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24
五月二十四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特别关注:
1、新华网: 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大旱调查:人为因素不可忽视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5/24/c_121452827.htm
2、南方日报: 监测显示长江中下游干旱达中到重度
http://news.sina.com.cn/c/p/2011-05-24/082122519132.shtml
3、东方早报: 近期长江中下游大旱“可称极端气候”
http://epaper.dfdaily.com/dfzb/html/2011-05/24/content_484964.htm
4、人民网: 三峡水库加大下泄流量 长江中下游干旱地区仍难解渴
http://society.people.com.cn/GB/14716109.html
5、观点中国: “鱼米之乡”大旱需要反思
http://opinion.china.com.cn/opinion_49_16549.html
专题报道:
6、新闻晨报: 三峡蓄水致重庆库区地灾险情频繁
http://newspaper.jfdaily.com/xwcb/html/2011-05/24/content_577293.htm
7、新闻晨报: 翁立达:不能什么都扯上三峡”
http://newspaper.jfdaily.com/xwcb/html/2011-05/24/content_577296.htm
8、新闻晨报: 水利专家王国庆:没有证据表明三峡引起极端天气
http://newspaper.jfdaily.com/xwcb/html/2011-05/24/content_577295.htm
9、重庆晨报网: 官员痛批水电大坝污染严重损失巨大 三峡遭专家质疑
http://news.zgjrw.com/News/2011524/home/531570458410.shtml
10、21世纪经济报道:三峡工程论证20年闪回 9位专家拒绝签字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1_05/24/6586565_0.shtml
11、东方网: 三峡工程:重要的是善后和善用
http://view.news.qq.com/a/20110524/000012.htm
12、南方网: “后三峡工程”应由三峡公司负总责
http://view.news.qq.com/a/20110524/000024.htm
13、21世纪网: 三峡工程为何令我们纠结
http://www.21cbh.com/HTML/2011-5-24/5OMDAwMDI0MDA5OQ.html?source=hp&position=recommend
特别推荐:
14、绿家园志愿者:绿家园江河信息每周综述与导读(2011.5.16——5.20))
http://www.nujiang.ngo.cn/Themes
特别策划:
15、新浪环保: 绿镜周刊:自行车大军回归城市是否可行
http://news.sina.com.cn/z/lovebicycle2011/index.shtml
环境资讯:
16、中国低碳网: 环保部将对重大铅污染地区实施“连坐”
http://ditan360.com/News/Info-85334.html
17、科技日报: 我国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面积近36万公顷
http://env.people.com.cn/GB/14717398.html
地方信息:
18、法制晚报: 北京垃圾焚烧执行了欧盟最严格二恶英排放标准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1-05-23/150222514587.shtml
19、中国青年报: 昆明市民有望当“河长”参与滇池污染治理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1/05/1141306197891_1.shtml
环境曝光:
20、人民日报: 广东大龙山矿业公司违法疯狂采矿 破坏自然生态
http://env.people.com.cn/GB/14716939.html
21、中国新闻社: 南钢回应污水排长江:排污管意外爆裂致淤泥外溅
http://env.people.com.cn/GB/14716339.html
22、扬子晚报: 江苏溧阳一小河露出彩色河床 村民称因污染所致
http://unn.people.com.cn/GB/14716035.html
环保观点:
23、搜狐绿色: 蒋高明:现代农业暴露污染问题 发展或难持续
http://green.sohu.com/20110524/n308356313.shtml
环保法规:
24、中国环境报: 环境公益诉讼困局如何破解?
http://www.cenews.com.cn/xwzx/fz/qt/201105/t20110523_702605.html
深度报道:
25、上海证券报: 铅酸电池行业三分之二企业将淘汰
http://www.cs.com.cn/ssgs/16/201105/t20110524_2891283.html
26、扬子晚报: “限塑令”将满三周年 免费塑料袋又重出江湖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1-05/23/c_121448097.htm
环境评论:
27、中国青年报: 几个官员为“血铅事件”担责
http://env.people.com.cn/GB/14716694.html
28、南方都市报: 毕晓哲:大摆酒席不如“重视环保”
http://news.ifeng.com/opinion/society/detail_2011_05/24/6584917_0.shtml
29、新华每日电讯: 尹于世:地方环保部门为何不敢“唱黑脸”
http://chat.banyuetan.org/yqsm/yjlx/110523/41140.shtml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ljy/html/gyljyzyz/ljyzyzzy01.html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
1、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大旱调查:人为因素不可忽视
来源: 新华网 2011年05月24日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5/24/c_121452827.htm
新华网北京5月24日电 题:守着大江大湖为何“喊渴”?——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大旱调查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郭远明、沈翀
往年的四五月份,长江中下游正紧张地防汛。但当前,湖北、江西、湖南等河流、湖泊众多的省份却出现严重旱情。
据气象部门介绍,21日至24日南方地区出现一次降雨过程,长江中下游一些县市旱情有所缓解,但部分地区旱情还在持续。
记者从长江水利委员会获悉,国家防总已召集有关各方,专题研究三峡水库调度工作,提出统筹兼顾防汛抗旱、水力发电与航运安全等需求,决定自5月20日起,三峡水库按日均出库10000立方米每秒左右控泄;自25日至6月10日,日均下泄流量再加大一到两千立方米每秒,以缓解中下游抗旱用水、城乡供水等压力。
1 2 3 4 5 6 下一页
2、监测显示长江中下游干旱达中到重度
来源:南方日报2011年05月24日
http://news.sina.com.cn/c/p/2011-05-24/082122519132.shtml
湖北省孝昌县一处干涸池塘底部的河蚌壳。
记者昨日从中国气象局获悉,未来一周长江中下游气象干旱区将以晴热天气为主,旱区的缺水状况仍将持续。最新干旱监测显示:湖北东南部、安徽中部、江苏南部、湖南东北部、江西北部、浙江北部、贵州西北部等地存在中到重度气象干旱。
专家指出,造成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降水偏少的原因是,今年以来,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历史同期偏弱,位置偏东,同时影响我国的西南水汽通道未建立,不利于冷暖气流在江南交汇形成降水。
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一周,长江中下游气象干旱区雨水仍较少。
继连续多日持续回升之后,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23日随三峡水库补水量的增加再度上涨。
长江中下游地区今年以来遭遇5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降水与多年同期相比偏少四至六成,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少年份。进入5月份以后,降水虽较前期略有增加,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与多年同期相比仍偏少二至四成。
为保障长江中下游地区抗旱用水及航运安全,抬升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从5月20日开始,三峡水库的下泄流量到了1万立方米每秒以上。因下泄流量持续大于上游来水量,三峡水库坝前水位23日已下降至153.03米,低于156米的正常蓄水水位2.97米。
■救灾
国家旱灾四级响应启动
昨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紧急启动旱灾四级救灾应急响应,会同财政部派出联合工作组,分赴当前受旱灾影响较为严重的湖北、湖南两省,协助地方开展旱灾救灾工作。
民政部要求,旱灾区尤其重旱区要及时做好因饮水困难需政府救助人员,做好因旱灾造成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的五保户、农村低保户和重点优抚对象等特殊群体,以及其他因种植业、养殖业受旱灾影响造成群众收入降低需政府救助人员的基本生活救助工作。
■相关
国务院:妥善处理三峡蓄水不利影响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和《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
会议指出,三峡工程在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些问题有的在论证设计中已经预见但需要在运行后加以解决,有的在工程建设期已经认识到但受当时条件限制难以有效解决,有的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提出的新要求。
会议指出,要妥善处理三峡工程蓄水后对长江中下游带来的不利影响。实施工程整治,稳定河势,加固堤防,改善航道和取水设施功能。实施生态修复,改善生物栖息地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观测研究,优化水库调度。
会议指出,要提高三峡工程综合管理能力。要以洪水资源化、水库优化调度、供水效益拓展为主攻方向,拓展三峡工程防洪、发电、航运、生态和水资源配置等综合效益,提高在国家水安全和电网运行安全等方面的战略保障能力。
■链接
京沪浙等10省电力“吃紧”
今夏电力缺口或超2004年国家电网承诺:优先保障居民用电
昨日,国家电网公司这家为26个省份供电的大型央企承诺,将积极采取措施保障电力有序供应,优先保证居民生活、医院、学校等涉及公众利益和国家安全的重要用户用电。
国家电网公司预测,今夏电力缺口可能超过历史上最严重的2004年,国家电网公司承诺将采取多种措施配合政府有序供电,保民生、保重点。
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帅军庆预测,仅国家电网负责的26个省份经营范围内电力缺口就将达到3000万千瓦左右,其中,京津唐、河北、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湖南、河南、江西、重庆等10个省级电网将出现电力供需紧张局面。
他进一步预测,若各方情况加剧,电力缺口将达到4000万千瓦左右。
帅军庆分析,这次缺电的原因由以往的“电煤供应不足”单一因素逐渐向“电煤供应不足和局部地区发电装机不足、跨区电网输送能力不足”等多种因素转变,而且短期内难以改变。
他说,将按照“有保有限”的原则,制定完善的有序用电方案,做到“限电不拉闸”,并优先保证居民生活、医院、学校等涉及公众利益和国家安全的重要用户用电。
■工程院院士
干旱问题不能全归三峡
工程院院士卢耀如接受采访时称,长江中下游的干旱和地质灾害等问题有很多原因,不能全部归咎于三峡大坝。例如,鄱阳湖的缩小主要因人为的填湖,地质灾害部分应归因于乱抽地下水。
卢耀如说:客观上讲,任何一个工程的修建都会对自然界有所影响,只是程度问题。比如我们建设大都市、对海域的开发利用等,对大自然也有不利影响,所以不仅是一个三峡存在利弊之争。
我们要做的是将影响降至最低,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和谐自然。这说的是不会诱发更严重后果,而不是没有不良后果。
所以,我们要对三峡工程作综合评价。不能把长江中下游现在的很多问题都归结到是因为三峡引起的,难道和当地大量抽水、大量建高层建筑无关?长江流域是一个完整的自然灾害链,没有三峡,洪水也会引起滑坡、泥石流,各地都可能发生。据中国经营网
■湖北旱灾
千余座水库水位跌至“死水位”
旱灾已造成989万人受灾
塘堰干涸,水库“无水”,长江汉江告急,中小河流断流,成千上万亩禾苗枯萎,大片大片的土地龟裂……连续6个多月降水持续异常偏少,导致历史罕见的冬春连旱。湖北,这个素有“千湖之省”、“水利大省”等美誉的水乡泽国,正承受着一场与自身禀赋极不相称的干旱巨痛。
去年秋末以来的持续干旱已造成湖北87个县市区的989万人受灾,21日至22日的降雨未能从根本上缓解旱情,气象预报未来10天内仍将无有效降雨,灾情有可能继续发展,湖北省民政厅23日14时23分启动了全省自然灾害救助三级应急响应。
去年秋末以来,湖北省降水异常偏少,全省出现持续干旱。在长达200多天的时间里,有66个县市的雨量为近60年气象记录最少,全省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50%,北部地区偏少60%到80%,千余座水库水位跌至“死水位”以下,水库有效蓄水基本用完。据湖北省民政厅通报,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800万亩,其中绝收39万亩。
旱情出现后,湖北省民政厅先后派出多个工作组赶赴荆州、黄冈、孝感等地对旱灾情况进行调研,深入了解旱情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群众生活的影响。
湖北省民政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旱灾持续时间长,覆盖范围广,已给灾区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气象部门预报未来10天内仍无有效降雨,灾情可能继续发展。湖北省民政厅适时启动了省自然灾害救助三级应急响应。
■洪湖湿地
70年一遇大旱
湖底大面积干涸开裂
“洪湖水,浪打浪,洪湖岸边是家乡。”一句脍炙人口的歌词描绘出“鱼米之乡”洪湖昔日怡人景象。而如今,洪湖正遭遇70年一遇干旱,湖底大面积干涸开裂。据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介绍,洪湖生态湿地恢复至少需要10年时间。
洪湖位于湖北省荆州市的洪湖市和监利县。今年以来,洪湖市降雨仅141mm,为去年同期的1/4。尤其是4月中旬至今,洪湖市连续一个月无有效降雨,垸内部分河流断流,旱情为70年一遇,农业生产受严重影响。监利县境内江、河水位也降至历史最低值,垸内河渠、塘堰多数断流干枯,水产业遭受重创,抗旱形势严峻。
持续的干旱造成3000多户以洪湖为家的渔民家庭受困,饮水和生活物资运送困难。
3、近期长江中下游大旱“可称极端气候”
来源:东方早报 2011-05-24 吴志刚
http://epaper.dfdaily.com/dfzb/html/2011-05/24/content_484964.htm
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50年一遇大旱,湖北湖南江西大片土地龟裂、禾苗枯萎、水库“无水”,近500万人、350万头牲畜因旱饮水困难。中国气象局气象专家昨日表示,这次旱情具有极端性、严重性,可以称得上是极端气候。
与此同时,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遭遇空前“水危机”,水域面积仅为去年同期的1/10,创下历史最低纪录,鄱阳湖湖畔的居民甚至可以驾驶车辆在干涸的湖底穿行。长江下游,素有“水乡”之称的江苏省同样未能幸免,南京溧水石臼湖基本干涸,数万亩螃蟹养殖绝收。
季风偏弱致降水稀少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杨贵名告诉早报记者,造成今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面积大旱的主因还是降水稀少。
气候监测显示,1月1日至5月23日,长江中下游大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三成至八成,安徽、江苏、湖北、湖南、江西、浙江、上海平均降水量为1954年以来同期最少。降水持续偏少导致江河、湖泊水位异常偏低,水体面积减少明显,农业生产受到影响,部分地区出现饮水困难。据气象卫星遥感监测显示,长江干流各控制流量比常年同期偏少25%至70%,5月20日洞庭湖水体面积较去年同期减少约73%。
为什么降水如此少?杨贵名表示,虽然今年冷空气频繁,但由于暖湿气流始终不强盛,不利于形成降雨。此外,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往年相比也偏东偏弱,太平洋水汽难以向长江中下游地区输送,造成了该地区普遍少雨的情况。
中国气象局的气象专家昨天下午也解释说,我国是季风显著的国家,从5月份开始,就进入夏季风时期。今年,季风水汽输送很弱,影响我国的西南水汽通道未建立,不利于冷暖气流在江南交汇形成降水。“影响我国的水汽有三个通道,首先是索马里越赤道气流,由西南越过赤道向东输送,该气流今年明显偏弱;其次,孟加拉湾附近的越赤道气流今年也很弱;此外,南海附近,和副热带高压有关的越赤道气流同样较弱。从物质条件上来讲,今年影响我国的水汽条件比较差,因此不能形成有效的降雨。”
江苏省气候中心许遐祯主任也肯定了此说法,“没有稳定输送水汽的大气环流,是今年少雨的重要原因。”
极端气候频发
中国气象局气象专家昨日表示,这次旱情具有极端性、严重性,可以称得上是极端气候了。“极端气候去年也同样频发,去年5月5日开始,华南、江南、长江流域连续出现了15次的暴雨过程。”
江苏省气候中心许遐祯主任介绍,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气候有趋多、趋强、趋重的趋势。也有气象专家表示,拉尼娜现象可能是影响全球和区域气候的一个重要因素。
4、三峡水库加大下泄流量 长江中下游干旱地区仍难解渴
来源:人民网2011年05月24日
http://society.people.com.cn/GB/14716109.html
人民网北京5月24日电 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50年来罕见干旱,降水与多年同期相比偏少四至六成,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少年份。进入5月份以后,降水虽较前期略有增加,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与多年同期相比仍偏少二至四成。我国几大淡水湖鄱阳湖、洞庭湖、洪湖等水位创历史新低甚至告急。
“鄱阳湖尾水如天”盛景不再
由于遭遇严重干旱,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大幅“瘦身”。最新的卫星遥感监测结果显示,目前鄱阳湖水域面积为1326平方公里,是有卫星监测记录以来的最小水面。与2010年相比,水域面积仅为同期的1/10,创下历史同期最低纪录。
鄱阳湖的大湖池原来春季时水位可达两、三米,如今湖底裂缝超过10厘米,甚至能跑汽车。据当地环保官员说,入春以来一直没有下雨,鄱阳湖9个湖泊有8个出现百年不遇的乾旱,鱼虾螺蚌等水生动物和植物大面积死亡,不仅给下半年冬候鸟带来生存危机,还影响鱼类繁殖,渔民一年的收入很可能泡汤。
资料:
鄱阳湖南北长173公里,东西最宽处达74公里,平均宽16.9公里,湖岸线长1200公里,湖体面积4125平方公里(湖口水位20.5米时),平均水深8.4米,最深处25.1米左右,容积约276亿立方米,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
【1】 【2】
5、“鱼米之乡”大旱需要反思
来源:观点中国 2011-05-24 郑风田
http://opinion.china.com.cn/opinion_49_16549.html
摘 要:综观“鱼米之乡”的这次大旱,至少暴露出以下三大问题:其一是“重排轻储”的治水思路必须要改。其二是大旱也暴露出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的困局。其三是“大坝综合症”与水权分配问题。
事件背景:连续6个多月降水持续异常偏少,导致历史罕见的冬春连旱。湖北,这个素有“千湖之省”、“水利大省”等美誉的水乡泽国,正承受着一场与自身禀赋极不相称的干旱巨痛。水利建设的相对滞后,农业水利设施蓄水、灌溉能力减弱,有水无法解“干渴”,成为抗旱难、减灾难新的重要因素。
来自湖北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的报告称,截至16日,全省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50%,除神农架林区外,全省83个县市区均有旱情,受旱农田面积1664万亩,有50.2万人、15.8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在干旱面前,曾经的“鱼米之乡”变成了一片焦渴的土地,出现50多万人畜饮水问题,这个格局真的出乎意料。
面对大旱,除了感叹愈来愈跟人类过不去的极端气候变化之外,我们还有太多需要反思的地方。综观“鱼米之乡”的这次大旱,至少暴露出以下三大问题:
其一是“重排轻储”的治水思路必须要改。湖北、江西等地正常年份由于雨水偏多,过去的治水思路主要集中在排涝,也就是说把有限的资金主要用在了如何在下雨时赶紧把水排走,不要形成洪涝。这种治水思路对付雨水多时很有效,但却相对忽视了雨水季节平衡问题。如果在雨季时把雨水都给排放走,万一出现几个月不下雨,则会形成严重的干旱局面。目前我国由于整体的农田水利设施大都带病作业,各地相关部门怕这些病坝病河出事,基本上都把心思放在了“排水”上。这种“重排轻储”的治水思路酿成了今天的问题,一二个月少下雨就会出现大问题。
其二是大旱也暴露出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的困局。目前我国农村大部分的农田水利设施大都是上世纪50至70年代修建的,而近三十多年来相应的投入一直欠账,水利建设制度缺失,使许多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而目前的低粮价政策使农民种粮的比较利益太低,农民十分不愿意进行水利设施投资,也难以投资。过去被取消的“两工”制度也使农民即使在农闲时也难以组织劳动力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整修。这些原因导致我国不少地区农田水利早已不堪重负,无法承担更大一点的干旱风险。在风调雨顺时设施还能凑着用,但一遇到大旱就无能为力了。
其三是“大坝综合症”与水权分配问题。三峡大坝建立之后长江上下游的水资源分配、大坝公司的发电效益与下游居民的用水权益矛盾如何解决是一个大问题。记得去年在内蒙调研时,当地群众讲到这样一件事:内蒙本是少雨的地区,水资源极为重要。在内蒙东部地区原来有一条河流,基本上也可以解决上下游居民的用水问题,但自从几年前上游修建大坝和水库之后,下游群众就很难用到水了。上游水库不放水,下游用水要用钱买,下游群众当然不干,祖祖辈辈大家都共用这条河的水,现在你一拦,搞起了“要想从此路过,留下买路钱”的招式,很难服人。这种上下游水权利用处理不好的情况,很容易引发大的社会矛盾。因为一条河流本来属于上下游共有共用,大坝修建之后,如果放水不及时或者不放水,实质上等于剥夺了下游居民的用水权。这种矛盾有时无法调和,目前国际上对河流建大坝问题进行反思。
针对上述问题,有以下建议:
其一是治水思路应该从过去的“重排轻储”过渡到“排储结合”。尤其是我国南部降雨量丰富的地区,“储水”意识相当淡薄,应该建立起“排储结合”的均衡治水思想。
其二是要加快“以工代赈”,解决目前农村小农水利建设困境。为了彻底解决我国目前“少雨就旱,多雨就涝”的恶性局面,建议国家拔出专门建设经费,让农民修建贮水用水的沟塘渠堰。比如一个100人的村庄,给他2万元修建资金,以工代赈,让他们把自己村庄的贮水设施都修建好。
其三是出台相关法规,解决好水坝上下游的水资源利用问题。国家应该有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解决目前大坝上下游水资源分配问题。尤其是在干旱时应该以下游居民利益为重,加大开闸放水的力度。
6、三峡蓄水致重庆库区地灾险情频繁
来源:新闻晨报2011年5月24日张岂凡
http://newspaper.jfdaily.com/xwcb/html/2011-05/24/content_577293.htm
库区后续地灾防治须着重加强监测预警
重庆本就是全国地质灾害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三峡大坝建成后,重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增多,地质灾害险情频繁发生,防治工作变得更为复杂。据了解,目前重庆库区隐患点已达到10972处,蓄水175米后,已发生地质灾害及险情252处(其中新发生172处),有2500余处监测预警点可能复活。
这些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真的和三峡有关系吗?昨日,晨报特派记者采访了重庆大学教授、三峡工程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专家组成员郭映忠,他表示,由于三峡蓄水和相应的人为活动,水库区域的地质环境条件的确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目前重庆库区面临的最主要的地质灾害是滑坡。
[对地质的影响]
滑坡成库区最广泛灾害
“这一区域自然条件和地质条件复杂,暴雨、洪水频繁,历来是地质灾害多发区。”郭映忠告诉晨报记者,对重庆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早在2001年三峡大坝建成前就已经开始。
“三峡工程建设以来,由于三峡蓄水和相应的人为活动,水库区域的地质环境条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地质灾害隐患点涉及的范围也随之扩大。”郭映忠说,越靠近大坝的区域受影响相对越大;水库蓄水越高,出现地质灾害的面积越大。此外,地质灾害险情发生较之前也更为频繁。
据郭映忠介绍,目前重庆库区面临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崩塌、危岩、泥石流等,其次为地面塌陷、地裂缝和不稳定斜坡等。其中,滑坡是三峡库区最广泛的地质灾害,在云阳县、巫山县部分临江区域,超过百万立方米的滑坡体加剧变形。
就在2个月前,位于重庆市云阳县栖霞镇的风包岭,一个总体积约150万立方米的“滑坡体”由于三峡水库退水和持续降雨影响,范围开始扩大,部分区域变形特征十分明显,出现0.3米宽、3米深、水平错距0.5米的裂缝。
水位常年升降致岩壁软化
2008年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时,曾计划蓄水到175米,但却因为库区地灾问题不容乐观,最终在蓄水高度达到172.8米时被迫停滞。对此,郭映忠告诉记者,三峡水库的蓄、放水是库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增多、涉及区域扩大发生的一大因素。
“三峡水库进入正常运行期后,蓄水水位175米,防洪限制水位145米,水库常年水位变幅达30米,会使得两岸滑坡的稳定性变差,有可能造成险情。”郭映忠解释说,“不仅仅是对长江两岸,蓄、放水同时也会导致长江支流水位发生变化,虽然时间不长,但仍然会对这些区域的地灾隐患点造成影响,需要防治地灾的区域也扩大了。”
郭映忠表示,蓄、放水带给库区环境条件的变化是综合性的。“除了江水淹没对沿岸的侵蚀,水位的升降同时会带动地下水的水位变动,可能导致岩土的抗压强度降低、出现软化现象,从另一方面增加了滑坡、崩塌等地灾发生的可能性。”
人为活动影响地质灾害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仅是三峡水库蓄水本身的运行会对地质灾害活动造成影响,建设三峡工程相应的人为活动也让库区地灾问题变得严竣:大量移民后靠安置、沿江城镇规模成倍扩张、不合规律的开发工程都加剧了地质灾害的严重度。
郭映忠表示,从目前状况来看,人为工程活动已经逐渐成为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
[对生态的影响]
多方面影响当地生态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重庆市副市长谭栖伟披露,重庆库区山高坡陡,石漠化现象相当突出,水土流失面积占48.6%,大量的坡耕地、劣质耕地需要改造。农村面源污染占70%,已超过工业污染。
据郭映忠介绍,库区地灾对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因为滑坡、崩塌等灾害,使得库区内大量的土地资源被破坏。”郭映忠说,由于需要进行防治措施,原本许多可以用来耕种和建设的土地不能再使用。“此外,滑坡、危岩还会对长江航道的安全造成隐患。
郭映忠表示,地灾对库区最大的生态影响在于水资源的破坏。“库区地面的开裂造成地表水大量的流失,许多区域原有的河流因为深层次的滑坡而消失。”郭映忠解释道,“另一方面,地质环境的改变也使得排水系统无法正常运行,大量污水流入地下。”
而且这些问题导致了水资源无法被合理利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干旱季节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
此外,郭映忠还表示,三峡库区面临的另一个不可忽略的生态问题在于植被破坏。“最明显的便是长江两岸因蓄水而产生的30米消落带。”郭映忠说,“水起水落,令得原来的植被无法生长。”
[对应措施]
地质灾害治理是场持久战
记者了解到,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早在三峡工程建设期间就已经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大约2000年以后,地方官员向上汇报三峡工程问题时就把地质灾害置于前列了。2001年7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决定拿出40亿元,用于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并成立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组。
为与三峡工程建设相匹配,该阶段治理被称为“二期”治理。二期任务完成后,2005年,三期治理又开始实施。到2009年底,库区两省市是基本完成了规划任务。
不过,郭映忠表示,三峡库区的地灾治理远没有就此结束,后续工作依然繁重。“去年蓄水175米,表明三峡大坝开始正常运行,库区地灾防治则面临了新的考验。”郭映忠解释说,“新建水库蓄水至高水位后,地质灾害会经历加剧期、强烈期、减弱期和‘准稳定态’期,而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数十年时间。”
后续防治监测预警是重点
日前,国家土地资源部地质环境司负责人对5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有关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规划进行了解读。
地质环境司负责人表示,在后续规划中,地灾防治专项规划是一项重要内容,包括监测预警、崩塌滑坡和危岩工程治理、塌岸工程治理等。后续地灾防治工作将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根据《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大纲》,按轻重缓急、分步实施的原则,三峡库区后续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实施起始年为2010年,将分两期进行,近期为2015年,远期为2020年。
该负责人表示,水库蓄水后,在岸线范围内会产生较多的隐蔽的突发型的新生滑坡、崩塌、塌岸等地灾产生,还会有老滑坡复活可能,从而危害库区的居民和长江干支流航运。“及时发现并有效防治这些隐蔽、突发的地质灾害,将是水库运行期地灾防治工作的重点。”地质环境司负责人表示,规划对三峡库区监测预警系统提出了全面覆盖的要求,将按地质灾害分级管理需求,补充、完善库区已有信息系统,为后续地灾防治与应急预警提供实时的、准确的信息服务和决策支持服务。
7、翁立达:不能什么都扯上三峡”
来源:新闻晨报2011年5月24日李晓明
http://newspaper.jfdaily.com/xwcb/html/2011-05/24/content_577296.htm
国内知名水资源保护专家、长江论坛秘书长、长江水利委员会水资源保护局前局长翁立达表示,不能什么都扯上三峡,需要具体论证。
翁立达认为,目前对于三峡工程问题存在两种错误观点,一种是什么都和它有关,一种是什么都和它无关。“每个问题都需要具体论证,不能妄下结论。”
翁立达认为,三峡工程建成后,确实在防洪、发电、航运、抗旱等方面发挥了综合效益,但三峡工程确实也改变了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对生态、气候等方面产生了影响,“影响确实是有,只是程度、大小、范围等方面存在不同。”
翁立达说,三峡工程的影响要分两种情况来看,一个是周期性的变化,比如气候、环境变化,“这个需要三五十年甚至更久才能得出结论”;另外一个是趋势性变化,比如污染、水资源的变化,“这个能够当下作出结论,像长江鱼类资源减少,污染变重,这些都能够说与三峡工程直接有关。”
8、水利专家王国庆:没有证据表明三峡引起极端天气
来源:新闻晨报2011年5月24日 张源
http://newspaper.jfdaily.com/xwcb/html/2011-05/24/content_577295.htm
水利专家王国庆教授对话晨报记者
极端天气的出现,让不少人开始重新审视三峡的利弊,有关三峡引发极端天气的各种说法也层出不穷,其中“木桶理论”更是广泛传播。“将极端天气归罪于三峡大坝,纯属无稽之谈。”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重点实验室王国庆教授在接受晨报记者采访时称,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些极端天气是由三峡引起的,三峡对气候的影响与全球变暖的大背景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影响范围只限周边10公里
晨报记者:近年来,川渝大旱,西南大旱,以及近日的长江中下游大旱,极端干旱天气的出现频率增加。旱灾不断,洪灾也屡屡发生,2007年重庆百年一遇的暴雨还让人记忆犹新。三峡大坝对气候究竟有无影响?这些极端天气真的跟三峡有关么?
王国庆:每逢长江流域出现极端灾害天气,总有人将怀疑的目光投向三峡。三峡大坝的确会对区域气候产生一定影响,但影响的范围极其有限,只限于库区周边不到10公里内。针对三峡大坝对于气候的影响,此前进行过专门的科学调研,将三峡的影响扩大化是没有道理的。
今年长江中下游遇到的大旱,在三峡工程未修建之前,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将旱情与三峡联系起来,是不合理的。三峡的确能起到降水降温的作用,目前长江中下游遭遇旱灾,三峡大坝加大泄水量正体现了其防洪抗旱的调节功能。目前的旱情,以及此前的川渝大旱,这些都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出现的,不能将其归罪于三峡这样一个单一的水利工程。
三峡是个敏感话题,攻击三峡的人总是能寻找各种借口,却从来拿不出科学的证据。极端天气灾害,并非只在长江流域出现,西南五省大旱,以及海南省的特大洪灾,这些难道也要跟三峡挂钩么?
大坝高度怎会影响大气环境
晨报记者:在诸多质疑声中,由一名台湾学者抛出的“木桶理论”传播最为广泛,不知您有否听过?
王国庆:当然听过,他们所谓的三峡大坝“木桶理论”,是将四川盆地比喻为一个巨大的木桶,环绕四川盆地的山脉缺口就是这个大木桶的一根根木条。三峡大坝是挡住气流入川的瓶颈,好比一个木桶最短的木板变长了,影响了四川盆地与外界的水汽和热量交换,不可避免会导致四川盆地的自然气候发生明显变化。我想说的是,这纯属无稽之谈。
晨报记者:为何这么说?
王国庆:三峡大坝的确将河道拦截起来了,但是大坝的高度才100多米,而要做到能够影响大气环境,必须是大尺度的水汽云团活动才可以,其垂直方向距离地面至少10公里以上,三峡的100多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世界上任何一个水利工程的修建,都是各有利弊的,在产生效益的同时,往往也会伴随着次生灾害,三峡也不例外。三峡在起到防洪、发电作用的同时,库区也会存在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同时由于水流速度减慢,水体富营养化严重,这些都是三峡带来的不利影响。我们要做的不是去彻底否定三峡,而是着手去解决这些不利影响,将危害降到最低点。
9、官员痛批水电大坝污染严重损失巨大 三峡遭专家质疑
来源:重庆晨报网2011年5月24日
http://news.zgjrw.com/News/2011524/home/531570458410.shtml
“水电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比火电造成的污染更严重。”2010年12月22日,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副司长凌江在“中国水污染控制战略与政策创新研讨会”上作出这样的表态。环保官员直接质疑水电大坝,这在过去相当罕见。
但这种看法很快就遭到了水利专家的“反质疑”。次日,中国水利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就发表了一篇题为“环保官员应该懂得科学常识和起码的逻辑”的文章,认为“这位环保官员没有任何新意,而不过是重复一些伪环保污蔑水电的谎言”。
“‘十二五’规划提出了要优先开发水电,目前上报的目标比我预测的高出很多。”张博庭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在水利部上报的规划中,常规水电开工目标已由6300万千瓦上调到830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开工目标也从5000万千瓦上调到8000万千瓦,而直到2010年底,中国水电装机容量仅能达到2.07亿千瓦的水平。
如果上述目标最终获得认可,中国的水电将在西南争议地区密集开工,而其所依据的最重要理由也是环保—降低碳排放量。
毫无疑问,水电之争还将延续下去,它的未来尚未明朗;而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无论是它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希望能通过“环保”来说服对方,在争论中把握住话语权。
凌江在当天的会上透露,环保部近期在处理一个水域因水电开发而造成的水污染问题,结果发现,由于水流减缓和富营养化,该水域“水白菜疯长,水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他还进一步阐述认为,水电开发还带来了移民后移,地质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等问题,其损失都十分巨大。
事实上,对于水电建设是否破坏环境的争论已经延续多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水电大坝建设就开始趋缓,到了1998年,世界水坝委员会经过两年集中调查之后发表了《水坝与发展》报告,提出水坝对于环境的破坏令人难以接受的结论。这份报告后来也成为了许多环保人士的共识。
“受到类似观点的影响,这些年水电的建设非常被动,在宣传上往往处于劣势。”张博庭承认该报告给水电带来了非常负面的影响,但他同时认为,水电的负面作用被反坝者夸大了,强大的反坝舆论,使得“十一五”规划中的水电工程,最终只完成了1/3。而此次水利部门提交1.63亿千瓦的新增目标更多的是要为“十一五”补课。
水库水质降低,绝不是水库本身污染了水体,而是水库对水体的要求高于河流。”张博庭认为,既然污染来自于岸上的排污,就不应当简单地认为是水电建设造成了河流污染,反而更能借此形成“倒逼”机制,严控流域中的排污现象,改善水质,“因为,凡是建设了水库的地方,都不再容许有人想把河流当作下水道使用,任意排放污水。”
但这样的理由未被环保人士所信服。“所谓的倒逼机制,有时是很可笑的。比如说长江三峡淤积了大量小砾石,靠水库排沙系统是冲不掉的,会逐步堆积在水库里,为了保持库容,减少淤积,解决办法就只能是在上游再建一个水坝,最后一级一级地往上建,直到所有的河流都隔断,全部修建水库,这种下游倒逼上游建水库的机制,最后也无法解决问题。”著名环保人士、云南省大众流域管理研究及推广中心主任于晓刚表示,尽管水电界宣称中国水电技术非常成熟,但泥沙淤积问题是水电无法解决的重大难题之一。
“水质污染不仅仅来源于水体自净能力的降低,水库本身因生物腐烂也产生沼气污染,在某些热带国家,类似的水电污染排放并不亚于火电站。”于晓刚还进一步补充道,大坝对环境破坏的污染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库区水质,水电对库区的生物多样性、下游的湿地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而且由于库区居民被后移安置,不得不上山毁林开垦新田,更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第 [1] [2] [3] 页
10、三峡工程论证20年闪回 9位专家拒绝签字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05月24日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1_05/24/6586565_0.shtml
4月15日上午11时,水电专家陆钦侃的追悼会在八宝山竹厅举行,走完98岁人生旅程的陆钦侃告别了送别的冷清人群和曾喧嚣一时的三峡工程论战。
5月18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会议指出,三峡工程在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这些问题绝大多数是在三峡工程论证中就被认识到的,而且是可控的。”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原副总经理、水利部原副总工程师袁国林告诉本报记者。
那场著名的论证开始于1986年6月,由原水利电力部组织,分为14个小组,共412位专家参与,历时3年。同这场论证一同载入史册的,还有拒绝在论证报告中签字的9名专家。
事实上,陆钦侃并非那9名专家之一,其时他的身份是防洪论证组顾问,而非专家。如今,9位专家的姓名已鲜为人知。幸运的是,他们的名字和部分论证意见被历史档案所保存。“三峡工程事关重大,反对意见理应得到保留。”三峡研究者任星辉说。
“陆地生态系统非常脆弱”
出身水利世家的袁国林是三峡工程最早的建设者之一。如今,早已从三峡工程岗位退休的袁国林对记者感叹,他最关注的三峡问题是移民和环境。
在当年的论证意见中,给出了“淹没涉及的各县(市)都有潜在容量,移民都可以在本县(市)范围内统筹安排解决”的结论。在当时的移民安置中,还没有如今的社会保障概念。
“动态移民113万多人,我认为涉及的不仅仅是113万人,因为这是个双向问题,还涉及到移入地区人民的承受问题”,综合经济组专家郭来喜当时认为。时任中科院国家计委地理研究所研究员的郭来喜本是三峡建设的积极分子,但在参加几次论证会后,变成一个“慎重态度”者。
在具体意见中,论证报告给出了目前仍在使用的“开发性移民”方针,但也坦承“目前尚无系统的经验”。由于移民问题是三峡工程的重中之重,论证组的专家规模相当庞大,唯一没有签字的专家是时任国家土地管理局建设用地司总工的李玉光。
而为了更好地做好移民工作,论证组还请来了45位地方负责移民、规划工作官员代表,其中唯一没有签字的是时任四川开县移民办主任廖文权。
对环境的评估需要经历较长时间和不同时期。“水库水质变差、支流的富营养化就是水库建成后出现的新问题,但都是可控的。”袁国林说,他尤其向记者强调了水库建成后的水土冲刷问题。
这亦在当年的论证辩论议题之中。在生态与环境专题论证组中没有签字的顾问侯学煜尤其指出“陆地生态系统非常脆弱”。侯学煜时任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全国人大常委,于1991年逝世。
在1988年的论证中,76岁的侯学煜指出:“建坝后,沿江两岸的密集人口,势必要扩大到山坡上找出路,于是毁林开荒、陡坡种植、有增无减,随之土壤侵蚀,贫瘠化的现象加重,水土流失面积扩大,强度加剧,泥石流、滑坡、干涝灾害也日益加重”。
三峡工程建设以来,强制性的植树与禁垦指令在多地施行。2005年时,当时生态与环境论证组唯一没有签字的专家北京大学教授陈昌笃等生态学家还被请回三峡,对湖北、重庆段的三峡风景名胜资源进行了评估。
“妥善处理防洪、发电、航运关系”
当年未在报告上签字的综合经济组专家何格高曾在当时国力情形下,考虑能否承担三峡工程。在何格高看来,当时迫切需要满足建设资金的其他工程就包括“2000年前长江干支流航道整治工程”。
防洪组专家方宗岱于1988年3月20日给中央领导人的一封信中写到,葛洲坝的兴建,原以发电为主,周总理审阅报告时,认为不对,应改为航运第一。李先念同志插话说:“若葛洲坝发生川江碍航,是要拆坝的。”
为此,葛洲坝工程曾停工两年,做了大量模型实验。在三峡航运问题上,论证组结论认为“围堰发电水位135米及初期水位156米运用期越长,对航运影响越大,应尽量缩短”。
事实上,1988年的论证结论就已表明,防洪、发电、航运都有各自的要求,有一致的方面,也有不一致的方面。其时,许多航运专家已经意识到,“如果三峡水库经常用于拦蓄一般洪水,或者三峡电站承担调峰任务太重,都将影响三峡工程通航条件,使航运效益受到损害”。论证结论对此表示“慎重对待,妥善处理”。
影响航运的重要因素还在于泥沙淤积。在此问题上,两位重量级人物选择了保留意见,他们是陆钦侃和方宗岱,其时二人分别担任防洪论证组顾问和专家。
“陆钦侃在民国时期曾被派往美国学习水利,就是当时准备修建三峡工程”,三峡研究者任星辉说,“在三峡工程上马已成定局的情况下,陆钦侃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学术操守,转而谋求‘改良’,呼吁保留大坝的导流底孔”。
知名泥沙专家方宗岱于1991年去世,在当年的论证中,方宗岱本应进入泥沙组,却被安排在防洪组,但他仍将意见集中在泥沙问题上,指出“三峡是细沙、粗沙和卵石胶结在一起,很难冲排”。
水利专家刘国纬回忆,在三门峡工程改建中,方宗岱力主打开全部12个底孔,“经实践证明这是完全正确的”。如今,三峡工程同样留有22个导流底孔。
“三峡工程不宜早上”
时任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主任工程师伍宏中因工作关系未能参加论证专家会,亦没有签字。他在给论证组的一份书面意见中认为,三峡是一个好的电源站,远比建设火电来得经济,是应该开发的。但他在做了三峡积极建设和适当推后的比较后,认为后者较为经济,即以先开发西南和中南一批较经济的水电站,再开发三峡水电站,比较有利。
时任水利电力部外事司咨询的程学敏因健康原因未能参加最后一次论证会,但他表示“不拟签字”,原因是他认为论证的造价资料都是初步的,经济论证可靠性不足。
作为电力组的专家和综合规划与水位组的顾问,时任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咨询的覃修典均未签字。覃修典是我国水电事业的开创者之一,我国最早的几座水电站以及新中国第一批大型水电站的建设者,于1994年去世。
在覃修典看来,三峡工程不应急于建设,他在一份书面意见中说,“三峡如果没有上游工程补偿调节,三峡本身库容相对很小,调蓄能力很低。这种不稳定电力要大范围长距离输送,质量上是难以保护的。因此不宜早上,大上。”
世易时移,国内的经济翻番式增长,并出现了“电荒”。综合经济组专家何格高当年拒绝签字,理由是担心三峡工程会否占用“全国为解决2000年前缺电局面正在建设或已经筹建的水、火、核电站”的建设资金。对于如何在提高经济效益情况下多发电,何格高曾给出一个三峡工程和溪洛渡、向家坝、枸皮滩三个水电站相比较的方案。他计算后认为,三个水电站比三峡工程可多得保证出力(指水电站在多年运行期间所能提供的具有一定保证率的电力)100万千瓦,年发电量67.8亿千瓦小时,而移民数却少99万人,淹地少33.7万亩。
这一比较,被同组另两位拒绝签字的专家郭来喜和中国水利水电建设工程咨询公司副董事长黄元镇所认同。
2006年,三峡总公司负责建设的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相继开工,但三峡总公司一位原负责人告诉记者,仅仅移民安置费用标准,就比三峡工程高了数倍。
如今,电荒与干旱同时袭来,蓄水发电与航运、防洪灌溉的矛盾再次拷问三峡大坝。
11、三峡工程:重要的是善后和善用
来源:东方网2011年05月24日王以超
http://view.news.qq.com/a/20110524/000012.htm
关于三峡大坝的功过誉谤之争,也许注定会持续许多年,甚至远远超过大坝本身的设计寿命。
最新激起千层浪的,是国务院于5月18日通过的《三峡后续工作规划》。《规划》指出三峡工程在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在移民、生态、地质灾害等方面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三峡蓄水后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恰逢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又遭遇50年来最为严重的干旱。截至5月22日,在鄱阳湖,目前水域面积只及去年同期十分之一;在洪湖,目前水深最深处不足一尺,“浪打浪”的场面早已随歌而逝。
因此,在民间,颇有不少声音亦把这种气候的反常,归咎于三峡大坝的兴建。
和地震的形成机理一样,气候本身也是一个无比复杂的巨系统。很难单独界定单一因素对于整体的影响。要想100%证明,三峡大坝和这些气候变化反常行为无关,乃至与汶川特大地震无关,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任务。
只要一句话,就可以百口莫辩了:你怎么知道不存在目前科学尚不清楚的影响机制?你怎么知道三峡不是那根无所不能、无所不在的“万能稻草”?
对此,个人态度是,赞成进一步加强三峡大坝对周边小气候,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气候系统影响的研究和投入。虽然上马前这些亦有论证;但毕竟当时技术条件有限,而我们对气候的认知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之中。
但我还是反对把任何气候反常都断然归因于三峡大坝。实际上,中国历来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度,在任何一个人口聚集之地,只要历史不太短,对旱涝的文字记录都十分丰富;有些前所未有的、大面积、长时间尺度的灾害,甚至直接影响朝代变迁。而这些都是在现代化的水利工程诞生之前。
更何况,自2003年以来,在全球范围内,从美国到欧洲,从澳大利亚到中东,飓风、洪灾、高温、干旱以及罕见降雪等极端气候事件,亦屡见不鲜。鲜少有其他国家的公众将这些归咎于单一水利工程。
长江上游大量干支流水利设施的建成投入使用,中下游不断增长的居民消费和工业用水需求,以及大量基础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都可能加剧长江流域当下的干旱。执着于三峡一个大坝的兴废,无益于事态最终解决。
当然,在各种极端性气候事件面前,如何有效地协调利益机制,充分发挥三峡应有的积极作用,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
毕竟,三峡工程的运行管理,关系到多个省份、多个部门的切身利益。因此,应更多引入利益制衡机制,以最大程度发挥其外部性,而不仅仅谋求发电等可见的经济收益。
三峡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按照最初设计,它兼具防洪、发电、航运、灌溉等多方面功能,现在可能还要加上生态维护。鉴于各个目标之间,很多时候无法避免内在冲突,因此,在监管和协调机制上,这些角色的代理人,都不应须臾缺位。
此外,对于已显现出来的负面影响,比如对地质灾害、水质污染带来的变数,更应有长期规划。在大坝全面建成后,可能需要数年乃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建立新的动态平衡;这个过程更应加强监测、防治力度,以防微杜渐。
即使进入相对稳定期,长期监测和预防也不应松懈,这方面的投入须从体制上加以保障。我们甚至要考虑到,将来大坝一旦退役,所需要付出的生态治理和修复成本;只有如此,才能保障整个库区乃至下游的长治久安,才是真正对整个国家和民族负责的态度。
12、“后三峡工程”应由三峡公司负总责
来源:南方网2011年05月24日童大焕
http://view.news.qq.com/a/20110524/000024.htm
国务院常务会议5月18日讨论通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要求妥善处理三峡工程蓄水后对长江中下游带来的不利影响,包括移民生活、生态污染、地质灾害,以及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各方面的负面影响。事关全国社会、经济甚至政局稳定,中央要求各地合力,8年内初步解决部分问题,实施生态修复,改善生物栖息地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三峡大坝下游的湖北、湖南、江西3省,连月出现严重旱象,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一半以上,为近50年来同期最少,龟裂土地可放入手指。其中洞庭及鄱阳两大淡水湖因为水位过低湖床裸露,湖北近30万人饮水困难。长江水位过低,切断长江与洪湖的连通渠道,洪湖遭遇70年一遇干旱,湖水最深处仅30厘米,53万亩洪湖水面减少了1/4,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三峡负面影响将会不断地浮出水面。包括处理气候影响、生态污染、地质灾害等的一系列三峡工程善后的“后三峡工程”,将是长久摆在三峡地区、中下游地区乃至全国人民面前的艰巨任务。
在“后三峡工程”问题上,我们必须确定一个基本的法治原则和责任原则:谁家的孩子谁抱走。后三峡问题,三峡总公司及其母公司必须负总责,必须首先由它们负起各方面的责任,然后,才是由国家来兜底。而不是所有的利益公司化,所有的责任却国家化民众化。
这方面的隐忧不是没有。《小康》杂志曾经报道,自从三峡大坝建起后,坝区的旅游资源和交通道路被长江三峡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垄断经营:参观的游客每人要交105元的门票,公众无偿出钱建成的三峡大坝,成了少数利益团体牟利的“摇钱树”;三峡总公司对三峡专用公路和坝区道路的封闭性管理经营,使得每年多达40余万台的大型货运车辆被迫实行“水陆水”翻坝转运,使运输时间由陆路行走仅需半小时增加至13小时。100多名学者专家出来呼吁,要求还路于民。而在“后三峡工程”问题上,我们也还没有看见三峡总公司及其母公司在其中的具体责任和义务。而国家审计署刚刚公布的审计报告称,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多计负债2.5亿元,少计利润4588万元,为职工购房垫款超2亿元;在可行性研究不充分的情况下,投资10.68亿元建两座抽水蓄能电站,目前均处停滞状态。企业社会责任未予承担,千方百计自肥已属明显。
在我们的东邻日本,余波未平的日本大地震及核泄漏的善后事宜,已经给我们提供了榜样。日本政府5月3日发表声明,称作为焦点的东电赔偿问题,最终赔付总额将不设上限。另外,还将把每年的赔偿额控制在使东电不至于陷入超负债运营的限度。日本政府解释称,为了确保首都圈电力的安定供给,让东电处于非超负债运营状态很有必要。只是,为了防止其将来矢口否认债务,对东电日常经营进行监督,对其资产贩卖和人员削减等关乎产业重组的事项以及是否逐年增加赔偿额度等问题,都需再讨论。(作者童大焕,原载昨天《青年时报》)
13、三峡工程为何令我们纠结
来源:21世纪网 2011-05-24于乎
http://www.21cbh.com/HTML/2011-5-24/5OMDAwMDI0MDA5OQ.html?source=hp&position=recommend
核心提示:三峡工程只是一个缩影,更多的关于公众切身利益的决策同样是在不透明的黑匣子之中被做出。
一石激起千层浪。
近期,关于三峡工程的争议终于最终得到官方层面承认。国务院常务会议近期召开会议讨论通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下称《规划》)和《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同时指出,三峡工程在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这一表态的直接原因,来自近期长江中下游遭遇50年来罕见干旱。迅速引发了外界关注,并在网络上引起诸多回应。先是各路权威专家出面背书,力证三峡不会成为“第二个三门峡”,而当前大旱与三峡工程的关系仍旧有待推敲。不过网络之上,舆情激愤,已经开始三峡工程的功过讨论,而曾经反对三门峡以及三峡工程的的著名水利专家黄万里,则成功复活为斗士。
三峡工程从讨论到开工,争议颇多,这是一笔算不清楚的账目,功过目前尚未到盖棺论定时候,猝下结论无疑是对于自然以及科学的缺乏敬畏。进一步看,当前的争论与其说是纠结于三峡工程的结果,不如说释放了公众对于重大公共政策形成机制的压抑。所谓公共政策,本来就应该和公众挂钩,然而很多时候公众在其中的弱势地位,往往沦为沉默的大多数。
公众参与到公共事务,难在何处?首先是成本。张五常曾经撰文指出公共决策中政府主导的优势。比如东海大桥和杭州湾大桥“层层拍板拍得快,施工也快。这样的速度只有独裁决策才可以办到”,对比的是美国:“记得美国要建公路,单是吵闹、论经费就花上好几年,环保更头痛,征用土地也麻烦,而过了十年八载的议决,动工了,不半途要不是工会闹事,就是压力团体反对,或诉之于法,搞得成本上升逾倍,经费不足,最后要更改设计,或索性停工不干,使中断的悬空公路高架彷佛巨型新潮雕塑,默默无言地屹立数十载”。
看张老言论,地方政府一声令下果然效率神勇,然而如果错了呢?是不是错的更快呢?公共选择理论一大进步之一,将政府由过去的中性乃至伟大的守夜人角色褪色定义为理性人,揭示政府也是由诸多存在利己动机的个体组成,关于公共政策复杂面孔方能逐步显现。最好的政策,当然是能够平衡政客以及民众利益,然而,世间没有免费午餐,这也使得诸多决策之中,公众的利益被置换漠视。
三峡工程只是一个缩影,更多的关于公众切身利益的决策同样是在不透明的黑匣子之中被做出。政府滥用权力在美国可能也不鲜见,典型如全球都存在的土地征用问题。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已经和大法官波斯纳讨论这一话题。
贝克尔指出,即使《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的征用权条款规定“不给予公正赔偿,私有财产不得征做公用”,政府滥用征地权的可能仍旧存在,什么是“公共使用”?什么是“公正赔偿”?征用权条款在现代经济中是否合理?与之对应,波斯纳认为正是土地所有者“顽固抵抗”始终存在,这也使得政府赔偿永远低于业主心理估价,否则也完全可以通过市场竞拍完成交易,关键在于如何界定“公共使用”:在于如果政府把私有财产从个人或公司手里夺走,再转给另一个人,在此过程中总价值有没有提高,如果有就是,如果没有则非。
然而这并非一劳永逸,谁来评估这一价值呢?而且这一价值的判断需要付出多大的成本呢?正如三峡工程、计划生育等等诸多影响巨大的公共政策,其效应往往要在多年才能完全体现,而到当时,很可能已经付出足够代价。在此情况之下,除了政府与相关利益方之外,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显然应该有存在的空间。
正如贝克尔所言,“通过税收和监管,现代政府无所不能。”那么,在讨论过程之中,公众特别是预期未来可能受到损失的那部分民众,就更应该得到更多参与权,这一结果可能没有效率,也可能继续错误,但是至少是最后为这错误买单的人为自己争取的结果。
14、绿家园江河信息每周综述与导读(2011.5.16——5.20))
来源:绿家园志愿者 2011-05-24
http://www.nujiang.ngo.cn/Themes
一、关键词[国务院 三峡 问题]
上周由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在这次会议上讨论通过了《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和《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并指出,三峡工程在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在近年极端气候、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整个国家眼下正面临着严峻的旱情背景下,国务院此次会议的意义非同寻常。各界从不同的角度开始对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系统深度介入的巨大工程的进行再反思。
作为举世瞩目的巨大工程,三峡大坝自开工伊始,就一直是较为敏感而又异常尖锐的话题。此前,媒体的报道集中于三峡所带来正面的巨大经济效应和部分专家所宣称的生态效应。但主张有序开发江河的人士早就警告,三峡水库蓄水期间的高水位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岩崩、泥石流等,其次是生态灾难,此外,还有大量的移民问题。
目前,部分问题已开经显现。在这次会议后,海内外各大媒体反响强烈。当然,两种声音依然尖锐分明。
新闻链接:
院士称三峡工程千年万年不会垮 与汶川地震无关系
http://news.hsw.cn/system/2011/05/19/050948558.shtml
国务院:三峡工程存问题 需处理蓄水不利影响
http://news.bjnews.com.cn/2011/0519/118992.shtml
国务院:三峡工程影响中下游供水
http://www.cnstock.com/index/gdbb/201105/1311624.htm
三峡大坝近邻宜昌三季连旱十年罕见
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1_05/19/6489038_0.shtml
三峡下游省份干旱严重 多座水库蓄水量狂跌
http://info.ic98.com/1/n10121.html
《三峡后续工作规划》获批 移民安置和环境保护是重点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1/05/1141305783066_1.shtml
“后三峡”规划直面新老问题
http://policy.caing.com/2011-05-19/100260700.html
外媒:中国承认三峡工程带来不利影响
http://energy.people.com.cn/GB/14677929.html
绿家园志愿者:今日三峡
http://www.greensos.cn/ljy/html/dysj/view/94008.html
21世纪经济报道: 鄱阳湖之渴 围绕三峡蓄水的是非之辩
http://www.21cbh.com/HTML/2011-5-20/zMMDAwMDIzOTUzMQ.html
21世纪经济报道: 大旱问诊三峡:发电与供水孰重
http://www.21cbh.com/HTML/2011-5-20/yMMDAwMDIzOTQyMg.html
21世纪经济报道: 重估水电:三峡环保问题的蝴蝶效应
http://www.21cbh.com/HTML/2011-5-20/3NMDAwMDIzOTM3NQ.html?source=hp&position=focus_xg
三峡水库面临最大幅水位消落 库区强化预警监测
http://www.chinanews.com/ny/2011/05-20/3055465.shtml
三峡生态问题与长江保护
http://gcontent.oeeee.com/8/65/865476c5e0cd0523/Blog/afb/2d4a0a.html
政府出台《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关注生态和移民问题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1/05/1141305852693_1.shtml
充分发挥三峡工程之利
http://cjmp.cnhan.com/cjrb/html/2011-05/20/content_4820620.htm
杨于泽:处理三峡蓄水影响需要全民参与
http://news.163.com/11/0520/09/74G4TDL700012Q9L.html
二、关键词[中国 大旱]
严峻的干旱眼下正困挠着整个中国。
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消息,截至5月18日统计,全国耕地受旱面积9812万亩(多年同期均值 1.95亿亩),其中作物受旱面积3300万亩,主要分布在湖北、甘肃、江西、湖南等省;有442万人、318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多年同期均值 1058万人、796万头),主要分布在甘肃、内蒙古、湖南、湖北、云南等省区。
4月份以来,黄淮大部降雨偏少2至5成,江淮和长江中下游大部偏少5成以上,江南大部和华南、西南大部偏少2至5成,河湖水位持续偏低,水利工程蓄水不断减少,南方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旱情。针对当前旱情,国家防总、水利部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保春播和保人畜饮水工作。
曾经水天相连浪遏飞舟的湘江,蜷缩在空旷的河道里,萎缩得只剩下眼前一湾浅浅的浊流,从流速上看,柔缓得几乎快要失去前行的动力。 4月底,湘江株洲段水位创自1954年有历史记录以来出现的同期最低水位。由于水位创出历史新低,导致株洲航电枢纽上游上百条船舶滞留。 更可怕的是,由于湘江水位持续处于历史低点,导致水体自净能力大幅降低,随着大量带有重金属污染物的废水不断流入,沿江城市的供水安全隐患陡然上升。
北京的水资资源也在告急。人均水资源量已从多年前的不足300立方米,降至近几年的100立方米左右,大大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线,成为中国最为缺水的大城市之一。北京缺水形势异常严峻。
新闻链接:
三峡水库下游三省旱情严重 千余水库跌至“死水位”
http://news.sina.com.cn/c/2011-05-17/090122478390.shtml
湖北50年一遇大旱恐推高全国CPI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5/798405.html
湘江梦魇
http://www.eeo.com.cn/Politics/by_region/2011/05/16/201401.shtml
江苏旱情严重淮河断流湖泊蓄水仅剩七成
http://news.sina.com.cn/c/2011-05-19/145222493714.shtml
中国9812万亩耕地受旱 442万人因旱饮水困难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5-20/3055291.shtml
长江中游地区降水近50年最少 部分地区现严重旱情
http://china.huanqiu.com/hot/2011-05/1704687.html
鄱湖缩水1000平方公里 保护区9个子湖8个干涸
http://jiangxi.jxnews.com.cn/system/2011/05/20/011667073.shtml
北京成为中国最缺水大城市之一 水资源再度告急
http://env.people.com.cn/GB/14642157.html
北京缺水已破国际警戒线的1/10 形势异常严峻
http://env.people.com.cn/GB/14671856.html
北京市建立饮用水监测网络 监测点设到居民家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1/05/1141305681588_1.shtml
三、关键词[水电开发]
来自一些媒体的消息,目前各地水电项目正马不停蹄。
西藏自治区人大代表,昌都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吾金平措表示,根据“三江”流域水资源开发规划,初步规划开发25个梯级电站。目前,7个梯级电站初堪工作已经全部完成,叶巴滩、拉哇、苏哇龙三个梯级电站预可研工作全面开展。“十三五”末,将基本建成国家“西电东送”接续能源基地和藏东有色金属产业基地。
新闻链接:
"三江"流域初步规划开发25个梯级电站
http://www.tibet3.com/news/content/2011-01/18/content_439558.htm
水电开发要协调发展
http://www.cet.com.cn/20110518/f2.htm
“靠天吃饭”:湖南水电成最不可靠能源?
http://www.cet.com.cn/20110518/f3.htm
谁在给水电开发抹黑?
http://www.chinanews.com/ny/2011/05-18/3049152.shtml
研究显示澜沧江现有水电开发对下游水量影响有限
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1-05/19/c_121433862.htm
四、关键词[血铅 重金属 环保部 责任终身追究制]
愈演愈烈的“铅酸蓄电池企业环评门”事件,将铅酸蓄电池行业又一次推进了无比尴尬的境地。
来自环保部的消息,为加强铅蓄电池及再生铅行业污染防治工作,环保部日前发布通知,要求建立重金属污染责任终身追究制。
新闻链接:
环保部:将建立重金属污染终身追责制
http://news.sina.com.cn/c/2011-05-19/143622493669.shtml
又见“血铅门”,铅酸蓄电池行业破题为啥难?
http://green.sohu.com/20110516/n307597446.shtml
浙江德清血铅超标追踪:标兵企业系元凶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p/2011-05-15/103422467282.shtml
浙江环保标兵海久电池酿血铅大祸 瞒报花钱封口
http://env.people.com.cn/GB/14644739.html
广东紫金村民血铅超标续:已检出13人血铅超标
http://news.sina.com.cn/c/2011-05-16/033522469725.shtml
村民血铅超标,环保监管“中毒”在先
http://comment.bjnews.com.cn/news/2011/0516/27358.shtml
广东紫金违规排污事件已检测出45人血铅超标
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1-05/17/content_1354480.htm
五、关键词[环境税 启动试点]
环境税先由试点省区自行确定方案,试点地方自主设计开征环境税所涉各项内容, 目前,已有一些省份向财政部上报了开征环境税的试点方案,甘肃、湖南等地有望率先试点。
新闻链接:
“十二五”环境税试点有望启动
http://roll.sohu.com/20110517/n307760720.shtml
六、关键词[环保部 火电 《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来自国家环境保护部的消息称,将加大对火电大气污染物中氮氧化物的控制力度,收严二氧化硫、烟尘等污染物排放限值,并增设汞及其化合物控制指标。《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获环保部原则通过。新标准实施后,火电行业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的排放量可实现较大幅度削减。
新闻链接:
《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火电行业管控大气污染新规建立 减排力度加大
http://green.sohu.com/20110516/n307603348.shtml
环保部:将收严火电厂排放限值
http://www.ditan360.com/News/Info-84845.html
七、关键词[太湖 蓝藻]
江苏省副省长徐鸣日前向中华环保世纪行新闻采访团介绍了太湖水污染防治情况。据悉,太湖形势不容乐观,今年出现较大面积蓝藻聚集时间可能提前。目前太湖已经出现两个蓝藻区,一个9平方公里,另一个12平方公里。
新闻链接:
今年太湖可能提前出现较大面积蓝藻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1/05/1141305511165_1.shtml
八、关键词[环保部 叫停 高铁]
连日来,环保部针对中国高速铁路建设中存在的环保问题,先后叫停了胶济客运专线和津秦客运专线。
开通近三年,却一直没有通过环保验收,胶济铁路客运专线正面临停运。国家环保部4月25日向该公司下达《督促履行通知书》,类似“最后通牒”的该通知书要求胶济铁路客运专线公司将处于“违法状态”的胶济铁路客运专线在5月31日前停止使用。
新闻链接:
首条高铁环保违法 胶济客运专线面临停运
http://ditan360.com/News/Info-84780.html
环保部叫停两个高铁项目
http://policy.caing.com/2011-05-18/100260379.html
九、关键词[西藏 155亿 生态屏障]
西藏将用5年时间,计划投入资金155亿元,实施三大类10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到2030年基本建成西藏生态安全屏障。
新闻链接:
西藏5年投资155亿元建生态屏障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5/802861.html
十、关键词[大树进城]
银杏是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广西桂林市灵川县海洋乡拥有百年以上银杏古树1.7万株,被誉为“中国银杏之乡”。近年来,桂林市灵川县、兴安县等地的银杏大树、古树遭到疯狂乱采滥挖。林业部门调查发现,能够花几万元买一棵树的,基本上都是一些政府机关。
新闻链接:
盗挖银杏,“大树进城”惹的祸
http://news.cntv.cn/20110516/102430.shtml
黄栀梓:标本兼治遏制大树古树进城
http://opinion.news.cntv.cn/20110516/106221.shtml
15、绿镜周刊:自行车大军回归城市是否可行
来源:新浪环保 2011-05-24
http://news.sina.com.cn/z/lovebicycle2011/index.shtml
自行车简单、灵活,具备步行无法奢望的速度优势;自行车所需要的道路空间远远小于汽车,是人口稠密、空间紧凑、人文活动频繁的地区比较适宜的交通工具。但二十多年前满街的自行车大军如今已经演变成涌动的机动车流,这是中国现代化变迁的一个缩影,却也为城市环境带来了不少的危机。自行车缘何淡出视线?回归是否可行?新浪环保携手多家环保NGO关注城市可持续交通,意在探讨在低碳、绿色和宜居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自行车大军回归城市的可行性。
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http://news.sina.com.cn/z/lovebicycle2011/index.shtml
16、环保部将对重大铅污染地区实施“连坐”
来源:中国低碳网2011-5-24章轲
http://ditan360.com/News/Info-85334.html
中国低碳网专稿 国家环境保护部今天(24日)表示,对于发生重大铅污染以及由铅污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地区,环保部将对该区域所在的地级市实行区域限批,暂停该市所有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
近期铅蓄电池及再生铅行业引发的铅污染事件呈高发态势,严重威胁群众健康,并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今年3月,浙江省湖州市发生血铅超标事件,共造成332人血铅超标。
环保部日前发出的《关于加强铅蓄电池及再生铅行业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称,新建涉铅的建设项目必须有明确的铅污染物排放总量来源。
记者获悉,环保部近期将加大铅蓄电池及再生铅企业的执法监察力度,对未经环境影响评价或达不到环境影响评价要求的,一律停止建设;对环境保护“三同时”执行不到位的,一律停止生产;对无污染治理设施、污染治理设施不正常运行或超标排放的,一律停产整治;对无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从事废铅蓄电池回收的,一律停止非法经营活动。
环保部还表示,将对污染严重、群众反映强烈、长期未得到解决的典型环境违法问题实施挂牌督办和责任追究。
环保部还首次提出建立“重金属污染责任终身追究制”。因重金属污染造成群发性健康危害事件或造成特大环境污染事故的,要依法对造成环境危害的企业负责人及相关责任人追究刑事责任。今后凡发生重金属污染事件的地区,当地政府主要领导应承担领导责任。
环保部表示,凡发生重特大铅污染事件以及由铅污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生态建设示范区,一律立即撤销其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生态建设示范区称号,三年内不再受理其申请。
17、我国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面积近36万公顷
来源:《科技日报》2011年05月24日陈瑜
http://env.people.com.cn/GB/14717398.html
本报讯(记者陈瑜)经过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评审委员会评审和国家海洋局局长办公会审议,5处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和7处国家级海洋公园日前向社会公布,目前海洋特别保护区总面积近36万公顷。
海洋局新闻发言人李海清介绍,此次建立的5处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分别是乳山市塔岛湾海洋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烟台牟平沙质海岸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莱阳五龙河口滨海湿地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海阳万米海滩海洋资源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和威海小石岛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7处国家级海洋公园分别是广东海陵岛国家级海洋公园、广东特呈岛国家级海洋公园、广西钦州茅尾海国家级海洋公园、厦门国家级海洋公园、江苏连云港海洲湾国家级海洋公园、刘公岛国家级海洋公园和日照国家级海洋公园。
自2005年我国建立了第一个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海洋特别保护区经历了跨越式发展。至2010年我国已建立17个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均有分布,初步形成了包含特殊地理条件保护区、海洋生态保护区、海洋资源保护区和海洋公园等多种类型的海洋特别保护区网络体系。
据了解,海洋特别保护区是指具有特殊地理条件、生态系统、生物与非生物资源及海洋开发利用特殊要求,需要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和科学的开发方式进行特殊管理的区域。根据《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办法》,分为海洋特殊地理条件保护区、海洋生态保护区、海洋公园和海洋资源保护区等4种类型。与海洋自然保护区的禁止和限制开发不同,海洋特别保护区按照“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保护优先、适度利用”的原则,在有效保护海洋生态和恢复资源同时,允许并鼓励合理科学的开发利用活动,从而促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的协调统一。
18、北京垃圾焚烧执行了欧盟最严格二恶英排放标准
来源:法制晚报2011年05月23日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1-05-23/150222514587.shtml
部委传真
北京垃圾焚烧执行最严排放标准
本报讯(记者 王永生)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严格控制二恶英排放增长趋势,到2015年,将全面控制废物焚烧、钢铁等行业的二恶英排放增长的趋势。
对于市民普遍关心的垃圾焚烧问题,环保部污染防治司化学品环境管理处处长臧文超上午表示,通过技术处理后的垃圾焚烧,可以有效控制二恶英排放,把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目前北京的垃圾焚烧执行了欧盟最严格的二恶英排放标准。
目前,我国在再生有色金属、制浆造纸、殡葬等行业,还缺乏经济可行的二恶英控制技术。
名词解释
二恶英是一种无色无味、毒性严重的脂溶性物质,除了具有致癌毒性以外,还具有生殖毒性和遗传毒性,直接危害子孙后代的健康和生活。
19、昆明市民有望当“河长”参与滇池污染治理
来源:中国青年报2011-05-24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1/05/1141306197891_1.shtml
或许不久的将来,昆明市一名普通百姓,也可以参与当地重大项目的环评,还可以担任“河长”,参与滇池的保护和治理。这种可能,来自正在征求意见的《昆明市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5月19日,昆明市环保局举行听证会,探讨老百姓如何参与环境保护,特别是该建立怎样的机制和渠道,保证公民的参与、表达和监督。来自人大、政协、政府部门、学校、社区、企业、社团组织等单位的20多位代表在听证会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聘请市民当“河长”
有调查显示,2010年,昆明市公众对城市环保的满意率达89.63%,全市中小学环境教育普及率达到90%。“尽管如此,与其他城市相比,昆明老百姓的环保意识还显淡漠,引导公众参与环保的工作显得十分迫切”,昆明市环保局的一位负责人说。
据介绍,拟出台的《办法》强调,要充分调动环保社团、街道办、社区、专家、学者、老干部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特别是“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应聘请环保专家、学者以及离退休老同志,对环境治理进行督导和咨询”;“聘请热心环保的市民担任环保义务监督员,监督企业的排污治污行为”;“聘请市民担任市民‘河长’,参与滇池治理及保护”。
根据《办法》的相关规定,昆明市民既可以参与滇池及其河道的水污染防治、生态恢复,也可以参与滇池治理的科学研究,以及治理科技成果的推广运用。
《办法》还规定,公众可以获取的环境信息,包括滇池的水污染防治规划,排污费征收和使用的情况,违法企业的名单及处罚情况,重大和特大环境污染事件的企业名单等。
提及出台《办法》的初衷,昆明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说,保护环境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公众的责任。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程度,体现了一个地区公民环境意识的水平,也体现国家重视和保护公民权利的程度。积极推动公众参与,可以使环境保护观念转化为社会行为,使公众自觉地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
应重视环保组织作用
听证会上,与会人员认为,“《办法》是昆明市环境保护的一个重大突破”,同时也对其中不完善的地方提出了建议。
比如,有与会人员提出,针对现实中,政府对环境问题的不作为或乱作为,应增加规定:“允许环保组织依法对涉及环境保护的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各级政府部门,在涉及公众利益的环境决策过程中,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公众参与。”
正在昆明出差的北京中资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夏军,尽管没有参加听证会,但他通过与会人员也向昆明市环保局递交了一份书面建议。他认为,确保公众参与最好的方式,就是重视和支持环保组织。
他认为,《办法》虽然强调了环保社团的作用,但表述不够准确。应该将“环保社团组织”改为“开展公益性环保活动的民间组织”,其中包括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等。
夏军还建议,为使公众参与落到实处,政府应当建立公众参与落实情况定期评估制度。评估情况要由市环保局主动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在昆明市环保局设立信息公开咨询委员会,聘请有素养、有威望的人士和专家为委员,对信息公开相关事宜提供审查意见和咨询意见。
长期对滇池流域水环境进行研究的云南大学科学院副院长段昌群教授赞同夏军的建议。他说:“公众参与是手段和方式,但环境问题毕竟是专业问题,如果没有相关知识,公众不一定能够参与进来,还需要政府引导。”
老百姓既是滇池污染的受害者,也是制造者
段昌群指出,多年来,滇池治理一直是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力度不够。由于长期以来环境治理的重点都是放在工程治理上,没有把公众参与、社会动员也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因此,公众不知道政府治理滇池的思路,也不知道自己应该在滇池治理中做些什么。人们抱怨,为什么花了那么多的钱,滇池污染还是那么严重,而政府花很大代价搞起来的一些工程措施,也因公众的不理解,而难以发挥应有的功效。
段昌群说,近年来,城市治污和工业治污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来自农村农业生产和居民日常生活的面源污染却一直得不到控制。这表明,公众参与环境治理已经越来越重要。“昆明市民人人都是滇池污染的受害者,而几乎人人也都是滇池污染的制造者。”他说。
段昌群等专家曾经指导过云南师范大学附中高一学生段扬扬和她的同学,对昆明城市人群生态足迹和昆明市民饮食消费对滇池污染的情况进行过调查。调查结果触目惊心。
《昆明城市人群生态足迹研究》显示,教育程度、专业技术职称、单位任职、收入等越高的人群,总生态足迹越高。这部分人的年龄在20岁到55岁之间,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他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较高——住大房子、开高档车、购买高档用品,这些高消费抬高了城市人群的平均生态足迹。调查报告称,昆明城市人群的生态足迹高于北京、沈阳等国内许多城市和地区,这种消费超过了昆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承载能力。
而在《饮食消费及其相关的农业生产对滇池的环境影响与对策研究》中,段扬扬、马昕辰、吴双3名中学生则提出了一个问题:“当我们面对丰盛的大餐大快朵颐时,有没有想过,我们吃下的口口美食,却在无形中给滇池环境带来污染,我们怎么吃才能有利于滇池保护?”
调查显示,昆明市民饮食消费有两个特点,一是偏重动物性食品,人均肉食品的消耗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另一个是植物性食品中偏重大米、蔬菜。这种饮食消费结构,导致了滇池流域受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加剧了滇池污染。
据调查,养殖一头牛,产生并排放的废水超过22个人生活产生的废水。养殖1头猪产生的污水,相当于7个人生活产生的废水。特别是禽畜养殖业从分散的农户养殖转向集约化、工厂化养殖后,禽畜带来的粪便污染大幅度增加。
“生活污染加剧了滇池污染。”3名中学生在他们的调查报告中写到。
“如何使污染的制造者、受害者,成为滇池污染的治理者、保护者,是治理滇池污染社会动员和公众参与的关键。”段昌群说。
在段昌群担任课题组组长的一项“滇池流域社区生活质量、人体健康与环境保护”的调查中显示,91.88%的市民认为滇池污染人人都有责任,绝大多数市民认为自己对滇池污染影响最大的不良行为是:用有磷洗衣粉、乱扔垃圾、浪费水等。95.1%的市民愿为治理滇池承担相关经济损失,每月愿为治理滇池污染承担的最大经济费用为60元。课题组成员用经济尺度测算这种意愿,滇池治理每年可望获得6.4亿元的民间攴持额度。
“政府应该充分重视来自民间的治理愿望。”段昌群说,环境治理要改变那种自上而下地要求群众保护环境的思维方式,在一个行政命令出台前,应考虑到公众如何有效参与,用什么样的渠道参与。环保问题根本上就是一个利益问题,推动公众参与,必须要有相关机制来制衡。要解决一些部门在环境保护问题上有利相争、无利推诿的问题。
20、广东大龙山矿业公司违法疯狂采矿 破坏自然生态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11年05月2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4716939.html
开采后的化工制品污染、阻塞了河道。
乱石毁坏森林植被,雨季时会发生泥石流和山体滑坡。
大龙山矿业有限公司临时搭建的洗矿工棚。
在广东省连山县禾洞林场黄莲水、石壁水地段,有人自2004年起,便在仅有“勘查许可证”的情况下,以勘代采,非法开采铅锌多金属矿。虽然期间连山县林业、安监等部门多次发出禁采令,但违法者依然故我。2009年,他们成立了连山县大龙山矿业有限公司,在无“安全生产许可证”、“环保排污许可证”、“生态林使用许可证”的情况下,疯狂采矿,从原来的4个矿洞发展到28个大型矿洞,非法占用了林地近千亩,严重破坏了山区的自然生态环境。
21、南钢回应污水排长江:排污管意外爆裂致淤泥外溅
来源:中国新闻社2011年05月2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4716339.html
中新网南京5月23日电 今天晚间,南京钢铁公司就前天该市市民反映该公司废水直排长江江滩造成江水水质污染的新闻报道紧急回应。
该公司表示:污水直排长江实为当时排污管意外爆裂导致,监理方南京广建工程监理有限公司即时督促施工方停止施工,并清理喷溅淤泥污水。现已停止施工单位南京水利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在南钢的施工资质,并清除出南钢;同时对于监理单位南京广建工程监理有限公司没能充分行使对施工设备有效运转的监管,提出严重警告,处以留用一年的处分。此外,该公司还将深入调查,并从严追究相关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
据5月21日当地相关媒体报道,近日在南京钢铁十一号岗附近的护江堤上,该公司的污水通过一根皮管子直接排到江滩上,现场数百平方米江滩土壤已经变色。据环境学专家介绍,这样的污水主要成份是重金属盐,不仅会造成土壤污染,而且流入长江会引发水体污染,导致各种严重的人体病变。环保局部门也表示,此类污水肯定不能直接排放
今日据南钢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工程是南钢炼铁新厂3号明渠在汛期前的正常清淤施工,主要是为了夏季防汛作准备(相当于市政部门雨季前清理排水沟)。为了加强环保项目的实施管理,该公司当时即通过招标把项目外委给南京水利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施工的同时,还特别明确了南京广建工程监理有限公司为监理单位,并在具体合同中强调了施工的安全环保职责。
据了解,自5月3日起,施工方南京水利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施工人员、机具进场做准备;5月12日至14日,(施工方)正式进场组装泥浆泵和排泥管。5月15日晚上,施工方开始清淤试运行,先用高压水枪稀释明渠内的淤泥,再由泥浆泵抽吸并通过排泥管输送到运泥船上。在试运行过程中发现在大堤边的一节排泥管发生爆裂,造成约10立方米左右的淤泥喷溅在明渠的堤坝上和堤坝外围。当时监理方南京广建工程监理有限公司即督促施工方停止施工。第二天(5月16日),监理方南京广建工程监理有限公司再次督促施工方进行整改,并要求清理喷溅的淤泥。5月17日,漫溢的淤泥即被施工方清理干净,现场环境得到了恢复。
南钢在今日紧急发出对此次工程事故的处理结果:立刻停止施工单位南京水利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在南钢的施工资质,并清除出南钢;同时,对于监理单位南京广建工程监理有限公司没能充分行使对施工设备有效运转的监管,提出严重警告,处以留用一年的处分;另外,对于内部监管不力的事实,南钢还将深入调查,并从严追究相关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
相关链接:南京钢铁被曝直接向长江排污 环保部门立案调查
来源:人民网 2011年05月24日 戴榆
http://ccnews.people.com.cn/GB/14716951.html
近日有消息称,位于江苏南京六合区的南京钢铁(集团)公司厂区内清洗污水沟的废水未经环保处理,直排于长江江滩上,导致长江水质受到污染。
昨日 (5月23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当地环保部门现已立案调查。
“南钢是南京市直管单位,不属于六合区管辖,目前我们已将案件移交到南京市环境监测支队处理。”参与调查的南京市六合区环境监察大队陈队长昨日告诉记者。
南京市环保局办公室负责媒体工作的李主任证实:南京市环境监察支队已立案调查,正对南钢排放在长江江滩上的淤泥进行分析,看是否存在有害物质。将以分析结果为基础,来认定南钢的具体责任。
针对此事,南钢企业文化部副部长黄有才昨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事件发生后,南钢企业文化部组织了相关单位进行事实调查。尽管南钢对环保项目施工的安全环保管理十分规范、严格,但还是发生了这样的因监管不力而造成的环保意外,目前南钢相关领导已深入现场督促处理。”
南钢昨日的最新回复称,“肇事项目”系南钢炼铁新厂3号明渠在汛期前的正常清淤施工,主要是为夏季防汛作准备。该项目为加强环保项目的实施管理,南钢通过招标把项目外委给南京水利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施工的同时,还特别明确南京广建工程监理有限公司为监理单位,并在具体合同中强调施工的安全环保职责。
对于此次事件发生的经过,南钢称:“5月15日晚上,施工方开始清淤试运行,先用高压水枪稀释明渠内的淤泥,再由泥浆泵抽吸并通过排泥管输送到运泥船上。在试运行过程中发现在大堤边的一节排泥管发生爆裂,造成约10立方米左右的淤泥喷溅在明渠的堤坝上和堤坝外围。当时监理方南京广建工程监理有限公司立即督促施工方停止施工。第二天,监理方南京广建工程监理有限公司再次督促施工方进行整改,并要求清理喷溅的淤泥。”
南钢表示,将停止施工单位南京水利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在南钢的施工资质,并清除出南钢;对于监理单位南京广建工程监理有限公司没能充分行使对施工设备有效运转的监管,提出严重警告,处以留用一年的处分;对于内部监管不力的事实,南钢还将深入调查,并从严追究相关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
22、江苏溧阳一小河露出彩色河床 村民称因污染所致
来源:《扬子晚报》2011年05月24日
http://unn.people.com.cn/GB/14716035.html
这一段扁担河的河泥又以红黑两色为主。
“过去我们向环保部门反映过很多次,但似乎没有什么效果。这次一场大旱让河床露了出来,河底的泥都是彩色的,肯定是有人在偷排工业污水呀。”日前,家住溧阳市别桥镇的居民王贺有(化名)给本报记者打来电话,称别桥镇绸缪村的扁担河部分河段干旱后露出河泥“有红色的,有黑色的,有白色的,还有黄色的”。
“我们村原本坐落在美丽的江南水乡,绸缪村北河旁边,我们祖辈上下都是饮北河水长大的。”家住溧阳市别桥镇绸缪村的王贺有(化名)今年47岁,他在举报信中反映,该地区的化工厂正在破坏着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排放在河内,毒烟肆无忌荡到处飘浮,严重影响了我们全体村民的身心健康。”王贺有说,当地村民曾经向厂方和环保部门反映过,但是一直没有结果,“几年下来,多次投诉,都是石沉大海。”
“不仅是我们的村民忍无可忍,只要经过此地的路人都会捂住鼻子,屏住呼吸快速离开。”据介绍,在化工厂附近的扁担河里的鱼虾也早已绝迹。“真是没办法了,我们也给这边的化工企业害死了。”陈海川(化名)在当地经营一家小企业,经营的并非化工类产品,与当地的化工企业算不得“冤家”,但是每次说起绸缪的化工厂,总是十分气愤。“我们这里新来的技术人员,基本上工资都超过了3000元,而且包吃包住,这样的待遇对于刚毕业的人来说算是不错的了。”陈海川告诉记者,尽管有如此的待遇,但是根本留不住人。“咱们这里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环境不留人。”
“过去我们向环保部门反映过很多次,虽然也有人下来检查过,但是似乎没有什么效果。这次真是老天有眼,最近一场大旱让河床露了出来,河底的泥都是彩色的,肯定是有人在偷排工业污水呀。”王贺有看到这样的证据不免有些兴奋,在他们看来,如此的铁证浮出水面,或许让当地环保部门的执法会“给力”一些。
按照热心读者的指点,记者来到了溧阳市别桥镇绸缪村。“昨天环保部门刚来过,可能有所收敛,平时早已经是一股怪味了。”王贺有一边说,一边带着记者来到了扁担河边,“你看,河底的泥有红色的,有黑色的,有白色的,还有黄色的。正常的泥会是这种颜色吗?”在扁担河边,有一条与河并不连通的小水渠也干涸了,龟裂的泥土只是正常的灰色。
王贺有拿出了自己存着的几瓶河水说道:“在还有水的地方,我们取了点河水,不同的位置水的味道也有所不同。”打开瓶盖之后,鼻子凑近瓶口,顿时就有一股刺鼻的化学品味扑鼻而来,几瓶水中的化学品味还多少有些不同。
“这里有的企业生产甲基丙烯酸,生产工程中会用到丙酮氰醇,都是有毒有害的东西。”一位知情人向记者透露,当地居民闻到的怪味与这些化工原料、产品有很大关系。相关资料显示,丙酮氰醇主要用途是生产甲基丙烯酸甲酯,对呼吸、消化系统均有很大毒性,皮肤吸收后也会产生中等毒性。而甲基丙烯酸可吸入、食入、经皮吸收,对鼻、喉有刺激性;高浓度接触可能引起肺部改变。与此同时,对皮肤有刺激性,可致灼伤。眼接触可致灼伤,造成永久性损害。慢性影响还包括可能引起肺、肝、肾损害,对皮肤有致敏性。
河底的彩色河泥是否与化工厂有关呢?这些企业是否又真的如知情人所说生产或使用甲基丙烯酸、丙酮氰醇呢?记者就此咨询了溧阳市环保部门。溧阳市环境监察大队周姓大队长告诉记者,他们已经接到群众举报,目前已经展开调查。
“在河里低洼的地方确实有些红色的泥,我们已经进行了采样,将对其进行企业特征指标筛查,如果确认是某个企业排污造成的话,肯定会进行严肃处理。”周大队长还告诉记者,当地的几家化工企业建厂比较早,生产都经过了当地各级部门的审批,但是最近几年来该部门并未批准过新的企业生产此类化工产品。“如果这些产品确实有污染、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肯定会要相关企业停产。”(本文来源: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作者: 郭靖宇文 )
干涸的扁担河底露出了彩色的河泥。 郭靖宇摄
23、蒋高明:现代农业暴露污染问题 发展或难持续
来源:搜狐绿色2011年05月24日韩子遇
http://green.sohu.com/20110524/n308356313.shtml
【搜狐绿色原创报道】“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难以具有持续性”,在5月18日举行的绿家园记者沙龙上,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研究员蒋高明对与会媒体表示。
蒋高明总结说,现代农业的特点涵盖了大化肥、大农药、除草剂、添加剂、农膜和转基因等,这些产品或技术的不合理使用,造成了现代农业的有不可持续性。蒋高明具体介绍说,我国化肥的平均施用量是发达国家化肥安全施用上限的2倍,平均利用率仅40%左右。
蒋高明提供记者的一份资料显示,我国农用化肥单位面积平均施用量达到434.3千克/公顷,是化肥施用安全上限的1.93倍(国际公认225千克/公顷),但利用率仅为40%左右,2007中国化肥施用量 443千克/公顷。我国农药的平均施用量13.4千克/公顷,其中有机磷农药占70%,高毒农药占70%,杀虫剂占70%;有60%~70%残留在土壤中。2008年我国农药总量173万吨,平均每亩施加1.92斤农药。
污水灌溉也是农业产生的环境问题之一。污水灌溉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这些地区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占污灌面积的20%;我国工厂化养殖动物每年产生27亿吨动物粪便,约为工业固体废料的3.5倍;农业源中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流失)量:化学需氧量1324.09万吨,总氮270.46万吨,总磷28.47万吨,铜2452.09吨,锌4862.58吨。
蒋高明还介绍说,由于农药与化肥使用过量,我国农产品质量下降,我国每年约有50万吨农膜残留在土壤中,残膜率达40%这些农膜在15~20厘米土层形成不易透水、透气的难耕作层。而耕地污染严重会因造成土地生产力下降,严重的农田面源污染更会造成陆地水体富营养化和近海赤潮。
“一方面农田面源污染,一方面大量制造化肥,两者都趋利,耕地与消费者都受到了损害。”他说。
与此同时,生产农业资料源头污染也应当引发关注。蒋高明表示,现代农业依赖大量的化学物质投入,生产这些物质需要开采大量矿山、石油、煤炭、天然气,污染排放、温室气体排放加剧,而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是现代农业的突出特点,新技术(如生物技术利用)依然加大了对化石资源利用,不能从根本上减少污染 。
24、环境公益诉讼困局如何破解?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1-05-24李源
http://www.cenews.com.cn/xwzx/fz/qt/201105/t20110523_702605.html
司法与行政执法联动:水域保护的必由之路
环境公益诉讼难在哪里?
机构设置日益完善
随着环境保护形势日益严峻,特别是2008年10月震惊全国的“阳宗海坤污染事件”催生了云南省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的创新。昆明、玉溪等地的公安机关设立了专门的环保警察,检察院设立了环保检察处,法院设立了环保审判庭。
据武汉大学法学院博导、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研究会会长蔡守秋介绍,到2010年6月30日,我国已有7个中级人民法院设立了环保审判庭,在基层法院中已设立13个环保法庭、18个环保合议庭、6个环保巡回法庭。到2010年8月,福建省已经成立近10个生态资源环保法庭,如漳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生态资源环保法庭。
案少案难不容乐观
虽然环保法庭相继设立,但运行效果却并不让人十分满意。针对这种情况,人民法院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孙佑海指出:“当前环境公益诉讼面临的问题很突出:一是案件少,二是立案难。”
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田成有认为:“近两年来,环保法庭的运行效果与当初的设想和预期依然反差强烈。有的基层法院环保法庭名不副实,环境公益诉讼推进缓慢,等米下锅、无案可办的情形依然突出。环境案件少已经影响了司法对环境保护作用的发挥。”
案件少,司法机关怎么办?
田成有认为,环境案件少并不等于环境污染少、环境侵权少。从法院的角度讲,案件少的主要原因是由司法的特性决定的。司法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它是被动的和消极的,司法权是一种“事后判断权”。法院不能主动启动司法程序,法官不能主动变更诉请内容,法官适用法律,只能依法做出裁判,只能以合乎宪法性或可接受性的法律标准来处理问题。无案件,则无审判。
孙佑海指出,面对“无米下锅”的问题,一方面,各级司法机构应当支持环境公益诉讼,把相关工作积极推进起来;另一方面,立案机构不应当妨碍老百姓相关诉权的行使,而应为他们运用诉讼手段维护自己的环境权益创造良好的条件。
如何避免立案难?
从立法层面来看,一部法律的修订,往往是先有问题出现,而后出现专家、团体等各种声音来呼吁和建议。只有在社会各界力量的推动下,法律才能得以不断完善。孙佑海表示,相关法律制度的进步,需要理论界的大力支持和像中华环保联合会这样的社会团体积极推动。
从司法机关的角度,法院要积极受理相关案件。为此,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一项新的举措:修改案由规定。今年,在最高人民法院印发的《关于修改〈民事案件案由〉的决定》中,“环境污染责任纠纷”被加入到第二级案由“侵权责任纠纷”项下,而在第三级案由“环境污染责任纠纷”项下,又增加了“土壤污染责任纠纷”、“电子废物污染责任纠纷”、“固体废物污染责任纠纷”。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避免“立案难”。
从环境执法层面来说,行政执法机关与司法机关应当积极合作。两个部门可以通过联席会议制度等手段,积极推进环境行政执法与司法联动,避免“执行难”。
困局如何破解?
司法、行政执法联动势在必行
“即使穷尽行政手段,也不能对国有环境资源的损害进行完全补偿,财产权的法律保护包括行政救济、民事救济和刑事制裁,其中任何一种都不可能提供完整的保护,3种法律责任的设计就是为了让它们互补。”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李挚萍表示。
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田成有也指出,有的环境违法行为已经触犯了《刑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却以行政罚款处理。有的环境违法行为严重破坏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给社会环境公共利益造成了重大损失,却无人提起环境公益诉讼。
此外,今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刑法修正案(八)》对《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进行了修正。针对这一情况,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袁学红表示,从《刑法修正案(八)》的规定来看,无论是从罪名还是从犯罪构成的修改,大大降低了污染环境罪的门槛,充分体现了运用刑罚手段打击污染环境犯罪行为的立法目的。这将导致一些原来属于环境行政案件的环境污染行为上升为环境刑事案件。
种种情况表明,环境保护仅依靠环境行政执法已经远远不够,必须借助于司法的威慑力量和强力介入,衔接好司法与行政的协调、配合,两种权力有效介入到环境保护领域,各行其职,共同加大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才能最终取到良好效果。
联动怎样推进?
在水域保护方面,司法和行政执法的力量应当怎样结合?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田成有提出了3个方面的建议:
一是转变观念,形成共识。仅靠“罚”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完全依靠法律也不能完全解决环境问题。我们仍然面临诸多法律解决不了的困局:日益增多的环境立法数量伴随的是相当一部分法律条文被束之高阁,愈加严厉的法律制裁伴随的是污染的不断加剧,不断加大的执法力度伴随的是违法行为的花样翻新。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需要各级地方政府转变观念,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是优化资源,形成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的合力。在联动机制建设方面,应当形成司法保护与行政保护的无缝对接,避免出现保护脱节的情况;应当重点关注环境司法和行政执法的权力交叉地带,形成良好的协调配合,避免出现相互推诿的情况;应当重点关注环境司法和行政执法的权力真空地带,形成有效的相互弥补,避免出现无人管理的情况;应当重点关注环境司法和行政执法的权力边界地带,形成必要的相互监督,避免出现违法行使权力的情况。
三是借鉴国外环境执法的先进经验,创造一些富有特色的执法措施。除了拥有刚性的环境法律、法规和强有力的执法机构、有效的执法手段外,必须有创造性的能动执法方式。
钱从哪儿来?到哪儿去?
救济资金从何而来?
通过专项资金或者基金弥补生态损失费用是国际上治理生态环境损害的发展趋势。目前,国务院正在组织制订《生态补偿条例》,一些部门与地方也在探索建立有关环境污染损害救济的专项资金。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汪劲表示,生态损害救济专项资金来源既可以是通过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索赔获得的部分损害赔偿金,也可以是社会各界的捐助。资金主要用于索赔获得的损害赔偿金不足以弥补生态破坏损失、为开展索赔工作需要先行支付合理费用,以及无法确定生态损害责任人或者责任人被依法免除赔偿责任的情形。
在实践中,《昆明市环境公益诉讼救济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已于2010年12月1日起施行。环境公益诉讼救济专项资金(以下简称救济资金)是由昆明市人民政府建立的对提起环境公益诉讼涉及的调查取证、鉴定评估、诉讼费用、环境恢复和执行救济等合理费用进行救济的专项资金。救济资金的来源主要包括:财政拨款、人民法院判决无特定受益人的环境损害赔偿金、侵害环境案件中的刑事被告人自愿捐赠的资金和存款利息。
资金流向何处?
汪劲认为,广义的水污染生态损害国家索赔的范围应当包括:国家自然资源(财产)损失、政府(主管部门)依职权实施清污行为的费用、水环境容量损失、生物修复研究经费、水生态服务功能损失生物治理研究和监测评估费、受损水生态恢复费用和诉讼等其他费用律师费(国家索赔诉讼无须诉讼费、申请费)。
《办法》规定,救济资金的用途包括:单位、环保组织提起环境公益诉讼所需支出的调查取证、评估鉴定等诉讼费用;对因环境公益诉讼案件侵权人给环境造成的损害进行修复的费用;对无财产可供执行的环境侵权案件的受害人进行救助的费用。
此外,昆明市环保局还开设了救济资金专门账户,对救济资金统一核算和管理。昆明市审计局负责对救济资金管理使用进行监督。救济资金的使用须由昆明市环保局提出意见,并将使用意见及各项依据资料报昆明市财政局审核同意后方可拨付。
“对于水域污染治理,企业有利益关系,但缺乏道义责任;社会团体有参与兴趣,却缺乏管理地位;主管部门有职责职能,但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理手段;司法机关有得力措施,却缺乏明确的授权。”
我国的水域污染治理路在何方?环境公益诉讼困局如何破解?
近日,在中华环保联合会与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举办的“水域保护司法和行政执法研讨会”上,与会的专家学者、行政执法与司法人员纷纷为我国的水域保护建言献策。
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研究会会长 蔡守秋
到2010年6月30日,我国已有7个中级人民法院设立了环保审判庭。
人民法院报社党委书记、社长 孙佑海
当前环境公益诉讼面临的问题很突出:一是案件少,二是立案难。
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 李挚萍
财产权的法律保护包括行政救济、民事救济和刑事制裁,3种法律责任的设计就是为了让它们互补。
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田成有
环境案件少并不等于环境污染少、环境侵权少。从法院的角度讲,案件少的主要原因是由司法的特性决定的。
昆明中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 袁学红
《刑法修正案(八)》将导致一些原来属于环境行政案件的环境污染行为上升为环境刑事案件。
相关链接
两湖一库环保基金
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近郊的红枫湖、百花湖、阿哈水库(简称“两湖一库”),总蓄水量9亿立方米,是贵阳100多万市民赖以生存的主要饮用水水源。
2007年,贵阳市委、市政府创新行政手段,成立“两湖一库”管理局,并由贵阳市人民政府拨款400万元作为原始基金,成立了贵州省首家环境保护基金会——贵州省贵阳市“两湖一库”环境保护基金会。
基金会通过发布《募捐倡议书》,开展大型宣传募捐活动筹集资金。
贵阳市“两湖一库”管理局副局长刘俐莎介绍道:“3年来,我们共收到社会捐赠4000余万元。同时,为确保资金的保值和增值,我们本着安全稳健的原则,每年通过购买信托理财产品及保本型基金对捐赠的存量资金进行了各项投资理财,3年获得投资收益200余万元。”
为更好地参与“两湖一库”的环境保护和治理,发挥基金会的作用,基金会专门设立了“两湖一库”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专门用于资助开展保护和治理“两湖一库”的活动及相关项目的实施,并对资金的申报和使用进行了严格规定。
3年来,基金会陆续拿出1000余万元用于开展“两湖一库”的保护和治理项目,实施和完成了滴澄关人工湿地、红枫湖生态浮床项目,资助了“两湖一库”水淹区生态修复工程及清镇市东门河人工湿地工程,启动了红枫湖镇芦荻村生态示范村寨建设项目。同时,基金会还资助了与“两湖一库”环境保护有关的宣传教育、学术交流活动以及科技示范研究。
云南首例环境公益诉讼案
2010年8月11日,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了云南省首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案件由昆明市环保局起诉,并由昆明市人民检察院支持起诉。被告昆明三农农牧有限公司、昆明羊甫联合牧业有限公司违法排污,侵害了地下水的环境。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依法公开审判,一审判决两被告向“昆明市环境公益诉讼救济专项资金”支付人民币417.21万元。
本案公益诉讼原告委托代理人、昆明市环保局政策法规处处长张永军表示,若二审维持原判,400余万元的赔偿款将交给受污染当地政府,资金的管理与使用将在严格的程序下进行。
25、铅酸电池行业三分之二企业将淘汰
来源:上海证券报2011-05-24陈其珏
http://www.cs.com.cn/ssgs/16/201105/t20110524_2891283.html
近期,浙江等地频频出现的“血铅超标”事件将当地一些不符合环保标准的铅酸蓄电池厂曝光。记者从多位业内人士处了解到,严格准入已成为铅酸蓄电池行业大势所趋,预计至少有三分之二不达标企业将遭淘汰。但行业严格准入对大厂相对有利。
行业整顿大幕拉开
“其实对那些环保不达标的企业,根本谈不上淘汰,而是压根从一开始就不应该存在。”近日,中国电池工业协会一位负责人在向本报记者谈及“血铅超标”事件时义愤填膺地说。
他指出,这类企业早就应该取缔了,“恰恰是这些企业的投入、环保意识与正规大厂相去甚远。它们赚了1块钱,政府可能花10块钱也无法弥补其所造成的环境损失。”
在他看来,这类企业的产能在行业中占比较小,但给行业造成的危害却很大。如果早一天严格准入,就能早一天给行业带来新生。
记者了解到,一份《电池行业重金属污染综合预防方案》已基本完成意见征求,其中要求2013年前淘汰镉含量大于0.002%的铅酸电池;淘汰20万千伏安时/年规模以下的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限制新建50万千伏安时/年规模以下铅酸电池生产项目(不含先进新型铅酸电池)。
“但即便是这样的准入条件,还有人打着保护小厂生存权的名义来提出反对意见。”在他看来,不管规模、产能如何,最终还是要看环保是否达标。
另有报道称,工信部正在着手建立铅酸蓄电池生产和回收企业准入制度。目前2000—3000家废旧电池回收处理企业可能因门槛限制被精简至200—300家,缩水幅度达到90%。
“下个月,有关部委还要开会讨论整治铅蓄电池污染的下一步行动计划。”一位接近高层的人士对本报记者说。
据行业协会负责人推算,经过严格准入后,全国铅酸电池企业未来将减少三分之二,甚至五分之四。
规模企业迎来利好
随着环保风暴席卷浙江所有的铅酸蓄电池厂家,外界对该行业的质疑声也此起彼伏。但浙江省蓄电池行业协会秘书长姚令春对本报记者表示,对这一行业不应该全盘否定。
首页 上一页 第 [1] [2] 页 下一页 尾页
26、“限塑令”将满三周年 免费塑料袋又重出江湖
来源: 扬子晚报2011年05月23日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1-05/23/c_121448097.htm
■新闻背景
限塑令将满三周年 餐馆医院或“限塑”
到今年6月1日,“限塑令”就满三周年了。在日前召开的“限塑令出台三周年”主题研讨会上,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副司长李静透露,限塑三年以来,超市的塑料袋减少量达到2/3以上,但农贸市场里超薄塑料袋的使用出现升温态势。
据悉,目前我国的“限塑令”主要是针对超市、商场、农贸市场等。商务部商贸服务司标准规范处处长李嘉建表示,将扩大限制塑料袋使用的范围,包括餐馆、医院等场所。商务部“正在抓紧调查研究,还要征求公众意见”,争取尽快出台,但未提到具体的时间表。
记者探访
装菜装包子 三四分钱一个的袋子白给!
如今,虽然“限塑令”将满三周年了,但在全国很多城市,一些菜市场、路边小商贩处,大批无标超薄塑料袋又大举抬头,而且被广泛用来装食品或者果蔬。记者日前对南京市场的塑料袋使用情况进行了探访——
农贸市场
超薄袋五颜六色 想要几个给几个
偶尔才送一个“环保袋”
在南京南湖菜场,记者看到菜场里几乎每个摊位都挂着大把的塑料袋,红黄蓝绿……什么颜色都有。
一位女士准备买点茄子,老板熟练地扯了两个青色塑料袋递给她。“这么薄,撑不住吧?”“再多给你套一个就行了。”
记者发现,白给的多是无任何标志的超薄袋,除非顾客主动提出要环保袋,少部分老板才会拿出印有“环保购物袋”的正规产品,但此类袋子普遍偏小,且一次只免费给一个——这还算好的,在更多市场里根本没有。
普遍都用“超薄袋”
同样,在城东一家菜市场内记者看到,几乎所有摊主都在免费提供薄塑料袋。
市场管理员王主任对记者表示,他们曾多次通过会议、告示牌、电子屏幕等进行广泛宣传,并试图在新签订的协议书里添加“不使用超薄塑料袋”的条款,但遭到商贩们的一致反对,最后也只能对此睁只眼闭只眼。
装包子也用超薄袋
“你看我的袋子这么白,装吃的绝对没问题”,湖西街上的一家烧饼店老板说,只有五颜六色的袋子才有毒。记者看到,老板这种白袋子非常薄,染色不均,有白点分布,摸起来有些粗糙。
那么,这些超薄塑料袋都从哪买来的呢?南湖菜场的菜贩透露,每天都会有人到菜场卖,“一个袋子只要几分钱”、“批发市场也能买到,更便宜”。
批发市场
环保袋4毛钱一只 超薄袋4分钱
随后,记者在南京建宁路附近的一家大型批发市场,找到了四五家专门批发塑料袋的铺位。
记者看到,印有QS标志的正规环保塑料袋,外观上以淡白色或透明为主,价格在4角钱左右一个;而超薄袋则鲜艳很多,一捆100个只要4块钱。“拿的多,可以3块钱1捆”,平均一个袋子只要3分钱。
记者翻开一捆超薄塑料袋,用手在塑料袋上摸了摸,手上立马沾了一些粉末状物质。
“这袋子可以装包子吗?”记者假称开包子店的。“买白色的比较好一点”,老板并未回答记者“是否安全”的问题,只是说“白色看上去干净”。
各大超市
顾客撕起来“没数” 连卷袋用量猛增
和市场内免费塑料袋泛滥的情况相比,南京市各大超市内的塑料袋免费使用的情况几乎看不见了。在收银台处,都有标价几毛钱到1块钱的环保塑料袋出售。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也注意到,有些超市却也在打擦边球,迎合消费者免费拿塑料袋的习惯,其中最普遍就是“连卷袋”随便拿。
在很多大超市里,原先放置于散装物品或者水果边上的连卷袋,这两年使用数量明显增加,记者仔细观察了一下,有的市民甚至一撕撕几个,用连卷袋盛装洗发水等物品。
一家超市的负责人告诉记者,“限塑”之前就有这种连卷袋了,主要是为了装一些散装食品。如今他们并没有太在意市民是否拿这个装其它东西,而且也管不了。他强调说,这种连卷袋含木薯成分,可以降解,因此应该不属于“限塑令”的范围内吧。
记者也了解到,在北京部分超市,连卷袋已不“放开”,需要的话得向工作人员要。(张筠 陈郁)
1 2 3 4 下一页
27、几个官员为“血铅事件”担责
来源:《中国青年报》2011年05月24日方东
http://env.people.com.cn/GB/14716694.html
环境保护部18日刚刚对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血铅超标事件作出处理,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又爆出一起血铅超标事件,截至19日已发现有136人血铅超标,其中达到铅中毒判定标准的有59人。安徽怀宁,云南鹤庆,湖北崇阳……今年以来,各地发生的血铅超标事件,大多“祸”起重金属污染。(综合近日媒体报道)
对德清血铅事件,环保部门的处理意见是:对湖州市实施全面区域限批,取消湖州市德清县生态示范区资格——环保部还强调:今后凡发生重特大铅污染事件的一律严惩。据称,还将建立重金属污染责任终身追究制。
这样的处理,看似严厉,但能遏制类似事件的重演吗?现实让人很难乐观。一连串的血铅超标事件,几乎都在“惩治”声中屡治屡犯,可见,惩治未能阻止悲剧的重复上演。也就是说,这种事后的惩治,根本遏制不了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污染冲动。而且,相比污染所得的巨大利益,“实施全面区域限批”和“撤销生态示范区”并没有多大的威慑力。在问责制很不完善、少有官员受到问责的大环境下,所谓“重金属污染责任终身追究制”听起来更像是一句空话——请问,造成332人血铅超标的德清血铅事件中,哪个官员被问责了?眼前都不问责,还谈什么“终身追究制”?
近来发生的一系列危害严重的污染事件中,环保部门只是被动地疲于应对,缺乏主动的出击。现实治理的疲软,不禁让人怀念起前几年那几波让企业震慑、让政府尴尬、让媒体关注、让公众叫好的“环保风暴”。
2005年1月,原国家环保总局宣布停建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等13个省市的30个违法开工项目,并指出要严肃环保法律法规,严格环境准入,对于违规项目“发现一个处理一个,发现一批处理一批”。由此刮起第一场“环保风暴”。第二年,原环保总局决定对不符合受理条件的、投资额达2183亿元的56个项目“不予受理”,对投资额达7746亿元163件项目申请作出不予批准或缓批的决定。此后,又接连对一批污染严重的工业园实施“流域限批”和“持牌督办”。一连串的“环保风暴”,不仅引起了舆论对环保的关注,也震慑了一些污染企业和地方,提升了环保部门的权能,使其从一个低调部门成为一个强势部门。
当然,也有不少人不喜欢环保风暴,认为这种风暴式的执法有两大问题:其一,过于依赖行政权力,而不是法治;其二,短期内、间歇性的运动式执法,缺乏制度化。种种原因之下,2007年之后,“环保风暴”逐渐淡出公众视野。
我倒认为,“环保风暴”虽然依赖行政权力,可其并没有逾越法律的底线;同时,运动式执法并不必然与制度化相悖,相反,许多制度创新,比如“区域限批”,就是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在污染事件频发、环保制度尚不健全的当下,需要有足够的威力去震慑那些麻木的地方和企业。
报道说,面对舆论强烈谴责,这一次浙江、广东环保部门已准备关闭当地百家铅酸蓄电池企业,这正是刮一次环保风暴的好机会。
28、毕晓哲:大摆酒席不如“重视环保”
来源:南方都市报2011年05月24日
http://news.ifeng.com/opinion/society/detail_2011_05/24/6584917_0.shtml
日前,位于贵州黔南州惠水县的一个大型水泥企业举行投产仪式,吸引了周边乡镇上万群众前来参加。原来这家名叫惠水泰安水泥有限公司的企业,昨天除了举行点火投产典礼之外,还设宴款待周边乡镇的群众。这台宴席着实有气势,因为一共摆下了999桌酒席。因场地限制,分成两轮,第一轮666桌,第二轮333桌。按每桌10人计算,一共邀请了近万人共进晚餐(5月23日《贵州商报》)。
按照该公司的生产规划,投产的这条年产400万吨的水泥生产线,是目前西南五省区单线产能规模最大的一条生产线。水泥生产行业属于高污染行业,如此规模宏大的水泥生产项目投资在紧邻乡村的地带,会不会给当地百姓生活和环境造成破坏值得质疑。
就水泥生产厂家可以给当地带来环境污染问题,远的不举仅就今年年初被媒体曝光的重庆奉节县一水泥厂就是一个典型。报道称,当地浓烟遮天蔽日,粉尘刺鼻难忍,树木纷纷枯死,村民进果园像下煤井,水果变成“煤球”,学校教室里总有扫不完的水泥灰。10多年来,因为附近天宝水泥厂排放的水泥灰,重庆奉节县草堂镇欧营村近200名村民、附近小学800多个孩子深受其害。他们得到的补偿,是每人一年几十元的“污染补偿款”(吃灰钱)。重庆的例子或是个别,但这家同样属于大规模生产的水泥厂家,又如何避免不重蹈重庆奉节县水泥厂的“覆辙”?
给公众免费吃一顿饭,或藉此联络感情、答谢当地村民值得肯定。然而,这样的答谢会不会是一种“封口”?让百姓对其“问题”因“吃人嘴软”不好意思开口?或许笔者的担忧是多余的,但避免水泥生产过程中的重度污染是世界性难题,当地厂家又如何保证公众的健康和环境的不被污染?有科学的举措吗?就此,笔者更乐意于看到当地水泥厂家实实在在地搞好环境保护和污染防范,更乐意看到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环保中去,而不是搞表面文章式的摆出“40万元的宴席”。
搞好环保、避免任何负面伤害发生才是最好的“答谢”。其它的,吃得再好、菜肴再丰盛、摆的桌子数量再多也是“神马浮云”。
29、尹于世:地方环保部门为何不敢“唱黑脸”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2011-5-23
http://chat.banyuetan.org/yqsm/yjlx/110523/41140.shtml
环保部日前发出通告,责令天津至秦皇岛的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停止建设,在《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中写道,“经我部华北环境保护督察中心现场调查发现,你公司新建铁路天津至秦皇岛客运专线项目建设地点部分发生改变,未重新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决定书》责令天津至秦皇岛客运专线项目停止建设,在6月15日重新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之前,不得擅自恢复建设。这是自4月25日,环保部因环境审批问题督促胶济铁路客运专线停止使用后,再次叫停高铁建设的通告。(5月19日《新京报》)
此番环保部连续叫停存在违法行为的重大项目,让人联想到黑脸包公般的严厉、不讲情面。
在现实生活中,同为环保部门,国家环保部与地方环保部门在具体事件中的角色演绎就大相径庭、耐人寻味。今年3月,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139名村民被查出血铅严重超标,而其元凶竟然是被列为重点监控企业的一家蓄电池企业。地方环保部门在事件曝光前进行的多次环保检测中,却从未公布其有检出违规超排的现象。而国家环保部介入事件后的检测结果表明:这家企业违规排水排废,是导致此次铅中毒事件的罪魁祸首。不久前,浙江德清海久电池股份有限公司被曝是当地居民“血铅超标”事件的“祸端”,也出现了类似的地方环保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情况。
现实中一些恶性的环境事件往往是曝光后,公众才知道其实许多隐患与问题地方环保部门并非一无所知,但却没有采取有力的行动,很少愿意主动“唱黑脸”,过于“低调”,甚至热心于“护短”。照理说,地方环保部门本应是地方环境与资源的捍卫者,对于管辖范围内出现的问题、事故应该更及时、更准确地了解与掌握,应该更严格地监管与执法,但却为何频频失职、错位?
从相关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来看,地方环保部门对项目能否通过环评审批具有重要甚至是决定性影响,对于环境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也有相当大的权力,原本可以理直气壮地公正执法,对违法违规行为“唱黑脸”。但实际情况却是:地方环境保护部门隶属于地方政府,部门经费的“票子”由地方发,部门领导的“帽子”由地方管,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与客观。
一些地方的税收大户,常常也是地方的污染大户,为了让企业做大做强增加财政税收,对于违法违规的企业,一些地方政府往往并不希望环保部门过分“认真”“计较”,并错误地认为这是为企业营造良好的投资与发展环境;一“重点项目”,往往是由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方式争取而来,为了尽可能多上项目、快建项目、早见成效,常暗示或要求环保部门作出有利于规划获得通过的环境审查意见。更有甚者,安徽省怀宁县引发居民“血铅超标”的一个污染项目,居然是当地环保局参与引进的。
也就是说,在当前机构设置架构之下,地方环保部门在人、财、物等诸多方面受制于地方,很难有叫板的实力与底气,因此,许多时候只好选择配合地方政府的“决策”与“部署”,放弃了原来的角色定位,为污染项目放行开绿灯,甚至为排污企业涂脂抹粉,无视、甚至默许破坏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
固然,地方环保部门的“绥靖”、失职渎职,说到底还是因为部门私利和个人私利作怪。但根子上,要让地方环保部门敢于“唱黑脸”,必须给予其足够的制度支持,通过深化改革强化地方环保部门的独立性,让地方环保部门不用看地方政府脸色行事,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在环境执法与环境评审等方面受到来自地方的干扰与羁绊,真正扮演好公共环境的守护者角色,震慑、打击各种破坏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ljy/html/gyljyzyz/ljyzyzzy01.html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