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一月十三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一月十三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11-01-13

 

一月十三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特别报道:

1、搜狐绿色:    知底有声vol.1:节能减排不能绑架百姓生活

http://green.sohu.com/s2011/jienengjianpai/

 

环境资讯:

2、第一财经日报:  “一号文件”将推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1/652927.html

3、一财网:     发改委:高强度开发恐致大小兴安岭名存实亡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1/653676.html

4、科学时报: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今年启动

http://www.eedu.org.cn/news/envir/homenews/201101/56052.html

 

地方信息:

5、新华网山东频道: 山东黄河岸边“昆虫军团”成为环境“清道夫” 

http://www.sd.xinhuanet.com/news/2011-01/13/content_21857129.htm

6、21世纪经济报道: 上海环保局推出治污新招:排污企业需有许可证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1-01-13/142921811122.shtml

7、新京报:     北京河西再生水厂开工 能“吞”5条河污水

http://env.people.com.cn/GB/13721841.html

 

人与自然:

8、一财网:     环保人士致信加拿大部长 叫卖海豹制品损人不利己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1/653674.html

 

环境曝光:

9、新华网:     包头稀土尾矿库之危:村民常年受环境污染困扰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sdbd/20110113/14479248814.shtml

10、中国网能源中国: 河北百强企业疑成污染大户 举报电话形同虚设

http://green.news.qq.com/a/20110113/001100.htm

 

垃圾处理:

11、证券日报:    千亿垃圾处理市场 上市公司静待细则出台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11-01/13/c_12975659.htm

 

深度报道:

12、中国环境报:   从怀宁铅污染事件看基层环保部门身陷招商引资困境

http://www.cenews.com.cn/xwzx/fz/qt/201101/t20110113_691720.html

13、中国企业报:   百亿元资本下乡:晨鸣纸业湖北项目被指毁林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1-01-12/175421805287.shtml

 

环境评论:

14、中国网:     留给子孙一个“绿色银行”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1/01/13/8861683.html

15、第一财经日报:  减排若无远虑必有近忧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http://www.nujiang.ngo.cn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ljy/html/gyljyzyz/ljyzyzzy01.html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

 

 

 

 

1、知底有声vol.1:节能减排不能绑架百姓生活

来源:搜狐绿色 2011-01-13

http://green.sohu.com/s2011/jienengjianpai/

近年来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政府节能减排的力度可谓前所未有。

在以GDP论政绩的时代,一些官员不惜牺牲生态环境;

在以节能减排为硬指标的时候,他们又不惜打乱群众的正常生活。

这样的官员对于发展其实并无固定观念,有的只是‘官念’而已。

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http://green.sohu.com/s2011/jienengjianpai/

2、“一号文件”将推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2011-01-13 徐以升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1/652927.html

将于月底下发的文件将提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三条红线”,并列入各级政府综合考核体系。

如 果说土地是很长一段时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角色,那么,随着今年“一号文件”的出台,水将被上升到与土地同样的高度。

《第一财经日报》近日获悉,今年“一号文件”名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按照惯例,将于1月底下发。

在该文件中,除了提出要加大水利相关投入外,还着力推出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并将其定义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抓手。和土地资源管理一样,水资源管理也将纳入各级政府评估考核体系。

另据记者了解,在“一号文件”发布后,国务院将很快出台《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下称《意见》),该《意见》已经经过部委会签,目前上报国务院待批。《意见》是对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在操作层面上的进一步规范和明确。

 “三条红线”

据悉,“硬起来”是此次文件中使用到的一个词。显然,18亿亩耕地红线标志着土地资源管理“硬起来”,今年,水资源也将在“一号文件”出台后“硬起来”。

在“一号文件”中,水被定义为“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

与土地资源只有18亿亩“一条红线”不同,“一号文件”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定义了“三条红线”——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的控制红线、水效率控制红线、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

按照顺序,“一号文件”先明确“三条红线”,然后在后续推出的《意见》以及“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红线”的具体指标。

第一条红线,是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控制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

红线将明确,到2020年,全国年总用水量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所谓红线,即是强化刚性手段,对于取水总量已经达到或者超过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建设项目的新增用水,对取水总量接近取水许可控制指标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用水。此外,还要完善配套措施,通过严格的水资源论证、严格实施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等来实现全国用水总量控制目标。

第二条红线,是建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

据了解,有关部门确定的红线是,到2015年,全国万元工业增加值的用水量要比现状下降30%以上,这是一个约束性指标。此外,全国农业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要从0.5提高到0.53以上,该指标原来是预期性、引导性指标,也将成为约束性指标。这两个指标分别反映了工、农业用水效率。从水量上讲,工业和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90%。

第三条红线,是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

水功能限制纳污红线指标,确定为全国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达标率要提高到60%以上。“一号文件”要求,各地区要按照水功能区水质目标要求,从严核定水域纳污能力,严格控制入河湖限制排污总量;水功能区水质目标要作为各级政府水污染防治和污染减排工作的重要依据。对排污量已经超过水功能区限排总量的地区要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排污口。

此外,规划水资源论证也明确写入“一号文件”。这意味着,超过红线的地区,或者水资源不足的地区,今后某些区域建设项目,尤其是耗水量大的工业、农业、服务业项目,将受到限批或者禁批,城市规模也会受到影响。而不进行水资源论证,没有获得取水许可,项目也将不得立项。

水资源管理责任制

在实施“红线”管理之后,水资源管理红线指标体系要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地方政府对本地区水资源管理负总责。

 “一号文件”要求建立水资源管理评估考核制度,考核的结果要交由干部管理部门,作为各级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这意味着,如果在水资源‘红线’管理上,有的地方政府过了‘红线’,就会被问责。”一位官方人士对记者指出,将考核作为制度实施的一个刚性手段,能够保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

据记者了解,水利部正在加快水资源监控体系建设,抓紧建立与用水总量控制、水功能区管理和水源地保护要求相适应的监控设施和管理平台,促进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和现代化。

 “所谓‘红线’,是确定的,这就要求需要有完善数据的获取和监控手段,切实做到这些指标可操作、可检查、可考核。”前述人士指出,目前水资源和水环境监测方面确实有不少困难,比如农业用水、生态用水的准确计量、水网地区的监测、地下水监测系统、水环境监测等。

另据本报记者了解,为了完善制度体系,在“一号文件”、《意见》出台后,还会出台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方案》、《工作方案》,包括《考核办法》等。

先行先试“山东样本”

事实上,在此次“一号文件”确定全国推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前,2010年水利部已经选择了山东、江苏、河北、浙江、上海、天津、北京七省市开展先行先试的工作。其中山东省的试点,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认可。

山东是我国水资源极度匮乏的省份,年缺水接近40亿立方米,部分地区水资源过度开发已经导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硬约束条件。

2010年,山东省政府通过了《山东省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标志着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在山东进入了实质操作阶段,这是国内第一部有关用水总量控制管理的地方政府规章。

山东省这个规章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水资源不足地区应该对城市规模和建设耗水量大的工业、农业、服务业项目加以限制,形成倒逼机制;二是鼓励运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和节约保护水资源,区域之间可在水量分配方案的基础上进行水量交易,建立国家水权制度,优化资源配置和高效利用;三是建立取水许可区域限批制度,明确超总量红线的硬性管理措施。

关于第三点,一是对于超过总量红线的地区要实行区域建设项目的限批或者禁批;二是对不进行水资源论证、没有获得取水许可的项目,发改委、经济部门、信息化部门不得立项、环保部门不得批准环评,部门联动;三是对地方政府行政干扰水资源工作的要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此外,试点省份浙江省也把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写入到《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中,并列出了三个要点:第一,水资源管理的指标要纳入生态省建设及党政考核,作为建设生态文明重大战略任务来考虑;第二,探索建立初始水权界定和水权交易有关制度;第三,注重上下游联动机制,着力解决区域水生态问题,探索水生态补偿机制。

3、发改委:高强度开发恐致大小兴安岭名存实亡

来源:一财网2011-01-13 章轲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1/653676.html

由于长期高强度开发,具有“极其重要”生态屏障地位的大小兴安岭目前已无木可采,面临着名存实亡的危险。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林业局近日编制的《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2010—2020年)》(下称《规划》)显示,大小兴安岭林区可采资源难以为继,森林质量大幅下降。

规划称,黑龙江省的大兴安岭地区,可采成过熟林资源由开发初期的4.6亿立方米下降到2008年的0.21亿立方米,已经到了无木可采的地步。森林龄组结构严重失衡,黑龙江国有林区幼中龄林占85%,单位面积蓄积量下降50%以上。

但为了维持林区财政收入和职工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部分正处于生长旺盛期的中龄林也被列入采伐指标。“涸泽而渔式的采伐再不停止,大小兴安岭林区将会名存实亡。”规划说。

大小兴安岭林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纬度最高、国有林最集中、生态地位最重要的森林生态功能区和木材资源战略储备基地,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应对气候变化、保障国家长远木材供给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学研究发现,大小兴安岭抵御着西伯利亚寒流和蒙古高原旱风的侵袭,使来自东南方的太平洋暖湿气流在此涡旋,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的重要功能,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营造了适宜的农牧业生产环境,庇护了全国1/10以上的耕地和最大的草原。

60年来,林区累计生产木材10.5亿立方米,上缴利税290亿元。但国家林业局的一项调查发现,长期的高强度开发,导致林区生态功能退化、可采林木资源锐减、林区民生困难、经济社会发展滞缓等矛盾和问题凸显。

由于生态系统破坏严重,林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调查显示,与开发初期相比,大小兴安岭林区林缘向北退缩了100多公里,湿地面积减少了一半以上,多年冻土退缩,土壤侵蚀加剧,地表径流时间缩短,水土流失严重,局部地区沙化加剧,洪涝、干旱、森林火灾和病虫等自然灾害频发,生态功能严重退化。

调查还发现,由于可采资源锐减,林区经济发展滞缓,就业形势严峻,职工生活困难。林业职工年平均收入不足所在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城镇职工平均收入的50%。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林区自办社会,居民居住条件极其简陋,棚户区面积近1800万平方米。相当一部分职工仍然居住在开发初期建设的“板夹泥”危旧房中。

规划提出,把保护与修复林区生态系统作为首要任务,严格控制森林资源采伐强度,逐步停止主伐,加强森林经营,强化森林管护,提升森林质量。

据了解,国家将从2011年起,结合编制森林采伐限额,大幅度调减大小兴安岭林区木材产量,使木材产量稳定在资源能够承载的范围内。可采资源基本枯竭的黑龙江大小兴安岭林区将全面停止主伐;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将大幅调减采伐量,逐步停止天然林主伐。同时调整林区局场布局,到2020年,在现有基础上撤并林场290个,其中黑龙江省230个,内蒙古自治区60个。

针对矿产资源开采日益泛滥的情况,规划提出严格限制在林区发展对生态和环境影响大的产业,尤其是高污染、高耗能的重化工业的发展。淘汰关闭技术落后、污染严重、无后备资源的矿山开采和加工企业,逐步减少矿山的数量。禁止新建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可恢复破坏性影响的矿产资源开采项目。

4、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今年启动

来源:科学时报   2011-1-13

http://www.eedu.org.cn/news/envir/homenews/201101/56052.html

财政部1月12日发布消息,财政部和农业部日前联合发布《关于做好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前期工作的通知》,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国家从2011年开始在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和云南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对牧民实行草原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牧业生产补贴等政策措施。

通知要求,扎实做好前期工作,推进草原承包。草原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按照已承包到户(含联户)的草原面积发放。农牧部门要加强草原承包管理,尚未实行草原承包的,要尽快落实到户,签订承包合同;已承包到户的,要进一步规范承包合同内容,特别要明确承包经营者落实草畜平衡、保护草原生态的义务和责任;实行联户承包的,要尽快在承包合同中确定联户成员的具体权益和责任。

通知明确,要划定禁牧区域,各级财政、农牧部门要按照草原生态、牧业生产和社会发展实际,结合主体功能区划,以乡镇或村组为基本单元,将生态脆弱、生存环境恶劣、草场严重退化、不宜放牧以及位于大江大河水源涵养区的草原划为禁牧区,其他草原划为草畜平衡区。

通知还要求落实基本草原制度,各级农牧部门要根据《草原法》有关规定,加快推进基本草原划定工作,把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草原全部纳入基本草原范围,并设立保护标志,实施最严格的保护。此外,要核定草原载畜量、核实牧户数量。各地根据核定的载畜量,制定减畜计划,将减畜数量分解到户。

根据通知,有关省(区)财政、农牧厅(局)要加快工作进度,于2011年3月31日前完成各项前期工作。财政部、农业部将把前期工作完成状况纳入绩效考核。

5、山东黄河岸边“昆虫军团”成为环境“清道夫” 

来源:新华网山东频道2011-01-13 

http://www.sd.xinhuanet.com/news/2011-01/13/content_21857129.htm

    新华网山东频道1月13日电(记者吕福明)土鳖虫、黄粉虫、大麦虫……这些平日里让人唯恐避之不及的昆虫,如今正在黄河下游山东高青县的一处工厂内,以军团级规模,每天蚕食掉约20吨有机垃圾,成为勤勤恳恳的环境“清道夫”。

    昆虫,是地球上一个有100多万个种类的生物群,其中约20%是腐食性的,像苍蝇、金龟甲、土元(俗称“土鳖虫”)等都属腐食性昆虫,被称之为环境昆虫。

    2008年5月,一个突发的奇思妙想,让高青县退休教师巴兆功打起了利用昆生处理生活垃圾的主意。很快,一个投资300万元的生物垃圾处理厂建立起来,这就是淄博科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巴兆功在这里养殖了大量的腐食性昆虫。从周边村镇运来的生活垃圾被分类处理,菜叶、西瓜皮、腐烂蔬菜直接运到昆虫饲养车间喂食黄粉虫、大麦虫等昆虫;废弃秸秆以及秧蔓等被投放到有机饲料加工设备加工成能够让昆虫直接食用的生物饲料;纸壳箱、塑料袋等再生垃圾被打包装箱运到再生资源加工厂加工利用。

    在山东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昆虫与资源研究所的支持下,巴兆功建立了一条循环产业链。在这条产业链条中,生活垃圾的有机残留物被作为饲料喂养黄粉虫,黄粉虫还可用来养鸡,同时可用黄粉虫粪便生产蔬菜专用有机肥料。

    “现在每月生产黄粉虫5000斤,一部分用来喂鸡,一部分加工成昆虫源蛋白。每月生产出8吨左右的虫粪,在市场上可以每吨2000元的价格出售。”巴兆功说。

    这处生物垃圾处理厂的建立,正在改变着当地百姓的生活习惯。东刘村68岁的樊树莲老人,每天已习惯性地将家中的垃圾分别装在两个垃圾袋中。“以前垃圾都是随便一扔,垃圾多时门前屋后臭味熏天,蚊蝇乱飞。现在好了,每天早晨有专门垃圾清运车来清理,空气也清新了。”樊树莲说。

高青县现有人口36万,年产生活垃圾约6万吨。随着这个生物垃圾处理厂规模的扩大,垃圾对当地环境的污染程度变得越来越小,穿境而过南水北调工程水质也将得到有效保护。(完)

6、上海环保局推出治污新招:排污企业需有许可证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01月13日邓丽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1-01-13/142921811122.shtml

  上海“十二五”将首试产业和区域规划环评

  2011年,上海环境保护局再出治污新招。

  本报获悉,上海将在原有项目环境评估的基础上,对部分产业和区域试行规划环评。此外,还将改变原有的排污企业管理模式,试行排污许可证制度。

  “以前只要排污单位做到环评三同时,就算做得不错了,但现在要从更高的层面,比如,区域布局、产业布局来考虑。”1月12日,上海市环保局局长张全告诉记者,“只管项目环评,不管规划环评,总体布局不好,环境还是不会好。”

  张全说,今年是后世博转型发展关键时期,也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很多产业和部门都在抓紧制定新的五年规划,环保局希望跟这些部门合作,把规划环境评估与新的五年规划结合起来,统筹考虑。

  规划环评和排污许可证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在环境治理上实现制度上突破——对区域和产业规划环评,以及对排污单位试行排污许可证制度。

  项目环评是指事先对拟建项目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定,并提出防治对策和措施。而规划环评是指将环境因素置于重大宏观经济决策链的前端,通过对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的分析,对各类重大开发、生产力布局、资源配置等提出更为合理的战略安排,在开发建设活动源头预防环境问题。

  张全透露,上海推进规划环评,将结合上海全市各部门、各区县“十二五”规划编制,抓好城市总体规划、重点专项规划环评和郊区新城等重点区域环评。

  他表示“规划环评的范围更广,影响更大,是从源头治理环境污染,可能会从钢铁、石化、物流等行业先着手”。

  此外,上海还将推进重点企业排污许可制度,启动上海市主要污染物排污许可证第一批单位核发,力争两年内完成。

  “新的排污许可证制度将把许可证作为管理主体,成为管理核心,企业的环境行为必须依据许可证。”上海环保局总量办的官员说。

  与此相配套,上海还将强化环境准入和推进结构调整。严格实施“批项目,核总量制度”,持续推进工业企业向104个工业区块集中。以中心城区、水源保护区、沿江沿河以及人口密集区等敏感区域为重点,运用环境标准、经济政策等手段逐步推进104个工业区块以外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

  “对这104个工业区块的环境基础设施和环境管理体系也将进一步加码”,张全说。

  环保投入占GDP3%以上

  张全说,上海目前每年环保投资占同期生产总值的3%以上,“十一五”期间,全市环保投入累计达2000多亿元。“上海现在经济总量大,基数大,我们在环境保护上的投资还是很多的。”

  但“上海环境污染呈现压缩型、复合型特点,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紧迫性越来越高,环境保护任务十分艰巨,难度越来越大”。

  他认为,上海结构性工业污染矛盾逐步凸显。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产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等导致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仍处于高位,工业企业数量多、结构偏重、布局分散引发不少厂群矛盾。

  除此之外,上海城乡环境差异明显;水体富营养化、臭氧、酸雨、灰霾等复合型污染成为“老大难”;饮用水安全供水体系,污水、固体废物收集处置;辐射、危险废弃物监管和环境应急体系问题也需要改善。

  考虑到上海的环境问题突出,张全介绍,“十二五”期间,除完成国家四项约束性指标(COD、氨氮、SO2、NOx),针对上海环境特点,上海市环保局还增加总磷和VOCs(挥发性有机物)两项总量控制指标。

  “其中氨氮和NOx也是国家特意为上海加的两项考核指标,所以是‘4个规定动作,2个自选动作’。”张全说,“今年力争SO2、COD和氨氮排放量在2010年基础上分别削减2%,NOx排放量削减1%,并同步推进总磷、挥发性有机物(VOC)的排放总量控制”。

  在工程项目方面,上海也将加大投入力度。如,2011年,上海将继续白龙港污水厂扩建二期、白龙港片区南线(东段、过江管及连结管)、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嘉定危险废物集约化基地等重点项目;以及金山卫化工集中区域环境综合整治。

  灰霾或成为上海首要污染,是张全所担心的。

  他说,上海市正由传统的、单一的煤烟型污染,向多污染物共存、多物质相互影响的复合型大气污染转变。臭氧、细颗粒物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他介绍,为减少本地污染物排放,上海仍将实施电厂脱硝或低氮燃烧改造,钢铁烧结和20蒸吨以上锅炉进行脱硫改造,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强化机动车污染控制,完善扬尘污染控制长效管理机制。

据透露,对此,上海将与江苏、浙江等加强环境合作与交流,科学编制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规划,全面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全力推动大气污染防治向多因子、全方位、区域协同控制转变,改善区域灰霾、酸雨污染状况,促进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7、北京河西再生水厂开工 能“吞”5条河污水

来源:《新京报》2011年01月1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3721841.html

  昨天来自市水务局的消息,河西再生水厂工程建设日前正式开工,该工程建成后将彻底解决丰台永定河以西地区70多平方公里污水排放问题。

  丰台河西地区位于北京城西南,该地区基础设施薄弱,污水收集率近乎为零,中水回用设施基本没有,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排入河道和渗入地下,污染了地区水环境。

  据了解,该再生水厂建成后,将是丰台区永定河以西规模最大的污水处理工厂,水厂和配套管线的一期规模将达到日处理能力5万立方米,一期计划两年完工。同期建设污水管线34.2公里、中水管线14.3公里、雨水管线4.2公里,治理河道0.83公里。该工程是在丰台河西地区建设再生水厂与配套雨水、污水、中水管线,可解决河西地区水污染问题,改善地区水环境质量,同时解决入大宁水库的雨污水截流及出路问题。该再生水厂建成后,将能综合处理河西地区的哑巴河、九子河、蟒牛河、佃起河和牤牛河等五条河流的污水,处理后的中水回补河流,这些河流将变为河西的景观河。(记者杜丁 通讯员杜静)

8、环保人士致信加拿大部长 叫卖海豹制品损人不利己

来源:一财网2011-01-13章轲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1/653674.html

13日凌晨,部分环保人士向正在北京叫卖海豹制品的加拿大海洋和渔业部长盖尔·谢伊(Gail Shea)发出公开信,称加拿大向中国推销海豹产品,损人又不利己。

11日,盖尔·谢伊率加拿大海豹制品集团参加了在京开幕的第37届中国国际裘皮革皮制品交易会,借机推广海豹皮毛制品。据记者了解,近年来,盖尔·谢伊多次造访中国,主要目的就是宣传加拿大的渔业以及海豹产业。

2009年,欧盟通过法令终止与加拿大的海豹产品贸易,同一年,俄罗斯政府也禁止本国商业性海豹屠宰。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禁止了海豹产品的进口,其中包括日本、墨西哥、南非等,美国早在1972年就已取缔海豹产品贸易。世界各国禁止商业捕杀海豹的首要原因就是捕杀方式不人道。

在公开信中,环保人士称,“我们是遍布在中国大陆各地的关爱动物的人士,人数有好几百万人,而且在日益扩大。”

公开信指出,“关爱弱小、爱惜生命、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当今世界的浩荡潮流。我们作为这个潮流里的一成员,感到无上光荣。你的到来、你带领的加拿大代表团来中国推销残暴的海豹产品,遗憾地说是对中国现代化、中国精神文明的建设,起破坏和阻碍作用的。”

公开信认为,身为加拿大海洋和渔业部长,向中国推销海豹制品,说明认同海豹业者对中国人民的种族主义、文化帝国主义偏见。

加拿大海豹业者片面地认为,“中国人什么都吃”和“中国人不关心动物死活”。公开信指出,事实上,中国自古就有关爱生灵、怜悯动物的博爱情怀。当代中国在动物保护上的进步,更是各方有目共睹的。

公开信认为,加拿大政府和海豹产业无视中国人民环保意识的提高,硬是把破坏生态、残暴海豹幼仔的产品卖到中国来,不是一个尊重消费者的理智行为。

公开信还特别提到,向中国推销海豹产品的行为,在消灭中国人民心中原有的对加拿大的良好印象。加拿大是西方大国中较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加拿大人白求恩大夫,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帮助“二战”时的中国。他故事在中国时家喻户晓;大山(Mark Roswell)更是亿万中国人都知道的加拿大人。这两个加拿大人,拉近了他们的祖国和中国的关系。而加拿大海豹业正在对加拿大在华的形象造成重大且难于弥补的损失。

 “对中国来说,加拿大的海豹产品就像是大英帝国19世纪初倾销到中国的鸦片,不仅鼓励不负责任的消费行为,而且能够起到毒害年轻消费者的作用。”公开信说,加拿大的海豹产品,宣扬对弱者施加暴力、推崇对残暴的冷漠,贻害的是中国消费者的灵魂。作为西方发达的国家,加拿大理应帮助中国推进文明建设。向中国推销海豹产品,是破坏中国文明建设的举动。

公开信还从科学的角度指出,目前在中国地区出售的海豹产品介绍,存在许多不实和误导消费者的内容。海豹油和海狗油的品质以及它们声称的功效,科学根据在哪里?有些海豹油产品甚至是为婴儿生产的。这些产品的副作用有哪些?外敷的这类产品,万一通过口腔食入体内,对幼儿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有没有进行过严格的审查?海豹油从受到污染的海豹脂肪上提取,销售到中国的海豹油里面有多少有害残存? 加拿大要随时准备承担伪劣产品可能造成的一切损失。

我国《反虐待动物法》专家建议稿起草小组成员、山东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张式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已代表专家建议稿起草小组发表了一份《声明》,《声明》呼吁中国有关部门“对于以虐待方式捕获海豹或生产的海豹产品,应当从国际形象等方面考虑,慎重决定是否禁止进口其制品。”

9、包头稀土尾矿库之危:村民常年受环境污染困扰

来源:新华网2011年01月13日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sdbd/20110113/14479248814.shtml

  新华网北京1月13日电(记者 王亚光 张云龙 朱晓光)对于中国北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新光八村的村民来说,“敢不敢喝当地的水”似乎已成为他们接待外来客人时的一句口头禅。然而,这句话看似玩笑,背后却是村民们的无奈。

  包头市号称中国“稀土之都”,因境内白云鄂博矿含有丰富的稀土储量而世界闻名。位于包头市郊的新光八村是个少有人知的小村子,因紧邻包头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的尾矿库,村民常年受到环境污染的困扰。

  “我家原来的井里抽上来的水颜色发黄、泛着白沫,而且还会有一股刺鼻的气味。”今年59岁的村民张白花说,“这水只能澄清后用来洗衣服,喝水要到别的地方取。”

  张白花口中“别的地方”是指村里那口120米深的水井。包钢专为尾矿库周边五个村子(新光一、三、八村和达拉亥上、下村)约4000村民打了几口深井,由于浅层水污染,取自地下100米或更深的水才能饮用。

  包钢尾矿库位于包头市西南,距包钢厂区4公里,离张白花家直线距离只有一公里多,因其富含稀土资源而被当地居民成为“稀土湖”。

  记者不久前在这里采访时看到,新光八村周边道路被卡车碾轧得坑洼不平,有些耕地被工厂占用,有些耕地已经荒废。天空灰蒙蒙的,空气中还有一股类似消毒水的味道。

  1965年建成的包钢尾矿库占地10平方公里,是包钢堆积白云鄂博铁矿选矿后的矿渣和废水专用地。富含稀土、铌、钍等宝贵资源的暗红色矿浆水沿三条两米宽、水泥修筑的矿浆管道流入该尾矿库。

  近半个世纪的尾矿堆积使得包钢尾矿库的坝体逐渐升高,记者直观感受,坝内稀土湖面高度比周边村子高出将近六七米,俨然一个地上“悬湖”。

  多年来,尾矿库周边五村与包钢因环境污染问题纠纷不断。为避免尾矿库潜在污染风险继续影响村民的生活,包钢投资3亿元(包钢和市政府合并投资5亿元)拟对五村实施整体搬迁。

  然而,因为搬迁地距离远、搬迁费用及补偿等意见分歧等种种原因,村民中没有人愿意搬迁,已竣工的居民安置楼目前仍被闲置。

  今年73岁的新光三村村民张三虎说:“现在全村没有一户愿意搬迁。如果搬迁,我家的院子只能换到一间房,剩下的还得补差价。另外,安置地离现在的地方有20多里,种地和儿子打工都不方便。”

  已在新光三村居住了13年的张三虎说:“这里的空气特别不好,总闻着臭哄哄的、像地沟里的味道。周边村里有不少人得肺病、肝病和癌症,不知道跟‘稀土湖’有没有关系。”

  包钢“稀土湖”仅是中国数目众多的尾矿库中的“沧海一粟”,而“稀土湖”的污染问题也是因为近期媒体的关注才走入大众视野。

  近年来,尾矿库引发的安全和环保事故在中国不断发生,但是官方和公众关注焦点多集中在伤亡数字,除非有直接的污染物泄漏,尾矿库潜在的环境风险仍未引起足够重视。

  2008年9月,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非法矿主违法生产、尾矿库超储导致溃坝,酿成277人死亡的惨剧,导致当时的省长孟学农引咎辞职,并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尾矿库安全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行动。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金属非金属矿山尾矿库安全技术中心技术总监、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田文旗指出,中国目前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尾矿库,但大多数尾矿库规模小、安全环保投入普遍不足,隐患重重。

  他说,尾矿库既是重要的矿业生产设施,但从环保和安全上来说,它又是重大的污染源和危险源。“各种尾矿库都有坝,有坝就可能存在坝体失稳、垮塌的问题。一旦溃坝,尾矿库内的矿浆将会形成泥石流向下游倾泻,其破坏力比水库溃坝的破坏力要强大得多”。

  安监总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中国共有12523座尾矿库,其中吴、险库和病库为2098座,普遍存在浸润线过高、调洪库容不够、坝体裂缝现象严重、坝体安全观测设施不健全等重大安全与环保隐患。另外,四、五等小型库占尾矿库总数的95.4%,防范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较低。

  令人担忧的是,中国虽然尾矿库数量多,但库容大都在100万立方米以下,且工程建设质量和生产管理水平总体不高,暴雨、地震等天灾极易引燃这些“不定时炸弹”的引线。

  “中国的尾矿库上,民营矿山占主体。这些刚起步的民营矿山一般都规模较小、设备简陋、内部管理松弛且安全条件较差,尾矿库建设施工因陋就简十分普遍。”田文旗,由于中国人口密度大,尾矿库数量多,尾矿库选址难以完全避开生态敏感区和居民区,下游居民较多。

  举例来说,包钢尾矿库紧邻黄河,最近处距离黄河干流只有10公里;四川攀钢集团设计库容为1.87亿立方米的马家田尾矿库则位于金沙江主航道上方,下游涉及沙坝村三社村民、耕地2000余亩以及多家企业和事业单位。

  田文旗指出,由于尾矿库数量众多,中国面临的另一挑战来自于尾矿库相关技术力量的严重不足。“中国过去只有二三十家尾矿库设计单位,虽然近十年来这一数字成倍增加,但仍不能满足尾矿库建设的需要”。

  他指出,由于中国高等院校从未设立过培养尾矿库专门人才的学科,致使从事尾矿库工程设计、安全评估、生产管理和政府监管的专业技术人员极度短缺。这也是造成中国尾矿库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的原因之一。

  田文旗同时警告称,由于近年来矿产资源产品价格飙升,尾矿回采时下在中国十分“时髦”,但是一些企业受利益驱动,违反相关安全规定,擅自进行尾矿回采,有可能威胁到尾矿库的安全,极易酿成事故。

  为进一步规范尾矿回采、防范事故发生,国家安监总局正在组织编制《尾矿库回采安全规程》。

  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尾矿室工程师张德洲认为,在尾矿库管理方面,中国可以借鉴国外矿山的投保经验。“任何一个矿山企业,尤其是涉及安全和环保问题时,必须得到一定规模的保险公司的保险。这样,保险公司会掌握这个项目的技术、财务以及可能出现的风险等相关情况,可以有效地进行风险控制”。

“这种机制约束下,即使矿山企业破产或是关停,在没有企业责任人的情况下,保险公司仍将对未来出现的环境和安全风险承担连带责任。”张德洲说。

10、河北百强企业疑成污染大户 举报电话形同虚设

来源:中国网能源中国2011年01月13日 熠辉

http://green.news.qq.com/a/20110113/001100.htm

新钢集团对空排放的黄烟(陈义付/摄)

  中国网能源中国1月13日电(熠辉)作为河北省百强企业,河北新钢钢铁集团在取得瞩目的经济效益同时,为何被指成为 “污染大户”?是当地环境容量的偶然包容还是行政监管疲软的必然结果?

  记者在河北省文安县走访中发现,该县新钢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下文简称新钢集团)毗邻106国道,距离市区约20公里,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黄褐色烟尘,这些浓烟对空排放后,笼罩在新钢集团上空,随风向变化向四周扩散。

  临厂而居的群众向记者证实,多年以来新钢集团每天都像这样排放着黄褐色的浓烟,清晨及傍晚尤为明显,是文安县的污染大户。

  相关资料显示,新钢集团始建于1988年,是集钢铁冶炼、房地产开发、国际贸易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公司2001年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河北省百强企业。

  对于这样的一个存在污染问题的明星企业,当地环保部门是如何对其监管的呢?12日下午,记者先后用两部手机拨打了文安县“12369”环保举报电话,但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本应24小时有人值守的举报热线,却始终无人接听。

  随后记者来到文安县环境保护局,该局办公室一位王姓负责人解释称,“12369”热线电话机可能出现了故障,所以无法接听。

  而办公室的另一位工作人员则给出另外一种说法:“热线之所以未能接听,原因是这个热线只能用座机和“移动”电话拨打,“联通电话”则无法拨打。”

  但当得知记者是来了解新钢集团污染监管情况时,王姓负责人坚持称只有县委宣传部出面才可以接受记者的采访,并明示这是县里的规定。

  对县直部门的采访活动只有宣传部在场才可进行吗?对此文安县委宣传部一位张姓副部长予以否认。他告诉记者,目前该县的县直部门均有新闻发言人,按照新闻采访程序,记者是可以在环保局了解到有关情况的。

  尽管如此,这位张副部长在得知记者此次采访的选题与该县新钢集团有关时,他告诉记者,该企业污染问题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也有不少媒体关注过,因此他建议记者不要再关注此事。

同时张副部长说,他经常路过新钢集团,看见该厂冒的都是白烟。当记者阐明今天新钢集团冒的是浓滚黄烟时。他说,钢厂污染是在所难免的,冒黄烟也不能说就是污染。

11、千亿垃圾处理市场 上市公司静待细则出台 

来源: 证券日报 2011年01月13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11-01/13/c_12975659.htm

  据悉,日前,作为“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发展领域,《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目前已基本编制完成。规划将对节能产业、环保产业和循环利用产业提供技术、产品和服务等支持。国际节能环保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沈龙海曾表示,节能环保产业规划近期就要出台。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在行业政策、税收优惠、资金投入上给予大力支持,行业产值将有更大提高。

  1月4日有消息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环保部等15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下简称,《意见》)已报国务院审批,将于2011年初下发。

  住建部环境卫生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刘晶昊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固废论坛上表示,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已经告别了技术之争,在2011年进入市场开放阶段。

  固废处理资源化将在“十二五”期间快速发展

  据了解,目前国内外广泛使用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有卫生填埋、高温堆肥和焚烧等三种。工业发达国家由于能源、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焚烧处理比例逐渐增加;填埋法作为垃圾的最终处置手段一直占较大比例;农业型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以堆肥为主;其它一些新技术,有如热解法、填海、堆山造景等技术。

  有行业内分析师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目前,几乎所有的垃圾处理项目都采用“到场垃圾处理费”的算法。各地现在采取的垃圾处理费用都是采取财政支付的办法。

  上述分析师表示,由于排污收费机制不完善,制约了我国现阶段固废处理产业的发展。我国大部分固废处理设施,都是政府投资建设由下属事业单位运营的。各地政府向居民和企业受气的固废排放费,远远不能满足当地固废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费用,大部分需要地方财政补贴。

  而目前这一财政支出使很多城市无力继续负担,很多城市的垃圾处理厂由于财政支付不及时或资金不到位等问题,出现了停产和环境污染治理不合格等问题。

  有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专家预测,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固废排放收费制度将逐步完善,固废处理产业的投融资主导方将从政府转变为企业,固废处理产业市场化进程将不断加快,但是如果不能建立合理的环境污染经济制度,固废排放主体不承担主要的固废污染处理成本,仅依靠政府补贴,固废处理产业很难做到可持续增长。

  固废处理资源化是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传统的固废处理产业主要通过污染物处理收费来盈利,其终端产品并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随着循环经济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固废处理资源化作为实践循环经济的重要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正在加快。

  “目前,相关产业内已有多家上市公司,如富春环保、华光股份、盛运股份、桑德环境等。而如果15部委联合制定的意见能够通过的话,带动的产业投资会让产业链中的上市公司受益。”上述业内专家表示。

   1 2 下一页 

12、从怀宁铅污染事件看基层环保部门身陷招商引资困境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1-01-13  原二军 

http://www.cenews.com.cn/xwzx/fz/qt/201101/t20110113_691720.html

  责任追究岂能止于环保部门? 

  在2010年6月“固镇事件”发生之后,2010年底发生在安徽省怀宁县的儿童铅中毒事件又将基层环保部门抛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在2010年6月“固镇事件”发生之后,2010年底发生在安徽省怀宁县的儿童铅中毒事件又将基层环保部门抛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尽管在事件发生之后,安徽省环保厅迅速行动,责令怀宁县整体搬迁肇事企业,将全省所有涉铅项目的环评审批权一律上收,并在全省开展铅酸蓄电池企业环境问题大排查,而怀宁县政府也对怀宁县环保局局长赵一平进行停职处理。在这一事件中,环保部门负责人承担责任是应该的,其他部门涉及到类似情况也应该依法承担责任。

  但事件背后,仍有许多深层次问题值得人们深思:环保部门何以变成招商部门?责任追究是否仅仅止于环保部门?如何让环保部门摆脱“被招商”状态、回归监督管理环境污染本职?

  之所以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反思,是因为在当前,怀宁县环保局所处的境地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案例。

  于2010年6月发生的安徽省固镇县环保人员因检查污染企业被集体停职事件也是一个类似的例子。这些事例都映射出了在当前“GDP至上”政绩观的背景下,基层环保部门所处的困境和无奈。如仅仅把板子打到环保部门身上,不进行更深层次的责任追究,类似的事发地名单就可能越拉越长。

  基层环保部门何以变成招商部门?

  作为基层环保部门,本应担负起监督管理环境污染、改善地方环境质量、防止生态破坏的职责来。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许多地方都在想尽一切办法来招商引资发展地方经济、甚至将其作为考察官员政绩重要依据的背景下,一些地方基层环保部门不得不配合地方政府的工作,承担起繁重的招商引资任务。

  尽管对于招商引资任务深感头疼,但在强大的招商引资态势和压力面前,基层环保部门也只能无可奈何。

  比如在这次“怀宁铅污染”事件中,怀宁县每年年初都会在政府1号文件中对县里的招商引资任务进行分解,年终每个招商单位都会接受来自县政府的考核,而怀宁县环保局也有1000万元的招商引资任务指标。在巨大的考核压力下,环保部门只好想方设法去引进投资项目了。

  在一些地方,现实的情况是,完不成招商引资任务要受处罚,严格执法监督也要遭受处分。2010年6月,由于在不到20天的时间里3次到同一家企业进行检查,安徽省固镇县环保局6名工作人员被固镇县委常委会以“影响招商引资”为由停职处理。虽经媒体报道事件发生了逆转,但给环保工作人员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在“GDP至上”政绩指挥棒下,招商引资被当作地方发展第一要务、甚至成为考核官员的主要依据时,对于环保部门来说,其带来的后果或者是其正常执法得不到政府部门的支持,处于无奈境地;或者是环境监管流于形式,环境污染事故隐患的种子也由此埋下。

  这种情形在“怀宁铅污染”事件中体现得很明显。据媒体报道,怀宁县环保局办公室主任陈淼宁表示,怀宁县环保局曾4次对肇事企业博瑞电源有限公司发出停产整顿措施,但由于环保局没有封停企业的权力,尽管书面上报县政府,但其下达的停产整顿指令没能发挥丝毫效力。

  而对于环保部门负责人来说,如果要抵制住招商引资的压力,对招商引资进来的企业严格执法,往往会被摘掉“官帽子”;而如果对于不符合环保准入要求、存在污染隐患的企业放低准入门槛、监管不严,一旦发生污染事故,同样会受到处分。

  当基层环保的“小胳膊”扭不过地方政府“GDP至上”政绩考核的“大腿”、环保部门沦为招商部门时,包括“怀宁铅污染”事件在内的一系列重大污染事件的发生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责任追究岂能仅仅止于环保部门?

  在“怀宁铅污染”事件发生之后,怀宁县环保局局长赵一平被怀宁县政府免职。由于执法监管不力,导致肇事企业博瑞电源有限公司未通过“三同时”验收就上马生产,最终酿成重大铅污染事件,怀宁县环保局难辞其咎。

  但在出事后,仅仅对环保部门负责人进行问责,光把板子打到环保局身上,并不太公平。

  环保局引进污染企业,看起来是个莫大的讽刺,但在当下社会中,却并不意外。这起污染事件,既是环保部门的失职,更是地方政府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将“GDP至上”当作考核官员政绩的唯一标准、实施全员招商引资结出的恶果。对环保部门负责人进行问责是必须的,但仅仅停留于此,不继续对地方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的政府及相关部门进行问责,则这起代价巨大的污染事件将无法起到应有的警示作用。

  在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巨大冲动下,环保部门法定职责无法履行,正常执法受到干扰。

  以发生在2010年3月的湖南郴州的数百儿童铅中毒事件为例,从建厂到生产,环保部门先后10次对重污染冶炼企业发文责令停产,但都没能令污染企业停下来,直到铅中毒事件发生,在湖南省政府直接干预下,污染企业才最终被关停。而在陕西凤翔铅污染事件中,肇事企业也是招商引资来的企业。这些地方的环保部门都奈何不了污染企业,怀宁县环保部门也不会例外。

  对于环保部门参与招商引资,监察部与原国家环保总局曾于2007年4月13日联合发文,禁止地方政府给环保部门下达招商引资任务和指标,但在以GDP为导向的政绩观推动下,上级部门的文件怎么也挡不住追求“跨越式发展”带来的冲动,在这种情况下,在地方政府眼里,只能看见政绩而看不见污染,招商带来的后果必然就是“招伤”。

  从这个角度看,“怀宁铅污染”事件表面看是因为环保部门把关不严、监管不力所致,但根源却在地方政府。如果让环保部门回归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承受以招商引资效果为考核依据的沉重压力,把好企业准入关,类似情况就可以避免。

  因此,发生污染事件进行责任追究不能仅仅局限于环保部门,也必须对政府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唯其如此,才能真正从根本上遏制住类似事故的发生。

  如何从根本上避免类似污染事故的发生?

  “怀宁铅污染”事件及以前发生的类似污染事件,给一些只看重GDP数字增长的地方政府敲响了警钟:如果地方政府没有真正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不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相信类似伤及民生的重大污染事件依然不会画上句号。

  如何避免类似污染事故的发生?首先,要从根本上着手,那就是各地政府必须痛下决心改变政绩考核体系,改变“GDP至上”政绩观,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要建立全面、科学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既考核发展速度,更注重考核发展方式和发展质量,以此来对干部进行考核,才能使环保部门真正回归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上来,也才能保证地方经济健康发展。

  其次,必须建立约束力强的环境问责机制,以此强化地方政府是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的观念。在过去频频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中,都能看到地方政府为了GDP的增长而不惜在环境方面让步的影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同等重要”在这里成为了一面幌子。正是因为在关键时刻对相关地方政府相关负责人问责不够,才使得一些地方政府敢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撞击环保“红线”、最终埋下污染隐患的种子。只有对造成环境破坏的地方领导干部坚决实行问责,才能从根本上遏制类似污染事故的发生。

  第三,必须把环保部门从招商引资压力下解放出来,必须保障环保部门能够行使执法监管权力。如果地方政府依然把招商引资任务分解给承担地方环境监管职责的环保部门,而环保部门的执法监管权力依然得不到保障,那么,因环境监管不严导致的污染事件肯定还会继续上演。

  归根到底,“怀宁铅污染”事件等一系列类似污染事件发生的背后,是地方政府并没有将民生看作是发展的根本。正如那句著名的质问:人都没了,发展还有什么意义?当群众连生存的权利都无法保障,又谈何发展呢?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尤其值得深思。

13、百亿元资本下乡:晨鸣纸业湖北项目被指毁林

来源:中国企业报 2011年01月12日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1-01-12/175421805287.shtml

  这是一部绝对给力的大制作:100亿元的资金投入,100万亩的场地投入,涉及群众数十万人。

  这还是一场裹挟着资本意志和林农意识、产业转向和生态维护、行政逻辑和公众权益等多种元素的商业悬疑片,迷雾重重。

  时间始自2007年,地点是全国著名的将军县——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主角包括山东晨鸣纸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晨鸣纸业”)、当地政府和农民。

  晨鸣纸业是国内第一家“A+B+H”三地上市明星企业。2008年,这家企业根据此前签署的协议,在黄冈市启动林浆纸一体化工程。作为黄冈迄今为止引进的最大项目,这个项目首期投入61.7亿元,项目总投资过100亿元。

  本报记者获取的最新信息显示,这个项目的环境评价报告目前已进入国家环境保护部审批环节。环保部一位不愿具名的工作人员透露,项目还在审批中,审批时间是60天。而从记者掌握的信息看,该项目已上报远远超出60天时间。

  “项目没有被否定。”该工作人员说。

  据悉,晨鸣纸业已在黄冈收购原料林基地103万亩,累计造林18万亩。其中,在红安县收购原料林基地达20多万亩,累计造林3万亩。

  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有人说,晨鸣纸业的项目毁林了。

  是毁林,还是造林?

  1月3日,本报记者来到位于红安县城西南约30公里的詹家湾村。据詹家湾村村主任介绍,该村有3000多亩林地已经被纳入黄冈晨鸣纸业林浆纸一体化项目。

  在詹家湾村口,记者发现此处的大片山地已经“寸木不生”,“ 全部是去年砍掉的,之前山上都是树。”一名路过的村民告诉记者。不远处张家湾村的一面山坡上,只有接近山顶还残留着些许马尾松。山腰处,偶尔可以看见烧焦的树桩,隐藏在枯黄的蒿草中。

  在附近的另一个山坡上,砍伐留下的马尾松树桩随处可见,“树龄都在30年以上。‘随行的中国林业大学教师庄小锋判断,’之前应该是密林地,现在已经变成疏林地了,可以进行低产林改造了。”

  庄小锋所说的低产林改造,是指湖北省从2007年起实施的低改工程。《湖北省低产林改造工程建设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定,因不适地适树或种质低劣、多代萌生、管理粗放和遭受严重病虫害等自然灾害造成林相残败的林分以及无培养前途的“小老树”林分将是被改造的对象。

  “对于残次林、劣质林,树种(或种源)不适林,病虫危害林,衰退过熟林和经营不当林,可以采取更新改造方式。”《办法》规定,更新改造是将改造小班所有林木一次全部伐完或采用带状、块状逐步伐完并及时更新。

  低改工程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在10年建成500万亩速生丰产林、高效经济林基地。2011年,红安县低产林改造计划1万亩。

  就是这一点引起了公众的质疑。一篇题目为《昔炼钢铁今炼山 湖北林纸浆项目引发毁林隐忧》的文章在网上迅速流传,“满目都是被大火烧焦的残枝和黑土”。同时,一位署名为“李清平”的作者也在中华网论坛发表了一篇《请紧急制止湖北省红安县觅儿寺镇李家畈村大举破坏天然林》的文章。

  按照《湖北省低产林改造工程建设管理办法》规定,低产林改造一般不宜全面清林和炼山。“革命圣地化焦土”的言论由此在网上蔓延。

  这些言论引起了红安县林业局的强烈不满。“简直是危言耸听。”1月4日,红安县林业局局长刘振国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炼山’是整地工序,属正常的营林生产技术措施。”

  “我们是完全按照黄冈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推进林浆纸一体化工程的。”刘振国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晨鸣纸业对收购的17万亩有林地没有进行任何采伐,只是对其收购的3万亩低产林进行了更新改造。”

  红安县林业局造林股股长余警告诉记者,“2008年,晨鸣完成低产林改造2704亩,2009年是3901亩,都已经按照低改要求通过验收。”

  余警表示,“山戴帽,脚穿靴,腰缠带”是低产林改造的要求。对于记者发现“满山皆黑”的情况,余警的解释是“山火,村民偶尔不慎引起的。” 大面积清山和林桨纸一体化的大规模推广是否会产生包括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等在内的生态问题?余警表示,红安县林地并不是天然林,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飞机撒播造的林,“只要山顶、山脊、山脚保留原生植被就可以防止水土流失。”

  “我们对晨鸣的要求是务必改造一片,成功一片。”红安县林业局总工程师汪家寿告诉记者,“目前你所看到的大片荒山,晨鸣纸业将在明年完成造林。”

  黄冈市的一位官员明确表示,树木必须进行穴状式栽植,1 亩地栽种110 棵树木,占地面积只有20 多平方米,并不破坏山地植被。

  是惠农,还是伤农?

  红安县林业局一名工作人员反映,作为一家规模化作业的公司,晨鸣纸业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机械”操作的问题,“操作不够灵活。比如,所有的费用审批都需要通过集团总部,流程比较长。”

  这一问题让造林工程承包人金文武闹心不已。

  村民金文武承包了黄冈晨鸣林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晨鸣林业”)位于罗田县白莲河乡大坳冲村一处林地的工程改造项目,林地面积约为386.5亩。按照合同约定,此工程内容包括清山、炼山、开穴、回表土下基肥、种植、补种、抚育、管护等。

  金文武为此雇了30多个工人,最终工程改造按计划完成,并通过晨鸣林业验收。

  合同同时约定,种植工序以前的每个工序(清山、炼山、开穴、回表土下基肥)完成后经验收合格后的7个工作日,甲方支付该道工序工程款的80%。

  然而直到2011年1月7日,金文武告诉记者,“目前只拿到了4000元工程款,还有6万多元没有支付。”

  “晨鸣始终拖着不给,”多次沟通无果后,1月5日,金文武带着30多名工人找到罗田县政府,“政府接待人员也表示只能与晨鸣协商一下,最终还是要靠自己去讨要。”

  记者翻看金文武和晨鸣林业签订的工程合同,发现在违约责任处理上,只有晨鸣林业对金文武违约责任的认定和惩罚,只字未提晨鸣违约的处理条款。

  而黄冈晨鸣林业发展有限公司与村民签订的林地租赁和林木定购价格也引起众多不满。

  “晨鸣给的马尾松收购价太低了,很多林木就另卖了。”红安县东上店村副主任吴吉兵表示。金文武对这一点也深有感触。

  “晨鸣只收购直径6公分以上的林木,即使这样,长得不好的也不要。晨鸣多以几块钱一棵收购,要么就是按照每亩290元收购。”金文武告诉记者,“如果卖给其他人,每亩可以卖400元。”

  在一份晨鸣林业与罗田县平湖乡东冲畈村签订的林地租赁和林木定购合同中,记者发现林地租赁价格是每年每亩12.8元,一年一付。租赁林地面积为749亩,租赁期是2008年2月至2058年2月。

  由于这749亩林地在合同中被认定为疏林地,晨鸣林业对其中所有林木都没有提出收购。记者发现,如果林地被认定为有林地(合同约定是每亩2立方米以上),晨鸣林业给出的林木收购价是每吨111元,“林木小头直径在5公分以上”。

  不少网友对这一价格提出质疑。当记者1月6日就此事以电话、短信方式联系晨鸣纸业集团公司董事周少华以及晨鸣林业办公室工作人员,对方均以开会、有事外出为由不予回应。

  黄冈市林业局总工程师童仕彬此前在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林地租金是严格按照市场交易规则形成的,是根据土地的产出能力和开发难易程度来决定的。经过调查后,政府给出的这个指导价格,高于之前其他公司在黄冈的购地价格。

  对于每吨111元的林木价格,童仕彬称,这个价格与林场卖出的价格不能对等,因为林场砍伐树木、装车都是自己工人完成的,而农民林地上的树木则由他人完成。他认为,每吨120 元(上述购林合同中标明的给付定金的标准)的林木价格也是比较合理的,基本上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童仕彬称,流转的林地,农民每亩约有700 元林地(包括租金和林木)收入,另外还有2300 元左右的务工收入,远远高于现在私人承包的一次性买断价格。

  汪家寿透露,到目前为止,晨鸣已经在林地收购、林木采购、清山造林等方面投入达2400万元。 

  项目落地背后:“全心全力”的招商引资服务

  作为我国发展现代造纸工业和林业的必由之路,林浆纸一体化成为实现造纸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实现造纸工业木材原料供应由自然状态向集约化、高科技化和基地化方向转变的重要抓手。

  在《全国林纸一体化工程建设“十五”及2010年专项规划》中,湖北、江西和安徽南部被列为我国林纸一体化工程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按照规划,2000年至2010年,此区域规划建设制浆生产能力133万吨,其中木浆97万吨、竹浆36万吨。黄冈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制浆生产能力将达30万吨。

  作为湖北省两个过百亿元的重点项目之一,黄冈市林浆纸一体化项目自然得到了重点护驾。在湖北省林业厅与黄冈市政府签订的《合作建设黄冈武汉城市圈现代林业示范区备忘录》中,该项目已经被列为重点支持项目。

  黄冈市委书记刘善桥明确表态,市委、市政府将举全市之力支持该项目建设。“市委、市政府承诺的原料林基地建设任务将严格兑现,并将引进市场机制扩大生产用原料林基地面积。”

  由此,一系列“众星捧月”般的贴心服务在当地政府各级部门铺陈开来。在2010年8月17日的黄冈招商引资官网上,一篇文章披露了更多“全心全力”服务项目的细节。

  文章显示,为拿到国家环保部对环评报告书的批复,黄冈市环保局局长朱建国先后12次跑省厅、5次跑环保部汇报情况,争取支持。市林业局更是在市里前期没有安排资金的情况下,想方设法拿到了国家林业局对原料林基地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评审批复,同时协助晨鸣改造低产林7.4万亩,并全部纳入全省2009年至2010年低产林改造计划。

  一个值得回味的往事更能表达黄冈对该项目的心情。2007年12月24日,麻城市人民政府网站登载了《我市吹响林纸一体化原料林基地建设号角》的文章,文中称“黄冈市人民政府与山东晨鸣纸业集团签订了建设浆纸原料林基地项目协议”。

  意外的是,2008年1月10日,晨鸣纸业发布了一份澄清公告:经黄冈市人民政府的主动邀请,为了便于本公司规划发展部对项目事宜进行考察及论证,2007年12月18日,在黄冈市人民政府的主动提议下,双方代表仅草签了一份不具有实际法律约束力的有关建设浆纸及原料林基地项目的备忘录(双方未盖章),并未签署任何正式的项目协议。

  显然,比起晨鸣纸业,湖北方面更为心急。不过,一切情有可原:比起云南、广西在林浆纸一体化项目上的进程,湖北已经落后很多。

  而红安对晨鸣纸业的极力“维护”,只是湖北省保驾“招商引资”、“引资下乡”的一个缩影。一名NGO组织的负责人表示,“当政府把项目建设定义为政治任务时,一切障碍将变得很轻,一切手段将变得合理,并且有理。”

  实际上,黄冈在对该项目进行环境影响公众评价调查时,已有公众对项目加剧水土流失、降低生物多样性和相关林地租赁政策存有疑虑。

针对公众的疑问和顾虑,黄冈举办了公众参与座谈会,与各职能部门就公众关心的主要问题作进一步解答,公众合理意见得到建设单位采纳。最终,“所有公众代表一致赞同项目在黄冈落户”。

14、留给子孙一个“绿色银行”

来源:中国网2011-01-13吴江霞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1/01/13/8861683.html

  “……青山清我目,流水静我耳 。山中何所有?岑上多白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地球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但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别让可爱的生灵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消失 。幸福生活不只在于丰衣足食,也在于碧水蓝天……”网上的这段留言,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全球污染、农业开发造成森林湿地锐减、土地沙化、生态破坏,为发展而过度从地球的“绿色银行”支取,这样得来的GDP到底是什么颜色的?是黑色的,是棕色的,还是绿色的?破坏环境产生的GDP,环境的代价留给谁了?是留给了子孙后代。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资源,但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掠夺式地开发资源。因此,我们要唤醒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尽最大可能积极主动地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反思人与自然关系中环境污染的代价,为我们和子孙后代的生存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西藏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屏障,保护好雪域高原的碧水蓝天更是我们的神圣职责。西藏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按照保护优先、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加紧实施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加快建设退牧还草、人工造林、防沙治沙、天然草地改良,大力实施绿化工程,尽快让更多的地方绿起来;加大重点流域、区域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综合治理和污染防治力度;发展循环经济,支持重点企业技术改造,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认真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切实保护好西藏的碧水蓝天。

  我们要用大量的投资建设我们绿色的家园,不能让青山绿水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成为千古绝唱。我们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绿色银行”、绿色家园、绿色环境和绿色的明天。

15、减排若无远虑必有近忧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11-01-13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1/653163.html

河南省林州市今年冬天为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停止供暖。目前,停止供暖已有数日。

报载,河南省林州市今年冬天为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停止供暖。目前,停止供暖已有数日。这几天,该市已进入全年最冷时期。消息称,自1月8日开始,热力公司已开始全额退还市民的供暖费。

尤记得去年为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各地展开的是一场暴风骤雨般的强制性限产、限能运动。一些地方甚至出现拉闸限电的扰民之举。现在看来,在拉闸限电之后,又增加了一项损民措施——停止供暖。

林州市为什么要在这个大冷天停掉居民的供暖?原因很简单,热力公司的电力来源企业,已经作为国家节能减排关停对象,限时在去年年底被关停。老电厂被关,而新的热源没跟上,导致全市性的停止供暖。

林州市的官员或许确实有难处。节能减排的目标是硬约束,不完成不行,但身处北方,老百姓缺了暖气,也的确颇为困难。完成节能减排任务与干扰民生之间构成了一对矛盾。有报道称,林州市不仅停止供暖,近来市区和农村还都出现频繁停电的问题。

舆论于是开始追问:节能减排的最终目标还不是为了民众吗?政府为了一个更远些的目标,结果牺牲了当下民众的利益。这样的节能减排,是否也存在值得反思的问题呢?

必须要说,这样的减排,确实值得反思。去年9月,国家发改委曾下发紧急通知,强调节能减排不能靠短期的“突击行动”。各地区、各部门要正确处理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关系,不能简单拉闸限电,更不能停限居民生活用电、采暖和公共设施用电。这个通知下得相当及时,看准了问题。

不过,拉闸限电也好,停止供暖也罢,都还是表面的现象。关键所在,其实正如国家发改委所指出的,各地区、各部门要正确处理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关系。也就是说,就节能减排而言,当下仍然缺少长效机制。一旦完成目标的时间变得十分紧急,不少地方必然会以相当激进的、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态度来求突破,乱象的发生,也就难以避免。

《论语·卫灵公》里说:“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很有哲理。就节能减排而言,如果缺少了长效机制,则不少地方必会时常处于不断应急当中。因此,目前最为重要的,是要化解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和保持地方经济发展速度之间的矛盾,化解完成节能减排任务与干扰民生之间的矛盾。

回头去看,“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最终如期实现,是个不容易的成绩。在这个成绩的背后,各地应急赶考、临阵磨枪的作用不可忽视。但是,相当激进的强制性限产、限电等短期、应急性做法,产生了不少副作用,限制对象并不单单针对落后产能或“三高”产业,对生产力造成了无谓的消耗。

比之“十一五”,“十二五”的节能减排压力更大,任务更重。如果缺少了长效举措,仅仅指望在“十二五”后期搞突击,断然是行不通的。若“远虑”考虑不周,则“近忧”一定频繁。严重的“近忧”,恐怕就不仅仅是如林州这样一个小城市的停止供暖问题了。

林州的问题不复杂,无非是新旧热源的衔接不好,政府有关部门未能未雨绸缪,提前布局安排,结果民众遭受冷冬缺暖之苦。要解决这个问题,重点是找好替代热源。如此,下一个冬天,林州将不会重蹈覆辙。而比之单单一个林州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从全局角度,着眼于建立系统性的、常态化的节能减排措施。

此前,我们曾经提醒过,当“十二五”开局后,要警惕排放数据报复性反弹。伴随着一些地方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减小,以及“两高”项目的短期限制被解除,地方政府在节能减排方面从一端迅速回到另一端,进而导致问题的反弹。这样的背景更是表明常态化减排措施的重要性。

求解难题的关键,还是必须强调节能减排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相结合,将完成具体任务提到更重要的层面上看待。同时,辅以实际可操作的具体措施,推动基于行政手段的命令型机制与基于市场手段的激励型机制相结合,鼓励全民参与,循序渐进,贵在坚持。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http://www.nujiang.ngo.cn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ljy/html/gyljyzyz/ljyzyzzy01.html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