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参与 江河信息 十二月十七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十二月十七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2010-12-17

 

十二月十七日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 (编辑:丽英)

 

特别策划:

1、人民网环保:   城市治堵招数频出,治理拥堵有没特效药?

http://env.people.com.cn/GB/13503767.html

 

环境资讯:

2、中国新闻网:   环保部今年受理环境污染案件1469环境形势严峻

http://env.people.com.cn/GB/13510530.html

3、法制日报:    环保部为增强全国环境应急能力拟出台建设标准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0-12-17/091721659023.shtml

4、中国新闻网:   环保部酝酿环保产业规划实施意见 或含重磅政策

http://env.people.com.cn/GB/13503740.html

 

地方信息:

5、中国环境报:   昆明:“十二五”滇池流域原则上不再布局新工业项目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12/671292549795_1.shtml

6、广州日报:    广东从化发生水污染事件 共429人发病无人死亡

http://env.people.com.cn/GB/13503491.html

 

人与自然:

7、中国新闻网:   金花茶野生资源缩减 专家呼吁立法保护

http://ditan360.com/shehui/Info-76412.html

 

重大水事:

8、中国新闻网:   三峡阶段性评估报告发布:不会成为“第二个三门峡”

http://www.chinanews.com.cn/gn/2010/12-17/2730031.shtml

 

环境曝光:

9、每日经济新闻:  每年万余吨木炭销往韩国 烧烤“蚕食”淮河源森林

http://huanbao.gongyi.ifeng.com/hbyw/detail_2010_12/17/3560742_0.shtml

 

环保人物:

10、河南日报:    民间环保人士霍岱珊推广净水装置解决农村饮水安全

http://huanbao.gongyi.ifeng.com/hbyw/detail_2010_12/17/3560727_0.shtml

 

气候变化:

11、环球时报:    "喜马拉雅危机"风声再起 印巴中尼面临缺水威胁

http://env.people.com.cn/GB/13509148.html

 

节能减排:

12、21世纪经济报道: 十二五减耗要求降至16% 中西部仍有压力

http://www.chinanews.com.cn/ny/2010/12-17/2727958.shtml

 

深度报道:

13、解放日报:    我国年"产"3亿吨建筑垃圾 垃圾"围城"成发展难题

http://env.people.com.cn/GB/13509574.html

 

环境评论:

14、中国新闻周刊:  节能减排的代价

http://column.inewsweek.cn/column-292.html

15、经济日报:    铅蓄电池 “黑色能源”还是“绿色能源”

http://ditan360.com/shehui/Info-76438.html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http://www.nujiang.ngo.cn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

 

 

 

 

1、城市治堵招数频出,治理拥堵有没特效药?

来源:人民网环保 2010-12-17

http://env.people.com.cn/GB/13503767.html

步行难、骑车难、打车难、乘公交车难、开私家车难……如今,比西方国家更为严重的交通拥堵现象,正由我国的“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快速向二、三线城市蔓延,让国人体验到了汽车轮子带来的苦涩。人们不禁要问,各地都在不停地修路架桥,城市也在急剧地扩张,为什么交通拥堵问题非但不能缓解,而且越来越堵?不少城市治理交通拥堵的举措,是否“对症下药”?

详细内容请点击:http://env.people.com.cn/GB/13503767.html

2、环保部今年受理环境污染案件1469环境形势严峻

来源:中国新闻网2010年12月1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3510530.html

  中新网重庆12月17日电 (孟幻)国家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16日在渝称,截至今年11月底,环保部共受理举报1469件,结案率为90%。虽然群众举报的环境污染问题绝大多数得到有效处理,但环境污染事件总量居高不下,且类型多、发生区域广,环境安全依然面临严峻形势。

  张力军是在此间举行的全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上作出上述表示。他说,今年发生的一批重大、敏感性突发环境事件,重大自然灾害次生环境的应对问题都得到了妥善处置。比如,中石油兰郑长输油管道渭南支线柴油泄漏事件、大连输油管道爆炸火灾事故、青海玉树地震以及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后,相关部门地迅速处置,将事件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在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方面,张力军表示,全国已有80%的地市级环保部门和70%的县级环保部门开通了12369环保举报热线,约有5千余人专门从事环境投诉受理工作。截至今年11月底,环保部通过“010-12369”共受理举报1469件,已办结1330件,结案率达90%,群众举报的环境污染问题绝大多数得到有效处理。

  虽然如此,张力军坦言,当前环境安全依然面临严峻形势。他说,国内环境风险异常突出,环境污染事件总量居高不下,且类型多、发生区域广。因为污染事件诱因复杂,环保部门预警防范难,形成事件危害大、处置难、社会关注度高的难题。此外,安全生产、交通事故等引发的次生突发环境事件也在持续上升,百年一遇甚至几百年一遇的自然灾害多发频发。

  因此,张力军说,环保部门在制定“十二五”环保规划时要系统考虑环境应急管理内容,并加强环境应急预案管理。此外,相关部门还应该深化化学品、饮用水源、尾矿库、化工园区等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环境风险防控工作,保障环境安全。

3、环保部为增强全国环境应急能力拟出台建设标准

来源:法制日报2010年12月17日

http://green.sina.com.cn/news/roll/2010-12-17/091721659023.shtml

  本报北京12月16日讯记者郄建荣环境保护部今天公开表示,目前,我国正处于突发环境事件高发期,地方环境应急管理队伍建设严重滞后。为此,环境保护部已经制定出了《全国环保部门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标准》,14日召开的环境保护部常务会议已经原则通过了这个标准的送审稿。

  环境保护部表示,严峻的形势和艰巨的任务迫切需要尽快提升环境应急管理能力水平。而已经制定出来的《全国环保部门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标准》就是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环境保护部称,《全国环保部门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标准》有利于增强全国环境应急能力,提升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水平,推进中国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4、环保部酝酿环保产业规划实施意见 或含重磅政策

来源:中国新闻网2010年12月1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3503740.html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之后,各大部委已纷纷着手酝酿环保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

  一位接近环保部的人士向记者透露,环保部正在酝酿落实“节能环保产业规划”的具体实施意见,不少重磅政策将包含其中。其主要思路是以提高环境标准要求为动力,将环保产业真正变为市场化需求,让政府变为环保服务的采购方。

  本报记者独家获悉,财政部、住建部等部门也都在酝酿配套政策,财政部有意出台一只鼓励环境产业和企业发展的基金,住建部则准备加大对城镇污水运行设施的督察,以促进环保产业需求。相关部委都在通过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等向业内征求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建议。

  多部委同时发力

  在“节能环保产业规划”提出以后,发改委、环保部等部门就开始着手制定落实性“意见”和一些子项目的规划。

  记者了解到,“环境服务业规划”将放在“现代服务业规划”下面,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在制定该项目规划的时候,国家发改委拟将工业节能领域的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引入节能环保产业,推行合同环境服务。

  具体将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污染企业通过合同服务,将减排费用与治污企业共享;另一种形式是政府采购由环境服务商所提供的环境服务。

  由于合同环境服务与合同能源管理类似,其行业标准和运作模式,都将由发改委主导和制定。

  与此同时,环保部也受命牵头制定落实“节能环保产业规划”的具体实施意见,将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

  在环保节能产业当中,水务是最重要的一块,仅污水处理与自来水市场规模已经超过1万亿元。

  水务市场由于涉及建设、环保、水利等部委,一直是多头管理。2009年的大部制改革当中,中央授权地方政府自行决定水务业务的归属。

  城镇水务传统上一直归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管理,而在近几年,海南、重庆等地以水利部门为主组织了水务局,形成了水利部门主导的水务一体化管理模式。

  不过,“环保产业”概念提出以后,水务一体化工作将有利于开辟城乡一体化的水业环保市场,尤其是提前培育农村环保市场。因此,管辖城镇水务的住建部也不甘落后。

  据接近住建部的人士透露,住建部正在酝酿出台一份关于促进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的文件,意在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营的监管,提高运行效率和减排效果。

  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日前在第五届城镇水务大会上表示,大部分污水处理厂没有达到60%的负荷率。新增污水管道162724公里的目标没有实现,管网不足导致污水处理厂负荷率问题突出。

  另据上述接近环保部的人士透露,财政部也对节能环保产业有所参与。财政部正酝酿出台支持和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产业基金。

  政府垄断待解

  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商会荣誉会长文一波表示,环保产业发展的核心在于政府界定好管辖的边界,政府做好监管工作,不断提高监管水平和标准,不要干涉行业的发展,让市场机制来决定环保产业的未来,这应该是“十二五”环保产业的核心内容。

  有环保企业负责人表示,一方面环保行业存在政府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另一方面政府大包大揽,一些可以市场化的环节没有转让给民营企业做。

  例如,在2008年底“扩大内需”政策下,很多地方政府取消了原计划转让的环保产业项目,改为让政府的投融资平台去做。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项目可以给政府带来稳定的现金流,有利于实现投融资平台上市,为地方城市建设融资。

  上述环保企业负责人表示,北京等大城市的自来水厂、垃圾处理厂等设施,往往以公共安全为理由,拒绝进行市场化运作。只有二三线城市,在其需要建设环保产业设施,而地方政府缺钱的情况下,才将环境设施进行市场化融资,但也仅仅是拿出某一段产业进行融资。

  而已经市场化运作的环境设施项目,由于个别地方政府缺乏契约精神,对环境服务企业施加“政治任务”,造成市场化的环境服务企业盈利困难。

  清华大学环境产业研究所所长傅涛表示,“十二五”期间,地方政府需要打破垄断和包办的思想,才能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政府只要加强监管和标准的执行力度,就可以促进环境服务业的进步。

  傅涛表示,环保产业的发展,还需要完善特许经营制度的立法,以制度来规范民营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合作。归根到底,环保要发展为一个产业,其主体应该是企业,而非政府。

“如果环保产业能抓住这次机会,其未来5年内为中国经济贡献的产值,不亚于高铁产业。”傅涛说。

5、昆明:“十二五”滇池流域原则上不再布局新工业项目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0-12-17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12/671292549795_1.shtml

  “截至今年10月底,滇池“十一五”规划项目完成率为77.61%。到2015年,滇池外海水质要达到Ⅳ类标准,草海水质达到Ⅴ类标准。”这是记者从日前召开的《昆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听证稿)》听证会上获悉的。

  “十一五”以来,昆明市围绕“湖外截污、湖内清淤、外域调水、生态修复”四大目标进行治理,滇池规划及补充规划共67个项目,截至10月底,已完成规划项目52项,占77.61%。

  当前,滇池治理正处于污染治理向生态修复逐步转变的阶段,即将启动的“十二五”将是实现水质根本好转的关键时期。“十二五”期间,昆明将以重点流域和重点区域治理为突破口,在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的核心区域等生态环境重点区域,禁止一切开发建设活动。

  目前滇池草海和外海水质均为劣Ⅴ类,分别处于重度和中度富营养化水平。“十二五”期间将继续以六大工程为主线,以节能减排、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等水污染综合治理措施为重点,2015年提前实现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水质目标,滇池外海水质达到Ⅳ类标准,草海水质达到Ⅴ类标准。

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滇池流域内除产业集聚区外,原则上不再布局新的工业项目,原有工业企业要逐步搬迁。同时,要制定严格的工业耗水标准,对于新建、改建、扩建的工业项目实行严格的用水管理,禁止超标准的高耗水型企业进入昆明市。

6、广东从化发生水污染事件 共429人发病无人死亡

来源:《广州日报》2010年12月1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3503491.html

  本报讯 (记者任珊珊)据广东省卫生厅通报,上月广州从化发生一起水污染引起的诺如病毒感染事件,共有429人发病,无人死亡。广东省疾控专家昨天提醒,诺如病毒感染可导致腹泻、呕吐,呼吁市民不要吃生食。

  广东省疾控中心流行病研究所所长何剑峰表示,从化诺如病毒感染事件属一般级别事件,调查后最终确认是水污染引起的诺如病毒感染事件。

  诺如病毒又称诺瓦克病毒,是一种高致病、传染性极强的肠胃病毒,能导致急性胃肠炎,一旦有人感染,通常会发展为群体性的大规模传染。

  “以前国内对诺如病毒感染研究较少,近年来,国内已报告多起诺如病毒感染事件。”何剑峰表示,该病潜伏期很短,起病很急,一般在10多个小时或者几天内发病。

  其中,儿童患者多表现为呕吐,成人患者多表现为腹泻。这种病主要通过粪、口传播,在冬季多隐藏在贝类海鲜等食物中,并可通过患者的排泄物和呕吐物污染环境,进行传播。

  何剑峰表示,诺如病毒大多引起轻症,很少引发重症或者死亡病例,可控可防可治。他表示,如果家中有诺如病毒感染病人,家人在处理其呕吐物时也要戴上口罩。预防病从口入,要勤洗手,别吃生食尤其是生的海产品。

7、金花茶野生资源缩减 专家呼吁立法保护

来源:中国新闻网2010-12-17   

http://ditan360.com/shehui/Info-76412.html

有关专家16日称,经过考察,由于森林尤其是天然林的减少以及保护管理能力和水平不足等因素,珍稀植物金花茶组野生物资源在减少。专家呼吁出台法律法规加强保护金花茶资源。

  来自广西的60余名专家学者在此间举行的2010广西防城“金花茶节”论坛上为打造金花茶产业集群建言献策。作为正在防城港市举办的2010防城金花茶节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次论坛共同研究解决金花茶资源保护和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金花茶是一种世界珍稀植物,是自然界中唯一开金黄色花瓣的山茶,被誉为“植物大熊猫”、“茶花皇后”、“东方魔茶”。金花茶属国家8种一级保护植物之一,全世界95%以上的野生金花茶分布在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及十万大山的兰山支脉一带。防城区目前拥13万亩国家级金花茶自然保护区,人工培育种植基地2万多亩,拥有一批金花茶生产加工企业,年加工产值逾6亿元,产品除畅销全国,还打入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海外市场。

但是,由于森林尤其是天然林的减少,以及保护管理能力和水平的不足等因素,广西金花茶组野生物资源正在减少。广西大学林学院副院长在论坛上称,经过对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植被等资源进行考察,区域土地利用强度加大、工业原料木和经济林规模的扩大等各行业用地矛盾,是导致金花茶组野生物资源缩减的原因。他呼吁出台诸如金花茶资源保护办法或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通过加强对金花茶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提高当地民众的法律意识和生态道德,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用地紧张等难题,更合理地保护和开发利用珍贵的金花茶资源。

8、三峡阶段性评估报告发布:不会成为“第二个三门峡”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12月17日

http://www.chinanews.com.cn/gn/2010/12-17/2730031.shtml

  中新网北京12月17日电 (郭金超)中国工程院17日在北京举行《三峡工程阶段性评估报告•综合卷》的首发式,向社会公布三峡工程论证及可行性研究结论的阶段性评估结果。

  据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评估专家组组长沈国舫院士介绍,2008年,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根据温家宝总理等国务院领导的批示精神,正式委托中国工程院组织实施“三峡工程论证及可行性研究结论的阶段性评估”工作,中国工程院组成了由徐匡迪原院长任组长的评估领导小组,组织相关领域的院士、专家300余人参加了地质与地震、泥沙、生态与环境等10个课题的评估工作。经过一年多来的实地调研和反复研讨,并经过多次修改、完善,形成了项目综合报告。

  阶段性评估报告认为,三峡工程在1986—1989年的论证工作与可行性研究时作出的“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的总结论、推荐的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及“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建设方案,经过工程建设和初期运行的实践检验证明是完全正确的。三峡工程是一个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防洪、发电、航运等效益巨大,同时通过工程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大型工程建设经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工程技术、管理人才,增强了自主创新能力。

  在本阶段性评估中,专家们认为,三峡不会成为“第二个三门峡”;川渝大旱与暴雨等与三峡工程没有必然的联系;汶川地震并非由三峡水库蓄水触发;库区地质灾害是可以控制的;三峡蓄水后,长江中下游的河势总体上未发生巨大变化,“崩岸”现象虽较蓄水前有所增加,但采取切实措施,是可以保证堤防安全的;总体上讲,三峡工程不会引起长江口的盐水入侵增加等。

  评估报告还指出下一步三峡水库及其支流的水质问题和库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三峡库区的移民安置和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库区地质灾害等问题必须加以关注。专家组专家还对今后工作提出了许多具体建议,其中包括,将三峡库区列为“控制性”“保护性”发展区域,严格控制人口规模,达到“零增长”、尽可能实现负增长;继续做好移民的稳定致富工作;建立长江水资源统一调度系统等。

  另外,专家组认为从三峡工程顺利的建成,可以总结出坚持科学论证和与时俱进、坚持科技创新和深化改革,坚持质量第一建设世界一流工程这些基本经验,这将为以后我国重大工程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专家组一致认为,三峡工程规模宏大,效益显著,影响深远,利多弊少,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时代杰出工程的代表作,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完)

9、每年万余吨木炭销往韩国 烧烤“蚕食”淮河源森林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2010年12月17日

http://huanbao.gongyi.ifeng.com/hbyw/detail_2010_12/17/3560742_0.shtml

一场 “削瓜切菜”般的毁林运动,正在淮河源头愈演愈烈。

河南桐柏,承载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障和淮河流域安全的森林,正遭受着多众“产业”的重击:木炭烧制、菌业发展、大树进城、坑木外运、建材加工等,成为大面积毁林背后的动力源。

12月初,《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发现,藏匿于林区内外的这些作坊项目,其数量之多难以计数。尽管地方政府多次打击,但受暴利诱惑,毁林之举并未收敛。

去年年末,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由于淮河流域地理气候条件特殊,暴雨洪水十分频繁,河流水系复杂,治理任务依然艰巨繁重。而作为“涵养水源”的森林,正在淮河源头,一棵棵倒下。

烧制木炭的诱惑

12月9日,河南桐柏县月河镇,来此赶集的农民,熙来攘往。街道一头,烧制好的木炭,被码在简陋的架子车上,一路接龙,绵延数百米。这些粗细不等的木炭,长约1米,以每捆25根左右,被绑在一起。每辆架子车上,可放置4捆。

杨大姐将手捅在袖筒里头,微微跺脚。她说由于天冷,来买木炭的人比往日多了许多,从早上八点开始,在3个小时内,她已卖出了3捆木炭。

而用来烧制木炭的原材,主要为马尾松和湿地松。木炭成货被拉到此处,价格在每斤1.5元。倘若一车按照4捆计算,每车收入在四五百元左右。多位售卖木炭的商贩告诉记者,这条街道上,每天的木炭交易非常红火。

河南桐柏造林大户李某根据多年的统计表示,一户烧炭家庭,在此每年的木炭交易总量高达1000立方米左右。这些家庭,来自月河镇各村社,每家每户在正常的种地之外,全然将烧制木炭视为收入的重要渠道。

知情者称,每次只要向林地管护人员交上1000元,就可划出一大片林子用来烧炭。每次烧制需要两天时间,可产500公斤左右木炭。

据了解,仅月河镇就存在着数百家大大小小的木炭烧制窝点。最终形成的产品,除一部分在当地市场消化,另一部分则被远销韩国。

12月10日,记者赶往河南省确山县,在该县土门南桥下车,一路往里,在各个山间随时可见袅袅升腾的白烟。被砍掉的栎树大量地堆在地上,旁边烧好的木炭堆上,杂乱地放置着许多纸箱。纸箱上面全为韩文字,上面写着“明亮的白炭”,底下是一串韩国首尔地区的电话。

据确山县森林公安分局负责人介绍,烧制1公斤木炭需要6公斤木材。由于用麻栎烧制的木炭耐燃,在韩国等地颇为走俏。

除确山外、在泌阳、驻马店等地,这样的木炭烧制比比皆是。早在2000年,河南省政府就规定禁止烧制木炭,但木炭业在此地却依然蓬勃发展。

记者注意到,存在着大量炭炉的林场外,树立着一块“薄山林场国家公益林区”,范围包括土门、前岗、元苗、大岭等6个林区,面积为90800亩。该片由国家林业局、财政部于2004年5月批准的公益林,如今渐被这些炭炉所吞噬。

作为全国最大的木炭供应地,以驻马店为中心,在淮河源头长年活跃着来自日韩的木炭采购商。

根据知情者的调查,“烧制好的木炭,从河南运至连云港或天津港,每天用大约三至五个40尺的集装箱,装满木炭,运往韩国。”而这些产品对外使用的标签是 “机制炭”(即以木质碎料挤压加工成的炭质棒状物,又名人造炭)。

知情者称,40尺的集装箱至少能装木炭21吨,以此为标准,每年走销到韩国的木炭有3万多吨。

由于韩国烧烤业发达,对于白炭(木炭的一种)的需求一直有增无减。而白炭主要由硬阔叶材中的栎木等烧制而成,在淮河上游的南阳一带,这种树木大面积生长。

根据早前的公开数据,我国是木炭生产大国,年产木炭总量高达上千万吨,但也是出口大国,每年远销韩国、日本及东南亚。

食用菌成森林“克星”

不仅被用于烧制木炭,栎树还被大量采伐用于培养食用菌。由于遭受过度开发利用,一些地区的栎树急剧减少。

西峡县和泌阳县都为丹江库区和淮河防护的核心林区之一,可这里却是全球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地和集散地。

公开资料显示,此地年种植香菇在1000万袋以上,原材料需用阔叶木材约40万立方米;黑木耳种植约500万节(段),折合木材约25万立方米。两项年需木材65万立方米左右。

由于食用菌价格的不断上扬,发展菌业被当地政府视为经济提速的支柱产业。2009年,泌阳县被食用菌协会认定为全国十大食用菌生产基地之一。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10、民间环保人士霍岱珊推广净水装置解决农村饮水安全

来源:河南日报2010年12月17日

http://huanbao.gongyi.ifeng.com/hbyw/detail_2010_12/17/3560727_0.shtml

核心提示:国家环境保护部等六部委12月7日公布的报告显示,淮河流域近千万人口饮水不安全。其中受污染的沿淮农村地区人口饮水问题尤为突出。

民间环保人霍岱珊自去年起,在沈丘县的沿河村庄建设了20座“生物净水装置”,让近万名群众免费喝上放心的饮用水。他的这套装置采用浅表地下水加以生物集群净化即可,不仅水质检测明显好于机井水,而且建设和维护费用低廉,每套装置仅需三万多元,远远低于打深井每套数十万元的投入。

霍岱珊的公益饮水计划得到了国内环保界的大力支持,他希望这个模式能运用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上,既让百姓喝上放心水,又能减少政府投资和地下水资源的浪费。

深井水和净化水

12月11日上午,入冬后的第一次大降温带来了阵阵寒意,在沈丘县北郊乡东孙楼村王子清家,老王打开燃气灶,烧开了两锅热腾腾的水,他分别舀了两碗递给记者。

 “你尝尝,看哪个中喝?”

老王舀来的两碗水来源不同,一个是2006年水利部门在村里打的深水井,一个取自霍岱珊去年8月在他家门口建成的生物净水装置。从这个装置建好后,王子清一家就再没喝过已经接通到厨房的深井水,他宁愿跑到门外接一桶净化水。

你尝过了,是老霍那水好喝吧。王子清说,“这净化水烧开没有水垢,还没有异味,跟城里人喝的纯净水一个味道。”

王子清家以前有自备压水井,因为水越来越难喝,井也越打越深,最近的一次打到了40米深,但还是没法喝。四年前,村里打了一眼400米深的井,总算解决了吃水难题。“以前我经常有肠胃炎的毛病。”老王说,自从去年他开始吃上建成的生物净化水,两个月后肠胃炎好转,至今肠胃没再出毛病。“我就认为是老霍那水治好了病。”

王子清的感受不是个案。在刘庄店乡黄冢村夏庄,村医夏永福深有体会,他们村也装上了霍岱珊的生物净化饮水装置,如今庄上居民很多都到这儿来接水吃。该村因为不在水利部门的打深水井规划中,吃水一直靠自家院子里的压水井,水质很差。

 “这个净化水确实好,村里患结肠炎的少了许多,可能跟吃这净化水也有关系。”夏永福说。

在刘庄店乡中洼子村,这里2008年6月份建成了第一套生物净水装置,曾引来不少临近村庄的参观者。净水装置建在村民李丰荣家,他如今体会到了吃净化水的好处,不仅装上了加压机,把水通到厨房,还接上了太阳能热水。

 “现在村里有10户从我这里接水管通到自家,用着方便。还有一些是自己来提水回去用。”李丰荣说。

老李是村干部,他指着墙上贴着的宣传单说,你看看这个,墙上的展板上标明生物净水的优势:“细菌去除率、病毒去除率在99%以上,能把氨、寄生虫、有机物、异味等全部去除,还能去除镁、铁、锰等金属离子,软化水质。” 李丰荣说。

省钱省力的取水

此前,霍岱珊因为多年致力于淮河环保,在国内环保界颇具盛名,该套净水装置的核心技术是生物集群活跃作用和光合作用,此技术是留日华人学者金胜哲博士感于霍岱珊的精神提供给霍的,希望能在治理沿淮村庄地下水污染中发挥作用。

 “这个生物净水装置,不但水处理效果好,关键是省钱省力,后期维护费用还低,特别适合农村地区使用。”霍岱珊说。

2008年5月,霍岱珊用获得的环保奖金,在中洼子村建设了第一座示范装置。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11、"喜马拉雅危机"风声再起 印巴中尼面临缺水威胁

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2010年12月1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3509148.html

本报驻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美国特约记者 周戎 郭西山 陈岩 丁雨晴  本报记者 杜天琦

冰川融化带来极端气候

  作为世界之巅,喜马拉雅山脉千百万年的平静似乎正在被打破。当欧美媒体不断预测,喜马拉雅冰川融化将让亚洲国家的冲突风险猛增时,联合国权威机构却在为把“冰川2350年面临消失危险”错写成“2035年”而认错;在大谈世界末日的美国灾难片《2012》中,印度洋海啸越过喜马拉雅山的场景只是让人看了惊心动魄的特技,但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确实有过63年没有下雪的记录、巴基斯坦也遭遇了81年未见的洪灾。各种不利的预测和现实始终笼罩在喜马拉雅地区的中国、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家头上。热炒“喜马拉雅危机”的同时,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一首诗让人感到意味深远,他描述“静默的喜马拉雅山”捧着历书和古圣梵典,多少年来专注着一个个国家的兴衰,一个个王朝的变迁,而它的“批阅从未停止”。

  冰川融化正成为热炒话题

  在本月举行的坎昆气候会议期间,联合国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随着气候变暖,全球多个地区的冰川正加速融化,而喜马拉雅地区是受影响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将长期受到洪水袭击。有联合国官员还说,“喜马拉雅山脉部分冰川可能会在21世纪末完全融化,而其他冰川未来几个世纪也会逐渐消失”,喜马拉雅山成为洪水的高危地区,附近的城市及居民将面对“艰难而难以预料的未来”。

  有关喜马拉雅危机的说法大约10年前开始出现,最近几年被炒得很热。2002年4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专家在对尼泊尔和不丹境内数千个冰川和冰川湖进行长达3年的航测、卫星观测和实地考察后得出结论,这些地区的气温比20世纪70年代增加了1℃,由此推断喜马拉雅山地区冰川融化加快。

  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表报告说,由于全球变暖,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川到2035年将面临消失的危险。受这份报告的影响,很多媒体都报道说,“西藏高原高海拔的冰川在消退,这对于依靠冰川供水的中国、印度以及东南亚数十亿居民来说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一些研究人员还列举了喜马拉雅冰川消失带来的各种恶果,比如,极端天气会使干旱和洪水泛滥这两种看上去完全矛盾的灾难频繁发生。更危言耸听的说法有,几万年前埋藏于冰盖中的远古微生物、寄生虫等会因冰川消融而暴露出来,它们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但今年1月,IPCC正式承认得出这一结论是严重“失误”,按照一位加拿大学者的说法,那份报告把“2350年”误写为“2035年”。

  尽管如此,有关“喜马拉雅危机”的各种警告始终没有停止过。西班牙“欧亚评论”网12月14日刊登文章说,全球变暖正使有“亚洲水塔”之称的喜马拉雅山区的冰川融化,进而导致该地区各大河流干旱或者断流,将使处于下游的国家的民众被迫迁徙,如大量孟加拉国人将移民印度。实际上,印度已经开始修建边界隔离设施,以防止“气候难民”进入。

  相关国家都有所警觉

  最希望探明“喜马拉雅危机”真相的莫过于置身喜马拉雅地区的国家。喜马拉雅山脉耸立在青藏高原南缘,分布在我国西藏和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境内。全长约2500公里、宽两三百公里的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最雄伟的山脉,全球最高的15座山峰中,有2/3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喜马拉雅山区冰川还孕育了黄河、长江、恒河、印度河、湄公河等大河,为流经国家提供了淡水资源。

  数千年来,喜马拉雅山脉对中国和其他南亚国家的宗教、文学、神话以及政治、经济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古代印度朝圣者到冰川覆盖山峰膜拜,并用梵语词hima(雪)和alaya(域)为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命名。在印度教的神话传说中,大神湿婆终年在喜马拉雅山的冈仁波钦神山苦行修炼,湿婆的妻子还转世成为喜马拉雅山的女儿。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就写过这样一首诗:“啊,静默的喜马拉雅山,我见你捧着历书和古圣梵典,坐在不可摇动的石座上,翻着岩石的书页,一张,一张,研读那样专注——一个个国家兴衰、荣枯。一个个王朝化为历史。你的批阅从未停止。”

  对印度来说,喜马拉雅山脉犹如一面巨大的气候屏障,冬季阻挡来自北方的大陆冷空气侵入,夏季留下亚洲西南季风带来的丰润降水。印度政府为摸清楚气候变化的影响,组织全国120多个科研单位的220多名科学家在印度4个气候敏感地区(即喜马拉雅地区、西高止山脉地区、海岸地区、东北地区)进行科考,并于今年11月16日公布了评估报告。报告表述,印度的温度预计到2030年就会上升2摄氏度,这与IPCC报告说南亚的温度到2050年才会上升2摄氏度提前了20年。这种气候变化将导致印度降雨日期缩短而降雨量增加,云团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形成,但漂移到印度中部和北部之外的地方降雨。这意味着印度主要产粮区将面临干旱的威胁,给印度造成粮食安全问题。

  今年9月,在巴基斯坦举行的一次灾害治理国际研讨会上,巴基斯坦研究冰川问题的马利克教授用图表分析说,巴基斯坦是喜马拉雅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和兴都库什山脉的交汇处,受全球变暖影响,三大山脉许多地段出现山体滑坡、形成堰塞湖,并使巴今年遭遇81年来未遇的洪水灾害,他提醒政府要对“喜马拉雅危机”有足够警觉。

  《环球时报》记者今年4月到不丹采访南亚区域合作联盟首脑会议。会议期间,不丹首相廷里强调,“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喜马拉雅山冰雪融化,造成农作物减产,让处于布拉马普特拉河下游的印度和孟加拉国洪水泛滥。”廷里甚至半开玩笑地说,“希望若干年后不丹还能举行峰会,只要这个国家继续存在而不被喜马拉雅山的次生灾害所吞没”。

  为引起世界对喜马拉雅山地区气候变化的关注,去年12月4日,在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召开前,尼泊尔政府在珠穆朗玛峰海拔5242米的一处营地举行了内阁会议。据《加德满都邮报》报道,包括尼帕尔总理在内的20多名内阁成员乘直升机抵达开会地点,他们身着防风防寒服装,携带氧气罐完成了这次非同寻常的“世界最高”内阁会议。

  尼泊尔对于气候变化的关注不是没有缘由的。2007年2月14日,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突降持续45分钟的大雪,并导致至少1人冻死。这个消息成了尼泊尔全国特大新闻,因为加德满都上次降雪的时间还是1944年1月。很多当地人说,“这辈子从没在加德满都看到过下雪。”

  “喜马拉雅危机”有夸大之嫌

  印度环境与森林部长拉梅什说过:“在气候变化面前,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印度这样在这么多方面显得如此脆弱。这迫使我们必须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做出清晰的评估。”据《印度教徒报》去年11月19日报道,由印度环境与森林部公布的一份有关喜马拉雅山冰川状况的研究报告引起了激烈争议,原因是该报告说孕育了几条大河的喜马拉雅山冰川并没有异常消退的迹象,同时还对冰川消融与气候变化之间的联系提出质疑。拉梅什说,没有确凿的证据说明冰川消融的责任应该归于全球变暖。

  有印度学者表示,毕竟人类对世界和自然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开展研究的时间还不太长,掌握的资料还很有限,有时候会犯一些人为的错误。还有学者认为,现在针对气候变暖所做的观察、采集的资料、分析的数据只有几年、几十年或者几百年,从地质纪年或大自然演变的意义上讲,据此就推断出判定命运的结论显得有些片面和主观。

  就喜马拉雅山脉冰川消融问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气候问题学者对《环球时报》说,冰川融化是一个自然现象,有的冰川出现融化迹象,有的冰川也会出现加厚情况,所以不要用单一的融化数据制造莫名恐慌。比如,位于喜马拉雅山脉西段的南迦帕尔巴特峰,据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大学的研究,那里的冰川近30年来还在持续增长。约翰·谢罗德领导的研究小组对照查看了这个地区自1960年以来的冰川卫星图像,结果表明,“至少自1980年以来,那里的冰川愈来愈大”。

  大喜马拉雅地区看重合作

  西方媒体最近对“喜马拉雅危机”的议论还有很多。据《悉尼先驱晨报》12月16日报道,“维基解密”披露,澳大利亚高级情报组织“国家评估办公室”副主任在与美国驻澳使馆官员的密电中预测说,随着印度河水流量减少,印巴两国在克什米尔地区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上升。该机构认为,在2030年之前,东南亚将成为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喜马拉雅山冰川融化将引发一场“经济、社会、政治冲突的大灾难”。

  英国《金融时报》11月25日在题为“资本主义或许能拯救地球”的文章中说,喜马拉雅山脉冰川融化威胁着中印这两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的生态和经济,而中印的减排问题又与冰川融化有关。对此,有专家表示,是否因为冰川融化而导致洪水或干旱需要更确切的数据支持,否则就有夸大和炒作的嫌疑。至于说把冰川融化归罪于个别国家的发展,这更是一种不具有科学理论的论调,是将自然现象政治化。

  实际上,与“喜马拉雅危机”沾边的国家都十分在意通过共同合作来应对危机。在不丹采访期间,接近王室的不丹官员策愣对记者说,如果洪水来袭,不丹人只能逃到印度,这会造成国际问题和印度国内的社会问题,“我们不知道如何制止冰川融化,但单靠不丹政府一家很显然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据西班牙“欧亚评论”报道,在印度智库“印度战略预测集团”的组织下,印度、中国、尼泊尔和孟加拉国4个国家的官员和学者本月初在新加坡举行了研讨会。该集团在会后发表名为《喜马拉雅山——崛起中的亚洲水危机》的报告说,“亚洲经济前景取决于喜马拉雅地区,这是由印中两国经济地位决定的”。印度总理辛格去年10月在主持“喜马拉雅山可持续生态系统国家计划会议”时说,喜马拉雅山是一个极其脆弱的地区,所有分享喜马拉雅山的邻国都需要进行更多的参与和协调,在这方面印度正在与中国和不丹进行合作。▲

12、十二五减耗要求降至16% 中西部仍有压力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12月17日

http://www.chinanews.com.cn/ny/2010/12-17/2727958.shtml

记者从“十二五”规划起草组的专家渠道获悉,“十二五”期间的单位GDP能耗目标与碳排放量,拟定为在“十一五”的基数上均下降16%,其中2011年同比下降3.5%。

  由此,相对“十一五”期间总体下降20%、每年同比下降4.5%的幅度,“十二五”的能耗与碳排放量均有所下调。这比此前相关部门预定的下降17%-18%更低一些。

  能耗和碳强度降幅调整为16%

  此前,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与科技装备司副司长黄鹂曾透露,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单位GDP能耗将下降17.3%,“十三五”期间将下降16.6%。此前中国气候专家委员会主任何建坤等研究认为,预计“十二五”期间单位GDP碳排放可以下降18%。

  “这并非说明"十二五"期间对节能降耗的要求就降低了。”厦门大学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告诉记者,越是往后,节能降耗的难度越大,因为“简单的工作都做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

  据其测算,在一般情况下,国家可以实现单位GDP能耗下降15%的指标,而达到16%的降幅难度颇大。由于中国提出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在不考虑清洁能源比重调整的情况下,2020年单位GDP能耗亦可等同视为比2005年下降40%-45%。

  “"十一五"的目标完成得太过艰难。”林伯强说,到后来一些地方采取拉闸限电的方式强制节能,影响了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这种情况不应在"十二五"期间重演。”

  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要求,201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20%左右。数据显示,“十一五”前四年全国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了15.61%,今年前三季度则下降了3%左右。

  11月23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介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0年度报告》时表示,“到今年年底,有望实现"十一五"节能强度下降20%左右的目标。”

  如果2010年比2005年能源强度下降了20%、“十二五”在2010年的基数上再下降16%的话,“十三五”期间的节能减排压力将大大减轻。

  地区分解可能出现变化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能源强度下降的分解,将比“十一五”更全面更细致。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此前指出,“十二五”期间,碳强度、能源强度降低,以及非化石能源所占的比重,还有森林面积、蓄积量等等,都会是“十二五”规划中的一些约束性指标,目的是为了确保实现碳强度在2020年降低40%-45%的目标。

  这些指标确定之后,发改委会按照各地的具体情况,分配到各个地方、各个行业,可能还要落实到一些具体的企业和单位。“因为有了"十一五"的经验和教训,使"十二五"的指标确立更科学、更合理。”解振华说。

  12月14日举行的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指出,2011年要研究制定“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是坚持不懈地推进节能减排,科学合理确定并分解落实节能减排目标。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赵家荣表示,“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充分考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节能潜力等因素,科学合理确定“十二五”及明年的节能目标,分解落实到各地区,完善评价考核办法。

  与此同时,国家将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这包括提高产业准入门槛,严格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从源头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通过严控增量,优化存量,切实改变敞开口子供应能源、无节制使用能源的现象。”

  中国科学院科技管理所专家王铮测算发现,按照经济年均增长9.5%的速度,2015年的全国能源消费总量在40亿吨标准煤左右。这与国家能源局规划司司长此前提出,“十二五”能源消费总量可控制在40亿吨到42亿吨标准煤的看法一致。因此将能源总量作为预测性指标,对经济的影响不是很大。

  不过,“十二五”期间,东部沿海等率先完成工业化的地区,与尚未完成工业化进程的  “十二五”期间,按照年均9.5%的经济速度测算,全国年单位GDP能耗和碳排放,可以分别下降4.1%、3.9%。但是由于中西部处于工业化中期或者初期,降低的难度很大。

  比如从2005年-2020年,青海、贵州、云南、内蒙古的单位GDP能耗,按照正常情况,15年仅仅分别能下降17%、18%、25%、30%。考虑到从2005-2010年这些地区能源强度已经有所下降,“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单位GDP能耗甚至有上升的可能。

  “基本上整个中西部地区都将面临节能目标完成问题,特别是青海、贵州等省份,难度太大。”王铮说。  作者:肖明

13、我国年"产"3亿吨建筑垃圾 垃圾"围城"成发展难题

来源:《解放日报》2010年12月17日

http://env.people.com.cn/GB/13509574.html

  最近,有4艘船只先后在宁波港甬江航道搁浅,原因是违规倾倒的建筑垃圾占据航道。宁波边检站检查员李冬晨介绍,在船只搁浅后,相关部门对航道进行了疏浚,发现挖出来的都是水泥柱、钢筋等建筑垃圾,“有些运输建筑垃圾的船舶,为节省开支把船开出甬江口不远地方就倒了,所以导致航道变浅,埋下船只搁浅的隐患。”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无处安置,而再生利用率仅5%左右,这几乎成了国内所有大中城市发展的难题。

  年均建筑垃圾逾3亿吨

  宁波市渣土办严主任介绍说,把垃圾倒到海里实在是无奈之举——这几年宁波的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建筑垃圾急剧攀升,今年将超过3000万吨。陆上没有空地可堆放,只能把垃圾倒到海里去。据悉,宁波市为此还特意向国家海洋局申报了一个海域,专门用于倾倒建筑垃圾,无奈这个海域只允许每年倾倒540万吨垃圾,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陈家珑教授介绍,目前我国建筑垃圾总量已占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并逐年上升。中国矿业大学材料系王栋民教授指出,我国每年因拆除建筑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达2亿吨以上,新建建筑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大约1亿吨。而且当前很多地方城市建设规划常常变更,刚建成不久的房子就要拆除,因此今后我国建筑废弃物年均产量将大于6亿吨。陈家珑教授不无忧虑地说,目前我国如此巨量的建筑垃圾绝大部分未经任何处理,便运往郊外或乡村,采用随意露天堆放或直接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既占地又污染环境,形成垃圾围村、围城的现象。

  建筑废弃物危害大

  我国城市化进程比较晚,建筑垃圾导致的很多问题尚未完全暴露,因此建筑垃圾妥善处理的重要性没有获得足够重视。

  长期研究建筑垃圾处理课题的同济大学环境科学工程学院赵由才教授介绍说,1980年代以前,我国建筑业废弃物主要是无毒无害的渣土、碎石块、废砂浆等,废电池、废灯管、涂料、重金属废物等有毒有害的废弃物比较少;而近年来,我国建筑业废弃物所包含的有毒有害废弃物越来越多,当中的持久性有机物、重金属等含量很高。“如不进行任何处理直接运往建筑垃圾堆放场,建筑垃圾一般需要经过数十年才可趋于稳定。”

  为避免在陆地上造成危害,将建筑垃圾填埋入海,但危险性依然存在。宁波港股份镇海港埠分公司副总经理胡升说,如果重载剧毒、易燃易爆化学液体的船舶发生搁浅,后果将不堪设想。

  呼唤加快“变废为宝”

  根据上海市建材工业设计研究院估算,建筑垃圾如果能够转化为生态建材,可创造1万亿元价值。同济大学环境科学工程学院柴晓利博士介绍,建筑垃圾经分选、破碎、筛分加工后,大多可作为再生骨料,完全可替代现用的天然砂石及普通砖类墙体材料。事实上,建筑垃圾的某些处理利用技术,我国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设在昆明理工大学的国家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中心,已有一套成熟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成果,将建筑垃圾制成道路结构层材料、墙体材料、市政设施等新型环保节能产品用于城市建设中,并已在四川地震灾区重建中成功应用。山东潍坊金宝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已开发出用混凝土废弃物加工成的新型建筑材料,可以杜绝墙体保温材料的火灾隐患。

然而,由于目前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没有专管部门,这些先进技术得不到有效推广。业内人士表示,建筑废物的处理和利用涉及建设、环保、工业与信息化、发改委等多个行政管理部门。只有所有的环节统一管理、协同配合、有效联动,才能形成一个闭合的建筑废物处理链,真正实现建筑废物的再生利用。目前,这些环节间实际是孤立的,建筑废物的处理单凭企业行为和市场运作难以实现。

14、节能减排的代价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2010年12月16日

http://column.inewsweek.cn/column-292.html

 “十一五”今年底结束,减排目标的限期也临近了。一些地方没有完成减排目标,于是就限制起居民用电,使老百姓回到了“田园牧歌式”的原始时代。

节能减排,实现低碳,最终的目标是为了改善环境,让人民生活更幸福。用这种直接损害人民生活的方法去实现低碳,未免南辕北辙,与初衷背道而驰了。

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在我看来,有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是关于减排的指标应该如何确定。国际减排协议确定目标时,没有更多地考虑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巨大差距,对不同的国家要求基本相同,这就是一个错误的目标。连美国和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都拒不执行这些协议的要求目标,我们为什么要执行呢?我国尽管这些年的经济增长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仍然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这个阶段以工业化为核心,产生较为严重的污染是难免的。发达国家都经历了这样的一个高增长、高污染的阶段,经过长期发展已经掌握了节能减排的技术,而且他们已经进入后工业社会,没有污染的服务业已经在其GDP中占了三分之二以上,高耗能、污染重工业的制造业已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剩下都是低耗能、低污染的高科技制造。他们达到大幅度减排的目标当然容易。以发达国家的状况来要求中国,确实不太合理。节能减排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靠技术进步来实现,我们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状况还达不到。我们要从自己发展的现实出发,定出切实可行的指标。有些节能减排的协议我们无法达到,就应该拒绝。

其次,节能减排不能以降低人民的生活水平为代价。我国耗能多、污染严重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太多,而这些产业在不少地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特别大,当地政府不愿意“割爱”。二是企业资源利用效率低,许多重化工企业是只有做大才能做强,才有能力节能减排。例如钢铁业,适度规模的标准最少在年产1000万吨以上,而且是越大越好,现在世界上已出现年产5000万吨的钢铁企业,但我们年产500万吨以上的钢铁厂还不足20家,这种情况下,当然很难实现节能减排。三是汽车业污染相当严重,而我国汽车的拥有量增加极快。不在这些原因上下功夫,只是限制老百姓用电,对节能减排能有多大的作用呢?

节能减排决不仅仅是定一个目标的事,它涉及到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这些更为基本的问题。我们不下决心去制止那些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发展,不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企业做大做强,不制止城市汽车的增加,其他做法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但地方政府的“唯GDP论”,导致产业结构的调整,会在某一时期内减少GDP,这是地方官员不愿意看到的。特别应该提出的是,城市汽车数量如此迅速地增长,已成为许多城市交通拥堵、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地方政府还在不断地为了增加GDP而盲目发展低水平的汽车业,鼓励老百姓买车,这是一个错误的政策。这些年来,我们的产业结构调整还是说得多,做得少,节能减排不在这个问题上做文章,是不可能完成任务的。

最后,在实现节能减排上,我们也有些“少小不努力,老大徒悲伤”的做法。“十一五”开始时定了节能减排20%的目标,从各地的情况看,由于没有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前四年的目标一直没有实现,到最后一年,眼看目标要落空,于是只好采取强行的措施。不少地方政府把GDP作为“硬指标”,把节能减排作为“软指标”。上级对这些没有完成节能减排指标的政府官员也没有实行“问责制”,这就纵容了他们不采取有效政策的思想和做法。到今年,才想起节能减排任务没有完成,时间已经过去四年,重压之下,地方政府只能不顾人民生活了。要把四年中欠下的债一下还清,这现实吗?不少地方出现对老百姓的限电,甚至停电的做法,根子还在上面。先放纵,而后严要求,就像对孩子先娇惯,后高标准,会有什么结果不是一清二楚吗!

节能减排,决不仅仅是“节”或“减”,而是涉及到整体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目标要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决定,措施也要一步一步落实。“唯GDP论”的思想没有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就没有实现的可能,技术进步仍然是一句空话。

十二届五中全会把“富民”作为“十二五”规划的中心。“富民”决不仅仅是让老百姓的货币收入增加,而且还要让老百姓真真切切过上好日子。这其中就包括了改善生活环境,即节能减排。实现这一点,不仅要提出一个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现状的目标,而且从“十二五”一开始就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措施,不然的话,老百姓钱多了,但连电也用不上,钱再多又有什么用。  ★(作者为清华大学EMBA教授)

15、铅蓄电池 “黑色能源”还是“绿色能源”

来源:经济日报2010-12-17  

http://ditan360.com/shehui/Info-76438.html

12月15日,由中国电池工业协会主办的“铅蓄电池‘十二五’产业发展高层研讨会”在北京举行。陈立泉院士、陈洪渊院士等著名专家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认为,铅蓄电池特别是动力铅蓄电池作为一种绿色能源,通过加强科学管理,大力提升技术含量,未来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很难想象,如果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没有了铅蓄电池,会是什么样?

  大街上跑的汽车,离不开铅蓄电池;我们用的手机,离不开使用铅蓄电池的通信基站;流行起来的电动自行车,价廉实用离不开铅蓄电池……汽车、摩托车、电动助力车、通信、信息、电力等行业发展都离不开铅蓄电池,有着150多年历史的铅蓄电池,已逐渐成为生产生活中的必需品。随着世界能源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铅蓄电池的应用领域仍在不断扩展,市场需求量也大幅度提升。

  中国电池工业协会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王金良说,铅蓄电池是老产品,也是新能源,还是长盛不衰的电池产品。在二次电源中,铅蓄电池已占有61%以上的市场份额。2009年铅蓄电池产量为12000万KVAh,“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达19.9%,其发展空间很大。

  我国目前电动车保有量在1.2亿辆左右,其中90%以上采用铅蓄电池。中国电池工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获得铅蓄电池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已有1700多家。

  “随着对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的开发利用和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铅蓄电池作为不消耗地球资源的‘绿色’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副理事长王敬忠说。

  由于铅蓄电池使用铅,容易给人们造成污染的印象。铅蓄电池是“黑色能源”还是“绿色能源”?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

  陈立泉院士指出,事实上,铅蓄电池污染不是其本身的属性,高污染风险并不等同于会造成实际上的环境污染。只要管理得力,污染可以实现有效控制。目前,铅蓄电池在应用中还不可替代。

  美国铅蓄电池的用铅量占全国用铅总量的95%以上,但其造成的铅排放仅占其总排放量的1.5%。2008年,美国政府已将铅蓄电池生产从主要铅污染源中排除。

  陈洪渊院士说,铅蓄电池产品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得益于其自身的优点。铅蓄电池是一种安全性高、价格低廉及再生利用高的产品。

  与会专家分析指出,传统的铅蓄电池通过技术改进,正朝着密封免维护、胶体等新型蓄电池方向发展。铅蓄电池的污染可能发生在三个环节,首先是生产环节,因为骨干企业,主要是指大型正规企业,对铅蓄电池的生产是严格把关的,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铅气铅尘以及废水排放都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基本上不会污染环境;其次是使用环节,由于现在大多铅蓄电池,特别是电动车电池,基本上是严格密封和免维护的,因此从电池安装到电动车上直至使用结束,都不需要再次充酸等操作,所以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上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第三个环节是回收处理,由于铅回收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因此许多小企业小作坊都愿意去从事铅蓄电池回收工作,但小企业往往缺少必要的回收设备和技术,在回收过程中他们往往直接把铅蓄电池敲开,直接倾倒酸液取出铅板,在这过程中就产生了酸污染。因此第三个环节,也就是废铅蓄电池的回收处理环节,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今年3月1日,由环保部制定的《废铅蓄电池处理污染控制技术规范》国家标准正式实施,该标准有力地促进了废铅蓄电池回收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有专家认为,在废铅酸电池回收行业里,应该建立一种更好的回收机制,即谁生产谁回收。目前,废铅酸蓄电池回收行业小作坊林立,而大企业又面临着无电池可回收的尴尬局面。为了解决该矛盾,最好的方式就是谁生产谁回收,利用企业的销售网络来回收,彻底解决大型回收企业的回收途径问题。

  “铅蓄电池行业的污染重点在于小企业。”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郝军表示。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铅酸蓄电池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徐红也指出,要提高行业准入门槛,通过法制建设和加强行政管理力度,将无力进行环保投入的小企业淘汰出局,促进行业的有序、健康发展。

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发布的报告指出,“十二五”期间铅蓄电池行业仍将以较快速度增长。研究提高铅蓄电池的功率特性,降低铅的耗用量,对降低铅蓄电池成本、节能减排、节约资源具有重大意义。铅蓄电池将重点发展阀控密封、胶体、卷绕式、双极性、超级电池、铅碳电池等新型蓄电池,为动力和储能提供新型电池产品;推进铅蓄电池减铅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淘汰开口式铅蓄电池;加快铅蓄电池企业、再生铅企业的技术改造,实现清洁生产。

特别关注:

想要看更多的环境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怒江网:http://www.nujiang.ngo.cn

绿家园记者沙龙网:http://www.greensos.cn

绿家园记者沙龙英文网:http://eng.greensos.cn

绿家园新地址: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 21

绿家园电话: 01084039930

欢迎大家关注绿家园江河信息博客和微博:

http://blog.sina.com.cn/chinagreennews

http://t.sina.com.cn/chinagreennews