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四月二十一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四月二十一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11-04-21

 

四月二十一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水电开发:

1、价值中国网:  水电开发导致的环境大破坏

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11/4/21/194908.html

2、中国经营网:  中国在湄公河的水电开发将承受更大国际压力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10421/201694.html

 

环境资讯:

3、新华网:      联合国高官呼吁全人类进一步改进与地球母亲的关系

http://intl.ce.cn/qqss/201104/21/t20110421_22375832.shtml

4、中国网:      环保部要求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 实施环境准入

http://env.people.com.cn/GB/14443585.html

5、法制晚报:    报告称我国1.9亿人饮用水有害物质超标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1-04-21/133922333649.shtml

6、中国网:      《环境保护法》修改将强化政府环保责任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1/04/1141303350989_1.shtml

 

地方信息:

7、南方日报:     “十二五”广东欲50亿治理200条小河流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1/04/1141303348641_1.shtml

8、中国新闻网:   辽宁地下水形势严峻 4月起将禁止提取地下水

http://news.sohu.com/20110421/n306228193.shtml

 

人与自然:

9、人民网内蒙古频道:内蒙古乌拉特后旗惊现国际濒危野生动物雪豹

http://nm.people.com.cn/GB/196689/14441684.html

10、中外对话:     加拿大来卖海豹制品,中国怎么办?

http://www.chinadialogue.net/article/show/single/ch/4237-Snubbing-the-seal-trade

 

食品安全:

11、广州日报:     广东发现16吨猪肉用硼砂染色假冒牛肉出售 食用可致死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10421/201586.html

 

气候变化:

12、搜狐绿色:     气候变化能改变板块构造 引起地震的频频发生

http://green.sohu.com/20110420/n306136213.shtml

 

环保法规:

13、中国经济导报: 环境公益诉讼在中国的进程加速 

http://www.ceh.com.cn/ceh/shpd/2011/4/21/78292.shtml

 

地球故事:

14、网易新闻:     墨西哥湾漏油事故一周年 影响仍在继续(1/39

http://news.163.com/photoview/05RQ0001/14193.html#p=725FR8FB05RQ0001

15、新浪环球地理: 墨西哥湾漏油1年海滩变化()

http://slide.geo.sina.com.cn/slide_29_16805_7880.html#p=1

 

深度报道:

16、光明日报:     过度旅游开发致古城镇破坏和环境污染日趋突出

http://tour.cyol.com/content/2011-04/21/content_4355001.htm

 

环境评论:

17、人民日报:     “污染惯犯”为啥能过滋润日子

http://env.people.com.cn/GB/14442923.html

18、新京报:       香港老太拿什么逼停了港珠澳大桥建设

http://comment.bjnews.com.cn/2011/0421/27072.shtml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http://www.nujiang.ngo.cn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ljy/html/gyljyzyz/ljyzyzzy01.html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39930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

 

 

 

1、水电开发导致的环境大破坏

来源:价值中国网 2011-04-21贺军

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11/4/21/194908.html

  2010年年末,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副司长凌江曾指出,“水电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比火电造成的污染更严重”。环保官员直接质疑水电会造成比火电还严重的污染,这在过去相当罕见。在安邦研究人员看来,环保部官员的看法完全正确,而且并不让人惊讶。早在2004年参与国家发改委的能源发展战略研究项目时,安邦就提出过两个观点:一是水电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相当严重,二是如果考虑生态环境成本,水电是中国最昂贵的能源形式。但遗憾的是,有关部门并未接受安邦的观点。

  在这种情况下,环保部官员有关“水电污染”的说法,自然很快就遭到了国家能源局官员以及国内专家的“质疑”。

  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表示,水库水质降低,绝不是水库本身污染了水体,而是水库对水体的要求高于河流。他表示,在有水电开发的千岛湖、二滩水电站,环境都是山青水秀,周围的山头都变绿了,气温也均衡了。实际上,张国宝在2009年就表示过,美国水能资源开发比重已经超过了70%,欧洲的冰岛、挪威这些国家,水能资源利用比例达到90%以上。中国水能资源的开发比重还不到30%。2009年中国水电装机容量在整个电力装机当中大概占24%,在发电量当中所占的比重只有16%。因此,中国的水电开发还很不够。

  中国能源网首席执行官韩小平也表示,极端环保主义者一直在反对建设水电大坝,认为水电造成了很多的环境负面效应。但任何能源,无论是新能源、清洁能源都有负面效应。比如发展风电会出现打死飞鸟的情况、搞太阳能会有多晶硅的废弃物的污染。任何事物都要进行相对的比较。韩小平称,如果说水电会造成更多的污染,那么发达国家的环境应该比我们更差。事实上这些发达国家环境比比中国更好。

  比较中国与国外的水电开发比重指标,似乎很有说服力,中国的水电开发比例的确与欧美国家相差很大。因此,中国大力发展水电就没有错。国家能源局提出的“在可用的4亿千瓦水力资源中,有3.8亿千瓦必须得到开发”的目标,就是合理的。

  然而,在安邦首席研究员陈功看来,这种比较分析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逻辑前提——环境承载力。在不同的国家,自然地理、人口、资源与环境的条件各不相同,这就造成了各国的资源承载力与环境承载力都不相同。而环境承载力是判断水电开发强度是否合理的重要前提。有的国家环境非常脆弱,可能10%的水电开发比重就已经严重过头了,而有的国家环境承载力高,这样水电开发的比例就可以高一些。

  中国虽然国土面积广大,但自然地理条件并不算好,地形西高东低三级阶梯,大部分处在季风气候区,适宜人口居住的空间并不富足,再加上有13亿多的人口,整体的资源和环境承载力都比较脆弱,压力很大。中国长年来不顾生态环境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尤其是中国近年来高强度开发黄河上游、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澜沧江等多条河流的水力资源,极大地破坏了森林植被,进一步削弱了环境承载力,使生态环境变得脆弱。这意味着,中国的生态环境并不允许中国在水电开发上要直追欧美国家的比例。因此,不考虑环境承载力,直接拿欧美部分国家的数据来与中国做比较,这是乱弹琴,这是外行人的做法。

  中国未来的能源利用已经确定在水电方面“下重手”:中国承诺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15%的目标当中,有9%要靠水电,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也明确了积极发展水电的目标。令人忧心的是,中国的水电开发已经大规模上溯到西藏地区。水电部门紧盯的是,西藏水力资源的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1.4亿千瓦,但截至2009年底,西藏全区水电装机只有80万千瓦,开发程度不足千分之六。这意味着中国未来还面临一轮高强度的水电开发。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中国的政策部门已经形成了一个顽强的思维定势——中国的水力资源注定了要为经济增长服务,要开发出其经济价值。其他的一切,都是次要的。在这种主流思维下,中国也注定了还要经历一轮水电开发带来的生态环境大破坏!

2、中国在湄公河的水电开发将承受更大国际压力

来源:中国经营网  2011-04-21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10421/201694.html

事实上,中国建造水力发电站的计划已经被上述四国指责。从2009年到2010年初的东南亚旱情导致四国用水困难。    

东南亚的湄公河流域除了上游的中国(在中国境内称为澜沧江)外,下游有四个国家,分别是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近年来,这些国家就如何开发湄公河矛盾不断。19日,老挝与泰、柬、越等三国举行会谈,希望赢得它们对于建造湄公河大坝的支持。一位老挝政府官员表示,老挝政府会考虑沿河国家的利益,也会告诉它们其中的好处。他说:“这项计划非常有必要,因为我国是欠发达国家,我们没有其他提高收入的途径。”

  去年12月泰国同意购买沙耶武里电站几乎所有的电力输出。越南也面临供电不足的困难,去年曾宣布将在20年内建造13座核电站,老挝也计划向越南售电,并称水电将是核电最好的替代品。但湄公河委员会上个月发布了一份技术评审报告,指出建造大坝可能会导致诸如湄公河巨型鲶鱼等物种灭绝,对于下游渔业的影响是无法估计的。越南建议将工程转移到湄公河的支流,以消除对越南水源和食品安全的不利影响。泰国和柬埔寨也表示,对于建造大坝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会议没有邀请中国参加。而事实上,中国建造水力发电站的计划已经被上述四国指责。从2009年到2010年初的东南亚旱情导致四国用水困难。四国声称,是中国在上游广筑大坝导致湄公河“被拦截”,并提出交涉,让中国“开闸放水”。而可查资料表明,中国在澜沧江已经建成的水坝有小湾、漫湾、大朝山、糯扎渡和景洪,待建的有功果桥、橄榄坝和孟松,其中小湾和景洪两座电站规模最大。不过,如果此次老挝的筑坝计划因反对而搁浅,中国的水力建设计划可能将遭遇更大压力。

3、联合国高官呼吁全人类进一步改进与地球母亲的关系

来源:新华网2011年04月21日

http://intl.ce.cn/qqss/201104/21/t20110421_22375832.shtml

    新华网联合国4月20日电(记者林琼  顾震球)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米吉罗20日说,人类活动将使地球面临“深刻而又可能难以逆转的变化”,但现在采取有效措施改进人类与地球母亲的关系还为时未晚。因此,人类应珍惜时间,进一步加大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工作力度。

    米吉罗当天在第65届联合国大会纪念“国际地球母亲日”活动中致辞说,人类的有关行为已经使地球出现了不可逆转的变化,如水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荒漠化、滥伐森林、臭氧层稀薄及气候变化等。

    她说,去年我们没有达到2002年定下的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比率的目标,今年是国际森林年,同时也是国际生物多样性十年计划的开端,因此我们改变行为,改进与地球母亲关系还为时未晚。但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时间已经不多了,必须抓紧行动。

    米吉罗说,防止污染和自然资源枯竭不但不会抑制发展,反而会成为促进增长的稳定因素。她说:“我们需要改变行为模式,采取低碳、有效资源及有利于穷人的经济模式。”

    米吉罗还说,将于2012年6月在巴西举行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会议为评估人类与大自然在过去20年中的关系提供了机遇,因此,她希望这一会议能够为进一步促进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推动力。

    2009年4月,第63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决议,将每年的4月22日定为“国际地球母亲日”,以提高人类对保护地球及生态环境的意识。 (责任编辑:刘蕾)

4、环保部要求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 实施环境准入

来源:中国网2011年04月2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4443585.html

  中国网4月21日讯 据环境保护部网站消息,《2011年全国污染防治工作要点》公布,要求推进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建立重点行业上市公司环境报告书发布制度。

  环保部要求,今年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加大对严重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全面推进上市环保核查信息公开,各省级环保部门应及时公开正在核查和已通过核查公司的信息;推进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建立重点行业上市公司环境报告书发布制度;对涉铅等重金属排放行业的上市公司开展后督查,发布后督查情况通报。

  环保部还指出,今年将开展重点行业环保核查和环境准入。其中包括:开展稀土企业环保核查工作,发布符合环保要求的稀土企业名单公告,对于未列入公告名单的企业,采取最严格的环境监管措施,从严处罚环境违法行为;开展钢铁、皮革、柠檬酸、味精等重污染行业环保核查并发布公告;配合有关部门研究产业政策,推进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两高一资”行业结构调整;将环境保护作为前提条件,配合有关部门开展铅锌、含铅蓄电池、多晶硅等重污染行业的准入。

(责任编辑:蒋琪)

5、报告称我国1.9亿人饮用水有害物质超标

来源:法制晚报2011年04月21日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1-04-21/133922333649.shtml

  本报讯 (记者王永生)截至目前,我国1.9亿人的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约1/3的城市人口暴露在超标的空气环境中。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完成对空气、水等环境质量标准的修订。

  今天上午,记者在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成果发布会上了解到上述信息。

  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综合报告指出,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环境恶化状况尚未得到根本遏制,并且,未来的环境压力将继续加大。

  报告透露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1.9亿人的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

  此外,约3亿农村人口饮用水不安全,约1/3城市人口暴露在超标的空气环境中。

报告还指出,我国东部地区城市细颗粒物污染严重,平均浓度超过发达国家的4-5倍,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城市灰霾天气出现频率普遍提高,面临光化学污染的危险。

6、《环境保护法》修改将强化政府环保责任

来源:中国网2011-04-21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1/04/1141303350989_1.shtml

  记者日前从相关部门了解到,《环境保护法》的修改,在稳定基本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力争在一些重点方面有所突破,尤其是要进一步强化政府环保责任,完善监管制度,维护公众权益。这是日前全国人大环资委会同环境保护部赴湘鄂两省,就修改《环境保护法》进行专题调研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提出的要求。

  此次《环境保护法》的修改目标,就是要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新起点上,围绕现行《环境保护法》亟待解决的一些条款与环保单项法律的有关条款不衔接、不适应等突出问题进行修改,以消除法律不一致对地方立法和行政执法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吸收环境保护实践中形成的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进一步提高《环境保护法》实施的有效性。

“十二五”期间,我国的环境资源面临新的压力,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有着新的期待,抓紧修改现行《环境保护法》已经刻不容缓。修改《环境保护法》是新时期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提出的紧迫课题,是促进科学发展、深化环境保护的现实需要。结合现阶段环保工作实际与人大环资委的修法精神,此次修法将遵循4项原则:一是要按照环资委的要求不求大而全,争取在某些重点方面有所突破;二是要按中央的统一部署,稳定基本管理体制,联合各部门求同存异,为共同的目标而协作奋斗;三是进一步强化政府环保责任,完善监管制度,维护公众环境权益;四是要合理确定不同法律的功能定位,妥善处理相关法律之间的衔接关系。

7、“十二五”广东欲50亿治理200条小河流

来源:南方日报2011-04-21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1/04/1141303348641_1.shtml

  近年来,中小流域水患已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届的广泛关注。2008年至2010年,连续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提出要推进重点中小河流治理。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聚焦水利,进一步明确要加强水利薄弱环节的建设,加快中小河流治理。

  根据中央要求,2009年10月水利部、财政部组织编制完成了《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对流域面积200至3000平方公里,且有防洪任务的中小河流,按照轻重缓急,先将保护人口和耕地多、洪涝频繁的2209条重点河流纳入规划,2013年底完成治理任务。在此基础上,2013至2015年,继续安排治理2800条左右中小河流的重点河段,治理河长约3.45万公里。争取到2015年治理河长6万公里。据了解,这项工程预计的投资量将数以千亿计。

  广东省列入该《规划》的重点中小河流有60条,治理项目68个。其中,2009-2011年试点项目26个,到2011年将基本完成;剩余42个规划内治理项目计划于2012年底前实施。在完成这60条重点中小河流的整治工作之后,广东省将开展第二批中小河流工作,涉及160多条中小河流。据了解,今后我省将对这200多条中小河流开展堤防建设,护岸以及河道清淤、生态环境整治等。

  近年来,我省一方面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将220多条流域面积200至3000平方公里的中小河流列入整治计划。另一方面,高度重视流域面积在200平方公里以下的小流域的治理工作。目前,我省已经编制了《广东省小流域综合治理“十二五”规划》,明确“十二五”期间要对我省200条流域面积在200平方公里以下的小流域实施综合治理,总投资50亿元。目前,省直有关部门正在酝酿增设小流域综合治理专项资金,实施竞争性安排,加大省级补助资金的投入。

据了解,全面加快中小流域治理工作,在各地市也引起了强烈的共鸣。目前,广东省18个有小流域治理任务的地市均开展一条以上小流域综合治理作为市级试点,作为全市示范工程,带动全市范围内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

8、辽宁地下水形势严峻 4月起将禁止提取地下水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1年04月21日

http://news.sohu.com/20110421/n306228193.shtml

  中新网沈阳4月21日电 (孙林)辽宁省水利厅21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辽宁省禁止提取地下水规定》自2011年4月1日起施行,全省各地禁止提取地下水。

  “长期过量开采”,这是目前辽宁省地下水开采情况的真实写照。据统计,辽宁省水资源缺乏,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341.8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数的三分之一。地表水资源的缺乏,是辽宁省地下水开采量逐年增长的原因之一。目前全省地下水年开采量为67.4亿立方米左右,开采率高达94.2%,是全国地下水开发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

  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且缺乏有效保护措施,导致辽宁省地下水位普遍下降,引发了地下水含水层疏干、水质污染、海水入侵、河道断流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据对全省50个县级以上城镇地下水开采区进行评价,有42个存在超采问题。

  据了解,2001年,辽宁省将严重超采区、海水入侵区划定为地下水资源保护区。2002年,全省对地下水保护区和管网区实行了加价征收水资源费政策,并于2003年颁布了《辽宁省地下水资源保护条例》。但这些措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地下水不合理开发问题。

  《规定》明确了禁止提取地下水的范围:凡水库等地表水能够满足用水需求的区域,除消防、抗旱、施工安全等应急取水、地温空调取水及开采矿泉水、地热温泉等对水质有特殊要求的取水工程和为保证用水安全,经批准转为应急备用水源的地下水取水工程外,已有的其他地下水取水工程应当限期封闭。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辽宁省将关停封闭地下水取水工程3796处,削减地下水开采量12.44亿立方米。(完)

9、内蒙古乌拉特后旗惊现国际濒危野生动物雪豹

来源:人民网-内蒙古频道2011年04月20日

http://nm.people.com.cn/GB/196689/14441684.html

  人民网乌拉特后旗4月20日电   4月20日,内蒙古乌拉特后旗自然管理保护局接到驻守该旗边防某连的消息称,在边境一线未发现曾救助放生的雪豹身影。“因为寻找栖息地需要一定时间,所以这个时候它应该还在寻找栖息地的途中,不过他的健康问题应该不错,我们已和边防连队进行了协商,着力加强对雪豹及其它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该旗自然保护管理局局长贾昆峰说。为什么大家如此关注这只雪豹呢,原来它就是在内蒙古乌拉特后旗境内发现的一种国际濒危野生动物。

  其实早就听说,内蒙古乌拉特后旗的戈壁滩上有雪豹出没,这些年一直没有得到证实。4月9日,乌拉特后旗获各琦苏木莫林嘎查牧民尔登朝鲁兄弟俩和该旗林业部门救助了一只雪豹的消息,让这个传闻变成了现实。这只雪豹体长约1米,体重约40公斤,是一只雌性的年轻雪豹。乌拉特后旗发现雪豹的消息不胫而走,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

  4月9日,内蒙古乌拉特后旗自然保护管理局接到获各琦苏木玛瑙湖附近一位牧民的报警电话,称发现一只豹子,怕伤害羊群,已将其抓住。

  “4月9日下午,我们兄弟俩去草场赶羊的时候,发现羊群前方有一只 ‘大花狗’卧在地上。我俩以为这个家伙想吃羊,便骑着摩托车过去看了看。快到它跟前时,发现它既不像是‘大花狗’,也不像狐狸。看到我俩后,它慢慢地爬起来,向北走去。我俩停下摩托车,小心翼翼地往它的跟前走去。在离它10多米时,我俩才发现,这是一只豹子,当时就吓得我们不敢靠近了。这只豹子看到有我们停下后,也停下了。这样,我们和它对视了十几分钟后竟发现,这只豹子好像受伤了。于是,我们大着胆子,继续往它的跟前走。这时,这只豹子一动也不动。”家住乌拉特后旗获各琦苏木莫林嘎查的尔登朝鲁讲述了他和弟弟发现雪豹的经过:“20多年前,我就听说莫林嘎查曾经有雪豹出没。加上自然保护管理局的工作人员经常来到我们牧区,给我们讲解有关保护野生动物的知识,还教会我们认识一些稀有野生动物。同时,我们也经常看中央电视台的动物世界,所以我俩当时就确定这是一只雪豹,是我们国家保护的稀有野生动物。”

  据该旗林业部门负责人介绍,自从2009年9月份,乌拉特后旗率先在我国开通了中蒙边境野生动物保护通道后,不断有野驴、旱獭、黄羊、团羊、狐狸、狼等大量的野生动物从蒙古国进入到该旗境内觅食,时而还发生狼吃羊的事件。所以,该旗边境一线的牧民在出去放羊时,摩托车上都会带着撵狼工具,为的就是遇到狼后好驱赶。“当我和弟弟拿着撵狼工具慢慢地走到雪豹跟前时,这只雪豹并没有跑,也没有要攻击我们的意思。于是,我俩拿上摩托车上的褡裢,一下把雪豹的头套住了。然后,将雪豹绑起来驮回家,圈进狗笼子里。”尔登朝鲁依然记忆犹新。

  接到到报警后,乌后旗自然管理保护局立即派出民警赶往获各琦苏木,及时采取了保护措施,并将发现雪豹的这一消息向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做了汇报。与此同时,他们买来鸡、兔、羊肉喂养雪豹。经技术人员辩别,该豹为雪豹,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大概是环境的突然改变让它受了些惊吓,雪豹对我们投放的食物像没看见一样,一口也不吃。而且稍有动静,浑身的毛马上就会竖起来,眼睛警惕地扫视着四周。为了让雪豹安安静静地休养,工作人员不让外人靠近雪豹,禁止任何人参观。这样,雪豹的情绪渐渐稳定了下来。可是,我们的工作人员给它放吃的时,它马上就会目露凶光。围观的人多时,它还会站起来摆出一副要攻击的姿势。”乌拉特后旗自然保护管理局贾昆峰介绍说:“雪豹属于国际濒危野生动物,我们对它的饲养还不熟悉,而且作为野生动物它的繁衍、生存最好的环境应该是大自然,所以,该旗林业部门决定将其放归野外。

  4月15日,在某边防连队的配合下,该旗林业部门将雪豹通过中蒙边境的野生动物通道送往选定的放生地。

  “放生雪豹的地方就在乌拉特后旗境内,紧邻蒙古国边境,是国家级梭梭林保护区。这里灌木丛生,是黄羊,野驴等野生动物经常出没的地方,很适合雪豹的生存”贾昆峰说。

  当天,经过一路两百多公里的颠簸,雪豹终于要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了。工作人员慢慢的将铁笼打开,它看着围拢过来的一群人,感到了恐惧,缩在笼子的角落里,竟然有些不愿意出来?只是露出了威胁的表情。然而刚从笼子里出来的它有些茫然,大概是束缚了几天,突然自由的感觉有些不适应了,对嘴边的鸡也不屑一顾,最终也只是低头闻闻鸡。随后,它开始东张西望,是在辨别方向吧。这时人们对它的镇定自若感到惊异,这么多人围着它,它竟然不慌不忙,看看这边,看看那边,旁若无人。然后它慢吞吞的站了起来,踱着步子向草丛中走去,依然稳健从容,依然目光犀利。

  看着慢慢远去的雪豹,人们议论着“放虎归山”这个词是不是该重新定义了……

  在雪豹放生后返回来的路上,大家遇到了两只自由翱翔的金雕,“这已说明我们这里的环境正在恢复,二十年后雪豹再现,这是好事,也是个奇迹。其实我们更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关注环境的恢复和保护。”贾昆峰望着窗外欣慰的说。

  相关链接

  雪豹是一种美丽而濒危的猫科动物,是促进山地生物多样的旗舰,是世界上最高海拔的显著象征,因为它的活动路线较为固定,易捕获,加之豹骨与豹皮价格昂贵,人类不断地捕杀雪豹,使雪豹的数量急剧下降。人类的活动给这种大型猫科动物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没有人确切知道野外现存多少只雪豹,据估计种群数量仅有几千只。孤寂的雪豹已经被列入国际濒危野生动物红皮书。它平时独栖,仅在发情期前后才成对居住,一般有固定的巢穴,设在岩石洞中、乱石凹处、石缝里或岩石下面的灌木丛中,大多在阳坡上,往往好几年都不离开一个巢穴,窝内常常有很多雪豹脱落的体毛。巡猎时也以灌丛或石岩上做临时休息场所。由于毛色和花纹同周围环境特别协调,形成良好的隐蔽色彩,很难被发现。

  雪豹在20世纪初还曾经广泛分布于中亚地区的高原之上。如今,全球的雪豹总量仅有约3500~7000只,保守估计约有4000只。目前,雪豹主要分布于我国新疆天山、准噶尔阿拉套和南北阿勒泰山区,另外在甘肃、青海、西藏、四川和内蒙古等地以及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等中亚国家也有少量分布。而在我国境内雪豹最多有2000多只。(贾霞 高明志)

10、加拿大来卖海豹制品,中国怎么办?

来源:中外对话 2011年4月20日孟斯

http://www.chinadialogue.net/article/show/single/ch/4237-Snubbing-the-seal-trade

海豹产品在世界30多个国家被禁,加拿大企业转而将贸易重点瞄准中国市场。但中国民间强烈的反对声音告诉他,中国人并非他们所想的“什么都吃”。孟斯报道。

 “我相信大多数中国人知道真相以后,都会拒绝使用海豹制品,加拿大政府低估了中国人的底线。”

3月29日,加拿大政府终于就颇具争议的海豹贸易,首次回复了中国民间动物保护组织长达数月的呼声。在信中,加拿大驻华大使马大维说:“如果中国消费者喜欢海豹制品,对两国人民都是一件好事。”

首都爱护动物协会会长秦肖娜对“中外对话”说:“他们的说辞没有任何改变,对民间组织揭露的杀戮海豹的事实也没有任何回应。”目前已有包括欧盟国家、美国、克罗地亚、墨西哥等30个国家实施了对海豹产品贸易的禁令。许多中国民间动物保护组织也呼吁中国政府抵制该贸易。

与此同时,加拿大政府正在对中国采取一步步的“公关”行动。

“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 加拿大渔业与海洋部部长盖尔·谢伊在去年1月访华期间说。而一年后再次访华后,她给本国海豹业带回的消息更“振奋人心”:加拿大和中国之间已达成一项新的市场准入安排,从2011年1月13日开始将允许所有加拿大海豹产品出口到中国,包括人类消费的肉和油。

但随后秦肖娜向“中外对话“解释,她与中国政府有关部门沟通证实,中国目前并未签订任何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准入许可,仅有一份意向性文书。中国有关部门已就此事照会加拿大有关部门。她说:“加拿大政府发布这一失实消息是不合适的,对两国关系没好处。”

然而加拿大诸多媒体仍将此消息视为确定的合作。诸如《中国批准进口加拿大海豹制品》,《加拿大将签订协议向中国销售海豹肉和油的标题屡见于该国主流媒体。《环球邮报》引述随部长访华的海豹产品企业DPA Industries主席Wayne MacKinnon的话:“中国人什么都吃。而且他们不能理解,一种和另一种动物之间有什么不同。” 还有报道认为中国人不在乎动物福利,且没有相关法律禁令。

在3月28日中国国际商会主办的“拒绝海豹产品贸易座谈会”上,美国国际人道对待动物协会(HIS)中国政策顾问李坚强博士评价这些报道是“偏见和谬误的堆积”。他认为加拿大政府急于向本国宣布这一“利好消息”,是为了赢得利益相关的选民。“其实盖尔·谢伊是在欺骗加拿大海豹业者。联邦政府拿着一文不值的协议告诉业者,我们给你开了门,你们要自己走路。以后路走不通是你们自己的问题了。”他认为这是政府的一计损招。

回应加拿大政府“公关”行动的,还有中国民间动物保护组织的抗议声。

3月15日是国际海豹保护日,由中国动物保护记者沙龙、达尔问自然求知社、首都爱护动物协会等5家组织主办的歌曲《小海豹Baby》首演会,为为期一年的全国性反对加拿大海豹制品的宣传活动拉开了序幕。与此同时,在中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张抗抗提交了其《关于禁止进口加拿大海豹制品的提案》。

国际人道对待动物协会加拿大分会执行主任丽贝卡·阿尔德沃思(Rebecca Aldworth)在去年11月一场专为中国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在过去的12年里,我每年都在观察加拿大海豹屠杀。其间,我见证了难以言状的残酷,包括受伤的动物被自己的血液呛死,活着的海豹被棒杀之后在冰面上拖行,在海豹还有意识的状态下对其进行切割处理。”

加拿大法律允许捕杀出生12天后的海豹,97%的被猎杀海豹年龄不满三岁。丽贝卡·阿尔德沃思说,大部分加拿大本国人反对海豹业,不买海豹产品。因此加拿大政府寄望于国际市场。但随着大市场欧盟于2009年发出禁令,加拿大政府转而对中国寄予厚望。

谢伊部长在今年访华期间还参加了在京开幕的第37届中国国际裘皮革皮制品交易会,推广海豹皮毛制品。此举引40家动物保护组织联名致公开信抗议。有动物保护人士在会场把别针扎入后背肌肉上,挂出标语:“中国人民不欢迎加拿大海豹产品”

2月中国春节前夕,央视春晚服装设计师郭培收到来自49家中国民间组织和美国国际人道对待动物协会的感谢信,表彰其高调放弃使用海豹皮为主持人董卿设计演出服的计划。 “春晚的广告效应极有可能将其捧成热卖产品。”有中国观众推测。

此前加拿大大使馆曾发出《关于“海豹”对设计师郭培的回应》,感谢郭培“对加拿大海豹产品业的支持”,令动物保护组织怀疑此海豹皮系加拿大政府赠予。

秦肖娜认为春晚一事,足以证明中国人并非一些国外媒体报道的“什么都吃且不在乎动物福利”。她说:“我相信大多数中国人知道真相以后,都会拒绝使用海豹制品,加拿大政府低估了中国人的底线。”

3月13日,中国50多家动物保护组织把题为“请勿对华兜售血腥海豹产品”的公开发给加拿大驻华大使马大维。其回应如本文开头所说,令秦肖娜失望。她对“中外对话”说,回信认可本国海豹业的理由有三:加拿大政府有严格监管使捕杀符合人道;海豹数量泛滥威胁生态平衡;捕杀和食用海豹是因纽特人的传统文化和生计来源。

秦肖娜认为大量具有法律效力的视频资料证明加拿大政府并无严格监管,关于海豹数量的争议颇多,但无论如何没理由用血腥残忍的方式杀戮,文化论更站不住脚。她说:“各民族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都有一些野蛮的习俗,比如中国也有裹小脚。但一个民族要向前走,应不断去除糟粕的野蛮的东西,不能打着文化的幌子,为野蛮找借口。”她相信加拿大作为发达国家,不可能没有能力帮助其规模甚小的海豹业转型。

民间组织寄希望于中国政府进行反击,但这一想法遭到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中贸研究部梅新育博士驳斥。在“拒绝海豹产品贸易座谈会”上,梅新育称,目前通行的WTO规则中不存在允许中国发出此种贸易禁令的规定,中国进入WTO曾付出上千万人下岗的巨大代价,如今给加拿大制造此贸易壁垒,将可能被贸易国起诉,从而损害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已经获得的平等贸易谈判权。眼下,欧盟正因此禁令遭到加政府起诉。

但国际人道对待动物协会(HIS)中国政策顾问李坚强提出,WTO第22条有规定,如果一个产品违反一个国家的道义原则,可以抵制该贸易。中国动物保护记者沙龙联合发起人张丹对“中外对话”表示:“欧盟、美国等国也是WTO成员国,它们能做到,为什么中国不能做到?”她认为政府更应该顺应民意。

梅新育还认为中加海豹产品贸易量极小,但增此禁令,将给海关检查增添大量人员和设备成本,耗费国家资源。他建议中国民间组织把目标转向推动加拿大政府禁止海豹业,或WTO修改条款。

一年一度的海豹捕猎今春再起,今年加拿大政府将竖琴海豹的配额增至40万头,达历史最高。丽贝卡·阿尔德沃思离开中国奔赴现场前说:“中国的态度很重要,中国消费者或许可以终止眼前下一轮的海豹大屠杀。”孟斯,“中外对话”北京办公室副主编。

11、广东发现16吨猪肉用硼砂染色假冒牛肉出售 食用可致死

来源:广州日报  2011-04-21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10421/201586.html

“佛山办理的在猪肉中掺入硼砂等有毒有害原料假冒牛肉进行销售牟利案,涉案假牛肉数量达1.6万多公斤。”      

关于牛肉膏问题的质疑余音未落,食品安全领域又爆惊人事件。广东佛山南海检察院检察官昨天向媒体披露,为了把猪肉变成牛肉贩卖,个体经营者谭某东将硼砂、豆粉等混合成“染色剂”,大肆浸泡16吨猪肉批发给了别人,涉及销售金额约23.4万元。涉嫌犯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谭某东已被批捕。

  “佛山办理的在猪肉中掺入硼砂等有毒有害原料假冒牛肉进行销售牟利案,涉案假牛肉数量达1.6万多公斤。”广东省检察院副检察长欧名宇前天在参加最高人民检察院有关会议时透露了这个消息。

  专项行动打击制售假冒伪劣

  前天,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全国检察机关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和“对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专项监督活动”“两个专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广东省检察院副检察长欧名宇代表该院在会上作了发言。

  欧名宇介绍,自去年10月“两个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广东检察机关依法从快批捕、起诉了一批涉嫌犯罪人员。截至本月15日,全省共批捕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案件299件544人,起诉272件568人。这些批捕、起诉的案件中大案所占比例较大,如广州办理的谢某等10人假冒“LV”、“爱马仕”等皮具驰名商标案,案值达1.6亿元。深圳办理的徐某假冒名牌化妆品案,涉及宝洁、欧莱雅、香奈尔、雅诗兰黛等国际知名品牌30多个、100多个规格。佛山办理的谭某东等人在猪肉中掺入硼砂等有毒有害原料假冒牛肉进行销售牟利案,涉案假牛肉数量达1.6万多公斤。

  督导广东省近年最大假烟案

  广东省检察院派出专职检委带领督导组,两次赴潮州市对“海啸2号”打击生产假烟专案工作进行督导。此案是广东省近年来抓获犯罪嫌疑人最多、查获制假窝点和生产设备及原材料最多、涉案金额最大的一宗生产假烟案。

  案情回放

  550斤猪肉浸泡增重变700斤“牛肉”

  昨天,南海检察院检察官向媒体披露,个体经营者谭某东将硼砂、豆粉等混合成“染色剂”,大肆浸泡猪肉批发给别人。

  赚的是猪肉增重后价钱

  今年41岁的谭某东是当地人,仅有初中文化。去年7月26日,谭某东从南海大沥镇买进550斤猪肉,运进自己所开的肉胶加工场予以“加工”。这些猪肉被一一切片后,丢进一种由猪血、硼砂、豆粉、糖、盐、水等物混合而成的“染色剂”里浸泡,使它们的颜色渐次变成牛肉色,总重量增加为700斤。接着,谭某东将上述“牛肉”运到自己位于农产品交易中心的档口假冒牛肉批发销售。办案人员查扣“牛肉”当日,发现有97斤“牛肉”成功销出。经质监部门检测,其中硼砂的含量高达3800mg/kg。

  谭某东向办案人员交代说,从去年1月开始,他用猪肉变“牛肉”的方法制作、销售假牛肉约16吨,销售金额约23.4万元。

  检察官说,谭某东以6元/斤的价格买进猪肉,又以6元/斤的价格批发“牛肉”,赚的是猪肉增重后的价钱。估计购货者买进“牛肉”后,以真牛肉10多元一斤的时价转卖。

  嫌犯潜逃大半年被抓获

  南海检察院检察官说,去年7月26日,谭某东经营的“牛肉”被疑造假,执法部门遂去查扣他的“牛肉”,谭某东本人也承认造假。当执法部门确认“牛肉”添加了非法物质后,谭某东却潜逃了。经持续追逃,谭某东于今年3月14日被抓获,3月17日被批捕。据悉。谭某东可能面临着5年以上、10年以下的重刑之诉。

  头天制作“牛肉”次日卖

  记者了解到,谭某东为制作假牛肉谋取暴利,专门请了几名工人做帮手。每天要“加工”的冻猪肉少则200多公斤,多则500公斤。每20公斤猪肉片需要兑20公斤“染色剂”。

1        2  >>

12、气候变化能改变板块构造 引起地震的频频发生

来源:搜狐绿色 2011年04月20日

http://green.sohu.com/20110420/n306136213.shtml

    【搜狐绿色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曾有人认为全球变暖导致地震的说法只是一个荒谬的猜测,但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科学家近日证实,这不是玩笑,而是事实,气候变化确实是导致地震的原因之一,长期的气候变化确实有旋转地球构造板块的"潜力"。

    国立大学的科学家同来自法国和德国的科学家共同进行了一项研究,即在印度板块近一千万年的移动规律和印度季风的强化上建立了某种联系。同时研究人员将相关信息输入电脑中,研究发现了季风如何在近一千万年将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地带侵蚀。同时他们还发现了很多岩石朝向印度板块东部的一面也被侵蚀了,这也就说明印度板块是逆时针方向移动的。国立大学地球科学的贾姆皮尔若·莱佛达诺(Giampiero Iaffaldano)博士表示,这次发现之所以具有重要意义,关键就在于这个发现让他们首次认识到了长期的气候变化有着巨大的推动潜力去影响板块构造的移动。而近些年,季风雨雨量平均每年增加四米之高,这就加速了印度板块的移动,导致板块平均每年都会移动一厘米之多。

     众所周知,大多数地质问题都是由板块移动所引起的,例如大陆的漂移,海洋盆地的关闭以及大量山脉地带的形成等都是板块移动的结果,甚至经过数百万年后,这些地质问题还会影响到气候模式。通过这次发现,科学家明了了一些已了解事物的对立面,例如,近百万年期间长期的气候变化或者气候模式中的自然变化,都会在反馈机制中修改板块的移动。如果从这个角度考虑,环境变化确实是造成地震的候选原因之一。

     如今,科学家们只希望这个发现在未来能够帮助他们很好的对一些大地震,例如这次的日本海啸,做出提前的预报。科学家在上周还预测,如果两大洲不断的靠近,那么欧洲也许将会移动到非洲的下方。同时地质学家也表示,如果两大洲停止移动,就说明板块构造移动的方向将被改变。莱佛达诺博士表示说,当气候变化驱使板块移动的边界达到临界值的时候,地震就会发生。为了弄清楚板块边界处形成地震的可能性,就必须要找出曾经改变板块移动的所有可能原因。 科学家们将会利用这次新发现来分析地壳板块的移动轨迹。最后他们会仔细研究改变板块移动的原因和大地震多发区域究竟集中在哪个地区。为了此目标,科学家们还会仔细研究过去几百万年有关气候的所有变化。(蝌勒)

13、环境公益诉讼在中国的进程加速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2011-4-21

http://www.ceh.com.cn/ceh/shpd/2011/4/21/78292.shtml

  本报讯 记者崔立勇报道“维护公众的环境权益及推动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项目日前在京启动。该项目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资助,中华环保联合会具体实施,这标志着联合国机构与中国民间组织共同推进社会管理机制体制创新工作正式进入实施阶段,也说明环境公益诉讼的进程正在加速。

   在环保方面,公益诉讼制度越来越引发关注。当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后,在我国现行的诉讼法律框架内,根据民事诉讼法中关于“直接利害关系原则”的规定,只有自身权利受到威胁或不法侵害的人才有资格提起诉讼。如果受害人无力提起诉讼,或者无具体的受害人,根据不告不理的原则,加害人就很有可能逃避法律的制裁。

   据了解,虽然我国尚未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但这项制度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已得到了长足发展,如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日本等都建立了该制度。此前我国山东、四川等地检察机关曾提起过环境公益诉讼的个案,也都产生了良好法律和社会效果。

   四川省环保厅厅长姜晓亭不久前表示,由于我国目前还缺少完善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存在着起诉主体缺位的尴尬,污染受害人在利益诉求中难以表达自己的意愿,多数受害者经济困难,难以承受高额的代理费。因此,要积极探索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赋予检察机关、环保部门和有关社会团体代表国家和公众利益,对环境违法行为提起公益诉讼的权力和资格,使公众环境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知名律师刘红宇提出,随着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要,相应的法律却存在明显缺陷,应该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并将其纳入民事诉讼法的范畴。

   刘红宇认为,法律缺陷直接导致当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后缺乏有效的救济途径,导致每个公民的健康权、财产权和享受优良环境的权利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侵害或威胁。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并将其纳入民事诉讼法的范畴,赋予特定国家机关、公益类社会组织相应诉权,不仅有利于保护国家、社会的公共利益,同时也有利于保护弱势群体,强化对依法行政的监督,从根源上避免我国的环境公益遭受进一步的侵害。

   记者了解到,“维护公众的环境权益及推动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项目计划在2011年~2012年两年的时间里,相继开展项目基线调查、公众环境意识宣传材料的编制与印发、为环境污染的受害者提供法律援助、起草关于建立中国环境公益诉讼体系以及关于制定环境损害赔偿法的议案和提案等工作。

   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曾晓东在此次项目启动仪式上表示:当前我国政府开展了一系列创新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着力保护污染受害者的权益,这为“环境权益项目”的成功实施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该项目将致力于提升公众的环境维权意识、保护污染受害者的环境权益、推进我国污染损害赔偿制度、环境公益诉讼等法制建设进程。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副国别主任那华表示,维护贫困和弱势群体的权利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未来将推动项目目标的有效实现。

   资料显示,我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与此同时,我国的自然环境也在不断承受着经济快速增长所带来的巨大压力,环境污染事故频发,这不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也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

   在此次项目的启动仪式上,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胡玉来认为,环境公益诉讼离不开律师专业而细致的工作。他说,在环境公益诉讼中,取证是最为关键的工作之一。 

14、墨西哥湾漏油事故一周年 影响仍在继续(1/39

来源:网易新闻2011-04-21

http://news.163.com/photoview/05RQ0001/14193.html#p=725FR8FB05RQ0001

一年前,美国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发生爆炸,导致11名工人死亡,钻井平台沉入海底,大量原油泄露到海洋中,海岸线受到严重污染,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环境灾难(共39张图片)。

查看图片请点击:

http://news.163.com/photoview/05RQ0001/14193.html#p=725FR8FB05RQ0001

15、墨西哥湾漏油1年海滩变化()

来源:新浪环球地理 2011-04-21

http://slide.geo.sina.com.cn/slide_29_16805_7880.html#p=1

2010年6月:漏油涌向海滩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4月21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国家地理新闻”网站刊登了一组照片,展现了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漏油事故发生后受灾地区的景象。科学家表示,灾难过去一年后,这片海滩以及佛罗里达州和阿拉巴马州的其他重灾区的漏油基本上已经清理干净,但公众视线之外的一些海岸仍处于污染状态。

  2010年6月:漏油涌向海滩

  2010年6月2日,在墨西哥湾漏油事故发生后不到两个月,铁锈色的原油便扩散到阿拉巴马州多芬岛,海滩惨遭污染。科学家表示,灾难过去一年后,这片海滩以及佛罗里达州和阿拉巴马州的其他重灾区的漏油基本上已经清理干净,但公众视线之外的一些海岸仍处于污染状态。

  2010年6月以来,海岸地质学家王平(Ping Wang,音译)和他的研究小组一直定期对巴拿马到多芬岛变黑的海滩进行监测,截至2011年2月,科学家只能借助紫外线探测到漏油踪迹。南佛罗里达州大学(坦帕)的王平说:“如果想用沙子造一座城堡,你绝对不希望看到沙子中掺杂着石油。”

  马库斯·胡特尔每月对佛罗里达州彭萨科拉的海滩进行一次监测,他同样发现大部分漏油已被分解,但同时也发现一些更难分解的物质——例如沥青烯和树脂——降解速度较为缓慢。这位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塔拉哈西)生物海洋学家表示:“一年过去了,灾难的阴云并没有完全散去,也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全散去。”图片来源:Win McNamee

2010年7月:重创

7月1日,佛罗里达州彭萨科拉海滩,焦油球和漏油清晰可见。截至2011年2月,绝大多数肉眼可见的漏油已经在这个著名的白色沙滩消失。专家们表示三大因素共同作用加速了漏油分解过程,分别是细菌作用、低温天气和“深水地平线”联合指挥部清理人员的不懈努力。联合指挥部是由联邦政府和工业界组成的特别工作组,负责抑制和清理漏油。  图片来源:Chris Combs, National Geographic

2010年7月:发出可怕光芒的焦油

7月在佛罗里达州海湾岛国家海滨公园拍摄的一幅长曝光照片。在紫外线照射下,海滩上的焦油发出橙黄色光芒,干净的沙子则发出紫光。借助于紫外线,一直对佛罗里达和阿拉巴马海滩进行监测的科学家仍能发现漏油踪迹。  图片来源:Chris Combs, National Geographic

2010年11月:清理工作进行中

11月9日,阿拉巴马州橘滩,大型机械正在挖据被漏油污染的沙子。王平表示,7月末和8月,清理人员使用格栅除污机收集漏油,格栅除污机将厚厚的漏油研磨成指尖大小的碎片,一些碎片仍残留在海滩。2010年秋季和冬季,工作人员采取更为极端的方式,使用挖掘机向沙滩深挖2英尺(约合0.6米),希望进行彻底清理。沙子移动有助于细菌作用,使其更容易接近漏油同时将更小的碎片分解。  图片来源:Dave Martin

2011年3月:冲浪爱好者

3月,一名冲浪爱好者走在佛罗里达州彭萨科拉的海滩上。南佛罗里达州大学的王平表示,截至2月,绝大多数肉眼可见的漏油都已消失,为迎接享受春假的游客做好准备。佛罗达达州立大学的胡特尔警告称,在佛罗里达州以外的地区,很少有科学家对被漏油污染的海滩进行研究,致使很多海岸处于未被监测的状态。他说:“旅游区的绝大多数油层都已消失,但在盐沼和偏远岛屿,情况并不是这样。在这些地区,由于没有采取清理措施,漏油仍然存在。”  图片来源:Eric Thayer

2011年4月:微小的焦油球

4月,佛罗里达州彭萨科拉海滩,微小的黑色焦油球躲在贝壳中,几乎无法被人发现。虽然海滩上的绝大多数漏油已经降解,但没有人知道漏油是否对环境产生长期影响,或者漂浮在大海中的残留漏油是否仍有害环境。微生物生态学家迪克·斯奈德和同事在海水、沙子和斧蛤体内发现少量多环芳烃,这是石油中的一种有毒成分。西佛罗里达州大学(彭萨科拉)的斯奈德说:“就是这少量的多环芳烃让我们感到担忧。如果斧蛤将多环芳烃摄入体内,食物链中的其他海洋动物也将受到污染。”  图片来源:Rip Kirby

2011年4月:发光的焦油球

4月,佛罗里达州彭萨科拉海滩,微小的焦油球在紫外线照射下发出橙光,好似金块一般。西佛罗里达州大学(彭萨科拉)的斯奈德说:“总体上说,环境状况已不再像去年夏季那么可怕,至少在佛罗里达锅柄状突出地带如此。所有人都可以松一口气,灾难的阴云逐渐散去。”(孝文)  图片来源:Rip Kirby

16、过度旅游开发致古城镇破坏和环境污染日趋突出

来源:光明日报2011-04-21梁 捷

http://tour.cyol.com/content/2011-04/21/content_4355001.htm

  -资料链接

  古城镇保护时间一览表

  ●2008年4月2日,国务院第3次常务会议通过《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自2008年7月1日起施行。

  ●2009年6月2日至4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在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主持举办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发展论坛,会后形成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开发枫泾宣言》。

  ●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正式发布,就新时期旅游业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

  ●2010年6月4日,“世博论坛——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开发” 通过《枫泾宣言》,14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代表通过《枫泾宣言》就名镇保护的参与者、原则以及方式方法等几大内容达成共识。

  ●2010年7月9日,国家旅游局与国家文物局在北京签署《旅游发展与文物保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和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见》。

  ●2010年1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我国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数量达到350个。其中名镇181个,名村169个,分布范围覆盖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2011年2月22日至27日,国家旅游局党组成员、规划财务司司长吴文学带队赴云南、江西等省实地调研古城镇和古村落保护及旅游开发利用活动现状。  (蔡琳 整理)

  目前我国有2000多个古城镇,大部分都有两三千年的历史。这些古城镇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保存了大量名胜古迹和各具特色的乡土建筑,展现着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前不久,由中国古城镇保护与特色旅游开发促进办公室组织的“中国古城镇旅游产业发展研讨会”,对目前我国的古城镇保护现状表示了忧虑。如何保护好古城镇,不做历史的罪人是我们在社会发展中必须直面的问题。

  古城镇保护不是不可以开发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加速,古城镇保护成为新的课题。古城镇的破坏固然缘于岁月的侵蚀,而其周围环境的突变所造成的影响也不可忽略。

  一些地方,拆老城建新城,将原来古城镇留存的文化历史遗迹拆除重建;还有的地方在古城古镇建造新的景观建筑或者建设宾馆、饭店,人为地破坏了原有风格;更有甚者,将古城古镇周围环境建设一新,却使古城古镇逐渐失去原生状态所具有的景观价值;我们经常看到在一些古城镇旅游商业畸形发展,家家户户开店,旅游商品千篇一律,大煞风景。

  随着古城镇旅游业的深度开发,文物破坏、环境污染日趋突出,它既制约着古城镇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也严重影响广大农村腹地的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

  在“中国古城镇旅游产业发展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重申,要重新认识古城镇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情感价值、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环保部办公厅副主任阚宝光认为,古城镇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基本的理念,以生态文明来指导。古城镇是先人给我们留下的人类的文化遗产,我们要保护好、建设好。必须倡导绿色发展,科学发展,文明发展的理念。必须倡导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

对于古城镇的保护,并不意味着不加以利用和开发,国家发改委社会司朱世宏处长表示,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这是国际社会的经验,也是发展特色旅游的重要途径。

1 2 3 下一页

17、“污染惯犯”为啥能过滋润日子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11年04月21日孙秀艳

http://env.people.com.cn/GB/14442923.html

  几天前,宁夏美利纸业天然氧化塘严重污染被媒体曝光,引起了不少关注。

  美利与污染联系在一起,不是一次两次了。先有在沙漠底下偷埋排污管,将污水直排黄河;后有放着环保设施晒太阳,任污水直排沙漠,造成地下水污染。这家大型造纸企业虽然业内驰名,但在环境保护上绝对称得上劣迹斑斑。因污染问题,它曾多次遭到环保部的处罚,就在2010年10月,环保部西北督查中心还责令美利纸业对其严重的污染问题限期整改。

  按照正常的理解,这样一家“污染惯犯”应该犹如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可美利纸业不仅活得好好的,而且在证券市场还因为重组概念受到券商的追捧。与美利一样同属“惯犯”级别的公司不止一家,新疆天业、紫金矿业等多家上市公司在自己创造巨额利润的同时,给当地留下千疮百孔的伤疤,甚至带来惨痛的污染事故,严重影响环境安全。

  “污染惯犯”为啥能过滋润日子?分析个中原因,可以概括为法不严、账不清、心不齐。

  所谓法不严,就是我们现有的法律法规对污染行为的处罚力度尚不足以震慑违法,导致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美利纸业在被处罚后,也曾想洗心革面,打造污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纸浆公司污水处理厂总投资2.65亿元,可谓不惜血本。可是在高额的运行费用面前,公司又投资改建管道,将污水直排沙漠。追求利润是资本的天性,宁冒被处罚的危险也要这么做的企业,心里肯定早把账算得清清楚楚的。

  这让人想到曾多年雄踞全球500强企业榜首的英国石油公司。在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发生后,这家公司不仅面临巨额罚款,而且市值蒸发700亿美元,有人预言,漫长的诉讼和赔偿必将拖垮这家石油巨头。如果我们的违法企业也面临这样的前途,谁敢以身试法?

  账不清,就是社会成本大账算不清。美利地处沙漠边缘、黄河上游,虽然企业对当地财政、税收贡献不小,但是与这个“污染惯犯”对环境造成的长期影响来比,这点钱可谓是蝇头小利。要恢复沙漠地下水质,要治理被污染的黄河,企业的那点税收远远不够。然而,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算不清大账,不仅对排污大户疏于监管,甚至成为污染行为的保护伞。

  心不齐,是指公众参与保护环境、监督污染的心不齐。光鲜时尚的苹果系列电子产品,在其生产过程中危害工人的健康,被称为“有毒的苹果”,可是这些电子产品奇货可居,折射的是公众对企业环境行为的冷漠。因为公众参与不足,消费者的购买行为难以对污染企业形成“绿色选择”压力,污染企业的产品依旧能畅销全国,日进斗金。如果公众能够齐心协力,自觉抵制污染企业的产品,无论是什么样的“污染惯犯”,恐怕他们的日子都不会好过。

18、香港老太拿什么逼停了港珠澳大桥建设

来源:新京报2011-04-21 □黑格二(法律工作者)

http://comment.bjnews.com.cn/2011/0421/27072.shtml

  日前,香港的一位老太逼停了造价逾700亿港元的港珠澳大桥项目。66岁的老太朱绮华认为,港珠澳大桥的环境评估没有包括臭氧、二氧化硫及悬浮微粒的影响,因而不合法,于去年就环评报告申请司法复核。18日,香港高院裁定香港环保署批准的环保报告无效。大桥因此停工。(4月20日《今日早报》)

  港珠澳大桥被老太逼停,很有戏剧性,但并不是朱婆婆有多大能耐,而是香港有一套能保证公众充分参与规划的制度,有一个容纳普通人利益诉求的通畅渠道。这种建设前充分沟通的制度,看似“缺乏效率”,却不易引发深层次的矛盾,更不会为建设“埋雷”。

  按1997年制定的香港《环境影响评估条例》,在大型项目的开建前,至少有两次公众参与讨论的机会。

  首先,由开发单位向香港环保署提交“简介”同时公示,之后的14日内,由专家组成的环咨会和公众对“简介”提出意见。在此基础上,环保署长决定是否批准“简介”。

  第二步,开发单位根据“环评研究概要”以及评估技术规定,编制“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再递交给环保署,同时公示。此时,公众又有了一次参与机会。之后,再由署长决定是否批准。

  第三步,即使署长批准了环评报告,如果有居民认为规划侵害了自己的利益,也可就个案提出起诉,由法院做出裁定。这就是朱婆婆走的程序。

  朱婆婆认为大桥工程的环境评估不合理也不合法,提出了7项理由。虽然法官只认可了其中的一项,但这足以推翻环保署的批准。判词指出:环保署长批核的环评报告,欠缺关于空气质素的独立评估,未能符合港珠澳大桥研究概要及技术备忘录的要求。

这等于是司法审查为大型项目建设踩了脚刹车。但,这并不意味着项目被撤销了,而是建设方需要重新评估之前环评中没有考虑到的因素,使环境评估更完善而已。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http://www.nujiang.ngo.cn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ljy/html/gyljyzyz/ljyzyzzy01.html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39930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