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15
三月十五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水电开发:
1、第一财经日报: 中国西部大江大河慎建大型水电工程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3/707702.html
2、中国青年报: 人大代表两次建议:怒江开发水电务必慎之又慎
http://www.chinanews.com/ny/2011/03-15/2906558.shtml
3、中国青年报: 怒江开发争论:多位地震专家不认同“地质灾难说”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4143682.html
4、中国经济网: 开发水电须多策并举
http://news.hexun.com/2011-03-15/127939844.html
特别关注:
5、财新网: 中国环保部称福岛核电泄露可能性增加
http://policy.caing.com/2011-03-15/100236706.html
6、中国环境报: 核泄漏影响有多大?
http://www.cenews.com.cn/xwzx/yz/yzqt/201103/t20110313_700168.html
7、21世纪经济报道: 《原子能法》立法一拖27年:中国核监管法缺位
http://discover.news.163.com/11/0315/10/6V68J3EB000125LI.html
8、21世纪网: 民间救灾:日本NGO的行动逻辑
http://www.21cbh.com/HTML/2011-3-15/xNMDAwMDIyNjYxNg.html
特别策划:
9、腾讯绿色: 南京梧桐!南京无桐?
http://news.qq.com/zt2011/njwutong/index.htm
环境资讯:
10、中国经营网: 紫金矿业因“9·21”溃坝事件遭索赔7505万元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10315/191753.html
11、经济参考报: 国家林业局:中国荒漠化土地300年才能治理完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3-15/2905705.shtml
12、中国新闻网: 国际绿色经济协会发起"2011世界地球日活动"
http://www.chinanews.com/ny/2011/03-15/2906768.shtml
人与自然:
13、青年时报: 浙江现“极危物种”安吉小鲵 似大熊猫珍贵(图)
http://env.people.com.cn/GB/14142451.html
14、东方早报: 江豚的急剧减少是一个信号
http://www.dfdaily.com/html/150/2011/3/15/579906.shtml
环境曝光:
15、大河网: 郑州西流湖污染严重 污水值最高超标110倍(图)
http://env.people.com.cn/GB/14142600.html
公众参与:
16、中外对话: 中国公众强烈质疑活熊取胆行业
http://www.chinadialogue.net/article/show/single/ch/4162-Fighting-for-China-s-battery-bears
17、搜狐公益: 活熊取胆挑战道德底线 熊胆汁制药可被取代
http://gongyi.sohu.com/20110315/n279826784.shtml
人物访谈:
18、21世纪经济报道:何少苓:中国水能利用还不足 生态保护应贯穿于水电建设
http://www.21cbh.com/HTML/2011-3-15/1NMDAwMDIyNjY1Ng.html?source=hp&position=newscolumn
环保观点:
19、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核电布局 向内陆转移须考虑环保问题
http://www.21cbh.com/HTML/2011-3-15/1MMDAwMDIyNjY1Mw.html
深度报道:
20、中国环境报: 生态补偿该怎么补?
http://www.cenews.com.cn/xwzx/st/qt/201103/t20110314_700185.html
环境评论:
21、中国青年报: 环境保护依然难敌地方GDP冲动
http://news.cnfol.com/110315/101,1277,9498523,00.shtml
22、新京报: 请放过南京的梧桐树
http://comment.bjnews.com.cn/2011/0315/26638.shtml
23、燕赵都市网: 环球时报社评:带着对大自然的敬畏向前走
http://news.yzdsb.com.cn/system/2011/03/15/010980957.shtml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ljy/html/gyljyzyz/ljyzyzzy01.html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39930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
1、中国西部大江大河慎建大型水电工程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11-03-15 章轲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3/707702.html
地质与环境学者范晓建议汲取云南盈江和日本地震教训,加强大型工程的规划、建设及其灾害管理。
地质与环境学者范晓昨晚给《第一财经日报》发来呼吁信,建议汲取云南盈江和日本地震的教训,加强大型工程的规划、建设及其灾害管理。
这封呼吁信称,云南盈江5.8级地震发生在与怒江断裂带相交的大盈江断裂带上,这次地震再次证明了包括怒江等大断裂带在内的滇西地震带的高度活动性,以及在怒江等中国西部河流上进行大规模梯级水电开发的地质风险。
呼吁信提出了6点建议:
对于中国西部大江大河上拟建而未批未建的大型水电工程、大区域调水工程,应暂行搁置、慎重决策,进行更为全面细致的地质、生态、社会等环境影响的科学评估与论证;
对未批先建的大型水电工程,应坚决停工,完成和完善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以及行政审批等程序;
对已批在建或已建成的大型水电工程,应认真总结汶川大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重大灾害的经验教训,按国家有关法规要求,完成和完善地震、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对其影响区域的设防标准、设防现状进行认真核查,限期完成未达标建筑特别是重要公共建筑的加固或改造,完成和完善预警预报、避险救灾体系的建设;
彻底摒弃那种追求水能开发利益最大化的、非科学的、不可持续的全江全流域梯级水电开发模式,按照法律法规,对中国西部尤其是青藏高原的天然河流采取特殊保护政策,对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环境功能、景观功能以及可能因大型工程诱发重大地质灾害的河段及流域,划定保护区,禁止兴建大型工程以及进行其他有损环境的开发活动;
在人口密集区、城镇集中区,具有重要环境功能的水域周围以及其他环境容量已经饱和的区域,限制或禁止新建、扩建高风险的重化工等大型工程项目或工业园区;
在全社会开展持续的、深入的防灾减灾的公民教育与能力培训。
2、人大代表两次建议:怒江开发水电务必慎之又慎
来源:中国青年报2011年03月15日 刘世昕
http://www.chinanews.com/ny/2011/03-15/2906558.shtml
几天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环资委副主任委员汪纪戎向大会提交了一份“重视怒江地区特殊地质背景,审慎决策怒江开发”的建议。
这是汪纪戎代表近年来第二次就审慎决策怒江开发提出建议,2008年两会期间,她曾向大会提交了 “关于先叫停怒江六库水电站,切实保护世界自然遗产的建议”。
她回忆说,上一次她的建议侧重在总体规划先行,严格按程序办事,充分审慎论证,适度、适地、开发适宜项目。之后她一直持续关注怒江开发的问题,她说,结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给她的答复,又查阅了相关资料,并请教了多位地质地震专家,发现怒江地区有着特殊复杂的地质和地震背景这一新问题,于是再次建议:在怒江上开发水电务必慎之又慎。
此前,本报也曾对怒江水电开发的地质隐忧进行报道。
怒江流经中国西南部的横断山脉地区,干流蕴藏了极为丰富的水电资源,但水电开发在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争议。
汪纪戎说,她在建议中分析了怒江地质情况的5个特点:我国西南地区是新生代以来的剧烈抬升区,是地球上新构造运动最活跃地区,也是亚洲乃至全世界滑坡、泥石流灾害最严重地区之一,中国大陆约70%的大型灾难性滑坡、泥石流就发生在环青藏高原东侧的第一个地块相对运动剧烈的狭长地带内;
怒江地区是新构造运动最强烈地区,至今没有停止的沿怒江南北向深大断裂带的强烈相对运动才形成了第四纪火山喷发区、地热温泉沿断裂成串珠状广泛分布、险峻V型河谷发育、河床阶梯下降、水流湍急等地质地貌奇观;
大量地震资料表明,近200年尤其是近60年,我国西部大地震频繁,云南强震呈明显增加的趋势,这也应该是评价地质稳定性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怒江全州98%以上面积是高山峡谷,生存环境恶劣,滑坡、泥石流灾害频发、高发、突发。目前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还有762个滑坡、泥石流点。2010年8月18日,也就是舟曲泥石流后11天,怒江地区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普拉底乡也发生特大泥石流;
制定怒江梯级水电开发规划的专家们也承认怒江中下游地质构造复杂:“怒江断裂是整个河段的主要断裂”“历史地震频发”、“怒江地区是山崩、滑坡、泥石流频发的危险区”等等在规划报告中均多有描述,但结论却强调“规划河段历史上未有强震”“沿江仍能找到若干建设条件好的河段,具备建设高坝的优良地形、地质条件。”
基于这些从专业人士那里收集到的信息,汪纪戎说,她建议有关部门对之前提供的规划资料重新思考,甚至一些原来被认为是优势的特点,在充分论证后,或许会看出背后隐藏着的风险。比如,在水电规划中,怒江这条因活动深大断裂生成的断裂河,其复杂地质构造形成的“高落差、两岸狭窄、水量雨量丰沛”,均被描述成建设水电工程的优越条件。但如果换个角度,这些优越条件不也可能构成工程的极大风险源和灾害链吗?
汪纪戎说,在这条河床强烈破裂、两岸陡立、岩石破碎、地质背景脆弱的风险极大的河流上,横跨断裂破碎带建拦江大坝,建若干水电站,是否只需单个坝址评价“优良”,而不分析、研判综合影响和梯级工程叠加累积效应可能形成的最不利灾难性连锁反应吗?难道能够为说明工程可行,就回避客观存在的事实、淡化客观存在的风险,而选择地方政府希望看到、利益集团愿意相信的理想坐标吗?
汪纪戎说,三门峡水库作为一个典型的失败案例,仍刺激着不少人的神经。三门峡坝下清水下切、岸线不稳定,不也是规划设计时未能充分估计到的棘手问题吗?好在短期尚不会形成灾难性问题,还有时间补救。而怒江水电开发,如果不审慎充分论证决策,留给今世和后人的,就可能不只是遗憾还可能是灭顶的灾难。
汪纪戎说,鉴于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人定胜天口号下的教训已不少,请相关部门务必高度重视怒江地区特殊复杂的地质地震背景,审慎决策怒江水电开发,科学分析研判可能遇到的因单个或梯级工程造成的聚集叠加效应的最不利情景的后果和人类及中国水电工程界现在具备的应对能力,作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决策。
另外,在汪纪戎看来,应该从国家层面编制西南水电开发的总体规划,最大限度减少因利益集团瓜分水能资源画地为牢,无序、过度开发的被动后果。
针对有人提出水电开发能减少中国碳排放的说法,汪纪戎认为,节能减排的关键是做减法,而不应把目光紧盯水电开发。
有媒体报道,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在谈到怒江水电开发时表示:“我们国家也好,云南省政府也好,对水电开发历来非常慎重、慎之又慎,怒江的水电开发也不例外。”
白恩培表示:“开发怒江水电之前,要进行深入的生态研究、环境研究、上下游关系的研究。只有把这些问题都搞清楚,而且处理妥当,才能进入开发和建设的阶段。‘十二五’期间要继续深入研究,研究清楚了再说建不建。”
3、怒江开发争论:多位地震专家不认同“地质灾难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1年03月15日 唐轶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4143682.html
近日,两位已退休10多年的老科学家向媒体提出“担心怒江水电大规模开发引发地质灾难”,引起社会强烈关注,使原本持续争议了八年、因“十二五”规划优先开发水电政策的实施而“柳暗花明”的怒江开发,再度面临搁置风险。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徐道一与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研究员孙文鹏指出,怒江在地震、地质上有特殊的高风险,不应建设大型水电站,并连续提出五大疑问:未来50年内,怒江云南河段或附近地区是否可以排除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全球有没有建在活动深大断裂带上的拦河大坝的先例?未来几十年内,怒江河段是否可以排除发生特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现有工程技术对可能的大地震、特大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及灾害链是否准备好了应对措施?在活跃的地质活动时期的深大断裂带内精心选择的安全地带能否躲过四周脆弱地质剧烈变化带来的破坏性影响?
怒江水电开发项目自2003年国家发改委开始论证,至2004年因环保争议搁置至今已胶着八年。以往关于怒江的争论中,移民、生态的话题探讨得比较充分,而据著名反坝人士汪永晨介绍:“这是怒江水电开发争议以来,第一次有地质专家这么深入地探讨相关问题。”
水利专家:大坝可“抗震抗灾”
对二滩、小浪底等重大工程的抗震问题作出重大贡献的中国工程院陈厚群院士说,在概念上首先要区分抗震和抗断。抗震是抵抗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动,抗断是抵抗由于断层断裂造成两边的位错。“大坝可以抗震,但是抗断是很困难的,因此大坝一般不允许建立在活动断层上。对于设计在断层上的大坝,我们采取一票否决。”
陈厚群指出,政府有关部门对于大坝抗震安全非常重视。对于抗震设防,一些重大的高坝工程设计要求,一百年内超越的概率只有2%,相当于五千年一遇的水准,而一般建房,大概相当于五百年一遇的抗震水平。陈厚群院士的结论是:西南地区对高拱坝的抗震安全,并不存在难以逾越的技术障碍。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举例,在“5·12”汶川大地震中,距离震中汶川仅17公里的紫坪铺水库高坝,不但没有发生坍塌等“不堪设想的后果”,水库形成的宽阔水面,还为地震后道路的严重塌方和空中气候受阻的救灾,提供了可靠的水路保障;震后几天,紫坪铺水电站就率先恢复发电,为灾区的抢险救灾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不仅如此,水库的11亿立方米库容,成为危机四伏的众多堰塞湖的最后屏障,使整个成都平原免受堰塞湖溃决洪水的威胁。
专家徐道一还提出:“怒江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点,成数百公里带状分布,其范围、规模、群体性都是舟曲泥石流灾害所不具备的!任何坚固的钢筋水泥也阻止不了沿怒江深大断裂带的相对错动,谁也制止不了沿怒江两岸至今仍在发生的巨大的山崩、滑坡与泥石流。”
陈厚群解释,在施工过程中,为保证坝址处的岸坡稳定,会采取加固措施。在汶川地震中,可以看到在紫坪铺或者沙牌水电站临近发生断层地区的高坝,凡是经过处理加固的,都完好无损。“这说明,坝质采取安坡稳定加固,是非常有效的。”
老地质专家孙文鹏认为,水库高坝蓄水后,会引起库区岸坡不稳定,可能导致大面积滑坡。滑坡又可能造成很高的库区涌浪,对大坝构成威胁,或形成堰塞体,对水利工程和沿江下游形成威胁。
张博庭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如果水库的新岸坡不具备产生滑坡的潜在地质条件,水库水位变化不可能造成滑坡。反之,如果边坡本身具备水库水位变化造成滑坡的地质条件,即使没有建水库,在连续的强降雨或地震下,同样会产生滑坡、崩岸和泥石流。”在他看来,老专家所指的“水库蓄水会引起的岸坡不稳定”,只是发生在新建成水库蓄水初期的暂时现象。这不是在制造地质灾害,而是提前释放潜在滑坡的机会,以避免破坏力更大的滑坡。所以,经过对水库水位的反复考验、释放,水库的库岸都会变得更加稳定。“因此,我们几乎很少听说过十年以上的老水库的岸坡会出现什么问题。”
清华大学水利系王兆印从事泥沙运动规律和江河治理科研工作30余年。他认为,崩塌和滑坡的动力其实都是来自河流的下切,下切得愈深,崩塌滑坡的势能愈大。他认为在河流地质灾害治理过程中要坚持四个方向,即:增加阻力,降低流速;控制侵蚀,减少河流输沙能力;具体地说,治理泥石流的关键是要消能,在长年流水的河流里最好是建水电站。把河水的能量利用起来,不让它去制造地质灾害。
张博庭的观点更激进,“去年我国舟曲发生的特大泥石流,恰恰是当地水电开发不足造成的。如果水能被利用起来发电了,就不会不断地深切河谷,造成坍塌,并产生那么多的滑坡和崩岸。如果水电站的水库能够把洪水拦蓄起来,留到枯水期应用,它同样也就不会再让洪水泛滥,并卷起泥土形成泥石流。”
“灾难说”在地质学界内部未达成共识
中国科学院院士邓起东表示,“如此重大的问题,应该更多地听一听一线工作同志的意见。”
3月6日举办的《水电开发中的地质和地震问题研究》论坛上,我国多位从事地震研究工作的专家以及水库大坝地质和抗震专家,向社会媒体和公众说明了怒江附近区域的地震地质灾害情况及其与水电开发关系。
徐锡伟是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所长,与徐道一同一个单位。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坝址若处于断裂带上,一旦地震,的确无坚不摧。但实际操作中,只要不让坝址区跨断层、提高设防烈度,水电开发依然是安全的。
关于怒江深大断裂,徐锡为指出:“所谓的怒江断裂带,确实是一条长期活动的古老的活动带。但是根据目前的鉴定结果,至少从北段来看,除了它旁边的一些次生断裂是活动的,主体部分不是东昆仑断裂带那样整体贯通的断裂带,而是断断续续在旁边发育的断裂带。如果通过地震安评,通过活动带的填图,把这些断层的位置确定出来,不让水坝坐落在断层上,我想水坝没问题。”
徐锡伟还强调,世界各国抵抗地震灾害的主要手段,几乎都是要采取避让地震断层的方式。不管是日本的东京、美国的洛杉矶、我国的唐山还是其他震区的城市,几乎都无一例外。
同在地震局工作的研究员虢顺民在怒江区域工作多年,在云南西部做过一二十个水电站的地震安评,并亲身参与了怒江水电开发安评工作。他说:“要从实实在在的野外考察结果来看,不能光靠分析。地震风险在水电开发中不可避免,云南、贵州、四川几乎都存在,但是它有大有小。像云南的东部,地震危险性小,中部、西部比较大。所以,我们针对不同的风险度,要进行细致的工作,找出风险度大的地区,找出风险度小的地区,然后采取对策,采取抗震设防。我们还是有办法在水电开发中防震、抗震的。”
虢顺民举例说,他接触过怒江六个水电站的资料。怒江在云南境内穿过怒江断裂带,要分清怒江断裂不等于怒江。”在对这条断裂上的六个水电站进行鉴定的工作中,对怒江断取了33个年龄数据,全部是在十万年以早的年代,只有一个在南边的水电站有近期活动断裂数据。在这条断裂上,历史记载以来没有六级以上的地震记载,只有北边在马吉电站周围有过五级左右的地震,但是它不完全落在断裂上,在断裂的附近。
虢顺民认为,老专家徐道一所提出的“怒江水坝的地震风险程度全球最高”的结论有些夸大其词,“别说是在全世界,就是在中国甚至在云南省内,怒江的地震风险也不可能是最高的。”“滇西处于三江地区,在这三条江上都布满了水电站。所以,三江都在开发,都在搞研究,都在搞地震安评。我感觉这三条江里风险性更高的是金沙江。穿过金沙江,有很多活动断裂。”
另一位老地震专家蒋溥佐证了虢顺民的判断:“从目前我们所掌握的资料看,怒江并不存在和汶川地震、龙门山断裂那种环境。”。他还强调“怒江断裂和怒江不是一回事,怒江断裂实际上是局部的地方,不过因为当年交通等等条件的限制,难以了解清楚,所以,大家就统称叫它怒江断裂。”
那么,面对地震跟地质灾害,我们到底该如何规避风险呢?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徐锡伟所长向水电行业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做好地震、地质灾害的评价工作。二是,把有可能发生大地震的活动断层找出来,保证水坝不横跨活动断层。三是,保证施工质量。他认为,水电大坝选址的具体步骤应遵循:第一,收集研究坝址周围不小于150公里范围内的表部和深部的断层、区域性活动断层和地震活动性等资料,分析其稳定性。第二,查明坝址近场区25公里范围内的区域性断层和活动性。第三,临近区域性活动断层时,还要进行坝址及5公里范围内的专门性地质测绘,鉴定对坝址有影响的活动断层。如果影响大,工程措施不能处理,就必须另外选坝址。
4、开发水电须多策并举
来源:中国经济网2011年03月15日 杨清廷
http://news.hexun.com/2011-03-15/127939844.html
在2009年11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要实现这一目标,需理顺水电开发发展的体制机制,解决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问题,大力发展水电。
水电是目前技术成熟、较具市场竞争力并可大规模开发的非化石能源,加快水电开发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完成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举措。近期,我国水电开发形势有所好转,但仍面临移民、环保、电网送出、体制机制、电价政策等多方面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制约水电发展。
加快水电开发,必须尽力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水电资源的开发利用,总体上对环境有利,但也不可避免会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必须正确处理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切实贯彻“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快水电开发。
加快水电开发,必须加快特高压电网规划和建设。我国水电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西部地区由于水电占比较高,区域性、时段性电量盈亏矛盾突出,特别是丰水期电量富余,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仅从四川来看,截至2010年底,全省水电装机容量约3200万千瓦,丰水期有超过200万千瓦水电送出受限;预计到“十二五”末,全省水电装机容量将超过7000万千瓦。加快发展水电,必须加快规划和建设特高压电网,使西部水电参与全国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否则,送出通道将成为制约水电开发的重要瓶颈,水电资源优势难以充分发挥。
加快水电开发,必须完善水电开发管理体制机制。水电开发建设任务紧迫而繁重,相关管理部门也需树立和增强“管理为发展服务”的理念,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加快水电开发的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水电开发管理法规和制度,完善水电项目建设管理程序和办法,明确政府、投资方、设计、施工、监理、运行等各方的职责,明确水电开发前期工作、工程建设、工程验收等工作程序和要求,建立符合水电建设实际的核准制度。
加快水电开发,必须理顺水电电价机制。目前,我国水电核定电价普遍偏低,水电平均上网电价比燃煤火电低约0.1元每度。部分新建水电项目由于移民和建设费用大幅增加,单位电能投资上升,低电价导致其投产即陷入亏损,影响有关各方投资水电的积极性。加快水电开发,必须理顺水电电价机制,及时研究出台合理的水电特别是有调节能力水电的电价政策,同时着手研究建立既符合市场原则,又能覆盖水电开发建设全部成本的水电电价机制,真正实现同网同时同价。
加快水电开发,还必须切实做好移民安置工作。移民安置是水电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水电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必须把安置好移民作为水电开发的重要目标,使水电开发与移民脱贫致富有机结合,切实做好移民安置工作。加强调查研究,健全移民工作法律法规和有关具体政策,完善移民工作管理体制机制,落实相关主体责任。要抓住水电开发和移民搬迁契机,统筹谋划好移民搬迁、后续发展和库区发展工作,促进库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帮助移民逐步脱贫致富。(作者为四川省水力水电工程学会理事长 杨清廷)
5、中国环保部称福岛核电泄露可能性增加
来源:财新网2011年03月15日
http://policy.caing.com/2011-03-15/100236706.html
中国环保部援引专家初步分析称,估计福岛第一核电站二号机组反应堆堆芯已部分熔化,反应堆厂房、安全壳完整性可能已遭破坏,增加了大规模放射性物质释放至环境的风险
【财新网】(见习记者 崔筝)3月15日上午,中国环保部网站刊出新闻通稿,表示福岛核电站大规模放射性物质释放至环境的风险明显增加。
这则新闻通稿称,“专家经初步分析认为,福岛第一核电站一号机组和三号机组反应堆状况趋于稳定,但二号机组极有可能发生了比一号和三号机组更加严重的情况,估计反应堆堆芯现已部分熔化,反应堆厂房、安全壳、压力容器完整性可能已遭破坏,大规模放射性物质释放至环境的风险明显增加。”
网易等媒体很快刊出了中国环保部的上述通稿。不过,至15日上午11点半左右,财新记者发现,环保部网站已经无法访问这则新闻通稿。环保部新闻办有关人士随后对财新记者表示,可能是访问人数太多,出现了访问故障。
中午12点许,这则新闻通稿重新出现在环保部网站。财新记者注意到,新的版本删掉了“压力容器”和“明显”的字样,表述变为了“专家经初步分析认为,福岛第一核电站一号机组和三号机组反应堆状况趋于稳定,二号机组极有可能发生了比一号和三号机组更加严重的情况,估计反应堆堆芯现已部分熔化,反应堆厂房、安全壳完整性可能已遭破坏,增加了大规模放射性物质释放至环境的风险。”
根据上述题为《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有关负责人就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二号机组情况答记者问》的新闻稿,这位负责人介绍说,据东京电力公司对外发布信息和中国环保部向日本原子力安全保安院(NISA)确认,北京时间14日12点25分,福岛第一核电站二号机组丧失水冷却功能,安全壳内部压力持续升高,堆芯水位开始下降,直至堆芯完全裸露,此后通过努力向堆芯注入海水,堆芯水位有所恢复。但14日晚23点左右,堆芯再次完全裸露,15日早6点左右,现场发生爆炸,爆炸情况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中国环保部还表示,截至3月15日上午10点,中国辐射环境环境监测未发现任何异常,中国所有运行核电机组均处于安全状态。中国环保部也将继续密切关注和跟踪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进展,进一步加强辐射环境监测,及时向有关方面通报信息。■
6、核泄漏影响有多大?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1-03-14
http://www.cenews.com.cn/xwzx/yz/yzqt/201103/t20110313_700168.html
[新闻眼]日本核电站进入紧急状态
日本核泄漏危机3月13日传出进一步扩大的消息。据日本媒体报道,运营福岛第一核电站的东京电力公司在当地时间3月13日上午11时,向政府作出紧急通报,宣布福岛第一核电站进入“紧急状态”。东京电力公司称,到13日上午8时20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辐射量数值已经超过了可控范围,达到了882微希伏/小时。而日本的法律规定,一般人一年的核辐射量不能超过1000微希伏/小时。东京电力公司表示,核辐射量数值还在继续上升,因此依据原子力灾害对策特别法的规定,向政府作出了“紧急事态”的通报。这是地震发生以来,日本的核电站第一次宣布进入紧急状态。目前,日本政府正在紧急疏散核电站周边的20余万居民。
核泄漏事件影响巨大,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核泄漏的危害有哪些,遇到核泄漏该如何自救,本期《应知》一一解读。
1、核电站核泄漏的危害何在?
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是指核反应堆里的放射性物质外泄,造成环境污染并使公众受到辐射危害。
核泄漏对人员的影响表现为核辐射,也叫做放射性物质。放射性物质以波或微粒形式发射出的一种能量就叫核辐射,核爆炸和核事故都有核辐射。它有α、β、γ三种辐射形式。α辐射只要用一张纸就能挡住,但吸入体内危害大;β辐射是高速电子,皮肤沾上后烧伤明显;γ辐射和X射线相似,能穿透人体和建筑物,危害距离远。宇宙、自然界能产生放射性的物质不少,但危害都不太大,只有核爆炸或核电站事故泄漏的放射性物质才能大范围地对人员造成伤亡。
放射性物质可通过呼吸吸入,皮肤伤口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体内,引起内辐射,γ辐射可穿透一定距离被机体吸收,使人员受到外照射伤害。内外照射形成放射病的症状有:疲劳、头昏、失眠、皮肤发红、溃疡、出血、脱发、白血病、呕吐、腹泻等。有时还会增加癌症、畸变、遗传性病变发生率,影响几代人的健康。一般讲,身体接受的辐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状越严重,致癌、致畸风险越大。
2、公众如何应对防范?
一旦出现核泄漏事件,公众必须做的第一件事是获取尽可能多的、而且是可信的信息,并了解政府部门的决定、通知。为此,应通过各种手段(电视、广播、电话等)保持与当地政府的信息沟通,切忌不可轻信谣言或小道信息。
第二件事是按照当地政府的通知,迅速采取必要的自我防护措施。
1.选用就近的建筑物进行隐蔽,减少直接的外照射和污染空气的吸入。关闭门窗和通风设备(包括空调、风扇),当污染的空气过去后,迅速打开门窗和通风装置。
2.根据当地政府的安排,有组织、有秩序地撤离现场,以避免或减少来自烟羽或高水平放射性沉积物引起的大剂量照射。
3.当空气被放射性物质污染时,用简易方法(如用手帕、毛巾、布料等捂住口鼻)可使吸入放射性物质的剂量减少约90%。可用各种日常服装,包括帽子、头巾、雨衣、手套和靴子等对人的体表进行防护。
4.服碘保护。在核泄漏事故已经或可能导致释放碘的放射性同位素的情况下,将含有非放射性碘的化合物作为一种防护药物服用,以降低甲状腺的受照剂量。为了使甲状腺受照剂量得到最大限度的降低,在摄入放射性碘以前就应该服用稳定碘;否则就应在此后尽快实施这一措施。如果在摄入放射性碘以前6小时内口服稳定碘的话,所提供的防护几乎是完全的;如果在吸入放射性碘的同时服用稳定碘,防护效率约90%。措施的有效性随措施的拖延而降低,但在吸入放射性碘数小时内服用稳定碘,甲状腺吸收的放射性碘仍可降低一半左右。服用稳定碘一般不是单独采用的一种防护措施,它将与撤离和(或)隐蔽一道进行。对成年人,服用稳定碘的推荐量为100mg碘(最普通的像130mg碘化钾或170mg碘酸钾)。对儿童和婴儿则推荐较小的量。与这样的服碘剂量有关的危险,对于饮食中明显缺碘的地区会有所增加。不过,由于食入稳定碘而所产生的瞬时危险或严重效应一般都很小。
5.若怀疑身体表面有放射性污染,可采用洗澡和更换衣服来减少放射形成的污染。用水淋浴,并将受污染的衣服、鞋、帽等脱下存放起来,直到以后有时间再进行监测或处理。
6.听从当地主管部门的安排,决定是否需要控制使用当地的食品和饮水。当食品和饮水中的放射性核素的浓度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水平时,应禁止或限制使用这些受污染的食物和饮水。受污染的食品可采取加工、洗涤、去皮等方法去污,也可在低温下保存,使短寿命的放射性核素自行衰变,以达到可食用的水平。对受污染的水,可用混凝、沉淀、过滤及离子交换等方法消除污染。
3、保障核安全的公约法规有哪些?
《核安全公约》为实现核能利用安全,通过规定各缔约方义务和建立公约实施机制来确保核安全能得到良好监督管理的国际公约。1994年6月17日由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其总部维也纳举行的外交会议通过。1994年9月20日起开放供签署。一般性义务主要是:各缔约方应在其本国法律上的框架内采取为履行本公约规定义务所必需的立法、监管和行政措施及其他步骤。
《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于2003年6月28日通过,自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在总结中国放射性污染防治的实践经验、借鉴国外防治放射性污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对放射性污染防治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放射性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核设施的放射性污染防治,核技术利用的放射性污染防治,铀(钍)矿和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的放射性污染防治,放射性废物的管理等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问题,都做了明确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是1986年10月由国务院颁布的中国第一部针对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的法规。《条例》总则阐明了制定目的是为保证民用核设施的建造和营运中的安全,保障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保护环境,促进核能事业的顺利发展。《条例》中规定了以核电厂、反应堆、核燃料循环设施以及放射性废物的处理设施为监督对象,明确了在民用核设施的选址、设计、建造、运行和退役的过程中必须贯彻安全第一的方针。
[小常识]核电站
核电站就是利用一座或若干座核动力反应堆所产生的热能来发电或发电兼供热的动力设施。反应堆是核电站的关键设备,链式裂变反应就在其中进行。目前世界上核电站常用的反应堆有压水堆、沸水堆、重水堆和改进型气冷堆以及快堆等。但用的最广泛的是压水反应堆。压水反应堆是以普通水作冷却剂和慢化剂,它是从军用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成熟、最成功的动力堆堆型。
核电站工作原理
核电厂用的燃料是铀。用铀制成的核燃料在“反应堆”的设备内发生裂变而产生大量热能,再用处于高压力下的水把热能带出,在蒸汽发生器内产生蒸汽,蒸汽推动汽轮机带着发电机一起旋转,电就源源不断地产生出来,并通过电网送到四面八方。
[历史回顾]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件
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8吨多强辐射物质混合着炙热的石墨残片和核燃料碎片喷涌而出。
核泄漏过程持续了10天,核反应堆泄漏出的大量锶、铯、钚等放射性物质散到乌克兰、白俄罗斯以及其他欧洲国家。事故发生20天后,核反应堆中心的温度仍然高达摄氏270度。6个月后,28人因为受到核辐射死去。20多年来,死亡的人数和其他受害者人数一直没有统一说法。联合国曾发表报告说,截至2005年,“直接”因核辐射死亡的人数将近50人。
美联社则援引有关专家的话说,在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大约有4000~5000名孩子在事故发生后被检查出甲状腺癌。而事故发生前,患这种癌症的孩子相当罕见。
自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后,离核电站30公里以内的地区被辟为隔离区,很多人称这一区域为“死亡区”。20多年了,这里仍被严格限制进入,欲进入隔离区的人必须具备合法手续和有效证件。所有从隔离区出来的人,还必须在专门仪器上接受检查。
切尔诺贝利最后一个反应堆已于2000年12月15日正式关闭。据专家估计,完全消除这场浩劫的影响最少需要800年。
乌克兰共有250万人因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而身患各种疾病,迄今已在核泄漏事故的善后事务上花费了150亿美元,预计到2015年,还将耗资1700亿美元。核事故所泄漏的放射性粉尘有70%飘落在白俄罗斯境内,200万白俄罗斯人不得不生活在核污染区,直接经济损失在2350亿美元以上。
前苏联政府用于清理核污染等方面的预算开支高达230亿卢布,至今,超过150万俄罗斯人还住在受污染的土地上,其中有人还在吃受反射性污染的食物。
据不完全统计,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受害者总计达900万人。消除切尔诺贝利后患成了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政府的巨大财政负担。
7、《原子能法》立法一拖27年:中国核监管法缺位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2011-03-15
http://discover.news.163.com/11/0315/10/6V68J3EB000125LI.html
核心提示:中国作为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成员国, 已是世界上核电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但政府在监管核安全方面的基本法律却长期缺位。
“假如《原子能法》没有难产,中国的核电或许不会像今天这样,如一匹脱僵的野马疯狂发展。”一位核电行业的资深人士对本报说。
令很多业内人士不解的是,中国作为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成员国, 已是世界上核电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但政府在监管核安全方面的基本法律却长期缺位。
“这其中最欠缺的是核能领域基本法《原子能法》。”北京大学核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核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汪劲表示。
工业和信息化部政策法规司的工作曾公开表示,在1984年开始起草的《原子能法》,在迟延蹉跎二十年之后,终于有望列入今年的立法规划。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在《原子能法》的立法进展不容乐观的情况下,不如先制定出台《核安全法》。
“就整个核安全立法体系而言,由于基本法律的缺失,尽管我们立了很多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但很多基本问题并没有解决。” 前述核电行业的资深人士指出,“不但需要制定基本法,也需要修改或者增设配套的法律。”
《原子能法》拖延二十七年
中国整个核安全立法最缺的是骨架,也即《原子能法》。
“国际上所有发达国家、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有《原子能法》、《核安全法》和类似于《核安全法》的法律, 中国作为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成员国, 在核安全和辐射安全方面存在法律空白。”环保部核安全管理司巡视员陈金元曾经撰文指出。
“这一现状会引起国际上对中国的立法和核安全与辐射安全的管理能力的质疑,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
陈金元认为,《原子能法》作为核能领域的最高法和基本法, 主要内容应包括组织体系与职责、使用范围、监督管理体制、监督管理程序或步骤、核事故应急、法律责任、补偿与赔偿、法规建设等,其对核能安全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业界呼声很高的这部法律,从启动之初的1984年到今日已经一拖再拖,长达27年。
记者了解到,在1984年国家核安全局成立后,国家就开始启动我国《原子能法》的编制工作,具体由国家核安全局会同原核工业部、卫生部等政府部门起草。
但由于牵涉部门较多,法律条款面广, 部门之间、参加人员之间意见分歧较大, 无法形成共识,而国家核安全局的影响力以及协调能力也难胜此任,几年后只能搁浅。随着机构的不断改革,这项立法就处于半荒废状态。
也有学者分析了上述状况出现的原因,就是核能在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地位不明确,产业政策不明朗。
随着核电建设的狂飙,前几年《原子能法》的立法民间呼声再次高涨,但至今并无太大实质性进展。
根据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研究开发部副主任郑玉辉介绍,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受工信部委托,目前正在协助工业和信息化部论证起草《原子能法》及有关工作。
作为《原子能法》立法研究课题组主要负责人,郑玉辉表示目前课题还处在起步阶段,进展不大,最大的进展是其有望被列入2011年全国人大立法计划, 是第三类计划。
相比意味着“安排审议”第一类计划和“条件成熟时安排审议”的第二类计划,第三类计划只是“抓紧研究起草”,离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尚远。
在《原子能法》 进展缓慢的背景下,一个现实的办法是,不妨先从《核安全法》入手。基于核能在工业、农业、医学等领域应用广,而核电不过是《原子能法》中的一部分,因此推动制定规范核电生产与运营的《核安全法》比较现实。
《核安全法》应解决监管主体的责任
核安全立法,已然蹒跚起步,但始终停滞不前。
“在核电安全管理领域,虽然已有各类法律位阶的法律规范,但一部由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依然空缺,这与我们的核电发展规模和势头,很不匹配。”一位专家表示困惑。
记者了解到,核安全涉及到铀矿资源的勘探和开采、整个核燃料循环、放射性废物处置、放射性物质运输、核技术应用、市场准入、事故应急、核损害赔偿、法律责任等方面, 目前的核安全立法无法完全涵盖上述各个方面。
其中,最为突出的当属目前的管理分工问题。“现在国家有四个部门和核能相关,部门职能交叉。这样不利于工作开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陈炳德公开表示。
记者了解到,目前核能监管体制比较负责,主要由环保部国家安全局负责,但包括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安全行政主管部门在内的其他部门也会参与其中。
对此,南京工业大学法学院讲师徐辉鸿以有关放射性的许可登记举例。目前对核设施安全的许可由隶属于环保部的国家核安全局审管;对放射工作的许可则仍按照《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的规定由卫生、公安部门审管;对贮存、处置放射性固体废物的许可则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管。
“这样潜在的危险是有利益时争着管,一旦发生核污染,就会出现相互推诿的情况,责任追究无法实现。”长期研究新能源立法的徐辉鸿坦言。
因此,他建议,《核安全法》应借鉴国际上通用的实践和法则,按照“一件事由一个部门负责”的原则,由一个独立于其他各类主体的国家统一机构来进行安全监管。
具体而言,在我国可由国家核安全局作为全国统一监管机构,负责对相关放射性活动的许可登记,以加强对放射环境的统一监督管理,其他行政主管部门应配合核安全局的监管工作。
同时,为保证其职责能得到落实,国家核安全局应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应享有授权立法权和独立的执行权,其具体的职责权限应以法律的形式予以确定。
“在多头管理、职能交叉问题之外,核安全立法还存在责任空白问题。”一位核能安全专家对本报指出。例如,当前的核安全立法体系中,已有的责任条款基本都是针对核设施营运人及其工作人员,而对监管机构自身应负的责任没有规定或规定较少。
“这个问题必须解决,否则监管部门权力过大,也是行业发展的隐患。”一位核电企业工作人员强调。
8、民间救灾:日本NGO的行动逻辑
来源:21世纪网2011-03-15叶慧珏
http://www.21cbh.com/HTML/2011-3-15/xNMDAwMDIyNjYxNg.html
核心提示:与中国汶川大地震时民间组织一拥而上不同,日本民间组织在此次救灾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纪律,政府的统筹在其中功不可没。
有条不紊。这是日本各类民间组织震后行动的真实写照。
“我们正在宫城县附近的一个志愿者中心,给灾民们做饭呢。”日本海外灾难援助市民办公室(CODE)的工作人员吉椿雅道在电话中告诉记者。
他在震后第二天,就和另两位工作人员一起,驱车12小时赶到宫城县。
CODE,一个拥有丰富经验的日本民间灾难救助机构,曾经在2008年四川大地震时第一时间赶到灾区,为灾民带去物资,成为首批到达现场的国外民间团体。
类似的救灾团体——“日本国际民间协力会”也已经派遣3个应急人员,进入仙台,为其后续工作铺路。
除了救灾民间团体,更多的NGO正在集结力量,原地待命。
地震发生后,日本各地近3万个民间组织开始行动,按照灾后救援的步骤,他们目前能够做的是广泛号召募捐、建立网络合作机制、协调捐助物资和调动志愿者,为接下来进入灾区做准备。
在史无前例的大灾难面前,日本民间组织仍然保持训练有素的状态。
东京大学都市工学专攻研究者卡比力江说:“尽管日本社会的NGO,在实际运作中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长期积累下来的各种制度经验,使得他们拥有强大的行动力。”
他表示,一旦进入重建阶段,这些准备充分的民间组织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政府调配民间资源
与中国汶川大地震时民间组织一拥而上不同,日本民间组织在此次救灾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纪律,政府的统筹在其中功不可没。
震后第二天,住在神户的吉椿雅道和另外两名CODE工作人员,带着米饭、面包、饮用水等各类物资,驱车12小时来到宫城县。
和他一起到达现场的还有1-2个民间组织,他们也携带了大米、蔬菜、面条和炊事工具。
“我们先到达宫城县,随后跟着1000多名受灾居民一起转移到附近的山兴县,驻扎在政府建立的志愿者中心。”吉椿雅道表示。
在宫城县,几乎在地震第一时间,当地政府就紧急在一所中学里建立了志愿者中心,安排从宫城县名曲市某海边农村受灾的部分居民入住。
全日本学友会会长胡昂告诉记者,很多防灾救灾的民间团体,主要招募各类志愿者,在卫生医疗和重建等方面,为政府的救援做辅助工作。
目前,在灾区里面,仙台的志愿者开始在公园、东北大学校园等开阔的地方用大锅生火做汤,发给受灾者。
在这里,政府紧急调配了民间组织的力量,在了解各个组织带来的物资和专业人员情况,安排吉椿他们主要负责灾民的饮食。
东京大学都市工学专攻研究者卡比力江告诉记者,“在紧急情况下,日本政府会统一调配资源。”
他告诉记者,日本应对震后一系列灾民安置工作,都有严格的法律规定。震后各级政府紧急成立“抗震减灾本部”,并且在现场设立临时部门,专门负责接受民间团体的各类救援申请。
“民间团体首先要主动申请,然后根据政府的统一调配来工作。”他表示。
据悉,在日本,政府和民间组织之间没有特别密切的关系,部分民间组织也会接受来自政府的资金资助,但是通常情况下,都是通过法人财团融资。
吉椿雅道告诉记者,目前还有一些当地的志愿者零星地前来报到,也被安排到志愿者中心内,有序地参与到救助工作中去。目前,在山兴县这个中学内的志愿者中心,有大约10多名民间团体工作人员和志愿者。
“而针对更多周边城市的民间团体,政府也将建立专门接待和调节各地救灾申请的窗口。”身在日本的中日公益伙伴工作人员李妍焱说。
NGO间的信息共享
更多的NGO组织则严阵以待,相互之间互通有无。
中日公益伙伴在震后第二天,立即给其所有的支持机构、成员以及兄弟NGO的会员发去了紧急信函。在这份信函中,李妍焱一方面及时更新了机构成员的所有安全情况,另一方面也发布了另一个民间团体——生态游中心的呼吁书。
中日公益伙伴,是2010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的一家从事促进中日在公益领域交流和业务合作的专业性民间组织。除了会员之外,中日公益伙伴还有中国和日本的若干环境保护方面的民间组织和其他社会团体作为支持机构。实际上,这也是一个中日NGO交流的信息平台。
尽管日本民间组织数目众多,但是规模都很小,一般固定工作人员在4-5个左右,超过20人的就可以算是规模很大的机构了。
卡比力江告诉记者,正是因为机构数量庞大而单体规模太小,各个机构之间的联系就很密切。
“各个民间组织都有自己的网站,这些网站本身就相互转载其他组织的信息,这样的信息平台非常多。”他表示。
1 2下一页
9、南京梧桐!南京无桐?
来源:腾讯绿色 2011-03-15
http://news.qq.com/zt2011/njwutong/index.htm
事件概况
1928年,孙中山灵柩从中山码头经过南京市区到中山陵去安葬。当时的政府在沿途种上了从苏州杭州精选的英国梧桐和雪松。几十年过后,东郊大树冲天20米,是壮观的绿色隧道。南京人因此有一种别的城市没有的骄傲。
现在,3000棵70年树龄的大树要为正在修建的地铁让路.然而,据当地环保组织介绍,上一批移栽的梧桐树移栽后的死亡率高达80%。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南京人姚远于3月10日就为修地铁砍树通过南京网络问政致函南京市城管局《请就大规模砍伐行道树召开听证会》,建议慎重研究,举行听证。
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http://news.qq.com/zt2011/njwutong/index.htm
10、紫金矿业因“9·21”溃坝事件遭索赔7505万元
来源:中国经营网 2011-03-15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10315/191753.html
3月15日,紫金矿业发布公告称,因2010年9月21日溃坝事件造成财产损失的广东省信宜市钱排镇达垌村、双合村等850名村民已起诉紫金矿业及子公司信宜紫金等7公司,索赔7505万元,法院已受理。
2010年9月21日,受台风“凡亚比”带来的罕见特大暴雨影响,信宜紫金矿业有限公司银岩锡矿高旗岭尾矿库发生溃坝事件,共造成22人死亡,房屋全倒户523户。
因溃坝事件三度遭索赔
2010年12月31日,紫金矿业公告称,广东省信宜市人民法院已经受理信宜市钱排镇双合村及达垌村村民就起诉信宜紫金、宝源矿业及紫金矿业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一案,原告请求法院依法判决被告赔偿合计1167.83万元。
2011年2月15日,紫金矿业公告称,广东省信宜市人民法院已受理信宜市852名村民起诉信宜紫金、宝源矿业、紫金矿业、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长春黄金设计院工程建设监理部、北京国信安科技术有限公司、福建金马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财产损害赔偿纠纷一案,原告请求法院依法判令被告共同连带赔偿合计1.7亿元。
此外,在村民之前,政府已经对信宜紫金和宝源矿业进行了索赔。信宜市政府请求法院判令两被告赔偿损失1950万元,超出该金额的损失待全部核定后另行增加诉讼请求。
紫金矿业:母公司无需担责
根据“9·21”广东信宜溃坝事件调查小组的认定结果,紫金矿业旗下公司信宜紫金对该事件发生负主要责任,但紫金矿业并不认可村民对信宜紫金母公司的索赔要求。紫金矿业在公告中称,虽然公司是信宜紫金的股东,但仅此不能成为公司承担责任的理由,公司将根据诉讼程序的进展和原告进一步提出的理由依法应诉,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业内人士认为,信宜紫金是紫金矿业的全资子公司,因此紫金矿业一般情况下不必应诉,但是如果信宜紫金难以承担索赔的费用,紫金矿业也需要给信宜紫金提供资金用来赔偿,否则信宜紫金将面临通过破产赔偿债权人的风险。
链接
紫金矿业2010年汀江污染事件
2010年7月3日,紫金矿业的紫金山铜矿湿法厂发生铜酸水渗漏,9100立方米污水通过地下排水排洪涵洞进入汀江,造成汀江部分水域严重污染。紫金矿业于9月30日收到福建省环境保护厅下发的处罚决定书。经查,紫金山金铜矿铜矿湿法厂先后两次发生含铜酸性溶液渗漏,造成汀江重大水污染事故,直接经济损失为3187.71万元。根据相关法规,福建省环境保护厅对紫金山金铜矿做出行政处罚:责令采取治理措施,消除污染,直至治理完成;罚款956.31万元。
此外,紫金矿业的污染事件发生在7月3日,而公司直到7月12日晚间才发布公告,信息披露整整延迟了9天,此举让紫金矿业饱受质疑。
11、国家林业局:中国荒漠化土地300年才能治理完
来源:经济参考报2011年03月15日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3-15/2905705.shtml
近年来,虽然我国防沙治沙成绩显著,但是由于总体进展缓慢,需300年才能将现有的荒漠化土地治理完毕,亟需加大投入力度。这是国家林业局副局长祝列克日前在京举行的“内蒙古科尔沁沙地生态环境治理和产业化项目启动仪式”上表示的。
祝列克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防沙治沙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沙漠化土地持续净减少。但同时也依然面临着严峻挑战。我国现有173万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其中待治理的53完平方公里按照现在速度,大约需要300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治理完毕。同时,人口的增长,经济发展与生态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依然很大,防沙治沙资金投入与实际需求相比依然还有巨大的差距的,加快推进防沙治沙工作,既要紧紧依靠政府主导,又要积极发动社会参与。
在这次活动上,国家林业局还向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颁发了“中国沙漠化防治实验示范基地”的匾牌。
12、国际绿色经济协会发起"2011世界地球日活动"
来源:中国新闻网2011年03月15日
http://www.chinanews.com/ny/2011/03-15/2906768.shtml
中新网3月15日电 为推动绿色发展,国际绿色经济协会在第四十二个“世界地球日”到来之际,联合众多机构发起2011世界地球日主题献礼活动——“保护地球,绿色行动”公益盛典。
据悉,“保护地球-绿色行动”公益盛典将于2011年4月22日在北京举行,国际绿色经济协会将今年的世界地球日主题确定为“倡导绿色消费、支持绿色生产、共建绿色家园”。盛典旨在通过倡议更广泛的公众在绿色消费方式上的改变,引导和支持生产模式发生重大变革,进而促进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用“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行为规范,共建绿色家园。届时将有几十万人以不同形式关注和支持这一主题行动。
盛典活动将由“保护地球-引领绿色消费”主题仪式、“保护地球-全民绿色消费”主题仪式和“绿色消费”六方行动等环节组成。为促进对绿色消费的真正引导和市场教育作用,盛典将推出“引领绿色消费”的各行业绿色生产品牌,向公众展示绿色消费的目标榜样,掀起绿色消费的持久性浪潮。同时,盛典将组织政界官员、专家学者等社会各界对“绿色消费”和“绿色生产”展开深入的探讨与交流,以“绿色消费”和“绿色生产”的行动使绿色发展落到实处。
“保护地球-绿色行动”公益盛典已经从2010年4月22日走过了一周年的历程,“绿色行动”已经成为了社会公众极具感召力的标识。一年以来,“绿色行动”公益盛典不仅仅对社会绿色发展的宣传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而且在具体的产业行动中,组织参与“绿色行动”的单位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并直接催新产生了极为显著的节能减排成效。
2011年度的“保护地球—绿色行动”,将主题确定在“绿色消费”与“绿色生产”的方向,更是将绿色责任的价值方向与绿色发展的经济方向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引发了众多社会名流与权威组织的热心参与。据活动主办方透露,目前,众多社会公众明星正在积极应征本年度的“绿色行动大使”,以向公众发起更广泛的“绿色消费”与“绿色生产”倡议。
国际绿色经济协会在官方微博中同时向社会公众发出倡议:
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家园——地球,营造一个安全、健康、温馨的家园,是我们每一个人共有的心愿和应尽的义务。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和日趋枯竭的资源,我们再也不能麻木不仁,每个公民、每个企业和团体都应该行动起来,从日常生活消费和生产做起,以“绿色消费”和“绿色生产”为行为规范,为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尽一份责任。
行动起来!参与支持“保护地球—绿色行动盛典”!为保护地球,为维护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的永续未来与更持久的经济繁荣,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并以自身的影响力带动更广泛的公众一起行动吧!
13、浙江现“极危物种”安吉小鲵 似大熊猫珍贵(图)
来源:青年时报2011年03月1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4142451.html
天目山保护区再现安吉小鲵
全世界只有安吉有 与大熊猫一样珍贵
□时报记者 陈素萍 图片提供 天目山管理局
虽然时值春天,但浙江安吉海拔1300米以上的高山湿地——千亩田现在仍是枯黄一片。
3月12日,天目山管理局科技人员杨淑贞等人来到这片人迹罕至的地区考察,当他们走近一个枯草包围的水坑时,却见有大量的生命体存在其中,大家顿时兴奋起来:是珍稀特有动物——安吉小鲵产下的卵形成的一堆堆卵囊,水坑旁还发现一条安吉小鲵的成体!
天目山管理局表示,这是首次在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发现这种世界珍稀特有动物——安吉小鲵。
安吉小鲵是一种特有的珍稀物种,世界上只有安吉拥有,并且是中国10个最濒危的两栖动物之一。
龙王山自然保护区主任胡忠於介绍,它们一直生活在龙王山和天目山下的“千亩田”里,之前只是出现在龙王山领域的“千亩田”。在省林业厅和世界自然基金会的重视下,该古老珍稀种群近年来得到了有效保护,数量及分布领域得到进一步扩大。如今天目山保护区的“千亩田”也出现了安吉小鲵的踪影。
名片
全球只有浙江有安吉小鲵
安吉小鲵,学名:Hynobius amjiensis,是小鲵科小鲵属的两栖动物,也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全球只有浙江安吉的龙王山发现过安吉小鲵。数万年来,它们一直生活在这里,别的地方都没有,由此而得名。
1992年,安吉小鲵首次被发现,2004年被列入全球极度濒危物种,珍稀程度与大熊猫、华南虎、扬子鳄等一样。但因为物种发现较晚,安吉小鲵的知名度并不高。
安吉小鲵是一种极度濒危物种,上世纪90年代初经过调查,安吉小鲵出现的范围不足100平方公里,分布面积不足10平方公里,其栖息地面积和质量都在持续不断地下降。
龙王山自然保护区主任胡忠於说,平时,它们生活在草丛中,以昆虫、蚯蚓、小鱼为食。两栖类动物却是人类生存环境最好的报警器。它被誉为自然环境中“煤矿里的金丝雀”。
据悉,安吉小鲵可预警环境质量,它们是两栖动物,成年后靠肺与皮肤呼吸,外界物质容易通过皮肤进入体内,使得它们对周边环境相当敏感,水、空气、温度一有变化,它能迅速反应。
龙王山自然保护区余立鹏告诉记者,2—5月份,这是安吉小鲵的繁殖季节,它们的踪迹偶尔能在千亩田看到,但是不刻意看还是很难发现,不在繁殖季节时,则更难看到。
杨淑贞回忆道:“它们的体表皮肤呈青灰色,背面是灰褐色的,体表像泥鳅一样光滑,初看像壁虎,尾巴扁,最奇特的是背面上,就像人类的胸肋骨,肋沟很明显,而成体的安吉小鲵只有筷子的三分之二长。”
保护
保护措施正在积极建立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已经将安吉小鲵列为全球“极危物种”。“安吉小鲵数量的有限使它显得更加珍贵。”龙王山自然保护区余立鹏认为,定居和互食是安吉小鲵致危的主要因素。
余立鹏说:“安吉小鲵栖息的‘千亩田’是一片山顶峡谷间的泥炭藓沼泽地,海拔在1300米以上,四周环山,没有任何污染。与西溪湿地等平地湿地相比,这样的高山湿地,很难见到。”
龙王山自然保护区主任胡忠於说:“安吉小鲵已知的分布范围极为狭窄,只认准‘千亩田’这块宝地,如果保护不当,绝灭几率很大。”
同时,余立鹏介绍,安吉小鲵最大特点就是互食。几条安吉小鲵待在一起,不管水中食物有多少,它们总是喜欢吃掉同伴,这也使得这个种群存活下来的数量很少。
危机
栖息环境和互食使种群濒危
为加大对这一濒危物种的保护,龙王山保护区从2008年开始密切关注安吉小鲵的种群现状及其栖息地现状,并对其卵带进行人工孵育,经过近三年的实验,终于在去年成功孵育近百条安吉小鲵,并将人工保育的安吉小鲵放归自然,从而扩大它的野外种群,减少“大吃小”、“老吃弱”的互相残杀几率。
余立鹏说,目前,对安吉小鲵的专项调查正在开展,以便弄清楚其生物学与生态学,分布范围与数量,从而进一步做好保护工作。这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调查上首次对安吉小鲵进行的专项调查。
14、江豚的急剧减少是一个信号
来源:东方早报 2011-03-15肖婷
http://www.dfdaily.com/html/150/2011/3/15/579906.shtml
今年2月,经过历时25小时的洞庭湖考察,中国学者预言白鳍豚的“丑表妹”洞庭湖江豚15年内可能灭绝。3月10日,绿家园上海环境沙龙第二期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此次主题便是《从白鳍豚的“丑表妹”江豚濒危与保护谈长江生态危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学位委员会主任王丁多年来参加长江鲸类保护工作,在此次沙龙上讲述了江豚生存状况。原长江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陈正国表示,长江生态系统已经遭到严重破坏,并呼吁能够实施长江全面禁渔。
长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淡水河流系统之一,也是中国生物多样性资源最为丰富的淡水生态系统。2006年12月六国科学家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宣布,在中国的长江中未发现白鳍豚,比大熊猫数量更为稀少的白鳍豚可能已成为被人类“灭绝”的第一种鲸类动物。今年2月,经过历时25小时的洞庭湖考察,中国学者预言白鳍豚的“丑表妹”洞庭湖江豚15年内可能灭绝。
1986年,中国首届 “淡水豚类生物学和物种保护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长江豚类的保护构想,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开展半自然迁地保护,以及开展人工饲养繁殖研究。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学位委员会主任王丁就是这些保护工作的参与者之一。但是,保护工作仍然赶不上环境恶化的速度。
王丁说道:“虽然我们不能直接感觉到白鳍豚灭绝和江豚濒危的影响,但从生物学角度讲,白鳍豚和江豚都是长江里处于食物链顶端的水生哺乳动物。当白鳍豚和江豚已经不能在这里生存,也就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和警示,或许有一天长江再不能支撑同为哺乳动物的人类生存。”
面对逐年恶化的长江渔业生态环境,曾有专家提议在长江禁渔十年以保护长江鱼类资源。尽管在任时曾极力促成了长江禁渔三个月,但陈正国表示,仅三个月对保护长江水生生物而言并没有太大作用,“我的观点是长江全面禁渔,而并非十年。中国长江渔业年产量最高时曾为45万吨,现在已不足10万吨,相比目前我国整体渔业2000多万吨的年产量而言已可忽略不计。”陈正国说。
他还提到,现在长江流域真正靠捕鱼为生的就是鄱阳湖和洞庭湖的渔民,以我国的财力完全可以帮助这批渔民转业,比如发展生态旅游等项目。“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经济收入,也可以提高环境质量。”不久前,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豚类研究专家王克雄已提议,在鄱阳湖和洞庭湖开展观豚旅游。目前在鄱阳湖的枯水季节还能够看到江豚。如果能够为江豚制造有利的生存环境,这种生态旅游必然具有双赢的开发价值和前景。
15、郑州西流湖污染严重 污水值最高超标110倍
来源:大河网2011年03月1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4142600.html
河南商报记者 李雅静 实习生 孙益锐
作为郑州的大水缸,西流湖曾养育了一代郑州人。近几年来,受困于污染,曾经风华绝代的她逐渐丧失了往日的魅力和风采。
为了拯救西流湖,河南商报曾拿出多个版面,于2009年8月以“关注西流湖之"死"”为题,进行了系列报道。
昨日举行的郑州市重大项目推进会上,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连维良再次过问西流湖整治情况,并提出多项措施,力争让其恢复昔日光彩。
其中最给力的一个措施,是实行严厉的有偿治理制度:县(市、区)排污不达标,收15倍的排污治理费。
【西流湖整治】
污染情况:
污水检测值均超标,最高达110倍
西流湖为何会频频受到污染?昨日,郑州市政府多个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汇报说,西流湖区域即贾鲁河上游段全长约18.1千米,整个区域周边分布有14个行政村、68个村民组,共计约5.91万人。
“沿线周边行政村大都处于建成区外,没有相应配套的垃圾处理和市政雨污水管网设施,致使沿西流湖区域周边村民往湖区乱倒垃圾,将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和湖区。”
调查组还发现,西流湖区域周边现有污水排放口58个、垃圾堆29处、生产企业63家。经市环保监测站现场取样化验,污水检测值均超过景观水控制指标1倍至数倍,最高达110倍。
“其中有5处检测为工业污水,中原区有4处,高新区有1处。目前调查组已责令市环保局对航海西路办事处管辖的冯湾、段庄生产企业进行了暗访,抽查的3家企业已经停产。”调查组相关负责人报告说。
治理举措:
副市长每周开次会,城管每天巡查
问题已明朗,该出什么样的招数治理?
调查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这次的整治将以改造生态水系为奋斗目标,以截污治污为重点,以各项措施为手段,实现长效管理机制。
“目前,张建慧副市长已将每周一的下午定为西流湖综合治理工作例会时间,专题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并对各责任单位提出明确的工作要求。”
郑州市规划局已会同市城管局等单位,编制截污具体规划方案,交建设单位具体设计、施工,将截留污水接入现在西三环污水管网。
市环保局已制定了区域周边47家企业的整治方案,提出了考核目标和强化督导督察的措施。
市城管局拟定了防控向西流湖区域倾倒建筑垃圾的实施方案,每天派专人进行巡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市地产集团已加快成立国有股份公司,6月底前完成2.6亿元融资,以满足园林绿化、湖区清淤、拆迁等建设资金需求。
惩罚“加码”:
县(市、区)排污不达标,收15倍治理费
听了上述举措,连维良觉得措施可行,力度需加大,他提出,应该把已普查清楚的垃圾和排污口,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同时还要公布各县(市、区)和市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治理承诺书。
“这个承诺书,包括: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多长时间治理完?长效机制怎么保证?做不到怎么接受处罚?”
其次,实行严厉的有偿治理制度。发现各县(市、区)排污不达标的,要征收排污治理费。“这个费用,就按照排污治理成本的15倍来收取。要一个月结算一次!”
连维良要求职能部门不能当好人,因为“你们对排污者当了好人,就会得罪广大的人民群众!”
“至于排污企业,我不管你什么企业,只要不达标排放,就要坚决关掉!如果有一家不达标的企业在运行,就要追究你所在县(市、区)环保局的责任!”
另外,连维良还提出实行县(市、区)各部门科级以上干部分包污水排放点(口)和垃圾堆放点的制度;纪检委、组织部、绩效办组织联合的绩效评议组和责任调查组,对职能部门和县(市、区)进行绩效评议、监督。
【生态水系建设】
存在问题:突出问题是截污,还有130多个排污点
生态水系规划和建设自2006年启动以来,先后对金水河、熊儿河、东风渠、渭河、索须河下游等河道进行了大规模的生态治理,开工建设了东风渠引黄供水补源灌溉工程、生态水系输水工程,治理河道总长度达108.34公里,累计完成投资15亿元。
郑州市副市长王哲介绍说,目前生态水系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截污问题,还有130多个排污点,而且大部分都是责任到人的。
第二个影响水质的是中水的利用,金水河用了部分中水,并非全部是黄河水,里面的核心问题是企业利益。用中水是要给污水处理厂费用的,而且这笔费用不小。如果要从经济的角度来说,肯定用黄河水更合算。
第三个问题就是体制上的问题。王哲说,同样是河道管理,郑州却有两个部门分管。城管局有个中心城区的河道管理处,水务局有个外围城区的河道管理处。“我觉得分水口以下进入中心城区,城管局要加大管理力度。外围河道口以上,水务局要加强管理。”
整治办法:发现企业超标排污,扣县(市、区)财政1000万
听说生态水系引进黄河水后,有些河道内还是黑水横流,连维良很生气:“花了15亿仍然是黑水,你们谁反映了?环保局为什么不反映?市政局为什么不反映?水务局为什么不反映?文明办为什么不反映?爱卫会为什么不反映?这叫尽到责任了吗?”
“花了15个亿,如果还是黑水,我们花这15个亿干什么呢?我们怎么给老百姓交代?”
至于下一步的整治,连维良指示,“我刚才说到的西流湖整治的九条,全部适用于生态水系。”
“另外,再加一条,就是生态水系发现一个企业超标排污,对所在的县市区一次性财政扣款1000万!”
连维良说,也不用给各县市区商量,就是取个水、取个样,让事实说话,超标的就通知财政局扣款1000万,至于县市区对企业采取什么措施,你们各县市区自己研究。
关于河道管理的体制问题,连维良说,先让编办对管理体制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然后再拿一个可行性方案。
【组建管网公司】
目前已做好工商注册准备
鉴于郑州市的地下管网混乱,郑州市委、市政府曾要求市建投总公司组建地下管网建设合资公司。
目前,建投总公司已经以《关于组建管网建设合资公司的进展情况及工作建议》的形式,提出建议管网建设合资公司为股份制公司,注册资本金2亿元,管线公司作为董事长单位,占75%股份的工作建议,并开展了新公司的工商注册准备工作。
为了让企业间形成竞争机制,更好地服务城市和市民,连维良特别提出,这个公司下面要按区域设三个分公司,独立核算。
他说:“要让公司内部有竞争。没有竞争,大锅饭可办不好!”
16、中国公众强烈质疑活熊取胆行业
来源:中外对话2011年3月14日 孟斯
http://www.chinadialogue.net/article/show/single/ch/4162-Fighting-for-China-s-battery-bears
一家中国熊胆制药公司的上市计划近日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利用养殖黑熊获取熊胆满足中药市场需求再次引发了强烈反对。孟斯报道。
“在崇尚传统中医的亚洲各国,只有中国尚允许活熊取胆合法存在。”
一家以黑熊胆为产品原料的制药企业即将通过上市募资,扩大生产规模,遭到民间强烈反对,环保人士再次呼吁取缔活熊取胆的残忍方法。
“根据各大网站的民意调查,数以十万计的公众支持淘汰养熊业,占受访人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3月1日,中国媒体腾讯绿色、南方周末联合62家动物保护组织发出的公开信上称。
受到公众谴责的福建归真堂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归真堂)自称中国南方最大的黑熊养殖基地,现养殖黑熊400多头,年繁殖小熊可达100头以上,目前主要利用人工繁殖的第二、三代黑熊获取熊胆原料。其产品有归真堂牌熊胆粉(国药准字Z10980024)和熊胆胶囊(国药准字Z20054679)、清甘茶和熊胆茶等两大类30多种产品。这次上市募资,将主要用于其“年产4000公斤熊胆粉”、“年存栏黑熊1200头,年繁殖黑熊200头”两大项目。
人工养熊及活熊取胆的技术上世纪80年代由朝鲜发明,很快传入中国,成为致富之道。后国家虽启动了研制人工合成替代品的试验,但因行业利益而最终搁浅。
据山东省齐鲁电视台报道,目前中国有近万只熊每天生产胆汁。这些熊被终身囚禁在铁笼中,腹部长期插着一根金属管,方便被随时抽取胆汁。因为伤口裸露在外,永不痊愈,所以经常感染。每只熊要被套上铁马甲,每天抽取胆汁2-4次。最少30毫升,最多200毫升。
由于疼痛难忍,有的熊不停啃食自己的手掌,直至血肉模糊。有些熊无法忍受抽胆的痛苦导致神经错乱。还有的熊会做出自杀行为,把自己的肝、肠、内脏都拉扯出来,甚至长出肿瘤。
“中国SOS求助”创始人白一鹏发出公开信呼吁归真堂转型。他在自己的微博上称将代表国内外几个环保组织和归真堂谈判,“不惜一切阻止归真堂以现有模式上市”,他说,“如果不做,会新增数千头月熊将会被每天活活折磨取胆汁。”
月熊又称亚洲黑熊,由于胸前长有美丽的新月形金毛,又被称为月熊。据动物福利慈善组织亚洲动物基金估计,目前在野外生活的月熊仅剩下约25,000只。
“在崇尚传统中医的亚洲各国,只有中国尚允许活熊取胆合法存在。” 亚洲动物基金中国区外部事务总监张小海接受腾讯绿色采访称。他介绍,黑熊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省一级掌握着是否允许养殖的决定权。迄今为止,已经有20个省份宣布不允许养熊业的存在,但仍然有十多个省份给予了许可。亚洲动物基金也已发函至福建证监局,反对归真堂上市。
“大量证据表明,活熊取胆业给数以万计的黑熊造成巨大的身心痛苦。而熊胆制品的不可替代论也遭遇挑战,它大多取自伤病黑熊,对消费者健康的影响也令人担忧。”腾讯绿色与南方周末发起的公开信称。
安徽医科大学流行病学教授祖述宪在其博客上说:“现代医学证明,熊的胆汁没有什么治疗用途,但长期服用一定剂量的熊去氧胆酸,可以用于治疗胆囊里小的胆固醇结石和预防复发,还可以减轻胆汁淤积,用于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请注意:不是有些文章所说的治疗乙型或丙型肝炎!)用途有限,仅此而已。”
《新民周刊》对龙桥黑熊救助中心的报道称,其2007年发布报告显示,在救助中心因病死亡的取胆熊中,37%死于肝胆系统的癌症,医生推测癌症的发生,可能与取胆引起的慢性炎症、感染有关。这意味着,消费者购买的熊胆,很可能来自一只病入膏肓的熊,而且它患病的器官,正是分泌胆汁的肝胆系统。这样的胆汁卫生状况和所谓“药效”,让人担心。
该报道还称,尽管熊胆具有药用价值,但并非不能够被其他中草药替代,很早就有中医研究者提出,一些中草药完全可以用来替代熊胆。在传统中医学里,熊胆以苦寒之性,被用于清热、解痉、明目、护肝、驱虫,在中医传统文献中,多种草药也有同样的功效。比如蒲公英、野菊花等。
归真堂方面反驳称:“有人夸大地称有50多种中草药可替代熊胆,那只是从同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上讲,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天然药物的动物组组长邓明鲁教授介绍:科学研究已证实,熊胆粉中的牛磺熊去氧胆酸是其它任何动植物成分都替代不了的。”
亚洲动物基金会的创办人和行政总监谢罗便臣对《新民周刊》说,其实,现在目前国内每年生产7000公斤熊胆,但消费只有4000公斤,有大量的熊胆是被囤积的。祖述宪也表示:“中国是熊胆产品的出口国,如今已生产严重过剩,因此商家企图通过虚假的广告宣传,在‘保健品’和洗发香波等方面扩大销售市场。”中国市场出售的韩国LG竹盐牙膏也含有熊胆成分。
针对公众质疑,归真堂3月1日在其企业网站上贴出2006年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养熊取胆等问题召开新闻发布会文字稿,并标出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副司长王伟如下发言:
“现阶段‘养熊取胆’技术和条件与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进。采用‘铁背心’、‘小铁笼’对待取胆熊的情况,已基本改进为‘自体造管引流’和无痛操作等等,部分组织或者个人仍在沿用过去的或非法的个案照片和录像渲染中国的‘养熊取胆’现状,这实际是对现实的歪曲,并明显存在为筹集资金误导捐赠人的倾向。”
但张小海对《每日经济新闻》说,摒弃了铁马甲和插胆汁引管等粗暴方法,并不意味黑熊痛苦减少。对于现代活熊取胆是否仍有痛苦的疑问,白一鹏向归真堂表示,愿意配合归真堂技术人员在无麻醉的情况下,对自己进行“无痛”胆汁提取,来验证归真堂自称的“无痛技术”。
日前已有媒体报道,福建归真堂上市计划已经福建省厅初查并获得通过。归真堂创办人邱淑花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养熊是林业部颁发批文,生产熊胆粉是1995年卫生部颁发药准字号,都合法。她说:“如果反对我们就等于反对国家。”
17、活熊取胆挑战道德底线 熊胆汁制药可被取代
来源:搜狐公益 2011年03月15日
http://gongyi.sohu.com/20110315/n279826784.shtml
活熊取胆挑战道德底线 黑熊胆汁制药可被取代
日前,以熊胆粉产品生产销售为主业的“归真堂”上市的计划遭到了NGO组织和民间的激烈反对,进而引发对活熊取胆行业的声讨。3月13日搜狐公益邀请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杂志执行主编贾宝兰,亚洲动物基金中国公关教育经理邬小红、光明日报记者冯永峰、新周刊记者潘滨就“活熊取胆”话题展开讨论。
被取胆黑熊多患有肝病 35%死于肝癌
活熊取胆,主要是抽取活熊体内的胆汁。邬小红介绍,“取胆汁时无论是有管引流或是无管引流对熊的伤害都是特别大,而且通过我们自己对无管引流的研究来说,有可能对熊本身的伤害比有管引流更大,因为容易胆汁回流。”
对于取胆汁给黑熊造亚洲动物基金会救治的黑熊第一件事就是切除胆囊,目前他们已经解救277头熊,现在还有166头熊活着,一百多头已经去世了,一百多头当中35%是死于肝癌,
同时,邬小红还表示,在插管取胆汁后,所有的胆囊都会有问题,导致病变,而且一些熊胆里还会有胆结石,因此胆汁的安全性无法保证。
熊胆中成药注射液包含89种相克药物
潘滨曾多次到养熊场及制药企业暗访,他介绍,熊胆一般卖给制药企业,一部分用来制眼药水,一部分制中成药注射液,还有一部分做保健品。
“痰热清这个药物用了中国一半的熊胆,销售额非常高!” 潘滨称,如此热卖的药也存在一些问题。“在药理上是不完美的,有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它里面包含着89种相克的药物,如果和其它药物使用产生不同作用的毒副作用,但是没有把这89款相克的药物写出来,为了避免出现大量的医疗事件和医疗事故在销售过程中让销售员跟实际注射的护士培训说这89种药物成分是不能共同使用的,实际是一个潜规则。”
中国大概有68家在册养熊厂,鲜有熊厂达到国家法律规定养殖条件
目前中国有68家在册的养熊厂,谈到活熊取胆,这些被用作取胆汁的黑熊的境遇如何呢?对此,曾去山东、黑龙江和吉林都做过调查的潘滨表示,现在养殖厂的熊非常痛苦,都被关在狭窄的笼子里面,不断做摇摆运动,熊掌跟人的手掌差不多,每天站在两根铁棍上因为是镂空的,结了厚厚的茧子,整个熊掌已经角质化,钢筋勒进茧里面,那个茧几乎包住了钢筋,“即使是这样,黑熊病死了,两个前掌被割下来卖到饭馆里面作为一道菜,你看到那个熊掌吃不下饭。”
“政府也做出了一些努力,这20多年陆陆续续出台很多法规和文件,如果按照现有的政策工具严格执行,八九成养熊厂按规定是要被关掉的。”然而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严令禁止的“插管引流”一直在使用,因为这个成本低。
“国家对它的养殖条件做很多规定,例如超过50头熊就要建游戏的地方,据我们调查几乎没有一家熊厂能够达到目前国家现有的法律条件。”对于目前国内养熊厂的现状,邬小红这样解释。
活熊取胆挑战道德底线 黑熊胆汁制药可被取代
“这是对现代文明的讽刺!不能说黑熊属于二级保护动物,就应该为人类服务,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底线。活熊取胆的手段过于残忍,对人类的道德底线是一个特别大的挑战。”连续两年提交关于拯救黑熊与取缔活熊取胆提案的贾宝兰委员如是说。
对于熊胆制药的药效问题,全国政协委员贾宝兰表示,黑熊胆汁用来制的药大多属于保健品,而且现在证明很多草药可以取代。她介绍,活熊取胆难以取缔,首先是法律上的问题。黑熊在很多国家属一级保护动物,而在我国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可以被利用。同时国内黑熊的数量增加比较快,当时国家批准了一些养熊厂,现在取缔它的话,在经济上要对养熊厂业主和几千名工人进行补偿,这两个问题很实在也很实际。
95% 公众支持取缔活熊取胆 呼吁用药时拒绝含熊胆制品
不管是根据亚洲动物基金的调查还是媒体的独立调查表明,至少95% 的公众是支持取缔活熊取胆的。邬小红表示,“作为个人来讲,当你在选择自己的用药时可以多留一个心眼,看看这个药品说明书上是不是有熊胆成分,输液的时候看看是不是熊胆制品,这是最直接的做法。” 同时亚洲动物基金会四月份会在北京推动一个项目叫做治疗无伤害,“作为药店要承诺不售卖熊胆制品,作为药厂能够承诺不再用熊胆作为原料来生产药的话,那都可以成为我们治疗无伤害项目的旗舰成员”。
18、何少苓:中国水能利用还不足 生态保护应贯穿于水电建设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11-03-15房田甜
http://www.21cbh.com/HTML/2011-3-15/1NMDAwMDIyNjY1Ng.html?source=hp&position=newscolumn
刚刚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显示,在未来5-10年国家电力行业发展格局中,水电仍是优先开发项目。
不过,近年来的水电开发却始终伴随着各种争议,其中,关于水电是否为清洁能源的争论却从未间断。前不久,国家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副司长凌江甚至公开表示,水电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比火电造成的污染更严重。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副总工程师何少苓的看法是,“水电是清洁可再生能源,中国水电项目仍有相当市场。”
何少苓同时强调,“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个流域上的水能资源可以100%地被开发。依据我国《水法》,在做流域的水电开发规划之时,必须要遵循流域的综合规划。由于技术、经济、市场、生态保护等多方面的博弈或约束,每个流域都有其科学、合宜的水电开发规模,不能开发殆尽。”
生态保护应贯穿于水电建设
《21世纪》:水电是否为清洁可再生能源?
何少苓:水能作为一种能量本身,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它已经作为可再生能源被写入了国家的《可再生能源法》。但是在河流里建了大坝以后,必然会对河流造成一定的阻隔,大型的建筑物拦截了河流,肯定对河道原有的水动力特性、上下游的生态环境等带来利弊不一的影响。
不过,我不赞成简单地归结为水电工程建设一定会对生态造成灾难性的影响。
不同的流域本底状况(包括水动力的、生态的),不同的工程规模和类型,不同的工程运行调度方式等,导致筑坝之后对流域生态造成的影响是不同的。如何理解和评价这种影响,应当站在更加科学、全面、客观的立场,具有更宽的视野。
关键是,在所有的水电建设中,生态保护这一约束必须要贯穿在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的全过程之中,以最大限度地减免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21世纪》:相对来说,发展小水电项目对于环境的影响是不是要小一些?
何少苓:水电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大小不能简单地从规模上区分,处理不当,小水电也会造成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不论是大水电、中水电还是小水电项目,其开发都必须与流域的规划协调。如果建设无序,小水电项目不仅在水资源和水能资源的利用上会干扰影响到上一级甚至大流域的规划与防灾减灾等目标,还会对流域的生态环境带来连锁的不利影响。
开发小水电固然能够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但是就怕无序。地方政府决不能只从经济效益上考虑,开发商只要给钱就能建。一定要依法办事,按科学办事。
《21世纪》:目前所公布的水电开发目标是否是合理的规划?
何少苓:目前公布的水电规划跟国家“十二五”期间的可再生能源规划是一致的。水能的优越性首先体现在它是清洁可再生的,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讲应该大力有序健康发展。
应当注意,任何一条河流的水能资源都不能100%的都开发完,必须要做审慎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市场可行性比选,还要受制于生态环境的约束,所以每条河流都有其合宜的水能资源可开发量,在此基础上才能安排具体的梯级开发方式和规模。
当前中国的水能利用还远远不足,仍然会有相当的市场。
流域规划应先于水电规划
《21世纪》:随着风能、太阳能应用的推广,水电因为可以作为风能、太阳能的调峰电源而受到关注,现在国内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情况如何?
何少苓:近年来,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也得到足够的重视。
在一些电网中因峰谷差扩大和风电、太阳能的不稳定性,需要抽水蓄能电站作为调峰电源。与常规水电站相比,抽水蓄能电站除了具有相同的调峰、调相和备用的功能外,还能利用电网低谷时的电力(称填谷),把电网内成本低的电能,转换为售价较高的峰荷电能,可以为整个电网带来经济效益。
目前,广东、江苏等地已经有数个100万千瓦装机以上的抽水蓄能电站,但尚未见有成规模的、完全跟风能、太阳能的发展结合起来的实例。可以期望将来会得到相应的更大的发展。
《21世纪》:建设抽水蓄能电站,相对来说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是小一些?
何少苓:不能简而言之。每个工程在建设前必须依法对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抽水蓄能电站建设中同样有很多需要关注的生态环境影响问题。
过去很多水电工程的建设目标中,往往了包括防洪、发电、灌溉、供水、航运等等,很少有工程把生态调度、保护的目标纳入到运行目标里面。但近年来,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日趋得到重视,并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研究。任何一个水电工程,都应该在它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的全过程中关注生态环境保护,抽水蓄能电站也不能例外。
1 2下一页
还需要注意的是,按照《水法》规定,流域应该先做综合的开发规划,水电开发规划作为专业规划应在其之后。但因种种原因,我国当前有些流域的水电规划是先于流域综合规划的修编或者编制的,这是管理职能上的交叉或不协调所致,是相关职能管理部门今后应该改变的。
19、中国核电布局 向内陆转移须考虑环保问题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11-03-15王秀强
http://www.21cbh.com/HTML/2011-3-15/1MMDAwMDIyNjY1Mw.html
核心提示:核反应产生放射性废液,对环境损害大。核电站布局在沿海,一是满足冷却水需求,二是便于废液排放。
肇因于日本核泄漏事故,核电开发建设再次陷入争议。
历经30余年发展,2010年底我国核电装机1080万千瓦。“高效发展核电”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其前提是“确保安全”。核电已成为国家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砝码。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15年底开工建设核电4000万千瓦。用5年时间,上马过去30年4倍核电装机容量。国内核电产业正步入“跃进”时期。
核电站选址正从沿海向内陆渗透。“十二五”规划纲要称,“加快沿海省份核电发展,稳步推进中部省份核电建设”。
十二五核电装机4000万千瓦
“十一五”期间核电建设可用“迅速”形容。
根据本报记者统计,2005年新开工1台机组,2006年新开工2台机组,2007年新开工2台机组,2008年开工6台机组,2009年开工9台机组,2010年开工8台机组。目前,运转中的核电机组为13台。
中国核工业协会人士预计,今后每年维持在8~9台左右,个别年份有可能开工10台。“核电产业发展已是轻车熟路。”
电力“十二五”专项规划也将核电列入“加快发展”序列。规划称,2011年开工建设首个内陆核电,力争2015年投产首台内陆机组。到2015年我国核电装机4294万千瓦,2020年核电规划装机容量9000万千瓦。
在空间布局上,我国将形成“东中部核电带”,即在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沿海省区加快发展核电;稳步推进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吉林等中部省份内陆核电项目。
本报记者掌握的核电规划图显示,内陆核电站多集中在长江流域。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院、电力专家吴钟瑚说:“内陆核电站之所以选择在沿江,一是该地区水资源丰富,二是该地区省份长期以来能源偏紧张,三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已建和在建核电项目趋于饱和。”
此外,“核电发电小时数优于水电。水流域地区对核电热情更高。此外,一些能源供应偏紧的省份,就地平衡的传统观念强,不愿意接受远距离输电。”吴钟瑚说。
中国核工业第一、第二国际核工程指挥部总工程师胥胜利说:“核电布局向内陆转移必须考虑环保问题。核反应产生放射性废液,对环境损害大。核电站布局在沿海,一是满足冷却水需求,二是便于废液排放。”
“在核电站大规模推进过程中,必须考虑地震、战争、恐怖袭击等外力影响。选址考虑地质、气象、水文、交通等综合因素。”胥胜利说。
核电建设的另一种冲动在于,核电可以吸引高额投资。按照业内预算,每百万千瓦核电装机投资约120亿,4000万千瓦投资额在5000亿元左右。所需资本金由核电企业与地方政府融资,剩余资本通过银行借贷。
理顺核电上下游
中国工程院《中国能源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称,铀矿资源不对核电发展形成制约。
中核内部人士告诉记者,过去国家对铀矿资源勘探、开发投入少,铀矿资源探明储量并不明确。
此外,铀矿资源的勘探仅限于点,60%以上的国土面积没有勘查。在铀矿开发中,遇到一些体制、政策难题,例如在同一区块存在铀矿与其他矿种矿权重叠。
“这都是铀矿资源供应的不确定因素。”上述人士说。
除此之外,核乏燃料处理与核电发展规模并不配套,核燃料循环利用体系尚未建立。
公开信息显示,我国第一座动力堆乏燃料后处理中间试验工厂于2010年底投用。该乏燃料后处理中试厂于1992年动工建设,19年之后才投用,且尚未形成生产规模。
上述中核人士说:“以中试厂15年建设周期计算,到2025年国内核电装机至少8000万吨千瓦,其产生的燃料已经存储15年,超过最大储存时限,必须及时处理。后处理技术比核电技术复杂,放射性强、投资大,各省市政府不感兴趣。”
由此看来,核电产业上下游发展并不配套。在核电投资热潮背后,火电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在“市场煤”与“计划电”的矛盾之下,火电经营不力。核电成为火电调整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总经理陆启洲说:“由于火电业务持续亏损,只能依靠核电和水电弥补亏损。”
业内人士介绍,核电成本已经能控制在每度电0.3元左右,与火电相比有一定优势。核电前期一次投入大,但运行成本稍低于火电。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原总经理周大兵“两会”期间,提交《关于促进核电发展措施的建议》。他建议国家支持电力企业发展核电,“推进核电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专业化”。
周大兵说:“目前,只有中核、中广核和中电投三家公司拥有控股投资核电项目的资质;华能、大唐、华电、国电等大型电力集团只能通过参股投资核电项目、开发核电厂址。希望国家支持优势企业发展核电,吸收有条件的电力集团参与建设核电运营。”
20、生态补偿该怎么补?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1-03-15 刘晓星
http://www.cenews.com.cn/xwzx/st/qt/201103/t20110314_700185.html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政协委员们对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
如何以生态文明理念规划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的工业布局?如何处理水源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如何探索新的水污染治理模式、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水区利益补偿机制?如何在国家、企业、居民三者之间建立责任和利益协调机制?如何倡导水源区民众培养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这一系列问题都成为委员们热议的焦点。
建立试验区有何意义?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是江汉、华北平原与秦巴山地的过渡区,又是秦淮一线南北气候的分水岭地带。
地处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库区,既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区和重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又是长江中上游重点水土保持区,还是全国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区域。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人口多、经济欠发达,是国家和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较集中的地区。走传统发展之路,将对该区及受水区的生态环境造成难以逆转的不良影响。
在采访中,委员们建议,在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建立“生态试验区”,走绿色发展之路。
这不仅有利于坝上、坝下和受水区,而且有利于区内实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开展绿色扶贫、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鄂豫陕3省中线水源区具有跨行政区划、资源秉赋突出、生态系统敏感、扶贫任务艰巨的代表性,为此建议将其作为国家生态保护综合改革试验区。
农工党中央长期关注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保护问题。农工党中央宣传部部长石光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农工党中央提出了建立“生态试验区”的建议。其基本思路是,通过发展生态经济,实现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通过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改善生态环境。
与此同时,将生态移民、扶贫开发移民、工程移民有机结合起来,减轻生态脆弱地区的承载压力。
针对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淅川县的环境保护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张亚忠提出,设立“南水北调河南省淅川国家水资源特殊保护区”,以更好地解决优质供水和旅游业发展之间的矛盾。
张亚忠建议,淅川县地处豫鄂陕3省接合部,建议在淅川县设立高规格的特殊功能区。国家工业发展布局、金融财政、旅游发展等方面给予其特殊的扶持政策,以实现当地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这将有利于库区水资源保护的整体协调和对库区水质的有效监督,也有利于当地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在政策扶持方面,委员们建议制定切合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实际的产业发展及配套政策,建立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产业发展基金,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长远发展、水源安全保障给予特殊的政策扶持。
在水污染防治政策方面,委员们提出,针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加大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规划项目的国家投资比例,并优先安排列入规划的项目纳入近期实施范围。
委员们还认为,国家制定受水区水价时,应在深入研究工程因素、水务公司的经营因素、治污因素的同时,充分考虑水资源绿色财富的“外部经济性”,使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建设能够持久地从市场水价中获取部分稳定的回报。
补偿机制亟待完善
众所周知,南水北调水源的水质安全是中线工程成功的关键。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保护涉及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的陕西、湖北、河南3省。当地经济发展的要求十分迫切,地方政府面临脱贫和发展经济的巨大压力。
过去几年,社会各界强烈呼吁加快建立水源区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从2008年开始,国务院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实施了生态环境补偿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依然需要完善。
农工党中央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给库区带来了巨大挑战,高标准的水质保护要求带来的压力明显,库区人民发展权利的丧失需要得到弥补,迫切需要加快完善和建立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这位负责人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生态环境补偿依据应该考虑3种成本。一是中线水源区带来的经济损失(如企业关停、移民、淹没和资源的损失)成本;二是水源区为达到(饮用水源)环境的高标准,增加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投资及其运行费用成本;三是作为核心水源区,因环境标准的提高致使某些产业发展受限、投资减少等导致发展机会的减少、丧失所损失的成本。
生态补偿怎么补?
在采访中,委员们强调最多的就是生态环境补偿标准要考虑不同的补偿成本需求。
诸如用于水源区天然林维护、退耕还林(草)工程、荒山造生态林、城市污水治理,全部污水处理设施运行、建设垃圾填埋场及其运行相关投资及费用等等。因此委员建议国家“十二五”期间逐步提高生态环境补偿水平。
石光树介绍,我们建议,在制定建设期和运行期实施差别化的生态环境补偿政策。
第一阶段建设期主要实施政府主导型政策。目前,应该抓紧制定生态环境补偿资金的使用分配规定,如生态建设(包括水土保持)、环保投入(工业、生活、面源等)、关停企业损失、人均财力等;结合《规划》的实施,采用一般性转移支付加上规划专项资金的转移,逐步提高补偿标准。资金来源主要依靠中央政府财政。
第二阶段运行期主要实施市场主导型政策。主要考虑生态建设及环保工程的运行维护费用,考虑水源区绿色产业的扶持力度,弥补地方发展机会损失。在继续运用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手段同时,生态环境补偿成本要更多地体现在用户的水价上,可以考虑对调水工程使用者征收生态环境补偿(税)费。
与此同时,要体现不同分区之间的差别化补偿和区别化管理机制。
根据流域水质规划将库区及上游水源区划分为水质安全保障区、水质影响控制区、水源涵养生态建设区,根据治理要求和干流省界断面水质要求制定不同的补偿水平,体现高标准高补偿的原则。
人大代表谈生态
全国人大代表黄美缘呼吁
实现生态补偿的公平合理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厦门市政府侨办主任黄美缘认为,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究其原因,主要是生态补偿制度不统一、不健全,导致我国有关生态保护措施落实不到位、保护工作不平衡等。
具体表现为:一是我国生态补偿制度的分散建立,缺乏统一性;二是我国生态补偿制度的实践不协调,缺乏可持续性;三是我国生态补偿制度的内容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强,实施效果不明显,法律制度的权威也受到影响。
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体系,是维护社会公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意义重大。通过生态补偿立法,将生态补偿提到法律制度实施的高度,是生态补偿公平、合理、有效的根本保障。
全国人大代表刘礼祖建议
完善森林生态补偿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林业厅厅长刘礼祖建议,从2011年起,逐年提高中央财政对重点公益林的补偿标准,建立补偿资金多渠道筹集机制。
刘礼祖代表介绍,目前,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补偿存在标准偏低、补偿渠道单一等问题,没有真实体现“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不利于预防生态破坏。
对于毁坏森林资源、影响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建设项目,应由建设者向受损者、受害者进行补偿,体现生态补偿的针对性;允许生态公益林入股分成,在不破坏公益林的前提下,探索以森林生态效益入股参与经营性收入分成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陈秋华提出
设立专项资金保障补偿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厅长陈秋华表示,国家对公益林的补偿仅为每亩每年10元,标准仍然太低。陈秋华代表建议,国家尽快出台生态补偿条例,建立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开发地区对保护地区、生态受益地区对生态保护地区的生态补偿机制,设立国家生态补偿专项资金;按照生态补偿的原则,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均衡性转移支付。
全国人大代表毛小平建议
改善生态要注重生态修复
全国人大代表、无锡市市长毛小平表示,要使环境更好改善的就要做生态修复。过去我们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不能现在指望它慢慢地就会自然好转,我们要投入相应的一批资金做生态修复。
居民搬迁后我们要把绿地和湿地做出来。我们的湿地有时间你可以去看一看,这个湿地都是从沿湖到城市一大片做过去的,非常的壮观,这个湿地就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这实际上就是生态修复工程。你可能投几十亿元,做起来不过几十万平方米。我们沿湖林可能就几十公里、100多公里连成片,这也要作为生态修复工程来做。
产业结构布局和调整、居民集中污水处理,以及大规模的生态修复工程的投入和投资。做到这3条,我相信无锡离宜居城市就不远了。
全国人大代表张秀隆提出
加大帮扶促农民脱贫致富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委书记张秀隆建议,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生态保护区的群众加大帮扶力度,促进他们脱贫致富。
张秀隆代表举例,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地处广西中部偏东的大瑶山区,是广西最大的水源林保护区和保留完整的天然林区,森林覆盖率高达82%,境内主要河流25条,是珠江流域重要的水源地。为保护当地的生态,从2008年起,广西来宾市对金秀县实施了差别考核,促使当地专心保护生态,发展与生态保护有关的产业。
张秀隆代表说,当地群众保护生态使下游群众受益,应该有一种机制让上游群众在生态保护中获益,以增加他们保护生态的积极性。
建议
实施祁连山生态保护项目
全国人大代表、肃南县委副书记、县长安国锋认为,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根本出路,在于消除这一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社会成因。也就是通过生态补偿,从根本上转变人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和掠夺性生产生活方式,最终把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
安国锋建议尽快启动实施祁连山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项目,加快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大力扶持新兴产业开发和生态经济发展,妥善处理好生态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的关系,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功能区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对祁连山实行强制性保护,确保西部生态安全。
恢复东北生态屏障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伊春市委书记许兆君表示,经过几十年的高强度开发,国有林区正处在全面转型的关键期。“十二五”期间,要以国有林权改革为突破口,尽快恢复大小兴安岭林区的重要生态屏障作用。
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的伊春,是全国开发最早的重点国有林区,也是中国最大的森林城市,林地面积40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高达86%。许兆君说,《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已开始实施,黑龙江大小兴安岭林区全面停止主伐。国家在大小兴安岭林区相继实施的天然林资源保护、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政策,将有助于加快林区传统发展模式的转变,能够更好地促进森林生态的保护。
实现渭河源区综合治理
发源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的渭河源区山大沟深,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地质构造复杂,洪涝、泥石流等灾害频发。因为过度开发,渭河流域出现“上游水干了、中游污染了、下游淤满了”的严峻局面。
一旦遭遇突发性暴雨,将直接影响渭河径流的稳定和河道安全以及渭河、黄河下游防洪安全,对中下游人民饮水安全也构成巨大威胁。
来自定西的全国人大代表刘大江建议,尽快启动实施《甘肃定西渭河源区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通过实施水源涵养、植被保护和建设、水土保持、泥石流治理、中小河流治理等工程,提高区域内林草覆盖率及水源涵养功能,有效遏制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减轻干旱、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威胁,保障中下游用水安全。
推进京津水源地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萧玉田认为,“应从输血和造血两个层面推进京津水源地建设,使生态保护和生态经济两方面同步共进、取得实效。”
一瓶清水、一瓶黄沙。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萧玉田进京参会的行李中,这两样物品受到重点保护。水是潮河水,沙是丰宁沙。萧玉田代表想让更多的代表知道河北为“把风沙挡在张承,把清水送进京津”所做出的奉献。萧玉田代表已经连续7年在全国“两会”提出关于生态补偿的建议。“我是个画家,我更是人大代表。”
谈起持续关注生态补偿问题的原因,萧玉田代表回答得格外简练。因为经常到丰宁坝上地区写生,萧玉田对当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农民生活改变不大的状况深有感触。
建设洱海生态补偿试点
全国人大代表、大理州委政法委书记茶忠旺建议,把洱海流域纳入国家生态补偿机制并尽快启动。
针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流域水环境保护等重点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因地制宜,帮助编制洱海流域生态补偿方案,给予政策、技术、资金扶持。
“建设洱海流域国家生态补偿试点是流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茶忠旺代表说,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并重,流域经济社会走的是一条具有强力后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1、环境保护依然难敌地方GDP冲动
来源:中国青年报2011年03月15日
http://news.cnfol.com/110315/101,1277,9498523,00.shtml
“十一五”期间,我国首次完成了五年规划中的环保目标,但在环保部的官员看来,我国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难谈乐观。
环保部主管污染防治和减排的副部长张力军说,尽管过去5年间,从指标上看,一些污染物呈下降趋势,但由于目前我国的污染排放量仍然很大,远远超过我国的环境容量,致使一些地区环境质量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老百姓还没有看到碧水蓝天。
另一个让张力军感到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的事实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新的环境问题也不断产生,特别是危险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电子垃圾等,这些污染物的产生都带来一些新的问题,特别是在损害人体健康方面。
再有,目前考核的减排指标主要是针对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可是,水和大气的问题还没解决好,土壤的污染问题现在又凸显在我们面前。
这些因素的叠加,使张力军和他的同事们从未感到过轻松,每每提起环境保护时,都表示依然“任重道远”。
在张力军看来,我国的环境保护最大的压力来自地方政府追求GDP的冲动。他说,我国现在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人们的生活水平还不算太高,就业形势严峻,所以各级政府发展经济的劲头还是很大。
从环保部门掌握的数据来看,“十一五”期间,我国煤炭的消耗量增长了10亿吨,而根据简单的测算,“十二五”期间,煤炭的增长量还可能会达到10亿吨左右。
“在我们这样一个国土范围内,如果再增加10亿吨煤炭燃烧的排放,对我们的环境影响会有多大?”张力军充满了担忧。
张力军说,从他了解到的地方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看,一些地区还将以两位数的增幅发展经济,如果支撑这两位数经济发展是高污染、高耗能的行业,那么未来环境保护的压力会更大。除非我们用科学发展的模式支撑未来经济。
再有城镇化的进程使得本来就是短板的城市环保设施,更加捉襟见肘。
张力军透露说,“十二五”,环保部工作的重心依然减排,只不过在这一个五年内,减排的指标由过去两项增加为四项。再有,针对新出现的污染问题,环保部还将出击重金属的污染和危险化学品的污染。随着污染下乡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环保部另一项重点工作将是农村环境整治。
在环保部内部已经形成的共识是,“十一五”能实现减排约束性指标首次完成,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把减排的责任交给地方政府,对地方政府不仅要考核GDP,也要考核地方各级政府的环境质量改善情况。 而在“十二五”,还将继续把减排的任务分解给地方政府。
在张力军看来,“十二五”,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氨氮等四项减排目标,要完成,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但最难的要说氮氧化物。
与其他三个指标相比,完成氮氧化物减排目标的难度在于,不仅需要企业的参与,更需要公众的配合,因为氮氧化物排放很大的一块来源于机动车尾气。
如何控制氮氧化物,张力军说,目前环保部的初步方案是,首先要严格控制氮氧化物的新增量。这需要从两个方面来实行,一方面是严控两高一资的项目上马,另一方面就是控制机动车的新增量,特别是对人口在千万以上的城市要建议机动车总量控制。
此外,还要对现有项目进行污染治理,对火电和水泥项目必须安装高效的脱硝装置,同时还要加快实施机动车“国四”排放标准,加快炼油企业油品质量升级的步伐,尽快落实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国四油”的供应。
22、请放过南京的梧桐树
来源:新京报2011-03-15 □冯永锋(记者)
http://comment.bjnews.com.cn/2011/0315/26638.shtml
南京的梧桐树见证了城市百年沧桑,经历了民国凄厉风雨,早已是南京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最近,为建设地铁三号线,南京将迁移超过600棵行道树(据3月14日《南京晨报》)。这一事件再次暴露了当下城市管理者的短视与急躁的心态。
一座城市的气质,一座城市的修养,与这个城市居民长时间的生活积淀相关。这积淀包括住宅格局的形成,也包括“树木走势”的滋养。某种程度上说,树木比住宅更难培养,树木与城市的关系更加深固。我们可以把天坛拆掉,然后用掺杂上高新手法的仿古建筑术,重新搭建出一个外形不太容易看出区别的天坛,但我们永远无法把天坛里那些柏树砍倒之后,在几年的工夫里让小小的柏树一下子长成千年古柏。我们可以在几个月的工夫内建设出一所占地几十万亩豪华气派的“大学城”,但我们绝对无法让大学城里的树木长出理想和希望,用最美好的自然生态,滋养求学者的心灵。学生们在巨大的院落与体量庞大的楼宇中间,一定只能看到一棵棵水土不服的树,在顽强地保持着尊严。
在一些地方,城市化进程引爆了惊人的摧毁力,甚至毁掉了原有的“住宅格局”,强行、暴力拆掉那些沿用了上千年的古城墙。现在,当旧房子已经拆除完毕,又开始拆起了生态和树木,看来,这样的“城市文明”已经进入了“反生态文明时代”。
这些在经济发展浪潮威逼下城市管理者慌不择路的行为,又一次证明,我们出台的政策,多么需要公众参与。
推理起来非常简单,随意拆公民的住宅,随意砍伐路边的大树,随意把大树搬进城中,原因都是管理者缺乏“执政为民”的能力,缺乏与公众对话的能力,缺乏吸收公众智慧的能力。要想保护城市的大树,只有一个办法,就是预先的信息公开,就是决策前的充分讨论;而不是事情发生后的舆论质疑。所有隐秘、封闭的决策,跟随着的必然是颟顸与傲慢,随之而至的必然是公众难以抑制的失望,是社会秩序破坏之后难以恢复的创伤。
现在,一些公众人物和网友自发起来护树,得到了舆论的广泛同情,希望南京有关政府部门及时纠正错误,不要留下无可挽回的遗憾。
23、环球时报社评:带着对大自然的敬畏向前走
来源:燕赵都市网2011-03-15
http://news.yzdsb.com.cn/system/2011/03/15/010980957.shtml
日本的超强地震和海啸造成巨大损失,虽然伤亡人数在世界上不是最高的,但由于日本是抗震和抗海啸技术最发达的国家,抗御震灾是日本社会的突出元素之一,这次它与超级大地震的直接交手代表了人类对付地质灾害的最高水平,因此日本的损失也可以看成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无奈。
这次大灾害,极大增加了人类面对大自然的敬畏感,“人定胜天”的口号更显得缺少根基。然而敬畏大自然不代表我们像原始部落一样对着山野烧香跪拜。我们需要更冷静地注视供我们生存的环境,思忖我们的各种需求。我们不可能断然抛弃昨天的生活方式,我们也不应顽固地拒绝做任何改变。我们需要在安全和发展之间找寻最佳值。
这次海啸暴露了沿海生活的潜在风险。但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距海岸线两百公里以内的地区,海岸线通常是经济、旅游的黄金线。中国海岸线的幸运之处在于,有一条长长的岛链在大约100到几百公里处环绕中国大陆,“第一岛链”在军事上“锁”住了中国,但也避免了强大海啸对中国大陆的冲击。但日本的这次海啸灾难一定会把风险意识植入世界各滨海城市的意识,它对“消费海洋”的狂热形成一定平衡,是必要的。
日本三座核反应堆在地震中出事,有的甚至发生爆炸,造成严重核泄漏,将对亚洲的核电站热形成严峻拷问。然而如果轻率得出结论,认为发展核电的道路是错误的,这样的思考逻辑过于简单。对核电安全的质疑由来已久,世界讨论过好几轮。日本的教训应当成为建设更安全核电的动力和契机,而不应是让核电停工的“熄灯号”。
人类的经济能力和科学技术不断冲上风光无限的新高点,它同时既向我们提供了克服风险的新工具,也在制造各种风险向日常生活渗透的新困局。就好比住平房和住在几十层楼房最高处,后一个居所的潜在风险通常要比前一个多。但城市的人口爆炸使它不可能拒绝高楼大厦,人类的工作、舒适及娱乐等各种需求,包括安全需求在复杂地相互交织、对立和妥协。
越现代的生活就藏着越多的不安全因素,就像几百公里时速的高铁,隐含着一旦出事就了不得的“万一”一样。但我们拒绝不了高铁,也拒绝不了城市。每年都有民航客机坠落,但坐飞机的人一年比一年多。这个世界除了有不安全以外,还有贫困、低水平温饱及种种不公平需要消除,我们只能兼顾着来。
日本的灾难,以及云南刚刚发生的震灾,都告诉我们,战胜大自然是不可能的,再发达的技术也做不了人类生活的“安全罩”。有时我们不得不期望自己的运气好一些。
然而人类每受一次打击,就会变得聪明一分,在相同强度的灾难面前,工业化国家的人员伤亡数字有明显减少的趋势。日本抗震和抗海啸技术的发达,使这次伤亡总数虽然还是很多,但较之如果它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灾情又相对小了不少。因此我们的结论是,经济发展,包括沿海经济、核电经济的发展,总体上还是使人类的自我保护能力增加了。为了更安全,在反思教训和防范灾害的同时,我们只能往前走,没有回头路。▲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ljy/html/gyljyzyz/ljyzyzzy01.html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39930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