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25
一月二十五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在秘鲁亚马孙中寻找连续报道:
1、绿家园记者沙龙网: 在秘鲁亚马孙中寻找之八――全球气候变化对亚马孙生态的影响
http://www.greensos.cn/ljy/html/dysj/view/90416.html
特别策划:
2、新浪环保: 绿镜16期:多民族村民影像记录自然与文化
http://news.sina.com.cn/z/xcyx/index.shtml
特别报道:
3、中国水网: “2010年公众参与网十大新闻”评选结果出炉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1/01/1011295920890_1.shtml
环境资讯:
4、人民网环保频道: 环保部等11部门将建联动机制解决噪声扰民问题
http://env.people.com.cn/GB/13813021.html
5、一财网: 环保部:多晶硅最低资本金占比应高于30%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1/664304.html
6、中国新闻网: 中国将严格限制涉及自然保护区开发建设活动
http://ditan360.com/News/Info-78476.html
7、中国环境报: 气候变化如何影响生物多样性研究项目在京启动,众多专家将参与
http://www.cenews.com.cn/xwzx/zhxw/qt/201101/t20110124_692089.html
8、国际在线: 全球2010年自然灾害受灾人数超过2亿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1-01-25/094921871442.shtml
地方信息:
9、中国广播网: 破解水环境污染难题 湖北成立水环境工程实验室
http://news.cnr.cn/gnxw/201101/t20110125_507620913.html
10、人民网: 内蒙古治理中国最大沙地达4000平方公里
http://env.people.com.cn/GB/13814474.html
11、南方日报: 广东中山:"十一五"投入近170亿元用于生态环保
http://env.people.com.cn/GB/13810694.html
人与自然:
12、科学时报: 联合调查发现洞庭湖江豚依然面临严重生存威胁
http://www.eedu.org.cn/news/resource/life/201101/56264.html
人物访谈:
13、中国经济周刊: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印红谈:湿地保护10年后再行动将为时太晚
http://www.ceweekly.cn/html/Article/2011012494123.html
气候变化:
14、路透中文网: WMO称最新数据证实全球变暖趋势
http://green.sohu.com/20110125/n279073831.shtml
深度报道:
15、中国经济时报: 大连填海造地高价出让 失海渔民毕生投入打水漂
http://env.people.com.cn/GB/13806721.html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ljy/html/gyljyzyz/ljyzyzzy01.html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
1、在秘鲁亚马孙中寻找之八――全球气候变化对亚马孙生态的影响
汪永晨文图
http://www.greensos.cn/ljy/html/dysj/view/90416.html
2011年1月16日早晨,结束了我们此行的考察项目,开始返航。坐在阿亚普考察船的船头,我一边领略着亚马孙河两岸的风情,一边写着每天都在写的《绿家园江河信息》。最后体验一下亚马孙,最后在亚马孙河记录我在亚马孙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大自然。
考察中的早晨
没有污染的亚马孙的天空
中国志愿者在监测中(帕伯罗拍摄)
吃过早饭,首席科学家理查德为我们此次考察活动做了总结。特别强调的是全球气候变化对亚马孙生态的影响。
理查德说:在这次考察中,监测到的鱼类品种较少,数量也不多。因为河水才开始涨,本次科考在这一时间、野外监测到的信息和数据非常重要。回去后要分析一下,与往年相比较的数据之差及为什么比往年少。
亚马孙边机场里的画
亚马孙水边
另外,这次监测到的河豚,在河口处也比往年少,但在萨米里亚河段的河豚数量还行。几天来的数据分别是:60 头、54头、26头和23头。
亚马孙豚
亚马孙豚在吃鱼(帕伯罗拍摄)
一对儿(帕伯罗拍摄)
亚马孙豚在呼吸(帕伯罗拍摄)
金刚鹦鹉这次监测到的数据比较多,此结果也符合热带雨林中果实正在熟期季节,鸟儿们有了丰富的食物的情形。
金刚鹦鹉
陆地样带调查,数据正常。不过理查德说,要想得到更明细的数据,两个星期的考察效果会更好。而我们这次只有八天。
这次监测到的凯门鄂鱼的数量也比往年少。在科学家们看来,可能是今年涨水慢,也可能是凯门鳄鱼去了别的地方,一月一次的考察,下一次来的野外科研志愿者主要是学生,希望能监测到更多更好的数据。
有了可能看到的感觉
手电找到凯门鄂
测量
水中游着凯门鄂
重新放回水中的凯门鄂
理查德说:尽管这次监测到的数据不够理想,主要是反映了枯水期的相应情况。而且野生动物大型哺乳动物也比以往少。特别是河口地区动物少,这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过度打猎尚未恢复,也不能不说有着一定的关系。不过理查德也一而再,再而三地说,亚马孙流域自从12年前社区管理方式引入后,野生动物的数量总体上来说正在恢复。
亚马孙雨林里的猴儿
张嘴(帕伯罗拍摄)
理查德说,1992年曾经有一部记录片,里面说要按当时的砍伐量,不加控制的话,到2010年,亚马孙热带雨林会被砍伐殆尽。然而现在还不错,热带雨林的生态环境,正如大家此次亲眼在亚马孙看到的实际情况,这是我们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成果。
亚马孙流域的过度砍伐,导致栖息地的减少主要发生在上世纪50到70年代。而真正的保护意识,特别是生态环境的危机意识,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有人已经估计,如果按照过去几十年来的速度,继续破坏下去,每隔十年范围会越来越大,雨林真的有可能消失了。但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保护意识逐渐提高,开始保护了,特别是秘鲁地区,当地村民认识到这样下去,连他们的生计也要断了。他们越来越认识到,商业捕猎,打渔,会毁了他们的家园。这样的认识,对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亚马孙雨林
亚马孙雨林里的动植物于一树
这点从我们一上船理查德就反复地强调着。今天他又在说着:自从1984年地球观察研究所开展这个项目以来,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方案以后,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的社区参与式生物多样性管理模式的推广,村民成为保护的主体。过去十几年中,社区参与方式,不光影响了社区,也影响了保护区。保护现状从一开始的村民与保护区管理人员的激烈冲突,转变到目前的互相合作的令人欣慰的良好局面。这个过程看到的是过去25年来,亚马孙流域的生态环境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亚马孙自然保护区目前的情况比上个世纪80年代要好得多,生态更加健康。虽然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但本项目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还是得到了遏制,向生态环境改善的方向,积极变化。
美国志愿者在我们的“探路者”旗子上留名
秘鲁科学工作者留名
美国人在学:我爱你中国,我是探路者
留在船上介绍中国环保志愿者的书
理查德还说:现在只要照着已经制定的方案进行保护,虽然会随时有新的问题要去我们面对。但只要坚持不懈,保护亚马孙的目标是能实现的。本次科考队收集的数据,志愿者们的工作,是地球观察研究所本项目长期持续监测中的一部分。这些数据,对气候变化在亚马孙的影响,过度捕涝对亚马孙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的分析。理查德还说,除了这次采集的数据对他们很重要以外,志愿者们不远万里,来自中国、英国和美国等国家,个个都是环境大使,每一项科考项目,对提高人们认识亚马孙生态环境,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公众知道得越多,亚马孙野外项目的持续开展下去的可能性,就越大。没有野外科考的数据,也就无法制定科学保护的方案。而你们回去后的继续宣传,听众知道你们参与了保护,会为你们的直接参与和宣传而骄傲。
目前,全球气候变化对秘鲁亚马孙影响的数据不够,2011年的研究更多的要侧重在气候变化上,感谢你们撒下的辛勤汗水。
雨林(帕伯罗拍摄)
雨林中(帕伯罗拍摄)
雨林中(帕伯罗拍摄)
雨林中(帕伯罗拍摄)
确实,我们的这次考察,亚马逊地区白天炎热而潮湿,夜间气温有所下降,但是湿度仍然很高。像亚马逊流域这样地处赤道的热带雨林,全年的气候情况变化不大。我们的主要科考船只是一艘大型的铁壳船,在航行的时候很平稳,感觉不到多少晃动。备用船只将每天使用大约3个小时。这些备用船只装有塑料太阳敞篷,因为在调查河豚和海龟的时候正是烈日当空的时候。清晨或者夜晚进行调研的时候我们就要收起太阳敞篷。
我们的考察船
在雨林中听声
和森林告别
在八天的考察中,我们被要求的是,所有随行人员都应当缓慢行走,在感到过热的时候应该注意时常停歇。志愿人员应当全程穿着适合户外活动的靴子和衣物。我们的向导也会根据志愿者的身体状况和地形条件调整队伍的步行速度。有关路径的行走难度,也会随时告诉我们有毒有害的植物,特别是带刺的植物。
考察中的发现(帕伯罗拍摄)
考察中的关注(帕伯罗拍摄)
考察中的记录(帕伯罗拍摄)
我们的向导(帕伯罗拍摄)
亚马逊河船探险项目所开展的科考研究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采取的是一项跨学科的方法,目的是为了在满足土著居民的需要和保护野生动植物之间找到一定的平衡。例如,一些动物十分容易受到捕猎行为的威胁,例如灵长类动物,美洲虎,海牛和貘;它们的种群数量可能会因为过度捕杀而迅速下降,还有其他更适合作为当地居民肉类食物来源的野生动物,比如野猪,鹿类,大型啮齿动物(例如刺豚鼠)。该项目的目的是帮助人们保护野生动植物,这不仅仅是为了保存亚马逊流域的生物多样性,也是为了帮助当地处于贫困状态中的土著居民,因为目前他们的食物来源和住所都依赖于这些野生动植物。
亚马孙雨林里的红吼猴
我们的科考项目正在同当地居民开展合作,因为科学家们认为,这些人才是丛林真正的捍卫者;而我们通过这个项目所获取的信息资料同样可以帮助土著居民,找到保护亚马逊流域的最佳办法。在过去,亚马逊流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人们大量砍伐森林获取木材,过度捕杀野生动物,过度捕鱼。虽然在帕卡亚-萨米里亚保护区和雅瓦里河流域等地区,当地居民已经在采取行动包围亚马逊,但还是有很多人伺机想从丛林的资源中获取利润。非法木材公司,非法的宠物贩子,和非法狩猎者等都在加速亚马逊流域的生态恶化。然而,人们在帕卡亚-萨米里亚保护区和雅瓦里河流域所开展的行动是一个好的范例,它说明我们正在扭转现状;人们在那些地区采取的行动告诉我们如何与当地居民一起合作开展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我们把生态环境保护行动的重点放在开展的活动上,这些活动直接影响洛雷托地区的野生动植物保护的进展。我们的活动内容有: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野生动植物管理项目,提供技术层面上的信息从而帮助规划新的保护区,帮助管理现有的保护区,实施野猪皮毛鉴定项目并以此促进以社区进社区为基础的环保活动,以及建立木材特许经营区的野生动植物管理系统。洛雷托地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倡议的提出是和该地区社会,经济,政治现状相协调的。在洛雷托地区,有许多偏僻的社区,它们几乎得不到多少政府的援助。在这种情况下以社区为基础的野生动植物管理模式就是最有可能达成环保目标的方法。当地居民对于野生动植物的管理确实抱有兴趣,因为他们可以由此保护自己的土地使用权,并且从当地的自然资源中获得长期的经济利益。在这一地区有许多规模庞大的动物种群,人们可以一直开展捕猎活动。但更重要的是,这些以社区为基础环保项目可以使人们建立起免于狩猎威胁的完全处于保护之下的野生动植物来源地区,这和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与保护区战略的原则都是一致的
上面这段话,是我们船上的走进亚孙项目工作手册上说的。八天的船上随船考察中,我们中国志愿者却是亲身经历。和我们一起的还有三位美国志愿志和一位英国志愿者。其中美国夫妇罗伯特,苏珊已经是五次、七次参加这样科学志愿考察活动了。几位英美志愿者在就要离开考察船时都说人生充满了梦想。我们在实现着自己的梦想。而我们中国志愿者这次打的旗号是“探路者”。这次考察结束了,但我们的梦,我们的探路还在继续。亚马孙的自然,与亚马孙的科学探索,我们都会带回去。为的是,这种科学家与社区原住民一起保护大自然的方法,能得到更为广泛的承认与发展。
天上的“对话”
亚马孙的旋律
跳出水面的亚马孙豚
亚马孙边机场里的画
离开考察船,我们将继续前往秘鲁的“大地画”、库斯科古城和马丘比丘,继续我们秘鲁的探路之旅。
2、绿镜16期:多民族村民影像记录自然与文化
来源:新浪环保 2011-01-25
http://news.sina.com.cn/z/xcyx/index.shtml
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从来都和保护当地多样的民族和传统文化紧密相关。正是独特多样而又传承至今的多民族传统文化,承载了保护当地多样的自然环境和物种的重大使命,为中国和世界留住了青山绿水、花鸟虫鱼。乡村影像计划给社区村民提供了一个表达的机会,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摩梭人神圣的祖母屋如何离开了家乡,又如何在故园重获新生;雪域高原的藏族同胞如何解读气候变化;而来自青海藏地寺庙的三位僧侣也拿起了DV,去关注蒲公英、鹰鹫和人自身的命运。
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http://news.sina.com.cn/z/xcyx/index.shtml
3、“2010年公众参与网十大新闻”评选结果出炉
来源:中国水网2011-01-25 成杨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1/01/1011295920890_1.shtml
岁末盘点,总是会有一种特别的牵挂,缠绕在心头。凝眸回望,有什么刻下了抹不去的痕迹,有哪些带来了道不明的慨叹。2010年的环保事业,艰难中闯出新的道路;2010年的普通公众,维权路上充满了困扰与泪水,也增添了信任与希望。
这一年,我们身边发生了太多的故事。大连的海水在炎炎夏日油污遍布,后续的处理、赔偿更在一片质疑声中悄然落幕;广东信宜政府在瑟瑟秋风中提出对紫金矿业1950万的求偿,用数字引发关注,更用法律开启“官告企”的先河;郑州自来水管“5天2爆”,80万人受严重影响,市政建设再次在冷冽寒冬面临严重拷问……叶落知秋,日子在困惑中流逝,也在反思中前行,千名青年环境使者把绿色的希望播撒大江南北,节能环保领跑战略新兴产业更在国家层面书写新的篇章。
水环境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网,坚持信息的公开透明,追求公众的热心参与,用集体的力量提高水环境质量,改善我们自己的家园。年终岁末,我们邀请广大网友和专家学者共同评选出2010十大公众环保新闻,以此为傲更以此为鉴,希望汇聚更多的力量,一起迎接公众环保的崭新明天。
1.最高法出台政策 环保部可代表国家起诉索赔
2010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印发了《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司法保障和服务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要求各级人民法院要依法受理环境保护行政部门代表国家提起的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纠纷案件。自此,环保部门可代表国家就环境案件起诉求索,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普通公众在环境案件中取证难、索赔难的困境。
相关新闻:《最高法出台<意见>:环保部门可代表国家起诉索赔》
http://www.92cy.org/news/view.php?id=460
2.节能环保入选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对环保事业影响深远
2010年9月,国务院通过《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将节能环保产业列入重点培育对象。11月,发改委会同环保部等编制《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上报国务院,将节能环保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同时具体划分六大重点扶持领域。 “十二五”期间,环保产业投资或将超过3万亿,迎来黄金发展期。
相关新闻:《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规划重点扶持六大领域》
http://www.92cy.org/news/view.php?id=1149
3. 大连“7 16”输油管爆炸事故相伴墨西哥湾石油污染事件,引发对比关注
2010年7月16日,大连新港附近中石油一条输油管道起火爆炸,经2000余名消防官兵彻夜奋斗,截至17日上午,火势基本扑灭,但大连附近海域至少50平方公里海面被原油污染,对海洋生态造成严重影响。后期清理工作中,一名消防战士牺牲。一年前相关机构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就曾对该处提出火灾预警,怎奈未引起重视,导致事故发生。
相关新闻:《大连输油管连发六次爆炸 责任认定将成事件焦点》
http://www.92cy.org/news/view.php?id=213
4.郑州自来水管上演“2天5爆” 80万人生活受严重影响
郑州自来水管今年牵动了不少人的神经,一年里发生三起严重事故,11月份更出现“5天2爆”事件,给80余万人的日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郑州自来水管竟变得如此“脆弱”,着实令人心惊。究其原因,管网老化、超负荷运行等都有影响。作为关乎民生的重要公用设施,自来水管承载太多使命,自来水公司如何保持管道安全,任重道远。
相关新闻:《郑州:自来水管道爆裂事故频发 拷问市政建设》
http://www.92cy.org/news/view.php?id=1164
5. 引渤入疆——“异想天开”还是“开拓创新”
2010年11月15日,新疆乌鲁木齐召开“陆海统筹海水西调高峰论坛”,提出“海水西调引渤入疆”设想,从渤海西北海岸提送海水到海拔1000多米的新疆以解决缺水问题,全程穿越4座山脉,1条湖泊,涵盖西部8大沙漠。该想法一经披露立刻激起千层浪,引发多方质疑。成本问题怎么解决,生态环境如何保障,背后是否隐藏其他利益关系……“引渤入疆”俨然成为2010年末最不可忽略的声音。
相关新闻:《引渤入疆之争》
http://www.92cy.org/news/view.php?id=1219
6.紫金矿业事故频发 暴露诸多环境问题
2010年7月到10月,紫金矿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7月,福建紫金矿业湿法铜矿厂污水渗入汀江;9月,旗下广东信宜紫金所属的银岩锡矿因强降雨发生溃坝;10月,福建省环保厅对其处罚人民币956.313万元;罚单开出,紫金矿业立刻在股市上演利空出尽、逆势上扬;同样在10月,广东信宜政府起诉紫金矿业,要求赔偿经济损失1950万元。重大事故、天价罚单、股市涨停、政府求索,紫金矿业3个月里频频现身各大媒体,事件背后的诸多问题再次向国人敲响警钟。
相关新闻:《紫金矿业9100立方废水污染汀江》
http://www.92cy.org/news/view.php?id=179
7. 京城环保第一案宣判 推动环境执法发展
2008年5月,时任污水处理厂技术员的何涛等人将6500吨含有多种重金属和大量污染物的污水处理厂污泥,倾倒进北京地下水水源保护区——门头沟区永定镇,经评估污染损失达上亿元,被称为“京城环保第一案”。2010年10月,该案被一审判决,相关责任人被认定构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处以刑事处罚。该案引起广泛社会关注,进一步推动了环境执法进程。
相关新闻:《北京环保第一案宣判 5人获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
http://www.92cy.org/news/view.php?id=908
8.水价改革热度不减 阶梯水价登上舞台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水价改革依然是今年的热点话题。实行阶梯水价成为多个城市的举措,针对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制度,对超量或奢侈用水实行累进加价政策支付。用水越多,水价越贵,该项制度无疑会在推动全社会节约用水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与此同时,阶梯如何设定,水表和抄表设备是否需更换也带来新的问题。
相关新闻:《海南:超量用水1吨或花2吨钱 相关部门解读阶梯水价》
http://www.92cy.org/news/view.php?id=841
9. 广东信宜政府1950万求索紫金矿业 开环保“官告企”先河
2010年10月,广东省信宜市人民政府起诉紫金矿业全资子公司信宜紫金和宝源矿业财产,要求被告赔偿经济损失1950万元,超出该金额的损失待全部核定后另行增加诉讼请求。9月,广东信宜紫金矿业银岩锡矿尾矿库发生溃坝,带来重大影响。广东信宜政府此次“官告企”行为引发多方关注,面对重大环境事故,政府部门如何应对再次成为社会话题。
相关新闻:《广东信宜因溃坝事件向资金矿业索赔1950万元》
http://www.92cy.org/news/view.php?id=849
10. “千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行动”打造绿色希望
2010年6月起,环保部发起的“千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行动”陆续席卷北京、上海、西安、广州、成都、沈阳、广州等城市,掀起青年绿色环保旋风。该项目一经开展,立刻得到全国青年朋友的热烈响应,最终1112名青年才俊接受系统培训,展开绿色行动,已带动100余万公众加入节能减排行列,并汇集公众智慧,提交适合在家庭、校园、办公室、企业的节能减排方案。不断播撒绿色种子,用今天的行动收获明天的希望。
相关新闻:《千名环境友好使者掀起绿色环保旋风》
http://www.92cy.org/news/view.php?id=169
4、环保部等11部门将建联动机制解决噪声扰民问题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11年01月2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3813021.html
人民网北京1月25日电 据环境保护部网站消息,环保部等11部门将首次采取协调联动机制解决噪声扰民问题,改善城乡声环境质量,为广大居民建设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
环境保护部新闻发言人陶德田今日向媒体通报,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国务院十一个部门近日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改善城乡声环境质量的指导意见》。
陶德田说,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环境噪声污染影响日益突出,环境噪声污染纠纷频发,扰民投诉居高不下,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在控制重点、防治手段、职能分工和处罚力度上已不能适应当前的环境噪声管理工作需要。
为加强噪声污染防治工作,环境保护部协同相关部门联合发布了《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了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主要目标,及加大噪声污染的重点领域、具体政策措施。
《意见》要求加大交通、施工、工业、生活四个重点污染防治力度:
——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的道路两边配套建设隔声屏障,严格实施禁鸣、限行、限速等措施,控制高铁在城市市区内运行的噪声污染,并加强机场周边噪声污染防治工作;
——加强施工噪声排放申报管理,实施城市建筑施工环保公告制度,严格限制在敏感区内夜间进行产生噪声污染的施工作业,实施城市夜间施工审批管理。逐步建立民用建筑隔声质量验收制度,实施建筑声环境质量状况告知制度;
——禁止商业经营活动在室外使用音响器材招揽顾客,严格管理敏感区内的文体活动和室内娱乐活动,明确限制室内装修作业时间,严格控制在已竣工交付使用居民住宅楼内进行产生噪声的装修作业;
——查处工业企业噪声排放超标扰民行为,加大敏感区内噪声排放超标污染源关停力度,加强工业园区噪声污染防治,禁止高噪声污染项目入园区。
《意见》指出,加强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必须强化噪声排放源监督管理、城乡声环境质量管理和监管支撑能力建设、夯实基础保障条件、抓好评估检查和宣传教育。
一要加强规划引导,严格声环境准入。各地应将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和声环境质量改善作为重要任务之一,在“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中设立噪声污染防治章节。铁路、交通、民航、科技等有关部门制定的 “十二五”规划,应有交通噪声污染防治内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要明确噪声污染防治的措施要求,严格项目环境噪声“三同时”验收管理。
二要加强重点源监管,健全污染源管理制度。城市环保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确定本地区交通、建筑施工、社会生活和工业等领域的重点噪声排放源单位,严格各项管理制度,确保重点排放源噪声排放达标。城市环保部门应于2011年年底完成重点噪声污染源确定工作。严格实施噪声污染源限期治理制度,每年限期治理一批噪声超标的重点企业。
三要完善噪声监测网络,强化重点城市声环境达标管理。各城市应建立和完善声环境质量监测网络,重点噪声污染源应安装噪声自动监测仪器,重点城市应设置环境噪声自动监测系统。完成城市声环境功能区的划定和调整工作,重点城市应制定达标区保持计划或进一步改善计划和不达标区噪声削减计划,确保“十二五”末全面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要求。
四要强化部门协调联动。各级环保、公安、文化、交通、铁路、建设、工业、工商等主管部门应协调配合,加强噪声污染防治,探索建立多部门的噪声污染投诉渠道和信息共享机制。各级环保、规划、城管、质检、海事等部门应明确噪声违法行为的执法程序和处罚机构,将排放超标并严重扰民的噪声污染问题纳入挂牌督办范围。重点城市应定期组织联合执法专项行动。
五要促进公众参与。广泛宣传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介绍噪声对人体健康危害的知识。建立环境信息通报制度,加大噪声违法的舆论监督和曝光力度。
5、环保部:多晶硅最低资本金占比应高于30%
来源:一财网 2011-01-25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1/664304.html
环境保护部1月24日在其官网发布《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要求新建和改扩建项目投资中最低资本金比例不得低于30%。
该《条件》由环保部会同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共同制定。《条件》规定,应严格控制在能源短缺、电价较高的地区新建多晶硅项目,对缺乏综合配套、安全卫生和环保不达标的多晶硅项目不予核准或备案。在政府投资项目核准新目录出台前,新建多晶硅项目原则上不再批准。
《条件》还规定,太阳能级多晶硅项目每期规模应大于3000吨/年,半导体级多晶硅项目规模应大于1000吨/年。 新建项目生产占地面积应小于6公顷/千吨。
此外,太阳能级多晶硅还原电耗应小于80千瓦时/千克,到今年底前应小于60千瓦时/千克;半导体级多晶硅还原电耗应小于100-120千瓦时/千克。今年内将淘汰综合电耗大于200千瓦时/千克的太阳能级多晶硅生产线。
环保部还指出,应引导、支持多晶硅企业以多种方式实现多晶硅-电厂-化工联营,支持节能环保太阳能级多晶硅技术研发,降低成本。
工信部2010年曾指出,各地争相上马项目,多晶硅产业已经出现了投资过热、产能过剩倾向。据工信部不完全统计,中国29个省市区共有370家光伏企业,其中多晶硅企业80多家。
6、中国将严格限制涉及自然保护区开发建设活动
来源:中国新闻网2011-1-25
http://ditan360.com/News/Info-78476.html
中国低碳网讯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切实做好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促进自然保护区事业健康发展。
《通知》指出,多年来,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日益突出,一些自然保护区频繁进行调整或被非法侵占,部分物种的栖息地受到威胁,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自然保护区发展面临的压力不断加大。
针对自然保护区内不断增加的开发建设活动,《通知》要求:一要强化对自然保护区调整的管理。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擅自改变自然保护区的性质、范围和功能分区,不得随意撤销已批准建立的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自批准建立或调整之日起,原则上五年内不得进行调整;确因国家立项核准的重大工程建设需要,必须对自然保护区调整的,要从严控制缩小保护区及其核心区、缓冲区的范围;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的调整要报省级人民政府审批,并报环境保护部和相关部门备案。
二要严格限制涉及保护区的开发建设活动。禁止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开展任何形式的开发建设活动;在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内开展的开发建设活动,不得影响其功能,不得破坏其自然资源或景观;限期对自然保护区内的违法违规探矿和采矿活动进行清理,加强自然保护区内旅游活动监管。
三要加强涉及自然保护区开发建设项目监管。涉及自然保护区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对项目可能造成的对保护区功能和保护对象的影响作出预测,提出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对于未按规定完成生态恢复任务的地区和建设单位,暂停审批其新的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并对相关责任人依法予以处罚。
四要规范自然保护区内土地和海域使用管理。加强自然保护区土地和海域使用权属管理,依法确定其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及海域使用权;依法使用自然保护区内土地的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土地用途,扩大使用面积;禁止破坏、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方式非法转让自然保护区内的土地。
五是加强监督检查。定期开展自然保护区专项执法检查和管理评估,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行为;对于管理不善、保护不力的,要责令限期整改;对于环境和资源受到严重破坏,不再符合条件或失去保护价值的,要给予降级或撤销处理;对于由于人为因素导致自然保护区降级或撤销的,要依照相关规定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要建立自然保护区工作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实行任期目标管理。
为提高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水平和保护效果,《通知》要求:一要科学规划自然保护区发展。要在开展全国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状况调查和评价的基础上,统筹完善全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将河湖、海洋和草原生态系统及地质遗迹、小种群物种的保护作为新建自然保护区的重点;要按照自然地理单元和物种的天然分布对自然保护区进行系统整合,通过建立生态廊道,增强自然保护区间的联通性;对范围和功能分区尚不明确的自然保护区要进行核查和确认。
二要加大资金投入。国家级保护区的管护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由发展改革委在现有投资渠道中统筹安排,能力建设由财政部以专项资金形式给予补助,日常管理经费要纳入省级财政预算;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经费要参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予以保障。
三要增强科技支撑。加强生物多样性基础理论、保护技术和管理政策等方面的研究;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植被和珍稀濒危物种分布数据库;建立卫星遥感监测和地面监测相结合的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体系。
7、气候变化如何影响生物多样性研究项目在京启动,众多专家将参与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1-01-25
http://www.cenews.com.cn/xwzx/zhxw/qt/201101/t20110124_692089.html
中国环境报 记者 李辉 北京报道 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及行动计划研究项目日前在京启动。这一项目旨在为我国气候变化背景下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据悉,目前,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高度关注的热点议题,而且生物多样性已经融入气候谈判构架,成为联合国气候谈判的重要议题之一。
项目核心专家与支持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徐明在会上报告了项目大纲的初稿。徐明表示,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到生物多样性。但是,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本身就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彼此间存在着极其复杂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这对科学界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环境保护部对外合作中心党委书记、中欧生物多样性项目国家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岳瑞生在会上介绍了有关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方面的国际国内情况以及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相关联的重要性,并建议课题组研究成果要体现国民经济发展以及现行国家政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希望此项目能为国家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蒋兆理建议,课题研究可以采用开创性和传统型相结合;研究成果同时要考虑现行政策;科学研究为改造自然服务;在自然学家的基础上再吸收经济专家参与,多角度综合考虑。
外交部条法司气候办宋冬建议,项目应重点研究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的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动态关系。
据了解,此项目将邀请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参与,集成目前有关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成果,综合相关政策与法规体系,总结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相关管理经验,提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气候变化国家战略与行动计划方案。
8、全球2010年自然灾害受灾人数超过2亿
来源:国际在线2011年01月25日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1-01-25/094921871442.shtml
国际在线报道 (记者 付旭):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和灾害流行病学研究中心24日在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共同发布了2010年灾害统计数据,数据显示2010年是近20年来因自然灾害死亡人数最多的年份之一。
灾害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2010年共发生自然灾害373起,造成的经济损失为1100亿美元,受灾人数2亿多人,因灾死亡人数达到了29.68万人,其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场灾难为海地大地震,共造成超过22万人死亡。
研究中心还指出,2010年共出现了182起洪水灾害,所造成的受灾人数也比往年增加了近一倍,而这一趋势也延续至了2011年,澳大利亚、巴西、斯里兰卡等地最近都遭到了洪水袭击。
国际减灾战略负责人、联合国秘书长减少灾害风险特别代表瓦尔斯特罗姆(女)表示,这些数字是令人痛心的,所有国家都受到了影响,如果不采取行动的话,无计划的城市化和环境退化将带来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
9、破解水环境污染难题 湖北成立水环境工程实验室
来源:中国广播网2011-01-25
http://news.cnr.cn/gnxw/201101/t20110125_507620913.html
中广网武汉1月25日消息(记者左艾甫 通讯员李飞 蔡俊雄)1月25日,湖北省第一个专门以水环境污染与保护关键技术问题研究的省级环境工程实验室――湖北省水环境工程实验室在武昌正式成立。经测试,这个实验室设备运行情况良好,主要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填补了省内空白,对湖北省水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境内水系发达,水域广阔,河流纵横,湖泊棋布,素有“洪水走廊”、“千湖之省”之称。水资源作为湖北省的重要战略资源,对“两圈一带”经济社会的影响尤为突出。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新时期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正确认识湖北省水资源水环境特性和开发利用现状是实现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是合理节约、优化配置、有效保护水资源的科学基础。
湖北省水环境工程实验室是湖北省环保厅、财政厅、科技厅等部门重点支持能力建设项目。该实验室以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为依托,立足于废水处理工艺、水污染控制、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和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的技术研究,以解决湖北省近期和中长期水环境污染和水环境保护关键技术问题,使其成为该省水环境工程基础性综合研究平台和技术创新基地,为全省“污染减排”、水质改善、水环境预警和水环境应急处理等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保障。
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张钢介绍,湖北省水环境工程实验室建设共分三期规划建设,实验室项目规划和建设实施方案编制等工作于2009年完成。目前,实验室一期建设内容已于2010年底全部完成并通过验收。
据介绍,“十二五”期间,湖北省环保厅、财政厅、科技厅三部门将全力支持实验室的发展,将其建设纳入该省“十二五”环境科研能力建设规划之中,并申报创建省级水环境重点实验室,成为全省环保系统水环境科研的重要平台;具备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关键技术能力后,还将申报成为国家级水环境重点实验室,力争成为国家级水环境研究基地和水污染处理工程中心。
同时,该实验室还将积极为全省培养环境专业技术人才,构建知名人才培养基地。目前,实验室有高层次人才9人,其中教授级高工1名,博士3名,硕士4名。
10、内蒙古治理中国最大沙地达4000平方公里
来源:人民网2011年01月2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3814474.html
人民网北京1月25日电 (记者张红)内蒙古通辽市人民政府和亿利资源集团今日在京正式签署了《内蒙古科尔沁沙地生态环境治理和产业化项目合作启动协议》。
土地荒漠化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全世界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而且荒漠化还以每年5—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我国荒漠化形势更加严峻。数据表明,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4%,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
科尔沁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曾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更是著名的蒙古族地域文化——科尔沁文化的发祥地。清朝孝庄皇太后、孝端皇太后、福临皇后的故乡。但由于清代以来的放垦开荒,科尔沁草原下的沙土层逐渐沙化,再加上气候干旱,逐渐演变成为中国面积最大的沙地,总面积达42300平方公里,且以每年30里的速度向沈阳逼近。科尔沁沙地对我国东北地区、华北地区、特别是首都北京的生态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同时也对东北亚地区的生态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
民营企业亿利资源集团在过去20多年里摸索出一套“生态建设+旅游休闲+清洁能源”三位一体的治沙模式,成功绿化世界第八大沙漠——库布其沙漠400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22年间,亿利资源累计投入20多亿元,绿化库布其沙漠4000多平方公里,在飞鸟难越的库布其沙漠修建了5条总长234公里的穿沙公路,在沿库布其沙漠北缘、黄河南岸的狭长地带,实施了长240公里、宽3-5公里的防沙护河锁边林工程。建设了库布其沙漠七星湖旅游区,并以库布其大漠腹地和七星湖为轴线,大规模地在库布其沙漠的深处实施了全长约200公里、宽5公里左右的大漠腹地生态无人区。使昔日赤地千里、黄沙遍野的死亡之海变成了今日生机盎然的无垠绿洲。因其20年如一日坚持不懈致力于库布其荒漠化防治,当天,亿利资源集团接受了国家林业局“中国荒漠化防治试验示范基地”的授牌。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中央统战部党组书记全哲洙、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国家林业局副局长祝列克将这块牌匾授予了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亿利资源集团董事会主席王文彪。
此次内蒙古通辽市人民政府和亿利资源集团合作即是要把成功的库布其模式运用到科尔沁沙地。据透露,在科尔沁沙地生态环境治理和产业化项目中,亿利准备利用在库布其22年积累的荒漠化防治和沙漠新经济产业的先进技术、模式和机制,集中开发建设“塔敏查干沙漠、养畜牧河、三大寺、蒙药文化、安代舞、风水山”六位一体的沙漠、人文、旅游综合开发项目以及配套项目,并将其打造成为带动当地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项目,带动沙区近百万农牧民脱贫致富。
11、广东中山:"十一五"投入近170亿元用于生态环保
来源:《南方日报》2011年01月25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3810694.html
2010年全市环保工作总结于近日在市政府召开。记者从会议上获悉,“十一五”期间中山总投入近170亿元用于生态环保,比“十五”增长183%,全市生态建设再上新台阶。
展望未来,中山将进一步严把环保准入关,严格限制“两高一资”项目建设,将环境容量、环境质量作为区域产业发展和项目审批的重要约束,并积极探索创建省市共建的循环经济产业基地。
中山化学需氧量“十一五”削减超三成
“十一五”期间,中山在环保领域可谓是硕果累累。
生态建设成绩方面,据市环保局局长罗焯添介绍,自2004年启动国家生态市建设以来,组织投入100亿元推进内河整治、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12项生态环保工程,18个镇建设成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2010年10月国家生态市通过了公示,成为了全国第一个达到国家生态市指标的地级市。
“十一五”期间中山还持续推进水、气环境整治,累计投入8.7亿元整治主要内河1227公里,清拆违章建筑25万平方米,堤岸绿化30万平方米,治理直排式厕所3952个,治理率达100%。
而在大手笔的投入之下,中山母亲河岐江河水质恢复到国家地表水四类水质标准,部分河段达到三类水质标准;污水处理能力达95万吨/日,处理率达85%以上,全年城乡空气质量达二级天数占99.3%。
在污染减排方面,过去五年间中山还围绕年度减排目标,落实减排项目,建立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三大体系,采取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监管减排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削减企业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强度和排放总量。
据初步测算,预计“十一五”全市的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 量 分 别 比2005年 削 减35.5%、13.5%,圆满完成了“十一五”减排任务。
严把环保准入关限制“两高一资”项目
虽然中山生态环保建设再上了一个台阶,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邓小兵仍强调,当前中山的环保工作任务还十分艰巨,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不够完善,污水处理厂污水进水量和污水浓度未完全达到要求,雨污分流亟需加快;又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压力越来越大,虽然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主要环境质量指标逐步下降,但氨氮、氮氧化物等指标仍是制约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因素,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的难度将更大。
展望未来,邓小兵指出,中山将把力量凝聚到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的目标上来,进一步严把环保准入关,严格限制“两高一资”项目建设。
“十二五”主要污染物减排将新增氨氮和氮氧化物两项指标。为了完成更为艰巨的减排任务,中山将要求各部门和镇区在项目引进过程中,严格环境准入,将环境容量、环境质量作为区域产业发展和项目审批的重要约束,未通过总量控制前置审批的项目一律不予批准建设。
此外,去年12月中山已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山市产业转移工作的实施方案》,规定对节能考核连续3年不达标、超标超量或未完成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列入我市严格控制的重污染行业这三大类企业实施转移。下一步,中山还将探索创建省市共建的循环经济产业基地。
“十一五”期间中山投入了170亿元改善生态环境,其中,投入8.7亿元整治主要内河1227公里。下一步,我们也将大力抓好河涌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排水许可制度,推进雨污分流工作。”邓小兵说道。
12、联合调查发现洞庭湖江豚依然面临严重生存威胁
来源:科学时报 2011-1-25易蓉蓉
http://www.eedu.org.cn/news/resource/life/201101/56264.html
中科院水生所研究人员:10多年后,野生江豚或将灭绝
记者近日获悉,经过6天的野外调查,从洞庭湖江豚科考队传来了初步调查结果,江豚赖以生存的家园依旧受到人类频繁的干扰和栖息地功能整体下降的严重威胁。
从1月15日至20日,来自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科院水生所以及洞庭湖湿地、江豚保护有关部门的专家联合考察了长江与洞庭湖交汇口的城陵矶至湘江入洞庭湖的湘阴段,采用基于船舶的目视截线抽样法和拖曳式微型声学数据记录仪阵列法等方法,并在洞庭湖区域首次使用水下声呐系统开展同步监测,共记录到44群次106头江豚。
调查同时发现,该江段作为洞庭湖冬季江豚唯一的栖息区,依然还有众多的挖沙船、运沙船频繁作业,偶尔还有电打渔船在水面作业,湖水的浑浊度也比较高,对江豚的生存都带来巨大威胁。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博士王克雄说:“2006年,我国联合7个国家调查长江干流江豚,数目大约为1200多头,其数量已少于大熊猫。宜昌到上海水域,每年下降6.4%,每10年下降一半。如果不加以保护,估计10多年后,野生江豚将灭绝。”
除了非法捕鱼和人类活动造成的水污染,极端气候以及长江水位下降也严重威胁江豚的生存。近年来,洞庭湖水域常有死亡江豚被渔民发现后上报给保护区。2008年的冰冻灾害就造成了石首天鹅洲保护区江豚窒息死亡。
WWF(中国)长沙项目办公室项目官员蒋勇表示:“洞庭湖中的江豚占江豚种群的1/10,在江豚生存与经济发展发生矛盾的现实状况下,洞庭湖的长江江豚保护对于整个长江江豚种群的永久保护负有重要的历史责任。WWF将支持加强环境因子的监测,论证更科学的保护措施。”
本次调查由WWF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湖南省畜牧水产局、湖南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等联合组织。
13、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印红谈:湿地保护10年后再行动将为时太晚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2011年01月24日 宋雪莲 郭芳
http://www.ceweekly.cn/html/Article/2011012494123.html
2011年,是《湿地 公约》签署40周年。2月2日,即将迎来第15个“世界湿地日”。世界各国都在以各种方式唤起人们对湿地这一具有强大生态功能的生态系统的关注和保护。
从全球层面看,湿地生态系统 是现今全球退化、丧失最快的生态系统。从中国的现状看,整个“十一五”期间,中国的自然湿地退化、丧失趋势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在这个特别的时间点,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印红接受了《中国经济周刊》的专访。她向记者坦陈了当前中国乃至世界湿地保护所面临的各种尴尬和困境,直言保护乏力背后的制度和政策缺失,并呼吁今后50~100年间的重大决策,必须解决好现有的各种湿地资源利用方式之间的平衡关系。“但这些还没有引起全社会的足够重视。”印红提醒到,“当问题后果在10年、20年后出现时再采取行动,将为时太晚。”
湿地生态退化 的压力与日俱增
《中国经济周刊》:1971年《湿地公约》签署以来,世界湿地保护面临的形势如何?
印红:这40年来,湿地生态系统在应对这些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 中的地位与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至2010年底,共有160个缔约成员国加入了《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覆盖着1910片总面积超过1.87亿公顷的重要湿地。但根据2005年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 (MA)的结论:湿地退化和丧失的速度超过了其他类型的生态系统退化和丧失的速度,同样,栖息在淡水和滨海湿地内的物种生存状况,也比栖息在其他生态系统内的物种生存状况更加恶化。引起湿地退化和丧失的主要直接原因是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垦、引水、富营养化、污染、过度捕捞、过度利用以及外来物种的引入,主要间接原因是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加快。
预计今后全球气候变化将进一步加剧湿地的丧失和退化状况,加剧栖息在湿地内的物种减少或丧失的状况,并增大许多地区的疾病发病率。同时,预计富营养化对江河湖沼、滨海等自然湿地的威胁将日益加大。各种的直接导致湿地生态退化的压力与日俱增,加大了湿地生态系统出现剧变的可能性。这种剧变的强度可能很大,并且要扭转它可能难度很大、代价昂贵,甚至无法得以扭转。
《中国经济周刊》:您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印红:从全球层面看,一方面湿地保护依然缺乏全社会的认同、支持。目前,在全球发展面临的各种挑战中,生态以及自然资源的安全很难排上各国政要的议事日程,当问题后果在10年、20年后出现时再采取行动将为时太晚。湿地生态保护,可以说是为未来创造绿色财富 ,但是在现实中并不被政治家理解,仍然缺乏有力的支持。
另一方面,科学政策不适应全球湿地保护形势。有科学家认为:传统的自然保护方式基于就地保护 ,其指标也不外乎是生物多样性、自然性、独特性、稀有性和代表性,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科学和政策都不足以维持全球湿地生态系统的数量和质量。如,湿地科学研究仍然缺乏广度和深度、重点和相关性;与社会其他优先发展目标相比,湿地政策相当乏力等等。事实上,今天的管理者、决策者在开展生态系统管理时,需要采取更加全局、整体的方法,并不断补充、更新知识。
湿地往往成为牺牲品
《中国经济周刊》:中国的湿地保护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
印红:从2008年起,中央财政计划三年共安排资金4210万元,启动开展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通过对比分析首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和已经完成第二次调查的6个省份的情况,北京、吉林和广东的湿地面积在进一步减少,黑龙江、江苏和天津虽然湿地面积没有减少,但湿地效益和功能还在下降。
从第二次全国湿地调查来看,目前我国湿地主要存在五大问题:一是湿地生物多样性衰退趋势明显,许多重要湿地部分或者全部丧失作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和繁育地的功能,给生物安全带来威胁。二是由于湿地面积减少和功能下降,一些内陆湿地丧失了淡水存蓄、调洪蓄洪的功能,加剧了水资源危机并增加了洪水灾害风险。三是湿地存在的几大主要威胁因素,开垦与改造、污染、泥沙淤积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依然严重。四是大量的改变湿地功能、用途的不合理利用活动不但得不到有效控制,而且在继续加剧加重;黑龙江三江平原湿地、沿海省份的滨海湿地等仍然面临着被开垦和围垦的巨大威胁,我国西部地区的许多重要湿地由于上游水资源被转为他用,湿地面积严重萎缩甚至干涸。五是湿地保护投入短缺,远远不能满足保护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
《中国经济周刊》:作为湿地保护的高层管理者,面对目前的形势,您感受到的挑战和压力有哪些?
印红: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形势下,我们保护湿地所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一是在有限的国土开发空间格局中,湿地在土地利用方式的竞争中始终处于劣势的地位没有改变。一直以来,原生、自然湿地多被定义为“荒滩”、“荒地”,在现行土地利用分类中被列入了“未利用地”,往往成为保障耕地、建设用地、林地等的牺牲品,直接导致了湿地面积锐减,进而极大地压缩了地表水存蓄空间。
二是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涉及面广、复杂性高,林业系统组织协调的管理能力亟待提高。湿地由于其开放性和对其科学认识上的不同,确定湿地边界和认定湿地范围本身就是一件十分困难的工作;又由于水系连通的特性,决定了做好湿地保护必须综合考虑上下游和左右岸的全方位工作,只考虑局部工作无法解决湿地面临的问题和威胁;湿地保护管理实践中针对单要素的管理政策格局已经固化,同一空间管理目标不兼容甚至冲突;大部分保护管理人员缺乏湿地生态保护管理的相关专业知识与实践,人员素质不适应岗位要求等等,所有这些都极大地增加了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挑战性。
三是履约责任对不断强化国内湿地保护管理提出更高要求。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在国际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成为发展中国家开展湿地保护的典范。但其中部分国际重要湿地面临的潜在压力已为国际社会所熟知,如果不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必然会被列入《湿地公约》的蒙特勒记录之中,不仅有损国家形象,更为当地政府带来负面政绩影响。
《中国经济周刊》:我们应当如何处理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印红:“绝对保护”和“无序开发”的理念在湿地保护领域都是不可取的,对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健康都是有害的。湿地生态系统拥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但只有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湿地资源,才能保证湿地生态系统持续发挥效益,这就是《湿地公约》倡导的“合理利用原则”。当前,在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一些地方没有很好地处理二者的关系,过度利用湿地的各种资源,不仅导致湿地资源枯竭,还对湿地生态系统产生了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只有做到既促进生态保护,又充分发挥经济效益,才能实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双赢”,才能使湿地保护管理工作走上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轨道。这里我要强调一点,作为湿地保护的管理者,一定要转变保护与利用就是对抗、冲突的思维与决策定势。
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或丧失通常取决于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之间的竞争,表象是矛盾、冲突,实质上是寻求平衡、兼顾,只要尊重科学规律、把握发展规律,睿智的管理者就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平衡点。要想使社会从湿地生态系统中最大可能地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利益,必须从和谐、统筹的立场解决好决策者、管理者的认识问题。
湿地保护事关未来国家安全
《中国经济周刊》: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我国湿地保护的成效如何?“十二五”期间,又有什么样的目标和预期?
印红:“十一五”期间,全国新建湿地自然保护区80处,湿地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550多处;国家湿地公园由2个增加到145个、地方湿地公园 120多处;新增国际重要湿地7处,总数达到37处。全国每年新增湿地保护面积30多万公顷,自然湿地保护率从“十五”末的45%增加到“十一五”末的50.3%左右,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50%”的目标任务。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要求,“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为主,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指出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保护好草原和湿地”,这些为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明确了方向。同时国家生态补偿制度建设的推进、中央湿地生态保护补助财政专项资金的设立等等,都是我们继续强化湿地生态保护,抓好管理工作的机遇。
下一个五年,我们的目标是力争到“十二五”期末,使自然湿地有效保护面积比重从49%提高到55%,初步缓解湿地面积减少和功能退化的趋势。
《中国经济周刊》:我们应当如何从生态安全的角度看湿地保护对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印红:未来的国家安全,将越来越依赖于生态以及自然资源的安全。生态退化和自然资源消耗的日增,会不断放大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威胁,如水污染与人类疾病、森林退化与木材短缺以及水源涵养能力锐减、湿地丧失与渔业减收、沿海红树林培育与人居安全风险等等。可以说生态破坏问题的积累,将进而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生态安全对于国家实现和平发展、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今后50~100年间的重大决策,必须解决好现有的各种湿地资源利用方式之间的平衡关系,以及现有的利用方式与未来的利用方式之间的平衡。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必须转变观念,确保能够有效地采纳和实施跨部门的管理方法,这些跨部门的管理方法采用协商和透明的原则,可有效地处理好各种利益得失关系,确保湿地所提供的生态服务的长期可持续性。
但对于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目前大部分的政府工作人员和整个社会尚缺乏全面认识,就湿地直接或间接地为人类(野生生物)提供产品和服务这一重要功能已经为社会初步认知,但湿地生态系统维持环境质量,影响环境容量的重要功能尚未得到正确认知和政治肯定。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扩大面向各级政府的湿地生态科学知识的普及,更加注重湿地生态保护服务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贡献率,更加主动地将湿地生态保护融入现行的体制机制、政策中,主流化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
14、WMO称最新数据证实全球变暖趋势
来源:路透中文网 2011年01月25日
http://green.sohu.com/20110125/n279073831.shtml
路透日内瓦1月20日电(记者 Stephanie Nebehay)---世界气象组织周四称,去年可能是有记录以来最热年份,印证全球变暖这一长期趋势。
该组织称,2001-2010年是19世纪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雅罗(Michel Jarraud)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这传递出的主要讯号是:变暖趋势在持续,且逐年加强。”
“不幸的是,这种趋势将持续很多年,不过其程度还是取决于温室气体排放量,取决于各国的减排措施。”
雅罗表示,最新数据应足以确认人类造成地球变暖的趋势。
他指出,有怀疑论者认为,全球变暖趋势已经结束,因为1998年以来气温未创新高。雅罗说:“但他们无法解释,为什麽2000年以来的十年,有九年位居十大最热年份的行列。”
英国气候研究中心周三公布数据显示,去年是有记录以来第二热年份,仅次于1998年。该中心是全球追踪气候变暖趋势的三家主要机构之一,另外两家机构上周称,2010年料将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
15、大连填海造地高价出让 失海渔民毕生投入打水漂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01月25日 王南
http://env.people.com.cn/GB/13806721.html
大连普湾新区征海迷局
政府征用—填海造地—高价出让的利益诱惑下,大连普湾新区的失地失海农民和养殖户合法权益屡屡被侵犯,半生积累甚至举债投入都打了水漂。
大连普湾新区的土地市场如火如荼:政府背景的公司出手大方,一个月之内斥资70亿元,连买26块地;二级市场价格节节攀高,每亩60万元,高的甚至近百万元,财政因此盆满钵满(中国经济时报1月11日曾有报道)。然而,在这场游戏中,失地农民和失海渔民成了不折不扣的输家:失去了养家糊口的生计,补偿没拿到手,半生积累甚至举债投入都打了水漂。
养殖业者的转产难题
朱连江和妻子金华都是下岗失业者。2005年他们卖了自家的房子,到普兰店承包了25亩虾圈,合同期10年,租金49万元;夫妇俩又东挪西借,投了100多万元将虾圈改造,养殖海参,以期提高效益。海参的养殖周期为2到3年,刚刚有了盼头的时候,普湾新区成立,海域被征用了。按《大连普湾新区海域征用补偿办法》,他家只能得到43万元。这意味着夫妻俩不仅血本无归,重新失业,还背上了沉重的债务。2011年1月11日这天,众多养殖户到管委会陈情,这位45岁的敦实汉子一跪不起……他的妻子2011年1月22日对记者哭诉:“没有一分钱的经济来源,每年还得交养老和医疗保险6400元……今后的日子怎么过,想都不敢想。”
范明军也是失业青年。2008年11月21日租了29亩海参圈,合同签到2015年。他举债交了50多万元的承包金,又借钱买了参苗投入,刚有希望见到收成,被征用了。43万元的补偿,连还债都不够。
有些人输得更惨。在大连投资的浙商陈忠法早年做生意有些积蓄,2009年前后在普兰店承包了三个虾圈,总面积358亩,为养海参改造借了上千万元。买了参苗投入,精心护养,把水产学院图书馆与海参有关的书复印了一屋子。然而一纸海域征用通知,令60多岁的老陈欲哭无泪。这些年他加起来投入了2540万元,而按《大连普湾新区海域征用补偿办法》,他只能得到720万元。他和妻子孩子几十年的辛苦化为泡影。
还有的人受二遍苦。孙云家的土地被征用时,他曾经把钥匙吞到肚里抗议,但征地款没拿到手,承包的海域又被征用了。望着厚厚的冰层,孙云对记者说:“下面的海参是我的命。”
仅这次征海涉及的养殖户就有1000多家,他们以后靠什么为生呢?
扑朔迷离的补偿标准
普湾新区管理委员会成立了大连普湾新区海域征用工作领导小组,2010年7月13日发布《大连普湾新区海域征用补偿办法》,规定“补偿包括实物资产补偿和养殖物补偿两部分。实物资产参照有资质评估机构的评估报告进行补偿,海参养殖补偿每亩不高于2万元”。
海参养殖户认为这个标准太低。早在2006年,同属大连范围的旅顺口区征海补偿时,每亩海参的补偿标准就已达到5万元;庄河市2007年61号文件规定海参补偿每亩4万元;2010年10月,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和花园口经济区的征海补偿也在4.5万元。为什么普湾新区的标准要低60%呢?
实物资产评估也有很大争议。一条船,养殖户市场上买时需要3500元,评估只有300元;太阳能、发电设备、网箱等,论车计价,一车150元。评估机构的名称是什么?为什么对养殖业户的异议不解释、不答复、不记录?评估结果为什么没有当事方签字确认?
养殖业户的经营损失也未考虑在内。海参养殖投资巨大,少则数百万元,多至上千万元,养殖周期长达三年。普湾新区的养殖户大多是刚刚完成投入期,剩余承包经营年限为七八年甚至10年不等,经营损失谁来弥补?
根据《渔业法》第14条,水域、滩涂按《土地法》有关征地的规定办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严格征地拆迁管理工作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紧急通知》,征地补偿提高20%到30%。普湾新区制定补偿标准的依据是什么?养殖户不明白。 利益链条的背后推手
普兰店海域原先以养虾为主,由于技术和市场等原因一直惨淡经营。前些年外来户发现虾圈改造后可以养海参,纷纷前来承包海面,最近见到些效益,当地经济也有了起色。然而现在,海参养殖产业走到了尽头:政府征用—填海造地—高价出让的利益诱惑实在是太大了。
海参养殖户对中国经济时报说,他们也支持普湾新区发展,可失去了养家糊口的营生,总应该得到补偿吧?
2010年12月2日,普湾新区600多家海参养殖户到大连市政府反映情况,要求提高补偿标准,延期动迁以便收获海参减少损失。被告知去找普兰店市信访局;普兰店市信访局又让去找普湾新区国土局。国土局王局长曾叫来包处长留下养殖户的材料,但石沉大海。2010年12月5日,一些养殖户被叫到管委会,一位李主任宣布:“每亩2万元,还得扣20%海域使用费,这是王局长等9人海域征用领导小组开会决定的;不签字,就强迁。”说完扬长而去。
2011年1月11日,普湾新区国土局张副局长接见养殖户说:“自己刚来,了解一下情况,主任在楼上研究,下来就答复你们。”但等到下午四点也没见领导的影儿。1月21日,养殖户收到手机短信:“每亩2万元的动迁款,领与不领政府都即将征用。”
大连市政协委员对征海征地进行调研后,认为“有些地方存在以权谋私与民争利的现象,致使失地失海农民和养殖户合法权益屡屡被侵犯”,他们在前不久召开的政协会上提出了《关于规范征海征地行为、保护被征群众权益的提案》,建议政策公开到位、审批评估到位、补偿安置到位,严厉禁止采取停水、停电、阻断交通、半夜挖掘等方式突击拆迁或株连式拆迁,要求追查有关负责人的法律责任。
2011年1月24日,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致电普湾新区国土局动迁处包处长联系采访事宜,一位女性工作人员说正在开会,让半小时后再打电话,后来就一直变成传真信号了。记者拨通国土局王局长手机,对方听明来意后说“正在开会,再约时间吧”,就匆匆挂断。
中国经济时报将关注事态最新进展。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ljy/html/gyljyzyz/ljyzyzzy01.html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