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23
十二月二十三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环境资讯:
1、21世纪经济报道: 十二五环保指标初步确定 环境治污转向治本
http://green.sohu.com/20101223/n278473784.shtml
2、人民日报: 环保部将派出21个工作组核查各地减排实情
http://huanbao.gongyi.ifeng.com/detail_2010_12/23/3658507_0.shtml
3、第一财经日报: 粮食“七连增”背后的环境代价
http://www.yicai.com/news/2010/12/635282.html
4、每日经济新闻: 150亿治污 南水北调东线污染仍严重
http://www.chinanews.com.cn/ny/2010/12-23/2740558.shtml
地方信息:
5、人民网环保频道: 北京承诺:2015年机动车污染物排放不高于2010年
http://env.people.com.cn/GB/13566972.html
6、长沙晚报: 湖南完成“十一五”减排 下一步重治湘江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12/671293069523_1.shtml
7、中国环境报: 昆明采取生物措施治理滇池内源污染
http://www.cenews.com.cn/xwzx/zhxw/qt/201012/t20101222_690991.html
8、北京青年报: 原北京炼焦化学厂将做污染土壤修复
http://www.chinanews.com.cn/ny/2010/12-23/2741104.shtml
环境曝光:
9、南方日报: 广东稀土矿非法盗采严重:4万棵桉树疗养山体鳞伤
http://env.people.com.cn/GB/13562983.html
食品安全:
10、中国青年报: 面粉增白剂拟明年禁用引发争议 背后存利益之争
http://env.people.com.cn/GB/13559580.html
垃圾处理:
11、中华工商时报: 让城市垃圾变成新资源
http://www.chinanews.com.cn/ny/2010/12-23/2740462.shtm
深度报道:
12、科技日报: 灾害频现谁之过?科学家分析2010年重大灾害成因
http://www.ce.cn/xwzx/kj/201012/23/t20101223_22079571.shtml
环境评论:
13、人民日报: 经济增长“急躁症” 不要撞车的GDP
http://env.people.com.cn/GB/13556914.html
14、新民晚报: "稻草人"吓不倒排污"钉子户"
http://pinglun.eastday.com/p/20101223/u1a5627359.html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ljy/html/gyljyzyz/ljyzyzzy01.html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
1、十二五环保指标初步确定 环境治污转向治本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0-12-23
http://green.sohu.com/20101223/n278473784.shtml
国家环保部正在加快编制“十二五”环保专项规划。记者了解到,环保部部长周生贤最近听取了有关“十二五”环保专项规划(初稿)的汇报,根据该规划初稿的内容,目前已初步确定2011年的四大环保指标,即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合物的总排放量分别比上一年下降1.5%。
而整个“十二五”规划初步确定的目标是,四大主要污染物平均排放量,在2015年年末分别比2010年年末下降10%。一位参与上述规划研究的专家告诉记者,最终的数据,要以明年两会期间最后公布的版本为准。
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吴舜泽对记者透露,与“十一五”时期着重结构减排和工程减排不同,“十二五”时期国家将推行4大环保战略,实施强化总量减排倒逼机制。其中具体措施包括机动车污染物的减排纳入总量控制,以及探索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等。
环保指标初步确定
国家“十一五”时期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中,仅规定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分别下降10%。截至2009年底,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5年末下降了13.14%。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则比2005年下降了9.66%。
根据环保部的监测,今年上半年,化学需氧量的排放已基本完成“十一五”的指标。
周生贤在12月21日的“2010年度及‘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查核算视频会议”上透露,预计“十一五”期间中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将下降14%,化学需氧量下降12%。
他表示,“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在继续推进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减排的同时,把氨氮和氮氧化物作为新的约束性指标,坚持源头预防和全过程综合推进,强化结构减排,细化工程安排,实化监管减排,大力推行清洁生产,降低产排污强度,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记者了解到,环保部正在将初步修改的“十二五”期间减排指标,与国家“十二五”规划相衔接,同时也正与地方的分解作有效衔接。此中需经历2次过程,即指标2次分解下沉和上报,这被部委内部称为“两上两下”。
不过,尽管“十一五”全国提前完成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的减排指标,但是由于目前各地规划的“十二五”GDP指标非常高,未来五年相关减排指标的继续大幅下降存在难度。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前所长周大地表示,目前各地上报的“十二五”GDP数字中,大部分省市都是10%、12%,不分省份甚至规划人均GDP五年翻番。
排污治标转向治本
记者了解到,为适应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国家目前正在调整“十二五”的环保战略。
环保部规划院副院长吴舜泽透露,“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实施四大环保战略,以加快主要污染物减排。
四大环保战略包括:第一,坚持源头预防和全过程综合推进;第二,强化总量减排的倒逼传导机制,在实现污染物排放量降低的同时,促进污染物产生量的降低;第三,在行业上抓好总量控制,包括等量置换、减量置换。第四,推行重金属、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区域性总量控制。
为此,有关部门准备在部分环境问题较为突出的区域,探索能源消费总量特别是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的试点工作,并同时合理引导机动车消费总量。
在“十一五”期间,国家主要是通过在火电厂增加脱硫装置,在城市建设污水处理厂,来减少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的排放。这种方式,是为结构减排和工程减排。
仅2009年,中国城市污水处理建设规模即超过1亿吨,全国共建设1600多座污水处理厂。此外,“十一五”火电厂脱硫设施建设4.6亿千瓦机组,火电脱硫技术从最初的2005年基数的12%,提高到2009年的70%以上。
但吴舜泽表示,以上减排的办法仍只是治标。而通过减少机动车总量和能源消费总量,来减少污染排放的办法,方为治本措施。
记者了解到,“十二五”期间,第三产业增加值或将超过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增加值。同时由于居民消费的小汽车上升,因此机动车造成的尾气污染,可能要成为“十二五”的新问题。
周生贤在12月21日透露,“十二五”时期,随着污染不断积累,中国环境问题将变得更为复杂,污染物介质将从以大气和水为主继续向大气、水和土壤三种污染介质共存转变,污染物来源由以工业和生活污染为主继续向工业和农村、生活、面源污染并存转变,污染物类型将从常规污染物为主继续向常规污染物和新型污染物的复合型转变。
2、环保部将派出21个工作组核查各地减排实情
来源:人民日报2010年12月23日
http://huanbao.gongyi.ifeng.com/detail_2010_12/23/3658507_0.shtml
防弄虚作假环保部将核查减排实情
环保部21日召开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查核算会议,全面部署了总量核查的具体工作。明年1月初,环保部将派出21个由环保部官员、专家和媒体代表共同组成的核查小组,按照总量减排考核办法,对减排目标完成情况、“三大体系”建设和运行情况、主要减排措施落实情况整体进行考核。原则上,“十一五”期间有较大减排量的地市,都要核查到位。明年1月底,核查将形成初步数据结论。
据介绍,污染减排与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紧密相关,随着经济强劲复苏,能源消耗持续上升,再加上西南地区特大干旱等因素的影响,今年上半年一些地区新增量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下半年,一些地方针对节能减排形势,出台了预警调控方案,采取了检修、轮休、限产、停产、限电、或以排放量定发电量等措施,新增排放量又出现减少。一长一消,使得新增量的核查变得更为复杂。
3、粮食“七连增”背后的环境代价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10-12-23章轲
http://www.yicai.com/news/2010/12/635282.html
2010年,全国粮食生产实现七连增。专家表示,不可忽视农村自然生态系统为此付出的沉重代价。
2 010年,全国粮食生产实现创纪录的“七连增”。但有关专家表示,不可忽视农村自然生态系统为此付出的沉重代价。
在昨日召开的“中国水污染控制战略与政策创新研讨会”上,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李雪松表示,为了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增长,近年来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大规模施用,造成农村水环境恶化。
“随着工业和城镇生活点源污染得到逐步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水污染的主体。”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研究员马国霞说。
我国是世界上化肥、农药使用量最大的国家。据国家环保部此前的一项统计,我国化肥和农药年施用量分别达4700万吨和130多万吨,而利用率仅为30%左右,流失的化肥和农药造成了地表水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污染。
水利部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共同编制的《中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实践与探索》报告也显示,中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护形势严峻,主要表现为天然劣质水问题突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其中农村水环境的主要污染源包括乡镇企业污染、化肥和农药的过量和不合理使用、集约化养殖场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农村污水处理基础设施落后等。
2005年水利部农水司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农村饮用水不安全人口为3.23亿左右,其中9084万人受到水污染的影响。2006年至2010年间,中国政府通过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了2.2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提前6年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承诺。但目前仍有超过1亿的农村人口喝不上干净水。
大量施用化肥、农药,造成耕地质量不断下降,而为了提高产量,又要施用更多的功效更高的化肥、农药,形成恶性循环。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陈志群表示。
陈志群说,几十年来,水稻病虫草害的面积并没有减少,许多传统的和一些新的病虫草害仍在不断暴发。
同时,由于农业化学品的大量使用,使得农田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系统稳定性不断降低,粮食品质也遭受到很大影响。
4、150亿治污 南水北调东线污染仍严重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2010年12月23日
http://www.chinanews.com.cn/ny/2010/12-23/2740558.shtml
随着2013年通水时间的逼近,南水北调东线的治污进入加速期。
自2002年开工以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就陷入治污之困,资金投入节节攀升。据估计,到2013年前,用于治污的资金将达238.4亿元。而截至去年底,已经投入的治污资金高达150多亿元。
近日,环保部、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印发《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编制大纲》,其中在淮河流域大纲中称,南水北调东线沿线污染严重,部分水质甚至为劣V类(无用脏水)。看来,在接下来的两年里,东线工程实现“一江清水向北流”的愿景并不轻松。
上月初,环保部、监察部等六部委出台了《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治污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办法》,特别强调工程治污单元控制项目应在2013年前全部完成并达标排放,输水干线全线达到Ⅲ类水质标准。
环保部规划设计院原院长夏青曾是南水北调东线治污规划的总负责人,他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称,南水北调东线的重点在山东。据了解,在淮河全流域筛选出的17个优先控制单元中,对南水北调工程有直接影响的有7个单元区域,其中6个在山东。包括洙赵新河、东鱼河、梁济运河、洸府河在内的河流,COD、氨氮等多种污染物严重超标。
受到污染的这些河流,部分注入了南水北调途经的南四湖。另外,该湖的周围约有53条大小河流,源源不断为其提供“污水”,使其水质为劣V类。
根据淮河流域大纲的数据,2005年至2009年,南水北调东线沿线水质有所改善,劣V类水质断面比例从54%下降至23%。但这并不乐观,在同样的时间段,“各年度水质超标率分别为85%、77%、77%、82%、85%,尚不能满足调水要求。”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曾在东线沿线调查发现,在一度整治工业污染的同时,农业面源的污染日益严重,氨氮已成为首要污染因子。此外,城镇污水配套管网建设滞后,生活污水收集率不高,工程建设资金严重缺位等,也是沿线必过的“考关”。
据悉,南水北调东线沿线分布着大量造纸、化工、煤炭、制药等企业,尽管关闭、取缔了许多,依然有相当数量的污染大户“坚挺”。以山东济宁湖段控制单元为例,目前该区域仍有7家造纸企业。其平均排放浓度远超过南水北调东线水质要求,对输水水质造成威胁。李泽民
5、北京承诺:2015年机动车污染物排放不高于2010年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2010年12月2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3566972.html
人民网北京12月23日电 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于今天下午3点召开“北京交通改善措施”新闻发布会。北京市正式公布《北京市关于进一步推进首都交通科学发展加大力度缓解交通拥堵工作的意见》,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周正宇介绍了《意见》的工作目标。周正宇提到,到2015年机动车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不高于2010年的水平。
周正宇指出,总体目标是确保交通按照顺畅,一,改善交通运行状况,确保中心城特别是核心区交通运行状况不恶化,重点路段交通状况得到改善。方便市民出行,确保为国务、国事活动提供有利的交通保障。第二个目标,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到2015年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要达到50%左右,自行车出行比例保持在18%左右,小客车出行比例控制在25%以下。第三个目标,减少机动车主要污染物排放。到2015年机动车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不高于2010年的水平。第四个目标,提升道路交通安全水平,交通安全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到2015年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率控制在1.7以下。
6、湖南完成“十一五”减排 下一步重治湘江
来源:长沙晚报2010-12-23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12/671293069523_1.shtml
21日,湖南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省环保厅副厅长谢立对外通报了“十一五”期间全省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情况。据悉,我省二氧化硫减排目标已经完成。同时,我省湘江水污染整治工作已初见成效,力争通过五年努力,把湘江打造成东方的莱茵河。
提前完成二氧化硫削减任务
据悉,“十一五”期间,国家给我省下达了两大减排任务,要求至2010年将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由2005年的91.93万吨减少到83.6万吨,下降9%;将化学需氧量的排放总量由2005年的89.5万吨减少到80.5万吨,下降10.1%。我省根据重金属大省的自身特性,自加压力,将重金属砷、镉纳入减排考核指标。
通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2009年底,已经提前一年完成国家二氧化硫减排任务,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我省二氧化硫已累计削减10.48万吨,较2005年下降11.4%;化学需氧量累计削减7.915万吨,较2005年下降8.84%,完成“十一五”任务的87.5%,年内可完成目标任务。重金属砷和镉较2005年分别下降30.23%、25.11%,都已经完成削减任务。
“以前下班回家,短短几百米的路走回来,皮鞋上就积下一层厚厚的灰。”市民周新民家住书苑花园,以前总感觉长沙空气不是很清新,但今年以来,他明显感受到扬尘减少了,空气质量越来越好。我省不断加强环保工作让市民真正受益。
来自省环保厅的数据显示,2005年全省14个市州,大气质量只有7个市州达标。到了2010年,全省14个市州已有12个达到了国家的二级控制质量标准,5年全省增加了五个市州大气质量达标。长沙空气质量优良率更是在中部6省排名第一。
将湘江水污染整治作为重点
对于全省人民关心的湘江水污染整治工作,谢立表示,湘江水污染整治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困难:第一,流域内行业多,涉及重金属产生的行业就有6个,冶金、冶炼、化工、有色等;第二,企业的数量多,构成复杂,有大型企业,有中小型企业,参差不齐;第三,湘江水污染的整治中最难的是重金属污染的防治,这方面在技术上还有欠缺;第四,湘江水污染整治还有一个历史遗留的问题。
“虽然历史欠账多,但我们还是有信心力争通过五年努力,把湘江打造成东方的莱茵河。”谢立表示。据介绍,湘江与莱茵河,分处欧亚大陆的东西两端,通航里程相差不多,年均径流量几乎相等,流域布局大致相似。当年莱茵河的污染比现在的湘江还要厉害,一度被称为“欧洲下水道”、“欧洲公共厕所”。1963年,包括德国在内的莱茵河流域各国与欧共体代表,签订了合作公约,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莱茵河恢复了生机。
“十二五”期间,湘江水污染防治的重点是在重金属的污染防治方面,国家发改委、环保部专门将湘江水污染纳入了国家防治计划,资金上将给予重点支持和重点解决。我省将采取各种措施,如要求株洲清水塘地区有的污染企业整体搬迁、整体退出。
下一步,湖南将把湘江水污染整治继续作为环保工作的重点,三年不行,再干三年,一直把湘江水污染防治工作做好做实。
7、昆明采取生物措施治理滇池内源污染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0-12-23 蒋朝晖
http://www.cenews.com.cn/xwzx/zhxw/qt/201012/t20101222_690991.html
鱼苗挂标定期监测以鱼控藻减污养水
中国环境报记者 蒋朝晖 昆明报道 记者在昆明市政府近日举办的首届放鱼滇池生态保护行动现场获悉,在2010年滇池封湖禁渔期间,陆续投放的1万尾"体外挂标"的鱼苗,将成为探索滇池内源污染生物治理措施科学监测分析的样本。
近年来,滇池治理全面提速。昆明市正按照"由单纯抓杜绝增量污染物,向杜绝增量污染和减少存量污染并重转变"的思路,千方百计减少滇池存量污染,改善滇池水域生态环境。
2010年8月,昆明市取消了滇池年度开湖捕捞期,实施全面封湖禁渔。在此基础上,通过人工干预大量放流滤食性鱼类,有效削减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以达到"以鱼控藻、以鱼减污、以鱼养水"的目的,为逐步修复滇池水生生态系统奠定基础。
据了解,根据滇池生态环境实际,放流鱼种以鲢、鳙、高背鲫等鱼苗和滇池原有土著鱼种金线鲃为主。为确保能及时监测到放流鱼类生活的水域生态环境变化情况,必须全时全程对放流鱼类的生长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在封湖禁渔期间,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对部分滇池放流的鱼苗鱼种实行了"体外挂标",通过在每条鱼身上挂专用标志牌并进行编号确认的方式,来了解鱼的生长规律、活动范围、所消耗营养物质数量等情况,做到定期采集数据,并进行综合统计、分析,为科学研究滇池的鱼类容量、适宜品种以及恢复生物多样性等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作为探索滇池内源污染生物治理措施科学监测分析手段之一,对鱼类进行"体外挂标"的方式在云南湖泊治理中尚属首例。
8、原北京炼焦化学厂将做污染土壤修复
来源:北京青年报2010年12月23日
http://www.chinanews.com.cn/ny/2010/12-23/2741104.shtml
原北京炼焦化学厂将进行场地污染治理修复。记者昨天从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获悉,他们将与北京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组成的联合体编制“原北京炼焦化学厂场地污染治理修复方案”。
原北京炼焦化学厂以煤炭为原料,主要产品为煤气和焦炭,同时还生产焦油、硫铵、轻苯、工业萘、蒽、沥青、酚类等40多种化工产品。50年来为北京市的建设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同时也对周边环境和土壤及地下水造成了严重污染。2006年,随着北京市能源结构调整与改善环境质量的要求,北京焦化厂整体停产搬迁。该场地将规划为工业遗址公园、地铁车辆段用地和公建用地。 梁琦
9、广东稀土矿非法盗采严重:4万棵桉树疗养山体鳞伤
来源:《南方日报》2010年12月2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3562983.html
英德东华镇因挖矿而被破坏的山体已种上桉树复绿。杨大正 摄
10月14日,南方日报刊登《一山藏5矿英德稀土盗采猖獗》的报道,对英德市东华镇鱼湾文南村的稀土矿非法开采行为进行了曝光。当日下午,省国土资源厅、清远市国土资源局及英德市立即联合开展了整治工作,成立了查处非法开采稀土矿工作领导小组,重拳出击整治非法盗采稀土行为。
联合工作组、纪检部门派出专门工作组进驻东华镇,调查询问有关人员13人,追究党纪、政纪责任人7人,包括市直有关部门、东华镇政府和当地村委会干部,其中,东华镇林业派出所所长降职,东华镇国土所副所长行政记大过,东华镇党委副书记、副镇长被警告处分。
截至目前,5个非法开采稀土的矿点已经被彻底摧毁,犯罪嫌疑人胡某和廖某等人先后遭到刑拘。整治小组专门组织人员在非法采矿点种植了4万多棵桉树,修复被严重破坏的山体。
?整治不给盗矿者翻身机会
“南方日报的报道真实客观,我们看到报道当天就采取了行动。”清远市国土资源局一位负责人介绍。清远国土资源局对非法开采稀土矿进行核查后确认,英德市东华镇鱼湾文南村委的心田村猴子栋、新老村上坡坑、东坝村上坡坑这3个矿点是以挖矿池、原地浸泡法盗采稀土矿。陂坑和排子村背夫两个矿点是正在进行盗采的准备工作。
南方日报报道刊发当晚7时,清远市国土资源局组织英德市国土资源局执法监察大队调集3台钩机、3台拖车出动进驻鱼湾,并临时从各单位抽调80多名执法队员乘坐17台车,分成2个小组开展打击非法开采稀土矿专项整治行动。
广东省国土资源厅也派出执法人员前往现场监督,要求全面清场,并给整治行动定下“四不留”的硬目标———不留机械设备,不留矿池和工艺池,不留从业人员,不留工棚。如此强硬整治手腕的目的就是———不给非法开采者翻身的机会。
经过整治后,5个非法采矿点、45个洗矿池、6台柴油发电机、17个工棚、2000米水管……现场的生产设施均被摧毁或收缴。
11月5日,专项整治组还联合市民爆公司,彻底炸毁原山泡矿窟窿,坚决不留一池、一管,可谓对非法采矿点进行了彻底摧毁。
复绿
4万棵桉树疗养山体鳞伤
盗采稀土矿给当地造成了重大影响,“洗矿废水所到之处鱼虾绝迹,农田绝收。”当地村民如此哭诉。环保局的调查报告显示,东华镇非法稀土采矿点采用的是“原矿—硫酸铵水浸析—碳铵沉淀—板框压滤—精矿”的简陋工艺。如此一来,稀土精矿的选取率不到40%。
该报告还称,虽然稀土元素对环境和人畜本身影响不大,但毫无保护的、野蛮的开采,给生态造成了明显的破坏,如严重破坏植被、产生水土流失隐患和存在一定环境污染等。幸运的是,这些被污染的水,水流量只有烟岭河水的几十分之一,在河水的稀释和降解作用下,烟岭河在监测中并未发现氨氮和铅这两种污染物超标。
环保局在评估后建议,控制非法采矿点的水土流失,并且在矿场土壤表面撒生石灰或石灰浆来降低土壤酸度。最为关键的是,要尽快实施植树复绿工作,控制沙源,才能确保生态稳定。
这一建议被专项整治组采纳,专项整治组在清远市国土资源局执法大队的组织下,已安排人员在被破坏的矿场上种植桉树约4万棵,对破坏的山体进行复绿。这些种植的树苗也经过了严格挑选,苗高要求在20厘米以上,以提高树苗抗旱、耐酸、成活的能力,确保树苗成活成林。
?尴尬
法律真空多执法很被动
“整治非法盗采,执法很被动!”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目前相关的法律法规对非法开采行为的约束力有限。
比如,国土资源执法缴获的矿产盗采设备没有扣留权,只能保存登记。截至目前,清远市国土资源局今年已经缴获挖土机超过300台。然而,英德市国土资源局执法大队因停放挖土机拖欠停车费10万余元,拖欠执法拖车费1万余元,却不能拍卖非法采矿设备。
再比如,根据执法规定,对于矿产盗采行为,要求第一次发责令整改通知告知,第二次才能采取强制措施。
“难以给盗采者定罪也是造成稀土盗采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主要是取证困难。”清远市国土资源局一位负责人介绍,根据规定,非法采矿造成矿产资源破坏的价值在5万元以上,才能构成刑事犯罪。“盗采的矿产绝大部分进入黑市交易,核准破坏储量和取证交易很难,最终无法鉴定矿产破坏价值而导致很难定罪。”
广东省地质局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业人士称,很少听到有人因为盗采而被判刑的。“国家对矿产资源保护立法很不完善,真空地带很多。”
10、面粉增白剂拟明年禁用引发争议 背后存利益之争
来源:《中国青年报》2010年12月23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3559580.html
12月15日,卫生部监督局对是否禁止使用面粉增白剂公开征求意见,公告称将设1年的过渡期限,拟从明年12月起禁用面粉增白剂。
无法证明百分之百安全的面粉增白剂,已经用了20多年,其间,要求禁用的呼声不断。多家机构也通过实验证明,面粉增白剂很难添加均匀,因此容易过量,危害人体健康。新浪网的数据显示,征求民意仅仅进行了一天,就有超过9成的网友赞成禁用面粉增白剂。
然而,此次卫生部终于展开禁用调查,却只判了面粉增白剂“死缓”,引来众多质疑。
“这样有害无利的东西,直接禁掉就完了,还搞什么征求意见,真是多此一举!”“更加荒诞的是,还要在一年以后才能解决。也就是说,民众还要再吃上一年的化学添加剂面粉!”网友如是说。还有网友猜测:“这是得用一年的时间把添加剂企业已经生产的增白剂用完吧?”
十年之争
面粉增白剂,有效成分过氧化苯甲酰,学名叫稀释过氧化苯甲酰,它是我国上世纪80年代末从国外引进并开始在面粉中普遍使用的食品添加剂。面粉增白剂主要是用来漂白面粉,同时加快面粉的后熟。
它是如何起到“增白”作用的呢?据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李里特教授9月15日在《食品添加剂标准制定与公共政策》座谈会上介绍,面粉增白剂具有很强的氧化作用,确实能够破坏面粉里的很多营养成分,例如β胡萝卜素等维生素,因为把这些成色的物质氧化以后,颜色变淡,看着比较白。
围绕着是否该禁用面粉增白剂,一场夹杂着学术观点与利益纠纷的争执已经持续了十年。主禁方认为,该添加剂对人体有害,并以欧盟早已禁用为据。坚持使用方认为,该添加剂被国际组织认可是无害的,且以美国可不限量使用为据反驳。争论旷日持久,裹挟了从民间到中央各部门、从企业到各路专家的各个层面。
依照现行的面粉强制性国家标准,企业在生产中允许使用面粉增白剂,但不能过量。标准是每千克面粉中面粉增白剂不能超过0.06克。
以国内面粉龙头企业、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国家粮食局为主的主禁方认为,面粉增白剂有致癌作用,禁用面粉增白剂迫在眉睫。
据新华网12月10日报道,深圳海川食品研究所所长刘梅森博士指出,长期食用含有超量增白剂的面粉,会造成苯慢性中毒,引起神经衰弱、头晕乏力等。
支持禁止的专家表示,面粉增白剂破坏了面粉中叶酸等微量营养素,增加人的肝脏负担。“面粉是贫困地区人摄取微营养素的主要来源,而现在局面是孕妇一边吃着加有增白剂的馒头,一边还要服用叶酸。”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冯平认为,“我国奥抗阳性患者为数众多,肝癌患者年龄也从40岁到60岁提高到30岁到60岁,对于这些人来讲,面粉增白剂还原产物苯甲酸本身就会加大肝脏的负担,对健康更为不利。”
从2001年开始,面粉加工骨干企业就开始呼吁禁止使用面粉增白剂,王瑞元是主禁派的“元老级”人物。
1986年,在时任商业部粮油工业局局长王瑞元的推动下,商业部在新的小麦粉标准里允许添加面粉增白剂,并制定了添加标准,沿用至今。
王瑞元态度的转变是因为他后来在国外考察时,发现欧盟1997年就正式禁用了增白剂,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随后禁用。王瑞元认为,美国虽然未限量使用,但“法制观念强,企业不会乱来”。而国内的面粉,则越加越白,甚至“像瓷一样白,自己都不敢吃了”。
王瑞元现任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粮油学会常务副理事长。“订标准时,我有责任。现在有责任提出取消它,否则愧对老百姓。在有生之年,如果看不到禁用,死不瞑目!”在王瑞元的倡议下,全国面粉龙头企业先后4次联名写信给上级主管部门,要求禁用面粉增白剂。
国家粮食局也站到了主禁一方,2003年后,开始组织下属研究机构修订小麦粉国家标准的草案,明确要求禁用面粉增白剂。
禁与不禁背后的利益之争
“这种增白剂的作用就是增白,其他作用不大。”郑州博大面粉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新合在接受《河南商报》采访时说,“真的是一点好处都没有,加这种东西就是为了追求个人或企业的利润,对消费者不负责任。”
那么,为什么面粉增白剂有其广泛市场?据业内人士透露,小麦制成面粉讲究“出粉率”。比如说,100斤小麦能磨出69斤面粉,那么出粉率就是69%,出粉率越高,生产成本越低,经济效益就越高。但问题是小麦出粉率是69%,除了69斤正常的面粉,余下的面粉明显会泛黄或泛黑,而使用了增白剂,可以把这些泛黄面粉漂白,这样就提高了出粉率。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表示,面粉增白剂仅仅是增加了面粉的感官,对于健康没有任何好处。相反添加增白剂,由于会氧化面粉中的一些维生素A、胡萝卜素以及少量的维生素E和部分B族维生素等成分,因此会破坏面粉中的这些营养素,而这些维生素正是我们平时饮食中容易缺乏的维生素,所以从营养学的角度讲,面粉中不应该添加增白剂。
对此,反对禁止方代表,郑州海韦力食品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士军并不否认增白剂氧化营养元素的过程,但他表示,面粉中类胡萝卜素含量极少,如果一个人要想通过吃面粉来补充胡萝卜素的话,那么每天需要吃半吨面粉才能满足。
“在人们崇尚自然、追求健康的年代里,在面粉质量抽查中频频出现漂白剂使用超标的情况下,在小麦粉中继续将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钙作为漂白剂既不符合时代潮流,更无必要。”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粮油食品专家、高级工程师杨万生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
全国食品添加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曾多次公开表示,使用国家批准的食品添加剂是安全的。
对于面粉增白剂,陈君石院士认为,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它有害于健康,而增白剂在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被允许使用。他认为,面粉增白剂“在食品加工业上,起到了一个灵魂作用,或者说是现代食品加工业不可缺少的一种食品的配料成分”。
“如果增白剂不超标是不会产生问题的,但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禁呢?现在抽检的时候,过氧化苯甲酰超标的情况比较多。过量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存心的过量,另一种就是工艺上的问题,固体与固体很难均匀混合,出现了局部过量的问题。由于添加增白剂是合法的,还有一些企业打着过氧化苯甲酰的旗号加别的非法增白剂。所以我们还是主张去掉,因为它对人的健康是没有好处的。”杨万生说。
郑州海韦力食品工业公司是全国最大的面粉改良剂生产商,2008年,其董事长郭士军曾联名28家面粉增白剂生产企业上书国家五部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农业部、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商务部),呼吁对过氧化苯甲酰的公开评价一定要科学公正。
而在当年9月的全国粮油会议上,北京古船食品有限公司等55家企业,第五次联名呼吁禁用面粉增白剂。会后,联名企业增加到100多家。
三聚氰胺事件后,中国粮食协会小麦分会秘书长赵奕说,商务部、国家发改委、质检总局、工商总局都在会上同意取消面粉增白剂,只有卫生部反对。在数次协调会上,卫生部指出,禁用会导致食品添加剂厂破产,员工下岗。
国家粮食局某内部人士反对这种观点:“国内生产的所有面粉全部加过氧化苯甲酰,它的总价值还不到1亿元。与国人食品安全相较,这难道是值得国家专门扶持的行业?”
禁用为何还设一年过渡期
面粉增白剂的存废之争,已经进行了十年,其中的是非,早已很清楚——主禁方早已指出面粉增白剂“有害无益”,而反禁方的理由不过是“没有害处”。也就是说,面粉增白剂可能有害处却肯定没好处,留它何益?再说《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添加剂应当在技术上确有必要且经过风险评估证明安全可靠,方可列入允许使用的范围。而面粉增白剂显然并不具有所谓的技术必要性。这样一个理论、法律都明确的事情,何以到今天还在小心翼翼地征求意见?
“我国《食品安全法》的规定意味着,只要不能证明对人的健康身体有益,就不能添加,而不能反过来说对身体无害就可以添加。”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民商法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俊海老师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解释《食品安全法》对食品添加剂的要求。
对于百姓来说,还是不用最保险。可是,到哪儿能买到没有增白剂的面粉呢?“中国人有吃不含面粉增白剂的面粉的权利,谁来保证我们的选择权呢?”网友这样说。
面粉乃国人主食,尤其是北方地区。政府部门“犹抱琵琶半遮面”,十年终于作出决定,却还留了个超长的“尾巴”。卫生部给出的情况说明称,为尽可能降低撤销过氧化苯甲酰对企业影响,将设置1年左右的政策调整实施时间。既如此,何必再以“征求民意”为名?
卫生部发言人指出,我国食品添加剂目录是动态的,但添加剂的增加和退出管理有一个完善的机制,需经过严格的科学评估。
“这个一年过渡期的时间太长了。增白剂对人体无益,这已经是达成共识了,完全可以一个礼拜就解决。要保护消费者就应该是尽快采取措施,不能再拖了。”刘俊海教授说,“食品安全是大问题,应该本着争分夺秒的精神,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一年过渡期实在没有必要,等于又让消费者吃一年的增白剂,也给了生产增白剂的企业更多的利润空间。”
11、让城市垃圾变成新资源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12月23日
http://www.chinanews.com.cn/ny/2010/12-23/2740462.shtm
垃圾其实是一种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它,就会产生巨大的经济利润和生态利益。垃圾分类就是在源头将垃圾分类投放,并通过分类的清运、回收和处理,使之重新变成资源。
最新研究数据显示,到“十二五”末,我国城镇化率将突破50%,城镇人口预计达到7亿人,将首次超过乡村人口。而城市垃圾处理是现代城市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全国1/4的城市已基本没有垃圾填埋堆放场地。垃圾围城问题一直没得到有效解决,堆积如山的垃圾如一颗巨型“炸弹”,潜伏在城市地下。
近日,北京拟立法规定,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应缴纳生活垃圾处理费。居民不按垃圾分类投错垃圾桶,可能被处2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11月18日起至12月17日,《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草案)》在市政府法制办网站征求民意。
人人都讨厌垃圾,人人却都在制造垃圾。垃圾问题,可以说是伴随着人类文明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个“世界难题”,无法摆脱的“城市垃圾之困”,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城市垃圾的现状
“人吃五谷杂粮,就要排泄。渣滓不去,清虚不来。家庭也是一样,有了开门七件事,就要产生垃圾。”早在几十年前,文学家梁实秋就发现,“如何处理垃圾,是一个问题”。
在北京,“垃圾围城”早已不是第一次。1983年,北京曾进行过一次航空遥感观测,发现在当时规划区75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大于16平方米的固体废弃物堆共有4699堆,占地9300亩,平均每平方公里有6堆多,包括农业肥料堆、生活垃圾堆、混合垃圾堆和工业废渣等等。为此,北京市政府斥资23亿元,才逐渐攻陷这座惊人的“围城”。二十多年后,垃圾巨兽卷土重来,并且来势更加凶猛——日产垃圾18400吨,垃圾处理缺口8000吨,67%的高缺口率,如一颗巨型“炸弹”,隐藏在城市地下。宁夏银川曾有“全国卫生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称,然而,在城市垃圾处理上,由于场地、技术等问题,却出现了城内干干净净,城外垃圾成堆的怪现象。
“预计到2015年,年产生垃圾总量将达到近1200万吨。如果不采取措施,北京的垃圾危机很快就要出现”。市政市容委设施处副处长魏攀明介绍。
最新研究数据显示,到“十二五”末,我国城镇化率将突破50%,城镇人口预计达到7亿人,将首次超过乡村人口。而城市垃圾处理是现代城市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全国1/4的城市已基本没有垃圾填埋堆放场地。垃圾围城问题一直没得到有效解决,堆积如山的垃圾如一颗巨型“炸弹”,潜伏在城市地下。
今天中国除县城之外的668个城市中,有2/3的城市处于垃圾包围之中,1/4已经无垃圾填埋堆放场地。全国城市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超过5亿平方米,每年的经济损失高达300亿元。
城市垃圾的价值
事实上,我们天天在丢着大量的可回收物,据有关部门统计,北京市年产垃圾中有废塑料36.2万吨,而一吨废塑料可生产0.37-0.73吨油;每回收一吨饮料瓶塑料可获利润8000元。有废纸38.8万吨,每回收一吨废纸,可造好纸0.85吨,节省木材3立方米,节省碱300公斤,比等量生产好纸减少污染74%。有废玻璃15万吨,利用碎玻璃再生产玻璃,
可节能10%-30%,减少空气污染20%,减少采矿废弃的矿渣80%。有废电池2.37亿支,利用废电池可回收镉、镍、锰、锌等宝贵的重金属,同时可减少重金属对环境的污染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有废金属3.5万吨,每回收一吨废钢铁,可炼好钢0.9吨,可减少75%的空气污染、97%的水污染和固体废物,比用矿石炼钢节约冶炼费47%。有废食品草木121.3万吨,每回收一吨这类垃圾,可生产0.6吨有机肥,也可生产垃圾燃料,作为发电、供热的燃料。
生活垃圾从家庭、单位、医院、商场和集贸市场所有扔掉垃圾人的手中开始分类,可分为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有机垃圾等5类。电池体积小危害大,实行单独收集。前4类可在家中不起眼的地方分别放置,或放入分类箱中,再由回收部门或专业运输队酌情多日收运一次,直接送到有关工厂做原料。剩余的生活垃圾可照旧由环卫部门收运。
这样做将大大降低垃圾总量和体积,减少垃圾转运中耗费的人力和物力及过多的垃圾堆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减少了环卫部门清运和处理垃圾的负担,延长了造价昂贵的填埋场的使用寿命。由于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每年递增的垃圾多为可回收物,可以说有2/3以上的废弃物是能回收利用的,这样北京市一年的垃圾处理费用,可以由5亿元多降到2亿元。
垃圾围城的解决之道——“垃圾分类”
“垃圾就是一种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它会产生巨大的经济利润和生态利益。”国内环保权威、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灿发表示。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一些城市就开始倡导垃圾分类收集处理。马路边、社区里常能见到颜色各异的垃圾箱示意市民把垃圾扔进不同的桶里。
垃圾分类就是在源头将垃圾分类投放,并通过分类清运和回收使之重新变成资源。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垃圾分类后被送到工厂而不是填埋场,既省下了土地,又避免了填埋或焚烧所产生的污染,还可以变废为宝。
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是要把这种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为前提。以垃圾焚烧发电为例,中国与外国的城市生活垃圾却有很大的区别。如欧美发达国家城市生活垃圾一般都是资源型垃圾,热值高,每千克燃烧可产生1.6万多千焦的热量;而在中国城市生活垃圾中,有机垃圾居多,如吃剩的食物、菜叶菜根、水果皮等在居民生活垃圾中占的比例大,其含水量高达60%,难以燃烧,经过一定的处理,每千克燃烧可产生的热量才达到3700千焦左右。两者相比,同等规模的垃圾发电厂,中国企业的效益远不如国外,甚至亏损严重。
目前,欧盟各国都建有不少垃圾发电厂,通过对垃圾的焚烧发电来处理垃圾,但欧盟众多的垃圾发电厂并不是所有的垃圾都可用于焚烧发电。欧盟对用于焚烧发电的生活垃圾有严格的规定,必须先把生活垃圾中化学制品(主要是塑料)和电子电器废弃物如废电池、废灯泡、废手机、电子器件等先分类分离出来后,再把没有回收利用价值和不会因焚烧产生严重污染的剩余垃圾用于焚烧发电。由此联想到我国不少城市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大建垃圾发电厂,却没有借鉴欧盟对生活垃圾先分类、分离后,再发电的做法,都是把没有任何分类的混合生活垃圾直接用于焚烧发电,这必然引起严重的环境污染。
在德国,生活垃圾的分类投放已经实行了多年。无论是在柏林、莱比锡、德累斯顿这样的大城市,还是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镇,都放有5种颜色的分类垃圾桶,每种颜色的分类垃圾桶存放某一类分类垃圾。居民们早已习惯于将家里的垃圾顺手分放,待积攒到一定数量以后,再分别投入分类垃圾桶,而负责清运垃圾的汽车则按时将垃圾运走。最终是将塑料、废纸送去再生,将玻璃送去同炉,将生物垃圾送去“制气”或作别的加工。
统计资料表明,德国目前在生产新品时利用废物的比例是:新闻纸60%,玻璃瓶50%,铝制品35%,铜40%——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可以说垃圾分类投放是德国将垃圾变为财富和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前提。目前暂时不能回收利用的废电池,德国也分类回收起来,放在专门场地集中存放以备将来之用,同时又能避免废电池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如此分类垃圾后,环绕在城市周嗣的分类垃圾就不再是无用废弃物,而成为可利用和待利用的宝贵资源,“垃圾围城”将变成“资源围城”。
但是,我们也许更应该警惕,在解决垃圾问题过程中以BOT模式(一种政府特许,私人资本参与建设、经营,期满移交给政府的模式)施行的垃圾焚烧建设项目,享有政府垃圾处理补贴和上网电价补贴是其主要利润来源,其中的利益关系和利益冲动,云山雾罩,公众所知甚少。因此,必须杜绝特殊利益集团利用垃圾围城困境牟取暴利而不择手段。
在过去两年中,以广州番禺居民反对在居住区附近修建垃圾焚烧厂为代表,全国发生了30多起反垃圾焚烧维权抗议活动。其中,垃圾焚烧管理不善是导致剧毒物质二恶英排放危害公众健康事件的主要诱因。垃圾处理这一难题,如今很大程度上并非技术难题,而是能否做到公开透明,取得公众信任。因为如果无法做到有效监管,再好的技术也难保不出问题。见习记者 朱晓萌
12、灾害频现谁之过?科学家分析2010年重大灾害成因
来源:科技日报2010年12月23日 刘霞
http://www.ce.cn/xwzx/kj/201012/23/t20101223_22079571.shtml
接近岁末,欧洲多个国家接连遭遇强降雪和低温天气,导致机场瘫痪,铁路中断,人们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这似乎意味着2010年已“名正言顺”的成了人们眼中的“灾害年”。按照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美国彭博新闻社的报道,2010年是地球朝人类发起反击的一年:地震、热浪、洪水、火山爆发、超强台风、暴风雪、泥石流和干旱至少夺去了25万人的生命——是数十年来自然灾害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年。
科学家和自然灾害专家指出,在大多数情况下,人类自己才是这些灾难的“罪魁祸首”。
自然灾害、极端天气造成重大损失
美国联邦紧急灾难处理署署长克雷格·傅格特说:“灾难不断发作,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今年,‘百年一遇’这个词失去了意义”。2010年,紧急灾难处理署处理的灾难次数创下了纪录。截至12月14日,该机构总共处理了79次灾害事故,大大超过以往每年的34个;美联社编纂的全年灾难目录打印出来共有64页纸。
今年8月份,一种极端天气系统给俄罗斯带来了令人窒息的热浪,使俄罗斯饱受野火和干旱的蹂躏;该天气系统也在巴基斯坦引发了洪水,洪水淹没的地区相当于美国威斯康辛一个州。这个极端天气系统可能已造成1.7万人丧命,比过去15年飞机失事造成的总死亡人数还多。热浪也给俄罗斯造成了15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
2010年,法国气温比往年同期要高10摄氏度,意大利的气温也飙升到40摄氏度,北欧芬兰更遭遇了75年以来的最高温度,达到创历史纪录的34.2摄氏度。德国马铃薯产业协会表示,由于持续高温,今年马铃薯收成预计减少30%。西班牙政府也由于高温不得不宣布8个省进入“高温警戒”状态。
瑞士再保险公司的数据显示,到11月30日,2010年的自然灾害共造成全球约26万人死亡,而2009年的数字为1.5万人。美国国务院和劳伦斯利弗摩尔国家实验室的数据显示,从1968年到2009年,恐怖袭击造成的死亡人数为11.5万。
瑞士再保险公司表示,2010年,自然灾难导致了222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超过了香港的经济总量。
人口拥挤、建筑质量恶劣导致地震频频来袭
尽管很多灾难都有其发生的偶然性,但正是人类自己的双手将2010年打造成死亡人数如此众多、损失如此惨重、情况如此极端的一年。从狂野的天气到地震等大灾难,其极端性和严重程度以及给人类造成的损失都前所未有。
劣质建筑和野蛮开采“狼狈为奸”,使地震的威力超过其自身的能力,变得更加致命。更多穷人居住在拥挤的现代都市的贫民区中,这里的建筑不堪一击。这意味着一旦发生地震、河流决堤或暴风雨来袭,就会有更多人丧生。
瑞士再保险公司负责灾难险的副总裁安德烈亚斯·施拉夫特表示,地震和火山爆发等自然灾难“一如既往,并没有多大变化,所有变化都是人为造成的” 。
今年1月造成22万多人死亡的海地地震就是一个绝佳的例证,今年1月,海地首都太子港发生里氏7.3级强烈地震。与25年前相比,太子港的人口增加了近两倍,其中很多人生活在建筑质量更差的贫民区里。佛罗里达国际大学降低灾害风险的负责人理理查德·奥尔森说,如果同样的地震1985年袭击该地区,可能会造成8万人死亡。
与此相对照的是智利地震。今年2月,智利第二大城市康塞普西翁发生里氏8.8级特大地震,为有史记录以来的第五强震,其所释放的能量是海地7.3级地震的500倍左右,但智利的人口密度比海地小,建筑物的质量更高,其造成的死亡人数为1000人。
科罗拉多大学地球科学教授罗杰·比尔汉姆在2月份的一期《自然》杂志上撰文说:“在近期发生的一些地震中,建筑物充当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角色。这难道不是自杀吗?我们建立的房子在地震中杀死了我们自己;我们建立的房子在洪水到来时,冲倒了我们自己。”
比尔汉姆表示,全球有越来越多的人正蜂拥而至大城市,而这些城市坐落于断裂带和容易发生洪水的地区。他指出,全球4亿到5亿人生活在容易发生大地震的大城市。类似海地这样的灾难将会再次发生。
气候变暖使热浪成“夺命杀手”
气候学家说,由于人为造成的全球变暖,地球的气候也在发生变化,带来了热浪和洪水等极端天气。
今年,俄罗斯热浪的温度高达44摄氏度,创造了该国历史上的最高纪录,而据气候学家估算,如果地球没有变暖,这样的热浪每10万年才会出现一次。初步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有18个国家的最高气温都打破了历史纪录。
美国国家海洋及大气署指出,2010年6月,全球陆地和海洋平均温度达到16.2摄氏度,更是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地球变暖愈演愈烈。专家分析,气候变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出现的频率和强度发生了变化,尤其是极端高温事件越来越多。“热浪”席卷整个北半球也与全球气候变暖不无关联。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首席气候分析员凯文·川柏斯表示:“没有气候变暖,这些极端天气不会出现。”
技术灾难也是“帮凶”
2010年不仅是“自然灾难”充斥的一年,也是人为技术灾难频繁的一年。英国石油公司的油井泄漏导致1.72亿加仑原油进入墨西哥湾;矿难也夺去了多条生命;因此,智利矿难中,历经69天井下考验而获救的矿工才幸运地成为2010年一个充满希望和温情的美好故事中的主角。
奥尔森表示,不管是技术灾难还是自然灾难,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接近甚至超越了安全限度”。
白宫科技顾问约翰·霍尔德伦说,我们应该适应气候灾难并对遏制全球变暖做出一点贡献:科学研究清晰地表明,除非并且直到温室气体和粒子排放显著减少,否则,我们可能会越来越多地遭遇到这些灾难性事件。
13、经济增长“急躁症” 不要撞车的GDP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10年12月23日 刘 毅
http://env.people.com.cn/GB/13556914.html
最近,不少地区公布“十二五”规划建议,其中一些地方提出了很高的地区生产总值(GDP)总量及人均目标。这些吹响“十二五”期间GDP高增长冲锋号的省份,大多数都属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这些省份希望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把经济总量“蛋糕”做大的心情可以理解,但高目标中显露出的经济增长“急躁症”,不免让人有几分担忧。
实际上,这种经济增长的“急躁症”,此前已屡见不鲜。在近年来的产业转移过程中,中西部一些地区张开双臂欢迎东部污染比较重、能耗比较高的企业搬家落户。招商引资成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有些地方的环保部门也担负招商引资的指标任务;为了地方的重大项目能通过环保部的环境影响评价,一些地方的环保厅长、局长“跑部进京”,环评不批,就难以回去交差。
现在,世界经济正在从金融危机中逐渐复苏,中国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一些欠发达地区快马加鞭的急迫心态,跃然规划之中。然而,本就严峻的资源环境状况,能否承载得起如此快马加鞭的发展,会不会出现“竭泽而渔”的现象?“GDP崇拜”之下,会不会导致乱铺摊子,盲目重复建设?
另外,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是否能和GDP一起水涨船高?
有经济学家举例说,两辆汽车正常行驶,它们对GDP的贡献甚微;如果相撞,GDP会兴高采烈。因为,随之而来的医疗护理、汽车修理、法律诉讼、亲属探视、保险理赔等等,都会对GDP有所贡献。这个例子提醒我们:GDP增长并不一定能带来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也绝不是发展的唯一目的和标尺。
现实中,不计代价、不计资源环境成本的发展方式仍然存在,这种发展方式带来的GDP增长,与“撞车”带来的GDP增长一样,代价过于高昂,而且并不能带来民生持续改善和美好幸福生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十二五”时期正是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大国“转身”,绝非易事。面对经济社会领域的这场深刻变革,淡化GDP目标、不以GDP论英雄、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应该成为全国各地的自觉行动。只有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才能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些地区的“十二五”蓝图中,GDP增长目标雄心勃勃,非常具体,但单位GDP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等资源环境约束性目标却往往一笔带过。这让人不由得担心,个别地区为完成“十一五”节能降耗指标临时突击、拉闸限电的尴尬一幕,在“十二五”末期也有可能重演。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各地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切不可盲目追求高速度。在“十二五”即将拉开序幕之际,地方决策者们应该更加冷静地确定合理发展目标,更为注重增长质量和效益,更为注重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在增加GDP总量的同时,致力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扎扎实实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14、新民晚报:"稻草人"吓不倒排污"钉子户"
来源:新民晚报2010年12月23日 尹卫国
http://pinglun.eastday.com/p/20101223/u1a5627359.html
据媒体报道,重庆川庆化工厂治污不力,被环保部门罚款累计超过3000万元,但重罚挡不住该厂浓黑的污水往长江里排。
这家企业称得上是一个不怕处罚的排污“钉子户”。其排放的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浓度超过国家标准20.5倍,从2003年开始治理,至今不达标,曾被市政府责令停产,2008年以来连续受罚20多次,罚款总额3000多万元,但该厂似乎并不在乎,依然我行我素,你罚你的,我排我的。
3000万元可不是个小数字,足以让一个实力不强的企业倒闭,何以“镇不住”这家排污企业?记者深入调查发现,原来3000万元只是开出的罚单,绝大部分没有兑现,天价罚款只是一个吓唬麻雀的“稻草人”。
就此,环保部门解释称,这家企业效益不好,又是老牌国企。企业方解释说,工厂生存难,没钱交罚款,主管单位正在同政府部门协调这事。最让人担心的就是协调,“协调”消弭或打折扣的,决不仅仅是罚款,更是环保法律的公正与权威。现有法律赋予环保部门的手段与空间还大着呢,当地环保执法为何避开正常的法律路径,比如申请强制执行?无论它是什么性质的企业,环境执法必须零容忍,决不能网开一面,否则排污户们哪来治污的积极性、责任心和紧迫感。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ljy/html/gyljyzyz/ljyzyzzy01.html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号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