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一月十九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一月十九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11-01-19

 

一月十九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在秘鲁亚马孙中寻找连续报道:

1、在秘鲁亚马孙中寻找之四――记录跳出水面的亚马孙豚

http://www.greensos.cn/ljy/html/dysj/view/90368.html

 

特别报道:

2、中国环境报:    2011年环保工作十大期待 

http://www.cenews.com.cn/xwzx/zhxw/qt/201101/t20110119_691910.html

 

环境资讯:

3、新浪环保:     环球人物榜绿动中国环保论坛暨颁奖典礼举行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1-01-19/133421840435.shtml

4、人民网环保频道: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推出系列新举措

http://env.people.com.cn/GB/192112/13768451.html

 

地方信息:

5、北京日报:     北京十二五期间至少减排生活垃圾300万吨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1-01-19/091321839168.shtml

6、中国新闻网:    浙江杭州嘉兴等城市欲向千岛湖借水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1/659657.html

 

人与自然:

7、中国青年报:    铁蹄马面临灭绝危机  内蒙古草原将没有灵魂

http://env.people.com.cn/GB/13765502.html

 

环境曝光:

8、中国青年网:    天能集团涉嫌铅污染:名企更应有社会公德心

http://fashion.qianlong.com/yaowen/xinwenyan/2011/0118/10941.html

9、大河网:      郑州垃圾场紧邻中学 焚烧污染影响校园

http://green.sohu.com/20110119/n278960976.shtml

 

民间环保:

10、腾讯绿色:    自然之友申请公开自然保护区调整信息 被受理

http://green.news.qq.com/a/20110119/000987.htm

 

信息公开:

11、一财网:     中国民众获知空气质量信息有限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1/659894.html

 

垃圾处理:

12、新京报:     北京海淀垃圾焚烧场另选新地 弃定址六里屯

http://env.people.com.cn/GB/13762518.html

 

深度报道:

13、世界博览杂志:  我国沿海填海造地导致岛屿加速消失

http://news.sina.com.cn/c/sd/2011-01-19/101421839577.shtml

14、中国汽车报:   违规生产致铅污染 铅酸蓄电池惹祸谁的错

http://auto.sohu.com/20110118/n278946265.shtml

15、第一财经日报:  “1号文件”搭建水利长城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1/659374.html

 

环境评论:

16、中外对话:    回顾2010中国环境:缺少公众参与

http://news.qq.com/a/20110119/000916.htm

17、中国环境报:   环境处罚不该成为纸老虎 

http://www.cenews.com.cn/xwzx/gd/qt/201101/t20110118_691899.html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http://www.nujiang.ngo.cn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ljy/html/gyljyzyz/ljyzyzzy01.html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

 

 

 

 

1、在秘鲁亚马孙中寻找之四――记录跳出水面的亚马孙豚

文图 汪永晨

http://www.greensos.cn/ljy/html/dysj/view/90368.html

2011年1月12日早上五点半,我参加了此次亚马观考察的第一个项目,记录金刚鹦鹉的数量。考察的方式是在亚马孙支流的萨米亚河上500米一个点,每个点观察监测15分钟,数出在这个位置,这段时间能看到多少金刚鹦鹉。这个调查要的不是这个地区鸟类的丰富,而是鸟类的密度。

可能是因为时间太早,参加这一记录的志愿者只有我一个。坐上小船,随着鸟类工作者辛迪亚和船工(兼任向导),我们划进了亚马孙支流萨米里亚河。

观鸟中的亚马孙早晨

“锁定”天空

2009年我在巴西的亚马孙采访时,看到过一树的金刚鹦鹉。今天我们要记录的是金刚鹦鹉是在飞翔中。

老天“换装”了

记录的就是它们金刚鹦鹉

秘鲁亚马孙我们所在的洛雷托雨林,位于亚马逊流域西部,庇护着地球上一些最大的哺乳动物,鸟类,植物和鱼类的多样性。自1984年以来首席研究员和他的团队已经在洛雷托地区展开了研究工作。这些研究,目前正被地球观察研究所作为其亚马逊内河船考察项目中的一部分任务提供支持。是希望通过以社区为基础的工作建立起对生物多样性的长期保护,并发展以野生动物为基础的保护区和景观策略。我们参加的研究和保护活动,是运用跨学科的方法来找出当地居民的需求与动植物保护之间的平衡。这项目的目标正在由保护团体﹑大学﹑政府机构和相关民众,通过行动﹑宣传﹑研究及合作来加以落实。

作为一名地球观察志愿者,我们将要在位于帕卡亚-萨米里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萨米里亚河(第一,三,四,五,和六组)此基础上对野生动物的数量进行监测,帮助收集关于有蹄类动物,金刚鹦鹉,大型灵长类动物,野生鸟类,大型猫科动物,其他大型哺乳动物和大型鱼类的数据。协助研究人员寻找动物,确定动物种群的大小和组成情况,确定距离参数,登记数据表信息,测量动物体重和尺寸大小,并进行动物膳食分析。随行的中国地球观察研究所首席代表谌良仲说,我们这样做其实也是参与了当地土著村庄研究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以社区为基础的生态保护计划。

清晨的亚马孙支流

黑领鹰

水的“旋律”

科学家们说,热带雨林是大自然最后的屏障。它是大自然最为原始的杰作之一。即使在白天,走进热带雨林,也仿佛走进了一个幽暗的世界,甚至能呼吸到这片土地带来的神秘气息。这里有世界上最珍奇的动植物,它是地球上物种最为丰富,自然景观最为绮丽,也是最为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

我们在亚马孙船上度过的的八天里,就是要把这丰富,这美丽记录下来,科学家要用数据,而我,做为记者,除了参与野外数据的采集之外,就是要用照片,把这美,这神奇记录下来。一天从早到晚最多能参加的野外数据监测是四次,我全参加了。

包括金刚鹦鹉、粉河豚和灰河豚,凯门鳄。我多么希望在我自己尽可能多地看到亚马孙,感受亚马孙的同时,也能在我回去后将这些记录与感受与更多的人分享。虽然才短短的几天的时间,我已经越来越感到,亚马孙给我们的内容很多,很多。

 

河边的林子

听着林里的猴子叫声的记录

水边小景

亚马孙考察船上的首席科学家理查德说:我们保留了有关这些物种的多样性和种群密度的准确调查记录,是用于推动改善以社区为基础的野生动植物管理和保护区管理,以及加快野生动植物保护政策的制定。

至于为什么选择这些动物作为标志性的调查对象呢?理查德说,选择为标志物种,一是人们不打这种动物。狩猎动物不能做标志物种。粉豚当地土著人认为就像人类一样。传说,粉豚会装扮成英俊少年勾引姑娘。如果有女人怀孕了,又说不出是谁的孩子,就会说是碰到了粉豚。很有意思的借口。隐含的就是人和豚间的关联。

做为标志性物种的第二要求是,这种动物可以长距离迁栖。谌良仲对此的解释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这点要的是此种动物能适应各种环境。理查德问我们,在船上只有一天的时间,亚马孙豚谁没有见到,大家都见到了。

理查德说到这时我想,我们长江里的白鳍是没有希望了。1997年我和中科院水生所及农业部考察船一起在长江上找了七天,一头也没有看到。那次56条考察船的记录是一共看到了13头。到了2006年,世界顶级科学家考察了38天,我前面说过了,就一头也没有看到。

做为标志性物种的第三个条件是容易看到。容易被发现。见不到的没有指标性。


(地球观察研究所提供)

 

 

拍于巴西亚马孙流域的蓝鹦鹉和小金刚鹦鹉

蓝金刚鹦鹉,辛迪亚说,秘鲁他们这的亚马孙流域没有。而下面这种名为小金刚鹦鹉这里是有的,它们也是我们要记录的物种之一。

空中飞翔

树上的世界

雨林在亚马逊

在洛雷托地区,一共有五种常见的金刚鹦鹉。我们记录的也正是这五种:红腹,蓝黄、琉璃金刚、和金刚鹦鹉一般会在上午飞越河流和湖泊到达为其提供食物的树木上面,然后在夜间回到自己的栖息地。金刚鹦鹉的种群状态可以指示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情况,因为它们的食物是水果,而且如果某个地区内的森林环境既健康又能够提供丰富的食物,那么它们就会长期在这片区域内生活。如果金刚鹦鹉的数量下降了,这意味着森林生态系统开始出现恶化,而其数量的增加则表明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处于恢复之中。

金刚鹦鹉,当地人是不打。不过让金刚鹦鹉更加平安的,也有赖于2001年以后,美国对收养这种宠物征收极高的税收。在旅客的行李里要是扫描到,那就也是没有“好果子”吃的,导致金刚鹦鹉贸易急剧下降,从而起到了保护金刚鹦鹉的重要作用。金刚鹦鹉同时长距离迁徙,如果森林中没有足够的果实,它就飞往别处觅食。

1月12日早晨我们的记录是46只。没有想象的那么多,也没有想象的那么近。但整个早晨,我感觉到的是亚马孙河及两岸的丰富与神秘。

接下来的9点到下午1点,我要去记录的是我此行最希望看到的亚马孙豚。2009年,我们在巴西的亚马孙时,当地人告诉我们,4月份水大了,看到豚不容易。可是我们上船半个小时后,就看到了两群。一群灰豚,一群粉豚。那次同行的沈孝辉拍到了,可是很小,很小。我没有拍到。今天,我多么希望自己能拍到亚马孙豚,而且是跳出水面的它们。

 

巴西亚马孙河上的亚马孙灰豚跳出水面  (沈孝辉拍)

亚马孙粉豚,Amazon river dolphin 是亚马逊豚江豚里体型最大的一种,成年雄性体型可达2.55米长,185公斤重,雌性体型略小,约为2.15米长,150公斤重。虽然其身体肥胖沉重,但却极为灵巧:头部可全方位转动,宽阔的三角形尾翼,背翅很低,从腰部到尾部的形状,象鳗鱼一样的修长苗条,而尾翼就象鸭蹼一样,犹如一个宽大的船桨,但其游泳速度并不很快,却能在泛洪区水中森林间穿行自如,非常灵巧。亚马逊河豚的喙和下颚又长又坚固,鼻子小且柔软。它的身体可由肌肉控制。幼年河豚的颜色为深灰色,年长的河豚则完全为粉色或背部为暗深色(参见da Silva 2002)。

在雨季丰水期,当各种鱼类大量来到泛洪区时,亚马逊河豚采用集体围捕和捕猎和进食的战略。其它时间,他们则以5 – 8只个体组成的“小家庭”为单位,由一个强壮的成年雄性河豚带领。在河流交汇处,曾见到过多达35只河豚,有时候与灰豚一道,集体围捕猎物。

亚马逊灰豚 ,Tucuxi; bouto dolphin 亚马逊灰豚的外观与小点的瓶鼻豚相似,它背部颜色为浅灰色或蓝灰色,腹部颜色接近深粉色或浅灰,背部颜色和腹部颜色之间,在尾濮到嘴角的连线,有明显的分界,而灰豚的侧面,在尾翼和背翅之间的颜色很淡。背翅的形状为三角形,在鱼翅顶部有些许钩状物,而它们的嘴吧,长而苗条。 海中的成年雄性灰豚的体型长达2.1 – 2.2米,在淡水中则较小,约为1.52米(Flores, 2002)。

灰豚是非常社会化的动物,相互之间有密切的社会关系。雌性成年灰豚的体型较雄性略大一点。由于它们实行一妻多夫制,所以其社会结构可能以母系为主。

亚马孙豚在水中嬉戏

粉豚在行进中

灰豚在捕鱼

呼吸中

不知是我们的运气好,还是亚马孙河里的豚还真的是成千上万。这一形容是2002年我在武汉参加白鳍豚研讨会,采访一位巴西科学家时的。今天在亚马孙这句话得到了应验。

当然豚多,并不见得我们都能拍到,能拍得好。我们通常是在河豚出来呼吸时看到它们的。而等我们肉眼看到它们出了水面,再去“描准”时,人家又回到了水里,只停下水中的片片涟漪。不过好在数量较多,我们有机会练手。开始是一张一张地拍,后来就连拍,再后,索性相机不离眼睛,对准一个地方不撒手。这样,虽然河豚你不知道它这口气喘完成了,下一口气会从哪出来换,但是因为它们并不是单个活动,所以这头出来后,很可能就会有下一头豚接着出来。这样你就可能“逮”个正着。我的这头让我得意得不行的豚,当时拍到没有,我在相机里一直都没敢看,一是拍眼见得那一跳,那么好的机会,我要是没有没到,真是太笨了,一是也想留个悬念,好的东西总想放在最后看,这是一种人的习惯,我差不多属于这种人。我觉得这样会给自己留下余味无穷。

在玩中

我拍到了,拍到了比我想象的还好的亚马孙粉豚跳出水面的画面。我开始想象,我把这张时候给朋友们看时,他们会和我一样高兴的。

豚在捕鱼中

紧跟

接下来我拍到的亚马孙豚也是足可以让人们好好认识它们的。中国古人有很多话,总结得真是太好了,此时我用上一句是乐极生悲,激动万分的我,拍和眼镜上全是汗,反正亚马孙河豚离我们都很近,我摘下了眼镜,挂职在了胸前的衣服上。可是在船上跳到这边,跳到那边时,一不留神,只听到嗵的一声响,我那既有近视,又有闪光,还有老花的眼镜,就离我而过,与亚马孙豚同在了。

当时急得我想跳下水去找。可是我们一上船,就被告知,不许游泳。用理查德的话是,水中的世界是很凶险的。是个弱肉强食的地方。我看看两个船工,他们也无奈地向我看着,露出虽然不是我的急,却也是一脸的无奈。我们的船停在那了一会儿。我还是认为水性好,下水试试怎么样。可是同行的豚类专家威廉说这里的水深有7、8米。他光说水深时我还没有死心。但他马上说,我们的船看着是停了,其实是在慢慢移动的,你即使能潜水,可这么大的范围,怎么可能还找到呢。

听威廉和同行的招秉恒这样劝我时,我突然想到了一个选择,问被大家叫作阿BING的招秉恒。我说,要是只有一个选择,你是要眼镜,还是要拍到的那么好的亚马孙豚的照片。他笑着说,眼镜。我知道,他这是说给我听的,因为他可能已经知道了我的选择,我当然是要我拍到的那么多,也可能是非常好的照片 了。虽然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在电脑上看我拍到的照片,但我有这个信心。我今天拍到的照片,是可以列在人的一行,能拍到的最难得的照片。如果是这样,让我拿眼镜与照片换,如果在我的眼镜没有掉在亚马孙河里,有人这样问我,我的选择也会是一无反顾的。眼镜虽然用的合适,价钱不匪,可在回到北京还能配。而亚马孙豚能,能拍到真是运气和功夫。我关注河豚那么多年了,今天终于拍到了它们。如果从这个思路想,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水中捕鱼

浮出水面是为了呼吸

我们记录亚马孙豚的船

水上飞翔

中午,我们在船上吃饭时,我把卡上的照片拷在电脑中,我看到了我拍到的亚马孙豚。同行的美国志愿者巴布把他看书时用的眼镜借给我,并且说,整个旅行你都可以用。  

整个中午,我则久久地沉浸在刚刚拍到亚马孙豚时的兴奋,和在被考察船上浓浓地友谊所感动中,也在为我们中国长江里的白鳍豚挽惜。

今天我们在不到三个小时的时间里,数到的亚马孙豚是60头。

 

热带雨林里的水果

随便看到的都是可吃的

亚马孙香蕉

闻闻做冰激凌的香料

1月12日下午考察之前,我们增加了一个小项目,去看河边的棕榈树。也看看我们考察船旁边林子里的野生植物和原住民住的周围的环境。

下午,我们同行的几个中国志愿者一起参加了下午这个时段对金刚鹦鹉的记录。鹦鹉还是飞在天空中,不容易拍到。但周围的环境,足够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每一个人。

水边

“放哨”

水边的雨林

今天我们早晨和下午观测到的金刚鹦鹉都是46只。瑞查德说是个不错的数字。近来的大旱鸟类是不是没有食物吃了,他本来还很担忧。看来亚马孙的鸟类对目前的环境还有适应能力。

太阳西斜时的亚马孙

考察船上的鸟类学家辛迪亚

 

松鼠猴(康泰拍摄)

亚马孙每天的傍晚,都不一样。不管阴晴,都让我们这些来自大自然已经不自然的人们激动不已。而这样的画面,在我们中国就算是原生态的地方也是不多见了。更何况对我们这些所谓的城里人来说。

日落

亚马孙日落后的空中

2011年1月12日,我参加的最后一个考察项目是去监测凯门鳄。晚上9点到12点的这个活动,是坐着船,专家用手电把光打在河边寻找。在巴西的亚马孙,我们也有一天是这样打着手电看野生动物的。当地人说,因为有些动物就是夜行动物。不过在巴西我们看鹗鱼,可是白天看的。

凯门鳄

给我们开船的  是当地人。那么小的鹗鱼,不知他是怎么就能找得到。捕到以后,先是量了它的身长,又称了它的体重,还从它的肚子下面用小夹子掀开,是公还是母。这种做法,鹗鱼为了科研和可持续发展也只能接受了。不过在我们看来,还是有点于心不忍。

检查性别

称称体重

在亚马孙的洛雷托地区的大型河流和湖泊中,一共生活中三种凯门鳄物种:黑凯门鳄,常见凯门鳄(common caiman)和钝吻凯门鳄(smooth-fronted caiman)。过去,人们杀害这些动物获取它们的皮来作为制造鞋类,手袋,腰带和其他物件的材料。据说当年美国肯尼迪总统核弹按纽包就是黑凯门鹗鱼皮做的。国际濒危物种禁贸易公约禁止捕捞和贸易后,在洛雷托地区的许多河流当中,鹗鱼的数量正在恢复,现在重新可列为比较常见的动物了 。

理查德说:凯门鳄种群的数量多少可以反映我们的环保保护工作做得好不好。但是要注意,随着凯门鳄种群数量的上升,该地区各种凯门鳄物种的数量比率也会发生变化,这是由各个凯门鳄物种之间直接或间接的竞争关系和捕食关系引起的。随着凯门鳄数量的上升,地球观察研究所的项目将会研究该地区各个凯门鳄物种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了解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行动对于凯门鳄家族内部各个物种结构的影响。

量完了放归前

紧张而有意思的、从早上五点半,到晚上12点,整整一天的考察结束了。我拍的照片将和我写下的这些记录,在我们绿家园江河信息上和读者们一起感受亚马孙的今天。

明天,我要参加的科考是鱼类调查和陆地样带的监测。陆地样带监测今天去的人真是个个成了“献血”者。亚马孙热带雨林里的蚊子有了美美的大餐。明天我们又将如何与这些森林里的主人相处呢?想想,有点紧张。

                             地球观察研究所中国首席代表谌良仲修改

2、2011年环保工作十大期待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1-01-19 

http://www.cenews.com.cn/xwzx/zhxw/qt/201101/t20110119_691910.html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日前召开的2011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总结了“十一五”期间的环保工作,提出了“十二五”环保总体思路,要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和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新要求,完成好2011年及“十二五”重点工作任务。我们梳理出一些重点问题进行解读,期待全国各地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壹 七次环保大会取得标志性成果

  “把开好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提到推动环保事业迈向新台阶的重大机遇和做好新时期环保工作的强大动力的高度来认识。”

  解读:1973年8月,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在北京召开,提出了“三十二”字环境保护工作方针;1983年12月,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将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1989年,第三次全国环保会议形成了“三大环境政策”和“八项管理制度”;2006年4月,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提出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历次全国环保大会都对我国一个阶段的环境保护工作做出重要部署,并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环保方针、政策,都有标志性成果,极大地推动了环保事业发展。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如何在“十一五”环保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基础上,应对当前仍然严峻的环境形势,有效缓解与日俱增的治污减排、环境质量改善等压力,是“十二五”环保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

  今年计划召开的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研究确定今后一个时期环保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我们期待七次环保大会也取得一些标志性成果,成为我国环保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

贰 “十二五”规划更加科学合理

  “编制好‘十二五’环保规划以及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规划、能力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

  解读:“十一五”是我国环保事业大有所为的5年,环保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十一五”环保规划的各项任务全面完成,污染减排指标提前超额完成。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做好“十二五”期间的环保工作,具有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严峻挑战,一是治污减排的压力继续加大,二是环境质量改善的压力继续加大,三是防范环境风险的压力继续加大,四是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压力继续加大。

  “十二五”环保规划的编制,将在指导思想上,落实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的战略思想,构建一系列重大政策体系;在规划内容上,以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大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土壤、放射性等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在规划指标上,增加两项约束性指标,以约束性指标为核心,统筹考虑其他指标;在具体的技术问题上,将更加科学合理。

叁 生态文明建设建立指标体系

  “环保部门要牵头制订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要认真落实,积极谋划,深入研究,抓紧制订并发布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

  解读: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目前,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主要参考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的生态县、生态省(2007修订稿)建设指标体系,国家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以及中央编译局2009年发布的国内首个“生态文明建设(城镇)指标体系”。

  这些指标体系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缺陷:一是指标体系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二是指标体系对于社会进步和制度保障的指标设计得太少,且基本为定性或参考性指标,缺乏可操作性。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持续改进、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应尽快制订出台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引导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入、完善、扩展和提升,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制订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一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既要从实际出发,又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确定指标体系。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要与可操作性相结合。三是研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措施,着力实现生态文明的制度化、自觉化、长效化,深入推进生态建设示范区,继续扩大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四是分步实施和分阶段进行目标考核。

肆 “十一五”减排考核兑现承诺

  “完成‘十一五’减排核查和考核工作,落实奖惩措施。把结构减排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强化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提高并严格执行排放标准,全面启动县县建设污水处理厂工程。”

  解读:“十一五”以来,我国污染减排任务超额完成。目前,环境保护部派出的工作组正在全国各地对减排情况进行核查核算。我们期待最终结果出来后,对没有完成减排任务的地方以及相关负责人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责任追究,兑现承诺。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发展方式粗放,资源能源消耗量大,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难以在短期内发生根本转变,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将长期居高不下,污染物减排工作依然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十二五”的减排任务相比“十一五”压力将会更大。随着减排基数的降低,其边际效应会逐渐减弱,要啃的骨头会越来越硬。“十一五”期间,各地方政府纷纷选择了工程减排的方式。经过5年大干快上,减排潜力减小。因此,“十二五”期间,在减排的举措上应把结构减排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强化工程和管理减排,重点攻关,高效治理。在减排责任落实上继续将减排目标任务措施层层分解到各级政府、各个企业;建立完善的减排核查核算以及责任追究制度,促进政府责任的落实,确保任务如期完成。

伍 突发环境事件开始减少

  “健全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管理工作机制,集中开展沿江沿河沿湖化工企业综合整治,遏制化工行业环境事件高发势头。加强应急能力建设。”

  解读:我国已进入环境事故高发期,2010年,环境污染事故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紫金矿业污水渗漏事故、大连油管爆炸、南京塑料厂丙烯管道爆炸……在震惊的同时,有太多的地方值得我们反思。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基本源自于三种情况:一是自然灾害引起的次生环境灾害;二是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引发的环境污染;三是企业长期排污叠加形成的严重污染。总的来说,人为因素大于自然因素。环境污染事故高发,环境风险凸显,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一些地方和企业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单纯追求速度,而不讲究质量;只重视GDP增长,而不重视环境保护。制度缺失也是我国加强环境风险管理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环境风险重在预防。以化工行业为例,我国化工石化企业布局乱、数量多、规模小、风险大,为地方GDP增长做出贡献的同时,也隐藏了巨大的环境风险隐患。与看得见、摸得着的企业日常排污相比,环境风险平时不暴露,如果不能事先被识别、被发现并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一旦暴发,很可能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与末端治理相比,产业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才是工业污染防治、预防环境风险的治本之策。

  2011年,我们期待切实落实责任追究制度。促使企业加强环境风险管理,关键是要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加大对肇事企业的民事赔偿和刑事追责力度。同时,加大对地方政府及有关责任人的惩处力度,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促使各地政府及有关部门把牢招商引资关口,加强环境监管,全面落实国家环保政策法规。

陆 规划环评全面推开

    “积极开展规划环评,加快推进水电开发、开发区、工业园区等重点领域规划环评,及时推进五大区域战略环评成果应用。”

  解读:规划环评将环境因素置于重大宏观经济决策链的前端,通过对环境资源承载力的分析,对各类重大开发等活动提出更为合理的战略安排,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践表明,规划环评对推进产业合理布局和城市规划的优化,预防资源过度开发和生态破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近年来,我国的规划环评工作一直在有条持续推进,取得了成效。2003年9月开始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明确要求对土地利用规划,区域、流域、海域开发规划和10类专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2009年8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发布。2010年9月,环渤海沿海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沿海、成渝经济区和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等五大区域战略环评基础性工作总体完成。

  当前,各地正在制订“十二五”期间的各种经济发展规划,我们期待在合理应用五大区域战略环评成果的基础上,在重点地区、流域以及行业全面推进规划环评工作,使之成为控制污染源头、推进产业合理布局的有力武器。

柒 重金属污染得到遏制

  “把任务分解落实到各有关省(区、市)和部门,下大力气整治重点防控地区、重点防控行业重金属排放企业的环境违法问题。”

  解读:2008年以来,贵州独山、湖南辰溪、广西河池、云南阳宗海、河南大沙河相继发生砷污染事件;江苏邳州、湖南武冈、陕西凤翔、广东清远、江苏大丰、四川隆昌、湖南嘉禾、甘肃瓜州、湖北崇阳、安徽怀宁等地相继发生血铅事件;其他重金属污染事件也时有发生,湖南浏阳发生镉污染,13个品牌香烟也被曝重金属含量超标。

  这些污染事件,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处置难度大,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我们必须下大力气遏制重金属污染事件高发的态势。但是,重金属污染问题成因十分复杂,既有历史原因,又有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不合理的因素,同时还有生产工艺落后、污染防治设施不过关、监管不严等问题。

  2011年,我们期待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企业切实负起责任,遏制重金属污染事件高发态势。抓住重点,集中突破。重点防控地区要根据近年来污染事件发生的频次和当地产业结构的特点来确定;重点防控行业是有色金属矿(含伴生矿)采选业、有色金属冶炼业、含铅蓄电池业、皮革及其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重点防控具有潜在环境风险的重金属排放企业。坚持治旧与控新相结合的原则,在推动现有重点防控企业同类整合、集中管理、开展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的同时,积极推进涉重金属企业落后产能淘汰退出,提高行业准入门槛,重点防控区禁止新建、改建、扩建增加重金属污染物排放的项目。

捌 联防联控打破行政区划界限

  “2011年,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为重点,加快推进区域联防联控新机制。”

  解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气污染逐步呈现出区域性特点,必须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共同解决区域性污染问题。近些年来,我国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探索实践的联防联控制度,正是污染预防与环境治理结合的典范。

  为把北京奥运会举办成名副其实的“绿色奥运”,2007年开始,各地共同努力,保障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的空气质量,联防联控初显成效。

  2010年,我国在加快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组织开展了上海世博会两省一市、广州亚运会四省一区、环北京护城河三省两市一区等区域性环境执法督察,着力构建“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监管、统一评估、统一协调”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2010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15年建立大气联防联控机制,重点区域内所有城市空气质量达到或好于国家二级标准。

  但是,由于缺乏跨越行政区的协调组织机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进一步推进还面临着阻力。

  2011年,我们期望进一步打破地方行政区划界限,将区域大气环境作为整体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尽快设立更高层面的协调组织机构,让联防联控发挥更大的作用,切实改善环境质量。

玖 饮用水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

  “全面落实《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开展地级以上城市饮用水水源地评估工作,建立重点湖库流域生态安全评估技术和管理体系。”

  解读:近年来,各地在饮用水安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积极开展对水源地的清理整治工作,取缔、关闭饮用水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内工业排污口。整治排污企业,搬迁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内企业,整治水源地保护区内违法建设项目,在一级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加强备用水源建设,开辟第二水源地,确保备用水源能在需要时随时发挥作用。

  但是,我国的饮用水安全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地方饮用水污染事件频发,水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2009年,全国城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城区)水质达标率平均为89.84%。2010年,全国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比例为51.9%,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20.8%。

  2011年,环境保护部要求开展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和乡镇的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组织评估环保重点城市226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编制发布《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2008~2020)》,到2015年,水质达标的饮用水水源地比例不低于90%,到2020年达到并稳定在95%以上。我们期待影响饮用水安全的排污口被彻底取缔,污染严重的企业被关停或搬迁,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进一步深化。

拾 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深入开展

  “不断深化‘以奖促治’政策举措,扎实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推进农村环境整治目标责任制试点。”

  解读:为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实行“以奖促治”政策,以激励和促进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加大农村环保投入,推动地方农村环境重点综合整治取得了积极进展。环境保护部精心组织编制了2010~2012年农村“以奖促治”连片整治的初步方案和《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2010~2015年)》,为各地探索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新途径、新方式提供指导。

  2010年6月,农村环保“以奖促治”连片整治示范工作全面启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已选择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重庆、宁夏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第一批连片整治示范工作,并与他们签署了示范协议。从2010年起,中央财政计划在3年内安排专项资金120亿元,重点支持农村环境整村连片治理。

  在中央“以奖促治”政策的推动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已初见成效,目前有6600多个村镇开展了环境综合整治,2400多万农村人口直接受益。到2012年,将有约1亿农村人口受益,我国农村环境将大为改观,并将有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11年,我们期待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更为扎实地开展下去。严格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加大工矿企业污染治理力度,防止污染向农村转移。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试点工作,做好全国重点地区土壤污染加密调查各项准备。

    稿件由中国环境报记者徐琦、王奎庭、马新萍、杨立群、张楠、岳跃国、赵娜撰写

3、环球人物榜绿动中国环保论坛暨颁奖典礼举行

来源:新浪环保2011年01月19日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1-01-19/133421840435.shtml

  2011年1月18日,由人民日报社《环球人物》杂志举办的“环球人物榜‘绿动中国’环保高峰论坛暨颁奖典礼”在人民日报社报告厅隆重举行。

  人民日报社副社长何崇元、《环球人物》杂志社总编辑刘爱成、《中国能源报》社长李庆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唐方方、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气候变化高级顾问安德里亚、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主任廖晓义等媒体领导和专家,以及部分企业嘉宾出席了论坛典礼。

  全球气候变化、能源消耗和生态破坏是21世纪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是实现全球减排目标的战略选择,也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2010年9月以来,《环球人物》杂志推出系列专题报道,深入探讨低碳环保理论与实践,结合专家访谈和企业案例,推广“低碳环保”真意,受到各界关注和好评。

  在此基础上,第三届“环球人物榜”活动以“绿动中国”环保高峰论坛为主题,邀请一批企业、学界和媒体精英,探讨先进环保理念,分享绿色实践经验,为产业结构调整献计献策,并表彰一批为推进环保事业、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经济贡献突出的企业和个人。

  本次论坛共分为两个议题,分别是:“低碳”时代,传统产业及新能源产业的挑战与机遇;中国低碳创新及低碳生活畅想。在论坛现场,讨论气氛热烈,众多专家和嘉宾均就各自关注和研究的领域做了精彩发言。百余位现场观众和媒体代表,还与专家和企业代表就国际环保形势展望、低碳经济发展趋势、世界先进环保理念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刚荣获本届“环球人物榜”的“绿色卓越先锋奖”: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荣获“绿色创新企业奖”;通用电气(GE)荣获“绿色管理企业奖”;中国三星荣获“绿色公益企业奖”。“绿色卓越贡献奖”则分别授予著名环保人士、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主任廖晓义,以及治沙专家、燕京大学北大校友会生态专委会秘书长郑柏峪。

多位参与活动的专家表示,通过这次论坛,向社会公众传播了最新的环保理念与低碳知识,增进了同行的交流与了解,为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进言献策,是一次难得的思想交流盛会。获奖企业代表纷纷表示,本次论坛活动规格高、专业性强、影响力大,是对获奖企业的极大肯定和鼓励。

4、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推出系列新举措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11年01月1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92112/13768451.html

为社会各界参与碳补偿、消除碳足迹提供便利

  人民网北京1月18日电 (记者 梁彩恒) 自2010年7月成立以来,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已募资9680万元人民币;成立了北京、浙江等五大专项基金;与国家林业局合作,资助在9个省(市)开展了碳汇造林试点。同时基金会还成立了包括:成立中国首家碳汇研究院、成立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志愿者工作委员会、发布中国第一批 “碳汇公益礼品卡”系列。这是18日中国绿色碳汇基金在国家林业局举办了媒体见面会时通报的。

  基金会刘于鹤理事长指出,“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是中国首家以增汇减排、应对气候变化为目的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其前身是2007年成立的中国绿色碳基金。为适应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新形势的需要,中国绿色碳基金从一个专项基金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公募基金会。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成立后,围绕宗旨,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开展了一系列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应对气候变化公益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的核心业务--应对气候变化是一项全新的惠及全球、全人类的公益事业,意义重大,因此希望有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参与这项伟大的事业,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更多的努力。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也将一如既往地帮助企业和个人实践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

  秘书长李怒云在总结基金会半年来的工作成果时表示,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成立半年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共募集公益资金9680万元,其中企业和社会团体捐资9535万元,个人捐款145万元;已成立5个专项基金即浙江碳汇基金、温州碳汇基金、山西碳汇基金、北京碳汇基金、大兴安岭碳汇基金;与国家林业局合作,资助在9省(市)开展碳汇造林试点,造林面积达到12万亩。李怒云秘书长公布了基金会部署在陕西延安、江西井冈山、内蒙古多伦、云南腾冲等15个 全国首批个人捐资碳汇造林基地,为公众参与碳补偿、消除碳足迹,实践低碳生活创造了条件。这些工作将对中国碳汇林业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李怒云在会上发布了中国首个经注册的碳补偿标识(车贴)和推出了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第一批 “碳汇公益礼品卡”系列。公益礼品卡包括春节贺卡、情人节贺卡、生日贺卡等各种节日及纪念日贺卡。倡议广大公众从今年起采用绿色、低碳、时尚的祝贺方式,参与增汇减排全民行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从即日起,公众可通过网上支付(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官方网站www.thjj.org)、银行转账、电话、邮局汇款等途径“购买碳汇”。 碳汇公益礼品卡分为300元、500元和1000元三种面值,礼品卡上标注捐资者、受赠者、造林地点、获得碳汇量等信息,并可在官方网站上查询。购买碳汇实际上是一种公益捐赠行为,因此,与每一个礼品卡配套的还有:公益捐赠收据、碳汇购买凭证和车贴。碳汇公益礼品卡美观时尚,是赠送亲朋好的珍贵礼品。

  在此次媒体见面会上,碳汇研究院宣布成立,这是全国首家民间形式的碳汇专门研究机构,由曾任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蒋有绪领衔。蒋院士表示,碳汇研究院将组织专家瞄准碳汇林业与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前沿科学、技术问题开展研究,并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产出适用于我国碳汇林业建设的创新型成果,为碳汇林业发展和国家主管部门决策提供科技支撑。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志愿者工作委员会同时宣布成立,并发布了《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志愿者管理暂行办法》。基金会将招募符合条件且热心公益事业的个人作为志愿者,参与基金会的公益活动,以此推动碳汇林业的知识普及、人才培养、资金募集和对外交流等。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为企业和公众搭建了一个通过林业措施“储存碳信用、践行企业社会责任、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四位一体的公益平台。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的林业碳汇,有一吨碳汇,一定有一片林子;每一吨碳汇都包含了扶贫减困、促进农民增收、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等多重效益;该基金会的碳汇,经过规范的计量、监测、核证和注册,具备了交易的潜质,可达到“三可”(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要求;碳汇量在网上公示,公开透明;简单易行,人人可以参与,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中国科学院院士蒋有绪,北京大学环境与工程学院教授徐晋涛,北京市林业碳汇工作办公室主任王小平教授等专家出席了会议;原林业部副部长、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理事长刘于鹤,秘书长李怒云、副秘书长苏宗海,捐资企业和个人代表,以及国内外媒体记者参加会议。

5、北京十二五期间至少减排生活垃圾300万吨

来源:北京日报2011年01月19日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1-01-19/091321839168.shtml

  本报讯 (记者 童曙泉)市人大代表、市市政市容委副总工程师王维平昨天向记者介绍,未来5年间,本市的生活垃圾产生量有望保持每年超过3%的速度下降。这意味着,全市“十二五”规划中“2015年基本实现零增长”的目标将提前实现,“十二五”期间至少累计减排生活垃圾300万吨。

  据了解,去年本市党政机关、学校以及600个社区进行了垃圾减量垃圾分类试点,从源头上减少生活垃圾产生。统计显示,2010年的生活垃圾产生量比上年同期减少了4个多百分点。“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北京是去年惟一一个垃圾总量减少的城市。”王维平说。在此之前,2005年至2008年间,本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年均增长率约8%。

  作为业内专家,王维平对北京今后的垃圾减量持乐观态度。他分析说,今年上半年,《北京市垃圾管理条例》将实施,为生活垃圾减量、分类提供更充分的法律保障;垃圾分类社区范围进一步扩大会让垃圾减量效果越来越明显。市市政市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去年600个社区试点基础上,今年全市将在1200个社区、1200个农村进行垃圾分类试点。到2012年,全市将有50%以上的社区达到垃圾分类示范标准;2015年,80%以上的社区实现垃圾分类处理。

  王维平表示,按照每年减少3%的速度计算,2015年的生活垃圾总量将比现在减少约17%——每天减少约3000吨生活垃圾,减少垃圾车运输600趟。在2010年“负增长”4%的基础上,2015年的全市生活垃圾总量将从目前的650万吨减少到550万吨,总共减少约100万吨。5年总共可以减少300万吨以上的生活垃圾。

  据介绍,2012年前,本市将在高安屯之外再建成2座餐厨垃圾集中处理厂,达到1700吨的日处理能力。2012年后还将建成鲁家山垃圾分类处理焚烧发电项目、南宫生活垃圾焚烧厂等一批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焚烧发电厂和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通过垃圾源头分类,2015年将实现全市原生垃圾(未分类垃圾)零填埋,生活垃圾资源化率达到55%,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区达到99%、郊区达到95%。

  相关新闻

  本市年内出台建筑垃圾管理意见

  本报讯(记者刘昊)在昨天市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大会发言上,市政协委员李霭君代表民革北京市委发言,建议本市尽快对建筑垃圾进行资源化处理。记者从市市政市容委获悉,本市建筑垃圾综合管理循环利用的指导意见年内出台,乱倒乱堆建筑垃圾将被重罚。

  李霭君委员表示,随着北京世界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建筑垃圾排放高峰期已经到来。2010年建筑垃圾年产量已达4000多万吨,这些建筑垃圾绝大部分未经任何处理,便被建筑施工单位运往郊外或乡野,进行填埋或露天堆放,污染和破坏环境。民革北京市委提议,通过法律法规形式,要求建筑垃圾产生单位必须将可资源化利用的建筑垃圾运至资源化利用企业并支付一定的费用。并设置装修垃圾清运热线,对随意放置、遗撒、处置建筑垃圾的单位和人员从重处罚。

  市市政市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城市拆迁、城中村改造、新农村建设、居民装修等都要产生大量的弃土、弃料,这些都属于建筑垃圾。李委员所说的4000多万吨建筑垃圾中有3000多万吨是工程槽土,可以当即回填利用。此外,每年还有拆除性建筑垃圾800万吨,装修性垃圾200万吨,加工后可循环利用。

  市市政市容委也意识到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已刻不容缓。目前,本市处理建筑垃圾的主要方式是简易填埋,全市目前有21个大坑,可简易填埋4337万吨建筑垃圾,即便每年建筑垃圾产量不再增加,三四年后,这21个大坑就将填满,建筑垃圾将无处可埋。

  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在国外已不是新鲜事,发达国家建筑垃圾资源化率一般超过90%。经过加工,建筑垃圾可以变成标准砖、古建砖,还可以生产再生混凝土粗细骨料,粉尘经过沉淀后,还可以用作公路建设的有机填充物。

目前,本市已将循环利用、资源化处理确定为今后建筑垃圾的主要处理方式,年内将出台建筑垃圾综合管理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以及再生建筑材料的相关标准。意见出台后,本市将遵循排放减量化、运输规范化、处置资源化及谁生产、谁负责的原则,合理布局,择址新建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厂,全力消除乱倒乱堆建筑垃圾现象。未来本市计划除空间有限的东城区、西城区、石景山区外,其余13个区县有望全部建设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厂,消纳本辖区建筑垃圾,循环利用,变废为宝。

6、浙江杭州嘉兴等城市欲向千岛湖借水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1-01-19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1/659657.html

在近日浙江政协会议上,来自杭州、嘉兴多个城市的政协委员都提议向千岛湖借水。

“ 钱塘江水质告急,达不到作为饮用水源标准”,“嘉兴各县市区水源地遭到破坏,需要向千岛湖借水。”在近日浙江政协会议上,来自杭州、嘉兴多个城市的政协委员都提议向千岛湖借水。

钱塘江被誉浙江母亲河,是浙江杭州等城市用水的“大水缸”。日前,浙江省政协发布《关于加强钱塘江流域水资源水环境保护与利用的调研报告》,称目前钱塘江流域内上游金华江、东阳江、兰江、南江、武义江和浦阳江等地区污染严重,水质以IV类和劣V类为主。

水资源受威胁的不仅只有钱塘江。浙江省政协委员、嘉兴市科技局邢海华告诉记者,目前嘉兴市各县市区主城区饮用水源地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2009年嘉兴市64处地表水常规监测结果显示,仅一处达到饮用水源标准。

在浙江“两会”上,来自浙江杭州、嘉兴的委员纷纷把目光放在拥有优质水源的千岛湖上,递交提案建议启动千岛湖引水工程。

浙江政协委员李水根提议,嘉兴市从千岛湖引水主要用于解决嘉兴市居民生活用水问题,工业及其它用水仍以本地水源为主,年均取水量约为2.4亿吨,只占千岛湖总库容178亿立方米的1.3%。

18日,浙江省政协委员、杭州市政协副主席朱报春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如果实施千岛湖至杭州的引水工程,不仅能保证杭州群众饮水安全,还可通过项目拉动,协调工程沿线地区水资源综合利用,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朱报春也透露,引水工程不可避免要涉及到水权问题。目前水权的控制权在国家有关部门,他们的观念认识、工作协调等方面不统一,也导致引水工程搁浅。

但千岛湖的水质并非也可以高枕无忧。“每遇暴雨,许多生活垃圾会被冲入千岛湖,目前,挖沙的机械、养鱼的饲料都会对水质造成影响。”17日上午,浙江省政协召开水资源保护专题座谈会,浙江省政协委员、淳安县总工会调研员李晓明表示担忧,建议坚持适度开发理念,科学规划。(完)

7、铁蹄马面临灭绝危机  内蒙古草原将没有灵魂

来源:《中国青年报》2011年01月1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3765502.html

  最后的铁蹄马

  宝音达来相信,自己的身体里流淌着成吉思汗的血。他也相信,自己正在全力保护的铁蹄马,正是13世纪帮助成吉思汗大军横扫欧亚大陆的战马的后代。

  这个49岁的蒙古族牧民,有着黑红色的圆脸和敦实的身材,脸上总是挂着羞涩的表情和憨憨的笑容。只有当他跨上自己那匹乌黑的骏马,挥起马鞭,在扬起的沙尘中呼啸着奔跑起来,才会显现出蒙古族汉子特有的英武之气。

  “咋也得把这个种留下。现在不留,就绝了。这个事急呀!”宝音达来拍着大腿说,“铁蹄马要是真绝了,离所有蒙古马从草原消失那天就不远了!”

  蒙古马改变了世界,世界却抛弃了它

  宝音达来的蒙古包,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白音敖包山下的贡格尔草原上。他家所在的牧场类型,蒙语称之为“杭盖”,有起伏的山,稀疏的树,平缓的河流,茂密的草原,有千百年来与牧人作伴的牛羊和马匹。

  2010年年末的一天,一群马正在山坡上安静地吃草。不久前的大雪还没有完全消融。覆盖在枯黄草地上的白雪,被马蹄踩出了一个个深窝。

  这些马,是宝音达来和他的老伙计、62岁的阿拉腾,借高利贷买来的。据他们掌握的情况,这种铁蹄马,目前只剩下最后的100多匹。

  铁蹄马矮小粗壮却耐力十足,与乌珠穆沁白马、阿巴嘎黑马、鄂尔多斯乌审马并称为内蒙古四大名马。这种马是宝音达来当马倌的父亲一辈子心心念念的宝贝。“它蹄子小而坚硬,不易裂缝,爬坡下梁不纵不跳,在乱石遍布的崎岖山路上也如履平地。”宝音达来介绍,在内蒙古,铁蹄马是唯一不需挂掌即可上路的快马。

  据记载,1950年,铁蹄马在当年118华里的那达慕大会上,58分钟就跑到了终点。当地有民谚:“千里疾风万里霞,追不上百岔的铁蹄马。”

  《克什克腾旗志》里记录了铁蹄马参加比赛的情景:“马身一纵,颈一伸,四蹄甩开飞也似的向前追去。乍看如闪电,再瞧似旋风,后蹄起的山石有碗大,在半空飞舞,看的人都惊呆了。同呼:真是铁蹄般!”

  当地人相信,铁蹄马有着高贵的血统。从很小的时候,宝音达来就从父辈口中得知,铁蹄马原本是成吉思汗禁卫军的专用马匹。“13世纪初,成吉思汗率领他的蒙古铁骑横跨欧亚大陆,铁蹄马超强的耐力在这场战争中显示出了无与伦比的优势。”宝音达来说着,脸色因为激动显得格外红润。

  关于成吉思汗的战马如何在这里生根,当地流传着一个传说。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妥欢帖木儿被朱元璋军队逼得不断北退,一直退到宝音达来的家乡——克什克腾。军马中的一小部分流落民间,躲进地势险峻的山区,也就是现在的克什克腾百岔地区。铁蹄马因此得以在当地繁衍。

  然而这种名马如今却走到了灭绝的边缘,这让宝音达来心痛极了。“蒙古马的数量急剧下降,如果再眼看着其中最珍贵的铁蹄马从草原上消失,我对不起祖宗啊!”宝音达来的声音有些颤抖。

  这个两代马倌的后代,6岁学习骑马,从此再没离开马背。从祖辈代代相传的记忆中,他了解到草原上万马奔腾的年代和人马相依的过去。那让宝音达来神往不已。

  他身边的现实却是,马似乎正在悄悄退出牧人的生活。人们不再像以往那样离不开马,草原上再也见不到万马奔腾的情景,反倒是摩托车、汽车一天天多了起来。

  内蒙古农业大学副校长芒来的数据,似乎可以佐证宝音达来的观察。1975年,内蒙古的马匹数量为239万。到了2002年,这一数字下降到91.4万,2010年则急剧下降到不足50万。而在这近50万匹马中,真正的纯种蒙古马只有不到10万匹。

  “在13世纪,蒙古马好比今天的波音747,速度和效率遥遥领先于其他交通工具。”作为牧民的儿子,芒来30多年来一直从事蒙古马研究。他还是内蒙古马业协会的秘书长。

  “蒙古马改变了世界,世界却抛弃了它。”芒来感叹。

  我会一直保护你,不管是谁,都不能把你从我身边带走

  宝音达来心中,马是最亲密的朋友,是可以用生命相托的兄弟。

  在马背上长大的宝音达来,深谙与马沟通的门道:蒙古马对主人极其温顺,能以味道和声音辨别主人。当陌生人接近时,它会发出恐吓的声音;一旦听见主人的吆喝,又会立刻安静下来。马随其主,性格暴躁的人驯养的马,脾气也急躁;反之,性格温和的人驯养的马,脾气也温顺。

  “当它们吃草时突然停下来,转动耳朵,意味着危险出现在不远处。如果它们不断地打哈欠,则说明第二天是个好天气。”宝音达来嘿嘿笑着,像说起心爱的儿女一样,露出满足的神色。

  尤其令宝音达来不能忘怀的是,马甚至救过他的命。他还记得,那是1985年一个冬日的晚上,圆圆的满月挂在天上。

  那天,宝音达来牧着马群走了很远。到了晚上,他又困又累,躺在雪窝里睡着了。睡梦中,他隐约觉得自己的坐骑用前蹄轻轻踢他。宝音达来迷迷糊糊地睁眼看了看,似乎一切正常,于是再次进入梦乡。刚合眼,那匹马又用蹄子踢他。凭借从小养马的经验,他觉得肯定有什么异常的事情发生,赶忙起身查看,发现居然有一只狼蹲在几米外!

  “这匹马救了我的命,是我的恩人。”宝音达来眼眶有些湿润,“从此我不再骑它,养它到死。”

  在宝音达来心中,马不仅是自己的救命恩人,还曾是祖父和父亲全部荣耀和自信的来源。在祖父的时代,牧马人是草原上最令男人骄傲的职业,最高贵、最勇敢的牧民才干得了。而祖父就是牧马人。最多时,他替全嘎查(村)的人放养着1000多匹马。那时,马群在四五十万亩广阔的草原上自由驰骋。

  宝音达来的父亲巴拉吉尔16岁就接过父亲手中的套马杆,当上马倌,从此一辈子再没离开马。1966年,宝音达来4岁时的一天,他家所在大队的一片草场着火,队上的300多匹马正好在火场内。当时在大队当马倌的父亲被紧急叫到现场。面对熊熊的火势,巴拉吉尔骑着自己的马顶风蹿过火墙。其他马紧随其后飞奔而出。最终,马匹只是被烧掉了些鬃毛和尾毛,未遭损失。巴拉吉尔因此成了全嘎查的英雄。

  因为感念这匹马的功劳,巴拉吉尔不再让这匹马干活,还一直善待它的每一个后代。2001年巴拉吉尔去世后,宝音达来延续着这个任务。他觉得,看着父亲坐骑的后代,就像父亲还在身边。他常常抚摸着马喃喃自语:“我会一直保护你,一直保护你的子子孙孙。不管是谁,都不能把你从我身边带走。”

  把马留住,让它们在草原上驰骋,在宝音达来看来,是对自己家族的承诺,是一件值得拼了性命去做的大事。

  其实他不是不知道,原本天马行空的蒙古马,早就失去了自由驰骋的空间。上世纪80年代末,草原实行草畜双承包以后,到处拉起了网围栏,辽阔的草原变成了一个个破碎的“棋盘”。在有限的范围内,千百只牲畜日复一日地在圈定的一片草场上觅食,导致草原迅速退化,逼迫牧民不得不忍痛割爱,把相依为命的大批马匹驱向死亡。

  不仅如此,在宝音达来所在的嘎查,原本广阔的草原正被越来越多的农田、人工林、保护区、旅游区和各式各样的矿场所蚕食。现在,剩下来能供牧民放牧的地方已所剩无几。

  他家附近的白音敖包山上,长着植物界的活化石——沙地云杉林。对敖包山下的牧民来说,这片林地自古就是他们的冬牧场。但是,现在这片林地已被划为林场和保护区,马群进去是要挨罚的。

  也是从80年代开始,当地政府禁止牧民养山羊。到2003、2004年间,像内蒙古其他草原一样,克什克腾的山羊基本灭绝了。不久后,政府再次要求禁养骆驼。而近3年来,“砍”马成了新的政策。

  “马的生活空间一次又一次被挤压。”宝音达来回忆,“达里苏木(乡)又给牧民发了几次马匹禁牧的通知,有些人顶不住压力,就把马处理掉了。”

  而那些坚持养马的人,则要面临苏木草原站的罚款。3年里,宝音达来总共被罚了一万多元。据说,还有被罚得更多的。

  “随着汽车、摩托车进入草原,马的数量已经以极快的速度在减少。如今再加上政策的压力,也许不久以后,马就要从草原上消失了。”怎么把蒙古马,尤其是铁蹄马留住,成了每次见面时,宝音达来和阿拉腾必谈的话题。从父亲一辈开始,他们两家人就一起放马。

  “草原已经没有了山羊,没有了骆驼,如果再没有了马,我不知道这草原还算不算草原?”坐在自家的蒙古包里,宝音达来慢慢喝上一口奶茶说,“草原与五畜,和放牧的人,一向是一体的,缺少了任何一个,草原的文化,草原的生态,草原的精神,都会出问题。”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8、天能集团涉嫌铅污染:名企更应有社会公德心

来源:中国青年网2011-01-18

http://fashion.qianlong.com/yaowen/xinwenyan/2011/0118/10941.html

天能集团1986年在浙江省长兴县成立,天能动力(000819)于2007年6月11日,以动力电池第一股,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已发展成为拥有14家国内全资子公司,3家境外公司,总资产达25亿元,

天能集团1986年在浙江省长兴县成立,天能动力(000819)于2007年6月11日,以动力电池第一股,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已发展成为拥有14家国内全资子公司,3家境外公司,总资产达25亿元,年产值超70亿元,员工11000余名的大型国际化集团公司。然而,天能在一路发展的过程中,总有那么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从最早的2002年、2003年的长兴铅污染,到2005年以后江苏沭阳和安徽芜湖铅污染……

2011年的元旦,江苏省沭阳县沭河村的村民再次打破了平静,让他们觉得这个冬天显得格外的寒冷。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9、郑州垃圾场紧邻中学 焚烧污染影响校园

来源:大河网 2011年01月19日

http://green.sohu.com/20110119/n278960976.shtml

  连日来,不断有市民反映,有个垃圾场与郑州市第八十三中学的操场只有一墙之隔。垃圾场每天早上6时烧垃圾,导致千余名学生无法上早操。昨日,记者与管城区紫荆山南路街道办事处联系,办事处表示会尽快解决此事。

  【反映】

  焚烧垃圾 学校不敢开窗

  市民马女士向本报反映,郑州市长江路与花寨路交叉口郑州市第八十三中学向东100米,有一个垃圾场。该垃圾场每天早上6时和晚上6时点火烧垃圾,烟雾缭绕,导致学生不能正常上早操。教学楼的窗户都不敢打开,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周围的环境。

  附近还有居民向本报反映,他们在阳台上晾的衣服有时也被熏得乌黑。

  该校学生马小明(化名)在学校附近住,他说:“和同学在操场上玩的时候,都能闻到难闻的味儿。”

  【现场】

  一公里外就能看到浓烟

  昨日12时,记者来到事发地点,远在一公里外就能闻到烧塑料袋的味道,并能看到股股黑烟升起。

  记者在该垃圾场看到,约80平方米的空地上堆满了垃圾。堆成山一样的垃圾已快烧完,但在现场并未看到烧垃圾的人。

  附近居民王先生说:“有个男子经常在这儿烧垃圾,一点着火就走了。我在这附近住,经常被呛得睡不着觉。”

  随后,记者来到郑州市第八十三中学,只见该校操场与垃圾场只有一墙之隔,而教学楼正对着垃圾场。

  据该校弓副书记介绍,垃圾场焚烧垃圾的情况已有半年。垃圾场的垃圾来自南十里铺村,那个村子里塑料厂的垃圾、鞋厂的垃圾、居民生活垃圾都倒在这里,倒垃圾的这个地方按照规划是条路,只是现在路还没有修好。

  弓副书记还说,每天早晚6时垃圾场烧垃圾,学校千余名学生原本早晨6时40分上早操课,自从烧垃圾后,上早操的时间操场上都是烟,看不清人。为此,这半年学生的早操就停了。

  学校曾向管城区教体局、安全办反映,回应是牵涉到城中村改造,现在改造还没落实好,所以一直没有解决。

  【进展】

  紫荆山南路办事处介入

  昨日16时,记者与紫荆山南路街道办事处党办方姓工作人员取得联系。

  方姓工作人员说,关于郑州市第八十三中学旁边垃圾场的事,他们曾接到过投诉,也到现场清理过。

  他会尽快与城管科联系,如果是环卫工人烧的垃圾,当天可以阻止解决问题;如果是市民烧垃圾,只能劝阻不让在这里倒和焚烧。因为他们没有执法权,所以只能监督和劝阻。

  昨日,记者从教育部门了解到,《郑州市中小学校规划建设和校舍场地管理办法》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学校外墙或者场地外缘范围内不得设置集贸市场、垃圾场和地上公共停车场”。(东方今报记者 李冰冰) 

10、自然之友申请公开自然保护区调整信息 被受理

来源:腾讯绿色2011年01月19日

http://green.news.qq.com/a/20110119/000987.htm

2011年1月18日,著名民间环境保护组织自然之友致信国家环保部,针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一事,申请三项信息公开:保护区调整的申报书;保护区范围调整部分的综合考察报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2010年度评审会议针对此保护区的评审意见和会议记录 。该申请目前已经被环保部受理。

自然之友总干事李波表示,近日环保部对申请晋升和调整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公示,其中包括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调整的内容。自然之友希望通过进一步了解政府决策依据来判断本次调整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并相应地提出环保组织就本次调整的机构意见,也希望能够通过公开相关信息,使其他关注保护区调整的环保组织和公众可以更加深入和专业的就本次调整进行讨论。

李波表示,环保部门已经在很多公众参与领域走到了前面,比如上市公司环保核查的公众参与,就将上市公司的核查报告全文公示;环境影响评价、竣工环保验收的公示,也有很多公开相应环评文件和验收文件的例子。希望在自然保护区调整的决策过程中,也能将关键的决策依据向公众公开。

自然之友公众参与项目负责人常成表示,知晓决策依据是公众参与的基础和前提。行政机关在审批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调整的过程中,有一套决策流程,也要求申请方提供很多决策依据。但是行政机关所公示的就只有拟作出的决定结果,公众无法看到得出这个结果的过程和决策依据。在这种情况下,公众难以针对决策机关的意见发表看法,导致两方意见无法产生直接对话,公众对重大决策的监督和影响停留在“隔靴搔痒”的层面。只有当决策机关同时公开其决策依据,行政决定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才能够得到最广泛的群众监督和参与。

常成指出,依据国务院批准环保总局于2002年颁发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和功能区调整及改变名称管理规定》第七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需要审查如下材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的申报书(包括申请理由及项目审批、环境影响评价等有关报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部分的综合考察报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后的总体规划等多份文件材料。而现在于环保部网站上公示的仅有“调整后的总体规划”的图示,并不包括前两项信息。因此,自然之友申请其对前两项信息予以公开。

常成进一步指出,由于本次“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已获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2010年评审通过,所以评审委员会会议针对本次调整的会议记录和针对该自然保护区调整生成的评审意见也都是行政机关进行决策的讨论依据,也应该一并公开。

常成介绍,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答复期限是15个工作日,但本次自然保护区调整公示日期截止在即。为了使本次针对保护区范围调整的公众意见表达能够更为有效的进行,自然之友呼吁延长公示期限至相关决策依据公开之后,给公众留下充分的解读和分析时间。

据了解,自然之友等民间环保组织长期以来一直关注长江的水资源和生态保护。针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一事,自然之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机构于2009年10月30日发表了《就长江上游珍稀鱼类濒临绝境的公开信》,其中指出,鉴于保护区调整将使长江多种珍稀特有鱼类濒临绝境,我们吁请每一位专家慎重对待,坚守学术良心,投下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一票;2010年12月初,在得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竟于2010年11月会议中全票同意调整该自然保护区后,环保组织向环保部申请就该自然保护区的调整召开听证会。环保组织认为,对于这一涉及公众重大环境利益的决策事项,有必要在信息公开的基础上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之后再行决策,以免酿成难以挽回的生态后果。

11、中国民众获知空气质量信息有限

来源:一财网2011-01-19 章轲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1/659894.html

中国大多数城市开展空气质量信息发布,但发布水平与发达国家(地区)的城市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 我生活的城市中,空气质量到底如何?”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民众所能掌握的信息是有限的。

19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在北京联合发布了30个中外城市空气质量信息公开评价结果。评价显示,中国大多数城市开展空气质量信息发布,但发布水平与发达国家(地区)的城市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上述机构表示,中国城市大气质量信息的监测、采集和信息公开尚不能适应公众保护自身健康需要,应尽快借鉴国际和国内部分城市的良好实践加以改进。

据介绍,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合作开发了城市空气质量信息公开指数(AQTI),并选取北京、上海、广州等20个中国城市和纽约、伦敦、新德里等10个国际城市,开展了2010年度空气质量信息公开状况评价。

20个国内城市中,AQTI得分最高的是北京、广州和上海,得分分别为38分、37分和33.2分;参照组10个境外城市中,第一名巴黎得到了89.2分,洛杉矶、纽约和伦敦紧随其后,而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墨西哥城和新德里分别得57.8分和37.6分。

国内城市的AQTI评价结果显示,中国20个城市对空气质量信息均有一定程度的公开,主要以每日空气污染指数(API)形式发布。部分国内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宁波在污染物监测种类、发布频次、多平台发布等方面已有一定的良好实践。但整体而言,国内城市的空气质量信息公开仍处于初级水平,平均得分仅为22.65分。

另外,来自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城市空气质量信息公开达到较高水平,8个城市的平均得分为79分。其中巴黎开展监测并发布信息的污染物种类全面,统计数据详细,检索方便;伦敦开通了Twitter和Facebook,并开发了iPhone应用软件为用户报告不同监测点的API数值;维也纳市环保局通过Flash动画向公众介绍空气质量相关信息。而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墨西哥城和新德里虽然公开程度相对有限,但近期的一些良好实践也值得国内城市借鉴。

对照分析表明,国内城市与参照组国际城市之间的最大差距,在于前者的监测和发布指标不全面。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对于细颗粒物(即PM2.5)的监测与发布。由于PM2.5容易深入呼吸道并危害人体健康,除香港外所有评估组国际城市均普遍做一定程度的监测和发布。而作为全球遭受细颗粒物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中国无一城市正式发布相关数据。此外,两组城市一氧化碳、臭氧和VOCs等指标的发布也有很大差距。

而信息发布不够及时,未公布具体种类污染物的监测结果,未公布具体监测点的空气质量信息,监测点布置的密集度低、特质性考量不够,也是国内城市得分偏低的原因。国内城市大气质量信息的监测、采集和信息公开尚不能适应公众保护自身健康的需要,应尽快借鉴国际和国内部分城市的良好实践加以改进。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王五一研究员对记者表示:“城市空气质量信息公开评估指标与体系的建立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它定量地评价了我国主要城市的空气质量信息发布的公开程度,为评价国内外城市空气质量信息公开性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平台,对提高城市空气质量和管理水平,提高民众的环境意识、参与环境保护行动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空气污染会使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相关疾病人数增加。”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张金良研究员指出,有效的空气质量管理是增强公众健康的重要途径,也是经济和社会福利增长的基础。本报告的发布对提高城市空气质量管理水平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根据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介绍,西方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实践表明,环境信息公开可以成为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完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监测,以及通过对监测所获取信息的整理和公开,既可以提高全社会对大气污染问题的关注,从而促进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也可以尽可能避免或降低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公共风险。

中国政法大学污染受害者法律帮助中心主任王灿发教授指出:“考虑到这是一个空气质量信息公开报告,重点在于考察各地对信息公开的态度和做法。但有些指标,各地并不是不想公布,而是没有纳入空气监测的范围,那么也就无法公开。这样必然导致信息公开的得分过低。如果报告能够分析其原因,将管理的原因和技术的原因加以区分,可能更有说服力。”

12、北京海淀垃圾焚烧场另选新地 弃定址六里屯

来源:《新京报》2011年01月19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3762518.html

  本报讯 (记者刘春瑞 温薷 汤阳)昨天,市人大代表、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副总工程师王维平表示,北京市今年计划出台首部关于垃圾分类处理的专门法规,居民生活垃圾可能按体积收费。对于不按规定投放垃圾者,可能将采取“分级”处罚的措施。

  垃圾投放将首定奖惩制度

  昨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德印在人代会上作人大常委会报告时表示,今年拟安排审议8项法规草案,其中就包括“制定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作为参与起草者,王维平介绍,这部法规中将首次制定关于垃圾投放是否达标的“奖惩”制度。

  对于相关惩罚措施,王维平表示将借鉴国外经验进行即纳入市民在社区的诚信记录,并同出国、就业等挂钩。他说,可能会采用一个“分级”处罚的模式,比如数次违规者将被公示;严重者将被罚款,由居委会、物业负责监督。

  试点小区按照体积收费

  王维平认为,日本、德国、法国、美国等国家都实行了垃圾计量收费。从国际情况来看,有按车、按袋收费。比如东京,垃圾袋有5、10、45升的,垃圾袋上要贴垃圾处理票,否则不予处理。垃圾处理票需要购买。

  而北京很可能采取的是按照体积来收费,王维平透露,目前北京已经在一些小区试点,这些小区每隔一平方公里有一个垃圾收集站。每天下午5时都有小车将小区和单位的垃圾送到垃圾楼去。小车的体积为1.2到1.5立方米,小车封闭,外边都标注着小区名称。试点小区的垃圾按车收费。他没有透露试点小区的名字。

  5年内社区垃圾全部分类

  此外,今年北京将在1200个社区实行垃圾标准化投放试点,主要分布在主城区内条件相对成熟的社区和城乡接合部,将对垃圾实行分别投放、分别运输、分别加工利用和处理。

  王维平表示,预计将用3—5年时间,实现全市社区垃圾分类管理的全覆盖。他说,去年北京市垃圾量是690万吨,回收废旧物资的总量是490万吨。以每吨垃圾200元的处理费计算,490万吨回收物资相当于节省了近10亿元。

  刘敬民接替黄卫分管“垃圾管理”

  本报讯 (记者温薷)昨天,北京市副市长刘敬民参加分组审议时表示,他已确定新增一分管领域,即市政市容委。据悉,此前该领域由前副市长黄卫分管。去年底,黄卫已辞去副市长职务,被任命为新疆自治区副主席。

  市民建议

  “垃圾分拣厂”可搬到家门口

  环保公益人士驴屎蛋建议居民楼前设生活垃圾集约型中转中心,提前分拣,得到专家肯定

  本报讯 (记者张宁)两会期间,垃圾分类依然是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针对居民垃圾分类难的问题,昨日环保人士驴屎蛋介绍,他已经向市市政市容委提交生活垃圾集约型中转中心的方案,建议在居民楼前提前分拣、分类,在源头上完成分类和收集。有专家表示,驴屎蛋的方案可行,应该支持。

  分类投放同时收集

  驴屎蛋此前作为阿苏卫反对垃圾焚烧的代表获邀赴日本参观访问。他将自行设计的方案命名为“绿房子”,昨日,驴屎蛋称,他已将方案递交到了市市政市容委。

  驴屎蛋介绍,所谓“绿房子”,是一个生活垃圾集约型中转中心。在居民家门口,设立一个全覆盖的、全系统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平台。集垃圾分类收集、废品收购、厨余餐厨垃圾脱水并油水分离等功能于一身。“该回收的回收、该循环利用的循环利用、该烧的去烧、该制肥的制肥、该去填埋场的去填埋场。”

  有望减少分类不规范

  据媒体此前报道,市政协委员、市统计局副局长王红在《关于改善我市垃圾分类现状的提案》中透露,逾六成被访者不能做到垃圾分类,五成被访者不清楚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去年北京在600个试点小区推行垃圾分类,推行过程中不少小区家庭难以做到认真分类,垃圾桶旁边仍需要分类指导员、志愿者帮助二次分拣。

  驴屎蛋认为“绿房子”工程在源头上同时完成分类投放与收集。这有望减少垃圾分类不规范等问题。

  驴屎蛋表示,他的方案结合了我国生活垃圾中包装多、厨余垃圾多、水分多等特点,自行设计而成。他已经完成了20余页的方案。

  建议社区进行推广

  按照驴屎蛋的设想,今后“绿房子”工程,将延伸到居民社区、商业区、办公区、餐饮区、机关学校等最基层单位。他已经向市政市容委建议进行推广。

  在驴屎蛋的方案里,垃圾分类投放之后的收集,将由人工完成。通过连锁式的平台,在最前沿分拣,然后与政府的运输系统进行对接。驴屎蛋说,在社区存在大量的拾荒者,可以把他们纳入进来,还能解决很多人的就业问题。

  方案可行应予支持

  昨日,驴屎蛋说,他也已接到了市政市容委相关负责人的短信,表示将进行研究。

  有垃圾处理方面专家昨日也表示,看过驴屎蛋的方案,认为可行。比如“绿房子”方案中,关于包装物的回收问题,有利于垃圾减量化,节省资源,循环利用资源。

  设施建设

  海淀垃圾焚烧厂选址本月敲定

  初步定在苏家坨镇大工村,获批后有望上半年动工

  本报讯 (记者杜丁)引发社会关注的六里屯垃圾焚烧发电厂另行选址初步锁定在海淀和门头沟交界处的苏家坨镇大工村。昨天北京市人大代表、海淀区区委书记赵凤桐表示,目前该选址正在进行环境评估,环评结果如果具有可行性,报市政府获批后,有望上半年开工建设。当天,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海淀区区长林抚生也表示,焚烧厂选址将在春节前敲定。

  海淀建垃圾焚烧厂一波三折

  2006年年底,海淀区宣布将在该区六里屯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计划2年落成。但因周边居民反对,该项目陷入停滞。

  2010年2月,市市政市容委相关人士表示,六里屯垃圾焚烧厂正考虑另行选址,初步锁定在海淀和门头沟交界处,而苏家坨镇大工村正处于这个位置。该相关人士的说法在2010年11月中旬得到印证,海淀区政府网站公布了另一个垃圾焚烧厂项目的环境评价信息,信息披露,该区拟选址苏家坨镇大工村地区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再生能源发电厂。此次进入环评程序的大工村,位于六里屯西侧,二者相隔不到20公里。

  昨天,海淀区区委书记赵凤桐肯定了该说法,海淀区已经将苏家坨镇大工村锁定为垃圾焚烧厂选址地,目前正在进行环评等前期工作,一旦环评结果具有可行性且上报市政府审批后,即可在今年上半年开工建设。另外,海淀区区长林抚生表示,选址结果有望在春节前公布。

  六里屯拟建两垃圾处理设施

  虽然海淀区将垃圾焚烧厂地址另选他地,但六里屯居民还是没有松下一口气,2010年11月中下旬,继公布拟在苏家坨建设垃圾焚烧厂后,海淀区政府网站又公布了两处拟建垃圾处理项目的环评信息公告,计划在六里屯建设该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固废综合处理基地和餐厨资源化中心。

  该消息得到六里屯周边居民的证实,一位家住海淀区中海枫涟山庄小区的居民表示,周边小区共6000居民签名向建设单位和环评单位递交了一份“公众意见及周边居民代表签名”,“现在还没有最终结果,我们也在等消息。”

  海淀区区委书记赵凤桐表示,该两处垃圾处理设施目前正在论证阶段,是否建设没有最后定论。

  专家:仍待市政府最后确定

昨天,市人大代表、市市政市容委副总工程师王维平表示,这只是海淀区政府自己初步选定的地址,还得报市里统筹。”王维平说,朝、海、丰、石以及远郊区县的垃圾由区县自管。所以此次海淀垃圾焚烧厂的选址、环评、征求周边百姓意见等前期工作都由海淀区区委区政府完成。王维平说,根据规定,建筑面积超过300平米的建设需要市里审批,所以海淀区区委区政府没有决定权,最终的环评结果、建设面积、占地、选址合适不合适等诸多事情需要由市里的相关部门一一审批,“所以这件事还不能算"板上钉钉",一旦方案被否定了,还得重新修改。”

13、我国沿海填海造地导致岛屿加速消失

来源:世界博览杂志2011年01月19日 宋丽

http://news.sina.com.cn/c/sd/2011-01-19/101421839577.shtml

  当别国千方百计保护沿海岛屿的时候

  中国岛屿正在加速消失

  过去20年间,中国沿海地区加速“填海造地”,导致岛屿消失,而同时,日本和越南却投入巨额资金加固周边的海岛。

  2010年3月的一天,印度加尔各答杰达维普尔大学海洋研究院的教授苏加塔·哈兹拉像往常一样浏览孟加拉湾的卫星图时,总觉得有点不对劲,对他来说如数家珍的孟加拉湾好像少了一点什么。

  “新摩尔岛呢?新摩尔岛怎么不见了!”哈兹拉教授的惊叫吓了同事一大跳。

  印度海军立即前往该水域展开调查,然而,当他们赶到新摩尔岛所在的位置时,除了茫茫的大海外,哪有小岛的一丝影子。

  30年来,印度和孟加拉国就这个3.5公里长、3公里宽的小岛的归属问题屡屡兵戎相见,如今它却不复存在了。哈兹拉教授不无调侃地说:“领土争端这下被全球变暖问题解决了。印度政府以前是派军舰前去保卫小岛,现在得派潜艇去保卫了。”

  而中国的岛屿也在快速消失。作为一个地图收藏家以及Google地图的狂热爱好者,李益发现,中国沿海的岛屿正在逐年减少。他对《世界博览》记者说,开始是非常缓慢地减少,“起初用Google Earth软件甚至不容易注意到它们,”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海岛数量开始成倍减少,速度令人震惊。

  数据停留在80年代

  在官方网站上可以查到一组数据:仅20年间,浙江省的海岛便减少200多个,广东省减少了300多个,辽宁省的海岛消失48个,河北省海岛消失了60个,福建省海岛消失了83个。

  显然,中国的小岛也正在面临灭顶之灾。然而大多数人却没有意识到这种变化。“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河北省地理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员顾建清说——因为河北省现在经常使用的海岸线长度和滩涂面积数据都来源于1984年的调查,沿海岛屿数量沿用的是1989年的调查。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海洋开发力度加大,沿海地质地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研究人员依赖于过去的研究数据,意义还有多大?据河北省地理科学研究所最近做的实地调查显示,滩涂面积减少206.17平方公里,沿海岛屿则减少近半,现存数量实际仅为72个。

  像河北省这样进行实地调查并提出警告的地区仍属少数。对于所辖海岛总数较多的海南省,到底消失了多少岛屿,目前尚未有一个确切的数据。

  “对岛屿的调查手段主要是通过卫星遥感技术,所以不能排除技术上的限制导致统计数据的不确定,” 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的工作人员说。

  其实,对于岛屿大规模的消失,住在岛屿附近的居民并不稀奇:每天多艘挖砂船不停地在海中采挖砂石,巨大的传输轨道伸入水中,像一只只铁臂攫住小岛,岛屿在一天天缩小,直至消失……却任何记录都没有。

  向海洋要土地的罪过

  李益熟练地用Google Earth软件在“地球”上转动,他从各种角度观看我们的星球。“沙洲类岛屿没有固定的岩石,比较容易因为风浪等自然因素而消失,”他指着一块岛礁说,“比如说这些地方,涨潮时不会有任何一块土地能露在海面上。最终,它们被海水淹没。”

  正如坎昆峰会上岛国的呼吁,如果全球升温不控制在1.5℃以内,长期来看,海平面的上升会让这些岛屿从地球版图上消失。

  但也有让他们欣慰的科学新发现。最近的《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杂志发表研究表明,许多岛屿不仅没有消失的危险,相反,它们的面积越来越大。“活的珊瑚虫会不断地给岛屿提供继续扩大的原料,而风和海潮运动则持续地给这些岛屿提供各种碎砾。”

  自1950年以来,平均海拔仅为4.5米的图瓦卢七个岛屿的面积平均都增加了3%。但是,图瓦卢人仍乐不起来,一旦灾难来临,该国环境部部长玛塔伊奥表示:“目前尚无任何一个国家愿意接收图瓦卢移民。”

  人类的经济发展计划对岛屿的破坏力更甚于气候变暖——堤坝、旅游工程、养殖工程、港口及配套工程、海上石油开采、挖矿与填海工程都让岛屿快速消失。

  黄庆(化名)是一个海岛的“岛主”,所谓岛主,只是拥有比较长时间的海岛使用权。全中国大概有600多位岛主,他们拥有的大部分是湖岛,而像黄庆这样的海岛岛主,全国大概只有60多位,个个皆是顶级富豪。

  黄庆的小岛上有漂亮的树林、小矮山和沙丘。四周是大海,岛屿的天空比云朵更低。这个小岛成为忙碌的黄庆在夏季最喜爱的避暑胜地,每到节日,他也一定会给“关系户”寄张自己特制的私人小岛风景明信片。

  这一切马上就要结束了。岛的对岸进行着一场连岛工程,他的岛屿将和陆地连到一起。“没有四面环海,还叫什么岛?最多是一个半岛。”他说。富豪朋友们开玩笑地建议他,“对面填着,你在这边挖着,只要别连上,你大可继续做你的岛主。”

  连岛工程耗费上百亿资金。他抱怨道,政府这个项目的豪言壮语太过夸张,仿佛填上这些海水就像排空一个蓄水池一样容易。他的岛屿以及相隔的几个小岛屿最终都将与陆地相连,建设成为港口或者临港工业区。

  从上世纪末至今,浙江有超过一百余座无人居住岛屿因为填海、筑堤、桥梁等工程变成半岛或陆地。

  中国从清朝中后期就开始填海造地;到建国初,人们围海晒盐,形成了沿海四大盐场;上世纪60年代,则形成了大量的农业土地;到了上世纪80年代,水产业发展让海湾布满渔场和捕捞贝类的浮动平台,一些公司已经迁到了更遥远的地方——无人居住的半岛或小岛。

  据不完全统计,三次大规模填海造地面积达1.2万平方公里。

  李益向《世界博览》记者展开了中国某个角落的地理细节。“这是四年前保存下的一张图,”他说,“你看,这海岸线明显,地形简单。仿佛两军对阵,一边是土黄色的大陆以沉默坚硬的姿态直抵大海,一边是蔚蓝深邃的太平洋,被太阳晒得闪闪发亮,只有海陆相交的地方激起一线白色浪花,从北到南几千公里都是如此。附近几个蕃薯状的岛屿离大陆都不远,大概只需要航行两三个小时。”

  “现在,你再看。”原来蜿蜒曲折的海岸线被“拉直”,小岛连在一起变成海上平台,可以看到上面整齐的建筑和规划好的街道。小岛被沥青、水泥或者高楼大厦覆盖,以前的样子再也无法恢复了。

  许多人都看过明信片和海报上的香港——港湾、尖沙嘴半岛以及远处的九龙山。

  但是,当游客们今天将眼前的景色与明信片对比时,只能勉强认出下面的港湾以及几栋高楼——经过无数次填海后,港湾现看起来就像一条河。九龙山已经彻底消失了。

  “向海要地”一直是沿海城市的发展思路,于是开山炸岛,加速小岛的消失。

  小岛也是要保护的领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中国委员会副秘书长蒋高明预言,如果作为屏障的小岛都消失了,沿海湿地更容易受到影响,生物多样性降低,影响重要鱼类的洄游,甚至引发赤潮、洪灾和海啸。

  菲律宾南部某度假胜地的市长贾彭佳(Jabonga)发现,随着岛屿的消失,原来只有20%湖水和海水倒灌,现在海水倒灌情况已严重到80%以上,波及当地的水稻、玉米、蔬菜、果树等种植业。

  以“围海造田”闻名的荷兰,也不得不将已经围起来的土地“还淤还湿”,明白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不能因为过多的人为干扰而破坏。

  岛屿消失还是涉及国家存亡的重大战略问题。根据《联合国海洋公约》,即使是一个小小的岛礁,也可获得1500多平方公里(相当于三个新加坡)面积的领海,以及4600 多平方公里的毗连区 ,甚至还可获得4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浙江省四倍)面积的专属经济区。

  正因如此,从1987年1月起,日本就耗资300亿日元(1日元约合0.08元人民币),用三年时间对太平洋海域的一处环礁——冲之鸟礁(日本人称为冲之鸟岛)“加固”,并“投资”8亿日元加装钛合金防护网。实际上,这处环礁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日本人已经以此提出了南太平洋大陆架的延伸申请,2009年9月11日,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表示已经着手处理这项申请。中国则向联合国正式提交了反对意见。“加固”工程完工以后,日本的相关“维修”工作也一直没有停止。

  在这处存在很大争议的环礁上,日本投入了很大的心血,因为他们认为冲之鸟礁对于自己获得专属经济区非常重要。由于“维修”负担沉重,建设省在1999年决定,“管理”资金全部由国库负责,将“冲之鸟岛”作为建设省直辖“管理”的海岸,因此“冲之鸟岛”虽然在名义上“隶属”东京都地方,实际则在日本政府直接的事实“管理”之下。

  直到今天,日本还每年花费数百万美元在偏远的太平洋小岛上养殖珊瑚,其中许多岛屿都是与中国存在领土争议的。日本希望这些投入未来能换回巨额回报,谁也不能忽视此海域盛产的鱼类、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储藏,当然,它们还毗邻重要的航道。

  据资料显示,中国南海海域可供开采的石油储量相当于全球的12%,堪称“第二个波斯湾”,此外,还有数量惊人天然气和“可燃冰”资源。

  相反,在《海岛保护法》未出台前,中国对海岛的保护和管理一直无法可依,因而出现私人占用、出租海岛和出让、转让海岛使用权的现象,而在这种现象里面往往渗透着诸多利益相关部门的纠结——有利益就越权,没利益就弃权——进退两易。

  岛屿上无序的开发造成人为破坏,如开山炸石、破坏周边环境等造成海岛消失。破坏也不限于岛体本身,作为岛屿生态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珊瑚礁、红树林资源一样受到污染威胁。如今在亚龙湾,珊瑚礁50%已经遭到破坏。

  此外,比这更严重的是,由于南海绝大多数岛屿属于无人居住岛,大部分岛屿上并没有实物标志,以至于其他国家趁机非法侵占。

  之前就有媒体报道,中国南沙群岛共有约40多个岛礁被其他国家非法侵占并从事油气勘探和开采,其中越南近年来每年在中国南沙地区开采的石油就达3000万吨。

  反观其他国家对岛屿的态度:在太平洋上有一个面积仅为11平方公里的小岛,现今已快被海水淹没,只有几块突兀的石头还在海平面以上。日本有关人士表示,这里马上将用钢筋水凝土浇灌,使之大部分面积还在海平面以上,进而养殖珊瑚,利用珊瑚的作用将这个小岛保留下来。相关人士称:“这样的小岛还很多,需要一个个的保护,这也是日本的领土。”

14、违规生产致铅污染 铅酸蓄电池惹祸谁的错

来源:中国汽车报 2011年01月18日 陈红

http://auto.sohu.com/20110118/n278946265.shtml

  新年伊始,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新山社区23名儿童被检测出血铅超标,该事件是由于某电源公司长期违法试生产铅酸蓄电池造成。

  近来,在新能源相关产业不断升温的同时,血铅超标、铅污染事件等频见报端。陕西凤翔、湖北黄冈等地也发生过类似的血铅超标案例。

  铅污染从何而来

  铅酸蓄电池由于性价比高、功率特性好、自放电小、高低温性能优越、运行安全可靠、回收技术成熟以及铅的再利用率高等优点,长期以来一直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电池产品,其产值及销售额至今仍占全球电池的一半,占二次电池的70%。目前,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全球铅酸蓄电池的生产基地,铅的消耗量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铅用量的第一大国。

  出于环保考虑,铅酸蓄电池是否该继续大力发展曾引发争议。在去年6月国家颁发的《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财政补助资金治理暂行办法》中,并未将铅酸蓄电池列入补贴范围。

  运行安全可靠的铅酸蓄电池为何会引发严重的污染事件?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铅酸蓄电池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徐红表示,迫于成本压力,一部分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为节约成本,未按照要求生产,从而导致污染,给我国铅酸电池产业发展造成了恶劣影响。“其实,按照现在的技术完全可以防止铅酸蓄电池制造过程产生污染。”她说。

  事实上,铅酸蓄电池是循环利用性最好、回收率最高的电池,其污染不是本身的属性。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郝军曾表示,只有污染的企业,没有污染的行业。据了解,欧美等国已经禁止铅酸蓄电池在本国生产,这类企业已经基本转移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

  据中国市场调查研究中心的不完全统计,我国铅酸蓄电池制造厂家已达到1500家左右,行业混乱亟待整合。由于技术水平和工业装备上的持续改进,铅酸蓄电池生产过程中的铅污染已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但该行业小企业众多,鱼龙混杂,铅污染多由这些企业引起。业内专家建议,提高准入门槛,将影响行业发展的小企业拒之门外。

  回收、拆解及冶炼过程亟待规范

  研究铅酸蓄电池20余年的专家李越(化名)告诉记者,他目前为国内4家蓄电池企业做技术顾问。他表示,铅酸蓄电池在使用环节释放的是氢气和氧气,而非人们误认为的铅尘和硫酸。“铅酸蓄电池的生产过程由于使用铅、酸两种物质,具有一定污染(在其使用过程中并无污染物排放),但其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严重。”他告诉记者。

  据介绍,目前对环境危害比较严重的,是废旧蓄电池的回收、拆解及冶炼过程。“这一环节由于没有相关部门的强力监管,确实出现了很多问题。具有一定经济规模的大型再生铅企业,在环保上做了很大投入,有的甚至实现了在线监测。而小的冶炼厂设施过于简陋,甚至没有任何的环保设施。尤其在安徽等地一些小作坊的手工拆解和冶炼,不仅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而且也对从业人员的健康构成危害,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低。”李越告诉记者。

  “2003年国家质检总局在蓄电池行业实施生产许可证制度后,将铅酸蓄电池生产过程中的环保不达标列为否决项,任何设施不健全或虽有设施但环境监测不合格的企业,均将被否决。2007年5月20日生效的《铅酸蓄电池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第二版)再次对环境设施提出明确要求,铅酸蓄电池行业的污染通过治理,完全可以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李越说。

  铅酸蓄电池仍有大发展

  污染问题如何克服?该不该发展铅酸蓄电池?它会被其他电池取代吗?在近日召开的“十二五”铅酸蓄电池行业发展高层研讨会上,中科院院士陈立泉给出这样一个观点:目前,铅酸蓄电池不可能被取代,尤其是汽车、电动车行业,仍将会以铅酸蓄电池为主。他分析,锂电池起步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不会在短时期达到动力电池的完美境地,更不会在短期内完全替代铅酸蓄电池。

  中国电池工业协会理事长韩作樑告诉记者,铅酸蓄电池在电池领域依然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他表示,铅酸蓄电池污染并非其本性,它的循环利用性非常好。最大的铅污染源来自飞机与汽车尾气,并非铅酸蓄电池。在他看来,加大对电池生产企业的管制、完善行业立法,是解决铅酸蓄电池污染的有力手段。据介绍,美国铅酸蓄电池的用铅量占全美国用铅总量的95%以上,但在健全的法规和有效的管理下,铅酸蓄电池生产造成的铅排放仅占美国全国铅总排放量的1.5%。

  莫让监管流于形式

  不可否认,伴随着近年来科技的快速发展,汽车行业实现了从“量”到“质”的飞跃。以往被人们误解的铅酸蓄电池,如今被证实在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铅污染,制造环节可以有效控制铅污染。但为什么铅污染案例仍然存在?笔者认为,这和行业监管不力有很大关系。执行力不够的监管流于形式,监管效果大打折扣。

  目前,废旧铅酸蓄电池占再生铅原料的85%以上,由于其成分复杂且数量较多,再生过程比较复杂。发达国家很注意废铅酸蓄电池的收集、贮存和处理,在控制其环境污染和最大限度回收铅、锑两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而我国的铅酸蓄电池再生产行业,由于没有相关法规,导致其无论在环境污染控制方面,还是在回收管理、再生技术等方面,均与发达国家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废旧铅酸蓄电池的回收一直处于分散和无序状态。

  2007年,发改委发布了《铅锌行业准入条件》,以期进一步提高准入门槛,制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由于执行力度不够,并没能实现预期效果。为了加强对废旧铅酸蓄电池的回收及再生管理工作,2008年,环保部牵头编制了《废铅酸蓄电池收集和处理污染控制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及《废铅酸蓄电池铅回收业清洁生产标准(征求意见稿)》,对于废铅蓄电池收集者、运输者、再生产者、综合利用者等提出了明确、具体要求。为整治铅酸蓄电池行业,相关部门已经做了努力,但效果仍不理想。在此笔者建议,进一步提高准入门槛,通过法制建设和加大行政管理力度,将无力进行环保投入的小企业淘汰出局,促进该行业有序、健康发展。

15、“1号文件”搭建水利长城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11-01-19 宋冰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1/659374.html

“1号文件”的出台,或将给困扰中国农村已久的难题作出一个解决方案。

2 010年,西南五省区市干旱,导致至少有218万人返贫,经济损失超350亿元;抚州唱凯堤决口,受灾区域面积70平方公里,受灾人数逾10万,13.5万亩农田被淹。

自然灾害频出之下,暴露的是农村的农田水利建设落后,以致广大农村地区仍然处于极为脆弱的状况,灾害面前应对乏力。究其原因,缺乏配套资金已经成为一个各处普遍存在的关键性问题。

不过,“1号文件”的出台,或将给困扰中国农村已久的诸如中小河流失治、抗旱设施滞后等难题,以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的方式作出一个解决方案。

根据“1号文件”中提到的要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这一规定,按照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金2.7万亿元的总额计算,仅此一项就将给农田水利建设提供2700亿元的资金。

而所谓的农田水利建设,根据水利部部长陈雷在2010年年底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主要涉及的内容正是包括抗旱设施、水毁灾毁工程修复、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灌区配套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等工程建设。

相比2009、2010年我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额分别为710.88亿元、1139.15亿元,未来有望达到2700亿元以上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对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防灾抗灾能力,无疑将是一个有力的资金补充。

农村水利建设资金困境有望纾解

2009年安徽大旱、华北大旱,2010年西南大旱、南方暴雨、山洪地质灾害……诸多自然灾害中,农村水利基础设施陈旧、不完备的弊端得以充分暴露,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影响。一个典型便是农村水利中的加固除险工作乏力,导致众多中小河流失治。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在采访南京水利科学院段祥宝教授时,段祥宝就表示:“过去的几十年中,国家的大江大河治理已经基本完成了,但是还有许多中小河流,有些治理没达标,有些治理达标了,但是并没有完成当地对于河流的各种需求。”

而追究这些中小河流的失治原因,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金问题。农村的水利设施,目前还是以国家和地方出资为主。而仅就河流治理资金的来源比例而言,在西部是国家出70%,地方出30%,但在其他省份就是国家和地方五五开。很多地方政府都因为财政实力问题而无法将农村水利建设实施到位。

既然地方政府财政乏力,那么农村水利建设所能依靠的更多则是来自中央财政的补贴。除此之外,除了浙江等金融业务发展比较领先的省份,大部分中西部的农村更是难以寻找到来自金融信贷等其他融资渠道的支持。

 “实际上,从解决方案来讲,现在新的水利技术都能解决治理问题,缺的就是资金。”段祥宝认为。

这一困扰中国众多农村水利建设的资金困境在“十二五”期间也许将得以纾解。今年的“1号文件”就明确提出,要从农村土地出让金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在未来10年,力争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其中要突出加强农田水利薄弱环节建设。此外还要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加强水库除险加固等。

除了在农村土地出让金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以外,“1号文件”还提出,预算内财政支出要确保农业投入,同时将水利建设作为重点。各级财政性资金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要有明显提高,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

另外,水利建设基金筹集政策要进一步充实完善,扩大基金来源和规模,延长征收年限,完善有关财政补贴政策。同时,水利建设投融资渠道也会进一步拓宽,像浙江这样逐渐引入信贷资金以及社会资金投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将得到进一步探索推广。

不过,这种由各地自己的土地出让金中提取一部分进行水利建设的政策举措,虽然拓宽了农村水利治理的资金来源,但与以前中央和地方水利建设的投入机制相比,仍然没有解决的就是各地水利建设资金和实际需求的差异性。比如往往越是落后地区的整体水利设施越是薄弱,水利建设资金需求越大,而土地出让金则反而更低于其他地区。这其中如何进行补贴仍需进一步细化统筹。

严把总量控制关

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是,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目前,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为2066立方米/人,北方六区还不到750立方米/人,而世界的平均值要超过8500立方米/人。

 “水资源短缺这一严峻现实,带来的问题不仅仅是用水不足,还有一个问题是水环境恶化,尤其由于水资源的过量开采,将会导致水体生态恶化,加剧水环境污染。比如目前我国北方六区水资源开发率已经达到57%,个别流域甚至更高,而河流污染中,海河、淮河的水质也依旧面临污染困境。”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校长王晓昌教授介绍说。

对此,今年“1号文件”中“三条红线”中的第一条,就是要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控制红线,严格控制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总量。红线将明确,到2015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6200亿立方米以内,其中地下水开采量控制在1000亿立方米以内。对于取水总量已经达到或者超过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建设项目的新增用水,对取水总量接近取水许可控制指标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用水。

此外,还要完善配套措施,通过严格的水资源论证、严格实施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等来实现全国用水总量控制目标。而在后续推出的《意见》以及“十二五”具体规划中,还将提出“红线”的具体指标。

在这方面,一个试点已经在山东正式开展。

作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居全国倒数第三,全省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334立方米,不到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6的缺水大省,控制用水总量已经成为山东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大难题。

对此,山东出台了第一部有关用水总量控制的地方政府规章—《山东省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意在对用水总量进行控制。这部规章已经在今年的1月1日起正式实施。

根据《办法》,取用水总量达到或超过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将被禁止新增取水。这意味着以往的“按需分配”将转换为“按供分配”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山东省水利厅厅长杜昌文向媒体介绍说,这部新办法的重点主要是严格控制三个关口:把住用水总量关,每个市、县用水总量必须控制在可用水量的范围之内,对突破区域可用水量控制“红线”的地方行政首长进行问责;把住用水效率关,每个行业都要确定基本用水定额,超过用水定额的,不予办理用水许可审批;把住纳污容量关,引导中水回用、循环利用,实现达标排放,避免因过度排放加重污染,影响水质安全。

而具体用水总量的制定,则是依据《山东省水资源综合规划》和有关水量分配方案,对全省17个市今后5年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进行了分配。如果设区市、县的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取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及农业节水灌溉率等指标未达到国家和省考核标准的,则相应核减其下一年的年度用水控制指标。

《办法》还规定,建立取水许可区域限批制度。取用水量达到或者超过年度用水控制指标的,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这一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取水许可暂停审批。取用水量达到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应对取水许可停止审批。

山东这种新的水资源管理方式,能够促使各级政府根据当地的水资源禀赋条件,决定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布局,防止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据山东省水利厅水资源处处长高希星说,山东省此前已经在菏泽、淄博、临沂三个市进行了先行先试工作。从试点地区的情况看,通过控制用水总量保持水资源永续利用,进而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设计初衷已经有所显效。

而在严格控制用水总量的同时,山东还鼓励运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水资源,区域之间可以在水量分配方案的基础上进行水量交易。利用污水处理再生水、淡化海水的,则不受规划期用水控制指标和年度用水控制指标限制。

总量约束和质量引导并重

 “‘十二五’水环境保护的总体思路重点包括三个方面: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改善环境质量、防范风险。”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主任王东在出席“中国十二五规划中需要考虑的关键水资源问题”研讨会时曾表示。

这个思路实际上就是从以污染治理为主,向污染治理与预防相结合的过渡;以及从消减污染物向质量改善的过渡。

王东分析说,“十五”期间,总量控制只是作为一个指导,国家没有考核,效果不是很理想;“十一五”期间总量控制是约束性的,国家要考核,地方政府若是完不成则要负责任,在这种形势下,总量控制得到了很好的贯彻落实。“十二五”期间,总量控制可能是一个总量约束和质量引导并重的阶段,国家开始关注质量改善,而且消减污染物开始可以跟质量改善有初步的对应关系。到2015年至2020年,总量控制和质量改善同时约束。2025年至2030年则开始重点控制质量改善。

但是“十二五”对水环境保护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我国水环境面临的挑战也日益严峻。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陈吉宁就指出,持续增长的人口压力,城市化和工业化阶段发展的压力,粮食安全(主要是结构问题,而非数量问题,如,肉蛋奶需求的高涨),环境压力的不平衡性,以及发展模式问题,都是当前我国水环境的最大挑战。

陈吉宁说,尤其是考虑到目前我国仍处于依靠汽车工业、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这样与高投入、高污染相伴而行的历史发展阶段,在2030年前,环境压力不可能减轻,而且东部地区压力将会更集中。因此,水环境的保护在实际经济运行中也应当成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而这种污染治理向预防控制转变的思路,正体现在今年的“1号文件”中。在中国水资源紧缺的背景下,为了应对水资源过度开发、使用低效和污染问题,国家计划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水资源管理控制红线,对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排污均实行严格的控制管理。关于水资源的约束性指标管理,将进入“十二五”规划。

尤其是“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中的第三条红线: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更是从源头起就对污染预防实行严格管控。

水功能限制纳污红线指标,确定为全国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达标率要提高到60%以上。“1号文件”要求,各地区要按照水功能区水质目标要求,从严核定水域纳污能力,严格控制入河湖限制排污总量;水功能区水质目标要作为各级政府水污染防治和污染减排工作的重要依据。对排污量已经超过水功能区限排总量的地区要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排污口。

不过,专家认为,要真正落实这“第三条红线”,严格依照水功能限制纳污,首先是要做到“摸清底子”,就是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水环境管理分区体系。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水环境部主任李云生就表示,国家要按流域编制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按控制区分析流域水环境问题,明确治污重点和方向。

同时,李云生认为,还应完善水环境监管体系,建立一套整体覆盖、科学布局的国家水环境监管网络,完善污染源监控系统和水污染预警系统,及时掌控排污行为,防范污染风险,确保水环境安全。

16、回顾2010中国环境:缺少公众参与

来源:中外对话2011年01月19日

http://news.qq.com/a/20110119/000916.htm

[导读]纵观2010年中国环境事件,公众始终面临尴尬,无力形成有影响力的呼声。公众仍难以参与公共决策

虎年临近尾声,孟斯对过去一年中国重大环境事件中公众参与的缺失做出评论。

2010年最后一天,环保部驳回了重庆绿联(重庆市绿色志愿者联合会)就紫金矿业污染问题的复议申请。

此前一周,东莞麻涌垃圾焚烧厂环评公示,5万反对票莫名“蒸发”。

此前半月,大连漏油事件殃及的40多名养殖户为了损失索赔,第二次踏上去北京上访的路。

纵观2010年中国环境事件,无论是政府大刀阔斧的节能减排、迅猛发展的新能源国家队,还是紫金污染、大连漏油等重大突发环境事件,抑或是愈演愈烈的垃圾焚烧、转基因稻米争论,公众始终面临尴尬,无力形成有影响力的呼声。公众仍难以参与公共决策。

2010年7月,紫金矿业下属工厂污水池发生铜酸水渗漏,约9100立方米污水流入部分进入汀江,造成上千吨鱼类死亡。然而早在同年5月,紫金矿业已被环保部通报批评,称其存在严重环保问题尚未按期整改、存在较大环境风险。

同一个月,大连港口输油管道爆炸,数万吨原油泄漏造成周边数百平方公里海域污染。而早至2006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即指出,爆炸事发地大连30万吨级原油码头港址变更项目的环评报告中,环境风险评价、风险防范措施与应急预案存在问题。

半年里,大连事件几近沉默,公众未能等来环境影响评估报告的出台。而隐瞒事故长达9天的“2009年度中国最诚信企业”紫金矿业,于7月和9月又发生两次污染事故,并被指用“封口费”和人身侵害阻止调查报道。亦有媒体指出,紫金矿业与福建上杭县权力机关之间,存在紧密关系。

面对如上种种,我们大可指责安全管理疏漏、缺乏程序规范、相关人员失职,甚至钱权交缠导致监管失灵、体制漏洞造成官僚作风。但是,为什么“诚信企业”敢于瞒报重大污染事实?为什么破坏居民生计的国有石油企业非但不曾公开道歉,反而为自己抢险庆功?为什么公众关切,不能加速环境影响评估报告的出台?

公众其实并不沉默。重庆绿联申请建议环保部依法起诉紫金矿业,而非行政处罚,但被环保部以“没有利害关系”为由回绝;民间环保人士冯永锋要求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取消紫金矿业“最诚信企业”称号,未得到回应;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绿家园志愿者和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就紫金矿业涉嫌故意延迟污染事件信息披露,向香港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出公开信,未收到足够回应。

另一边,大连漏油事件发生后,国内外环保组织陆续到现场调查和跟进事态发展,但油污损害评定和赔偿过程却极度缓慢艰难,相关机制和法规过于粗简而遭遇“无法可依”的尴尬。在官方体制格局下,民间无奈,只有翘首盼望官方为其代言。

2010年“骄人成果”当属十一五节能减排行动。自从5月温家宝总理发出誓言“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我们的承诺不能改变,决心不能动摇,工作不能减弱”,中央政府有决心、地方政府有行动,于是公众坐看着行政机关忙前忙后,关停高耗能企业,直到开始停了医院和公交设施的电,才恍惚醒来,发现原来节能减排其实与己有关。然而这一遍及全国、涉及各行各业、生活方方面面的能源改革,从形式到决策,公众又有多少参与空间?

尤记往昔,圆明园铺设防渗膜事件公开听证,厦门PX的集体散步,水坝反对者集体压力叫停建坝工程。与这些过往相比,2010年,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空间反而缩小。我们看到的都是强势集团自顾自的“战天斗地”、“关怀百姓”、批评教育、庆功表彰,把公众晾在一边。任凭媒体和网络聚集的公众情绪与舆论压力把问题制造者和解决者推向风口浪尖,民间组织和个体虽仍在探索多种方式参与公共事务,民间推动力的作用仍不明显。

解决环境问题,政府不可能包打天下,也不能指望企业随时随地心怀社会责任。根本的,乃是政府改变“包办”思想,给公众以有效的参与权,让公众的声音成为真的声音、公众的压力成为真的压力。

墨西哥湾漏油事故同样是企业唯利是图而忽视安全预防、政府监管不力而纵容隐患发生,但事情出了,犯错的谁也不敢怠慢。漏油发生后不到两个月,BP就承诺成立200亿美元的赔偿基金,4个月后,第一笔30亿美元的资金已经注入账户,BP董事长低头向受害者郑重道歉。与此同时,众多民间和官方机构迅速对事故调查和发布评估报告、政府建立专门网站公开详细调查结果、救济方案、联系方式,接受公众监督。

政府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仅仅停留在出了人为事故则呵斥企业、出了自然灾难则深情关怀,远远不够。无论是道德层面还是制度层面的困境,都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法,但在整个博弈中,公众力量的强壮,有利于事态向保护环境、维护公共利益发展。面对当前环境问题密集爆发而监管成本较高的困局,权力部门应该让公众成为环境保护运动的主体,推进中国多方面环境问题的解决。

当然,公众不能仅以朴素的愿望,坐等力量的自动壮大。从这个角度看,2010年仍然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故事,如上面提到的,民间组织仍以各种公开信、申诉和行动,继续发声;媒体在艰难险阻中不断追问。

有学者认为,由于过去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未来十年左右的范围内,中国将面临环境污染事件集中爆发期。而政府部门将面临的挑战将不只是应对环境事件,更应理性理解和适应走向组织化和规模化的公众监督。孟斯,中外对话北京办公室副主编

17、环境处罚不该成为纸老虎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1-01-19  季建民 

http://www.cenews.com.cn/xwzx/gd/qt/201101/t20110118_691899.html

     嘉陵江是重庆城区的饮用水水源。然而据报道,眼下的嘉陵江,每天都承受着红白污染之痛。在北碚蔡家、施家梁、复兴、水土一带,石材厂切割石头用水降温,同时排出大量泥浆水,不经过沉淀处理就排入一条条或明或暗的溪沟,悄悄流入嘉陵江中。

  石材厂在切割石头的过程中产生的泥浆水直接排入嘉陵江会污染江水,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然而,是什么原因使得许多石材厂置环保部门的禁令于不顾,疯狂地向嘉陵江排放泥浆?

  不妨先听一听石材厂老板算的一笔简单的经济账:我污染了环境,环保部门对我做出处罚,每次一万元到几万元处罚不等。而要拿钱来治理污水,实现达标排放,起码要花近百万元。别说那些专业的石材生产经营者,就是外行人也可以听出门道来。建一套治污设备需要近百万元,这还不算治污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运行成本。而如果不幸被环保局查到偷排污水,每次才罚一万元到几万元,几乎是建一套治污设备的零头。

  石材厂老板还算了一笔“污染账”:一个中等规模的石材厂,每天如有4个水龙头供切割机用水,一天便要排泥浆100吨,一个月下来,要排3000吨泥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北碚蔡家、施家梁、复兴、三溪口等地一带,约有大、中、小规模不等的青、红砂石厂20多家,每月累计要排青、红泥浆水约6万吨~7万吨,甚至更多。也就是说,一年下来,嘉陵江承受的红白污染近百万吨。这样大的数字,真是令人触目惊心。

  环境处罚只是一种手段,而环境处罚的真正目的是让企业减少污染、杜绝污染、真正做到不污染。然而如果一个企业不污染环境的生产成本比污染环境的生产成本还要高,如果一个企业守法生产的经营成本比不守法生产的经营成本还要高,靠企业自觉遵守环境法律法规,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哪怕自己赔钱也要恪守有关规定,几乎是一种不可能的事情。重庆川庆化工厂就是一个例子。近年来,这一化工厂因为污染治理不力,连续被当地环保部门处罚20多次,累计罚款高达3000余万元。然而在巨额罚款之后,这家企业的排污行为仍在继续。

  企业违法生产成本低廉,企业守法生产成本反倒高,这样的生产经营关系到底是怎样形成的?是因为当初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时候,确定的处罚标准本身就低,还是在执法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不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对违法企业进行严格处罚?笔者认为,两方面的原因都有。我国环境立法对罚款大多规定了一个上限,例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处罚的上限为100万元。在这种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畸形状态下,多数企业往往宁愿选择缴纳罚款也不愿意建设污染治理设施。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环境违法成本平均不及治理成本的10%,不及危害代价的2%。另外,也有一些环保部门因受发展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出现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执行得不好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监督,加强对执法人员的教育。

污染企业违法排污屡犯屡罚,污染企业被处罚过后屡罚屡犯。如果不修改法律法规加大处罚力度,如果不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督,这种恶性循环就会继续下去。环境污染的低成本时代该结束了。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http://www.nujiang.ngo.cn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ljy/html/gyljyzyz/ljyzyzzy01.html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