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28
四月二十八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特别策划:
1、人民网: 特别策划:如何防治重金属进入人体?
http://env.people.com.cn/GB/14502102.html
环境资讯:
2、中国新闻网: 研究称洞庭湖仍处于坳陷沉降期 湖域急剧萎缩
http://env.people.com.cn/GB/14505526.html
3、新华网: “国际森林年中国行动”系列活动拉开序幕
http://env.people.com.cn/GB/193231/220118/220121/14506614.html
地方信息:
4、新京报: 北京删除垃圾不分类罚款条款 将再次征求民意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1-04/28/content_225571.htm?div=-1
5、经济参考报: 甘肃黑河流域推行新制度平衡水资源分配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p/2011-04-28/133422374882.shtml
环境曝光:
6、中国青年报: 陕西部分矿区无序开采污染水源地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1-04-28/094222373540.shtml
7、经济半小时: 大连泉水湿地被填埋 村委会称系开发臭水沟
http://news.sina.com.cn/green/news/roll/2011-04-27/223522369974.shtml
食品安全:
8、南方日报: 记者曝光死猪拌剧毒农药腌制腊肉全过程(图)
http://env.people.com.cn/GB/14508917.html
9、财讯网: 肯德基全家桶纸容器被指增白剂或超标 存致癌隐患
http://content.caixun.com/CX/01/h6/CX01h6dr.shtm
垃圾处理:
10、南方日报: 收费制度能否破解 北京垃圾围城困局
http://epaper.nfdaily.cn/html/2011-04/28/content_6955547.htm
深度报道:
11、人民日报: 东江水源保护面临尴尬 生态补偿又难以落实
http://green.news.qq.com/a/20110428/000732.htm
环境评论:
12、中国网: 让破坏环境者受到严惩是对保护者的激励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1/04/28/10472302.html
13、中国网: 政府不能充当危害环境企业“保护伞”
http://views.ce.cn/view/economy/201104/27/t20110427_22387339.shtml
14、北京青年报: 潘洪其:谁来为“招商败笔”买单
http://opinion.hexun.com/2011-04-27/129078356.html
15、人民网观点频道:土法炼金造污染,糊涂环保局长难辞咎!
http://opinion.people.com.cn/GB/14499635.html
16、科学时报: 王元丰:频发灾害为应对气候变化敲响警钟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4/246683.shtm
一言堂:
17、《中国生态环境危急》连载之二:“跑马圈水”的水电开发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75&do=blog&id=437275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ljy/html/gyljyzyz/ljyzyzzy01.html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39930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
1、特别策划:如何防治重金属进入人体?
来源:人民网 2011-04-28
http://env.people.com.cn/GB/14502102.html
科学消费、尽量减少金属通过食品进入机体,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对策。例如,戒烟不仅能远离重金属,还能避免烟草中其他毒素毒害自己和他人。而对于蔬菜消费,要按照重金属富集程度由低到高的次序来选择,即从瓜果类、根菜、豆类到叶菜类。同一种蔬菜,要先吃和多吃茎秆,少吃和不吃菜叶。当然,如果是绿色食品,则所有蔬菜和同一蔬菜的不同部分都可以消费,在购买农产品时,除了要尽量选择无公害产品外,还要注意吃菜品种的多样化,避免单一重金属的过量摄入。
至于水产品,要按鱼类、甲壳类、贝类和头足类的次序来消费,因为它们依次是重金属含量递减的产品。而同一种产品,如鱼类,一般不要吃鱼卵,更不要吃脂肪。对于江南美味大闸蟹,也要忍痛割爱蟹卵。如此,可以把食品中的重金属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
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http://env.people.com.cn/GB/14502102.html
2、研究称洞庭湖仍处于坳陷沉降期 湖域急剧萎缩
来源:中国新闻网2011年04月2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4505526.html
中国学者完成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第四纪(距今约250万年)以来,洞庭湖地区经历了沉降→抬升→沉降的演变过程,现在仍处于坳陷沉降阶段。洞庭湖近代湖域面积急剧减小,导致洪涝灾害危险性增大及生态环境恶化,亟需退田还湖。
最新一期《地质论评》发表了湖南省地质调查院柏道远研究员等完成的研究论文《洞庭盆地第四纪构造演化特征》。研究人员以地貌和沉积为基础,通过详细的地表地质调查、大量的第四系钻探资料以及多种手段获取的年代信息等进行研究发现,洞庭盆地第四纪以来经历了早期拉张断陷沉降、中期整体抬升、晚期坳陷沉降的演变过程。
早期拉张断陷沉降阶段盆地沉降幅度一般100~200米,局部可达300米,断陷活动随着盆地的逐渐扩张向东(微博)、西边缘迁移,可能受盆地区下部物质向周边迁移作用控制,盆地周缘的隆起区产生脉动式抬升;中期洞庭盆地整体抬升、暴露并遭受剥蚀,在盆地东缘和西缘产生倾向盆地的构造掀斜,局部第四纪沉积层产生褶皱变形;晚期洞庭盆地主体产生坳陷沉降(地壳表层弯曲产生的沉降)并接受沉积,不过沉降范围远小于早期,沉降幅度一般为5~20米。
洞庭湖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棉渔基地,区内河流密集、湖泊广布,拥有丰富的湿地资源。上世纪50年代前,洞庭湖排名中国第一大淡水湖,然而近代湖域总体南移且面积急剧减小,现已位居第二,并导致洪涝灾害危险性显著增大及生态环境日渐恶化。
专家称,洞庭湖地区灾害治理和环境恢复的科学决策,有赖于对影响洞庭湖演变关键因素的正确认识。而研究表明,近代洞庭湖的萎缩主要与泥沙淤积和围湖造田有关,因此,使湖区围垸免受洪涝灾害的最终办法是退田还湖。
3、“国际森林年中国行动”系列活动拉开序幕
来源:新华网2011年04月2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93231/220118/220121/14506614.html
新华网北京4月9日电(记者刘羊旸)9日,来自50多个国家驻华使馆、20多个国际组织驻华机构的代表,以及北京市群众代表共500人,以植树播绿的形式,拉开“国际森林年中国行动”系列活动序幕。
2011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森林年。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在“国际森林年中国行动”启动仪式上说,在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日益严重,洪水、干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严峻形势下,联合国组织发起国际森林年活动,既有利于引导各国政府和人民深入认识森林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更有利于推动各国政府和人民更加重视林业建设和发展。
“中国政府将以国际森林年为契机,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建设等重点工程和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并通过举办一系列纪念活动和重要国际会议,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林业合作交流,努力为维护生态安全、造福人类社会作出更大贡献。”贾治邦说。
据介绍,为积极响应国际森林年这项全球特别行动,中国将在国内开展四项活动,在国际上参与三项行动。四项国内活动包括:由国家和各省区市层面组织开展的特色造林绿化活动;由各级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组织开展的“保护母亲河行动”“三八绿色工程”活动;由国内大型企业、在华国际知名企业开展的植树造林及相关主题活动;由广大适龄公民参与的义务植树活动。
三项国际行动主要是:承办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亚太林业委员会相关会议及第二届亚太林业周活动;组织国际友人参加植树活动;主办或与非政府组织合办有关森林的研讨培训活动。
4、北京删除垃圾不分类罚款条款 将再次征求民意
来源:新京报 2011-04-28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1-04/28/content_225571.htm?div=-1
原题:垃圾管理条例再次征求民意
截至5月3日;“垃圾不分类罚款”已删
本报讯 (记者杨华云)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公布的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草案,已删除“居民垃圾不分类将罚款”条款。
去年11月,市政府法制办曾就该条例草案征意见。今年5月召开的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将首次审议该条例,市人大常委会官网昨日将草案全文公开征意见,截至5月3日。
“垃圾不分类罚款”已删
和上次征求意见的草案相比,条文从原来的90条减至62条。垃圾分类投放在两个草案中都占了重要地位,并明确了分类投放是产生垃圾的单位和个人的义务。
上次征求意见的草案对违反分类投放要求的行为,规定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对个人处20元以上200元以下的罚款。此次征求意见的草案中,已删除了罚款的条款。
上次征求意见的草案对垃圾减量主要采取鼓励,但此次草案则转为强制,如“生产者、销售者应当对产品进行合理包装”,“餐饮服务单位应当提示消费者避免浪费,适量点餐,将剩余食品打包带回,并提供相应服务”。
建垃圾场应听周边居民意见
此外,为确保垃圾处理设施规划中的公众参与,草案明确规定编制涉及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城乡规划,应当依法征求专家、社会公众及设施周边居民的意见。较上次的草案,特别增加了“设施周边居民”的规定。
5、甘肃黑河流域推行新制度平衡水资源分配
来源:经济参考报2011年04月28日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p/2011-04-28/133422374882.shtml
黑河是我国仅次于塔里木河的第二大内陆河。中国水权改革最先在这里试水,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又是“中国第一河”。
黑河出祁连山,润甘州大地,入居延海。千百年来,它一直默默地流淌在古丝绸之路河西走廊的中段,浸润着那里的茫茫戈壁,大漠绿洲。
被世人所关注的,是因为黑河流域愈演愈烈的水资源矛盾。被世人所关注的,还有围绕水资源矛盾进行的中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
270余年的分水制度有了新内容
黑河上游大部分在青海境内,那里是黑河径流的主要来源区,农田灌溉面积较小,耗水并不多。
黑河中游在张掖市境内。这里集中了黑河流域95%的耕地、91%的人口、83%的用水量和89%的国内生产总值,曾以5%的耕地向甘肃提供了35%的商品粮。显然,耗水大户也在中游。
黑河下游大部分在内蒙古额济纳旗境内,最终目的地是居延海。
事实上,黑河奔向居延海的旅程,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愈发沉重和艰难了。很长一段时间,它已经无力奔流到“海”了。黑河下游曾经断流的时间由20世纪50年代的约100天,逐渐延长至本世纪初的200天。频繁断流的结果是:1961年,西居延海干涸,1992年,东居延海消亡。
黑河流域的灌溉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虽然历朝历代对黑河流域的农业都很重视,但由于黑河流域水资源极不协调,水事纠纷由来已久。史料上水事纠纷的最早记载见于明末清初。
《甘州府志》记载,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陕甘总督年羹尧赴甘肃巡视,途经黑河下游高台县的镇夷五堡。由于上游的张掖、抚彝(今临泽)往往截断水流,镇夷五堡老百姓告状,“具诉水利失平”。为此,年羹尧首次订立了黑河“均水制度”,消除各地间的水事矛盾。
资料显示,“均水制度”规定:每年芒种前十日寅时起,至芒种之日卯时止,十天内高台上游镇江渠以上十八渠一律封闭,所均之水前七天浇镇夷五堡地亩,后三天浇毛(目)、双(丰)二屯堡地亩。均水期间,由鼎新(今金塔县)知事兼巡河道,严格执行,并授权下游县官到上游督察,派出由下游各县组成的水使181名,坐守各渠口。据记载,当时均水的范围相当于今天张掖市至金塔县,处于黑河的中游。
“均水制度”实施200多年来,在当地形成了“水规大似军规”的铁律,谁也不敢违规,这项制度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前夕。
新中国成立后,有关部门在原均水制度的基础上,先后经过数次调整,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形成了延续至今的“一年两次”的均水制度。这项制度规定,一年中分4月和5月两次从张掖境内按照农灌时间给金塔鼎新灌区放水。
记者了解到,这个现代均水制,只是对黑河流域中游地区的用水做出了一些规定,确切地说,解决的是甘肃内部县区之间的水资源平衡问题,打的只是“小算盘”。
均水制对中下游特别是下游额济纳旗的生态用水一直未予考虑。额济纳旗绿洲随着黑河断流时间的增长,生态迅速恶化,所在的阿拉善地区成为我国四大沙尘暴策源地之一。
1997年底,水利部批复了《黑河干流水量分配方案》。据张掖市水务局介绍,黑河年度分水采用平行线原则,即根据莺落峡当年来水的多少,制定正义峡相应的下泄水量指标:用3年时间,实现当莺落峡来水15.8亿立方米时,向下游泄水9.5亿立方米的黑河分水目标。
2000年7月,黑河水量开始实施统一调度。从1724年到2000年,同样是一条河,在经过了275年后,黑河分水制度终于涉及到了省际分水问题。黑河,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一条河。
张掖市水务局副局长刘国强介绍,2000年,张掖市组织实施了五次“全线闭口,集中下泄”,完成了年度黑河水量调度任务。当年,莺落峡来水14.62亿立方米,正义峡下泄6.5亿立方米,黑河历史上首次成功地实现了跨省际分水。
2002年7月17日,黑河水到达干涸十年之久的东居延海,形成水域面积23 .66平方公里;9月24日,黑河水流归干涸四十多年的西居延海。
节水从给予“水权”开始
“全线闭口、集中下泄”,派干部守住每个出水口。这种强迫式的分水,只是临时的应急。黑河分水,显然不能靠这种行政措施来实施。通过节水盘活存量水资源,才是分水的长效措施。
2001年,张掖市提出,在张掖进行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2002年3月,水利部批准张掖市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从2002年到2004年,为期三年。水利部在批复函中说,这是“首次开展的一项综合性节水示范项目。”
在节水型社会试点中,张掖市率先在水权制度改革方面寻求突破。张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张斌介绍,水权包括水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转让权等。记者了解到,张掖市在水权制度改革中,采用了两套指标体系作为支撑。一套指标体系为水资源的宏观控制体系,即在现有水资源总量26亿多立方米的基础上,削减5.8亿立方米的黑河引水量,保证向下游输水9.5亿立方米。其余水量,作为张掖市总的可用水量,也就是全市的水权总量,由政府进行总量控制。
另一套指标体系为定额管理体系。即依据张掖全市的水权总量,核定单位工业产品、人口、灌溉面积和生态的用水定额。对农户来说,在人畜用水以及每亩地的用水定额确定后,便可根据每户人畜量和承包地面积分到水权。
记者看到,现在张掖每个农户都有一本“水权证”,标明家庭的人口数、经核定的灌溉面积、养殖业、生产经营规模等情况,以及配水依据和所拥有的水权总量。
与此同时,张掖市将水资源引入市场机制,推行水票制度。用水户持水权证向水管单位购买每灌溉轮次的水票,水管单位凭票供水,多余的水票可以交易,交易价格可由双方商定。水票作为水权、水量、水价的综合载体,成为连接政府、农户和市场的渠道,使用水户的使用权、经营权、交易权得以体现。
水源涵养:把“水蛋”做大
几乎每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县长安国锋提的建议都是生态环境方面的。
安国锋的关注是祁连山,“祁连山被称为‘绿色水库’。但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区域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加剧,祁连山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总体生态服务功能下降。”接受媒体采访时,安国锋对祁连山的生态环境很焦虑。
祁连山北麓70%的水源涵养林在肃南县境内,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建设与保护,主要任务在这个小县。据肃南县介绍,全县有林业用地815万亩,森林覆盖率为21.8%。境内有冰川964处,总面积408平方公里,占甘肃冰川面积的20.7%,冰储量达151亿立方米,有大小河流33条。
“祁连山水源涵养林除了管护好现有的森林资源外,重要的是要进行科学建设。”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院长刘贤德说。
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主要作用就是储水存水。刘贤德说,祁连山出山口总水量为73亿立方米左右,其中13%左右是由冰川补给的,87%则来自森林涵蓄水,而水源涵养林对于上部的冰川也起着保护作用,使其以比较均衡的速度融化。
安国锋认为,国家要建立以天然林管护补偿、天然草场补偿、水资源补偿、矿产资源开发补偿为主要内容的祁连山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补偿机制,通过财政补贴、政策倾斜、项目实施、技术补偿、税费改革、人才技术投入等方式,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为全面推进祁连山区生态补偿区建设提供有力的政策扶持和技术支撑。
6、陕西部分矿区无序开采污染水源地
来源:中国青年报2011年04月28日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1-04-28/094222373540.shtml
4月17日,陕西省府谷县新民镇龙王庙一村山下的公路上,黄土漫天,黑沙飞扬。附近龙王庙二村的一位老年妇人挎着竹篮,沿着不宽的公路捡拾路边的小煤块。一阵灰黑色的风卷过来,老妇只能举起胳膊挡在面前,逆着风、侧着身艰难前行。当天,中国北方不少地方都遭遇了扬沙天气,但这里空气中除了漂浮的沙土,还弥漫着大量的煤尘。不到半小时,人的耳朵眼儿、鼻孔,甚至指甲缝中就沾上了厚厚的一层黑泥。
公路边的煤矿,大大小小的运煤车驾着黑风进进出出,司机的脸像被胡乱涂抹上了锅黑。一辆满载的大型货车摇摇晃晃地驶出煤矿,车上没装防尘网,大块儿乌黑锃亮的煤高高地冒着尖儿,有不少似乎还悬在车梆子外边。对车的一位小车司机见了怕被砸着,赶紧一边避让,一边小声抱怨着。
近年来,由于煤矿长期违法大肆疯狂开采,龙王庙村地下已大面积采空,周围村民的居住环境严重恶化:窑洞裂缝,井水干涸,水源污染,土地无法耕种。现在这里似乎仍看不出有太多改变。一条不宽的公路在黄土丘陵中弯曲向前,两边的山灰秃秃的,只有些许稀疏的青草和隐约的绿色。正是谷雨前后,山下的地里却没有人在耕作,看上去一片荒芜。在陕北的不少地方,农民这个时候已经开始翻地播种土豆、荞麦了。
龙王庙一村就处在紧挨着煤矿的山上。在这里居住的村民已经不多了,种地的就更少。一位村民说,现在还剩在这里的是“穷人”,“富人”都搬走了。他们有了钱,就住到城里去了。除了去县城,新民镇不少当地人举家搬到了榆林、包头、鄂尔多斯等城市。为了子女上学,有的煤老板甚至直接带孩子住到了西安、北京。
在矿区,煤矿开采一方面破坏了村里原有的农业生产环境,另一方面又快速改变了村民的命运。他们或者在矿上集资入股,或者搞煤炭运输,或者做包工头,都随着煤炭市场的景气迅速富裕起来。本地人一般不愿下井去做矿工,又苦又累。而且,当地煤矿也很少雇佣本地人干活儿,一旦发生矿难,矿上得给来自当地的死者赔偿至少百八十万元,而支付外来矿工的赔偿金要少很多。
府谷县的国有煤矿沙沟岔煤矿于1996年就开始在位于瓷峁村的一号风井和位于龙王庙第一自然村的二号风井陆续组织非法生产。该矿主井本来位于距龙王庙村约5公里的地方,而且开采的煤层仅有3米,年产30万吨。但组织非法生产者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却将风井当作主井大肆开采,严重破坏国家矿产资源。据龙王庙村村民反映,实际上这个矿是个人的,在没有相关证件的情况下,该矿打着国有矿的旗号违法大肆开采达10年之久,并多次转包,偷逃国家税费。
自从煤矿被没日没夜疯狂采挖以来,村民发现这里的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村旁的河水染成了黑色,水井逐渐干枯。村里的地下水位下降,水源被污染,村民吃水成了问题,有人甚至到5公里外去买水。同时,该村地下逐渐被采空,300余亩耕地因此无法耕种。村里的几十间房屋和窑洞出现裂缝。一户村民的窑洞被采煤的炮声震得砖窑顶部整体脱落,吓得一家人几天不敢回家。160多名村民常常生活在不安之中,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大量煤尘还长期危害着龙王庙村的植被,威胁着村民的健康。
2006年的5月17日,榆林市煤矿安全监察分局到矿上检查工作时,几位村民代表将该煤矿非法开采、危害环境的材料递交上去。于是煤矿雇用20多人用三角铁、钢条等毒打这些村民,重者被打得昏死过去,几名伤者被送到医院。
沙沟岔煤矿矿长杨乃甫于2003年被任命为府谷县煤炭局副局长,却仍兼任矿长。直到2006年11月,因沙沟岔煤矿发生井下安全事故,两名工人死亡,府谷县委、县政府才免去了他煤炭局副局长、沙沟岔煤矿矿长、煤炭运销集团、煤炭运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等职务。
据了解,沙沟岔煤矿二号风井最终因群众上访和安全问题停产。如今,地处龙王庙村的这座煤矿大门上写着“龙王煤矿欢迎您”、“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煤矿宏图”的标语。
村里富余的房子,好多都租给了外来的矿工。2011年4月17日上午11点,来自延安的矿工王江(化名)下井去了,妻子小琴(化名)把门窗都拉上帘子,插着门在家里看电视剧。这可能是矿工们的生活习惯,下过矿井的人,对光的感受特别强烈。
井下没有白天黑夜之分,矿工工作一般分两批,交换接替上班。小琴说,丈夫两班倒,每班12个小时,从下午两点到凌晨两点一班,从凌晨两点到第二天下午两点一班。根据每天拉出挖煤的吨数,进行计件工资发放,每个月能挣大几千块钱。这两年由于煤炭价格上涨,矿工的工资还算不错。矿工们通常一日两餐,下井前吃一顿,另一顿就要直等到工作结束。丈夫回来洗了澡吃了饭后,总是倒头就睡。每天高强度的劳动,让矿工们总感到睡不够。下井的矿工除了挖煤,多数时间就是睡觉。
小琴每天在家打扫卫生,做饭,睡觉,等丈夫回来。夫妻二人是前年来到矿上的,打算今年再干干就回去,老家还有两个没上学的孩子。她说,这个工作干不了太长,又累又危险。
矿工小张(化名)的妻子在老家,他要经常给家里打电话,报平安。他说,如果有几天没接到电话,老婆在家就坐不住了,就得提心吊胆地打来电话问长问短。还有一位外来矿工的母亲,每天都会给下井的儿子烧香,请菩萨保佑。
如今,离龙王庙村几公里外的新民镇上很热闹。大酒店、KTV、洗浴、餐饮等字样随街可见。黑车司机要价也明显比一般的北方乡镇高出不少。新民镇位于府谷县西部,总面积204平方公里,是罕见的资源富集区,矿产品种十分丰富。这里有40多个煤矿,多数为乡镇小矿。依托煤炭、金属矿石等矿藏资源的开采和加工,新民镇成为近年来府谷发展最快、最富有的乡镇之一,资产上亿元的个体煤老板也为数不少。
但是伴随着经济迅猛发展,新民镇也付出了颇为沉重的代价。随着过度和无序开采矿产资源,这里的环保问题日趋严峻。
同时,这里矿难不断,因资源引起的纠纷不断。今年年初,一起矿难恶意瞒报事故就在网上曝光。去年6月,新民镇府新煤矿发生采空塌陷事故,造成6人死亡。矿上隐瞒事故,将部分遇难者遗体秘密运至鄂尔多斯市私了。矿长已经被刑拘。此外,开采频繁引发地陷,干部参与炒卖煤矿,弟弟为赚得赔偿金在井下将哥哥和无辜的矿工炸死……这些都是煤矿惹的祸。
当地政府也对未来产生了更多的担忧:矿脉枯竭,经济停滞,污染严重……若真到了那时,像龙王庙这些正在被煤矿改变着命运的小山村,最终将走向何方呢?
7、大连泉水湿地被填埋 村委会称系开发臭水沟
来源:央视《经济半小时》2011年04月27日
http://news.sina.com.cn/green/news/roll/2011-04-27/223522369974.shtml
央视《经济半小时》4月27日播出《消失的湿地》,以下系节目实录:
主编:庄严 编导: 曲磊 郭大宇 摄像:胡勇强 赵波 王洋
主持人:大家晚上好,欢迎收看经济半小时。今天我们关注湿地。湿地被成为“地球之肾”,它在净化环境、分解毒素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环境压力大幅增加的城市中,能守着湿地生活,相信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在很多地方,当地政府都把湿地保护起来,建立公园,保护环境也造福一方百姓。但是我们在大连泉水湿地看到,短短两三年时间,原本6平方公里的湿地只剩下不到2平方公里,大连市区居民赖以维持生态平衡的最后一块湿地正被泥土和垃圾吞噬。
泉水湿地位于大连市甘井子区,还没到泉水湿地,路上一辆接着一辆的大型自卸卡车就引起了记者的注意,那些卡车载满了土块和石头,尘土飞扬,往来穿梭,繁忙异常。随着卡车,记者转到一个山头上,眼前的景色让人惊叹。一群海鸟刚刚落在水面,它们打算在那片沼泽觅食、休息,度过一个下午,阳光洒在水面,一片恬静安详。而另外一边,不到二十米的地方,工程车繁忙进出,一车车沙石甚至垃圾被倾泻进海里,蚕食着水面。水土交界的直线将同一片区域划分成两个世界:一边万鸟齐飞堪比仙境,另一边是尘土飞扬好似沙漠。唐在林告诉记者,他已经记不得那是他第几十次来到泉水湿地了。走在已经夯实的工地上,他无比痛心,就在他的脚下,半年以前还是一大片礁石和滩涂,他告诉记者,从2009年12月开始那里的填海工程就已经悄悄开始,那时候,他们还没有大张旗鼓,只是每天晚上偷偷的施工,然而就在最近几个月,施工越发迅速,记者所在的这片空地就是最近完成的。
唐在林 大连市环保志愿者协会负责人
唐在林:正式开始填这个地方应该是2010年的十月份以后,就用了两个月时间填呈现在这个样子。
眼看大片滩涂海域消失,唐在林非常着急,这天,他在填海工地周围发现了大量垃圾,有的地方地表已经裂开,地缝中向外冒着白烟,气味刺鼻,显然是地下埋藏的垃圾已经发酵自燃。在现场,还发现了大连输油管爆炸后,用来清理油污的草垫子和裹着头发的丝袜。
唐在林:这是7.16期间,志愿者收集的头发和丝袜,放在海滩上清理油污,去油污用的。
从2010年初,志愿者和当地居民不忍看到湿地被破坏,多次找到规划局要求对湿地进行保护,2010年8月份,大连市规划局开了一个听证会,提出了一个保护鸟类栖息地的方案。
唐在林:论证会同意我们保护这个地方 但是把这个范围明显减小了,这个湿地原来的面积在6平方多公里,但是在我们准备改造,准备保护的时候,仅存将近两平方公里左右,给我们规划的时候就给我们0.5平方公里,后来在我们要求下就增加到1平方公里。
唐在林告诉记者,所谓的这一平方公里,其实主要是水道,而且,填海完成后,这两边都会建起工厂和码头,即便留下这一平方公里,湿地本身也是很难存在下去的。
姜长阳 辽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姜长阳:在原来的湿地周围,大量建工厂,湿地是难以行使它的功能,因为作为生态系统,整体上是很脆弱的,一旦湿地生态系统中生物链被人工破坏以后,人为要恢复那是很难的。
十几名志愿者再次来到大连市甘井子区,检查他们两个月前布下的铁丝网。志愿者用一条带着蒺藜的铁丝围起了那片湿地,铁丝下面是一堆由垃圾筑起的矮墙。
徐巍巍 环保志愿者
徐巍巍:当时我们种树的旁边倒了一些汽车配件垃圾,后来我在想,这些垃圾我们运不出去,我们可以作为一堵墙来挡住别人来破坏,最主要破坏者就是填海,我们无奈的情况下,我们用垃圾来封堵,可能他们有个铲车就铲走了 但是我希望我们这种,用志愿者的话说,说屡败屡战的行动继续坚守着,因为这是大连城区最后一块发挥着肾和肺叶功能的湿地,我们应该保护。
经过检查,布下的铁丝网有一条已经被破坏了,在志愿者想尽办法保护湿地的这一年里,填海的车辆也从未停止过向海里倾斜泥土,湿地面积相比2010年初又减少了40公顷,礁石滩涂基本消失。
邹德秀 环保志愿者
邹德秀:很伤心,很悲痛很悲壮的感觉,我们付出那么多努力,把这湿地也没保护住。
主持人:短片中志愿者用细铁丝抵挡填海造田的举动有些螳臂当车的意味,但是他们依然在坚持,因为湿地一旦被破坏就几乎不可恢复。1992年中国加入了国际《湿地公约》,国家林业局专门成立了“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负责推动湿地保护和执行工作。2004年以后,国务院、辽宁省和大连市先后出台了“湿地保护条例”。泉水湿地就在保护之列,但是我们遗憾的看到了尘土飞扬、车辆轰鸣的填海工程。那么,到底是谁不顾各级政府的法律法规,在堂而皇之地填海破坏湿地呢?
孙照贵,是泉水湿地所在地前盐村的党委书记。按孙照贵的说法,整个地区的填海工程就是由他们村委会负责申报、招标并监督施工的。当得知记者是对填海破坏湿地进行调查时,孙照贵的第一反应让记者十分意外。
孙照贵 大连市甘井子区前盐村村委会党委书记
孙照贵:它就不是湿地。
在孙照贵看来,那里并不是湿地,而泉水河的入海口也不过是一条臭水沟,目前实施的填海工程其实是对臭水沟的开发利用,跟任何部门都没有关系。
孙照贵 大连市甘井子区前盐村村支部书记
孙照贵:都不敢来执法,你叫他来,你叫林业局来,你随便叫,林业局你敢不敢来,他要来我打他,我就这样讲,实际上他不敢来。
那么泉水湿地到底是不是湿地呢,带着填海区域的卫星照片记者找到了辽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的姜长阳教授。
姜长阳 辽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教授
姜长阳:介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系统叫做湿地,如果具体的讲 不论是淡水的还是海水的,是一年四季都有的,还是临时的,凡是有水的地方,水深在六米一下的区域都叫湿地 典型的湿地有海岸湿地,河流湿地,人工水域湿地等多种类型。
记者:那这个区域算是湿地吗?
姜长阳:这个泉水的入海口的这个区域属于大连区域典型的大连近郊的典型湿地,属于河口湿地。
记者:有人说这个地方不属于湿地
姜长阳:这个块不仅属于湿地,而且是大连近郊的最大的湿地。
记者:您说这个湿地的身份需要有争议吗?
姜长阳:这泉水入海口的这块湿地的身份是毋庸置疑的,他就是湿地,就是湿地。
在大连市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站,泉水湿地的身份也得到了认可。按照有关职能部门的权责划分,大连市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站是大连地区的湿地保护主管单位,不过站长宋泽民告诉记者,他们从来就没有接到过关于在泉水湿地施工的报告。
宋泽民 大连市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站站长
宋泽民:开发,如果要是项目应该立项。
据了解,按照国家规定,填海面积50公顷以下的工程必须要由省级海洋渔业局做环评核准,50公顷以上的则必须由国务院审批。
把立项的手续向林业局进行申请,林业根据条例规定,按照你的申请,第二个请专家评估,专家评估之后,认为这地方可以上项目,而且这个上项目同时,又保留湿地的一部分,利用和保护这个关系要处理好,在不破坏湿地的情况下,允许发开设项目,但这个项目,恰恰没有这个程序,所以也没有履行这套手续,所以致使一方填海。
泉水湿地为什么未经审核,却被填海了呢?再次来到泉水湿地,记者看到,推土机正在一车一车的向被包围的水里面倾倒建筑垃圾,在水边还能看到清晰的工业垃圾。不过对于这个工程没有取得手续的说法,村支部书记孙照贵却表示,事情并非如此,他们已经得到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的批复了。
孙照贵:预审批复了,就是预审批复完了,做环评嘛,环评出了马上可能是十四五号开始干。
那么,泉水湿地到底有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复呢?记者随即拨通了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的电话,向工作人员咨询。
记者:他们说刚刚拿到预审批复
工作人员 辽宁省海洋渔业厅海域管理处工作人员
工作人员:预审不叫批复,叫预审意见
记者:预审意见和海域使用证有什么差别?
工作人员:预审意见这个就是审批程序的一个阶段的一个东西,提出申请,提出用海申请可能是甘井子区直接就是布局吧,像大连市海洋渔业局提出申请,然后大连市海洋渔业局给他们一个初审意见,他拿着这些意见还有相关的申请材料,到省厅提出用海的预审,提出申请 我们提前审核手续是不是符合相关的管理规定,出一个预审意见,然后根据预审意见开展相关工作,譬如说到发改委立项,做环评,论证啊,其他的工作,和这个到批复还有很多的手续什么的。
记者:也就是说预审意见不代表批复了?
工作人员:不是不代表 根本就不是批复,因为我们厅没有批复的权力,是省政府批。
记者:他一般的意见会说这个原则上允许或者不允许这样的话吗?
工作人员:没有允许不允许 预审意见也不允许他施工,他必须拿到海域使用权证书才能在这个地方施工。
看来泉水湿地并非向孙照贵所说属于合法开发,而是在没得到监管部门批复的情况下就擅自开工建设了。
孙照贵:咱实实在在说啊,确实没有海域使用证,因为咱们现在做环评,项目着急,咱们也想边干边办手续,咱现在还没有批准手续。
主持人:在节目中我们看到,当地有关负责人站在湿地旁边却不承认湿地的存在,完全无视当地的法律法规,美丽的湿地正面临灭顶之灾。保护湿地的志愿者告诉我们,大连的泉水湿地是世界8大生物通道之一,一旦被破坏,从山东跨海到北方的候鸟就失去了食物供给,未来的生存空间岌岌可危。而更让他们担心的是,湿地破坏的不仅仅是自然环境,更可能给整个地区的几代人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而实际上不少危害已经显现出来。
见到大连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站站在宋泽民的时候,他告诉记者,泉水河地区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甜水套。那里以前打出的井水甘甜清冽,即便三九寒冬也不会冻手,居民家家都打井吃水。而这几年,井里打出来的已经变成了咸水。
宋泽民 大连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站站长
宋泽民:湿地遭到破坏以后,湿地面积减少,湿地受到松动,海水倒灌加速,这个加快以后,我们的淡水面积后退减少,影响我们淡水的质量和生存。
不仅是海水倒灌,湿地周围的生物也在减少。2010年初,记者在采访时经常能见到前来挖蚬子等贝类的当地居民,那时候湿地尚未被破坏这么严重,在滩涂里面仍有不少海产品,而今年,当地居民告诉记者,已经几乎不可能再挖到什么东西了。
刘喜福 当地居民
刘喜福:我们老百姓有时候去挖点蚬子什么的,那时候有,现在几乎不可能了。
2009年12月到2010年1月间,那时候还可以看到大量的绿头鸭在海边栖息,海鸥更是数不胜数。幸运的是,当时记者还拍到了一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濒危物种——白尾海雕。村民们说,鸟类的对生活条件非常挑剔,鸟类的多少可以直接反应一个地区的环境好坏。
当地船员:以前鸟多的很,什么都有。
记者:你见过什么?
当地船员:见过仙鹤、天鹅也有,现在都少了
村民们说,去年成群的绿头鸭如今已经杳无踪影,更别提白尾海雕和天鹅了。辽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姜长阳告诉记者,鸟类的消失,自然环境的破坏都只是十分表面的影响,湿地是非常复杂的生态系统,如果被破坏,即便是科学家也难以预测未来可能发生什么样的灾难。即便是生物链破坏这一点,就可能对一个地区几代以后的基因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
姜长阳 辽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姜长阳:如果湿地遭到大量的破坏,鸟类的种类,尤其是鸟类的数量会大量的减少,鸟类的数量大量减少,鸟类捕食的害虫也大量减少,害虫减少就会引起虫灾,引起虫灾就要大量的喷洒农药,大量喷洒农药,人们所吃的食物当中,空气当中弥漫的有毒有害的物质就会增加,对人们的身体就会造成伤害。
主持人:在泉水湿地的周围我们发现有石化厂、发电厂一些高污染企业,湿地的存在净化了周围石化工厂的空气,如同大连的城市之肾。然而我们在节目中看到在现场施工的企业没有合法手续,也没有经过环评,但仍然在理直气壮地非法填海。为什么这家企业如此底气十足呢?
主持人:地球上有森林、海洋、湿地三大生态系统,尽管湿地只覆盖了地球表面6%的面积,却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中,拥有一块湿地已经变成一个近乎奢侈的事情。然而我们看到即使是志愿者拦起了铁丝网也不能阻止施工的机器。到底是什么驱使着施工企业面对民众的反对,以及湿地破坏后无法恢复的恶劣后果继续填海呢?
在填海工地上记者注意到,大部分工程车上都写着“宝荣”。记者查询了一下,发现这个宝荣基建公司就是前盐村的企业。孙照贵告诉记者,整个前盐村填海工程的设备使用和施工当时是招投标,中标的企业用的都是前盐存企业的设备。
孙照贵:我跟你说这么个事,村里招标出去的,村里拿钱,村里先拿钱给招标给别人,村里干部,村里拿钱,招标给地标出来,完了以后给你政府,就这么个意思。
记者发现,中标企业全部是村里的企业,此外村支部书记孙照贵还有一个身份是设备公司的前任老板。
孙照贵:想当年是我的企业,我没当官之前是我的,现在是股份制企业,我是2001年,这个村里老支部书记退休以后,我是民选选出来,2001年选上来以后,我不干企业了,干个体户,不能选村干部,当官就当不了了,就改制了,改股份制企业。
记者:那现在大股东是谁呢?
孙照贵:大股东姓胡,俺儿子也有股份在里面,俺儿子读书回来,原先我的股份转给我儿子了。
孙照贵告诉记者,企业虽然是自己的,但是做这个项目关系到未来村里的收入,这个填海工程受到大连各级政府的重视,投资总额达到了近35个亿,以后每年的税收可观,按照大连市甘井子区的安排,项目的税收将会给村里分一部分。
记者:这个项目承办下来,咱们村里能得到什么好处?
孙照贵:村里能纳税的纳税,这个税收有分成,地方财政做大以后,能给村里带来养老、社保帮着村里。以后建起来了,可以解决我村里的就业,区里每年税收能给我村里返一点 村里能宽裕点
主持人:中国加入《湿地公约》的16年来,是湿地保护强度最大的16年,相当多的湿地进行了抢救性的恢复,但这依然难以阻挡湿地被破坏的步伐。根据近20年卫星遥感数据显示,我国湿地总面积已由1990年的36.6万平方公里减少到2008年的32.4万平方公里,减幅为11.46%。如果追溯到上世纪中期,湿地面积的减少更为惊人,大连湿地遭到破坏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那么导致湿地保护难的症结究竟在哪里呢?
专家告诉记者,泉水湿地只是被破坏的湿地之一,随着房地产市场的火热,在漫长的海岸线和大片的沼泽湖泊边上,每天都有大量的湿地被填埋,盖成楼房。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全国湿地开垦面积达到1000万公顷,全国沿海滩涂面积已经削减过半,黑龙江三江平原的原有沼泽已经削减近八成,千湖之省,湖北省的湖泊锐减了三分之二,百分之56以上的红树林丧失,全国各类大小湖泊消失上千,众多湿地水质逐年恶化,不少湿地生物濒临灭绝,约1/3的天然湿地存在着被改变、丧失的危险。中国现存自然或半自然湿地仅占国土面积的3.77%,远低于世界6%的平均水平,且面积下降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
记者:您有没有想象过,如果中国湿地继续再消失,或者消失的越来越少,您能想象未来的环境是什么样子的?
姜长阳:未来的环境干旱、少雨、鸟类很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了,天气较热了,这些都是会造成的影响。
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院长单红军告诉记者,湿地被破坏,根本原因是缺少一个国家层面的湿地保护法对湿地进行保护。目前中国只是明确了36块列入世界湿地名录的湿地保护,然而除了这36块以外,中国还有3000多万公顷的无名湿地,他们一样在生态中发挥着作用,涵养着一方的水源,给无数的生物带来栖息和繁衍的场所。然而这3000多万公顷湿地目前没有明确的界定,规划者说这不是湿地,而保护者说这是湿地,界定不清导致湿地的保护非常困难。
单红军 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院长
单红军:地方政府在开发利用我们认识是湿地的地方,没有严格的红线,一旦有了这个红线以后地方政府可能不会跨过去,那么在这种是和不是大家不是很清楚的情况下,加上目前整个国家包括公民对湿地保护认识和意识不够强,所以发生现在这样一种状况。
目前我国的湿地保护主要是林业部门在牵头,然而牵头的角色很尴尬,湿地的保护归林业部门协调,然而填海却是由海洋渔业厅来审批,另外环保部门、农业部门都在不同的领域管理湿地。专家认为,这种多头管理带来的后果很可能就是都管都不管。
单红军:一个是我们法律规则规定的不是很清晰 或者是法律规定的比较有交叉 你授予不同的法律部门不同的执法权,有交叉容易造成大家扯皮。
主持人:目前,中国现存的自然或半自然湿地占国土面积的3.77%,远低于世界6%的平均水平。人为破坏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全国沿海滩涂面积已削减过半,黑龙江三江平原的沼泽失去近八成,“千湖之省”湖北省的湖泊锐减了2/3,这一系列数字的背后反映出环境保护所面临的艰难境地。为了改变环境恶化的现状,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社会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已经成为社会各界人士的共识。近几年我们看到各地都在加大环保力度,环保风暴频繁刮起,目的就是纠正各地在经济发展中不顾环境、危及子孙的做法。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大自然需要我们的爱护才能生生不息的运转。事实上,环境保护和发展经济并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体,爱护地球就是爱护我们自己。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感谢您的收看。
8、记者曝光死猪拌剧毒农药腌制腊肉全过程(图)
来源:《南方日报》2011年04月28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4508917.html
剧毒农药“敌百虫”和色素。
发臭猪肉泡在池中。
广州大源新村南街24号出租屋查出“问题肉”近3吨,该作坊已经营多年
随意丢弃的腊肉,两台布满污渍的包装机,一间几乎永远锁着门的加工车间……南方日报记者多日暗访发现,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大源新村南街24号存在一家开设数年的非法腊肉作坊。
这间非法作坊所生产的“问题腊肉”,不仅堂而皇之地流入白云区多家农贸市场,甚至还摆上了附近一家“张家港市好又多连锁超市”,每日购买此种腊肉的街坊络绎不绝。
昨日下午,白云区质监部门人员对该作坊进行查处。南方日报记者目击该作坊腐烂发黑的猪肉随处可见,而据现场执法人员初步估计,该非法加工窝点现存的“问题肉”有近3吨。
死猪做腊肉是行内公开秘密
作坊老板
4月22日上午,记者在线索提供人的电话指引下,七拐八拐来到这间神秘的腊肉加工厂 白云区太和镇大源新村南街24号。
远远望去,这间几乎位于大源新村南街路尽头的房子是一栋5层楼砖房,外墙未贴瓷砖,裸露出红砖的颜色。房外大铁门处的大树下,铁链拴着一条狗,院内停靠着两辆小面包车 ,其 中 一 辆 车 牌 号 为 粤A946FY。
据线人提供的线索,问题腊肉的生产者就住在24号的二楼,工厂则在一楼的仓库内。24号二楼,3名男子正围坐在屋内吃饭,墙角处是两台包装机和几十斤已经包装好待出售的腊肉。
屋中所有的人显然不适应陌生人的突然到来,只是在听说记者是湖南老乡,且是一家大型超市的采购经理,前来给工仔租房后表情才略显放松。
其中一名叫李哲的男子,听说记者是超市采购经理便来了兴趣,开始向记者透露,他们这里可以生产腊肉,“有需要尽可联系”。
“我们可是正规超市,没有正规手续的东西我们可不敢要。”记者谨慎地告诉李哲。李哲却一边笑着一边从房间床下掏出一叠“QS”证书,上面写着“湖南乡村腊味”,“你要什么标签我都有”。
随后李哲开始得意地推销产品,称他们一家人在白云区干了四五年时间,从来没出过意外,而且非常便宜,一斤腊肉13元“最主要的是我们保证供给量,只要我说我们产量是第二,就没人敢说他的产量是第一,你明天要两千斤腊肉,就肯定不会只给你一千斤”。
“价钱这么便宜是不是死猪肉做的?”记者询问李哲。李哲随即答道:“这已经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
李哲补充道,“像使用牛肉膏将猪肉变牛肉,已经是早几年前的小把戏了,我们现在都已经不用了”。
当记者提出是否能看看生产车间时,一家人的态度明显警觉起来,李哲称,最近广州的风声很紧,其已不敢再在广州继续加工腊肉,现在的货基本都是从湖南长沙运过来的。
“湖南那边的工厂证件是齐全的。”李哲称,所以他们的肉不仅可以在农贸市场售卖,也可以上架超市。附近的一间名为“张家港市好又多连锁超市”的大型超市里,便有他的货物。
晾在竹竿上的腊肉半成品。
车间专人盯守,3条狗看家护院
把守严密
事实是否真如李某一家人所说,他们在广州已经再无生产加工点?
线索提供人坚决否定,“最近他们都在继续生产,我亲眼所见”。大源新村南街24号一楼一名木材加工厂的员工也告诉记者,“他们4月22日上午还在生产”。
记者离开24号二楼后,随即乔装成从湖南来的打工仔,和大源新村南街24号院内的一楼一家木材加工厂的员工套近乎。
“我们这里暂时不要工人了,但二楼也有家工厂,是你老乡,你可以去问问他们要不要人。”木材加工厂的山西员工告诉记者,据其了解,二楼的湖南一家人是做腊肉生意的,且从事这行已有近十年时间了,就在去年,又有两名湖北人来到这里制作腊肉,“他们两家好像是亲戚”。
“一般都是从外面拉整只杀好的猪回来,然后他们就开始切割猪肉,熏制成腊肉。”
“腊肉就是在这里做的”,木材加工厂员工指着24号院子内一间装有卷闸门的平房说,“上午(4月22日)他们还在紧张地开工,腊肉已挂满房间”。
当记者提出要进去看一看时,该员工连忙阻止“里面有3条大狗,可不能随便进去”。
【1】 【2】
9、肯德基全家桶纸容器被指增白剂或超标 存致癌隐患
来源:财讯网 2011年4月27日
http://content.caixun.com/CX/01/h6/CX01h6dr.shtm
近日有媒体从一家肯德基选取了一个全家桶与一只可乐杯,送往检测,结果显示,除纸杯基本合格外,全家桶送检样本在紫光检测仪的照射下,蓝色光斑面积较大,增白剂较有可能超标。
据每日经济新闻4月27日报道,针对近日有媒体曝光肯德基全家桶的纸容器荧光增白剂可能超标的消息,上海肯德基有限公司26日发来声明称,全家桶使用的纸容器,根据国家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于2011年3月21日提供的检验报告显示,荧光性物质检测符合国家标准。
还获悉,国际食品包装协会昨日已介入调查此事。
增白剂初检结果存疑
近日有广州媒体记者从超市随机抽出7个品牌的纸杯,并从一家肯德基选取了一个全家桶与一只可乐杯,一同送往华南理工大学食品工程系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除去两个纸杯基本合格外,其他送检样本在紫光检测仪的照射下,蓝色光斑面积较大,检测人员初步判断,增白剂较有可能超标。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在近日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中称,根据医学临床实验,荧光物质一旦进入人体,就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如果剂量达到一定程度还可能使人体内的细胞发生变异,成为潜在的致癌隐患。
对此,肯德基方面26日发来声明称:“肯德基高度重视食品安全,使用的所有食品用纸容器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关于肯德基全家桶使用的纸容器,根据国家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于2011年3月21日提供的检验报告显示,荧光性物质检测符合国家标准。”
食品包装协会介入调查
“我们已经开始调查。”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金狮26日表示,企业一般对盛饮料的纸杯要求会非常严格,但对全家桶这样的纸容器可能会有些忽视。
4月22日,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发布了对北京5家影院爆米花桶质量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多家影城销售的部分爆米花桶含有荧光增白剂,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报告称,“食品级白卡纸”才是制作爆米花桶时所用到的材料,然而有些生产厂家为了降低成本,用回收来的废纸生产,但又由于纸浆质量不过关,还要让桶看上去更白,不得不加入大量的荧光增白剂达到美观效果。那些外观看上去颜色发白的爆米花桶,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使用了含荧光增白剂的非食品级用纸,即“社会白卡纸”。使用“社会白卡纸”制成的包装在紫外分析仪下会呈现出鲜亮刺眼的蓝色,“食品级白卡纸”制成的包装在紫外分析仪下,则会呈现自然的乳白色。
“根据相关法规要求,食品包装纸生产企业必须通过生产许可(QS),不得人为添加荧光增白剂。”董金狮说,“但实际调查发现,一些生产企业虽有QS生产许可,但其产品也被检测出含有荧光增白剂,存在严重的隐患。”
专家呼吁完善标示信息
快餐企业从汉堡包的包装纸、装薯条的纸盒、装饮料的纸杯,到打包用的纸袋,处处都离不开纸,但是这些包装纸上绝大部分都没有标示出QS标志。
对此,董金狮认为,虽然国家法规没有强制规定经营者必须在食品包装纸上标明生产企业的信息及生产许可证编号,但为便于消费者追踪、便于相关部门监督管理,呼吁经营者能够将其标示出来。
董金狮指出,经营者或使用单位必须向厂家获取QS证,如果产品不合格,厂家承担全部责任;但如果采用的是没有QS证的包装纸,则经营者和厂家都要承担责任。
10、收费制度能否破解 北京垃圾围城困局
来源:南方日报 2011-04-28
http://epaper.nfdaily.cn/html/2011-04/28/content_6955547.htm
●全国城市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超过5亿平方米,累计堆存量高达70亿吨,每年的经济损失高达300亿元,目前1/4的城市已基本没有垃圾填埋堆放场地
●截至去年,北京尚有近千座非正规垃圾填埋场,2009年北京生活垃圾产生量日均达到1.84万吨,目前仍以每年8%左右的速度持续上升
●六里屯垃圾填埋场安保严密,进门处一块牌子上写着:严禁外人私自进入,严禁私自拍照。周边的路灯、电线杆甚至垃圾填埋坑的管道上都装了摄像头
日前,国务院向住房城乡建设部等16个部委批转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要按照“谁产生、谁付费”的原则,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规定缴纳垃圾处理费。
早在去年年底,北京就公布了《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草案)》征求民意,拟对不遵守垃圾分类的居民实行罚款,但遭到居民强烈反对而被删除。
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1/4的城市已基本没有垃圾填埋堆放场地,而存在于北京周边五环到六环之间的垃圾场就有1000多座。
南方日报记者在两日内对北京两个垃圾填埋场、一个垃圾中转站进行了探访,发现随意性“天然”垃圾场、垃圾无分类填埋等问题仍很严重。
实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能否破解北京垃圾围城的困局,前景并不明朗。
垃圾场:土桥村非正规场藏身闹市
土桥村,位于离北京城区近30公里的通州区梨园镇。《垃圾围城》系列作品的摄影师王久良曾于去年4月在此拍过一张照片,内容是一群绵羊正在垃圾堆上寻觅食物。照片是以当时正在建设的住宅项目为背景,当时此处房价每平方米超过15000元。
现在的土桥村并非字面意义上的村落,这里包容了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档建筑物、宽敞的马路和各种各样的现代化设施。
南方日报记者来到王久良照片中的地方,去年的垃圾场已经不在了。“现在正在盖楼的地方就是当时的垃圾场。”一个环卫工人指着正在施工的建筑工地告诉记者。
“这里原来是个大垃圾堆,各种垃圾都往里倒。现在盖房子了,垃圾清走了,但往里走还有个垃圾堆。”该环卫工说。
顺着他指的方向,躲开远近的高楼,走进一条偏僻的小巷。土桥村的居民大都搬到了楼房,老房子多被废弃,巷子两边零零散散都是小堆的垃圾,有的正冒着烧过后的黑烟,散发出刺鼻气味。巷子周边红色围墙上的黑色大字很醒目:禁止倒垃圾,抓住罚款五百元。
围墙后面,赫然是一个大垃圾场,沿着周围的建筑工地绵延几百米,堆放着各种垃圾,包括废纸、破瓶子、颜色各异的塑料袋子、剩饭菜等等,混杂在废旧的砖头瓦砾之中。垃圾场中央有一条尘土飞扬的路,路的尽头是几棵散乱的杨树,枝杈间时不时有几只乌鸦盘旋飞过。
再向里走,能看到一条短短的河沟,由于垃圾污水长期倾倒,河沟呈现出诡异的墨绿色,散发着一阵阵恶臭。一位踩三轮车经过的老者告诉记者,附近村子的垃圾都集中起来倒在这里,什么时候能治理很难说。
据了解,截至去年,北京尚有近千座非正规垃圾填埋场,主要分布在城四区之外的其他14区县。2009年北京市居民和单位生活垃圾产生量日均达到1.84万吨,垃圾增量目前仍按照每年8%左右速度持续上升。现有的垃圾处理设施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现运行的垃圾填埋场将在未来几年内陆续填满封场,如果新的填埋场建设没有跟上,到时垃圾将无处可埋。
中转站:韩家川村垃圾分类不见踪迹
如果说土桥村的垃圾场是“天然”形成的,那么从韩家川村的垃圾中转站到六里屯填埋场的传送过程应该就是垃圾填埋处理的一个缩影。
韩家川村位于百望山下的西北旺镇,这里的环卫工人早上6点半上班,沿着小区和街道清理垃圾,然后集中运到村旁的垃圾中转站。记者早上来到中转站时,发现四辆环卫三轮车正等待往里运送垃圾。
一个40岁上下的环卫工人表示,中转站的垃圾一般都不分类,而且垃圾箱和环卫车也没有相应的分类装置。
在中转站里,记者看到一台深蓝色的垃圾压缩机,体积并不大。据该中转站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垃圾倾倒进去后体积会大幅减小,便于储存运输,也节省人工及费用。
“现在就这一台机器,也没办法分类。”该工作人员说。
记者看到,各种垃圾被倒进压缩机一起粉碎、压缩,经处理后看不出原来形状的垃圾散发着一股潮湿的霉烂气味,装满一车后就运往六里屯垃圾填埋场。
据了解,这些垃圾从小区垃圾桶运送到垃圾点,再流向垃圾压缩转运站,最后从转运站运输到填埋场进行填埋。
填埋场:六里屯最快将于明年填满
海淀区六里屯垃圾填埋场位于海淀区永丰乡,南距海淀镇12公里,西距京密引水渠1114米,占地面积达46.53公顷,填埋区占地面积为357900平方米。是北京市大型现代化垃圾填埋场,也是海淀唯一的无害化垃圾填埋设施。
从韩家川村垃圾中转站到六里屯垃圾填埋场的路上人很少,天蓝色的密封垃圾车一辆接着一辆。虽然路边大片的桃树林煞是美丽,但树下各种颜色的塑料袋和数不清的小堆垃圾却显得和环境极不和谐。
和垃圾中转站不同,六里屯垃圾填埋场安保严密,不随便让人出入。填埋场进门处的一块牌子上写着:严禁外人私自进入,严禁私自拍照。周边的路灯、电线杆甚至是垃圾填埋坑的管道上都装了不少摄像头。
门卫告诉记者,每天从早上7点到下午3点半,有上百辆车进进出出,把垃圾运到这里填埋。
辗转进去后,记者越往里走,刺鼻的气味越重。被填埋的垃圾已经形成一条新的道路,垃圾车沿此道路开到填埋场最靠里的地方,将垃圾倾倒在一个大坑里。从远处看去,坑里的垃圾就像一座色彩斑驳的小山。
“小山”周边是几个深浅不一、面积不等的垃圾坑,表面覆盖着厚厚的黑色塑料布,上面还压着一排排轮胎。这些黑色的坑像是一个个巨大的、散发着臭气的湖泊。而填埋场外围又是另一番风景,路边成排的高大杨树在风中舒展枝叶,漫天杨花。
据了解,六里屯垃圾填埋场1999年竣工后投入运行,其设计处理能力1500吨/天,总填埋高度50米,填埋容量为1200万立方米,设计使用寿命18年。另据了解,由于负荷太重,该填埋场最快将于2012年填满,最晚是到2014年封场。
■记者观察
谁产生谁付费能否顺利推行?
据公开资料显示,全国城市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超过5亿平方米,累计堆存量高达70亿吨,每年的经济损失高达300亿元,目前1/4的城市已基本没有垃圾填埋堆放场地。
海淀区政府曾决定在六里屯建一个垃圾焚烧发电厂,然而因为污染严重等问题遭到周边居民的强烈反对,最终作罢。
专家指出,包括卫生填埋、焚烧和堆肥处理在内的传统垃圾处理方式虽各有优势,也各有缺陷,但无论哪种方式,要达到较好的处理效果,都需要以垃圾分类为前提。
据了解,2011年北京将新增1200个城镇社区试点生活垃圾分类。年底前,北京45%小区将实现垃圾分类达标。北京市为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垃圾处理工作,从源头上减少垃圾产生,在去年600个小区实现垃圾分类的基础上,今年将在城镇地区新增1200个居住小区和1200个行政村推进垃圾分类达标试点工作。
虽然比较去年上半年,北京的生活垃圾产生量实现多年来的首次负增长。但按照目前垃圾产生量和填埋速度,北京现有垃圾填埋场在4—5年内将填满封场。
早在去年年底,北京就公布了《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草案)》征求民意,拟对不遵守垃圾分类的居民实行罚款,但遭到居民强烈反对而被删除。
这次《意见》指出,要健全收费制度。按照“谁产生、谁付费”的原则,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规定缴纳垃圾处理费。令人担忧的是,这项制度能否顺利推行?
如果《意见》的各项安排都能达标,那么摆在眼前的就是一个新的目标:到2030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全面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小城镇和乡村延伸,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为此,《意见》提出,要建立完善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监管体制机制。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生活垃圾要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每个省(区)建成一个以上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50%的设区城市初步实现餐厨垃圾分类收运处理。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达到30%,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达到50%。
11、东江水源保护面临尴尬 生态补偿又难以落实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11年04月28日 贺林平
http://green.news.qq.com/a/20110428/000732.htm
东江,是广东省广州、深圳、东莞、惠州、河源等地以及香港特区的4000多万城乡居民的主要饮用水源。如今,其源头保护却面临尴尬。
日前,记者深入东江源头江西寻乌县和广东连平县等地调查,发现当地为保护水源作出巨大牺牲,经济发展严重受限;相应补偿迟迟难以落实,导致农村经济脆弱,居民生活困苦,防污治污缺资金、缺技术。
“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相隔千万里,共饮一江水。”有识之士呼吁,区域有分界,污染、环保无分界,流域上下游地区唯有同心协力,互相扶持,才能保东江之水长清。
水源地群众生活困苦,缺乏保护水源的积极性
江西省寻乌县三标乡东江源村海拔700多米,全长562公里的浩浩东江,源于村里桠髻钵山间的一道小山泉。
4月的山中,凉意阵阵、雾气蒙蒙。记者在东江源村看到,零星散落山间的黄土坯房破败不堪;仅有几十名学生的村小学,除掉光了漆的课桌椅外没有其他的教学设备;蜷着袖子躲在屋檐下的老人一脸沧桑,偶尔碰到一两个穿着旧中山装和破解放鞋的老农在田间劳作……所有的景象透出一个字——穷,与想象中的“世外桃源”相去甚远。
“寻乌有‘稀土王国’和‘中国蜜桔和脐橙之乡’的美誉,不缺发展的底子,但保护东江源头的重任,不允许我们发展。”寻乌县水利局局长曾邑峰对记者说,橙树要使用农药化肥,导致水土流失和污染,而开矿的污染更是不言而喻,没法靠吃资源饭来发展。
近年来,寻乌县陆续关闭了100多个污染矿点,对坡度在25度以上的果林,实施退果还林,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县委书记马玉福介绍,这里已取消了商品林砍伐指标,为此县财政每年不仅减少收入1000多万元,还要补助林业部门200万元。
失去了采矿和林果两个支柱产业,这个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到2000元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发展艰难,农村经济更是一蹶不振。东江源村党支部书记张昌权家里原本有100棵果树,每年光是卖水果,纯收入就有8000元。现在这项收入没有了,日子过得紧巴巴,其他人情况也差不多。
许多村民到城市打工,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小孩。12岁的何爱华,爸妈长年不在家,要自己烧火煮饭给两个堂妹吃。她上的第一堂课就是环保课:不要乱丢垃圾,不要砍树……
保护水源和发展经济之间的矛盾,困扰着这个脆弱的小山村。香港环保公益组织“地球之友”于2008年11月22日进驻东江源村,帮助村民改造厕所,建设沼气池,植树造林,并在小学中开展环保知识教育。项目负责人陈志强说,“穷”的问题不解决,村民保护水源的积极性就上不去。地方政府检查监督工作稍微放松,各种破坏行为就会反弹。
地方经济发展受限,薄弱财力难以应付防污治污
河源市地处东江上游,境内有新丰江等多条支流汇入东江,是广东的“生态发展区”。为保护这一带的水源,广东先后出台了《广东省东江水系水质保护条例》等多个法律规章。将于今年5月1日施行的《广东省东江流域新丰江枫树坝白盆珠水库库区水资源保护办法》,明确禁止在库区从事破坏水资源的采石、开矿、取土、陡坡开荒、毁林开垦、大规模禽畜养殖等活动。
“当地政府不但要确保环境不被破坏,还要采取措施防治水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广东省水利厅厅长黄柏青说,发展受限固然减少了污染,但也使地方财力难以增长。要大量投入生态保护及污染防治工作,财政负担就很沉重。
目前,河源市的财政主要还是“吃饭财政”,去年省里考核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河源被扣了3.5分,就是因为差钱,很多污水处理厂无法上马。
记者来到连平县污水处理厂,发现厂内设备有的部位已经生锈,大片空地上杂草丛生,院落里看不到一个工作人员。前两年,几个省人大代表调研,发现它自2004年7月投产后一直未能正常运行,日开机只有几个小时,现在情况也没太大变化。据称这是广东省山区县首个建成使用的污水处理厂,号称采用国内最先进的处理工艺,日设计处理污水量3万吨。
“本级财政收入3亿元仅够发工资,无法保证水资源保护工程的巨大投入。”连平县委副书记黄远程实话实说,“目前,我县仅有县城建了污水处理厂,规划的另外3个污水处理厂因资金原因迟迟不能开工,部分乡镇的生活废水和垃圾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各支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质。另外,全县尚有129.7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没有根本治理。”
这种情况在东江上游的粤东北山区并不少见。广东省水利厅水资源处处长林进胜介绍,很多污水处理厂即使磕磕绊绊地建起来了,也因为缺钱出现两个问题,一是配套管网没有铺设到位,处理设备“晒太阳”;二是山区居民居住分散,生活水平低,污水处理厂运营成本高,可收的污水处理费又少,有人查的时候开一下,没人查的时候就不开。
江西寻乌也因地方财力有限,关闭的一大批矿山后续治理跟不上,大部分仍处于荒废状态,植被破坏导致塌陷、地裂、滑坡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
生态补偿落实受阻,“勒紧裤腰带保护”不可持续
2010年11月4日至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曾组织香港区的23名全国人大代表,赴东江流域考察水源地污染防治情况,日前他们发布了总结报告。黄玉山、刘佩琼等人大代表提出,中央及广东省政府应以转移支付方式,给予流域保护重点地区经济补偿,同时,中下游经济发达地区也应该对上游地区作出适当的生态补偿。
“生态补偿呼吁了好多年,但落实一直受阻,问题就出在实际操作层面。”有关人士指出,一方面,哪些属于绝对的上游,哪些属于绝对的下游,不好划定;另一方面,补偿的分寸也不好把握,是补偿上游基本的生活需求,还是让他们不工作也能生活?如果东江要补偿,其他的河流要不要补偿?省与省之间如何协调?
广东于2007年1月成立东江流域管理局,在实施科学分水、水量调度、水资源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管理局副局长梁裕明认为,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决定了水利管理体制。上下游协同合作、共同保护的机制,囿于行政区划而难以成形。
“按行政区划,寻乌县属于江西省,从流域来看,它又属于东江流域,后者在概念上是广东的。这就使我们处于‘三不管’的尴尬地位。”曾邑峰说,“珠江水利委员会说我们属于长江流域,长江水利委员会说我们是珠江上游,两边都不投入。去年我们仅从江西省水利厅拿到700万元,这对全县的治水是杯水车薪。”
尽管这样,目前东江上游地区还在努力保护水源。河源市开展21个行业重点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婉拒400多个总投资500多亿元有污染的工业项目,对全市23家企业实施环保在线监控。市水务局副局长温文中说,目前,河源境内新丰江、枫树坝水库水质常年保持在国家地表水I类标准,东江干流河源段水质保持I—II类标准。
然而,专家认为这种“勒紧裤腰带保护”的状况不可持续。调查显示,东江流域的水库库区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采石、开矿、陡坡开荒、毁生态林种经济林、大规模禽畜养殖等威胁水源保护的活动。
12、让破坏环境者受到严惩是对保护者的激励
来源:中国网2011-04-28武卫政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1/04/28/10472302.html
人人都想喝上干净的水。干净的水不是自来水厂制造出来的,也不是用漂白粉净化出来的。干净的水是从干净的江河湖泊和水库输送到千家万户的。水是生命之源,保护水源地,就是保护生命,这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一个法则。
然而,这一法则还不足以消解水源地保护面临的尴尬。
保护水源地要付出代价。如果把代价理解为花钱保护生态、防治水污染,是合情合理的。如果这一代价是让当地百姓长期受穷、当地发展一直受限,那就等于告诉人们,保护环境不仅吃苦,更要吃亏。保护环境落得这么个结果,谁还会尽心尽力?
这个因果关系倘若成为定律,将来受害的不仅有清洁的水源,还有大片的草原、农田,人们每天都离不开的“米袋子”、“菜篮子”的质量从源头上就要受影响。
这个因果关系存在一天,生态环境的保护就会尴尬一天。讲环保大道理也好,采取强硬手段禁止这个禁止那个也好,奏一时之效是肯定的,能不能长久保持却难说。事实证明,“要我做”的效果远远比不上“我要做”持久有力,没有人们的认识自觉和积极行动,不可能形成防污治污、保护生态的长效机制。
不打破这一因果关系,就难以体现环境权益的公平正义。公平是人类的永恒追求,遗憾的是环境公平的诉求还没有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像东江源头那样,江河湖泊上游地区为保护环境生态作出巨大牺牲,自身的发展受到很多限制,却得不到补偿,显然有失公平,必须想办法补齐这一短板。
从国外经验和国内实践来看,生态补偿是平衡保护者与受益者利益的一种有效机制。现在要做的是尽快研究针对重要区域和重点流域的生态补偿政策,不让保护者吃亏。
与此同时,体现环境公平的另一个要义,是让破坏者受罚。
当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在一些地方得不到相应的惩罚,这种局面即使短期存在,也会产生很大危害。它不仅削弱生态环保理念在当地人心目中的地位,而且造成“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乱象。这对期待良好环境生态的当地百姓是极大的不公平,对守法经营的企业是极大的不公平,对于努力保护生态环境的相邻地区也是极大的不公平。
让破坏者付出代价,已有的办法多得是,关键看决策者有没有决心。只要敢动真格,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加强监管,严格执法,完全能够制止违法排污、私挖乱采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让破坏者受到严惩,是对保护者的激励。
13、政府不能充当危害环境企业“保护伞”
来源:中国网2011年04月27日
http://views.ce.cn/view/economy/201104/27/t20110427_22387339.shtml
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辽宁新富集团,未履行环评审批手续,在该县偏岭镇后地村500米处,擅自建一座年产10万吨镍铁合金的冶炼厂,违规生产10个月,造成当地环境污染:村子被烟尘包围,百姓不敢在院子里晾衣服,庄稼也受粉尘影响减产甚至绝收……村民们到政府和企业讨说法,但多次上访无果。一家企业如此“胆大妄为”,除了利益驱动,与当地政府充当“保护伞”有直接关系。
据国家发改委发布行业准入条件规定,居民集中区周边1公里内不得新建、扩建铁合金生产企业,这家冶炼厂的两台12500千伏安矿热电炉也属国家“明令禁止”。也就是说,这家冶炼厂不符合国家行业准入条件。然而,就是这样家一违规企业,竟然被岫岩县政府作为招商引资项目引进并加以扶持,不仅项目未履行环评审批手续就上马,一直顶着“重点项目”头衔生产至今,更获得了政府追加批地200亩用于扩建,县《政府工作报告》还表示要“继续抓好新富公司镍铁等重点项目建设”,县环保局下达的“停止建设、补办环保手续和罚款10万元”的处罚决定,自然也只能是一纸空文,做做样子而已。
政府所以要充当破坏环境企业“保护伞”,一个重要的原因没有真正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近年来,中央对于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相统一,可谓三令五申,但一些领导干部仅仅把这些挂在了口头上、写进了报告中,并没有入脑入耳,更没有践行。岫岩县引进并保护重污染项目,就说明了这一点。另一个原因是政策法规观念淡薄。对于类似铁合金这样的重污染生产项目,本来国家已经设定了准入门槛,且具体规定也很详细具体。如果说,领导们因为管全局、抓大事,或因整天开会、应酬,没时间学文件,对政策不了解,把环保局长叫到办公室或打个电话问问不就清楚了吗?怎么能不问青红皂白,整个能提高GDP指数和增加税收的项目就上呢?还有一个根本的原因是政绩观出了问题。就是把政绩当成了个人“进步”的阶梯。为了“创造政绩”,把眼睛紧紧盯住了“招商引资”、上大项目和GDP上,而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丢到了九霄云外。殊不知,一旦造成重大环境灾难,不仅无法“进步”,也许现在的乌纱帽也保不住,甚至可能过上铁窗生活。
保护环境是一项基本国策,关乎到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问题,也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但愿岫岩县政府能够倾听群众呼声,痛下决心,当机立断,并从中汲取教训,岫岩县的上级政府暨环保部门也不能袖手旁观,须操起监管执法的手术刀,早点割掉镍铁合金冶炼厂这块病灶。 (责任编辑:李焱)
14、潘洪其:谁来为“招商败笔”买单
来源:北青网-北京青年报2011年04月27日潘洪其
http://opinion.hexun.com/2011-04-27/129078356.html
据新华社报道,辽宁新富集团未经履行环评审批手续,擅自建设年产10万吨镍铁合金的冶炼厂。辽宁鞍山岫岩县政府两年前以“重点项目”引进新富集团,今年又将“鼓励新富集团提高产能”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这家企业违规生产10个月,因严重破坏当地环境,多次引发群众上访。
一家严重污染企业的入驻,打破了村民们原本清静祥和的生活,烟尘包围着村庄,村民不敢在院子里晾衣服,庄稼大幅减产甚至绝收,岫岩县政府绕过环评审批招商引进的“重点项目”,迅速变成了毒化乡村环境、危害百姓健康的“招伤项目”。冶炼厂每天获利在数十万元以上,是数一数二的利税大户,县里自然要予以重点扶持,甚至破天荒将鼓励企业提高产能(提高产能的结果必然是扩大污染)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地方政府在利益驱动下盲目招商引资,放弃监管责任,由畸形GDP崇拜导致政绩观严重迷失,在这起环境污染事件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岫岩县盲目招商变“严重招伤”的故事,读来令人触目惊心,但又并不陌生。前段时间,新华社《半月谈》记者就“发展转型期部分县委书记的执政心态”在各地采访,发现招商引资仍然是不少地方的县委书记最重视的工作,包括在主体功能已被国家定位为生态保护区、限制开发区的三峡库区,很多县市为了发展经济,仍然大力招商引资发展工业,甚至发展重化工业。辽宁岫岩县招商引进污染企业,在当地引发诸多社会矛盾,不消说也是县委书记、县长等主要领导“最重视”的结果。
招商引资有利于发展经济,彰显地方政府的政绩,也能为政府完善公共服务、改善民生提供经济基础,因此备受各地县委书记之“最重视”,在多项工作中甚至位居“重中之重”,原本是不难理解的。然而,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招商引资的政绩,不惜以变通手段绕过政策“红线”,甚至公然违反政策和法律,用“零地价”、税收返还、恶意规避环保执法等方式制造政策洼地效应,最终引发经济纠纷、加剧民生问题或酿成严重的环保事件。这样的“招商败笔”近年来屡见不鲜,必须引起高度警惕。
长期以来,许多地方对于如何招商引资,如何考核招商引资成绩,如何奖励招商引资积极分子,都有一套堪称完备的制度,唯独在如何追究“招商引资败笔”责任的问题上,出现了重大的制度缺失。即以辽宁新富集团污染事件为例,事态已经恶化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但至今仍未见当地政府以及上级政府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原因恐怕就在于,县里自始至终就只顾招商而不管问责,因此尽管招商“招”出了大问题,相关问责程序却迟迟无从启动。
鉴于此,亟须建立和完善招商引资问责机制。地方人大需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对地方政府招商引资行为进行严格规范。通过这些法规,一方面要明确地方政府为企业经营提供良好投资环境和优质公共服务的职能本位,有效约束政府出台招商政策的权力,完善招商决策的程序;另一方面,要形成完备的招商引资问责制度,使招商失败事件的责任追究真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特别需要明确的是,当重大“招商败笔”发生之后,地方人大应当依法组成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对有关部门和人员如何造成了决策失误、谁应当为此承担责任、是否存在渎职、滥用职权、权钱交易等职务犯罪行为等问题展开调查。在特定问题调查的基础上,地方人大常委会应作出决议或决定,敦促纪检监察机关对有关人员作出党纪政纪处分,敦促司法机关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大量事实和教训表明,招商引资本身并没有错,地方政府最重视招商引资也没有错,错就错在招商引资缺乏严格的问责机制。该是给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行为定立规矩、严格问责制度的时候了。那种不顾国家产业政策,无视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什么样的项目都敢要,什么样的优惠政策都敢给的“盲目招商”、“野蛮招商”,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15、土法炼金造污染,糊涂环保局长难辞咎!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2011年04月27日刘国昌
http://opinion.people.com.cn/GB/14499635.html
据近日报载,广东省清新县和美贸易公司在治理金矿废渣时,却进行土法炼金并造成二次严重环境污染。在现场记者看到,在下游的一个村子,村边小河的水流已经变色,尾矿沙就堆放在村民的房子边上。开矿已毁坏了村里所有的耕地,村民家里的井水早就不能饮用,一部分村民已搬走,剩下了一个“空村”。
这个事件给环境造成的污染是严重的,有关部门正在查处。但从已披露出来的一些材料来看,该县的环保局长无疑负有重大责任,难辞其咎。
首先从源头上看,是环保局推荐了和美贸易公司。和美贸易公司原本是一家从事建筑材料、家用电器和五金贸易的公司,但它却揽了治理金矿废渣的活儿。明眼人一看便知,这只是一个幌子,从中牟利是真;特别是该公司用土法炼金造成严重污染,更是罪责难逃。尤为严重的是,这个公司能揽上这活儿竟是“环保部门推荐”,协议还是清新县环保局、建设局与和美贸易公司签署的。如此之为,分明是环保局“引狼入室”,酿成祸端。
第二,环保局长不称职。事件发生后记者追问出事原因,清新县环保局长甘细基自称,“当环保局长水平有限,不懂得炼金的程序,更不知如何造成的污染”。些许话语,道出了一个糊涂官的面目。身为一个县的环保局长,竟然如此缺乏专业知识和水平!真不知当初是怎样当上这个职位的!相对来说,环保局的职能比较单一、也比较专业,它的职能就是要保证环境的整洁美好,杜绝污染等破坏环境的行经。然这位“专业”局长却不“专业”,竟然说出“不知如何造成的污染”之类的话,实在是令人可气又可恨!再说了,“推荐”和美贸易公司的是环保局;污染事件发生后环保局又没有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制止,其部门职责体现在哪儿?明显是严重的渎职行为!
社会发展到今天,环保意识已深入人心,然清新县环保局却在纵容环境污染。这件事给人的警示多多:以保护环境为重要职责的环保部门应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责任,不仅要经常不断地宣传环境保护的各种知识,更重要的是,当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的罪恶行经出现时,要敢于采取强有力措施毫不留情地坚决制止。再一个就是包括环保局长在内的各级干部要切实学习掌握应有的专业知识和水平,不能整天昏昏然地混日子,徒有其名。特别不能事发后以“不知如何造成的污染”为借口推脱搪塞。
应该看到,清新县所发之事并非个别,在其他地方也有。因此说,以上的警示带有普遍的意义,值得各地以此为鉴,从中汲取应有的教训。
16、王元丰:频发灾害为应对气候变化敲响警钟
来源:科学时报2011-04-28 □王元丰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4/246683.shtm
随着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仅形成一纸不具法律效应的协议,令人失望地结束;随着2010年墨西哥坎昆大会仅取得小幅进展,对于未来世界各国的减排目标、减排资金和技术的落实,世界主要国家仍然没有达成共识,人们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越来越多地无法满怀信心。
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国家工作重心放在振兴经济、增加就业上,气候变化已经远不像2009年以前两年那样是世界舆论的关注点和国际外交的热点,人们的重视程度逐渐淡化。
看看美国和中国这两个世界最大经济体,也是世界最大能源消费国和温室气体排放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总排放量四成以上国家的情况。
尽管奥巴马政府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前提出的美国温室气体减排方案并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肯定,认为减排力度和承担的责任远远不够;尽管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以控制排放总量和交易为核心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亦称气候法案),但是,至今一年半的时间已过去,经多次波折参议院也没有通过这一法案,而且随着中期选举后的新国会的产生,按美国媒体的预测这一法案可能几年内都无法通过。
与此同时,美国社会对于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可度正在降低:根据盖洛普公司调查,2010年48%的中间立场的美国人认为气候变化的严重性被夸大了,而在两年前的2008年这个数据是35%。在2011年初,拉斯姆森能源升级机构的调查显示:尽管58%的美国人认为气候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重要问题,但只有33%的美国人认为是严重的问题,38%的美国人并不关心气候变化问题,其中包括17%的人认为这根本不是什么严重问题。此外,44%的美国人认为气候变化是行星长期运行趋势导致,只有44%的人认为气候变化是人类行为造成的。
中国的情况也不能让人乐观。社会上,对于发展“低碳经济”,则像“知识经济”、“信息高速公路”等词汇一样,时髦过后,热情大减。美国皮尤(Pew)调查机构调查显示,中国比美国更不关心全球变暖问题,只有24%的中国人认为全球变暖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然而,气候变化却不随着人们对其淡化和漠视而有所减缓,其所导致的灾害日益增多。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然灾害的频率增加了42%,与气候变化有关的灾害占自然灾害的比重已经从50%上升到82%。
美国媒体盘点2010年全球发生的自然灾害时指出,2010年是名副其实的“灾难之年”,共有26万人在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中丧生,全球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220亿美元,创下近40年来的最惨烈纪录。其中气候灾害就导致近17000人丧生,比全世界过去15年来死于坠机事故的人数总和还要高。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在全国气象局长会议上指出:2010年是本世纪以来中国气候最为异常的一年,我国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为本世纪以来之最。2010年中国气候极为异常,极端高温和强降水等事件发生之频繁、强度之强、范围之广历史罕见。气象及其次生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00亿元,因灾死亡4800多人。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地区也异于常。
刚刚进入2011年,就不断遭遇气候灾害。美国大部分地区受到近百年来最严重的大风雪吹袭,积雪厚达76厘米,陆空交通陷于瘫痪。在我国,南方大范围刚刚经历让多个省份的人民饱受影响的冻雨,而北方则在经历大范围的干旱。
应对气候变化不仅是实现2020年我们的节能减排的承诺,我们要真正切实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且,要从更高的高度和更广的范围,推动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转变,使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在国际上,南非德班联合国气候变化将在今年年底召开。然而,如果世界各国之间不减少猜忌和不信任,各国不是将经济增长置于可持续发展之上,如果发达国家不能够切实承担自身的历史责任,在减排目标和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上采取令发展中国家信服的行动,德班会议大概将同样难以取得重大进展。
难道已经频发的气候灾难还不足以提出警示,必须要经历更加重大、损失更加惨痛的气候灾难,世界各国才能真正行动起来应对气候变化?(作者为北京交通大学教授)
17、《中国生态环境危急》连载之二:“跑马圈水”的水电开发
蒋高明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75&do=blog&id=437275
一、可有可无的水电环评
由于全世界的企业扎堆中国,需要大量的电力,还由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开始要过英美人那样的日子:城里人传统的“三大件”(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早就落伍了,代之要消费大房子、开汽车、乘飞机旅行;在农村,农民们告别了秸秆烧火做饭的时代,开始使用电炉,还要消费空调,用电烤箱、冰箱。于是,中国的电力紧张起来,发多少电都不能满足。
其实,目前中国包括钢铁、电力、煤炭、焦炭等在内的各大行业都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而中国目前的GDP增长主要靠这些行业拉动。我们现在的经济格局是利用明天的产能,来消化今天的产能过剩。中国西南山区水电开发“发烧不止”,其冠冕堂皇的理由依然是:中国缺少电力。
2009年,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实施后,在四川、云南等地,那些已规划或正在规划的水电项目,在施工进度上明显提速。甚至有些水电项目尚没通过国家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简称环评),或根本就没进行环评,也开始动工了。在水电站工地,往来穿梭的施工车辆造成尘土飞扬。那些匆忙开工的水电项目不但没有通过环评,就连基本的施工防护措施都没有,也没有监理部门介入。尽管水电部门对外界声称是施工是为项目前期论证做准备的,但工人们干的却是修建施工公路、建引水洞以及坝肩等实质性水电工程。由于没有采取防范措施,工程渣土直排金沙江,在江岸造成干热河谷生态系统破坏,在河流增加了大量泥沙类物质。更为严重的是,水电站调洪水库是建在程海冰川断裂带上,所在的位置为脆弱山体,地质构造差,易发生山体滑坡或泥石流,并有地震隐患。
最早引起媒体严重关注的虎跳峡水电站,有关方面曾放弃过“一库八级”计划,但就在媒体沉浸在一片欢呼声之后不久,该下马工程又在新经济形势下粉墨登场了。为回避公众质疑,他们将“虎跳峡水电站”更名为 “龙盘水电站”,工程内容换汤不换药。我们前去调查时,他们正在进行勘探洞、“三通一平”(通电、通路、通水、平整土地)工程建设。如果库区坝址选在龙盘,将迫使金沙江上游10万人移民,造成20万亩耕地淹没。这个静态投资400亿的巨大水电工程,对中央制定的18亿亩耕地红线就造成直接冲击。该水电工程环境影响如何评价的?似乎没有人关心。
水电开发中处在弱势位置的是土壤、植被和河流等自然资源,以及世世代代生活于此的少数民族同胞,彝族、傈僳族、怒族、普米族、藏族、纳西族等。虽然当地居民愿意为了国家建设牺牲个人利益,但是,他们唯一的要求是能够生存下去。然而,大型水电工程开工,将会改变他们的命运。在云南省丽江市石鼓镇(红军长征路上的重要渡口)、香格里拉县车轴村,从纳西族农民的住房来看和实际生活水平看,他们已提前达到了小康水平,水电开发可能会造成他们生活贫困。从我们与农民直接交流看,大部分农民表示不愿意搬迁。既然是利国利民的项目,为什么不经过环评,公开进行呢?
水电能源开发依然要付出重大的环境与社会代价,“河流改湖”后会淹没大量耕地、自然生态系统;施工中大量泥沙物质直排江中,对下游水利工程产生危 害;“移民后靠”会加重人地矛盾,建坝和拆坝均会对局环境和上下游环境造成危害;淹没的天然植被、农田、土壤等将会向环境中释放更多的温室气体(甲烷), 因此,即使不考虑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等软的要素,水电开发造成的环境破坏也会让“水电是清洁能源”这种说法大打折扣。但是,目前的形势非常严峻,在西南几省似乎一切都要为水电让路。在这种形势下,环评就成了最为边缘化的摆设,地方政府和业主是将环评作为水电开发的必然成本来对待的;在他们的心目中,水电环评仅仅是工程的一部分,走走过场而已。他们心里很清楚:尚没有哪一个水电工程因环评而下马。
二、鱼儿要为水电让道
水电在我国的确是占着很重要的地位。众所周知,西南地区集中了中国75%的水能资源,因此,中国水电开发大军们纷纷集结于这些地区,形成了“跑马圈水”、“遍地开花”和干支流“齐头并进”的现象。西南地区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态保护压力最大、地质灾害最为频繁的地区。可是,由于对水能变“油”的认知,使得中国的江河越来越多地被开发,被截流。河流也从此不再是河流,旱时河床里没有了水,鱼没有了家;涝时则洪水泛滥,直逼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面对水电的无序开发,上至国家总理,环境保护部,下到沿江的百姓,官员、学者、媒体、和民间环保组织,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人们越来越看到了无序开发水电带来的问题,越来越看到,江河除了我们人类以外,还有其他生灵;越来越看到地质灾害频发的峡谷开发要慎重,慎重,再慎重;也越来越看到,没有信息公开和环境影响评价给大自然,给移民兄弟,给社会带来的困扰。
2004年,我随同中科院的相关研究机构及部分高校搞的怒江水电环评研究显示:怒江梯级开发将造成天然河流渠道化、水库化,最终影响到这里的生物多样性和世界遗产保护。怒江生物多样性丰富,有48种鱼类,其中4种是怒江特有的珍稀濒危鱼类,裂腹鱼等更是世界级的珍稀鱼类;怒江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这里山高谷深,耕地资源极端匮乏,一旦筑坝,数万移民的出路和起码的生活保障令人担忧;怒江州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2%,多种宗教和谐共处,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文化,一旦大规模搬迁,文化多样性的损失将在所难免;同时,由于这里属于地震、滑坡和泥石流多发地带,众多高坝的建设也必然引发对建坝的安全性和经济合理性的疑虑。因此,建议国家暂停怒江水电开发(“零方案”),待条件成熟后再考虑。
但这样的结果受到了水电狂热分子的冷嘲热讽,他们认为保护几条鱼而停止水电建设得不偿。在云南省的压力下,昆明来的植物专家都转了方向,他们也认为,十三级怒江大坝不会影响濒危植物野生稻的生存,可在怒江搞水电开发。这个争议一直搁置到今天,水电人认为是“反坝”专家和媒体记者影响了水电开发,是对怒江人犯罪。至于那些鱼,他们的解释是,在水电规划中已经考虑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要求,水库大坝高程不超过1950m,因此水电建设本身对森林生态系统和珍惜陆生动植物的影响很小,不会导致物种灭绝;同时规划河段内无长距离洄游鱼类,水电开发不会阻断鱼类的生命周期循环,不会导致怒江鱼类的灭绝。同时,怒江峡谷地区是东喜马拉雅山缅甸北部这一国际知名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在我国境内的延伸,包括怒江峡谷在内的滇西、滇南峡谷地区虽然是国内许多珍惜物种的唯一分布区,但是这些物种的主要种群还是集中在国外,我国境内的经济建设对这些珍惜物种的生存其实并不大。
上述轻描淡写的承诺,能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我们拭目以待。鱼类不是人类,它们会沿着固定的线路洄游,会按照人设计的“管道”洄游吗?再大的“鲤鱼”,那些珍稀濒危鱼类也跳不到上千米高的水坝啊。三峡大坝修建后,长江白鱀豚已“功能性”灭绝(其实就是这个物种消失了)就是明显的例子。在现实面前,一切信誓旦旦的承诺都是没有用的,只能说人类自欺欺人而已。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ljy/html/gyljyzyz/ljyzyzzy01.html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39930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