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26
一月二十六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特别关注:
1、每日经济新闻: 长江鱼保护区拟“瘦身” 为小南海电站修建让路
http://env.people.com.cn/GB/13820141.html
在秘鲁亚马孙中寻找连续报道:
2、在秘鲁亚马孙中寻找之九――世界上最大的天书
专题报道:
3、新民周刊: IT品牌环境责任调查:苹果表现最差
http://news.0898.net/2011/01/26/625804.html
4、中国青年报: "毒苹果"调查 代工企业过度追逐利润无视员工健康
http://env.people.com.cn/GB/13818489.html
5、中国环境报: 双面苹果隐藏了什么?
http://www.cenews.com.cn/xwzx/gz/qt/201101/t20110125_692102.html
环境资讯:
6、人民日报: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 威胁生态安全
http://env.people.com.cn/GB/13816549.html
地方信息:
7、新华网: 湖北五年内试点开征环境税 列入全国首批试点
http://www.ck100.com/zixun/201101/102441.html
8、新华网云南频道: 云南首例环境公益诉讼案宣判污染企业被判赔400余万元
http://www.yn.xinhuanet.com/newscenter/2011-01/26/content_21955883.htm
人与自然:
9、潇湘晨报: 科考发现洞庭湖区丰水期江豚活跃频繁
http://www.hwcc.gov.cn/pub/hwcc/wwgj/gjpt/gwsp/201101/t20110126_327758.html
重大水事:
10、工人日报: 三峡库区水环境安全压力很大 存二次污染隐患
http://env.people.com.cn/GB/13822854.html
环境曝光:
11、亚心网: 新疆昌吉煤矿偷排黑水 居民反映喝完水胃疼(图)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p/2011-01-26/113321878352.shtml
地球故事:
12、中国日报网: 英国垃圾配额计划:每年每户将限扔80袋垃圾
http://www.eedu.org.cn/news/envir/overseasnews/201101/56311.html
气候变化:
13、第一财经日报: 气候谈判为何如此艰难?因为没有“带头大哥”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1/664853.html
信息公开:
14、第一财经日报: 我国空气质量信息发布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1-01-26/152121879164.shtml
15、中国环境报: 城市大气质量信息公开: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在哪儿?
http://www.cenews.com.cn/xwzx/gz/qt/201101/t20110125_692103.html
深度报道:
16、万维家电网: 废旧回收这个事 家电业痛苦一次又何妨?
http://house.ifeng.com/home/roll/detail_2011_01/26/4456745_0.shtml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ljy/html/gyljyzyz/ljyzyzzy01.html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
1、长江鱼保护区拟“瘦身” 为小南海电站修建让路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2011年01月2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3820141.html
长江珍稀鱼类保护区边界调整公示今结束;环保部生态司称与小南海水电站有关
“掐头”之痛未了,“去尾”之忧或临。
继2005年长江鱼类保护区调整之后,最近又因小南海水电站的建设,该保护区面临再一次缩水的可能。
日前,环保部发出2011年第1号公告,对7个保护区调整情况作出公示,其中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 (下称鱼类保护区)赫然在列,公示时间1月10日至21日。
据了解,此次“鱼类保护区”调整范围将由原先的33174.2公顷,调整为31713.8公顷,直接缩小1460.4公顷。
此前,环保部南京环科所研究认为,小南海和其他梯级电站开发的累积效应将会严重改变河流生态系统的水域环境,对栖息的珍稀特有鱼类造成毁灭性影响。
而多家环保组织也吁求“审慎决策”此次调整事宜,同时向环保部发出延长公示时间的申请,环保部受理之后决定将公示期延至1月26日(今日)结束。
“此次保护区范围调整的主要目的是为小南海水电站修建让路。”知情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称。
“掐头”之后恐再“去尾”
2000年4月,前述鱼类保护区被国务院批准建立,原名为“长江上游合江至雷波段珍稀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建立是为补救因水电工程建设和经济建设等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以拯救长江上游濒危鱼类。
2005年,为给金沙江流域水电开发即溪洛渡和向家坝两个水电站让路,该保护区的边界被迫做出调整,并更名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那次调整,被称为“掐掉了头”。
2010年11月,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会议上,鱼类保护区边界修改的申请方案被专家评委们全票通过,这被环保组织称为对鱼类保护区的“去尾之举”。
调整或因电站建设需要
知情者称,此次调整的保护区位置恰好是水电站建坝址的位置,而保护区的缓冲区调整为实验区的范围恰好是水库淹没范围。
根据公示材料提供的电话,《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了环保部生态司。该司相关人士表示,此次调整主要是为了相关区域的发展,处理保护和发展之间的矛盾。
记者提出此次调整被公众认为与小南海水电站修建有关系时,该负责人称,“可以这样讲,是有关系的。”据了解,投资330亿元的小南海水电站,将是重庆市历史上单体投资最大的项目。
但该水电站位于保护区内,作为长江珍稀鱼类重要的产卵场、越冬场和栖息地,这片保护区被认为是珍稀鱼类最后的庇护所。
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宣早在2008年指出,“小南海江段是关系到保护区内珍稀特有鱼类的生存和三峡水库渔业资源的增殖的至关重要的‘生态通道’,必须保持畅通无阻。”
环保组织建议,停止有关“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边界修改的审批过程,寻找其他的替代方案,或者重新设计审批的过程,加强公众参与的力度等。
环保部生态司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环保部对环保组织提出的“信息公开”正在作积极回应。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通知强调,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擅自改变自然保护区的性质、范围和功能分区,不得随意撤销已批准建立的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自批准建立或调整之日起,原则上五年内不得进行调整。
通知要求,要严格限制涉及保护区的开发建设活动,禁止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开展任何形式的开发建设活动,在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内开展的开发建设活动,不得影响其功能等。
通知指出,涉及自然保护区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对项目可能造成的对保护区功能和保护对象的影响作出预测,提出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
此外,要定期开展自然保护区专项执法检查和管理评估,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行为;对于管理不善、保护不力的,要责令限期整改等。
2、在秘鲁亚马孙中寻找之九――世界上最大的天书
文图 汪永晨
2010年3月24日《华夏地理》刊登了一篇文章:探访秘鲁:纳斯卡文明。并认为,纳斯卡文明源于水,止于水。近年来一直深深地关切着水的我。记住了这篇文章,并希望有一天也能去纳斯卡亲眼见到创造了文明的水。
2011年1月,我真的到了那里。对于世界来说,秘鲁的大地画,一直是个迷。
秘鲁南部这海岸沙漠中,雕刻在土地上的图画四处铺展,包括蜘蛛、猴子、一种奇怪的飞禽等图形。从20世纪20年代首次被发现后,这些巨画就一直令旅客惊愕不已。古纳斯卡人从2000多年前便开始创作这些图画,如今科学家认为他们已掌握古人的意图。
去纳斯卡的路上
去纳斯卡的路上
去纳斯卡路上的生活场景
车上拍到的去纳斯卡路上的人家
去纳斯卡路上的“色块”
秘鲁南部和智利北部的沿海地带是地球上最干旱的地域之一。纳斯卡文明崛起于群峰环绕的小盆地中,十条径流从东边的安第斯山脉流下,其中大多数地方起码在一年中某些时节是干涸的。十条绿色缎带被上千个黄褐色块包围,一方沃土为早期文明的崛起营造出上佳环境,恰如尼罗河三角洲及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河流一般。“这里是完美的人类居住地,因为这里有水。”纳斯卡-帕尔帕项目成员,地理学家伯恩哈德• 艾特尔说道,“但同时这里也是片高危地带。风险非常大。”
纳斯卡的植物
在纳斯卡古城附近,一株干枯的角豆树兀自矗立,陪同我们的当地向导布瑞德除了告诉我们,这些大树让人联想到曾经为人们遮阴纳凉的树林,也说,如今有些科学家认为,纳斯卡人变林地为耕地,导致土地更加干旱。
我们是从秘鲁首都利马一路乘长途车用了七个小时到的纳斯卡。长途车上还管一顿简单的饭。一路上看到的差不多都是照片中的风景。在秘鲁,长途车也是实名制的。
纳斯卡很热,进入市区前的几条河都是干的。陪同我们的布瑞德说别急,明天我会带你们去看这里的人是怎么用水的。
水的问题,这些年在中国关注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多的成了我们很是头痛的一件事。在秘鲁这样的国家,在纳斯卡,这样的有着古代印加文明的小城市,是怎么解决的呢?
岁月的残留
弯弯的小路
地下的人骨
地上的存留
2011年1月18日,布瑞德带着我们上了一座建造在一个斜坡上,有石阶的寺庙。庙前及最高处,都有长方形土砖砌成的墙。寺庙底基周围有用土砌的房间,还有一些广场。在纳斯卡文化早期(从公元100—800年间),教士占有一席之地。但是那里的宗教活动却鲜为人知。不过,后人能从那里的陶器以及纺织品上的动物图案推断出几种当时被视为神圣的动物,如:猫科动物。另外,那里还埋着不同时期的一些墓穴,从有些墓穴中,人们还挖掘出一些当时的纳斯卡人所使用过的陶器和吃过的食物。遍地的骨头和碎瓦,让我想到这里的人们对文明的尊重。我问布瑞德,没有有人把这些古迹捡回家吗?他说:没有。
大地上的画线
地上的这几条画线,是什么时间画的,谁画的,意思是什么,布瑞德说至今也还都是迷。左边的山是人们要去朝圣的。这几条画线两旁的地上为什么那么平整,在它的两边都有碎石,而画线内却平坦无石。布瑞德的解释是大气蒸发形成的隔离层让这里成了这样。听起来挺悬的。
让我更感兴趣的自然还是水。在和中国有着万里之遥的秘鲁,我们竟然看到了差不多就是中国新疆的坎儿井一样的井。只是在这里,井的上面是螺旋形的。布瑞德说是为了能有更多的人站在那里祈祷。古人对水表现出的敬畏、与感恩由此可见。
秘鲁的古水井
老井今用
这种保护水的方式,看来在干旱地区的老百姓是有相同智慧的。减少蒸发与保持清洁,是古人很在意并有办法面对的。这种井在秘鲁纳斯卡地区目前还在使用,而在我们新疆则被所谓的现代文明取代的差不多了。
据艾德国海堡大学的专家称,纳斯卡地区的小气候在过去5000年中经历了激烈的动荡。南美洲中部的玻利维亚高压向北移动时,就会给安第斯山脉西坡带来更多降水;而当它转而向南移动,降雨就会减少,纳斯卡山谷中的河流便会干涸。
现代民族学的观点认为,对于一个原始民族来说,对生存最重要的,往往就是他们所要祭祀和祈求的。对于纳斯卡地区的人们来说,什么又是他们最为缺乏的呢?是水!
现代纳斯卡人生活和农耕用水的可靠来源,是雄伟的安第斯山脉。在纳斯卡地区,干旱年年有规律的出现。河流只在短短的两个季节流过这些山区。在古代的某个时期,纳斯卡人修建了一个庞大的灌溉系统,150公里的沟渠纵横交错,遍布这个地区。这些沟渠大部分都深埋于地下,有入口也有出口。而这些沟渠所在的范围恰好就是纳斯卡线条的区域!
看纳斯卡的大地画,是要乘小飞机的。有人曾在地画找寻,而不在一定高度时,这些奇特的线条是看不见的。
我拍到的地画
小飞机上
首先映入眼帘的
飞机上看纳斯卡
看着飞机下的纳斯卡,我想的还是水跟纳斯卡线条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在网上我看到过美国麻省大学研究员戴维•约翰逊,多年来一直在研究纳斯卡地区古代灌溉系统,远古时期的火山活动导致地下岩石断层,成为古纳斯卡人引水的天然渠道。1997年的一天,戴维正在山上探察一个岩石断层,他走过一座小山脊,摆在他面前的就是那个宏伟的纳斯卡体型体系和线条群落,它们正好指向戴维要去的那个断层。这时,他突然意识到他的下面有一个水源,戴维后来回忆到,“我当时一下子就坐了下去,抬起头说,‘我的上帝,我想我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了!’”
戴维认为这些巨大的图形,还有它们之间数公里长的线条,是纳斯卡人用来记录地下水源地位置的标记。正像今天,我们城市中供水系统图纸一样,这些神秘的线条正是古纳斯卡人所绘制的自己的供水系统图。而在它下面,就是古人用来饮用和灌溉、对于纳斯卡人最为宝贵的水利体系!
纳斯卡的大地上
不能不是世界之谜
纳斯卡大地画中的猴子
大地画中猴子的四肢
大地画中猴子的尾巴
我在网上看到的介绍还有这样的分析:根据戴维和其他科学家的发现,有人推想,古代纳斯卡地区的社会是由许多不同的家族组成。关于这一点,纳斯卡地区出土的陶器和织物上的图案,可以提供足够的证据——研究者还发现,那些陶器和织物上的动植物图案,恰巧就是不同家族所崇拜的图腾,也就是他们各自的族徽。而此刻,安第斯山上珍贵无比的水正缓缓地顺着纳斯卡地区下面的天然断层流淌,家族之间为了争夺水源,曾经发生了很多惨烈的战争。最终,大家意识到,靠战争来解决水源的办法是徒劳而又白费鲜血的,于是家族们重归于好,人们开始坐下来,商量如何有秩序地利用这些公共水源,一个合理的方案最后被家族们所接受。结果,大家都退回了文蒂拉的居住地,纳斯卡地区的水渠被分割为不同的家族所有。为了区分各自的水源地,每个家族根据水流的方向和范围,在地面上绘出自己家族所独有的族徽来,于是,陶器上的蜘蛛、猴子、巨鸟等等,从此出现在纳斯卡高原上。
尽管戴维的纳斯卡线条与水有关的理论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但是,人们依旧不能回答纳斯卡线条是如何制造的这个问题,正像一位德国女科学家赖歇在临终前所说,“我们将无法知道所有的答案”。
这也是大地画中的经典之作
换个角度再看
飞机上拍到的大地画还有
我们乘小飞机在秘鲁南部纳斯卡镇以北的荒漠高原上空急转盘旋时,能非常清楚地看出地面上一系列描绘精美的图形。刻画在沙漠和山峦上的线条,虽然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的画作,独特轮廓的造型依然清晰可辨。每到一些精典之作处,飞行员那如初次发现般地以惊喜之语向我们通报。并引领着我们拍下了一张又一张值得去探究,去珍藏的画面。
这都是千古之谜的线条
震撼
这被认为是大地画中的鹰
如今说到这些神秘的大地画,人们都会从20世纪20年代末,利马与秘鲁南部城市阿雷基帕之间首开商业航空线路说起。因为是从那以后,这种被称作纳斯卡线图的神秘沙漠图画逐渐广为人知。自此以后,这些图形也一直让考古学家、人类学家以及所有对美洲古文明着迷的人们百思不得其解。
从那时开始,一波又一波的科学家和考古爱好者对这些线条进行了多种解读。有人曾把它们解释为印加古道、灌溉工程、乘坐原始热气球欣赏的图形,还有一种最有喜剧效果的说法,说是外星飞行器的着陆跑道。
二战后,德国女教师马里亚• 赖歇首次对纳斯卡以及邻镇帕尔帕外围的线条及图案(叫做“地画”)进行正式勘察。直到她1998年去世,赖歇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对保护地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她所倾向的线图代表天文图中方位的理论却普遍受到人们的否定。赖歇坚定捍卫线图,防止其受到外人侵害,如今线图的管理者继承了她的精神,以至于连科学家都难以靠近紧邻纳斯卡西北边缘的平原上那些最为著名的动物图案。
这不知是啥
令人猜测的大地图
想象一下
大地画的杰作之一
自从1997年以来,在更北边的帕尔帕镇附近又兴起了一个大规模的秘鲁、德国两国合作的研究项目,名为纳斯卡-帕尔帕,由伊斯拉和德国考古研究所的马库斯• 赖因德尔共同领导。该项目对本地区的古人类展开系统的多学科研究,研究范围包括纳斯卡人的居住地区、生活方式、绝迹原因,以及他们遗留在荒漠中的奇异图形的含义。
圈
双图
迷阵
纵横交错
2010年3月号的《华夏地理》中说:在纳斯卡文明范围内的其他地区,人们随着降雨类型的改变沿着河谷东迁西移。这场由秘鲁和德国共同发起的考古行动已探索了从太平洋沿岸到安第斯山区海拔高达4600米的地区,所经之地几乎随处可见纳斯卡村庄的遗迹。“就像是散布在河谷两侧的珍珠。”、“并且我们在每个村落附近都发现了地画。” 尽管环境艰险,纳斯卡文明还是持续繁盛了八个世纪。
今日农田
才艺的今日开发
古往今来
公元前200年前后,纳斯卡人从之前的帕拉卡斯文明中发展起来,沿河谷定居,种植的作物包括棉花、豆类、薯类、蛋黄果(一种水果),还有一种短穗玉米。纳斯卡人以杰出的制陶工艺闻名,他们发明出一种新技术,用粘土调和十多种颜色的矿物颜料,薄薄地涂在陶器表面,这样颜色便可被烧入陶体。这些作品被人们视为对一个和谐民族标志性特点的简明写照,其宗教仪式中包括音乐、舞蹈、降灵步法等元素。为我们演示的这位女士说,她的外公经过研究,发现了制作这些陶器的秘方,现在她和丈夫把这些工艺传承了下来。
烧制
老艺术的今天
当年的衣服
当年的陶器
当年的人
向导布瑞德带着我们,乘完小飞机,让我们的相机里装满了大地画之后,又带我们来到了纳斯卡博物馆。那里存放着许多展现纳斯卡各个时期的文化的陶制品。早期的陶壶以其现实主义手法之描绘为特点,壶上用多种色彩画出各种飞禽走兽(秃鹰、美洲驼、蜂鸟等动物)以及庄稼(玉米、辣椒、利马豆等)。后期的图案就更抽象了,而陶壶本身则更笨大了。而让我们惊叹不已的是那些保留至今的衣服乃至人头,我问几次:这是真的吗?布瑞德都毫不含糊地说:是真的人头。
纳斯卡线条图约出现于公元1世纪。在辽阔的荒漠上,有人用网状线条,蚀刻出巨形飞禽走兽的图案。纳斯卡线条图是一种巨形的,镂刻在纳斯卡山谷的潘帕•因哈尼奥荒漠中的一些奇怪的超大图形。有直线形、几何图形,还有飞禽走兽等各种各样的图形。在地面上,它们似乎像在暗红色的砂砾上一条条弯弯曲曲的小径。只有从高空往下观望时,这些线条才能呈现各种兽类的巨大图形。
今天的人们,对纳斯卡大地画的解读,有一只50米的大蜘蛛;一只巨大的秃鹰,其翼展竟达120米;一条蜥蜴有180米那么长;而一只猴子则有100米高。这些迷宫般的图案占地500平方公里,它们是靠移开坚硬的表层石块,让下层黄白色的泥土露出地面而创造出来的。 我在天空中,也把它们一一拍了下来。
对纳斯卡线条用途的猜测从1926年人们发现这些图案后,就众说纷纭。前面我们说了,两个最早注意到这些图案的人以为,这些是灌溉用的水渠。后来,艾克斯比认为这些小径与印加帝国的 “神圣之路”相似,那些圆椎形石堆是“聚焦”(即这些线条的聚合相交点),也可能是举行礼仪活动的场所。1941年有人到达该地时,在夏至那一天,碰巧观察到太阳恰好就是从这些红条中某一条的末端的上空落下去的。这一奇妙的现象他认为,这里是世界最大的天文书。
从空中拍下这些线条开始,我想从今往后,我会持续关注这些大地之画。因为已经有那么多科学家认为它与当年那里的水有关。古人在那么干旱的地方和水有关的一切,我想对我们的未来来说,可能都会有着重大的意义。
从空中拍大地
山地之间
明天我们要去的是秘鲁的另一个古城库斯科。那里的文明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明天我们一起走近吧。
3、IT品牌环境责任调查:苹果表现最差
来源:新民周刊2011年01月26日
http://news.0898.net/2011/01/26/625804.html
多家民间环保组织在调查中发现,“苹果”在中国的零部件供应企业,存在严重的职业危害和环境污染不良记录。民间组织敦促“苹果”承担环境责任,建立供应商监督机制,但“苹果”公司一味回避,成为接受调研的29家中外知名IT品牌中表现最差的一家。
“苹果”不理NGO质疑
“苹果”对待环保组织质询的态度,远远赶不上它面对“苹果”粉丝那么友善和热情。
环保组织最后一次发给“苹果”公司供应商责任经理邮件,是在今年的7月22日,这封信石沉大海,面对环保组织对“苹果”生产链重金属污染的质疑,“苹果”的应对措施是:不理。
从今年4月到8月,自然之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和达尔问等34家环保组织陆续发布3份《IT品牌供应链重金属污染调研》报告,调研的对象是29家国内外知名的IT品牌。公共环境研究中心的负责人马军告诉记者,“苹果”公司一再回避其供应商存在的严重污染和职业危害问题,成为所有被调查品牌中表现最差的一家。
马军最早因研究中国水资源保护成为知名环保人士,入选美国《时代》周刊“2006年全球最具影响的100人”。从2006年开始,他创建了“中国水污染地图”和“中国空气污染地图”两个数据库,这两个数据库,记录了中国各地3万余家企业环境违规超标信息,数据全部来自中国环保、水利、海洋等部门公布的资料。两个数据库通过向公众公开政府发布的信息,寄望社会公众参与对污染企业的监督。
通过梳理这些资料,马军发现部分企业重金属污染超标排放,其中包括许多IT产业链中的生产企业。“这样的企业数量庞大,以我们环保组织力量,不可能去一家一家督促,而且,这些外包加工企业并不是那么在乎自己的声誉。”而对于IT品牌企业来说,核心的价值就是品牌,任何负面的信息都会伤害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它们会比代工的企业更加在乎公众的反应。“而每个品牌都有大量代工企业,比如松下有4000多家供应商,西门子有1万家供应商。”
因此,一个“倒逼”的方式被创造出来:环保组织向知名的IT品牌施压,要求IT品牌监管自己产业链上企业的污染问题,并督促企业进行整改。
环保组织在今年4月第一次向“苹果”的相关负责人发出邮件,其中指出3家重金属污染违规企业,有可能与“苹果”有关,希望“苹果”确认。除此之外,“苹果”负责人和其他28家企业负责人收到同样的问题:
●上述企业是否为其供应商?
●如果其中存在该企业供应商,对于它们的环境违法记录,该企业是否了解?
●如果有所了解,是否已经采取措施?如果还不了解情况,在看到这封信所列举的情况后,准备采取怎样的行动?
●该企业是否还有其他的供应商存在环境违规问题?
●该企业对供应商的环境表现是否有一个标准?是否建立了供应商环境管理体系?
在发出第一封邮件后,陆续有企业与环保组织联系,但“苹果”却一直沉默到7月15日。马军告诉记者,“苹果”最终打破沉默的原因,很可能并非来自中国环保组织的要求,而是一家美国环境组织施加的压力。位于美国的PacificEnvironment(太平洋组织)一直关心《IT品牌供应链重金属污染调研》,并在自己的网站上转发了这个报告的英文版。在得知一部分企业不回应中国环保组织的质询后,这家机构向包括“苹果”在内的企业发信要求回应。
“苹果”供应商责任经理回复了PacificEnvironment的邮件。“2010年5月26日,“苹果”供应商责任经理回复,表示“苹果”(美国)1)没有收到中国环保组织的就供应商的环境违规行为致“苹果”的信;2)不能确认也不能否认环保组织提到的违规企业是否为“苹果”的供应商;3)“苹果”会对环保组织提到的违规企业进行调查,但并不会告知任何细节或者时间安排。”
在这以后,美国的这家环保组织多次要求“苹果”回应中国环保组织的要求,并在6月号召美国消费者向“苹果”写信提出这一要求,7月初在数百名消费者发出邮件以后,“苹果”仍没有做出答复。
2010年7月15日,中国环保组织终于得到“苹果”公司供应商责任经理的电子邮件,第一次就环保组织提出的IT业供应链问题作出回应,否认与环保组织提到的3家问题供应商有关。这也是截至目前“苹果”公司唯一直接回应。马军认为,“苹果”公司回答过于简单,7月22日环保组织再次发信,提出更加具体的违规供应商案例,但之后就再没有得到任何回音。
真绿还是假绿
在公众过去的印象中,海外企业往往更加注重社会责任,更加重视品牌的环境形象。但在《IT品牌供应链重金属污染调研》中环保组织发现,情况并不尽然,像““苹果””这样在市场上有着健康、先锋形象的品牌,却成为面对环境污染质疑最为抵触的品牌。
从调研一开始,环保组织就发现,被万众追捧的““苹果””实在“难啃”。马军介绍说,他们寻找污染企业与IT品牌间的联系,完全是通过公开信息。“比如一些企业会在自己的公司网站上,声称自己是某品牌零件的加工商,这对于它们来说是一种荣耀。”“苹果”是一家高度依赖代工厂的企业,而中国是它最重要的代工基地,但要想找出哪些企业是“苹果”的代工厂,却极其艰难。“‘苹果’对它的产业链,采取的是高度保密的措施。‘苹果’的政策是不评论,如果有人提意见,它说它自己会去做调查,然后公布多少比例有一些有问题,但不告诉大家是谁,做了什么,语焉不详,这就是它的处理方法。”
在公开的《2009年供货商社会责任进展报告》中,“苹果”自曝在它的83家供货商中,有45家没有支付适当的加班费用,另有23家支付的工资标准低于中国的最低工资水准。但这份报告中没有出现企业的具体名称,只有大量的报道可以明确,富士康集团是“苹果”最重要的代工厂之一。依靠“蛛丝马迹”,环保组织提出3家企业向“苹果”确认,但却遭遇冷遇,其表现甚至远远落后于原本社会期望值有限的本土品牌。
7月22日环保组织向“苹果”发出的邮件中,环保组织重点指出一家名为联建(中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建科技)的企业。在众多媒体报道中,联建科技为包括“苹果”在内的多个知名IT品牌代工,而这家公司的环境污染和职业伤害记录劣迹斑斑。
2009年联建科技受到苏州市环保局行政处罚,因“未采取相应措施造成危险废物流失未填写危险废物转移联单”,联建科技被处罚款8万元。另外在2010年2月以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每日经济新闻》、《经济观察报》等媒体报道,联建科技违规、违法使用有毒化学溶剂正己烷擦拭手机显示屏,忽视现场的职业危害防治与员工的防护,造成员工中毒事故。根据中外媒体的跟进报道,多名中毒员工在接受长达数月的住院治疗后,被鉴定为伤残。
“‘苹果’产品的生产过程造成如此严重的损害,‘苹果’公司竟依然选择沉默和回避,到底是出于冷漠还是傲慢?。”马军提出疑问。
马军认为,《IT品牌供应链重金属污染调研》没有任何恶意,目的并不是打击某个品牌或者揭露某个品牌。在已经发布的3份报告中,一些品牌初期对环保组织的要求态度消极,但在经过沟通后,表示将重视产业链管理,而英国电信、西门子、惠普、索尼等开始建立自己的供应商环境表现核查体系。对于这些品牌态度的转变,报告中已经陆续体现。
“绿色选择”未成风气
如今,那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LOGO,俨然已经化身为“图腾”。今年7月,首家上海“苹果”专卖店在陆家嘴开张,有人提前两天在“苹果”店外搭起帐篷排队。这样的场面对于“苹果”老总乔布斯来说见怪不怪,“苹果”通过不断创新的产品营造了一个王国,世界各地的追随者甘愿顶礼膜拜。
消费者愿意花不菲的价钱买一件“苹果”产品,可能有各种理由,但马军认为,像《IT品牌供应链重金属污染调研》这样的报告,目的是让消费者在购买一件IT产品时,能够增加一项“绿色”理由,用自己的选择来督促IT品牌履行自己的环境责任。
世界知名的IT品牌,大多已经不再自己进行生产,而是专注于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把生产外包给产业链上成千上万的企业。看上去,它们可能无比“绿色”,但当生产交给管理更加粗放的小企业,它们的环境影响可能一点没有减少。
但是,IT产业链企业明显缺乏遵守环境法规的动力。马军认为,在执法严格的国家,动力来自严格的法律监管,如果违反环境法规,企业将受到严惩。但在中国执法常常不力的现状下,大量企业宁愿交罚款而不愿意控制污染。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IT品牌在采购中只问价格不问环境表现,就会变相鼓励供应商降低环境标准去赢得订单。“IT品牌企业是规则的制定者,如果达到环境要求成为采购标准的一部分,多数供应商就会有意愿投入成本加强污染控制。”
马军给了一个正面的例子。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在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进行多轮交流后,认为使用“中国水污染地图”数据库,能够帮助它们提高供应链环境管理的效率。在2008年10月,该公司在北京承诺,凡是达不到中国环境标准的企业,将不能够成为沃尔玛的供货商,此后这家公司每月使用水污染地图对其供应商进行检索,发现问题即推动企业进行整改,并对公众进行说明。起“绿色选择”倡议,希望消费者关注购买商品的环境影响,但这样的观念还没有形成风气。马军认为,每次“苹果”发布新产品,那么多的媒体报道,但对于它的产业链的环境表现,报道却很少看到,这只会会让IT品牌认为,中国的消费者并不关心环境问题,它们也就没有压力去管好自己产业链的环境问题。
“在很多发达国家,一个IT产品哪怕有一点点影响健康或者环境
在这次调研中,本土品牌的表现并不算糟糕,相反,海尔等品牌较早地与环保组织取得联系开展了沟通。但马军也看到,相比国际品牌,本土品牌在应对环保组织的质询时,在专业能力上还很欠缺,也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进行跟进。特别是IT企业,在很多地方它们是明星企业,不像化工企业常常面对公众质疑,建立绿色供应链还不在它们的议事日程上。"国际品牌在这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因为它们在全球每天都可能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质疑。"
2007年3月,包括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在内的21家国内外环保组织,发的问题,都会被媒体穷追不舍。在中国,我们除了要关心最终产品的安全,还要关心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因为我们是世界工厂,污染会留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最终受到伤害的是我们自己的国民。”2009年。中国多个省市发生重金属污染事件,IT产业的重金属污染物超标排放事件也屡见不鲜,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地,每年使1200万吨的粮食受到污染。生活在一个号称世界工厂的地方,中国的消费者更应该用消费行为,为自己的生活环境,投上绿色的一票。
4、"毒苹果"调查 代工企业过度追逐利润无视员工健康
来源:《中国青年报》2011年01月2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3818489.html
他们都有名有姓,个个都满载着家庭希望与个人憧憬,但他们又无名无姓,长期过着无人过问的生活——住在“出租房”里,每天长时间工作,领着微薄的工资,度过单调无助的青春期。
这样的日子其实还算可以忍受的,他们无法忍受的是居然会在流水线上中毒,患上职业病。患上职业病可能还是可以忍受的,而工厂、相关部门乃至社会的冷漠,更让他们为之寒心。
中 毒
去年12月中旬的一天,阴霾的天空马上就要下雨,女孩们撑开伞,站在苏州第五人民医院门口等候我们。这个医院有两大职能,一是“苏州市皮肤病性病治疗中心”;另外一个职能,是苏州市“职业病和化学品中毒急救中心”。
医院的这两项特殊职能用金灿灿的大字涂在门口的一堵墙上。女孩们都穿着外出的日常服装,远远一看,甚至会以为她们是来看望病人的,而不是自己身患疾病。
随她们上了楼,到了第五病区,她们坐在病床上,略带惊讶地看着面前的来访者。她们上午结伴出去,刚刚要回医院,正好接到我们的电话。
“昨日的天堂”——这是其中一个女孩的QQ名字,主动而缓慢地说起了她们的遭遇,略带羞涩,略带不信任感:
按照医生的诊断,我们得的是“职业性慢性中度正己烷中毒”。
我是安徽六安人,我们这些人有的来自东北,有的来自江苏北部,也有来自安徽的其他地方,像蚌埠什么的。大家多半高中毕业或初中毕业就出来了。
我们所工作的是一家小作坊,在苏州吴江。我们在一个封闭的屋子里工作,白天进去里面都是黑的,夜晚里面更黑。老板把一间100来平方米的屋子隔成两间,我们三十多个人就挤在里面干活。
做的活很简单,就是把苹果的那个标志给擦洗干净。这是我们从宇瀚光电公司外包来的,宇瀚光电是苹果公司的代工厂。为了擦干净它们,就得使用“去渍油”,也就是你们说的正己烷。它平常就装在一个大桶里,需要的时候我们就去打上一小瓶过来,像打酒那样。用那东西擦苹果的商标,干净,挥发得也快。这东西平常有些刺鼻,用时间长了眼睛会痛,但老板从来没跟我们说这东西有毒。
我们的底薪不高,800元左右。如果要想挣得更多,就需要加班,一天12个小时,甚至一天14个小时,一周没有休息,才可能挣到2000元左右。
在这里租房住,需要300元左右的租金,再扣掉吃饭和其他的花费,其实剩不了多少。可有份工作,就不错了,我们也是为了趁年轻多挣点钱,才这么拼命。当时拼命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业务多,老板简直忙不过来,每天都要求我们加班到深夜。
2009年底,我们就陆续发现自己生病了,手麻,腿没劲,头晕。有人做着活突然就晕倒了。一开始都以为是自己身体得了什么怪病,没往工厂用有毒化学品方面去想,因此都自己到处看。常规的体检也查不出来,后来患病的人多了,大家人心惶惶,闹得大了,医院才给做比较正式的检查。
直到有人被证明是“去渍油”导致了中毒,我们才逐一被这家医院收治了下来。我们在这里已经住了很长时间,有人住了快一年了。现在,老板每个月给我们500元的生活补助,其他什么都没有。每两个月做一次肌电图,检测神经反应是否敏感,做的时候要扎好几根针。又打吊瓶,我们胳膊上有时候都找不到能扎针的地方了,到处是窟窿。
有消息说老板也破产了。他为给我们8个人治病也花了几十万元。他来医院给我们送钱,说好每个月15号,可他总是拖,我们要使劲给他打电话。来的时候一句话也不说,拿张纸让我们签字,签完字给了钱,就走了。说我们出事后他的工厂被关闭了,可又有消息说他又新开了三家工厂,继续做以前的业务。也不知道他是不是继续使用“去渍油”。
【1】 【2】 【3】
5、双面苹果隐藏了什么?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1-01-26 陈媛媛
http://www.cenews.com.cn/xwzx/gz/qt/201101/t20110125_692102.html
36家NGO质疑苹果公司供应链存在污染问题
36家环保民间组织(以下简称NGO)近日在北京召开《IT行业重金属污染调研报告(第四期)"苹果专场"》中指出,多家"疑似"为著名IT公司苹果公司代工iPhone手机的企业,在生产中使用有毒溶剂正己烷,致使多名员工中毒、致残,呼吁苹果公司正视供应链监管漏洞。
苹果的另一面
苹果公司位居全球IT行业之首,每一款新产品上市都会引发全球"果粉"追捧。
据国内某权威媒体报道,自2008年8月起,苏州联建科技有限公司要求员工用正己烷取代酒精擦拭iPhone手机显示屏,另一家涉嫌为苹果公司代工的运恒五金公司,也出现员工因用正己烷擦iPhone手机的LOGO标识,致使员工出现严重中毒现象,部分员工终生残疾。
这一次"苹果专场"发布会主题是"拯救'白雪公主',为'苹果'清毒"。在一段6分钟的视频短片中,向公众揭示苹果公司供应链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及劳工伤害。
在环境违法问题上,苹果公司疑似供货商联建科技、富港电子、东莞万士达、生益电子、南玻集团,也有被环保部门公布的环境违规记录。
"揭示苹果公司的另一个面孔并非是要打垮这个品牌,相反,我们愿意看到这样一个在科技和设计上都充满独创精神的品牌,能够做出改变。"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达尔问、环友科技、自然之友等36家环保NGO再一次向苹果发出呼吁,希望其正视供应链监管漏洞,打破9个月来的沉默僵局。
苹果的秘密
早在2010年4月,这36家环保NGO发起了IT企业重金属调研,并推动绿色选择。他们向全世界知名的29家知名IT企业CEO发出信件,开始了长达9个月的沟通和对话。9个月来,28家企业做出不同程度的回复,唯独苹果公司一直未做出正面回应。
面对中国环保NGO和消费者多次发出的提示信,苹果公司做出简单回应,声称不能确认出现严重职业毒害和污染的联建科技是其供应商,同时要求环保NGO提供证据证明联建科技与苹果公司的供货关系。
而环保NGO只能提供使用有毒化学试剂正己烷擦拭苹果公司标志而落得终生残疾的女工的证词,以及供应商企业在网站上称自己为苹果公司的零部件生产厂家的截屏。
"苹果公司让我们提供联建科技是他们供应商的证据,这对于我们环保NGO来说是很难的。面对这么多人提出的质疑,他们应该也有必要站出来证明与此事的关联。我们这些NGO,还有受到毒害的工人,都曾经跟他们交流,但是均没有得到回应。"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说。
面对苹果公司的不回应,调研报告将苹果公司这种面对社会质疑归纳为"秘密文化":从独特而不易兼容的操作系统开始,就形成了一种秘密操作的传统。这种技术上的独特性被移植到供应链管理中,以致很难了解其供应商的构成。而苹果公司是否遵循环境与社会责任,只能从这家公司自己发布的报告才能得知。
"独特技术需要保密无可厚非,但从技术延伸到供应链,我觉得很不恰当。因为这涉及到它的污染对他人的损害,这一部分不应该保密。"马军说。
2011年1月1日,几个中毒员工给苹果公司CEO斯蒂夫·乔布斯写了一封信,讲述了中毒事件造成的伤害:"希望苹果公司严格监管代工企业的违法行为,为我们受害者出面争取应有的赔偿。"
1月21日上午,新浪科技最新报道称苹果公司已经对此发出回应。苹果公司称,"苹果有着严谨的审查项目程序,调查研究其供应商及商业供应链中的其他各个环节部分。我们全面调查研究我们供应链中的各个部分,并将所有的进展都记录在文件中"。苹果公司还表示,公司每年都会对供应链进行审查,并一直在关注供应链责任问题。
遗憾的是,苹果公司做出的回应中仍未正面回应环保NGO和受害工人提出的问题,对联建科技和运恒五金是否是其供应商也是避而不答。
6、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 威胁生态安全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11年01月2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3816549.html
新《水土保持法》的审议通过,是我国水利和水土保持事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对新时期水土保持事业健康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源。依法防治水土流失,是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保证。1991年,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0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水土保持法》,标志着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纳入了法制化轨道。《水土保持法》的施行,对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人们对生态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原《水土保持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的需要。
新《水土保持法》的审议通过,是新时期加强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工作的重要举措,是新形势下推进依法行政的必然选择,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大、分布广、强度烈、危害重、治理难。严重的水土流失,直接威胁着国家生态安全、粮食安全、防洪安全,甚至直接威胁中华民族的生存安全,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修订《水土保持法》,就是为了进一步加强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更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土保持法》的修订,不仅强化了政府及主管部门的监管职能,健全了相关管理制度,而且规范了监管程序,明确了违法行政的法律责任。
水土流失既是资源问题,又是环境问题。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对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新《水土保持法》,在全面总结分析全国各地实施《水土保持法》近20年来实践的基础上,吸收了国内外水土保持工作的新经验、新理念,把近年来党和国家关于水土保持新的方针、政策、思路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新《水土保持法》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指导方针,即实行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突出了预防和保护,并全面完善和细化了预防保护措施。这些新的规定和新的制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依法行政的理念和原则。
加强水土保持预防和治理工作,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认真学习贯彻新《水土保持法》,依法防治水土流失,全民共建秀美山川,呵护美好家园,我国水土保持事业定能开创崭新局面。
7、湖北五年内试点开征环境税 列入全国首批试点
来源:新华网2011-1-26
http://www.ck100.com/zixun/201101/102441.html
过去5年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0年生态环境指数较上年再提高1.48,好于全国平均水平。昨日召开的全省环保局长会议透露,我国将在“十二五”期间开征环境税,湖北等四省被列入首批试点省份。
湖北环境质量好于全国平均水平
据通报,2005年到2010年长江支流总体水质由轻度污染上升到优,汉江支流由重度污染上升为轻度污染;重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由94.3%提高到100%,比全国平均高23.5个百分点。2010年,全省生态环境指数较上年再提高1.48,质量状况为“良好”,好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污染减排方面,湖北连续三年实现了大幅下降,累计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的130%,是全国6个提前完成目标任务的省市之一,工作进度位居全国前列、中部第一。
副省长张通在会上说,我省近年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许多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十二五”期间,全省环保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加快建设“生态湖北”,助推“两圈一带”绿色繁荣,服务我省跨越式发展。
环境税将开征,正研究税费改革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开征环境税,湖北、湖南、江西、甘肃四省成为首批试点地区。据了解,目前我省正展开环境税费改革方面的研究。
2008年,湖北率先探索破题,实行排污费征收制度改革,改为环保部门核定,地税部门负责征收,建立“环保开票,税务代收,银行入库,财政统管”的征收模式,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同时,武汉城市圈作为“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有条件先行先试“费改税”,取得一些经验后可向全国推广。
专家称,环境税实际是以税收的形式,让环境资源的开发者或消费者,给予生态环境污染或破坏的补偿。
8、云南首例环境公益诉讼案宣判污染企业被判赔400余万元
来源:新华网云南频道2011年01月26日
http://www.yn.xinhuanet.com/newscenter/2011-01/26/content_21955883.htm
新华网云南频道1月26日电(记者王研)26日,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云南省首例环境公益诉讼案件进行宣判:污染环境的两个企业被判立即停止对环境的侵害,向"昆明市环境公益诉讼救济专项资金"赔偿共计400余万元。此案对于今后云南开展环境公益诉讼、遏制企业的污染行为、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此案由昆明市环境保护局提起公益诉讼,昆明市人民检察院支持起诉。法院审理查明:被告昆明三农农牧有限公司、昆明羊甫联合牧业有限公司成立了畜禽养殖基地,在环保部门批复环评后,在环保治污设施未通过竣工验收的情况下,就陆续让200余户生猪养殖户进入小区从事生猪养殖。导致养殖废水渗入地下水系统,当地水源遭受污染,当地村民人畜饮水发生困难。此后,环保部门对其处以50万元行政罚款,但污染事件却再次发生,二被告采取了给村民补贴帮助解决饮水困难等措施。
此案主审法官、昆明中院审判委员会专委袁学红分析,二被告提出自己已经因此事遭到了行政处罚,法院不应再判决其停止侵权。但法院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4条,二被告已经承担的环境行政责任,不影响本案环境民事责任的承担。此外,在原告提起的诉讼请求中,还要求被告赔偿因该事故产生的环境监测费,但法院认为这属于环保行政执法机关日常工作开支,所产生的费用不应由二被告承担。因此,法院判决:二被告支付为治理污染发生的费用417.21万元,并赔偿因此次诉讼产生的环境污染评估费13万余元。
袁学红表示,污染事件发生必然造成环境损害,以前是政府出钱治理,现在开展公益诉讼就是要追究污染者破坏环境、损害社会环境公共利益的民事赔偿责任,加大污染者的违法成本。(完)
9、科考发现洞庭湖区丰水期江豚活跃频繁
来源:红网-潇湘晨报2011-01-26
http://www.hwcc.gov.cn/pub/hwcc/wwgj/gjpt/gwsp/201101/t20110126_327758.html
红网长沙1月25日讯(潇湘晨报滚动新闻记者 刘少龙)1月25日,潇湘晨报记者从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沙办公室获悉,由该办公室支持的洞庭湖江豚科考初步结果出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考察中有7个发现。
2011年1月16日至18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采用截线抽样法、声学拖拽考察和渔民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岳阳至城陵矶湖区、岳阳至鲶鱼口湖区、鲶鱼口至屈原镇湘江江段和横岭湖保护区水域。横岭湖保护区在枯水期有一定的水域面积,但是水深较浅,船只无法通航。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考察一共历时25小时,行程约170公里。往复考察,截线抽样法共记录到长江江豚48次,106头次(仅仅是观测次数,并非最终种群数量估计结果);声学拖拽的监测次数略少于目视考察,但是考察结果基本一致。渔民调查的主要对象是青山垸渔民,调查结果为:在枯水期没有发现长江江豚在该水域活动,但丰水期有较多江豚活动。
此次考察的主要结果为:1.在岳阳市洞庭湖大桥至城陵矶三江口水域,没有监测到长江江豚的分布。这段不到10公里的水域共记录到停泊的大型运沙船499艘。该水域是洞庭湖长江江豚群体和长江干流江豚群体进行迁移和交流的唯一通道,在长江中游江豚保护中占据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2.岳阳市至鹿角镇水域共观察到5次、7头次江豚。该水域,尤其是煤炭湾水域历次考察都可以观察到长江江豚,但是江豚在该水域的分布密度不大。该水域岸边分布有大量闲置的定置网,在该水域记录到4艘挖沙船作业。
3.鹿角镇至鲶鱼口水域,共观察到27次、71头次江豚。该水域为湘江、草尾河和东洞庭湖的交界处,水势复杂,有较多的洄水区,渔业资源较丰富。在该段约13公里的湖区共记录到18艘挖沙船作业。该水域江豚密度高,但人类活动强度亦高。
4.鲶鱼口向湘江上游8公里江段,共观察到长江江豚15次、27头次。该水域在本次考察中是长江江豚分布密度最大的区域之一,此次考察在该水域未记录到挖沙船和电打鱼船作业。
5.湘江上游8公里至屈原镇共观测到1次、1头次江豚。该段水域有3个极为密集的挖沙作业区,一是湘江上游约10公里处,共聚集有8艘挖沙船作业;二是屈原镇下游约3公里水域,聚集有23艘挖沙船;再就是屈原镇上游约2公里水域,聚集有7艘挖沙船。
6.在横岭湖自然保护区没有观察到长江江豚分布。渔民调查的结果为该水域在丰水期存在有较大群体的长江江豚活动,随着水位的下降,湖区变浅,不适合长江江豚栖息,因而在枯水期没有长江江豚活动。
7.横岭湖自然环境条件较好,人类活动强度较低。建议在丰水季节对该水域进行考察,以确定该水域对江豚保护的价值。
10、三峡库区水环境安全压力很大 存二次污染隐患
来源:《工人日报》2011年01月26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3822854.html
【绿色之旅】三峡水库之清关乎三千万人健康
鸡冠石污水处理厂
库区水环境安全压力很大
◆“三峡水库有近半的餐饮船,都将污水、生活垃圾直排入江,这会造成很大的污染。”
◆设计能力超前令当地污水处理厂“吃不饱”,这使得有的污水处理厂折旧成本居然高达80%,亏损严重。
◆由于设计存在缺陷,三峡库区已经建成的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和垃圾处理场的渗滤液都存在二次污染的隐患。
“三峡水库有近半的餐饮船,都将污水、生活垃圾直排入江,这会造成很大的污染。”1月13日上午,正在参加当地两会的重庆市人大代表邓明鉴这样告诉记者。
三峡成库后,水质保护举世关注。第三军医大学环境卫生学教授舒为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说:“三峡水库近90%在重庆境内。只有库区的水环境安全,才能保障整个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
舒为群长期从事三峡库区水质研究。他有些担忧,三峡库区蓄水后水流速度减缓,水体自净能力下降。因此,总人口达3100万的这个区域是值得高度关注的生态及人群健康风险区域。
事实上,近10年来,中央政府在重庆地区投入了500亿元资金用于库区污染防治。记者近日从重庆市环保局了解到,目前,重庆境内的长江、嘉陵江、乌江等“三江”水质19个断面均满足Ⅱ类标准。与蓄水前相比,回水区上游断面水质保持稳定。此外,重庆三峡库区15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平均水质均满足饮用水源地水域功能要求,与蓄水前相同。
尽管如此,三峡库区水质保护依然任重而道远,餐饮船将污水、垃圾等直排入江等问题亟待解决。
足不出户24小时监控水质
重庆市究竟有多少污水处理厂在工作,保护三峡一江清水?
据悉,截至去年底,重庆已累计建成105座生活污水处理厂,覆盖了全市40个区县。重庆污水集中处理比例已经达到75%,垃圾卫生填埋处理率达到80%,相当于沿海发达地区水平。
重庆水务集团的污水处理量达到全市的97%以上,担负着艰巨的任务。记者从重庆水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了解到,受重庆山地地形限制,污水处理厂建设困难非常大。
如彭水县污水处理厂建在陡峭的乌江边,在山坡上打下186根地桩,才开辟出7亩地用于污水处理厂建设。城口污水处理厂长达1公里的地下顶管施工,克服大量的鹅卵石阻隔,终于建成长达7.9公里的主干管。
在建设污水处理厂的同时,重庆市也在主城区鸡冠石、唐家沱、唐家桥等5家污水处理厂安装了在线监测系统,并与重庆环保局监测中心联网,实现了对出水水质的24小时监控。
同时,位于三峡库区的20家污水处理厂的在线监测系统也已调试完毕,开始运行。重庆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说,通过在线适时监测系统,可以采集到污水处理后的各项重要指标数据,“足不出户”便可知晓各个污水处理厂处理的污水是否达标。
据了解,“电子眼”还可以监测到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设备的运行情况,能及时发现运行系统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如果设备出现故障或停止运行,在线监测系统也会自动报警。
污水量不足导致折旧成本高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水污染防治设施所起的作用将非常突出。然而,记者最近在采访时发现,库区的污水处理厂运营面临诸多困难。
“明镜滩污水处理厂目前日均处理污水8000吨,设计能力却达每天3万吨。”万州区水务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万州的沱口污水处理厂也面临同样的尴尬。虽然每天能够吃到大约1万吨的污水,但对这家一期规模达2万吨的污水处理厂而言,也仅是吃个“半饱”。
“吃不饱虽然也有管网没有完全齐备的原因,但是设计能力的超前是主要原因。”业内人士认为。
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规模应该按照现在人口量,以自来水厂供水量为基数来计算,留有余地。而万州3座污水处理厂的规模设计却以2020年万州人口总数为前提。
“最早的方案还要大,是我们不断要求缩减,才到今天这个规模的。”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这样的超前并不仅发生在万州。自2003年下半年起,三峡库区首批18座污水处理厂陆续投入试运行,这18座污水处理厂设计日处理污水总量为47万吨,而实际上,每天处理污水总量只有15万吨左右,仅占设计总规模的三成多一点。现在,即使所有的污水都被收集起来,污水处理厂也吃不饱。
“两个污水处理厂单位成本不含折旧1.22元,含折旧4.18元。”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的数据把记者吓了一跳,按照这个数据,折旧成本居然高达80%。
“污水量不足,折旧成本自然很高。我们算了一下,如果能够让两个污水处理厂满负荷运转,含折旧的成本马上降为1.54元。”他说。
据了解,在东部发达地区,许多污水处理厂的运营成本只有0.5元到0.8元,以收取污水处理费来进行污水处理的市场化模式也日臻成熟。
在三峡库区,污水处理厂面对高成本如何运营?“我们主要还是靠提高污水处理费逐步解决,即便如此,运营的缺口还是很大。”无奈之下,水务公司只好用供水补污水,每年的亏损大约有3000万元。
此外,由于设计存在缺陷,库区已经建成的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和垃圾处理场的渗滤液都存在二次污染的隐患。
万州区环保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技术上讲,无论是污泥还是渗滤液都应该有预处理的程序,没有预处理的渗滤液直接流到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必须有足够的水量稀释。
“如果渗滤液占到总水量的5%左右,污水处理厂还能承受,如果超过这个量,污水处理厂就很难处理。而现在,有时渗滤液会占到10%。”
垃圾处理场也叫苦连天,虽然生活污水产生的污泥少有重金属污染,但污泥含水率过高,常常让垃圾处理场成了“沼泽地”,不仅难以处理,而且极易缩短处理场的使用寿命。
正是由于这样的矛盾,垃圾场拒收污泥,污水厂拒收渗滤液,这在库区已经不是新鲜事。
“当初想得太简单了,把污水处理厂的污泥送去垃圾处理场填埋,垃圾处理场产生的渗滤液输送到污水处理厂处理。现在看来,确实考虑不周。”重庆市环保局局长曹光辉表示。
市场化运作是大势所趋
农工民主党重庆市委委员刘德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随着三峡工程175米蓄水成功,三峡水库转入后续管理阶段,三峡库区的环境保护成为全国重点流域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要使三峡库区拥有一江清水,必须大力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在采访中,记者深深感受到,市场化运作是三峡库区污水处理厂发展大势所趋。作为重庆污水处理主力军的重庆水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2010年3月实现整体上市,资产规模从成立之初的14亿元发展到现有市值400多亿元,成为国内最大的专业水务上市公司,为重庆水污染治理拓宽了融资渠道,减轻了政府压力。
作为西部最大污水处理企业,重庆鸡冠石污水处理厂为节能降耗,结合出水口和江面的高低落差,建设了小型发电厂,可达到1600千瓦时,每天可发电两万度。据测算,能解决该厂20%的电耗,年创经济效益近500万元。
重庆水务集团相关人士告诉记者,由于在三峡特殊地形建设成的污水处理厂,多具有发电的条件,因此将在全市逐步推广。
记者还从重庆渝北区环保局获悉,近年来,该区已建成投用8个场镇、景区无能耗污水处理站,每个处理站日处理污水能力可达1000吨,解决了农村水污染处理难题。
据介绍,这种无能耗污水处理站没有常见的生化池,取而代之的是污水处理池中长势喜人的京水菜、大聚藻、伞草、水生美人蕉等水生植物。“这些植物与厌氧发酵处理装置、氧化曝气装置等一起,让整个污水处理系统实现了无能耗运作。”
据了解,修建一个普通日处理量1000吨的污水处理厂,至少须花200万元;建一个无能耗污水处理站,费用仅需70万元左右。
同时,污水处理站的运行很简单,一个人监管绰绰有余,处理一个6000人农村场镇产生的污水,运行管理费用每天仅25元/千吨,每吨污水处理费低至2分5厘,而城市每吨污水的处理费高达8角。
重庆水务集团有关负责人称,政府投资应起到拉动社会资本投资环保产业的作用,避免对社会资本产生挤出效应。实际上,重庆近年来“政府建网、企业建厂、市场化运营”模式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可资一些城市借鉴。(李国 师建安)
11、新疆昌吉煤矿偷排黑水 居民反映喝完水胃疼(图)
来源:亚心网2011年01月26日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p/2011-01-26/113321878352.shtml
附近河道上都是大块污水黑冰。
亚心网讯 (文/图 记者 马永平) 黑水冒着白色泡沫直接流进了河道内,而河道附近是居民挖的渗水井,全社区上千口人喝的就是河水的浅表层渗水。担心污水对居民饮用水造成污染,1月24日,昌吉市硫磺沟镇共青团社区住户马先生向本网反映了此事。
马先生在共青团社区开了一家牛肉面馆。据他反映,近两天,他觉得喝的水有点发咸,全家人也出现胃疼胃胀,不想吃饭的症状,于是他去河道查看,发现一个管道正向河里排放污水。
“10点左右我去看时,一股子污水正往河里流,污水发黑还泛着白沫子,而我们的吃水井就在河道边。我担心黑水渗到井里,赶紧给社区领导反映,又和领导一起去看了,并拍了照。那时已经11点多了,污水水流变得小了许多。”马先生说。
当日12时许,记者赶到共青团社区,那里基本上都是煤矿企业。记者在马先生家饭馆看到储存在水缸里的水,略发黄色。记者喝了烧开的水,感觉有点发咸。
隔壁理发店的曹女士也向记者反映,这两天,她觉得胃胀、肚子疼。记者随后询问了该社区其他住户,他们倒没有什么不良反应,不过大家都说他们喝的水脏,“是附近的煤矿把污水流到河道里,影响了水质”。
据了解,共青团社区有上千人,全靠在河边挖井渗水喝,沿河道主要有5个取水点。
马先生告诉记者,他此次发现的排水口是屯宝煤矿的排水口。记者赶到时,污水已经停止了排放。记者看到河道上有两个并排的水泥管,直径约80厘米。左边管道里有积雪,没有过水的痕迹,右边管道有明显水流痕迹,水冲刷流过的冰层都被染成了灰黑色。记者沿着河道向下游走,越往下走河道里的冰层越黑。
记者从共青团社区王书记拍取的现场排污的照片上看到,排污时,河道里有流水,呈灰褐色,和马先生所说一致,水面上泛着白色泡沫。
“这次污水已流了两三天了,这不是煤矿第一次排污。”住户许运萍说,去年6月,她家渗水井里的水突然变成了黑水,她抽干了3次,水质才变好。她了解后知道是因为有煤矿把污水排到河道里。
记者随后联系了屯宝煤矿一位王姓经理。他说,他们煤矿产生的污水经过处理达标后,60%用于井下循环使用,40%的废水夏季排到山上用于绿化。日前因为天冷,排水管道爆管,他们只好将污水排到河道内,每天排放400立方水。
当日,昌吉市环保局监察人员也赶到现场,硫磺沟镇两位副镇长和记者一行人沿着水源头一直查看,发现除了屯宝煤矿外,还有一家小煤矿也有排水。
目前,硫磺沟镇对居民家的储存水进行采样,准备交到卫生部门检验。记者了解到,该片区居民饮用水河道尚未被划为水源地保护范围,昌吉有关方面正在着手努力,争取将此地划入保护范围。
12、英国垃圾配额计划:每年每户将限扔80袋垃圾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1-1-26
http://www.eedu.org.cn/news/envir/overseasnews/201101/56311.html
英国家庭面临“每年只能扔80袋垃圾”的限令。扔的垃圾超过80袋的家庭得自己将多余的垃圾送到垃圾站去,或是另外花钱买数量有限的垃圾袋。
目前已经有一个地方的市政厅在实行该计划,有一个市政厅引进了该计划,还有180多个市政厅在考虑这项计划。这个垃圾配额计划是地方政府为了减少垃圾量而进行的最新尝试,以达到欧盟定下的目标。
每周垃圾收集运动的多雷塔 科克斯说:“原来这就叫限额配给。有的地方政府原本是每隔两周用有轮的大垃圾筒来收集垃圾的,但是现在他们已经开始通过使用更小的垃圾筒来控制配给了。”
科克斯接着说:“他们当我们是傻瓜吗?他们叫人们自己开车将垃圾送到当地的垃圾站,然后还声称自己关心环境?那如果你没有车怎么办?走过去吗?”
该配额计划全然不顾部长们要求停止这种强制行为的呼声。
伯克郡沃金厄姆区市政厅即将执行垃圾袋配额制度,该市政厅是由保守党领导的。赫特福德郡的布罗克斯伯恩市已经实施了该制度。
在180个现在仍实行每周一次无限制垃圾收集制度的地方市政厅中,很多正在观望试验的结果如何。
沃金厄姆的官员们告诉市民说将发给每户容量为75公升的垃圾袋,政府不会收袋子以外的垃圾。
沃金厄姆的官员说:“每年每户将收到80个垃圾袋,你可以买额外的袋子,一卷十个,但是我们不鼓励这种做法。”
五口之家每年能得到100个袋子,六口以上的人家能得到120个。沃金厄姆市政厅发言人昨天称,如果谁扔的垃圾量超过配额,那么他得自己开车到市垃圾站去扔垃圾。
市民可以每周进行一次可回收垃圾收集,这些垃圾包括易拉罐、纸和卡片、塑料瓶以及喷雾器。
塑料包装、锡纸包装和玻璃(包括玻璃瓶)可以归到普通垃圾里或者送到垃圾回收点去。绿色垃圾回收每年需要额外支付60英镑。
沃金厄姆市政厅每年向市民收取1462英镑的D级市政税,他们声称新制度每年能为市政厅节省92.2万英镑。市政厅称在明年四月份引进该计划之前,地方政府将不接受任何咨询。
13、气候谈判为何如此艰难?因为没有“带头大哥”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11-01-26 冯迪凡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1/664853.html
气候谈判这么拖沓,原因在于没有“老大”出头。
虽 然各方目前勉强同意继续会谈,然而日本、俄罗斯和加拿大都相当坚决地表示,拒绝对《京都议定书》做出进一步的承诺期 这也意味着,构建一个全面和有效的后京都2012年时代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欧盟和其他工业化京都缔约方,如澳大利亚,将很可能难以找到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说服自己国内公众。可以预计的是,作为中国乃至所有发展中国家底线的《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问题,将成为2011年各方之间分歧的爆发点
在2010年岁末,几位赴坎昆会议一探究竟的中国商业界人士在听完对会议进程的介绍后,得出一个结论:气候谈判这么拖沓,原因在于没有“老大”出头。
这个简单直观的结论,的确可以勾画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在2010年的各国生态:欧盟疑虑重重无法重拾领导者地位;美国深陷国内政治立法泥潭;金融危机的余威让发达国家囊中羞涩,谈判桌上也无牌可打;发展中国家力量凝聚,初试话语权,然而帷幄运筹之间,并不那么流畅。
同时还需看到,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是气候变化谈判伎俩的顶峰,随着维基解密对于哥本哈根幕后故事的解密,坎昆会议的透明性显得那么难能可贵。
在2011年年初研判《坎昆协议》之时,会发现协议为各国的德班之路指明方向,更留出了重要的后门,以便在重大问题上进行再次磋商。
这就不难理解最近一次在公开发言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执行秘书克里斯蒂安娜·菲格雷斯又恢复了斗志昂扬的精神气。
京都议定书未来将成为2011年各方分歧爆发点
没有多少缔约方曾对坎昆会议寄予厚望,不过UNFCCC秘书处除外。
在哥本哈根会议的最后一周,由于协调等诸多问题让人领教了联合国系统的繁杂和低效率,也让气候谈判需要抛弃UNFCCC,另立炉灶的说法甚嚣尘上。
利用坎昆会议来重新赢得各缔约国乃至国际舆论对于UNFCCC 的信任,显得至关重要。
所幸《坎昆协议》的达成,帮助UNFCCC达到了上述目标,而且还为在2011年的德班会议(COP17)设立了一个远景目标,虽然其形式尚待明确。
具体而言,原先在哥本哈根设想的那种正式的、全面和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是不太可能在2011年甚至在2015年之前实现。一些主要国家(主要是美国)的国内政治条件不成熟,使得他们继续排除这样的结果出现。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渐进的、循序的办法,这深受菲格雷斯喜爱,并已经体现在《坎昆协议》之中,相信会获得越来越多的支持。
坎昆会议的创意之处在于建立了新的机制,例如,《坎昆协议》建立了一个新的气候基金、一个新的技术机制,以及一个气候变化适应框架,并且还为“三可”核查(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简称MRV)和国际磋商与分析(ICA)规定了进程,这些成就是持续了将近3年激烈谈判的产物。
不过,对于这些新机制,在2011年需要填补的恐怕更多,COP17是否能够成功在南非举行将取决于在未来11个月内这些新的机制发展的进程。
为发展中国家所诟病的减排目标,是《坎昆协议》的一处硬伤,因为其中并未能达成更高共识。从哥本哈根一路走来,减排目标承诺并未有任何进展。
这造成的结果是,根据科学家的测算,目前每年的5亿吨的“排放缺口”依然存在,而如果不纠正这一缺口,预计将导致全球气温上升超过3℃,高过各缔约方已经同意的2℃共识。
所幸归功于大会主席的智慧,《坎昆协议》承认了现有的不足之处,并且留出“后门”:规定新的审查过程中,定于2013年开始,并将在2011年就复审的具体方式和范围作出界定。
在坎昆会议的两轨制谈判之下,《京都议定书》的未来成为最大疑问。
实际上,国际组织纷纷对《京都议定书》第二个承诺期的前景表示悲观,尽管菲格雷斯表示这是在2011年必须要解决的一项首要问题。
虽然各方目前勉强同意继续会谈,然而日本、俄罗斯和加拿大都相当坚决地表示,拒绝对《京都议定书》做出进一步的承诺期。
这也意味着,构建一个全面和有效的后京都2012年时代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欧盟和其他工业化京都缔约方,如澳大利亚,将很可能难以找到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说服自己国内公众。可以预计的是,作为中国乃至所有发展中国家底线的《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问题,将成为2011年各方之间分歧的爆发点。
在《京都议定书》未来不确定的前提下,各方更倾向于在衡量成果方面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这转变了曾经“自上而下”的“京都”风格。
此外,不得不提的一个由小见大的胜利则是体现在语言上的。
一位参加国际谈判超过二十年的中国前谈判代表曾对记者半开玩笑地表示,每次气候变化大会召开,就好像是一场枯燥的普法教育,而气候谈判绝对是练习英语最差劲的场所。
因为缔约方的互相制衡,气候条约的智慧结晶往往就体现在一个到两个助词,甚至是逗号或句号上。
从这个角度而言,坎昆会议也发生了积极的转变,从侧重于“负担分摊”到首谈低碳机会。
其中一个重要和积极的发展,就是在《坎昆协议》中,首次提到了“可持续增长机会”以及“从一种范式,向一个低碳社会转移”的语句。
在传统的气候变化公约中,UNFCCC往往强调“责任”、“公平但有区别的责任”这样的语句,目前这种语言仍然保留,然而伴随着上述新文本插入,说明国际气候行动的花言巧语开始转向一种更为积极的方向转变。
2011中美欧印何去何从
坎昆会议的所有主要参与者,都在努力打造一个《坎昆协议》是令人鼓舞的印象。
然而各国国内的政治条件将继续决定气候变化谈判能走多远,以及联合国谈判可以以多快的速度来推进,这其中我们需要关注的四个主要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美国、欧盟以及印度。
在气候组织美国高级政策经理聚斯卡看来,“美国得到了它想从《坎昆协议》所要的内容,这其中包括在所有主要问题上取得相称的进展,中国愿意参加国际磋商和分析,并朝着更正式的‘承诺和审查’方向转移,基本上都是属于《哥本哈根协议》的内容。”
在这些问题上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美国也将被迫解决另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如何在今后的会议上就减排目标和资金援助问题做出承诺。聚斯卡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美国目前希望这些有针对性的政策(包括环保局监管、增加燃油经济性标准,或者一个国家/效率标准),使其能够履行到2020年温室气体比2005年减排17%的承诺。
不过,“还不清楚是否能够颁布这些政策。”聚斯卡也表示。因为如果没有碳税法案,很难讲美国能对这个长期的全球绿色基金贡献多少。
迄今为止,美国已经从联邦预算中对联合国下的快速启动资金贡献了17亿美元,不过由于目前新一届的国会预计将削减预算,这些筹资的未来也令人拿不准。
当然,美国也并非全部都是坏消息,曾经哥本哈根会议的失败令美国一些企业认为气候变化问题恐怕大势已去。
“在坎昆取得的积极成果,标志着尽管在国内层面缺乏进展,但世界潮流仍然向前推进。”聚斯卡认为,各国在坎昆所表现出的合作意愿,为在技术、森林和适应等方面开辟全新范围合作的可能性。
不过,对于中国而言,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总裁吴昌华对记者表示,中方在坎昆没有得到所有希望得到的。
这其中就包括明确的答复有关《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问题、资金来源、主要工业化国家的承诺方面的问题等等。不过吴昌华也表示,在哥本哈根中国被许多西方媒体描述为“挡路的”,此次坎昆会议中国代表团则发挥了更多的合作和建设性作用。
正如一位西方记者所描述的,中国代表们“非常低调,但非常积极和建设性”。
尽管在坎昆人们看到中国更多地考虑重建国际社会在国际气候变化上的信心,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在2011年的谈判期间就会变“软”。吴昌华表示,中国将继续捍卫自己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权利,并坚持基本原则。
气候组织欧洲项目负责人卢卡斯·巴斯认为,对于欧盟而言,坎昆会议的结果,体现了27个成员国的希望。
不过在坎昆会议之前,欧盟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方面的承诺要清晰得多,巴斯表示,这种承诺也并不是附有条件的。
现在的问题是,坎昆会议的结果是否能够推动欧盟将接下来十年的减排目标从20%提高到30%。巴斯认为,目前看来,其他发达国家不太可能有提高减排目标,最终和欧盟的举动有可比性的相似举动。
欧洲议会再次要求欧盟理事将未来十年减排目标在2011年2月4日的能源问题首脑会议上增至30%,以确保欧洲经济竞争力。巴斯表示,虽然一些著名的欧盟气候的部长都表示,坎昆结果使30%的目标有了可能性,然而其他重要的欧盟成员国(如意大利和波兰)仍然需要被说服。
如果上述增加目标的行为在即将召开的能源峰会不能达成,下次的机会就要放到在今年3月举行的春季欧盟理事会上了。不过,巴斯认为,由于进入了匈牙利担任轮值主席国时期,大家预期这种可能性不太高。
从商业的角度来看,坎昆会议可能意味着,欧洲公司会对低碳投资的回报稍微放心了。巴斯表示,2011年12月欧盟的排放配额上升达1.8%,达到15.17欧元/吨。
但坎昆协议本身不会促进迈向低碳经济的巨大转变,因为在墨西哥达成的结果本身并不能保证COP17在南非的成功,不过坎昆的结果帮助欧洲企业呼吁欧盟有更大的野心。巴斯表示,目前主要新兴经济体国家在用更快的速度“脱碳”,而欧盟需要开始为竞争力担忧了。
气候组织印度方面顾问达斯则表示,经过17年的气候变化谈判,坚持“有区别的责任”的印度终于承认发展中国家也应遏制其排放量。
这有助于帮助COP17成功,达斯表示,但是印度国内对于印度环境部长拉梅什向美国“卖国”的声音越来越大。
针对这一政治抗议,拉梅什设法加以澄清。他表示,他所呼吁的对约束力的承诺是在“适当的法律形式”之下,而不是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承诺。
在一封寄给国会议员的长信中,拉梅什列出在坎昆会议上印度所获取的成功,其中重要的谈判成果分别是排除2015年为峰值年;延续京都市场机制,如清洁发展机制等等。
这对于印度企业来说,是一个明确信号,即政府在认真关注其对低碳和环保承诺,并思考清洁能源的未来,达斯表示。
14、我国空气质量信息发布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01月26日章轲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1-01-26/152121879164.shtml
“我生活的城市中,空气质量到底如何?”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民众所能掌握的信息是有限的。
1月19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在北京联合发布了30个中外城市空气质量信息公开评价结果。结果显示,中国大多数城市已经开展了空气质量信息发布,但发布水平与发达国家(地区)的城市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上述机构表示,中国城市大气质量信息的监测、采集和信息公开尚不能适应公众保护自身健康需要,应尽快借鉴国际和国内部分城市的良好实践加以改进。
国内环境信息公开差距大
上世纪50年代以来,有关国际组织、世界各国一直在评估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带来的危害。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张金良研究员指出,有效的空气质量管理是增强公众健康的重要途径,也是经济和社会福利增长的基础。
去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合作开发了城市空气质量信息公开指数(AQTI),并选取北京、上海、广州等20个中国城市和纽约、伦敦、新德里等10个国际城市,开展了2010年度空气质量信息公开状况评价。
“城市空气质量信息公开评估指标与体系的建立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它定量地评价了我国主要城市的空气质量信息发布的公开程度,为评价国内外城市空气质量信息公开性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平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王五一说。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告诉记者,20个国内城市中,AQTI得分最高的是北京、广州和上海,分别为38分、37分和33.2分;参照组10个境外城市中,第一名巴黎得到了89.2分,洛杉矶、纽约和伦敦紧随其后,而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墨西哥城和新德里分别得57.8分和37.6分。
国内城市的AQTI评价结果显示,中国20个城市对空气质量信息均有一定程度的公开,主要以每日空气污染指数(API)形式发布。部分国内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宁波在污染物监测种类、发布频次、多平台发布等方面已有一定的良好实践。但整体而言,国内城市的空气质量信息公开仍处于初级水平,平均得分仅为22.65分。
国际城市AQTI评价结果显示,来自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城市空气质量信息公开达到较高水平,8个城市的平均得分为79分。其中巴黎开展监测并发布信息的污染物种类全面,统计数据详细,检索方便;伦敦开通了Twitter和Facebook,并开发了iPhone应用软件为用户报告不同监测点的API数值;维也纳市环保局通过Flash动画向公众介绍空气质量相关信息。而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墨西哥城和新德里虽然公开程度相对有限,但近期的一些良好实践也值得国内城市借鉴。
对照分析表明,国内城市与参照组国际城市之间的最大差距,在于前者的监测和发布指标不全面。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对于细颗粒物(即PM2.5)的监测与发布。由于PM2.5容易深入呼吸道并危害人体健康,除香港外所有评估组国际城市均普遍做一定程度的监测和发布。而作为全球遭受细颗粒物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中国无一城市正式发布相关数据。此外,两组城市一氧化碳、臭氧和VOCs等指标的发布也有很大差距。
而信息发布不够及时,未公布具体种类污染物的监测结果,未公布具体监测点的空气质量信息,监测点布置的密集度低、特质性考量不够,也是国内城市得分偏低的原因。
《评价报告》显示,国内城市大气质量信息的监测、采集和信息公开尚不能适应公众保护自身健康的需要,应尽快借鉴国际和国内部分城市的良好实践加以改进。
马军介绍,西方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实践表明,环境信息公开可以成为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完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监测,以及通过对监测所获取信息的整理和公开,既可以提高全社会对大气污染问题的关注,从而促进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也可以尽可能避免或降低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公共风险。
不过,中国政法大学污染受害者法律帮助中心主任王灿发也指出,有些指标各地并不是不想公布,而是没有纳入空气监测的范围,也就无法公开。这样必然导致信息公开的得分过低。《评价报告》如果能够将管理的原因和技术的原因加以区分,可能更有说服力。
大气环境形势严峻
北京市环保局局长陈添1月13日在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承认,交通和人口是影响北京城市空气质量的两个重要因素,“北京市现有人口2000万,已经超出了环境承载力。”他说,交通是氮氧化物的主要来源,对北京来说,控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比控制氮氧化物更加重要,而控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主要对象是加油站,“面对每年20多万辆的汽车净增长量,压力还是很大的”。
除了燃油之外,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导致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在70%左右,是大气环境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的主要来源,煤烟型污染仍将是我国大气污染的重要特征。
山西省是国内空气污染比较严重的省份之一。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近日公开表示:“山西省碳排放强度居全国第一,单位面积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负荷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55倍和1.78倍。”
2009年,国务院向全国人大提交的一份题为《关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展情况报告》称,“我国存在发生大气严重污染事件的隐忧,大气环境形势非常严峻。”
这份报告称,2008年,全国23.2%的城市空气质量未达到国家二级标准;113个重点城市中,有48个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二级标准,城市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浓度依然维持在较高水平。另据部分城市灰霾和臭氧污染监测试点表明,灰霾和臭氧污染已成为东部城市空气污染的突出问题。上海、广州、天津、深圳等城市的灰霾天数已占全年总天数的30%至50%。
灰霾和臭氧污染不仅直接危害人体健康,而且造成大气能见度下降,看不见蓝天,使公众对大气环境不满。我国目前的空气质量评价指标仅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三项污染物,尚不能完全反映大气污染的实际状况,使空气质量评价结果与公众直观感受不一致。
大气污染还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产生严重的影响。国家发改委和环保部的统计显示,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占全国6.3%的国土面积,消耗了全国40%的煤炭,生产了50%的钢铁,大气污染物排放集中,重污染天气在区域内大范围同时出现,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在辽宁中部城市群、湖南长株潭地区以及成渝地区等城市密度大、能源消费集中的区域也出现了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
1月19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在北京联合表示,当前,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未发生根本性变化,煤烟型污染作为主要污染类型长期存在,城市大气环境中的二氧化硫(SO2)和总悬浮颗粒物(TSP)污染问题没有全面解决。
上述两家机构发布的报告称,近年来,由于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加,尾气污染愈加严重,灰霾、光化学烟雾、酸雨等复合型大气污染物问题日益突出。现阶段,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颗粒物(TSP、PM10、PM2.5)、一氧化碳(CO)、臭氧(O3)、铅(Pb)、苯并[a]芘(B[a]P)等是对我国居民健康有显著影响的主要污染物。
投资冲动加大减排压力
13日召开的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传出的消息,“十一五”期间,我国累计建成运行燃煤电厂脱硫设施5亿千瓦,关停小火电机组7000多万千瓦,分别淘汰炼铁、炼钢、水泥、焦炭和造纸等落后产能1.1亿吨、6860万吨、3.3亿吨、9300万吨、720万吨。
统计显示,“十一五”期间经济增速和能源消费总量均超过规划预期的情况下,我国二氧化硫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实现。2009年,全国环保重点城市空气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比2005年下降24.6%。
但这只是表面现象。
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目前我国新的大气污染类型,在法律上仍然是空白。大气污染的国家常规监测包括三项指标: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但大气能见度、灰霾天数、光化学烟雾污染现象还没有法律监管。
“这些新型污染属于光化学污染,与以往的煤烟型污染有很大的区别,对人体的危害很大。”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大气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柴发合说。
国家已确定将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纳入“十二五”约束性指标。2011年减排任务是,上述四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与2010年相比,均下降1.5%。
但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在2011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表示:“考虑到‘十二五’开局各地的投资冲动高涨,国际经济日趋回暖,以及需要时间部署新增约束性指标,污染减排任务相当艰巨。”
法律法规、政策和资金投入都是大问题。
“根据河南省现在的产业状况,结构减排难以在短期内实现。”河南省环保厅厅长马懿称,河南目前的经济水平决定了“十二五”期间还会有较大的发展需求,这意味着污染物产生量还将增加。比如,城市化水平要提高大约9个百分点,火电装机容量可能要新增2000万~3000万千瓦。
山西省环保厅厅长刘向东告诉记者,山西省现在的环保投入占到GDP的2.3%~2.4%,而国外经验表明,当环保投入达到GDP的3%时,可以维持环境现状;达到GDP的5%时,可以促进环境质量改善。“目前山西省还很难达到3%的水平。”他说。
记者从国家环保部了解到,今年我国将继续强化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加强燃煤电厂脱硫,切实加强电厂脱硝,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国家有望研究出台非电行业脱硫、火电行业脱硝电价优惠政策,建立企业和地区减排财政补贴激励机制。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在重点区域和城市开展机动车排污费试点。
作为环保部门的一个“杀手锏”,环保部门将深化建设项目环评。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快推进落后产能淘汰和兼并重组。对化工石化类项目,坚持规划环评先行,优化项目布局,明确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和要求。对钢铁行业建设项目,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北京市将实行旧车淘汰、新车提高到国Ⅴ排放标准的政策,严格控制来自交通的空气污染。”陈添表示,“十二五”期间,北京将紧紧抓住两个工作重点:交通和人口。“北京市已和所有的区(县)签订责任书,要求严格控制人口数量。”陈添说。
15、城市大气质量信息公开: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在哪儿?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1-01-26 陈媛媛 刘晓星
http://www.cenews.com.cn/xwzx/gz/qt/201101/t20110125_692103.html
建议监测发布细颗粒物指标,公布其他指标的具体浓度值
北京:公布多项指标监测信息
按照具体监测点位公布空气质量日报信息,空气污染指数涵盖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以及一氧化碳4项指标,除了在官方网站上公布外,还通过电视、广播等方式公布。
广州:多个平台交叉发布
广州市环保局网站空气质量日报栏目公布全市具体监测点位各监测项目对应的空气污染指数值。
广东省的环境信息GIS综合发布平台,将空气质量信息与地图结合起来进行发布,并可查看监测点位指定时间内的空气质量趋势变化图。
巴黎:数据详细检索方便
法国的空气质量指数(Indice ATMO)监测的污染物为O3、SO2、NO2和PM10,分为1~10分和6个等级。AIRPARIF是发布法兰西岛地区(含大巴黎地区)空气质量信息的主要网站,污染物种类多,统计数据详细,检索非常方便。
预报:每日11∶00发布当日至次日大巴黎地区空气质量预报。
日报:可以按监测站查看15个月内过去3天或指定日期前24小时至后24小时PM2.5、PM10、SO2、CO、O3、NO2、NO、苯、甲苯、乙苯、二甲苯浓度变化趋势,也可以按污染物查看各监测点15个月内过去3天或指定日期前24小时至后24小时各污染物浓度值。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近日在北京联合发布了30个中外城市空气质量信息公开评价结果。
这份评价结果显示,中国内地城市均开展了一定程度的空气质量信息发布,但发布水平与发达国家(地区)的城市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认为,中国内地城市空气质量信息发布亟待完善,开展PM2.5指标的监测发布、公布具体监测指标的具体浓度值等信息已刻不容缓。
中国内地城市无一及格
这一城市空气质量信息公开指数(AQTI)综合考虑各种大气污染物的健康影响等因素,选取11类污染物作为评价指标,从系统性、及时性、完整性和用户友好性4个方面,对每一类指标的公开情况进行评价,满分为100分。
课题组选取北京、上海、广州等20个中国内地城市作为评价对象,同时将纽约、伦敦、新德里等10个国际城市作为参照,开展了2010年度空气质量信息公开状况评价。
评价组的20个中国内地城市中,最高分为北京,得分为38分,平均分为22.65分,前10名平均分也仅是27.7分。而参照组的国际10个城市中,最高分为巴黎89.2分,8个发达国家或地区城市的平均分为79分。
作为参照组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墨西哥城的得分为57.8分,新德里为37.6分。中国内地20个被评价城市中只有位列第一的北京得分高于参照组城市新德里。
公开尚处于初级水平
评价结果显示,中国内地评价城市大气质量信息公开整体上还处于初级水平,在被评价的20个中国内地城市中,公众均可在一定程度上获得空气质量监测信息。
除乌鲁木齐信息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保厅网站发布外,其余各城市均可以获得其市级环保部门发布的监测信息。环境保护部发布所有评价城市的日均值,另有部分城市的空气质量信息同时由省级环保部门发布。
被评价的中国内地城市的大气污染物监测信息主要以空气污染指数(API)及其首要污染物形式发布,仅有上海、广州、郑州、贵阳、天津、宁波、武汉公布了具体监测指标质量信息。其中,宁波市公布了所监测污染物的具体浓度值及对应的API数值。
多数被评价的中国内地城市未系统公布具体监测点位的空气质量信息,仅有北京、大连、郑州、广州、宁波、武汉、长沙、南昌、南宁、南京公布了具体点位的空气质量信息。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成都、宁波等城市还公布了下属区县的空气质量信息。
被评价的20个中国内地城市中,北京、上海、重庆、宁波、南京、呼和浩特以及乌鲁木齐的空气质量信息除了通过网络专门栏目发布外,还通过电视媒体发布。
中国城市空气质量信息公开在2010年底取得了重要进展。2010年11月25日,环境保护部直属的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启动其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发布系统。这套系统通过互联网,发布113个城市各个监测点位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以及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数据,每小时更新一次。
由于这一指数收集的是2010年9月之前的数据,因此,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系统发布的数据未能纳入本次评价范围。如按照这一发布系统进行评价,则北京、广州、上海和宁波的得分将分别提升至56.6、40.6、33.6和33.4分。
发布水平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
“信息发布不够及时,未公布具体种类污染物的监测结果,未公布具体监测点的空气质量信息,监测点布置的密集度低、特质性考量不够,也是中国内地城市得分偏低的原因。”马军指出。
报告通过中国内地评价组城市和国际参照组城市的对比分析发现,被评价中国内地城市整体的公布水平明显落后于被评价发达国家(地区)的主要城市。
参照组的10个国际城市,基本上发布实时空气质量信息。除柏林发布的空气质量的实时信息有较大的时间滞后性外,其他城市基本按1小时或3小时的频率发布实时空气质量信息,新德里部分监测站每15分钟更新一次监测浓度值。而被评价的中国内地城市中,除上海外,基本按照每天一组数据的频率发布。
中国内地城市普遍未公布具体种类污染物的监测信息。参照组国际城市对于空气质量信息的发布,多采取公布各个具体监测污染物浓度及其污染程度的形式发布,公众可以全面、准确地获知具体监测污染物污染程度信息。而评价组的中国内地城市多数仍停留在公布空气污染指数信息和首要污染物的阶段。
此外,报告还发现,被评价的中国内地城市未普遍公布具体监测点位的空气质量信息。评价组中的中国内地城市中,除北京、大连、郑州、广州、宁波、武汉、长沙、南昌、南宁、南京等城市外,极少公布具体监测点位的空气质量信息;较多城市仅公布全市空气质量平均值信息,少数城市按照区县公布空气质量信息。而参照组的10个国际城市中,基本上均公布了具体监测点位的空气质量信息。
参照组中的国际城市的空气质量监测点位通常较多,以伦敦为例,仅PM10的监测点就有103个。此外,巴黎等国际城市监测并公布路边地段的污染状况。而评价组中国内地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设置虽然也能反映整体环境质量状况,但监测点位少、代表性和覆盖面不足,监测项目、监测网、测点数目和位置设计不能满足重点区域人体健康影响暴露评价的需要。
尽快公布PM2.5监测数据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工程师朱忠军介绍说,中国内地城市与参照组国际城市之间的最大差距在于,前者的监测和发布指标不全面,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对于细颗粒物(即PM2.5)的监测与发布。
研究人员在2001~2008年国家环境状况公报中也没有找到全国各城市大气PM2.5污染的统计数据。
当前,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未发生根本性变化,煤烟型污染作为主要污染类型长期存在,城市大气环境中的二氧化硫(SO2)和总悬浮颗粒物(TSP)污染问题没有全面解决。中国内地的空气质量信息的公开仍主要集中在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方面。
近年来,美国、WHO等国家和组织对粗颗粒物(PM2.5~PM10)的来源、环境效应、人体健康影响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而且与PM10的研究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有必要对可吸入颗粒物中的粗颗粒物、细颗粒物(PM2.5)实施分类管理,分别制定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除香港外,其他评估组国际城市均普遍对可吸入颗粒物做了一定程度的监测和发布。
此外,两组城市一氧化碳、臭氧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等指标的发布也有很大差距。中国内地城市中仅有北京开展了一氧化碳监测和发布,广州部分开展了臭氧监测和发布,宁波开展了VOCs的监测和发布。而部分参照组国际城市除上述指标外,已经对空气中的重金属等指标进行了监测,并公布具体监测结果。
为有效指导公众保护自身健康,2010年度AQTI评价报告建议,中国尽快开展PM2.5指标的监测发布;公布具体监测指标的具体浓度值信息;增加监测点,注意科学布点,并根据对居住在特定污染源附近人群的保护需要,有针对性地设置代表人群暴露水平的监测点;公布具体监测点的空气质量信息和空气污染物实时监测数据;运用地图等更加直观的形式进行空气质量信息发布等。
AQTI评价报告是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在继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指数(PITI)之后,开发的又一环境评价指数。
此份报告对2010年度的中国内地20个城市的空气质量信息公开状况进行了评价,重点在于考察各地对信息公开的态度和做法,并未对造成目前现状的原因进行分析。
马军表示,未来将不断完善AQTI指数中的内容,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专业性分析。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污染者受害者法律帮助中心主任王灿发指出:“有些指标,各地并不是不想公布,而是没有纳入空气监测的范围,也就无法公开,这样必然导致信息公开的得分过低。如果报告能够分析其原因,将管理的原因和技术的原因加以区分,可能更有说服力。”
16、废旧回收这个事 家电业痛苦一次又何妨?
来源:万维家电网 2011年01月26日
http://house.ifeng.com/home/roll/detail_2011_01/26/4456745_0.shtml
自今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中规定,电器产品生产者需缴纳废弃电子产品处理基金。据悉,电视机、空调、电冰箱等5类产品将会成为首批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正规回收拆解的产品。
《条例》的实施,让家电生产企业直面“如何将回收基金的压力转移”这一问题。而在笔者看来,《条例》的实施,影响的不只是生产企业,家电生产企业面对的也不只一个“回收基金”的问题。
大势所趋
家电产品耗电,使用时有碳排放,这让家电生产企业自哥本哈根大会后,一直备受“低碳”之压。重压之下,各类“低碳”产品纷纷面世,先不讨论被赋予“低碳”概念的产品是否真的“低碳”,单就这一现象来看,“低碳”已是大势所趋,且人心所向。
与“低碳”相平行的是“回收”。据悉,废旧家用电器中含有多氯联苯,对人体有致癌作用。而电器中所含的铅、镉、水银等重金属,如果处理不当,会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严重危害生态环境。目前,我国废弃电视、冰箱、洗衣机、空调和电脑等年产量约2500万台,合50多万吨。如此庞大的数量,如处理不当,造成的人体伤害及环境污染不言而喻。
单就以产品的“低碳”来看,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而就“回收”比较,日本、欧盟以及美国均从国家层面出发,建立起各自的废品家电回收体系,而我国才刚刚起步,差距明显。
众所周知,现今家电企业比拼的不单是产品质量,还包括全产业链的控制、售后服务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等软实力,在笔者看来,“回收”属于企业软实力之范畴,但比拼的是企业的硬实力。“回收”做的好,不仅能为企业在社会责任一栏加分,更能增加其产品的“绿色”、“低碳”附加值,绝对是一举两得。
“回收”或许跟技术创新关联不大,但却体现了企业的品牌理念。现今,国家提出由“家电大国”向“家电强国”转变,如果不能解决“回收”,这永远只会是一个空谈。所以,布局回收势在必行。
压力凸增
虽然《条例》已正式实施,但就其关键的回收基金,暂时未出台细则。有消息称,有可能按照出厂价0.5%的比例向家电厂家征收回收基金,也有可能按照每台8-20元的价格征收。
从发达国家对此事的处理来看,欧盟采用的也是生产者缴纳回收处理费,而日本则采用了消费者支付回收处理费的方式。在笔者看来,由哪一方来承担废旧家电的回收与处理费的问题,实则反映了废旧家电到底归谁的问题,或者说,消费者买的是产品的使用权还是所有权的问题。
从表面来看,消费者花钱买到了产品,那消费者便拥有了产品的所有权、使用权等等,而随着权力的拥有,需尽的义务也必不可免,即对废旧品处理的义务。但深入分析,家电生产企业在其产品售出后依旧与产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售后服务、维修等,而这些因素又反过来对企业及产品的美誉度、影响力产生着深刻影响,当然也包括产品废旧后的“回收”。所以,笔者则认为,家电生产企业需交纳回收基金无可厚非,而消费者是否也应对此交纳一定数额的费用,则有待论证。
不论如何,家电生产厂家需要交纳回收基金已成定数,这势必会增加厂家的成本,拿主流白电企业海尔、美的来说,每年的产量都在四五千万台左右,如果按照每台10元计算,需要上缴的回收基金将达四五亿元,家电制造企业压力凸增。
问题并非如此简单
企业支持节能环保政策无可厚非,生产者承担产品废弃后的管理责任是我国环境管理制度的一大创新,但由此给企业带来的直接影响是让企业有些“吃不消”。
盈利能力较强的白电尚且吃力,对彩电企业而言则更为困难。以多家彩电上市公司2010年三季报为例,彩电行业平均毛利率低于15%,深康佳的销售净利率仅为0.6%,四川长虹为1.06%,TCL集团为0.08%。根据数据来算,一台销售1000元的彩电,真正挣到手的净利润才10元钱,如果每台要上交回收基金10元,那企业的利润何在?
业界传言,厂家可能会通过涨价来消化这部分增加的成本,但消费者是否会接受?如果不能接受,企业又该如何应对?另外,一直以低价制胜的中国家电在提价后,优势又何在?在笔者看来,涨价对于企业转移上交回收基金的压力作用明显,但企业更应考虑的是为何一项本该执行的政策,会给企业造成如此大的冲击?
道理又很简单,仍以彩电业为例,上游面板受制于人,制造环节人工成本不断上涨,下游的销售环节话语权也较弱,也就是说,中国彩电业在整个产业链上的话语权均丧失,而话语权的丧失,让中国的彩电业一直站在微笑曲线的最低端,无任何的行业话语与定价权,更让中国彩电业在面对无可厚非的环保政策时,无所适从。
笔者同时认为,此事也再次反映出中国家电企业对品牌战略的缺乏。纵观国际家电品牌,品牌战略向来清晰且简单,且执行品牌战略的杀手锏只有一个,即整个产业链中的核心技术掌握。
之前可不提,如今,在产品以“绿色”、“低碳”为品牌价值提升点、企业以尽职环境保护环任为形象树立的突破口下,日本的家电企业就在品牌建设上就做到了先知先行。
近期,很多日本企业均设立起“地球环境推进部”、“环境管理科”等部门,其工作的职责为,防止全球暖化、有效利用资源、扩大产品范围以及积极推进环境交流等多方面的内容,并确保各项目标指标的达成。其评价将反映到下一年度的活动中,以实现环境活动评价的持续改善及活动水平的量化。
此事与近期中国的企业交纳废旧品回收与处理基金一事形成鲜明对比。对于环保事业,日本企业是主动参与,而中国企业是在国家出台政策下执行。在笔者看来,以“绿色”、“节能”为品牌价值体现之下,日本的家电企业投入人力与资金进行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必将为品牌再次渡金,而在以“低碳”、“节能”即将成为产品价值衡量标准之下,日本企业的付出,或将再次得到“低碳”标准的制定权,从而掌握产品的定价权。
或许是机遇
《条例》的出台,对于中国的家电生产企业来看,面对的是压力,而笔者认为,这或许是中国家电企业向“家电强国”前行的一次机遇。
《条例》出台后,业内有关企业如何转移这部分压力的讨论一直不断,有分析认为,虽然企业因产品的同质等原因,不敢随意以提价来消化回收基金,但通过向消费者转移压力亦被看作是首选之道,另外从企业传递出的声音是,企业会积极申请回收拆解资质,以尽量降低成本的方法转移压力。
在笔者看来,向消费者转移压力的做法,或许能够让企业渡过一时难关,但这等于企业没有尽职保护环境的责任,品牌形象会再次打折,进而再次被消费者以脚投票。
笔者认为,如何通过自身方式来解决“回收基金”才是正道。且在消费者日趋理性,产品以“低碳”、“绿色”为品牌主流趋势之下,企业应该以技术革新的方式来消化增加的成本,同时,以此布局“绿色”品牌的战略,创建全产业链的绿色形象,使产品赢得消费者认可。如果说在以技术创新构建绿色品牌上,中国企业与外资品牌的差距已明显,而以废旧品回收打造的产品绿色牌上,中国企业与外资品牌如今则处于同一起跑线(虽然某些外资品牌有一定的回收投入及模式,但对之的品牌营销等均未成形),所以,重压之下,这对中国家电企业来讲,或许是一次机遇。
中国家电在进军国际之路上一直疲于价格战,这让中国家电企业备受煎熬,也让中国家电企业走上了一条饮鸠止渴的恶性道路,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只看重眼前利益,不舍得将资金投入到科技创新当中,是目前中国家电企业遭遇困境的重要原因,也让中国家电企业一次次面临不可预见的困境,一次次受伤。
在此,笔者呼吁中国家电企业,痛快地痛苦一次吧,只有舍得才有回报,下大力气投入资金进行废旧产品回收布局当中,为了挑战机遇,痛苦一次,值得!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ljy/html/gyljyzyz/ljyzyzzy01.html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