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23
五月二十三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专题报道:
1、复兴评论: 今日谭:“后三峡时代”问题求解
http://news.cntv.cn/special/tan/11/0520/index.shtml
2、第一财经日报:三峡利弊再辩:“干旱诱发论”仍存争议
http://www.21cbh.com/HTML/2011-5-23/1OMDAwMDIzOTc1OA.html?source=hp&position=focus
3、联合早报: 长江中下游遭遇大旱 再生对三峡工程质疑
http://www.zaobao.com/zg/zg110523_004.shtml
4、新民晚报: 旱情告急三峡工程成焦点 环境影响研究仍为空白
http://ditan360.com/PingLun/Info-85274.html
5、东方早报: 这些灾害是否罪在三峡工程
http://www.dfdaily.com/html/21/2011/5/23/608700.shtml
6、人民网: 三峡大坝超常规泄水支援下游抗旱影响发电
http://env.people.com.cn/GB/14706091.html
7、经济参考报: 三峡库区次级河流被污染 化肥农药为主要污染源
http://ditan360.com/News/Info-85285.html
特别关注:
8、国防金融报: 旱锁长江:"水乡"很"焦渴"
http://society.people.com.cn/GB/14703433.html
9、山东商报: 千湖之省湖北遭遇重旱 洪湖已不见浪打浪
http://www.weather.com.cn/climate/qhbhyw/05/1340053.shtml
10、新京报: 湖北千余水库低于“死水位”运行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1-05/23/content_234189.htm?div=-1
11、北京青年报: 湖北干旱致部分学校被迫停课
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78530786
12、武汉晚报: 发电用水多水库蓄水少 湖北6月或面临更严重旱情
http://www.china5e.com/show.php?contentid=176605
13、中国网: 洪湖“瘦身”的警示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1/05/1141306114655_1.shtml
系列报道:
14、中国环境报: 重金属污染防控系列报道(一):涉重金属企业摆脱困境路在何方?
http://www.cenews.com.cn/xwzx/cysc/cyqs/201105/t20110522_702552.html
环境资讯:
15、第一财经日报: 国家林业局“松口” 自然保护区可为发展“让路”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5/807554.html
16、搜狐绿色: “十二五”开局 中国将面临更大环保压力
http://green.sohu.com/20110523/n308258273.shtml
17、搜狐绿色: 牟广丰:核电仍是方向 水电政策无质变
http://green.sohu.com/20110523/n308259718.shtml
18、中国经营网: 环境标准差异容易产生环境污染套利空间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10523/212178.html
地方信息:
19、法制日报: 辽宁环保法庭成立15年未审理过任何案件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1-05-22/154222509314.shtml
生态保护:
20、天府早报: 报告显示成都平原海拔1000米以下无天然湿地
http://news.sina.com.cn/c/2011-05-22/044222507329.shtml
环保人物:
21、京华时报: 汪永晨 8年拉锯战捍卫怒江
http://epaper.jinghua.cn/html/2011-05/23/content_662442.htm
垃圾处理:
22、新华网: 推行垃圾分类“实名制” 能否破解“垃圾围城”困局?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11-05/22/c_121444732.htm
深度报道:
23、中国青年报: 环评法8年 大项目屡屡以身试法
http://news.sina.com.cn/o/2011-05-23/062722511954.shtml
24、经济参考报: 血铅事件引发行业严打 浙粤关闭数百家电池企业
http://huanbao.gongyi.ifeng.com/detail_2011_05/23/6565758_0.shtml
环境评论:
25、京华时报: 系列罚单凸显环保工作艰难
http://paper.people.com.cn/jhsb/html/2011-05/22/content_827309.htm?div=-1
26、光明网: 叫停津秦高铁不能止于独家监督
http://news.ifeng.com/opinion/gundong/detail_2011_05/22/6551528_0.shtml
一言堂:
27、中外对话: 喜马拉雅山脉地区迎来城市化高峰
http://www.chinadialogue.net/article/show/single/ch/4306-Urban-peaks-in-the-Himalayas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ljy/html/gyljyzyz/ljyzyzzy01.html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
1、今日谭:“后三峡时代”问题求解
来源:复兴评论 2011-05-23
http://news.cntv.cn/special/tan/11/0520/index.shtml
国务院常务会议5月18日讨论通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下面简称《规划》),称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产生了一定影响。要求妥善处理三峡工程蓄水后对长江中下游带来的不利影响。实施生态修复,改善生物栖息地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
回望三峡,激流已变静水,但仍有险滩、陡坡,发电效益已大显其功,但更重要的移民、生态、地质却面临重重挑战。
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http://news.cntv.cn/special/tan/11/0520/index.shtml
2、三峡利弊再辩:“干旱诱发论”仍存争议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11-05-23林小昭 郭晋晖 程维 杨朝娇
http://www.21cbh.com/HTML/2011-5-23/1OMDAwMDIzOTc1OA.html?source=hp&position=focus
核心提示:一些专家并不讳言三峡存在的问题,但他们认为,长江中下游大旱并不能归罪于三峡工程。
围绕三峡的利弊之争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再度发酵。
上周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三峡工程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
这一高层信号的释放时值长江中下游遭遇50年来罕见干旱。
事实上,围绕在三峡移民安置、生态保护、地质防害等方面的质疑从当年该工程立项、论证开始一直延续至今。
然而,一些专家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并不讳言三峡存在的问题,但他们认为,长江中下游大旱并不能归罪于三峡工程。
大旱VS三峡
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50年来罕见干旱,降水与多年同期相比偏少四至六成,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少年份。进入5月份以后,降水虽较前期略有增加,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与多年同期相比仍偏少二至四成。
近年来,中国南方频现异常气候,四川和重庆等地出现酷热、大旱以及暴雨等异常天气,三峡时常成为矛头所指。
上述国务院常务会议的一些表态引发了外界的关注。
会议讨论通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下称《规划》)和《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同时指出,三峡工程在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些问题有的在论证设计中已经预见但需要在运行后加以解决,有的在工程建设期已经认识到但受当时条件限制难以有效解决,有的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提出的新要求。适时开展三峡后续工作,对于确保三峡工程长期安全运行和持续发挥综合效益、提升其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更好更多地造福广大人民群众,意义重大。
去年底,中国工程院向社会公布三峡工程论证及可行性研究结论的阶段性评估结果。根据该评估,三峡不会成为“第二个三门峡”;川渝大旱与暴雨和三峡工程没有必然联系;汶川地震并非三峡水库蓄水触发;库区地质灾害是可以控制的;三峡蓄水后,长江中下游河势总体未发生巨大变化。
这只是近年来围绕三峡正反两种意见激荡的一个缩影,也并没有让外界完全信服。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教授王光谦昨日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今年长江中下游大旱并不能归罪于三峡工程。
“长江中下游干旱肯定是气候原因,干旱和三峡没关系。现在有这么一种说法,水库对局部气候有影响,但往往也只对局部气候,而不是大面积气候。现在这种干旱是大面积干旱。而三峡是一个河道性水库,对局部气候的影响很小。”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院长谈广鸣告诉本报记者。
湖北省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所长邹进泰则认为,干旱与大的生态环境有密切关系。由于生态环境破坏比较严重,导致雨水分布不均匀。像去年的云南、贵州大旱,今年湖北大旱等,而水利设施建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个旱情。
水位下降近1米抗旱
然而,学界并没有回避三峡的问题。
王光谦表示,有直接科学证据能够证明三峡大坝的不利影响还体现在地质灾害方面。三峡地区本来就属于地质灾害多发区,大坝建立之后由于蓄水压力增大更容易造成滑坡。虽然工程的方法可以对滑坡进行固定,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最重要的方式还是避开这些区域。
《规划》提出,建立完善监测预警系统和应急机制。对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农村人口实施避险搬迁,对迁建城镇、人口密集区和影响重大的地质灾害体实施工程治理。严格控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县城、集镇建成区规模。
生态环境恶化也是三峡库区所面临的一大难题,这其中包括部分城镇的生活污染、垃圾处理残留物的二次污染、养殖业污染等。工业污染也未得到有效控制。专家指出,水库截流后,流动的水趋于静止,长江干流和支流的自我净化能力降低,已经多次出现水华(俗称蓝藻)。
此外,淤泥问题也是外界关注的聚焦,重庆相关人士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淤积泥沙厚度最厚的河段在三峡大坝前,其泥沙淤积厚度已经达到50米左右。”
谈广鸣透露,关于三峡蓄水对下游的不利影响,目前国家有个相关的大型研究项目正在做,即研究三峡工程建成后对下游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以及怎么通过综合调度去消除减少这种影响。“国务院会议上提的事情现在也都在做。”
谈广鸣指出,三峡蓄水对下游环境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其正面效应远远大于负面影响。水电作为重要的能源,是其他诸如风电等所替代不了的,“现在国家一直闹电荒,不得不开发水电。”
1 2下一页
3、长江中下游遭遇大旱 再生对三峡工程质疑
来源:联合早报 2011-05-23 ● 曾实
http://www.zaobao.com/zg/zg110523_004.shtml
中国长江中下游今年以来遭遇50年一遇大旱,共15个省市受灾,497万人饮水困难。其中,在产粮大省湖北、湖南、江西等省份,严重旱情已影响当地粮食耕种。灾情被指可能进一步推高通货膨胀,并再次引发民间对三峡工程影响的质疑。有学者表示,目前尚无数据显示三峡工程引发旱情,但水利工程的兴建可能令当地气候更趋极端化。
据新华社报道,今年春季以来,中国南方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旱情,在三峡大坝所在的湖北、湖南与江西等省,大片土地因干旱龟裂,人畜饮水困难,春耕受到影响,持续干旱也令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的水位严重偏低,水域面积仅为去年同期的十分之一。
降水减少四到六成
根据国家防总的资料,与同期相比,今年初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减少四到六成,是1961年以来同期降水量最少的年份。
长江中下游有“鱼米之乡”之称,水利资源丰富,是中国粮食生产与输出的重要区域。在湖北与湖南,素有“两湖熟、天下足”的美誉,而在大旱之下,这些产粮大省今年的减产几成定局。
有专家指出,这可能对CPI(消费价格指数)造成较大的影响,进一步推高通货膨胀。湖北省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所长邹进泰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可以肯定今年湖北的粮食将大幅减产,而在粮食减产带动下,饲料与生猪的价格也会随之上涨。
旱情也再次引发民间对三峡工程影响的反思。在人民网强国论坛上,有网民指出,江南自古多有水灾少有旱灾,而目前出现相反情形,当局应反思当中是否有三峡工程与南水北调工程影响的因素。
但一片质疑之中,也有网民指出,需要长期跟踪观察与科学论证,才可确定三峡工程是不是今年干旱的主要原因,他提醒无足够证据不可随便下结论,“因为这是一个关乎数以亿计人的生存环境的大问题,一旦引起人的心理恐慌,后果将非常严重”。
专家:没足够证据
1 2 下一页
4、旱情告急三峡工程成焦点 环境影响研究仍为空白
来源:新民晚报2011-5-23
http://ditan360.com/PingLun/Info-85274.html
旱情持续告急三峡工程成焦点
事实上,当前有关三峡工程是否对区域生态环境、水文环境带来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研究依旧是空白
中国低碳网讯 近日,“鄱阳湖大旱、湖体严重‘瘦身’、湖底裸露”、“洞庭湖‘喊渴’、湖区早稻绝收、河塘干涸”等报道引来社会各界持续关注。
国务院常务会议于5月18日通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和《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在肯定三峡库区建成蓄水后综合效益明显的同时,也指出,其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一定影响,并强调“要妥善处理三峡工程蓄水后对长江中下游带来的不利影响”。
一时间,围绕“三峡工程与当前旱情”的讨论不绝于耳,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的相关专家认为,缓解下游旱情,加大下泻流量,作用关键且直接;其不利影响究竟多大,还需水利、气候气象、生态等多部门的联合实际论证,单纯定论“三峡蓄水行为对下游水文生态产生影响”有失偏颇。
焦点一:持续加大下泻流量缓旱情
据国家防总最新的最新统计,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达50年来最低水平;当前,全国耕地受旱面积已达9892万亩,有497万人、342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
5月20日,国家防总决定,自当日起至24日,三峡库区按日均出库10000立方米/秒左右控泄;25日至6月10日,将日均下泄流量加大至11000—12000立方米/秒,旨在进一步抬升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缓解长江下游旱情、灌溉及航运压力。
长江水利委员会对长江水文的实时监测显示,22日14时,位于下游鄱阳湖入江口的湖口水情监测为:实时水位10.07米,流量3010立方米/秒,较前日有所上涨。
长江水利委员会防汛抗旱办公室副巡视员王井泉早前接受采访时表示,由于此前出现的“淡季用电高峰”让三峡用去大量水体发电,加剧了下游旱情。
对此,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水文基础理论研究室主任王银堂对本报记者分析认为,由于三峡工程兼具水利、水电的枢纽作用,其大体量发电用水客观上会造成下游“缺水”的现象,但并不是无水可用。
王银堂认为,当前降水对旱情影响有限,主要仍需通过三峡对下游江、湖水位的调蓄来达到让下游旱区“解渴”的目的。
据记者了解,此次通过的《三峡后续工作规划》明确要求,要妥善处理三峡工程蓄水后对长江中下游带来的不利影响,内容主要涉及工程整治、生态修复、观测研究三方面。
“自库区至长江中下游途径沿岸都应就提防工程、水情监测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予以重视。”王银堂强调,但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投入方能保障“不利影响”逐步消除。
焦点二:“三峡工程”影响几何
原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水利部减灾中心研究员徐海亮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三峡工程的影响,早在1998年洪水来袭、三峡大坝尚未建成时就已提及。他认为,单纯依靠三峡工程解决一切问题并不现实,应强调堤防及长江其他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性。
“这需要认清过程,即包括‘人对自然界认识过程’以及‘工程效应实施和发挥过程’。”徐海亮介绍,早在论证三峡工程之初,业界就已提出对航运、三峡库区以下河道、三峡库区环境、移民、库区滑坡等问题影响的担忧,此次主管部门集中强调“不利影响”非常重要,恰是对“过程”认识后的表现。
徐海亮认为,社会上诸多观点矛头直指三峡工程,这样的说法有失偏颇,尽管旱情频发是困扰三峡工程的突出问题,但还需要水利、气象、生态等多部门慎重进行研究论证后方能得出结论。
持同样观点的还有参加过“三峡移民区巴东组紫红色泥岩工程性质与地基和边坡稳定性关系研究”的专题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研究员胡瑞林,他对本报记者强调,三峡工程是在经过一系列问题关系论证得出可行性结论的基础上实施的,但究其对生态环境、水文环境的影响,仍待研究论证。
记者了解到,由于水利部门职责限于工程本身,只被动接受气象部门的消息,不会考虑对气象的影响;反之,气象部门也尚未对地上工程与气象、气候影响展开研究,因此有关三峡工程是否对区域生态环境、水文环境带来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研究依旧空白,接受采访的专家也呼吁,当前应就工程实施状况进行深入思考,为长远持续向好发展做好做足充分论证和准备。
5、这些灾害是否罪在三峡工程
来源:东方早报 2011/5/23卢雁
http://www.dfdaily.com/html/21/2011/5/23/608700.shtml
卢耀如:直面三峡工程质疑
卢耀如,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同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三峡工程阶段性评估项目”地质与地震评估课题组副组长。
这些灾害是否罪在三峡工程
早报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谈三峡工程争议与三峡后续规划
最近,湖北、江西等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严重干旱,仅湖北就有50万人饮水困难、千万亩农田受旱,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水域面积创下有卫星观测以来的最小(详见早报5月20日A1、A24版报道)。和近几年三峡及周边频发的泥石流、地震、水灾等一样,又有声音将这次大旱归结为三峡大坝所致。
这些灾难真的和三峡有关系吗?三峡后续工程要注意些什么?为此,早报记者对话中国工程院院士、三峡工程专家卢耀如。
[对话人物]卢耀如
1931年生,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同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三峡工程阶段性评估项目”地质与地震评估课题组副组长。
三峡问题并非近年发现
东方早报:温家宝总理5月1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英国路透社马上就以《中国承认三峡大坝存在弊端》为题报道说,这标志着中国政府承认三峡工程“存在问题”。您觉得可以这么理解吗?
卢耀如:我觉得不是这个意思。这说明现在政府考虑通盘谋划三峡工程的后续工作,并进行资金上的统一划拨,而且现在正好是“十二五”规划的时候,中央也是听取各方意见后作出系统的安排。
东方早报:三峡工程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建与不建一直争论不休,您觉得自己属于哪一派?
卢耀如:这个很难说,那时年轻,血气方刚,觉得中国需要这么一个大工程来扬我国威。
东方早报:那后来呢?
卢耀如:后来之所以到90年代才开工,是因为“大跃进”以后中国经济发展受到影响,没钱办这么一个大工程,当时预计要花800亿元。
东方早报:上世纪90年代初三峡工程开工,您也参与了?
卢耀如:我1993年给三峡建设委员会写了封信,当时我就预计到建三峡大坝不是问题,因为中国已有许多大坝建设的经验。
当时,我给三建委的信中强调,三峡工程的关键在移民问题,移民问题的关键又在保持好地质-生态环境。我强调要加强注意三个问题:库区边坡稳定性、库区水质变异和库区泥沙淤积。
这些建议得到重视。这些建议不是当时想起的,而是有一系列科学分析、论证,也提出了解决途径。这些问题许多人都想到了,工程设计有考虑,政府也有措施。
要防止移民无序回流
东方早报:这次国务院的《规划》中说,“到2020年移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要达到湖北和重庆同期平均水平”,这个“2020”是怎么得出的呢?
卢耀如:这应该就是根据两个五年计划算的吧,但从中我们要看到一个现象:现在很多三峡移民又部分开始回流了,重新聚集到三峡地区,另外还有新到三峡库区来发展的。这说明三峡生态环境在好转,因此,人口反而增多了。
但是,三峡库区人口一定要控制,人聚集得越多,越影响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若再开辟新的城市,又会引发地质灾害。这是今天需要考虑的,所以需要政府进行产业调整及相关政策引导,避免移民和新移民的涌入。
东方早报:所以这次国务院出台的《规划》中,移民、库区生态环境、库区地质灾害、中下游不利影响等方面都有涉及……
卢耀如:国务院提出三峡后续计划非常正确,是根据已取得成就和客观实际的需求,进一步做好有关工作。需强调一点,并不是像外电所说的原先没有考虑这些问题。
长江这样大的流域,不可能不同地方、不同部门只管自己眼前的一摊事。江河综合治理中,必须包括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合理调蓄,统一综合治理,达到旱涝兼治的目的。
地质环境是产生水旱灾害的背景条件,进行江河的综合治理,必须立足于地质环境效应,减少与控制灾害的发生与发展,并能不断地提高地质环境的质量。
千万不能因三峡移民取得的成就、搬迁城镇有全新面貌,而又无序地造成大量人口往这新城镇云集。
再投1700亿不算多
东方早报:说到地质灾害,宜昌等地有关部门称,库区面临着一个“库岸再造”的过程,这一般需要多长时间?主要会给当地带来怎样的影响?
卢耀如:库水主要影响一般由几年到10年时间,不会很长。
我们应知道,地质灾害是不可避免的,三峡在建坝前,滑坡、泥石流就较多。修建水库后,国家关注地质灾害防治,在三峡库区还是取得很好的进展。重庆地区由于监测预警起了作用,去年虽然有不少地质灾害发生,但却是零伤亡。今后,不能高枕无忧,仍要密切注意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并继续进行防治。
东方早报:当初说,三峡工程的防洪功能是第一位的,会成为调节四川盆地气候的空调,可为什么近几年极端天气那么多?
卢耀如:这种极端天气全都归因于三峡工程,肯定是欠科学的,也不可能。
当然,在长江中游三峡大坝拦腰一截,必然改变着原先平衡的状态,使长江流域这一个自然系统一分为二,不仅一切地质作用都要产生调整演化,空气中水气流动也会有相应变化。但是,这和大片地区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相比,应当说是不可等同的。去年福建、海南等许多地区也发生大水灾,这肯定不是与三峡有关。
东方早报:您估计三峡后续工作还要投入多少?有媒体报道说还要1700多亿。
卢耀如:难说,但这个数字不算多。今后的投入主要还在移民,当然,几部分都很重要,但如果不能控制移民,库区不得不建新城市,那防治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防系统也是需要投入的,还得有几百个亿,生态保护也得有好几百亿。
1 2 下一页
6、三峡大坝超常规泄水支援下游抗旱影响发电
来源:人民网 2011年05月2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4706091.html
作为湖南职工国际旅行社工作人员,王艳有些发愁。
“一般带2天的团需要走船逛半天,现在除非旅客需要,一般不走船了。”王艳说起她负责的岳阳楼附近洞庭湖旅游项目时说。
这是目前长江中下游河段严重干旱的一个缩影。
据本报了解,目前,整个长江流域因为降水少,使得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较历史同期均值明显偏低,其中武汉至九江段逼近历史最低水平;这也使得湖北、湖南、江西、江苏等地抗旱形势严峻。
最新的进展是,作为中下游干旱的应对措施,目前三峡水库已经提前超常规泄水。截止到5月19日20时,三峡入库每秒7300立方米,为16年来最低,出库11600立方米,每秒入不敷出4300立方米。
对此长江航道局原总工程师荣天富告诉记者,正常情况下,每年5月25日之前,三峡水库水位应该在155米以上。目前三峡水库实际水位低于储水发电的正常值。
采访中专家指出,为应付严峻的下游缺水干旱问题,三峡水库已经超常泄水,而不是把建坝初的使命——发电放在首位。
5月18日国务院通过的《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已就上述问题开始反思。该规划指出,三峡工程队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产生了一定影响。而在正视问题后如何纠偏将成为今后三峡工程的焦点之一。
河道告急
近期,长江中下游水位均告异常。
比如洞庭湖城陵矶站水位21.75米,降至历史同期最低水平。另据长江武汉航道局统计,近期长江中游荆州、监利、城陵矶水位,相比同期平均水位低2-3米,长江黄石段戴家洲水道近期水位值为2.86米(黄海高程),比去年同期水位低了5米多,水位接近枯水值。
一个更普遍情况是,南京逆长江以上,特别是武汉以上,因水深不高的问题,大型货轮难以逆流而上。
河道通航普遍受到影响。5月9日,长江航道局甚至暂时关闭了武汉至城陵矶海轮航道。长江航道局航运处副处长王勇告诉记者,武汉以下的长江海轮航道还没有关闭;而武汉往上到城陵矶,如果走海轮需要5米的水深,实际上目前并没有达到这个水平(仅4米)。
一位长江航运公司的人士告诉记者,目前由于长江主干道水位太低,已经使得两三千吨级的货轮在武汉逆长江难以上行。
因此,一些航道局正在加紧疏通航道,比如5月18日“长鲸3号”挖泥船在武汉至城陵矶海轮航道巴河口水域浅区施工。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水位下降、河道通航难和降水偏少直接关联。据此前公开分析显示,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出现历史同期最低或接近历史同期最低,与该地区1月至4月降水量较50年均值偏少四成有关。
分省看,由于长江流域降水减少,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别是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省相继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旱情。
据本报了解,整个湖南今年以来平均降雨量,比多年同期相比减少50%以上。
中国水科院防洪抗旱减灾研究所副所长向立云告诉记者,目前抗旱需要明确的一个前提是,干流到底有多少水量;同时即便干流有水,这些干流水调到干旱区,可能需要水利工程,“这个工程并不是一天能够解决的。”他说。
三峡大坝泄水
面对严峻形势,位于重庆及湖北宜昌两地的三峡水库开始超常规泄水,以便解决坝下河道的缺水干旱问题。
国家防总从今年初就开始积极调度三峡水库加大下泄流量,为下游补水。
该数字已经低于常规值。长江航道局原总工程师荣天富告诉记者,根据过去多年测算,正常情况下,三峡水库水位在155-175米,以便维持大坝以上河段的航运要求;仅仅在每年的汛期(从5月25日以后到6月10日),才开始将三峡水库的水位,从155米,下降到145米。
“但今年早在5月上旬,就开始将三峡水库水位下降到155米以下,这显示下游用水和航道需求,非常急切。此时已经不能仅仅考虑照顾上游的航运,以及三峡电站的发电,更重要的是考虑抗旱和整个河段的航运需要了。”他说。
据了解,目前三峡水库泄水量每秒超出入水量4400立方米。不过,这样到底能坚持多久值得考量:因为三峡水库的水位,从175米下降到155米,已经放掉了165亿立方米。而目前长江航道仍水位偏低,三峡水库入不敷出,下游的抗旱形势要缓解,期待汛期尽快来临。
同时,三峡水库的发电和航运,以及抗旱防洪的功能定位,仍需协调。
据了解,早在三峡电站建站初期,就因为是否蓄水发电,会引发下游航运和用水;用水和发电的功能能否有效协调,建水坝会否影响沿河生态降水等问题,而存在争议。为此,黄万里等一些水利专家一度公开反对修建三峡大坝。
后来在综合论证之下,主建派声音成为主导,三峡工程得以开工。
下一步,决策层面的重视,有望在三峡相关管理事务协调上提速。
采访中也有专家指出,三峡水库的拦坝蓄水,和当前河道的遭遇并无直接关联。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刘树坤告诉记者,从目前的情况看,三峡水库蓄水,并不是整个长江中下游缺水的原因,核心的问题是降雨减少导致干旱。而不是三峡水库蓄水过多。
当然刘也同时指出开闸泄水的后果。他介绍,大量下泄水量,确实可以减少坝下干流用水紧张,但这会牺牲部分发电。“三峡电站本身兼顾了发电和抗洪抗旱等功能。在不同的时期,是发电优先、防洪抗旱优先,还是航运优先,这需要中央来协调,单个长江委以及国家防汛总部都解决不了这问题。”刘说。
后续规划非否定三峡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高建国告诉记者,国务院本次出台有关三峡的后续规划,是对三峡问题的反思处理,并非要推倒重来。这是对一些过去未重视问题的弥补。
比如三峡上游因为水库蓄水,导致库周边堤岸变得湿润,这加重了滑坡。而大坝之下的生态环境也在改变。比如鄱阳湖和洞庭湖,过去有汛期的水按时到来,形成了正常的生态环境,但大坝建成后,汛期的水大部分被拦截,两大淡水湖的生态也在发生变化。严重的时候,像洞庭湖前几年出现老鼠因为水淹鼠洞而出现大量出逃的情况。
所以就大坝而言,大坝之上,容易导致滑坡,地质灾害可能在加重,“去年就是全国泥石流最为严重的1年,事实上大坝建设的过程中有些爆炸工程,也可能对影响了环境。” 高建国说。
同时移民的问题,需要更加重视。三峡移民出现了一家人分别在各个不同省份居住的情况。“一家人团圆的难度都很大,这个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位专业人士告诉记者,本次国务院出台三峡有关的后续规划,并非否定三峡,而是解决过去重视不够的问题。本次规划的出台,征求了各个部门的意见,显出中央的重视程度。
配合该后续规划,国家将出台一些单项规划。其中移民问题尤其受到重视,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高级工程师魏小婉告诉记者,移民的目的是,不仅要移得过去,还要能“移得稳,移得住,能致富”。像浙江新安江移民,敲锣打鼓地走了,没给补偿是不行的。现在国家是希望移民等在当地有很好的发展。“否则移民还有回迁的念头。”
《三峡后续工作规划》也提出目标:到2020年,移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达到湖北省、重庆市同期平均水平。
魏小婉以湖北一个电站为例指出,这个山区的电站,过去就有几十万人要迁出来,现在这些任务显得更加紧迫。对于当地农民,迁移不只是致富,对于当地的环境生态保护也有好处。“所以国家是在深化认识过去的三峡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并非是要否定三峡。”
7、三峡库区次级河流被污染 化肥农药为主要污染源
来源:经济参考报2011-5-23
http://ditan360.com/News/Info-85285.html
中国低碳网讯 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干流水质基本保持稳定,但库区次级河流水质却逐渐变差,量大面广且难以治理的农村面源污染是其中最大的原因,农村面源污染成为库区生态重建新课题。据重庆市环保部门测算,目前库区次级河流主要污染物有近60%来自于化肥、农药、人畜粪便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面源污染已经迫在眉睫。
化肥、农药为主要污染源
“三峡工程蓄水后,库区水位抬高,水流减缓,自净能力降低,库区回水区和次级河流水质变差,出现了富营养化的问题。总磷、总氮超标且有加重的趋势。涪陵境内的长江支流珍溪河、渠溪河目前都只能维持三类水质标准。”重庆涪陵区环保局副局长金吉中告诉记者。
据重庆环境科学研究院对重庆库区移民安置区50条主要河流122个监测断面监测,有13.9%的监测断面不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有机污染物严重超标,主要超标项目是粪大肠杆菌群,其次是总磷、总氮和化学需氧量超标。
重庆市环保局自然生态保护处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农业生产使用的化肥、农药是破坏库区次级河流水质的主要原因。据不完全统计,三峡库区次级河流中有机物、总磷、总氮等污染物有52%—59%来自农村面源污染。
睦和村是重庆涪陵区唯一的无粮村。该村1687亩土地全部被用来种植枇杷、荔枝、龙眼等果树。村支部书记刘家奇说“村里一亩果树每年施用的化肥加起来在140公斤左右,全村化肥施用量就有240吨,这其中20%左右会因水土流失而被冲走,村里果园全部是沿龙王沟(长江的一条支流)分布,每年流到河里的化肥量确实可观。”
过量使用化肥造成的污染也十分惊人:化肥施于土壤中,只有小部分被农作物吸收,大部分则在雨水的作用下或渗透到地下污染地下水,或随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池塘,直接造成水域富营养化。地处三峡库区腹地的万州区瀼渡镇高村村支书刘禄发告诉记者,水稻要维持1200斤的亩产,每年一般要投入100斤碳胺、100多斤磷肥、20多斤尿素,一年的化肥施用量就在100公斤左右。“农民使用化肥、农药是想最大限度地提高亩产,并没把环保的问题考虑进去,更不会去想化肥和农药会污染河流破坏水质。目前流经高村村的瀼渡河水质是劣五类,其中很大原因就是因为化肥农药和河中网箱养鱼的污染。”刘禄发说。
河流污染源多样化
除了农药和化肥会造成严重污染外,农村人畜粪便、生活垃圾也是造成库区次级河流污染的重要原因。
“一个养殖场就是一个污染源。”记者在库区农村采访时对这句话感受深刻。瀼渡镇高村村农民牟其祥5年前在村里搞了一个150平方米的养猪场,每年出栏生猪300头左右。因为没有专门的清洁设施,猪场粪便没法处理,只能让其到处乱流。
“牟其祥猪场的猪粪到处乱流,使周围稻田严重富营养化,肥力过剩,只长苗不结穗。去年一年就使猪场周边4户人家的3亩水田全部绝收。”重庆农业专家李树祥说,一般而言,一亩土地只能承载一两头猪的粪便,养一头猪产生的污水相当于近10个人生活产生的废水。一旦养分超标就容易造成面源污染“这些营养过于充足的土地一旦遇到水土流失,养分就会随之流入河中,导致河流出现富营养化的问题,造成二次污染。”
同时,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也是一个很大的污染源。万州区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的监测数据表明,万州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率只有10%左右,只有城郊的部分农户垃圾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处理,多数农户的生活污水和垃圾还是任意排放或随意抛弃在河沟或房前屋后,未作任何处理,遇降雨随雨水直接冲入江河最后进入三峡水库。
借鉴生态家园工程综合应对面源污染
全国各地都存在着农村面源污染的问题,三峡库区次级河流受到的影响为何特别明显?重庆环保专家告诉记者,这主要是因为库区蓄水之后,河流流速明显减缓,长江干流因为水体容积较大,自净能力较强,污染还不甚明显,库区次级河流因为流量较小、自净能力差,且回水区集中,导致水质逐渐变差,污染不断加重。
记者了解到,目前要治理农村面源污染难度很大,因为这种污染不同于工业、城市点源污染,它具有污染面广、隐蔽性强、控制难度大、表现不突出的特点,在治理方式上,应该发挥广大农民防治污染的主力军作用,增强农民的农业环保意识。
重庆市农委副主任高兴明说,治理农村面源污染减少次级河流污染较为有效的方式就是发展沼气,通过沼液、沼肥替代部分农药化肥的使用、同时使人畜粪便得以集中处理。目前这一思路在“三峡移民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重庆在2008年7月开始利用国家烟草专卖局对口援助资金,帮助主要分布在三峡库区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第一道分水岭内的22个区县84122户农村搬迁移民建设生态沼气池,建设户用沼气池和改厕、改厨、改圈为主要内容的“一池三改”生态工程。
据移民部门的测算,该工程建设的一口8立方米沼气池年均产气358立方米,运行成本160元,可解决一户农户80%的生活用能,可产沼液20吨、沼渣4.5吨,使用经过发酵、达到粪便无害化国家标准的沼肥,可以减少20%的农药和化肥施用量。
同时根据测算,一口8立方米的沼气池每年还可节约薪柴1.5吨,相当于3亩薪柴林的年生长量“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完成后可保护林地资源25万亩,有效减轻或控制移民安置区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快退耕还林、还草及封山育林的步伐,可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防止水土流失,确保三峡水库资源环境安全和水质安全。
但是,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发展的沼气池建设只是解决了库区部分农村面源污染问题,农用化肥、农药、生活污水、垃圾的污染还是无法得到根本治理。基层干部群众呼吁,政府还应该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改变农业生产习惯,防止盲目施肥、过度施肥和偏施氮肥的现象,同时推广一些农村清洁示范工程,实施清洁家园、清洁田园和清洁水源项目,采取工程性的措施有效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并防止污染物流入河流。
8、旱锁长江:"水乡"很"焦渴"
来源:人民网-《国际金融报》2011年05月23日史燕君
http://society.people.com.cn/GB/14703433.html
上周末,记者站在重庆朝天门——嘉陵江与长江的交汇处,期待着第一次与长江面对面接触,然而,记者并没有看到茫茫无际的长江水,取而代之的是大面积裸露在外的干枯河床。
“去年入冬以来,降水与历年相比就少了很多,往年这个时候的长江水位都到这儿呢。”在朝天门景区做小贩生意的李师傅指着裸露的水泥阶梯告诉记者。
5月,重庆,湖南、湖北、江西等多个长江中下游地区省市正在经历着几十年一遇的旱情,昔日水草肥美的“鱼米之乡”变成了一片焦渴的土地。
旱已成灾
“正等水插秧呢!”湖北石首市高陵镇五星大队农民郑明海对忧心忡忡地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说:“已经30多天没下雨了,往年旱季都是花钱买水灌溉,但今年有钱都买不到水。”
自去年秋末以来,湖北降雨持续偏少,在长达200多天的时间里,有66个县市的雨量为近60年气象记录最少,全省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50%,北部地区偏少60%到80%。而洪湖遭遇7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降水量与往年相比减少七成,53万亩洪湖水面减少了1/4,湖水最深处只有30多厘米。
江西省也遭遇历史上罕见的春夏连旱。据江西气象台监测显示,今年1月1日至今,该省平均降雨量只有391毫米,较常年同期减少四成七,降水量为历史最低。其间,该省无降水天数为70-90天,其中36个县(市、区)无降水天数创历史新高。严重的干旱更让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大幅“瘦身”,目前鄱阳湖水域面积仅为去年同期的1/10,再次创下历史同期最低纪录。
湖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最新数据显示,目前,该省共有87个县(市、区)不同程度受旱,82万人、15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部分县城出现饮用水取水困难,944.2万亩农田受旱。5月19日起,岳阳、益阳、常德、张家界、湘西州、怀化北部等地已启动抗旱Ⅲ级应急响应。
电荒更慌
“每次旱情农业都是首当其冲,但今年情况很特殊。”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宋颂兴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在电荒提前到来的背景下,持续的旱情将进一步加剧电荒,旱情的影响也将扩大。
据了解,目前,整个长江流域因为降水少,使得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较历史同期均值明显偏低,其中武汉至九江段逼近历史最低水平;这也使得湖北、湖南、江西、江苏等地抗旱形势严峻。
为此,长江航道局原总工程师荣天富表示,作为中下游干旱的应对措施,目前三峡水库已经提前超常规泄水,而不是把建坝初的使命——发电放在首位。
数据显示,截至5月19日20时,三峡入库每秒7300立方米,为16年来最低,出库11600立方米,每秒入不敷出4300立方米。而在正常情况下,每年5月25日之前,三峡水库水位应该在155米以上,目前三峡水库实际水位低于储水发电的正常值。
但在为这些下游省份解渴的同时也加剧了他们的电荒危机。据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俞燕山介绍,从最近一周的监测情况来看,重庆、湖南、安徽等地出现拉闸限电;浙江、贵州、湖南、江西等地实行错峰用电。
通胀加剧
面对严重旱情,相关省份的有关部门正通过清理渠道、人工降雨来缓解旱情。尽管如此,专家仍表示,干旱带来的夏粮减产、秋粮遭遇无水插秧等情况将使粮食产量大大减产,很多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产品价格也会相应上涨,这无疑会助推CPI的继续上涨。
此外,记者了解到,不光是粮食,其他的农副产品以及水产,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就拿淡水产品大省湖北的洪湖市来说,该市水产养殖面积80多万亩,其中40万亩鱼塘及圈养区已干涸,鱼、虾、蟹大量死亡。更为严重的是,1.6万人被困在干涸的大湖中,目前仅靠小木船通过1米宽的小水沟运送生活物资。
对此,宋颂兴表示认同,旱情必定会增加通胀预期,因为市场经济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期,而这势必对CPI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国际金融报》 (2011-05-23 第01版)
9、千湖之省湖北遭遇重旱 洪湖已不见浪打浪
来源: 山东商报2011-05-23
http://www.weather.com.cn/climate/qhbhyw/05/1340053.shtml
塘堰干涸,水库“无水”,长江汉江告急,中小河流断流,成千上万亩禾苗枯萎,大片大片的土地龟裂……连续6个多月降水持续异常偏少,导致历史罕见的冬春连旱。湖北,这个素有“千湖之省”、“水利大省”等美誉的水乡泽国,正承受着一场与自身禀赋极不相称的干旱巨痛。
湖北多地河流断流、河塘干枯、成千上万亩禾苗枯萎
50万人饮水困难千万亩农田受旱
自去年秋末以来,湖北降雨持续偏少,在长达200多天的时间里,有66个县市的雨量为近60年气象记录最少,全省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50%,北部地区偏少60%到80%。
持续干旱面前,水草肥美的“鱼米之乡”变成了一片焦渴的土地:湖泊水体萎缩,洪湖、斧头湖、长湖等主要湖泊水体面积比历史同期少四成左右;为湖北提供丰富过境客水的长江、汉江,少见的持续偏枯;1300多座水库低于“死水位”运行,只有在确实急需供水时,才能靠泵站抽提水;三峡水库在上游来水少的情况下,下泄流量也被迫同步减少,被誉为“中国水塔”的丹江口水库,也出现了历史同期少见的“死水位”。
来自湖北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的报告称,截至16日,除神农架林区外,全省83个县市区均有旱情,受旱农田面积1664万亩,有50.2万人、15.8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
多水的湖北这个夏天到处可见干旱的北方景象:81岁的余友福必须每天花几个小时去挑水吃,他所在的孝昌县小河镇花山村里,当家塘干了,井也枯了,300多名村民两个月以来一直面临附近无水吃的难题;因为饮水困难,一些学校甚至被迫停课。
黄冈市是此次受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冈市防汛抗旱指挥部介绍,全市的中小河流有90条已经断流,387座水库不能放水,115座已经干涸,28万口塘堰中有近10万口已经没水了。
干旱给有粮仓之称的湖北粮食生产带来灾难。在著名的革命老区红安县七里坪镇黄山村3组一片油菜田里,记者看到,由于受长期干旱影响,油菜歉收已成定局,多数稀稀拉拉,壳瘪粒小,有的甚至干枯变黑。正在割油菜的一位妇女告诉记者,这一片油菜田,正常年份可以产四五百斤油菜子,但今年两百斤都产不到了。
麻城市中馆驿镇晏店村周兴桃告诉记者,她家“早稻秧苗下了,无水插秧,放弃了。中稻秧苗播下去了,靠泵站抽水浇灌维持,能否插下去,还得看老天下不下雨。”
记者在黄冈一些县市看到,因为干旱,成片成片的良田撂荒、闲置。村民告诉记者,水利设施不全,抗旱保生产成本太高,干脆放弃这一季的耕种。
“有库无水,有水无泵,有泵无渠,有渠不通”
湖北虽有千湖之称,但近些年围湖养鱼、围湖造楼屡禁不止,湖泊面积萎缩、数量锐减,天然的蓄水库功能萎缩;农村塘堰淤塞,多年没有清理,蓄水能力大为减弱,严重影响了自然界和人类应对旱涝灾害的能力。
在湖北的粮食产区,记者看到,目前农业生产中许多灌溉设施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当时的设计标准本来就很低,只能应对气候正常年份的农业生产用水。而且自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后,公共的水利设施多数无人管理,年久失修,损毁严重,功能无法正常发挥,抽、排、蓄都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有库无水,有水无泵,有泵无渠,有渠不通”。这是湖北不少地方抗旱的尴尬。在旱灾地区,许多地方长江之水、水库堰塘之水由于缺少提灌设施,河、塘内的水没办法抽灌,村民只有望田兴叹。
洪湖已不见浪打浪 成批鱼虾蟹死亡
今年以来,洪湖遭遇7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降水量与往年相比减少七成,53万亩洪湖水面减少了1/4,湖水最深处只有30多厘米。干旱不仅让水产养殖遭受灭顶之灾,更让洪湖湿地的生态受到非常严重的打击。
站在洪湖围堤,放眼望去,已看不到接天的碧水,全是裸露出来的枯黄湖底。渔民肖初建蹲在湖中一围堰鱼池边,正做着强烈的思想斗争。池内还有四五厘米深的水,里面的鱼虾苗是捞还是不捞呢?捞起来还能卖几百元钱,但他今年所有的投资都没了;不捞,可能两天后鱼会全部干死,一分钱也得不着。肖初建说,他是最失败的渔民。去年,洪湖遭遇内涝,螃蟹死了、跑了一部分,只保住了本。今年,他遭遇到旱灾,100亩养殖水面无水,前期投入的1.5万元鱼苗大部分干死,投入三四万元购买的蟹苗已全部干死。
洪湖水,浪打浪,这里是荷花的故乡,是候鸟的天堂。作为中国第7大淡水湖的洪湖,曾被世界环境基金会世界生命湖泊大会授予“生命湖泊最佳保护实践奖”。
前日,记者沿湖堤行走,没看到荷叶的影子,大片水草、田螺死亡,淤泥发出阵阵恶臭。(据新华社、楚天都市报)
10、湖北千余水库低于“死水位”运行
来源:新京报 2011-05-23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1-05/23/content_234189.htm?div=-1
83个县市区均有旱情,50.2万人、15.8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国家防总将加大三峡水库下泄流量抗旱
20日,湖北石首,江豚眼睛流出透明的黏液。在湖北石首天鹅洲国家级长江豚类保护区,故道湖泊水位、水体面积均为保护区建立20年来最低。高宝燕 摄
据新华社电 塘堰干涸,水库“无水”,长江汉江告急,成千上万亩禾苗枯萎……自去年秋末以来,湖北降雨持续偏少,在长达200多天的时间里,有66个县市的雨量为近60年气象记录最少,全省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50%,北部地区偏少60%到80%。
灾情
50万人饮水困难
千万亩农田受旱
持续干旱面前,“鱼米之乡”一片焦渴:湖泊水体萎缩,洪湖、斧头湖、长湖等主要湖泊水体面积比历史同期少四成左右;为湖北提供丰富过境客水的长江、汉江,少见的持续偏枯;1300多座水库低于“死水位”运行,只有在确实急需供水时,才能靠泵站抽提水;三峡水库在上游来水少的情况下,下泄流量也被迫同步减少,被誉为“中国水塔”的丹江口水库,也出现了历史同期少见的“死水位”。
来自湖北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的报告称,截至16日,除神农架林区外,全省83个县市区均有旱情,受旱农田面积1664万亩,有50.2万人、15.8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
影响
油菜歉收已成定局
良田缺水撂荒闲置
干旱给有粮仓之称的湖北粮食生产带来灾难。在著名的革命老区红安县七里坪镇黄山村3组一片油菜田里,记者看到,由于受长期干旱影响,油菜歉收已成定局,多数稀稀拉拉,壳瘪粒小,有的甚至干枯变黑。正在割油菜的一位妇女告诉记者,这一片油菜田,正常年份可产四五百斤油菜子,但今年两百斤都产不到了。
麻城市中馆驿镇晏店村周兴桃告诉记者,她家早稻秧苗下了,无水插秧,放弃了。在黄冈一些县市,因为干旱,成片成片的良田撂荒、闲置。村民告诉记者,水利设施不全,抗旱保生产成本太高,干脆放弃这一季的耕种。
探因
水利建设投入不足
农田灌溉工程落后
湖北省境内现存湖泊面积2438.6平方公里,水利建设投入也一直位居全国前列,“十一五”期间湖北水利总投资规模超过500亿元。但相对于年产粮食达460多亿斤的成就,投入仍显严重不足。过去水利投入主要用于大江大河防洪设施建设,水利灌溉工程仍然严重落后于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湖北农业还没走出“靠天吃饭”格局。
在湖北粮食产区,记者看到,目前农业生产中许多灌溉设施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只能应对气候正常年份的生产用水。自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后,公共水利设施多数无人管理,年久失修,功能无法正常发挥。近年来,国家在水利上投入巨资治理大江大河、整险加固大中型水库,还没有顾及到小型农田排灌设施的改造、维护。
■ 特写
洪湖最深仅30厘米
今年以来,湖北洪湖遭遇7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降水量与往年相比减少七成。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统计,洪湖有水面积约有53万亩,由于持续干旱,目前有水面积已不足40万亩,1/4的湖区干裂。以往5月份,湖中最深处有两三米深,现在最深处只有30多厘米。如果干旱继续,湖水会降得更快。
据《楚天都市报》
■ 数说
三峡放量下游水涨
随着三峡水库补水效益的逐步显现,长江中下游水位连日来出现全线回升势头。数据显示,至22日8时,长江中下游汉口、九江水位分别达到了16.59米、10.58米,与今年入讯以来最低时的5月15日相比,分别上涨了1.34米和1.10米,洞庭湖城陵矶水位和鄱阳湖湖口水位也分别上涨了1.56米和1.16米,分别达到了23.82米、9.98米。
为保障长江中下游地区抗旱用水及航运安全,国家防总决定再次加大三峡水库下泄流量,自5月20日至24日,三峡水库按1万立方米每秒左右控制下泄,5月25日至6月10日,其下泄流量将加大至1.1万至1.2万立方米每秒。据新华社电
11、湖北干旱致部分学校被迫停课
来源:北京青年报2011/05/23
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78530786
连续6个多月降水持续异常偏少 66个县市雨量为近60年气象记录最少 “千湖之省”发生历史罕见的冬春连旱———
连续6个多月降水持续异常偏少,导致历史罕见的冬春连旱。湖北,这个素有“千湖之省”、“水利大省”等美誉的水乡泽国,正承受着一场与自身禀赋极不相称的干旱巨痛。来自湖北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的报告称,截至16日,除神农架林区外,全省83个县市区均有旱情,受旱农田面积1664万亩,有50.2万人、15.8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
旱情
■66个县市雨量为近60年最少
在长达200多天的时间里,有66个县市的雨量为近60年气象记录最少,湖北全省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50%,北部地区偏少60%到80%。
以“千湖之省”名播天下的湖北省,境内现存湖泊面积2438.6平方公里,百亩以上水面的湖泊就有500多个,而且长江、汉江穿流而过,三峡水库、丹江口水库也在其境内,水资源非常丰富。湖北省的水利建设投入也一直位居全国全列,仅“十一五”期间湖北水利总投资规模超过500亿元。
但在持续干旱面前,水草肥美的“鱼米之乡”变成了一片焦渴的土地:湖泊水体萎缩,洪湖、斧头湖、长湖等主要湖泊水体面积比历史同期少四成左右;为湖北提供丰富过境客水的长江、汉江,少见的持续偏枯;1300多座水库低于“死水位”运行,只有在确实急需供水时,才能靠泵站抽提水;三峡水库在上游来水少的情况下,下泄流量也被迫同步减少,被誉为“中国水塔”的丹江口水库,也出现了历史同期少见的“死水位”。
探访
■成片良田因干旱撂荒闲置
多水的湖北这个夏天到处可见干旱的北方景象:81岁的余友福必须每天花几个小时去挑水吃,他所在的孝昌县小河镇花山村里,当家塘干了,井也枯了,300多名村民两个月以来一直面临附近无水吃的难题;因为饮水困难,一些学校甚至被迫停课。
干旱给有粮仓之称的湖北粮食生产带来灾难。在著名的革命老区红安县七里坪镇黄山村3组一片油菜田里,记者看到,由于受长期干旱影响,油菜歉收已成定局,多数稀稀拉拉,壳瘪粒小,有的甚至干枯变黑。正在割油菜的一位妇女告诉记者,这一片油菜田,正常年份可以产四五百斤油菜籽,但今年两百斤都产不到了。
记者在黄冈一些县市看到,因为干旱,成片成片的良田撂荒、闲置。村民告诉记者,水利设施不全,抗旱保生产成本太高,干脆放弃这一季的耕种。
湖北省农业厅副厅长徐能海介绍,目前,全省早稻有接近一半呈现干旱态势,而未来20天将是湖北农业季节用水量最大的时期,中稻要水多,栽插进度慢,能不能保住粮食面积,还要看降水情况。
原因
■水的时空分布正发生急剧变化
武汉区域气候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异常天气的频率增加,我国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的南方地区,水的时空分布正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2010年,西南五省市大旱,2000万人面临饮水困难、农田绝收;随后,十多次大范围、高强度的降雨席卷南方,造成严重洪涝灾害;洪水才退,旷日持久、覆盖广泛的干旱再次让南方多个省市焦灼。
武汉区域气候中心的专家说,以湖北为例,全年降水总量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但是降水分布呈现短时间、小区域、高强度新趋势,即将过去全年相对均衡分布的降雨量集中在短时间、局部地区、高强度降下,无雨期也就相应延长,过去的连阴雨天气减少了,其结果是洪涝与干旱交错出现频率加快,这一气候的新变化让南方地区越来越频繁遭遇洪灾与干旱交互威胁。
措施
■三峡水库补水支持中下游抗旱
因加大下泄力度,20日至22日,三峡水库水位下降近1米,意味着水库在释放长江上游天然来水的同时,两天内为中下游抗旱增加补水6亿多立方米。
日前长江上游流域出现降水,22日三峡水库来水见涨,并突破1万立方米每秒关口。但据三峡集团预计,未来两天内来水将出现回退。三峡水库此次补水进程将一直持续到6月10日长江汛期到来之前。
■据新华社
湖北旱情
■洪湖、斧头湖、长湖等主要湖泊水体面积比历史同期少四成左右
■长江、汉江现少见的持续偏枯
■1300多座水库低于“死水位”运行
■三峡水库在上游来水少的情况下,下泄流量也被迫同步减少
■丹江口水库现历史同期少见“死水位”
湖北水资源
■境内现存湖泊面积2438.6平方公里
■百亩以上水面的湖泊就有500多个
■长江、汉江穿流而过
■三峡水库、丹江口水库也在境内
12、发电用水多水库蓄水少 湖北6月或面临更严重旱情
来源:武汉晚报2011-05-23匡志达
http://www.china5e.com/show.php?contentid=176605
连日少雨天旱,黄陂前川街付店、刘寨等20多个行政村近3万亩稻田棉地急需灌溉,已有6年未使用的前川二级泵站主水渠内杂草树木丛生,淤塞严重。驻鄂空降兵某部得知这一情况后,昨日派出上甘岭特功八连所在团的300多名官兵来到该水渠,对近3公里长的淤塞段进行了清理,抗旱水路立即畅通。
近日,来自武汉商业服务学院的师生们在驻点村——黄陂李家集方安村拎水浇苗。
受持续干旱枯水影响,汉江东西湖段余氏墩水厂近岸处的取水口已很长时间无水可取,目前已启动伸入江心的主河道的另一条取水管线抽取江水,保障该区主城区的自来水供应,居民饮水无忧。记者 喻志勇 摄
水力发电用水过多 病险水库蓄水太少 汉江流域更加“干渴”
6月,湖北可能面临更严重旱情
水利欠账让人吃苦头幸亏有了一座三峡大坝5000吨轮过不了武汉段罕见大旱殃及江豚生存
今年3月至今,长江流域遭遇近50年最严重旱情。湖北省水利厅人士介绍,如果旱情进一步发展,6月将迎来缺水高峰,汉江流域旱情将更严峻。
据专家介绍,目前全省水库蓄水100亿立方米,但仅60亿立方米可有效利用。目前湖北正在抢播中稻,尤其是下月将迎来用水高峰。如果旱情持续到那时,湖北将面临10至20亿立方米的用水缺口。虽然近期有预报降雨,但专家表示,只有持续4天强降雨,才能初步缓解旱情。
汉江流域旱情尤为严峻。记者在湖北省防指获悉,丹江口水库水位已跌至134.72米,低于死水位4米多。这一水位,已接近1978年131.28米最低水位。
发电过猛 “放水”太快
今年,长江流域遭遇罕见旱情,但3月、4月间,因为忙于发电,水库提前用掉太多水,令旱情雪上加霜。
长江水利委员会防汛抗旱办公室副巡视员王井泉介绍,去年9月,长江流域各大水利枢纽开始蓄水,进展不错。但为应对用电高峰,各水利枢纽全力发电,结果短时间内用掉了大量库容。以三峡为例,3月、4月间20多天里,库水位从165米迅速下降至160米以下。10米的库水位落差,常规情况下要40多天才能降下来。
三峡梯级调度中心副总工赵云发介绍,今年1至5月,三峡发电增加40多亿度,比去年增加两成以上。三峡为此将常规的6000多立方米每秒的下泄量,增大到8500立方米每秒。虽然也考虑到了三峡调配水资源能力可能被削弱,但为缓解各地用电压力,也只能先增大发电量,解各地燃眉之急。
水利欠账让人吃苦头
大旱袭来,各地小水库、塘堰首先“败下阵来”。在湖北省,已有4座中型水库、1460多座小型水库低于“死水位”,更有7万多口小库、塘堰干涸。这些小水库、塘堰常年病险失修,难以发挥抗旱能力。
64岁的新洲区曹家井湾村民曹少堂,在村里见底的水塘边后悔不已。这座集体水塘,20多年没有清挖,已淤塞大半。结果在这次旱灾中,水塘很快干涸,让他和众多村民陷入困境。
曹少堂的困境,反映出农村水利“欠账”的一角。湖北省水利厅湖泊水库处处长袁俊光介绍,省内1460多座“死水位”的小型水库中,有400多座常年只能蓄2至3米深的水。有的水库,甚至根本不能蓄水。“病险失修导致水库丧失的蓄水量,就有10多亿立方米。”袁俊光说。
中小型水库尚有专门部门管理,民间众多的塘堰,无人管理,问题更严重。袁俊光估计:“远不止7万多口,全省三分之二的塘堰都已见底。”以曹家井湾为例,村里本有一座占地两亩多的集体水塘,但20多年无人组织清挖,村民也根本忘了清塘这回事。结果大旱袭来,全村都吃了大亏。
袁俊光介绍,与正规水库相比,民间塘堰如果充分发挥功效,将极大增强对大旱抵抗力。
年初的中央一号文件,给农村水利“欠账”带来解决的希望。据悉,“十二五”期间,湖北计划整修4000多座大、中、小型水库。对农村塘堰、灌溉、渠道设施建设,也将加大投入改造。
幸亏有了一座三峡大坝
刚刚达到175米设计蓄水高程的三峡大坝,在此次抗旱大战中扮演什么角色?
王井泉表示,借助自身巨大库容量,三峡持续加大下泄流量,为长江中下游不断“输血”。
与北方大旱动辄赤地千里不同,长江流域大多地区有过境水可用。三峡巨大的库容量,使长江水量供应源源不绝。王井泉介绍,3月下旬以来,三峡上游雨量比往年偏少三成,上游来水大减。但就在这种情况下,三峡仍不断加大下泄流量。目前,三峡入库流量在7000立方米每秒左右。而下泄流量,已达到1万立方米每秒以上。
三峡加大下泄,对中下游意义巨大。王井泉介绍,长江中下游航道维持了正常水深。如果没有三峡加大下泄,长江武汉段水位将比现在低1米左右。据湖北省水利厅专家称,如果三峡减少泄量2000立方米每秒,长江荆州沙市段水位将下降1米以上,为荆州地区供水的荆南四河,水位可能降至取水口以下,无法取水。
湖北省水利厅人士表示,本月底至下月中稻插秧期,将是各地用水高峰。而目前各地水库水位下降,甚至已经见底。为保证下一步抗旱所需,必须“向长江要水”。三峡维持高下泄流量,对中下游极重要。
三峡集团枢纽运行处处长王海表示,按照三峡调度规程,至下月10日,将库水位降至145米防汛水位。这10米的库水位落差,意味着有60多亿立方米水量,完全可保持当前下泄流量,缓解中下游旱情。
据悉,从去年12月枯水期至今,三峡已累计为中下游补水168亿立方米。
5000吨轮过不了武汉段
现在,5000吨级海轮想溯江而上,是不可能的,船被卡在长江武汉段。
长江武汉航道局介绍,武汉段水位往年同期都在21米以上,但今年只有15米多,比往年足足低了5至6米。长江主航道在武汉以上段,要求最低水深4米,目前仅为4.2米。武汉以下段,水深要求5米,实际为5.7米。
承载大型货轮的海轮航道,武汉以上段要求最低水深5米,武汉以下段要求最低6.5米,只能无奈中断。武汉航道局航道处负责人詹剑英说:“武汉海轮航道原计划从5月开通至9月底,但航道水深持续下降,今年开通了仅仅11天,就只能暂停。”
5000吨级船舶已无法通过武汉段,但一些船主冒险闯关,导致意外频发。5月7日、8日两天,武汉段最浅的白沙洲水域,连发船只搁浅事故。搁浅船均是严重超载,吃水深度已超过航道水深。
詹剑英告诉,武汉段现在只有武汉白沙洲、黄石岱家洲两处浅滩,已造成多起搁浅事故。如果旱情持续到下个月,长江武汉段可能出现6至7处浅滩,对航运影响更加巨大。
罕见大旱殃及江豚生存
天降大旱,位于石首的天鹅洲保护区水面“缩水”三分之二,栖息其中的江豚生存面临威胁。
石首天鹅洲,位于长江中游荆江河段,原是长江的河道。1990年起,保护区试养江豚,每年都有2-4头小江豚出生。现有江豚38头,初步形成了一个自我生存和繁衍的群体。在此次大旱期间,江豚的家园也难以幸免。
前日,中科院水生所专家王克雄匆匆赶赴保护区。在他面前,保护区水面急剧消退:“现在水位比往年低四五米,达到历史最低!目前还在以每天10多厘米的速度下降,整个保护区3万亩水面,现在只剩下了1万多亩。”
旱情日趋严重,周边地区将取水目标转向保护区水域。当地为抗旱保收,大量从保护区水域抽水灌溉。保护区多次阻止无效,只能眼睁睁看着区内水位急速跌落。
王克雄介绍,4至6月份,正是江豚产仔的时候。而雌江豚产仔、哺乳期间,喜欢到不被打扰的环境中独自活动。目前水面急剧缩小,将极大影响雌江豚产仔及幼崽成活率。而且江中鱼类在旱灾中数量骤减,且产卵受到波及。当前和此后一段时间内,保护区江豚食物来源也将出现问题。
13、洪湖“瘦身”的警示
来源:中国网2011-05-23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1/05/1141306114655_1.shtml
经典老歌《洪湖水浪打浪》中波光潋滟、船帆点点、接天莲叶无穷碧的优美意境,多年来已植根中国人心中。但现在,意境犹在,洪湖水却让人揪心。
据报道,洪湖今年遭遇7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水面减少了1/4,湖水最深处只有30多厘米。连天碧水不再,全是裸露的枯黄湖底;漫天荷香无踪,只有淤泥的阵阵恶臭。
资料显示,作为全国第七大淡水湖、湖北省第一大湖的洪湖,系碟形湖泊,最大深度仅6.5米,平均深度1.5米。换句话说,在洪湖,即使湖心也无深沟,使得洪湖装不了多少水,经受不了干旱。
从这个意义上说,造成洪湖现状的罪魁,就是旱情――湖北今年降水量为历史最低,由于降水少,蒸发量大,加上周边抗旱抢抽湖水,加速了洪湖水位下降。
而洪湖见底,只是长江中下游湖泊近期大幅“瘦身”的典型个案。在此轮旱灾中,众多湖泊均已萎缩,如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水域面积仅为去年同期的十分之一。
有“哑巴灾”之称的旱灾,其一点点侵蚀的“慢性病”特征,让一个个大湖慢慢变成枯水塘,让守着大江大湖的长江中下游人们喊渴,威力之大,让人始料未及。但,洪湖等大幅“瘦身”的原因,真的就只是天旱吗?
答案无疑是否定的。据称,江汉平原的水系由长湖、三湖、白露湖、洪湖四大湖及成百小湖泊组成,水多时,大小湖泊同力接纳,水少时,大小湖泊一起出水抗旱。但随着众多小湖泊消失,甚至四大湖中的三湖、白露湖也逐渐消失,使得江汉平原的水系调蓄功能严重削弱。也就是说,同气连枝的众多小湖泊消失后,洪湖“孤掌难鸣”,难以应对旱情,才是其“瘦身”的深层原因,也是洪湖去年洪涝今年旱灾、旱涝不断的深层原因。
而众多小湖泊的消失,无不指向人类在求生存谋发展中的急功近利。
数据显示,过去50年间,中国湖泊加速消失约1000个。这些湖泊之所以消失,有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围湖造田的“功劳”,也有最近二三十年来大规模“造城运动”、房地产开发之“功”。
湖面不断“长出”土地、街市、道路、商品房,发展可谓蒸蒸日上,但违背自然规律的“竭泽而渔”,湖泊资源严重透支,生态退化,湖泊抗旱行洪功能弱化,真的能让生活更美好吗?洪湖“瘦身”后水产养殖遭受灭顶之灾,湿地生态遭严重打击、恢复至少需10年,种种恶果,已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实际上,湖泊命运已引起各界关注,湖泊危机已成近年热点话题。但这种关注,更多还停留在嘴上和纸上,难有从环境承载能力考量后的根本行动――目前的现状是,“填湖运动”并未结束,湖泊消失的脚步也未停下。
当然,人类“欺负”自然的急功近利还远不止“填湖运动”。比如因为围海造地、填海连岛、围海筑堤、开山采石采砂,10年来我国已有近800座海岛消失;比如过度放牧和开垦、不合理利用水资源及气候影响,全国荒漠化、沙化土地已占到国土总面积的45%。
“蜀山兀,阿房出”,人类忽视自然规律的放肆,只会招致自然还人以颜色,这样的“报复”近年还少吗?如何让步履匆匆的发展脚步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已迫在眉睫。这才应是洪湖“瘦身”带给人们的真正警示。
但愿,眼前湖泊、海岛消失后鱼儿、鸟儿无处栖息的凄惶命运,某天不会降临人类自己头上。
14、重金属污染防控系列报道(一):涉重金属企业摆脱困境路在何方?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1-05-22 刘秀凤
http://www.cenews.com.cn/xwzx/cysc/cyqs/201105/t20110522_702552.html
被甘肃省白银市四龙镇村民叫做"砂沟"的,是白银公司的排污沟。黄河上游水环境监测中心对公司排放的污水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pH值呈强酸性,氨氮超过排放标准2.55倍,重金属总铜超过最高排放浓度7.44倍,总铅超过0.32倍,砷化物超标高达14.8倍。 CFP 供图
5月18日,环境保护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因为血铅超标事件,浙江省湖州市被实施全面区域限批。
3月以来,浙江省湖州市发生血铅超标事件,湖州市德清县新市镇的浙江海久电池股份有限公司周边已累计发现332人血铅超标。环境保护部调查发现,事件是因企业违法违规生产、职工卫生防护措施不当,县、镇政府未实现防护距离内居民搬迁承诺,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监管及应对不力造成的。
近年来,陕西凤翔、河南济源、江苏盐城、广东清远、甘肃徽县、浙江台州……同样因为重金属污染,这些地方相继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今年年初,《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成为第一个获批的"十二五"专项规划,遵循源头预防、过程阻断、清洁生产、末端治理的全过程综合防控理念,明确了重金属污染防治的目标。然而,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决定了这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
在中国环境报社和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环境保护学术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中国环境报理事会年会暨'十二五'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与政策解读会"上,与会专家建议相关企业要改变观望态度,从源头抓起,全过程防控重金属污染。
尾矿复垦:几十亿吨的堆存量怎么解决?
选择经济适用的技术很关键
此次研讨会前,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环境工程研究所所长周连碧刚刚实地查看了去年发生严重污染事故的紫金矿业紫金山铜矿。据他介绍,由于当地矿的品位低,企业采取了浸出工艺,产生大量酸性废水需要处理,为此建设了一系列循环池,这也就加大了风险发生的几率。
周连碧告诉记者,我国2/3矿山处于中后期开采,随着开采深度增加,金属品位下降,废弃物产生量增大。多年来,重开发、少治理,面临的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问题十分严重。金属矿山土地复垦主要涉及尾矿库、废石堆、露采场、塌陷地和污染土地等。
以电解锰为例,我国从2000年起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解锰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但我国锰矿(矿石)的探明资源总储量仅占世界的2%,其中贫锰矿(低于18%)的储量又占全国总储量的93.6%。目前,绝大部分企业以菱锰矿为原料,经过酸浸、净化、电解沉积后生产金属锰。由于锰矿品位低,生产过程会产生大量含铬废渣,每生产1吨电解锰,排放6~10吨锰渣,大部分锰渣都未得到综合利用。据介绍,全国堆存在电解锰厂附近的锰渣达到6000万吨以上,仅有很少一部分得到综合利用。
"在'锰三角'(贵州、湖南、重庆交界)地区,很多地方都是堆满锰渣的黑山沟。由于管理不到位,锰渣中未分离出的电解液经雨水冲刷很容易进入水体和土壤,造成严重污染。"南开大学清洁生产研究中心主任于宏兵说。
据统计,我国各类金属矿尾矿的堆存总量约60亿~80亿吨,且每年以3亿吨的数量增加。这些尾矿的表面为尾砂,保水能力极弱,在雨水淋溶作用下会产生酸、碱、重金属等污染。治理如此大规模的尾矿污染,如何选择经济适用的技术是关键。
在会上,周连碧向记者展示了山西中条山毛家湾尾矿库的照片。这个尾矿库紧邻村庄,而且占用了村里的农田。在复垦试验中,他们通过覆土、施肥等措施改良尾砂,试种了高粱、花生、玉米、大豆等作物。
可是,这里产出的农产品能吃吗?周连碧说:"检测结果显示,毛家湾尾矿库作物产品中的重金属浓度与原有种子的含量相当或略高,远远低于尾沙土壤中的含量,并且符合食品卫生标准。由于尾沙中的碳酸盐含量高,大大降低了重金属在土壤水中的溶解度,使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量明显降低。"
"在试验进行到第4年时,当地村民就能把这片地收回,自己进行作物种植了。"周连碧告诉记者。
他认为,在进行金属矿山复垦时,要坚持3项原则:因地制宜原则、最佳效益原则、动态性和持续发展原则。"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客观反映破坏土地的适应性,做到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耕地优先的原则。确定复垦利用方向应以最小投入取得最佳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原则,兼顾区域土地利用的总体要求,发挥土地复垦的整体效益。"
在复垦过程中,作物的选择十分重要。比如,在对广西平果露天开采铝土矿进行复垦过程中,引种了适宜在疏松复垦地生长的巨尾桉,利用其一年成林、砍伐后容易再生长的特点,在复垦地上建起了速生林。这不仅达到了改良土壤、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平衡的目的,还为电解铝生产提供了木质效应棒,使企业电解铝生产所需效应棒实现了自给自足。
污染防控:要有全过程控制理念
遵循源头预防、过程阻断、清洁生产、末端治理,全过程综合防控
在会上,一位地方环保部门负责人表示,他们对于生产中涉及重金属问题的企业也十分头痛,在日常管理中需要加强监测,如果出现环保不达标的情况,只能由政府出面关停。对于企业来说,成本则是他们最为关心的问题。
在酸性废水治理方面,江西德兴铜矿引进加拿大技术,通过雨污分离,将酸性废水中的铜、钴和镍等有价金属进行回收,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但是,采用这一技术的前提条件是,水量要足够大并且有一定的浓度,才能产生经济效益。
"要控制酸性堆场污染,采取措施越早越好。尾矿、废渣酸化需要氧气、细菌的作用,在刚排放时,酸性不太高,随着时间的推移,酸性逐渐增强,对环境影响也更大。"周连碧说。
实践证明,以末端治理为主的手段,不仅治理成本高,而且无法有效解决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更不能大幅削减污染物的产生。"单纯的末端治理不可能解决重金属污染问题,要遵循源头预防、过程阻断、清洁生产、末端治理的全过程综合防控理念。"与会专家认为。
根据自身经验,于宏兵告诉记者:"在对涉重(金属)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审核时,一定要做元素平衡。只有把生产过程中重金属元素的流向说清楚,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才能不花冤枉钱。"另一方面,通过元素平衡也可以发现生产过程中的缺陷,从而改进工艺,增加收益。比如,在电解锰生产中,由于分离技术水平不高,相当一部分电解液还残留在锰渣中,通过采取二次压滤工艺,可以对这部分电解液进行回收,从而增加经济效益。
天津精工华晖制版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版辊的企业,生产过程中涉及镀铜、镀镍的工序。"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发现,这家企业每年投入电解铜44吨,但产品仅消耗22吨,其余一部分变成铜屑后被卖掉,一部分进入废水中。当时,电解铜的价格是7万元/吨,而铜屑的价格才几块钱一公斤。"
为什么铜的利用率如此低?研究发现,由于镀层不均匀,版辊在完成镀膜后还需要进行切削,切削下来的大量高纯度铜被作为铜屑廉价处理。找到原因后,公司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了铜的利用率。此外,切削下来的铜屑又被制成磷铜球,可以回到生产过程中应用。这样一来,企业生产成本大大降低。"涉重企业在面对污染治理问题时,要尽可能在源头和过程中想办法,这样效益更明显。同时,企业要注重科研投入和研发,改进生产工艺。"于宏兵说。
争取主动:企业不能再消极等待
行政、经济手段相结合,督促企业有效防治污染,减少风险与损失
“重金属生产企业要改变过去对治污、环保消极等待、观望的观念,充分认识到重金属污染防治对自身长远发展的意义。”在研讨会上,无论是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还是业内专家,都建议相关企业要做好污染防治工作,否则后果会非常严重。
2010年9月2日,此前一个月就停牌酝酿重大资产重组的驰宏锌锗突然发布公告:收到环境保护部《关于终止对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上市环保核查的通知》,因所属会泽分公司和曲靖分公司冶炼厂仍然存在部分环保问题未得到及时有效解决,环境安全隐患比较严重,环境保护部决定终止对公司的环保核查,且在环境风险消除之前各级环保部门不再受理公司的上市(再融资)环保核查申请。
2010年9月28日,驰宏锌锗再度发布公告称,公司无法在短期内完成环保整改工作,同时公司与重组涉及的部分股东在核心交易条款上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因此目前实施重大资产重组事项相关条件尚不成熟,拟中止筹划重组事项。
对此,有媒体认为,这一公告表明,驰宏锌锗成为A股首家因环保问题而被迫叫停重组的公司。
根据环境保护部今年召开的《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视频工作会议,重金属污染防治将被作为今年环保专项行动的重点,对未进行环评和“三同时”验收的企业一律停产整改,对位于饮用水水源地的企业一律停产关闭,对污染治理设施不正常运行、长期超标排放的企业一律停产治理,对发现重大环境安全隐患的企业一律停产整改,对整改不到位的企业坚决予以关闭,对有环境劣迹的公司上市或再融资,两年内各级环保部门一律不得出具同意其通过上市核查的文件。
业内人士指出,在防治重金属污染的工作中,除了行政和法律手段,经济手段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达信中国采矿和环境风险服务部助理总裁兼主管吕春雨告诉记者,他们也在高度关注重金属污染防治的工作。近几年来,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逐步在全国相关行业得到推广,但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完善。比如,保险费率确定、环境污染损害评估、损害赔偿制度等。
他说:“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对于重金属行业及其他高污染风险的行业,都会起到积极作用。但是,重金属污染属于渐进式污染,需要的保险产品与环境突发事件有所不同。”
根据2007年发布的《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现阶段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承保标的以突发、意外事故造成的环境污染直接损失为主。据吕春雨介绍,国内保险市场目前也可提供针对渐进式污染的保险,可以满足一定的保障需求,但是核保工作非常严格。
在问及国内采矿企业在环境风险管理方面存在哪些问题时,吕春雨说:“国内采矿企业目前的环境风险管理意识还是比较薄弱的,这也与国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相关。现在,环境保护越来越受重视,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也有助于企业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
“保险只是企业环境风险转移的手段之一,用来保障采取了风险管理手段也不可能完全避免的损失。对于企业来说,最重要的事情还是要做好风险管理工作。如果某家企业的风险管理手段只是买保险,那没有一家保险公司会给这样的企业提供保险保障。”吕春雨强调。
15、国家林业局“松口” 自然保护区可为发展“让路”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11-05-23章轲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5/807554.html
国家林业局有关官员昨日罕见地表示,自然保护区不是“独立王国”,可以为经济发展“让路”。
这是中国官方首次就近期环保组织质疑保护区调整问题作出回应。
在昨日召开的“首届中国自然保护论坛”上,国家林业局保护司巡视员陈建伟作了“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战略”的演讲。他在演讲中说:“中国的自然保护区不是独立王国,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该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区居民的生活改善服务。”
国家林业局掌管着中国绝大多数自然保护区。统计显示,目前,全国有各级自然保护区2543处,其中林业自然保护区就有2035处,占全国自然保护区面积的82%。
陈建伟说,目前“保护与发展的矛盾非常突出,这个矛盾实际上是很尖锐的。我现在有特别切身的体会”。
他说,由于各地GDP挂帅,老百姓要增加收入,地方政府要增加财政收入,给保护区的压力越来越大。有许多地方政府对保护区的“热情”已经变成了“烦恼”,这在一定程度上困扰和影响着保护区的发展。
正是在地方政府和一些强势企业的围攻下,近年来,中国自然保护区被迫“瘦身”的事件屡见不鲜。
《第一财经日报》了解到,以今年为例,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小南海水电站建设缩小范围;为了给大量盐田、养殖池、油田生产区“让路”,辽宁蛇岛老铁山等3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调减;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有关方面认为规划初期存在“盲目性和机械性”,以及“投资效益不高”等问题,需要进行优化调整;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减,用于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
北京大学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刚刚完成的《2010保护区成效评估调研》也显示:“在调查的很多省份中,新建保护区的积极性很低。”
这份调研报告称,由于担心和地方经济发展冲突,看不到建立保护区的直接利益,很多地方政府选择不建新保护区,已有的保护区不升级,以便为基础设施、矿产、水电等开发预留空间。
而对于外部压力,保护区自身也底气不足。陈建伟在演讲中承认,自然保护区的空间分布和类型结构不尽完善,还没有形成有效的保护网络;专业人员缺乏,保护能力不能适应需要;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机构建设难以适应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发展需要。
在昨日的论坛上,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印红表示,要“协调保护区生态系统多种服务,促进保护区生态系统供给功能的可持续性,改善保护区及周边社区居民的生活,实现自然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良性循环。”
据陈建伟介绍,“十二五”期间,林业部门也将对自然保护区主动调整。对于同一区域内面积偏小、分散零乱的自然保护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系统整合;对面积或功能区划不合理,与周边社区矛盾突出且难以依法进行管理,或确因开发建设项目需要征占用地的自然保护区,按程序进行适当调整。
“保护区不是不能调整。”陈建伟解释说,可以按照“核心区管死,缓冲区管严,实验区科学合理经营利用”的原则进行调整,但必须进行科学论证,按程序报批,不得未经批准而开展建设活动。
演讲中,印红还表达了在保护区被迫调整压力下的“不快”。她呼吁“提高政府生态管理部门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决策中的话语权”,“推动实现从部门资源管理向综合生态系统管理转变”。
针对纷纷调整的自然保护区,《2010保护区成效评估调研》呼吁,尽一切力量保证自然保护区的“零损失”,全力保证保护区的功能和完整性。昨日,中外专家在论坛上也发表了《北京宣言》,呼吁中国全面提高自然保护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
16、“十二五”开局 中国将面临更大环保压力
来源:搜狐绿色2011年05月23日
http://green.sohu.com/20110523/n308258273.shtml
【搜狐绿色原创报道】5月18日,国家环境保护部环评司巡视员牟广丰在环保NGO绿家园组织的记者沙龙上称,“十二五”期间,中国将面临更大环保压力。
牟广丰表示,这些压力来自于多重因素,比如中国现在所处的城市化进程阶段、能源结构问题、产业结构布局问题以及国际政治环境所发生的变化等等。
牟广丰说,中国仍然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这样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国内对资源、能源的需求将居高不下。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时间内不会改变,目前已占到75%甚至多,这直接关系到二氧化碳排放量问题。
同时,中国工业结构在眼下的阶段仍然以基础原材料、能源重工行业为主,钢铁、建材等高耗能产品仍然有极大市场空间,而一些地区产业布局已经超出该地区环境容量,这些都给“十二五”期间如何做好环保工作带来挑战。
牟广丰特别提到,“十二五”期间的环保压力还来自于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他介绍,20世纪后期的国际会议上,中国被外方指责的污染问题主要是空气中的粉煤灰和二氧化硫燃烧、臭氧等低层次污染问题,当时面对指责,中国可以强调自己的发展中国家性质,人均排放少,同时团结第三世界国家,得到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但是最近几年,情况发生变化。首先,中国低层次污染问题在缓解,但由全球气候变化,二氧化碳排放提到了议事日程。2009年的数据显示,中国人口占世界1/5,但二氧化碳排放占到世界总量的1/4,因此继续打人均排放牌也会有一些难度。
“所以说,现在节能减排的任务跟十一五期间或者是上个世纪90年代相比,是更加艰巨了。”牟广丰说。
17、牟广丰:核电仍是方向 水电政策无质变
来源:搜狐绿色 2011年05月23日
http://green.sohu.com/20110523/n308259718.shtml
【搜狐绿色原创报道】“核能仍是中国能源未来的一个方向”,在谈及中国未来的能源战略时,国家环境保护部环评司巡视员牟广丰表示。
他说,“十二五规划纲要”要求,非化石燃料从能源结构的比重要增长到11%,其中包括核能。但日本因地震引发核危机,虽然目前一些暂缓审批和建设,但中国不该因噎废食。
牟广丰表示,日本核危机属于“天灾引起的人祸”, 加之日本核电站建设较早,如今设备老化,因此发生问题有其特殊性,但中国核电项目上马比较晚,在设计等各个方面,把安全放在最突出的位置。核能还是中国能源未来的一个方向。
“十二五规划纲要”也要求,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重点推进西南地区大型水电站建设。而“十一五”规划对于水电的表述是“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开发”。有人士对此解读为,国家将放开水电项目,“十二五”期间将大力开发水电。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电力有持续增长性需求,另一方面,中国也有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责任与压力,而水电的碳排放方便确有优势。
但一些环保人士担心,在水电开发向西南大江大河级级推进的过程中,中国水能资源的极限正在日益逼近,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等环境风险的底线或将失守。
牟广丰对此解释说,积极是一种态度,有序是一种科学程序,“保护优先,确保底线”是开发方针。他进一步说明,国家决策的原则是从生态源头体现出生态优先,从流域层面推动生态优先,优化布局,从开发强度上体现生态优先,而不是一哄而上。“所以说水电开发大的政策没有发生变化。”
18、环境标准差异容易产生环境污染套利空间
来源:中国经营网 2011-05-23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10523/212178.html
对于环保部来说,出台河流全流域统一的环保政策是比叫停高铁更有意义的事,否则对于高污染企业,就有环境污染套利的空间。
2007年发生的“无锡蓝藻事件”后,江苏省将太湖流域划分为一、二、三级保护区,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改建、扩建造纸、印染、电镀等等企业和项目,累计关闭化工企业3300多家,利用环境标准倒逼经济结构升级。几年来,全社会共投资810亿元,太湖水质有所改善,富营养化程度由中度改善为轻度,但生态拐点(环境随着经济增长而恶化,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经济结构优化,环境开始好转)尚未出现。目前太湖水总氮指标仍然处于劣五类,与国家要求的明年达到每毫克升2.0的指标仍有较大差距。
太湖生态拐点在巨额投资后仍未出现,一方面是湖泊治理周期比较长(一般为30年),同时也与不同地区对太湖治理的政策不统一有关。江苏省副省长徐鸣称:“治理太湖还是要靠整个区域共同来努力,尤其是在产业标准,规划建设标准方面,我多次呼吁,要有一个标准。……我们的企业经常跟我们吵,说人家没有你江苏管得那么严,你再不放松一点我跑到它那里去了。所以我们希望,整个太湖流域执行一个标准,才能确保太湖治理不断向前推进。”
虽然中国一再强调中国不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事实证明中国片面追求GDP高增长,全面牺牲了环境利益。对于环保部来说,出台河流全流域统一的环保政策是比叫停高铁更有意义的事,否则对于高污染企业,就有环境污染套利的空间。另外,在太湖流域的江、浙、沪均有电荒之际,出台高污染企业的差别电价政策,不仅可缓解电荒,也可推动太湖的治理。
19、辽宁环保法庭成立15年未审理过任何案件
来源:法制日报 2011年05月22日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1-05-22/154222509314.shtml
据新华社报道,辽宁省曾创“天下之先”,设立了“环保法庭”这样的专属管辖司法机构,然而成立15年至今,竟未审理过一起环保公益案件;除了为环保行政机构“背书”及协助执法之外,环保法庭的审判、公益等重要功能没有能发挥出来。
过去的15年,包括辽宁在内的全中国,见证了越来越频繁的环境侵权事件,各地都不同程度存在水、空气、土壤工业污染事故,发生过放射物辐射伤害等事故。显而易见,环保法庭吃“鸭蛋”,非是无案可办,而在于拓宽诉讼之门所必要的程序法和实体法的阙如。就以简单的“公益环境诉讼”而言,在不承认环境受害人直接参与诉讼权利之前,受害人得到法律救济的机会渺茫。
环境侵权是一种一旦发生则后果难料、或会造成大面积破坏的侵权行为,在其未实际发生之前就及时制止,往往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在程序法上建立“制止令”制度是必要的。它可以授权潜在的被害者能及时提起“制止令”诉讼,法庭也能第一时间颁布“制止令”来制止有可能发生的环境侵权行为。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在民事诉讼法上并无这一程序。
环境侵权又往往是侵害多数人权利的侵权行为,侵权方式同一、后果同一,是适合于提起“集团诉讼”的。但目前我们的程序法上除了一个“集体诉讼”程序之外,再无有利于集团诉讼的独立程序。
总之,环保法庭“生意惨淡”,除了它作为环保行政机构的“附庸”而自我矮化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受困于法律体系的支持。只有完善立法,才能让环保法庭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和静钧)
20、报告显示成都平原海拔1000米以下无天然湿地
来源:四川在线-天府早报2011年05月22日
http://news.sina.com.cn/c/2011-05-22/044222507329.shtml
历时1年半,由成都观鸟会发起的“成都平原湿地保护调查”昨日有了初步结果。报告显示:成都平原内的湿地正遭受人类活动的干扰,成都平原海拔1000米以下,已经没有一处严格意义上的天然湿地。成都湿地保护已经拉响警钟。
名词解释>>>
湿地:位于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段,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水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它与森林、海洋一起被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
调查遍及成都20个区市县
去年1月,成都观鸟会联手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四川大学以及环保志愿者协会展开“成都平原湿地保护调查”。
此次调查范围涉及整个成都平原,包括都江堰、绵竹、罗江、金堂、新津、邛崃为边界的岷江、沱江冲积平原,面积约7340平方公里。行政上包括成都市的20个区(市)县;以及德阳市旌阳区、广汉、什邡、绵竹;眉山市彭山。
调查组成员在每一个工作区内选出符合评价指标的湿地列入野外考察计划,作为一个调查点。对每一个调查点湿地展开以1年为周期的野外调查,包含其水文、物种、资源及受胁等相关信息。
平原湿地正遭受人类干扰
在昨日召开的“成都平原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论坛”上,成都观鸟会理事长沈尤遗憾地表示,成都平原内的湿地正遭受人类活动的干扰。调查报告显示:成都平原海拔1000米以下,已经没有一处严格意义上的天然湿地。
沈尤说,湿地系统是成都平原最主要的生态系统之一,而社会上对其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认识却不足。同时,湿地资源的利用处于较为单一、低下的水平。他认为,湿地管理仍有大量的系统工作要做。
下一步,成都观鸟会还将与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等相关公益组织加大对湿地的调查、研究和评价,并编撰《成都平原重要湿地名录》。
专家呼吁>>>
湿地消亡应引起重视
殷继成(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学院教授):成都历史上曾是一个湿地密布、河网发达的地区,但当前成都湿地消亡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有重大联系。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许多天然湿地改成了农田和其他用地,天然湿地的消亡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关链接>>>
成都湿地公园
主城区规划八大生态湿地公园:
清水河生态湿地、江安河生态湿地、三圣乡生态湿地、十陵景区生态湿地、东郊生态湿地、北郊生态湿地、上府河生态湿地、新世纪公园生态湿地。
主城区以外已建成的湿地公园:
青白江区凤凰湖湿地公园、崇州羊马河湿地公园、彭州湔江湿地公园、凤凰河二沟人工湿地污水治理工程。早报记者 李庆
21、汪永晨 8年拉锯战捍卫怒江
来源:京华时报2011-05-23 侯雪竹
http://epaper.jinghua.cn/html/2011-05/23/content_662442.htm
5月19日上午,汪永晨正和往常一样在电脑前查收邮件,联系全国各地的环保志愿者,忽然她高呼一声,原来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其中有一句话是:“要求妥善处理三峡工程蓄水后对长江中下游带来的不利影响。”作为一名致力于江河保护的环保人士和记者,汪永晨对这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话深感欣慰。
“我追求更多的蓝天,更美的自然,我是个环保发烧友,我要把我的发烧病毒传染给更多的人”。——汪永晨
从环保记者 到发烧友
组织环保大军 保卫首都水电开发威胁怒江生态文化投身怒江保护 八年拉锯战为怒江边学校 义卖筹钱
1988年,汪永晨成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一名记者。作为一个中央媒体的记者,她经常有机会到全国各地采访,这个便利条件也让她成为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关注环境保护的第一批人士。但真正成为一名环境保护的志愿者,却要从两件事情说起。
1993年,她第一次前往青藏高原采访,感慨于高原壮观景象的同时,汪永晨也第一次接触到了“盗猎者”。从西宁到格尔木的路上,她碰到一批批的盗猎者。向导告诉她,这些人带着一大口袋面和一小口袋盐,一进高原就呆上大半年,野牦牛、藏羚羊、白唇鹿都是他们枪下的猎物。虽然已经有心理准备,但在塔尔木野牛沟看到一幕景象还是让汪永晨惊呆了,裸露的秃山坡上到处都是珍稀动物的遗骸,这些动物的头颅已经没有了,斑斑血迹从尸体一直延伸到小河边的砾石上……
1994年,她前往苏北采访,在一个叫“大余”的贫困农村里,结识了被称为“鸟痴”的小学校长朱以勋。当地人都知道朱校长爱鸟、护鸟,经常会把受伤的鸟儿交给他;有一次,朱以勋得知村民捡到一只受伤的大天鹅,看着奄奄一息的天鹅,他提出把天鹅带走治病,村民说给50块钱吧。朱以勋二话不说,回家拎起面口袋到街上把面卖了,用卖面的50块钱换回了天鹅。后来天鹅还是死了,解剖后竟然在它身体里发现了六颗子弹。与当地贫瘠、脏乱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朱以勋的大余小学里绿树参天,鸟语不绝,这里有鸽子楼、小鸟医院、标本室……孩子们虽然家境贫困,但说起鸟类知识却头头是道。
一面是人们为了金钱屠戮野生动物,一面是贫困乡村的校长带着孩子们保护小鸟,这两件经过汪永晨的报道都产生了不小的反响,也让她从一个关注环境的记者,成为了环境保护的实践者和志愿者。
组织环保大军 保卫首都
汪永晨的环保工作分为两块,一是调动公众关注、参与环境保护,二是借助媒体的力量监督揭发环境破坏的行为。1996年,汪永晨与志同道合的中国环境科学院的科研人员金嘉满一起组建了一个民间环保团体——“绿家园志愿者”。
绿家园这个名字,是汪永晨在骑车上班的路上想出来的。她解释说,绿家园,可大可小。大,可以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小,就是每个人家的院子。绿色代表生命,也代表生机。他们给自己定宗旨就是:走进自然,认识自然和自然交朋友。“绿家园 ”刚成立时没有一分钱,没有办公室,即便15年以后的今天,绿家园的全职工作人员也只有3个人,但现在她们的志愿者团队已经超过万人,范围遍及大江南北。
“领养绿树”是绿家园公众参与环保的经典项目。在一次采访中,一名环保系统的工作人员告诉汪永晨,北京乃至全国义务种树十多年了,树是种了不少,但活得却不多,主要是树种下以后没人管。俗话说:一棵树,三分种,七分养。经过调查后,绿家园组织志愿者们在十三陵水库旁边的蟒山森林公园里开始了“领养绿树”的活动,志愿者们种树后通过领养的方式照顾树苗茁壮成长。经过十多年的累积,“领养绿树”活动已经遍及内蒙古、河北、山西、四川和云南。
作为一名记者,汪永晨深知媒体“环境监督”的意义。2000年夏,她和几位做环境报道的记者创办了“绿家园记者沙龙”,每月请一位专家给大家进行环境保护知识普及和一些环保项目的情况介绍,环保记者也在这里获得了很多新闻线索。一次,北京郊区最大的一块湿地被开发商看中,要修高尔夫球场,记者们在沙龙中得知此事,及时进行调查,并发稿呼吁中止这个项目。经过大家的齐心协力,该计划宣告破产,而这片芦苇荡也成为北京的第一个湿地公园。
水电开发威胁怒江生态文化
从2003年开始,怒江进入了“绿家园”和汪永晨的视线。2003年7月,怒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自然遗产,但同年8月,国家发改委却通过了在怒江中下游修建十三级水电站的方案。按照规划者的设计方案,在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区怒江中下游建立的两坝十三级梯级水利工程,总装机容量2132万千瓦,年发电量为1029.6亿千瓦时,比三峡规模还要大。
地方政府官员要在这里修水电站的理由名正言顺,要改变当地少数民族世世代代贫困的面貌,然而汪永晨的调查却并非如此:“我从来没有见过那么美的地方!”一旦大型水电站上马,怒江水平面即将上升,美丽的景色将不复存在,作为世界自然遗产的怒江将彻底改变面貌。“更严重的是,基于沙坝和怒江地理而形成的上千年的少数民族文化也会面临消失危险。”
傈僳族是生活在怒江边的少数民族,她在僳寨里看到,这里保留有完整的文化传统,沙坝上仍然上演着传承了几百年的“沙滩埋情人”:大家嬉闹着把彼此有意的一对青年男女扔进一个沙坑里,看着一对青年红着脸,大家一哄而散。虽然寨子不富裕,但大家生活乐观,天天唱歌、跳舞,上演剽牛、射弩、澡堂会。
当得知他们世代居住的地方会被淹没时,许多傈僳族人都很忧虑。一名傈僳族年轻人原来所居住的寨子已经因修路而消失,他原来生活的大江支流也被当地政府卖给开发商进行水电开发。年轻人痛苦地问汪永晨:“要是以后只有在填表的时候才写上我是傈僳族,那还叫傈僳族吗?”他说,自己不希望以后自己的子孙问起大江原本是什么样子时,自己只能翻着相册,告诉孩子们,以前这里的水是流动的,还有非常急的激流和沙滩。
投身怒江保护 八年拉锯战
2003年9月,绿家园沙龙十家媒体的记者一齐参加了环保总局召开的“怒江流域水电开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座谈会”,从记者的视角陈述了怒江水电不可为的理由,打响了怒江保卫战的第一枪。大家疾呼,发电的方式可以选择,怒江一旦被破坏,将没有任何回转的余地。
会后,汪永晨又联合自然之友等环保民间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怒江保护宣讲活动,通过讲座、论坛等形式向社会鼓吹:怒江要建水电站先要通过环境影响评价,要召开听证会,要有利益相关群体的参与。“两会”期间,汪永晨又通过各种渠道向代表委员提交建议;为了让社会了解怒江,他们自己筹钱在北京举办了“情系怒江摄影展”,展示怒江的美好景色以及流域内22个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
2004年4月,从怒江丙中洛到贡山的路上,汪永晨接到北京志愿者的电话,“中央批示了!我们赢了!”原来温家宝总理对怒江水电开发说了不。挂掉电话,汪永晨掩面大哭。 但没过多久,怒江工程依然上马,不过级别降低。
这场拉锯战至今没有结束,为了死死守住这片美丽的河流,汪永晨和绿家园的伙伴们持续关注着怒江的变化。在做调查的过程中,她和伙伴们还受到了当地不明势力的跟踪,汪永晨曾经经历了一夜倒换四次车,才摆脱了跟踪的经历。“现在西藏流域已经开始动工,但云南段还被我们死盯着。”汪永晨说。
为怒江边学校 义卖筹钱
除了环境保护外,帮助怒江边贫困山区的学校也成了汪永晨的一项工作。怒江丙中洛的四季桶小学,只有六个学生,学生们因为没有条件住校,每天要爬一到两个小时的山路才能来上学。学生家庭都非常贫穷,汪永晨问孩子们,如果你们有了钱最想要什么。有三个学生是想买鞋,一个想要帽子,两个想买衣服。为了帮助孩子们,她把自己的稿费捐出来设立了“教育基金”,帮助孩子买书本,又把美国一家机构给的两万美元用来给怒江流域的小学建了37个阅览室。
“卖书”更成了汪永晨的日常性工作。她的包里始终带着一个黑色的笔记本,封面上写着“为怒江小学义卖”,里面记录着卖书所得的每一笔善款。她卖的书有“记者沙龙”专家的演讲合集,有她参与主编的《绿镜头》等。为了让这些书能够出版和再版,她自己不但没拿任何的稿费或版税,还倒贴了不少钱。每次印刷的书籍,都是她和近70岁的先生一起背回家里,摞满满一地。只要参加会议、讲座,她都会带上一些书,逮着机会就向大家推销,甚至“引诱”大家购买。很多来华进行讲座的外国朋友也被她“忽悠”着买了书。这些书籍的定价不菲,但她坚持一定是按照原价卖,因为卖书的钱是要为云南怒江边的小学订报纸、送书籍,多卖一块钱,孩子们就能多得到一块钱的帮助。欲了解和联系汪永晨以及绿家园请登录网站 www.greensos.cn
22、推行垃圾分类“实名制” 能否破解“垃圾围城”困局?
来源: 新华网2011年05月22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11-05/22/c_121444732.htm
新华网杭州5月22日电(记者方益波 商意盈)杭州市自2010年起开始试点推行垃圾分类,但垃圾“不分类”“分错类”的情况却相当普遍,于是在杭州一些小区便有了垃圾分类“实名制”的实践。“紧箍咒”的确让垃圾分类取得了良好效果,也引发了是否侵犯隐私的争议,甚至遭到一些居民的抵制。
从源头上减少垃圾刻不容缓,垃圾分类是最有效的方式,却面临推行难的现状。为什么大家对好习惯“屡教不会”?垃圾分类“实名制”能否破解“垃圾围城”困局?
丢垃圾也“实名”
走进杭州湖滨街道东平巷社区,在回收厨房垃圾的垃圾桶里,绿色塑料袋上标明了每袋垃圾的门牌号。居民每天扔出的厨房垃圾,都会有专人蹲守验收打分,得分情况则公示在垃圾分类试点积分示意图上。
这张图是对垃圾分类的考核,以绿、黄、红三色区分,当天80%以上的垃圾进行准确分类的家庭用绿色标注,60%的用黄色标注,低于40%的则用红色标注。“谁做得好,谁做得不好,一目了然。”湖滨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姚杰说。
据了解,杭州自2010年3月25日开始启动垃圾分类试点,分为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厨房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别对应红色、蓝色、绿色以及黄色垃圾桶。截至目前,共有843个小区已经推行垃圾分类,约占杭州所有小区的55%。
杭州市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所长张束空说:“尽管做了大量的前期宣传和动员,但垃圾分类还是面临开头难。”
“大部分居民刚开始没有养成把垃圾分类的习惯,扔进垃圾桶时也是哪个就近扔哪个,如果遇上垃圾桶盖子都盖着,就直接往盖上一放完事。”拱墅区和睦街道李家桥社区书记夏园弟说。
为破解难题,杭州部分小区开始垃圾分类“实名制”的实践。上城区湖滨街道自去年6月开始首先试点实行垃圾分类“实名制”,参与家庭由刚开始的30多户增加到目前的1200多户。拱墅区大关街道与和睦街道也借鉴了湖滨街道的做法,开始试点实行。
姚杰说,居民小区试行垃圾分类“实名制”后,垃圾分类投放准确率、分类准确率能提高到80%以上。这两项指标均比普通小区高出20%以上。
夏园弟说:“‘实名制’一方面有助于居民把爱面子的心理转化为坚持垃圾分类的动力,另一方面垃圾分类看似简单,实则不然。比如牛奶属于厨房垃圾,牛奶盒就属于其他垃圾,‘实名制’也有利于社区工作人员进行深入指导。”
1 2 3 下一页
23、环评法8年 大项目屡屡以身试法
来源:中国青年报2011年05月23日
http://news.sina.com.cn/o/2011-05-23/062722511954.shtml
《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将近8年,但一些国家重点项目,地方首长的政绩工程、GDP工程,却依然漠视法律的存在,屡屡触碰法律底线——要么根本不做环评,要么做了环评,却束之高阁,压根儿不按环评的要求进行污染治理。近期,环保部发出的一系列整改决定书,直接点了一些大项目的名,使这个问题闯入公众视野。。
几天前,环保部向津秦铁路客运专线有限公司发出《责令整改违法行为决定书》。因为这家公司在津秦铁路客运专线的施工中,改变原有设计,却没有按法律规定,重新进行环评。
就在10多天前,无锡市轨道交通发展有限公司也收到了环保部发出的《责令整改违法行为决定书》。原因是:环保部还没有批复该公司提交的环评报告,该公司就开工建设无锡市城市快速轨道2号线。
大项目漠视环评法的案例,不仅来自环保部的披露,就连审计署的审计公告中也有相关内容。5月20日审计署公告了17家央企的财务状况,其中,有多家央企都存在大项目未批先建的问题。比如,中国铝业自建和收购的10个电解铝、氧化铝等项目,就未经国家核准或未通过国家环保验收,截至2008年底,项目累计投资92.81亿元。这些项目可能会因触犯国家法律而遭遇停产、停工,国有资产面临损失。
环保部华北督查中心主任熊跃辉负责此次对津秦铁路客运专线违法行为进行调查。在他看来,大项目敢于挑战法律的严肃性,一方面,项目的建设单位认为,“自己是重点项目,即便违法了,环保部门也没有办法。已经开通的铁路、公路,难道还能停下来吗?”另一方面,在一些地方,环境保护还是抵不过GDP,有的地方长官就在为违法项目撑腰。
违法的大项目,上马就停不下来?
据介绍,此次被环保部责令整改的津秦铁路客运专线,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的一部分。这条专线由铁道部和天津市、河北省合资建设,路长261公里,投资总额338亿元,建设工期4年,2008年开工。开工前,为减少拆迁范围,应地方政府的要求,建设单位对河北滦县境内的部分线路进行了调整,变更线路达24公里。
按照环评法的有关规定,设计和施工变更后,应该对项目重新进行环评,但津秦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方并没有向环保部门提交新的环评报告,直至有群众向环保部举报。
据介绍,因为线路调整,沿途可能有更多的村庄会受到铁路噪音的影响。这些村庄的噪音问题如何解决,需要有新的环评方案进行评估,并提出降噪方案。
环保部华北督查中心主任熊跃辉透露说,环保部对津秦铁路客运专线有限公司发出的整改决定要求,该公司必须立即停止津秦客运专线的建设,在环保部批复新的环评之前,不得擅自恢复建设。近期,环保部还将赴津秦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现场,检查该项目是否停工,等待环评批复。
环评法已经实施了8个年头,为什么还会出现如此漠视法律的现象?熊跃辉说,像津秦铁路客运专线有限公司这样的建设单位,不可能不清楚法律的规定。他们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赶工期——这条铁路的施工期是4年,要停下来等新环评批复,肯定会影响工期。另一方面,像铁路、公路、电网等与民生相关的项目,在违法方面会更有恃无恐,建设方几乎都存有这样的侥幸心理: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项目,环保部门是叫不停的。
按照环评法的相关规定,违反环评法的建设项目,必须停止建设;已完工的,也要停止运行。而这一条,对公路、铁路、机场等民生工程约束力较弱。
典型的例子是胶济铁路客运专线。由于违反环评法规定的“三同时”制度(即治理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施工、验收),环保部曾在2010年11月17日对负责建设的胶济铁路客运专线有限责任公司发出《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责令该工程停止使用。但这份决定书也指出,考虑到铁路涉及公共利益,对这项处罚“缓期执行”,也就是说,希望胶济铁路客运专线有限责任公司能在2011年3月31日前,对违法行为进行整改。
可是,缓期期限已过,胶济铁路客运专线有限责任公司仍然没有纠正其违法行为。4月25日,环保部向该公司发了《督促履行通知书》,措辞严厉地要求,该公司必须于5月31日前纠正其违法行为,停止使用胶济客运专线。
在这份通知书中,环保部特别声明,如果逾期不履行,环保部将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并作为典型违法案件向社会公开。
环评“先上车后买票”为何屡禁不绝
几年前,环保部曾刮起过猛烈的环评风暴,叫停了一批违规的水电、火电项目。几年过去了,一些大项目总是“先上车后买票”——被查处后,才补办环评,这背后又有怎样的原因呢?
环保部华北督查中心主任熊跃辉就曾查处过大量“先上车后买票”的项目。在他看来,环评被漠视的主要原因依然是一场环保与GDP的博弈。
熊跃辉分析说,不做环评的原因有几类。第一类是,项目的业主很清楚,自己的项目由于违反国家的产业政策,环评根本就不会被批准,所以干脆就不做。
这类问题多发生在一些资源大省。比如,国家为了节能减排和抑制产能过剩,对电解铝、钢铁、焦炭等行业新项目的审批都比较谨慎,但有的地方政府就敢漠视国家的产业政策,为国家限制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开绿灯。环保部华北督查中心近期就在河北查处了一家没有任何手续的钢铁企业,2010年年底开工建设,现在已经基本建成。
另外,有的企业认为,时间就是金钱,生怕做环评、等环评批复的时间耽误了挣钱,所以先干着再说。说不定还查不到呢。
在熊跃辉看来,有一种原因最值得警惕:环评要为市长项目、一把手项目让路。一些地方在招商引资时,就许诺,无障碍进驻,环评之类的手续统统不需要。如果必须到环保部审批的项目,地方环保局的官员还得负责去跑手续,跑不下来的地方环保局长就得挪位子。在这样的压力下,有的地方索性就不要环评这张票了。
在日常的监管中,熊跃辉还发现,有的项目虽然做了环评,但建设或生产中,根本不按环评的设计方案来。
熊跃辉介绍了一些他们查处的案例。比如,国家目前严格控制新电厂的审批,但如果电厂的原料是用煤矸石,能形成资源的综合利用,还是可以开口子的。于是有的电厂在申请审批时,报的是用煤矸石做原料,但在生产中却偷梁换柱,用煤做原料。
再有,国家的产业政策是,小火电不再审批,只审批30万千瓦以上的火电厂。于是,有的企业审批时报的是30万千瓦,但实际建设中,建的就是小火电。
环评执法如何形成威慑
作为环保执法部门的负责人,熊跃辉说,他经常在思考,环评法为什么会屡屡遭遇挑战?他说,不得不承认的是,最大的障碍是,很多违法案件处理不下去,难以形成法律的威慑性。特别像铁路、公路、机场、电网等这些项目,一旦木已成舟,既涉及民生,又会影响地方经济和就业,查处起来很难。而像电解铝、钢铁、电厂等项目,动辄投资都过亿,要因为环保原因停下来,也是不容易的。
在熊跃辉看来,对环保执法者来说,比较有效的手段是,在萌芽状况,就发现违规项目,并及时制止。熊跃辉把这种执法叫做预防性监督、萌芽执法。
环保部华北督查中心督查的范围包括河北、内蒙古等6省区市。这些地区既是能源大省,也是传统高能耗、高污染行业聚集的地区,如何发现违法项目新开工?
熊跃辉说,根据近年来查处的经验,他们圈出了一些违法的高发地区,比如传统的冶炼基地、靠近水源便于企业取水的地区、资源富集的地区,并要求地方环保部门要对这些地区进行重点巡逻,以便能及时发现违法开工的项目。
事实上,一些高科技的手段也将运用于未来的执法。据介绍,我国已经发射了两颗资源环保卫星,专门监测我国的环境状况。环保部卫星环境运用中心主任吴国增告诉记者,环保部门已经能利用已有的两颗环境卫星,进行建设项目的环评遥感监测,比如,武广高铁的环评验收,就利用了环境卫星提供的遥感资料。未来,还将进一步辅助环境执法。本报北京5月22日电
24、血铅事件引发行业严打 浙粤关闭数百家电池企业
来源:经济参考报2011年05月23日
http://huanbao.gongyi.ifeng.com/detail_2011_05/23/6565758_0.shtml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会长杨启明表示,铅酸蓄电池企业是三大铅污染源之一,这是不可回避的。目前行业存在诸多问题,必须理性面对,相关责任方必须承担社会责任。
血铅超标事件又有发生
又一起血铅超标事件发生了,这次是在广东省河源紫金县。
今年5月7日起,河源市紫金县临江镇的一些村民纷纷前往广州市、河源市的医疗机构进行血液检查。截至5月19日,累计已检测血样1468份,发现有136人血铅超标,其中达到铅中毒判定标准的有59人。如今十几名来自紫金县的儿童还躺在广州市儿童医院里,有些儿童血铅指数高达639微克/升,超过正常的12倍。
事件的罪魁祸首是位于紫金县的一家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三威电池有限公司。由于该企业在灌注铅封过程中违规排放废水、废气,而且没有按照批复的环评要求设置500米卫生防护距离,致使空气未经过滤排放即被附近居民吸入体内。值得注意的是,这家企业还是当地环保局认定的环保型铅酸蓄电池企业。目前,肇事者三威电池有限公司已被责令停产。
广东是我国第二大铅酸蓄电池生产省,这类企业在广东总计有160多家。日前广东省环保厅召开了全省环保系统视频会议,要求对各“辖区内铅蓄电池企业开展地毯式排查”,并将关停卫生防护距离不足300米的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
环境保护部在本月18日还公开通报了不久前发生在浙江湖州德清血铅超标事件的查处情况。据调查,此次血铅超标事件是因企业违法违规生产,职工卫生防护措施不当,县、镇政府未实现防护距离内居民搬迁承诺,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监管及应对不力造成的。此次事件严重损害公众健康,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环保部决定对湖州市实施全面区域限批,并取消德清县生态示范区资格。目前,该企业已被关停,公安机关已对海久公司法人代表依法刑拘。
浙江省环保厅负责人表示,目前浙江省共有273家蓄电池企业,已有213家被停产整顿。德清血铅超标事件发生后,该省派出了10个检查组,对全省登记在册的所有273家蓄电池企业进行地毯式排查,以防止血铅超标事件再次发生。而广东环保部门对铅酸蓄电池企业进行地毯式排查后将防护距离在300米以内的企业予以关停。
关于铅污染防治的呼声日渐高涨,但血铅事件在这两年内却一直在不停上演。从全国来看,血铅超标事件2010年有9起,2009年有6起。环保部调查发现,其中2010年6起较大的铅污染事件一半由铅酸电池企业引起。
统一认识 共同面对危机
在这一系列事件的背后,反映出铅酸蓄电池行业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对铅酸电池的需求迅速增长。这个行业的门槛也比较低,结果导致整个行业内企业数量猛增,但企业规模普遍过小,低水平重复建设大量存在。
据中国电池工业协会的数据,目前我国有2000多家铅酸蓄电池企业,有生产许可证的企业约1800多家,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只有200多家,不到整体数量的10%,而产值在亿元以上的则更少。
今年3月,环境保护部对11个重点省份31个重点地市的388家铅酸蓄电池企业进行督查。督查情况显示,铅酸蓄电池行业中除少数大型企业较为规范外,大多数中小企业存在建设项目违法问题多、污染治理设施运行不正常、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不当、卫生防护距离不落实等问题。
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副理事长王敬忠表示,除了在生产环节,国内铅酸蓄电池行业在回收利用环节也存在严重污染。目前国内铅酸电池回收和处理状况很混乱,很多小企业都没有资质,另外在相应的设备和技术上也不过关,由此造成了严重的二次污染。
针对目前愈演愈烈的形势,铅酸蓄电池行业协会18日在江苏张家港市紧急召开理事会,商讨如何应对社会舆论和企业关停等一系列问题。
在会上,面对社会各界的疑虑,浙江企业代表仍有些许怨气、不服和牢骚。一些代表表示,浙江、广东一刀切关闭大部分企业的做法有些武断,应该区别对待,出现问题是部门监管不力,殃及全国企业关停不客观。500米的卫生防护距离的刚性要求大多数企业都达不到,很多企业当初建设的时候并没有防护距离的要求;而对环保部拿卫生部1989年的文件来做环境评价报告企业也有看法;此外,包括职工情绪不稳定、企业设备库存材料、售后服务、预收款如何处置、国家紧缩银根后对企业借贷造成的困难等问题也有反映。
而对于这些疑虑,沈阳铅酸蓄电池研究所主任伊晓波认为,行业之所以出现这么多问题,究其原因是门槛低、起点低、环保意识低,由于环保投入不计入成本,企业有80%的环保设备不运行。还有一些企业产品技术跟不上,装备技术差,环保技术落后,运行标准低下,达不到清洁生产的要求。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夏青则表示,达不到国家法定标准的企业肯定要关一批,这是大势所趋。“这些未达标企业如果任其自由发展,50年也不会被淘汰,政府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对于行业升级换代是好时机”。为此,夏青提出四点意见:全行业要严格执行法定标准;要达到清洁生产的要求;严格按照排放标准的要求生产;坚持质量标准至上,保护职工利益坚持职业健康标准。
夏青强调说,严格执行法定标准的核心是排放,要建立完善的标准化体系,对水、空气、厂界敏感保护点等的监测和设立要严格执行。他建议铅酸蓄电池行业协会立即组织评估队伍对企业进行评估,并分批上报整改建议,在全行业创建国际标准环境。与此同时,利用评价结果扶持保全具有环境友好型性质的优秀企业。
用制度建设确保环境安全
一场自上而下的“严打”正在展开,相关部门以及行业协会和企业正针对铅酸蓄电池行业进行整顿。
要把重金属污染有效降下来,就必须以制度建设作为保障,从冶金、冶炼、蓄电池、钢管生产企业等的先进工艺装备、环保设施和企业环保自律开始。针对近期铅蓄电池及再生铅行业引发的铅污染事件高发态势,环境保护部5月18日下发了《关于加强铅蓄电池及再生铅行业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将有效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铅蓄电池等涉重金属行业的污染防治工作。这些措施包括严格环境准入,落实卫生防护距离;规范企业日常环境管理,确保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完善基础工作,严格企业环境监管;加大执法力度,采取严格措施整治违法企业;实施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等。
同时,环保部门将严格落实重金属污染责任终身追究制,对发生重大铅污染以及由铅污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地区,环境保护部将对该区域所在地级市实行区域限批,暂停该市所有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对造成环境危害的肇事企业立即责令停产,停止排放污染物。因重金属污染造成群发性健康危害事件或造成特大环境污染事故的,依法对造成环境危害的企业负责人及相关责任人追究刑事责任。今后凡发生重金属污染事件的地区,当地政府主要领导必须承担主要责任。此外,今后凡发生重特大铅污染事件以及由铅污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生态建设示范区,一律立即撤销其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生态建设示范区称号,三年内不再受理其申请。
2011年5月18日,由中国电池工业协会牵头的“中国电池工业协会清洁生产与回收利用专业委员会”在北京宣布成立。11家铅蓄电池重点企业发起、众多行业企业参与的“铅蓄电池清洁生产行业自律联盟”宣告成立,并向全社会发出“清洁生产行业自律条约”,以此引导行业自律,推动铅蓄电池产业技术升级。
环保风暴之后铅酸蓄电池行业将面临洗牌。电池协会专家认为,根据工信部《电池行业重金属污染综合预防方案》征求意见,今后铅酸蓄电池行业将严格按标准进行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2013年前淘汰镉含量大于0.002%的铅酸电池,淘汰20万千伏安时/年规模以下的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限制新建50万千伏安时/年规模以下铅酸电池生产项目(不含先进新型铅酸电池)。
王敬忠表示,这就意味着两三年后,年产值低于一亿元的铅酸电池企业将必须停产,届时,全国的铅酸电池企业将会由现在的两千多家缩减到几百家左右,绝大多数的企业将被淘汰。
25、系列罚单凸显环保工作艰难
来源:京华时报 2011年05月22日张宗堂、余晓洁
http://paper.people.com.cn/jhsb/html/2011-05/22/content_827309.htm?div=-1
针对高速铁路建设中存在的环保问题,环境保护部近日先后发出通告,责令若限期内不履行环保责任将“叫停”胶济铁路客运专线,责令天津至秦皇岛客运专线未通过环保评价前停止建设。舆论普遍认为,这是政府部门依法行政,进一步推动相关行业、重点领域科学发展的具体体现。
近年来,高速铁路的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交通出行等做出重要贡献。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在加快建设高铁的同时,更加注重交通发展的总体规划,更加注重建设速度和实际效益,更加注重项目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成为必须面对的课题。
环保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向津秦铁路客运专线有限公司下发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是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动的,建设单位应当重新报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之规定。
而此前,环保部在华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现场调查发现,天津至秦皇岛客运专线项目建设地点部分发生改变,但没有重新报批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文件,遂下发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加之此前对胶济铁路客运专线的警告,均属于依法履行环境监督执法职责。
其实,针对发展中影响环境的行为,环保部一直都没有停止开出的罚单。就在今天,一张新罚单——对山西潞安集团司马煤业有限公司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也在其官方网站上“亮”了出来。营业执照,法人代表,详细地址,环境违法事实和证据,责令改正和行政处罚的依据、种类,责令改正和行政处罚决定的履行方式和期限,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一应俱全。
从环保部门近期发出的系列“罚单”中,一方面,人们感受到的是政府部门保护环境、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决心;另一方面,也不难读出这项工作推动的艰难。
坚定不移地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是“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十二五”规划纲要将年均经济增长目标定为7%,比“十一五”预期目标降低了0.5个百分点,更大大低于11%的“十一五”实际增速。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无疑需要各行业、各领域的共同参与和共同努力。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两个高铁建设项目的“叫停”,不但是环境保护的需要,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值得称许。
26、叫停津秦高铁不能止于独家监督
来源:光明网 2011年05月22日
http://news.ifeng.com/opinion/gundong/detail_2011_05/22/6551528_0.shtml
18日,环保部发出通告,责令天津至秦皇岛客运专线项目停止建设,在6月15日重新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之前,不得擅自恢复建设。这是自4月25日,环保部因环境审批问题督促胶济铁路客运专线停止使用后,再次叫停高铁建设的通告。(5月19日《新京报》)
据此前媒体报道,环保部曾于2009年对胶济铁路客运专线公司发出通知,称其未经验收就投入运行,并将处罚缓期至今年3月31日。而4月25日,环保部再次发送通知,督促其在5月31日之前停止使用改建的铁路胶济线。当天,环保部同样对无锡市轨道交通发展有限公司发出通告,称其项目发生部分变更,重新报批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
很显然,津秦、胶济两个高铁工程项目只是暂停,其原因是遇到了法律的红灯。环保部门叫停津秦、胶济两个高铁项目,无疑是一种常识的回归:哪怕是再重点的工程,再造福子孙的好事,也应当遵从程序的合理与合法。我们能够理解津秦、胶济高铁之于津秦胶济地区的重要性,但政府不能因为区域融合和经济发展的目标,而放弃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比如通过环境评估保护生态和公众利益。
事实上,自去年以来,我国高铁的安全性与能耗就一直争论不断。譬如,高铁运行速度最高设计目标为380公里每小时,这是飞机起飞的速度,如按照这一速度在地面上运行,危险系数显然极高。而时速超过330公里需要更大动力的机车牵引,则使得电耗大为增加。更为重要的是,高铁项目动工之前,如若不经过充分的调查和论证就匆匆施工,势必给工程周边的生态环境以及居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对津秦、胶济高铁工程项目,环保部门连续发文要求其如期整改。这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环保部门行政行为的主动性;并且,环保部门动作频仍,也提升了其监督的密度,从而避免了一阵风式的突击检查。这些都是令人称道的。
不过,较之前段时间媒体报道的香港老太朱绮华逼停港珠澳大桥,环保部门的“叫停令”,仍有不足。很显然,港珠澳大桥工程香港段被逼停的真正原因,在于民众的质询和司法部门的监督与审查。换言之,正是在社会监督与司法监督的双重压力下,港珠澳大桥才回到了正轨。值得注意的是,在香港,这两股独力量尤其是司法监督是独立的,这也正是确保社会正义的两道坚实屏障。港珠澳大桥暂停事件,给世人呈现出了一幅法治社会的图景:公民将意愿诉诸司法,司法根据法律精神作出判决,进而政府以及全社会充分尊重司法裁决。
以此来看津秦、胶济高铁被叫停事件,从目前的报道来看,民众和司法的监督是明显缺位的。很显然,环保部门的独家监督,再加之高铁背后地方政府的政绩焦虑,凡此种种因素,都会影响环境评估的客观和公正。鉴于此,环保部门目前所要做的是,应当完善一种基于法治的利益协调机制和民众诉求表达机制。只有建立在这种机制上的高铁,才能在正义的轨道上健康运行。(苗蛮子)
27、喜马拉雅山脉地区迎来城市化高峰
来源:中外对话 2011年5月20日 贝丝•沃尔克
http://www.chinadialogue.net/article/show/single/ch/4306-Urban-peaks-in-the-Himalayas
任由城市在世界上生态最脆弱的地区不加节制地发展,将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贝丝•沃尔克介绍了针对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城市化影响的“中外对话”新系列报道。
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年轻、最高、也最不稳定的山脉。曾经造就诸多山峰的地壳运动,继续推动着喜马拉雅山脉向上抬升,导致该地区地震、泥石流和山洪等自然灾害频发。但是,过去几十年中,在这片世界上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迅速且无节制的城市化发展,使当地居住区对自然灾害及人为灾害的抵抗力更加脆弱。
过去几十年中,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城市的人口数量和城市规模都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但是,恣意的、无规划的发展意味着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及设备已经落后了。从坐落于北部印度喜马拉雅山脉中的甘托克和斯利那加,横穿喜马拉雅山脉中部的加德满都谷地,到掩映于东部喜马拉雅山脉雪峰间的不丹和中国西藏的城市,由于城市发展,水泥在不断地吞噬着山坡。在这些世界上生态最脆弱、文化多样的地区,被严重疏忽的城市规划已经导致了一系列新的环境问题的出现。
城市化的负面影响已经非常明显:汽车尾气和砖厂致使空气质量下降;缺少废物排污处理系统,导致大量的液体和固体废物囤积在居民区附近,并渗透到日益减少的水源供给中;房地产开发贪婪地吞噬着剩下的平坦农业用地;事实证明,在地震和泥石流频发的地区,仓促建造过高并且质量又差的大楼存在致命的危害。
虽然有着“亚洲水塔”的美誉,绝大多数喜马拉雅山脉地区的高海拔城市在旱季已经开始面临缺水的挑战。气候变化和降雨模式转变使新的人口压力进一步恶化。这不仅会影响饮用水的供应,同时也会在这些地区产生连锁反应,比如水电工程。总降雨量已经减少;但在一些地区——比如位于印度西北部干旱地区的拉达克,或坐落于陡坡之上的不丹——降雨则更多集中于少数几次强烈的暴雨中,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排水系统,大雨过后人们还要继续饱受水患之苦。每次洪水淹没城市及周边土地的时间可长达数天或数周之久。这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会产生灾难性的影响,但外界对此却鲜有报道。排水及排污系统的匮乏会促使水体及蚊子所传播的疾病蔓延,因为死水会污染饮用水源。
对于这些变化,最容易被波及到的是穷人。生活在大喜马拉雅地区的2.1亿人口中,大约有70%生活窘困。自然资源的退化,食品安全的每况愈下,以及对工作和更高质量生活的向往,导致一批批人们从山村移居至城市中心。他们很多住在临时搭建的贫民窟中。例如,在加德满都,沿河堤已经出现一些违章建筑区,估计现在这里住有14500人。雨季时,这些人会最先遭受洪水威胁。
对印度教徒、佛教徒、耆那教徒及许多其他民众来说,喜马拉雅山脉是精神与生态中心。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为这个贫困的地区带来了工作和金钱,这让人满心欢喜;但它也成为了自然资源快速消耗的另一祸根。夏季时节,游客的到来使原来的英国殖民地西姆拉迎接大量的游客,使其人口激增到它正常情况下的三倍,严重危害到基础设施及水源供应。
文化和生态遗产都面临着威胁。刘鉴强曾在发表于“中外对话”的一篇文章中描述了中国青藏铁路开通后,“雪域圣城”拉萨的传统文化如何面对来自不负责任的旅游业的挑战。
今天,我们首次开展关于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城市化的“中外对话”专题系列。在这个系列中,当地记者会提供该区域影响城市地区的不断增长的压力第一手资料。作为这个系列的开篇,阿萨尔·帕尔瓦兹介绍了印度北部斯利那加城的发展如何蚕食着克什米尔的湿地——数百万计的候鸟和动物世世代代的家园。政府的政策软弱无力,没能有效地限制其发展,也没有推出恢复克什米尔自然资源的举措。
下周,拉梅什•普拉萨德•布什尔会探讨加德满都日益加深的水资源危机。在那里,污染破坏着河流,而地下水的过度使用确实正在导致河谷水位降低。接下来,达娃旺楚会给大家提供一个难得的机会去了解不丹王国的实际情况:不丹首都廷布为追赶现代世界而疯狂地牺牲其环境资源。
当灾害来袭,运转良好且坚固的城市会是地球上最安全的地方之一。然而,如果物资及社会基础设施薄弱,那么,城市则会是最不安全的地方之一。所有这些文章都强调,城市当权和市政府需要重新考虑规划规章,采取行动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这些问题并非喜马拉雅山脉地区独有。考虑到该区域的脆弱性及其在调节全球气候中的重要作用,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置之不理,与世界上其他城市相比,这里会更容易面临危险。
一些可能的解决办法包括:预防气候变化的基础设施和发展、清理贫民窟、更好的水资源管理与配给政策、共享预测信息与疏散计划等。接下来的几个月内,“中外对话”的这个系列报道会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贝丝•沃尔克,中外对话“第三极”项目官员。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ljy/html/gyljyzyz/ljyzyzzy01.html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