7%。华中农业大学的研究显示,近三十年来,北方降水有所增多、南方降水则出现减少;另外,水稻、小麦、玉米主产区的气温均呈现上升趋势,而日照时数均有所减少。

  对此,长江可以提供一个很好的例证。水利部近日下达了长江流域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和水功能区管理目标,初步明确了长江流域取用水量总量2015年应控制在2060亿立方米之内;2020年控制指标为2256亿立方米。翻开历史,总量控制曾经出现在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身上。黄河出现枯水是家常便饭,裸露的黄土地让大量沿岸地区成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禁区。再看看现在,水利部对长江用水的总量控制又告诉了我们什么?

1  2  >> 

22、深陷恐惧的尼泊尔

来源:中外对话 2011年5月31日 拉梅什•普拉萨德•布尚

http://www.chinadialogue.net/article/show/single/ch/4321-The-dead-rivers-of-Kathmandu

随着加德满都城市用水危机的恶化,该地区的河谷正面临着地表下陷的危险。拉梅什•普拉萨德•布尚从尼泊尔首都发回报道。本文为“中外对话”喜马拉雅地区城市化系列报道中的一篇。

编者手记:中外对话仍将持续喜马拉雅山城市化问题的系列报道,不过,今天带来了来自不丹和尼泊尔本土记者的呼声,来展现不断增长的山脉城市所面临的挑战。

拉梅什·普拉萨德·布尚讲述了加德满都不断增长的水危机,包括被严重污染的河流和地下水,以及因过度开采而引起渐渐凹陷的山谷。达娃•T•旺楚克让我们对不丹王国的环境现实得以窥见,不丹的首都延布正不遗余力的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来实现现代化城市的目的。

家住卡里玛提的萨度·巴依·玛哈吉安老人已经七十岁高龄了。他一边用手扶着额头,一边无奈地向我们讲述着儿时他和他的小伙伴们在巴格马蒂河上嬉水的往事。这条河流位于加德满都河谷的中心,从他的家只需步行几分钟便能够来到河边。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条河谷经历了城市化大潮的冲击。如今,在尼泊尔首都靠从事农业生产维持生计的人已经不多了,而玛哈吉安老人便是他们中的一员。

他一边修剪着一小捆一小捆的蔬菜,一边说道:“说起来现在的人都不相信,几十年前,我们还能在附近的河里游泳钓鱼呢。河水还可以饮用。”而如今,河谷里几乎所有的河流都像是失去了生命一般。而其中最为神圣的巴格马蒂河也不例外。

他的邻居几年前还在务农,但是现在已经脱胎换骨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玛哈吉安家旁边一大片地的主人两年前就决定将地租借给一所大学。如今,一座宏伟的建筑已经在那里拔地而起。“过去,这条河曾经是我们黎明前沐浴的地方。到了晚上,狐狸们也会在河边仰天长啸。那些日子现在都成了回忆。” 玛哈吉安说道。现在,河中的垃圾却散发出阵阵扑鼻的臭气。

附近居民大多数都将他们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这些河流中,如今这些粗大的下水管道就像是支流一样源源不断地向河里排放着污水。河谷里所有的河流都成了倾倒垃圾的地方。然而,这还不是最糟糕的。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在河床上安营扎寨,河道也变得日渐狭窄。在过去的60年间,河谷89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口数量增加了四倍,从1952年的19.7万人增长到2001年人口统计时的99.7万人。同时,建成区面积也增长了143%,从1989年的24.54平方公里扩大到2006年的57.32平方公里。

这些河流几乎已经无法适合鱼类的生存,因此科学家早已宣布了这些河流的“死亡”。近期的研究显示,巴格马蒂河流经市中心10到15公里的河段上已经完全没有鱼类生存的迹象。而这就是尼泊尔最为神圣的河流、一条淌过印度教最神圣的庙宇 帕斯帕提那神庙的河流的命运。

不仅仅是地表水受到污染,地下水资源枯竭的速度也非常惊人。国家自然保护信托基金(NTNC)的行政长官和巴格马蒂河行动计划(2009-2014)的领导人悉达多 ·巴杰拉·巴吉拉查亚博士说:“(巴格马蒂河)的源头位于河谷西北部希沃布里国家公园的山峦之间,那里的大部分水资源都被当做了饮用水,再加上‘水泥铸就的结构’阻碍了地下水资源(对下游)的补给,使得河谷中各条河流的水势急剧下降。”

河谷每天的需水量大约为2.2亿公升,然而目前每天的供水量还不到一半,只有1亿公升左右。而管道的陈旧、腐朽、以及破损却导致将近40%的水源白白地流失。当地群众只得通过抽取地下水的方式来弥补水源的不足。对此,专家提醒说,如果目前的这种抽取地下水的趋势得不到遏制的话,河谷地区的土壤有可能会在短短数十年内下陷。

尼泊尔地下水资源发展委员会高级水文地质学家尼尔·夏加表示,“我们的研究显示,地下水位每年都以0.7到1.7米的速度下降。这一趋势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没有任何有关水资源的管理也没有适当的基础设施,过度开采水资源而带来的地表凹陷是城市化进程中常见问题。但尼泊尔的政府仍然没有解决此类问题的任何计划。

对于这个地处山巅之上,拥有无尽美景的美丽国度而言,面临威胁的并不仅仅只是水资源而已。大面积的森林砍伐、飞速发展且疏于规划的技术设施建设都对当地的动植物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谷地的鸟类数量正以惊人的速度减少。“河流两岸变得不再适宜鸟类的栖息。在过去的20年间,这里的水鸟数量至少减少了90%。其它鸟类也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喜马拉雅地区自然保护研究所高级鸟类学家、尼泊尔鸟类题材作家汉姆·萨加尔·巴拉尔博士说道。

而唯一让人欣慰的就是,多年以前,在环保人士的劝说之下,尼泊尔当局宣布将环抱河谷的砂岩山划为国家保护区。因此,河谷东南部的福尔楚奇、西南部的昌德拉吉里和昌巴德威、西北部的施拉普里及东北部的那加阔特等地的山脉都受到了保护。如今,尼泊尔人民从这一地区旅游业发展所获得的收入要远远超过在这些山峦上建起钢筋混凝土建筑物所获得的收入。也许,这能够让当局意识到,从长远而言,保护环境将会造福于民的道理。

拉梅什·普拉萨德·布尚,驻加德满都记者。

23、环保部通牒大限已过 胶济客专照开不误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2011年06月01日  彭斐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10601/02289928445.shtml

  5月31日,胶济客运专线的售票大厅一如既往地繁忙着。

  “还卖明天的车票吗?”面对乘客的询问,工作人员不断解释:“没有收到停运通知,胶济专线将继续运营。”

  乘客们的担心,源于上个月25日,环保部向胶济铁路客运专线有限责任公司下发的“最后通牒”。该文件责令,在5月31日前,改建铁路胶济线增建四线工程停止使用。

  但是,《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赴济南调查获悉,虽然大限已过,但胶济铁路客运专线仍按提前十天售票的时刻表发售车票。

  截至昨日记者发稿时,环保部网站尚未公布胶济铁路客运专线的整改结果。之前,环保部相关人士表示,5月31日出来的整改结果,将直接关系到胶济线的停运与否。

  胶济专线:至今未接到停运通知

  5月29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来到济南站售票厅,在胶济铁路客运专线票务窗口前,等待购票的旅客已经排到了火车站广场。

  记者来到位于经一路85号的胶济铁路客运专线有限责任公司(下称胶济铁路公司),当记者向门卫表明采访意图时,被该工作人员回绝。随后记者试图采访济南铁路局相关工作人员,同样被拒绝。

  5月30日上午7点30分,记者乘坐D6001次列车由济南前往青岛。该路线运行时间为每天上午7点30分至晚间10点41分。

  D6001次动车有8节车厢,全车核定载客量586人,作为每天开往青岛最早的动车,当日该次列车济南站的上座率超过100%,记者所在的4号车厢有4人买了站票。

  上午8点09分,列车就已到达淄博车站,记者所在的4号车厢上来37人,而下车的仅12人。

  “速度的提升,使胶济客运专线年旅客发送能力达6000万人次以上,是原胶济铁路旅客发送能力的6倍。”D6001次列车一位技术人员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

  同时,按照铁道部规划,京沪高铁仅山东境内就设立了济南西站等6个站。开通后,未来青岛至北京、上海的部分动车组列车,将沿胶济客运专线行驶到济南,然后转入京沪高铁上行驶。

  上述负责人称:对于客运线相关线路是否停运,目前还没有接到相关通知,“这么大的发送能力,不可能说停运就停运。”

  沿线居民:火车呼啸声中的不眠夜

  自从2008年12月21日,胶济铁路客运专线投入运行以来,淄博市张店区通济花园小区的居民认为,他们原本宁静的生活被打破了。

  何玉银(化名)的房子位于通济花园6号楼。何玉银对记者说:“我们现在天天生活在噪声之中,根本无法居住,甚至时刻面临生命危险。”

  何玉银所在的6号楼与老胶济铁路之间原本有一个隔音大坝。居民们说,隔音大坝很好地起到了隔音、减震、除尘、安全防护、美化环境等效果。

  “当时6号楼前面就是植物园,在张店区找不到第二个如此优美的环境。”何玉银说。

  曾参与胶济铁路客运专线甲控物资声屏障招标的某单位负责人曹劲前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胶济客运专线全线共安装42584米长的声屏障,声屏障距离路基3米左右,面积总计127752平方米,其中淄博以东至高密段的声屏障长27102米。

  据介绍,2007月8日,胶济铁路客运专线全线开工,全长362.5公里。

  根据济南铁路局的要求,胶济客运专线是行经居民区的线路,要求安装高度超过2米、带有吸音设施的隔音屏,最大可能地减少施工和行车对环境产生的噪声污染。2008年7月6日起,胶济客运专线开始安装吸隔声式声屏障。

  “隔声板与现浇混凝土混合构成的声屏障,在列车疾速行驶的情况下,可明显地降低高速列车在沿线运行产生的巨大噪声。”曹劲前说。

  何玉银却表示,实际情况事与愿违。“火车噪音、电磁辐射同时来袭,居民们有人天天失眠,有人甚至神经衰弱了,电力机车带来的电磁辐射造成手机经常没有信号,电力机车经过时,电视机荧光屏画面受影响。”

  记者从当地二手房交易市场得知,通济花园业主出售二手房的意愿位居淄博各个小区前列,虽然小区内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齐全,但依然无人问津。

  业主张科称:“想买房的人上来就问有没有噪音。我的房子在通济花园最北侧,虽然离铁路最远,但晚上过火车的声音听得清清楚楚。”

  环评争议:铁路部门和环保部门存分歧

  5月30日,山东省环保厅一位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除了噪音,胶济铁路客运专线须整改的还有铁路两旁30米内的建筑没有完成拆迁。

  目前,何玉银所在通济花园6号楼距离铁路外轨中心线有22米。而在此之前,国家环保部环审[2006]99号文件 《关于改建铁路胶济线增建四线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第一条第四款曾写明:“30米以内的声敏感目标应结合工程征地和城市规划建设迁出”,其中,住宅、学校、医院等被列为敏感目标。

  胶济铁路客运专线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显示:铁路与通济花园6号楼原本距离为50米,客运专线通车后,铁轨与通济花园房子的最近距离为37米。

  “实际情况是离我们6号楼距离只有22米。”何玉银表示,居民们多方打听了解到,该工程开工时并没有办工程建设规划许可证,程序存在严重问题。

  据上述环保厅人士介绍,在这个问题上,铁道部和环保部之间也有不同看法。铁道部认为他们只负责征地红线范围内的拆迁,而环保部门出台的规定是铁路30米内的拆迁都要由建设单位负责。

  环保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研究员于敬文表示:“高速铁路外侧轨道中心线以外30米,是工程拆迁范围,即相关建筑物必须拆走。30米到200米范围内,噪声影响会比较大,可以采用置换的方法,比如说原有的住宅可以置换成商店。”对于是否强制置换,则要看环评报告给出的结果。

  “即使是铁路系统自己来做环评报告,也不能允许环评单位和设计单位是同一家。”于敬文说。

  于敬文同时表示:“铁路的环评都是铁道部系统来做。铁一院、二院、三院、四院都是有甲级评价资质的设计院。”

  2008年12月21日,胶济铁路客运专线投入使用,但工程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却未向环保部申请验收。

  何玉银说:“胶济客运专线已经通车两年多了,搬迁的问题至今没有落实。6号楼的居民天天在感受3级地震,有的居民家里的壁画、吊灯都给震下来了。”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楼房地基因频繁震动已经受损,目前通济花园6号楼出现了多处裂隙。

  2009年8月,受环保部委托,山东省环境监测总站曾针对淄博市通济花园、临淄区辛城居委会4号楼部分居民反映的胶济铁路列车噪声、震动严重扰民等问题进行过调查。

  在山东省环保厅人士看来,“因为头绪比较多,处理起来比较麻烦,胶济铁路客运专线是由铁道部和山东省共同出资建设,为此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公司胶济铁路客运专线有限责任公司运作。”

  停运与否:视整改效果而定

  胶济客运专线于2009年10月13日得到山东省环保厅投入试运行的答复,已是在运营十多个月后,同时,环保部却并未收到线路主管公司——胶济铁路客运专线有限责任公司 (以下简称胶济铁路公司)的申请。

  2010年11月,环保部向胶济铁路公司下发 《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指出:“你公司负责建设的改建铁路胶济线增建四线工程 (胶济铁路客运专线),该工程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未申请我部验收。”

  环保部指出:胶济铁路客运专线工程未经环保验收合格即擅自投入使用,违反了《环境保护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规定。

  之前,根据群众反映的噪声及震动问题,环保部华东环境保护督察中心于2009年8月、2010年10月两次到现场调查。

  4月25日,环保部向胶济铁路客运专线有限责任公司再次下发 《督促履行通知书》,要求胶济铁路公司停止使用改建铁路胶济线增建四线工程。

  这份被认为是环保部的最后通牒的通知中,环保部责令胶济铁路公司在5月31日前,改建铁路胶济线增建四线工程停止使用。

  国家环保部的通告措辞非常严厉:“你公司 (胶济铁路客运专线有限责任公司)逾期不履行,我部将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并作为典型违法案件向社会公开。”

  从环保部的决心看,如果5月31日之前完成不了整改,是要下决心停掉的,山东省环保厅也是这个态度。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山东省环保厅了解到,5月下旬,济南铁路局一名副局长带队,就胶济铁路情况到国家环保部进行了专门汇报。铁路局方面正在积极配合环保部的要求进行整改。

  同时,山东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因为山东省环保厅在此事上只起协调作用,具体能否在5月31日之前按照环保部的要求完成整改,这要看具体建设部门的工作状况。

  “确实有这个通知,但是现在是整改阶段,具体要不要停运要看5月31日出来的整改结果。”国家环保部环境影响评价司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

如果胶济铁路客运专线到期没有整改好,环保部将会公布最新消息。“要不要停运,什么时间停运,肯定都会公布的,关心的旅客可以随时关注网站动态。”这位工作人员说。

24、“江湖”之争只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来源:四川在线 2011-6-1董箫乐

http://comment.scol.com.cn/html/2011/06/011009_866951.shtml

  6月1日,每日经济新闻报道称:江西省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办公室一位负责人表示,目前鄱阳湖水利枢纽相关课题研究工作的编写正在紧张进行,最快有望在明年初立项。在多位江西省水利专家看来,鄱阳湖水利枢纽的建设,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三峡蓄水对鄱阳湖的影响,可以通过自身的调控,调节水位。

  在指责三峡工程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江湖格局”的同时,江西省鄱阳湖水利厅也终于有机会将考虑已久的筑坝想法公之于众。一时间将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以及对三峡工程的利弊探讨推到了“风口浪尖”。

  三峡工程已经建立,三峡蓄水导致下游水系水位降低等等负面影响也已经真实存在,并且是有目共睹的。而现在,作为“受害人”之一的鄱阳湖,却为了抵消三峡工程影响已然准备在湖口建起2800米长的大坝,把湖水拦在自己的地盘里。这样一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做法真的能够减轻鄱阳湖所受的“伤害”,达到恢复鄱阳湖水位及生态的目的吗?

  笔者以为:若不吸取“前车之鉴”而“重蹈覆辙”,让鄱阳湖水利枢纽成为下一个“众矢之的”的三峡工程,这样的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我们为何不能换一种思维治水,让鄱阳湖水利枢纽成为一个“生态工程”?

  三峡工程对鄱阳湖造成的伤害显而易见的:江水倒灌鄱阳湖的场面已很罕见,鄱阳湖水位持续走低,枯水期提前到来,鄱阳湖水域的渔民正在遭受“灭顶之灾”……面对所受的伤害,为了还以颜色,为了和三峡争水,江西省鄱阳湖水利厅毅然决定在鄱阳湖与长江之间建起大坝,治理鄱阳湖,并在官方网站上大方介绍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及其坝址,好像在对三峡说:既然你对我不仁,就休怪我对你不义!

  但这样的方法真的能达到提高湖泊水位,减轻渔民所受灾害的目的吗?在看过水利厅对鄱阳湖水利枢纽所做的介绍后,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它仍然是在走三峡工程的老路。同样是筑坝(只不过目的不同),三峡工程对下游水系造成了负面影响,你怎么就能保证鄱阳湖的这个水利枢纽就不会对下游水系,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呢?评价这样的做法是饮鸩止渴一点都不为过。

  从此次事件看来,我们的治水思维好像被筑坝束缚住了,难道我们调控湖泊和江河水量的措施只有筑坝这一种、只能以牺牲下游水系为前提吗?我们为何硬是要选择人为破坏自然规律的办法却不选择与其和谐共处的措施呢?我们为何不去学习都江堰的做法,学习利用自然资源而不是去破坏它?

  都江堰水利工程之所以被人们称道就是因为它是一个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都江堰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采取了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的措施,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虽建堰2250多年但经久不衰,而且正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由此看来,不用筑坝我们同样也能解决治水问题。但这需要水利、地理等等不同领域的各个专家长期努力、共同配合、深入研究,分析当地的自然条件,依据当地的自然资源研究出具有创造性地的治水方案,从而实现既不破坏自然规律又能达到缓解缺水目的。相比于简单但却危害极大的筑坝措施,这将是个更具复杂性和挑战性,更能考验专家创造性的任务。

解决缺水问题,用“以三峡的方式对抗三峡”绝对不是唯一的出路。转换一下思路,我们或许就能找到更好的处理方法。

25、北京台《老年之友》“六一”特别节目——怒江阅览室

来源:北京广播电台 2011-06-01

http://audio.rbc.cn/play.form?programId=3&start=20110601140000

编者按: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我们相信很多小朋友都会收到许多精美的图书,但也有一些孩子不用说崭新的书籍了,就是旧书、旧杂志都看不到。北京广播电台《老年之友》节目特别邀请绿家园召集人汪永晨和绿家园志愿者高和然以及北京广播电台主持人苏京平,共同畅谈绿家园的怒江阅览室。

    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下面这个网址收听(前面有部分其它内容):

http://audio.rbc.cn/play.form?programId=3&start=20110601140000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http://www.nujiang.ngo.cn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ljy/html/gyljyzyz/ljyzyzzy01.html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