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23
三月二十三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特别关注:
1、南方都市报: “小南海”之忧
http://gcontent.oeeee.com/4/65/465636eb4a7ff4b2/Blog/01a/2ea5c2.html
水电开发:
2、中外对话: 地质学家指建怒江大坝“违背常识”
http://www.chinadialogue.net/article/show/single/ch/4174-At-fault-on-the-Nu-River
3、中国能源报: 地质学家:“有了水电站,灾害会加倍”?
http://www.indaa.com.cn/dl2011/sd/201103/t20110323_609056.html
民间环保:
4、绿家园志愿者: 云南盈江5.8级地震、日本9.0级地震之后我们的几点呼吁
http://www.greensos.cn/ljy/html/gnxw/view/92169.html
特别策划:
5、人民网: 世界气象日:天气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http://env.people.com.cn/GB/14217078.html
6、网易发现者: 禁而不止的“瘦肉精”
http://discover.news.163.com/special/leanmeatpowder/
环境资讯:
7、新京报: 中国7.7%水源地全年水质不合格 华北漏斗区面积扩大
http://ditan360.com/News/Info-81517.html
8、新快网: 专家建议近期别吃日海鲜 警惕海洋生态遭破坏
http://news.xkb.com.cn/guangzhou/2011/0323/125973.html
9、成都商报: 今年将建“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预8月运行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1/03/1141300845291_1.shtml
10、解放日报: 中国碳排放,离“拐点”还很远
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1-03/23/content_535953.htm
地方信息:
11、云南网: 云南怒江福贡强降雨引发泥石流
http://society.yunnan.cn/html/2011-03/23/content_1541396.htm
人与自然:
12、中国新闻网: 罕见濒危鸟类卷羽鹈鹕飞临黄河三角洲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3-23/2923740.shtml
13、扬子晚报: 20头江豚南京长江大桥下嬉戏
http://www.yangtse.com/epaper/yzwb/2011-03/23/content_281462.htm?div=-1
气候变化:
14、新华日报: 极端气候频发引关注 专家:与全球变暖有关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3-23/2923967.shtml
环保法规:
15、第一财经日报: 生态补偿机制列入“十二五”规划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3/713599.html
节能减排:
16、21世纪经济报道: “十二五”减排战:破解区域间指标分配不公
http://www.21cbh.com/HTML/2011-3-23/yMMDAwMDIyODMyMw.html?source=hp&position=focus
深度报道:
17、经济参考报: 山西宁武煤企叫板政府禁令 挖黑煤引发生态灾难
http://env.people.com.cn/GB/14211140.html
18、文汇报: 联合国叫停“地球工程”:担心破坏环境生态
http://ditan360.com/TanSuo/Info-81528.html
19、21世纪经济报道: 树与路可得兼 梧桐风波催生南京“绿评制度”
http://www.21cbh.com/HTML/2011-3-23/xMMDAwMDIyODIxMQ.html?source=hp&position=newscolumn
环境评论:
20、中国网: 湖底开发地下城是个馊主意
http://opinion.china.com.cn/opinion_61_13261.html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ljy/html/gyljyzyz/ljyzyzzy01.html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
1、“小南海”之忧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11-03-23 杨传敏
http://gcontent.oeeee.com/4/65/465636eb4a7ff4b2/Blog/01a/2ea5c2.html
摘要:枯水季节的长江,江心有大片岩石裸露。禁渔期要持续到今年5月,渔民的捕捞船成排停靠在岸边,李宪全和同伴一起坐在船上喝茶闲聊,这里是重庆江津区珞璜镇,这里的长江江面变宽,被当地人称为“小南海”,这里也是国家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
白鲟 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俗称象鱼,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长江特有种,中国捕获白鲟的记录已经空白了9年
达氏鲟 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俗称长江鲟,长江上游的大型经济鱼类,长江特有物种
胭脂鱼 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长江特有物种
圆口铜鱼 俗称水密子,长江上游特有物种,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经济鱼类
如果小南海、朱杨溪、石硼完成开发,将是中国首次在人口稠密的长江流域丘陵地区驻坝,不仅可能给珍稀鱼类带来灭顶之灾,宜宾、泸州、自贡等工业城市流经江段的自净能力或将进一步下降
小南海水电站到底会对国家级珍稀鱼类自然保护区产生什么影响?要回答这个问题,或许就要先回答保护区是什么样的。本文试图部分还原长江上游珍稀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鱼类保护的现状。毋庸置疑的一个事实是,以白鳍豚功能性灭绝为标志,长江鱼类资源已较30年前大幅下降,它们中很多都是不可再生的,而以鱼类资源为代表的长江干流资源衰竭,环境恶化,需要得到更多关注。
枯水季节的长江,江心有大片岩石裸露。禁渔期要持续到今年5月,渔民的捕捞船成排停靠在岸边,李宪全和同伴一起坐在船上喝茶闲聊,这里是重庆江津区珞璜镇,这里的长江江面变宽,被当地人称为“小南海”,这里也是国家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
今年年初,环保部发布调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公告。按照这个公示,长江上游珍稀鱼类自然保护区有73公里长的缓冲区被调整为实验区。
珞璜镇附近长江江段正在调整范围之内,而这一降格,实际为筹划数年的重庆小南海水电站立项扫除了最后一道障碍,引起诸多N G O和环保人士的强烈反对。因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缓冲区内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而对实验区,仅规定了不能建设污染性的生产设施。
此前,长江上游金沙江、大渡河已相继完成梯级开发,但重庆江段以上的梯级开发仍值得特别关注。如果石硼、朱杨溪、小南海完成开发,将是中国首次在人口稠密的长江流域丘陵地区驻坝,不仅可能给生存在这里的珍稀鱼类带来灭顶之灾,长江上游宜宾、泸州、自贡等以化工为主要经济支撑的城市,其流经江段的自然净化能力或许将进一步下降。
在人口稠密的长江上游丘陵地区驻坝,需要综合考虑更多复杂因素,损失的绝不“仅仅是几条鱼”。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工业镇重叠
重庆有两个被称作小南海的地名,一个在黔江,是地震形成的堰塞湖,还有一个在江津珞璜镇中坝岛附近,后者就是小南海水利枢纽工程的选址所在地。
这是一个正在兴起的工业镇,但它同时又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华能珞璜电站正好在建在小南海,依靠长江源源不断运输发电所需的煤炭,三根高耸的烟囱排出连绵不断的白色烟雾,江岸对面的小南海水泥厂和珞璜电站遥遥相对,它同样需要长江来完成运输。
珞璜镇紧靠重庆主城区,接壤巴东区,和九龙坡区隔岸相对。这似乎又不是一个普通的工业镇。虽然有水泥厂,有不断运转的水泥搅拌机,却没有崭新的楼房,一切似乎都在尽量维持原貌。“以后修了水电站,我们就要搬到鱼洞去”,当地居民何秀明告诉记者,她家阳台下就有一条淹没线,两年前她在当地报纸上了解到水电站的消息。
这座小镇的未来可能和规划中的水电站息息相关。小南海若建成,将在江津形成几十公里长的库区,不仅江中心的中坝岛将被尽数淹没,街上较低洼的地段也有可能会被淹没或改建成护堤。
长江设计院重庆小南海水利枢纽工程项目筹备小组办公室的牌子,就挂在从珞璜到中坝岛的渡口边。现在项目组已经搬到鱼洞办公,只剩下仍然挂着筹备组牌子的门面,店主在里面打麻将。
重庆正在逐渐成长为西部的重要城市,水利可能带来电能并成为刺激经济的元素。而另一方面,作为川江上游的一段,生物多样性在江津珞璜镇又随处可见,走进路边的一家餐馆,可以看到品目繁多的鱼被画在一张大广告牌上,“水米子”,“母猪壳”,“岩鲤”,“青龙丁”,“清波”,“翘壳”……
长江的生物多样性已远不如前,渔民李宪全在珞璜镇附近上打了30多年鱼,他的经历了正好见证了当地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长江鱼类资源的锐减。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当地人称“大癞子”,有1米多长,在几十年前是当地的经济鱼类之一。“我小的时候,70年代,癞子在长江里多得很,还不是国家保护动物”,李宪全比画着鱼身的长度说,农历五月端阳前后,(癞子)幼鱼刚长出来,是最好打捞的时候,在水很混浊的地方撒网,一天一般就能够打捞两三条,拉到市面上才卖几毛钱一斤。
80年代葛洲坝炸坝之后,“鲜美、少细骨”的大癞子就越来越少了,李宪全说。虽然最近几年,渔民误捕过宜宾人工放养的中华鲟幼鱼,但大鱼基本没有捕到。
除了水利设施的兴建,人工捕捞方式的转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李宪全就见过部分渔船电捕,安装了上万伏发电机,“沿着江面开过去,大鱼小鱼都跑不脱,这样下去,迟早大家都没有鱼打了”。
象鱼之死
从宜宾到重庆,国家级珍稀鱼类自然保护区的状况令人担忧。
顺长江往上200公里,宜宾渔业社的老人周福荣从50年代开始在长江打鱼,他的祖父、爸爸、儿子都是渔民。在周福荣刚开始打鱼时,长江里的鱼至少有70种。但他说,“现在连30种鱼都没有了”。长江里曾经最常见的铜鱼,从前每条船一年都从江里捕获四五百斤,现在整个宜宾一年总共只能打到200斤。
周福荣的儿子也在江上打鱼,但收获已远少于父辈。也有渔民改行养鱼,但周福荣家里不愿效仿,因为“风险太大”,连续两年的夏天,长江干流宜宾江段发生死鱼事件,渔民网箱养鱼成批死亡。
这种恶劣的生存环境,令保护区内的稀有鱼类不断减少。上世纪末,白鳍豚的功能性灭绝成为长江环境恶化的象征,现在,越来越多的水生动物正在步其后尘。比如另一种大型水生动物白鲟,也已多年难觅踪迹。
白鲟是最大的淡水鱼类,有“水中大熊猫”之称,在川江流域,它被老百姓叫做象鱼。法国传教士普拉特在1892年出版的传记中记录,他曾经在长江见到重约900公斤的白鲟。20世纪20年代,中国生物学家秉志在南京记录过长约7米的白鲟。
这种体形巨大的鱼位于长江食物链的顶端,它们的生存范围覆盖整个长江,从四川宜宾延伸到入海口的上海的崇明岛。
上世纪80年代在长江中下游,几乎每年都有误捕白鲟的记录。但现在它们的数量正在急剧减少。50年代,周福荣刚开始打鱼,白鲟还是经济鱼类的一种,平均每年可以捕获十来条,卖五角二分钱一斤。70年代,一年仍 然 能 够 捕获4-5条白鲟,80年代,每年误捕的白鲟下降到个位。90年代以后,宜宾当地便很少再有捕获白鲟的记录。相似的情况也发生在江津。
白鲟和江豚一样面临着人类活动的威胁,不同之处在于,它还会受到人工水利设施的影响。白鲟的产卵场分布在金沙江和长江上游,但在1981年葛洲坝合龙之后,被困在水坝下游的白鲟已经无法到上游产卵。
1983年之后,白鲟被禁止打捞。
现在若想睹其真容,只能去看标本。在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标本库,可以看到很多浸泡在福尔马林里的白鲟幼鱼,它们大约只有一指长,来自位于长江入海口的崇明岛。
抢救,无法抢救
还有活的白鲟吗?鱼类学家、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刘焕章也不能确定,在他从事鱼类研究的过去30年里,已经见证了长江水生物种种群逐渐萎缩。
珍稀鱼类学家或许是当代最具有危机感的职业之一,因为他们要研究和保护的对象,正逐渐在自然界中消失。物种灭绝的速度很快,通常人们意识到只能通过人工繁殖来保留它们的时候,很可能已难以在自然界寻获它们的踪迹,就像上个世纪末白鳍豚的灭绝。
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同样的过程见之于长江的珍稀鱼类,它们中很多都是这条江河的特有品种。和人类经济活动施加的负面影响相对应的,是另一种试图恢复和保存生物种群的力量,这20年里双方一直在拉锯。
对中华鲟产卵场的研究始于50年代,科学家们发现它的产卵场分散在长江上游600公里长的攀枝花-宜宾-重庆江段。自从上世纪80年代葛洲坝合龙之后,长江中下游的中华鲟不能再进入上游。鱼类学家、中科院院士曹文宣的研究表明,即使是在水坝中预留鱼道,它们也无法洄游。
大坝下游中华鲟开始寻找新的产卵场,“但现在葛洲坝下游的产卵场只有3公里长”,长度甚至不到过去的1%,刘焕章说,“产卵场面积的萎缩,中华鲟也随之减少。”
中华鲟的状况并不是最差的,如白鲟,葛洲坝截流之后,坝下没有发现白鲟繁殖幼体,刘焕章告诉记者,“1995年之后,整个长江干流没有捕获过白鲟幼鱼”。
2006年至2008年,农业部曾启动长江上游珍稀鱼类自然保护区的资源环境调查,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白鲟也在调查范围中。2007年,农业部还特别批复了四川和重庆渔政申请捕捞白鲟和达氏鲟的报告,同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在长江上游捕捞白鲟2尾、达氏鲟4尾,用于驯养繁殖研究。
然而,农业部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向南都记者介绍,在两次科考活动中,都未捕获白鲟,不仅如此,最近几年也没有渔民报告过发现白鲟。
事实上,自2002年误捕的白鲟死亡以来,中国捕获白鲟的记录已经空白了9年。
妥协的调整
最近10年,和鱼类资源持续下降几乎同步的是,长江珍稀鱼类保护区一再调整。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前身是长江雷波-合川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于2000年由宜宾市珍稀鱼类保护区和泸州市珍稀鱼类保护区合并成立,主要保护对象包括白鲟、达氏鲟、胭脂鱼、大鲵、水獭等国家一级和二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然而,2005年,为了给向家坝和溪洛渡水电站让路,该保护区边界被迫作出调整。
调整后的保护区跨越四川、贵州、云南、重庆三省一市,自向家坝下横江口开始,下游延伸至重庆马桑溪。
这次调整是环保人士和野生动物保护者的噩梦。四川省地质调查大队总工范晓提供图示说明,多种珍稀鱼类的产卵场———四川宜宾市安边镇以上金沙江江段的核心区被全部剔除,不仅如此,从宜宾南溪往下游直到合江望龙的江段,从核心区调整为实验区。
作为替代,望龙至重庆珞璜江段新增进入保护区,成为缓冲区,意味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经济活动较少的金沙江调整到人口相对稠密的长江江段,这种替代被视作一种妥协。
一些环保人士认为当时的调整本身就不科学。重庆本地环境N G O、绿色志愿者联合会会长吴登明就指出,这是在向家坝和溪洛渡水电站占据珍稀鱼类自然保护区之后的“不得已而为之”,有点像挖东墙补西墙,他说,“事实上,重庆江段作为缓冲区,靠近主城区,很难承担保护功能”。
这种观点具有一定代表性。重庆绿联作为本地的环境N G O,表示在经过调查之后,不反对小南海水电站建设。据绿联调查,在2005年调整之后,长江上游珍稀鱼类保护区又发生多次污染事件。2008年7月,从四川宜宾金沙江至四川合江200多公里的长江江水污染,死鱼无数。2009年、2010年在七八月涨水期均发生了同样的水污染死鱼事件。据当地政府环保部门检测分析,主要因为城镇面源污染。
而在位于三峡库尾的重庆,污染物淤积亦成为当地环境问题。据当地媒体报道,2009年2月底到3月初,重庆朝天门码头平均每天都有2-4次冒黑水的情形,引起重庆主城区居民恐慌。经重庆环保局公布调查结果,其主因就是从长江上游进入长江水体的有机质沉积到长江三峡库区重庆库尾段,2月天气回暖,存活于江底的微生物活动加快。
值得注意的是,缓解淤积,同样成为支持小南海水电站的依据之一。
长江要全部渠道化吗?
然而,诸多N G O组织指出,虽然保护区或许存在问题,但仍然是野生珍稀鱼类所剩不多的栖息之地。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张抗抗提交《关于慎建小南海水电站的提案》指出,此次调整的22公里江段看似有限,但由于保护区的调整和计划中的小南海水电站建设相关,其对保护区的影响将是严重和难以逆转的。
事实上令环保人士担心的不仅仅是小南海水电站,自然之友调研部主任张伯驹忧虑的是,自然保护区调整一旦获得批准,更上游规划的石硼、朱杨溪水电站或许也将得到小南海水电站的鼓励———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此前,长江上游支流的渠道化已经基本完成,从岷江到大渡河,再到金沙江,都分别修筑了一梯多级的水电站。此次重庆江津江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调整,被认为是长江中上游渠道化的信号,如果石硼、朱杨溪、小南海全面竣工,将意味着长江除宜昌以下平原地区,主要江段将全部被人工化和渠道化。
虽然水流的落差可以带来电能。但河流的渠道化对生态的影响通常是不可逆的。以小南海水电站为例,在2009年初,农业部组织的小南海专家研讨会上,包括中科院院士曹文宣,复旦大学教授陈家宽、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危起伟在内的专家共同论证,“根据相关调查,长江小南海江段是保护区珍稀特有鱼类重要的栖息地和生态通道,近年来每年有约150亿尾(粒)鱼类的苗(卵)通过该水域。小南海水电站的修建将会改变该区域的鱼类栖息地,淹没部分鱼类产卵场,阻隔鱼类洄游通道,水轮机和溢洪道会造成鱼类特别是卵苗的损伤,对水生生物资源以及保护区的功能造成一定影响”。然而,这仍不能阻止保护区规划的调整。
一种误解是,水电站的建设或许只是影响几种罕有鱼类。然而,保护区规划调整后,全流域的渠道化也会带来其他问题,比如河流净化能力的下降,而它们很难在水电站项目的评估过程中得到重视。
重庆绿联会长吴登明在一份名为《自然保护区困惑与现 状 》的 报 告中,阐述了对保护区现状的忧虑。保护区所在江段,仅宜宾、泸州两市沿长江居住的城镇人口就达500多万,城镇面积800多平方公里,如果加上规划中成为重庆主城区的江津,计算未来的人口迁徙,这一区域或许将容纳近亿人口。
而且,这一地带还是四川传统的工业重镇所在地。岷江和沱江都在重庆以上江段汇入长江,它们承担了四川主要经济城市的排污功能。加上干流保护区江段,也有四大化工和造纸产业,包括云天化、泸天化、赤天化、川天化、泸州化工城、宜宾造纸城都在长江边,还有上万家中小企业向长江排污。
如果从宜宾到江津规划的三级水电站建成,对排出这些工业城市的污染物会产生什么影响,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珍稀鱼已灭绝”不成立
小南海水电站的修建,在自然和社会效益方面引出诸多争议。比如专家指责小南海发电效益不高,长江水利委员会水资源保护局原局长翁立达也向南都记者指出,缺电可以通过三峡综合调度来实现。
此次保护区规划调整,也被知情者称为“出乎意料,180度转弯”,调规评审的专家委员会“百分之百通过”,而其中一些专家之前对此却完全持否定态度。
调规和建水电站的支持者曾指出,“白鲟、达氏鲟、胭脂鱼”三种珍稀鱼类实际上在自然保护区已经不存在,比如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在一篇题为《专家为何认为小南海水电站非建不可》的文章里这样写道,“高度怀疑‘白鲟、达氏鲟、胭脂鱼’三种鱼的真实存在,曾经悬赏50万元号召当地渔民打捞到其中任意一种。然而,几年下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打捞上来过一条”。
不过,记者发现,根据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的监测数据,在长江上游珍稀和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调整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从2004年至2008年,每年都收集到误捕的达氏鲟和胭脂鱼,逐年的数量达氏鲟为8、6、5、8、12尾,胭脂鱼为1、3、2、5、4尾。采集地为江安、南溪、宜宾和屏山等地。
记者在江津采访期间,也听当地渔民提到最近几年捕捞到胭脂鱼,不过数量较少,而且多为人工放流的小鱼。
换言之,至少达氏鲟和胭脂鱼仍然生活在这片保护区之内。但有别于长江淡水豚保护,由于缺少声呐系统,只能凭目测或者鱼探仪来监测,人们还不能比较准确地掌握长江珍稀鱼类的数量。
“保护珍稀鱼类,最好的办法就是干流有计划开发,比如在干流和支流相通的江段,留出自然保护区。”刘焕章研究员说。
保护区难自保
野生动物保护和自然区保护不能截然分开,国际上公认的保护濒危动物的最好办法也是连带自然保护区一起保护。自然之友调研部主管张伯驹在和同行交流时发现,长江上游珍稀鱼类国家自然保护区面临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因为很多自然保护区都没有为公众广泛熟悉的旗舰物种,比如大熊猫、滇金丝猴、白鳍豚、江豚等,所以,激发公众参与保护也更有相应难度。
人的经济活动留给鱼类的空间越来越小。即使是被污染的江段,可能也难以保全。地质学者范晓在呼吁保护珍稀鱼类保护区的公开信中指出,“自然保护区是长江上游干流能够维系众多鱼类种群及其生境的仅存的唯一自然江段,也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种群赖以生存繁衍的最后场所。而2005年调整之后,当时国家环保总局明确指出:“在规划修编与建设中应明确调整后的保护区内不得再进行水利水电开发活动”。
然而,在自然保护和经济开发的博弈中,保护区仍然频频让路。
这让很多参与自然保护区规划调整的专家学者也非常不解。如环保部南京环科所研究员蒋明康,他曾经在2008年参与撰写了《小南海水利工程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生态影响预测》一文,文中指出,小南海工程将可能对珍稀特有鱼类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威胁。
蒋明康是生态学家,常需要担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评委,他说,自然保护区是从1995年到2005年前后设立,在预见到未来的经济大发展可能给环境保护带来挑战之后,环保部集中设置了一批自然保护区,对野生生态资源进行抢救性保护。
“当时这么着急,主要是因为在大开发之后,我们再建保护区就更困难”,蒋明康说,事实也证明了这是先见之明,已经建立的保护区,对野生保护起了很大作用。而在2005年之后,新建保护区受到来自地方政府的阻力,越来越难获批。
另一方面,已有的国家自然保护区也有被蚕食的危险,因为其先天的弱势,只有适用条例,没有法律。如果发生保护区和别的区划重合,保护区往往只能让位。蒋明康说,最近几年,有关学者也在呼吁建立和保护区有关的立法。
保护区很抽象但也很具体,对于打了一辈子鱼的渔民,鱼是最真实的存在。“那些鱼硬是造孽哦(四川话,意为可怜)”,打了50多年鱼的周福荣老人说,“现在就只剩下一个名字了”。
2、地质学家指建怒江大坝“违背常识”
来源:中外对话 2011年3月22日 刘鉴强
http://www.chinadialogue.net/article/show/single/ch/4174-At-fault-on-the-Nu-River
中国两位地质学家认为,日本核电灾难是工程建设轻视“大环境评估”付出的高昂代价。日本核电站的布局低估了东部深海大断裂及地震对核电安全的影响,而同样的灾难,很可能出现在修建了梯级大坝的怒江上。刘鉴强报道。
中国两位地质学家说,日本核电危机是轻视“大环境评估”所付出的高昂代价。日本低估了东部深海大断裂及地震对核电安全的影响,未将厂址选在远离深海地震断裂带的日本西海岸,造成电站爆炸与核泄漏的严重后果。同样,对大环境的研究不足导致对怒江地区特殊性、建高坝危险性估计不足,“这令我们非常不安。”
这两位地质学家认为,怒江处于构造断裂带上,也是地震高发地区,在怒江上修大坝风险极大,是违背常识的“开玩笑”之举。
徐道一退休前是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做了近四十年的地震预报。孙文鹏的专业是地质构造,退休前在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工作,曾担任全国铀资源评价组组长。[编者按:虽然地震预报在很多国家存在争议,甚至遭到否定,但在中国,国家地震局一直仍承担着地震监测和灾害预防的责任,不过有报道表明当局未来将减少预报工作。]
去年,这两位专家从朋友那儿得到怒江水电大规模开发的信息时,十分惊讶。孙文鹏说:“三江地区是全世界新构造运动最剧烈活动的地区,怎么能在怒江上建梯级大坝?”
两人提出,在怒江建梯级大坝有三大风险:一,怒江地区是新构造运动最强烈的地区,地震等级很高且频繁发生;其次,这一地区是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地区;第三,最近以来,新构造运动加剧,地震、地质灾害有明显增加之势,在极端气候、当代构造活动、地震的相互作用下,导致重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在增大。
关于是否在怒江上建设梯级大坝,争论已有8年。今年1月28日,国家能源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就怒江开发表态:“我个人认为怒江一定会开发。”这是国家能源局首次就怒江开发明确表态。这似乎预示着怒江大坝建议已成定局,中国水电建设将有一个“大跃进”。但官方的这一发言随后引起中国NGO、媒体和公众的强烈质疑。“中外对话”近期曾有报道。
在此之前,《怒江中下游流域水电规划报告》的设想是:怒江干流将建13级水电大坝,全梯级总装机容量2132万千瓦,年发电量1029.6亿千瓦时。
在8年的怒江之争中,这是首次有地质学家对大坝计划提出质疑。
在写给温家宝总理的信中,这两位分别为77岁和78岁的专家说:“任何坚固的钢筋水泥大坝都阻止不了沿怒江深谷大断裂的相对错动,谁也制止不了沿怒江两岸至今仍在发生的巨大的山崩、滑坡与泥石流。”
这两位专家与温家宝总理同样毕业于北京地质大学(原北京地质学院)。虽然两位专家与温家宝总理并不相识,但指导温家宝总理研究地质构造的教授,也曾教过两位专家。
孙、徐两位说,在活动深大断裂、现今地震活动带上建跨江高坝,人类尚缺成功的先例,人们不可过于迷信过去十几年中国在建高坝、巨坝方面的技术成功。怒江罕见的地质特点决定了它比在其他的河流建坝的风险都要大,形成怒江的大断裂是一条仍在活动的断裂带。如果在怒江上建梯级水电站,筑拦江大坝必然要横跨断裂破碎带,“相当于在剪刀口上建大坝,这是何等的风险?”孙文鹏说。
他们说,即使是那些制订怒江梯级水电开发规划的地质专家,对此也无异议,大家都承认怒江中下游地质构造复杂。怒江断裂带为整个河段的主要断裂,是制约水电梯级坝址选择、决定梯级电站安全的主要地质因素。“但我们感到,水电开发规划的制订者没有对地质风险表现出足够的警惕,对风险的评估仍侧重于或停留在一个个坝址的孤立微观评价上。”
徐道一研究大量科研数据后发现,近200年,尤其是近60年来,中国西部(特别是西南地区)大地震频繁发生,其中,1950年西藏东部8.6级特大巨震邻近怒江,1976年云南龙陵7.3级地震、1988年云南澜沧江7.4级地震、耿马7.2级地震、1995年中缅交界7.3级地震、1996年云南丽江7.0级地震发生在怒江或其附近地区。
徐道一说,西南地区的大地震与云南的强地震近100年来都在明显增加,这是评价地区地质稳定性和地震趋势不可忽视的事实。迄今没有看到有哪个地质或地震学家作出过21世纪怒江地区不会发生大地震的结论。
孙文鹏和徐道一认为,地震的破坏不限于震中,其影响范围除与地震强度有关外,还与地质构造的稳定性、地块的完整性有关。对怒江地区而言,即使是发生在较远地区的大地震,也可能在本区引发意想不到的地质灾难(如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
徐道一说,发生灾难的一种可能是:因一个大坝失事引起多个大坝的连续溃决。若其中一个水坝(特别是上游大坝)破损,数十亿立方米携带大量泥石的江水(泥石流)沿着基本上笔直、狭窄、高坡度的怒江河谷直泻而下,对下游的破坏将是毁灭性的。“那时根本谈不上‘救灾’了。怒江是国际河流,如果灾难漫延到下游国家,恐怕中国也赔偿不起。”孙文鹏说。
另一个可能是,因水库高坝蓄水引起的库区岸坡不稳定,可能导致大面积滑坡。滑坡又可能造成很高的库区涌浪,对大坝构成威胁,或形成堰塞体,对水利工程和沿江下游形成威胁。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对于当前有关部门考虑怒江水电建设的地质风险问题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也许是为了应对这两位科学家对怒江的质疑,一直支持怒江大坝的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中国大坝委员会3月6日在北京召开了一次会议,邀请与水电和地质有关的专家发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所长徐锡伟在发言中说:“日本处于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的边界带,它的强度也是一样,这些地方为什么能建水坝,我们为什么不能建?”
孙文鹏对“中外对话”说:“他这是混淆了概念。日本与怒江根本不能相比。”他说,日本是处于断裂带一侧,但怒江是一条断裂河,本身就在那条大缝上。“如果说日本是在刀身上,那么怒江就是在刀口上。”
孙文鹏说,再说日本正好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核电站不在断裂带上,都因大海啸发生连锁反应,那怒江上建大坝,一旦出问题,后果会更严重。“日本在那里建核电站是在赌博,但是赌输了。按这些官方专家的说法,这是意外。什么‘意外’?我们提醒有关部门有危险,他们不信,非要对着干。我们认为意料中一定发生的事,他们总认为是‘意外’。”刘鉴强,“中外对话”北京办公室总编辑
3、地质学家:“有了水电站,灾害会加倍”?
来源:中国能源报2011-03-23
http://www.indaa.com.cn/dl2011/sd/201103/t20110323_609056.html
“怒江是三条江里面最直的,就表示怒江是一条深大断裂直接控制的”
中国能源报:你们是从什么时候知道怒江要开发这个消息的?
孙文鹏: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去年6、7月份,我们去中电联谈煤地下气化的问题,就在游敏的桌子上摆着一本怒江水电开发的报告,我们就感到吃惊,怒江还搞水电开发啊?
徐道一:你不是采访过张博庭吗?他说我们是受了记者的蛊惑、是炒作,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中国能源报:你们为什么会对怒江水电开发感到吃惊呢?
孙文鹏:可以说是条件反射。这都是感性的,这些东西都是常识性的问题,我是研究断裂构造的,研究了一辈子。怒江是深大断裂,三江又是深大断裂带,切割得深、大、长,几百公里。对我们来讲是常识性的东西,教科书上都有的,在这个地方建大坝是很可笑的。你看这个《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地图集》,任何一张地质图上你都能找到它是深大断裂,不言而喻的东西。整个云南许多都是,还包括西藏。你看,这条红线,中新生代就代表现在都在活动的,这个很清楚。
中国能源报:你们去过怒江吗?什么时候去的?
孙文鹏、徐道一:我们是今年1月份去的,我们在那里呆了10天,我们也是堵嘴。不然他们说我们去都没去过,在这里胡说八道。不光这里,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欧洲、巴西都去过。所以我们说怒江的特殊性,从卫片(卫星照片)上看,怒江山脊这么直,表明是断裂性很大、很深。
孙文鹏:水不往外漏,破碎得厉害,同样的水来,切割得最深,澜沧江也没有这么深。
徐道一:怒江是三条江里面最直的,就表示怒江是一条深大断裂直接控制的,断层是直的。断层要拐弯的话是几条断层交切的结果。怒江是最直的,说明这个断裂在河谷里面起的作用最明显,而且是主要的一条断裂起作用。
“不是活动的,难道是死了?如果它死了地形就不是这个样子了。”
中国能源报:我们采访的时候,对方说云南这条断裂带12万年以来都没有活动了。
孙文鹏:他什么证据?根据什么?我们搞地质研究很多年了,我们知道。在我们那个时候,我的单位年龄测量全国第一,现在不知道了。他们都讲,根据同位素测量,说十几万年没有活动了。根据什么?取了多少样、在哪里取的样?这不能空口说的,那不行的。
徐道一:有些专家做过怒江中下游几个坝址的安全评价工作,我们问他们,他们说根据实际年龄的测定。我们也在怒江看过,怒江一个大的断裂带,它300—500米宽,取个样,是不是在这个范围内都取了?取的样有代表性没有?如果你取的是10万年以前的,旁边是10万年以后又错动的,取了没有?
孙文鹏:他这样讲只能证明他是外行。断裂带包括一个主要断裂带,周围还有一些大小不一的断裂面,断裂错动时,有的地方动,有的地方不动,同位素年龄只能说明测定的那个地方没有动,证明不了整个断裂带的活动情况。取多少样,用的是什么方法?有没有交代?不同的同位素测量的方法适用范围不一样,误差范围也不一样。不讲方法、不讲取样地点,笼统地讲同位素测量这是不科学的。同位素测量很难证明一条断裂构造的年龄的,我干了几十年一辈子,我从来不用同位素来测定断裂带的年龄。
中国能源报:那您认为什么方法才是科学的?
孙文鹏:一个是大地测量,一个是GPS定位系统,这很直接。还有打钻,打钻了就可以证明下面有活动的破碎带。根据什么确定深大断裂?一个是重力资料,航测资料,第三是地震测量的资料,只有这些才能测它深不深。
中国能源报:你们认为它是活动的深大断裂带。他们认为是不活动的,晩更新世以来(10万年)没有活动。
徐道一:他们说不活动也是六库以上,六库、泸水以下他们承认还是活动的。因为我找我们所里承担这个项目的人谈了两个小时,对对方观点很清楚了。六库以下的烈度是8度,六库以上是7度。根据同位素年龄测定的结果,他们认为六库以上怒江的深大断裂10万年以来没有活动,我们认为是还在活动的。
中国能源报:那你们的依据是什么?
孙文鹏:断裂带上一条破裂面上分了这里是活动的,那里是不活动的,有这么分的吗?一条拉开的口子,这里是活动的,那里不是活动的,能这么分吗?这条断裂带作为一个整体,错动是沿着这个面来错动的,破裂面中间有小面,主要面动,不等于每一个面都动。作为整体来讲,作为整个带来讲都是活动的,作为一个小面来讲不一定。断裂构造的活动和地震是密切相关的,断裂构造运动的表现形式就是地震,可以缓慢错动。因为怒江在六库以上基本上以滑动为主,断裂带的破碎面以位移为主,要破没破的地方就是产生地震的地方。
徐道一:为什么活动呢,现在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它在动,还在抬升。世界屋脊或世界第三极,地形图上就可以看出来了。中国地形图,青藏高原多高,它在世界上也是最高的,不是活动的,难道是死了?如果它死了地形就不是这个样子了。大区域上升得最高的,具体讲三江并流这一块,云贵丘陵地,高差很大。
中国能源报:你们所长徐锡伟说怒江断裂带不是一条整体的断裂带,而是在旁边发育的断断续续的断裂带。
徐道一:徐锡伟是我们所的副所长,但他也没有说不是深大断裂带,东昆仑断裂带也是一个深大断裂。2003年的正式报告上他承认了怒江断裂是深大断裂。前几天,我跟主张建坝的研究员讨论,我给他看公开发表的怒江深大断裂的图,他说是在西藏做工作的结果。我问云南怒江地区深部的工作做过没有,他说没有。没有做过就不能否定它不是深大断裂。
中国能源报:原来说它是深大断裂,切到多深?
徐道一:怒江我们有根据,已经定的深大断裂切到30—40公里,地震就在地下10公里。这是06年的研究成果,作者是邱瑞兆、李廷栋,权威的。所里的很多人承担过西南水电站坝址的地质调查的,他们不安排开会,我们退休了也没办法。这个文章出来后我也找所长通电话谈了,我已经退了,我要见所里的报告也见不到。
“看起来好象避开了,只要深部活动,面上也保不住。要证明整个一条断裂都是死断裂才行。”
中国能源报:金沙江上也有断裂,但我们也在金沙江上建了水电站。
孙文鹏:对,也是很危险的。
中国能源报:还有日本也建了水电站,众所周知日本是地震频发的地方啊。
徐道一:日本的大地震在海沟里,我去过日本,在日本住过10个月,它的情况和怒江的危险程度比差远了。
孙文鹏:你们先搞清楚一个概念。断裂带不只一个破裂面,而是一组好多破裂面,这些破裂面中间的岩石都碎得很厉害,变化很大。讲同位素测年龄在什么地方取样,取了多少样,样品做了什么处理,用的是什么方法,这些都对数据的准确性有决定关系。假如这些因素都没问题,也不能说明整个断裂带上都是不活动的。
中国能源报:如何区分断裂带和断层?
徐道一:张博庭说有本质的差别,他就错了。从地质学开始起,划别地层时,就说断层把地层切断了。后来在花岗岩里面也发现了多个断裂面,但不构成层,所以就叫断裂。其实没有大不了的差别,以前叫断层,现在不这么叫了,叫断裂更准确一些。断裂带说明断裂比较大比较宽,不只一条面,由很多个断裂面组成。
中国能源报:他们说怒江两岸基本上是不活动的,而且所有的坝址都是避开了断层的。
孙文鹏:断裂带是由主要的怒江断裂和一系列断裂面组成,他们说避开了。活动断裂都要避开,深部和面上也是这样,看起来好象避开了,只要深部活动,面上也保不住。要证明整个一条断裂都是死断裂才行。
中国能源报:他们说以前本来以为是活动的,后来研究证明不是活动的了。
徐道一:那他们要拿出证据来,是发表了文章还是有报告?东昆仑断裂带没有建水库的问题,我们也不关心。断裂带是否活动,以前都是活动的,一直都没有人反对过。10万年以来有过活动,不活动了怒江水为什么还在流呢?而且还有地震频发。
下面的地层还有片岩,很容易破碎的。塌方、掉石头、滑坡都是这个原因,一有风吹草动都可以滑坡。”
中国能源报:我们先说地震,怒江附近的地震带和怒江的走向都不一样,龙陵—耿马—澜沧地震带是北西向,而怒江是北南向,而且双方没有交集。
徐道一:是,确实不一样。但我搞地震预测40多年,我把周围发生地震的情况列了一个表,察隅地震离松塔电站很近,一两百公里。
中国能源报:他们说,这个地震200公里太远了,紫坪铺大坝离震中3公里都没有对大坝造成影响。
徐道一:舟曲泥石流发生后第二天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说,舟曲泥石流的危害与汶川地震有关,舟曲和汶川相隔200—300公里啊,汶川地震把舟曲的山头震松了。
孙文鹏:人人都知道这里是高危险区,不稳定区。山脊与山脊之间距离最短21公里,江面100多米,高差3000多米,边坡坡度40—60度左右。怒江断裂的地层是弯曲的,层与层之间产生错动,地层边上有滑动面,又是倾斜的,很容易往下滑。下面的地层还有片岩,很容易破碎的。塌方、掉石头、滑坡都是这个原因,一有风吹草动都可以滑坡。
徐道一:1979年5月29号,离怒江20—30公里的龙陵发生7.5级地震,能说怒江没发生地震吗?我当时在地震局分析预报,知道得很清楚。澜沧江也有,6级以上地震到1900年开始忽然增多,20世纪地震频率增高,这都是有资料记载的。
怒江的地质风险,出现滑坡、泥石流的概率很大,1995年出版的图表明,怒江是发生泥石流的重度地区,未来的预测也是危险区,报告里面对这个图一句话都没提,这是很大的失误。
中国能源报:我在这个图上看到龙陵—耿马—澜沧地震带不在这个水电站范围之内,那是不是可以说六库以上水电站不受地震影响?
徐道一:不受地震影响,还受地质灾害的影响。舟曲泥石流都和汶川地震有关,舟曲离汶川多远呢,而且不在一个断裂带上。怎么会不受影响呢?
如果这个地方发生了地震,产生次生灾害,影响到六库、泸水到马吉,马吉就是要建300米高坝的地方。
中国能源报:如果修水电站,是不是都会把沿岸的地质灾害治理掉。
孙文鹏:那不是吹牛,开玩笑吗?水库的坝最高300米,岸高3000米。谁去处理它?即使能减缓下切的速度。
中国能源报:那也不可能是整座山倒下来吧?
徐道一:1967年6月8日9时,在四川甘孜州雅江县波斯河乡下日村雅砻江右岸唐古栋发生了特大滑坡,生成了长约200米,沿河长(底宽)2050米,左、右岸高度分别达到355米和175米的巨型滑坡坝,蓄水6.8亿立方米 。6月17日14时大坝溃决,形成非常性洪水,溃坝流量57000立方米/秒,坝下游10千米处水位上涨达48米,其影响波及到1730公里外的重庆,寸滩水位升幅达1.5米。
孙文鹏:你就看汶川,多少个堰塞湖。汶川还不像怒江这么陡,就是山崩引起的大浪,也会冲击水坝。
中国能源报:按国家规定,在工程场地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研究坝址150公里范围内的地震活动情况和历史断层情况,150公里以外的不用管。
徐道一:我跟虢顺民研究员也提了,规范是按照普遍情况来制定的,规范是不是适合怒江?我们认为不适合怒江,规范也是要修改变化的。国务院规定面粉里面原来可以加增白剂,现在不可以加了。这些规范都是要修改的。你举出世界上哪一个水坝建在活动深大断裂带上。如果没有,怒江就是不行的;如果有,吸取他的成功经验。好比大夫把人治死了,但你说手术是成功的,能这样说吗?能负得起责任吗?一个水坝关系到50年、100年,把高风险留给子孙后代,良心也是不安的。
中国能源报:地质专家认为怒江两岸边坡发育已经成型,已经缝合好了。
徐道一:肯定没有缝合好了,要是这样的话,高差还有这么大吗?河底的海拔高度1900米,两岸高黎贡山、梅里雪山高度都在5000米,这样一个高差3000多米,河床还在往下沉。青藏高原还在往上抬升,抬升成世界屋脊。几十万年都不上升了它能成世界屋脊吗?只有往上长的速度超过了山顶风化剥蚀的速度,只有这样才能往上长。
孙文鹏:以前为什么不在这里(西南地区)建啊,也知道这里危险啊。三江都是深大断裂,都是在深大断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江,怒江最危险,地质构造上切割得最厉害,怒江到了六库以后分成两支。怒江沿途一直都是高山峻岭,六库以北基本上是沿断裂面以滑动为主,地震可能性小,位移的可能性大,错动比较容易,容易产生滑坡、坍塌,破坏坝址。六库往南,容易产生断裂和地震,似破未破,没有全部撕开。
我们去美国、欧洲,没有这么多丘陵地、山区,都不一样。容易开发的水电都开发完了,现在三江都是危险性比较大的。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和舟曲泥石流,大自然已经给我们警告了。
有了水电站,灾害就会加倍。一旦溃坝,不可想象,危险性是很明显的。
4、云南盈江5.8级地震、日本9.0级地震之后我们的几点呼吁
来源:绿家园志愿者 2011-03-23
http://www.greensos.cn/ljy/html/gnxw/view/92169.html
云南盈江5.8级地震发生在与怒江断裂带相交的大盈江断裂带上,这次地震再次证明了包括怒江等大断裂在内的滇西地震带的高度活动性,以及在怒江等中国西部河流上进行大规模梯级水电开发的地质风险。日本9.0级大地震以及造成的巨大海啸、核电站爆炸等后续灾害,也进一步警示我们,大型工程的规划、建设及其灾害管理,对于巨大地震及其灾害链的防灾减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支持 3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的对我国核设施进行全面安全检查、加强运行核设施的安全管理、全面审查在建核电站、在核安全规划批准前暂停审批核电项目的决定。鉴于中国西部正在进行的大规模水电开发活动,同样面临诱发地震、加剧地质灾害等重大风险,我们发出以下呼吁:
1、对于中国西部大江大河上拟建而未批未建的大型水电工程、大区域调水工程,例如怒江梯级水电开发工程、西藏雅鲁藏布江等江河上的梯级水电开发工程、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等,应暂行搁置、慎重决策,进行更为全面细致的地质、生态、社会等环境影响的科学评估与论证。对已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河流江段,应严格保护,不能为了大型工程上马,而对保护区进行调整和侵占;
2、对未批先建的大型水电工程,应坚决停工,完成和完善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以及行政审批等程序;
3、在大型工程项目的评估与决策过程中,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向社会公众及利益相关群体充分公开信息,广泛听取意见,特别是与工程开发方不同的意见。
4、对已批在建或已建成的大型水电工程,应认真总结汶川大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重大灾害的经验教训,按国家有关法规要求,完成和完善地震、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对其影响区域的设防标准、设防现状进行认真核查,限期完成未达标建筑特别是重要公共建筑的加固或改造,完成和完善预警预报、避险救灾体系的建设;
5、彻底摒弃那种单纯追求水能开发利益最大化的、非科学的、不可持续的全江全流域梯级水电开发模式,按照《环境保护法》、《水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风景名胜区条例》、《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对于中国西部尤其是青藏高原的天然河流采取特殊保护政策,对于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环境功能、景观功能,以及可能因大型工程诱发重大地质灾害的河段及流域,划定天然河流保护区,禁止兴建大型水电工程以及进行其它有损环境的开发活动。
2011年3月18日
个人签名: NGO签名
范晓 地质与环境学者 绿家园志愿者
汪永晨 绿家园志愿者召集人 绿色流域
爱南山 四川学者 成都河流研究会
俞新滨 环保志愿者 绿色浙江
侯永立 北京吉世豪科贸 绿色龙江
张娟儿 中国经济时报 云南生态网络
王妍 中国新闻周刊 吉林省通榆县环保志愿者协会
李红 厦门市绿十字环保志愿者中心
于晓燕 盘锦环境科普公益协会
王香玲 黑龙江省绥棱县节水协会
朱懋 中国政法大学 环境污染受害者法律帮助中心
王谢燕 北京环助律师事务所
金微 安徽绿满江淮环境发展中心
王泽龙 河北绿色知音
蔡敬 陕西省妈妈环保志愿者协会
林静 北京绿之光环境文化发展中心
章轲 第一财经日报高级记者 淮河卫士
韩乐悟 云南昭通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
胡珊珊 大连市环保志愿者协会
张艳钥 横断山研究会
李梅影 21世纪经济报道
王平 《改革内参》编辑记者
陈志红 国家生态修复基地孵化中心
贾健莹 《低碳世界》杂志
万金华 航天二院706号
徐宏日 北京威得威奥国际广告传媒有限公司
王雅心 北京市环保局监测中心(退休)
胡宏 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周晨
黄伟夫
宋丽莎 华盛(深圳)滤清器有限公司
陈晓凤 中国汽车报社
侯永立 北京吉世豪科贸有限公司
萧远 绿家园志愿者
丁平 中国环境报记者
张静 国家电网亮报
金弘蔓 海关总署统计司
杜悦英 媒体人
曾勇 简阳市教研室
(何伯芳 黄蜀秀 王锦凤章前 夏应全
何宗萍 袁林 黄素祥 杨菲 刘琴)
四川省新津县华润高级中学
王昌勇 四川省南充一中
鄢福生 绿色和谐使者会长
张林源(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退休教授)
陈霞(四川大学学生)
杨勇 地质专家、横断山研究会首席科学家
5、世界气象日:天气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来源:人民网 2011-03-23
http://env.people.com.cn/GB/14217078.html
今年3月23日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人与气候”,旨在呼吁国际社会关注与人类相生相息的气候,加强应对和防范气候灾害、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开发和利用气候资源能力建设,促进人与气候和谐发展。 气候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类活动也影响着气候。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当前全球关注的热点,2010年全球平均气温是自1850年有器测气温记录以来最高的一年。
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http://env.people.com.cn/GB/14217078.html
6、禁而不止的“瘦肉精”
来源:网易发现者 2011-03-23
http://discover.news.163.com/special/leanmeatpowder/
近日双汇集团主要生猪屠宰基地之一的济源双汇被曝采用 “瘦肉精”喂出的“健美猪” 。“瘦肉精” 其实是一类增肌药物统称,目前已知7种。在美国只有1种得到FDA认证在安全范围内可用,其余均禁用;而在中国因抽检形同虚设,只有1种得到检测。农业部退休专家李美介绍,一种名为莱克多巴胺的副作用明显且触目:在美国,一些服用莱克多巴胺的猪不能站立和行走。
"瘦肉精"是一类药物的总称,这类药物实际上既不是兽药,也不是饲料添加剂,而是肾上腺类神经兴奋剂。主要有盐酸克仑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硫酸沙丁胺醇、硫酸特布他林、西巴特罗、盐酸多巴胺等7种。由于盐酸克伦特罗是第一种发现可以提高胴体瘦肉率的,并曾被广泛使用,双汇瘦肉精事件中,被曝光的药品即为盐酸克伦特罗。
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http://discover.news.163.com/special/leanmeatpowder/
7、中国7.7%水源地全年水质不合格 华北漏斗区面积扩大
来源:新京报2011-3-23
http://ditan360.com/News/Info-81517.html
中国低碳网讯 要加快制定高耗水工业和服务业用水定额国家标准。昨日是第19个“世界水日”,水利部部长陈雷昨日在《人民日报》撰文列出了严格管理水资源的八项举措。
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
联合国确定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题:“城市用水:应对都市化挑战”,我国今年的宣传主题:“严格管理水资源,推进水利新跨越”。
陈雷在文中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超额完成了规划确定的万元GDP用水量降低20%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的目标。但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仍然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基本水情,长期以来形成的水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污染严重、生态恶化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水资源问题仍然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据介绍,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并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
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
陈雷指出,要把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主要指标,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实行水资源管理行政首长负责制。
在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方面,陈雷要求,要加快制定主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建立覆盖流域和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的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同时,要加快制定高耗水工业和服务业用水定额国家标准,实施重点用水监控。
个案
首个跨省流域水环境补偿试点
设新安江水环境补偿基金;皖提供水质优于基本标准由浙给予补偿
据新华社电财政部日前下发安徽省黄山市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启动资金5000万元,将新安江作为全国首个跨省流域水环境补偿试点。
新安江发源于安徽黄山市境内,地跨皖、浙两省,流域总面积达11674平方公里,其中安徽省境内流域面积占53.6%;新安江也是浙江省最大的入境河流。
据了解,目前正在征求意见的由财政部、环保部牵头制定的试点实施方案,确定了“明确责任、各负其责,地方为主、中央监管,监测为据、以补促治”三原则,由中央财政和安徽、浙江两省共同设立新安江流域水环境补偿基金。
根据奖优罚劣的渐进式补偿机制,由环境保护部每年负责组织皖浙两省对跨界水质开展监测,明确以两省省界断面全年稳定达到考核的标准水质为基本标准。安徽提供水质优于基本标准的,由浙江对安徽给予补偿;劣于基本标准的,由安徽对浙江给予补偿;达到基本标准的,双方都不补偿。
发布
7.7%水源地全年水质不合格
水利部发布水资源公报显示,天津“漏斗”面积仍在扩大
全年水质均不合格的水源地有49个,占评价总数的7.7%。昨日,水利部在其最新公报中公布了《2009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数据显示,水利部门对全国638个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合格状况进行了监测与评价。按全年水质合格率统计,合格率在80%及以上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有407个,占评价水源地总数的63.8%,其中全年水质合格率达100%的水源地有292个,占评价总数的45.8%;全年水质均不合格的水源地有49个,占评价总数的7.7%。
据媒体报道,由于水位不断下降,专家认为,我国华北地区目前已形成世界最大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区”(指在人为打井、孔抽水时形成的漏斗状水位下降区,简称“漏斗”),华北平原京津冀三省市已形成20多个下降漏斗区,5万平方公里出现“漏斗”。今年两会期间,有水利部官员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华北地区“漏斗”情况严重,短期内难以解决。
此次公报调查显示,在深层漏斗中,河北的冀枣衡漏斗状况继续有所好转,但天津第Ⅱ含水组漏斗和第Ⅲ含水组漏斗面积扩大较多。2009年末与年初相比,浅层漏斗面积扩大的有20个。
8、专家建议近期别吃日海鲜 警惕海洋生态遭破坏
来源:新快网 2011-03-23
http://news.xkb.com.cn/guangzhou/2011/0323/125973.html
专家表示,到目前为止我国未受福岛核泄漏影响
■新快报记者 李文
昨日下午,广州市科协邀请地震、海啸、核电站方面的专家,向公众做了一场科普讲座。专家表示,广东每天都有小地震,从1月份到现在,已监测到七八百次。针对核辐射问题,专家称,到目前为止,根据相关监测报告,我国未受到日本福岛核泄漏的影响。但专家同时提醒,为保险起见,在现阶段最好少吃日本产的海产品。
广东每天都有小地震
广东省地震局地震预报研究中心主任杨马陵介绍,广东其实地震频发,“每天都有地震在发生,但很小,从1月份到现在,已监测到七八百次小地震了”。这些地震主要集中在广东的东、西部与闽、桂交界处,如江阳、汕头、河源等地附近。杨马陵说,检测到的地震多,一方面是检测技术提高了,另一方面也由于东南沿海本来就属于地壳运动较活跃的地区。
他介绍,广东位于东南沿海地震带的中段,也是一个潜在震源区。但是,“这没有一个时间尺度的概念,反正这个地方将来有可能会有地震,但是什么时候不知道”。
而在防灾抗灾方面,广东省的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具备抵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我国未受核泄漏影响
日本核辐射危机会不会影响到中国?专家表示,对风向、洋流等的监测显示,污染物质不会到达中国,但为保险起见,暂时不要吃日本产的海产品。
不久前从东京大学归国的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的蔡杰进博士称,我国受不受影响,还要看我国相关监测机构的监测结果。而到目前为止,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北京一个监测中心的报告,以及各省级城市和部分地级城市所发布的数据来看,目前我国还未受到日本福岛核泄漏的影响。
综合气象、洋流情况,辐射污染物暂时不会影响到我国。蔡杰进说,日本及周边地区最近以来的风向多为西风,向东吹,20日,美国西海岸监测到了极其微量的从福岛核电站飘过去的辐射物,而其并不会对当地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威胁。而洋流方向也是由西向东,我国东南沿海不会受到影响。
海鲜还能不能吃?蔡杰进说,日本核泄漏事故中,一些放射性物质通过水排放到了海里,对日本的海洋生物有一定影响。至于能不能吃,还是要看当地卫生部门的监测情况,现阶段,“我们最好少吃日本产的海产品,而我国自产的海产品,大家尽管吃,没什么影响”。
共2页: 上一页12下一页
9、今年将建“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预8月运行
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2011-03-23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1/03/1141300845291_1.shtml
上世纪90年代,杨欣创建了环保组织绿色江河;启动了保护藏羚羊、保护青藏高原环境和关注长江源冰川等一系列保护长江源的项目;此外,他还建立了中国民间第一座自然保护站———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
在环保的路上,杨欣已经走了16年。今年他又有一件大事要完成,那就是在长江源建立长江干流的第一个自然保护站———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预计在今年8月正式运行。
从2005年开始,杨欣投入到长江冰川拯救行动中,组建长江源冰川考察队,连续6年开展“长江源冰川退缩监测”项目。通过长期对长江冰川消融问题的关注,杨欣发现,近40年间长江源冰川退缩的最大距离已经达到了4公里,这也给当地居民的生存带来了问题。
外来垃圾的增多是造成这个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杨欣决定今年在青海省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建立起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启动“带走一袋垃圾,呵护长江水源”项目,在当地建立起可持续垃圾回收模式,推动高原牧区垃圾手运和无害化处置,减缓甚至是消除现代垃圾对草原和江河水源地的污染。
杨欣想要用一些方法让当地人逐渐养成垃圾分类的意识,将可以掩埋的垃圾掩埋起来,不能掩埋的垃圾则利用赶集的时候带到保护站。收集来的垃圾将由志愿者分类后,再进行密封包装。保护站距离最近的城市有400多公里的路程,但是由于靠近青藏线,现在附近的自驾车游客越来越多,杨欣希望能够发动这些自驾车车主的力量,将垃圾一袋一袋地带走,作为回报,志愿者将会给带走垃圾的自驾车贴上“长江源保护行动”的贴纸。杨欣表示,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基本上解决整个长江源垃圾的收集、分类及运输的问题,减少垃圾对长江水源的威胁,如果实际证明这种模式可行的话,明年将在四川进行推广。
10、中国碳排放,离“拐点”还很远
来源:解放日报2011年3月23日
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1-03/23/content_535953.htm
本报北京3月22日专电 (驻京记者 柳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等共同编写的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1)》今天在北京发布。报告认为,在中国当前人均GDP的水平上,过分强调减排可能造成经济缓慢增长。
报告指出,从1960—2004年的45年间有相关数据的38个国家的经验统计分析来看,高速增长必然带来高碳排放,而随着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碳排放会逐步下降。
据测算,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到达24517美元才达到碳排放从递增到递减的转折点。目前中国的人均收入4000美元,按购买力平价计算7000美元,距一般国际转折点还有3倍以上的差距。
报告认为,中国正面临日本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处境,如果过分强调减排而使经济增长急刹车,可能会导致产业空洞化、经济的超低增长或负增长。根据日本经验,实施减排的总量控制是最有效的办法。刚公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单位GDP能耗降低16%。报告认为,应依据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行业产业排放情况,采取不同的、分级别和等级的排放分解指标。
报告作者、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指出,中国作为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必须负起全球性的责任,承诺减排目标。报告提出了中国减排的“路线图”,未来十年为中国减缓二氧化碳排放、适应气候变化阶段,排放量趋于稳定且达到高峰。到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度下降,而到本世纪中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可下降至目前水平。
本报北京3月22日专电 (驻京记者 柳田)今天在北京发布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1)》指出,如果“碳关税”实施的话,中国将要为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支付巨大的成本。
哥本哈根会议以来,美、法、英、日等发达国家提出对进口产品征收 “碳关税”。如果按照美国方案,中国四大能源密集型出口部门每年最多需要支付22.53亿美元,如果按照欧洲方案,支付额最高可达76.75亿美元。
报告指出,本世纪以来,中国钢铁、水泥等能源密集型产品出口总量大幅度增加。国际比较表明中国在这些高耗能产业的能源效率要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果按照实际消耗能源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计算,中国出口的产品每单位所要被征收的碳税将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就碳税成本而言,中国的产品不仅不存在比较优势,还存在比较劣势。
11、云南怒江福贡强降雨引发泥石流
来源:云南网2011-03-23
http://society.yunnan.cn/html/2011-03/23/content_1541396.htm
民房被冲毁
路段淤泥堆积深度达1米
3月18日以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境内遭遇连续强降水,致使出入怒江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唯一公路——瓦贡公路中断。截至昨日下午3时20分,马吉乡境内还在降中雨,瓦贡公路路段仍在紧张地进行抢险。此次灾害未造成人员伤亡。
受连续强降雨影响,21日,怒江州福贡县马吉乡境内发生泥石流灾害,瓦贡线多处路段路基被冲毁,路段淤泥堆积深度达1米,80余辆车被堵,3间民房和一间猪圈被冲毁。马吉边防派出所迅速抽调警力伙同乡党委、政府工作人员,一起将马吉米村部分居民撤离到安全地带,同时对可能发生自然灾害的地段进行了排查。
12时许,瓦贡公路马吉村那巴朵段发生小型泥石流灾害,致使部分路基被冲毁,车辆无法通行。马吉边防派出所派出两个组前往现场疏导交通。直至下午5点,共疏散居民47人,疏导、劝回车辆20多辆。
下午6时许,马吉边防派出所接到110指令称:瓦贡线古当村谷布段发生小型泥石流灾害,造成车辆拥堵,请你们前去处置。经初步查看,该路段已有80余辆汽车被堵,山上不时还有碗大的碎石滚落,发生泥石流的路段淤泥也越积越深,官兵冒着大雨和被滚石砸中的危险,从车流最后方,组织被堵车流往贡山方向返回。
据马吉边防派出所所长杨松身介绍,此次强降雨量很大,为避免辖区发生更大的自然灾害,全所官兵24小时做好了抢险救灾准备,同时通知各村民小组武装干事和民兵做好了应急处突工作。石月亮边防派出所所长黎汝亮介绍说:“强降雨同时波及了石月亮乡,瓦贡公路石月亮乡观景台附近部分路段也出现了险情,但是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车辆拥堵的现象。”
目前,受灾人员已被当地党委、政府妥善安置在旅馆居住,情绪稳定。(崔敏 茶志强 王聪)
12、罕见濒危鸟类卷羽鹈鹕飞临黄河三角洲
来源:中国新闻网2011年03月23日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3-23/2923740.shtml
国家二类野生保护动物卷羽鹈鹕(资料图)
中新社济南3月22日电(尹文盛 孔凡元)阳春三月,20多只卷羽鹈鹕飞临位于黄河口的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据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介绍,这几年每年春秋季节都有20多只卷羽鹈鹕来到黄河入海口。
记者22日在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看到20余只中国国家二类野生保护动物卷羽鹈鹕。时而盘旋在天空,时而在管理人员精心为它们准备的采食区觅食。
据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站站长单凯介绍,卷羽鹈鹕是世界濒危鸟类,已被列入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世界濒危鸟类红皮书。它在全球的数量最多几千只。此鸟属大型水禽,体长1.60~1.80米,嘴铅灰色,长而粗,上下嘴缘的后半段均为黄色,前端有一个黄色爪状弯钩,下颌上有一个橘黄色或淡黄色大型皮囊,体羽主要为银白色并间有灰色,飞羽为黑色,有白色羽缘,头上的冠羽呈卷曲状。
据了解,卷羽鹈鹕喜欢结群生活,有两个迁徙种群。西部种群在南欧及中亚繁殖,冬季在地中海沿岸、波斯湾、印度一带越冬;东部种群在蒙古繁殖,到中国东部与南部越冬,在朝鲜和日本偶有记录。
卷羽鹈鹕喜欢生活在大水面、人为干扰少、生态环境优越的“乐土”。由于对环境的要求极为苛刻,在中国发现的野外卷羽鹈鹕种群极为罕见,因此它的出现常常被认为是栖息地生态环境改善的有力证据。
据悉,自1999年对黄河水量实施统一调度以来,黄河已经连续12年不断流,使入海口地区生态明显改善。特别是在多年的黄河调水调沙的作用下,黄河口湿地以年均5万亩的速度在增长,成为世界上土地面积自然增长最快的保护区。目前,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的鸟类种类和数量由1990年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296种,占中国鸟类总种数的1/5,现有丹顶鹤、白头鹤、白鹤、大鸨、东方白鹳、黑鹳、金雕、中华秋沙鸭等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10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49种。(完)
13、20头江豚南京长江大桥下嬉戏
来源:扬子晚报 2011-03-23 梅建明
http://www.yangtse.com/epaper/yzwb/2011-03/23/content_281462.htm?div=-1
江豚江面嬉戏。读者供图
专家称,它们正值发情期,热烈追逐是在自然交配
本报讯 昨天中午,记者接到市民报料:在南京长江大桥南堡附近江面上,成群的江豚纷纷跃出水面,欢欣异常,感受着春天的气息。记者赶到现场看到,20余头江豚在南堡江面嬉戏,场面颇为浩大,吸引了不少市民。
昨天上午9点多,南京长江江面水势突涨,靠近江边明显感觉到开始涨潮,江面风力较大,随之江浪被掀起,此起彼伏。不过,因温度上升,一些市民感觉比较舒服,江边及附近的公园游人较多。一位目击者告诉记者,在上午10点多时,有人开始看到江浪中隐约有黑影出现,起初并没有引起人的注意,还以为是江中飘浮的黑色塑料袋。约一小时后,这种黑影越来越多,一些市民感觉有些异常,便竞相指引着观看,有熟知内情的市民看出,这些黑影是“江猪”。
记者赶到现场时,已是中午时分,此种情形已持续了1个半小时。记者发现,在大桥南堡的一个桥墩旁,不断有黑脊背露出江面,已经自然地分成了三五个区域活动,数量各有七八只。这些黑影露着光亮的脊背,在江水中时隐时现,记者看到,这些江豚顺着桥墩作“S”形游曳约20分钟后,奋力向上游游去,最后消失无踪。
“多的时候,一个桥墩旁都是黑压压的一片,我数了数,超过了20只。”一位市民告诉记者,虽然隔得远,但江豚有时像排队似的,一字成形,往上游游一段后,突然潜到水中,接着又在下游一段水面出现了。然后,再往上游,像是玩游戏一样。而让人吃惊的是,不时还有两只两只江豚结伴而行,似一对对的情侣,亲密无间。
为此,记者采访了南京一位水产专家,他告诉记者,每年春季是江豚的发情期,此次极有可能是江豚在发情后,进行自然的交配,以繁衍后代。据介绍,江豚发情后,异性间会展开热烈追逐,直到交配结束,一般是不达目的不罢休。整个过程可能要持续30至60分钟。而一天之中,可能出现多次交配。根据记者描述,专家称,这正是江豚在交配,因为它们交配时,会出现在江面上相伴游动的现象。南京江面上屡次出现江豚,这是一种生态转好的迹象,值得庆幸。(梅建明)(报料人:武先生)
相关链接>>>
“江猪”可能15年后灭绝
江豚属于国家二类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多年前曾经是南京下关的常客,因其露出脊背时,浑身黑黝黝的,当地的渔民亲切地称之为“江猪”。
2006年,六国科学家在长江联合科考,白鳍豚没找到,江豚发现了1800多只。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王丁告诉记者,目前江豚数量以每年5%的幅度下降;人类活动则是造成江豚灭绝危机的重要原因。如果现状依旧,江豚很可能会在15年后灭绝。目前,相关专家正在呼吁长江流域内实行10年的禁渔令。
14、极端气候频发引关注 专家:与全球变暖有关
来源:新华日报2011年03月23日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3-23/2923967.shtml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今年气象日的主题是“人与气候”。伴随寒潮、高温等“百年一遇”字眼频频出现,公众对气候异常愈来愈关注。世界气象组织称,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极端气候事件的严重性、持续性以及发生的地理范围,赶上甚至超过历史上最严重的极端气候事件。极端天气为何多发?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江苏省气候中心副主任周学东介绍说,极端天气是某一个时段发生的,而一连串极端天气不断累积,就变成了极端气候。
在江苏省气象局刚刚发布的《2010年江苏气候公报》中,记者注意到,50年罕见的异常天气,去年一年之内就连续出现了6次。省气候中心陶玫等专家介绍说,去年气象灾害种类多、范围广,主要表现为大范围雷暴出现早、连阴雨(雪)、夏季大范围连续性高温及秋冬连旱等。尤其是在去年2月10日,江苏出现了暴雨、雷电、降雪、冰雹、冻雨天气集中在一天的“奇观”,同一天出现这么多种极端天气现象,在江苏的历史上尚属首次。
异常天气背后,谁是最主要的推手?分析原因,周学东指出,总的来看还是跟全球变暖有关。具体来说,跟环流的调整,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轮转,以及极地地区环流的调整,包括去年西太平洋副高增强等,都有一定的关系。
“极端的干旱高温事件,不是某几个地区现象,而是一个全球现象,跟大气环流的异常、强冷空气的侵袭有关,比如去年的华北干旱就是因为北方极端的强冷空气所致。大气不稳定容易产生对流上升运动,强降水、冰雹、雷电等极端天气事件也是在冷暖空气相遇时产生的。相应的高温热浪及其引发的干旱事件频次也会增加、范围会增大。”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副院长闵锦忠教授说,“至于大气环流异常,一方面有自然本身的原因,另一方面跟人类活动、全球变暖也不无关系。”
闵锦忠教授认为,对我国而言,影响最大的是“拉尼娜”。伴随拉尼娜的到来,中国的沙尘暴、台风、旱涝灾害将变得强烈,冬季容易出现极端低温和雨雪灾害。
周学东告诉记者,“根据预测,拉尼娜现象将于今年5月结束,下一轮出现的就是厄尔尼诺现象。不过在厄尔尼诺现象到来之前,中间有个过渡阶段,在这段时间,气候情况相对平稳。”
面对突如其来的气候灾难,我们如何提前感知,并且早做安排?对此,省气象台副台长魏建苏介绍说,目前江苏已经建成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点1188个,实现连续观测和10分钟一次的数据上传。南京交通气象研究所和新一代天气雷达开放实验室开展了暴雨、台风、大雾等江苏主要灾害性天气及气候变化内在机理和发展规律研究,构建了精细化天气预报业务系统。
周学东也坦陈,面对气候形势,气象部门的预测工作难度上升,还需不断更新完善各种方式进行气象监测,积累经验。闵锦忠认为,从更高的层面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立气象灾害预警应急系统是应对气候灾害的关键。江苏沿海城市比如南通、连云港等地,应建立海啸预警系统。同时,实时监测非常重要,在灾情公众服务方面,可以利用交通广播、电视、短信、警报等各种媒介终端传递给大众。只要能做到提前几十分钟尽快将信息传递给公众,就能避免不少灾害的袭击。(记者 杨频萍 吴红梅)
15、生态补偿机制列入“十二五”规划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11-03-23 章轲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3/713599.html
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打破了所谓生物多样性保护投资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或经济效益很低的说法。
中国每年的工农业产值是可以用价值计算的,那么,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的服务和产品也是有价的吗?答案是肯定的。
中国的科学家们早在几十年前就开展了这项研究,比如,湖北省神农架林区的价值。2004年的统计显示,神农架林区绿色财富总值为236.13亿元,自然资产总价值为46.91亿元,占整个绿色财富的比例为19.86%;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为189.23亿元,占整个绿色财富的比例为80.14%,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高于自然资产价值约60个百分点。神农架林区的绿色财富大约是物质财富的4.6倍。
研究人员还对全国主要陆地生态系统价值进行了测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总价值为9170亿元/年,其中来自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牧场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的价值分别为1410亿元、1030亿元、109亿元、981亿元和1390亿元。
这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打破了所谓生物多样性保护投资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或经济效益很低的说法。
“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评价在很多方面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欧盟—中国生物多样性项目机构与政策专家张风春对记者说,这一工具可以增强人们对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了解和保护意识。在制定政策时,它能够提高人们对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重要性的认识了解并增强保护意识。不仅如此,它还有助于制定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保护政策。
3月10日,由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主办、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承办、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协办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经济学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记者了解到,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已经列为中国政府“十二五”规划中环境保护的内容之一,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估正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一项重要基础。
生态经济价值被低估
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视,在国际社会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而中国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但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正遭受急剧增长的人为经济活动的干扰。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的生物多样性正在减少,物种正在以自然灭绝1000倍的速度灭绝;全球气候变化正在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严重影响;中国城镇化、工业化的加速和环境污染使物种栖息地受到威胁,生态系统承受的压力增加;生物资源过度利用和无序开发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加剧;外来入侵物种增加了国家生态安全的风险,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形成新的威胁。
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主任温武瑞对记者说:“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等自然资产的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和理解,尚未进行市场化,这是导致生态破坏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温武瑞称,随着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等工作的不断深入,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经济价值评估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评估已成为当前国际上生物多样性相关政策与行动的热点和重点之一。
2007年3月,在德国波茨坦G8+5环境部长会议上,德国政府提出一项关于“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经济意义”的研究提议,并作为生物多样性《波茨坦倡议》的一部分。同年6月,在海利根达姆的G8+5峰会上,通过该项提议并启动了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经济学研究计划(The Economics of Ecosystems and Biodiversity,简称TEEB),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主办。
德意志银行的资深经济学家Pavan Sukhdev担任这一研究项目负责人。该项研究集成了自然科学、经济学和政策领域的知识、经验和专业技能,旨在估算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代价和避免损失发生的成本及收益,为国际、区域和地方各级决策者制定行动指南。
据TEEB项目协调员哈瑞普瑞亚·甘黛梅达(Haripriya Gundimeda)博士介绍,TEEB分两阶段。第一阶段现已完成,第二阶段也已进入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的初步结果于2008年5月在德国波恩《生物多样性公约》第9次缔约方大会上,以中期报告的形式发布。报告表明: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意义重大,如果不及时采取行动来扭转当前已被破坏的局面,后继损失将威胁到人类福祉。
TEEB研究第一阶段成果认为,世界范围内生物多样性已大量丧失。商品和食品近期的价格变动就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丧失对社会所造成的恶果。如果人类不采取正确的行动,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生态系统服务的丧失将会持续甚至加速,某些生态系统受损后将难以修复。物种的丧失、生态系统退化同人类福祉密不可分。如不采取任何补救措施,按照“一切照常”的情景继续发展下去,到2050年人类将面临严重后果。
中期报告还显示,当前陆地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陡升,对人类健康和福祉构成严重威胁。气候变化进一步加剧了陆地和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恶化。在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穷人在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中承担着最大的风险,因为他们对生态系统服务的依赖性最大。
因此,人类必须采取紧急补救行动。然而,经济增长和自然资源向工农业生产的转移仍在继续,不可能也不应该阻止国家经济和个人发展的合理愿望。
哈瑞普瑞亚·甘黛梅达告诉记者,要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最重要的是考虑伦理和公平、自然过程、人类行为的风险以及不确定性等问题;国家、企业和个人需要了解使用自然资源的代价,以及不同的政策及行动带来的后果。
“大多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公共产品没有市场价格。为此,可采取奖惩政策来维护公共产品的流通,如生态补偿。”她说。
记者了解到,TEEB项目第二阶段的研究从2009年秋季开始,到2010年10月完成综合报告。目前TEEB正在地区和国家层面推广其研究成果。而记者3月10日在环保部参加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经济学国际研讨会”正是TEEB在中国的重点推广活动之一,目的是将TEEB的五项研究成果介绍给中国的决策者和科研人员,提高决策能力和政策建议水平,同时促进今后在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经济学研究领域的国际交流。
16、“十二五”减排战:破解区域间指标分配不公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11-03-23王尔德 林嘉希
http://www.21cbh.com/HTML/2011-3-23/yMMDAwMDIyODMyMw.html?source=hp&position=focus
核心提示:“十二五”节能指标已经分解完毕,但减碳分解还不明朗。各地方政府、行业间与部门利益的不同,势必导致节能减排指标的分解困难重重。
今年以来,“十二五”节能减排指标分配成为关键词。
本报记者获悉,“十二五”节能指标已经分解完毕,但减碳分解还不明朗。而今年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业内人士关注的是,如何避免去年以来有些地方出现的拉闸限电等极端措施,并确保节能减排指标在各省与行业间分配公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下称“国研中心”)副主任刘世锦给出的方案是,根据“十二五”全国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下降的目标和GDP预测的数字,将强度目标换算成总量目标,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地区和行业的分解,充分保证分配的公平。
“分配公平了,地方和企业才能变压力为动力,从而才能采取更为灵活的考核机制。”刘世锦称。
而各地方政府、行业间与部门利益的不同,势必导致节能减排指标的分解困难重重。多位地方官员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研中心的方案落地难度很大。
地区间应“共同但有区别”
3月17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表示,“十二五”要实现能耗强度下降16%、二氧化碳强度下降17%,节能减排工作难度不小。完成今年单位GDP能耗下降3.5%左右,二氧化硫等4项污染物排放量均减少1.5%的目标,对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至关重要。
而“十一五”期间,我国第一次将节能目标设置为约束性指标,到2010年年底我国能耗强度相比2005年降低19.1%,基本实现节能20%左右的预定目标,但这一目标的实现难度很大。“之所以难度很大,就在于这一目标在分解和实施过程中存在三个主要问题。”刘世锦称。
首要的问题是一刀切的分配方式,容易造成分配不公,挤压落后地区的发展空间。
根据《“十一五”期间各地区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指标计划》,2010年吉林单位GDP能耗要比2005年下降30%,山西、内蒙古下降25%,山东下降22%,云南、青海下降17%,广东、福建下降16%,广西下降15%,海南和西藏下降12%,其他省份降幅均为20%。
“比如上海和贵州相比人均GDP相差近10倍,但其节能指标都是20%。”刘世锦认为,“这就很不科学,大大挤压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空间。”
他表示,国内地区差异非常大,因此,我们应当将在国际气候谈判中主张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沿用到节能减碳指标的分解中来。
其次,目前节能减排主要采用行政包干制的行政节能手段。“从中央到地方,一级压一级,这种方法比较有用,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出现企业限电的情况,这种情况就不叫节能减排了,而是叫‘无能’了。”刘世锦解释。
而这种行政手段导致第三个更为严重的问题,即调动了地方夸大GDP的积极性。“假如分子即能源消耗量是一定的话,那么分母即GDP越大,得到的能源强度就越低。”刘世锦表示,“这就可能促使地方政府把GDP做大,怎么做大呢?既有真的做大,也有注水的做大”。
建议总量减碳
针对上述问题,刘世锦及其团队给出了一个新的减碳分解方案。
他解释说,在短期内能源结构不会发生大的变化的前提下,节能目标与减碳的目标相差一两个百分点,所以节能目标基本等同于减碳目标。
在减排目标的选择上,他建议将目标的强度目标换算成总量的目标,具体通过“十二五”碳强度下降目标和GDP预测的增速可得到这一结果。
“这么做就是为了避免出现‘十一五’期间出现的第三类GDP注水的问题,也为‘十二五’期间可能开展的碳交易做一个很好的铺垫,毕竟强度目标不便于操作,而且这种换算并没有改变全国减碳的性质和任务。”刘世锦称。
第二步,就是全国的总量分解到地方。为了体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刘世锦主张将全国总的碳排放额度分为“全国地区基本排放额度”和“全国行业排放额度”两部分,分别按人均GDP和人口与行业先进排放标准在各省进行分配。
他认为,考虑到一个地区的排放量,大体与这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和人均GDP水平相称的,因此将人口与人均GDP作为分配的依据,从而体现分配的公平。
“但这种分配方法,对一些能源输出大省比如山西、陕西和内蒙或许并不完全公平,其人均GDP并不完全与这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和人均GDP匹配,因为其能源的生产,很大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其他能源输入省市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其碳排放是在为其他地区买单。”刘世锦解释。
1 2下一页
17、山西宁武煤企叫板政府禁令 挖黑煤引发生态灾难
来源:《经济参考报》2011年03月2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4211140.html
鲁能晋北铝业违法开采露天煤现场。记者肖波摄
位于晋西北黄土高原边缘的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曾被列为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和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县,国家和省、市先后斥巨资对该县进行生态治理。
然而,被称为山西工业转型发展样板的山西鲁能晋北铝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鲁能晋铝),却与其他投资商联手,在宁武县违法大规模挖“黑煤”,造成严重的区域生态灾难。
目击
“大揭盖”式采挖触目惊心
2011年3月10日和15日,《经济参考报》记者两次进入宁武县与原平市交界处的鲁能晋铝宽草坪矿区。放眼望去,连片的山体被挖成道道沟壑,有的山头被齐刷刷地削平。矿区范围内的宁武县薛家洼乡宽草坪、常峪、盘道梁、宽沟等村和原平市段家堡乡将军墓村,破败的农舍人去屋空。
早在2002年,鲁能集团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高调入晋,与山西经投公司共同出资组建鲁能晋铝,鲁能集团持有90%股份。随后,鲁能晋铝取得五台县天和、宁武县宽草坪两处铝土矿采矿权,前者为首采矿山,后者为接续矿山。2006年6月,一期百万吨氧化铝工程投产。目前,二期百万吨氧化铝工程已投入试运行。
山西省国土厅2004年8月为鲁能晋铝宽草坪铝土矿颁发了采矿许可证,规定开采矿种为铝土矿,有效期五年(2004年8月至2009年8月),开采规模为100万吨/年,矿区面积13.68平方公里。
鲁能晋铝宽草坪矿区采用露天开采方式。据介绍,在剥离覆盖层过程中,发现铝土矿上部约50米,有2至3层、厚度2.8至3.8米的煤层。2010年6月,受鲁能晋铝之托,忻州市国土局向山西省国土厅请示,在该矿区内适当增加开采矿种。事实上,该请示提交时,鲁能晋铝违规挖浅层煤已历时近两年。
宁武县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62%,同时被山西省有关部门列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易发区。据了解,由于鲁能晋铝在此区域露天采煤存在相关的生态和地质安全问题,山西省国土厅对适当增加开采矿种的请示一直未予批准。
“五台县天和铝土矿能够满足鲁能晋铝近期生产需要,他们应暂停对宽草坪矿区的掠夺式开采,待条件具备并获批后再进行规范的煤铝联采。”忻州市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大队一名干部对记者说。
据记者了解,鲁能晋铝实行“招商开采”,吸引了来自江苏、福建等地的“煤神”,在无任何合法手续的情况下,展开了“大揭盖”式采挖。
进入鲁能晋铝宽草坪矿区,记者一路上不断被手持棍棒的护矿人员盘问和跟踪。当地人告诉记者,这些“膀臂上文着龙虎豹”的护矿人员,经常威胁、殴打村民。
【1】 【2】 【3】
18、联合国叫停“地球工程”:担心破坏环境生态
来源:文汇报2011-3-23
http://ditan360.com/TanSuo/Info-81528.html
今天的人类正面临着全球气温上升、海洋变酸、冰原融化等严重威胁,对此我们能做些什么呢?科学家提出,使用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是向着削减二氧化碳排放量迈出的正确一步。但是,仅仅依靠清洁能源不足以阻止气候灾难的发生,而且时间上也太过紧迫。于是,一些科学家提出,可以采取一些更为激进的办法来改造地球,以帮助地球迅速降温,这些办法被统称为“地球工程”。
但联合国最近却突然叫停“地球工程”。科学家指出,一些“地球工程”存在较高风险,可能会对地球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产生难以预料的影响。
各种各样别出心裁的“地球工程”引起了全世界科学家的密切关注和热烈讨论。事实上,科学家们提出的一些创意已被一些国家所接受,准备逐步实施,比如德国打算用于“地球工程”的研究预算经费已经高达35亿美元。
就在各种“地球工程”设想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之时,联合国最近却突然叫停“地球工程”,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延缓实施“地球工程”。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一些科学家在对“地球工程”的利弊得失进行评估后提出了新的见解,指出一些“地球工程”存在较高风险,可能会对地球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产生难以预料的影响。
潜水艇能将台风消弥于无形吗?
日本一家水工机械制造公司提出了一个征服台风(西半球的人也管它叫飓风)的计划。日本人最近在印度和日本为一种抽水潜艇申请了一项专利,称可以用来减轻台风的威力。我们知道,风暴通常在温暖水域渐渐积蓄力量,在温度达到25%左右时开始形成风暴,达到26.6℃时风暴才能在海洋上空持续旋转。日本人的设想很简单:一个由20艘潜水艇组成的船队迎在台风前锋处,每艘潜艇上安装有8台水泵,向着海洋表面每分钟喷射480吨冷水,只需要短短一个小时,海洋表面温度就会下降2℃,将一场蓄势待发的台风消弥于无形之中。
这是一个疯狂而大胆的主意,但是,有科学家指出,实施这一方案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准确地预测台风所经过的路线,而目前人类还难以做到这一点。此外,科学家还质疑如此大规模地干预自然是否属于明智之举,因为就全球范围而言,台风或许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自然现象,只是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罢了。
给海洋施加含铁肥料会不会带来致命后果?
为了应对气候变暖,有人提出在浮游植物生长的海区投放大量含铁肥料的建议,其原理是:浮游植物通过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但其数量却受到海水中含铁量少的限制,添加铁的目的就是促使浮游植物大量生长,并在这一过程中大量吸收二氧化碳。
但是,美国科学家最近发表文章称,蓬勃生长的嗜铁浮游植物会产生一种神经毒素,吃了这种浮游植物的动物会将毒素带入食物链,危害和杀死鸟类、鱼类和海洋哺乳动物等,人类也会因食用海鲜而中毒。
研究人员提取东太平洋的海水样本,在其中添加铁,然后对海水样本中的浮游植物的生长情况进行监测。结果令他们非常吃惊:含铁肥料大大加快了浮游植物的生长速度,但同时也抑制了其他海洋物种的生长。更令他们吃惊的是:含铁肥料令浮游植物细胞内产生大量神经毒素。并对其他海洋物种正常摄取养料产生了不利影响。
研究人员指出,给海洋施加含铁肥料可以吸收一部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是一个简单的事实,但大自然是非常复杂的,在将给海洋施肥作为截存碳的一个可行方案之前,我们必须严肃认真地考虑可能出现的致命后果。
我们真的能把二氧化碳埋在地底下吗?
化石燃料是现代文明的基础。在运输业所用能源中,石油占到90%;在电力行业所用能源中,煤炭占到50%。但是,燃烧化石燃料会产生二氧化碳,造成大气层二氧化碳浓度急剧增加,给地球带来危险。因此,我们必须在未来几十年里大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然而,无二氧化碳排放的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目前并不足以完全取代化石燃料。所以,一些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减少二氧化碳的办法:捕获二氧化碳并将其永久储存在地下深处。
这听起来有些异想天开,但实施起来其实并不太难,不过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的逆过程而已。具体来说,包括三个步骤:首先,将二氧化碳与其他气体分离。许多工业行业的工艺已经可以做到这一点,如天然气加工业已开发出将二氧化碳与甲烷分离的系统。第二,通过管道将二氧化碳输送到地下可渗透岩石层。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已经拥有将压缩液体通过管道运输的丰富经验,因此运输二氧化碳的任务很容易完成。最后,将二氧化碳注入地质结构,并在那里储存几千年。石油开采业已经拥有类似技术,人们为了提高石油开采率,将二氧化碳注入地下深处,降低石油矿藏中油和水之间的表面张力,以便更有效地提取石油,这一工艺经改进后可用于二氧化碳储存。
我们已经知道如何捕获和运输二氧化碳,以及如何将其储存在地质层中。那么,二氧化碳能在地质层里停留几千年吗?这似乎也不成为问题。事实上,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令天然气无法从地质层里逃逸出来的两种大自然的机制,同样也能留存二氧化碳——毛细管的力量和岩石类型。当你用吸管吸吮杯子里的可口可乐时,你会注意到饮料被截留在吸管中。类似的情形也发生在地下——毛细管的力量让有浮力的流体无法逃逸。另外,气体被困在多孔岩石内,上面是一层层坚固的岩石,就像是饮料罐的盖子。所以,在数百万年的时间里,沉积盆地留住了大量天然产生的二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
如此看来,埋葬二氧化碳真是一个好办法。然而,没有人确切知道捕获、输送和储存二氧化碳这一过程将花费多大的代价。普遍认为,从燃煤电厂捕获和储存二氧化碳将增加50%发电成本。目前,传统燃煤发电成本约为风力发电的1/2,约为太阳能发电的1/4,加上二氧化碳捕获和储存的成本,燃煤发电的成本仍低于可再生能源。
19、树与路可得兼 梧桐风波催生南京“绿评制度”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11-03-22王海平
http://www.21cbh.com/HTML/2011-3-23/xMMDAwMDIyODIxMQ.html?source=hp&position=newscolumn
核心提示:面对市民的自发护绿行为,本次“砍树风波”中南京政府与民间的互动,也为城市公共管理上提供了一个范本。
在路与树的博弈中,南京最终选择了后者。
3月20日,南京市市长季建业在“保护名树古木、行道树”的市政府专题工作会上表态:路要让树。南京市一位主要领导则表示:“要用尊重生命的态度来对待每一棵大树的移植和养护工作。”
随着城市党政主要领导的表态,“砍树风波”,作为南京市近期的一起较大公共事件,暂告一段落。
以保护大树的名义,在这场民间与政府的“互动”中,南京市政府作出决定:广邀专家、代表委员、媒体和普通市民,参与“移树”的决策。
3月22日,南京召开“古树名木及行道树保扩”新闻发布会,南京市建委主任助理何金雪向本报记者表示,以此为契机,今后南京重大工程将试行“绿评制度”,使其和环评、安评、能评等指标一样成为城市重大工程实施前的一个重要先行条件。
本报获悉,南京建委、城管局、旅游园林局等部门正联合草拟有关文本,预提交南京市人大审议,以“城市护绿”为主题的首个地方性法规或许在南京得以实施。
绿评制度将出
建立古树名木数字化档案,咨询评估小组对工程项目绿化保护进行把关
“砍树风波”曝光后,南京市迅速行动,以市长办公会的名义向市民承诺了数个决议。
其一,对南京市(包含郊区、县)所有的名树古木和行道树进行普查,建立树龄、树围等指标的数字化档案,甚至给予明确经纬度等地理标志;其二,成立各方人士组成的咨询评估小组,对工程项目绿化保护进行把关,以此对重大工程试行“绿评”制度;其三,提高全民护绿意识以及城市补绿措施等。
从“绿评制度”的内容看,南京规定,城市中的古树名木、行道大树,不论其所有权归属,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砍伐、移植。
南京市城管局绿化处处长李明向本报记者表示,今后所有市政工程规划、建设都要以保护古树名木为前提,原则上“工程让树,不得砍树。”若因工程需要不得已“移树”,要广泛征求意见、进行公示,要求工程承办方给出后期如何进行管理和保护等具体措施,并接受社会监督。
这意味着,南京主城区“树木移植”成为了一项行政许可内容。“今后要移树,必须要经过市政府的批准。”南京市旅游园林局副局长赵永艳表示。
本报获悉,有关“绿评”的操作细则还在制定中,而第一个被贯彻执行的则是南京地铁三号线。
记者获悉,目前地铁三号线施工方已对140株大小和种类不同的树进行了移植和保护。不过,李明也坦承,从江苏的历史气候看,清明过后多是阴雨天,这对保证移植树木的成活率提出了挑战。
根据“绿评”制度的暂定内容,移植树木两年后成活率达不到80%的有关责任单位将被追究问责。
官民互动样本
在树与路的博弈中,并非必须 “2选1”,而是可以兼得
面对市民的自发护绿行为,本次“砍树风波”中南京市政府与民间的互动,也为城市公共管理上提供一个范本。
“我们不仅在网络社区上给予回应,要求有关部门接听咨询电话,修正一些网民的错误常识,也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介绍政府的处理情况。”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德生向本报记者表示。
“舆论上有一些误解,一是以为是砍树,但实际上是移植;二是认为移植的树就是古树名木,其实很多是现代栽种的或者一般常见树种。”南京市政府新闻办一位科长对本报表示。
当地评论界人士对本报表示,通过这次官民互动,可以看出,在树与路的博弈中,并非必须“2选1”,而是可以兼得的。这次南京便主动突破住建部规定,将古树年龄“放宽”至80年。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和灵魂,不是说管理者和城建者想怎样修改就怎样修改的,而必须要照顾到历史传承和全体市民。”以研究民国史见长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倪方六对本报记者表示。
倪认为,无论是邀请媒体参加分管副市长的现场办公会、举办新闻发布会还是其他渠道,政府在民间舆论浪潮后,都在第一时间予以重视并与之互动,寻找“兼得”。
而参与3月22日发布会的南京官员也在发言中坦承,“之前的工作确有不得当、考虑不周全之处。”
20、湖底开发地下城是个馊主意
来源:中国网 2011-03-23 何勇
http://opinion.china.com.cn/opinion_61_13261.html
广东惠州计划在西湖湖底13米处建设一座地下城,并预计在2013年投入使用。目前,施工围堰已经动工,南丰湖将有一半湖底被挖开施工,建成后再恢复原貌。(3月21日《广州日报》)
不可否认,近些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加快,土地缺乏日益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在这种背景下,城市想方设法争取土地开发,无可厚非。但是,在湖底开发地下城,笔者以为是彻头彻尾的馊主意,是不计后果搞发展的馊主意。
当今世界,未闻有国家和地区在湖泊底下开发打造人居的地下城,即使是土地极度匮乏的日本也没有,最多是建造作为运输通道的隧道。以发达国家的技术,仅从技术角度说,在湖底开发地下城肯定不存在任何问题,先把水抽干,再把房子建起来,最后再灌上水,理论上很简单。但是发达国家宁可缺土地,宁可放缓发展步伐,也没有选择在湖底开发地下城,这足以说明在湖底开发地下城存在重大的安全风险,而且可能是不可预知的危险,特别是可能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毕竟湖泊不同于海洋,湖泊面积相对较小,稍微开发就有可能对周边地质环境造成影响,甚至是不可挽救的毁灭性打击,而这些存在的未知风险以目前的现有科学技术并不能有效解决。惠州甘冒天下之大不韪,率先在湖底开发地下城,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城市,实质上就是拿地下城群众的生命做冒风险的豪赌。从这个角度说,在湖底开发地下城就是个馊主意。
在湖底开发地下城,应当说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决策,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程序作出决策,而不是少数领导拍脑袋决定序。一方面必须组织大量的专家组成科研团队,进行湖底开发地下城项目调研,研究在湖底开发地下城项目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尤其是对周边生态环境会不会产生影响,或者会产生什么影响都必须有明确的结论。另一方面即使专家讨论通过了开发方案,应当提交当地人大部门讨论决定。开发方案出台过程中必须要有公众参与决策,要召开听证会听取群众意见,最终决定权应当交给进去居住生活的群众,而不是个别追求政绩的领导。从目前来看,惠州在湖底开发地下城,显然没有经过这些程序。换言之,湖底开发地下城的决策不合法,至少在程序上存在漏洞。
笔者认为,在当前安全风险没有彻底排除之前,为了全惠州人的生命安全考虑,湖底开发地下城项目必须及时暂停,只有经过专家讨论验证确定没有安全风险后才可以开工建设。多一点民主和讨论,发展的步伐可能会慢一点,但是至少可以有效避免因为不科学决策带来的大灾难。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ljy/html/gyljyzyz/ljyzyzzy01.html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