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30
五月三十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专题报道:
1、21世纪经济报道: 三峡蓄水后周边地震增多 灾害防治缺位
http://www.21cbh.com/HTML/2011-5-30/zNMDAwMDI0MTEzNg.html
2、济南日报: 媒体称三峡工程后续投资额将达到1239亿
http://news.163.com/11/0530/06/759JO72F0001124J.html
3、新京报: 三峡后续规划着眼地质灾害防治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1-05/30/content_237183.htm?div=-1
4、21世纪网: 三峡工程成本有多少
http://www.21cbh.com/HTML/2011-5-30/4MMDAwMDI0MTI4Mg.html?source=hp&position=column
特别关注:
5、人民日报: 全国受旱耕地超亿亩 抗旱同时需防“旱涝急转”
http://nc.people.com.cn/GB/14767420.html
6、21世纪经济报道:三峡水库来水日渐减少 防洪之后难蓄水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1/05/1141306718692_1.shtml
7、中国新闻网: 面临最严峻旱情 洞庭湖拉响湿地生态保护警报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5-29/3074355.shtml
8、南方日报: 直击湖北两大濒危物种保护区:江豚麋鹿生死难料
http://env.people.com.cn/GB/193230/14773337.html
9、中国青年报: 再过4天洪湖无水可取 千湖之省大旱暴露水利之困
http://env.people.com.cn/GB/14767720.html
10、中国新闻网: 钱塘江杭州段水位创10年同期较低 2/3河床裸露
http://env.people.com.cn/GB/14774784.html
11、新华网湖南频道: 湘西州:125条溪河断流158座水库干涸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1/05/1141306723567_1.shtml
水电开发:
12、中国产经新闻频道:水电争议再起
http://www.china5e.com/show.php?contentid=178150
特别推荐:
13、绿家园志愿者: 绿家园江河信息每周综述与导读(2011.5.23-2011.5.27)
http://www.greensos.cn/ljy/html/jhxx/view/94419.html
特别策划:
14、网易解读: 被忽视的农田水利建设
http://money.163.com/special/focus306/
环境资讯:
15、中国低碳网: 环保部组建污染损害鉴定评估专业队伍
http://ditan360.com/News/Info-85728.html
16、新华网: 我国首家国际环保产品交易中心落户河北香河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1-05-30/171622556249.shtml
地方信息:
17、人民网: 深圳重罚河道污染 最高可达20万元
http://news.163.com/11/0530/16/75AJFP7100014JB6.html
地球故事:
18、新京报: 智利荒蛮之河的美丽与哀愁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1-05/29/content_236814.htm?div=-1
气候变化:
19、解放日报: 求解全球气候变化三“问”
http://green.news.qq.com/a/20110530/000510.htm
民间环保:
20、中国低碳网: 苏家坨垃圾焚烧厂选址 环保组织质疑其产生飞灰污染
http://ditan360.com/News/Info-85742.html
深度报道:
21、财经国家周刊: 化工巨头“围猎”长江
http://221.122.114.104/2011/0530/2802.html
22、财经国家周刊: 污灌困局 宁愿毒死不愿渴死
http://www.ennweekly.com/2011/0530/2800.html
23、《瞭望》新闻周刊:我国26个国控重点湖泊中9个因污染丧失水功能
http://lwgcw.com/NewsShow.aspx?newsId=21010
24、《瞭望》新闻周刊:郴州砷污染事故阴影犹在
http://lwgcw.com/NewsShow.aspx?newsId=21011
25、人民网: 北京连续12年干旱 市区供水能力将达极限
http://env.people.com.cn/GB/14767674.html
环境评论:
26、南方都市报: 程亚文专栏:南方大旱和正在逼近的未来水危机
http://gcontent.oeeee.com/5/2c/52c5189391854c93/Blog/644/2ac2a3.html
一言堂:
27、新京报: 明星为啥要躲着慈善走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1-05/28/content_236415.htm?div=-1
绿色活动:
28、绿家园乐水行博客:五月绿家园乐水行——初走沙河识温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a431a0100rdct.html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ljy/html/gyljyzyz/ljyzyzzy01.html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
1、三峡蓄水后周边地震增多 灾害防治缺位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11-05-28 王思璟
http://www.21cbh.com/HTML/2011-5-30/zNMDAwMDI0MTEzNg.html
核心提示:这些地区本就为滑坡高发地区,三峡完工蓄水后,滑坡次数增多、灾害发生风险增强,相应的防治措施却没有跟上。
巴东建县1000多年来,县志记载的被当地居民直接感知的地震仅1次,三峡蓄水后的7年中,发生3级以下地震1400多次,2级以上地震近70次
临近端午节,鄂西,屈原故里秭归变得热闹,四面八方的人纷沓而来。
他们必去的屈原祠,重建于2006年。1878年的屈原古祠,早在三峡工程竣工期,即随着归州古镇沉入水底。
同样以归州镇为中心的秭归县城,也因为三峡工程的修建而整体搬迁至37公里远处,与三峡工程及茅坪防护坝为邻。
对于已过去10余载的县城搬家,老百姓的记忆已比较模糊,唯独眼看着近几年县城地震增多,塌方增加,有些担忧。
在国务院刚刚通过的《三峡后续工作规划》也直陈,三峡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问题。
那是否这个小城,也在影响之列?
本报实地调研,通过记者获取的12年气象数据显示,三峡工程对这个距离工程最近的县城气候,几无影响。
当地相关部门领导也否认三峡工程对县城带来的直接影响。
但本报调研发现,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值得注意,三峡沿岸地区的秭归、巴东等地近来地震量,明显高于以往。
更令人忧心的是,这些地区本就为滑坡高发地区,三峡完工蓄水后,滑坡次数增多、灾害发生风险增强,相应的防治措施却没有跟上。
“我们也不知道。”当问及对未获批治理滑坡点的处理,余这样回答。
采访中正值5月25号到6月10号三峡库区第二次控泄。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司长关凤峻公开表示,泄洪会造成急剧的水位下降,原本靠水位支撑的边坡、岸边可能会带来险情; 在蓄水之后,水位随着汛情的变化进行涨落、消涨,冲刷库岸,造成库岸边坡的不稳定,也可能使原来已经稳定的地段又出现险情。关直言,滑坡和崩塌是三峡库区最容易发生的两种地质灾害。
显然,下一步,三峡沿岸地质灾害隐患的排除及防控,需要采取更多措施。
秭归地震显增
本报多方获取的一手数据显示,至1985年,秭归建县1000多年来有记载的被当地居民直接感知的地震有6次;而三峡蓄水后的7年中,有感地震明显增加。
秭归县志记录,历史上该县属于少震区,史载从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以来,秭归(原称归州)共发生地震46次,其中仅由仪器感知的微震40次。
至1985年的1000多年历史记载中,秭归境内能被直接感知的地震仅6次,分别是1556年、1605年、1898年、1935年、1972年、1979年,其中多数地震震级较小。
然而,三峡工程开始修建后,当地地震频率开始增多。
三峡工程1994年动工,2003年开始蓄水发电。秭归县史办的资料显示,10年无地震记录后,秭归2000年开始较频繁地震,并在2003年当年陡增。
2000年,秭归有记录地震5次,震级分别为2、2.5、2.4、2.2、2.8级;2001年,秭归有记录地震2次,震级为3.6、4.1级;2002年,秭归有记录地震2次,震级为2.1、1.9级。
2001年2月,秭归境内发生地陷,险区南北横跨100米,东北纵距50米,危及3个村民小组,有42户140人、85间房屋受威胁。
2003年,三峡蓄水当年,秭归有记录地震陡增至18次,其中15次发生于三峡蓄水基本完成后。
公开资料显示,三峡蓄水完成为2003年6月。
秭归县县志显示,这个月中,秭归有记录地震11次,并在随后的8、9月,分别发生有记录地震3次和2次。
对此,秭归县志记录,虽然历史上属少震区,但“2003年6月,三峡工程蓄水至135米后,秭归定为湖北省重点地震监测区”。
随后的秭归年鉴等资料显示,此后数年,秭归地震明显较历史频繁。
2004年,秭归有记录地震5次,最高震级2.7级。
2005年,秭归有记录地震3次,最高震级3.5级。
2007年,秭归有记录地震5次,最高震级2.8级。
2008年,秭归有记录地震12次,最高震级4.1级。
2009年,秭归“应急1.8级以上有感地震9次”。
当本报抱着一摞数据来到秭归县科技局采访时,分管地震防治的马姓副局长明确拒绝了记者采访要求。
这位副局长坦言,即使他们要获取本地地震资料,也不容易。在向省地震局获取历史数据时,也要“凭着打交道关系好”,并向对方保证,数据只告诉本县县委,或垂直向上级市委汇报,绝不能让社会公众知道地震状况。
“三峡建成后,对地震总归有点影响。我觉得流几年,把河道夯实了,就好了。”她说。
巴东地震陡增
毗邻的巴东县,也在三峡蓄水后,地震数量陡增。
在巴东县志中,详细到失火亦有记载,滑坡更是几乎历年不落。但对于地震,在截至1985年的1000多年记录中,仅1次记录。
1 2下一页
2、媒体称三峡工程后续投资额将达到1239亿
来源: 济南日报2011-05-30
http://news.163.com/11/0530/06/759JO72F0001124J.html
核心提示:据2011年《三峡(重庆)库区移民工作报告》显示,三峡后续工作目标所需的规划投资总额为1238.9亿元。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三峡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1849亿元人民币。三峡后续工作重点解决移民安稳致富、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等重大问题。
为缓解长江中下游旱情,从5月25日开始到6月10日,三峡水库再次加大泄流量。5月26日,根据记者在宜昌市秭归县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凤凰山水位自动测报站的目测,三峡水库的水位已降至152.4米左右,而三峡水库的最高蓄水位置为175米。
抗旱补水作为三峡工程新增的功能,这种超常规的补水势必影响三峡水库的库存量。据长江水利委员会的相关专家表示,如若6月10日长江上游来水不涨,中下游地区又无大范围强降雨,三峡水库极有可能面临“无水可补”的局面。
最近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50年来罕见干旱,让人们的聚焦点再次投注在三峡工程上。5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2009年就已开始启动编制的《三峡后续工作规划》。根据记者了解,三峡后续投资额将达到1239亿元。
政府补贴农民建水池
长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称,今年年初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少,与多年同期相比偏少四至六成。相关数据显示,在三峡大坝所在的湖北省,除了洪湖湖水见底,还有4座中型水库、1388座小型水库低于“死水位”。
在秭归县郭家坝镇,当地农民大都散居在半山腰上,山高坡陡蓄不住水,成为一个靠着长江却为水所困的典型库区乡镇。“看水流,听水响,旱在坡上心发慌。”这是今年宜昌市秭归县沿江地区遭遇罕见干旱的真实写照。
王玉是郭家坝镇头道口村的脐橙种植户,确切地说,他已经是湖北恩施人。作为“回流移民”,王玉目前种的主要是自家以前未被收回的地、岳母家的地以及承包的田地。“以前也有干旱,但像今年这样严重的实属罕见。”王玉说。
秭归县气象局副局长刘持菊向记者介绍,秭归的干旱从去年11月份持续至今。5月5日的总雨量为155.6毫米,同比偏少53%,大于0.1毫米的降水日为44天,同比偏少30%。“这次的干旱是蛮严重的,差不多是十年来之最。”刘持菊说。
据相关部门的数据显示,秭归县共有20万亩脐橙园遭遇旱情,记者前去的郭家坝镇,共有晚熟脐橙15000亩,因干旱等因素,晚熟脐橙损失30%-40%。而王玉则称自家的脐橙产量下降了80%。
王玉指着柑橘树下散落的青色的小果子告诉记者,柑橘树春梢抽不出,老的叶子基本落光,花蕾还没等到开放就脱落了,65%的树新叶都未能存留。“本来就干旱,突然一下雨,这些小果子就都掉下来了。”王玉说。
根据记者的实地采访发现,当地农户的自建水窖基本见底。记者问其为何不在长江抽水,王玉透露,抽水的话,水泵加水管等成本在5000元左右,而他们每年的脐橙收入大概只有七八千。“只有种植大户才有这个本钱。”王玉说。
这几年秭归县在郭家坝镇启动了小农水项目,“分户建池”可收集雨水和山间洪水,据称一口20立方米的水池,可抵御一个多月的干旱,但这样的项目试点只在烟灯堡村和郭家坝村等少数村进行,而王玉所在的村并未有这样的项目。
据了解,这个项目以建设一口20立方米水(窖)池为例,总投资在2000-2500元,政府补贴约为总投资的45%左右,农民自己承担了55%左右的投资。王玉说,他们也希望这样的政策能尽快惠及他们村。“这样我们花几百块钱就能建池了。”
水利设施亟待更新
在记者问及三峡大坝建设和水库蓄水前后当地的气候变化时,当地官员都显得尤其敏感。秭归县气象局副局长刘持菊说,根据他们的监测数据,并没有显示出三峡工程给当地气候带来了什么明显的变化。“这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大环境有关。”刘持菊说。
在舆论将干旱与三峡工程联系在一起时,相关专家出面否认。原水电部(水利部)农水司的一个前司长对记者说:“像今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与三峡工程有影响,但关系很小,干旱5个月其实是自然现象,没有三峡工程照样会出现严重干旱。”
不过,当地农民的感受却不尽相同。郭家坝镇的“回流移民”郭宝云说,在建大坝之前,他感觉气候还是比较适宜的。“但现在冷的时候很冷,热的时候很热。尤其是冬天下大雪都成灾了。”郭宝云说。
长江水利委员会防汛抗旱办公室副巡视员王井泉表示,沿江村级泵站老化甚至“缺位”也是致旱的原因之一。他称,目前湖北省大多数泵站存在设备老化问题,使抽水能力大打折扣。而宜昌下游的村民则称,当地一直以来雨水充沛,无需抽水。
不过农田水利设施的陈旧失修与废弃也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抗旱的难度。记者在湖北旱区看到,目前农业生产中许多灌溉设施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设计标准低,损毁严重,功能无法正常发挥。
秭归县农业局党组书记董劲峰几个月前曾带队去郭家坝镇罗家坪村考察。他称,该村水源充足,但由于水利设施落后,人畜饮水及生产抗旱仍然十分困难,如遇干旱,大多数农民需要走山路取水,一般来回2小时以上,远的4个小时以上。
1995年国家曾对该村进行过水利项目扶持,但仅有的几口蓄水池和到户的简易饮水胶管年久失修,很多已不能使用,群众只有到较远的地方去挑水。据了解,该村几个社区的农户几乎要爬700米的坡背水。
对此,曾任国家水电部副部长、能源部副部长、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总经理陆佑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把什么问题都推到三峡水库,本质上是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博弈的关系。
回流移民的“暂住”生活
与干旱一样,三峡库区的人民还需要面对各种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在三峡蓄水之后变得频繁起来。以秭归县为例,截至2010年底,该县已查明的地质灾害909处,灾害体总体积16.6亿立方米,威胁人数达9.39万人,预评估经济损失28.7亿元。
37岁的郭宝云去年7月15日晚间就经历了一次大的泥石流。回想起当时的情景,郭宝云还是很害怕。此前,他从未经历过这样的场景。“惨。”郭宝云说,灾害之后,镇上的有钱人都去秭归县城或宜昌市里买了房。
据他回忆,当时一个80多岁的老太太,被泥石流困了三四个小时,最终被吓死了。一家养花人家的简易房直接被泥沙冲走,准备给孩子读大学用的 3000元现金也冲没了。郭宝云在镇上开了家摩托车销售维修店,当时也损失了1.6万多元。“现在也还是很担心,但又没钱去宜昌买房啊。”郭宝云店的对面,就是一个泥石流后刚刚修好的滑坡治理工程。郭家坝镇头道口村的王玉也是因为2006年所住的地方滑坡,而被政府外移到恩施市,但他说,30多户要求迁移的村民都选择了“户口空挂”。
2008年11月23日,与郭家坝镇隔河相望的归州镇、屈原镇发生4.1级地震,这是当地三峡蓄水之后发生的首次地震。屈原镇桂林村的一位村妇告诉记者,她们家的房子裂缝很大,当地政府只是在地震之后刷了胶水,并无修理。
郭宝云说,地震对他们来说,也是新鲜事。郭家坝镇地区有矿,小时候只听过放炮的声音,当时也会引发小部分的震动,但不是地震。“现在地震很常见了咯,也不担心了。”屈原镇桂林村的那位村妇说。
但比起这些灾害来说,郭宝云更担心自己未来的生活。因三峡大坝建设,他们一家三口与其他六七十户人家一起从郭家坝镇迁往江西省的龙南县。而他的父母因为是老人,则被迁往了附近的神农架区。在2007年,郭宝云选择了回流郭家坝镇。
在秭归县迁入外省的3万名三峡移民中,有多少“返流”人口记者尚无从考证,但与郭宝云同去的移民中,有三四十户同样选择了回流。现在的他没了田地,在镇上以每年7000元的租金,租了店面开了个摩托车销售维修店。
没有社保、没有低保,子女能否在秭归高考前途未卜。他的父亲因满50岁可以选择“户口空挂”,但在2006年,政府还是要求他们落户办理身份证。为了办身份证,老人去了一次神农架。这仅有的一次去神农架,五次转车,让老人晕倒,回来时生了场大病,花去的2600多元因户口在外地未能报销。
1239亿元的后续投资
这些地质灾害和三峡移民的生活被纳入了《三峡后续工作规划》。
《三峡工程后续工作总体规划》2008年被提上日程,其编制工作启动于2009年初,2010年11月举行的国务院三峡建委第十七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今年的5月18日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这被称为后三峡时代的来临。
但原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的一位副主任对记者说,三峡委是一个临时机构,三峡工程建设完就应撤销,所谓的“后三峡工程”完全没有必要。也因此,记者注意到,此次获批的《三峡后续工作规划》,与原规划相比,少了“工程”与“总体”四字。
按照这位副主任的说法,工程是有一定的界限的,至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你现在也意识不到,就把它转为常态。”比如,河流由水利部来管理,环境问题由环保部来管理,地方经济发展由地方政府管理,三峡工程本身由企业管着。
根据《规划》,到2020年前,三峡后续工作重点解决移民安稳致富、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等重大问题。一要加强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二要强化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三要妥善处理三峡工程蓄水后对长江中下游带来的不利影响。
记者获得的2011年《三峡(重庆)库区移民工作报告》中显示,到2020年实现三峡后续工作目标所需的规划投资总额为1238.9亿元,这一数据低于三峡工程此前的投资额度。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三峡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1849亿元人民币。
据一位接近决策层的专家介绍,这近1239亿元的投资,将延续以往按淹没土地面积比例分配的原则,即重庆占 84.33%,湖北占15.67%。但在2009年规划开始编制时,三峡库区的各区县都在拟定庞大的规划预算,争取往上报项目。
秭归县列入当初《三峡工程后续工作总体规划》的投资额度达60亿元,投资比例占到三峡库区的6.53%。该县国土资源管理局的一位副局长向记者透露,仅滑坡治理项目,他们就申请了100多个,但据说此次获批的仅有一二十个。
而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去年曾督促市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积极与国家有关部委加强衔接,争取公路交通的建设资金,根据《三峡工程后续工作总体规划报告》,三峡库区公路交通初步规划投资达到53.74亿元。
三峡工程最初的设计并没有抗旱的功能。陆佑楣称,三峡工程是一个有限责任的工程,就是防洪、发电、通航,不是无限责任的,本身自己就应该有所保护的。现在看来,“三峡工程开工难,结束更难。”陆佑楣对记者说。
3、三峡后续规划着眼地质灾害防治
来源:新京报 2011-05-30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1-05/30/content_237183.htm?div=-1
后续工作确定六大任务目标,移民安稳致富居首,提出综合措施处理对长江中下游河势影响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并对此进行了具体部署。国务院三峡办规划司负责人就开展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的主要内容等进行了解读。
三峡后续工作围绕实现国家新时期确定的三峡工程及库区战略目标,重在实现三峡库区移民安稳致富、加强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并妥善处理好三峡工程蓄水运行对长江中下游河势带来的有关影响。
同时,进一步完善三峡工程综合管理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拓展三峡工程的综合效益,确保三峡工程长期稳定安全运行和综合效益的全面持续发挥。
【关键词·地质灾害】
实施地质灾害风险管理
该负责人介绍,三峡库区是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三峡工程从论证到建设,一直作为一个重要方面,积极开展防治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自2001年以来,国家给予了专项支持,现已共计实施工程治理崩滑体420处、进行人员搬迁避让的崩滑体147处、开展监测预警的崩滑体3000多处,并对310段库岸、2874处高切坡进行了工程防护。
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着眼于完善地质灾害防治长效机制建设,提出了“预防为主、监测为要、避险搬迁为先、工程治理突出重点”的综合措施,即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系统和应急机制,实施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对受地质灾害威胁影响的农村散居人口,优先采取避险搬迁方式;工程治理突出迁建城镇和人口密集区以及影响重大的地质灾害体,对已经实施工程治理的地质灾害体,强化管理,严格控制开发利用,严禁加载。
主要内容包括:经论证和方案比选,对影响较大的滑坡崩塌和危岩体、不稳定库岸(塌岸)、高切坡实施工程治理;对其他滑坡、崩塌、危岩体、塌岸的影响人口实施避险搬迁,并综合考虑避险搬迁群众就业能力、环境容量、产业吸纳能力、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尊重避险搬迁群众意愿,采取多种方式,积极稳妥地实施转移安置。进一步完善三峡库区群测群防与专业监测相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确保受各类地质灾害影响的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关键词·移民】
制定移民安稳致富措施
国务院三峡办规划司负责人表示,实现移民搬得出、稳得住和逐步能致富是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确定的目标,后续规划据此制定了“两调、一保、三完善”的移民安稳致富综合措施,即调整库区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就业结构,实施移民安置社会保障,完善库区基础设施、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以及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关键词·生态】
重点建设百米生态保护带
该负责人介绍,按照“控污、提载、抓重点”的思路,开展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其主要目标包括:到2020年,库区及相关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三峡水库入库断面和库区干流控制断面主要水质指标,稳定保持国家地表水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水库支流“水华”得到全面控制;库区城镇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达到90%以上,乡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库区生态屏障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55%以上。
主要措施则包括:着力抓好农村和城镇截污、重点建设水库周边100米范围内的生态保护带等。
三峡后续工作主要任务目标
1 移民安稳致富及促进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这是三峡后续工作的首要任务。
2 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以保护国家战略性淡水资源库为目标,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3 对长江中下游河势重点影响区的处理,提出“工程整治、生态修复、观测研究和水库优化调度相结合”的综合措施。
4 库区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
5 三峡工程综合管理能力建设。
6 三峡工程综合效益的拓展。
4、三峡工程成本有多少
来源:21世纪网 2011-05-30叶檀
http://www.21cbh.com/HTML/2011-5-30/4MMDAwMDI0MTI4Mg.html?source=hp&position=column
对于包括三峡大坝在内的大型工程,是回到了彻底反省的时期,是回到理性时代,是摆脱人定胜天的狂傲的时候了。
5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和《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会议在指出三峡在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等综合效益开始全面发挥的同时,指出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此次会议的背景是,从4月份以来,黄淮大部降雨偏少2至5成,江淮和长江中下游大部偏少5成以上,江南大部和华南、西南大部偏少2至5成,河湖水位持续偏低,水利工程蓄水不断减少,南方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旱情。长江、汉江、鄱阳湖水位处于历史最低点,湖北千余水库跌至死水位,而中国的鱼米之乡洞庭湖旱情严重。
我们可以采取运动战术调水抗旱,但我们如何面对、如何解释业已发生的一系列异常自然现象?长江,继黄河之后中国重要的母亲河,接近干涸。
对大型工程的收入与成本计算必须科学再科学,精确再精确。但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只看成绩,只看收益,只追求政绩,却忘了成本,忘了民生,忘了环境。
以往在讨论三峡工程之时,侧重于计算三峡工程产生了多少GDP,未来可以发多少度电,如何提高了自主知识产权。
三峡工程的成本究竟有多少,其投资收益是否能够覆盖成本?官方答案是可以,并且很快。2009年6月底,三峡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849亿元,其中枢纽工程798亿元,输变电工程358亿元,库区移民工程693亿元。这一金额比原估算的动态总投资节省200多亿元。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总会计师杨亚表示,“以目前电价计算,当累计发电量达到10000亿度时,三峡工程的巨额投资就可以收回。”根据推测,收回成本应该在2015年到2017年之间。
三峡工程的社会收益预测包括抗洪、调节水位保障航行。但曾被称作可以抵挡千年一遇的洪水,到目前为止,还未经历真正百年一遇的沤洪灾的严酷考验,原本的鱼米之乡已经四处断流,史所罕见。目前虽然普通民众尚难以论证三峡工程与旱情之间的关系,但反对者的论证言犹在耳,我们不应视作无物,甚至视作中国发展的绊脚石。另一方面,库区泥沙淤积,航运困难,大江如小河,泥滩行舟,在某些地方已经成为现实。以往所谓的社会收益业已转化成社会成本。
除了经济成本之外,还包括文化成本、自然成本。三峡工程所花代价巨大,对文化与自然的改变前所未有,共淹没了13座城市、140个镇子和1600所村庄,沿江地带的文化遭遇剧烈的改变,而一些自然生物就此绝迹。
三峡发电能够收回部分投资,其他的社会成本应该如何计算?有240万人为了工程离开家园,其中的一些移民至今未能得到妥善安置。他们做出了贡献,却无法得到相应的回报。
三峡工程享受了巨额的税收优惠,是否真正的造福于民?从2003年7月10日首台机组投产发电,到2008年10月,三峡工程累行上缴国税202.77亿元。但是,国家对三峡工程实行了非常优惠的税收政策,“三峡电站对外销售电力产品的增值税负担超过8%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政策;三峡电站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在全部投产前100%缴入中央金库,作为三峡工程建设基金,直接返还给三峡工程建设单位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用于三峡工程建设”。
只考虑经济收益而不计算整体成本,将助长骄狂之风,甚至截断中国的每条河流用来发电,一些水电狂人正是如此呼吁的。但在计入自然成本、文化成本、生态成本以及社会成本时,对于移山填海之类的重大工程必须慎之又慎。政府的新规划成三峡工程的理性反思最好契机,从主政者到民众,有了在艰难选择中兼顾科学、民生与自然的可能。
对三峡工程的反思只是国人反思的开始,让我们以反思向科学、向民生幸福、向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传统致意。
5、全国受旱耕地超亿亩 抗旱同时需防“旱涝急转”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11年05月30日 陈仁泽 赵永平
http://nc.people.com.cn/GB/14767420.html
核心提示
国家防办统计显示,截至5月29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044亿亩。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5省旱情较为严重。
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5省耕地受旱面积为4535万亩,占全国受旱面积的43.4%。
5省有329万人、95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分别占全国的50.6%和24%。
干旱对夏粮丰收影响不大,部分早稻中稻受缺水威胁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统计显示,截至5月29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044亿亩。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5省旱情较为严重。
国家防办有关负责人分析说,长江中下游地区曾在1978年、1981年、1986年、1994年、2000年发生过较为严重春旱,但今年发生的旱情具有强度强、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影响程度重等特点。
5月20日以来,长江中下游受旱地区出现一次明显降雨过程。国家防办副主任张旭说,此次降雨对缓解当前南方地区严重的旱情有利,部分地区土壤墒情得到明显改善,对作物移栽、抢墒改种效果明显。但由于降雨历时不长,雨量总体不大,未形成有效径流,对提高江河水位、增加湖库蓄水作用不大。
张旭说,目前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值用水高峰期,农业用水压力很大。同时,由于前期抗旱水源消耗较大,人畜饮水困难更加突出,抗旱形势仍十分严峻。
据介绍,受干旱严重影响的湖北、江西等长江中下游地区不是小麦主产区,此次干旱对夏粮丰收影响不大。
但受干旱影响,部分早稻因缺水无法按时栽插,已栽插的也因为无水浇灌生长受到影响;中稻的育秧和移栽也受到了缺水威胁。
降雨偏少、来水不足是重旱主因
昔日的“鱼米之乡”缘何遭遇如此严重的旱情?国家防办有关负责人表示,一方面是因为降水严重偏少。据分析,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与多年同期相比偏少四至六成,为1951年以来同期最少年份。
进入5月份以后,虽然降水较前期略有增加,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部分地区降水与历史同期相比仍偏少二至四成。
另一方面是因为江河来水严重不足,水位严重偏低。受降水明显偏少影响,长江中下游主要江河累计来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一至七成。
国家防办数据显示,5月29日8时,鄱阳湖星子站水位10.79米,比多年同期偏低4.64米;洞庭湖城陵矶站水位23.71米,比多年同期偏低2.82米。
三峡日补水2亿立方米,中央下达抗旱补助资金19.6亿元
为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严重旱情,国家防总、水利部加强三峡水库的科学调度,加大下泄流量,保障沿江地区生活生产用水。5月25日—6月10日,三峡水库日均下泄流量加大至每秒1.1万—1.2万立方米,进一步抬升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
监测显示,5月29日8时,三峡水库水位150.87米,相应蓄水量201.75亿立方米,日均入库流量7970立方米/秒、出库流量11500立方米/秒。
“若没有三峡工程进行补水,长江中下游的干旱将可能更加严重。”张旭表示,从去年12月下旬以来至今,三峡水库累计向中下游补水181亿立方米,其中5月份以来补水28亿立方米。目前三峡抗旱补水达到每天2亿立方米左右,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水位最大回升1.39—2.72米。
今年以来,中央财政先后下达抗旱补助资金达19.6亿元。截至5月29日,旱区5省共投入抗旱劳力649万人,启动机电井30多万眼、机动抗旱设备138万台套。
抗旱同时需警惕“旱涝急转”
据专家分析,今年汛期及夏季,长江流域降雨总量基本正常,但时空分布不均,可能出现旱涝并重情势,夏季长江上游地区降雨正常偏多,局地可能有洪涝发生。
国家防办有关负责人指出,要提高警惕预防旱涝急转。旱区各地要坚持抗旱防汛两手抓,在做好当前抗旱工作的同时,预防旱涝急转,利用现在低水位的有利时机抓紧进行堤防、水库隐患的排查与除险,全力保障度汛安全。
6、三峡水库来水日渐减少 防洪之后难蓄水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11-05-30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1/05/1141306718692_1.shtml
为拯救干渴的长江中下游省份,三峡水库正在全力放水。
据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守仁介绍,在下游发生严重旱情时,水库的流量下泄,至少比天然来水量高出2000 m3/s以上。这已是三峡水库蓄水时下泄流量差的4倍。
尽管如此,不少舆论仍质疑三峡水库因蓄水发电而没有及早放水,导致了中下游的大旱。批评的焦点逐渐由三峡工程本身转向包括三峡在内的长江上游各水库的水资源调度分配机制。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否认了三峡蓄水导致中下游大旱的说法。“现在并不是蓄水的季节,随着长江汛期临近,为给汛期防洪腾出库容,不光三峡,长江上游各个水库都在往下泄水。”5月27日,张博庭对记者说。
在张博庭看来,现在长江上游干支流已建成的水库还不多,联合调度的问题还远未到突显的时候,“等到雅砻江等上游几个大水库建成了,长江才真正谈得上调度”。
但即便如此,多名水利专家表示,此次大旱已经提前敲响警钟,即长江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亟待破解体制和利益分割中的种种难题。
三峡水库来水日渐减少
长江流域水资源调度分配问题,被部分舆论认为是加剧此次干旱的人为因素之一。“事实上水库蓄水与下游用水之间的矛盾在平时就存在,以往的年份,中下游一些用水、航运及发电部门都在要求加大三峡水库蓄水期间的最小下泄流量”,一位水利专家告诉记者。
但三峡水库同样面临无奈。三峡的水也并不宽裕。中国长江三峡集团董事长曹广晶今年2月在《水力发电学报》上撰文指出,随长江上游干支流水库蓄水增加,各水库蓄水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三峡水库处于长江干流具有调节能力的梯级水库最下游,水库蓄满难度在增加。
曹广晶承认,三峡工程初步设计阶段,对于上游电站建设的情况考虑不足。自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上游先后修建了二滩、宝珠寺、彭水、瀑布沟、紫坪铺等若干大型电站,数量已超过60个,中小型电站更多。这些电站的蓄水时间基本上都在汛末或汛后,即每年 9、10 月份。“所以9、10 月份(三峡水库)上游的来水量跟多年来的平均量相比减少了很多,尤以 10 月份更为明显。”曹广晶称。
因此,早在今年长江中下游遭遇大旱之前,三峡水库就最先感受到了干渴。
调水三峡
针对这种局面,2009年11月,国家防总、水利部首次对长江上游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实施枯水期水量统一调度。这次调度要求,三峡水库按出库流量小于入库流量下泄,两者差值控制在500m3/s 以内。同时,防总要求四川、贵州、重庆等省市长江上游干支流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按出库不小于入库控制下泄水量,不得拦蓄上游来水。一边是上游水库蓄水之间的矛盾,一边是三峡蓄水与下游用水之间的矛盾,三峡水库被夹在了一个矛盾的交织点上,窘境可想而知。5月26日,三峡枢纽建设运行管理局人士表示,自本月20日增大下泄流量为中下游补水以来,三峡水库调节库容已消耗约4/5,剩余1/5库容也即将在6月10日前消耗完毕。
防洪之后难蓄水
而在未来10至20年内,长江上游还将建成多处枢纽型水利工程。
金沙江下游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已开工建设,预计2013年后建成,乌东德、白鹤滩水电站正在开展设计工作。虎跳峡河段等梯级水电站目前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雅砻江干流已建成有二滩水电站,目前正在开工兴建的有锦屏一级等大型枢纽。在岷江、大渡河水系,双江口枢纽正在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嘉陵江干流亭子口枢纽等正在建设,预计2020年前可以建成投产。
这意味着上游水库之间争水的矛盾将进一步突出,三峡水库蓄水将面临更大压力。为协调梯级水库的蓄水矛盾,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曹广晶认为,应统筹流域的水资源调度,上游干支流水库应进行联合调度,共同达到互利互赢的蓄水目标。
“在长江上游大多数水库建成前,还无法实现调度。黄河也是在小浪底水库建成,黄河上的水利工程形成系统后才开始实现调度的。”张博庭说,“现在长江水库蓄水总量占径流量比例还不到20%,而黄河是150%,没有一定比例肯定调度不了”。
上述工程完工之日,或将是长江流域综合调度启动之时。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刘丹雅介绍说,长江水利委员会正在开展以三峡水库为核心的长江干支流控制性水库群综合调度研究。
综合调度的重要功能之一是防洪。据刘丹雅介绍,目前正在抓紧研究上游干支流水库配合三峡水库防洪调度的方式。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博士金勇等人曾对长江上游1966年—1985年主要水系资料进行分析后提出建议,上游库群宜早于三峡枢纽20 天蓄水。
但即便如此,“在水量偏枯的年份三峡枢纽仍不能蓄满。若进一步提前上游枢纽的蓄水时间,这是对长江上游的河道径流的显著改变,又对防洪不利”。科学调度不仅仅能在汛期体现价值,有水利专家告诉记者,如果水库集中在汛前放水,可能会与下游洪水遭遇。
而如果枯水期上游水库不均匀放水,使下游得不到有效的补偿,水资源不能得到合理利用。尤其是当遭遇全流域枯水时,更需要水库群共同承担流域抗旱、保障供水安全、防范长江口咸潮入侵等任务。
张博庭称,目前在防洪问题上,长江上的其它水库考虑的都只是在汛期赶快把水泄掉,有调度能力的只有三峡水库,“二滩电站也可以调度一点,但能力有限”。
统一调度遭遇体制篱笆
在刘丹雅看来,各水库在蓄水期、汛前期,以及枯水年份相对集中地进行水量控制,将会影响下游地区的用水需求,并加剧各用水部门之间的矛盾。
她建议,为了实现水资源的最优配置和长江流域整体利益,需要在《水法》指导下,建立水库联合调度的协调管理制度及保障措施。
但在长江统一调度上,存在着调度目标和管理主体不统一的难题。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配置研究室主任谢新民认为,在防洪方面,由国家防总统一调度长江水资源是没有问题的,“问题主要存在于兴利方面,因为整个长江流域水利的开发是多目标的”。
在设计时,这些水库的功能定位并不一样,“有的是为了发电,有的是为了供水、防洪等等”,谢新民说,“在大旱时,国家防总会启动紧急预案要求水库放水,但放水也不是没有代价的,可能会对电网产生一些不利影响”。
功能不同造成了水库的管理主体不同,“有的水库归电力系统,有的归水利系统。三峡集团是央企,有的水电站则是所在省出资。水库分属不同行业和部门,归属不同,利益诉求不同,将来调度起来在体制上会遇到障碍。虽然成立了长江水利委员会,但它的职能和权威还有待于加强。”
甚至连三峡水库也无法统一调度自己。原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总经理陆佑楣曾慨叹,三峡水库的调度,“水量上听长江委的,航道上听交通部的,发电上听电网的”,这亦是整个长江干流调度的现状。
“除了防洪和兴利,还要考虑为改善生态环境而调度,这样就更复杂了。”谢新民说。
张博庭和谢新民都认为,随着矛盾越来越突出,将来要实现整个长江流域水库群的联合调度,需要在国家层面解决问题,“现在已在做一些前期的研究工作”。
刘丹雅则建议,可以从流域管理层面研究相关的管理办法、梯级水库联合调度的协调管理机构组成、实施和监督的主体、信息共享与科学决策的调度目标、实施保障的措施和程序等。
7、面临最严峻旱情 洞庭湖拉响湿地生态保护警报
来源:中国新闻网2011年05月29日刘双双 傅煜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5-29/3074355.shtml
洞庭湖,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因为持续少雨和几无来水正面临数十年来最严峻的旱情,湖区水体面积较往年已缩小了一半。
5月底,记者来到东洞庭湖区,早已看不到曾经烟波浩渺、水天一色的景象,冲击眼帘的全是干涸开裂的湖床和死去的鱼、蚌,湖床上的裂缝可伸进一只拳头。作为中国著名的湿地保护区,人们在这里几乎已找不到湿地的踪迹。
“候鸟天堂”承载量锐减
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洞庭湖一直以来是鸟的天堂。每年冬季,6.54万公顷的湖面上,数万只候鸟从寒冷的西伯利亚翻山越岭而来,栖居到这个属于它们的第二个“家”。
“因为没有满足它们生存需求的食物和水,夏季候鸟正在向湿地外围转移。”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总工程师张鸿介绍说,4月底到5月中旬降雨前,东洞庭湖大、小西湖控水区域完全见底干涸,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
当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洞庭湖的低水位使东洞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大、小西湖共2.2万亩湿地干涸,湖区生物多样化已受到严重破坏。尤其是沉水植被几乎面临灭顶之灾。
严峻的旱情使鸟类无法觅食,对洞庭湖水鸟承载量更将带来直接影响。张鸿表示,长江中下游地区普遍干旱,冬季到来后,候鸟亦不可能到其他湿地栖息。在不考虑繁殖地和迁徙路线影响的基础上分析,洞庭湖迁徙鸟类数量有可能从2012年开始下降,至少需要3至5年的时间才能恢复。
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
“老天爷不下雨,只能眼巴巴看着大片大片的鱼死在湖床上,可惜啊!”住在湖区的村民吴建国大爷说,活了60多年,没遇到过这样的场景。
更大的隐患在于,干旱使得集中在3至5月产卵的鱼类失去了繁殖场所,后期影响巨大。记者了解到,2007年8月,洞庭湖曾遭遇枯水期,导致湖中鱼苗大批死亡,黄鸭叫、银鱼等鱼类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产量锐减,直到3年后才恢复正常。当地渔政部门负责人预计,此次洞庭湖渔业资源的恢复至少需要3到5年时间。
这场罕见的旱情威胁的不仅仅是鱼类。东洞庭湖保护区专家分析认为,受此影响,洞庭湖湿地储水功能、水质净化功能及固碳功能都将下降。依赖浅水滩生存的蚌、螺等底栖动物也将无法生存,湖区生物链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恢复需要很长时间。
江豚麋鹿面临生存考验
洞庭湖缺水,使得生活在这里的国家级二级保护动物长江江豚过得有点“拥挤”。江豚活动的最低水深需要3米,如果符合条件的水域越来越少,它们将被迫游向繁忙和危险的主航道。
5月18日至20日,为加强对江豚的保护,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组织专家对其生存状况展开监测。其中,5月19日下午在洞庭湖中间的鹿角至澧水区域,仅2分钟就监测到51头次江豚。
“这个监测数值说明江豚密集度非常高,向我们发出了危险信号。”张鸿解释,洞庭湖航道变窄,使得江豚栖息区域变小,导致密集度过高。这意味着,一旦出现危险因子就可能影响到整个种群。
洞庭湖湿地干涸也影响着另一种珍稀动物——麋鹿的生存环境。由于麋鹿是典型的湿地型动物,喜欢泥浴,以湿地禾本科植物和豆科植物为主,旱情持续将造成其活动区域面积缩减,直接威胁它们的生存空间。完
8、直击湖北两大濒危物种保护区:江豚麋鹿生死难料
来源:南方日报 2011-05-30
http://env.people.com.cn/GB/193230/14773337.html
原题:灭顶之灾,先把命保住
洪湖渔民旧债未偿新账再袭
华中旱情焦灼,人类和动物无一幸免。
湖北荆州石首两大濒危物种保护区——— 天鹅洲国家级长江豚类保护区和糜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处于危机关头。而洪湖渔民,同样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他们贷款投在渔场里的钱赔得精光,赖以生存的渔船由于连日干旱也开始断裂报废,这对于渔民是一场灭顶之灾。
水深不足江豚麋鹿生死难料
持续干旱使天鹅洲国家级长江豚类保护区的水域面积和水深降至历史最低水平,30多头江豚正面临严酷的生存危机。
保护区负责人、工程师胡良慧向南方日报记者介绍,由于干旱和人为抽取,目前保护区的水域面积已从5万亩缩减到不足1万亩。以往,长江故道内水深达到7米,但现在只有2至3米。
“江豚生存的最低水深应在3米以上,低于这个限度就容易搁浅甚至死亡。”胡良慧表示,由于干旱,附近农民为灌溉农田,不得不从故道内抽水,导致水深急剧下降,江豚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
江豚的主要食物为半斤以下的鱼类,干旱造成大量水草枯死,靠水草为生的鱼类难以存活。而原本被稀释的污染因水少日趋严重,也对江豚的健康造成伤害。
胡良慧表示,如果干旱持续而不从长江抽水补充故道,江豚将面临生死考验。
遭遇危机的不仅只有江豚,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上万亩沼泽水洼已全部干涸,400多头麋鹿现状同样堪忧。
该保护区高级工程师李鹏飞告诉南方日报记者,以往水草丰盛时,麋鹿可以自由自在地边吃边喝,但现在区内水洼干涸,麋鹿只能到长江和长江故道饮水,每次喝水要多走四五公里。
此外,干旱导致的植被变化,将对麋鹿的生存带来更为深刻持久的影响。李鹏飞介绍,保护区的麋鹿全部属于野生放养,水生植物是麋鹿的主要食物来源。天气干旱后,能够存活的植物高度只有往年的1/2,不少水生植物难以生长,而苍耳等旱生植物大肆繁衍,侵占了水生植物的空间。
“水草大面积旱死,麋鹿能吃的东西越来越少,比起饮水,这更为致命”,他说。为应对湿地旱化,保护区目前已经采取机械和人工相结合的方法,清除成片或单株生长的旱生植物。这毕竟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现在就盼着下场大雨,”李鹏飞说。
渔船报废洪湖渔民致富梦碎
守着洪湖,洪湖螺山镇渔业新村村长徐宝勇,从没想过有一天会因为缺水而上岸。
昨日,他在镇福利院临时安置点度过了第10天。虽然名为新村,但全村72户人家229人没有一寸土地,没有一块砖,一年四季生活在船上,与洪湖作伴。
徐宝勇说,随着旱情加剧,湖面交通变得进退维谷——— 湖水越来越少,洪湖里只剩淤泥,渔民泊船上岸,只能像推雪橇一样用人力“推船”,往日几分钟的航程,数人推半个小时才能靠岸。
徐宝勇回忆,从今年3月20日起,洪湖开始见底,到5月10日湖面几近干裂。
一开始,村民互助鼓励,极力维持着船上的生活,“毕竟谁也不愿意离开家”。但一个多星期后,再坚持变得不可能,“湖水越来越少,船划不动了,想上岸买水喝都困难”,渔民徐保银说。
到了5月19日,渔民开始出湖,但有近一半的人不想走,恋家的情绪变成不少渔民眼中的热泪,有的全家抱在一起哭。但是,不上岸就只有一条路:渴死。前天,徐宝勇带着几个村民“回家”观察旱情。离家越来越近时,每一个人都放声大哭。家里摆设依旧,只是旁边的湖面“越来越干”。
住在安置点,吃喝不愁,但渔民们脸上几乎看不到笑容。
前年雪灾、去年洪灾、今年大旱。连年的灾害,渔民被折腾得喘不过气,而前两年为救灾复产贷下的款,如巨石般压在渔民身上。
徐宝勇从包中拿出一摞红色存折,他说,这是村民们贷款的凭据,每一张存折背后,都是一位村民的致富梦。
他介绍,去年洪灾后,大多渔民“颗粒无收”,在地方政府帮助下陆续从当地邮政储蓄、信用社贷款,共计200多万元。虽然是贴息,但3年内需要还清。
“贷款就是赌一把”,去年灾后,和很多渔民一样,徐保银投资30多万元养了160多亩螃蟹,指望着今年能丰收。
然而,一场大旱让所有希望只能停留在“希望”。更为严峻的是,即使旱情缓解,不少渔民仍无法继续生产——— 他们在湖上的“家”没了。
持续干旱使得部分船体底部水泥出现裂缝,情况严重的船只已经断裂,这意味着船只报废,成为一堆垃圾。一只中等大小的船,价值8万元以上,条件好的船甚至超过15万元,这让渔民雪上加霜。
徐宝勇说,光渔业新村现在就有20多只船断裂,有开裂迹象的,多得数不过来。
干旱、高温、暴晒……对于停泊在湖边多日的船只,招招致命。洪湖市水利局总工程师程刚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现在的旱情持续,再过一个星期,洪湖能被称为湖的地方恐怕将全部消失。
“断裂的船只会越来越多,情况只会越来越糟”,谈起未来,徐宝勇双手攥着泛白的头发,摇了摇头,“这次是灭顶之灾,只能先把命保住”。
9、再过4天洪湖无水可取 千湖之省大旱暴露水利之困
来源:《中国青年报》2011年05月30日甘丽华
http://env.people.com.cn/GB/14767720.html
1600万亩农田受旱,百万余人饮水困难,1500多座水库跌至死水位,近85%的县市区受灾,整个湖北省都在“喊渴”。5月26日晚湖北发布史上首个干旱橙色预警。年年防汛抗洪的“千湖之省”被干旱袭击,抗旱形势不容乐观。
整个洪湖“翻塘”了
在洪湖码头,陆续有渔民送来鱼,大的卖给鱼贩,小的卖给养螃蟹的人,粉碎成饲料。村民余泽富,已经把其在湖中养殖的40亩螃蟹全部放弃了,现在力保的是在池塘养殖的10亩。往年,螃蟹只能吃外地运来的冰冻鱼。今年,干旱逼得渔民将鱼苗捞起,以1.5元每斤卖给像余泽富这样的养殖业者。
鱼贩刘瑞福这几天也非常忙,每天要收购2000斤以上的鱼,将之冰冻运往山东等地。而往年,从清明节到中秋节,都是鱼贩们休息的淡季。直到中秋节后,渔民才会“翻塘”,将鱼打捞出售,那时的价格是4~5元每斤。现在是整个洪湖“翻塘”了,他们收购的价格为2元一斤。
“河道的水最多支撑一周时间,如果没有其他水源,我们就颗粒无收了”,看着眼前干涸见底的洪湖,渔民李学宝担忧地说。
61岁的李学宝从来没见过洪湖干涸成这样,他养殖的850亩螃蟹,去年冬天下了3万斤的苗,现在只剩下1万斤不到。自费购买的两台小水泵,24小时不停地从旁边的通往洪湖核心的河道里抽水,但也仅能维持一片浅浅的水洼。他生活的渔船搁浅在泥里。不远处,湖底因干旱裸露出来,旱草疯长到近一米高。
据荆州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统计,旱情导致的洲滩面积达108平方公里,约占整个洪湖湿地保护区面积的四分之一。洪湖水面比正常年份缩小了三分之一以上。在新增的洲滩中,大部分为原有的沉水植被分布区,极端干旱条件将会对沉水植物造成较大影响,影响整个洪湖湿地生态。
荆州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办公室主任曾晓东介绍,近5年来,通过多方努力,洪湖植被覆盖面积达80%,荷花面积达8万~10万亩。目前,洪湖已经看不到成片的荷花。
目前,荆州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洪湖东南角建立了一个面积为5000亩的保护小区,尽可能地保存洪湖现有的生态因子,待水面恢复后,再将该区域开放、扩散。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没有水源。目前长江水位低于洪湖两米左右,而洪湖的水利设备主要功能为排水,不能从长江取水。而对于面积达几百平方公里的洪湖而言,通过泵站从长江取水,无异于杯水车薪。现在能做的就是将这个临时保护小区保护好。他估计,要完全恢复洪湖生态需要5~10年时间。
再过4天洪湖将无水可取
地处长江中游江汉平原的洪湖是湖北最大、中国第七大淡水湖,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确定的全球最重要的238个生态区之一,正常年份的水面约400平方公里,被誉为“中南之肾”。
洪湖市境内湖泊众多,河渠如织,池塘遍布,有小湖泊近百个,大小河渠240余条,池塘一万余处,其中重点水域有长江、四湖总干渠,内荆河和洪湖等四大水域。
“从来没想到洪湖会缺水,”洪湖市一位干部如此感叹。
而在前年和去年,洪湖完全是另外一个情景,人们忙着防汛排涝。2009年5月27日,洪湖市遭遇强降雨,降雨量达123毫米,全市大小河渠一时水满为患。
2010年7月8日,洪湖市遭受特大暴雨袭击,至16日,全市平均降雨量580毫米。受此次持续强降雨影响,境内民垸积水内涝,湖泊水位迅速上涨。洪湖超警戒水位运行多日,洪湖水位达到26.77米。
而今年老天爷特别“反常”。据统计,洪湖1~4月累计降雨量仅为143毫米,比去年同期减少七成。据洪湖市气象局助理工程师丁鹏介绍,今年4月洪湖地区的降水是自1957年洪湖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少的。
另外,水利设施的老化、工作预案的缺乏也使得抗旱工作处于“被动”状态。
尽管采取了人工增雨、打井提水、筑坝拦水、湖心引水、长江取水等多种方式抗旱,但洪湖仍将面临“无水可取”的困难局面。
据洪湖市政府统计,从洪湖引水每天只有9.2立方/秒,再过4天就无水可取。洪湖境内沟渠、坑塘已经干涸,洪排河、内荆河、汉沙河、洪湖大湖也基本干涸,东荆河来水量小,加之上游县市筑坝拦水,水位下降很快。
而未来一周,洪湖将以多云晴天为主,无降水,且气温将升高,水份蒸发量将进一步加大,旱情将进一步加剧。
长江中下游大旱提出新课题
严峻的旱情不仅局限在洪湖。根据湖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最新统计数据,湖北省17个市州的85个县市区有旱情,受旱农田面积1610万亩,十堰、宜昌、黄冈、襄阳等市有126.3万人、36.1万头大牲畜发生饮水困难。
经过协调,长江防总办已调度丹江口水库,自5月27日23时起至6月3日8时止,将出库流量增加为800立方米每秒,每秒新增流量近300立方米,预计将使东荆河进流量每秒增至30立方米,这将有利于缓解汉江流域约300万亩农田用水难,维护东荆河生态。
武汉大学水资源论证评价中心常务副主任胡铁松分析,造成此次长江中下游大旱的根本原因是降雨量太少。但同时,农田水利设施“毛细血管”不通的现状也是原因之一。干支渠还比较通畅,“绒毛”渠则淤塞得很厉害。另外,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也是原因之一。比如围湖造田、蓄水面积下降、水稻种植面积减少、双季稻改种为单季稻等一系列因素,改变了碳平衡,使得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增加。湖北有“千湖之省”之称,但近年来,湖北省湖泊萎缩得很厉害,比如江汉平原历史上一直是“四湖”,由长湖、三湖、白露湖、洪湖组成,但其中的三湖、白露湖已经接近消失。
他建议建立中长期天气预报制度和合理的水资源调度。去年,湖北经历严重的内涝,因为设备老化、年久失修,东荆河流域的泵站大多无法开启。制定科学抗旱预案,才能应对类似的极端气候灾害。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学雷认为,去年大涝、今年大旱的极端气候对如何发挥湖泊的作用提出了很多新课题,与其“被动应付”,不如科学应对。本报武汉5月29日电
10、钱塘江杭州段水位创10年同期较低 2/3河床裸露
来源:中国新闻网2011年05月30日顾怡 魏奋 刘云
http://env.people.com.cn/GB/14774784.html
退潮后,大片沙滩露出水面,红色的浮标也搁浅在沙滩上 夏阳 摄
近三分之二河床裸露在外
钱塘江杭州段水位创近十年同期较低
昨天(29日)11:25徐先生来电:开车经过钱塘江下沙段,顾家工艺门口这段江堤上,看到钱塘江三分之二的河床都已经露出来了,看过去,只有很小一条航道在通航,感觉可以直接跨过江对岸了。
浮标搁浅在河床上很显眼
昨天下午4点钟退潮后,我们找到了徐先生说的地方,就在下沙一号路口和下沙大桥之间。
走到江堤边,远远地,就能看到露出水面的河床,很大一片,和对岸的萧山之间,只剩下了一条窄窄的水道。靠近江堤边,长满了一人高的水草,水草边就是露出来的黄褐色的河沙,一直延伸到江心,粗略估计,沙滩宽150米。
裸露的河床上,一条丁字坝露出水面约50米长。丁字坝上坐着六个年轻人,脱了鞋子,在嬉水。六个人都在下沙打工,每个月休息时都会来江边玩。他们说,上个月来玩时,丁字坝露出水面的长度没有昨天的多。
两个红色的浮标搁浅在河床上,很显眼,不少人在与浮标合影。
下午5:25,下沙白杨巡防大队的警车开过来,将在沙滩上玩的人全都喊到了江堤上,巡警批评了大家一顿,并要求大家保证以后再也不下江堤,要把生命安全放在第一(几乎每年都会发生钱江潮吞人事故,快报也提醒大家,千万不要下到沙滩上玩)。
巡警说,他们每天早上8:30开始,就会在江堤边不间断巡逻,在他们眼里,水位低时,河床露出水面很常见,不过,今年露出来的河床比往年大了不少。
钱塘江水位近10年同期较低
“今年,钱塘江里的情况比较特殊。”杭州市水文监测总站高级工程师孙映宏说,钱塘江的水位现在处于比较低的状态。
究竟有多低?孙映宏说,应该是近10年同期比较低的了。
首先,去年,钱塘江经过了几次洪水冲刷,河床底高比较低。今年的雨水又比较少,这就直接导致上游的来水也比较少。比如钱塘江上游的富春江水库,下泄水量比往年平均少了7成左右。
根据气候学,杭州的3-4月为春雨期,5-6月为梅汛期。3-6月是杭州一年中雨水最为充盈的时节,全年差不多有一半的雨水都下在这段时间。
但今年3月26日入春后,第一场春雨到4月2日才姗姗到来,第一声春雷一直到4月15日才炸响天空。
雨水到底比以往少多少?杭州市气象台做过一个统计今年1月1日-5月10日,杭州累计雨量仅144.3毫米,为常年同期的32%,创历史同期最少。(见图一)
中国天气网首席专家李小泉曾做过分析:“今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旱情,与大气环流异常密不可分。今年副热带高压位置偏东,导致水汽难以输送到内陆地区,进而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一直未形成较强降雨。”
杭州市气象台台长周春雨说,除了这个主要原因外,今年来,从孟加拉瓜向我国南方的水汽输送条件也偏弱,从南海上刮过来、饱含水汽的风少了,弱了,也是干旱的一个原因。
据浙江省钱塘江管理局网站发布的实时水位信息显示,从2008年数据上网开始,钱塘江杭州段同期水位逐年下降,今年仅为2008年同期的6成(见图二)。
对杭州饮用水基本没影响
杭州水业集团生产部负责人高经理说,钱塘江水位低的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一个多月了。杭州市区、萧山、滨江范围内的300多万居民饮用水源,主要源自这条大江。不过从目前的情况看,对自来水供应基本不造成影响。
杭州沿钱塘江有4大水厂:清泰、南星、赤山埠和九溪。主要取水口有3个。
清泰水厂和南星水厂,取水口位置在一起,位于复兴大桥上游约50米处。
赤山埠水厂的取水口,位于白塔岭位置,距离钱江大桥约100米。
九溪水厂的取水口,位于珊瑚沙,即“九溪十八涧”景点上游约3公里处。
三个取水口,都是根据钱塘江多年来平均水位数据,设计在海拔标高较低的位置。
比如九溪和赤山埠的取水口,都设置在标高0米以下(即海拔线以下)。
“即使钱塘江水位再低,也绝对不可能低于海拔线的,所以这两个取水口肯定不存在缺水的隐患。”高经理说。
不过,南星水厂的取水口位置稍高些,标高2.5米(即海拔2.5米)。
“去年、今年都曾经发生过水位降低到3米以下,今年还监测到降低到2.8米左右,也就是离取水口只有30厘米。这确实对取水造成了一定影响。”高经理说,好在南星水厂采用两路进水来保证水源还有一路是通过地下暗渠,将珊瑚沙水库的水调过来。“偶尔发生取水口水源不足,就从珊瑚沙多调一点,也可以补足需要的总量。”
另外,万一的万一,如果水位真的低到一个前所未有的位置,钱塘江上游还有富春江水库和新安江水库,可以向相关政府部门申请,调运这两个水库放水支援。
也许有市民担心,水量减少了,对原水的水质可能造成一定影响。高经理说,从目前每个取水口每天对原水水样进行18项指标分析,以及在取水口设置的生物预警养鱼池来看,钱塘江水质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
杭州咸潮和上海咸潮不是一回事
前几天有报道说,上海遭遇咸潮入侵,自来水供应告急,高经理说,上海这次暴发的咸潮和杭州年年要抗击的咸潮,不是一个概念。
上海的咸潮,是因为是长江中下游持续干旱,上游来水不足,导致长江水量减少,水位降低。一旦低于海平面,就会引起海水倒灌,形成咸潮。
而杭州的咸潮,和水位没有关系,钱塘江水位再低也不可能低过海平面。罪魁祸首不是别的,正是“天下壮观无”的钱塘江潮水,杭州的咸潮,正是钱塘潮裹挟着海水,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地带到江里来的。
因此,说到杭州的“抗咸”,一般后面都要接上“顶潮”两个字。
6月将公布抗咸顶潮方案
“咸潮对杭州的影响自古就有,理论上讲,杭州每天都会有咸潮。”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韩曾萃曾经说过。钱塘江每天都会涨两次潮,每次海水上溯后,钱塘江部分水域的江水就会带咸味。
每年下半年,阴历八月、九月,是钱塘观潮最盛之时,也是水业部门最提心吊胆的时候。一旦咸潮“漫”过取水点,杭城供水就有可能受到影响。
高经理说,咸潮的影响是否大,主要是看咸潮强度的大小和新安江、富春江放水量的大小。如果咸潮的强度小,可以通过加大新安江富春江的放水量来顶潮,稀释咸潮带来的盐分,使水厂的取水口不受影响。
目前,杭州已经综合各种因素,在酝酿今年的抗咸顶潮方案了,预计6月份正式发布。
大旱面前 人工降雨微不足道
大旱发生时,很多人会自然而然联想到人工降雨。
据统计,5月21日8时至23日8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已共开展地面人工增雨334次,发射炮弹3422发,火箭弹854枚。
虽然这些人工降雨确实带来一些雨水,但在大旱面前,这些雨微不足道。
有时,当人类面对大自然,你会发现,我们的力量真的很渺小。比如人工降雨,也必须大自然配合,有一定的气象条件下才能实施。
如云的厚度要在2000米以上、云底高度要小于2000米、云外向云中输送的水汽要充足等。
当这些条件满足不了时,人工降雨,即使发射再多的炮弹,雨水也寥寥。
本周六前依然晴朗少雨
杭州市气象台预测,本周,杭州晴朗、炎热,雨水依然很少。
周一到周五,主要以晴好为主,其中周二夜间局部会飘点阵雨,最高气温30—33℃,是那种金黄的阳光洒一地,空气里到处透着热的天气。
周六、周日,预报可能会有一些阵雨。
昨天18点,中央气象台再一次发布了气象干旱黄色预警:
根据5月29日监测,湖北北部和东部、湖南北部、安徽中南部、江西北部、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上海等地存在重度气象干旱。
预计5月30日,旱区仍无降雨;5月31日至6月1日,旱区将有阵雨或雷阵雨,但降雨分布不均、雨量不大,气象干旱仍将持续。
根据气象上的标准,黄色预警代表两个省(区、市)大部地区达到气象干旱重旱等级,而且预计干旱天气或干旱范围还会进一步发展。(顾怡 魏奋 刘云)
11、湘西州:125条溪河断流158座水库干涸
来源:新华网湖南频道2011-05-30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1/05/1141306723567_1.shtml
记者28日从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防汛办获悉,受降雨严重偏少和抗旱用水增加影响,全州旱情非常严峻,各河流水位普遍较低,部分站最低水位接近历史最低,现有125条溪河断流,158座水库干涸,还有相当一部分水库山塘处于或接近死水位。
据统计,湘西州4.23万处蓄水工程共蓄水3.59亿立方米,仅占可蓄水量的25.92%。这次旱灾的“罪魁祸首”是降水太少,2011年1月~5月底全州累计平均降水较去年同期偏少57%,较历年同期偏少55%,其中凤凰、泸溪、永顺、龙山、吉首偏少6成左右。
5月下旬以来,湘西州仍为晴热高温无雨天气,旱情快速蔓延加剧。据各县市5月28日上报统计,全州共有115个乡镇53.4万多人不同程度因旱受灾,35.64万人、10.52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农作物受灾70.52万亩,其中轻旱41.34万亩、重旱23.33万亩、干枯5.85万亩,56.51万亩稻田因旱无水翻耕。
灾情发生后,湘西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抗旱工作,紧急动员部署把抗旱作为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要务来抓,全力投入抗旱救灾工作,临时拦河筑坝120多座、紧急开疏渠道210多公里,抗救面积达25.27万亩。水利部门紧急下拔中央抗旱机具器材10台32m3/时潜水泵、40个3m3水罐、30个5m3水罐到各县市,同时派出技术人员及抗旱服务队深入各水库灌区,组织、指导群众清淤渠道、修复水毁水利工程、拦河筑坝、抽水抗旱,并积极协调用水关系,科学调度库水,凡是灌溉水库不能结合灌溉的电站,一律停止发电,充分利用现有水量确保农业抗旱和群众生活用水需要。
12、水电争议再起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2011-05-30
http://www.china5e.com/show.php?contentid=178150
长江中下游近期遭遇的旱情在将三峡工程推向风口浪尖的同时,亦把争议已久的水电工程环保隐患摆到了桌面。
湖北、江西、湖南、江苏……越来越多的省份“跑入”旱区名单。长江、淮河全流域性降雨同时出现异常偏少。在互联网上,有网民直接抛出“三峡诱发干旱论”,称三峡工程是造成今年长江中下游罕见大旱的罪魁祸首。
新华社的文章指出,这已不是公众第一次因极端气候而关注和质疑三峡工程。近年来,中国频现异常气候,西南大旱、两湖流域暴雨等,三峡时常成为矛头所指。
观察者表示,尽管现在的手段和观测数据还没有依据显示三峡工程引发了长江中下游的旱情,但是作为全球最大的水电站,三峡工程引发的环保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而在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三峡工程也被公开敲响了警钟。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和《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会议指出,三峡工程在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在业内看来,国务院的严厉措辞,对于一直备受争议的中国水电行业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宋智晨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水电的发展一直就在争议中前行,而此次国务院的公开表态,可能将对大型水电项目的推进产生影响。加之今年“电荒”,水电乏力,无疑将给水电发展沉重的一击,刚刚解冻的市场或将再度减速。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我国水电开发大幅滞后于规划目标。原本规划水电开工量约7000万千瓦,而实际开工量只有2000多万千瓦。考虑到节能减排的压力,从2010年下半年起,水电项目的核准量和开工量都需要大幅提升。按照国家能源局今年1月份公布的数据,中国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新增1400亿瓦的水力发电能力。
不过,水电的发展蓝图,并没有解决横亘在该领域的两座大山——移民和生态问题。中投顾问研究总监张砚霖指出,虽然目前整体观察来看,水电似乎比火电更清洁,产生的污染物也较少,但是从生态角度出发,水电也存在一些独特的自身问题。径流的改变导致河流自然状态改变,土地淹没导致土地类型发生变化,这些因素对生态性能的影响有可能会诱发次生灾害。特别是现阶段水电建设加速,河流的分割加剧,潜在风险也在逐步加大。
水电一直在环保与能源的争议中前行,环保部认为“水电开发势必会造成水污染问题”,而能源部则认为“对于中国来说,火电比例必须降下来,以水电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也是必然的选择”。一边是环境保护,一边是不可缺少的“电”,中国水电究竟该何去何从?
中国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专家郭海涛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目前火电比例过高,倘若重新走上“向火电倾斜”这个回头路,必然会进一步扭曲能源结构。而在风电、太阳能等发展乏力,核电暂停审批新项目的情况下,水电在“十二五”应该会有一个大的发展。只不过,水电开发的前提是必须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工作。
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目前三峡工程有一系列环保后续问题,只能说是今后要引起注意,更努力避免这些问题。为了达到2020年一次能源结构中有15%的清洁能源的目标,水电发展是一个必须的选择。”
13、绿家园江河信息每周综述与导读(2011.5.23-2011.5.27)
来源:绿家园志愿者 2011-05-30
http://www.greensos.cn/ljy/html/jhxx/view/94419.html
一、关键词[三峡 干旱]
继上周之后,围绕三峡的利弊问题,在目前全国大面积范围内干旱的背景下,持不同观点的各方持续激辩。事实上,围绕在三峡移民安置、生态保护、地质防害等方面的质疑从当年该工程立项、论证开始一直延续至今。
新闻链接:
特别策划:问诊三峡
http://special.21cbh.com/2011_sanxia/
http://news.cntv.cn/special/tan/11/0520/index.shtml
三峡工程论证20年闪回 9位专家拒绝签字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1_05/24/6586565_0.shtml
三峡利弊再辩:“干旱诱发论”仍存争议
http://www.21cbh.com/HTML/2011-5-23/1OMDAwMDIzOTc1OA.html?source=hp&position=focus
长江中下游遭遇大旱 再生对三峡工程质疑
http://www.zaobao.com/zg/zg110523_004.shtml
旱情告急三峡工程成焦点 环境影响研究仍为空白
http://ditan360.com/PingLun/Info-85274.html
这些灾害是否罪在三峡工程
http://www.dfdaily.com/html/21/2011/5/23/608700.shtml
旱锁长江:"水乡"很"焦渴"
http://society.people.com.cn/GB/14703433.html
千湖之省湖北遭遇重旱 洪湖已不见浪打浪
http://www.weather.com.cn/climate/qhbhyw/05/1340053.shtml
发电用水多水库蓄水少 湖北6月或面临更严重旱情
http://www.china5e.com/show.php?contentid=176605
洪湖“瘦身”的警示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1/05/1141306114655_1.shtml
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大旱调查:人为因素不可忽视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5/24/c_121452827.htm
监测显示长江中下游干旱达中到重度
http://news.sina.com.cn/c/p/2011-05-24/082122519132.shtml
三峡水库加大下泄流量 长江中下游干旱地区仍难解渴
http://society.people.com.cn/GB/14716109.html
三峡蓄水致重庆库区地灾险情频繁
http://newspaper.jfdaily.com/xwcb/html/2011-05/24/content_577293.htm
官员痛批水电大坝污染严重损失巨大 三峡遭专家质疑
http://news.zgjrw.com/News/2011524/home/531570458410.shtml
长江中下游大旱调查:主因多地电站拦水发电
http://env.people.com.cn/GB/14728205.html
长江淮河等流域出现全局性干旱
http://www.eeo.com.cn/Politics/by_region/2011/05/25/202055.shtml
长江大旱观察:洪湖消失 无法引水灌湖
http://www.21cbh.com/HTML/2011-5-25/xNMDAwMDI0MDMxNw.html?source=hp&position=focus_xg
长江中下游为何持续干旱 50年来少见的极端气候
http://env.people.com.cn/GB/14728735.html
中国工程院院士回应三峡诱发干旱论
http://news.sina.com.cn/c/2011-05-25/143022528037.shtml
直击赣鄂旱情:鄱阳湖荒草疯长 洪湖干裂见底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1/05/1141306371912_1.shtml
二、关键词[环保部 重金属 铅污染 环评]
国家环境保护部24日表示,对于发生重大铅污染以及由铅污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地区,环保部将对该区域所在的地级市实行区域限批,暂停该市所有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
新闻链接:
环保部将对重大铅污染地区实施“连坐”
http://ditan360.com/News/Info-85334.html
重金属污染防控系列报道(一):涉重金属企业摆脱困境路在何方?
http://www.cenews.com.cn/xwzx/cysc/cyqs/201105/t20110522_702552.html
血铅事件引发行业严打 浙粤关闭数百家电池企业
http://huanbao.gongyi.ifeng.com/detail_2011_05/23/6565758_0.shtml
三、关键词[世界环境日 主题]
联合国环境署确定今年世界环境日主题是“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forest:nature for your service)”,旨在配合联合国国际森林年,强调森林的生态价值,提高人们森林保护意识。
新闻链接:
环境保护部发布2011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
http://tech.qq.com/a/20110526/000191.htm
四、关键词[三江源 保护模式]
玉树的灾后重建,让“三江源”保护的践行者看到新的希望,国家项目的支持,大笔资金的进入,需要推动的只是一个更适合当地的保护和发展模式。然而,什么样的模式更适合三江源,却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棘手的问题。
新闻链接:
三江源生态急剧恶化 保护模式成棘手问题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p/2011-05-26/093322533674.shtml
五、关键词[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中国正在编制“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以清晰、准确地掌握城市各个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为国家宏观制定减排政策提供科学支持。
新闻链接:
中国正在编制“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http://green.sohu.com/20110526/n308595302.shtml
六、关键词[自然保护区 调整]
在上周召开的“首届中国自然保护论坛”上,国家林业局有关官员昨日罕见地表示,自然保护区不是“独立王国”,可以为经济发展“让路”。这是中国官方首次就近期环保组织质疑保护区调整问题作出回应。而同时,在《人民日报》上另一则报道,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则强调,自然保护区不得随意调整。
新闻链接:
国家林业局“松口” 自然保护区可为发展“让路”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5/807554.html
环保部副部长:自然保护区不得随意调整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1-05-25/094322526682.shtml
七、关键词[南京钢铁 长江排污]
南京钢铁公司就前天该市市民反映该公司废水直排长江江滩造成江水水质污染的新闻报道紧急回应。
新闻链接:
南钢回应污水排长江:排污管意外爆裂致淤泥外溅
http://env.people.com.cn/GB/14716339.html
南京钢铁被曝直接向长江排污 环保部门立案调查
http://ccnews.people.com.cn/GB/14716951.html
八、关键词[农药硫丹 禁用]
据环保部消息,因为《斯德哥尔摩公约》在上月将农药硫丹列入了最新的黑名单,这种在中国使用量较大的农药,或将于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在苹果、烟草和茶叶中全面禁用。而在棉花种植上,因为还存在着寻找替代品、棉农适用期等方面的问题,中国已申请了五年的豁免期。
新闻链接:
环保部:苹果茶叶最早年底禁用农药硫丹
http://env.people.com.cn/GB/14728501.html
九、关键词[牟广丰 十二五 环境压力]
5月18日,国家环境保护部环评司巡视员牟广丰在环保NGO绿家园组织的记者沙龙上称,“十二五”期间,中国将面临更大环保压力。他同时表示,核能仍是中国能源未来的一个方向,而在水电方面,目前政策并无多在质变。
新闻链接:
“十二五”开局 中国将面临更大环保压力
http://green.sohu.com/20110523/n308258273.shtml
牟广丰:核电仍是方向 水电政策无质变
http://green.sohu.com/20110523/n308259718.shtml
十、关键词[环保部 大工程 环评违法]
《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将近8年,但一些国家重点项目,地方首长的政绩工程、GDP工程,却依然漠视法律的存在,屡屡触碰法律底线——要么根本不做环评,要么做了环评,却束之高阁,压根儿不按环评的要求进行污染治理。近期,环保部发出的一系列整改决定书,直接点了一些大项目的名,使这个问题闯入公众视野。
新闻链接:
环评法8年 大项目屡屡以身试法
http://news.sina.com.cn/o/2011-05-23/062722511954.shtml
十一、关键词[广东平定 非法采矿]
平定镇,位于粤西化州市北部,地处两广交汇点,罗江贯穿全境。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平定镇的钛矿陆续被开采。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采矿开始变得机械化和无序化。
新闻链接:
广东化州滥采钛矿 5000亩农田2000余亩林地被毁
http://env.people.com.cn/GB/14736264.html
14、被忽视的农田水利建设
来源:网易解读 2011-05-30
http://money.163.com/special/focus306/
近日,中国长江中下游湖北、江西、湖南等省份出现严重干旱,部分地区农业面临减产甚至绝收。有关部门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与多年同期相比偏少四成至六成。此次长江中下游农业生产受到严重打击,难道完全归因于气候异常吗?
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http://money.163.com/special/focus306/
15、环保部组建污染损害鉴定评估专业队伍
来源:中国低碳网 2011-5-30章轲
http://ditan360.com/News/Info-85728.html
中国低碳网专稿 国家环境保护部今天在其官方网站发布消息称,将在年底前组建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专业队伍,尽快形成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能力。
环保部同时表示,今明两年将开展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试点;2013-2015年实现重点突破;2016-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全国的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工作能力。
今天上午,环保部发布了《关于开展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的若干意见》和《环境污染损害数额计算推荐方法(第I版)》。
据《意见》称,开展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工作,对环境污染损害进行定量化评估,将污染修复与生态恢复费用纳入环境损害赔偿范围,科学、合理确定损害赔偿数额与行政罚款数额,有助于在根本上有利于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突出问题。
据介绍,目前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环境污染损害行为的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都做出了原则规定,但由于缺乏具体可操作的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技术规范和管理机制,环境污染案件在审理时仍存在许多技术难题需要解决。
环保部表示,将研究制定环境污染损害范围认定与损害鉴定评估、污染修复与生态恢复、后评估与监测等方面的技术规范与标准,逐步形成覆盖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土壤污染、放射性污染、生态破坏等多个领域的污染损害鉴定评估方法。争取利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建立一套完整的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与环境风险评估技术体系。
在污染损害鉴定评估专业队伍建设方面,环保部表示,将依托环境保护系统内现有科研技术单位的业务优势,组建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管理与技术支撑队伍,明确职能定位。
环保部表示,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要与环境执法分离,保证其独立性及中立性。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推动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队伍逐步纳入国家司法鉴定体系。
在污染损害评估方面,环保部表示,近期可操作的环境污染损害评估范围包括人身损害、财产损害、应急处置费用、调查评估费用和污染修复费用。
污染修复费用是以往争议最多的。记者注意到,根据《环境污染损害数额计算推荐方法(第I版)》的有关规定,如果环境污染事故和事件发生后,制定了详细完整的污染修复方案,以实际修复工程费用作为污染修复费用。如果无法得到实际修复工程费用,将采用虚拟治理成本法或修复费用法计算,并根据受污染影响区域的环境功能敏感程度分别乘以1.5-10以及1.0-2.5的倍数作为这部分费用的上、下限值。
在以往的环境污染事件中,环保部门大多对污染企业给予一定金额的处罚,通常没有要求企业提供污染修复费用。2005年松花江污染事件后,环保部对事件的主要责任者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石化分公司处以100万元罚款,大量的污染修复费用由国家承担,受害居民也没有得到应有的补偿。
16、我国首家国际环保产品交易中心落户河北香河
来源:新华网2011年05月30日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1-05-30/171622556249.shtml
近日,香河县政府在第一城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国际生态节能环保产品展示交易中心项目》对接会。在会上,项目合作投资方香河恒沐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叶恒木先生、美国福建同乡会主席、华裕集团董事长郑棋先生、德国EN+EN能源环境公司、德国莱比锡国际会展集团代表吟古先生,分别对项目进行了详细介绍并阐述了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希望在香河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尽早开工建设。
椐项目负责人叶恒木介绍,该项目的宗旨是:为国际节能环保产业在中国搭建一个展示、物流、研发、合作、交流、融资的平台,将世界各国先进,同时又是高性价比的、能够广泛应用的环保产品以实物展的形式长期展示。同时,该展示中心也将成为世界环保产业在中国的宣传、学习、教育、指导、启蒙基地。中国需要这样的平台,世界也需要这样的平台。该项目将成为中国与欧美及世界各国在节能环保产业合作的典范,从而为中国的节能环保产业与世界的接轨起到至关重要的积极推动作用。
该项目是2007年落户香河,经过三年时间的准备工作,已完成了项目的可研、整体规划设计及欧美的招商工作,各类审批手续齐全。这次项目对接会是国际生态节能环保产品展示交易中心项目启动的标志。
香河县委常委、副县长王建生说,该项目完全符合还首都绿色经济圈的战略发展规划,我县需要这种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的现代服务业项目落户香河,拉动香河相关产业的发展。在未来几年内,香河将真正实现与北京的同城一体化发展,成为顶级品位的“首都卫星城”。
17、深圳重罚河道污染 最高可达20万元
来源: 人民网2011-05-30
http://news.163.com/11/0530/16/75AJFP7100014JB6.html
人民网深圳5月30日电 新修订的《深圳经济特区河道管理条例》将从6月1日起施行,重罚与亲民是本条例的重要特点。
深圳市共有310条河流,河道总长约998.9公里(不包括自然山谷)。最早的《深圳经济特区河道管理条例》经深圳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8次会议于1998年12月4日通过并公布,自1999年3月1日起施行。当时并未对生活垃圾等的倾倒给予明确处罚,对其他违反条例的罚款额度也不高。
新出台的条例明确规定,污水排入河道前应当经过处理,必须符合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污水不得直接排入河道,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在河道内倾倒淤泥渣土及生活垃圾等,违反《条例》的各类行为将被给予最高20万元的罚款。
根据条例规定,深圳市河道管理范围最大可达50米:有堤防的河道,为堤防外坡脚线两侧外延8米至15米范围内;无堤防的河道,为河道两侧上口线外延8米至25米范围内;防洪防潮海堤,为堤防内、外坡脚线外延每侧30米至50米范围内。在河道管理范围内,不得从事如下活动:围垦、耕种;堆放、倾倒余泥渣土、垃圾及其他固体废弃物或者设置阻碍行洪物;倾倒、排放泥浆、粪渣等污染水体的物质;挖砂、抽砂、取土;网、电、炸、毒鱼虾等水生动物。违者将处5000元至10万元罚款。
在重罚的同时,本次修订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河道管理条例》还极具亲民特色。主要是统筹兼顾城市水污染防治、河岸带美化绿化景观以及水生态恢复。目前,深圳市新洲河、福田河、大沙河等河流在整治后均建起了亲水设施,景观水建设初见成效。(胡谋 熊晶晶)
18、智利荒蛮之河的美丽与哀愁
来源:新京报 2011-05-29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1-05/29/content_236814.htm?div=-1
政府计划修建最大发电站,引发长达4年的环保之争
2010年11月21日,巴塔哥尼亚阿亚森地区,一名游客正在享受贝克河的美景。
奔腾的河水、冰蚀的山峰、肥美的鲑鱼......智利南部的巴塔哥尼亚高原仍是地球上最为蛮荒的地带之一,是冒险家的天堂,但这种闭塞也许很快就将成为过去式。4年前,智利政府提出在这里建造5个新水坝和2400公里输电线的宏伟计划,建成后将是该国最大的水电站。现代文明和封闭的自然“对对碰”,换来了长达1000天的激烈环保论证,各方互不相让。5月9日,大坝修建通过了环保评估,距离开工一步之遥。
千百年来,智利南部巴塔哥尼亚地区的贝克河和帕斯夸河静静地奔腾,周遭荒无人烟,透着一股苍凉的美。突然之间,两条河的命运受到万人关注———政府提出了“阿亚森水电站”项目,要在两条河上面建造5个水坝,并且铺设2400公里的输电线!支持者和反对者为此打了4年“嘴仗”,近日,事情的胶着状态似乎开始瓦解了。
1000天环保评估
阿亚森水电站总投资32亿美元,由分布于贝克河与帕斯夸河的5个水利枢纽构成,占地大约6000公顷,是智利自建国以来投资最多、规模最大的水力发电项目。建成后的发电量相当于目前智利发电总量的1/3。
另外,该项目还包括长达2400公里的输电线。这个输电线工程要经过国家森林公园和生态保护区,从巴塔哥尼亚地区一直连通到首都圣地亚哥,之后北上,贯通大半个智利国土。
4年前,政府提出建造这座宏伟水电站的计划。一年后,该计划进入了长达1000天的环保论证期。
期间,反对声总是大于支持者的声音。反对的一方主要是水电站选址地巴塔哥尼亚的民众和环保主义者,支持建造水电站的主要是政府官员和各大能源公司。
今年5月9日,12名由政府和各界专家组成的环境评估委员会举行了投票,11人支持,一人弃权———阿亚森水电站项目通过了环保评估,即将进入正式建设期。
与此同时,不少情绪激动的巴塔哥尼亚民众打算驾车北上,到首都圣地亚哥找总统皮涅拉讨个说法。
建水电站抗议者众
争论并没有因为环评通过而终止。
环评通过之后的第5天,首都圣地亚哥出现了多达3万人的大规模抗议活动。抗议者和警方发生了冲突,警方动用了高压水枪和催泪弹。
5月22日智利总统皮涅拉发表国情咨文,当提到建造阿亚森水电站时,遭到国会众多议员离席抗议,还有人鼓掌嘲笑,现场甚至出现了反对建造水电站的议员大声打断皮涅拉讲话的罕见情况。
国会外也聚集了大批示威者,他们高呼反对建造水电站的口号,要求皮涅拉政府收回成命。
据智利第一大日报《时代评判者报》最近的民调显示,反对建造水电站的人高达74%。即使是政府公布的民调数据,也有61%的民众持抵制态度。
“争端才刚刚开始”
国际河流组织在巴塔哥尼亚地区的前任协调员桑格尔认为“争端才刚刚开始”。据他的说法,目前2000多公里长的输电线工程还在论证,未来的走向和建设规模还有可能会被改变。
此外,由于智利国内反对阿亚森水电站的声音很强烈,抗议者已经将反对的意见提交给了该国环境部的一个专门审议委员会。
“这是阿亚森水电站能否修建的最后一个关卡,如果意见被采纳,水电站建设计划有可能被修改,甚至中止;但如果意见被驳回,智利政府就会按计划修建。”
发展与环境的恒久矛盾
在很多人眼中,水电站将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而保护自然环境要比建造一座水电站重要得多。可是在智利政府看来,建造水电站,为经济发展提供巨大的能源支持,这和保护环境是同等重要的事情。
智利《时代评判者报》报道,智利的几届政府之所以推动阿亚森水电站工程,主要是为了实现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智利官方已经制定了一项雄心勃勃的发展计划,即到2025年人均国民年收入要达到3.5万美元的水平,成为拉美地区第一个发达国家。为此必须要大力发展能源工业。
有分析人士认为,智利政府对民众的意见考虑不多,但是对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的意见言听计从。分析人士特别提到了一旦建造水电站,除了对环境的危害之外,还需要巨大的建设费用。这笔钱最终还是要落到纳税人的头上。(张乐)
谁能决定这块地方的归属?是那些2000公里以外的商人吗,还是这里的居民?电力公司甚至没有征询我们的意见。他们丢给我们一个搬迁的计划,就好像他们可以在没有定论之前就能把我们赶出去一样。
——39岁的巴塔哥尼亚居民丽丽·施德勒
现在我们靠烧煤和汽油发电,这也污染环境。我们需要这些大坝,我们依靠大坝发电。我只是希望这个计划能给当地人带来工作。
——建筑工人卡洛斯·赫纳德兹
■ 链接
不要水电,智利靠什么?
能源开发与保护自然,这始终是个矛盾。目前智利的现实是,能源严重制约了未来15年的经济发展计划。
该国矿藏、森林和水产资源丰富,但石油等主要能源匮乏,97%的石油和天然气需要从国外进口。因此,该国主要靠煤电和水电实现能源供应,其中水电大概占国内发电量的37%左右。
由于煤炭等化石燃料过于污染环境,增加了温室气体排放的危险,所以发展煤电早已经被智利各界政府从日程上剔除。此外由于智力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诸如核电等清洁能源不符合国情;国内也没有大规模发展太阳能和风能的技术条件,因此发展水电就成了智利政府推动能源大发展的不二法门。
皮涅拉曾公开表示,智利经济未来15年对能源需求的预计是每年增长7%左右,所以必须要大力发展能源工业,其中的潜台词就是水电。他本人也十分了解智利经济发展遇到的这种能源瓶颈,也清楚阿亚森水电站遇到的强大抗议,所以他将这个决定称为“艰难的抉择”。(张乐)
19、求解全球气候变化三“问”
来源:解放日报 2011-5-29彭德倩
http://green.news.qq.com/a/20110530/000510.htm
人类活动真的是气候变化的始作俑者吗?我们的地球会越来越热吗?应对气候变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是否存在不平衡?昨天举行的首届“全球环境变化与应对机制”国际研讨会上,科学家们给出自己的回答。
“变天”与“人力”明显相关
2007年起,联合国公布相关报告指出,地球正在变暖——过去一百年全球地表温度升高了0.74摄氏度,海平面高出了0.17米。报告进一步预测,按照目前趋势发展,到21世纪末全球的地表温度可能升高1.1摄氏到6.4摄氏度,海平面可能升高0.18米到0.59米。
目前,科学界占“主流”的看法是:人类活动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始作俑者,日益增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地球上空筑起越来越厚的“玻璃罩”,不断吸收和重新发射来自太阳和地球的长短波辐射,形成温室效应,提高地表温度。然而,也有研究者认为,应把近年来的气候变化纳入地球几十亿年的生命周期考量,更多地探求地球轨道参数周期性变化和其它的自然因素带来的影响。
对此,复旦—丁铎尔中心国际学术指导委员会主任、中科院院士徐冠华指出,目前已有多方面实证表明,全球变暖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加有明显的相关性。南极冰芯的资料显示,近1000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基本上维持在280PPM(百万分之一浓度),从1750年工业革命以来,这个数字明显增加,超过了工业革命前几千年的量。与此同时,全球大气二氧化碳的浓度过去十年平均每年以1.8PPM的速率增长,中国气象及大气本底站所测量的数据也给出类似的结论。
增加的二氧化碳来自何处?人类燃烧化石燃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1990年到1999年期间,燃烧化石燃料的碳排放每年递增1.3%,本世纪以来增速又升至3.3%。此外,森林砍伐、森林大火也是造成碳排放的重要原因,每年因此造成的碳排放大约为15亿吨,且总量有继续增加的趋势。
低排放可令全球变热减缓
我们的地球会越来越热吗?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前主席罗伯特·沃森教授给出肯定的答案。联合国研究组织曾用二氧化碳低、中、高三种水平的排放进行建模预测,发现到2090年,无论在何种二氧化碳排放水平下,温度都会有所上升,但低水平排放条件下,气温上升的速度减缓了。因此,当代和未来几代人既要适应全球变暖的趋势,同时也要努力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沃森教授同时指出,气温上升了,大气层冷热不均导致的大气流动也随之改变,降雨模式、海平面高度等相应变动。
研究人员发现,若将英国2008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作为“起点”,按二氧化碳中等水平排放建模预测,预计到2080年,整个英国的平均温度会升高5摄氏度。冬季,英国大多数地区的降水量将增加10%到30%,可能引发洪涝灾害;到了夏季,降水则呈现从南向北递减的趋势。他强调,不要小看气温的小小变化,它带来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甚至可能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如可能直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
更值得关注的是,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影响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子。当栖息地温度、湿度环境改变,相当一部分“敏感物种”因无法适应而消失,越来越多的“小生态系统”被摧毁。例如,能直接感受到海水温度、咸度变化的珊瑚,将在未来几十年间消失。已有数据显示,全球的平均温度若上升1摄氏度,将有10%的物种面临灭顶之灾。当气温变化幅度大于2摄氏度,即使生态系统复杂、对环境变化承受力更强的高生物多样性地区也将受到影响。
发展中国家应获得公平减排目标
研讨会上,沃森教授展示了一张“碳排放世界地图”。图中明确显示,全球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最高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美国、欧洲、澳大利亚等;而最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绝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典型的例子是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那里本就缺水,气候变化将进一步减少那里的降水,恶化人居环境。
可以说,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包括美欧各国是碳排放的“大头”,而现在却由发展中国家来承担后果的“大头”。他意味深长地指出,“应对气候变化,也是个伦理道德问题” 。
在沃森教授看来,应更加努力控制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到2050年降低到1990年水平的50%,发达国家至少应该降低60%—80%,而发展中国家理应获得公平的减排目标,“工业化的发达国家有重大的责任,它们应该引领世界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从技术、资金和政策上支持发展中国家找到适合自己的低碳发展之路”。
20、苏家坨垃圾焚烧厂选址 环保组织质疑其产生飞灰污染
来源:中国低碳网2011-5-30
http://ditan360.com/News/Info-85742.html
中国低碳网讯 10天前,海淀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再生能源发电厂工程,即苏家坨垃圾焚烧厂,在海淀区政府网站公示环评报告,向各方征求意见。
昨日为公示最后一天,环保组织“自然之友”提出,该项目在规划依据、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决策和监督、环境健康的监测与评价等方面有待加强。对此,海淀区市政市容委有关人士回应称,政府相当重视公众参与,项目将严格按照环境评估标准执行。近期的环评公示工作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收尾,但工作没有结束,留下一个专门的处理小组,会将所有的意见和问题进行梳理和反馈。
目前,该项目由国有绿海能环保公司、海淀区市政市容委等多部门人员组成的项目班子负责统一管理,其环境影响报告书由中国气象科学院完成。
【选址】
质疑项目地处上风上水
回应周边村庄有望搬迁
“自然之友”对苏家坨项目的选址提出了异议,认为项目地存在PM10(飘浮在空气中的固态和液态颗粒物的总称)本底值超标现象,不适合再新建项目。根据该意见书的咨询专家、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赵章元的观点,苏家坨与六里屯比较,并无实质性变化,均属于首都的上风上水地带,而且位处永定河水系和北运河水系两大水系之间,可能会对当地产生危害。此外,他表示,根据环科院相关权威人士的模型研究,该地区处于大气封闭地区,污染物难以随大气流动出去。
对此,负责苏家坨垃圾焚烧厂运营的绿海能公司技术顾问许立孝表示,选址没有问题,“哪儿都有水源,垃圾焚烧和填埋不同,填埋场要重点考虑水源的问题,焚烧厂垃圾来了当天就烧掉了,不会有影响。”
海淀区市政市容委有关人士也表示,北京市政府为了这个项目选址选了很长时间,花了很大的人力,经过多方面、多层次的反复认证,选中了海淀区唯一一个焚烧厂地址,他表示,经过调查,目前唯一可能有影响的就是大工村,有一两百户人,但已经和村民经过了充分的协调和调查,将采取搬迁措施。其他如水和大气的环评工作都是经过专家论证的,严格按照环评标准进行,均为可行。
【飞灰】
质疑焚烧产生飞灰污染
回应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意见书认为,环评公告对飞灰处理的描述过于草率。
据了解,垃圾焚烧后会产生飞灰和灰渣,前者包含大量的二恶英、重金属等有害物。环评公告提及将其运往专门处理有害物质的北京金隅红树林环保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意见书认为,环评公告未对该公司目前处理飞灰的情况进行进一步考察,而“底渣属于一般废弃物”的结论仍有待考察,不能在环评阶段就做出结论。
对此,许立孝表示,公司肯定会引进国外最先进的焚烧技术,目前已经有五六家国外公司有意向投标,其焚烧技术完全可以保障飞灰不会产生危害。
不过,赵章元仍然认为,国内有焚烧厂出于节省资金目的,没有每天立刻将飞灰送往处理站,“送一吨得1000多块钱的,有的企业随便就埋了,这些在后来的管理上都有着很大的漏洞。”他担心苏家坨今后也会存在同样的监督问题。
对此,海淀区市政市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区政府十分重视飞灰问题,因此专门成立国有企业绿海能公司,而没有委托给其他公司经营,就是本着对老百姓负责的态度,保障今后环境措施能够有所监督。
【公示】
质疑设计日焚烧量过高
回应统一调剂不会废置
“自然之友”表示,虽然海淀区政府网站上公开了环评简本的公示,但获取简本必须到六环外的项目办公室取得纸版,十分不利于公众获取信息。据其介绍,他们取得简本之时,此前只有环保部门去当地取过简本,而没有其他公众前去领取。
该组织还表示,根据环评公告,该项目距离大工村仅460米,距离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大觉寺仅780米,有关部门应该在两地分别举行说明会,邀请公众参与。
对于项目本身,该组织还认为,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该项目的名称应该放入“苏家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字样,而现在只是提到“海淀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再生能源发电厂工程”。此外,海淀区垃圾焚烧量预计将少于1000吨,远低于项目设计的1800吨/日的焚烧量,该组织建议重新论证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海淀区市政市容委有关人士对此表示,政府十分注重环评过程的公众参与,在网上进行公示,贴出公示栏,专门设立意见征求表,通过网上、电话、面对面都可以反映情况,在环评公示的10天内,对于群众提出的问题都进行了答复。至于垃圾处理量,也是和海淀区的垃圾量符合的,且因为有市政府的调剂,不会出现废置现象。
21、化工巨头“围猎”长江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2011年05月30日张瑞丹
http://221.122.114.104/2011/0530/2802.html
在追求GDP政绩、大上化工风气催动下,环境门槛和监管被一再降低,沿江而建的大批化工园区,正以一种公开的方式威胁着长江水环境
5 月19日傍晚,居住在江苏省常州市春江镇新华村的吴常德和往常一样,下班后看了看天色,打开了卧室一角的窗户。1小时后,吴将窗户关严,直至次日傍晚。
“早晨气味最大,酸不溜秋的,闻后很不舒服,我宁愿闻汽车尾气。”吴常德告诉《财经国家周刊》。不过,他这个维持了五六年的无奈之举,终于看到了“改变的希望”。
5月18日,《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下称《规划》)获得国务院会议通过。吴常德们所苦盼的“全面提升流域及近岸海域水污染治理和环境监管水平,保障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等内容已经列入其中。
近年来,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污染问题日渐突出,吴常德每天要闻到的“怪味”,便来自不远处的沿江化工区。上世纪90年代,新北区下属部分乡镇开始引进化工企业。春江镇就开始经常弥漫着说不清的“恶臭”。2003年,春江镇又被定为江边化工区,短短数年间,这里成为水污染与空气污染的重灾区。
吴常德3年前曾经去附近的圩塘集镇区,其景象令吴常德至今震撼不已:澡江河污染严重,水体随着沿岸化工企业种类的不同,分段呈现出绿、紫、黑等多种颜色。
“澡江河一路向下流到长江。长江水量大,脏水很快冲没了,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吴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抱怨。但是,居住在化工区周围的人们,生活却因此改变。
2004年,常州市迎来了化工产业发展高潮。化工企业纷纷入驻的同时,当地身患癌症的人口数量也在不断攀升。
数据显示,常州市新华村这个人口6000多人的村子,2004~2008年间,身患各种癌症的人数高达近200人,死亡率超过历史上的血吸虫病。
栖身“黄金水道”
常州新北区,只是江苏乃至长江流域的一个缩影。对于化工企业的痴迷,使得这里陷入开发-污染-再开发-再污染的恶性循环,积重难返。
本世纪初,中国重化工业进入爆炸增长期,企业数量以每年近20%的水平蔓延。
数以千亿级的资本,纷纷注入中国的电解铝、石油、化学等重化产业中;而自西向东流淌、素有“黄金水道”之称的长江,则提供了其最为理想的栖身之所。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产业发展部主任孙伟善告诉《财经国家周刊》,从国际经验来看,化工企业多建在江河湖海附近,中国也不例外。因拥有优质港口和腹地滩涂资源优势,四川、重庆、湖北、江苏甚至上海,都毫不犹豫把重化工当成其发展支柱;一些以重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央企“巨无霸”,更成为地方政府争夺的主要对象。
在追求GDP政绩、大上化工风气催动下,环境门槛和监管被一再降低。
环保部去年12月11日发布的一项数据显示,“全国总投资近10152亿元的7555个化工石化建设项目中,81%布设在包括三峡库区、南水北调输水干渠沿线在内的江河水域和人口密集区等环境敏感区域,其中45%为重大风险源”。
这仅是冰山一角。据统计,我国长江沿岸约有40余万家化工企业;此外还分布着五大钢铁基地、七大炼油厂,以及上海、南京、仪征等石油化工基地。化工产业对于长江岸线的侵占,在下游尤其明显。仅南京到上海的短短距离,长江沿岸就摆放着8个大型临港化工区;而在江苏省境内,往往走不了几十公里,便会发现几个化工园区;江苏省苏州一市,下属各区更是建起9家大型化工园区,每个园区内又有大大小小数十家化工企业。
随着各种类型的化学工业园区建立,接踵而至的是物流、仓储和上下游延伸,港口码头、储罐、化工项目上下游产业蜂拥而至。
“可以说,长江流域一些江段岸线已完全饱和,被化工项目占满。”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研究员陈爽惊叹。
孙伟善并不赞成这种发展模式:“从经济角度而言,发展化工业确有必要,但没有必要跟现在一样,苏北和苏南,长江对面对着干。”
2004年3月,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印发《关于我国化工园区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建议化工园区建设应根据自身条件和经济实力,不可盲目集聚,“防止相互攀比、圈地过大、基础设施与项目建设脱节;避免因一味追求上大项目、铺大摊子而造成土地资源和公用工程设施的浪费。”
但这纸通知并未起到任何预期效果。孙伟善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坦言,尽管行业协会并不支持化工企业、园区遍地开花,担心大量企业集聚会产生污染叠加效应,但终究只能起到引导作用,无法遏制地方政府此消彼长的化工“冲动”。
水污染危机频发
2004年起,水量浩荡的长江终于不堪重负,水污染危机频频爆发。
最先出事的是支流。2004年2~3月,长江上游一级支流沱江附近的四川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第二化肥厂出现设备故障,氨氮含量超标数十倍的废水倾泻而出,导致沱江流域严重污染,简阳、资阳、内江、资中等市县近百万群众饮水中断26天,沱江鱼类大量死亡。
该事故一度被称为“近年我国发生的最大一起水污染事故”。
随后,长江流域相继爆发湘江镉污染事件、岳阳砷污染事件等重大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沿江居民饮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到了2007年,民间关于“长江流域产业布局必须调整”和“建立水环境安全预警机制”的呼声此起彼伏。
彼时,民进中央曾对上海、江苏、江西、安徽、湖北、湖南、重庆、四川等8个省市的长江流域水环境安全现状进行联合考察和调研,完成了《长江流域水环境安全与保障调研报告》,并提交至2007年两会。
该报告指出,自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故以来,中国共发生130多起与水有关的污染事故,平均2~3天便发生一起。
参与撰写该报告的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振楼指出,长江流域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居高不下;流域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低下,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远远跟不上水环境污染的速度。
“许多运行的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水平也在下降,依然沿用上世纪70、80年代的处理技术。”水资源保护专家、长江委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原局长翁立达表示。
过去30年间,长江水质恶化趋势明显。翁立达只用了一个相当简单直观的数据:氮、磷含量分别增加了一个数量级,即10倍,“污染来自农业污染与工业排污。”
国家环保部最新的环境统计年报显示:近年来,向长江排污现象十分突出。长江接纳的废水量年年位居全国七大流域首位。2008年,长江接纳的废水量占全国近四成,为接纳量排名第二的珠江两倍之多。
据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的统计,20世纪70年代末,长江流域废污水排放量尚不足100亿吨;2007年,翁立达率队对长江做过一次“体检”,发现长江流域年排污量已突破300亿吨大关,“相当于每年一条黄河水量的污水被排入长江”。
这个数字很快又被突破。本刊记者刚获得的《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11》中,中科院南京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高俊峰等指出,仅2009年排入长江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就达到221.1亿吨,比2005年工业和生活污水总排放量还要高。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到,虽然长江沿岸建起了相当数量的污水处理厂,但维持正常运行的也不过1/3,更遑论“绕道而行”的企业偷排。
住在重庆长寿化工园区的老工人赵东东(化名)对此中伎俩相当熟稔。“只要有人带路,半夜你去厂区走一趟,就可以看到一些企业一条条排污管直通长江,都在拼命偷排”,“白天你是绝对看不到的,环保局经常派人过来检查,一检查都是好的”。
对企业而言,偷排废水正面效益明显,节省大量排污费用,但对长江却是一场大灾难。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长江干流共有取水口近500个,目前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岸边污染带的影响。
近年来的调查表明,长江已形成近600公里的岸边污染带,其中包括300余种有毒污染物。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周琪告诉《财经国家周刊》,现有评价标准,很难全面反映长江的水质状况。
“常用的主要有COD、BOD、大肠菌群、溶解氧等,但随着化工企业种类的增多,污染物的种类在不同江段也呈现出差异;而目前的监测结果并不能很好反映出来;即使是污水处理厂,也很难将全部污染物一一清除。”周琪认为。
治理的尴尬
对在长江流域的环境风险,无论是政府还是专家,都早已有所警惕。问题明晰,但治理却远非想象中容易。
近年来,国家明确规定了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采取关、停、并、转和限期治理的制度,长江沿岸各地环保部门也加大打击力度,但翁立达却认为效果式微:“长江污染治理至今,依然呈现变差趋势,没有扭转根本局面。”
长江正陷入一个逐渐被透支未来的恶性循环:一方面,沿岸化工企业数量越来越多,危机四伏;另一方面,长江污染物稀释很快,干流水质在现有的评价标准下总体良好,“人们又开始心怀侥幸”。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调查发现,目前有关长江的讨论,多集中于防洪、水资源调配、气候变化等问题上;对于污染治理,则鲜有人长期关注。翁立达等少数学者长年执着的声音,终未形成主流。
陈振楼坦言,或许真的要等到长江干流爆发一次重大污染事件,沿岸化工污染的控制才会最终摆上台面。“问题是,长江与其他河流不一样,一次重大事故可能就完蛋了。”
摆在治理者面前的第一道难题,是长江环境容量到底有多大?《财经国家周刊》问及所有受访者时,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专家学者,统一答案均是“摇头”。
但在混沌中,一些曾经的化工“明星”省份,已开始意识到沿江化工产业过于饱和,继而转向治理。
比如2007年曾饱受太湖蓝藻困扰的江苏,在整个无锡市饮水遭遇威胁的危局下,被迫追寻根源,结果发现化工企业排污造成太湖80%以上水体富营养化,成为蓝藻大暴发的“温床”。
国家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维新介绍说,有了“前车之鉴”的江苏省随后启动了五年期的新一轮沿江规划;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便是将限制沿江化工行业发展。
《财经国家周刊》亦了解到,为配合新一轮规划,自2010年底起,江苏省各县市挂靠在地方发改委的“沿江开发办”开始逐一撤销,“原则上不再鼓励化工企业沿江开发。”
翁立达等诸多专家则担心,尽管地方政府也开始关注化工治理,但地方政府各自为政,具有风险隐患的化工企业集中建在江河水库附近,“小风险会出现叠加递增效应”。
环保部亦发现了这个问题。2009年2月,环保部正式启动了针对环渤海、海峡西岸、北部湾、成渝和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五大重点区域的战略环评(又称规划环评)工作。与单一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不同,战略环评会从整个区域的政策、规划及计划层面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不单单限于单个项目。
换言之,一个已通过环评的建设项目,若放在区域规划层面上,仍可能被认为“不符合要求”;这大大提高了化工业的门槛。
2009年国庆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正式实施。但直至今天,全国各地工业布局失衡,不考虑环境容量与风险的行为仍不鲜见。
北京大学法学院环境资源法教授汪劲指出,虽然个别规划环评项目在环保部干预下做得相对成功,但大部分项目都把“规划环评”做成了“建设项目环评”的套路;加上很多地区和部门对规划环评缺乏足够重视,导致积重难返。
今年4月15日,国家环保部下发《关于做好“十二五”时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将严格执行《关于加强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关工作的通知》规定,着重抓好化工石化园区和其他排放挥发性有机物、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的高环境风险产业园区规划环评。
逆流而上?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的专家学者均表示,治理长江需多借鉴国际经验,需要解决好上下游之间的关系,避免走入下游治理、上游污染的“死胡同”。
专家口中的国际经验,指的是曾被喻为“欧洲下水道”的莱茵河污染治理。这条流经瑞士、德国、法国、卢森堡、荷兰等9个欧洲国家,沿途居住着近2000万人的跨国江河,与长江一样,曾经饱受沿岸工业污染之苦。
上世纪中期,战后的欧洲百废待兴,大规模的战后重建使莱茵河流域成为欧洲最主要的经济命脉。多个工业区沿河分布,不断索取工业用水的同时,也排放了大量工业污水。
1987年,莱茵河沿岸国家一致通过了《2000年前莱茵河行动计划》。该计划特点之一,便是将生态系统恢复作为莱茵河重建的主要指标,而并非简单用若干水质指标来衡量。经过13年的治理,莱茵河才得以重生。
同济大学周琪认为,中国的沿江上下游城市是否能紧密配合,成为治理长江相当重要的一环。长江要展开治理,首先要把整个流域的真实情况搞清楚。但现实是,“即便是只做整个流域的科研工作,单和各地政府协调起来就相当复杂麻烦,涉及太多城市,很难开展。”陈振楼表示。
不过,最令业内人士担忧的,恐是近年来化工企业“污染逆流转移”势头。例如,近两年浙江省加大了对化工企业的治理,一些长江中上游省市地方官员则频赴浙江招商,拿着关停企业的名单,希望“招而引之”。
“GDP至上的观念,至今仍未改变;这种发展模式短期内能产生很高的经济效益,但风险很高,环境代价很大。”安邦咨询研究员刘小英对《财经国家周刊》表示。
2009年6月,国务院批准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并于次年1月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据悉,目前已有杜邦、巴斯夫、拜耳等跨国化工公司纷纷前往皖江开发的前沿阵地——安徽巢湖,探讨建立生产基地的可能性。
“如果合理的规划布局没有落实到位,监管不得力的话,难保安徽不会成为下一个污染大省。”陈振楼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达出很大的担忧,“安徽一旦出事,影响的人口数量将会递增”。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到,安徽省合肥化工循环经济园已吸引20余家企业入驻,正在向千亿元年产值的石化基地迈进。而安徽化工园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将承接上海产业转移,建成华东重要的煤化工生产基地。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产业发展部主任孙伟善则认为,产业转移并非是坏事。但他强调,“产业转移,应该转移的是产品,而不是污染。转移过程中,必须升级技术,避免重蹈覆辙”。
22、污灌困局 宁愿毒死不愿渴死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2011年05月30日 张瑞丹
http://www.ennweekly.com/2011/0530/2800.html
昔日变废为宝的污水灌溉,如今祸患尽显。对于这一危及粮食安全和公众健康的行为,诸多监管部门至今仍在推诿
小满时节的冀中平原,麦浪滚滚。赵县王西章乡东、西洨洋村之间,深褐色的洨河水,挟带着臭味缓缓流淌。
西洨洋村的刘庆丑,正准备给麦田浇灌最后一道水。再过20多天,洨河两岸的小麦便可结束灌浆,静待成熟收割。
村里的水井每天定时供应,离得远的农田,可能无水可用。但这一次,刘庆丑并不打算冒险:“宁愿少浇点,也不用洨河的污水。”
两年前,也是因为天旱,刘庆丑使用洨河水灌溉,最终以大部分麦苗烂根而告终。“河里面都是化工厂排出的废水,还有钼、镉等重金属。水脏得很,用不得。”
中国急剧的工业化和监管不力,导致布局混乱的企业肆意排污,工业污水随着“变废为宝”的污灌,最终涌入农田。
风起云涌的重金属污染、癌症村等公共事件,让治理者已意识到污灌背后的杀机。但困于行政权力分割的监管,使得这种污染正变本加厉,难以遏制。
无形无色的污染
在刘庆丑记忆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洨河清澈见底,鱼虾成群。但从80年代起,随着沿河工业的兴起,“鱼很快看不见了,河水从黄变成红,再从红变黑,上面飘着泡沫,老远就闻到一股恶臭”。
“这是看得见闻得到的,还有一种污染无形无色。”刘庆丑所指,正是污水灌溉造成的重金属污染。
“污灌导致的重金属超标,从表面上根本看不出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张国印肯定了这种说法,“一般而言,其对农作物减产并无太多直观影响,但一旦超标,进入食物链,对食品安全影响巨大。”
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河北当地学者已意识到这种潜伏的危险:1990年,河北轻化工学院的陈学诚等人通过实地采样和持续监测,发现污灌导致石家庄周围的行唐地区出现小面积严重镉污染,小麦镉含量已达到危及食用者健康的水平。
这份名为《河北省农田土壤镉污染研究》的论文中,分析当地小麦镉超标,是因为周围农民明知有害、但天旱无雨的情况下,仍沿用污水灌溉。而灌溉污水中的重金属镉,则源自农田周围的化工、造纸、机械、冶炼等工业。
2002年,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环境安全系主任谢建治等人发现,河北省主要污灌区域——保定市郊污灌区,土壤及植物体内的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清灌区;其中,镉、锌污染指数达到轻度污染水平。
研究显示,这些污灌区的重金属含量虽未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但典型污灌区的长期污灌,使得土壤中的重金属呈明显累积势态。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到,目前河北省典型污灌区主要分布在石家庄、保定、邯郸、沧州等地,其中越是靠近市郊与工业密集处,重金属累积现象就越突出。
2010年河北省两会期间,九三学社河北省委发布了一份调查报告,认为污灌对河北省粮食作物及蔬菜的产量、质量都有较大的影响。
报告通过对污灌区小麦玉米籽粒进行重金属含量分析,发现污灌区农作物均出现一定程度的重金属积累,并有不同程度超标:除玉米中汞的检出率较低以外,其余检出率均在80%以上;小麦最高超标率达42.4%,超标因子为铬,仅砷一项没有超标,但检出率也达到了82.1%;玉米中最高超标率为33.3%,超标因子为铅,汞和砷没有出现超标,检出率分别为52.1%和90%。河北农林科学院张国印认为,污灌导致的重金属超标,与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问题并无本质性区别,在土壤中的污染过程具有长期性、隐蔽性和难降解性特征,“都是微量可能没事,但长期累积,达到一定量,就有风险,即通过食物链危害健康。”
2007年,河北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刘殿武曾指导学生对石家庄污灌区的疾病死亡率进行调查,发现污染物通过地下水、农作物由食物链进入人体,对健康有较大影响。
通过对比1984年的调查资料,发现污灌区的死亡率要高于清灌区,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据王西章乡当地村民透露,洨河中下游的排污量仍在不断增加。在污灌区,当地农民已不种植极易出现重金属超标的叶类、根茎类蔬菜,而基本改种相对影响较小的玉米和小麦,“本地人不吃本地菜”已成常态。
目前,西洨洋村民正在为水井的深度与乡政府进行交涉,因为周围村庄的水井至少也有160米,有的甚至近400米,而西洨洋村的水井仅有120米。
在村民看来,水井的深度决定了水源的安全性;而水源的安全,无疑是保护庄稼,避免污染的最后防线。
“打得越深,就离污染越远。”刘庆丑对此坚信不疑。 无奈之选
污灌虽饱受诟病,但不可否认其亦有“合理”的一面。究其根源,在于无水之困,“宁愿毒死,不愿渴死”。
河北省水利厅水资源处副处长王英虎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河北省虽地处漳河以北,东临渤海,但却属于资源性缺水,地下早已形成一个“巨型漏斗”。
“基本上十年九旱,从本地水资源量来看,排在全国倒数几位。”王英虎说。
2010年的最新数据显示,河北省各设区市中,除了秦皇岛、张家口两市为水资源供需平衡区外,其余9个市均为缺水区,缺水区面积占全省面积的76.2%。
地表缺水的结果,是整个河北省深深浅浅分布着90多万眼水井。整个冀中平原,像一块巨大的蜂窝煤。
“连我们管水资源的也觉得(井)太多了,从资源角度讲,这是得不偿失。”王英虎说。
即使如此,水还是奇缺。河北省水利厅计算,全省每年生产、生活用水在300亿立方米以上;而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合理开发总资源仅200多亿立方米,缺水约100亿立方米。
对于缺水,当地农民的感触更为深刻。刘庆丑说,去年全家基本面临天天缺水的情况,“连生活用水都无法保证,还谈什么灌溉?”
作为粮食主产区的河北,面临水荒之际,日益增多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则成为别无选择的灌溉备选。
最初,污灌多源自生活污水,是一种方便、省钱的灌溉方式。相比清水灌溉,生活污水灌溉既能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也能为农作物提供氮、磷等养分,节约肥料。
早在1940年,北平周边地区已开始尝试利用生活污水进行农田灌溉。1957年的“大跃进”后,中国开始大面积、大规模污灌。《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到,当时的建工部联合农业部、卫生部,将污灌列入国家科研计划,大兴污水灌溉工程。
但国家在1972年提出“积极慎重”的发展方针,并制定了污水灌溉暂行水质标准,却难以阻挡污灌面积的迅速扩大。
根据全国污水灌区环境质量状况普查统计数据,仅1976年〜1980年4年间,全国污灌面积便从18万公顷跃至133.3万公顷,主要集中在海、辽、黄、淮四大流域,约占全国污水灌溉面积的85%。其后十年,该数字继续翻倍。
河北亦不例外,在1990年〜1998年间,全省污灌面积增加5倍。沧州、石家庄、邯郸等地均分布有大型典型污灌区。
治理空白
河北农林科学院张国印认为,污灌带来的重金属超标等风险,一直未得到足够重视。
以石家庄污灌区为例,洨河沿岸的栾城、赵县、宁晋和新河4个典型污灌县,2008年时土壤中重金属铅、镉、铬等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累积,但3年过去,累积势态却未能得到遏制。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到,2003年时,污灌导致的水质问题一度引起河北省政府有关部门的注意。
当年8月5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向各设区市的人民政府转发了省环保局、水利厅及农业厅《关于农田污灌危害农产品问题解决意见报告的通知》,提出“要将解决农灌危害农产品问题,作为环境保护的头等大事,狠抓落实”。
但8年后的今天,污灌治理在部门监管层面却似乎是空白。
2010年,河北省成立由省农工委、环保厅、水利厅、国土资源厅、住建厅等11个政府部门组成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专门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工作。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发现,污灌导致的污染治理,已经从各部门的职能内容中消失。既无文件规定由谁来监管农田灌溉水质,也无文件规定谁对污染区域进行治理。
作为农村环境生态保护与治理牵头单位的河北环保厅自然生态处处长张文平坦言,目前环保系统并不掌握河北省污水灌溉情况。
“河北有5万多个村庄,2000多个乡镇。量大、地广,农业污染特别分散,千村千样,所以污灌治理有点超前。”张文平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环保部门并没有多余精力和资金投入到污灌治理上,目前的整治工作仅限于农村垃圾、农村生活污水、畜禽养殖以及部分无主企业产生的污染。
河北环保厅认为,污灌属于农业灌溉用水的一种,应由管理灌溉用水的水利部门负责。
而河北省水利厅农水处副处长赵拥军说,水利领域中并没有出现过污灌概念。“灌溉就是灌溉。水是苦咸、水质几类,只要符合灌溉条件都可以,污水也没有让他们用。”
赵拥军表示,水利部门不管污水灌溉,拥有执法队伍的环保部门才是监管污灌的主要单位。“污水源头的监管在于环保,如果环保管好了,就不存在污水灌溉污染的问题”。
类似的看法也出现于当地农业部门。河北一位不愿具名的农业官员声称,自己的管理范围多在于化肥的合理使用与规范畜禽养殖,“水与污染监管治理应分别在水利和环保部门”。
对于水质污染,河北环保厅官员则显得颇为委屈。来自环保厅监测处的数据显示,河北境内主要河流的出境断面监测结果均为合格。
但张国印认为,出境断面水质合格,并不代表排出的水质就完全符合标准,因为重金属和部分有机污染物等同样影响水质的污染指标,并未纳入监测体系之中。
同时,《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另外发现,洨河沿岸企业的偷排污水现象并未绝迹。据赵县当地村民透露,“有些企业,基本上是停产整改没几天,恢复生产后又大肆排污,根本没人管得住”。
23、我国26个国控重点湖泊中9个因污染丧失水功能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2011-5-30 李绍飞
http://lwgcw.com/NewsShow.aspx?newsId=21010
原题:《瞭望》:鲍邱河凸显水污染之忧
黑臭缺氧为代表的第一代水污染,重金属、有毒化学品为代表的第二代水污染,营养元素超量为代表的第三代水污染,在中国同时出现
鲍邱河,一条有故事的小河。
像很多河流一样,它也曾拥有纯洁美丽的身躯,鱼虾在水中自由游荡,孩子们在河中嬉戏打闹,妇女们在河边洗衣说笑。
像很多河流一样,在工业化的大潮中,随着流域附近不断冒出的大小工厂,这条全长百余里的小河慢慢变黑变臭,鱼儿越来越少直至绝迹。
今天,鲍邱河看似一潭死水,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鲍邱河的变迁展现的不仅仅是它自己的命运。
逝去的美丽
鲍邱河发源于北京顺义区李遂镇以东的丘陵地区,从河北省三河市东部穿过,流经燕郊镇、大厂县,最后沿东南方向经宝坻林亭口至八门城汇入蓟运河,全长50余公里。河北省三河市因境内三条河流而得名,其中之一就是鲍邱河,另外两条河流是洳河、泃河。
这条河流曾经带给了两岸居民美好的回忆,在三河市燕郊网城论坛中,一位名为“鸿鹄”的网友用浪漫的笔调描述了记忆中的鲍邱河:也许是受大自然的恩典,远离都市的鲍邱河保持了它的粗犷,河水清澈,河床起伏不平,青草丛生,澄碧的河水顺着弯弯曲曲的河道像银蛇般蜿蜒而去。河面宽阔,潺潺流水似少女唱着情歌踏着浪花飘然而至。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日在鲍邱河一线的三河市、大厂县下属的农村采访时,多位村民有着相同的记忆。
20世纪70年代嫁到夏垫镇夏垫村的中年妇女李秀芳见证了鲍邱河水由绿变黑的历史,她回忆说:“再往前推十几年,河里水可清了,我那时都在河边洗衣服。”夏垫村三面环河,处于鲍邱河包围之中。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河水渐渐变黑变臭,几个人在河边边洗衣边聊天的日子再也没有了。
夏垫村对面的兴隆庄的张大爷在这里生活了60多年,他告诉本刊记者,原来河里有鱼有虾,大人小孩夏天都在河里洗澡,“现在一点活物没有了,什么水都往这里排,都成了臭水沟。”
站在夏垫村村口,本刊记者看到暗黑色的污水夹杂着五颜六色的垃圾从桥下缓慢流过;桥上,环保部门的工程车正在清淤,一阵刺鼻的臭味突然袭来。一位卖豆腐的妇女推着豆腐车一溜小跑地穿过小桥。
当地村民向本刊记者介绍,处于鲍邱河下游的夏垫镇需要定期清淤,尤其是枯水期雨量较少时,否则,这里就完全成了死水。
那鲍邱河是如何“死亡”的呢?
本刊记者在鲍邱河一线走访时发现多个暗渠,工业废水通过这些管道流入尹家沟(连接鲍邱河的排污沟)排入鲍邱河;同时,两岸居民的生活污水包括大量生活垃圾也直接进入河中。
大厂县位于鲍邱河下游,该县环保局副局长陈立军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现在的鲍邱河源头已经没有水了,鲍邱河这个季节的水大部分来自临近的尹家沟。
因此,在很多人的眼中鲍邱河似乎成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地。
在这样的背景下,鲍邱河一天天变黑变臭,2006年曾专门对鲍邱河进行调研的华北科技学院环境工程系马登军教授在其学术性论文《鲍邱河水质分析与评价》中指出,鲍邱河中COD、石油类、氨氮、汞等指标已经严重超标,水质已经为劣Ⅴ类(不可饮用,不可工业用,不可农业用,丧失水功能)。
因为污染问题,当地村民和流域附近的一些企业不时地发生矛盾和摩擦,廊坊市环保局2010年10月份发布的一份信访问题的督办通知显示,位于燕郊地区的华润雪花啤酒(河北)有限公司从2009年以来多次被村民举报,村民反映其废水和废气排放,给鲍邱河水质造成污染并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污染问题从廊坊市环保局到河北省环保厅最后一直反映到了环保部。
在国家环保部官方网站最新公布的2011年废水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名单中,这家啤酒业巨头赫然在列。
另外,包括造纸、化工、屠宰、水泥等重污染企业都曾在此兴盛一时。2008年7月,为了确保北京奥运会环境安全,完成污染减排任务,廊坊市曾开展了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及重污染企业环保专项整治行动,共取缔关停镀锌、电镀、矿山、水泥、造纸、屠宰、化工等重污染企业518家,其中鲍邱河流域的三河市就有165家。
水污染之忧
除了给乡村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更令人忧心的是,水污染已经直接危害到农村群众的生命健康。
国家疾控中心曾对淮河流域癌症高发地进行全面普查,最终结论显示:一、淮河流域沿河、近水区域癌症高发;二、癌症高发与劣Ⅴ类淮河水密切相关。
淮河流域之外,多个地方都先后出现了大大小小的“癌症村”,只有新疆、西藏等少数不发达地区“榜上无名”。
中国卫生部官方网站发布的第三次中国居民死亡原因抽样调查报告显示:癌症已成为中国农村居民最主要死因之一,与环境、生活方式有关的肺癌、肝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膀胱癌死亡率及其构成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肺癌和乳腺癌上升幅度最大,过去30年分别上升了465%和96%。
2010年5月31日,环保部发布了最新一期《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报告称:全国地表水污染依然较重。
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七大水系均受到污染。全国203条河流408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57.3%、24.3%和18.4%。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氨氮。
在26个国控重点湖泊(水库)中,满足Ⅱ类水质的只有1个,Ⅲ类的5个,Ⅳ类的6个,Ⅴ类的5个,劣Ⅴ类的9个,占到了湖泊总数的34.6%。
2010年,水利部发布的《中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实践与探索》的报告显示:由于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全国目前仍有超过1亿的农村人口喝不上干净水。
在地表水被污染之后,地方政府和农民们开始不断抽取地下水,水井越打越深,鲍邱河流域多个行政村原来自打的几十米深的水井如今已经完全报废,现在,村民们的饮用水来自300米深的地下。
《中国地下水科学的机遇与挑战》一书是目前研究国内地下水状况的权威著作,它由12位国内外知名地下水专家组成的“中国地下水科学战略研究小组”历经近三年时间调研完成。该书介绍,在过去几十年内,为满足不断增加的用水需求,中国的地下水开采量正以每年25亿立方米的速度递增。
2010年7月,在2010国际地下水论坛上,与会专家就已发出警告:一些地区地下水储存量正以惊人的速度减少,许多地区地下水还遭到严重污染。在会上发言的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水文学者弗兰克·施瓦茨说:“水危机并不只在中国存在,但中国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的问题都更为严峻。”
由于地下水占到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3,全国有近70%的人口饮用地下水,因此地下水是重要的饮用水水源,但水体污染正加剧中国的地下水危机。
治污“两大难”
在我国城市和众多村镇高速发展工业的压力下,以黑臭缺氧为代表的第一代水污染,重金属、有毒化学品为代表的第二代水污染,营养元素超量为代表的第三代水污染,在不少省区市同时出现。当今治理水污染,有两大难题是绕不过去的。
地方政府对GDP的亢奋和对环境生态的不重视是一直被诟病和批判的问题,尽管早在2005年,国务院就下发《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将“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改变为“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将环境保护优先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地方环保部门的相对弱势,实际执行情况并不尽如人意。一位受访专家对本刊记者表示,在三大基本国策中,环境保护是唯一一个无法落实到最基层的国策。
“2005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奖”获得者、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和服务中心主任王灿发教授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就说,即使到现在,环保部门的权威性仍然不够,在政府中的地位比很多部门都低,很多时候,环保要给经济增长让路。他笑称:“扛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扛不住,不换思想就得换位子。”
王灿发认为,这还是一个发展观念的问题,需要真正转变发展的思路,落实环境优先的原则。
“十二五”期间,环境优先的原则有望落到实处,“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以“绿色发展”为主题,专篇论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明确提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同时,绿色指标的比重上升,不包括人口指标,资源环境指标由“十一五”规划的7个提高到“十二五”规划的8个,占总数比重由27.2%提高至33.3%。
发展理念转换之外,治污理念、机制的创新是水污染治理的另一个现实课题。
由于水的流动性,在水污染方面上下游之间往往很难形成默契,即使百里之长的鲍邱河,在治理中都面临这样的难题。
因此,如何打破这种“楚河汉界”的困境,消除行政区域之间的壁垒限制,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协作,提高水污染的治理成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这一问题多年来一直在讨论,但实践中始终难见实质性的进展。
最近,从浙江传来了好消息,4月12日《人民日报》报道,为加快推进新安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切实保护千岛湖水环境安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日前联合启动实施新安江流域水环境补偿试点工作,确立了“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和机制。这是我国首个省域间合作治理、相互监督的环境保护机制试点。
报道说,新安江流域的先行先试,将为全国大江大河流域推行生态补偿机制提供借鉴。
鲍邱河的治理似乎也出现了转机,陈立军说,目前,鲍邱河水污染治理已经提上日程,未来将打造成观光休闲旅游区,资金已经到位。
这条备受磨难的、悠久的河流会迎来新生吗?□
24、《瞭望》:郴州砷污染事故阴影犹在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2011-5-30 李俊杰
http://lwgcw.com/NewsShow.aspx?newsId=21011
“我们承认,新的污染源还没有完全有效控制,历史遗留问题也没有根本解决,土壤污染问题形势依然严峻”
穿过一条被雨水冲刷过的泥泞小道,在一片长满杂草的枫树林里,孙六堂停下了脚步。他的脚下,原是一片农田。
几年前,身为村民小组组长的孙六堂带领村民种下树苗,憧憬着长大后能卖到城里换钱。世代种田为生的村民,最终在专业苗圃技术面前屈服——这些枫树长得东倒西歪,枝叶稀疏。
尔后,几近滞销的现实将梦想击碎,没人再愿去照管这片林地,枫树像一个个弃婴,任凭野草侵袭。
孙六堂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水田弃稻植树,源于11年前的那场意外,整个村庄的生态格局也被改变:2000年1月8日,郴州市苏仙区邓家塘乡邓家塘村发生一起严重砷污染事故。
依旧是个未知数
事发后,由郴州市、苏仙区两级政府组成的联合调查组调查结果表明,离村庄不远的郴州砷制品厂,因生产过程中将不允许外排的闭路循环废水直接排放,导致部分村民不同程度地发生砷污染急性中毒和亚急性中毒,相继有380名村民住院治疗,两人死亡。
随后,经长沙市土地肥料测试中心监测:大部分水田轻度污染,暂不能继续种植水稻,需要长时间施大量磷肥改良土壤或改造成旱地种植其他农作物。其中,轻度污染189亩、中度污染107亩、无污染175亩。水田污染损失以10年间接和直接损失鉴定为84.7万元。
“砷中毒事件发生后的两年时间里,百姓都不敢下田。”5月5日,邓家塘村村长段华峰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回忆说。
邓家塘村12组组长李国金告诉本刊记者,2002年,受污严重的几个村民小组将污染企业告上了法庭,村民得到赔偿后,地方政府鲜有过问土地使用情况。
对于受污水田如何修复,需要多久,依旧是个未知数。
邓家塘乡乡长李旭平亦向本刊记者坦承,事发至今,乡政府已经换届几任领导,在他任上,没有专门检测过,这么多年来,受污染土壤的砷金属含量是否降低,他也不知情。
为解决农田大面积抛荒,村委会采取了土地流转的方式,将农田承包给租户,用于稻谷培种、种植烤烟等非农作物,出租农田的村民每年每亩可得到120元左右的租金。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修复中心主任陈同斌告诉本刊记者,土壤一旦发生污染,短时间内很难修复,相比水、大气、固体废弃物等环境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是最难解决的。
郴州市、苏仙区两级环保局及农业局工作人员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重金属污染一直是他们严控重管的领域,对土壤污染的治理修复,他们仍处在探索阶段,尚未找到可供大面积全面推广,且百姓容易接受的方法。
时至今日,离事发已11年,近一个轮回,砷污染的阴影依然没有消散。
当地村民和政府的一块心病
有湖南“南大门”之称的郴州,虽然总面积只有1.9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国土面积1/500,但却拥有着储量居全国首位的钨、钕、铋和钼,储量居全国第三位和第四位的锡和锌,储量居全国第十三位的铅,郴州也因此被誉为“有色金属之乡”。
然而,赞誉的背后却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有色金属产业给郴州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前后的十多年里,郴州市临武县三十六湾处于掠夺式开采阶段,高峰时,这块仅4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10万采矿大军蚁聚于此,疯狂掘金。郴州市环保局副局长张继耀告诉本刊记者,最后动用武装警察力量,以及采取多部门联合执法方式,非法矿区才勉强得以取缔。
张继耀至今仍记得,2010年1月下旬,国家发改委组织环保部、科技部等8部委来湘调研,看到三十六湾被挖得千疮百孔的山头后,一位官员眉头紧锁,表情严肃地说了四个字:“触目惊心!”
这种粗放式排放留下的后遗症成了当地村民与政府的一块心病。郴州市农业局主任科员何红军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郴州土壤重金属的自然背景值比湖南省有色金属平均值要高出两倍多,而土壤污染影响是根本性的,如不加以有效防治,仅靠土壤自然恢复,一般需要两三百年。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薛南冬博士告诉本刊记者,土壤重金属具有生物累积性,可以直接或间接威胁人类健康,粮食、蔬菜乃至饮用水中的重金属含量与土壤重金属污染直接相关,耕地重金属污染成了威胁农产品质量和人类健康的隐患。
土壤修复的科学探索
“与河流比,土壤重金属污染更加严重一些,且土壤污染更加复杂。”陈同斌告诉本刊记者。
事实上,如何有效消除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物,已成为世界性难题。一位受访专家告诉本刊记者,全世界已发现400多种超富集植物,但大多数超富集植物都有生物量小、生长缓慢、抵抗力弱、种子少、缺乏与当地植物竞争的能力等缺点,因此,能够真正应用于植物修复技术的超富集植物并不多。目前,土壤重金属污染最有效方法是寻找超富集植物进行植物修复。
从1997年开始调查土壤污染状况的陈同斌发现,耕地污染包括有机物污染、无机物污染等,中国的土壤污染以重金属污染为主。
陈同斌说,只要找到合适的植物,就能对应不同的重金属。1999年,他在中国本土发现了世界上第一种砷的超富集植物——蜈蚣草。
时隔一年后,恰逢邓家塘砷污染事件爆发。陈同斌通过对该村土壤检测,结果显示,砷含量超出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污染标准1倍至30多倍,大部分在两三倍,相比于污染前的土壤含砷量,污染后的土壤含砷量增加5倍至100倍。
在全国考察重金属污染时,陈同斌也发现,最严重的就是砷污染。砷是一种有毒的物质,其三价的氧化物俗称“砒霜”,能让接触者患皮肤病或癌症等。
这一年,陈同斌便带领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团队在湖南郴州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砷污染修复基地。
他告诉本刊记者,蜈蚣草是一种通过孢子繁殖的蕨类植物,通过根系,将土壤中的重金属吸收到体内,并转移到地上部分。通过蜈蚣草的吸附、收割,三至五年内,这片土地就可以修复。
为了缩短净化的时间,原本一年割一茬的蜈蚣草,现每年割三茬。经陈同斌测算,蜈蚣草一年一亩地大约能吸附7公斤到13公斤的含砷量。
陈同斌还透露,去年10月,由国家总投入2450多万元的蜈蚣草修复项目,已经在广西环江地区、云南个旧、湖南、江西等地成规模展开,总修复农田面积达到1000~2000亩,“这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大面积的重金属污染农田修复”。
经过长期的摸索,陈同斌将修复技术从单纯的超富集植物修复技术逐步发展成超富集植物与经济作物间作的边修复、边生产的新型修复模式,即将蜈蚣草与经济作物套种的方法——一行种植农作物,一行种植蜈蚣草,以此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陈同斌介绍,除了蜈蚣草之外,超富集植物还有东南景天,这是在广东种植的专门修复镉中毒农田的植物,现东南景天在全国也有上百亩的试验基地。
在西北,数百亩盐碱土地上,种植了被称作吸毒解毒高手的竹柳,它不仅耐寒、耐旱、耐涝、抗盐碱,还可以吸收城市污水,消除氮磷钾。
现实中的难题
从理论上说,植物修复技术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是可行的,但是,在实践推行中,却遇到了问题。
何红军告诉本刊记者,因科研需要,他们之前在郴州市苏仙区白露塘镇连续6年试种“蜈蚣草”,部分含砷的污染土壤得到改善,但是,百姓的积极性并不高,推广难度大。何红军解释,蜈蚣草种植时间长,加上成本大,没有经济效益,百姓宁愿抛荒,也不愿作这种尝试。
何红军说,一方面是百姓不买账,另一方面,种植蜈蚣草所需的经费,地方政府也无法给予支持。
陈同斌对大面积使用这种方法,亦持保留态度——问题出在资金上。
他说,使用植物修复法平均每亩的价格达到了两万元,而且还要连续种植数年,“对于农民来说,这个负担很沉重,除非政府能有补贴”。
陈同斌告诉本刊记者,2001年,他们租了邓家塘村15亩地,租金为200元/亩。但种植约4年后,陈同斌退出了郴州。对于退出的理由,陈同斌说,除邓家塘没有大规模的种苗基地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当地政府支持力度不大。
对这一说法,邓家塘乡乡长李旭平事后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回应,如果没有上级部门的专项资金拨付,乡政府无能为力。
陈同斌举例说,广西环江受污染土地达万亩,如果要全部修复,总投资至少需要几千万到1亿元,这对当地财政来说是个不小的数目。
公开报道显示,在广西,蜈蚣草就和制造工业乙醇的能源甘蔗种在一起。在其他地方,蜈蚣草还能和桑树、苎麻一起套种,为农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
问题是,在郴州,套种也遇到了阻碍。
张继耀告诉本刊记者,2009年,该局在郴州市嘉禾县进行试点,种植了200多亩苎麻,为解决销售问题,环保局通过协调,指定了一家定点加工企业,但由于种植面积小,没有形成规模,加之百姓传统的种植习惯问题,以及利润不高,“该厂至今没有开工生产”。
更令人悲观的是,植物修复法也并非万能之策。
陈同斌告诉本刊记者,当前受污染的土壤,多数是量大面广的中低浓度污染,植物修复法是首选,效果也较为明显。可是,土壤中的高浓度污染物,则无法解决,即便采用植物修复法,时间漫长,也不是上乘之举,只能采取种植非农作物的方法。
还在等待答案
薛南冬认为,摸清家底应该成为土壤污染防治的第一步。我国的土壤污染分布广,局部地区突出,只有调查清楚全国土壤污染的现状及其危害,才能找出原因并提出对策和治理措施,才能出台防治土壤污染的法律。
谈及邓家塘蓄积11年的问题如何解决时,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郴州市苏仙区环保局副局长雷湘一个劲地倒苦水,她说,“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缺乏技术支撑,以及土壤污染治理专项资金,是摆在基层环保部门面前的现实困境。”
“邓家塘村这种情况,基本解决不了。”雷湘直言。
在本刊记者采访过程中,不管是百姓还是官员,资金短缺是提及最多的一个词眼,这也是农村环境治理面临的难题之一。
何红军亦表示,土壤污染修复面临最大的困难在于,一是经费没保证,设备没保障;二是人力和能力都十分有限。
雷湘认为,光靠县区环保机构还不够,应延伸至基层乡镇一级,目前,环保机构的构架像一个倒金字塔结构,越到基层,环保工作人员越匮乏。而乡镇往往掌握着最底层的环保信息,人员的配比不能满足发展要求。
相关数据显示,在环保机构中,多数省级环保部门没有负责农村环保的环境保护专门处室,县级环保部门工作力量更为薄弱,绝大多数乡镇没有专门的环保机构和人员编制,缺乏必要的监测、监察设备。
在张继耀看来,日后的工作重点及重心应遵循“不欠新账,多还旧账”的治理原则,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源。
“土壤治理修复的关键在于技术问题,要做到百姓接受,方便实施,利于推广的方法,现在还未找到”,张继耀说。
张继耀向本刊记者透露,他们上报了多个土壤修复项目,但这样的民生工程,上级部门拨付下来的治理资金却很少,往往都将重点放到了源头治理上。张继耀分析说,上级部门或许考虑到,土壤修复其一是资金数额大,其二是害怕效果不明显。
同时,张继耀还表示,“我们承认,新的污染源还没有完全有效控制,历史遗留问题也没有根本解决,土壤污染问题形势依然严峻。”
薛南冬告诉本刊记者,对于土壤重金属污染,必须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环保方针。控制与消除土壤重金属污染源,是防止污染的根本措施。即控制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的数量与速度,通过其自然净化作用而不致引起土壤污染。控制与消除工业“三废”排放。对工业“三废”进行净化处理、回收处理,化害为利,并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量与浓度,使之符合排放标准。对于已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应该改种非粮食作物并调整耕作制度,降低人类健康风险,重金属污染严重的土壤,在进行农业生产前,建议先用植物修复技术进行修复。
陈同斌认为,要解决土壤污染修复问题,除了资金、设备问题之外,还要加强信息公开工作,“在很多城市,对土壤污染问题相关信息不公开,百姓不知情,甚至有些政府官员,都不知道哪些地方有污染,污染到什么程度。”
本刊记者离开郴州后收到一位邓家塘村村民的一封电子邮件,上面写着:“11年以后,对于田土和身体中的毒素,当地政府还没有给我们一个明确的文件。我们这个田土到底能不能耕种?”
这个被追问了11年的问题,何时才有答案呢?□
25、北京连续12年干旱 市区供水能力将达极限
来源:人民网2011年05月3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4767674.html
【阅读提示】
两个关于北京市水资源的数据,颇让人担心。
一是,5月29日上午8时,北京市17座大中型水库的总蓄水量为13.6807亿立方米。看似庞大的数字,却不足北京平均年需水量35亿立方米的四成。
另一个数据是,今年市区日供水量将高达297万立方米,达到自来水集团供水能力临界点。
今年会是北京最渴的一年吗?居民用水会受到影响吗?巨大的水资源缺口,又该如何弥补?
城市缺水,百姓为何感受不明显?
北京水资源紧张由来已久。地处半干旱地区、没有大江大河,北京水资源有着“先天不足”的严峻现实。
北京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天然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部分流到水库形成水库用水,部分渗透地下形成地下水,“北京现在人均水资源量约120立方米,这是一个动态的数据,会随季节、人口等情况而变化,但近12年的干旱让北京水资源供需紧张是不争的事实。”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毕小刚告诉记者。
“拧开水龙头,都在哗哗流水”,与水资源短缺的现实相比,似乎居民却觉得没有那么严峻。“这背后,是北京想尽了一切办法来保障供水安全。”毕小刚说。
向有节余空间的兄弟省份调水、提高水的使用效率、加大再生水的使用力度是目前北京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方式。
2008年和2010年两次向北京输水共8.85亿立方米的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有效缓解了北京的缺水状况。毕小刚表示:“今年我们还会进行区域合作,目前已经达成协议,仍会从有节余空间的兄弟省份进行调水,除此之外我们还在进行调黄河水的技术论证工作。”
在就地“开源”上,北京动了不少脑筋:对上游水源地进行“退稻还旱”,通过把耗水量大、化肥污染程度高的水稻换成耐旱作物,投入大量资金帮助水源地地区调整农业结构,建立节水农业,在保障上游水资源的同时保证农民不减产。同时,通过今年的水务普查,对地下水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在摸清水务家底的基础上,以农村低洼地、砂石坑等为依托,建立150处雨洪利用工程,用于周边地区绿化灌溉,缓解水资源短缺。
在“节流”方面,增加再生水的利用仍具有相当大的空间。北京市去年利用再生水6.8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19%,“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比较高的,今年预计将会达到7亿立方米以上,超过用水总量的20%。”毕小刚表示,目前在农田灌溉、园林绿化、水景观、工业等凡是能使用再生水的项目上都已使用再生水,2015年有望达到10亿立方米。
除了增加再生水的使用量,北京市还启动了中心城区再生水升级改造的五年计划,预计2013年底,中心城区再生水主要指标能达到地表水四类标准。
“在2014年长江水入京前,北京保障用水安全是有基础的。”毕小刚充满信心。
生活节水,公共场所如何突破瓶颈?
5月9日,历时349天的第二次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运行结束。从河北省岗南、黄壁庄、王快及安格庄4座水库调来的应急水暂时让颐和园团城湖敞开“肚皮”喝了个痛快。但调水4.5亿立方米、入京水量3.57亿立方米,仍然只能有限“解渴”。
北京“解渴”之路下一步要怎么走?
首先,从管理制度上做文章。
一个月前,北京市举行首次水务工作会议,作为全国首批7个用水管理制度试点城市之一的北京将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3条“红线”。通过实行区域用水总量控制、行业用水定额管理、河道断面水质考核,以及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与考核制度、强化地方政府责任等措施来保障水资源安全。之所以被称为“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毕小刚解释说:“超越任何一条红线,地方政府将面临问责。”
在工业用水、农业用水上,北京已经做到了用水总量的逐年下降。但生活用水仍是北京用水量的主要部分,并且一直在增长。人口增长是原因之一,但全社会的节水意识尚需继续提高。
为提高市民的节水意识,5月27日,由首都文明办、市水务局联合市有关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的“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节水护水我先行”主题宣传实践活动拉开帷幕。今年将在中直机关、中央国家机关及全市机关中倡导开展一次“自愿停水1小时”活动,并将深入街道社区,广泛开展文明沐浴“1—9”(少洗1分钟,节约9升水)活动。据悉,今年全市将创建100个节水型企业、100个节水型学校、100个节水型机关和100个节水型社区,并将组建5000人的节水护水志愿者队伍。
很多人在家里很注意节约用水,但到了公共场所,例如工作单位、洗浴场所、学校等地方,节水意识就不那么强了。
如何控制公共场所的浪费行为?为此,北京出台了商业、教育、宾馆、园林绿化等行业的用水定额配置制度,并且和行业管理单位签订监管责任书,定期进行审核,从而加强对行业单位用水的管理。
为了鼓励单位和个人节约用水,北京还出台了《北京创建节水型单位(企业)、居民小区考核奖励暂行办法》,对单位、居民区节水考核和奖励做出了明确规定。节水考核达标的小区,政府以小区为单位按户数累计,发放奖励资金,专款专用,全部用于小区居民节水的各个方面。
除此之外,北京现已停止审批高档洗浴业项目,同时严格管理奢侈性用水行业,例如滑雪场、高尔夫球场等,对用水量实行总量控制,并加大再生水使用力度。
26、程亚文专栏:南方大旱和正在逼近的未来水危机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11-05-30
http://gcontent.oeeee.com/5/2c/52c5189391854c93/Blog/644/2ac2a3.html
已到夏天,一向水资源丰沛的中国南方不少省份,却长时间陷入天不见雨、地上的水逐渐枯竭的困境。经年不遇的大旱突然来袭,不仅让人们见识了气候异常给人类生活带来的诡异,也将水资源的安全问题无比鲜明形象地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发生在中国的事情,其实不过是在世界经常出现的类似事情的一个侧影。进入21世纪以来,水正在越来越快地成为稀缺资源,围绕自然资源特别是水而发生战争,也越来越不是不可以想像。有人曾问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如果给叙利亚和以色列之间的争端排序,他将如何划分前后?巴沙尔说:“以色列按照下述方式对其首要考察的问题进行排序:安全、土地和水。但是实际情况完全不同。他们将水视做最重要的问题。”还在1995年,当时的世界银行副行长伊斯梅尔·萨拉杰丁就警告世人,下一个世纪的战争不是石油战争,而是水战争。英法等国的国防部门最高领导者也都做出过类似判断。英国前国防大臣约翰·里德在2006年提出,英国军队应当为参与解决因水资源耗竭而引发的武装冲突做好准备。法国国防部长米歇尔·阿利奥·玛丽也认为:“未来的战争是争夺水资源、能源、可能还有食物的战争。”
时至今日,对正在到来的水资源危机,已经不再是个别专家或官员的个体认识,而是已在不少国家的政府层面引起高度重视。美国国家安全研究中心2009年6月曾发表一篇题为《自然安全》的研究报告,指出从石油到关键的矿产到水,21世纪全球对自然资源的竞争将造成经济混乱、关系紧张、动荡甚至冲突。美国海洋研究中心2007年4月提交给当时的美国总统布什的一份报告中告诫:水资源不断减少是国家安全的一项严峻威胁。美国一些退役将领也纷纷提醒政府,美国未来将被卷入一系列残酷的水资源争夺战之中。美国为此还未雨绸缪,准备运用武力来控制与邻国共同利用的水源地,美国政府在2006年就宣布将动用配备机枪的水上巡逻队保护大湖地区。
把水与政治冲突甚至战争联系在一起,绝非空穴来风。联合国资料表明,由于供给及其他限制,目前全球有11亿人无法安全饮用水,26亿人无基本的卫生设施。预计到2025年,随着人口增长、工业发展和气候变化,世界上半数以上的居民将面临缺水的问题,其中大多数人生活在中国和印度。围绕水资源的争夺,在全球某些地方已趋于激烈,尤其在中亚和中东,最近几年来,这两个区域的一些国家,围绕水资源分配问题,已经多次发生纠纷。而这两个区域恰恰又是当前世界冲突最为集中的地带,水资源危机则在旧恨上又添了一把新仇,无异火上浇油。
全球水危机的形成,直接原因是过快的人口增长和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使淡水资源日益耗尽。1950年世界人口大约为25亿,到1990年时已突破50亿,2000年又达到60亿。不少国家伴随人口增加,粮食需求大幅上升,农业消耗的水资源也显著增长。简单算笔账,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生产1吨谷物所需的水,小麦是150吨,大米是2659吨,玉米是450吨,大豆是2300吨,平均需要约1000吨。世界粮食生产近50年来已经翻番,与之相对世界的水使用量同步翻番。如果再算上随人口增长带来的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增多,50年间世界的水使用量增长两倍还不止。这种类型的水危机,可以归结为人口增长、工业化与水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水资源冲突加剧,并非在所有时候都是因为水资源缺少,有时乃是政治失败的产物。中亚区域的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近年来水资源冲突加剧,就与苏联解体后缺少了权威协调者直接相关。全球分立为近200个主权国家的现实,使水资源分配失衡的问题很难得到解决。哪一个国家都想充分占有更多水资源,而全球陆地上近半数的水却都源自属于两国或多国的河流,在这种情况下,相邻国家如果是宿敌或“上游”国家能够截断水流,都可能使水资源冲突加剧。与其他自然资源相比,水所带来的挑战有其独特性。石油、天然气和矿产可以从“国际市场”用金钱购买而获得,水却不太可能通过国际贸易合同来实现保障。
当前全球围绕水资源分配,基本还处于无序状态。水资源争夺也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表现出来,如何防止因水资源争夺而发生冲突甚至战争,已成为包括中国在内、世界不少地方需要认真面对的一个大课题。 (作者系北京学者)
27、明星为啥要躲着慈善走
来源:新京报 2011-05-28汪永晨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1-05/28/content_236415.htm?div=-1
在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首期中国传媒公益慈善研修班上,央视主持人张泉灵说,最近她听到一位著名导演说,现在听到有人来募捐,他是赶紧躲着的。用这位导演的话说:为什么躲?捐多了说我是炫富,捐少了说我是抠门,捐了没及时到账,就说我是诈捐。不捐就没这些事了,我为什么要捐呢?
张泉灵说到这些时,也说了困惑,央视每次大型救灾募捐演出后,常常是募集到了多少多少亿。可就像王子娶走了灰姑娘,故事就完了。接下来钱都用在哪儿了,怎么用的,一问三不知。这样的募捐环境,明星不捐,能全怪他们吗?
我最近在朋友圈里做了一个小试验,这个圈子有800个地址,是近十年每周都发信的朋友。信是4月16日写的,说绿家园志愿者这些年出了一些环保书,6年了,通过义卖这些书为怒江和一些贫困小学捐阅览室,总共捐60个了。可是,现在有那么多报纸、杂志是为孩子们办的,而看不到的穷孩子还有很多。
我在信中还告诉朋友们,今年清明节,一位在美国上了两年学的中学生,在我们生态游的大巴课堂上说,他有一次在加州参观博物馆是免费的,但出来后得到一个信封,信里说如果你捐出五美元,就会又有一个学生可以免费来参观博物馆。
我连续三周发了希望朋友们和我一起义卖书、为怒江小学捐阅览室的信,并告知义卖进展的情况。三个星期里,我收到的回信不多,只有三十余封。但义卖书的钱可不少:49292元人民币。应该说,超出了我的想象。
但是,在绿家园刚完成的“中国环境NGO媒体调查”中,有一项是近三年来环境NGO的资金收入及来源。没想到,这竟是调查中最难的点,不少组织不愿公开。
同样是募捐,在美国已经形成了风气,几乎所有解决了温饱的人都捐过,而且都相信捐的钱物用到了该用的地方。有个在美国上小学的中国孩子有一天不上课,上街为非洲募捐。孩子的妈妈大惑不解,为什么因这样的事耽误学业?这就是慈善意识的差别。
英国也一样,刚刚过去的威廉王子的大婚,大部分礼物转到了慈善部门,点开英国皇家网站,这些钱将如何使用,已经分配得清清楚楚。
资中筠曾说:慈善和公民社会互为因果。不过,不能等到有了公民社会,再做慈善。条件可以创造,障碍可以冲破,制度可以完善,但只有行动,才能改变一切。而一旦全社会形成了慈善捐赠的风气,明星肯定不会再躲着慈善走。我们为穷孩子建图书馆的数目,也肯定会越来越多。我期待着。
28、五月绿家园乐水行——初走沙河识温榆
来源:绿家园乐水行博客 2011-05-30何扬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a431a0100rdct.html
汪永晨在给大家讲最近长江中下游的干旱
五月份的京城已近初夏,三次乐水行活动都选在了京北名河——温榆河支流沙河沿岸。彼刻正是天气晴好,各种植物开始繁盛的时候,乐水行也呈现出多彩的队伍:既有多次参加,对水系知识熟悉到可为领队“代课”的志愿者;也有头次前来,体验环境NGO活动的普通市民;既有退休教师,也有在读学生;还有关注中国环保的外国朋友。
这是绿家园乐水行第一次走沙河,对于像我这样住在京北的人来说,也是第一次走这条离自己家相对较近的河流。以前常听它的名字,可它究竟是什么样,一直未曾得见。
文史专家周晨和志愿者张士昌随身携带手绘的京城水系图,每次走水时都会将北京水系发展及现状娓娓道来。温榆河首载于史册时名为温余水,简称温水;至辽代始改今名,又称榆河,俗称富河。自沙河水库至通县北关拦河闸,是大运河上游。温榆河发源于昌平区军都山麓,全长 47.5公里,上游由东沙河、北沙河、南沙河3条支流汇合而成。他们也提到了北京目前面临的“水困境”:作为京城三大饮用水储藏地,怀柔水库面临严重污染,官厅水库已成死库容,剩下的密云水库,储量也极其有限,超量开采地下水导致京城地下出现了最深达百余米的空洞,对城市安全形成了不小的隐患。
三次沙河行的专家分别专攻生态、水环境、植物学,为水友提供了“全方位”专业领域的讲解和解惑。赵连石老师带大家观察了河里的红藻赤潮,辅以北京北海和西鄂尔多斯的案例,说明人工干预生态的问题;汪永晨老师又补充了藏羚羊迁徙通道和长江水库的案例,解释了在目前科学条件下,人工干预生态很难完全达到自然效果。
赵飞虹老师在观察后,将沙河水质初步定为劣五类,并解释说国际上对水质分类共有五类,中国在此基础上又多加一劣五类,意味着中国水环境现状之不容乐观。水友们也了解到,六类水质各自的状况和使用方式,特别是饮用水的水质需在三类及以上。由此,赵老师评判了大家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水处理和净化器,厘清了水友们的饮水和健康误区。
大家随手拍污染
叶建飞老师则带领大家认识了河边的植物,比如能入药的萝藦、金灿灿的女贞、叶片精致的泽漆等等……虽然水友们平时经常出游,但将目光放低,这么细致地观察路边花草,机会也是不多的。
科学院植物所小专家
当然,走水途中也不乏观点碰撞的火花。一位做企业社会责任的水友提到在单位进行的垃圾分类活动,由于垃圾处理厂不具备分类能力而变为一种“形式”。大家就是否需要继续这种分类活动展开了有趣的讨论,并最终提出,无论这种活动是否进行,更重要的是利用企业力量,推动政府发展垃圾分类服务。我想,如果越来越多进行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人能与环保NGO接触,也会为环保意识的扩散推广拓展更宽的途径。
此外,了解问题重要,发现问题也很重要。水友们在沙河南岸发现了不少被丢弃在河边土地里的农药瓶,而一条马路之隔就是一座高尔夫球场。虽然这二者之间并无直接联系的显著证据,但我们能观察到的是,附近河道里密布的绿色浮萍和暗黑的河水。瓶中残余农药随土壤渗入河流,其中的重金属物质导致河水富营养化,促生大量植物阻隔水面,河水难以接触氧气,水生动物消失,河流周边的生态平衡也受到影响。缺少了自然调节,河水中时而浮出的气味让水友们不再像一开始那样仅凭沙河上的水景公园就觉得状况乐观。同时,联想到高尔夫球场的大量用水,以及京城缺水现状,不得不令人深思,全市38个高尔夫球场中的6个建在永定河河道上,这种所谓的高级消费方式真的适合北京这样一个重负累累的城市么?
三次沙河行,我不敢说是多么了解了这条河流,但却对自己居住的城市环境有了初步认识。居京城而不识京城,不识自己的居住环境面临何种问题,也许是这个时代中忙碌的城市人所共有的困惑。我们不敢奢望“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反而每天担心空气、担心饮食安全、担心自己的健康能否抗得住城市化的大浪;可我们是否想过,所担心的种种问题,可能有时正是从那一条小小的“支流”所开始的。“公民参与”几个字好写,但真正做起来,也正是从身边的点滴事开始。家旁边的河流为什么变糟了,鱼为什么变少了,河底为什么被铺上硬衬了……多看几眼身边的河,多问几个为什么,我们就能对自己周围的环境多一点掌握,也许就能改变一条河甚至我们自己的命运。
想起在沙河边聊天时,赵连石老师说到的:每个人都是小螳螂,虽然开始时“螳臂当车”,但“螳螂”在一起,遇到绿家园和汪老师这样的“大螳螂”,也是可以做出很多事的。
比起苏格拉底曾说过的:“人啊,认识你自己。”也许现在的我们更需要对自己、对身边的人大声说一句:“城市里的人啊,认识你自己的生存环境。”对身边的河多关注一点,不仅是对自己的生存权和居住权负责,实践自己的公民权利,更承载着我们对这个城市的浓密情感,和对“诗意栖居”的深厚期望。
更多活动图片和植物图片请进绿家园论坛:
http://www.greensos.cn:8080/bbs/?ecowater/list-1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ljy/html/gyljyzyz/ljyzyzzy01.html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