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十二月二十四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十二月二十四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10-12-24

 

十二月二十四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环境资讯:

1、新华网:    中方否认龙江大坝造成缅甸下游居民生计困难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0_12/24/3683147_0.shtml

2、人民日报:   中日合作保护朱鹮 日方将提供3500万支持

http://env.people.com.cn/GB/13567960.html

 

地方信息:

3、中国新闻网:  山西出台中国首个地方环保法规 明年1月执行

http://env.people.com.cn/GB/13571054.html

4、四川日报:   四川省严控环境风险 34个“两高一资”项目环评被拒

http://www.sc.xinhuanet.com/content/2010-12/24/content_21710406.htm

5、人民日报:   山东联手打击异地排污 给化工罐车安装IC

http://env.people.com.cn/GB/13567976.html

 

污染信息:

6、新闻晚报:   钟南山:大气污染猛于尼古丁 肺癌率明显上升

http://news.qq.com/a/20101224/001379.htm

 

环境曝光:

7、中国广播网:  郑州西流湖污水横流 各部门“打太极”无人治理

http://www.chinanews.com.cn/gn/2010/12-24/2744083.shtml

 

食品安全:

8、广州日报:   广东三水“穗生”食用油黄曲霉素超标 可致癌

http://env.people.com.cn/GB/13573686.html

 

环保观点:

9、人民网环保:  潘家华:低碳之路应“高歌”却不“猛进”

http://env.people.com.cn/GB/13572254.html

 

南方周末绿色专题:

10、南方周末:   40万地质移民,十年搬迁,耗资千亿,只为安全居所——1.5个“三峡”,如何搬得动?

http://www.infzm.com/content/53854

11、南方周末:   目标就高,就低?操作会难,会易?“十二五”,节能怎么弄?

http://www.infzm.com/content/53857

 

深度报道:

12、中国低碳网:  曹妃甸海水淡化几近完成 引发水资源争夺战

http://ditan360.com/shehui/Info-76878.html

 

环境评论:

13、中国环境报:  环保罚单怎么成了纸老虎?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10-12/24/c_12915720.htm

14、中国环境报:  推行限塑令 不妨变截流为堵源

http://www.chinanews.com.cn/ny/2010/12-24/2745437.shtml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http://www.nujiang.ngo.cn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ljy/html/gyljyzyz/ljyzyzzy01.html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

 

 

 

 

1、中方否认龙江大坝造成缅甸下游居民生计困难

来源:新华网2010年12月24日 李怀岩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0_12/24/3683147_0.shtml

中国云南龙江水利枢纽有限公司24日反驳了缅甸两个非政府组织有关指责。该公司称,自龙江大坝蓄水以来,各月平均下泄流量与同期多年平均流量相比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大,另外,水库的初期蓄水还帮助解决了下游地区灌溉和防洪问题。

某些西方媒体援引缅甸两个非政府组织——掸邦萨帕瓦环境组织和掸族妇女行动网络本月中旬发布的调查报告称,云南龙江水坝的建设运行造成缅甸下游水位下降,给掸邦沿南卯江(瑞丽江的傣语称谓)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约1.6万名村民的生计出现困难。

缅甸当地环保人士对西方媒体表示,他们将会把该报告呈交给中国政府,并发给龙江水电站的承建公司,以促使中方对该水电站所带来的环境和社会影响进行评估。

但龙江水利枢纽有限公司总经理崔腾彦对本社记者表示,公司至今未收到他们提供的这份报告。

龙江-瑞丽江发源于云南省高黎贡山西麓中缅边界中方一侧,上游干流称龙江。龙江水电站距中缅边境约50公里,是龙江-瑞丽江流域规划开发的最末一级综合性枢纽工程,以发电、防洪为主。

龙江水利工程于2006年11月28日正式开工建设,目前,水库已全面蓄水,所有发电机组已全部投产发电,除部分项目正在收尾外,主体工程基本完建。今年以来,龙江水电站进入蓄水和发电阶段。

今年云南发生百年不遇的干旱,流域上游来水量比往年减少很多。崔腾彦表示,为保证工程蓄水和发电不对下游地区造成影响,公司专门研究和制定了工程蓄水和发电方案,以及保证河道正常通水的工程措施。

这些工程采取了分期蓄水和机组逐步投产发电的方式,通过在上游专门建设的水情预报系统,及时、准确指导水库蓄水和放水。

崔腾彦说:“干旱时,我们利用水库初期蓄水很好地解决了下游地区的灌溉问题。10月份又遇到今年以来最大洪水,洪峰流量1710m3/s,我们及时预留库容,边蓄边泄,安全平稳的度过了汛期,电站很好的发挥了调蓄作用。”

德宏州移民局局长杨世彪亦表示,调研结果表明,龙江电站对于减少下游河段水文情势变化和提高水运、灌溉保证率发挥了积极作用。

统计数字显示,自水库蓄水以来,各月平均下泄流量均大于同期多年平均流量,8月、10月和11月平均下泄流量分别为518m3/s、422m3/s和204m3/s,而往年同期平均流量分别为435m3/s、298m3/s和180m3/s。

今年以来,由于出现罕见干旱,中国西南地区远在深山的水电站多次成为一些境外机构非议的对象。今年4月份,一些境外机构就曾发表报告认为,湄公河水位偏低与中国在上游修建水坝有关。

中国澜沧江海事局曾表示,筑坝只是抬高了水位,除会增加极小部分蒸发损失外,并不存在水量消耗和跨流域引水,因此不会影响水资源总量,对下游沿岸国家和地区的水资源利用不会造成负面影响。

2、中日合作保护朱鹮 日方将提供3500万支持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10年12月2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3567960.html

  本报西安12月23日电  (记者潘少军)12月23日 ,国家林业局国际合作司、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与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中国事务所在陕西西安共同启动“人与朱鹮和谐共存的地区环境建设”专项技术合作项目。

  日方将为此项目提供约4.5亿日元(约3500万人民币)无偿资金支持,期限为2010—2015年,实施地点包括陕西省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陕西省宁陕县和河南省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项目办公室设在中国林科院全国鸟类环志中心。

  朱鹮是国际濒危鸟类,也是中国国家I级保护动物,目前全世界约有1800只。项目通过提供朱鹮保护技术、开展朱鹮放归自然活动、促进保护机构能力建设,为当地农户提供替代生计培训项目以及支持农户发展沼气等,完善人与朱鹮和谐共存的环境建设。

3、山西出台中国首个地方环保法规 明年1月执行

来源:中国新闻网2010年12月2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3571054.html

  中新社太原12月23日电 治乱必重典,污染大省山西23日由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和环保厅联合对外公布《山西省减少污染物排放条例》,该条例是中国首个地方性环保法规,从2011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

  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安和直言不讳地说,山西作为资源能源大省,产业结构偏重,增长方式粗放,排污总量仍居中国前列,制定出台该《条例》,对于依法规范污染减排工作,推进山西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尤为迫切和重要。

  山西省环保厅厅长刘向东称,由于山西烟尘、粉尘排放量居中国第一和第三,“十二五”期间,山西在国家确定的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氮氧化物4项约束性指标基础上,将烟尘、粉尘和二氧化碳列入减排考核指标范畴。

据介绍,《条例》共分五章61条,将水、气、声、固废纳入减排的管理范畴;设定了法律上的责任主体分工;应用法律明确行政区域限批和企业限批的必要条件;提出生态补偿和责任保险,有效避免排污单位发生污染事故后政府“买单”的局面;填补了扬尘、机动车尾气、电子废物污染防治的立法空白等,为山西深化污染减排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撑。

4、四川省严控环境风险 34个“两高一资”项目环评被拒

来源:四川日报2010年12月24日

http://www.sc.xinhuanet.com/content/2010-12/24/content_21710406.htm

   记者12月23日从省环境保护厅获悉,今年我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严格把关环境风险,省环保厅对34个项目环评文件不予审批或暂缓审批,总投资达226亿元,主要是“两高一资”和产能过剩项目,涉及化工、水泥、钢铁等行业。

    严格把关环境风险。截至12月底,省环保厅组织审查规划环评近170个,其中工业园区规划环评81个,流域水电开发规划环评70余个,试点市战略环评3个(泸州市、德阳市、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环评6个。省环保厅设立重大建设项目环评组,实行专人接件、专门评审、专人负责、优先环评,细化审批责任。环保部对四川规划环评工作给予肯定。

    确保重大项目优质、高效审批。今年全省整合环评管理力量,下放部分环评审批权限,扩大地方审批权限,对于环境污染小、污染因子单一、环境不敏感、污染治理技术成熟的建设项目等简化审批程序。2010年我省灾后重建重大项目成兰铁路、成渝客专、西成客专、成贵铁路、南充军民合用机场项目等先后获得环保部批复。

环境质量明显好转。今年全省五大河流121个省控监测断面中,断面水质达标率为82.6%,金沙江、岷江、沱江、嘉陵江、长江干流总体保持三类水质。24个省控监测城市中,21个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达一、二级标准,达标率87.5%,与2005年相比增加9个。全省21个市州和90%以上的县市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达到优良。(记者 刘宇男)

5、山东联手打击异地排污 给化工罐车安装IC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10年12月2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3567976.html

  本报济南12月23日电  (记者马跃峰)日前,山东省济阳县发现10多个塑料桶。环保部门检验后确认,桶内液体为氢氟酸,是一种有强烈刺激性和腐蚀性的有毒液体。异地偷排案件不时发生,加大了环境保护工作的难度。

  为解决这一问题,山东省检察院、公安厅、环保厅专门召开座谈会,就危害环境犯罪刑事立案、危害环境犯罪案件管辖权、证据转化、案件移送、适用治安处罚等问题进行对策研究。三部门表示,依据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相关规定,发生特别重大、重大、较大环境事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迅速通知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派员参加,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应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开展调查。建立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进一步加强信息沟通,实现信息共享。

  据介绍,对以下4种行为进行刑事立案追究:一是明知是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使用罐车等运输工具、管道等方式故意向河流、水源等投放,危害公共安全的;二是使用罐车等运输工具非法运输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三是用渗坑、渗井、蓄水池或以其他方法非法储存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四是违反国家规定,使用罐车等运输工具、管道等方式向土地、水体、大气排放、倾倒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危险废物,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

  加大对污染源头的控制,是打击非法异地排污的关键。山东环保部门发挥在线自动检测系统的作用,对重大污染源全天候监管,对转移危险废物实施转移联单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接受无转移联单的危险废物,对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实施“顶格”重罚。罐车是异地排污的重要中间环节,临淄区全面启动IC卡信息认证制度,在对全区3000多辆化工罐车登记造册,安装GPS定位系统的同时,将车辆年审情况、维修情况、手续完备情况以及司机基本信息输入IC卡,在各企业厂区设立识别系统,严禁不合格车辆进入。

“近年来,临淄区利用司法手段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以涉嫌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立案4起,17人被判有期徒刑。公安机关先后立案26起,行政拘留43人,刑事拘留25人。”淄博市临淄区环保局局长徐继国说。

6、钟南山:大气污染猛于尼古丁 肺癌率明显上升

来源:解放网-新闻晚报2010年12月24日

http://news.qq.com/a/20101224/001379.htm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曾就大气污染话题接受过晨报记者的采访。他指出:“50岁以上的(广州)人哪怕没有肺部疾病,手术开出的肺都是黑色的,如果是红红嫩嫩那肯定不是广州人。”大气污染与呼吸疾病的联系正越来越紧密,不仅广州如此,北京、上海等中国许多大城市都面临这个问题。

污染物影响肺自我净化

钟南山表示,人的肺部原本有自我净化功能,但因为大量污染物被吸入肺部,肺泡内的吞噬细胞将其吞噬而存留于肺中。广州居民的肺脏已丧失自我净化能力而遭到威胁。“在灰霾天,呼吸科门诊量会增加15%。”“在大气颗粒物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直径小于10微米,可以进入呼吸道。PM5可进入支气管,而PM1则可进入肺泡。我们最关注的是PM5以下的细粒子,因为它对人体影响最大,导致很多病发生在气管。”钟南山说。大气中的有机污染物,如多环芳烃类,具有较高的致肺癌活性。统计显示,多环芳烃类浓度每增加一倍,癌症发病率就会增加3.3倍。此外,二氧化硫、臭氧等可能导致哮喘等过敏性疾病,而氮氧化物和降尘则可能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同时,氮氧化物对眼结膜和皮肤也会产生刺激。

大气污染导致肺癌上升

2006年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所监测的我国559个主要城市中,有37.6%的城市大气质量未达到国家标准,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物、氮氧化物是主要污染物。而据世界银行估计,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标准相比,中国有10亿人生活在总悬浮颗粒物超标的环境中,6亿人的生活环境二氧化硫超标。其中,中国北方城市的大气污染明显比南方城市严重。另有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因城市大气污染而造成的呼吸系统门诊病例35万人、急诊病例680万人,大气污染造成的环境与健康损失占中国GDP的7%。

我国肺癌发病率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吸烟一直被认为是导致肺癌的最重要因素,而统计表明,大气污染的威力似乎并不亚于尼古丁。根据2008年4月29日卫生部公布的相关调查,与环境和生活方式有关的肺癌,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在过去的30年里上升了465%。肺癌已经代替肝癌成为我国首位恶性肿瘤死亡原因。

钟南山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在肺癌发病率明显上升的同时,近几年我国的吸烟率一直比较平稳。城市和农村的吸烟率差别不大,城市人口患肺癌的比率却比农村大两三倍。这表明城市大气污染已经对人体健康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记者韩小妮

7、郑州西流湖污水横流 各部门“打太极”无人治理

来源:中国广播网2010年12月24日

http://www.chinanews.com.cn/gn/2010/12-24/2744083.shtml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西流湖是郑州最大人工湖,用于景观和饮用水使用。目前西流湖里是却是散发着臭味的污水。在高喊“治理西流湖,重建西流湖”的同时,西流湖竟成了没娘的孩子。

  路过西流湖,透过车窗外望,湖水只剩中间浅浅的一滩。过去没有见过西流湖胜景的人,很难想到这就是郑州从前的"西湖"。记者看到,在湖岸边,不仅矗立着大大小小的垃圾堆,湖水也浑浊不清,散发出臭味:“(现在在水质咋样?)不中了,污染了。咱市政府整理几回都没整理下来。”

  就在记者采访时,一名湖边钓鱼者费劲力气却拉上来了一只胶鞋。

  “想着弄了条大的呢,哎,骗人了,不中了,水臭了,主要都排污排进来了,现在没人管了。”

  郑州市民周大爷领着记者来到一处排污口,黑色的污水正哗哗的往下流,而污水的流向就正对着西流湖:“那边有个口,西边有个口,这还有个排水口,上面的水更脏,上面有几个都市村庄的水都流进这里了,这厕所水、废水全部都流进这里,这水一直受污染,几年都是这样。”

  据介绍,西流湖区域内很早就存在有20多处污水排放、数十处生活垃圾倾倒点。对此,郑州市政府也下大力气展开了整治,但在周大爷看来,结果却不怎么样:“原来架个两米长的大管子,我想着是排污水呢,结果是引黄河上来的水,一个口一个口朝湖里放水,但是污水还没解决。污水应该靠一个边,村庄把污水排出去,这水才能清。”

  污水管道落实不好 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去年,郑州市规划局表示,西流湖被定位为郑州市最大生态景观走廊。今年1月,郑州市园林局也发布消息称,年内开工建设西流湖公园,同时推进雕塑公园等建设……关于西流湖的好消息一再传出,可时隔一年,西流湖治理效果依然差强人意,随着西流湖边的村子都填湖盖房,越来越多的生活垃圾也排向了西流湖。就连附近新建起来的经济适用房小区,似乎也并没有正规的排污管道,业主王女士:“我听有些人说,我们这个区域内有两个村子和新盖起来的经济适用房这一片的污水管道,政府都没有一个非常好的落实,所以我们也经常看到附近有两三个口,排出来的听说都是我们附近的生活用水。”

  已经不是水源地 西流湖管理处负责

  经过记者调查,王女士所看到的排污口,正把污水都排向了西流湖。那么西流湖的污水治理应该由谁来负责?由于水质恶化,郑州市宣布西流湖不再是郑州市备用水源地。郑州市自来水公司相关负责人贺春彪说:“我们已经好长时间没用了,我们从邙山干渠,明渠改成暗管,从石佛水厂一直连接到柿园水厂以后,西流湖就停止使用了,跟西流湖管理处联系。”

  西流湖管理处没人,园林局:现在归建委管

  随后,记者尝试联系西流湖管理处,可是一整天都没联系到一个人。查阅资料后,记者找到了郑州市园林局,不料园林局工作人员这样告诉记者:“归到建委了。(我看咱网上的文件都是咱园林局下发的啊)前期的是的,后来的建设规划都归到建委了。”

  建委:这事归城管局管

  于是,记者又找到郑州市建委询问西流湖排污一事,工作人员却说:“这是城管局的事儿,城管局负责污水这一块,不是我们建设。”

  城管局:园林局管的

  城管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西流湖这块一直归园林局管,西流湖周边的排水,水质都归园林局管。”

  园林局:这事现在不能说

  兜了一个大圈,又回到了郑州市园林局,不料园林局工作人员又给了记者一个出人意料的答案:西流湖治理归园林局管,但12月28号,西流湖雕塑公园要举行奠基仪式,在此之前不回答有关西流湖的任何问题:“奠基仪式之前,关于西流湖的消息不再说这事儿了。”

西流湖上是漂亮的雕塑公园,西流湖里是散发着臭味的污水。在高喊“治污”口号的一年多里,西流湖竟成了没娘的孩子。治理西流湖,重建西流湖。可是是什么让政府的文件竟成了一纸空文呢?看到被垃圾蚕食的西流湖,我们不禁发出"救救西流湖"的呐喊,不要让美丽的西流湖只成为我们的回忆。 (河南台记者穆迪 花栀子)

8、广东三水“穗生”食用油黄曲霉素超标 可致癌

来源:《广州日报》2010年12月2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3573686.html

  ●长期服用含低浓度黄曲霉毒素的食物易诱发肝癌、胃癌、肠癌等疾病

  ●涉事企业承认有一批次食用油不合格,该厂目前仍在停产整改

  昨日,记者获得消息称广东三水西南老牌油厂已停工整顿,原因是该厂一批次食用油被检出黄曲霉毒素严重超标。昨天下午,广东三水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发布消息,证实三水粮食管理储备中心西南油厂生产的一批次“穗生”二级压榨油黄曲霉毒素超过国标50%。

  当天,涉事厂家西南油厂随即也承认“一批次”食用油因供销商掺杂劣质花生导致黄曲霉毒素超标,事发后已经召回该批次产品。但不少市民质疑,由于抽检到结果出炉之间的"空档期",该批次产品或已流入市民餐桌。

  事件:黄曲霉毒素超标50% 西南油厂已停业整顿

  昨天上午,一名神秘市民致电本报,称三水区质量监督局早前查获一批次原料变质食用油,涉事的厂家西南油厂已经被停业整顿。但由于一直没有发现该事件对外公开的消息,希望记者参与调查。“黄曲霉毒素超标将致人产生癌变,竟然隐瞒不公布是对市民的极度不负责任。”

  当日,记者辗转从相关知情人处了解到,三水区质量技术监督局确实在10月14日抽检过西南油厂食用油,按照国家标准食用油的含黄曲霉毒素不得超过20μk/kg,但西南油厂被抽检的一批次288瓶1.6升装二级压榨食用油检测结果显示,黄曲霉毒素达到31.3μk/kg。

  记者了解到,1997年粮食企业改制后,西南油厂是佛山唯一一家国有食用油厂,目前年产食用油500吨,在三水的市场占有率在50%以上。

  厂方:安徽籍供应商的花生霉变

  昨日上午11时许,记者来到西南油厂。三水西南油厂杨副厂长在采访时证实目前该厂仍处于停工状态。

  杨副厂长称,10月12日及14日,三水质监部门先后对该厂“穗生”牌二级压榨花生油进行抽检,第一批抽检全部合格,黄曲霉毒素含量只有5μk/kg不到,不过第二批抽检的产品中,黄曲霉毒素被检出超标,但具体超标多少其拒绝透露。

  杨副厂长称,追踪根源时发现,“黄曲霉毒素超标”的问题出在一安徽籍私人供应商送来的花生存在作假行为,原料花生中掺杂了发霉长芽的不合格花生。

  “事后该厂共从市场上回收了十几箱,并将余下的原料花生以及同一批次不合格产品全部销毁。以前从来没有这样的情况,这件事情我们比较冤枉!”杨副厂长说,入厂检验以及工人生产时都没发现这一问题,导致质检部门抽检结果中,黄曲霉毒素超出标准。另有厂方负责人士表示,已扣下该供应商部分货款。

  食安委:涉事企业库存花生没问题

  当天下午,三水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向记者通报了该起事件:今年10月,质监部门对西南油厂生产的花生油进行例行抽样检验时发现,该单位生产的一批次花生油黄曲霉素B1的含量为31.3μg/kg,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国标为不高于20μg/kg)。

  质监部门立即责令企业停产整顿并查封其设备,同时对该单位库存的花生进行抽样送检,结果显示,库存花生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企业经整改合格后,允许其于前日恢复生产,但据记者了解到的情况,该厂目前仍处于自行停工状态。

  该批次被检查含毒的食用油是否已经流入市场被食用?三水区质监局副局长蔡耀芬承认“应该有这种情况”,但“在检测结果出来前,质监部门没有权力阻止厂方出产食用油。”三水区食品安全委员会透露,今年1至11月份对西南油厂产品抽检达13个批次,其中12个批次的检验结果都合格,仅1个批次不合格。

  医疗专家长期食用、黄曲霉毒素可致癌

  三水区医院副院长邓医生告诉记者,在食品卫生的污染因素中,生物毒素对食品的污染是最重要的污染之一。

  食用黄曲霉毒素后临床表现有胃部不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及肝区触痛等,严重者出现水肿、昏迷以至抽搐而死。

  同时黄曲霉毒素也是一种致癌物质。“主要是看食用的周期长短。”邓医生表示,长时间食用含低浓度黄曲霉毒素的食物是导致肝癌、胃癌、肠癌等疾病的主要原因。另外,黄曲霉毒素与其他致病因素(如肝炎病毒)等具有叠加效应。

  记者调查 涉事品牌食用油 依旧摆满各大超市

  当天下午,记者先后走访西南多家超市、粮油店,发现穗生牌花生油依旧在销售。对于“穗生牌”食用油黄曲霉毒素超标一事,商场的营业员均表示不知情。据季华货仓服务员称,没见有人来收回该品牌的油。而三水国营粮油超市,卖的都是西南油厂的穗生牌花生油。

据一名女工作人员说,前不久,确实有人来收回一批油,但她拒绝提供具体日期及收回的数量。几乎所有的市民均表示不知道西南油厂所生产的食用油“含毒”的说法。市民刘先生质疑,如果情况属实,为什么没有相关部门的公告。

9、潘家华:低碳之路应“高歌”却不“猛进”

来源:人民网环保 2010年12月24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3572254.html

  “碳排放就是生存权的体现,争取碳排放的基本需求,就是保障百姓的基本生活权。”

  在今年10月“基础四国”第五次气候变化部长级会议上,德国、日本、印度明确表示支持潘家华所提出的“碳预算”思路框架。这被潘家华列为本年度最高兴的事情之一

  2010年2月23日晚,潘家华出现在了《新闻联播》中:坐在薄熙来旁的他侃侃而谈,对面的胡锦涛总书记不时低头记录。这是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中,潘家华向大家讲解有关实现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问题。

  10个月后,埋在资料堆中的潘家华不停地接着各种电话,几乎都与“碳”有关。这位中国气候变化领域的顶级专家最终不得不关机,才使采访进行下去。

  不少电话冲着坎昆而来。与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舌战群儒不同,潘家华因时间关系并未出席在墨西哥小城坎昆举行的联合国气候谈判会议。但在今年10月,他出席了在天津举行的“基础四国”第五次气候变化部长级会议,并主持了“碳预算方案与碳公平”边会。国际普遍认为,在哥本哈根会议没有对2010年的谈判作出安排,导致气候谈判比较被动的情况下,天津谈判为坎昆会议的成功举办创造了良好条件。

  为发展中国家发言

  作为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53岁的潘家华长期从事环境和气候变化研究。2008年,在波兹南气候变化会议中,潘家华第一次向世界介绍了基于“碳公平”原则的构建未来国际气候制度的“碳预算”方案。外交部曾做过一个统计,大会期间国际主流媒体上出现次数最多的中国人名字便是潘家华。

  根据该方案,1900~2050年间全球碳预算大约为年人均2.33吨,排放量超出预算的发达国家,以支付转移和累进碳税等方式交换发展中国家排放额度的盈余。同时,方案中提出的保障基本生存需求、累进碳税、存量流量等重要元素对打破国际气候谈判僵局,建立公平合理秩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前,国际上已经提出了许多方案,但多数提出者为发达国家学者,难以兼顾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未从根本上体现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和根本利益。

  其实,潘家华在国外的名气比在国内大得多。他曾任联合国能源与环境顾问,并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任职,当年他曾提出:碳的排放权中的基本需求属于人权,不可转让。一经提出,迅速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美国州长议员组成的访华团曾点名要见潘家华,请其介绍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情况。

  作为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和数次谈判的中方成员,潘家华在国际上奔走疾呼,介绍解决方案,解释中国政策立场。中国社科院规定,所长一年中出国时间不能超过30天,但潘家华是唯一特例,一年有三个月的时间都在国外。

  若干年前,潘家华就开始为争取中国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话语权作努力。2001年,他婉拒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社会经济工作组留任他为资深经济学家的邀请,谢绝数家外资机构的百万年薪毅然回国。

  一年之后,在潘家华的努力下,首个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注册的中国学术研究性NGO组织成立,并前后四次参与缔约方会议,推出研究成果,宣传中国低碳政策和行动。

  这位剑桥大学环境经济学博士深知,若不进入发达国家的话语体系,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诉求即便再合情合理,也很难令西方接受。在他看来,唯一的办法是“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在一次“碳的捕获与埋存”的国际会议上,发达国家明确提出,此项目技术成熟,经济上可行,并要求把其写入最终的协议文本中,而发展中国家均表示反对。到潘家华发言时,他让与会代表翻开此项目的评估报告,逐字逐句念道:这个技术还在研发之中,存在着成本高和不确定的风险。还未读完,全场鼓掌四起。

  熟悉潘家华的人都知道,他口才极佳,语速甚快,采访过他的记者均感叹,他的话“信息量大”,而他那口略带荆鄂音调的英语也颇有气场。在与他相识多年的美国环保协会中国项目负责人张建宇眼中,这位温文尔雅的学者即便争论问题也饱含激情。

  潘家华在国际会议上总喜欢用西方经济学中的福利分析举例:当人饥饿时第一个面包的福利最大,随后逐个递减,尽管面包的价格一样,但后面的面包就没有价值。美国人均碳的排放量为20吨,目前已处于“吃饱”阶段,而发展中国家连生存问题都没解决。“印度人均是1.3吨碳,如果每个国家排标准都减排一吨的话,印度只剩下0.3吨,还怎么生存呢?”潘家华想要以此证明,发达国家在碳排放上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但事实上,在潘家华看来,“碳预算方案”也并不是一个特别优惠中国的方案。中国近些年经济快速发展,目前人均年碳预算已经超过了2.33吨的平均水平,今后可能进一步增加。但据估算,中国历史和未来的碳预算几乎刚好平衡,既没有多余的出让给发达国家,又不需要向其他国家购买额度。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可以松口气。站在未来的角度,中国依然必须倡导低碳经济,否则碳预算肯定不够。潘家华的建议很简单:节流——从生产上降低能耗,提高能源效率;开源——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零碳能源;还有,最重要是从消费着手,不能引导高浪费的消费方式。

  潘家华痛恨广告里动辄号称“尊贵”“奢华”。他说:“中国人要有全球意识、环境意识、气候意识,如果大家都奢侈浪费的话,再来五个地球也不够用啊!”

  潘家华总结说,他的“碳预算方案”是基于两个公理——人的基本需求有限而欲望无限,这就要求满足基本需求而遏制奢侈浪费;地球资源的刚性约束又决定了人的基本需求要用社会正义的方式解决,而奢侈浪费则要用市场化的手段进行调节。

  低碳之路应“高歌”却不“猛进”

  “他在国际交流和政府关系方面能力强。思想活跃,还有几分书生气。虽然不穷,但依然比较简朴。”正在坎昆参加会议的人大教授邹骥如此评论老友。

  但工作已改变了他的生活。潘家华的爱好从爬山到游泳,最后被迫改为散步。如今连散步的空闲也没有了,晚睡早起的作息表使他要靠浓茶提神。潘家华说,现在很少有时间锻炼,全靠年轻时打下的好底子。

  鲜有人知潘家华是行伍出身。他曾是名身体素质过硬的武警战士,多项军事训练名列第一。年过半百之时,潘家华在布鲁塞尔参加中美欧三边论坛时,他的存有敏感数据的笔记本电脑被抢,他竟狂追不舍,硬生生地从歹徒手中夺了回来。

  潘家华由武警战士变成气候谈判专家的30年中,中国也经历了30年的高碳发展。之后,“低碳经济”一夜间成了人人皆知的流行词汇。但低碳经济学家潘家华却没有高兴起来。他正在从一个理论研究者,向解释者和批判者转变,试图改变人们对低碳的误解,批判“伪低碳”行为。

  比如,为完成节能减排指标,河北安平县规定,从9月3日起,企事业单位、公共设施及普通百姓,每隔两天停电22小时。潘家华连用三个“荒谬”批评此政策。他分析说,断电降低了社会福利;一些不能断电的医院、企业只能购买发电机发电,发电机的发电效率远远低于电网的发电效率,造成了资源浪费;最重要是,简单限电对于节能减排提高能效的目标没有任何帮助。

  他还认为,利用财政对电动汽车进行补贴的政策也属“荒谬”。“纳税人的钱,为什么要补贴消费者?”在潘家华看来,电动车是一个尚处于研发阶段的新经济产品,国家其实更应该将补贴直接投入到研发部门,而不是简单地用补贴政策将产品推向市场。

  “中国的低碳之路目前可以‘高歌’,但绝不能‘猛进’”。潘家华解释说,低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要警惕西方发达国家设下气候问题陷阱,中国只能通过发展来达到低碳化。

  普通人往往很难理解诸如气候谈判及碳排放权的意义。潘家华的解释很直白:碳排放就是生存权的体现,争取碳排放的基本需求,就是保障百姓的基本生活权。

  潘家华和他的研究团队的努力没有白费。“基础四国”第五次气候变化部长级会议上,德国、日本、印度明确表示支持潘家华所提出的“碳预算”思路框架。这被潘家华列为本年度最高兴的事情之一。另一件让他开心的事是,他面对面地说服了马尔代夫总统接受“碳预算”方案。

但这位充满激情的学者仍担忧未来。按照现在的消费速度,我国的石油储量只能维持11年,煤炭也只够使用41年。在他看来,碳的总量降低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提高碳的生产力。“当一吨碳创造的价值从10000元变成12000元时,就说明碳的利用率提高了,这也是低碳。”潘家华说。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10、40万地质移民,十年搬迁,耗资千亿,只为安全居所——1.5个“三峡”,如何搬得动?

来源:南方周末2010-12-23 孟登科

http://www.infzm.com/content/53854

如果计划顺遂,这可能是新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搬迁工程,与以往任何一次工程移民不同,这一次却是主动向大自然妥协。对于多灾多难的陕南地区而言,“它足以与废除几千年来的农业税政策相提并论”。

2010年8月,7·18安康泥石流灾害公祭现场,正是这场灾难促发了陕西省搬迁的念头。 (CFP/图)

百万千亿,破釜沉舟

“要先把深山里居住条件最危险的农民搬出来。”

8天后的2011新年,陕西省陕南地区三市28县240万人的大移民搬迁工程将正式拉开序幕。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数字,远超三峡移民的150万规模。

早先的12月7日,这项雄心勃勃的计划(《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才获得陕西省政府常务工作会议原则通过,也首度为外界所关切。

陕西省政府政务公开办公室官员并不讳言,“所谓原则通过意味着细节上仍需修改,但最终的规划稿会很快出台。”

本报获得的11月份新近完成的规划初稿显示,这项搬迁计划堪称宏伟:从2011-2020年的10年间,陕南的汉中、安康和商洛3市共28县计划搬迁240万人,超过三个市总人口的1/4,搬迁建筑面积超过1亿平方米,投资总规模超过1100亿。

规划首要的搬迁对象是受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或其他自然灾害影响严重的村庄,“要先把深山里居住条件最危险的农民搬出来”。

如果计划顺遂,这可能是新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搬迁工程,与以往任何一次人为工程移民不同,这一次却是主动向大自然妥协。

不久前,陕南地区刚遭遇一场“7·18”特大暴雨泥石流灾害,在方案原则获批的那次省政府常务工作会议上,代省长赵正永就感慨,“一个村子二十多人瞬间就被埋了,很痛心。”

赵正永提到的村子即安康市汉滨区大竹园镇七堰村,2010年7月18日晚,该村遭遇泥石流灾难,12人死亡,17人失踪,两百多年安然无虞、延续九代的山村林家大院被深埋进了四十余米的泥石流下。

为了杜绝悲剧重演,搬迁规划承诺:新建筑的选址必须首先保证安全的地质与水文条件,有较丰富的可开发土地和耕园地,还要便于居民出行,解决水电等基础设施。

而为了鼓励240万村民心甘情愿地搬离故土,规划还附加了一份更美好的远景,“通过搬迁,新的住址确保每个行政村有卫生室;全面解决群众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上学问题;争取每个搬迁户有1个以上的劳动力接受劳务输出培训或技术培训;每个移民安置地区将通广播电视、通电话……”

对于陕南,这将不仅是从危险到安全,更是从贫困到小康的破釜沉舟的一跃。

“第二个舟曲”的阴影

“国内外的专家,到陕南来了一看,首先就说,这哪是住人的地方?”

迫使陕西省痛下决心的正是多年来连绵不绝的村毁人亡的地质灾难。

在今夏安康市“7·18”特大泥石流灾害后的第三天,代省长赵正永去现场考察,正是站在那片泥石流废墟上,赵第一次公开提出了将受到地质灾害威胁的山民搬迁出去的想法。“7·18”灾害中被泥石流淹没的地方,曾被村民们认为是该村最安全的地方,全部24户房屋均建在两座山的沟口处,地势最为平坦。安康市国土局分管地质灾害的副局长王福祥也说,那里并不是地质灾害易发点,两百年来从没发生过地质险情,老百姓从来都只是防洪。

但200年来从未见过的特大泥石流还是倾泄而下,王福祥只能感叹:现在的地质灾害真是防不胜防。长安大学地质研究所所长、陕西省灾害应急组组长赵法锁灾后去现场考察发现,80%以上的受灾点都不在预防范围内,更遑论监控。

7·18灾害之后,安康市列入地质灾害预案的点陡增至四千余处,近乎原先的两倍。但这个数字仍被认为保守,赵法锁坦言,排查对象大多只是今夏出问题的县和乡镇,实没有出问题的县还没纳入到普查范围,究竟多少,专家们心里也没数。

比专家们更没底的是基层地质官员。国土局副局长王福祥每到汛期,总是叮嘱落实地质灾害监测点的预案工作,但地质灾害总是突袭监测点之外,对于每年安康地区的地质灾害预估,他心里一点都没底,惟一可以肯定的是,每一次灾难完了,监测点一定又会大幅度地增加,如是反复。

据统计,2010年陕西省已发生1009起地质灾害,频次竟是去年的10倍,而陕南地区更是危险中的危险。在王福祥看来,安康没有发生舟曲那样的事件,完全是侥幸,“比如说宁陕县城、紫阳县城,如果哪一年下雨特别大了,就完全有可能是全军覆没,成为第二个舟曲。”“国内外的专家,到陕南来了一看,首先就说,这哪是住人的地方?可这么多年祖祖辈辈的山民都在这儿住着”,安康市扶贫开发局副局长刘子龙感叹。

如今,7·18灾难现场残留着浮雪,图中两处建筑是灾难中惟一幸存的,其他22户人家尽埋泥底。 (南方周末记者 孟登科/图)

除了搬迁,别无他法?

“都是临时应对,除了现场领导心不慌了,效果能好到哪?”

王福祥现在做梦都希望,“如果条件允许,做一个全面、专业的地质灾害摸底排查,但我们的技术和财力都远远达不到。”

2000至2002年间,地质灾害工作从水利部门移交到国土部门后,国家安排资金进行了一次地质灾害调查,这也是安康历史上迄今为止惟一的一次专业排查,但所谓专业,仍止于请专业地质队到各县区上报的疑似点核查,“技术条件非常差,主要针对水利部门掌握的那些点,凭借以前的历史记录。”

“5·12”汶川地震后,安康市曾请专业地质队对境内五十多个有明显地质变化的地方做了调查,当时只能靠肉眼看,结果就发现有五六处明患,而那些肉眼看不出来的变化,根本无从知晓。

安康城区所在的汉滨区,其国土分局没有一个学地质相关专业的人员,而全安康市,也只有三个,“下面的一区九县,毫无专业性可言。”王福祥自陈家底。

每年7月份汛期时,他总是接到各个县国土局领导打来的电话,“一有险情,马上就跟我要专家,县委书记、县长们找国土局长就问一个问题:这个地方会不会滑?什么时间滑?怎么制止?怎么应对?”“可我只有三个人,只能向省厅求援,从几个地质队调人,临时组建一个专家团队,也只能让专家们去现场给县里领导做一些临时指导,都是临时应对,除了现场领导心不慌了,效果能好到哪?”

所以,搬迁被认为是一劳永逸避免伤亡事故的惟一方法。在赵法锁教授看来,这还因为近年来中央逐渐加大了对地方特大伤亡事故的问责力度,而近年来国家和陕西省级财政的突飞猛进,也为如此大规模搬迁提供了经济上的可能性。

在陕西省政府专家决策咨询委员会社会组组长冯家臻看来,地质灾害移民背后或有更大的课题,“新省长对陕西省的三条定位分析中,有一条就是城市化程度较低。这一次移民还要放在城市化的背景中考虑。”

冯家臻的分析亦得到了印证,整个规划初稿都紧扣城镇化主题。而安康市扶贫开发局副局长刘子龙也乐观估计,此役地质灾害移民会把陕南农村的发展速度至少提升30年,“它足以与废除几千年来的农业税政策相提并论”。

何处可以安家?

“我们最多是从十年一遇的灾害点搬到二十年、三十年一遇的灾害点。”

然而,计划宏伟,实行殊难。

作为地质专家,赵法锁首先关注的是,陕南地区到底能不能找到足够安全的搬迁地以供安置百万大移民。

他的担心可谓切中要害,陕南地区地质灾害高发区和易发区占到了国土面积的整整一半。地质专家们对陕南的总体定位是:地质环境极其脆弱,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隐患数量多、分布广、密度大、发生频发、危害严重。到哪里去寻找足够的安全地带?

以安康所辖的一区九县为例,比较开阔的平地只有平利县城、汉阴县城和安康城区,“平地少,规模化城市建设几乎没有地方。”其他的7个县城不是建在坡上,就是建在山沟里,“不是不安全,而是非常地不安全。”王福祥说。

2003年,宁陕县遭遇“8·19”特大泥石流灾害,就发生在县城后面靠近山坡的位置,“如果规模再大些,就是舟曲。当时,宁陕县就提出要整体搬迁,但是往哪搬呢?当时的一个说法是跟邻近的石泉县合并,但石泉县也不安全,县城内也常有滑坡。”最终,搬迁计划不了了之。

而虽没有地质灾害隐患的安康城,却有极大的洪灾隐患,1983年,震惊中外的安康洪灾,死亡人数九百多,就发生在安康城内,即便现在,安康城都有三年一淹的说法。

赵法锁担心曾经的汉中宁强县的搬迁困局重演,宁强县曾对受“5·12”汶川地震影响严重的群众实施了搬迁,结果搬到了河道上,河道地方小,有的甚至把一个小山头挖了,“当时也进行了评估,这个地方只比搬迁之前的点要好一点,但也不能说绝对安全。县里很矛盾,但找来找去全县只能找到这样的地方。”

王福祥不免悲观地认为,“我们最多是从十年一遇的灾害点搬到二十年、三十年一遇的灾害点。”

随之而来的一个课题是:搬迁的选址应该在多大范围的行政区内进行统筹,目前的规划初稿只是提出就近安置的原则,未见更详细的说明。“7·18”灾害之后,大竹园镇七堰村的150户村民整体搬迁,该村所在的国土上没有合适建房的宅基地,经镇里协调后,从邻近的一个村子买下了200亩耕地,规划为新的“七堰社区”。这是在镇一级行政单位内进行统筹,尚属容易,而对于动辄全县都需要搬迁的地方,如何进行统筹,都无疑将是一个复杂课题。

河海大学中国移民研究中心主任施国庆教授曾提醒,“中国在灾害移民理论研究、政策法规、规划设计方面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这或许意味着,陕南地区的移民工作还将面临长期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期。

就怕一个字,钱

“如果这笔钱不落实,这个工程就会被老百姓理解为大忽悠。”

在12月17日西安财经学院召开的“秦巴地区地质灾害移民研讨会”上,不少学者开始提醒关注搬迁人员移民后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这是移民领域的普遍难题。

但安康市扶贫发展局副局长刘子龙的考虑更为实际:政府补助建房的资金如何安排。

11月2日,作为规划初稿的主要起草部门,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召开座谈会,刘子龙作为安康市的代表参与了座谈。

在会上,他提出,政府原定的每户补助2万元的标准“既一刀切,又低了”,建议一般农户每户补助3万,而家庭条件较差的“三无户、特困户”每户补助5万元,这一建议最终被采纳,但也成倍提高了资金的预算。

三地市参与座谈的代表们共同的评价是:路子对头,就怕一个字,钱。

在总计1100亿元的移民搬迁总投资中,住房投资为772亿元,而政府出具的配套补助资金总数为228.9亿元,这还只是建房这一块,尚未包括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其他投入。

刘子龙觉得,这笔钱能否到位是试金石,“如果钱不落实,这个工程就会被老百姓理解为大忽悠”。

但他怎么盘算,都觉得这个盘子没法填得满。人口占全省24%的陕南地区,财政收入只占到全省的区区2.4%。

所以,安康市向上级政府提交的书面建议中,提出的第一条就是,“财政比较困难,要加大中央财政统筹资金和省级财政扶贫资金,以及对口资金的扶持力度。”

地方的专家们也在出谋划策,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冯家臻认为,可以争取纳入国家“十二五”扶贫规划,因为扶贫规划中提出过“秦巴地区成片开发扶贫”的大思路。还有学者建议,应该紧扣“生态移民”,因为陕南地区尤其是安康,是南水北调中线调水的水源地,为确保“一江绿水送北京”,“陕南地区是做了贡献的,理应得到国家的补偿”。

按照刘子龙的设想,考虑到财政上的困难,就更应该进行先易后难的工作分解,“前五年解决三分之一,后五年在财政继续好转的基础上解决三分之二,这样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规划中的移民目标显得迫切许多,2015年前安排搬迁140万人,超过了总数的一半。

安康市一位领导本来对移民搬迁工程期望很高,但看到规划初稿后,陡增忐忑,他说,“心凉了半截。”

11、目标就高,就低?操作会难,会易?“十二五”,节能怎么弄?

来源:南方周末2010-12-23 冯洁

http://www.infzm.com/content/53857

2011年能耗肯定有反弹,而且不是一般的反弹。这是因为市场对高载能产品有需求。

过去关闭“五小”的力度已经很大,“十二五”能做的不多。未来中国还有3亿人口要进城,相当于重建一个美国,需要多少钢铁、水泥?如果“十二五”的高耗能产业增长不下降,会更难做。

指标不在高或者低,关键要尊重客观事实,执行差别政策,不搞一刀切。经济发达地区,结构好、经济实力强,应该多承担节能降耗的义务。落后地区,要充分考虑发展需要。

五年前,没人能相信,一个节能指标能撬动经济战车的加速或刹车,更没人预见到,节能会引发一场拉闸限电大战。“十二五”节能目标即将公布,下一个五年中国能耗指标会不会反弹?节能指标定多高合适,该如何合理分配指标,执行有何难度?

近期,南方周末邀请了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系统分析研究中心研究员姜克隽、宁夏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王永耀、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计划主任杨富强,发表对“十二五”节能目标的看法。

南方周末:如果不拉闸、不限电,“十一五”节能20%的目标是不是就完不成了?

杨富强:我看不会。中央三令五申要求执行差别电价、取消高耗能工业直供电,许多地方政府阳奉阴违。直到最后才对工业拉闸限电了,不过是补上了一点差别电价的欠账。拉闸限电好比考试前临时抱佛脚,老师永远会说不要临时抱佛脚,学生年复一年抱佛脚。

林伯强:从指标上讲,如果没有拉闸限电,任务肯定完不成。结构调整、提高服务业比重、做大GDP,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从6月份开始集中关停产能,半年时间效果立竿见影。

王永耀:有些地方对居民生活都拉闸限电,可能实在也是没有办法了。但这种方式究竟节能没有,还得算笔账。宁夏虽然没有这么做,为了完成年度任务,今年也关闭了140多家电石、铁合金企业,为此直接下岗的职工就有两万多人,GDP少了2个百分点,财政又拿出几个亿来安置下岗职工、帮助企业转产搬迁。

南方周末: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明年的能耗指标会不会反弹?

林伯强:1月份的用电量出来,就能看到是不是反弹。拉闸限电是阶段性的,今年完成了之后,明年不拉闸,能耗指标又回去了,所以20%的节能里面,有1到2个百分点是虚的,说“十一五”实打实的完成了20%的节能目标,有点自欺欺人。

王永耀:明年肯定有反弹,而且不是一般的反弹。这是因为市场对高载能产品有需求,我们从今年9月开始全部关停了电石、铁合金,因为全国都关停,铁合金的价格涨了一倍。不能一直关下去,明年怎么开,要根据国家下达的年度指标来测算,然后采取措施。

南方周末:关于“十二五”的节能目标,现在有16%、18%及20%等多种说法,“十二五”节能目标到底就高还是就低?

林伯强:我们当然希望目标定得更高,越高越好,但实际做不到。在能源结构相同的情况下,碳强度和能源强度是同步下降的(能源强度是指一国一定时期内单位GDP的能源消耗量,是衡量能源效率的指标;碳强度计算的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与能源结构相关)。

根据两个指标的换算关系,按照2020年碳强度指标比2005年降低40%到45%来算能源强度指标,过去的五年已经完成了能源强度目标20%。这就意味着,在能源结构不变的情况下,要实现40%到45%的碳强度指标,未来十年能源强度指标下降20%也就够了。如果煤炭使用进一步减少、能源结构再优化,碳强度的目标会更容易实现。

如果“十一五”20%的数字有水分,假设只有18%,那就把2%移到“十二五”去,“十二五”能源强度下降15%、留5%给“十三五”,从算账角度也够了。这样做的问题在于容易招来非议,从数字上看是退步了。

杨富强: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变是“十二五”的重点,16%的目标起不到引导节能、推动能源结构变化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18%则是要用点力才能达到的目标,还是继续20%比较好。我们“十一五”都做到了20%,下一步比之前还要低,没有说服力。

在非矿石能源占总能耗比例较小的情况下,能耗强度与碳强度看成近似线性关系。40%的碳强度去套节能目标就只有16%,45%的碳强度对应的节能指标也就是18%,但是节能指标在前,碳指标在后,不能以低指标去拉低高指标,而应以高指标去保低指标。采用16%的节能指标,不是倒退是什么?到时候肯定国内国际一片哗然。如果16%的节能指标被采用,会产生许多负面的政治作用。

姜克隽:要设立一个比较高的目标,不要设立一个不用费太多劲就能达到的。节能20%对我们自己,对大气质量、国家能源安全、环境和水资源都非常有好处。可能20%会比较困难,但根据我们的研究,“十二五”是可以做到20%的。

王永耀:指标不在高或者低,关键要尊重客观事实,执行差别政策,不搞一刀切。经济发达地区,结构好、经济实力强,应该多承担节能降耗的义务。落后地区,要充分考虑发展需要。我们建议,能不能让高耗能产品的消费地也分担一些能耗指标。

南方周末:就节能难度而言,“十二五”比“十一五”更难还是更容易?

姜克隽:根据我们研究,经济结构调整对节能的贡献率一般在70%左右,而“十一五”期间结构调整对节能的贡献率小于50%,我们分析,“十二五”结构调整效果更明显,对节能的贡献会很大。另外,高耗能工业占据中国终端能源消费的50%左右,中国现有的高耗能产品产量,大到可以支持23亿-30亿平方米新建建筑面积、10万公里公路、7000公里高速公路、6000公里铁路、1500公里高速铁路、改建新建20个机场,这样的基础设施建设不需要再明显扩张了。这样的规模中国连续搞二十年,即使考虑较高的城市化率,许多指标已经超过发达国家了。如果采取适当的政策,有可能“十二五”期间做到20%还会更容易。

林伯强:过去关闭“五小”(小煤矿、小炼油、小水泥、小玻璃、小火电)的力度已经很大,“十二五”能做的不多。未来中国还有3亿人口要进城,相当于重建一个美国,需要多少钢铁、水泥?如果“十二五”的高耗能产业增长不下降,会更难做。我判断,未来五年,中国的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格局不会有太多变化,能源消费具有刚性特征。如果说高耗能产业的增长明显下降,这个转折点至少是在2020年前后,而不是未来5年。

杨富强:“十一五”期间遭遇几十年不遇的经济危机,我国刺激经济的油门踩猛了,经济结构重型化,结果节能不降反升,掩盖了技术节能的效果。“十二五”技术节能的空间很大,结构节能在部门、产业、产品等层级上都可以有很多作为。就算以淘汰落后产能来说,也不是都淘汰完了,以后如果有需要,还可以提高关停标准。

王永耀:毛巾刚从脸盆里捞出来,一拧好多水分,等拧得差不多了,再挤出水来就难了。过去几年里,我们的高耗能产品单耗已经下降很多,再采用新的技术工艺,也需要时间。结构偏重短期很难改变,我们算了一笔账,“十二五”期间宁夏高耗能产业还会增长,能源消费总量不会有明显的降幅、能耗还会增加。

南方周末:现在已有地方认为此前节能指标分配并不合理,要求降低当地“十二五”的节能目标,未来五年节能指标分配会有哪些变化?

杨富强:今天国内发达地区要求降低指标,完全是跟国际气候谈判时发达国家一个论调。以广东为例,广东上一个五年计划的节能指标是16%,已经比全国平均的20%低,现在还要往下掉。“十二五”节能目标的分解,要参照经济发展状况、能耗历史数据和技术能力等因素,原则是沿海地区比中部高、中部比西部高。

王永耀:我们相信经过“十一五”节能工作的实践,各省都总结经验,国家也在更科学地处理这些问题,所以在节能问题上不会一刀切,会结合地方实际实行差异化的政策。如果最终“十二五”国家的单位GDP能耗定在16%,宁夏自己测算的“十二五”能耗目标是2.1%,这可能会和国家希望宁夏承担的指标之间有差距。

姜克隽:经过“十一五”,各省心里都有数了,下个五年的指标设定、分解应该会更合理。西部未来要发展,还是以高耗能工业为主,要大幅下降不容易,但北京、广东沿海这些城市,已经进入产业调整期,节能目标应该更严格一些。其实一些省的高耗能工业在其规划中已经开始下降,能源消费可以有所控制。

12、曹妃甸海水淡化几近完成 引发水资源争夺战

来源:中国低碳网2010-12-24

http://ditan360.com/shehui/Info-76878.html

中国低碳网讯 位于曹妃甸1号码头附近占地32亩的挪威阿克凌海水淡化厂土建项目已接近完成。这座建筑面积1.3万平米的厂房,将具备每天生产5万吨淡化海水的产能,二期工程可以实现30万吨/天的产能。

  这一新“水源”不仅吸引了水资源紧缺的北京市的目光,还有南水北调办。

  本报记者独家获悉,南水北调办有关人士日前调研了曹妃甸海水淡化项目和天津海水淡化项目,详细询问了海水淡化成本,以及输送北京的可行性等问题。

  济邦咨询总经理助理曹健飞表示,随着海水淡化成本的降低,天津和曹妃甸的海水淡化水在价格上将具备与南水北调进京水源竞争的条件。

  一场针对北京水资源市场份额的暗战正在进行。

  南水北调办低调摸底

  正在建设中的曹妃甸海水淡化厂接待过很多前来参观的官员和投资者,但是南水北调办人士的到来,让曹妃甸海水淡化厂颇感意外。

  据该厂一位熟悉情况人士介绍,南水北调办的人是在曹妃甸工业区管委会人士的陪同下前来考察的,来人很仔细地询问了海水淡化的技术和难度,尤其是海水淡化水的成本。

  据阿克凌中国项目总监陈耀明介绍,海水淡化中成本最大的部分是电价,约占成本的30%。因此,电价成为南水北调办赴曹妃甸海水淡化项目调研的重点问题。

  记者了解到,南水北调办也调研了天津海水淡化项目,其关注的核心问题也是电价。

  陈耀明介绍说,曹妃甸海水淡化厂预计2011年9月投产,首期产能是5万吨/天。项目全部建成后初步预计产能为90万吨/天,全年产能可达到3.25亿吨,超过天津海水淡化项目每年1亿吨的产能。而曹妃甸地区用水只能用掉其中三分之一,其余产能将可用于满足外地需求。

  据陈耀明介绍,曹妃甸海水淡化厂第一期的初始供水价格为5.99元/吨。考虑到远距离输水的建设和管理成本,生产成本能否进一步降低决定了其在水资源市场上的竞争力。

  目前,曹妃甸海水淡化厂正在就用电价格与曹妃甸管委会和华润电厂等进行谈判。

  曹妃甸管委会原常务副主任薛渤洵曾向记者表示,曹妃甸循环经济实验区可以利用华润电厂的废气进行循环发电,由此以0.15元/度的低电价向海水淡化厂供电。

  但是,华润电厂能否以这个价格给曹妃甸海水淡化厂供电,是一个关键问题。

  本报记者了解到,天津海水淡化厂已取得优惠电价,但是其电价最终价格多少,外界无从得知。而曹妃甸工业区管委会正向国家发改委申请给予曹妃甸海水淡化项目优惠电价政策。

  曹健飞表示,北京市发改委等部门已经赴曹妃甸进行考察。值得注意的是,北京供水国企北控水务已入股曹妃甸海水淡化项目25%股份,投资约3450万元。

  同时,天津也在就海水淡化水供应事宜与北京进行谈判。电价问题,不仅是南水北调用水与海水淡化水的比较核心,也是天津和曹妃甸地区海水淡化成本价格的比较核心。

  据水利部的测算,仅考虑建设成本的分摊费用,不算调水沿线省份的生态补偿成本,南水北调进京水源的成本价也将远超6元/吨。而按最新的建设计划,原定2010年实现引水入京的南水北调工程将推迟到2014年完成。

  各路水源展开价格竞争

  除了阿克凌海水淡化项目以外,2010年以来,环渤海地区还有中冶集团在乐亭建设的20万吨/天产能的海水淡化厂。

  到2012年,天津和唐山两地的海水淡化项目产能可达50万吨/天,除了供当地使用外,已经具备送京能力。

  北京水务局局长程静曾向记者表示,北京将形成自备水源、南水北调和海水淡化等水源构成的多元化水源机制,南水北调原规划向北京供水10亿吨。

  天津海水淡化研究所研究员赵河利表示,南水北调水进京后,北京用水供求有望趋于平衡,各种水源将形成价格竞争。

  北京发改委价格处一位人士表示,目前北京市居民用水价格中的水资源费为1.26元/吨,比南水北调给予的水资源价格要便宜得多。如果将南水北调水源直接加上北京目前的输配送费、污水处理费等价格,则南水北调水输送到居民家中价格最低为5.8元/吨。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为南水北调工程配套建设投资300亿元,另外分摊了主力工程投资约54亿元,这些都需要逐年还本付息,如果加上这些资金成本,则南水北调用水每吨最少为7元。

  赵河利表示,北京不可能直接以南水北调的水价计入成本,可能的做法是将多种水源综合计价,消化南水北调较高的水价。

  据赵河利测算,唐山海水淡化水成本已经降低到了5.99元/吨(政府采购价格),加上输配价格,到北京的终端价格也在7元/吨左右。

  不过,如果南水北调水享受价格优惠(例如配套投资不算入水价)政策,则海水淡化水短期内不具有比较优势。

  这或许就是北京市政府再三考察曹妃甸海水淡化项目,而始终没有正面回应海水淡化水进京的缘故。

  “南水北调工程在巨大的投入下已经是主体工程。海水淡化不可能替代南水北调而只能是一个补充。”赵河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南水北调的成本价涉及因素众多,很难测算,像生态成本等。相关部门暂时还没有进行过具体精确的测算。不过随着海水淡化成本下降以及国内水价的上调。海水淡化入京已经成为了一个新的思路。”

13、环保罚单怎么成了纸老虎? 

来源: 中国环境报  2010年12月24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10-12/24/c_12915720.htm

  据媒体报道,重庆川庆化工厂近年来污染治理不力,连续被当地环保部门处罚20多次,累计罚款高达3000余万元。但记者12月19日发现,化工厂浓黑如墨汁的废水仍缓缓流入长江。

  从发现工厂违法排污开始,环保部门连续下达行政处罚通知,并先后实施了20多次罚款,数额高达3000多万元。但即便是如此高额的罚款,却仍然没有阻止企业违法排污的行为。

  “天价罚单”为何挡不住企业继续排污?这一现象不得不让人深思。从记者调查来看,罚款数额虽然惊人,但这些罚款大部分仅仅停留在书面罚单上。化工厂负责人曾说:“2008年,我们被市环境监察总队罚款1300多万元,我们哪里交得起?到2009年,又被追加了1000多万元。今年法院准备强制执行,又追加了1000多万元,变成3000多万元了。”也就是说,这3000多万元的“天价罚单”也仅仅是罚单而已,其实都没有落实。你开你的罚单,我继续违法排污,反正我交不起,又能如何?结果是“天价罚单”依旧在,非法排污仍继续。

  为什么排污企业会面对“天价罚单”脸不变色心不跳,我行我素照旧违法排污?笔者认为,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化工厂是国家的,不管罚款多少,不需要私人掏腰包,不怕罚款。环保部门罚款最终还得靠法院强制执行,但罚款就罚款,该不缴还是不缴,最终累计成“天价罚单”。这一现象的背后,充分暴露了基层环境执法的两个困境:为谁执法和怎么执法?

  “天价罚单”挡不住企业继续违法排污,很具有警示意义。在现实中,如果不加大环境执法的力度,如果不建立违法必究的机制,如果不杜绝对国企法外开恩的畸形思维,如果基层环境执法只是停留在为了罚款开罚单而不是彻底杜绝违法排污行为的层面上,“天价罚单”终究是挡不住企业继续排污的。

因此,要彻底消除“天价罚单”依旧在、非法排污仍继续的现象,就必须加强环境执法。首先是规范环境执法行为,走出为了罚款而执法的困境,把执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禁止违法排污上。如果罚款不奏效,立即责令停产整改,不能罚了不改继续罚,不能环境执法处罚停留在纸上。其次,要赋予环境执法必要强制权,对违反环境法律法规的行为,让环保部门有能力及时制止。最后,要建立环境执法责任制,对于那些治理污染不力、环境治理措施不到位、不能有效遏制排污行为的,要严格追究责任。许朝军

14、推行限塑令 不妨变截流为堵源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0年12月24日 孙根荣

http://www.chinanews.com.cn/ny/2010/12-24/2745437.shtml

  据统计,“限塑令”实施初期,全国超市、商场等经营场所的购物塑料袋,使用量一度减少将近50%,但现如今,这一比例又上升至20%,超市、商场等经营场所的购物塑料袋,使用量已呈反弹态势,遂使“限塑令”几乎变成“尴尬令”。

  切实推行“限塑令”,有利于保护环境,无疑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然而,这“限塑令”咋会变成“尴尬令”呢?究其原因,还在于我们以往推行“限塑令”,大都围绕着“截流”打转,相关政策总是盯着使用购物塑料袋的超市、商场等经营场所,有关部门执法也总是盯着这些场所。诚然,对购物塑料袋的“截流”措施是必要的,但有可能“事倍功半”。

  实际上,国外并不是像我们这样推行“限塑令”的。以意大利为例,其对购物塑料袋生产厂实行“课税法”,征收重税,以遏制购物塑料袋的生产量。据统计,实施这一政策后,意大利国内的购物塑料袋使用量明显下降了。再比如爱尔兰,其2002年启动“塑料袋税”,对每只塑料袋征税15欧分,税收纳入环保基金,2007年将“塑料袋税”提高为每只塑料袋征税22欧分。实施这一政策后,爱尔兰国内的塑料袋也大为减少了。对意大利和爱尔兰的做法细加端详,不难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围绕着“堵源”打转——将眼睛盯着塑料袋生产厂家。相形之下,就能发现,外国人的做法,比我们的做法棋高一着,使推行“限塑令”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截流”与“堵源”,方法不同,效果当然就截然不同了。国外推行“限塑令”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http://www.nujiang.ngo.cn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ljy/html/gyljyzyz/ljyzyzzy01.html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