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五月二十五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11-05-25

 

五月二十五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特别关注:

1、新京报:    长江中下游大旱调查:主因多地电站拦水发电

http://env.people.com.cn/GB/14728205.html

2、经济观察网:长江淮河等流域出现全局性干旱

http://www.eeo.com.cn/Politics/by_region/2011/05/25/202055.shtml

321世纪经济报道:长江大旱观察:洪湖消失 无法引水灌湖

http://www.21cbh.com/HTML/2011-5-25/xNMDAwMDI0MDMxNw.html?source=hp&position=focus_xg

4、人民日报:  长江中下游为何持续干旱 50年来少见的极端气候

http://env.people.com.cn/GB/14728735.html

5、北京晨报:  江苏洪泽湖因干旱水位告急 盱眙县日停水6小时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5-25/3064208.shtml

6、中国新闻网:上海因长江旱情引发罕见咸潮 部分供水区域告急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1-05-25/092722526595.shtml

 

专题报道:

721世纪经济报道:特别策划:问诊三峡

http://special.21cbh.com/2011_sanxia/

8、新华网:     中国工程院院士回应三峡诱发干旱论

http://news.sina.com.cn/c/2011-05-25/143022528037.shtml

921世纪经济报道:三峡后续规划应推进决策民主化

http://www.21cbh.com/HTML/2011-5-25/yMMDAwMDI0MDMyMQ.html?source=hp&position=focus_xg

10、观点中国:  谨防三峡变成长江的经纪人

http://opinion.china.com.cn/opinion_60_16560.html

 

特别策划:

11、搜狐绿色:   限塑三年,得失几何?

http://green.sohu.com/s2011/xiansuling/index.shtml

 

系列报道:

12、中国环境报: 环境信息公开三周年系列报道之三:信息公开:手为何难放开? 

http://www.cenews.com.cn/xwzx/gz/qt/201105/t20110524_702647.html

 

环境资讯:

13、人民日报:   环保部副部长:自然保护区不得随意调整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1-05-25/094322526682.shtml

14、新京报:     环保部:苹果茶叶最早年底禁用农药硫丹

http://env.people.com.cn/GB/14728501.html

 

地方信息:

15、中广网:     重庆拟立法规定三峡库区禁建水污染严重项目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1/05/1141306286816_1.shtml

 

环境曝光:

16、南方日报:   广东化州滥采钛矿 5000亩农田2000余亩林地被毁

http://env.people.com.cn/GB/14736264.html

17、陕西日报:   陕西山阳县康立化工排污污染丹江水源

http://www.chinanews.com/ny/2011/05-25/3065665.shtml

 

人物访谈:

18、第一财经日报:孙钢:环境税出台需谨慎

http://www.p5w.net/news/cjxw/201105/t3627123.htm

 

环保漫笔:

19、人民网:      4A级旅游景区岂能成了垃圾场?

http://env.people.com.cn/GB/14733250.html

 

气候变化:

20、中国天气网:   气候变化致新疆冰川显著退缩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1/05/1141306284088_1.shtml

 

深度报道:

21、《环境与生活》杂志:我国近1/10耕地遭到污染 土地修复费用高()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1-05-25/133622527716.shtml

22、中国经营网:    两部委“顶牛” 环保部“重拳”叫停两高铁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10525/213677.html

23、第一财经日报:  山东造岛潮 有害影响尚难确定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5/809683.html

 

一言堂:

24、中外对话:      山中海啸:喜马拉雅山区冰川湖危机

http://www.chinadialogue.net/article/show/single/ch/4310-Mountain-tsunamis-a-rising-threat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http://www.nujiang.ngo.cn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ljy/html/gyljyzyz/ljyzyzzy01.html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

 

 

 

1、长江中下游大旱调查:主因多地电站拦水发电

来源:《新京报》2011年05月25日 王瑞锋

http://env.people.com.cn/GB/14728205.html

  虽然三峡工程具备正常运用条件,但长江干流洪水来量大与泄洪能力不足的矛盾仍然存在,即使三峡工程全面发挥作用,如果再遇1954年大洪水,长江中下游仍有超额洪水需安排出路。在抗击严重干旱时,也要认识当前长江防洪形势决非高枕无忧,不可低估防洪艰巨性。

  ———长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指挥长王国生

  本报讯 根据国家防总的消息,从今日开始到6月10日,三峡水库将增加下泄流量,抬升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

  增加日均下泄流量

  5月20日,国家防总召集长江防总、国务院三峡办、国家电网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等部门和单位,针对长江中下游各省份抗旱用水,决定自5月20日至24日,三峡水库按日均出库10000立方米每秒左右泄水。

  为了增加泄水效果,国家防总决定从今日开始至6月10日,三峡水库日均下泄流量加大到11000—12000立方米每秒。

  防洪抗旱责任人公布

  记者24日从国家防总指挥部获悉,国家防总、监察部近日联合通报了全国主要防洪工程和抗旱行政责任人名单。国家防总、监察部联合通报了全国大江大河、大型及防洪重点中型水库、主要蓄滞洪区、重点防洪城市防汛行政责任人和抗旱行政责任人名单,公布防汛抗旱行政责任人共计1902人(次),接受社会监督。

  未来一周晴热为主

  据中央气象台消息,未来一周将以晴热天气为主,雨水较少,缺水状况将持续。湖北东南部、安徽中部、江苏南部、湖南东北部、江西北部、浙江北部、贵州西北部等地仍存在中到重度气象干旱。

  5月23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启动旱灾四级救灾应急响应,会同财政部派出联合工作组,分赴受旱较重的湖北、湖南两省协助救灾。

  综合本报记者 金煜 魏铭言等报道

  ■ 调查

  长江中下游地区汛期大旱,有不少人为因素影响抗旱

  小水电拦水发电阻抗旱

  据新华社电 记者调查发现,之所以守着大江大湖“叫渴”,有不少人为因素在起作用,如小水电站拦水发电影响抗旱。另外,一些地方没有汛期抗旱的经验,“有些束手无策”。

  非法挖沙致取水难

  异常天气现象是造成干旱的“祸首”。湖北省气象局武汉区域气候中心副主任周月华说,受拉尼娜气候现象影响,去年底以来大气环流异常,暖湿气流无法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造成大部分地区降雨偏少。

  一些基层水利干部反映,天灾之外,还有不少人为影响因素。首先是河道湖泊非法挖沙,使河道严重下切,水位下降,沿湖沿江地区取水困难。另一个人为因素是,一些地方小水电站快速发展,成为抗旱“拦路虎”。在江西、湖北、湖南,许多主要河流及其支流均建有电站,人为控制上游来水。正当中下游地区需要用水时,这些电站却大量拦蓄水发电。第三个人为因素是,各地许多水利设施灌溉设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很难满足抗旱需要。

  有些地方“束手无策”

  江西省防办总工程师史小平坦言,一些地方的汛期抗旱预案还是空白。部分基层干部表示,多年来很少想到汛期会出现严重干旱,缺乏应对措施。江西安义县等地一些乡镇干部说,面对春旱“我们有些束手无策”。

  ■ 目击

  洪湖变成一条河 渔民弃船上岸

  5月24日下午,闲了一天的黄益忠,跳上木船,到湖里查看旱情。

  “洪湖水,浪打浪,洪湖岸边是家乡。”黄益忠的家,就在岸边的洪湖市螺山镇官墩渔场。往年,这位渔场场长会挥动双桨,驶一条木船下湖。现在,他改用竹篙,小心挥一下,船还是碰到了其他渔船。一条不足5米宽的河里,最深处只有30厘米,拔出的竹篙上,带满了泥。

  “这条河就是洪湖。”黄益忠说,若不是前晚下了雨,早就干得透了底。

  以前,打鱼时节,渔民们驾驶木船,在荷花间穿梭。如今,渔民们只能站在岸边,祈求早点下雨。

  过去的6个多月里,湖北降雨一直偏少,第一大湖洪湖已经变成一条河。

  洪湖里早没了荷花,河床上长了一米高的野草,草丛中鱼蟹腐烂,散发出臭气。

  据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统计,洪湖有水面积约53万亩,目前已不足40万亩。而官墩渔场是受灾最重的地区之一。

  黄益忠告诉记者,官墩渔场有渔民354人,在大约5000亩的洪湖水面上种莲藕,养黑鱼、螃蟹和淡水海蜇。持续干旱几乎摧毁了所有的养殖业,渔场损失约500万到600万元,“辛辛苦苦搞十年,一旱回到解放前。”

  气象部门统计,今年洪湖市降雨量,与往年相比减少七成,旱情为70年一遇。让黄益忠不解的是,去年是洪灾,今年却是旱灾。

  官墩渔场渔民舒先国承包了100亩湖面,养殖淡水海蜇。如今海蜇死光,损失30多万元,“几乎倾家荡产”。几天前,舒先国收到了洪湖市民政局送来的救灾物资———1箱矿泉水、7斤绿豆和16个咸鸭蛋,生活仍很艰难,他每天要到集镇上买桶装水。

  黄益忠说,渔场还有上百艘以船为家的渔民。这些渔民吃住在船上。没了水,只能舍船弃家,被暂时安顿在镇福利院。

  黄益忠撑着的木船陷在泥里,竹篙插下去,船吃力地动了一下。“再不降雨,洪湖就没了。”□本报记者 王瑞锋 发自湖北洪湖

2、长江淮河等流域出现全局性干旱

来源:经济观察网    2011-05-25

http://www.eeo.com.cn/Politics/by_region/2011/05/25/202055.shtml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张然 据中新网报道,长江下游经过一轮大规模“对天放炮抢云增雨”后,旱情持续。长江、淮河、太湖全流域性降雨同时出现异常偏少,淮河出现断流,江淮之间、苏南地区的降雨量为60年来最小值,气象旱情不断升级。 

据报道,24日,在江苏抗旱工作会议上,江苏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副指挥、水利厅副厅长陶长生表示,这种全局性的气象干旱,多年少见。他说,“今年1月份以来,长江下游持续干旱少雨,主要江河湖库水位普遍比常年同期偏低,湖库蓄水严重不足,固城湖水体缩小,石臼湖等部分湖库几近干枯。” 

江苏省气象台旱情分析认为,今年3月以来,长江、淮河流域来水普遍减少,降水异常偏少是旱情主要原因。 

连续数日,在长江下游的田间地头上,上演了数日“对天放炮抢云增雨”。截至22日晚22时46分,仅江苏就有7市、14个区县、15个作业点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先后放炮增雨25次。田间旱情缓解,但下游湖库蓄水问题未得到根本性解决。

目前长江口居民生活、工农业生产用水基本正常,京杭运河等河道航运水位得以最大程度保障。 

气象部门预测,未来一段时间,长江、淮河、太湖流域降雨总体上仍然偏少,长江上中游来水不足、淮河断流的状况在短期内难以改变。江苏省气象台副台长魏建苏表示,何时可根本性缓解旱情,主要看降雨情况,现在是‘望天收’状态。

3、长江大旱观察:洪湖消失 无法引水灌湖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11-05-25周呈思

http://www.21cbh.com/HTML/2011-5-25/xNMDAwMDI0MDMxNw.html?source=hp&position=focus_xg

核心提示:何时腾湖区库容、何时分洪引水、何时排解内涝,都需要审慎决策,还需与荆江各分洪区、水利设施相配合。考虑不周,则将坏大事。

5月24日,昔日53万亩不见边际的洪湖只余下一片秃泥和水洼。尽管前日下了一场暴雨,但对于已久旱见底的洪湖来说,不过“润湿了一下干裂的嘴唇”。

而洪湖的水,很大一部分不是旱掉的,是此前人为排掉的。

以记者多次穿梭防汛抗旱部门的经验,一个直觉是,这个排水的决策,并非不符合决策程序或理性。

事实上正是如此。每年的3月到4月,都是洪湖泄水防汛的时间,这个时候要保证洪湖水位在24.2米以下。

但偏偏今年遇上大旱。而让这个“常规预案”忽视的是,今日之洪湖已无法顺利依靠“四湖”水系(即荆江地区的长湖、白露湖、三湖、洪湖)来水补给以缓解旱情了——由于围垦造田,“四湖”中有两个湖泊早就消失了(白露湖和三湖),另两个湖泊也只剩下了一半。

另一方面,腾库防汛固然可以理解,但为什么遭遇大旱之时,无法从长江引水入湖以缓解湖区旱情呢?这要从这个湖泊的功能变迁说起。

尽管洪湖名叫“湖”,还有着动听的故事和歌谣,但自从有荆江治理之后,它就被剥夺了一个天然湖泊的自由,而成为长江中下游流域治理的一个“分洪区”。从此,洪湖没有了“湖”的浪漫诗意,而惟留下对洪水滔天的记忆与分“洪”的功能。

起初,洪湖与长江天然相连,是长江中下游常见的“洪泛湖泊”(这样的湖泊还有洞庭湖、鄱阳湖等,都是长江在一次次洪水蔓延后留下的印记)。但后来由于人水、水地相争,人类活动的扩张使得洪湖成为一个内缘湖,断绝了与长江天然的联系。

近代,荆江水患频仍,促发为政者“分洪治理”之思路,遂开凿水道、设置闸门,使洪湖重新与长江相接,但不同的是,这次由人来掌握江湖相会之时机:汛期开闸,引江水入湖分洪,与荆江段其他分洪区一起发挥分洪功能,以解下游大武汉之围;非汛期间则供渔养灌溉,甚或旅游观玩。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有了人为调蓄功能的介入,蓄泄之时机的把握便非常重要。由于长江洪水有局部性洪水和流域性洪水之别、而局部性洪水又有上游洪水和中下游洪水之分,因此,何时腾湖区库容、何时分洪引水、何时排解内涝,都需要审慎决策,还需与荆江各分洪区、水利设施相配合。一个环节或部分考虑不周,则将坏大事。

而现在的新问题是,这里面又多出了一个大变量——三峡工程。

关于为何无法从长江引水灌湖的原因,记者得到的回答是,由于上游来水锐减,长江水位低于闸站引水线,无法引水回湖。即使三峡近日加大了下泄流量,但水位仍未抬高到足够的程度。

那为什么上游来水锐减呢?这里便引出一个命题:即在新千年,关于流域性治水的科学决策问题。在大大小小的水坝横亘、大大小小的湖泊水库割裂的状态下,这条惯性流淌了7000万年之久的河流已被人工改变了身形,曾经的“堵疏”治水模式已变成了如今的“蓄泄”治水模式,这种从治理思路到治理能力和技术上的改变,对于年轻得多的人类以及更年轻的长江水利委员会来说,都是一个新的挑战。

4、长江中下游为何持续干旱 50年来少见的极端气候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11年05月25日  刘毅

http://env.people.com.cn/GB/14728735.html

气象专家认为,是50余年来少见的极端气候事件

  核心提示

  从今年1月开始,长江中下游降水明显减少,出现了自1954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较为严重的旱情。

  据最新天气预报,未来一周,长江中下游气象干旱区将以晴热天气为主,雨水仍较少,可能导致旱情持续和发展。

  长江中下游持续“干渴”

  5月24日,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周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今年1月开始,长江中下游降水明显减少,出现了自1954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较为严重的旱情,可以说是一个极端气候事件。

  据最新天气预报,未来一周,长江中下游气象干旱区将以晴热天气为主,雨水仍较少,沿江一带降水量不足10毫米,日最高气温将在32℃—36℃之间,高温少雨可能导致旱情持续和发展。

  气候监测显示,1月1日至5月23日,长江中下游大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三至八成。安徽、江苏、湖北、湖南、江西、浙江、上海等地平均降水量为1954年以来同期最少。

  降水持续偏少,导致江河、湖泊水位异常偏低,水体面积减少明显,农业生产受到影响,部分地区出现饮水困难。

  据气象卫星遥感监测显示,长江干流流量比常年同期偏少25%至70%。5月20日,洞庭湖水体面积较去年同期减少约73%。

  最新干旱监测显示,湖北东南部、安徽中部、江苏南部、湖南东北部、江西北部、浙江北部、贵州西北部等地存在中到重度气象干旱。

【1】    【2】 【3】

5、江苏洪泽湖因干旱水位告急 盱眙县日停水6小时

来源:北京晨报2011年05月25日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5-25/3064208.shtml

  船舶在淮河航道搁浅,居民用水限时供应,蔬菜价格比春节贵了三四倍……位于江苏境内的全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水位告急。昨天下午,记者抵洪泽湖南岸的盱眙县采访,当地的渔民称,今年旱情堪比1966年的大旱。

  洪泽湖,中国第四大淡水湖。在江苏省西部淮河下游。气候监测显示,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大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三成至八成,安徽、江苏、湖北、湖南、江西、浙江、上海平均降水量为1954年以来同期最少。由于天气持续干旱少雨、农村抗旱大量用水等原因,淮河盱眙段、洪泽湖水位持续下降。5月24日,淮河江苏段水位降至12.16米,是同期历史上记载水位的最低值。卫星遥感监测图显示,淮河因近期旱情已出现断流,目前淮河水域面积比正常时减少近六分之一。

  生活供水:每日停供6小时

  盱眙用水吃紧,记者初抵县城就有感受。昨日下午,该县长途汽车站,记者下车之后步入公共卫生间,厕沟里粪便堵塞,水龙头打开不出水。据车站趴活的摩的司机杨军称,春运期间并未如此,停水情况在2个月前出现。“厕所确实比较脏,一天只晚上清理一次。”

  杨军家住在县城盱城镇。据他介绍,4月初开始,自来水公司对居民生活区施行限时供应措施,每日12时至18时的时段停水。不过,记者走访当地的大小超市发现,矿泉水的价格并未出现浮动。

  居民用电方面,限时供应的情况暂未出现,但当地部分工业用电已采取避峰措施。据杨军介绍,他的妻子在一家医疗器械厂上班,上周开始,上班时间由原来的7时至16时,调整为夜班20时至次日凌晨4时。

  蔬菜价格:比春节贵了三四倍

  昨日下午,盱眙县一家大型超市的蔬菜区,小汤菜和西红柿的价格分别为1.5元/斤、1.98元/斤。买菜的市民说,春节期间,这两种蔬菜均为大棚菜,价格为0.3元到0.5元一斤,按理,当下时令蔬菜上市价格应该更便宜或差不多,但受旱情影响,时令蔬菜产量较低,价格竟比春节贵了三四倍。一名市民抓起一把西芹菜,挑剔它的根茎显老:“以前比这嫩的芹菜,1斤只卖3毛钱,现在是1块5。”

  除了时令蔬菜,当地渔业的产量也大受影响。盱眙处于洪泽湖南岸,素以龙虾之都著称,今年龙虾产量比去年大减。此外,一些非主打的鱼产品也因“稀”而贵,“草鱼、鲤鱼之类的,比春节时贵了一倍,每天菜市场开了早市,过了9点就买不到了。以前,到下午都有卖。”杨军说。

  老船工:淮河水位45年来最低

  盱眙县地处淮河下游,傍盱眙县城西而过。昨日,淮河边上一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地基已全部露出,靠近岸边的台阶,几块大石头也完全暴露。市民称,2010年年底开始,该流域的水位开始下降,到目前,约降了2米多。“以前,那些石头都淹没在水里。”

  目前的水位被认为是45年来最低。淮河大桥附近停泊着几只居住用的木船。79岁的老船工熊怀香说,他青壮年时打渔为生,在淮河上漂泊了一辈子。在他的记忆当中,与今年可比的旱情只有1966年的大旱。当年,淮河出现断流,盱眙流域“最深的地方才三四米”。

  沿淮河河岸走过去,五六只船搁浅停在距岸数十米的水面上。“开不动了,下面都是淤泥。除非有大船能拉到河中央去。”杨军说。

  晨报特派报道组江苏盱眙报道 记者 李显峰/文

6、上海因长江旱情引发罕见咸潮 部分供水区域告急

来源:中国新闻网2011年05月24日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1-05-25/092722526595.shtml

原题:长江旱情引发罕见咸潮 上海全力“保水”

  中新社上海5月24日电 受长江中下游50年来最严重旱情影响,因长江水位走低,使上海在5月份出现了原本在冬季才会出现的罕见严重咸潮,部分供水区域因之告急。

  为此,上海的原水公司正加紧监控,并将其青草沙水库和长江原水系统联动,以全力确保供水和水质安全。

  位于长江边,主要为上海北部地区水厂供应原水的陈行水库,目前正遭遇严重的咸潮侵袭。尽管咸潮来临前已蓄满了水,但也仅能满足区域内水厂7天的供水。目前,临近的宝钢水库已开始每天向其支援淡水。

  但这依然供不应求。所幸上海已拥有了刚刚建成的重要水源地青草沙水库。经与青草沙系统联网,这里大大减轻了负荷,可保证即便在长时间的咸潮期间,也能安全供水。

  有关方面分析,鉴于长江水位偏低,近期咸潮还可能频繁侵袭,从而影响今夏上海的供水,使局部地区供水吃紧。为此,上海各供水企业已做好相应准备。按相关计划,上海的青草沙原水系统将于6月中旬进行中心城区最后一次切换,届时上海中心城区的原水将主要由青草沙水库提供,惠及千万人口。而作为目前中国最大的“蓄淡避咸”式河口江心水库,青草沙水库的容量达到5.3亿立方米,咸潮期可连续供水68天以上。

咸潮,又称“盐水入侵”,是一种天然水文现象。当淡水河流量不足,令海水倒灌,咸淡水混合造成上游河道水体变咸,即形成咸潮。(完)

7、特别策划:问诊三峡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11-05-25

http://special.21cbh.com/2011_sanxia/

正值长江中下游遭遇50年来罕见干旱,5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三峡工程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这使得近年来围绕三峡工程的正反两种争论又再度发酵。指责甚至全盘否定显然解决不了问题,正视三峡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解决才是正道。

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http://special.21cbh.com/2011_sanxia/

8、中国工程院院士回应三峡诱发干旱论

来源:新华网2011年05月25日

http://news.sina.com.cn/c/2011-05-25/143022528037.shtml

  新华网武汉5月25日电(记者刘紫凌 沈翀 冯国栋) 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遭遇50年来最严重干旱,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纷纷因缺水告急。谁是这次大旱“罪魁祸首”?大旱当前,舆论聚焦到了长江上游的“解渴之水”三峡水库。

  在互联网上,有网民提出“三峡诱发干旱论”,称三峡工程是造成今年长江中下游罕见大旱的罪魁祸首。

  针对“三峡诱发干旱论”,气象、地质和水利等领域的一些知名专家和学者表示,目前尚未有证据支撑“三峡诱发长江干旱”论。

  长期监测三峡对气候影响状况的湖北省气象局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主任刘敏介绍,现在的手段和观测数据还没有依据显示三峡工程引发了长江中下游的旱情。

  “本次旱情是一种周期性的气候现象,主要是受到大气环流影响。从监测数据看,大坝建设前建设后对区域气温、湿度的影响也非常微弱。”刘敏说。

  据介绍,《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对三峡水库形成后的气候问题作了科学分析,基本结论是:三峡建库后,对库区及邻近区域温度、湿度、风和雾的影响范围一般不超过10公里。

  刘敏说,受拉尼娜现象影响,西北气流占据主导地位。今年冷空气南下频繁,也压制了暖湿气流北上,一直都难以形成持续性的降水。这也造成了去年11月以来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的降雨偏少。

  24日,三峡工程主要设计者、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守仁对“三峡诱发干旱论”做出回应。他说:“不能一遇到极端气候就怪罪三峡工程。恰恰相反,若没有三峡工程,长江中下游的干旱程度将会加剧。”

  据郑守仁介绍,按照设计,三峡水库在每年长江汛末开始蓄水,并在接下来的枯水期释放存水为长江中下游补水。“今年1月至今,三峡水库释放的来水比长江天然的径流量高,尤其是在下游发生严重旱情时,水库按照每秒8000至1万立方米的流量下泄,至少比天然来水量高出2000立方米以上。”

  三峡水利枢纽梯级调度通信中心的三峡水情记录显示,自今年1月至今,三峡水库水位已从最高时的175米消落至24日的152.7米。“在此水位区间,三峡水库原有存水约173亿立方米,现已释放至中下游。”梯调中心副总工程师赵云发介绍说。

  据了解,三峡水库5月20日应国家防总要求加大下泄流量后,日均补水约3亿多立方米支持中下游抗旱。目前长江中下游各水文站点水位明显回升。

  为支持抗旱,三峡水库此次补水进程将一直持续到6月10日长江汛期到来之前。

  荆州市监利县汴河镇是位于长江中游边上的一个小镇,修有水渠从长江引水灌溉农田。三峡增大下泄流量后,全镇抗旱局面得到有效改观。

  “水位上升后,抽水机取水变得容易多了。现在长江水位距水渠取水口仅有1米的高度了。如果水位再升高一点,就完全可以不用抽水机灌溉了。”副镇长潘克俭对三峡工程的抗旱功能给予厚望。

  潘克俭认为三峡工程利大于弊。“98年长江发生大洪水。当时三峡工程还没修好。荆州汛情告急。三峡修建以后,尤其是去年大洪水,荆州地区防洪形势就变好了。”

  面对社会公众的质疑,负责三峡工程运行管理的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董事长曹广晶24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自三峡工程蓄水以来,三峡方面一直在采取措施,尽量降低三峡工程对生态方面的影响。

  曹广晶说,我们完全可以在有三峡工程这个新的条件下,进行生态设计,构造新的生态系统。

9、三峡后续规划应推进决策民主化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11-05-25郭凯

http://www.21cbh.com/HTML/2011-5-25/yMMDAwMDI0MDMyMQ.html?source=hp&position=focus_xg

核心提示:三峡关系到我们当前和今后,许多重大事项的公共决策,怎样走向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问题。

在国务院通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后,三峡电站日前已经按要求分次对中下游放水,配合中下游的抗旱工作。同时, 国务院通过的《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给三峡工程的后期问题的治理任务提出了要求,也给如何通过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决策来解决三峡工程当前种种问题,铺平道路。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一,全面认识和正确解决长江三峡工程的方方面面问题,事关长江流域人口的命运和中国国运的兴衰。点明三峡工程所暴露的地质灾害、生态环境和移民等方面问题,目标是为了通过正视问题,让我们有机会,以诚实负责的立场,群策群力、集中全民甚至全球的智慧,通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来化解三峡工程的种种负面隐患。

显然,目前《三峡后续工作规划》所涉及的种种方面,都应该依靠公开、透明的全民讨论,让国家的公共决策能够找到全民智慧所提供的最优良的实施方案,来实现三峡后续工作的治理目标。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所提供的,并不只是民众的知情权,它的最大的意义,在于让决策过程能够穷尽全民的专业智慧、经验理性和民意支持,从而减少国家和所涉及的个人今后要为可能的失误决策所承担的代价。

今天持续讨论三峡,还关系到我们当前和今后,许多重大事项的公共决策,怎样走向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问题。如何实践科学发展观,其实最基础的环节,就在于公共决策的程序走向科学化民主化。根据最初的项目论证,长江三峡工程的发电功能在上游分建投资中型电站即可实现,而中国缺电的矛盾根本,不是少了某一个电站,而是由于整个电力体制,尚没有去解决由中央部门大一统办电所导致的“短缺经济”模式。

根据电力体制改革意见,让各地方和各种投资主体,多层次、多元投资办电,是让电力改革经市场化结束短缺经济的唯一有效道路。在电力改革蹒跚徘徊的道路上,中央部门或者大型国企大一统办电、配电的体制问题,始终没有解决,才会出现一边用巨资投资新的大型电力项目,而另一边已经投资建成的水电工程却无法全负荷发电、大批产能闲置。甚至已经在地方上多元投资开发的水电项目,还面临发出的电力难以上网的问题。三峡工程所体现的中央政府和超大型国企大一统办电,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央已经启动的电力体制改革所要求的方向并不一致。

任何国家的公共决策,在任何的公共项目上,都会遇到各种不同的意见。经过公开、透明的科学化、民主化决策过程之后,得出的决策结果,可能和没有经过这一过程的决策结果相同,比如,三峡工程项目经过全民公开大讨论的话,可能仍然会得到认可、并如期进行投资,因为这一工程确实有许多正面效应。

但是,公开透明的科学和民主决策过程,能够让我们更谨慎地为各种隐患和负面问题,准备好应对方案,或者在实施过程中,就会先确保这些问题得到良好处理。现在,中国要具体实施《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各项实施政策和落实方案,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引导,走向科学化、民主化的安全决策模式。

10、谨防三峡变成长江的经纪人

来源:观点中国 2011-05-25 黄国胜 

http://opinion.china.com.cn/opinion_60_16560.html

要:当水变成对人类有利了才叫水利,而众多的电站水库是不是水利工程还有待长期观察,是否会变成水害也未可知。而当前最让人担心的是,三峡水库等众多电站水库,会不会将长江之水垄断,抑或变成长江之水的经纪人,或许不久的将来,长江会不会最终成为三峡水库等电站的私家财产。

据东方卫视《东方午新闻》报道,湖北旱灾影响近千万人,农作物大面积绝收。《南方日报》5月24日报道,未来一周长江中下游气象干旱区将以晴热天气为主,旱区的缺水状况仍将持续。最新干旱监测显示:湖北东南部、安徽中部、江苏南部、湖南东北部、江西北部、浙江北部、贵州西北部等地存在中到重度气象干旱。

另据媒体报道,在江西新建县恒湖垦殖场,沿途几十公里的鄱阳湖已全部枯竭,曾经的一湖浩渺清水已变成一片平原。

 “洪湖水,浪打浪,洪湖岸边是家乡。”一句脍炙人口的歌词描绘出“鱼米之乡”洪湖昔日怡人景象。而如今,洪湖正遭遇70年一遇干旱,湖底大面积干涸开裂。据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介绍,洪湖生态湿地恢复至少需要10年时间。

中新网5月23日电 据湖北省政府门户网站消息,记者5月21日从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获悉,为支持湖北省省抗旱及中稻插秧,三峡水库将从25日起再次增加下泄流量。

这几则消息,一是灾情继续严重让人担忧;最后一则好象很感动人,“为支持湖北省抗旱及中稻插秧”!

众所周知,长江,是亚洲第一长河,全长6397千米。是世界第三长河,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水量也是世界第三。流域总面积达1808500平方公里(不包括淮河流域),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5,和黄河一起并称为“母亲河”。

这就如同嗷嗷待哺的婴儿(干渴土地),在等待长江母亲的哺乳,却不知母亲已经受制于人,三峡水库俨然变成了长江的经纪人。

我们本是同一个母亲,却因为你的把持,让本属于我们共有的长江之水,变成了三峡水库的施舍,呜呼哀哉!

媒体争相报道旱灾之空前,学界在争论三峡对于极端天气的影响,吾辈本就是外行,亦知极端天气不一定全是三峡水库的责任,不过“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三峡水库是不是加剧了中下游的旱情呢?

有专家指出水利工程的最大特点就是削丰补枯,问题是当来水本就不宽裕的时候,三峡水库所蓄的水是从何而来,水枯的时候是不是应该不再蓄水?

当下游各支流水枯以至干涸的时候,三峡水库有没有为一已之私继续蓄水,是不是应该提前向下游泄流补水,为什么非等到干旱如此严重了,才加大泄流,可知道,这水可不是三峡水库的私家财产!

不管有关方面如何否认干旱和三峡水库有关,相关材料却可看出端倪。长江水利委员会有专家曾指出,三峡水库以及湘江和赣江上游众多电站水库的蓄水,是近年来洞庭湖、鄱阳湖冬春季水荒的重要原因。而目前在乌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干流上,还有数量更多、库容更大的电站集群正在建设,一旦建成,长江流域冬春季的水荒将更为严重。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和《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也指出问题所在,三峡工程在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其实早在在2008年、2009年,三峡水库两次试图蓄水到175米的过程中,都使下游出现罕见低水位,导致严重干旱。据2009年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10月份三峡库区的平均入库流量为12500立方米/秒,而因蓄水下泄流量可低至6500立方米/秒,后为了缓解下游旱情,责令入库流量大于9500立方米/秒即按9500立方米/秒下泄,小于9500立方米/秒则来多少放多少,最终使三峡水库无法蓄水到175米。

笔者担忧,当水变成对人类有利了才叫水利,而众多的电站水库是不是水利工程还有待长期观察,是否会变成水害也未可知。而当前最让人担心的是,三峡水库等众多电站水库,会不会将长江之水垄断,抑或变成长江之水的经纪人,或许不久的将来,长江会不会最终成为三峡水库等电站的私家财产。

11、限塑三年,得失几何?

来源:搜狐绿色 2011-05-25

http://green.sohu.com/s2011/xiansuling/index.shtml

2011年6月1日中国"限塑令"施行将满三周年。200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这一被媒体称为中国"限塑令"的《通知》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简称超薄塑料购物袋);从2008年6月1日起,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要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限塑令"实施3年来,减塑成效明显:超市、商场塑料购物袋使用量普遍减少2/3以上。同时在限塑令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限塑工作仍然有进一步提升完善的空间。

在限塑令施行3周年之际,各利益方如何评价限塑的得与失?政府限塑下一步将有哪些新动作?专家、商家、消费者对限塑又有哪些建言?

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http://green.sohu.com/s2011/xiansuling/index.shtml

12、环境信息公开三周年系列报道之三:信息公开:手为何难放开?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1-05-25 

http://www.cenews.com.cn/xwzx/gz/qt/201105/t20110524_702647.html

    政府积极推进环境信息公开公众获取信息仍面临重重阻碍 

  《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实施已有3年,政府和社会积极推进环境信息公开,但是公众要获得真实的环境信息仍面临重重阻碍。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现象出现?下一步政府和社会应该如何推进环境信息公开?本期邀请浙江嘉兴和湖北黄石的两位环保局长,请他们介绍一下当地推行环境信息公开的经验和法律执行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同时,本期还邀请3位环保民间人士对如何进一步推进环境信息公开谈一谈他们的看法,希望能找到当前阻碍环境信息公开的症结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环保局长怎么说

带着信心和勇气直面公开

嘉兴市环保局局长 章剑

  环境信息特别是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是促进环境监管向公开化、透明化发展的重要渠道。近年来,浙江省嘉兴市环保局围绕公开、透明、公正的理念,大力推动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形成了对污染监管的强大压力,促进了公众对环保工作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最大的难题或阻力在于污染源企业,公开往往会对企业形成强大的压力,包括舆论压力和经济压力,一些企业特别是有实力和影响力大的企业就会运用自身优势做工作,以各种理由来说情,给环保部门制造压力。要推动监管信息公开,就要克服说情关,明确公开的原则和细则,分层分级公开污染源监管信息。

  嘉兴市环保局将污染源监管信息进行分类,从项目审批到验收再到执法监管,实现全过程公开。根据违法程度确定不同的公开程度,对严重违法行为在当地重要媒体进行公开曝光批评,并通知金融部门采取信贷制约措施;对一般违法行为,则在市环保局网站发布信息,同时抄送金融部门。此外,对严重违法企业,嘉兴市环保局还邀请市民代表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对整改情况进行评估验收。

  当前,环境信息公开虽然有明显进步,但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提高公开的水平。首先,嘉兴市环保局在公开内容的收集上要求尽可能全面,明确应该公开的内容,落实市环保局内部各处室的具体责任。其次,要拓展公开渠道。近年来,嘉兴市环保局多次改版门户网站,增设环保QQ群、“12369”网上投诉中心、法律法规、办事指南等专栏;在嘉兴在线开辟“环保视角”和“环保联盟”版块,在新浪网站建立嘉兴环保官方微博;在当地媒体定期公开企业排污量和环境质量状况,使信息公开的渠道和载体进一步多样化、丰富化。

  今年2月24日晚间,上海市金山区一家化工厂因工人操作不当,突发生产事故,导致嘉兴市空气遭受污染。嘉兴市环保局及时通过在线网站发布事件调查处理进展信息,还通过环保局长的新浪微博通报进展情况,使事件处理信息公开透明,避免市民因不知情而产生的恐慌情绪,赢得了市民的理解和好评。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与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RDC)公布的“113个城市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指数报告”显示,2009年~2010年嘉兴市环境信息公开提升幅度位居第一,较2008年提高28.8分。

  值得一提的是,要深化信息公开,环保部门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特别是要有信心应对因为公开而带来的压力甚至麻烦,除了部分企业因为信息公开会对环保部门有抵触情绪并施加干扰外,公开还会使广大公众对环境问题有更多的发言权。面对公众“质疑”,环保部门必须勇于面对,善于化压力为动力,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通过更加公开的信息和更加有力的举措,有效化解公众“质疑”,凝聚环保事业发展的合力。

公开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黄石市环保局局长 王刚

  原国家环保总局于2007年4月发布了《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办法》的颁布实施,为环境信息公开提供了制度保障,对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提高环保工作透明度、推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推动环境信息公开是加强环保工作的催化剂。为此,多年来,黄石市环保局把环境信息公开作为做好环保工作的重要抓手。

  2006年,黄石市环保局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政务公开的要求,构建了“黄石市环境保护网”这个平台,主要介绍黄石市环保局的机构与职能、环保业务与动态、环境法律法规、办事指南、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在环境信息公开上没有太多的内容更新。2010年8月,受威海文登“全国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研讨会议”启发,黄石市环保局参照公众环境信息研究中心发来的关于环境信息公开的有关标准设计栏目,对网站进行了全新改版。改版后的网站,实现每日更新一次。

  目前,“黄石市环境保护网”的主要功能分为环境信息公开、网上办事、公众互动三大板块,既有局部的信息,又有整体的结构布局,社会公众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了解环境信息、咨询环境法律法规、投诉举报环境污染、监督依法执政等。“在线办事”栏目已为湖北新冶钢有限公司KDON-6500/6500型空分设备拆除改造等5个项目办理了相关事项的复函。

  改版后的网站强化了各类信息管理功能,主动公示本单位的基本概况、领导信息、监督与投诉、人事信息、通知文件、法律法规等;主动公示的环保业务有:各类环保资金、审批公示、采购信息、收费标准、环境质量报告等。黄石市环保局提供了4种依申请公开渠道,即电话咨询公开、电子邮件咨询公开、书面申请公开、在线填报申请公开。

  在全球信息化的今天,我们认为,以信息透明和决策民主为趋势的信息公开制度已经成为法治国家发展的新趋势。要提升环境信息公开的水平,首先,必须提高对环境信息公开的认识,要认识到环境信息公开可以使公众对政府行政的整个过程进行全面监督和客观评判,可以增强广大公众保护环境的责任感,有利于环保部门依法行政和打造责任环保、透明环保、阳光环保以及建设服务型政府。其次,提高环境信息公开的各项基础能力建设。通过加大环境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增加人员、增强网站环境信息公开的功能、提供信息索引,使环境信息公开人性化、规范化、专业化。再次,要加强培训学习,学习先进地区环境信息公开的管理经验、工作模式。

  实践证明,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污染减排责任在政府,推动在环保部门,主体在企业。通过向社会主动公开环境保护规划、环境质量状况、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指标及落实情况等,政府能够充分听取公众的情况反映、意见建议,使决策和措施具有全局性、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保证污染减排工作稳步、持续、有效推进。

NGO如何看 

消除疑虑弥补缺陷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 马军

  《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下文简称《办法》)2008年实施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与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RDC)合作开发了污染源信息公开指标体系(PITI指数),并连续两年对113个城市的环境信息公开状况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反映出环境信息公开的总体水平得到了提升,但仍然处于初级水平,大部分城市还远未达到及格线。

  3年来的实践标明,中国的污染源信息公开存在三大缺陷:其一是多数城市对企业日常监管记录的公开数量有限,且信息不完整;其二是依申请公开不能满足公众维护环境权益的需要;其三是企业污染物排放公开制度至今尚未确立。

  对日常监管记录的公示、污染源信息公开是政府主动信息公开中最为薄弱的一个部分。在2009年~2010年度的PITI指数评价中,日常超标违规信息公示这个评价项目显示,大部分城市公布信息有限,其中河南省平顶山、辽宁省锦州等城市甚至全年没有公布企业污水、废气和固体废物排放的违规超标记录。

  日常监管信息公布还存在着质量低下的问题。一些地区虽然公布了环境执法信息,但流于笼统和模糊。对于具体超标因子和超标、超总量数值、倍数的这些公众有必要了解的信息讳莫如深。

  相对主动信息公开,依申请公开是《办法》赋予公众的重要的信息获取渠道。经过两年的评价,我们看到113个城市在依申请公开方面的得分有所提升。在实践中,公众已经能够申请到一些一般性文件资料,但更为详细的环境监管信息,比如涉及一些大型企业监测数据和排放量数值,常常无法获知。

  我国的相关法规仅是列举了有限的应公开事项,而不是列举有限的禁止公开的保密事项,这就为政府部门以申请人资格、申请信息的用途、企业商业秘密等各种理由拒绝公开留下了很大空间。

  企业污染物排放公开制度尚未确立。根据《办法》规定,超标准、超总量排污的污染企业应该向社会公布包括主要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超总量情况等在内的信息。但在实践中,大量严重污染企业并没有按照《办法》要求做出信息披露,而环保部门也没有按照《办法》要求对其执行罚款,并代为公布。

  三大缺陷得不到弥补,根源是一些政府部门担心信息披露影响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而事实上,《办法》实施3年来的实践证明,公众能够用好环境信息,理性、有序地参与环境治理。这其中,环保民间组织利用收集到的近8万条环境监管记录,通过推进绿色消费、绿色供应链、绿色证券、绿色信贷等多种形式,推动了数百家曾经出现环境违规的企业对公众说明其整改情况。

  希望这些良好实践能够消除政府部门的种种疑虑,进而采取措施弥补当前存在的三大缺陷,让信息公开推动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得以充分释放。

我们不是旁观者

中国政法大学污染受害者法律援助中心主任 王灿发

  环境信息公开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困难和阻挠,使一些人对环境信息公开持悲观态度。我认为,任何新事物在发展的初期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只要公众用积极的心态坚忍不拔地推动,环境信息公开就会逐步实现法律规定的目标。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布不到一周,当时的国家环保总局就颁布了《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办法》不仅将政府信息公开具体化,而且增加了企业信息公开内容。在政府部门的信息公开当中,环境保护部门是走得最快的部门之一。

  公众对环境信息公开的要求十分迫切,环保部门面对着越来越多的环境信息公开申请,怎样落实《条例》和《办法》的规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办法》将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分为自愿公开和强制公开。自愿公开的信息一般都是企业做得比较好的方面,比如企业废物的综合利用回收程度、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等,但是有些数据,企业并不怎么愿意公开,比如说企业年度资源消耗总量、环保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等。而强制公开信息是指,企业一旦有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的排放标准,或者是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了政府规定的排放总量,则必须自行向社会公开下列信息:企业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排污超标情况等。

  对于企业不愿意公开的信息,公众怎么获取呢?一个是要利用公开途径收集,比如到网上去找。再一个就是申请公开。如果申请信息政府有关部门仍不公开,公众可以向监察机关举报,也可以向有信息公开义务的上一级机关举报,还可通过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要求行政机关公开环境信息。

  公众要用坚忍不拔的毅力推动环境信息公开,很多法律制度建立需要这种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人来促进。

  推行一项制度,靠政府本身推不动的时候,民间力量可以帮助推动。如《水污染防治法》中有利于污染受害者诉讼的条款就是民间人士推动的,当然最后肯定须经过立法机关和相关部门协商才能通过,但必须先有人提出来。我们应该看到,整个国家在向法治化方向发展,以后还可能出台行政程序法、行政强制执行法等,这些法律都是来规范政府行为的。

  相比3年前,现在各方面的信息公开都有了一个很大的进步,随着我国法制的完善,信息公开会有进一步的发展。

别把公众参与视为麻烦

自然之友总干事 李波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已经公布实施整3年了。社会各界在肯定信息公开制度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也意识到现实的困难和挑战不可小视。

  近年来,从环保NGO向政府部门提出信息公开申请的情况来看,有些问题值得深思。

  首先,有关政府部门召集的各类专家咨询委员会名单不能公开的理由值得商榷。政府部门给出的原因是:“为保证委员会专家能正常开展评审工作,在专家的评审任期届满之前,不予以公开专家名单”。试问:委员会的咨询过程和决策过程是否也属于政务公开的范畴,应接受社会的监督?事实上,通过公众咨询和公众参与的程序,专家委员会可以成为“阳光”的委员会,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暗箱操作等负面影响,让专家们可以在没有后顾之忧的自由气氛中真正科学地博弈,为项目的可行性做出客观公正和科学的评判。

  其次,有时候,我们的信息公开申请,会遭遇到部门设置的“过程性信息”的挡箭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工作的意见》定义了过程性信息:“行政机关在日常工作中制作或者获取的内部管理信息以及处于讨论、研究或者审查中的过程性信息,一般不属于《条例》所指应公开的政府信息。”

  我们认为,行政机关对于不予公开的决定过程不仅需要更具体的实施指导,包括具体给出不公开的特例种类,而且还应该对不公开的决定过程实施独立审查的机制。而审查的标准应该集中在不公开的决定是否会阻碍公众对相关利害问题的监督和参与这个根本的问题上。

  对过程性信息的界定有可能是为了降低信息公开的行政成本,而信息公开是公众参与的基础性支持,孰轻孰重?如果一个补充性解释成为《条例》实施的障碍,导致社会无法实现公众参与的价值,这样的内容就需要及时予以更改甚至删除。

  在广州,最近出现了多起公众要求信息公开的行为艺术,这些行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公众对城市发展的关心和希望主动参与的渴望。

  公众参与城市环境问题的诊断、讨论和解决,可以帮助政府科学决策。作为政府部门,不应该把这种渴望参与的公民意识看做麻烦,而应该把它看做新的机会,因势利导地加以疏通,及时公开与公众密切相关的环境决策过程和结果,让公众参与政府公共事物的各类计划,在设计和评审中,充分了解问题的严重性以及解决问题所要付出的经济和生态代价,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集思广益,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

三言二拍 

信息公开应该站在更高的起点

陈媛媛

  《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颁布实施已经3年了。

  3年来,各级环保部门环境信息公开范围不断扩大,公开方式不断创新,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提高了政府公信力,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及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和媒体在肯定这3年环境信息公开的进步之后,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这从一个角度反映出《办法》的执行效果与公众期待尚存在距离。

  在执行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确实存在着形式上公开多,实质上公开少;原则方面公开多,具体内容公开少;公众知道或容易知道的公开多,不知道或不容易知道的公开少等问题。有些地方对突发事件的披露也不够及时透明;有的地方甚至以保密作挡箭牌,让公民环境信息公开申请不了了之。

  环境信息公开涉及到人民群众的知情权、生存权和发展权,关乎公民切身的利益,关乎社会的公平和正义。随着公民权利意识逐渐觉醒,公众对政府环境信息公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保部门应顺应时代要求,积极调整信息公开方式,不仅要公开,还要以公众看得懂的方式公开。对于企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环保部门不仅要进行处罚和代为公开环境污染事实、企业产生的污染物种类和排放方式,还应评估污染对周围居民的影响。

  如果环保部门仅仅公布一些数据和公众不甚了解的符号,要让公众满意几乎是不可能的。这要求环保部门不仅要继续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力度,还要不断增强信息公开的主动性,不断扩大信息公开的范围,丰富信息公开的内容,提高信息公开的层次和水平。

  相比西方国家的环境信息公开,我国信息公开的程度和范围还有不小的差距,已经落在了后面,赶上的前提便是认真地做起来。

  3年,对于一部已实施的法律法规,是一个不算长也不能算短的实验期。环境信息公开作为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亟待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13、环保部副部长:自然保护区不得随意调整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11年05月25日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1-05-25/094322526682.shtml

  近年来,涉及自然保护区的能源、资源、交通、旅游等开发建设活动日益增多。自然保护区调整有哪些规定?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建设又该怎样约束?日前,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进行了解读。

  不合理开发建设削弱保护区功能

  李干杰说,近年来,我国自然保护区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主要表现在——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建设活动日益增多,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削弱了保护区的功能,降低了保护区的价值;自然保护区管护设施建设滞后,日常的保护、管理和运行维护费用尚未完全落实,管理水平和保护效果受到影响;很多保护区设立后,由于采取更为严格的保护措施,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一定影响,保护区与社区矛盾有加剧的趋势;一些珍稀濒危特有物种及其栖息地和生态重要区域尚未建立保护区进行保护,海洋和草原类型保护区的规模落后于保护需求,全国自然保护区的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一些地方片面认为建立自然保护区会影响和限制地方发展,建立保护区的积极性不高。  

  保护区建立后原则上五年内不调整

  李干杰说,为防止一些地方随意调整自然保护区而损害其功能,国家明确要求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擅自改变自然保护区的性质、范围和功能分区,不得随意撤销已批准建立的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自批准建立或调整之日起,原则上五年内不得进行调整。在调整时要从严控制缩小保护区及其核心区、缓冲区的范围,确保自然保护区功能不发生改变。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的调整要报省级人民政府审批,并报环境保护部和相关部门备案。也就是说,无论是县级、市级还是省级自然保护区,调整都要由省级人民政府审批。

  此外,严格限制涉及保护区的开发建设活动,禁止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开展任何形式的开发建设活动;涉及自然保护区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对项目可能造成的对保护区功能和保护对象的影响作出预测,并提出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对于未按规定完成生态恢复任务的地区和建设单位,暂停审批其新的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并对相关责任人依法予以处罚。

  风景名胜区不应与保护区交叉重叠

  李干杰说,我国除了自然保护区外,还建立了很多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有些园区之间交叉重叠,一个区域挂多个牌子的情况不少,造成实际管理上的混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规定:设立其他类型保护区域,原则上不得与自然保护区范围交叉重叠;已经存在交叉重叠的,对交叉重叠区域要从严管理。从严管理就是要按照自然保护区的规定管理,因为自然保护区的要求是最严的。

  设立保护区对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一些影响,该采取什么对策呢?李干杰说,一是加快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综合考虑自然保护区功能定位和权属等特点,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逐步提高当地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对保护区内野生动物对居民造成损害的,应给予补偿。二是建立当地居民参加的自然保护区共管机制。吸收当地居民参加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工作,既增加保护的力量,又增加老百姓的收入。

  【链 接】

目前,全国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588处,总面积149万平方公里,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9%。我国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绝大多数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和自然遗迹都在自然保护区内得到保护。

14、环保部:苹果茶叶最早年底禁用农药硫丹

来源:《新京报》2011年05月2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4728501.html

  据环保部消息,因为《斯德哥尔摩公约》在上月将农药硫丹列入了最新的黑名单,这种在中国使用量较大的农药,或将于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在苹果、烟草和茶叶中全面禁用。而在棉花种植上,因为还存在着寻找替代品、棉农适用期等方面的问题,中国已申请了五年的豁免期。

  《斯德哥尔摩公约》主要关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其具有三个特性,具有毒性、难以降解、且可产生生物蓄积,可通过空气、水和迁徙物种作跨越国际边界,迁移并沉积在远离排放地点的地区,并在当地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中积聚起来。《公约》于2004年开始生效,中国是首批签约国,目前,全球已有173个缔约方。今年4月底,在日内瓦召开的《公约》第五次缔约方大会上,包括中国在内的127个国家一致同意,将农药硫丹也列为公约禁用的物质。

  硫丹

一种较传统农药,从上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曾在欧美大量使用,我国从1994年开始引进,它作为一种广谱杀虫剂,即可以杀死多种虫害的农药,农民使用较多。根据我国向《公约》提交的数据,我国硫丹年产量达到四五千吨。此次《公约》新持续性有机污染物评估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胡建信称,很多农药都具有毒性,但硫丹却符合《公约》中持续性有机污染物的三个标准,残留时间可以多达几十年。 (记者金煜)

15、重庆拟立法规定三峡库区禁建水污染严重项目

来源:中广网2011-05-25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1/05/1141306286816_1.shtml

  记者在24日召开的重庆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获悉,当地拟立法禁止在三峡库区流域建严重污染水体或对水体存在严重安全隐患项目,已建设的该类项目也需搬迁。

  为进一步加强对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工作的监管,重庆市对2002年起实施的《重庆市长江三峡库区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进行修改,对三峡库区建设项目的水环境准入制度进行了严格规定,形成《重庆市长江三峡库区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修订草案)》(以下简称“草案”)提交当日举行的会议审议。

  “草案”规定,禁止在三峡库区流域建设严重污染水体或者对水体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项目,已经建设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同级人民政府责令关闭或者限期搬迁。同时,水污染防治规划确定的重点控制区域,要实施严于重庆市其他流域的环境准入标准,禁止建设排放剧毒物质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项目。

  此外,“草案”规定除有安全等特殊要求外,新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工业项目,要进入工业园区,严格控制在工业园区外扩建化工项目;当地将鼓励现有工业项目迁入工业园区。为确保三峡库区水域水环境安全,按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草案”还规定,三峡水库水域内禁止网箱养殖。

此次,“草案”还增设“饮用水源保护”专章,将饮用水源划定为准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一级保护区进行特别保护,确保饮用水源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并对在不同级别的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禁止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

16、广东化州滥采钛矿 5000亩农田2000余亩林地被毁

来源:《南方日报》 2011年05月2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4736264.html

  村民统计数据显示,还有2000余亩林地被破坏,数万村民“失地”生存艰难

▲村民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0月,6个管理区超过7000亩农田、林地因滥采钛矿被毁坏。图为被淤泥掩埋的农田。

Google截图能看出平定镇的罗江成"人工黄河"。

平定镇的一个收购点正在晒钛铁矿。

流经平定的罗江被洗矿的淤泥污染成"黄河"。

  □文/图 南方日报记者 汤凯锋 发自化州 统筹:胡念飞

  ◆据平定镇村民挨村挨户统计,截至200910月,6个管理区超过5000亩农田、2000亩林地,因滥采钛矿而彻底毁灭。

  ◆罗江下游逆流而上,河流周围密布着数十个洗矿场和采矿场,洗矿后留下的淤泥大量排入江中,罗江恰似“黄河”。

  ◆村民统计出的“死亡名单”显示,10多年来,被废矿池淹死的妇女儿童就有50多人,大多数是十二三岁以下的儿童。

  平定镇,位于粤西化州市北部,地处两广交汇点,罗江贯穿全境。官方勘探数据显示,平定镇钛矿储量达到1000万吨,分布在马力、陆赠、新华、旺垌、低坡、积田、那宾等行政村,在广东素有“钛矿之乡”的美称。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平定镇的钛矿陆续被开采。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采矿开始变得机械化和无序化。

  今天,钛矿已经成为平定重要的经济支柱。

  近期,南方日报记者深入化州平定镇各村调查发现,贯穿全镇的罗江已经俨然成为一条“黄河”,据村民不完全统计,超过5000亩农田和2000多亩林地因采矿遭到毁灭性破坏,数万村民过上了失去农田的生活。更为严重的是,采矿留下的大水坑,已经淹死50多人。

  南方日报记者以买矿者的身份,深入探寻化州钛矿开采的市场暴利以及无序开采背后的深层原因。

  绝望的春耕

  农田被挖空了,有些坑深达五六十米。村民指着被破坏的农田说,村里的钛矿大都露天开采,用钩机采挖后,只剩下深深的大坑,根本无法耕种

  春耕季节已过,但平定镇陆赠村丰塘小组村民曾步云的田地却始终荒芜。

  “我已经好多年没有耕过田了。”望着曾经耕种多年的土地,曾步云有些哽咽,“你看看,我们这个村民小组原本有70多亩土地,现在只剩下五六亩旱地了。”

  据不完全统计,和曾步云一样,渴望种地最终陷入绝望的村民,在平定镇就有数万人。南方日报记者走访马力、陆赠、新华等村发现,大捞、丰塘、河村、新村、官塘坡等数十个村民小组的农田,大面积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

  是谁有那么大的能耐?村民直指“滥采钛矿”!

  官方勘探数据显示,平定镇钛矿储量达到1000多万吨。矿藏备受外地人青睐。“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就有村民用锄头挖矿。”陆赠村年纪比较大的村民回忆说,“他们挖矿后,还会把泥土填回去,农田最起码还可以耕种。”

  然而,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平定涌现出大量的私人“掠矿者”,开采进入机械化和规模化时代。也正是在这不到20年的时间里,各个村的农田因疯狂挖矿而惨遭毁坏。

  “最明显的是,农田被挖空了,有些坑深达五六十米。”村民陆先生指着被破坏的农田说,村里的钛矿大都露天开采,用钩机采挖后,只剩下深深的大坑,根本无法耕种。

  此前,尽管当地政府在一些公开的文件中称,对村民反映的农田问题已经进行了“补救”,但南方日报记者的调查却证实,这些补救措施无法让农田恢复耕种。

  在官塘坡村民小组一片近百亩农田中,遍地可见鲜红的“伤疤”,记者走近农田发现,填回农田的全是从洗矿池运回的淤泥。

  也就是说,虽有些农田填回了“泥土”,“但填的都是洗矿后的淤泥,表面上有泥土,实际坑仍然很深!”“这个地方有20多米深。”一位正在田里除草的村民指着邻近的农田说,没有人敢在这上面走“一旦走上去,很可能陷进去。”

  尽管有些没有蕴藏钛矿的农田得以幸免,但很多农田被洗矿后的淤泥覆盖,根本无法耕种。由于挖矿严重损毁农田水利设施,很多幸存农田根本无法灌溉,只能“望天耕地”。

  而官塘坡村民李信发(化名)则向记者透露说,有些村为了种田,村民只能去“买水”,即以灌溉一亩多少钱的方式,向一些山塘和水库老板买水。

  “要么不种地,要么靠天种地,要么买水种地,我们只有这几种选择。”李信发说。

  除了农田,山林旱地也被掏空。在担伞塘村道边上,大片的旱地被挖得坑坑洼洼,土地“伤疤”上只留下一些石头。

  村民曾某拿着一份有各村村民小组签字的表格告诉南方日报记者,据他们挨村挨户统计,截至2009年10月,6个管理区超过5000亩农田、2000亩林地,因滥采钛矿而彻底毁坏。

  “采矿毁坏农田后,我们再也没种过水稻。”村民伤心地说,“别看我们是农村人,但我们每个月还要掏一两百块去买米吃啊。”

【1】 【2】

17、陕西山阳县康立化工排污污染丹江水源

来源:陕西日报2011年05月25日

http://www.chinanews.com/ny/2011/05-25/3065665.shtml

  为了保证 “一江清水送北京”,国务院对“南水北调工程”提出了“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三先三后”原则。我省山阳县金钱河是丹江的上游支流,也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水源地段。但是据群众反映:今年以来,山阳县康立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把一些没有经过处理的生产污水直接排入金钱河,对河水造成了污染。5月14日,记者来到了山阳县漫川镇水码头村,对山阳县康立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的所在地进行了暗访。

  到了水码头村,记者顺着康立化工公司围墙外查找,看是否有直接排污的现象。当转到后墙时,遇到一位打柴归来的老农,在得知记者是来了解康立化工公司水污染的情况时,他放下柴捆,先把我领到公司西南边的一个排污口,这个排污口正在哗哗哗地向外流水,水稍微有点浑浊。随后又把我领到公司东南边另外一个排污口,这里流出的水呈深灰色,显然没有经过净化处理。

  记者又到下游的金钱河查看是否有污染情况,在公路边刚好遇到此前已见过面的一位村民,便对村民说:“康立化工公司现在的水污染好像不太厉害了,西南边的排污口流出的水基本上都清了。”这位村民气愤地说:“你下公路直走,到前边那个水渠,看看你就知道了!”穿过草丛,来到康立化工公司用作排污的渠和金钱河交汇处。呈现在眼前的,果然是泾渭分明的两种水系状况,半边是清澈的金钱河水,另半边则是康立化工公司排污渠流入金钱河的浊流,上面还漂着一些白色泡沫。

  另据一位在金钱河主河道打鱼的村民讲:“他们排污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晚上10点以后,或者是后半夜。在水没有污染之前,我们在水渠那边经常能捕到2斤多的大鱼,现在大鱼到那边都呛死了!”后来的两名打渔村民也证实了这一说法。

  在康立化工公司旁边居住、正在水管前洗东西的一名村民对记者说:“他们白天、晚上都排污水,你只要听见机器响,就开始排了。”听了这话,我再次到公司的排污口查看,突然看到该公司的烟囱正在冒黑烟;在快到东南边的排污口时,一股浓烈的刺鼻气味扑面而来,围墙内传来隆隆的机器运转声,接近一看,排污口外流的污水已由原先的深灰色变成了浓浓的铁锈红颜色。

调查中,这些淳朴的村民们告诉记者:水码头村原本山清水秀,他们不仅仅希望自己美好的家园不被污染,更希望从这里送出的“南水北调”的水是清洁的。记者  黑枫

18、孙钢:环境税出台需谨慎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05月25日陈晓晨

http://www.p5w.net/news/cjxw/201105/t3627123.htm

  第一财经日报:我们通常所说的碳税包括在环境税之内。您认为该怎样认识这一税种?

  孙钢:环境税的税种大概包括硫税、氮氧化物税、碳税、污水税和固体废物税等。从征收原则上说可以笼统分为三种:

  一般环境税。以筹集收入为主要目的,根据“受益者付费”原则进行普遍征收。税基可等同于或依附于现有相关税种的税基,如城市维护建设税、企业所得税等,相当于这些税种的附加。

  污染排放税。征收原则是“污染者付费”,税基与污染物数量直接相关。依据直接排放的污染物种类,与之相对应的税种有硫税、氮氧化物税、碳税、污水税和固体废物税。

  污染产品税。征收原则是“使用者付费”,征收对象是有潜在污染的产品,主要有能源燃料、臭氧损耗物质、化肥农药、含磷洗涤剂、汞镉电池等。对应可以征收各种污染产品税,如燃料环境税、特种污染产品税等。

  此外,还可以加强现有税制的“绿化”。通过对现有部分税种的改革和完善,体现环境保护的需求,比如提高资源税、消费税税负,同时扩大征税范围,改变计征办法及其他手段,以达到与开征独立环境税类似的调控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最终目的并不在于增加税收收入,而在于抑制、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不过,一旦征收,会形成征税机构“稳定税收”的习惯,而忘记了环境税的开征目的。现阶段,我个人认为,还是不要匆忙推出为好,需要慎重一些。

  日报:碳税在“十二五”期间的前景如何?

  孙钢:现在只是把环境税列入“十二五”规划,还没有一个可操作的计划和实施细则。有关部门正在研究这个问题。但是,这里要看到整个国际上在这一问题上的趋势,以及整个宏观经济的回暖情况。我国前一阶段对环境税包括碳税上的研究,有积极的一面,在理论上、制度上和政策设计上做了准备。但是,究竟什么时候能出台,还不好说。

  日报:为什么这样说?

  孙钢:虽然国外有一些与环境税有关的做法,但是其效果有时难以评价。从税的本身来看,如果开征碳税,税收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化石能源密集型的行业;但是,能源我们处在卖方市场,对其开征的任何税种都有可能被转嫁。在这种情况下,碳税到底对刺激节能减排有多大的效果,有待评估。否则的话,税收不能实现预期效果,反而由成本推动引起了新一轮的物价上涨。因此,应该从客观的角度,重新看待碳税的短期与长期效应,而非只是从理论出发。

  日报:从税收改革角度看,有没有可能性,即在增值税改革的同时,引入环境税?

  孙钢:我们出台环境税本身并不体现税收中性原则,而是体现政策意图,是一种扭曲,希望“扭曲”到符合节能减排的政策目标上。但是,市场是否会遵从这种引导,还是一个问题。主观愿望是好的,但效果会不会好,甚至适得其反?

  日报:哪些行业可能有这种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存在差异的情况?

  孙钢:比如电力行业,发电成本和电网价格存在差异。发电成本,例如煤炭,是随市场价格波动的,而电网价格是国家定死的,即“市场煤、计划电”局面。这样,当煤炭价格走高时,发电企业就不愿意发电,这也是造成当前“电荒”的主要原因之一。电价不调整,又涉及CPI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出台环境税,就会碰到客观的各种限制。

  日报:那么,税收方面如何刺激节能减排的目标?

  孙钢:节能减排主要涉及两个层面,一是技术支持,二是国民意识,不只是宣传层面的,而是要在细节上处处体现。目前,主要采取行政指令的做法节能减排。没有技术和意识,光靠行政指令不行,光靠税收这种“零敲碎打”的做法也不行。

  另外,补贴也有一定效果,但补贴的效果并不如税收的刺激性大,因为企业可能将政府的补贴看作想当然的事情,其对节能减排的刺激作用不那么明显。

  节能减排,不能急功近利,还是应该从教育入手。此外,还必须要有具体的设计。比如,日本的垃圾分类做得非常好。而我们一直就做不下去。要从具体的操作上研究,而不是仅仅推出一个政策。

194A级旅游景区岂能成了垃圾场?

来源:人民网 2011年05月25日邬晓薇

http://env.people.com.cn/GB/14733250.html

  周末受朋友邀请,去别墅度假。

  朋友的别墅位于北京十渡国家地质公园的一渡,十渡位于房山区,是国家著名的4A级旅游风景区,以青山绿水,峰峦叠嶂闻名,很多电视剧也在此取景。据朋友说,07年路过这里时,被这里美丽的景色吸引,这个别墅正好建在两山中间的拒马河岸,依山傍水,每天推开窗户,景色尽收眼底,美不胜数。

  如今拒马河河水减少,所以,上游在蓄水拦截,一渡有两年河里已经没水,据说再过一段时间即可防水。然而,就在蓄水阶段,当地村民,竟把生活垃圾随意堆放,以至于,现在的一渡,本来是十渡风景区的入门处、第一景区,马路两岸、河堤旁随处可见臭气熏天的生活垃圾,严重破坏了十渡风景区。

  十渡风景区归北京市房山区管理,但是河南岸的村民却归河北省涞水县管理。但不管是北京管辖还是河北管辖,4A级景区岂能容忍这样肆意乱倒垃圾,旅游局、环保局、区政府是否应该出面尽快解决才对?

  这种景象让我再次想到旅游风景区的综合治理。

  国内许多著名的旅游风景区,仅就景色而言,要比国外很多景点壮丽的多,但是,很多游客总是高兴而去,扫兴而归,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脏乱差,在环保等综合管理问题上和景区远远不匹配。

20、气候变化致新疆冰川显著退缩

来源:中国天气网2011-05-25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1/05/1141306284088_1.shtml

  新疆的冰川水资源居全国第一,在新疆水资源构成和河川径流调节方面占有重要地位。然而最近30多年来,随着气温升高,冰川出现了剧烈的消融退缩,冰川融水径流量普遍增加,新疆的水资源量对气温的依赖性增加。

  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李忠勤最新研究发现,未来新疆水资源会因冰川储量的枯竭而急剧减少,冰川水资源及其对河流的调节作用也随之消失,使水资源状况恶化。

  新疆地处西北内陆干旱区,水资源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新疆水资源构成中,冰川和积雪占有重要的地位。根据《中国冰川目录》,新疆共发育有冰川18311条,面积为24721.93平方公里,冰储量2623.4711立方公里,约占全国冰川总储量的46.8%,位居全国第一。

  李忠勤等通过对新疆1800条冰川的研究发现,在过去的40多年间,冰川总面积缩小了11.7%,平均每条冰川缩小了0.243平方公里,末端退缩速率每年为5.8米。

  李忠勤介绍说,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十分敏感。过去百年间气候变暖导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74℃。而近50年新疆气温呈现升高趋势,尤其最近10年增温显著,平均年气温升高了0.9℃,高于全球平均增温幅度。

  受气温升高影响,新疆大多数冰川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处于退缩状态,80年代以前,退缩速度较为缓慢,之后呈现加速退缩趋势。那些面积小、海拔低的冰川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最为敏感,目前处在迅速缩小甚至消亡之中。

  气候变暖对新疆水资源的影响,首先使冰川融水径流增大,随着冰川储量迅速减少,冰川融水径流也会随之急剧减少,冰川水资源及其对河流的调节作用也随之消失。在冰川剧烈消融期,大量冰川融水径流常造成冰川阻塞湖溃决,产生突发性洪水灾害,需要特别关注防范。

  研究发现,气候对新疆各个区域水资源的影响程度和表现形式是不同的。在塔里木河流域,冰川水资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冰川消融会给该地区带来灾难性影响。目前该区冰川消融正盛,估计在今后30~50年,升温条件不变,冰川融水量仍会维持。

  未来20~40年,天山北麓水系1平方公里左右的小冰川趋于消失,大于5平方公里的冰川消融强烈。因此,以小冰川居多的河流受冰川变化的影响较大,亟待建立冰川观测与预警体系,对冰川变化和冰雪洪水灾害进行监测。

  东疆盆地水系中的冰川数量少,并处在加速消融状态,河川径流对冰川的依赖性强,冰川的变化已经对水资源量及年内分配产生影响,水资源已经处在不断恶化之中。

  对于伊犁河与额尔齐斯河流域,未来冰川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在数量上可能有限,但会大大削弱冰川融水径流的调节功能。

李忠勤建议,对于冰川径流比重大的河流,应该予以特别关注;积雪径流也是新疆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候变化对积雪径流的影响和可能造成的后果也应该加以重视。另外,冰川与积雪的大量消失和减少,必然会改变其对气候系统的反馈作用,造成局地降水量的变化,影响山区水资源的形成,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监测和研究。

21、我国近1/10耕地遭到污染 土地修复费用高()

来源:《环境与生活》杂志2011年05月25日 苗乃川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1-05-25/133622527716.shtml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上坪镇茶话村一带,本应峰峦迭翠,景色迷人,现在却遭到非法稀土开发的破坏。

  今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发布,“十二五”规划中的首个专项规划,就是《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国家把修复治理受污染的土壤,当作节能环保行业的一件大事来抓。

  如今,政府和百姓个人都越发重视食物安全,很多商家包括中粮在内的大企业,都在推崇“从田头到餐桌”的直接供应链。形成这样的潮流与趋势也很自然——既然一些商家和工厂不可信,那信赖原汁原味从土地里长出来的瓜果蔬菜和谷物总不会错吧,至少大自然是不作假的。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经过多年的工业化侵袭,真的全都靠得住吗?在突飞猛进的经济发展中,有多少污水从化工厂、造纸厂、钢厂和矿山等排入沟渠,又在土地中沉淀下来?城市汽车尾气和工业烟尘中含有的大量的铅、锌等重金属,最终也都落入土中,更不用提大家都知道的耕地化肥和农药超标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一个现实:中国本来就稀缺的土地资源,已经中毒颇深。

  近十分之一耕地被污染

  几年前的一组数字就足以让我们触目惊心:2006年7月,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在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及污染防治专项工作视频会议中权威发布:全国18亿亩耕地中,受污染的有1.5亿亩,其中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200万亩,也就是说近十分之一的耕地已被污染。

  据估算,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按我国人均年消费粮食380公斤来算,1200万吨粮食本来可以养活3160万人口,接近一个贵州省的总量。近7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都在5亿吨以上(2011年中国社科院《农村经济绿皮书》),而因为土壤污染,导致超过2%的粮食不但不能养人而且害人,这是多么让人担忧的数字啊。

  如果说“毒大米”、“毒奶粉”之类的无良产品对一般百姓来说,只要留心还有办法辨别,一旦造成危害也能快速暴露,而含有重金属的食品对群众健康的危害则是比较难发现的——超市里青翠新鲜的瓜菜,娇艳红润的苹果,如果是从重金属污染的土地上生产出来的,就会含有让人致癌的砷、锡、镉等毒素。而这些都是无法用口感、外观等查验出来的。这些物质对人的影响也是长期缓慢的。除非用专业检测手段,一般人是没有能力去辨知的。

  民以食为天,我们所食用的绝大多数食品,归根结底都来自脚下的土地。土壤质量直接影响着民族的生存和健康,土壤被污染面积的扩大,意味着国家粮食自给率受到威胁,直接影响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可见,国家和政府在这个关头,重视土壤修复和治理,有多么及时和重要。

  人的活动超过土壤自净能力

  俗话说“叶落归根”,土壤是承接陆地上各种生命活动的基础,本来就是个“藏污纳垢”的地方。在自然状态中,土壤是有很强的自净能力的。然而因为人的活动,导致土壤接收的污染超过了其处理能力,就造成了土壤污染。

  如果按污染物来分类,危害土壤的主要有这样几种“毒素”:

  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主要是超标使用造成的,包括铬、铜、锌、铅、汞、镉、砷等在内的重金属。

  放射性元素:例如因最近日本核泄漏而闻名的铯137,可以存在几百年而无法消除其放射性。

  有害微生物类:例如肠细菌、炭疽杆菌、破伤风杆菌、霍乱弧菌、结核杆菌等等。

  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土壤中有机物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在某些条件下也可造成土壤酸化。

  但是,跟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的,还是化肥、农药和重金属污染。

  化肥是现代化农业的基本营养,同等条件下,施用适量化肥比不施化肥,可多增产粮食20%~30%左右。但是过量施化肥不但不能持续增产,还会减弱土壤肥力,形成土壤硬化。而且化肥很难被微生物降解,造成的影响是长期的。更为严重的是,化肥中含有的重金属元素,正是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元凶之一,例如磷肥、钾肥所含的磷、钾等元素。

  中国是世界最大化肥生产消费国

  而我国的现状是什么样的呢?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产和消费国,在不到世界总量十分之一的耕地上,我们每年施用的化肥总量却达到了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我们的单位化肥投放量是美国的1.7倍!因为农村长期缺乏技术和培训资源,大多数农民根本不知道化肥过量达不到增产效果,生怕少施肥会减产。过量施用的结果是土壤肥力下降,造成的恰恰是粮食减产,而农民在缺乏知识和专家指导的情况下,越发增加化肥投放,最后陷入环境恶化、土壤遭破坏的恶性循环。而那些随着土壤进入食物链的重金属残余,最终到了我们的餐桌上。

  全球每年400多万人农药中毒

  农药污染也是土壤污染的重要元凶,残存在土壤中的农药对于农作物生长十分不利。如果时间倒推二三十年,中国还不会感受到农药带来的危害。因为那时,中国有能力生产的农药尚不足80种,还很难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而上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逐渐由农药进口国变成出口国,近两年,农药进口量只相当于本土产量的2%~3%,出口量已是进口量的十几倍。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数据表明:全世界每年使用的600余万吨农药,实际发挥效能的仅1%,其余99%都散逸于土壤、空气及水体之中,中国大陆的情况尤其严重。世界卫生组织表示,全球每年有400多万人农药中毒,其中30万人死亡;而中国每年农药中毒事故达近百万人次,死亡约10万多人。

  重金属与石化污染是重灾区

  今年初,《中国经济周刊》的一篇报道揭开了丰富的锡资源给云南个旧市留下的创痛。这个被称为世界“锡都”的城市,锡储量占全国锡储量的三分之一,占全球锡储量的六分之一。它因锡而富,却也因不当开采,导致1500多平方公里的土壤遭到毒害,当地45万人口生活在癌症威胁的阴影下。

  文章说,与个旧丰富的锡矿相生相伴的,是砷,也就是砒霜的主要成分。在我国,砷作为锡的伴生矿,70%以上都成了被废弃的尾矿。截至2008年,我国至少有116.7万吨的砷被遗留在环境中,这就相当于百万吨的砒霜被散落在旷野中,任雨水冲刷,注入河流,渗进土壤……个旧市有的村成了有名的“癌症村”,人均寿命不超过50岁,不仅老人因砷中毒得癌症死去,连年轻人身上都可见明显的毒斑。因为土壤污染,作物没人敢吃,外表鲜亮的柿子掰开后内瓤却是黑的。

  当代工业和矿业在工艺流程中都大量使用有毒化学物质,一旦发生泄漏事故,就会造成严重的环境危机。以近年来造成事故影响较大的紫金矿业集团为例,1999年,山洪冲垮了紫金矿业拦截废矿渣的大坝,带有氰化钠残留液的矿渣呼啸而下,冲毁了当地农民的庄稼,引起了农民与紫金矿业驻村赔付人员的激烈冲突。2010年紫金矿业集团的紫金山铜矿湿法厂污水池发生渗漏,大量污水涌入汀江,造成汀江部分江段严重污染,并发生大量鱼类死亡。2000年10月,安徽曙光化工有限公司一辆载有10.7吨氰化钠的汽车,在给紫金矿业运送原料的途中发生泄漏,造成附近102名村民中毒住院治疗,家畜家禽大量死亡,饮用水源严重污染。此事件被当地政府和国家环保总局确认为特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

  发生此类事故后,最先受到毒害的一般都是水体和大气层,因为水流的传播速度快。而重金属对土壤造成的污染持续时间和污染链条,可以长达几十年。

  除了重金属一类的无机物污染之外,现代石化工业的各种有机污染物,也己成为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在已知的700多万种有机物中,人工合成的有机物种类达10万种以上,且以每年2000种的速度递增。其中具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的有机污染物如石油烃类、多氯联苯(PCBs)、多环芳烃(PAHs)、含氯溶剂、炸药、农药等越来越多,它们一旦进入土壤环境,不仅使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而且可通过动植物转移到食物链中,成为人类的隐形杀手。

  此类污染存在于油田、炼油厂乃至下游的石化厂等各个环节。例如在采油环节,普遍存在因为井喷或滴漏造成的“落地油”污染,使得原油与土壤形成难以分开的“油土”混合物。石油渗入土壤后,如果植物吸收了石油,会破坏植物的新陈代谢过程,或阻断植物需要的水分和养料,从而使植物死亡,植被破坏。而且被落地油污染的土壤,在几年甚至几十年内都丧失了农耕和畜牧的功能。

  土壤修复需要花多少钱

  当我们幡然醒悟,不得不正视土壤污染这一环境问题,并试图去修复和解决它时,才发现我们当初的错误所造成的代价是如此惨重,需要用天文数字的投资和以10年为单位的时间去弥补。

  “治土”,钱从哪儿来?目前还无法准确估算中国下一步土壤治理所需的花费,但可以从其他先行国家的经历寻找到参考答案。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均制定并开展了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计划。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用于污染土壤修复方面的投资有近1000亿美元,达到了年平均100亿美元的巨大投资规模,如果加上通货膨胀的因素,这笔投资到今天就相当于300亿至400亿美元。4月10日,武汉市环保局发布了一则消息:武汉市拟投资24亿元人民币,治理硚口古田地区化工企业搬迁部分场地的土壤污染。据当地环保局估计,约为1260亩土壤已经测试到部分采样点的汞、铅、砷、总铬、三价铬、六价铬、镉含量存在超标,可以初步认定该地区部分土壤受到重金属污染。这样算下来,每亩受污染土壤的初期治理费就达到了190万元。如果把这个作为全国1.5亿受污染耕地的治理成本均值,那国家就要至少拿出280万亿元人民币来“治土”。2010年我国GDP总量为40万亿元人民币,也就意味着,要想完全弥补过去几十年给土壤造成的危害,全国人民要不吃不喝干7年,才能担负得起这笔费用!

  除了资金外,“治土”技术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另一道难关。土壤修复与空气和水污染的治理不同,耗时长、耗资大、处置过程更复杂,而且很容易产生二次污染。再加上我国土壤污染防治面临的形势很复杂:土壤污染类型多样,呈现新老污染物并存、无机有机复合污染的局面,土壤修复工作就显得更为严重和复杂。国内外专家表示,土壤修复的过程相当漫长,解决土壤污染问题,需要有不同学科的科学家如土壤学、农学、生态学、生物地球化学、海洋科学等,还需涉及农、林、渔业等有关的生产单位和政府决策者的共同努力。

22、两部委“顶牛” 环保部“重拳”叫停两高铁

来源:中国经营网  2011-05-25 王永强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10525/213677.html

这既是环保部在中央给高铁“降温”政策基调下的“调控器”,也是铁道部长期“顶牛”环保部引来的强力“反弹”。

  5月18日,国家环境保护部(下称“环保部”)官方网站披露,该部已于六天前向津秦铁路客运专线有限公司(下称“津秦高铁”)下发“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要求对新建天津至秦皇岛铁路客运专线项目停止建设。

  这已是半个多月来环保部第二次向铁道部相关高铁项目下达“通牒”。

  4月25日,环保部下达给胶济铁路客运专线公司(下称“胶济高铁”)的《督促履行通知书》称,该公司应于5月31日前停止使用改建铁路胶济线增建四线工程,即胶济铁路客运专线。

  在外界看来,这既是环保部在中央给高铁“降温”政策基调下的“调控器”,也是铁道部长期“顶牛”环保部引来的强力“反弹”。

  两项违规

  相当一段时间以来,铁道部与国务院各部委的关系都很微妙。

  在铁道部原部长刘志军相对独立的“铁道王国”里,铁道部一直“大而全”:铁路通信与工信部监管交叉、铁路客货运输与交通部监管交叉、铁路施工与建设部监管交叉……

  但在国家数次强调铁路提速、大力发展高铁技术以提高全社会运送效率的大前提下,铁道部尚可因为种种借口维持“强势”。而在其“强势”甚至“强硬”下,2008年3月才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下称“环保总局”)升格为部的环保部,基本不被刘志军放在眼里。

  此种情形下,开通两年半却一直未能通过环保验收的胶济高铁,成为两部委“掰手腕”的“发力点”。

  胶济铁路客运专线工程于2007年年初正式开工,2008年12月21日全线贯通。来自山东省委机关报——《大众日报》的报道称,该工程全长362.5公里,包括新建客运线180.5双线公里,也包括已有的电气化运营线182双线公里,其目标时速为200~250公里,济南至青岛的行程也因此由4小时缩短至2.5小时。

  而作为我国建设的第一条高速客运专线,胶济高铁的建造始于2005年4月1日《铁道部山东省政府加快山东铁路建设会谈纪要》的签署。

  2006年3月7日,环保总局批复同意按照《改建铁路胶济线增建四线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增建四线工程即客运专线)》所列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环境保护对策措施及批复要求进行项目建设。

  环保总局同时提出要求称,项目建设必须严格执行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且项目竣工后,建设单位必须按规定程序申请环境保护验收。验收合格后,项目方可正式投入运营。

  但2008年底胶济高铁投入试运行后,济南、青岛每天对开动车组15对以上,已由环保总局升格的环保部却迟迟未收到胶济高铁的“验收申请”。

  2009年8月,环保部华东环境保护督查中心于现场调查中发现,胶济高铁没有严格执行有关环保要求,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有关“三同时”制度的规定,环保部遂于2009年9月10日发出通知,认为胶济高铁未经验收就投入运行,公司已违法并拟作出处罚决定。

  而铁道部《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亦规定,铁路客运专线必须经初步验收合格、安全评估并由铁道部批准后方可投入试运营。

  显然,胶济高铁的运行既不符合环保部要求,也不符合铁道部要求。

  两次留情

  当然,在“两项违规”下,胶济高铁因为与铁道部的关系获得其许可更容易,而前提是胶济高铁获得环保验收。

  考虑到山东省环保厅也可出具环保认证,且山东省环保厅直属山东省委管辖,胶济高铁决心绕过环保部“规避”后者的环保验收。

1  2  >>

23、山东造岛潮 有害影响尚难确定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11-05-24李攻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5/809683.html

这里隐约可以见到当年三峡大坝截流时的繁忙景象。整个工程需要的土方量堪比三峡工程。

满载石料、排成长龙的载重卡车,沿着专用公路从数公里外的山区驶到海边。卸下石料后转身返回。这些载重卡车一车配备3个司机。人休车不休,如此24小时昼夜不息。

这些载重汽车一共有近500辆,排起来有数公里长。

这里是山东省烟台龙口市的龙口湾,正在兴建中国最大的离岸人工岛群。4年之后,面积为35平方公里的陆地将从龙口湾浮出水面。

向大海要地

龙口人工岛于去年5月获得国家海洋局批准建设,今年1月开工,到2014年完成填海造岛,到2020年前后完成产业布局。

龙口人工岛项目只是烟台市大规模集中用海项目中的一个。《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了解到,该市的海阳、招远、蓬莱、牟平、莱阳、烟台开发区等市(区)都有集中用海计划。

山东省海洋渔业厅原副厅长、海洋专家王诗成日前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山东省已经规划了“九大十小”集中用海区域,以后将陆续报批实施。

王诗成告诉记者,所说的集中用海就是建设离岸人工岛。

这些集中用海项目也不是局限在烟台一地,而是确定在自然、经济等条件合适的山东沿海。

王诗成所说的“九大十小”就是“大集中”和“小集中”。山东省根据填海面积、涉海项目、投资规模、产业特色等因素,将集中集约用海区划分为“大集中”区和“小集中”区。集中连片建设用海50平方公里以上,投资额1000亿以上的区域,选划为“大集中”;集中连片建设用海5平方公里以上,投资额200亿以上的区域,选划为“小集中”。

同时,记者了解到,到2015年,山东省“九大十小”集中集约用海区规划海陆总面积800平方公里,包括近岸陆地400平方公里,集中集约用海400平方公里。

到2020年,“九大十小”集中集约用海区规划海陆总面积约1500平方公里,包括近岸陆地800平方公里,集中集约用海700平方公里。

而推动地方建设人工岛的最大动力是对土地的迫切需求。

记者了解到,龙口市是山东县市中经济实力最强的。去年地区生产总值680亿元。按照规划,到2015年,该市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50亿元,比2010年再实现翻番。

王诗成告诉记者,龙口市经济发展势头很猛,同时,龙口港的发展势头也很猛。招商引资项目非常多,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也很多。但因为用地指标、岸线等条件的限制,很多项目无法落地。

资料显示,去年,龙口市因为土地紧张,有44个过亿元的投资项目待批。

近年来,龙口市每年的用地指标只有五六百亩,面积为35平方公里的人工岛群一旦完成,将一下子为龙口市增加5万多亩可使用土地。

按照龙口市的规划,到2020年,龙口人工岛群将完成投资1000亿元,实现产值3000亿元,达到10万人就业,30万人居住的规模。

企业投建

记者了解到,龙口人工岛现在的建设模式是,引入企业进行投资,将用海权按照每平方公里1亿元直接转让给南山集团,然后,由企业进行填海造地的后续投入。形成土地后,根据产业规划和设计规划,按照用多少转多少的指标化方式进行有效转换,同时明确该岛建设用地指标不计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建设用地。

承建人工岛的南山集团是龙口当地的一家企业。这家企业规模很大,按照当地人的说法,南山集团已经吃下了半个龙口市。资料表明,南山集团的资产超过300亿元,其掌门人宋作文也被山东当地媒体评为山东首富。

作为南山集团房地产业务的平台,南山地产已覆盖青岛、烟台、龙口等地区,是山东省规模最大的房地产公司之一。该公司在烟台开发的南山世纪城项目,总建筑面积150万平方米,成为烟台新城市中心的地标建筑。而在海岸线长20公里的龙口东海黄金海岸,龙口南山养生谷踞守5A级南山旅游景区,打造养生基地。

对于整个人工岛群需要多大投资,现在说法也是莫衷一是。王诗成告诉记者,当时当地政府、企业等也大体进行过测算,预测形成每亩土地需要30万元人民币的投入。这样算起来,填海造地的投入可以控制在200亿元以内。

现在龙口市土地价格是一种什么情况呢?记者查到一则去年10月份一宗土地的挂牌出让公告,起始价格被定在了每亩67万元。

人工岛的土地价值要远远高于上述地块。人工岛被定位为“六个新区”,也就是高端产业新区、度假旅游新区、总部基地新区、绿色生态新区、低碳经济新区、创新城市新区。

 “10万人就业、30万人居住”,这一计划也给将来的房地产开发留足了想象空间。这也将带来人工岛土地升值。

有害影响尚难确定

大规模建设人工岛也引起了一些质疑。

早在2007年4月,国家海洋局曾经下发《关于加强海上人工岛建设用海管理的意见》,《意见》称,为了防止给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灾难性后果,中国今后将严格控制人工岛建设的数量和密度等。

这份文件同时显示:“建设人工岛、尤其连陆人工岛,会改变周边海域的水动力环境,从而导致海洋生物、海水交换和海底地形地貌等发生改变。一定海域内建设过多过密的人工岛,甚至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灾难性后果。”

 “为此,建设人工岛应当加强规划设计,科学合理地布局,相邻人工岛之间要保持足够的距离,密度不能过大,要确保相邻人工岛对环境的影响不会产生叠加效应。”

但这份文件强调的是“尤其连陆人工岛”,这给建设离岸人工岛似乎留出了空间。

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海域管理处处长宋继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人工岛建设本身没有问题,人工岛的技术是非常先进的,项目也是非常可行的。”

他说,离岸式人工岛对海洋环境的破坏是比较小的,与顺岸式填海比较起来,影响要小得多。以目前建设中的龙口人工岛群为例,各个岛之间建设了4条生态水道,岛与岛之间、岛与陆之间通过15座桥梁相连,这样的设计不仅不会影响海洋环境,还会有利于海洋环境的改善。

王诗成告诉记者,在全国“两会”、山东省“两会”上,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提出质疑,山东是否有必要这么大规模建设人工岛,对环境会不会造成危害。

虽然如此,王诗成说,因为对人工岛项目缺少系统的研究,这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只是泛泛说可能在将来会对环境造成损害,但具体怎么损害不甚了解,仅仅是主张大规模造人工岛必须慎重。

王诗成说,龙口市人工岛项目是经国家海洋局批准的第一个集中用海项目。此前,经过了环境影响评估,从近期看,对环境影响较小。建设离岸式人工岛,要比平推填海造地对环境的影响小很多。

但王诗成仍然认为,建设离岸人工岛应该慎重、适度。

王诗成说,现在正在造人工岛群的龙口湾,是自然形成的,在人工岛建成之后,这个湾就相对消失了。虽然是离岸人工岛群,岛与岛之间有水道,但毕竟和以前不一样。我们现在仅仅从水流等方面论证对环境的影响,并不足以得出以后不会影响环境的结论。

 “我们从有限是不能推出无限来的。” 王诗成说。

比如,去冬今春,渤海湾发生了较大规模的海冰灾害。在龙口湾还是一个自然湾的时候,海冰的影响还不甚明显,但当人工岛群建好之后,龙口湾就失去了自然湾的特性,这时候,龙口湾是否会因海冰影响成为一个“死湾”,谁也说不清楚。

 “为什么选择龙口湾造人工岛呢?这是因为在湾填海成本低,风险也相对降低。” 王诗成说,“现在啊,我们对造人工岛得出的结论、利弊啊,都过早。”

其实,从迪拜人工岛建设中,已经可以看出其弊端。

虽然造离岸人工岛相对连陆填海对环境影响较小,但一些环保专家坚持认为,人工岛的建造会改变自然洋流,影响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而且,如果遇到海平面上升、海冰、风暴潮等恶劣天气,人工岛相对来说要更脆弱、更容易受灾。

现在,离岸人工岛的典范之作——迪拜人工岛群已经发现了下沉现象。

美国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拍摄的照片显示,这个人工岛群呈现出日益“缩紧”下沉的趋势,正互相挤在一起并在逐渐互相靠近,且整体工程正在缓慢地沉入水中。

王诗成也存在担心,大规模造岛会不会让一片片自然海湾变成乱石堆积的“死湾”。

同时,他对现在审批人工岛建设项目的程序,提出了作为海洋专家自己的意见。他认为,审批特别重大的项目,仅仅环评是不够的,还应该加上风险评估。

他告诉记者:“我现在建议国家除了搞环评,凡是涉及重大工程,包括重大的填海工程,重大的交通设施等,都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的风险评估。”

这个风险评估,应该包含国家层面的专家,如军事专家、工程专家,还应该包括社会科学的专家。总之,一个重大工程,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的也是一个社会综合系统的评估。

他说,现在我们搞环评的专家,是可以信任的。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专家也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现在我们搞的环境影响评估,是可以满足现在的需要的。但如果眼光放远点,如果遇到重大的自然灾害和其他情况,我们仅有环境评估,是远远不够的。

24、山中海啸:喜马拉雅山区冰川湖危机

来源:中外对话 2011年5月24日纳文•辛格•卡德加

http://www.chinadialogue.net/article/show/single/ch/4310-Mountain-tsunamis-a-rising-threat

科学家们警告说,地震会引起喜马拉雅山区的冰川湖决堤,从而淹没人口稠密的下游地区。纳宾•辛格•卡德加报道。

科学家们说,一旦遭遇地震,喜马拉雅山区的冰川湖可能会溃决,对人口聚居区造成极大威胁。对位于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山地区的下游居民区和基础设施而言,真正的风险难以评估。喜马拉雅地区的冰川湖星罗棋布,而且这里处于地震活跃带,专家认为,根据过去的记录,该地区的大地震正蓄势待发。

据说因为冰川融化,许多冰川湖正在扩大,有的已经濒临险境。有些湖正面临着决堤的风险,一旦发生,下游地区将洪水滔天。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环境署)统计,上个世纪,尼泊尔、巴基斯坦、不丹与中国的冰川湖至少发生过35起决堤事件。但是越来越应该引起警觉的由地震引发的冰川湖溃决问题,却鲜少有人提及。

印度瓦迪亚喜马拉雅地质研究所的地球物理学家苏什尔·库马尔说:“这样的灾难很有可能发生,更甚者,如今我们预测该区域将发生强地震,如果震中加速过快,这里的不稳定结构将无力招架强大的冲击力。因此,不用说,液态物如冰川湖水等将一泻不可收拾。”

大量湖泊都位于地震断裂带附近。“由于湖泊的位置,假如地震发生时震中在其附近,则湖泊一定会溃裂。”普拉蒂普·莫尔说。他是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ICIMOD)的冰川学家,致力于该地区的山区研究。

最近,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与世界银行、全球减灾与重建基金会一起发布了一份报告,该报告也称类似灾害“发生的机率很大,应该得到重视,尽管目前我们还无法准确预测地震。”

尼泊尔国家地震中心(NSC)的官员说,每天发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轻微地震最少都有五六起。“一旦震级达到5级或以上……我们还能记录到许多次余震,”NSC的迪利拉穆·提瓦利说道,“我们知道喜马拉雅山区地震活动频繁,但不能确定是否会发生在冰川湖泊地带。”这是因为在冰川湖附近几乎没有安装任何地震仪。

湖泊将被淤塞,这还不是唯一的危险。专家们说,山体滑波和雪崩都会使得哪怕一个很小的湖成为巨大的灾难,尤其同时伴以地震。例如,1985年尼泊尔东部靠近珠穆朗玛峰的一个冰川湖底格措发生决堤,这就是由一场大型的冰石雪崩造成的。大量冰石坠入这个小湖中,于是溃堤便一发不可收拾。洪水淹没了下游的一座水电站于其他的一些公共设施。

罗尔帕措湖是尼泊尔密切监测的冰川湖之一。该湖的潜在威胁不仅因为它逐渐扩大的湖体、脆弱的冰碛石堆,还因为湖面上方有两块巨大的悬冰。“假如发生地震,这样的冰川会使得像罗尔帕措这样的冰川湖更加危险,因为冰川会迸裂并坠入湖中。”墨尔说道。

巴基斯坦白沙瓦大学的地理学家阿斯夫·汗教授说,去年在巴基斯坦形成的一个湖不是由于冰川融水汇集,而是由地震淤塞罕萨河形成的堰塞湖。他警告说,尽管如此,在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山区的低洼地带也像高原地带一样,面临冰川湖的威胁。

瓦迪亚喜马拉雅地质研究所的苏希尔·库马尔说:“我们之所以还没有亲历过由地震引发的冰川湖溃堤事件,主要是因为这个地区在最近几十年里还没有遭遇到大地震。而当上一次大地震发生的时候,喜马拉雅地区还没有形成冰川湖。”冰川学家说,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新一轮的冰川融化形成了喜马拉雅山区大量的新的冰川湖。而该地区上一次发生大地震的时间是1934年。

最近一篇关于尼泊尔冰川湖的报道说,湖泊的平均面积扩大了33%。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另一份报道称:“一旦兴都库什-喜马拉雅水系的湖泊被定为危险级别,将有人口众多的居民生活在危险之中。非常有可能的是,不仅预警不足,人们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安全撤离。”

但是迄今为止研究工作只专注于冰川融化与冰川湖扩大,“却并没有联系到地震活动来考虑这些事情。”汗说道:“危机迫在眉睫,其危险程度着实令人担忧。”

纳宾·辛格·卡德加是BBC尼泊尔语频道记者。他持续关注环境问题,尤其关注与喜马拉雅地区生态有关的气候变化问题。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http://www.nujiang.ngo.cn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ljy/html/gyljyzyz/ljyzyzzy01.html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