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一月二十七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一月二十七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11-01-27

 

一月二十七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在秘鲁亚马孙中寻找连续报道:

1、在秘鲁亚马孙中寻找之十――秘鲁安第斯山区一道亮丽的风景

 

环境资讯:

2、东方网:    环境税方案已提交国务院 或对二氧化碳排放征收

http://env.people.com.cn/GB/13825170.html

3、科学时报:   水母暴发已成严重生态灾害 我启动水母研究计划

http://www.eedu.org.cn/news/envir/nature/201101/56346.html

 

地方信息:

4、辽宁日报:   辽宁:辽河污染防治实行更严格环保标准

http://www.chinanews.com/ny/2011/01-27/2815476.shtml

5、新华网:    重庆奉节水泥厂违规排污事件续:企业被立案查处

http://www.chinanews.com/ny/2011/01-27/2814903.shtml

 

人与自然:

6、南方都市报:  长江豚殇――江豚会否重演白鳍豚悲剧?

http://sinaurl.cn/hGD0d5

7、人民日报:   朱鹮能否摆脱灭绝威胁 高度近亲繁殖令人担忧

http://env.people.com.cn/GB/13826061.html

 

污染信息:

8、云南网:    我国年增4万白血病一半系儿童 或起因环境污染

http://env.people.com.cn/GB/13830935.html

 

环境曝光:

9、中国网:    湖南梅田遭严重化工污染 村民吃“黑米”

http://pic.people.com.cn/GB/13830814.html

10、都市时报:   云南首例环境公益诉讼案追踪 大龙潭水质未恢复

http://green.sohu.com/20110127/n279112977.shtml

 

气候变化:

11、南方日报:   2010国外十大气候事件:异常天气或更频繁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p/2011-01-27/163421886026.shtml

 

节能减排:

12、人民日报:   多省市调低十二五GDP增长目标 节能减排成共识

http://env.people.com.cn/GB/13825495.html

 

深度报道:

13、光明日报:   水荒:“狼真的来了!” 警报不仅仅是因为缺水

http://env.people.com.cn/GB/13828371.html

14、中新网:    贵州乌江污染频发倒逼区域经济结构调整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1/01/27/9103725.html

 

环境评论:

15、人民日报:   过度包装谁来管 包装越讲究 浪费越大危害越重

http://env.people.com.cn/GB/13826060.html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http://www.nujiang.ngo.cn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ljy/html/gyljyzyz/ljyzyzzy01.html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

 

 

 

 

1、在秘鲁亚马孙中寻找之十――秘鲁安第斯山区一道亮丽的风景

汪永晨文图

 

在秘鲁的库斯科地区,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动物,脖子长、眼睛大、绒毛光亮、像羊又像骆驼的动物,这就是秘鲁的国宝——驼羊。穿着艳丽民族服装的当地人赶着一群色彩多样的驼羊,成为秘鲁安第斯山区一道亮丽的风景。

库斯科的驼羊与小姑娘

库斯科女人与她们的驼羊

我们到库斯科的第一时刻就拍到了这个牵着驼羊,等着人们拍她和她的驼羊的小姑娘。同行的几个男士都争着和小姑娘及驼羊拍照。从照片的画面看,驼羊对小姑娘的依恋让人羡慕。

与其他大洲不同,南美洲的原始居民很少驯化野生动物,因此在欧洲人到达南美洲以前,这里没有羊、牛、马等常见的家畜,而驼羊则是唯一的例外。作为原产于南美洲的古老畜种,驼羊1000多年前就成为南美居民的食物和运输工具。遗憾的是,由于驼羊的绒毛珍贵,西班牙殖民者大肆捕杀,野生驼羊在400年前就灭绝了。

驼羊

一个星期大的驼羊

驼羊属于骆驼科,寿命可达20年,有亚马、阿尔帕卡、瓜纳科和比库尼亚4个品种,亚马个头最大,当地人通常用它驮东西。驼羊靠高原上的伊丘草,顽强地生活在气候条件恶劣的安第斯高原上。驼羊喜欢群居生活,一般5—10只组成一群。每群都由一只壮年雄驼羊带领,群内的雌驼羊都非常忠于它,即使领头的雄驼羊受伤,雌驼羊也不离不弃。

库斯科古城的小村庄

古城小村庄当年的粮仓

库斯科是秘鲁南部著名古城,曾是雄霸南美大陆近五个世纪的古印加帝国首都,以灿烂的古印加文化和古迹闻名于世。印加帝国崇拜太阳神,库斯科在印加语的意思为“肚脐”,在他们心目中这里就是世界中心。

库斯科古城广场

库斯科古城的喷泉

库斯科位于比尔加诺塔河上游,安第斯山高原盆地,海拔3410米,典型的高原气候。我们从纳斯卡的盛夏到库斯卡就感觉到高原的冷。

1533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不但将财宝洗劫一空还血腥镇压土著印第安人。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城里建筑物多是西班牙——印加的独特建筑风格,老市区还保留了一些印加帝国时代遗留的街道、宫殿、庙宇和居民老房子。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在秘鲁这么一个偏僻的古城里,还有如此精湛的文化与古迹和那么满脸灿烂的孩子。

古城里

古城里的孩子

走过来让你拍照

她们怀里是小驼羊

库斯科古城是西班牙殖民时期重要的社会经济中心。因其地处万卡维利卡(HUANCAVELICA)和波多西(POTOSí)等以矿产业为主的城市通往盛产农产品及纺织品地区的必经之路,当年城市发展迅速,十七、八世纪达到鼎盛时期。从1532年到1821年的三百余年内,在保留印加帝国时期库斯科城市建筑轮廓和独具特色的巨石墙壁的同时,西班牙殖民者大兴土木。在此期间,库斯科城建造了大量的教堂、修道院以及装修精美的住宅,使古城日见繁荣。

秘鲁库斯科古城以文化遗产资格于198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库斯科城中心也叫兵器广场,这里曾是印加帝国时期举行庆典的场所。几条狭窄的石铺街道呈放射状通向四周,街道两旁仍矗立着许多用土坯建造的尖顶茅屋,其中很多石块房基还是印加帝国的遗物。现在幸存下来的一些宫殿、庙宇和房屋,大多是从90公里外的安第斯山上采集的巨石堆砌成的。在这些巨石建筑面前,还能感到几分印加帝国时的威严。

广场北侧的库斯科大教堂始建于1560年,前后花费了100年才建成。这座教堂融会了文艺复兴风格和巴洛克风格,其顶端的福音钟楼上悬挂着一口重达130吨的巨钟,据说它是南美大陆最大的钟,钟声能传到40千米之外。

街道

帮忙拍照的是警察

有钟楼的教堂

广场东侧的拉孔帕尼亚教堂建成于1668年。网上有文章评它为全城最漂亮的教堂。教堂墙壁饰有绚丽多彩的绘画,还有精雕细刻的祭坛。然而,它是在印加人建造的太阳神庙的基础上建造的。当库斯科还未被西班牙摧毁之前,城中最重要的建筑是座极为富丽堂皇的神庙,神庙里供奉的是创造印加民族的太阳神维拉科查。那尊用大理石雕凿而成的维拉科查塑像,就矗立在太阳神庙的内殿。因此,这座神庙也成了印加人心目中的圣地。据说,当年的整栋庙宇覆盖着700多片黄金(每片重达2公斤),宽阔的庭院栽种着好几畦黄金打造的玉米。

考古研究表明,印加帝国是通过征服周围其他部落而不断扩大版图的。为了巩固和发展自己的统治,印加帝国统治者不但组织修建了固若金汤的城池,而且建造了四通八达的大道。

有去过库斯科的人说,对印加帝国那宽阔的道路网深感惊讶,这种大道几乎囊括了印加帝国所有广袤的疆域,印加大道穿山越岭,横穿所有各式各样的地形。沙漠地区,大道两边都建着防护墙,深山峡谷,大道上都凿出了蜿蜒的石阶。

街上的壁画

秘鲁的“巨石”阵

如何搭建得如此天衣无缝

古人的绝造

导游带着我们几个中国人在库斯科时,我们认为最不可思议的是萨克塞华曼占地约4平方公里的,主体由里外三层围墙组成城堡。这些围墙全用巨型石块堆砌,高18米,最外面的那道围墙全长达540米,而且墙身不是平直的,而是呈锯齿状,共有66个突出的锐角形墙垛,墙垛上的士兵可以利用这种阵地交叉投掷标枪,射杀来犯的敌人。这是后人的解释,因为当年这里并不是军事要地,而是用来祭拜与朝圣的。

没有铁器时的拼装

没有吊车时的搬运

古人建造的艺术

导游告诉我们,整个城堡在建造中共用了30多万块石料,全部都是重达数十甚至数百吨的巨石。在这些精心雕凿的巨石中,其中最大的石块高达9米,宽5米,约361吨重。这些巨型石块被精细地雕凿成多角形,然后又巧妙地拼合在一起。有些石块上不仅凿有台阶和斜坡,而且刻着螺旋形的洞眼,以便与别的石块吻合。

雕琢的手法极为轻巧流畅,缝隙之处细如发丝。为了整体的坚固,有些巨大无比的石块竟然倒着安放。萨克塞华曼城堡经历了无数岁月的风风雨雨,至今巍然屹立。1950年,库斯科地区发生强烈地震,许多西班牙时期的建筑轰然倒塌,而萨克塞华曼城堡却安然无恙。

站在让我们震惊无比的石墙前

印加人的“几何”

HUDON百科词条中有这样一段介绍:一位西方史学家在目睹了萨克塞华曼城堡之后,曾万分惊讶地写到“只有你亲眼目睹城堡时,才会发现它在整个设计建造上可谓鬼斧神工,使人不得不怀疑它是全能者的杰作,而绝非出自人类之手!”的确,面对这些无比巨大的石块组成的建筑,现代人除了惊叹,更多的是困惑:当初这些建造者是采用什么方法,将这些巨石切割、挪移、倒置并精确地安放在指定的位置呢?

连一块小小的修补也那么严丝合缝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见到这些巨大建筑的欧洲人一直想当然地认为,这些人间奇迹全部是印加帝国的子民创造的。可是考古研究发现,即使在印加帝国鼎盛时代,印加人也没有发明铁制工具和带轮子的交通工具。他们也没有大牲畜,能在安第斯山区饲养的最大家畜是南美洲的驼羊,这种动物体形太小,即使一只大驼羊最多也只能驮运不到20公斤的货物,所以,当时的大部分货物都靠印加男人用人力背送的。他们靠什么来加工和搬运这些巨大的石块呢?

巨石中今天跑着的驼羊

而且,萨克塞华曼城堡中最大的石块重达300多吨,不要说当时的印加人,就是在今天,在全世界所有的地方,恐怕也都找不到搬运重达300多吨石块的巨型车辆。要想把重达二三百吨的巨石运到蜿蜒陡峭的半山腰,再垒砌成密不透风的石墙,确实是难以想像的。建造者们用什么办法建成了这座巨石古堡,实在是一个难解之谜。

据秘鲁史料记载,曾有一位印加君王,试图效法修建萨克塞华曼城堡的先人,从数公里外运来一块巨石,想要竖立在城堡中,以增加他的光彩。“两万余名印第安人牵引着这块大圆石,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进发……途中石头忽然坠落悬崖,压死3000多名工人。”这段记载说明,印加人似乎并不具备这种非凡的建筑技术。

所以,有的专家不同意萨克塞华曼古堡是印加帝国鼎盛时期建成的这一结论。他们认为,根据古堡的建筑风格和技巧,应当是印加人来到此地之前的某个不知名的民族,用一种现在已经失传了的高难度技术建成的。

而且,当地的印加人自己对此也另有一种说法。他们说,根据一个古老的传说,这些四通八达的道路网和这座宏大的巨石建筑早在印加时代出现前就已经存在,它们都是很久之前由一个名叫维拉科查的神和他的信徒们建造的。而他们只是这些巨石建筑的使用者与南美古老文化传统的最后守护者。这位大神维拉科查,也就是库斯科太阳神庙未被毁灭之前供奉的主神。

今日人家

腊肉与玉米种子吊在灶堂前

这是印加小猪

印加人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发明文字。印加人的记录系统叫“奎普”,这是一种用来记录重要官方信息的绳结语(结绳记事)。只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抄写员才懂得“奎普”,它可能用来记录货物的数量和人数,也可能还记录历史事件。但不幸的是,随着西班牙人的入侵,这种“奎普”也早已消亡。

家里的灶堂前

祭台前放的竟是祖父的头骨和当年的活羊

对食物的崇拜

印加文明有两大遗憾,一是没有文字,二是没有发明车轮。以至今天留下了古迹也留下了神秘。在库斯科一个小村庄的人家里,我们实在想不通的是,他们怎么竟然能把祖父的头骨放在家里供着,同时供着的还有羊和鹰的翅膀,这些也都是“事物”。而越来越商业化的那户人家里,还满地跑着小猪,

村庄外的古迹

这里也是古城

古迹与今居

山城

山、城、路、田地

住在古城的姑娘

印加文化与西班牙文化的融合,在今天库斯科有着鲜明的对比。晚上的餐馆里,既有欧式的服务,也有印第人的歌舞表演。那悠扬的排萧如同能把人带到亚马孙的热带雨林,带到了印第安人盖有茅草的小木屋。在那里徜徉,真是一种难得的多民族,多文化的社会风情与传统艺术的体味与享受。

餐馆里的印第安民乐

餐馆里的演奏

餐馆里的演出

印第安舞蹈

明天,我们将要去的是秘鲁最富盛名的马丘比丘。那高山下的小村庄又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吸引呢?期待着。

太阳神与月亮社的对话

2、环境税方案已提交国务院 或对二氧化碳排放征收

来源:东方网2011年01月2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3825170.html

  “石化业"十二五"规划4月出炉”

  早报讯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CPCIA)市场信息部副主任祝昉1月26日透露,新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有望于今年上半年出台,而环境税计划已经提交给国务院。环境税可能针对二氧化碳及污水排放收取,将成为中国提高绿色经济增长的举措之一。

  1月26日,路透社作出上述报道,并被网络广泛转载。

  综合此前媒体报道,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环保部三部委拟定的环境税方案已成型,被定位为“独立的环境税”,即新增税种。而锁定的范围是,包括二氧化硫、废水和固体废物在内的三种污染物和二氧化碳。

  由于环境税体系复杂,牵涉的部委众多,该方案在政策细节方面此前迟迟未形成共识。

  另据路透社报道,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李寿生昨日称,2011年国内石化业面临着产能过剩、通胀压力增大及节能减排等新形势。

  “(石化业)前十一个五年计划都是在"短缺"的情况下制定的,而"十二五"则是在总体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去制定。”他补充说,总体产能虽然过剩,但部分产品也存在产能不足的情况。

  石化业“十二五”规划主要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编制。李寿生透露,石化业“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已经接近尾声,将会在春节过后召开闭门会议进行最后的修订,今年4月份正式公布。

  “新材料将会作为重点进行发展。”李寿生说。

  李寿生还称,由于全球经济还处于复苏阶段,2011年石化业的贸易摩擦将会更多。

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1月-10月,国外对中国化工产品进行贸易保护的新立案件共7起,其中反倾销5起,一般保护措施2起,涉案金额2亿美元。

3、水母暴发已成严重生态灾害 我启动水母研究计划

来源:科学时报  2011-1-27

http://www.eedu.org.cn/news/envir/nature/201101/56346.html

  海洋是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近年来,全球海洋出现水母异常增多现象,我国近海尤为严重,水母暴发已成为我国除有害藻华之外最严重的海洋生态灾害。近日,作为“973”计划之一的“中国近海水母暴发的关键过程、机理及生态环境效应”项目启动仪式在青岛举行。

  项目首席科学家、中科院海洋所所长孙松介绍说,该项目拟解决导致我国近海水母暴发的主要因素、关键过程和驱动机理,水母暴发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途径与致灾机理,以及水母灾害评估与应对策略等三大科学问题,将致力于查明中国近海环境近海灾害水母的生物学特征、生长模式与生态适应策略,揭示导致灾害水母暴发的关键过程与调控机制、水母暴发对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途径与机理,预测水母持续暴发对中国近海生态系统演变的作用,提出应对水母灾害的相关对策。

目前,科学家认为水母暴发的原因有过度渔业捕捞、海水富营养化及气候变化带来外来种等,但是还没有定论。“由于水母对人类没有经济价值,因此对其生活习性和生长过程的研究和历史数据记录很少,而且水母半透明,很难捕捞到。水母暴发目前已经成为海洋生态安全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需要找出水母暴发的根源,以及哪些因素促使水母暴发,提出水母灾害评估和应对策略。”孙松介绍,该计划将以中国东海和黄海水母灾害高发区为主要研究区,采用实验生态学、受控生态实验、自然海域围隔对比实验和野外现场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式进行。

4、辽宁:辽河污染防治实行更严格环保标准

来源:辽宁日报2011年01月27日

http://www.chinanews.com/ny/2011/01-27/2815476.shtml

  将跨流域补偿写入法规;明确各级政府是水污染防治的责任主体;增加了城镇污水处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饮用水安全等方面的具体规定……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辽宁省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修订案)》,条例将于今年4月1日起施行。

  新条例总结了多年来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的经验,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污染防治目标、任务和要求的实际出发,依据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规定,扩展了治理保护的内容,细化了原有的规定,吸纳了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大了治理保护力度,为省委、省政府根治辽河流域水污染的战略部署提供了坚强的法制保障。

  条例规定“省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领导”,“省和流域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将流域水污染防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专项资金,增加治理投入”,体现了政府在政策支持、资金保障方面的责任。

  条例还对跨市、县行政区域交界处的河流水质提出了要求,对污染物超过标准或总量控制指标的,由省水污染防治主管部门予以通报,并按规定对受污染的市县实行补偿。

  目前我省污水处理率偏低主要是由于管网配套不完善和部分市县没有按规定足额征收排污费造成的,为确保污水处理厂不成为摆设,条例规定“排污单位应当依法缴纳污水处理费。收取的污水处理费应当用于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污水处理费不足的,由当地人民政府筹集资金确保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正常运行。”

  针对实践中少数排污企业对县级以上政府或者有关部门作出的责令停产、停业、关闭或者停产整治决定,置若罔闻、拒不执行、继续违法生产的情况,条例赋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采取相应强制权,增强了法规的执行力。记者谢文君报道

5、重庆奉节水泥厂违规排污事件续:企业被立案查处

来源:新华网2011年01月27日

http://www.chinanews.com/ny/2011/01-27/2814903.shtml

    新华社22日“新华调查”栏目以《几十元“吃灰钱”能不能买下孩子的健康?——重庆奉节县一水泥厂污染情况调查》为题,报道了重庆奉节县一水泥厂违规排放造成环境污染。报道引起奉节县委、县政府及重庆市环保局的高度重视,目前该水泥厂已被查处。

    当地有关部门成立了专案调查组,突击现场检查,发现该企业擅自停运原料破碎车间收尘设施,其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专案组根据现场检查情况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责令该企业立即停止违法行为,并对其立案予以严肃处理。同时,奉节县委、县政府责成县环保局对全县污染源进行拉网式排查。

    家住水泥厂附近的村民赵振林告诉记者,现在水泥厂已经暂停了生产,噪音和烟尘都没有了,他看见厂里有不少工作人员正在收拾杂物、打扫卫生。他说,感谢新华社的报道,让村民们终于能过一个安心年了。

    相关新闻

    重庆一水泥厂污染严重 村民每人每年得30元"吃灰钱"

    浓烟遮天蔽日,粉尘刺鼻难忍,树木纷纷枯死,村民进果园像下煤井,水果变成“煤球”,学校教室里总有扫不完的水泥灰……10多年来,因为附近天宝水泥厂排放的水泥灰,重庆奉节县草堂镇欧营村近200名村民、附近小学800多个孩子深受其害。他们得到的补偿,是每人一年几十元的“污染补偿款”。 (记者王晓磊、韩振)

6、长江豚殇――江豚会否重演白鳍豚悲剧?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11-01-26  杨传敏

http://sinaurl.cn/hGD0d5

摘要:今年1月初,南京长江大桥附近出现了十来只浮出水面的江豚黑黝黝的背脊,立刻成为广泛传播的新闻事件。人们冀望这是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回升的景象,而科学家监测的数字却是如此冰冷--这一物种正以每年5%- 10%的速度减少。

江豚“晶晶”与第一个孩子“陶陶”,这种天伦之乐没能持续多久。 资料图片

这头江豚被发现时,嘴部因受伤严重感染。 资料图片

洞庭湖长江口的运沙船连成了片,洞庭湖江豚已经被迫与长江分离,成为相对孤立的群体。 南都记者 杨传敏 摄

最后的白鳍豚“琪琪”生前形单影只。 东方IC

在白鳍豚馆生活20余年后,“琪琪”只留下一具标本。南都记者 杨传敏 摄

    ●白鳍豚是生活在中国长江流域的特有淡水豚类,和亚马孙河的亚河豚、巴基斯坦的印河豚、印度恒河豚同为四大淡水豚。2002年世界上唯一人工饲养的白鳍豚“琪琪”离世后,再无白鳍豚被发现,科学家宣告其“功能性灭绝”。

    ●长江里的江豚,只在这条水系上分布,是中国的特有亚种,如今数量可能仅剩1000余只,以每年5%-10%的速度减少,或在15年后消失。

    今年1月初,南京长江大桥附近出现了十来只浮出水面的江豚黑黝黝的背脊,立刻成为广泛传播的新闻事件。人们冀望这是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回升的景象,而科学家监测的数字却是如此冰冷--这一物种正以每年5%- 10%的速度减少。

    长江淡水豚的生存状况是长江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继“功能性灭绝”的白鳍豚之后,它的近亲江豚又陷入了危机。    武汉光谷是正在崛起的科技C B D,在这座正在大兴土木的城市东南郊区,一块发黄变旧的指示牌“白鳍豚馆”———指向一条略显荒芜的小路,快走到尽头转弯处,能看到蓝白相间稍带现代气息的建筑群,三只嬉戏的白鳍豚塑像相互缠绕指向天空。

    这是中国唯一的白鳍豚馆,但馆中已无白鳍豚。2002年,世界上唯一人工饲养的白鳍豚“琪琪”在这里孤独离世。近10年过去了,人们甚至没能在长江里再发现它的同类。豚类学家宣告白鳍豚“功能性灭绝”(50年之后若再无发现才能宣告此物种灭绝),但白鳍豚馆不愿更名,仍固执地保留着原来的名字。

    “琪琪”生活过的地方,如今饲养着5只长江江豚,科学家们正在对它们的生活习性进行研究,期望这个物种能在人的保护下延续。江豚是白鳍豚的近亲,两者都进化上千万年,处于食物链顶端,没有自然的天敌,它们的逐渐减少甚至灭绝,只可能与人类活动有关。

    按照中科院水生所豚类监测网的数据,江豚正在以每年5%-10%的速度减少。目前,长江江豚可能仅剩1000余只,或许15年之后,我们便很难在自然江湖中与它再见。

    唯一的“琪琪”

    第一只人工饲养成功的白鳍豚,也是最后一只

    淡水豚的保护是从白鳍豚开始的,但随着“最后的白鳍豚”“琪琪”的去世,一切似乎已黯淡下去。白鳍豚馆逐渐淡出公众视野,挂在门口的馆名已发黄,馆中空余“琪琪”和“珍珍”发黑的标本,还有“琪琪”在1岁时被捕获的黑白相片。

    琪琪是一头雄豚,享年22岁,相当于活到了人的80多岁。它是第一只人工饲养成功的白鳍豚,也是最后一只。

    白鳍豚是生活在中国长江流域的特有淡水豚类,和亚马孙河的亚河豚、巴基斯坦的印河豚、印度恒河豚同为四大淡水豚。这一物种在中国土生土长,国人对它的认识,却恰如流星一瞥,还未看清,已不能挽留。

    中国对长江淡水豚的研究,始自上世纪70年代末。当时中国对外开放,一些外国科学家给中国政府写信,希望研究长江里的白鳍豚。中科院水生研究所研究员王丁,现在是该所鲸类保护生物学学科组带头人,他回忆说,当国务院问中科院有没有白鳍豚的资料,才发现国内科学界对这个物种知之甚少。白鳍豚研究课题组因此成立,由原来研究鱼类的陈佩薰担任课题组组长,一切几乎是从头开始。

    1980年1月,1岁多的幼豚“琪琪”来到了研究所。它在被捕获的时候还受了伤。最开始,人们连“琪琪”喜欢吃什么都不知道,试着喂它吃肉吃菜吃鱼,最后才知道它只吃鱼。这时候,生活在自然环境里的白鳍豚还有200余头。科学家们开始设想,为“琪琪”寻找女朋友,让它们在人工环境下自然繁殖;如果有可能,还要在长江里找到更多的白鳍豚,把它们分别保护起来。

    物种保护,国际上公认有三种办法,王丁说,一种是通过保护它生存的生态系统,让它在自然环境下继续存在,这叫做“原址保护”(如保护长江);一种是把物种迁徙到一个更适合它的环境,这叫“迁地保护”,属于在半自然状态下的保护(如选址湖北石首天鹅洲作为白鳍豚国家自然保护区);第三种,则是通过“人工繁殖”的方法来延续物种。

    该不该迁址

    国外科学家建议首选原址保护白鳍豚,中国学者倾向于首选迁地保护

    在抢救白鳍豚的20年里,科学家们对这三种方法都有所尝试。

    在“琪琪”被找到的几年后,人们又在长江里找到一雌一雄两头白鳍豚。“珍珍”就是那头雌豚,那时候她还没有成年,科学家们希望她长大,然后成为“琪琪”的伴侣。但独处一室的“琪琪”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见过同类,最初,它并不愿意理会“珍珍”,喂养“琪琪”的老师说,偶尔还能在“琪琪”身上发现被“珍珍”咬伤的痕迹。

    更遗憾的是,“珍珍”未到性成熟,就因肺炎去世了。“当时的饲养条件不好,是露天水池”,王丁说,“‘珍珍’去世之后,为了改善白鳍豚的生存条件,才为‘琪琪’修建了白鳍豚馆”。但从此以后,科学家们再也没有发现新的白鳍豚,和“珍珍”一起捕获的雄豚,也早已离世。“琪琪”在孤独中慢慢变老,它在直径20来米的水池里不停打转,不断地用声纳系统呼唤同伴,有时甚至撞得头破血流。最终,它没有等到新伙伴。

    “琪琪”的去世,和白鳍豚在长江里“永远”消失,最终成为国人难以化解的一个遗憾,特别是“琪琪”在水池中孤单的身影,成为长江的一个符号。

    直到现在,科学家们仍然扼腕叹息,在白鳍豚的保护中,还有很多个如果。假如“珍珍”没有夭折,假如天鹅洲放养的那只雌豚没有意外死亡,那么白鳍豚是否还能在世界上多留存一段时间?至少,“琪琪”不会孤独终老?

    “如果早一点尽可能把长江里的白鳍豚找到,迁到天鹅洲保护区,或许白鳍豚还能保留下来”,王丁回顾上世纪80年代的经历,提起了曾经的“白鳍豚原址保护和迁地保护之争”。当时,国外科学家的建议是首选原址保护,他们主要担忧天鹅洲故道是否有充足食物,白鳍豚是否会和已经存在的江豚产生种群竞争,但中国的学者比较倾向于首选迁地保护,也就是在某些特殊河段设立自然保护区。

    1995年,放养到天鹅洲的雌豚,还没来得及命名,就在一次洪水后触网而死,更弱化了迁地保护的可行性。直到2001年,国内外专家才终于统一了思想,认为当务之急是尽可能在长江里寻找更多的白鳍豚,放进天鹅洲和科研机构进行迁地保护或者研究。

    “事实证明迁地保护比原址保护更可靠”,王丁说,“白鳍豚所在的生态环境实际已经很难保护,长江很难控制,干扰越来越大”。

    但2001年之后,科学家们再也没有找到白鳍豚,2002年,唯一的白鳍豚“琪琪”也去世了。

    这意味着,人类对白鳍豚的研究,从零开始,随着白鳍豚的功能性灭亡,又归于零。

    近30年来,许多中国孩子保护自然意识的最初形成,从了解白鳍豚“琪琪”开始。课外读物里多半会提到,它是人类喂养的唯一一头白鳍豚,“水中大熊猫”,甚至比熊猫还罕有。它是大型哺乳动物,在水中以鱼为食,它和同类的消失,主要和越来越频繁的人类水下活动有关,诸如航运、电捕鱼、挖沙等作业。

    上世纪80年代,在白鳍豚仅剩200多只的情况下,能投入多少人力进行抢救性捕捞,已经是无法回头的历史。而另一个事实是,上世纪最后20年,各种充电带网的现代化捕鱼手段方兴未艾,此外,经济建设速度带动了对廉价建筑原料河沙的需求,长江干流挖沙并未禁止。在航运和挖沙船的干扰之下,幼年必须依赖母乳才能生存的白鳍豚,数量遂以惊人的速度下降。

    1998年《环境导报》有文章记载,农业部渔业局组织长江下游六省市几百位渔政和科技人员对从宜昌到上海近2000公里的江段同步考察,仅发现21只白鳍豚。渐渐地,这种嘴部狭长、皮肤光滑细腻的生物不再现身,它可能成为了第一种因为人类活动而灭绝的豚类。

    江豚步后尘

    除了渔业、航运挤压生存空间,还有某些人造工程的不利影响

    2006年,六国科学家在长江联合科考,白鳍豚没找到,江豚发现了1800多只。次年,一位铜陵装修商人拍下了一段30秒的视频,捕捉到一只水生动物两次出水的画面。从视频的水生动物形态看,基本上可以肯定是白鳍豚,王丁告诉南都记者,但豚类学家随后在铜陵江段搜寻,一无所获。“最近几年,也有渔民说看到过白鳍豚,但我们没有照片,无法确认”。

    令白鳍豚销声匿迹的干扰,除了渔业、航运对淡水豚生存空间的挤压,还有某些人造工程带来的不利影响,而这些危机,同样也在威胁白鳍豚的近亲、长江的另一种淡水豚——— 江豚。

    江豚的头部是光滑灰蓝的椭圆形,它嘴角微微翘起,是长江里的“微笑”的精灵。它身长可至六尺,和人一样胎生、母乳喂养。小豚在哺乳期会紧紧贴住母亲,每隔20秒钟浮出水面用肺呼吸。它和白鳍豚一样属于鲸目,生活在长江边的人们过去常见到它,把它叫做“江猪”。长江里的江豚,只在这条水系上分布,是中国的特有亚种。

    江湖里的江豚以前是很多的,中科院水生所副研究员王克雄记得,他们上世纪80年代在长江和大湖里考察白鳍豚,原计划是顺便考察江豚数量,但江豚太多了,有时候,乌压压越过的一群可能有一百多只“数都数不过来”。

    但江豚的数量正在以每年5%-10%的速度下降,长江现在只剩1000余只。“15年后,江豚可能就在自然江段里消失了”,王丁说。

    江岸边的人不习惯以江豚为食,在江豚成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后,更无人去主动捕捞。但江豚有和白鳍豚一样的敌人,比如拉电网,下水放滚钩,布“迷魂阵”。研究人员曾经发现一头被打捞上来的江豚,它的头皮被滚钩挂伤,夏天在混浊的江水里浸泡之后,灰蓝色的表皮脱落,最后它带着不能愈合的伤口离开了这个世界。

    阻断迁徙路

    江豚从长江到洞庭湖的通道,已被挖沙船阻断

    除了长江干流,江豚还分布于洞庭湖、鄱阳湖,但它们的生存空间逐渐被长江上往来不断的船只、挖沙作业挤占。

    2011年1月15日,记者跟随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和中科院联合科考船,在东洞庭湖三江口附近考察。考察船沿路从城陵矶驶入东洞庭湖,只见东洞庭湖与长江、湘江交汇湖区,就如码头一般喧闹,横亘在湖面上的一大片运沙船,头尾相连,把湖面和江面分割成两半,马达开动的噪音在江面上滚动。

    船行至煤炭湾水域,终于发现江豚跃出水面的身影。当地船员说,这是江豚聚集较多的江段,而我们却发现,就在这片水域1公里开外,还有巨大的挖沙船正在工作,一桶桶河沙被传送带从水下接连输出,直接威胁江豚的生存。

    渔政工作人员彭向明长期在江面上开船,他告诉记者,自从2001年,长江干流河道禁止采沙之后,采沙活动逐渐向洞庭湖以及长江支流转移,此后洞庭湖和长江交汇口,变成了这些运沙船过秤、装运的地区。

    挖沙船、运沙船很可能成为江豚在江湖之间正常迁徙的拦路虎。“江豚从长江到洞庭湖的通道,已经被这些挖沙船阻断了”,王克雄在科考船上对记者说,“这几年我们没有观察到江豚在河湖之间的迁徙”。

    水生所鲸类保护学科组之前的研究表明,江豚有随着季节迁徙的习惯,每年5月,它们会提前在洪水季节随着长江洪水和丰富的鱼类资源,一起进入洞庭湖,10月进入枯水季,又会回到长江。“观察到的江豚随着河湖连通的迁徙,可能与食物有关”,王克雄说,江豚不仅有季节迁徙,也有昼夜迁徙的规律,一些江豚白天进入长江,夜晚又游回鄱阳湖。

    人们还未确切知道这种群体的迁徙对江豚而言意味着什么,事实上,洞庭湖江豚已经被迫与长江分离,成为相对孤立的群体。

    即使仅在东洞庭湖,枯水季节的湖面,也被挖沙船只划分成零散的小块。

    也许与这种孤立的状态相关,科学家们观察到的江豚群体也越来越小,之前江豚种群一般有十余只,而王克雄和学生最近几年观察到的江豚种群平均只有两只。

    另一方面,水利设施也可能成为对江豚产生巨大影响的因素。如鄱阳湖现在是长江江豚分布最密集的地方,大约有350-450头,占长江江豚总数近三成。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已经由江西省报给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审批,这个“湖控工程”的核心思想是在鄱阳湖和长江之间,修筑一座水闸,通过水闸开关,人工调节鄱阳湖水位。“类似这样的工程如果成为现实,对江豚到底有没有影响,我们正在研究”,王丁说。

    甚至江豚的食物,鱼的数量也在逐渐减少。岳阳市渔业保护站站长唐鹤鸣介绍说,“上世纪80年代我们在洞庭湖一年可以捕捞5万吨鱼,现在一年只能捕捞到1万5千吨左右”。

    人工繁衍难

    中科院水生所副研究员王克雄:很难说有把握在15年内成功

    江豚和大熊猫同为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中国四大旗舰物种之一,各自代表长江流域和上游山地的生态健康,但实际上,江豚的数量比熊猫还稀少。长沙办公室代表蒋勇提及,在结束2006年的长江淡水豚联合考察后,曾有专家建议把江豚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但一直没能获批。

    继白鳍豚之后,江豚的迁地保护变得重要起来。天鹅洲是位于湖北省石首县的一个长江故道,在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后,这里修筑了一个铁丝拦网,水能够自由地在长江与天鹅洲故道之间交换,但没有船舶干扰。如今天鹅洲的江豚增加到了30头,但这座诺亚方舟能够容纳的数量非常有限。

    人工繁殖江豚的努力还在继续。1996年,科学家成功饲养江豚,但直到2005年,才有第一只江豚“陶陶”在人工饲养的环境下自然出生。人们对江豚这种水生哺乳动物的了解,远未能达到人工繁殖的水平。

    即使是在白鳍豚馆自然繁殖的江豚,成活率也很低。江豚“陶陶”2005年出生在白鳍豚馆,它是唯一一头在人工环境下出生并且成年的江豚。“晶晶”是“陶陶”的妈妈,它在生育“陶陶”之后一年,又诞下“乐乐”。两只小江豚亲昵围绕在妈妈身旁的照片,曾经让很多人感受到类似于人类的天伦之乐。但照片背后的现实却很残酷,这种快乐并没有持续多久,2007年,“晶晶”在“乐乐”出生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失去母乳哺育的“乐乐”,也只活了1个多月。

    江豚也是一种具有智慧的动物。“大宝”是“陶陶”的父亲,它很友好,如果把手放在靠近它头部的地方,它会用湿漉漉的前额在你手上来回磨擦,就像一只小猫。另一只元老“滢滢”就有点淘气,她也是1996年出生的江豚,喜欢往人身上喷水,你越是退让,她下次喷得越欢。她曾经生过两胎,但都没能活下来。

    “现在我们只能做到争取让在自然条件下抓捕的江豚,成功在人工条件下繁衍,并且尽可能多地成活下来”,王克雄说。

    科学家们也在对白鳍豚馆里的江豚进行训练,每天喂它们吃4顿食物,一次是一小桶鱼,每只江豚都要在属于自己的固定位置才能吃到鱼,“就像是每个人有自己专属的桌子”,喂养江豚的博士说。除此之外,他们还刻意训练江豚翻身的动作。

    物种保护的观点有一种最为片面极端:生物即使在自然环境下无法留存,也可以通过人工喂养和繁殖的办法保护起来。成功的先例,比如大熊猫。这是一种暗含了人类沙文主义的看法,人要利用和征服自然,物种保护自然也是可以征服和操纵的对象。

    但即使沿用这种看法,现实也不容乐观,如果以目前的速度,江豚15年后可能会在自然环境下消失,那么留给科学研究的时间就只剩下15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克雄说,“江豚距人工繁衍成功还有很长的路,现在还很难说有把握在15年内成功”。

7、朱鹮能否摆脱灭绝威胁 高度近亲繁殖令人担忧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11年01月27日 潘少军

http://env.people.com.cn/GB/13826061.html

  朱鹮是当今世上最濒危的涉禽,也是世界濒危鸟类保护的旗舰物种。朱鹮曾多次作为珍贵礼物,由我国领导人赠送给日本、韩国,成为与大熊猫媲美的“友好使者”。

  最近,国家林业局与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共同启动“人与朱鹮和谐共存的地区环境建设”项目,记者随20多位中日专家一起,到陕西省汉中市洋县进行了调研。

  ①经过近30年努力,我国朱鹮种群数量由7只增加到1617

  “朱鹮归巢了!”临近傍晚,在上百只野生朱鹮的夜宿地——洋县的闫家沟水库,只见10多只朱鹮排成整齐的“一字形”,像一架架红色的滑翔机,依次轻盈地盘落到高大的树冠上。来自国内多家媒体和日本朝日新闻、读卖新闻的记者,兴奋地架起了“长枪短炮”。

  朱鹮又名朱鹭、红鹤,头冠鲜红,羽毛洁白,嘴和双脚修长,飞翔时翅羽内侧呈朱红色,翼展长达1.3米左右,优雅漂亮。

  历史上,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中国、朝鲜半岛、日本和俄罗斯东部。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以及环境恶化等原因,朱鹮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当时除了日本还有5只圈养朱鹮外,其野外种群在许多地区先后灭绝。

  1981年,我国科研人员在陕西省汉中市洋县野外发现7只朱鹮,随后开展了野外就地保护和人工繁殖等工作,后来国家在这一带建立了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路宝忠介绍,1981年发现的7只野生朱鹮,得到当地管护人员无微不至的照顾,至今仍有一对“高龄夫妇”在繁育后代。为了防止蛇类伤害巢中的朱鹮,工作人员把刀片套在树干上,形成一个刀片阵,让垂涎欲滴的蛇干瞪眼;为了防黄鼠狼,人们用塑料薄膜将树干包裹起来,然后涂上黄油,让饥肠辘辘的黄鼠狼干着急。

  同时,人们还救出生病、受伤的朱鹮,经过人工养殖,如今已形成较大的人工种群。为了让这群朱鹮顺利回归自然,要将它们从最初的笼舍饲养,转移到大型网笼饲养,进行野化放飞训练。

  全国鸟类环志中心博士刘冬平说,起初它们不会下水、上树、飞翔、防天敌,让人颇为担心。后来,专家们增加网笼里的草木、湿地等,提高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相似度,增强朱鹮飞翔的欲望;把朱鹮模型放入浅水里,把食物投入水中,引导并逼迫它们下水觅食;研究人员还把杆子搭到树上,让朱鹮能顺杆爬到树顶上栖息。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朱鹮逐渐学会了这些生存技能。

  2003年10月,随着一只名为“阿金”的37岁日本朱鹮死去,全世界仅剩下中国种的朱鹮。

  到现在,经过近30年努力,我国已拥有朱鹮野外种群两处,人工繁育基地6处,种群数量增长至1617只,其中野外放养997只、人工饲养620只。朱鹮已由“极度濒危物种”转为“濒危物种”。

  ②既要保护朱鹮,又要维护当地农民利益,推动经济发展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洋县实行“三禁”措施,即在保护区内严禁使用化肥、农药及开矿办厂等,导致农业产量低,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目前仍属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

  “稻田正常施肥时,亩产能到1100斤;不能施放农药、化肥,亩产只有600—700斤,每亩地年收入少了600—700元,这对农民来说不是一个小的数字。” 洋县洋洲镇草坝村村民刘崇文说,现在每亩地每年只补助200元左右,补偿款太少。

  “朱鹮常以水田中的青蛙、昆虫、鱼虾、螃蟹等为食,因此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关系密切。”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翟天庆说,朱鹮往往在有人耕作的水田附近出现,而当水田荒废时就会离去,它们与人的距离太近,因此保护起来要比别的鸟类困难一些。

  “朱鹮喜欢与人亲近。”刘崇文说,“经常有这样的情况,我在前边赶牛犁田,几只朱鹮在后边跟着,蹦蹦跳跳地找泥鳅吃。”

  近年来,由于朱鹮种群数量大增,又喜欢在离农舍较近的树上筑巢,其吵闹声和排出的大量粪便,让洋县的不少村民不堪其扰,有时不得不哄赶它们。

  翟天庆表示,目前,朱鹮在洋县的活动范围超过3000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面积的90%以上,对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一定影响,其自身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特别是春播季节,朱鹮踩踏农民水田里的秧苗。”据统计,每年除了3.5%的朱鹮因疾病等原因自然消失,还有20%的朱鹮因不明原因消失。

  目前,洋县正在推动有机农业和旅游业发展,允许有计划地利用林地资源,并且由政府每年提供150万元资金,对农民实施生态补偿。

  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副所长赵文霞表示,既要给朱鹮提供足够的栖息地,又要维护农民的利益、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这是朱鹮保护过程中需要认真研究,统筹解决的问题。

  ③高度近亲繁殖导致朱鹮抗病毒基因存在缺陷,甚至弱不禁风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全世界源于中国的朱鹮数量已经达到1816只,其中我国有1617只,日本有192只,韩国有7只。虽然国际合作保护取得良好效果,但朱鹮保护仍然面临一个令人担忧的难题:高度近亲繁殖。

  最新遗传学研究结果表明,高度近亲繁殖的朱鹮,很多个体的抗病毒基因存在缺陷。这些有基因缺陷的朱鹮相互交配产卵后,其后代的死亡率高达75%。

  浙江大学教授方盛国介绍,近年从日本引入浙江的10只朱鹮,其中5只有抗病毒基因缺陷;而从陕西宁陕县引入浙江的51只朱鹮,其中22只有同样问题。

  “有基因缺陷的小鸟,往往在一次大风降温后,就会莫明其妙地全部死亡,可谓弱不禁风。”方盛国说,这就需要赶紧建立人工种群的遗传管理谱系,制定严格的配对繁殖计划,以避免缺陷基因的干扰。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丁长青表示,将朱鹮放归自然,让其形成多个野生种群,每个种群有几百只,能够自我繁衍,并产生一些变异个体,这才能够彻底摆脱灭绝命运。

  ④中、日、韩三国合作抢救,期盼朱鹮在天空中自由飞翔

  朱鹮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也有特殊的文化内涵。长期以来,在曾有朱鹮分布的东北亚地区,朱鹮是高贵、吉祥的一种象征。在中国,朱鹮被称为“吉祥鸟”、“神仙鸟”,在人居附近如有朱鹮营巢,这个地方往往被认为是“风水宝地”;在日本,朱鹮被誉为“圣鸟”,日本天皇加冕时要用朱鹮的第一根翅羽作为饰品,朱鹮身上的朱红色也被当成日本的“国色”。   

  “日本人民喜爱朱鹮,表现了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动人情景的向往。”日本国际协力机构中国事务所所长中川闻夫说,过去日本在快速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破坏了环境,让朱鹮伴随农夫在水田里耕作的温馨场面永远地留在老人们的记忆里。如今,人们在真诚地期盼,朱鹮能再次在天空中自由飞翔。

  据了解,由于日本原有朱鹮个体已全部死亡,因此日本政府十分关注中国的朱鹮保护,通过政府和民间渠道给予支持。自1998年中国政府赠送日本一对朱鹮后,日本每年均向我国提供朱鹮保护政府合作经费。

  2008年和2009年,日本将源于中国、经过人工繁育的30只朱鹮,放归到新潟县的佐渡朱鹮保护中心。

  今年初,日本政府还批准“人与朱鹮共存环境建设”技术援助项目。日方将为这一项目提供约3500万人民币无偿资金支持,期限为2010—2015年,实施地点包括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陕西省宁陕县和河南省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为当地农户提供替代生计培训以及支持农户发展沼气等,以推动人与朱鹮和谐共存的环境建设。

2008年8月,中国领导人赠送一对朱鹮给韩国,韩方在昌宁郡建立了一个2.3万平方米的朱鹮饲养繁殖基地,将附近的一些农户迁走,要求周边农户在耕种时不能使用农药,并邀请两位中国饲养专家前去参加“朱鹮抢救饲养国际研讨会”,传授朱鹮繁育知识。

8、我国年增4万白血病一半系儿童 或起因环境污染

来源:云南网2011年01月2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3830935.html

  ●数据

  省第一人民医院每年新增诊断的白血病患儿病例达20~30个。我省白血病患儿每年至少超过150名。我国目前至少有400万白血病患者,每年新增约4万名白血病患者,其中50%是儿童。

  ●费用

  儿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其中低危、中危的患儿在2~2年半的治疗时间里至少要花费8~10万元,如是高危,要考虑骨髓移植,费用达30~40万元。

  ●痛心

  被检查出的白血病患儿,大多因为没钱选择了放弃。然而,放弃的后果只有一个——死亡。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可是,两岁的小雨和12岁的小杰,一时却回不了家。

  他们患了白血病,春节期间需要留在医院接受治疗。小雨的父亲龙中祥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整日苦思下一步该去哪里筹借那“无底洞”般的医药费。

  小杰的母亲李琼华今年40岁,却陡然间苍老了许多,除了向亲朋借钱给儿子治病,她不知道还能走何种途径来拯救儿子。问题是,亲朋能借的都借了,治疗却刚刚起步。

  面对巨额的治疗费用,越来越多的父母发出了无奈的呐喊:拿什么来拯救你,白血病患儿?

  病例

  一人患病全家皆悲

  如果不是因为患有白血病,12岁的小杰,此刻应该正与小伙伴们享受着愉快的寒假。不幸的是,他住进了省第一人民医院儿科。

  母亲李琼华清楚地记得,去年8月13日,小杰突然出现发热症状,领去县医院检查后,被告知可能患有白血病。由于县城医院条件有限,李琼华领着儿子来到昆明。医生说,小杰至少要花三年时间治疗,否则就只能等死。

  他们本是石林县一个乡村的普通农民家庭,过着平时种地闲暇打工的日子,碰上老天眷顾收成好时,年收入可达一万元。年关将至,其他人忙着回家过年,李琼华却只能留在医院照顾儿子,丈夫依旧在外打工挣医药费。

  无独有偶,小杰病房的隔壁,还住着一个年仅两岁的娃娃小雨,患的是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父亲龙忠祥是位退伍军人,一向坚强乐观,近期的心情却日益沉重起来。

  妻子和儿子都是东川户口,每月领取低保过日子,他自己打点零工月收入不过2000元。如今,他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前两个月的治疗费用就达6万多,这以后该怎么办?

  现状

  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根据近五年的统计,省第一人民医院每年新增诊断的白血病患儿病例达20~30个。而昆明市儿童医院每年收治白血病及恶性肿瘤患儿可达百余名。目前昆明市儿童医院血液科病房里仍有10多名白血病患儿。照此估算,如果再加上昆医附一院和解放军昆明总医院这两家具备收治白血病患儿资质的医院,我省白血病患儿每年至少超过150名。

  在省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马燕看来,长达10余年与白血病儿打交道,她明显感觉白血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据中国发布的流行病学统计,目前至少有400万白血病患者,每年新增约4万名白血病患者,其中50%是儿童。马医生介绍,白血病已成为威胁儿童健康的“主要杀手”。

  探因

  或与环境污染有关

  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儿童白血病患病率增加呢?“确切的病因还是个谜。”马医生告诉记者,迄今为止,国内外科学家并没有发现导致儿童白血病的明显诱因。

  不过,根据多年来的临床经验及相关研究发现,马医生认为环境因素是导致白血病的重要诱因之一。根据医学记载,当年日本长崎广岛两颗原子弹爆炸后,当地白血病患者3到7年间白血病发病率比正常的地区高20倍,一直到20年以后它才逐渐下降,这让科学家将白血病与环境污染挂上了钩。

  马医生举例说,目前正在住院接受化疗的小雨,极有可能就是受了装修油漆的刺激,因为小雨和家人搬到新装修一个月的房子后,就检查出患了白血病。此前,还有一位4岁左右的白血病患儿,其母亲在怀孕期间和生育之后一直留在发廊工作,估计是长期接触发胶所致。

  昆明市儿童医院大内科主任田新是儿童医院从华西医科大引进的医学专家,谈及儿童白血病的病因时,他也表示“目前尚未完全明了”。但根据经验,白血病病因可能与病毒感染、物理和化学、遗传素质等因素有关。

  纠正

  白血病并非“不治之症”

  包括李琼华和龙忠祥在内,在很多人看来,患上白血病俨然就等于宣判了死刑。事实上,时代在发展,医学在进步,如果得到规范治疗,大部分白血病患儿都可以救治。

  马医生告诉记者,长久以来儿童白血病治疗面临着两大阻碍:一是对白血病的认知度不够,认为白血病是“不治之症”;二是白血病的治疗费用过高,一般家庭无法承担。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儿童白血病早已摆脱了70年代以前的“死刑宣判”。以占据白血病总类比例85%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治疗情况为例,从仅能存活数月到可获得完全缓解,如今已经逐步提高到五年无病生存率。目前,国际上5年无病生存率已达90%;国内经过30多年的努力,治疗方法也日趋成熟。

  困境

  治疗周期长且费用贵

  在马医生看来,即便可以提高家长对儿童白血病救治的认知度,目前却无力解除另一个阻碍——巨额的治疗费用。

  据儿童医院田医生介绍,儿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其中低危、中危的患儿在2~2年半的治疗时间里至少要花费8~10万元,如是高危,要考虑骨髓移植,费用达30~40万元。

  少则10万多则40万的治疗费用,对于原本拮据的家庭来说,无异于一笔天文数字。据马医生透露,此前虽然每年被检查出的白血病患儿将近二三十个,但大多因为没钱选择了放弃,最终留下了接受规范治疗的不过两三个。

  去年9月份起,昆明市儿童医院等单位成立了“‘绿叶爱心’行动——贫困白血病儿童救助项目”,希望通过多渠道募集资金帮助贫困儿童获得治疗。不料,由于宣传力度不够,4个多月过去了,募集到的资金还不够救助一个孩子。

  期待

  建立白血病救助资金

  田医生告诉记者,针对不少农村家庭无足够费用医治的状况,昆明市儿童医院现已开展白血病儿童经济治疗方案,整个近3年的治疗只需几千元。同时,因为新农合医保政策的建立,近年来前来看病治疗的农村儿童增多,白血病报销比例为30%。

  从2009年10月起,经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批准,确定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为

  “小天使基金”在云南省的定点医院,收治“小天使基金”资助的白血病儿童。不过,由于申请人数较多,“小天使基金”资助金额不超过5万元,马医生忧心忡忡:“真正能受到帮助的,毕竟只是少数”。

  记者从省红十字会和省慈善总会获悉,在中国红十字会“小天使基金”进入云南之前,我省在白血病患儿的救助政策方面一直处于空白状态。马医生坦言,媒体呼吁、社会募捐只能解一时之忧,难以解决治疗白血病这类大病所需的巨额费用,更不可能恩泽所有的患儿。

  田医生指出,目前成都、上海已经通过给儿童购买40元/年的保险建立白血病等大病救助资金,昆明可以借鉴。此外,武汉早在2009年12月就成立了白血病患儿救助基金,由政府注入200万元,市红十字会和市慈善会分别拿出1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

  温馨提醒

  两岁的小雨,12岁的小杰,目前分别住院于省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楼4楼儿科一区2402病房和2403病房。

就快过年了,如有好心人愿意奉献一片爱心,或是为白血病患儿救助出点子,欢迎与本报记者联系。联系电话:15969430543。  记者 刘小娟 摄影报道(云南信息报)

9、湖南梅田遭严重化工污染 村民吃“黑米”

来源:中国网2011年01月27日

http://pic.people.com.cn/GB/13830814.html

  宜章县梅田镇位于湖广交接之处,京广铁路、京珠高速贯穿南北,是湖南省“百强镇”之一。然而这个素有“湘南煤都”和“有色金属之乡”的湘南重镇如今正被天沅化工和新山达化工日益污染:蓝天变成黑天,部分粮食绝收,村民断饮,白米变黑。近日,记者接到村民投诉后前往该镇进行现场调查。

  村民因遭受污染 粮食几乎绝收

  梅田村和车头村是梅田镇的两个大村,也是污染最严重的两个村。其中梅田村20、21、22组污染最为严重,涉及人口近千人,直接污染耕地面积600多亩,其中由于化工厂的污染导致颗粒无收的良田有100亩左右。

  在梅田村村民的带领下,记者来到被废水直接排放到田里的地方。由于排污渠道比稻田高,白色的污水直接从渠道口排往田里,污水沉淀后上面覆盖一层厚厚的绿色液体。

  据梅田村村干部黄文平介绍,全村所有的口粮主要产自于此,上个世纪梅田村的粮产在全县都是有名,但自从天沅化工进驻村庄以后,全村生产生活环境就日益糟糕,全村赖以生存的耕田将面临“威胁”,天沅化工的存在对全村有利有弊,但总的说来,利小于弊。

  “全村主要以这片土地创收,以前这些全是良田,现在20、21、22组因污染造成耕种颗粒无收的田就有100多亩,占农田总面积的近1/6,造成减产农田面积400多亩,占农田总面积的2/3。”黄文平对记者说,村民的口粮大部分只能保半年,其他半年只靠买米度日了。

  同样遭受严重污染的还有村里几口水井。在21组一水井旁,面对污水横流的水井,村民黄六太欲哭无泪。“以前老湾村有5口井,因污水渗漏,现在只有这1口井能勉强供应我们饮用,我们大部分都开车到镇买桶装水用啊。”

  “我们的稻谷都是红色、黄色、绿色还有黑色,爆出来的大米都会是清一色的黑米。”为了证实其言,村民黄开太从自家的屯仓里拿出一些谷子和大米出来。记者见到“黑米”,又黑又糙。

  “天沅化工厂排污严重违规”

  而造成这一后果,村民们始终认为这是村外天沅化工厂排污所造成。

  据天元化工集团提供资料显示,天沅化工集团有两家化工厂组成,其中,湘南氮肥厂始建于1969年,2006年改制为天沅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至今42年,成为当地财政纳税头号企业,仅2010年就达到500多万元。;另一家新山达化肥股份公司(原宜章氮肥厂)1972年建厂,至今39年。2011年1月,两公司合并组建天沅化工集团,员工1000多人。重组后的天沅集团现已是湖南省重点工程,主要生产液态氨、碳酸氢氨、复合肥。

  针对村民关于“化工厂排污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主管天沅化工厂环保工作的刘向元告诉记者:“这些污染问题存在历史原因,化工厂有一点责任。但目前我国环境保护执行的标准不一样,行业标准与地方标准有时候不是很适应,天沅集团是严格按照这些排污标准来执行的。”刘向元同时给记者提供了一份由湖南有色金属院编制的《天沅化工集团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在该报告书最后的结论与建议中,记者看到“污染物未经处理达标后不得外排”这一条。

  随后,在刘向元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厂里的排污口,此时整个车间的所有环保装备都处工作状态,从排污口流出来的污水,清澈见底,与上午记者在厂外看到的排出的浑浊污水截然不同。

  记者当时就向刘向元求证为什么这个时候厂内没有气味,反而厂外的排污沟气味剌鼻?刘向元报以一笑并没有直接回答。

  同行的梅田镇政府一位姓李的副镇长,在厂外的排污沟察看时也说,“是真的有气味。”

  曾经在天沅化工上班的村民黄昌孝告诉记者:“他们排污严重违规,有时白天开启所有的环保装备,晚上就不开了,污水就直接排出厂外,流到我们的田里。”

  政府监管不到位?

  针对全村污染严重的事实,村民选出代表多次到上级主管部门,先后找到了梅田镇政府、宜章县人民政府、宜章县环保局以及郴州市人民政府寻求解决村民最关注的污染问题。“每一次都是石沉大海!”21组组长黄勇非常气愤,“政府监管不到位,我们对他们已经没有信心了。”

  记者电话采访梅田镇党委书记钟驭明,“我们知道这件事,正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改进。”据他介绍,目前,天沅已投入了一千多万进行环保设施的改进,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至于村民一直反映的环境污染问题,这跟个别村民没有达到个人的目的有关,他们一直想把天沅化工厂里的交通和包装垄断下来。他还表示,许多荒废的水稻田跟污染有关系,这也跟历史遗留问题有关,并对记者说道:“我们这里1969年就开始建厂了,是不是天沅的污染还不好说。”

  对此,宜章县环保局主管执法的蓝副局长作了另一番解释:天沅化工排污水我们去检测的一般达标,天沅化工是国家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属于“国控企业”,湖南省相关部门在这里装了“废水自动检测仪”,“只要不达标自动检测仪就会“报警”,省里面就知道了。”

  记者从梅田镇党委书记钟驭明处了解到,2011年1月16日,由梅田镇政府牵头召集了天沅化工集团、涉及跟环境问题相关的几个村的村干部,举行了一次协商会,但老湾村的几个组长都没有参加。老湾村21组组长表示:“不参加也可以,这样的协商会一年有好几次,但是没有任何实质意思。”

  编后语:

  坐落于五岭山脉骑田岭下的梅田是湘粤交汇之地,境中的武水河流入广东的北江,是珠江水系支流。稻田、水质、空气污染问题已达30多年,到现在由天沅化工和新山达氮肥厂合并而成的天沅化工集团,经历了沧桑变化,但其污染问题一直没得到解决。造成现在的良田大面积的被污染所蚕食,也不单是一个天沅化工的责任,其中固然有历史原因。但究根其底,我们的当地政府是否把民生问题摆在首位,良田的毁坏国土部门在哪?环境的污染,环保部门在忙什么?作为最基层的人民政权梅田镇政府,离老百姓最近,这些年,环境污染,良田损毁摆在面前,难道竟然不知?

  民生是根本,招商引资固然可以带动一方经济发展,扩大就业机会,但相比环境保护来说,谁轻谁重?政府如何取舍?值得深思。

  对于天沅化工污染问题的后继处理情况,本网记者将作进一步的跟踪报道。(陈志芳 李志坤 卢黎清)

10、云南首例环境公益诉讼案追踪 大龙潭水质未恢复

来源:昆明信息港-都市时报 2011-01-27

http://green.sohu.com/20110127/n279112977.shtml

  从2009年11月开始,嵩明县杨林镇大树营村委会下辖的3个村民小组中,陆续有村民发现自家水管里流出来的水有发黑、发臭的现象。环保部门调查发现,污染这个片区水源的“黑手”,就是与之相邻的官渡区标准化生猪养殖基地小哨生态畜牧小区项目(以下简称养殖小区)。

  昆明市环保局经过调查取证,将养殖小区的两个东家昆明三农农牧有限公司和昆明羊甫联合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农公司和羊甫公司)告上法庭。去年12月13日,这起案件在昆明市中院开庭审理。昨天庭审结束,昆明市中院一审宣判这起案件,并向媒体一一解读了这起案件审理过程中有争议的核心问题。

  焦点

  水环境侵害行为是否还在继续

  本案开庭前,本报记者曾亲历现场,目睹案件开庭在即,两家被告企业对周边环境的侵害仍在继续。昆明市检察院作为这起案件的支持起诉方,也在开庭前3天,到现场调取了大量影像资料,证明污染事件还在持续。

  而庭审过程中,两名被告的代理律师均辩称,污染事件发生后,三农公司已建了收集池、沼气池等环保设施,集中收集、治理污水。同时处理了自己养殖的所有生猪,已停止生猪养殖。目前,200余家养殖户的排污行为,与三农公司无关,公益诉讼人应起诉养殖户。

  昆明市中院环保法庭经过审理,认定本案涉及的生猪养殖小区的项目主体是三农公司,由两名被告共同经营,且两名被告与养殖户签订“承包合同”时,已明确约定养殖小区的环保设施由两名被告统一建设,污水由两名被告统一处理。所以,目前200余户养殖户仍然从事生猪养殖,仍然向环境排放污水,两名被告就应对此承担责任。因此,昆明市中院认定,目前,两名被告的侵权行为仍在继续。

  大龙潭水质恢复了没有

  公益诉讼人认为截至案件开庭前,被污染的七里湾大龙潭水质并没恢复,相关指标仍严重超标。而两名被告则认为污染水域的水质不但得以恢复,甚至比以前还好。原被告双方各自出具了不同单位的水质“监测报告”。

  对此,昆明市中院经审理认定,昆明市环保局出具的、由昆明市环境监测中心和嵩明县环境监测站作出的“监测报告”程序合法,具有法定性。所以,法院确认七里湾大龙潭水水质仍然处于污染状态。

  环境行政责任和环境民事责任能否并行

  庭审中,两名被告认为,本案开庭前,官渡区环保局已对三农公司作出停止生猪养殖的行政处罚,该行政处罚仍然发生法律效力,所以法院不应再判决其停止侵权。

  但昆明市中院认为,根据《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两名被告已承担的环境行政责任,并不影响本案环境民事责任的承担。

  环境损害后果有多严重

  为证明这起污染事件的后果,昆明市环保局曾委托昆明市环境科学研究院进行评估,结论为:治理污水需投资363.94万元、一年的运行费为53.27万元。而昆明市环保局主张的赔偿金额也据此得出。

  但两名被告否认了昆明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的评估报告。认为村民饮水问题已解决,应采取源头治理的方式,即被报告污染事件发生后所采取的补救措施。

  昆明市中院审理认定:污染事件发生必然造成环境损害,以前是政府出钱治理,现在开展公益诉讼就是要追究污染者破坏环境、损害社会环境公共利益的民事赔偿责任,加大污染者的违法成本。而被告提出源头治理的方案,本身就是养殖小区投入经营前,被告应尽的法定义务,现在应继续履行义务,完善环保设施,接受环保部门的验收。而且,为保障环境公益诉讼的顺利进行,昆明市政府制定了《昆明市环境公益诉讼救济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建立了“昆明市环境公益诉讼救济专项资金”,对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涉及的资金进行专项管理。因此,昆明市中院判令被告承担的赔偿金,应向“昆明市环境公益诉讼救济专项资金”支付,用于七里湾大龙潭水的治理。

  判决

  法院判决两名被告承担各种损失434余万元

  在本案中,作为被告的三农公司和羊甫公司虽然是两个独立法人,但两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是同一个人,三农公司的一名副总经理也证实两家公司实际就是一家公司。因此,昆明市中院确认这两家公司的法人人格混同,且共同经营管理养殖小区。昆明市中院判令这次污染事件的责任由两家公司共同承担。

  综合各种因素,昆明市中院判令:两家被告企业立即停止对环境的侵害,并在判决生效10天内,向“昆明市环境公益诉讼救济专项资金”支付417.21万元,作为治理污染水源的费用。此外,与本案有关的13万余元评估费和4万余元诉讼费,也由被告企业承担。

  虽然判被告赔偿但不影响行政监督污染行为

  昨天,两家被告单位的负责人并没到庭。对昆明市中院的判决,两名被告的代理律师并不是很认同。其中一名代理律师表示:“案件上不上诉,要与公司商量后才决定。”

如果被告不上诉,昆明市中院的这个判决即将生效。而一个令人担忧的事实是,就在污染源区,目前仍有养殖户在养殖生猪,环境侵权行为仍然在继续。对此,该案的主审法官袁学红表示,按昆明市目前《关于办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规定,公益诉讼人可以申请禁止令,法院经审查认为确有必要的,可以作出禁止令,责令被告立即停止相应行为。但本案开庭前,昆明市环保局并没向法院提出申请禁制令。所以,案件开庭审理时,原被告双方是平等的两个主体。而目前,等法院的判决生效后,当事人不主动履行判决,享有权利的当事人可在判决规定履行期限届满后两年内申请强制执行。与此同时,环保部门同样可以对污染环境的行为进行行政监督。  记者刘玲 毛亚南(都市时报)

11、2010国外十大气候事件:异常天气或更频繁

来源:南方日报2011年01月27日 黄应来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p/2011-01-27/163421886026.shtml

  今后异常天气出现可能更频繁   

  印度遭严重高温干旱,最高气温逼近50℃;持续罕见寒流暴雪冻结“北半球”;近40年来最严重高温干旱引发俄罗斯森林大火;热浪席卷北半球多国;强风暴“辛加”横扫欧洲;大范围泥石流夺乌干达百条人命;严重雪崩肆虐亚洲中南部;近81年来最严重暴雨洪涝致巴基斯坦1800人死亡;强台风“鲇鱼”横行东南亚;巴西里约热内卢大暴雨创新记录。

  中国刚刚度过极端天气事件极为频繁的2010年。

  放眼全球,极端天气正在各地攻城略地。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正遭受“200年一遇”的大洪灾;目前巴西已有超过800人在洪水和泥石流中丧生;斯里兰卡有36万人因洪水无家可归;日本、韩国出现数十年来的最低温。

  极端天气汹涌而至,人类正面临着来自大自然的新挑战。面对考验,气象界、科学界做好了应对准备没?

  极端天气发力

  2010年是有记录最热一年

  201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潮湿、最热的一年,共有18个国家出现史上最高温,而欧洲和澳大利亚的一些地区则经历了异常寒冷的一年。

  细捋去年的异常天气事件,很多人肯定还记得:西南地区特大干旱、暴雨频袭华南江南、海南遭遇罕见降水、强降水引发舟曲泥石流……

  广州“5·7”特大暴雨依然历历在目。去年5月6日至7日,广州市在3个小时内降下了213.1毫米的暴雨。在那一周内,三场暴雨接踵而至,一周降雨量高达440毫米,相当于广州年降雨量的1/4,冲破广州市百年纪录。“影响范围之广、降水强度之强、持续时间之长,为历史罕见。”广东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林良勋这样评价。

  “2010年气候影响综合评价为较差年景。”省气象局提供的报告显示,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广东各种气象灾害造成全省直接经济损失约142亿元、死亡145人、失踪41人。其中,对广东影响最大的天气是强台风“凡亚比”。

  去年9月21日起,“凡亚比”席卷广东大部分地区,给粤西等地造成了严重的泥石流灾害,导致超过百万人受灾,上百人死亡或失踪;倒塌房屋1.6万间;受灾农作物面积66.4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亿元。

  华南地区的情况是全国的一个缩影。日前公布的《2010年中国气候公报》显示,2010年我国年降水量681毫米,比常年偏多11.1%,为1961年以来第二多,年暴雨天数比常年偏多21.5%,年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7摄氏度。“2010年我国极端高温和强降水事件发生之频繁、强度之强、范围之广历史罕见,是本世纪以来我国气候最异常的一年!”

  事实上,极端天气在过去一年席卷全球。印度遭遇严重高温干旱,最高气温逼近50℃;近40年来最严重高温干旱引发俄罗斯森林大火;近81年来最严重暴雨洪涝致巴基斯坦近1800人死亡……

  本月20日,世界气象组织发表公报指出,“201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世界气象组织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961年到1990年间的平均气温高出了0.53℃,专家将2010年、2005年和1998年共同列为全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前者比后两者分别高出0.01℃和0.02℃),同时2001年到2010年也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10年。

  大量的极端天气成为2010年的显著特点。201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潮湿、最热的一年,共有18个国家出现史上最高温。世界气象组织还表示,2010年非洲大部分地区、亚洲南部和西部以及北极地区的气温都高于往年,很多地方都刷新了最高温度记录,而欧洲和澳大利亚的一些地区则经历了异常寒冷的一年。

  世界气象组织专家阿斯拉尔说,计算机仿真研究显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今后极端天气现象的发生将更频繁,且强度更大,影响地区更广,例如以往100年才出现一次的热浪,可能变为20年出现一次。到了本世纪末,2003年欧洲夏季极端炎热,可能不再显得很特别。

  “近几年来,全球极端天气呈现出来的特点是,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突破(有记录以来)的极值也越来越大。”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匡耀求指出。

  据他分析,这种极值的不断突破是双向的,即最高气温可能会越来越高,最低气温可能会越来越低。“人们会感觉夏天的时候特别热,冬天的时候特别冷,而不只是向一个方向变化。”

  全球变暖作祟?

  有专家称祸首是“拉尼娜”

  全球气候变暖与极端天气事件增加之间肯定存在某种联系,但现在还没有充分的证据。

  但对于极端天气频发的原因,全球科学界几乎莫衷一是。

  出于严谨,鲜有科学家会对目前极端天气频发的具体深层次原因妄下定论。因为气候研究是一门统计科学,只有5到10年内不断重复,才能有定论。面对频发的气候灾难,气象界显然倍感压力。但对于其成因以及预测,气象界还是一筹莫展。相比圈外学者,气象专家更为忌讳回答极端天气频发成因等问题。

  “极端天气事件增加是事实,但它的成因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目前还没有定论。气象界是没法给出确切答案的!”面对南方日报记者的追问,广东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林良勋坦陈。

  在分析2010年我国天气气候异常的原因时,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就曾表示,气候是受大气、海洋、冰雪、陆地和岩石等圈层影响的复杂系统。2010年我国天气气候异常与气候系统各圈层的异常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对于最近南半球澳大利亚、巴西等多国爆发的洪水、泥石流灾害,很多专家认为,罪魁祸首是拉尼娜现象。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意为“小女孩”(圣女婴),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

  匡耀求介绍“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经常交替发生。从气象统计来看,它们往往跟干旱、洪灾联系在一起。去年中国发生的西南大旱,就很可能是受到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在“厄尔尼诺”消失后“拉尼娜”在去年7月开始逐渐形成。

  不过在气象专家看来,它们能够影响气候变化,但其影响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地区,并不能完全作为解释全球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的原因。

  从目前来看,认为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是由全球变暖所导致的学者占多数。但对于其中机理,目前整个科学界尚无令人信服的成果和结论。

  宋连春也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是极端事件增多、增强的大背景。近百年的全球气候变暖不仅表现在气温升高,也表现在气温变率加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过去几十年一遇的极端事件更为频繁地出现,不仅会出现高温、热浪,极端冷事件也会出现,寒冷地区暴风雪的强度和频率增加,温暖地区暴风雪强度也会增加。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在广东省气象局首席专家杜尧东看来,这个命题既不能被证明,也不能被证伪。“全球气候变暖与极端天气事件增加之间肯定存在某种联系,但现在还没有充分的证据。”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也正从某些极端气候事件反馈过来,这被视为自然对人类的惩罚。

  “坏小子”预测很难

  极端天气就像“坏小子”考验各国政府

  世界气象组织专家阿斯拉尔表示,早在1990年,气候模型已经预测到:在一个变暖的地球上将会出现更强和更频繁的极端气象事件。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首份评估报告称,高温事件的出现频率在未来将更频密,寒冷事件在当时预计出现频率会降低。空气流动的不断变化和它覆盖范围的改变所带来的影响也有所涉及,但是报告认为难以预测。

  事实上,极端天气就像是一个个调皮捣蛋的“坏小子”,不仅在广东、在中国,就是在全球,目前也对此基本束手无策。

  林良勋分析,异常天气分两种:渐进性天气和突发性天气。前者指的是一个累积过程所产生的,比如去年气温走低,使广东气温比历史上常年同期偏低3℃—4℃,还有干旱形成等。后者则指的是短时间产生的强烈天气,比如台风、强暴雨等。

  “对于渐进性极端天气,我们会有一个观察时期,在发生过程中会对其进行统计和监测,能够适时提供一些预测、预报和预警。”林良勋说,但对于后者,气象预报部门目前还难以准确预测。

  从某个角度说,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对人类征服自然过程的历史,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的进步,自然似乎正在逐步被驯服,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也正从某些极端气候事件反馈过来,这被视为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在被重新定位。

  在这一新的历史历程中,包括气象学家在内的全球科学家自然不能坐视不理。

  作为领衔广东气象预报领域的知名专家,林良勋表示,气象界要从全球气候变化当中去捕捉一些可能会发生极端气候事件的信号,比如在拉尼娜年和厄尔尼诺年会发生什么样的气候变化,还有青藏高原气温的变化、北极冰盖厚度和面积的变化,对人类有什么影响。通过这些研究,“去找一些前期信号,然后尽早提前发现极端天气发生的可能”。

  其次是做好预报预警工作,通过气象监测,在事件发生临近时向公众社会提供决策,包括如何去面对这种极端气候事件,不仅要防风防雨,还要防泥石流、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

  “气候和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全球性问题。”宋连春表示,尽管气候变化是逐步的、渐进的,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却是突然的、急剧的,极端气候给人类造成的影响是深远的,人类社会必须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12、多省市调低十二五GDP增长目标 节能减排成共识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11年01月2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3825495.html

  当前,重庆、西藏、河北、福建、甘肃等20多个省(市、区)两会陆续召开。各地在两会期间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纷纷提出了2011年以及未来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降低经济增速、节能减排、结构调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很多地方谋发展、促转变的共识

  地区生产总值

  增长目标普遍放缓

  与“十一五”规划相比,大部分省区纷纷调低GDP增速。“十一五”期间,广西地区生产总值由3984亿元增加到915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3.7%。在“十二五”规划中,该地区生产总值调低为年均增长10%。

  内蒙古全区生产总值“十一五”年均增长17.6%,“十二五”时期调低为年均增长12%。2010年,河北省全省生产总值达到2万亿元,过去5年年均增长11.7%。根据规划,2011年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未来5年年均增长8.5%。四川省预计2010年生产总值超过16700亿元,增长15%,2011年生产总值目标调低为增长12%。山西预计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8700亿元,同比增长13%,2011年预期增长调低为12%。

  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东部省份将GDP增速目标降至个位数,充分显示地方政府淡化规模总量目标,强化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决心。北京提出,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良好环境,引导各方面把注意力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未来5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比“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低1个百分点。广东提出GDP年均增长8%的目标,相比“十一五”期间增速明显下调。上海淡化规模总量指标,强化结构调整、民生改善、绿色发展等导向指标,GDP目标年均增长8%。2010年,浙江全省实现生产总值27100亿元,过去5年平均增长11.8%,2011年预期增长目标为9%,今后5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左右。

  【专家点评】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白重恩:各地调低GDP增速已是大势所趋,不仅是因为中央逐步淡化了对GDP考核,起到了指挥棒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以GDP增长考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全面。今后我们应该更多地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人类发展指数(HDI)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人类发展指数包括环境、健康、教育等指标,而这几项指标恰恰又是我们发展比较薄弱的环节,今后对这些方面的考核分量应该加大。

  节能减排

  成为发展重要内容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节能减排成为绕不过的考核目标与约束指标。在各地陆续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节能减排成为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力推进”、“毫不动摇”、“坚决杜绝”等词汇不断显现。

  例如,西部地区的宁夏,在今年工作安排中强调严格执行节能减排“十大铁律”,“突出抓好83户重点企业的节能降耗”,“继续实施10件环保实事”等。此类细节,在河北、陕西等省2011年工作部署中也有体现。如河北强调“对年耗能万吨标煤以上的1000家重点用能企业、1000家重点排污企业实施全程监控。”陕西要求“继续抓好200家耗能大户和100个节能项目”,“6月底前将全省煤矿企业从522家减少到120家”,“年内所有县城的污水处理厂都要建成投运”。

  部分省市区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完成节能减排的约束目标。如,重庆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力争2011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8%,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进一步下降。安徽省在今年的工作目标中提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完成国家下达指标,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氨氮排放量均下降1.5%,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3%,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1.2%。

  东部的上海将注意力转移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与能源管理上。如新建高标准节能建筑60万平方米,对新建居住建筑全面执行65%的节能标准;大力推进国家重大天然气项目配套工程,健全节能市场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加大合同能源管理,全面贯彻实施前置性能评制度,探索节能减排市场交易试点。

  【专家点评】

  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原庆丹:节能减排,不单是降低能耗和削减主要污染物的排放。从更深层次上看,减的是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减的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重阻力。从各地举措可以看出,一方面,“减法”是必须的,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源,让经济从根儿上绿起来。一方面,“加法”是高效的,探索节能减排市场交易试点,将为节能减排增添更高的“技术含量”。

  结构调整

  改造与升级并举

  转变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调整不容忽视。加强对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和升级,中国制造才能在原材料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变化等诸多复杂因素环绕中,笑到最后。这种共识,也体现在各地政府的工作报告和规划纲要中。

  安徽把自主创新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中心环节,加快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

  山西坚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继续深入推进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在关死关实淘汰小矿井的基础上,加快保留矿井升级改造步伐;鼓励煤炭企业大力发展与煤炭紧密相关的煤炭采掘洗选设备、煤矿安全设备、煤矿环保设备、煤基化工、煤炭物流等产业。

  2011年,上海将促进电子信息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自主品牌汽车发展,大力发展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作业船等船舶产业,支持钢铁、石化产业等优化调整。抓紧做好世博园区后续利用规划开发,加快虹桥商务区开发建设,大力推进迪士尼项目启动建设。

  新疆要求,把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油、煤基多联产等项目作为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制高点,支持大企业大集团适度发展煤电硅、煤电冶等高载能产业。

  提升制造业的同时,发展现代服务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战略重点。

  重庆提出,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增强中心城市功能的着力点,扩大规模,提升能级。创新发展金融业,壮大银行、证券、保险业实力,优先发展加工贸易离岸结算、电子商务国际结算、要素市场交易结算和总部结算,建成内陆地区金融高地。顺应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趋势,完善现代物流体系,大力发展保税物流和多式联运,提升研发设计、法律服务、咨询评估等专业服务业水平。

  天津把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和主要经济增长点。进一步做大做强金融业,加快构建与北方经济中心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增强中转、配送、采购功能。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

  【专家点评】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十二五”期间,传统产业升级和发展现代服务业二者不可偏废。传统产业目前仍然是我国经济的支柱,传统产业的升级是现代服务业更大发展的基础。传统产业改造的过程中,必须更好地解决节能减排、资源替代等问题,从而提升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而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立足于更好地服务于第一、第二产业。

  未来布局

  新兴产业热情不减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发展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从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和规划纲要来看,地方政府普遍对新兴产业充满热情。

  山西提出,积极发展新型材料工业,重点发展钕铁硼、铝镁合金、纳米材料等高性能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

  陕西力争在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产业上率先突破,形成以西安专用设备研发生产基地和太阳能电池及硅片加工产业集群为龙头,商洛、咸阳、榆林、渭南等产业聚集区为支撑的基本布局,启动建设兆瓦级光伏发电项目,今年太阳能光伏产业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同时,建设陕北百万千瓦风电基地。

  四川强调,抓好成都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和绵阳科技城建设。加快编制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技术攻关与创新、产业化培育与示范、重大产业创新发展“三大工程”。

  天津提出,完善大飞机、大火箭、直升机等产业链,建设国家级航空航天产业基地;大力发展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建设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加强中药关键技术研发和标准化建设,建设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发展风力发电、绿色电池、光伏电池、复合材料、化工新材料等,建设国家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

  【专家点评】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关系到我国未来能否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关系到我国未来经济成长的空间,意义十分重大。但我们也要注意,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前瞻性产业,大多技术尚未成熟,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发展战略性产业的关键是靠技术的创新,而不是简单地靠投资扩张。否则会造成新兴产业的产能过剩,也无法摆脱代加工的地位,如此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仅仅是代加工的产品不同而已。  (本报记者综合整理)

13、水荒:“狼真的来了!” 警报不仅仅是因为缺水

来源:《光明日报》2011年01月2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3828371.html

  我们在新闻中经常注意到,许多国家发往太空的飞行器,包括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往往都承担着一项任务:探测月球、火星等星球有没有水。

  因为,只要那里有水,就可能有生命。

  可见,水,对于生命,对于人类,有多么重要。

  但是,自从工业化以来,水资源的污染、枯竭等问题,越来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困扰着世界各国的政府、科学家和政治家。

  政协委员对这个问题,尤为重视,认识也尤为深刻。

  这里,我们不妨了解一下他们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水荒:“狼真的来了!”

  “目前全国年缺水量达400亿立方米,近2/3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农业平均每年因旱成灾面积达2.3亿亩左右。”全国政协常委、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说。

  “狼来了,狼真的来了!”我们过去讲缺水,人们以为只是说说而已,现在,水荒已成为我国发展中的一个大问题。

  资料链接:

  北京市水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北京水资源总量为21.84亿立方米,用水量却达到了35.5亿立方米,比2008年增长0.4亿立方米。也就是说,北京水资源的缺口,已近14亿立方米。严重缺水势必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资料链接:

  全国655个城市中,现在有近400个城市缺水,其中约200个城市严重缺水。在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有30个城市长期受缺水困扰。水资源保护和饮用水安全,之所以成为全国政协委员高度关注的问题,是因为水荒,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顽疾之首,成为中国民生的一大急迫问题。

  过去,我们常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现在,由于紧缺,水日益成为左右城市发展的“命脉”。

  过去,我们关心水,因为它会影响到很多生产领域。

  现在,我们关注水,是因为它还直接影响到大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去年夏天,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率委员视察团,先后深入福建、吉林两省,就“加强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节约保护”进行调研视察。

  警报,不仅仅是因为缺水!

  中国水资源问题的风险,是怎样形成的呢?

  从客观情况看,我国的大江大河、湖泊泽地并不少。但是,对于13亿人来说,则是人多水少不平衡。加上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这是我国的基本水情。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水安全面临的问题将日趋严重。”全国政协委员、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副主任杨淳提醒大家。持续的、大规模的人口增长和城市扩张,导致水资源需求的巨额增长,加大了缺口。现在,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46.6%。这有利于扩大内需,并解决“三农”问题,但同时也使城市水资源需求越来越紧缺。

  在水紧缺的同时,长期形成的水资源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政策到位,投入不足。”这是全国政协常委、清华大学水沙科学和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光谦在视察中的最大感受。

  水功能区的纳污量也是个大问题。

  资料链接:

  目前,我国单方水GDP产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2008年,我国废污水排放量758亿立方米,水功能区达标率仅为42.9%。不少地方河流开发,已远远超出水资源承载能力。地下水年均超采228亿立方米,超采面积达19万平方公里。

  由此可见,中国水资源问题的严重性,不仅仅是城市缺水。

  控制水资源,划三条“红线”!

  杨淳委员呼吁,把水安全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建立和土地一样的最严格的管理办法。

  全国政协关于“加强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节约保护”的视察报告,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在中国水资源紧缺的背景下,为了应对水资源过度开发、使用低效和污染问题,国家计划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核心是要建立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胡四一委员一一解释:第一,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第二,建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第三,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

  实践经验告诉人们,只要按照这样的方向去努力,肯定能见成效。

  泉州市对水资源实行红黄蓝分区管理的办法,引起了委员们极大的兴趣。那里以水量水质为考核指标,明确各个区域的水量控制、水质改善的目标。如果取水超标,就要按照各个区域的规定,实行超计划累进加价水资源费标准收费。

  对于农村用水安全问题,杨淳、王光谦等政协委员建议,可以像“电视村村通”、“公路村村通”一样,实施“自来水村村通”工程。他们说:“如果在全国同时推行有难度的话,可以分阶段、分区域进行,先从东部发达地区开始。”

  “在中国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是时候了!”委员们一致认为。

  胡四一委员说,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的主要目标,应该是:

  ——到2015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62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现状下降30%以上,农业排灌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2以上,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达标率提高60%以上。

  ——到2020年,基本建立较为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监督管理体系,水资源得到合理配置,节水型社会格局基本形成,用水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

  这一奋斗目标,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

  是新型工业化?是农业现代化?是民生幸福指数的普惠化?

  恐怕都是。

  水是形成万物始因。一切均由水产生,最后还原于水。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

  好水是百药之王,好水是长寿之源。

——李时珍

14、贵州乌江污染频发倒逼区域经济结构调整

来源:中新网2011-01-27管弦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1/01/27/9103725.html

  贵州省环境监测部门在乌江流域共布设29个水质监测断面,提供的资料显示,乌江流域已成为贵州省水污染程度最为严重的流域,突出的问题是总磷超标。作为贵州高原的母亲河和蕴育众多名酒品牌的“美酒河”,乌江污染事件频发倒逼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已显刻不容缓。

  去年4月8日,贵州省人大环资委在遵义市召开乌江流域重点污染源防止工作座谈会上,有高层人士直言,乌江流域已成为贵州省水污染最为严重的流域。

  同年6月,该省金沙县乌江库区金沙县官田乡马老石水域出现20余万公斤的死鱼。与此前后,相邻的上游息烽河段和下游遵义河段也相继出现死鱼现象。随着调查的逐步深入,上述该水域磷含量超标达40余倍结论浮出水面。有些观察家指出,目前乌江流域的水污染问题日益凸显,总磷浓度有上升趋势,加大治理力度、改善乌江水质已是刻不容缓。

  污染由来已久

  只要在电脑里输入“乌江污染”几个字,就能轻易找出有关乌江污染的许多文章来,最早时间甚至是10年前。

  2002年,贵州当地媒体就报道,该省九届人大五次会议议案组收到人大代表提交的第一份议案便是10位代表提出尽快出台《乌江水库水污染防治管理办法》。2010年,人大代表《关于督促中化开磷化肥有限公司整治乌江河库区水体污染的建议》,被列为2010年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督办建议。

  乌江是贵州省第一大河,也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干流全长1037公里,流域面积8.792万平方公里,其中贵州境内889公里,横贯贵州西部、中部和东北部7个市、州、地的38个县市,流域面积6.849公里,占乌江总流域面积的76%,全省总国土面积的38%。乌江流域为该省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保障生态安全、调节气候环境、保障饮水、灌溉、发电、航运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口迅速增长,乌江流域水污染问题日渐凸显。

  值得关注的是,贵州省环境监测部门在乌江流域共布设29个水质监测断面,提供的资料显示,乌江流域已成为贵州省水污染程度最为严重的流域,突出的问题是总磷超标。2009年乌江水系总体水质为中度污染,29个监测断面中,优良水质断面14个;轻度污染断面4个;中度污染断面2个;重度污染断面9个,主要集中在毕节地区、遵义市和贵阳市的城区段。息烽河出境断面2009年6月至12月水质均为劣Ⅴ类,即重度污染。乌江的污染不仅在省内,而且还产生了跨界污染。乌江进入重庆后,涪陵部分江段多次发生“黑潮”。重庆环保部门曾向贵州省环保部门发函,请该省加强境内乌江流域污染源的监督管理,严格控制含磷污染物排放。

  缘何屡治屡污

  有关人士认为,若干年来乌江上游地区无限的、无计划地发展环境污染极大的磷化工产品;为了单纯地追求经济利润,大规模地发展环境污染极大的黄磷生产,湿法磷酸及相关产品,同时又是使用极端落后的生产工艺流程,不注重有限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环境保护,也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环保措施,无形中造成大规模的资源损失和环境污染、空气污染、污水泄漏,是导致下游的乌江河水严重污染的主要原因。

  贵州省环保厅的报告认为,导致污染的原因有四:一是生活污染比重较大;二是工业污染。流域内仍有部分工业废水和废弃矿坑废水、煤炭洗选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乌江水系,对乌江水环境造成极大压力;三是产业布局不合理。乌江流域资源开发密度较高,特别是三岔河流域的煤炭开采和土法冶炼,致使流域局部水体污染非常严重,即使在土法炼锌、土法炼汞、土法炼硫完全取缔后,当地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四是养殖污染治理尚未重视。乌江流域养殖特别是乌江渡水库库区的水产养殖,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养殖无序化发展,对乌江渡水库库区及下游水体总磷贡献不小。据2008年省农业厅水产局提供的资料,乌江渡水库现存网箱养鱼面积约300亩,总产量1.2万吨。按照一般网箱养鱼物料平衡计算方法估算,乌江渡水库网箱养鱼每年对乌江渡水库排出74.3吨总磷。

  乌江库区水体污染问题引起了贵州省政府高度重视,副省长辛维光2009年11月率有关部门到中化开磷就污染问题进行调查并召开现场会议,明确要求中化开磷采取紧急措施,渣场排查和乌江治理要同步推进,将乌江大坝下游岸边排出的污水用泵打回厂区循环利用。随后,副省长孙国强在12月底组织召开省政府专题会议,明确要求环保、国土、水利、电力等有关部门和贵阳市、遵义市政府按照“特事特办”的原则,限时完成该污染治理项目的经费、征地等有关手续。按照省政府工作安排,2009年贵州省环保厅对中化开磷下达了环境污染限期治理任务,并在环保专项行动中进行挂牌督办,要求中化开磷“采取有效措施,对渣场存在的渗漏点进行治理,对交椅山磷石膏渣场进行全面防渗处理,通过实施全面防渗处理,切实防止渣场渗漏,解决对周边河流水体污染问题,2010年12月31日前完成”。经积极争取,今年国家环境保护部下拨环保专项资金2000万元用于中化开磷污染治理项目。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2010年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督办省人大代表建议办理情况的报告》中指出:关于省人大建议省政府责令贵阳中化开磷化肥有限公司交椅山渣场停止使用,督促该公司拟定治理方案,在污染没有消除前,禁止该公司新、扩建项目等方面的问题,自发现乌江水体被污染以来,中化开磷进行了近半个月的自我排查,并委托贵州大学勘察设计院和有关专家开展水文地质勘察,未找到交椅山磷石膏堆场的渗漏点。2009年7月中化开磷公司又委托贵州地矿工程勘察总公司进行专项勘察,按照《交椅山磷石膏堆场防渗治理专项勘察大纲》要求,采用高密度电法、脉冲瞬变电磁法和大地可控音频电磁法对物探线进行勘测,初步查明该区域地质溶洞大小、走向、边界、高程等情况。截止去年10月,已钻探终孔110个,计12000米,正在扩孔做抽水实验。同时,回用水项目已按计划实施,完成了回用水项目抽水井围堰工程,正实施抽水井地下工程。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至今未找到污水渗漏的污染源。

  作为贵州高原的母亲河和蕴育众多名酒品牌的“美酒河”,乌江污染事件频发倒逼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已显刻不容缓。(本报记者管弦 )

15、过度包装谁来管 包装越讲究 浪费越大危害越重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11年01月27日 罗昌爱

http://env.people.com.cn/GB/13826060.html

  春节前夕逛商场,第一印象就是各种商品被包装得花花绿绿,琳琅满目。一颗小小的糖,竟用宽宽厚厚的塑料纸,包了一层又一层;一瓶酒,包装得更加复杂,不是厚厚的纸壳,就是精美木板制成的盒子;饼干、瓜子、干果等也都基本上装进纸盒、铁盒、塑料盒;甚至就连包子、饺子、蔬菜之类也被包得严严实实。

  商品讲究包装装潢,已经时兴了很长时间。起初,因为重视包装能够打开商品销路,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人们为此大声叫好。后来发现包装过度,污染浪费严重,反对之声渐起,但商品生产者依然我行我素,过度包装之风愈演愈烈。

  过度包装有什么好处?对于消费者来说,除了送礼面子上好看,包装材料既不能吃,也不能作长久的装饰品、工艺品来摆设。许多包装材料达不到卫生、安全要求,还可能给消费者带来祸患。实际上,过度包装的商品最后是用一半、丢一半,一半实货、一半废品。包装越是讲究,浪费越大,垃圾越多,危害越重。

  有的厂家和销售商说,过度包装之所以愈演愈烈,是因为有消费需求。真的是这样吗?除了单位或个人定做产品要对包装提出格外要求,一般消费者都是被动接受各种包装。如果非要说需求,这种需求也是被厂家和销售商“创造”出来的。消费者买商品,只能连包装材料一起买,包装的费用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消费者多掏了钱,获利的却是厂家和销售商。

  商品贵在品质好。包装漂亮、新颖,当然也是商品的一个卖点,但是如果包装过度,华而不实,就走向了事情的反面。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过度包装除了造成资源浪费、垃圾成堆之外,还助长浮华奢靡之风,污染社会风气。

  过度包装愈演愈烈,消费者有意见,媒体有批评,但只能是看在眼中,讲在嘴上,急在心里。要对过度包装动真格,单靠批评不行,管理不能缺位。

  当前,我国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十二五”期间,国家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过度包装与资源节约、垃圾减量的环保理念背道而驰,应该在生产环节加强管理,采用经济手段,推动企业践行简约包装的理念。同时,要通过严格的市场监管,限制违规企业的经营活动。

人们相信,只要想办法去管,肯定能够刹住过度包装之风。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http://www.nujiang.ngo.cn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ljy/html/gyljyzyz/ljyzyzzy01.html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