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31
五月三十一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专题报道:
1、东方早报: 江西要建大坝抵消“三峡影响”
http://www.dfdaily.com/html/21/2011/5/31/611663.shtml
2、东方早报: 三峡蓄水后地质灾害增多
http://www.dfdaily.com/html/21/2011/5/31/611661.shtml
3、网易: NASA数据证实三峡工程减少附近降水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5/828405.html
4、每日经济新闻: “三峡泄洪”效果惹争议:缓解旱情作用不明显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5/827250.html
5、东方早报: 专家:三峡对长江流域气候影响需要长期观测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1-05-31/101622561174.shtml
6、东方早报: 回眸三峡大坝70年利弊之辩
http://www.dfdaily.com/html/21/2011/5/31/611608.shtml
特别关注:
7、每经网综合: 南方百条河流干旱断流重创养殖业 失业者不计其数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110531/20110531112657167.html
8、四川日报: 四川旱情初显 宜宾4县达特重干旱气象标准
http://news.qq.com/a/20110531/000896.htm
9、中央电视台: 洪湖干旱或致多种鱼类消失 洪湖水浪打浪成回忆
http://nc.people.com.cn/GB/14780754.html
10、新华网: 安徽等地小型河流水库因旱灾断流干涸
http://news.163.com/11/0530/23/75BBF1K100014JB5.html
11、新闻晨报: 上海降水量138年以来同期最少,遭遇重度干旱
http://newspaper.jfdaily.com/xwcb/html/2011-05/31/content_582658.htm
特别策划:
12、腾讯网: 三峡的争议与现实
http://view.news.qq.com/zt2011/sanxiagc/bak.htm
13、腾讯网: 旱灾意味着什么
http://view.news.qq.com/zt2011/hanzai/index.htm
环境资讯:
14、法制日报: 环保部:环境污染致死事故索赔将有法可依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1-05-31/102022561187.shtml
15、新华网: 周生贤:重金属污染一经发现立即实行“区域限批”
http://www.eedu.org.cn/news/envir/epc/201105/60295.html
地方信息:
16、法制日报: 新疆规定破坏天山保护区生态最高罚款100万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p/2011-05-31/103422561223.shtml
17、第一财经日报:青海大小矿企上千家 “疯狂”开矿现环境隐忧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5/826745.html
18、新华网云南频道:云南首起环境公益诉讼案二审宣判
http://www.yn.xinhuanet.com/newscenter/2011-05/31/content_22905617.htm
环境曝光:
19、扬子晚报: 村民举报化工厂污水排入水塘 环保局责令整改
http://news.qq.com/a/20110531/000499.htm
图说新闻:
20、凤凰网: 外资化工巨头围猎长江 沿岸村民大量患癌死亡(1/15)
http://finance.ifeng.com/news/pic/detail_2011_05/31/6736930_0.shtml
食品安全:
21、腾讯绿色: 专题:台湾塑化剂污染 毒性超三聚氰胺20倍
http://news.qq.com/zt2011/suhuaji/index.htm
环保观点:
22、南方周末: 根治血铅顽疾须回归法治
http://www.infzm.com/content/59625
深度报道:
23、中国经济周刊: 广东紫金血铅事件官方公布数据遭当地村民质疑
http://www.ceweekly.cn/html/Article/2011053025022043.html
24、科技日报: 海水淡化可以解决“水危机”吗?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1/05/1141306717380_1.shtml
环境评论:
25、人民网: 环境保护:鸟比人更有“发言权”
http://roll.sohu.com/20110531/n308956642.shtml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ljy/html/gyljyzyz/ljyzyzzy01.html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
1、江西要建大坝抵消“三峡影响”
来源:东方早报 2011-05-31鲍志恒 陈良飞
http://www.dfdaily.com/html/21/2011/5/31/611663.shtml
而到5月底,三峡水库的存水即将耗尽,鄱阳湖和洞庭湖仍不知何时能重现烟波浩渺。
鄱阳湖牧歌声起:江西要建大坝抵消“三峡影响”
【气候变化】
旱涝频发三峡工程真是罪魁祸首?
长江流域不管是大旱还是大涝,只要有异常气候,三峡工程总会成为“众矢之的”。
早在2004年,四川、重庆发生洪涝灾害,就有人怀疑这与三峡蓄水造成水汽蒸发量加大有关;仅仅两年后,还是在这一地区,又发生罕见大旱,再次有人怀疑与三峡蓄水有关。
这一次也不例外。2011年5月,长江中下游大旱,人们又一次将原因指向了三峡工程。
此时,民间议论与官方说法的沟壑越争越大。面对民间的疑问和质疑,有官方背景的众多水利水电专家纷纷走向前台,认为将极端天气全部归罪于三峡大坝“纯属无稽之谈”。
和水利水电专家不同,大多数气候专家却选择沉默,尤其不愿正面谈及三峡大坝是否影响长江流域气候的问题,他们更加忧虑未来三峡库区的极端气候事件将显著增加。
国家气候中心一位权威专家近日表示,目前还没有数据支持三峡工程与这一次的长江中下游大旱存在因果关系,三峡工程对气候的影响还是在局地范围之内,不可能是造成这两次极端气候的原因。
这位专家称,这一轮争论源于国务院《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的出台恰逢长江罕见大旱,这给了很多人丰富的联想。
三峡大坝真的有这么大的能量吗?它真的能忽而制造大旱,忽而又制造大涝吗?
这些尚无令人信服的数据,但在长江,江湖博弈已经开始,鄱阳湖就要在湖口建起大坝,让湖水不再流入长江。
湖北一位95岁的渔民无奈地看着只剩下一点点水的洪湖。
地方认为三峡蓄水让鄱阳湖水大量外泄入江 三峡总公司认为这一说法没道理 国务院批复江西积极推动鄱阳湖水利枢纽
早报记者 鲍志恒 陈良飞 发自江西九江、湖北三峡
一名行人走过长江武汉段的河床。受持续干旱影响,长江水面不断下降,武汉段裸露的河床如同沙漠般干涸,武汉东边的鄱阳湖、西边的洞庭湖同样水位下降, 湖床上长满了草,变成一片片草原。
“今日湖中石,当年天上星。”
江西鄱阳湖湖中有一座1800平方米的小岛“落星墩”,王安石、黄庭坚、朱熹等名流曾伫立其上,观水天一色。
而今,落星墩下的湖水已变成无边的大草原,点缀着成群的牛马,数百丈外,才是轮船搁浅的湖滩。
2011年3月以来,这个正值汛期的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因干旱湖水面积较往年同期骤减一半以上,湖水退去,留下的湖床长满了草,落星墩下的草高至1米。沧海桑田,鄱阳湖渔歌已歇,牧歌声起。
而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也同时遭遇大旱,昔日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描述的“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已经变成辽阔的草地,犹如塞外的大草原。
而到5月底,三峡水库的存水即将耗尽,鄱阳湖和洞庭湖仍不知何时能重现烟波浩渺。
在这背后,江西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晓鸿日前表示:“三峡工程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江湖格局’。”
这种改变,不仅是三峡蓄水后,江水倒灌鄱阳湖的场面已很罕见,还有着生态方面的恶化。
为抵消这种改变,江西已然准备在湖口建起2800米长的大坝,把湖水拦在自己的地盘里。
但专家认为,这同样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人为干预生态,无异于饮鸩止渴。
渔灾之年
“三峡蓄水后,江水倒灌鄱阳湖的场面已很罕见”
“你看今天的水位,10.5米不到,这还多亏了三峡补水补了1-2米。”
5月24日下午3时许,九江鄱阳湖入江口,鄱阳湖渔政局湖口分局的周局长看着草洲片片的狭窄湖面说,现在,除了几只两三千吨的运沙船缓慢通行江湖之间,更高吨位的货轮与渔船悉数搁在了湖岸边。
周局长说,随着鄱阳湖水位的持续走低,鄱阳湖流域的数万渔民正在遭受“灭顶之灾”,而仅仅是在去年,湖口县的一条渔船还能收入七八万元甚至十几万元。
事实上,老渔民们都清楚,鄱阳湖的汛期正是鱼类产卵繁殖期,只有湖面下有足够的水草,幼苗孵化后,才有充足的饵料保证渔产繁殖。遇到持续干旱、水位偏低甚至大片草洲露出的年份,鱼类产卵将无法保障,渔产必然大幅下降,渔民的生活也将难以为继。
“眼看着汛期就结束了,就算老天开眼,下几场暴雨,也于事无补。”九江市星子县南康镇传统的渔民村——大塘村村委会主任张家鹏忧心忡忡地说,去年水势好,全村渔业收入上千万元,而今年将锐减至两三百万元甚至更低。
“我活了70多岁了,没见过这样的大旱,一家六口全靠儿子的打工钱。”渔民张连才盼望政府今年能给些“救济”。
据早报记者了解,整个鄱阳湖流域的渔船已达上万只,涉及数万人,他们几乎没有耕地,捕鱼是他们中大多数人唯一的生活来源。
虽说这样的大灾之年并不常见,但在张连才的记忆里,2003年三峡截流后,渔民们的收成已经整体降低了“两三成”。
鄱阳湖渔政局湖口分局的周局长也表示,三峡蓄水后,江水倒灌鄱阳湖的场面已很罕见,“截流前,鄱阳湖每年的最高水位都能达到19.5米以上,截流后只有16至17米。水位偏低,水域面积锐减,对渔产的影响显而易见。”
“三峡初期的影响是非常可观的,在蓄水期,它会使鄱阳湖面积、容积迅速减小。”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及环境学院院长董增川曾如是分析。
生态之变
“三峡建坝之后,泥沙输送量减少,伴随泥沙而下的营养物质生态链条也被截断”
“三峡工程对鄱阳湖的影响是巨大的。”江西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晓鸿认为,“三峡工程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江湖格局’。”
据统计,经鄱阳湖注入长江的水量约是长江径流量的15.6%。长期以来,由于长江上游水量不足,清澈的湖水源源不断汇入浑浊的江中,保障了长江中下游的供水。
5月24日,早报记者在九江湖口县鄱阳湖入江口处,仍能看到一条清晰的分界线,所不同的是:江水清而湖水浊。
研究资料证明,江湖两色的反向变化恰好始于三峡运行之后。
“因为三峡坝区截流以后,随着流动性减弱,大量泥沙沉降,透明度就会增加,其后果就是淡水赤潮更容易爆发。”同济大学环境工程与科学学院教授李建华认为,三峡建坝之后,泥沙的输送量减少,伴随泥沙而下的营养物质的天然循环的链条也被截断。
“比如说硅元素,对于近海的海洋生产就非常重要。如果缺少硅元素,赤潮和大型水母就更容易爆发。”李建华坦言,三峡建坝使得一个大的水系因人为调控而隔断,是违背自然规律的操作方式,“最大的影响就是生态。”
早在2008年,河海大学董增川教授在《三峡工程对鄱阳湖的影响与对策》一文中就写道:“鄱阳湖有鱼类122种、鸟类310种,当长江流量减少时,会造成保护区内水位不同程度降低,直接或间接影响鄱阳湖的植被、鱼类和鸟类。”
此外,三峡蓄水对江豚等国家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也构成威胁。鄱阳湖被视为江豚的最后避难所,现存江豚总数不足2000头,而在鄱阳湖“避难”的就有500多头。
“中科院水产所每年都会在鄱阳湖捕捞几十头江豚做观察研究,前年捕捞上来的20多头江豚,大部分又瘦又伤,因为前年鄱阳湖水位低,水草和渔产减少,船舶也运行在低水位,撞伤许多江豚。”鄱阳湖渔政局湖口分局的周局长说,去年鄱阳湖水位高,捕上来的江豚明显“身强体壮”。
在李建华看来,三峡工程对下游地区包括湖泊在内的生态影响不仅需要重新评估,更需要建立“长期、动态”的评估机制。
江湖博弈
“随着长江干支流各地抢水的加剧,今后武汉、南京的江面也许会变成一条水沟”
“三峡建坝是为了在枯水期解决发电、灌溉问题,但这和下游,比如鄱阳湖之间必然有一个博弈的过程。”李建华分析,为了保障发电的利益,三峡企业要的是留足发电需要的水量,这跟下游湖区希望放水缓解旱情的初衷相反。因此,近期的三峡放水可以视作相互博弈的结果。
事实上,更为宏观层面的“江湖博弈”早就开始了。
2008年1月,鄱阳湖都昌水文站出现8.15米水位,创历史最低纪录。与此水位相对应的鄱阳湖湖面仅54平方公里,湖盆蓄水量1.53亿立方米,是1998年汛期历史最高水位22.42米时湖面面积的七十三分之一,对应蓄水量的二百一十五分之一。
据当时的媒体报道,江西方面认为,鄱阳湖流域降水和长江上游来水偏少是造成这一后果的主因,也有三峡水库2007年9月至10月蓄水的人为因素,“由于三峡大坝的拦截,长江水位低于鄱阳湖水位,湖水大量外泄,如果不采取措施,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可能就此成为历史的记忆。”
而三峡总公司方面随即回应称,江西的指责“没有道理”,鄱阳湖水位消涨不能简单地归因于三峡工程。
这一争论后来上报到国家能源局,延至今日似乎依然无解。
但随着流域旱情和三峡蓄水的影响,江西省多年的鄱阳湖“筑坝之梦”被重新激发。2008年12月,江西省成立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领导小组,省长吴新雄亲任领导小组组长。
该枢纽的原方案是:在距长江27公里处的鄱阳湖北端,修筑一座长约2.8公里的混凝土大坝,提高鄱阳湖枯水季节水环境容量,达到供水(灌溉)、保护水生态环境、保护湿地、消灭钉螺、航运、旅游、发电以及水产等方面的综合效益。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域规划》,《规划》涉及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内容为两句话:做好水利枢纽前期工作,积极推动鄱阳湖水利枢纽各项工作。
《规划》获批后第三天,江西省政府召开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领导小组会议。省长吴新雄强调,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工程”。
挂在九江星子县南康镇宣传栏中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域规划介绍显示,江西省已经选好在鄱阳湖西侧的九江市海会镇和东侧的高桥镇之间修筑这一水利枢纽工程。但时至今日,这一工程尚未开工。
对此,李建华认为,江西的做法同样是违背自然规律,人为干预水系生态的做法,是在用“三峡的手段”试图抵消三峡对鄱阳湖造成的负面影响。
而来自国际生态领域的专家则担心,鄱阳湖筑坝会使长江中下游的水问题更加严重。“随着长江流域干支流各地抢水的加剧,今后武汉、南京壮阔的江面也许会变成一条水沟。”
2、三峡蓄水后地质灾害增多
来源:东方早报 2011-05-31葛熔金 李克诚
http://www.dfdaily.com/html/21/2011/5/31/611661.shtml
从时间分布上看,秭归境内的地质灾害的发生频次,与三峡水库的蓄水水位的每次提升具有正相关。”当地一位不愿具名的地灾研究专家表示。
湖北秭归:三峡蓄水后地质灾害增多威胁1/4人口
专家表示,无实证研究表明三峡工程导致地质灾害增多 但秭归灾害发生频次正好与蓄水位的提升呈正比例关系
【地质灾害】
灾害频发移民新城还能撑多久?
“从时间分布上看,秭归境内的地质灾害的发生频次,与三峡水库的蓄水水位的每次提升具有正相关。”当地一位不愿具名的地灾研究专家表示,三峡水库2003年蓄水水位提高到135米时,发生地质灾害(变形)35处;2006年水位升至156米时,新增灾害38处;2008年水位继续提升到175米时,又发生灾害26处。
而翻开《秭归县地质灾害防治史》,在自有资料可查的东汉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至1948年间,秭归境内发生的地质灾害仅有14起。
秭归县的灾难发生史,可以看做整个三峡库区的“浓缩版”。三峡库区总面积5.67万平方公里,横跨湖北、重庆20个县市区。三峡地区目前仍处在新构造运动带来的变化之中:西部继续上升,东部却在沉降,埋下了巨大的地质隐患。加上这一地区的气候条件,汛期雨量大且多暴雨。所有这些,使得三峡库区历史上就一直是地质灾害高发地区。而受三峡水库水位的来回涨落影响,三峡库区面临着一个较长时期的“库岸再造”过程,将会不断产生新的不稳定岸段,导致新滑坡、塌岸的发生,以及使那些未治理的崩滑体复活。
秭归县地质灾害防治中心总工程师彭书林对早报记者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大型水库建成后对周围库区的环境和生态会造成影响,通常认为这一影响会持续到20年左右才会稳定下来。据此推断,未来10年,对三峡库区的地质灾害的监测和治理工作仍不能掉以轻心。
2008年11月23日,与郭家坝镇隔河相望的屈原镇发生4.1级地震,这是已知三峡蓄水后发生的震级最大的一次。“那天下午我在家里面,突然之间房子摇得特别厉害,我赶紧跑到了屋外。前几年这里也大大小小发生过一些地震,不过没有这次那么厉害,我家的墙上都出现了几条裂缝,最宽的地方可以塞下一个手指。”家住屈原镇桂林村的向秀英回忆道。
2010年7月15日晚12时,一场突降特大暴雨引发的泥石流,将长江三峡左畔的湖北秭归县郭家坝镇“掀翻了天”:集镇的农贸市场被泥石流整体掩埋;一幢5层楼房的1-3层被淤泥填满;大街上到处“飘”着冰箱、洗衣机……据统计,此次泥石流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663万余元,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
作为因三峡移民安置需要在1995年迁建的新集镇——郭家坝镇,也是离坝区最近的移民新镇(确定为省级中心镇)之一。但在建镇之后,就遭到地震、滑坡和暴雨等自然和地质灾难的频频侵袭。而该镇已确认包括滑坡、地面塌陷等在内的75个地质灾害点,让郭家坝的居民寝食难安。秭归县国土资源局截至2010年底的统计材料显示,该县共有已查明的地质灾害909处,威胁人数达9.39万人(该县总人口不算返流人口约38万)。其中,库区391处灾害点,威胁人数达到6.95万人。
秭归县的灾难发生史可以看做整个三峡库区的“浓缩版”,在三峡库区5.67万平方公里范围内,4000余处地质灾害点分布于库区所辖的湖北、重庆两省市共20个县(市、区)。地质灾害问题也成为中央关注三峡问题中的重点。今年5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并指出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此后,有媒体称规划中涉及资金将达到1238.9亿元。
水位周期性涨落
诱发多种地质灾害
三峡水库每逢冬季蓄水、每逢夏季(汛期)放水,水库水位的周期性涨落,会诱发多种地质灾害。
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三峡库区的建设,秭归县开始了大规模的迁城运动,秭归县城被搬到了茅坪镇。而郭家坝镇、屈原镇等沿岸多个被淹集镇则在地势较高处重建。随之而来的是,该县地质灾害不仅密度在增加,类型也在发生变化。“在2000年至2009年的这10年间,秭归境内的地质灾害频次最密。尽管并无实证研究表明,三峡工程及水库导致了环水库地区地质灾害的频次增加。但从时间分布上看,秭归境内的地质灾害的发生频次,与三峡水库的蓄水水位的每次提升具有正相关。”当地一位不愿具名的地灾研究专家表示,三峡水库2003年蓄水水位提高到135米时,发生地质灾害(变形)35处;2006年水位升至156米时,新增灾害38处;2008年水位继续提升到175米时,又发生灾害26处。其中,问题较严重的郭家坝镇境内,先后发生了13起地质灾害。另据材料表明,自三峡工程水库蓄水后,该县有116处地质灾害点先后多次出现变形。
“这其中的道理很容易解释。”专家称,三峡水库建成后,逐步淹没了大量地势低洼的山体,包括城市、集镇和村庄,长期浸泡使被淹的山体等发生松软并冲入了低洼的采矿采空区,这都会导致库岸坍塌、山体滑坡等。此外,三峡水库每逢冬季蓄水、每逢夏季(汛期)放水,水库水位的周期性涨落,也对沿库地区造成压力,会诱发多种地质灾害。
宜昌市国土资源局唐作友科长在给一些基层国土官员培训时也表示:受三峡水库水位的来回涨落影响,三峡库区面临着一个较长时期的“库岸再造”过程,将会不断产生新的不稳定岸段,导致新滑坡、塌岸的发生,以及使那些未治理的崩滑体复活,并产生涌浪灾害。
水库蓄水后
地震陡增震级增强
从三峡工程开始修建后的2000年起,当地地震开始变得频繁发生。2003年蓄水当年,秭归地震陡增至18次。
三峡大坝建成后库区蓄水的影响,在秭归近年来频发的地震上也可见一斑。
据秭归县志记载,历史上该县属于少震区,史载从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以来,秭归(原称归州)共发生地震46次,其中仅由仪器感知的微震有40次。其中,秭归境内能被直接感知的地震仅6次,分别是1556年、1605年、1898年、1935年、1972年、1979年,其中多数地震震级较小。
然而,从三峡工程开始修建的2000年起,当地地震开始变得频繁发生,2000年5次、2001年2次、2002年2次。而在2003年三峡蓄水当年,秭归地震陡增至18次,而此后几年地震遗址发生频率较高:2004年5次,最高震级2.7级;2005年3次,最高震级3.5级;2007年5次,最高震级2.8级;2008年12次,最高震级4.1级;2009年9次。
“这几年地震的确比以前有点多,因此我们平时尽量做好居民对地震应急避灾常识的宣传。”秭归县科技局地震股工作人员介绍,平时地震情况的监测、发布都是由省地震局直接管理的,去年省地震局在秭归境内新换了20余台无人值守的地震监测系统,所有数据都是直接发往省里,平时的维护也由省里负责。
秭归县地质灾害防治中心总工程师彭书林对早报记者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大型水库建成后对周围库区的环境和生态会造成影响,通常认为这一影响会持续到20年左右才会稳定下来。据此推断,未来10年,对三峡库区的地质灾害的监测和治理工作仍不能掉以轻心。
123下一页
3、NASA数据证实三峡工程减少附近降水
来源:网易 2011-05-31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5/828405.html
NASA的研究人员撰写的研究报告指出,在2003年蓄水水位从66米提升到135米之后,三峡大坝建设引起的土地使用变化增加了大巴山和秦岭之间的降水,减少了三峡大坝附近地区的降水。这项研究表明三峡大坝对气候的影响范围是100公里,而不是三峡建设专家组给出的10公里。
2009年完工的三峡大坝,横跨中国长江,将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也将是世界上少有的几个能从太空用肉眼观测到的人工建筑。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地球资源探测卫星自这座大坝1994年破土动工以来,就一直提供详细、清晰的大坝上空场面。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流,在中国境内绵延3900多英里,诸如上海附近的出海口。历史上,这条大河一直容易发生水患,基本上每十年就会泛滥一次。单是20世纪这一百年里,据中国官方统计,约有30万人死于长江水患。
大坝的修筑将改善长江的洪水控制,保护下游平原地区1500万人口以及370万亩农田。通过NASA的地球资源探测卫星,可以俯瞰这座大坝的修筑情况。第一幅图片显示的是工程开始前的三峡地区。到2000年,河流两岸的工程已经开始动工,但是被截流的河水还是能顺着河南岸一条窄窄的水道流出。2004年的图片显示大坝主墙的有限进程,以及注了一部分水的水库,以及边上的许多峡谷。到2006年中,主墙已经竣工,长达2英里(合三公里)的水库横跨在大坝上,注满了来自上游的江水。
三峡大坝的绝对面积与发电量是难以想象的。工程建设成本高达6250亿美元,长大约1.4英里(合:2.3公里),高607英尺,比亚利桑那和内华达州交界的胡佛大坝大5倍。
三峡大坝水库工程储水量达5兆加仑,到2009年全部26个机轮安装完成投入使用时,三峡大坝的电输出量可达1万8千兆瓦特,是胡佛大坝的20倍。水库也将容许万吨货轮进入中国的内部城市,打开新兴内陆城市的农业和制造业市场,增加进入中国城市的商业船只。
尽管拥有这些预期的优势,但是建造三峡大坝还是免不了成为备受争议的焦点。虽然水库的储水能力能够减轻今后下游水患的频繁性,但是大坝的水库将高于海平面574英尺(合:175米),淹没244平方英里(合:393平方公里)的土地,包括这三座命名大坝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其后果导致超过100万人口必须重新安置,数十座建筑和文化景观将消失在水库里。
除此之外还有环境方面的忧虑。三峡大坝的修筑是为了治理百年一遇的大水,但是有研究者表示,更大的风险来自这一地区的地震活动,一旦发生,将可能致使大坝破裂。
2007年4月,中国新华通讯社报道,三峡大坝的水库被杀虫剂、化肥和污水污染。根据由中国科学院、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和长江水资源管理委员会联合实施的一项研究,30%的长江主要支流均受到严重污染。
虽然地球资源卫星是观测地球表面变化的主导研究工具,但是NASA的其他卫星在决定土地覆盖和土地使用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就像森林变成城市可以影响当地气候一样,科学家发现,三峡大坝和它巨大的水库对当地环境和气候也可能有相似的影响。
研究者在最近一次研究中,利用计算机模型,分析NASA热带降雨测量卫星发回的数据,预测出三峡大坝的建设对地区降雨的影响。NASA的地球与水资源卫星的讯息也显示出大坝对地表温度的影响。
“卫星数据和计算机模型清楚地表明,大坝建设带来的土地使用改变增加了大巴山和秦岭山脉中间这一区域的降雨量。”位于马里兰州的NASA哥达德航空航天中心首席作者吴力广(音)这样说道。他也效力于马里兰大学巴蒂摩尔分院。大坝水平面在2003年六月陡增以来,土地改变同样减少了三峡大坝周围地区的降雨。
令研究者震惊的是,他们发现,三峡大坝影响降雨的区域面积达到62平方英里,而不是先前研究中提出的6平方英里。
降雨增多的区域,地表温度也有所改变。白天,大巴山和秦岭山脉之间的气温平均减少了1.2华氏度(合:0.67摄氏度)。由于降雨增多,云层也多起来,减少了阳光直射,降低到达地表的热量,所以白天的气温更凉爽。
研究表明,气温变化的原因是长江宽度的扩大和水库的形成。建成之后,在群山之间出现一座401平方英里的水库。大坝修筑之前,长江的宽度只有三分之一英里。巨大的水库引起了“湖效应”,导致气温降低,以及大巴山和秦岭山脉中间的的降雨增多,但是水库沿线周围相接的地区的降雨却减少了。NASA的研究人员撰写的研究报告指出,在2003年蓄水水位从66米提升到135米之后,三峡大坝建设引起的土地使用变化增加了大巴山和秦岭之间的降水,减少了三峡大坝附近地区的降水。这项研究表明三峡大坝对气候的影响是地区性的,影响范围是100公里,而不是三峡建设专家组给出的10公里。到2009年,三峡地区的长江水面宽度将从平均0.6千米扩大到1.6千米,水域面积的增加将增强当地的蒸发,降低当地的温度。当地上空的水汽将更加稳定,可能导致长江660千米长的水路的水汽垂直运动不协调,很可能进一步改变区域降水。
到2009年大坝完全投入使用,水库储水达到峰值,届时,根据科学家预测,地区气温和降水量变化将会更明显。2006年这次研究报告出版在美国地球物理联盟的《地球物理研究》。
4、“三峡泄洪”效果惹争议:缓解旱情作用不明显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2011-05-31李泽民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5/827250.html
三峡水库的防洪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而发电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解决,因此三峡工程运行的基本原则电调服从水调,这点不容置疑。
深 受干旱困扰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更多地寄希望于三峡泄洪来“解渴”。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从5月25日至6月10日,三峡水库将根据主管部门的要求加大泄洪。但是,即便下泄流量加大至每秒1.1万至1.2万立方米,长江中下游的旱情并未因此缓解。
至此,针对三峡水库功能轻重缓急的争议还在持续。5月30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长江水利委员会获悉,“补水”功能将成为三峡此后的重点之一。
此前,三峡水库功能序列的前三位分别是防洪、发电和航运。据长江委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原局长翁立达介绍,此后的功能中,补水应该放在发电之前,电调必须服从水调。
电调服从水调
早在2009年4月,在《三峡水库优化调度方案》部长专题会议上,水利部副部长矫勇就指出,三峡水库要坚持经济效益服从公益效益、电调服从水调等原则。
翁立达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三峡水库的防洪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而发电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解决,因此三峡工程运行的基本原则电调服从水调,这点不容置疑。
长江水利委员会防汛抗旱办公室副巡视员王井泉也认为,长江流域降水量异常偏低是造成干旱的主要原因,但水库为发电提前用水,对干旱也有一定影响。去年9月,长江流域各大水利枢纽开始蓄水,但为应对用电高峰,水利枢纽全力发电,结果短时间内用掉了大量库容。
发电和“补水”的矛盾日益凸显,根据三峡梯级调度中心副总工赵云发的介绍,今年1~5月,三峡发电增加40多亿度,比去年增加两成以上。
翁立达认为,不仅是三峡工程,整个流域的水利工程都应坚持“电调服从水调”,因此要对全流域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他同时表示,坚持这样的原则亦有困难,由于五大电力集团都是强势部门,管理上必须体现强制化,要有统一的调度方案指导。
记者多方了解到,“电调服从水调”这样的指导思想,在近期刚刚通过的《三峡后续工作规划》中有所体现,这也是水利部和长江委的要求。
抗旱“效果不好”
根据三峡枢纽建设运行管理局运行处处长王海的介绍,目前三峡水库水位已降至152米附近,水库调节库容已消耗了约4/5,剩余的1/5库容也即将在6月10日前消耗完毕。据介绍,如果6月10日长江上游来水还未见涨,而中下游地区又没有大范围强降雨,到时三峡水库将极有可能面临“无水可补”的局面。
尽管三峡水库为长江中下游干旱“竭尽全力”,但效果并不明显。翁立达介绍,尽管三峡向下游放了30多亿立方米的水,但对于鄱阳湖等水位的抬高,效果不明显。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教授王光谦表示,三峡放水只能缓解长江航道低水位的困境,对于旱情的缓解,并不能产生明显作用。
翁立达还称,江西、湖南等地的水库也在蓄水,如果从本省的水库放水下去,虽然仅放一两亿立方米的水,但其产生的效果要好于三峡放30多亿立方米水的效果。
翁立达认为,归根到底,要从整个长江流域的综合利用角度考虑,抗旱 “效果不好”恰恰反映长江亟待统一管理和调度。
5、专家:三峡对长江流域气候影响需要长期观测
来源:东方早报2011年05月31日陈良飞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1-05-31/101622561174.shtml
实习生 张倩怡 发自湖北三峡
三峡对长江流域气候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在三峡蓄水约8年后,这一问题依然没有明确的答案。最权威的官方说法来自1992年成稿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三峡建库后,对温度、湿度、风和雾的水平影响范围一般不超过10公里。”
在今年新一轮的“三峡诱发长江干旱”争论中,众多有官方背景的学者依然坚持这一结论。
目前有数据的观测表明,三峡蓄水后,尚未发现三峡蓄水后周边降水量有明显变化,但水库附近的气温在冬季有增温效应、在夏季有弱降温效应,总体以增温为主。
气候专家认为,三峡工程对气候的影响,尚有待更长时间的观测分析、更多的研究方法。
与水利水电部门的高调不同,气象部门在三峡建设中的缺位却不容忽视。拥有26个成员单位的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中,竟然没有中国气象局和国家气候中心,也没有中国地震局。
三峡又长又弯 没有堵塞水汽进出四川盆地
早在2006年夏至2007年春的四川、重庆大旱时,北京独立环境学者王红旗就在国内学术期刊上撰文称,三峡等水利工程改变了四川盆地的结构,从而导致了那场大旱。
王红旗为此提出了四川盆地的“木桶效应”——将四川盆地比喻为一个巨大的木桶,环绕四川盆地的山口、江河峡谷就是这个大木桶的一根根相对比较短的木条,是水汽进出的咽喉要道。而人为改变这些短木条的高度,例如修建水库大坝,势必改变四川盆地的结构,不可避免会导致气候发生明显变化。
不过,王红旗的“木桶效应”遭到很多水利、气候学者的质疑,被认为“毫无根据”。
广东省气候中心研究员杜尧东认为,“木桶理论”一戳就破,“长江三峡是一条长达几百公里的七曲八拐的狭长通道,就算没有三峡大坝,江风也不可能从下吹到上,因为沿途的曲折与岸壁会造成风力损失,多大的强风也不会沿着三峡吹进四川盆地。”
时任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影响评估室主任张强认为,那次大旱与全球变暖、大气环流异常等有关。
三峡影响气候范围:争论很多观测资料很少
在由中国科学院与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共同完成、国家环保局审查通过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称:“三峡建库后对库区及邻近区域有一定影响,但是影响范围不大,对温度、湿度、风和雾的水平影响范围一般不超过10公里,水库附近表现最明显。”
这份影响报告书成稿于1992年,在19年之后的新一轮“三峡诱发长江干旱”争论中,众多有官方背景的学者依然坚持这一结论。
中国工程院院士、三峡工程阶段性评估专家组组长沈国舫认为称:“通过对2003-2008年三峡蓄水后的研究,与蓄水之前对比是有变化的,这与当年三峡工程论证时的估计一致,比方说周围温度会略有升高,对风和湿度等也略有影响。”
不过,早报记者发现,在“三峡影响范围有限”的观点中,影响范围也极具弹性,从几公里、10公里、数十公里到上百公里不等。
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教授王国庆认为,三峡水库对区域气候的可能影响范围从几公里到上百公里不等,主要取决于水库的形状和当地的局部地形。
国家气候中心的一位权威专家日前称,由于缺乏较长时间的观测资料,影响范围在10公里以内、20公里、几十公里、100公里以上的说法都是大致估计的,不能说谁对谁错。
尚无数据表明三峡导致周边降水量明显变化
在分析三峡库区1961-2006年的逐日降水量、平均气温、最高气温、雾、雷等资料后,国家气候中心气候专家张强等认为,1961年以来,三峡库区干旱日数有微弱增加趋势。
该研究同时认为,1961年以来,三峡的年洪涝日数没有明显变化趋势,但阶段性变化明显,20世纪70年代洪涝较少,而20世纪80年代前期至21世纪初期则洪涝多发。
在另一项三峡库区气候变化的研究中,张强等人认为,尚未发现三峡蓄水后周边降水量有明显变化。但观测发现,三峡水库蓄水后近库地区的气温在冬季有增温效应,夏季有弱降温效应,但总体以增温为主。
同时,张强等人也认为,三峡工程的局部气候影响将是一个复杂、长期的气候调节过程, 目前的结论只是蓄水几年内的观测分析结果,“这一结果是否只是大背景气候变暖下库区升温的时间差,还是水域扩大造成的, 还有待更长时间的观测分析。”
然而,国家气候中心的研究发现,未来三峡库区的降雨量将增大,而不是减少,三峡库区未来极端气候事件可能会显著增加。
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廖要明等人的研究也证实,近年来,三峡库区夏季降水总体呈明显增多趋势。
三峡截留泥沙致河床变深 下游湖泊难补江水
在“长江大旱与三峡关系”的争论中,人们更多从气候变化角度来谈,但一些水利学家提出另一个观点:从河床冲刷等角度看,可以认定“此次大旱与三峡工程有一定关系”。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力学所原所长刘树坤日前称,三峡出于多发电的考虑,导致放水量缩减,使得泥沙在大坝上游淤积,下泄的江水中泥沙含量偏低,致使下游河床被冲刷得比较厉害,水位降低。
刘树坤进一步解释说,三峡工程未建成时,当湖区降雨少时,长江的水就可以进入这洞庭湖和鄱阳湖等沿江湖泊,从而缓解当地旱情,就不会出现今年的“湖水见底”,“现在三峡大坝一建,河湖关系发生了变化,长江河床下降,在枯水季节,长江水能够进入鄱阳湖和洞庭湖的水量就会减少,两湖干涸在所难免。”刘树坤说。
尽管长江中下游的旱情还未过去,但刘树坤已开始担忧此次大旱之后的“后遗症”。“河湖关系发生变化后,长江水对两湖地区湿地的补充水量减少,湖泊为了保护自己,就会采取蓄水修闸的措施。”刘树坤认为,如此一来,现在流动的湖泊就会变成封闭的水库,这会直接导致湖泊的“富氧化”以及一系列的生态问题。
6、回眸三峡大坝70年利弊之辩
来源:东方早报 2011-05-31卢雁
http://www.dfdaily.com/html/21/2011/5/31/611608.shtml
“三峡未设计抗旱功能,争议让我们更重视反面意见”
早报记者对话三峡工程建设总指挥陆佑楣院士与阶段性评估专家组组长沈国舫院士 全面回眸三峡大坝70年利弊之辩
【三峡之争】
“调你来,为了就是修三峡工程的!”这是1984年50岁的陆佑楣被调到北京后,时任水电部部长的钱正英见到他所说的第一句话。
之后,陆佑楣组织全国400余位专家,对三峡工程进行了全面论证。1993年三峡工程正式上马,2003年,年届七旬的陆佑楣从三峡工程总指挥的位子上退了下来,当年6月1日,三峡水利枢纽正式下闸蓄水,10日水位达到135米。
两年之后,时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的沈国舫开始介入对陆佑楣任副组长的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结论的评估工作,2008年初,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正式委托中国工程院实施“三峡工程论证及可行性研究结论的阶段性评估”,沈国舫为评估专家组组长。
早报记者日前与这两位三峡工程科学论证与评估的关键人物,就从论证阶段就开始的诸多质疑,以及后续工作面临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对话。
陆佑楣:1934年生,水利水电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副组长。1993年至2003年期间主持长江三峡工程建设。
沈国舫:1933年生,林学家。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2008年-2010年三峡工程论证及可行性研究结论的阶段性评估专家组组长。
任何一个重大决策,最后总是由政治家来决断,但是为什么要干这个工程,科学家、工程师、经济学家应该把这个问题讲清楚,三峡工程是我国唯一一个通过立法程序,即全国人大来决策的工程,而一般的工程并没有通过全国人大表决
当年论证之争
东方早报:您怎么看待三峡工程争议?
陆佑楣:任何一个大型工程都会有争议,这个并不为奇,英法海底隧道也是有争议的,运行一定时间以后大家对它的认识更准确了,就逐步争议减少了。人在地球上做任何一件事,都有正负面影响,究竟该不该干,就得科学理性评估,说明为什么要干,利是不是必需的,弊是不是可以接受。
早报记者:有报道说当时决策时有很多专家都拒绝签字。
陆佑楣:不能说很多,只能说很少,个位数的。我当时都参加,论证过程有两种不同意见,往往反对的人都很不理智,跑上来先发言,讲完了应该再听听别人的意见,但他们不听,说完就走,这算啥呀?不是一种科学理性的态度。
东方早报:关于三峡工程的质疑声几乎每逢长江中下游大旱、大灾都会出现,但有媒体称,所谓“反建派”尚无有力证据能够证明三峡是长江中下游问题的“主凶”。
沈国舫:要说“反建派”那也太严重了。历史上对三峡工程反对的人,实际上都不是搞水利的人,搞水利的人大多数是支持的,黄万里是特殊情况,我和他私人没什么交情,他对三门峡的观点是很好的,但是对三峡的观点是不成立的。
东方早报:黄万里先生当年的主要担忧之一,泥沙淤积问题您怎么看?
陆佑楣:每一条河流都有泥沙,但多少有区别,黄河泥沙量极大,平均每一立方水的泥沙量是26公斤,三峡只有1.2公斤左右,不是一个数量级的。黄万里是我们都很尊敬的老教授,他看到了黄河这么多的泥沙,认为长江也不能建,是的,三门峡建了以后出了问题,但长江和黄河情况不同,而且泥沙也有规律,冬天的时候即枯水季,泥沙量很少,主要泥沙都在汛期,泥沙哪儿来?植被中来,长江植被比黄河好得多,泥沙含量自然和黄河不是一个等级。汛期的泥沙怎么办?三峡设计过程就考虑了这个因素,归纳为蓄清排浑四个字。但是如果发生一次需要你拦洪的大洪水,那么大量的泥沙也来了,肯定有部分泥沙会留在水库里,这个做了大量科学模型实验,而且反复做,得出的结论:70、80年后三峡水库来多少沙就能排多少沙,达到冲淤平衡,所以三峡水库永远可以保持70%到80%以上的库容,可以长期使用。黄万里还担心的一个问题,不是细颗粒的泥沙,他说长江上游有很多砾卵石……它不可能冲到坝的前面,因为一进入水库后流速就小了,这些石头就沉在水库的末端,重庆下来的河道里可能会堆满这种石头,这种有没有可能?有可能,但量很小,不是黄万里想象的那样。因为他年轻的时候去重庆看到大量这种石头从嘉陵江滚下来,但当时没有大坝,现在三峡上游的干流和支流上都在修建水库,这些水库就把本来要下来的石头消化了,再加上人工植被的保护,防护造林的建设,泥沙量都在逐步减少,三峡水库是2003年开始蓄水,每年都监测下来的石头量、泥沙量,发现比原来预计的少了约一半,所以泥沙专家都很乐观。如果粗颗粒的泥沙堆积在水库末端,堆在那里也可以进行疏浚,正常的航道都要通过采砂船进行人工疏浚,但现在还没有到这个地步,如果一二十年以后有,就可以采取这种工程措施,所以不是一个成败的关键问题。所以黄万里先生到死都认为三峡工程搞错了,但我认为再伟大的学者、专家、大科学家也不可能把百分百的问题都看透,所以不要把有名的专家的言论看成是绝对真理,由于黄万里先生他没有进行调查,他年纪大了,三峡开工以后也没有到上游实地考察查勘过,泥沙的实际情况他可能也不掌握。
东方早报:我们很好奇当年论证组的专家比例。
沈国舫:主要反对的人都是搞生态的,不是搞水利的,最后有没有不签字的?是有,而且是我很尊重的人,但是就一个。真正的挂牌专家说“我不签字”的,就这一个,就是侯学煜。他是当时的院士,学部委员。马世骏(作出“弊大于利”结论的)也是院士,也是组长,但他最后签字了。陈昌笃是北京大学搞生态的,不是院士,他没签字。别人都签了。搞生态的人主要是怕河流变成不是自然的流态了,变得人工化。专家构成主要来自十个领域,分专题。
东方早报:当年建设的决策是政治任务还是科技工程?
陆佑楣:任何一个重大决策,最后总是由政治家来决断,但是为什么要干这个工程,科学家、工程师、经济学家应该把这个问题讲清楚,三峡工程是我国唯一一个通过立法程序,即全国人大来决策的工程,而一般的工程并没有通过全国人大表决。三峡工程的建设任务很清楚,首要就是防洪。关键是长江流域、江汉平原洪水灾害不断。三峡工程蓄水之前几乎每一年湖南湖北的军民都要加固大堤,荆江大堤的基础很薄弱,造在淤沙层上的,每年都担心决堤。中国经济发展到这个地步,是不是还可以忍受每年投入那么多人力物力去进行加固?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有工程措施,也有社会措施,想办法避免每年遭遇危险状态。最近的一个例子就是1998年的大水,经济损失2000多亿,人也死了1400多。这种状态不该继续,需要一个安全稳定的,能够抵御一定自然灾害的工程来解决,经过长期论证、调查、实验、研究,最后作出修建三峡工程的决策,我认为是正确的。
东方早报:为什么会有6次论证?
陆佑楣:1950年代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河流灾害很多,毛主席说一定要把淮河治好,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长江的三峡工程在1954年已经提上议事日程,但因为规模太大、技术、资金等原因就一直未动。所以有了后来的多次论证。
东方早报:是资金不够?
陆佑楣:物力、财力、决策、组织,建国初期要搞这么一个大工程不具备客观条件。所以一直在那里作论证,做了几十年。孙中山1919年提出,经过70多年才作出决策,是经过几代中国人的探索。据统计,长江在过去两千年当中,每10年要发一次比较大的洪水,江汉平原首当其冲。
东方早报:问题是现在似乎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大旱的时候水库也缺水,怎么往下泄?水库还得发电。
陆佑楣:长江流域的洪水很复杂,干流是主要的,对中游河段的威胁最大,这是洪水的问题,但陆地上面下大雨,流入长江也会造成洪水。去年,干流来了7万立方米每秒的流量,但有了三峡水库,就把它拦起,挡掉3万流量,下泄了4万流量,下游就平安无事。但去年全流域都下大雨,干流通过三峡工程解决了一部分流量,下游洞庭湖、鄱阳湖地区都出现暴雨,那么在局部地区也造成了洪水,但这个是局部性的。
东方早报:就是说作为三峡的功能它已经用尽了,但对支流还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
陆佑楣:是的,所以整个长江要做到有任何大水都不会遭灾,那是一个综合的防洪体系的问题,不单单只靠三峡工程。洞庭湖、鄱阳湖,都应该有相应的防洪体系,干流上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支流也得有。
东方早报:那关于先支后干,还是先干后支您怎么看?
陆佑楣:中下游的洪水怎么来?一个来自上游,另一个是当地下暴雨汇入支流,不能只靠一个三峡工程来解决整个长江流域的防洪问题,那是不可能的。
先支后干,还是先干后支,这要根据具体情况,没有特定的理由说必须是先干后支,还是先支后干。实际上修水库完全按照先支后干不太可能,社会经济的考虑也不太可能。先干流后支流有什么不可以呢?
东方早报:现在洞庭湖和鄱阳湖正经历历史最低水位……
陆佑楣:洞庭湖和鄱阳湖的水并不是靠长江干流给它们补给的,它自己有自己的来源,它有自己的水系,它干旱说明它上面的补给不足,湖泊的上游也应该有一个蓄水库。水利工程就是为了人类可以得到稳定的水源。
评估工作没有建坝纷争
东方早报:这次为了三峡又争起来了,其实无论怎么争,大坝已经建好了。
沈国舫:问题还是这些问题,翻老账有什么用?而且现在很多人说当时很多人反对,我就可以说,我就没反对。
东方早报:当时为何判断下来是可以建的呢?
沈国舫:我中学时就知道国民党政府邀请了美国的萨凡奇到长江考察,1948年的时候,我们有个校友从美国回来给我们作报告,给我们讲了三峡的设想。我早就接受了这种观点,而且我知道最早是孙中山提出的。
东方早报:您实地调研过,哪些地方给了您信心说“三峡工程利大于弊”?
沈国舫:当时论证和建设的时候我没有去参与,我直接参与是后来的阶段性评估,以及评估之前我们工程院承担了一个项目,关于三峡库区环境的。当时我是副院长,又是管这摊的,就让我主持,因此才介入,那时大概是2005年左右。那时大坝已经在蓄水了。
东方早报:那您说说阶段性评估……后来这个评估组里有没有出现当年对三峡工程争议的场景?
沈国舫:我们这个团队里没有一个人反对,300多名院士,包括生态环境专家等。但是他们有很多意见,比如要警惕污染,以及污染物越来越多,富营养化趋势……2005、2006年我们提的建议也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当时是曾培炎副总理管这个事儿,我们上去一条建议他就批一条,赶快处理解决这些问题,比如建污水处理厂,以及加强管理和管网系统化等,当时我们不断催,政府不断回答,来促进这些事。
东方早报:也就是说,到分阶段评估时已经没有纷争,都是在提建议。
沈国舫:对,纷争都在1988年立项论证的时候。分阶段评估的时候要求参与评估的人不是当年的介入者,因为要求客观嘛。当然,这名单里还有当年的参与者,但都没有担纲主要的位子,主要位子上都是未参与者。包括我们领导小组组长是徐匡迪,徐匡迪当年也没参与过这事儿。
东方早报:但是不参与的话会不会导致这些人对三峡的情况不很了解呢?
沈国舫:为了客观么。所以我们请了顾问,把钱正英也请了来,他是当时的水利部部长,管论证的事儿。当年反对的人不多,实际上就那么几个人,但他们的声音被你们(媒体)听见了。
东方早报:您怎么看该有一个怎么样的机构来统筹三峡以及长江全流域的工作?
沈国舫:地方上和三峡公司的利益冲突,另外,现在等于三峡公司还有三峡办这个“婆婆”,这里面的关系我不想介入。我们说要统一调度,这不是三峡一家的事儿,要国务院来做。我的看法是:长江委应该要成为一个更有权力的部门,要国务院监管,副总理兼长江委主任,由副主任主持工作,现在长江办没这个权威,也指挥不动地方。现在三峡办是国务院的,它对三峡有发言权,但它是不是能够调度三峡以外?
12下一页
7、南方百条河流干旱断流重创养殖业 失业者不计其数
来源: 每经网综合2011-05-31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110531/20110531112657167.html
核心提示:潘阳湖湖草疯长成草原,洪湖干涸渔民被迫上岸外出打工,此外湖北安徽湖南等地数百条小型河流因旱断流,养殖业无以为继,失业人数增长尚无法估计,这是看得见的后果,另一方面,生态灾难正悄然而至。
湖北安徽湖南等地数百条小型河流因旱断流
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的连续罕见干旱,已对湖北、安徽、湖南等地农业造成严重影响,各地众多小型河流断流。
记者30日从湖北省农业厅了解到,秋冬春三季罕见连旱使该省农业受到重创,农作物、水产、畜牧三项直接经济损失超过80亿元。
据湖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统计,自去年11月以来的200多天里,湖北省有60余个县市的雨量创有气象纪录以来同期最少。特别是4月下旬至5月中旬,境内降雨一般只有30毫米左右,比历史同期少一半以上。
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挥部30日通报说,罕见干旱已使全省269条小型河流断流,10座中型水库接近死水位,266座小型水库干涸。800多万亩水稻需要抗旱保苗,2300多万亩麦茬田需抗旱泡田。安徽省防指紧急对淮河以南地区启动《安徽省抗旱预案》Ш级响应并开始发布旱情预警。
安徽省水利厅成立抗旱工作组,动态统计蓄水、供水、作物种植及旱情等基本情况,跟踪分析各地用水、耗水及水稻栽插等情况,实施分灌区、分工程、分时段供水工作方案。截至目前,安徽全省各类水利工程已累计提供灌溉水源23.7亿立方米,努力保障灌溉用水。全省累计有225.7万人投入抗旱,投入抗旱资金6.8亿元,已完成约800万亩水稻栽插供水。
另据记者30日从湖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了解到,今年是湖南1910年以来历史同期降雨最少的年份。截止到30日,湖南省14个市州除郴州外所有市州不同程度出现旱情,1064万亩农田受旱,111万人因旱饮水困难。
目前洞庭湖水面积仅780平方公里,比常年少三分之一,水量不到13亿立方米,不及常年的三分之一。东洞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大、小西湖共2.2万亩湿地干涸,苔草生长期延长,对鱼类产卵繁衍影响很大。
截止到5月底,湖南省出动99万人次、启动21.8万台套抗旱机械,机电井9.3万眼、启动泵站7629处,投入应急抗旱资金3.1亿元。
随着6月临近,湖南即将进入主汛期,据气象部门预计,今年台风降雨的影响也有重于去年的趋势,可能面临旱涝急转、边旱边涝的不利局面。(据新华网)
“小龙虾十年最贵”
昨日,记者在洪湖最大的农贸市场新堤市场看到,与蔬菜区人流熙攘的热闹场景相比,水产区显得较为冷清。
水产摊主李进华正坐在椅子上,翻看一本杂志。他面前摆着三盆小龙虾,体型较小,约五六厘米长,一个上午几乎没有顾客。
李进华说,以前都是大量收购龙虾运往南方,但今年,干旱导致龙虾减产,他只能从鱼池收购一百多斤龙虾,向餐馆零售。“往年小龙虾都是11元一斤,现在要卖到15元了。”
“我做了10年水产生意,今年小龙虾是最贵的。”李进华说。其他水产品价格也纷纷上涨,草鱼由4元/斤涨到6元/斤,藕尖由5元/斤涨到7元/斤。
123
8、四川旱情初显 宜宾4县达特重干旱气象标准
来源:四川在线-四川日报2011年05月31日孔芒
http://news.qq.com/a/20110531/000896.htm
旱象:初显
关键词:抢时间
降水偏少泸州夏旱开始蔓延
本报讯 (周松柏 陆曹蓉 记者孔芒)尽管5月30日下了一场小雨,但并不能缓解旱情的蔓延。记者30日从泸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获悉,泸州今年以来,降水偏少,气温持续偏高,全市范围内夏旱初显。
据了解,泸州市夏旱主要分布在泸州北面(泸县)、南面(合江东南部分地方和古蔺一带)。截至5月27日,泸州市农作物受旱面积78.04万亩,成灾18.82万亩,14.91万人、10.87万牲畜出现饮水困难。最早发生夏旱的泸县从4月下旬开始出现夏旱,到目前旱情已持续35天,1—4月降水量94.6毫米,较历史同期多年均值偏少28%,比2010年同期偏少20%,水利工程蓄水比去年同期偏少25%。
针对当前旱情和农业生产形势,泸州市及时进行安排部署,要求抓住近日降水的有利时机,抢抓农时,科学抗旱,组织农民抢栽抢插抢管抢收,确保大春生产满栽满插和小春生产应收尽收。一是坚持“先饮水、后生产”的原则,开展送水活动,尽可能地解决群众因干旱饮水困难问题。二是合理调度水源,大力推进科学抗旱。三是突出抢栽抢插抢管抢收环节。组织群众广辟水源,调解用水纠纷,采取提引蓄措施,抢栽抢插大春作物。四是抗旱防汛两手抓。及早做好攻坚准备,防在灾害前面,救在第一时间,努力减轻灾害损失。
旱情在持续,抗旱工作也同步进行。据统计,截至5月27日,全市投入抗旱人数达到12.42万人,投入抗旱设备3.67万台套,运水车辆479台次,划拨抗旱资金82.3万元,水利工程提供抗旱用水1917万立方米,抗旱浇灌面积101.02万亩,临时解决了7.78万人、5.18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
旱象:特重
关键词:全民抗旱
毛毛雨 难解渴
宜宾四县达特重干旱气象标准
□何虹江 杨云波本报记者 钟晓晴
“雨太小了,泥巴都只打湿了表皮。”5月30日下午5时许到晚上9时左右,雨时下时停,宜宾市翠屏区赵场镇花农陈师傅自言自语道,“我这十余亩花田咋办呐,早就干得不行了呀。”
陈师傅的困惑在宜宾市各区县普遍存在。今年开春以来,由于降水持续偏少,气温异常偏高,蒸发加剧,宜宾地区土壤墒情迅速恶化,按照国标《气象干旱等级标准》,宜宾市各区县从4月14日开始相继达到气象干旱标准,截至5月10日各区县均达到重旱气象标准,其中屏山、高县、筠连、江安达到特重干旱气象标准。
5月中旬前期下了一场小雨后,5月16日开始,宜宾又出现高温连晴天气,旱情再度发展。5月30日,宜宾部分区县再次降雨,但降雨量十分有限,旱情形势依然严峻。
面对旱情,宜宾市各区县积极行动起来,全力抗旱保收。
区县连线
屏山县:县长挂帅抗旱
县内小型支流47%出现断流;各主要县管河流水流量较多年平均减少32%……持续的高温天气使屏山县出现了近10年来未遇的春旱连夏旱。5月30日,一场毛毛细雨仍无法为屏山县解渴。
面对旱情,屏山县随即成立了以县长邱东林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任成员的县防汛抗旱减灾领导小组,及时组织县应急办、农业局、水务局、气象局、财政局等多部门协同作战。
加大投入、加快抗旱工程建设成了屏山县抗旱保收的重要工作之一。截至目前,屏山县县乡多方筹措抗旱资金150余万元,维修渠道200余公里,检修农机设备80余台套投入抗旱减灾,缓解受旱面积2万余亩。与此同时,屏山县积极动员群众开展抗灾自救。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县共计投入劳动力6万余个,组织群众集中力量开展提水保灌、搞好渠道掏淤、提灌设备维修、堵溪截流等保水工作,确保输水畅通。
5月20日晚,屏山县开展人工消雹增雨作业,作业后,全县各乡镇降小到中雨,气温明显下降,旱情稍有缓解。
即便如此,屏山县的旱情依然形势严峻。从3月底开始,屏山县20个水库陆续向旱区供水,目前蓄水仅剩300多万立方米。如果高温少雨天气持续下去,那么屏山县将面临大部分区域大春栽植困难;有效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和确保满栽满插任务艰巨。
翠屏区:水利工程立头功
翠屏区凉姜乡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瓜果产地,枇杷、葡萄等产业已成为当地百姓的致富产业。“我们这块田高水矮,如果没有两岔河水库的提灌保障,我们今年不要说赚钱了,生活都困难。”凉姜乡九里村人民社村民钟进荣告诉记者,天干虽然对果树有影响,但由于水利工程的保障,今年应该还是一个丰收年。
为保证有限的水资源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减少送水过程中的损耗,增加灌溉面积。翠屏区水务局组织、协调各用水者协会对渠道进行清淤58公里;维修整治山平塘、石河堰155处;新建了防渗渠道72公里,石河堰5处,蓄水池97口。
“由于水利工程分布不均,部分地区依然面临着用水难、无水用等困难。”翠屏区水务局副局长江一说。
1 2 上一页 下一页
9、洪湖干旱或致多种鱼类消失 洪湖水浪打浪成回忆
来源:中央电视台2011年05月31日
http://nc.people.com.cn/GB/14780754.html
记者:
走不进去了,这里?
洪湖渔民:
对,没有水了。
曾令旗:
(大湖)有三分之一的堤位基本干涸。
解说:
这里是中南之肾,这里是鱼米之乡,这里是饱受干旱之苦的洪湖。
晏儒洲:
现在这里一片荷叶都没有了。
洪湖地区渔民:
我们下去摸(虾),龙虾都干在地上了。
徐炎宏:
通过这次大旱,很多鱼的品种都会消失。
解说:
湖水缩减至少三分之一,再过4天将无水可取,如何抵过干旱的侵扰,如何保留生态基因,如何再现洪湖水浪打浪,《新闻1+1》今日关注洪湖之渴。
主持人 董倩:
欢迎收看《新闻1+1》。
湖北的洪湖,抗洪抗了几十年,今年要面对的竟然是严重干旱的局面,今年的洪湖水恐怕就不会再有浪打浪的美丽景色了,因为洪湖的水面现在几乎已经接近了最低,我们今天就来关注一下饱受干旱之苦的洪湖。
(播放短片)
甘丽华 中国青年报记者:
(5月27日)天气预报,一周内都没有降水,根据温度测算,每天的蒸发量大概是5到6毫米吧,本身现在河水的面积大概当时已经是三分之一见底了,三分之二只有30至40厘米的水深,按照这个估算的话,综合这些因素,一周以后如果没有任何外力的话,这个水盆就无水可取的,指的是洪湖无水可取。
记者:
这是哪个部门或者什么机构得出来的呢?
甘丽华:
市政府,他们有向省里汇报的一个东西说的。
解说:
再过4天洪湖无水可取,今天映衬在各地干旱报道中的这个声音格外引人注意。这个湖北最大,国内排名第七的淡水湖正在受到缺水的侵扰。
曾经我们打着鱼满载而归,现在河道干枯,可以开车走人,曾经成片的渔船是一道风景,现在渔民的渔船搁浅在湖底。
字幕提示:2011年5月30日 新闻
主持人:
另据湖北省应急办的消息,湖北省已经夺取了抗旱保春播的阶段性胜利,但是全省抗旱的形势依然严峻,统计显示,湖北全省1500多座水库低于死水位运行。
自去年11月以来的两百多天里,全省有60多个县市的雨量为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最少。
王桃芳 湖北荆州台记者:
这样一条两三米左右宽的小沟,您能够想象得到它就是洪湖吗?由于持续地干旱,整个洪湖的大部分河床已经露了出来,我现在所站的这个地方就是洪湖的河床上面,河床上面已经可以站人了。而且从我现在所在的这个地方往前面看,大概有两三公里左右的地方都是这样一种状况,直接通向洪心。
高强 荆州市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这个是洪湖的入口之一,往年的话水位到了水线这个位置,这一片全部是水,现在荷叶、芦苇都长在陆地上面了,陆生的草也长了一尺多高。
曾令旗 洪湖市水产局局长:
大湖有三分之一的堤位基本干涸,原来的一些沟渠已经断流,完全没有水源了。
洪湖渔民:
走不进去了。
记者:
走不进去了这里?
洪湖渔民:
对,没有水了。
记者:
水蛮浅了是吧?
洪湖渔民:
是的,是的。
解说:
大船进不去,小船难行进,虽然入口处的水位是湖区中最深的地方,但是不少渔船只能被迫停在这里,因为干旱,这两个渔民兄弟养的20多亩螃蟹大部分死亡。
金传好 洪湖渔民:
这不都干死了,搞不起来都干死了。往年都留着喂螃蟹(海子),现在螃蟹都死光了,我们现在就全部捕起来,卖多少钱是多少钱。
周德茂 洪湖渔民:
800亩,将近干了500亩,旱了500亩,剩下还有200、300亩,水也只有两寸深了,天气还要晴三五天,全部蟹苗就死掉了。
解说:
除了洪区居民受到严重影响,持续的干旱也让整个洪湖的生态系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中国第七大淡水湖,水草覆盖率曾占湖面80%左右,洪湖这个曾被世界环境基金会、世界生命湖泊大会授予生命湖泊最佳保护实践奖的湖泊,越冬的鸟类种群数量曾高达30余万只,而专家称,绝大部分水生植物、鱼类和鸟类都集中在湖岸线一带,湖泊干涸令大批水生物死亡,一些水生植物也变成陆生。
晏儒洲 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
野莲、野菱,还有一些其它的水生植被,这是我们恢复相当好的一个地方,原来这片地方就是我们一片花的海洋啊。
记者:
现在完全看不到了。
晏儒洲:
现在完全看不到,现在这里一片荷叶都没有了。
徐炎宏 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
如果还不下雨的话,没有这个水来的话,今年这里可能会遭到很严重的破坏。
解说:
没有了栖息和繁殖的环境,过去数以万计的各种鸟类如今已是寥寥无几。据介绍,经过这次大旱,洪湖生态系统要想恢复到以往的水平,至少得花费5到10年的时间,而遭受着历史罕见的干旱,如今弃船上岸的渔民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天气。再过4天洪湖无水可取的情况真的会出现吗?
董继材 船头咀村村民:
听天气预报为主。
记者:
为什么那么关心天气预报?
董继材:
我们在湖区生活,主要把风要掌握准,我们湖区怕风啊。
记者:
从天气预报里听到下雨就高兴。
董继材:
对啊,对啊。下点雨,来点水,改变旱情,旱得不得了。
字幕提示: 2010年5月30日新闻
主持人:
此前湖北省已经发出了首个干旱橙色预警信号,预计未来一周这里大部分地区将会维持晴热高温天气,最高温度将会达到35摄氏度以上。
主持人:
今天我们演播室特别请到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王圣瑞教授。王教授刚才在短片里面我们听到了一个观点,就是洪湖水再有4天就无水可取了,我们接下来不妨就一起听一听当地的负责人来描述一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徐炎宏:
洪湖目前核心区的水位大概还有30厘米左右,所以说不存在四天之内就要干枯的可能,因为现在四处干旱,外面没有水来的话,水位会下一步下降,我们说洪湖有一个最低的保证水位,就是说在腾库容量的时候,应该是24米,但是现在目前我们最低的水位是23.19米,应该是大大超过了我们应该保证的水位,降低了,大大低于。
今年的旱情与一般的往年操作是有一定的关系,主要是我们江汉平原这一块地方,主要是洪涝灾害比较严重,所以一般在春季的时候,就把洪湖的水要往长江大量排,要把库容量腾出来,以防涝灾,但是今年恰恰遇到旱灾,所以出现了这种状况。
主持人:
王教授,刚才听完徐局长的介绍,我们知道并不是说真的四天之后就没有水可取了,但是现在他说的一个数字,水位大概有30厘米,就是0.3米,也就是这么高了,将来预计能够出现的局面会是什么?
王圣瑞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对于这个湖来讲,是一个浅形的碟形长江流域。
主持人:
碟形就是像吃饭的盘子一样,平的。
王圣瑞:
对,典型的浅水湖或者叫湿地湖,现在问题水比较少,所以说现在急于要解决的问题,可能希望能够在最近的时候能下点雨,能缓解这个问题。
主持人:
期待老天爷能够降水。
王圣瑞:
因为现在看这个湖本身来讲,没有太多其他补水,因为现在长江向它补不了水。
主持人:
一场大雨,一场暴雨能解决什么问题?
王圣瑞:
现在如果有了这个雨来以后,水面扩大以后,对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的维系,主要湿地植被,一些生物的维系,对它来讲还是至关重要的。
主持人:
像浅盘子一样的洪湖失水失的快,一旦蓄水也蓄的快。
王圣瑞:
也很快。
主持人:
所以大家非常关注一个问题,为什么洪湖抗洪抗了几十年,今年突然一下又面对这么一个干旱的局面,什么原因导致的?
王圣瑞:
这个旱,这两天我很关心这个问题,从我的理解来讲,其实最主要的问题还是我们整个长江流域的干旱,大的气候背景或者叫天气背景。气象部门数据是什么?目前这一段时间跟同期平均降雨量,只有同期平均降雨量大致30%左右,也就是说比以前少了七成的水,这个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
另外一个,刚才徐局长讲,因为他这个地方有个什么问题,主要一个问题,它是作为长江一个“水袋子”,是一个行洪地方,防止在长江汛期来的时候它好有一定空间来调蓄,所以一般的话,在这段时间为了调蓄就会放掉一部分水,到长江里面去,所以这也是降低,正好这段时间碰到干旱。我觉得这是第二个原因。
另外一个原因,也是周围经济发展对水量需求增加了,用水量要比以前增加了。另外一个蒸发的影响。这是几个综合方面的原因。
主持人:
刚才您说到一点,刚才徐局长也提到,每年到春旱的时候会放水,来预备。
王圣瑞:
腾出来库容,调长江的洪水。
主持人:
但问题是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天气预报监测系统,放水的时候难道监测不出来短暂的未来过后会有严重的干旱出现吗?
王圣瑞:
在春季的时候,按照基本的一个运行规则在运行,放和不放,程序不完全是这样一个程序,有运行的一个规则。
主持人:
您的意思就是说,因为多少年都是这样,所以到这个时候就应当放水,所以今年也是放水。
王圣瑞:
有这方面的原因。
主持人:
难道当地的人们就没有这根筋,我这个地方在多年涝之后也许会出现旱这种可能性。
王圣瑞:
其实像这样一个情况,现在资料也统计,到目前为止是70年一遇,所以这种机率其实还是比较少的。
主持人:
人们要不要去防多少多少年一遇?
王圣瑞:
我们从社会经济学发展的角度来讲,我们统筹江湖、水资源的关系,这肯定是要考虑的一个因素。现在国家也在考虑这方面,江湖统筹之类的,也在做这方面的工作,特别是水利部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主持人:
您给我们介绍一下大概的数据,往年,因为现在我们知道水大概只有30厘米,0.3米深,往年洪湖这个时候的水位应该是多少?
王圣瑞:
从洪湖湖泊本身来讲,在五六十年代的时候,那个时候还是比较大,面积比较大,大致有六七百个平米公里,这个时候水位还是比较深的,有两三米,演变成现在,现在的面积,据统计数据,现在给的数据有三百多,有四百,也就是三四百,基本上以前的一半,现在平均水深在1米到1.5米,就这么一个量,大致这么一个情况,有八九亿的水。
主持人:
我有一个问题,希望您短暂地回答,像洪湖地区,因为他们是饱受涝灾的一个地区,当他们突然面临今年的旱灾的时候,他们要是应对起来,会不会有些手足无措?
王圣瑞:
因为这个地方,在长江流域这个位置来讲,是长江很重要分洪一个地方,按道理来讲,这个地方在水利设施应该是比较强的,具体的情况可能这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行洪,同时还有排涝,有这些工程性的措施,像您刚才讲的,旱来了他要有预防这种体系的,但是现在这块相对还是比较滞后,因为这种干旱,因为主要的功能还是行洪排涝,可以从长江来排水,一般都是要从长江里进水的,因为现在分长江的水,是这样一个办法。
主持人:
往年美丽的洪湖水浪打浪的局面今年不会再出现,我们能做些什么?能让它明年仍然能够出现呢?
(播放短片)
电影《洪湖赤卫队》片段
解说:
一曲洪湖水浪打浪,让洪湖飞升全国。在上个世纪50年代,洪湖还是一个同江敞水湖,湖泊面积约为144万亩,它不仅风光秀丽,也水草丰美。同时作为长江流域最具代表性的内陆淡水湖泊湿地之一,被称作“中南之肾”。
张圣元 洪湖地区渔民:
那时候荷花一片红,芡实、野菱香甜,莲藕、大鲤鱼应有尽有。
解说:
张圣元,这位土生土长的洪湖人,后来当上了湖区的护鸟员,在这段2007年进行的采访中,他回忆着80年代前的洪湖,也感慨于自80年代中期后发生的变化。
张圣元:
外地的大老板把湖里插起竹竿和围网,把洪湖分割成一片一片一片,他们不仅在里面养鱼、养蟹,而且在里面电打鱼,迷魂阵啊,湖底捞螺狮啊,洗劫一空,湖里的水简直臭不可闻,渔民行船都困难,湖已成了竹林湖。
解说:
圈湖养殖、围湖造田、兴修水利,洪湖开始与江隔绝,水面也急剧缩减,而随着生态的恶化,当地渔民无鱼可打,于是开始瞄准水面上的水禽、野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治理洪湖开始加速。
字幕提示:
2000年 洪湖将建湿地保护区
2003年 湖北启动洪湖湿地保护与恢复示范工程项目
2006年 洪湖水草等水生植物覆盖率达到95%以上
2007年 投资3亿元实施洪湖地区生态修复工程
使洪湖水质从劣五类上升为二类
解说:
再现洪湖水浪打浪,这几乎是所有人的心愿,而洪湖也的确在不断地恢复之中。尽管面积只剩下了53万亩,但这里正常年份400平方公里的水面还是让很多人觉得,它实在不会和缺水联系起来。
晏儒洲:
原来这片地方就是我们一片花的海洋啊。
记者:
现在完全看不到了?
晏儒洲:
现在完全看不到,现在这里一片荷叶都没有了,由于水位太低,没办法生长起来。
解说:
根据测算,自今年1月21日到5月21日期间,洪湖降水量仅为144毫米,同比去年减少549毫米,是1942年洪湖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少的降雨量。本来江河来水也可缓解一时之需,但因为今年长江水位偏低,江水的倒灌也不能实现,洪湖在去年的大涝之后今年迎来大旱。
徐炎宏:
已经连续进行了三次人工降雨,对农田的旱情缓解起到一定作用,对洪湖的水位作用不是非常明显。所以说现在如果说继续干旱下去的话,可能对洪湖生态会带来不可想象的后果。
主持人:
王教授您看,洪湖去年在经受了大涝之后今年马上180度的大转弯,是大旱,这种极端的变化除了天气的因素之外,和湖泊自身的调剂能力有没有关系?
王圣瑞:
我是这么理解这个问题的,第一个去年的大涝,今年的大旱,我认为这应该是一个自然天气变化,今天的洪湖出现了这种干旱,天灾,咱们说的天灾就是降雨偏少,或者是极度干旱,70年一遇,这应该是一个主要的原因。当然与湖泊本身的这种变化还是有关系的,比如说自身湖泊的补水,本来降雨比较少,如果它能把水补进来,从长江或其他地方补进来,那是很好一个缓解措施。
另外一个周围对它的用水,如果能有一个调节,这也是对水资源的一个保护,也能维持在一定水位,不至于水位下降现在有三分之一被干掉了,核心区只有30厘米。
主持人:
王教授您给我们带的这两幅图的对比,其实我们也可以看到人类的活动对于洪湖的侵蚀是多么的大,因为我们看到四五十年代的洪湖都密密麻麻,这一大片全都是洪湖,但现在我们看70年代的时候,就剩这么一片了。
王圣瑞:
是,这也是为什么这个湖对于这种干旱来了之后自己觉得这种调节或者能力非常少,以前的湖可以看到,周围不但是湖的面积大,周围有好多水,像塘之类的,好多地方存了这个水,用的时候,湖里少了,其他地方还能补进来,现在其他地方没有了,湖本身小了,所以这种调节能力也在下降,这也是原因之一。
主持人:
您看像洪湖今年遭受这么大的旱,我想对于人类来说,可能旱就旱一年,因为一场雨可能下了旱情就得到缓解了,但是对于当地生态系统,这一旱会给当地生态系统带来什么?多少年的影响?
王圣瑞:
目前来讲这个干旱因为现在已经是有三分之一,有一百多个平米已经没有水了,以前是湖泊湿地,现在就变成陆地,没有水了。还有一块还是有水,但是水量已经非常少了,这个影响对于,就像你讲的,如果下一场雨,我们喝水的问题,包括灌溉的问题就能解决,但是生态系统的影响最起码要三到五年缓解,如果继续旱下去,可能影响会更大,有些物种,甚至一些生物不一定再能恢复过来。
主持人:
现在当地拿出一块区域,确保这块区域是一定要保持它的生态系统,这么做的考虑是什么?
王圣瑞:
从洪湖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来讲,希望能够圈出一块地,我看资料大致是五千亩,维持一定的水位,实在水不够,外面补水放进去,对里面水生生物,整个湿地完整,毕竟对于长江流域来讲,这个湖有它特殊的一些物种,特殊生态系统的功能,这个维持我觉得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也就是说,有了环境或保住以后,在条件缓解了以后可以逐渐地向外扩散。
10、安徽等地小型河流水库因旱灾断流干涸
来源: 新华网2011-05-30
http://news.163.com/11/0530/23/75BBF1K100014JB5.html
核心提示: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的连续罕见干旱,已对湖北、安徽、湖南等地农业造成严重影响。安徽全省269条小型河流断流,10座中型水库接近死水位,266座小型水库干涸。
新华网北京5月30日电 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的连续罕见干旱,已对湖北、安徽、湖南等地农业造成严重影响,各地众多小型河流断流。
记者30日从湖北省农业厅了解到,秋冬春三季罕见连旱使该省农业受到重创,农作物、水产、畜牧三项直接经济损失超过80亿元。
据湖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统计,自去年11月以来的200多天里,湖北省有60余个县市的雨量创有气象纪录以来同期最少。特别是4月下旬至5月中旬,境内降雨一般只有30毫米左右,比历史同期少一半以上。
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挥部30日通报说,罕见干旱已使全省269条小型河流断流,10座中型水库接近死水位,266座小型水库干涸。800多万亩水稻需要抗旱保苗,2300多万亩麦茬田需抗旱泡田。安徽省防指紧急对淮河以南地区启动《安徽省抗旱预案》 级响应并开始发布旱情预警。
安徽省水利厅成立抗旱工作组,动态统计蓄水、供水、作物种植及旱情等基本情况,跟踪分析各地用水、耗水及水稻栽插等情况,实施分灌区、分工程、分时段供水工作方案。截至目前,安徽全省各类水利工程已累计提供灌溉水源23.7亿立方米,努力保障灌溉用水。全省累计有225.7万人投入抗旱,投入抗旱资金6.8亿元,已完成约800万亩水稻栽插供水。
另据记者30日从湖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了解到,今年是湖南1910年以来历史同期降雨最少的年份。截止到30日,湖南省14个市州除郴州外所有市州不同程度出现旱情,1064万亩农田受旱,111万人因旱饮水困难。
目前洞庭湖水面积仅780平方公里,比常年少三分之一,水量不到13亿立方米,不及常年的三分之一。东洞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大、小西湖共2.2万亩湿地干涸,苔草生长期延长,对鱼类产卵繁衍影响很大。
截止到5月底,湖南省出动99万人次、启动21.8万台套抗旱机械,机电井9.3万眼、启动泵站7629处,投入应急抗旱资金3.1亿元。
随着6月临近,湖南即将进入主汛期,据气象部门预计,今年台风降雨的影响也有重于去年的趋势,可能面临旱涝急转、边旱边涝的不利局面。
11、上海降水量138年以来同期最少,遭遇重度干旱
来源:新闻晨报2011年5月31日 谢克伟/韩小妮/李晓明
http://newspaper.jfdaily.com/xwcb/html/2011-05/31/content_582658.htm
■重要提醒
今年汛期降水量为550-650毫米,较近10年平均的703毫米偏少一成;其中梅雨量为170-210毫米,比近10年平均208毫米略少;入梅为6月中旬后期,与近10年平均6月19日持平,出梅为7月上旬中期,比近10年的7月9日略早;预计影响上海的台风数为2个,与近10年平均2个持平;大于35℃的高温天数为20-24天,比近10年平均26天略少,极端最高温将超过39℃。
□晨报记者 谢克伟 韩小妮
记者从昨天召开的2011年上海市防汛工作会议上了解到,今年汛期(6月-9月)气候将呈降水略少、高温热浪增多、影响台风个数持平等特点,其中大于35℃的高温天数为20-24天,比近10年平均26天略少,极端最高温将超过为39℃。为防患于未然,各相关部门将仍然按照最坏的可能制订预案,预防汛期台风、大暴雨突袭申城。
入夏早,高温出现也早
气象部门透露,今年以来上海气候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冬季气温偏低、降水持续偏少。截至5月29日,徐家汇站测得的今年总降水量为132.9毫米,较常年(1971年-2000年)偏少6成,总降水量为1873年以来最少值。
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变化幅度大。
比如,5月20日的最高温达35.5℃,随后冷空气来袭,5月23日的最高温仅为16.7℃,最高温的降幅达到18.8℃。
入夏早、春季短。本市今年5月13日进入夏季,是1873年以来第三个入夏偏早的年份(平均入夏日为6月2日),今年春季长度仅为48天,为历史较短年份。
高温出现早。5月20日,徐家汇站最高温超过35℃,成为今年第一个高温日。1950年以来,五月份就出现高温的年份只有4年。
将对六大区域加大督导
今年年本市将对虹桥商务区、长兴岛开发区、铁路建设影响区域、世游赛涉及场馆及其周边、大型居住区建设范围、迪士尼项目区等六大区域进一步加大督导检查力度,开展重点整治。
今年,本市还将改灾后政府救助为政府与商业保险共同救助,即年内要求对黄浦江沿线的堤岸进行商业保险,由黄浦江沿线堤岸相关单位对堤岸进行商业保险,一旦出现险情,保险机构将进行理赔。
上海存在重度气象干旱
中央气象台昨天18时再次发布气象干旱黄色预警:包括上海在内的多地存在重度气象干旱。这已经是中央气象台自本月27日以来第三次对上海提出重度气象干旱预警。
此前,中央气象台在29日发布气象干旱黄色预警时,也曾提到上海存在重度气象干旱。截至5月29日,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浙江7省(市)大部地区今年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5-8成,部分地区遭受不同程度的旱灾。
三峡水库将“无水可补”?不会断流但水量变小
专家称中下游抗旱不应完全寄托在三峡水库上,最关键还是靠降雨缓解,但需警惕旱涝急转
□晨报记者 李晓明
长江中下游的罕见干旱仍在加剧,三峡水库持续向下游“补水”以缓解旱情。有报道称,如果旱情持续,三峡水库可能面临“无水可补”的尴尬局面。昨日,长江委防汛抗旱办公室副巡视员王井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三峡水库“无水可补”的论调太过悲观,基本不会发生。
库容6月10日前消耗完毕
为应对长江中下游的旱情,三峡水库从5月份起,连续三次进行调节,加大下泄水量,为下游“补水”。在上游来水未增加的情况下,增加下泄量导致入不敷出、缺口增大,三峡水库库存水量消耗颇大,水位持续下降。
长江水资源专家翁立达介绍,三峡水库从每年9月份开始蓄水,一直到次年的4、5月份,蓄水至175米的最高位,然后在长江汛期前降水至145米的防洪限制水位,为防汛抗洪做准备,这中间高达30米的落差水位为水库的调节库容。
从175米到145米,三峡水库有高达221亿多立方米的调节库容,三峡枢纽建设运行管理局运行处处长王海说,借助这221亿多立方米的调节库容,三峡水库可实现补水和抗旱功能。今年的罕见干旱,三峡水库持续向下游“补水”,目前三峡水库水位已降至152米附近,水库调节库容已消耗约4/5。
据介绍,按照目前的“补水”流量,如果6月10日长江上游来水还未见涨,而中下游地区又没有大范围强降雨的话,三峡水库剩余的1/5调节库容即将在6月10日前消耗完毕,有人到时三峡水库极有可能面临“无水可补”的局面。
不会断流,但下泄量变小
对于三峡水库“无水可补”的论调,长江委防汛抗旱办公室副巡视员王井泉认为太过悲观,他直言基本不会发生。“按照长江多年的水文历史分析,这种情况基本不会发生,上游总会有一些降水补充。”王井泉说,马上就要进入长江汛期,长江的水量会得到极大的补充。长江委三峡水库管理局副局长王威也认为,上游即将进入水季。据长江委水文局气象预报处一位负责人介绍,近两天长江中上游会有一次局部中到大雨的降水过程。
即使没有降雨,三峡也不会断流。水利专家解释,目前三峡水库的下泄流量远超过入库流量,一旦调节库容消耗完毕后,就没办法再向目前一样以超大流量往下游泄水。“但这不等于不泄水,而是上游来多少水就给下游放多少水。三峡并不是断流,只是下泄流量小了。”
王井泉还说,目前长江中下游抗旱不应该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三峡水库上,“最关键的还是靠降雨来缓解旱情,即将到来的长江汛期非常关键。”
据专家介绍,长江中下游地区通常在4、5月就进入雨季,降雨的增加正好可满足早稻、中稻插秧的用水需求,今年的雨季已经推迟。专家还提醒,尽管目前遭遇干旱,但也要小心洪涝灾害。“长江‘下大洪水’多发生在5、6月,‘上大洪水’多发生在7、8月,二者一般不会重合,一旦前者推迟或后者提前,就会给防汛带来很大压力,所以当前还需警惕旱涝急转的可能性。”
洪湖4天后也“无水可取”
“洪湖水浪打浪”的景象不再重现,目前,受干旱影响,洪湖也面临“无水可取”的境地。
地处长江中游江汉平原的洪湖是湖北最大、中国第七大淡水湖,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确定的全球最重要的238个生态区之一,正常年份的水面约400平方公里,被誉为“中南之肾”。据荆州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统计,旱情导致的洲滩面积达108平方公里,约占整个洪湖湿地保护区面积的四分之一。洪湖水面比正常年份缩小了三分之一以上。在新增的洲滩中,大部分为原有的沉水植被分布区,极端干旱条件将会对沉水植物造成较大影响,影响整个洪湖湿地生态。
洪湖“缩水”的原因在于降水量少。据统计,洪湖1-4月累计降雨量仅为143毫米,比去年同期减少七成。据洪湖市气象局助理工程师丁鹏介绍,今年4月洪湖地区的降水是自1957年洪湖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少的。
洪湖市政府统计,从洪湖引水每天只有9.2立方米/秒,再过4天就无水可取。洪湖境内沟渠、坑塘已经干涸,洪排河、内荆河、汉沙河、洪湖大湖也基本干涸,东荆河来水量小,加之上游县市筑坝拦水,水位下降很快。
未来一周,洪湖将以多云晴天为主,无降水且气温将升高,水份蒸发量加大,旱情会进一步加剧。
12、三峡的争议与现实
来源:腾讯网 2011-05-31
http://view.news.qq.com/zt2011/sanxiagc/bak.htm
十年罕见的秋冬春连旱,正考验着三峡大坝所在地宜昌市的干部群众。从去年11月至今,宜昌平均降水量比历年同期均值偏少五成以上。而这,已经被人们开始和三峡联系起来。…[详细]
国务院常务会议5月18日讨论通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要求妥善处理三峡工程蓄水后对长江中下游带来的不利影响,实施生态修复,改善生物栖息地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 …[详细]
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http://view.news.qq.com/zt2011/sanxiagc/bak.htm
13、旱灾意味着什么
来源:腾讯网 2011-05-31
http://view.news.qq.com/zt2011/hanzai/index.htm
4月份以来的“华南大旱”正在变成全国大旱,据新华社电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统计,截至5月26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9251万亩,其中农作物受旱面积3033万亩,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甘肃等省。
而待播耕地缺水缺墒面积6218万亩,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吉林、湖北、湖南等省区,受旱区域遍布全国。…[详细]
如此大规模的旱灾,会带来什么现实影响?它又给我们什么样的警示?
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http://view.news.qq.com/zt2011/hanzai/index.htm
14、环保部:环境污染致死事故索赔将有法可依
来源:法制日报2011年05月31日 郄建荣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1-05-31/102022561187.shtml
一项重大的环保制度将于今明两年开始在一些省市试点。5月30日环境保护部公开发布的《关于开展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及《环境污染损害数额计算推荐方法》(以下简称《推荐方法》)明确,2011年至2012年我国将重点开展案例研究和试点工作。
环保部称,围绕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将启动相关立法,同时将鉴定评估队伍逐步纳入国家司法鉴定体系。
《意见》明确,近期以严重危害公众环境安全的水污染事故和重金属污染事故为突破口,开展重点领域技术规范的研究制定工作。同时,按照《推荐方法》,环境污染事故和事件造成人身伤残的特别损害、造成死亡的特别损害的费用都可以进行鉴定评估。
今明两年将选择省市试点
所谓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指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等手段,对环境污染导致的损害范围、程度等进行合理鉴定、测算,出具鉴定意见和评估报告,为环境管理、环境司法等提供服务的活动。
环保部认为,目前,由于我国法律在环境责任、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和土壤污染防治等方面规定的不完善以及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机制的缺失,导致了在我国对私益环境损害的赔偿远不能足额到位,对公益环境损害的赔偿更是很少涉及。
《意见》安排,2011年至2012年将重点开展案例研究和试点工作,在国家和试点地区初步形成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工作能力。试点的省市要在2011年年底前组建专业队伍,建立地方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专家库等。
环保部提出,“试点单位在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过程中,要及时启动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工作。”《意见》要求,试点省市要建立环境污染事件案例库,开展环境污染场地修复调查,重点对环境污染导致的资源环境损害进行评估测算。
先制定水和重金属的技术规范
如何启动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环保部认为,制定技术规范是一项基本性工作。
环保部将研究制定环境污染损害范围认定与损害鉴定评估、污染修复与生态恢复、后评估与监测等方面的技术规范与标准,逐步形成覆盖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土壤污染、放射性污染、生态破坏等多个领域的污染损害鉴定评估方法。
同时,争取利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建立一套完整的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与环境风险评估技术体系。
《意见》提出,近期以严重危害公众环境安全的水污染事故和重金属污染事故为突破口,开展技术规范研究制定工作。
建立独立鉴定评估队伍
“2013年至2015年为重点突破阶段,以制定重点领域管理与技术规范以及组建队伍为主,强化国家和试点地区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队伍的能力建设。2016年于2020年为全面推进阶段,完善相关评估技术与管理规范,推进相关立法进程,基本形成覆盖全国的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工作能力。”《意见》提到的相关立法,即研究论证环境污染损害责任承担主体、赔偿责任范围、责任承担方式等基本制度。
就组建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队伍,环保部表示,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要与环境执法分离,保证其独立性及中立性。并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推动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队伍逐步纳入国家司法鉴定体系。
人身损害包括死亡特别损害
《推荐方法》所称的环境污染损害,是指环境污染事故和事件造成的各类损害,包括环境污染行为直接造成的区域生态环境功能和自然资源破坏、人身伤亡和财产损毁及其减少的实际价值,也包括为防止污染扩大、污染修复和/或恢复受损生态环境而采取的必要的、合理的措施而发生的费用,在正常情况下可以获得利益的丧失,污染环境部分或完全恢复前生态环境服务功能的期间损害。
《意见》称,全面完整的环境污染损害评估范围包括:人身损害、财产损害、生态环境资源损害、应急处置费用、调查评估费用、污染修复费用、事故影响损害和其他应当纳入评估范围内的损害。
环保部表示,近期可操作的环境污染损害评估范围包括,人身损害、财产损害、应急处置费用、调查评估费用和污染修复费用。
就人身损害,《意见》明确,包括因环境污染事故和事件而支出的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一般性医疗支出费用以及造成人身伤残的特别损害、造成死亡的特别损害等费用。
而财产损害则包括因环境污染事故和事件直接造成的资产性财产损毁、减少的实际价值。其中财产损害分为国家财产损害、单位财产损害和个人财产损害。个人财产损害主要包括个人所有的渔产品、农作物、畜禽和房屋等资产的损害。
15、周生贤:重金属污染一经发现立即实行“区域限批”
来源:新华网 2011-5-31
http://www.eedu.org.cn/news/envir/epc/201105/60295.html
中国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31日在此间举行的全国环境保护部际联席会议上说,环保部决定,重金属污染发生在哪个省、哪个市,将先实行“区域限批”,再调查研究。
一段时间以来,浙江、广东、安徽、云南、湖北、湖南等地发生血铅超标事件,大多“祸”起重金属污染。一些铅蓄电池等生产企业违法排污造成重金属污染,给民众健康造成危害,社会影响恶劣。
“区域限批”被认为是环保“杀手锏”,是指如果一家企业或一个地区出现严重环保违规的事件,环保部门有权暂停这一企业或这一地区所有新建项目的审批,直至该企业或该地区完成整改。
周生贤指出,“十二五”期间,环保工作的难点在于如何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要重点抓住影响科学发展或影响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努力治理重金属、空气、土壤等污染。
他说:“治理重金属污染,中央决心很大。我们已经做了决定,重金属污染发生在哪个省、哪个市,将先‘区域限批’,然后再进行调查研究。”
据了解,针对重金属污染高发态势,中国决定以整治重金属污染为重点,开展2011年全国环保专项行动。对已确定的重金属重点行业、重点地区,落实整治措施,切实消除环境污染隐患,其中铅蓄电池企业的整治将被作为首要任务。
根据《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中国将进一步优化涉重金属产业结构,完善重金属污染防治体系、事故应急体系及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体系。
16、新疆规定破坏天山保护区生态最高罚款100万
来源:法制日报2011年05月31日潘从武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p/2011-05-31/103422561223.shtml
连绵不断的天山早已成了新疆的象征。
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整体申遗战略的组成部分之一,“新疆天山”已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作为正式申报项目提交世界遗产中心。按照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要求,申遗地必须要有地方立法予以保护。近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自然遗产地保护条例》。
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甫拉提·乌马尔说,世界自然遗产地是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和地区优秀自然遗产的权威认可,对于加强自然景观资源保护,提升在全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了确保遗产提名地自然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为“新疆天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同时为了加强天山自然遗产地保护与管理的需要,出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自然遗产地保护条例》十分重要和必要。
根据条例,今后在天山自然遗产地,开山、采石、游览开发、生产经营等难以恢复原状的严重破坏行为最高将被处以100万元罚款。
保护规划纳入城镇规划
天山自然遗产地保护规划包括总体规划、片区规划和详细规划。
条例对保护规划作了详细的规定。其中,总体规划纳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城镇体系规划,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编制;片区规划纳入州、市(地)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由天山自然遗产地的州、市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组织编制;详细规划由天山自然遗产地的地、州、县(市)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组织编制。
保护区内禁止破坏行为
条例划定了保护区域,禁止一系列行为,如规定在天山自然遗产地内,禁止开山、采石、开矿、砍伐、狩猎、开荒、修坟立碑等破坏景观、植被和地形地貌,改变、影响山川水系等自然状态;禁止破坏自然遗产资源的完整性、真实性,或者影响野生动物迁徙、栖息进行工程建设、旅游开发、生产经营;禁止携带外来物种及其制品,开展驯化、繁殖野生动植物可能给自然生态带来不良影响的行为以及法律、法规禁止实施的其他行为。在天山自然遗产地禁建区内,除配置必要的研究监测和安全防护设施外,禁止进行任何建设活动。
违反上述规定之一的,将由天山自然遗产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原状或者限期拆除,可以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对难以恢复原状的严重破坏行为,处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罚款。
天山自然遗产地限建区内,可以建设与自然遗产保护有关的设施,展示区内可以建设与游览观光、文体娱乐等活动有关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管理设施。
在天山自然遗产地内开展科学研究、设置户外广告等活动的,要经天山自然遗产管理机构审核同意;开展大型演出、影视拍摄活动的,应当提交活动计划和生态保护方案,并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在天山自然遗产地缓冲区内进行开发、建设、生产、经营等活动的,要确保自然遗产价值不因人为活动受到不良影响。否则将由天山自然遗产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
吸收原住人口参与保护
自然遗产地内原住人口利益如何得到保护?根据《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及操作指南的要求,条例规定,天山自然遗产地的保护与管理工作,应当兼顾自然遗产地原住人口生产、生活需要。天山自然遗产管理机构应当帮助原住人口采用有益于自然遗产保护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优先吸收原住人口参与自然遗产保护、维护等工作。
按照天山自然遗产地保护规划必须迁出原住人口的,有关州、市、县(市)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应当拟定搬迁、补偿安置方案,妥善安排原住人口的生产和生活。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热孜万·阿尤夫说,条例对天山自然遗产保护地的管理体制和保护管理措施等均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加快推进新疆天山申遗工作和加强天山自然遗产保护工作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17、青海大小矿企上千家 “疯狂”开矿现环境隐忧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11-05-31章轲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5/826745.html
矿产资源丰富的青海省正吸引无数矿产企业涉足这片土地。
5月28日,山东黄金集团宣布斥资5亿元对青海沟里金矿区实施整装勘查、开工建设1000吨/日选矿厂和100吨/日冶炼厂,并于近日收购了西部勘查公司。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称,2011年~2013年分3年投资人民币4亿元,专项用于青海省以煤炭为主的调查评价及商业性风险勘查工作,其中1亿元用于煤炭资源调查评价,3亿元用于以煤炭为主的商业性风险勘查,力争“十二五”期间实现找矿新突破。
中铝公司与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此前也签订了合作勘查开发协议,双方将携手开发青海省尕林格铁矿和抗得弄舍金多金属矿,预计总投资近16亿元。
《第一财经日报》昨天从青海省国土资源厅、环保厅等有关部门了解到,目前青海省地质勘查投入的经费中,社会资金投入量已经超过中央(8.34亿元)和青海省资金投入量(8.22亿元),达到9.74亿元。
青海省国土资源厅预计,“十二五”期间,投入青海地质找矿的各类资金将超过100亿元。
遍布青海省的大小矿山企业到底有多少家?对这一数字,青海省一直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但据相关资料估计,总数应在1000家以上。
青海省矿产资源储量占全国保有储量潜在价值的19.2%。但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脆弱的环境造成了破坏,特别是2002年前以三江源腹地为主的砂金开采,使得孕育了长江、黄河以及澜沧江的这一地区生态破坏较为严重。
青海省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目前青海省矿山占用破坏土地面积达42.2万公顷。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与青海省国土资源规划院去年开展了对海西州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情况的调研,双方提交的《对青海省海西州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建议》称,据初步统计,海西州共有矿山企业250个。
这份建议反映,部分企业的采选加工技术落后,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部分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强度过大,已经形成环境问题,对优势矿产资源的地位将可能产生冲击;矿产资源开发的管理滞后,亟待加强。大大小小各类矿山,环保意识普遍淡薄,矿山开发往往对环境构成不同程度的污染破坏,而矿山停采后对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治理,尚未真正提上日程。
去年9月,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在全国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现场会上指出,近年来,尽管从中央到地方做了大量工作,但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速度仍远远赶不上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破坏速度。
记者了解到,青海省2010年投资3.23亿元,在三江源、环青海湖、黑河流域、大通河流域、湟水河流域实施了12个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项目,是历年来治理面积最大的一年。当年有11家矿山企业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共计2100余万元。不过,随着青海省矿产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矿山环境保护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形势。青海省国土资源厅今年初曾透露,“十二五”期间,青海省将继续加大地质找矿力度,并力争到2015年矿产资源开发总量达到1.5亿吨,采选业年均增长率达到12%以上,总产值突破500亿元。
18、云南首起环境公益诉讼案二审宣判
来源:新华网云南频道2011年05月31日
http://www.yn.xinhuanet.com/newscenter/2011-05/31/content_22905617.htm
两污染企业判赔400多万元
新华网云南频道5月31日电(记者 王研)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5月31日发布:云南首起环境公益诉讼案二审宣判,污染企业的上诉请求被驳回,维持原判。由此,污染水源的两家养猪企业将共同向“昆明市环境公益诉讼救济专项资金”赔偿400余万元治理费用并支付13万余元的评估费。
云南省高院副院长田成有介绍了案情:昆明三农农牧有限公司、昆明羊甫联合牧业有限公司的畜牧小区项目自2008年6月起,在环保治污设施未通过竣工验收的情况下,陆续将承包的养殖用地分割发包给200余户生猪养殖户,并与养殖户签订了合同书,养殖户进入畜牧小区从事生猪养殖。因小区环保设施未经环评验收合格,养殖废水渗入地下水系统,导致嵩明县杨林镇大树营村委会七里湾大龙潭水于2009年11月初开始发黑发臭,致使长期以来依赖该龙潭水生产、生活的大树营村委会相关村组人畜饮水发生困难。污染发生后,行政部门罚款50万元,但此后再次发生污染事故,到2010年底大龙潭水质相关指标仍超标。
昆明市环保局作为原告起诉了两家公司,一审法院判决:两企业立即停止对环境的侵害;向“昆明市环境公益诉讼救济专项资金”支付417.21万元及评估费132520元。二审中双方争议的焦点是:两企业对大龙潭水环境的侵权行为是否仍在继续,大龙潭水质是否已恢复;昆明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出具的治理成本评估报告是否具有可行性、必要性和科学性,费用是否应由两企业承担等。
二审法院认为,至今上诉人仍未通过环评验收,其自己虽然停止了生猪养殖,但200余户养殖户仍在从事生猪养殖并向环境排放污水,至二审开庭时仍在排污,大龙潭水部分指标仍然超标。其次,因大龙潭水仍处于被污染中,故评估报告提出建盖治污设施仍有效。由此,云南省高院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田成有介绍,本例环境公益诉讼判决的民事赔偿数额,是迄今我国环境公益诉讼案中金额最大的,判决将赔偿金支付给昆明市环境公益诉讼救济专项资金,有利于对环境污染进行专项治理。此外,此案在管辖与审判组织、环境公益诉讼当事人、证据规则等方面都有创新和亮点。(完)
19、村民举报化工厂污水排入水塘 环保局责令整改
来源:扬子晚报2011年05月31日
http://news.qq.com/a/20110531/000499.htm
该化工厂污水直接排入下水道,流入附近池塘内。
空气中出现异味,由于担心受到污染,灌溉稻田不敢从化工厂旁边的水塘里取水,而是舍近求远从其他地方将水引入稻田,这就是南京江宁西旺社区部分村民必须面临的问题。近日,本报新闻热线接到投诉称,江宁秣陵街道西旺社区有家小型化工厂肆意排污,污染附近水源。昨日,本报记者协同江宁区环保局对该化工企业进行了调查。
现场
排污管道附近水草枯死
昨日上午,记者赶到位于江宁区秣陵街道西旺社区附近,在投诉人的指引下,记者在小型化工厂侧面水塘里看见,水质已经变黑,散发出阵阵恶臭。从化工厂内延伸出多个排水管,直接对着水塘内排污,而排水管附近的水草基本已经枯死。
附近的村民告诉记者,该化工厂已经处于半停产状态,有时候夜里偶尔打开机器生产,伴随着机器运转,散发出令人窒息的气味。他们也多次和化工厂负责人交涉过,可效果都不是太理想。毕竟农作物离不开水,为了庄稼免遭污染,他们每次灌溉都舍近求远,根本不敢用化工厂旁边水塘里的水,从更远地方将水引入田里。最近水质越来越坏,有时候颜色都变成黑色了。
质疑
工厂排污疑是“幕后凶手”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了该化工企业——南京圣择林化工有限公司。在环保局稽查人员的要求下,厂里负责人打开了厂区大门。记者看见,厂区里管道纵横交错,一些流出来的污水就直接排入下水道,流入附近河道内。厂区负责人称,他们企业从1994年至今生产药品加工双环戊二烯。排放出的污水都是给产品降温的循环用水,基本上无有毒物质。至于排水管道附近草都枯死,其实并不是排污所致,而是有时排放的水温度较高,将草“烫”死的。但采访中,企业负责人无法提供相关环保文件,负责人称,由于企业建成已有10多年了,当时还没有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文件。如今因设备落后,缺乏管理,现在环保部门更是很难发放相关文件了。
调查
环保局责令化工厂整改
江宁区环保局工作人员称,目前,企业负责人是福建人,2000年左右从当地转包经营该化工企业,从事双环戊二烯的提纯加工。调查中发现,该企业并没有规范的循环冷却池。由于厂区附近有一水塘,他们就将水塘作为天然的循环冷却池,抽取水塘水源,进行企业生产水循环降温。他们已经下达整改通知书,责令该企业规范生产。
采访中,记者从该厂仓库中发现贴有剧毒物质的铁桶,该厂负责人解释称,这些铁桶是他们回收过来装材料的,与生产无关。环保局工作人员随后对该企业产生的污水进行了抽样,是否存在污染,还需进一步调查。
20、外资化工巨头围猎长江 沿岸村民大量患癌死亡(1/15)
来源:凤凰网 2011-05-31
http://finance.ifeng.com/news/pic/detail_2011_05/31/6736930_0.shtml
5月19日傍晚,居住在江苏省常州市春江镇新华村的吴常德和往常一样,下班后看了看天色,打开了卧室一角的窗户。1小时后,吴将窗户关严,直至次日傍晚。 “早晨气味最大,酸不溜秋的,闻后很不舒服,我宁愿闻汽车尾气。”吴常德告诉《财经国家周刊》。不过,他这个维持了五六年的无奈之举,终于看到了“改变的希望”。图为毒流侵蚀的长江。(图片来源:资料图) [详细]
更多图片请点击:
http://finance.ifeng.com/news/pic/detail_2011_05/31/6736930_0.shtml
21、专题:台湾塑化剂污染 毒性超三聚氰胺20倍
来源:腾讯绿色 2011-05-31
http://news.qq.com/zt2011/suhuaji/index.htm
台湾塑化剂风波如滚雪球般愈演愈烈,已酿成一次重大食品安全危机。最新排查结果显示,截至29日,全台可能受污染的产品已超过500项 …[详细]
台湾食品龙头企业统一集团的三种产品宝健运动饮料、芦笋汁和7-SEL-ECT低钠运动饮料被检出塑化剂,其中涉毒芦笋汁销往大陆。另外含DEHP的悦氏运动饮料,确认输往香港、大陆。…[详细]
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http://news.qq.com/zt2011/suhuaji/index.htm
22、根治血铅顽疾须回归法治
来源:南方周末2011-05-26吕忠梅
http://www.infzm.com/content/59625
大多数项目做了对环境和生态的一般性评价,却没有做以“人群健康为中心”的环境健康风险评价。
2011年,频繁爆发的血铅事件再次敲响中国环境健康问题的警钟。自2006年9月甘肃省水阳乡334名儿童血铅超标事件至2011年3月的湖北崇阳,噩梦在不断重复:企业违法生产、政府监管缺失、公众健康受害、环境严重破坏。
浙江德清等地的血铅事件,是不是噩梦的又一次重复呢?
似乎不是。与去年以前受害人自己发现、政府部门表态饱受质疑、企业逍遥事外不同的是,这一次,我们看到了环保部的“重拳出击”,不仅及时公布调查结果,而且再下通令:建立重金属污染终身问责制,对污染企业责任人的处理,以及污染企业承担受害者的赔偿责任。
我们却没有理由乐观。严峻的事实表明,问题远不止出台一个或者一批政策这么简单,情况也比我们期望的一经处理永无后患更加复杂。
因为,近年来发生的多起血铅事件,是过去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留下的历史欠账。它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环境污染及由此带来的破坏性后果已经开始显现,有的是即时性的,有的却具明显滞后性,特别是一些重金属污染,可能需要经过几年、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积累和迁移转化才能最终出现其危害后果,我们进入了“还债期”。
我们从1979年就开始环境保护立法,到现在,几乎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法律,为什么还会出现如此严重的问题?
我国的环境标准还没有确立以人体健康为核心的价值目标,尤其是污染物排放标准对人体健康的考虑严重不足,一些重要的、对人体健康有影响的综合性标准尚未制定,中国目前还没有自己的环境基准。
我国尚未真正建立环境监管与健康风险防范的管理体制。自2007年国家十八个部委联合发布 《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至今已经4年。但环境管理部门、卫生部门之间在环境健康问题上的职责、权限、协调机制仍未明确;其它相关部门关于环境健康的监管基本处于边缘化状态,并未得到应有重视。
我国从1979年环境保护法 (试行)开始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但并未包括健康影响评价,法律法规对相应健康影响评价的内容没有明确要求,又缺乏从事环境污染健康影响评价的专业人员,也没有规定采用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导致大多数项目主要做了对环境和生态的一般性评价,而没有做以“人群健康为中心”的环境健康风险评价。
自1979以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有关环境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已达数十件,但执行情况堪忧。一系列重金属污染事件中暴露出来的地方政府充当污染企业保护伞、环保部门执法不力、受害人权利主张得不到法律保障等,表明环保法的执行正在遭遇GDP的软抵抗。在一些地方,牺牲环境发展经济是一种“硬道理”,可持续发展不过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规划”。
2003年颁布的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权;国家环保部颁行了《环境信息公开条例(实行)》,要求政府和企业公开环境信息。但是,环境信息公开严重不足,社会公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我国的环境污染侵权责任制度早已建立,但由于程序保障不到位,环境司法的功能发挥不足,离充分保护受害人利益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
由此可见,血铅事件频发的根本原因在于环境法治的不健全与不完善。立法的缺失、执法的缺位、企业的缺德、公众的缺信才是问题的根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需要建立解决中国环境与健康问题的长效机制。
因此,必须回归法治,尤其是要建立以人体健康为核心的环境标准体系;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尽快建立针对工业和基本建设项目人群健康风险的科学评价和预测预警机制,尽快建立环境健康风险评价与风险预防协调机制;建立环境健康监管的部门协调机制,及时采取针对环境健康风险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完善政府环境责任制度,加强对“监管者”的监管;完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完善环境司法制度,充分发挥司法作为社会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社会稳定器功能。
我们相信,只有将重金属污染防治纳入法治轨道,才可能在今后减少乃至避免同样事件的发生。(作者为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研究会副会长、全国人大代表)
23、广东紫金血铅事件官方公布数据遭当地村民质疑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2011年05月30日 郭芳
http://www.ceweekly.cn/html/Article/2011053025022043.html
三威电池 厂的大门被村民用泥土堵着 本刊记者 郭芳 |摄
原题:紫金铅毒
5月20日傍晚,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 临江镇三威电池厂六七米宽的大门口,仍然还被附近的村民运来的泥巴堵着,“封锁”了。
5月17日晚,紫金县新闻办公室通报,因为血铅污染事件,该县已对三威电池有限公司立案调查,企业法人已被刑拘。
根据紫金官方公布的数据,截至5月19日,对三威电池厂附近500米范围内的村民累计进行的1468份血样检测中,发现有136人血铅超标,其中达到铅中毒判定标准的有59人。
当然,这一数据招致当地村民的怀疑,他们认为,现实被数据低估了。
脾气暴躁、爱咬人的新生儿
邓良骑着一辆很有些年头的国产摩托车摇摇晃晃地从大岭村出来。因为太穷,村里几乎没有一条好路,全是坑坑洼洼的泥路,太难走了,摩托车被卡住停下,正好与往村里走的记者遇上。
邓良的两个孩子因为血铅中毒在河源市里住院排毒 。他正要赶去给两个孩子和陪护的老婆送晚饭去。他的两个孩子,一个才8个多月,另一个不到两岁。
他的8个多月的小儿子一直厌食,手脚老是忙个不停,即使马上要睡觉,也停不下来的,直到累得坚持不住。
他大哥的两个儿子和大嫂也都因血铅中毒住院了。其中,他大哥3岁大的儿子情况最严重,血铅指标达639微克/升,超过正常值12倍。
“3岁的小孩,上楼梯没有力气,走不动,老要人抱。饭吃不下,也长不高。”
同是大岭村的何庆群 家比邓良家好不了多少。
何庆群的两个儿子及她两个小姑的三个孩子全都在医院里排铅毒。
5个孩子分别在2岁到9岁之间。
何庆群的婆婆和最小的小姑在医院里照顾5个孩子,她老公负责送饭,她在家照看着小店 ,另一个小姑夫妇俩在珠三角打工。
何庆群的小儿子还不到3岁,体弱,情况比较严重。“体检结果出来以后,我就没有吃过一顿好饭,睡过一个好觉。”她很担心,小孩会留下后遗症。“害怕铅排不出来,也害怕用药排铅之后,钙和其他营养 流失严重,他的身体会越来越差,因为原来身体就已经很差了。”
这些天,何庆群不断回忆,第二个孩子从怀孕 到现在两岁半的三多年时间里,她和孩子吃尽了苦头。“我怀孕的时候症状就已经出来了,两个多月的时候很怕保不住。生的时候,生不出来,要剖腹,生出来以后养得也很辛苦。月子里,孩子很难带,脾气一直很暴躁,动不动就发脾气、咬人。”
她越回想越难过,不禁悲从中来,泣不成声。
小姑的小女儿很爱哭,吃一顿饭要一个多小时,一发脾气就咬人。几个小孩在一起,争玩具,就抱在一起互相咬,脾气很暴躁。“打架不是用手的,抱着就咬,咬胸部,咬大腿,哪里方便就咬哪里。我儿子的背部现在还有很多印痕。”
毗邻的前进村的村民最早带小孩去验血,“验出的结果是200多微克/升,从广州拿了1000多块的药就回来了,医生没有要求住院”。
何庆群他们没有料想到自己的孩子远比这个要严重。
被怀疑的“检验结果”
在大岭村,何庆群家是较早自发带孩子去检验的。
5月初,何庆群的老公带着孩子在河源市妇幼保健院检验。但到了约定的拿检验结果的时间,“医院说,没有结果,并且主动提出来,要不把化验的钱退给我们。”
这让何庆群他们感到很不解。第二天,十来个村民相约着一起去医院,“一起去吵,结果才把化验报告给了我们。”
后来,河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称“河源市疾控中心”)统一组织的检验结果与村民之前自发检验的血液中铅含量的结果相差“一两百(微克),太大了”。
“你说,我们应该相信谁的呢?我们都怀疑疾控中心的化验结果是不是真实的。”
何庆群拿出了他们家人的一共4份来自河源市疾控中心的血铅检验报告,告诉《中国经济周刊》:4份报告中,仅有一份个人信息正确,其他3份报告的个人信息错得荒唐。
何庆群,女,38岁。检验报告中书:何庆群,男,36岁。
何庆群的婆婆——黄兆群,女,56岁。检验报告中书:黄兆群,男,42岁。
何庆群的公公——邓其泉,男,60岁。检验报告中书:邓其泉,男,36岁。
4份检验报告中,血样检测显示均未超标,铅含量的检验结果在130微克/升~250微克/升之间,低于成人的参考值400微克/升。
“你说,这个问题严不严重?这样的报告,你说我们应不应该相信?”
何庆群家不是个案,这样的错误大量地出现。在距离三威电池厂最近的大岭村,多位村民向《中国经济周刊》出示了同类错误的检验报告:20多岁的男青年被通知要到医院住院排铅,结果到医院一看,那是2岁儿童的检验结果;村里不少人根本没有去抽血检验,却收到了自己的检验报告书;一些没有抽血检查的孩子直接被送到了医院住院排毒,一些孩子抽血检查了,却迟迟没有检验结果。
“我儿子都已经16岁了,检验报告上写我老公的年龄是22岁,我们家里每个人的检验结果都小于20微克/升。如果是你,你信吗?”一位40多岁的妇女问。
《中国经济周刊》就村民的质疑采访了紫金县卫生局局长赖仕良,他解释说,检验报告上的个人信息虽然有误,但每一个名字对准的检验结果确保是正确的。发生错误的原因是,在抽血样的当天,场面相当拥挤,每一个村民报上姓名,抽完血离开,血样上贴着姓名送检,这是不会出错的,但个人信息是在检验完之后补上的,这一块的工作做得不够细致。
村民还是不相信。他们怀疑的不只是血样的检验结果,还有饮用水的检验结果。
紫金县政府方面公布来自河源市疾控中心的水检验结果显示,三威电池厂区和附近村民的饮用水173份抽样检查全部合格。
厂区附近,桂林村的一位村民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村民分别把自家的井水抽样送给检查小组,其中,有村民特意偷偷地从三威电池厂的排污口取了一个水样,贴上自家的标签,同样送给检查小组,“出来的检查结果居然是,这个样本的水也能喝。你让我们怎么相信他们?”
何庆群说,排污口附近的土地上种的稻谷,淘完米的水是黑的。“去年一年几乎没有下过一场雨,后面的排水沟排出的水臭得熏天。但5月初,下过几场大雨,都冲走了。加上停产了这么些天,现在看已经不明显了。”
据周围的多位村民反映,在过去的几年里,每到晚上大约八九点钟,厂里就会排放“毒气”。当地人所称的这种“毒气”,每到晚上,就弥漫在周围村子的上空,“味道很刺鼻,眼睛都睁不开”。
这种“毒气”也会“侵蚀”他们的水井。周围几乎90%的村民都喝自家的井水。但慢慢地,他们发现,从井里打上来的水,放到第二天后,桶底就会出现“一层白白的沫”,他们怀疑这与厂里排放的“毒气”有关,并开始感到担心,一些家里经济条件稍好的村民自己花钱安装了自来水,但大多数的人还是舍不得花钱,即使也担心。
2009年前后,他们曾多次向当地镇政府反映,“但最后都不了了之”。无奈之下,距离“毒气”排放口最近的那几户人家,不堪忍受,只好到其他地方去租房子住。
谁在违规?
正是这样一个离村民居住区不足百米的电池企业,一直以这样一种排放方式与周围的村民共存了数年之久。企业又是如何通过环评得以合法存在的?
“三威电池厂是在2005年立项、2006年审批、2007年验收的。”紫金县主管环保的副县长黄廖火 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那时候他尚未上任,“不太了解当时的情况。”
他可以回答的问题是:当时的环评、审批和验收都由河源市环保局负责的,县里无权负责。市场投产之后的监管则由县市两级环保部门监管实行监管。
“在环评、审批和验收的整个过程中,是否存在造假违规的情况?从目前造成的结果来看,答案是确定无疑的。”河源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分析。
而在监管方面,黄廖火认为,县一级的监管已经尽到了责任。
“原则上一个季度监测一次,但是我们有时候会多一点。”紫金县环保局局长贺良先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他们环保部门监管出来的结果都是达标排放。
如果排放达标,那么污染的结果如何造成?
“例如,企业会不会偷排?会不会采取其他措施来违规违法排放?我们的监测工具、设备等硬件的能力是否跟得上?我们监管有监管的责任,但是企业肯定有违法违规的行为。我们也没办法24小时都在这里监管你这个企业,还有其他很多企业,监测设备不可能都摆在你这里,我们走了,企业你白天在干什么?晚上在干什么?”黄廖火解释说。
然而,按照环评批复要求应设置500米的卫生防护距离,但目前的距离不足百米。两级监管部门在监管过程中为何视而不见?
黄廖火无言以对。
三威电池厂的一位工作人员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当年县政府曾承诺将工厂周边500米以内的居民移走,“但三四年过去了,当时的领导早就走了。”
黄廖火说,当时把这个厂招进来的是上一届县委书记。
紫金县的官方网站 显示,紫金县现任县委书记叶振云2003年至2006年间担任紫金县县长。
事发之后,紫金县政府已经表态:对所有超标者进行免费治疗。
自发检查的结果出来以后,村民们去找厂方谈,“对方一直在推。政府也没人去管,我们就把泥巴塞到厂门口,整个村庄的人一起去拦路,不许他们出货。”何庆群的老公每天晚上蹲在那里熬夜,守着不让厂方把泥巴铲走,“怕他们把设备搬走,他们走人了,我们找谁要钱治病呢?”
事情越闹越大,那时候,河源市委书记陈建华也亲自带队下来处理了。“市委书记来了之后,所有的事情进展得很快。市委书记没有来之前,下面的官员一直在推。”邓良说。
何庆群他们现在提出,希望政府为那些中铅毒较严重的孩子买一份医疗保险,“万一孩子长大了留下后遗症,也可以有个保障。”
但站在政府的角度,黄廖火表示:调查结果由专家权威发布,“专家建议我们政府应该怎么样,我们就怎么来应对”。
贫困县的出路在哪里
河南南阳的小周和爱人一起打包准备离开这里回家乡了。
他们租住在大岭村的村民盖的出租屋里。前一个星期,从三威电池厂辞职了。老板是他们河南老乡。在他们看来,老板很好,每月给他们开2000多块的工资,且从不拖欠。他们的同事也大多是河南老乡。
当地人因此很有意见,“他们都不招聘我们本地的人。”
河南人对当地人亦无甚好感,甚至吝于对铅受害者表示同情,“他们这样的目的不过想要点钱罢了,之前当地的地痞也时常这么干,之后向老板勒索,动辄几万。”小周说。
在这对夫妻看来,当地民风并不十分好。
“平时在小卖店买点什么,不喜欢了,想退,没门儿。一个星期前刚刚交了一个月房租170块钱,现在我们回去,房东一分钱也不肯退给我们。”小周说,她的一个女老乡,摘了一个村民家的4颗龙眼,对方要求赔400块,最后找人调解,才200块了事。
但在村民看来,却又是另一番表述。
何庆群在厂子的马路对面开了一个小百货店,主要的客源即是厂里的河南工人。何庆群说,这些工人常常要从她那里赊一些生活必需品,例如米、面等等。“每月发了工资,他们将大部分的钱寄回了家里,剩在手上的钱快到月底的时候就没了,于是,就要从我这里赊一些东西,等到下月发工资的时候再还上。”
厂子停产后,这些工人都要打道回府了。何庆群天天守着店不敢离开,“得向他们收回欠款。”
她开小店的钱也是从亲戚那里借来的,还要还给人家。孩子现在还有病,怎么也得存点钱以防不时之需。
但现在厂子关停之后,她的小店也要关门了。下一步怎么谋生,也是个问题。
在怀上第二个孩子之前,她和丈夫都在广州打工。在紫金县,像他们这样在珠三角地区的打工者约有20万人,占该县人口的四分之一。
“一些在外务工的河源人在珠三角娶了中西部地区的女工友,对方跟着回河源一看,这个最发达省份版图上的城市比中西部地区还穷。”当地人常常这样自嘲。
河源是广东省东北部的山区城市。人们印象中的富庶广东,只属于珠三角诸市,无关粤东西北诸山。
这个城市辖下的五个县全是广东省的贫困县,约占该省贫困县的三分之一,人均GDP约为该省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财政自给率还不到三分之一。河源人说,这三个“三分之一”就像“三座大山”,沉重地压在他们身上。
还有“一座大山”,压力也同样沉重——河源地处东江中上游,东江是香港、澳门以及东莞、深圳等珠三角城市的主要饮用水源,保障着4000多万人的饮用水安全,香港80%的饮用水引自东江。
因此,在脱贫与环保之间,河源面临的矛盾最突出、集中。
在此之前,这个城市所获得的几乎所有的荣誉均与生态、绿色、环保相关。境内江河水体一直保持国家地表水Ⅰ类、Ⅱ类标准。确实,河源人一直为保护东江水不遗余力。
河源市环保局局长何明亮曾经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在河源,环保事关‘乌纱帽’,谁都不敢掉以轻心。”那里的考核机制早已是环保“一票否决”。
河源当地的官员告诉我们,在血铅事件之前,何明亮就已经累得病倒在床榻上,病得很严重。他曾多次向朋友诉说,在他的这个位置上压力太大。
几乎所有接受采访的官员都在说,“环保的责任很重,压力很大,因为我们有一条东江在那里。”
紫金县位于河源东南部,是河源辖下的五个贫困县之一。在血铅事件之前,它一直默默无闻。
即使到现在,这里没有高速公路,没有铁路,也没有水路,80%的面积是山区,“八山一水一分田”。
“这样一个地方,经济怎么可能发展起来呢?而且,我们还要保护东江,环保的压力那么大。”紫金的一位官员告诉我们,这个下辖18个乡镇,约达83万人口的农业县,去年的财政收入才2.52个亿。
“要饭财政,太穷了!”他感叹,“我们的工业太薄弱。”
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当地官员发展经济的压力当然很大。三威电池厂就是他们“三顾茅庐”从深圳招商引资过来的。这个企业还曾获评为深圳优秀民营企业。
“而我们也只有这一家电池企业,就这样出事了。我们对环保一直很重视,但是这次出了这个问题,现在应该怎么评价都很难说了,你说你的好,却出了这么大的问题。”黄廖火很无奈。“对于招商引资,未来我们也还是很积极的态度,因为我们也是要发展的。但不管怎么样,不能以牺牲环境和老百姓的生命健康为代价,要更慎重。”
据他介绍,这三年,一共有 28个项目都是在环境主管部门提出意见之后,被拒之门外的,28家总产值30亿元以上。 (文中部分人名为化名)
24、海水淡化可以解决“水危机”吗?
来源:科技日报2011-05-30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1/05/1141306717380_1.shtml
近期,天津市计划将淡化海水小范围入户以解决城市供水需求,一时间海水淡化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目前,我国海水淡化技术发展如何,请关注――海水淡化可以解决“水危机”吗?
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据调查显示,目前全国66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100多个为严重缺水城市。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上海等沿海省市,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更不足500立方米,属极度缺水地区,再加上沿海项目对工业淡水需求的不断增大,向海洋取水成为当前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最佳途径。那么,海水淡化主要有哪些方法?我国的海水淡化技术发展如何?
淡化水多用于工业
海水淡化,顾名思义就是利用海水脱盐生产淡水。据了解,自从国家发改委、国家海洋局和财政部于2005年联合出台了我国首部《海水利用专项规划》后,天津、浙江、青岛、大连等9个沿海省市先后将淡化海水的项目提上日程,以求解决其工业用水的需求。据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副院长、中国海水淡化与水再利用学会常务理事王志教授介绍,“天津的淡化水基本是就地消化,大部分面向工业。”
天津大学海水淡化与膜技术研究中心教授王世昌解释:“由于工业用水供给紧张且用水指标受限制,因此,为了解决用水需求,大多数工业用水会趋向于淡化水。”
“而且工业水的价格要高于民用水的价格,因此,使用淡化水成本更低。”王志补充道。
据王志介绍:“就我国所掌握的海水淡化技术而言,大体有三种:第一种是反渗透膜法,第二种是低温多效蒸馏法,第三种是多级反蒸法。目前我国沿海城市大多数工厂都是采用反渗透膜法进行海水淡化,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它的工程造价和运行成本都比较低。当然,如果在全热丰富的情况下,低温多效蒸馏法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目前,海水淡化设备的安装以及整体设计是由我们自己完成,不过反渗透膜法海水淡化技术的核心材料还需从国外进口。”
王世昌表示,“如果电厂发电后有低温热能的话,可以采用蒸馏法。”他同时指出,尽管我国正积极开发和研究淡化海水的各项技术,但毕竟起步比较晚,跟国外相比还是有一些差距。
海水淡化成本较高
据报道,每天约有6000吨的海水淡化水输入天津市汉沽区的市政供水管网,每吨价格为8.15元,而天津市民用水价每吨4.6元,成本之高令人难以接受。那么,为何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呢?
“使用反渗透膜技术出来的海水淡化水同自来水的含盐量差不多,不会出现细菌污染情况,人们可以放心使用。”王志指出,“但由于渤海湾水体污染严重,因而在使用反渗透膜技术进行海水淡化时的成本要比相对水质更好的青岛高;其次,淡化水在进入自来水管网之前还需调节pH值,因为它相对来说偏酸性,有可能会溶解铁管内部的碳酸钙或铁锈,这就需要近一步的处理,如对市政供水管网进行现代化的PVC改造等,而这些都会使淡化水的成本有所增加。”
“由于海水淡化需要建立工厂、配置装备,所以固定成本投资相对较高,再加上淡化水在进入自来水管网前还需经过质量调配,因此淡化水的水价相对较高。”王世昌说。
“不过,随着反渗透膜技术的不断成熟,成本会越来越低,淡化水最终能走进人们的生活从而解决水资源的危机问题。”王志表示。
“其实,淡化水的推广与技术及水源好坏有关,如果淡化海水的技术有所提高,而且水源好的话,成本会相对偏低,此外,降低能耗也是海水淡化低成本的关键因素之一。”王世昌补充道。
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组织实施城市节水和海水利用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的公告》,对低温多效和反渗透海水(苦咸水)淡化等先进技术及其相关生产工艺、装备的工程应用进行示范和产业化,以引导和推动我国海水利用产业快速、健康发展。7月,发改委、科技部、商务部又联合发布修订的《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07年度)》,海水和苦咸水利用技术和设备再次被列入近期产业化重点。
另据了解,国家发改委目前正在制订《海水淡化“十二五”规划》以及一系列鼓励发展海水淡化的政策,有望在下半年陆续推出。“如果国家政府也大力支持海水淡化的话,我坚信,5―10年后,人们就能使用淡化水了。”王世昌乐观地表示。
开发利用多种水资源
假如海水淡化可以得到进一步推广,能最终解决我国水资源紧缺的问题吗?
“其实,无论是蓄水、跨流域调水等传统措施还是海水淡化,都难以全面解决缺水的根本问题。他们只能实现水资源的时空位移、或是增加水资源总量,解决部分地区的缺水问题。比如,海水淡化只能减轻沿海地区的供水压力,缓解一部分水资源紧张问题,完全靠某一种方法从根本上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王世昌说。
那么,淡化水能够运输到内陆缺水地区吗?“这就需要考虑成本了,如果一些内陆城市距沿海城市不是很远的话,向其运输淡化水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如果是相对偏远的内陆城市,运费估计会消耗太大,这样还不如采取其他方案来解决用水问题。”王世昌说。
王世昌建议,“人们还是应该加强节水意识,同时我们可以充分开发利用其他水资源,比如,冰山水和地下水等,只有将所有可能的水资源全部运用起来才能更好面对水资源缺乏问题。”
25、环境保护:鸟比人更有“发言权”
来源:人民网 2011年05月31日
http://roll.sohu.com/20110531/n308956642.shtml
自2003年,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次发现东方白鹳筑巢繁殖以来,这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在该地区的种群、筑巢及繁殖数量逐年增加。2010年,能繁成鸟达到28对,成功繁育幼鸟65只。今年能繁成鸟已达30对,创历史新高。黄河口已成为观察、研究和保护东方白鹳的重要基地。(2011年5月30日《东营日报》第一版)
判断一个城市是否生态、是否环保,鸟类往往比人类更加客观公正,更有“发言权”。就位于黄河入海口的东营市而言,我们完全可以说,鸟类生存繁衍是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和“试金石”。
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走过的最后一座城市,东营最能打动人的就是她的生态之美。而打造“生态之城”的一个最明显标志就是鸟类的栖息、繁衍和保护。切实保护好黄河口地区的生态湿地和鸟类资源,既是东营人肩负的一项沉甸甸的责任,也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东营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重要措施。
据有关部门统计,经过20多年的生态保护和湿地修复,在黄河口地区栖息、繁衍、活动的鸟类已由保护区设立之初的265种增加到296种。其中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丹顶鹤、东方白鹳、大鸨等10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大天鹅、灰鹤、白枕鹤等49种。列入中日、中澳《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的鸟类有208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鸟类有40种。世界存量仅3000余只的濒危鸟类黑嘴鸥,在黄河口分布高达1000余只。有关对比资料显示,自然保护区成立以来,丹顶鹤已由当初的70余只增加到350余只,黄河口成为了我国丹顶鹤越冬的最北界。灰鹤由当初的2000余只增加到现在的6000余只;大天鹅由800余只增加到4000余只。而在每年冬春时节,东营市中心城区的天鹅湖、清风湖和环城水系部分河段都能见到成群的大天鹅、野鸭和海鸥。这充分说明,东营市以“黄河水城”、“三网”绿化工程建设为龙头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卓有成效的。
一直以来,列入国家级重点保护名录的野生动植物,都是社会各界一根最“敏感的神经”。在这个问题上,“毁”与“誉”、“得”与“失”,往往是相伴而生的。如果把握不好,“亮点”最容易变成“污点”,“窗口”也最容易变成明显的“缺口”。东营要打好高效生态的牌子,就必须切实做好生态保护的文章,切实保护和放大“湿地宝库”、“珍禽乐园”的亮点,决不能停留在已有成绩上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以国家战略实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对黄河入海口地区的生态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醒东营人不仅要一如既往地落实好对黄河口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生态保护措施,更要充分吸收借鉴国内外的一些成功经验,从更新更好处着眼,更深更细处着手,更强更高处着力,实现更美更好的目标。
真正彰显黄河入海口“鸟类国际机场”、“候鸟中转站”和“鸟类天堂”的魅力,是东营人的不懈追求和美好愿景。保护鸟类,需要充满爱心的经营,也需要大手笔的策划。目前的东营有资源、有机遇、有条件做好这项工作。真诚希望鸟类,能为东营创造更多更大更优势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来源人民网强国博客)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ljy/html/gyljyzyz/ljyzyzzy01.html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