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五月十九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五月十九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11-05-19


五月十九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专题报道:

1、三峡专题编者按

2、中国新闻网:  院士称三峡工程千年万年不会垮 与汶川地震无关系

http://news.hsw.cn/system/2011/05/19/050948558.shtml

3、新京报:      国务院:三峡工程存问题 需处理蓄水不利影响

http://news.bjnews.com.cn/2011/0519/118992.shtml

4、新闻晨报:    国务院:三峡工程影响中下游供水

http://www.cnstock.com/index/gdbb/201105/1311624.htm

5、解放牛网:    三峡大坝近邻宜昌三季连旱十年罕见

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1_05/19/6489038_0.shtml

6、百纳资讯:    三峡下游省份干旱严重 多座水库蓄水量狂跌

http://info.ic98.com/1/n10121.html

7、每日经济新闻: 《三峡后续工作规划》获批 移民安置和环境保护是重点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1/05/1141305783066_1.shtml

8、财新网:     “后三峡”规划直面新老问题

http://policy.caing.com/2011-05-19/100260700.html

9、环球时报:    外媒:中国承认三峡工程带来不利影响

http://energy.people.com.cn/GB/14677929.html

10、绿家园志愿者:今日三峡

http://www.greensos.cn/ljy/html/dysj/view/94008.html

 

环境资讯:

11、法制日报:    浙江德清血铅事件续:环保部批评当地监管不力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1-05-19/095422492397.shtml

12、中国新闻网:  环保部:将建立重金属污染终身追责制

http://news.sina.com.cn/c/2011-05-19/143622493669.shtml

13、新华网:      研究显示澜沧江现有水电开发对下游水量影响有限 

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1-05/19/c_121433862.htm

 

地方信息:

14、中国新闻网:  江苏旱情严重淮河断流湖泊蓄水仅剩七成

http://news.sina.com.cn/c/2011-05-19/145222493714.shtml

15、一财网:      西藏5年投资155亿元建生态屏障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5/802861.html

16、三秦都市报:  陕西省启用“卫星”监测渭河污染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1/05/1141305765626_1.shtml

 

人与自然:

17、西安晚报:    珍贵野生水獭再现秦岭 专家称秦岭环境改善

http://env.people.com.cn/GB/14676769.html

环保小常识:

18、人民日报:    你知道“污染环境罪”吗?

http://env.people.com.cn/GB/14677456.html

 

垃圾处理:

19、垃圾处理:    杭州试点垃圾分类实名制 引发市民争议遭到抵制

http://news.china.com.cn/env/2011-05/19/content_22594969.htm

 

生态保护:

20、甘肃经济日报:“黄土高原第—峰”遭遇生态危机

http://www.eedu.org.cn/news/region/xibei/gs/201105/59837.html

 

深度报道:

21、第一财经日报: 环保部罕见叫停两高铁项目 叫板铁道部?

http://www.21cbh.com/HTML/2011-5-19/2NMDAwMDIzOTE2NA.html?source=hp&position=focus

22、中国网:       世界近半人口面临水资源短缺 环保观念亟待更新

http://news.china.com.cn/env/2011-05/19/content_22593242.htm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http://www.nujiang.ngo.cn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ljy/html/gyljyzyz/ljyzyzzy01.html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

 

 

 

1、三峡专题编者按

编者按:

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工程自开建以来,就其利弊一直是中外人士争论的焦点。支持三峡建设的认为,三峡建成后将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供水等综合效益。而主张有序开发江河的人士认为,三峡水库蓄水期间的高水位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岩崩、泥石流等。地震学家认为,所有的‘大型水库’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认为,存在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另外,三峡改变了长江水系的原有水分分布的时空格局,未来10年将引起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下游湖泊、河道珍稀水生生物灭绝、湖泊自净能力下降、河道断流、支流水系两岸生态环境恶化。三峡工程的所谓开发性移民措施,不但没有使百万移民致富,而使绝大多数移民陷入赤贫状态。三峡移民问题已经成了急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昨天(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和《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会议指出,三峡工程在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江河信息》今日特别做了一个有关三峡的专题,与大家共享!

2、院士称三峡工程千年万年不会垮 与汶川地震无关系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11-05-19

http://news.hsw.cn/system/2011/05/19/050948558.shtml

  核心提示: 研究认为,三峡不会成为“第二个三门峡”;川渝大旱与暴雨和三峡工程没有必然联系;汶川地震并非三峡水库蓄水触发;库区地质灾害是可以控制的;三峡蓄水后,长江中下游河势总体未发生巨大变化。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两院院士潘家铮17日在《三峡阶段性评估报告·综合卷》首发式上称,对三峡工程贡献最大的是那些提反对意见的人。

  “如果三峡工程需要有人献身,我将毫不犹豫地率先报名……”,作为一名毕生从事水电建设和科研工作的老专家,潘家铮曾作过上述表态。由此可见,这位83岁的老人对三峡工程的感情之深。而今天在面对媒体提问如何看待对三峡工程提出批评意见的人时,他的回答多少有些令人意外。

  潘家铮也承认他并不是一开始就这样认为。他说:“相反,在三峡工程开始之初,我是最听不进反对意见的,一听到有人说反对意见我就感到恼火”。之所以有了今天的感触,他表示,是“通过实践慢慢体会出来的”。

  他举例说,三峡工程在1985年就已基本决定,那时的总方案是蓄水到150米,并已基本上定案,工程要搞了,但许多人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有些人认为150米的水位太低应该提高,有些人甚至认为工程根本就不该上马,所以中央决定把工作停下来,重新进行论证。

  “幸亏有这些反对意见,不然三峡工程如果150米就建起来,现在该怎么办呢?防洪起不到什么作用,发电效益也很差、航运也不行,所以说反对意见就很重要”,潘家铮说。

  潘家铮同时对社会上一些人有关三峡工程的误解给予澄清,他特别反对称三峡工程为“豆腐渣”工程的说法,并斥之为“谣言”。 潘家铮称,三峡工程是“长江上的钢铁长城,千年万年不会垮,质量上非常好”,这说明相关管理非常到位。通过三峡工程,中国科技水平尤其是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汶川地震并非三峡水库蓄水触发

  根据《评估》,两年来专家们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三峡工程相关的热点问题进行客观分析。研究认为,三峡不会成为“第二个三门峡”;川渝大旱与暴雨和三峡工程没有必然联系;汶川地震并非三峡水库蓄水触发;库区地质灾害是可以控制的;三峡蓄水后,长江中下游河势总体未发生巨大变化。

  《评估》认为,目前亟待关注的问题有三峡水库及其支流的水质和库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三峡库区的移民安置和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库区地质灾害问题、优化调度及其与干支流各水库的联合调度问题等。

  《评估》坦承,“原论证”有个别预测指标贴近度不是很高。如航运专题中的规划对长江航运迅速发展估计不足;移民专题中对实物指标与环境容量的预测与实际情况也有较大差距。

  “造成上述差别的主要原因,是三峡工程时间跨度大,又处于我国深化改革扩大、扩大开放和经济社会持续高速发展的时期。‘原论证’难以对20年后的某些指标做出准确预测。”工程院原副院长、项目评估专家组组长沈国舫院士说。

3、国务院:三峡工程存问题 需处理蓄水不利影响

来源:新京报2011-05-19

http://news.bjnews.com.cn/2011/0519/118992.shtml

    原题:妥善处理三峡蓄水不利影响

据新华社电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和《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

存在亟须解决的问题

会议指出,三峡工程在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些问题有的在论证设计中已经预见但需要在运行后加以解决,有的在工程建设期已经认识到但受当时条件限制难以有效解决,有的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提出的新要求。

将提高移民生活水平

会议强调,《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移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达到湖北省、重庆市同期平均水平,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库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交通、水利及城镇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移民安置区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地质灾害防治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基本建立。

为此,一要促进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移民安稳致富。二要加强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三要强化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建立完善监测预警系统和应急机制。对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农村人口实施避险搬迁,对迁建城镇、人口密集区和影响重大的地质灾害体实施工程治理。严格控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县城、集镇建成区规模。

四要妥善处理三峡工程蓄水后对长江中下游带来的不利影响。实施工程整治,稳定河势,加固堤防,改善航道和取水设施功能。实施生态修复,改善生物栖息地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

五要提高三峡工程综合管理能力。

六要拓展三峡工程防洪、发电、航运、生态和水资源配置等综合效益,提高在国家水安全和电网运行安全等方面的战略保障能力。

4、国务院:三峡工程影响中下游供水

来源:解放网-新闻晨报 2011-05-19

http://www.cnstock.com/index/gdbb/201105/1311624.htm

  三峡工程到底会不会引发生态灾难,一直存在众多争议。虽然中国工程院的研究报告认为,三峡不会成为“第二个三门峡”,川渝大旱与暴雨和三峡工程没有必然联系,汶川地震并非三峡水库蓄水触发,但民间质疑的声音从未消失。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

  会议指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十七年艰苦努力,三峡工程初步设计建设任务如期完成,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等综合效益开始全面发挥。三峡工程在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些问题有的在论证设计中已经预见但需要在运行后加以解决,有的在工程建设期已经认识到但受当时条件限制难以有效解决,有的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提出的新要求。

  会议强调,开展三峡后续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保护环境、持续发展,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国家扶持、多元投入,区分缓急、分步实施的原则,完善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建设和谐稳定的新库区,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移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达到湖北省、重庆市同期平均水平,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库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交通、水利及城镇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移民安置区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地质灾害防治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基本建立。

  会议要求有关地区和部门加强领导和协调配合,完善政策措施,精心组织实施。

  三峡后期六大规划

  1、让移民富起来

  要促进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移民安稳致富。大力促进就业。对进城镇安置移民和生态屏障区农村相关转移人口,补助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个人缴费。

  2、加强生态保护

  要加强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将水库水域、消落区、生态屏障区和库区重要支流作为整体,综合采取控制污染、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削减库区入库污染负荷等措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3、防治地质灾害

  要强化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建立完善监测预警系统和应急机制。对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农村人口实施避险搬迁,对迁建城镇、人口密集区和影响重大的地质灾害体实施工程治理。严格控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县城、集镇建成区规模。

  4、妥善处理蓄水

  要妥善处理三峡工程蓄水后对长江中下游带来的不利影响。实施工程整治,稳定河势,加固堤防,改善航道和取水设施功能。实施生态修复,改善生物栖息地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观测研究,优化水库调度。

  5、优化电站管理

  要提高三峡工程综合管理能力。构建综合的监测体系、信息服务平台和会商决策系统,形成系统的工程运行管理长效机制。

  6、加强战略保障

  要以洪水资源化、水库优化调度、供水效益拓展为主攻方向,拓展三峡工程防洪、发电、航运、生态和水资源配置等综合效益,提高在国家水安全和电网运行安全等方面的战略保障能力。

  新闻链接

  重庆副市长曾在“两会”上痛陈三峡生态问题

  三峡电应让利补偿生态治理

  在2010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副市长、市委移民工委书记谭栖伟痛陈三峡生态问题的严重性。谭栖伟披露,作为全国地质灾害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重庆库区隐患点达10792处。蓄水175米高后,已发生地质灾害 (险情)252处 (其中新发生172处),有2500余处监测预警点可能复活。同时,库区山高坡陡,石漠化现象相当突出,水土流失面积占48.6%,大量的坡耕地、劣质耕地需要改造。移民问题方面,重庆有21.9%的城镇移民吃低保,就业困难。

  谭栖伟建议,国务院应尽快建立三峡后期发展的长效补偿机制,例如,在电价上提高一两分,作为补偿。此外,由国家转移支付,用于生态治理。

而农业部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认为,三峡大坝、葛洲坝(600068,股吧)等长江水利工程水利建设虽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帮助人类抵御洪水等灾害,但也造成了无法挽回的负面生态效应。如葛洲坝阻断了中华鲟上溯产卵通道,它刚建成时,成群的中华鲟跃起,在坝体上撞得头破血流,此后数量便开始急降;三峡工程使600公里河段变成水库,从而不适宜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的栖息。

5、三峡大坝近邻宜昌三季连旱十年罕见

来源:解放牛网2011年05月19日

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1_05/19/6489038_0.shtml

今年以来,由于降雨偏少,三峡大坝下三省湖北、湖南、江西遭遇严重旱情。

湖北方面,遭遇2000年以来最为严重的干旱。去年10月下旬至今年5月8日的190多天里,66个县市雨量为有历史纪录50年以来同期最少,占县市总数的65%。由于持续干旱,全省已有千余座水库水位跌至“死水位”以下。与此同时,长江、汉江水位也降至历史最低。据介绍,往年同期,武汉市已经进入汛期,长江、汉江水位都会大涨,长江武汉关水位都在21米左右,今年比往年要低五六米,属于“60年一遇”枯水位。三峡工程所在地宜昌市也遭遇严重的秋冬春三季连旱,干旱持续时间之长、受旱范围之大为近10年来少见。

湖南方面,洞庭湖区遭遇半个多世纪以来罕见的冬春夏连旱。洞庭湖区水系发达,河湖密布,水资源丰富,俗称“水乡泽国”,可是近年来,却频受干旱困扰。查阅2001年以来的相关资料,洞庭湖区大面积的洪水发生除了2002年的外洪和2010年的内涝之外,干旱基本上取代洪灾而上升为“主角”。近年来的干旱不再局限于丘陵山区和水利死角,而是呈全局性,滨江临湖的湖区堤垸也饱受干旱侵扰。

受降雨异常偏少影响,江西也面临历史罕见的春夏连旱。赣北地区包括环鄱阳湖区旱情严重,有23万人出现饮水困难。进入主汛期,部分河流水位却创历史最低,鄱阳湖水位持续偏低,出现历史同期最低水位。到5月15日8时,鄱阳湖的湖水容积7.4亿立方米,仅为历史同期均值的13%;湖水面积只有386平方公里,仅为历史同期均值的16%。由于河湖水位严重偏低,甚至出现鄱阳湖水倒灌赣江。南昌、九江、上饶等市有131座大中型泵站因鄱阳湖低水位不能正常取水灌溉。

自16日再度启动抗旱调度以来,三峡水库连续多日增大下泄,以支援大坝下游湖北、湖南、江西三省抗旱。至18日,下游宜昌和沙市等地水位出现明显提升,其中宜昌水位日涨1米。

记者从三峡水利枢纽梯级调度通信中心了解到,18日16时,长江上游每秒注入三峡水库的来水量为6800立方米,接近1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而水库每秒出库流量最大增至11100立方米,约为上游来水量的2倍。由于入不敷出,水库水位跌幅明显,已降至154.4米,较17日下降了约0.4米。

6、三峡下游省份干旱严重 多座水库蓄水量狂跌

来源:百纳资讯2011-5-19

http://info.ic98.com/1/n10121.html

[摘要]据媒体报道,此次全国范围内的干旱现象逐渐蔓延至全国,三峡的下三省湖北、湖南、江西是此次干旱的重灾区,降雨量大部分偏少至5成以上。国家将对当前旱情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

据悉,受长时间的降水量偏少影响,河湖水位持续偏低,各省的水利工程蓄水持续得不到补给。百纳网记者从此次旱情的重灾区湖北获得消息,目前,湖北省已有1392座水库的水位狂跌至“死水位”以下,而水库的有效蓄水基本上已经捉襟见肘,没有可利用的蓄水。

与此同时,与湖北省同病相怜的还有相邻的湖南省,2011年以来,湖南省的北部降雨明显偏少,洞庭湖区更是出现了50年难遇的冬春夏三季连旱的奇异现象,群众的日常生活饮水和农业生产灌溉都受到了临严峻的考验,严重影响了今年的农作物生长的收成。

据百纳网记者调查,江西省境内的鄱阳湖地区也出现了严重的干旱,鄱阳湖的水位持续偏低,比往年同期的平均值少了4米多。而这种持续的低水位现象对鄱阳湖鱼类的繁殖产卵产生了明显影响。

针对三省的干旱情况,长江三峡水库加大了对下游三省的放水量,但仍旧是杯水车薪,抗旱工作形势紧迫。

7、《三峡后续工作规划》获批 移民安置和环境保护是重点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2011-05-19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1/05/1141305783066_1.shtml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三峡后续工作规划》。

  会议公告显示,该规划针对三峡工程完工后的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问题提出了具体解决方案。

  按照规划,到2020年,移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达到湖北省、重庆市同期平均水平,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库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交通、水利及城镇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移民安置区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

  安置移民方面,规划指出,要大力促进就业,对进城安置移民和生态屏障区农村相关转移人口,补助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个人缴费。

  据了解,加强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也将被提上日程。实施层面上,水库水域、消落区、生态屏障区和库区重要支流将被作为整体,综合采取控制污染、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削减库区入库污染负荷等措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此外,规划强调,要妥善处理三峡工程蓄水后对长江中下游带来的不利影响。实施工程整治、稳定河势、加固堤防、改善航道和取水设施功能。

  规划最后提到,要以洪水资源化、水库优化调度、供水效益拓展为主攻方向,拓展三峡工程防洪、发电、航运、生态和水资源配置等综合效益,提高在国家水安全和电网运行安全等方面的战略保障能力。

8、“后三峡”规划直面新老问题

来源:财新网2011年05月19日

http://policy.caing.com/2011-05-19/100260700.html

规划重点考虑移民后续生活、生态环境保护等,同时希望解决三峡蓄水对长江中下游的不良影响问题

  【财新网】(记者 邓海)国务院常务会议5月18日讨论通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此项规划历时两年多完成,涉及范围包括三峡大坝以上的库区和大坝以下的长江中下游影响区。

  国务院领导表示,三峡工程在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在移民、生态、地质灾害等方面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三峡蓄水后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参与制订《三峡后续规划》的水利部专家向财新记者表示,此项规划以移民和受三峡工程建设影响的库区群众为重点,着重处理与三峡工程紧密相关、影响大的问题,在区域上突出库区移民安置区和生态屏障区等,在项目安排上突出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

  他说,国务院要求此项规划不能就事论事,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规划面向2020年,其目标为进一步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移民劳动就业率稳逐年递增;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库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基础设施、社会公共服务满足移民安稳致富需要;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防灾减灾体系基本建立等。

  就具体要求而言,生态环境保护要立足于污染源控制、生态修复等;移民增收和稳定着眼于产业转移和结构升级,加强社会保障,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促进社会转型;地质灾害防治要从保障人居长期安全出发,尽量避让搬迁;库区经济发展,要与国家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中长期发展规划相协调,着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

  有长江委官员告诉财新记者,三峡工程建设的关键在移民,此次规划重点考虑到了移民的后续生活问题;生态环境保护是公众关注三峡工程的焦点之一,此次规划在生态环境保护上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同时将投入更多资金;而地质灾害防治则是三峡工程建设的难点之一,此项规划将着重建立库区地质灾害防治长效机制,进一步落实库区防灾减灾措施。

  同时他强调,尽管水库泥沙淤积也是公众关注三峡的另一个焦点,但淤积情况好于预期。

  此外,他表示,此次规划的制订过程中,关于长江中下游影响区的处理讨论激烈,在三峡工程蓄水对长江中下游不良影响的认知上也有所突破。“三峡水库蓄水后,因为清水下泄和河床下切确实产生了少数城镇取水困难,同时也产生了河势调整、崩岸增加、局部航道条件恶化,洞庭湖、鄱阳湖生态保护受到影响,长江河口咸水倒灌等问题,我们希望都能得到解决。”

他强调说,制订后续规划花的时间较长,因为既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同时又要有改革创新,特别是三峡工程的管理问题上,曾存在诸多博弈。但是,“三峡工程的防洪、发电、航运、供水和生态保护等效益具有公益性,其管理具有公共管理特征,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各部分积极参与。此次规划当中这个原则也得到了落实,随后将有相关水库的优化调度方案。”■

9、外媒:中国承认三峡工程带来不利影响

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2011年05月19日

http://energy.people.com.cn/GB/14677929.html

  路透社5月18日文章,原题:中国承认三峡大坝存在弊端 中国政府周三表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三峡大坝工程为中国人民带来好处,但也制造大量问题。

  这则来自中国国务院的声明,标志着(中国政府)承认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大坝工程存在问题。中国政府网站上的声明称:“三峡工程在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中国总理温家宝当天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结束后发布这项声明。声明还说,这些问题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问题出现在三峡大坝规划设计、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但是问题不能够立即得到解决,还有一些问题之所以出现是因为“经济社会发展而提出的新要求”。中国政府称将继续解决三峡大坝引起的问题,承诺建立灾害应急机制,增加资金用于环境保护。

三峡大坝工程耗资巨大,建造成本超过2540亿元人民币,130万人为此进行移民安置。城镇、农田、历史遗迹等被淹没在水面之下,同时水库四周又出现污染和地质威胁。(作者迈克尔·马尔蒂纳,陈康译)

10、今日三峡

来源:绿家园志愿者 2011-0519 汪永晨

http://www.greensos.cn/ljy/html/dysj/view/94008.html

2007年9月25日新华网武汉有消息说,中国高级官员和专家学者25日在武汉召开的研讨会上表示: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安全存在诸多新老隐患,如不及时预防治理,恐酿大祸。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汪啸风透露,温家宝总理在今年国务院182次常务会上,讨论解决三峡工程一些重大问题时认为首要的问题是生态环境问题。

 

逆水而上

 

一直以来,三峡的问题让人难以涉及。刚刚结束的党的17大,生态文明被提及后,各大媒体都在解读什么是生态文明。凤凰电视台以“江河水”为名,将要制作长达几年的电视节目。最先将要推出的就是长江,最先搭起的摄制场地是三峡。在他们的拍摄中,长江不仅仅是母亲河,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他们将要诉说的长江的兴衰,不仅仅是一条大江的兴衰,也是一个民族的灾难与希望。

2007年10月23日傍晚,我和作家徐刚,学者王康、章琦和长江委官员翁立达先生一起走上了长江号游轮。我们从宜昌出发逆水而上,要用三天的时间在长江上谈谈我们心目中的长江。徐刚在中国第一个写出了“伐木者醒来”;王康是住在嘉陵江边的思想家;而今天和章琦一见面,他就给了我一张由中国发展研究院出的《发展论坛报》。上面他的属名文章是“环保,又一场保家卫国的战争。

我第一次见到长江是1970年夏天,是在南京长江边的雁子矶。那时,滚滚的长江水让我至今的印象仍然是一望无际。

第二次对长江留下印象是1993年我到长江源曲的可可西里采访。那次青藏高原上特有的野生动物除了雪豹以外,野牦牛、藏羚羊、白唇鹿一只只,一群群我都看到了。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领略什么是野生动物的乐园。

也就是那次先是看到野生动物那么自由自在地在它们的家园奔跑嬉戏后,接着又看到一头刚刚被我们人类猎杀的野牦牛尸骨还在流着血,头被割了下来,两个牛角依然朝着天,向是发出了问天:人类为什么要杀我之后,作为一个广播记者,那一刻我在心里告诉自己,从今以后,我要用我的话筒把大自然的美,告诉我的听众朋友,也要把我们人类给大自然造成的悲剧说给我的听众朋友们听。

1997年冬天,为了寻找在《诗经》里就被形容成的长江女神白鳍豚,我在长江上度过了七天。那次考察,专家们的记录是看到了13头。从那以后,我和关注白鳍豚的朋友们一起经历了为人类饲养的最后一头白鳍豚淇淇送行;我们得知了2006年冬天,6个世界顶级的鲸豚类专家在长江上搜寻了38天,使用了当今最先进的设备。考察结束后,向媒体公布的是:一头也没有找到。

当然,最让我刻骨铭心的是,1998年,我随中国第一支女子长江源考察队,用了四十天的时间,走进了长江源,看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是怎么从姜古迪如冰川一滴一滴的滴就而成的。那次,我开始知道全球气候变化对江源的影响。

2003年,我的一位朋友到虎跳峡采访。当地老乡告诉他已有分别来自三个国家的老外坐在虎跳峡江边大哭了。 缘由是,他们看到那里因要修电站所做的前期勘探,已经为虎跳峡两岸的大山留下了一道又一道深深的伤痕。这三个来自美国和欧洲的老外说,我们国家在人造假景供人游玩,你们这是真的。他们说,我们现在有的富裕你们很快就会赶上,而你们中国现在还有的大自然,我们却永远也不会有了。

多年来对长江的关注,常常让我想起诗人艾青曾说过的一句话: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长江,是我深深爱着的江河。可是,在2007年9月25日新华网上的消息中还有下面的内容:国土资源部专家、三峡库区地灾防治工作指挥部指挥长黄学斌在这一高层会上指出,时常发生的地质灾害严重威胁库区民众生命安全,滑坡入江后会造成涌浪灾害,浪高最高可达数十米,波及数十公里范围。还有报告显示,水库蓄水后当地微震明显增加,共有各类崩塌、滑坡体4719处,其中627处受水库蓄水影响,863处在移民迁建区。岸边松散堆积物塌岸和局部滑移也会危及部分居民点的安全。

看到新华社的这条消息后,我给《南方都市民报》写了一篇题为“江河,大地的血脉正面临危机”的文章。因为:

我知道,除了地质灾害,近年来,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三峡库区支流库湾累计发生“水华”6起,2005年累计发生19起,2006年仅2-3月份累计发生10余起,支流库湾“水华”呈现加重、扩大的趋势。“水华”主要发生在湖泊类的静态水体,在河流中出现实为罕见。

  我知道,长江里的四大家——草鱼、青鱼、鳙鱼、白鲢都具有半回游性。现在已有8个四大家鱼的产卵场被淹掉了。2004年四大家鱼的鱼苗锐减了80%。三年之后,2007年第四期《中国国家地理》透露四大家鱼锐减的数字上升到了97%。

我知道,去冬今春,长江支流岷江都江堰灌区出现了冬干春旱。总降水量普遍较常年同期偏少4-7成,都江堰渠首引水流量创10年来新低。2006年11月6日有报道:水位下降,洲滩裸露,鄱阳湖出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历史同期最低水位。2006年东洞庭湖渔政部门提供数据,由于大片水域干涸,已有2100户7600名渔民座船搁浅受困,2/3的渔民已无业可作,2007年1月3日,中国第一大河流长江湖北沙市段水位是-0.77米,低于有水文记录以来的历史同期平均值,创下140多年来的最低纪录。这些不能不说和全球气候变化有关,但这些江段也正是近年来我们人类大做“文章”的地方。

就在我上船之前,看到长沙晚报2007年10月22日本报讯: 昨日上午8时,湘江长沙段水位降至25.89米,比10月10日下降1.13米,接近历史最枯水位。有关部门提醒,航运船舶要根据水位变化减载运行,防止搁浅。进入10月以来,湘江流域降雨量不多,同时,资水、沅水、澧水流域及洞庭湖区降雨量减少,城陵矶水位连续下降,导致湘江流域长沙段进入枯水期。

  除水害、兴水利,历来是中华民族治国安邦的大事。新中国建立50多年来,中国的水利水电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终于也承认:在这些建设中,因为我们对大自然缺乏了解,缺乏尊重,缺乏科学态度和科学手段,不但致使大江河灾难频发,我们人类自身也正在经受着生命及健康的严峻威胁。

 

给长江体检

 

2007年10月24日早晨,我推开船舱的门,三峡两岸已经是崖壁。只是大江锁在雾中,让天和本是青色的峡谷都蒙上了灰色。水到是清的。可这清水又让人想起那句老话:水清则无鱼。

2007年的长江

晨雾中的三峡

大雾锁大江

 

2005年三峡大坝蓄水后我曾来过一次。那次的江清让我看到了以往长江和黄河赛着黄后的另一种颜色。那次船上的专家告诉我,这并不一定是好事情。泥沙是江水的营养品,它为长江水生生物的丰富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今天 翁立达先生告诉我们,现在长江的清,一是上游本来下暴雨的那些地方这些年没能让足够的雨冲下泥沙来。另外,上游修的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水坝已经把沙子拦了一道又一道了,水怎能不清?

 

    今天在长江号上凤凰台录了两场谈话。一是我和徐刚,王康侃我们心目中的长江。另一场是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原环境保护局局长的翁立达和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章琦先生谈今日长江的问题。

翁立达、章琦和徐刚谈长江的危机

徐刚、王康和作者谈心目中的长江

 

长江清,中国兴。说出如此断言的是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章琦先生。2004年10月10日,章琦发起了由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办,中国发展研究院策划、承办的“保护长江万里行”。考查团一行40多人从长江上游宜宾出发,历时12天抵达长江下游终端城市上海,途中共赴21个省市实地调研。用章先生的话说:沿途所见,怎一个触目惊心了得。章先生说,长江已经成为一个任意堆放、倾倒垃圾的“垃圾河”。

凤凰台拍摄大型纪录片《江河水》的“长江号”上,章先生说,他生在江苏的江阴。小时候在长江里玩,抓鱼摸虾。后来到了上海,但每年要回江阴老家看看。后来回去发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事,老家的亲威,朋友在被污染的江里钓鱼。他问这么脏的水钓出的鱼能吃吗?家乡的人竟然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章琦说亲眼目睹了苏南模式的发展,也亲眼见证了这种发展完全忽略了保护,只是向长江索取。结果是钱包鼓了,大厦多了,可几乎没有一条河不是脏的了。河,湖里的脏水直接进了长江。很多企业建在江边,有钢铁厂也有化工厂。

三峡的江边

 

章琦曾问当地人,这些工厂建在江边,不是把长江污染了吗?一些地方官员却告诉他:建在江边,好运输,好用水,污水处理成本低,经济发展速度快,开发区还没有建好就已经住满了。2007年春天,章琦发现当地的刀鱼卖到了8000到1万块钱一斤。

我们的船行驶上在三峡中,章先生说,面对这些,他不得不提出长江已处在了生态濒临崩溃边缘。

江边的工厂

江边的企业

江边的企业

葛州坝闸(拍于2001年)

 

在船上,章琦先生说到这时,水利部长江委长江技术经济学会秘书长翁立达先生说他们在研究中做出过一个图表。这个图表比较清楚地看出来,长江流域的排污量,在过去的这几年当中一直呈上升的趋势。表里列出的1999年到2004年,大家可以看到,从1999年的206亿到2004年的288亿,实际上在2005、2006年已经接近三百亿了,三百亿是个什么概念呢?就是差不多每天都有八千多万吨的污水进入长江。翁先生说,如果打一个比方,因为黄河这几年的水量大概也就是三百多亿,就是一条黄河污水排入长江,相当于黄河的水量。

企业在江边

 

章琦说,2007年无锡的街头出现了这样的标语:马路脏了水洗,车脏了水洗,湖脏了什么洗?

长江的问题中央政府非常关注,可为什么这20多年来花了很多钱,问题却越来越严重。章琦认为问题出在这几方面:

一是,关注长江的管理部门是“9龙”管水,很多部委都参与。结果是不但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还管得谁都不满意。应该成立长江协调委员会,由中央直接领导。

二是,要依法治国,要专项立法。2007年两会期间,30位人大代表,递交了提案。

三是,腐败,不解决,保护长江就是空谈。有腐败的高官不就是把治理滇池的钱给了情妇吗。现在我们提生态文明,一定要为长江立法。

    翁立达先生刚刚带队完成了《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这个报告2007年9月25日在长江论坛上发表。而这次论坛上对三峡问题的表述,让国内外的新闻界又是忙乎了一阵子。因为它坦承了三峡的一些问题。

   《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总共403页,包括了长江近年来的变化和问题。   

 翁立达先生曾是长江委员会的高官,在长江上工作了42年。现在是长江技术经济学会秘书长。这份报告中,电站梯级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这一节是他写的。今天在凤凰台的摄像机镜头前,他诚恳地说:三峡工程有利也有弊,但他个人认为,弊大于利。关于利,翁先生更多地强调的是它的防洪功能。他说:兴建水库后,通过人工调控,减少了洪水灾害,提高了水利用的保证率,但同时减弱了河道的自然洪枯过程,而水生生物的生境需要有一定幅度的变化。生物多样性常与生境的复杂性有直接的关系。河道周而复始的洪、枯现象是河流和河道形成的必要条件。洪、枯演替引起了河流水位、水温、水量、含沙量和消落带等的变化,这也是维持河流自然生境的需要,是维系河流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长江上主要的经济鱼类--四大家鱼的产卵和产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温和涨水等环境因素,在四月底至五月初的繁殖期,如果水温不到18℃,即使涨水也不产卵,如达到合适水温,遇河流水位陡涨,可刺激家鱼产卵,产卵规模与涨水幅度正相关。鱼卵在随水飘流过程中发育、孵化,飘流距离可达300-400km,但流速需大于0.2m/s以上。否则鱼卵和鱼苗会下沉而不能正常发育,像这样产飘流性鱼卵的鱼类,在长江干流有20多种。当河道转变呈水库后,因河滩淹没,产卵场减少,流速减缓,鱼卵将难以飘流孵化。

我从1997年就开始关注长江里特有的哺乳动物白鳍豚,知道白鳍豚濒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食物的匮乏。在翁立达他们主持编写的报告里我也找到了相关的内容,看到的是:三峡工程修建后,为了保护长江上游珍稀和特有鱼类,减免工程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国家设立了长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金沙江一期工程,即向家坝、溪洛渡水电站工程实施后,将使长江上游河道与水文情势等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保护区内与渔业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各水文要素发生巨大改变,主要是水流流速减慢,洪峰削弱,库区泥沙增加,水体污染自净能力减弱,坝下河道冲刷加剧,水温降低等等,对长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这些变化直接导致许多珍稀鱼类产卵场被破坏,合适的栖息生境大规模缩小,从而对长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

我问翁先生,自然保护区评定的标准是什么?这些标准要根据我们人类的开发而改来改去吗? 鱼能按照我们人类的指挥棒移民吗?

翁先生说在他写的这部分报告中说:随着长江干流葛洲坝和三峡水电站和沿江堤,闸工程的建设,生活在长江的河海间洄游的鱼类如鲟鱼、鲥鱼等珍稀鱼类已大为减少。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原产卵地原在上游合江至屏山,长约800km,原有16处产卵场,葛洲坝电站建成后,虽然在葛洲坝下游形成了人工产卵场,但符合中华鲟产卵的三个条件, 即9-13m水深、稳流与卵石的产卵场面积大大缩小,仅为原有的1-2%。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鲟产卵场原分布于金沙江下游和重庆以上的长江干流,产卵季节为3月-5月,习惯在河滩砾石间产卵。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产卵场在长江上游岷江和嘉陵江等支流,卵具微粘性、散布在石块缝隙中发育,幼鱼可随江飘流到中下游及通江湖泊。若在这些河段建设水库,河滩将被淹没,原有的产卵场被破坏,将直接影响这些珍稀鱼类栖息地和洄游通道。

2007年在长江船上采访翁立达先生的两年后,2009年春天我接到翁先生的电话。他告诉我他们当年为了保护长江里的鱼,在修了三峡大坝后特意建的小南海自然保护区里也要修大坝了。为了修这座大坝,有关部门正在策划重新划定自然保护区的范围。这以后,我们中国的民间环保组织和媒体一起大声呼吁请留住长江里鱼类最后的生育地。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2010年冬天我们得到消息,国家环保部主持的重新划定小南海保护区的方案全票通过。递交提案,2011年的两会上,包括作家张抗抗等几个全国政协委员加入到我们继续呼吁的行列中。

长江的鱼,今后还有没有它们生儿育鱼的地方,决定权掌握在少数政策制定者的手中。

 

 

今日三峡边

 

  

江上冒着黑烟没人管的船。不知这里有没有空气指标的监测   

 

     站在穿行于长江三峡的船上,翁立达和章琦在接受凤凰台记者的采访中,都谈到了为长江立法。章琦先生2004年走完长江万里行后,主编出版书名字就是《长江清中国兴》。

在长江上写《绿家园江河信息》“今日三峡”时,我非常大的遗憾是,已经整整两天了,大江不是雾锁,就是天灰得让我们只能在心里想象着江源是蓝天白云的。

 

江边的大山

 

        和船上一位在三峡上工作了十几年的服务员聊天,她对今天三峡的评价是:没得看了,大山成了山坡,峡谷没得味道了。她说的另外一个现象是我从没想过的:“现在来旅游的人的档次低了。喜欢自然的人少了,他们都去云南那边去了。”

江边的山

江边的滑坡

 

       如果说这是一个普通人对今日三峡的感性认识,但和长江委的翁立达先生聊了一晚上后,倒解决了我对三峡的另一些疑问。

       我昨天写的翁先生说三峡电站的修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利有弊,弊大于利,这是我在凤凰拍摄过程中听他说的。可今天我们一起聊时,翁先生说,是我没听清楚,他还是认为利大于弊。 (2008、2010翁立达两次参加绿家园江河十年行时对此认为,三峡大坝的利弊还要时间的考验) 但现在有些问题的严重性是绝对不能忽视的。我问,那您认为利主要是什么呢?他说,最主要的是防洪可以避免洪灾对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的破坏。其次是发电,再就是航运。目前突出的问题是,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昨天我们花了近四个小时才过了三峡大坝船闸。天是灰蒙蒙的天,坝是灰蒙蒙的水泥。

 

拦住大江的过船水闸

过闸

 

       我问翁先生,前几年我听一个政协委员说他们到三峡考察,当地人告诉他们现在江上每天上午的大雾都散不去。翁先生说,在做工程环评时,这个问题是考虑到的。但现在江上大雾的时间之长和地域范围之广,确实和预先想到的有所不同。这对航运是有影响,但是现在江上有很多滚装船,就是车可以开到船上的那种船,运输能力很强。

       我说,我看到过这样的报道,说原江上的一些小船根本就排不上如今过船闸的队。这被称为是:现在的长江是高速路,牛车,马车怎么能上高速路呢?

翁先生告诉我一个数字,说明的是现在三峡的航运的货运量不但已经完成了当年设想的运营额,在三峡建设还没有全部完成的情况下,已经接近设计的标准。

       我问翁先生,现在江水之清是不是预先想到并也有准备呢?

翁先生说现在的水清是清水下泄。三峡开始发电后,当初论证的专家组很多都解散了,但泥沙专家组仍然在工作。现在清水下泄的程度的确是过去准备不足的。清水下泄对长江的影响:一是河床的变化,这对目前发生的一些滑坡和崩岸现象不能说没有影响;再就是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为什么会这样呢?翁先生说:江里的沙石少了,一是上游的一些暴雨区和产沙区不一致了,当然也有现在上游修了一座座大大小小的坝,把沙石都拦了几道的原由。和水土保持工程也有一定的关联系,

       关于泥沙对江河的影响,在翁立达先生参与主持编写的《2007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中有这样一段:“河流系统的河岸稳定、河口演变、营养物的输送、水体净化和生态维持都与水沙输移有密切关系,但是梯级水库形成后,将使坝下河道的输沙量和水体含沙量减少。将使下游河段发生冲刷,河床下降,沿岸地下水位下降。同时清水下泄对河床和河岸会产生侵蚀,可能影响两岸堤防安全。”

今日白帝城 

原来的大峡谷现在成了这样

 

今天的江上人家

 

       对于我很关心的气候问题,翁先生首先对2006年重庆大旱,2007年重庆大水,一些官员,甚至是科学工作者出来说与三峡无关表示有不同意见。翁先生说:才一年,两年,三年的运转怎么就能下结论。说明真正的原因,科学的态度需要时间的证明。

       不过,翁先生还是非常肯定地说:这么一条大江,水库形成后,三峡的一些段面水位上升了7、80米,近坝处甚至高出100米,怎么能不对气候产生影响呢,这是科学常识。在环评论证当中这也是在考虑其中的。我们现在需要的数据,是在排除了全球气候异常的变化后,局部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这也需要时间。

还要继续淹至的位置

 

       在翁立达参与主持编写的《2007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中有这样一段:“水库的形成对局部气候、水文循环将产生不同程度影响,水库的形成将使水的蒸发和渗漏损失增加,而使下泄径流量有所减小。如,阿斯旺水库每年蒸发和渗漏损失水量达210亿m3,达到水库总库容的10%以上。丹江口水库建成后,90年代以来汉江流域上游来水量减少10%以上”。

       关于这两年洞庭湖和鄱阳湖出现的历史水位最低,和洞庭湖今年的老鼠大闹岳阳,翁先生说这和三峡电站的修建有关,来水少了吗。但这对洞庭湖来说也是有利有弊 。洞庭湖是长江的“口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蓄洪、湿地基因库。本来每年随水而来的泥沙的挑战,会使洞庭湖越来越小。现在泥沙来得少了,湖底泥沙的瘀积少了,这对洞庭湖来说是好事。枯水期提前和水位下降严重,又是今天的大患。

“水库的建设对库区生态影响巨大”这是翁先生参与主持的,《2007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中明确的表白。这里有一个小插曲,前面我已有提及,这份报告我注意到“保护”在前,“发展”在后。翁先生告诉我:有人曾要他们把发展放在保护的前面。

对此翁先生的回答是:写这份报告是在我们以经济发展为硬道理的发展都20多年了以后。这样的“高速”发展出现了那么多问题,保护已刻不容缓,再这样发展下去要出大问题。

就是在这样的坚持下,这份报告“保护”在前,“发展”在后的题目总算成为定局。

在这一思想主导下,关于水库报告中是这样写的我抄录在此:

“库区水流速度减小,水体纳污能力和自净能力下降,特别是在水库支流库湾区域,水体污染物难以扩散。水库淹没滩地后,鱼类栖息地减少。水库水体深度较大,水温会产生分层,大坝下泄的低温水对下游水生生物和农作物均会产生不利影响,将危害鱼类和农作物灌溉,特别是对鱼类的产卵产生不利影响,推迟产卵时间。

在水电开发方式上应避免引水式发电导致的河道脱水,特别是上游支流,如岷江等流域的中小水电工程的引水式开发对河流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改变,由于支流小水电点多面广,对河流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造成了毁灭性影响。(2008年5.12地震中,岷江地震区上的中小电站基本全部被毁)

 

 

《2007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中说:水库对生物的影响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过程,梯级水库对生物的影响更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由自然生境转变成人工环境后,在自然生境的破坏,人工环境的形成的过程中,一些生物会通过自身调整以逐步适应新的环境。但另一些生物会因不适应新的生境而发生退化或消亡。由于河流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其中各种生物均有其特定的地位与作用,不同生物之间相互依存,因此一个物种的消亡,必然会影响其它生物的存亡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因此,大坝及水库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对水库建设的响应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需要长期观测和研究才能有深入的认识。

和翁先生聊时,我知道让他非常担心的还有污染。他用灰谐的口吻和我说了好几个他和江边的一些上市企业博弈的故事,特别是有一次他和中央电视台的记者一起对一个企业的暗访让他们抓了个正着。

江上漂过垃圾 

 

江边的煤厂

2007年5月16日,翁先生在央视的新闻会客厅接受主持人李小萌访问时,李小萌曾问到:都说长江的水量、体量都很大,她的自洁自净的能力也很强,在她能够自洁的范围内,这个污水它能承受的是多少呢?

翁立达说:很多人对长江一个误解就在这里,因为长江水量将近一万亿,水量很大。但我们必须要看到,长江干流江面很宽,可是我们排入的污水一般只能是沿着岸边走,不可能全段面地混合。岸边水域,特别是我们讲的干流城市江段的岸边水域,排污口排出来的污水要沿着边走,我们城市的取水也是从岸边取,所以岸边水的污染对我们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所以长江不是没有水,而是水质性的缺水,也就是水质不安全,水质污染太严重。我们可以想象,每天都有将近一亿吨的污水排入长江,所以长江污染的水体的量比例一直在上升。

翁先生在接受央视主持人李小萌采访时说:近年来,由于长江干流、支流的沿岸企业不断向江水中排放大量含有磷、钾等有机物的工业污水,再加上农业化肥残留和城市生活废水的排放,长江水体的局部富养化程度日益严重,水华、水葫芦等藻类和水生植物的爆发事件时有发生,长江水质恶化、鱼类的生存受到威胁。

在翁立达参与主持的《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中有一个数字显示,污染比较严重的河段是650公里长,长江的总长度是6300公里,李小萌问翁先生:这是一比十的概念,是不是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

翁立达纠正地说:我们讲650公里的概念,是长江干流21个城市江段的近岸水域污染带的长度,不是整个长江的污染,21个城市江段是个什么概念?它的总的长度是790公里。换句话说790公里的城市江段有650公里是污染的,这个比例就相当惊人。

李小萌说:把它放到整个长江长度上来看,觉得它比例占得没有那么大?

翁立达说:对,可以这么说,因为长江干流就是一万亿吨水量,有的江面都很宽,像武汉中游都是一点一、一点二公里,很宽。从总体来讲,我们如果把刚才说的,如果污染物进入水体,全部混匀,跟一万亿的量比起来那是不多。但还有一个数据: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调查污染严重的河段是460公里;1992年、1993年是560公里,这次是650公里,又增加了90公里。

《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第五章 长江水污染问题,第一节 长江水污染现状和主要问题中写到:“局部污染严重。长江干流存在岸边污染带,累计达600多公里,且有发展趋势。岷江、沱江、湘江、黄浦江等支流污染较严重,一些流经城市的中小支流普遍污染严重,省界水体水质也不容乐观,超过40%的省界断面水体劣于Ⅲ类水标准。

长江流域重点湖泊中,滇池、巢湖、洞庭湖、鄱阳湖水质为Ⅳ~Ⅴ类,部分断面或时段甚至为劣Ⅴ类。除鄱阳湖为中营养水平外,其他湖泊均出现富营养化情况。东湖、玄武湖等一些城市内湖污染严重。

长江省界水体监测始于1997年,到2005年对长江流域58个省界断面进行了监测,其中干流省界水质断面13个,支流45个。从近8年来的监测结果看,省界水体水质超标断面数都占40%以上。

2005年对长江流域开展监测的58个省界断面监测结果与2003年的进行分析,2003年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的断面百分率为41%,2005年达55%,呈上升趋势。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粪大肠菌群和石油类,是由于近年来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农田化肥的使用所致。”

2007年7月24日,进入主汛期的长江上游连日暴雨,大量水上漂浮垃圾涌入三峡库区,对库区水环境造成污染和航运、旅游带来影响。为保证长江航运和库区水环境安全,三峡库区重庆市、湖北省沿江各区县加大清漂力度,每天打捞水上垃圾百余吨,以确保三峡大坝电厂运行安全和库区水质清洁。

关于污染,报告中还这样说到:长江干流沿岸城市污水排放量约占全流域排放总量的50%左右。攀枝花、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五个城市是长江干流的主要城市。其工业(不包含火电冷却水)和生活用水量约占长江干流总用水量的65%以上,排污量占干流城市的70%以上。各城市污水处理率较低,平均处理率不足30%;处理深度不够。绝大多数污水经由约180多个排污口直接入江,而这些排污口80%以上未达到排放标准,在城市近岸水域形成约400公里的污染带,占干流污染带的近2/3。黄浦江、汉江、湘江、嘉陵江、沱江等支流是长江干流水质影响显著的主要支流。五支流进入干流的污染物约占所有支流的55%以上。应加大治理力度。

 

江上的垃圾山

 

就在我们在船上录像的时候,远处像是有座小山似地漂过来,仔细看原来是垃圾。船上的我们大惊小怪。翁先生却说,这算什么,水库刚蓄水时在三峡里行船,船的两边都是垃圾,船是在垃圾里穿行。

三峡建成后江上的垃圾(周会拍)

 三峡大坝建成后(周会拍)

 

 

翁先生说:现在已经好多了,但问题依然严重。只有正视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态度。

 

和翁立达这样的官员聊天,我的问题可以提得直截了当。我们谈到上游的虎跳峡时,用他的话说:虎跳峡高坝方案已经被否定了,很多高官都说了话如果破坏太可惜。但是并不是不修,而是上移。我说上移,金沙江上游生态更脆弱。

翁先生说:当前在长江上游的水电开发中,出现了“五大电力公司”跑马圈水的局面、出现了开发主体多元化的状态,这给将来的长江流域水利水电工程的统一运行、调度管理带来了潜在的危机与挑战。现在要避免出现无序开发和过度开发,控制开发程度。

我说还有怒江,联合国世界遗产的警告从申报成功后到现在就没停止过,现在却还在勘探。

翁先生去过两次怒江。他说原先两库十三级的开发区方案肯定要变。但完全不修还没有定论。不管怎么说,因为是世界自然遗产,联合国的作用还是很大的。有些事情在数字,文字上做文章不好。这样的地方,太美了,破坏了太可惜。

关于怒江,我在报告中找到了相关的这样一段:在制定规划时,在不宜进行水电项目建设的国家自然保护区、世界遗产区、国家生态功能区等其他需要进行保护的区域内,划定保护河段和保护流域区,禁止进行水电工程建设和其他大型工程建设,彻底改变 “技术经济最优”的单纯工程目标。对一些影响到具有重大生物多样性、名胜古迹、历史文化意义的生态敏感区的水电工程宜暂缓实施,等今后技术经济条件成熟后再行决策。

长江上游是我国少数民族集中的地区,居住着藏、彝、纳西、傈粟、苗、瑶等民族。由于不少居住在山区,直接受到水电开发中水库淹没的影响。由于水电工程建设常涉及到为数众多的移民安置,移民已成为水电工程建设中一个重要的限制因素。此外,长江上游区因地处我国第一和第二阶梯,地势陡峻,山高谷深,土层浅薄,地质活动强烈,泥石流、滑坡、山崩等地质灾害严重,生态与环境比较脆弱。

岸边的大山原来是仰视,现在却是平视了

 

我问翁先生,你们报告中说的那些敏感区“禁止进行水电工程建设和其他大型工程建设”,管用吗?

翁先生笑了:这些数据都是我们和中科院一起做出来的。国家总理已经批示各部委研阅。我们现在正在筹备一个水电工程师和生态环保专家之间的对话会。这两方面的人坐在一起的机会太少了。

翁先生的这一打算让我有了新的期待。

在船的顶层,临着江风,望着夜色中岸边星星点点的光亮和翁立达先生聊完之后,回到船舱,我再次拿起《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准备写这篇文章时,我又看到了这样一段:

“应根据长江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的能力,按合理、科学、适度的原则开发利用水资源和水能资源。要在对河流生态系统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从生物多样性保护,人文及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确定生态敏感区和敏感点。确定维持生态系统健康所必须的生态与环境用水,确定长江水电开发的合理程度”。

手里拿着这份报告时,我多么希望,这份由国家制定的报告能管住对长江的开发。可是我又不能不怀疑它是不是有足够的力量能与GDP和利益集团们的利益抗争。

2007年10月25日傍晚的日落,用船员们的话说,是很久以来都没出现过的夕阳,凤凰摄制组的运气真好。

 

船在江上 

夕阳

 

凤凰台正在制作的大型节目《江河水》中,所有参与的专家们呼吁最强烈的是:流域管理体制不管采用哪一种组织形式,只要是体现流域综合统一管理原则的,都要求制定综合性的《长江法》。

专家们认为,综合性的《长江法》既是新一轮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成果体现者,又是推进综合性流域管理新体制建设的强有力手段和基本法律保障。

我们中国1997年8月颁布实施的《防洪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流域管理的原则。 但是,《防洪法》只是从防洪这一特定的专门职能上确立了流域管理和流域机构的地位和作用,没有也不可能从整体上确立长江流域管理和流域机构在整个水资源管理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没有也不可能系统地规范长江流域管理的个性内容。

1984年颁布并于1996年修正的《水污染防治法》虽然明确提出了“按流域”进行“统一规划”的概念,但是并没有进一步规定水行政主管部门(包括流域管理机构)在本流域或者本地区水保护方面的职责和职权,在实践上容易造成环境保护部门与水行政主管部门(包括流域管理机构)在水污染防治上的重叠交叉和矛盾冲突。

2002年10月修订的《水法》在法律的层面上全面确立了水资源的流域管理体制,全面奠定了流域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和职责职能。但《水法》并未系统规定流域管理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运行机制。由于流域机构作为水利部的派出机构,并非一级政府,流域管理机构如何做到“有为而不越位、不缺位”,如何找到流域管理和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切入点和结合点,是具体执法工作的难点和重点,都需要结合长江流域的实际予以明确的界定。

在《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中我看到了:制定《长江法》有望弥补法律关于流域管理的规定的既存空白;制定《长江法》有望使长江流域水法规体系建设跟上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的需要。

翁立达先生对我说:通过制订《长江法》,要着力解决长江流域管理存在的三大问题:首先,地方性法规往往为了本地方利益而与流域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最为典型的是长江的水污染问题。解在美国的流域管理模式中,流域机构的立法权威都高于各州。

其次,长江流域管理机构作为水利部派出机构,在协调中央部门、地方政府方面难度较大。

第三,长江横贯中国,原来流域纠纷主要是防洪纠纷,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对于水资源的依赖性越来越明显,用水纠纷越来越多。在未经综合规划和协调的情况下,上游动辄兴修一个水利工程,下游则往往受到极大影响和制约,由此引起不同行政区域间的矛盾,而流域管理机构缺乏必要的协调或管理手段。同时,对于在长江流域如何建立“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以及“南水北调的水价、水权以及水市场的建立”等亟需解决的特殊性问题,都是作为一般法的《水法》不能也不应该解决的问题,而只能是以“一个流域一部法律”的形式解决,只能靠制定特别的《长江法》来解决。

有关为长江立法,我在报告中还有特别注意到了这样一节,建立有效的协商机制和市场调控手段,完善公众参与机制。现在的二年一次的“长江论坛”已是第二届,建议在改进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度化。“长江论坛”,应由沿江各地区共同组织,利益相关方广泛参与,流域各省区政府轮流主持。论坛每年举办一次,围绕流域管理的热点问题和重要议题开展交流和研讨,寻求共识,探讨合作解决流域发展与保护的具体途径,为开展流域综合管理和沿江地方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该论坛应成为流域各地区之间的合作平台,政府与民间的沟通平台,国际与国内的交流平台,推动流域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和合作,促进信息交流和共享。围绕该论坛并配合联合国“国际水十年”(2005-2015)举办“长江周”系列活动,提高公众保护长江的意识。通过不断发展完善,使论坛成为重建长江生命之河的标志。

《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是一份几百页纸的大报告。对于公众来说可能专业性太强了,要看下来花费的时间也不是一会儿半会。我从中节取一些我们关心的,能看得懂的章节,组合成篇,希望关注我们母亲河的人能从报告中找到自己的关注点,更希望为长江立法,我们普通公众也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努力。

可以说,2007年在三峡的船上与翁立达先生的一席谈,让我对长江未来还是充满着希望。我们还有像翁立达先生这样的官员、还有像凤凰卫视这样的媒体、还有船上那些对船上游人的素质还在乎的服务项员。这些力量的合力,不是长江的希望吗。而我自己对中国的江河也不会仅仅是写写文章,我会和关注长江,关注中国江河的人一起为保护长江而行动。

11、浙江德清血铅事件续:环保部批评当地监管不力

来源:法制日报2011年05月19日 郄建荣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1-05-19/095422492397.shtml

  5月18日晚,环境保护部公布了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血铅超标事件的发生原因。除了企事业自身违法外,环境保护部批评有关部门监管不力。

  环境保护部透露,新市镇政府、德清县政府为使海久公司能够顺利通过环评、验收和上市核查,在未征得群众同意的情况下,单方面就搬迁问题多次向有关监管部门作出承诺,但并未履行。

  针对近期浙江湖州市发生的血铅超标事件,陶德田表示,日前环境保护部派出调查组,在浙江省的配合下,对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血铅超标事件进行了调查,事件情况基本查清。

  陶德田说,浙江海久电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久公司”)成立于2003年5月,位于德清县新市工业园区,主要生产销售摩托车小型启动铅酸蓄电池,年产规模为1050万只,目前年生产量为900万只左右,产值4.5亿元,职工约1000人。

  2011年3月以来,海久公司职工及附近村民在自发体检中陆续发现血铅超标情况。5月2日起,德清县政府开始组织企业周边村民进行血铅检测,海久公司也安排职工进行了职业病防治体检,对2152名职工和村民进行了血铅检测。其中血铅超标332人。目前,累计已有53人住院治疗,情况稳定。

  陶德田表示,经监测,海久公司周边土壤、水环境和农作物铅浓度符合标准。海久公司已于4月29日停产整顿,至5月13日,厂区内主要涉铅设备已经拆除。公安机关已对海久公司法人代表依法刑拘,湖州市有关部门已决定对德清县政府、县环保局、县卫生局、新市镇等8名相关责任领导进行责任追究。

  就血铅事件发生的原因,陶德田说,经环境保护部调查,此次血铅超标事件是因企业违法违规生产、职工卫生防护措施不当,县、镇政府未实现防护距离内居民搬迁承诺,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监管及应对不力造成的。

  陶德田表示,经过环境保护部调查,发现企业车间内防护措施不到位,职业病防治工作不力。

  环境保护部调查证实,海久公司组装车间风焊工位多个排风管存在裂缝或孔洞,造成抽风效率低下、铅尘存在无组织排放。陶德田说,从目前数据看,血铅超标的332人中,有327人为职工及其家属。德清县卫生部门曾多次对该企业进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都发现该公司车间内存在铅尘、铅烟超标情况,但未有效督促企业整改。他表示,3月初,在已经有部分企业职工和群众自行体检发现血铅超标的情况下,仍没有引起县卫生部门高度重视。

  环境保护部认为,海久公司违法违规生产,有关部门监管不力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陶德田介绍,海久公司生产治污设施落后,存在违法违规生产排污行为。政府及环保、卫生等相关部门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未能适应形势要求将环境风险较大的铅蓄电池等重金属污染企业纳入重点监管对象,没有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违法问题。

  调查还查出,新市镇政府、德清县政府为使海久公司能够顺利通过环评、验收和上市核查,在未征得群众同意的情况下,单方面就搬迁问题多次向有关监管部门作出承诺,但并未履行。

  此外,当地政府处置工作迟缓、应对能力低下。“3月初就有海久公司职工和周边村民自发体检并发现血铅超标,但未引起新市镇、德清县两级政府高度重视;其间又发生了部分职工群众在企业门口讨说法的群体事件,仍未引起县、镇两级政府足够重视。”陶德田说,直到血铅超标事件被新闻媒体曝光、环境保护部下发督查通知书及发生200人围堵公路和冲击工厂的群体事件后,当地政府才开始采取应对措施处置此事件。

陶德田表示,针对德清血铅事件,环境保护部决定对湖州市实施全面区域限批,取消湖州市德清县生态示范区资格。同时,责成浙江省尽快依法追究地方政府主要领导人责任及肇事企业有关责任人法律责任。

12、环保部:将建立重金属污染终身追责制

来源:中国新闻网2011年05月19日

http://news.sina.com.cn/c/2011-05-19/143622493669.shtml

  中新网5月19日电 近期铅蓄电池及再生铅行业引发的铅污染事件呈高发态势,严重威胁群众健康,为加强铅蓄电池及再生铅行业污染防治工作,据环境保护部网站消息,环保部日前发布通知,要求建立重金属污染责任终身追究制。

  通知要求,要切实加强铅蓄电池(包括铅蓄电池加工(含电极板)、组装、回收)及再生铅行业的污染防治工作,保护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并对相关工作作出具体要求:

  ——严格环境准入,新建涉铅的建设项目必须有明确的铅污染物排放总量来源。

  各省(区、市)环保厅(局)要对本省(区、市)的所有新建涉铅的项目进行统筹考虑,禁止在重点区域、重要生态功能区和因铅污染导致环境质量不能稳定达标区域内新、改、扩建增加铅污染物排放的项目。

  非重点区域的新、改、扩建铅蓄电池及再生铅项目必须遵循铅污染物排放“减量置换”的原则,且应有明确具体的铅污染物排放量的来源。

  对于现有铅蓄电池或再生铅企业,未依法落实防护距离的,应立即责令停止生产,限期整改,经地级市以上环保部门检查合格后方可恢复生产。

  铅蓄电池生产及再生铅冶炼企业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由省级或省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批。

  ——进一步规范企业日常环境管理,确保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

  铅蓄电池企业应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对极板铸造、合膏、涂片、化成等工艺进行全面污染治理,必须建设完善的铅烟、铅尘、酸雾和废水收集、处理设施,并保证污染治理设施正常稳定运行,达标排放,减少无组织排放。

  严禁将铅蓄电池破碎产生的废酸液未经处理直接排放,铅蓄电池及再生铅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及污泥等危险废物必须委托持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进行安全处置,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接触铅烟、铅尘的废弃劳动保护用品应按照危险废物进行管理。

  铅蓄电池及再生铅企业要制定完善的环保规章制度和重金属污染环境应急预案,定期开展环境应急培训和演练。铅蓄电池及再生铅企业要进一步规范物料堆放场、废渣场、排污口的管理,逐步安装铅在线监测设施并与当地环保部门联网,未安装在线监测设施的企业必须具有完善的自行监测能力,建立铅污染物的日监测制度,每月向当地环保部门报告。

  ——完善基础工作,严格企业环境监管。

  2012年年底前要全面建立企业环境管理档案。地方环保部门应建立健全铅蓄电池及再生铅企业档案和信息数据库,实施重点监管,通过环保验收正式投入生产的建设项目必须及时纳入数据库,已经被淘汰、取缔关闭的企业要定期注销;企业生产、日常环境管理、清洁生产、治理设施运行情况、在线自动监测装置安装及联网情况、监测数据、污染事故、环境应急预案、环境执法等情况要纳入数据库,实施综合分析、动态管理。建立铅蓄电池及再生铅企业的监督检查台账。

  地方各级环保部门应对辖区内所有铅蓄电池及再生铅企业开展监督性监测,重点检查物料的管理、重金属污染物处置和应急处置设施情况等。全面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对现有铅蓄电池及再生铅企业每两年进行一次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地方各级环保部门要加大对企业环境安全隐患的现场排查和监督整改力度,对于存在环境安全隐患的重金属排放企业,须待其全部完成整改且经现场核实确认隐患消除后,才可出具同意的核查初审意见或核查意见。

  ——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采取严格措施整治违法企业。

  各级环保部门要进一步加大铅蓄电池及再生铅企业的执法监察力度,严格按照环保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的要求,对未经环境影响评价或达不到环境影响评价要求的,一律停止建设;对环境保护 “三同时”执行不到位的,一律停止生产;对无污染治理设施、污染治理设施不正常运行或超标排放的,一律停产整治;对无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从事废铅蓄电池回收的,一律停止非法经营活动。对污染严重、群众反映强烈、长期未得到解决的典型环境违法问题实施挂牌督办和责任追究。

  ——实施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各级环保部门应建立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铅蓄电池及再生铅企业应每年向社会发布企业年度环境报告,公布铅污染物排放和环境管理等情况。各地要在2011年7月30日前,在省(区、市)环保厅(局)网站上公布辖区内所有铅蓄电池及再生铅企业名单、地址,以及产能、生产工艺、清洁生产和污染物排放情况,并将公布情况报送环保部。

  ——建立重金属污染责任终身追究制。

  对于发生重大铅污染以及由铅污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地区,环保部将对该区域所在地级市实行区域限批,暂停该市所有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

  对造成环境危害的肇事企业要立即责令停产,停止排放污染物。因重金属污染造成群发性健康危害事件或造成特大环境污染事故的,要依法对造成环境危害的企业负责人及相关责任人追究刑事责任。

  要从企业的立项、审批、验收、生产和监管各环节,依法依纪对当地政府以及有关部门责任人员实施问责,严肃追究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造成较大影响的,取消其三年内在环保系统评先资格。

  今后凡发生重金属污染事件的地区,当地政府主要领导应承担领导责任。

  自本通知发布之日起,凡发生重特大铅污染事件以及由铅污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生态建设示范区,一律立即撤销其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生态建设示范区称号,三年内不再受理其申请。

  ——逐步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引进市场机制,推进保险经纪中介服务,推行铅蓄电池和再生铅行业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位于重点区域的重点企业及环境风险较大的生产企业应购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将与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挂钩。

  ——加强宣传力度,把回收废铅蓄电池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

  让更多群众了解废铅蓄电池的危险性、回收的重要意义,把回收废铅蓄电池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抵制将铅蓄电池卖给流动商贩,自觉将置换下来的废铅蓄电池交给4S店或维修店。

13、研究显示澜沧江现有水电开发对下游水量影响有限 

来源: 新华网2011年05月19日

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1-05/19/c_121433862.htm

新华网昆明5月19日电(记者杨跃萍)科学研究显示,在澜沧江的大型梯级水库完全投入运行前,现有梯级水电开发对下游水量影响有限。

  千百年来奔行于高山峡谷间的澜沧江,正成为新兴水电能源基地。近年,针对上游澜沧江水电开发可能对下游湄公河造成的环境影响问题,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和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云南大学亚洲国际河流中心、加拿大迪龙环境科学咨询公司以及国际河流水电开发生态环境研究工作委员会等机构,与下游地区有关组织广泛合作,就澜沧江水电开发对下游地区影响开展了大量的科学调查研究。

  澜沧江两岸多为高山峡谷,澜沧江水资源利用主要集中于水电开发。研究数据表明,澜沧江梯级水电站运行不消耗水量。澜沧江梯级水电站全部建成后,电站水库年蒸发量约为2.19亿立方米,占出境水量的0.34%,仅占湄公河入海水量的0.46‰。

  澜沧江-湄公河全流域面积约为80万平方公里,中国境内的澜沧江流域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23.5%。研究结果显示,澜沧江-湄公河径流量主要集中于中下游地区,其中,澜沧江径流量占全流域径流量的13.5%,湄公河径流量占全流域的86.5%。

  依据研究结果,上述研究机构得出结论:澜沧江现有梯级水电开发对出境水量影响有限。

  同时,监测研究还表明,澜沧江出境水质保持了良好状况。早于2006年,中国就在澜沧江出境处建立了关累水文环境综合监测站,全面开展各项监测工作。

  为防止电站建设对澜沧江水质造成污染,澜沧江梯级水电站在施工期间按照国家环保标准,设置了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库蓄水前严格按照环保规定进行彻底的库底清理工作,清除库底树木和建筑物等,防止植物及其他污染物浸泡造成水体污染和生成有害气体。

  据华能澜沧江水电有限公司介绍,目前,澜沧江上的漫湾、小湾、糯扎渡、功果桥等电站业主营地生活污水实现“零排放”;糯扎渡、功果桥建成承包商营地污水处理系统,全部生活污水处理达标后回用于绿化。

澜沧江发源于中国青藏高原,于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流出国境。澜沧江出境后称为湄公河,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后注入南中国海。

14、江苏旱情严重淮河断流湖泊蓄水仅剩七成

来源:中国新闻网2011年05月19日

http://news.sina.com.cn/c/2011-05-19/145222493714.shtml

  中新社南京5月19日电 (吴瞳)与长江连通的南京石臼湖原本碧波荡漾,但如今湖底成为一片平地,最大的裂缝可放下一个拳头,更有汽车在湖底通行,卷起阵阵黄土。“江苏这次出现的旱情是近11年来所没有遇过的。”江苏省水利厅副厅长陶长生说。

  江苏作为最不缺水的“水乡”今年也遭遇大旱,江淮及苏南降雨偏少七成。4月份该省降雨量更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低。以淮河为界,淮河以南地区基本都出现了较严重气象干旱,江淮之间局部和苏南大部分地区出现重度干旱。泰州、南通、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多市降雨量为60年来最低,宜兴、高淳、溧水、盱眙等县市出现特大干旱。

  目前,江苏大中小水库蓄水都不足,对比去年10月中旬及目前的卫星遥感监测图,大湖水面都在缩小,全省三湖一库蓄水比往年同期少10亿立方米,比正常蓄水位少了23亿立方米,可用水量只有22.6亿立方米,是往年的68%。太湖每天补100多个流量,水位仍跌至历史最低。

  据气象部门预测,未来一段时间淮河流域降水仍然偏少,江苏沿江潮位比往年同期偏低1到2.2米。需通过长江、淮河进入的一些大型电煤船受阻,给原本缺电的江苏电网带来严重缺煤威胁。

  由于河床普遍水位偏低,加上天气气温升高,南京的玄武湖和秦淮河等靠长江水循环的河流和湖泊都出现了水质下降、大量死鱼和鱼因缺氧跳出水面的事件。

  至5月上旬前期,淮北的丘陵高亢地区出现中旱,局部重旱,对小麦种植造成影响。“随着6月份水稻栽插季节的来临,用水高峰大约在6月10日左右出现,如果还不下雨,抗旱压力还会进一步增大。”陶长生说。

  随着气温逐步升高和农时季节的推进,河湖库的蒸发量和农业用水量还将大幅增加,预计湖库水位将继续下降,抗旱供水形势日趋严峻。江苏的江水北调、江水东引、引江济太三大跨流域调水工程目前已全部开启,全力调水。(完)

15、西藏5年投资155亿元建生态屏障

来源:一财网 2011-05-19章轲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5/802861.html

西藏将用5年时间,计划投入资金155亿元,实施三大类10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到2030年基本建成西藏生态安全屏障。

第一财讯:西藏自治区主席白玛赤林5月19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透露,将用5年时间,计划投入资金155亿元,实施三大类10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到2030年基本建成西藏生态安全屏障。

白玛赤林介绍,西藏目前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47个,占全区土地面积的34.47%,居全国首位。

白玛赤林说,目前西藏的生态环境基本保持了较为自然的原始状态。

16、陕西省启用“卫星”监测渭河污染

来源:三秦都市报2011-05-19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1/05/1141305765626_1.shtml

   昨日,陕西省测绘局与省水利厅就“水利普查”工作签订合作协议,并启动了陕西省通过“卫星遥感影像”监测渭河污染的行动。

  水质变化逃不过“卫星眼睛”

  昨日,陕西省测绘局为省水利厅提供1775张陕西省基础地理信息的地形图。为普查陕西省水资源,水利厅将根据这些图,进行水资源实地考察,并做记录。将来形成一份专门的“水资源图”。

  同时,采用 “卫星遥感影像”全面拍摄陕西省境内渭河流域水质变化实时资料的工作全面启动。

  “卫星拍摄出的是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图片将根据水质不同显现出不同颜色。”省测绘局地理信息中心副主任张智告诉记者,“卫星遥感影像”可根据自然水、污水等水质不同显现出红、紫等多种颜色,工作人员可根据不同颜色图片,随时掌握渭河每个区域的水质污染情况,便于制定处理措施。

  市民可网上举报污染水源地

  “年内,每位市民都可随时在网上标注渭河等水域污染情况,随时举报。”张智说,省测绘局门户网站里开设了“陕西地图网”专区。年内,该网结构将全面完善,届时,陕西省境内渭河、汉江、丹江等任一河流出现污染情况,市民都可登录该网站,随时在网站公布的“地理信息平台”上做出记号。相关部门将根据市民举报及时处置。

  不仅如此,这套系统还将被应用到更广范围,比如:林地乱砍乱伐、交通拥堵状况、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等信息监测,市民都将通过一网全面了解。

17、珍贵野生水獭再现秦岭 专家称秦岭环境改善

来源:西安晚报2011年05月1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4676769.html

  本报讯 (记者 刘振) 一只误陷粘网的野生成年水獭,近日被周至县渔政人员,在黑河森林公园附近救获,并于昨日放生。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秦岭黑河流域,已经极少发现这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获救野生水獭并不温顺

  昨天上午,记者在黑河珍稀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沙梁子保护站,见到了这只水獭。它被装在一只铁笼内,浑身黑褐色皮毛,尾巴粗壮,四肢很短,趾间有蹼。

  以往在网上见到的水獭照片,看起来都非常温顺,但昨天的这只水獭,让人看到了它野性的一面。见到有人靠近它十分惊慌,露出利齿威胁,还撕咬铁笼试图冲出去。有人将脚放到笼子跟前,它立刻张嘴去咬。

  原是外出觅食误入粘网

  周至县渔政监督管理站站长黄庆华说,5月16日下午,渔政人员在黑河流域狐狸沟巡查,发现水中有非法捕捞的粘网,缠住了一只动物,在水中翻滚。“我们以为是缠住了娃娃鱼,走近才发现是一只水獭。”黄庆华说,他之前在外省曾参观过水獭,所以一眼就认了出来。

  救获后,因为水獭有攻击性,无法仔细查看,只好暂养观察。或许是受到惊吓,被救到沙梁子保护站的第一天,水獭什么都不吃,在笼子里焦躁地转来转去。保护站工作人员每隔两三个小时,还给它泼水降温。第二天,对环境略微适应后,水獭开始少量进食生鱼。“从现在来看,应该没受伤。”黄庆华说。

  爱吃生鱼攻击性强

  昨天,渔政人员手捏一块火柴盒大的生鱼,递到笼子边,水獭很快平静下来,寻找腥味来源,然后从渔政人员手中一口夺走。它先是用前爪按住鱼块,狼吞虎咽。似乎觉得不够尽兴,又翻身仰卧,用前爪抱住撕咬。

  省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开锋量它的体长,刚把卷尺凑到进食的水獭身边,就被它“生气”地一把拨开。连吃了四块生鱼,水獭还不过瘾,又凑到瓷碗跟前寻找,当发现碗里没食,竟然把瓷碗咬得咔吧响。

  经研究人员查验,这是一只成年雌性水獭,身长41厘米,尾长25厘米,体重2.2千克。“西安周围的秦岭山内没有人工繁育养殖水獭的机构,而且它对人有很强的攻击性,应该是一只野生水獭。”王开锋说。

  钻入深潭重获自由

  据研究人员介绍,上世纪80年代前,在秦岭山中经常能见到水獭,但随着人为活动及捕捞行为,20多年来,即使山中群众也很少能见到野生水獭的踪影。

  省动物研究所研究人员在日常调查,以及渔政部门日常巡查中,也未发现过野生水獭。“这次发现它,能证明秦岭黑河流域还有野生水獭存在。它有自己的种群,应该放回自然继续繁衍。”王开锋说。

  省动物研究所所长李保国教授认为,在这里发现对生存环境要求较高的水獭,说明秦岭的生态环境有很大改善,实施的环境保护工程取得一定成效。

  昨天中午,在狐狸沟附近的月牙潭边,渔政人员打开笼子,水獭探出头,追着人们跑了几步,然后扭头钻进水中,像一条重获自由的鱼,转眼没了踪影。

  新闻链接

水獭是国家重点二级保护动物,喜欢生活在两岸树木繁茂的溪河。历史上在包括我省在内的20多个省市区都有分布。随着环境污染、栖息地破坏和人为捕猎,野生水獭数量逐渐下降,在国际上已被列为濒危动物。

18、你知道“污染环境罪”吗?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11年05月19日孙秀艳

http://env.people.com.cn/GB/14677456.html

  ●让公众更多了解有关刑法修正案中有关环境犯罪的内容,才能让法律真正发挥威慑作用,有效预防环境犯罪,保障环境安全

  污染环境,不仅会面临行政处罚,可能还会因为触犯刑法而被投进监狱。5月1日,《刑法》修正案(八)正式实施,这一修正案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改为“污染环境罪”,大大降低环境犯罪的入罪门槛,增加了对污染环境行为的威慑。

  日前,上海市松江区检察院以涉嫌污染环境罪批捕两名犯罪嫌疑人,原因是今年3月他们向河里倾倒废液。根据环保部门的评估,倾倒行为直接导致约2000米河道被严重污染,治理费用初步估计需178万余元。对照《刑法》修正案,造成这样的严重后果,两名肇事者可能要担负刑事责任。

  污染环境,罪有应得,这是法律公平正义的体现。但是,人们还是要问:污染环境入刑,为啥没吓住他们?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不知法。

  这两个犯罪嫌疑人受6家化工企业之托,负责回收、运输、处理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酸,处置60吨废液得到的报酬仅有3000多元。检察机关认定,他们在深夜倾倒时明知这一行为违反国家相关规定。但是,他们似乎并不清楚这一行为会带来牢狱之苦。

  这个案件让人想起轰动一时的“牤牛河污染案”。2006年8月20日午夜,吉林省蛟河市吉林长白山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在异地处理生产废液的运输途中,将约10立方米废液倾入牤牛河,致使河水污染。这起引起国际关注的污染事件,仅仅是因为一家企业为了节省10吨污水的处理费。

  “现行法律中确定的法律责任和处罚力度还不适应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这是环保界、法律界人士呼吁多年的问题。如今,刑法对环境的保护已经迈出重要一步。重刑严罚,最终目的并非为了惩处触刑者,而是为了预防犯罪以保证公众的环境安全,保障社会利益的最大化。然而,如果公众连污染环境会被判刑这一基本常识都不清楚,这样的刑法修正不足以警示犯罪。

  知法是守法的第一步。上海随意倾倒案的肇事者都是最普通的劳动者,他们可能受教育程度不高,对法律也知之甚少,对新修订刑法的关注更是少之又少。这样的无知,往往导致对环境的严重伤害。因此,只有让公众更多了解有关刑法修正案中有关环境犯罪的内容,才能让法律真正发挥威慑作用,有效预防环境犯罪,保障环境安全。

同样是针对公众利益,同一修正案中,酒驾入刑已经家喻户晓。有关部门不妨参照一下酒驾入刑的成功普法。当然,这不仅是立法、司法部门的义务,环保部门、媒体也应该担当责任。

19、杭州试点垃圾分类实名制 引发市民争议遭到抵制

来源:中国网2011-05-19 

http://news.china.com.cn/env/2011-05/19/content_22594969.htm

杭州市自2010年起开始试点推行垃圾分类,但垃圾“不分类”“分错类”的情况相当普遍,于是在杭州一些小区便有了垃圾分类“实名制”的基层实践。“紧箍咒”的确让垃圾分类取得了良好效果,却也引发了是否侵犯隐私的争议,甚至遭到一些小区居民的抵制。

从源头上减少垃圾已刻不容缓,垃圾分类是最有效的方式,却面临推行难的现状。为什么大家对好习惯“屡教不会”?垃圾分类“实名制”能否破解“垃圾围城”困局?

尝试居民丢垃圾也要求“实名”

走进杭州湖滨街道东平巷社区,在回收厨房垃圾的垃圾桶里,绿色塑料袋上标明了每袋垃圾的门牌号。居民每天扔出的厨房垃圾,都会有专人蹲守验收打分,得分情况则公示在垃圾分类试点积分示意图上。谁做得好,谁做得不好,一目了然。

据了解,杭州自2010年3月25日开始启动垃圾分类试点,分为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厨房垃圾和其他垃圾。截至目前,共有843个小区已经推行垃圾分类,约占杭州所有小区的55%。

杭州市容环境卫生监管中心主任、杭州市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所长张束空说:“尽管做了大量的前期宣传和动员,但垃圾分类还是面临开头难。”

 “大部分居民刚开始没有养成把垃圾分类的习惯,扔进垃圾桶时也是哪个就近扔哪个,如果遇上垃圾桶盖子都盖着,就直接往盖上一放就完事。”拱墅区和睦街道李家桥社区书记夏园弟说。

为破解难题,杭州部分小区开始垃圾分类“实名制”的基层实践。上城区湖滨街道自去年6月开始首先试点实行垃圾分类“实名制”,参与家庭由刚开始的30多户增加到目前的1200多户。拱墅区大关街道与和睦街道也借鉴了湖滨街道的做法,开始试点实行。

背后杭州垃圾6年填满一个西湖

垃圾分类“实名制”虽然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也引发了争议,在一些社区推行时甚至遭到了居民的抵制。杭州拱墅区锦绣社区书记黄建华说,垃圾分类采用“实名制”,还有专人蹲点检查,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侵犯隐私。“每户居民家里吃什么、用什么都会被人知道,的确有点离谱。”他说。

张束空认为,垃圾分类“实名制”得以产生最关键的原因是“垃圾困局”已经到了不得不处理的时候。

杭州环境集团董事长芦俊告诉记者,占地1840亩的杭州天子岭垃圾填埋场相当于3个西湖大小,自1991年开始使用,目前使用寿命还有8年。“按照杭州垃圾目前日产量6850吨计算,只要6年就可以填满一个西湖,但是杭州再也没有第二个天子岭这样的空间资源了。”他说。

张束空说,破解“垃圾围城”,推行垃圾分类,可以让厨房垃圾回归土地、塑料垃圾进行再利用,做好源头“减法”,这是综合成本最低,最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声音垃圾分类缓不得,也急不得

 “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工作,缓不得,但也急不得,更假不得。而垃圾分类‘实名制’只是垃圾分类起步阶段的一种特殊办法。”张束空说,当“实名制”真正开始发挥作用的时候,就是这种办法退出的时候。

杭州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傅立群说:“进行垃圾分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们环保意识、文明意识和公益意识的真正提升,与其说这是解决垃圾问题,还不如说这是解决城市化进程中人的问题。”

浙江大学环境工程系副主任吴伟祥表示,即使居民自觉进行了前端垃圾分类,如果在运输与处理中无法做到分类,不但前端分类毫无效果,也会打击居民分类积极性。据芦俊介绍,目前杭州已增加54台垃圾运输车,在实行垃圾分类的小区实行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技术也在逐渐提高。

据了解,除了广州市自4月1日起实施国内首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规定违者罚款50元以外,北京、杭州等城市也在积极探索垃圾分类的保障方法。“立法作用的最大发挥是在大多数居民能够遵守的前提下,那对于小部分人的惩罚就有了意义。”张束空说。据新华社杭州5月18日电新华社记者 方益波 商意盈

20、“黄土高原第—峰”遭遇生态危机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2011-5-18

http://www.eedu.org.cn/news/region/xibei/gs/201105/59837.html

  记者又来到临洮县国土资源局。纪检员王传宝接受采访时说,马啣山矿产资源主要为非金属矿,没有固定的矿带,呈鸡窝状,主要为露天开采,开采难度大,破坏性大。现有7宗采矿权,其中4家企业处于长期停产状态,3家企业处于半停产整改状态。现在开采的大多数是非法开采。由于榆中县境内有大量的碎石场,需求量大,有些村民就冒险开采。他也证实,记者前去采访的于姓民工的矿也属于非法开采。

  在羊寨村走访时,大多数村民认为,由于马啣山石质较好,这两年碎石的销售旺盛,根据石料的拉运情况,山上并非是一个矿点。

  “就在国家政策、地方政策如此重视环境保护的情况下,仍有部分非法开采点在肆意违法开采,破坏高山草甸植被,各地政府部门更多地考虑当地利益,对村民采石睁一眼闭一眼,导致采石现象屡禁不止和死灰复燃。”甘肃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生英如是说。

  他说,自然资源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其自然生态给人类社会、人居环境的贡献,要远比矿石的直接产出和旅游价值高得多,单纯为实现地方的经济利益破坏山体生态环境,无异于杀鸡取卵。

  管理真空执法难以给力

  “马啣山滥采山石,除利益驱使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管理上的混乱,都管又都不管,以及地方利益作祟所导致的执法不力。”李生英说。

  坐在马啣山响水沟旁牧羊的安老汉一脸愁容。羊是他家里唯一的经济收入,前几年进山放羊只花三十元办一个入山证,每只羊收五元的林区保护费就可以进山放羊,但今年兴隆山管理局要求以后封山禁牧,他只好把羊全卖了。禁牧是国家的政策,他能理解,而让他更为不解的是,来回拉石料的重型车把路和草地都压坏了,却没人管。但他的羊吃些草就算是破坏生态?

  在马啣山风景区门口的售票处记者看到,来回拉运石料的大车随意放行。但是,进山的人员和私家车必须购票。一位女售票员告诉记者,这些拉运石料的大车都是局里通过的,具体是否交费并不知道。

  兴隆山国家自然保护局局长陈建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采矿区确实破坏了马啣山的生态环境,也属于生态保护区。但这些矿区大部分都在临洮县境内,我们也查过,但都有当地政府的采矿权证,所以管理局也很无奈。碎

  石场虽然都在管理局管辖的林区内,车辆也行驶在保护区内,但场区都是村民的集体土地,属榆中县国土局管,管理局只管林,走的路又是战备路。因为拉运的车辆都是当地村民的,或与村民的利益有关,管理局只能放行,不然影响管理局与当地村民之间的关系。

  榆中县国土局办公室工作人员认为,马啣山在榆中的部分都交给了兴隆山国家自然保护局,进入保护区的车辆和人员都属管理局管辖范围,村民的牛羊他们能管,为什么车辆就不能管呢?至于碎石场属工商部门管,国土部门也无能为力。

  “矿区在临洮境内,加工和拉运都在榆中,要到马啣山矿区必须要经过榆中境内和自然保护区,执法难度很大。”临洮县国土资源局纪检员王传宝说,他们要到矿点去需要花一天的时间,要进山还要向管理局交门票。矿上去只能见一些设备和打工人员,国土局没有查扣权,只能发停产通知单。因此,一些非法采矿者和管理部门打起了“游击战”。

  现在开的一家有采矿权证的企业是一家莹石矿。对于这个矿,王传宝表示也很无奈。他说,在开矿之前,先要有方案、环评等严格的程序。但现在的情况是采矿权证都办齐了,水土保持方案和环境评估才在补办。因此,国土部门也处在两难境地,不发证,当地政府认为阻碍了招商引资,现在影响了生态环境,又要负起把关不严的责任。因此,关闭成了违约,不关又是违法。

  临洮县水土保持局副局长李建伟也证实,招商引资的莹石矿对马啣山生态环境影响很大,水土保持的环评手续是一个牵制性的条件,因为是政府的招商企业,当我们知道时,企业手中已经有了采矿证,只能建议政府协调补办,但落实力度不大。

  李建伟说,这家采矿厂,占地面积1.88平方公里。因矿呈鸡窝状分布,开采时需修建大量的道路,铺设线路,同时还有大量的弃土弃渣。根据莹石采矿厂编制的水土保持方案预测将产生28680立方米弃土弃渣,毁坏植被面积93000平方米,新增水土流失量约4600吨。另外由于该莹石采矿厂未落实水土保持方案设计的水土保持措施,新增水土流失量会进一步增加。

  李生英分析说,马啣山多年来形成的开山打石的生产方式,虽难治理,但如果理顺管理体制,携起手来,形成执法合力,在坚决禁止生态区内的非法采石活动的同时,切实拿出针对性的对策,加快对生态区群众传统生产方式的调整和改良,使群众走上一条良性循环、和谐发展的“双赢”道路,真正实现统一管理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21、环保部罕见叫停两高铁项目 叫板铁道部?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11-05-19孟斯硕

http://www.21cbh.com/HTML/2011-5-19/2NMDAwMDIzOTE2NA.html?source=hp&position=focus

核心提示:津秦高铁专线项目叫停是因为建设地点部分发生改变,未重新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胶济铁路客运专线被叫停则是由于未经环保验收合格即擅自投入使用。

继胶济客运专线被环保部叫停使用后,环保部昨日在网站上披露,该部于六天前向津秦铁路客运专线有限公司下发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责令天津至秦皇岛客运专线项目停止建设。

在大型工程项目中,“先上车后买票”成潜规则,环保部此次动真格出乎业内人士意料。

 “在过去的工程建设中,受到环保部门直接责令停工或者停运的现象非常少。因为在开工前,是需要得到环保部的许可才可以建设的。”中铁一位内部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这两个项目被查,可能主要还是因为提前施工。”

改规划未经环评便开工

昨日,环保部在网站上挂出对津秦铁路客运专线有限公司的《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决定书指出,经环保部华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现场调查发现,该公司新建铁路天津至秦皇岛客运专线项目建设地点部分发生改变,未重新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根据要求,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经批准后,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动的,建设单位应当重新报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环保部要求,天津至秦皇岛客运专线项目立即停止建设,并在6月15日之前向环保部重新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在重新报批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经批准前,不得擅自恢复建设。

津秦客运专线是河北省同铁道部签订的“8+3”铁路项目协议中的一条,线路全长261.3km,自天津站引出,经天津滨海新区、唐山、北戴河引入秦皇岛站。该工程于2008年开工,计划在2012年竣工。根据河北省国资委网站披露的信息,工程全线投资总额为341.3亿元人民币。

环保部于2008年3月10日通过了《关于新建铁路天津至秦皇岛客运专线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同年11月,津秦客运专线正式开工。

城际铁路改规划较常见

无故有偶,4月28日,环保部也向无锡市轨道交通发展有限公司发出了《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要求无锡轨道交通2号线工程在重新报批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经环境保护部批准前,不得擅自恢复建设。环保部要求无锡市轨道交通发展有限公司在5月30日前将改正情况书面报告该部。

环保部表示,该部于2008年7月对无锡轨道2号线建设进行了环评批复。2010年4月,工程发生了部分变更,并于8月委托编制环境影响评价补充报告。但重新报批的环境影响文件未经批准,无锡轨道就于6月份提前开始部分工程。据了解,变更部分主要路段的地铁铺设方式,原方案采用了高架铺设,而目前更改后的施工方案是将高架调整为地下铺设。

而津秦客运线究竟哪些“建设地点部分发生改变”,目前尚不得而知。

业内专家告诉记者,在城际铁路的建设过程中,建设规划时常会发生改变,这主要是由于工程延迟以及资金不足等原因。不过,这位专家表示,修改工程规划必须征求环保部门的意见,通过新的环评审批。

但前述案例也显示,项目单位因抢工程进度而在未向环保部门重新环评,或环评结果未出来前便急于开工建设,这种情况时有发生。

 “先上车后补票”成本低

胶济铁路客运专线被叫停则是由于未经环保验收合格即擅自投入使用。

4月25日,环保部还向胶济铁路客运专线有限责任公司下发督促履行通知书,督促该公司于5月31日前停止使用改建铁路胶济线增建四线工程,即胶济铁路客运专线。

早在去年11月,环保部即下发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指出胶济铁路客运专线工程未经环保验收合格即擅自投入使用,违反了《环境保护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规定。

由于“改建铁路胶济线增建四线工程涉及公共利益”,“责令停止使用”缓期至2011年3月31日执行。

违法成本低一直是环保执法中遇到的一个常见问题。从对未获环评便擅自开工案件的处理来看,处罚手段主要是停工等待审批,而并无经济处罚,对责任人也无追究。因此在类似工程中很容易出现“先上车后补票”的情况。

22、世界近半人口面临水资源短缺 环保观念亟待更新

来源:中国网2011-05-19

http://news.china.com.cn/env/2011-05/19/content_22593242.htm

据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从现在的近70亿增加到91亿人。现有水资源难以满足日益增加的人口需要,这个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和各国的高度关注。

水资源困境:

人类文明进程留下遗憾

据统计,世界范围被污染的水量超过世界上10大流域的总水量。如果污染的增速与人口增长同步上升,那么到2050年,淡水的损失差不多将是目前每年灌溉用水量的九倍。

污染洪灾旱灾与水有关的灾害

西方国家工业化过程中较长时间实行“先污染、后治理”的政策,不仅这些国家国内江河湖泊水域遭受严重污染,而且殃及邻近国家。联合国水资源评价报告指出,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6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全球被污染的河流占40%以上,其中所有流经亚洲城市的河流无一清洁,美国40%的水资源仍被污染,欧洲55条河流中仅有5条水质差强人意。

水污染主要来自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自英国产业革命以来,工业污染一直是“三大污染源”的主要因素。18世纪英国泰晤士河曾因大量工业废水倾入而一度完全丧失利用价值;欧洲著名的莱茵河曾因工业污染导致河中鱼类消失殆尽;伏尔加河沿岸75%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河中;在美国,每年有超过80亿公斤的氮和20亿公斤的磷排放到淡水水域之中;亚洲恒河被列入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列,每天有200多万吨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河流。2010年10月11日,匈牙利政府宣布,匈牙利一家铝生产贸易公司有毒废水大量泄露,不仅造成本国和周边国家的重大经济损失,而且严重污染了多瑙河支流。农业污染主要来源是农业污水,特别是通过灌溉或雨水,将农田施用的化学农药和化肥带入水体造成农药污染或富营养化。专家们警告,农业污染对水资源和环境的破坏有可能超过工业污染。欧盟的一份报告指出,在欧洲,农药对地下水的污染比预计的要严重得多,从现在起50年内,六万平方千米的含水层将受到这种污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数据显示,水污染的60%是居民家庭排放的生活污水,其中蓝藻、红潮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生活污水。

水污染导致越来越多的人缺乏清洁用水和卫生条件日趋恶化。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表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球近70亿人口中,每六个人就有一人得不到清洁用水,每三个人就有一人因缺水而无法获得卫生保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发展中国家约90%的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江河湖泊,这些国家已有约10亿人喝不到清洁水。全球20%的淡水鱼类将成为濒危种类或灭绝种类,目前全球至少有1/5的淡水动植物濒危或灭绝。2010年3月2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在第18个世界水日的致辞中说,2010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保障清洁水源,创造健康世界”。然而,目前全球有超过25亿人生活在没有基本卫生设施的环境里,占世界人口总数的35%以上。由于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非洲的河流面临极大的威胁,这导致非洲大陆1/4处于严重缺水状态,1/3人口缺乏饮用水,有半数的非洲人因饮用不清洁水而染病。全球每年有150万五岁以下儿童由于饮用不清洁水、不安全的环境或个人卫生而丧生。

我国防污治污面临严峻挑战

我国人口众多,农业和工业占比较大,仍处在工业化中后期,防污、治污面临严峻挑战。

我国虽然曾有1994年的淮河水污染、2002年的南盘江水污染、2003年的三门峡水污染等12次重大水污染事件,但都是零星的。2004年开始,我国水污染进入高发期,2004到2006年三年,就发生了四川青衣江水污染、沱江磷污染、松花江重大水污染、白洋淀大量死鱼、湖南岳阳砷污染等十几起重大事件。环境管理机构将中国48个主要湖泊认定为“严重污染”。在从中国最大的两条河流长江和黄河所提取的水样本中,有1/4被发现污染严重,甚至不能用来进行农业灌溉。黄河水利委员会发布的《2009年黄河水资源公报》提供的数据显示,2009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达到42.05亿吨,比2008年增加了近2亿吨,其中城镇居民生活废污水排放量为11.66亿吨,第二产业废污水排放量为27.55亿吨。黄河干支流共有4457.3千米河段符合V类水质标准,占总河段的三成以上。据《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9月20日报道,流经七个省份、承载占全国10%人口的海河流域,2009年全流域五类和劣五类水质面积达到60%,地表水水质达标率不足三成,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仅在70%左右。

我国“十一五”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展顺利,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总体上提前实现。我国政府对联合国提出“在2015年使饮水不安全人口减少一半”的目标做出了庄严承诺,制定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并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抓紧实施。在2000年底,我国农村有3.79亿人存在饮水安全问题。在2001至2008年期间,全国共安排投资656亿元,解决了1 .7566亿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我国政府决定,要在2013年底前基本解决我国农村的饮水安全问题。

气候变暖,水将成为战略资源宠儿

随着人口不断增加,世界水消费量的约70%用于生产粮食。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数据,生产1吨谷物所需的水量:小麦是150吨,大米是2659吨,玉米是450吨,大豆是2300吨,平均需水约1000吨。

随着经济条件改善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食用各种肉类产品相应增加。据统计,1990年世界食用肉需求量约1.5亿吨,2003年增加到约2.5亿吨。按玉米来计算,生产一公斤食用肉所需的饲料:牛肉是11公斤,猪肉是七公斤,鸡肉是四公斤。食用肉消费量每增加一亿吨,谷物需求量就增加七亿吨。日本丸红经济研究所所长紫田明夫指出:“迄今为止的全球粮食预测没有考虑到水供应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21世纪初的世界粮食生产最大的制约因素无疑是水”。

农业发展以及人口不断增加,“人类的用水量正在不断增加,把生产和加工日常饮食所需的水全部计算在内,日用水量大得惊人。”英国资深水资源问题专家弗雷德·皮尔斯在《当江河枯竭的时候:21世纪全球水危机》一书中指出:人类“像海绵一样吸水”,“一年中,一个人大概能喝一吨水,洗澡、做饭等生活用水约为50-100吨,为满足一年衣食需求而种植农作物所消耗的水则在1500-2000吨之间,能装满大半个奥运会标准游泳池。”皮尔斯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消耗的水资源不再仅仅局限于其生存所在地,而是整个世界的水资源。他预测:“到2025年,水资源匮乏将使全球粮食产量每年减少3.85亿吨。在未来20年内,水资源匮乏将使世界上的粮产区从现在的北非、中东和亚洲大部分地区的缺水国家发生转移。随着全球河流干涸,谁养活世界(人口)将成为一个重大问题。”

有限的淡水资源分布又极不均衡,世界每年约有65%的水资源集中在不到10个国家,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拉美和北美,而在非洲、亚洲和欧洲人均拥有的淡水资源很少,亚洲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60%,但降雨量仅为世界降雨量的36%。淡水资源分布不平衡,特别是日益加剧的饮用水匮乏产生一个危险的现象:因缺水而移民,全球缺水地区每年有2000多万人背井离乡。

俄罗斯安全会议秘书尼古拉·帕特鲁舍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水可能成为战略资源,如果说能源安全是当今主要的全球问题之一,那么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水资源安全将上升到首位。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水资源项目主任吉尔·博格坎普认为:“目前全球最大的水危机其实不是水资源的危机,而是水管理和水利用的危机,我们必须更加高效、可持续地利用现有水资源。”博格坎普指出:“如果不尽快转变水资源管理理念,那么50年后人类将不可避免地遭受更为严重的缺水问题。”

对有限又分布不均和变化难测的淡水资源必须加强宏观管理,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强灌溉系统工程建设。灌溉系统工程是人类发明的首要技术之一,热带岛屿巴厘岛就是一个明证。我国早在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就领导修筑了世界著名水利工程之一都江堰。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以占全球7%的耕地,不仅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而且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大兴水利建设。从1949年到1979年,我国共建成大、中、小(10万立方米以上)型水库8.6万座。改革开放30年来,又建设各类水库827座,特别是1998年长江大水以来,国家重点抓了防洪安全工程,一是实施了长江、淮河、海河、松花江、嫩江等大江大河堤防工程建设,极大地提高了主要江河的防洪能力。二是实施了大规模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改善了水库安全情况,促进了水库效益的发挥。但是,我国防洪减灾的总体水平仍然不高。主要问题是大江大河支流的防洪工程建设、蓄滞洪区的安全建设滞后,遍布全国的大量中小河流的防洪标准偏低。

在各国加强宏观管理水资源的同时,应加强国际和有关国家之间的合作。据英国《独立报》提供的数据显示,全世界有一半人口生活在与邻国分享河流和湖泊的国家里。地球上有214个河流和湖泊系统跨越一条或若干条国界,其中148个水系统经过两个沿岸国家,31个水系统流经三个国家,有的水系统流经的国家多达12个。特别是人口众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而降雨占比较小的亚洲国家更要加强合作。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际水资源研究所发表报告警告说,如果不投资建设灌溉系统、减少水的浪费,那么到2050年时,亚洲国家所需主要粮食品种的1/4以上将依赖进口。国际和有关国家之间应加强合作,避免发生水资源争夺战,协力应对水资源短缺和供应问题。

世界近半人口面临水资源短缺

人类居住的地球表面包有坚固的地壳(岩石圈),面积51100万平方公里,其中海洋(水圈)约占总表面积的71%,陆地约占29%。地球上的水资源,从广义上来说是指水圈内的水量总体,在全球约14亿K m 3水资源中,海洋水储量为13 .38K m 3,占全球水总储量的96.54%;南极、北极和高山冰川积雪的储水量约0.24亿K m 3,占1.74%;全球地下水储量约0.23亿K m 3,占1.69%;存在于陆地河流、湖泊、沼泽等地表水体中的水储量约50.6万K m 3,占0.037%;其中全球淡水仅占地球水体总量的2.53%,而这些淡水有77.2%分布在南北极地区,22.4%分布在很难开发利用的地下深处,仅有0 .4%的淡水可供人类维持生命和发展。人类利用有限淡水资源是通过水循环,使陆地上可使用的淡水不断更新、补充,满足人类生产和社会需要。

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水资源将越来越供不应求。世界人口从1950年的25亿、1990年的50亿到2000年突破60亿。据统计,到1995年,世界人口中已有超过40%的人生活在水资源紧张或短缺的条件下。在“国际人口行动”提出的《可持续利用水》的报告中,根据世界149个国家的水资源资料,及联合国提供的1955、1990年人口统计资料和2025、2050年人口预测数据,同时采用瑞典水文学家M alinFalkenm ark提出的“水紧缺指数(w ater-stress index)”,对这些国家人均用水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1990年有28个国家、3.35亿人经受用水紧缺或短缺;2025年,根据不同人口增长率预测,将有46-52个国家、27.8亿-32.9亿人加入缺水国家的行列。预测结果显示,21世纪中叶,非洲、中东、中国北部、印度部分地区、墨西哥、美国西部、巴西东北部、中亚许多国家将发生持续淡水短缺。联合国发表的一项报告估计,到21世纪中叶,将有60个国家的近70亿人口面临缺水问题。

更新“水观念”:敬畏自然与水为友

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可供人类使用水的数量和质量已经受到很大限制。在21世纪,随着气候变化和人口增加,淡水供求的差距越来越大。在21世纪头30年内,可利用的淡水量增加将不可能超过10%,而地球上的人口增幅仍将较大。因此,除非人类更加有效地利用水资源,供求之间的不平衡将会降低淡水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导致更多的水生物种灭绝,进一步导致更多的江河、三角洲、河口和湿地支离破碎。

据有关机构和专家研究,关于未来水资源开发和利用,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一,世界可开发的水资源已被人类利用一半以上,随着人口增长超过淡水供应增长,21世纪人均水量将继续下降。

二,气候变化将加速地球水循环,增加降雨量和水的蒸发率,增加暴风雨发生频率,从而明显地改变陆地生态系统的营养循环和影响水质,影响水生动植物的生存和发展。

三,大约99%的液态水储存在地下水层里,全球至少1/4人口依赖地下水供应,而全球的地下水正在逐渐枯竭。地下水的周期一般比其他水资源长,为数百年至数万年之久,尽管其周转期估算出入很大。事实上,大部分的地下水不能更新,也得不到地表水的补充。这部分水成为“化石水”,一旦“化石水”被利用,就不可能得到及时补充。

四,河水和可更新的水资源占每年全球可利用水资源的27%。只要水的消耗量不超过降雨的补充量,这种水资源就能够成为一种可持续的供应。不幸的是,在许多地区,包括重要的农业地区,地下水总是被超负荷地提取。来自中国、印度、北非、沙特阿拉伯和美国的数据表明,重要盆地的地下水消耗总计至少160立方公里/年。

地下水提取在印度尤其严重。一些水资源专家已经提出警告,超负荷提取地下水将危及印度1/4的粮食生产。

五,可供人类利用径流的措施之一是把洪水储存在水库里。全球已有约四万座大型水库(超过15米高)和20倍于此的小型水坝。全球水库每年储存水量近6600立方公里,农业、工业和城市用水只占其中很小一部分。水坝和水库还要用于发电、防洪和水上运输。

水资源供求矛盾日趋尖锐,需要人人节约用水。从用水量分布的比例看,高收入国家的农业用水已经较少,工业用水仍然较多,生活用水明显增加;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农业用水占比最大,工业用水比例虽小,但随着工业发展,工业用水将大幅度增加。

据统计,农业用水在水总消费量中所占比例:亚洲约为70%-80%,美国是40%左右,日本是60%左右。亚洲节水成效最好的是新加坡和以色列。新加坡全民树立“水观念”,包括保护水源和节约用水,重罚污染者。采取的主要措施:积极利用先进水技术;着力解决管道漏水问题;大力提高储水能力;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以色列全国年均可用淡水20亿立方米,人均不足370立方米,远远低于国际贫水线人均5000立方米的水平,是全世界最贫水的国家之一。以色列采取了有效的节水措施:(1)减少水污染,提高水质;(2)开发污水再利用技术:(3)广泛采用节水灌溉技术;(4)居民有效节约用水。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仅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左右。目前,正常年份每年缺水量近400亿立方米,有400多座城市供水不足,水资源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但是,我国万元G D P耗水量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五倍,我国的灌溉用水效率在50%左右,而以色列这一指标在80%左右。近年来我国节水工作已经取得很大成效,按2005年可比价计算,万元G D P用水量已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2489立方米降至2007年的254立方米。据中国水利部官方网站2010年11月25日介绍,根据国务院批复的《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我国将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到2020年,万元G D P用水量要比2008年降低50%,全国用水量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规划》从保障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深入系统地回答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重大战略问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1年1月29日正式公布,这是21世纪以来的第8个中央一号文件,也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共中央首次系统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全面工作的决定。水利部部长陈雷说,这是第一次在我们党的重要文件中鲜明提出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首次提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

未来10年我国的水利投资将达到四万亿元,通过五到10年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我国将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到2020年,基本建成四大体系,一是防洪抗旱体系,重点城市和防洪保护区防洪能力明显提高,抗旱能力显著增强;二是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全国年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三是水资源保护体系,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重点水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地下水超采基本遏制;四是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届时,我国现代水利工程设施体系将初步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水利现代化美好蓝图将变为现实。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http://www.nujiang.ngo.cn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ljy/html/gyljyzyz/ljyzyzzy01.html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