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31
一月三十一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特别关注:
1、中国广播网: 国家能源局首次表态称一定会开发怒江
http://news.sina.com.cn/c/2011-01-30/193421900967.shtml
水电开发:
2、南方周末: “水火之争”未止 水电开发是机遇还是灾难?
http://news.cn.yahoo.com/ypen/20110128/193493_1.html
在秘鲁亚马孙中寻找连续报道:
3、绿家园记者沙龙网: 在秘鲁亚马孙中寻找之十二――地球观察野外科考召唤志愿者
http://www.greensos.cn/ljy/html/dysj/view/90622.html
环境资讯:
4、法制日报: 全国人大环资委建议修改环境保护法有关条款
http://green.sohu.com/20110130/n279159209.shtml
5、科技日报: 11种污染物对人体危害大 臭氧、二氧化氮居首
http://env.people.com.cn/GB/13849522.html
地方信息:
6、中国广播网: 北京创60年来最晚下雪记录 水资源情况严峻
http://env.people.com.cn/GB/13853788.html
人与自然:
7、法制日报: 全球仅存千头野骆驼 生存环境遭到人类打扰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p/2011-01-31/105821904451.shtml
环境曝光:
8、北京科技报: “苹果公司”被曝称:员工遭受有毒化学品侵害
http://health.sohu.com/20110131/n302784413.shtml
9、三秦都市报: 陕西勉县天然林遭大面积滥伐 林业局称罕见
http://env.people.com.cn/GB/13853329.html
生态保护:
10、北京科技报: 中国湿地破坏严重 危及众多鸟类生存
http://env.people.com.cn/GB/13849077.html
环保观点:
11、新华网: 水旱灾害频发凸显中小水利积弊
http://www.hwcc.gov.cn/pub/hwcc/wwgj/gjpt/gwsp/201101/t20110130_327899.html
地球故事:
12、人民网: 阿根廷“定时炸弹”:世界上污染最重的里亚丘埃洛河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1/01/241296438993_1.shtml
环境评论:
13、腾讯新闻: 2010环境事件暴露体制漏洞
http://news.timedg.com/2011-01/30/content_1325764.htm
14、中国化工报: 污染者当重罚
http://www.ccin.com.cn/ccin/news/2011/01/31/163567.shtml
15、新京报: 旱情面前,应唤起民众节水意识
http://env.people.com.cn/GB/13845054.html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ljy/html/gyljyzyz/ljyzyzzy01.html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
1、国家能源局首次表态称一定会开发怒江
来源:中国广播网 2011年01月30日
http://news.sina.com.cn/c/2011-01-30/193421900967.shtml
中广网北京1月30日消息(记者 冯雅)据经济之声报道,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在中国首届水电摄影大赛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关于怒江开发建设的前期论证,特别是设计、研究一直在做,到底怎么推进目前虽没有准确、成型的说法,但怒江一定会开发,这是国家能源局首次就怒江开发明确表态。
怒江州拥有世界级的水资源。水能资源可开发装机容量达4200万千瓦,为全国六大水电基地之一。仅在怒江中下游水电开发装机容量就可达成2132万千瓦。但自2003年起,怒江水电开发就是环保与发展争议的标志。在2004年,国家发改委曾向国务院报送了《怒江中下游水电规划报告》。当时国务院批示为,“对这类引起社会高度关注,且有环保方面不同意见的大型水电工程,应慎重研究、科学决策。”怒江水电开发由此被搁置。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近日在“中国三峡杯”全国首届水电摄影大赛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有关怒江开发建设的前期论证,特别是设计、研究一直在做,这是国家能源局首次就怒江开发明确表态:
史立山:到底怎么去推进,现在我们还没有特别准确的、成型的说法,但我个人认为怒江一定会开发,因为怒江的上游、下游都已经在建设,过去有人提出,要留一条生态江,我认为其理论、实践都不那么现实,所以我们希望能在深入论证的基础上,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能尽快启动怒江的有关电站建设。
与资源富集相对应的是,怒江地区也是全国最贫困地区之一,由于怒江两岸山势陡峭,当地老百姓不得不在悬崖绝壁上生产和生活。这种陡坡耕作造成了大量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据怒江州统计,目前全州1500米海拔以下的森林已荡然无存,全州水土流失面积超过3900平方公里,地质灾害隐患超过600处,滑坡、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灾害年年发生且愈演愈烈。有人形容:“怒江人民不是在种粮食,而是在种灾难!” 史立山说,怒江的开发无论对改善怒江两岸人民生活,还是对怒江两岸生态,意义都非常重大:
史立山:当地老百姓为了生产、生活,对于两岸的过度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比开发水电,带来的个别的小范围的水生生物的影响要小得多,所以我们相信,怒江一定会开发,我们希望在十二五期间,对怒江已经确定的四级电站都能够有所进展。
另据史立山介绍,我国水电经过50多年的开发,东部、中部地区大部分都已经开发,现在的重点主要在西部、西南等地区,特别是四川、云南、西藏,且主要是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也包括大渡河、雅砻江。其中大渡河、雅砻江的规划已经全部完成,正在有序进行开发,金沙江中游现在也进入了正常的开发进程。金沙江上游的规划工作正在推进,今年上半年将把金沙江上游的规划确定下来。
2、“水火之争”未止 水电开发是机遇还是灾难?
来源:南方周末 2011-01-28
http://news.cn.yahoo.com/ypen/20110128/193493_1.html
水电只在生命周期内是可再生能源,寿命结束之后就不可持续了。如果今天的水电技术能够像都江堰那样——深淘滩低作堰、靠水利带动泥沙,那是可持续的。但现在都是高坝,这就使水坝必然有个寿命问题——等到都淤平了还有什么功能可言?
他们(西方发达国家)开发完了回头反思,就像把小孩养大了再来反思教育过程,跟你马上要养孩子,是两回事。现在发达国家讨论的是洪水和机遇的问题。对于众多的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洪水一定不是机遇而是灾难。
“水火之争”再起波澜。不久前,环保部污染防治司副司长凌江在一次公开发言中直言,“水电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比火电造成的污染更严重”,此言一出,旋即引发时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的反驳。
多年以前,就有一些环保人士开始发出质疑、反对水电之声。在水电开发持续升温的背景下,这一次,争论则直接发生在环保部门和能源部门的一些官员之间。
水电的环境影响到底该如何评估?在中国面临巨大节能减排压力现实下,中国水电开发的现实和未来前景如何?南方周末邀请了环保部环评司巡视员牟广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贾金生、长江水利委员会水资源保护局前局长翁立达、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马中以及中国能源网CEO韩晓平就上述问题发表看法。
南方周末:水电开发的环境威胁之一,是大江截流形成的大坝对流域水文、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在这点上,反坝人士主张“留住自然流淌的江河”,挺坝人士强调水利设施对人类的积极作用。这背后有一个价值问题:是人重要,还是鱼也同样重要?
牟广丰:这是一个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的问题。有些人会说:争来争去不就那几条鱼么?不是说这几条鱼,这代表生态,生态无价。
贾金生:人重要还是鱼重要,这是个糊涂问题。说鱼重要的人,如果要和鱼争夺生存资源的是他自己的家人,相信他脑袋立刻就清楚了。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归根到底是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放在什么位置上。
中国最根本的决定因素在于自身的国情、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我们是后发展国家,资源的配置、资源的承载条件就这样,就能源、水、粮食、各方面基础设施的需求来讲,需求远多于当前的存量,水库肯定还要继续建设。
翁立达:以葛洲坝水电站为例,其建成后由于没有鱼道,中华鲟就无法生存。现在长江上游的白鲟、达氏鲟、胭脂鱼也很危险,前两个基本灭绝了。人工孵化的种群延续,替代不了天然的生长繁殖过程,一些演变、退化也是客观存在的。长江是一个水生生物的宝库,生物多样性仅次于亚马逊河,水电的大规模开发对此影响很大。
韩晓平:水电站建了以后,会形成一些新的生态平衡。动物是很聪明的,它会改变生存方式。风电也有环境代价,你看看风场每年打死多少鸟?中小水电站的建设不会造成太大的生态灾难,有人老担心鱼的事,其实好多河本来就是季节性河流,鱼每年死一遍,没机会长大,真正修了水库,鱼可能反而能长大了。有些人老想使时钟停下来,去维持和谐,自然本身就在不断变化的自然中,到底变化中的哪一点是你所说的平衡?这里是一个悖论。怎见得一千年前鱼就是这样生活的?即便不建水坝,江河湖海也在变化。
南方周末:与欧美70%的水电开发率相比,中国还不到30%,确属全球范围内可开发潜力较大的地区,但中国水力资源相对富集的西部地区,也是生态相对脆弱、生物多样性资源相对富集的地区,就这些特点来说,中国的水电开发潜力是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贾金生:美国人口3亿,大概29000亿立方米/秒径流量(一定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库容(水库某一水位以下或两水位之间的蓄水容积)约13000亿立方米,我们人口13亿,径流量只有28000亿立方米/秒左右,库容大约6000亿立方米。我们问过美国同行:你们人口那么少,修那么多水库,啥概念?他们说就是要把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
韩晓平:这个说法不是很科学,哪儿的生态不脆弱?哪儿的生态很坚强?关键是能不能形成一种新的平衡。(水电开发)不可能没有负面问题,但关键是不是在能承受的限度内,要从系统的角度来看。即便没有水电,季节性河流没水时也会有污泥,也会有温室气体排放。
南方周末:从2003年开始,中国大型能源央企就在西南地区“跑马圈水”,也由此引发业界对中国水电开发现状的担忧:开发无序、程序混乱,过度开发,对此,您怎么看?
翁立达:五大电力公司一直在争地盘,占下来以后你不开,别人还可以挤进来,逼得你要赶快动,于是前期基础工作不到位、地质勘探不到位就已经开始兴建了。很多水电站是开建了才发现问题。水利工程有过教训,去过岷江的人都摇头说,如果把一条河很长一段搞成断流,影响地下水、植被、生态系统,这都是不可取的。
上一页12下一页
3、在秘鲁亚马孙中寻找之十二――地球观察野外科考召唤志愿者
文图 汪永晨
http://www.greensos.cn/ljy/html/dysj/view/90622.html
全球气候变化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所担心的事。当然有关的争议也越来越多。对于科学家来说,能做什么呢?用数据说话。2011年1月地球观察研究所对亚马孙的考察,就是希望通过定期定点的观察,看看亚马孙流域是不是有了变化?这些变化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这样的考察,对研究气候变化有意义,对科学家的研究有意义,对参加的志愿者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此行地球观察研究所的中国首席代表谌良仲在亚马孙考察时,邀请船上美国、英国两位志愿者谈谈他们为什么会自己花那么多钱参加这次考察。我们回到中国后,谌良仲接到了两位志愿者的来信。我们一起来看看。罗伯特夫妇一位72岁,一位71岁。
罗伯特在考察的小船上
罗伯特夫妇在考察船上(帕伯罗拍摄)
我们2011年1月共同参加的亚马孙探秘野外科考项目,是我的第五次地球观察野外科考之旅。我的第一次地球观察野外科考之旅始于2004年,参加华沙大学教授主持的格但斯克市的一个考古项目。2005年,我在参加了地球观察研究所的泰国Ban Non Wat的“吴哥的起源”考古项目。2006年我参加了圣保罗大学设在巴西Cananeia的海洋监测站的海洋生态保护项目,2007年我参加了位于肯尼亚Wamba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管理和保护的野外科考项目。
我为什么要参加这些野外科考项目, 我的目的是什么?
我的朋友经常问我是否有在生物学或生态保护方面有特殊的兴趣、经验或接受过相关训练,相反,我反而挑选那些对我来讲全新的、没有接触或了解过的环保教育和生态保护方面的野外科研项目。我的目的,尤其是长期从事高强度的商业运作生涯之后,在我一无所知的科学领域来拓展我的视野。
其次,我对旅游兴趣不大,我更倾向于,离开既有道路,到那些常人不太经常到达的地方去。我想了解和学习那些地方的人文,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他们的生计来源等一般旅游点所了解不到的情况和知识。
再者,我发现与地球观察科学家和工作人员的互动,对我来讲,很有价值,学习和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项目所在国家的背景和文化等,充实和加深了我对大自然的了解和热爱。
最后一点,我非常喜欢结识地球观察志愿者们。能参加地球观察野外科考项目的志愿者,很少是“抱怨者”,而是来自不同背景和不同国家,只为获得宝贵的人生经验而来。他们乐观向上,不在乎旅途劳顿,恶劣天气或简朴的生活条件,使得我们在科考期间成为很棒的伙伴。
而我太太,苏珊,从1988年起,就成为地球观察野外科考志愿者。她将另外给您写信,表述她参加地球观察野外科考项目的感言。我们只同时参加过两个地球观察野外科考项目。一般来讲,我认为夫妻之间,最好不要参加同一个项目,特别是志愿者人数较少的项目。一个人单独参加地球观察野外科考项目,更容易与其他志愿者融为一体。
我担任过25年的保险业的高级管理人员,从事过16年的财务公司负责技术服务工作,2004年从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的岗位上退休,至今仍然担任公司的董事。现在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参加地球观察研究所的野外科考项目。地球观察野外科考项目列在我退休生活的优先日程上。我希望地球观察在开发令人神往的新项目上继续取得成功。
祝愿地球观察在中国的项目计划取得成功,并希望我们明年能参加地球观察中国项目。
此次能与您和中国的“探路者”一起在亚马孙探秘,我们感到非常荣幸。
罗伯特•培恩
2011年1月21日
秘鲁亚马孙考察后,给地球观察研究所中国首席代表谌良仲写来信的还有英国的志愿者苏熙。她今年32岁。
苏熙在考察亚马孙的船上(帕伯罗拍摄)
苏熙在亚马孙热带雨林中(帕伯罗拍摄)
苏熙与作者在亚马孙热带雨林中(帕伯罗拍摄)
2011年1月,我非常荣幸的以野外科研志愿者身份,深入亚马孙热带雨林,参加了地球观察研究所亚马孙探秘野外科研项目。
我的野外科研旅程可以说是自2006年我进入环境和国际开发专业的本科学习就开始了。在校期间,激发了我对环境问题和国际社会的关注。从那时起,我就期望着有一天能到国外去志愿服务的机会。去年我亲爱的父亲不幸去世,给我留下了一些宝贵的金币,使得我的志愿者梦想成真。这次参加亚马孙探秘的野外科考,是我第一次单独旅行,也是我第一次离开欧洲!
伊基托斯的亚马孙
伊基托斯的亚马孙
伊基托斯真是一个风景秀丽、五彩缤纷而又熙熙攘攘的城市。橡胶繁荣时期极富盛名的La Casa Morey 饭店,精心修复后,焕发出令人惊艳的光芒。阿雅普号科考船也复原成橡胶繁荣期的原貌,极具历史魅力。阿雅普号上的客房、餐饮服务和秘鲁船员的热情,远远超出了我原来的期待值。与来自中国的探路者朋友相识后,他们就立即把我置于他们温暖而坚实的翅膀之下,甚至我到秘鲁的第一顿正餐,就是他们给我提供的中国面条!
秘鲁小城伊基托斯亚马孙边La Casa Morey 饭店
苏熙等着吃中国的泡面
考察船上各国志愿者住的地方
我们的科考日程,包括科普讲座、实地开展野外科研监测及与我们同行的探路者之间加深了解和互动的社交时间等,体现出地球观察的精心周密的安排。我们学习了亚马孙河的历史,亚马孙生态保护的战略,尤其是村民参与型保护模式。我们参与的具体活动,包括监测野生动物,记录我们在野外采集的数据,然后与历年来的监测数据对比。我们用渔网和鱼钩调查鱼类资源,监测亚马孙河里的粉豚和灰豚的数量,记录从我们上空掠过的金刚鹦鹉,在夜里捕捉和放归凯门鳄,检查人工鸟窝里的内容,徒步深入亚马孙热带雨林,展开陆地样带动植物调查等。
秘鲁亚马孙上的考察
我们还特别荣幸的有机会参观了位于密林深处的科卡玛印第安村庄 - 玻利瓦村,该村也是我们船上两个船工的家。我们受到了乡亲们的热烈欢迎,并让我们品尝我从来没有尝过的雨林里出产的“西瓜”!我们还应邀到两个船工的家里去做客,他们的房子完全由取自热带雨林里的材料而建。在当地一间教室的学校,村长致辞欢迎我们,孩子们排成一队,依次为我们表演了他们所熟知的动物的动作和叫声,然后我们又用来自地球另一半的音乐,与村民进行交流。
秘鲁亚马孙边的村庄和中国地球观察中国首席代表的演奏
我很难想像,地球上还有能与风景如画的亚马孙美景相媲美的壮丽景观:茂密的森林和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震撼人心的亚马孙曙光和晚霞,热带雨林里激荡着此起彼伏的各种鸟类的歌声和动物的吼声,为我们演奏着高保真的立体交响乐。阿雅普号上的古典优雅的氛围,秘鲁朋友们为我们提供着热情周到的服务等。
秘鲁亚马孙的落日
这的确是一次令人难忘的经历。我遇到和结识了今后许多年都难以忘怀的杰出朋友,我是满怀着保护我们这个与令人难以忘怀、不同凡响的朋友们共同拥有的美丽星球的激情而踏上我的回家之路的。
我愿在此向来自中国和美国的“探路者”、地球观察的工作人员、秘鲁员工,当然包括我们的野外科研项目的首席科学家,理查德博士,表达我的衷心感谢!
苏熙
看到这些志愿者参加地球观察研究所的科考项目后的感言,我想或许有读者也对地球观察研究所及他们的科研项目有兴趣。我就在这里也介绍一下,以便能有更多的志愿者加入到这一志愿的科考中。
地球观察研究所的野外科学研究项目简述
在这里仅介绍一些最近取得野外科考的成果,这是留给我们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
鳄鱼胃中的食物
由地球观察科学家率领的科研团队,最近在对赞比西河鳄鱼胃中食物的一项研究中发现,不同区域生活的鳄鱼种群食物不同,这就表明不同区域的鳄鱼捕猎的物种是不同的。这项发现给鳄鱼食物重要性研究及制定管理计划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据。科学家们还对鳄鱼的血液生化指标做了检验,这对掌握动物园和养殖个体的诊断特性是非常有用的。在研究鳄鱼的遗传生物学(基因座和线粒体DNA序列)时发现个体在地理分布区域所体现出的历史发展特征。这项研究结果向人们暗示Okavango三角洲及周边区域河流中的鳄鱼种群仍残留着更大种群的特征。
走出非洲
2008年11月期间,“与非洲野生动物一起漫步”小组在Hluhluwe召开了年度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控制会议。这个会议的目的是辩论种群估计的数量,评估种群发展趋势,以便确定哪些物种需要得到关注和加以重视和保护。公园管理者们对地球观察志愿者采集的数据质量和数量印象颇深,这些数据显示两种羚羊数量在下降,一种是捻角羚,另一种是水羚。这些结果最终促使确定了一项研究,即研究导致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
海洋哺乳动物追踪调查
在阿巴科群岛的海豚与鲸项目为联合国海军的海洋资源评估项目提供了大量海洋哺乳动物和海龟直数调查数据。这些数据将被联合国海军舰队司令部用来控制和减少在巴哈马海域军事区内的海上活动。这项研究是国际上在大加勒比区域所开展的唯一一个长期对海洋哺乳动物的研究。
研究数据还将提供给特别保护区和野生动物协议(Agreement for Specially Protected Areas and Wildlife,SPAW协议,是联合国“大加勒比区域的保护和开发海洋环境公约——卡塔赫纳公约”内的一个协议)使用,该组织旨在帮助改进这一地区的国家保护地和物种的管理。
雏鸟CCTV
将海雀保护在羽翼下
地球观察秘鲁亚马孙流域金刚鹦鹉项目志愿者提供的数据让科学家们进一步了解了鸟的营巢情况、繁殖成功率、雏鸟生长和鸟巢类型等,并为综合掌握鹦鹉的生存环境提供了卓有成效的贡献。这些志愿者团队还在Tambopata研究中心协助拍摄了第一部绯红鹦鹉营巢地的影像资料。这部录像片将被用来研究鸟类家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便更清楚地掌握幼鸟之间的竞争和成鸟的决定对雏鸟成活情况的影响。
小嘴斑海雀是海雀科的一种(包括角嘴海雀和海雀),属于极危鸟类。在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Prince William Sound)开展的小嘴斑海雀研究将帮助保护者们了解它们对栖息地的需求。这种鸟仅在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少数地区有发现,科学家们认为该物种数量的下降与气候变化引起的北纬地区大量冰川退缩有密切的关系。
澳洲负鼠保护
作为澳大利亚森林有袋动物项目的一部分,长期监测活动数据正被用于计算种群生存模型,并已经被用于编制管理计划和澳洲负鼠恢复计划。此外,从“可变保持力收获实验(收割实验)”得到的数据,也就是在保留下来的破碎的森林收获前后进行的鸟类、爬行类、小型哺乳类和树栖有袋动物的调查数据,将用来评估替代收获系统的功效,改进研究与林业经营之间的合作。
贝壳珠宝
地球观察的斐济古航海家项目的野外工作揭示了陶器“珠宝盒”的主要发现,将这一地区居住的拉皮塔人拉回到了公园前1100-550年。这里的墓葬非常讲究,罐内发现盛有9个贝壳环型饰品,5个像手镯样的物品和5个钻孔的贝壳,很可能是用来制作项链用的。在拉皮塔地区以前从未发现过这样的器物。这些丰富的贝壳珠宝发现证明了(在其500年历史中的一点)Bourewa群岛(斐济群岛的一部分)曾经是贝壳珠宝的制作中心。这里的土地所有者同意将这块土地保护起来,现在它已经成为这种独特保护方式的唯一一个拉皮塔遗址。
药用植物保护
2008年,参加桑布鲁社区和野生动物项目的志愿者访谈了76位当地传统从业医生,贡献了219份采访记录。经过研究分析,确认在肯尼亚北部的莱基皮亚和桑布鲁有58种植物被当地不同的社区用来治疗各种疾病。通过采集这些植物样本,再经萃取,并用导致疾病的微生物进行测试,人们惊喜地发现这些植物中的大多数都非常有效。这些植物具有潜在的用途,
可用于杀灭导致疟疾、伤寒、伤口感染甚至囊肿性纤维化的细菌。
蓝色出路
地球观察日本办公室支持的研究人员与日本国土交通省和日本自卫队合作开展了针对濒危蝴蝶的保护行动。其中比较显著的是被日本濒危物种红皮书列为II类易危蓝蝴蝶(Reverdin’s blue)。蓝蝴蝶主要生活在日本关东和中部地区。但是,遗憾的是蓝蝴蝶的栖息地每年都在缩小,而且在许多地方该物种相信已经灭绝。
幸福的鳄龟
对赞比西鳄龟开展科研活动的研究人员最近被两次邀请帮助当地社区养鱼场清除鱼池中的鳄鱼。这两次成功将鳄鱼搬家的案例向当地村民展示了要清除鱼池中的对人们造成威胁的鳄鱼不必非要将它们赶尽杀绝。由于村民们害怕遭到鳄鱼袭击,这种生物已经长期受到迫害。该野外科研工作组2008年还配合两个电视纪录片拍摄。
托斯卡纳人的一次胜利
在地球观察研究所志愿者帮助下,托斯卡纳区的Madonna della Tosse泉水最近得到了恢复,标志了该地区泉水保护工作取得了非常重要的进展。这些泉水过去曾为周边乡镇途经这里的人们提供饮水。这些泉水的恢复仅用了3个月就完成了,该项目是我们的托斯卡纳区泉水和神龛野外科研活动的一部分,现在已经成为了当地文化遗产复兴的标志和保护的骄傲。
预测火山
哥斯达黎加波阿斯火山周围的动植物在提供火山活动的迹象方面可能是非常有用的,地球观察火山野外科考首席科学家黑泽尔•赖默博士报告说。在过去的多年时间里,包括赖默博士在内的科学家团队对波阿斯火山上方的重力增加和减少的周期进行了长期的观察测定。这些重力畸变通常都与岩浆运动有关,由此可以预测未来火山活动情况。目前,观测到有类似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监测到的重力聚积,那次火山活动导致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发生的一次环境危机,由于危险的硫磺气体泄出,公园被迫关闭。
赖默博士还在寻找波阿斯火山周围某些植物细小的遗传变化,类似由交通污染导致的那样。这些变化可以提供一种低廉、高效和环境友好型的方法来监测火山活动。
该科研团队正在调查控制岩浆流出的挥发性熔剂的过程,将长期的环境和生态影响进行量化,以便更好地掌握由于毒气泄出造成的危害,其结果可以使人们采取更加有效的减灾措施和步骤,包括在中性土壤种植耐酸性的农作物,牲畜的转移,以及给出全部撤离的建议,或者在必要的情况下人群有限暴露建议等。
生而自由
在肯尼亚查沃狮子项目中,地球观察研究所志愿者收集大量信息帮助生而自由(Born Free)基金会为巡逻队提供建议,这些巡逻队将在Taita-Rukinga野生动物保护区和查沃西部国家公园巡逻,拆除偷猎者下的陷阱,以应对近来猖獗的偷猎活动。
这一重要物种的保护同时也简介保护了其他许多野生动物。
了解狐猴的食物
参加马达加斯加狐猴和森林项目的志愿者最近记录了狐猴(varecia v. variegate)食用的一种未被列入该物种食物清单的植物。这一发现使人们进一步了解该物种的食物生态,掌握了更多的食物源,将为狐猴栖息地有效保护提供帮助。
保护蒙古大草原
地球观察蒙古高原的野生生物保护项目的科学家们正在开展具有转折性的研究,也就是开始研究许多曾经很少被科学家研究的物种。我们正在收集大量有关动物的至关重要的新知识,例如全球受胁的秃鹫。我们的成果已经直接产生了效果,Ikh Nart保护区已经被指定为蒙古重要鸟类保护地,联邦政府现在正考虑将该自然保护区升级为国家公园。
给猎狗一个欢笑的理由
南非西北公园和旅游发展局持续支持我们的南非棕猎狗项目,几个公园已经和我们的研究团队进行了接洽以扩展他们的调查范围,从而为针对这种哺乳动物的保护行动提供更多的信息。我们希望通过这项对物种基因的研究能够使我们的科研团队掌握保护区内种群的生存能力,以及维持这种生存能力以确保它们在此生存需要采取的行动。
碳社区
地球观察正在从事红树林种植恢复和管理,并探寻不同种类的红树林碳汇的能力,这将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新的试验地已经长出了野生的小树苗,这表明该项目将产生能够维持的宝贵的林地,在过去30多年里一直贫瘠的地方又将形成关键的栖息地,并起到护岸作用。
领导地球观察肯尼亚潮间带森林项目的马克•胡斯汉姆确认在试验地已经有87%的树苗成活,他的保守估计预测在未来25年森林生长过程中将吸收180吨碳。又因为红树林能够聚集泥炭,所以在此之后它还将能够持续多年起到碳汇的作用。我们与当地社区一起参与确保种植红树林项目能够长期可持续地开展。
西班牙:地中海航运通道改道保护海豚
通过与国际海事组织、西班牙海军、欧共体和西班牙渔民的广泛对话,地球观察西班牙海豚项目科学家团队成功与国际海事组织达成协议,从2007年开始海运航道改道远离西班牙南部海岸。这个里程碑式的协议保护了海豚和宽吻海豚的重要觅食地。
作为地球观察志愿者支持的希腊海豚项目研究成果,ACCOBAMS国际海洋生物多样性合作委员会最近建议将Amvrakikos湾列为候选海洋保护区,专门保护宽吻海豚。
墨西哥(巴贾半岛):志愿者保护黑海龟的努力得到回报
经过了六年的不懈努力,保护主义者们终于可以庆祝墨西哥巴贾半岛的Bahia de los Angeles被指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生物圈保护区。数百名地球观察志愿者在参加跟踪巴贾黑海龟野外科考项目中帮助收集了大量的数据,为此项成功做出了贡献。海湾是许多海洋物种以及鸟类和其他沿海野生生物的家园。确立这片区域新的保护地位还将有助于保护这里极濒危的小头鼠海豚(世界上最小也是最濒危的海豚)。过去曾在加利福尼亚湾北部发现过一只害羞的小头鼠海豚,科学家相信这个物种已经接近灭绝。
肯尼亚:地球观察为当地社区绘制出清洁水源地图
地球观察科学家和志愿者开发了一套新的综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将帮助肯尼亚桑布鲁地区的当地社区获得可持续的信息资源以改善当地的供水情况。经过几年的编辑整理,他们绘制出了永久性和季节性的水源图,这份地图将通过提供可饮用水源,避免误用受到污染的水源帮助当地社区降低严重疾病,如霍乱等的爆发。
加勒比巴巴多斯:濒危的玳瑁种群数量上升
根据巴巴多斯玳瑁项目收集到的数据显示巴巴多斯极濒危的玳瑁巢穴数量已经大幅增加,这是地球观察和其它保护组织共同努力的结果。最近发现显示巴巴多斯现在是大加勒比地区第二大玳瑁繁殖栖息地。
澳大利亚:地球观察志愿者为受威胁的生态系统绘制详细的动物分布图
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北部的热带湿地,是世界自然遗产。地球观察志愿者采集的数据之多令人惊愕,到目前为止,针对脊椎动物的数据就高达46,987条,包括大量的哺乳动物、鸟类、爬行类和蛙类。志愿者团队还收集到了另外10万多条昆虫记录,其中不乏大量的科学新发现和新物种。这些数据是由多个地球观察雨林气候变化野外科考研究项目志愿者团队收集到的,并已在多个出版物上发表,包括澳大利亚北部最新详细物种分布图和生态信息报告。
巴西:有史以来最大一次野猪类生物统计调查帮助保护潘塔纳尔湿地
巴西的潘塔纳尔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湿地,也是各种野猪类中午的家园,同时又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地,最近研究显示它们作为果实的食用者和传播者的作用影响了某些森林栖息地的生物多样性。地球观察志愿者参与的保护潘塔纳尔项目已经收集了总共233份白唇野猪(白嘴西猯)样本,这是该物种有史以来最大一次采样调查。这些调查已经取得了大量宝贵的信息,包括单个哺乳动物个体的年龄、重量、食物和其它生物统计参数。这些成果将有助于研究人员和科学家们制定潘塔纳尔哺乳动物的保护计划。
肯尼亚:确保艾尔曼提亚湖拉姆萨尔国际重要湿地地位
2005年9月,地球观察团队成功促成了艾尔曼提亚湖被指定为拉姆萨尔国际重要湿地。在艾尔曼提亚湖栖息的小火烈鸟数量超过全球种群数量的1%,并且还有超过2万只的各种其它水鸟在这里生息繁衍。艾尔曼提亚湖为当地受威胁的水鸟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
地球观察研究所野外科考项目的中文网址为:http://www.earthwatch-china.org/pro.asp
希望参加地球观察志愿者科学考察项目的朋友,从上面这个网站将可以知道如何参加。可以知道在观察与保护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及地球上其他生灵上我能做些什么。
到今天为止,我用12篇的篇幅介绍了中国志愿者参加的秘鲁亚马孙生态考察。介绍了亚马孙的今天,那里水的自然,那里野生动物与人的相交与相处,那里的日出日落都被我们记录了下来,有感叹,也有羡慕,更多的是学习与借鉴。希望坚持读完了这些记录的朋友今后也能和我一起,继续关注中国的江河,为中国江河的自然做些我们自己能做的事。(全文完)
4、全国人大环资委建议修改环境保护法有关条款
来源:法制日报 2011年01月30日
http://green.sohu.com/20110130/n279159209.shtml
编者按:2010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态度,从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出发,提出了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各个领域的议案506件。大会主席团将这些议案分别交由全国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审议,由专门委员会依法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议案审议结果的报告。一年来,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认真办理代表提出的议案,逐一研究,区别不同情况,提出具体办理意见。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即将召开。本报从今天开始,开设“议案追踪”专栏,介绍上一次会议以来代表议案的办理情况。
本报讯 记者陈丽平记者近日从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了解到,对代表提出的要求修改环境保护法的议案,环资委建议,将环境保护法有关条款修改列为法律清理的后续工作,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2011年立法工作计划。
在去年3月举行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黄河、叶倩、黄细花、周晓光、戴仲川等155位代表提出5件议案,要求修改环境保护法。代表们在议案中建议,提升环境保护法的法律地位,将可持续发展确立为立法的基本目的;明确公民的环境权利和义务;建立健全规范政府环境行为的法律规范,落实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和机制;建立健全包括环境税、生态补偿、公益诉讼、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等重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加大环境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其中一些议案附有具体的修改条文。
据介绍,现行环境保护法是1989年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的。修改环境保护法已经列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中继续开展研究论证的项目。全国人大环资委梳理了历年来有关修改环境保护法的代表议案,收集了人大代表、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有关专家的意见。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和代表议案,环资委自2008年以来相继开展了一系列法律后评估工作,形成了相关环境保护法律的后评估系列报告。2008年,围绕水环境保护突出问题和相关监督工作,组织开展了水环境保护十一项相关法律的后评估。2009年,围绕大气、固体废物和噪声污染方面的突出问题和有关执法检查工作,组织开展了大气污染防治相关法律、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相关法律、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法律的后评估工作,形成了三个方面的后评估报告。去年,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2010年工作要点提出的要更加注重绿色经济、循环经济领域立法和常委会2010年立法工作计划提出的要更加注重资源环境保护立法的工作要求,在前两年法律后评估工作基础上,重点开展了环境保护法的后评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环境保护主要法律制度与相关法律衔接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与污染防治各单项法不一致的制度措施需要尽快统一;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些规定需要及时修改;实践中一些行之有效的行政责任和问责制度需要补充到法律中。主要涉及环境影响评价、排污收费、限期治理、公众环境权益、环境标准、环境监测、跨行政区污染防治协调和人民政府环境质量责任等8项重要制度。同时对各种修改方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形成了研究论证报告和工作建议。
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关于法律清理工作的说明指出,环境保护法“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但目前修改或者废止的时机、条件尚不成熟,认识尚不一致”。环资委征求国务院法制办等有关部门的意见,他们也同意这个意见。根据环资委对环境保护法和相关环境保护法律后评估的成果,环资委的意见是:当前环境保护法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一些条款与之后出台的环境保护单项法律的有关条款不衔接或者不适应新的管理要求,一些相关法律已经修改的内容环境保护法没有作相应的修改,这些都是法律清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面对我国严峻的环境保护形势,为适应环境保护工作当前的需求,消除法律不一致对地方立法和行政执法带来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提高环境保护法的有效性,经与有关单位研究,环资委建议,当前将环境保护法有关条款修改列为法律清理的后续工作,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2011年立法工作计划,环资委将会同有关单位积极做好有关工作。
5、11种污染物对人体危害大 臭氧、二氧化氮居首
来源:《科技日报》2011年01月3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3849522.html
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空气质量标准》,臭氧、可吸入颗粒物(PM10、PM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挥发性有机污染物、铅、苯并(a)芘、汞和二噁英11种污染物对人体均有较高程度的健康危害。
“这些污染物的潜在健康影响可分为短期接触急性影响和长期慢性影响。短期接触通常是指暴露剂量为1小时至1日间;慢性影响一般是指持续暴露在70年寿命期。”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工程师朱忠军说。
《空气质量标准》显示,如短期接触臭氧、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将导致肺部炎症和呼吸道症状等;如长期接触,将降低肺功能,影响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提高死亡率。
近年来,我国各地铅中毒事件常有发生。人短期接触铅,将产生铅中毒,长期接触不但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肾功能和生殖系统,还会造成儿童智力低下等问题;对人们而言,苯并(a)芘是一种较为陌生的污染物,短期接触会刺激眼睛和皮肤,长期接触将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短期接触汞,造成血汞或汞中毒,产生腹痛、腹泻、血尿等症状,长期接触会有神经症状、四肢等震颤和口腔炎;二噁英是一级致癌物质、剧毒,危害尤其巨大。
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潘小川表示,对于可吸入颗粒物而言,相比PM10、PM2.5更容易长时间悬浮在空中,由于它粒径小,吸入几率变得更大,可抵达肺的深部,深入下呼吸道,甚至穿透肺泡膜,对人体健康造成巨大伤害。(本报北京1月29日电)
6、北京创60年来最晚下雪记录 水资源情况严峻
来源:中国广播网2011年01月3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3853788.html
中广网北京1月31日消息(记者满朝旭 杨超 丁晓兵)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昨天(30日),北京创下了60年来最晚下雪的记录,而且是连续十二年干旱。对于这座严重缺水的特大城市来说,水源已经变得越来越少。今后北京向谁要水?
自古北京地区地表水源就不多,到明朝时,玉泉山就成了北京唯一可以饮用的地表水源地。为了补充水量不足,清乾隆年间只能将香山和卧佛寺的分散泉水引至玉泉山。20世纪70年代以后,缺水成为北京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有资料表明,北京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已经在各国首都排名的百位之后。北京市水务局水源处处长戴育华在接受中国之声记者采访时表示,受人口增加和天气等因素影响,北京水资源情况越来越严峻。
戴育华:北京现在用水主要依靠降雨形成的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来保证城市的供水,北京市从1999年开始到去年已经连续12年干旱。从水资源的情况来看,应该说最近一个时期,应该说水资源还是非常紧张的,因为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到300方,连续十多年的干旱,现在每年形成的水资源量除以人数的话,大概只有100多方。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北京水资源紧缺的问题将会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今后北京向谁要水?中国之声记者了解到,首都首先会向“南水北调”要水。南水北调的中线工程,南起丹江口,最后经永定河到北京市区。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总工程师沈凤生介绍,中线一期工程将从2014年开始向北京送水,年调水量95亿立方米,目前,这一工程的北京到石家庄段已经尝试向北京送水。
沈凤生:中线工程,2013年主体工程完工,2014年汛后通水,北京就能够喝到丹江口水库的水了,中线已经完成的是京石段,已经在2008年奥运会之后给北京送过整整一年的水,此后又在去年,也就是2010年的5月份开始又给北京调水,入北京的水已经达到2.8亿方,还在继续输水。
有水是一方面,同时水质的保证也是至关重要,对此,沈凤生表示,丹江口的水质本身就很好。
沈凤生:我曾经也去过陶岔,陶岔是丹江口水库边上的取水口。取水口这块的水质是非常清澈的,而且我看北京人也非常关注,我在那边呆了一会儿就看到几辆京打头的车到那边看了一下。
为了保证优质水进京,沈凤生介绍,从南到北只要是水经过的地方,两岸都会建立生态保护区。
沈凤生:对于中线工程来讲,有一个总干渠两侧生态保护区,总干渠通过的地方大气不能污染、地下水也不能污染。我们有一个规划,要求各个省要编制划定某一个区域是不能建有污染的东西,现在天津和河南已经把划定保护区的方案批复了,这样一来对水质非常有好处。
北京未来的另一股水源有可能来自100公里外天津的海水。北京市水务局水源处处长戴育华表示,引淡化海水进京目前还在论证之中。但是天津大学长年从事海水淡化研究的王世昌教授认为,在技术领域,淡化海水进京是可以实现的。
王世昌:从海水淡化技术本身来说是可以做到的。现在提了一个每天产水100万吨,这个规模对于北京来说,能解决三分之一用水的问题。管道100多公里的距离也不是大问题,水也是可以引用的。在国外有几个中东国家,几乎全部是包括饮用,包括浇树、浇花,这些用的都是淡化水。
目前世界上淡化海水应用最广泛的国家就是以色列,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曹景行先生曾经在以色列生活过一段时间,他向我们描述了使用淡化海水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曹景行:以色列水的问题一直很突出,所以,以色列近年来对海水淡化做了很大的投入。近年来好几座海水淡化工厂投产,现在以色列拥有的是全球最大规模的海水淡化系统。在以色列淡化的还是主要是用于饮用,还有就是用来做浇灌。海水淡化这么高的成本,当然用水也用得非常节约,包括我们在以色列旅游期间,都可以感觉到水对以色列非常重要。
7、全球仅存千头野骆驼 生存环境遭到人类打扰
来源:法制日报2011年01月31日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p/2011-01-31/105821904451.shtml
2009年10月28日,新疆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以下简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正式挂牌成立,它的成立彰显了国家及新疆自治区对野骆驼保护工作的重视。
那么,被称为“沙漠之舟”,又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保护红皮书列为世界极度濒危保护动物的野骆驼,现在处于怎样的生存状态?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成立一年多的时间里,在保护野骆驼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又面临着怎样的困难?
野骆驼数量稀少 保护区不断升级
2010年11月下旬,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监测科科长、高级工程师袁磊等10余名科考人员,再次对罗布泊腹地野骆驼的生存状况进行考察。而这次科考工作,已经是他们2010年第四次进入自然保护区进行科考。
据袁磊介绍,目前在地球上生存的野骆驼不足1000头,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新疆、甘肃及蒙古人民共和国。在新疆境内的野骆驼主要分布在罗布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哈密伊吾县和中蒙边境交界的地区,尤其以罗布泊地区分布数量最多。
为了保护野骆驼,1986年,新疆自治区成立了面积为1.5万平方公里的阿尔金山省级野骆驼自然保护区;2000年5月,保护区面积扩大到7.8万平方公里;2003年6月,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野骆驼自然保护区;2009年10月28日,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挂牌成立。随着国家和自治区对野骆驼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逐年提高,自然保护区得以不断升级。
“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成立后,我们对野骆驼的考察工作一直没有间断。”袁磊说,“一次考察中,我们在保护区腹地库姆塔格沙漠边缘发现了64头野骆驼的清晰足迹,这让所有的科考队员兴奋不已。”考察队员在近些年的几次考察中也发现过数量不少的野骆驼足迹,但这次却是发现野骆驼踪迹数量最多的一次。
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张宇告诉记者,自从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挂牌成立以来,先后两次组织由多名学科专家参与的科考队对罗布泊地区的野骆驼生存状况进行综合性的全面考察。这两次考察的相关项目分析和整理工作现在正在进行,准备明年汇编成册。
他说,根据调查的情况,十年来新疆野骆驼的数量基本保持稳定。“现在大约有450头左右,不到500头。”
人类活动太频繁 保护工作难开展
野骆驼的生存能力较强,耐旱又耐寒。它们主要采食红柳、骆驼刺、芨芨草、白刺等荒漠植物,喝又苦又涩的咸水。冬季,野骆驼可以食雪补充水分,但是食物很缺乏。袁磊担忧地说:“以前,自然保护区里的生态环境对野骆驼的生存是适宜的,但是由于近年来人类频繁在这里活动,破坏了它们的生存环境,进而减少了它们的种群数量。”
据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管护科科长杨正中介绍,今年以来,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已经查处了两起在保护区探险和捡石头的“入侵者”。
杨正中说,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第十八条规定,“凡是按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确需在自治区保护区内进行勘察、采矿或者开发建设活动的,必须向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提出申请,经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取得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后,方可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向有关部门办理其他批准手续。”
“但是事实上,我们在对自然保护区进行巡护时,发现有些人不经保护区管理机构批准,擅自开发。”杨正中说。
“进入保护区无论是个人还是机构都必须先征得保护区管理机构的许可。野骆驼生性胆小、机警,像采矿、修路这样的大型工程会吓跑野骆驼,从而缩小它们的生存区域。此外,这几年兴起的探险旅游热,也让罗布泊地区成了探险旅游爱好者趋之若鹜的地方。这些人类活动对野骆驼的生存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管理局负责保护区的管理,具有行政执法权,对保护区范围内发生的违法行为可依法进行处罚。虽然我们有执法权,但是执法效力较弱,对部分非法进入保护区进行开发活动的行为有时还需通过法院来强制执行。”杨正中说。
开发保护要协调加强监管是关键
张宇认为,1994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距离现在已经16年了,很多情况发生了变化。该条例中规定:“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放牧、开矿,狩猎……”但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太大不让搞矿产开发并不现实,而且地方也急于发展经济,有些矿在保护区成立前就已经在开采。
“目前相关法规正在修订过程中,但一直没有出台。”张宇说,“现在由于监管力度较薄弱,保护区管理局采取的是固定检查和流动巡护结合的管护手段。但保护区管理局只有30多名管护人员,要全面覆盖整个保护区难度很大。”
袁磊告诉记者,他们还发现有些牧民的家养骆驼也在保护区放养。“如果出现家骆驼和野骆驼杂交的情况,将会对野骆驼的种群存在严重影响。”他认为,之所以保护区里出现这么多人类活动,其主因还是人们对野骆驼保护的意义没有充分的认识。因此,加强对野骆驼保护的宣传力度迫在眉睫。
采访即将结束时,杨正中对记者说:“野骆驼是世界上的濒危物种,我们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担负起野骆驼保护工作的责任。如果将来我们的子孙们只能从教科书中看到它、了解它,那是我们这些野骆驼保护工作者的失职,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犯下的罪过。”
8、“苹果公司”被曝称:员工遭受有毒化学品侵害
来源:北京科技报 2011年01月31日
http://health.sohu.com/20110131/n302784413.shtml
1月20日,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等3家民间组织发布调研报告称,苹果公司的多家“疑似”供应商在生产过程中,要求员工使用“正己烷”清洗iPhone显示屏、LOGO标识,致使多名员工中毒、致残。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告诉《北京科技报》,在时尚亮丽的外表后面,苹果的产品却有着不为人知的另外一面:污染、侵犯和毒害。这一面深深隐藏在其秘不示人的供应链中,很少为公众所了解。
“在苹果不断刷新销售纪录的同时,生产苹果产品的员工却遭受有毒化学品的侵害,许多中毒工人还在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中煎熬,劳工权益和尊严受到损害,周边社区和环境受到废水、废气的污染。”马军说。
今年22岁的桑小龙,是苹果公司代工厂的一名普通工人,在流水线上从事着辛苦而卑微的工作。然而,工作不到一年,桑小龙就感觉腿部十分疼痛,于是他到医院进行检查。结果,医院出具的诊断书让他大吃一惊,上面写着,双下肢周围神经元性损伤。出院后,桑小龙被鉴定为职业病伤残十级。
事实上,桑小龙并非个案。2009年下半年以来,苹果公司代工厂的许多员工,也都无端染上“怪病”,他们全身没力气,拿东西的时候会突然抓不住,甚至晕倒在车间里。以苹果公司触摸屏疑似供应商联建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联建公司)为例,大约就有近50名员工陆续住院治疗。
后经调研查实,导致员工中毒的罪魁祸首,是一种有毒化学溶剂“正己烷”。
马军说,“正己烷”是一种清洁剂,也被称作“去渍油”。以前,联建公司要求员工在擦拭手机显示屏时,使用的都是酒精。然而,2008年8月,该公司突然要求员工用“正己烷”取代酒精,来擦拭手机显示屏。
“这种材料是有毒的。”马军说,相关研究显示,“正己烷”会导致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出现四肢“麻木”等感觉异常,以及感觉障碍和运动障碍。根据医院检验报告和医生的诊断,患病员工的上下肢周围神经受到了损害,发生了病变,从而导致肢体周围神经的传导速度变慢,四肢瘫软、乏力。医生给的结论是上下肢周围神经源性损害。
对代工厂频发员工中毒事件,苹果公司的态度则是“不回应”。调查报告曾被转交到苹果公司的美国总部,但是,对报告中提到的供应商,苹果公司表示不能确认是其供应商,并要求马军提供相关证据,同时声明将不会透露任何供应商有关的信息。
记者致电联建公司,询问其是否为苹果的供应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以“此为商业秘密”为由,拒绝了记者的采访。随后,记者又联系苹果公司,但截至发稿日,没有收到任何回复。
马军说,苹果公司在其《供应商行为准则》中称:确保供应链有安全的工作条件。然而,苹果供应商联建公司在使用有毒有害化学溶剂之前,既没有向有关部门申报、也没有告知员工。“这违反了中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
在北京朝阳医院主任医师郝凤彤看来,企业使用“正己烷”,追求的是其对手机显示屏清洁的效果,以及工艺效率的体现,但是更换过程过于草率。
郝凤彤是职业病与中毒医学科的专家,他告诉记者,比起酒精,“正己烷”的挥发速度要快得多,这样一来,工人擦拭每一个手机显示屏的时间,就会大大缩短,从而提升了工作效率;另外,“正己烷”的清洁效果也明显比酒精好很多,这样也有利于提高产品的质量。
“然而企业的管理人员忽略了"正己烷"对人体的有害性。”郝凤彤说,“正己烷”替代酒精,这意味着生产工艺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对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在这个工程立项实施之前,就应该进行职业病危害的评估。
以“正己烷”为例,它到底能不能替代酒精?替代的结果将是怎样的?这些都要预先作出评价。若要使用,在工程配套上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如加强通风等,确保其浓度控制在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之内。对作业人员的防护也应该有技术指导,并提供相关的防护用品。
然而,联建公司的车间是密闭式的无尘车间,密封性好,但是空气流动性差。当地相关部门的调查在对生产现场的空气进行抽样检测后发现,挥发性极强的“正己烷”在空气中堆积,严重超过了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员工们在没有有效的防护的情况下,时间一长,整个车间内的许多员工会发生慢性中毒。
部分中毒员工回忆,从来没有人向工人们告知用于提高苹果产品产量和良品率的“正己烷”有毒有害,该如何防护。在中毒工人们漫长而痛苦的治疗过程中,苹果公司没有和他们做过任何交流,更没有探望过他们中的任何一人。
“苹果公司的"正己烷"中毒事件,只是一个缩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一位常姓教授说,在我国,对职业病防治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严重。
常教授告诉记者,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还是处于一个职业病相对高发的状态。虽然制定了《职业病防治法》,但是并不完善,目前还在修订。比如,职业病诊断制度就不合理,它需要用人单位提供职业史等材料。要是用人单位不提供,那就无法诊断其为职业病,所有法律诉讼都无从谈起。
从行政管理层面来说,职业病的监管职责也不明确。《职业病防治法》规定,卫生部是执法主体,但是2003年后,卫生部门没有了执法权,因此不能到现场进行执法。职业卫生监督职能虽然划到了安监部门,但是缺乏法律依据,因此也无法担此职能。
而作为企业而言,在利益驱动之下,法律意识淡薄,有意或无意地忽视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像"正己烷"中毒事件,在欧美发达国家,可能这种事情就不会发生,因为他们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否则将承担很大的社会责任。”常教授说。
例如在巴西,凡是“重复性劳动损伤”或由有毒物质造成的呼吸道疾病等,都自动被认定为职业病。对于其他疾病,如果企业有专门医生或者合同医院,由专门医生或合同医院的医生经检查后可以出示证明,如果没有,则由社保部门指定医学专家认定。
马军告诉记者,他们走访了一些受害的员工,据他们介绍,大多中毒工人已经选择离职,因为“公司也希望你离职、走人”。离开的工人需要签署一份协议书,之后发生什么都与公司无关。
“他们带着那用健康换来的八九万块钱,无奈地走了”。 马军说。
9、陕西勉县天然林遭大面积滥伐 林业局称罕见
来源:《三秦都市报》2011年01月31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3853329.html
本报汉中讯(记者 陈卫平)连日来,不断有勉县新铺镇群众向本报记者反映,当地乱砍滥伐现象非常猖獗,天然林遭到大面积毁坏。
昨日上午,根据知情群众提供的路线,记者驱车从勉县县城出发,经土关铺乡驿坝村前往位于大山深处的新铺镇土车坝村。在新铺镇土车坝村十一组一个叫做“地垭子”的小山梁下,沿路堆放着大量刚刚砍伐的松树。粗一些的直径超过20厘米,细的却只有几厘米。在知情人的指引下,记者顺着一条山路来到坡下的一处山沟里,一辆车牌号为陕F218××的红色农用车停在路中央,七八名伐木工人正忙碌着往车上装运木材。看到记者拍照,这些人停下了手中的活。没有人承认自己是砍树的老板,都说自己是受雇于人来干活的。连路边地上的5把利斧和一把钢锯,也一时没有了主人。
知情人对记者说,这些人受雇于一位姓陈的老板,在这里砍树已经有一个多星期了,他们每天不停地往山外运送大量的松木。村民们开始以为他们是正常采伐,后来才知道他们根本就没有办理过任何砍伐林木的手续,真不知道当地林业管理人员是真看不见,还是有别的不为人知的缘故。
记者随即拨打了110报警,然而记者在现场等了近一个小时,也没有看到有执法人员到现场进行查处。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勉县林业局进行采访。该局林政科科长刘明汉告诉记者,新铺、驿坝、熊家坪、土车坝一带均属天然林,近期县林业局没有给该地段林地任何人办理过砍伐手续,可以肯定,记者看到的土车坝砍树毁林行为属于非法无证滥伐。刘科长说,目前林业派出所民警已经赶往现场进行调查,按照相关法规,滥伐10立方以上或盗伐2立方天然林木将进行立案,并追究相关责任人法律责任。在看过记者现场拍摄的照片和视频后,刘科长感叹地说:这样肆无忌惮地乱砍滥伐天然林木,是自己从事多年林业工作也前所未见的。
10、中国湿地破坏严重 危及众多鸟类生存
来源:《北京科技报》 2011年01月30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3849077.html
2月2日是第15个世界湿地日,而全国人大常委、致公党中央副主席,著名农业专家和生态专家杨邦杰最近给国务院提交了一个报告:中国湿地全面告急!
一个无法忽视的事实是:湿地拥有巨大的生态价值。它不仅可以补充地下水或作为直接利用的水源,又能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还能滞留沉积物、有毒物、营养物质,从而改善环境污染;此外,它还能以有机质的形式储存碳元素,减少温室效应,保护海岸不受风浪侵蚀,提供清洁方便的运输方式……也正是这样的原因,湿地也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
在另外一个方面,湿地还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虽然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6%,却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湿地也给人类和陆地上的其他动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能源,比如人类所需要的绝大部分水产品和部分禽畜产品、谷物、药材也都是由湿地生态系统提供的。联合国环境署2002年的权威研究数据显示,1公顷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的价值高达1.4万美元,是热带雨林的7倍,是农田生态系统的160倍。
前不久,杨邦杰刚刚从祁连山调研回来,那里的情况让他忧心忡忡:作为敦煌的最后一道绿色屏障,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66万公顷的区域中目前仅存11.35万公顷湿地,且因水资源匮乏还在逐年萎缩,就在另一边,库木塔格沙漠正以每年4米的速度向这块湿地逼近;位于甘肃省甘南州玛曲县的高寒沼泽湿地,是黄河的天然蓄水池,目前玛曲县沙化面积已达80万亩,并以每年3.1%的速度递增,黄河沿岸已形成220公里的沙化带。
祁连山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的青藏、蒙新、黄土三大高原交界处,跨越甘肃、青海两省;涵养输送着年径流量约158亿立方米的近千条河流,是西北干旱地区最重要的水源地,也是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杨邦杰说,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在维护全球的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这里的湿地大面积消失,将会引发灾难性的后果。
【1】 【2】 【3】
11、新华网:水旱灾害频发凸显中小水利积弊
来源:新华网2011-01-30
http://www.hwcc.gov.cn/pub/hwcc/wwgj/gjpt/gwsp/201101/t20110130_327899.html
新华网北京1月29日电 近日,罕见大旱之下,北方的水利设施又在经受严峻考验。即使山东一些老旱区,抗旱水源、水库灌区配套工程等水利设施仍然捉襟见肘。
数千年来一直困扰着中华民族的水旱灾害,近年又进入一个多发期。这一轮极端天气再次提醒,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从基础上提高我国防灾减灾能力,刻不容缓。记者获悉,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将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首次全面部署水利工作。
天灾背后凸显中小水利欠账积弊
如果不是因突然决口,成为2010年全国最严重的洪涝灾区,江西抚河唱凯堤,恐怕至今还不会进入公众视野。这次险情并非发生在人们耳熟能详的“大江大河”,却瞬间威胁到了十几万人口生命财产安全。
中小河流已成为我国治理洪涝灾害的重点。自1998年特大洪水以来,我国七大江河治理力度不断加大,防洪体系基本形成,干流也足以抵御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洪水。
但绝大多数中小河流还从未经过系统治理,防洪标准低,许多中小河流防洪标准仅3至5年一遇,有的甚至根本不设防,对防洪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水利部公布的数据表明,目前中小河流水灾损失约占全国水灾损失的80%。
“先治理大江大河是对的。大江大河一旦出问题,后果更严重。”江西省水利厅副厅长、省防总秘书长罗小云说,“但随着大江大河防洪能力的提高,下一步应在巩固大江大河治理的基础上,加强中小河流的治理。”
与此类似的还有水库。在我国全部8.7万多座水库中,小型病险水库的隐患日渐突出。2010年汛期,全国垮了11座小型水库,核心原因都是年久失修。
记者从水利部获悉,我国已确立目标,力争通过5至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其中一项关键任务是,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包括大江大河支流、独流入海河流和内陆河流;同时,全面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
治水方略“从小抓起”,专家认为,小水利的修复建设,面广线多,工程量很大。除财政增加投入外,如何通过管理创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调动民间力量的积极性,是一个重要课题。
“经济视角”回归“公益定位”
“小水利大民生。”记者在湖南涟源市七星街镇清明村看到,不到十年,这个曾号称“鱼米之乡”的地方,如今成了“没水喝的水乡”。天然泉水早已枯竭,23口山塘都已干涸,池塘底部长满了半米多深的野草。
“我们这里原本缺什么都不会缺水。谁敢想,水却真成了关系生存的大问题。”村民夏耕文说。
水利部部长陈雷指出:“应该清醒地看到,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明显短板。”
“应改变以单纯经济思维看待水利的视角,强调水利建设的公益性质。”国家防总办公室副主任束庆鹏认为,“水旱灾害影响越来越广,理应把水利摆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唐仁建说,对水利的战略地位要重新认识,不能就农说农、就水利说水利,定位准了才能说清楚为什么水利的发展主要要靠公共财政。
专家强调,水利改革,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
对公益性水利事业的支持首先应体现在财政方面。记者在江西、湖南等水旱灾区采访发现,不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设的水利工程已经千疮百孔,还在勉强使用。
专家们认为,应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着眼于当前的紧迫形势,应力争今后十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可以考虑的一个筹资方向,是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适当比例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充分发挥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土地整治资金的综合效益。
扭转“临阵抗灾”的被动局面
泥石流、滑坡等山洪灾害因其突发性和强大破坏力,在水旱灾害中备受关注。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近年我国异常天气明显增多,极端暴雨频次明显增加,山洪灾害造成的群死群伤事件更加触目惊心,经济损失日益增加。
多位专家认为,我国国土面积广大,气候、地质条件都很复杂,水旱灾害的治理难度极大。在加强治理的同时,还要学会顺应自然,应当重心前移,加强“事前预防”。
有没有预防,效果大不相同。国家防总防汛一处处长黄先龙举了一个例子:河南卢氏县,2007年7月29日,特大暴雨山洪灾害造成90人死亡、失踪。而2010年7月23日,这个县再遭暴雨袭击,强度、量级、范围均超过三年之前,但当地政府吸取了教训,提前建立了雨情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发布预警信号、短信,迅速转移危险区群众,结果仅死亡3人。
防灾减灾专家、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李茂松说,相对于近年来山洪灾害多发的形势,我国监测和预警能力总体上还偏低,信息发布不够及时,预案体系不够完善,群众防灾意识不强,这种局面亟待改观。
西南地区去年发生特大旱灾,暴露出的最大问题之一也是预防不足。国家防总办公室抗旱一处处长冯琳说,西南地区原本湿润多雨,但水源工程和配置工程不足,配套引水设施缺乏,有水时留不住,要水时引不过去。西南5省区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平均只有10.2%,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
国家防总办公室综合处处长万海斌指出,在硬件上,技术手段、人员设备已不能适应当前严峻形势;软件上,很多地方基础水旱数据不足,应急预案缺乏可操作性,形同虚设。
多位专家建议,应尽快健全防汛抗旱统一指挥、分级负责、部门协作、反应迅速、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新华视点”记者李柯勇、林艳兴、姚润丰、陈黎明)
12、阿根廷“定时炸弹”:世界上污染最重的里亚丘埃洛河
来源:人民网 2011-01-31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1/01/241296438993_1.shtml
1月30日电 据英国BBC电台发自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报道,穿越这座城市边缘的里亚丘埃洛河是阿根廷污染最严重的河流,是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5条河流之一,它已经成为这个国家的一枚“定时炸弹”。
里亚丘埃洛河长约64公里,有3公里经过首都市中心,流域面积有2230平方公里。河水中含有大量重金属,如汞、镉等,河里有9000吨废铁,有许多垃圾。河床被污染的泥土达1米。这条河的流域居住着全国15%的人口,其贫困指数达到45%,有35%的人没有饮用水。
在前几届政府的生态历史上对里亚丘埃洛河的清理成为一个黑色的污点。美洲开发银行1998年为治理里亚丘埃洛河提供2.5亿美元贷款,但是只有三分之一的贷款用于河流的治理。2008年最高法院曾当局要求治理这条臭河。世界银行为此提供8.4亿美元贷款。几周以前任命的新环境部长穆西表示,将把治理里亚丘埃洛河放在优先地位。根据法院的决定,他应当于2月1日提出一份撤除河两岸条件很差的住房的报告。
在这条河里航行,如同一条死河里航行,见不到动物,其污染指数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最高指标的4倍多。最高法院2008年在进行统计之后说,河两岸有4100个工厂,实际上有2万多家工厂,未经治理的污水和废物直接排放到河里。法院要求在180天全部检查一次,但是在两年里被检查的工厂不到40%。2006年建立了一个跨部门的组织马坦萨-里亚丘埃洛河流域当局,目的是对河流进行清理,由中央政府、省和市政府承担责任,并确定到2010年底对河岸的企业进行一次统计,但是30多个视察员不可能完成这么大的任务。
住在河岸的居民患癌症的比过去多了,一些居民患白血病、皮肤病、肝炎......居民的生活质量急需改善。那里的穷人村就在垃圾堆中间,工厂将固体垃圾堆放在那里,加上地方的垃圾,大白天可以看到老鼠,当局没有提供收集垃圾的服务。据护民署的统计,2010年那里的垃圾场从141个增加到217个。儿童的死亡率是其他地区的两倍多。
当地的合作社今年在4个月里清理了7万吨垃圾,铺设了一些排放污水的管道。舆论认为这远远不够。新的污染点与穷人区住宅的增加有关。有负责官员认为清理里亚丘埃洛河可能需要10年、15年甚至50年的时间。
13、2010环境事件暴露体制漏洞
来源:腾讯新闻2011年01月30日
http://news.timedg.com/2011-01/30/content_1325764.htm
回顾2010年中国发生的环境事件,唐昊认为,突发事件暴露出企业管理、政府监管和社会体制的长期漏洞。而相关部门不从自身找原因、填补管理漏洞,反而夸示其环保贡献,甚至将环保责任推给公众。
2010年的环境事件如果用一个字来总结的话,应该是个“漏”字。从年初中石油公司成品油管道渭南支线柴油泄漏事件开始,7月3日福建紫金矿业废水泄漏污染汀江;7月17日大连输油管道爆炸引发海洋污染;10月22日韶关冶炼厂在生产过程中将近300公斤铊排入北江,造成严重水污染。国际社会也不甘寂寞,6月份BP在墨西哥湾钻井平台的漏油成为本年度最严重的环境灾害。而这些污染物之所以频频泄漏,最终都可归结为是管理和监督层面巨大的体制“漏洞”所导致。企业当然是造成环境污染的第一责任人。但问题是,大多数污染都不是一个事件,而是一个过程。原因很简单:只有污染积累到一定程度,其影响才会表现出来。环境污染后果的滞后性意味着,虽然上述环境灾害被称为“突发事件”,但实际上都和日积月累的企业长期管理失范有关。以紫金矿业污染为例,其对汀江流域的污染实际上已有数年的时间,此次污染更是在其承认的9天前就已经发生。但其第一时间的反应却不是报告环保部门或采取措施堵漏,而是对新闻媒体封锁消息,瞒报事故,直至酿成难以收拾之局面。2010年的环境灾害多发于国有企业及与能源、矿产相关的产业,凸显了这些企业管理模式的陈旧,缺乏预警及罔顾公益等问题。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环境污染就不单纯是经济扩张的自然后果,而更像是一系列人为错误的结果。除了企业管理上的漏洞,政府监管也存在着漏洞。
在这些环境事件中,我们没有听到环保部门强有力的声音,一方面因为环保部门本身在体制内的弱势(不过值得玩味的是,在其由“局”升格为“部”之前却在推动环保事业上更为积极),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过于密切,致使在事件处理上,行政和司法部门也未能尽到管理和裁判责任。紫金矿业污染和中石油柴油泄漏事件中,受到污染影响的农民、渔民、沿岸居民等得到的赔偿难抵损失,污染的根源也并未根治。大连石油泄漏事故后,中石油更是想出了天才般的“以投资抵赔偿”的点子,在受害地设立了更大的油库。在这些案例中,环境事故的责任者鲜有遭到严厉惩处,政府相关官员还没有担负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的,受害者也未能得到满意的赔偿。环境事件不能得到公正处理,意味着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将不可避免。就更宏观的视角来看,社会体制的漏洞助长了中国环境灾害的多发。如在环境污染透明度方面,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对内地113个城市进行评估,发现包括北京、天津和杭州在内的多个城市在2010年都有所退步或裹足不前。在一些环境灾害中,新闻记者很难在第一时间进入现场、掌握真相,部分记者甚至因采访环境事件而被抓被打。
地方政府以“维稳”的名义拒绝及时公布真相、限制媒体报道,使得社会监督力度大打折扣。但掩耳盗铃并不能解决问题。就是在这一年,中国的环境问题开始从隐性变为显性。据环境保护部应急办处长称,2010年1~7月份,环境保护部共接报并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119起,比去年同期增长35.2%。而7月底彭博新闻社的数据更为惊人――2010年前六个月中国的突发环境事件上涨98%!在整个2010年,环境保护部共接报并处置突发环境事件149起,涉及27个省区市。与此同时,“十一五”期间环境退化成本从5118.2亿元提高到8947.6亿元,增长了74.8%。环境退化成本占GDP的3%左右。更为严峻的是:而由环境问题所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在2010年也有所上升。这说明,虽然地方政府以维稳的名义禁止报道一些环境灾害,其对新闻的管制更加严厉,但实际上此种做法既不利于环保、也不利于稳定。
令人忧心的是,尽管面临如此严峻的环境格局,上述体制性漏洞迄今仍未得到正视。甚至有相关部门不从自身找原因、填补管理漏洞,反而夸示其环保贡献,甚至将环保责任推到公众身上的现象。此种消极的态度集中体现在2010年的两个重要事件上:一是通过拉闸限产来完成节能减排任务;二是政府动员公众承担片面环境责任。
2010年的最后一个月,新闻媒体集中报道一个“好消息”――本年度“节能减排”任务顺利完成,达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这个消息让人喜忧参半:节能减排达标固然是好事,但各地方通过拉闸限电、被迫减产而达标的手段却极为简单、粗暴、落后和不可持续。这固然体现了行政权力在一时间可发挥雷厉风行之效,但也说明企业在日常管理中根本没有把“节能减排”与实际生产结合起来。且不说减排指标本身的片面性、以及统计数字准确与否,单是其最后出到连医院用电、居民用电也被限电的地步,就让企业和居民都为“节能减排”付出了不该付出的代价。虽然节能减排目标最后被“提前完成”,但政府和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缺乏长效机制的弱点也一览无遗。与此同时,环保宣传仍像以往一样,倾向于使公众承担片面环境责任。2010年“65”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低碳减排绿色生活”,号召公众从我做起,推进污染减排,践行绿色生活。这样的环境日主题让人无语:中国的污染主要是由于大企业管理不善和惟利是图造成的,却要公众通过“绿色生活”来解决,基本上属于牛头不对马嘴。
公众不是不应该为环境污染承担责任,但问题是最大的责任者需要首先遭到惩处,才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同时,如何在经济扩张的同时不触发更多环境灾难;在节能减排的同时不需要拉闸限电,更需要公众走出自己的生活,参与环境事务。也就是说,公众在环保领域最大的责任和作用其实远远不是片面的自我节约和保护环境,而是主动监督那些污染大户的行为和政府的执法力度――公众参与可以促使一系列人为错误不再发生。但与这样的愿景相反,在现实中公众通过NGO参与环保和通过新闻媒体监督环保受到了体制性的阻碍。事实上,与环境责任被推卸给公众相反,2010年环保真正的亮点恰恰来自于公众参与的深化:4月,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联合34家国内环保NGO,公布了《IT品牌供应链重金属污染调研报告》,向世界27家知名IT公司发出呼吁,要求其对供货商进行审查;5月,绿色流域和国内9家环保NGO联合发布了《中国银行业环境记录NGO版》,倡导绿色信贷,减少对“两高”(高能耗、高排放)项目贷款;7月,环保NGO向上海和香港证券交易所发出提示信,要求他们对紫金矿业故意延迟披露环境信息进行曝光。
此外,NGO“淮河卫士”给淮河沿岸农户安装生物净水设备,阿拉善生态协会开展“绿色领导力”培训等,更意味着民间环保力量从组织和功能上走向成熟。事实证明,在信息透明条件下的公众参与,是填补企业和政府环保漏洞的终极举措。中国公众开始用调查研究、立法参与、污染举报、听证建议、权利救济、社会运动等方式,大规模参与和他们的利益和健康切身相关的环境事业,并在此过程中结合成更具活力的公民社会,这才是2010年环境领域真正的好消息。
14、污染者当重罚
来源:中国化工报2011-01-31刘纯银
http://www.ccin.com.cn/ccin/news/2011/01/31/163567.shtml
备受关注的云南省首例环境公益诉讼案近日在云南省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判。法院判处昆明三农农牧有限公司、昆明羊甫联合牧业有限公司向“昆明市环境公益诉讼救济专项资金”支付人民币417.21万元,并承担评估费人民币132520元。笔者以为,就应该让污染企业付出高昂代价。
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提出“一切新建、扩建和改建的企业必须执行‘三同时’制度”,这项基本制度成为我国以预防为主的环保政策的重要体现。然而,30多年过去了,仍然有部分企业我行我素,违背“三同时”制度,导致违法排污屡禁不止,形成“老板赚钱、群众受害”的怪现象。此次成为被告的两家公司就因为没有执行环保部门提出的具体要求,造成废水渗入地下水系统,导致附近村镇水质出现发黑发臭现象,且氨氮等指标严重超标,相关村组人畜饮水出现困难的事实。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成就令世界瞩目。但不容忽视的是,我们也为此付出巨大代价,特别是高排放、高污染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突出问题。其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当前环境违法成本低,导致一些污染企业肆无忌惮;另一方面是一些地方政府为保证GDP的增长,纵容环境违法行为,甚至为环境违法企业 “ 保驾护航 ” 。
没有生态的安全,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安全。如何尽快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误区迫在眉睫。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和企业进一步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和环保的矛盾,别再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造成资源耗竭与环境污染,进而引起生态的恶化。
当前,尤其要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对新开工的建设项目,一律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对长期超标排污的、私设暗管偷排的、存在重大污染隐患的企业,一律停产整治;对建设项目未批先建、未经验收擅自投产的,一律停产停建;对治理无望或生产能力落后的企业一律关闭取缔;对于违法排污造成严重损失的,一律从严高限处罚;对触犯刑法的,一律追究刑事责任。正如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所强调的:“必须果断出手,让污染企业付出高昂代价。”
15、旱情面前,应唤起民众节水意识
来源:《新京报》2011年01月30日 □国华(职员)
http://env.people.com.cn/GB/13845054.html
北京遭遇60年来罕见旱情,百天无有效降水几乎已成定局。1月27日多家媒体报道说,京郊局地开始限时供水,但是,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总工程师王毅随后站出来否认,称政府并没有采取限时供水措施,虽然出现了气象干旱,但目前并没有出现农业旱情。旱情“不会对北京居民的饮用水造成影响”,“不会对北京城市的供水造成影响”(据1月28日《北京晨报》)。
临近春节,官方迅速站出来回应“限时供水”传闻,显然有稳定人心之意。不过,北京的旱情并未因这次澄清而明晰起来。抛开“限时供水”传闻且不说,昨日媒体报道,北京90多万亩冬小麦普遍青枯,这让北京只有“气象干旱”,而无“农业旱情”的说法不攻自破。而之前,北京水务局表示,北京今年将首调黄河水,缓解北京市用水缺口问题,这一说法与旱情“不会对北京城市的供水造成影响”的表态,也有自相矛盾之处。
我不是专家,说不清楚北京的旱情有多严重,但如果说60年来罕见旱情不会对北京的供水和居民的饮水造成影响,那明显有悖于常识。自然灾害也需要信息的公开,旱情面前,政府相关部门没必要刻意淡化或遮掩什么,让民众与官方同步知晓准确的旱情信息,这不会引起什么恐慌,相反,如果旱情哪一天毫无预兆地“突然降临”,直接影响到居民生活,那才会让民众措手不及,陷入慌乱。
最近微博上有人说,看到有北京郊区的农家为了水管防冻,将水龙头从早到晚都开着。事实上,北京无论城市或乡村,类似浪费水的现象一直是惊人的。一面是严重的旱情,一面是对水资源的挥霍如故,难道这只是“素质”的问题?
我认为,旱情面前,民众未积极节水,为抗旱尽一份力,恐怕与信息的不公开有莫大关系。长期以来,政府虽然号召民众节水,但在相关信息公开上做得并不如人意。一般居民对于北京水危机的真实情况,缺乏详尽而深入的了解。
我想,一个人如果打开水龙头不仅看到白花花的水流,更知道这些水的来之不易,他自然而然就会养成节水的习惯。节水,靠得不是喊喊口号、说说大话,它要靠一个个真实的细节、数据去唤醒民众的水危机意识。旱情面前,告诉民众农村旱情的严重,告诉民众水供应的紧张,告诉民众兄弟省市人民作出的种种牺牲,如此,节水才能成为一种集体自觉,抗旱才能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ljy/html/gyljyzyz/ljyzyzzy01.html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